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艺术核心论文范文

艺术核心论文范文

艺术核心论文

艺术核心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阵地,校报、网络、多媒体等是主要宣传方式。但笔者在走访调查部分高校时发现,40%的大学生认为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平台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并不理想,30.5%的大学生对所在学校“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喜欢,认为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课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重“教”轻“学”。35.3%的大学生认为核心价值观的讲授较为抽象,更希望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及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来开展教学。

47.3%的大学生希望通过直观形象的视听资料、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社会实践,体验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应当更加重视教育主体的内在需求,注重发挥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践行“三个倡导”,在自我认知、参与体验过程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将理论学习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艺术教育,又称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是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的审美教育,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即通过艺术实践来提高自身美的感受、理解、创造能力,从而提升修养、完善人格的教育。艺术教育可以看作是一种隐性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采用的灌输、说教、制度化、纪律化等方式相比,更具实效性和感染力。其一,艺术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优秀的艺术作品通常是经过作者对客观形象的艺术加工,使原形更加生动、典型,从而更真实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情操、浸润心灵。

如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奔马反映了不屈不挠、奔腾昂扬的民族气节;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曲调慷慨激昂,令人振奋鼓舞。艺术教育正是通过这种艺术美和自然美的陶情喻理,寓教于乐,是一种以美动人、以美感人的教育形式。将艺术教育作为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途径之一,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其营造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情境,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从而使广大学生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教育和启迪,使核心价值观培育更自然、和谐,效果也更为持久、深刻。其二,艺术教育更具直观形象性。黑格尔曾说过: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无论是无形的音乐作品或是有形的美术作品,都是通过最直观、最直接的艺术形式来反映客观现实,使学生通过看和听来理解、感知作品的主题形象,深化内在情感体验,引起情感的共鸣。

鲜明、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具有迷人的魅力,会唤起人们强烈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欲望,吸引人们去感受、领悟美的真谛。比如,通过鉴赏中国绘画、陶瓷、丝绸织锦等优秀的艺术作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之情和振奋之志;通过聆听欢快悦耳、生机勃勃的音乐曲目,欣赏优美的舞蹈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使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发展。可见,艺术教育不同于理论化、抽象化的传统教育模式,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鲜活的艺术形象彰显其思想的力量,更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其三,艺术教育更具自由实践性。艺术教育是通过情感体验认识美、感受美。“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需要个体的亲身实践,强调个体体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同时,单向的、灌输式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模式并不能满足艺术教育的教学需要,而是需要师生间的共同参与、互动合作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成果则更多是看重学生的自主参与以及在参与过程中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育,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状态下,通过亲眼看、亲耳听去感受美的存在,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促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艺术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用艺术教育创新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综上所述,艺术的德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艺术“以美导真、以美引善”“润物无声”的独特价值,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艺术教育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实现课程艺术化,构建艺术育人新课程

“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艺术。”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的感染和美的教育,是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所在。课程的关键在设置,各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从思想上统一艺术类课程的设置理念,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及其在激发学生潜能、修养德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艺术教育特色课程。首先,整合校内艺术教育资源,发掘地区文化艺术特色和人才资源,开设具有本土特色的综合性艺术课程。其次,教学内容要广泛,让学生了解、感受多种艺术形式,用健康的、大众化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最后,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内化为艺术素养。可以结合组建艺术社团、送艺术下乡、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开辟第二课堂,通过艺术课程、艺术活动,使学生了解优秀的文化艺术成果,培养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融入校园文化,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艺术育人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校园文化是高校群体心理和行为方式的独特反映,它属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构成中的“软环境”,具有浓厚的学术性、哲理性、人文性等色彩。丰富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人,教育人,是一种隐性的价值观培育方式。正如陶行知所言:“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而加强“软环境”建设,通过艺术的形式,将核心价值观精髓融入校园文化,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艺术育人环境,以某些优秀的大众化艺术成果作为当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载体,熏陶、滋养大学生,使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学生把价值观的精髓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形象、生动的艺术育人环境,寓教于乐,具有较强的感召力,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性”弊端,从而提升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三)以学生社团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

大学生社团组织活动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艺术实践将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融入社团活动。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作品展示等,将符合核心价值观标准和规范的行为习惯进行更大范围的宣传和弘扬。社团活动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术讲座、影视鉴赏、音乐赏析、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赏析等各种社团活动,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注重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的辐射作用。社团活动可以把课堂内外有效联系起来,加上活动内容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因而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能浸润学生心灵。最后,加强学生社团的服务育人功能。社团活动可以成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大学生进社区、下基层开展送文化下乡、考察民间艺术文化,用艺术的展示宣扬核心价值观中的真善美。

艺术核心论文范文第2篇

1.1自律性较差,团队意识较弱

艺术类高职学生在生活、学习方式等方面与普通学生显著不同,个性很突出,生活自由散漫,缺乏自律能力。不同于普通专业类学生的专业背景使得大多数艺术生始终奉行“不走寻常路”的人生格言,他们乐于张扬个性,习惯于挑战常规,在个人形象和言谈举止上极力表现的与其他学生的差异,有的学生甚至表现得玩世不恭,在逆反心理非常严重。为了张扬个性,她们大胆挑战社会公德和集体观念。并且,有些艺术生可以模仿学长学姐或专业教师的“个性”特点,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1.2文化基础课薄弱,专业课程不够扎实

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通过艺术专业招生考试和文化课笔试成绩来录取艺术生。而近几年来,在高校扩招政策的引导下,学生素质呈现显著下滑趋势,特别是艺术类的学生文化基础更显薄弱。高职院校录取的艺术类学生有一部分是自幼爱好艺术,并经历过长期的艺术训练,学习艺术专业知识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有的艺术生是由于文化成绩不过关,不得以作为艺术生通过艺考进入理想的学校。可见,大多数艺术生都缺少扎实的文化底子。

1.3注重物质利益,社会服务意识较差

由于学习艺术专业,大多数艺术类高职学生都有去各地实践锻炼的机会。有的高校开办项目化教学,基于实践项目培养专业技能,有的专业教师会让学生参与自己的项目,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实际的本领,因此独立意识、社会经验比普通学生要强些。但是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过早进入社会难免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比如,一部分学生受拜金思潮的影响,过于看重物质,而忽略了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的目标。

2艺术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现状

学校所制定的专业训练方案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质、艺术欣赏等核心能力建设。有的学校的确开设了培养核心能力的专业课,但只有形式,并无实际内容。而且有的专业讲师职业素养达不到教科要求,讲学时照本宣科,无法讲出实质内容,使得学生对核心能力缺乏客观认知,欠缺核心能力。

2.1单项能力较差

对于艺术生来说,能力训练是必要的课程。但是不得不说,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和讲学方式过于强调专业理论,而忽视了核心能力的训练,并且教师也无法从专业角度给出有参考价值的指导意见,只能是学生自己领会。这就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零散、单一,单项能力薄弱。

2.2能力结构不完整

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方案往往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对核心能力的训练较少,导致学生的能力结构不完整,在课堂上很少和老师互动的学生,在生活中鲜于交际。有的学生吃苦耐劳和自律意识也有欠缺;不善于化解矛盾,容易造成冲突;缺乏集体观念;自我意识过强,不喜欢说教和被管理;注重个人利益,往往容易过度维权等。这种专业能力强、核心能力弱的结构形式,非常不利于艺术类高职学生的发展。

2.3能力的整体效用发挥欠佳

核心能力中的每一项能力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各项能力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合作。只有各项能力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使各项能力在工作中发挥整体效力,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完成。艺术类高职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懂得如何处理各种信息,不习惯利用发散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

3艺术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艺术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水平不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学生自身原因,也有学校和社会原因。

3.1学生自身意识淡薄

目前在校的90后大学生,往往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往往都是整个家庭的“宠儿”,是从小被溺爱长大的。由于被父母宠爱,习惯于父母的安排、照顾,因此独立意识较差,容易形成独断专行的性格,不习惯和别人分享,也不善于和别人沟通。在与人合作上也存在着障碍,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更显薄弱。同时,他们也没有意识到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因此也就不会自己想办法去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

高职院校面临学生就业的严重压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更是每年对高校就业率进行排名公示,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将学生的就业率作为学生培养的终极目标。为了提升就业率,为了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加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重专业技能、轻核心技能的做法短期来看似乎有效果,但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尽管有些高职院校意识到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改进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但由于尚处于核心能力培养的初始阶段,成效显微。

3.3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

“一招鲜,吃遍天”,长期以来形成的唯学生专业技能为重的社会风气,对社会和学生本人影响甚重。人们都普遍认为学生到高职院校就是去学技术的,掌握了技术就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但对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简单的掌握一门技术的理念,已经远远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这种只重视技术的观念深深影响了高职学生,导致其对核心能力的培养意识逐渐淡薄。失去了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核心能力的培养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4艺术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提升途径

4.1提升学生对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可以通过讲座、报告、宣传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对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鼓励学生参加校园各种学生组织,同时积极发挥学生社团、学生会在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方面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组织能力。

4.2制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中,要明确确定核心能力的培养,注意核心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在加快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又有利于提升核心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掌握了核心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将会很强,可以随时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可以终生学习,终生受用。

4.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育人水平

高职院校首先要加大艺术类“双师型”教师的引进渠道和培养力度,利用他们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技能,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给学生指出未来在从事艺术类工作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给出解决办法,拓展学生的提升空间。同时提高艺术类实训指导教师所占的比例,增加艺术类实训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加核心能力。拓宽对教师的培养渠道和力度,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能力结构,提高教师的核心能力。可以安排教师到高水平学校或机构参加业务进修或培训,也可以到相关的艺术行业挂职锻炼,还可以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专业相近的单位业务学习,为艺术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结束语

艺术核心论文范文第3篇

在当代中国,深刻认识和认真梳理艺术学理论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深入阐释艺术学理论在当下需要迫切发挥其引领作用这一理论命题,非常必要。在当下,国家在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实现重大突破之后重新回头弥补文化建设的重要一课,由此,文化事业在硬件设施大建快上之后,也一定要重视和弥补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这重要一课。上述问题的核心,就是以艺术学理论引领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艺术学理论要想取得“引领”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其关键点是必须突破自身学科理论的小圈子,结合当代文化建设的大的现实背景深入开展理论研究,难点是在现实实践中艺术学理论如何具体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突破点是必须结合现实对优秀文艺理论和优秀文艺作品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总结、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艺术学理论的引领作用直接表现为对当代艺术创作方向与价值导向的“引领”。艺术学理论需要在艺术创作满足人类最根本的艺术审美需求的同时,对艺术创作进行深化、总结、提升,探索、理清艺术发展、运行规律,并结合人类社会应有的或应该倡导的社会价值取向,提出引领性的思想和理论。其引领作用的实现,在于着力于人类社会的艺术境界、审美追求以至价值观念“应该是什么”,引导艺术创作并在社会文化实践中实现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并最终构建形成人类社会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价值观念体系。艺术学理论不仅要引导人民群众的文化追求,还要引领艺术创作转化为符合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实现艺术作品本身思想品质、艺术品格和观赏品味的有机统一,力求创造出一条全民参与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光辉道路,建设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美好精神家园。此外,还必须着力于先进文化理论、优秀文艺作品的生产机制、发展规律及其与当代社会文化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核心作用;引领;艺术创作;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当前,在我国学术界、文化界,有一些关于艺术学理论研究、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的学术讨论和科研成果。在文化部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以王文章、于平、王列生、李心峰研究员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艺术学理论的相关研究;在中国传媒大学,以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北京大学,以彭吉象、王一川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东南大学,以凌继尧、王廷信、陶思炎、徐子方、谢建明、刘道广、姜耕玉、张燕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以陈池瑜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北京师范大学,以周星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以高建平研究员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南京艺术学院,以黄惇、刘伟冬、夏燕靖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中国美术学院,以曹意强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南京大学,以周宪、康尔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上海大学,以蓝凡、金丹元、林少雄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杭州师范大学,以李荣有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本体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领域及侧重的相关探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目前的现有理论研究中把艺术学理论本身的地位、作用、创新、发展放置在文化建设,特别是当下文化建设的社会语境之下予以考虑、研究的还比较少。以上说明的问题大致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有相当一批涉及艺术学理论本体问题探讨的相关研究成果,但对于艺术学理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以及二者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较少。其二,现有艺术学理论研究中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现实出发、关注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理论研究较少。其三,停留在学理层面的研究成果较多,而结合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建设的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

有鉴于此,本文认为深入思考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艺术学理论应该发挥其引领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方向的核心作用这一理论命题非常必要。

一、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兴起的社会背景

1、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现实背景。

在当代中国,整个社会对文化和艺术的需求非常迫切。近年来,国家在文化发展战略上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十七大党中央提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两大一新”的方针和要求,整个社会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到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再到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更加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与作用,愈加鲜明地要求加快文化建设的步伐。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文化建设在全党、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做了更进一步的有力提升,强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①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重要论断,提出了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提出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等十大要点。《决定》指出:“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在当代中国,文化理论研究的地位不仅更加突出,而且成为社会研究热点,艺术基础理论研究的作用也随之凸显。

2、艺术学从一级学科升级为学科门类的历史机遇。

在当代社会,文化已经成为国力强盛的主要标志,艺术也进一步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而艺术则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艺术都是其中的基础性构件。当前,艺术对社会其他领域包括经济、金融的影响力正在日益增大。正是因为文化艺术拥有对于社会、经济、政治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在西方发达国家,艺术一直被设置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体系中的重要学科和门类。

正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两大一新”的客观现实和当今时代、当代社会对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殷切期望和热切企盼,以及要求用先进文化全面引领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才把原来的二级学科艺术学推向现在的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同时,在构建各级学科平台体系的过程之中还要面临很多相关的新的问题,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当展也不可能脱离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这个客观实际和时代语境。因为有关当前许多重要的当代文化艺术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宏观问题、新的研究课题、综合性文化问题,也只能放在艺术学理论这个领域来研究探讨。所以,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壮大,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背景。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升级,迎合了历史的机遇。

艺术学升为学科门类,也是我国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以及现实要求的必然选择。艺术学升级为门类符合自身发展规律。艺术学从学科的底层和边缘之间获得了应有的独立的门类地位,回归到了人文学科的理性评价体系之中,就可以在体制上、从根本上促进艺术学学科的顺利发展和健康成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③艺术学学科领域在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审美艺术作品的同时,可以通过交叉创新更广泛地激发我们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一步实现艺术学学科门类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大发展、大繁荣,从而得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中华民族艺术精神和文化凝聚力的核心作用,切实形成构筑基础、引领创新、推动发展的文化软实力,以更加有力地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现实使艺术学理论作用凸显。

新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和理论走向,各种新兴艺术业态的不断更新、涌现,都在不断推动中国的艺术学学科走向开放与多元,现实生活的迫切要求也在不断赋予艺术学理论以新的实践性社会意义和应用性社会价值,并逐步创造出新的中国式话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开展当代背景下的艺术学理论现实问题研究,有着尤其突出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在艺术学一级学科升级为门类,特别是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建立后,紧贴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努力解决社会现实中的文化现实问题、开展艺术学理论的现实理论研究应确定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根本任务。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研究范畴,包括了对当下文化建设中诸多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在当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现实、急迫的发展建设任务,都在要求以宏观缜密、逻辑严密、活泼而理性、着重于思想文化层面的把握和梳理的艺术学理论,必须坚持不断创新、发展,以保持自身理论建设的先进性、先觉性和超越性,敏锐地触及到思想的前沿。艺术学理论注重从整体上把握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应该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社会发展、文化民生,密切地关注社会现实中的各类文化状态与精神表现。我们要结合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社会发展实际,力争建立起中国历史新时期的艺术理论、艺术史学和艺术批评理论,为艺术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只有这样,我们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才能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利形势下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后,理论创新,特别是有关当代文化建设现实问题的文化艺术理论研究,应当成为本学科的根本任务。艺术学理论的创新是时代的要求,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三贴近”是在当代社会现实中实现艺术理论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规律。20世纪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受西方影响较大,包括艺术理论在内的中国化的本土理论创新程度远远不够,我们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贴近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加强对中国丰富的各艺术门类理论成果的研究,关注美术学、音乐学、戏剧戏曲学、设计艺术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舞蹈学等学科方向的新的理论成果,关注当代各门类艺术创作新的形式、风格、表现手法和趋势走向以及新的艺术经验,从中概括和总结出新的艺术规律,提升为新的艺术学理论。我们应该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背景下的艺术学理论研究,特别是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确立为现阶段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二、当代开展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时代意义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学学科的建设、发展、变化,一直是与具体的历史条件、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紧密联系的。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各门类的学科理论建构不断加强,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和现实生活的迫切要求都在不断赋予艺术学理论以新的现实性任务。艺术学理论是一个丰富的具有独立品格的系统,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更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学科体系。艺术学理论的创新、发展、繁荣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必然趋势。同时,我们也必须加强对中国丰富的各门类艺术理论的宏观规律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研究学科体系,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热潮,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兴起并快速成长为一级学科,有着整个社会发展的内在的历史必然性。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一直在努力寻找救国救民、民族自强的道路;1860年开始的洋务运动,清政府买到了当时最先进的机器设备,装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枪炮,建成了亚洲最强大的海军舰队,守备北京城迎击八国联军的清军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枪炮甚至超出对手的强大火力。然而奇怪的是,虽然拥有了坚船利炮,但还是打不过欧美列强,甚至包括位于东亚的日本,直至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备受列强凌辱。在发现仅仅拥有先进的物质装备还远远不够的时候,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尝试从思想上寻求突破。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救亡图存的道路探索开始转向寻求思想文化层面的提升和解放,自觉寻求自身思想和精神的强大,力图从思想、文化上找寻救国救民、民族自强的有效道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不仅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体制,而且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恢复生产;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在新中国成立30年后再次解放思想,提出“一切向前看”,在短短30年之中使当代中国物质文明的发展达到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史上的新的历史高度,直至中国的gdp总量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国家在改革开放之路实施30年之后再次提出解放思想,并将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和“文化强国”战略目标重新提高到全社会的高度,力图寻求一条得以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现实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困难和现存体制的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

国家为什么要在当下重新提出文化建设的问题?因为文化建设的兴衰成败是影响中华民族是否得以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国家在经济发展实现重大突破之后重新回头弥补文化建设的重要一课,这使我们想到了文化建设在大搞硬件建设,大张旗鼓的开幕、剪彩之后,一定要弥补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这重要一课。在当前的文化工作中,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管理者和艺术科研院所的工作者大都会有这样一个体会,就是艺术理论研究的基础科研工作是长线工作,再怎么做也不怎么显眼,是成绩不那么突出的日常工作,但是,如果在文化建设工作中抛弃艺术科研,文化工作就会变得很虚空,都会浮在面上,没有底蕴,甚至找不到深入的抓手。艺术理论科研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艺术研究的领域非常宽泛,艺术理论研究的点也很散,特别是艺术学门类之下的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这五个一级学科,各自分门别类,就是一级学科戏剧影视学之下的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二级学科,相互之间在研究对象、研究范畴以至研究方法上都还各自存在着重大区别,在各自的门类艺术理论上也有着很大的隔阂。艺术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整合作用,这种超越了各自门类艺术本身的宏观上的规律性把握,可以使得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的广阔、庞杂的艺术领域能够以清晰、条理的面貌呈现出来,得以成为文化工作中看得见、摸的着的规律性的宏观架构,使得我们的文化视野更加开阔,工作思路更加清晰,更容易找寻到得力的工作抓手。这样,整个文化建设事业就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和社会,以至于为全人类谋福祉。

为什么要在当下提出我们迫切需要深入研究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这一问题的核心,其实就是以艺术学理论引领当代文化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其历史必然性表现为以下三点。其一,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其二,艺术是文化的主要构件。其三,艺术学理论是艺术学门类自身发展规律的归纳、总结、提炼,是艺术学发展的引领者,是艺术学理论得以成为整体人文艺术学科的编织者,是艺术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者。

艺术学理论的核心作用直接表现为引领当代艺术创作。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④“要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以达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要以优秀的艺术评论和理论导向引领社会风气,构建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铸就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注重艺术史论研究也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繁荣,首先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指导思想、文艺方针和政策的转变。这一转变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行程。而梳理这段历史,以史为鉴,可以明事理、知兴替、促发展。

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了艺术学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关键性。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繁荣发展,可以切实加强对文化艺术发展表象、趋势以及内在规律的艺术科学理论研究。同时,艺术学理论还要注重加强自身有关研究目的、内容、范畴、方法等方面的内涵建设。

三、当今时代需要艺术学理论

引领当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方向

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要想取得“引领”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关键点是必须突破自身学科理论的小圈子,结合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社会现实背景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难点是在社会现实中艺术学理论如何具体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突破点是结合现实对优秀文艺理论和优秀文艺作品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总结规律,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艺术学理论作为文化建设、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现,必须实现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引领发展、创新发展和“文化自觉”的基础作用。“文化自觉”的概念是费孝通先生于20世纪末提出的。费孝通先生认为差不多一个世纪以来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就是“文化自觉”。费老差不多经历了从“五四”以来中华民族各个时期和阶段的文化建设,他再三思考,将文化建设的根本经验总结为十六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⑤我认为,艺术学理论学科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努力和作为就要着力体现“文化自觉”的时代精神。因为在这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中,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多种文化相互交融发展的时代大潮中,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要弘扬、发展,要实现凤凰浴火、脱颖而出,要创作出更多更好、更顺应这个时展方向的艺术精品,就必须由艺术学理论来承担“引领”的职责和功能。

从直接的、表面的功能性的效果和作用来看,艺术创作或艺术生产的直接作用固然明显而重要,但是,艺术学理论却拥有任何创作作品都不可能替代的重要的“引领”功能。虽然单纯的艺术创作或艺术作品可以敏锐地触及到思想的前沿,表达思维末梢对时代的感触,而且感性鲜活的艺术创作大多可以走在理性的理论研究的前面,但是,任何感性的艺术创作都不可能提出宏大全面、充满理性、拥有严密逻辑性、纲领性的科学的思想体系。而艺术学理论本身就是一个严密的理论思维体系。只有艺术学理论天然地具有宏观的视野、严密的逻辑,可以打破艺术领域各学科之间的壁垒,研究关于不同艺术门类之下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的问题,寻找到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共通规律,从而结合时代文化背景从宏观上来认识艺术现象,并从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性原理中揭示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性,从而引领艺术创作,引领艺术审美需求,最终引领人类社会构建起自身的美好精神家园。

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问题,不仅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问题,更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基础的重大核心问题。在当代中国,不论是文化建设还是文化发展,核心命题都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同时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⑥需要说明的是,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的“引领”之所以自然地具备了国家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态功能,是因为文化产品(包括艺术创作、艺术学理论研究成果)本身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即由新中国的政治体制所决定了的,是由不得任何市场或其它社会因素的变化而更改的,也是作为国家执政的基础而毫不动摇的。所以,对艺术现象、艺术创作发展规律做体系性逻辑研究的艺术学理论,成为在文化艺术产品(艺术创作作品)之上,紧密围绕并服务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参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接近社会文化现实的理论基础。

而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和时代背景,我们必须以坚强的责任心、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面对现实中的困难甚至危险,深入思考并以之作为源头活水,担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时代责任和民族责任。艺术学理论具备强大的包容性,应当研究面对的矛盾突出的复杂社会现实问题,并从广阔的社会研究视角,对艺术学理论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现实理论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提出几项摆在我们面前的文化课题:如何在多元、多变、多样的文化语境下增强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历史观的引领作用;如何在快速增长的经济形势下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如何抵制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保证在全球化语境下既充分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又抵御西化、分化图谋;如何在现代化高新技术、互联网的新时代条件下占领文化阵地;归结起来就是在改革进程中,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又符合市场规律的新的机制和运作方式。⑦我以为,这也是对当下社会现实语境之中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直接面对的迫切现实问题的精辟概括。

关于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现实作用问题,根据一般规律可以发现,门类艺术学的表现往往比一般艺术学更加明显而抢眼,而且艺术创作的触角一般会远远走在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前面。例如造型艺术中的美术学方面,有近年来组织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就是通过艺术再现特定时代下的特定文化精神,以及本民族特殊的精神气质,用艺术的方式来塑造国家和民族的形象,这一创作工程的首批美术作品已经于2010年在全国各地巡展并引起了较大轰动;关于舞台艺术中的音乐学、舞蹈学、戏剧戏曲学等等艺术创作,相对应的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每年的评选、评比,舞台精品剧目展演、巡演等等,搞得轰轰烈烈,而且该工程国家已经开展了10余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关于艺术学理论的功用和社会价值,的确可以看到一般艺术学已经渗透到了国家的经济领域,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产品包括艺术学理论已经天然地具备了商业属性,而且,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之下还因此设有艺术创意与艺术管理二级学科。但是,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思考的是,艺术创意与文化产业的相关理论研究,或者是纯粹美学意义上的类似艺术哲学的理论研究,空中楼阁式的对社会实践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的抽象的文化研究,是不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前途与出路所在?

毫无疑问,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出路应该是“引领”。艺术学门类中的其他任何门类艺术学学科(美术、音乐、戏剧戏曲、舞蹈、电影电视等等)都不可能担当这一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所以,我认为,在当代中国“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现实条件下,艺术学理论必须坚持创新原则,“引领”文化发展,应该保持超越性、先进性、先觉性,充分发挥自身引领作用,超越其他具象的、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各门类艺术学科,占领社会思想阵地的制高点,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

艺术学理论要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社会实践中实现“引领”,就必须要求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成果要去引导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要引领艺术创作转化为符合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实现艺术作品本身思想品质、艺术品格和观赏品味的有机统一,力求创造出一条全民参与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光辉道路,以及一条民族文化和中华精神的崛起振兴之路,从而建设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美好精神家园。

四、艺术学理论应积极引领文艺创作发展方向,

引导社会文化价值导向,最终立足于构建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当代中国,无论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离不开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更为紧密。在很大程度上,文化建设的速度和程度,决定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政治文明进步的程度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国家制定的新的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中,文化建设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面对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⑧当代,艺术学理论在塑造中华民族艺术精神的系统建构和民族文化体系的演化形成中,责无旁贷地处于统领全局、引领发展的重要地位。所以,要进一步推进文化建设,就必须加强艺术学理论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在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作为偏重于文化概念的理论阐释,必须全面承担起科学地继承过去、解释现在、预见未来的光荣任务。艺术学理论对文化建设应该发挥的是先导作用,提供的是服务职能。艺术学理论是否成为一门科学,关键是要看是否能够具体运用到国家文化建设的社会实践中去,而不应只是一种单纯的文化理论,不能仅仅作为追求理论的合理及其完美的空中楼阁而存在。

由此,在当前,艺术学理论研究所采取的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方式应该是引领理论,而不是跟随理论。艺术学理论不能够仅仅停留在事后的理论阐释层面上,不能仅仅是理论总结和归纳概括,不能仅仅做到跟着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艺术问题和文化现象撰写艺术史和艺术评论,而且要成为引领全社会整体艺术发展的鲜明旗帜,以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决定性内在推动力量。艺术学理论实现“引领”的实质是以中华艺本文由收集整理术精神的塑造、形成为旨归,化育国家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

艺术学理论的价值导向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引领,是对人的生存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大力肯定。温家宝同志在全国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大会报告中强调:“我们讲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同时,社会主义还要发展先进文化,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发展文学艺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为生活而艺术,为发展而艺术、为人民而艺术。文学艺术的主要功能是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激励人们的向上斗志,陶治人们的道德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艺要实现这些功能就要追求真善美”⑨。由此可见,艺术学理论的引领,也就是对文化理论研究、艺术基础理论研究及其所弘扬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参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努力和学术成果,以及当代中国文化知识分子对国家与民族的历史责任敢于担当的充分肯定。

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现实意义是构建“核心价值”,引导形成核心价值体系。所以,我们在这里提出的“引领”,并非一味迎合政治舆论导向的需要,艺术学理论对社会文化思潮的“引领”,不是单纯的枯燥的说教,而是以鲜活的艺术形象鼓舞人民大众的爱国热情,激发全体人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归属感,继而培育全社会高尚的审美文化情操并引导全体人民普遍走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坚定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信念和攻坚克难的坚强意志,并以中华艺术精神的塑造、形成为旨归,化育国家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中华民族文化应该是中国所有优秀民族文化的整合,文化整合后透射出的魂灵和场域形象就是中华艺术精神。艺术学理论务必高举“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旗帜,以厚重的中华艺术精神为依托,在全球化的今天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鼓舞和重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进而构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艺术学理论就必将能够发挥出自身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关于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社会基本问题。艺术学理论必须主动发挥自身的理论先导作用。艺术学理论如果将自身定位为跟随理论,用跟随各个门类艺术学的具体艺术创作的所谓理论阐释的方式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终将难以摆脱被社会淘汰的命运。德国诗人歌德曾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在文化界也一直流行着“艺术之树常青,而理论是灰色的”。理论的落后有诸多原因。目前普遍存在很少有人接触理论著作,特别是逻辑性较强的思辨型基础理论的情况。这反映出艺术学理论与艺术创作实践脱节的现实问题。而问题的关键是,相对社会现实中的文化问题和艺术作品而言,理论一般是滞后的。所以,艺术学理论必须实现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这也带来了关于艺术学理论的另一个方面的问题,艺术创作理论特别是艺术学理论研究又的确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及其总结归纳上升到人文科学的高度,需要艺术学上升到普遍规律进入宏观关照的视角。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要把科学的方法、思维和人文价值取向,也即理性的认识和艺术的创造,融合于对创造人类文明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理论进行提炼升华的过程。这一重要的提升过程在艺术学领域也即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总结、创新、发展的过程。

艺术学理论需要在艺术创作满足人类最根本的艺术审美需求的同时,对艺术创作进行阐释以及进一步深化、总结、提升,探索艺术规律并结合人类社会应有的或应该倡导的社会价值取向,提出引领性的思想和理论。艺术学理论引领作用的实现在于着力于人类社会的艺术境界、审美追求以至价值观念应该是什么,由艺术学理论引导艺术创作并在社会文化实践中实现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艺术学理论应该在与艺术创作实践的携手共进中,引领和创造艺术实践这片充满人类理想的文化伊甸园,并最终构建形成人类社会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价值观念体系。所以,就艺术学这一学科领域而言,艺术学理论本身就是具有独创性、不可重复性与独特社会价值的艺术作品或艺术产品。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社会伦理的制约,艺术创作也同样需要艺术学理论的倡导和引领。不管是艺术学理论研究还是自身学科建设,一旦落后于艺术社会实践,都会严重制约艺术自身以至文化建设、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五、艺术学理论实现引领当代文化发展的关键

在于深刻把握社会现实

艺术学理论扎根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国土,但是实际所起的作用却应该是超越现实的风向标。当前社会层出不穷的各类娱乐文化现象,艺术创作现实发展的价值趋向,社会大众通俗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各阶层审美价值取向的逐渐分化趋势,都给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设发展赋予了紧迫而神圣的现实任务。艺术学理论既不能背离社会现实,又不能被社会流行文化和娱乐文化、庸俗文化、低俗文化等同化、收编。艺术学理论应该高扬现实主义的旗帜,在“三贴近”中引领社会文化从“三俗”走向艺术的审美。艺术学理论竖起的风向标就是人类在寻找精神家园的黑夜航程中矗立的灯塔,能够引领民族审美文化思潮走向高尚的审美追求,提升大众审美文化品位、摆脱低俗化娱乐倾向,指明当下社会现实中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艺术学理论坚守的价值底线应该是超越社会现实的理想价值理念。艺术学理论应该站在社会时尚思潮的最前端,引领社会文化思潮皈依更高级的艺术审美理想。如果艺术学理论抛弃了自身的引领职责,仅仅停留在诠释现存种种合理、不合理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所谓历史必然性的滞后层面上,就会失去自身存在的应有的社会价值。

在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努力发挥自身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就要努力引领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要以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深邃的艺术精神为依托,在全球化的今天为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做出应有的努力,要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内部创作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归纳,鼓舞和重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进而在构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事业中贡献力量。我们必须真正实现理论研究的“三贴近”。在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具体过程中,我们要尝试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方法,提供社会价值导向,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引领”作用。这是目前以至将来艺术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很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决不仅仅是说好话、谈经验,而是要善于引领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当代的艺术学理论除了艺术规律的研究,更要着眼于当下艺术问题的研究。目前,大多数的理论研究、科研课题、艺术评论之中,敢说真话的不多,普遍存在当下好话太多、经验太多、问题太少的不良现象。即使说到有问题存在,可讨论起这些问题来,大多数批评或评论都还是不疼不痒的,甚至把“批评”变成了“表扬”。所以,艺术学理论学科在自身的建设发展中一定要着力提高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从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角度,艺术学理论研究拥有特定的对象和领域,拥有宏观的视角,科学实证的方法,求实、求是的理论诉求,化育灵魂、浇铸精神的终极目的。从艺术学理论的社会担当的角度,艺术学理论不仅旨在找寻支配艺术现象的根本原因,探索其发生发展的基本共通规律,而且关乎对外文化交流和国家艺术形象,以及国家有关宏观文化发展战略与艺术政策的制定、实施,以至国家意识形态对社会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的控制和把握。

当前,艺术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对人的精神培育和品德陶养中作用凸显,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覆盖面也变得越来越广。在21世纪,人类不仅需要以经济、政治、历史、宗教、哲学的方式把握世界,同时还不可或缺地需要以艺术即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以使自己得以坚守人类自己神圣的精神家园。艺术学理论的责任,就是培养充盈而丰富的艺术精神和社会理想,并责无旁贷地竖起伦理的标杆以及勇于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与历史的担当。同时也有利于通过深入广泛的高等艺术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审美水平和国民艺术素质。加强艺术学理论研究,不但有利于提高创作者的文化修养,而且有利于提高艺术作品创作的文化品位。钱伟长先生曾说,大学“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⑩显然,钱伟长先生所强调的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与爱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一起,是作为社会的人的一个最基本的层次和要求。傅雷在勉励傅聪的家书中同样深刻地写到:“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唯此,每一个作为社会的独立个体的人才能是一个全面的人,一个不仅把握艺术规律,而且通晓社会现实,深知生活的真谛,自觉弘扬真善美的、达到文化自觉状态的全面的人。叶朗先生在《美学原理》一书中认为,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体验人生的精神——文化活动,它在当下直接的感兴中生成一个意向世界,这个意向世界照亮存在的本来面貌,使人超越“自我”的有限性,获得一种解放和自由,从而回到人的精神家园;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需要艺术照亮我们的心灵,照亮人生的来路,以塑造精神上终极的关怀。而在艺术创作照亮来路之后,由极富逻辑与思辩的艺术学理论引领我们明确判断方向,朝向塑造出的“应该是什么”,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才是更富有现实意义的关键问题。如果我们通过艺术学理论的建构使社会文化达到了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以美育代宗教”的精神层面和终极目的,实现了艺术对人生的浸润和陶养,建造了人类社会的艺术的审美精神家园,实现了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则善莫大焉。这就是艺术学理论的意义,以及艺术学理论研究相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价值所在。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艺术学理论就是要“引领”每一个作为社会个体的人进入人类艺术审美的精神家园,找到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价值和社会意义,找到自我的精神家园。

艺术核心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

在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鲁总司令”的文艺队伍对革命事业的成功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当下,同样需要“鲁总司令”的文艺队伍。艺术类大学生作为“鲁总司令”队伍最强大的后备军,必须担当起其它专业学生无法取代的历史重任。在此历史和时代使命的召唤下,艺术类院校的教育者必须思考以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来武装艺术类大学生的头脑,并引导他们的行为。2012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明确提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以及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的三个“倡导”为艺术院校的教育者指明了方向。经过课题组成员的集体思考,成员们认为艺术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应兼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艺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忠党爱国、敬业为民、崇德尚艺”是其基本内容。在明确内容任务后,如何培育和践行成为了关键。内化和外化作为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一对范畴,对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具有根本指导意义,其中内化是前提和基础,外化是目的和落脚点。关于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主要指教育者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输入大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使其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在此不做详细分析。本文将重点围绕“外化”范畴,探讨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一系列问题。

一、关于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理论的科学阐释

外化(Externalization)就智力发展而言是指“从内部的智力方面的动作向外部的以运用实物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动作的转化”。①据此,把外化理解为人的智力由内部到外部,由精神到物质的动作的转化。由此看出,外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范畴,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基础。第一,唯物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理论的基本依据。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因此,必须要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坚持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品德意识,克服其错误意识。第二,辩证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理论的过程依据。辩证法告诉我们,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其内在根据是矛盾。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而言,将正确的思想政治品德意识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实践也是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应充分认识此过程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的曲折的,需要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第三,认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理论的认识依据。认识论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以实践为目的,是从认识到实践、知和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过程。第四,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原理为思想政治教育外化提供了社会依据。“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阐述,也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的成功依赖于社会活动,需要在一切社会关系寻求正能量,以促使受教育者完成相应的思想政治品德实践。艺术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外化范畴,结合这两点,对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外化作了科学界定,是指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者的帮助和促进下,让艺术类大学生把已经认定的“忠党爱国、敬业为民、崇德尚艺”等内容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转化为行为,在反复实践中养成行为习惯,并用这些行为习惯来指导和明确既定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过程。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外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自我性、人本性、曲折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复杂性。自我性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外化在于学生的自我教育;人本性也即以人为本,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外化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尊严、价值、需要、权利;曲折性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需要学生不断解决已有认识和现实的矛盾,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实践性强调核心价值观外化的目的和落脚点是人的践行,需要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决定性作用。当然,人的社会性也决定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放性和复杂性,需要核心价值观教育者给予高度重视,做到不断创新方法,塑造良好环境。

二、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分析通过课题组的调研看出,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广播宣传,艺术类大学生基本上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艺界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准确、全面的理性认知,即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效果基本达成。然而,在西方社会思潮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现实中也有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着急功近利、不诚信、不上进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入党积极,但缺乏政治意识;注重个人感受,忽视集体利益;考试时通过旁门左道追求高分;“不求高分只求及格”的心态也有存在的土壤等等。总而言之,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在外化过程中与既定轨迹出现了严重偏差,知行不一乃至于脱节问题严重,需要教育者探求成因。

(一)内因:学生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程度不够

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对象,也是核心价值观外化阶段事实上的行为主体。整个外化过程需要艺术类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接受核心价值观内容基础上自觉、自愿地去行动,并逐步将行动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基础上再次明确所接受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正确性,从而达成更高层次的认识。然而,学生个体千差万别,他们的个性、智力、爱好、经历各不相同,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自觉行动。研究表明,艺术类大学生更愿追求个性,我行我素,遵从已有的内心感知,包括一些不正确的感知。此外,也有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存在从众心理,在该坚持正确观点的关键时刻却放弃自我,选择从众,被众人行为所影响。

(二)外因: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本身的水平不够

虽然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阶段的主体是艺术类大学生,但是他们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在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推动下完成自身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然而,现实中艺术院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还存在着教育者能力不足、制度不完备等问题,这些都阻碍着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模式的实现。第一,教育者的能力不足以满足外化任务的需要。从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绝大多数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他们动机端正,善于从理论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但是,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独特性,却有很多教育者不能正确认识和消化,鲜有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对艺术界的人物、事件、作品有深入细致地了解。现有艺术知识储备的不足导致教学时只能按照原有的认识去讲解核心价值观,在关键点的讲解上牵强附会,不能通达学生的心灵。与此伴生的是“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接地气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些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去甚远,也必然不能在外化阶段有效影响学生的行为。第二,制度的不完备不能保证外化任务的完成。客观来讲,绝大多数艺术高校都具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然而,很多高校的现有制度不系统不完善,难以保证核心价值观的顺利外化,建立科学化、平等化、奖惩分明的制度迫在眉睫。让制度引导并约束学生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才是核心价值观外化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三、实现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的有效路径

通过学界已有的分析,可以对内化与外化作简单界定。内化是解决“我要这么做”的问题,分为盲从、认同和信奉阶段;外化是解决“我已经或者正在这么做”的问题,分为明确问题阶段,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和实践或动的阶段,养成并遵循相应行为习惯的阶段。二者辩证统一,各有侧重。在此基础上,结合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理论,认为不仅要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化,更要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外化,因为外化过程是直接检验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试金石。

(一)发挥艺术类大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外化,是内化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即艺术类大学生运用所得到的关于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以逐步完成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改造世界。可见,在此过程中,艺术类大学生是主体。虽然不能否认各种教学管理制度、校内外环境对学生的实际影响,会使艺术类大学生主动改造世界的行为受阻,进而使其原有改造世界的美好设想出现残缺。但是,只有艺术类大学生自身才是决定实践成功乃至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这具有深刻的哲理基础。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即能动作用。艺术类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主动规划学习和工作生涯,对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作出清晰的判断。我国著名分析学家高清海教授认为:“没有自我意识,也就不可能有自觉的创造性活动”。③这些都论证了艺术类大学生自我意识也即自觉能动性程度的高低,才是决定艺术类大学生实践能力、价值创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为此,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至关重要。其中,加强自我修养,引导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肯定相结合是有效方法。

(二)开展多样高效的艺术院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育人已是至理名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外化也离不开实践活动。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体现“我已经或者正在这么做”,之后再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升华原有对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识。当前,很多高校越来越注重实践教学,大连艺术学院就是个例子。学院“树立了艺术实践教学是艺术教育根本内容的基本观点,树立了艺术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根本途径的基本观点,树立了艺术实践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根本要求的基本观点”。④大连艺术学院当前开展的关于实践教学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为大连艺术学院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渠道,即实践活动。当前,课题组主要成员作为大连艺术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在积极探讨核心价值观在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目前,课堂内不仅有教育者的理论讲授,更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种形式的“专业+课程”展示模式,允许学生用歌声、舞姿、画笔、语言、动漫、微电影等形式表达自己对核心价值观的坚守和践行。课堂外,教育者也在用教育实践基地、红色旅游线路等多个途径强化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此同时,在实践活动要注重完善艺术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尤其是其中的奖惩激励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等。

(三)优化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的校内外环境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中每个个体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及发展都会受到客观社会环境的制约。因此,要想使全体社会成员培育和践行国家主导的核心价值观,需要国家优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外在环境。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实施“四个全面”战略,这将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同时这也优化了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的校外环境。对艺术院校而言,要想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输出的效果,还需要优化校内环境的建设,物质环境上追求“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艺术”,让学生徜徉艺术的世界;精神环境上追求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将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身的行动实践和行为习惯。

(四)搭建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的全媒体网络平台

艺术核心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当代;工艺美术;设计;核心价值

1 对当代工艺美术设计核心价值的判断

尽管我们能从成百上千的工艺美术作品中找出成百上千个风格,比如民族性的、工业化产物、抽象的、超现实主义的抑或者是现代的和后现代的。但是当我们需要把这些风格和艺术创作综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总是需要找到一个共同点和逻辑起点,那么工艺美术的设计中所具有的核心价值等固定属性就能够帮我们完成上述工作。不论你从那个风格选取什么样子的解读,我们都能够说这个工艺美术作用的设计是具有价值的,这个价值就是最为普遍且唯一的价值,也许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认为是常识性的。但是依然能够在这样的时刻发挥出关键性的作用,这就是核心价值,一个范畴物质的标签,既不是被赋予的,也不是天然就存在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被遗忘又再次被提及,不断被否认又再次被肯定,不断被各种其他属性冲击,却依然屹立至今的艺术品质。

工艺美术设计的核心价值要满足文化属性、满足历史条件、满足时代要求,不仅要在工艺美术的设计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及成为某些历史阶段中的重要原则,长期支配着工艺美术设计的思维领域,不断地为工艺美术设计提供源源不断提供发展动力。作为工艺美术领域内的属性之一,其本身必须是一种价值,能够被人评价也能够被社会所接受,在发挥价值作用的同时还不断地形成新的价值,尽管这样的价值在人们的心中可能会有诸多的答案,但是对于本文来说,我们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唯一假设体现在本文中就创造。创意是当代工艺美术设计的核心价值。

2 具有创造性的设计是当代工艺美术的首要环节

工艺美术的设计当中必然会体现出创意,创意不论是在过于还是在当代,不论是传统习俗还是在当代文化当中,不论是在手工艺设计还是在机械大生产中都是能够机作为价值又能创造出价值的属性出现。从工艺美术设计的环节层面来讲,很显然创意作为思维环节是必然处于首位,创造性的设计是形成工艺美术雏形的基础,创意的载体可以是一个想法,一句玩笑,一个叶片甚至是一个背影,但是这种艺术的灵感发自内心产生的时候,创意的价值也就随之产生了,这种价值就是文化表达的价值,是文化传播的价值。创意本身作为工艺美术的首要环节就体现了其的地位和价值。当工艺作品还没有进入材料准备阶段,在首要的创意环节当中,涉及该作品的外形轮廓、材质材料、加工内容以及加工环节等等问题都早已在思维设定中有所形成,艺术的美感和充沛的感情都是在这个层面中就产生的,所以我们说工艺美术的创造价值是双重的,首先如果能形成这种艺术价值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能够将这种情感类似的东西通过具体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双重价值的形成,同时也是创造性设计体现出的创意价值。

首先创意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这也是其成为价值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意过程中往往掺杂着各种不同类型的设计内涵在其中,既包括科学的、文化的、又包含伦理的、审美的等等包罗万象。我们不得不承认,仅仅是在第一个环节中就能体现出如此巨大的价值,其地位自然能够被承认。从事工艺美术设计方面的人员首先就应该加强在思维上的训练,而不仅仅是加强不断的实践和训练,曾几何时,机械化大生产时代的来临,人们认为这种创造性的价值已经死亡,已经随着机械化的过程不再可取了。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机械大生产并不能够完全的托起艺术的要求和使命,真正的价值也正是在这个时段被真正的提及和实践,如果生活传统的保守主义或者是民族主义对创意的限制是明显的,那么机械化大生产似乎即是一次大毁灭,不同于我们所理解的那样,机械化大生产与创意价值是一种对立关系,实际上机械化大生产本身不就是一种创意吗,所以创意是一直存在的价值,不论在这个价值的对立面是多么强大的内容,都要被规律所破解和破坏。

3 对创意核心价值在当代的理解和思考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我们可以将创意价值成为核心价值的论断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创意就是一切事物规律的另类体现,一旦有创意的产生必然伴随着运动变化发展。从这个理论出发,满足了作为核心价值的创意立足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定论。单从当代工艺美术设计来说,创意价值很早就被世界所承认,并认为这是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这就更加奠定了其核心价值的地位,如果说创意在过去的历史阶段还不能够完全成为核心价值,但是到了当代社会,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化进程中,坐实创意这个核心价值似乎无所争议。实际上创意核心价值在西方世界的承认时间是很早的,中间也曾经出现了以后现代主义为首的反驳,认为传统的价值更能够有说服力,更加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比如说人文价值,也就是说工艺美术的设计应该始终以人文价值为核心,不断体现文化层面的属性,能够代表一个阶段一个时期的价值,这与工业革命初期认为手工艺价值是工艺美术设计的核心价值理由如出一辙。但是对于我国的工艺美术设计,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国家就果断地对创新意识的价值做出了核心判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内在动力就是不断地创新发展。进入了21世纪,创新能力被视为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必备能力,创意在工艺美术设计的范畴里就变得更加的重要,因为更加契合市场经济的社会当中,创意能够展现出双重的价值。

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工艺美术设计的要求越来越具有应用性。审美要求也促使人们对创意价值的需求。因此,当代工艺美术的设计要在继承和发扬社会传统的同时,不断地保持创新创意,不断地体现出艺术的新品味、新特征和新的作用。只有这样不断发展变化的工艺美术设计才能更多的创造出新的价值,从而更加发挥好核心价值的作用,继续发扬这种核心价值的优秀能量。

参考文献:

[1] 周静.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基础课程的回顾与思考[J].美术大观,2009(6).

[2] 李砚祖.工艺美术古今谈[J].中外文化交流,2009(5).

艺术核心论文范文第6篇

英文名称:Literature & Art Studies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0257-5876

国内刊号:11-1672/J

邮发代号:2-25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社科双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艺术核心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艺术类大学生 文艺作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载体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literary cre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teaching practice, literary works is the carrier, the inherita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refore, the life and work of higher vocational art students, learning to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article expounds how to use the literary works and social practice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words art college students; literary works; socialist core values; carrier

0 概述

价值观问题乃文艺作品的重要内涵,一切文艺作品是通过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所以,价值观体现的是人们的精神境界,决定着社会成员的道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现实社会的价值体系涵盖内容的集中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体意识的全面科学反映。中国共产党“十”提出在公民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二十四字方针”,标志着我国公民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步入了清晰化和准确化的轨道。

文艺创作是文化建设的传承形式之一,是一项独具魅力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传播媒介,如果用丰富生动地文艺作品表现一种思想观念,一定能收到深入人心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三个倡导”)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立国兴邦的理念。文艺创作是作者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背景之下价值观念的反映。因此,艺术类大学生的文艺创作应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体现以改革创新为主旋律的时代精神,尤其是民族地区的作品不仅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又应富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既表现新时期的思想文化,又要折射出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文明。现如今,我国的文艺创作繁荣昌盛,文艺作品百花齐放,这是人们精神需求多样化趋势的反映,也是我国文艺创作推陈出新的很好例证。

文学艺术作品是传承“三个倡导”重要的有效载体。艺术类大学生作为践行“三个倡导”的有生力量,自觉践行“三个倡导”,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习生活的各个侧面,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而也是我们教学体系内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1 大学期间学业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社会转型时期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不断为高等职业教育注入新活力,创新高职教育办学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探索出一条以“三个倡导”为统领的“艺高”院校办学模式。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艺高”的办学目标,促进艺术类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本校调整专业设置,加大了主体民族技艺的挖掘、整理和研发,就是很好的探索。二是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校内教师和文化企业人才双向交流,达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三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无论专业如何,学生敬业为上,诚信待人,举止友善,进一步促进我国高职艺术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爱国的意识。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职教育。高职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向社会输送大批高质量有技能的创新型人才。五是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实现传统文化创新型转化和发展做贡献。加强对安代舞、蒙古四胡、蒙古族说唱(乌力格尔)以及科尔沁版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绎。

教书育人,首先是做人,思想引领是做人的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艺术类大学生成才奠定了思想基石。毋庸置疑培养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人才是我们的办学宗旨,为社会生产出具有较高价值的文艺产品是我们的目标。

2 大学生文创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文艺作品创作是艺术院校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学成果的检验,它要求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的统一。文艺作品具有三重境界:一是再现历史与现实;二是抒感与意志;三是释放能量与精神。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艺作品体裁多样,题材繁多。掌握某项艺术门类的基础技术和基本技能,经过大量的耗费时间触感积累,然后进行提炼加工形成作品,它既是个性特征的自然表达与宣泄,也是群体意识的认同共鸣,形成共同认知的审美方式和价值创造,产生出精神层面的强大感召力,发挥出教育人的巨大作用。艺术类大学生的作品是思想性与价值性的高度统一,体现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肩负“三个倡导”理念载体的文艺作品关乎体现的成败,需要艺术类大学生倾力打造,观众才可能产生认知感直至共鸣。

大学生文艺创作既要丰富多彩又要充满活力,始终以“三个倡导”为统领传承校园文化,坚持把握核心不动摇。第一,要牢牢掌握高校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这个主阵地,弘扬正能量,传播主旋律。第二,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定不移地以“三个倡导”统领高校文化思潮,推动优秀的思想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高校要高度重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润物细无声的灌输、有效地抵御潜在的不良思想,做好观念形态领域的防范工作,高度重视社会思想文化思潮的动向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摆事实讲道理,作正面的疏导,同时加强法治教育。一方面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让艺术类大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另一方面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使之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3 艺术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文艺作品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我们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阔步前进,这是一个需要精品而且可以产生精品的时代。但是,精品只有高扬“三个倡导”的大旗,才能像明媚阳光普照大地,犹如一缕春风温暖人心。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硬性地灌输与简单的说教,怎么把它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中,体现在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作品里,这就要求我们花费心思做一番研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协同合作。艺术类大学生在这个伟大实践中,当仁不让地充当生力军的作用。优秀的文艺作品能让欣赏者感悟、认知时代精神与人生的真谛,认知历史与现实,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从而使其思想境界、道德水平得到升华。我们应当重视文艺的引领作用与教育功能,尤其是在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艺术类高职教师树立先做人后学艺、艺品如人品的教育理念,教育艺术类大学生“又红又专”,在教学实践中创作出无愧于我们时代的好作品,为即将从事的文化传播事业服务,为践行“三个倡导”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们创作的作品必然宣扬的是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

“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思想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确定方向、规范引导的作用,培养他们崇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基本原则。艺术类大学生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是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教育、引导他们认同与践行“三个倡导”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研究艺术类大学生认同与践行“三个倡导”,就是在艺术类大学生认同“三个倡导”的基础上,深入研讨群体条件,把握艺术类大学生认同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探索和寻求艺术类大学生践行“三个倡导”的动力机制,使“三个倡导”深入党心民心。针对艺术类大学生散漫的特点,我们要以核心价值观的“法治”为切入点,结合法规、校规相应的案例,反映法律面前官民平等、学管平等的实际,而不是停留在口头。艺术类大学生认同“三个倡导”的引导体系,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立场和观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注重寓教于乐、以理服人。以此来引导艺术类大学生认知、感悟、体验“三个倡导”,使其价值观念循序渐进地被艺术类大学生个体所接受,让理论层面的东西接地气、达人心。当然,这些目标的取得,不能指望一两堂课的时间和区间,应该做长期的教育导引。

艺术类大学生对于“三个倡导”的“24字方针”之解读最终要在未来表现于文艺作品中。详细的人类认识实践过程即理性指导、情感共鸣、思想飞跃、认识提升和融入个人修养五个环节,艺术类大学生达到从内心深处接受认同“三个倡导”,把这些新的思想和观念纳入到自身的认知体系之中,体现在文艺创作中,最终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反馈与影响社会。这一原则是艺术类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也是艺术大学生践行“三个倡导”的活动准则。校级领导各任课教师都有自身的责任担当。践行“三个倡导”的动力机制,是推动大学生践行“三个倡导”的各种力量及其产生、传输并发生作用的机理和方式。和广电总局均有具体的指导意见。它是由以意识形态领域教育为核心的引领机制、以可持续而发展为核心的自我认知机制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推动机制等三个具体机制所组成。践行“三个倡导”的外化途径(文艺作品),是艺术类大学生将“三个倡导”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后,自觉而不是强制的,自由发挥而不是生搬硬套的,主要通过自己的文艺作品、行为规范、社会责任、道德情怀和宽广的视界更大范围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上所述,艺术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主要包括课外、日常修养和综合实践活动途径,最终通过文艺作品呈现给社会。在艺术类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使他们自身修养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作品及文艺创作中充分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良好社会氛围、思想理念,共同为打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李江波,李江淼.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思考[J].才智,2009(2).

[2] 霍倩倩.试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国-东盟博览,2012(4).

[3] 高巍翔,方虹力.凝练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3).

[4] 吴少进,谢丽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主流意识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08(2).

艺术核心论文范文第8篇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阵地,校报、网络、多媒体等是主要宣传方式。但笔者在走访调查部分高校时发现,40%的大学生认为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平台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并不理想,30.5%的大学生对所在学校“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喜欢,认为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课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重“教”轻“学”。35.3%的大学生认为核心价值观的讲授较为抽象,更希望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及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来开展教学。47.3%的大学生希望通过直观形象的视听资料、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社会实践,体验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应当更加重视教育主体的内在需求,注重发挥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践行“三个倡导”,在自我认知、参与体验过程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将理论学习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艺术教育,又称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是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的审美教育,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即通过艺术实践来提高自身美的感受、理解、创造能力,从而提升修养、完善人格的教育。艺术教育可以看作是一种隐性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采用的灌输、说教、制度化、纪律化等方式相比,更具实效性和感染力。其一,艺术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优秀的艺术作品通常是经过作者对客观形象的艺术加工,使原形更加生动、典型,从而更真实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情操、浸润心灵。如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奔马反映了不屈不挠、奔腾昂扬的民族气节;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曲调慷慨激昂,令人振奋鼓舞。艺术教育正是通过这种艺术美和自然美的陶情喻理,寓教于乐,是一种以美动人、以美感人的教育形式。将艺术教育作为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途径之一,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其营造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情境,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从而使广大学生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教育和启迪,使核心价值观培育更自然、和谐,效果也更为持久、深刻。其二,艺术教育更具直观形象性。黑格尔曾说过: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无论是无形的音乐作品或是有形的美术作品,都是通过最直观、最直接的艺术形式来反映客观现实,使学生通过看和听来理解、感知作品的主题形象,深化内在情感体验,引起情感的共鸣。鲜明、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具有迷人的魅力,会唤起人们强烈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欲望,吸引人们去感受、领悟美的真谛。比如,通过鉴赏中国绘画、陶瓷、丝绸织锦等优秀的艺术作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之情和振奋之志;通过聆听欢快悦耳、生机勃勃的音乐曲目,欣赏优美的舞蹈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使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发展。可见,艺术教育不同于理论化、抽象化的传统教育模式,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鲜活的艺术形象彰显其思想的力量,更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其三,艺术教育更具自由实践性。艺术教育是通过情感体验认识美、感受美。“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需要个体的亲身实践,强调个体体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同时,单向的、灌输式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模式并不能满足艺术教育的教学需要,而是需要师生间的共同参与、互动合作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成果则更多是看重学生的自主参与以及在参与过程中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育,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状态下,通过亲眼看、亲耳听去感受美的存在,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促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艺术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用艺术教育创新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综上所述,艺术的德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艺术“以美导真、以美引善”“润物无声”的独特价值,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艺术教育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实现课程艺术化,构建艺术育人新课程

“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艺术。”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的感染和美的教育,是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所在。课程的关键在设置,各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从思想上统一艺术类课程的设置理念,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及其在激发学生潜能、修养德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艺术教育特色课程。首先,整合校内艺术教育资源,发掘地区文化艺术特色和人才资源,开设具有本土特色的综合性艺术课程。其次,教学内容要广泛,让学生了解、感受多种艺术形式,用健康的、大众化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最后,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内化为艺术素养。可以结合组建艺术社团、送艺术下乡、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开辟第二课堂,通过艺术课程、艺术活动,使学生了解优秀的文化艺术成果,培养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融入校园文化,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艺术育人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校园文化是高校群体心理和行为方式的独特反映,它属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构成中的“软环境”,具有浓厚的学术性、哲理性、人文性等色彩。丰富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人,教育人,是一种隐性的价值观培育方式。正如陶行知所言:“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而加强“软环境”建设,通过艺术的形式,将核心价值观精髓融入校园文化,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艺术育人环境,以某些优秀的大众化艺术成果作为当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载体,熏陶、滋养大学生,使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学生把价值观的精髓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形象、生动的艺术育人环境,寓教于乐,具有较强的感召力,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性”弊端,从而提升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三)以学生社团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

大学生社团组织活动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艺术实践将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融入社团活动。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作品展示等,将符合核心价值观标准和规范的行为习惯进行更大范围的宣传和弘扬。社团活动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术讲座、影视鉴赏、音乐赏析、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赏析等各种社团活动,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注重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的辐射作用。社团活动可以把课堂内外有效联系起来,加上活动内容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因而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能浸润学生心灵。最后,加强学生社团的服务育人功能。社团活动可以成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大学生进社区、下基层开展送文化下乡、考察民间艺术文化,用艺术的展示宣扬核心价值观中的真善美。

(四)整合网络教育资源,拓宽艺术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覆盖面

艺术核心论文范文第9篇

英文名称:Hundred Schools in Arts

主管单位:江苏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9104

国内刊号:32-1092/J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艺术核心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艺术硕士;开拓;创新;教育;陶瓷

1 什么是艺术以及艺术硕士

(1)“艺术”的概念。“艺术”在古拉丁语中为“ars”,意思为“技艺”,其含义之广,囊括手工技术、模仿、魔术、建筑术以及烹饪术等,还包括政治术、辩论术等;然而在我国古代,“艺术”中的“艺”来源于甲骨文中的“艺”字,意为种植,是人在种植的象形字;《诗经·唐风·鸨羽》中有:“工事糜烂,不能艺稷黍”。

(2)“艺术硕士”的概念。艺术硕士分为艺术硕士创作型(Masters of Fine Arts,简称MFA),其最高学位就是MFA和艺术硕士研究型(Masters of Art,简称MA),其终极学位是Ph.D(博士学位)两个方面。中国MFA课程的设置,分为核心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三个方面,核心课包括艺术理论,艺术创作方法研究等;方向课包括不同学科的专业课。以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院设计艺术学方向为例,与其他地方的公共课不同,核心课是以艺术理论专题和创作方法专题研究的方法进行。

2 艺术硕士的开拓

(1)艺术硕士课程设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规定“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分核心课、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核心课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增强其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和把握作品风格的能力;方向课是为了学生进入到各自的专业领域学习而设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修养,使学生的专业技术从实践和理论修养两方面得到提高;选修课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定空间而设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来选修课程,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国内艺术硕士院校培养过程。国内院校培养过程是指按照培养目标,在导师的指导下,经相关课程学习和创作实践,使艺术硕士在知识和创作方面得到相应的提高,使其塑造成一个合格的高层次艺术人才的过程。培养过程主要涉及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创作实践等阶段。学位论文的评阅及毕业创作的评审是着重审核艺术硕士是否能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解决所从事艺术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

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攻读艺术硕士专业人员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并经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查认可后,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有2位专家评阅(校内校外各一名)。答辩委员会有5位专家组成,应有来自社会美术专业团体或工程部门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导师可到席,但不担任答辩委员)

(3)艺术硕士院校质量评价。质量评价指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对教育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调控和对结果进行检验。艺术硕士质量评价的两种常见评价方式有艺术硕士考核制度与艺术硕士毕业创作实践。艺术硕士培养质量评价包括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和自我评价三个方面。比如:景德镇陶瓷学院,对于毕业创作设计,就要求每位攻读艺术硕士。

3 艺术硕士的创新

(1)将部分课程从“课程制”转为“课题制”的教学模式。以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陶瓷方向为例的教育和学习过程中,最好能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改变传统的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创作中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将部分的课程安排从“课程制”转变为“课题制”,从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成为以艺术创作的课题为训练内容的“课题制”。“课题制”是指围绕具体的美术创作课题进行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过去在每门单一课程中所学内容,在创作时需融会贯通,综合应用,一般会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而“课题制”有真做、陪做、虚拟等方式。以美国顶级陶瓷院校Alfred University(艾尔弗雷德大学)为例在陶瓷类Graduate Student handbook(研究生手册)中,有明确规定:在第四个学年,教学员工会以书面的形式邀请学生呈递有关被呈现在画廊展览中作品的陶瓷艺术论文。并且,学生将被要求与单独以及所有的教职员工一起工作。最终,教职员工会从展览中挑选部分作品收藏于艾尔弗雷德的ScheinJoseph国际陶瓷博物馆的Glory Hole部门收藏。如此一来,艺术硕士生在压力下,学习主动性不断增加,同时,学校这样类似的硬性规定“课题制”实行过程中,学生与导师不断交流,使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钻研精神迅速提高。

(2)拓展“双导师制”的合作模式。艺术硕士的教育与学习中,优秀的教学队伍是强化培养管理水平的基本保证,于是,是否具有一个符合艺术硕士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师资队伍就显得非常重要。曾经风靡全球的顶级艺术设计学院——德国包豪斯(Bauhaus)设计艺术学院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产生的影响对我们当代艺术硕士教育和学习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其“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对我国高校的艺术硕士教育和学习管理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学科背景,陶瓷设计和陶瓷艺术设计创作的特点,陶瓷方向的艺术硕士“双导师制”可以采用校内导师间互相合作、校际导师间互相合作以及校企导师间互相合作的模式。校内各导师间合作模式可发挥学科间的综合的优势、推进校内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且在学科交叉的氛围中,可以不断的激发艺术硕士生们的创造性。与景德镇陶瓷学院不同,艾尔弗雷德大学在陶瓷类艺术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教学大纲明确要求:研究生的必修课和对应学分是:课题研究:陶瓷艺术方向:课题:陶瓷研究生研讨会*2学分;高级陶瓷*20学分;原材料*2学分;釉料的配制*2学分;世界陶瓷史*4学分;论文陶瓷艺术*20学分;论文报告开题*4学分;工作室选修课*4学分。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各专业导师间相互合作,交叉地系统地学习有关陶瓷类的各项知识,从原料的制备到具体工作室中艺术品创作的实践,而不仅仅只限于自己导师的强项专业的学习。

而导师间的合作,可通过实行“课题制”教学模式带动艺术硕士生以科研项目或大型艺术创作项目的方式,以艺术展览为依托,推动资源共享和学科交叉的学习。校际导师间的合作模式是指利用国外艺术类大学或艺术类科研机构等学术资源设立平台,设置交换生等项目,使艺术硕士生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导师指导下进行全面综合性的学习,近而促进校际导师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李伟.“三位一体”搭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新平台[J].装饰,2008.

[3] 郝新生,靳国庆.高等教育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 爱因斯坦文集[M].商务印书馆(第一卷),1983.

[5] 周星.关于艺术硕士培养问题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

艺术核心论文范文第11篇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吉林省长春市

主办单位: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长春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3-9538

国内刊号:22-1031/I

邮发代号:12-99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艺术核心论文范文第12篇

一、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一些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采取“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过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对于思维活跃,特别强调与众不同、强调独特个性展现的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只能是适得其反。这种教学方法,与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活跃、个性突出、崇尚个性自由的现实,不太相符。

2.艺术院校一些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性不高。据调查,艺术院校一些大学生存在着重技术,轻理论;重感性,轻理性;重具象的东西,轻抽象的东西。思维方式多为形象思维,而逻辑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另外,由于艺术专业考生在招生录取时,文化课录取分数线较低。一些学生理论基础比较差,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不很理想。部分学生对文化理论课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不大重视;部分学生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急功近利,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积极性不高。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多理论,且与艺术专业的实际结合不紧密。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教师,缺乏艺术专业基础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多理论,少联系实际,加之又不能与艺术专业实际相结合,一味要求学生无条件地记忆,这与艺术专业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勇于创新等特点不相吻合。

4.一些艺术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一些艺术院校在专业和学科建设方面比较重视艺术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基础课往往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同时,一些艺术院校往往将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归入其他系部或行政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加之,在经费、人员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又得不到保障,也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1.应充分认识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鉴于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应提高艺术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和作用的认识,重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应加以认真细心地分析,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并结合艺术类大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要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培养艺术专业学生集体观念和纪律性。一方面鼓励大学生自己组织各类艺术展演和社团活动,培养他们的自立、自强的能力;另一方面则通过组织公益活动,充分展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才能,鼓励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集体荣誉感以及对国家和集体利益责任感等。

3.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一是努力丰富教学环节,增强师生的互动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两课教学更生动、活泼;二是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讨论,积极采用案例教学和专题教学,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努力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 ①在实际教学中,努力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并帮助大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能力。通过对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讲解,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通过现代传播媒体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精心选择影视作品辅助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生动性,都是非常有益的。

4.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一是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努力使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兴趣有机契合。只有对学生关注的问题心中有数,才能在教学中恰当选择实例,并运用科学理论予以解答,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二是实施案例教学,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课堂举例,要求有学生充分参与,实际上是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典型的事例,让学生分组或单独准备,然后每组选出代表阐述观点或让学生发表独立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这种方法比一般的课堂讨论更深入,更有针对性,更能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

5.加强艺术教学实践。广阔的社会舞台为大学生的社会和艺术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和内容,艺术专业大学生关心社会的发展,关注艺术市场的热点,社会的变化给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情况和问题。通过社会和艺术实践活动,把面对社会作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把艺术实践作为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结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真正成为对艺术专业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需要有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理论造诣深、教学水平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为此,在政治素质上,让教师坚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艺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当代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不断增长艺术专业方面的知识,增强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信心。

7.改变考核形式。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可以通过开卷形式灵活出题,以论文知识竞赛、辩论赛、开展研究性课题等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考核。在考核方式上,建立较科学的综合考核制度,包括平时考核、理论考核、实践考核。

8.培养自主意识。鼓励艺术专业大学生除学好自身专业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专业知识。定期组织参观博物馆等具有浓厚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地方,培养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加强主动关注社会,关注国际的意识,增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艺术核心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内容摘要: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等重要。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对知识的广泛接纳和吸收,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当今大多重技能、轻理论的情况下,加强对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投入,是一项艰巨而又意义深远的工程。

我国1998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而,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设计人才。“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中“道”是无形的、本源的物质本身所遵照的运动规律;“器”是有形的、现象的技能、技法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犹如“道”和“器”,创新精神是实践能力的根本、源泉。创新精神从何而来?它来自于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培养。

一、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任务

1.艺术设计理论概述

艺术设计理论是一门对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做专门综合探讨的知识体系,主要包含艺术设计史的研究、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的研究、设计批评、艺术设计实践理论的研究等内容。艺术设计史的研究包括:通史通论——中外设计史、中外美术史等,专史专论——中外广告史、中外服装史、中外陶瓷史、平面设计史、工业设计史等。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包括:设计概论、艺术概论、设计心理学、设计方法学、设计文化学、设计美学、艺术美学、艺术心理学、设计艺术原理等。设计批评是对与设计相关的对象的评价和判断。艺术设计实践理论是针对每一门具体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这种理论不是简单的对技法和工艺的概述,而是对技法和工艺一般规律的总结,是对技法和工艺本质及外延的研究。艺术设计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边缘学科,其知识体系涵盖了哲学、美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生态学、仿生学、人体工学、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因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指导学生设计实践的重要途径。

2.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任务

①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李砚祖先生认为艺术设计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是人为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这种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因而是一种艺术质的造物”。①诸葛凯先生也认为艺术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的艺术”。②从以上的观点中可以分析出艺术设计的两大要素:“造物”体现的科学精神,造物之“美”蕴含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艺术设计实用功能性决定了它必须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理进行造物,因而科学精神是艺术设计的内涵之一。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价值的维护、追求,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艺术设计具有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体现了其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重视。若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很好地融入到艺术设计中、渗透到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中,需要合理解决科技发展与文化心理之间的矛盾,需要学习生态学、仿生学、人体工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需要研究历史、哲学、美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民俗学等相关内容。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体系涵盖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方方面面,因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树立、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是使艺术设计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渠道。

②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当今时代,一方面人们对艺术设计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越来越多样,另一方面,艺术设计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多种风格与流派并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若想设计出既符合大众需要又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需要的是创新精神。创新需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艺术设计理论包含艺术设计史知识、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设计批评、艺术设计实践理论知识等内容——知识体系庞大而丰富,所以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理论修养的根本途径。

艺术设计教育不是培养技术工人,而是培养具有理论修养,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艺术设计教育不应只传授技法、技能,同时也应传授“道”(即技法之外的艺术设计创新的本质、内涵),重在授之以“渔”而非“鱼”。 艺术设计理论揭示艺术设计的客观运行规律、总结艺术设计现象背后的本质,因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设计实践的基础。

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现状

1.对待艺术设计理论不够重视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甚至是一部分老师,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可有可无。这与有些人的浮躁、急功近利思想分不开。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活动中,学生更偏爱能够迅速带来设计成果的设计实践课,而艺术设计理论课相对枯燥乏味,不能立即物化出设计成果,较少受到学生的喜欢、重视。事实上,没有艺术理论知识做支撑的艺术设计作品,不过是没有灵魂的视觉元素的简单组合。艺术设计教育,不是仅仅教会学生能创作成果,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创作成果的方式、方法、规律和内涵等本质性的东西。艺术设计实践课程是教学的显性课程,教给学生的是“形而下”的“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培养的是设计师的气质、创造意识和设计的综合素质,教给学生的是“形而上”的“道”,所以应加强学生的理论意识。同时,教师的艺术设计理论意识也有待提高。教师在进行艺术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时,可用相关理论知识来指导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授技的同时,也要传“道”,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视。

2.艺术设计理论课程设置不大科学

目前高校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理论课程开设参差不齐,有的高校只开设了设计史、设计概论和中国工艺美术史。科学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基础理论课,如设计概论、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设计方法学等;艺术设计史论课,包括通史通论(如中外设计史)和专史专论(如工业设计史、平面设计史);相关的设计批评课程和艺术设计实践理论课程等。

3.授课方法单调

传统的艺术设计理论课一般都是教师讲解,学生听,教学效果较差。现在多媒体引入教学,但是教学方式依然是灌输式的,多媒体成了第二黑板。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因为理论课往往是以合班形式的大班上课,听课人数众多,限制了互动式、灵活式教学手段的实施。另外,多媒体教学依然局限于狭小的教室空间,学生缺乏消化理论知识的身临其境的客观环境条件。

三、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改革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艺术设计理论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因此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对教师综合素养的要求就相当高。不仅仅是艺术设计理论课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艺术设计实践课老师也同样要具备。由于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必须紧密联系设计实践,所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双重的:既要懂设计理论知识,又要会从事设计实践活动。专职的艺术设计理论课教师,在专心研究、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相关的艺术设计实践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深入到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本质问题,避免纸上谈兵的尴尬。专职的艺术设计实践课老师,在掌握和教授设计技能、技法的同时,也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不仅仅包括设计实践课的专业理论,也包括基础理论、艺术设计史论及设计批评等。教师队伍是培养人才的核心,只有教师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提高教师素质、建设教师队伍是教育的大计。 转贴于  2.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艺术设计理论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所以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要更为开放与自由,使学生由以前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范围,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安排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针对现成作品进行理论讲解和分析;也可以针对某一艺术设计理论观点,进行课堂辩论或讨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为理论而理论,艺术设计理论知识要和艺术设计实践紧密结合,要提炼出设计观、美学思想及其对现代设计实践的影响与实用价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理论课程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最终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写论文或闭卷笔试。写论文并不能检验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因为历年来的学生论文抄袭现象较严重,很多学生的论文都没有实质性内容;试卷考核方式考查的只是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所以艺术设计理论课的考核方式需要改革,可以以论文加设计作品或试题加设计作品的方式来考核。论文加设计作品,是在写论文的同时,要学生根据所写论文的论点,设计出能反映论点思想或与论点思想相关的作品,并把作品附在论文后面;试题加设计作品,就是把传统的题型变化一下,把纯文字型的试题,改为根据已知理论来设计相应作品的画图题或者是分析图片作品的分析题。这样,才能真正考核出学生理解、分析、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运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价值。

结语

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综合素质中很大一块是艺术设计理论修养。设计师不可能都是设计理论家,但只要是在专业设计上有一定成就的设计师,就一定是具备相当理论素养的人。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应抛弃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应加强对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注释:

①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13.

②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65.

参考文献

[1]曾小红.高等学校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朱和平,王美艳.谈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7(2).

艺术核心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内容摘要: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等重要。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对知识的广泛接纳和吸收,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当今大多重技能、轻理论的情况下,加强对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投入,是一项艰巨而又意义深远的工程。

    我国1998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而,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设计人才。“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中“道”是无形的、本源的物质本身所遵照的运动规律;“器”是有形的、现象的技能、技法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犹如“道”和“器”,创新精神是实践能力的根本、源泉。创新精神从何而来?它来自于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培养。

    一、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任务

    1.艺术设计理论概述

    艺术设计理论是一门对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做专门综合探讨的知识体系,主要包含艺术设计史的研究、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的研究、设计批评、艺术设计实践理论的研究等内容。艺术设计史的研究包括:通史通论——中外设计史、中外美术史等,专史专论——中外广告史、中外服装史、中外陶瓷史、平面设计史、工业设计史等。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包括:设计概论、艺术概论、设计心理学、设计方法学、设计文化学、设计美学、艺术美学、艺术心理学、设计艺术原理等。设计批评是对与设计相关的对象的评价和判断。艺术设计实践理论是针对每一门具体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这种理论不是简单的对技法和工艺的概述,而是对技法和工艺一般规律的总结,是对技法和工艺本质及外延的研究。艺术设计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边缘学科,其知识体系涵盖了哲学、美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生态学、仿生学、人体工学、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因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指导学生设计实践的重要途径。

    2.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任务

    ①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李砚祖先生认为艺术设计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是人为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这种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因而是一种艺术质的造物”。①诸葛凯先生也认为艺术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的艺术”。②从以上的观点中可以分析出艺术设计的两大要素:“造物”体现的科学精神,造物之“美”蕴含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艺术设计实用功能性决定了它必须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理进行造物,因而科学精神是艺术设计的内涵之一。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价值的维护、追求,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艺术设计具有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体现了其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重视。若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很好地融入到艺术设计中、渗透到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中,需要合理解决科技发展与文化心理之间的矛盾,需要学习生态学、仿生学、人体工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需要研究历史、哲学、美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民俗学等相关内容。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体系涵盖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方方面面,因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树立、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是使艺术设计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渠道。

    ②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当今时代,一方面人们对艺术设计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越来越多样,另一方面,艺术设计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多种风格与流派并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若想设计出既符合大众需要又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需要的是创新精神。创新需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艺术设计理论包含艺术设计史知识、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设计批评、艺术设计实践理论知识等内容——知识体系庞大而丰富,所以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理论修养的根本途径。

    艺术设计教育不是培养技术工人,而是培养具有理论修养,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艺术设计教育不应只传授技法、技能,同时也应传授“道”(即技法之外的艺术设计创新的本质、内涵),重在授之以“渔”而非“鱼”。 艺术设计理论揭示艺术设计的客观运行规律、总结艺术设计现象背后的本质,因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设计实践的基础。

    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现状

    1.对待艺术设计理论不够重视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甚至是一部分老师,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可有可无。这与有些人的浮躁、急功近利思想分不开。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活动中,学生更偏爱能够迅速带来设计成果的设计实践课,而艺术设计理论课相对枯燥乏味,不能立即物化出设计成果,较少受到学生的喜欢、重视。事实上,没有艺术理论知识做支撑的艺术设计作品,不过是没有灵魂的视觉元素的简单组合。艺术设计教育,不是仅仅教会学生能创作成果,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创作成果的方式、方法、规律和内涵等本质性的东西。艺术设计实践课程是教学的显性课程,教给学生的是“形而下”的“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培养的是设计师的气质、创造意识和设计的综合素质,教给学生的是“形而上”的“道”,所以应加强学生的理论意识。同时,教师的艺术设计理论意识也有待提高。教师在进行艺术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时,可用相关理论知识来指导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授技的同时,也要传“道”,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视。

    2.艺术设计理论课程设置不大科学

    目前高校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理论课程开设参差不齐,有的高校只开设了设计史、设计概论和中国工艺美术史。科学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基础理论课,如设计概论、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设计方法学等;艺术设计史论课,包括通史通论(如中外设计史)和专史专论(如工业设计史、平面设计史);相关的设计批评课程和艺术设计实践理论课程等。

    3.授课方法单调

    传统的艺术设计理论课一般都是教师讲解,学生听,教学效果较差。现在多媒体引入教学,但是教学方式依然是灌输式的,多媒体成了第二黑板。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因为理论课往往是以合班形式的大班上课,听课人数众多,限制了互动式、灵活式教学手段的实施。另外,多媒体教学依然局限于狭小的教室空间,学生缺乏消化理论知识的身临其境的客观环境条件。

    三、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改革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艺术设计理论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因此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对教师综合素养的要求就相当高。不仅仅是艺术设计理论课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艺术设计实践课老师也同样要具备。由于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必须紧密联系设计实践,所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双重的:既要懂设计理论知识,又要会从事设计实践活动。专职的艺术设计理论课教师,在专心研究、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相关的艺术设计实践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深入到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本质问题,避免纸上谈兵的尴尬。专职的艺术设计实践课老师,在掌握和教授设计技能、技法的同时,也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不仅仅包括设计实践课的专业理论,也包括基础理论、艺术设计史论及设计批评等。教师队伍是培养人才的核心,只有教师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提高教师素质、建设教师队伍是教育的大计。

    2.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艺术设计理论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所以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要更为开放与自由,使学生由以前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范围,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安排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针对现成作品进行理论讲解和分析;也可以针对某一艺术设计理论观点,进行课堂辩论或讨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为理论而理论,艺术设计理论知识要和艺术设计实践紧密结合,要提炼出设计观、美学思想及其对现代设计实践的影响与实用价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理论课程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最终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写论文或闭卷笔试。写论文并不能检验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因为历年来的学生论文抄袭现象较严重,很多学生的论文都没有实质性内容;试卷考核方式考查的只是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所以艺术设计理论课的考核方式需要改革,可以以论文加设计作品或试题加设计作品的方式来考核。论文加设计作品,是在写论文的同时,要学生根据所写论文的论点,设计出能反映论点思想或与论点思想相关的作品,并把作品附在论文后面;试题加设计作品,就是把传统的题型变化一下,把纯文字型的试题,改为根据已知理论来设计相应作品的画图题或者是分析图片作品的分析题。这样,才能真正考核出学生理解、分析、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运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价值。

    结语

    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综合素质中很大一块是艺术设计理论修养。设计师不可能都是设计理论家,但只要是在专业设计上有一定成就的设计师,就一定是具备相当理论素养的人。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应抛弃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应加强对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注释:

    ①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13.

    ②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65.

    参考文献:

    [1]曾小红.高等学校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朱和平,王美艳.谈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7(2).

艺术核心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艺术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考核方法 改革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以某种程度上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的极端表现。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重专业、轻思政现象普遍,到课率明显低于普通专业学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普遍评价较低,面对艺术类学生颇有点无可奈何。这种师生之间互相指责甚或互相排斥的不和谐现象要得到改变,根本出路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而作为“教”与“学”指挥棒的考核方式理应成为改革的先导。

1.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现状及弊端

艺术院校大多囿于师资、观念、外部环境等因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上少有作为,采用传统考核方式仍是大多数院校的选择。所谓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特点是标准化和终结式,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1.1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功能已然发生异化,评价功能成为最大的追求,引导功能遭到漠视。因此,易于评分、操作便利的标准化考试显得异常重要。笔试开卷或闭卷由此成为最常采用的考试形式。当然,很多艺术院校也把学生考勤、学习态度、作业完成等纳入到考核之中,统称平时成绩,但所占期末成绩比重多在30%以下,期末笔试成绩仍是决定性因素。相对于艺术类学生个性化的专业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强调标准化、重视共性的考核方式是缺乏吸引力的。

1.2考核内容片面。

标准化的考核要求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题型并没有脱离高中时期的考试模式,依然分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考试内容偏重于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的考核,这就造成考试内容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脱节。很多学生仅仅依靠临时抱佛脚也能取得高分。答案唯一的标准化考试会导致大学生“重复述、轻思考”、“重记忆、轻理解”,而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活跃、崇尚创造,机械的考试内容逐渐会削弱他们学习的兴趣,并造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偏见。

1.3考核方式“重智轻德”,学生“知行不一”现象突出。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上是“德育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教学主旨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应有别于其他课程的考试方式。但事实上,思想政治课单一片面的考核方式使之与其他知识性课程的评价并无二致。过于注重纸笔测试和量化评价,则忽视了对学生政治思想实际状况和品行的考察,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在思想政治和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知行”不一致、不协调的现象。

1.4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是终结式考试,即以一张试卷作为成绩评定的最重要甚或唯一依据。一次考核定成绩,使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直接将目光投向期末考核,将过关的希望和精力放在考前的突击上。学生存在“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意听,公共课不想听”的心理,甚至出现“专业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公共课狂逃”的现象,而结果也往往是“考前背、考后忘”。这样的考核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也无法检验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和思想政治素质,背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标与初衷。

2.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2.1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要与素质教育相适应。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它课程一样,也应按照教育规律,在素质教育语境下不断探索。在素质教育语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及功能定位首先应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是一门以向学生传递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但同时也应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课,具有不可忽视的人文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传递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能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比较亲切的方式入脑、入心,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味强调政治性的生硬面孔。可以说,人文知识和理论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要载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一定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修养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思想觉悟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应摒弃过去对知识点的过于看重,从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掌握,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转变为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2.2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相适应。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目标不单是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能够自觉接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强调“知”,更强调在“知”的支配下具体的“行”,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强烈的实践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应立足课程特点,除必要的知识点考核外,更应发挥引导功能,要促使学生思考,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水平和解决能力,而学生的现实表现应引入考核体系。

2.3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要与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相适应。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下,受教育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更有其鲜明特点,加之网络的发展使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原有考核方式已无法适应受教育主体学生的变化。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一定要与艺术类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热情感性、求新求变等特点相适应,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既要有利于督促学生对平时基本教学规范的遵守,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又要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要克服以往模式的弊端,可以努力建构多元化、综合式、全程式的考核方式。多元化,即考核方式突破单一的笔试,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综合式,即改变传统考核方式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知能力和思想表现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全程式,即让考核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强调过程的管理。

3.1合理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成绩的构成比例。

具体做法即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评中所占比重。学生考勤、课堂参与、作业、社会实践、现实表现(辅导员的评价)、奖惩记录等都纳入平时考核。期末考试成绩按开闭卷以低于50%为宜。这种考核内容及比例的变化,能够相对弱化期末考核,强化平时考核,而社会实践考核的引入,也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实践教学的趋势。我所在学校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各占总评成绩的50%,其中平时成绩又分为考勤及课堂表现、社会实践和现实表现三项。实践证明,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对艺术类学生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末考试题型应更开放,除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考核之外,案例分析、材料分析或者心得体会式小论文都是艺术类学生比较欢迎的题型。当然,案例和材料的编选尽量能够与艺术专业相关。平时成绩加大所占比重意味着平时成绩的管理必须更加细化。考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将其分为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两个部分。学习态度包括到课情况、听课情况;学习能力包括作业完成质量、回答问题、参与讨论辩论、演讲发言等各个方面;现实表现则包括辅导员评价、参加义工、义务献血等社会公益活动情况、各类奖励等,这一栏评分应有民主评议和监督过程,以保证分数评定的公正客观。

3.2丰富期末考试手段。

灵活多样、不拘形式、能让学生有所选择的期末考试形式可以很好地吸引艺术类大学生的兴趣。艺术类大学生习惯于感性思维,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末笔试可以开卷或半开卷为主,重在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而不是记忆上;口试是一种受到学生欢迎的考核方式,可以较好地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不易作弊、公平性好,也利于发挥艺术类大学生语言表现力强的优势,缺点是效率较低,但作为期末考试的一种补充形式,可以设置一定条件,比如到课率80%以上、课堂表现良好等,鼓励一部分学生参加;课程论文答辩,可以参照毕业论文答辩模式,鼓励有兴趣的学生以写论文并参加答辩的方式完成期末考试;优秀学生可采取免试制度以作奖励,如全勤、课堂表现良好、作业完成质量高、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直接免试并给予高分;有的学校采用视频考试法,即让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这也属创新,但视频题材的选取、知识点的覆盖等给考试的科学性带来一定困难。我以为,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末考试改革今后的方向应该是赋予老师更多自,不局限某一特定形式,而是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不同形式搭配起来使用。

3.3强化对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重视社会实践环节。这里的社会实践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学生在课外的作业实践、社会公益、社会调查等。对艺术专业学生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制成宣传海报、拍摄DV作品、话剧表演、节目主持和相声小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社会实践作业,这种方式可以较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学生特长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使学生在真正的实践参与中思考和提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社会实践对艺术生尤为重要,这样即可减轻教师的批阅任务,提高实践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这正是艺术生比较薄弱的方面。鸟巢一代和海宝一代体现出的志愿精神是“80、90后”身上非常可贵的品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辅导员、班干部等配合下,认真做好学生参与社会公益的记录,逐步引导艺术专业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此外,艺术院校艺术采风、写生等专业实践较多,思政课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这些机会在专业实践之余学会观察社会,学生的思想感悟可作为社会实践给予评分。

4.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可能要面对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是推进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举措和突破口,但因事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局,在具体实施中可能会面临众多困难。

4.1考核方式的灵活性与管理规范性的矛盾。

为规范教学,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加上各类教学评估的要求,高校教学管理的规范性日趋严格,而教学管理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也使得管理的规范性更加强化,考核方式的改革无疑会加大教学管理的难度和成本。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的灵活多变如何与规范化管理实现衔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4.2平时成绩评定如何做到科学、客观。

平时成绩的评定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班干部、学生辅导员等,内容繁杂,怎么样使平时成绩评定做到公正客观是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4.3考核方式改革有可能会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务负担。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监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评分点大大增多,工作任务相应增加。但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处于边缘化地位,教师数量偏少,工作任务较普通院校更重,改革之后,如果客观条件没有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负担会进一步增加。

参考文献:

[1]步德胜,高菲.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法的探讨[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