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非公经济建设范文

非公经济建设范文

非公经济建设

非公经济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非公经济;党建;思考

近年来,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认识逐步提高,对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通过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助推非公经济组织发展有政治引领和凝聚力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工作明显得到加强,覆盖面不断得到扩大,非公经济组织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开展党的活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落实,切实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组织带领企业员工创新争优,引领先进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了党组织作用,有力地促进了非公经济的健康发展。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高,“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回报社会”,“离乡离土不离党,带头致富不忘本”成为非公经济组织党员的共同价值取向,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不断得到彰显。但是,由于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有其特殊性,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建设还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和困难,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非公经济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研获得的资料分析和归纳非公经济组织反映的问题,当前非公经济党组织建设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对建立党组织认识不清,作用难发挥。一方面有的业主认识不到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对企业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担心建立党组织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害怕党组织发挥作用会削弱自己的权利,因此对企业党组织不重视,对开展党的工作不支持,有的甚至有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不少非公经济组织的员工和党员认为非公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员工聘任、收入分配都是“老板”说了算,在非公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和入党没有什么意义,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二)党员数量少,组织难健全。能否设置党组织,党员的数量要求是有硬性规定的。由于非公经济组织的特殊性,目前,大多数非公经济组织尤其是个体经济中的党员数量普遍偏少,有的甚至仅有一至两名党员,按照设置党组织的规定,这样的非公经济组织就很难建立党组织。

(三)党员流动性大,不易于管理。人员流动性大是非公经济组织的一大特点。开业、歇业、停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很大。这些组织中的党员流动性也大,难以纳入稳定规范的管理体系,不少党员处于“找不到组织”的游离状态,党员与党组织的联系不密切。一些企业预备党员无法按期转正,存在延期甚至长期不转正的情况。加之一些建立党组织的非公经济组织对员工政治面貌不太关心,容易造成一些流动党员不能及时转接党组织关系,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

(四)党建管理体制空缺,开展工作难。由于非公经济组织与区、街、乡镇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不是传统意义的上下级组织。尽管很多地方为了适应非公经济组织党建管理的需要,成立了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工委,但即便是成立党工委,也不是行政意义上的隶属关系,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因而在党组织筹建、工作安排上有难度。

(五)书记地位弱,组织难作为。对非公企业而言,组织建设强与弱,党建工作好与差,书记的身份和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书记不处在领导层,也就难以参与对事关企业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涉及党组织建设的一切问题,都由老总拍板、老板定调,书记只有落实的义务,而没有实际的决定权,党组织建设质量的高低也就自然地取决于“一把手”个人的喜好,阵地丧失,功能弱化,从而导致党建工作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地位弱、份量轻、难作为。

(六)经费无保障,活动难开展。加强党组织建设,党员活动的固定场所是必要的,组织活动的开展也是必须的,这一切都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为保障。有的企业老板不大支持,书记又不太坚持,组织建设经费也就无从着落;有的政府部门还没有把非公企业的党建经费纳入年度预算,更没有列为专项经费;有的虽然设立了,但没有明确专款专用和专人管理,党建经费也就容易被挪作它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支部书记思想上再重视,抓党建的能力素质再过硬,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谈不上活动的正常开展和制度的有效落实。

二、加强非公经济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针对非公经济党组织建设问题和作用难发挥的实际,提出以下思考。

(一)要在引导业主支持党建上下功夫。做好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业主的支持是关键、是前提。为此,要采取多种措施,调动业主支持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一是用周到的服务感召业主。坚持“服务跟着党建走”的工作理念,建立服务直通车,对党建工作搞得好的企业,在项目审批、人员招聘等方面给予支持,优先办理。二是用政治待遇激励业主。出台争取业主支持的举措,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引导业主,在非公经济组织业主中开展“党建之星”评选活动,加大对党建工作先进企业的宣传力度。对支持党建工作的业主和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由财政给予业主一定奖金,让业主认识到在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发自内心地支持党组织活动。

(二)要在创新党建工作的组织基础上下功夫。一是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并有支部书记合适人选的非公经济组织,实行单独建立党支部。二是对只有1―2名党员或暂不具备建立单独支部条件的非公经济组织,根据行业相近、地域相邻、便于管理的原则,成立跨企业的联合支部。三是对原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为非公经济组织的,在原党组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后继续保持。四是对仅有个别党员或不具备成立联合支部条件的个体私营经济,及时地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入其所在地(街道、乡镇)企管办或所在村党支部。五是对无党员的个体私营经济,由所在地党委从企业部门中选派党员干部,到企业担任政治指导员或党建联络员,或先把工会组织建起来,通过选派党员担任工会主席,并积极按条件发展吸纳新党员,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

(三)要在规范流动党员管理上下功夫。一是非公经济组织已经建立党组织的,应当把党组织关系及时转入所在企业的党组织。二是要把非公经济组织员工登记政治面貌作为必经程序,并且采取有效手段确保员工真实登记政治面貌。三是工作时间较短的或者流动性较大的党员,及时接转临时组织关系或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所在企业党组织的活动。四是对查找出来的流动党员,流入地要及时将他们编入就业单位的党组织,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的,可以就近就便编入所在社区(村)党组织,也可依托商会、行业协会、项目工地、商务楼宇和集贸市场的党组织进行管理。

(四)要在党建管理方式创新机制上下功夫。一是建立党建指导员制度,在已建党组织的非公经济组织中委派党建指导员,指导非公经济组织开展党建工作。二是建立机关党员联系人制度,由街道、乡镇机关党支部党员担任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员联系人,帮助解决基层单位多而组织部门管理力量不足的难题。三是建立县、街道、乡镇领导人重点非公经济组织蹲点负责制,由领导亲自负责1至2个重点骨干型非公经济组织,便于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难点、重点,有利于及时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重点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健康发展。

(五)要在指导和管理“龙头”上下功夫。一是选优配强书记,党的支部书记是党组织的“龙头”,是企业党建工作的灵魂,选优配强不仅是组织建设的要求,更能保证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落实。二是加强指导,重视将非公经济党组织书记纳入整体党员干部教育工作体系,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培训计划,在不影响企业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定期组织他们进行党务知识学习和相关内容培训,实行“分级培训、统一认证”,努力打造坚强的支部书记队伍,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建立健全非公经济党组织书记目标考评机制,把党组织书记履职和完成年度岗位目标任务的情况作为考评的主要内容,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对不合格的要及时进行教育帮助或组织调整。四是重视从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务工作者中推荐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候选人,增强他们的参政议政热情。

(六)要在经费保障上下功夫。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所属非公经济组织纳入到本级组织建设的范畴,在经费保障上与机关、事业单位执行同等标准,及时下拨到位,对一些刚刚组建的支部,应给予适当倾斜。二是要积极协调企业落实组织建设保障经费,真正做到纳入年度预算、建立专项经费、指定专人管理、做到专款专用,确保组织建设经费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薛飞: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特殊性分析及其制度创新[J];探索;2002年01期。

非公经济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非公有制经济;奋斗目标

从现在起至20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时期,我国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非公有制经济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尺度,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要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集中力量抓好经济建设,而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1.从今后一个时期所有制变动的情况来看,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上升将是一个趋势,而非公有制经济由于其企业数量众多,涉及面广,影响较大,在各自的经济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大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断增强,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很多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税收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安置就业,积极捐助公益事业方面,非公有制经济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2.非公有制企业在总体上拥有较为灵活的先天机制及创新、管理成本低的优势,这种综合优势将使其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各地区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就业问题的解决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具体来讲,非公有制企业在筹集资金、兴办项目、生产经营等方面,具有机制灵活、可塑性强的优势,创立和经营成本也较低,运行效率明显高于国有企业,而且这类企业能够有效体现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内在规律,市场适应速度快,生产方式灵活,创新的驱动机制也较为有效,动力机制特别强,综合优势成为其快速发展的动力基础,也成为促进各地区长期发展目标实现、就业问题的解决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力量。

3.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相当部分的生产增值,并提供超过半数的就业机会,在目前经济疲软,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及社会安定秩序的维持。

从未来各地区经济发展目标看,要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必须以较高的速度和较合理的结构增长,而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国民经济高速成长的重要支持力量,由于其提供了超过半数的就业机会,创造了相当部分的国民生产总值,是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是吸纳社会劳动力的主要战场,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对于确保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目标实现和社会安定秩序的维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4.非公有制经济的稳定发展,将有利于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创造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对实现国有企业走出困境或退出某些非优势领域的改革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重组,大中型企业减员增效、企业转制的战略过程中,依靠非公有制企业的进一步稳定发展,创立社会所需要的良好环境无疑是主要渠道。非公有制经济不仅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而且为改革提供运作经验,降低改革成本,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安置了大量下岗人员,为他们提供生活出路,使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不致面临分流无门的境地,减轻了社会负担,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通过参股、兼并、购买等方式将其经营机制注入国有企业,从而有力地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

5.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是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以及缩小城乡、地区差距的重要途径。

目前,非公有制企业中已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涉足农业,大大改善了农业单一的产业结构,实现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就地转移,减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给城市造成的压力,在这些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示范带动下,一大批农民初步脱贫致富,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农村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带来的有利条件

1.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支持、引导、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治、政府环境将得到改善。政治体制改革在当前正在深入的进行,对于非公有制经济来说,首先是政府对现有的企业行政管理机构进行的较大规模改革,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小政府、大社会”“小政府、大服务”“小政府、大保障”的政府管理格局,在具体工作上,各职能部门将逐步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认真履行职责,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支持、引导、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治、政府环境将最终得到改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经济体系的建立将使非公有制企业运行的经济环境进一步规范、有秩序。近几年国家开展了专项斗争,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许多方面的改革正在深化,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制约经济发展的经济障碍将逐步消除,现行经济体制、市场体系中许多不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和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地方将逐步完善,健全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建立将使非公有制企业运行的经济环境进一步规范、有秩序。

3.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保护、规范作用加强,良好的法制环境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促动作用加大。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将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执法情况也在不断进步;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不断增强;而从法律制度上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4.“干事创业氛围”创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积极社会环境将逐步形成。必须看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有着自身特点的社会群体,他们是在党的富民政策鼓励下成长起来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消除社会依然存在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某些偏见和认识上的误区,还需要社会舆论的大力支持,我国目前正从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诸方面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逐渐创造更浓郁的“干事创业氛围”,通过社会舆论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动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发展目标的实现,也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认识

(1)进一步深化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要一视同仁。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标志是: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各级政府必须认清形势,进一步深化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努力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一个新台阶,一是要认识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振兴各地区经济,加快各地区

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我国“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迫切需要和依托,二是要认识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推进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三是要认识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是扩大就业,吸纳多余劳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稳定社会的重要渠道。

(2)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和专门的行业管理之中。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把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一起纳入各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专门的行业管理中来,要做到同其他企业一样同布置、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认真推行目标责任制,奖优罚劣,加压驱动,并给予其一样的重视、支持、鼓励,增加政府在这方面宏观调控的指导协调作用,逐步改变依靠经营者的趋利动机自发性、盲目性发展的不良现象。

2.加强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完善政府职能,加大政策扶持,优化其发展的政府环境。

(1)设立专门机构,统一协调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政策、法律、管理问题,进一步强化政府指导、服务和协调等工作。从中、长期改革的目标看,要参照深圳市的经验,成立按企业规模进行分类管理为主与按所有制成份管理为辅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即建立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负责中小企业政策的制订和统筹、协调,从短期改革目标看,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管理政出多门、又无统一主管的问题,应建立由工商、税务、劳动等职能部门参加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导机构,负责本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规划、组织、服务、管理、综合协调和指导工作,各地市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成立相应领导机构,统筹安排本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工作。

(2)合理配置决策、执行、监督机构的人员及相应的责、权、利,以增强实效。政府有关部门要从实效角度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相应决策、执行、监督机构人员,坚决克服人浮于事及人员力量不足的两极化现象,同时应进一步修订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行为程序,明确行为人的行为权限(责、权、利),根据其履行责任的情况实施严格的奖惩,并加强监督力度,有力促进秉公执政,保证执政的公正有效性。

(3)修改原有限制甚至歧视其发展的不合理政策,尽快做到平等对待及落实到位,加大政策的促动作用。各地区应重视政策的制定及落实,各级政府应进一步结合本地区实际,借鉴先进地区一些好的经验,已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要补充、修改、完善,一切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要废除,并根据新的情况制定、出台新的方针、政策;针对非公有制企业竞争力相对弱小的现实,在政策方面应淡化所有制因素,给予较大的政策优惠鼓励与扶持,尤其是在税费、信贷、执法等关键问题上要及时兑现政策,落实其待遇,从而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政策支持。

(4)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拓展其服务领域,提高其服务效率与水平。在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中,要尽快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级非公有制经济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要以服务为宗旨,从提高服务质量入手,强化服务意识,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寓有效管理于优质、到位的服务之中去。在具体工作上,如提供金融支持手段、鼓励高层次人才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协调土地征用、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把支持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体现到具体行动上来。

3.健全法制环境。

(1)完善并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法律规范和保障。为了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地区应加快立法步伐,研究、制订、完善一些地方性的配套法规,应考虑尽快制订相关管理条例和权益保护条例等作为指导、规范、保护企业的法规,使企业在法制框架内开展经营活动,既为其内部管理和市场经营行为提供严格的法律规范,又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切实的法律保护,也使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有法可依。

(2)健全行政立法机制,加强行政立法,规范行政行为。加强法制建设是消除政府缺陷的保证,要逐步健全行政立法机制,加强行政立法,完善政府行为规范,使政府行为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互适应和彼此配套,政府行政立法要避免空洞无力,要尽可能地明确、具体,并要有相应的制裁强制措施,相应监督主体也要制订法规明确行为,确保给予有效的监督制约。

(3)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督、控制、引导,杜绝违法、违规现象。针对非公有制企业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各有关部门一方面应通过加强监督和管理,规范其经营、管理行为,另一方面应加强法制、职业道德、思想教育,积极引导。为此,政府有关综合部门要加强通过信贷、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进行的宏观调控,工商、行政、计量、审计等部门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订行业规范标准,加强行政监督与控制,从而构成一条企业行为的监督控制链,公检法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合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为保持经济的可持续性,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公共资源的规范管理,制订环保标准,控制污染企业并加以强制治理。

【参考文献】

[1]潘成义.全面小康与中国盛世[J].社会主义研究,2006,(4).

非公经济建设范文第3篇

一、*街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基本情况及团建现状。

*街道目前共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732家,其中个体经济493家,占总数的67.3%;个人控股的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私营经济共有239家,占总数的32.7%。共有从业人员3554人,党员149名,团员273名。已经建立团组织的22家。非公有制企业以餐饮业、文化、娱乐、医药等服务行业为主。239家非公有制企业的资产总额为235092万元,年营业收入为61887万元,年缴纳税收为2778万元。

*街道规模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共有9家,仅占街道全部私营经济企业总数的3.8%,但资产总额、年营业收入、年缴纳税收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分别为226989万元、55336万元、2293万元,占总数的96.6%、89.4%和82.5%。在9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中,6家为餐饮业、2家为房地产公司、1家为医药零售企业。在9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中,符合团建条件的3家企业均已建立团组织,分别为青年餐厅*分店、红龙宾馆和蟹岛餐饮公司。

二、*街道在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中的主要做法。

㈠摸清情况,为非公团建奠定工作基础。

街道团工委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充分发挥居委会对辖区情况熟悉了解的优势作用,将居委会书记、主任、青教主任编入非公团建调研小组,对社区中的非公经济组织情况进行调研。

首先,摸清非公经济组织的分布情况,做好团建的设计规划。*地区面积2.14平方公里,共8个社区。*等五个社区为平房区,*等三个社区为楼房区。大多数平房区临街店面多为小门脸,没有较大的非公企业,大多数面临拆迁。*社区临近*街西侧,拥有陶然花园酒店、*家常菜等五家大中型餐饮企业。*等三个社区位于自新路两侧,沿街开设的非公经济企业相对集中。针对这一情况,街道团工委确定社区团委带动战略,在条件较好的*和*分别建立社区团委,以此带动和促进这两个社区和社区周边非公团建工作。

其次,摸清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团员数量,确定团建规模数量。*社区餐饮企业居多,每个单位35岁以下的青年占全体员工的80%,团员人数在8-10名。*社区中型餐饮企业青年在20-30名,团员青年在5名以上。物业公司、美容院等非公企业员工均以青年为主。街道团工委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在社区成立社区团委,社区团委下设团支部的团建方式。在团组织的数量上(团支部),本着便于开展工作的原则,不宜过多,先期一般设6—8个。

㈡宣传动员,为非公团建创造环境氛围。

*街道非公经济组织多为中小型私人企业,企业从领导到员工多为外来务工青年,他们的团组织意识淡薄是团建工作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宣传动员是解决这一问题重要的手段和环节。

在宣传动员工作中,街道领导邀请各非公经济组织的负责人召开了动员会,阐明了团建工作不仅加强了对各单位员工的组织管理,防止优秀员工的流失,还可以通过团活动对员工进行理论教育,组织青年员工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培训业务技能,提高管理能力,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健康发展。动员会的召开使各单位领导充分意识到团建的必要性,纷纷表示支持团建工作。

企业中的团员青年是团建的主体,团组织要想重新赢得团员青年,就要把宣传工作做的扎实、细致。在进行宣传工作期间,*社区和*社区每个非公经济单位中,街道团工委都分派社区干部利用员工休息时间为他们讲解团章,使外来务工团员们重新感受到组织的温暖,重新意识到团组织是代表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组织,是反映他们愿望和要求的组织,使这些远离家乡的青年们又有了家的感觉。

㈢精心组织,建立非公经济团组织。

街道团工委不但要确保各非公经济组织建立团支部,而且还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为此,调查小组人员再次深入团建单位进行进一步了解,掌握各单位团员青年的详细情况,并与企业负责人、团员青年讨论提出团干部候选人。在条件成熟的单位,团干部按照《团章》规定通过团员大会选举产生,个别不具备选举条件的单位在团组织建立时,按照“重在素质,合理兼职”的要求,由企业负责人和街道团工委协商后任命,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选举。*社区中五家餐饮企业全部独立团建,*社区四家非公企业独立团建,其他非公企业分别成立了三个联合团支部。在各团支部成立当天,街道团工委向每个团支部赠送了一面团旗,向每位团员赠送了一本团章和一枚团徽。团员青年们高举团旗宣誓。

㈣开拓创新,探索非公团建管理模式。

在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团支部基础上,在团区委的指导下,经过民主推荐、组织酝酿、直选等环节,团工委分别在*、*成立社区团委。社区团委直接在社区党委的领导和街道团工委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社区团委书记由居委会青少年教育主任、地区内影响较大的团组织负责人或其他便于开展工作的人员担任。社区团委直接负责其所辖团支部的日常工作。社区团委成立后,初步理顺了领导关系和组织系统:街道党工委、街道团工委,社区党委、社区团委关系理顺。初步改变了共青团社区工作中,青年工作和少年工作都由青少年教育主任统揽的工作局面。使社区团委成为统揽社区青年工作的主体。逐步改变了社区青少年工作以少先队为工作主体的局面。通过社区团委的青年工作,逐步吸引青年与驻区非公经济组织中青年参与社区建设,参与团的工作。

㈤开展服务,凝聚非公团员青年。

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团员青年绝大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如何使他们完全融入到社区中,使社区真正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是团组织服务、团结非公团员的重要切入点。

社区团委建立以后,在团区委和街道团工委的指导下召开了社区团委会。在会上向各单位团支部书记发放了团员青年需求调查表,了解青年团员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的需求,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根据调查表的反馈情况,社区团委了解到,餐饮企业中的团员青年由于每天工作强度大,又终日身处油烟之中,他们希望能够及时洗上热水澡。但由于单位没有洗浴场所,而社区中的洗浴中心价格太高。因此,想要及时洗上热水澡是他们生活中最大的困难。经过社区团委的多次协调,辖区内红龙洗浴中心以5元的价格向社区团委青年开放,受到广大团员青年的热烈欢迎。为丰富团员青年的业余文化生活,团工委与社区团委联手,充分利用社区内娱乐资源,使湖广会馆、职工大学、戏校附中、社区服务中心等十几家单位的设施定期免费向社区团委团员青年开放。团工委还与街道妇联联手为非公团员办理了社区图书室借阅证,并定期为他们捐赠图书。

为了满足团员青年的学习热情,街道团工委与驻区翔达技术学校共同制定了《进京创业青年技能培训计划》。翔达学校以成本价接收非公经济组织中团员青年入学,对他们进行烹饪、面店、酒店服务、管理、美容美发等技能培训,并发放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三、*街道在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中取得的成效。

1、团组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是为了服务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的迫切需要;是新形势下发挥共青团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团员青年的优势,更好地团结、教育、服务团员青年的迫切需要。非公团建的工作是共青团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做好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才会更完善更有活力。

2、团组织的影响面和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随着经济社会结构和青年群体分布的深刻变化,加强这一领域的团建工作,有利于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避免大量团员青年游离于团组织之外,加强了整个团员队伍的管理,完善了基层团组织的整体建设,延伸了团的工作手臂。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为共青团事业开辟新了的发展空间和新的生长点。

3、团组织的引导力和感召力进一步提高。通过积极开展非公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青年文明号、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活动,增强了团组织对非公青年的思想引导。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的文体娱乐活动,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技术比武和推优荐才等竞赛活动,并在反映非公青年的合理需求、维护非公青年的合法权益等方面所做的努力,都增强了团组织在非公青年中的感召力。

四、影响和制约*街道非公团建工作的主要方面。

在看到*街道非公团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的同时,街道团工委还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下,街道非公团建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情况和问题。

1、运行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一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理念更趋向于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对共青团组织和团建工作的接纳程度低,尤其表现在企业主对团建工作不配合、不支持;二是相当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运行不稳定,经营直接受市场波动影响很大,开业、停业变动频繁,造成团员青年流动性大,一些基本措施难以规范;三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规模、分布和行业性质差异性大,团建工作很难有统一的方法和模式可循,建立团组织的工作难度大;

2、方式方法尚待进一步创新。非公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离新形势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非公经济组织中广大青年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例如,非公青年不仅有学习的要求,同时还有在生活上存在困难较多,需要组织理解照顾的要求;在工作上实际经验欠缺,需要组织培养锻炼的要求;在政治上要求进步,需要组织予以关怀的要求;在思想上感到困惑,需要组织教育纠正的要求。这些都促使街道团组织要突破固有模式,进一步创新非公团建工作的方式方法。

3、资源整合能力尚待进一步提高。据了解,街道有很多组织资源都有利于提高非公团建工作。例如工会、妇联等部门都从自身角度都为的非公青年群体提供服务。但由于目前团组织缺少行之有效的合作项目与之形成合力,造成这些资源难以面向更多的非公青年。同时,因为街道团组织对区域内的资源掌握得不太全面,整合这些资源稍显力不从心,进而阻碍非公团建工作水平的提高。

4、团干部队伍建设尚待进一步加强。一方面,社区团干部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直接操作层面的主要力量,存在兼职过多的现象,无法保证团干部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研究团的工作。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特点决定了这一领域团干部流动性大、更换频繁,对团的知识、业务不熟悉,很难有效地开展工作和活动,非公经济组织团的建设难以上水平,直接影响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非公团建工作的不断深化。

五、对*街道非公团建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影响和制约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发展的几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不断完善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党建带团建既是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团的建设与发展的有效措施。非公团建要获得新的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要将非公团建工作纳入非公党组织建设考核目标,切实做到党团工作的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检查、同步考核,真正实现双向促进,整体发展。

2、注重实行分类指导工作策略。要主动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的研究,通过积极掌握非公经济组织的运行特点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团建工作意见,提供政策支持,并能够根据基层不同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分类指导。对于暂不能建立团组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比较集中的区域,建立以共青团为核心力量,以行业、兴趣等为基础的青年社团组织、协会和各种服务组织,扩充和延长共青团工作手臂,形成服务先行的团建模式。

3、建立落实定点联系工作制度。要坚持“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的工作原则,投入力量帮助新建团组织开展符合企业和团员青年实际需求的工作和活动,建立街道团工委委员定点联系非公团组织制度,由联系委员指导和协助所联系非公团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确保非公企业团组织活动平稳、顺利开展。

4、充分扩大资源整合利用力度。要积极主动地与本地区工商、统战、工商联、个体私营协会等有关部门加强沟通、联系,定期交流情况、研讨工作,争取他们的支持,借助这些单位与非公有制组织密切联系的优势,制定有关政策,努力改善外部工作环境。要注意加强与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在建立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等方面密切合作,共同发展。要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在经费、阵地建设等方面提供帮助。

非公经济建设范文第4篇

一、充分认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私营企业近158万家,个体工商户3160多万户,从业人员约1.3亿人。非公有制企业在活跃城乡经济、满足社会多方面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是党的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贯彻实施,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党同非公有制企业广大职工的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从根本上说,是保证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需要。

近几年来,许多地方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积极开展党的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这项工作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一些地方的党组织对于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开展党的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动性不够,采取的措施不力,非公有制企业中党组织的状况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据统计,截止1999年底,全国私营企业中已建立党组织的仅占私营企业总数的1.5%。许多企业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由于工作不力尚未建立。有的虽然建立了党组织,但由于职责任务不明确,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不适应,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得不好,在职工群众中的凝聚力不强。各级党委特别是县(市、区)党委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执行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政治责任感,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

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建工作,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积极探索发挥党组织作用的方法和途径,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

在非公制经济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必须遵循规定。凡党员人数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建立党的组织,按照企业特点开展党的活动,完成规定的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第二,必须把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发挥党员在企业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引导、监督企业依法经营,健康发展。第三,必须把关心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作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不断增强党组织在职工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第四,必须注重工作实效,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三、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健全党的组织

凡是有正式党员3名以上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应当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党员人数在3名以上、50名以下的,应建立党支部;党员人数不足3名的,可就近与其他组织中的党员建立联合党支部;党员人数超过或接近50名、100名的,可分别建立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党的基层委员会。党员人数少、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应抓紧把工会、共青团组织先建立起来,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在个体工商户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可就近、就地建立党组织。

国有、集体企业改组为非公有制企业,或者非公有制经济进行组织结构调整时,要根据企业规模、党员人数和工作需要,同步改建或组建党组织,并相应调整和明确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和职能。

非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领导成员,由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暂不具备选举条件的,可由上级党组织指派或任命,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选举。党组织的负责人,应由企业中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性观念强,思想政治素质好,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党员担任。具备条件的中、小型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和工会主席可由一人担任。

要以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为原则,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隶属关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一般由所在地的村、乡镇、城市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企业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也可直接由所在地(市)、县(市、区)党委领导。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成立县(市、区)委的派出机构,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

四、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如职责任务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执行规定的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在广大职工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其具体职责是:

(1)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

(2)关心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支持和促进企业发展。

(3)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和依靠职工群众,关心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5)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

(6)协调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坚持原则,化解矛盾,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稳定。

(7)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8)完成上级党组织交办的任务。

五、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自身建设

加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学习。教育党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带头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带头学文化、学技术。

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党员管理。督促流动党员及时接转党的组织关系,按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表彰优秀党员,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

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及时吸收符合条件的优秀职工入党。

对已经是私营企业主的党员,党组织要从思想上、政治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增强党性。要求他们时刻牢记自已是一名共产党员,教育引导他们不仅应模范地遵守国家的政策法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而且要严格遵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实践党的根本宗旨,认真履行党员义务,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监督。鼓励他们把企业获得的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特点,积极探索党组织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企业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注意灵活多样,讲求实效,使之为党员和广大职工所欢迎,为企业所有者、经营者所理解和支持。开展党员联系职工的活动,教育和帮助职工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

六、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特别是县(市、区)党委要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及时研究部署,认真抓好落实。组织、宣传、统战以及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和组织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较多的地方,可建立联系会议制度,沟通情况,齐抓共管。党委组织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做好协调工作,及时解决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要根据非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的分布状况和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对党员人数少、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但规模较大的非公有制企业,可向企业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或联络员,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工作,在条件成熟时建立党的组织。

上级党组织要关心爱护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工作的党员,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和培训。对因坚持原则而在企业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党组织和群团组织负责人以及其他职工,上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同企业经营者进行交涉,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保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切实做好教育、引导私营企业主的工作,把他们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使他们支持在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和开展党的工作,自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非公经济建设范文第5篇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信用就成了市场经济的基石。尤其是在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之后,信用低下则必然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信用危机则必然成为市场的“癌种”,信用缺失则必然成为企业败死主因。信用问题涉及全社会的方方面面,笔者仅言非公有经济,意在管中窥豹,并不表明非公有经济比其他各界的信用危机更为严重。

非公有经济信用含义的层次性

信用这一概念,通常包涵两种内容:一是指因为遵守诺言而取得的信任,比如说某单位或某个人守信用;二是指按时偿还,不需要提供物件保证,比如说信用贷款。

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含义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侠义性的信用。就这一层次而言,非公有经济强调讲信用的动机在于多交朋友、多得人缘、多拉关系。侠义,旧时指讲义气、肯冒险助人。这一点很像昔日武侠小说中的侠客行为。部分非公有经济界人士一旦赚了钱就容易财大气粗,甚至心血来潮,感情用事,忘乎所以。随便表态,随便许愿,随便承诺。似乎什么人都能助,什么忙都能帮,什么难都能解。但因对家庭成员与非家庭成员、亲者与疏者不能一视同仁,加之前说后变,致使侠义性的信用往往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常常夹杂着偷工减料、假冒伪劣、偷税骗税、走私行贿。

第二,功利性的信用。就这一层次而言,非公有经济强调讲信用的目的在于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自然地就赢得利益、赢得利润。在商言商。非公有经济总是要获取利益,这是不言而喻的,也是不必讳避的。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崇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是什么?这里至少包括道德、道义、规则。如果有人标榜非公有经济不要赚取金钱、不要谋取利润、不要获取财富,那一定是在掩耳盗铃、痴人说梦。但是,非公有经济功利性的信用要求非公有经济不能见利忘义、只顾财富的积聚,不择手段;要求非公有经济把对金钱、利润、财富的物质冲动、单纯谋利动机升华为一种社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非公有经济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动机。因为单纯获取物质利益的原始冲动不可能成为非公有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诱因。历史已经证明、并将更加雄辩地证明,一旦物质冲动变为经济行为的根本诱因,经济活动就会丧失理性,人们就会急功近利,只想从市场经济中捞取什么,而不想能为市场经济建设贡献什么。这种现象的泛化,就会阻碍经济社会的进步。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升华非公有经济的行为动机,使其谋利动机转化为目标合理的社会行为。

第三,本原性的信用。就这一层次而言,非公有经济强调讲信用主旨在于重视企业生存之本,重视从业者的为人之道。经济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换与交往。这种交换与交往应当遵循公开竞争和人已互惠的规则。但是,在商品交换和市场交往过程中,有些非公有经济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却错误地认为,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只有损人才能利己。他们片面地夸大“市场如战场”,简单化地把商战等同于兵战,从而得出在市场竞争中只有你死才能我活的错误结论。认为只有在经济总量、经济利益的分配中多占对方的份额,才显得自己聪明、精明、高明。其实,这是典型的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不义经济行为。因为这种经济赢利原则是以损害别人的合法权益为前提的,所以这种经济行为本身已经失去了起码的信用道德伦理。这种经济行为不是依靠科技投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经营效率来创造经济剩余,获取经济利益,而只想多分割经济总量,只是想多占别人的经济利益。因此,这既不能提高国家经济的总效率,又不能扩大国家经济的总收益。非公有经济应当反其道而行之,摈弃损人行为,确立利他意识,并把这种利他意识升华为互惠、双赢的思想境界,才能建立自己的本原性的信用,真正实现非公有经济负责人的人生价值。

不同的非公有经济可能处于不同的信用层次中,同一个非公有经济在不同时段也可能处于不同的信用层次中。但不同的信用层次都有一个提升的过程:一是侠义性信用→功利性信用→本原性信用的提升;二是侠义性、功利性、本原性三层次信用本身也需不断提升。

非公有经济信用缺失的危害性

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非公有经济的信用缺失容易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危害。

第一,常遭别人不讲信用的报复。唐代魏征在《群书治要·老子》中提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其大意是说,你对别人不讲诚信,别人对你自然也不讲诚信了。诚信如此,信用亦如此。如果在与合作伙伴打交道的过程中非公有经济自身缺少信用、失去信用、毁坏信用,那么,非公有经济反而要求别人对自己讲信用,显然是不对等的、不公正的,也是无法兑现的。虽然社会公正舆论并不赞成把别人失信作为自身失信的缘由,但是失信者遭到别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报复,是屡见不鲜的,也是很难避免的。欺诈反被欺诈害的例子,在非公有经济中并不少见。

第二,难以应对优势信用的挑战。中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面临外企总体优势竞争能力的挑战,这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比这种挑战更严重的挑战是外企优势信用的挑战。不要说外企的优势能力,就是仅靠优势信用就能吸引客户,抢占市场份额。瑞士银行、友邦保险、IBM服务、丰田质量、通用六个西格玛、沃尔沃顾客永远是对的等,都是靠信用力量赢得客户、赢得市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非公有经济面临与国外优势竞争能力与优势信用的双重挑战,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构建非公有经济自己的信用优势去应对外企的优势信用的挑战。

第三,恢复信用要花昂贵的代价。非公有经济要在较大范围内确立自己的信用优势并不容易,但要失去信用则很简单;而失去信用后再恢复信用,却要付出几倍几十倍的昂贵代价。回首非公有经济的信用状况,应该说总体上还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毋庸讳言,在非公有经济的信用方面,过去曾经有、当前仍然有不少令人担忧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们的轻工、食品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由于大家都知道的信用缺失等原因,我们现在在这一地区的轻工、食品市场占有率一直没有超过5%。曾经向中国开放的黄金般的市场现在仍然开放着,只不过在交易中主角已不是中国。当年温州的纸底皮鞋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致使温州一部分制鞋能工巧匠,至今不敢把皮鞋标明产自温州,而不得不借用上海等地的牌子。温州人为了挽回这一信用损失,付出了昂贵的惨重的代价。这种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的惨痛教训,值得我们永远汲取。

第四,私企业主丧失立身的根本。人无信不立。对于私企业主来说,信用就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们的金字招牌。讲信用就是对市场经济的尊重和 维护,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办事。在契约社会,非公有经济没有信用便意味着没有市场,而私企业主没有信用,则没有了立身之处,其结局也必然是被逐出市场。我们有些私企业主,对不讲信用的事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以致于出现了严重的信用危机,损害了企业家的职业信誉,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导致了投资环境恶化,成为社会一大公害,也成为我们面向全球化的一大障碍。有鉴于此,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重树私企业主的职业信誉,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要求私企业主:一要认识到良好的信用环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和基础。信用危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也必然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妨碍社会的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清醒地认识到,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不仅是私营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需要,更是巩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实现中华民族安定团结和繁荣昌盛的需要。二要认识到私企业主的职业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私企业主、特别是私营企业家,从经济学的概念上讲,它是一种素质、品格和能力。他们的职业信誉是其职业道德、职业业绩的体现。它既是一种无形的激励,也是一种无形的约束。不仅是对他们过去的总结,也是他们创造未来的资本。三要深刻理解“以德治国”的论述,在利国利民的前提下,追求利润。古人云:“巧诈不如拙诚”。做人如此,经商亦然。私企业主中的一些“憨商”走的就是“拙诚”之道。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誉经济、诚实经济。21世纪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的总体进步,是人类文明的全方位提升。私企业主、私营企业家不能只是一个经济人,更应该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一个拥有良好职业信誉的人。总之,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长,社会无信不稳。私企业主只有树立良好的职业信誉,才能够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赢得地位。也只有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中,才能够持续发展,快速前进。

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的多维性

造成非公有经济的总体信用不高、部分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仅靠独善其身是难以奏效的。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加强全民信用意识教育、建立健全信用法律体系、逐步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等多方面的综合努力才能完成。

第一,政府要努力营造信用优势环境。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作为政府,必须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特别是信用优势环境。以往我国较多强调市场主体必须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而较少关注对一些权力部门的道德约束。其实,就某种意义说,在信用建设的过程中,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没有权力部门的诚实守信,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它们的诚实守信是难以言行到底的。而权力部门要真正做到诚实守信,就必须切实履行法律、行政法规所规定的各种义务。

一要切实健全产权制度。产权明晰,是我们希望达到的产权制度的一个理想目标,这方面虽有不小的进展,但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没有完善的产权制度的经济不可能是完全具备信用优势的经济。完善的产权制度能够使人干了坏事必然受到坏事后果的惩罚,做了贡献必然得到回报。如果没有完善的产权制度,人们可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承担责任,也可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承担责任。这就容易让人因不必顾及后果而产生失度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此,要想有良好的信用制度、市场秩序,就必须有一个较为完善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越不健全,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就会越多,个人的预期就越不稳定,人们就可能更狂热地追求短期利益,从而进一步造成信用缺失。所以,在加强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中,政府必须帮助非公有经济进一步健全完善产权制度。

二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之后,市场经济有了政府对全世界的庄重承诺,有了来自国际的、具有法律和规则约束力的监督。这些都是信用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加强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的过程中,政府更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转变自己的职能,在不放弃、不削弱宏观调控的经济管理职能的前提下,正确处理政府行政权力与市场利益的关系,特别是减少政府部门的交易行为,减少政府对非公有经济的直接干预,切实把某些地方政府对非公有经济管制式的领导变为服务式的帮助。要用政府本身的信用建设促进、保证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从而使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在自律与他律紧密结合的过程中日趋完善。

三要切实公示信用状况。目前,我国信用信息的透明度还比较低,收集非公有经济的准确信用信息非常困难,也缺少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其实,我国政府一些部门保存着相当多的企业信用信息,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注册、年检信息,税务部门的企业纳税信息,法院的企业诉讼记录,房产部门的房产抵押情况等还要多。但是,这些信用信息既没有统一管理,更没有向社会进行必要的公示。因此,在加强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建立一个完好的信用信息传输载体,建立健全信用记录并及时公示企业信用状况。可喜的是,不久前浙江宣布把一批信用欠佳的企业踢出重点培育的企业行列,上海吊销了十家有欺诈行为的企业执照,深圳、青岛规定,个人信用有不佳者,若干年内不仅不能自己开公司,而且不得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身份进入经济领域。这些做法有利于促进非公有经济及其从业者注重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向往信用优势,鄙视信用缺失。

第二,私企要不断加强信用管理体系。作为企业,“打铁需要自身硬”,要练好内功,遵纪守法,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自身信用程度,这就必须不断加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当前我国企业走出信用困境的根本出路。建立并不断加强信用管理体系,能增强风险防御能力,提升企业信用度,把信用缺失的企业逐步淘汰出局,从而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

非公有经济加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非公经济建设范文第6篇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信用就成了市场经济的基石。尤其是在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之后,信用低下则必然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信用危机则必然成为市场的“癌种”,信用缺失则必然成为企业败死主因。信用问题涉及全社会的方方面面,笔者仅言非公有经济,意在管中窥豹,并不表明非公有经济比其他各界的信用危机更为严重。

非公有经济信用含义的层次性

信用这一概念,通常包涵两种内容:一是指因为遵守诺言而取得的信任,比如说某单位或某个人守信用;二是指按时偿还,不需要提供物件保证,比如说信用贷款。

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含义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侠义性的信用。就这一层次而言,非公有经济强调讲信用的动机在于多交朋友、多得人缘、多拉关系。侠义,旧时指讲义气、肯冒险助人。这一点很像昔日武侠小说中的侠客行为。部分非公有经济界人士一旦赚了钱就容易财大气粗,甚至心血来潮,感情用事,忘乎所以。随便表态,随便许愿,随便承诺。似乎什么人都能助,什么忙都能帮,什么难都能解。但因对家庭成员与非家庭成员、亲者与疏者不能一视同仁,加之前说后变,致使侠义性的信用往往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常常夹杂着偷工减料、假冒伪劣、偷税骗税、走私行贿。

第二,功利性的信用。就这一层次而言,非公有经济强调讲信用的目的在于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自然地就赢得利益、赢得利润。在商言商。非公有经济总是要获取利益,这是不言而喻的,也是不必讳避的。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崇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是什么?这里至少包括道德、道义、规则。如果有人标榜非公有经济不要赚取金钱、不要谋取利润、不要获取财富,那一定是在掩耳盗铃、痴人说梦。但是,非公有经济功利性的信用要求非公有经济不能见利忘义、只顾财富的积聚,不择手段;要求非公有经济把对金钱、利润、财富的物质冲动、单纯谋利动机升华为一种社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非公有经济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动机。因为单纯获取物质利益的原始冲动不可能成为非公有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诱因。历史已经证明、并将更加雄辩地证明,一旦物质冲动变为经济行为的根本诱因,经济活动就会丧失理性,人们就会急功近利,只想从市场经济中捞取什么,而不想能为市场经济建设贡献什么。这种现象的泛化,就会阻碍经济社会的进步。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升华非公有经济的行为动机,使其谋利动机转化为目标合理的社会行为。

第三,本原性的信用。就这一层次而言,非公有经济强调讲信用主旨在于重视企业生存之本,重视从业者的为人之道。经济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换与交往。这种交换与交往应当遵循公开竞争和人已互惠的规则。但是,在商品交换和市场交往过程中,有些非公有经济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却错误地认为,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只有损人才能利己。他们片面地夸大“市场如战场”,简单化地把商战等同于兵战,从而得出在市场竞争中只有你死才能我活的错误结论。认为只有在经济总量、经济利益的分配中多占对方的份额,才显得自己聪明、精明、高明。其实,这是典型的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不义经济行为。因为这种经济赢利原则是以损害别人的合法权益为前提的,所以这种经济行为本身已经失去了起码的信用道德伦理。这种经济行为不是依靠科技投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经营效率来创造经济剩余,获取经济利益,而只想多分割经济总量,只是想多占别人的经济利益。因此,这既不能提高国家经济的总效率,又不能扩大国家经济的总收益。非公有经济应当反其道而行之,摈弃损人行为,确立利他意识,并把这种利他意识升华为互惠、双赢的思想境界,才能建立自己的本原性的信用,真正实现非公有经济负责人的人生价值。

不同的非公有经济可能处于不同的信用层次中,同一个非公有经济在不同时段也可能处于不同的信用层次中。但不同的信用层次都有一个提升的过程:一是侠义性信用功利性信用本原性信用的提升;二是侠义性、功利性、本原性三层次信用本身也需不断提升。

非公有经济信用缺失的危害性

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非公有经济的信用缺失容易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危害。

第一,常遭别人不讲信用的报复。唐代魏征在《群书治要·老子》中提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其大意是说,你对别人不讲诚信,别人对你自然也不讲诚信了。诚信如此,信用亦如此。如果在与合作伙伴打交道的过程中非公有经济自身缺少信用、失去信用、毁坏信用,那么,非公有经济反而要求别人对自己讲信用,显然是不对等的、不公正的,也是无法兑现的。虽然社会公正舆论并不赞成把别人失信作为自身失信的缘由,但是失信者遭到别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报复,是屡见不鲜的,也是很难避免的。欺诈反被欺诈害的例子,在非公有经济中并不少见。

第二,难以应对优势信用的挑战。中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面临外企总体优势竞争能力的挑战,这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比这种挑战更严重的挑战是外企优势信用的挑战。不要说外企的优势能力,就是仅靠优势信用就能吸引客户,抢占市场份额。瑞士银行、友邦保险、IBM服务、丰田质量、通用六个西格玛、 沃尔沃顾客永远是对的等,都是靠信用力量赢得客户、赢得市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非公有经济面临与国外优势竞争能力与优势信用的双重挑战,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构建非公有经济自己的信用优势去应对外企的优势信用的挑战。

第三,恢复信用要花昂贵的代价。非公有经济要在较大范围内确立自己的信用优势并不容易,但要失去信用则很简单;而失去信用后再恢复信用,却要付出几倍几十倍的昂贵代价。回首非公有经济的信用状况,应该说总体上还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毋庸讳言,在非公有经济的信用方面,过去曾经有、当前仍然有不少令人担忧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们的轻工、食品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由于大家都知道的信用缺失等原因,我们现在在这一地区的轻工、食品市场占有率一直没有超过5%。 曾经向中国开放的黄金般的市场现在仍然开放着,只不过在交易中主角已不是中国。当年温州的纸底皮鞋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致使温州一部分制鞋能工巧匠,至今不敢把皮鞋标明产自温州,而不得不借用上海等地的牌子。温州人为了挽回这一信用损失,付出了昂贵的惨重的代价。这种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的惨痛教训,值得我们永远汲取。

第四,私企业主丧失立身的根本。人无信不立。对于私企业主来说,信用就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们的金字招牌。讲信用就是对市场经济的尊重和维护,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办事。在契约社会,非公有经济没有信用便意味着没有市场,而私企业主没有信用,则没有了立身之处,其结局也必然是被逐出市场。我们有些私企业主,对不讲信用的事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以致于出现了严重的信用危机,损害了企业家的职业信誉,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导致了投资环境恶化,成为社会一大公害,也成为我们面向全球化的一大障碍。有鉴于此,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重树私企业主的职业信誉,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要求私企业主:一要认识到良好的信用环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和基础。信用危 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也必然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妨碍社会的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清醒地认识到,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不仅是私营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需要,更是巩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实现中华民族安定团结和繁荣昌盛的需要。二要认识到私企业主的职业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私企业主、特别是私营企业家,从经济学的概念上讲,它是一种素质、品格和能力。他们的职业信誉是其职业道德、职业业绩的体现。它既是一种无形的激励,也是一种无形的约束。不仅是对他们过去的总结,也是他们创造未来的资本。三要深刻理解“以德治国”的论述,在利国利民的前提下,追求利润。古人云:“巧诈不如拙诚”。做人如此,经商亦然。私企业主中的一些“憨商”走的就是“拙诚”之道。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誉经济、诚实经济。21世纪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的总体进步,是人类文明的全方位提升。私企业主、私营企业家不能只是一个经济人,更应该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一个拥有良好职业信誉的人。总之,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长,社会无信不稳。私企业主只有树立良好的职业信誉,才能够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赢得地位。也只有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中,才能够持续发展,快速前进。

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的多维性

造成非公有经济的总体信用不高、部分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仅靠独善其身是难以奏效的。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加强全民信用意识教育、建立健全信用法律体系、逐步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等多方面的综合努力才能完成。

第一,政府要努力营造信用优势环境。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作为政府,必须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特别是信用优势环境。以往我国较多强调市场主体必须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而较少关注对一些权力部门的道德约束。其实,就某种意义说,在信用建设的过程中,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没有权力部门的诚实守信,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它们的诚实守信是难以言行到底的。而权力部门要真正做到诚实守信,就必须切实履行法律、行政法规所规定的各种义务。

一要切实健全产权制度。产权明晰,是我们希望达到的产权制度的一个理想目标,这方面虽有不小的进展,但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没有完善的产权制度的经济不可能是完全具备信用优势的经济。完善的产权制度能够使人干了坏事必然受到坏事后果的惩罚,做了贡献必然得到回报。如果没有完善的产权制度,人们可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承担责任,也可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承担责任。这就容易让人因不必顾及后果而产生失度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此,要想有良好的信用制度、市场秩序,就必须有一个较为完善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越不健全,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就会越多,个人的预期就越不稳定,人们就可能更狂热地追求短期利益,从而进一步造成信用缺失。所以,在加强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中,政府必须帮助非公有经济进一步健全完善产权制度。

二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之后,市场经济有了政府对全世界的庄重承诺,有了来自国际的、具有法律和规则约束力的监督。这些都是信用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加强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的过程中,政府更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转变自己的职能,在不放弃、不削弱宏观调控的经济管理职能的前提下,正确处理政府行政权力与市场利益的关系,特别是减少政府部门的交易行为,减少政府对非公有经济的直接干预,切实把某些地方政府对非公有经济管制式的领导变为服务式的帮助。要用政府本身的信用建设促进、保证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从而使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在自律与他律紧密结合的过程中日趋完善。

三要切实公示信用状况。目前,我国信用信息的透明度还比较低,收集非公有经济的准确信用信息非常困难,也缺少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其实,我国政府一些部门保存着相当多的企业信用信息,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注册、年检信息,税务部门的企业纳税信息,法院的企业诉讼记录,房产部门的房产抵押情况等还要多。但是,这些信用信息既没有统一管理,更没有向社会进行必要的公示。因此,在加强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建立一个完好的信用信息传输载体,建立健全信用记录并及时公示企业信用状况。可喜的是,不久前浙江宣布把一批信用欠佳的企业踢出重点培育的企业行列,上海吊销了十家有欺诈行为的企业执照,深圳、青岛规定,个人信用有不佳者,若干年内不仅不能自己开公司,而且不得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身份进入经济领域。这些做法有利于促进非公有经济及其从业者注重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向往信用优势,鄙视信用缺失。

第二,私企要不断加强信用管理体系。作为企业,“打铁需要自身硬”,要练好内功,遵纪守法,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自身信用程度,这就必须不断加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当前我国企业走出信用困境的根本出路。建立并不断加强信用管理体系,能增强风险防御能力,提升企业信用度,把信用缺失的企业逐步淘汰出局,从而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

非公有经济加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私企信用管理模式。信用管理也是规范市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非公有经济一方面要从控制交易全过程中各个业务环节的信用风险出 发,强调严格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地处理各项业务。另一方面要使相关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专业化。这些专业化的管理工作包括:客户数据库管理、对客户的资信调查与信用评估、应收账款管理及欠款催收等。

非公经济建设范文第7篇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持续快速发展,根据《中国共产程》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是党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战斗堡垒,是职工群众的政治核心,对企业发展起帮助、促进和监督、协调作用。

第三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必须以党的基本路线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着力点,坚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开展党的建设工作,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二章组织设置

第四条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要根据《中国共产程》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及时建立党组织。全区从业人员在20人以上的企业都要有党员,从业人员40人以上的企业都要有党组织。

第五条有正式党员3名以上、生产经营比较稳定的企业,应单独建立党支部。党员人数超过或接近50名的,可分别设立党总支或基层委员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设立基层党组织须由开发区党工委审核批准。

第六条党员人数不足3名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或几个企业建立联合党支部,或将党员的组织关系挂靠在邻近单位的党组织。没有党员的企业,可采取由开发区工委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的方式,帮助企业创造条件加快党组织组建步伐。

第七条要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建立健全企业工会、共青团、妇女等组织。工会主席是党员的,一般可以同时担任党组织负责人;符合条件的党员团组织书记可进入党组织领导班子。工会主席和团组织负责人不是党员的,应当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具备条件的要及时发展,同时要切实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工作,为企业单独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

第八条在开发区所在地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由开发区党工委直接指导。实施关闭、破产、改制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调整党组织设置,切实做好党员管理工作。

第三章主要任务

第九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

(一)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

(二)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做好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发展党员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支持经营者依法行使职权,协调企业与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对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党的活动,应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支持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四)领导工会、共青团、妇女等群众组织,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协调各方关系;

(五)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职工教育工作,培养“四有”职工队伍,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凝聚职工群众,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六)完成上级党组织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四章工作制度

第十条“”制度

支部党员大会一般每季召开一次,可同党日活动结合进行。支部大会由书记或副书记召集并主持。有表决权的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党员人数的半数时,会议才能召开。支部大会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指示,制定本支部的工作计划和措施,向全体党员报告工作,研究确定本支部的重大问题;选举新的支部委员会,增补和撤销支部委员;接收新党员;提出对党员的奖励和处分意见,决定职权范围内的对党员的表彰和处分。

支部委员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如遇紧急事情需要研究,可随时召开。支委会由书记或副书记召集并主持。有半数以上成员出席时,会议才能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贯彻上级党组织和支部党员大会的决议和指示;研究支部自身建设和党员管理教育方面的问题;研究培养、发展新党员方面的问题;讨论研究协调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工作方面的问题。

党小组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开好党小组会要注意抓住四个环节:一是会前要与党支部沟通,确定内容、方法,通知党员做好准备;二是抓住中心内容讨论,力求统一思想;三是明确责任,及时督促、检查议定内容;四是做好记录,向支部汇报。

党课一般每年不少于两次。党支部应在每年年初制订出当年党课教育计划,主要内容是学习党的基本知识,也可根据形势的需要和党员的思想实际确定,党课的方式可灵活多样。

第十一条党内选举制度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支部每届任期两年。如有特殊情况,确需推迟或提前进行换届选举的,要报开发区党工委批准。延长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换届选举时,开党员大会,由上届支部委员会主持。有选举权的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有选举权党员人数的4/5时,会议有效。支部换届选举采取等额或差额选举的办法进行,选举时应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的有关程序进行,选举结果须报上发区党工委审查批准。

第十二条党员民主评议制度

以支部为单位每年一次组织党员开展民主评议活动,时间可放在每年年底或次年年初。评议结合党内外测评,在党内民主测评与党外职工代表测评的基础上,再进行党内评议。评议时,首先由每个党员进行自评,然后党员之间进行互评。

支委会根据评议结果,对每个党员进行定格,确定等次。评议结果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对评议为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的党员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谈话教育、限期改正、劝退、除名等组织处理意见。

第十三条党员教育管理制度

党支部要逐步建好党员活动室和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点,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组织党员学习政治理论、科技文化知识和业务知识,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技能,教育党员正确认识自己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作用,在各自岗位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采取组织党员外出参观学习,参加上级党组织组织的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开拓党员眼界,提高党员整体素质。

加强对党员组织关系的管理。凡在企业工作半年以上的外来党员,不论其原组织关系在何处,都应将组织关系转移到所在企业党组织。从业时间较短、流动比较频繁的,应持党员临时组织关系(党员证明信)或《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企业党组织的活动。企业党组织要加强督促联系,确保每个党员的组织关系接转到位。对没有转移党员组织关系(包括党员临时组织关系)、或没有出具《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企业党组织不得承认其党员身份和安排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加强对党费的收缴和管理。新入党的党员,应在党委批准为预备党员后,从支部大会通过其为预备党员之日起开始缴纳党费。党支部要及时按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的规定》核定党员党费交纳标准,定期收缴,并按规定按时将党费上交上开发区党工委。

第十四条发展党员工作制度

要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把发展党员的重点放在企业生产经营、科技骨干和一线优秀工人,对有一定数量的职工而没有党员的企业,要加强指导,重点帮助,可采取由上级党委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等办法,有计划地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

发展党员必须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及省委、市委组织部的《意见》等要求,坚持标准,严格程序,把好质量关。要立足于培养教育,把培训入党积极分子与加强职工教育结合起来。要指导工会、共青团、妇女等组织做好推荐优秀职工、优秀团员作为发展党员对象的工作,扩大入党积极分子的来源。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发展党员,必须由开发区党工委审批。对外地员工要求在企业入党的,一般应在企业连续工作两年以上,并征求其原籍所在地党组织的意见。

发展党员工作要实行“公示制”。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情况未经公示,不得予以发展或转正。发展企业党支部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委员的直系亲属入党,应报开发区党工委预审,然后根据预审结果,办理有关手续。预审不合格,不得发展入党。

第十五条党员联系职工制度

党支部要开展党员联系职工活动,使每一位党员都有1-2个联系对象。联系的重点对象为:入党积极分子、困难职工、帮教对象等。联系的内容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联系对象解决好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及时向党组织反馈联系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党组织要定期了解党员联系职工活动情况,妥善处理好职工提出的意见和要求。

第十六条党组织开展活动制度

党组织的活动要严格按照《》和有关规定开展。在活动形式上,要体现企业特点,坚持“业余、小型、灵活、实效”的原则,把党组织的活动与生产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在活动时间上,坚持班上与班下相结合,除了必须集中的重要活动外,尽可能少占或不占生产经营时间,多利用空隙时间、节假日和企业停工停产时间开展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坚持与生产经营相结合,要把党内学习教育活动与企业文化活动、管理活动和党员牵头组织的技术攻关、产品销售等活动结合起来。

企业党组织要有固定的、大小合适的活动阵地,并挂牌。活动室内布置规范合理,格调严肃,有党旗、党徽、支部组织网络、党员权利和义务、有关制度等常规性布置,又有能体现本单位党建工作特色的布置。电化教育设备、党报党刊等学习、活动用品要尽可能齐全。活动室要经常维护、管理,保证党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

第十七条要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党务工作者的激励保障机制。加强和培养党务人才的储备和开发,努力形成与经济发展形势和要求相适应的人才观念和人才创业机制。

非公经济建设范文第8篇

近年来,**县坚持以争创“五个好”非公企业党组织为契机,紧密联系企业文化建设内容,努力寻求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点,切实做到两项建设同抓,两个成果同要。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为促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非公有制企业的软实力水平不断得到提升。目前,全县共组建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33家,100%实现单独组建目标,培植6个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示范点,8个非公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有8个非公企业党组织、党员或业主受到表彰。去年以来共投入资金30多万元,用于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为党员、企业员工开展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成效

1、加强党组织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组织保证。我县坚持把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建设作为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在抓好规模企业党组织实现“全组建”的同时,依托“双培双推”(即把党员培养成为生产经营管理能手,把生产经营能手中的积极分子培养成党员;把经验管理层中优秀党员推选为党务工作者,把优秀党务工作者推荐入经营管理层)、“工作创新、岗位创效、业绩创优”的“三创”等有效载体,开展党员带头示范、进言献策、岗位奉献、扶贫助困等活动,强化职工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设,有效地把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引导和激励党员树标兵、当标兵,引导和带动员工为企业发展作贡献。全县涌现出大世界商贸有限公司、南海集团、兴发机械有限公司等非公党建工作先进典型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示范点。

2、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提升精神文明创建水平。许多非公企业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激励员工斗志,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提升精神文明创建水平。大世界商贸有限公司把“以人为本、以诚相待”作为企业文化的精髓,认真贯彻“始于顾客需求,终于顾客满意”的服务方针,抓好“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员工队伍”四个方面建设,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公司还专门拨出一个250多平方米的楼层,建立设施齐全、装备先进的会议室和活动室,并投资16万元配置了卡拉ok音响设备和多媒体电脑,为员工活动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环境。公司围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目标,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经常组织员工郊游、野炊、象棋比赛等,活跃员工的业余生活。同时,在党支部的建议下,公司组织50多名优秀员工分批到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澳门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为公司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塑造企业良好形象。非公经济组织精神文明建设以培养“四有”新人、促进企业发展为目标,与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县委组织部、乡镇党委积极协调业主支持党组织开展文娱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增进身心健康。各非公企业党组织针对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组织党员开展了“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一系列活动,有效提高党员的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恰当设置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广大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隆溪工业有限公司、兴发机械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非公企业经常组织开展组织文艺会演、开展岗位练兵、技术大比武、卡拉ok赛等活动吸引员工参与其中,使其身心得到调节,性情得到陶冶,形象得到展示,素质得到提高。

二、当前非公有制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虽然全县非公经济领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一些非公企业业主对精神文明建设不够重视,受资金、场所、人才的限制,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寻找企业生存发展之路,把时间精力都集中在抓经营管理、抓市场开拓上,无心顾及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认为搞精神文明建设是摆花架子,对企业发展没有关系,文明创建可有可无,因而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举措上都还有些欠缺。二是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平衡。企业规模较大、管理完善、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基本上能积极主动地开展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并已认识到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树形象、创品牌的需要。而相当一部分非公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对企业的文明建设积极性不高,出现“两张皮”现象。三是创建载体不够丰富。有的企业精神文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仅仅满足于一般的、浅层次的文娱活动,文化内涵不够丰富。有的企业虽然开展活动,但形式单一、呆板、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等等。

三、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新时期文明创建工作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塑造非公有制经济良好的社会形象、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 健康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加强这一领域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我县非公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下功夫,求实效。

1、加强领导,大力营造浓厚氛围。把非公领域精神文明创建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县精神文明创建总体规划,注重整合各方力量,形成由县文明办牵头、工商、商务、组织、民政、税务、金融、群团等部门组成的非公企业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指导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每年年初都制定了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并具体明确非公企业精神文明创建的目标要求和任务,明确工作重点,深化企业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典型示范,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世界商贸有限公司、南海集团、兴发机械有公司等8家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先进典型和精神文明先进示范点的示范、引导、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大力培养、树立、宣传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精神文明创建的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和带动全社会。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一批可信、可学的创建先进典型,营造学先进、赶先进的氛围。大力开展各类评选活动,通过表彰、报告、座谈等形式,让广大非公有制经济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广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使文明创建真正融入企业发展的进程中。

非公经济建设范文第9篇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为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决定在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活动。根据省、市、区三级党委统战部、工商联的意见,街道党委、办事处决定在全街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活动。现在我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和实施意见,讲三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开展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开展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全面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健康发展和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活动。全街道各有关单位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这项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下大力气扎实抓好此项活动。

1、开展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举措。十六大报告提出“私营企业主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强调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表明了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充分肯定,体现了党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视和关心。开展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把握精神实质,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能进一步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新的发展。因此,开展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吻合党的十六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是贯彻落实的党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举措。

2、开展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的基本要求。非公有制人士作为对祖国富裕贡献力量的一个重要阶层,党如何团结好、鼓励好、保护好、表彰好,教育引导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显得十分重要。开展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是进一步加强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联系、沟通的有效载体,是党对非有制经济人士为祖国富强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分子的充分肯定,是新形势下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统战工作的基本要求。

3、开展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是激励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推进我街道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有效载体。在我街道,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大家都很清楚,非公有制企业的比重几乎达到了100%。这就意味着,把非公有制企业做实做大做强,对于推进我街道经济发展乃至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大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能有效激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增强光荣感和历史使命感,争做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兢兢业业地把企业做实做大做强,为我街道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结合实际,精密部署,扎实开展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这次开展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正确把握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引导教育我街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努力实践“三个结合”,不断提升产业层次,把企业做实做强做大,不断增强企业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总体素质,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为我街道全面建设“实力、魅力、活力”和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这次活动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引导我街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把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作为自觉行动,成为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模范,科技进步的模范,出口创汇的模范,企业党建的模范,企业文化建设的模范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模范,加快企业发展步伐,促进我街道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二)活动范围和主要内容

这次活动的活动范围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包括经济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从业人员(职工)。

这是活动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切实搞好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

士的健康成长。当前全街道上下都在深入开展党的十六大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在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中,要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制经济人士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两种思想,强化三个意识,提高四种能力,牢牢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新一轮的大发展。树立两种思想就是要树立爱党爱国思想和敬业创业思想。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增强对党的感情,更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力弘扬爱岗敬业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创业信心,自觉把企业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前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强化三个意识就是要强化责任意识、信用意识、法制意识。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明确自己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成员,以企业发展、社会进步为己任,热心光彩事业,为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典范;自觉遵循市场经济秩序就是法制经济的规律,增强法制意识,诚实活动、守法经营、照章纳税。提高四种能力就是要提高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进一步树立终身的理念,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经营竞争能力,把企业培养成学习型组织,把自己培养成学习型人才;进一步提高竞争能力,充分认清、发挥自身体制优势,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大胆实践、敢冒风险,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自觉学习现代管理知识,汲取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善于结合企业实际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和改革。

二是大力规范非公有制企业的运行机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抓住与长三角经济接轨,加快发展的机遇,按照自身产业发展特点,修订完善企业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发展措施,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建立健全企业现场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和用人、分配等各项制度,推进管理创新,加强党、团和工会组织建设,建设企业文化。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树立创新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环境意识,努力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础中发挥作用,全力推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是认真推选表彰“优秀建设者”,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向先进学习。推选表彰“优秀建设者”,是本次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按照“优秀建设者”条件,在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经营人员、科技人员、从业人员(职工)中进行评选表彰。通过推选表彰,全面提升我街道非公非有制经济人士综合素质,鼓励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以先进为榜样争做“优秀建设者”。:

(三)活动安排

这次活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为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具体分

五个步骤实施:

1、准备阶段(2003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全街道

非公有制企业的基本情况,建立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领导小组。召开了座谈会了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状况。

2、动员学习教育阶段(2003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召开争做“优秀建

设者”活动动员大会,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大会。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大张旗帜地开展宣传发动。以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在企业代表人士和经营管理人员中开展“三课一论坛”学习教育。即:十六大精神主题教育;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诚实立身、信誉兴业教育;爱厂爱岗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并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

3、规范企业促进发展阶段(2003年6月中旬至6月底)。健全企业各项规

章制度,引导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围绕

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拟订企业发展规划,制订企业发展措施,促进企业与长三角经济接轨。争创产品ISO系列质量认证和3C安全认证,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投身光彩事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党、团和工会组织建设。

4、评比、表彰阶段(2003年7月初日至7月底)。各单位根据优秀建设者条件做好初步人选的推荐工作,在初步人选的基础上,由区街道公有制经济人士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领导小组组织进行评选,然后报街道党委和有关上级部门审定,再在有关媒体上公示。

5、总结提高阶段(2003年7月底至8月上旬)。在活动告一段落后,各有关单位要及时总结经验,落实相关措施,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四)活动要求

开展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是一项涉及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综合性活动。要紧密联系实际注重五个结合:一是开展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与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相结合。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特别是其中关于“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有关保护私有财产的论述,明确自身社会地位,增强社会责任,解除思想和观念束缚,甩开膀子大干事业。要科学安排时间,学习经济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熟悉WTO相关规则,不断提高战略决策能力和市场驾驭能力。在企业内部营造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以制度来支持、鼓励、表彰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员工,创建充满活力的学习型企业,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二是开展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与企业规范化建设相结合。要结合企业发展目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企业发展规模,产业发展方向,管理、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先进设备的引导和消化,产品开发、员工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制订发展规划。三是开展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与打造诚信企业相结合。要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遵纪守法,诚实经营,重合同,守信用不坑蒙拐骗,不逃税骗税,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表率。四是开展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要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内在文化,自觉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善待员工,维护员工合法权益,重视员工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和工青妇组织的作用,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办好企业报刊,重视企业文体活动,多渠道多形式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造就更多人格健全、乐观进取的新型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要努力塑造企业的外在形象,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风格,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企业,扩大企业的社会知名度。五是开展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与企业回报社会、热心光彩事业相结合。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扶贫济困、助学助孤等光彩事业,将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结合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真正取得实效

这次活动从4月中旬开始到8月底,只有短短的四个多月时间,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有关单位要认真按照街道党委、办事处以及上级有关单位要求,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开展非公企业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作为当前一个阶段重要任务来抓,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确保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取得实效。

1、建立机构,加强领导。为切实加强领导,区里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任副组长,并确定专门的联系人,领导小组设办公室地点在街道宣传统战办公室,负责了解情况、交流信息、具体协调、检查督促等工作。各企业要具体落实有关人员,按照街道党委的总体部署和《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切实加强对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工何等的领导。要增强政治责任感,统筹安排,精心组织,集中精力抓好这项工作。

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是一项开创性的试点活动,大家对这项活动还比较陌生,这就要求我们和有关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的媒体,把活动的目的意义宣传好,把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积极性调动好。各企业的宣传报告部门要按照街道党委、办事处的部署和要求,组织专门力量,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及时反映各自单位开展争做“优秀建设者”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为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造出声势,营造浓厚氛围。

3、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这次活动安排的时间比较紧,内容比较丰富,任务比较重。因此,搞好这次活动必须要保证组织到位、人员到位、精力到位。各非公有制企业要单位以活动为契机,结合本企业实际,加强企业规范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打造学习型企业和诚信企业,积极组织开展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要做到早安排、早部署,每项具体活动都要把工作分解落实到人,明确责任人,确保各个阶段活动有条为紊地组织好、落实好。

4、加强指导,督促检查。争做“优秀建设者”活动是一项探索性的活动,在探索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活动领导小组要及时研究活动中的重要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全面了解掌握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搞好情况交流,实行有效指导。要兼顾面上,突出重点,对于条件成熟的,重点加以指导,引导其积极对照自查,解决存在问题,进一步自我完善,争做“优秀建设者”。要按照争做条件和程序,层层推荐,层层把关,并在有关媒体上公示,真正把确实优秀、大家公认的“优秀建设者”选出来,提高优秀建设者的公认度和美誉度,确保活动按预定目标顺利开展。

非公经济建设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 党务工作者 职业化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1]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既熟悉党务工作,又具有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思想解放,思路开阔,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复合型党务工作者人才队伍,是搞好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

一、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非公经济组织党建是一个新领域,面临着传统领域党建工作不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党务工作者干什么、怎么干,需要采取不同于传统党建工作的新举措、新思路。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特殊性决定需要建设一支职业化的党务工作者队伍。

一是产权上的独立性和运行机制上的自主性,决定需要建设一支职业化的党务工作者队伍。非公经济组织中,由于财产完全归业主个人所有,生产经营具有自主决策、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特点。与上级党组织没有行政资产隶属关系,使得党组织对其内部人、财、物缺乏实际参与影响力,党组织开展工作容易受到业主的态度、体制、经费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困扰。有的业主对党的方针、政策不甚了解,不理解、不支持党建工作将是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需要长期面对的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非公经济党建工作外部的支持体系建设,通过建设一支职业化党建工作队伍来支持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不断优化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外部环境,激发非公经济组织对党建工作的内在需求,形成以外促内的工作态势。[2]P181通过职业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促进非公经济组织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得到业主对党建工作的认可。

二是党组织及其负责人处于“边缘地位”,决定需要建设一支职业化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党组织在新经济组织中的地位未能得到应有的体现,逐渐处于“边缘地位”。首先,党组织从原来的“核心地位”向“边缘地位”发生了转变。一方面,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是松散的挂靠关系,使它相对于上级党组织的工作体系而言被边缘化了;另一方面非公经济组织既然是经济组织,其最大目标是创造经济价值、追求经济利润、获取盈利。党组织相对于非公经济组织的经营体系而言也被边缘化了。其次,非公经济组织内党组织的负责人由原来的“党的领导者”向“党务工作者”的转变,其地位相对于非公经济组织管理层来说被弱化了。在非公经济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有必要建设一支职业化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巩固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激发党性意识,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三是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存在“小、流、变、散”的特点,决定要建设一支职业化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小”就是党组织规模小。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大部分规模小,党员数量少或无党员。据我们调查,党员人数在10人以下的占到调查总数的34.7%,这也就意味着大部分非公经济组织不具备独立建立党组织的条件,党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

“流”就是党员流动性大,即称谓为“流动党员”。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的党组织活动的党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类人员在产业之间转移和地区之间流动日益频繁,流动党员越来越多。

“变”就是党组织和党员变化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经济组织变迁频繁,人员流动较快,具有较大的松散型和流变性。造成党员比较分散,难以被召集和组织,党员与党组织联系不密切,活动开展较难,党建工作开展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尤其是给一些党员比较少的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本身带来不稳定性。

“散”不仅指地域分布散,特别是注册地与经营地相分离的情况比较突出,而且指存在一定数量的“口袋”党员,党组织管理松散。

因此必须通过建设一支职业化的党务工作者队伍来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依托这支队伍对非公经济党组织提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指导服务,确保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在流动中保持相对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

二、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职业化建设的内涵

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从狭义来讲,主要是指常年工作在非公经济组织一线的党务干部,对一些党员人数较少的、规模较小的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来说,主要指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或支部委员。从广义来讲,除了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及委员,还包括党建工作指导员。江苏个别地区还推行非公经济组织党建督导员(如南通地区)、党的纪律监督工作指导员(如苏州)、党建工作巡视员(如张家港)制度,等等。本课题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及委员、党建工作指导员。

什么是职业化?据《现代汉语词典》指出: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而职业化,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一种观点认为,“职业化”就是某种活动发展成为职业活动的过程;一种观点认为,职业化是某种已经存在的职业,因专业性的增强获得更高专业地位的过程,而这种专业地位往往形成职业壁垒;还有一种观点,把“职业化”作为“行政式”管理或“家族式”管理的对立面或改善方向提出。[2]P121-122结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职业化是指经过长期的培养、管理将党务工作者塑造成具有相当的职业素养、符合相关职业行为规范,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并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

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职业化建设是指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的选聘、培训、管理、使用等工作状态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明确党务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党务工作者的素养、规范党务工作者的行为、提升党务工作者的能力,建立一支素质专业化、职责明晰化、工作规范化的党务工作者队伍,达到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有人想干、有人会干、有人肯干的目标。

三、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职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各地在探索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职业化过程中大胆创新,在选拔任用、资格认证、培训、激励保障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重要成就。比如,江苏形成的党工干部权益保障金制度、基层党工干部选派制度、“上代下”的工作机制,以及向社会公开招聘专职党工干部的做法,都被写进了修改后的《中国工会章程》和《企业工会工作条例》。但是在调查中我们认为目前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职业人才难选配。一方面,非公经济组织内部难以产生合适的党组织书记人选。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书记,多数都是在现有党员中选举产生的。由于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员发展工作相对滞后,个别党员还不愿意接转组织关系,甚至不愿意暴露个人的党员身份,导致了部分非公经济组织中党员人数偏少的结果。大部分企业党员少,选择政治强、党务熟、懂经营、会管理的人选难度就比较大。而且大多数党务工作者没有做过党务工作,本来就缺乏党务工作经验,加之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又是个新领域,工作难度又大,所以他们在短时期内很难适应工作。另一方面,上级党组织下派党建工作者的方式受到需要业主认同的制约,非公经济组织党务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二是职业角色难定位。所谓“定位”,意指人们赋予特定主体在一定社会结构的合理位置。规定了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的职责任务。按照规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但是没有像其他领域基层党组织那样,明确界定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的地位,比如明确规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多年以来,人们对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的“定位”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因为理论认识上的分歧,导致对非公经济党组织的党务工作者该干什么、怎么去干认识不清,党务工作者往往也陷于两难的境地。

三是职业关系难协调。主要表现为:第一是党务工作者与业主的关系难处理。在非公经济组织中除了少数业主直接担任党组织书记外,大部分业主与党务工作者在企业制度安排中处于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部分业主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实质性支持不够。在自身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党组织较难做到既服务企业,又凝聚职工;党务工作者较难做到既当好业主的雇员,又当好各方合法权益的维护者。这些难题给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带来长期的挑战。第二是党务工作者与普通党员、群众关系难密切。党务工作者与普通党员、群众是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协作关系,开展工作需要普通党员、群众的多方支持。但在现实生活中党务工作者本身也是雇佣身份,对党员、群众的教育管理缺乏有效的抓手,普通党员、群众与党务工作者关系疏远。第三是专职和兼职的关系难平衡。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书记及党务干部大多在非公经济组织兼任行政职务,自身的行政工作任务繁重,如果把精力过多地投入到党务工作,就很难得到业主的理解和支持。因此相当多的同志认为党务干部应该专职化,这样才能对党建工作倾注更多的精力。第四是职业素养难适应。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新领域,无疑对党务工作者是个新的考验。需要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既要有相当的理论水平,较高的党性修养,扎实的党建业务能力,又要有丰富的市场经济、现代管理的知识和较强的凝聚人心的群众工作的能力,等等。但在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中,还存在党务知识薄弱、政治理论素养不高、敬业精神不够、缺乏实务操作经验的问题。对当前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党组织如何发挥作用,一时还难以适应,工作中找不到切入点。党务工作者入党时间、从事党务工作时间不长的现象也比较突出。特别是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党员以新进的大学生为主体,普遍年纪很轻,入党时间也不长。个别高新企业甚至90%以上的党员在30岁以下。另外还有部分党务工作者年龄偏大的情况。一些党务工作者是由退居二线或离退休的同志来担任,这部分同志政治修养意识强,有丰富的党建工作经验,但是有时思想观念跟不上新的形势,在开展党建工作时难以突破传统的工作模式;精力上也有限,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党务工作中去。第五是职业保障难满意。目前,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作为一项事业,既缺乏职业认定标准,也没有职业技术等级,更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在调研中,很多党务工作者提出要加大激励保障的力度。第六是职业培训体系难健全。目前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的培训体系尚未健全。一是职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培育不足。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起步较晚,现有的研究成果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个别案例或工作机制创新。二是培训力量不足。目前缺乏优质师资资源,没有权威性、系统性培训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效果很难保证。一部分党务工作者从来没有接受过针对党务工作者所开展的专项性培训,有的接受学习培训的频率较低,时间间隔较长。普遍希望接受政治理论、党务知识,实务操作,时事形势,群众工作方法等的培训,同时希望培训方式多样化。因此,目前的培训还不能完全适应党务工作者的需求,对党务工作者的培训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推进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职业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多元化选聘,完善职业选用机制。在通过“内部培养、机关下派”等方式产生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的基础上,加大社会公开选聘力度,从源头上拓宽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来源渠道,不断充实和壮大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

一是要完善选好配强机制。主要做法有三种:第一是完善“双向进入、交叉兼职”机制。积极推行企业党组织与行政管理层领导“双向进入、交叉兼职”的做法,符合条件的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推选担任党组织负责人,为党组织有效参与企业决策和经营管理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同时规定,由党员业主担任党组织负责人的,应明确一名党务工作者负责日常工作。第二是完善跟踪培养机制。对非公经济组织中的优秀员工跟踪培养,将优秀员工培养成优秀党员,将优秀党员培养成党务工作者,努力把思想政治素质好、懂经营会管理、有党务工作经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党员,选配到党组织书记的岗位上来。尤其要重视青年党务工作者的培养。第三是完善选派招聘机制。联系企业实际,多途径选配党务工作者。采取“企业内部选拔一批、上级组织推荐一批、面向社会招考一批”的办法选配。比如江苏昆山运用社会化公招、市场化选招和直接选举等形式作为党务工作者的主要渠道和来源。实行企业内部选拔的,要积极实行与完善“公推直选”机制。“公推直选”,即通过公开推荐候选人、党员大会(职工代表大会)直接差额选举等程序,产生党支部委员、书记和工会委员、主席,选出党员职工信任的“主心骨”,增强企业党工干部的荣誉感。

二是要建立人才储备机制。要重视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后备人才的建设,将推行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资格认证与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人才储备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注重从企业经营管理者、优秀党员职工、机关或乡镇(街道)退休党员干部、机关后备干部中物色合适人选,重点选择40-50岁左右的有丰富党务工作经验的同志,参与资格认证,经统一培训、考试合格的,颁发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任职资格证书。经资格认证后,按照非公经济组织与党务工作后备人才之比不低于1:1的比例,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人才库,为高标准、多渠道选派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创造条件。对获得任职资格的人员优先推荐作为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人选或直接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

(二)专业化培养,完善职业培训机制。非公经济组织能否得到健康发展,党组织作用能否得到发挥,关键在于非公经济组织党员队伍和党务工作者素质。各级党委要把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素质的提高,作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

一要纳入培训计划。把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的培训纳入各级党委党员、干部培训规划,与各类干部培训实行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定期进行对党务工作者的培训,鼓励党务工作者向专业化发展。

二要明确培训目标。党务工作者通过培训要熟悉党务工作基本知识,了解党的工作任务、主要内容和工作方法,掌握非公经济组织生产经营和管理知识,努力增强做好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要优化培训内容。坚持从企业发展和党的建设以及广大党务工作者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安排培训内容。培训中应加大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政治理论知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内容;第二是党务知识,包括党的基本知识、党组织活动内容的设计等;第三是实务操作培训,包括党建实务工作的内容、要求,党务工作台账的设立以及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台账内容细化的确定等相关操作知识,提高党务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第四是经营管理知识,包括现代企业管理、经营理念等知识;第五是市场经济知识,包括市场经济基本知识、法律法规等。同时突出“分类培训”。对企业内部产生的技术型党务工作者,重点培训党务知识;对机关干部退下来的党务型党务工作者,重点培训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对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党务工作者,重点培训党务知识和管理技能。

四要确保培训时间。确保党务工作者每年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比如江苏南通市规定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书记每年集中培训不少于16个学时;所有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书记按照每次不少于16个学时的要求,三年内必须轮训一次;党建工作指导员每年集中培训不少于8个学时。

五要丰富培训方式。通过集中授课、参观考察、经验交流、上门指导等多种形式,以及境内与境外培训、党校与高校培训等相结合,着力提升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

六要保证培训经费。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培训经费从企业管理成本中列支,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后备人才培训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有困难的明确由上级党委支持。同时积极探索党群联合培训的路子,加强党、工、团业务工作的一体化培训,提高党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人性化激励,完善职业保障机制。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负责人缺乏相应的保障激励机制,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充分调动和发挥,是制约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健全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的激励保障机制。

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各级党委要加大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投入力度,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加大财政支持和党费返还力度,通过党费节余、财政补助、企业自筹、社会赞助等方式,为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有效开展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要建立精神物质并行的激励机制。第一要实行各类补贴,保障经济待遇。积极推行岗位津贴、保障基金、退休补助等制度,规定党务工作者在企业享受相应管理人员待遇,鼓励企业为党务工作者设立专门的党务岗位工资或补助。调动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第二要进行跟踪服务,维护合法权益。研究制定有关保障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负责人权利的意见和办法。明确规定根据合同约定,没有正当理由和未经组织部门同意,企业对党务工作者不得解聘或调整到非党务工作岗位。主动关心、支持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开展党的工作,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做好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地方、部门在评先选优,安排社会职务,推荐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工作中涉及到非公经济组织业主时,要主动听取和征求党务工作者的意见。第三要提高政治地位,扩大社会影响。注意培养和发现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先进典型,大力宣传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并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不断激发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的政治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对业绩突出、特别优秀的党务工作者,优先推荐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并为他们进入企业决策层创造有利条件。第四要进行职业规划,明晰职业发展。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职业发展设定清晰的发展路线图,通过实行职业职称和级别的相关管理办法,明确职业等级晋升机制,真正做到优胜劣汰。有的地区已经开始探索,比如江苏昆山开发区党群部于2010年授予首批344名非公企业党工干部初、中、高级职称,其中53人晋升高级职称。他们将获得三级九档、最高400元的月岗位津贴。逐步解决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的编制问题,纳入财政保障的范围。探索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与机关事业等单位干部双向交流。通过与企业的经常性走访、联系,跟踪考察选派的党务工作者,对表现突出的党务工作者或企业内部涌现出的优秀党工干部,大胆选拔任用,充实到机关部门、事业单位的相应岗位,进一步拓展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的发展渠道。

(四)目标化管理,完善职业考核机制。通过考核,使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明确岗位目标和岗位职责,明确角色定位,使党务工作者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工作,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易于操作的职业化管理规范。

一是明确考核目标。首先根据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的特殊性,确定工作的主要职责。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特别是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负责人,是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建设、保证党组织作用发挥的主要责任人,要围绕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对群团组织的领导等方面开展工作,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其次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年初由上级党组织与党务工作者签订党建工作目标责任状,明确党务工作者年度岗位职责任务,年底进行考核。

二是建立多元考评体系。建立“上级组织考评、企业业主考评、党员和职工考评”相结合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让企业业主、企业党员和普通职工、上级党组织参与综合考评。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党务工作者的履行职责情况,确保考评的真实性。

三是建立晋升与退出机制。第一要把考评结果作为认定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经济待遇标准的主要依据。第二要把考评结果作为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评先推优、推荐表彰、晋职晋级、统筹公选的重要根据,充分激发内生工作动力。第三要把考评结果作为党务工作者资格认证、动态管理的参考依据。建立“能进能退、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对不适合从事党务工作的同志,及时进行岗位调整。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2—18.

非公经济建设范文第11篇

同志们:这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观摩暨经验交流会议,是继全市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之后,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8月下旬,中组部召开了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议,9月18日,区党委组织部又召开了全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会议,提出了切实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对我们今后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分析研究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总结交流经验,明确目标任务,进一步推动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前面,我们现场观摩了宁夏紫金花纸业有限公司党委等3个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刚才,又听取了永宁县委等4个单位在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方面的经验介绍。同时,我们还印发13个单位的书面交流材料。这些经验都很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市近几年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进展和主要成果,可供大家学习借鉴。下面,我围绕这次会议的中心任务,讲四个方面的意见:一、正确认识和评价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形势近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从理顺党组织关系、组建党的基层组织入手,以健全党建工作制度,抓好党的活动为重点,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1、初步形成了全社会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各级党组织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纳入了党建工作总体规划中,与农村、街道、国企、机关、学校党建工作摆上了同等重要位置,同安排、同督促、同考核、同评比。有的区(市)县和部门还建立了党政领导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制度,将党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联系内容,提高了这些单位的党建工作水平,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可以说,通过我们这几年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各级党组织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部分非公经济组织业主关心支持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如宁夏宝塔石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珩超,本人不是党员,但他不仅积极支持建立党组织,而且在企业专门设立了党委工作部,配备一名高级政工师,专门负责党建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2、加快了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的组建步伐,党组织组建工作薄弱的状况得到一定改善。各级党组织在认真分析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单独式组建,改制企业转换式巩固,仅有个别党员的企业挂靠式确保的方式,加快了党组织组建步伐。同时,结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特点,采取新建党组织属地管理;个体工商户归口管理;社团、协会和特殊行业委托管理的方法,明确和理顺了党组织隶属关系,有效地扩大了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到2002年底,全市共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252个,共有党员3247名。3、党组织活动方式不断丰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各级党组织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在工作内容上,能够把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协调各方面关系作为重点。在活动方式上,能够按照“小型、业余、分散、务实”的原则开展党的活动,形成与企业生产经营相适应的工作方法。在工作载体上,能够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组织开展创建“四有”党组织、“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挂牌上岗”、“共产党员出租车”等活动,提高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众团体的作用,教育引导党员、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职工群众。在企业中形成了党员带头,职工响应,人人为企业发展献计出力的良好局面。在教育范围上,注重做好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员的教育引导工作。通过对业主进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遵纪守法、回报社会等方面的教育,不仅发挥了党员业主的示范带头作用,而且使许多新的社会阶层人员增强了对党的感情,不少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积极要求入党。如马斯特羊绒公司董事长马富强,不仅大力支持企业党组织的工作,而且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目前,全市已有50名非公有制企业业主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近年来,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这一点要充分肯定,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仍然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党建工作开展还不平衡。有的地方党组织对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工作指导不力,重视程度不够;有的私营企业主对成立党组织认识不足,只管引进项目发展企业,不重视企业党建工作;有的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担心被业主解聘,不敢大胆工作;有的党员存在雇佣思想,不愿表明党员身份。二是党员教育管理难度较大,党员人数少,党的力量比较薄弱。截止2002年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共有党员3247名,仅占从业人员的0.15%左右,85%以上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没有党员。三是党组织的覆盖面过小,绝大多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没有党组织。目前,全市仅有8.7%的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建立了党组织,绝大多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的条件。四是一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不能切实履行职责、发挥作用,企业党建工作缺人才、少经费、无场所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与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是不相适应的,我们必须把对这项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切实增强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保证我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近年来,我市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市域经济和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来抓,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已达5.4万户,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达150户,从业人员达到21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的29%。资产总额达到4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96亿元,上缴税金5.4亿元,实现利润6.5亿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创造的增加值已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可以说,非公有制经济是实现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支充满活力和极具潜力的重要力量。从一些地区和企业的发展来看,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党建工作,不仅不会影响、阻碍这些企业的发展,而且还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如永宁县自1998年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工业企业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已占85%,县委在抓经济改革的同时,十分重视党建工作,实现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再比如,宁夏昆仑公司、力成电器集团公司、瀛海集团建材有限公司、嘉源绒业公司、宁夏伊品食品集团公司、宝塔石化集团公司以及我们今天参观和交流的企业,由于重视党建工作、注重培育企业文化,使企业在较短时间内有了较快的发展。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要认识到,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不是“不必抓”,“不好抓”,“不愿抓”的问题,而是必须毫不含糊、坚定不移地要去抓,而且要抓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务工作者对此必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以强烈的执政意识,理直气壮地高举党的旗帜,努力做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组建到哪里,党的活动就开展到哪里。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迫切需要。当前,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大银川”建设的各个领域,落实到基层各项工作中,党的基层组织负有重要责任。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更好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好地发挥其强大的指导作用和推动作用,有赖于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不仅是工人群众比较集中的领域,也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这些工人群众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员,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践者和受益者,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为促进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一样,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团结和凝聚的重要力量。很显然,我们党要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要团结凝聚新的社会阶层广大人员在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切实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把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广大人员在内的一切力量团结在党的周围,凝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旗帜下。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有更加坚实的阶级基础、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不可动摇的执政基础,才能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巨大力量。三、明确目标,创新思路,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我们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根据中央和区、市党委的要求,今后一段时期,我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的要求,以巩固和健全组织为基础,以开展“一创双争”活动(文件另发)为载体,以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为重点,以健全和完善制度为保证,以增强党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凝聚力为目标,促进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得到贯彻执行,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为了完成这一目标,今后一段时期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健全组织,理顺关系,全面构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网络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覆盖面小,是制约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深入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抓好这项工作的落实,需要注意四个结合。一要抓组建与抓巩固相结合。要继续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转制改建等方式,及时组建党组织。经过二至三年的努力,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覆盖面达到80%以上。按照这个要求,明年的主要任务是把组建工作的重点放在有一定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上,通过重点突破,典型示范,力争使从业人员在50名以上的企业有党员、100名以上的企业有党组织;同时,要按照巩固、提高的原则,切实抓好党组织的巩固工作。二要抓组建与抓理顺关系相结合。凡成立了党的组织,都要明确党组织的隶属关系,理顺管理体制。结合我市实际,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一般以属地管理为主,行业归口管理为辅;在非公有制经济发达、人员集中的民营小区、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建立专门的党组织机构,统一负责区内党的工作;乡镇、城市个体户仍坚持以乡镇、街道、工商部门等党组织或个体协会党组织管理为主;由国有、集体企业转制而形成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考虑到工作的连续性,一般仍以原企业上级主管部门党组织管理为主;对业务性较强的经济组织,如社会力量办校,以行业归口管理为主;企业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也可由所在地区(市)县党委领导。三要抓组建与抓目标管理相结合。按照“谁引进、谁负责,谁主管、谁组建”的原则,把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头。要根据实际情况,规定组建时限;坚持和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情况季报制度。通过实行季报制度,督促和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的组建工作。四要抓组建与抓作用发挥相结合。各区(市、县)和有关部门要按照“一手抓组建,一手抓作用发挥”的要求,切实指导好非公企业党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引导、监督作用,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二)科学定位,准确切入,切实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既要重视党组织的组建,更要注重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做到“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一要配好配强党组织负责人。注意从管理和技术岗位,从党性观念强、思想政治素质好、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党员中选拔党组织负责人。对于企业内部暂时没有合适人选的,可以由上级党组织推荐或选派临时负责人,先行开展工作,再通过培养、调剂等办法逐步解决。要重视在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在优秀党员中培养党组织书记的后备干部,要通过面向全社会选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充实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要注意防止企业党组织家族化。业主家族成员在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中的数量一般不超过50%。对已经有家族化倾向的党组织领导班子,要采取措施逐步调整。二要采取多种措施,大规模培训党务工作者。要研究制定《银川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培训规划》,充分利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党校举办各种培训班,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特别是党组织负责人的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以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客观需要。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负责人不仅是企业的职工,也是党的基层工作骨干,各级党委要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排除后顾之忧,为他们放手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企业解聘党组织负责人,应当事先征求上级党组织的意见并说明理由。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因履行职责、坚持原则受到不公正对待时,上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同企业出资者(经营者)交涉,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支持他们的工作,保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党员业主和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非党业主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责任意识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专题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他们对党的感情。要充分发挥党员业主的带头示范作用,加强对他们的管理。要建立健全对党员业主实行以企业党组织为主,上级党组织和工商联、行业协会党组织为辅的双重管理办法。要建立健全党员业主定期汇报制度。在民主评议党员活动中,要广泛听取职工群众和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意见,认真对党员业主进行评议。三要切实加强从业人员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加强意识教育,引导广大从业人员党员克服“雇佣”思想,使他们自觉自愿地亮明党员身份,增强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为组建党组织奠定基础。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组织关系的管理,切实做好组织关系的转接工作,今后,凡是到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的同志,必须转接党的组织关系,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党员都能参加党内组织生活。要有计划地做好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推荐、输送党员骨干的工作。国有企业转制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或者被非公有制企业承包、租赁、兼并,有关部门在相关协议中应当明确新建企业要保留一定数量的党员并支持开展党建工作等内容。四要指导和帮助党组织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企业党建工作规范化。要按照要求,结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特点,建立一套有利于开展党的工作的规章制度。重点是建立健全“”制度、发展党员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费收缴管理制度等,市委组织部将制定《银川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工作规则》,为企业党组织更好地开展工作、发挥作用提供制度保障,逐步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五要积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各级党委要把发展党员作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严格依据“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和“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区(市)县及各有关部门党委可根据非公有制企业中人员流动快、分布散的实际,制定非公有制企业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管理的有效办法,及时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职工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要把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优先发展。二是各级党组织要把解决“隐形”党员问题作为壮大党的力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通过开展“流动党员普查登记”、企业注册、招工登记时设置党员情况栏目和开展“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月”等活动途径,解决“隐形”党员问题。三是积极开展一名党员联系一名或多名员工的“1+1”结对共建活动,引导企业员工向党组织靠拢,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发展工作有较大的进展。(三)创新形式,发挥作用,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影响力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组织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生命力之所在。新《》明确规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贯彻落实好《》的这一规定,需要我们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围绕生产经营创新活动载体。当前,我们要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和党员中积极开展“一创双争”活动,活动意见已经市委基层组织建设联系领导小组研究并印发,希望各级党组织要按照意见的安排部署,认真抓好落实。同时要针对企业特点,继续开展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挂牌上岗”以及“共产党员出租车”等活动,努力做到在关键岗位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突击攻关有党员,发挥党员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表率作用,提高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力。要通过有效的活动,保证企业骨干能直接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党员员工了解企业重大问题决策。二要围绕精神文明建设塑造企业文化。要针对企业职工的特点和要求,开展长期性、经常性、群众性、多样性的企业群众文化生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开展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活动,陶冶员工情操,激发员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三要围绕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健全企业党员联系职工群众制度,主动维护职工群众利益,及时化解各种矛盾;要教育引导职工克服单纯雇佣思想,积极投身企业的生产经营;要切实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主的教育引导,使他们自觉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主动支持党组织抓好党建工作。四要着力抓好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系员的选派工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有力支撑。实践证明,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系员,是充实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工作力量的有效措施。各单位要从现在开始全面推开这项工作。在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在选拔条件上要坚持高标准。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系员既可以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转业军人和部分退休老同志中挑选,也可以由非公有制企业所在地或所属行业的党政领导干部兼任。在选派方式上要坚持因企制宜,对于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选派相对固定的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系员;规模较小的,可以由一名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系员负责联系若干家企业。在工作内容上要坚持指导与服务相结合。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系员既要成为帮助非公有制企业组建党组织、发展新党员的指导员,又要成为在非公有制企业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员,还要成为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难题的协调员。这方面,各单位可以继续大胆探索和实践,不一定局限于一二种形式。当然,这项工作的推进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注意加强协商沟通,取得业主的理解和支持,不要给企业增加负担。下一步,市委组织部将着手研究起草《关于试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系员制度的意见》,以规范和推进这项工作。(四)积极开展“党建带工建、团建”活动,通过扎实的群众工作,增强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影响力工会、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做好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工会、共青团工作,是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的重要渠道和基础。由于非公有制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工作机制的特殊性,工会、共青团组织在协调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时往往具有特殊的优势。对于已经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应当支持工会、共青团组织按照各自的章程积极开展活动,充分发挥他们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主席是党员的,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同时担任党组织负责人;团组织负责人是党员的,可以进入党组织领导班子;企业工会主席和团组织负责人不是党员的,应当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具备条件的要及时发展。在大量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要通过开展以“党建带工建、团建,以工建、团建促党建”的“带促”活动,扩大党的影响力,当前,主要应从四方面入手:一是按照有关法规和章程,抓好工会、共青团组织的组建工作,把工会、共青团组织覆盖面宽的优势发挥好。二是利用工会、共青团组织这块阵地,大力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时向广大职工群众传递党的声音,使他们能够经常受到党的教育。三是支持工会、共青团组织依法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以此为纽带,让广大职工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四是通过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系员,依托工会、共青团组织做好在工会会员、团员青年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的工作,为壮大党员队伍和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齐心协力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新格局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基本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都已明确,下一步的关键是加大领导力度,增强责任意识,采取切实措施,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要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各区(市)县及有关部门党委要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抓党建的目标责任体系,层层抓落实。要根据工作需要,通过在党委组织部门成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办公室,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相互配合、各负其责、齐心协力抓党建的工作格局。区(市)县党委不仅要抓好面上指导工作,而且要抓好规模企业党组织的管理工作,为推动面上工作提供示范。对于那些业主有抵触情绪、开展党建工作难度大的企业,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出面做说服教育工作。多数非公有制企业落户在乡镇、街道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这些单位的党组织要切实负起责任,按照这次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摸清底数,建立台帐,制定规划,层层落实责任。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检查指导,定期分析并通报情况,对于工作不力的,要及时督促整改。二要加强指导,抓好典型,务求实效。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的负责同志要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经常深入非公有制企业进行实地察访、专题调研,广泛听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的意见,帮助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把“培植典型,典型引路”作为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方法,通过充分发挥典型示范辐射作用,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同志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让我们在不断实践中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非公经济建设范文第12篇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搞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⒈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多年以来,随着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随着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流动和劳动形式的多样化,不仅工人阶级的构成和整体素质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整个社会阶层也发生了新变化。“七一”《讲话》指出,“在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不断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等等。江总书记“七一”讲话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及相关问题的论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对于我们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的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讲话,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切实增强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把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去,落实到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的建设工作中去。

⒉从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充分认识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必要性。目前,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经济增长缓慢的大背景下,为何我国经济“一枝独秀”,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有资料显示,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经过年的风风雨雨,从资本主义尾巴,到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强大生命力。从我县来看,年,全县个体工商户只有户,从业人员人,注册资金万元,营业额万元,止去年底,全县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户,注册资金多万元,注册人数人。私营企业户,注册资金万元,注册人数人,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金万元,占全县工商税收的%;完成总产值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去年,全县经济增长速度为%,非公有制经济增长速度为%,远远高于全县经济发展速度,事实充分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在活跃城乡经济、满足社会多方面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对于我们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见证人,我们应该为此而感到自豪。在当前实施工业强县、产业富民战略的大好形势下,学习贯彻江总书记讲话精神,努力实践好“三个代表”,就是要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有一个大的发展。作为我们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要牢固树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就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依靠全体职工,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强化企业经营管理,提升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

⒊从私营企业党建工作还很薄弱的现实,充分认识加强私营企业党建工作的紧迫性。近几年,我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加强,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但同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相比,用“三个代表”的要求来衡量,还有一定差距和薄弱环节,党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的覆盖面较小,组织基础较为薄弱,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组织发展相对滞后,党组织的活动不够经常有效,党务工作人员队伍不够稳定,素质不适应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管单位领导重视不够,业主思想上有畏难抵触情绪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与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不相适应,与县委、县政府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当前,大的形势和市县委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给私营企业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大环境”,我们的企业厂长、经理们也渴求抢抓机遇,拓展空间,加快发展。因此,我们要象重视私营企业发展一样,高度重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把党建工作纳入企业的整体规划之中,牢固树立“加强党建为发展,加快发展多赚钱,职工增收有合力,多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取得企业发展与党建工作的“双丰收”。

二、找准切入点,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实现形式

发展经济是我们党的中心任务。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以企业经济工作作为切入点,处理好党的工作与企业生产的关系,确立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党的活动,在工作方法上,采取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相结合,既要利用一切机会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又要注重向非公有制企业主、企业各层面的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宣传、灌输党组织的意图,实现目标同向、行为同步,形成工作合力;在活动方式上,既要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也要借助企业文化活动载体,同时要同工会等群团组织活动相结合,拓宽渠道;在活动规模上,把相对集中与分散活动相结合,以分散、小型、业余为主,搞活形式,提高实效;在活动内容上,把解决党内自身问题与解决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问题相结合,既使党员和广大员工受到教育,又能促进企业生产发展。

要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首先应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来武装党员的头脑,以来规范党员的行为,以市场经济理论、现代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知识来改善党员的知识结构。同时要不断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善于启发党员自我教育,唤醒党员的主体意识,主动参加各项组织活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经常性的自我对照检查,促使党员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提高,自加压力,自觉进取。其次应改进党员管理。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内各项管理制度。帮助党员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发挥作用的最佳途径,尤其要善于根据党员的不同特点和岗位性质,科学制定每个党员的年度工作目标,并将之与民主评议党员以及争先创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为党员发挥作用创造更加有利条件。三要不断拓展党的活动内涵,提高党的活动效益。要讲究活动的质量,精心准备活动内容,精心选择活动载体,尤其要以促进企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坚持把企业发展的难点作为党员发挥作用的重点,积极开展“党员责任区”、“示范岗”、提合理化建议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把党的作用力、影响力寓于有效的、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这样可使党员在参与中找到自己发挥作用的位置,在参与中实现自身价值,在参与中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过硬本领,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不断提高素质,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党务工作者队伍

非公经济建设范文第13篇

所谓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就是非公有制经济经过行业主管部门审批获准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参与国防科技工业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按照有关规定参与国防工业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有利于借助非公有制企业的灵活机制、雄厚资金和高新技术储备,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和水平,促进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国防科技工业社会化大协作体系。

1、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产品市场。国防工业产品市场(俗称军品市场)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按市场规律组织武器装备科研技术研究、工程制造和生产采购的所有科研生产经济活动。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产品市场,要求逐步开放国防工业产品市场,打破军工系统内部大配套的格局,进一步引进竞争机制,在保障国防安全条件下,适当降低军品准入门槛,将一些零部件、原材料和中间加工制造采用许可证管理、招标、订货等办法分包出去,选择有条件的非公经济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研制与生产。

2、非公经济的科技企业进入国防工业技术市场。非公科技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国防科技活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国非公科技企业数量为141353家,企业数量比2003年增加了13.14%。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54270家,私营与个体经济企业52844家,分别占企业总数的38.39%、37.38%,全国非公科技企业资产总额达到53003亿元,这表明我国非公科技企业已经具备参与国防科技的实力和能力。

3、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资本市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国防工业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明确表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按有关规定参与国防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以及国防工业企业的改组改制,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因此,要积极吸纳非公经济资本进入国防工业资本市场,参与国防工业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实现国防工业资本多元化,以提高国防工业的竞争生存能力。

4、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人力资本市场。人力资本是国防工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直接决定了其服务国防及国民经济建设的能力与质量,在国防工业系统的各项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国防工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不够雄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分布不合理,高层次优秀人才紧缺。因此,加强国防工业人力资本市场建设,要充分利用非公经济科研机构学科专业、人力资源、设备设施上的优势,积极引进各类非公经济的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为国防工业企业的武器装备研制提供人力资本支撑。

二、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制约因素

目前,对于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参与武器装备研制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工业发展战略。2005年5月27日,国防科工委正式对外颁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实施办法》,对非公经济进入国防领域进行“正名”与“鼓励”。根据该《办法》,民营企业及其他非公有制企业将获准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这些都为非公经济准入国防工业塑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非公经济可以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但是不一定就能够完全进入国防工业建设的所有领域。

1、利润因素。首先,武器装备是用于保障国家安全需要的产品,平时军队对武器装备的消耗量非常有限。同时,一国政府为了保持军事技术上的领先性和降低武器装备的淘汰成本,对同一型号的武器装备等产品采购量也十分有限。如果一次性订货批量过小,会造成企业生产和经营防务产品规模上的不经济,甚至可能陷入亏损。武器装备产品订货间隔期长。另外,一些武器装备更新周期长,当某种武器装备批量生产和装备军队后,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进行更新换代,期间将不可避免地使企业存在专用设备、人才等闲置浪费现象,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就是说,如果进入国防产业无利可获,或者获利甚微,非公经济就会缺乏进入国防产业的意愿。

2、投资与生产的风险。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面对投资与生产的双重风险。首先是专用性投资风险。武器装备是用于保障国家安全防务的特殊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对设备、工艺、材料和人员等都有一定特殊的要求,客观上要进行一些专用性的投资。这个专用性投资,“锁定”在武器装备生产上,企业能否获得武器装备订货任务,以及获得武器装备订货规模状况,将直接影响和制约武器装备生产专用性投资的效率。其次是武器装备技术开发的风险。在武器装备的技术开发中,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和大量的人力、物力,并面临失败率极高的风险。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所承担的这些风险,如果不能使企业有获得高收益的预期,甚至使企业产生利益受损的预期,那么非公经济就不愿去积极面对这些风险,也就不敢进入国防产业。

3、准入的高门槛。国防工业准入的高门槛增加非公经济的进入难度。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事关国防安全,因此,武器装备需求方出于对国防安全的考虑,对武器装备的生产具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因而,非公经济要进入国防工业,必然面临着一个比较高的门槛。主要表现在:(1)特定技术要求高。非公经济要进入国防工业,首先要满足武器装备对特定的知识和技术要求。由于非公经济长期从事民用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缺乏对武器装备生产的技术和知识积累,因而进入国防工业会面临着特定知识和技术上障碍。(2)进入成本高。武器装备生产还是资本密集性的生产活动,加上需要进行专用性投资,因而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比较高。(3)特殊标准要求高。武器装备是用于满足军事和战争需要的特殊产品,对武器装备的生产有一些特定的军用规范和标准。(4)安全保密要求高。为了保障国防安全的需要,一些武器装备的生产客观上需要处在保密的状态下进行。树立保密意识,建立和健全保密制度,是非公经济需要逾越的门槛。

4、政府的严格管制。武器装备用于保障国家安全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对进入国防工业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管制。长期以来,我国对进入国防工业的企业通常采取的是政府指定办法,即由政府直接指定某些企业作为专业性军工队伍从事武器装备的生产活动,任何企业不得随意进入和退出国防工业。目前,虽然非公经济可以参与部分武器装备的生产经营活动,但也被严格限制在非常有限的产品生产范围内。政府对进入国防产业的严格管制,导致非公经济在参与国防工业建设上与国有国防工业企业在武器装备生产上的不平等地位。

三、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政策保障机制

1、构建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资质认证机制。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必须符合国防科工委制定的“许可证”制度和军队制定的“资格审查制度”所规定的条件,并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严格审查,才能具有承担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任务的资格。要验证非公经济企业是否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要验证非公经济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资信和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良好的资信主要是指非公经济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始终能够作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安全保密,并在合同履行中有良好的业绩。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主要指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符合国家或军队有关标准和要求,管理正规有序,体系运行有效。

2、构建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项目招标机制。项目招标机制是指武器装备采办方拟采办武器装备的内容、要求等以招引或邀请某些愿意承包的企业对武器装备采办项目所要求的条件等进行报价,从而通过比较来确定理想的中标企业,达成协议的活动。在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实行项目招标制度,能够促进非公经济企业与国有国防工业企业,以及非公经济企业之间的竞争,达到降低国防采办经费,优化国防工业结构的目的。同时,要界定实行招标制度的武器装备领域。投标制度在实际中运用中存在许多问题,并不完全适用于对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产业。完全适合实行公开招标制度的武器装备多数为零部件、电子元器件、普通的原材料等。而大型高技术武器装备,由于高技术性和保密性的原因,只能采取分阶段竞争,招标制度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至于战略层面的武器装备不可能实行竞争,所以招标制度完全被弃用。

3、构建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信息交流机制。由于我国没有国防科技装备制度,武器装备需求信息缺乏沟通渠道,军队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标准是什么?非公经济企业无从知道,政府和军队部门对于非公经济企业的技术状况和产品也不清楚。因此,在非公经济企业参与国防工业建设过程中,要强化非公经济企业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供需信息的收集及交流机制,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信息交流不对称现象的发生。首先要完善非公经济企业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公共信息平台,扩大信息归集部门,制定信息归集标准,建立联动监督制度,推动非公经济企业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供需数据信息开放共享。其次要定期举行一次“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情况通报会”,为非公经济人士向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提出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发展的建议提供一个正式途径。第三要成立涉及国防科工委、军方、地方政府、非公经济科技工业企业界的小组或专门委员会,以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

非公经济建设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体制;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1.06.007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个体、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实力逐步强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和探索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党的建设工作,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效地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始终保持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对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既是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客观需要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结果。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真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转折。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伟大号召,确立了到本世纪末我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国情,作出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1]。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3]法律上的“平等”保护和经济上的“平等”竞争这“两个平等”是十七大在非公有制理论上的最大亮点。

由于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措施,建立并健全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的经济、政治地位,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拓宽了思路,优化了环境,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以个体、民营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据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数量已经超过840万户,成为我国最大的企业群体,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74%。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超过19万亿元。个体工商户超过3 400万户,注册资金超过1.3万亿元[4]。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非公有制经济及其从业人员在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正产生着巨大影响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是工人群众比较集中的领域。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的知识分子组成的新社会阶层大约有5 000万人,加上在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总人数已超过1.5亿人,他们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国1/3的税收,每年吸纳着半数以上新增就业人员[5]。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大量新的社会阶层人员,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践者和受益者,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为促进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一样,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团结和凝聚的重要力量。

很显然,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研究,探讨如何进一步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各阶层人士特别是新社会阶层人士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党员的工作,既是理论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各级党组织面临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不仅是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新的形势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客观需要,它对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认识的演变及其主要实践经验

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是伴随着党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认识的逐步深化而展开的,经历了一个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的艰辛探索历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前,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的建设工作从无到有,处于起步阶段。由前所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由于认识不统一等原因,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较小,发展缓慢,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还没有引起各级党组织的重视。但一些地方如外商投资较早的广东、浙江等地,开始了在外资企业建立党组织的探索,个体经济起步较早的深圳、温州、台州等地也开始探索在股份制合作企业建立党组织,这些党的基层组织是最早进入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但由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观念仍在以其强大的历史惯性影响着改革的进程,不少人以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作为衡量现实政策的标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心存疑虑,对私营、外资经济的发展是否会导致“私有化”提出种种质疑,这不仅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也成了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开展党的建设的思想障碍。1992年年初,邓小平南巡发表重要讲话,冲破了姓“资”与姓“社”的思想观念桎梏。党的十四大提出在各种经济组织中建立健全党组织和党的工作的要求,为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迅速崛起,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引起了各级党组织的重视,并在部分企业开始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先组建,后规范”的原则,加大了组建和探索的力度。但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在理论上、政策上和法律上的定位不够明确,各级党组织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还只是停留于一般的号召,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中的探索比较肤浅,直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之前,总体上处于由点到面的探索阶段。

1997年党的十五大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之前,非公有经济制领域党的建设工作实践处于有序探索和迅速发展阶段。党的十五大明确规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政治、经济地位,大大刺激了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全国大量的乡镇企业也逐步转制为非公有制企业,各级党委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党建工作覆盖面迅速扩大。同时,中共中央高度重视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对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作出了及时和正确的判断,形成了重要的指导方针,如,中央适时出台了《关于在社会团体中建立党组织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等政策文件,明确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目标、地位与作用。2001年在“七一”讲话中,既肯定了包括私营企业主在内的新的社会阶层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又公开明确地表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要把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作为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6]。总书记关于新的社会阶层人员入党问题的精辟论述,规范和促进了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但由于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理论的滞后性和实践发展中的不平衡性,并且缺乏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实际操作经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其党建的理论与实践进入规范与制度化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方针政策,第一次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职责任务写入了。党的十六大指出:“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企业党组织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和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7]这就为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中组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双覆盖”。一些地方也从各自实际出发积极拓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路,从而提高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效能,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员人数和党组织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2009年底,全国19万户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的有18.1万户,占95%;2009年底,全国234.6万户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的有25.7万户,占10.9%; 2009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党员数量比上年净增25.9万名[8]。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党员数量持续增长。全年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发展党员13.1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4.3%,比上年增加0.4万名;在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8.3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2.7%,比上年增加1.1万名;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1.6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0.5%,比上年增加530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9]。这充分说明,整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进入了全面推进整体提高的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已逐步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近年来,中共中央、中组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双覆盖”,全国各地从各自实际出发积极拓宽思路,创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比如,上海市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全市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等单位的党建工作;浙江等省通过党委组织部门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山东、湖南、海南、深圳等省市依靠工商联(商会)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甘肃、山西等省依托工商行政管理局成立党组织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还有些地方以联席会议制度形式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同时,各地根据不同类型非公经济组织的特点,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等多种形式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并对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内容、途径和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创造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鲜经验和创新实践做法,例如:

上海市在市社会工作党委统一领导下,各辖区、街道先后都建立了综合党委,形成了市、区(县)、街道(镇)三级非公党建工作机构,形成上下对应、责任明确、工作互动的党建工作组织体系。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上海市相继探索出楼宇党建、园区党建、商业街(城)党建、社区党建等不同的党建活动模式,实现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工作的全覆盖[10]。

江苏各地党组织按照“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建立企业类党支部,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建立产业类党支部,以协会为依托建立协会类党支部”的思路,采用“一建二联三挂四派”的方式,引导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建”就是在规模较大、党员较多的企业单独建立党组织;“联”是对党员不足3人的企业,按行业、地域联合建立党组织;“挂”是把暂时没有条件建立联合党支部的企业,挂靠到村党组织;“派”就是向没有党员的企业派出党建工作指导员,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发展一个,巩固一个”。他们还结合本地实际,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广泛开展党员“冬训”和“春训”工作,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组织观念[11]。

浙江省建立了与非公有制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相适应的属地管理模式,积极推行村厂联建和统建的党组织设置方式。村厂联建即根据行政隶属关系在村的企业的党员人数和分布情况,将原村党支部升格为总支或党委,下属企业建立支部或联合支部,或建立党小组,逐步过渡。统建即在工业小区、开发区中建立党组织。初步形成了以街道、镇、乡党委为主,以行政村党组织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为辅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格局,进一步理顺了企业党组织的隶属关系[12]。

湖北省在进一步巩固以“五个基本”(即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七个体系”(即组织领导体系、服务群众体系、宣传教育体系、民主管理体系、和谐稳定体系、激励保障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建设为载体的党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顺应非公有制经济集群化、区域化发展趋势,积极探索以各级各类开发区(工业区)为依托,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区域化的办法和途径,初步形成了以“组织联设,队伍联管,活动联办,制度联建,保障联筹和党建工作区域化”为特征的“五联一化”工作模式,为破解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难题,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水平走出了一条新路,形成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湖北特色,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中组部的充分肯定[13]。

广州是中国外向型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广州开发区企业党委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按产业、协会、区域等划分的党组织组建模式和“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党工共建”党工团一体化工作机制。他们在已经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实行专职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加强了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分类指导,加强了与企业管理层的沟通和联系,提高了党建工作质量;在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则实行党建联络员制度,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提供了有力抓手,在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从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构建了一个充分发挥先锋作用的基层党组织体系[14]。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起步较早。2009年,深圳市将中共深圳市民营经济工作委员会改为中共深圳市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作为全市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归口管理单位,各个区成立了民营经济工作委员会,街道成立了两新组织党工委,形成市、区、街道、基层单位(企业)四级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同时,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途径,规范、有序地建立和健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全覆盖”。深圳市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最主要的是公推直选。把原来只在基层党组织换届中实行的公推直选引进到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的公推选拔当中。由于党员的广泛参与,公推直选效果显著,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15]。

大连市委在部级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构建了非公企业党建“一网六有”工作格局。“一网”就是建立了由高新区党工委抓总、非公企业党工委负责、各党群组织、工商税务等18个与企业有关联的机关部门分头落实,覆盖所有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领导网络。“六有”就是确保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有组织,有制度,有队伍,有阵地,有活动,有经费[16]。

重庆市成立了市委“两新”工作委员会,各个区县和开发区也相继建立了“两新”组织党建机构, 明确了工作职责, 配备了工作人员, 落实了工作经费。同时,建立了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如,实行经费保障制度,市、区、县都把党建工作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目标考核机制:部分区县把抓非公党建工作情况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建立激励机制,部分区县把非公有制企业参评“明星企业”和“文明单位”,企业主拟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纳入党建情况考察,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等等[17]。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党的建设开辟了新领域,党的建设又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各地党组织这些探索和实践的经验,发挥了“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实效。为进一步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但从总体上看,由于一些地方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隶属关系、组织关系等还没有完全理顺;工作体制、运行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需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而稳定的制度,党组织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影响力还不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要实现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还需要社会各界进一步共同努力。

三、以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不断推进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

非公经济组织党的建设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是值得研究的新课题。如何开展好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更需要理论工作者加强理论探索与理论创新。我们认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以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体制创新为突破口,进行党建工作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服务机制、动力保障机制等系统的改革与创新。体制是基础,是前提;机制是关键,是保障。

在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体制方面,根据非公有制企业党建领导体制的现有实践,经过总结、归纳、提炼、升华,按照党的建设内在规律和“党要管党”的原则,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主两辅”的领导体制模式,即由各级地方党委、非公有制企业党工委,到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一线贯穿,以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为主,工商、税务等业务部门和企业所属行业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协助为辅的体制[18]。“一主两辅”的领导体制是不同于国有经济组织,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党对非公有制经济领导的一个体制,它充分体现了党委总揽全局的价值,保证了党委的核心作用,又体现了党协调各方,调动各方面积极参与党建的作用,同时,也进一步理顺了党委管党,党委专门机构管理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关系,有力地保障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的顺利开展,具有设置科学,层次清楚,职责明确,精干高效的特点,能够有效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的建设工作。

在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运行机制方面,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特点,我们提出要从党的组织设置、有效运转、作用发挥、保障条件等党建工作运行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建立一套更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整合资源,发挥整体合力效应,使党建工作成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内在需要,增强企业党建工作的源动力,让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变“要企业抓”为“企业要抓”,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具体来说,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运行机制的创新,需要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党组织设置科学化

建立党组织是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前提与基础。要积极探索科学设置党组织的规范与模式,按照的规定,以“精简高效”为原则,设立综合性的党工部(办),专职于党建工作,扎实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两个全覆盖;科学定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职责,找准党组织工作的切入点,搭建党组织作用发挥的平台;理顺党组织与企业业主及相关业务职能部门的关系,充分发挥党在企业把握方向,凝聚人心,服务群众,促进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作用。

(二)党建工作制度化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规范性。要构建科学的工作机制,就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合非公有制企业特点的工作制度体系,工作依制度规范运行,人、事靠制度管理,绩效按制度考核。这样使党组织的工作形成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运行机制,使党组织的建立、运转与工作保障制度化,党组织与党员作用发挥制度化。

(三)党政干部交叉任职普遍化

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实践中,大多数是实行党政干部交叉任职。从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工作运行实际出发,要探索党政管理干部相互兼职,交叉任职,普遍推行市场化配置党务工作者的措施,这有利于党政资源整合,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有利于党的工作与企业实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工作做实。当然,要强化对企业党务干部的教育培训,激活党务工作干部的主体意识,提升党建人才队伍整体水平。要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人才队伍的认证,实现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市场流动。

(四)党性教育常态化

党性教育常态化,强调的是党的教育的制度化,经常性,持续性。要围绕经济发展中心抓党性教育,丰富教育内容,实行专题教育与日常教育,党性教育与业务(理论、知识、技能)教育,党性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拓宽教育管道,实行内部教育与社会教育,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创新教育方法,实行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网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网上教育主要是指利用网络虚拟平台,组织党员开展生动活泼的多样化教育,线下教育要结合党员思想、工作、生活实际,开展下基层,访谈,个别交流等活动。

(五)党务管理信息化

要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一是要开展网络党建工作,拓展和创新党的活动阵地。二是要创建手机党建平台,多渠道增进组织与党员交流互动。三是要构建党建信息化平台,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建立党员电子身份证,实行党员身份信息化管理,建立电子信息数据库,实现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的方便、快捷、高效。四是实施党务信息公开,阳光治企,推动企业信息公开。

(六)党群工作一体化

要加强党组织对群团组织的领导与指导,实现党建、工建、团建工作“三位一体”,相互结合,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形成工作合力。党组织要支持工会、共青团依照各自的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各项活动,党建工作与群众工作紧密结合,实现党群资源共建共享,党群工作协调配合,构建党群共建,共促发展,共创和谐的大党建工作格局。

(七)党务工作服务规范化

要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明确服务对象,构建为企业、员工、党员、社会提供服务的四维互动体系,促进企业、员工、党员、社会的和谐发展;创新服务内容,坚持为生产经营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为党员、职工服务,为和谐社会服务,使服务为企业所需要,员工所支持,党员所拥护,社会所认可;拓宽服务载体和方式,立足员工职责岗位,开展劳动竞赛,技能、岗位比武等,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

(八)党建绩效考核目标化

要引入目标管理和考核评估机制,完善党建工作调控与绩效考核体系;健全党建激励机制,构建党建工作的内在支持系统,采用多种激励方式,激发企业党务工作干部和普通党员参与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

(九)党建经费筹集多元化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经费筹措要多元化。一是上级党组织提高党费返还比例支持一点,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基层党费的返还力度;二是企业党建经费专项提成配套一点,即企业按一定形式与比例进行专项经费提成,作为企业党建工作配套经费,企业党建工作经费列入企业管理成本;三是地方政府财政拨款资助一点,凡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地方政府每年可以适当资助一定党建活动经费;四是企业党员劳动创收奉献一点,如设立党员奉献工作日,鼓励企业党员捐资党组织,作为党建活动经费。

(十)党务活动时间、场所灵活多样化

确保党务活动必要的时间、场所是党组织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条件。要从非公有制企业的实际出发,探索和建立适合非公有制企业实际的党务活动时间、场所保障机制。党务教育、培训、学习等活动时间、场所与设施依据小型、分散、多样、灵活的原则,力求灵活多样化安排,尽量不占用企业有效生产时间与生产经营资源。根据活动主题可以采取集中与分散,党务与生产经营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机动灵活,多种形式地开展党员活动,注重质量,提高效率。

总之,要全面分析和厘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所涉及的内容,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体制机制的功能进行理论分析,要创新性地构建适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需要,作用最大,效能发挥最佳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探索出一套体制创新,机制灵活,制度健全,管理科学,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 文选: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

[2] 文选: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8.

[3]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EB/OL].(2007-10-24)[2011-05-25]..

[18] 邱观建,黄 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领导体制模式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64-367.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of the Party Construction

Work in the Non-public Economic Organization

QIU Guan-jian,WEN Dao-gu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WUT,Wuhan 430063,Hubei,China)

非公经济建设范文第15篇

(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势头强劲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迅速发展。据统计,到2001年,全国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为2423万户,私营企业202.86万户,从业人员达7474万人,注册资金21648亿元,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19675亿元。这些数字分别比20世纪90年代初增加了十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表明,非公有制新经济组织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下,非公有制经济在活跃城乡经济、满足社会多方面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非公有制经济还将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同志在“5·31”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的要求,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无法克服的消极因素,以及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业人员和党员人数的增加,都使得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党的建设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

(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滞后于形势发展的要求

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发展经济等方面的作用人们已经取得了一致的认识,但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加强党的建设这个问题的看法却不一致,而且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开展工作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据了解,在全国范围内非公有制经济党的建设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

一是党组织覆盖率低,空白点多。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看发展很不平衡,明显滞后于形势发展的要求。据2000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86%的私营企业中没有党员,已建立党组织的仅占企业总数的0.9%,相当一部分企业有党员但没有党组织。截止2000年底,全国私营企业中建立党组织的只占4.4%,外商投资企业中只占17.6%。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党组织边建边散的情况。在今后一段时期,在企业中建立独立党组织数量虽然会增加,但只占企业数量很小一部分的现实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

二是党组织作用发挥单一。目前已建立起来党组织的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空间绝大多数停留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发展上。促进经济的发展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但党的建设的任务不能仅仅局限于此。党组织一旦把自己定位为一般的群众性组织,等同于一般性群众组织,就难以发挥保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不能发挥影响和凝聚群众的作用、也无法成为先锋队组织。业主从党组织对自己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评价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很多党组织对私营企业没有任何支配权、决策权,开展工作一无保障二无手段,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无从谈起。由于以上原因,一些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受到种种限制;有的则忽视党组织的独立性,一味迎合业主需要,使党组织成为陪衬和附属物。只有少数企业党组织工作状况较好,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明显,通过党员个体可以对企业决策发挥影响作用,党的工作也得到经营者的支持和员工的拥护。

三是党的组织活动少而且活动方式单一。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的党组织,也在开展组织活动,但由于这些党组织在企业中处于体制之外,企业主要求党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多做贡献,党组织活动的时间就被压缩。而且,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大部分企业处于发育阶段,不仅规模小、分布散,而且流动性大,变化快,党的活动很难形成制度化的安排,因而影响到它的正常开展。党组织活动缺乏而且单一就无法发挥教育党员统一党员思想认识等方面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

四是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尚未理顺。目前,新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存在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的问题,党组织与有关部门党委只是松散的挂靠关系,难以形成有效的工作体系和工作程序。在没有建立党组织的企业中,党员的组织关系分散在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中心、原住址或原单位,形成了同一个企业的党员不能同在一个党组织过组织生活的状况。加之企业受市场影响大,变化快,党员的流动性也大,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相当一部分党员长期超负荷工作或经常出差在外,业余时间很少,难以保证按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另外,由于多种原因,党的组织生活本身也缺乏吸引力,党员参加党的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从管理的角度看,党组织对党员的硬性约束也比较薄弱,对长期既不交党费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纪律观念极差的党员缺乏管理手段。

(三)非公有制经济党的建设滞后于形势发展要求的阻碍因素

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客观方面的因素有:非公有制经济本身规模小、人员少、分布广,党组织建设确实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因素。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生存、发展,随着市场竞争企业的发展是波动的,表现为企业从业人员的流动性上。主观因素是指我们在思想认识方面、体制方面以及自身建设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

第一,思想认识因素。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首先和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有关,主要是对党的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既包括一些主管部门的认识,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自身的认识问题。时至今日还有党内人士对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也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有的人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应当成为纯粹的经济组织,没有必要设立党的组织;有的人认为当前着重点应当放在国有企业、农村这样的党组织建设,而不必要花费精力去涉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这些领域;有的人认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有困难不好操作,弄不好会反而影响党组织的形象;等等。思想上的混乱必然导致实际工作中的迷茫,思想认识水平的不同也导致党组织建设的参差不齐。从一些党组织建设的情况看,一旦上级党组织存在着观望态度,企业党组织建设和党建工作的开展就很困难;如果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决策层对党的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该企业就无法建立党组织,即使建立起来其作用也微乎其微。

第二,体制性因素。所谓体制性因素是指,传统的理论在新情况、新问题面前的不适应,一些旧的做法和思路为新的工作展开留下了障碍。例如,在社会相对稳定从业人员相对固定的条件下要求有足够的党员人数就成立党的组织的规定,在“四个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中和人员流动性强的非公有经济组织中就有相当的操作难度,但是的规定还要执行,这就存在着矛盾;再如,按照党的组织文件规定,党费作为上交党组织的,而且要按照一定的比例上缴。同时党费也要留一部分作为党组织活动的必要支出,但是党组织活动的费用一般都要高于剩余的党费,在机关或者国有企业一般这项费用由行政拨付,但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行政拨付问题不好解决,但是党费还要上交上级组织,这就存在着党组织活动经费难以保证的问题,等等。类似的情况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大量存在着。如何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的情况和党员的实际需要解决体制性的问题,是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共同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