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机构前台工作计划范文

机构前台工作计划范文

机构前台工作计划

机构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台湾地区 产业竞争力 情报服务 ITIS计划

[分类号]G350

1 引 言

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活动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1969年,隶属于台湾“经济部”的原金属工业研究所建立工业经济室,开展机械制造、钢铁冶金等行业的情报服务。1987年资讯工业策进会成立资讯市场情报中心,致力于台湾信息产业的情报研究与服务工作。同时,工业技术研究院、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等机构也在开展相关产业的情报服务工作。1989年7月,台湾“经济部”技术处组织协调七家财团法人机构的产业技术情报服务而建立一个跨领域的情报服务平台,即产业技术知识服务计划(简称ITIS计划)。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活动不断调整完善稳步发展,推动了台湾地区的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其中,ITIS计划及其参与机构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这些机构所从事的活动基本能反映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现状,其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都展现着自身的特点,对大陆地区从事相关的情报服务工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 ITIS计划及其参与机构概述

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主要以ITIS计划参与机构为主体,政府有关部门通过ITIS计划进行统筹协调。ITIS计划是一条主线,通过这条主线我们可以对台湾地区进行此类情报服务活动的机构进行梳理,因此有必要对该计划着重笔墨,其中工业技术研究院与资讯工业策进会又是ITIS计划中最为主要的两个机构,也将重点介绍。当然,台湾地区也存在着一些提业研究报告等服务的私人企业(如龙格企管等),此类以营利性为目的而不是为本地区产业竞争力提升服务的机构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2.1 产业技术知识服务计划

产业技术知识服务计划(Industry&TechnologyIntelligence Service),是“经济部”技术处为提升台湾地区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而执行的一项计划,通过组织协调七家财团法人机构的产业技术情报服务而建立起来的一个跨领域的情报服务平台。“经济部”技术处负责政策与计划督导,并且设立专门的“ITIS专案办公室”,每年政府有专门的经费来支撑该计划的实施。

ITIS计划由七家参与机构具体实施,各参与机构所服务的领域有所倚重,因此该计划会分解成为一些子计划,然后由各个成员单位承担与实施,其中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和资讯工业第进会(简称“资策会”)承担了较多子项目,是该计划的两个主要参与机构,下面将做着重介绍。需要说明的是,ITIS计划并不能涵盖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活动的全部,各参与机构本身也在从事着大量的情报服务工作,如表1所示:

2.2 工业技术研究院

工业技术研究院,为台湾“经济部”于1973年出资成立的财团法人,是一个带有强烈官方色彩的民间研究机构。工研院一方面致力于科技的发展,以“科技创造经济价值”为研究导向;另一方面也将服务触角伸到产业界,从商品检测、技术升级到产业情报服务。

近年来,台湾地区产业对外面临大陆与东南亚低价竞争,对内面临生产要素不具比较优势的双重威胁,工研院于2000年将以往分散在各单位的产业情报服务进行整合,特组织成立了产业经济与资讯服务中心(Industrial Economics&Knowledge Center,IEK),后更名为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

IEK是工研院专门的产业情报研究和服务机构,一方面主要强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提供专业的情报与顾问服务,为客户创造整合性附加价值及促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致力于产业研究,带动台湾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IEK的角色有两个:不断进行产业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接受企业委托进行专案研究,为企业发展提供顾问服务。

2.3 资讯工业策进会

资讯工业策进会,成立于1979年,是台湾“经济部”为推动岛内信息产业发展而成立的财团法人机构,深入参与台湾信息产业相关政策的制定与产业发展规划,被称为台湾信息产业的“智库”。

资策会产业情报研究所(Market Intelligence&Consulting Institute,MIC)成立于1987年,起初名称为资讯市场情报中心,2009年改为现名,建有产业情报网。MIC全面面向产业需求,专注于信息产业的市场、产品、技术以及竞争态势的研究,重点对亚洲信息产业大国进行深度的区域分析,以协助台湾地区信息产业的规划与发展。

在MIC的自身定位上,一方面作为政府的智库,前瞻产业发展,协助政府规划产业政策与技术发展蓝图;另一方面又是产业顾问,提供企业稳定严谨的产业情报,协助产业繁荣发展。MIC主要为全球资通讯厂商、金融投资界以及学术研究等机构提供即时的产业决策情报与顾问服务。MIC还通过对全球信息产业内的标杆企业进行研究,并通过各种方式分享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以协助岛内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

2.4 ITIS计划其他参与机构

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简称“金属中心”),致力于金属及其相关工业生产与管理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金属中心在企划推广处设有产业研究组,进行相关产业的情报研究与服务工作。

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简称“生技中心”),致力于台湾生物技术及其相关产业技术研发、产业政策及市场研究等活动。生技中心设有产业策进处,进行生物技术产业相关政策的研究,协助政府进行产业规划和政策制定,并不断向业界学界提供岛内外生物研发技术及市场咨询服务。

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简称“食工所”),是台湾地区食品科技界最完善的研发训练机构,近年来亦涉及生物产业。食品所建立了“食品产业知识库”,向产业界提供市场咨询、产业评析、产业报告等方面的情报服务。

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简称“纺织所”),是台湾地区首要的纺织品研发机构。纺织所设有产业资讯与推广部,主要执行ITIS计划的纺织领域部分,进行纺织产业的情报服务工作。

台湾经济研究院(简称“台经院”),主要从事岛内、外经济及产业经济的研究,通过政策研究服务、产业经济资料提供、景气预测资料、顾问咨询等形式向政府以及产业界提供情报服务。

3 ITIS计划参与Sit构情报服务模式分析

ITIS计划参与机构均为政府捐助财团法人,政府捐助财团法人所扮演的就是政府政策的实践者和执行者的角色,其任务就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政策目标。

工研院是“经济部”依据设置条例由政府出资创立基金设立,资策会则是由“经济部”与民间企业共同捐助,为促进台湾信息产业发展而创建,金属中心和纺织中心是在原来机构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政府资助财团法人,食:[所、生技中心以及台经院尽管是由民间捐助成立,但成立之后受政府资助以及接受政府委托专案。这7家财团法人或多或少都打上了政府背景的烙印,强烈的政府背景也影响着其服务对象、服务方式以及服务内容等方面。

3.1 服务对象

ITIS计划参与机构是政府相关产业政策的实践者和执行者,特定的机构背景也决定了情报服务对象,这些机构都无一例外地将自身定位为政府相关产业幕僚以及产业助手。

政府相关产业幕僚,即除了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翔实、完整、专业的产业情报服务之外,还进行科技与产业政策研究,帮助政府科技政策的形成与决策,协助政府进行产业发展规划。例如资策会长期以来担任政府信息产业相关政策智库,但凡资讯、通讯、数字内容、数字学习、软件、信息服务、信息安全等产业竞争力分析、科技法规研究、产业发展方向规划等,资策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具体建议,促进产业发展环境的改善。工研院IEK设有政策研究组,进行国际科技政策、产业技术、提升地区创新系统以及台湾地区整体竞争力的相关政策研究。

产业助手,即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为企业提供各类产业情报,帮助企业掌握岛内外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并进行产业分析人才的培训;另一方面还接受企业委托,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工研院IEK、资策会MIC、食工所、金属中心、台经院均建有自己的产业情报网和相关的产业资料库,为业界提供更为快捷方便的情报服务。

总体来说,台湾地区ITIS计划参与机构的产业情报服务对象可以总结为图1:

3.2 服务方式

台湾地区ITIS计划参与机构的情报服务内容与方式可谓多种多样,如表2所示:

3.2.1 政策智库服务政策智库服务根植于这些机构的产业政策研究,通过对相关产业技术以及市场状况的长期监测,强化对科技行政机构的政策咨询服务,提供政策规划与决策支持。政策智库服务的主要方式为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委托专案,具体来说就是进行课题研究,举办研讨会与专业论坛。

3.2.2产业咨询服务产业咨询服务按照内容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管理咨询服务。立足于解决企业在生产运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提高运行效益;协助企业进行顺利转型,以应对岛内外竞争。

・技术经营策略咨询服务。针对企业的研发投入,进行专利分析、技术应用与产品市场的分析研究。作为企业研发或技术经营与投资的决策参考。

・前瞻技术发展策略咨询服务。这些机构本身就拥有很强的技术研发实力,因此可以提供针对新产品的前瞻技术研发服务,为企业提供新产品与前瞻技术发展策略咨询服务。

3.2.3研讨会服务及培训服务这些产业情报服务机构每年都会举办多场技术和市场研讨会,内容多为岛内外相关产业技术趋势以及投资商机等。另外工研院以及资策会每年还会举办针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战略管理人员的系列研讨会,进行产业分析等能力的训练,这是一种高层次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工研院以及资策会均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科技管理、产业分析、企业运营等方面的课程,进行相关人才的培训服务。

3.2.4专业情报网 台湾地区产业情报服务机构均建有专门的服务网络进行情报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涉及到产业资讯服务、年鉴等出版品、相关研讨会等。工研院、资策会、食工所、金属中心、台经院还建有自己的产业资料库。以工研院IEK产业情报网为例,可以看出该平台的服务项目和内容,如表3所示:

4 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特点分析

4.1 强化服务内容

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内容涉及多个产业,从ITIS计划即可看出,该计划涵盖电子信息、机械金属、化学民生及生物医药等产业,所涉及产业主要与ITIS计划参与机构所擅长领域有关(各参与机构所专注的领域具体见表1),且这些产业均为岛内经济主导产业。从服务深度上来看,包括产业、产品、厂商、技术四大层面,各研究机构所做研究主题均要对这四大层面做深入的探讨与分析。通过表4可以直观展现各机构的情报服务广度和深度。

4.2 支持中小企业

ITIS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扶植中小企业来促进台湾地区的产业升级。ITIS各参与机构在进行相关产业的情报服务过程中,对中小企业也进行了较大力度的倾斜。ITIS计划“智网”的情报服务对中小企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优惠服务,例如享受ITIS计划“智网”的服务需要一定的“储值点数”,这些“储值点数”的售价对于中小企业(依据台湾地区的相关认定标准)要比非中小企业相对便宜,ITIS计划的参与机构在执行与ITIS相关委托计划时(受ITIS计划委托举办研讨会、培训班等)也会对中小企业进行一定的优惠,并且,在此基础上“ITIS计划专案办公室”还不时推出所谓的中小企业贴心方案,对中小企业进行进一步的优惠。另外,对于一些政府组织的相关产业趋势研讨会等,政府有关部门都会给予参会中小企业相关的会赞补贴或者力度较大的优惠,如“经济部”工业局与资策会联合举办的“绿色科技与能源发展趋势研习班”中,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参会补贴达到50%。

4.3 重视人才培训

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活动中非常重视情报分析人才的培训,ITIS专案办公室的职能之一就是进行产业分析人才的培训,人才培训的参与机构为工研院和资策会。工研院设有产业学院,除了进行工业技术人才的培训之外,对产业分析人才的培训和认证也比较重视,工研院IEK也有对产业分析人才的相关培训课程,培训方式以研讨会为主。资策会MIC设有产业顾问学院,自2000年成立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套渐进式的、针对不同层次人员的培训方案和课程规划,总共进行了超过10 000小时的培训,累计培训超过5 000人次,学员涵盖了多个产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在线学习,亦有现场学习和研讨会。

为了配合ITIS计划中有关人才培训目标的实施。政府有关部门和业界共同推动了“台湾亚太产业分析专业协会”的成立,该协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产业分析师、资深产业分析师以及产业顾问的资格认证工作。

4.4 政府作用介入

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之所以为台湾地区产业升级及其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尤其是“经济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贯穿于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的始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上产业情报服务机构均具有或多或少的政府背景,政府资助或者专案是这些机构的主要经费来源,而由政府出资所成立的法人财团更是接受“经济部”的监督与指导。其次,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这一点集中体现在ITIS计划,台湾“经济部”设立专案办公室,并提供支撑经费,通过该计划,将分散的各产业的情报服务整合成一个政府介入、产业参与、各服务机构实施的服务体系。

5 结语

机构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已完成工程量:

****工程,桥梁下部结构和梁板预制已经完工。

二、进度计划:

1、清理表土:(进度计划2021.4.20-20214.25)

由于项目停止时间过长,需再次清表。机械保障:挖掘机2台、山推压路机一台。

2、污水工程:(进度计划2021.4.21-2021.7.26)

由于污水埋设较深需要降水,我方准备降水设备3套、施工队2班,挖掘机2台、铲车1台,、小型夯实器具6台,采取人员换班、机械不停的施工方法,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后勤供应以满足实际施工要求。

3、雨水工程:(进度计划2021.5.10-2021.7.30)

雨水为两侧布置,采用和污水交叉施工的方法,污水完成一段紧跟雨水工程施工。我方准备进场雨水施工队3班,挖掘机2台、铲车1台,、小型夯实器具6台,采取两侧同时施工、人员换班、机械不停的施工方法,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后勤供应以满足实际施工要求。

4、给水支管(进度计划2021.8.20-2021.8.30)

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石灰土施工完成后紧接给水支管施工,进场施工队2班、挖掘机2台、铲车1台,、小型夯实器具4台.。

5、路基工程(进度计划2021.7.1-2021.8.10)

雨水工程和路基工程交叉施工,准备进场施工队伍2班,配备充足压实机械2套以保障路基按时完工。

6、石灰土工程(进度计划2021.7.10-2021.8.30)

两层石灰土同时施工,配备施工队伍2班,压实机械2套50天完成石灰土施工是完全可行的。

7、水泥稳定碎石施工(进度计划2021.9.1-2021.9.20)

开工后我方就开始考察拌和场地、储存材料,一旦施工条件允许会及时开始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施工队伍3班,压实机械2套,采用人员换班、机械不停的施工方法,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后勤供应以满足实际施工要求。

20天完成施工是完全可行的。

8、路面面层施工(进度计划2021.9.20-2021.9.30)

采用提前储存原材料、施工队伍2班,压实机械2套,10天完成施工完全可行。

9、桥梁上部结构现场浇筑(2021.5.10-2021.6.30)

上部结构施工计划从2021年5月10日开始至6月30日之前全部完成,为保证该桥上部结构现场浇注如期完工,计划采用平行及流水作业相结合的施工方法,采用两个钢筋施工作业班组,两个砼浇筑施工班组,同时成立由专人负责的材料、水、电供应部门,保障后勤供应,以满足施工要求。

10、总体、桥面系和附属工程(2021.6.20-2021.7.30)

总体、桥面系和附属工程计划在2021年6月20号开始至7月30日完成,

机构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已完成工程量:

****工程,桥梁下部结构和梁板预制已经完工。

二、进度计划:

1、清理表土:(进度计划2021.4.20-20214.25)

由于项目停止时间过长,需再次清表。机械保障:挖掘机2台、山推压路机一台。

2、污水工程:(进度计划2021.4.21-2021.7.26)

由于污水埋设较深需要降水,我方准备降水设备3套、施工队2班,挖掘机2台、铲车1台,、小型夯实器具6台,采取人员换班、机械不停的施工方法,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后勤供应以满足实际施工要求。

3、雨水工程:(进度计划2021.5.10-2021.7.30)

雨水为两侧布置,采用和污水交叉施工的方法,污水完成一段紧跟雨水工程施工。我方准备进场雨水施工队3班,挖掘机2台、铲车1台,、小型夯实器具6台,采取两侧同时施工、人员换班、机械不停的施工方法,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后勤供应以满足实际施工要求。

4、给水支管(进度计划2021.8.20-2021.8.30)

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石灰土施工完成后紧接给水支管施工,进场施工队2班、挖掘机2台、铲车1台,、小型夯实器具4台.。

5、路基工程(进度计划2021.7.1-2021.8.10)

雨水工程和路基工程交叉施工,准备进场施工队伍2班,配备充足压实机械2套以保障路基按时完工。

6、石灰土工程(进度计划2021.7.10-2021.8.30)

两层石灰土同时施工,配备施工队伍2班,压实机械2套50天完成石灰土施工是完全可行的。

7、水泥稳定碎石施工(进度计划2021.9.1-2021.9.20)

开工后我方就开始考察拌和场地、储存材料,一旦施工条件允许会及时开始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施工队伍3班,压实机械2套,采用人员换班、机械不停的施工方法,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后勤供应以满足实际施工要求。

20天完成施工是完全可行的。

8、路面面层施工(进度计划2021.9.20-2021.9.30)

采用提前储存原材料、施工队伍2班,压实机械2套,10天完成施工完全可行。

9、桥梁上部结构现场浇筑(2021.5.10-2021.6.30)

上部结构施工计划从2021年5月10日开始至6月30日之前全部完成,为保证该桥上部结构现场浇注如期完工,计划采用平行及流水作业相结合的施工方法,采用两个钢筋施工作业班组,两个砼浇筑施工班组,同时成立由专人负责的材料、水、电供应部门,保障后勤供应,以满足施工要求。

10、总体、桥面系和附属工程(2021.6.20-2021.7.30)

总体、桥面系和附属工程计划在2021年6月20号开始至7月30日完成,

机构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系统规划设计

电子商务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为基础、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电子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现代物流系统为依托的全新商务模式。其作用是疏通现有商务的各个环节,提高现有商务的运作效率,建立一个全新的经济秩序,开辟一个全新的交易场所。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是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第一步,是一个包括商务、技术、支付、物流等许多角色与要素的系统工程。在开始建设电子商务系统之前,必须充分研究涉及电子商务系统的所有因素,全面分析、统筹规划,形成尽可能完善的电子商务系统设计方案。

1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是指以完成企业核心业务转向电子商务为目标,给定未来企业的商务模式,设计支持未来这种转变的电子商务系统的体系结构,说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及内容,选择构造这一系统的技术方案,给出系统建设的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说明系统建设的人员组织,评估系统建设的开销和收益。

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与传统信息系统的规划有所不同,传统信息系统对企业价值链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尽管它对企业的商务活动有所改善,但是并不直接对企业的商务模式产生变革式的影响,换句话说,传统信息系统的规划以企业商务模式处于稳定的状态为前提,它是在企业既有商务模式的基础上,集中针对企业内部信息流进行的技术改进和支持。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不仅是对支持企业电子商务的信息系统进行规划,还包括商务模型规划和商务系统规划两个基本层次。

1.1商务模型规划

这是一种战略层的规划,目标是明确企业将核心业务从传统方式转移到电子商务模式时需要采取的策略,确定企业的商务模型。商务模型规划并不直接针对企业未来需要建造的电子商务系统,其主要目标是为电子商务系统规划提供依据。商务模型规划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确定企业核心业务未来如何发展,企业采取什么样的商务运作方式获取市场利益,即确定企业的商务模式;其次是确定支持企业商务运作的信息系统的基本信息流程,即规划企业的商务模型。

1.2商务系统规划

商务系统的规划是一种战术层的规划,它侧重于以商务模型为基础,规划支持企业未来商务活动的技术手段,确定未来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简单地讲就是规划企业可以采用哪些电子手段做生意。

商务模型的规划确定企业未来核心业务的路线,如果没有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未来的业务是不可能实现的,它是一种战略层次的规划,确定这种规划的人员不仅仅是技术人员,更重要的是商务管理和决策层面的人员。商务系统的规划则给出电子商务系统开发可依据的一个基本框架,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实现商务活动。由于这种规划过程侧重于技术实现,所以它的主要参与人员以熟悉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各类工程技术人员为主。

2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步骤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2.1商务分析阶段

这是实现电子商务应用计划的第一步。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进行充分的商务分析,主要包括需求分析(包括企业自身需求、市场需求以及客户需求等)和市场分析(包括市场环境、客户分析、供求分析和竞争分析等)两个方面。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市场范围扩大,创新速度加快,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对拟建的电子商务系统在未来可能面临的竞争尽可能做出分析,最大限度地避免竞争失利。此外,还要对企业自身状况进行分析,包括对企业组织、管理、业务流程、资源、未来发展的分析,等等。要结合电子商务的特点,从供应链的角度重新审视企业组织、管理与业务流程,寻找与电子商务的最佳结合部。

2.2设计阶段

在完成上述商务分析的基础上,在掌握电子商务最新技术进展的情况下,充分结合商务和技术两方面因素,提出电子商务系统的总体规划,提出电子商务系统的系统角色,提出电子商务系统的总体格局,亦即确定电子商务系统的商务模式,以及与商务模式密切相关的网上品牌、网上商品、服务支持和营销策略四个要素。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工作可以由此展开,也即从子系统、前台、后台、技术支持、系统流程、人员设置等各个方面全面构架电子商务系统。此阶段的工作完成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后续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和将来电子商务系统运行和应用的成功与否。

2.3建设变革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分为两条线:一条线是按照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全面调整、变革传统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流程,以适应电子商务运作方式的要求;另一条线是按照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全面进行计算机软硬件配置、网络平台建设和电子商务系统集成,完成电子商务系统技术支持体系的建设,从技术上保障电子商务系统的正常运作。

2.4整合运行阶段

上述建设变革阶段完成后,就可以将经过变革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流程,与已经建好的电子商务技术平台整合起来,进行电子商务系统的试运行。再经过必要的调整、改进以后,实现电子商务应用的工作就可以进入整合运行阶段,开始实现电子商务应用。

3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

所谓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是指根据系统规划的内容,界定系统的外部边界,说明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和相互关系,描述系统的处理流程,给出未来系统的结构。它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处理的总体结构设计。

3.1电子商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1)系统硬件结构设计。电子商务系统的计算机和网络硬件平台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性能指标,所以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到整个硬件平台不仅要可靠性高、安全性好、有一定的网络吞吐能力,还要采用开放的体系结构,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能够满足企业未来的电子商务应用的需求。

(2)电子商务系统软件结构设计。电子商务系统软件结构的设计工作,实际上是对确定的硬件结构中的每台计算机指定相应的计算机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服务器系统、开发工具软件等。

3.2电子商务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电子商务系统的功能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从管理职能的角度,可以把电子商务系统看作是由不同职能的一系列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可以再分解成更小的子系统和模块,整个电子商务系统就是由这些功能模块构成的。每个子系统都有为完成有关的各种信息处理工作的专用或公共场所用的计算机程序。在每个职能子系统内部都包含用于事务处理、作业控制、管理控制和战略计划的具体应用。

3.3电子商务系统数据处理的总体结构设计

电子商务系统的数据处理可以分为集中式数据处理、分布式数据处理和协作式数据处理三种方式。在集中式数据处理方式中,数据全部存储在中央系统,由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所有的处理都由该中央系统完成,终端是客户机,只是用来输入和输出,本身不做任何处理。但是由于个人计算机的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使处理能力分布到网络上的所有计算机成为可能,这也使分布式数据处理方式得到广泛应用。在协作式数据处理方式中,系统内的计算机能够联合处理数据,处理既可集中实施,也可分区实施。协作式计算允许各个计算机合作处理一项共同的任务,采用这种方法完成的速度要快于仅在一个客户计算机上运行;协作式计算允许计算机在整个网络内共享处理能力,可以使用其他计算机上的处理能力完成任务。除了具有在多个计算机系统上处理任务的能力外,该类型的网络在共享资源方面类似于分布式计算。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电子商务应用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数据处理方式。

4企业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的技术框架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架构体系必须突出以下特点:有利于软件维护及系统管理;满足应用系统的安全性,便于业务级权限管理;提高系统性能,减少网络数据流量和提高数据库的响应速度;保护前期已有应用系统,具有强大的扩展能力。应用系统层次结构如下:

(1)基础系统平台。指为应用系统提供底层支持的部分,包括网络(内部网、互联网)、硬件平台(服务器、存储备份设备等)、操作系统(Unix/Windows/Linux等)、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运行的基础。

(2)J2EE架构平台。Java技术由于其跨平台特性、面向对象特性、安全特性等,使之已经成为构建企业级应用的事实上的标准。J2EE(企业级Java)把数据库访问、企业级Java组件、命名和目录服务、动态页面生成、XML、消息服务、事务服务等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并且提供集群等高级特性,使之特别适合构建复杂的大型应用,并保证系统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

(3)业务平台。企业在构建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时要涉及许多具体的业务平台,业务架构平台是新一代的业务系统基础运行环境,可以使基础技术平台与业务应用系统之间实现有机隔离,应用系统的执行只与应用架构平台有关,而与基础技术平台无关,同时提供一些基础的、公共的组件。对于企业级应用,以信息门户和交易门户为核心的企业门户组件,以办公自动化软件OA为核心的系统管理组件是重点。系统还可以包括,以进销存和客户服务中心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组件,以账务、报表、成本核算为核心的财务管理组件,以生产计划、车间管理、工程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为核心的生产管理组件,以数据仓库和决策支持为核心的商务智能与决策支持组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等其他业务组件,最终形成了全面企业电子化管理方案的产品组合。

(4)门户网站。提供各种信息服务,通过安全隔离通道(防火墙)与企业内网、专网进行数据交换,实现统一的数据接收、。

(5)维护管理平台。为系统提供各种管理维护功能,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内容维护、数据备份、安全审计等。

(6)安全解决方案。为系统提供安全解决方案,包括网络、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人员管理等多个层次,是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目前用得最广泛的是PKI技术,包括CA认证机构、RA系统、密钥备份及恢复系统等部分。

参考文献

1丹尼尔·阿莫.电子商务:变革与演进[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机构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系统规划 设计

电子商务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为基础、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电子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现代物流系统为依托的全新商务模式。其作用是疏通现有商务的各个环节,提高现有商务的运作效率,建立一个全新的经济秩序,开辟一个全新的交易场所。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是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第一步,是一个包括商务、技术、支付、物流等许多角色与要素的系统工程。在开始建设电子商务系统之前,必须充分研究涉及电子商务系统的所有因素,全面分析、统筹规划,形成尽可能完善的电子商务系统设计方案。

1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是指以完成企业核心业务转向电子商务为目标,给定未来企业的商务模式,设计支持未来这种转变的电子商务系统的体系结构,说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及内容,选择构造这一系统的技术方案,给出系统建设的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说明系统建设的人员组织,评估系统建设的开销和收益。

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与传统信息系统的规划有所不同,传统信息系统对企业价值链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尽管它对企业的商务活动有所改善,但是并不直接对企业的商务模式产生变革式的影响,换句话说,传统信息系统的规划以企业商务模式处于稳定的状态为前提,它是在企业既有商务模式的基础上,集中针对企业内部信息流进行的技术改进和支持。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不仅是对支持企业电子商务的信息系统进行规划,还包括商务模型规划和商务系统规划两个基本层次。

1.1 商务模型规划

这是一种战略层的规划,目标是明确企业将核心业务从传统方式转移到电子商务模式时需要采取的策略,确定企业的商务模型。商务模型规划并不直接针对企业未来需要建造的电子商务系统,其主要目标是为电子商务系统规划提供依据。商务模型规划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确定企业核心业务未来如何发展,企业采取什么样的商务运作方式获取市场利益,即确定企业的商务模式;其次是确定支持企业商务运作的信息系统的基本信息流程,即规划企业的商务模型。

1.2 商务系统规划

商务系统的规划是一种战术层的规划,它侧重于以商务模型为基础,规划支持企业未来商务活动的技术手段,确定未来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简单地讲就是规划企业可以采用哪些电子手段做生意。

商务模型的规划确定企业未来核心业务的路线,如果没有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未来的业务是不可能实现的,它是一种战略层次的规划,确定这种规划的人员不仅仅是技术人员,更重要的是商务管理和决策层面的人员。商务系统的规划则给出电子商务系统开发可依据的一个基本框架,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实现商务活动。由于这种规划过程侧重于技术实现,所以它的主要参与人员以熟悉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各类工程技术人员为主。

2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步骤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2.1 商务分析阶段

这是实现电子商务应用计划的第一步。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进行充分的商务分析,主要包括需求分析(包括企业自身需求、市场需求以及客户需求等)和市场分析(包括市场环境、客户分析、供求分析和竞争分析等)两个方面。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市场范围扩大,创新速度加快,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对拟建的电子商务系统在未来可能面临的竞争尽可能做出分析,最大限度地避免竞争失利。此外,还要对企业自身状况进行分析,包括对企业组织、管理、业务流程、资源、未来发展的分析,等等。要结合电子商务的特点,从供应链的角度重新审视企业组织、管理与业务流程,寻找与电子商务的最佳结合部。

2.2 设计阶段

在完成上述商务分析的基础上,在掌握电子商务最新技术进展的情况下,充分结合商务和技术两方面因素,提出电子商务系统的总体规划,提出电子商务系统的系统角色,提出电子商务系统的总体格局,亦即确定电子商务系统的商务模式,以及与商务模式密切相关的网上品牌、网上商品、服务支持和营销策略四个要素。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工作可以由此展开,也即从子系统、前台、后台、技术支持、系统流程、人员设置等各个方面全面构架电子商务系统。此阶段的工作完成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后续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和将来电子商务系统运行和应用的成功与否。 转贴于

2.3 建设变革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分为两条线:一条线是按照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全面调整、变革传统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流程,以适应电子商务运作方式的要求;另一条线是按照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全面进行计算机软硬件配置、网络平台建设和电子商务系统集成,完成电子商务系统技术支持体系的建设,从技术上保障电子商务系统的正常运作。

2.4 整合运行阶段

上述建设变革阶段完成后,就可以将经过变革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流程,与已经建好的电子商务技术平台整合起来,进行电子商务系统的试运行。再经过必要的调整、改进以后,实现电子商务应用的工作就可以进入整合运行阶段,开始实现电子商务应用。

3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

所谓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是指根据系统规划的内容,界定系统的外部边界,说明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和相互关系,描述系统的处理流程,给出未来系统的结构。它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处理的总体结构设计。

3.1 电子商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1)系统硬件结构设计。电子商务系统的计算机和网络硬件平台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性能指标,所以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到整个硬件平台不仅要可靠性高、安全性好、有一定的网络吞吐能力,还要采用开放的体系结构,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能够满足企业未来的电子商务应用的需求。

(2)电子商务系统软件结构设计。电子商务系统软件结构的设计工作,实际上是对确定的硬件结构中的每台计算机指定相应的计算机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服务器系统、开发工具软件等。

3.2 电子商务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电子商务系统的功能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从管理职能的角度,可以把电子商务系统看作是由不同职能的一系列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可以再分解成更小的子系统和模块,整个电子商务系统就是由这些功能模块构成的。每个子系统都有为完成有关的各种信息处理工作的专用或公共场所用的计算机程序。在每个职能子系统内部都包含用于事务处理、作业控制、管理控制和战略计划的具体应用。

3.3 电子商务系统数据处理的总体结构设计

电子商务系统的数据处理可以分为集中式数据处理、分布式数据处理和协作式数据处理三种方式。在集中式数据处理方式中,数据全部存储在中央系统,由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所有的处理都由该中央系统完成,终端是客户机,只是用来输入和输出,本身不做任何处理。但是由于个人计算机的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使处理能力分布到网络上的所有计算机成为可能,这也使分布式数据处理方式得到广泛应用。在协作式数据处理方式中,系统内的计算机能够联合处理数据,处理既可集中实施,也可分区实施。协作式计算允许各个计算机合作处理一项共同的任务,采用这种方法完成的速度要快于仅在一个客户计算机上运行;协作式计算允许计算机在整个网络内共享处理能力,可以使用其他计算机上的处理能力完成任务。除了具有在多个计算机系统上处理任务的能力外,该类型的网络在共享资源方面类似于分布式计算。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电子商务应用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数据处理方式。

4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的技术框架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架构体系必须突出以下特点:有利于软件维护及系统管理;满足应用系统的安全性,便于业务级权限管理;提高系统性能,减少网络数据流量和提高数据库的响应速度;保护前期已有应用系统,具有强大的扩展能力。应用系统层次结构如下:

(1)基础系统平台。指为应用系统提供底层支持的部分,包括网络(内部网、互联网)、硬件平台(服务器、存储备份设备等)、操作系统(Unix/Windows/Linux等)、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运行的基础。

(2)J2EE架构平台。Java技术由于其跨平台特性、面向对象特性、安全特性等,使之已经成为构建企业级应用的事实上的标准。J2EE(企业级Java)把数据库访问、企业级Java组件、命名和目录服务、动态页面生成、XML、消息服务、事务服务等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并且提供集群等高级特性,使之特别适合构建复杂的大型应用,并保证系统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

(3)业务平台。企业在构建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时要涉及许多具体的业务平台,业务架构平台是新一代的业务系统基础运行环境,可以使基础技术平台与业务应用系统之间实现有机隔离,应用系统的执行只与应用架构平台有关,而与基础技术平台无关,同时提供一些基础的、公共的组件。对于企业级应用,以信息门户和交易门户为核心的企业门户组件,以办公自动化软件OA为核心的系统管理组件是重点。系统还可以包括,以进销存和客户服务中心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组件,以账务、报表、成本核算为核心的财务管理组件,以生产计划、车间管理、工程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为核心的生产管理组件,以数据仓库和决策支持为核心的商务智能与决策支持组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等其他业务组件,最终形成了全面企业电子化管理方案的产品组合。

(4)门户网站。提供各种信息服务,通过安全隔离通道(防火墙)与企业内网、专网进行数据交换,实现统一的数据接收、。

(5)维护管理平台。为系统提供各种管理维护功能,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内容维护、数据备份、安全审计等。

(6)安全解决方案。为系统提供安全解决方案,包括网络、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人员管理等多个层次,是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目前用得最广泛的是PKI技术,包括CA认证机构、RA系统、密钥备份及恢复系统等部分。

参考文献

1 丹尼尔·阿莫.电子商务:变革与演进[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机构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系统规划设计

电子商务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为基础、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电子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现代物流系统为依托的全新商务模式。其作用是疏通现有商务的各个环节,提高现有商务的运作效率,建立一个全新的经济秩序,开辟一个全新的交易场所。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是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第一步,是一个包括商务、技术、支付、物流等许多角色与要素的系统工程。在开始建设电子商务系统之前,必须充分研究涉及电子商务系统的所有因素,全面分析、统筹规划,形成尽可能完善的电子商务系统设计方案。

1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是指以完成企业核心业务转向电子商务为目标,给定未来企业的商务模式,设计支持未来这种转变的电子商务系统的体系结构,说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及内容,选择构造这一系统的技术方案,给出系统建设的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说明系统建设的人员组织,评估系统建设的开销和收益。

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与传统信息系统的规划有所不同,传统信息系统对企业价值链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尽管它对企业的商务活动有所改善,但是并不直接对企业的商务模式产生变革式的影响,换句话说,传统信息系统的规划以企业商务模式处于稳定的状态为前提,它是在企业既有商务模式的基础上,集中针对企业内部信息流进行的技术改进和支持。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不仅是对支持企业电子商务的信息系统进行规划,还包括商务模型规划和商务系统规划两个基本层次。

1.1商务模型规划

这是一种战略层的规划,目标是明确企业将核心业务从传统方式转移到电子商务模式时需要采取的策略,确定企业的商务模型。商务模型规划并不直接针对企业未来需要建造的电子商务系统,其主要目标是为电子商务系统规划提供依据。商务模型规划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确定企业核心业务未来如何发展,企业采取什么样的商务运作方式获取市场利益,即确定企业的商务模式;其次是确定支持企业商务运作的信息系统的基本信息流程,即规划企业的商务模型。

1.2商务系统规划

商务系统的规划是一种战术层的规划,它侧重于以商务模型为基础,规划支持企业未来商务活动的技术手段,确定未来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简单地讲就是规划企业可以采用哪些电子手段做生意。

商务模型的规划确定企业未来核心业务的路线,如果没有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未来的业务是不可能实现的,它是一种战略层次的规划,确定这种规划的人员不仅仅是技术人员,更重要的是商务管理和决策层面的人员。商务系统的规划则给出电子商务系统开发可依据的一个基本框架,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实现商务活动。由于这种规划过程侧重于技术实现,所以它的主要参与人员以熟悉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各类工程技术人员为主。

2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步骤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2.1商务分析阶段

这是实现电子商务应用计划的第一步。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进行充分的商务分析,主要包括需求分析(包括企业自身需求、市场需求以及客户需求等)和市场分析(包括市场环境、客户分析、供求分析和竞争分析等)两个方面。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市场范围扩大,创新速度加快,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对拟建的电子商务系统在未来可能面临的竞争尽可能做出分析,最大限度地避免竞争失利。此外,还要对企业自身状况进行分析,包括对企业组织、管理、业务流程、资源、未来发展的分析,等等。要结合电子商务的特点,从供应链的角度重新审视企业组织、管理与业务流程,寻找与电子商务的最佳结合部。

2.2设计阶段

在完成上述商务分析的基础上,在掌握电子商务最新技术进展的情况下,充分结合商务和技术两方面因素,提出电子商务系统的总体规划,提出电子商务系统的系统角色,提出电子商务系统的总体格局,亦即确定电子商务系统的商务模式,以及与商务模式密切相关的网上品牌、网上商品、服务支持和营销策略四个要素。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工作可以由此展开,也即从子系统、前台、后台、技术支持、系统流程、人员设置等各个方面全面构架电子商务系统。此阶段的工作完成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后续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和将来电子商务系统运行和应用的成功与否。

2.3建设变革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分为两条线:一条线是按照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全面调整、变革传统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流程,以适应电子商务运作方式的要求;另一条线是按照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全面进行计算机软硬件配置、网络平台建设和电子商务系统集成,完成电子商务系统技术支持体系的建设,从技术上保障电子商务系统的正常运作。

2.4整合运行阶段

上述建设变革阶段完成后,就可以将经过变革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流程,与已经建好的电子商务技术平台整合起来,进行电子商务系统的试运行。再经过必要的调整、改进以后,实现电子商务应用的工作就可以进入整合运行阶段,开始实现电子商务应用。

3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

所谓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是指根据系统规划的内容,界定系统的外部边界,说明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和相互关系,描述系统的处理流程,给出未来系统的结构。它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处理的总体结构设计。

3.1电子商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1)系统硬件结构设计。电子商务系统的计算机和网络硬件平台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性能指标,所以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到整个硬件平台不仅要可靠性高、安全性好、有一定的网络吞吐能力,还要采用开放的体系结构,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能够满足企业未来的电子商务应用的需求。

(2)电子商务系统软件结构设计。电子商务系统软件结构的设计工作,实际上是对确定的硬件结构中的每台计算机指定相应的计算机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服务器系统、开发工具软件等。

3.2电子商务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电子商务系统的功能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从管理职能的角度,可以把电子商务系统看作是由不同职能的一系列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可以再分解成更小的子系统和模块,整个电子商务系统就是由这些功能模块构成的。每个子系统都有为完成有关的各种信息处理工作的专用或公共场所用的计算机程序。在每个职能子系统内部都包含用于事务处理、作业控制、管理控制和战略计划的具体应用。

3.3电子商务系统数据处理的总体结构设计

电子商务系统的数据处理可以分为集中式数据处理、分布式数据处理和协作式数据处理三种方式。在集中式数据处理方式中,数据全部存储在中央系统,由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所有的处理都由该中央系统完成,终端是客户机,只是用来输入和输出,本身不做任何处理。但是由于个人计算机的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使处理能力分布到网络上的所有计算机成为可能,这也使分布式数据处理方式得到广泛应用。在协作式数据处理方式中,系统内的计算机能够联合处理数据,处理既可集中实施,也可分区实施。协作式计算允许各个计算机合作处理一项共同的任务,采用这种方法完成的速度要快于仅在一个客户计算机上运行;协作式计算允许计算机在整个网络内共享处理能力,可以使用其他计算机上的处理能力完成任务。除了具有在多个计算机系统上处理任务的能力外,该类型的网络在共享资源方面类似于分布式计算。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电子商务应用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数据处理方式。

4企业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的技术框架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架构体系必须突出以下特点:有利于软件维护及系统管理;满足应用系统的安全性,便于业务级权限管理;提高系统性能,减少网络数据流量和提高数据库的响应速度;保护前期已有应用系统,具有强大的扩展能力。应用系统层次结构如下:

(1)基础系统平台。指为应用系统提供底层支持的部分,包括网络(内部网、互联网)、硬件平台(服务器、存储备份设备等)、操作系统(Unix/Windows/Linux等)、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运行的基础。

(2)J2EE架构平台。Java技术由于其跨平台特性、面向对象特性、安全特性等,使之已经成为构建企业级应用的事实上的标准。J2EE(企业级Java)把数据库访问、企业级Java组件、命名和目录服务、动态页面生成、XML、消息服务、事务服务等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并且提供集群等高级特性,使之特别适合构建复杂的大型应用,并保证系统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

(3)业务平台。企业在构建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时要涉及许多具体的业务平台,业务架构平台是新一代的业务系统基础运行环境,可以使基础技术平台与业务应用系统之间实现有机隔离,应用系统的执行只与应用架构平台有关,而与基础技术平台无关,同时提供一些基础的、公共的组件。对于企业级应用,以信息门户和交易门户为核心的企业门户组件,以办公自动化软件OA为核心的系统管理组件是重点。系统还可以包括,以进销存和客户服务中心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组件,以账务、报表、成本核算为核心的财务管理组件,以生产计划、车间管理、工程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为核心的生产管理组件,以数据仓库和决策支持为核心的商务智能与决策支持组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等其他业务组件,最终形成了全面企业电子化管理方案的产品组合。

(4)门户网站。提供各种信息服务,通过安全隔离通道(防火墙)与企业内网、专网进行数据交换,实现统一的数据接收、。

(5)维护管理平台。为系统提供各种管理维护功能,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内容维护、数据备份、安全审计等。

(6)安全解决方案。为系统提供安全解决方案,包括网络、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人员管理等多个层次,是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目前用得最广泛的是PKI技术,包括CA认证机构、RA系统、密钥备份及恢复系统等部分。

参考文献

1丹尼尔·阿莫.电子商务:变革与演进[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机构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机构库 IR 高校 台湾

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3-0011-04

The Study of the Build and Development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in the Universities of Taiwan Province and Enlightenment

Zhang QiaonaMeng Xuemei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History ,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Fuzhou,Fujian,350007)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Build and development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in the Universities of Taiwan Province ,study the basis of its build and the three stages of its development ,analyses the features of its development course.Some Enlightenment of its development courseare analyzed too.

Key words: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IR;universities;Taiwan

CLC number:G250.74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3-0011-04

1 前言

机构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简称 IR,台湾地区称机构典藏)是收集、存放由某个或多个学术机构(例如大学、研究所、图书馆、博物馆等)专家、教授、学生创造的、可供机构内外用户共享的学术文献数据库。2002年,学术出版与学术资源联盟(SPARC)高级顾问Raym Crow撰写了“机构知识库的原由:SPARC意见书”,首次提出了机构知识库的概念,同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 (ARL)、学术出版与学术资源联盟(SPARC)和网络信息联盟(CNI)成立了SPARC机构知识库研讨会(SPARC IR Workshop),专门从事机构知识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内容涉及机构知识库的相关技术、内容管理、质量控制及成本管理等。2002年11月DSpace正式面世, MacKenzie Smith作了“DSpace:来自MIT图书馆和惠普实验室的机构知识库”的学术报告,详细介绍了DSpace的构建原理、运行情况及在开放学术交流和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拉开了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建设机构库的序幕。

机构库的创建对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教学资料、电子出版物、科研文献等数字资料的永久性保存,学术研究成果的宣传,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以及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在利用机构库提高学术、科研机构、大学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有着迫切的需求。2004年始,国内有学者开始将国外机构库研究成果引入国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探讨。国内部分高校亦开始建置IR,然而从地域分布看,大陆地区建成的IR只有两个(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和厦门大学机构典藏库),大多数IR集中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尤其台湾地区的IR建置颇具规模。[1 ]台湾高校的IR建置起步早发展快并且累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台湾地区高校IR的建置发展模式具有典型性。因此,对台湾高校IR建置发展过程加以研究和分析,从中得到启示,这对我们大规模开展机构知识库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台湾地区高校机构库建置发展的阶段

2.1 台湾地区高校机构库建置基础

我国台湾地区高校机构库建置具有一定的资源基础、政策基础、人才基础和技术基础。首先,台湾地区学术资源丰富,并初步形成了整合态势,这是台湾地区建置IR的资源基础。一直以来,台湾地区的学术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检索平台,国际学者往往看不见台湾地区整体的学术研究成果,正如台湾学者黄慕萱所说,台湾地区学术论文产出篇数不会比其他国家少,但被国际引用的次数却相对较少。2000年以前,台湾地区学术资源分散在各个高校的图书馆及相关科研机构中,各高校图书馆间缺乏交流合作平台,学术资源利用率低。2001年,在台湾地区教育部门的主导下,“台湾国家图书馆” ①提出《分散式学位论文共建共享计划》,在台湾地区部分高校建立起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eThesys。[2]该计划初步整合了台湾地区部分高校的学术资源,使学术资源数字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台湾地区学术资源利用率低的窘况。

再者,台湾地区有一系列有利于IR建置的政策,这是台湾地区建置IR的政策基础。2005年5月~10月,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委托台湾大学图书馆进行《建置运作架构、机制与执行策略计划》规划案,该规划案包括整合台湾学术研究成果,有效推向国际舞台(Push)和建立群策群力机制,有效引进国外电子资源(Pull)两方面。2006年5月~2009年7月,台湾地区教育部门(高教司、技职司、顾问室、电算中心)委托台湾大学图书馆进行为期三年的《建置机构学术成果典藏计划》。这些政策为台湾地区高校建置IR铺平道路。此外,台湾地区高校具备高素质的IR理论及技术人才,这也为高校建置IR奠定了人才和技术基础。

2.2 台湾地区高校机构库发展的三个阶段

台湾地区高校机构库建置自2006年起,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试验阶段,拓展阶段,普及阶段(见图1)。

(1)试验阶段(2006年~2007年)

该阶段以台湾大学为试验对象,建置符合台湾地区大专院校需求的机构典藏系统雏形。完成了台湾大学机构典藏系统(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Repository,简称NTUR)及相关技术文件、手册。NTUR采用与MIT-HP合作开发的DSpace 1.4 Beta1作为基础,配合台湾学术环境,依据中文语言特性及使用需求,个性化系统界面与系统功能,提升系统功能,使之更易于使用。该阶段完成的实际系统操作文件包括:系统管理者使用手册、使用者操作手册,教育训练教材等。

(2)拓展阶段(2007年~2008年)

该阶段以台湾大学工作团队第一年建置NTUR的实践经验为基础,采用种子学校复制概念,协助国立中山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国立成功大学、修平技术学院、昆山科技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暨南国际大学②建置自己的机构典藏系统。这些种子学校建成自己的机构典藏系统后将负责协助台湾地区其他院校建置IR,其预定负责范围分别为:负责台湾北部地区,国立交通大学和国立清华大学共同负责新竹以北,国立暨南国际大学负责台湾中部地区,修平技术学院负责中部地区、技职院校,国立成功大学负责台南地区,昆山科技大学负责台南地区、技职院校,国立中山大学负责高屏地区。该阶段,种子学校机构典藏从北到南在台湾地区主要县市建立据点,形成以点带面的态势。

(3)普及阶段(2008年至今)

该阶段以8所种子学校为主体,扩大复制IR建置学校的数量,并打造台湾机构典藏系统(Taiwan Academic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TAIR)。目前,台湾地区有90所大学参与TAIR计划,其中有60已建成自己的IR(51个IR对外开放,9个IR未开放)。完成IR建置的高校数目占所有参与该计划高校总数的66.67%,是未建成IR高校的数目的两倍。这些高校IR分布在台湾地区二十个县市,台北市,台北县,台南县,台中市,台中县分别有8所,7所,6所,5所,5所,是高校IR比较密集的县市。[3 ]

台湾机构典藏系统(TAIR)已经初步建立,该平台以NTUR系统为物理基础,兼容DSPACE系统和其他系统。以散布在台湾地区各个高校的IR为基础通过相关协议连接成共享平台,用以展示、检索、保存、提升台湾地区的学术成果(见图2)。

综上,台湾地区高校IR建置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后,高校IR数量颇具规模,质量较高。台湾大学机构典藏、国立成功大学机构典藏、国立政治大学机构典藏、台湾有真理大学机构典藏、嘉义大学机构典藏、国立交通大学、国立中山大学机构典藏七个高校IR被世界性的开放知识库名录DOAR(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收录。

3 台湾地区高校机构库建置发展的特点

台湾地区高校经历了2001年的eThesys计划和2006年的《建置机构学术成果典藏计划》后,机构库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形成统一的共享平台。该过程既是对国际开放存取趋势的响应,也是为了满足本身学术资源整合的需求,因此台湾地区高校机构库建置具有自身的特点。

3.1 分散式学位论文共建共享计划

该计划作为台湾地区高校建置IR的先导计划,为台湾高校建置IR奠定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该计划开始于1999年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的Etd前导计划。原Etd计划的主要目的是系统化的收录国立中山大学应届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电子档,而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便是发展一套中文化、适合台湾学术环境的Etd系统。该系统于2000年5月正式上线开始收录国立中山大学应届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效果良好。此后,鉴于Etd的系统收录是世界的潮流、大势所趋,同时台湾地区其他各高等院校也有类似的需求。在台湾地区教育部门之高教司的主导下,“台湾国家图书馆”于2001年支持并辅助《分散式学位论文共建共享计划》, [4 ]以国立中山大学的Etd系统为基础,强化其功能、稳定度、和亲和度后将该系统导入其他高校,使各高校建成自己的Etd,最后联合参与院校共同建成eThesys,并免费提供给台湾岛内各高校安装使用。eThesys采用开放原始码策略,允许各院校依本身需求修改程式。

Etd计划和eThesys计划是台湾地区大规模开展IR建置实践之前的特色之举。这两个计划早于国际机构库提出时间,Etd系统和eThesys系统的建设思想与IR建置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是IR系统的原形。而且经历这两个计划后,台湾部分高校积累了管理电子化学术资源的经验,缩短了高校建置IR所需时间,并使高校有较高的IR管理水平。同时,eThesys计划提出了分散式建置、共建共享的模式,此后台湾学术机构典藏(TAIR)的分散建置、集中呈现的运营模式正是对该模式的继承和发扬。

3.2 建置机构学术成果典藏计划

2006年4月,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委托台湾大学拟定《建置机构学术成果典藏计划》。该计划源于台湾地区教育部门2005年5月委托台湾大学图书馆进行的《建置运作架构、机制与执行策略计划》,经由教育部指导修正而成。主要目的是进行建置机构学术成果典藏的各项作业,内容包括:规划并制定一套可供台湾地区大学院校共通使用的IR系统需求与标准规范;提出建置IR的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 Operational Procedure, SOP)着手建置IR系统雏形,并以台湾大学为营运范例。[5 ]该计划引发了台湾地区高校大规模的建置IR的浪潮。

该计划的特点在于,为精简各个大学院校重复采购的人力物力需求,该计划办理了国外电子资料库引进的劳务委托购案,采用共同供应契约方式,使各大学院校能以最少人力及最低价格完成数量庞大的国外资料库采购作业。为评估引进更多有价值的学术电子资料,该计划也引进了国外学术电子资源的观察、研究与评估;引进国外免费学术电子资源;以及收集整理学术性免费网络资源,建置免费学术网络资源。

3.3 台湾学术机构典藏联合检索平台(TAIR)

TAIR是《建置机构学术成果典藏计划》第三年的工作重心,也是IR推广的重头戏。自2007年起,台大图书馆邀集国立中山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国立成功大学、修平技术学院、昆山科技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共同成为推广机构典藏的种子学校,将建置技术及经验与其他学校分享,并进而吸引更多学校愿意导入机构典藏系统,共同建立台湾学术机构典藏联合检索平台TAIR。[6 ]

与国外其他IR建置实践相比,台湾地区高校IR实践具有目的性和规划性。台湾地区高校建置IR的目的是为了在台湾地区建成统一学术资源检索平台,以提高台湾地区学术交流程度,并提高台湾地区学术成果的可见度与知名度,这与西方国家建置IR的目的略有不同。西方国家建置IR主要是为了解决学术出版障碍的问题。台湾地区高校建置IR的目的明确――建立台湾学术机构典藏联合检索平台,因此其执行过程很具有规划性。

4 台湾地区高校机构库建置发展的启示

台湾地区高校IR建置颇具规模,其实践起步早并且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建置经验。台湾地区高校IR实践经验对我国大陆地区高校建置IR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4.1 政策支持,资金到位

台湾高校IR建置始终得到台湾地区教育部门的政策及资金支持。2005年2月,台湾地区教育部门之电算中心召开“研商推动《建置台湾学术研究电子图书馆》会议”。同年5~10月,台湾地区教育部委托台湾大学图书馆进行“建置《台湾学术研究资源中心》运作架构、机制与执行策略”规划案,2006年5月~2009年7月台湾地区教育部(高教司、技职司、顾问室、电算中心)委托台湾大学图书馆进行为期三年的《建置机构学术成果典藏计划》。在计划推进过程中,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图书馆及相关部门都能保证资金到位,并加以有效利用。

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在指引整个台湾地区高校IR建设方向,推进其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反观,我国大陆地区的高校在建设IR过程中,都是孤军作战,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不能有效整合资源。IR实践需要获得教育部和文化部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只有这些相关部门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国家学术机构典藏进程中的引导作用,并充分发挥自身统筹规划的优势,才能真正调动我国大陆地区高校建设IR的信心和积极性。

4.2 宣传推广,以点带面

台湾地区高校IR实践注重宣传推广,以点带面。以台湾大学为试验对象,建置符合台湾地区大专院校的机构典藏系统雏形――台湾大学机构典藏系统(NTUR)。然后以台湾大学工作团队第一年建置NTUR的实践经验为基础,采用种子学校复制概念, [7 ]协助国立交通大学等七所种子大学建置自己的机构典藏系统。之后,又由这几所种子学校负责协助相关区域的高校IR建置,逐步推广到全台湾高校。种子学校参与其他高校建置IR全过程,并全程给予帮助和监督:在IR建置评估阶段,种子学校帮助该高校提供资讯;在NTUR系统导入阶段,种子学校要负责系统安装和对该高校人员进行教育训练;在系统运营阶段,种子学校要与该高校分享经验,并帮助该高校进行系统维护,使之持续改善。

台湾高校利用种子学校推广IR建置的策略,从重点突破到大面积复制到以及最后的全面覆盖仅经历了三年,实践证明了该策略的优异。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时间,也为后期TAIR的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陆地区高校在IR实践中也要注重宣传推广,以点带面,选出一批实力较强的学校(如: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作为试验对象,借鉴台湾地区优秀IR实践经验,建置符合大陆地区大专院校的机构库雏形,为其他院校学习效法提供范例。

4.3 分散建置,集中体现

分散建置,集中体现作为台湾地区建置机构库的原则,贯彻该计划的始终。该原则体现了化整为零,再合零为整的系统思想。分散建置是有统筹规划的分散建置,不是任意无规划的建置。台湾地区各高校IR建置是在《建置机构学术成果典藏计划》的大规划下,充分利用已有的理论和技术资源,建置具有本校特色的机构典藏系统,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又可以体现各高校的本体地位。集中体现是将各高校IR合零为整,建立统一的检索平台,满足各高校方便使用的需求,使其效益最大化。

高校进行IR实践要考虑整体效益和长期效益,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既要化整为零,又要合零为整,把IR实践看成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做好系统架构然后才开始建设各个子系统。

4.4 精心调研,参照先进

台湾地区制定《建置机构学术成果典藏计划》是在大量的前期调查工作基础上做出的,其调研团队分析美国、英国、加拿大、纽西兰、中国大陆等地的学术研究资源中心建置架构与运营现状,并分析了国际上数个具有代表性的机构库建置现状,为其IR实践提供观摩依据和参考借鉴。大陆地区高校建置IR也需要先做好前期调研,参照借鉴先进经验。

4.5 不断改进,永续经营

台湾大学机构典藏作为台湾地区各高校IR的典范,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改进自身的NTUR系统。NTUR系统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定期统计出一个阶段的访问量和技术漏洞,NTUR团队根据统计的访问量的次数和地域调整服务,并对出现的技术漏洞进行研究处理,改进代码提升系统,使IR永续经营成为可能。这种管理模式和经营态度值得大陆地区高校加以重视与借鉴。

5 结语

我国台湾地区在高校IR建置上扮演先行者的角色,从1999年的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Etd前导计划到2001年的eThesys计划再到2006年的《建置机构学术成果典藏计划》,台湾高校机构库从无到有,从稀到繁,逐渐形成台湾学术机构典藏联合检索平台(TAIR)。如今,台湾高校机构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受到国际上DOAR,ROAR的认可。总的来说,台湾高校的IR建置起步早发展快并且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其建置发展模式具有典型性。2007年度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机构库应用研究》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指南,该举动表明大陆地区从IR理论研究向IR实践跨出重要的一步,大陆地区高校IR实践势在必行。值此之际,对台湾地区高校IR建置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加以借鉴学习,将对大陆地区高校建置IR产生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DOAR[EB/OL][2009-08-10]./countrylist.php?cContinent=Asia#Taiwan.

[2][4]国立中山大学论文全文系统计划[EB/OL].[2009-08-11].ethesys.lib.nsysu.edu.tw/link.shtml.

[3]NTUR WIKI网站[EB/OL].[2009-08-12]..tw/Wiki.jsp.

[5]台湾建置机构学术成果典藏计划[EB/OL].[2009-04-05].ntur.lib.ntu.edu.tw/.

[6]台湾学术机构典藏TAIR[EB/OL].[2009-06-20].tair.lib.ntu.edu.tw.

机构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台湾机床产业的发展成功离不开台湾当局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植。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由于岛内当时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绝大部分依赖从外国进口。为扭转此局面,台湾当局在第一至第二个“四年经济建设计划”时期,组织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和“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支持农业”的方针,以农业经济所得,逐渐转移于工业。在政策性鼓励及整体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下,台湾机械工业逐步成长,依靠自身的力量,制造日常工农业生产所需的纺织、食品加工、皮革、橡胶、水泥、塑料、电器、轻型车辆等民生工业基础机械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并利用美国援助资金,从海外引进一些机械制造技术,仿制外国机器,取代部分进口的机械设备,既解决设备短缺问题,也由此培养出一批早期的岛内机械技术人才。50年代后期,台湾当局逐渐认识到发展科技的重要性,首次制定了“长期发展科技计划纲领”,开始进入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科技,包括设置发展科学专款,制定科研计划,有目的地系统培养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机械工业的发展。

到60年代,由于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使台湾的短缺经济很快得到改善,自产的非耐用性机械产品市场迅速饱和,一些工业品生产已经达到极限。此时,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美国、西欧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过渡,出现了资本和技术外移的机会。台湾因具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而成为日美投资重点区域,这也正好为台湾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这种状况促使台当局转型实施“出口导向”战略,推动以轻工产品为主的出口工业迅速发展,开辟国际市场,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快速成长。然而,生产和出口工业产品对外严重依赖外国机械生产设备。在此期间,台湾当局实施第三至第五个“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将机械工业列为发展重点,并指定自1963年成立的金属工业发展中心对各厂施以技术辅导。此外,台当局的产业政策从强调出口导向的加工业向强调发展重化工产业转变,先后制定了《奖励投资条例》和《技术合作条例》,旨在鼓励外来投资,引进外国技术,推动岛内企业与外国厂商技术合作,配合研发重化工业所需的技术设备,提升岛内机械制造水平。

1966年,在高雄设立了第一个加工出口区,通过简化通关手续,减免税捐,欢迎外国人来投资,从海外引进设备和原料,由台湾提供廉价的劳力在这里加工生产,然后直接出口。由于实施成效良好,其后又在高雄楠梓及台中潭子设立另外两个加工出口区。伴随着外国资本的进入,引进外国先进管理经验,台湾逐渐形成以出口为导向、比较开放的经济体制,开展?台湾农工业的扩大出口,结合人才、资金和外援,使食品、建材、纺织、机械及电子产业产生惊人的迅速成长,奠定?未来经济奇迹的起跑点。

1969年,台湾成立“国科会”,制定和实施了“十二年科学发展计划,包括:改善各级学校科学教育,发展基本与应用科学研究,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配合,在扩大基础研究、改进科学教育的同时,加强应用科学的研究,增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为配合全岛机械工业的发展,1963年台当局与联合国特别基金会及国际劳工局共同制订“金属工业发展计划”,在高雄楠梓设立财团法人金属工业发展中心(1993年改名为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5年后,该计划圆满完成,于1968年移交给台当局继续运作,以促进台湾地区金属工业的成长与发展。

进入70年代,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台湾的加工出口经济承受了压力。特别是两次石油危机,对台湾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保持经济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台当局提出以“科技升级”带动“工业升级”的发展策略。1974年,台当局推动“十大建设”,包括建设从基隆通往高雄凤山全长373.3公里的南北高速公路、实现西线铁路电气化、建设北回铁路、桃园机场、台、苏澳港等项目;此后,又先后完成了成立中国钢铁公司、兴建年造船能力150万吨的高雄造船厂、高雄炼油厂及第二套轻油裂解厂和林园石化工业区、核能发电等重要建设项目以及加速农村建设方案,为台湾机械工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政策扶植

1976年,台当局成立“行政院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由“经济部”及“国科会”等单位首长组成,作为跨部会的应用科技整合推动及联系协调单位。同年制订“科技专案预算计划”,由“经济部”编列专项科技预算,委托公共研究机构实施基础性产业技术研发,协助民间企业提升技术水平。1978年,台湾召开第一次全台科技会议,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方案》,依此目标调整整体性科技发展,使科技成为带动台湾建设的原动力,同时确定能源、材料、资讯和自动化为科技发展重点领域。1981年,开始实施“经济建设十年计划”,目标是以科技升级为前导,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升级,推进经济国际化、自由化,增强工业基础力量,发展对外贸易。

70年代后期,台湾克服了第二次能源危机和一度面临的经济衰退,台当局采取限制出口、扩大进口的措施,并调整经济政策,将原制订的第六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重新改为“六年经济建设计划”,改善台湾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形成重工业与轻工业配套更为完整的工业体系。1982年,台湾召开第二次全台科技会议,在技术密集、节约资源、高附加值、大型市场这四项原则下指定战略产业,并根据“两高”(高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两大”(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大)、“两低”(低污染、低能耗)六项指标,确定机械和资讯电子工业为“策略性产业”,且积极展开辅导工作。

1973年,台当局还在新竹县竹东镇成立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其中包括1969年设立的金属工业研究所,统一领导机械及机床科研工作,并借鉴美国“硅谷”经验,在新竹市建立了科学工业园,目的是配合经济发展,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研究环境,以延揽科技人才,引进高科技,促进高科技工业的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1986年,召开第三次全台科技会议,制定过了“科学技术发展10年长程计划,提出科技发展要实现科技与经济建设结合,以及科技发展要具有前瞻性、整合性、连续性、生根性与国际性,确立了未来科技发展的总目标是提高台湾科技水平,促进台湾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建立自主防务能力。为达此目标,提出了扩大科技研究发展基础、发展高科技工业、积极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促进民众对科技之认识、鼓励民间企业从事科技研发、提高研究发展效率等六项科技发展策略。

1977年,台湾“经济部工业局”与金属工业发展中心等共同组成“机械工业调查研究小组”,协助台湾厂家建立管理制度,并拟定《机械工业辅导办法》,辅导岛内机械工业技术发展方向。1982年,台当局开始制定实施《生产自动化八年计划》,该计划的执行为岛内自动化相关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2年,台当局在工业技术研究院内部扩充组建了机械工业研究所,专门从事机床及机械自动化有关技术的科研开发,推动机械与电子、信息等高级技术相结合,实现机电一体化,如对机床高速主轴的研究试验,导轨形式、运动精度的开发试验,机械手形式及可靠性的试验,以及研究开发超精密机床、卧式加工中心(MC)、FMS(柔性制造系统)等。机械工业研究所有员工1000余人,包括400余名博士、硕士及机、电、液、气、经营管理各方面专家人才,设有由国外专家参加的机械工程顾问委员会和由台湾学术界、工业界、当局主管组成的策略委员会,所有的科研方向和主要项目与台湾机械工业需要和技术发展方向紧密结合,有全局性远近整体发展计划,每年科研项目中有60%为纵向科研项目,由当局拨款,有40%为研究所与企业合作的横向项目,由企业出资,完成后直接由工厂应用(如高速主轴、导轨精度、机械手可靠性试验等),因此科研成果与实际生产需求结合比较紧密、商品化率高,使台湾机械制造业有了长足发展。

1990年7月,台当局又核定通过“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使岛内自动化工业的发展由建立技术阶段进入到全面推广落实阶段。1991年,台湾召开第四次“全台科技会议”,会议制订了“科学技术发展六年中程计划”,总目标是在中长程计划完成后,使台湾“整体科技水平在亚洲超越韩国、紧逼日本,部分学术和产业技术领域达到先进国家水平而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科技重镇”,并就推进资讯产业为主的科技研发作了许多具体的政策规定。1993年6月,台当局召开“全岛产业自动化会议”,从宏观与系统整合的角度强化自动化产业为策略,共修正或新增146项执行方案,以全面推动机械制造业自动化。1995年,为配合“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实施,台湾正式出台“科技岛”建设方案,用以推动科研与产业的结合,其主要目标是:建立亚太研究重镇、建成亚太高科技制造中心、建立“科技化社会”。

1997年,台湾“经济部技术处”推动的“业界科专计划”成为台湾当局推动科技产业升级与转型的重要举措,以补助企业进行产业技术研发,降低厂商研发风险,提升投入研发意愿为目标,先后实施了“精密机械技术发展五年计划”、“金属加工技术发展与应用五年计划”、“金属加工制程自动化研究五年计划”、“机械业关键零组件技术发展四年计划”、“机械产业关键性材料技术发展五年计划”等,每年都编列“科技专案”预算,委托工业技术研究院、资讯工业策进会、金属工业发展中心等研究机构执行应用性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移转企业界使用,并促进公民营企业加强投入研究发展工作,提升研究开发能力,达到产业技术水准升级及加强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1993年,台当局与台东精机公司等台中地区几家机床生产企业共同集资成立财团法人台湾精密机械研究发展中心,并且由台东精机做为主导厂商,由9家企业和4所大学、两家研究院(工研院与精密机械发展中心)共同组成机床研发联盟,提出先进线性数控机床整合计划书。研发联盟研发共用性的核心技术,各厂商发展在自己领域的制造技术,带动线性电机的应用技术的普及化。经过数年的合作研发,台湾数控机床界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台湾工研院下属的机械工业研究所也为岛内机床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当时重点研究开发的课题有三个方面:一是FMS/CIM等的机床自动化技术,包括研究开发主轴转速在10000~24000转/分钟以上的高速数控机床及五轴加工机床;二是定位精度3~5微米,换刀时间1~2秒,以电脑为基础的数字控制系统,实现高精密高性能控制,可对12英寸的晶圆芯片及半导体零件从事超精密加工;三是研究开发半导体制造净室、液晶显示器(LED)的超精密制造系统等重大技术,为机床产业及民间企业产品发展需求进行基础科研开发。仅1999年,该所就申请专利205项,取得专利107项,转让技术成果119项。

资金支持

进入21世纪后,台当局继续加大对机床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2001年1月,台当局组织召开第六次“全台科技会议”,并制定四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2001―2005年),其发展目标及愿景包括:强化知识创新体系,创造产业竞争优势,提升岛内科技水准,持续发展原有高科技产业,带动整体产业转型与升级,10年内知识密集型产业产值占GDP的60%以上,使台湾成为亚太高科技产业研发、制造及服务中心,带动区域性高科技产业聚落形成。

为达到上述目标与愿景,该计划订有策略及247项具体措施,其中包括:加强培育具创造力的科技人才,科技经费的投入预算以每年提升至12%以上的增长率为目标;至2010年,大学以上研究人员数10年内达到10万人,岛内研发经费占GDP之比率为3%,基础研究经费占岛内研发经费比率为15%,制造业研发经费占营业额的比率为2.5%;以知识创新带动经济发展,推动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研究;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在微机电、精密机械等重点技术领域,进行整合集中系统化研究,促进跨领域、跨单位或国际合作研发,强化研发品质与效率,提升产业竞争力;强化科学园区发展,扩大产业聚落的范围,协助厂商强化国际化能力。

同年11月,台湾多个部门共同提出“鼓励产业创新研发”政策建议,鼓励岛内企业、跨国公司与大学在台湾设立研发中心,计划在5年内发展台湾成为亚太地区的产业创新研发中心,推动台湾成为本地企业的创新研发总部,以及跨国企业的区域研发中心,还将建立创新研发基地纳入2002年5月通过的“六年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7年)”,其目的是使台湾成为亚洲最好的研发地。

2002年5月8日,台当局了“挑战20089:六年台湾发展重点建设计划”。在这“六年计划”提出的目标中,与精密机械与自动化产业发展前景相关的内容有三项:一是以数字化、系统化、无人化和省空间化为其发展目标;二是在台中的南屯、大雅,分别构建“精密机械科技工业区”和“航太精密机械科技工业区”;三是至2007年,精密机械与自动化产业将成为台湾机械领域的主力产业。

在推动产业技术发展措施方面,台经济主管部门继续通过“科技专案计划”,委托或补助财团法人研究机构、公私立大学及民间企业开发前瞻性、关键性及共通性技术,进而将技术扩散给相关企业,包括实施“业界开发产业技术计划”、“鼓励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推动计划”、“示范性资讯应用开发计划”、“鼓励岛内企业在台设立研发中心计划”、“研发联盟先期研究推动计划”、“创新服务业界科专计划”、“鼓励岛外企业在台设立研发中心计划”、“主导性新产品开发计划”、“协助中小企业推动研究发展方案”、“关键零组件及产品计划”及“传统工业产品升级辅导计划”等,并对民间企业研发关键性产品进行补贴,资助中小企业自行委托研发,还先后制定“促进企业开发产业技术办法”、“业界开发产业技术计划”、“鼓励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推动计划”与“示范性资讯应用开发计划”,奖助民间企业持续从事研究发展。

在技术推广方面,台湾“国科会”还制定有“产学合作研究计划实施要点”及“产学合作研究计划申请注意事项”,推动学术界与企业界直接合作,进行关键技术及雏型产品研发;通过实施“产学合作计划”,补助大专校院结合民间企业从事先导性应用研究;通过实施“协助传统工业技术升级计划”,补助岛内主要研究机构及学术单位辅导传统企业开发所需的新产品或新技术;通过实施“科学工业园区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奖助园区厂商开发创新产品的基本与应用研究及特定研究,并积极推动产学合作研究,加速将技术扩散于民间。

为进一步提升台中地区域性机床产业聚落的研发实力,2004年4月,台湾“经济部技术处”正式启动“中部精密机械创新研发社群计划”,以湾的精密机械产业为重点,结合工研院机械工业研究所、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精密机械发展中心及自行车暨健康科技研究发展中心等四大研究机构,积极推动各项研发社群的成立与运作,并配合知识型服务促进业界创新研发能量,以期达成产业升级转型。社群会员厂商达200余家厂商,参与的会员厂商有友达光电、联电、华邦电子、瀚宇彩晶、台中精机、东台精机、程泰、上银科技、永进、友嘉、史丹利、富强鑫、雷虎科技、野宝、中广、久裕兴业等著名机械工业代表性企业,它们组成新兴高值精密机械、精密模具、精密零组件与健康科技等4个创新研发子社群,带领各领域厂商持续扩增新的研发能量,甚至相互异业结盟,透过不同的产业文化背景开展“脑力激荡”,激发出更多的设计灵感与创意,所促成的创新性研发成果及所衍生的产业投资与价值创造相当丰硕。例如在新兴高值精密机械社群孕育了三年的数位工具子社群,在2007年中以“数位扭力扳手”技术荣获“2007匹兹堡发明展”家庭用新奇品类金牌奖、设计类银牌奖、综合类银牌奖以及“2007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工具类金牌奖,扬名国际。

以上这些政策措施及资金支持都极有力地促进台湾机床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并间接带动其它如个人电脑、半导体晶圆、集成电路芯片、光电、液晶面板、LED、太阳能电池、风电、汽车等科技产业的兴盛,扩大研发投入、培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向高附加价值部分升级等逐渐成为部分科技企业的自觉行为。在台湾各界有意识地调整科技产业的发展策略后,台当局对科研的投入逐年增长,使岛内科技实力不断提升,科技研发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以此为激励,推动其它各项新兴科技产业朝向创新与研发方向发展的计划不断出现,如“生物科技发展计划”、“奈米国家型科技计划”、“晶片系统国家型科技计划”、“电信国家型科技计划”等。

提升产业竞争力

2005年,台湾机床产业与机械零组件产业双双超过新台币1000亿产值,并台当局列为“机械产业闪亮双星”。为推动台湾机械零组件产业抢占国际市场,台湾“经济部工业局”除持续推动原有机械领域相关计划之外,更进一步启动“机械零组件全球竞争力倍增计划”,投入6.3亿元新台币经费及整合相关的人力、资源,以提升台湾机械零组件产品的国际地位,连同机床产业,共同打造10家产值百亿元新台币以上的“旗舰型企业”,使台湾成为全球前三大零组件供应基地,计划到2015年,岛内机床产业及机械零组件产业分别双双创造新台币3400亿元产值,成就“两兆双星”之后下一个“兆元产业”。

为发展台湾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泛用型零组件制造供应基地及亚太地区最主要的新兴产业设备关键零件研发设计中心,2008年“经济部工业局”拟定了机械零组件产业的旗舰型企业、整机带动高阶零组件发展及提升附加价值率三大策略,辅导岛内机械零组件大厂提升技术研发以及生产销售能量,希望在线性滑轨、滚珠螺杆、主轴、轴承、行星式齿轮箱、控制器等5至10项关键机械零组件方面成为全球前三大供应基地;并通过垂直整合上中下游产业链、建立测试验证平台等方式,推动机床整机业者带动高端零组件产业的发展及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2005年台湾机床平均每吨售价为40万元新台币,台当局希望通过“加值策略”,到2015年提高至70万元;另外,2005年台湾机械零组件平均每公斤售价为800元新台币,台当局希望到2015年提高至1500元;同时以自主研发技术为基础,全球行销为策略,以提高台湾产机械零组件的附加价值率来作为未来提升全球竞争力的目标,达到未来台湾制造的机械零组件不但是高品质,也具有高价值的目标。

在知识经济年代,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人才的质与量,因此在推动岛内机械零组件发展的同时,台当局还积极重视培养训练机械领域相关从业人才。“经济部工业局”拟定出“机械蓝领白领人才培训计划”及“专业产业人才扎根计划”两项配套方案,通过培训精进再职机械从业人员素质并结合产学资源,引导学术界着重机械技术领域的研究,宣传机械产业未来前景,吸引学子投身机械产业的行列,解决产业人才数量的不足的困境,进而提升自主研发实力。除了协助解决产业所需的基层劳力、技术人才需求外,台当局也针对国际营销、企业经营的人力需求,积极发起相关的“产学合作”,并在“机械零组件全球竞争力倍增计划”中规划了业界与学界的认养机制,藉此鼓励业界认养人才和学界认养技术,共同为产业扎根。

协助拓展海外市场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风暴使台湾机床及机械零组件产业受到很大冲击。为的影响,同年11月,台湾“经济部”举办一系列与岛内机床及机械零组件业者代表面对面沟通的座谈会,就未来台湾机械产业发展以及如何协助机械业者克服全球经济不景气等方面进行意见交流,会中达成几项共识,包括:持续加强对业者技术辅导,进行能符业界所用的人才培育,供应机械业充足的蓝领与白领人力,并鼓励优秀大学生毕业后投入机械领域就业,充实研发设计能力,藉此协助机械业转型与升级,让台湾机械设备除了成为岛内外各项应用产业的最佳支援后盾以外,也将现有机械产品推升到高品级的品质境界;积极拓展出口,进军中国大陆、中东、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新增租税优惠措施,如制造业及相关技术服务业新增投资得享受5年免税的租税优惠等。

为协助台湾机床产业拓销全球市场,“经济部”除了协助提升产业技术、产品竞争力并新增租税优惠措施以外,自2008年7月至2012年,再投入15亿元经费推动“鲸贸计划”,针对中国大陆内需市场等新兴区域加强拓销,以维持台湾机床业对外贸易长期稳定成长,并提振岛内景气。另外,为协助业者在此不景气时期积极争取订单,还将规划补助及协助岛内机械业者于2009年扩大邀海外买主来台参加岛内举办的展览。

为协助台湾机床拓展中国大陆内需市场,“经济部”积极推动两岸精密机械产业交流,通过台湾区机器工业同业公会及台湾工研院出面组织,于2009年12月1日在台北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两岸精密机械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此次会议共吸引两岸精密机械业界菁英近500人与会,大陆方面派出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领队,包括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凯捷利集团、武汉华中数控、武汉重型机床集团等机构和重量级企业在内共100多人的代表团来台交流。台湾业界包括友嘉实业、东台精机、上银科技、台中精机、程泰机械、庆鸿机电、宝元数控等主要机床生产企业的高层主管都踊跃出席,显见两岸业者对此会议的重视。

这次交流会议为期两天,双方就两岸精密机械产业发展与趋势、如何强化两岸在精密机械的研发合作及共同开拓全球新兴精密机械产业商机等议题进行讨论,希望能结合两岸精密机械产业优势,合作开拓全球新兴精密机械产业商机。会议期间还提供与会业者商机对接的机会,让两岸企业直接沟通与洽谈。会后双方发表共识结论,希望两岸优势互补与合作,开拓全球新兴精密机械产业及零组件市场商机;强化两岸精密机械产业供应键体系,发挥两岸产业优势,进军国际;架构两岸精密机械资讯平台,开发新一代工厂自动化解决方案及高端控制软体,提升产业附加价值。两岸代表签署共同合作意愿书,表示今后要定期举办合作及交流活动,持续共同开拓全球精密机械产业及零组件市场商机。

促进机床产业智慧制造

2010年以来,台当局更加重视对产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希望减少对海外的“技术依赖”,提出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在2015年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远景规划,同时也制定了研发投入与产出的各项具体目标及推动产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策略。

在2010年11月举行的第30次科技顾问会议上,台湾领导人提出“以科技创新强国,拼产业黄金10年”,规划“智财维新”、“原创与创新”、“产业前瞻与创新”等策略,将科技预算投资在“知识产业化”的经费比例由现行的8%提升到2015年的12%,科专经费应维持一定比例支持中长期以发现为基础的创新前瞻研发活动,在台湾设立“区域性智财权资源枢纽”,重视强化大专校院原创智财的产生及联合智财运用的能量,建构跨校智财联合营运及产学伙伴联盟创新研发平台,成为台湾创新竞争力的推手,发展大学育成新创事业平台,完备创业友善环境与机制(含人才、技术、资金、及育成功能),发掘出台湾具原创性科研成果,将其有效转化为产业创新动力,积极扶植产业转型,以工研院模式桥接业界与学界,强化国际研究社群的合作关系者,引进创业、投资、经营等专业人力,以此作为未来短、中、长程策略目标。

此外,相关部会陆续推动实施“爱台12建设总体计划”、六大新兴产业(生物科技、绿色能源、精致农业、观光旅游、医疗照护、文化创意)、四大智慧型产业(云计算、智慧电动车、智慧绿色建筑、发明专利产业化)等重大方案,希望在现有科技发展基础上,健全科技与产业发展环境,将科技发展的优势与资源馈入产业发展,以掌握关键新兴产业发展契机,并带动新一波的经济荣景。

台湾“经济部”重新修订《产业创新条例》,取代过去的《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在推动机械产业发展方面,新的政策的重点为:以厚植研发实力提升产业竞争能耐、活化创新环境促进产业开创新局为目标,深耕产业科技与扩大新技术应用,促成传统产业升级转型,运用科技创造服务业新价值,推动“业界科专计划”活络企业研发投入,营建特色产业创新基础环境。

具体目标包括:深耕产业科技与扩大新技术应用,藉由科技专案的投入,协助厂商尽快进入,并引发企业后续相关技术的研发与生产投资,同时藉由开发关键性技术、关键零组件,协助业者技术自主,并运用科专能量改进原有产品的功能,或是开发新材料、新制程、扩大科技应用的范围,以提升原有产品的附加价值,创造竞争优势,使得台湾在产业发展所需之关键技术的掌握度逐渐提升,引导岛内产业由“台湾制造”迈向“台湾创新”。

机构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规划》明确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三五”末期,基本形成办学规模适合市场需求,专业结构适应产业发展,校企融合贯穿办学过程,教学改革实现工学结合,实习实训与工作岗位紧密衔接,技能人才培养层次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匹配,社会服务功能更加健全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如果把这个总体目标转换成一所技工院校阶段性发展的具体目标任务,那就是办学规模与当地企业和社会就业需求相适应;办学社会化服务功能满足职业训练院建设基本要求,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吻合;办学模式转型为产教融合;教学方式完成大部分专业的一体化改革;学生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一体;学校培养层次和质量满足企业需求;完成学校内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形成学校与政府、与产业、与企业一体化的市场化协调发展体系,完成学校与学制生源、技能培训受训群体、社会就业岗位相衔接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邢台技师学院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规划》,全体教职工人手一册,按照《规划》要求重新修订了学院“十三五”发展目标,召开贯彻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动员大会。紧紧围绕落实《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六项具体发展目标,选准突破重点,集中优势资源,向加快市场化办学进程、产业化发展模式、职业化办学特色、一体化教学方式、集团化规模发展、社会化服务功能等落实《规划》目标的关键方面发力。

一、向集团化办学发力,促本区域技工院校布局更加合理

《规划》提出,技工院校区域发展布局更加均衡,优质技工院校数量和全国在校生规模稳中有升,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结构比例更趋合理。邢台市所辖21个县市区、720万人口,共有技工学校15所,其中政府和企业举办的技师学院2所,其他13所都是不成规模的小技工学校,市本级和各县市区设置高职3所、中职学校18所,职业教育在校生10万人左右。技能人才培养特别是高技能人才远远满足不了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邢台技师学院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以高端引领为抓手,协调市委组织部和人社局支持,经市政府批准组建了邢台市高技能人才培养集团。以参与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契机,瞄准5个京津产业转移集聚区,采取兼并、联合、托管等形式在中职学校设置分院。目前,已完成对建设北京顺义产业园的威县职教中心的兼并重组,其他4所职教中心的兼并工作正在协调进行;二是运作与中学联合办学。计划在21个县市区设置中学对口升学班,目前已在广宗县、威县、南和县、巨鹿县中学成功设置了邢台技师学院对口升学班。2017年春季,广宗县中学对口升学班50名学生已成建制完成学籍注册到技师学院就读高级工;三是在各县市区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和弹性学制教育。目前,共设置培训点56个,拥有弹性学制生3000人,新型学徒制600人。“十三五”期间,邢台技师学院将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以高技能人才培养集团为平台,完成邢台市技工院校的合理布局,以满足本地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多层次需求。

机构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城市地铁;空推;快速

Abstract: urban subway development rapidly, the shield machine construction, shield opportunities to more and more complex, through the guide of shield machines made in advance, to install a standard block, stepping to the teardown position safely and quickly

Key words: urban subway; Empty push; fast

中图分类号:U45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工程概况

嘉陵江北桥头钻爆明挖段区间北侧为盾构机钻爆段、南侧为路基段。整个钻爆明挖段区间左线起讫里程为ZDK39+416.959~ZDK39+677.383m,总长260.424m,其中ZDK39+416.959~ZDK39+475.690范围为明挖段,ZDK39+475.690~ZDK39+677.383范围为暗挖段;右线起讫里程YDK39+422.000~YDK39+687.000,总长265.000m,其中YDK39+422.000~YDK39+481.755范围为明挖段,YDK39+481.755~YDK39+687.000范围为暗挖段。

按工筹规划,盾构机将空推步进通过北桥头钻爆段及明挖段中的棚洞段,即盾构机需空推范围起讫里程ZDK39+677.383~ZDK39+438.283,空推长239.1m。然后在棚洞端头进行盾构机的拆解。

方案总体规划

根据工程施工情况,嘉曹区间左线盾构机已基本完成区间左线掘进任务,右线也将在5月中旬完成右线掘进任务。但盾构机掘进任务完成后,不具备拆机条件,盾构机必须步进通过北桥头200余米的钻爆段及40余米的明挖棚洞段后,方抵达计划拆机处,因此必须考虑盾构机空推方案。

空推方案

5.1、空推范围

起讫里程ZDK39+677.383~ZDK39+438.283,空推长239.1m,按1.5m/环计算,需安装管片160环。

5.2、北桥头钻爆段、明挖段概况

盾构机计划空推通过段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钻爆段(含B型衬砌、C型衬砌),另一部分为明挖棚洞段。具体如下:

①.钻爆段:嘉陵江北桥头钻爆段采用钻爆法开挖,区间左线起讫里程为ZDK39+677.383~ZDK39+475.690,长201.7m。其中浅埋暗挖C型衬砌长157.65m,B型衬砌长44.05m。区间右线起讫里程为YDK39+687.000~YDK39+481.755,长205.25m,其中浅埋暗挖C型衬砌长160.4m,B型衬砌长44.85m。C型衬砌与盾构机的位置关系详见图5-1:B型衬砌与盾构机的位置关系详见图5-2:

图5-1北桥头钻爆段C型衬砌与盾构机的位置关系

图5-2北桥头钻爆段B型衬砌与盾构机的位置关系

②.明挖段:北桥头明挖段支护结构分为两种,分别为A型衬砌及B型棚洞。目前北桥头已实际完成左右线的B型棚洞段,A型衬砌尚未施工。按工筹计划,待盾构机拆机后,再施工。

因此空推仅考虑通过B型棚洞断面,该棚洞段左线起讫里程ZDK39+475.690~ZDK39+438.283,长37.41m;右线起讫里程YDK39+481.755~YDK39+444.231,长37.52m。B型棚洞段与盾构机的关系详见图5-3:

图5-3北桥头明挖段B型棚洞段与盾构机的位置关系

5.3、盾构机通过前的尺寸复核

根据北桥头暗挖隧道、明挖棚洞段断面与盾构机隧道高程、中线的位置关系,分析盾构机外缘距暗挖开挖断面外边缘还有703mm的富裕空间,满足不调整线路和暗挖断面形式,盾构机直接通过的条件。同时暗挖隧道已考虑0.35m厚的钢筋混凝土堵头墙,可兼作洞门施工。

另外,由前面盾构机与北桥头钻爆段、棚洞段位置关系图可知,盾构机与钻爆段B型、C型及B型棚洞段仰拱均有200mm的空隙,因此空推通过段仰拱均应施作。同时为使盾构机可以空推通过,还应在仰拱上施作盾构机空推平推导台。

5.4、盾构机空推导台施作

因盾构机计划空推通过段施作仰拱后,还与盾构机外轮廓有200mm的间隙,因此计划在仰拱上施作“盾构机空推导台”,为保证强度,该导台采用与仰拱同标号的C40,P12混凝土,但导台内不再施作钢筋。

导台样式详见图5-4北桥头钻爆及棚洞段盾构机空推导台示意图。

图5-4北桥头钻爆及棚洞段盾构机空推导台示意图

5.5、盾构机通过北桥头钻爆及明挖棚洞段

北桥头钻爆及明挖段仰拱及盾构机平推导台施工完毕后,即可开始盾构机空推施工。

盾构机空推方式盾构机步进1.5米为了减少管片占用量,也为了将来拆除管片的方便。只在盾构机底部安装一块标准块,并采用通缝拼装作为盾构机反推力及盾构机托车道路。管片安装及盾构机车架通过示意详见图5-5。

图5-4盾构机空推通过段管片安装及车架通过示意图

另外,因盾尾间隙的存在,为保证管片拼装后不下沉,在管片底部与仰拱连接部位应打入木三角楔子,支撑管片。

机构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 “985工程” 启示 借鉴

国际一流大学对提高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产值的研发及缓解就业压力等均有积极作用,同时可以带动国内整体高等教育水准的提升。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一流大学的渴望促使各国实施一系列项目、计划以迅速提高本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为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台湾地区计划实施“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与此同时,大陆地区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实施“985工程”项目。因此,研究台湾地区“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对完善大陆“985工程”项目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的背景

1.高等教育资源迅速扩充,生源、就业问题突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是台湾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时期。台湾地区在1955年包括专科学校、独立学院与大学共计15所大专院校,到1975年迅速升为101所。到2010-2011年度,大专院校数量达到162所,学生人数达到1,343,603[1]。对于人口仅有2300万的台湾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发展已经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阶段,不仅导致了教育经费紧缩与资源的严重浪费,更随着“少子”现象的产生面临缺少生源的严峻问题。同时,高等教育入学率随着教育资源的扩充而不断提升,大学毕业生数量急速增,高等教育发展与就业市场需求失衡,教育性失业或学非所用的现象更突出。

2.高等教育重规模轻质量,难以跻身国际一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台湾地区高等教育进入稳步调整、协调发展的阶段。这段时间高等学校的数量增长虽不多,规模却有较大扩充,在校生人数从29.94万人增长到57.66万人,增长1.93倍。研究所从176个增至397个,增长2.26倍;硕士生、博士生人数从4,501人增长到22,372人,增长4.97倍[2]。由于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仅关注教育资源量的增长而忽略质的提高,导致高等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这与台湾高度发达的经济状况严重脱节,严重影响台湾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的内容

“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是台湾“教育部”计划5年拨款500亿新台币用以补助台湾地区重点大学成为世界一流教育与研究中心。整个计划共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发展国际一流大学计划”,二是“顶尖研究中心计划”,在第二梯次进行中将“顶尖研究中心”更改为“重点领域研究”。国际一流大学计划的目的是选取台湾地区具有发展潜力的一至两所大学,参照国际一流大学相关的教研人才及设施的标准给予教学、研究资源的补助。“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以竞争为运作机制,以绩效责任为审核机制,致力于通过机构的转型与跃升,使大学成为国际竞争中的推动力。

“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采取公开申请,申请该计划的大学均需根据预期实现目标的具体内容撰写发展计划并由审议委员会审核。“国际一流大学或顶尖研究中心”的目标及具体评鉴指标由各校根据自身状况自行订定,再由审议委员会负责审核。在顶尖研究中心部分,审查以组织革新、人事计划、学校设施与产值方面的提升为重点。具体体现在学校支援或配合系统、国内外相关学校或研究机构合作方案、研究人才的编制与延揽、学校配套设备资源、产学合作指标、教学改进指标等。整个审议与课责机制体现了公开竞争、专业客观、学术自主、绩效责任的精神。

针对教育资源普遍不足的情况,投入资金实施“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引起的争议,该计划从两方面进行了诠释:

1.非高等教育经常性经费支出,旨在不影响正常经费的基础上优先发展部分高校。2000年台湾地区政府部门的高等教育支出经费为4,253亿元(新台币),占整个台湾地区GDP的4.4%,到2003年增加为4,608亿元(新台币),为GDP的4.68%[3]。这四千多亿元是未加上政府以外的其他部门经费的数目,是维持高等教育经常性发展及运作所需。“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的投入为“特别预算”,与原年度高等教育预算分开。因此,并非动用教育部的经常预算,其他大学及机构仍照常可获得年度正常的预算补助,不会影响学校的正常运作,更不会出现“数所大学坐宾士,其他大学骑牛车”的状况。

2.非排挤资助单位以外的高等教育机构,旨在发展局部以带动整体发展。“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的目标在于着眼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且该项政策并非地区政府唯一的高等教育政策。在改善私立大学、大学教学、研究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同样设立专案计划并投入经费,如教学改进计划、技职产学合作及师范院校转型计划等。计划目标不同,涉及范围不同,所需经费及管理流程有一定的区别,因此,该计划对未获得资助的高等教育机构无排挤效应。“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旨在通过该计划提高台湾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任何学校只要通过审核就可以成为获得补助的对象,故该计划非为特定机构所设,而以发展台湾地区整体高等教育水平为核心目标。且从长远来看,这项投资为台湾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都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的成效与特色

“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从2005年开始实施至今已进行两个梯次五年期,台湾大学的整体状况得到显著的提高。以台湾大学为例,2004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的“全球200所顶尖大学排名”,台湾大学位列第102,亚洲第15。在2009年该报的评比湾有六所大学进入前400名,台湾大学位居第95名,并且在工程与资讯科技及自然科学领域首次进入前50名,见下表。

“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令台湾的高等教育在研究拔尖成果、延揽国际优异师资、国际化与国际合作表现、产学合作、基础环境建设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据上表数据显示,上述各方面在该计划执行后都较执行前有幅度较大的提升。毫无疑问,台湾“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其独特的着眼点。

1.积极推进大学“法人化”进程。大学实施“法人化”不仅使大学拥有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而且在经费支配上享有更大的自,改善学校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氛围,更调动大学创收的积极性。推动大学“法人化”就是赋予大学自主性,透过大学弹性经营,使大学根据自身目标与条件及外在环境的变化,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高学校的经营效率,实现经营目标。台湾地区在实施“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中积极推进“法人化”,这一措施的实行使得大学享有人事、经费等方面的自,令学校更有竞争力,同时也促使大学担负起绩效责任,使得政府投入的补助获得长久的效果。大学“法人化”是大学机构体制的改革,是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广泛支持大学“整并”与合作。考虑规模较小的大学竞争力较弱,政府难以倾注大量经费供其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提出整并与合作提议。两校合并的同时必定可以提高综合竞争力,再加上计划的经费补助,在一定期间内一定可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因此,为了竞争该计划的经费资助,集中资源建设具有竞争力的一流大学,台湾地区清华大学与交通大学通过重重阻碍向地方政府提交了整并计划书,在征求师生校友关于合并程序、校区、人事等具体问题的意见后,原本于2005年2月宣布合并的计划被迫暂缓。“整并”合作无疑是提高两校竞争优势的一个契机,但是两校整并还需要得到各学校师生的认可。

3.公开竞争、严格评审与绩效评估淘汰机制。台湾“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采取公开竞争的方式,申请该补助的学校均要公开申请,透过竞争机制,遴选受补助的对象。其次,该项目由国内外具有学术声望的专家学者组成审议委员会,以保证审议过程的客观与专业。该计划采取绩效评估淘汰机制,通过定期审核检验受补助单位目标的实现程度,评估小组每年进行实地访评,定期核检验受补助单位目标的实现程度,三年进行整体绩效考评,如果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则停止补助计划。在“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中,第一梯次二年期有17所大学获得补助,而第二梯次三年期减少为15所大学,其中有14所大学为第一梯次中曾接受补助的大学,高雄医学大学为新加入该计划的学校,而台北医学大学、中正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三所大学由于整体考核没有通过而没有资格继续接受该计划的补助,由此确保该计划的竞争性,促使补助资金的合理利用。

四、“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对“985工程”的启示与经验

1.促进资助机会平等,实现学科均衡发展。机会的平等不仅体现在计划补助资金分配的平等上,而且体现在受补助高校和未接受补助高校的平等上。项目、计划的实施不该也不能挪用高校的常规拨款。该计划在政策性文件中明确规定拨款需额外筹措,并不影响教育的常规拨款,因此不会影响高等教育整体的发展。其次,要关注学科的均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和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是互补的、相通的,正是“由于北京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中国语言文学、新闻学和传播学的有机结合,才会有举世闻名的北大方正激光照排系统”[4]。因此,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学科是十分必要的,更应该兼顾主流、新兴与基础学科的建设,文理并重、双管发展才是高等教育健康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2.改革大学“整并”模式,探寻新的发展契机。大陆地区目前对于大学“整并”褒贬不一,争议较多。“整并”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大学的合并,也是大陆地区目前实行最多的形式,但是实施合并难度较大,不仅需要拟合并的大学具有各校区距离较近、教学科研与行政上易于互动、学校规模较小等特点,还需要各校的院系在性质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合并前的匹配与合并后的正常运行与否都是“整并”计划是否成功的关键。由于各大学对“整并”计划的急功近利导致实行合并的大学目前在运行上呈现诸多问题,令“整并”这一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处在争论的“风口浪尖”。实际上,“整并”对大学竞争有限的公共经费与有限的生源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提高大学的运作效率及大学结构的调整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探寻新模式成为“整并”计划新的突破口,“跨校研究中心”为这一视角提供了新的尝试。“跨校研究中心”以尖端领域为导向,以一个或几个大学为主导,结合各校或研究机构的优秀人才及研究资源共同规划成立的,与大学系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台湾联合大学系统”在成立后的第二个月便规划设立四个跨校研究中心:清华、交大主导的纳米科技研究中心;阳明大学主导的脑科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主导的科技社会研究中心;中央大学主导的教育发展研究中心[5]。各大学机构应积极吸纳其他各类大学的研究中心,结合成某一领域顶尖的“跨校研究中心”,加强大学研究,提高整体竞争力。

3.调整高等教育管理机制,实现大学真正“法人”化。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都接受政府集权式的管理,政府不仅是大学的办学者、资助者、管理者,更担当着大学的监督与评价工作。这不仅导致大学部门的角色不清,高等教育管理者之间权、责、利的错位,政府机构的评价与监督更有失公平性与专业性。因此,我国高教改革的重点在于逐步实现大学“法人化”。真正实行大学“法人化”,首先要落实大学的自,这不仅需要国家法律上的规定,更需要大学管理者实践中的积极争取;其次,应该明确各自的权、责、利,才能改变大学“等、靠、要”的现状,可以借鉴企业经营中“明晰产权、讲求效率”的理念,将绩效的责任承担者转到大学自身,从而改变教育经费浪费及非合理利用问题;最后,介入第三方(中介)组织进行评价与监督,增强大学评价机制的公平性与客观性。如“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的遴选小组是由权威的专家组成,充分体现了评选的公正与专业性。

4.发展研究中心,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相辅相成。“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创造性地将“顶尖研究中心”与“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并列提出,充分重视研究中心在完善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以大学现有研究中心为基础,以学校为申请单位,与其他大学研究中心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整合资源,在研究开发、教学创新、产学合作和技术转让方面达到一流。大陆地区高等教育改革同样应将高校建设与研究中心建设共同进行,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相互合作应该是一个有效的着眼点。“国家重点实验室”与“985”高校合作对提高大学综合实力产生积极影响,为高校人才与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提供重要基地。同时,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企业的紧密关系,“国家重点实验室”与“985”高校的联合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有效推动“产学研”的紧密合作,有利于提高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三方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台湾“教育部”统计处.大专院校概括表(1991-2010学年度)[EB/OL].[2011-11-30]http://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9.

[2]罗祥喜.台湾教育与经济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232-242.

[3]台湾“教育部”.近四年来教育经费的分配消长报告[EB/OL].(2004-03-04)[2011-11-30].http://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768.

机构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冶金企业 信息化平台 构建途径 意义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自动化建设也逐渐受到了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越来越多的重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建立在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技术将生产资源有机结合,使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相互连接,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冶金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能加强企业内部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其自动化的发展。

1 冶金企业厂内信息化平台的整体架构

冶金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整体架构主要包括三个平台的建设,即软件平台、硬件平台和通信平台,其中软件平台包括物流信息自动跟踪系统、调度集中系统、铁水运输信息跟踪系统、钢渣运输信息跟踪系统、钢材发运管理系统、历史作业过程综合回放以及数据报表综合管理系统。硬件平台主要包括铁路信号微机联锁系统、自动排列进路系统、调车自动化系统、机车作业计划无线传输、平面调车系统、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和机车GPS跟踪系统。软件平台和硬件平台共同构成了冶金企业厂内的信息化平台,并通过有线网络系统与无线局域网构成的通信平台进行信息的传递。

2 冶金企业厂内信息化平台各系统组成及构建途径

2.1 通信平台

通信平台主要包括有线网络系统和无线局域网(WLAN),目前大部分冶金企业的有线网络均采用的是光纤网络,将企业的公网光纤作为其信息平台的有线通信网络系统。例如太钢冶金企业,实施铁路调度集中策略,调度集中需要通过远程控制铁路信号,因此采用专网作为调度集中网络的信息化平台更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使用双环光纤网络。这是因为铁路信号这一控制系统会直接影响企业内部的正常生产,若采用双环专网,能使冶金企业厂内网络通信的安全度大幅度提升。无线局域网是冶金企业机车作业计划无线传输系统、装卸车房库PDA以及机车GPS信息跟踪系统实现数据传输的主要平台。冶金企业在目前无线通信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厂区无线局域网,使机车作业计划无线传输系统和机车GPS信息跟踪系统不间断的工作实现无线通信。

2.2 硬件平台各系统

冶金企业的硬件平台系统主要由铁路信号微机联锁系统、自动排列进路系统、调车自动化系统、机车作业计划无线传输系统以及平面调车系统等组成,此外,机车GPS信息跟踪系统也是其重要构成部分。这些硬件平台各个系统各自发挥着其功能共同实现了冶金企业数据传输的信息化。例如铁路信号微机连锁系统是提高车站通过能力的信号设备,工作流程为利用计算机实现对车站工作人员的操作命令,并对现场设备状态的表示信息进行推理运算,从而集中控制车站进路、道岔以及信号机,使其相互制约,保证行车安全。

2.3 软件平台系统

软件平台如物流信息自动跟踪系统、钢材发运管理系统、数据报表综合管理系统、历史作业过程综合回放系统等,均是冶金企业软件平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冶金企业厂内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使其调度集中管理更加高效,提高了调度指挥系统的快速应变能力,历史作业过程综合回放系统使得作业过程能再现并可追溯;数据报表综合管理系统为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信息分析平台。

3 冶金企业信息化平台构建的重要性及意义

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以来,早期的信息化建设实践多在离散制造业,在信息化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企业构建信息化平台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信息规划。在上个世纪90年代,冶金企业开始了信息化建设,由于冶金企业的特点,流程制造业类型的冶金企业在其生产工艺、技术、质量管理与经营等各个方面与离散制造业上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冶金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规划中常常会遇到许多问题。冶金企业在业务管理需求方面具有多样性,其信息系统较多,因此,采用分布实施的方法较为有效,分布实施的前提是要对其信息化平台的构建确立一个总体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分布实施各个功能以及前后系统之间功能的连续性,避免发生后续系统实施与前期实施系统之间形成孤岛或功能冲突。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构建需要正确的应用信息系统规划方法,只有针对企业的具体特点与实际需求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建设规划。冶金企业中各个专业信息系统之间具有互相关联性,这些系统之间的联系既有纵向的,又有横向的。在进行信息化规划的时候首先要的考虑的便是各个信息系统间的业务集成,因此,只有使用系统的、全面的眼光进行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划,才能确保其实现的科学性。

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企业战略目标中的一部分,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划是企业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冶金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的规划需要兼顾好其是否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和是否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两个方面,前者需要针对企业的发展实际与具体情况,后者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分析并对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预测。只有对信息系统架构进行全局性的谋划,才能确保分布实施的成功,使后续建设系统与前期实施的信息系统紧密无缝连接。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冶金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无论是对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提升,还是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冶金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发展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企业只有将企业的发展目标、实际需求以及资源现状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内,进行科学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并分步实施,才能更好的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平台。

机构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保障系统“双随机、一公开”抽查

工作计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高“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根据省人社厅《关于印发2021年度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计划的通知》(皖人社秘〔2021〕88号)和市商改联办《关于印发宿州市市场监管领域2021年度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计划的通知》(宿商改办字〔2021〕9号),市局研究制定了《2020年度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计划》(以下简称《抽查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按要求抓好实施。

一、夯实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基础制度

各县、区人社部门要持续做好本辖区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两库”)精细化建设,将检查对象和执法检查人员分别按照行业类别、岗位资质等要素进行分类标注,并实行动态管理;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随机抽查工作指引和细则,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局有关科室、局属单位要按照《抽查计划》要求,指导县、区人社部门做好省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以下简称“监管平台”)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两库”)完善工作,实行动态维护,确保精准监管。

二、规范制定年度抽查工作计划

各县、区人社部门要根据市局年度抽查计划,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年度抽查工作计划,于4月30日前录入监管平台,在单位门户网站向社会公示,并报市局政策法规科备案。年度抽查工作计划原则上应覆盖随机抽查事项清单中所有监督检查事项。除抽查对象基数过少或有特殊规定外,原则上一般检查事项的抽查比例不高于5%,重点检查事项的抽查比例不设上限,对属地要求采取全覆盖式检查的事项,应在计划中予以明确。各县、区人社部门制定抽查计划时,要加强内部沟通配合,统筹各项抽查事项;要主动联系其他执法部门,加大联合抽查力度,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防止重复检查。严格实行年度抽查工作计划管控,各县、区人社部门,局有关科室、局属有关单位自行组织对企业的执法检查,必须纳入年度抽查工作计划。年度抽查工作计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需要临时增设、暂停延迟或者取消实施的抽查任务,要及时公开公告。

局属有关单位要按照年度抽查工作计划明确的责任分工,牵头指导各县、区人社部门组织实施年度抽查任务。对于省、市级统一发起的抽查任务,要提早谋划具体实施方案,有序做好建库、摇号、派发、上传、公示等工作。

三、规范制定部门联合抽查工作计划

各县、区人社部门要按照《抽查计划》要求,主动会同其他相关部门研究制定联合抽查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任务名称、联查部门、抽查事项、检查对象、实施主体、责任分工、抽查基数和比例及时间安排等内容。联合抽查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配合部门,增加《抽查计划》外的相关部门参与。鼓励县、区人社部门将未纳入部门联合抽查事项清单的事项,进一步整合到部门联合抽查范围内。对于重点领域突发风险和情况,以及上级部门交办的工作,发起部门可以组织临时性联合抽查,补充纳入联合抽查年度工作计划,并向社会公开。

各县、区人社部门,局有关科室、局属有关单位要按照《安徽省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抽查实施办法》和市市场监管部门发起的年度联合抽查事项通知要求,主动会同市场监管部门研究制定“劳动用工管理情况检查”、“劳务派遣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检查”、“企业年度报告公示信息检查”等联合抽查事项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任务名称、抽查事项、检查对象、实施主体、责任分工及时间安排等内容,按照要求开展好联查行动。

四、规范有效实施双随机抽查

县、区人社部门,局有关科室、局属有关单位要按照年度抽查工作计划逐批次抽取检查对象,根据需要因地制宜随机抽取执法检查人员。双随机抽取过程应通过监管平台操作,确保全程留痕。要根据监管实际情况采取实地核查、书面检查、网络检测等方式开展抽查,规范抽查流程,做好抽查记录,及时督促整改,提高监管效果。除依法依规不适合公开的情形外,各县、区人社部门,局有关科室、局属有关单位要在抽查任务完成后20个工作日内,将抽查检查结果录入监管平台,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相关网站平台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加大惩处力度,产生的行政处罚信息应在7个工作日内归集至监管平台,记于相应市场主体名下。

五、强化信用风险分类管理

各县、区人社部门,局有关科室、局属有关单位要根据《安徽省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暂行办法》和《安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信用分类监管办法》,完善本地区、本单位信用分类监管的具体制度和措施。根据监管平台提供的企业信用状况,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等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中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科学设置抽查的比例和频次。对守信企业,可以合理降低抽查的比例和频次,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对失信和严重失信企业,适当提高抽查的比例和频次,实行严管和惩戒。

六、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区人社部门,局有关科室、局属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将“双随机、一公开”作为日常监管的基本手段,加快与各业务职能的整合融合,加强信息共享,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双随机抽查与审批许可、信用监管、重点监管的衔接。局有关科室、局属有关单位要强化对口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加强信息化支持,切实提高基层履职能力和水平。市局将依托监管平台,适时对抽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跟踪监测。

请各县、区人社部门,局有关科室、局属有关单位严格按照抽查计划,及时完成抽查任务,并于2021年6月29日和11月29日前,汇总填写本地区、本单位«2021年度抽查任务开展完成情况统计表》(附件3),报送阶段性和全年抽查工作总结。市商事制度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将统计结果作为对各地各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

 

联系电话:0557-3699829

 

附件:1. 全市人社系统2021年度随机抽查工作计划

2.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双

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计划

3. 2021年度抽查任务开展完成情况统计表

 

 

 

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1年4月22日         

 

附件1

全市人社系统2021年度随机抽查工作计划

序号

抽查任务名称

抽查事项

发起方式

抽查主体

(层级)

抽查

对象

抽查基数(户)和比例

抽查

目标数

抽查比例

抽查

时间段

备注

1

2021年度全市人社部门劳动用工管理情况检查

规章制度制定情况检查

市、县(区)两级自行组织发起

县、区人社部门(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机构及相关科室)

全市存续企业

辖区监管对象数在2000至10000家的按2%比例随机抽取。

60家

2%

2021年11月底前完成

 

劳动合同及招用工管理情况检查(已列入联合抽查计划,按联合抽查计划执行。)

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情况检查

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规定情况检查

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情况检查

工资支付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情况检查(已列入联合抽查计划,按联合抽查计划执行。)

2

2021年度全市人社部门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检查(除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外)

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检查(除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外)

市、县(区)两级自行组织发起

县、区人社部门(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机构、相关科室、各险种经办机构)

全市存续企业

2000-10000家。

60家

2%

2021年11月底前完成

 

3

2021年度全市人社部门人力资源市场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检查

人力资源市场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检查

市、县(区)两级自行组织发起

县、区人社部门(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机构、人力资源流动开发科)

全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50家

5

10%

2021年11月

底前完成

 

4

2021年度全省人社部门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鉴定机构检查

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检查

市、县(区)两级自行组织发起

县、区人社部门(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机构、职建科、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全省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全省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

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40家。

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36家

4

4

10%

10%

2021年11月底前完成

2021年】1月

底前完成

 

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检查

5

2021年度全省人社部门劳务派遣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检查

劳务派遣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检查

市、县(区)两级自行组织发起

县、区人社部门(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机构及相关科室)

全省劳务派遣单位

全市约80家。

8

10%

2021年11月

底前完成

 

 

附件2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

“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计划

 

序号

抽查任务名称

抽查事项

发起方式

(牵头指导科室)

抽查主体

(层级)

抽查

对象

抽查基数(户)和比例

抽查

目标数

信用风险分类监管要求

抽查

时间段

备注

1

2021年度全市劳动用工部门联合抽查

工资支付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情况检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检查。

市、县(市、区)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发起,同级市场监管部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交通运输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市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支队及相关科室)

市、县(区)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市场监管部门、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部门。

辖区内建筑行业和相关用工企业。

辖区监管对象数在2000至10000家的按2%比例随机抽取。

60家

 

2021年4月至12月

 

 

 

附件3

 

2021年度抽查任务开展完成情况统计表

 

抽查任务

名称

任务开展完成情况

抽取检查企业数

(户数)

累计已完成抽查企业

(户数)

发现问题

(户数)

责令整改

(户数)

立案调查

(户数)

结果公示

(户数)

备注

 

 

 

 

 

 

 

 

 

 

 

 

 

 

 

 

 

 

 

 

 

 

 

 

 

 

 

 

 

 

 

 

 

 

 

 

 

 

 

 

 

 

 

 

 

 

机构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核电厂;在役检查;信息化;群堆化;HTML5;虚拟现实

0 前言

核电厂在役检查主要依据检验规范、检查大纲和检验程序等的要求,对核电厂的核安全设备、部件和焊缝实施以无损检测方法为基础的定期检验,旨在发现被检部位中产生的超过记录标准缺陷,确保核电厂设备、系统和构筑物的安全运行。

目前,国内核电厂在在役检查工作实施过程中,役检工作的管理总体上依赖于人工计划和控制,工作效率难有较大的提高,而且随着投运机组运行时间的增长,以及在建/筹建机组的投产,在役检查工作量和数据量将会急剧增加,旧的管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新的需求,进一步优化、改进和规范在役检查工作流程的管理,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而研究、开发和使用依托于信息化技术,对在役检查流程实施电子化管理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途径。

1 核电厂役检工作流程梳理

核电厂在役检查工作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与役检相关文件、资料的管理、检查计划制定、检查计划实施、检查结果分析、处理与归档以及日常管理等。一次完整的在役检查活动一般分为以下五个阶段进行:

(1)编制计划:以十年滚动计划为依据,编制年度检查计划;根据日常检修需要制定临时检修计划。

(2)检查计划准备:根据制定的检查计划准备工作包,整理各检查项目需要的工作票、图纸、检验规程、专用计划、质量计划等。

(3)检查计划实施:由检查计划实施方根据工作票展开现场检查,反馈各检验项目的执行情况,并根据反馈结果对后期的检查计划进行调整。

(4)检查结果数据整理存储:将换料大修的检查结果报告整理存储。

(5)显示/缺陷处理:若检查过程中发现超标显示/缺陷,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编写QDR报告、NCR报告,并根据处理意见对后续检查计划进行调整。

2 平台结构设计及功能分析

由国内核电厂役检工作业务逻辑和业务数据特点可知,在役检查管理信息平台(以下简称“IMS”)至少应包括4个信息资料库。首先建立核电厂役检部件信息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技术文件信息库、检查计划数据信息库、检查结果数据信息库。使核电厂役检工作的管理者、参与者可以方便快捷地制定检查计划、解读检查规范/标准、查询技术文件、管理检查结果数据,从而实现了核电厂役检工作的信息化。

2.1 系统软件架构

IMS平台采用SOA理念开发,针对核心役检业务对象进行模块化设计,基于MVC框架,完成配置型役检信息化平台搭建,实现多电厂、多机组(多堆型)的群堆化管理。依据具体电厂、机组实际业务特点,对核心业务模块基础数据进行手动配置,如图1所示,快速搭建目标电厂、机组的专用役检信息化管理平台。

IMS平台采用三层体系结构:Web服务,应用服务和数据库服务分层部署,采用负载均衡技术进行集群处理保证系统运行性能,实现上层功能和中层平台沟通、中层功能和底层功能的沟通,用户访问系统全部采用B/S结构管理方式,避免了客户端程序的安装维护等问题,系统各模块具有可重复利用性,整个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性。在系统中增加页面、修改图形、重新组态时,无须用户编写程序代码就可以利用标准的组件、组态工具或生成工具来完成。

2.2 系统业务逻辑架构

以计划为核心,将“计划管理”的思想贯穿IMS平台开发始终。检查部件、检查规范/标准和在役检查大纲为本数据库的根本IMS平台的基础,通过检查规范标准和在役检查大纲来指导十年滚动计划的编制与升版,通过十年滚动计划自动生成年度计划,然后按照年度计划执行检查,录入检查结果,最后对检查结果的分析统计,并手动调节下一个年度计划。具体流程如图2示:

2.3 平台功能分析

以核电厂役检工作内容为基础,同时结合国内多家核电厂的役检业务特点,对核电厂在役检查基本工作流程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功能分析与设计。IMS平台由役检部件管理、技术文件管理、检查计划管理、检查结果管理、特殊部件管理、日常检验项目管理、大修管理、工器具&试块管理、检验人员管理、任务管理和系统维护十一个模块组成,同时考虑了与核电厂其他系统的接口关系。

2.3.1 役检部件管理模块

对核电厂在役检查活动中涉及到的设备、部件、最终被检部位/焊缝进行管理。根据核电厂业务系统、设备、部件、被检部位/焊缝的物理逻辑层次结构,构建一颗设备树,根据核电厂在役检查大纲各检验项目的划分规则构建一颗大纲树,通过这两种树结构,对设备/部件及其关系进科学的管理。

利用基于HTML5的图形技术将系统流程图、管道模拟图、等轴图与被检部件有机结合,实现在役检查图纸的便捷查阅:在图纸中快速的找到所需被检部位/焊缝或跳转到下一张相关图纸,同时通过图纸热点颜色的变化实时反映图中各受检部件的健康状态信息,并可即时获取图中任意受检部件的检查计划信息和历史检查结果信息,如图3所示。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稳压器、主泵及与主设备相连主管道的三维模型,模型包含主设备内部结构且针对每个受检部件/部位建立单体模型,采用GPU实例化、延迟着色技术降低内存需求,提升渲染性能,实现了三维模型在浏览器的流畅展现,建立各单体模型与被检部位/焊缝的关联关系。

2.3.2 z查计划管理模块

对核电厂的各种检查大纲、检查计划进行管理,包括各类十年计划、年度检查计划、临时检查计划。将各类计划信息数据化存储,并建立各类计划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实现年度检查计划的自动生成和手动调节,如图4所示,提高核电厂在役检查计划编制工作的效率与准确性。

为了提高计划数据的存取速度,将每个检验项目的计划信息以一个VARCHAR类型字段来存储,不同大修下的检查计划信息以“_”隔开,通过P、PF、F等字符来标记不同大修下各检验项目的状态。如图5所示。对计划数据的调整,后台均通过字符串操作来完成。

为保障计划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IMS平台建立了计划调整自动记录日志机制,当用舳允年滚动计划的数据进行调整后,系统会自动形成调整明细,调整明细以“A―>B”形式描述用户对某检验项目的调整过程。一条调整日志可包含多条调整明细,如图6所示。

2.3.3 检查结果管理模块

本模块实现对历次大修检查结果数据管理以及缺陷/显示的集中管理,在IMS平台中所有的检查结果数据均需与检查计划数据一一对应,从而保障从“计划―>结果―>计划”的闭环管理。

IMS平台中检查结果数据的管理包括两种模式,如图7所示。模式一:以汇总表形式对历次大修发现的缺陷/显示进行管理,汇总表与综合报告一一对应,每个汇总表中记录受检部件、检验时间、检验方法、综合报告编号、缺陷详细参数信息、不可达信息以及检验报告单页码,需查看缺陷/显示详细结果信息时可通过检验报告单页码查看对应的检验报告单页附件。该模式主要用于对早期检查结果数据的管理。模式二:以检验报告单形式对每个受检部件的结果进行管理,检验报告单与检查计划中的检验项目一一对应,针对不同的检验方法、受检对象设计不同的检验报告单模板,检验报告单中详细记录检验结果全部信息,包括:受检部件信息、检验技术条件信息、缺陷报告单信息、不可达信息等。该模式实现了检验报告单的在线编、审、批以及业主认可,主要用于新产生的检验结果数据的管理。

按上述两种模式录入的检查结果数据审批生效后,缺陷/显示记录会自动导入缺陷/显示集中管理模块。在该模块内可对缺陷/显示数据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统计、分析,如图8所示,详细记录每个缺陷/显示的处理过程信息,同时可根据需要对相应受检部件的检查计划频度进行调整。

IMS平台针对法规标准中验收条款,结合役检缺陷/显示分析、判定流程,设计各检验方法以及典型受检部件的检查结果自动分析算法,实现了缺陷/显示是否达记录阈值或超标,是否存在明显扩展的自动判断,提高了核电厂役检结果录入/分析的客观性、准确性。

3 结束语

本文在梳理、总结传统核电站在役检查管理工作内容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核电厂在役检查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对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论述。该平台涵盖了核电厂在役检查活动涉及的业务数据,为核电厂在役检查领域群堆化管理提供了有效、完善的信息化工具,有效的解决了传统管理模式下的诸多问题,如:资料查阅不便、信息交换困难、数据处理工作量大出错率高等,提高了役检工作效率、优化了役检资源、降低了役检成本。后续可基于IMS平台可建立国内在役检查数据仓库/中心,为各核电厂、核设施提供数据智能分析、评定及辅助决策等高附加值服务,以便更好的为核电厂的在役检查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聂勇.核电站在役检查现状和探讨[R].中国核学会核能动力学会二七年学术年会,2008.

[2]王春阳,张学粮.核电站在役检查大纲体系[R].全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大会,2011.

[3]张学粮,范岩成,等.核电站在役检查信息化管理平台研究及应用[J].电信科学,2014,30(2):160-164.

机构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我国台湾地区 长期照护 制度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台湾地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的“老人福利法”。该法明确规定了管理老年事务的政府机构及各机构职能分工,并提出为“身心受损”老人提供辅助其日常生活的居家服务、建立长期照护机构等内容,养老服务主要集中于对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近年来,随着台湾地区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在地老化”诉求的加强,我国台湾地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政策得到迅速完善,形成了较完善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一、我国台湾地区的长期照护政策

(一)我国台湾地区长期照护政策概述。

我国台湾地区自1980年实施“老人福利法”以来,其长期照护政策经历了从分散到整合的发展过程;相关政策包括:“社会福利政策纲领”(1994)、“老人福利法(修法)”(1997)、“老人长期照顾三年计划”(1998-2001)、“建构长期照护体系先导计划”(2001-2003)、“照顾服务福利及产业发展方案”(2002-2007)、“长期照顾十年计划——大温暖社会福利套案之旗舰计划”(2007起)等(伍小兰,曲嘉瑶,2010)。

由于我国台湾地区对老年事务的行政管理较分散,很多行政部门,如内政部、行政院卫生署、教育部及行政院劳工委员会等,皆有相关行政法规的权力,导致我国台湾地区照护资源分散、缺乏完整连续性照护的提供(陈惠姿等,2005)。“长期照顾十年计划”出台之前,我国台湾地区有关长期照护的法规分散于社政(老人福利法、身心障碍者保护法)、卫证(医疗法、全民健康保险法、护理人员法等)及退辅(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条例)三大行政体系中,未形成统一的政策法案。

“长期照顾十年计划——大温暖社会福利套案之旗舰计划”(以下简称“十年计划”)的出台弥补了这一政策体系的缺陷,其对长期照护政策的受益对象、服务项目、政府补助、管理制度、人力资源方案、财务制度、法令制度及行政机构权责划分、配合措施等内容进行了完整详细的规定,并在之前政策的基础上,对政府补助等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二)受益对象。

老人为“十年计划”的主要受益对象。在界定受益对象时,“十年计划”除以年龄(65岁)为分界线外,还将因“身心障碍、地区因素”(p50)导致的提早老化人群考虑在内。概括起来,我国台湾地区长照政策的受益者包括以下几类人群:(1)65岁以上日常生活活动功能(ADLs)失能老人,(2)65岁以上仅IADL失能且独居的老人,(3)55至64岁ADL失能的山地原住民,(4)50-64岁ADL失能的身心障碍者。总之,享受我国台湾地区长期照护补贴的老人主要为ADL失能群体及IADL失能且独居人群;换言之,ADL指标是界定补贴对象的最主要标准。

基于老人的身体情况,依据ADLs和IADLs指标的规定,“十年计划”将失能老人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给予不同程度的服务或现金补助。

(三)服务项目。

“十年计划”规定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料服务,其规划的服务在居家、社区和机构式服务方面皆有涉及,但以社区和居家式服务为主要服务方式。

1、居家式服务。

(1)居家服务:包括家务、日常生活照顾服务和身体照顾服务。

(2)居家护理:包括一般伤口护理、注射、一般身体检查、提供护理指导、营养及基础复健运动指导、巡诊、医疗咨询等。

(3)居家复健:对老人的日常生活功能、社交功能进行评估和训练。

(4)辅具购买、租借服务及居家无障碍环境改善服务:为失能者提供日常生活(沐浴、排泄、饮食等)及机能训练辅具购买服务,提供轮椅、特殊卧床等不与身体直接接触的辅具租借服务,提供住宅改修服务以使失能者生活更为便利(如加装扶手、防滑、地板材料更换等)。

(5)老人营养餐饮服务:对行动困难的老人提供送餐到家的服务。

(6)紧急救援系统:建立紧急救援体系,当老人在家发生突发事件时,可通过设备发出信号以获得紧急救援服务。

2、社区式服务。

(1)日间照顾:服务对象日间自行或由家人接送至日间照顾机构,晚间返回家中的服务。其可提供家属喘息的机会。

(2)社区复健:在社区进行的,对老人日常生活功能、社交功能的评估与训练。

(3)老人营养餐饮服务:选定适当地点对行动自如的老人提供集中用餐服务,地点一般为社区内部或附近。

3、机构式服务。

2007年出台的《台湾长期照顾十年计划》进一步突出了居家与社区照护服务的重要性,同时弱化了机构服务。在该计划出台前,失能老人可享受的机构服务包括养护机构、长期照顾机构及护理之家三项服务;而“十年计划”中仅保留了长期照顾机构服务(提供生活照顾及护理服务)一项,可见政策对居家和社区服务的侧重。

4、其他服务。

(1)交通接送服务:为协助重度失能者就医和使用长期照护服务,我国台湾地区政府特提供交通(车费)补助,以保证低收入的重度失能者能够使用类似康复巴士等交通工具。

(2)喘息服务:使家庭照护者获得一定时间的休息机会,以减轻照护者压力为目的的服务。

(四)受益内容。

“十年计划”以老人的失能程度及收入水平为依据,对失能老人制定了不同等级的补贴标准。这些补贴皆以实物补贴(即补贴服务)为主,现金补贴为辅。不同的服务项目,补贴标准也不同,例如,有些服务仅提供给重度失能者,而有些服务仅依据受益对象的经济情况进行补贴等级的划分。

(五)资金来源。

我国台湾地区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费用由失能者和政府共同分担,分担比例由失能者的失能程度和经济状况决定。一般原则为:家庭总收入未达社会救助法规定最低生活费用1.5倍者,可获政府全额补助,也即自身不必负担服务费用;家庭总收入符合社会救助法规定最低生活费用1.5倍至2.5倍者,需负担10%的服务费用;一般户需负担40%的服务费用;超过政府补助时数的则由民众自行全额负担。

政府的长期照护补贴资金通常来源于税收或社会保险。我国台湾地区“十年计划”中建议于“过渡时期”选择税收作为长期照护补贴资金的主要财源,因其认为,我国台湾地区的长期照护体系尚处于发展初期,直接实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民众在缴纳保费的情况下可能会提高对服务的利用率,进而影响家庭照护意愿以及导致正式照护资源供给的不足;相比之下,使用税收制可视政府财政情况提供保障,避免资源的浪费及过高的财政负担。

近年来,我国台湾地区开始规划以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作为政府补贴的财源,由我国台湾地区卫生署研拟的《长期照护保险法》草案已于2011年3月31日经行政院报请立法院审议,尚未通过。

二、管理体系

我国台湾地区的老年照护与老年健康服务分属不同的行政体系,相关的行政部门包含了内政部、教育部、行政院卫生署及行政院劳工委员会等多方机构;由于各部门的目标人群不同、政策重点与执行理念也不一致,导致我国台湾地区的老年长期照护事业无法统筹发展,阻碍了照护服务体系的完整性与连续性(陈惠姿等,2005)。

为解决老年长期照护服务多头管理的问题,“十年计划”提出两点整合建议豍:

1、在中央层级设置跨部会的长期照顾推动小组,邀请各部会(如内政部、卫生署、劳委会、原民会、退辅会、经建会、财政部等)行政主管与学者专家共同参与,通过制定长期照护政策规划及协助地方政府发展长期照护资源等工作,实现统筹卫生署与内政部派发的补助经费,达到事权统一的效果。

2、在地方层级成立跨局室长期照护推动小组,将地方政府相关局室主管、当地民间相关代表和专家学者联合起来,通过营造有利于照护资源发展的环境、管理照护服务机构、监督服务计划实施、评估实施成效等工作,实现地方相关局室力量的整合。

三、启示与借鉴

我国台湾地区的长期照护政策经历了从分散到整合的发展过程;“长期照顾十年计划”作为一项完整规划,对长期照顾服务的各方面都做出了详细规定。

我国台湾地区长期照护政策的重要特点是:充分考虑了收入水平的影响。对收入水平这一因素的关注,表现在其对受益对象的界定及对补贴标准的划分上,——两者皆以收入水平(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重要判定因素。首先,“十年计划”对受益对象的界定不以年龄为唯一标准,而是充分考虑到生活环境(即地域也即收入水平)对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十年计划”的受益对象不仅包括65岁以上的失能老人,还涵盖了因生活水平较低而提早老化的人群(55-64岁山地原住民)及身心障碍者。其次,在划分补贴等级时,我国台湾地区未如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一般,为照顾社会公平而仅以失能程度作为补贴标准划分的依据,而是将个人收入水平作为决定政府补助额度(即费用分担比例)的重要指标。总体而言,我国台湾地区的长期照护政策充分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及收入水平的差异,对发达和欠发达地区、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考评与补贴标准,保证了有限的政府资金提供给更需要的人,兼顾了效率与公平。

然而,我国台湾地区的长期照护政策尚处于较分散的管理体系下(虽然十年计划做出整合管理机构的建议,但建议的采纳与执行效果还有待研究);我国台湾地区行政管理体系的不统一,阻碍了完整的养老体系的构建,这是我国台湾地区未来发展养老服务事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我国大陆地区发展养老事业时需关注的重要命题。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海外人才专项资助课题“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框架研究”(编号:503375)

(作者:刘月,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学历:硕士, 专业: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方向:服务管理,养老政策;刘建兵,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运行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学历:博士,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服务创新,服务管理)

注释:

豍社会福利推动委员会、台湾内政部.我国长期照顾十年计划——大温暖社会福利套案之旗舰计划(核定本)[EB/OL].[2007]:340-341.

参考文献:

[1]陈惠姿、黄源协、李世代、胡名霞、蔡欣玲. (2005). 我国长期照顾资源开发规划研究: 內政部委托规划报告.

[2]陈叔红主编,《养老服务与产业发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1:61-63.

[3]老人健康检查保健服务及追踪服务准则.台湾医师公会联合会网站:http://tma.tw/meeting/meeting_02_info.asp?meete_id=2399

[4]社会福利推动委员会、台湾内政部.我国长期照顾十年计划——大温暖社会福利套案之旗舰计划(核定本)[EB/OL].[2007].

[5]台湾老人福利法,内政部网站:moi.gov.tw/

[6]台湾老人福利与政策,内政部网站:moi.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