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

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

创新思维与技术

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程序设计;课程;教育技术;本科生;创新思维;研究;实践

一、引言

随着社会对新型复合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创新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先进的教育理念的代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1]所谓创新思维,从心理学的角度一般认为是一种高级的问题解决活动。这种问题解决的活动在学习者认知能力方面则更多地体现在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上。因此,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得各种思维技能,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普通高校师范类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新时期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的主力军,对于未来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升级肩负着重要的任务。何克抗认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应当定义为“借助技术的教育”。[2]显然,这一专业定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就更加明确:学生必须掌握优化的问题解决策略,具备创新思维。目前,在现有的教育技术本科生培养体系中,程序设计类课程在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灵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为程序设计本身就是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根据设计者构思搭建的逻辑来实现既定目标的思维过程,是一种问题求解过程。即人们通过使用问题领域知识来理解和定义问题,并凭借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去选择和使用适当的问题求解策略、技术和工具,将一个问题描述转换成问题解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算法的综合体现。如图1 所示。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克努特(D.E.Knuth)指出,“一个受过良好的计算机科学知识训练的人知道如何处理算法。算法知识是一种具有一般意义的智能工具,必定有助于对其他学科的理解,不论化学、语言学或者音乐。”[3]显然,对于教育技术学这一多学科交叉专业,引导学生学习算法并以此培养他们问题解决的创新思维是必要的。必须指出的是,在教育技术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是一门以ActionScript3.0 为主体内容,培养学生开发交互型教学软件的专业主干课。对于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作用。[4]笔者从事多年该课程的教学,也不断探索其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经验和实践模式。本文将基于此,对教育技术本科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做探讨。

二、培养创新思维的理论基础及要素分析

1.陈龙安的ATDE理论模型关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界有很多不同的理论视角。对于学科课堂教学角度的创新思维培养,陈龙安先生提出的ATDE理论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做出了更多详尽的阐述,对于教学中的实践也给出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台北实践大学教授陈龙安先生认为,所谓创造性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及经验的基础上,在宽松的环境下,通过创造性思维而产生“不同而更好的想法”的一种能力,可以透过教学加以提升与培养。[5]他认为创造性教学是教师在支持性的环境下,运用启发创造思考的“问(asking)、想(thinking)、做(doing)和评(evaluation)”四组教学策略增进学生创造性一种教学模式。简称ATDE,谐音“爱的”,所以又称为“爱的”教学模式。其基本内涵如下:问―――问题,教师设计或安排问题的情境,提出创造性问题,以供学生思考。当然,问也是双向的。即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或猜想;想―――思考,有效的思考决定于思而有所得。也就是学生自由联想,并给予学生思考的实践,以寻求创意;做―――活动,教师利用各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做中学,从实际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评―――评价,师生共同拟定评价标准,选取最适当的答案,使创造思考由萌芽进入实用的阶段。陈龙安先生从学校教育的实践出发,综合了多种创造性教育理论,所提出的ATDE模式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和实用性。尤其是他倡导要构建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通过问、想、做、评四个环节,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程序设计类课程中ATDE模型的教学要素分析结合对陈龙安先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型各要素内涵,我们对在教学实际中应用该模型的各部分要素作出进一步阐述。首先,“问”在ATDE模型中被安排在首位,究其本质,问题是给定信息与要实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它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导向,也是学习在认知层面的终极目标。问题是在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的引擎。一方面,由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仅需要向学生阐明必要的给定信息,问题结果的状态描述,而且还要明确在解决过程中种种需要解决的因素。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特别是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就是在激发学生开启创新的灵感;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则可以是个人的疑惑,也可以是对问题的进一步猜想;同时,学生也被鼓励向教师提出个人的疑问,这不仅期待教师给予解答,而且在全班也会引起思维共鸣。在师生问答互动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得到启迪。其次,在这个模型中,“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训练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助推器。在实际教学中初始阶段,教师通过安排合适的案例,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维空间,已经是对创新思维的引导。同时,在课程进行到后一阶段,教师又根据既有解决方案向学生再度提出尝试其他解决办法的教学要求,无疑对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一次强化。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既要充分体现教学主导性,又要把握好操作性的度的控制。对于教学中的结构不良的问题往往需要教师积极运用启发手段,及时给出必要的指导。而对于结构良好的问题,则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维空间。再次,虽然“问”和“想”是整个模型的前导,但“做”则是具体的落实和检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表现安排各种活动,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内容及时加以应用,寓教于乐。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分组,安排课内的“项目招标”,让提供最优解决方案的学生小组“中标”。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小组合作意识,而且在整个活动中更能激发他们启动“头脑风暴”,竞相提出优秀的问题解决方案。同时,学生也应积极参与,让他们对问题的整体构思与解决方案进行大胆尝试。树立不怕失败的信心和百折不挠的意志。通过不断地实践训练逐步形成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课堂实践环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努力让每位学生获得做中学的综合体验。最后,“评”作为该模型的最后一个要素,也是一般教学设计的末期工作,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不可忽视。在ATDE模型中,评价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操作,而是由学生积极参与的共同工作。师生双方对于学生完成的项目作品共同评价,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和培养。例如,让学生找出个人作品在整个设计中的思维过程和整个作品的设计缺陷。同时,组织其他同学提出更加优化的解决方案。当然,在这个环节,教师也可以积极发表意见,供学生参考。把“评”变成激发学生生成创新思维的转折点,促使他们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灵活转换。总之,ATDE中的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四要素中,“问”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催化剂,对随之展开的“想”起到了激励和引导的作用;而对于学生业已产生的好办法、新主意予以实施的,则体现在“做”的环节。这不仅为学生实施个人创新思维提供了实践平台,也同时获得了检验创新思维可行性、正确性和高效性的机会。一旦他们的创新思维获得实践肯定,将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好“评”,从而进一步得到强化。同时,这种强化也为后续的创新思维成长酝酿着新的力量。

三、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

根据我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2019 版人才培养方案,程序设计类课程主要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为代表。这两门课程对于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激发创新思维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ATDE创新思维培养模型,我们以开设近十年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为例。通过教学案例的方式予以论证。这门课程计划开设在第五学期,是个性教育模块中教学资源开发方向的重点课程。根据既定的教学大纲,本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教学系统设计思想与方法的基础上,熟练运用AS3.0 开发交互型教学软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具备独立设计、开发交互型教学软件的能力,而且还应初步具备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学科素养。本文列举两个整合ATDE创新教育思想的课程实例,用以简要说明ATDE的具体教学应用过程。案例一:图片浏览器[6]1 )问题简介:图片浏览器是常用的图片浏览工具,但是如何通过程序将其实现,对学生既有兴趣又有挑战。2 )问题分析:在教学中,我们已经给学生讲解过显示对象类(DisplayObject)对显示对象各种控制方法。但是,图片浏览器从程序实现的机理上则是对于不同层次显示对象的显示优先级别的控制。需要注意的是,显示对象类采用了一种层次化的结构,该结构更易于创建显示对象子类、方便深度管理。3 )ATDE创新训练:鉴于显示对象类的工作特点,本例中教师向学生提问本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即如何控制不同深度下子类对象的显示。这是ATDE模型中“问”的重要体现之一。除此之外,还要向学生提出如何处理显示对象和舞台(Stage)的关系。这两个问题是学生必须面对的,同时也是ATDE模型中执行“想”的重要环节,即通过何种方法可以解决各图层显示对象的优先级自由调用。当然,学生的思考并非是孤立的学习环节,而是与教师已经设定的教学活动共同展开的。学生按照分配好的学习小组,积极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为配合这种创新教学训练,教师在教学管理方面也给予学生较大力度的奖励性加分。这样可以较好地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思考中来。本例中,只有关联好“问”和“想”,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落实“做”。毕竟,将形成的思维落实到程序代码中才是关键。经过学生小组间展开的“头脑风暴”明确了通过语句实现各层次图片元件显示优先级的控制与调用;在随后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机房环境中,每人一机,独立构思,在前期一系列的创新思维训练后完成最终的程序设计。这让他们的效能感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提高,进一步增强了他们运用创新思维的意识。必须指出的,教师与各小组代表对给出的解决方案共同予以评价,并由教师做统一总结。这些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帮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例如,在教育游戏开发中,智力拼图、华容道等任务的实现都离不开对图形显示对象的运用。4 )案例小结:本案例在实施ATDE创新模型时,充分衔接了ATDE的四个要素,加强了各自之间的关联。学生的创新思维由“问”而起,由“想”而生,由“做”而验,由“评”而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这里要注意三方面内容:第一,推陈出新,即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实施各个教学环节的活动安排;第二,必要的宽容与鼓励,即教师要能在最大程度上接受学生为解决问题提出的各种思路。即便有些思路“不切实际”,也要给学生大胆思考的空间和自由。同时,要提供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第三,灵活掌握,即在问、想、做、评四个环节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具体的,可以“问-想-做-评”,亦可以“问-想-做-问-想-做”等。案例二:形状绘制的创新应用[7]在课程教学内容中,绘制形状是一个重要且颇有实践价值的知识模块。虽然在AS3.0 的语言体系中具备预定义功能模块函数,但是能够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也是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模块。1 )知识描述:在AS3.0 中,使用drawRect()方法可以绘制矩形,其语法结构表示为:drawRect(x:Number,y:Number,width:Number,height:Numer)2 )问题分析:实际上,drawRect()方法的功能就是绘制矩形,该模块在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和相关绘图软件中最为普遍。但是,现实世界中呈现矩形的事物却有很多。如何应用该方法实现程序效果,这对学生而言就是一个结构不良的问题,更适合为学生打开想象的空间。我们在教学中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展开联想,扩充他们的思维空间储备。3 )ATDE创新训练:与案例一的实践方法类似,这里如何应用drawRect()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我们在教学中设定了一个让他们感兴趣的案例―――绘制国际象棋棋盘。本例的国际象棋棋盘是由8 ×8 黑白相间的正方形格子组成,还要处理好黑色填充和每行(列)小正方形格子的绘制。这里,仍然需要学生遵循“问”和“想”的联动,即如何处理填充小方格的黑色填充以及小方格的绘制。学生通过回忆已经学过的beginFill()方法会比较轻松地完成黑色填充,但是对于小方格循环绘制,又该怎样处理?教师在课堂中再次发问,如何完成重复且有特定规律的任务的处理?学生经过讨论和思考,明确了使用循环控制语句是最佳选择。这样,在教师带有启发的引导教学中,学生很快确定了解决该问题的思维框架。而后,经过“做”与“评”的整合,学生互学互鉴,总结在实现最终效果后的心得与感受。不仅训练了个人的创新思维,而且还增进了同学间的合作意识。然而,在完成上述一系列教学安排之后,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如何绘制中国象棋的棋盘?(中国象棋的棋盘包含楚河汉界,而非连续的棋盘线条)这对于已经掌握使用drawRect()方法的学生再次提出挑战,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再次提出更高的要求。4 )案例小结:本案例的创新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通过引入易于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问题,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处于较高水平。而后,推波助澜,进一步引导他们开启创新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积极推进;学生紧密配合,大胆想象。最后,师生互动,再做设问。就此,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情志和创造水平推向更高的阶段。本例的教学节奏环环相扣,思维连绵不断。学生个人不但解决了教学问题,还获得了创新思维的再次训练。这也让他们通过本课学习再次体验开发创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

四、创新思维培养指导策略

参照给出的教学案例和分析,本文对基于程序设计类课程运用ATDE模型开展教育技术本科生创新思维培养提出相关的指导策略。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实施ATDE需要开展必要的热身、主题及结束三类活动。热身活动的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氛围更加轻松友好。主题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问、想、说、评四个部分。“问”就是要提出问题。教师充分运用提问的技巧,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问题可以分为“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两种,前者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后者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发散思维。对于“想”,教师要保持沉默,留给学生酝酿的时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自由想象。最后,“说”和“评”就是让学生运用个体或团队头脑风暴予以充分表达,并对他人的发言加以归纳整理,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案进行实际的操作。另一方面,ATDE创新模型要求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置疑设问,并给学生留出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此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应当“放”,即放开学生思考的桎梏,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同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建议。教师及时发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不仅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信心,让师生间有更多的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获取并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五、结束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是教育变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8]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对受教育人形成问题解决能力的系统工程,这就注定需要教育者更多的投入,更多的思考和更深的探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如加涅指出的,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生解决问题―――数学和物理问题、健康问题、社会问题以及个人适应性问题。反观我们的学校教育,不论开设多少课程,其最终的指向还是聚焦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多种手段解决问题。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作为专业内的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灵活解决问题的内容平台。本文总结基于这门课程对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培养的若干经验,以期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禾.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6):127-129.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慧南.算法设计与分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4]张鹏.课程资源视角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课程建设初探[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9,29(02):63-66.

[5]孙汉银.创造性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 项目思维 管理范式 技术创新 项目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140-01

管理范式现状

从2011年起,诸多企业受国内外大经济环境的影响陷入了困境。进入2012年后,中国经济仍在继续筑底。2013年4月间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会,就明确围绕着“革新”、“责任”和“合作”三个关键词,其内容涵盖对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发展路线的反思、改革、转型和创新,这表明企业的活力越来越成为诸多企业管理者思考的中心议题。

解决企业的活力,一方面要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另一方面企业则必须大力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发动机,提供着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互关系在于 —— 前者领跑后者,后者对前者进行全方位的支撑,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使管理范式从生产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

当前国内大多数企业仍属生产密集型企业,依照生产型管理范式运作,其生产效率低、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以及内部管理不善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市场经济不断迈进,企业管理行为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但从根本上仍未摆脱生产型管理范式的框架。

比如,一些企业单方面强调营销管理的作用,但应该看到,如果产品的质量、功能没有进一步提高,仅靠营销是不能解决企业面临的根本问题。还有一些企业以引进外资方式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但事实已证明,对许多外资方而言,所合资的企业更多只是一个加工车间,或者打开中国市场的一块跳板而已,外资方在合资企业外独资设立同类公司,打开自己市场的做法屡见不鲜。

与生产型管理范式不同,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的企业运作极大地增加了技术、信息等资源的投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努力通过技术创新获得专利,并树立品牌效应,从而打开企业发展的新途径。

所以,管理范式的转变才是根本点。

向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转变

由互联网拉动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对世界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经济体系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产品的寿命周期正在不断地被缩短。

在一种开放的经济体系内,所有企业必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而只有技术创新,可使企业取得一种属于自己的无形资产,一种他人难以模仿的资产,技术创新是响应当今经济体系的唯一手段。

技术创新管理范式的核心内容如下:

首先,产量多少不再被看作是评价企业经营好坏的关键,而产品及工艺的创新程度体现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发部门成为企业的核心部门。当自身产能不足时,通过外包生产来弥补,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解决方法。

其次,企业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在于将市场与技术持续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单纯的完成产量,简单说来,就是不断挖掘市场需求,持续开发潜在的市场,用技术将潜在需求转化为可消费的商品。

再次,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将只是技术创新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企业需依靠自身努力,创造出拥有自身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最后,技术创新的管理是系统管理,需建立现应的制度创新来配套及支持,提高创新效率。

总的说来,要进行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转变,企业管理者要树立“企业是一个为社会提供附加值的组织”的核心观念,技术创新则是提供这种附加值的最重要手段,与此同时,要把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统一到技术创新上来,用其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特征

“创新”一词最早出自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 A. Joseph Alois Schumpeter)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一书,用以表示“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导入生产体系”。“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应用新型材料,实现生产的新组织模式等,由此演绎出来的“技术创新”,则是指将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引入市场。

技术创新的本质是将科学技术应用于产品、工艺及其他商业用途,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如,福特公司将流水线作业、传送带以及零部件的可交换性等科学技术组合起来,创新出汽车生产的新方式 —— 汽车生产的流水线装配作业,用技术方法解决了一个用可靠的质量、最低的成本来生产大规模产品的经济问题。当汽车被大规模生产出来后,人们生活方式得到了根本改变。

科学技术发明只是一个新观念、新设想,只有将发明引进工业生产体系之中,发明才能转化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具有下列特征:

(1)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由于知识复制要比知识创造容易得多,所以创新者难以获取从创新活动所产生的全部收益。

(2)创新的不确定性。与成熟产品的生产相比,技术创新不确定性要高得多,一种新方案往往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及探索才能成功。比如,一个新药的研发通常需10年以上的时间,在这样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市场会有很大的变化,新药面临着一研发成功就被市场淘汰的可能性。

(3)创新的市场性。技术创新活动必须围绕着市场目标进行,纯粹的技术突破而没有市场价值的技术并不属于创新。比如,航天技术至今仍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但是,当某天人类可以向地球外的适住星球移民时,航天技术就有了市场目标,就转化为技术创新。

(4)创新的系统性。系统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创新要求企业内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如研发部门与生产、销售部门的配合;二是指创新的实现需依赖外部环境的密切配合,这包括经济、政治以及与创新相关的其他产业的技术水平等。

技术创新与项目思维

项目是组织进行的一个临时性活动,在一段事先确认的时间内,运用事先决定的资源,产出一个独特且事先定义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项目管理是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把项目管理的思路推广到企业管理中,这就是项目思维。

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是临时性的任务,也是一次性的任务,由此可见,技术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项目过程。

技术创新型企业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项目的运作来对企业活动升级换代,动态应对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

企业内的日常经营活动,传统上是由若干职能部门加上一系列生产部门来完成的,职能部门通过固定的流程设定来控制生产部门的生产,而生产部门通过执行流程来完成企业活动。对于以重复性劳动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型管理范式的企业运作,这能起到有效的管理作用,但对于大量以非重复性劳动(创新为核心)的企业运作,显然已不适合。

既然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项目过程,那么项目管理的思维就可以助推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的企业运作。

项目思维对于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的价值在于:

(1)目标是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概念,项目从头到尾都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目标是项目前行的驱动器。

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目标是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简化或摒弃与目标无关的企业管理流程,且根据目标来排列管理事务的优先级顺序,就能保证在关键事务上的高效;与此同时,根据目标设置,可以不断改进企业自身的效能,使企业更能符合新产品和新服务的经营活动。

(2)技术创新型企业的计划管理与生产型管理范式企业是完全不同的,计划的控制和调整占据了核心地位。

项目管理中需制定详细的子目标和里程碑来保证进度的实现。若目标中没有里程碑和检查点,计划执行中的状态和偏差将无法把控,当然也无法通过PDCA流程去调整和改进计划。

上述的理念对于技术创新型企业的计划管理是适合的,因为技术创新的成果是在过程中逐步明确的。里程碑的树立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的雕琢,技术创新的过程就是阶段式(里程碑)的更新换代的过程,每一阶段的优化,可使得技术创新的成果更符合市场需求。

一个细化的技术创新过程计划,以及计划的动态适时调整,对于技术创新型管理都是非常必须的。

(3)在项目管理中,有项目就有项目经理,这就解决了生产型管理范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管理人员能上不能下的难题;与此同时,在项目管理机制下,管理人员责任感被强调且定位在核心,这对于企业执行力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依照项目思维,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管理人员可根据组织环境及团队人员特点,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及工具,从技术、风险、范围、进度、成本和质量等方面综合思考问题,这将极大地提高企业中层的管理能力。

(4)在项目管理中,管理效率的提升取决于资源整合的成功度。技术创新型企业以基于项目思维的方式整合内外部资源,可使各部门间的协调及信息传递的效率大为提升。

生产型管理范式企业的信息传递基本上是上传下达,而横向及交互的信息很少。技术创新型企业因其性质,大量信息不仅从上往下,而且从下往上、横向、交互的信息也是大量的,这就需要树立项目管理中的观念 —— 把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力,且进行系统管理,从而充分发挥信息的巨大作用。

(5)运用项目管理中的目标驱动观念可使得企业员工充满主动工作的激情,有目标驱动意识的员工会很清楚工作计划和目标,而工作则完全围绕目标而展开,且随时去检查执行和计划的偏差,查询问题的根源,不断的改进提高自我的工作效能。

(6)房地产企业及建筑施工企业是典型的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它们的企业宣传以项目为主,与其他行业一成不变的产品广告相比,该类企业广告总能让人耳目一新,其关键在于不断建成的新项目。

虽然其它行业由于产品限制,不可能经常以新产品来宣传,但是技术创新项目是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的。

不断的技术创新,使得技术创新型企业有可以展现的历史,比如微软、苹果等公司的历史回顾,特别让大众感受到企业对于人类历史的使命感。把技术创新内容充实到公司产品的宣传中,一个蓬勃发展的现代企业形象就会给大众中留下深刻印象。

将项目思维用之于企业,特别是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的企业运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企业的组织

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最具代表性的是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两种。

生产型管理范式企业多采用直线职能制,直线职能制又称为U型企业结构,权力集中于高层。企业按照功能划分为若干职能部门,每一个部门是一个垂直管理系统,每个部门或系统由企业最高层直接进行管理。该组织结构有利于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投到最有效的项目上去。

本世纪二十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针对企业实行多样化经营所带来的复杂管理,提出M型企业结构(事业部制),其发明者是管理学家斯隆(Alfred P. Sloan,JR)。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920年的危机中,因这套新型的组织结构而起死回生。

事业部制(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M型企业结构),即按产品、市场、区域和用户等要素划分,在集中决策的基础上实现分权经营的一种组织形态。

从上可以看出,M型企业结构与项目管理密切关联,事实上,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都建立了类似的组织框架,其结构中把“事业部”改称为“项目公司”。

在M型企业结构下,各个部门的创新、管理、生产的费用都可单独核算,这改善了创新的组织和激励方式,除此以外,企业在具备了灵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保证了在部门协调、重大创新战略等方面的优势。

比如,某电信公司把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分成两个事业部,移动电话的前景美好,但固定电话却被认为是走下坡路的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固定电话的增值服务因其价格相对移动电话低廉而大受欢迎,稳固了市场份额。如果将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放在一个事业部,则固定电话的发展势必会受限及边缘化。

综上所述,事业部制发挥出较直线职能制更大的创新潜力,更能适应了现代市场的剧烈竞争,完全适用于技术创新型企业。

技术创新项目构成了事业部的基石,实现了层级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而事业部则定位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具有利润分配和投资决策上的很大的自由性,两者的结合对于技术创新型企业的运作非常有效。

对于不断动态发展,持续创新出新产品及新服务的技术创新型企业,由于采用了M型企业结构,既保证了有负责战略决策的集团公司,又保证了具有事业部性质的子公司,企业因产品升级换代而产生的管理成本大为减少。

结语:企业的核心能力

在当今市场上,企业的竞争力变化相当快,无论是世界500强企业还是国内500家最大企业,十年前的排序与十年后比较,会完全不同,要保证企业的核心能力,笔者以为:

(1)通过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持续创新,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价值和体验,保持市场的新鲜度。

(2)通过对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为市场提供多样性选择,力争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

(3)运用项目管理思维去打造技术创新型企业,灵活应对信息时代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

技术创新型企业拥有更宽广的未来。

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机技术;培训思维;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S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6)02-0060-01

“富民”政策一直作为我国政府以及党的重要的工作方向,而作为一个“迟发展”国家,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也未赶上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水平,而就农业方面来讲,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农业的增产及投入使用已不能满足我国当前工业化水平快速发展的“后备需要”。加强农机技术的培训即为政府及相关工作部门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农民输送相关农业机械的技术使用方式及应用理念。农机技术的推广可以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的素质,增加机械化的使用,加快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科学、稳定的发展,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促进民生的发展[1]。然而纵观现在农机技术的培训,培训内容单一、培训板块之间衔接疏松、培训师资薄弱等多方面的不足阻碍了农机技术的推广,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后,阻碍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所以农机技术培训思维的创新与发展非常重要,下面笔者从具体的方面对此问题作出简要的论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建议。

1农机技术培训内容的创新与发展

农机技术的培训是向农业工作人员及农民传授一些现代农业机械的使用及新型农具的使用知识,从而间接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但是,当前农机技术的培训内容还是大部分停留在落后的、过去的农机技术的使用方法上,农民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多年的见闻已经对这些旧的农机技术的使用方法烂熟于心,而相关的工作部门仍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仍然死板教条的向农民传授过时的内容,长此下去会导致农民失去积极性,失去对学习先进农机技术的进取心。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更是农机技术使用的主体。在加强对农民培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农机技术使用方法的更新,对农机技术使用的方法进行创新,发挥“1加1大于2”的效应。但是相关的工作人员也应注意到一个现象,如果只想用培训理念、方法、内容的创新来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还应注重农业生产工具与时俱进,力争做到农业生产工具的更新使用与农机技术培训内容更新的一体化发展,真正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从理念与使用工具上促进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机技术培训机构的创新与发展

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而言,农机技术培训机构主要包括小型班级及县一级的农机培训学校。这些培训学校大多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承包开展的,由于资金及体制等多方面的限制,导致自身条件的欠缺,在农机技术承载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均存在不足。长此以往,造成了人员、资金的浪费,这一现象同上文所提到的现象一样导致农机技术使用的落后,将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农机技术的培训不能再单纯的依靠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组织开展,而应该积极创新,利用现行市场经济发展大势这一有利条件,让农机企业与有关部门进行合作,开展公私合营的农机技术培训活动。而且,这些工作在开展时,不能盲目的进行,应根据各个农村具体的农业状况等具体情况举行相关的培训活动,根据农民的意愿建立相关的农业现代化机械使用的组织及培训载体。此外,在创新农机技术培训载体的同时,还应注重农机技术培训手段的创新与发展。力争做到创新载体与输送手段的一体化发展,从整体上促进农机技术培训思维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

3农机技术培训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农机技术要想真正落实到农民的农业生产中,必须通过农机技术培训手段的传输,而在农机技术培训手段的传输中,成功的传输必须拥有成熟的传输方式,所以农机技术培训方式的创新对农机技术的应用有重要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法有利于激发培训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效果,然而现行的农机技术培训的方法大都是为了产出短时间的效果的紧急强化法,未能做到长远的学习应用,在这一阶段的农业生产过后,就会抛弃此前学过的内容不再强化学习,从而能造成资金、人员的浪费,并不利于长远发展[2]。针对上一现象,笔者认为加强农机技术的使用,提高农业生产,相关部门在组织技术培训的同时还应该做好后期的技术发展的跟踪强化,大力培训专业人士进行“手把手”的田间实时教学,促进农机技术使用率的提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机技术培训需要在培训内容、培训机构与培训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与发展,从整体上保证培训的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做量化分析,量化投入产出效应。整体协调创新发展促进农机技术的推广使用,提高农业现代机械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大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井林.对农机培训的几点想法[J].农机科技推广,2009,(2):16.

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第4篇

信息技术数的认识创新思维数是数学的基础,数学教学始于认识数,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要想建成数学这座高楼,那么必须做好识数的基础。因此,在小学的基础教学中,数的认识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识数兴趣,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新颖的教学手段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信息技术在诸多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运,而目前已经作为新的教学手段在小学教学中开始应运,并且逐渐开始普及,那么如何结合信息技术来培养小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兴趣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一、小学数的概念

数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小学阶段的识数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整数的认识,包含负整数、零和正整数,首先是正整数和零的认识阶段主要集中在小学一年级,而且是以100以内的正整数为主,这一阶段不仅要培养小学生能够连贯的识数和数数,同时还是学习简单的基础运算的关键时期。因此,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基础也是关键,负整数的认识和学习主要集中在小学的高年级,多数学校是在五、六年级才开始小学负数的学习,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正数基础扎实,负数的学习较为简单;二是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小学阶段对分数和小数的认识多集中在正数,而且小数和分数认识和学习的阶段主要集中在小学三、四年级,小数和分数对于小学生而言属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运用适当的、新颖的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小学生加强对分数和小数的理解和认识。

二、小学阶段数的认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低年级小学生在整数认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多数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识数思维,也没有构建出基础的数学模型,多数学生背数依靠的是惯性而不是逻辑思维,因此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到两位数的末端就会出现接不上等现象,诸如三十九之后会跳跃到六十,或者出现思维混乱、数连不上的现象,诸如,29、38、41这样跳跃式的数数,或者需要考虑很长时间才能说出数。二是在学生在遇到5位以及以上的数时,往往很难快速准确的读出数,有的学生需要长久的考虑,反复地琢磨才能正确地读出数,有的学生则在面对多位数的时候毫无逻辑思维,处于一片混沌的状态,根本谈不上读数。三是在认识小数和分数方面存在认识障碍,多数学生对小数和分数的认识是停留在表面的,往往很难理深刻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概念,靠死记硬背来认识,因此在基础的分数和小数计算上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这种机械的认识,无法为数学的基础运算奠定好基础。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数的认识的培养

1.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有学者做了研究,认为“数感”同“语感”以及“方向感”等词相似,不仅代表着一种能力,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敏感性,众所周知,多数学生学习英语是靠“语感”来培养学习能力,那么在数的认识过程中,“数感”同样发挥着提升学习能力和认识能力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够提升学生对数的认识。培养数感的方法是多样的诸如与亲身经历的结合、参与实践活动、加强交流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数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以班级学生集体亲身经历的事件为题材制定出动画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动画视频,来让小学生意识到画面中出现的与数相关的概念,诸如出现过几个人、背景图画中类似的物体有几个,类似图画出现的次数等,来培养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数数的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数感”。

2.利用多媒体的形象化,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

小数和分数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仅能采用部分道具来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但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更加生动化、形象化的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在讲授分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画面播放一个圆的切割过程,一分为二则为二分之一,这样形象的画面能够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的认识。尤其在分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不断的利用各种手段运用媒介让学生对分数有深刻的理解,才能避免在今后的运算中出现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对分数认识停留在表面和缺乏逻辑思维的问题。

3.利用多媒体环境,培养学生认识数的兴趣

小学生往往会对信息技术下的新鲜事物感兴趣,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来培养学生认识数的兴趣,比如小学生往往会对“超级玛丽”等这种简单的游戏感兴趣,那么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播放“超级玛丽”的背景,然后设置成识数过关的游戏,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利用网络帮助小学生识数,而且还可以设置成比赛的模式,过关识数中通关最多的可以多玩一局,这样既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力,只有在对比中才能取得进步,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小测试,根据学生对数的认识的程度不同,分成多个等级,然后便于老师针对每个层次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针对每一阶层的学生逐一辅导,既提高学生认识数的能力又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老师还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将个人爱好与数的认识有效结合起来。

四、结论和建议

1.结论

数学教学的基础从数开始,认识数对于打好数学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实践活动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来培养对数的认识,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通过培养数感、形象化的展现以及动画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认识数的兴趣,从而提高识数能力,并且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体验和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解决绝大多数学生识数的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学生识数以及数学的兴趣,有效地缓减教师的教学压力。

2.建议

首先,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在认识数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再利用信息技术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率;其次,利用信息技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案例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和小学生息息相关的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做好课前的前导,提升学生对认识数的兴趣;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依赖多媒体,应该做到讲授、讨论、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学生认识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苏双群.小学数概念教学浅议[J].周学刊,2013,(35):163.

[2]江萍.彰显“数”的教学魅力――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教师,2014,(07):73-76.

[3]彭秋蝉.数形结合在数学课中的应用――“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有感[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3):103-104.

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第5篇

数据库备份恢复的六大需求

我们不妨试着从数据库管理人员的需求角度入手,探讨一下什么样的备份解决方案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

1. 备份操作不能影响数据库主机的日常运行。

2. 数据恢复时间更短,数据损失(RPO)更少。

3. 系统可用性更高,业务中断后的恢复时间(RTO)不能太久。

4. 备份的数据可以随时验证,恢复的数据保证正确无误。

5. 本地备份还不够,希望将对数据的保护延伸到远程。

6. 操作程序越简单越好,手动操作越少越好。

过去,在传统备份架构下,若想同时满足上述六项需求,至少要采用下列几种解决方案:搭建以存储区域网络(SAN)为基础的LAN-free、Server-less Backup,降低备份操作对日常运行的冲击;部署Disk-to-Disk-to-Tape(D2D2T)的阶梯式存储或使用虚拟磁带库(Virtual Tape Library),以此缩短备份/恢复时间;搭建高可用性(HA)或集群(Cluster)环境,确保数据库服务不中断;采用异地容灾方案,将数据存储在远程的灾备站点。试想一下,采用这些方案一共要花多少钱?

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 科学技术 技术创新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B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56-02

一、引 言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使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与发展,就需要人不断地创新;在现代,创新成为了社会的典型的必须性的活动。一种创新活动要取得成功,就离不开人的思维的突破。技术创新作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脱离不了人的思维。从本质上看,技术创新是思维创新活动过程,它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产生过程与物质产品生产过程的内在统一,是创新观念具体物化的过程。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都具有不同的思维特征,没有思维的创新突破就不会有创新演进,可以讲技术创新过程就是人类思维的整合和创造过程。[1]所以,只有把技术创新与创造性思维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才能产生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创新成果。事实上,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去研究技术创新,无论对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还是进行技术创新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创造性思维理论的论述开始入手,引出技术创新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用具体的案例说明创造性思维方法如何在技术创新中得以运用。

二、创造性思维的理论概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作为生产力的内涵性因素已经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了。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有的现象,与人的思维发展密切相关,它以知识、经验技巧等形式存在发展着,其中人类的思维对它起了重要的作用,是思维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创新观念的具体物化的过程,更离不开思维对其的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思维的角度去探究。我们人类大脑产生出来的思维可以认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作为人脑的机能,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新颖的思维形式,它重新组织已有的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2]同时,它在认识新事物和解决新问题时,自己独立地创造出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概念,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创造性思维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典型特征,[3]创新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创新主体运用自身的创造性的思维必须独自开辟出一条道路,创造出新概念、新方法;创造性思维必须去开拓人类尚未认识和开发的领域才算是真正的进行创造。创造性思维方法以想象、直觉和灵感为主要形式,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方法,也是特殊的思维方法,以特有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思考。想像是在联想的基础上加工原有意象创造出新意象的思维活动,具有很大的幻想成分,常常成为科学技术的先导和先驱。[4]而直觉不受固定习惯和规则所限制,直接领悟到事物的本质,人的一种奇妙的心理活动。灵感作为更特殊的思维方式,是人的大脑对问题长期思考的集中突破,达到豁然开朗的状态。它们作为创造性思维,在技术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技术创新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技术创新成功与否跟人的思维密切相关。人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技术创新能否产生成果。技术创新活动,实质上就是创造性思维与方法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应用。有人认为技术创新过程不仅包含了物化的成果创新,它更是人类智力和创造性思维成果的体现过程,是不同阶段主要创新主体对客观世界思考的结果。[1]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说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在创新实践过程中思路正确和方法得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和令人满意的效果,否则可能得出较坏的结果,可见思维在技术创新实践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往往根据不同的创新对象,运用针对性很强的思维方法去探索和研究。同时,创新主体还根据创新客体的特点,运用不同的创新思维方法,使创新的成功概率大大提高。

技术创新作为人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外在体现,必然也会推动人的思维的变革与进步。技术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工具或手段,改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式,大大开阔了人的视野,使创新主体的思维形式发生了变化。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受技术创新作用的影响。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促进了主体的创造力的开发,最终产生人的创造性思维并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同时,由于技术创新创造了不同的工具和手段,扩大了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区域。在思维变革与对象区域扩大的共同作用下,创新主体的思维模式发生了变化,推动了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技术创新与创造性思维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技术创新推动了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发挥,从而促进了技术创新自身不断取得成功,使技术不断的进步,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创造性思维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技术创新从经济管理学角度来看,是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5]在这里,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起点在于技术的新构想,没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技术创新也难以实现。而新思维与新观念的实现,需要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思维。可见,创造性思维在技术创新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非传统的思考模式,追求独创性、新颖性。技术创新来源于人的新构想,而由创造性思维所产生的独创性与新颖性的思想观念,正是技术创新新构想的来源,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创造性思维超越了普通的思维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那么就有可能产生新思想、新方法,而正是创造性思维所产生的

新思想和新方法,才有了进行技术创新的需要。同时,创造性思维为技术创新的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和实现途径。[6]首先,技术创新作为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需要创新主体对事物的敏锐意识和长期的眼光,而创造性思维从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事物,突破惯例,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刻。其次,创造性思维为技术创新开创了广阔的空间。[6]创造性思维是非逻辑思维,思路不固定在某一点、某一区域范围内,没有一条逻辑主线,多因素的考虑问题,使技术创新的涉及面扩大,从而实现途径保证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

五、结束语

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相应的应用性研究。用创造性思维方法研究技术创新不仅是研究科学思维方法的理论问题,而且还是研究技术创新的实践问题。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人们对它的关注投入了较多的精力,从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领域进行了研究。但人类技术发展到现在表明,技术从它产生开始,就和人的思维相互联系,所以需要我们从思维的层面去研究技术创新,发掘未开发的领域,拓展技术的创新空间。本文最后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是思维创新,创新主体的思维没有取得突破,技术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认为是技术创新。从“技术创新链”整体上来看,在技术创新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与思维存在互动的关系,思维内含于技术创新之中。认识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希望通过此文浅显的研究能够给予企业、大学、政府等社会组织机构一定的指导与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柏永全.技术创新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探究[D].东北大学,2005

2 麦培立.浅谈自动控制系统中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运用[J].科技传播(理论研究),2010(23):117~118

3 韩文延、韩迎光.浅论创造性思维的特征[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理论研究),2004(3):61~62

4 娄玉芹.从科学思维方法看知识创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44~46

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绿色思维;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科技管理

收稿日期:2009-02-10

作者简介:方 熠(1962―),男,湖北英山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期刊出版的研究和办刊实践以及科技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2-0048-03

绿色意味着自然与生态、和谐与健康、安全与和平、协调与以人为本。绿色思维则是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对人类行为方式和生产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思维模式。绿色思维在人们日常生活活动中一定程度上已有所普及、接受并受到重视,而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或者由于主观认识不足,或者由于成本考虑,或者由于其他因素,绿色思维还没有得到科技人员的普遍认同和自觉提倡,倡导以绿色思维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当今绿色生态社会科技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1 绿色思维内涵

绿色思维是一种秉承绿色理念,实施绿色战略,谋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协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追求绿色增长的思维方式。对于科技创新活动来说,绿色思维至少具有生态性、可持续发展性和人文性的重要内涵[1]。

绿色思维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思维方式。绿色思维第一关注的是生态环境问题。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到后工业社会,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技术的无限追求,对自然界、对地球的资源长期进行毫无节制的掠夺性开发,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和极大破坏,使得产生了能源危机、资源短缺、全球变暖、生态失控、人居环境严峻等全球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赖于人们进一步增强绿色意识,有赖于新的绿色技术的创造和产生,有赖于以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绿色思维的普及和发展。

绿色思维是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维方式。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要注重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环境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追求协调、均衡、连续性的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绿色思维的共识是: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只有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协调,人类才能持久、持续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

绿色思维是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思维方式。人的存在具有二重属性,即自然人和社会人。作为自然性的人,需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作为社会性的人,又要与社会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绿色思维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蕴含着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理性思考,彰显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对人类和平、安全、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人文关怀。

2 绿色思维是科技创新的新思维基础

未来社会是生态社会、绿色社会,绿色思维是当今和未来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思维方法和思维基础。

2.1 绿色思维是科技创新的逻辑基础

无论是生态危机、环境危机、自然危机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人类的生存发展危机,说到底是传统思维方式的危机。绿色思维反对科技创新中片面、急功近利、惟利是图、浪费、掠夺和环境虚无主义,主张崇尚绿色、自然、开放、节约、人道、可持续和面向未来。绿色思维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未来科技创新活动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目标。没有绿色思维作支撑的科技创新活动将是盲人瞎马、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能够取得所谓“科技成果”,即使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有一定市场,但终究会为未来人类社会所遗弃。

2.2 绿色思维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基础

科技成果的价值必须在市场上体现。科技市场消费主体的绿色意识使他们能够接受绿色价格,支持绿色科技创新。人们崇尚自然和谐的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其对科技产品的绿色价值的期望变得越来越高,并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还可能主动选择比较价格更高的绿色科技产品,因而绿色科技成果将产生出更多的价值。科技产品的价值体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科技附加值,而是高绿色附加值。

2.3 绿色思维是科技创新的生产力基础

人们熟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能否顺利转化成生产力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接受市场的检验。没有绿色含量的科技成果,在社会实践中呈线性的非循环工艺,从原料―产品―废料,以排放大量的废物为特征[2],应用得越广泛、时间越长,其产生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负作用可能越大,耗费的环境成本就可能越高。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走的弯路(如太湖流域)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只有真正以绿色思维支撑的科技创新成果,才能真正转化成巨大生产力,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

2.4 绿色思维是科技创新的竞争力基础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市场已初具绿色思维理性;未来社会,必将造就一个更加成熟的绿色科学技术市场。具有绿色意识、绿色思维的消费者,会从自身利益和社会责任出发,主动选择绿色技术、绿色产品,自觉抵制一些生产消费过程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使非绿色产品在市场上逐渐丧失市场份额,直到最终退出市场竞争,形成绿色技术、绿色产品取代非绿色技术、非绿色产品的局面。即使同样是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的前提下,绿色性能的比较优势也将是技术产品的关键性竞争力,绿色思维正是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成为科技创新活动中竞争力比拼的思维基础。

3 绿色科技创新中的几个关键环节

3.1 绿色选题

绿色思维引领的科技创新活动,必须要把握住几个关键实践环节。首先要把握好科技选题环节。

选题方向从根本上决定科技创新活动的成败。绿色科技创新活动的选题方向应注意:一要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二要促进学科的绿色取向,三要与国家目标一致,四要考虑科学问题的内在规律,五要贴近民生,以人为本。

3.2 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环境设计[3,4],是指在科技创新活动的策划和设计过程中,着重考虑科技产品的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科技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保障等要求。绿色设计的原则为“3R”原则,即Reduce,减少环境污染;Reuse,减少能源消耗;Recycle,回收再循环或重新利用。人性化设计也是绿色设计的重要内容。

3.3绿色实验

绿色实验是科技创新过程中艰苦而漫长的环节。绿色实验是科技创新绿色取向的保证。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材料使用、结果分析等都应有严格的绿色标准。

绿色实验材料是指可再生、可回收、对环境污染小、能耗低的材料。在科技创新实验环节,实验材料选择上应首选环境兼容性好的材料及零部件,避免选用有毒、有害和有辐射性的材料,所用材料应易于再利用、回收、再制造或易于降解,提高资源利用率。另外,还要尽量减少材料的种类,以便成品后减少废弃物的回收成本。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应重视绿色指标的达标情况。印证检验应一丝不苟,力求精确无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技创新的成果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科技成果。

3.4绿色转化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成果进行推广普及、转化成生产力,以期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造福人类大众。在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过程中,更要强调绿色思维的作用,因为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产品,进入消费者中流转使用,如果性能上一旦存在绿色缺陷,必将产生严重后果。2008年三鹿婴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而西方国家盛行的产品召回制度是值得提倡、推广的绿色科技成果转化方法。遵守科技伦理、科技道德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绿色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以绿色思维促进科技管理

4.1绿色科技政策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绿色科学技术观念是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一起应运而生的,绿色科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相对于工业化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绿色科技方面的差距要稍小一些,只要在科技政策上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尽快缩小差距不是没有可能。国家应在科技发展战略上优先鼓励绿色科技创新,保持与科学发展观的一致性。建立有利于绿色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采取积极的政策,扶持和奖励在绿色科技发展方面,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方面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在社会上大力宣传和推广绿色科技创新活动,掀起绿色科技创新的高潮。

4.2绿色科技评价

对科技成果及其应用效用进行科学正确的评价,是保证科技成果产生真正效应的重要前提。绿色科技评价是指对科学技术方案、技术成熟度、转化可行性和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并对其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绿色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行为过程。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包括绿色效益)三方面是有机联系的,但三者并不是一个必然的因果链,不能片面追求科技、经济与社会某一方面的高速发展。绿色科技评价制度的使命就在于从宏观上控制和引导科技发展方向和速度,保证科技创新向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向着为人类造福,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把科技中的负效应控制到最小限度,使科技与社会、自然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达到最佳耦合状态[5,6]。

5 结 语

绿色思维的生态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文发展理念在引领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人类要突破当前的生态危机、环境危机、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困局,必须提倡和发挥绿色思维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引领作用。如果在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发挥绿色思维的引领作用,将有可能催生出一个崭新的绿色科学技术体系、绿色科学技术时代,使可持续发展变成的现实。

参考文献:

[1] 秦书生.绿色文化与绿色技术创新[J].科技管理,2006(6):136~138.

[2]王忠学,陈凡.绿色技术系统观[J].理论界,2004(2):51~52.

[3]刘志峰,刘光复.绿色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4]傅志红,彭玉成.产品的绿色设计方法[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0(2).

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科技思维;科学技术研究;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1-0026-02

一、充分认识树立科技思维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做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制定实施科技规划纲要,科技投入持续快速增长,激励创新的政策法律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形成一支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我国整体科技实力和科技竞争力明显提升,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中发挥了重要支撑引领作用。

1.科技思维创新是科学发展的灵魂。从根本意义上说,科技思维是科技实践和科技创新的内在的有机统一,科技实践呼唤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导引着科技实践。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然而这一切不是来源于科技实践行为的自身,而是来源于人的科技思维。正如德国诗人海涅所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如同闪电出现在雷霆之前一样。”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经济强省,是一项科技思维创新性实践事业,如果没有科技思维的闪电,就不可能有雷霆超动的科学发展强势。因此,实现科学发展,思想解放是前提。河北要后来居上,在改革、开放、创新上迈出更大步伐,就必须更大力度地解放思想,提高思维方式的层次,强化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开放是最大的机遇、科技是最大的潜力、法治是最大的保障的意识,使我们发展的眼界进一步放开,思路进一步拓宽,目标进一步提升,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发展的大跨越。

2.科技思维创新为科学发展开拓思路和通道。河北科学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当今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快慢、高低不一的差别,从根本上说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别决定的,而知识、技术和科技能力的提高,又取决于科技思维的开发与培养。因此,在国际、国内和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要使河北科学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建设以实力、活力、竞争力为标志的强省目标,大力开发和树立科技思维,不断探索指导和催发科技创新过程的思维方法和路径,积极探求推动和加快科技进程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只有这样,河北才会科学发展和快速发展。也只有树立了科技思维创新意识,培养了科技创新思维,才能不断适应新情况、分析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方案,从而为河北的科学发展开创新局面。

3.科技思维是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条件。实现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树立科技思维。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从国际上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化,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再次凸显,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从国内来看,我国已进入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对我国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技思维创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作用,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央在此时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先后召开了两次科技大会,了关于科技、教育、人才的三个规划纲要和一系列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要文件,确立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特别令人振奋的是,过去10年,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中国智慧照耀前行。“神九”飞天,对接“天宫”;“蛟龙”入海,载人深潜突破7000米;高速铁路从无到有,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体系;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超级杂交水稻、特高压输电、超超临界发电、水力发电等工程技术居于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二、河北省科技发展的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不断加强,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步伐加快,我省科技发展既面临重要战略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省自主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原创性科技成果较少,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科技项目及经费管理不尽合理,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不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科技思维创新的重要因素,影响我省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影响着科学发展。因此,抓住机遇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三、树立科技思维促进河北省科学发展的策略

科学技术研究是一种探求实现目标的新规律、新方法、新举措的活动,离不开实践基础上的科技思维创新。而要树立科技思维意识,前提是把科技思维定位于新的深度、广度、高度和速度。因此,河北的科学发展,必须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突破思维空间的限制和束缚。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者善于打开科技思维空间,拓展科技思维跨度,延伸科技思维视野,不断提高科技思维速率。

1.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项目的决策,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工程技术类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布局。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要更多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相关基础研究,联合培养人才,共享科研成果。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研发成果转化。

2.完善科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的机制。建立科技有效支撑产业发展的机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推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快速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点,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制定规划、技术标准、市场规范和产业技术政策等进行引导。加大对企业主导的新兴产业链扶持力度,支持创新型骨干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加强技术集成、工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拓展市场空间。

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目前我省的钢铁行业仍处于规模效益的发展阶段,粗放型明显,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新技术比较少,产品层次有待提升,比如包括高档优质钢、合金钢比重较小,钢铁行业耗能、耗水、耗电较高,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这些问题影响行业产业的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加快钢铁产业技术改造步伐。钢铁工业要用先进技术,包括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技术,冶金质量、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两化融合,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不断深化生产流程,升级企业技术装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一定要把钢铁产业打造成技术驱动型的产业。

3.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我省是一个产粮大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有效整合农业相关科技资源。面向产业需求,围绕粮食安全、种业发展、主要农产品供给、生物安全、农林生态保护等重点方向,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大力推进农村科技创业,鼓励创办农业科技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进一步完善公益、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4.实施基础研究能力提升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行动。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发展和重点学科建设的需求,着眼解决重大、关键、共性科学问题,实施一批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争取一批国家973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取得一批前沿技术成果。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和创新平台,重点支持、培养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行业领军的创新团队。加强科技人才工作,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扶持力度,培养和打造一批高水平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为全省经济、科技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5.加强科技园区(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一是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出台《河北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认定办法》,认定一批省级高新区,扩大高新区群体规模。推动承德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制定《关于加快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意见》,落实促进高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高新区上规模、上层次。二是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石家庄高端医药产业园建设。提升保定可再生能源、石家庄半导体照明、唐山高速动车组、邯郸新材料、承德钒钛新材料等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基地和安平丝网、涿鹿光伏、宁晋硅材料等省级高新技术区域产业基地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形成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群体优势。三是抓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加快邯郸市智能感知系统与核心部件和保定新能源与输变电装备两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重点,以创新资金项目为抓手,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发展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创新要素向基地聚集,培育新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第9篇

创新思维是一种高度发展的最可贵的人类思维形式,创新思维是创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创新只有在创新思维的意识活动中才能产生。创新思维的本质决定了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创新思维的本质就是功能性本质、结构性本质和过程性本质这三个层面的统一,从功能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出新,在于产生前所未有的认识、成果;从结构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超越,在于突破原有的思维结构;从机制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在于实现思维素材的超逻辑组合。创新思维的哲学内涵是对传统的辩证否定,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批判意识是创新思维和能力形成的灵魂。创新思维是对常规思维模式的突破,其特点是超越权威,不迷信书本结论,勇于创造;跳出经验的框子,不循规蹈矩;敢于标新立异,开拓新途径;博采众长,善于综合运用;突发奇想,经常变换视角。从创新思维的内涵和特点可以看出,创新思维就是学生身上的体现就是在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自己进行深入的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看法;在实验实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使用在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对于积极探索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的勇气和能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

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活动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革命。它的教育活动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其创新能力、形成其创新人格。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培养创新思维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实践的思想前提,它激发创新实践的动机,表现为创造性的意向和设想。传统的课堂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讲授、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低,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而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网络教育技术增加学生的自学能力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力。所谓创造力,是指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目的已经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创新能力部分研究一些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程教学模式、实验、实训教学模式、精品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创新人才。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塑造创新

人格创新人格则是一个人的整体人格在创新活动中的表现,往往指一个人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好奇的情趣、强烈的动机、不懈的追求、大胆的质疑、勇敢的批判、丰富的想象、灵活的思考和顽强的毅力等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综合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是有重要作用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利用其丰富的媒体资源和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环境中实现创新人格的塑造。

三、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本文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探索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

(一)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但是关键是如何来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并将其与教学环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有赖于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只有教师能够熟练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发挥他的辅助作用,才能不会勉强、被动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改变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给枯燥的课堂带来新颖、生动、形象、吸引注意力的教学资源,包括理论知识的动态展示、实验教学的循序渐进的演示、实际生产的精彩视频,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学生不仅仅从教师的口中获得知识,还可以从多媒体教学资源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通过网络化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网络化学习,又称在线学习,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网络化学习可以实现全天候的学习,不分时间,不分地点,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自己感兴趣知识的学习,这就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定时、定点的固定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时间和兴趣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依托现代网络技术

搭建师生沟通平台师生的沟通对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非常重要,传统的师生沟通只能是在课堂讲授、课后答疑等少数时间,而且沟通的内容一般也仅限于与课程有关的问题,师生之间没有深入的沟通交流,学生对于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答,学生认为教师教授的内容与自己的需求不相符,教师觉得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这样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育,更谈不上创新人格的形成。而依托于网络软件和平台、如QQ、飞信、微信、微博等途径,师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对感兴趣的理论知识、科研问题、生活困惑等进行交流,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知识诉求能够得到满足,从而塑造其创新人格。

四、总结

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技术创新思维、管理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3-0024-02

一、创新的含义

创新是一种思想,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进行实践;创新是一种原则,并在这种原则指导下开展具体活动。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ter)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如果把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看作是先进的生产力,那么企业制度、文化、人力资源配置、财务管理等则是生产关系。生产力水平发生了变化导致企业制度的变化。如果企业技术创新了,企业的相关制度不随变化必将影响或者阻碍技术的变革。时下人们一直在讨论一个热门的话题:为什么中国人民勤劳而不富有?笔者认为,究其原因就是某些企业、某些政府部门低效率运作导致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人们一直在做无用功,造成了通常所说的勤劳而不富有的现象。企业要发展、要生存必须创新,技术的创新导致了企业制度再创新,而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为先进的生产力。

二、创新思维的特点

1.积极的求异性。它表现为无论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还是思维活动结果等方面,都与传统思维活动存在着不同的新颖之处。

2.系统的整体性。具体表现在创新思维结构的层次性。

3.创新思维的动态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及时变换思维的角度和方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一个思路或方向变通到另一个方向;及时抛弃一些旧的思维观念的旧的思维方式,转向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思维材料。

三、企业发展需要创新

1.技术进步需要创新。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更多的发明,在新技术领域和变化了的市场结构面前,企业必须创新才能适应市场及创造更大的利润。

2.市场推动。每一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当产品走向衰退或者市场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时必定要求企业及时的变革创新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3.政府启动。例如军事工业、核工业的实施,国家政策的要求,例如设立深圳、珠海为经济特区。这些都是政府启动的行为,国家意志的表现这种对技术的创新不可抗违。这时企业若能及时创新,紧跟国家政策,必然能加快企业发展,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4.企业内部需要。不管是企业领导还是员工,都希望企业能更好更快发展,企业发展了,所有人的待遇和福利都将进一步提高,这都需要创新。

四、利用创新思维,推动企业发展

对于企业而言创新思维可以分为技术创新思维和管理创新思维,它们对企业竞争力、企业的生命力、企业文化等巩固和发展有着共同的推动作用。企业创新思维其内涵可概括为:创造一种新产品或将原有产品赋予新的功能;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重要物料的新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对企业管理实施新的办法;新的人才录用和使用机制。

1.利用管理创新思维推动企业发展

管理创新思维对企业有效整合人力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的作用而起到推动作用。社会观念、人的思维都在进步,没有创新思维,企业的管理理念就会停留在过去,使员工的思维、人力评估、资源使用无法和企业的管理理念匹配。从而导致人员的流失,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管理创新思维对企业市场竞争力起到推动作用。在我国固步自封的年代,缺乏对外面世界的了解,管理理念陈旧,从市场的了解、应变能力缺乏创新思维,企业市场竞争力很弱。而在改革开放到加入WTO之后,企业管理思路开阔,敢于运用创新思维改革企业制度和运作模式,敢于从省内走向省外、从国内走向国内,从海尔、联想、华为等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创新思维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变化。

管理创新思维对企业文化起到推动作用。因为有了创新思维才会对目前存在的企业文化进行置疑,对不符合当前企业发展、不符合当前社会现状、不符合当前人们思维的企业文化进行调整,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企业文化,从而促使企业员工了解企业文化,加大企业员工对企业归属感。为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对员工影响,我们可以进行活动创新,例如通过组织篮球联赛等体育活动、生日庆祝、节日活动、技能比武等活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新企业管理。也使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加强,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更实际和全面。

管理创新思维对企业凝聚力起到推动作用。当管理创新思维给企业带来生机,给员工带来利益的时候,企业的凝聚力会随之而加强。通过对企业管理现状分析,通过管理创新思维使企业效益提高,员工待遇和福利改善,企业文化进一步丰富,企业的凝聚力必然得到加强。这一点在很多企业可以充分体现,原来企业刚刚起步效益和福利跟不上,随着企业实力的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自然提高,使得很多原来离开公司的优秀人才又重新回到企业来,同时还吸引了大批外界管理人员。

2.利用技术创新思维推动企业发展

技术创新使得企业在科技技术发展、技术人才使用、新技术产品开发等方面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它包括新技术的引进、新技术的开发、新技术人员的使用、新设备的投入、新产品的设计、新业务的拓展等多方面。

技术创新思维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推动作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产品、核心业务竞争力,是企业的核心技术实力。技术创新必须跟随市场而变化,只有通过不停的产品创新才能够跟随市场需求、确保市场占有率,才能够锻炼企业的技术队伍,提升企业的技术实力,才能够确保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思维对企业生命力的延续起到推动作用。而企业在技术的认识、在技术人才的重视方面也需要有与时同步的创新思维,通过创新的技术人才管理,创新的技术开发和引进,使得企业的技术发展得到持续,并保持长久生命力。陈旧的技术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生命力,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的生命力,企业的生命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息息相关的,核心竞争力保持强势保持青春,企业的生命力也同样获得延续和加强。

技术创新思维对企业人才使用起到推动作用。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面临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时候,必然对企业人才的要求有进一步的提高。新技术要求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有新的接触和了解,因此对企业现有人才有推动作用,使得他们有危机感,必须努力去学习新技术、新知识。而企业为更快适应新技术,必须招揽适合的技术人才来推动企业发展,因此在企业在人才的使用方面,需要有创新,以保持现有优秀人才和外来优秀人才的融洽使用,从而推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创新思维对企业的推动力是全方位的,从人、制度、技术、物资、财务、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对企业竞争力、企业的生命力、企业文化等巩固和发展有着共同的推动作用,保持企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创新能力培养 信息时代

当今社会是一个计算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高中课堂一门普遍性学科,但是,受传统教育及升学压力的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仍处于传统教学阶段,过分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导致缺乏创新性人才的缺乏。本文通过分析并探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旨在为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一、创新能力培养是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

创新能力是把理想、精神、愿望转化成为价值的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活动。

我国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相对较晚,但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不少专家学者开始提出创新能力课题的研究,尤其是1999年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把创新能力提升到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这一高度,使得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培养创新能力研究的热潮。许多论著、文章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看法。

但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普遍不高,学生思维定势比较严重,缺乏想象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差等问题仍然存在;对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也多种多样,有人认为是我国教育体制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发展,也有认为是教学方法的影响,总之,影响因素涉及文化背景、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而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者的意见也是众说纷云。

但总体来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基本价值取向。

二、高中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的教育思维

信息时代,使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快速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在当前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高中学校普遍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创新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教育主要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等几大方面开展,其中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包括继承意识、革新意识、科学意识等几方面,继承意识是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也是创造成就的起点,打好基础,才能为未来的创造做准备;革新意识是在对现有知识的思考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打破现有思维方式,追求新的认识;科学意识是指按客观规律办事。

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就是想象思维、求异思维等,通过头脑储存的印象元素,构建新的形象,追求与众不同的意识。

创新能力的锻炼。创新能力包括创意设计的能力、自主行为的能力及自主实践的能力。

创新人格的培养。即独特鲜明的个性、坚忍不拔的意志、求索不懈的精神等,创新人格要求学生能够发挥个性优势,挖掘创新的潜能;在学习、探索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引导并培养学生坚忍不拨,排除万难的精神,不断求索。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研究

(一)整合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

信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已不再是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而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组成,其中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自主能力将带动整个课堂教育的前行。可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迁移、创新的方式,来引导教学实践过程。利用信息技术的自主性、交互性、多样性、协作性等几大属性,创新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包含大量的网络信息及资源,这些又是扩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断创新与完善的沃土。发挥信息网络资源,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在课堂上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思想。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让学生组成联合开发小组,每组进行选题,进行自主开发,学生利用网络上的大量信息,通过分析与思考,独立完成选题。

(二)培养创新品质,让学生敢于创新

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情感,这也是创新能力的基本动力,培养学生敢于创新,不怕挫折,执著追求真理的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适时引导,不要因为担心学生走入歧途而阻止思维的扩散。因此激活思维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首要出发点,层层设疑,引导学生不断思考,科学而深刻的指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也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增长知识的同时,体验参与、探索的快乐。

创新能力是一个能够积极改变自我、改变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创新思维――想象力,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首要出发点。

(三)利用多种资源与渠道,让教学走出“课堂”

利用网络中大量而丰富的信息资源,制作情境式教学模式,使教学已不再局限于教室与教师两种形式的传授式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可自主开发课程,满足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鼓励学生在上课之余读书、看报,拓宽知识面,在校内举办网页设计大赛、电子小报比赛、电脑绘画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省市计算机应用比赛,通过参加比赛,不断完善作品,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的精神,使学生的生活、学习与信息技术联系在一起,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总之,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针对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这一手段,将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带到课堂。利用多种途径与渠道,开展创新实践,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翁凌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思路[J].新课堂学习.2011,7:23-25.

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引言:在当前课程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教育要求数学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自身的知识能力和思维,独立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和发现,从而解决实际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

一、计算机技术对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密不可分,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基础[1]。由于数学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例题都十分抽象,学生很难对课本上的数据模型做到准确的理解,这使得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受到限制,很难真正弄懂数学教材上的内容知识。而且枯燥的理论知识,难以激发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好奇心与积极性,严重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教师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数学模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的欲望。由于计算机技术能够通过投影等各种技术,将数学的模型进行立体的投影,这就能够将数学概念中的抽象模型变得具体,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能够有效发现抽象思维下存在遗漏的情况。

(二)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数学知识的许多内容和解题方法都需要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对各种解题方法进行辩证思考运用[2]。而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需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展示一些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充分挖掘数学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例如,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让数学的解题思路和相关的数学关系形象可视化,从而快速地反馈学生思路的验证结果,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有效地发展。此外,利用计算机技术,还能将数学的新旧知识建立起数学模型,使得新旧知识的关系,能够清晰的呈现的学生的视线中,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二、利用计算机技术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措施

(一)利用计算机技术积累数学知识,优化认知结构。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技术知识,并能系统化、条理化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结构与方法。但是,由于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探究性较强的学科,许多理论知识的概念十分抽象,严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直观地反映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把数学知识中抽象概念,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适应学生的认知基础,便于学生学习与深入理解,优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结构,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圆柱、圆锥以及圆台的侧面积学习过程中,教师利用计算机技术,把圆柱、圆锥以及圆台三者的侧面积转化为三者之间的图形关系,通过计算机技术把圆柱向圆台在向圆锥转变的过程进行演示,让学生分析出三者之间的面积关系。这种教学的情境,将抽象问题变得具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积累数学知识,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利用计算机技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计算机技术可以将一些数学关系可视化,便且能够形象地展示出数学关系的演变过程,快速反馈验证的结果,缩短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体验时间,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长时间的保持,从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3]。例如,在空间坐标轴的数学问题上,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一个立体的空间坐标轴,然后根据问题的需要,创设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反射、对称等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学习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减少了学生对水平数学知识演算的时间,让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中,教师要积极采用计算机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它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教学工具。

三、结语

计算机技术对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积极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额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第13篇

一、通用技术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的可行性探讨

创新即人们在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对前人是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了解,进而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创造出的前人没有的全新事物和方法。创新教育则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笔者通过对《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学习,以及对通用技术课程特点分析认为: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笔者通过对《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学习研究认为:通用技术是一门以技术设计、技术试验为主线和载体,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以掌握技术的思想方法和培养创新精神为课程的核心目标的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只要注重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技术设计、技术试验、设计学习、操作学习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改进和完善,甚至产生一定的突破和飞跃,对学生来说就是在实施创新的过程,对教师来说,就是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渗透了创新教育。因此,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通用技术课程内容不仅具有与学生生活、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特点,而且在教法上具有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以及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的特点。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够结合教材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将通用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生活以及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并注重强化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在技术学习和技术实践中创造性地探究和应用,便是将创新教育渗透于通用技术教学的具体表现,因此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二、通用技术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的实践性探讨

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笔者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就如何渗透创新教育问题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讨,并由此得到了一些启发和感受。

1.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谈起创新,不少学生认为是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事,自己根本不可能有创新。因此,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技术发展过程的一些史实和故事,介绍发明家的创新过程,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发明家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和取得新成果的,从而消除创新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志向,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和培养。通用技术教学中的每一个策略都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通过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和各种问题情境,研究学生“最佳发展区”,找到新旧结合点,确定学生最佳发展高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求新欲,最优化地促进学生主动求知和创新,进而促进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2.鼓励学生“质疑”“好问”,诱发学生创新动机

“疑”和“问”是探求事物的开端。一切创新都是从质疑问题开始,从解决问题入手的。现代思维科学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创新思维活动起始于对困难和问题的认识,是围绕解决问题而展开的;而善于提出问题总是从对事物、现象或已有的理论的怀疑开始的。创新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具有怀疑精神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令人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经常提到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忽视了“提出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有创造性能独立思考的创新型人才来说,这后一点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从具体现象和具体事例中质疑问难,发表创见,标新立异,克服学生的唯书、唯上、迷信、盲从的人云亦云的习气,鼓励学生大胆生疑,勇于创新,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诱发学生创新动机。

3.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掌握创新学习方法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落实在创新思维上。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常规的基本技能训练,更应注重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尤其要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和培养,特别强调对技术问题的思考,提倡猜想和假设,发展知觉激发灵感。另外,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时,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前人的传统观念,敢于运用非理性的、非逻辑的反常思维进行技术想象、理想实验以及大胆假设,以提高他们创新思维的密度和深度。

在人的各种能力中,最伟大、最有价值的能力是创新能力。未来的世界,支配国家地位的将不是资本,而是人类的创造力资源。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搞好创新教育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有机渗透。因此,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应成为通用技术教师贯彻始终的指导思想。

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 课程整合 创新思维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全民族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发挥,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早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我们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本着“借助教育科研兴科、促教、强师、育人”的发展思路,努力实践、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从而于2006年2月份确立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课题。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领域变革的决定性因素;2.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有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科学训练培养来发展提高的;3.先进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 强化培训、转变观念,使实验教师成为一个有创新精神的人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更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己首先就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内在的动力,它是在创造实践中产生、发展、检验与论证,由实践到意识,再由意识到实践,一直贯穿于创新的全过程。

首先,我们把强化教师的培训,提高实验教师的创新素质放在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位置。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强化教师的培训内容,把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以及信息技术作为培训要点,使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能渗透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体系之中。

其次,积极配合学校为专业教师创建能够施展才华、体现能力的各种平台。1.组织实验教师开展教研讨论课活动,实验教师人人开课(每学期两次),集体评价、共同提高;2.组织教师参加县里于2006年5月到9月开展的电脑制作大赛。数学组有三位教师获一等奖,大部分教师分获二、三等奖;3.2006年10月21―25日组织实验教师开展县级高中新课程开放周活动,每位教师至少开了两节以上的实验公开课,获得有关领导及各中学听课教师的好评。4.2007年5月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市普教室来校开展的高中数学新课程调研活动,罗志强、肖阳等几位教师的特色课获得市普教室领导的肯定与好评。5.2006―2007学年组织数学组教师参加名师及青年教师技能比赛,多位教师被评为市、县级名师及获奖。6.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全国性的教学比赛,2007年7月罗志强、肖阳两位教师的数学录像课被国家“十一五”课题组直接推荐参与重庆的教学技能大赛,各种教学平台的创建使我们的实验教师真正树立了如陶行知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良好意识,使课题实验保持稳定的良性发展状态。

二、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前提

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依赖于教师的积极指导和鼓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和培养。实验教师懂得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欲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包括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特征及创造性的学习特点,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实验教师还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帮助学生强化创造性思维意识。营造和谐、民主、快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教师积极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夯实基础,拓展视野。使学生成为具有综观全局,放眼世界的创造人。

教师们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同时,教师们非常注重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意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问中学”,通过各种活动把知识化成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采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本身是较为抽象、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感到陌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需要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疏通。而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一般能够进一步满足学生心理上对数学学习的不同需求。它是一种全新的求知方式,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可以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能力。

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首先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性,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主动性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首要特征。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化――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等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从而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

其次,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模拟现实特性,发展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广阔空间,尤其是它可虚拟现实的特点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相当吻合,学生在计算机前操作,可自由自在地将各种媒体进行组合、扩充、整合,正是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

再次,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独创性。多媒体计算机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它可以进行人机交互,而且具有丰富的交互界面,充分利用这种交互特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安排学习进程,独立地解决计算机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自身思维的独创性。

最后,是充分运用计算机的网络特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索性。探索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多媒体的超文本性与网络特性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它具备了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实践,普遍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同时也受到了各级领导、同行的赞赏和肯定,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传统教学中的一些优势之处并不是靠信息技术就能完全取代的,这就需要我们实验教师真正把握好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的度的问题,使之科学、合理、健康的发展。

前面的路还在不断延续。我们一定要用现代教育理论充实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使信息技术更加科学合理地融合到数学教学实践之中,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实验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下去,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王珠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10.

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研究生 科研思维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23-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个独具创新潜力的民族无疑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科技创新又无疑将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主战场。近年来我国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是为这场全球性竞争作人才储备。因此,研究生培养的目的就是要造就创新人才。我们知道,衡量是否是创新人才的根本标准在于其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下将结合我所近10多年来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科研工作实践,从几方面来初步实践了如何促进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创新性。

一、注重逻辑思维训练。这应作为创新性思维的必要条件。科研思维创新是一个过程,在创新思维过程中逻辑思维训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生一旦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直觉和灵感的作用。要培养创造性研究人才,就必须对其进行逻辑训练。但现实中存在一种将创新认为是必须突破逻辑思维的误导,这种错误的认识更是说明了加强逻辑思维训练的紧迫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一次由50个国家500多位教育家列出的16项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中,把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列为第二位,可见逻辑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免疫学从整体的器官免疫发展到微观的分子免疫,又从微观认识统一到整体的免疫网络,其第一、第二代网络理论学说中有许多可以用于逻辑训练的素材,免疫学进展较快,一些新思维、新方法可以让研究生结合自己的课题定期举行一些专题报告。目的是从语言思维表达层面来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在其讲解的过程中,随时会有即兴的问题被提出,若问题讨论很激烈,这种训练将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制定好科学研究方向。准确的科研定位是创新性思维的孵化器。思维孵化器就是提供的一种良好的科研软环境,一种思维创新的基础平台。如我所近十几年来,形成了从合成肽疫苗、DNA疫苗、噬菌体颗粒疫苗、“模拟病毒”疫苗、免疫组学、反向免疫学等独具特色的创新性研发技术平台。这与始终紧紧围绕细胞毒性T细胞(CTL)免疫研究,立足CTL疫苗的研究准确定位相关。正是在这种正确的科研定位及导向下,研究生的思维创新有了目的性,很快的进入科研创新主体,减少了盲目性,为科研工作的最终胜出赢得了可贵的起跑时间。

三、讲究研究策略。研究生创新思维应避免求全思想。科研设计只有讲究“巧”,才谈得上思维上的创新。换句话说,我们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应能把握“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辩证关系。科研思维是否具创新性最终是要实验去验证的,实验室硬件的差异使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好的思路。可是,如果我们的研究生会充分的利用现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将会有所为,也必有所为。近年来,我所研究生正是以这种“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科研思维创新策略为指导思想,10来年相继在《PNAS》、《Int-J-Cancer》、《Vaccine》、《J-Virology》等国内外SCI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近100篇。在数量上形成了规模,这为在更高层面上的参与国际学术竞争,为力争在国际CNS三大杂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赢取了参与国际学术资本的第一桶“金”。

四、善于发掘问题。善于提问是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的催化剂。新的问题不断的提出的确是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一个好的问题的出现往往会给一个学科带来质的飞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关于容器里流水漩涡的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的论断,开始就是通过洗澡观察到的现象所引发出的问题。所以说,善于提问、喜欢提问应作为培养免疫学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能力的一种催化手段。能发现新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一旦在免疫学科研实践中得到验证,就升华到了创新的高度。平时要求研究生经常从一些国外新近发表的科研文章中寻找其存在的问题或缺憾,这已成为研究生发现好问题、提出新思路的一个有效途径。十来年,全军免疫所研究生平均每年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中标充分说明了善于发掘科研新问题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五、科学思维艺术性的培养。免疫学不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吗?又如何与可朔性很强的艺术扯到一块了?其实,免疫学作为一门医学实验性科学,其学科的创新源本于其支撑学科技术的创新。再者,不同的人作为操作主体必将决定其具有可朔性。有侃言道:“在美国人的眼里,中国到处都是艺术;在中国人的眼里,美国到处都是技术。”这其实就是一个以不同人为主体的可朔性的极端的例子。也有人将技术简言为科学的结晶,称艺术是技术的升华。在科研实践中我们观察到,善于在免疫学科研实践中寻找、发掘艺术性的研究生,他们的免疫学科研思维异常的活跃,他们将自己的完美的实验结果如同艺术品般的加以珍藏,试问,还有什么比用科学加艺术来激发一个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创新更美妙的呢!所以,加强研究生科学与艺术的修养也将成为增强其科研思维创新的手段。总之,待到研究生科研思维插上了艺术的翅膀时,也是其科研思维创新之日。

综上所述,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在实际中的确有许多工作要我们去发掘,就免疫学学科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发展的进程而言,就给免疫学研究生科研思维带来极大的创新空间。在科学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学术环境下,如何加强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是一个急殆解决的问题。从2001年的《洛桑报告》分析数据看,为何我国在强调科教兴国以来,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科学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及青年与科技的投入,反而其竞争力大幅度下降,不能不发人深省。所以高度重视培育适宜科技发展的软环境显得十分重要,具体到免疫学科来讲,应方方面面加大、促进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力度,最终创造出具自我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相信随着全军免疫学研究所领衔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多肽工程实验室、国家生物制品中试生产中心等部级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全面启动,走出追踪、模仿发达国家科研的阴影指日可待!

*第五届中国科技创新奖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参考文献

[1]王滨. 寻求独创:创新思考术[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2000。

[2]何传启,张凤. 知识创新——竞争新焦点[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哈佛素质课题组编.走进哈佛 (创新篇).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