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技馆建设意义范文

科技馆建设意义范文

科技馆建设意义

科技馆建设意义范文第1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ig Data technology, the Digital Library is facing more opportunities than the challenges.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digital resources, the uses of Big Data and its technology in the Digital Library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is a matter of course. Big Data opens a new do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Library. Digital resources can be managed with Big Data technology, which can improve the retrieval efficiency and reader service experience, and the new Digital Library service model is gradually clear. This article is mainly about some thinking for the Digital Library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ig Data environment.

[Key words] Digital library; Big data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Information safety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不但是一项新的技术,也是社会服务事业的创新,它起源于1993年的美国“数字图书馆创始工程(digital library initiative,简称DLI)[1]。国内,在1997年7月,“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CPDLP)”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成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中山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文化部文化科技开发中心共同承担,目标是建立多馆协作、互为补充、联合一致的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该项目的实施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始的标志,并由此掀开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热潮[2]。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大数据的飞速发展和有机结合,数字图书馆正也在面临角色的转变:从载体多样化、结构多元化的数据集散中心到服务多元化的特殊文化场所转变。如何有效利用馆藏数据,为读者提供高效、高质量的信息咨询服务,关键在于数字图书馆对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应用[3]。

1 大数据对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什么是大数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给出的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4]。传统的数字图书馆,大量的馆藏资源不但结构多元化,载体更是多样化,符合以上对大数据的定义。传统数字图书馆无法发挥大数据快速流动的特性,也不利于对大数据的挖掘与知识发现。而大数据的出现与急速发展,使传统数字图书馆在大数据及其技术的应用方面得到补充:不但使馆藏数据更加有序化、流动更便捷,还可以应用语义、数据聚类等技术对馆藏数据进行处理,既能推进馆藏资源建设工作,也为读者也提供了更好的检索体验。因此,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应该在于数据资源的管理与应用,要跟紧大数据的发展方向,用大数据技术指导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工作[5-6]。

2 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

在大数据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要善于利用网络数据,把自己融入到大数据的环境中去。一方面要整合馆藏数据与网络数据,建设特色资源;另一方面要应用大数据相关技术对数字图书馆馆藏数据进行处理,带动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要注重读者的使用体验,要让知识信息“行动起来”、主动找读者,而不再仅仅是人找知识。同时,也要注重数字图书馆日益凸显的信息安全问题。目前,国外如欧美等地区的数字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整合和大数据及其技术的应用已经相对成熟,而国内在此领域的发展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巨大[7-9]。

2.1 数字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设

特色资源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在笔者看来,数字图书馆的特色资源主要有两个方面:馆藏资源的积累和学科背景特色。数字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己资源积累的优势和学科优势,合理整合网络数据,构建出具有资源优势与学科特长的特色数据库,提供高层次的专业服务。目前,网络信息提供商?^多,商品同质化严重。激烈竞争的同时也导致了资源浪费。于是,特色资源与服务就成了数字图书馆在大数据环境下发展的方向。

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要一手抓馆藏特色资源的数字化,一手抓网络数据的采购,以馆藏特色资源为主,以网络数据为辅,扩大自身优势。首先,图书馆没必要数字化全部馆藏,数字化工作要以馆藏的特色资源为中心,结合自身馆藏特色及学科优势,合理整合资源,构建具有显著学科特点及满足用户需求的特色数据库;其次,针对海量数据资源及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网络数据的采购要选择使用率高、学科发展快的相关资源;最后,还要重视馆藏资源与网络数据资源的整合工作;另外还要考虑馆藏情况、资金预算与网络资源的质量等问题[10]。

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数据资源的整合要受到重视,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数据资源的整合机制也在不断地发展。国内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较晚,但发展迅速,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例如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等成绩斐然。国外由于具有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成果对国内的研究有很大的参考意义。比如,英国长期保存管理者数字化服务(Conservation Manager Digitization Services)、加拿大政府开放政府工程(Open government project in Canada)、欧洲数字档案文件和知识保存项目(European Archival Records and Knowledge Preservation)、加拿大图书馆和档案馆数字标识项目(LAC DOI)等[11]。

2.2 大数据相关技术

大数据技术不但在概率统计、趋势分析、客户研究等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在图情领域也具有其它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12]。在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数字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将大数据技术,例如数据挖掘、语义技术、数据聚类等,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既有利于数字资源的建设,又可以提高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是国内外所有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内容。

2.2.1 数据挖掘 作为高新技术,数据挖掘是数据库知识发现的重要步骤,一般是指利用计算机通过算法从大量、复杂、随机的数据中搜索隐藏信息的过程,而知识发现可以理解为更广义的数据挖掘。数字图书馆是数据库也是知识库,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将数据应用从简单检索上升到分析和研究的高度,有效解决数字图书馆拥有丰富资源却利用率低下的状况。同时,数字图书馆中的数据挖掘是对知识的有效重组,为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提供关键技术[13]。

作为当前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研究的热点,日益成熟、完善的数据挖掘技术成为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新工具,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它可以有力的支持数字图书馆领导层的决策、管理;同时,保证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读者服务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虽然数据挖掘在数字图书馆领域起步不久,有不少问题正在研究、解决,但它在数据的组织分析和知识挖掘方面的发展势头和表现是令人肯定的。数据挖掘技术也是数字图书馆利用其他大数据技术的基础,应当对这门技术给予足够重视[14]。

目前,数据挖掘技术已经用在数字图书馆的不少方面。例如,通过数据挖掘、知识分析和重组,可以提高检索效率和命中率。通过对出版物关键词的挖掘、分析,可以掌握历年的研究热点,以及相应学科的发展轨迹,可以及时推送、推介给同领域的读者。数据挖掘可以用于读者信息,通过对读者的专业背景、研究方向、借书记录、检索请求等信息的采集、分析、挖掘、聚类等,首先可以得知得馆藏资源的使用频率;其次可以作为文献质量评估、数据资源采购的参考依据;最后也最重要的是,可以?l现读者对知识点的需求情况,进而提供读者个性化服务、提供学科信息咨询等特色服务。这对数据资源的建设和布局极具指导意义[15]。

2.2.2 语义技术 对数据来说,语义就是指数据的含义。当数据被赋予含义后,数据就转化为可以被使用的信息。数字图书馆大量、复杂的数据本身就包含各种知识和含义,非常适合用语义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组织、管理,对数据知识进行描述、发现和揭示,从而精确、有效地表达数字图书馆资源,也是数字图书馆进行数据知识的挖掘和利用的基础[16-17]。

数字图书馆要研究利用语义技术,构建数据资源间的语义网络,从而促进数据资源的知识扩充和知识挖掘。在数字图书馆中,图书分类法、主题词表等工具本身就由语义关系构建的。虽然利用这些工具构建了数据资源的语义关系,却没有涉及馆藏资源内部知识点语义网络的构建。然而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对这一点提出了要求。语义网络方便读者的检索,读者可以利用这张“大网”轻易捕获所需知识[18-19]。

有调查研究显示,国外对语义技术的研究比较深入,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近年来在数字文化资源的语义关联数据模型构建、数据语义关联关系、语义关联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发展迅速,相关研究已经进行系统研发,很多研究成果也相继应用于实践并开发出比较成熟的基于语义技术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如Ex Libris公司的Vendors系统和欧洲数字图书馆所采用的关联数据模型等。而国内对语义技术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多是从理论层面探讨语义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具体应用,利用语义技术关联数据的实践经验不足[20]。

2.2.3 数据聚类 简单的说,数据的聚类就是指把数据对象分为性质、特征相近的若干类,分别聚合在一起的过程。大数据环境下,面对大量、复杂、随机的数据,真正被有效利用的数据是较少的,而聚类技术为这小部分数据的高效利用提供很好的途径。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的数据聚类就是对知识语义的逻辑重组,作用于语义网络的建立、扩展、运用,也是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的重要环节。经过基于语义的聚类,为数据的统一描述与知识的聚合提供切入点,将会在信息服务、数据知识挖掘、发现中发挥作用。聚类技术通过不同的算法,如关联规则、K-均值算法、FCM聚类算法等,可以提高检索命中率、查全率和用于高质量资源的发现等[19,16]。

大数据技术可以理解为一系列数据处理技术的总称,数据挖掘、语义网络、数据聚类等技术在数字图书馆领域应用较多,而且是相辅相成的。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的逐步深入和读者对服务需求、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大数据技术会被应用于数字图书馆领域,继续拓展数字图书馆的馆藏数据资源,提升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丰富数字图书馆的产品与功能[19]。

2.3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安全

因为数字图书馆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开放化等特点,所以在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信息安全问题,并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日益严重。根据信息安全管理国际标准ISO27000,可以对数字图书馆的数据信息安全进行定义:数字图书馆的数据信息安全,就是要保证数字图书馆各种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使得数字图书馆提供给读者的数据信息具有真实性、可核查性、抗抵赖和可靠性[21-22]。

数字图书馆的数据信息,是提供各种服务的基础。不论是印本馆藏、采购的网络数据、馆藏特色资源、书目信息还是读者借阅记录等,都是图书馆工作者多年的辛苦和付出,一旦因为自然因素、系统故障、设备损坏等原因而永久丢失,不但图书馆工作和服务陷入困境,更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在进行数字图书馆安全管理时,不但要考虑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的损坏,也要保护数据不会被盗窃和非法使用;不但要保证读者使用时能够准确、迅速地获取所需数据信息,还要保证读者隐私安全而不被侵犯;不但要保障网络安全,更要重视信息安全。数字图书馆的安全管理是项综合性的工程,应结合数字图书馆的使用、人员、管理、硬件、软件等多个环节进行考虑,提出综合性的解决方案[23-24]。

另外,信息安全意识也很重要。在2015年与2016年期间有调查表明,我国公民在网络信息安全技能方面虽然有所提升,但是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仍然薄弱,所以培养数字图书馆读者的安全意识也应该引起重视[25-26]。

3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其他问题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数字资源建设只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内容。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整体考虑,笔者认为以下方面也要多规划。

3.1 合理规划印本资源建设

数字图书馆是由传统图书馆为基础发展而来,积累的印本资源也是宝贵的知识财富,可以加强数字图书馆对回溯数据的建设,并非已经全无用处。同时,做好印本资源建设不但可以满足传统读者(尤其是中老年读者)的需求,也能加强图书馆的战略资源保障意义,对“科教兴国”有重大意义。

3.2 数字图书馆实体空间的利用

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大量印本书籍或数字化或被网络数据代替,于是印本书籍大量下架并腾退大量实体空间。数字图书馆实体空间的布局要进行合理规划、创新布置,比如设置休息室、读者交流空间、宣传教室、计算机室、自助打印机等。让数字图书馆既能提供远程智能服务,也能提供实体阅读空间;既有地方安静的查阅资料,也有地方激烈的交流辩论。数字图书馆并不是一味的高科技加成,更需要多方面的相辅相成。

3.3 加强数字图书馆的形象建设

数字图书馆完全可以利用自身学科优势、人员优势、资源优势,定期举行学术讲座、检索培训、信息获取技巧、科学知识普及等活动积极宣传自己的服务与产品,面向对象不只是专业的科研人员,也面向人民大众。逐渐改变数字图书馆是“上网查资料、上自习的好地方”的观念,在读者心目中建立起能读、能查、能交流、能休息、以人?楸镜摹岸嘣?化文化广场”的数字图书馆新形象。

科技馆建设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134-02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在这个关键阶段,应大力开展公共图书馆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服务,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均等化。通过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保障人民群众获取文化知识的基本权益,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出延伸服务,广大新时代的农民群众更需要公共图书馆的延伸服务主义来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观。因此,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可大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农村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的现状

作为政府公益性文化机构,公共图书馆不仅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更是我国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基地。宁夏固原市共有5个县,一个区(原州区),公共图书馆6个,其中固原市原州区仅有一个公共图书馆,该区目前农村公共图书馆(室)服务网终仍然是较薄弱的一环,建立了各乡镇文化站8个,图书室设立6个流动网点,但其中建设面积都低于国家农村流动图书室的标准,图书馆设立也陈旧、藏书量小,还不及个人藏书量,仅靠公共图书馆和政府部门以及各界人士捐助撑门面。由于图书馆设立陈旧,都是无人问津的旧书,加上藏书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广大村民及孩子的需要。同时管理制度不合理,有些乡镇文化站和村图书室常年关闭,很少有读者进去,只是在政府上级部门检查时才开一次门,如此图书室的设立成了摆设。

虽然在近几年里,在各级文化部门和工作人员努力工作下克服了许多困难,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外地较大城市的农村图书馆相比,该区农村图书室的建设依然不足,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经费不足、藏书量小、服务能力低下、信息闭塞、城乡文化差距较大等,这些都影响到农村图书馆的实际作用和发展,农村图书馆管理建设有待普及。

二、图书馆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1.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时代赋予公共图书馆的责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公共事业机构,并且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体现自身价值,不仅仅限于本区读者和本馆工作人员及服务,是当下时代赋予图书馆责无旁贷的责任。

2.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小康建设,首先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立科学发展观,可有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对精神文化的不同追求,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重大意义。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对农村的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社会文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程来做,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主义,将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村,达到社会文化补充功能的目的。

3.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有利于城乡文化的融合

图书馆的最大特点就是其蕴涵了丰富的知识,涵盖了各行各业的知识,不但可以充实公众的知识范围,更可以丰富公众的思想和精神生活。图书馆的延伸服务为农民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较大帮助,并且可以让农民充分了解甚至掌握现代化科技知识和科技成果;农民通过图书馆这个介质,丰富自身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在精神层面上尽快融入社会主流文化,逐步缩小城乡文化之间的差距;帮助农民摆脱落后的农村文化价值观,在接受城市现代文明的同时仍保留着勤劳纯朴的农村文化,使他们很好地融合到一起,最终促进城乡文化和谐发展。

三、延伸图书馆服务农村建设的内容

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文化建设,既是一项伟大光荣的历史任务,又是一项复杂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对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和公民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大批既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农民。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公共图书馆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1.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只有将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来源于农民经过努力树立起来的开放思想观念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信息储存量大是图书馆的突出特点,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工作作出贡献,积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引农民掌握科学、破除陋习、移风易俗,抵制迷信,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的方面很多,以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变农村,塑造农村新风貌,领导在工作时的决策中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图书馆作为领导与农民的桥梁,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收集、整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方方面面的信息,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服务。

3.为农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固原市图书馆距周边农村很近,几乎是在各乡镇的包围之中,为农民致富提供信息服务很有必要,也很便利。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生产信息、科技农业信息以及城市用工信息,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和就业信息,为加快农民致富全方位的服务。

4.制定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培训计划

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要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民收入,这就需要对农民进行培训,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图书馆在此方面可提供培训场所,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优势和特长,在充分考虑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农民培训计划,帮助农民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教育。

四、延伸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方式

1.协调农村服务网络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也有新的要求,公共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这就需要联合各级政府部门和文化部门以及农业技术部门机构服务联盟,建立适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特点又能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固原市以与原州区公共图书馆为中心,已设立了多个乡镇文化站流动图书室和重点村图书室流动网点,但有些乡镇文化站的图书馆还远远不够,也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要。目前为止,一部分已经通过实验阶段的流动图书室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农民提供了获取科技知识渠道,并提升了农民整体素质。此外,在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储备和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为农村经济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举办农村实用技术信息会

通过举办农村实用技术信息会的方式达到有效推广各类农村实用技术的目的,信息的需要依托“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以及当地乡、镇。要想做好实用技术信息会,就必须充分做好文献资料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资料的整理、加工和开发,向农民发放时要采取贴近实际、简明易懂的形式进行宣传,其中包括专家现场技术应用,播放科普声像专题片,指导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普挂图的展示等等。利用这种宣传形式信息,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民的科普意识。

3.横向联合

从农村服务网络自身来看,公共图书馆具有一定的优势,“服务人员熟悉了解农民需求变化,能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但公共图书馆的专业人员服务素质还存在许多不足,所以,公共图书馆应扩大自身网络的外延,在现行组织结构上,横向要与农业研究所、各类报所、科委科协等协作,纵向可与各县公共图书馆相通,共同为农村经济服务,主要为农民提供有特色的科技信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固原市原州区农村流动图书馆在网络技术信息、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服务还很不健全,需要政府部门、科委、科协等部门联合开展这些独具特色的活动,全面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

4.建立科技示范村、示范户

目前,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民对获取知识信息的愿望很强烈。一项技术、一条信息使一方农民脱离贫困最终致富的事例并不少见。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集中地,可通过基层图书馆深入农村,了解农民需要文化,建立科技示范村、示范户,提供针对性科技服务。

5.促进农家书屋的发展

农家书屋是直接的服务于农民的场所。要对已设立的乡、镇、村、图书流动的图书室网点建立管理制度,实行规范管理;培训农村管理人员,实行专人专管,对图书定期更新;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对村小学生服务,设立少儿读者区,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固原市原州区图书馆可以现存利用率不高,但却是农民喜闻乐见、共用的图书资料,配送给农村图书室。在一定程度缓解了读者看书难、基层图书馆购书难的问题。扩大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影响,使本地区图书馆藏文献最大限度发挥辐射作用。

6.编印农村科技专项资料,为农民代查科技服务课题

计算机网络对于比较偏远经济条件又差的农村来说有些陌生而遥远,所以那里的农民了解新闻和知识的途径多为编印的资料。而图书馆正是以编印资料为主的知识储存库,通过实际调查走访,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身图书资料,有针对性的编印一些农民需要的科技致富资料,并以多种活动形式发放到农民手中,譬如:通过信息、送书下乡等方式建立起图书馆和农民长期的联系。帮助农民扶持农民搞好农业生产,满足农民对科技信息的要求,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公共图书馆也应该不断更新服务,开展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图书文化建设工作,并不断创新进取,大力发展新农村图书馆事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出一点力量。

参考文献:

[1]徐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06,(1).

科技馆建设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三农” 服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使命。高校图书馆要准确定位在社会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位置,对于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公益性质,促进全社会公共文化共享体系建设,支持新农村建设,同时也推动高校图书馆自身的改革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农村的基本现状

1.农村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低,缺乏新农村建设的创业人才。

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训大量的新型农民,更需要培养在村务管理、农业生产、文化卫生、农技推广等方面起带头示范作用的领军型人才,这需要包括高校图书馆在内的各类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

2.农民信息获取能力较低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民应该是农业信息最基本、最广泛的用户群。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然而与农民对信息的迫切需求相反,我国农民用户却一直游离于农业信息资源使用者之外,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较低。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农民获取生产经营方面的信息渠道依次为电视、收音机、亲友传递,而通过收听有线广播、参加农业会议及通过县、乡农技站等获取信息比例仅为3.6%,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农业市场信息的比例几乎为零。

3.农村信息流通不畅

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信息流通不畅,许多农民在种植、养殖、销售等方面由于缺乏信息支撑,缺乏对市场行情的了解和预测,其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农产品在贮运、保鲜、销售过程中亦是如此。由于信息流通不畅,农产品贮不长、运不走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广大农民对农技、农资和农产品市场等方面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需要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方便、快捷、及时、全面的信息传递渠道,让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从而根据市场行情变化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生产计划。

二、高校图书馆为“三农”服务的意义

1.有利于繁荣农村经济

高校图书馆可以将丰富的农业文献资源服务于“三农”,使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如花草、树木、及各种果蔬种植,动物养殖和良种繁育技术,农副产品加工和水产渔业养殖等。并应用于农业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既可以丰富农产品种类,提高农产品质量,还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2.有利于缩小城乡二元差距

许多农民在农事之余,大部分时间用于闲聊、走村串户。生活枯燥、无聊,广播、电视是农民的主要信息来源。而城里居民可以在家上网,影院、书店、图书馆、市民广场等娱乐场所比比皆是,两者相比农村信息渠道较为单一。如果高校图书馆为“三农”服务,可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需要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有利于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和经济收入差距。农民可利用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各种先进科技知识指导生产,不断提高生产力,增加经济收入,脱贫致富,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

3.有利于提高高校图书馆专业学科馆员队伍的素质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是以专业学科为对象而设立的图书馆专业人员对口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通过组织农业方面的学科馆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服务,开发农业信息资源,提供面向农村的专业咨询和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设立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学科馆员队伍,可以提高学科馆员队伍素质,将高校图书馆职能扩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

三、高校图书馆为“三农”服务的途径与方式

1.指导农村图书馆业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图书馆的建设切实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但是,农村图书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农村图书馆藏书量少,开放时间亦也无保证,农忙季节甚至于闭馆。部分图书馆员缺乏图书管理的基本技能,不懂得图书管理的基本流程和规范,致使图书上架混乱,读者查找不便。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人才与资源优势,对农村图书馆员进行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分类、标引以及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结合农村图书馆藏书的特点,指导其进行科学管理,使农村图书馆的管理更加合理有效。

2.与地方政府合作进行农村网络信息平台共建、实现特色农业信息资源共享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启动了农业部的“金农工程”和“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科技部实施的“星火计划”、商业部实施的“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文化部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农村信息服务建设项目,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参与配合农村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咨询与服务功能。高校图书馆与农业有关的馆藏资源建设,要与当地政府充分沟通协调,实现同步规划,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农业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3.聘请农业专家、学者深入农业生产基层答疑解惑、现场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人力资源、专业特长、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组织高校农业专家、学者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因地制宜、围绕当地特色资源和主导产业,充分挖掘农业潜力,扩大种植、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增长模式。引导农民有序构建农产品生产与营销体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黄招玲.如何发挥农业院校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学,2009,(8):173-174.

[2]毛玉清.高校图书馆对农村图书馆的援助机制建设[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10).

[3]宝英图.浅谈图书馆建设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新科教,2011,(1).

[4]姜华.开展“三农”信息服务探要[J].图书馆学刊,2006,(2).

科技馆建设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公共图书馆;作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221-1

1 公共图书馆的概念

进入本世纪以来,党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是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各级政府资金的投入,县级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和村一级文化活动室都有了极大地发展。如何推进这一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是当前公共图书馆所面临的一个课题。

每个公共图书馆都是一个以图书和影像资料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文化机构。图书馆利用图书和影像资料以及所掌握的大量先进信息,用来提高广大人民的政治觉悟、科学、文学、艺术知识,推进他们的工作能力,从而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任务。

公共图书馆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离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比较近,许多科研成果、科技发明,都能尽快被公共图书馆所吸纳,是人们获得政治、历史、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信息的主要来源,这是公共图书馆的优势。

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在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如何使广大的农村人口真正享受到平等的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公民对知识的需求,缩小城乡差别,这是公共图书馆事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俗语说“农民富天下富,农民安天下安”。这就需要公共图书馆利用自己的优势大力支持发展农村的图书馆事业和其他一切文化活动。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我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公共图书馆有必要承担起这个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2 建设农村图书馆的意义

农村图书馆是最贴近农民的基层图书馆,是农民最好的第二学校和培训基地,承担着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科技普及、信息传播等职能。通过这一切帮助农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知识水平,现代生产技术水平,了解党的政策信息和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农村图书馆对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我国农村图书馆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办图书馆经费短缺和有关领导重视不够所致。虽然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图书馆的资金投入,但与应该投入的资金相比,还是微乎其微的。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应该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在最需要的县城或乡镇采取对口帮扶的办法,帮助一两个农村图书馆是大有作为的:一是帮助培训人员,实现农村图书馆的科学管理。二是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每年清点整理图书的机会,把本馆多余、下架的有用图书送到农村图书馆。三是大力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让当地领导和广大农民认识到农村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和争取多渠道资金的筹集。

利用公共图书馆信息量大,采购范围广的优势,帮助农村图书馆尽快采购到最急需的书籍。

图书馆通过管理,可以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地配置和组合,将现有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提高农村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极为必要。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请上来”、“派下去”或开班授课等形式,帮助农村图书馆培训管理人员。

3 建设农村公共图书馆的具体措施

在僻远农村,建立图书馆很困难,必须帮助他们克服许多困难。公共图书馆可以建立流动图书站,定期下乡,开展流动借书业务,把先进的文化、优秀的图书送到农民身边,以此引导农民读书热潮兴起,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依托图书流动站,有针对性地开展读书征文、知识讲座等形式贴近农民实际和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加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通过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促进新农村新时尚、新农民新气息。

送科技信息下乡是公共图书馆常用的服务方式,也是开发馆藏资源,加快信息传递,深受农民欢迎的成功之举。公共图书馆可以与农业科技部门联合行动,定期组织送科技、信息下乡活动,力求服务效果,力戒流于形式。

公共图书馆尤其要做到:一要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和引导,提高农民信息意识、增强鉴别分析和利用信息能力;二要抓住农业生产的规律,贴近农民的实际需求,坚持科技下乡活动;三要在送印刷信息产品的同时,定期公开召开农民座谈会、开展实用技术讲座,在服务形式、服务内容、服务效果上努力实现创新与突破。

现在农村的青年农民一般都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接受新知识很快,寻求新技术的欲望也很高。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购买了电脑.开始利用互联网,搜寻新的信息,学习新的知识。因此,公共图书馆可以开展网上咨询服务。可以变传统的书面咨询为通过电子邮件为咨询者提供解答;可以为上网的青年农民开展网络信息代查服务;还可以将相关网站、相关网页的信息合法下载,组成专题数据库提供给读者使用。

科技馆建设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馆;群众文化;发展提升;作用初探

科技信息时代,科技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阶段,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时展带动了公民对于科技的追随和崇拜,这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国家的科学普及工作中,可以通过娱乐化的方式进行。当前,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加快,科技馆作为基础性的科技文化传播场所,在丰富公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不可替代。当前,科技馆的现代化改革步伐加快,各种先进的运作理念正在被接纳以和运用。

一、科技馆对于群众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中共中央通过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历了艰难的探索,也经历了一些危机时刻,发展到目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阶段实属不易。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进程中,科技的力量是照亮封建迷信的指路明灯。根据中国的公民科学素养调查,国内的公民科技素质不如发达国家。大力推动科学文化普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意义深远。

1、科技馆推动群众文化建设意义

科技馆是科学知识普及的主要阵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吸引群众的广泛参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了加强全民族科技知识普及的迫切性,在政府的科学发展路线规划之下,科技文化发展应该跟上经济建设的步伐[1]。实际上,科技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建设不可分割。我国倡导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同时弘扬正确的人口生育观念,这些都是有科学技术依据作为支撑。科技馆通过一种科技展览的形式将科学知识传播到公民的心中,有利于群众理解国家的宏观政策。

2、文化建设时展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面临重要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应对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方面需要开展的工作任务巨大。在时展的道路上,公民的思想道德觉悟制约着国家的社会发展进步。党的会议中多次指出科技文化普及的重要性,人民需要的是与经济水平相互匹配的精神文化服务体系,科普工作对于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技兴国战略的关键工作[2]。科技场馆建设部门在时展的需求下逐渐走入到文化建设的主力地位。

3、数字科技馆的数字技术普及作用

网络信息时代,我国的科技场馆走向了数字化,数字科普不受空间的限制,互动感强烈,打开了数字时代的高速传播通道。数字化科普能够带动网络技术的更新面世,将多媒体、人工智能的最新理念传播给大众[3]。在这个娱乐化的信息时代,具有科技含量的展览形式可以提高群众的审美水平,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崇尚科技的风气。在各种形式的科技展览中,互联网相关的展览是最受大众欢迎的。我国还会将数字普及的重要性传达给社会各界,汇聚各方的力量推动我国的科技进步。

4、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化的科技场馆运用先进的信息科技,将科学资源进行搜集整合,然后经过数字化的设计处理,编辑成为多媒体素材放映给参观者。实际上,科技涵盖现代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参观的民众是社会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在科学普及的过程中,能够为各行各业的技术革新带来启发。科技场馆的艺术表现力极强,能够将生活百科、工艺技术、高端科技以人们乐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二、新时期如何提高科技馆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成效

1、加大科技场馆的建设投入

作为讲授科学文化知识的重点场所,科技馆的宣传方法和科学思想工作影响着群众的科技观念。在最为常用的科技展厅中,展览科技产品是主要的功能。新时期的科技馆注重优质的感官体验,在讲解人员的协助下,给予参观者视觉、听觉、触觉多维一体的感官体验,在高度仿真化的展示技术下重新定义科技内涵。科技馆的建设应该勇于突破,丰富和拓展功能,定期进行更新化设计,以吸引群众的参观兴趣。科技馆的另一重身份是娱乐文化休闲场地,力求给予参观者舒适的学习环境,才能起到优质的服务效果。

2、发展流动科技馆

流动科技馆是我国科学学会为了平衡区域科技展览差异而提出的创新型科学技术普及形式。移动化的数字科学馆能够将科技产品送到民众的家门口,根本上解决科技馆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要充分了解群众的需求,解决因为空间距离问题造成的参观困难,让更多的家庭能够感受到最先进科技的魅力。流动科普工作可以帮助解决落后地区的科技馆不健全问题,帮助推动基层科普工作,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增强数字科技馆的建设力度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互联网渗透到民众的衣食住行。在这个由互联网编织的社会网络中,科技展览应该充分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增强人们的文化交流。数字科技场馆丰富展现了最新的科技成果,通过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数字处理、优化的人机交互平台将参观者带入一个虚拟的科技世界,同时能够实现网络平台在线展览,随时随地向参观者开放。这对于场地紧张的地区来说,能够拓宽科普工作范围。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公众对于科学的好奇心逐渐增强,基层群众参与科学、分享科学的需求增多。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大国政策的顺利实施具有基础性作用。在全面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的前提下,社会的繁荣稳定有了最根本的保障[5]。因此,我们要从基层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认识到科技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对于科技场馆的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宋夏娟,陈亮. 信息化背景下科技馆对群众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J]. 科技传播,2016,02:5-6.

科技馆建设意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图书馆建设 作用与地位新农村建设

The rural library with new construction of countryside

Suxiaona

(Qingyang Library.Qingyang gansu.745000)

[Abstract]To achieve the magnificent goal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farmers is a need to be resolved. Only their overall quality of science and culture improved ,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an be permanently maintaining .Therefor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the rural libraries, around the center and its own role ,play their vital role.

[Keywords] library construction Effect and positionNew rural construction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乡村图书馆作为最贴近农民的基层图书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它在提高乡村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民知识更新、创新,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农民所需竞争情报和对称信息,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乡村和谐发展等方面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加强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富裕了, 接下来应该想到的便是高标准的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就目前的情形来看,农村文化活动中心不外乎室、游艺室、乒乓球室、以及文艺演唱活动室等,即使建起了阅览室,也仅仅是单纯的农业科普知识读本或一些过期的杂志,使得在农村的文化建设少了一个潜移默化的阵地。要争夺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人们的思想文化阵地,将他们的思想引入正确的轨道上来,破解他们在生产、活动中所遇到的一个个误区,乡村图书馆的建设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1政府投入建设图书馆

政府投入建设图书馆,是乡村图书馆建设的最根本保证。图书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教育基地之一,因此,各级政府应该是图书馆建设的主体和责任人,要进一步加强文化意识,在制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社区文化发展规划的同时,把图书馆建设纳入总体规划中,作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馆舍、设施、经费等方面予以保证。

1.2互相联合建设图书馆

采取“官办民助”或“民办官助”形式,由政府图书馆与企业(团体)联合起来,在乡村中建立图书馆,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走共同发展的道路,有力促进乡村图书馆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

1.3援助建设图书馆

由企业(团体)作为乡村图书馆建设主体的责任人,政府图书馆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从图书馆业务上给予指导和扶持,推动其发展,这是乡村图书馆建设发展的一种模式。

2、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我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推进“三农”的发展,而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任务。农村图书馆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基地,积极发展农村图书馆,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1营造读书氛围,提高农民素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八亿多人口在农村。农民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速度。据资料显示,我国全民平均教育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有2亿多人不识字或初识字,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也相对低,必然难以适应激烈竞争时代,这是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图书馆在精神文明建设,在社区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提高全民素质,消除文盲是一项极其紧迫的任务,应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革命导师列宁把图书馆教育视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支柱,他认为,图书馆和农村图书室,将在长时期里对群众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场所和几乎是唯一的机关。图书馆作为乡村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它向社会开放,广大读者进入图书馆,寻求知识,接受教育。图书馆在乡村文化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2振兴农村经济,实施科教兴农

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要进入市场,成为市场的主人,参予市场竞争,就需要可靠的产品信息、技术信息和加工信息。乡村图书馆通过报刊、图书借阅及编印农业技术信息资料,举办科技讲座,开展定题定点跟踪服务,解答信息咨询等服务,让农民群众广泛地接受信息、开拓视野,增长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使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生活观念逐步得以改善和更新,让广大农民生产有方、销售有路、致富有门。科技兴农是发展我国农业的长期战略方针。农民是发展农业的主体,又是农业科学技术的最终载体。乡村图书馆能够积极引导农民主动地学科学、用科学。通过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用现代科学文明打破他们的传统心理,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激发起强烈的科技意识和商品生产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培养了一代有文化、有理想、有智慧、有创新能力的新型农民,但城市社区的继续教育之风尚难以吹遍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乡村难以为继,众多已经毕业的初、高中生,其所学的书本知识随着繁杂的农事劳作不断退化,所剩不多,创新能力难以萌芽。乡村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多为农民采集和输送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帮助农民更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利用馆藏信息资源,通过摘录、摘要、汇编等方式,编印适合本地农业生产特点的科技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农民和专业户等等。在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中,农民们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更新观念、学到致富本领。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愈显迫切和重要。目前,我国大宗粮食产品的品质优势不如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小国,而价格优势亦不如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大国,因此,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已势在必行。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以对称信息和农业订单为依据,由于信息不畅和因特网尚未普及到农村,利用乡村图书馆网络,可以为农民输送种植、养殖,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的信息,同时也为乡村图书馆走向千家万户埋下希望的种子。当前,我国农副产品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农村乡村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谁最先掌握了竞争情报,谁就掌握了发展的先机,赢得竞争的优势。有识之士看到,不对称信息是农村致贫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民对现实中存在的事实缺乏了解,另一方面是涉农当事人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掩盖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以致农民上当受骗,造成农民不必要的损失。面对这种矛盾,乡村图书馆可以在对称信息方面给农民提供定额服务,送信息上门,从而减少或杜绝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2.3 丰富乡村生活,构建和谐家园

图书馆以文献资源丰富、知识门类齐全而著称,常被人们称为“教育机关”、“没有围墙的学校”,它不但具有传播知识信息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思想教育的功能。现代图书馆致力于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陶冶人。实践证明,科学的、健康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总是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消极的落后的文化无不对农业生产起阻碍作用。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积极的发展主流同消极落后的逆流相伴随,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道德进步与道德失范、科技迅速发展与封建迷信沉渣泛起、文化日益繁荣与“黄、赌、毒”屡禁不止同时存在。在一些农村歪理邪说盛行,封建迷信回潮,严重地腐蚀着一部分农民群众的思想。坚决抵制和摒弃落后腐朽的文化和思想糟粕,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文明程度,事关新农村建设之成败。乡村图书馆通过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健康而优秀的报刊书籍,使他们在阅读中陶冶情操,获得愉悦,汲取知识,从而使通俗文化得到引导、“黄、赌、毒”得到打击。丰富的书刊与各种读书活动,吸引农民走进图书馆读书看报,使其远离牌桌、和低级庸俗的活动,让文明健康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乡村图书馆不仅是党的路线、方针的宣传基地,也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基地。利用报刊、图书积极地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用老少皆宜,通俗易懂的宣传形式,通过报刊阅览、板报、读书心得展览、图片展览、演讲会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知识,反对封建迷信、及一切不良行为,引导农民创建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生活,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乡村图书馆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更新农民传统观念、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腾飞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农村的主体文化,乡村图书馆只有健康协调蓬勃的发展,才能实现广大农村社会整体文化的全面发展,也才能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目标,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随着国家的富裕,农村乡村财力的增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二十一世纪是我国乡村图书馆事业大发展的世纪,乡村图书馆将真正成为广大农民自由获取知识信息的最佳场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必将出现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

[1]许江涛.区县图书馆自我发展的新形势――走分馆之路。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1)

[2]肖伦展.《图书馆学基础》

科技馆建设意义范文第7篇

(一)农村缺乏建设新农村的人才,对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的迫切需求

1.农业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比率较低,导致建设新农村缺乏技术人才。

同欧美等发达国家高达80%的转化率相比,我国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比率还是比较低的,还不到50%,信息向生产力的转化率有待增强,这就需要图书馆发挥自己的信息传递职能。

2.农业专家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经营培训效率低,导致建设新农村缺乏经营人才。

很多农民即使找到了好的致富项目,也会因为缺乏技术或者不懂经营而没法达到预期目标,甚至血本无归。这就需要图书馆体现自己的技术服务职能。

(二)高校图书馆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同时也是其自身发展建设的需要

1.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领域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同时得以拓展。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就需要高校图书馆依托校园网的教育资源,构建服务三农的教育平台,加强硬件建设,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数据库,更充分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2.高校图书馆的馆员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同时素质得以锻炼和提高。

高校图书馆馆员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过程中,既需要组织文化宣传和科技培训,又需要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检索服务,使得馆员自身的能力素质在这个既是组织者又是管理者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和提高。

3.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同时得以强化。

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中,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高校图书馆利用现代化媒体和远程教育的手段,将一些简明易懂的科技信息传播给农民,强化了其在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中的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一)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政策基础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一个内部机构,其面向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高校师生。尽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求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但高校图书馆只有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下,才能统一认识,连续性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2002年2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二十一条规定:“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要形成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上面的两条法规政策,既明确了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责任,也明确了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政策基础。

(二)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图书馆重要的社会职能是社会教育,就是说,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料是每一个合法公民都有平等的权利来进行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正是高校图书馆社会职能的一个重要内容。

1.思想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应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思路,就是要立足地方,发挥馆藏与技术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同时也奠定了高校图书馆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的思想基础。

2.馆藏基础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一般都是当地区域性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馆藏有大量的图书、电子图书、中文期刊数据库等,无论种类、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农村文化站、图书馆(室)难望其项背的。高校图书馆的丰富馆藏资源是其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的物质基础。

3.技术基础

高校图书馆具有相对于农村而言非常先进和完备的技术设备。如高校图书馆都拥有网络服务器,可以24小时向读者提供网络文献信息服务,实现各类文献资料的管理的自动化。高校图书馆先进技术设备和完善的技术手段是其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的技术基础。

4.人才基础

科技馆建设意义范文第8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基层图书馆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如何发挥其作用,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力量,全面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和探讨的课题。本文对此提出以下认识和建议。

一、图书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地位

1. 图书馆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图书馆是文化活动场所,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浓厚的文化氛围,宁静的阅读环境是人们学习休闲的好地方。图书馆通过文献信息传播,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渗透到人们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并激发他们通过加快发展改变农村面貌的强烈愿望和奋斗热情。

2. 图书馆是终身学习的学校

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我国有13亿人口,8亿在农村,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在这方面,素有“自修大学”之称的图书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在终身学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图书馆服务对象不受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种族、宗教信仰的限制,人人可以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其次,图书馆提供各门类、多层次的信息知识,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要求,真正达到学习提高的目的。

3. 图书馆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图书馆收集传播的大量科技知识和信息资料,帮助人们从中获取有价值的知识信息,拓宽致富门路,增强致富本领。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信息服务工作成为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信息服务、参考咨询、跟踪服务是今后图书馆专业工作的核心。图书馆运用传统和现代的信息传递手段和方式,完成信息资源的收集、筛选、传播和利用,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广大农村服务,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为生产者提供及时的有价值的商品信息,达到农业增产、产品适销对路、农民增收的目的。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可以举办科技报告会、讲座、展览等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增强科技意识,培育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4. 图书馆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技术帮助

大部分农民还不会利用因特网查找特定内容的信息和资料。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向他们传授网络信息检索方法,使他们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而树立信息意识,从而使农民能够使用网络上的搜索引擎工具和特定的农业信息平台网站,快速查找各种信息,以及时调整种养结构和市场销售方向。

二、我国基层图书馆生存和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现阶段,我国的基层图书馆在生存和发展上面临着突出的问题,体现在:

县(市)级公共图书馆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县级图书馆的四大难题:第一,馆舍老化破旧,设施设备落后。中西部地区的绝大多数县级图书馆的馆舍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建筑,正成为危旧房,有相当数量的县级图书馆没有计算机。第二,购书经费严重不足,县级公共图书馆逐渐“空壳化”。县级图书馆职工的工资财政基本都能支付,可是购书费、业务费少得可怜。据统计,目前中国县级图书馆的总数量占到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总量的83%,而县级图书馆每年的购书费只占到全国各类图书馆购书费的15%,购买新书的数量和支撑这个数量的购书经费,与县级图书馆在全国图书馆中所占的比例严重不协调。第三,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据中国图书馆学会调研,整个县级图书馆工作人员可称为“庞大”,但来源、构成杂乱,专业人员奇缺。第四,读者日渐稀少。由于没有新书没有电脑,吸引不来读者,经常是馆员比读者多。总之,没有经费,便无法补充资源;没有资源,图书馆就形不成服务能力;没有服务能力,就吸引不来读者;没有读者,图书馆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发挥作用就成为空谈;看不到图书馆的社会作用,盼望政府增加对图书馆的投入又成为难题。因此,相当数量的县级公共图书馆都陷入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

部分乡镇图书馆面临关闭。我国目前有44000多个乡镇级行政区划,除去5700多个乡镇级的城市街道办事处,县辖乡镇约4万个。在经济发达地区,乡镇图书馆发展得很快,已相当有规模,成为公共图书馆事业中的一支新生力量。但必须看到,近几年来全国乡镇图书馆事业出现了两极分化:一部分随着乡镇的繁荣而进一步壮大了;一部分因各种原因而再次关闭了。目前,乡镇图书馆勉强维持开馆的约占26%,其余处于时开时关或完全关闭状态。乡镇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以及目前的苗头,反映了乡镇图书馆建设的不稳定状况。由于诸多原因,部分乡镇的文化站、图书馆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花架子。乡镇图书馆是与广大农村联系最为密切、最直接的文化教育机构,它们现阶段不容乐观的发展状况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采取积极的措施,发挥基层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针对上述基层图书馆在生存和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新形势下农民群众的多种文化信息需求,我认为,当务之急要思考并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政策上给予支持,资金上加大投入。一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发展图书馆事业的优先战略应该适当作出调整;二是公共图书馆事业资源配置的优先顺序应该在加大投入总量的基础上向基层图书馆倾斜。

2. 以加强县级图书馆建设为重点,带动乡镇图书馆的建设。在我国目前的公共图书馆体系中,县级图书馆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没有资源丰富、保障有力、服务到位、运行高效的县级图书馆,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和图书馆服务系统的链条就会中断。县级图书馆自顾不暇,也会制约乡镇图书馆的发展。据专家测算,如果每年每个县级图书馆有5万元的购书经费,就能正常运转。可以说,政府投入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县级图书馆的现状。县级图书馆在得到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应尽最大努力帮助乡村两级加强图书馆(室)建设,并把它们作为公共图书馆驻扎在农民中间的情报站、信息传播站、科技推广站,充分发挥它们的前沿阵地作用。

3. 解决基层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提高服务水平。一是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并提升他们的敬业精神。特别是馆长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升,通过对基层图书馆长进行全面、系统地培训,使他们的观念得以更新,视野得以开阔,思路得以转换,专业水平得以提高,从而带领图书馆团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二是提高服务效益。在政府增加投入的同时,图书馆必须强化内部管理,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益,发挥社会功能。

4. 关注和重视农民群众的多种文化信息需求,尽可能地拓展服务内容和切实推进服务方式的转变。其一,开发馆藏资源,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基层图书馆可根据本地农村特点和农民的需求,大力挖掘、开发馆藏文献资源,对各种文献进行广泛搜集,整理、分析和加工,编辑如索引、指南、综述、动态、评介等,分阶段将有关农业政策、科技信息、商品流通、市场预测等信息编印成科技信息小报向农民发放,使他们在生产经营中具有前瞻性,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二,建立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促进农业文献共享。基层图书馆开展“科技兴农”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馆藏,为了促进农业科技文献的资源共享,应建立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加快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化、网络化的步伐,以满足各种农业科技信息要求。其三,营造学习环境,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基层图书馆可作为读者的技能培训基地,提高读者的整体素质。基层图书馆可主动与当地农业部门联系,利用他们的人才优势,联合举办实用的培训班,如养殖、种植、加工、实用技术等,以帮助农民提高科技水平,达到培养人才科技兴农的目标。其四,切实推动服务方式转变,提供多种有实效的服务方式。基层图书馆在科技兴农工作中,除了送科技书刊下乡、召开信息会、印发农业科技信息资料、进行定期服务和跟踪服务等服务方式外,还可利用现代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增加为农业经济服务的新途径,如替农民各类信息,介绍本地区的农业情况,搜集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和农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成果以及外出务工等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作者单位:普宁市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李国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图书馆.当代图书馆,2006(3)

2、李翠平.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特点、问题及对策.图书馆,2006(4)

3、郭静波.基层党校图书馆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4、金晓君,曾小红.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图书馆服务方式的转变.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9)

5、何娟红. 建设学习型的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图书馆的建设.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3(4)

6、林美香. 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6(17)

7、韦天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当代图书馆,2006(2)

8、刘金元. 乡镇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在新农村经济服务中的作用. 中国科技信息,2006(9)

9、姚春兴.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6(2)

10、刘斌. 加快基层图书馆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 当代图书馆,2006(4)

科技馆建设意义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信息资源;图书馆;共建共享

军队院校图书馆是院校的信息中心,是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支撑和保障的服务机构,其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制约着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出版物、网络文献信息、多媒体资源等数字资源在图书馆资源收藏与利用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受存储空间、经费不足等客观原因的制约军队院校图书馆不但难以全面和完整地收集文献,也难以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在网络环境下,国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研究日渐受到重视,成为图书馆领域发展的趋势。

1.军队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性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遗漏,有利于形成系统的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公平合理使用,有利于使总部对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得到优化使用。

2.军队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制约因素

2.1思想观念滞后

虽然近几年军队院校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步伐很快,各馆在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方面也都做了努力,有了长足进步,但从整体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军校图书馆仍然存在观念滞后的问题。“小国寡民”思想依然存在于院校文献信息服务工作中,共享意识普遍薄弱,缺乏全局观念和开放共享的胸怀,本位主义思想严重,视馆藏文献为本馆私有,漠视共建共享。其实,再有经济实力的图书馆,也不可能满足本馆所有读者的所有阅读需求,因此,这种本位主义的思想是极其狭隘的,严重阻碍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创新发展。

2.2技术兼容性差

军队院校图书馆之间技术兼容性差,系统软件和文献信息标准化不够。各图书馆所使用的软件各不相同,给文献信息的联网检索和传递带来了极大障碍。数据库结构、编程语言、操作系统不同,信息资源的描述方式不统一,文献标引规则不统一,集成系统缺乏标准化等,严重制约我国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层次。

2.3信息安全因素

当前由于保密技术的不完善、网络传播的随意性、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犯罪等使网络安全变得更加严峻和复杂。再者由于目前尚无完备的网络信息资源保护法,鉴于知识产权因素的考虑,许多图书馆都不愿意或不敢将其全部文献信息网络化,如何在网络资源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4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军队院校图书馆实现网络化,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必须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队伍。军队院校图书馆人员成分复杂,高素质人才、专业人才少,尤其是熟练掌握情报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外语知识的人才少,很难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

3.军队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措施

3.1转变观念,增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意识

军队各院校图书馆应该克服和彻底摒弃信息资源共享的保守主义、形式主义和本位主义思想,真正树立全军一个馆,全国一盘棋的思想,从全军乃至全国的大局着眼,树立开放共享意识,加强协作协调,扩大纵横联系,扩大读者范围,打破馆际界限,使他馆资源为我所用,也让我馆资源在其他馆发挥效益。

3.2建立共建共享制度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才能顺利健康地进行。制度既是一种规范,也是一种顶层的设计。总部机关应当制定或委托军队院校图书情报联席会制定有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制度规定,特别是共享方面的制度规定,从而使军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制度化。对于总部立项的项目,要明确共享的范围、数据更新的频率等。对于自行建设的项目,要制定补偿制度,使建设单位可以放心地把自建的资源拿出来给大家共享,建设单位付出的劳动和投入的经费也得以某种程度的补偿,从而使后续的建设工作能够长期进行下去。有补偿机制,同时还要有惩罚机制。对于总部立项并投入经费建设的项目,凡是不能为其他单位提供应有的共享服务的,应当给予一定的惩罚。

3.3强化数据库建设,规范网络数据标准

数据库与网络化建设是文献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的物质基础。建立这个基础靠一个或几个馆是不可能的,必须实行总体布局,改变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的现状,统筹构建各类文献数据库、各学科的科研及信息数据库、各学科科研成果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等,形成一个多功能、多层次、较完整的文献数据库保障体系。标准化、规范化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要想实现信息的共建共享,各图书馆数据库必须能够相互交换和利用,这就要求推广、实施统一标准,运用科学的分类和标引工具,对数据进行规范处理,力求做到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各图书馆在建立自己特色数据库的同时,应借鉴国际通用的标准,参照国内已制定的规则;建立统一的机读格式,保证标引规则及数据的定义标准、文献类型描述标准、数据加工、数据采集、数据操作、数据检索、数据传递、数据交流以及数据维护等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只有按照标准建立起来的文献资源,才能实现联机检索,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3.4加强馆员队伍建设

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图书馆应引进一批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有专业知识,叉擅长计算机知识、网络通讯知识以及外语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对馆员进行培训。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馆员刻苦钻研,认真研究信息检索技术、网络安全保护技术等;在人员管理上,实现馆员优化组合,调动馆员的积极性,以期更好的完成新时期的新任务。

4.结束语

加强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拓展图书馆服务功能的物质保障,是今后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尤其在目前军队院校图书馆资金、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失为一种既科学又有效的合作方式。军队各院校图书馆要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把握建设方向,突出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模式,使图书馆的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提高军队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的保障能力。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项相关制度标准的建立健全,相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明子.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现代情报,2009,(4).

科技馆建设意义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图书馆;新农村建设;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048-0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物质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识,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指出,必须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来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的桥头堡,如何发挥其丰富的资源优势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成为需要认真对待和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广大农村已基本摆脱贫困,然而与城市相比,农村依旧有一定的差距。其根本原因就是农村信息缺乏,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差,科技信息传播渠道利用率较低,农业资源使用成本高;许多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农村信息化认识不足,使一些科技信息传播渠道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有些农村信息质量低,信息内容实用性不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轻视信息资源开发;有的农村地处偏僻山村,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与外界联系小。有些地区的劳动力过多,他们大多没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没有一技之长,农民对知识、文化需求很迫切,但由于种种的客观原因,他们只能安于现状。在现阶段,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有所改变,从过去只是少数人的爱好,变为现在广泛的“求富,求知,求乐”。农民们的文化需求不仅仅只是娱乐了。他们需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致富本领,农民们渴望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获得市场信息,了解法律常识,达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思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把农村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必须着眼于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和服务机构,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丰富的馆藏优势,为广大农民农村服务,为农村建设发展服务。

二、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优势

1.拥有强有力的人才优势。地方高校内聚集有一大批科技人才,他们是一支较强的科研队伍,其中有一些专家教授长期承担着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各院系内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会对地方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这些优秀的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开发搜集整理信息资源,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这些优势是地方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无法比拟的

2.馆藏文献资源丰富。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担负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其服务的绝大多数对象是校内读者,因此有着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藏书系统完整,学科齐全,信息含量高。特别是近年来实施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程,对本科院校图书馆年均藏书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所以各大院校都十分重视,加大了图书资料的购置经费投入,图书馆馆藏文献增加较快,而且馆藏紧扣教学课程建设,文献也具有较高质量。其次,许多地方高校已有多年的历史,多年的积累积淀,也使他们的图书馆藏书非常丰富。

三、地方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措施

1.扩大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在现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在完成本校师生教学科研信息服务的同时,将服务范围辐射到农村地区,面向农村和农民读者开展信息服务,让广大基层工作者和农民朋友有书看,并且将农业科学技术信息、科普知识送到家门口,送到他们手中。

2.与农村联合建立农家书屋。地方高校图书馆以农家书屋为服务平台,展开多方面的合作,通过农家书屋接受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丰富馆藏信息资源,地方高校图书馆有专门负责的人员定期到农家书屋做志愿服务,基层组织负责做好农家书屋的日常管理与支配,通过这种合理的对接合作,将农家书屋发展成广大农民读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第一阵地,将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新的致富信息送到农民朋友手中。这也会使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很广阔的领域,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去。

3.培养农民的学习热情,增强信息意识。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和南部山区,受地理环境条件限制,交通不是很便利,信息也不够畅通,农民朋友对社会信息的认识度不够重视,农业生产商品意识薄弱,农业相对滞后。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来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把馆藏中丰富的关于农业、农村等知识利用农村书屋、文化长廊、讲座等灵活多变的形式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农民朋友在休闲中学习到有价值、又实用性的知识。培养农村的科技干部,激发党员学习热情,发挥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农民朋友,培养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和氛围。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高校图书馆和农村科技工作者相距遥远,为了能更好地随时随地地为农村科技工作者服务,应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为农村读者开设一条信息资源专线,可以通过有线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QQ视频、QQ邮箱等联系方式,保持和农民朋友时时沟通,事事联系,对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技术等问题,及时联系学院及相关专家予以解答,从而防止他们可能因操作不当而导致农业生产遭受损失的情况发生。为农村读者提供经过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加工的信息资源,主动地提供专题服务、参考咨询等形式多样的服务。

5.规范化支农服务制度。地方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积极参与“三下乡”活动,深入农村,调查了解广大农群众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送去一些科学的生产技术,为部分需要借阅图书报刊的农民读者办理图书借阅证,为有条件的县、乡、村文化机构开通图书馆的网络服务,以丰富农户的文化生活,激发他们爱科学、爱技术、依靠科技致富的积极性。同时,也应与当地乡镇、村委会和文化部门相结合,积极地创造条件,为广大农民们服务,而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来保障支农活动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建立起规范的长期合作机制。

四、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1.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自身的作用。图书馆是一个藏书的地方,但同时也是一个看书的地方。只有为最广大的读者服务,才能使其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利用。就山区而言,农村人口多这个特点,要求地方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理和人才优势,深入到农村去,倾听农民的心声,了解农民所需所求,否则即会失去最大的读者群体,从而限制和阻碍图书馆的自身发展。对于地方高校图书馆来说,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无疑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高校图书馆乃至整个图书馆事业,要想突破瓶颈,找到自身不足,发挥优势,就必须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这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最好选择之一。

2.可以满足广大农民对知识的渴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却产生了一种与之极不相称的现象,那就是图书供应的渠道少,图书品种少,难以满足广大农村读者的需要。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供销社担负着图书的采购、供应功能。但伴随体制的转变,供销合作社大多承包给个体工商者,而大多数个体工商者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不愿经销这种获利甚微的特殊商品,因此,图书供应在农村几乎成了空白,这恰好给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方面可以弥补供应渠道的不足问题,满足广大农村读者对图书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地方高校图书馆获得更广大的社会效益。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我们必须拥有一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懂经济、会管理、守法制、讲文明的新型农民大军,才能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发展。目前,很多农民朋友也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已开始积极地学习文化知识,地方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服务刚好符合农民的要求。

3.可以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于新农村,高校图书馆的人才资源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服务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高校图书馆内的在职人员,是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新技术的操作和应用,善于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信息,能够结合社会需求开发出各种层次的信息产品,开展不同类别的信息服务。他们不仅能够把图书馆的书籍整理好,为农民朋友带去合适的有用的书籍,而且还能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帮助农民朋友认识知识的重要性、培养阅读兴趣。人才优势,是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保障,是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产提供高效服务的基础。

4.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先富帮助后富。“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决定的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会给农村带去丰富的文献资源,可以让农民朋友们在农闲时去浏览,帮助农民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普知识,拥有了这些知识,掌握了一些先进的种植、饲养技术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更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距。

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提供服务,通过地方高校图书馆支持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一个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慧玲.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思考[J].农业考古,2011,(6).

[2] 沈霞.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信息资源建设服务的思考[J].沧桑,2011,(2).

[3] 吕能文.地方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的服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1).

科技馆建设意义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资源优势 人才优势 新农村建设 服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我们党要实现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最早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来的。后来,中央又连续出台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一号文件,对新农村建设做了全面的战略部署。十七大报告更是强调,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要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搞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由于高校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所以必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那么,如何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和根本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06年,中央专门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中央再次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更加全面系统的安排部署。连续两个一号文件的出台,中心任务都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说这是党中央总揽全局、着眼长远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因此,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投身于这场伟大的建设之中,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状

从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我国各地农村开始积极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去。然而,就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实践来看,各地的发展现状很不平衡。有的地方既重视经济建设,也重视文化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这些地方的农民在物质上极大充裕的同时,精神上也非常充实。但也有的地方,却只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文化建设。尽管当地的经济建设搞得比较成功,但当地开展的文化活动不仅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的需要,而且在方式上比较单一,在内容上更是不能贴近农村实际生活。更有甚者,在有的地方,镇村两级文化设施特别是村文化室的建设相对滞后,镇村业余文艺人才比较缺乏,农民参与和迷信活动的现象较为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人精神空虚、麻木不仁,同时也说明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开始在农村沉渣泛起。经过调查发现,农民文化需求集中表现为从过去只是少数人兴趣爱好的单纯求乐变为现在广泛的“求富、求知、求乐”,农民不仅喜欢娱乐,而且需要掌握科技知识和致富本领。农民渴望通过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掌握科技知识,获得市场信息,了解法律常识,达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的。农民的这种客观需求,要求科技下乡,也要求文化下乡。因此,就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和帮助他们。这就给高校图书馆走出校门,到农村去发挥自己的特有优势和特别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三、高校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可以提供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持和有价值的信息服务。新农村建设首先是经济建设,而搞经济建设,一需要资金,二需要技术,三需要懂经营会管理的专门人才。在这些方面,各地农村的发展状况是不一样的。就其大部分来说,新农村建设首先急缺的是技术和人才。而地方高校作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等人才的学校,在技术和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可以为地方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地方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工作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信息服务技术专业人才,他们不仅有丰富的图书管理、文献信息收集与处理的实践经验,也具有根据社会需求来开发、挖掘、创新各种信息产品的能力。地方高校图书馆还具有能够组织协调高校各门学科的专家、学者、教授等专业人才,进行课题攻关、技术培训、产品开发等优势条件。高校图书馆应在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主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特别是要将信息服务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开发适合当地社会需要的信息产品,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创造经济效益。这不仅是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2.可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关系到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可是,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远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形势的需要。一是中国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二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三是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很多地区的农村文化相对贫乏,很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与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相适应。而且由于文化生活的贫乏,使封建迷信、等乘虚而入,污染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按照“十七大报告”精神要求,图书馆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服务。从根本上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高校图书馆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1.提高认识,增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自觉性。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是全面落实科

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从学校领导到图书馆工作人员,都应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意义,并增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自觉性。高校图书馆只有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才能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的同时,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真正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反过来,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也可以促进高校图书馆的自身发展与建设,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2.培训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生力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生力军是农民,搞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大多都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因此,要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对农民进行广泛地培训。首先,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有高校图书馆一千多所,拥有5亿多册藏书及大量的电子文献和网上文献,超过了所有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量。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图书下乡、文化下乡等活动,让农民养成爱科学、爱读书的好习惯,从而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破除陋习,树立一种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其次,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丰富的人才资源,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地方高校图书馆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专家队伍,工作人员也大多数经过专门的训练,完全可以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不同要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掌握足够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3.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和智力支持。在我国,一方面是人均耕地非常少,另一方面是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低下。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首先发展现代农业。高校科技力量雄厚,每年都有大量科技成果问世,但是科技成果推广工作却相对落后,科研成果转化率不到三分之一。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它拥有丰富的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料,如图书、期刊、报纸、光盘、声像资料等。这些文献资料内容丰富、专业性强、准确性权威性强、情报价值高,是县、乡等地方公共图书馆所不能相比的。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主动为农村提供科技信息情报服务,牵线搭桥,并促成科技成果向商品和生产力转化。另外,高校图书馆可以指导帮助农民建自己的图书馆、阅览室、网络室等文化活动室,在图书借阅、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等智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4.为城市广大农民工兄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现在我国有两亿农民工,这是从事城市建设的庞大的生力军,将来也必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但是,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大都很贫乏。有一媒体曾在北京对农民工搞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逾八成农民工,主要靠睡觉、闲聊打发工余时光;近六成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超过四成的受访农民工没有一本书。调查还显示,47%的受访民工说自己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只有不到10%的人表示每天工作“8小时以内”。新华社的调查以沉重的事实给政府以及城市管理者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充实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其实,这个调查也给高校图书馆提出了一个课题,即高校图书馆如何为农民工服务。一方面,农民工渴望通过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掌握科技知识,获得市场信息,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公民素质。另一方面,农民工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提高自身的机会很少。既然高校图书馆是国家公益事业,是国家文化产业的一部分,那就理应向全社会开放。对于农民工兄弟及其家属,包括子女,我们的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办文化夜校,免费提供借阅服务,甚至主动上门提供信息等方式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

5.积极参与新农村调查研究,为领导决策服务。搞好新农村建设,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由于我国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各地乡镇干部和农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和认识不同,领导水平和方式方法也不同,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可能是急功近利,有的可能是好高婺远,有的可能是形式主义。高校图书馆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应该是一边参与,一边进行调查研究。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及时总结经验,并及时反馈给各级领导,以利于领导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部署,从而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高校图书馆作为人类图书收藏中心和科技情报信息中心,可以通过知识传递、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智力支持等作用,直接或间接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反过来,高校图书馆通过参加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活动,也会促进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江华,董诗平.试论高师院校图书馆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J].图书馆论坛,2007,(1):122-123.

科技馆建设意义范文第12篇

一、更新思想观念,提高认识

1.变传统观念,树立为经济服务的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在人民群众中间逐步形成,并对传统观念产生激烈的冲击。图书馆事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就要及时清除那些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传统观念,如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把图书馆视为“藏书楼”重藏轻用的观念等。这些观念导致图书馆工作难以走出封闭与被动,致使大部分书籍很难流通起来,实现文献资料的价值。因此,图书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参与市场经济,充分发挥知识、信息、情报的优势,拓宽服务领域,更新服务方式增强商品经济观念,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2.树立竞争效益意识。在图书馆危害性思想的改革过程中要破除平均主义思想,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把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服务水平都与经济效益挂钩,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思想教育和物质刺激的手段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而达到优化队伍,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同时,还要树立用户至上的原则,变单一收藏为多样化收藏,逐步加强信息载体的建设,拓宽文献收藏范围,及时高效地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二、改革处理机制,创造自我造血功能

1.改变管理机制解决经费问题。图书馆事业是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它受政治文化经济制约。目前图书价格不断上涨与购书经费严重不足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仅靠国家财政拨款已难以维持。据有关资料统计,1983年平均每本书价1.93元,2006年竞达到20.00元,书价上涨幅度越来越大。图书馆只有取得稳定的发展,否则图书馆藏书建设指标就会下降,这就要求我们将图书馆管理机制由事业型向经济型转变,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走经营创收之路。

2.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图书馆既要讲社会效益又要讲经济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充分发挥图书馆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各项有偿服务活动,直接面向市场,努力争取领导及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与有专业性研究机构、公司和厂矿企业联系,搞定题和跟题服务,有针对性地及时准确全面地向用户提供信息产品技术资料等,大力开展“以文补文”活动,把创新活动贯穿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推广之中。

三、加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

科技馆建设意义范文第13篇

一、乡镇图书馆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农村文明的建设只能靠农民文明素质的提升,因此,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图书馆在新的历史时期拓宽服务范围的重大举措。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引导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村主人,文化部门责任重大,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部门的重要力量之一,更是责无旁贷。乡镇图书馆是图书馆事业中最贴近农民的基层图书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门户,乡镇图书馆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时代的农民,促进农民知识结构的更新,为农民提供所需竞争情报和对称信息,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和乡镇和谐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乡镇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果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图书馆的发展理念联系起来,则新农村建设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因为图书馆的宗旨就是通过为群众提供各种形式的知识信息与文化服务,来满足他们在终身教育、自主决策、文化发展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乡镇图书馆既是最基层的公共图书馆,又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它面向基层无偿或者有偿地服务于社会大众,可能影响到每个社会成员及其整个人生历程。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是农村的一个知识宝库。通过书刊流通,可以逐步培养一大批喜欢读书的群众,进而在农村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发挥社会教育、情报服务和文化娱乐职能,开发读者的智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文化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哪个地方最繁荣最富裕,就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设施,为当地人们提高文化素质提供服务。尤其是在人口众多的农村,农民需要学文化和科技,了解信息。因此,乡镇图书馆要为农村营造健康的社会风气,提供新的理论和观念;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技常识;提供多层次的农村商品生产信息和市场经营方法。让新一代农民找到自学成才和全面奔小康的方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一种新型文化阵地。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农村的年轻一代基本上都达到了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广大农民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现代社会人们的新观念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缩短了城乡之间的差别,精神文化开始走进新农村,广大农民渴望知识,渴望进一步提高文化素质。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也需得到满足,但是如果没有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精神生活就要走向错误的方向,而乡镇图书馆恰恰是能给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提供“精神食粮”的宝库。

三、乡镇图书馆大力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1.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为农民提供信息

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要进入市场,成为市场的主人,参与市场竞争,就需要丰富的产品信息、技术信息和加工信息。乡镇图书馆利用馆藏资源如报刊、图书及农业技术信息资料,举办科技讲座,开展定题定点跟踪服务,解答信息咨询,让农民群众广泛地接受信息,开拓视野,增长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使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生活观念逐步得到改善和更新,让广大农民生产有方、销售有路、致富有门。科技兴农是发展我国农业的长期战略,农民是发展农业的主体,又是农业科学技术的载体,乡镇图书馆能够积极引导农民主动地学科学,用科学。通过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用现代科学文明打破农民的传统心理,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形成强烈的科技意识和商品生产意识。

2.通过对馆藏资源的深加工来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图书馆培养了一代有文化、有理想、有智慧、有创造性的新型农民,但城市社区的继续教育之风尚难以吹到乡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乡镇不够强大,众多已经毕业的初、高中生,其所学的书本知识随着繁杂的农事劳作不断退化,创新能力难以发展。乡镇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作用,由传统手工提供浅层次服务转向文献的深加工领域,开展有序、主动的跟踪服务,提供科技查新服务,二、三次文献加工服务等等。根据农民的个性和学习特点,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广开思路,活跃思维,发展个性,拓宽视野,促进创新思想的发展。引导农民利用电子文献,采集和输送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帮助农民更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3.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文化部倡导的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种重大的公益性文化传播方式,其可行性在于信息来源广、内容新、传播快,能够满足广大求知者的需求。乡镇图书馆仍然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服务水平,信息提供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业务逐渐萎缩。要让信息资源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出台自上而下地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方案,对设备配套、资金筹措、分布点设置层层督导落实;加大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对整个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以保障工作的延续性;加大针对农民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积极参与到享受文化先进成果的队伍中来。

4.加强乡镇图书馆(室)业务辅导

强化基层图书馆(室)业务辅导工作,发掘利用基层网络的前沿知识信息资源。包括设立基层图书流通点,培养先进典型,举行农村经济建设研讨会,建立读书示范户档案,开展读书用书活动,科技致富信息……图书馆可以举办现代科技、生命科学、人与自然、环境保护等专题展览,通过推荐新书、征文、智力竞赛、讲座、报告会、夏令营等活动,向包括青少年等在内的农村广大读者展示图书馆的博大精深,提供学习知识的平台。

5.为农民读者服务的几种方式

(1)借阅法:乡镇图书馆把农民需要的图书、信息、文献资料,直接借给他们使用。

(2)编辑二次文献法:乡镇图书馆工作人员针对农村的需求,利用馆藏信息资源,通过摘录、摘要、汇编等方式,编印适合本地农业生产特点的科技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农民和专业户。

(3)代译查新法:现代科学信息有的是外文资料,有的是专业术语、技术数据。农民在使用技术文献时,有的看不懂,有的不理解,需要请人翻译或讲解。

(4)举办培训班法:乡镇图书馆不仅要为农民送图书、送科技、送信息,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倡导科学种田、科技致富,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5)图书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包含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农业发展提供网络信息和文献信息。计算机是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工具,可以通过网络帮助农民查找有用信息,检索有关文献,解答咨询,当好农民的参谋。

科技馆建设意义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图书馆 基础理论 培训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254-01

1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概述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是关于图书馆现象的一般理论知识。它是由关于图书馆现象的一般性认识问题的理性知识和关于图书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共性问题的理性知识等构成的思想体系。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由理论图书馆学、实用图书馆学和专门图书馆学组成的,这三大门类下又有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理论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学一般原理的学科,它为整个图书馆学提供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描述整个图书馆发展的概貌,对图书馆学的其他组成部分和相关部分起着指导作用。

实用图书馆学是在理论图书馆学所提供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图书馆具体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而形成的一大门类,包括图书馆工作规律、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现代化等实际工作领域。图书馆管理学主要研究图书馆管理活动及其客观规律,包括图书馆管理的原则、功能、方法,各项工作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图书馆领导人员配备、机构设置、工作组织、工作计划、岗位职责、工作定额、工作统计、建筑设备、效益评估等等。图书馆服务理论是研究图书馆服务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服务对象、读者心理、图书馆服务方式、服务效果评价、服务过程中的社会因素等问题。图书馆现代新技术研究我们可以把文献和图书馆都看成是一种技术进步的成果。特别是当代的图书馆,它是许多新技术综合应用的产物。图书馆现代新技术研究,内容包括探索图书馆由手工操作过渡到机械化、自动化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实现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图书馆工作的自动化。

专业图书馆学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分别进行专门研究而形成的图书馆学分支学科。它以某一类型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不仅要根据理论图书馆学所提供的基本理论来研究该类型图书馆各方面的特点,也要按着实用图书馆学所提供的一般方法与技术来具体研究该类型图书馆的工作和管理问题,从而形成专门图书馆学的众多学科分支,诸如公共图书馆学、大学图书馆学、儿童图书馆学等等。

2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特性

2.1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抽象性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对图书馆实践和其他图书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应起到根本性的、深层次的和普遍性的指导作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学科性质和所应发挥的功能,要求它必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2.2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超前性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根据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的运动规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前瞻,使图书馆学理论既能指导图书馆实践及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又能规范未来的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研究行为。

2.3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性

图书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其发展史也只有一个世纪,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善,还有不少理论处女地亟待开垦。继承和创新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两大前提,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没有继承,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没有创新,继承便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3 图书馆员基础理论知识水平现状

目前,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其财力和技术的投入,两者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相关负责人员也应该看到,对于具有知道意义的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教育方面不但没有跟上时展脚步,反而呈现出逐渐没落的状态,这明显违背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在现代图书馆建设中,放大了技术手段在图书馆中的支撑作用,导致了图书馆原有的人文精神传统和社会意义不断减弱。

图书馆从业人员中,专业种类很多,图书馆专业毕业的人员比例相对较低。而各级图书馆基本没有图书馆基础理论方面的培训工作安排,馆员要么相关知识陈旧老化,要么基本没有相关知识。图书馆从业人员的非专业化倾向日益严重和加剧。

目前图书馆馆长具有图书馆学专业技术职称的已不足10%,其中具有图书馆学教育背景者更少,这导致对馆员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培训,研究缺乏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高等学校学生分配制度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的改革中,许多高校出于招生和就业的压力,压缩了图书馆学的招生规模,将招生计划投放到其他专业。在一些虽然还开办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高校,其课程安排上也大大削减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教育。一些学校甚至将计算机、外语定为主攻方向,图书馆学及其基础理论沦为辅助科目,冲淡了专业教育内容。这些不但导致了图书馆新增专业人员数量的递减,而且专业质量也不尽人意。

4 图书馆员基础理论培训的重要意义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是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基本依据,对图书馆学的各个分支均具有宏观指导作用,是图书馆学的重要基石。它的研究成果能够引起人们在思考和认识上的改观,引发管理方法、技术手段上的变革,图书馆的管理者、馆员进行定期的相关培训,对于图书馆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信息服务质量,以及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书馆从业人员图书馆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偏低,对图书馆建设及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只有通过加强基础理论的培训工作,才能适应战时经济时代的图书馆工作,使政府大力投入的资金和人力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通过图书馆基础理论定期培训,可以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加深了解图书馆在信息时代职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自身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图书馆工作集知识性、教育性、服务性、专业性于一身。只有通过培训和自我教育,才能不断更新、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为社会通过高效、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学科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发展、完善以适应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和服务的需要。加强理论培训工作,及时把握理论研究和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前瞻性地进行图书馆的规划、建设,跟上时代高速发展的步伐。

加强从业人员图书馆基础理论培训工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足够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实现自身的价值,不但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铺平道路。

面对整个图书馆业的专业人才缺失,图书馆业无法左右教育行业(高、中等教育及职业教育机构)的“职业行为”,被动地希冀其为本行业(尤其是本馆)不断提供合格的专业人才,无疑是缘木求鱼,望梅止渴。最现实,也是最有效解决方案,就是大力强化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知识、技能培训,变现有非“专业人才”为合格的“专业人才”。培训永远是解决“人才”危机,实现“长治久安”的最根本、最有效、最务实的手段、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科技馆建设意义范文第15篇

1 县级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

县级图书馆是基层文化设施的组成部分,是开展知识传播、科学普及、信息传递的重要文化阵地,是农民接受终身教育的地方,对于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书馆作为国家基层文化组织,具有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进行文化传播的职能。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能够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人们通过阅览,可以了解应该怎样面对生活、面对社会、了解到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不断丰富生活内容,提升生活情趣,促进整体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文化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到风文化的建设,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2 多种途经发挥县级图书馆的作用

图书馆还可以结合农民身边发生的特殊事例,采用多种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如:宣传画、编成节目通过农民宣传队进行表演等,使农民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熏陶,引导农民逐步转变思想观念,使那些不健康的东西一步步从农民的生活中消失,使先进文化理念深深植入农民的灵魂深处,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同时,文化教育对个体不断地发生影响,通过对个体的行为规范来塑造符合社会需要的理想人格,通过潜移默化和无形的“软约束”形成对人的控制,使个体顺应社会大环境对其提出的要求。就农村而言,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它能够极大地推动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利用文献信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图书馆在为农村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过程中,要按照地域特点有针对性的积极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把文献信息服务作为基本的服务手段,以农村的图书馆(室)为依托,建立农村图书流动站,实行定期更换书刊。在为农民朋友提供有实用价值的一次文献的基础上,图书馆工作人员同时还要针对农村需要,把大量的网络信息、报刊、图书上的实用资料编成专辑,送到农民手中,为他们提供科技信息、商品信息,以指导农民实现实际意义上的增产增收。除此之外,还要不定期地举办多种服务活动,发放科技资料、举办科技图书展览。

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遨游知识海洋的海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图书馆以其开放的特性,丰富的馆藏,优雅的环境,完善的服务设施,现代化的服务手段,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发展的知识背景,拓宽其精神生活的领域,净化精神境界,充分发挥图书馆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4 图书馆服务于新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