美章网 精品范文 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

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

跨文化交流背景

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 禁忌文化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75-02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东西方文化由于历史地域的差异,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导致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比如禁忌,英语是taboo,这一说法来源于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的汤加岛,含义是神圣的非凡的,后引申为禁止的危险的。所谓禁忌,是指在工作或者日常生活中忌讳或者禁止人们说某些话或者做某些事情,不仅来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神秘现象的畏惧,也包含了人类长期积累的经验以及一些社会俗成。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复杂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这种特定的民俗文化既是一种生活氛围,又是一种生活模式,存在于世界各国。禁忌文化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信仰,它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从远古至今已经深入到世界各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生活物品、自然现象、习俗或者数字动物等等都被人们赋予特殊的含义,这些习俗也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认识。禁忌现象是各种文化都有的普遍现象,也影响着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流中很大一部分的失败是因为禁忌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因此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文化习俗差异,使双方在交流和互动上避免不必要的误会或者尴尬,能更好地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

一、 个人隐私

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一个人的家是他的城堡。)这句英语谚语说明对西方人来说一个人的家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许可不得入内。欧美人强调个性独立,很重视隐私,喜欢独门独户,互补干涉,因此询问别人隐私被认为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个人私生活也是如此,这与西方所推行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制的社会制度有很大关系。因此对于很多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年龄收入婚姻状态,以及、政治倾向等等都是很敏感的话题。比如看到朋友戴了一块很漂亮的手表,不要问这块表花了多少钱买的,否则,对方会认为你很粗鲁。英语发源地英国的天气变化多端,人们特别关心天气情况,同时为了避开隐私,西方人选择像天气这样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每每打招呼的时候就讨论下天气,这是非常自然的话题。好比在中国,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深入人心,因此打招呼的方式一般都是以“你吃了吗?”开始的。在汉语中,没有和privacy相关的词语,千百年来,中国人喜欢群居,重视集体,很多个人生活或者隐私很难不被人知道或者干涉,所以东方人重视集体和西方国家个人隐私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了很多误会,中国人善意的关心或者询问被西方人误解为隐私的侵犯,让他们觉得很不愉快。

再比如说在中国人来说“老”意味着有经验有资历,而西方人是不愿意言老的,认为他们老意味着衰老不中用,所以在老人面前忌说老字。中国人习惯主动搀扶年纪大一点的人,而欧美的老人,多忌讳由别人来搀扶,这种过于热情的举动会让他们认为这有损于体面,是受轻视的表现。中国自古以来都以尊重老人为美德,老字是尊称,意味着有经验有资历有地位,见了老年人都会加一个老教授,老同志,老领导,老师傅等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西方人为了表示平等的地位,大多不考虑年纪职位地位辈分等等,通常直呼其名,所以我们在西方可以听见小孩子对自己的爸爸或者爷爷直接叫名字,这一点与中国的传统大相径庭,在中国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表现。

在中国,很多时候拜访他人是直接去上班的地方或者去家里找这个人。但是西方文化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就意味着登门拜访或者做客前一定要提前预约,并征得对方的同意,或者由对方提供他们方便的时间,而且时间上也得适当控制,比如不能太早或者太晚拜访。

二、数字和颜色

众所周知,西方人忌讳13,特别忌讳13号又恰逢周五,被认为是黑色星期五,人们害怕在这一天会碰到灾难性的时间。这一禁忌和西方国家的宗教传说有关,相传历史上著名的最后的晚餐,就是耶稣和12个弟子共进晚餐,第十三个人是出卖他的犹大。耶稣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碰巧也正好是13日的周五。这一禁忌还可以追溯到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13日星期五的这一天偷吃禁果被赶出伊甸园。还有诺亚方舟驶入大洪水,包括去年袭击法国巴黎,都是在13号的星期五。

数字7是西方人的吉利数字,西方很多的刮刮卡叫幸运七(Lucky Seven)。这个说法源于圣经,在圣经里,上帝在七天创造世界万物,七象征着精神圆满,所有的生命都以这个数字为中心。圣经的启示录里也多次使用数字七,比如七个教堂,七个新事物等等。

当然在中国,最具神秘色彩的数字是九,中国古代九是皇室的象征。除此以外。从传统意义上看,九意味着长长久久,八意味着发,六意味着六六大顺。在中国,最不吉利的数字莫过于四,因为四在中国谐音是死,而14谐音是要死,这是人们特别忌讳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中国认为特别吉利的六西方文化也是一个不详的数字,三个连写的六在被认为是魔鬼的象征,是一个凶兆。

而在颜色上,东西方的颜色表示的色彩非常丰富,很容易引起含义上的误解。比如红色,在中国是传统喜庆的色彩,红色意味着红红火火,大吉大利,新娘结婚的时候要穿红色的衣服,头戴大红花,坐大红花轿。而在西方,红色是火和血的代表,表示残酷血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白色象征不祥,比如在葬礼上,通常是用白色的小花,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而在西方文化里,白色象征着美好欢乐纯洁,新娘结婚的时候通常穿白色的婚纱。再比如,蓝色,在中国给人感觉肃穆严肃,而在西方代表着沮丧消沉(I feel blue today.)或者是下秽(blue book)。绿色在中国代表春天象征着新生和希望,而在西方是幼稚缺乏经验(green hand)。

三、动植物的词汇

动物和植物是存在一定的文化意义的。因为文化的不同,相同的动物、植物表达的感彩有的时候也是完全相反的。众所周知,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国人都自称自己是龙的传人,龙象征着权力和力量。中国有很多成语和龙有关并且都是褒义,比如龙凤吉祥,藏龙卧虎,生龙活虎等等,而在西方文化里,龙是一种凶猛的动物,代表着邪恶。因此有人为了区分西方的龙和中国的龙,特别把中国的龙成为 Chinese dragon。狗是西方特别喜欢的动物,在英美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忠实善良的朋友,作为最受人类喜爱的宠物之一,有很多日常用语都和狗有关,luck dog (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有他的幸运日)。而在中国,说别人是狗往往被认为是骂人的话,比如狗眼看人低,人模狗样,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等等。

蝙蝠在中国是幸福吉祥健康的象征,因为蝙蝠的蝠字和福字同音,所以很多民间的图案都有蝙蝠,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寿碗上的五(蝠)福拜寿。但是在西方,比如欧洲的民间传说,蝙蝠是一种邪恶而且恐怖的动物,总是和一些可怕的事物一起出现,比如吸血鬼,邪恶的巫师等等,同时蝙蝠是见风使舵两面派的代名词。英语里有成语 as blind as a bat (完全看不见和蝙蝠一样眼神不好)。

此外,英语国家送花也是有一些禁忌的,比如,忌讳送白色的花,比如在中国被认为是百年好合的百合花被认为是厄运的预兆或者死亡的象征,主要在扫墓或者祭亡灵的时候用,相当于中国的的用途,所以在西方看望生病住院的病人是不能送白色或者红白相间的花的。此外在中国我们喜欢送礼送花送双数,因为好事成双,但是在西方,送花是忌讳送双数的。

四、日常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东西方各自有很多不一样的禁忌。这些日常禁忌的不一样给不同国家人们之间的交往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方如果不注意而触犯了某种禁忌,会带来不愉快,甚至会造成一些冲突。

在中国,我们经常在下雨天把伞在室内打开来晾干它,但是在英国,到了室内,人们必须迅速把伞收起来。有一种说法说室内打伞被认为娇气,是故弄玄虚的行为。另外一种说法是室内打开伞预兆着不幸。据说,因为伞被仿作女神的化身,只能罩在贵族的头顶上。室内打伞被认为是亵渎神灵,是倒霉的预兆。当然在中国,我们也有同样的说法,据说室内打伞不利于小孩子长个子,并且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因为伞的谐音是散,在室内就是散财散家。

在西方有一种说法打破镜子将倒霉七年。这种说法源于罗马的一世纪,古罗马人认为镜子能照出人的面貌,同时认为人的健康状态是7年一个轮回,因此如果打破镜子就预示着会连续倒霉7年或者生病7年。事实上,因为当时西方的玻璃镜子非常的昂贵又容易打破,如果在皇宫里一名女佣打破了镜子,她将被判处7年的牢狱。

从梯子下面走过去会让人倒霉,这也是英美非常常见的一种忌讳,看上去很有道理,假设梯子底下走过,上面掉什么东西下来会伤人。其实这一禁忌的真正起因来源于宗教,靠在墙边的梯子与墙面形成三角形,三角形被认为是神秘的三位一体,如果平民百姓从三角形的拱门下走过,这就是对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地的一种亵渎,会有厄运降临。

对于疾病和死亡的态度,中西方人还是很相似的,都尽量采用简洁委婉的表达方式。比如说谈及死亡,习惯于直接表达的西方人却很少直接说die,为了减轻die对人心理的强烈刺激,他们多用pass away, be in heaven,be with god,go to sleep forever等等说法都和die这个词绕道而行。对于癌症,英语用 big C,这是人们对求生惧死的本能体现。同样的在中国,很忌讳直接说人死了,一般都非常委婉地说走了,仙逝,驾崩等等。

随着国家民主之间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禁忌文化成为人们讨论关心的问题,不同国家和民族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中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渊源和风俗习惯,所以不同国家或者民族的人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俗话说入乡随俗,入国问禁。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因为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不同,偶尔会触犯一些对方的禁忌,一旦发现,一定要及时并且非常诚恳地道歉。另一方面,要能包容对方的一些无意识的错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跨文化交际并不要求某一方放弃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只是要求在交际中尽量理解对方,在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方面尽可能一致,以求得与对方更好地合作。因此,我们必须对对方的禁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克服文化差异,避免一些文化冲突现象的产生,在沟通过程中达到更有效的融合,确保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杜学增. 中英文化习俗比[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Jenny Thomas.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2009,04:95.

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德国;教育交流障碍;跨文化交际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在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日俱增。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加快了世界各国教育国际化的步伐。跨国别、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给各国教育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由于陌生文化和各国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导致的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冲突现象。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较为宽泛,本文仅就中德教育交流过程中出现的理解偏差做简单分析,以减少中德教育交流过程中由于跨文化冲突导致的教育交流障碍及理解歧义现象。

跨文化交际,顾名思义,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交际的过程[1]。跨文化交际理论下影响交际的因素较多。价值观念、文化取向、社会结构、心理因素以及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的差异等都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造成理解歧义和文化冲突。

笔者于2016年10月9-29日参加公派赴德国海德堡大学的教育培训团组。作为团组的外事联络人,在与德国培训承接方的交流沟通及课程内容翻译过程中,受到跨文化交际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交流障碍及问题,本文以其中的一些问题为例做简单分析。

一、中德教育交流障碍原因分析

(一)不同的教育传统

中德教育交流的开展大多由中德教育传统为话题开始,不同的教育传统衍生出中德两国截然不同的教育体制。因此,在教育交流过程中,如果无法全面了解中德两国教育传统及教育体制的差异,就容易产生相应的交流障碍。

德国的教育体制在中古世纪以后开始获得系统发展。起初,只有神职人员和贵族拥有受教育权,随后才渐渐普及到民众,使得全民教育体系发展和兴盛起来。义务教育的传统起源于马丁・路德的思想,直到21世纪才被全社会所倡导。受到国情、人口、宗教及哲学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德国教育相对更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应用技术的培养。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相对而言,中国传统教育更注重知识的学习。[2]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历史传统和联邦制的国体使德国的16个州在文化教育领域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和自。联邦政府除在高等教育原则问题、企业范围内职业教育和科研以及学习资助方面有发言权外,在教育领域的权力有限。因此,德国没有全国统一的关于中小学的法律,而是由各个州在《基本法》(德国宪法)的范围内独立管理发展其学校教育事业,州颁布各种专门的法规,规定各级学校的设立、维护和发展,师资的培训和进修,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学费和教材费用的减免以及教育补助等事宜。这导致各州间的学校教育发展各具特色。为保证全国教育的基本统一,各州文教部长组成文化教育部长联席会议,共同协商联邦和各州在教育方面的合作。

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设立教育部,作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各直辖市设有教育委员会,各省、自治区设有教育厅,各地方市、区、县设有相应的教育局或教育办公室。

由两国的教育体制可以看出,德国的教育管理是自下而上的模式,相反,中国则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因此,在德国教育传统影响下,统一的制度化体系相对较少。每个州的教育制度各具特色,统一管控的部门权利较弱,管控机制较为笼统。中国的教育由教育部统筹管理,大范围内实行的统一标准相对较多,教育管理部门权利较大,各省份及地方学校独立制定教育政策的余地较小。

在中德教育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教育传统、教育体制不同产生的沟通障碍并不少。受到中国教育体制及教育传统的影响,中国的教育学者往往会将德国教育体制与中国教育体制做类比。在自上而下的模式观念影响下,交流过程中会频繁提出“统一”“体系”“机制”“结构”“管理部门”“上级部门”等概念。例如,“德国学校课程体系结构是怎样的?”“教育评价的管控部门是什么?教育评价如何进行?由谁发起?”“联邦范围内是否有统一的教师进修要求?”上述问题单纯从字面上翻译给德国学者,得到的答案往往只有一个――“联邦范围内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结构。每个州对自己的教育负责,每个州有不同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机制” ,并会误认为中方学者重复提出同类问题。随后,来自不同地区的德国学者往往会就本州的特色制度进行讲解,但显然无法满足中国学者对于“全国统一化”标准的求知欲,从而产生“答非所问”的沟通障碍。

(二)不同的教育理念

海德堡大学进修学院主管托马斯・海茨(Thomas Hetz)先生在其中德教育对比课程中提到,中德教育理念的不同是导致教育体制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宪法》总纲第一条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德国宪法的第一条内容则是:“人的尊朗遣豢汕址傅模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是国家所有权力的义务”(Die Würde des Menschen ist unantastbar. Sie zu achten und zu schützen ist Verpflichtung aller staatlichen Gewalt.)。由两国宪法的首条可以看出,德国整体的国家理念强调国家是由一个个小单位组成的,只有个体安定有序才能带来整个国家的繁荣;而在中国则强调个体要服从国家的需要,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德国近代教育先驱洪堡提出的教育理念是,人作为个体,自己有意愿获取知识。通过获取知识,使得个性化更好地发挥,使得头脑更加清醒、更加理智。中国的教育名家孔子倡导儒家思想。中国提倡人是整体的一部分,注重整体和谐,通过教育使人变得更好,使人与人更加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在跨文化交际理论中,该项差异可以归结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差异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个人主义,即以个人为中心,个体需要重于集体需要;集体主义则强调“我们”,而非“我”。[3]

中德教育理念的不同在很大程度影响了中德教育体制的发展。当今德国的教育体系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幼儿园阶段(3岁起,非强制性入学);小学阶段(4年);中学阶段(5~9/10年);职业学校(3年)或高校(4年以上不等);更高学历或深造阶段(见图1)。

德国教育理念影响下的教育体系最大的特色在于横向与纵向相通,在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初中阶段)就分流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者可以自如地相互转换,即每个学生可以在特定阶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受教育方式。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补齐相应的中学阶段课程后,便可在不同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学校就学,也可以通过补齐文理中学第二阶段水平课程后进入高校读书[5]。与此同时,文理中学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补齐相应的实践课程进入职业学校读书。这样,每个受教育者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获得个性化发展。

相比较而言,中国教育体系由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条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两部分的管理互不相通。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教育理念影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使得职业教育成为学习成绩不好、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不同教育理念导致的沟通障碍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特色发展及教育评价方面,德国学者在教育交流过程中的出发点大多基于个体的个性化发展,由个体的实际发展情况及出现的问题推向某条相应教育政策。在被频繁问及“德国联邦或者州范围内是否有统一的教育评价机制?教师如何评价学生?学生如何评价教师?是否有成体系的评价表格?”等内容时,德国学者的反应先是困惑,表示不理解中方学者想要获取的交流内容,随后反问“中国是否有相应的教育评价机制?如何推行?”在获知中方教育评价体系后,德国学者会进一步追问该评价体系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的推行情况以及收效,这是由德国“个性化发展至上”的教育理念所决定的。笔者在回应德方前半部分提问的交流过程中并无障碍,然而被问及亲身经历教育评价推行的问题时,发现实施过程可能并不如体系本身系统化,从而在交流过程中给德国学者以下印象:中国系统化的教育评价机制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收效并非十分理想。这使得德国学者产生“既然没有收效,那么系统化机制出现的意义是什么?”的困惑。

德国学者提出,德国的学校及学生拥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和自我认知的能力。学校的发展是为了让学生得到个性化成长,发展成为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因此,学生不会被统一化、标准化评价。学生会评价教师,以获取更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对于教师的评价也取决于学校本身。如果学校不开展自我评价,教育部门并不会实施从上到下的学校监控与评价。

该类型的沟通障碍在教育政策与教育制度的交流过程中一直频繁出现。由于对彼此的教育理念、特点认知不够,交流中会出现各自强调自身特色而忽略对方需求的现象,导致沟通不畅,甚至出现理解误区。

(三)不同的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

华裔设计师刘扬的作品《东西相遇》将中德两国的文化差异以简笔画的形式生动体现,其中涉及不同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的作品有以下两幅(图2、图3)(左边德国VS右边中国)。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一般分为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抛开语言理解层面的交流过程,跨文化交际亦会由于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产生交流障碍。[6]

上图非常生动、直观地反映出两国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中国是综合型思维方式,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辩证性著称,强调“整体关照”,表达方式相对委婉、含蓄、内敛,喜怒不形于色;德国则是分析型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强调“细剖精析”,表达方式直接、大方、严谨。[7]

中德教育交流过程中,中方学者偏向于将交流过程中的问题和疑惑先记录下来,用委婉和间接的策略首先回避交流障碍,在交流结束的时候统筹考量提出该问题的必要性,统一将一系列的困惑和问题提出。在碰到对方向自己提供不感兴趣的话题及内容时,中方学者一般会微笑表示接受,并将意见记录下来,转由外事人员私下与德方代表进行沟通和商榷,以示对德方讲师的尊重。相反,德方讲师则困惑于自己的交流内容全程没有中方代表的呼应与沟通,并对于自己课程内容、交流话题和表达方式是否能够引起中方学者的兴趣产生疑问。经过解释和沟通后,德方讲师积极鼓励中方代表在交流过程中就自己的困惑及时进行反馈,并随时打断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从而提高效率,认为即时进行思想碰撞是交流的必经之路。然而,传统的中式思维方式依旧很难改变中方交流代表的表达习惯,在交流末尾提出一连串的、来自不同章节的问题也往往会使德方讲师在没有即时交流话题背景支撑下措手不及。

思S方式导致的沟通障碍还有很多,如在笔者与德国学者沟通课程内容准备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毕业于语言专业,教育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对于很多课程需求的解释停留在文字表面,较为虚化和笼统,提出相应的课程需求后,会虚心表达个人在教育专业知识方面的匮乏。德国学者受到分析型思维方式的影响,往往会在沟通过程中将每一个问题深化、剖析、解释,使得简单直接迅速的“课程需求沟通会”演变成深入讲解教育专业知识及背景的“课程需求研讨会”。笔者需要多次委婉打断德国教育专家的深入讲解以达到尽快完成沟通的目的。

(四)专业术语翻译的准确性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最直接的工具,翻译作为沟通桥梁在教育交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译者对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差异缺乏相应的了解而导致的交流障碍也不少。该因果关系亦可以类比到教育交流过程中。中德教育传统、教育理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译者教育专业术语翻译的准确性。翻译环节导致的中德教育交流障碍主要有以下三种。[8]

1.不理解造成的交流障碍

中德教育交流过程中对于交流主题及交流内容的笔译必须经过精细准确的推敲(如邮件沟通过程中的专业术语定义),并且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面对面或电话上的语言直观沟通。由于中德的语言习惯、语法等方面的差异,如果将中方学者的兴趣议题进行直译,没有补充说明,就会导致德方学者产生不理解(Unverst?]ndnis)的交流障碍。例如,交流过程中中方学者提出希望了解德国某州的教育标准的框架和结构。译者将源语中的框架和结构直接翻译后,德国学者直接表示能够理解“框架”和“结构”的字面意思(Rahmen & Struktur),但是无法理解中方希望获取什么方面的教育内容。经过后期进一步的解释和描述,德国学者将源语对应为“Bildungsplan”(教学大纲)。类似的案例还有“学校的法律与法规”(Regeln und Gesetz der Schule)应直接翻译为“Schulgesetz”(学校法),“家长参与学校管理”(Verwaltung der Eltern in der Schule)应翻译为“Mitwirkung der Eltern in der Schule”(家长与学校的协同合作)。

2.误解造成的交流障碍

误解(Missverst?]ndnis)造成的交流障碍的特点在于,当交际者意识到障碍出现的时候,该障碍已经发生了。产生的过程一般分为三步:所想非所言(Gemeint ist nicht gesagt),所言非所意会(Gesagt ist nicht verstanden),所意会非所认同(Verstanden ist nicht einverstanden)。如果译者发出了和自己内心所想表达的内容有偏差的信息,就会导致信息接收者产生交流误解。例如,中国学者就中国教育区域合作中的京津冀一体化问题希望与德国学者在欧盟大环境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做类比交流。区域一体化的直译(Regionale Integration)直接让德国学者误解为“区域融合”。在对于京津冀一体化(Koodinierte Entwicklung der St?]dte Beijing und Tianjin sowie der Provinz Hebei)做了进一步阐释之后,德方将“教育区域一体化”的翻译对应为“Regionaler Strukturausgleich im Bereich des Bildungswesen”(教育领域内的区域结构平衡)。

3.翻译错误造成的交流障碍

专业术语的翻译错误(Irrtum)也叫误译。近义词辨析不准确、词义理解不当、缺乏背景知识等都可能导致误译,从而造成交流障碍。例如,联邦德国的教育评价制度,译者起初将“教育评价”译为“Erziehungsbewertung”,考量后改为“Bildungsevaluation”。Bildung侧重学校的、专业的教育。Erziehung指养育、教养、抚育,主要指幼儿园、家庭的抚养和培育。因此,在该语境下应该用学校教育的Bildung。再比如,德国有关学校的质量管控模式,此处的“质量管控”(原本译为Qualit?]tskontrolle)作为一个宏观概念包含了计划、实施、考评过程。因此,Qualit?]tsmanagement更接近于希望表达的意思。

二、避免中德教育交流障碍的措施

凡物莫不相异,中德教育交流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由于上述多方面原因造成交流障碍在所难免。那么,如何尽可能避免教育交流障碍,障碍出现时如何尽快弥补,是提高教育交流效率、优化交流成果的重要议题。

(一)全面了解德国教育传统、教育背景及教育体制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教育交流绝非局限于几个小时的课堂或会议,而是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才能完成的。只有全面了解交流对象国教育传统、教育背景及教育体制,才能够在教育交流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吸取精华,提出问题。教育交流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吸收、借鉴来促进创新。具体到中德教育交流而言,即如何正确处理德国先进教育文化与本国实际国情的关系。中方学者的前期准备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层面,还应提前对比两国的文化差异,尊重出访国的文化习惯,用双方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提出问题。

(二)加强沟通,提高跨文化交流意识,正确看待中德教育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障碍

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正视中德教育交流障碍,提高跨文化交流意识。教育交流障碍的产生源于交流双方教育传统、教育理念、思维方式、表达形式等多方面因素,是不可避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没有孰是孰非[10]。当然也有很大程度的个人因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最容易忽视的就是思维惯性,潜意识里认为对方的想法与自己的没有本质差别。因此,在教育交流的前期、中期、后期,都应加强即时沟通意识,将教育交流障碍带来的危害降低到最小,尽可能将教育交流的每一个环节成果化、书面化,并经过交流使双方进行二次核实,使前期的交流需求、中期的交流过程以及后期的交流成果最大程度地接近交流双方的实际需求。

(三)提升翻译水平,开拓新方法,全方位提高交流效率

教育交流的外事人员需要不断加强个人的职业素养,提升专业能力,包括教育专业知识与翻译水平。定时获取国内外教育最新资讯,开拓新方法,灵活应对每一次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对有可能出现的交流障碍,要在事前礼貌地向交流双方提出建议并在障碍出现的时候及时进行补救。在交流沟通过程中,克服畏难情绪,力争做到沉着、果断,运用多语言优势达到沟通目的。注意积累专业术语的准确表达方式,在小语种专业词汇不确定的情况下,可以用更为普及的英语适当进行补充,避免理解歧x。勤于实践,虚心向具有多国教育背景的专业人士请教,并及时将交流过程中遇到的交流障碍进行归纳总结。

三、结语

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的联系愈发紧密,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教育交流、访学等活动与日俱增。政府部门和民间交流使得越来越多的教育从业者有机会亲身接触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并借鉴优秀经验。与此同时,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同的教育背景、教育理念、教育文化带来思想冲击,教育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交流障碍也在羁绊教育交流的步伐。中国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除了有与世界沟通交流的愿景,更要有高效的沟通交流方式。从这个角度上看,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最大程度地避免交流障碍,提高教育交流效率,将教育交流的成果具象化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7]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12-13,20.

[2]周薇.中德教育体制对比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7).

[3]潘一禾.超越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的案例与探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75.

[4]Bildungsg?]nge im deutschen Bildungssystem. Accessed on[EB/OL].http:///wiki/Berufsvorbereitungsjahr#/media/FileDeutsches_Bildungssystem-quer.svg,2016-11-15.

[5]陈红岩.中德两国职业教育对比及启示[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3(7).

[6]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7-49.

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民族院校;中外交流

[中图分类号]G7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2-0118-02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层次和要求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给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社会化管理以及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民族院校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重新审视民族文化与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影响,有利于帮助异域文化的留学生尽快融入到我国民族地区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也有助于提高民族高校师生与外籍友人间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合作的水平。

一、跨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原则

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流。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西部民族地区进行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体验和探究。随之也带来了许多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特别是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因低效率的交流、沟通和相互间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的差异,容易导致外国人对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认识的偏差和误解,影响了我国的对外形象和声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方的理解与合作。民族院校做好中外交流主体间的跨文化交流工作,对于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前来学习交流,让他们亲身体验到我国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积极排除来自境外的不利因素,从而实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意义深远。在跨文化交流中,应注重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 一)尊重认可原则

“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倡导的跨文化态度,因为这是和谐的跨文化教育的基础。”文化尊重的表现形式是对民族文化的充分关注,特别是对民族感情与民族意识的尊重。

(二)平等心态原则

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行为,“跨文化交流不是对目的语文化认识、理解和接纳的简单的单向过程,更不应是一味地迁就和顺从另一方文化”,而是在互相认同彼此文化、平等相对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交流,否则,就会滋生各种形态的沙文主义和民族主义,形成文化冲突。只有在保证对方不失去本民族特征的情况下,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使对方理解和接受异域文化。

(三)包容借鉴原则

“包容的本质是对异文化的一种接受的心态,特别是对于本民族截然相反的文化形态的公正认可,以及对这种对立性、否定性的接受。”在跨文化交流中,双方要提倡双向、多向及互动的宽容,即在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克服彼此的文化偏见,消除各种形态的文化冲突,求同存异,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二、对跨文化差异分析

(一)对认知多元化差异的分析

来华留学生有着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种族,不同的信仰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多样化越来越广泛。由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对我们的文化背景和管理模式有着不同的反应。很大程度上,我们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惯用大熔炉的观点和方式来描述组织,认为不同的人在组织中多多少少地会被自动的同化。但是,来华留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不会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偏好放在一边。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许多发达国家的学生来到中国,特别是到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无意中流露出一种民族与国家的优越感,发展中或落后国家的学生而有一种自我封闭的心态。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事物的多元化特点,积极适应各种各样的人群。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把来华留学生作为相同的个体不同的群体而对待,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对文化差异做出反应,从容以对。如果管理得当,多元化会提高组织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如果鼓励不当,就可能出现沟通困难和更多的心态对抗。

(二)对时间观差异的分析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其时间观也不一样。有学者指出,在时间取向上,我们是过去取向,而西方人则是未来取向。这种差异还表现在对时间的利用方面。以西北游牧民族地区为例,由于游牧生活方式的相对自由性,对空间与时间概念的认知不去刻意精确,所以在时间的支配、利用方面比较随意,灵活性较强。而西方人使用时间十分精确。我们在工作中对未来时间的安排往往是“另行通知”、“过几天再说”、“以后在议”等,缺少具体化的安排。对我们来讲,这一情况由于司空见惯而很容易被我们理解和适应,但对于留学生来讲,常常无所适从,很难理解。这无形中加大了民族院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三)对思维方式差异的分析

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整体思维,缺点是笼统思维,强调直觉,轻视分析方法。”这对于民族地区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而言,表现较为突出。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其思维模式呈线式。而东方人见长于整体式,富有想象和依靠直觉,是一种圆式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与西方人那种或肯定或否定的精确性言语观不同,由于儒家文化“贵和尚中”精神和各民族追求和睦交融而表达礼让心理的引导,我们往往偏重迂回、含蓄和笼统的表达观,这种思维差异在与外国人交往中常有体现。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加强预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就显得更加重要。

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策略

    随着全球各国之间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高职院校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当前全球化大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其重要。《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也明确提出, “英语课程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 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所谓“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实质上指的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帮助学生在实际涉外交际环境中能用英语进行良好的沟通。然而,事实上大部分的高职学生尽管有着多年的英语学习经历,但在具体的涉外交际活动中仍然显得非常困难,很难把平时所学的英语知识自如地运用到实际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高职英语教师所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 跨文化交际的含义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英语在英语中被称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早期也叫做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在一起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时候所发生的一切,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不同的民族间的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大相径庭, 因而不同民族的人语言习惯、思维方式,文化风俗等诸多语境因素也各异,从而造成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障碍和冲突。跨文化交际学最先在美国兴起。迄今为止,各国学者普遍认为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Hall 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人。他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一书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在该书中,Edward Hall首先提出了“文化即是交流,交流即文化”这一理念。 他认为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只有对其文化加以充分理解才有可能学好其语言,才有可能真正利用所学的语言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指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者习惯得体地、合适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同时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 就很容易产生不解或误会。英国学者托马斯(Thomas) 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 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 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 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 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由此可见对对方的语言理解不够准确甚至误解, 就会产生严重的交流障碍, 甚至导致交际失败。跨文化交流者必须充分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世态度以及生活方式,努力营造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氛围,才又可能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 我国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及其原因

     在高职院校中英语在中作为必修课,受往往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然而,从提高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方面看, 高职英语教学状况并不乐观。在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所学英语语言知识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交际活动。究其主要原因可分为: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实际英语水平阻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当前高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中仍然普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听说法和强记学习法处于主导地位。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们往往偏重语言知识的教学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把传授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作为英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交际法教学并为获得应有的重视。然而如果在高职院校中普遍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法教学也会有其实际困难。因为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往往比较弱,对词汇语法的记忆,课本内容的掌握已经常常令他们感到困难不小,如果再要求他们利用所学语法词汇知识组织交际活动,显然不太现实。

(二)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往往以满足就业要求为最终目的。

   我们知道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完成实际语言环境中的交流,即能够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然而在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要求中,往往是通过省内三级英语考试是门槛,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可以优先考虑。在这样的形势下,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目的很容易成为通过英语考级,而不是提高交际能力。我曾经在自己所教的班级(涉外护理专业)124位学生作过这样的一个问卷调查:

你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

英语是必修课,而且三,四级别证书对日后求职非常重要

98.3%

对英语国家文化非常感兴趣

0.8%

为能够更好地用英语和外国人士交流

0.8%

你有过外籍教

师授课吗?

从来没有

88.7%

有,曾经上过外教课

11.3%

有,每周都有

0%

你曾经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交流过吗

有过,多次

8%

很少

65.3%

从来没有

26.7%

如果你有机会和外国人用英语交流

很乐意,主动

4%

乐意,但是担心会有交流障碍

42.7%

害怕,不愿意

53.3%

除了教材和英语考级辅导书, 你还有其它有关英语文化的学习资料吗?

有,很多

0%

有一些

26.6%

几乎没有73.4%

你参加过有关西方文化(如中外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等)的讲座吗?

参加过多次

0%

参加过几次

1.6%

从来没有参加

98.4%

你看原版电影吗?

经常看

4.8%

有时看

79.8%

 

从来不看

15.4%

  从调查结果明显可见,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把英语学习的目的等同于英语考级的成功为今后就业提供便利。同时,绝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知之甚少。这样的状况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交际活动兴趣淡薄,课后的的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备考上,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很少,导致交际障碍频繁出现。

三 提高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一)英 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积累文化背景知识。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需要根据课本主题穿插介绍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这些国家的历史、地理概况,人们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等。而这些背景知识的掌握无疑会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丰富的素材。例如,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以饮食作为话题屡见不鲜。在教授西方国家日常饮食的这个主题时候,教师们可以进行背景知识的扩充,选择学生日常喜欢的西餐种类进行介绍。比如,可以从学生们所熟悉的Pizza Hut连锁西餐馆作为,通过图片,网页甚至实物来介绍Pizza这一在西方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食物,包括它的历史渊源,制作原材料及其过程和它各种不同的口味。这一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饮食习惯,也懂得一些西方人的用餐礼仪, 对西方饮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进而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二)教师转变理念,重视自身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毫无疑问,广大英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效果。在高职院校中,许多英语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准备词汇和语法的讲解。在涉及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时, 教师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其中不排除教师自身的文化知识不够丰富, 语用应用能力不强这一原因。因而, 教师们首先要真正理解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这一理念,重视文化知识传授和交际能力培养。同时,切实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加强学习,参加跨文化交际培训、文化讲座和学术交流,出国交流等方式在感受跨文化交际重要性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品味。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英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度,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变传统的语言知识讲授为知识与文化并重。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营造跨文化交际氛围。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像、声音、文字, 生动形象地导入背景知识,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多媒体英语教学极大地增加了教学中的信息输入量,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英语背景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播放一些专门介绍英语国家风土人情的短片,让学生对这些国家的文化、习俗等等产生感性认识,留下深刻的印象,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增强对学生视觉、听觉的刺激, 帮助不同英语程度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交际活动中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高职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就要求我们高职英语教师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思考,在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认识的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个目标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创设平台,营造更多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罗荷香.文化教学与高职高专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成效研究[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10(2)

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培养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的工具语言,同时承载着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的职能,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传播和交流,而是交互的全方面的传播和交流。英语习得者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必须打破自身文化背景、文化传统的局限,理解、学习英语中蕴含的优秀文化信息,同时传自身的优秀文化。大学英语教学作为我们国家英语教学的高阶,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揉入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典故、风俗人情、习惯用语等文化背景,切实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即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进行有效、得体的互动交流的过程,涉及到语言学、传播学、文化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着多样化的文化或历史传承,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这些都会对跨文化交际造成不同的影响。

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交流和沟通,因此我们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除了英语的基本技能,如听力、口语、阅读、写作之外,必须重视将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融入课堂,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积极理解与欣赏,比较我们的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的差异所在,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技能,减少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遇到的文化障碍和受到的文化冲击,从而进行有效得体的互动交流。

2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意义

2.1 有效消除交流障碍,防止交际摩擦

如上文所述,不同国家地区,其文化、历史、习俗都有很大不同,甚至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上也存在差异。我们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不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不了解对方的俗语谚语等,有可能会无法正确解读对方语言所包含的信息,也无法向对方准确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造成误解,形成交流障碍,严重者甚至会升级为交际摩擦,以致出现冲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能有效的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2.2 开拓学生视野,增加语言知识储备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要求学生自发自觉的去了解英语国家社会制度、历史文化背景、语言运用习惯等方面的内容,了解我们的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的区别所在,接受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种种差异,学着用native speaker的思维方式去进行思维,学习对方文化的精华,摒弃其糟粕,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英语相关知识的储备。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 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一直没有摆脱教师处于权威主体地位,学生被动接收的情况,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主要目的仍是为了应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或是研究生入学英语测试。这就导致我们的学生学习英语,其重点重心放在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上,自动忽略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与吸收。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也没有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传授有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其客观原因。首先,大多数学校因客观条件限制,大学英语的教学通常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大的授课班级人数甚至达到八九十人,这使得任课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一对一,或是学生们之间用英语进行会话训练的机会大大减少。其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不甚合理,课时少,教学任务重。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不得不有所取舍。再次,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受几十年来英语教学传统的影响,学生们只注重英语基本能力的培养,学习活动发生的主要区域局限于教室,学习活动的对象局限于大学英语课本,离开了英语课堂,立刻回归母语世界,所以学生们的思维方式无法转变,仍然是汉语式的思维。

3.2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首先,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意识对我们的重要意义,通过接受系统、专业的训练,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与积累,扩充自身的英语知识层面,以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对于教学者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英语基础知识如词汇、语法等的教学,还应结合教材,恰当、适时引入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克服母语带来的思维障碍,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文化对比的意识,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差异,使学生既能接受对方不同的文化,也能在语言中包含我们自己的文化,减少文化冲击给学生带来的理解障碍。

其次,教师应当努力改善英语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交流的情境。我们的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往往先把听到的英语句子翻译成汉语,然后想好怎么应对,再把应对的话翻译成汉语,往往词不达意,摆脱不了汉语思维模式带来的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当努力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和交流的环境,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角等活动,鼓励学生与以英语为母语者多进行交流,鼓励学生互相进行交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英文原版读物,鼓励学生选取优秀的英语影视作品反复观看,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甚至话剧排演等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如网络、广播等,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较为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了解以英语为母语者的日常生活和交流方式,为学生能准确、得体的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

最后,教师应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英语学习不应是简单、反复的记忆活动,这种方式效率低下,费时费力。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令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接触、接受其他国家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让他们乐在其中,无疑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英语进行准确、得体的交际,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将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除了要重视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也应把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这样才能使跨文化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减少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带来的误解等交流障碍,减少文化冲击带来的交流冲突,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准确、得体、顺利的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宋莉.跨文化交际导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潘h.浅谈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6(1).

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第6篇

跨文化交际是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行为。跨文化交际的沟通桥梁便是语言,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且不因为跨文化而产生交流障碍。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英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是重要的。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是参加国际事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所必须使用的语言。而非英语国家的英语人才若想能够参与国际交流,则学习跨文化知识,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无法回避的挑战。面对着这一时代背景,英语教师的授课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满足社会的要求。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教师在讲授大学英语时,不但要向学生讲授英语传统语言知识,例如语法、词汇等内容,还必须让学生了解语言背后所蕴涵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英语中包含着宗教、神话、语言等多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把英语、英语国家文化、英语交际方法等多学科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种英语跨文化教学方法。

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二是英语语言的使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用不同文化的语言能够表达出语法合理的语言,还能够在适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从而形成自己的交际圈子。语言能力不单单是指能够听、说,还指了解所使用语言内容中所有的“明规则”和“潜规则”,拥有一套抽象的语言知识状态,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实现无障碍的交流。

二、跨文化交际学习的必要性

英语教学不但要教会语言本身基本词汇、语法、逻辑等内容,更应该教会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给语言带来的内容,从而形成学生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种文化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语言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体现为语言不仅包含语言,还包括文化的副语言。语言不仅用于内容的传播,也传播了本门语言的文化和知识。交际是通过语言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实现的,只有了解相同的文化才能实现无障碍的交流。可见,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必然要面对语言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如果不解决这种文化冲突,仅仅学习语言的内在逻辑性,那只是学习一种符号,并未完全习得语言。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过于强调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的读、写较为重视,学生的听、说能力较差,于是产生了“哑巴英语”等现象。目前随着我国对外交流不断加深,对于人才的英语能力要求也不断的加大,尤其是英语交流能力,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就应该重视英语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教学,通过英语教师英语国家文化方面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敏感性和交际能力,让学生能够在与外交流时得体地使用英语,能够学以致用,拥有强有力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提高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有效方法

提高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水平,就是在大学英语的授课过程中不断加入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因为不单单是语言教学,所以对教师的备课工作量等方面压力较大,跨文化交际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个人专业能力、跨文化素养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不但如此,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于英语国家文化等方面的兴趣。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提高方法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教师素质

现在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在大学学习中占主体。很多人认为这是对于大学老师的要求降低,笔者认为非但不是降低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对于讲授课程所有内容、结构了熟于心,才能够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学生跨文化交际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培养,教师的跨文化素质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一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对于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不断的学习。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使用英语的国家就有很多,例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这对教师来说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都很大。二是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侧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就在学习、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之后,还应该针对跨文化交际方面有所涉猎,应该读这些方面的书,在课堂上把跨文化交际的内容结合英语教学,深入浅出地灌输给学生。三是在条件成熟下,教师可以去英语国家实际感受跨文化交流,用亲身经验教给学生哪些方面需要注意。四是教师应通过培训、会议等方式和其他高校进行交流,通过互通有无,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学生应该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老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做到,一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类国家文化的兴趣性和敏感性。利用教材里面的文化知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挖其文化内涵,在课堂讲授中传递给学生这些文化知识。此外,除了教材内容必要的文化知识点外,还应该扩展背景知识和英语类国家文化,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能够获取跨文化知识。二是利用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语语言能力,还包含着丰富的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该推荐或者硬性要求学生研读一些经典的英文原版著作,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价值观,学习了跨文化知识,提高了以后的交际能力。阅读后教师还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加深学生的正确印象,纠正学生的错误思路。三是,利用英语国家的影视、音乐作品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国家文化以美国为首,美国的影视作品和音乐作品水平较高,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兴趣也较大,可以通过看、听来加强学生对于跨文化的交际水平。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好的、具有地方代表性的影视作品给学生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讲授一些背景知识,提高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兴趣。影视作品的一些台词、经典对话也会加强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表达。教师还可以通过课间十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短小的音乐作品、幽默短片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碎片化的学习。四是,教师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时,要注意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时,要知道为何风俗是这样的,汲取其文化精髓,提高英语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此外还需要注意,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尽量中立地比较东西方文化,应从客观的角度去描述不同国家的习惯,培养学生能够从容地尊重不同国家的不同习惯,不要盲目地对其崇拜或者批评,拥有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四、结语

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 跨文化交际能力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99-02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落地实施,需要大量掌握外语,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情况,能熟练运用贸易、金融规则或掌握国际通用技术规范的高技能人才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必须自觉调整为培养经济全球化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应对教育国际竞争的需要。

本质意义上的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基本知识技能、专业性知识技能,还特别需要具备能与国际化相匹配的能力和素养,必须具备参与国际竞争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综合起来就是国际意识、综合能力素质,能尊重并理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文化差异,理解多元文化的内涵,在国际交流中能充分表达与沟通思想,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国际性竞争。

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该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应该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在现实的职业教育中,我们往往更关注基本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教育的文化内涵,忽略了与国际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概述

文化是人类长期活动创造的产物,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言使用者与非本族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用宽容的态度,根据不同的话题、语境及文化背景,使用得体恰当的语言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从事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能力,相关研究表明,这些能力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获得的。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要求高职学生学会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交流,也要求高职院校依据本校国际化发展的状况,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现状及需求

高职教育国际化目前常见的形式包括国内国际化和国外国际化,国内国际化是在国家或地区境内提供国际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和学术交流资源,使学生进行国际性高端技能学习或促使学生和教师获得国际知识、增强国际经验、开阔国际视野的过程。国外国际化是指充分利用他国高等职业教育和学术交流资源,让学生和教师走出国门学习,获得国际化的知识与技能、创业就业经验并不断开阔国际化学术文化视野的过程。

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侧重点和表现形态有差异,但无论国内国际化还是国外国际化,都需要国际化知识储备、国际化视野、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以国内国际化发展为例,随着“走出去、引进来”教育国际化策略实施,外籍教师、外籍学生、中国教师、中国学生在一个校园、一个课堂上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情景日益成为职业教育的常态。观察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不难看到各院校从课程设置到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出现过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的矛盾。因为教育国际化必然带来人员的流动,但这些人的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有差异,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差别很大,中外师生之间都有可能会遇到文化差异造成的困惑或困扰。尤其是尚未形成独立世界观的高职学生,如何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多元文化,如何进行跨文化的有效沟通,真正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使之从院校国际化发展中获益,这是高职院校在进行国际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职业教育的所有相关者需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此问题。关于教育国际化,加拿大比较高等教育领域内的著名学者简・奈特(June Knight)在著作《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中曾这样描述: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国际/跨文化维度整合到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中的过程。这个描述中国际/跨文化维度主要指国际、跨文化、全球的观念。分析这段描述,不难发现简・奈特认为教育国际化中跨文化是核心问题,而跨文化的实现是以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依托的。我们认为,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从这些路径得到启示。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前提

国内国际化和国外国际化在当今高职院校国际化进程中往往是同时存在的,但从实际状况看,职业教育的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难以获得走出国门直接接受异文化的机会,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更多还是表现为国内国际化。

国际化发展进程中,高职院校在学院管理中,应注意创设具有文化包容性的管理文化,从管理层面开始能认识并尊重不同的文化,掌握高职院校中国际化人员的基本状况,对各层次国际人员带来的文化进行理性分析和解读,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改变那些已不适应国际化发展的理念,建立适应形势需要的管理文化,才能真正对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注意对教师、学生进行跨文化培训,使教师学生充分认识跨文化能力的内涵、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等,能运用各种技巧解决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能从学院国际化进程中获益。

在引进留学生到校学习的同时,注意中国文化的导入和推广,通过设计各类活动,引导不同文化的人士在尊重各自民族文化的前提下,接近中国文化,进而理解中国文化,使这些学生能融入中国文化。

(二)教学活动是关键环节

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还涉及许多文化因素,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起点应该包括正确的多元文化观念。多元文化观念的形成不可能自然习得,而是必须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时要建立起帮助学生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和本国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的理念,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过程等环节帮助学生克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1.考虑通过购买版权的形式,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国际通行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则;可以考虑借鉴国外职业院校同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国际职业资格认证的课程,使教学内容贴近国际职业环境;注意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双语课程,甚至全外语课程,同时关注提升学生外语应用能力。

2.注意增加包含国际性内容的课程,如在选修课模块增加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关系、世界历史等课程,或在其他课程教学中增加中外文化的比对、著名国外企业文化介绍等内容,使学生能获得国际观念、国际交流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其国际视野。

3.注意增加语言培训内容,重视外语教学、双语教学对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积极意义。在“一带一路”政策指引下,中国企业、中国教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高职院校也应根据合作区域及本院特色适时增设东南亚国家语言文化学习的课程,使学生充分了解东南亚各国的政治文化,增加其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4.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让教师充分认识多元文化、切实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教师本人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认识其价值,才会有动力主动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根本。文化输入从来都是双刃剑,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多元文化理解中的中介作用,教师发挥好中介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教育现有发展条件下,不可能让所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能有机会到国外接受跨文化的熏陶,因此,对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跨文化教育培养,使他们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之下成长的学生课堂行为的差异,尽可能在课堂上营造不同文化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平等交流的氛围。

5.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关注课程内容的同时,注意尊重中外学生主体地位,指导学生主动寻找学习内容中的文化信息,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就多元文化有关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能从各自角度理解文化差异的存在,使之不会把各自社会的行为准则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不恰当地运用到跨文化交际中。

同时要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加外国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增强中国学生面对国际化发展的文化自信,尤其对中国学生而言,只有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具备中国文化的基本修养,才有可能正确认识他国文化。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重要依托

从文化学理论看,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注意在使用宣传标语、横幅、海报、展板等可视的物质文化时,尽量采用双语甚至多语,采用多元文化、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士均可解读的文字符号;使用的视觉符号,例如色彩、造型也应更多符合国际惯例的表达;使用称呼、地址、日期等表述时,要符合国际通用的规则,营造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氛围。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课程教学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但课堂教学之外的课外活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同样也反映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认识。在课堂之外,要关注跨文化交流平台的建设,通过社团、联盟等形式打造中外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畅通的交流平台,使之能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激发学生跨文化交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校园制度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很好地融合起来,例如高职院校与国际人士接触较多的管理者可以参与跨文化课程的培训,可以组织跨文化的联谊活动,诸如演讲比赛、歌唱比赛、体育活动等,使校园文化更丰富多彩,使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增加对异文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王焱.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能力的培养[J].沈阳大学学报,2011(10)

[2]潘小明.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要素与动因[J].职教论坛,2013(33)

[3](加)简・奈特(June Knight).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医疗保健语境 文化容忍度

跨文化交际就其应用的语境来说很是广泛。在教育、商业,旅游以及保健等诸多语境下都应考虑到跨文化因素对于上述社会语境的影响。而教育者则有义务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更好的融入多元化社会带来的跨文化交际语境,缓解跨文化交往可能会涉及的冲突,提高文化差异容忍度——这在社会保健语境下亦不例外。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通过对医学专业学习者发放调查问卷进行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调查发现:医学专业学习者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他们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更好地进行医患间交流,诊断病情。但对于一些跨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掌握都有所欠缺。

中国已经成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组织和个人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最为经常的目的地之一。医疗和保健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日益频繁。在医疗和保健语境下,病患关于病情信息的坦率程度对于医护人员做出正确诊断的程度有正面相关性。但是,不同的文化对于公开性和个人信息的透露程度有不同的标准。美国社会是多种族融合的社会,因此民众对于文化差异容忍度高。美国的患者对病情的透露有较少顾虑,希望通过较幽默的对话营造轻松的医疗环境减少治疗带来的压抑感。美国患者会主动展示自己的观点,希望参与对于自己治疗方案的讨论。对此,相对保守的中国的医护人员要逐渐适应。对于患有致命疾病的美国患者,医护人员应该思考是否应该让患者本人了解病情的真相。有调查表明,对此,80%以上被调查的美国人希望知道真相而非善意的谎言。综上,来自美国文化背景下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和自我袒露程度。而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妇女在谈到妇科方面的疾病时会感觉害羞甚至羞耻,这需要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引导以及同性别的医护人员介入。此外,对于来自像日本这样集体主义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的患者,过多表述自我意见是违反文化准则的行为。于较为保守的德意志民族,遵守法规和礼仪是重要的文化准则。德国患者更倾向于传统的恪守礼节的医患关系。以上的例子说明医护人员在涉及跨文化交际的病例时应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对于个人信息袒露程度的差异。

语言障碍是医护人员所面临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之一。很多到国外工作的毕业生会提到因文化背景知识造成的语言障碍。另外,语言的多样性也是医护人员面临的一大困扰。有时,医护人员需要借助口译人员的帮助与患者沟通。这往往也会带来问题:直译有时并不能准确表达所沟通信息的真正含义。例如,在英语中有些关于疾病的委婉语,如口译人员不了解这一委婉语的真正含义就会造成误会。一些成语或谚语也往往带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给医患沟通带来问题。例如一位来自加拿大的患者对在手术前对中国医生说,“Doctor, to tell you the truth, I think I am getting cold feet.”这里: “getting cold feet”是一句成语,有临阵退缩之意。患者想表达术前的忑不安,希望得到更多手术安全程度的保证。如果医生不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则会理解为病人的循环系统有问题。此外,医护人员倾向于使用专业术语。但可能会造成患者理解困难。例如医生会使用“anosmia” 而非“a loss of taste”来指代嗅觉丧失;这些专业术语的使用对于专业人员来说往往是习惯使然。但对于患者来说则会造成困惑。由此,医护人员提高自身外语水平,争取直接用主要语种和患者进行沟通。

非语言信息也会造成跨文化交际时医患之间的困扰。因为不同的文化对于同一肢体语言赋予不同的内涵,不同的文化对于医患间的眼神交流也会有不同的认知。在亚洲文化背景下,避免直接的眼神交流,是对于权威或长者的尊重,但在欧美文化背景下,医患之间的直接眼神交流是必须和彼此尊重的表现。在就诊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对于彼此间的适当的身体距离也有着不同的见解。来自希腊、非洲、意大利国家的患者可以接受比较近的身体距离。相比较而言,来自亚洲和欧洲其他大部分国家的患者则会需要更大些的个人空间。另外,碰触在有些文化中是被视为温暖和友好的表示,而在有些文化中则会被认为是对个人安全的侵犯。因此,在对来自异域文化的患者进行诊断检查时,医生应该首先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以便对采取适当的身体语言进行指导。

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第9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高职高专 英语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的交际,简言之,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彼此相互交流交际的过程,主要是指国与国之间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信仰、信念、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的交流。最初的阶段,跨文化交际主要是研究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方面的内容,随着国际交际之间的日渐频繁化,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多地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促使了外语教育工作者转向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外语教学实施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英语是高职高专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所以英语教学担当着重要的使命。在这一阶段, 我们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可是由于高职高专类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真正能做到运用英语自如的学生少之又少,多数学生仍旧停留在英语学习的表层层面上,而且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还需要老师从单词、短语、句子结构等方面一一讲解,英语交流起来还相当困难,“哑巴英语”的状况还普遍存在着。

在英语的教学中,我们总期望学生能用英语流利地交流表达,更加地道化,母语的味道越淡越好,可是学生在真正的表达时,总是用母语思维去行文造句,由于对西方文化知识的欠缺,理解不当,致使表达欠妥或是扭曲。例如: 中西方的名字写法和称呼方式不同: 姓与名位置颠倒,如 Tome Green,Green 是姓,应称呼为 Mr. Green,而非 Mr. Tome。 这与汉语中对人的称呼相反,如李××,李是姓,应称呼为“李先生”。还有这样一则笑话: 一位外宾想去洗手间,便问一个学生说: “I wonder if I can go somewhere?”,而该学生却把 somewhere误解为“某处”,因而回答道“Yes,you can go anywhere in China.”。又比如说外国人习惯以谈论天气作为彼此的见面问候语,“It is a fine day,isn’t it?”,而中国学生会经常质疑,“天气明明能自己看到,为什么总是谈论当时的天气状况”,像上述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表达或理解偏差不胜枚举。因为我们更地的注重了语言知识的输入,而对使用这些语言知识的文化背景的介绍却很少。

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对于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能力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若对西方文化知识缺乏理解,缺少一定量相关学科背景知识,仅用汉语的思维逻辑去判断听力材料,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英语语言,听力水平自然难以提高,更谈不上很好地应用英语语言。”例如,当我们听到“you are summer in my heart.”这个句子,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因为在中国夏天是很热的,而在英国夏天却是很舒适的。所以在英语教学中,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加大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自身听力技能。其次,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情景喜剧、电影电视片段等直观手段,在英语授课中把背景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化地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国外生活和学习方式及环境氛围,大大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整体把握性。再次,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在自主学习娱乐中有效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多观看英语节目,收听英语广播、英语歌曲,浏览网络资源搜寻相关知识,有效利用这些手段,可以营造出具有浓郁西方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大大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感性认识,深刻体会英语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最终达到自由正确交流的目的。

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国际商务;跨文化交际;对策

在我所进行研究的几篇文章中对跨文化交际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却又大同小异,跨文化商务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是指具有不同文化直觉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所进行的商务交际活动。交际双方有目的地交换信息和资源,相互支持和接触,从而建立起互惠互利推动个人和商务成功的关系。这一跨文化商务交际的概念囊括了不同种族、甚至是同源但是不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活动。跨文化交际是语言以及非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并且也必然会在交际过程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这里所提到的周围环境的制约,就是指我们今天所研究的国际商务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中国际大形势,也就是国际环境的问题。

国际商务学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的跨专业学科,对它的认识和研究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它涉及面广,是具有极强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例如经济学、管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组织学及心理学等)。它不仅仅涉及到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还涉及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特有的商务法规和贸易政策等。要想在国际商务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充分了解涉外的政策法规、主要面向的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规范,对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极大的考验。在跨文化的商务交际中,人际交往与沟通是双方达成共识、促成交易最为重要的一方面,这里就涉及到国际商务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上的学问了。

一、国际商务环境下跨文化交际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我国的对外贸易之路应该从改革开放说起。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状态一直是萎靡不振的,相应的在信息和技术方面也比较闭塞。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了双向开放政策,即内部开放和对外开放。我们知道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执行,是中国政治和经济都得以大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改革开放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将目光投向发展中的中国,基于地理位置优越和人力资源的富足,很多外资企业在中国安营扎寨,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使中国最初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了大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家经济实力、政治实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广大的市场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外资开始大量的投向中国。经济上的交流自然也是你来我往,在我们不断吸引外资和外企的同时,也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与国际接轨,尝试不同的交流。比如,建立跨国集团公司,国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外资入股,与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等。当然,国际商务的开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初尝对外开放的胜利果实的同时我们也必将面临许多前所未见的问题。

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商务交流是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很多国家的文化我们不了解,在沟通的时候不能做到理解其深意,对他国文化一知半解的认识还有可能造成行为和语言上的误解,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还会造成企业经济上的直接损失,抹黑企业形象等。跨文化背景下的商务交流而导致众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常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2)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表达方式不同(直接或者间接,热情或者冷静);(3)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思维模式上也存在很大差异;4.民族中心主义在作祟。

二、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面临跨文化商务交流与生俱来的众多难点,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心态问题,即以一颗开放的、宽容的、平等的心来对待交往对象的文化习俗。不断加强自身的锻炼,提高能力,并且尽可能多的接触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能过且过,要做一个有心之人,对遇到的学习机会不要放过,自动自发的学习,主动的锻炼,自信、从容的面对未知的文化现象和问题,必然会成就更好的交流结果。

当然,在国际商务背景下研究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小小的问题。目前,针对跨文化商务分析的论文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的阶段,对于理论阐述和理论扩展类型的文章不胜枚举,但是,对于具体的商务交往案例的写作和分析却少之又少。我认为,学术理论的深入研究对于国际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有着必然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实际案例的研究也可算是另辟蹊径,它不但可以站在更加真实的视角对国际商务交往做细致的分析,也更有利于企业国际商务的模拟模式的建立。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了机遇,更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它是一把双刃剑,正确认识国际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进行商务交流,达成商业意向。我们才刚刚踏上跨文化交际的学习之路,随着各国间交往道路的不断拓宽,我们也必将面对更多的跨文化交际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开阔视野,多读书,多实践。我们要时刻谨记,在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交际我们不仅仅代表的是自己,更多的是代表了企业。我们要善于研究文化,尽最大的可能做到求同存易,以促使国际商务活动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阮利冬,杨廷勇.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M].国际商贸,2010.

[2] 刘颖.跨国企业员工工作交际的个案研究[M]market modernization,2008.12.

[3] 刘丽丽.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文化冲突[M].商场现代化,2008.

[4] 刘雯淇.中西文化差异对涉外商务活动的影响[M].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

[5] 杜艳茹,王小玲.浅议中西文化差异[M].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第11篇

随着现代社会以及网络的发展,东西方交流日趋频繁,跨文化交流机会大大增加。在跨文化交流的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在应试教育以及传统的语法教学法下,学生往往不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往往被固化的语法思维所束缚,缺乏跨文化意识与视角,因此不能准确的理解在各种语境下对方所表达的意思并以此陷入误区,造成对外交流中的不便与尴尬的产生。这种现象的产生,与课堂上缺乏对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无关系。大多数老师仅仅负责传授语言,但是对于所教授的内容并无扩展,将所用语料简单视做单词与语法的载体,而非文化的载体。近年来,随着文化导入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广大教师也逐渐认识到,通过导入适当的中外文化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技能以及输入输出能力。

一、文化差异与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一)跨文化意识的含义

跨文化意识是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中所保持的特定意识。也就是一个或者群体在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群体相相交往时的意识。通俗来讲,跨文化意识就是指人的文化解码能力。这种意识包括了对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了解与运用。并且使人们能够在在不同的情境和场合中进行有效和得体的沟通。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跨文化意识是在一定文化知识基础上才能形成的,并且能够进一步帮助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学习者进行对外交流实践。

(二)文化差异的形成

文化一词,拥有着非常广泛的内涵以及外延。它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文化可以大致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前者并不会直接影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之间的交谈,而后者则会直接影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的交谈。由于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以及心理因素势必使人们的文化背景产生各种差异。这使得跨文化意识在涉外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注意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单纯以自己本民族的思维方式进行表达,那么这种语言交际势必导致失败。因为在这种语言形式下,所表达的内容依然是本族的而非目标语言的。于是在交流中,学生就必须拥有广阔的双向文化视野和优秀的跨文化意识。对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理解同样重要,任何一方文化的缺失都会导致学生输入或者输出能力的降低。

(三)英语课堂上跨文化意识的缺失

由于考试压力,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有功利性的目的,目标也往往是通过四、六级考试。在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堂,经过多年应试教育的学生往往很难对英语提起兴趣。而教师也往往因此放弃了对于英语课文的深度挖掘,对于课程的讲授往往停留在简单地词汇讲解与语法分析。对于隐藏在课文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往往选择了无视的态度。在加上国内往往缺乏英语练习的自然环境,使得学生往往偏语法而轻语用,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更偏向于知识而不是文化的学习。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导致了一些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极差,虽然学习了多年英语,但是一开口就会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甚至在跨文化沟通中,不能得体或者恰当的进行表达,从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四)跨文化意识缺失对涉外交流的影响

正如某些专家指出的,在涉外交流中,外籍人士往往可以原谅第二语言使用者所犯的语法错误,但是对于文化错误却很难谅解,语用错误有时往往被视作不得体,恶意粗鲁的,有时甚至会被视作对对方的蔑视和挑衅,因此引发灾难性的后果。跨文化意识需要注意到东西方所存在的一些文化差异。词汇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东西方对于一些共有词汇的不同文化引申。比如,对于猫头鹰,中国人称其为夜猫子,视作是不吉利的象征,而在西方则是智慧的象征。中国人经常把山羊视为智慧的象征,因为山羊的胡子使它外型上具有“长者的,有经验的”视觉特征。而山羊在西方则常和巫术、恐惧以及恶魔联想在一起。甚至于中华的图腾――龙,在西方也经常被视为邪恶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用语中,中国人喜欢见面询问对方吃了没有,闲谈中喜欢问对方的婚姻状况和家庭,这些在西方人眼中都视作隐私问题,会尽量避免提及。西方人常常会以天气作为寒暄的主要内容,因为这种问题相对而言比较“保险,不那么私人化。

二、通过课堂中的文化导入培养跨文化意识

结合以上叙述,在课堂中培养文化意识是大势所趋,但是在课堂上如何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呢?笔者认为,通过文化导入的方式,以自然的形式将文化与课文相结合是比较理想的方式。可以采用融合法,把课堂教学中融入文化知识背景,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进行介绍,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也可采用注解法,利用特定的相关知识将对应的课文内容进行解释。还可以采用实践法,让学生改编课文中的对话,亲身感受课文中一些有意义的文化细节与表达法,提高其跨文化意识与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还可以定期进行一些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到西方文化生活,从而加强跨文化意识。总之,法无定法,这些方法可以单一或者综合使用。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并不一定需要去量化的占用多少课时,它更应该是一种持之以恒,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

三、结语

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一、高职在校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封闭的时代已经过去。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着越来越密切的接触和交流,而这种交流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流者是否拥有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纲要》的21章第66条明确提出了“培养各种外语人才”的重要任务。2013年,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国将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各方面展开更加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而这些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要保证交流与合作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大量的技术及商贸人才,还对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要求。所以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才能满足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需要。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主要有如下观点。Wisema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有效、恰当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知识、动机和技巧[1]。张红玲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概括为四个层面:敏感性/意识、态度/情感、知识、技能[2]。戴炜栋、张红玲指出跨文化交际学与外语教学应密切结合,外语教学中应将文化教学和外语教学结合起来[3]。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念上多强调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紧密结合。张红玲指出必须既培养态度和意识,又传授知识,还要提高技能,三管齐下才能实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4]。相关学者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杨盈、庄恩平提出了意识发展、文化调试能力培养、知识传导和交际能力锻炼的“四合一”模式[5]。赵芳提出了“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6]。

三、工学结合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本文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就业方向,提出了工学结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在给学生文化知识渗透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到跨文化交际的实际任务中,通过任务模拟,积累跨文化交际知识,改善跨文化交际态度,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技能。

1.工学结合背景下的学习情景设计

课题组成员深入企业调研,对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跨文化交际情境进行分类,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需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汇总。

2.跨文化交际学习内容设计

学习内容的设计突破了传统的以英语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技能划分的模块式组织形式,采取了“跨文化背景知识+跨文化任务实操训练”的布局模式,借鉴电视连续剧的拍摄手法,将人物活动轨迹巧妙编排到单元框架之中,使学习内容剧情化,学习情境场景化,无形之中让学生学到跨文化交际知识,获得跨文化交际技能。为了使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跨文化交际情境,课题组把每个跨文化交际知识点及交际任务都做成微课的形式,微课中使用多种多媒体素材,并用情景剧的模式进行导入或贯穿其中,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对跨文化交际知识和交际技能获得更加直观、更加深刻的认识。每个单元的情境互相关联,以故事的形式串起来,故事的主要人物设置如下:

1.大龙:大学一年级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但是学习热情高涨。

2.小丽:大学一年级学生,大龙的同学,英语基础不错。

3.Lucy:大龙的高中同学,正在英国读语言学校,遇到很多跨文化交际障碍。

4.Nala:大龙和小丽的英语老师。课题组设计的跨文化交际情境从大龙、小丽和Lucy遇到的实际问题导入,通过他们的探索实践展开,再以Nala老师的讲解展示为总结,学习内容脉络清晰,引人入胜。

3.跨文化交际学习平台构建

为了在课上有更多的时间模拟跨文化交际情境,课题组和超星公司合作搭建了跨文化交际慕课学习平台,要求学生课前登录学习,这样课上就有更多的时间做跨文化交际任务。录制好的160个微课视频既短小精悍、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承前启后。课题组依托慕课学习平台将传统的教学模式网络化、数字化和显性化,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平台进行学习,且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通过微课视频观看过程中弹出的测验题检测自己的理解程度。平台还实现了师生即时互动,真正做到搭建一个跨文化技能教学互动体验中心,为学生自主学习跨文化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该网络慕课平台汇集优势师资力量,对跨文化知识进行了惟妙惟肖的呈现,利用情景剧再现跨文化交际实景,展示跨文化交际技能,具有极强的代入感。同时微课内容处于即时更新状态,凭借强大的共享性、可扩容性与互动性,能够满足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的需求。

4.跨文化交际教材编写

课题组在整合提炼微课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了跟慕课学习平台配套的跨文化交际教材。教材以跨文化知识为依托,以跨文化交际任务为载体,以跨文化交际技能为目标,既吸取了国内此类教材注重思想性、人文性、科学性、知识性等优点,又注入了国外社区教育、大众教育、终身教育的实用性特点;既注重打好语言基础,更侧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内容选取了贴近校园生活和职业生涯、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教学材料,在夯实语音、语法能力等语言技能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表达能力、跨文化对比理解能力、跨文化书面沟通能力与跨文化实际应用能力,旨在为学生将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打下基础,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保障。

5.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课题组采取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即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线上学习即学生课前登录慕课平台观看相关微课视频,学习相关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能。课上采取任务教学法,每节课都围绕某一跨文化交际任务展开。首先就微课中的相关跨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分组讨论,并完成教材中相关讨论任务,老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解决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问题。

讨论完后老师要求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生对讨论结果共同反馈,最后归纳出本节课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文化知识、语言知识、跨文化交际技能和语言技能。接下来学生在拥有所需的跨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试着为所学跨文化交际情境中的交际任务撰写剧本,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模拟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并上台展示,老师和其余学生仔细观看,做笔记记录下展示小组在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打分评价写下反馈意见。每个单元结束,教师都要求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情境编写剧本拍摄综合情景剧,要求涵盖本单元所学所有任务。教师认真观看视频,并对学生的情景剧一一评价反馈,最后选出其中的优秀情景剧在课上公开展示。这种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下学生尽心准备,表现出色。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交际任务,课程采取全过程考核的形成性评估方式,依据学生每次课前、课上和课后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记分并累计形成综合成绩。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效果研究

课题组在构建好新的培养模式后,在学院十几个专业中进行了试点。在新的培养模式实施一学期后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多份,老师和学生都参与了这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和老师都对这种培养模式给予了肯定。工学结合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教学实施中最突出的优点是给予了学生更多课堂参与的机会,基本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师的课堂变为学生探讨问题、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在课堂展示中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跨文化交际,拥有了跨文化交际意识,增长了跨文化交际知识,锻炼了跨文化交际技能。新的培养模式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在不同程度上都起到了督促的作用。教学实施中,教师普遍采取了分组管理课堂教学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们互相监督、督促课前的预习,探讨解决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堂上就所预习的跨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考、讨论、吸收和拓展,并自己做出归纳,同时还通过实际跨文化任务操练巩固所学成果,得以实际应用和提升。

这种培养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开始有了独立思考。比如,讲英国天气多雨使得英国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时,就有学生提出了疑问,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2.学生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在学习健康理念与生活方式时,学生对比了解中西方健康理念,并思考这种理念差异背后的文化、地理和社会背景等原因。3.学生主动进行创作。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非常乐意根据所学内容,自编自导跨文化交际短剧,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2][4]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2000(2):2-8.

[5]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13-21.

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

一、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每一种语言都源于一种文化,反映其民族的文化背景与特征。在英语教学中,除了掌握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等语言层面的知识外,还要了解英语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就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各种交际,对两种不同文化习俗背景的理解的功能,这样才能消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绝非一味地机械性模仿,而是在教学环境中融入跨文化交际因素,掌握和运用英语作为交际与沟通的工具。

二、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中西方差异

1.英汉词汇的运用受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影响。一直被中国视为吉祥物的龙(dragon),是帝王至尊的象征,拥有神奇的力量;而dragon被西方人视为邪恶、贪婪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不同文化背景教授词汇,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更加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使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断提高。

2.社会礼仪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在中国,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时,时间由邀请方定,被邀请方准时赴约,而且会当成一种荣幸。在美国,邀请别人参加聚会是占用对方的时间,需要双方协商。在受到赞扬时,中国人会谦虚、推脱,而西方人会欣然接受,并回答“Thank you”。

三、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1.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深入了解,在备课时要导入西方文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利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讲授异国文化。通过有声与无声、有形与无形的资料,使学生对异国文化内涵、背景深入了解,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3.在课堂中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不同的场景可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记忆,同时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技能。

参考文献:

[1]许灿.浅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

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英语;跨文化;教学;对策

语言是不仅是表达思想、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各个民族文化的积淀,语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地区气候、地理、环境等,语言是人类从自然界学结的产物,反映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因此,语言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包括传承性、区域性、时间性等,语言交流受到地区文化的影响。英语跨文化教学必须将语言的各种特性纳入考虑范围,将语言中的文化元素融入教学模式之中,保证教学质量,英语跨文化教学同样受到地区文化差异的影响,文化差异会给学生造成学习麻烦,除此之外,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之间也存在差异性,更增加了英语跨文化学习的难度。

1 跨文化交流简介

1.1 跨文化交流的概念

交流实质上是人类表达个人思想的方式,交流的对象包括了个人、团体、国家等,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但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本民族的信仰、文化、风俗等。跨文化交流(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语种人们之间的交流,任何不同背景的人们对本群体均有一定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会造成与其他群体的沟通障碍,而这种背景并不是严格局限在文化、语言之上,甚至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因此,任何个体之间的交流都属于跨文化交流,本文所研究的跨文化交流是国家层次的差异。

1.2 跨文化交流意识

跨文化交流建立在跨文化交流意识之上,跨文化交流意识是指交流者可以从目的语言文化背景出发进行沟通,需要交流者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语言基础以及灵活的思维方式。跨文化交流意识可以帮助交流者消除文化壁垒,提高交流效率,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包括文化辨识阶段、文化冲突阶段、文化渗透阶段以及文化体验阶段。(1)文化辨识阶段,该阶段的学习者可以从文化表面特征辨识不同的文化,大多数人处于这一阶段,比如看到富士山的纪念品就想到了日本;(2)文化冲突阶段,该阶段是大多数语言学习者所处的阶段,学习者已经可以从细节辨识文化差异性,比如英国与美国的交流方式的区别,学习者可以察觉到目的语言与本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并对部分文化差异产生排异性;(3)文化渗透阶段,学习者通过文化学习理解目的语言文化,并从认知水平接受文化差异;(4)文化体验阶段,文化体验要求语言学习者长期生活在目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向本地人学习处理事务的方式与方法,从感情层次接受文化差异。

2 跨文化交流的理论基础

跨文化交流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是文化身份,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体现了对个体与族群的自我界定,带有强烈的民族印记。文化身份包括身份认同和身份建构,认同的基础是自我承诺(commitment)与确认(identification),是价值的判断与选择。基于历史和现实,自我身份的接受与认同除了发生在原族群中,同时也深深影响着对异质文化的感受与认同。在此过程中,文化建构以动态形式塑造了文化认同的多层属性,最主要表现为历时性和共时性构建的特征。

2.1 文化身份的历时性

文化身份的建构伴随着历史的变迁、政治与经济解构重组的动态过程而来,是历史记忆与现实映射的碰撞与融合。历史记忆作为一种沉淀渗透在文化认同的恒定层面,是族群文化的历时映射,并高度制约着文化建构的走向;现实映射作为一种动态存在,既维系又冲击着历史记忆。在文化的对抗与冲突中,当异质文化无法借助政治经济地位对本族文化形成强势霸权,历史记忆则会在该文化的身份认同中占据主导地位;相反,当政治与经济的霸权地位足以使异质文化凌驾于本族文化时,本族文化就会出现失语现象,此时,在异质文化的剧烈碰撞下就会导致本族文化历史记忆的退化甚至消失,进而形成文化身份的结构性变异。

2.2 文化身份的共时性

社会语境的差异导致文化身份认同呈现差异,表现在性别特征、阶级特征、国别特征和种族特征等方面。其中,种族或民族性身份认同是最为普遍的形式,面对异质文化时可以有助于确立自我地位和区别特征。文化身份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在异质文化的对抗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国别和民族层面的语境。而在跨文化语境中,如果过分强调文化身份的同质建构而忽视文化间差异,则容易形成文化沙文主义,以文化的同质身份抹杀身份差异。

3 英语跨文化教学的作用

3.1 交流能力提升

英语跨文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跨文化意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避免用语失误、文化内涵提升、提高文化敏感度等。英语跨文化教学可以有效改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以词汇、语言以及语法的研究为主,忽视了地区文化在语言中的作用,导致交流中出现误解,英语跨文化教学可以提升学生语言准确性,避免交流用语失误,除此之外,充分掌握目标用语的特性之后,可以提高学生对不同地区英语的敏感度。例如“Thank you fir spending time with me on island”“It is my responsibility.”英国人会认为这种回答是出于无可奈何的意思,准确的用语应该是“It is pleasure.”

3.2 文化内涵提升

英语跨文化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各种文化,为中外交流搭建桥梁。一方面文化知识可以提升学生对语言的认识,另一方面语言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英语国家的思维模式于文化。教师应该将文化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将文化与语言教学进行整合,同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对课文进行展开,教师备课时多收集一些国外的书籍、资料、影音等。文化内涵同样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会更强。

4 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缺陷与对策

目前,我国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问题与缺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学生学习观念、学习途径、思维模式差异以及教师教学模式:(1)学习观念,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继续沿用高中英语学习模式,将大学英语学习的目的界定为四、六级考试,并未将英语文化学习纳入知识范畴,导致英语跨文化教学十分被动;(2)部分学生对英语文化兴趣较大,但学习途径十分有限,只能通过电影、文学作品等了解英语文化,而且了解的内容也十分局限,包括历史、风俗、重大节日等,对文化了解有限;(3)思维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趋向综合性思维方式,西方人趋向于分析性思维模式。(4)教学模式,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导致教学模式发展缓慢,英语教学模式缺乏应有的扩展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改进建议。

4.1 激发学生积极性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相应的文化背景,语言本质上属于交流工具,但语言习惯的背后却是一个种族的文化,英语的教学必须结合欧美国家的文化背景。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文化的教学作用,将文化作为语言教育的载体,使英语文化渗透进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扩展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4.2 构建新型跨文化教学模式

多种文化交融本来就是全球一体化的特点之一,我们不应该完全舍弃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那样就不符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会导致教学模式混乱,英语教学研究者应该在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上进行改进,将具有英语文化背景的元素加入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表达能力,也能够通过英语来推广英语文化,真正的实现了英语的本土化。

4.3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英语跨文化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英语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积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英语教师应该保持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人文主义教学观,让英语跨文化教学渗透进入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英语教师是英语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文化修养感染学生,为学生展现英语文化的魅力。

5 总结

21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纪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相应的文化背景,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逐渐接受了英语总的外来文化,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大都具备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很多高校开设了英文原著阅读的课程,除此之外,热播的英美电视剧也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素材。目前,我国现有的英语教材大多采用欧美文化背景,具备较好的文化背景。本文深入的研究了我国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我国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火焰.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2]刘桂影.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与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陈桂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4]孔德亮,栾述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外语界,2012,02:17-26.

[5]李楠.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汉文化双向导入研究[D].吉林大学,2012.

[6]于斌.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吉林大学,2007.

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营销策略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与日俱增,跨国公司之间的往来越来越频繁。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商务礼仪、风俗习惯等,使得文化差异逐渐成为跨国公司营销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营销策略的制定成为许多跨国公司成败的决定因素,而文化因素又是营销的关键。所以,要掌握一定的跨文化知识才能帮助营销人员制定成功的营销策略,以形成良好的跨国公司交往的氛围。

一、跨文化交际概述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讲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或者如何得体地去交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指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尤其是中国和欧美国家的文化差异。在跨国公司交往中,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差异容易导致交际失误,引起冲突,对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产生不利影响。中国同亚洲地区的国家,如韩国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因为这些国家与中国同属东方文化圈,所以在文化取向和交际规范方面有很多相通的地方。2.交际形式的多样化。在跨文化交际中,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是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语言符号如电视、广播、报刊、广告等传播方式;非语言符号如一些画报、实物、影像或者演出等形式。当然还可以包括其他一些形式,国际文化博大精深。3.交际中语言统一。在跨国文化交际中,假如一方使用的是第一种语言,另一方使用的是第二种语言,那么交际是无法进行的。所以,在交际中,可以选择使用同一种语言来交流,如中国人和美国人交谈,可以选择使用汉语,也可以选择使用英语,这个交流环节中不需要翻译,以保证交流正常进行。4.交际中注重沟通效果。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产物。这种产物不是说只要把对方的语言学好,就没有语言沟通障碍。其实这是个误解,人们过去把沟通看作会表达就可以,其实在跨文化交际中,让对方真正理解到你所要表达的问题才是成功的交际。沟通的目的是在于让对方理解你的意思,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跨文化交际产生的背景

科学技术突破性地发展,改变了世界格局和人类的生活方式。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促使各个国家间在政治、文化、科技、贸易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外交其实就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尽管现代科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但是却无法拉近人们的心理距离,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社会习俗,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而特定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语用规则等,这些因素也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潜在障碍、低效率的沟通,甚至因为误解而导致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为了适应当今日益频繁的国家之间人际交往需要而存在的。现在也有很多高校和企业研究这个课题,可见文化交际对企业和国家的交往影响之大。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不仅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究,还要注重实际的应用探究,这样才能使跨文化交际更好地为跨国公司、国与国之间提供切实服务。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跨国公司营销策略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当今跨国公司交往中,若不了解对方的背景是很难打胜仗的。因为营销策略的制定要考虑到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所以只有在了解对方文化背景特征的情况下,从多角度思考并制定营销策略,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1.把好语言交流基础关。在跨文化交际中大多数以语言交流的形式进行,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在跨国公司营销中有着重要作用。语言交流是营销的首要环节,包括谈判和营销文案的策划等,都需要用适当的语言来体现。熟悉掌握各种语言并运用到跨国公司营销当中,克服语言障碍是交流的基础和关键。主要通过以下几点表现。了解各地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任何一种语言的使用方式和表达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各国文化语言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所以除了要理解它的意思,还要懂得它的表达形式和运用场合才能算是真正地握。掌握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言。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语言是英语,跨国公司在营销方面必须熟悉并掌握英语这门语言。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英语也越来越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和重视,并将其纳入国内作为第二门学习语言。所以,把英语学好、学扎实,是跨国公司交际来往中重要的语言基础。在交际语言方面要因地制宜。在跨国公司文化交际中,跟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语言交流,不可只考虑自身的语言特点,还要根据场合注意使用合适的交际语言,才能把公司的产品和品牌以恰当的语言形式营销推广出去。2.熟悉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商务谈判是业务往来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正昆表示,商务礼仪在不同场合下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东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如何去尊重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等都是在跨国公司营销中必须了解的知识。可见,跨文化交际在商务谈判中体现得最全面,跨国公司的谈判要得以顺利进行,必须要在尊重彼此之间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只有文化上得到尊重,才能进行经济、政治上的来往。商务谈判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沟通,一个是价值。如典型的东方人受到传统的教育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注重团队合作,在处理问题时要顾忌双方感受。而西方国家的人是在自我激励的环境下成长的,注重个人努力和奋斗,甚至就餐也AA制。在商务谈判中认为为自己的利益斗争达到想要的结果就可以了,不太注意其做法是否对别人有影响。所以在营销过程中,要区分彼此的价值观,在沟通上注意把握谈判细节。3.注意营销品牌策略中的文化差异。跨国公司营销,不仅仅是公司的产品,还要营销公司的品牌。品牌是公司的第一形象,商标是最直观的表现,好的品牌和商标让人记忆犹新。纵观国际优秀的品牌公司,必有其优秀的内涵,符合世界潮流趋势。而如果不考虑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在使用公司标志和品牌时就很容易引起误解,给营销工作带来一定阻碍。如一些汽车品牌的含义,若要在某个国家开拓消费市场,首先就要尊重这个国家的文化特征,才能让产品在营销活动中顺利开展,获取一定的消费份额。当然,现在很多跨国公司想把全球性品牌作为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战略,制定营销策略时也要做市场调研工作,包括消费者对品牌的接受程度、文化差异、地区差异等,避免一些因价值观和等带来的负面效应。要加大力度研究不同环境文化背景和消费模式之间的联系,更好地推广营销策略。4.重视广告中的文化差异。一个跨国公司,在对外营销中必定会有其独特的品牌和标志性的广告语。当今很多跨国公司在广告设计和广告宣传这方面投入很多资源。国际广告作为跨国公司营销活动的产物,目的是帮助公司产品快速进入国际市场,树立产品声誉,以达到占领销售市场的目标。一句好的广告语,可以深入人心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帮助公司走得更长远。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区别不仅是地域区别,还存在文化差异。比如,一句好的广告语在国内获得广泛认可,但在国际市场上可能广告语中的某个词或者字触碰到某国的文化禁忌和。我国文化含蓄、委婉,让人琢磨深思,而西方国家希望能够把意思表达得直观直接,这就体现了国际广告语的灵活性和高端性。各国的文字、图案标志和颜色等方面千差万别,所以跨国公司的策划者或者设计师在广告设计时除了要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还要考虑各国的消费模式、文化风俗、是否符合消费者的观念和喜好等。所以要重视广告用语中的各种细节,包括产品包装上的广告语图案等,以创造出更适合各国消费者的优秀产品。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对跨国公司的营销策略影响重大,尊重交往中国家的文化,接受文化差异,才能正确运用公司的营销策略。作为跨国公司的营销人员,不仅要熟知国内市场文化,还要扎实掌握各国文化知识,让跨文化交际维护好跨国公司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营销策略,实现跨国公司间的双赢,这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作者:王来伟 单位: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