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学生励志教育范文

中学生励志教育范文

中学生励志教育

中学生励志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励志教育 成才之路

课 题:本文为2015年度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中职“理实身心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课题编号:1508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励志教育是中职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教育唤起中职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发掘其内在潜能,唤醒其内在动力,帮助学生走上成才之路。笔者从励志教育与中职学生成才的关系、励志教育对中职学生成才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励志教育帮助中职学生成才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励志教育与中职学生成才的关系

1.励志教育是引领中职学生成才的一种实践活动

如今的中职学生大多追求玩乐,抗挫折能力差。通过“大国工匠”等励志教育,可以引领学生走上成才之路。励志教育不能停留在课本里和课堂上,而要落在实处,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在公益活动中历练、提升自己。

2.中职学生成才需要励志教育的渗透

中职学生在成才之路上会遇到一些心理困惑,面对就业会茫然无措,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中职学生在思想上需要励志教育的渗透,中职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利己观念重、玩乐心重,所以必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中职学生在行为上也需要励志教育的渗透,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让学生观察榜样的一言一行,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励志教育对中职学生成才的作用

1.对中职学生的思想产生作用

中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阶段,励志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对中职学生的思想产生正向积极的作用,引导中职学生走上成才之路。思想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思想,才能使人产生正确的行为,进而拥有美好的人生。

2.对中职学生的行为产生作用

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励志教育可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对中职学生的行为方式产生影响,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如何通过励志教育帮助中职学生成才

1.社会应加强理想信念建设,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

加强“大国工匠”的宣传和为建设技能强国而奋斗的理想信念,要发挥好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特别是通过互联网加大宣传力度。如今的中职学生大多都通过电脑、手机等获取信息,可以考虑通过这些平台的媒体加强对理想信念的宣传,帮助中职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追求。

2.学校应构建中职学生励志教育平台,形成励志教育的长效机制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励志方面的演讲和优秀学生的经验分享会,建立并形成励志教育的长效机制。学校可以通过邀请职业院校已经就业的明星学生回校做个人事迹演讲报告,并分析本校优秀学生的学习成长经验,用优秀学生的事迹激励在校生努力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3.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励志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也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励志教育的重视。中职学生往往比较自卑、学习习惯不好,教师不应对他们抱有偏见和歧视,要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例如热情、好奇心强、乐于动手等。教师要因材施教,及时鼓励学生,努力把这些学生培养成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4.学生应参加实践活动,加强自我管理

作为励志教育的主体,中职学生要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励志思想。教师通过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励志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一个人的成功一定离不开强大的自我管理,在自我管理的初级阶段,学生需要教师的帮助,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四、小结

中学生励志教育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学会感恩、学会报恩为主要内容,抓住建党90周年、“三八”、“五四”、“七一”等重大节日、纪念日,通过主题班团(队)会、课堂教学、感恩征文、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时刻怀有感恩之心,学会知恩、感恩、施恩、报恩,全面提高中小学生道德素质。

二、活动时间

2011年1月—7月

三、活动对象

全区中小学生

四、活动内容

1.感激党和祖国的关怀。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的作用,组织开展“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读书征文、“颂歌献给共产党”、“党是阳光我是花”等团队活动,通过了解党史寻访革命足迹、采访身边老党员和优秀党员等途径,帮助青少年了解党的历史,加深对党的认识,增进青少年热爱党、感恩党、亲近党的情感,坚定青少年对党的信念和信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利用寒假、“三八”、父亲和母亲节等,鼓励和动员学生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为父母揉揉肩、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洗衣做饭等,使学生懂得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3.感激老师的辛勤教诲。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通过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送一句话等真挚朴实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4.感激同学的真诚相助。开展以“同学如手足”、“牵手同学、共同进步”等主题团队活动,组织学生给身边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团支部)做一件有益的事,为学校做一点贡献,如几本书等,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感情。

5.感恩自然的伟大赐予。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活动。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美化、绿化校园,组织学生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志愿者。

五、活动安排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1月)。各校制定活动方案,组织学生以“感恩励志”为主题,利用每周升国旗仪式、主题班会、团队会、黑板报、宣传版、校园网站、橱窗等方式,悬挂感恩教育主题条幅,发放并张贴《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倡议书》,组织和动员学生了解“感恩励志教育”的相关内容,为全面开展“感恩励志”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2月—6月)。各校要将“感恩励志”教育与庆祝建党90周年、“三八、五四、六一、七一”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全面组织实施“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八个一”活动,即召开一次“感恩励志”教育主题班会(团队会);组织一次“感恩励志”教育演讲比赛;开展一次“感恩励志”教育征文比赛;组织一次向老师献真情的“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组织一次“感知父母恩”系列活动;组织一次“我为同学做一事”系列活动;开展一次“从我做起,爱护一棵树、一片草”活动。

(三)活动总结阶段(2011年7月)。活动结束后,教育局团委将组织开展全区“感恩励志小标兵”评选活动,对“感恩励志”教育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评为“感恩励志小标兵”。各校要认真总结“感恩励志”教育活动成果,形成书面总结,教育局团委将组织对中小学“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总结,对组织措施得力、活动成效显著的学校予以表彰。

四、活动要求

1.贴近实际。要根据高中、初中、小学不同学龄段学生身心特点、生活体验和成长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确保“感恩励志”教育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实际,逐步转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融入课堂。各校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将“感恩励志”教育活动贯穿于学科教学和各种活动中,形式要多样,内容要丰富,可操作性要强,避免空洞说教。

中学生励志教育范文第3篇

2021年4月8日,在我校操场举办了一次有关中学生的励志感恩教育讲座,本次活动由我校学生与向善演讲社共同承办,主讲老师是崔老师。

这次活动我们学校今年以来举办的第一次活动,所有成员表现的都非常不错,活动的前期准备与现场的活动布置与安排都展现了整体团队的组织能力与协调性,人员的安排与活动进行,都得到了一致的好评,但是在开场签到的时候出现了一会人员混乱的现象,这一点我们注意并改正。

对于崔老师的讲座,现场的互动性很强。孙老师主要介绍了他个人的英语学习成长经历,以此来激发大家自我拼搏,自我激励。其中,尤其是孙老师在英语角的经历,这种疯狂精神以及坚持不懈的毅力,渴望成功的意志,深深的震撼了大家!讲座的最后一次互动,主题是坚持,也是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互动。而我们要做的,只是伸开双臂,坚持,坚持,在坚持。大家都从中体验到了坚持的痛苦与快乐,一场精神的洗礼,由此展开。

中学生励志教育范文第4篇

一、“励志教育”的内涵

“励”即劝勉,鼓励;“志”即志向,志愿。“励志”是指激励斗志、鼓舞信心、专心致志于某种事业。何谓“励志教育”?简单地说,“励志教育”就是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指引下,在尊重师生个性的基础上,通过培养学高为范、教有特色、育有成效的“励志之师”和学有志向、学有所专、学有所特的“励志之生”,实现师生的“励志人生”。

为了践行“励志教育”教育思想,三十三中围绕“办一所励志自信、管理精细、笃行进取的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培养“励志教师”和“励志学生”为核心,积极营造励志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独特的“励志教育”校园文化。

二、“励志教育”特色文化培育的路径

特色文化是在潜移默化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三十三中在培育“励志教育”特色文化中,采取了如下措施。

1. 建设励志育人环境,塑造“励志教育”文化之形

首先从建设校园环境入手,打造励志育人环境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在显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校追求的是历史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相融相合。一是凸显励志育人的人文景观。主要以“校史展览室、励志文化长廊、励志荣誉墙”等为载体,展示学校发展历程和历史遗存;学校的校标――马踏飞燕,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激励着师生奋发向上、豪迈进取。二是构建励志向上的自然景观。“励志校道”两旁的八棵十多米高秋枫树,高大挺拔,直冲云霄,呼唤莘莘学子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向上,为心中梦想的实现而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励志学园”里种植了各种果木、花草,意喻百花竞放、百果飘香、桃李满天下,重视凸显一草一木、一水一石对师生的熏陶。

在隐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校着力打造奋发向上、充满自信的文化氛围。一是开展“一分钟励志教育”活动。每天在上午、下午上课前,各班组织学生通过高喊鼓舞人心的口号,增强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二是评选“励志之星”。每年通过评选“励志少年”“励志教师”和“励志家长”等活动载体,增强励志育人的持久动力。现在漫步校园,能强烈感受到学校突出“励志教育”主题、彰显“励志教育”特色文化的强烈氛围,让师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励志文化”的熏陶。

2. 构建励志课程体系,奠定“励志教育”文化之魂

课程建设是学校变革与特色发展的核心元素,也是学校特色与个性的体现。学校追求特色发展,关键要有特色课程。所谓“特色课程”,就是以学校核心文化为基础的具有时展方向、体现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办学课程。多年来,三十三中以“励志教育”为引领, 构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励志・笃行”特色课程体系(见下页图)。“励志・笃行”特色课程是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拓展,是创建 “励志教育”特色校园文化的灵魂。为扎实推进“励志・笃行”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校对课程实施的时间资源、学习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了认真筹划和安排,确保“励志・笃行”特色课程实施工作的有效展开。开发“励志・笃行”特色课程,让教师的专业视野更宽广,对“励志教育”的理解更深刻,科研能力也更突出,一批“励志教师”脱颖而出。通过开设 “励志・笃行”必修课(每周1节),促进了学生的励志个性和特色发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调讼允荆80%以上的学生非常喜爱“励志・笃行”课程,认为“励志・笃行”课程具有趣味性和现实性,内容丰富、富有意义。学校出版的三本“励志・笃行”课程校本教材,具有丰富的特色文化体系和创新价值。

3. 打造励志课堂,建造“励志教育”文化之场

课堂是师生励志成长的舞台,实施“励志教育”的主阵地。为了将“励志教育”的“笃行、成功、快乐”核心思想体现于课堂,努力探索“励志课堂”教学模式,并使之上升为课题进行研究,成为学校开展“励志教育”强大的推动力,三十三中结合学情和教情,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创建了“励志课堂教学模式”――“‘笃行、成功、快乐’育人模式下导学案六步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分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展示精讲点拨当堂训练总结提升”六个步骤,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励志课堂”作为开展“励志教育”的重要场所,一方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另一方面也给教师搭建了更为持久的发展平台。

4. 培植励志特色项目,彰显“励志教育”文化之韵

“励志教育”还有一项重要举措便是培植励志特色项目。通过“时事讲评写”“感恩教育”“社团活动与体艺科技节”这三大特色体系的建设与智慧打造,使之成为了学校“励志教育”的鲜活因子。

(1)在“时事讲评写”中润泽励志人生。开展“时事讲评写”活动就是让学生关注时事新闻,从小树立自信、勤奋、专注、扎实的学风。编制《时事讲评写校本课程》,让学生通过读新闻,评新闻,写新闻,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励志情怀。思想品德课老师每节课利用5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讲新闻、评新闻。各班成立“时事讲评写兴趣小组”,开展“时事讲评写”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新闻、评新闻、写新闻,既提升了学生写作和演讲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关心时政和奋发向上的励志情感。

(2)在感恩教育中铸就励志品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学校每年“五四青年节”开展“感恩父母”,“教师节”开展“感恩老师”以及“国庆节”开展“感恩祖国”等活动,培养学生时刻铭记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感谢祖国的培育之恩。学校还利用班会、校会、黑板报和宣传栏等阵地创设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在励志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从小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升华学生的感恩情怀,从而铸就学生的励志品行。

中学生励志教育范文第5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也较为关注大学生的励志问题,但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缺乏有效的励志教育,导致大学生励志人生观树立的滞后。这里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第一,无鲜明知识体系,体现不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的特色。在思想政治课教材中,该部分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和鲜明性,只是零散地分部于人生观和职业观教育中。大多数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也只是顺带而过,知识的讲解相对生硬死板,难以与学生产生共鸣,无法帮助他们培养励志品质。第二,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吸引力。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担任了全部的角色,整个教育过程只是对励志知识的灌输。作为旁听者的学生对高深的理论知识无任何情感共鸣,更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甚至对教师的提问产生心理抵制。第三,缺乏与时俱进的理论知识更新,无法保持励志教育的活力。虽然部分高校思政教师开设有励志教育专题讲座,但是知识内容陈旧。从大学生的需要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是应该能为他们提供解决人生社会问题的思想指导。人所处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性和变化性,使得人不断出现新的人生社会问题。教育知识内容上的落后就会与学生产生距离感,甚至被学生嘲笑落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内容

(一)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励志教育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文化类型多样,今天我们所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民族文化体系。自上个世纪中国遭受西方列强殖民以来,以胡适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落后的文化,对其进行全盘否定。80年代,盲目的崇洋之风在青年人中的盛行,使得刚刚起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全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励志教育更是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如错误地将个人主义的成功方式作为衡量人才的社会性成功标准。当下人才出现的“有才无德”的现象,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高校思想政治领域中励志教育的道路。纵观西方发达国家,无不在对自己公民的励志教育中将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如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式励志教育。而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才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民族特色的体现。华夏文明博大精深,不论是从地域上划分的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以及各少数民族文化,还是从流派上划分的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文化,都为今天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励志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当然传统文化的融入不能是机械化的,而应该是去其糟粕,留其精华。要将那些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能体现民族精神和国民品格的内容,放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励志教育中来。

(二)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的灵魂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励志教育是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接班人服务的,因此不能错误地将我国励志教育等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个人主义的成功教育。这就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导地位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的时代特色体现。

(三)将职业中的励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

走向生活是教育生命力的唯一出路,能够指导大学生今后的生活更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标准。人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包括了家庭生活、公共生活和职业生活。人的励志的更多需要被表现于职业中。因而励志教育的成功与否更多地体现于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中。同时职业本身所具备的实践性特点使得职业中的励志更倾向于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的实践课程。但需要注意:第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不是职业技能的培养,而是一种健康向上的职业信仰的培养。第二,大学生虽然没有真正在社会中从事某个职业,但是大学教育是不能脱离社会的。而大学阶段每个专业必要的实践课是不能少的,在这些针对不同专业的职前实践教育中培养一种励志的理想信念是很重要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应该拓展到这些专业实践教育中来。

(四)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与大学生幸福感的培养结合起来

赋予人性化的励志教育才是成功的励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人性化的励志教育是在成功感和幸福感中去培养人的坚强品质。只有让学生产生幸福感,他们才会去相信教师所传授的励志理想和信念,才会主动用这些励志理想和信念去实践自己的人生。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的措施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开展多种模式的励志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励志教育应该是以课堂教育为主,应该是模式多样的教育体系。如榜样励志教育、励志自我教育和励志实践教育。这里需要注意:第一,巩固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首先,构建多样化的励志知识体系,如框架式的励志知识体系要突出重点、层次分明,串联式知识体系要设计好层层递进的问题,专题式知识体系要有清楚的逻辑条理。其次,鼓励课堂情景教学。教师单一地讲授励志教育知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课堂情景教学所营造出的浓郁情感氛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直观形象的把握,能对教师的理论讲授起到画龙点睛之效。第二,榜样励志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借助于影视、文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形象,以榜样的高尚励志情操和优秀励志事迹等所进行的一种示范性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榜样励志教育要选择那些在现实中足以为大学生效法,并能够贴近他们心理特征的人物,从而使他们成为大学生的励志偶像。第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励志自我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大学生励志进行激励和引导,使得他们在励志的自我认识、励志的自我规划、励志的自我激励、励志的自我控制和励志的自我提升中不断升华,达到培养励志品质的目的,并自主地开展励志的自我实践。第四,励志实践教育除了上面提到的与不同专业的职业教育结合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在高校社团活动中开展励志教育。内容多样的高校社团即是大学生兴趣培养的好地方,也是他们学习社会合作与他人交往的好场所。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励志实践教育更是要利用好这个好的场所去培养大学生的励志品质。

(二)鼓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开展多媒体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单纯的板书式教学往往使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去跟随教师抄笔记。学生也只能靠教师用语言所勾勒出的景象去想象,互动式教学也仅仅停留于机械性的一问一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多媒体教学具有的图、文、声并茂和活动影象的特点能为大学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直观性地突破视觉的限制,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教学互动欲望。但教师首先需要在课前设计一些教学的过程和内容,以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率。还要注意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一些紧扣主题的具有鲜明时代性的视频材料。

中学生励志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5 — 0120 — 02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精神,为积极应对高职院校部分大学生出现的精神萎靡不振、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社会责任感缺失、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等问题,笔者将高职院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的现状做展开分析和深入研究,以期对高职院校在励志教育方面教育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 高职院校励志教育的涵义及内容

励志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育人、引导人、成就人的教育事业中发挥了无法取代的功能。然而,必须要承认的是,励志教育目前在学科建设上,依然在相关学科和领域中孕育成长着,还没有形成理论化、系统化的独立学科体系,还缺乏独立的研究内容、成熟的研究方法和规范的学科体制。目前社会上普遍认为励志教育主要涵盖励志文学、励志音乐、励志影视、励志讲座等内容。笔者认为,励志教育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的,其中学校教育是主要方面。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励志教育主要存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中。

笔者综合学术界研究成果认为,励志教育的涵义就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成功学和自我效能理论等学科理论,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健全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规划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的教育。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励志教育是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及其在社会中的职业定位,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成功学等学科理论,通过科学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成功观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从而激发其潜能,努力创造条件实现其人生目标和理想的教育。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励志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赏识教育、激励教育、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等方面。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励志教育主客体分析

(一)高职院校在励志教育方面的认识和实践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教育方针问题。党的十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高职院校作为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教育单位应该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加强励志教育。高职院校一直致力于励志教育,只是由于目前励志教育尚未形成系统性学科教育,还缺乏统一的教育内容、体系和方法。现阶段高职院校都是按照党委政府文件精神,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但是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更应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在走访了国内20多所部级高职示范校、骨干校、民办高职院校的校长书记后,认为“高职院校的校长更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由于高职学生大都是高考体制下的失败者,在他们入学后,学校总是用励志教育等各种办法去消除学生的失败者心理。”〔2〕

近年来励志教育取得较好效果的高职院校主要有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的“《构建励志教育体系 彰显励园文化特色》喜获2010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优秀奖,实现了励志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新突破”〔3〕。该校以“励园文化”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励炼技能本领,励志全面成才,逐步形成以课堂教授励志系统、校园环境励志系统、校园活动励志系统、社会实践励志系统、励志教育服务系统和励志教育综合评价系统为主要内容的高职院校励志教育体系,积极营造构筑具有学院特色的“励园文化”氛围,形成了人本教育、全员教育的思想合力。陕西服装工程学院“《以励志教育为抓手 深入扎实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获得2012年首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优秀奖”〔4〕。该校总结:开展励志教育势在必行;励志教育要与时俱进;组建青年干部管理学院,搭建励志教育平台;励志教育成果丰硕。由此可见,提高高职院校励志教育的实效性需要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励志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逐步形成励志教育的教育系统和评价系统,丰富励志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扎实开展励志教育实践活动。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

中学生励志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形势;励志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227-02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励志教育现况及存在的问题

1.对物质生活过分追求。对物质生活过分追求,是大学生目前普遍的现象。注重物质,导致大学生丢失了理想,抛弃了信念。励志教育的注重与加强,有利于健全大学生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目前,经济发展迅猛,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人追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人们在对金钱进行过分追求的同时,往往会丢失了理想与信念。当前社会,特别要指出的是大学生的精神缺失问题,一些大学生经常有情绪暴躁,易怒激动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大学生对于物质世界过分的期待,而对理想、道德、信念等方面却比较看轻,造成其没有树立坚定的人生目标。新形势下,高校通过对励志教育的改革,建立大学生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三观,可有有效加强大学生的素质修养,提升道德品质,从根本上实现“全面提升”的目标。

2.思想价值观觉悟普遍不高。高校的一些学生存在着错误的三观,思想政治觉悟不高的情况。而励志教育的改进,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质量,让被教育者有理想追求,并能为此而努力,这也是教育的最根本理念与目标,使被教育者通过教育,不断提升自我。通过励志教育,大学生可以对自我有一个更为明确的认识,并能以此为基础提升自我,进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标。高校学生在社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拥有极强的创新能力以及创造精神,是高智商、高敏感度的群体,所以他们的思想价值观觉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高校包括社会都应重视该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本职工作。

3.励志教育与社会发展方向不协调。励志教育的增强,对于社会的发展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学生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他们能够建立怎样的理想,构筑怎样的知识,获得怎样的能力,对于国家来说是非常关键的。通过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并以此提升其创新、创造的能力,加强他们的勇气与信念,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小康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保障共产党的光辉事业,让祖国健康、茁壮地成长、壮大。另外,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发展,可以对世界的长远发展观起到很关键的作用。目前,世界经济、信息一体化已是必然趋势,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国际之间的信息交流频率骤高,因此,高校的改革发展迫在眉睫。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思潮渗入我国高校,大学生三观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也让大学生的思想理念有较大的变化,所以需要加强励志教育,以匹配我国社会发展的状况。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励志教育应对策略

1.营造优良的大学生励志教育氛围。(1)构筑校园励志氛围。环境对人的塑造具有十分可观的作用,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能够激励大学生增强励志动力。构筑具有时代特征、社会主体特色以及高校气息的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成才、成长。不间断的开展吸引人眼球的各类活动,增强大学生励志教育氛围,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力。在构建校园文化的同时,要加大对高雅文化的推广,构建理想的结构体系,倡导高格调、高品味的文化主体,对于落后、颓废、消极的文化思想要坚决抵制与拒绝。另外,按照大学生发展的趋势,可以进行不同积极向上、精彩有效的活动。例如讲座、阅读、调查等,同时也可以利用包括宣传窗口、校报广播、团学组织等桥梁来实现励志教育的加强。(2)营造课堂励志环境。在高校中,课堂是主业,是大学生授课的主要平台,也是励志教育推广与实现的重要渠道。要坚持让大学生听、说、读、学优良的内容,积极、正面地思考任何问题。期间,少不了教师的授课程序。教师对学生的人生规划指引,长、短处的肯定与鼓励,教导学生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与团队协作,甚至是个人问题包括感情、生活、家庭,都有一个正面的引导与教育,以免学生接触并被不良事物所迷惑。另外,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授课进行传输,达到励志教育的目的,这样既带动了课堂的氛围,还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并且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做人的道理也有一个领悟,使其对自己的各方面的事务养成良好的思维、动作习惯,同时对三观的培育与树立也有很强大的促进作用。

2.创建良好的大学生励志教育管理。(1)鼓励教育。通过鼓励教育,肯定学生优良品质,赏识学生的才能与发光点,鼓励学生不断追求成功。首先,鼓励教育要求高素质、高品格的教育工作者,这样才能积极发现被教育者的优点,才能进行教育情境的创造。教育者需要先找出发光点,通过励志教育的方法,以鼓励教育为桥梁。在此过程中想要发现学生的优点,其关键点还是需要及时、正确地找出学生的优良品质。(2)“三观”教育。所谓“三观”,指的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它是一个人实现完美人生、事业、家庭和成就的引路者。高校学生建立的三观,应对国家、社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应该有长远的志向,以三观为指导理念,且只有三观与社会国家的发展导向相一致,才能体现励志教育的作用与意义。(3)挫折教育。大学生会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包括学业、就业、感情、生活等。正因为如此,励志教育要求高校关心大学生心理,及时关怀,疏导大学生心灵。让大学生面对压力时能够变压力为动力,树立正确、现实的目标值,然后再进行自我调节,形成优良的心理调节机制,培养其在逆境中适应的能力与方式。此外,还要做到让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遇到挫折时能够勇于面对,这才是励志教育重要作用的重要体现。(4)自我激励教育。自我激励,是以明确个人志向为前提。一般所说的激励、奖励等都是外在激励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以人的反馈控制导向为基础,而对内在激励却没有任何的作用。而励志教育的关键在于对象要有积极的导向。

以“以人为本”为基础,实现励志教育,增进大学生的鼓励教育、三观教育、挫折教育与自我激励教育,促进励志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大学生建立优良的素养和品质,养成良好的心理、行为有很大的作用。新形势下,大学生励志教育应符合时代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向,展现时代的气息与品位。基于大学生所面临的环境与现实情况,本文提出几个应对的策略,以期符合大学生发展的规律与要求,从而增强励志教育的效果与作用,让励志教育不断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成为他们的一种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倪和琳.试论大学生的励志教育[J].消费导刊:理论版,2007,(23).

[2]戴春平,廖远兵,何秋霞.如何构建高效励志德育教育新模式[J].茂名学院学报,2009,(04).

中学生励志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励志期刊;高职生;励志教育

[作者简介]杨文晴,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学讲师,图书馆流通服务科科长,研究生,研究方向:图书馆读者服务研究,广西南宁,530001;张武,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1-0105-0002

励志主要是给自己或他人以信心,或者说给予精神上的支持,给予坚持做好某件事的精神上的动力。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成功品质,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1]。励志教育对个体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贯穿于个体发展的全过程。据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基于榜样激励的青少年励志教育研究”课题组对全国8省(市)5800名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青少年认为所起励志教育作用最大的人和书籍分别是父母和名人传记[2];由此可见,励志图书在励志教育中占了较重的比例。

一、当前高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高职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不少高职大学生中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想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学习懒惰,纪律松弛,挥霍浪费等不良品质[3]。新形势下,受多元社会意识的冲击,部分高职生群体中存在着人生目标迷乱,学习动机功利、个人利益至上的消极倾向[4]。部分高职大学生一方面感觉未来生存压力比较大,对前途忧心忡忡、茫然无助;另一方面又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等问题[5]。而现行的教育体制只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在为人处世的技巧、心理健康教育、职场经验的指导等方面整体缺位和乏力。这种状况使得学校教育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很大,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讲,这种教育模式会使得个人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中缺少过渡性的教育和指导,进入社会以后常常在心理、生理上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另外,由于体制的原因,学校的一些相关教育常常缺少专业性和现实性,过分强调理想主义而忽视了潜规则的理解与内化,这种状况使得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不足,需要承受挫折和接受二次教育。

二、励志期刊在高职生励志教育的作用分析

励志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领人生。“励志教育”在德育方面主要有两个支撑点:一是责任教育,一是知耻教育。教育者对学生的励志,并不只是鼓励他们考上高中、大学,还包括激励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磨炼坚强的意志,树立迎难而上、永不言败、乐观进取的信念,在这方面,励志期刊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力量。获取“成功法则”其实并不简单,而读书便是其中最简捷的途径之一。一本好的成功励志图书不但可以教会我们很多成功的方法,更能启迪人生的智慧,让我们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更充分地体现人生的价值[6]。

在定义上,励志期刊并没有严格的界定,泛指以鼓励人坚持奋进,激励树立志向或志气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文化类期刊,励志期刊大致可以细分为三类:职场励志类、心理自助类、创富理财类;此外,这三类励志期刊又互相结合,出现了复合式的励志刊物[7]。典型的励志期刊如《中国青年》、《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对读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激励教育作用的期刊。励志期刊对高职生励志教育的作用主要有:

(一)磨炼情操意志

高职生由于生源的特点综合素质偏低,高职生在中学阶段成为落后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问题的积累不能解决和意志薄弱上,高职生普遍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善于学习,缺乏个人独立思想和自律意识,遇到困难很容易退缩放弃。改善这个状况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持续的阅读习惯,阅读励志期刊,可增强自信心,通过形象对比激励自身克服困难的决心;通过给高职生推荐阅读适合的专业期刊,可改善、提高他们的学习方法,提高克服困难的办法和能力。

(二)增强情感心理承受能力

高职生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亲情问题的困扰不少,进入大学阶段后,又面临个人感情问题的困扰,不少学生因为失恋单恋,又无处排解,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走不出痛苦的阴影,阅读是走出困境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

(三)提高社交处事能力

处于高中应试阶段的学生和学校一切以应试教育为主,把为人处世等放在次要位置,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需继续获得社交处事方面的指导,例如,与父母的沟通与理解,与同学师长的交流相处,恋人之间的理解相处,即将发生的同事上司之间的相处。这些问题摆在了学生日常的主要位置,除了老师同学的一些提示,更多地是需要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找到答案。

(四)减轻就业压力带来的困惑,提高就业能力

就业压力是即将毕业的高职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巨大压力,这个时候的高职大学生迷茫、失落、以及数次求职失败打击他们的信心,心理上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十分需要疏导。例如在实践中通过给高职大学生推荐阅读《职场》中文章,如《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寻找最好的自己》,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生是充满曲折和磨难的,要学会认清自己,不气馁。

三、适合应用于高职生励志教育的一些励志期刊

大学生励志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相结合,思想教育与生涯发展教育相结合,促使大学生励志成才。根据龙源期刊网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励志期刊将近百种,我国的励志期刊主管部门多为各级各地方共青团或教育局或大学,期刊质量相对稳定和保证。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现举一些励志期刊适合应用于高职生励志教育期刊,详见表1。

四、结语

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群体,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自强意识、成功成才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是所谓的“天之骄子”。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最终目标。针对部分高职生表现出的信仰丧失、人生迷惑、精神空虚、责任缺失等不良社会现象,应坚持在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进行励志教育,利用励志期刊佳作与人格教育、发展教育和社团活动相结合,将励志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始终,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增强内驱力;从而引导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激发大学生执著、勤奋的求知热情,塑造勇于实践的优秀品质,锤炼不畏艰险的顽强意志。

[参考文献]

[1]冯红新. 励志教育促农村孩子志向飞扬[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10,(11).

[2]李祖超,邵敏. 青少年榜样激励与励志教育现状研究-基于全国8省(市)青少年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60-63.

[3]张彦,耿晓棠.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J]. 北方经贸,2009,(11).

[4]袁琦兰. 浅谈提升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J].现代企业文化,2009,(23).

[5]依淑清. 浅谈如何对高职学生进行励志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S0).

中学生励志教育范文第9篇

1.1 何谓励志 励,劝勉:励志(勉励意志)。励行。奖励。勉励。励精图治。志,意向:志愿。志气。志趣(志向和兴趣)。志士(有坚决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志学。励志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不管多牛的人都读不懂,学不精,也读不腻,学不腻。励志”一词最早出自南朝谢灵运《述祖德诗》,“励志”意为磨砺心智、激扬志向、志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实现远大的目标。墨子认为“志不强者智不达”,即为学须先立志,只有在心中确立人生奋斗的理想和目标,才会有学习的动力。一个人要想顺利实现人生目标。必须锤炼意志和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最终达到。

1.2 大学生励志教育本质 “励志教育”,不是某种单纯的教育模式或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调动大学生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活力,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塑造高尚的人格品质,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

2 当前大学生励志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2.1 大学生励志目标的缺乏 《高校学生行为准则》第一条中,提出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政治坚定、明确方向;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大学生一般为中学阶段教育的成功者,虽接受了多年的励志教育,但在进入大学之后他们仍会面临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一方面对自己目前的现状较为满足,另一方面,对未来前途迷惘、自信心不够,学习动力不足、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等现象。这种精神困扰最深层的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2.2 高校励志教育手段单一 部分高校变相挤压德育的课时,励志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除了主要集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体现之外,几乎是一片空白,高校励志存在励志教育手段单一、教育效果苍白、地位被弱化和边缘化的局面。

2.3 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内容不充实、形式不鲜活 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一方面,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精神状态不佳;学生在课堂上讲小话、打瞌睡。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因缺乏正确的激励或引导不够,缺乏积极的心态和完善的人格,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越来越令人担忧。不少学生虽然掌握专业知识,但却没有学会与他人正确相处,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问题、德行问题和品行问题越来越突出。

3 创新大学生励志教育的途径

3.1 转变观念 实施励志教育的前提条件是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转变观念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先学会做人,在此基础上学到知识、学会做事。因此,作为学校,应把励志教育作为学校的一种特色,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高校应通过励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教师,应深入研究当前大学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把励志教学融入到教学、日常生活中去,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懂得做人的基本素质、能够比较自信,积极进取,在完成教学的同时,完成育人的任务。这样从思想上根除目前普遍存在的励志教育只是两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部门教师的事的错误认识,将励志教育建立一种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操作体系,从多种途径提高励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创新德育实践。

3.2 认真备课,将励志教育内容与所教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帮助学生塑造完整人格,为以后工作打基础,是励志教育融入课堂的目的。在学科教学中,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科自身的结构和体系特点,通过认真备课,研究,看哪些内容与励志教育联系较紧密,寻求一个最佳结合点,使励志教育融入教材,将励志教育与所传授的文化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订出计划,同教学内容一样去完成,这样才能把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3 课堂上,采用“三分钟励志教学”法 励志教学为保证有的放矢,应注意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性格瑕疵,并对症下药,在课堂中采取“三分钟励志”教学法。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与时俱进,这要求励志教育要将市场经济下一切生存法则渗透其中,形成励志教学的材料,如一位企业创业管理老师讲到企业效益时,问学生一个问题:一个企业要提升自己的效益,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学生回答:企业要提升自己的效益,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员工的工作热情。老师继而又问:员工工作热情的动力来源于哪些?这时老师很巧妙地将励志内容结合其中,他说,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上帝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上帝把他领进一间房子,这里的人都瘦骨嶙峋,一群人围坐在一口大锅旁,每人拿一把特制的汤勺,可勺柄太长,勺子的头很小,盛出的粥都撒在地上,一点也喝不上,一个个眼睁睁地看着锅里的汤饿肚子。上帝又把他领进另一间屋子,这里的人一个个都长的胖乎乎的,喜笑颜开,他们围着同样的锅,拿着同样的汤勺却吃得津津有味。原来他们是在用长长的汤勺相互喂着吃。上帝说:“刚才那里是地狱,这里是天堂。”

学生听后深受感悟:一个人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办成许多事,但往往在一些特定场合,你会需要他人的援手,就用那根长长的汤勺的两端筑起你与他人沟通互助的桥梁;同时,也领悟到团结协作精神是企业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从这个案例中,增强了自己今后做好企业管理工作的自信心。

当然,励志教育方式不同,效果就不同。我们结合学生讨厌灌输式说教的心理,将大道理融入有趣的小故事中。再如:在讲营销学中有关消费者购买行为规律时,适当穿插励志教育内容,给学生讲“秀才赶考”的故事。

故事的情节为:有位第三次进京赶考的秀才住店,考前做了两个梦,一个梦是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秀才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解析是高墙上种菜为白费劲,戴斗笠打雨伞是多此一举,劝他赶快回家。秀才心灰意冷地收拾包袱。店老板听秀才如此说后乐了,帮他解析说是墙上种菜是“高中”,戴斗笠打伞是说明这次有备无患,劝秀才一定留下来。于是秀才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讲完了故事,我引导学生分析故事说明的道理,大家争相发言,有的从态度决定一切的角度理解。有的从一分为二分析任何事物的角度理解,讨论的热火朝天,在此基础上,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说:态度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想法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和未来,每个人都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一个积极的心态。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儿哪儿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中学生励志教育范文第10篇

一、励志教育的内涵及必要性

励志的“励”是指激励、鼓励、勉励、磨练、振奋之意;“志”是指有志气、志向、意志,有追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及做成某事的气概,表达要做什么样的人、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励志”意为振作精神,奋发志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实现远大的目标。现代社会教育,都十分注重励志教育。“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成功品质,激发学生的潜能的教育。在通俗意义上讲就是指勉励学生树立志向,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志向的教育。当前,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一种心理困扰,一方面对自己生存的环境压力感觉比较大,对未来前途忧心忡忡、茫然无助,心理压力过大;但另一方面又缺乏明确志向,一天到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浑浑噩噩,感到空虚、寂寞、茫然、郁闷、无聊与无奈,学习上倦怠并充满消极不满情绪,学生的心理问题、德性问题、品行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越来越令人担忧,归根结底都是缺乏励志目标。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通过励志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成功需要,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从而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素质。

二、励志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师担负着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的重任,并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师本身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励志教育的需要。

(一)要树立励志教育观念

大学教师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中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培养学生意志、激发学生成功志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的励志教育上来。教师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融入励志教育,通过不断调节学生的感情、情绪、思想和行为习惯等来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建立完善的心智人格,激励学生为美好的人生而奋斗。

(二)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是教师队伍的灵魂。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有形无形地影响着学生做人的准则。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教师必须从严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使学生觉得可信;以科学诚实的态度对待教育工作,使学生觉得可敬;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使学生觉得可亲。一位可信、可敬、可亲的教师在励志教育中必然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影响力。

(三)具有励志教育的工作能力

一个适应励志教育的能力结构是教育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能力结构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能力是指教师有效地传授知识、指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智能的能力,具有这些能力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是高校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他人的基础上,勇攀新高峰、开辟新领域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新观点、新技术、新知识、新成果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如何开展励志教育

(一)学会赏识,寻找闪光点

赏识教育主要是针对学习成绩差或后进的学生,尤其是针对在应试教育制度下,被压抑了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处于极其自卑的学生。赏识教育是对应试教育、抱怨教育乃至惩罚教育的挑战,以赏识为先导,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的良知与自觉性,从而让教育顺理成章地自然发生,因此对教育者来说,要牢牢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闪光点,使教育潜移默化地发挥其功效。

(二)建立励志教育体系

1.读书励志体系。知识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启迪,给人以修养。大学生要有选择地阅读励志佳作,如《论语》、《人的性格弱点》、《成功法则》、《大长今》、《狼图腾》、《做最好的自己》、《一生中要懂得200个哲理》、《哈佛女生刘亦婷》、《人性的优点全集》等励志书籍。

2.课堂励志体系。课堂是励志教育的主渠道,励志教育的核心是积极导向,要引导学生每天说好的、听好的、看好的、学好的,对任何事情都要从积极的方面去思考。其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尤为重要,比如,每个人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怎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如何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如何培养班级团队精神;如何处理好学习与恋爱的问题;如何为将来的择业做好必要的准备等等。而这些东西,都是学生面对并最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穿插这些励志教育内容,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同时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学会调节自己的感情、情绪、思想和行为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专题讲座、专题报告励志体系。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定期地有计划地开展专题讲座,邀请励志教育专家或者对此有研究的教师定期为学生做励志教育讲座。还可采取记诵校风、校训,聆听杰出青年事迹报告,聆听成功人士专题报告等形式激发大学生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潜质。

4.励志教育环境体系。学校应当重视并营造富有激励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来熏陶学生,让学生经常得到鼓励,处处受到激励,保持强烈的成就动机和成功要求。学校可充分利用教室、寝室、食堂、图书馆、阅览室、体育馆等校园空间或者宣传栏宣传励志格言,营造励志氛围,建设励志校园文化。还可定期开展诵励志诗歌、唱励志歌曲、讲励志故事、看励志电影系列活动,并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等媒体宣传励志事迹,宣扬励志理念,树立励志典型,弘扬励志文化。

(三)学会励志,增强内动力

有了明确的志向,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励。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给予学生最充分、最真诚的激励。通常可采用爱心激励、动机激励和兴趣激励等方法。

1.爱心激励。爱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感情,爱心是一切成功最大的动力,作为教育者应公平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信任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爱心。

2.动机激励。动机决定人的行为,教育者应教育学生以学业进步、创业成才为奋斗目标,而不仅仅是以成绩、证书为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志存高远,大胆追求,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对未来成功充满信心的健康心态。

3.兴趣激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生成长的直接内动力。学生对其感兴趣的事物就会主动去学习和研究,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并发展成热爱。

中学生励志教育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国防教育 励志教育 载体选择 载体运用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为什么要对天之骄子——大学生开展励志教育呢?当前,有少数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没有奋斗目标;价值取向扭曲,缺乏自我认同;对人生没有信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精神,等等,甚至还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当然,原因多方面的,但归根究底是没有远大志向,缺乏励志目标。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1]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励志教育是高校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期大学生励志教育的现状

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成功品质,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2]励志教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思想性和崇高性的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主体性与示范性的结合。其中,教育的主体性体现在对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的把握和运用上;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体现在对教育的形成和发展的自觉意识和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3]教育的示范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他人的思想、行为等对受教育者产生一定影响的特质。

首先,励志教育历来十分受重视。我国古代的尚志理论注重人生志向的确立与坚持。古圣贤们十分重视立志。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4]孟子在《文说》中强调人贵立志,“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其次表现为意志,强调人要以顽强的意志坚持和实现自己立下的志向。孔子十分注重坚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5]西方国家也重视大学生励志教育。近20年来,风靡全球的成功学教育就是一个例证。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励志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不足。目前,大学生励志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对大学生励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多数高校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轻视励志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有明确的要求,对励志教育的要求却很模糊。可以说是,讲教书,忽略了育人;讲授业,忽略了传道。尽管大部分高校开展了励志教育,但也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二是大学生励志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在教育内容上,不能针对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给予及时、准确的解答。其次,在教育方法上,不能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专业类别、入学生源差异、家庭环境和性格特质等特点,开展励志教育。最后,在组织形式上,往往是单纯的理论说教,而不是启发式的互动教育,缺少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因此,大大降低了励志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励志教育的载体选择

载体是任何教育活动的客观存在。开展大学生励志教育同样离不开载体。选择什么载体,反映教育者对教育主客体现状规律的认识程度。在励志教育中,载体的选择运用直接决定或影响着励志教育过程展开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如果载体选择恰当、运用合理,就能促使各要素之间良性互动,使励志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反之,则会使各要素互相制约,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由于国防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国防教育能与大学生励志教育建立起有效关联,形成完美的结合体。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具有相同性,都包含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等等;二是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是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三是在功能上具有同一性,都能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坚持科学的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强和艰苦奋斗精神。国防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备受广大教育者的青睐。

国防教育是众多具体载体构成的系统载体。各种具体载体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体现一定的特质,所承载的内容,彰显的功能也有所不同。在选择载体时,应考虑励志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形式等要素,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首先,紧扣励志教育的内容,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载体,实现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培养大学生的意志,选择军事技能教育载体,就比革命传统教育载体更恰当。其次,注重载体的可操作性,对那些不能被教育主体所运用的载体必须摒弃。例如,战争是彰显成就意识的最高手段。但我们不能为了让大学生体验自我成就感,而发动一场战争,也不能组织一次军事演习。最后,科学认识载体,有效把握载体的形式和特征。每一种载体都有其短长,要准确地掌握各种载体的特点和适用条件,根据教育主体自身的特点与教育内容、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运用。

三、大学生励志教育的载体运用

在大学生励志教育过程中运用的革命传统教育载体、革命传统教育载体、军事技能教育载体、军事理论教育载体、国防教育活动载体等,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价值与效果。

中学生励志教育范文第12篇

一、励志教育的内涵和本质

追溯“励志”一词的本源,“励”即激励、鼓励之意,“志”,一指志向,抱负,亦即理想,励志,指集中心智致力于某种事业。新时代的“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激发青少年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青少年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地培养青少年的成功品质,激发青少年潜能的教育。励志教育的本质,是帮助青少年树立志向,激发青少年的动力,磨砺青少年的意志,并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品质修养,从而走向人生成功。

二、传统思想教育下的家庭励志教育

古时候,励志传统教育理念提倡精神层面上的成功,不管是做大事还是做小事,只要实现了原先的既定目标,就是一种成功。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世人对成功的理解发生了曲解,对于目前各方面压力的增大,家庭励志教育引起了普遍重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带着能够提高自身素养及综合竞争力的初衷接受励志教育,这无可指责。家长往往要求孩子们阅读各类励志图书,参加各种励志类的培训班,这已经成为一种培训模式,很多人都对此趋之若鹜。但是,这种不正确的家庭励志模式,让孩子只是盲目地参加所谓培训班,而忽视了励志教育的真正内涵。很明显,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的。真正的家庭励志教育是家长要通过言传身教和积极引导,激发孩子在困境中的潜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不畏艰难,为了理想努力奋斗拼搏。家长能够在对孩子的励志教育中真正认识这一点,并且努力改变现状,是家庭励志教育走出成功的第一步。

三、家庭教育中的励志教育

励志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为实现家庭教育科学化必须更新家庭教育的观念,家长要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努力。

1.家长首先要正确的理解励志教育

(1)励志教育不等于吃苦教育。教育界有一种误读,很多家长单纯地把励志教育等同于吃苦教育。家喻户晓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就是一个近乎残忍的励志,勾践固然是复国成功了,但这是以扭曲人性、变态人格为代价的。不可否认,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鼓励能够使人改变现状。但是,过于艰苦的环境,又容易使人产生自卑心理,损害人的人格健康,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2)励志教育不等于挫折教育。无论是励志教育,还是挫折教育,都是为了激发青少年成功的志向和成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者相辅相成。但是,这不是二者相等的原因。青少年的励志教育,从通俗意义上讲,就是勉励青少年树立志向,并为孩子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志向的教育。挫折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青少年的挫折认知能力,学会正确使用心理防卫机制和心理调节机制,增强对挫折的排解能力。所以,挫折教育是励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挫折能力的增强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2.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励志教育不仅是口头上的励志,也不只是口头上的鼓励,它应该表现出实实在在的励志行为。励志的首要前提是自知。家长要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青少年有了自知之明后,就是设立最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一代名臣苏颂在他的教育专著《魏公谈训》中也提到了家庭教育应该注重远大志向的培养,这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也是青少年前进的动力。有了奋斗目标就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把人生的终极目标切割成若干小目标。要让孩子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必须落实在一点一滴的行为上。只有踏踏实实地行动,才能达到励志的效果,走向人生的辉煌。

中学生励志教育范文第13篇

90后大学生 励志教育 方式创新

励志教育是人生观教育,即培养积极人生的理想信念,完整意义上的大学励志教育应该包括帮助大学生立志和后续的长效激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出生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剧烈变革、信息高度发达的特殊年代,具有睿智又个性张扬、成熟又容易冲动、理性又躁动不安的显著特征。他们是否能抵御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并立志成才,关系到他们一辈子的幸福和人生成就,更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

一、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发展也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中西文化进一步交融,使得各种形形式式的文化和思潮冲击大学校园,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趋向发生明显变化,加上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大学生思想活动的自主性、多重性、复杂性、易变性显著增强。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只强调自身自由却容易轻视他人的权利、团结协作观念较差、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爱心孝心削弱、社会责任感缺失、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对于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家人和亲朋好友宠爱,经历困难少,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意志没有得到磨练;二是由于从小物质丰富,大多数家庭对小孩的要求都尽量满足,容易养成一种唯我独尊的性格,一旦自己要求得不到满足,内心难以接受,容易情绪变化;三是由于电视、网络和通讯的快速发展,从小与人面对面交流活动机会趋少,甚至个别常沉迷于电子网络游戏,容易形成不关心他人和社会的习惯;四是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流行,人们过分追求金钱、地位,使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空虚,功利主义明显;五是当代大学生日常接触的信息来源广泛、量大、真伪难辩,容易受到一些信息和事情表象迷茫,影响到大学生对社会一些现象的理解和判断,误导大学生的成长。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是必要的和紧迫的,是高校和社会的重要任务。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励志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才积极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的缺陷分析

如上所述,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是必要的和任重道远的。但是,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励志教育却忽视了他们的时代特征,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

1.励志教育工作者角色单一

当前,高校从事大学生励志教育的人员主要由思政部教师或辅导员队伍组成。大部分教师没有社会经历,对社会缺少更加多深入的了解和感悟。上课的内容一般是以书本为纲。学生对教师面孔熟悉,在视觉上、感觉上和上课内容上存在审美疲劳,对励志教育兴趣不浓。

2.教师自身缺少人格魅力和说服力

一方面,一些教师由于个人成绩不突出、授课水平不高、年纪轻、社会阅历不够丰富等原因,在学生心目中人格魅力不高,榜样示范作用不力,课堂的吸引力不强;另一方面,励志教育是一个心与心交流、碰撞的过程,部分教师存在亲和观念较弱的问题,很难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更谈不上激励学生。此外,部分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只强调台上对学生提远大理想,高要求,对自己却要求不高。在学生中缺少应有的权威和感召力,励志教育流于形式。

3.励志教育内容老化,缺少时代气息

部分教师励志教育内容老化,多年使用同一本教案,讲的是老套的故事,与社会联系不够密切,缺少时代感。大多数案例与现代大学生所认知的社会和面对事实相差甚远,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更不能引起学生共鸣。

4.励志教育形式、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完全处于被动角色

在形式上,不少高校还是采用与普通课程一样的讲授形式;授课方法上,仍是以教师说教为主,学生被动听,课堂枯燥无味;在教育的手段上,没有与时俱进,缺乏现代教育手段,如影像视频、游戏、互动活动、参观等,导致大学生对励志教育失去兴趣,认识不深,甚至反感。

5.励志教育计划性、系统性不强

不少高校没有把励志教育课程设为特定课程,往往把其当作可有可无或纯粹列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因此,励志教育课程成为边缘化课程,缺少统一的要求和规划。此外,学校在研究经费和人员投入上不足,教师缺少励志教育的研究热情,励志教育水平难以提高。

三、大学生励志教育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大学生成才发展需要励志教育,坚持不断探讨励志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做到时代性、目的性、开创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增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信心和热情,才能保证励志教育取得应有成效。

1.励志教育要从传统的“书面”教育为主转为“事实”教育为主

传统的励志教育大多是教师讲故事、说例子,这些案例大多是书本上的,学生普遍感到这样的例子很抽象或距离自己很遥远。教师应该充分发掘身边的例子和事迹来鼓励学生,特别是要挖掘优秀校友资源和校外资源,有条件的可以请相关人物到校或带领学生到现场参观,现场感受英雄人物或先进事迹的魅力。近几年,笔者所在学校,开设“学业与人生”讲坛,先后举办了多期“与知名校友面对面”、“与优秀企业家面对面”大型访谈活动,使大学生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鼓励。

2.励志教育要从传统的“全红”教育为主转为“现实”教育为主

“又红又专”是过去我们经常提到的口号。在多元化社会的今天,大学生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发展,价值观念也有了一些变化。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又红又专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毕竟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感悟有时代的特点。只能说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是我们的最高理想目标,但在这目标一时难以实现的情况下,高校的教育工作应该立足现实,首先培养是社会上合格的公民,告知学生要学会承担责任和义务,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励志教育应着眼于现实,首先要激励学生学有所成,有生存的本领和工作技巧,能立足于社会,使学生感觉到这目标并不是遥不可及,很现实。

3.励志教育要从传统的“霸道”教育为主转为“王道”教育为主

传统的励志教育是“教师讲,学生听”,一些教师习惯上把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强加于人,过度强调教师的权威,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绝对听从,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霸道”。实际上励志教育是意识形态的教育,只有学生充分感悟,才会有激励效果。教师只有转变讲授方式,讲“王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用民主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接受积极的观念,只有以理服人,教育的效果才会更好。

4.励志教育要从传统的“主讲教师单一化”转为“主讲教师角色多样化”

校内教师是励志教育的主力军,但是,不能成为唯一的主角。要千方百计物色校外各种教师资源,包括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政府官员、知名人士和杰出校友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外教师对学生而言更具有新鲜感、亲和力和感召力,他们的事例更贴近社会。

5.通过创业活动进行励志教育

当前全国高校都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创业活动能发挥学生的吃苦精神、团队精神和磨砺他们的意志。通过举办创业设计大赛,开展创业活动,创办校内外创业园,孵化出一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校园企业,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特别是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将会成为在校学生的榜样,会激励其他同学奋发向上,立志成才,增强事业心和社会责任心。

6.大学生励志教育活动要做到“三全”

励志教育活动要结合学校特点和大学生的特点来开展,要做到“三全”。一是全员参与,即全体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每一位老师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同时,要进行励志教育;二是全过程教育,即从入学开始就科学有序、合理安排励志教育,融会贯通于入学教育、专业教育、课程教育、就业教育等过程。三是全方位教育,励志教育并不是局限于思想意识形态的狭义教育,还应包括通识教育、技能教育、心理教育、受挫教育等。

中学生励志教育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高校励志生 成才教育 环境问题

党的十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高校受资助群体的成才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只是资助工作的基础,保证所有学生平等接受教育,不被歧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才是资助工作的深层目的和最终诉求。

一、高校励志生的内涵

随着国家资助政策和体系越来越完善,高校贫困生获得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但是,与之相反的是,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却比较淡薄,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贫困生”这一称谓含有的歧视性。因此,本文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想为“贫困生”正名,贫困只是其自然属性,而考上大学的寒门学子本身的励志行为几乎没有被体现。高校励志生,也就是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即“贫困生”的更为人性化和中性化的称呼。

要明确励志生的内涵,必须先了解励志生和贫困生的区别。贫困学生是指接受财物帮助的学生,从专业术语角度看贫困生与励志生的区别在于励志生的涵盖范围大,贫困生的涵盖范围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贫困生包含在励志生中;从人文角度看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励志生更具有人性化与客观性,而贫困生带有歧视性。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励志生是指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缺陷,通过自身的刻苦学习、勤劳俭朴和独立自强,借由社会、学校、家庭等予以物质和精神帮助的学生,是对现有“贫困生”更人性化、更公平、更科学的称呼。

二、高校励志生成才的环境分析

作为外在条件,外部环境对于人才的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特别是高校中的励志生,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外部环境对他们的发展、成才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高校励志生的成才教育环境进行分析,以有效地指导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影响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环境包括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故本文在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宏观社会环境分析

高校励志生成才的实质是人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必须依赖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同步推进。社会发展是前提和保障,当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协调发展时,高校励志生的成才得以顺利推进,而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或失衡都将使高校励志生成才遭遇困境。

1.经济环境对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影响

从宏观上,经济环境对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生产力水平实现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力首先表现为物质水平能否提供满足高校励志生成长的基本要求。励志生给人们的印象一般就是家庭条件困难,在学校基本的衣食问题得不到解决。基本物质资料的匮乏无疑削弱了高校励志生成才的物质基础,并进一步影响他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给那些励志生加大经济困难压力。

2.政治环境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影响

政治环境从宏观上表现为通过社会政治设施、政治制度、政治观念等作用于高校励志生。

3.文化环境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影响

所谓社会文化环境,这里主要侧重于由观念形态的文化构成的影响个体成长的外部因素的总和,它运用特定的价值体系影响高校励志生的价值观念、心理和行为规范,为高校励志生成才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积极的精神“濡化”。而文化环境中的不同价值观的冲突、文化资本传递的不对等等消极因素使高校励志生在成才过程中遭遇“心灵贫困”。这就扩大了其成才教育的范围,从单纯的文化教育到不可或缺的心理辅导。

(二)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中的校园环境分析

校@环境是高校励志生成长的正式场所,它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高校励志生施加影响,同时架起了政府、社会与高校励志生之间的桥梁。如果说社会环境优化旨在为高校励志生成才提供良好的宏观支持体系,学校环境优化则旨在为高校励志生成才提供支持体系,它们共同构成了高校励志生成才的“希望工程”。

1.优化校园资助体系与制度

高校助学体系是高校励志生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政府为主导,整合个人和社会的救助体系,是为高校励志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保证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首先,创新奖学金评定制度。学校应在公平、公开基础之上,把奖学金向高校励志生倾斜。例如从支持和保护高校励志生的角度,设立励志生奖学金项目或励志生资助专项基金,在励志生范围之内进行考核评定,且适当提高奖学金金额。

其次,引导高校励志生把勤工助学与成才、社会支持与社会回报相结合。建立勤工助学的管理机构,对勤工助学实行规范化管理。一是专门建立励志生档案,对励志生的特长、专业、技能、求职意向等相关资料存档备案,为他们推荐合适的岗位;二是对勤工助学的岗位范围、上岗培训、时间需求、审批程序等进行统一管理,既有效保障高校励志生的合法权利,又能使勤工助学工作规范化,在高校励志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形成良好信誉。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对于励志生除了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和经济支持外,还应着重将助困与育人相结合,注重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力量,物质扶贫解一时之困,精神“扶志”才能解一生之困。

首先,在全体学生中实施学风教育,把学生的关注重心从“享受”、“时尚”等不良倾向转移到学业上,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如学科竞赛、学习经验交流、科技创新等,通过学风建设带动班风和校风,由内向外地为高校贫困生成长营造立志成才的学习氛围。

其次,以柔性管理为载体,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励志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组成部分,具有大学生的一般特征,同时特殊的生活体验形成他们的个性特点,更多地比常人看重人性中的自尊。如果忽视高校励志生的这种特殊性,学校、师生的善意帮助将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并保护高校励志生的隐私权,高校励志生的资助方式应采取隐性化的途径,在为高校励志生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之时,减少他们因被贴上“贫困”标签而形成的“被施舍”心理。

3.健全社团组织和心理干预

学校应鼓励高校励志生积极参加社团组织,使他们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绪体验和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可以引导高校励志生成立一些社团组织。在这些社团中,他们因共同的生活体验容易产生共鸣和认同感,从而形成特殊的群体,有利于他们在相互交流和鼓励中释放心理压力,而集体归宿感可以缓解他们自卑、孤独等负性体验。

学校尤其是教育者应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救助,预防他们因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由于高校励志生强烈的敏感和自尊心,首要前提是教育者必须充分体现出真诚和平等,才能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其次,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调适能力,激发他们在逆境中成才的勇气和信心;最后,在教育方式上,报告会、座谈会、榜样教育等方式较为有效,既能减少高校励志生的自卑感,又能激发他们立志成才的信心。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组织专业教师对高校励志生进行心理咨询。

(三)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微观人际关系环境分析

校园人际环境与一般社会人际环境和自然环境相比,自身有着特殊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微观人际环境对励志生成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宿舍人际关系、知识、能力和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

1.高校励志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提升

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对加强校园人际环境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学生的任课教师,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工作作风,对励志生的心理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高校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和文化水平,帮助高校受资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和远大理想,不再局限于自身利益而无视他人的利益。

2.对高校励志生宿舍环境的提升

首先,加强以宿舍美化为手段,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氛围。

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健康有益的思想教育活动、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之中,帮助同学确立正确的政治信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良好的精神L貌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合格人才。树立典型,建立自我激励机制。

3.高校励志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提升

大学生是校园人际环境优化的最终主体和实践者,校园人际环境的优化最终还要靠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努力丰富自身的人际关系,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丰富自身的人际关系是提高人际环境质量、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的重要途径。

社会经济环境一方面为学校物质环境建设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制约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社会政治环境为校园各项制度的形成提供保障和参考;而文化环境对校园主流文化氛围和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场所,除了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作出贡献外,校园内形成的各种思想、文化氛围同时也会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为社会文化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胡凤琴.高校贫困生成才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1,(17).

中学生励志教育范文第15篇

一、构建特色文化,引领学校办学

河沙小学历来重视对学生心志的培养,“励志・立人”特色文化的定位,既符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又综合考虑了学校生源的特殊性,符合学校校情。在“励志・立人”特色文化的引领下,学校以“励志笃学,厚德立人”为办学理念,为学校办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1.特色定位的背景

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河沙小学特色定位的大背景。培养个性鲜明、素质全面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唯有真正的强者才能经得起社会风雨的洗礼。且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小学教育是学生求学的起步阶段,在此时期培养学生远大的志向,才能使其不管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能立志于学,成志于行。

河沙小学自身生源情况是学校特色定位的另一个背景因素。我校经过调研分析后发现,我校学生总体上乖巧、听话、动手能力较强,但学生在理想志气、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感恩等方面相对薄弱。基于此,我校提出打造“励志・立人”特色文化,希望在特色文化的熏陶下,使学生能够树大志、立厚德,茁壮成长。

2.特色文化的内涵

俗话说:“志向是天才的幼苗。”“励志”即激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达到立成学之志、立成长之志、立成才之志的目的;“立人”就是让师生学会立身、做人,尤其是要做感恩之人。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意指自己对人有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由此可见,“立人”这一特色文化内涵,重在德育,只有学生立身做人,才能推己及人,造福社会。

在践行“励志・立人”特色办学的过程中,河沙小学通过体育运动、艺术教育、科技教育三大特色项目等,锻炼学生的意志,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与志气,使“励志・立人”这一特色文化的内容更为丰富,育人目标更趋清晰。

3.办学理念的含义

“励志・立人”特色文化的实施需要一双能统领全局的“眼睛”,这双“眼睛”即核心办学理念。河沙小学的办学理念是“励志笃学,厚德立人”,“励志”“厚德”是教育途径和手段,“笃学”“立人”是教育目标。

“笃学”语出《论语・泰伯》:“笃学尚行,止于至善”,即专心好学的意思,而“厚德”即深厚的恩德,出自《淮南子・论训》的“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河沙小学以“励志笃学,厚德立人”激励师生的理想和志气,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培养志向远大、专心好学、懂得感恩、德性高尚的教师和学生。

二、推进特色建设,实践特色文化理念

1.建设“励志校园”,以景感染师生

“励志、感恩”是河沙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基于“励志・立人”的特色文化,我校以砖红色教学建筑为主色调,上面写有学校励志的校训和三风,充盈着阳光与活力。正对着篮球场的办学楼上悬挂着我校的办学理念,使学生在享受阳光体育之时亦能感受到学校的育人氛围。

走在校园里,一排排绿树环绕着篮球场和足球场。操场一角的老树下安放了乒乓球桌,供学生学习之余休闲娱乐。伴着朝霞或夕阳,不时可见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身影,一切如画卷般和美。

2.打造“励志教师”,倡导德能兼备

为打造“励志・立人”的特色文化,我校致力于培养励志教师,在提高师德的前提下,加强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研训结合,使教师自身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强大的心志。

河沙小学通过集体教研和专业培训等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结合新课改的大环境,引进全新的教学思想,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观念;破除“一刀切”的教育观念,确立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构建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相统一、共同发展和差异发展相统一的科学教育过程。

此外,我校以“课题带动、骨干推动”为动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着力培养骨干教师群体,缩小教师之间的差距。目前,我校教师在科研上成果显著,已有“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品质培养的研究”“小学低年级以励志故事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如何在小学生中开展天文知识活动的探讨”“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等市、区级课题研究;我校参加“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深入探索项目”研究,成为荔湾区第三批“跨越式”课题实验学校。科研课题研究给学校、教师、课堂带来了变革,我们的教师在研耕中成长,在亲历实验的过程中实现励志“跨越梦”。

3.推行“感恩德育”,渗透育人目标

“感恩”是河沙小学“励志・立人”特色文化的育人目标之一。为此,我校将感恩渗透在各项德育主题活动中,该活动系统现已初具雏形。我校围绕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文明养成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生命健康教育五大重点,开展系列特色活动,帮助学生“立人”,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与感恩品质。

(1)通过教师节、建队日等重大节日,组织相应主题班队活动

如利用关爱老人社团组织主题活动;利用教师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节庆开展送温暖活动,在培养学生形成感恩品质的同时提升学校在河沙社区的办学声誉。

(2)2010年9月成立了河沙小学关爱老人社团,以开展德育特色活动

该社团成员由少先队大中队干部20人组成,社团围绕“关爱老人,爱满河沙”主题,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把河沙敬老院作为创建社区少先队“感恩教育”的特色阵地,深入开展学雷锋“五册”(敬老册、拥军册、手拉手册、助残册、绿化册)活动。

(3)组建家校联系网络,实施家校联动

我校把办好家长学校的工作纳入特色教育工作的整体计划中,并组织学生、家长、教师参与感恩现场活动;观看孝亲励志电影;利用各大节日进行感恩渗透,教会学生关注孝道,学会感恩。

4.构建特色教育体系,激发教育活力

河沙小学以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多年来不断推进励志课程建设,构建“励志・立人”教育体系,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1)“励志课堂”践行“六个优化”

课堂是我校实践“励志・立人”特色文化的主渠道。“励志课堂”的核心是积极导向,引导学生每天说好的、听好的、看好的、学好的,对任何事情都要从积极的方面去自主思考。为此,我校认真规划,调整学科课堂安排,充分发掘教育点,在各学科中渗透励志元素,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我校对“励志课堂”提出了“六个优化”。一是优化教学观念,面向全体,注重能力,发展个性,民主平等;二是优化教学目标,重视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优化教学过程,坚持精讲巧练,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重视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四是优化教学方法,加强教法研究,注重学法指导;五是优化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激趣,创设情景,挖掘潜能;六是优化教学评价,坚持动态地评价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会每个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学会与同学相处,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这些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穿插上述励志教育内容,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同时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学会调节自己的感情、情绪、思想和行为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校本课程开发“多元化”

在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上,我校通过科技特色项目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通过立足学校师生实际,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并在科学实践中立志为学,成就远大理想。河沙小学从地方特点、学校特色、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特色项目的开展为载体,构建校本活动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内容打破年级,横跨学科,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选择有趣、丰富,能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内容,通过感知、思考、实践、交流,从而达到获取知识、提高技能、锻炼身体、陶冶身心的目的。

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上,我校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坚持通过精品课程培养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心怀感恩之情。为此,学校编写荔湾文化精品课程“弘志・感恩”,通过励志、感恩故事,结合小学生的年级特点,通过榜样渗透和学习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感恩国家、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的淳朴感情,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并对社区产生辐射。通过这些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校本课程的灌溉,渗透“立人”理念,使学生爱家乡、爱生活,激励他们做文明“河沙人”。

5.大力发展三大特色项目

目前,在区教育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河沙小学体育、艺术、科技三大特色项目日趋成熟,成为打造特色学校的重要载体。我校的阳光体育活动使学生在运动中养成坚韧的心性;艺术教育则在音乐、舞蹈、美术、书法中渗透“励志・立人”提倡的感恩元素,使学生在端正审美之余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品质;科技教育让学生在科研求知中敢于探索,立志为学。

第一,在阳光体育方面,我校开展“阳光体育展演风采”系列活动,以踢跳类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踢毽子、“8”字跳绳、定点投篮、定点足球、30米对向接力等阳光体育竞赛,在比赛中坚韧心志。学生以“励志”之心积极拼搏,赛出自己的风格,欢笑声、加油声溢满校园。

第二,在艺术教育方面,我校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拥有一项艺术才能,并在艺术表演中渗透感恩教育。围绕“励志・立人”中与感恩有关的育人元素,我校教师在小品编剧中渗透感恩元素,如以“武松打假”为主题,让学生感受感恩和诚信教育。我们还在美术科中渗透感恩教育,如在书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翰墨飘香之中书写眼中的感恩世界。

第三,在科技教育方面,我校围绕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开展植物种植系列活动,组织认识分辨植物的课程;设置植物种植园地,营造学科学、重实践的浓厚氛围,使学生在科学探索中树立志向,从而成志于行。我们让学生动手感知科学,让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出研究报告,并进行科学的描述与交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