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世界上90%的产业是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的2200万家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贡献了2/3的就业、2/5的GDP、2/3的出口额。二战后,日本经济奇迹般崛起,也是因为中小企业的强劲发展。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中小企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已经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其创新的水平和影响并不亚于大企业。
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及政府间组织都十分重视中小企业发展,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制定了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
重庆市近15万家中小企业,三峡库区占了30%,从业人员107万。库区产业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牛鼻子”和当务之急,因此,发展库区中小企业,将会有力促进三峡库区产业的整体进步。目前,这些企业大部分还属于传统产业,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峡库区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突出: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性转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科技人才匮乏,企业技术创新缺少关键支撑。据统计,库区主要的13个区县专业技术人员才2万余人,不到该区域内职业总人口数的4%,而且分布不合理。
库区发展,中小企业应当仁不让,而推动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应是重中之重。
为促进库区中小企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政府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帕德摩尔和吉布森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涉及三个主要变量:基础、企业自身和市场,三者缺一不可。政府应该在资金资源、人力资源、基础条件、人文环境、营销市场等方面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助推企业发展。一是投入专项资金,向库区促进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倾斜;二是推广永川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为库区产业发展的中低层次实用人才;三是建立库区企业及产品统一的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库区产品信息数据库,营造库区产品销售网络,帮助企业扩大市场;四是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充分调研库区的产业特点,有选择地建设能促进库区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利用库区资源优势,建设产业化集群。M・E・Porter提出:“集群(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区域的核心竞争力通常表现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上,如广东潮州集聚了晚礼服生产企业500多家,形成了世界最大的晚礼服生产基地,年产值达50多亿元;浙江柳市镇成为闻名天下的电器之都,提供了50%的全国电网改造所用的低压电器。中小企业集群化,群内企业分工与协作、合作与竞争共存发展,有助于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浙江苍南县是我国最大的徽章生产基地,一个小商品铝制徽章的设计、熔铝、写字、包装等十几道工序分别由各个独立的企业承担。这种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规模及效益,促进了集群内中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了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外部竞争力。
充分利用库区资源优势形成中小企业集群,聚集同类产业,形成规模化生产,创造合力,触发科技创新力。库区具有几大资源优势可建设产业集群,一是矿产资源,库区矿种多、储量大,并有许多伴生矿种,有利于综合开发利用,适合区域采掘加工业发展;二是林特资源储量大、品位高,而长期以来开发利用程度低,绝大多数的淀粉、油脂、纤维、香料、药用植物等都未被开发利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展中小企业及产业集群,驱动各种生产要素集聚、配置,必定能推动库区中小企业的科技集成创新,形成持续发展的局面。
――培育企业先进典型。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是引导产业发展十分有效的方法。如在除万州、涪陵以外的地区,选择具有产业优势的中小企业进行扶持,通过资源整合,用两年左右时间,培育出具有带动作用的企业,成长为大中型企业,可有力地带动当地产业整体进步。在选择、培育和推广典型的过程中要注重突出:多样性。在典型的选择上要有大、中、小企业之分;有离散型加工和流程型生产之别;有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之异。因此要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业务流程特点的企业中选择,使各类企业都能够找到可效仿的对象,得到可借鉴的经验。动态性。在选择好培育对象后,给予资金支持,并抓好跟踪、指导、总结三个主要环节。示范性。推出的典型经验不一定是面面俱到,但必须在某些方面有突出的特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科技创新离不开人的参与,尤其离不开高科技人才。加大库区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力度,以优惠待遇引进人才,高薪聘请高校、科研机构专家作“兼职人才”,是目前三峡库区中小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的一个关键。在人才资源开发上,浙江省余姚市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们从国内外引进的大批创新人才,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当地27家国家级和省级高新企业中,有15家的科技创新活动是由外来创新人才进行的。因此,三峡库区要面向全国、全世界招聘各类高科技人才,为愿意到该地区工作的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形成“拴心留人”环境。组织海外留学人员围绕三峡库区的开发进行考察,提出建议,洽谈项目,创立符合国际惯例的“三峡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基地)”等,使他们安心扎根库区;制定高素质人才资源引进政策,实行“候鸟”机制。围绕库区产业特点,大力发展相关行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在库区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优良的人才队伍,扶持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实施“库区青年农民科技培训计划”,为中小企业源源不断输送科技创新人才。
关键词:发展;科技创新;民族企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331-01
一、民族地区企业创新发展的现状
1、动力不足,企业不想创新
(1)意识问题。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偏远、落后的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以及信息流通渠道的闭塞造成了企业创新意识薄弱。生存是民族地区企业的第一要义,许多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在市场成熟度比较低的民族地区,传统的经营与管理模式是有生存空间的,依靠机会、靠公关、靠低廉的劳动力是可以获取较高利润的,而创新本身风险比较大,稍有不慎,就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创新恐惧症”:“不创新两年死,创新立即死”、“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2)效益问题。创新的投入产出特点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是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投入又不能很快得到相应的回报,企业作为“经济人”的本性使得它必然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即是追求即期效益和利润,创新必然影响企业追求即期利润和短期效益。正因为如此,企业不想创新。
2、风险太大,企业不敢创新
创新必会面对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对于企业而言,创新会面临较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技术流失风险等,而民族地区企业大多数属于中小型甚至是微型企业,本身对外部风险的防御能力较差,一旦创新失败,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的危险。因此,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就认为用企业倒闭的代价来换取企业的创新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与其这么快就消失,还不如慢慢等死。”
3、融资太难,企业不能创新
企业创新的两个最重要环节就是技术研发和成果的产业化。这两个环节都需要资金的高投入,多数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都遭遇融资瓶颈。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地区政府颁布的鼓励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中小企业信贷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融资困难仍然是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最主要问题。我国的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外源融资渠道获得融资。
二、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发展的对策
1、围绕企业发展的思维,大兴观念创新
(1)实现思想理念的创新。引导企业的管理者从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顺应潮流,敢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对风险和失败保持正确的态度;积极转变经营理念,改善经营机制,想大事,干大事,把企业做大做强。
(2)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企业文化。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活跃的氛围。没有氛围,没有环境,没有必要的刺激、引导作用,人的积极性是不可能焕发出来的。国内外的所有技术领先的企业,内部都具有浓厚的创新氛围,都长期注重建设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2、围绕企业发展的基础,大兴制度创新
实现制度创新,是促进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基础。民族地区企业要实现制度创新,一是要突出产权制度创新,必须进行“二次”产权制度创新,即建立 现代 企业制度特征的产权制度。二是实现管理制度的创新。
3、围绕企业发展的关键,大兴人才创新
人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企业创新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要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落实企业人才创新的战略。
(1)确立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在民族地区企业中的战略地位,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营造鼓励人干事业、支持人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的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1科技创新战略是中小企业内涵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市场需求多样性要求企业具备科技创新能力,进而能够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科技发展的带动下,消费者越发追求个性,市场需求的多样性越发明显,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机遇与空间。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了近六成的经济总量和近一半的财政税收,提供了近八成的就业岗位,在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促进科技创新、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谁能率先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谁就占有了主动权。中小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党的十报告在论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资源、环境成本都在提高,旧有的发展模式空间越来越小。单纯靠规模扩张推动发展会产生严重的产能过剩,这条路不能再走下去了。中国经济发展要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必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中小企业实现自我发展,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取得市场竞争优势,需要企业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就需要具备核心竞争力,“要把增强创新能力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增强科技面向经济主战场、服务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能力。”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2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涉及面广、数量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更事关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稳健增长和国民就业的严峻问题。第一,中小企业缺乏创新资金,反映出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力不足。许多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投入不足,一方面是缺乏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是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即便想在创新方面有所作为但是面对经费短缺,许多企业也只能望“洋”兴叹。第二,中小企业创新研发能力弱。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创新手段多是对一些成熟技术进行模仿,这种模仿创新并不是真正的创新,模仿的多是中低档的资源消耗型的制造技术。对低技术的模仿创新正是很多企业无法成为全球性的行业领导者的原因。欧盟限制温州打火机的安全锁便是西方国家已经逐渐意识到模仿创新型企业对他们消费市场的影响而设置的技术壁垒。在此情况下许多中小企业也逐渐看到他们所面临的模仿创新的“天花板”,中小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不从创新来获取企业发展的动力以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那么企业必将被不断变化的市场所淘汰。第三,中小企业缺乏创新人才,且人才易流失。中小企业由于社会大环境和自身实力等原因,吸收创新人才难度大。另外,中小企业的创新研发人员,由于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创新人才流失大,导致企业缺乏后备创新力量,从而制约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第四,中小企业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尽管中小企业具有动态、灵活、开放、高效、适应性强的优势,许多中小企业也进行了较多的创新研究,但其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中小企业研发成果,受创新观念、资金投入等的影响,没有切实吻合市场需求、企业需要,另外,由于还受到产权等因素影响,成果转化率较低。
3科技创新战略下中小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拥有高新技术的中小型企业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中小企业经济快速发展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创新,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自身的水平又制约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活动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不可能离开内外部环境而独立地取得发展。
3.1外部推动
外部环境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土壤,所谓外部推动即企业外部环境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创新是文明进步的动力,在国家高度重视创新的同时,市场需求变化,大力激励企业创新,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热潮,在企业间形成创新驱动的趋势。在如此社会大环境下,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同行业间竞争需要,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条件下,企业为了生存下去并获得更大的发展就会自发地在企业内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业间形成竞争,未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面对同行业的压力会逐渐分化,开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后在企业间形成创新趋势,反过来推动社会大环境下的创新水平的提升。
3.2内部驱动
企业创新活动与企业内部环境密切相关,组织制度创新为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内部环境的保障,通过技术创新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技术支持,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文化保障,通过组织层级结构的创新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机制保障。企业通过积极的创新活动去改变企业内部环境和氛围,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的思潮,引导组织成员创新,逐渐在企业内形成创新驱动的意识,让创新习惯化并成为一种团队精神。在企业内形成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意识远比创新的方法重要,创新驱动发展所涉及的方法、途径很多,而且市场变化很快,市场新的需求在不断地体现出来。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拥有创新的技术是十分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创新驱动的本质,树立创新的意识,学会用创新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以不变(创新的思维)应万变(变化的市场)。所以说,中小企业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最终目标是在企业内形成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社会环境和企业创新密不可分,社会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背景,创新的环境正是在社会的环境中才得以体现。如果把企业创新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社会环境便是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也正是在社会环境的激励下才得以产生。所以说创新良好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创新的灵感,会比其他企业进步更快。
3.3创新机制
企业组织的结构及运作的程序,以及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都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这是影响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环境因素。在创新机制上,企业设立专门的创新组织机构来领导创新,明确创新的目标和责任,合理组织管理人员努力提高管理的劳动效率,以此机制来领导创新、推动创新。
3.4创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