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

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

旅游经济管理专业

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用性;本科院校;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众教育,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从办学性质、学校体制、校园建设、师资引进、设备更新等方面不断适应扩招的需求。由于区域发展的差异,地方性尤其是相对欠发达地区大专院校升本的步伐较慢,而发展地区地方性大专院校在2000年至2004年基本完成升本。百色学院2006年才升格为本科院校,是广西最后升本的几所地方性大专院校之一。由于升本较晚,资源相对有限,尤其是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传统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性本科院校必须定位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市场为导向、面向企业需求,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开放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地方性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和培养必须紧贴社会实际、针对行业特征、符合行业要求、优化学科建设,逐步构建完善的、独立的学科教育体系,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建立稳定对口的实践基地,不断探索教学实践模式新途径,是当前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但也是面临的最大难题。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提高实践质量,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应用技能,百色学院经济与旅游管理系采取了种种措施,探索应用型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

一、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从地方性院校资源禀赋情况来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应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尤其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应该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按照行业发展的特征和要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计划等方面来看,各地方院校不仅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也不断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百色学院经济与旅游管理系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心里有思考技能、眼睛有观察技能和手上有做事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系的所有课程都是从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来设计,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加大了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内容,并占到总学时的40%。教学实践的环节离不开相应的实践实习场所,由于发展较晚、资源有限,校内实验室还处于筹建中,但我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重视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至今已经建立了百色市金丰华美食餐饮有限公司、百色国际大酒店、田阳县供销社、靖西通灵大峡谷等20多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这些实践基地的建设,为我系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先后有大批毕业生到基地工作,并在相应岗位发挥出色,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

2、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保障。招生规模扩大、就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市场不完善、盲目的人才高消费、就业观念有待更新等原因使得大学生就业高峰与社会就业高峰重叠。一些高校在专业结构上存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矛盾:盲目开展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不及时调整冷门专业导致未就业先失业。1978-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高校的急剧扩张使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节节攀升,2001年的114万到2009年将达到700万;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本科生就业率超过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7年为70.9%。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缺乏工作经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是其重要原因。

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根据最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网络招聘会人才需求信息的汇总和分析,工商管理类和经济学类专业位于职位需求前十位。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因面向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大,总体就业形势要好于其他冷门专业。但受就业大环境的影响,这类专业就业问题依然严峻。为了保证充分就业,地方性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立足市场,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内容,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生产第一线,积累实践经验,为就业做准备。

3、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保障。高校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个方面。

地方性院校的人才培养要立足区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百色学院作为百色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要立足百色现状、依托百色资源,为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多输送合格人才。百色将立足特色优势资源,实施“四地一带一枢纽”的发展思路,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四地一带一枢纽”即:中国生态铝工业基地、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国际旅游目的地、辐射滇黔桂接合部的区域性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地、广西右江河谷城镇带、大西南交通枢纽),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将是百色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人才保障。

经济与旅游管理系紧紧抓住广西把百色建设成为以铝工业为主的广西新工业基地和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以及工业强市、旅游大市、文化名市和生态城市的重大发展机遇,依托百色铝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特色农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七个重点优势产业,先后与百色国际大酒店、百色金丰华美食餐饮有限公司等20多家单位签订了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加大了对地方产业发展急需的商务人才、管理类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每年为地方输送了一批综合素质较好、动手能力较强的合格毕业生。

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已经引起不同办学层次高校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新建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因起步较晚、基础设施不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滞后、就业严峻等问题,更加重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为教学、科研和实习服务。为顺利完成从大专层次向本科层次办学的转变,地方性本科院校既要扩大规模,又要讲效益,作为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指标就是学生培养的质量。因此,新建地方性院校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专业设置、专业申报、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进行改革。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来看,基地数量逐年增加、校企合作不断加深、涉及行业领域不断扩展、实践基地效应日趋凸现。但因诸多原因,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面临建设模式单一、实践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之间利益矛盾严重等问题。

1、重数量,轻质量。这是实践基地建设初期面临的主要矛盾,因历史原因,大多地方性本科院校都是由师范类大专院校升格而来,传统的学生实践模式相对单一,主要是教育实习,实践基地集中在地方中小学。这类实践基地大多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定和安排,而且相对固定和稳定,建设起来比较便利。但升本后,学校要摆脱师范教育的单一培养模式并向综合性院校发展,新的非师范类专业不断增加,教育实践基地也必须向多行业、多领域拓展。因基地建设经验不足和人才培养的急剧需要,学校只能走惟数量而轻质量的建设道路。

2、重建设、轻管理。这一矛盾在基地建设中期比较明显。许多地方性院校非常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和地方企业谈判并签订合作协议,但签订后却很少过问、缺乏沟通、更谈不上有效的利用和管理。当有教学实践需要和任务时,还必须经过间接渠道和实践基地进行沟通,实践基地也往往是不愿配合甚至排斥。比如说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到旅游景区进行实践时,连门票都不能减免,更谈不上进行相关的实践指导。一方面由于学校还处于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阶段,缺乏经验,相应的配套环节跟不上,导致对基地的管理缺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校和基地的双向互动不够,双赢效应不凸显。因此,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发展初期既要扩大实践基地的数量,保证所有应用性专业都有对口实践基地,又要加强对已建立合作协议的基地的管理,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围绕实践基地制定教学实践环节,同时要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实践基地的利用率,充分保障学生实践基地的实践效果。

3、重就业实习基地建设、轻教学和科研实习基地建设。从实践基地的建设功能和利用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实习基地的建设,实践的时间大多安排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这属于典型的先学理论后实习的模式。作为常规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严重不足,而且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中教学实践环节不够,即便在教学计划中制定了,也主要体现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看看视频资料等浅层次的环节上,真正能走出校门、走向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太少。

一方面是高校“教授多、教练少”,也就是双师型教师太少,理论水平丰富但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是学校、系部和实践基地的对接不够,双方利益机制不健全,尤其是企业认为接待实习学生只会增加麻烦。因此,这就导致常规的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起来困难重重,即便建立起来了,也因上述原因而利用率极低。作为科研实习基地的建设就更少,除了部分工科类的专业教师能充分发挥自身理论水平的优势和企业资金的优势而进行合作外,大部分专业都没有重视和利用好科研实习基地,只是关起门来做研究,也很少关注研究成果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多大。

4、建设模式单一、实践内容简单。目前,地方性新升本科院校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单一,除了上面提到问题之外,“校外实践与校内实践相结合“、“校企一体化”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从目前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实践实习来看,内容比较简单,大多数属于一些体力劳动,比如到酒店或旅行社实习,主要是做做服务员、打扫打扫卫生或做一些讲解员,能够接触或从事相对复杂的管理工作的很少,而像其他一些专业就更加简单,只停留在参观参观企业、看看生产流程、和企业交流交流等层面上,真正在毕业之前能深入到企业生产和管理一线实习的很少,这是不利于有理论、懂管理、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造成实践内容简单的原因主要是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设置都过于简单,背离了专业培养目标。同时,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还要克服国内高校存在的先学习再实践的模式,要做到理论之前参观,边学习理论边实践的灵活模式。

三、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对策与模式

针对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以上问题,并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点,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不仅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同时要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基地的建设。从校内而言,院系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校内实验室的建设,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严格制定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计划;从校外而言,要加大投入,大胆走出校门,走向企业,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拓宽基地建设渠道,不断探索新的建设模式。地方性院校要克服自身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不足、专业建设滞后等问题,积极发挥年轻有活力、发展有后劲等优势,利用所处区域优势,抓住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机遇,大力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出优秀的应用性人才。

1、校企双赢的机制化。地方性高校在发展初期会面临着盲目追求校外实践基地的数量,同时会因诸多限制而缺乏与基地的积极联系与良好沟通,导致基地多,但真正能利用的上并发挥的好的基地很少。传统的实习实践模式因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对实习教学深层次认识不够,对实习目的、要求、实习内容和过程有很大的盲目性,校外实践只停留在到企业走走看看的层面。这对于企业而言,不仅不能给其带来利益,反而会增加接待的麻烦,而作为营利性企业并没有共同培养人才的义务。因此,在实践中,基地主动配合程度较低,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十分粗糙。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企业接待学生实习的热情,发挥教学实践基地的功效,必须建立稳固的实践基地并从机制上保证实现校企的双赢,加强产学研结合,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基地是校企实现双赢的保障。

传统的理工科类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做得的比较好,企业在资金、生产经验、设备和具体生产管理及操作中具有优势,而科研机构和科研水平不如高校,校企合作的双赢效果非常明显。目前而言,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加强产学研结合方面不如理工科,这和其专业特点相关,该类专业的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相对较慢、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在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性院校面临的这类问题更凸显。

百色学院经济与旅游管理系计划到2010年将包括旅游管理、工程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国际贸易、工商管理、金融学等7个本科专业,设置有招商管理、酒店管理、国际商务管理、金融保险等13个专科专业,这些都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紧缺专业。百色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作为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经济与旅游管理系,要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充沛的人力资源库,与实践基地企业展开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向企业提供优质、优惠的服务,为企业的生产与管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培养高水平的管理人才。

2、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制度化。双师型教师一直以来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对师资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作为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因办学定位是“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性人才”,所以即具备理论知识又有企业相关经验并能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教师就必然成为这类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百色学院经济与旅游管理系是一个仅成立三年的新系,大多都是新进的具备硕士学位的年轻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且科研能力较强,但缺乏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实际经验,如何拓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渠道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难题。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基地的建设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系部要从政策、资金方面鼓励教师走向企业,深入到企业生产和管理的第一线,途径主要有:第一、鼓励青年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围绕实践基地需要申报课题,让教师带着课题走向企业,在做课题的过程中了解企业、参与企业的管理与生产。比如物流、国际商务专业教师应该深入到物流企业、外贸企业、港口等进行研究,在研究中锻炼了实践能力。第二、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实践基地顶岗实习。第三、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职业技能证书考试。

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建设要制度化、规范化,只有形成制度,才会人人去执行,只有达到规范化,才能上档次。首先要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和人员负责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工作。如日本的“职业训练指导员”、德国各州的职业教学管理机构等,专门负责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其次要给予双师型资格的教师一定的津贴和科研经费。再次在职称评审、优秀评比等方面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3、实践基地实习与就业的一体化。选择一些专业性结合较强、效益较好的校外实践基地并建立稳固的双赢合作关系,实现实习与就业的一体化,既能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功效,又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可以充分满足企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真正做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利益互动,实现了资源的最大优化配置。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因诸多原因存在重实习基地建设而轻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问题,所以从整体来看,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实施情况较好。百色学院经济与旅游管理系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不断探索新路子、寻求新模式,选择了一些地方相对较好的品牌企业作为实践基地,安排学生最后一学期到百色国际大酒店、百色金丰华美食餐饮有限公司、百色恒升集团等实践基地实习并实现就地就业,大大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既节省了学生找工作的成本,又保障了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在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比如学生不愿意到实践基地实习、实习后不愿留在基地工作、基地企业不愿录用合作学校毕业生。由于校企合作时间较短、利益机制不够完善、合作效益尚未凸显等诸多原因,合作双方应该在更广、更深的领域探索新路子,共同努力实现双赢。作为高校而言,要完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的人格体系构建以保证培养质量。

从经济与旅游管理系近两年的就业来看,部分学生存在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不良就业心态,宁愿游手好闲也不愿意到实践基地实习,认为工资太低但又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同时也有学生反映学校所学东西没学透、也不够用,和企业生产实际相脱节,感到力不从心。合作企业而也要加强与高校联系,合作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真正做到“企业你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为你培养什么人才”,因此,实践基地企业要从制度上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相应提高工资待遇,建立顺畅的人才提升机制,提高企业和职位吸引力。只有建立校、企、学三者之间良好的互动机制,才能最大化的实现三方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王苗.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8(10)

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旅游教育 工学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服务地方经济,服务行业企业,才有深厚的根基和顽强的生命力。近几年,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以“质量为先、争创特色、服务一线、服务丽水旅游经济”为宗旨,工学结合,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育体系,为地方旅游经济建设培养大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旅游人才,取得了良好成效,提升了对社会的贡献率。

一、明确服务面向定位,为地方旅游经济服务

丽水地处浙西南山区,被誉为“浙江绿谷”,是“全国生态环境第一市”,发展生态旅游是丽水经济的重要成分。丽水旅游资源具有生态环境和民情风俗的两大整体优势,随着丽水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丽水旅游经济必将已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丽水旅游业发展目标是:旅游业实现由先导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转变,旅游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5%以上,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丽水市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

丽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旅游人才。根据丽水市旅游培训中心对丽水市区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综合问卷调查显示:“小学、初中”学历占29.7%,“高中、职高”学历占47.2%,“大专、高职”学历19.5%,本科、研究生学历占3.4%。从业人员存在着学历和整体素质偏低状态,制约了丽水旅游经济的发展。

针对丽水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确立了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总体思路是:探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有特色、创新型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地方旅游经济服务。

二、创新“分阶段螺旋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旅游人才

企业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应用型旅游人才,根据这一需求,我们创新了旅游管理专业“分阶段螺旋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分起步期、成长期、发展期、提升期、成熟期五个阶段,由低到高、由浅人深实施工学结合,表现为“螺旋式”推进的特征,将服务行业企业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见图1)

起步期:第一学期,学校为主。以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认知为培养目标,夯实基础,安排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专业认知的轮岗实训。

成长期:第二、三学期,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利用课程实训组织学生在景区实地导游讲解顶岗实训和综合实训;根据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建立黄金周、周末、寒暑假实训机制,全方位实施顶岗实训计划。

发展期:第四学期,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学生集中一个半月在校学习后(此时至暑假结束恰是旅游旺季),结合自身素质及发展潜力,确定专业方向,分流到旅行社、饭店、景区实习,直至暑期结束,培养学生娴熟的操作技能,服务旅游企业。

提升期:第五学期,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学生返校学习《旅游市场营销》《饭店管理实务》《旅行社经营实务》《景区经营管理》等管理提升课程。由于有过前一阶段的实践,第五学期的学习将是带着问题的学习,可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这一阶段的专业学习,将是高职教学区别于中职教学的重要环节,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即具有高技能,又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成熟期:第六学期,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再次进行专业方向分流实习,每一专业方向指定指导老师,实行“导师制”,进行专业强化指导及毕业实习指导。

实践证明,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通过三年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综合能力和服务技能得以提升。

三、改革实践教学,建立“三个环节、两个目标、一个重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必须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依据“能力为主、需要为准和够用为度”的原则,我们建立和完善了旅游管理专业“三个环节,两个目标,一个重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个环节” 即课堂实训、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在实践教学中,将课堂实训、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等三个实训环节有机结合,环环相扣,构建实践教学的最佳体系。经过课堂实训、校内实训室实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再进行第三个环节即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训。这种循序渐进的实训方式,能够有效地保证顶岗实训、服务企业的质量。

“两个目标”即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突出实践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将实习纪律、文明礼貌、仪表仪容、职业道德、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等要求作为学生顶岗实训课程考核指标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一个重点”即“顶岗实训,服务社会”。明确实践教学过程以“顶岗实训,服务社会”为重点,设立了“实训与社会服务办公室”专门指导这项工作。为保证顶岗实训质量,建立了实训档案、成绩评定、安全管理、实训管理委员会等制度,将竞争机制引入到顶岗实训中。

四、建立多元化校外实训基地,形成紧密型“双赢”伙伴关系

实训基地是服务行业企业的重要载体。我们一共建立了18家具有产学结合特点的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了旅行社、酒店、景区,高、中档多元化的实训基地体系。与实训基地建立了员工培训、教师挂职锻炼、企业经营专题研讨、横向课题研究、学生顶岗实训等多项合作的紧密型“双赢”伙伴关系。与实训基地的互惠双赢,可以更有效地为地方旅游经济服务。

根据旅游企业人员需求特点,分期分类开展教学计划外顶岗实训工作,形成全方位的教学计划外顶岗实训体系。寒暑假,学生在饭店类实训基地实训,使专业实践与勤工俭学相结合。黄金周,学生在景区类实训基地进行专业综合实训,提高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节假日、周末,学生在旅行社类实训基地实习,解决了旅行社导游不足的矛盾。

五、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实践教学环节

结合学院团委组织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专业实践活动,服务行业企业。专业教师帮助联系企业,布置任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控制和成果鉴定。每学期开学初,召开总结交流会,交流实习体会,分析典型案例,强化服务质量管理。

成立“茶艺表演队”和“礼仪服务队”,参加当地的重大礼仪活动以及东西岩景区的畲族茶艺表演等一系列活动,既锻炼培养了学生素质,又提高了旅游专业在当地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六、创建“导游服务中心”,完善为地方旅游经济服务功能

校内创建旅行社生产性实训基地,其弊端是学生实习将局限在校内旅行社。为了使学生能更广泛地开展工学结合,服务行业企业,我们与丽水市旅游局合作,在校内创建了“导游服务中心”。

已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的学生,通过选拔进入“导游服务中心”担任兼职导游。兼职导游的服务质量管理及接团任务落实实行指导老师责任制。建立在校生兼职导游个人档案,毕业时“导游服务中心”对该生进行兼职导游工作的专项鉴定,进入毕业档案。“导游服务中心”定期开展导游带团技能、丽水旅游文化专题、丽水主要旅游线路实地踩线等培训,邀请当地著名导游、旅行社老总等共同承担培训任务。“导游服务中心”与旅行社、兼职导游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导游服务中心”的创建,扩大了旅游专业学生为行业企业服务的辐射面,创新了旅游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新模式。通过“导游服务中心”对带团质量的有效监控,提高了服务效果,为丽水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发挥独有的作用。

七、开设特色课程,培养区域特色旅游人才

突出能力培养主线,根据地方旅游经济的需求,开设特色课程。依托丽水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开设《观赏动植物》《景观生态学》课程,培养生态型旅游人才。开设《黄金周综合实训》课程,满足“黄金周”学生顶岗实训需要。为了够胜任丽水地接导游顶岗实训任务,开设《丽水现场导游》等课程。通过一系列地方特色课程开设,形成了我院旅游专业鲜明的地域特色,更好地为地方旅游经济服务。

实践证明,通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系的全面构建,服务行业企业取得了良好成效,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有了全面提升。在校生形成了一支品牌响亮的兼职导游队伍,深受丽水各旅游企业欢迎。在“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中,成绩名列全省同类考生前茅。2007年“浙江省首届高校导游大赛”中,获得了高职高专普通话组团体总分第二名、两名选手进入“十佳”的好成绩。毕业生因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就业定位明确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参考文献

[1]张红专.浅谈湖南高职旅游人才“一主两辅”特色培养模式[J].科技成果纵横,2008,(2) .

[2]王斌,谢善培.论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途径与方法[J].教育与职业,2007,(11).

[3]张国英.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5).

[4]冯国利.加强与成功企业的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

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旅游教育 工学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服务地方经济,服务行业企业,才有深厚的根基和顽强的生命力。近几年,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以“质量为先、争创特色、服务一线、服务丽水旅游经济”为宗旨,工学结合,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育体系,为地方旅游经济建设培养大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旅游人才,取得了良好成效,提升了对社会的贡献率。

一、明确服务面向定位,为地方旅游经济服务

丽水地处浙西南山区,被誉为“浙江绿谷”,是“全国生态环境第一市”,发展生态旅游是丽水经济的重要成分。丽水旅游资源具有生态环境和民情风俗的两大整体优势,随着丽水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丽水旅游经济必将已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丽水旅游业发展目标是:旅游业实现由先导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转变,旅游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5%以上,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丽水市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

丽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旅游人才。根据丽水市旅游培训中心对丽水市区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综合问卷调查显示:“小学、初中”学历占29.7%,“高中、职高”学历占47.2%,“大专、高职”学历19.5%,本科、研究生学历占3.4%。从业人员存在着学历和整体素质偏低状态,制约了丽水旅游经济的发展。

针对丽水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确立了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总体思路是:探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有特色、创新型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地方旅游经济服务。

二、创新“分阶段螺旋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旅游人才

企业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应用型旅游人才,根据这一需求,我们创新了旅游管理专业“分阶段螺旋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分起步期、成长期、发展期、提升期、成熟期五个阶段,由低到高、由浅人深实施工学结合,表现为“螺旋式”推进的特征,将服务行业企业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见图1)

起步期:第一学期,学校为主。以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认知为培养目标,夯实基础,安排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专业认知的轮岗实训。

成长期:第二、三学期,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利用课程实训组织学生在景区实地导游讲解顶岗实训和综合实训;根据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建立黄金周、周末、寒暑假实训机制,全方位实施顶岗实训计划。

发展期:第四学期,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学生集中一个半月在校学习后(此时至暑假结束恰是旅游旺季),结合自身素质及发展潜力,确定专业方向,分流到旅行社、饭店、景区实习,直至暑期结束,培养学生娴熟的操作技能,服务旅游企业。

提升期:第五学期,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学生返校学习《旅游市场营销》《饭店管理实务》《旅行社经营实务》《景区经营管理》等管理提升课程。由于有过前一阶段的实践,第五学期的学习将是带着问题的学习,可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这一阶段的专业学习,将是高职教学区别于中职教学的重要环节,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即具有高技能,又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成熟期:第六学期,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再次进行专业方向分流实习,每一专业方向指定指导老师,实行“导师制”,进行专业强化指导及毕业实习指导。

实践证明,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通过三年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综合能力和服务技能得以提升。

三、改革实践教学,建立“三个环节、两个目标、一个重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必须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依据“能力为主、需要为准和够用为度”的原则,我们建立和完善了旅游管理专业“三个环节,两个目标,一个重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个环节” 即课堂实训、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在实践教学中,将课堂实训、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等三个实训环节有机结合,环环相扣,构建实践教学的最佳体系。经过课堂实训、校内实训室实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再进行第三个环节即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训。这种循序渐进的实训方式,能够有效地保证顶岗实训、服务企业的质量。

“两个目标”即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突出实践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将实习纪律、文明礼貌、仪表仪容、职业道德、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等要求作为学生顶岗实训课程考核指标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一个重点”即“顶岗实训,服务社会”。明确实践教学过程以“顶岗实训,服务社会”为重点,设立了“实训与社会服务办公室”专门指导这项工作。为保证顶岗实训质量,建立了实训档案、成绩评定、安全管理、实训管理委员会等制度,将竞争机制引入到顶岗实训中。

四、建立多元化校外实训基地,形成紧密型“双赢”伙伴关系

实训基地是服务行业企业的重要载体。我们一共建立了18家具有产学结合特点的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了旅行社、酒店、景区,高、中档多元化的实训基地体系。与实训基地建立了员工培训、教师挂职锻炼、企业经营专题研讨、横向课题研究、学生顶岗实训等多项合作的紧密型“双赢”伙伴关系。与实训基地的互惠双赢,可以更有效地为地方旅游经济服务。

根据旅游企业人员需求特点,分期分类开展教学计划外顶岗实训工作,形成全方位的教学计划外顶岗实训体系。寒暑假,学生在饭店类实训基地实训,使专业实践与勤工俭学相结合。黄金周,学生在景区类实训基地进行专业综合实训,提高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节假日、周末,学生在旅行社类实训基地实习,解决了旅行社导游不足的矛盾。

五、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实践教学环节

结合学院团委组织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专业实践活动,服务行业企业。专业教师帮助联系企业,布置任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控制和成果鉴定。每学期开学初,召开总结交流会,交流实习体会,分析典型案例,强化服务质量管理。

成立“茶艺表演队”和“礼仪服务队”,参加当地的重大礼仪活动以及东西岩景区的畲族茶艺表演等一系列活动,既锻炼培养了学生素质,又提高了旅游专业在当地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六、创建“导游服务中心”,完善为地方旅游经济服务功能

校内创建旅行社生产性实训基地,其弊端是学生实习将局限在校内旅行社。为了使学生能更广泛地开展工学结合,服务行业企业,我们与丽水市旅游局合作,在校内创建了“导游服务中心”。

已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的学生,通过选拔进入“导游服务中心”担任兼职导游。兼职导游的服务质量管理及接团任务落实实行指导老师责任制。建立在校生兼职导游个人档案,毕业时“导游服务中心”对该生进行兼职导游工作的专项鉴定,进入毕业档案。“导游服务中心”定期开展导游带团技能、丽水旅游文化专题、丽水主要旅游线路实地踩线等培训,邀请当地著名导游、旅行社老总等共同承担培训任务。“导游服务中心”与旅行社、兼职导游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导游服务中心”的创建,扩大了旅游专业学生为行业企业服务的辐射面,创新了旅游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新模式。通过“导游服务中心”对带团质量的有效监控,提高了服务效果,为丽水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发挥独有的作用。

七、开设特色课程,培养区域特色旅游人才

突出能力培养主线,根据地方旅游经济的需求,开设特色课程。依托丽水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开设《观赏动植物》《景观生态学》课程,培养生态型旅游人才。开设《黄金周综合实训》课程,满足“黄金周”学生顶岗实训需要。为了够胜任丽水地接导游顶岗实训任务,开设《丽水现场导游》等课程。通过一系列地方特色课程开设,形成了我院旅游专业鲜明的地域特色,更好地为地方旅游经济服务。

实践证明,通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系的全面构建,服务行业企业取得了良好成效,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有了全面提升。在校生形成了一支品牌响亮的兼职导游队伍,深受丽水各旅游企业欢迎。在“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中,成绩名列全省同类考生前茅。2007年“浙江省首届高校导游大赛”中,获得了高职高专普通话组团体总分第二名、两名选手进入“十佳”的好成绩。毕业生因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就业定位明确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参考文献:

[1]张红专.浅谈湖南高职旅游人才“一主两辅”特色培养模式[J].科技成果纵横,2008,(2) .

[2]王斌,谢善培.论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途径与方法[J].教育与职业,2007,(11).

[3]张国英.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5).

[4]冯国利.加强与成功企业的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

[5]徐公芳.邓文华.以就业顶岗能力为重点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6,(22).

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4篇

我国的现代旅游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走上了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也成为了国家大力推动和发展的服务性支柱产业。从始至今,我国的现代旅游经济的管理,都是在积极地寻求、借鉴、吸取欧美日先进旅游经济管理学的科学经验、运作模式、市场操作和工商企业管理,并结合我国的旅游资源、人文文化和民族特色来提高旅游服务产业的品牌质量和旅游服务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旅游经济管理就是国家为发展旅游经济产业,有序地、引导性地、宏观地进行有计划、有系统、有法规、有调节和有监督的规范适法的管理活动。它具有多层级管理、多构成管理以及多方面管理的内容,始终贯穿于现代旅游经济活动的管理事业中。通过对旅游产业经济的过程管理,发展壮大国家第三产业的旅游经济规模、完善民生民计、提高民众幸福指数、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其中通过确立国家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建立旅游经济产业管理体系,完善旅游经济事业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制定旅游事业发展计划以及完备旅游事业发展的预测、决策和监督职能等方式,达到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绿色环保的国家战略发展大计。

国家旅游管理机关和地方政府管理部门,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我国经济产业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定并规划现代旅游经济的总体目标,运用宏观旅游经济产业调控、组织发展旅游经济产业规划、协调并监督旅游经济产业运营、服务旅游经济产业社会职能等方式,统一规划、组织引导现代旅游经济发展中旅游消费群体、旅游企业、国家、地方旅游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通过现代旅游经济的调控运营与协调发展,提高现代旅游经济的规模效益、服务社会和谐发展效益和生态环保的绿色效益,促进整个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现代旅游经济管理的发展战略

1.现代旅游经济管理的专业化产业战略专业化产业战略是通过政策导向、法律规章、金融运作和组织扶植等方式,引导和培育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的专业产业与产业资本相结合,创造出在旅游经济领域的专业化产业,利用其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使其不断地做大做强,蓬勃发展,形成整个现代旅游经济的规模,支持国民生产总值GDP的稳定和提高。专业化产业经营的战略优势就是:整合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传承,集中各种专业资源致力于最优势的业务领域,从而开发和培育出优质的现代旅游经济实体和品牌。例如陕西旅游集团公司倾力打造的大型水上实景歌舞《长恨歌》,就是利用了华清池这个不可再生的文化历史资源,集中各种专业力量,成功开发的一个集文化与历史于一体的优质品牌项目,通过几年的不断打磨,实景歌舞《长恨歌》不仅是陕西旅游集团的一张耀眼名片,更成为国内乃至走向国际的一个金字招牌,这可以说是我们在不断探索中打造出的将历史与文化有机结合的一个优质旅游项目品牌。

2.现代旅游经济管理的集团化规模战略作为国家第三支柱产业的现代旅游经济管理的集团化,是通过产业规模的集聚形式,依靠产业资源、产业资本的合力,使得产业规模化经营,逐步建成集体化管理战略联盟,构建现代旅游经济的战略航母。通过产业集聚的集体化规模经营,调整、提高旅游经济的规模体量,更好地服务民生大计,使产业经济规模的特性与生产、消费高度一致,从而提升国家、地区旅游经济的规模和质量,促进现代旅游经济的长足发展。现代旅游经济管理的集团化规模发展,随着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旅游经济产业通过提升、整合和集聚必将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一体化态势,实现合纵连横的资源整合和跨区域旅游经济规模的战略发展。3.现代旅游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经营战略随着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兴起,现代旅游经济与以互联网--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结合,发展现代旅游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经营战略,是未来现代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字:学科作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15-02

从中国知网,以“旅游经济学课程”为关键字进行搜索,检索条数远远高于旅游管理专业其他课程的检索数量,这说明旅游经济学这门学科因其重要性而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旅游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应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统一的。因此,想要提高《旅游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应单纯地探讨教学内容,也不应单纯地探讨教学方法,而应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互结合,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三者相互促进。

一、旅游经济学课程的学科作用

旅游经济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专业所接触的专业基础课,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术思想和思维方式。旅游经济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课程,其教学效果将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科认识、专业悟性和专业思维的形成[1]。旅游经济学是既可归为基础课程,也可归为核心课程,课程双重性质使其变的举足轻重。旅游经济学是必修的专业课之一,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对旅游管理专业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教学的实践经验来看,学生对此课程学习的优劣与否,不仅关系着是否对旅游管理专业是否感兴趣,同时也影响着其是否能学好其他专业课。旅游经济学这门课程是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石,是学好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感知、触摸,以及构建旅游管理学科知识框架的敲门砖。旅游经济学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不同于经济管理其他专业,其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都有所区别。而旅游经济学的学习则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经济学基础和旅游学基础。旅游经济学将以前所学的西方经济学和旅游学概论融会贯通。从主流的旅游经济学教材,可以看出课程内很多知识点是与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课程的内容是相吻合的。旅游经济学是学生从基础课学习转入专业课学习必经的环节。

二、旅游经济学课程内容特征

1.研究内容的复杂性。改革开放之后,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了旅游经济学的研究,但是跟国外相比,我国旅游经济学的研究还处于逐步探索中,尤其是对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3]。旅游经济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中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就是旅游经济学研究的对象[4]。更要研究旅游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5]。旅游经济学学科出现较晚,需要寻求理论的支撑,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均可作为其理论基础。经济学的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理论,市场理论、竞争规律也运用到旅游经济学的研究中[6]。旅游经济学又要对具体的旅游经济现象、旅游经济规律进行阐述,因此旅游学概论的相关内容也出现在旅游经济学中,由此可见,本门课程是多学科的融会贯通。教材内容不仅是对其他课程理论的整理梳理,同时也辐射到旅游经济发展最新现象的特征,这表明了旅游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来源广泛、内容复杂。

2.研究内容的应用性。旅游经济学虽然说是经济学分支之一,从学科属性来看,两门课程之间具有很大的区别。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范畴,而旅游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7]。旅游经济学作为一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尝试用经济学的视角看待旅游活动,理解旅游活动的经济属性及其基本规律[8]。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掌握其核心理论,同时也要将其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旅游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不仅要给出分析问题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要能解决和处理问题。旅游经济学以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专门研究旅游经济活动有现象及矛盾,揭示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及其条件、范围和表现形式,从而指导旅游经济健康地发展,因而具有较强的应用型。

3.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旅游经济的发展性,要求旅游经济研究的内容跟上旅游经济时代的发展。从高校普遍使用的旅游经济学教材来看,教材内容滞后于现实旅游经济的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教材要求理论性和实践性,旅游经济学通过吸纳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其理论性已具备一定的深度,但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较慢,并没有将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最新的经济现象引入课堂,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理论就是简单地学习理论,观察实践就是单一的经济现象,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并不能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除了讲授学生必须掌握传统理论,还要立足于实践性的教学特点,将旅游经济中鲜活的经济现象引入到课堂上来。比如,在讲旅游供给的时候,要着重讲旅游类的上市公司是。同时,一些专门提供旅游服务的网站以方便快捷的预定方式以及优惠,吸引了众多的年轻人群,成为主要的内容。因此,课堂讲授不能完全受教材内容的限制,要赋予教材一定的张力和辐射力,将旅游经济新发展和新现象纳入进来。

三、旅游经济学的课程创新

课堂的教学是老师讲授、学习接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讲授的知识通过老师口述、小组讨论等方式,慢慢地让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在教学内容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学生有效的学习,就要依赖教师讲课的技巧,这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之外,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因此,旅游经济学的课程创新,要从“三性”入手,这“三性”是: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三者之间互为影响、互为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

1.丰富教学内容。从教学的实践来看,课程内容的丰富程度以及贴合现实的程度,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但从目前各高校《旅游经济学》的教学工作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反映现实不足,滞后于旅游经济实践[9]。因此,旅游经济学的课堂创新,应首先从教学内容上展开。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来进行课堂讲授,而应将学生的视野从教材中拉到现实,引导学生去关注旅游经济新闻、旅游政策法规变动、旅游企业产业调整、在线旅游网站发展、旅游产业优化升级等同旅游有关的各个方面。教师在讲授理论并阐述其如何运用时,应将当下发生的旅游现象作为案例来分析。针对现有教材内部不能完全反映现实的不足,教师可自编旅游经济学教材或讲义,在自编教材剔除脱离旅游发展现实的理论和例子,并加入能提供新知识、新内容的案例、习题等。但是,旅游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新的经济现象层出不穷,对于这些经济现象和当下发生的影响旅游经济大事,则可以用课堂讲义的形式对教材进行补充。课堂讲解引入新知识,教材更新增加新内容,课堂讲义跟踪旅游新发展,三者同步进行,这就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能够跟得上旅游经济的新发展。

2.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教学观察,发现旅游经济学的教学更多是采用单一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是主动的输出者。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将教材知识变得僵化,变得死板,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课堂知识丰富之后,要使学生能高效的接受新知识,并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最为关键的是找到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不同会转变师生的角色,应将教师的“主动输出”,变成学生的“积极探求”。师生角色转变的教学理念,使教师抛弃过去的“一言堂”的教学,进而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掌控者,但不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但不是被灌输者。当今大学生已不仅仅满足单纯的教材学习,通过课堂的学习,他们想获得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创新教学方法应遵循三个“少一点”和五个“多一点”。这三个少一点是:教师讲话少一点,学生被动少一点和课本知识少一点。这五个多一点是:学生发言多一点;师生互动多一点;案例教学多一点;集体讨论多一点和研究学习多一点。

3.激发学习兴趣。想要激发学生学习旅游经济学的兴趣,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仅仅靠强调课程的重要性,而是要通过丰富的课堂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将最新的、当下发生的旅游经济现象引入到课堂中,学生会感觉到社会中鲜活的例子,课堂内容紧贴实际,从而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课堂内容的不断更新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其目的是让学生从被动的学,转变到我要学。教师采用新颖而独特、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高效率的接受知识,同时可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按“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不同案例、研究案例,得出结论,由学生就案例的内容和结论上台展示,并由其他小组学生进行点评”这样的一个程序来开展,既能起到启发学生学习的作用,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之外,让学生走进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旅游交通企业以及在线旅游网站等,这使得有机会将理论运用到现实中,从而使学生对课堂内容有更深刻的体验。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的选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为培养人才这个目的服务。旅游经济学教材内容丰富、理论多样,与其他学科衔接密切。要提高旅游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需要与同旅游经济学相关学科教师的通力合作,做好协调和规划,为社会培养更多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韦复生.优化知识结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对旅游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7,(04).

[2]钱林晓.旅游经济学的研究体系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S2).

[3]戴冬香.对我国旅游经济学学科研究的认识与思考[Z].旅游学研究,2010.

[4]刘耿大.论旅游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与定位[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8,(04).

[5]罗明义.论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J].旅游研究,2009,(02).

[6]甘永萍.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7]唐建兵.“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1).

[8]刘俊.研究性教学方法在《旅游经济学》本科教学中的运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08).

[9]周生辉,李瑞甜.《旅游经济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以北京城市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3,(06).

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旅游会计;人才培养;经济发展;财务管理

近几年海南旅游业蓬勃发展,使之在海南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尤其是2010年1月国务院宣布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纳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旅游业更是成了海南重要的经济支柱。作为营利性经济组织和社会经济基本单位的旅游企业,要进行经济核算,也要讲求经济效益,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是加强科学管理。旅游会计作为旅游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旅游会计是专门研究旅游企业会计活动的一门专业会计学,它把会计的基本原理同旅游企业的业务实践相结合,突出行业特点,系统研究旅游企业会计活动及其发展规律。海南旅游企业亟需培养旅游会计专业人员,以更好地服务于海南旅游企业。

一、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海南旅游高职院校没有开设对旅游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

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对旅游会计人才的培养,据笔者网上搜索,我国有些高校的旅游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课程,比如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和安顺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导游的课程体系中都设置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而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的导游和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还设置了旅游企业会计基础。青岛恒星学院的旅游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仅设置了企业财务管理,在酒店服务与管理方向专业中还设置了饭店会计,旅游管理专业同样地设置了财务管理学和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课程。但是海南各个高职高专院校对旅游会计人才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近几年在海南政策以及海南省教育厅、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的引导下,海南省旅游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旅游专业的教育得到了有序、快速的发展,但是作为旅游行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会计教育却没有相应地跟上。在旅游相关专业中,只有少数几所院校比如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和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设置了酒店财务管理课程。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发现海南高校的旅游相关专业开设旅游会计课程。有些虽然开设了《基础会计》,但是由于聘请的外聘会计老师是一般是会计事务所和其他行业的会计部门的财务经理或财务总监,没有聘请旅游行业企业的资深会计人员,导致在教学中没有注意与旅游管理专业的结合,教学没有紧密地联系旅游行业的特点,更没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专业相联系,从而导致目前海南旅游企业所招聘的会计人员对会计知识非常精通,但对旅游知识一知半解,有的甚至对旅游知识一窍不通。到旅游企业工作后,单位首先对其进行岗前培训或者是以老带新,这样无形之中增加了旅游企业的管理成本。所以,旅游企业招聘会计人员都要求有在旅游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人才。

(二)专业课程设置忽视了旅游会计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近年来,高职院校往往重视通用型会计专业课程的建设,淡化了特殊行业尤其是旅游业对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在提高学生对特殊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等客观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方面的教育有明显的缺失。海南省各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于服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对用人单位有什么样的会计岗位、企业需要哪些职业技能却并不了解。海南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非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没有对旅游会计课程的建设。由于院校不开设旅游会计课程,教师没有了研究基础,也就没有旅游会计的相关研究,更不用说旅游会计人才的培养。到现在为止,笔者在中国知网上还没有看到关于旅游会计人才的培养的文章,只有关于旅游会计的文章,也不到5篇:《旅游会计》的教学体会(郭康,2008)、《旅游会计》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不同点(袁三梅、周坚,2009)、新会计准则下我国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与改革(徐雪,2009)、简析我国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及改进措施(范碧辉,2010)。关于旅游会计方面的教材也只有几本,如:旅游会计学(龙京红,2006)、旅游会计学(谷卫。2007)、旅游企业会计(王学军,2009)、旅游企业会计实务(赵恒伯,2007)等。而这些数量不多的旅游会计教材大部分仍然是单纯的会计,没有很好地将旅游行业与会计结合起来,没有以旅游行业为蓝本导人会计学原理。这导致了目前发展迅速的旅行社、酒店、饭店、旅游景点等对旅游会计专门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相悖发展。

(三)海南旅游会计人才的现状

海南高职高专院校旅游专业和会计专业的培养都基本提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实施中却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据笔者调查,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各高职院校确实能够做到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但是对会计专业的学生,一方面由于海南各个企业财务部门设置的会计岗位不多,一个财务部门不可能容纳几十个学生,更不用说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招生火暴,有的院校每一届招生都达到几百名;另外一方面海南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由于会计资料对每一个旅游企业而言都是商业秘密,一旦泄密,对企业的影响很大,因此,一般企业也不愿意接受实习生,从而导致海南各高校的会计专业主要还是以校内实训为主,即使是在校内实训,由于时间的限制,实训教师在选择模拟资料的时候也只能选择一个行业的一个企业的经济业务资料编制会计实训的案例,一般都是以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为蓝本编制会计案例资料,很少有学校的会计实训是以旅游企业的经济业务为蓝本来编制会计实训案例的。

二、海南国际旅游岛会计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一)海南省旅游企业对会计人才重视不够

由于近两年海南旅游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纷纷诞生,很多中小旅游企业的产权和所有权是统一的,这样,业主独自控制企业,完成资金管理活动。这些旅游企业以及相关的酒店、饭店等由于其规模小,根本不重视会计岗位的设置,不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甚至有的企业就根本就未设会计岗位。由于其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低,导致会计处理混乱。据笔者调查发现,一些旅游企业所使用的会计科目还是旧准则下的会计科目,这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大力培养旅游会计人才。

(二)海南对现有旅游业的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海南在会计继续教育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针对特殊行业进行继续教育,一般都是所有行业的会计人员集中在一起学习。继续教育教师在进行培训的时候都是笼统地对会计的前沿问题或者是一般企业的特殊问题进行讲解,没有针对旅游行业的会计人员就旅游和会计的前沿问题进行专门培训,从而导致旅游企业的会计人员在会计继续教育中没有得到实质性收获,其业务素质也没有得到提升。

三、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会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加强旅游会计课程建设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是我国八大重点旅游区之一。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到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启动,海南旅游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不起眼的小行业发展成为领跑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各项经济指标逐年增长,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近年来海南旅游业发展明显加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09年底,海南全省有星级旅游饭店238家、旅行社248家、旅游从业人员16万人、各类旅游景区(点)55家。2009年海南旅游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接待国内外游客2250. 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1. 72亿元①。旅游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如海南酒店、饭店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机遇。海南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对旅游会计人才的需求,海南高职院校担负着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培养人才的重任。

(二)加强旅游会计人才培养是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

我国的旅游企业虽然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出现了重业务轻财务的现象,从而导致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目前,很多旅游企业管理模式落后,财务管理观念淡薄,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没有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对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往往得不到应用,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主要原因是企业缺泛精通旅游和会计的旅游会计人才,从而导致旅游业务和财务相互脱节。由于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和一般工业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有着明显不同,要了解旅游产品经营活动,必须熟悉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与价值运动规律,否则就难以判断旅游产品价值运动

的经济实质,不能合理地反映经济单位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因此,必须加强对旅游会计人才的培养,从而提升旅游企业财会队伍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徐京耀,冼永光,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

[2]赵峰.会计人才培养与会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J].山 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81).

[3]杨江伟,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研究 ——以旅游上市公司为例[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增加,旅游业得到快速的发展,相应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高校成立专门的旅游管理专业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可以很好的适应当前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使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更好的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一、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意义

(一)旅游产业国际化趋势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发展,旅游产业也逐渐体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这就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具备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才能适应旅游市场国际化的需求。因此,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人员的素质和竞争能力提升有着积极意义。

(二)经济结构转型的需求

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促进作用,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需求,为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专业人才的储备,尤其是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根据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要求进行调整,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旅游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

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熟练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其中包含管理学概论、旅游学概论、酒店管理概论等内容。此外,应用型管理人才要求实现理论知识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方向的细分,例如设置旅游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景区规划与开发、旅行社经营管理等内容,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进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细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就业方向。

(二)校企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通过校企建立合作关系,对于企业产品的开发与调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学生的实习基地,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更为清楚地了解到旅游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学校同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与此同时企业可以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对于旅游管理的实际内容有着更深刻的了解,更好地让学生适应就业需求,对岗位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三)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的综合素质培养

随着旅游市场的竞争加剧和旅游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对于旅游管理的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还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旅游管理专业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旅游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文化素养、应变能力、服务意识等,因此,学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时,必须对旅游管理专业人员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确保学生具备较高的素质。

(四)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提升师资力量

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学校的教学师资力量,良好的师资力量是提升学校教学水平的关键。随着旅游产业的国际化趋势,旅游管理专业要实现双语教学,这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新的挑战。此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的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还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旅游实践经验,学校在加强对教师要求的同时,可以邀请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来到学校进行兼职或者讲座等,为旅游专业学生提供实践经验教学。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做好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根据旅游市场需求进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其次,加强学校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最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此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翁鸣鸣.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2]孔德慧.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7(12).

[3]舒何亚.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5(02).

[4]杨莎莎,邱雪晨.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市场论坛,2014(12).

[5]李韵.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24).

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8篇

2014年教育部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这意味着对大部分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改革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服务地方经济,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旅游经济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专业课程传授所接触的必修基础课,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课程,其教学效果将深刻影响学生的学科认识和专业思维方式。所以旅游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从学校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定位出发,通过革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等手段,培养学生能够以经济学的视角解决现实中旅游现象与问题的应用能力。

一、旅游经济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一)课程内容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现象、经济过程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活动,特别是研究旅游活动的商品化以及旅游商品的构成、特征及其内部的相互关系,旅游经济活动的实现及其产生的效益。主要包括旅游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矛盾与调节机制、旅游产品的生产与供给、旅游消费、旅游市场、旅游收入与效益、旅游业与旅游经济发展等。

旅游经济学课程内容具有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和教学内容的应用性两个主要特点。首先,旅游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活动,所以需要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作其理论基础。但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经济活动的运行及其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现象、关系与规律,又涉及到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等相关内容。所以本门课程是多学科的融会贯通,课程内容广泛复杂。其次,旅游管理专业是一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必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仅要有分析问题的视角和思路,也要有能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而旅游经济学的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二)课程特点

《旅游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因此,旅游经济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

现代旅游经济学综合了经济学、地理学、旅游学、管理学、生态学、历史学等学科而形成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交叉性是指借鉴经济学、旅游学、地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研究旅游经济有助于拓展研究深度与视野。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与研究过程中,要求教师掌握相关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等相关学科基础性理论,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对知识结构体系有一个完整的把握,才能突出教学重点。作为一门学科,旅游经济学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在突出综合时尤其把握其与关联学科相区别的特质,避免重复教学和落入俗套,否则会造成构架不清、边界模糊、重点不突出、知识重复等问题。

旅游经济学是旅游管理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性学科,但又不同于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学、管理学等学科,是集应用性、工具性、基础性、技能性与理论性于一体的学科,其运用经济学理论解释旅游经济活动;利用旅游学的基本规律来阐述旅游产业经济性;同时为旅游管理学提供经济与社会活动的规律、效益。因此,旅游经济学能科学认识旅游活动、旅游产业在经济领域中所发生的矛盾运动。因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旅游学、旅游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并灵活运用于旅游经济学的教学,融会贯通,使学生领悟旅游经济学知识的精髓。

二、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一)明确课程定位,调整更新课程内容

目前高等院校各专业的课程定位一般都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学科体系及学生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制订的,其核心是专业培养目标。邵阳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所以课程理论定位上不能将旅游经济学定位为西方经济学、旅游学、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的简单相加,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尽快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提高综合素质。在学校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地域性特点,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特色课程研究内容。在课程定位明确的基础上,优化现有课程内容体系,调整更新课程内容,适当删减旅游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重复内容,如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旅游营销策略等。增加当前旅游发展实践中的热点、重点问题讲解和分析,选用当地旅游景点景区的案例,运用本地旅游经济数据来充实教学内容,使授课内容反映旅游现实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可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根据专业开发、专业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需要,优选3~5种《旅游经济学》教材,以某一教材为基础,其余教材为支持,吸纳有关行业专家的意见,对旅游经济学的结构体系、课程内容、习题案例等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全新的自编教材及《旅游经济学》讲义。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专业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主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旅游经济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特点,应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如相关基础知识、原理与方法可采用课堂讲授,而涉及一些旅游政策法规、旅游新闻、旅游热点问题则用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并对讨论作出总结。《旅游经济学》的部分章节采用演示教学法,运用多媒体、人物模拟场景等方式对内容进行演示,从而增强理论知识的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材中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可以让学生担当教师的角色进行讲解。在授课的同时任课教师要列出一些参考教材、阅读资料和旅游相关期刊等,让学生课后查找阅读,同时要写下阅读后的想法和见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知识面,也培养了他们自觉学习的能力。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强调学生课程学习的参与程度,通过案例学习、情景发言、专项调查、小组讨论及辩论比赛等环节可以直接反映学生的求知精神、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进行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甚至能发现教材、文献和权威们某些不完善之处,形成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三)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锻炼职业和岗位技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旅游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外实践,努力建设校内、校外实习基地,以强调教学的现实性、操作性和应用能力培养。教师指导学生对当地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旅游消费等进行调研,同时将学生分组、并指导问卷设计,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等;通过与旅游管理部门或旅游行业协会的合作,收集旅游经济发展的数据,分析旅游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与企业建立广泛联系,签订教学实习、社会调查、联合培养、合作办学等协议,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学生在基地内参加各种实际操作和现场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能力提供平台,使学生由感性认识旅游经济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巩固课堂上所学内容。

(四)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自身能力素质

现代教学法对教师具备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经济学的任课教师既要精通理论又要是业界行家,目前多数高校的情况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师资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直接从事教学岗位,因而专任教师需不断学习,主动适应新形势下的旅游教育事业,不断提升自己,主动对接产业,融入行业,自身要积极掌握旅游经济研究的方法与技术;学校和系部也要为《旅游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人员提供一些学术交流和进修机会,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培养适应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教学人员应利用闲暇时间在旅游企业挂职锻炼,积累旅游实践经验。此外,学校也要主动邀请校内外旅游行业的领军人物、旅游相关企业的优秀经营者、管理者,围绕旅游经济学理论、实际的旅游经济问题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做一些学术报告,这可以让师生感受一些学术大家和企业家的思维,开阔视野,加深对旅游经济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理解,了解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重点,从而提升教师自身能力素质。

(五)转换考核模式,严格考试管理制度

现行的考核模式下,学生应付标准化的考试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不但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不利于培养其自学能力与创新思维。所以《旅游经济学》要以过程考核为主,总成绩可以根据考勤、作业、课堂问答、讨论、专项调查等几部分按权重计算,这样,在调动、鼓励学生的学科参与的同时也能够客观、综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能力和水平。同时,考试也要严格考试管理制度,出卷教师必须在统一规定时间上交考题,教研室主任先进行形式审查,通过后各教研室要组织专业教师审查;考前学校要召开考试工作会议,然后各系传达精神,让监考教师明确监考职责,各班举行班会,让学生明白违纪必定严肃处理,在安排监考任务时,不能安排任课教师监考所带班级;试卷阅卷完后,做好考试成绩分析和试卷分析工作,组织专业老师针对考试情况分析讨论试卷的难易程度、得失分数的知识点区域、成绩比例,以此为基础调整下次本门课的教学内容、考试内容以及考核方考试式。

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9篇

(本科专业代码:120210)

文化产业是近几年来我国新兴的产业,包括影视产业、音像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动漫与数字产业、网络游戏、艺术品市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化博览、文化会展等,以文化创意为核心,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众多高校纷纷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并成为近几年炙手可热的抢手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培养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产业理念及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为目标。

主要课程:文化学、文化资源学、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产业概念、世界文化产业概要、文化人力资源学、文化传播学、文化政策与法规、项目策划与管理、产业经济学、管理学、语言文学、美学与艺术概论、国际文化交流、国际演艺传播、信息与网络技术等。

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素养,能在各类文化企业及政府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和其他相关企业,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文化项目设计与策划以及文化建设等工作。

推荐院校: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云南大学(其民族文化产业极具特色)。

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专业代码:120206;专科专业代码:650204)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为: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专业课程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六个模块而展开。

主要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组织理论与工作分析、人力资源选聘与测评、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职业生涯管理、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规划、人力资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就业前景:在企事业单位及咨询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从事招聘、人力资源开发、考核、薪酬管理、员工培训、办公室文秘等工作。

推荐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暨南大学、武汉大学。

旅游管理

(本科专业代码:120901K;专科专业代码:640101)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WTO,中国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产业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不但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已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管理专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高速发展的旅游产业迫切需要兼有人文、地理、经济知识的经营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旅游饭店管理、导游与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信息系统、旅游文化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学概论、经济法、旅游经济学、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规划学、公共关系与礼仪学等。

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 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 特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80-03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增强,我国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局发展迅速,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纷纷依托各个学科办起了旅游管理专业。各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虽然依托的学科不同,但是培养的目标却大体相同,比较宽泛,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重点,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毕业生低就业率和高流失率的情况出现。财经类院校是诸多开办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根据自身教育资源的特点,避开其他院校人才培养的重心,发挥自身优势,走差异化人才培养道路,为社会培养具有独特竞争力的旅游专业人才。

一、财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培养基于“四种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

(一)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旅游业发展对高等旅游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培养什么人是高校办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对于人才类型的划分及标准,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比较认可的分法是将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划分为学术型(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大类。学术型人才即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人才,从一般研究人员到中科院院士都属于这类人才;应用型人才即应用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谋取利益的人才,从一般技术员、工程师到工程院院士都属于这类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规模最大的一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高等教育优化发展结构时也指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服务领域是旅游业,旅游业是服务业,只有牢牢把握这个产业特质,培养产业需要的人才,人才培养才能落到实处。服务业要求从业者在职业素养上有高度的服务意识,在技能上要求实践性和操作性,在管理上要以人为本。对旅游者来说,旅游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对旅游从业者来说,旅游就是要从游客出发,为旅游者提供各种体验的过程。由此,旅游业的特质决定了旅游专业具有高度的应用性而非学术性,要求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紧密地与实践相结合。不论是在专科层次还是本科层次,其产业性质是不变的,就是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相关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更要有实战技能。产业发展需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高等旅游本科教育中,许多高校没有把握好旅游业的产业特质,办学中过多地注重学科知识的体系性、逻辑性,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的产业需求相脱节,教学方式未与实践紧密结合,导致本科旅游管理人才就业率和高流失率的情况出现。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旅游业发展对高等旅游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突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外语能力为导向。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突现特色,必须在培养方向上有所导向,这个导向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发展对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以及依托财经类院校的学科优势及办学优势进行思考。结合广西财经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办学历史和办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突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外语能力为导向。

1.实践能力是旅游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学术型人才是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谋取利益的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显著特征就是他们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所学能所用。突出实践,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实践需要去掌握理论,学习理论是为了更好地从事实践活动。旅游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一个显著的不同点在于,它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旅游业是服务业,服务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相关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更要有实战技能。旅游管理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解决旅游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注重操作是实践能力的关键。

2.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是财经类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截至2011年,全国已经有505所普通高校开设了旅游管理的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到了14万。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有综合性大学、林业院校、师范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等,类型多样。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要办出特色,必须充分发挥财经院校的特色和优势。财经类院校培养的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经济管理类学科是财经类院校的优势学科,经营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是经济管理类院校学生的十分重要且突出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使其成为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旅游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工作中高级管理人才应该成为财经类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3.外语能力是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必备能力。旅游业是一种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的人际交往活动,具有明显的涉外性,外语能力是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能力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物资、人员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世界范围内各国和各地区的旅游业日益融合成整体,旅游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必然引发的效应之一,无论是在覆盖范围、时间跨度还是经济、文化内涵上都在不断拓展与深化。旅游行业的国际化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掌握扎实过硬的外语应用能力。因此,外语应用能力应该成为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要求。

二、基于“四种能力”导向的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财经教学为特色,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目标。财经类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着财经类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等问题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旅游业发展对高等旅游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也已经成为许多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的共识。应用型人才,即应用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谋取利益的人才,强调教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应用型人才也有层次之分:一是技能型人才,即在旅游业一线从事实际操作活动的人才;二是技术型人才,指从事旅游业的管理、策划工作人才;三是工程型人才,即把旅游管理学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专科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侧重于后两种,而财经类本科院校的优势学科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经营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是经济管理类院校学生的十分重要且突出的能力。因此,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的培养目标应侧重于培养旅游管理技术型人才。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经济与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旅游行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旅游企业服务、管理流程,旅游营销、策划能力突出,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以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外语能力为导向,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置应在参照上述规定的前提下,突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外语能力为导向。一是重视实践课程和实践教育,提高实践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课程体系结构可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两大模块,理论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专业,要贯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建议在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所占总学分的比例在20%左右。二是在理论课程中突出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外语能力为导向。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中应主要包括管理类、经济类学、旅游学类学科。其中,工商管理方面的课程应为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等。经济学是管理的基础,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经济学课程也应作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主要指旅游学类课程,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外语、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等旅游学基础课程。此外,专业主干课还可根据各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的主要就业方向设置专业主干课程,酒店管理方向可开设酒店管理概论,旅游管理方向可开设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景区管理方向可开设旅游资源与开发。三是选修课主要根据旅游业的需求方向开设课程,让学生以特定的方向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学习并熟悉岗位要求和掌握相应技能。同时,还可根据财经类学校的师资力量开设相应课程,提高学生的策划能力。如会展策划、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电子商务等。

(三)以认知实习、教学实验、专业实习为三个系统,进一步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建立认知实习系统。在第一个学年的两个学期内安排若干个学时,教师可结合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组织学生到本地的旅游线路及线路上的一些景区景点、饭店、导游过程等,通过参观、与旅游从业人员交流、实地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旅游行业的构成要素、管理环节、工作内容等,提高学生对旅游专业的学习兴趣,为学好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二是建立教学实验系统。教学实验一般在实验室进行,通过实验,加强对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实验室可以根据就业方向分别设置饭店管理模拟实验室、模拟导游实验室、旅游企业管理实验室等。在第二、第三学年根据专业课程学习,在不同的实验室中通过开设不同的实验项目让学生掌握不同岗位的基本流程、基本技能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是建立专业实习系统。主要由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组成,在第三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或第四学年第一学期组(下转第90页)(上接第81页)织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可以按学生的就业方向设不同的实习模块,如饭店实习、旅行社实习、旅游景区实习等。由企业给学生安排岗位,实习时间为3至6个月,通过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四是实践教学应注重把实践教学与取得旅游业的各种从业资格证结合起来,如导游证、全国计算机技术等级证书、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一专多能、一人多证”,促使其向应用型、职业型、技能型方向发展。

(四)以岗位职业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其岗位技能的重要途径,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在专业学习之余,要以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讲座、学术科研活动及各种学科竞赛和专业竞赛等活动,成立旅游协会等学生团体,搭建更多的活动平台。建议探索以“211”行动为载体和平台增强学生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211”行动,是指在一个学年中,开展“两个比赛”,即模拟导游比赛、旅游营销策划比赛等;组织好“一个节庆”,即旅游文化系列活动,重点向全校介绍旅游文化;举办“一个学术节”,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年度的某个月份进行学术交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术活动。

【参考文献】

[1]陶金国.财经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0(4)

[2]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2011(18)

[3]熊婧,刘华梅,高萍.关于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2(9)

[4]陈才. 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段)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J].旅游学刊,2003(7)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2013GJA2242013A05)

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强,旅游产业日益繁荣。20世纪80年代初期,旅游管理专业应运而生。从1981年南开大学、西北大学等8所本科院校获得教育部批准开办旅游本科教育以来,我国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5年7月,国家旅游局的《2014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开办有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已达746所,在校生201161人[2]。研究新增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分布、规模及发展趋势,对已有此类专业的高校,特别是近年新增设此类专业的高校更快、更好地找准专业发展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同时,对拟增设该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2011~2016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为主要参考文献[3],以备案或审批设置的旅游管理类相关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近年来旅游管理类专业增设的特点及态势。

1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增设数量分析

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数量扩张经历了先起后落、增势逐渐平稳的发展过程。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据统计,2001~2006六年间,新增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多达158所,这一时期,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2011~2016六年间,新增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只有31所。特别是2012年专业目录调整后,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因此增设专业势头明显趋缓。2011~2016年间,我国境内高校增设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艺术与技术、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5种旅游管理类及相关专业,增加专业点共计307个。其中旅游管理专业点增加31个;酒店管理专业点增加197个;会展与经济管理专业点增加60个;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点增加6个;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点增加13个(见表1)。专业增设数量最多的是酒店管理专业,其次是会展与经济管理专业,这两个专业增设数量占到旅游管理类专业增设总数的83.7%。两专业在短时间内得到“井喷”式的发展,这与高校招生规模的急速扩张以及专业增设的非控制性都有很大关系。

2增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专业性质分析

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旅游管理类专业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四个本科专业,均授予管理学学位。其中,旅游管理专业2011年及以前,属于目录内基本专业,从2012年起,属于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两个专业2011年及以前,属于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2012年起,成为目录内基本专业,因此,这两个专业增幅最为明显;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属于目录内特设专业。本文的研究范围还延伸性地包括与会展经济与管理密不可分的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该专业授予文学学位,属于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近几年本科院校增设该专业的意愿极低,目前在招的院校主要有:上海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吉林动画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西财经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

3增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院校地域分布

分析增设专业的院校所属地区我们不难发现,全国范围旅游管理类专业增势都比较明显,尤其是华东各省最为突出(见表2)。注: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西北地区(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台、港、澳地区(包括台湾、香港、澳门)。

4增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院校办学类型

本科院校的办学类型分为两种,一是普通本科院校,二是独立学院。统计显示,增设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28所,独立学院3所;增设酒店管理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156所,独立学院41所;增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50所,独立学院10所;增设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12所,独立学院1所;增设会展艺术与设计专业的6所高校全部为普通本科院校。普通本科院校与独立学院增设专业占比如图1所示。

5增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院校性质

2011~2016年间,增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院校274所,院校性质涉及综合类、财经类、理工类、师范类、艺术类、旅游类、语言类、农林类、民族类、海洋类、医药类、政法类等,详见图2。旅游管理类专业所需背景知识和要求十分宽泛,不同类型院校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时具备不同的优势与基础。例如,理工类院校往往凭借已有的地理学等学科优势,重视旅游地理等知识背景;财经类院校结合财经类专业优势,重视开发旅游经济等相关课程。但毋庸置疑,综合性大学在开设此类专业时办学难度低,优势更为明显,增设专业的前期办学基础更为雄厚,也更容易与已有传统优势专业相结合办出特色,有可能在今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也正是基于此,综合性大学增设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数量占到高校增设此类专业总数的37.8%。

6结语

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课程改革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旅游人才市场却存在市场需求与供给严重脱节的矛盾,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很难在旅游业人才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就业工资偏低,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都流失了;另一方面,各大旅游企业又说旅游人才十分缺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学内容重复,理论支撑不足

旅游管理学科体系尚不成熟,许多课程科目都存在相互交叉的知识,自身的理论少,而更多的是直接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无深度可言,课程内容的重复也会占据了大量的学习时间,旅游管理是一个涵盖面广、涉及范围多的专业,它不仅包含历史、政治、文学、艺术、鉴赏、财务、经济、法律等相关知识,还涉及到社交礼仪等公关知识与技巧。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课程内容重复量大,就会占用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时间。

1.2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我国旅游院系大都设置在管理学院、地理学院、外语学院和历史学院之下,课程的安排明显带有所在学院的特点,有的偏重经济管理学、有的则偏重语言类的学习、有的偏重于地理、历史文化的学习等等。不少学校盲目的开设旅游课程,随意的拼凑旅游课程使学生学习旅游课程没有系统性,导致旅游课程开设混乱,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方面过分注重理论上的学习和实践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和人文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偏少。同时,由于旅游管理学科的不成熟性和专业教师的层次较低,旅游管理学科的教师普遍旅游学知识素养不高,多是照本宣科,或是缺乏丰富的研究与实践经验,仅仅是基于课本知识而没人任何拓展,这样也就造成了课程的不深入、不系统。

1.3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脱节

目前我国很多旅游高等学校都存在课程设置死板,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脱节等问题。在课程设置时仅从本院系的教学人员、教学设备和经济利益当方面考虑,课程的功利性和不按学科专业的要求设置课程的情况十分明显,课程设置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显得零散而不系统,与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难以对路。同时,目前旅游高校教育的脱节现象还与高校领导与教师对于旅游企业需求的把握不准确相关。很多教师都是没有实践经验的,并且其对旅游企业的需求一无所知,仅是完成教学任务,对旅游研究与旅游实践都没有重视。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

(1)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发展旅游经济对于拉动中国整体经济有重要作用。但这需依靠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进行发挥。所以,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致力于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2)从社会需求方面来看。高素质管理人才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时代产生巨大的社会需求。由于与社会需求人才存在质量上的差距,因此对于不符要求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3)就时机条件而论,不论是国务院发行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还是近年来各大中职院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的各种探索来说,课程设置的改革时机日趋成熟,已具可行性。

3.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方向

3.1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本位,强调课程设置的职业性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而不能单纯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所谓职业能力不是指为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时的操作或动手能力,而应该是指综合的、称职的从业能力(Competence),包括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全部内容。比如,在设置外语课程时,可以减少甚至不开一般的大学英语,而代之以旅游英语;再比如可以开设旅游文学课程来代替通行的大学语文总之,只有在课程设置上突出职业性,才能体现出中职旅游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来。

3.2淡化学科界限,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改革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的内容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开设旅游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程,才是实现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化的基本保证。

其次,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专业,它所要求的基础知识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哲学、美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专科三年的教学时间里,要全部上完40门课程显然是不现实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课程的综合化。例如可以将《管理学》、《财务管理》、《物业管理》等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综合,形成旅游管理专业适用的《旅游管理学基础》;可以将《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课程的有关内容有机综合成《旅游环境与生态概论》等等。通过设置综合化课程,可以大大减少重复授课的机率达到既节约课时又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目的。

3.3重组课程结构,提高学生选课的自主性

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又要重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和方向。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兴趣和他们已有的文化知识和能力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学习、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适应性,使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够适应旅游从业部门的多样性和旅游企业内部职业的多样性。要同时达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就必须对目前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结构进行重组,基本思路是压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应以本专业不同方向所共同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课程为主体,以通用和够用为限度,以便为增加选修课提供可能的空间。选修课程的设置要有较宽的覆盖面,应涉及有关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特别是要设置大量的专业方向课程供学生选择,例如酒店管理方向课程,应包括客房管理与服务技巧、食品营养与卫生、酒水知识与调酒技术等理论与实践课程。

3.4服务地方旅游,增强课程设置的区域性

我国旅游中职教育主要是依托地方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来举办的,学生的来源和取向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质。加之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各办学单位应当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适当增加符合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要求和反映地区或区域旅游资源特征的教学内容,设置有关地方或区域性的旅游资源课程。有很多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希望本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时能够比较熟悉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特征、旅游企业经营的基本状况等。

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13篇

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旅游产业的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旅游业是我国的第三产业中的支柱性产业,能够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旅游业的发展也是职业学校的旅游学科快速推进,职业学校中出现了很多旅游管理专业。但是目前旅游市场所需要的人才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出来的人才不相适应,因此必须要加强旅游管理教学改革。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职业学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大多数职业学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是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的,旅游管理专业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这种形势下培养出的人才无法与当前旅游市场相适应。而且当前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但是市场经济发展下需求的专业性的旅游管理人才,而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时间比较短,并且教育理念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使得很多职业学校没有建立具有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系。一般而言,旅游管理专业只是过分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以及能力,但是实践教学不到位使得学生的能力发展也无法全面提升。

为了使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效性得到提升,学校已经不断强化硬件设备的建设,使得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了有效地改善,但是对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效果并不强。要使旅游管理专业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职业学校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性。但是目前职业学校教师的引进,还比较注重教师的学历,对于实践经验的要求还不够,因此必须要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引进机制。

二、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策略

(一)积极改革教学思想理念

为使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性的人才,因此在职业学校旅游管理教育中,需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职业学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旅游管理教师的理念得到更新。旅游管理学院的领导需要定期对自己的知识理念进行更新,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高效开展,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加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职业学校要加强改革与重视,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的提升,使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培养相适应,使学生毕业后有更好的发展。

(二)做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

旅游管理教学改革中,需要做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工作,为教学理念以及方式的变化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空间。需要修改和删减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减少理论层面上的知识,加强实践教学的开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与此同时,职业学校应积极与旅游景点、旅行社等进行合作,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融入到实际中,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素质,进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专业性的旅游管理人才,满足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提升教师的教育引导

强化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改革需要以教师教育作为前提,教师是旅游管理教学开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需要加强旅游管理教学改革,加强教师的教育与培训。职业学校可以通过交流、协作等形式,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建设高素质的、专业水平比较高的教师队伍,从而更好地提高旅游管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间的交流能够促进学校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职业学校还可以定期邀请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或是经验比较丰富的专家进行教学讲座,使学生获得更多新的知识。

(四)对考核体系进行深化改革

为了更好地实现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的推进,需要有完善的、科学的反馈机制,因此也必须要进行考核体系的改革。科学的考核体系有助于促进旅游管理教学的规范化、实践性发展,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能力,从而提升旅游管理教育教学水平以及质量的提高。

学校应以理论考试作为前提和基础,实现专业知识与理论的考核,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专业理论知识是前提基础。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检测,通过现场的操作和情境的模拟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这种情况下,职业学校培养出的旅游管理人才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具有市场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培养也是教学改革的有效反馈,也有助于促进职业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三、结束语

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旅游专业 人才培养 模式研究

山东省是工业旅游大省,而青岛市又是著名的旅游度假城市。2011年1月,国务院已正式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已正式成为国家战略。蓝色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或推动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这就需要大批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本文将针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特点及旅游经济发展的要求,探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

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这一文件精神的贯彻实施,使得各高职院校掀起了一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寻热。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高职教育研究的热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带动了旅游业的欣欣向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必然需要更多的旅游专业人才,同时也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对高职教育中的旅游专业人才的教育及培养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因此,针对社会及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必将有利于为旅游市场更快更好地输送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另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为半岛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的历史性重要机遇。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旅游产业责无旁贷,旅游业要抢占先机、率先发展,就必须有大量的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旅游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应适应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的需要。

二、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其特殊性,其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实践性较强,更应注重其一线工作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但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却始终摆脱不了学科性与理论性教育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的方向定位上,面面俱到,采用大而全式的定位方式,这虽然有利于学生多渠道就业,但却使其缺少适应具体岗位及旅游行业特点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

另外,目前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达不到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有的甚至与市场严重脱节。在制定课程规划与人才培养方式上不积极进行市场调研,局限于旅游本科教育的影响,严重背离了高职高专教育正确的轨道。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缺乏实践

当前,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所设课程多注重学生的生存能力而忽视了其发展能力,在课程设置上,由于高职旅游专业缺乏教育经验, 所以几乎都是套用本科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仍沿用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未达到模块化,未设置方向课程,而且理论课大大多于实践课,课程的设置与旅游岗位的需求严重脱节。而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手段上仍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过多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样培养出的旅游人才往往眼高手低,与实际脱节,很难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职业要求。

另外,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多数教师,都是一毕业就进入到学校教书,虽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却缺乏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不具备过硬的行业岗位职业技能,与旅游企业缺少沟通与联系,更缺少行业的影响力。其无法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融会贯通,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也严重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措施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应依据市场的需求。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其服务属性及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其对所学知识要求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旅游专业培养的专业人才除了要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扎实的专业技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山东蓝海经济发展的需求,当前可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既能准确把握传统导游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以及服务技能与职业素养,又能精通海洋生态旅游特色的专业人才。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海洋旅游,已成为山东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潜力以及希望所在。所以,旅游人才的培养应依托蓝海经济战略,对各项海洋旅游准确把握,为旅游企业培养能从事旅游景区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其职业的需求为导向,以导游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位,充分体现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应做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减少理论课的学习,加强实践课的构建。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就应进入职业技能实践课学习,技能课应占总学时的35%,旅游教师还应辅导带动学生考取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学校要积极与旅游企业及景区等达成共建协议,建立教学实践基地。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15篇

1.1旅游专业的从属地位

前几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对我国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仅在管理学门类(编号12)内,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编号1202)之下,设有旅游管理二级学科(编号120203)。这是高等旅游教育方面唯一的一个专业。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旅游学科体系是一个多学科,多层次的学科体系,包括管理学科,经济学科,地理学科,文学学科,规划学科等多个学科。因此,我国教育部把旅游专业仅仅作为一个二级学科的专业极大的限制了旅游教育的发展。学科的如此安排,使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出现“小而全”的局面,课程涉及旅游各个方面,而仅仅是皮毛。使得旅游高等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而空”。

1.2旅游教育脱离市场需求

近几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或地方经济中的的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来抓。为适应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要,各高等学校也纷纷将原来的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系科或专业“改造”为旅游系科或专业。各高校旅游专业成立时间仓促,没能很好的考察旅游教育市场,也没有作出明确的市场定位。由于“跟风”办学,很多高校的旅游专业是建了拆,拆了建,反反复复。因此,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办学严重脱离市场需求。

1.3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较混乱

近几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或地方经济中的的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来抓。为适应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要,各高等学校也纷纷将原来的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系科或专业“改造”为旅游系科或专业,如地理专业,历史专业,管理专业等。这样以来,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带有明显的原专业痕迹,含有大量原专业课程,导致旅游专业的课程特点不突出,专业定位模糊。课程设置带有明显的拼装色彩,进而造成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性差、系统性差。没有明确可行的培养目标,高校定位于培养所谓的“厚基础,宽口径”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课程涉及管理,金融,财会,有的甚至是理工科的部分内容。

1.4师资队伍质量不高,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由于目前的旅游高等教育系科和专业都是从其他系科、专业转化来的,专业师资力量就存在着相对薄弱的问题。一方面,大多数教师从讲授原有系科的专业课改教旅游专业课,没有受过正规的、系统的旅游专业教育,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实际也不够了解,所以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普遍不好。另一方面,大多数教师仅仅限于理论研究,对旅游各方面的认识止于书面阶段,对所教授的课程没有实际操作的经验,属于“蜻蜓点水”式教学,仅能授业,不能解惑。

1.5毕业生就业尴尬

我国旅游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不尽如人意,而且毕业生转行、跳槽现象严重,据统计显示,全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职于与旅游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比例仅为30%左右,旅游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困难重重。

2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建议

2.1国家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做好对旅游高等教育的宏观指导

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和旅游行政部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在目前旅游高等教育缺乏有序发展,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应依靠其政府职能,因势利导,使旅游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规范化。国家和地方旅游行政部门应该从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出发,做好国家和地方旅游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素质结构分析,向旅游高校提供旅游人才供需信息指导。整体规划旅游专业建设,调整旅游教育结构。把旅游教育的内容(如本地区、本行业缺哪些人才、怎样培养、采取哪些措施等)纳入各省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15、2020年的规划纲要中。行政主管部门还要做好旅游企业与旅游专业合作的搭桥工作,使旅游业的校企结合能够在政府主导下蓬勃发展。

2.2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

我国目前已有旅游专业的院校,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语言类专业改办旅游管理专业,他们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导游;第二类是地理、历史等文科专业改办旅游管理,他们的侧重则是旅游资源的调查、鉴定、评价和开发,以及旅游发展历史的研究和景观的艺术欣赏;第三类是经济管理类转轨为旅游管理,这类学院的优势在经济管理学科上。尽管有这些分类,其办学特色仍显得不突出,只是略有偏重。笔者认为,各院校要根据旅游行业发展现状,旅游企业需求情况,院校所处地理位置等因素,参考国外对旅游专业的划分将培养目标定位更加细化,如旅游管理学科分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休闲娱乐管理或游憩和公园管理等。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按照确定的方向安排课程,摆脱通才观念;还要注重教授的深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操作过程,更加要让学生参与操作,学会怎样做,怎样处理实际问题。旅游高等教育只有走“专而精”的办学道路,找准旅游市场需求缺口,才能解决旅游专业学生供需错位问题。

2.3建立高素质旅游专业教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决定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旅游院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建设自己的师资队伍:

(1)要创造条件,开展对旅游高校专业教师的专业提高培训,使他们能够尽快熟悉所教课程,提高教学质量。鼓励旅游院校间的师资交流和培训,新近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的教师可以到一些开办时间较长,已经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雄厚师资力量的旅游院校考察、取经、接受培训。

(2)旅游专业教师要深入旅游业实践领域,通过到企业兼职、挂职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最新态势,这样在教学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生动的案例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3)聘请具有熟练的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的旅游业界人士到院校从事兼职教学工作。聘请兼职教师可以为旅游教育师资注入新鲜的血液,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和专业的建设。在课程教授上,兼职教师可以与专业教师一起参与备课,共同完成课程的讲授工作。双方能够扬长补短,更深层次的挖掘专业内容。

2.4转变实习方式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为旅游企业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定在旅游企业上,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实习是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有实践教学模式大都以校方安排为主,实习期为三至六个月。这种实践模式无论在时间还是管理上都显得死

板,学生要完全脱产的实习几个月,而几个月的时间又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建议采用一种新型的实习方式--学生兼职打工的方式。学生可以利于寒暑假,周末,及晚上的时间去酒店打工。通过做兼职,学生可以学习到很多实践的知识,起到实习的作用;实习的性质是兼职打工,是有经济报酬的,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利于课余时间,不耽误理论课程的学习,而且实习时间不仅仅是现在的几个月,可以是三四年。在这种实践模式下,学校要充分做好牵线搭桥的作用,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兼职平台,并协调好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2.5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贯通式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人才时,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及时进入角色,要通过校内训练和校外实习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强实践操作性,现行的实践安排无论从时间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达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旅游高级专业管理人才”的目标。笔者建议,高校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上能够考虑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贯通式本硕连读培养模式是把本科和研究生教学计划统筹考虑,形成有机的整体。把本科生培养和研究生培养结合起来予以贯通,避免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在贯通式本硕连读培养模式下,网罗全国优秀生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能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将实践与学习,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

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硕连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教育阶段,第二阶段为实践研究阶段。

基础教育阶段学制三年。第一年不分方向,学习基础知识,实行通才教育。第二年学习旅游专业的基础知识。第二年以后分类进行培养,学生可以根据前两年的学习,在第二年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旅游方向,再确定所选方向的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第三年的专业课学习,再逐渐转入第二阶段的学习。鼓励学生在三年级参加导师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教师的品德,教师渊博的知识和他们的阅历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参加科研会给他们带来对知识的渴求、憧憬和希望,还可以使他们了解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这也是对他们接下来几年中实习和工作的一个演习。

实践研究阶段学制也是三年。通过前三年的基础教育,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旅游学科知识,该用实践来检验所学知识了。第四年为实践年,学生在与学校联合的企业(实习基地)中去实习,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学生要利用这一年的时间,在酒店的各个部门进行轮岗实习,便于学生全面了解酒店运作,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实践基础。在第五年的学习中,学生结合实践经验重点研究专业专题,培养学生做学问的能力。第六年,也是旅游教育的最后一年,学生应该再回到酒店。旅游教育本硕连读培养的是旅游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就应该让学生学会酒店的管理工作,具有酒店管理经验,在毕业以后才能如愿进入管理部门工作。

贯通式本硕连读培养模式的有效进行,依赖于企业的配合。因此,高校既要在校内建立必要的实验训练基地,在传统技能型实验室的基础上构建现代旅游管理实验室,包括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现代旅游管理模拟、饭店管理模拟等,建立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实验模式;同时更应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水平的旅游企业作为学生校外实习的基地,保证大量实践技能性课程的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黄松山.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桂林旅游[J].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2]朱若男,张德成.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