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范文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范文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日语专业;专科毕业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就大学日语教学为例,它至少涉及到日本的地理、历史、文学、政治、经济、生活习俗、风土人情、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的内容都十分丰富。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层面,本身属于文化范畴(贾玉新,1997)。语言既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沟通和传播的媒介;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水融。可以想象,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一大堆词汇和语法规则,而对所学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不甚了了,缺乏一种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意识,那么他是无法真正学好和恰当地运用这一语言的。

就日语专业学习而言,学习日语的过程也应该是学习日本文化的过程。那么当前日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是什么?他们存在着哪些主要问题?如何在日语专业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此,笔者对现就业于山东省潍坊市的日语专业专科毕业生进行了社会调查,旨在对其汉日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实证研究。

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对象为现就业于山东省潍坊市的日语专业的专科毕业生。各毕业生均毕业于山东省内各高职高专日语专业。发放调查问卷60份,成功回收47份。在国内学者关于日语学生跨文化交际测试的基础上,本调查问卷围绕学生在文化常识和交际策略等方面展开,并根据问卷情况,在问卷中反应自身能力素养较好、一般和较差的三组中分别进行了标准化访谈,然后将调查内容与访谈记录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初步了解了受试者在汉日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基本情况及对相关能力进行提高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表一 基本情况调查表

汉日跨文化交际

知识掌握程度

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0%

读过少量书籍,具备一定实践经验21.4%

只读过相关书籍,实践经验不足26.3%

没读过相关书籍,只在实践中了解一些31.7%

没读过相关书籍,不够了解20.5%

对真实日本

生活了解程度

有深入了解10.2%

比较了解36.7%

一定了解52.1%

基本不了解1.1%

了解日本文化

的主要方式

专业文化课程12.1%

读书,影视作品,网络资料54.5%

实践经验33.4%

影响汉日跨

文化交际的

主要心理因素

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86.7%

自卑心理及内向心理2.5%

怕犯错10.8%

表二 原因与建议

汉日跨文化

交际存在

问题的原因

无课程设置或课程设置不足61.5%

缺少学习氛围25.6%

个人兴趣不足8.2%

其他4.7%

提高汉日跨文化

交际能力的途径

(最多选两项)

学校设置相关课程80.6%

多于外教或日本人交流62.8%

教师课堂补充相关知识31.6%

个人阅读相关书籍,观看影视作品90.4%

其他1.2%

日语专业毕业生汉日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主要围绕汉日跨文化交际知识掌握程度、对真实日本生活了解程度、了解日本文化的主要方式、影响汉日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心理因素等四个方面进行。调查表明,多数受试者的汉日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在汉日跨文化交际知识掌握程度方面,没有一人敢于承认自己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0%);既了解基本理论,又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人不足四分之一(21.4%)且其实践经验主要是毕业工作后获取的;在校期间基本没有读过书,没有什么经验者占一半多(31.7%+20.5%)。

结合表二的原因与建议,笔者认为导致日语专业专科毕业生汉日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程设置严重不足。据受试反映,教学中往往注重语言基本功如听说读写的教学,主要教学内容为阅读,以精读为主,学生主要精力放在单词和语法结构记忆方面,学校教学忽视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忽视了日本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

(2)缺少跨文化交际学习氛围。多数课堂以语言输入为主,缺少明确的文化输入;课本知识记忆多,课外真实环境中的运用少;教学偏重语法词汇,忽视语言交际;

(3)缺少真实的文化环境。学校教学以课堂为主,外教较少或没有外教,更没有在全日语环境中感受语言学习的机会;

(4)应试教育损害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最关心的是通过考试和顺利毕业,跨文化交际知识往往是选修课,内容简单且过关考试要求不严,理论性说教比较枯燥,损害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四、提高专业学生汉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议

汉日跨文化意识对于日语的教和学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日语的真正把握和提高自身的修养,有助于学生在日常交际中真正正确地使用日语。不了解相关的文化,在真正的语言运用中,轻则会造成误解,重则损害双方的关系,造成合作失败。日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结合日语文化知识,双管齐下,这样才能真正系统地提高学生日语修养,将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

1.革新教学内容,增加跨化课程和素材

对于日语专业学生,必须开设由专任教师讲授的必修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必须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关日本社会的风俗、文化习惯,政治历史和行为模式的相关知识。教材和教学内容应与本国文化形成对比,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国文化,切实激发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热情。

2.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锻炼

日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日本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讨论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日本文化,客服历史和现实造成的文化偏见,系统地透视两种文化的异同点、独特性和各自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文化探究精神。同时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努力创造真实的日语交际环境。

3.全方位、多渠道地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其跨文化感受

在通过课本教学对汉日跨文化交际知识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基础上,多渠道地利用影视、新闻、网络等资源,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对各种日语交际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增加其跨文化感受。(作者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语言学院)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1.1高职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高职高专院校,英语课程是让高职高专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主要途径。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对于英语学习,很多高职高专学生抱有胆怯的心理,多数学生对英语的认识存在偏差。在研究中,笔者利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手段,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合肥财经职业学院为例,了解高职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研究发现,合肥财经职业学院的学生多少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也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不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知之甚少,缺乏中西文化差异的意识,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不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都只把英语当成工具,更多的精力放在英语等级考试上,认为等级考试的成绩直接代表了英语水平,为日后就业提供便利。这样的思想导致在实际学习中,学生的交际意识淡薄,导致交际障碍频频出现。另一方面,我们英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中,大多数内容都以英语国家日常生活话题为主。然而,英语教师更注重讲授语言知识,以及培养语言能力,对文化差异的强调不够,导致学生对文化差异也不够重视。此外,学生对有些话题感到陌生,对有的话题不感兴趣,由于缺乏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导致学生不知道在什么语境下如何说出有意义的话,英语课程起不到应有的引导学生注意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

1.2高职生职业素质的现状分析高职院校现如今更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笔者通过访谈发现,很多学生对就业后可以胜任的工作缺乏认知,甚至不知道毕业后该从事怎样的工作,很多毕业生觉得就业压力大,就业机会小,有部分学生甚至害怕毕业,觉得毕业就等于失业。部分已就业的学生反映,自己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专业素质欠缺,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不足,工作后抱有焦躁、失落等不良情绪的学生不在少数。由于缺乏足够的职业素质,造成学生学习生活的无目的性,职业选择时的迷惘等各种不利影响。学生对职业素养没有全面、科学的认识,更不知道如何构建。

2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职业素质构建的作用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职业素质的构建,特别是帮助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其实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有目的地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交际应该具备的素质,增强交际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如果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那么也就不用担心社会适应能力。

2.1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中,传统的英语教学依然在如今的英语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笔者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和重心应该更多向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倾斜。要做到这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改变观念。高职高专学校当然应该以培养高技能的专门人才为己任,但“高技能”应该包含很多新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要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外,更要给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可能,例如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校园活动等各种方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实现跨文化交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能力。对于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很多英语教师本身缺乏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或受自身教育信念的影响,依然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仅仅是增强学生的英语知识,或只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培养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此外,还应改进英语教学方式。设置课程时,强调跨文化交际部分,不仅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更能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让英语教学成为一种文化“沉浸式”教学。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设计,例如辩论赛、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体,从而能够感受文化差异,认识文化差异,进一步能够在实际的交际中应用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见习等方式,鼓励学生在实际的交际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最后,教师应该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英语教学中,能够使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水平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水平,并能把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积累运用到以后的英语教学中。学生依旧是英语学习的主体。培养跨文话交际的能力,最终还在于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胜任工作。就此,学生应时时对文化差异高度敏感,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对所学单元知识做到提前了解,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参与课堂活动,让自己沉浸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课后,充实自己对文化差异的认知,除此之外,学生应该为自己创造机会,抓住每次机会,并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一次次的交际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2重视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构建《中华人民公共过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面对风云变幻的就业市场,高职生为了获得成功,除了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更要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的提升。高职院校为了实现这一重任,也必须重视职业素质培养。除了要给学生灌输职业素质很重要的思想之外;还要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教师等各方力量,通过班会、课堂、校园活动,多方位对学生进行影响;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未雨绸缪的就业思想,更多的是要改变育人方式,大学生活终究是属于学生的,那么就要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帮助学生学习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之外,更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社会实践的作用,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构建良好、常态的职业素质。

3小结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跨文化交际 培养模式

随着我省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掌握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交流中的主导地位和实际应用功能日益突出。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工作人员除需掌握语言知识与商务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商务活动中能使用外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本研究从社会对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需求状况及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两个方面进行调查,探索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和模式。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需求现状分析

笔者对40家河北省外贸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发出40份问卷,回收问卷36份,有效问卷32份。问卷数据统计显示:从需求数量上看,被调查的企业90%均表示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回答今后一年内需要人数时,80%以上的单位选择1—2个。60%以上的企业要求国际商务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当被问到企业最看重商务人才哪方面的综合素质时,91%选择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当被问道“您认为现在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最欠缺的是什么”时,答案一般是“沟通能力、处理问题能力、正确的工作态度、责任感等”。在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时,处于前几位的分别是: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协调能力。这就说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沟通能力尤为重要。他不仅要协调各方面解决问题,还要注意采取有效策略减少跨文化交流的障碍,真正实现有效沟通。当涉及商务沟通失败的原因时,86%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熟练掌握专业基础技能,拥有较强的沟通与执行能力,其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其突出和重要。调查表明,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人们尽管获得了相关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礼仪知识,但比较粗枝大叶,一旦面临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境时,则那些高度规范化的跨文化知识往往不能保证人们交际的成功。

著名跨国公司文化差异研究专家戴维·A·利克斯曾得出结论:“凡是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1]作为中国对外贸易活动未来的主力军,高职院校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必须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且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此部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共由40道选择题组成,分别从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英语文化意蕴词汇、时间观念、会话原则、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规范八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笔者在两所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国际贸易、营销三个专业学生中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66份,回收率88.7%。调查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结果较为客观可信。

统计方式:先将每一部分所有错误的或对跨文化交际不利的答案加以统计,再按照各自的类别算出百分比进行分析,最后列出每一部分的平均失误率,并汇总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观念、信仰、风俗、礼仪及相关的风土人情缺乏必要的了解,将会直接影响今后在对外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学生与企业要求的实际从事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还相距甚远,在某些方面,比如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文化意蕴词汇、时间观念、会话原则等方面的问题还相当严重。

此外,高等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教学,而忽略培养学生进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即使给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无法接触到具体的对外商务交流活动,没有达到实习的目的,这些都成为影响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良因素。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与策略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从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

1.提高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文化素质不可忽视。教师要具有跨文化教学意识,多渠道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首先,教师要有学习意识,多读一些跨文化交际学重要著作,进一步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和理论基础,拓宽视野,增强文化差异意识。其次,教师可参加一些文化专题讲座或文化教学研讨会,并进行深入研究;为了亲身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争取到国外进修学习。最后,从专业教学角度,教师要多接触外贸企业,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工作经验,提高外贸实践工作能力,对于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将起到更直接的作用。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不同于传统的语言技能课程,它有自身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所以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教学重点不在于传授多少跨文化技巧,因为跨文化技巧有它自身的文化局限性,往往只适合某些文化环境中的特定场合,并不真正具有跨文化的意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化和文化差异现象进行分析,尝试解释,对不熟悉的文化内容进行探索。通过培养和增强跨文化意识,学生能够开放头脑,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如何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灌输式教育,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创造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有针对性地介绍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可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以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下,体会中外文化的差异,增强文化敏感度,增强跨文化意识。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跨文化知识的习惯。课上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可以就所学内容涉及的跨文化知识,分成学习小组,引导学生课下充分利用网络自主学习,自觉阅读有关母语文化与异族文化方面的文章,有意识地积累跨文化知识,增强跨文化意识。

3.灵活设置课程,创造跨文化交际氛围。

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跨文化交际氛围的缺乏”是阻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2]囿于师资和课时,大多数院校没有系统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不成体系,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不够,使用不恰当的语言和行为,导致交际障碍。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灵活设置课程,创造跨文化交际氛围。

首先,在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培养目标中,必须明确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并在各课程教学大纲中有切实体现。课程设置既要包括传统的英语基础课程和专业知识及技能课程,又要包括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如英美概况、商务礼仪、文化与交际等。学生只有在这些课程中了解到足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才有可能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教师还可开设跨文化交际的选修课程及举办专题讲座,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各国文化差异,习得更多的跨文化知识。再次,增加学生实训机会。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是以后更好地从事外贸、商务工作。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跨文化交际是动态变化的,固有的跨文化知识不能完全满际的需求,只有不断进行实践才能真正提高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学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与各种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接触、交流,体验不同的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材选用要避免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更具时代性,使其更适合教学实际和学生需求;配有形式多样的练习和分析案例,利于进行生动活泼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交往乃至社会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社会需求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熟练的业务能力,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际的高职院校教学与现实人才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将语言与文化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积累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增加跨文化交际实践,才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楚春霞.试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职成教育,2010(7):81-82.

[2]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26-28.

[3]肖华芝,廖雪峰.高职商务英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一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4):65-68.

[4]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然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也不容忽视。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目前教育工作者们理应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及其课堂教学反馈说明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使得来自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断增加的文化间的交流要求涉外人员不仅具各娴熟的外语语言知识,还要熟悉对象国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及日常禁忌。因此,跨文化交际己成为对外交往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交往的成败,甚至会导致民族间的误解或隔阂。过去人们一贯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外语专业的学生的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他们是中外交流的桥梁。然而,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直接参与涉外活动的频率大大增加,本文主要就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作用进行探讨。

二、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符号系统、不共享同一交际能力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互动交往(Samo-var,2004)。尽管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外语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1951年发展至今,跨文化交际己有近60年的历史了。如今,跨文化交际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科学体系,正逐渐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学科。在国外,跨文化交际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在美国,现在己有多所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这一课程。然而,在我国,虽然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并不十分广泛。在我国,现阶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对象主要集中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而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了解甚少,然而毕业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直接接触不同国家人士的机会却在与日俱增,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超过了外语专业毕业生。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值得当前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由于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等环境不同,不同的人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这就使得中国和其他众多国家在文化交际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异。英语学习过程中,注重对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尤其要注重交际过程中两种语言之间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不仅能够避免交际过程中的言语障碍,达到交际的目的,同时还会使语言学习充满了新奇与挑战,提高学习动力。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各不相同,因此他们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人遵循一贯谦虚谨慎的作风,倾向谦虚的思维方式,常用”不行,差远了”来回应别人的恭维;西方人则喜欢实话实说,他们会欣然接受别人的赞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中国人比较关心细节,关注周围的一切事物,常使用劝告的表达方式,会告诉他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西方人倾向自由,喜欢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对于这种中国式的关切有时不但不领情,还会产生反感造成交流障碍。再如,打招呼时,中国人一般比较关注对方的处境或动向,会问”去哪儿?”,”吃过了吗”,‘,您是上班还是下班?”等等(可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而西方人则认为这完全是个人隐私,所以会感到困惑、茫然,甚至会引起误解。因此他们见面打招呼时会说一些不会涉及实质性内容的话语,如”Hello/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How do youdo?",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等等,纯属客套的lb]候语。因为”Have youeaten?"对方可能会认为这不仅是一种问候,同时也是一种邀请。"Whereare you,going?"更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或反感,他们会想"It’s none ofyour business."同时,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病了吗?,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中国人为此并不生气,会认为这是一种关心,而西方人听到’’You are fat, You are so thin’,则会感到尴尬,认为很不礼貌。所以说,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二者相互依靠,密不可分((Fraise,2000)。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入文化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即引入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知识,不但有益于学生的外语综合知识的习得,而且也会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开放包容、积极乐观、独立自主的性格,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根据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7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己成为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跨文化交际知识在我们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同时也说明各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通讯方式的普及,跨文化交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从仁世纪80年代起,以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花旗银行、商业联盟保险公司、IBM公司、雀巢奶品公司等为代表的全球大型跨国公司相继设立了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培训机构,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必修课。同时,在外交官、跨国工作人员、和平组织志愿者的培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庄恩平,2006)。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己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 三、跨文化交际的课堂教学与反馈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英语基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已日趋重要,这不仅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此,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是不容忽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更多地选择了在公司或企业就职,他们有的从事技术工作,有的从事研发工作,有的搞营销,有的搞人事管理等等。工作性质各有不同,然而不管哪项工作,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一定的英语知识已经不足以满足日后工作的需要,显示其优势。因为就职于公司或企业的人,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技术,还要有很好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前景。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将不可避免的要扩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交往,在这个交往过程中,每个专业的同学在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也要注意各国的文化特色和一定的交际原则。假如你是位技术工作者,你就不可避免地会与拥有这项先进技术的国外工作者进行交流,或参加某项活动,那么此时你就应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怎样问好,如何友好地进行交流,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细节、哪些礼仪等等,交流的顺畅与否会直接影响日后的合作。因为不同国家的人会有不同的习俗和文化,如何避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交际的差异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为了提高本校学生的竞争实力和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要,我校特对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

起初,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并不很高,期望值不大。在他们看来,自己现在己经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就足以证明自己己经掌握了足够的英语语言知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检验的就是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通过测试的同学,说明其英语水平相当不错,综合能力也很强,对于一般的交流不成问题。所以,他们认为这门课程对他们英语能力的提升空间并不大,选读《跨文化交际课程》纯粹是为了几个学分。然而,随着课程学习的循序渐进,学生不断地发现自身在外语交流与沟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听说读写方面竟然都出现瓶颈。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除讲解一些交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外,还会结合社会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无论是课堂上口头表达,还是课后是书面论述,都让学生看到了不足之处和学习方向。他们的外语学习欲得到了激发。过去所表现出来的自满厌学情绪现在完全被渴望求知所取代。第一次做书面作业时,有的学生不以为然,有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所写的文章不错,传达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可是,经过老师课堂上从跨文化角度对中英写作特点进行比对分析后,他们翻然醒悟。自己的文章原来是破绽百出一立意不清、组织不严、结构有误、用词不当,语句不顺,逻辑性差。不仅不足以传达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很容易产生歧义,造成误解。对照所学内容,分析病因,他们发现自己所写的英语文章之所以不地道是因为自己在语篇的组织过程中没有形成英语思维习惯,从而文章不够连贯,篇章结构散乱,整篇文章缺乏洋味。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们逐步意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感觉到英语知识的无限和自己英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已深得人心,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强烈要求1)提前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2)延长该课程的学时,以此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更早地接受跨文化交际知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渐渐复苏,我国对外交往的幅度也会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也要有超强的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门理论加实践的综合课程,是训练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改善自己的思维模式,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实践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通过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锻炼其主动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跨文化交际课程》还培养了学生礼貌待客、文明出行、尊敬他人、规范礼仪。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然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也不容忽视。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目前教育工作者们理应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及其课堂教学反馈说明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使得来自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断增加的文化间的交流要求涉外人员不仅具各娴熟的外语语言知识,还要熟悉对象国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及日常禁忌。因此,跨文化交际己成为对外交往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交往的成败,甚至会导致民族间的误解或隔阂。过去人们一贯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外语专业的学生的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他们是中外交流的桥梁。然而,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直接参与涉外活动的频率大大增加,本文主要就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作用进行探讨。

    二、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符号系统、不共享同一交际能力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互动交往(samo-var,2004)。尽管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外语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1951年发展至今,跨文化交际己有近60年的历史了。如今,跨文化交际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科学体系,正逐渐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学科。在国外,跨文化交际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在美国,现在己有多所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这一课程。然而,在我国,虽然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并不十分广泛。在我国,现阶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对象主要集中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而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了解甚少,然而毕业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直接接触不同国家人士的机会却在与日俱增,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超过了外语专业毕业生。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值得当前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由于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等环境不同,不同的人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这就使得中国和其他众多国家在文化交际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异。英语学习过程中,注重对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尤其要注重交际过程中两种语言之间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不仅能够避免交际过程中的言语障碍,达到交际的目的,同时还会使语言学习充满了新奇与挑战,提高学习动力。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各不相同,因此他们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人遵循一贯谦虚谨慎的作风,倾向谦虚的思维方式,常用”不行,差远了”来回应别人的恭维;西方人则喜欢实话实说,他们会欣然接受别人的赞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中国人比较关心细节,关注周围的一切事物,常使用劝告的表达方式,会告诉他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西方人倾向自由,喜欢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对于这种中国式的关切有时不但不领情,还会产生反感造成交流障碍。再如,打招呼时,中国人一般比较关注对方的处境或动向,会问”去哪儿?”,”吃过了吗”,‘,您是上班还是下班?”等等(可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而西方人则认为这完全是个人隐私,所以会感到困惑、茫然,甚至会引起误解。因此他们见面打招呼时会说一些不会涉及实质性内容的话语,如”hello/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how do youdo?",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等等,纯属客套的lb]候语。因为”have youeaten?"对方可能会认为这不仅是一种问候,同时也是一种邀请。"whereare you,going?"更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或反感,他们会想"it’s none ofyour business."同时,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病了吗?,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中国人为此并不生气,会认为这是一种关心,而西方人听到’’you are fat, you are so thin’,则会感到尴尬,认为很不礼貌。所以说,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二者相互依靠,密不可分((fraise,2000)。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入文化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即引入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知识,不但有益于学生的外语综合知识的习得,而且也会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开放包容、积极乐观、独立自主的性格,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根据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7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己成为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跨文化交际知识在我们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同时也说明各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通讯方式的普及,跨文化交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从仁世纪80年代起,以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花旗银行、商业联盟保险公司、ibm公司、雀巢奶品公司等为代表的全球大型跨国公司相继设立了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培训机构,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必修课。同时,在外交官、跨国工作人员、和平组织志愿者的培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庄恩平,2006)。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己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

   三、跨文化交际的课堂教学与反馈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英语基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已日趋重要,这不仅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此,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是不容忽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更多地选择了在公司或企业就职,他们有的从事技术工作,有的从事研发工作,有的搞营销,有的搞人事管理等等。工作性质各有不同,然而不管哪项工作,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一定的英语知识已经不足以满足日后工作的需要,显示其优势。因为就职于公司或企业的人,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技术,还要有很好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前景。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将不可避免的要扩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交往,在这个交往过程中,每个专业的同学在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也要注意各国的文化特色和一定的交际原则。假如你是位技术工作者,你就不可避免地会与拥有这项先进技术的国外工作者进行交流,或参加某项活动,那么此时你就应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怎样问好,如何友好地进行交流,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细节、哪些礼仪等等,交流的顺畅与否会直接影响日后的合作。因为不同国家的人会有不同的习俗和文化,如何避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交际的差异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为了提高本校学生的竞争实力和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要,我校特对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

    起初,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并不很高,期望值不大。在他们看来,自己现在己经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就足以证明自己己经掌握了足够的英语语言知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检验的就是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通过测试的同学,说明其英语水平相当不错,综合能力也很强,对于一般的交流不成问题。所以,他们认为这门课程对他们英语能力的提升空间并不大,选读《跨文化交际课程》纯粹是为了几个学分。然而,随着课程学习的循序渐进,学生不断地发现自身在外语交流与沟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听说读写方面竟然都出现瓶颈。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除讲解一些交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外,还会结合社会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无论是课堂上口头表达,还是课后是书面论述,都让学生看到了不足之处和学习方向。他们的外语学习欲得到了激发。过去所表现出来的自满厌学情绪现在完全被渴望求知所取代。第一次做书面作业时,有的学生不以为然,有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所写的文章不错,传达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可是,经过老师课堂上从跨文化角度对中英写作特点进行比对分析后,他们翻然醒悟。自己的文章原来是破绽百出一立意不清、组织不严、结构有误、用词不当,语句不顺,逻辑性差。不仅不足以传达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很容易产生歧义,造成误解。对照所学内容,分析病因,他们发现自己所写的英语文章之所以不地道是因为自己在语篇的组织过程中没有形成英语思维习惯,从而文章不够连贯,篇章结构散乱,整篇文章缺乏洋味。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们逐步意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感觉到英语知识的无限和自己英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已深得人心,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强烈要求1)提前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2)延长该课程的学时,以此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更早地接受跨文化交际知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渐渐复苏,我国对外交往的幅度也会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也要有超强的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门理论加实践的综合课程,是训练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改善自己的思维模式,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实践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通过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锻炼其主动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跨文化交际课程》还培养了学生礼貌待客、文明出行、尊敬他人、规范礼仪。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然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也不容忽视。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目前教育工作者们理应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及其课堂教学反馈说明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使得来自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断增加的文化间的交流要求涉外人员不仅具各娴熟的外语语言知识,还要熟悉对象国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及日常禁忌。因此,跨文化交际己成为对外交往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交往的成败,甚至会导致民族间的误解或隔阂。过去人们一贯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外语专业的学生的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他们是中外交流的桥梁。然而,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直接参与涉外活动的频率大大增加,本文主要就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作用进行探讨。

二、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符号系统、不共享同一交际能力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互动交往(samo-var,2004)。尽管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外语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1951年发展至今,跨文化交际己有近60年的历史了。如今,跨文化交际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科学体系,正逐渐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学科。在国外,跨文化交际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在美国,现在己有多所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这一课程。然而,在我国,虽然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并不十分广泛。在我国,现阶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对象主要集中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而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了解甚少,然而毕业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直接接触不同国家人士的机会却在与日俱增,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超过了外语专业毕业生。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值得当前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由于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等环境不同,不同的人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这就使得中国和其他众多国家在文化交际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异。英语学习过程中,注重对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尤其要注重交际过程中两种语言之间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不仅能够避免交际过程中的言语障碍,达到交际的目的,同时还会使语言学习充满了新奇与挑战,提高学习动力。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各不相同,因此他们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人遵循一贯谦虚谨慎的作风,倾向谦虚的思维方式,常用”不行,差远了”来回应别人的恭维;西方人则喜欢实话实说,他们会欣然接受别人的赞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中国人比较关心细节,关注周围的一切事物,常使用劝告的表达方式,会告诉他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西方人倾向自由,喜欢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对于这种中国式的关切有时不但不领情,还会产生反感造成交流障碍。再如,打招呼时,中国人一般比较关注对方的处境或动向,会问”去哪儿?”,”吃过了吗”,‘,您是上班还是下班?”等等(可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而西方人则认为这完全是个人隐私,所以会感到困惑、茫然,甚至会引起误解。因此他们见面打招呼时会说一些不会涉及实质性内容的话语,如”hello/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how do youdo?",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等等,纯属客套的lb]候语。因为”have youeaten?"对方可能会认为这不仅是一种问候,同时也是一种邀请。"whereare you,going?"更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或反感,他们会想"it’s none ofyour business."同时,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病了吗?,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中国人为此并不生气,会认为这是一种关心,而西方人听到’’you are fat, you are so thin’,则会感到尴尬,认为很不礼貌。所以说,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二者相互依靠,密不可分((fraise,2000)。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入文化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即引入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知识,不但有益于学生的外语综合知识的习得,而且也会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开放包容、积极乐观、独立自主的性格,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根据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7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己成为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跨文化交际知识在我们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同时也说明各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通讯方式的普及,跨文化交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从仁世纪80年代起,以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花旗银行、商业联盟保险公司、ibm公司、雀巢奶品公司等为代表的全球大型跨国公司相继设立了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培训机构,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必修课。同时,在外交官、跨国工作人员、和平组织志愿者的培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庄恩平,2006)。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己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

三、跨文化交际的课堂教学与反馈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英语基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已日趋重要,这不仅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此,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是不容忽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更多地选择了在公司或企业就职,他们有的从事技术工作,有的从事研发工作,有的搞营销,有的搞人事管理等等。工作性质各有不同,然而不管哪项工作,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一定的英语知识已经不足以满足日后工作的需要,显示其优势。因为就职于公司或企业的人,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技术,还要有很好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前景。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将不可避免的要扩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交往,在这个交往过程中,每个专业的同学在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也要注意各国的文化特色和一定的交际原则。假如你是位技术工作者,你就不可避免地会与拥有这项先进技术的国外工作者进行交流,或参加某项活动,那么此时你就应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怎样问好,如何友好地进行交流,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细节、哪些礼仪等等,交流的顺畅与否会直接影响日后的合作。因为不同国家的人会有不同的习俗和文化,如何避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交际的差异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为了提高本校学生的竞争实力和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要,我校特对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

起初,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并不很高,期望值不大。在他们看来,自己现在己经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就足以证明自己己经掌握了足够的英语语言知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检验的就是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通过测试的同学,说明其英语水平相当不错,综合能力也很强,对于一般的交流不成问题。所以,他们认为这门课程对他们英语能力的提升空间并不大,选读《跨文化交际课程》纯粹是为了几个学分。然而,随着课程学习的循序渐进,学生不断地发现自身在外语交流与沟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听说读写方面竟然都出现瓶颈。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除讲解一些交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外,还会结合社会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无论是课堂上口头表达,还是课后是书面论述,都让学生看到了不足之处和学习方向。他们的外语学习欲得到了激发。过去所表现出来的自满厌学情绪现在完全被渴望求知所取代。第一次做书面作业时,有的学生不以为然,有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所写的文章不错,传达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可是,经过老师课堂上从跨文化角度对中英写作特点进行比对分析后,他们翻然醒悟。自己的文章原来是破绽百出一立意不清、组织不严、结构有误、用词不当,语句不顺,逻辑性差。不仅不足以传达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很容易产生歧义,造成误解。对照所学内容,分析病因,他们发现自己所写的英语文章之所以不地道是因为自己在语篇的组织过程中没有形成英语思维习惯,从而文章不够连贯,篇章结构散乱,整篇文章缺乏洋味。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们逐步意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感觉到英语知识的无限和自己英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已深得人心,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强烈要求1)提前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2)延长该课程的学时,以此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更早地接受跨文化交际知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渐渐复苏,我国对外交往的幅度也会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也要有超强的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门理论加实践的综合课程,是训练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改善自己的思维模式,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实践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通过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锻炼其主动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跨文化交际课程》还培养了学生礼貌待客、文明出行、尊敬他人、规范礼仪。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外语需求分析这一概念由West,M.于20世纪初首次提出,到上世纪60年代,Taba在制定课程设计流程时,将需求分析正式纳入为其中的一个步骤。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最早被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领域,是其课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步骤。布朗(Brown,J.D.)对需求分析做了深入的研究,指出需求分析是收集信息的活动,是为满足特定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而设置课程的基础。目前我国外语需求分析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理论介绍、需求分析和课程设置的关系以及社会需求对外语课程的影响三个方面。唐伟清提出了需求分析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原则包括三个方面:

(1)目标需求与学习需求相结合的原则;

(2)学生、学校与社会需求兼顾的原则;

(3)大纲制定、教材选择及教学实施要体现各种需求的原则。徐新宇提出对商务英语的需求分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将来工作环境的分析、对学生的分析、对商务英语语言的分析及对授课环境的分析等。自2009年以后有不少论文从需求分析的角度来分析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但主要是研究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阮绩智建议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应遵循目的导向原则、需求分析原则、科学系统原则以及发展原则。从研究现状来看,关于需要分析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较多,但从需求分析理论的角度对新设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的很少。因此,本文拟从需求分析理论入手,通过走访用人单位调查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并根据社会需求分析的结果提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进建议。

二、社会需求分析的结果与讨论

(一)用人单位招聘广告分析作者通过走访人才市场、深入企业等方式收集到一些典型企业的招聘广告,笔者主要对广告中的英语能力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和综合素质要求进行分析。

1.英语能力要求通过对企业招聘广告中的分析,笔者发现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主要包括英语水平整体要求和英语技能要求。对于英语水平整体要求,多数企业都要求英语良好,通过大学英语4级考试;也有不少企业要求英语流利,通过大学英语6级考试。在调查分析中还发现,尽管商务英语专业的本科生都会参加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的考试,学生基本上都能通过专业四级考试,而且也有不少学生通过专业八级考试,但是企业招聘广告中对专业四级和八级的要求很少。另外,在英语能力要求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项是口语及写作能力。可见,用人单位更加注重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目前,越来越多的知名的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以及一些民营企业在招聘广告上都明确写道“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者优先”。这其实就是对员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要求。在海外留学或工作过的人由于在不同文化背景过得到过锻炼,往往被用人单位认为可能外语能力会高一些,关键是他们的海外经历培养了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应该比没有这个经历的人在对外交往中思维更灵活,沟通交际能力更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更需要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这种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社会要求应当体现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提供英语能力的同时提高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掌握灵活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人际沟通的能力。

3.综合素质要求对于招聘广告中提到的“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积极热情”可将其视为工作态度,此外还提出了开拓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适应能力,以及在较强压力下工作的能力等要求,可以将上述要求归纳为综合素质要求。通过对招聘广告中对综合素质要求的调查显示工作态度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事项之一。对于工作态度的引导虽然很难设置成一门课程,但是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来体现和强化认真严谨的精神及学习态度,以便于学生在将来能将此种态度有效地延伸到工作岗位中。其次良好的沟通能力也是用人单位比较注重的。在实际工作中这种通过语言协商讨论并达成共识的能力较为重要,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可以通过开设跨文化交际和商务沟通等课程中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

(二)用人单位访谈记录分析通过走访一些企业,与用人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将访谈记录整理分析后,得出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可以总结为如下三点:

1.能够有效地交流能够与客户尤其是外国客户有效交流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及成功的基础。很多情况下,尽管做了充足的准备,但由于在传达产品信息或进行项目策划时没有做到有效的交流,或交际技能的欠缺而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一些用人单位指出在这种跨文化的商务交际中,为了避免造成误解,语言的恰当使用及对双方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是极其重要的,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不仅能够胜任与外国人的交流,还能够克服文化优越感和文化偏见,能够和来自异国文化背景的人互相达成妥协与理解,达到互惠双赢的结果。

2.能够熟练运用商务英语语言技能很多企业负责人在访谈的时候都强调英语口语在对外工作中的重要性,希望学校能加强学生在商务交际中口语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毕业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能使用较地道的英语进行交流,即便再擅长交际策略及技巧,也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此外,在具有的商务交流中商务专业术语的正确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多积累。对商务英语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如下:熟悉各种体裁的商务文件(如合同、报告、信函、备忘录等),并能用准确的商务术语和恰当的语言进行撰写,能够快速阅读并找到特定信息。一些用人单位指出大部分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普通英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较好,但在商务背景下的英语语言技能就需要加强。

3.能够较全面且正确地掌握商务知识和商务操作流程具备一定的商务专业知识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与英语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区别。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学校和学生双方往往重视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对于商务知识有所忽略。一些企业招聘人员在访谈中提到对于像经济学、管理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这些商务知识在商务实践中使用很多,应加以重视,希望学校能系统开始这些课程。此外,一部分用人单位抱怨学生的实践经验太少,招聘的毕业生刚开始无法独立工作,必须培训3到6个月才能掌握商务操作流程,较耗费时间和资源。有的企业建议学校增加学生进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多到实际工作环境中去体验和学习。通过用人单位访谈记录和招聘广告的分析,可以得出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整体需求有以下几方面:

(1)能够在商务背景下正确地运用英语的语言能力;

(2)熟悉基本的商务知识;

(3)熟练掌握商务操作技能;

(4)擅于运用交际策略的能力;

(5)熟悉国际商务文化,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及能力;

(6)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对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进建议

通过前面的需求分析研究,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不但要具备以下能力:

(1)外语应用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即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和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力;

(2)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即具有国际视野,能按国际惯例从事商务活动,处理各种关系的专业实践能力;了解国际商务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在外经、外贸、外事、管理、金融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综合素质与职业发展能力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工作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基本的第二外语应用能力。与普通英语相比,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中的需求分析尤为重要。有效合理的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到学习者和社会双方的需求,并以市场为导向。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学校培养的学生视为面向市场的“商品”,将用人单位视为“消费者”。消费者是否会选择商品取决于其自身的需要,因此,学校在设置课程之前要对用人单位的需求有明确的认识。此外,课程设计者如果对学生选择商务英语专业的动机及其主观需求有所了解,那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会有相应的改进。

通过需求分析,笔者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现行的课程设置为例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建议商务英语专业各课程群开课时数的比例为:英语语言能力课程约占50%,商务知识课程(商务专业知识+商务技能)约占30%,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约占15%,人文素养课程约占5%;

(2)建议调整的课程:在专业基础课中,可将商务英语口语、商务沟通等培养学生商务沟通能力的课时数提高;

(3)增设商务交际、国际商务谈判等实践性课程;

(4)除开设经济学、管理学、国际商法三门核心课程外,选修国际金融、会计学以及电子商务等商科专业课程;

(5)选修文秘英语、法律英语、营销英语、金融英语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

(6)开设有一定必修学分的暑期实习课程,并为学生配备实践指导老师。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质复合型;跨文化交际人才

一、引言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分别于2010年9月和10月由我国国家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旨在主动地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经济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致力于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一带一路”贯穿亚非欧大陆,西系中亚西亚和欧洲经济圈,南连亚太经济圈,涵盖六十多个国家。沿线各国合作领域包括金融、能源、通信、农林牧渔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济政治联系和文化交流日益加深,培养何种人才才能满足我国人才发展战略需求呢?笔者认为我国急需培养大量掌握扎实专业知识,了解国际规则,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能用外语进行专业流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即高质复合型跨文化交际人才。

二、高质复合型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内涵

高质即为高综合素质。综合素质也称综合表现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各种才气、学识、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特长等方面比较稳定的综合条件。它大体可分为五大块,即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外在素质、文化素质以及专业素质。具体来说,综合素质是指人们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与多种特长。面对变化多端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市场,具备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能积极调试、处理压力、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并促进国际交流和国际谈判。复合型人才是相对于单一型人才来划分的。对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复合型人才需要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用英语与人进行日常性和一般专业性问题的沟通;对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一门或多门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同时,了解其他某一专业的基本信息、专业词汇和工作流程。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学者陈欣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人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所具有的跨文化意识的语言能力和交际实践能力。其中,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掌握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语用能力是指语言的使用者根据特定的语境、社会与文化因素,合理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交际实践能力包括语言与非语言交际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强调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的转化[1]。优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促进国际交流、国际谈判和国际合作的不二法门。

三、我国人才市场现状分析

(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等都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很多人才出国后便不愿再回国。我国教育部发表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显示[2],1978年至2013年底,我国的出国留学人数为305.86万人,学成归国人员为144.42万。回国人数仅占出国留学总数的47.22%,过半人才流失在外。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未回国人数与出国留学人数百分比呈下降趋势,但是未回国人员总数仍然居高不下,我国人才流失情况仍然堪忧。

(二)应用型人才严重紧缺

我国近五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010年631万,2011年660万,2012年680万,2013年699万,2014年727万。虽然我国每年的毕业生如此之多,但是市场上却出现大学生“就业难”而相关行业企业“用工荒”的现象。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突出,而各地调查却显示众多企业难以找到所需的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这表明我国大量高校毕业生无法满足国内企业的招聘要求,更遑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家对国际型人才的需求了。每年合格的外语专业毕业生有二十多万,但是能真正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流并处理国际事务的毕业生并不多。据国家外文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非常缺少在同声传译和书面翻译领域的高级外语人才,能完全胜任中译外工作的高端人才缺口高达90%。这说明外语专业类毕业生理论知识扎实,考试水平高超,但是实践能力,尤其是国际事务实践能力低下,无法满足国际外语类人才的需要。有学者指出我国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和熟悉国际事务规则、能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的语言基本功扎实、知识广博、知识结构完善的新型外语人才[8-11]。但是,能达到这个要求的外语专业类毕业生凤毛麟角。

(三)单一型人才过剩,复合型人才短缺

我国每年都有数百万的大学生报考英语四六级。报考英语四六级可以说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项重要职业规划。许多学生甚至从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着手准备了。很多大学生为了通过或者刷分不止一次地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大量高校甚至把四级成绩和学位证挂钩。现如今四六级高分已成为大学生们追求的新目标。英语四六级是大学生求职的通行证,同时也是开创美好未来的必备证书。优秀的四六级成绩可以为毕业生增加理想就业的应聘砝码。这些都表明大学生们已经意识到只懂专业知识的单一型人才已不被学校和行业企业青睐。行业企业更希望招聘兼备专业技能和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大学生六级过级率只有30%-40%,其中绝大多数工科毕业生只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而无法进行一般性和专业性沟通。这样的毕业生仍属于单一型人才而非目前人才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对语言专业类学生特别是英语专业类学生来说,仅仅掌握一门语言已不再能满足企业行业对精英人才的需求了。只对语言有要求的岗位少之又少,很多行业企业的招聘会甚至明确规定不招收英语专业类毕业生。确实,语言仅仅是一门用来交流和沟通的工具,而语言的专业化则导致了语言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化。“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合作领域是金融、能源、通信、农林牧渔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海洋、新能源和新材料等。这就要求语言专业类学生除了具备牢固的语言基本功外还需涉猎这些合作领域的知识。

四、复合型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路径

(一)重视精神文明教育

首先,学校和政府应该重视基础教育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是贯穿我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精神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爱国主义要求人们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以及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从小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激励人们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小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感召出国留学的人才回国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从小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确保人们在面对世界文化碰撞和国际“糖衣炮弹”时能保持包容、清醒和警惕之心。其次,学校和政府应重视学生民族自信心的培育。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且随着我国经济实力,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我们应该对本国民族文化怀有强烈的自信心。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可以让我们在国际社会、国际合作和处理国际事务上挺直腰杆,心怀底气,坚持主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可以让我们在国际交往中自觉地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可以让中华文化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后,学校和政府应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古语有云“德者才之帅也”。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真正称得上高素质人才。但是,我国教育普遍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近几年犯罪越来越低龄化,高校大学生犯罪率也不断上升,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二)加快高校课程改革,打造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

第一,为适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高校应重视跨文化交际课程。笔者认为高校每个专业都应在大一至大三的每个学期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六个学期分别介绍欧洲文化、中亚文化、西亚文化、南亚文化、东南亚文化和非洲文化。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我国与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项目的推进离不开交流和沟通。但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社会规范和语用规则,如果不熟悉这些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很容易因为触犯对方禁忌或表达不当而造成低效沟通、误解、谈判瓦解甚至合作关系破裂。若要成为符合时展要求的国际化人才,我们必须学习“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必须学习不同社会结构导致的角色关系和行为规范的差异;必须学习不同民族风俗所积淀的文化符号和语言代码系统的差异;必须学习不同交际情景制约的语言规则和交际方式的差异。我们必须牢记并尊重这些差异以确保国际合作的顺利展开。第二,高校应重视非外语专业类学生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设置。各高校应在大一学年开设大学公共英语让学生打好基础,在大二大三学年则应用专门用途英语替代公共英语。例如,法律专业的应学习法律英语,桥梁专业的应学习桥梁英语,电气专业的应学习电力英语,土木工程专业的应学习土木工程英语等等。学习与专业直接相关的英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满足国家对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需求。第三,高校应重视外语专业类学生小语种课程和国际规则、国际惯例、国际法律课程的设置并鼓励学生了解其它专业知识。英语的专业化使英语远远超出了其作为语言工具的范畴。我们应该明确,英语只是用来交流的语言工具,而英语教育也仅是整体国民教育中一个小部分。在近几年的英语就业市场上,企业偏好有其他背景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这无疑给英语专业学生敲响了警钟。而且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与世界进一步接轨,国际合作日益深化。国家需要英语专业学生在具备较高英语专业素养的前提下,了解国际贸易、国际合作和国际事务的运行规则,并掌握其它相关专业知识。“一带一路”沿线包括欧洲、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和非洲各国,涉及的官方语言包括英语、汉语、俄语、法语、泰语、印地语和阿拉伯语等。“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进需要大量小语种人才,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小语种的推广与教授。第四,高校应重视实践性课程的设置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高等学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过少,这与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笔者认为高校每个专业都应在大一至大四的每个学期设置两至三个星期的实习环节。每学年分别进行一次专业实习和外语能力实习。这需要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给学生提供实践岗位,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欧洲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比例一般为8∶2。这种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吻合,我们也应该朝着这种结构努力。第五,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与文明的传播者,是学生的“源头活水”。一支具有国际素养的教师队伍可以在言传身教中对学生的国际视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中提升学生国际思维能力。同时,我国高校应积极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一是可以派学生出国体验当地的民族风情、社会习俗和外语语言和语用规则;二是可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三是可以学习国外高校优秀人才培养经验;四是可以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华留学。

五、结语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跨境电商;就业能力;外语人才;中小外向型企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7.039

1 跨境电商大发展背景下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

1.1 跨境电子商务成为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新的增长点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海外80%以上的采购采取在线采购的模式,80%的传统外贸企业处于转型中。2014年,中国进出易规模高达30多万亿元人民币,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4.06万亿元。外贸年增长率达14.4%,但增长过程趋缓,而跨境电商以31%的年增长率快速增长。跨境电商已成为浙江经济外贸与国际物流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鄂立彬,黄永稳,2014)。

1.2 “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战略发展之需

2015年3月7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首个、唯一的“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步入“万众创业、全民创新时代”。杭州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及企业成绩斐然。浙江省跨境电商交易年均增长率达30%以上,跨境电商出口销售达63.5亿美元,居全国第二,占比20%。浙江地区目前从事跨境电商业务的主体达到3万多个,其中30多万家开设了网店,销售地区覆盖欧美,南美,中东,俄罗斯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销售额6多亿美元,形成对外贸易万众创业的局面。

1.3 跨境电商背景下。外贸企业急需应用型跨境电商人才

外贸向电子商务方向转变。据报道,在2013年我国传统的外贸年均增长不超过10%,然而跨境电子商务却以30%以上的速度在增加。我国20多万家企业在各类网络平台上做买卖,年交易额超过2500亿美元,市场出现了对外贸电子商务人才的巨大需求(朱杨琼,2014)。

外向型企业中电子商务人才缺乏。现代外贸已经普遍依赖于电子商务的应用。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小外向型民营企业最急需的是电子商务型的国际贸易人才。主要原因:一是浙江省涉外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企业电子商务快速增长的需求;二是高校涉外电子商务尚无此专业,人才培养单一化,远远不能支撑外向型中小企业的现实需要。

2 中小型外贸企业跨境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现状

2.1 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状况

根据《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分析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5),目前很多财经类,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乃至各类其他大专院校都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一些英语专业也有商务英语,实用英语等方向,主干课程中也开设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商务方向,全国国际贸易专业点超过七百。而教育部高教司自批准试点电子商务专业以来,到2010年,共有八百多所专科学校设立了电子商务专业。但跨境电子商务属于综合性、多元化、交叉性学科,在大类上,兼具备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的特点。在对企业选择跨境电商人才所倾向的专业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国际贸易(70.10%),电子商务(59.90%),外语(44.10%)。企业理想的人才需求是复合型人才(65%),专业性人才(35%),跨境电商企业对业务岗位人才需求最旺,达到61%。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专业知识不扎实、视野不够宽排在前三位,分别为81.9%,3.0%,51.3%。其中,小型企业跟中大型企业相比,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存在显著差异,他们更倾向于招聘专科类人才,在具体要求上希望毕业生具备综合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2.2 浙江省内中小型企业跨境电商业务开展状况

与此同时,通过对浙江省内58家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调研,问题主要集中在这些企业跨境电商的运用状况,问卷名称为《浙江中小企业跨境电商应用情况调查问卷》,企业的基本情况是,1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占到82%,主营产品类型多样。调查还发现,企业跨境电商中使用的电商平台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阿里巴巴、环球资源和敦煌网;大部分企业觉得目前跨境电商网站的应用水平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潜在客户以及网上沟通执行订单;企业开展跨境电商的主要支付方式是电汇、网上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认为目前跨境电商支付环节最大的问题是网上企业信誉制度不完善、相应的法律不健全和安全和保密技术水平低;目前公司的物流费用占费用支出的比例5%-10%(18%)、10%-15%(26%)、5%及以下(18%);企业开展跨境电商的最大障碍是:缺乏专业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物流问题、跨国语言文化障碍;希望政府提供哪些公共服务和扶持:公共物流服务、跨境电商平台建设、信用体系建设、交易规范。

从调研中可以发现,浙江的中小外贸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蓬勃,对高职院校涉外专业人才需求增加。而中国中小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于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他们更倾向于拿来主义,出于节约成本的需要,在人才业务管理上注重一专多长。

有外贸公司表示,其原有外贸团队人员基本只会英语,为了扩张销售区域,他们公司急需要葡萄牙语、德语等诸多小语种人才。“做跨境电商,售后跟淘宝一样很重要,一个差评对刚起步的卖家来说太致命了,为了消灭差评,就需要大量的沟通。”(刘俊斌,2012,10)

3 浙江省高职类院校外语类人才培养与就业现状

基于现有外贸行业的发展趋势,本文对跨境电商环境下商务英语人才需求模式进行了详细调研,通过研究浙江省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趋势,得出在传统外贸企业逐步走向跨境电子商务B2C,B2B的新外贸范式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和就业能力的提升的关键问题。

3.1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

为了获得一手的就业数据,对本院2015届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梳理,共回收有效答卷159份,调研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类型,能力要求,专业优势和就业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等方面。其中,有62.26%的同学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从事外贸行业的同学占比达到54.42%,其他关键问题如表1。

目前,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还存在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在校生主要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实践技能和实战经验不足,高校毕业生还不能完全满足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的岗位要求。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或复合型人才,是浙江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陈国雄,2015)。

江浙一带高职院校现有的外语类(经贸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能在涉外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贸易、商务谈判、商务翻译、服务、文秘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就中小型外贸企业所急需的跨境电商人才而言,在跨境电商环境下的产品方案选择,网络营销设计,国内外产品选品、行业背景分析、国际网络营销等方面与企业要求不匹配。

3.2 高职外语类专业与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存在较大差距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第一,就语言知识本身而言,商务英语与翻译能力还是比较重要的,同时,可能需要更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语种选择上,小语种需求增加。第二,毕业生普遍认为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出口营销管理人才缺乏,自己缺乏这方面的培训与相关知识。第三,针对专业知识不扎实,视野不够宽的问题,应该着力强化其他专业课程,或是综合素质的培养。第四,企业的业务实现形式普遍以第三方平台为主,所以跨境电商知识应该以线上的实际操作为核心,理论知识为辅助,这也与毕业生反映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差相呼应。

因此,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块上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做出调整,同时新的模块也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更新。跨境电商人才技能模块应包括外语技能、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具体来讲应该包括外语应用能力、国际商务素质、跨境电商业务能力。

为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不拘泥于理论知识,而是在电商平台上进行操作实践,增加大量的实习课程与操作练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开发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4 跨境电商大发展背景下外语类人才培养路径

本文从浙江省传统中小外贸企业人才的需求和供给出发,并结合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对我省跨境电商环境下的高职外语人才需求状况进行梳理,从而为构建和完善人才需求模块和模型,为人才培养结构提供进一步参考依据。

4.1 外语类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块

根据上述的研究状况和数据结果,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外语类(经贸方向)学生应该具备“语言相关知识+外贸能力+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往往偏向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训和演练,并且以“语言课程+外贸方向”模式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这样的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掌握语言和外贸知识,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但另一方面,跨境电子商务知识的真空,使他们无法适应外贸新形势,跟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原来的语言与商务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要进行一定的调整。

首先,语言知识的传授应该跟商务或外贸知识的学习结合更紧密一些。教学的重点应该更侧重翻译实践,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口语能力的培养。其次,小语种人才的需求更趋显著。从调查的结果和访谈显示,小语种在跨境电子商务中十分重要,可以适当开设、审慎选择第二外语的课程,如西班牙语,德语,俄语等。然后,现代经济的高度融合以及运行体制对于纯外语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小,能拥有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同时掌握信息技术、外贸知识以及法律或营销知识的人才才会受到企业的欢迎。这些人才不仅具备牢固的外语知识和文化功底,同时还应通晓贸易常识、跨境物流、国际营销、跨境电商平台的处理和操作及一定的法律常识。在日益变化的形势下,只是外语知识的积累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知识、沟通协调的能力及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等。此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综合拓展能力,唯有如此才能适应跨境电商环境下对综合性专业型人才的需要。相应的能力模块如下图1。

高职院校在外语类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在毕业反馈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都要做出一定的调整。从各方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涉外类专业就业的重点,中小型外贸企业都在跨入跨境电商的行业。因此,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学科的综合化以及知识技能的小众化都给课程体系设计带来了困难。这一专业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所涉及的外语、信息技术知识、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交叉学科特点,使人才培养的高校在源头上就遇到了问题和困难,如何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材,如何制定课程标准和岗位流程,都需要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才能开发出准确反映企业要求,岗位特点和综合素质的课程体系。但是现实情况是,能够实现深入长效合作机制、校企合作的企业始终很少,或合作的深度广度有限。而对于跨境电子商务这样一个实用性操作性强的专业,实践与实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在实训课程的环节上,是否能实现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从而使实训环节真正做到服务于企业需求,培养能快速上岗的跨境电商人才(楼淑娟,2013)。

4.2 外语类跨境电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般高职类外语人才的培养偏重商务或外贸方向,在语言技能及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方面是具备一定优势的。但通过跨境电商课程,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的操作,如AliExpress或Wish的全部操作流程。通过校内的模拟跨境商业店铺操作,学生可以掌握以下八个基本操作技能,包括:跨境电商店铺注册,跨境物流和海外仓,海外市场调研,跨境电商产品选品,产品信息化操作,跨境产品定价、刊登和,跨境电商店铺的优化、促销和订单处理,海关报检和清关,跨境支付,客户服务和维护。这一教学实践可以使学生掌握跨境电商所涵盖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且培养他们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为他们从事相关工作或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高程度的外语能力和较深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但通过以上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流程,学生能够完全胜任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的业务操作,以及其他途径的产品推广和营销,如搜索引擎管理、产品选品与优化、询盘管理和转化、客户开发和关系维护、实际外贸操作技能等。经过系统的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学生仍然需要对国际物流,海外营销,国际通行法律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提高,真正成为符合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全能型、复合化、综合型外贸类人才(张艳、傅超波、陈予荷,2014)。

5 结语

在跨境电子商务大发展的背景下,以及高职外语类人才就业的必然趋势推动下,高职商务类外语人才的培养转向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向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这一转变不仅能提高人才培养与当前经济发展的匹配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且能服务于地方产业,为浙江省内中小型外贸企业提供助力和新鲜血液支撑。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涉海专业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时至今日,世界已然成为一个地球村:全球性的经济、市场、媒体和文化等。为了使两个或者更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群体更好的互相了解,进行有效沟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跨文化的研究。作为涉海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即将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突和涤荡:船员来自于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具有很大的流动性;船舶本身又不断的游走在不同的环境和地域文化之中。一条船舶的安全和谐运行有赖于其文化的主体——船员对其他文化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可能承认并克服种族优越感、不适宜的成见、偏见和歧视,使得船员个体文化更有效融合和船舶整体文化意识的快速建立。

二、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

基于语言学家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设计问卷,本研究采用无记名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海洋高校涉海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对象包括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2010级各两个班,共122人。有效问卷收回份数为120份。结合以专访的形式向随机抽样的部分学生进行咨询,了解他们的学习现状,调查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跨文化方面的问题,认真听取了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通过问卷及访谈结果显示:从整体来看,学习基础好的院校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其他院校的学生要高,可见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受到英语能力的直接影响;但部分入学成绩低的学生在问卷测试时的高分数则表明英语能力不是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唯一因素。鉴于学习基础稍薄弱的院校采用的是大班授课,内容多偏向于大众话题,虽然学生会积累一定的交际知识,但由于疏于练习,渐渐淡忘;与此相比,有条件聘任外籍教师的高校,轻松营造一种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氛围,便于学生获取交往,交流及办事的跨文化意识,在与外国人交流时的心理负担也是比较低的。

三、本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为了使海洋高校涉海专业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具备如下的能力“有多元化的,随情景而变的言语能力,并且能够理解不同语言模式下的言语意义,能对体现社会文化差异的语言模式有超语言的理解能力”(Magnan&Walz,2002),笔者结合上述研究所得的现状及结果分析,对英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过去传统的从学校到教室、从书本到课堂的灌输式教学已明显不能适应现代海洋高校涉海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改革和素质提升,在设置课程时要文理兼顾,在教学过程中灌输人文知识,介绍英语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分析语言句法篇章的差异,同时兼顾拓宽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使学生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跨文化交流基础知识。可以把现有的理论型教师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进行培训,使他们开阔视野,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深化教学内容,使融入了跨文化元素的教学更具有活力和实用性。

(二)多角度营造跨文化氛围

学校及任课教师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营造跨文化氛围,比如聘任专业外籍教师,邀请其定期举办侧重于异域风俗人情社会习俗的讲座,组织英语角,开办英语话剧节和开设英美文化大片鉴赏,西方礼仪培训等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去广泛阅读英语期刊广播,英美原版电影电视剧,作为志愿者参与国际性的博览会等,使学生更充分的接触多国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及交际能力。学校可以在体制上制定明确的跨文化教学大纲,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普及跨文化交际知识,并保证外籍教师一起参与集体备课,随时提供跨文化交流学习机会。

(三)重视中国本土文化的输入,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培养良好跨文化意识

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文化是人类的财产,人类的交往提供了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中国本土文化当然是不能丢弃的。以中国本土文化为本,努力提高中国本土文化的竞争力,有信心地、客观地、包容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跨文化差异,以更好的认知、了解和理解目标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有益于自己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进行平等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四、结语

在这多文化,多语言的后现代社会,提高和发展海洋高校涉海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专业需要也是时代要求。在愈来愈重视跨文化交际教学同时,我们也要对自我的文化更深刻的了解与思考,才能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语言,使语言与文化相得益彰,并驾齐驱。

【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多维视野;人才培养;日语专业;调查研究

一、引言

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日语专业的国内高校数量迅速攀升。根据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2013年)统计,开设日语专业的本科院校达到467所。每年毕业的学生多达数十万。而近四五年来,受世界经济、中日政治关系等影响,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减少甚至撤资、使日语专业在招生就业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影响。以我校日语专业为例,1985年以前年平均招生约35人,2000年-2003年年平均招生人数平均招生约100人,2004年-2005年年平均招生约250人,2006年至今年平均招生125人。报考日语专业的学生数量明显下降且调剂学生比例将近20%。

自1985年成立专业以来,突出理工背景,展现理工科院校日语教学特色传承至今,我校日语专业切实以就业为根本,以培养“语言+专业”的复合型日语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升级,2003年-2013年经历了三次重要改革,改革核心是从“以掌握日语语言技能为目的”向“通过日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为目的”转变:从“培养学生从事与日语相关工作的能力”向“培养学生适应任何相关工作能力”转变。为了全面了解我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性,本课题组对毕业生及在校生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调查。

二、调查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课题组的主要调研对象是从事日语专业相关工作的日语专业毕业生200人及部分用人单位、日语专业在校大一至大四本科生200人、日语专业教师32人。

本课题组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利用新媒体,通过校友会、系友会,设计了五套问卷,分别为:日语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用人单位对日语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日语专业在校生调查问卷、日语专业在校学生访谈问卷、日语专业教师访谈问卷。实际发放毕业生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5份,有效问卷192份;实际发放用人单位调查问卷60份,回收问卷32份,有效问卷32份;实际发放在校生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3份。访谈在校学生40人次,访谈专业教师31人次。进而根据调查问卷,归纳分析了日语毕业生应具备能力及素质需求;了解掌握了学生对未来的展望以及对就业的考虑和期待。

三、调查研究结果及分析

3.1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调查问卷结果

课题组从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场环境两方面,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调研内容主要有:入职后面临的困难、入职后需提升的能力、自身发展的必要因素等。224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肯定日语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的有223份,占99.55%;肯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的有200份、占89.5%:日本企业文化理解占194份、占86.16%;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占67.53%;其次是礼仪常识57.8%、团队意识54.2%等。与预期相符,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最重视的是日语语言交际能力,其次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日本社会文化理解、日本企业文化理解等)。与预期稍有偏差的是,毕业生对相关专业知识掌握的重视程度相对不高。

3.2日语专业在校学生调查问卷结果

课题组对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研,调研内容主要有: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效果反馈、职业规划等。193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肯定日语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的有185份,占95.85%;肯定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的有162份,占83.94%;肯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的有120份占44.04%。与预期相符,在校生重视日语语言交际能力,其次是相关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而与预期偏差较大的是,在校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够重视。

3.3日语专业教师访谈问卷结果

课题组就课程设置、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材使用等方面对我校日语专业教师32人进行访谈问卷,其结果显示:我校专业教师重视对学生日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着力于“日语+专业”的培养模式。虽然开设日本概况、日本历史、日本文化、日本企业文化、日本商务礼仪等课程,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相对不高。

3.4分析

无论是毕业生、企业、在校生还是专业教师,都认为日语语言交际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而对企业和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本科阶段的日语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仍有不足,学生高水平的听说能力还有待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职场环境中更应重视。相反,在校生和教师的问卷结果显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着力研究日语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驾齐驱的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组阶段性成果《浅谈日语专业具有多维视野与能力的人才培养》(2016.5)一文中指出“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加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培养站在多元视角上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真正出发点和重点所在。”并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重视日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多维视野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本文就课堂教学、教材使用、联合办学等提出对策和建议。

4.1课堂教学

外语教学的传统观念是“精讲多练”,时至今日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是。精讲多练”适用于听说读写的练习,却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素质课通识课。也就是说,善于“精讲多练”的日语专业教师在讲授日本文化课、日本概况课、日本企业文化课、日本商务礼仪课时,很有可能无法摆脱照本宣科的弊端。伴随着慕课等新教育技术的发展,这种弊端日益凸显。要从根本上改变素质课通识课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形式,优化课堂教学,新教育技术手段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利用慕课平台,改变传统教学形式,向学习者提供更优质的学习资源,不是单纯地加深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而是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调查、研究,使学生站在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教育技术革新对“安于现状”的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4.2教材的制定

我校日语专业日本文化类教材主要使用《日本国家概况》(刘笑明)、《日本文化概论》(韩立红)、《日本文化》(王勇)、《日本事情》(佐佐木瑞枝)等等,教材都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日本的地理、历史、社会等内容,更深入的内容会涉及到日本人的思考方式、行为意识、价值观等。虽然但是这些教材使感兴趣的学生和老师受益良多,但时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多是雾里看花,学习结束后也不会有效的指导学生的交际活动,在与日本人的交流中还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制定详尽地、全面地、具体地介绍日本人的行为、思维、心理等方面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以个人的经历为主体,以生动的个案为例,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无沟通障碍、避免文化冲突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

一、研究背景

在“一带一路”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成为这一阶段的要务,在这一形式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都和其他国家密切相关,因此,培养本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愈发显得紧迫重要。

二、理论依据

著名跨文化交际学者Young Yun Kim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依存。跨文化交际的认知能力要求交际者具有理解并破译不同言语和非言语编码的能力。情感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交际者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其他文化、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等交际障碍的能力。具备良好的移情能力有利于在行为上采取得体的交际策略。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行为能力的最终形成需要认知能力获得的知识做支撑,情感能力做铺垫,即通过具体行为表达个人的认知和情感经验。

三、研究方法

1.被试对象

本次调查以国际贸易专业大二和大三学生为对象,共170名学生。之所以同时以大二和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大三学生已学过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而大二学生还没有接触此类课程,希望通过这一对比考查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的有效性。

2.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卷和问卷调查为研究工具。测试卷以Ki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为基础,由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分别与Kim理论的三部分对应,测试的每一部分都有10个小题,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每小题3分,第四部分每小题4分。满分100分。

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态度和对大学英语课堂上文化教学的反馈。本问卷共8个问题,问题1-3是关于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态度,4-5是关于大学英语课堂上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整体情况,6-8着重于阻碍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

3.调查的实施

本次调查在笔者所带班级展开,测试时间为30分钟,问卷调查时间为15分总,提前告知学生此次调查仅用于研究,与学生成绩毫无关系,要求学生真实回答。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1.测试结果及分析

此次调查共发测试170份,其中165份有效。整体来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尽如人意。表1为受试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整体情况。

笔者又根据测试与Kim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的对应情况,逐个分析学生对理论中包含的三种能力的每一种的掌握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受试者对认知能力的掌握相对最好,行为能力的掌握相对最差。认知能力要求交际者具有理解并破译不同言语和非言语编码的能力。情感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交际者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其他文化、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等交际障碍的能力。从表2可以看出,这一维度的得分率要低于认知能力的低分率,而行为能力的得分率位居最后,因为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行为能力的最终形成需要认知能力获得的知识做支撑,情感能力做铺垫,即通过具体行为表达个人的认知和情感经验。因此,这一能力培养难度最大。

大三学生的测试成绩明显高于大二学生,尤其在认知能力方面,说明跨文化交际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有效。

2.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大多数同学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很重要,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持积极态度;大多数同学认为在大学英语课上获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很有限;半数同学认为思维模式是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及多数同学更愿意以看电影等方式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基于调查结果提出的教学建议

1.开设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

测试结果显示,学习过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大三学生比未学习过此课程的大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而且两个年级受试者得分率最高的是认知能力,同时认知能力是后两种能力的基础,而系统的跨文化交际课程能非常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目的文化的了解,即认知能力的提高。

2.加强英语课堂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在听说课上,根据不同章节与内容,如问候、教育、邀请等讲授包含在言语行为中的文化内涵和准则,在教学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时,根据课文涉及的文化背景,向学生讲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还可开设一些拓展课及选修课,如《西方文化入门》、《英美概况》、《跨文化交际》等。

3.创造跨文化交际环境

鼓励学生举办一些课外活动,如欣赏英文原声电影、角色扮演、演讲比赛、英语角等,也可多邀请一些英美国家人士来学校开讲座,与学生交谈等。

参考文献:

[1]Kim,Y.Y.Becoming intercultural: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ad aptation.Thousand Oaks,CA:Safe Publications,Inc,2001.

[2]高一虹.Z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1):12-16.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熊丽君,刘学华.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职业能力 改革与建设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通过外出调研、资料查阅、与导师交流等环节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它是对学生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总结、夯实和应用。因此,毕业设计(论文)不仅仅是取得成绩获得学分,而是一个综合的实践过程,它不光是专业知识的应用,更体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职业能力的提高。

关于职业能力(Occupational Ability)的定义,包括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三个大的方面。其中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人自身具备的基本能力,如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等;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也就是所学的专业知识;职业综合能力包括跨职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等几个方面,如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等。[1]其中,大学毕业生最为欠缺的就是协作、交往、沟通的职业综合能力,有调查显示,目前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毕业生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认为对于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学校教育做得比较少。[2]如何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加强学生的交往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使他们更快速地融入今后的工作岗位,是摆在各位教学管理人员和指导老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毕业设计(论文)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普遍重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已得到稳步提高,但是论文质量的提高仅仅代表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并不意味着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在选题、指导培养和管理方式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3,4]

1.部分选题陈旧,严重脱离实际。

学生人数骤增,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太多,教师设计的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部分题目陈旧,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

2.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主观能动性较差。

传统的毕业论文多以实验室实验为主,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随着社会对毕业生能力要求的逐年提高,以及学生就业去向的多样化,单一的论文形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和提高工作能力的需求,对学生就业帮助也不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3.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存在盲点。

尽管各高校在毕业设计管理中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但院、系、教研室、教师之间职责往往不够明确。各级管理部门检查过于形式化,大多只检查论文格式、重题等,不能深入论文内容,即强调过程管理有余,实施目标管理不足。有的教师对学生实施保姆式管理,虽然完成了任务,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建设毕业设计(论文)新体系的宗旨

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夯实,以及职业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这是毕业实训新体系构建的宗旨所在。这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及指导老师从思想上形成共识,管理上搭建平台、指导上具体深入,这样才能达到其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设符合岗位实践要求的毕业实训教学体系。

2.坚持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及做人、做事、做学问协调发展,把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贯穿到毕业实训的全过程中。

3.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帮助毕业生适应工作、成就事业,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5]

三、建设毕业设计(论文)新体系的创新举措

作为指导老师,我们要采取新的举措建设毕业设计(论文)实施体系,包括从选题、调研(实习)、研究的展开到作品的完成,最后答辩的纵向进程链。具体的创新举措有以下几点。

1.丰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方式,鼓励具有现实意义的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选题,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毕业论文选题对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起着极大的作用。那些既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又符合学科发展前沿方向的选题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在选题方式上注重教师拟题与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模式,尊重学生意愿,以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为原则,避免因盲目地追求高新科技知识,而忽视实际工作的需要,使学生感觉学而无用,丧失兴趣和信心。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选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在未知领域自主探索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毕业生快速适应陌生的工作环境。同时注意因材施教,因为不是每位学生都有同样的学习素质和知识水平,针对不同的对象,确定难易不同、形式不同的课题任务,才能使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所学所长,有利于学生信心的树立。

2.与选题相结合的前期调研,深入企业(工作)实际,培养学生的表达沟通、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可打通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组成所谓的“毕业实训”教学环节。让学生带着已确定的课题深入企业在岗实习,避免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实习。这样针对性的在岗实习,使学生感受到企业的管理方式与学校的不同,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锻炼工作能力,更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交流范围由同学、师长扩充为同事、领导,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及处事能力,这无疑对学生有莫大的好处。

3.组建导师工作组,指导相应的学生团队,既传授本专业知识,又注重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组织协调等素质,可谓一举多得。

现代工作中,每件事情都不是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他人的合作,所以良好的团队精神是实现工作目标的重要保证。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teamwork)和领导才能(leadership),在国外是考查学生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目前很多毕业论文课题都是来自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者实际工程,而这些实际的项目往往涵盖了多学科的知识。在实现了跨专业交叉选题后,我们可根据课题的需要,组建由不同专业的教师构成的导师组,实行“导师负责、联合指导”的培养模式。[6]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导师组组长,负责统筹规划,其他导师分工指导、各取所长。这样学生不再以专业为单元,而是以课题为单元构成学生团队,接受导师组的统一指导。

这样的师生团队模式,从形式上类似企业中的“部门”、“项目组”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组织中的合作精神,学会如何在组织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从效果上来看,每位学生接受来自不同专业的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同时还有组员的互相切磋,实践效果必将事半功倍。

4.实施公开答辩,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我表达的信心、能力。

不论学生今后从事管理工作还是技术工作,在政府机关还是民营企业,都能够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讲述事实,表达观点,能够条理清楚地撰写计划、总结、公函等文书,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毕业论文的撰写训练了文字表达能力,实施公开答辩则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进行公开答辩,同学们现场观摩,接受答辩委员会的提问和评分,能够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在良好的竞争气氛中,同学们能从答辩环节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己,从而为今后在工作中展示自己树立信心。

5.把握好对学生的管理策略,强化目标管理,培养学生完成工作的主动性和自治能力,以使学生适应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模式。

能主动承担工作、自觉高效完成任务的员工才会受企业欢迎。走上工作岗位的职业人,必须能自觉遵守规则、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实现自我管理。而学校面对众多的学生,责任重大,往往实施的是日常保姆式的督促,不利于其成长。

作为毕业论文的指导者,导师应该放弃对学生保姆式的管理,强调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四年来学习的汇报,是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和技能,最终达到目标。[7]在此过程中导师提供所需要的技术支持和学术指导,阶段性地要求学生汇报成果,而不是形式上的检查。借助毕业论文环节,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模式和要求。

参考文献:

[1]M.V.Karicli,K.Papakonstantinous,N.Stefanis,etc.Occupational abilities and performance scale Reliability-validity assessment factor analysis.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05(40):417-424.

[2]付晓容.浅谈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5:164-165.

[3]曹业玲,蒋彦龙.“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08,21:170-171.

[4]张为堂.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08,7:132-133.

[5]牛润明,石现峰,张德莹.高等工科院校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8:143-144.

[6]杨平,马进明,王志萍.工科学士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和指导模式的创新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6:112-114.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交际能力培养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国际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流通,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要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熟练的商务业务能力及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其业务的开展。

一、传统商务英语课堂缺乏商务特色

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属于实用型的语言。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商务英语课程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既能够熟练用英语交流磋商,又要掌握广泛而深厚的经济贸易专业知识。换言之,除了学习大量的商务专业词汇外,商务英语课还应具有鲜明的特色:大量的实践活动,浓厚的国际交流气氛。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时严重缺乏这些特色。英语课堂教学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颇,其中最为突出的几点是:第一,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第二,英语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教学中仍然停留在课本+粉笔+黑板的传统的教学手段上。第三,以应试教育为第一要务,过分追求过级率,忽视学生渴望熟练运用语言的意愿。第四,课堂缺乏渗透商务交往中的多元文化意识,难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商务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蕴含着丰富的商务文化,包括不同国家的商务传统习俗,商务礼仪习惯等。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这个话题原本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专家所关心的,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迅速地走向世界,社会上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应试教育的理念和传统的外语教育观还深深地束缚着我们教师的手脚,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语法结构,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即语言中的文化元素。在这一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缺乏基本的商务交际能力。中国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查字典、背单词、分析句子结构上,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难题。

三、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常见问题

1. 跨国商务谈判因为俚语而误解

在一次商务谈判过程中,美国人对中国官员的提议表示赞同时,说:“It's a great idea, Mr. Li, but who's going to put wheels on it?”(李先生,这主意不错,但谁来启动呢?)翻译官不懂,但又不想丢面子,因此,翻译为:美国客人刚刚就汽车工业提了一个建议。

尽管英国人和美国人同样说得都是英语,他们能够顺利沟通吗?也很困难。

如:

(1) ground floor在英国是“第一层”,first floor则是美国所说的second floor(二楼)。

(2) call up sb.服兵役。 打电话则用ring sb. Up。

(3) 当接待人员问你早上何时想“be knocked up”指的是,何时“叫醒你”。

2. 广告词信息表达不明确而出现问题

(1)百事可乐“come alive”(令君活力四射),被理解为“come out of the grave”(从坟墓里出来)。

(2)“白象”方便面出口到西方国家,如果该商标“白象”翻译为white elephant,就没有人敢买。因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好吃懒做的家伙,人人都不喜欢。

3. 国际商务交往用语不当而造成误会

(1)英国人见面常谈论天气,美国人常谈论爱好、电影等,而中国人则喜欢谈论收入、婚姻等。商务交往忌谈年龄、收入、婚姻、宗教信仰、政治等。

(2)中国人见面问候用语“你吃饭了吗?”“你去哪儿呀?”如果直接翻译出来,欧美人一听到“Have you had your dinner yet?”就以为你要请他吃饭;如果西方人在和别人刚见面就被问到“Where are you going?”,往往心里很不高兴,因为“他准备去哪”是隐私问题。

(3)一名年轻的商务英语专业女生陪同公司客户游览长城时,一位英国男士想上卫生间,但又不好意思直接问厕所在哪儿,就很委婉地说“Excuse me, may I go somewhere?”这位女翻译心想:长城都到了,还有哪不能去呢?于是她很爽快地回答:“Of course, you can go anywhere.”被误解为“当然可以,你可以随地大小便。”

因此,不光在外语教学中,与人交往中,日常生活中,以及国际贸易中,了解其他国家文化,才可以避免造成误解,达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顺利发展国际商务活动。

4.不同国家的一些风俗文化

(1)时间。当跨文化交易的双方没有相互校对彼此的时间时,就可能导致交易失败或带来摩擦,以下各种文化的俗语及谚语中对时间的理解:

美国:Time is money;

西班牙:跑得快死得快;

巴西:五点时他会说正好2:14;

埃塞俄比亚:如果等得太久,鸡蛋也会走路;

法国:超前则太早,落后则太迟。

(2)颜色。颜色在不同国家意义不同。

日本人不喜欢绿色green;

巴西以棕黄色brown为凶丧之色;

法国人憎恨dark green(纳粹军服色);

中国人喜欢把红色red视为喜气吉祥之色。

(3)数字。比如说,西方人不喜欢数字13,因此西方的电梯摁钮上数字13常用英文字母M(26个字母的中第13个)来代替;

中国人认为数字4不吉祥,因为4与“死”发音相似。

(4)行礼。日本人、韩国人常以“90度鞠躬”来向他人行礼示好;

泰国人常双手合十、低头行礼;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交际能力培养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国际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流通,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要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熟练的商务业务能力及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其业务的开展。

一、传统商务英语课堂缺乏商务特色

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属于实用型的语言。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商务英语课程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既能够熟练用英语交流磋商,又要掌握广泛而深厚的经济贸易专业知识。换言之,除了学习大量的商务专业词汇外,商务英语课还应具有鲜明的特色:大量的实践活动,浓厚的国际交流气氛。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时严重缺乏这些特色。英语课堂教学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颇,其中最为突出的几点是:第一,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第二,英语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教学中仍然停留在课本+粉笔+黑板的传统的教学手段上。第三,以应试教育为第一要务,过分追求过级率,忽视学生渴望熟练运用语言的意愿。第四,课堂缺乏渗透商务交往中的多元文化意识,难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商务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蕴含着丰富的商务文化,包括不同国家的商务传统习俗,商务礼仪习惯等。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这个话题原本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专家所关心的,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迅速地走向世界,社会上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应试教育的理念和传统的外语教育观还深深地束缚着我们教师的手脚,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语法结构,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即语言中的文化元素。在这一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缺乏基本的商务交际能力。中国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查字典、背单词、分析句子结构上,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难题。

三、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常见问题

1. 跨国商务谈判因为俚语而误解

在一次商务谈判过程中,美国人对中国官员的提议表示赞同时,说:“It's a great idea, Mr. Li, but who's going to put wheels on it?”(李先生,这主意不错,但谁来启动呢?)翻译官不懂,但又不想丢面子,因此,翻译为:美国客人刚刚就汽车工业提了一个建议。

尽管英国人和美国人同样说得都是英语,他们能够顺利沟通吗?也很困难。

如:

(1) ground floor在英国是“第一层”,first floor则是美国所说的second floor(二楼)。

(2) call up sb.服兵役。 打电话则用ring sb. Up。

(3) 当接待人员问你早上何时想“be knocked up”指的是,何时“叫醒你”。

2. 广告词信息表达不明确而出现问题

(1)百事可乐“come alive”(令君活力四射),被理解为“come out of the grave”(从坟墓里出来)。

(2)“白象”方便面出口到西方国家,如果该商标“白象”翻译为white elephant,就没有人敢买。因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好吃懒做的家伙,人人都不喜欢。

3. 国际商务交往用语不当而造成误会

(1)英国人见面常谈论天气,美国人常谈论爱好、电影等,而中国人则喜欢谈论收入、婚姻等。商务交往忌谈年龄、收入、婚姻、宗教信仰、政治等。

(2)中国人见面问候用语“你吃饭了吗?”“你去哪儿呀?”如果直接翻译出来,欧美人一听到“Have you had your dinner yet?”就以为你要请他吃饭;如果西方人在和别人刚见面就被问到“Where are you going?”,往往心里很不高兴,因为“他准备去哪”是隐私问题。

(3)一名年轻的商务英语专业女生陪同公司客户游览长城时,一位英国男士想上卫生间,但又不好意思直接问厕所在哪儿,就很委婉地说“Excuse me, may I go somewhere?”这位女翻译心想:长城都到了,还有哪不能去呢?于是她很爽快地回答:“Of course, you can go anywhere.”被误解为“当然可以,你可以随地大小便。”

因此,不光在外语教学中,与人交往中,日常生活中,以及国际贸易中,了解其他国家文化,才可以避免造成误解,达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顺利发展国际商务活动。

4.不同国家的一些风俗文化

(1)时间。当跨文化交易的双方没有相互校对彼此的时间时,就可能导致交易失败或带来摩擦,以下各种文化的俗语及谚语中对时间的理解:

美国:Time is money;

西班牙:跑得快死得快;

巴西:五点时他会说正好2:14;

埃塞俄比亚:如果等得太久,鸡蛋也会走路;

法国:超前则太早,落后则太迟。

(2)颜色。颜色在不同国家意义不同。

日本人不喜欢绿色green;

巴西以棕黄色brown为凶丧之色;

法国人憎恨dark green(纳粹军服色);

中国人喜欢把红色red视为喜气吉祥之色。

(3)数字。比如说,西方人不喜欢数字13,因此西方的电梯摁钮上数字13常用英文字母M(26个字母的中第13个)来代替;

中国人认为数字4不吉祥,因为4与“死”发音相似。

(4)行礼。日本人、韩国人常以“90度鞠躬”来向他人行礼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