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范文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范文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区域经理存在工作管理存问题

1、不敢放权:即对下属的工作能力缺乏信心,自我认为下属处理不好这些事情,因此对市场工作大包大揽,事无巨细事事都要过问,最终使自己陷入问题的泥潭之中,造成很多问题区域经理不出面就无法解决,因此区域经理自己也就无法脱身。

2、不会授权:即对自己的下属的工作能力缺乏基本的了解,虽然授权但是对象错误,造成下属缺乏解决问题的南里,或者在授权时没有明确各自的责权利,是不是喜欢亲自解决,最终使下属不敢管也不愿意管,最终问题上交了事。

3、缺乏计划:即对整个市场的工作缺乏统筹安排和计划性,对事情的管理没有轻重缓急之分,往往想起一件事就办一件事,结果是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胡子眉毛一把抓。

二、区域经理工作管理存问题的解决方法

1、要敢于放权、不必事必躬亲:作为一名区域经理必须要明确这一点,任何一个市场工作的出色表现不是区域经理一个人能够做到的,都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为区域经理一个人毕竟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任何事情面面俱到都能处理好,因此作为区域经理要充分相信下属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要敢于放权,要放手让下属去做,而不是事必躬亲,这样才能锻炼下属的工作能力,才能使下属负有责任感的去工作,并激发其工作的热情,同时才能使区域经理将自己从繁杂的琐事中解脱出来,去考虑和解决重要的工作和问题。

2、学会抓大放小、善于授权:区域经理在工作中抓大放小主要指区域经理在工作中要善于分清主次,抓住问题或工作的主要方向和关键点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而对于次要或者不是很重要的工作要交给下属去做,这样才能使自己腾出时间专注思考和解决重要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工作效率和工作结果得以提高,做到这一点作为区域经理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授权将这些工作转交给下属处理,要达到上述的目的要求作为区域经理而言授权的同时要学会善于授权,即所谓授权不简单只是你负责什么什么工作,而是在授权时首先一要了解下属的工作能力和特长,要让下属发挥所长;其次要明确其职责和权利并形成制度,三是要充分尊重下属的决定,不要肆意干涉;四是要求下属不必事事请示,敢于独立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授权才能起到分工的作用。

3、要对工作进行计划:即培养事先规划时间的习惯,依照事情的轻重缓急优先顺序进行时间上的安排,并根据事情的实际情况安排合理的时间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解决。

三、区域经理要加强对自己的时间进行有效管理

我们找到了区域经理在工作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找到了解决办法,这对于区域经理而言这仅仅只是将区域经理从纷繁复杂的事情解脱出来而已,对区域经理来讲在后期还需要通过对自己的工作时间的有效进行时间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升工作效率获取好的结果的目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定期对自己每个时间段的工作情况定期做好检查和反省,即通过记录自己的时间,追踪自己的时间流向,定期分析自己时间的运用状况,找出在时间安排上存在的问题和造成时间浪费的因素,进行修订并改掉浪费时间的习惯,。

2、制定工作目标的同时要拟定工作的进展计划,使时间的应用更具效用和计划性,并在实际工作中心无旁骛地在一段时间内切实执行工作计划,使自己成为掌握时间的主人。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1、 区域经理,你的权限到底有多大

在目前的营销领域里,无法对每一个行业的区域经理进行具体权限的届定,也无法对区域经理这个概念在每个行业中的理解进行全面的阐释和细分。但按地理区域划分市场区域的方式是最根本的一个营销行为。

现在业内普遍采用的市场区域划分的模式是:按照大区的概念进行角色届定的,是大区经理;按照省域市场的概念进行角色届定的,是省级区域经理;按照地市区域进行角色界定的,是地市级区域经理;按照县域市场进行角色界定的,是县级区域经理。区域市场营销角色的届定,需要根据企业不同的营销行为来确定那一种营销模式适合企业当前的发展情况。但不管是哪一个层级上的区域经理,他们的营销活动的内容都是在同一个营销层面上进行,只是区域的定位不同而已。作为区域经理,你必须要能够清晰的去描述自己的工作职能和范围,它是能够帮助你目标明确地进入区域市场的一个有效通道。

那么下面就谈一下对区域经理的工作岗位职能如何进行届定的问题。

工作岗位职能有四个最基本的要求:在公司发展战略的规划和组织结构的确定下,区域经理应该明确你的职责是什么;按照公司的战略规划,区域经理下一步应该制订你的营销工作步骤并通过步骤的推进,来明确你的目标应该通过何种营销努力来达成;最后,用岗位责任体系和规章制度管理体系去规范上述三项营销活动的行为,最终使得这些行为的实施运行得到保证。

在这个基本要求的框架下,本文重点谈一下关于区域经理的工作岗位职能,来明确一下区域经理的权限到底有多大。

区域经理的工作岗位职能如下:

·根据公司年度的营销战略计划,制订自己所辖区域市场的年度营销计划,并负责分解计划与执行。

·根据公司营销中心的营销管理体系的构架,贯彻执行并制订自己所辖区域市场的营销管理体系。

·根据公司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和所辖区域市场的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负责所辖区域市场的组织建设,负责与人力资源部门一起制订所辖区域市场人力资源规划。

·根据区域市场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负责人员的招聘、面试、选拔和培训。

·根据公司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结合自己所辖区域的现状,负责与人力资源部门修订各岗位的工作工作职能和工作流程。

·负责所辖区域市场的市场的调研工作。调研营销环境、市场背景、行业状况、竞争对手的一切营销活动的调查与分析、负责研讨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并制定反击措施。

·负责制订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并负责执行。

·负责建设、管理和维护所辖区域市场经销商网络和终端网络的工作并制订经销商和终端商的考核措施。

·负责重大的谈判和签定合同。

·负责所辖区域的公共关系工作,处理好和工商、税务、卫生和城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

·负责所辖区域的营销例会的主持,总结上个阶段的工作,总结问题,经验并提出解决的办法,部署下个阶段的工作。

·负责营销队伍的管理、指导和监督。

·负责客户关系的建立与贯彻执行。

·负责所辖区域市场的广告宣传计划与实施。

上面所述及的职能范围基本上涵盖了区域经理在不同组织设定的状态下所包含的内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区域市场,根据自己的状况对区域经理赋予营销工作的内涵也有所不同。

区域经理在企业中把握着销售业绩增长的重要管道。所以,在职能角色界定的过程中,所赋予其的权限也有很大自由运作的空间。这对于那些富有创造性的区域经理们来讲,不仅是提供了一个发展事业的良好舞台,也同时给你的职业生涯填注了更为丰富而厚重的内容和资本。

2、 区域经理,你的营销计划如何有效地去执行

有效地去执行所辖区域市场的营销计划是你有效地管辖区域市场的最主要的基础和保障。

·营销计划管理制度体系是明确“什么人、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以确保营销工作能落实到实处。

工作岗位职能体系划定了区域经理营销工作的具体范畴。用制度管理体系对区域经理的营销行为起到一个规范和约束作用。制度管理体系包括:日常工作管理制度、会议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营销管理制度和合同管理制度等。每一项制度都须在营销中心所颁发的制度为执行标准的基础下,根据所辖区域市场的实际情况,区域经理要完善制度在你的区域中的可行性。

营销管理制度是区域经理重点研拟的内容。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作为检核区域经理及所辖区域的一个标准和工具,对业绩的增长、效率的提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表格管理体系对于营销管理工作来讲,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管理工具。日报、周报、月报、年度报告都通过表格的形式对每项工作都进行了计划、检核和控制。这是区域经理指导工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

·目标管理在确保营销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有一个具体的参数,通过达成参数的行动努力,使营销计划执行到位。

目标管理是营销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目标的设定对于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确定了一个方向。在本人过去的区域经理的生涯中,在营销管理体系里,一直把目标管理作为营销工作的主抓内容,由于对目标管理的落实较为到位,在绩效的体现上也表现的十分突出。在三株集团的从业经历,我感受到三株为什么能够创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辉煌成绩,对目标管理的重视与总部要求各区域市场的强力执行到位,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周目标的各项指标达成标准,月度目标的各项指标达成标准以及季度、年度的达成标准都有一个监督体系和执行体系。比如四川成都公司对关于在城市居民小区的报纸普投和农村的报纸普投计划都制订了一个目标达成的标准系数,另外成立一个监督考核体系来对其工作达成的标准系数进行检核、审计。比如三株集团是如何确保完成95年度销售23.5亿的目标销量的?是通过目标管理体系来达成这个目标任务。通过层层分解、量化到每一个分公司、办事处和员工个人的身上使计划达成的风险降低到最小化。

目标管理分为销售管理体系的可量化指标和基本的制度、信息分析等非量化指标。目标管理的有效执行是靠绩效考核机制的运行来确保的。本人曾在一家集团性质的民营企业任职营销副总,在对公司进行诊断时发现,公司在战略和战术层面上都贯彻和执行了目标管理体系的内容,但大多没有或无法贯彻和流于形式。其针对营销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也没有真正地根据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来设定不同的考核标准。而且绩效考核的指标与现实的能力也有太大的差距,设定的高以至无法够到。事实是,公司员工对他们的目标管理体系的认同度不高,较为反感。尤其是它的绩效考核机制在推行中受到的阻碍更大,公司的工作已处于被动局面。所以绩效考核必须根据可量化的指标和非量化指标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设定,根据公司营销工作的实情来建设目标管理体系。我曾经在这两个大框架下的指标体系之间,针对不同的部门和岗位来寻求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以做到公平、公正和易于执行、沟通。

区域经理在推行目标管理体制时,一定要注意结合所辖区域的现况,“因地、因时、因策、因项、因人”来执行,尽可能把目标管理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分。

·过程管理涉及的内容很多,是一个系统的营销管理工程。营销计划的执行是一个过程,执行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营销工作的结果管理。

区域经理的大部分的营销工作是过程管理的内容。在区域经理所辖的区域内,区域经理须明白过程管理的常规内容。本人的理解是,由于区域经理是驻外的一个营销分支机构,作为营销中心了解你的最有效的管道是什么?是表格管理体系。它能让你有效的掌控和了解区域市场的一切营销动态。作为区域经理来讲,应该把它作为你对所辖的区域市场过程管理的重要管理和决策的工具。你对市场的了解除了你自己对市场的把握,你主要还是从表格管理中来发现问题、掌握你的团队有否出现了问题。表格管理能够使你的市场的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对于营销中心来讲,能够随时把握驻外分支机构的经营动向;对于区域经理来讲,能够即时的对你的销售计划进行检核。

会议管理制度与表格化的管理是一个承接。通过例会让你的营销成员结合自己的表单内容,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会制度对表格管理有一个督促的作用,能督促表格管理真实的反映市场上有关的营销活动内容。三株公司过去在表单管理上应该算是一个典范。本人在运作吉林市场时,已经深有感触,对于表格管理的严格执行从根本上确保了营销决策不会有大的偏差。通过例会制度对表单所反映的内容再进行跟踪管理,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对松散状态下的人员的有效管理。

在执行制度和经销制度的区域市场,对经销商的管理是一项重要内容。对经销商的过程管理又是重中之重。为什么市场上总是经常有窜货情况的发生,最大的根源就是对经销商的过程管理没有很好的执行到位。经销商过程管理的基础是他是否在按公司的要求执行既定的营销规则。如何对经销商进行有效的过程管理。本人认为:第一,制定合理的和经销政策,让其认可公司的政策能够让其获得利润。第二,派驻营销人员协助其经营所辖的区域市场。第三,制定经销商绩效考核措施,督促和激励其积极性。

·结果管理是区域经理对营销计划执行的一个检核与审计。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近年来,随着我省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省建设厅坚持以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统揽建设工作全局,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目标,突出全局性、区域性、前瞻性、示范性和基础性工作,全面开创建设事业新局面。在做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规划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区域性基础设施的推进工作。苏锡常地区区域供水已提前完成三年目标任务,目前正在推进进村入户工作,太湖、淮河流域“十五”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作正在按计划进展,《*扬*地区区域供水规划》已经省政府正式批准,部分地区已积极组织实施。为进一步加快工作步伐,我们专题召开这次*扬*地区区域供水规划实施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部署《规划》的实施工作,明确目标和任务;交流区域供水实施的进展情况和经验。上午,大家参观了*市通如引江供水工程,下面,我就加快*扬*地区供水规划实施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进区域供水,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总理最近就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了全面论述,提出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实施区域供水就是我们建设领域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工作体现。

城市供水设施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直接影响到工业生产,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经过“八五”“九五”两个五年计划,我省城市供水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供水设施能力基本满足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但是,随着我省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供水基础设施新的矛盾逐渐显现:一是供水水源受到污染。沿江五市由于得天独厚的条件,直接从长江取水,水源条件好,供水水质优。但是大部分县(市)和乡镇供水以内河水或者地下水为水源,由于污染严重,多数水源地水质变差,有的甚至成为—类,不能作为饮用水水源,供水水质不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二是局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地面沉降日趋严重,地质灾害随时可能发生。据省国土资源厅对盐城、*、泰州地区进行的地面沉降观测结果,从如东到海门、启东沿海一带,累计沉降已达毫米,*城区目前每年以—毫米的速率继续下沉,地面沉降形势不容乐观,如不及时防治,有可能重蹈苏锡常地质灾害之覆辙,严重危害重大基础设施,危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部分地区因过量开采地下水,还导致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发生咸化。三是沿江取水口多而散,岸线资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据不完全统计,长江现有各类城市供水和企业自备水源取水口个,规模从到万吨日不等,取水口多而分散,一些企业搞小而全,既不利于长江岸线的合理利用,又不利于水源地水质的保护,长江岸线资源浪费严重。四是城乡供水各自为政,不能适应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各地在水厂建设中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规划及与其相适应的管理机制,造成了重复投资,特别是乡镇自来水厂建设,一镇一厂,甚至一村一厂,城镇供水的小而全,行政区划的人为分割,造成供水基础设施不能共建共享,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不能适应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五是城乡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差。镇村居民生活用水大部分都是由当地乡镇小水厂供水,水源条件差,企业规模小,管理和技术基础薄弱,生产设施陈旧,成本高,水质、水压不达标,管网漏失率高,农村供水普及率低,政府和群众都不满意。

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解决城乡供水基础设施出现的新的矛盾,我们应当大力发展区域供水。

实施区域供水,是推进城市化的需要。城市化战略是我省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提高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自全省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以来,我省的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年底,我省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在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化步伐将明显加速,每年将以个百分点增长,城市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对我们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化首先要求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我省城镇体系规划和“三圈五轴”规划已经完成,为我省的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城镇空间结构规划的蓝图。《苏锡常地区区域供水规划》、《苏锡常都市圈绿地系统规划》和《*扬*地区区域供水规划》等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逐步构筑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构架,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基础。区域供水的实施,统筹了城乡供水事业协调发展,合理配置供水资源,可以有效解决城镇发展中供水基础设施存在的矛盾,保障城市化健康协调发展。

实施区域供水,是实施沿江开发和农村“五件实事”的需要。为进一步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沿江开发战略和农村“五件实事”工程。沿江开发需要完善的城市供水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农村改水的根本目标是解决饮水的问题,让广大农村群众喝上清洁的水。因此,*扬*地区各市、县(市)要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沿江开发战略实施和加快农村“五件实事”工程步伐的高度,提高认识,突破(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行政区域的限制,充分利用长江的宝贵水资源、岸线资源和有限的建设资金,大力发展区域供水,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实施区域供水,是统筹城乡供水基础设施发展的需要。供水基础设施是城乡的生命线工程,直接关系到城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们组织开展的苏锡常地区和*扬*地区区域供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为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建设和沿江开发提供完善的供水基础设施。目前,广大农村地区大多依靠小城镇和村办水厂供水,规模小、水源差、成本高,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水平低下,水质得不到保障,供水基础设施薄弱。实施区域供水可以充分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辐射作用,解决小城镇在发展中供水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当地的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的饮用水。

实施区域供水,是提高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从新世纪开始,我省将进入全面实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阶段,新世纪的头五年,又是我省全面建设宽裕的小康社会,为率先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对生活要素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是生活质量要素的第一要求,也是小康社会最基本要求。总书记在去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指出,要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是实现人民过上小康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如果群众饮水的水质没有保障,就谈不上实现现代化。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长江优质水源,大力发展城乡区域供水,将清洁卫生的饮水送到千家万户,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饮水水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实施区域供水,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城市供水的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城乡共同协调发展,要求基础设施发展的适度超前,而*扬*地区目前地质环境、内河水源质量和乡镇供水设施现状,已远远不能满足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立足长江,发展区域供水是增加*扬*地区发展后劲、提升发展水平的根本措施。区域供水设施的实施,可以突破行政区域界限的束缚,避免原来供水设施布局不合理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可以有效解决协调发展中受有限资源制约的因素,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强该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具有积极的牵引作用。

实施城乡区域供水,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既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关系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因此,*扬*地区各级建设部门要提高认识,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切实增强实施区域供水规划的责任感、紧迫感,将造福人民的实事工程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按省政府批准的规划加快实施进度。

二、明确目标,精心组织,加快区域供水实施进程

*扬*地区区域供水工程是为民造福的实事工程,当前,实施区域供水具备良好的条件:一是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态势,为实施区域供水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二是省委省政府提出沿江开发战略为规划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省政府实施农村“五件实事”工程,为区域供水向乡镇和农村地区发展创造了条件;四是国家鼓励基础设施多元化投入,为区域供水设施建设市场化运作提供了政策依据;五是前几年*扬*地区已经建成了一批以长江为水源的骨干供水设施,部分地区的区域供水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六是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争取国债资金的支持。但是也应该看到,*扬*地区区域供水规划的实施投资多、时间紧、任务重、协调难,*扬*地区各级建设部门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把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科学的精神结合起来,周密计划,精心组织,抓好*扬*地区区域供水规划的实施工作。

⒈按照省政府批准的《规划》尽快制定区域供水实施计划。《*扬*地区区域供水规划》编制经过先下而上、后上而下、几上几下,反复讨论和修改,充分听取了各市、县和各有关部门的意见,符合*扬*地区的实际。省政府已批准实施《规划》,现在的关键是抓好落实。各地要根据《规划》确定的方案和任务,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计划,研究资金筹措方案,加快实施进度。各地要服从于《规划》,细化实施计划,排出实施时序,进一步优化供水管网方案,统筹安排,加快推进区域供水设施建设。

⒉坚持市场化运作,加快区域供水实施步伐。按《规划》,到××年估算总投资亿元,到年总投资达到亿元,到年总投资达到亿元,投资大,筹资任务很艰巨。各地应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广泛吸纳包括外资和社会资本在内的各种资金,以合资、参股、控股以及等多种方式参与区域供水设施建设。要组建供水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多种形式的法人实体,负责区域供水设施的筹资、建设和运营管理。要充分调动和发挥镇村两级的积极性,同步做好进村入户管线建设。考虑到目前国内银行银根紧缩、贷款利率上调等因素,我厅正在与省财政厅筹划将*扬*地区区域供水工程打包申请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⒊用足用好优惠政策,推进区域供水规划的实施。为加快*扬*地区区域供水规划的实施步伐,省政府已决定将*扬*地区区域供水工程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并明确在征收的城市水处理专项费用中,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跨省辖市之间的区域供水设施建设进行补助。在苏锡常区域供水工作中,我厅与省物价局共同出台了《苏锡常地区区域供水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扬*地区可参照执行,这个《办法》在价格形成机制上,实行有利于推进区域供水的水价政策;对区域供水中新建供水设施实行保本付息、略有盈余的价格政策;供水价格实行同网同价,对乡镇及以下用户实行优惠的水价政策,暂不征缴各种规费,主要目的是要让各地利用好这个价格空间。这样既有利于乡镇供水的经营,也有利于解决现阶段乡镇供水中管网改造和建设资金。同时,各地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争取国债资金的支持,去年,我厅配合省计委,已经将该区域内的一批供水工程上报国家计委,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各地要积极做好各项前期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入选。此外,*扬*五市也要制定有利于推进区域供水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并加大公共财政资金投入,积极扶持区域供水设施的建设,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

⒋结合农村“五件实事”工作,抓好进村入户管网的同步建设。各地在抓好《*扬*地区区域供水规划》实施的同时,要结合省政府农村改水实事工程工作进度,抓好进村入户管线的建设。各市、县(市、区)要根据《*扬*地区区域供水规划》确定的供水范围和内容,组织技术力量做好乡镇以下的管网规划、建设和改造,用好省、市农村改水资金,农村改水要结合区域供水组织实施。要发挥乡镇和广大受益群众、单位的积极性,加大资金筹措的力度,确保进村入户管网与区域供水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挥效益。在区域供水规划实施中,各市、县(市、区)要尽量减轻乡镇一级的负担,以便乡镇更好地集中财力抓好进村入户管线的建设。沿线乡镇政府要积极配合区域供水的实施,主动负责做好工程施工中青苗补偿、障碍清除等工作,帮助协调处理施工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⒌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工程建设标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供水设施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安全性、可靠性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一旦出了质量问题,就会影响群众的生活,影响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目前乡镇供水管网的漏失率普遍很高,少数乡镇高达,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也造成供水价格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主要是乡镇一级自来水管理体制混乱,以往的施工过程中缺乏技术指导,工程质量欠佳,管网材质低劣。在实施过程中,各级建设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一是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抓紧做好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开工报告的审批等前期工作,纳入规划且已经审批的项目要加快建设步伐;二是项目实施中要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投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质量监督制,认真贯彻《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责任体系和质量终身负责制;三是要加强工程建设的技术指导,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指导组,加强乡镇管网建设现场管理和技术指导,确保管道工程的施工质量,降低输水过程中不应有的损耗。通过建立完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向政府交优良工程,向社会交放心工程,向群众交满意工程。

⒍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区域供水的运行模式。区域供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各地要依靠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结合本地的特点和实际,实事求是地确定区域供水建成后的运行模式。实施区域供水与原来城市供水经营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其供水范围延伸到了乡镇,苏锡常地区已经在实践中形成了适合本地情况的运营模式。江阴市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场化模式,采取股份制的形式建设经营乡镇管网和增压站,由受益乡镇共同投资、自来水公司技术入股参与管理,共同经营,水价实行分级趸售价格,以维护各方的利益。常熟市实行区域供水的增压站及到各镇的管道建设主要由市自来水公司负责,采取“联网、联供、联营、联管”的运行管理方式,将水输送到各镇,总表计量按统一价格批发给乡镇,各镇再向用户售水。他们的运营模式各有特色,并都取得成效。各地要从有利于组织实施,有利于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的原则去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运行模式,以促进区域供水的顺利实施。

三、团结协作,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区域供水实施工作的领导

*扬*地区区域供水的实施工作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扬*地区各级政府要按照省政府的部署,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以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规划的实施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规划的实施进度,为*扬*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各级建设部门既是工程建设的主管部门,又是城镇供水的主管部门,在*扬*地区实施区域供水规划的过程中,要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主动与有关部门搞好合作,发挥主导作用,以保证规划实施任务按时完成。

⒈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扬*地区有关市、县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建议*扬*五市建立规划实施的领导小组,决策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区域供水规划实施工作的矛盾和问题。*扬*地区各级建设部门要高度重视规划实施的组织工作,明确一名领导具体抓,层层建立责任制,完善市对县(市)、县(市)对乡镇的考核体系和制度,将规划实施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落实专人抓好工程质量、进度,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加强现场管理和指导,确保规划的按期完成。省建设厅将按照省政府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对规划完成情况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并将检查情况及时报省政府,通报各市县政府,督促各地加快规划的实施步伐。

⒉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扬*地区区域供水的实施涉及到计划、规划、水利、物价、环保、国土等多个部门以及乡镇各级政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各级建设部门要主动与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省上这次规划的编制就得到了省计委、水利厅、环保厅、国土资源厅、卫生厅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省政府领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各地要特别注意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主动沟通,谋求支持,团结一致,共同做好区域供水建设工作。要充分发挥区域供水的作用,按照“水到井封”的原则,根据区域供水实施进度,积极做好地下水超采区、水质咸化区的深井封填和乡村小水厂的关闭工作。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韩国的地区差异问题“浮出水面”,始于首都圈和东南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即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其他地区同这些地区的经济差异加大,相对涵义上的地区差异问题,不仅成为经济问题,而且成为政治、社会关注的问题。

韩国区域开发政策的演进

开发五年计划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1962~1967):韩国国家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成长,最为重要的战略手段是发展工业和输出产业。

70年代中后期落后地区开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光州圈开发事业。曾进行高速公路、国家工业团地和地方工业团地、为开发用水为目的的多用途水坝的建设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20世纪80年代的第五次经济开发计划(1982~1986):地区差异开始显现,由于这个原因,区域开发的基调,从单纯的发展经济和增大出口开始转向考虑福利和均衡发展。

第二次国土综合开发规划(1982~1991);1982年开始为缩小区域差距,构筑地方的自立经济基础,采取了培育据点城市为目的的“成长据点开发战略”。在“计划”中,为促成主导地方发展的城市经济集聚,提出培育15个据点城市的战略;并以构筑自立的生活空间单位,使国民在国土的任何地方都可以享受最起码的文化和便利的生活为目标,将全国划分为28个生活圈。

20世纪90年代。第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的西海岸开发。以生产和生活基础相对薄弱的忠清南道、全罗北道、全罗南道地区为主要对象,特别是作为与中国交易之桥头堡的群山工业团地、长项产业基地等大规模产业基地的建设和西海岸高速公路的建设。

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园地建设。在90年代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地有70多个,中小地方工业园地70多个。

第三,为加强国家竞争力为目标的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事业。其中,有仁川新国际机场、首尔-釜山高速铁路、釜山港扩建、光阳港扩建项目、与西海岸开发事业配套的群山-长项国家产业团地建设事业等。

同时,为保障开发事业所需资金,引入民间资金。在此期间,为促进区域开发所采取的制度措施,有1994年的《关于地域均衡开发及地方中小企业育成法律》、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扩大民间资本的参与而制定《民资引进促进法》。

韩国主要区域开发政策手段及评价

(一) 为支援特定地区的开发制度

《国土综合规划法》指定并开发7个特定地区。其中首尔至仁川、蔚山特定地区是以建设产业基地为主,济州岛及岭东至东海是以开发旅游资源为主,太白山、荣山江、牙山至瑞山是以开发地下资源为主。

光州圈及全州圈开发事业的实施,改善了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而且通过制定和实施区域开发计划,提高了本地区制度建设。其直接效果有:第一,在产业化落后地区奠定了产业化基础。第二,为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作和改善管理能力做出贡献。第三,促进区域开发中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作。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与“国土建设综合计划法”的原有特定地区开发计划相对应,以区域均衡开发为目的的落后地区开发事业蓬勃展开。另外,根据“农渔村开发促进法”的农渔村定住圈开发计划,根据“奥地开发促进法”(1988)、“岛屿开发促进法”(1986)的岛屿及边远地区开发计划,在农林水产部和内务部主管下实施,主导了地区社会单位的落后地区开发事业。

90年代由于根据“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法”的原有特定地区开发事业进入结束阶段,根据“关于地域均衡开发及中小企业育成法律”(1994)引入新的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制度――“开发促进地区制”。开发促进地区制要求把开发对象地区根据其特征划分为落后地区型、城乡结合型、均衡开发型。特定地区开发政策在产业集团的建设和国土资源的开发方面获得相当大的效果,但在改善居民经济和社会福利方面贡献并不大。其原因如下:第一,构成特定地区开发计划之主流的“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法”,其指定的特定地区开发计划进入80年代以后急剧衰退。第二,对落后地区的投资事业规模未能达到改善地区社会经济条件的程度。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政府的预算不足,未能形成充分投资。第三,特定地区开发事业大部分集中于道路、上下水道等物质基础设施建设上,而在改善地区居民经济社会条件上缺乏直接贡献。

(二)成长据点城市培育战略

1.基本概念。成长据点战略是把主导产业或投资,集中于具有集聚条件的城市,以促进经济成长,其后再把成长效果扩散到周边地区的一种区域开发战略。成长据点战略是一种针对区域均衡开发和落后地区开发的空间战略,很多发展中国家因投资资源有限,都采用过此战略。

2.成长据点城市的选定。第二次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根据区域的相对落后程度、地方城市的中心性指标、成长潜力、投资的经济效益等4个指标,选定成长据点城市。在50个市级城市中选择成长潜力大、具有地区服务职能、在周边地区开发中起主导作用的15个城市:3个一级成长据点市和12个二级成长据点市。

3.成长据点城市的战略目标。一级成长据点城市大田、光州、大丘的开发目的,第一是为了使它们能够分担首尔和釜山的职能,通过补充全国性和国际性的职能等措施,大力强化其中枢管理职能。第二,部署开拓性成长产业,以构筑经济基础。第三,用高速交通网连接3大据点城市,使它们成为国土中心核,提高相对于首尔和釜山的竞争力。第四,考虑到在计划期内成长据点城市将成长为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因此开发和整编其城市基础,使它们具备大城市的职能和面貌。

二级成长据点城市的发展目标是使其成为支援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提供服务的区域中心地。二级成长据点城市的开发方向是:第一,使其具备生活环境所需服务设施。第二,招引劳动密集型城市工业,以扩大就业机会。第三,强化城市的中心性,提高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的通达性,使培育据点城市的效果扩散到全体区域。为此在中心城市内扩充高等教育设施,强化中枢管理职能,积极促进连接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国道、地方道等主要道路的新建、扩建和铺装。

开发和培育成长据点城市的主要措施如下。首先,扩大根据“地方工业开发法”的开发奖励地区的指定,赋予招引工厂所必要的税收上的优惠。第二,大力下放中央政府的行政权。第三,为保障招引大学和研究机关所必要的土地供给,赋予土地利用上的优惠,如允许转用绿地等。最后,为保障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制定了“成长据点城市开发促进法(草案)”。

(三)成长据点地区广域圈化战略

1.广域圈制度引进的背景。广域圈是指与开发潜力相对高的地方大城市、新产业地带、连绵城市等开发据点,在职能上具有联系的空间范围,具有激发区域经济活力的性质。广域圈区别于一般成长据点,一般成长据点为单一城市,而广域圈不仅仅是一个城市或产业地带,而是把周边的成长据点系为一体的广域性成长据点。

通过广域圈开发,把多个成长据点系为一个空间单位来进行开发的构想,出于以下原因:第一,单个地方大城市为中心的成长据点,在经济规模上难于与首都圈集聚经济体相竞争。第二,相信在促进区域开发计划时,把邻近的成长据点联系起来开发,互补职能上的不足,可提高投资效率和开发的乘数效果。

据此,韩国政府于1994年制定“关于地域均衡开发及地方中小企业育成法律”,促进可与首都圈规模经济相竞争的地方广域圈开发。在此“法律”中要求不论行政区归属如何,以地方大城市和其周边地区或大规模产业开发预定地区为对象,指定广域圈,并培育为区域经济或产业发展的据点。

2.广域圈圈域的指定和计划的制定程序。广域圈主要是根据广域市、中心城市或工业团地的特征,兼顾人口分布、就业圈、通勤距离等因素来决定的。由于广域圈是国家的空间政策手段,因此建设交通部长官掌管圈域的指定和计划的制定;广域地方政府认为对区域发展有必要的情况下,可要求中央政府指定广域圈。这些计划得到中央政府关联部门(建交部)与地方政府的协商认可后,经国土综合计划审议会的审议后最后确定。计划的主要内容有:一是产业团地、居住、娱乐团地等与土地利用有关的事业;二是交通、用水、下水道等广域公共设施;三是旅游及环境保护;四是人口及产业结构调整;五是有关招引民资事业及方法的具体的事业计划。确定并公布的事业按有关法律规定的步骤实施,并要求建设交通部长官把执行结果给予评价,并向审议会报告。

3.广域圈的特征。地方广域圈的特征如下。第一,起着主导区域发展的中心据点的作用。因地方广域圈,以地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以及今后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有望成为起据点作用的新产业地带作为其对象,开发潜力极大。第二,在空间角度看,包含多个城市或成长据点。7大广域圈中有4个广域市和33个城市。第三,由于地方广域圈包含中心城市和周边农村地区,所以与具有城市性特征的带有强烈区域特性的大城市圈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地方广域圈根据其类型和对象区域的特征,划分为大城市中心型、产业地带中心型、连绵城市中心型等。

4.广域圈的开发构想。广域圈的开发方向因类型和区域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但是其共同的开发方向如下。第一,大城市中心型是地区经济和社会的中心地,因此要强化中枢管理、通信、高等教育、研究开发等职能的技术革新能力;产业地带中心型要强化生产基础、物流和交易职能。第二,地方广域圈是为国土空间构造多中心而设置的区域据点,在空间上应具备相应政治职能,以矫正因首都圈过分集中而导致的扭曲国土空间。第三,广域圈为区域经济的中心据点,应培育其成为针对世界化的交流网络,在资金、生产、销售、技术等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中促进区域的国际交流。第四,广域圈在满足持续扩大的韩国产业及城市开发需求方面,应担负起未来投资重镇的职能角色。地方广域圈将成为开发投资的集中地区,因此要具备有效地承载开发投资的可持续计划和基础设施。第五,地方广域圈应注意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要达到广域圈开发目标,需要采取多种开发战略:

第一,大城市中心型广域圈为促进高附加价值化,有必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开发、信息化基础的建设等,致力于产业的质的改善。相反,对产业地带中心型广域圈来说,重要的是通过创造大规模产业地带,促进产业的量的成长。同时,为创造区域产业基础,增强扩散效果,有必要通过强化区域内专门服务职能、构筑企业间网络等努力,来促进产业活动的关联性。特别是摆脱以工业为中心的产业战略,根据高等教育、旅游、艺术、文化事业、信息、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区域特征,采取多元化的开发战略。

第二,地方广域圈为履行独立的中心据点职能,招引中枢管理职能、企业本部,保障区域的自主性控制力,创造通讯和专门服务职能的城市配套服务空间。与此同时,创造培养和吸引专门人才的人文环境。

第三,构筑国际港、机场、信息通信网,促进具有卫星通讯、区域通讯网的信息港或业务团地及城市的开发。

第四,引进亲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型,以适应尖端技术及信息化社会。此外,产业团地要确保充分的绿地和休息空间,强化开发标准以具备休闲功能。

对中国区域开发政策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以东部沿海省市作为开发改革的重点,直到1999年6月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方针,西部开发才成为中国国土及区域开发政策中最大的论题。而韩国从以京仁(首尔至仁川)轴为中心的首都圈和东南圈地区的产业化战略,到为解决地区差异而采取的成长据点战略为止,所积累的区域开发经验对中国大有裨益。基于这种认识,有关韩国落后地区开发政策的教训、经验概括如下:

第一,过分追求效率,缺乏全面考虑。代表性的事例可举韩国第二次国土综合开发计划的“成长据点战略”。该政策手段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原因有:一是资源有限,未能进行集中开发,15个成长据点城市太多,不利于产生极化和扩散效应。二是作为与首都圈相对的据点,即一级成长据点城市之中人口规模最大的大丘仅为160万人,光州和大田则更少,不能形成势均力敌的竞争区域。如果当时优先培育以釜山为中心的东南圈,则是更为有效的阶段性措施。即首先通过东南圈的培育减小首都圈的集中力,然后培育一级成长据点城市,再培育地方中小城市。

第二,区域开发促进政策追求具体目标不明确,执行政策上缺乏先后顺序的考虑。其典型例子是第二次国土综合开发计划中提出的成长据点城市培育和构筑生活圈战略。前者承认区域开发所需资源的存限性,稞取集中开发于地方大城市;而后者采取把投资分散到包括小城市乃至农村地区的全国所有地区。这两种战略可以说目标多极,顾此失彼。

第三,区域均衡开发政策基于对区域差异的误解,导致资源配置的非效率。据世界银行分析,韩国的区域差异与国际水平相比偏低。1978年韩国产业化地区的人均GRP比落后地区高出40%~60%。这与区域间收入水平差异达到1:3或1:5的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水平偏低。特别是在经济成长和产业化过程中伴随的区域差异不可避免,人为减少差异将要消耗较高成本,且效果不一定明显。例如,第二次国土综合开发计划中的生活圈人口规划目标。该目标要求,将首尔和釜山圈的人口增长率从70年代的年平均4.3%减少到80年代末的1.6%;而大田、大丘、光州等地方大城市生活圈,则从1.4%提高到2.4%。但区域人口流动在短期内迅速改变或逆转是不可实现的。因为人口流动是在个别家庭或个人的就业、收入期待、教育等复合机会要素与基于风险负担及成本考虑的推拉理论中综合形成的。

第四,过分强调工业团地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有效地促进区域发展,投资方向要从物质基础设施的转向兼顾软件基础设施的改善。软件方面包括对企业的多种支援,教育、卫生、文化、社会福利、人才资源的开发以及居住条件的改善等。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区域性石油化工等企业的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如2003年12月23日中石油川东北气矿罗家16H井喷失控事故、2004年4月15日重庆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爆炸事故、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及松花江水污染事故等。总结事故演化过程可以发现,存在极度危险物质或潜在可释放能量,事故演化过程复杂,事故影响范围最终超出场界并严重危害周边公众安全是此类事故的共同特征。

应急准备工作是事故应急管理过程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安全生产工作和公众保护的一项关键内容,它主要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效地开展应急活动而预先进行的风险分析、区域规划、监测预警、应急协同、公众疏散及防护等准备工作。而这些应急准备工作的落实载体即为应急计划区。

应急计划区(Emergency Planning Zone,EPZ)是指为了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保护公众的防护行动,事先在危险设施的周围划出制定有应急预案并做好适当应急准备的区域,应急准备工作通常包括预警、人员疏散、避难、个体防护手段、点火、公众培训等。并不是说发生事故时就按划分的区域应急,划分应急计划区只是要做好准备。其目的是在应急干预的情况下便于迅速组织有效的应急响应行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对环境和公众可能产生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有关应急计划区的研究多集中于核工业、危险化学品和含硫气井的应急计划中,其它领域研究较少且尚不成熟。国内应急计划区相关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有以下两个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地形因素、没有考虑密集人口的情况,此外,在可接受风险值、应急预案的编制、事故现场监测及报警装置、人员疏散等方面涉及到政治、经济及社会等诸多因素,我国在诸多方面与国外存在巨大差异,不能照搬国外做法。

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针对城市新旧工业园区,尤其是化学工业园区,城郊与乡村地区的含硫化氢天然气开发设施,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等区域性重大事故灾难潜在主体,以公众保护为目标,围绕区域性重大事故灾难应急计划区制定方法开展研究。因此,在科技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单位的支持下,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进行了“高风险区域应急计划区制定方法”研究。

研究过程

“高风险区域应急计划区制定方法”研究以保护重大工业设施周边公众安全为核心目标,以有毒气体泄漏扩散为典型事故情景,从应急计划区划分影响因素、气体毒性负荷模拟计算、应急计划区划分方法、应急管理要求、公众安全保护策略5个方面,采用现场调查、三维数值模拟、工程应用等方法开展科学研究,为有效控制高危设施周边区域风险、进行合理应急准备及事故响应提供技术支撑。

应急计划区划分影响因素。影响高风险区域应急计划区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源强(即有毒气体释放速率)、气象条件、地形条件、人口分布、应急准备能力等,用于确定毒气泄漏事故源项及后果,以使在所确定的应急计划区内所作的应急准备能应付严重程度不同的潜在事故后果。其中有毒气体释放速率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与事故规模、大小有关,而地形条件可根据释放源与周边地形的高差分为简单地形和多种复杂地形;气体毒性负荷则是这些主要影响因素的函数,其致死概率对应的死亡百分率为0时的值可以作为应急计划区边界划分的标准。

气体毒性负荷模拟计算。选择不同复杂地形的典型危险源,采用大涡模拟方法模拟重气扩散三维非定常态湍流流动过程,计算各种计算工况组合条件下气体浓度场的分布,并与实验测量得到的不同风向及风速条件下的扩散过程空间浓度数据进行比对,进而分析气体毒性负荷及其阈值的最大扩散半径,可以发现复杂地形、有毒气体释放速率、风速、风向等直接影响气体毒性负荷的空间分布,进而影响应急计划区的范围。

应急计划区划分方法。利用复杂地形典型危险源气体毒性负荷的计算结果,通过非线性回归建模,研究气体毒性负荷与有毒气体释放速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以有毒气体释放速率为指标的我国不同类型复杂地形典型危险源应急计划区的划分方法,并与国外相关方法及国内事故案例进行了比对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确定应急计划区实际边界的一般原则,包括其理论计算值小于常用的安全距离、多危险源同时存在、有无重点防护目标等情况。

应急管理要求。在复杂地形典型危险源应急计划区划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撑突发事件应急全过程的基础性行动的应急准备框架,包括应急预案、组织指挥、监测预警、信息、应急响应、善后恢复、应急保障等方面。

公众安全保护策略。在应急计划区内应急准备措施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警报通知、人员疏散、就地避险和个体防护相结合的高风险区域重大事故公众安全保护策略,将现场测试试验、理论计算分析、实验室检测相结合,以在总体上达到最佳的公众防护效果。

成果应用

该研究是现有技术条件下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尝试,已成功应用于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川东北气矿的宣汉作业区黄龙X1井。根据黄龙X1井的基础数据,计算了该井应急计划区的理论值,在地图上以该井为中心作圆,即为该井理论计算的应急计划区。考虑上述边界附近存在的幼儿园、学校、医院等防护目标,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按照应急计划区划分原则作适当调整,把医院、幼儿园和小学等重点防护目标纳入应急计划区,并在地图上标识,由此构成了黄龙X1井实际应急计划区。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具体的应急准备措施,包括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组织指挥、监测与预警、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应急响应、善后处置、应急保障、培训演练等,这些应急措施与含硫气井应急计划区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应急准备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根据我国现行体制、法制和机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高风险区域应急计划区划分方法及其应急准备措施具有重大的现实需求。研究单位已经和相关企业及科研院所展开合作,将相关技术方法进一步完善,将以含硫气井应急计划区为核心区域的全面的应急准备措施提升为标准层面,并在油气田及相关行业进行推广应用,这对于政府有效监管、公众生命财产保障和周边环境保护具有科学和现实意义。

发展前景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舟山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冯国海

没有规划权哪来的批准权

我认为乡镇一级人民政府没有规划权,因而根本不存在乡镇人代会需要审查批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地方组织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以及它们执行情况的报告”,第九条第四款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这里,地方组织法没有赋予乡镇人大审查批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职权,根本原因是乡镇一级政府没有规划的权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规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行政层级分为部级规划、省(区、市)级规划、市县级规划。并没有提到乡镇规划。可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应该是县级及县级以上政府的事。事实上,县级人民政府在编制五年发展规划草案时,都事先征求了所属各部门和各乡镇的意见,基本上涵盖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内容,因而乡镇无需单独制定五年发展规划。

乡镇可以有建设发展计划。地方组织法第九条第三款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根据国家计划,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的建设计划”。这里所指的计划是“根据国家计划”制定,不是由乡镇自行单独制定。如果乡镇各自为政制定发展计划甚至长远规划,那么整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岂不被分割得四分五裂?而且计划不是规划,计划可以随时调整,而规划则相对稳定。

贵州省德江县人大常委会 黎启海

乡镇人大只需审查决定建设计划

笔者认为,根据地方组织法的规定精神,乡镇人大只需审查决定乡镇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建设计划以及乡镇民政工作实施计划。乡镇人大无需审查批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全国性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区域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须由本级人民政府(包括国务院)编制计划草案,提请同级人大会议审查和批准。在本级人大(包括全国人大)会议闭会期间,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必须作部分调整的,须由本级人民政府提请同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调整方案。然而,乡镇是我国行政区划的最小单位,一般县级人民政府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时,都事先征求了乡镇的意见,乡镇无需制定包括五年规划在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且,乡镇人大的法定职权与县级以上各级人大的法定职权有所不同,乡镇人大审查批准包括五年规划在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缺乏法律支撑;乡镇人大不设立常委会,审查批准包括五年规划在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调整方案同样缺乏法律支撑。

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人大根据国家计划,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的建设计划,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政工作的实施计划;乡镇人民政府执行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由此,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乡镇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的建设计划草案,并提请乡镇人大会议审查决定;编制乡镇民政工作实施计划草案,并提请乡镇人大会议审查决定。据媒体报道,2012年3月16日至17日,江苏省大丰市万盈镇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2012—2016 年万盈镇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的建设计划报告》。这一做法,与一些地方乡镇人大审查批准五年规划的较多数做法相比,应当说是乡镇人大依法履职的一个典范。

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人大常委会 滕修福

乡镇人大审查批准五年规划于法有据

笔者认为,乡镇人代会审查批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或五年规划,于法有据。

咬文嚼字地说,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有明确的法律表述,而在乡镇人大的法定职权中不能直接找到;但类似的表述还是有的,地方组织法第九条规定:“根据国家计划,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的建设计划”以及“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政工作的实施计划”。这里的“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民政工作”等无疑包含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

“规划”是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如“十年规划”、“五年规划”之类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前10个五年称之为“五年计划”,到2006年才称之为“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因此,从2011年开始的地方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其实就是过去所说的未来五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地方组织法未见“规划”一词,究其原因,地方组织法从1979年制定到2004年第四次修正,那时候只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还没有“五年规划”一说。现在我们所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在2004年之前就是称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既然乡镇人大决定(审查批准)单项或年度相关计划有法可依,那么决定长远计划(规划)也是于法有据,只不过规划比计划更长远更全面而已。

开化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陈宏卫

乡镇人大批准发展规划是现实需要

笔者认为,乡镇人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草案的审查虽无法律的明文规定,但从当前社会发展现实来看却十分需要。

其一,全县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年度计划草案虽已涵盖乡镇内容,实际上由于强镇扩权和城镇化的深入,每个乡镇的发展都有其特殊性,乡镇人大把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计划草案列入人代会审查也是合理的。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区域规划;区域管理;实施管理;项目管理

[作者简介]李远,福州大学阳光学院人文系教师,德国奥格斯堡大学国土整治与规划专业博士,福建福州350003

[中图分类号]D8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11-0082-05

一、导言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别在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发展较快的区域,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已转向区域之间的竞争。在我国,大型都市圈的成型速度也正逐步加快,大都市圈之外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化特征也愈来愈明显。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城市群研究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区域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难以突破单一的地域范围,长期的计划体制造成了产业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缺乏统一协调以及共同进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区域管理的模式依然停留在单一的学术会议上”。经济区域化的管理如何突破单一的地域范围、超越原有的行政管理界限是各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1999年和2002年我国连续两次举办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国际研讨会也足以表明加强经济区域管理的要求已日益受到学术界、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界的重视。

本文试图从德国区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寻求值得我国借鉴的方法和经验,虽然由于德国的区域管理的实践仍处于萌芽阶段,不可能有系统的完整理论成果,但本文仍试图借鉴目前德国对区域管理理论的初步认识和实践经验,探讨我国大都市圈和经济区域化管理模式的思路。

二、区域管理的理论

(一)区域管理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的区域整治和规划的背景条件发生变化,原有的规划系统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是:(1)由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边界相互开放,国家之间的竞争转为区域竞争,国家宏观调控能力被削弱,经济自由化和竞争日益激烈;(2)全球经济自由化的影响,区域利益集团能够规避非共同利益而产生的国家干预;(3)由于生态风险标准的定义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存在差距,加剧了国家生态导向的行动和市场导向的地方利益行为的冲突;(4)由于社会各方不同利益冲突调节的制约,导致公共(国家的或欧盟的)投资周期愈来愈长,而私人的投资由于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竞争的压力则变得愈来愈短,现行的规划行政体系被看作为发展的绊脚石。

由于上述时代背景条件的出现和所面临的挑战,德国的各级政府和区域科学理论工作者都在不断地寻找一种新的调节形式,即降低协调成本和克服现行规划行政管理不适应区域发展的滞后性,与此同时提高所有当事者的相互合作和自我调节能力。根据这种实际需要人们开始引入区域管理的概念和探讨其范式。

(二)关于区域管理理论的探讨

1.区域管理的定义  在企业经济学和行政管理学中,通常把“管理(Management)”定义为计划、组织、实施控制的过程。人们通常认识的“项目管理”也是指现代管理在项目上的应用。而把管理学方法移植到对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实施调控的方法,德国区域规划学术界称之为区域管理。这里区域范围的界定是超越城市行政区划、并按一定主题与当事人相关联的地理空间范围(不受州界和国界限制)。为了将区域管理的对象区别于其他性质的区域,以下称之为“合作区域”。普遍接受的“区域管理”的定义是,遵循区域目标模式(自定义的区域发展道路)以及由此导出的行动纲领,以此来构建区域发展。也有学者把上述定义进一步扩展为,区域管理是建立在发展要素:人力资本、创新环境、网络化、同一性与合作协同基础之上,对未来区域空间的发展进行规划并通过项目实施作为区域发展的导向安排。以上定义表明,区域管理包含两方面的构成要素:一是涉及区域管理的标准程序,即区域未来发展的目标模式和由此导出的行动纲领以及战略、措施;二是涉及实施方法,即构造区域有序的发展过程的方法。

2.区域管理的标准程序  实施管理,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来进行。实施区域管理就是要着手制定“区域发展的导向、构造和调节的措施计划”,需要从区域管理的出发点来考虑,即以哪些方式或怎样才能承担区域管理的导向和构造功能。区域管理的职能域则体现了区域管理的功能和任务,因此区域管理的导向与构造的功能是通过区域管理的职能域来运作的。当区域管理的职能域被确定之后,事实上也就明确了区域管理的功能和任务。区域管理的职能域可以具体化为:

(1)未来发展设想和目标模式的设计:区域管理的一个中心职能是未来区域发展设想的确定,并具体化,即设计出区域未来发展的路径和目标模式,其中关键是对区域职能的确定,即区域内所有利益集团对来自区外的竞争采取的一致行动,使区域在某方面具有突出的竞争力;

(2)区域的智囊:区域管理具有确定的机构,因此它是作为一个区域的智囊而服务于区域内的所有利益集团,通过它的服务可以提高一个区域空间的竞争能力;

(3)区域的信息源、创新源和动力源:区域管理是通过提供信息、建议、组织并引进创新的措施和项目服务于整个区域;

(4)区域的战略和资源规划的制定:即对区域内所有(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的整合规划;

(5)协调和合作:在区域规划制订和实施过程中的政策协调、网络化直到建立地方联盟;

(6)冲突调解:调解区域规划制订和实施过程中的冲突是区域管理核心任务;

(7)实施和执行:不仅要承担非法定规划的实施和执行任务,也要承担法定规划的实施和执行任务。

3.区域管理的实施方法  从德国规划理论中的工具意义来看,一方面区域管理是一个把各类正式的与非正式的规划引向实施的工具,即区域管理也可以狭义地理解为“实施管理”;另一方面区域管理自身就是一种实施和执行方法,即它是通过“项目管理”起作用。

在德国的规划理论中,“实施管理”是针对地方(主要是州的发展规划和规划区发展规划)的从目标条文到实施转换存在困难而创建的一种工具。而区域管理中的实施管理则是根据正式规划中的

目标和提高特定区域的竞争力而制定出的一种发展措施计划。该类型措施计划是以措施项目和行动为导向,以突破现有的行政区划和国界为鲜明特征。

项目管理是区域管理作为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项目是以区域规划为基础的许多项目的集合而非一个孤立的项目,这是区域管理中的项目管理和其他的项目管理的关键不同点。区域管理中的项目管理的显著特征是:(1)被开发的项目要求是具有跨行政区划和跨行业部门的;(2)区域管理的项目更着眼于跨区域的效益,也许在微观意义上并没有很高的经济效益;(3)项目无明确的行业主管部门,即管理权限模糊,对那些具有明确归属的地方项目和行业部门项目原则上不应在区域管理的考虑之列;(4)它是跨区域的、综合性的实验或模型项目。

项目管理的实现原则上按如下步骤进行:

1)研究已制定的区域规划与地方的整体规划;

2)在以上的基础上特别考虑区域和地方结构框架条件下的项目描述;

3)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包括区位分析和区位评价;

4)项目任务的确定和目标设置;

5)寻找、讨论和确定项目的承担者、项目人股与合作结构;6)确定合作的方法和时间流程图;7)确定融资模式与制订融资计划:8)确定项目法律形式;9)项目的实现;10)项目的评价和监督控制。

三、区域管理在德国的实践

以下通过三个方面来阐述区域管理在德国的实践:一是它对现行的规划体制的影响;二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是区域管理的组织结构特点。

(一)区域管理对德国现有的规划体制的影响

区域管理在德国现行的规划体系中对联邦州、规划区和部门专业规划的层面上产生比较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

1.联邦州层面

在德国的区域规划实践中,地方从法定规划条文到实施长期以来存在着转换的困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地方或区域引入了新的非法定的规划即“区域发展计划这是区域管理产生的客观原因之一。因此在现有州层面的规划管理中实际上已经引人“实施管理”程序。但州规划主管部门不直接参与区域管理的事务,仅对其实施监督。

2.规划区层面

在德国的规划系统中唯独的中间层面――“规划区规划”是一种跨行政区划的规划。德国的规划区的关联空间范围一般是在一个行政区内由3―5个县和2―3个城市构成。规划区的范围界定标准是按一定地理空间的社会经济的统一性和功能的地域关联性来确定。规划区规划是经州政府批准的正式规划。规划区规划的班子参与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法定规划以及参与专业部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制定等。

3.专业部门规划层面

由于区域管理跨行政区域和横向导向性的性质,使它有充分的机会和地方政权作信息交流和冲突的协调,因此能够有效地避免地方的项目重复建设和跨区域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专业部门规划的实施。因此专业部门规划把区域管理看成一种互补的和合作的关系。

(二)区域管理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管理并非行政管理,因此区域管理特别强调的是自愿性,它要求合作区域的成员单位具有强烈的合作动机,只有在此基础上区域管理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引入区域管理的动因可以概括为:规划(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实施的需求;对区域空间结构与专业部门行动的需求;寻找构建区域发展创新机会的需求;由于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跨行政区划合作的需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需求等等。

(三)德国区域管理的组织形式与结构特征评述

区域管理在德国的规划实践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与一个合理有效率的区域管理的组织形式与结构是分不开的。

1.区域管理的组织形式

区域管理要求在管理过程中专业地、系统地和行动规范化地进行运作,这就要求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德国区域管理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种:公法人性质、公法人与私法人混合性质、私法人性质、无法律约束力的公共事务组织和无法律认可的自愿合作组织。

1)公法人性质的组织。这类组织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如:规划区规划组织、地方的专题合作联合会、县或行政区主管规划的部门、区域规划联合会会、区域联合会、郊区联合会,等。这类机构的优点是能够直接和地方政府的决策层面结合,因此反应快,在创新和适应性方面都具有优势;此外这种组织可以把地方发展任务和经济促进以及项目管理结合在一起,在行政管理中产生协同效应。这类型组织比较适合功能区的管理。

2)公法人与私法人混合性质的组织。在这类公司地方政府一般持有51%的股份,如公益性的有限责任公司或区域开发中心。这种组织形式的优点在于私人经济对它有更多的认同感,以及更多的支配金融资源的可能性,并充分发挥了和各级政府有着广泛联系的优势,因而有更大的决策和行动空间。这类公司比较合适区域管理的项目管理。

3)私法人性质的组织。这类型组织一般是由基金财团、科学院所和有限责任公司组建的,如在德国巴伐利亚州与萨克森州边界地区跨州的区域管理组织“Euregiones”以及德国一捷克边界地区跨国的区域管理组织“Egrensis有限责任公司”。这类组织最大的优势是有来自基金财团的资助,区域管理经费相对充足,且有来自科学院所为其提供的科学发展方案,因此在实际中常常承担着大区域的管理项目任务。

4)无法律约束力的公共事务组织。根据州颁布的地方合作法(K0mnlzG)建立的地方工作社团,不具有法人资格,是一种松散的地方合作组织。建立这类组织的目的是便于地方之间长期合作中的项目管理。

5)无法律认可的自愿合作组织。这类组织区域管理水平的起点一般认为是高于无法律约束力的地方社团组织。它是以区域会议、区域论坛以及区域调控与协调委员会为基础,代表一个区域重要的各个利益集团。这类组织要求有更高的区域合作动因、更强烈的区域一体化思想以及专业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还需要有资源分配的协调能力。然而它的具体项目管理能力与地方工作社团相比更为逊色。

2.区域管理的组织结构特征

有研究表明,区域管理的效率和具有法人资格的、固定的组织结构有关。除此之外,区域管理还需有一定数量的当事人,他们必须是区域组织成员,在共同目标基础上,通过区域管理,使区域规划主体与区域各类利益集团结合,形成区域经济与社会网络。

例如前面谈及的欧洲区域管理组织(Euregio Egrensis)有160多个成员,都是来自三方不同的利益集团,如各级地方政府、经济,社会,科学、企业和协会团体。所有成员与承担区域管理的组织形成一种紧密联系的网络。具体的结构可以概述如下:

(1)联合主席团。联合主席团成员共9人,每

州分配3个代表。这3个代表来自各州工作小组负责人,专职业务办公室负责人以及助手一人。联合主席团主席实行轮执制,在州工作小组负责人中产生。该专职办公室配备有4―5名的科技人员以及2名秘书,并按合作领域分有4个功能部:1)经济、交通、基础设施、劳动市场;2)环境与生态保护;3)休闲、疗养与旅游基础设施;4)文化,青少年和体育。专职办公室的4个功能部与本州相关区域的主管部门产生联系,负责落实、监督合作项目的执行情况,并负责对相关问题展开技术性的探讨、咨询和信息交流。跨区域工作圈。专职办公室负责调控本州的工作圈的同时,与其他州的专职办公室协调跨区域或跨国问题,即形成跨区域工作圈。通过以上的组织结构,组织成庞大的区域管理网络。运行表明这种区域管理的组织形式不仅特别有效率而且投人特别少。主席团每季度只开一次会,区域管理在联合会主席团的轮值主席的领导下讨论规划、在建项目、远景项目以及项目的实施措施计划等。这个组织成立4年来已经成功地实施了近一百个合作项目。

四、德国区域管理方法值得借鉴之处

(一)值得借鉴之处

1.确定跨区域管理的权限,避免权限交叉。由于区域管理的区域是跨行政区划的,因此要避免区域管理的任务域与项目和行政区域管理与部门行业管理相冲突,这要求区域管理的任务域和具有综合性和“横向导向性”的特征。横向导向性的任务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与现行体制的权限及任务域相交叉或冲突。因此区域管理项目的性质应该是跨区域的和公益性的。

2.职能域的确定。区域管理的区域导向与区域构造的功能是通过区域管理的职能域来运作的,当区域管理的职能域被确定之后,事实上也就明确了区域管理的功能和任务。确定职能域是区域管理的基础工作,在一个跨区域的合作中,要避免在合作各方中出现职能重复的现象,职能重复使区域合作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重复建设和雷同建设的隐患。只有解决了以各方优势资源为内涵的职能的联合问题,区域管理才能着手拟定任务、目标和战略,组织讨论,实施和执行。

3.网络式的组织结构。德国区域管理组织系统的结构有两个特别显著的特点,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行政管理体系与公共资源体系;二是整合各利益集团形成一个区域管理的网络。概括来说,有如下几点值得借鉴:(1)大型的区域管理并非区域管理专职组织能够独立承担,而是利用了网络,形成了一个区域管理的网络系统。(2)以现有的机构为主体,利用现有的组织系统实施区域管理的运作。德国的规划协会、地方联合会长期承担国家、公共和地方的具体规划编制任务,已经形成了了多层次(由州到县级)、涉及面很广的规划体系;(3)区域管理并没有依赖行政权威,而是通过协调、求同存异、以及斡旋人的方法来解决冲突问题。(4)区域管理组织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实体,这和区域管理往往要通过项目管理起作用不无关系。

4.区域管理组织形式。对于中小型区域合作的管理一般是项目管理,可以因地制宜,采取多种不同所有制的、登记注册的形式,这样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对于大型的区域管理项目,由于涉及面广,并已成为各州政府的区域合作的中心工作,实际上是在州政府的领导下,利用了行政管理渠道与社会组织参与的区域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专职业务办公室采取什么组织形式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5.对区域管理人员的要求。区域管理对管理者除了要求很高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求有很高的品格、很宽的职能权限,采用“精兵”的人员结构,杜绝人浮于事的现象。同时具有更高的革新和创新能力,熟悉区域的关键性决策的主体和个人;具有对冲突协调和调和一致的引导能力,能够支配更高的工作时间弹性和强度;具有和各级政府专门委员会和私营经济体共同工作和交往的能力,能够突破传统的、因循守旧和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的能力,能够充分地利用区域各种资源的能力。

(二)关于区域管理若干实施步骤的建议

1.跨区域管理应采取渐进稳步发展的策略。德国区域管理理论虽然形成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跨区域管理的实践可以追溯到六七十年代就开始的规划区规划管理。我国的跨区域管理应从容易程度着手,例如先从项目管理、实施管理开始,逐步积累经验。

2.跨区域管理不同于行政区管理也不同于均质区域的管理,因此需要跨区域协作的各方和各利益集团有很强的合作意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各方的主观能动性。

3.关于区域管理的约束力和协调力应引入协调工具和冲突管理的工具,这是由区域管理对象所涉及的当事人具有同等权利这一本质所决定的。

4.建议国家和省级政府重视区域管理在我国跨区域合作活动中的地位,委托区域管理组织研究编制跨区域性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直至区域性的基础设施项目的管理,评估、监督地方项目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的强度以及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情况等。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区域规划;区域管理;实施管理;项目管理

一、导言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别在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发展较快的区域,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已转向区域之间的竞争。在我国,大型都市圈的成型速度也正逐步加快,大都市圈之外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化特征也愈来愈明显。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城市群研究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区域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难以突破单一的地域范围,长期的计划体制造成了产业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缺乏统一协调以及共同进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区域管理的模式依然停留在单一的学术会议上”。经济区域化的管理如何突破单一的地域范围、超越原有的行政管理界限是各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1999年和2002年我国连续两次举办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国际研讨会也足以表明加强经济区域管理的要求已日益受到学术界、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界的重视。

本文试图从德国区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寻求值得我国借鉴的方法和经验,虽然由于德国的区域管理的实践仍处于萌芽阶段,不可能有系统的完整理论成果,但本文仍试图借鉴目前德国对区域管理理论的初步认识和实践经验,探讨我国大都市圈和经济区域化管理模式的思路。

二、区域管理的理论

(一)区域管理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的区域整治和规划的背景条件发生变化,原有的规划系统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是:(1)由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边界相互开放,国家之间的竞争转为区域竞争,国家宏观调控能力被削弱,经济自由化和竞争日益激烈;(2)全球经济自由化的影响,区域利益集团能够规避非共同利益而产生的国家干预;(3)由于生态风险标准的定义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存在差距,加剧了国家生态导向的行动和市场导向的地方利益行为的冲突;(4)由于社会各方不同利益冲突调节的制约,导致公共(国家的或欧盟的)投资周期愈来愈长,而私人的投资由于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竞争的压力则变得愈来愈短,现行的规划行政体系被看作为发展的绊脚石。

由于上述时代背景条件的出现和所面临的挑战,德国的各级政府和区域科学理论工作者都在不断地寻找一种新的调节形式,即降低协调成本和克服现行规划行政管理不适应区域发展的滞后性,与此同时提高所有当事者的相互合作和自我调节能力。根据这种实际需要人们开始引入区域管理的概念和探讨其范式。

(二)关于区域管理理论的探讨

1.区域管理的定义  在企业经济学和行政管理学中,通常把“管理(Management)”定义为计划、组织、实施控制的过程。人们通常认识的“项目管理”也是指现代管理在项目上的应用。而把管理学方法移植到对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实施调控的方法,德国区域规划学术界称之为区域管理。这里区域范围的界定是超越城市行政区划、并按一定主题与当事人相关联的地理空间范围(不受州界和国界限制)。为了将区域管理的对象区别于其他性质的区域,以下称之为“合作区域”。普遍接受的“区域管理”的定义是,遵循区域目标模式(自定义的区域发展道路)以及由此导出的行动纲领,以此来构建区域发展。也有学者把上述定义进一步扩展为,区域管理是建立在发展要素:人力资本、创新环境、网络化、同一性与合作协同基础之上,对未来区域空间的发展进行规划并通过项目实施作为区域发展的导向安排。以上定义表明,区域管理包含两方面的构成要素:一是涉及区域管理的标准程序,即区域未来发展的目标模式和由此导出的行动纲领以及战略、措施;二是涉及实施方法,即构造区域有序的发展过程的方法。

2.区域管理的标准程序  实施管理,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来进行。实施区域管理就是要着手制定“区域发展的导向、构造和调节的措施计划”,需要从区域管理的出发点来考虑,即以哪些方式或怎样才能承担区域管理的导向和构造功能。区域管理的职能域则体现了区域管理的功能和任务,因此区域管理的导向与构造的功能是通过区域管理的职能域来运作的。当区域管理的职能域被确定之后,事实上也就明确了区域管理的功能和任务。区域管理的职能域可以具体化为:

(1)未来发展设想和目标模式的设计:区域管理的一个中心职能是未来区域发展设想的确定,并具体化,即设计出区域未来发展的路径和目标模式,其中关键是对区域职能的确定,即区域内所有利益集团对来自区外的竞争采取的一致行动,使区域在某方面具有突出的竞争力;

(2)区域的智囊:区域管理具有确定的机构,因此它是作为一个区域的智囊而服务于区域内的所有利益集团,通过它的服务可以提高一个区域空间的竞争能力;

(3)区域的信息源、创新源和动力源:区域管理是通过提供信息、建议、组织并引进创新的措施和项目服务于整个区域;

(4)区域的战略和资源规划的制定:即对区域内所有(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的整合规划;

(5)协调和合作:在区域规划制订和实施过程中的政策协调、网络化直到建立地方联盟;

(6)冲突调解:调解区域规划制订和实施过程中的冲突是区域管理核心任务;

(7)实施和执行:不仅要承担非法定规划的实施和执行任务,也要承担法定规划的实施和执行任务。

3.区域管理的实施方法  从德国规划理论中的工具意义来看,一方面区域管理是一个把各类正式的与非正式的规划引向实施的工具,即区域管理也可以狭义地理解为“实施管理”;另一方面区域管理自身就是一种实施和执行方法,即它是通过“项目管理”起作用。

在德国的规划理论中,“实施管理”是针对地方(主要是州的发展规划和规划区发展规划)的从目标条文到实施转换存在困难而创建的一种工具。而区域管理中的实施管理则是根据正式规划中的目标和提高特定区域的竞争力而制定出的一种发展措施计划。该类型措施计划是以措施项目和行动为导向,以突破现有的行政区划和国界为鲜明特征。

项目管理是区域管理作为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项目是以区域规划为基础的许多项目的集合而非一个孤立的项目,这是区域管理中的项目管理和其他的项目管理的关键不同点。区域管理中的项目管理的显著特征是:(1)被开发的项目要求是具有跨行政区划和跨行业部门的;(2)区域管理的项目更着眼于跨区域的效益,也许在微观意义上并没有很高的经济效益;(3)项目无明确的行业主管部门,即管理权限模糊,对那些具有明确归属的地方项目和行业部门项目原则上不应在区域管理的考虑之列;(4)它是跨区域的、综合性的实验或模型项目。

项目管理的实现原则上按如下步骤进行:

1)研究已制定的区域规划与地方的整体规划;

2)在以上的基础上特别考虑区域和地方结构框架条件下的项目描述;

3)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包括区位分析和区位评价;

4)项目任务的确定和目标设置;

5)寻找、讨论和确定项目的承担者、项目人股与合作结构;6)确定合作的方法和时间流程图;7)确定融资模式与制订融资计划:8)确定项目法律形式;9)项目的实现;10)项目的评价和监督控制。

三、区域管理在德国的实践

以下通过三个方面来阐述区域管理在德国的实践:一是它对现行的规划体制的影响;二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是区域管理的组织结构特点。

(一)区域管理对德国现有的规划体制的影响

区域管理在德国现行的规划体系中对联邦州、规划区和部门专业规划的层面上产生比较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

1.联邦州层面

在德国的区域规划实践中,地方从法定规划条文到实施长期以来存在着转换的困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地方或区域引入了新的非法定的规划即“区域发展计划这是区域管理产生的客观原因之一。因此在现有州层面的规划管理中实际上已经引人“实施管理”程序。但州规划主管部门不直接参与区域管理的事务,仅对其实施监督。

2.规划区层面

在德国的规划系统中唯独的中间层面——“规划区规划”是一种跨行政区划的规划。德国的规划区的关联空间范围一般是在一个行政区内由3—5个县和2—3个城市构成。规划区的范围界定标准是按一定地理空间的社会经济的统一性和功能的地域关联性来确定。规划区规划是经州政府批准的正式规划。规划区规划的班子参与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法定规划以及参与专业部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制定等。

3.专业部门规划层面

由于区域管理跨行政区域和横向导向性的性质,使它有充分的机会和地方政权作信息交流和冲突的协调,因此能够有效地避免地方的项目重复建设和跨区域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专业部门规划的实施。因此专业部门规划把区域管理看成一种互补的和合作的关系。

(二)区域管理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管理并非行政管理,因此区域管理特别强调的是自愿性,它要求合作区域的成员单位具有强烈的合作动机,只有在此基础上区域管理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引入区域管理的动因可以概括为:规划(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实施的需求;对区域空间结构与专业部门行动的需求;寻找构建区域发展创新机会的需求;由于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跨行政区划合作的需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需求等等。

(三)德国区域管理的组织形式与结构特征评述

区域管理在德国的规划实践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与一个合理有效率的区域管理的组织形式与结构是分不开的。

1.区域管理的组织形式

区域管理要求在管理过程中专业地、系统地和行动规范化地进行运作,这就要求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德国区域管理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种:公法人性质、公法人与私法人混合性质、私法人性质、无法律约束力的公共事务组织和无法律认可的自愿合作组织。

1)公法人性质的组织。这类组织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如:规划区规划组织、地方的专题合作联合会、县或行政区主管规划的部门、区域规划联合会会、区域联合会、郊区联合会,等。这类机构的优点是能够直接和地方政府的决策层面结合,因此反应快,在创新和适应性方面都具有优势;此外这种组织可以把地方发展任务和经济促进以及项目管理结合在一起,在行政管理中产生协同效应。这类型组织比较适合功能区的管理。

2)公法人与私法人混合性质的组织。在这类公司地方政府一般持有51%的股份,如公益性的有限责任公司或区域开发中心。这种组织形式的优点在于私人经济对它有更多的认同感,以及更多的支配金融资源的可能性,并充分发挥了和各级政府有着广泛联系的优势,因而有更大的决策和行动空间。这类公司比较合适区域管理的项目管理。

3)私法人性质的组织。这类型组织一般是由基金财团、科学院所和有限责任公司组建的,如在德国巴伐利亚州与萨克森州边界地区跨州的区域管理组织“Euregiones”以及德国一捷克边界地区跨国的区域管理组织“Egrensis有限责任公司”。这类组织最大的优势是有来自基金财团的资助,区域管理经费相对充足,且有来自科学院所为其提供的科学发展方案,因此在实际中常常承担着大区域的管理项目任务。

4)无法律约束力的公共事务组织。根据州颁布的地方合作法(K0mnlzG)建立的地方工作社团,不具有法人资格,是一种松散的地方合作组织。建立这类组织的目的是便于地方之间长期合作中的项目管理。

5)无法律认可的自愿合作组织。这类组织区域管理水平的起点一般认为是高于无法律约束力的地方社团组织。它是以区域会议、区域论坛以及区域调控与协调委员会为基础,代表一个区域重要的各个利益集团。这类组织要求有更高的区域合作动因、更强烈的区域一体化思想以及专业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还需要有资源分配的协调能力。然而它的具体项目管理能力与地方工作社团相比更为逊色。

2.区域管理的组织结构特征

有研究表明,区域管理的效率和具有法人资格的、固定的组织结构有关。除此之外,区域管理还需有一定数量的当事人,他们必须是区域组织成员,在共同目标基础上,通过区域管理,使区域规划主体与区域各类利益集团结合,形成区域经济与社会网络。

例如前面谈及的欧洲区域管理组织(Euregio Egrensis)有160多个成员,都是来自三方不同的利益集团,如各级地方政府、经济,社会,科学、企业和协会团体。所有成员与承担区域管理的组织形成一种紧密联系的网络。具体的结构可以概述如下:

(1)联合主席团。联合主席团成员共9人,每州分配3个代表。这3个代表来自各州工作小组负责人,专职业务办公室负责人以及助手一人。联合主席团主席实行轮执制,在州工作小组负责人中产生。该专职办公室配备有4—5名的科技人员以及2名秘书,并按合作领域分有4个功能部:1)经济、交通、基础设施、劳动市场;2)环境与生态保护;3)休闲、疗养与旅游基础设施;4)文化,青少年和体育。专职办公室的4个功能部与本州相关区域的主管部门产生联系,负责落实、监督合作项目的执行情况,并负责对相关问题展开技术性的探讨、咨询和信息交流。跨区域工作圈。专职办公室负责调控本州的工作圈的同时,与其他州的专职办公室协调跨区域或跨国问题,即形成跨区域工作圈。通过以上的组织结构,组织成庞大的区域管理网络。运行表明这种区域管理的组织形式不仅特别有效率而且投人特别少。主席团每季度只开一次会,区域管理在联合会主席团的轮值主席的领导下讨论规划、在建项目、远景项目以及项目的实施措施计划等。这个组织成立4年来已经成功地实施了近一百个合作项目。

四、德国区域管理方法值得借鉴之处

(一)值得借鉴之处

1.确定跨区域管理的权限,避免权限交叉。由于区域管理的区域是跨行政区划的,因此要避免区域管理的任务域与项目和行政区域管理与部门行业管理相冲突,这要求区域管理的任务域和具有综合性和“横向导向性”的特征。横向导向性的任务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与现行体制的权限及任务域相交叉或冲突。因此区域管理项目的性质应该是跨区域的和公益性的。

2.职能域的确定。区域管理的区域导向与区域构造的功能是通过区域管理的职能域来运作的,当区域管理的职能域被确定之后,事实上也就明确了区域管理的功能和任务。确定职能域是区域管理的基础工作,在一个跨区域的合作中,要避免在合作各方中出现职能重复的现象,职能重复使区域合作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重复建设和雷同建设的隐患。只有解决了以各方优势资源为内涵的职能的联合问题,区域管理才能着手拟定任务、目标和战略,组织讨论,实施和执行。

3.网络式的组织结构。德国区域管理组织系统的结构有两个特别显著的特点,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行政管理体系与公共资源体系;二是整合各利益集团形成一个区域管理的网络。概括来说,有如下几点值得借鉴:(1)大型的区域管理并非区域管理专职组织能够独立承担,而是利用了网络,形成了一个区域管理的网络系统。(2)以现有的机构为主体,利用现有的组织系统实施区域管理的运作。德国的规划协会、地方联合会长期承担国家、公共和地方的具体规划编制任务,已经形成了了多层次(由州到县级)、涉及面很广的规划体系;(3)区域管理并没有依赖行政权威,而是通过协调、求同存异、以及斡旋人的方法来解决冲突问题。(4)区域管理组织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实体,这和区域管理往往要通过项目管理起作用不无关系。

4.区域管理组织形式。对于中小型区域合作的管理一般是项目管理,可以因地制宜,采取多种不同所有制的、登记注册的形式,这样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对于大型的区域管理项目,由于涉及面广,并已成为各州政府的区域合作的中心工作,实际上是在州政府的领导下,利用了行政管理渠道与社会组织参与的区域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专职业务办公室采取什么组织形式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5.对区域管理人员的要求。区域管理对管理者除了要求很高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求有很高的品格、很宽的职能权限,采用“精兵”的人员结构,杜绝人浮于事的现象。同时具有更高的革新和创新能力,熟悉区域的关键性决策的主体和个人;具有对冲突协调和调和一致的引导能力,能够支配更高的工作时间弹性和强度;具有和各级政府专门委员会和私营经济体共同工作和交往的能力,能够突破传统的、因循守旧和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的能力,能够充分地利用区域各种资源的能力。

(二)关于区域管理若干实施步骤的建议

1.跨区域管理应采取渐进稳步发展的策略。德国区域管理理论虽然形成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跨区域管理的实践可以追溯到六七十年代就开始的规划区规划管理。我国的跨区域管理应从容易程度着手,例如先从项目管理、实施管理开始,逐步积累经验。

2.跨区域管理不同于行政区管理也不同于均质区域的管理,因此需要跨区域协作的各方和各利益集团有很强的合作意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各方的主观能动性。

3.关于区域管理的约束力和协调力应引入协调工具和冲突管理的工具,这是由区域管理对象所涉及的当事人具有同等权利这一本质所决定的。

4.建议国家和省级政府重视区域管理在我国跨区域合作活动中的地位,委托区域管理组织研究编制跨区域性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直至区域性的基础设施项目的管理,评估、监督地方项目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的强度以及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情况等。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区域规划;区域管理;实施管理;项目管理

一、导言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别在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发展较快的区域,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已转向区域之间的竞争。在我国,大型都市圈的成型速度也正逐步加快,大都市圈之外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化特征也愈来愈明显。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城市群研究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区域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难以突破单一的地域范围,长期的计划体制造成了产业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缺乏统一协调以及共同进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区域管理的模式依然停留在单一的学术会议上”。经济区域化的管理如何突破单一的地域范围、超越原有的行政管理界限是各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1999年和2002年我国连续两次举办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国际研讨会也足以表明加强经济区域管理的要求已日益受到学术界、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界的重视。wWW.133229.cOm

本文试图从德国区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寻求值得我国借鉴的方法和经验,虽然由于德国的区域管理的实践仍处于萌芽阶段,不可能有系统的完整理论成果,但本文仍试图借鉴目前德国对区域管理理论的初步认识和实践经验,探讨我国大都市圈和经济区域化管理模式的思路。

二、区域管理的理论

(一)区域管理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的区域整治和规划的背景条件发生变化,原有的规划系统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是:(1)由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边界相互开放,国家之间的竞争转为区域竞争,国家宏观调控能力被削弱,经济自由化和竞争日益激烈;(2)全球经济自由化的影响,区域利益集团能够规避非共同利益而产生的国家干预;(3)由于生态风险标准的定义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存在差距,加剧了国家生态导向的行动和市场导向的地方利益行为的冲突;(4)由于社会各方不同利益冲突调节的制约,导致公共(国家的或欧盟的)投资周期愈来愈长,而私人的投资由于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竞争的压力则变得愈来愈短,现行的规划行政体系被看作为发展的绊脚石。

由于上述时代背景条件的出现和所面临的挑战,德国的各级政府和区域科学理论工作者都在不断地寻找一种新的调节形式,即降低协调成本和克服现行规划行政管理不适应区域发展的滞后性,与此同时提高所有当事者的相互合作和自我调节能力。根据这种实际需要人们开始引入区域管理的概念和探讨其范式。

(二)关于区域管理理论的探讨

1.区域管理的定义  在企业经济学和行政管理学中,通常把“管理(management)”定义为计划、组织、实施控制的过程。人们通常认识的“项目管理”也是指现代管理在项目上的应用。而把管理学方法移植到对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实施调控的方法,德国区域规划学术界称之为区域管理。这里区域范围的界定是超越城市行政区划、并按一定主题与当事人相关联的地理空间范围(不受州界和国界限制)。为了将区域管理的对象区别于其他性质的区域,以下称之为“合作区域”。普遍接受的“区域管理”的定义是,遵循区域目标模式(自定义的区域发展道路)以及由此导出的行动纲领,以此来构建区域发展。也有学者把上述定义进一步扩展为,区域管理是建立在发展要素:人力资本、创新环境、网络化、同一性与合作协同基础之上,对未来区域空间的发展进行规划并通过项目实施作为区域发展的导向安排。以上定义表明,区域管理包含两方面的构成要素:一是涉及区域管理的标准程序,即区域未来发展的目标模式和由此导出的行动纲领以及战略、措施;二是涉及实施方法,即构造区域有序的发展过程的方法。

2.区域管理的标准程序  实施管理,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来进行。实施区域管理就是要着手制定“区域发展的导向、构造和调节的措施计划”,需要从区域管理的出发点来考虑,即以哪些方式或怎样才能承担区域管理的导向和构造功能。区域管理的职能域则体现了区域管理的功能和任务,因此区域管理的导向与构造的功能是通过区域管理的职能域来运作的。当区域管理的职能域被确定之后,事实上也就明确了区域管理的功能和任务。区域管理的职能域可以具体化为:

(1)未来发展设想和目标模式的设计:区域管理的一个中心职能是未来区域发展设想的确定,并具体化,即设计出区域未来发展的路径和目标模式,其中关键是对区域职能的确定,即区域内所有利益集团对来自区外的竞争采取的一致行动,使区域在某方面具有突出的竞争力;

(2)区域的智囊:区域管理具有确定的机构,因此它是作为一个区域的智囊而服务于区域内的所有利益集团,通过它的服务可以提高一个区域空间的竞争能力;

(3)区域的信息源、创新源和动力源:区域管理是通过提供信息、建议、组织并引进创新的措施和项目服务于整个区域;

(4)区域的战略和资源规划的制定:即对区域内所有(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的整合规划;

(5)协调和合作:在区域规划制订和实施过程中的政策协调、网络化直到建立地方联盟;

(6)冲突调解:调解区域规划制订和实施过程中的冲突是区域管理核心任务;

(7)实施和执行:不仅要承担非法定规划的实施和执行任务,也要承担法定规划的实施和执行任务。

3.区域管理的实施方法  从德国规划理论中的工具意义来看,一方面区域管理是一个把各类正式的与非正式的规划引向实施的工具,即区域管理也可以狭义地理解为“实施管理”;另一方面区域管理自身就是一种实施和执行方法,即它是通过“项目管理”起作用。

在德国的规划理论中,“实施管理”是针对地方(主要是州的发展规划和规划区发展规划)的从目标条文到实施转换存在困难而创建的一种工具。而区域管理中的实施管理则是根据正式规划中的目标和提高特定区域的竞争力而制定出的一种发展措施计划。该类型措施计划是以措施项目和行动为导向,以突破现有的行政区划和国界为鲜明特征。

项目管理是区域管理作为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项目是以区域规划为基础的许多项目的集合而非一个孤立的项目,这是区域管理中的项目管理和其他的项目管理的关键不同点。区域管理中的项目管理的显著特征是:(1)被开发的项目要求是具有跨行政区划和跨行业部门的;(2)区域管理的项目更着眼于跨区域的效益,也许在微观意义上并没有很高的经济效益;(3)项目无明确的行业主管部门,即管理权限模糊,对那些具有明确归属的地方项目和行业部门项目原则上不应在区域管理的考虑之列;(4)它是跨区域的、综合性的实验或模型项目。

项目管理的实现原则上按如下步骤进行:

1)研究已制定的区域规划与地方的整体规划;

2)在以上的基础上特别考虑区域和地方结构框架条件下的项目描述;

3)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包括区位分析和区位评价;

4)项目任务的确定和目标设置;

5)寻找、讨论和确定项目的承担者、项目人股与合作结构;6)确定合作的方法和时间流程图;7)确定融资模式与制订融资计划:8)确定项目法律形式;9)项目的实现;10)项目的评价和监督控制。

三、区域管理在德国的实践

以下通过三个方面来阐述区域管理在德国的实践:一是它对现行的规划体制的影响;二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是区域管理的组织结构特点。

(一)区域管理对德国现有的规划体制的影响

区域管理在德国现行的规划体系中对联邦州、规划区和部门专业规划的层面上产生比较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

1.联邦州层面

在德国的区域规划实践中,地方从法定规划条文到实施长期以来存在着转换的困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地方或区域引入了新的非法定的规划即“区域发展计划这是区域管理产生的客观原因之一。因此在现有州层面的规划管理中实际上已经引人“实施管理”程序。但州规划主管部门不直接参与区域管理的事务,仅对其实施监督。

2.规划区层面

在德国的规划系统中唯独的中间层面——“规划区规划”是一种跨行政区划的规划。德国的规划区的关联空间范围一般是在一个行政区内由3—5个县和2—3个城市构成。规划区的范围界定标准是按一定地理空间的社会经济的统一性和功能的地域关联性来确定。规划区规划是经州政府批准的正式规划。规划区规划的班子参与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法定规划以及参与专业部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制定等。

3.专业部门规划层面

由于区域管理跨行政区域和横向导向性的性质,使它有充分的机会和地方政权作信息交流和冲突的协调,因此能够有效地避免地方的项目重复建设和跨区域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专业部门规划的实施。因此专业部门规划把区域管理看成一种互补的和合作的关系。

(二)区域管理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管理并非行政管理,因此区域管理特别强调的是自愿性,它要求合作区域的成员单位具有强烈的合作动机,只有在此基础上区域管理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引入区域管理的动因可以概括为:规划(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实施的需求;对区域空间结构与专业部门行动的需求;寻找构建区域发展创新机会的需求;由于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跨行政区划合作的需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需求等等。

(三)德国区域管理的组织形式与结构特征评述

区域管理在德国的规划实践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与一个合理有效率的区域管理的组织形式与结构是分不开的。

1.区域管理的组织形式

区域管理要求在管理过程中专业地、系统地和行动规范化地进行运作,这就要求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德国区域管理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种:公法人性质、公法人与私法人混合性质、私法人性质、无法律约束力的公共事务组织和无法律认可的自愿合作组织。

1)公法人性质的组织。这类组织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如:规划区规划组织、地方的专题合作联合会、县或行政区主管规划的部门、区域规划联合会会、区域联合会、郊区联合会,等。这类机构的优点是能够直接和地方政府的决策层面结合,因此反应快,在创新和适应性方面都具有优势;此外这种组织可以把地方发展任务和经济促进以及项目管理结合在一起,在行政管理中产生协同效应。这类型组织比较适合功能区的管理。

2)公法人与私法人混合性质的组织。在这类公司地方政府一般持有51%的股份,如公益性的有限责任公司或区域开发中心。这种组织形式的优点在于私人经济对它有更多的认同感,以及更多的支配金融资源的可能性,并充分发挥了和各级政府有着广泛联系的优势,因而有更大的决策和行动空间。这类公司比较合适区域管理的项目管理。

3)私法人性质的组织。这类型组织一般是由基金财团、科学院所和有限责任公司组建的,如在德国巴伐利亚州与萨克森州边界地区跨州的区域管理组织“euregiones”以及德国一捷克边界地区跨国的区域管理组织“egrensis有限责任公司”。这类组织最大的优势是有来自基金财团的资助,区域管理经费相对充足,且有来自科学院所为其提供的科学发展方案,因此在实际中常常承担着大区域的管理项目任务。

4)无法律约束力的公共事务组织。根据州颁布的地方合作法(k0mnlzg)建立的地方工作社团,不具有法人资格,是一种松散的地方合作组织。建立这类组织的目的是便于地方之间长期合作中的项目管理。

5)无法律认可的自愿合作组织。这类组织区域管理水平的起点一般认为是高于无法律约束力的地方社团组织。它是以区域会议、区域论坛以及区域调控与协调委员会为基础,代表一个区域重要的各个利益集团。这类组织要求有更高的区域合作动因、更强烈的区域一体化思想以及专业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还需要有资源分配的协调能力。然而它的具体项目管理能力与地方工作社团相比更为逊色。

2.区域管理的组织结构特征

有研究表明,区域管理的效率和具有法人资格的、固定的组织结构有关。除此之外,区域管理还需有一定数量的当事人,他们必须是区域组织成员,在共同目标基础上,通过区域管理,使区域规划主体与区域各类利益集团结合,形成区域经济与社会网络。

例如前面谈及的欧洲区域管理组织(euregio egrensis)有160多个成员,都是来自三方不同的利益集团,如各级地方政府、经济,社会,科学、企业和协会团体。所有成员与承担区域管理的组织形成一种紧密联系的网络。具体的结构可以概述如下:

(1)联合主席团。联合主席团成员共9人,每州分配3个代表。这3个代表来自各州工作小组负责人,专职业务办公室负责人以及助手一人。联合主席团主席实行轮执制,在州工作小组负责人中产生。该专职办公室配备有4—5名的科技人员以及2名秘书,并按合作领域分有4个功能部:1)经济、交通、基础设施、劳动市场;2)环境与生态保护;3)休闲、疗养与旅游基础设施;4)文化,青少年和体育。专职办公室的4个功能部与本州相关区域的主管部门产生联系,负责落实、监督合作项目的执行情况,并负责对相关问题展开技术性的探讨、咨询和信息交流。跨区域工作圈。专职办公室负责调控本州的工作圈的同时,与其他州的专职办公室协调跨区域或跨国问题,即形成跨区域工作圈。通过以上的组织结构,组织成庞大的区域管理网络。运行表明这种区域管理的组织形式不仅特别有效率而且投人特别少。主席团每季度只开一次会,区域管理在联合会主席团的轮值主席的领导下讨论规划、在建项目、远景项目以及项目的实施措施计划等。这个组织成立4年来已经成功地实施了近一百个合作项目。

四、德国区域管理方法值得借鉴之处

(一)值得借鉴之处

1.确定跨区域管理的权限,避免权限交叉。由于区域管理的区域是跨行政区划的,因此要避免区域管理的任务域与项目和行政区域管理与部门行业管理相冲突,这要求区域管理的任务域和具有综合性和“横向导向性”的特征。横向导向性的任务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与现行体制的权限及任务域相交叉或冲突。因此区域管理项目的性质应该是跨区域的和公益性的。

2.职能域的确定。区域管理的区域导向与区域构造的功能是通过区域管理的职能域来运作的,当区域管理的职能域被确定之后,事实上也就明确了区域管理的功能和任务。确定职能域是区域管理的基础工作,在一个跨区域的合作中,要避免在合作各方中出现职能重复的现象,职能重复使区域合作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重复建设和雷同建设的隐患。只有解决了以各方优势资源为内涵的职能的联合问题,区域管理才能着手拟定任务、目标和战略,组织讨论,实施和执行。

3.网络式的组织结构。德国区域管理组织系统的结构有两个特别显著的特点,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行政管理体系与公共资源体系;二是整合各利益集团形成一个区域管理的网络。概括来说,有如下几点值得借鉴:(1)大型的区域管理并非区域管理专职组织能够独立承担,而是利用了网络,形成了一个区域管理的网络系统。(2)以现有的机构为主体,利用现有的组织系统实施区域管理的运作。德国的规划协会、地方联合会长期承担国家、公共和地方的具体规划编制任务,已经形成了了多层次(由州到县级)、涉及面很广的规划体系;(3)区域管理并没有依赖行政权威,而是通过协调、求同存异、以及斡旋人的方法来解决冲突问题。(4)区域管理组织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实体,这和区域管理往往要通过项目管理起作用不无关系。

4.区域管理组织形式。对于中小型区域合作的管理一般是项目管理,可以因地制宜,采取多种不同所有制的、登记注册的形式,这样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对于大型的区域管理项目,由于涉及面广,并已成为各州政府的区域合作的中心工作,实际上是在州政府的领导下,利用了行政管理渠道与社会组织参与的区域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专职业务办公室采取什么组织形式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5.对区域管理人员的要求。区域管理对管理者除了要求很高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求有很高的品格、很宽的职能权限,采用“精兵”的人员结构,杜绝人浮于事的现象。同时具有更高的革新和创新能力,熟悉区域的关键性决策的主体和个人;具有对冲突协调和调和一致的引导能力,能够支配更高的工作时间弹性和强度;具有和各级政府专门委员会和私营经济体共同工作和交往的能力,能够突破传统的、因循守旧和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的能力,能够充分地利用区域各种资源的能力。

(二)关于区域管理若干实施步骤的建议

1.跨区域管理应采取渐进稳步发展的策略。德国区域管理理论虽然形成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跨区域管理的实践可以追溯到六七十年代就开始的规划区规划管理。我国的跨区域管理应从容易程度着手,例如先从项目管理、实施管理开始,逐步积累经验。

2.跨区域管理不同于行政区管理也不同于均质区域的管理,因此需要跨区域协作的各方和各利益集团有很强的合作意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各方的主观能动性。

3.关于区域管理的约束力和协调力应引入协调工具和冲突管理的工具,这是由区域管理对象所涉及的当事人具有同等权利这一本质所决定的。

4.建议国家和省级政府重视区域管理在我国跨区域合作活动中的地位,委托区域管理组织研究编制跨区域性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直至区域性的基础设施项目的管理,评估、监督地方项目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的强度以及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情况等。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简单的说就三步:

1、思想上意识到自己的管理角色;

2、不断的加强管理素质的培养;

3、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管理角色。

话说的很简单,但拿惯冲锋枪开拓市场的勇士们,真让他们拿着手枪来做管理,确实也是件头疼的事情。经常会在区域经理的培训会上听到这样的心声:“你让我如何把产品卖掉我会呢,可是你让我坐下来写方案,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写!”

我们概括一个优秀的区域经理应该具备三种品质:

1、 能吃,指身板要好,体力经得起市场经度和纬度的考验;

2、 能喝,指社交能力,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没有人脉是寸步难行的,所以无论是什么血型,都要向O型血学习接洽能力,象B型血学习创造能力,象A型血学习中庸平和的厚道品性,至此,有了朋友路才好走;

3、 能说,清晰、准确并有效率的表达能力,没有哪个成功的人士是不会表达的,从马云、俞敏宏,甚至看着粗拙的牛根生,无不出口成章皆道理,让听者内心共鸣、戚戚焉。

有了这三项基本素质,区域经理也算是优秀了。但要把个人的事业做大,光靠个人单干、别人看,显然是事倍功半、事与愿违的。所以区域经理要想把市场做大,你得手下有人,而你则要拿着手机来管理。新华字典释意管理: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换而言之,区域经理,就是负责所辖区域(或行政地域划分或客户划分等)的营销工作,并使这些工作可以顺利的进行。

剔出关键词:1、要界定清楚所辖区域;2、工作内容;3、执行力;再引申则是通过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得以实现区域的管理工作。

1、 界定清楚所辖区域;

一般的区域市场划分是按照国家行政区域来的,有夸张的企业曾经派驻了一位市场人

员,其通过市场调研,最终将办事处放在了兰州,然后对外这个人就称之为陕、甘、宁区域市场的总经理了,搞笑得不行。如果以我的行事标准,这个人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兰州市场经理。

当明确其所辖市场为兰州市、县、镇后,区域经理就要根据企业实际可确保的营销资源来开展市场配置工作。如:对所辖区域的销售渠道进行调研清查,对终端进行A、B、C、D分类,匹配相应的推广策略,根据终端工作标准换算出必要工作时间,然后以必要工作时间来核算出该区域所需的人员配备,继而对所设岗位进行岗位描述,责、权、利分配。

以前我在走访市场时,经常可以看到区域市场一个总经理(男性),还有一个“董事长“(老婆兼管),业务人员几名(主要负责送货),市场的业务往来全部是掌握在“总经理和董事长”手中,业务人员就根家仆似的。很显然,这种夫妻店是要不得的。

2、 区域经理的工作内容;

区域经理的工作内容来源于市场,形成于公司总部。依据商业计划从市场来到市场去的

原则。经过对所辖市场的系统调研和相应营销指标的确定后。企业逐级分解公司商业计划和目标体系书。以营销线展开,大体的构架是这样的:

(1) 总公司整体商业计划及目标体系书(总经理)

(2) 主管营销副总的商业计划及目标体系书

(3) 分公司老总的商业计划及目标体系书

(4) 大区经理的商业计划及目标体系书

(5) 区域经理的商业计划及目标体系书

(6) 业务经理的商业计划及目标体系书

通过从上至下的商业计划和目标体系书分解,目的就是要让每个层级的工作岗位知道自己在这个年度的每月、每周、每天该做什么。同时匹配的还是各项工作的达成标准,这是非常繁琐的工作过程,尤其是刚开始导入时更是难为营销体系所接受。因为人人都不拒绝改变,但总是拒绝被人改变。

有了具体的工作项目和相应的薪酬体系,管理就找到了依据,做为区域经理,一定要在思想上明确,你是一个管理者,做好管理,让组织架构上的配置发挥人力功能,比你端着冲锋枪去攻城拔寨更为重要。

3、 保证执行力;

执行力就是贯彻、实施的能力。说千到万不做为零。面对所辖市场,区域经理就得组织人员按照公司既定的方针,去落实。

首先这个干,不是让区域经理蒙着头不顾一切、挥汗如雨、不遗于力的拼死去亲身而为。说句实话,就凭一己之力,你根本就不可能搞得定。所以你必须要发动你的下属与你一起有分工的卖力的干,这才是本事。

有人描述最高层次的管理是:自己不在了,别人还在朝着既定的方向卖命的干。比如象邓小平,人虽仙逝,但他指引的中国发展方向还在不断的向前推进。区域经理当然达不到这种境界,可有没有办法让团队的力量更加强大呢?比如,我们学学李云龙。

(1) 区域市场的团队一定要有点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李云龙提倡的亮剑精神,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所以日常的领悟企业文化、统一价值观的工作要经常来做。

(2) 区域经理一定要让团队的每个成员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是什么,我完成了这个目标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3) 要教会团队共通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让下属能够通过工作技能和效率的提高感受到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并激励着他们继续成功。

(4) 要引进竞争机制,让团队成员在一种积极向上的竞争中,良性的成长。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国土,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及其范围内的自然、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总和。

本规定所称的国土规划,是指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目标,以及规划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条件,按规定程序制定的全省或者省内一定区域的国土开发整治方案。包括国土综合规划和国土专项规划。

第三条  制定和实施国土规划以及从事与国土规划有关的开发、建设和整治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  国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应当遵循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发挥优势和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划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国土规划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有关国土规划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负责国土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具体管理工作;参与专业(部门)规划的审查论证;监督检查本规定的实施情况。

第六条  省、省辖市(地区)和县(市)必须编制国土规划。跨行政区域的国土规划,根据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和省人民政府的要求编制。

第七条  国土综合规划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国土资源和环境的综合评价;

(二)社会经济现状分析和发展预测;

(三)国土开发整治的任务和目标;

(四)国土资源开发的规模、布局和步骤;

(五)人口控制、劳动力配置和城镇布局;

(六)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构、布局;

(七)地域分工和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

(八)国土开发整治重大项目的安排;

(九)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

(十)实施国土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第八条  国土专项规划的内容,根据国土综合规划的具体要求确定。

第九条  在编制国土规划前,先行编制规划纲要。国土规划应当在规划纲要经计划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论证并报上一级计划部门审批后,在纲要的基础上编制。

第十条  国土规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编制,计划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并按下列规定办理审批、备案手续:

(一)全省和跨省辖市(地区)行政区域的国土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报国务院计划部门备案;

(二)省辖市(地区)和跨县(市)行政区域的国土规划,由省计划部门审查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国务院计划部门备案;

(三)县(市)的国土规划,由省辖市(地区)计划部门审查并经省辖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后,报省计划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国土规划的期限为15年至20年,并每5年修订一次。

第十二条  因特殊情况需要对国土规划进行调整、变更时,应当由计划部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提出方案,依照本规定办理审批和备案手续。

第十三条  国土规划经批准后,全省和跨省辖市(地区)和跨县(市)行政区域的国土规划,由省辖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公布;县(市)的国土规划,由县(市)人民政府公布。

第十四条  国土规划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以及相应的政策和行政措施实施。国土规划提出的重大建设项目,依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前期工作,并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分步实施。

第十五条  编制专业(部门)规划,必须以国土规划为依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划部门参与专业(部门)规划的审查论证工作。专业(部门)规划报批时,必须附有同级计划部门综合平衡的书面意见。

第十六条  实施专业(部门)规划以及从事与国土规划有关的开发、建设和整治活动,必须符合国土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第十七条  在国土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生争议时,当事人应当及时协商解决。协商无效的,由计划部门负责协调,必要时由计划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划部门有权检查国土规划的实施情况。被检查者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予以协助,并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有关资料。

第十九条  国土规划的工作经费,列入同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专项用于国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管理工作。

第二十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划部门予以警告、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行政监察部门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一、前言…………………………………………………………………2

二、部门职能……………………………………………………………2

三、组织结构……………………………………………………………2

四、岗位职责……………………………………………………………2

1、企划部经理岗位职责…………………………………………2

2、广告文员岗位职责……………………………………………3

3、促销文员岗位职责……………………………………………3

4、信息文员岗位职责……………………………………………4

五、管理规范……………………………………………………………4

1、市场调研管理规范……………………………………………4

2、促销管理规范…………………………………………………7

3、品牌管理规范…………………………………………………9

4、广告制作规定……………………………………………10

六、操作流程……………………………………………………………12

1、市场调研管理流程……………………………………………12

2、促销管理流程…………………………………………………12

3、品牌管理流程…………………………………………………13

4、广告申请与制作流程…………………………………………14

七、工具表格……………………………………………………………15

企划部管理手册

一、前言

企划部作为公司营销中心的一个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策划、组织、实施及相关业务管理。

本手册详细描述了企划部的部门职能、组织结构、岗位职责、管理规范、操作流程及通用工具表格,用于规范与指导企划部的业务工作,是企划部的基础管理文件。

二、部门职能

1、负责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策划、组织、实施及相关业务协调与管理。

2、建立并维护公司营销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公司有关的宏观环境动态、行业状况、需求变化及市场竞争格局,收集市场信息,提交研究报告,拟定应对策略。

3、编制公司年度广告预算及年度广告策划方案,撰写与设计各类广告文案,统一制作广告宣传品,选择广告形式及传播媒体,评估广告效果,统一管理各区域市场广告推广工作。

4、编制公司年度产品销售促进预算及实施计划与方案,管理与组织实施公司及各区域市场产品促销活动,评估促销效果,改进促销方案。

5、依据公司发展战略、市场目标、企业形象制定相应的公共关系计划,策划与实施公关活动,调动社会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6、根据市场动态、企业发展及资源状况,研究制定公司品牌策略及品牌规划方案,根据公司决策组织资源投入,负责企业形象与品牌管理。

三、组织结构

根据企划部部门职能制定本部门组织结构,如下图所示:

四、岗位职责

1、企划部经理岗位职责

(1)、行政隶属

上级主管:营销副总经理

直接下属:广告文员、促销文员、信息文员

(2)、主要职责

A.在营销副总经理的领导下,负责企划部的部门建设与业务管理。

B.重点负责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策划、组织与实施管理,不断追踪国内外先进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技巧、收集和剖析案例并与公司比较,对公司营销战略和策略进行调整,提出有价值的建议。编制、提交公司年度市场营销整体策划方案。

C.负责研究制定公司品牌规划方案,并根据公司决策组织资源投入及品牌管理。

D.负责制定本部门工作计划,并对各项业务进行工作指导与业务报批。

E.负责本部门人员的工作协调与业绩考评。

F.完成营销副总经理交办的其他任务。

2、广告文员岗位职责

(1)、行政隶属

上级主管:企划部经理

工作对象:各办事处(区域)相关业务人员

(2)、主要职责

A.在企划部经理的领导下,负责公司广告方案的策划、实施与业务管理。

B.负责编制公司年度广告预算,编制、提交年度广告方案,制定具体类别及分配比例。

C.负责与广告委托方(广告公司、媒体)的业务联络,起草广告文案与广告策划方案,制作与管理广告品,评估广告效果,提出改进与调整建议。

D.负责各区域广告事务的工作指导与审批管理,对各项广告投入进行备案,提交季度广告分析报告。

E.负责公司企业形象的策划与实施,负责公司产品商标管理。

F.负责公司产品包装、广宣品及企业刊物的策划与制作。

G.完成企划部经理交办的其他任务。

3、促销文员岗位职责

(1)、行政隶属

上级主管:企划部经理

工作对象:各办事处(区域)相关业务人员

(2)、主要职责

A.在企划部经理的领导下,负责公司促销活动方案的设计、策划、实施与业务管理。

B.负责编制公司年度促销活动预算,提交年度促销方案,制定与协调各区域促销活动推进时间与方案选择。

C.负责各区域促销活动的工作指导与审批管理,协助各区域市场开展促销活动。

D.负责制定公司公共关系计划与实施方案,策划与组织实施公关活动。

E.负责促销活动的方案管理与文档备案,评估活动效果,提交季度促销活动分析报告。

F.完成企划部经理交办的其他任务。

4、信息文员岗位职责

(1)、行政隶属

上级主管:企划部经理

工作对象:各办事处(区域)相关业务人员

(2)、主要职责

A.在企划部经理的领导下,负责公司营销信息管理、市场调研方案的策划、实施与业务管理。

B.负责跟踪、研究与公司有关的宏观环境动态、行业状况、需求变化及市场竞争格局,负责制定公司年度市场营销信息调研计划及预算,提交调研报告。

C.负责制定专项市场调研方案,收集市场信息,分析调研结果,提交调研报告,预测市场动态,拟定应对策略。

D.负责各区域市场信息的指导、协调与管理,通报市场动态、公司基本状况及应对策略。

E.负责或协助核查、处理与假冒商品相关的业务。

F.完成企划部经理交办的其他任务。

五、管理规范

1、市场调研管理规范

(1)、目的与原则,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市场调研是对市场营销资料进行系统收集、分析和研究的过程,对于企业实施营销策略、检查经营成果,调整决策方案发挥着重要作用。

市场调研是市场营销的出发点,是提高市场营销效果的一种管理工具,从调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公司制定产品计划,营销目标,决定分销渠道,制定营销价格,采取促进销售策略和检查经营成果,提供科学依据;在营销决策的贯彻执行中,为调整计划提供依据,起到检验和矫正的作用。

市场调研须遵循资料准确、观点客观、时效性强、信息全面完备、准确、及时、有调研监察权,无处理权;不能影响有关部门和人员的正常工作、投入费用最省的原则;为公司生产、经营、销售决策提供正确依据。同时依据一定的设计,逻辑的推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

(2)、内容与方法

主要内容:

A.市场环境调研: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行业法规动态及其影响;宏观经济景气及产业、行业、市场供求关系;技术动态与产品发展动向;目标市场的人文环境。

B.市场需求调研:购买力总量及其影响因素;消费投向、支出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消费人口及分布结构分析;消费者购买动机、心理与行为。

C.市场供应调研:竞争品牌的供应渠道和竞争力分析;商品的供应总量及预测;主要销售市场和范围变化。

D.营销活动调研:竞争对手状况;产品实物性能、品种、规格、外观、材质和内外包装;销售价格状况、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销售渠道及中间商;产品寿命周期、销售增长、市场占有率;广告诉求、广告媒体、广告效果;促销活动效果;产品使用及新产品试投效果。

主要方法:

A.访谈询问法:以访谈的方式向调查者提出询问,以获得所需调研信息。

B.观察法:调研人员直接到调研现场收集信息,包括顾客动作观察、店铺观察及实际痕迹测量。

C.试验法:选择一两个营销因素,在某些环境条件下进行小规模的营销试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如调研改变产品的品种、包装、价格、陈列方式等。

D.专家访谈及技术分析法:通过与选定专家的沟通,说明情况,提出问题,收集意见;通过技术手段与工具进行市场预测,如时间序列法、回归分析法、假设检验法等。

(3)、市场调研管理制度

第一条: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销售目标和市场状况,每年第一季度末由企划部制定并提交公司年度市场调研计划、费用预算,经公司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二条:企划部负责制定市场调研的详细工作规程和细则,监督按程序作业。

第三条:企划部统一管理公司市场调研工作,各区域市场负责单个市场调查项目全过程的组织、实施,收集、整理市场信息,提出初步市场调研总结,企划部汇总并撰写市场调研报告,供公司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第四条:企划部广告文员负责市场广告与展示情况的调研工作,包括方案与组织实施,整理数据及资料的分类建档,协调广告相关事务和传递工作。

第五条:企划部促销文员负责市场促销活动的调研工作,包括方案与组织计划,整理数据,分析结果及资料的分类建档,协调各区域促销相关事务和传递工作。

第六条:企划部信息文员负责市场信息的调研方案与实施计划,负责日常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动态及主要竞争对手和商业资讯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每季度以书面报告形式呈报公司。协调各区域市场信息管理事务和传递工作。

第七条:各区域经理负责主持和参与该区域市场调研、情报收集、分析与预测,负责执行该区域的广告与促销活动,并不断主动提出经营发展的建议和设想。

第八条:企划部经理负责市场调研相关业务人员的指导、培训,并对其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协调相关业务,对委托的市场调查项目进行协调、督促、验收和评价。

第九条:市场调研与监察的主要内容:

A.调查国内各厂家同类产品在国内外全年的销售总量和同行业年生产总量,用以分析同类产品供需饱和程度和公司经销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B.调查同行业同类产品在全国各地区市场占有量以及公司经营产品所占比重。

C.对新经销商、商资格认证的市场调查工作。

D.对市场的价格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以便公司准确预测及时调整产品价格,确保市场占有率。

E.对竞争品牌的性能、批发价、广告策略、促销办法等的收集与分析工作。

F.同类产品品牌的调查及提出拟经营品牌的建议。

G.了解各地区用户对产品质量、服务的反映及需求。

H.对销售人员的行为监察;对经销商经营情况的监察;对广告促销效果监察;对业绩提成方案及合理分配的监察等。

第十条:所有参与市场调研人员要严格坚持市场调研原则和市场调研程序,不得弄虚作假、,否则严肃处理。

第十一条:公司各级员工接受公司部门及公司外界的市场信息咨询时,须征得企划部经理的批准,不得私自泄露。

第十二条:本制度未涉及的内容,参照公司其它相关制度执行。

第十三条: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严格贯彻执行。

2、促销管理规范

(1)、目的与原则

促销管理是企业营销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促销管理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制定促销战略,以何种方式、何种手段使消费者知晓、了解商品,继而产生兴趣,做出购买决策。

促销是通过信息传播与说服活动,与个人、组织或群体沟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促使目标客户接受某种产品,是在卖方的控制下直接或通过其他能够影响购买决策的渠道,向潜在购买者传递有关卖方产品的有说服力和有利于卖方信息,其实质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中的顾客或社会公众的说服性沟通过程。

应对公司新产品的上市,通过促销活动,给潜在顾客一定的利益,形成利益吸引力,从而诱导部分顾客产生购买行动。指导各区域市场促销策划和实施,使之成为***公司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提高促销策略运作水平。

应对市场竞争形势,为了抵制对手的促销引力,公司采取类似或差异的促销活动,保护公司的市场免受对手侵犯。加强管理和控制,提高促销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促销的整体协同性,以保证公司整体市场目标的达成。

通过促销管理规范实现流程化管理,为市场人员提供服务,提高促销策略市场响应速度,争夺顾客,拓展市场;奖励顾客,增加销量,提高促销组织和实施效率,增强其市场效果。

促销活动应依据目的性、针对性、创新性、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原则。

(2)、内容与方式

促销的主要内容与方式包括广告、人员推销、销售促进及公共关系。

广告是指公司按照一定的预算方式,支付一定的费用,通过一定的媒体把商品信息传送给广大目标顾客的一种促销方式。公司的广告主要包括大型户外广告、经销商门头广告、媒体广告及广告宣传品。

广告宣传工作的主要内容:

1、起草广告宣传方案与方案。

2、制作各种广告张贴宣传画。

3、与广告公司进行交涉、联系广告制作业务。

4、对广告效果的测定与检验、评估。

5、向公司内部征集广告创意,并对各种创意进行评价和选择。

6、各种用于有奖销售、展示会、庆典、展览会的纪念品、赠品和促销品的设计、制作、选择与购买。

7、对销售计划部各区域业务工作提供广告促销方面的帮助与指导,协助销售计划部及各区域市场开展促销工作。

人员推销是指公司派出销售人员亲自向目标顾客对产品进行介绍、推广、宣传与销售,与消费者或用户进行面对面的口头洽谈交易的促销方式。

销售促进是指企业运用各种短期诱因,鼓励购买或销售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促销方式。

公共关系是指公司通过第三者在报刊、电台、电视、会议、信函等传播媒体上发表有关公司产品的有利报道、展示或表演,以刺激人们需求的一种促销方式,以及通过企业赞助活动达成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提高公众的认知度。

公司的基本促销活动分为A、B、C三种类型:

A类促销:由公司统一规划的全国性大型促销,主要目的为配合公司品牌塑造、新产品推广、竞争策略实施等整体性目标的达成。由公司企划部负责策划,各区域办事处和经理负责组织实施。

B类促销:主要是快速响应社会上的短期突发性的焦点新闻,或者公司突然的公众危机以及应对竞争对手的进攻等突发事件的反应式促销。由公司企划部和事发区域市场的办事处或负责经理共同策划,后者负责实施。

C类促销:主要是各区域市场针对行销中一些的经常性问题:打击窜货,增加网点,拉动流量,维系客情关系,打击竞争对手等,而举办的日常小型促销。由各办事处和区域负责经理申请,企划部协助策划,由市场人员决定和安排实施,公司内部提供“促销套餐”计划支持。

(3)、促销管理制度

第一条: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销售目标和市场状况,由企划部于每年第一季度末制定并提交公司年度产品促销计划、费用预算,经公司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二条:企划部负责制定促销方案的详细工作规程和细则,监督按程序作业。负责销售促进的全程跟进工作,包括物品的购置,物品的运输,方案的执行,方案的临时调整,人员的安排,物品的发放与管理,效果的评估,销售促进的总结。

第三条:企划部统一管理公司产品市场促销工作,各区域市场负责单个市场促销活动的组织、实施,整理评估促销效果,提出初步促销工作总结,企划部汇兑并撰写市场促销工作报告,供公司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企划部应确保公司存有备用促销方案及促销品,以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

第四条:企划部促销文员根据市场动态及时制定促销方案及具体实施办法,协助区域市场开展促销活动,整理、评估促销效果,总结经验及资料的分类建档,协调各区域及本部门促销相关事务和传递工作。每季度以书面报告形式呈报上季度促销工作总结及下季度促销活动安排。

第五条:企划部广告文员负责促销有关的市场广告方案及制作工作。企划部信息文员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提出开展促销活动的建议。

第六条:各区域经理负责具体组织该区域市场促销活动,培训促销员,维护客情关系,收集、整理活动基础数据,提出初步效果评估报告。根据本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促销建议及促销活动申请。

第七条:企划部经理负责公司整体市场促销活动的指导,协调相关业务并对相关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

第八条:所有参与市场促销活动的人员要严格遵守促销活动的规定程序,及时管理市场促销品的发放,不得弄虚作假、、挪做它用,否则严肃处理。

第九条:本制度未涉及的内容,参照公司其它相关制度执行。

第十条: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严格贯彻执行。

3、品牌管理规范

(1)、目的与意义

品牌管理是公司整体市场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成熟度的逐步加强,以及竞争产品的同质化,品牌管理成为公司获取竞争优势和争夺顾客的重要手段之一,品牌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制定公司品牌管理规范,协调与管理公司品牌策略,增强公司全体员工的品牌意义,通过品牌管理达到品牌效应,产生巨大的附加效益,稳固产品的市场地位,同时为公司的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的建立、发展推波助澜。

良好的品牌将为公司稳固一大批忠诚顾客,保证公司稳定长足的发展。促进公司全方位营销工作的开展和进步,激发全体员工的全局意识。

(2)、内容

品牌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品牌规划与品牌策略、品牌设计与实施、品牌维护与管理。

根据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制定品牌规划与策略,围绕品牌理念主题,根据消费环境、季节、潮流等变化推出有新意的广告、促销、活动方案,使公司品牌与产品品牌形象深入人心,给消费者一个节能、环保、美观、诚信、实用、责任心、行业楷模的形象。

通过多方的投入,包括广告、促销、策划、产品研发和设备,服务设备和人力、贯彻CI、公关人力、公益、人员培训、信息收集分析等,增强公司品牌推广力,提高品牌形象。

(3)、品牌管理制度

第一条:营销副总经理负责公司品牌规划与管理工作,营销中心企划部负责品牌的日常业务管理。

第二条:营销企划部根据公司品牌战略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及经费预算,管理公司的广告、促销、公关业务,共同执行、协同与维护公司品牌形象。

第三条:营销中心客户服务部负责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工作的策划组织监督,接受处理客户、消费者的投诉,及时将影响公司品牌形象的情况呈报营销中心副总经理。

第四条:营销副总经理负责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统一领导公司的品牌推广与维护工作。

第五条:公司全体员工须树立品牌意识,坚持顾客第一,注重规范言谈举止和仪容。

第六条:公司员工须全力维护公司商标、产品、广宣品、各种策划方案,公司商标在策划方案和广宣品被设计中,须报企划部备案,呈公司领导批准方可使用。

第七条:公司员工须全力支持和执行已批准的策划活动,积极提出有关品牌策划的建议。

第八条:本制度未涉及的内容,参照公司其它相关制度执行。

第九条: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严格贯彻执行。

4、广告制作规定

为规范广告,加强广告管理,合理使用广告费用,避免无必要的广告支出,特制定本规定,公司及各区域在广告时,须按本规定的程序操作。

第一条:公司广告事务由营销中心企划部负责统一管理。每年第一季度由企划部牵头,商销售计划部及各区域办事处,提交年度广告整体安排计划,包括公司总广告费用额度、各区域广告分配额度、各广告方式分配比例,报营销副总审批。

第二条:各区域市场广告实行额度控制管理,各区域办事处要对所管辖区域的广告进行统一管理,在企划部的指导下合理规划。区域内的大型户外广告、专业市场大型广告要在每年第一季度确定方案,根据广告的具体时间段组织实施。

第三条:所有广告之前,各办事处(区域)必须填报《广告申请表》,将申请表中相关内容详细填写完整,并由经手人、办事处经理(区域经理)签字后,传真至营销中心企划部,企划部负责组织审核并报营销副总审批,重大广告需经总经理批准。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广告。

第四条:填报《广告申请表》的同时,需提供如下材料:

A.媒体广告:需提供媒体报价单,如报纸、电视、电台等媒体的正规报价。

B.户外广告:需提供广告的详细位置、广告具体尺寸,载体的合法使用证明。

C.制作类广告:需提供制作规格、材料、人工费用明细。

第五条:广告申请批准后,由各办事处与方或方签订正式广告合同,并将合同原件签字盖章后寄回公司审核盖章。

第六条:户外喷绘广告由企划部统一组织制作,各办事处(区域)负责与方或方组织展示安装。

第七条:广告完毕后,各办事处(区域)应于15日内,将广告发票粘贴完毕并由办事处经理(区域经理)签字后,连同批复的审批表、广告见证材料一同寄回公司报销,见证材料如下:

A.报纸广告:需提供报样(必须为整张报纸)。

B.电视、电台广告:需提供播出单、监播监听带。

C.制作类广告:近景照片(证明其制作内容与质量)、远景照片(证明其位置)。

第八条:所有广告必须经审批后方可,凡未经审批擅自者,其广告费用自行承担,对影响到公司整体形象的,公司保留追诉的权力。

第九条:制作户外广告、门头广告时,办事处所提供的制作内容及要求画面尺寸必须准确无误,因提供尺寸错误而造成画面报废者,其喷绘画面费用的50%由办事处经办人承担。

第十条:广告完毕后,必须及时结算,凡于广告完毕15日内未将报销材料寄回公司者,将按10元/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第十一条: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严格贯彻执行。

六、操作流程

1、市场调研管理流程

2、促销管理流程

(1)、A类促销管理流程

(2)、B类促销管理流程

(3)、C类促销管理流程

3、品牌管理流程

4、广告申请与制作流程

七、工具表格

促销计划编制要点

一、基本内容促销计划主题:内容形式:适用地点与条件:预算:评估方法:应及处理:二、与商品有关的促销样本促销:折价促销:展示会促销:产品特卖会:三、广告宣传有关的促销户外、店头广告:POP(销售点展示):宣传单:目录、海报:报纸、杂志广告:

市场调查报告要点

一、调查的目的二、调查采用的方法三、调查对象、范围、内容产品市场占有率及地域分布情况消费者购买动机及类型消费者对产品及服务的意见经销商对产品及服务的意见广告宣传效果品牌认知度四、调查期间五、调查结果分析六、对策建议七、其他必要说明事项

户外广告申请表

申请人:申请日期:

地点

所属地区

月销量(万元)

计划时间

制作期限

计划费用总额

经销商承担费用额度

制作类型

制作尺寸

制作数量

广告大小比例图

发送地址

联系人及电话

广告位地理位置说明

广告位陈列位置说明

广告位不利因素说明

广告效果预测

区域/办事处经理意见

营销中心意见

总经理意见

C类促销申请表

申请人:申请日期:

所属区域计划促销时间

预计费用占本季度费用百分比

本季度预算总额已使用费用

促销点数目及有资格促销点总数促销地级市及地级市总数

促销形式(ABCD)

促销目的:

C类促销安排表

所属区域:促销月份:制表人:

促销点所在地店主促销类型促销时间

,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区域月份C类促销物品申请表

申请人:申请日期:

品名单位单价(元)订购数金额(元)备注

金额合计¥

区域经理:企划部:批准:

区域月份C类促销物品发放反馈表

制表人:区域经理:制表日期:

品名单位单价(元)原申请数实发数金额(元)备注

金额合计¥

市场竞品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该品牌的省级地级专卖店分销商

上游供货商该品牌主要销售渠道专业市场商场超市五金工程

产品系列生产规模

通路设计

价格体系出厂价

最高返利发放期限和形式

一批进货价一批出货价利润空间

二批进货价二批出货价利润空间

零售商的利润空间

已有过的促销方式

业务人员拜访深入到省地县镇

售后服务体系及政策

销售网络结构

营销队伍结构

经销商对该品牌的评价优点

缺点

你的评价存在的优势

存在的劣势

你认为劣势怎样变成优势:

广告、宣传、展示品制作时限要求

类别内容与要求责任人时限备注

广告喷绘(户外/门头)制作申请,尺寸及内容说明;情况说明全面、清晰,尺寸内容准确无误,报企划部办事处最长9天,不含托运时间(重大广告审批及物流部与货品同批发运时间顺延)

内容审核,情况沟通,报审;企划部1天

广告设计,情况反馈与确认;送喷绘公司;企划部1天

喷绘制作,并托运至公司3天

广宣品入库,通知到货;核对,开具发货单,出库物流部企划部1天

托运物流部3天

展板、展品及通用宣传品制作与发放收到要求,并确定是否制作,回复企划部1天最长6天

制作2天

入库,出库,安排托运,通知企划部物流部3天

新海报,新宣传物品季度计划或专题立项企划部最长16天

文案设计,修改,图案推荐企划部1.5天

审批确认营销中心1天

平面设计,修改,定稿企划部4.5

交付印刷,产品到仓企划部5天

按计划分配销售部1天

托运物流部3天

日常宣传品领用制作申请表

申请人:填表日期:

事项名称

情况说明制作数量内容要求

发送地址电话收货人

要求发货时间

办事处经理意见

企划部意见

销售计划部会签意见

营销中心审批意见

媒体广告(广播/电视)申请表

申请人:填表日期:

媒体名称

日期年月日样稿到市场期限

计划费用总额经销商承担费用额

时间段位段位1段位2段位3

样带选择版秒版秒版秒

发送地址电话收货人

媒体收视率

辐射地区辐射总人口

该时段收视人群

媒体不利因素

时段单价元/秒元/秒该时段广告产品类别

排播表123456689101112131415

段1

段2

段3

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段1

段2

段3

办事处或区域经理意见

企划部意见情况说明

销售部意见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推动全国开展域卫生规划工作,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切实提高认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网络已经初步形成,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卫生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卫生机构主要按部门、地方的行政隶属关系设置,实行多部门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特别是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发展,原有体制下形成的卫生资源条块分割、结构不合理、效率不高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卫生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医疗保障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卫生资源的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在城乡配置上,卫生资源过多地集中在城市;农村卫生基础薄弱,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低下,质量不高,部分贫困地区缺医少药。在区域配置上,一些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卫生医疗机构重叠严重,职能交叉,自成体系,难以形成区域内资源的合力优势;一些地区乱办医,盲目发展,资源过剩和浪费的问题突出。在内部结构上,存在着重医疗、轻防保的问题,在城市大医院资源集中,规模不断膨胀的同时,一些符合大众利益、具有更大社会效益的预防保健工作,往往因资源短缺而无法正常开展;中医药事业基础仍然薄弱。在医疗设备配置上,忽视常规设备投入,重复购置大型设备,造成有限资源的闲置浪费。卫生资源利用效益不高。目前,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着利用效率下降的问题,平均每名医生每天承担门诊人次、住院人次较低,部分机构人浮于事。近年来全国县及县以上医院病床利用率持续下降,*年仅为61.7%;平均住院日13.8天,是发达国家的近2倍,效率明显偏低。医疗服务利用相对集中在高级次、高成本的医疗机构,城市大医院承担了大量基层医院可以较低成本诊治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工作,基层卫生资源闲置,得不到有效利用。由于大城市医疗服务供给相对大于需求,以及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健全,一些医疗机构为了生存,采用不规范的竞争手段诱导不合理的医疗消费,造成大型医疗设备过度利用和药品费用的过度上涨。目前一些与现行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有关的人事政策、分配政策、财政补助政策、价格政策、等级评审政策的负面作用,客观上也加剧了上述矛盾和问题。这种卫生资源配置的状况,既不能适应我国疾病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卫生服务需求,又难以提供费用低廉和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加重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负担,更制约了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配合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迫切需要加快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区域卫生规划是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卫生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区域内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卫生资源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必须切实提高对区域卫生规划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深入调研、摸清卫生资源底数的前提下,推进此项工作。二、目标和原则区域卫生规划以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保护与增进健康为目的,对机构、床位、人员、设备等卫生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它的目标是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有效、经济、公平的卫生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改善和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卫生规划由政府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区域内各部门、各行业以及军队对地方开放的卫生资源全部纳入规划范围,个体行医以及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卫生资源配置,必须服从规划的总体要求。区域卫生规划以市(地)行政区域为基本规划单位。考虑到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为特殊的规划单位。区域卫生规划的周期一般为5年。开展区域卫生规划的基本原则是:(一)要从国情出发,与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实际健康需求相协调。(二)要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和预防保健,重视和发挥传统医药在卫生服务中的作用。(三)要符合成本效益,提倡资源共享,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改革,认真解决资源浪费与不足并存的矛盾。(四)要加快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对区域内所有卫生资源实行全行业管理。(五)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敢于冲破现有条条框框的束缚,边规划,边调整。三、规划编制的内容、方法和依据(一)区域卫生规划编制内容包括分析社会经济、居民健康和卫生资源状况,确定主要卫生问题,制定规划目标和资源配置标准,提出对策措施和实施监督评价。(二)编制区域卫生规划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上下级政府之间和部门之间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以求得对重大问题的共识。(三)制定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省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资源的配置标准作出具体的量化规定。在制定配置标准时,要根据本省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分类指导。2.卫生机构的设置,首先要满足社区层次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充分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性。在此基础上,规划社区以上卫生机构,不要求层层对口。要明确各层次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逐步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引导卫生资源向基层流动。3.卫生人力和医院床位要改革传统的配置方法,根据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居民卫生服务的实际需求及变化趋势确定配置标准,最高限额不得超过居民卫生服务实际需要量。在确定结构和比例时,优先考虑区域内主要卫生问题。4.卫生设备的配置必须与卫生机构层次、功能相适应,提倡应用适宜技术和常规设备。大型医用设备要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严格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资源共享。四、工作要求和政策措施(一)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必须明确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的责任,要克服畏难情绪、等待观望情绪、求稳怕乱情绪,切实加强对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领导,把区域卫生规划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列入政府的工作目标。凡是关系到本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重大问题,都要经政府主持研究和部署。同时要通过政策导向、舆论影响使社会各方面认识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意义,加快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二)强化全行业管理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必须深化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举办医疗机构以国家、集体为主,其他社会力量和个人为补充。全行业管理要求打破现有按部门和行政隶关系形成的条块分割、布局不合理的卫生服务体系,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总体要求,对区域内卫生资源规划、审批、调整、监督、评价,依法进行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强对卫生全行业的宏观管理。企业卫生机构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要积极推进企业卫生机构的社会化。要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企业卫生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逐步将具备条件的企业卫生机构从企业分离出来,或移交政府管理,或组建独立的事业法人。仍保留在企业的卫生机构,要合理确定功能和规模,接受卫生部门的行业管理,在保证本企业医疗保健任务的前提下,面向社会服务,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对于不符合社会需求的部分企业医疗机构,应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过程中,逐步撤并改向。军队对地方开放的卫生资源全部纳入区域卫生规划的范围,接受卫生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三)规划卫生资源总量,调整布局和结构通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平衡,引导卫生事业以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走注重质量和效益,以内涵建设为主的发展道路,实现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卫生资源供给大于需求的地区,要严格控制增量,遏制增长势头,同时将存量向短缺的地方调整。在供给小于需求的地区,要采取适宜政策促进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对布局和结构的合理规划和调整。要建立严格的管理程序,今后任何地区,所有新增卫生资源,特别是城市医院的设置和改扩建、病床规模的扩大、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无论何种资金渠道,必须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和管理程序,严格审批。(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卫生工作在资源调整方向上,要引导卫生资源向预防保健、社区和农村流动。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综合服务能力、贴近和方便群众的社区卫生服务,以居民、家庭为服务对象,负责管辖区内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及转诊等工作。在城市要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并和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相衔接,制定合理的财政补助政策、收费标准和管理办法。现阶段可以有计划地分流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开设卫生服务网点,逐步纳入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在农村,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建设也要纳入区域卫生规划,根据所承担的任务,确定布局和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要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卫生技术人员,并建立城市医务人员定期到农村服务的制度。(五)加快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提高区域卫生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的改革。要引入竞争机制,让卫生机构围绕质量和效率开展竞争,以社会需求和群众满意度为评定标准,通过外在的竞争压力和激励机制,促使卫生机构优化内部结构激活效率,按"优质、高效、低耗"的原则运行。对重复建设导致医疗服务量长期不足、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差的卫生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共建、联办、兼并、撤销或压缩规模建制等方式进行调整。卫生机构也要减员增效,对富余人员进行合理分流,部分富余人员可经培训转岗到社区卫生服务和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对难以安置的下岗人员,可参照企业改革的有关规定,实行再就业。(六)完善配套政策改革一是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增强卫生机构用人自,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实行竞争上岗;要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二是要规范财政资金供应范围和方式,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对政府举办的卫生机构实行分类补助,向预防保健和基层卫生服务倾斜。三是完善价格政策,适当降低过高的大型设备检查治疗服务价格,增设并提高部分反映劳务技术的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对基本医疗、非基本医疗及特需服务制定不同的作价原则。不同层次医疗机构的价格水平应合理拉开档次,引导病人合理就诊。四是取消现行医院、防疫、妇幼机构等级评审制度中不符合区域卫生规划要求的作法与政策,在深化卫生改革和区域卫生规划基础上,规范和完善卫生机构等级评审制定。不同层次卫生机构的设置应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消除卫生机构争上等级和设施带来的负面影响。(七)规划与实施调整并进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新举措,缺乏成熟的经验。区域卫生规划是中长期的发展规划,需要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地加以调整和完善。各地要抓住有利时机,尽早启动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对卫生资源供需状况要有一个总体的判断,对明显不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要下决心进行调整,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积累经验,稳步推进。五、组织管理建立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牵头,财政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国家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小组,负责全国有关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实施和监督评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制定本地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并规划跨市(地)级卫生资源的配置,指导市(地)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各市(地)级人民政府建立由政府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参加的区域卫生规划领导小组。在地方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各市(地)、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区域卫生规划,须报经省人民政府原则同意;直辖市政府要将制定的区域卫生规划报国家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小组备案;省政府要将本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报国家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小组备案并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可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制定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进行监督、评价,实行公开评议、公平竞争、依法行政,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规范、管理和保障区域卫生规划的健康开展和有效运行。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轨行区 调度 计划

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 A

1.背景介绍

地铁做为方便城市市民出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内目前已有近30个城市在兴建或准备兴建地铁。它主要有以下特点:节省土地、减少噪音、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方针。但同时又有建造成本高、建设周期长、施工工序繁杂、结构物形式多样、施工风险大等缺点。地铁建设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专业多,包括结构、建筑、轨道、供电、通信、信号、通风空调、给排水、消防、综合监控、人防门、防淹门等近二、三十多个专业。当地铁隧道土建施工完成后,就进入了机电安装阶段。

地铁隧道存在空间狭小、通讯不便,生产条件差,各专业施工人员在轨行区内交叉施工,除此之外部分专业还需利用轨道进行运输作业及利用下料口进行吊装作业,使得施工管理将非常困难,安全也难以保障。为保证各专业工程安全有序按期完成,并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就需要建立轨行区调度管理机制,针对各专业施工作业及工程车运输进行调度管理。

2.轨行区调度概念及功能

2.1概念

轨行区包括以下区域:建设中所有已铺轨的正线线路及车辆段线路;所有距车站站台边缘0.5米的范围内(含上空)、区间任何距离轨道中心线3.0米范围内或任何区间风道、风井、连通道及折返线等。

轨行区调度则是负责上述区域调度管理执行者。各工程车司机、施工负责人必须绝对服从轨行区调度的统一指挥,任何人员进入轨行区必须得到轨行区调度许可后方可进入。

2.2功能

工程运输的功能可以概括为:实现工程建设物流的经济有序流动,满足工程建设的运输和生产需求,促进人类的生产空间和经济空间的形成和拓展。 从技术特征看,工程运输系统的运行呈现出物流、交通流和信息流三位一体的特征,运输通道和运载工具相互作用,不可分离。人员投入、生产材料、固定设备、活动设备和运输组织形成轨行区生产能力。

轨行区范围内的工程运输系统与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不同,不具备流通过程,不形成专业化运输,因此不具备市场特性;工程运输是工程项目的一部分,具备项目的特性,是保证项目有效实施的保障。 工程运输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工程运输流与施工流的组织调整和动态监控,确保工程建设安全、有序、高效。 运输过程是由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各个相互衔接和有序配合的作业所组成。而通过对轨行区的调度管理即可实现各参建单位安全、有序、高效的进行系统工程安装、车站建筑安装装修和机电调试等施工。

3.建立轨行区调度管理组织架构

随着地铁隧道土建施工结束进入机电安装阶段,为确保轨行区的施工、运输安全应及时成立工程运输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自职责。统一指挥是强化轨行安全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实施轨行区调度管理的组织包括:工程运输管理领导小组、轨行区联合调度办公室、轨行区联合调度、承包商计划/调度室、承包商安全主管以及冷热滑试验临时组织。其中工程运输管理领导小组是轨行区的最高管理机构,轨行区联合调度办公室是轨行区调度管理的具体执行机构。

图1轨行区调度管理组织架构

3.1工程运输管理领导小组

负责管理、指导联合调度办公室工作。审核需于轨行区施工计划中颁发的有关章程,签发轨行区施工计划。

3.2 工程运输联合调度办公室

负责收集、汇总各专业施工单位申报计划并根据工程策划及施工单位实际施工情况,制订计划,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轨行区施工计划的执行情况。

定时召开工程运输管理计划会议,协调、审批各施工单位申报的工程与运输计划。管理、指导工程运输联合调度工作,协调与运营线的有关工作,编制轨行区施工计划。

负责对轨行区和指定区域的施工及人员安全进行检查与督促。制定轨行区的管理方法、安全制度及组织措施,并监督执行。

3.3轨行区联合调度

负责组织、指挥和实施领导小组批准的轨行区施工计划,及时向联合调度办公室汇报工程与运输计划的执行情况。合理安排、协调、指挥各施工单位计划/调度室对线路、机车车辆的使用,监督有关单位执行审批的日计划,并每日填写调度日志。

负责审批日变更计划,组织、协调日计划。

负责调查、分析、处理、上报与轨行区相关的事故及违反施工计划的行为。按联合调度办公室的调度程序对轨行区的工程与运输进行实时的调度指挥与管理,有权立即停止隧道和站台层危及线路和运输安全的任何施工。

3.4 计划/调度室

负责制定施工单位各自的具体轨行区施工计划,按时报联合调度办公室。与联合调度办公室商定所有可能采取的轨行区施工安全措施。传达、贯彻工程运输管理领导小组公布的轨行区施工计划,并监督本单位执行。与联合调度保持联络,服从联合调度的统一指挥。

3.5安全主管

负责本施工单位每次进入轨行区施工前先在集合地点清点人数,做好施工前的安全教育与准备工作。确认是在批准的时间、在指定的区域内施工,凭联合调度批准的许可证率队进场。安全主管在施工前应负责对各种安全保护措施进行安排和检查,并与计划/调度室保持联络。负责指定区域的施工安全,确保其属下人员和自身的人身安全。负责事故紧急处理的指挥、报告。在每次撤离指定区域前负责指挥撤除保护措施、进行清道和施工场地的清洁,确保站台、横通道内各项临时设施、机具、材料的堆放不侵入行车限界且稳固,并确认其属下已携同设备全部撤离工点、轨道畅通。

4施工及工程运输计划管理

4. 1计划管理

4.1.1计划分类

(1)按时间分为:周计划、日补充计划、临时补充计划。

(2)按区域分为:指定区域内影响正线、辅助线行车的施工为A类,其中开行工程列车的施工为A1类,开行工程列车进行车站设备运输和装卸作业为A2类,不开行工程列车而有梯车或自制轨道小平车等进行的施工和轨道占用为A3类,车站指定区域内影响行车的设备设施作业和轨行区的徒步施工、检查、新闻采访等为A4类;在车辆段、出入段线施工为B类,其中开行工程列车的施工为B1类,不开行工程列车的施工为B2类。

4.1.2 计划的申请、审批及实施

(1)运输及施工计划的申请

各施工单位根据项目计划和实际进度,向联合调度办公室申报周(日)计划。周(日)计划内容:应包括日期、单位、作业时间、作业内容、作业区域、申报人、防护措施、装车地、边界条件、备注(列车编组、配合部门及详细配合要求、联系电话等)。

(2)计划的编制和审批

联合调度办公室根据各施工单位申报的周计划情况,每周定期组织计划申报部门及施工单位人员参加的计划审批会议。会议将讨论各施工单位计划,并形成轨行区施工计划。详细施工计划编制流程(表1):

表1 施工计划编制流程

(3)计划的执行

各施工单位计划/调度室的调度员根据轨行区施工计划填写好工程车运输及施工作业许可证,盖好章到联合调度办公室办理请点手续。作业完毕后办理消点手续。

4.1.3指标分析与计划管理

(1) 统计指标

联合调度办公室将对各单位计划执行情况按照有关的指标进行统计。并对该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以确定施工承包商下阶段计划的安排。

1、周计划、日补充计划、临时补修计划的实际完成件数

2、周计划、日补充计划的兑现率

3、未按周计划、日补充计划完成的施工件数及原因

4、已完成周计划、日补充计划的施工时间兑现率,既实际施工时间与计划施工时间的比率;临时补修计划实际施工时间。

(2)计划管理

1、工程运输计划每周统计汇总一次,由联合调度提交给工程运输管理负责人或联合调度办公室进行分析、考核。

2、对于周计划兑现率要求达不到70%,日计划兑现率要求达不到80%的,联合调度办公室可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4. 2工程运输管理

4.2.1工程运输调度方式

工程运输的调度暂实行二级调度,为确保轨行区的施工、运输安全,地铁工程施工和运输实行单一领导,统一指挥。各工程车司机、施工负责人必须绝对服从联合调度的统一指挥。

4.2.2 施工组织管理

1、施工单位进入指定施工作业区域的凭证为工程车运输及施工作业许可证或进场作业许可证。

3、各施工承包商进入区间作业必须先通知管理该区段的调度室值班人员,由调度室值班人员安排进入区间和撤出,然后调度室值班人员向联合调度按阶段汇报区间施工安排情况。

4、在作业过程中应及时进行预报、确报。

5、完工后,工点负责人必须通知相关的计划/调度室,由计划/调度室向联合调度汇报工作完成情况,并且确保所有人员及设备已撤离指定区域,而所有的保护安排也已经撤除。并办理消点登记手续,然后在48小时内向联合调度递交书面消点通知。

6、对于需要将指定区域移交其它施工承包商进行下道工序施工的,需先办理轨道出清和消点手续,注销许可证,再进行移交。

7、具体作业流程(表2):

表2轨行区施工作业流程

4.2.3行车组织方法

1、工程车司机每次出车,均应凭联合调度办公室的调度命令出车,否则无权出车。强行出车的后果全部由要求出车方承担。

2、任何人员无权要求司机在没有调度命令的情况下出车。

3、工程车进入指定区域的凭证为调度命令,调度命令一经各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反。否则,造成后果自负,联合调度办公室有权勒令违反调度命令的施工单位退出指定区域或停工,建设事业总部将追究其责任。

4、轨行区每个区段同一时间同一条线只准由一列工程列车占用。特殊情况下,允许有两列车进入,但必须保证两列车通讯良好和确保两列车间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并在列车前或后至少50米设置红闪灯。

5、未经许可禁止以工程列车充当通勤列车使用进入区间。

另外,轨行区调度管理还包括:防火、材料设备安全、行车限界、速度限制、道岔管理、机车车辆检查、路况要求、作业安全要求、文明施工以及接触网送电后请消点流程。

6结语

本文针对轨行区调度管理进行了理论及流程方面的阐释,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很多问题,调度工作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遇到的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处理过程才是真正考验轨行区调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调度管理水平。所以,针对轨行区调度管理工作的特点,总结如下:

首先提高轨行区调度人员水平,深入学习各专业施工工序,要对各专业是否能同时施工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车与车之间的等各种冲突,全面控制安全因素,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按照总工期目标合理安排施工,精细编制施工计划,不断完善轨行区调度管理制度。

其次,强化施工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综合素质,增强施工人员安全责任意识是搞好调度管理的基本途径,也是切实维护施工单位具体利益的重要措施。

再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轨行区安全检查,使得安全要求落到实处,一旦发现违章施工,发整改通知单责令其停工,坚持四不放过原则,使违章施工单位受到教育,并组织学习后方可复工。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一是参与市、区重大规划事务,发挥规划师专业技术特长作用,指导并协调设计单位完善规划成果。

1、xx全域新村布局规划。年初,市局开展今年重点工作xx全域新村布局规划编制,经专题培训,按要求将上报各区县新村布局成果。经两周时间细致调研,会同镇国土、建设口同事,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提前完成了xx镇全域新型社区布局规划工作,形成了镇域“两图两表”资料成果。同时,牵头区规划局县域成果汇总,发挥专业特长,协调新都13个街镇资料上报整理,在领导要求的时限内完成县域“现状三图、规划三图、两表一文”规划成果,获得领导肯定和认可。

2、新都区农村新型社区出入通道整治导则。年初,区委徐书记上任,提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将是新都区今后几年重点工作。在此背景下,区规划局委托编制农村新型社区出入通道整治导则,拟通过对新都区现有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等资源的梳理,结合城乡统筹、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结合景观、节点、水系的打造,梳理道路交通,完善导视系统,打造展示新都田园风光、人文特色、宜居、产业等各个方面的绿色生态通道。

这项工作得到乡村规划师小组全程参与和配合,xx镇有丁家大院示范点和北星土地整理安置点,就如何档升级,梳理通道,向设计单位提出了相关建议。同时,积极参与通道整治导则规划方案汇报交流,协调正式成果作为区级管理制度在各乡镇得到落实。

3、新都区农村道路交通及公交体系规划。按照区委徐书记调研要求“完善和优化农村交通规划”事项,区规划局安排此项规划编制并要求乡村规划师全程参与配合。在协助设计单位调研各乡镇交通、公交现状的同时就规划编制提出相关建议,牵头审查此规划各阶段方案,以达到区委提出的“实现农村交通领先二圈层乃至全市的目标”。目前,该规划初步成果已完成。按领导要求,会同设计单位完成了“新都区农村道路交通及公交体系规划探析”论文,论文已报送至“xx规划”编辑部。

二是积极参与xx镇规划建设事务,为领导决策出谋划策。

1、主持编制xx锦城安置小区建筑方案编制,协助完善北星安置小区建设收尾工作。根据时间进度,xx锦城安置小区建筑方案已编制完成,规划方案结合xx状元文化、生态本底等元素在风貌形态、立面色彩上寻求突破,并通过区规划局审查,目前已进入项目前期建设阶段。同时积极推进北星安置小区建设收尾工作,为7月底村民分房入住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