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合同管理的重点及难点范文

合同管理的重点及难点范文

合同管理的重点及难点

合同管理的重点及难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程预算;预算监控

工程预算,是一种过程、作业,企业借它来设定某一特定时期内所想要完成的特定目标、完所使用的资源、以及衡量目标是否达成的标准,它意味着建立一个标准,然后将实际开销与标准进行对比,所以一个工程预算实际上就是对未来项目是用货币来表达的行动计划。

工程预算管理,是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的组织有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经营目标。

根据工程预算管理的概念和认识,预算管理的重点应该包括:费用预算的编制、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预算目标现实的衡量,同时难点也应该是集中在这三方面:

一、费用预算的编制

工程项目的费用购成,按照目前国内的费用划分标准,由设备购置费、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其他费用组成,对于公司管理的总承包项目,总承包管理费一般放置于其他费用中。

(一)重点

1.从费用构成上考虑,设备购置费所占的比例较大,自然形成控制的重点。

2.从费用变动程度上考虑,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可能根据方案、工期、进度、以及建设环境的变化发生变化,变动的可能性最大,可控程度较差,所以也作为控制的重点。

3.其他费用中的总承包管理费,直接与公司利益相关,必定成为控制的关键。

(二)难点

费用预算的设立阶段,重点和难点在各个项目(包括总承包管理费)的准确测算上。不同的组织管理措施、不同的设计方案、不同的施工方案,必然影响到实施费用,所以,如何对工程各种因素进行准确预测和判断,是预算编制的主要难点。

(三)对策

1.制定合理的组织管理策划

设计方案、施工方案、采购方案、安全保证方案、质量保证方案等内容,确定可行、合理的实施方案是准确预算编制的前提条件。

2.利用信息平台,预算价格按市场交易价格确定

利用集团公司集采平台的信息和发电、电网公司的市场价格信息,编制符合市场实际的设备购置费、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用预算,同时结合自身的管理能力,编制符合实际需要的管理费预算,力争预算真实反映工程管理实际需要。

3.确定合理的分包采购形式

不同的工程特点,应采用不同的分包采购形式,同时可以利用不同的分包形式,将自己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的项目转移给控制能力更强的分包商承担。

二、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

(一)重点和难点

1.变更和签证项目,包括:设计方案(工程量)的变化、设备材料供应进度、施工工期(或业主要求的进度)调整,都形成了预算执行过程的风险点,同时也必然伴随着费用或工期的变化,而即使只是工期的变化,也必然伴随着费用的变化(哪怕只是管理成本的变化)。

2.分包采购价格超出预算。产生这类情况的原因,有可能是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化引起,也有可能是招标范围选择不充分、没有形成有效竞争导致的。

(二)对策

1.加大变更签证项目的控制和索赔力度,严格按照集团公司关于变更索赔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建设公司的变更和索赔管理体系,制定管理制度和措施,并将制度和措施落实到管理部门、项目部、和参与项目建设的每一个员工。

2.按照预先制定的分包采购计划实施采购,发挥集团公司集采平台的优势,使更多的供货商、工程分包商参与到分包采购工作中,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取得理想的市场交易价格。

3.编制符合市场条件的招标控制价,是项目预算顺利实施的基础条件。招标控制价,必须符合预算的原则,是公司及项目部的预算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所以项目管理中,必须加强招标控制价的编制与审批制度。

三、预算目标现实的衡量

(一)预算目标现实的重点

预算目标现实的衡量,需要项目成本的最终确定,需要项目结算的最终完成,所以结算工作是目标现实的重点,同时如何做出一份合法、合理、兼顾各方面利益并减少争议的结算也就是这个阶段工作的难点。

(二)对策

合法、合理、兼顾各方面利益并减少结算争议,并不单靠结算阶段完成,项目策划阶段的才是顺利结算的保证条件。所以招标分包策划中,必须以明确的结算方式写入招标文件和合同,避免结算时产生争议。

同时,合理的结算方法(如:总价方式、清单方式、预算方式等)及适当的结算节点(如:分阶段结算、分项目结算、一次性结算等)是最终确定成本的有效方法,也是预算目标现实以及衡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结算,可以对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提高对今后项目的管控能力。

参考文献:

[1] 陆福春,陈俊.工程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建筑经济, 2007(3):82-83.

合同管理的重点及难点范文第2篇

1.1工程合同法律效能存在缺失目前许多建筑企业的工程合同管理都存在一个相似的问题,即工程合同的法律效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很大一部分企业存在签订阴阳合同的情况。所谓的阴阳合同,主要指的是合同当事人就同一事项订立两份及其以上的合同,并且合同的内容有所不同,一份对内、一份则对外[2]。对外合同是私下签订的用来规避政府管理或逃避相关税收的工程施工合同。就是这种阴阳合同的存在,极其严重的影响了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合法性,使其成为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1.2不同承包合同的管理存在差异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中,存在的另一个难点就是承包方式的不同导致合同管理的差异性很大。目前建筑工程中,由于许多大型的建设项目占地面积大,工期较长,施工单位往往会选择分包的形式完成工程项目的承包。并且由于各地承包方式的不同,使得总包与分包的合同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合同内容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更是容易在管理中被遗漏、忽视或者出现合同内容不明朗、交叉施工等问题,这些都给工程合同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1.3工程招投标过程的管理存在难度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中还存在一个难点,即工程的招投标管理。通常建筑工程的合同管理与其招投标的管理之间存在着很重要的联系,工程合同管理中的许多如工期、成本、质量以及安全等相关的控制因素,在招投标合同当中就已经有了极为明确的规定。但是目前许多的承包人,由于自身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或者为了个人利益问题,经常在实际工作中把招投标看成一个形式,单纯走个过场。这样的行为往往使得建筑工程招投标管理与工程的合同管理之间形成脱节的现象,给工程合同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1.4工程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较低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中,存在的最后一个难点问题就是许多企业的合同管理人员,其自身业务素质整体相对较低。一般情况下,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管理人员发挥着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管理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质量的好坏。但是目前许多企业的工程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和造价管理知识的影响,往往对合同中涉及的法律性条文认识不足,并且对工程合同中的一些条文的描述不具体,增加了工程合同的风险性。

2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中的几个注意事项

2.1抓好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重点工作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中,所谓的抓重点,就是要在第一时间内明确哪一份才是重要的合同,哪一项内容是合同的重点。要能够根据重要程度,按主次顺序挑出重要合同以及风险较大的合同,并做好标记,降低管理风险;第二点是要加强对一些重要合同的管理部门及单位的管理,如工程承包部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物资部门以及印信管理部门等,提高其整体管理水平;第三点就是要加强对合同成立阶段的重点研究和分析,因为这一阶段是整个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中的重中之重,以确保合同签订的整体质量。

2.2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评审工作首先,完成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各个阶段的评审。这一阶段的评审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一个是工程投标阶段对招标文件的评审工作,一个是合同签署阶段的合同文本的评审,另一部分是对施工合同的全面评审。其次,积极建立相关的合同评审大纲。评审大纲的建立,可以让评审工作更加顺利,且有章可循,能保障评审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外,企业要加强对建筑合同履行阶段的监督审核工作。这一阶段的工作目的主要是及时发现施工合同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纠正。

2.3制定一套科学的企业合同管理制度要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就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制度。同样,在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中,只要有了完整的、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并且将所有制度严格执行落实,才能够确保工程合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建筑企业必须要积极致力于建立并完善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具体包括明确划分职责、权限,确立相关合同的主管与协管关系以及合同的起草、会商、评审、审批等相关的制度,甚至还包括后期合同签署和履行过程中的相关责任制度及奖惩制度,确保建筑合同的管理分工明确。

2.4提高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中,管理人员发挥着极其重又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管理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质量的好坏。目前许多企业管理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人员这样的现象。为了能够使企业建筑工程合同管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建筑企业不仅要积极引进专业技术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的优秀管理人才,还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积极打造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以提高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整体水准。

3结束语

合同管理的重点及难点范文第3篇

一、近三年命题内容分值分布对比

(一)近三年考试题目类型及分数 从上表中可见,今年的《财务成本管理》考试题型仍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客观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主观题包括计算题和综合题。

但三年的《财务成本管理》题量在逐年下降,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也相应变为36%和64%,客观题分数比重下降,主观题分数比重上升,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判断题由原来的每题判断正确的得1分判断错误的倒扣1分,今年变成了判错倒扣0.5分;显然.改变了考试规则,相应的提高了得分率,结合整个卷面试题难度系数的下降,笔者保守估计今年的合格率不会低于15%;但主观题的题量上升到了7题,命题更注重对考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不过主观题的难度却在下降,比如计算题第4题“修正的相对价值法”、综合题第2题“时机选择期权决策”,就是教材例题的重演。

(二)近三年命题各章所占题量及分值的分布从上表可以看出,2007年考卷第四章财务估计、第十章企业价值评估以及第十一章期权估价这三章财务管理核心内容合计考分竟达50分,这也足以说明2007年考题主要集中考核实务操作能力,尤其是重视应用、分析、综合与评价能力的测试,减少了对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测试,以通过试题评价考生的基本执业能力,基本符合注册会计师考试命题的基本原则:全面考核,突出重点,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考查考生从事注册会计师执业的实务操作能力。但今年考卷中第五章投资管理、第十四章成本控制没有考分。

由于2007年《财务成本管理》教材修订、新增内容占教材总量的20%左右,但其修订、新增内容出题的分值将近50%,比如,第一道综合题通过编制预计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利用实体现金流量法、股权现金流量法和经济利润法的股权价值评估、第二道综合题时机选择期权的决策,几乎都是今年教材修订或新增内容。由此可见,注册会计师考试财务成本管理教材每年都有调整,而每年调整的内容就成为当年命题的重点所在,2007年试卷的这个特点尤为突出。

通过上面扼要分析可知,考生有效地借鉴以前年度试题,对于更好地把握财务成本管理的知识结构和考试命题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考生要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和指定的辅导教材认真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而且要对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情况和要求有所了解,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准备,这才是广大考生相关的有力保障。

二、对2008年CPA考生应试的几点启示

(一)命题覆盖面宽,重点突出,与注册会计师执业联系密切 从近三年试题分析中,不难看出,财务成本管理考试知识覆盖面广,指定辅导教材中的几乎各章都有考题(2007年除外);因此,考生一定要按大纲规定范围全面复习准备,放弃盲目猜题押题的侥幸心理。但是,财务成本管理知识体系本身是有重点的,考生应当在全面熟悉辅导教材的基础上,善于从中归纳出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再进一步地进行有重点的学习和准备。教材的重点内容往往是考试的重点,在学习时,对重点内容要多看、多做练习.力求熟练掌握教材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往往是学习备考过程中的绊脚石,要花功夫突破难点。难点内容有些是共同性的,有些内容则因人而异。突破难点的方法是,认真阅读教材相关的内容,理解教材的思路。同时,对教材的例题反复阅读、体会。

(二)试卷题量大,难度较高,有很强的灵活性,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熟练运用综合知识财务成本管理近三年试题平均36题,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完成这么多的试题,不仅要求考生要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关公式和典型例题,而且还要求考生要多做练习,通过练习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性,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对计算题要求熟练运用公式,简捷清晰地列出解题步骤。对综合题要求具备分析运用能力,熟悉各章节知识体系的衔接。这些都要求考前学习时有所练习和准备,才能在考试中快捷地作出判断和处理。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考生要学好财务成本管理这门学科,总体上要掌握三个基本:第一,要掌握财管的基本理论,主要指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以及基本特点,如时间价值、风险、最佳资金结构等。这些内容是掌握财务成本管理方法的基础,必须下功夫反复的记忆和理解;第二,要掌握财务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主要是财务决策的方法、财务分析的方法以及财务评价等方法,如企业价值评估、改进后财务分析体系等这些内容会涉及到一些较深奥的数学、统计知识,对某些考生有一定难度,考生要下一定的功夫;第三,要掌握财务成本管理的基本技能,考生对书中涉及到的内容,应系统的掌握其计算前提,步骤及注意点,弄清业务处理的原理,公式的演变,数据的来源,方法的选择,理论的获取以及案例的启示等。通过记忆公式一案例练习一总结公式,不断反复,从而提高自身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务操作能力。

合同管理的重点及难点范文第4篇

主题词:工程;管理;难点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zes the practice of Hangyong canal Hangzhou section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poses the existence of large engineering project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procedures and scientific, discus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ules and other difficult problems, and the solutions.

Key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problem;

中图分类号:DF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杭甬运河作为国家规划建设的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主干航道建设重点工程和省重点工程。杭甬运河杭州段航道全长56.5公里,自杭州三堡经钱塘江上溯至三江口入浦阳江,在萧山区义桥镇南侧之新坝位置新辟航道1.5公里进入萧绍内河,穿浙赣铁路线后进入西小江,终点在杭州与绍兴的界点瓦泥池。工程概算16.5亿元,按四级航道标准改造,包括500吨级船闸1座,铁路桥2座,跨航道桥梁21座,改造航道30.5公里,船舶锚泊服务区2处及沿线绿化和标志牌等。杭甬运河杭州段工程是杭州水运历史上最大的基本建设项目,共招标26个施工合同段,3个监理合同段,存在线长点多,参建单位多,管理难度大等问题。

一、工程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分析

项目管理的真谛在于追求公正与效率,在于实事求是、科学有效地解决问题,达成我们的建设目标。经过杭甬运河杭州段工程的实践分析,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实践中,有以下难点问题亟待解决:

(一)、沟通与协调的效率

由于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涉及的单位和部门的较多,传统的开会、汇报、发文等方式,其信息传递效率低,也十分有限,很多问题都表现在沟通脱节上,不能有效地协调参建各方共同解决大量的工程实际问题。这使得业主方、施工方和监理方,感到事情进展颇费周折,特别是一些关联工期、费用等敏感问题。这也使得业主方(投资方)所关心的投资、进度、质量、合同等也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

沟通不好的具体表现还有:会议偏多,议程过长;计量作为控制质量的手段不强,计量的数据跟进度或有偏离;对外联系传统单一,沟通和反馈信息不及时;业主对派驻各个合同段的代表的工作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

以杭甬运河杭州段工程为例:(1)、工程的建设范围“点多线长”,单单以其中的桥梁工程为例,负责第7、9、10、11、12、13等六个合同段桥梁的一个监理驻地办,该驻地办的人员如要巡查这几个工地现场,就要驱车50多公里,更不用说管理整个项目有26个合同段的业主单位。(2)、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比如,当今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已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而在水运工程建设中,缺乏基于工程管理的系统平台和软件,也缺乏专业的软件公司提供此类解决方案的服务。

(二)、程序与资料的科学

工程项目建设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办事程序和资料要求。单单杭甬运河杭州段工程的资料,从投标阶段到验收阶段,正式存档的资料和临时性的流转资料,门类是五花八门,数量是堆积如山。某些资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值得商榷,而作为专业人士如果寻找其有用的东西需要在这里“大海捞针”,实质性的成果往往被掩埋在资料的大海,也造成了弄虚作假、资料签认困难以及档案管理困难等现象的发生。

同时,文档传递、报表填报不及时;进度报表汇总编制滞后,形象进度表达不直观;依据的标准不准确和成果数据错失,种种问题,也造成了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的困难。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1)、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的投资大、工期要求较紧、质量要求较高,建设目标众多,比如,杭甬运河杭州段工程项目按施工技术和实施过程分解为土石方、河道护岸、船闸、路基、路面、桥梁、房建、防护、绿化,以及机电、通讯、交通设施等;又根据投资大小或路线长短等特点划分为多个标段工程,又按照其独立使用功能和交验规则,又划分为单位工程,然后单位工程又划分为分部工程到分项工程。总之,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业务细目繁多、处理比较复杂。(2)、工程管理中各管理层级之间、各专业之间协作程度不够。(3)、在工程管理过程中,抓质量、抓进度和控制费用,事实上,必须要抓在点子上,才能真正看到成效。然而,由于对成果数据影响因素众多,管理工作业务千头万绪,同时客观上,具有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的运作管理经验,或较长时间工程管理实践的专业人士不可能有很多,因而关键和重、难点问题确实难以把握。

(三)、对规则理解的冲突

在什么条件下怎么做,有规范和规程的指引,比如“宜、可以、应该、不得、方可、必须、严禁”,对于规范还有它相应的质量标准,评定其质量做到了什么程度。但不可否认的是,规范、标准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不可能囊括所有存在的各种条件,同时规范、标准也需要相关专业知识及其理解;标准和规范的适用性需要商榷;合同条款的错失需要协商;业主方、施工方和监理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以及自身的知识、经验积累以及工作经历,对规范标准和合同条款的认识和理解或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等等。

对于以上问题并不难以理解,业主方和监理总是要不断强调合同、规范标准的严肃性,主动权总是在监管者的一方。合同、规范、标准也自有它的公正,施工方或有抱怨,但其工作必须做细做扎实,做到有理有据。为此,不管是作为监管的一方还是被监管的施工方,必须严守合同质量标准,工程项目建设必须加快完成。同时对于现实存在的值得商榷的问题,作为对等的合同经济对象之间,彼此的权益也理应受到相互尊重和理解,要慎重妥善处理好双方的关系,加强协作,在维护好本工程项目建设利益的前提下,兼顾施工方的施工成本低线。显然这个原则和度的把握,是困难的,需要大量的严格的经得起推敲的第一手的数据来支持。

二、对解决方案的探讨

合同管理的重点及难点范文第5篇

医保定点机构的管理是完善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措施,加强对于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通过对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的内容、方式和难点的分析,结合我国各地对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的方式和探索实践,文章将提出几点对于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完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制度等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

医保定点机构;管理;制度

0 引言

作为医疗保险政策执行和费用控制的中心,通过加强对医保定点机构的管理,使医生能够切实地做到因病而治、合理用药、合理检查。我国当前对于医保定点机构的管理依旧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而对于医保定点机构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医疗保险基金能否等到合理的使用,以及参保人的切身利益等。文章将就对加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管理作出阐述并提出几点建议。

1 医保定点机构管理的内容

医保定点机构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参保人员能享受价格低廉、质量优秀的基本医疗服务。医保工作者在对医保定点机构进行管理的时候,就应当了解医保定点机构的管理内容:第一,负责审批和确定定点医疗机构的资格,从而进行合理的确定、并引进适当的竞争机制到医疗服务市场之中。第二,按照医疗保险所规定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以及费用结算办法等,监督检查定点医疗机构在医疗行为中,特别是在医疗费用中,是否严格地执行了医保的政策规定[1]。

加强对医保定点机构的管理,其根本内容就是对医疗定点机构是否按照与医保经办机构签订的协议中的内容和事项开展了相关服务。在本质上,虽然医保经办机构是事业单位,并没有任何的行政执法权力,但是其却可以根据协议中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对医保定点机构的行为进行管理和规范。

2 对医保定点机构管理的方式

医保经办机构对医保定点机构进行管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依据医保定点机构和诊疗项目的服务资格,对医保定点机构进行资格上的审批和确定

(2)依据与医保定点机构所签订的协议中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以行政契约话的手段对医保定点机构进行管理。

(3)定时定期地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和检查。

(4)从费用支付的结算审核、总额预算管理等方面,对医保定点机构实行费用管理。

(5)通过参保人员的协同管理,实现对医保定点机构的管理。

(6)通过对结算管理信息的完善和细化等措施,从而为医保定点机构的管理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

3 我国医保定点机构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3.1 对医保定点机构的审批和准入的问题

在对医保定点机构的审批和准入的管理中,存在着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科学地设置准入条件。尽管我国各地的医保经办机构已经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医保定点机构的诊疗项目,已经制定好了一套相对标准和规范的准入条件和评审程序。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之中,由于对医保定点机构及其服务管理之中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着其中包括了卫生资源配置、社会因素等,从而导致审批和准入的标准难以科学细化和落实。

3.2 对医保定点机构的科学管理难以落实

在对医保定点机构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依据与医保定点机构所签订的合同协议对医保定点机构进行管理,是医保定点机构管理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对医保定点机构的评价,牵涉面广、影响因素错综复杂,设计业务指标、服务管理指标、费用控制指标、社会评价指标等因素,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系统难度较大,从而导致在对医保定点机构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缺乏良好的落脚点[2]。

同时,在实行管理的过程中,尽管双方的权利以及义务已在合同协议中得到了明确,对于不按照规范要求来提供医疗服务的医保定点机构,也有相应的惩罚措施来保障医保定点机构之间公平合理的竞争。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之中,却往往会因为参保人员的利益问题和社会影响等问题,面临两难的处境。

3.3 对医保定点机构的违规行为的处罚标准的问题

在实施对医保定点机构的监督管理的过程中,通常会采用以下几种措施:以日常检查、专项检查以及常规检查的方式,以达到监督管理全面化以及制度化的目的;通过群众的举报以及相应的奖励制度,从而使监督管理变得更为广泛;对医保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使科学化的管理观念能够渗入到监督管理之中。

但是在现实之中,在对医保定点机构实施检查以及处罚等行政监督管理的过程中,经常存在着处罚手段单一、力度不够等问题。尤其是在进行监督检查时,常常会因为医疗行为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从而导致检查的方式和内容不够细化,因此很难做到事先防治。

4 进行医保定点机构管理的有效措施

由于医保定点机构在医疗保障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实现对其的监督管理。

(1)在对医保定点机构进行审批准入的过程中,要针对该医保定点机构的备药率、服务能力、设备条件以及规模等问题,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审查,并将符合规范条件的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机构的范围之内。同时,还应当与医保定点机构签订相关的协议,从而对服务的内容、质量以及要求进行细化和规范,对双方的义务以及权力进行明确,对不按照合同协议进行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要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甚至取消其定点医保机构的资格[3]。

(2)通过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达到构建新医疗服务体系的目标。将定点医疗机构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调整,采用优胜劣汰的方法,从而建立起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同时还应当对竞争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进行管理。

(3)医保经办机构可以通过与医保定点机构进行良好的合作沟通,从而建立互信互助的关系。在进行沟通的时候,应当注意双方在工作上都应当尽力地配合,例如,在发现倾向性的问题时,应当及时通报给医保定点机构,从而进行妥善的解决。同时,对于工作上的难题,双方应当共同商量对策,通过开会的方法,以解决问题。

5 结语

文章通过对对医保定点机构的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管理难点以及目前所面临的现状等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作为我国医保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将强对于医保定点机构的管理,已经成为了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希望相关的管理者能积极地通过学习和实践,完善对于医保定点机构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韩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运行体系评估标准及方法研究[J].中国医疗保险.2008(6)

合同管理的重点及难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PPP模式;合同管理;重难点

1合同形成阶段的管理重难点

在合同的形成阶段,首先必须做好合同的前期准备工作,如第一步PPP项目的发起人需要对整个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选择好有实力的社会资本以及其项目公司,防止盲目进行PPP项目建设。正如上述广州大坦沙污泥处理项目实例分析,我们要在合同的形成阶段保证招投标过程的公平性与合法性,防止内定中标或串标等情况的发生。由于PPP项目的各种特殊性,我们需要保证合同的拟定阶段与招投标阶段尽可能的不发生脱节,这既需要专业的PPP项目合同管理人员,又需要设置合适的采购方式,保证中标单位符合项目的需求,还需要使合同符合规范性的要求。又如酒泉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的实例分析,在合同的形成阶段,必须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保证合同文本的完善性。

2合同履约阶段的管理重难点

在合同的履约阶段,必须明确两个主体,政府和社会资本的责任划分,首先必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如《合同法》、《民商法》、《招投标法》等等,建立起合理合法的双方责任划分,在PPP项目中,政府属于相对强势地位,社会资本属于相对弱势地位,政府应建立PPP项目政府信用体系健全机制,保证政府信用,确保项目的顺利的进行,例如确保征地的速度,项目建设运营保障等等,防止出现因政府失信违约造成的项目失败的出现。社会资本在合同履约阶段也应明确自身的责任,首先应确保资金、人员、设备及材料的及时到位,确保工期顺利完成,在项目竣工之后,还应保证项目的建筑质量,以后后期的项目运营水平,确保PPP项目顺利进行。

3PPP项目合同管理的技术性问题

国内近些年来PPP项目进行的如火如荼,各地大批的PPP项目的上马也引发了大量的问题,首先是专业的合同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缺失,很多合同管理人员缺乏对PPP项目基础知识的了解,用处理普通合同的方式处理PPP项目合同,势必会造成很多相关问题的发生,其次是许多项目的合同管理人员对法律常识知之甚少,因此建议项目聘用专职的法律顾问或对PPP项目合同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法律知识培训,建立起一支专业的PPP项目合同管理人员团队。在合同文本的管理上,PPP项目合同的示范文本缺失,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关于的PPP项目的合同示范模板,又如许多的项目相关合同管理方式落后,如信息化程度过低,流程化程度低等等问题,这还需要政府部门建立完善的PPP项目信息化、流程化管理平台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

4结论

在大量PPP项目进行的同时,势必会暴露出关于PPP项目合同管理的方面的重难点及难题,从一开始的合同形成阶段到合同履约阶段都必须重视这些重难点问题,最后通过解决一些PPP项目合同管理的技术性问题,从而保证PPP项目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马海峰.PPP模式下的施工合同管理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7.

[2]温来成,孟巍.PPP项目合同管理及其财政风险监管政策研究[J].财政监督,2016(15):5-8.

合同管理的重点及难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BIM技术技术;特长隧道;工程;质量管理

1前言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特长隧道施工可以充分满足交通行业的发展需求足交通行业的发展需求。但是,在特长隧道工程中,存在着安全因素较多以及工程质量管理不合理的现象全因素较多以及工程质量管理不合理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增加特长隧道的施工难度现不仅会增加特长隧道的施工难度,而且影响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全性,无法满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BIM技术技术,将其运用在特长隧道工程中在特长隧道工程中,可以满足工程质量管理的可视化、自动化的处理需求的处理需求,引导施工人员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确定特长隧道施工的重难点道施工的重难点,有效解决特长隧道施工中的质量管理问题,提高各项信息交互处理的效率提高各项信息交互处理的效率,满足隧道工程施工的质量需求求,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2BIM技术及特点

2.1BIM技术

所谓BIM技术技术,主要指通过先进三维数字设计技术的运用用,通过数字化模型的建立,解决建筑工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其中的三维模型是BIM技术的主体技术的主体,将BIM技术与地铁隧道工程融合工程融合,可以实现工程项目的数字化、可视化处理,施工人员按照这一优势员按照这一优势,可以结合特长隧道施工的特点,确定施工周期以及施工质量方案管理期以及施工质量方案管理,实现工程全周期信息的共享处理[[1]。

2.2BIM技术特点

在特长隧道施工特点在特长隧道施工特点,BIM技术特点如下技术特点如下:第一,可视化。在特长隧道施工中在特长隧道施工中,通过BIM技术的使用技术的使用,会根据隧道的主体结构结构、附属设施以及周围环境等建立数字模式,施工人员按照各个工程的重难点各个工程的重难点,通过可视化模型以及工程内容的选择,确定具体的施工质量方案定具体的施工质量方案,保证特长隧道各项施工工序的稳步进行进行。第二,信息化。在BIM技术使用中技术使用中,系统会结合特长隧道的工程特点道的工程特点,通过几何尺寸、空间关系以及材料性能等,建立动态化立动态化、全周期的信息化处理方案。第三,协调性。BIM技术系统通过数字模型的构建术系统通过数字模型的构建,不仅可以实现各项数据的信息传输传输、碰撞检测,而且也可以通过各项数据的协同处理,解决特长隧道施工的重难点问题特长隧道施工的重难点问题,以提高BIM技术在特长隧道中质量安全管理的价值质量安全管理的价值。

3工程概况

研究中选择某地区特长隧道施工方案研究中选择某地区特长隧道施工方案,该工程总长度为4040.35km,设计单向分离式三车隧道设计单向分离式三车隧道,由于隧道地质情况复杂,施工中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施工中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而且,隧道施工中经常遇到一些不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为了保证施工的按期性,设计了特长隧道施工中的BIM模型模型,并按照系统状况确定质量管理方案[[2]。

4特长隧道工程中BIM技术质量管理方案

4.1明确质量安全评估标识

通过特长隧道工程施工状况的分析通过特长隧道工程施工状况的分析,在质量安全问题评估中估中,相关管理者在BIM技术使用中技术使用中,会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以及施工管理状况以及施工管理状况,形成集中化的质量进度管理体系,施工人员按照隧道施工的实际状况员按照隧道施工的实际状况,通过隧道施工前、施工中以及施工后的工程质量工后的工程质量,确定检查方案,及时设定安全性的BIM评价系统系统,展现安全评估标识的设定价值。而且,对于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理人员,可以结合特长隧道的质量管理状况,建立BIM三维视图图,进行各项施工工序质量的审核,施工人员按照三维视图的数据数据、图片以及文字等,仔细描述质量安全问题,保证各项数据处理的精确性据处理的精确性。特长隧道施工中,BIM技术的质量安全评估标识可以按照特长隧道工区标识可以按照特长隧道工区、资料等,建立层级化的质量资料管理方案管理方案,系统也会根据质量控制标准,对施工质量问题进行评判评判,保证特长隧道工序的稳步进行。

4.2质量安全的进度控制

在特长隧道工程质量管理中在特长隧道工程质量管理中,通过BIM技术的使用技术的使用,应该将质量安全进度控制作为核心将质量安全进度控制作为核心,BIM系统结合各项工程的特点点,会按照工程动态化的质量评价体系,形成集成性的33D模型型,保证各项活动工序在动态化的条件下安全进行。一般情况下况下,特长隧道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控制中应该做到:第一,BIM系统通过各项数据的统计系统通过各项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处理,会判断某一时间内的施工组织情况间内的施工组织情况,而且会合理选择质量检查内容,提高施工质量检查以及系统识别的整体价值工质量检查以及系统识别的整体价值。第二,在施工中,BIM技术会按照特长隧道的特点技术会按照特长隧道的特点,合理确定施工工序,施工人员可以按照动态化的模型以按照动态化的模型,进行质量检测方案以及质量检测进度的选择的选择,保证各项施工工程的安全性。例如,在特长隧道施工中中,通过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构建,BIM系统会按照材料设备的内容的内容,通过材料名称、材料规格以及材料量的累计,分析施工材料的使用状况工材料的使用状况,并根据材料的使用量设置材料预警阈值,当材料使用状况达到报警状态时当材料使用状况达到报警状态时,BIM系统会向管理者提供指示示,保证材料的及时供给,满足特长隧道施工质量的安全管理需求需求。第三,在特长隧道施工的质量管理中,通过各项活动的构建构建,可以模拟特长隧道施工过程,增强施工人员对安全施工工作的认识工作的认识。

4.3质量内容的协同管理

结合特长隧道工程的特点结合特长隧道工程的特点,在BIM技术使用中技术使用中,施工人员可以按照工程的进度可以按照工程的进度、工程施工的节点,进行质量管理人员的任务分配任务分配,保证各项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稳步进行,为信息的协同管理提供参考协同管理提供参考。应该注意的是,在特长隧道质量内容协同管理中应该做到同管理中应该做到:第一,明确派工流程。在特长隧道工程中中,通过BIM技术的使用技术的使用,可以结合工程的状况,设定动态化以及自动化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以及自动化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相关的责任人员会按照具体的工作项目体的工作项目,进行材料、机械以及工程的质量管理,满足安全管理工作的协同化处理需求全管理工作的协同化处理需求。第二,特长隧道施工中的BIM技术质量管理中技术质量管理中,系统会结合工程的特点,设定自动化的材料使用清单使用清单,相关质量管理者按照具体的流程进行工作的整合,保证特长隧道施工工序的安全保证特长隧道施工工序的安全、稳步进行,提高隧道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整体质量安全管理的整体质量。第三,结合BIM信息集成化的特点信息集成化的特点,系统会结合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统会结合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安全信息的协同管理,实现各项工作的安全运行现各项工作的安全运行,质量管理者会按照责任、材料使用以及技术交底等内容及技术交底等内容,确定安全施工管理方案,展现特长隧道施工管理的整体价值工管理的整体价值。

4.4质量安全内容的信息

将BIM技术运用在特长隧道工程的质量管理中技术运用在特长隧道工程的质量管理中,可以实现质量安全内容的实时现质量安全内容的实时,有效提高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的效率布的效率,满足特长隧道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稳步进行。因此此,在特长隧道工程中,BIM技术使用中技术使用中,应该明确质量管理内容容,通过质量安全信息的及时,保证安全工作的稳步进行行。第一,BIM移动端在信息处理中移动端在信息处理中,可以根据动态化的数据流程流程,对特长隧道施工现场进行分析,按照特长隧道的实际特点点,确定质量控制方案,而且,系统也会很根据实际施工状况,将安全工作推送给责任人员将安全工作推送给责任人员,保证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的稳步进行进行。第二,在BIM技术使用中技术使用中,特长隧道的安全管理系统可以设定网页终端服务项目以设定网页终端服务项目,系统按照实际质量问题,进行各项安全工作的审查安全工作的审查、处理以及操作,提高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执行效率行效率,避免特长隧道施工中安全隐患的出现。第三,在BIM模型使用中模型使用中,特长隧道的质量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跨平台台、多媒体等优势系统的运用,对各项数据进行安全处理,提高质量安全管理的效率高质量安全管理的效率,并为质量管理信息的准确定位、实时传送提供支持传送提供支持,使特长隧道的质量管理工作按照协调处理的原则进行传递原则进行传递,满足特长隧道工程的施工需求。

合同管理的重点及难点范文第8篇

一、近三年《财务管理》考试分值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中级会计师《财务管理》考题中近年总题量保持在51题,且题型保持相对的稳定;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分值比例为55%和45%,主观题的题量虽只有6道题,但分数比重较大;而且对考生的计算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中国会计视野网站在对中级职称本门课考试中难度大的题型的调查中,有63.51%的人选择了多项选择题,所占比重最大。详细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多数考生对多选题和综合题普遍感觉有难度,这就要求考生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理解,要在有效理解的基础上。积极思考,特别是结合平时实务经验,仔细体会、理解基本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最好尝试用基本理论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思路。这不仅仅有利于通过考试,也可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需要强调的是《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和《经济法》课程有一个重大区别,就是绝大部分内容不存在准则、法律规定,许多决策和分析都要依靠决策者自己的职业判断。因此,对于综合性强的试题,教材上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积极的思考,有意培养思路,方可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另外,笔者对今年《财务管理》试题做了分析和统计,发现指定教材的每章都有考点,覆盖面很广,考题的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如综合题一几乎把教材中有关涉及股票相关的计算做了较全面的测试,其命题点包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附权优先认股权价值”、“留存收益筹资成本”、“股票股利”、“股票回购”等内容。因此,考生不仅要熟悉教材,而且能够对教材各章内容融会贯通,并且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近几年命题中,虽然各章的内容或多或少均有涉及,但重点比较明确,难点也较突出,主要分布在第2、3、4、6、7、8、10、12等八章中。

通过上面分析可知,考生有效地借鉴以前年度试题导向性,对于更好地把握该门课的知识结构和考试命题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考生要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和指定的辅导教材认真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而且要对中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情况和要求有所了解,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准备,这才是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的有力保障。

二、2008年《财务管理》命题规律总结

一是严格命题范围,主要集中在考试大纲和指定考试用书中。考试大纲是考核时的纲领性资料,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全面性,包括了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框架;指定用书是大纲的具体化和细化,是考生最应该认真掌握的内容。考试大纲和指定用书既是考生复习的范围,也是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从这些年考试的试题来看,基本上没有超过考试大纲和考试用书范围的试题。因此,考生应当以书为本,学透教材,全面掌握考试用书的基本内容。

二是考试命题重实务性,兼顾理论性且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财务管理》考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实务为重、结合理论。因为会计资格考试的对象主要是从事实务工作的会计从业人员,考核目标是检验考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水平。因此,考试的重点在于对实务方法的掌握,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尤其是理论在实务中的运用。不过近几年考试中,涉及到理论方面的试题多围绕基本理论,难题、偏题、怪题较少。因此,考生在准备理论部分时,关键是要真正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如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等客观性试题中多会出现理论性问题,其目的是考查考生是否真正理解这些概念与原理。而实务操作技能主要集中在计算题和综合题。这类题目综合性强,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是考核的知识点较全面,题量多、计算量多、综合性强,重点难点突出。

首先,《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广,理论和方法问题都比较多。按照“全面考核”的要求,历年的考试内容基本上涵盖了辅导教材的主要知识点。由于每门学科都有其重要的知识点,因此每年的考题对重要知识点的考察所占的分值都较高,为此考生要认真分析和总结历年考题,从中把握重要考点和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其次,《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前后的关联度较高,由于在实务上财务管理的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所以在考试中,往往容易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如第七章资金需求量预测的比率预测法与第八章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的结合;第七章息税前利润的计算与第四章现金净流量、净现值以及内含报酬率的结合;第七章综合资金成本或第二章资本资产定价模式的计算折现率与第四章净现值、计算期统一法的结合运用;第二章风险衡量指标与第八章杠杆的综合计算;第九章剩余股利政策与第八章每股利润无差别法的计算、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与第七章资金需求量预测的综合计算;第九章股票分割和股票回购与第十二章上市公司财务比率的计算;第八章杠杆计算与第十二章因素分析法、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结合运用等。

最后,《财务管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定量计算分析,课程内容的这一特点反映在考试中,表现为考题的计算量较多。从历年的考试情况看,试题中与计算有关的内容大体上占50%以上。并且,不管是计算分析题还是综合题,其计算量都较大,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试题的这些特点要求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将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及其原理作为学习的重点。

需要强调的是,考生要学好财务管理这门课程,总体上要掌握三个基本项:第一,要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主要指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以及基本特点,如时间价值、风险、最佳资金结构等。这些内容是掌握财务管理方法的基础,必须下功夫反复的记忆和理解。第二,要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主要是财务决策的方法、财务分析的方法以及财务评价等方法,如债券价值评估、财务分析体系等这些内容会涉及到一些较深奥的数学知识,对某些考生有一定难度,考生要下一定的功夫。第三,要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考生对书中涉及到的内容,应系统掌握其计算前提、步骤及注意点,弄清业务处理的原理、公式的演变、数据的来源、方法的选择、理论的获取以及案例的启示等。通过记忆公式一案例练习一总结公式,不断反复,从而提高自身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务操作能力。

三、对2009年《财务管理》考生应试的几点启示

《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相对于其他中级职称考试科目知识层次更高级、更复杂,学习难度更大一些,因此,考生们在学习时要注意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一个正确的方法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现将学习这门课程的方法建议如下:

其一,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一个详细周密而又切实可行的计划,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员们也可以根据辅导课程的进度,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笔者建议采用“有所侧重”的原则来分配宝贵的学习时间,“有所侧重”有两层含义:(1)前期侧重理解性章节,如第2章、第3章、第4章,后期侧重记忆章节,如第1章、第5章、第9章等;(2)侧重当年新增、变化的内容,因为当年新增、变化的内容当年一般都要考到。

其二,教材至少看三遍。第一遍粗读,不求甚解,只要求了解《财务管理》一书的大概知识体系,对主要的内容快速浏览,做适当的标记;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教材各章节,适当选择习题加以练习和巩固主要知识点;第三遍,融会贯通,这一阶段一定要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应快速看书,寻找自己还未记牢的知识点,对其进行重点理解;只有深刻理解知识点,反复演练习题,熟练掌握其原理和计算方法,才是考试制胜的法宝。具体时间可安排如下:

第一轮(12、1月份):教材看完第一遍,要求看完就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不做题目。

第二轮(2、3月份):开始做题,同时教材看第二遍。要求做如经济科学出版社的《精选题库》,每门课程一本,此外根据做题进度精读教材。

第三轮(4月份):融会贯通,教材第三遍。要求开始做综合专题,精做研做,彻底搞懂,举一反三。

第四轮(5月一考试前):补缺拾差,教材第四遍。要求做模拟题,回顾自己的专题总结,回顾历年真题,完成全部教材学习。

其三,选择典型的例题练习并熟悉近三年的考题。做练习既可检验看书的效果,又可增强看书的效果,对于应试既必要又重要。在看教材第二遍的同时,可就各章的内容做一些典型习题,力求掌握该章的重要知识点;在看教材第三遍的同时,要选择一些跨章节综合题(历年考题)演练,力求前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考前一般应做5~6套左右质量较高的模拟试题,两天一套,最好安排和《财务管理》的考试时间保持一致,即安排在上午做,一直持续到考前,做完试题后,可针对做题的情况再将教材浏览一遍,做最后一次补缺。这既可以检验自己的综合应试能力,也可以检验自己是否已进入考试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考生千万不要放弃书本,一味追求题海战术。只有弄懂教材,掌握了主要知识点,系统地掌握全书的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因此,考生不要机械地死背概念、死记公式和例题,要在必要的记忆基础上,真正理解有关公式和内容,要了解例题中数据来源、计算步骤和公式的运用技巧,多锻炼自己对财务问题的职业判断能力。考生在对近三年试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时,要注意了解教材中的知识考查点和例题是怎样转化为考题的,从而掌握出题规律,并对未来年度的试题做出大胆的预测;此外要注意了解财务管理考试的特点,以便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考点和难点,制定好学习计划,积极有效地备战财务管理的考试。再者,为适应改革当前市场经济的需要,财务管理教材每年都会调整或新增一些内容,请考生务必注意,这些新增内容一般都是当年考试的重点内容。

合同管理的重点及难点范文第9篇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看到,一些地方还存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难点村”。在这些村庄,有的村级组织不健全,村级班子软弱涣散,村干部能力不强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的政策法规不落实,村务不公开或假公开,村务管理不民主现象长期存在;有的群众对村干部意见多,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等等。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虽然是少数,但如不认真解决,势必影响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势必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经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研究决定,从2009年至2011年,在指导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面上工作的同时,开展“难点村”专项治理,力争用三年的时间,使现有“难点村”面貌发生根本性转变。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治理“难点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以解决村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以村级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为着力点,保障村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治理“难点村”工作,要达到以下目标要求:

(一)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民主法制素质。干部群众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思想认识得到有效提高,对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自觉性得到有效提升,对搞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要求认识明确,基层干部组织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实践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健全并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自觉将各级党委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项目、新农村建设各项资金及其使用情况、农村集体资产和资源处置情况,以及对村干部的民主评议、考核和审计结果等事项,纳入公开的内容,接受群众监督,真正做到凡是与村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坚持由村民群众民主决策,不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得到落实。

(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明显发挥,村委会能够履行法定职责,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积极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村务公开监督机构、村民民主理财机构建立健全,发挥作用。村级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不断发展,活动规范化、经常化。

(四)促进各项工作。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村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村内各项事业得到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和谐,社会稳定,村风文明。

二、主要原则

(一)坚持治理工作与促进农村科学发展相结合。围绕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以人为本,把“难点村”治理工作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与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与保障村民群众物质利益和民利结合起来,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务求实效,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牢基础。

(二)坚持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村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村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听取村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监督,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治理工作成效的根本依据。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根据本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案和治理方法,对症下药,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不搞一刀切,确保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四)坚持上下结合,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根据产生“难点村”的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属于村的问题,从村级层面下功夫;属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问题,就从政府或者职能部门这个层面解决。系统研究制约影响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各种因素,充分运用政治、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多管齐下,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五)坚持制度建设,着力形成长效机制。尊重村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推广治理“难点村”的成功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加强“难点村”治理的制度建设,形成带有普遍规律性和指导性的政策措施,形成治理“难点村”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治理“难点村”的工作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村级组织软弱涣散、村干部能力不强的问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做好治理工作的关键环节。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和支持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组织依法开展工作。建立健全村务公开监督机构、村民民主理财机构,保障其履行职责,监督村务公开制度的落实、村集体资产管理使用和财务收支等活动。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帮助工作,鼓励优秀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县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退居二线、提前离岗或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回村任职,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合培训资源,广泛培训农村基层干部,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开展农村工作的水平。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党费补助等途径,形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党员干部培训资金保障机制。抓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两年内覆盖全部行政村。

(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解决村务不公开、管理不民主的问题。制度建设是专项治理工作的基础。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中办发〔2004〕17号),以财务公开为重点,不断丰富村务公开的内容。在巩固村务公开栏形式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村民点题公开、建立信息公开平台等做法,创新公开形式。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和审计,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实行村务公开答疑纠错的监督制度,保证村务公开及时便捷、全面真实。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等,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推进村级事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引导村民群众规范有序地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途径和方式,保障村民群众享有正当的民利。

(三)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做好治理工作的重要保证。严肃查处违法征占耕地、不给农民合理经济补偿的违法违纪案件。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做到先保后征,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清理整顿农村财务管理混乱村,查处党政机关干部、村干部等侵占村集体资产和资金、铺张浪费给集体造成损失等问题。

(四)帮助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解决“难点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落后的问题。发展是根本解决“难点村”问题的决定性因素。引导村级组织和村民根据市场要求和本村的实际条件,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积极组织和引导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村,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探索对接互助形式,鼓励城市社区和“强村”、“强企”结对帮助“难点村”发展经济,增强“难点村”自身发展能力。

(五)强化农村社会管理,消除可能引发农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强化农村社会管理,是做好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条件。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培育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社会组织,推动形成政府行政管理和村民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村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的局面。坚决纠正和制止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的“贿选”和其他违法违纪行为,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教育和思想疏导工作,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坚决依法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和各类刑事犯罪,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强农村警务建设,逐步建立以驻村民警为主导,以群防群治队伍为补充,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安全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全面提升农村社区安全防范水平。有条件的村庄,要依托社区资源,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体,专职人员和义务志愿者相结合的邻里守望、看楼护院、看村护家等活动。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主导的群众维权机制,引导村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

四、方法步骤

(一)宣传教育、统一思想。做好思想发动和宣传教育工作,把农村基层干部思想、行动统一到治理工作的要求上,把村民群众动员、凝聚到治理工作的实践上。

(二)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在乡(镇)自查的基础上,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认真做好调查研究,摸清本地区“难点村”的具体情况,包括“难点村”的数量、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影响后果等,并对本地区“难点村”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有关情况及时报上一级村务公开协调(领导)机构。

(三)抓好试点、积累经验。在摸清底数、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难点村”开展治理试点工作。各级村务公开协调(领导)机构要及时总结推广治理经验,可以采用现场会、培训班、学习班等方式,对参与治理工作的有关干部进行政策、业务等方面的培训,为全面开展治理工作打好基础。

(四)结合实际、制定方案。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试点经验和“难点村”的综合情况,制定出带有普遍适用性、指导性的治理方案和程序;市、县、乡三级要根据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地“难点村”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

(五)抽调人员、组建工作组。以县、乡为主体,集中精力,抽调专门力量组成工作组,深入“难点村”宣传发动党员和群众,从抓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建设和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开展“难点村”的治理工作。

(六)协同治理、加强督查。县、乡两级要定期报告“难点村”治理情况,省、市两级村务公开协调(领导)机构要根据各县(市、区)工作进展情况,安排各成员单位深入基层,就村民反映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督查,推动治理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在县、乡两级治理工作结束后,要组织力量进行检查验收。检查验收要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反映,并作为考核治理工作的依据。

(七)攻坚克难、不留死角。省、市两级要对县、乡难于攻克的“难点村”,抽调力量组成工作组深入基层进行调研,与县、乡干部一道分析问题,找准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帮助县、乡共同攻克难点。对检查验收不合格的,要督促进行整改完善,确保治理工作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五、组织领导

“难点村”治理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把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做好“难点村”治理工作,县级是关键,乡级是基础,县、乡两级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难点村”治理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配套性工程,列入工作考核目标,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治理工作顺利开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协调(领导)机构,发挥好协调指导作用,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抓好工作落实。

(二)强化问责、加强督查。采取派工作督导组、召开专题督办会议、建立督查通报制度等形式,推广典型经验,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建立“难点村”治理台账,实行销号制,做到治理工作不达标,帮扶工作组不离村。对治理工作走过场的,要给予批评教育,并进行补课。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要予以通报。对出于个人利益考虑,不积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甚至充当违法犯罪分子和黑恶势力保护伞,严重失职渎职的干部,应及时采取组织措施,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三)把握政策、讲究策略。要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统筹协调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促进治理工作扎实稳妥进行。要注意依靠农村社会组织和村民群众的力量,通过社会关爱、邻里扶助以及群众间的精神抚慰和思想疏导,把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要注意掌握政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清是非,保护那些坚持原则、公道正派、群众认可、有能力、有干劲干部的积极性。

合同管理的重点及难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76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0-011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0.055

1 工程概况

科学合理地进行施工项目现场的管理,并对施工各项质量管理进行有效合理的控制,对整体工程的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作为房建工作者,要树立“安全、环保、创新、高质量、低成本、团结合作”的指导思想,要以企业效益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保证房屋建筑的整体施工质量,才能够保证房屋建筑施工的高效运行。本文以沈阳首创国际城施工总承包工程为例,对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及质量管理重点难点进行了探讨,该项目位于沈阳市浑南新区高歌路8-1号。本工程建筑面积大、施工难点多、质量要求高等特点,需要制定合理严谨的施工进度计划、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和管理措施,借鉴以往类似的施工管理经验,运用先进成熟、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方法,精心组织施工,为业主提供满意的服务。

2 施工技术及质量管理重点、难点及对策

2.1 工程地处显要地段,施工品质要求高

本工程地处沈阳市区显要地段,工程规模较大,建筑设计标新立异,建成后将成为该地区标志性建筑,因此对施工品质提出较高的要求。为实现工程质量和工期目标,在施工现场合理设置项目管理的组织机构,选择具有丰富工程施工经验的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施工项目管理及控制,还要建立健全一套高效运行的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技术人员要对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进行充分的理解,同时在进行项目管理过程中,加强项目参与各方的沟通与协调。在进行质量控制时,要以技术标准、设计要求等为依据,严格控制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质量,对供方进行充分的考察和质量验证;施工工艺、施工方案、现场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都要满足施工现场的要求,必要时需要对其进行论证;验收、成品保护等措施具有实用性;做好材料成品选择、现场实施控制、成品保护三个特别重要关口的过程控制,最终保证竣工交付的工程大于等于设计要求标准的优质工程。

2.2 现场施工场地狭小、劳动力机械等资源组织难度大

工程为地下两层结构,在地下室施工阶段现场场地狭小,施工现场设置结构施工材料加工堆放场地及其他材料场地的条件非常有限,因而施工场地问题成为本工程施工的重点难点;由于施工现场的场地限制,现场机械安装、设备进场等资源组织也成为本工程施工的重点难点。针对上述的情况,我司制定专门的应对方案,在场地受限制的情况下,科学地制定施工顺序,通过施工分区作业、资源及场地分阶段投入的方法来化解施工场地与加工场地的矛盾,对于机械、设备等资源的组织及进场则通过有效的计划来确保各种机械进场及安装等工作。总包商进场后,如何做好与土方工程、桩基工程及降水工程施工单位的各项交接工作,如临时设施、机械设备、材料物资、工程资料等的交接以及如何确保细部工程质量等是本工程施工控制工作的重点。

2.3 超长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

本工程的地下结构东西长约102m、南北宽约94m,地下结构两层,属于超长结构,设计上考虑了后浇带,但如此长的结构类型,只靠后浇带是避免不了混凝土施工产生裂缝的,超长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是本工程施工控制工作的难点。我们在施工中采用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如混凝土的选材、掺合料和添加剂的控制、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施工过程控制等,来实现对超长混凝土结构施工防裂控制。

2.4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

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主要是指厚度较厚或截面较大的主楼及地下车库底板筏板构件。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除本身施工具有较高的难度外,施工后的养护及温度应力裂缝的控制均是施工控制的重点。届时我司与设计师进行密切协商,确定既满足结构要求,又有利于现场施工的技术措施。为预防大体积混凝土开裂,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优选我司长期合作、质量有保障的商品混凝土供应单位,并做好详细产品供应交底。采用粉煤灰来替代部分水泥,同时通过计算掺加高效减水剂、降低水灰比、尽量选用温度较低的自来水作为拌合水,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水化热,同时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能够达到设计要求。为了解决大体积混凝土连续浇筑问题,我们采用斜面分层、一次到顶的浇筑方法,一次分层厚度为500mm左右,必要时采用若干台地泵同时浇筑,以保证混凝土的连续浇筑,不出现冷缝。

2.5 塔吊布置及选型

本工程塔吊等大型机械的布置,既要满足现场地下结构施工,也要充分考虑地上结构施工要求,同时必须做好对周边交通设施和地上相邻高层建筑的保护,因此塔吊布置及选型是本工程的重点难点。垂直运输设备的选择是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本工程结构施工拟选用3台QTZ80塔吊。

2.6 季节性施工的质量控制

沈阳市地处我国东北部,属严寒地区,本工程施工要跨冬季、雨季。怎样合理安排季节性施工是本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控制工作的重点考虑内容之一。根据施工节点工期的进度计划要求,本工程相当一部分工程施工内容必须克服沈阳当地季节性气候因素的影响,才能使建设单位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为此我司将利用近几年总结的季节性施工经验,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根据沈阳气候部门长期统计结果,最低气温≤0℃的日期平均为151天,寒冷期较长,因此做好冬季施工的部署将是季节性施工的重中之重。施工过程中我公司选择先进的混凝土施工测温分析系统,为现场施工部署提供详实准确的分析数据,确保混凝土施工的工程质量。

2.7 地下设施的保护

根据我司对工程所在地的了解,工程原址为旧住宅小区拆迁地块,保证正常施工,又能有效地保护地下设施,是本工程施工的重点难点。进场后,认真到相关城市规划部门及城建档案馆了解项目所在地地下设施的详细情况,与地质勘察单位、基坑支护单位及土方单位全面协调沟通,充分掌握信息资源,制定详细保护方案,并通过交底制度层层落实,避免因此发生工期延误或造成工程损失。

3 技术质量方面的保证措施

3.1 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要有针对性

本着“方案先行,样板引路”的思想,进行该项目的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根据本工程方案编制计划,编制可操作性、有针对性、详细的专项工程施工方案,从管理层和施工操作层,分层次分阶段地对施工质量标准及施工工艺进行理解、熟悉和掌握,最终保证本工程可以有条不紊的按期完成,工程质量也有所保证。

3.2 完善深化设计

“深化设计”是指在业主或设计顾问提供的图纸的基础上,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图纸进行细化、完善和补充,深化设计后的图纸要满足设计规范及施工规范的要求,并通过设计审核,深化设计图纸要能够直接指导施工现场的施工。本工程的设计图纸已基本达到施工图要求,但是实施过程中仍然需要进行施工细化,特别是在精装修方面,水电空调等安装专业末端定位设计等。为满足现场工程施工的需求,减少返工现象,在进行施工前,项目部向总包、建设单位、设计院、监理等单位提交了一份详细的深化设计图纸,同时提交了图纸编制和送审计划表,主要涵盖深化设计出图的总控计划、阶段计划和月计划,结合分阶段分层次的优化设计思路,制定阶段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同时根据已经审批的设计图纸、技术规范及招标文件的要求,开展详细的设计编绘及复核工作。

3.3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施工技术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降低工程造价,保证工程施工进度,提高工人的操作水平和工程质量,进一步满足房屋的结构和使用功能。本工程在施工中对工程技术难点进行控制,重点对钢结构焊接、结构变形控制及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等质量控制点进行掌控,制定了质量保证及控制措施;根据工程难点及特点,选用先进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施工机具、施工材料等手段,并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控制;本工程开展中积极参考了远程视频监控技术和建筑业的十项新技术,这些新技术的成功应用极大地缩短了施工工期。

3.4 均衡配置资源及优化资源优势

项目管理班子――选派以往曾屡获工程奖项的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组成优秀的项目管理团队;财力――为本工程设立专用账户,专款专用,为确保工程的资金有效利用,对各专业分包的资金流向进行控制;机械设备――合理选择、布置运输机械,以保证有效利用;材料――合理配备各种施工物资、材料等,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3.5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技术交底要有针对性

结合工程项目及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编制详细的施工计划,编制可操作性、有针对性、详细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交底要具有可操作性,从管理层和操作层分层次进行控制,使施工管理人员及施工现场操作人员对质量标准、施工工艺、进度情况能够进行充分的熟悉及掌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施工方案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具体详实、图文并茂、配以图表,施工方案覆盖面要全面,内容生动形象,有利于调动操作层学习施工方案的积极性。

3.6 实现资源共享,运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为迅速、清晰、高效且有条理地传递及沟通信息,为项目管理者供应及时、真实、可靠的决策数据,我公司以项目局域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建立了项目管理的信息服务网络,在该项目上全面使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合同管理的重点及难点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重点难点;效益审计

中图分类号:F423.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165-03

1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工程项目能否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不仅涉及工程项目本身,而且影响着企业的资金、管理和信誉,甚至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前景。我企业前几年也曾先后启动过两个工程项目,投入资金约1200万元,因管理经营失误,投入资金无法收回,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制约企业的发展。这些事例也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必需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认真开展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而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又能帮助我们找漏洞、挖潜力,改进管理,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建立控制制度,减少经营管理失误,从而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非常必要的。

2建立和完善指标评价和法规体系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

(1)正确确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指标评价体系。指标评价体系对于真实反映、合理评价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我们在近三年初步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中,所使用的评价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指标大多数是沿袭财务分析指标,如投资回报率、资金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材料利用率和资产报酬率等等。从实际使用的情况来看,单靠财务指标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而且往往容易形成一种财务分析报告而非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指标评价。因此,我们迫切希望通过借鉴国内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我们已有的实践成果,建立适合我行业的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科学的、规范的、权威的指标评价体系。

(2)规范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准则,建立和完善法规体系。为使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有条不紊,依法依规的进行,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现在《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等早已颁布实施,但针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极少且不健全。如有关工程项目审计方面的法规、管理条例、工作程序、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特别是缺乏以工程项目各施工管理环节为核心的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具体法律法规实施细则。

(3)完善财务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各项费用开支标准。工程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产生对应的材料、费用、效益,如果没有完善的财务制度及科学的开支标准和程序,经营者随心所欲,工程效益就无从谈起,经济效益审计也无从下手。针对初步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遇到的情况与问题,我们先后制定和完善工程市场管理、内部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设备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了各项费用开支标准和程序,即规范了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各项费用开支,严格控制各项成本,又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为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打下了基础。

3工程项目各施工管理环节和相应经济合同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审查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管理的有效性及投资效益水平高低等。因此,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应是各施工管理环节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可分成三个阶段:项目开工前、建设中和决算投产后的经济效益审计,每个阶段的审计都应有相应的经济合同。前两个阶段工作的好坏,决定了项目投入使用后的经济效益的高低。因此,工程项目各施工环节的经济合同是工程施工管理和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合法依据,在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质操作中,对每个阶段的审计不仅局限于各施工管理环节的审计,更重要的是对相应经济合同的审计。我们初步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对前几年遗留的工程项目进行审计,从审计的情况来看,都是在项目决算完工后,项目经营失败后才进行审计,而且更多的是从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而对各施工管理环节和经济合同没有进行审计与监督,这也是个别工程项目经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要特别注重把握好各施工管理环节及相应经济合同的审计,缺一不可。

(1)工程项目开工前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包括:①工程项目的立项审计,主要审查投资项目决策程序的合法性,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充分性和可靠性,投入资金是否已到位,预测的经济效益目标是否科学合理;②设计和施工的招标审计。通过招标审计,促使设计者和施工者在保证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项目的总体造价和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2)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经济效益审计。实质上是监督工程项目质量和核实工程项目的成本造价。工程项目质量关系到工程项目的寿命和投入使用后的效益,如果工程项目质量合格或者达到优良,就为工程项目投入使用后充分发挥效率奠定了基础。因此,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经济效益审计要注重:①工程量的真实性审计;②材料使用情况的审计;③结构层次、施工工艺等有可能牵涉到工程造价的情况;④审计分项工程预算定额选套是否合理,选用是否恰当;⑤审计工程质量;⑥审查建设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建设单位支付工程款的情况及有无挤占、挪用、转移资金的现象;⑦审查索赔的合理性,对索赔事件的起因责任归属进行划分,按索赔程序赔偿,拒绝不合理赔偿;⑧审查影响项目成本造价变动的事项,如设计变更和材料市场价格变化等;⑨审查现场签证及工期执行和工程质量控制情况等。

(3)工程项目决算投产后的经济效益审计。工程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工程项目是否达到设计能力、投资回收期长短、投资利润率高低等方面。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后,达到设计能力要求,迅速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投资回收期短,利润率高,说明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好。通过对工程项目决算投产后的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可以评价企业领导的投资决策是否正确,并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做出全面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价;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途径,促使被审计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企业改善管理。

4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遇到的难点

我们初步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近三年,曾用大量精力对前几年遗留的工程项目进行审计,通过审计反映出许多问题,遇到一些难点,这些问题与难点主要集中反映在审计介入难;审计确认难;缺乏专业人才等。这些问题与难点阻碍了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也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应予重点解决与研究的问题。

(1)项目开工前和建设中审计介入难。这即有认识问题,也存在法律空白。因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往往容易用财务审计的思维方式解决处理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问题,财务收支审计一般均在年底、期末或项目完工后进行,因此,由于存在这种认识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导致目前我们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几乎均在项目完工后或经营失败后进行,开工前与建设中两个重要施工管理环节的审计几乎没有介入。另外,工程项目开工前和建设中的经济效益审计还存在法律空白,针对这两个重要施工管理环节的审计,目前还缺乏具体的法规操作细则和有关政策规定。

(2)流动性资金审计确认难。①债权债务确认难。工程项目债权债务往来频繁,应收应付款等债权性资金在工程项目中所占比重较大,拖欠时间较长的现象较为严重,有的已影响到工程项目资金的周转,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主要原因:一是开工前、建设中的审计均未介入;二是企业与行业特点,导致工程项目类型多、数量多且复杂,相应经济合同不配套不完善,审计工作深入难;三是应收应付款等债权性资金量大,回馈率低,审计确认难。②存货审计确认难。工程项目决算完工后,账面都会反映有较大存货,经过经济效益审计会发现存在许多账实不符的现象,其中盘亏较多。一是管理不善出现跑、冒、漏现象;二是通过存货这一会计科目人为调节成本和利润,造成存货与利润虚增。虽然账面反映有存货价值不少,但实际存货价值出入较大,甚至是年久存放的报废物品,因而形成审计确认难。影响着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结果与评价。③货币资金审计确认难。工程项目的货币资金是经济效益审计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企业与行业特点,受工程项目类型多、数量多且复杂等因素影响,导致工程项目货币资金流动性强,收支业务频繁,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游离正常使用渠道,而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这是目前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中值得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难以审计确认的问题。④材料成本审计确认难。目前材料市场及价格不规范。材料材质相同,价格不同;产地不同,价格不同;渠道不同,价格不同。市场价格差异较大。⑤工程项目经济合同签订不规范,工程结算计价审计确认难。我们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许多工程项目经济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内容未逐一填写,存在少填或者不填的现象,给工程计价取费留下活口,为竣工结算计价埋下伏笔,使得原本十分严肃的工程项目经济合同失去约束作用,容易造成决算价格偏差,给工程项目结算计价审计带来难度和风险。

(3)专业人才寻找较难。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强、难度较大的全新工作。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创新审计方法等。目前,我们内审队伍总体状况是对财务收支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丰富,具有较好的工作技能与基础,但对工程项目效益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对来说还比较欠缺,特别是即懂财务收支审计又懂工程管理的专业审计人才较难寻找。再加上目前我们内审部门的审计人员与工程管理部门的预算审核人员全部分设在两个不同的管理部门,这即不利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也给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人才的使用培养造成影响。因此,加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人才的培训与选拔,是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技能和工作水平,更好发挥经济效益审计作用的重要保证。

5注重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方法运用的科学、合理,能够较为顺利的解决审计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能够处理好各专业审计关系;突出审计重点和难点;提高审计成效和质量。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应重视审计方法的研究和运用,不断创新技术方法、促进审计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1)把握财务收支审计与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关系。财务收支审计是目前内审工作中的主要类型,其主要内容是对财务的真实、合法进行审计,其目的是通过审计,确定被审计单位资源管理和利用是否节约、有效,抓住典型的财务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原因,提出意见建议,促进规范管理。而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的深入和发展,必须与财务收支审计等其他审计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途径。财务收支审计主要从审查会计账簿,财务报表数据。分析财务指标着手;而我们认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更注重施工环节及其经济合同的审核,审计的范围更广,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更注重从决策、分析、评价等环节进行审查,对反映的问题要突出重点,有说服力,须经得起各方面的检验。

(2)突出重点难点,规范作业行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范围广,审计标准更严,审计难度更大。因此,必须突出重点和难点,规范审计作业行为,确保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是紧紧围绕经济效益而展开的,可能影响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问题,就应该成为审计关注的对象,成为审计工作重点。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难点,主要以货币性资金或流动性资金为主,抓住各阶段各环节及相应经济合同的审计,注重资源投入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

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还没有现成的操作指南及作业规范。对此,我们要以严谨细致的作风,大胆实践。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经验和做法,做到边实践,边总结,边规范。切实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质量。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注意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立足于整改,堵塞漏洞,切实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

(3)选择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成效。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要灵活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方法,掌握重要性、时效性、可行性原则。要重视运用审计调查方式,对一些共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迅速地作出反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从而解决我们在审计工作中的滞后性和单一性问题,增强超前性和综合性,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助于企业领导做出重要决策。要加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技术方法的利用,有选择地利用好审计实践中使用过的各种方法,提高工程项目审计效能。

总之,提高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工作的重心,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有助于补充和完善内审理论,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对加速企业经济发展,扩展工程市场,承揽工程项目起着重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巍.浅谈投资项目经济效益审计[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1,(2).

[2]金怀远.关于当前经济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浙江审计,2003,(3).

合同管理的重点及难点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重点难点;效益审计

1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工程项目能否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不仅涉及工程项目本身,而且影响着企业的资金、管理和信誉,甚至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前景。我企业前几年也曾先后启动过两个工程项目,投入资金约1200万元,因管理经营失误,投入资金无法收回,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制约企业的发展。这些事例也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必需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认真开展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而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又能帮助我们找漏洞、挖潜力,改进管理,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建立控制制度,减少经营管理失误,从而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非常必要的。

2建立和完善指标评价和法规体系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

(1)正确确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指标评价体系。指标评价体系对于真实反映、合理评价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我们在近三年初步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中,所使用的评价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指标大多数是沿袭财务分析指标,如投资回报率、资金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材料利用率和资产报酬率等等。从实际使用的情况来看,单靠财务指标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而且往往容易形成一种财务分析报告而非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指标评价。因此,我们迫切希望通过借鉴国内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我们已有的实践成果,建立适合我行业的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科学的、规范的、权威的指标评价体系。

(2)规范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准则,建立和完善法规体系。为使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有条不紊,依法依规的进行,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现在《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等早已颁布实施,但针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极少且不健全。如有关工程项目审计方面的法规、管理条例、工作程序、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特别是缺乏以工程项目各施工管理环节为核心的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具体法律法规实施细则。

(3)完善财务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各项费用开支标准。工程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产生对应的材料、费用、效益,如果没有完善的财务制度及科学的开支标准和程序,经营者随心所欲,工程效益就无从谈起,经济效益审计也无从下手。针对初步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遇到的情况与问题,我们先后制定和完善工程市场管理、内部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设备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了各项费用开支标准和程序,即规范了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各项费用开支,严格控制各项成本,又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为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打下了基础。

3工程项目各施工管理环节和相应经济合同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审查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管理的有效性及投资效益水平高低等。因此,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应是各施工管理环节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可分成三个阶段:项目开工前、建设中和决算投产后的经济效益审计,每个阶段的审计都应有相应的经济合同。前两个阶段工作的好坏,决定了项目投入使用后的经济效益的高低。因此,工程项目各施工环节的经济合同是工程施工管理和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合法依据,在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质操作中,对每个阶段的审计不仅局限于各施工管理环节的审计,更重要的是对相应经济合同的审计。我们初步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对前几年遗留的工程项目进行审计,从审计的情况来看,都是在项目决算完工后,项目经营失败后才进行审计,而且更多的是从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而对各施工管理环节和经济合同没有进行审计与监督,这也是个别工程项目经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要特别注重把握好各施工管理环节及相应经济合同的审计,缺一不可。

(1)工程项目开工前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包括:①工程项目的立项审计,主要审查投资项目决策程序的合法性,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充分性和可靠性,投入资金是否已到位,预测的经济效益目标是否科学合理;②设计和施工的招标审计。通过招标审计,促使设计者和施工者在保证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项目的总体造价和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2)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经济效益审计。实质上是监督工程项目质量和核实工程项目的成本造价。工程项目质量关系到工程项目的寿命和投入使用后的效益,如果工程项目质量合格或者达到优良,就为工程项目投入使用后充分发挥效率奠定了基础。因此,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经济效益审计要注重:①工程量的真实性审计;②材料使用情况的审计;③结构层次、施工工艺等有可能牵涉到工程造价的情况;④审计分项工程预算定额选套是否合理,选用是否恰当;⑤审计工程质量;⑥审查建设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建设单位支付工程款的情况及有无挤占、挪用、转移资金的现象;⑦审查索赔的合理性,对索赔事件的起因责任归属进行划分,按索赔程序赔偿,拒绝不合理赔偿;⑧审查影响项目成本造价变动的事项,如设计变更和材料市场价格变化等;⑨审查现场签证及工期执行和工程质量控制情况等。

(3)工程项目决算投产后的经济效益审计。工程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工程项目是否达到设计能力、投资回收期长短、投资利润率高低等方面。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后,达到设计能力要求,迅速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投资回收期短,利润率高,说明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好。通过对工程项目决算投产后的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可以评价企业领导的投资决策是否正确,并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做出全面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价;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途径,促使被审计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企业改善管理。

4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遇到的难点

我们初步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近三年,曾用大量精力对前几年遗留的工程项目进行审计,通过审计反映出许多问题,遇到一些难点,这些问题与难点主要集中反映在审计介入难;审计确认难;缺乏专业人才等。这些问题与难点阻碍了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也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应予重点解决与研究的问题。

(1)项目开工前和建设中审计介入难。这即有认识问题,也存在法律空白。因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往往容易用财务审计的思维方式解决处理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问题,财务收支审计一般均在年底、期末或项目完工后进行,因此,由于存在这种认识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导致目前我们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几乎均在项目完工后或经营失败后进行,开工前与建设中两个重要施工管理环节的审计几乎没有介入。另外,工程项目开工前和建设中的经济效益审计还存在法律空白,针对这两个重要施工管理环节的审计,目前还缺乏具体的法规操作细则和有关政策规定。

(2)流动性资金审计确认难。①债权债务确认难。工程项目债权债务往来频繁,应收应付款等债权性资金在工程项目中所占比重较大,拖欠时间较长的现象较为严重,有的已影响到工程项目资金的周转,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主要原因:一是开工前、建设中的审计均未介入;二是企业与行业特点,导致工程项目类型多、数量多且复杂,相应经济合同不配套不完善,审计工作深入难;三是应收应付款等债权性资金量大,回馈率低,审计确认难。②存货审计确认难。工程项目决算完工后,账面都会反映有较大存货,经过经济效益审计会发现存在许多账实不符的现象,其中盘亏较多。一是管理不善出现跑、冒、漏现象;二是通过存货这一会计科目人为调节成本和利润,造成存货与利润虚增。虽然账面反映有存货价值不少,但实际存货价值出入较大,甚至是年久存放的报废物品,因而形成审计确认难。影响着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结果与评价。③货币资金审计确认难。工程项目的货币资金是经济效益审计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企业与行业特点,受工程项目类型多、数量多且复杂等因素影响,导致工程项目货币资金流动性强,收支业务频繁,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游离正常使用渠道,而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这是目前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中值得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难以审计确认的问题。④材料成本审计确认难。目前材料市场及价格不规范。材料材质相同,价格不同;产地不同,价格不同;渠道不同,价格不同。市场价格差异较大。⑤工程项目经济合同签订不规范,工程结算计价审计确认难。我们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许多工程项目经济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内容未逐一填写,存在少填或者不填的现象,给工程计价取费留下活口,为竣工结算计价埋下伏笔,使得原本十分严肃的工程项目经济合同失去约束作用,容易造成决算价格偏差,给工程项目结算计价审计带来难度和风险。

(3)专业人才寻找较难。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强、难度较大的全新工作。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创新审计方法等。目前,我们内审队伍总体状况是对财务收支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丰富,具有较好的工作技能与基础,但对工程项目效益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对来说还比较欠缺,特别是即懂财务收支审计又懂工程管理的专业审计人才较难寻找。再加上目前我们内审部门的审计人员与工程管理部门的预算审核人员全部分设在两个不同的管理部门,这即不利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也给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人才的使用培养造成影响。因此,加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人才的培训与选拔,是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技能和工作水平,更好发挥经济效益审计作用的重要保证。

5注重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方法运用的科学、合理,能够较为顺利的解决审计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能够处理好各专业审计关系;突出审计重点和难点;提高审计成效和质量。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应重视审计方法的研究和运用,不断创新技术方法、促进审计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1)把握财务收支审计与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关系。财务收支审计是目前内审工作中的主要类型,其主要内容是对财务的真实、合法进行审计,其目的是通过审计,确定被审计单位资源管理和利用是否节约、有效,抓住典型的财务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原因,提出意见建议,促进规范管理。而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的深入和发展,必须与财务收支审计等其他审计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途径。财务收支审计主要从审查会计账簿,财务报表数据。分析财务指标着手;而我们认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更注重施工环节及其经济合同的审核,审计的范围更广,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更注重从决策、分析、评价等环节进行审查,对反映的问题要突出重点,有说服力,须经得起各方面的检验。

(2)突出重点难点,规范作业行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范围广,审计标准更严,审计难度更大。因此,必须突出重点和难点,规范审计作业行为,确保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是紧紧围绕经济效益而展开的,可能影响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问题,就应该成为审计关注的对象,成为审计工作重点。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难点,主要以货币性资金或流动性资金为主,抓住各阶段各环节及相应经济合同的审计,注重资源投入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

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还没有现成的操作指南及作业规范。对此,我们要以严谨细致的作风,大胆实践。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经验和做法,做到边实践,边总结,边规范。切实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质量。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注意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立足于整改,堵塞漏洞,切实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

(3)选择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成效。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要灵活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方法,掌握重要性、时效性、可行性原则。要重视运用审计调查方式,对一些共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迅速地作出反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从而解决我们在审计工作中的滞后性和单一性问题,增强超前性和综合性,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助于企业领导做出重要决策。要加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技术方法的利用,有选择地利用好审计实践中使用过的各种方法,提高工程项目审计效能。

总之,提高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工作的重心,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有助于补充和完善内审理论,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对加速企业经济发展,扩展工程市场,承揽工程项目起着重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巍.浅谈投资项目经济效益审计[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1,(2).

[2]金怀远.关于当前经济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浙江审计,2003,(3).

合同管理的重点及难点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难点;质量控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城市的市政道路建设也相应的发展迅速,在进行新道路的建设的同时,对原有道路的升级和改造也成为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近几年,罗湖区对城市道路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本人结合实际道路改造工程经验,对市政道路改造过程中施工质量的管理进行探讨。

一、道路改造中质量控制的技术难点

控制好施工质量对于施工工程至关重要,这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都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在市政道路的改造施工工程中,存在较多的质量控制难点,下面叙述如下。

1.在道路的施工过程中,都免不了遇到软土地基的情况。所谓的软土是指强度达不到道路设计要求的湿度较大的粘土。对软土地面路基的测定通常采用弯沉测定方法。具体的弯沉测定法指,选取较好的砼板块进行编号后,用相应的仪器进行测试,选取位于横缝、断缝附近的板角等荷载不良的位置进行监测,分主点、副点(主点位于板横缝前10cm,副点在横缝后10cm),分别测定主点弯沉和副点弯沉。

同时路基的硬度及其稳定性与很多方面有密切关系,如路基的干湿状况。路基的含水量的高低决定了路基的硬度及稳定性,另外已有路面的宽度、高低度、排水系统是否良好等,也会影响路基的硬度,如果排水不畅或失效,就会导致路基的软化,造成稳定性降低。

2.在市政道路改造工程中要重视对已有道路的排水能力的设计和施工建设。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道路也越来越承担了巨大的压力,道路周围的各种设施和房屋不断建设,造成原有道路的排水能力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因此,在新的道路改造施工中,要提高道路排水标准,建设快速排水渠道。

3.市政道路施工很难实现全方位的封闭内作业,造成施工面积狭窄,质量控制难度加大。另外,施工场所地下设有各种电信、电缆、供热、煤气、排水管道等多种管线的相互交杂,如果事先不了解清楚,盲目施工极易造成某种管线的损伤,造成重要经济损伤,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的顺利进行,不仅会影响工程进度,还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和质量控制的难度。

4.市政道路的施工一般对市民的正常生活影响较大,为了减少影响程度,对工期要求比较快及严格,因此施工单位通常会根据工期倒排工作计划,对施工的预测性和顺序性遇见不足,缺乏周密的质量控制措施,造成施工难度的加大,质量控制的强度及难度的增加。

二、市政道路改造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手段及措施

城市道路的改造施工过程中,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改造方法,对诸如城市排水、交通疏散、路基铺设等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确定严谨周密的改造方案,以确保工程的质量,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道路行走空间。

1.好的施工设计方案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

设计不仅要求准确、合理、规范,符合相关规定,同时要求综合各种管网如电力、热力、燃气、电缆通讯、排水管道等的相互布置和相互交叉,避免道路刚刚竣工就需要重新破路埋管的问题。

2.提高软地基的改造力度,提高道路施工改造质量。

第一,有效控制和加强软土路基的强度质量控制。通过科学的观测,相应增加软土地基的深度,根据含水量的不同及变化,有效的控制和增强软土路基的密实度。

第二,重视水泥掺量,根据路面路基的实际情况,科学控制水泥掺量系数,一般情况下水泥的掺量不小于3%,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3~4%之间,为尽快完成施工,应提高下部基础的强度,因此需要采用和上部相同的水泥掺量参数。

第三,在最后的道路压实阶段,如果压实功越大、分层越多反而容易出现反弹,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的密实度进行辗压,最好采用双向振动平板夯压实,压实强度大于等于95%。

3. 科学设计、合理安排道路排水管道。

在道路施工改造前,要对排水管道进行资料图调查和现场勘查,以确保排水管道的正常运行,将排水管道的施工和道路施工有效的结合起来,以保证整个施工质量。

(1)在道路改造工程开始前,应该对损坏的排水管道进行科学周密的调查,掌握一手实际数据,提出切实可行的修复加固方案,提供管道功能和相应的技术参数,确保排水管道的改造质量,以及整个路面改造的整体质量。

(2)在道路改造施工过程中,要结合排水管道的实际情况,加强排水管道的排水能力,在排水功能上重视雨水、污水及雨污的排出能力,并且还要结合相应的基础设施改建中管道位置、接入接出口位置、相应的高度变化等情况进行合理周密的设计和改造,确保改造工程适合目前及将来的排水需要,提高工程改造的质量。

(3)在道路改造施工中要对官网进行合理布局和设计。道路改造中的排水管道建设要结合城市的长远规划,配合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对道路的排水流向、流量进行科学、周密、长远的规划设计施工,以重力流为主,减少或少设泵站。同时,还要将自然水的初期处理及调蓄纳入设计考虑的范围,通过人工调蓄和雨水初期处理设施,保证整个城市的排水畅通。

4. 另外还需要加强道路的科学管理和养护。在道路的施工过程中,还应加强对道路科学合理的养护,确保道路改造的规范化,保证道路的畅通、路面改造的质量完好,有效的保护路权。使得道路管理走上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上来。

首先,建立明确的管理责任主体,来健全道路养护管理机制。如可通过各地人民政府和交通管理部门进行道路的养护和管理,做到道路的管理和养护能够有明确的管理、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监督。另外要建立稳定、长期有效的道路养护和管理资金渠道,可以通过的财政补贴、交通部门合理的行政收费等形式建立资金渠道,定期对道路进行检查和养护,确保道路的质量。

其次,在道路工程改造和养护中还需要创新思路,建立有效的管理和考核机制,使不同地区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道路管理和养护,保证道路改造的施工质量长期有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市政道路改造施工保证良好的质量是一项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一项益民工程,需要施工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以科学、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保证施工质量,按照施工设计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做到安全施工、文明施工,给人民群众创优质工程,建优质道路。

参考文献:

[1] 孙天进,任杨元.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方法[J].经营管理者.2009年10期.

合同管理的重点及难点范文第14篇

(一)组织机构健全

为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管护工作,结合云县生态公益林的实际情况,我县成立了重点生态公益林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林业局资源林政股,办公室人员由林政股工作人员组成,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负责我县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的日常事务。

(二)逐级签订责任状

1、落实管护责任单位,签订管护责任状。根据中央及省市有关要求,结合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在云县的区域分布特点,按照管护区域的难易程度,云县设立了:丙柏山管理所、大丙山管理所、大朝山管理所、黄竹林箐林区管理所、大宗山管理所、大亮山管理所、灯盏箐管理所、红花山管理所、老鲁山管理所、勤山管理所等10个部级重点公益林管理所,28个管护站。在此基础上,县林业局与管护责任单位(管理所)签订了10份管护合同(a)。

2、落实管护人员,签订管护合同。在签订管护合同(a)的基础上,各管护责任单位(管理所)根据管护区域的难易程度,对全县147名(其中:重点生态公益林区117名,县财政拨款30名)管护人员划定管护责任区,管护面积大小不等,但管护责任一致。同时按照《云县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云县管护人员聘用办法》、《云县管护人员录用考核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根据管护人员的工作实绩,对管护人员上一年度的工作进行考核,对部分管护人员进行适当调整并进行了上岗培训。在此基础上,管护责任单位与147名管护人员签订了重点公益林管护合同(b)147份。

20*年,通过进一步明确了管护单位和管护人员的责任,把管护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落实到人和山头地块,确保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在管护上不留死角。

(三)完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

为确保了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到位,措施到位,县林业局制定了《云县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云县管护人员聘用办法》、《云县管护人员录用考核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规范生态公益林的管理保护工作。各管护责任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提高了管护人员的责任心。通过落实管护责任人,层层签订责任状,制定管护人员奖惩措施及办法,通过落实管护责任人,层层签订责任状,制定管护人员奖惩办法等一系列措施,20*年来,我县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正规化、规范化管理逐渐凸现。

(四)宣传措施有力,培训工作到位

加强宣传,组织管护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宣传,县林业局以广播电视、标语、会议、宣传牌等形式对重点生态公益林实施项目进行宣传;管护人员则以现场典型教育等形式对重点生态公益林实施项目进行宣传。县林业局对公益林区已建设的6个永久性宣传牌、30块一般宣传牌、20条永久性标语进行刷新,同时发放、粘帖宣传标语1520条,印发相关法律、法规手册180册,出专题黑板报16期。对管护责任单位召开培训会议5次,培训包括乡镇分管领导、林业站工作人员、护林员等相关人员160余人,通过宣传,取得了明显效果,重点生态公益林周边农户对重点生态公益林的边界四至、管护范围、管护面积等有了全面的认识,能自觉地参与到重点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工作中来。

(五)认真签订禁、限伐协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云南省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要求“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实行禁、限伐”的相关规定,我县实共签订禁伐协议10份,签订限伐协议34份,对重点生态公益林实行严格管护。

(六)严格资金使用

1、设立专门帐户,严格资金使用。按照重点生态公益林资金设立志帐,专款专用的原则,我局财务室对到位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设立了专户管理,严格按照规定使用。

2、及时兑现,规范支出。在重点生态公益林资金就位迟缓的情况下,我县认真做好重点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工作。目前20*年已将结束,但补偿基金至今未到。我局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筹措部分资金按月发放部分管护人员的劳务费。

(七)重点公益林管护效果显著

通过落实责任,强化管理,全县的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效果显著,区域内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1、坚持重点公益林的管护与森林防火工作相结合,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宣传工作,贯彻森林防火“预防秋主,积极消灭”的方针。20*年度全县重点公益林均无森林火警、火情发生,森林防火取得了明显效果。

2、坚持重点公益林的管护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监测工作,重点监测松材线虫、松毛虫等危害性强的病虫害的发生。

3、坚持宣传教育与打击破坏重点生态公益林的违法行为相结合,禁止在重点生态公益林区滥伐盗伐、采沙、采石、非法征占用林地、毁林开荒等破坏资源的活动。

(八)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开展省级公益林的区划界定工作。在市林业局帮助指导下,此次公益林区划在*年森林分类经营和2004年国家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基础上,云县林业局抽调了24名工程技术人员,经过近两个月的共同努力,把符合条件的地方公益林区划纳入省级公益林范围。本次区划界定的公益林面积共52.59*1万亩,其中:区划省级公益林面积41.53526万亩,预留部级公益林11.*495万亩。通过本次公益林区划后,全县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的比例由原来的35︰65调整为31︰69。

二、基本情况

截至20*年度,经国家林业局审查批准,云县共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41.8万亩,涉及全县12个乡镇90个村民委员会。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39.51万亩(第一批为33.72万亩,第二批为5.79万亩),省级重点公益林(试点)2.29万亩。按林地权属分:国有林面积计26.8884万亩;集体林面积计14.9116万亩,其中:未划分到户的集体林面积3.93494万亩,已划分到户的集体林面积10.97666万亩。使用管护人员147人(其中:重点生态公益林区117名,县财政拨款30名)。国家及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启动以来,通过对项目实施范围内的林地切实加强管护,全面促进了我县生态环境建设。

三、下步工作打算

进入2009年度,针对全县部级重点生态公益林在管理中面临的实际情况,计划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生态公益林补偿工作的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采纳和借鉴其他市县的先进经验,进一步规范我县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管理工作。

二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民生态保护意识,提高保护生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是按照批准的《云南省云县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重点生态公益林森林资源监测,宣传牌建设等工作。

四是切实加强全县147名护林员的管理使用及考核工作。对不履行管护合同、工作责任心差、管护效果不明显的护林员坚决解聘;奖励巡山护林积极性高、责任心强、管护效果明显的护林员。

六是对全县实施的39.51万亩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及省级重点公益林(试点)2.29万亩开展重点巡护,确保其发挥最佳生态效益。

七是全面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和管理制度。

八是如期及时拨付公益林补偿资金。

九是建立健全有关重点公益林档案,规范档案管理。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各种规章及管理制度尚未健全。

合同管理的重点及难点范文第15篇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高校科研项目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之中,科研经费多元化的来源渠道给科研经费管理和监督带来新的挑战。由于高校科研活动中失范行为时有发生,因此找准审计重点和难点,加强审计监督,寻求科研审计效率的突破口是学术界和教育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理顺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促进内部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是高校审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提高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和整体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科研经费审计难点问题

(一)观念误区制约审计作用的发挥

目前高校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审计缺乏认识已成为一种普遍弊端,科研人员在经费管理使用上不希望学校过多的约束和监督,对审计监控存在抵触情绪。而高校为激发科研人员申请项目经费的积极性,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采取相对宽松的科研管理办法,给予课题负责人相当大的经费使用权和支配权,导致部分科研人员在头脑中形成了课题经费尤其是横向科研经费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如何支配完全由自己随意决定的观念。这种观念上的误区给科研经费审计带来很大困难,有些特殊情况使审计人员只能服从学校发展大局作出取舍。对科研经费的监督仅限于项目结题时的审签,不能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整改意见,不利于充分发挥审计在规范科研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二)经费多元化影响审计评价标准

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但各渠道的科研项目使用要求不同,存在管理条块分割、相关政策不统一的弊端,加大了经费管理及监督的难度。不同主管部门相关政策修订不同步,使审计部门不能正确及时评价学校科研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

(三)审计滞后难以发挥过程控制作用

大部分高校都是在科研项目结题后再进行审计,由于高校信息系统还不完善,科研管理体系存在脱节,科研监管体系尚未形成,审计人员对科研项目的运作过程没有提前介入参与,不了解项目申报的具体情况,难以保证对科研项目全过程追踪调查。对一般性的科研项目结题审计只履行简单程序,不够详尽。高校审计部门没有充分发挥其事前、事中的监管职能,事后审计为主的运行制度尽管也能发现问题,但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无法进行全面透彻分析,不利于及时改正错误,难以发挥审计过程控制作用,缺乏有力监督。

(四)科研经费支出相关性认定困难

由于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和审计人员专业所限,使得界定判断科研经费使用情况是否合理缺少依据,费用相关性认定存在一定困难。对审计时发现的疑问点,课题负责人一般会找出各种理由解释,由于审计成本所限,到外单位取证存在困难,难以查实支出真实信息,尤其对科研经费所购买的相关实验材料、支出测试加工费用等的评判是一大难点,审计人员仅靠科研项目任务书及支出预算难以做出恰当准确的审计职业判断。

(五)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难以开展

科研经费的效益主要包括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科研资金审计还停留在财务审计的监督层面上,忽略对科研经费效益性监督。科研经费评价体系涵盖面不够全面,技术效益的评价往往超出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范畴,社会效益评价以定性描述居多,缺乏较为明确而合理的评价指标,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做出量化和定性分析,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空白导致科研经费绩效审计无法有效深入地展开。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实施对策

(一)加强引导宣传,营造科研经费审计氛围

高校审计部门应在财务、科研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加大科研经费审计宣传力度,利用网络等媒介有针对性地强化依法借鉴和规范使用科研经费的观念,促使学校科研人员和各级领导增强共识,尤其要改变一些科研人员固有的认识误区,树立正确科研观,加强对科研责任、科研道德、廉政规定等内容的学习,明确不论是纵向科研经费还是横向科研经费都必须纳入学校统一管理,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合同要求合理使用,主动支持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高校要结合实际形成健全有效的科研经费审计监督机制,审计部门协同相关部门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服务指导,通过各种渠道,增强科研人员自我约束,营造良好审计氛围。

(二)完善管理制度,充实科研经费审计依据

合理规范、科学有效的制度是推进高校科研审计的基础和关键,因此高校应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审计部门要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和专业特点,帮助科研管理部门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内控制度,最大限度防范化解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风险。在进行科研经费审计过程中,明确审计程序、审计内容,统一科研管理的监督评价标准,将高校制定的相关规定及国家法规等作为审计依据,部分重大科研项目编制的合同文件也可作为审计依据。通过审查,及时与科研管理部门沟通,提出制度中的薄弱环节,发挥审计的作用。

(三)优化审计流程,开展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督

高校应开展以预算执行为主,以支出过程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合理安排审计时间,充分体现审计工作的服务性,改变项目结题后再进行审计的传统模式。

(四)规范经费使用,以真实合法为审计重点

高校审计部门应不定期抽查科研项目,审查经费使用是否严格遵循预算,是否体现效益原则,重点关注各项科研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是否按制度执行,确保大额资金支出的真实性和效益性,不允许假借科研名义虚构经济业务套取科研资金。重视科研经费转拨款项真实性的审计,保证科研经费落到实处。审计工作中,资产购置的合理性、资产管理情况、经费结余情况也是科研经费审计重点,采取协调合作的审计策略,为科研管理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促进高校科研有序、规范、快速发展。

(五)改变“重管轻效”局面,探索科研经费效益审计

开展绩效审计是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最有效的办法,在课题申报审计中,预先判定课题效益价值,认真分析科研经费资金使用效益、资源配置效益和管理效益情况,作出定量和定性评价。及时听取相关领域专家意见,与科研管理部门进行有效沟通,提出审计建议。开展科研经费绩效审计,可以避免经费自主权滥用,不同类型项目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差别较大,评价标准的确定尽可能使用普遍公认的,客观公正做出审计结论,为领导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最终实现学校持续发展目标。

三、结语

总之,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科研审计应从实际出发,加强科研审计监督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创造良好审计环境,完善制度管理,开展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督,探索效益审计,保证科研经费使用真实合法,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推动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波等.提高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质量之我见[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4).

[2]刘海丽.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