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区域农业发展范文

区域农业发展范文

区域农业发展

区域农业发展范文第1篇

高考命题的趋势在于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运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点,探究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一、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

自然因素分析:要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哪些是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因素,哪些是限制因素,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最主要的自然因素,确定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农作物。

社会经济因素分析: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条件,最终确定比较合适的农业区位。对局部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从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并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这两个最富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农业区位。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农业发展的对比(表1)。

区域内部差异分析:如我国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区域特色农业形成条件分析: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背景、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在诸多因素中,还有主导性因素,这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

二、不同区域气候、地形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华北平原广阔平坦,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农作物一年两熟。但因涝洼地和盐碱地面积广大,旱涝和寒潮等气象灾害多发,中低产田广布。加上人口密度大,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而水资源紧缺,从而严重地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每年秋末到次年的春初,华北平原经常遭受寒潮的侵袭。寒潮造成低温冷冻天气,秋末常使庄稼减产乃至失收;春初则使返青作物遭受严重的冻害。

南方地区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贫瘠的酸性红壤广布;地势高低起伏,耕地面积狭小。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条件优越,农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但广大的丘陵、低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不利于发展种植业,而利于发展多种经营。由于夏季风不稳定,该地区经常遭受洪涝、伏旱的危害;东南沿海省区还经常遭受台风的侵袭,往往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热量”成为该地区的限制性因素,因此种植业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热量较丰富的河谷地带,被称为“河谷农业”。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加上纬度较低,白天多晴天,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白天,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地面增温快,近地面气温迅速上升,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较多的营养物质;夜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农作物和牧草的呼吸作用减弱,消耗的营养物质少,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因此,青藏地区的青稞、小麦、豌豆、牧草等品质优良且高产。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保持合理的强度,农业土地等资源就可以为人类持续利用。以无限地获取农产品为目的,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违反自然规律,单纯谋求短时间内农业的高产出,则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多种问题(图1)。

区域农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案例教学;理念

一、宏观把握教材内容

《区域农业发展》是指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通过讲述农业发展揭示区域经济发展。我国农业发展历来是产业发展的重头戏,尽管工业化发展的速度飞快,经济腾飞日渐成果,但是,农业如何转型,如何实现跨越发展也不容忽视,所以,这一节内容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地理课程标准解读》[1]将本章定位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一类,旨在不仅让受到有关的国情教育,更是借助教材精选的示范性材料,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即使学生在掌握某个或某些案例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学习相同或相类知识的基本方法。所以,通过具体学习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思路,然后才能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迪学生思考区域农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刻含义。

二、微观探究案例教学

1.案例选取

本节内容是以案例贯穿始终,体现了案例教学法。具体阐述了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中部地区平原面积广阔,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提供了优势,同时,机械化作业又是现代农业的代表,农业的现代化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也是农业专业化和商品化的前提。而且,从教材章节设置的前后承接来看,以及第一章“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第二章“问题探究”提及的“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三江平原的开发),三者可以前后连贯,特别是前面两点内容的学习为本节内容作了铺垫,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

2.教材框架

教材首先介绍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思路,然后概括说明东北地区的特点,提出第一个标题:地理条件,着重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此处教学时可以和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讲到的“农业区位因素”的相关内容契合,又一次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自然条件从东北地区的范围和位置出发,展开研究:范围――位置――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工业、交通、人口)――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发展方向。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让学生按部就班的将所学知识逐步吸收,并在授课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第一课时重点讲述地理条件时,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关于探究式教学法,赵桂庆[2]认为,地理学习的本质是对世界自然现象及人文现象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推理过程。在大力倡导新教育的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成为地理学科学习的最重要方式。探究式教学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为学生探究提供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法,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问题,与教材内容相衔接,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课堂。在学生完成问题展示结果时,教师适时帮助学生纠正误区,规范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的教学结构。

三、图文结合

地理学是从多种层面上利用空间的概念,研究一切地理现象的存在、运动、变化中的空间形式。空间能力培养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3]。学会读图是对学生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的关键步骤。同样,在本节内容中充分体现了图文结合分析的特点。教材中选取的图片内容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有:“东北地区的位置”、“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东北地区的地形”、“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分布”等,图片设置的角度不同,借助图理解教材内容,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的类型、特点,进一步理解农业发展对区域的促进作用,也就明确了我们以东北地区为例的意图。例如,对“东北地区的位置”的分析,我们不仅能看到范围,还能看到具体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还能了解政治地理位置,而这样就从多个角度全面理解了东北地区的特殊性。进而在学习“东北地区的地形”图时,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在这种地形条件下会形成东北地区特殊的气温条件和降水量条件,也加深了对“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的理解,所以,分析图的方法很多,但是只有抓住读图的本质才能不断强化对地图的学习和领悟,这也是今后处理实际问题时必备的能力。透过几幅图的“现象”,看清设置图的“本质”是我们学习本节课取得的阶段性“胜利”,欣喜之余更要学会归纳总结,学会读图析图的方法。

四、启示

通过对一节教材内容的解读,收获颇丰。从内涵到外延,把教材所体现的理念全盘把握,而且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变换讲课思路,多维度锻炼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培养了学生掌握知识和深入思考,规范答题的习惯,习惯的养成对于今后的学有裨益。不论是案例学习还是其他内容的学习都可以如此。因为我们都能发现,地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中的地理远远比教材丰富,对应同一原理的案例更是比比皆是,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不断归纳学习方法,探寻规律,以不变应万变,传道的同时更应该授业解惑。

参考文献:

[1]陈澄,樊杰.《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区域农业发展范文第3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三、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除了教师讲述之外主要采取共同体合作的方式进行,共同体为班级内固定的小组,前后左右距离较近,方便讨论,固定形式使得每次合作成绩可以累计,学生积极性比较长。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PPT、视频。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这节课学习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家在东北》MV,来感受一下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起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求知欲。

【教师】我们一般情况下发展区域农业的步骤是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这样可以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2.回顾相关知识

【过渡】在学习东北地区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必修二学过的农业区位的选择有哪些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链接必修二知识,学习本节课内容。

3.地理条件

【教师】我们就按照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顺序来分析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发展,首先我们来看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出示东北地区位置图)

请同学们描述一下东北地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

【学生】回答。

【教师】我国最北的一个县漠河县就位于黑龙江省的最北面,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出示中国温度带划分图、中国干湿代划分图和哈尔滨地区全年平均降水与气温图)

根据这些信息请同学们以共同体的形式讨论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学生】共同体讨论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共同体讨论使学生形成团结协作精神,并且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开拓思路,从而得出更全面的答案。

【教师】我们可以看出,东北地区大部分为中温带,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所以我们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为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过渡】学习完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我们来看一下气候对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有哪些,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是影响东北地区的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第二个是影响当地的农事活动,春种夏管秋收。第三个是影响农作物的品种选择,只能选择喜凉作物。最后一个是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季节,主要是在4到10月,其余5个月为农闲时节。我们通过分析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知道了热量条件是东北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性因素,但是这种热量条件也有一些有利影响,所以同学们以共同体讨论一下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什么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学生】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共同体讨论使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主动学习。

【教师】刚才我们说东北地区农作物生长季节为4到10月份,那这样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学生】回答。

【教师】下面我们来学习东北地区的地形地貌,我们可以看到东北地区是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地貌格局,呈北、东、西封闭、向南敞开的半环状分布。

【教师】我们看图4.3知道东北地区西部平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中部的松嫩平原和东北的三江平原面积广阔,占了全国平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四周是山地环绕,森林资源的蓄积量也占了全国三分之一左右。东北地区山地、平原高原地形都有,所以适合发展多种农业经营。

(出示东北地区黑土图片)

【教师】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全世界共有三大黑土分布区,我国东北地区,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和乌克兰地区,黑土的广泛分布使得东北地区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非常高。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的是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下面我们学习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大家阅读第62页上面三段话,归纳东北地区社会经济方面的三个优势。

【学生】共同体讨论并完成第62页活动。

4.农业布局特点

【教师】下面我们来学习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出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根据这幅图来分析一下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局气温分别有什么分布规律。思考东北地区自然条件的南北向地域分异和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东北地区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将东北地区划分为三大区域,分别是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讨论出它们的分布区和特点。

【学生】共同体讨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自然的品质。

5.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教师】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它的商品率达到了60%,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三分之一,尤其是三江平原,商品率非常高,所以说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它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还有一个是地区专业化生产,我们先看第一个特点,就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教师】东北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也就是50年代初期,都是一片荒地,尤其是三江平原,50年代以后这里进行了开垦,我们以黑龙江为例来看一下,(出示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状况)我们能看到这样大面积的耕地就非常有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使得这个地区的商品率达到了80%,每年向国家交商品粮600多万吨,产量非常高。

【教师】第二个是地区专业化生产,专业化就是因地制宜的建立和发展各种产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每个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几个突出部门或作物,并称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我们看看东北地区的专业化生产。

(出示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图)

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松嫩平原,主要是种植小麦,而且是以春小麦为主,在辽河平原和松花江流域主要种植水稻,所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水、热、土壤和地形来进行水稻、小麦和玉米的专业化生产,这就是地区专业生产。

6.农业发展方向

【教师】各地区在发展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东北地区生态环境退化有哪些表现呢?

(出示东北地区生态退化图片)

主要有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碱化、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等问题。这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直接原因是破坏植被,根本原因是人口激增,怎样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呢?要因地制宜,我们来看一下各区的发展方向。阅读教材第67页,填写表格。

【学生】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7.小结

【教师】好,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析农业区域发展的一般步骤:

(1)分析该地区的自然环境。

(2)分析该地区的优势农业资源。

(3)分析该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

区域农业发展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服务体系为保障、创新机制为动力、增效增收为目标,应对市场调结构、立足生态建基地、依靠科技兴产业、发挥优势创品牌、夯实基础增动力,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总体目标。至2010年,人均占有粮食稳定在400公斤,森林覆盖率达%,农产品商品率达%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农业总产值达亿元,其中畜禽、蔬菜、水果、红薯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元以上。

二、规划布局及发展重点

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编制我区农村产业发展区域规划:以凤垭山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建设为龙头,以城郊产业园区为示范,带动畜禽产业示范片、果蔬产业示范带、李蟠线干果产业带、高速路特色产业线迅速发展。

(一)凤垭山农业产业化示范园。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为契机,加快争取凤垭山开发专项资金,聚合业主资本、民间资本、土地资本和商业资本,按照“规模适度、功能配套、注重效益、创新机制、快速繁荣”的原则和“前山公园化,后山产业化”的要求,实施“凤木联姻”,把凤木路(凤垭山至木老乡)沿线建成长15公里、面积达4万亩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和小康示范园区;积极探索农业企业化之路,努力将凤垭山“开发成为南充的旅游胜地”。

(二)畜禽产业示范片。发展壮大国道318线礼乐、八角、集凤等乡镇的优质山羊和小家禽示范基地,带动安平、盐溪、桥龙等13个乡镇的优质山羊和小家禽养殖,以及曲水、羊口、临江等10个乡镇的优质肉猪生产;大力引进天生集团等畜禽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在河西大力实施中农合创项目;努力促使大树桂花园养殖园区扩规上档。

(三)果蔬产业示范带。改良国道212线曲水、河西、羊口等5个乡镇的中华寿桃基地,带动李渡、新场、临江等26个乡镇的优质脐橙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河西胡萝卜蔬菜基地,带动嘉陵江沿线乡镇利用河滩地大力种植胡萝卜,推进212线文峰、曲水、李渡等7个乡镇发展优质蔬菜基地,带动吉安、临江、羊口等15个乡镇的冬菜基地建设,以及移山、双店、华兴等26个乡镇的优质红薯基地建设。

(四)李蟠线干果产业带。抓好李蟠公路沿线金凤、盐溪、龙池、蟠龙等12个乡镇的万亩美国薄壳香核桃基地建设,带动集凤、里坝、三会等11个乡镇发展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基地建设。

(五)成南高速公路特色产业线。以绿化、美化为基本要求,在成南高速公路沿线大树、西兴发展伏季水果,木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新庙、大观、大通、大兴发展干果种植,龙池发展南良三号脐橙,一立发展“三瓜”(冬瓜、西瓜、南瓜)生产。

三、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

(一)强化市场营销。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引导乡(镇)、村干部把服务的重点放在找市场抓营销上来,以销定产,为卖而产;积极发展营销组织和营销队伍,培育营销专业户、运销大户和营销经纪人;引进知名营销企业,进行农产品加工、包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一批畜禽、水产、水果、粮油等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开设一批农产品外销窗口;积极参与农产品期货交易,拓展新的销售领域。

(二)抓好科技兴农。强力推行“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科研院所”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坚持面向市场搞科研、立足需求搞开发、着眼发展搞推广,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引进、培育、推广优质畜禽、水果、粮油等优良品种;建立一支专业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切实搞好农技服务;利用广播、电视、职中等各种载体,加大农村科学技术的推广力度,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培育带动主体。积极探索“基地+业主+农户”、“公司+农户”等多种规模经营模式,逐步建立起产业龙头连市场网络、连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新型农业公司,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一项产业、一个龙头、一根链条”的思路,立足嘉陵实际,培育一批有市场、成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产业经营链条,实行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一是扶持壮大蔬菜加工企业。加大对天冠冬菜的技改力度和加工规模扩张,搞好市场营销,冲进“快餐市场”,力保冬菜作为四川“四大名菜”之一的地位,带动全区冬菜种植的发展。二是扶持壮大粮油加工企业。在胡锦涛总书记亲自视察国基公司上做文章,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做大做强国基实业公司,带动全区25万亩红薯种植的发展,创新无公害粮油系列品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扶持壮大畜禽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天生集团等实力雄厚的畜禽加工企业,提高畜禽产品加工率,带动全区肉猪、肉羊和小家禽的养殖。四是引进并培育1—2家绿色果品加工企业,带动全区经果业的发展。五是扶持壮大丝纺企业。借助美亚集团、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带动蚕桑产业的超常规发展,加大对蚕桑产业科技更新的力度。

(四)加强基础建设。一是抓住项目开发机遇,加强提灌、喷灌、滴溉工程的改造与建设力度,狠抓升钟水库配套工程、小微水利工程和旱山村集雨灌溉工程,新建和整治一批山坪塘、石河堰和蓄水池。到2010年,全区实现保灌面达60%以上。二是大力实施文明新村建设和户办工程,不断改变农村人居环境。三是加快中低产田土的改造,不断提高农产品单产量和复种指数。四是抓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自然资源保护工程。五是加快耕作、栽播、植保、施肥、收割、脱粒、烘干、加工机械化进程。六是加速乡村公路油化及标准化建设,保证畅通率达95%以上。

(五)完善配套政策。一是资金投入政策。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2004年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双向目标、竞争入围、以奖代补的办法,坚持“择优扶持、重点投入、确保效益”的原则,将涉农资金捆绑使用,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保持投入的资金比例稳步上升;密切银企关系,鼓励金融部门加强对农业尤其是对龙头企业的信贷力度,推行农业动产抵押;大力实施农业招商,吸引更多的从事二、三产业开发的业主投身农业开发;聚集农民闲散资金,鼓励农民以资金、土地、技术、劳力及其它农业生产资料入股,使农民成为土地开发的投资主体。二是土地流转政策。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放活土地要素入手,深化和推广凤垭山经验,走“业主+基地+农户”的路子,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在农户之间进行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的转包费、转让费和租金等,应由农户与受让方或承租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应归农户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在不改变农林生产性质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到农村采取租赁、承包、联营、入股等形式,经营“四荒”资源以及集体厂、场、园、院等。对需要征用土地的业主,原则上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固定设施建设用地,一律按农业用地对待,不办转用手续;在保证集体土地资产保值增值、农民生活安置和业主有利可图的前提下,分等定级,合理作价;对参与土地流转、农业开发的业主和企业,按照有关政策,在税费征缴等方面给予扶持。

(六)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区内外企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农业开发、流通或兴办农业加工企业,在申办各种证照和有关手续时,各级各部门按“优先、优惠”的原则及时办理。二是对城乡专业流通组织和个体运销大户,全面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减轻规费负担。三是对联接农户多、产品销量大的流通组织和个人,在经济上给实惠、政治上给地位,鼓励他们为搞活农产品流通做出更大贡献。四是积极兑现农村粮食直补、退耕还林、降低税率等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广大农民的种、养植积极性,坚决制止各种坑农、害农事件发生,为农业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附:行业及项目规划

中国共产党南充市嘉陵区委

南充市嘉陵区人民政府

2004年10月7日

行业及项目规划

(一)畜禽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生猪出栏万头,其中三杂率达%,加工率达%;肉羊出栏万只;肉牛出栏千头,牛奶总产量吨;家禽出栏万羽。

2、区域规划

沿国道318线乡镇建设优质肉羊和小家禽产示范业带;在曲水、羊口、临江、吉安、龙岭、金凤、和平、白家、大同、七宝寺发展优质肉猪生产;在城郊及西河、吉安河等溪河流域发展小家禽养殖;在大树桂花园村建设畜牧科技园区,带动城郊乡镇火花、文峰、木老畜牧产业的发展;积极引进重庆天生集团落户;加快河西等地中农合创项目的实施。

3、技术措施

一是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中农合创良繁母猪场的建设和LY优质母猪的推广,进一步加快畜禽改良站、良种场建设,引进各种优良品种,做到及时优胜劣汰。二是加快畜牧科技推广。推广生猪三元杂交技术,发展DLY优质肉猪,推广山羊“四改一防”技术,配套家禽笼(圈)养、科学育雏、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和肉兔“一选二推三改四防”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家庭牧场建设,促进草饲牲畜发展;大力开展对养殖户的科技培训活动,建立科技示范园。三是加大疫情监测力度。加强对禽流感等疫病的监测,严防急性、恶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四是加强牧政执法,确保畜牧产品安全。五是引进、培育天生集团等龙头企业,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

(二)蔬菜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全区蔬菜基地面积达万亩,总产量万吨,产值亿元,全区精细菜比重达%,外销菜达%。

2、区域规划

将文峰、曲水、李渡、河西、吉安、一立、安福列为区级蔬菜基地乡镇,每个基地发展1--2个名优品种。在河西建成胡萝卜生产基地6000亩;文峰建成侧耳根、大蒜、恋秋椒生产基地3000亩;曲水建成藕、芋子、豌豆尖生产基地3500亩;李渡建成茄果、莲白菜类基地4000亩;吉安建成特色蔬菜基地4000亩;一立建成南瓜、西瓜、冬瓜生产基地5000亩。在李渡、吉安、临江、河西、羊口等15个乡镇建成冬菜基地6万亩。

3、技术措施

大力引进、培育、推广优良品种,保证良种率、杂交品种率达到92%以上。重点抓好专业大户、工厂化育苗为主的种苗供应。普及双膜加拱棚、大棚、遮阳网等新技术的推广,提高综合利用率。推广蔬菜间套技术、光能利用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狠抓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

(三)水果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全区经果林达6万亩、1080万株,总产3.8万吨,实施果树劣改良150万株。

2、区域布局

一是建设凤垭山、大树、木老、西兴为中心的伏季水果基地片,发展伏季水果10000亩;二是改良212线曲水、河西、羊口、大树、木老等地的中华寿桃树苗,发展寿桃1.3万亩;三是建设以李渡工委和大通工委为中心的优质脐橙基地片,发展优质脐橙2万亩。

3、技术措施

建立良种引种观察圃、母本园、育苗圃。加强果树苗木的引进和管理,严把果苗质量关。进一步改革果树的常规栽植为加密定植。禁止果树行间套种小麦、玉米、油菜等高杆作物,可套种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确保稳产高产。

(四)红薯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引进红薯加工龙头企业2户以上,建成薯类产品专业市场2个以上,薯业经济产值突破5亿元、税金达到100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元。

2、区域规划

按照“规模发展、集中成片”的要求,将龙蟠、集凤、金凤、白家等乡镇作为优质红薯基地建设中心乡镇。在龙蟠、集凤、里坝、金凤、白家、和平、安福、华兴等26镇,建成优质、高产红薯基地20万亩。

3、技术措施

一是加强同全国甘薯改良中心南充分中心的联系与合作,引进南薯99、BB30—244、豫薯王等优良品种,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农业部门、各乡镇农技站(机改后的农业服务中心)要加强对基地乡镇农户红薯种植的培训、指导,每个基地乡镇要抓好一个优质红薯高产示范片区建设。

(五)粮油产业

1、奋斗目标

稳定粮油播种面积,2010年粮油播面控制在万亩左右,粮油作物的优质率达85%,油料达万吨左右,人均占有粮食稳定在400公斤。

2、区域布局

以318线的龙蟠、集凤、里坝一带,212线的河西、李渡、吉安一带,高速公路沿线的大通、一立、大兴一带为重点,逐步推广优质水稻、小麦、玉米新品种。

3、技术措施

一是推广优质粮油作物品种,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专用玉米、专用小麦,积极发展各种优质杂粮。2010年优质稻达到万亩,占

%,产量达到

万吨。旱地粮食作物仍以玉米为主,选育高蛋白、高淀粉含量的良种,各类优质专用玉米2010年达到万亩,油料作物以优质花生和油菜为主,同时扩大高梁、大豆等杂粮播面。二是推广农业实用技术。重点抓好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秸秆还田、规范栽培、统防病虫、旱地改制、旱育秧等技术的推广运用。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区农业部门重点抓好集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于一体的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建设;乡镇、村要建设有队伍、有基地、有配套设备、有培训手段、有经济实力的“五有”农技服务组织。三是逐步改造劳动工具,积极与家庭经营相适应的小型农机具,努力提高劳动机具的技术装备程度。

(六)蚕桑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全区桑园面积达6.2万亩,良桑率达93%,产茧520万公斤,基地乡镇蚕茧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4%,专业村占48%。

2、区域规划

文峰、世阳、双店、吉安、太和五个市级基地乡镇2007年桑园面积达1.8万亩,发种量6万张左右;土门、临江、龙岭、一立、大通五个区级基地乡镇桑园面积达2万亩,发种量4万张左右;李渡、金凤、白家、巨石、金宝、积善、三会、七宝寺、里坝9个区级重点乡镇桑园面积达1.1万亩,发种量达2.6万张。这19个乡镇共产茧440万公斤,占全区的84%。基地乡镇养蚕1000张以上的专业村达到50个。

3、技术措施

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全面实施桑树品种优良化、小蚕共育、省力化饲养、方格簇上簇、统防统消等配套技术。同时,走集中育苗、一步成园、规模发展的路子,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成片桑园。大力修建共育室、标准蚕室、贮桑室、蚕沙坑、消毒池等养蚕配套设施,实现专业化生产。

(七)林业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在15个乡镇新建核桃等干果林1.4万亩,实施低效林改造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2、区域布局

在李渡、龙岭、金凤、巨石、盐溪、桥龙、安平、天星、大通、龙池、蟠龙、金宝等乡镇建设美国薄壳香核桃基地0.6万亩;在火花、文峰、西兴、木老、大树、曲水、积善、大兴、八角、大观、里坝、集凤、三会、礼乐、世阳、移山、一立建成以核桃为主的干果林0.8万亩。

3、技术措施

一是健全林业资源保护体系。建成完善的护林指挥、林政执法、资源管理、病虫害防治检疫、森林防火体系,在火花、曲水、和平、巨石、西兴、临江、安福、八角以外的40个乡镇建立森林防火隔离带36公里。设立虫情预测预报站6座,五年内全区柏毛虫防治面积达12万亩。二是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站,加强林业新品种的选育,建成林木苗圃基地0.1万亩,加强对林业新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全面形成区、乡镇林业科技推广网络。

(八)水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72243亩,产量10178吨,产值9256万元。

2、区域布局

一是工程养殖。充分利用全区现有的水库、石河堰的有效水面,发展集约化特种养殖。二是江河养殖。利用嘉陵江水面,大力发展集约化网箱养鱼,实现精养夺高产。三是稻田、山湾塘养殖。要在土法养殖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实现高产高效。

区域农业发展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服务体系为保障、创新机制为动力、增效增收为目标,应对市场调结构、立足生态建基地、依靠科技兴产业、发挥优势创品牌、夯实基础增动力,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总体目标。至20__年,人均占有粮食稳定在400公斤,森林覆盖率达,农产品商品率达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农业总产值达亿元,其中畜禽、蔬菜、水果、红薯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元以上。

二、规划布局及发展重点

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编制我区农村产业发展区域规划:以凤垭山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建设为龙头,以城郊产业园区为示范,带动畜禽产业示范片、果蔬产业示范带、李蟠线干果产业带、高速路特色产业线迅速发展。

(一)凤垭山农业产业化示范园。以总书记视察为契机,加快争取凤垭山开发专项资金,聚合业主资本、民间资本、土地资本和商业资本,按照“规模适度、功能配套、注重效益、创新机制、快速繁荣”的原则和“前山公园化,后山产业化”的要求,实施“凤木联姻”,把凤木路(凤垭山至木老乡)沿线建成长15公里、面积达4万亩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和小康示范园区;积极探索农业企业化之路,努力将凤垭山“开发成为南充的旅游胜地”。

(二)畜禽产业示范片。发展壮大国道318线礼乐、八角、集凤等乡镇的优质山羊和小家禽示范基地,带动安平、盐溪、桥龙等13个乡镇的优质山羊和小家禽养殖,以及曲水、羊口、临江等10个乡镇的优质肉猪生产;大力引进天生集团等畜禽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在河西大力实施中农合创项目;努力促使大树桂花园养殖园区扩规上档。

(三)果蔬产业示范带。改良国道212线曲水、河西、羊口等5个乡镇的中华寿桃基地,带动李渡、新场、临江等26个乡镇的优质脐橙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河西胡萝卜蔬菜基地,带动嘉陵江沿线乡镇利用河滩地大力种植胡萝卜,推进212线文峰、曲水、李渡等7个乡镇发展优质蔬菜基地,带动吉安、临江、羊口等15个乡镇的冬菜基地建设,以及移山、双店、华兴等26个乡镇的优质红薯基地建设。

(四)李蟠线干果产业带。抓好李蟠公路沿线金凤、盐溪、龙池、蟠龙等12个乡镇的万亩美国薄壳香核桃基地建设,带动集凤、里坝、三会等11个乡镇发展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基地建设。

(五)成南高速公路特色产业线。以绿化、美化为基本要求,在成南高速公路沿线大树、西兴发展伏季水果,木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新庙、大观、大通、大兴发展干果种植,龙池发展南良三号脐橙,一立发展“三瓜”(冬瓜、西瓜、南瓜)生产。

三、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

(一)强化市场营销。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引导乡(镇)、村干部把服务的重点放在找市场抓营销上来,以销定产,为卖而产;积极发展营销组织和营销队伍,培育营销专业户、运销大户和营销经纪人;引进知名营销企业,进行农产品加工、包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一批畜禽、水产、水果、粮油等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开设一批农产品外销窗口;积极参与农产品期货交易,拓展新的销售领域。

(二)抓好科技兴农。强力推行“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科研院所”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坚持面向市场搞科研、立足需求搞开发、着眼发展搞推广,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引进、培育、推广优质畜禽、水果、粮油等优良品种;建立一支专业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切实搞好农技服务;利用广播、电视、职中等各种载体,加大农村科学技术的推广力度,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培育带动主体。积极探索“基地+业主+农户”、“公司 农户”等多种规模经营模式,逐步建立起产业龙头连市场网络、连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新型农业公司,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一项产业、一个龙头、一根链条”的思路,立足嘉陵实际,培育一批有市场、成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产业经营链条,实行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一是扶持壮大蔬菜加工企业。加大对天冠冬菜的技改力度和加工规模扩张,搞好市场营销,冲进“快餐市场”,力保冬菜作为四川“四大名菜”之一的地位,带动全区冬菜种植的发展。二是扶持壮大粮油加工企业。在总书记亲自视察国基公司上做文章,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做大做强国基实业公司,带动全区25万亩红薯种植的发展,创新无公害粮油系列品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扶持壮大畜禽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天生集团等实力雄厚的畜禽加工企业,提高畜禽产品加工率,带动全区肉猪、肉羊和小家禽的养殖。四是引进并培育1—2家绿色果品加工企业,带动全区经果业的发展。五是扶持壮大丝纺企业。借助美亚集团、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带动蚕桑产业的超常规发展,加大对蚕桑产业科技更新的力度。

(四)加强基础建设。一是抓住项目开发机遇,加强提灌、喷灌、滴溉工程的改造与建设力度,狠抓升钟水库配套工程、小微水利工程和旱山村集雨灌溉工程,新建和整治一批山坪塘、石河堰和蓄水池。到20__年,全区实现保灌面达60%以上。二是大力实施文明新村建 设和户办工程,不断改变农村人居环境。三是加快中低产田土的改造,不断提高农产品单产量和复种指数。四是抓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自然资源保护工程。五是加快耕作、栽播、植保、施肥、收割、脱粒、烘干、加工机械化进程。六是加速乡村公路油化及标准化建设,保证畅通率达95以上。

(五)完善配套政策。一是资金投入政策。认真贯彻中共中央20__年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双向目标、竞争入围、以奖代补的办法,坚持“择优扶持、重点投入、确保效益”的原则,将涉农资金捆绑使用,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保持投入的资金比例稳步上升;密切银企关系,鼓励金融部门加强对农业尤其是对龙头企业的信贷力度,推行农业动产抵押;大力实施农业招商,吸引更多的从事二、三产业开发的业主投身农业开发;聚集农民闲散资金,鼓励农民以资金、土地、技术、劳力及其它农业生产资料入股,使农民成为土地开发的投资主体。二是土地流转政策。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放活土地要素入手,深化和推广凤垭山经验,走“业主+基地+农户”的路子,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在农户之间进行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的转包费、转让费和租金等,应由农户与受让方或承租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应归农户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在不改变农林生产性质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到农村采取租赁、承包、联营、入股等形式,经营“四荒”资源以及集体厂、场、园、院等。对需要征用土地的业主,原则上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固定设施建设用地,一律按农业用地对待,不办转用手续;在保证集体土地资产保值增值、农民生活安置和业主有利可图的前提下,分等定级,合理作价;对参与土地流转、农业开发的业主和企业,按照有关政策,在税费征缴等方面给予扶持。

(六)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区内外企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农业开发、流通或兴办农业加工企业,在申办各种证照和有关手续时,各级各部门按“优先、优惠”的原则及时办理。二是对城乡专业流通组织和个体运销大户,全面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减轻规费负担。三是对联接农户多、产品销量大的流通组织和个人,在经济上给实惠、政治上给地位,鼓励他们为搞活农产品流通做出更大贡献。四是积极兑现农村粮食直补、退耕还林、降低税率等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广大农民的种、养植积极性,坚决制止各种坑农、害农事件发生,为农业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附:行业及项目规划

中共南充市嘉陵区委

南充市嘉陵区人民政府

20__年10月7日

行业及项目规划

(一)畜禽产业

1、奋斗目标

20__年,生猪出栏万头,其中三杂率达%,加工率达;肉羊出栏万只;肉牛出栏千头,牛奶总产量吨;家禽出栏万羽。

2、区域规划

沿国道318线乡镇建设优质肉羊和小家禽产示范业带;在曲水、羊口、临江、吉安、龙岭、金凤、和平、白家、大同、七宝寺发展优质肉猪生产;在城郊及西河、吉安河等溪河流域发展小家禽养殖;在大树桂花园村建设畜牧科技园区,带动城郊乡镇火花、文峰、木老畜牧产业的发展;积极引进重庆天生集团落户;加快河西等地中农合创项目的实施。

3、技术措施

一是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中农合创良繁母猪场的建设和LY优质母猪的推广,进一步加快畜禽改良站、良种场建设,引进各种优良品种,做到及时优胜劣汰。二是加快畜牧科技推广。推广生猪三元杂交技术,发展DLY优质肉猪,推广山羊“四改一防”技术,配套家禽笼(圈)养、科学育雏、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和肉兔“一选二推三改四防”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家庭牧场建设,促进草饲牲畜发展;大力开展对养殖户的科技培训活动,建立科技示范园。三是加大疫情监测力度。加强对禽流感等疫病的监测,严防急性、恶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四是加强牧政执法,确保畜牧产品安全。五是引进、培育天生集团等龙头企业,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

(二)蔬菜产业

1、奋斗目标

20__年,全区蔬菜基地面积达万亩,总产量万吨,产值亿元,全区精细菜比重达%,外销菜达%。

2、区域规划

将文峰、曲水、李渡、河西、吉安、一立、安福列为区级蔬菜基地乡镇,每个基地发展1--2个名优品种。在河西建成胡萝卜生产基地6000亩;文峰建成侧耳根、大蒜、恋秋椒生产基地3000亩;曲水建成藕、芋子、豌豆尖生产基地3500亩;李渡建成茄果、莲白菜类基地4000亩;吉安建成特色蔬菜基地4000亩;一立建成南瓜、西瓜、冬瓜生产基地5000亩。在李渡、吉安、临江、河西、羊口等15个乡镇建成冬菜基地6万亩。

3、技术措施

大力引进、培育、推广优良品种,保证良种率、杂交品种率达到92%以上。重点抓好专业大户、工厂化育苗为主的种苗供应。普及双膜加拱棚、大棚、遮阳网等新技术的推广,提高综合利用率。推广蔬菜间套技术、光能利用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狠抓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

(三)水果产业

1、奋斗目标

20__年,全区经果林达6万亩、1080万株,总产3.8万吨,实施果树劣改良150万株。

2、区域布局

一是建设凤垭山、大树、木老、西兴为中心的伏季水果基地片,发展伏季水果10000亩;二是改良212线曲水、河西、羊口、大树、木老等地的中华寿桃树苗,发展寿桃1.3万亩;三是建设以李渡工委和大通工委为中心的优质脐橙基地片,发展优质脐橙2万亩。

3、技术措施

建立良种引种观察圃、母本园、育苗圃。加强果树苗木的引 进和管理,严把果苗质量关。进一步改革果树的常规栽植为加密定植。禁止果树行间套种小麦、玉米、油菜等高杆作物,可套种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确保稳产高产。

(四)红薯产业

1、奋斗目标

20__年,引进红薯加工龙头企业2户以上,建成薯类产品专业市场2个以上,薯业经济产值突破5亿元、税金达到100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元。

2、区域规划

按照“规模发展、集中成片”的要求,将龙蟠、集凤、金凤、白家等乡镇作为优质红薯基地建设中心乡镇。在龙蟠、集凤、里坝、金凤、白家、和平、安福、华兴等26镇,建成优质、高产红薯基地20万亩。

3、技术措施

一是加强同全国甘薯改良中心南充分中心的联系与合作,引进南薯99、30—244、豫薯王等优良品种,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农业部门、各乡镇农技站(机改后的农业服务中心)要加强对基地乡镇农户红薯种植的培训、指导,每个基地乡镇要抓好一个优质红薯高产示范片区建设。

(五)粮油产业

1、奋斗目标

稳定粮油播种面积,20__年粮油播面控制在万亩左右,粮油作物的优质率达85%,油料达万吨左右,人均占有粮食稳定在400公斤。

2、区域布局

以318线的龙蟠、集凤、里坝一带,212线的河西、李渡、吉安一带,高速公路沿线的大通、一立、大兴一带为重点,逐步推广优质水稻、小麦、玉米新品种。

3、技术措施

一是推广优质粮油作物品种,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专用玉米、专用小麦,积极发展各种优质杂粮。20__年优质稻达到万亩,占

%,产量达到

万吨。旱地粮食作物仍以玉米为主,选育高蛋白、高淀粉含量的良种,各类优质专用玉米20__年达到万亩,油料作物以优质花生和油菜为主,同时扩大高梁、大豆等杂粮播面。二是推广农业实用技术。重点抓好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秸秆还田、规范栽培、统防病虫、旱地改制、旱育秧等技术的推广运用。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区农业部门重点抓好集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于一体的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建设;乡镇、村要建设有队伍、有基地、有配套设备、有培训手段、有经济实力的“五有”农技服务组织。三是逐步改造劳动工具,积极与家庭经营相适应的小型农机具,努力提高劳动机具的技术装备程度。

(六)蚕桑产业

1、奋斗目标

20__年,全区桑园面积达6.2万亩,良桑率达93%,产茧520万公斤,基地乡镇蚕茧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4%,专业村占48%。

2、区域规划

文峰、世阳、双店、吉安、太和五个市级基地乡镇20__年桑园面积达1.8万亩,发种量6万张左右;土门、临江、龙岭、一立、大通五个区级基地乡镇桑园面积达2万亩,发种量4万张左右;李渡、金凤、白家、巨石、金宝、积善、三会、七宝寺、里坝9个区级重点乡镇桑园面积达1.1万亩,发种量达2.6万张。这19个乡镇共产茧440万公斤,占全区的84%。基地乡镇养蚕1000张以上的专业村达到50个。

3、技术措施

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全面实施桑树品种优良化、小蚕共育、省力化饲养、方格簇上簇、统防统消等配套技术。同时,走集中育苗、一步成园、规模发展的路子,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成片桑园。大力修建共育室、标准蚕室、贮桑室、蚕沙坑、消毒池等养蚕配套设施,实现专业化生产。

(七)林业产业

1、奋斗目标

20__年,在15个乡镇新建核桃等干果林1.4万亩,实施低效林改造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2、区域布局

在李渡、龙岭、金凤、巨石、盐溪、桥龙、安平、天星、大通、龙池、蟠龙、金宝等乡镇建设美国薄壳香核桃基地0.6万亩;在火花、文峰、西兴、木老、大树、曲水、积善、大兴、八角、大观、里坝、集凤、三会、礼乐、世阳、移山、一立建成以核桃为主的干果林0.8万亩。

3、技术措施

一是健全林业资源保护体系。建成完善的护林指挥、林政执法、资源管理、病虫害防治检疫、森林防火体系,在火花、曲水、和平、巨石、西兴、临江、安福、八角以外的40个乡镇建立森林防火隔离带36公里。设立虫情预测预报站6座,五年内全区柏毛虫防治面积达12万亩。二是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站,加强林业新品种的选育,建成林木苗圃基地0.1万亩,加强对林业新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全面形成区、乡镇林业科技推广网络。

(八)水产业

1、奋斗目标

20__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72243亩,产量10178吨,产值9256万元。

2、区域布局

一是工程养殖。充分利用全区现有的水库、石河堰的有效水面,发展集约化特种养殖。二是江河养殖。利用嘉陵江水面,大力发展集约化网箱养鱼,实现精养夺高产。三是稻田、山湾塘养殖。要在土法养殖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实现高产高效。

区域农业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校农合作;技术服务;实践教学;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41-03

农村职教中心办学的重要职能之一是:“服务当地三农,支撑区域经济发展。”随着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逐步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引入,实现了农业的蓬勃发展。新兴农村产业结构与贫乏的专业技术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农村产业的发展,缓解这一矛盾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农村职教中心的身上。二十几年的专业课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依托当地产业、服务当地产业、引领当地产业,做到产教结合,才能体现农类专业办学优势,彰显农类专业的生机与活力。

一、农村产业发展与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关系

“农村产业”和“农类专业课教学”本是两个不同的行当,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农类专业必须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培养出与农业产业相适应的专业技能人才。一方面,农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人才,农村产业的多样化、集约化经营加快了农类专业课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通过专业课教学改革可以培养出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高素质人才,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并推动农村产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相依赖、互相促进。

(一)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支撑了区域农村产业的科学发展

农类专业课教学在引领农村产业发展上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为农业产业发展指引方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种植新技术不断改进,种植新品种不断推广,“嫁接”“保护地栽培”“无土栽培”“生态农业”“绿色栽培”等新的种植专业术语让传统的农民无所适从,种了几辈子的地,突然间啥都不懂了;“津研系列”“泰丰园系列”的黄瓜品种,“辽椒系列”“长甜系列”的甜椒品种,“L401”“L402”“以色列”“金棚系列”的番茄品种等成百上千的新品种摆在农民面前,他们无从选择。哪个品种更适合自己的土地,哪个品种高产抗病,更适合区域栽培,他们满眼迷茫。作为农村职教中心的专业课教师,需要了解地域农业特点,引领先进的农业技术,为地域农业发展指明方向,为当地农村量身打造一套科学的农业发展方案,这是农类专业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2.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同样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由于历史的原因,农业生产者绝大多数都是文化层次低的农民,在过去他们凭靠勤劳和智慧推动着中国农业的缓慢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产业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历史的生产方式和生产中积淀的经验,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他们需要新知识、新技能的引领;传统的生产个体,难以抵御市场竞争的风险,自身专业技能的缺乏,使他们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常常力不从心,他们迫切需要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来提升自身的素质,需要规范、及时、科学的专业技术服务来助推农村产业的发展。县级职教中心的地理优势、技术优势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可能。

3.为农业产业发展培养技能人才。从农业产业的整体来看,传统农业面临重大挑战,诸如:种植手段现代化,品种选择科学化,生产加工规范化等。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妥善解决,必将影响农村产业的良性发展,而这些问题不是传统农民通过短时间的培训所能领悟和解决的。这需要大量的懂技术、有思想、肯吃苦的专业人才投身农村产业发展,通过他们的传、帮、带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县级职教中心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对故土的情感,这些孩子学到技术后投身农村产业的可能性最大,所以说职教中心为农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较其他学校更为可能。

(二)农村产业发展奠定了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基础

农村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突出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农村产业的发展为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奠定了广泛的基础。受传统思想的舒服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从事农村产业的人地位卑微,所以希望走出农村到城里去生活,只有这样才算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因而农村的家长反对孩子学习农业技术。农村产业不需要文化和技术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人们不愿意学习农类专业技术。随着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严峻的现实在向传统意识做着无情的挑战:诸如都同时种黄瓜,传统的做法是春育苗、夏栽植、秋收获;新的栽培技术是在温室内育苗、移栽,嫁接立体式栽培、无土栽培等,这些栽培技术蔬菜不但高产抗病、效益也是可观的。但这些技术农民不懂,这时他们迫切需要掌握新技术,他们就会主观地、自发地去认可农业专业技术的重要性。新的专业技术在农村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对老百姓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教育,这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接受农业技术教育,也使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成为可能。

2.农村产业的发展为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农业技术教育需要充分的实践做支撑,而中国现在的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教中心,学校现有的实际操作条件难以满足专业课实践的需要,尤其是蔬菜专业。由于房地产业的兴起,学校很难再拥有一块成规模的试验田让学生在学理论的同时也能亲自实践操作。正是农村产业的发展,才使农民对专业技术有了迫切的需求,使得农类专业课实践教学和农村产业互相“牵手”成为可能。诸如:在讲授蔬菜病虫害防治时,就可以把学生带到附近农民的蔬菜温室大棚,进行现场诊病、现场治病。这就学校而言收获的是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学生而言学会一种或几种病虫害防治技术,就菜农而言他们获取的是免费的技术服务。再如:讲黄瓜嫁接时,我们可以到农村温室大棚和菜农一起进行嫁接,让学生在生产中掌握技术,在和农民一起劳动中推广技术。劳动中学生不仅品味到学会一门技术的快乐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能及时把我们所教的专业知识转化成了生产力。可以说农村产业科技化发展为农村职教中心修建提供了一个更广泛、更经济的实训基地。

3.农村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农村产业逐步呈现“科技主导、技术支撑”的态势,农村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许多实际问题,成了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崭新课题。因为温室大棚的大面积修建,逼迫我们尝试温室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随着农产品深加工对原材料需求量的增加,就需要农村科技工作者尝试推广更高产的新品种和研究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新技术。正是农业生产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给我们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给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可以说农村产业科技化进程推动着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

二、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与区域农业相融合应该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一)情感障碍与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关系

现在的学生大都对农村劳动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怕脏、怕累、怕没面子;农民对职教中心的学生存在偏见,好逸恶劳、没有能力;专业课教师在进行改革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教育、规范的技术教育、系统的纪律教育,让他们从心里树立责任意识、荣誉意识,切实把实践教学活动当作职教学生服务当地农民的神圣使命,重塑自己的良好社会形象,做到积极主动,自觉实践。在实践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从最简单的做起,保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做好,确保农民满意,从而逐渐取得农民对我们的信任,消除农民的疑虑,支持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改革。只有学生有热情、农民肯欢迎,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二)专业课设计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不能单纯的增加实践课的课时数量,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设计专业课的内容,农民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讲什么,农民什么时候需要我们就什么时候满足。这样就增加了专业课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农村职业教育要培养实用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专业课内容设计是关键。原来很多的专业课教学内容已经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符或者在当地农业生产中没有实际作用,不能适应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在农类教学改革中,我们要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编排校本教材,并及时补充新的蔬菜栽培技术、引进新的优良品种,使教学更具针对性,科学地将农业类专业课程按实际需要,设置科技含量高的现代种植技术、现代养殖技术和农村家庭经营三个综合性专业课程群。做到在学校所学的到家里就能用得上,课堂上所讲的到农村就能实践,这种与当地农业发展高度吻合的专业课教学,学生才能喜欢、农民才受欢迎,社会才会认可,农类专业教学才会有生命力。

(三)教学模式改革与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的关系

在教学模式上,专业课教学要坚持走实践教学的思路,把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充分结合,这种结合的最有效切入点就是“校户合作”。我们在专业教学改革中要选择一些有规模、有基础、有认识的农户签订长期的实训协议,形成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专业教学项目,到农户家中边学技术边实践,边实践边培养职业感情,这样就能实现教学中提高专业技能的目的,职业教育的真正魅力就会在实践中得以实现。

(四)学生专业实践与区域生产规律的关系

蔬菜专业课教学实践主要在田间、温室、大棚中进行,受时间季节的影响较大。加之辽西地区十年九旱的实际。因此要让学生学到真正的实用技术,必须根据地域生产规律,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抓住各种蔬菜栽培季节,充分利用广大农村的生产现场进行专业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容。

区域农业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农商行;跨区域发展;异地分支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182-03

0 引言

在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浪潮中,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被逐渐弱化,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在全国布局。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不断扩大,同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处于第四梯队的农村商业银行(下称“农商行”)在农村金融政策的引导下开始崭露头角。现如今,县域经济发展以及服务“三农”等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农商行在这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农商行特别是跨区域发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1 文献综述

陈晞,叶宇(2011)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评价了25家中小银行2007-2009年的效率,得出盈利能力、管理水平与效率呈显著正相关,而异地分支机构数、资产规模则与经营效率呈负相关的结论。卢独景(2012)运用20家城市商业银行2006~2010年的数据对其能否通过跨区域发展降低贷款损失的风险进行回归检验。结果发现,就总体而言,在异地开设分行可以减少贷款损失并降低不良贷款率。跨区域发展降低风险的作用对资产规模较大的城商行更为显著,而资产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则不能通过跨区域发展减小贷款损失。以上结果均表明并不是所有的中小银行都适合跨区域发展。

江锋,张晓东(2009)通过对安徽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战略的分析,认为跨区域经营与并购是农商行未来改革的方向。吴湧超、陈莹(2011)认为农商行跨区域发展必须步伐稳健,合规经营,强调差异化定位。

上述文献主要是针对我国农商行(城商行与农商行特点相似,因此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跨区域发展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而本文则主要从其背景,问题等方面出发,对其现阶段的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们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以期对农商行跨区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 我国农商行跨区域发展的背景

2.1 我国农村金融政策的放宽给农商行的跨区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近年来,我国银监会不断了关于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和政策,使得一些资本雄厚并且渴望扩大市场谋求进一步发展的农商行加快了跨区域发展的布局。(如表1)

除此之外,全国诸多省市也相继出台了许多相关的辅助政策,如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资本充足、风险管控良好、符合监管准入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参与省内高风险农村信用联社的改制重组及在省内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此外,在农商行最为发达的江苏地区,省银监局在实施省内设立分支机构优惠政策的同时也牵头带领了苏南几大农商行开辟苏北市场,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上述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配套措施的实施给我国农商行的跨区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不仅为我国农商行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且有利于农商行规模的扩大和我国经济利益的不断提升。

2.2 跨区域发展已成为农商行突破市场瓶颈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我国农商行逐渐暴露出来的有关规模、资金、人员等限制性因素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主要表现在:

2.2.1 我国农商行多是由以前的农村信用社改建而成,经营规模小,业务种类单一,盈利渠道也主要靠存贷差。尽管有些做得好的农商行在当地所占的市场份额比较大,但是由于地方经济总量、产业规模等的制约,也难以进一步的扩大及发掘其他的利润增长点。

2.2.2 同一区域,金融行业竞争的压力加大,尤其是当该地金融运行环境良好时,其他银行的涌入势必会对当地银行进行挤压。因此,若农商行还是将业务的发展仅限于当地的市场,不仅以往的成就难以突破,甚至有可能面临市场份额被蚕食的窘境。此外,在金融环境优良的乡镇,企业和居民的金融需求已不再限于简单的存贷款及票据结算,农商行在金融服务创新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正逐渐地被削弱。因此,农商行单一的限制地域经营管理的模式已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跨区域发展的战略正不断地被人们所关注,并成为农商行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2.3 出于分散风险及提高自主经营权的需要 农商行立足于当地,业务规模与营业效率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规模有很大的联系。然而一个地区的产业很容易受到周边产业传导效应的影响,即容易出现区域性风险集中的情况。因此,出于分散风险的需要,农商行有必要进行跨区域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扩大其业务的经营范围,使服务对象异质化,降低风险的集中度;另一方面,则可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来使资金使用的风险分散。其次,在自主经营权方面,由于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金融机构服务农村和服务城镇的界限不再鲜明,农商行的服务对象开始向城镇居民、大中型乡镇企业转移。在实际的贷款投放过程中,很多时候农商行就像当地政府的自家钱柜一样受到政府的很大支配。而如果在跨区域发展过程中,这种地方政府的控制力被适当地减弱,农商行则能够较为自主地决定其资金的有效投放方向。

3 我国农商行跨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为实现对原始经营地区范围限制的突破,延伸业务网络,扩展服务对象群体,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对跨区域发展的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现阶段,我国农商行跨区域发展的模式主要有:直接设立异地支行、控股成立村镇银行、战略投资或参股异地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合并重组等(吴湧超等,2011)。这些举措对于我国农商行的发展壮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样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和挑战,如在面对陌生的市场,陌生的群体时,怎样才能迅速适应并高效地开展业务经营;主要营业地区由于监管不善导致的资金缺乏等问题会不会给其他地区的流动性带来严重影响。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问题势必会形成农商行跨区域发展又一个新的阻碍。因此,通过结合我国农商行跨区域发展的现状,我们分析、整理出了以下几个主要影响我国农商行跨区域发展的问题,并对其解决的对策提出了可行性的相关建议,以期能对农商行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

3.1 资本金相对缺乏 目前我国的农商行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自身资本实力较弱,普遍存在资金供应不足的问题。而跨区域发展设立异地营业网点耗资巨大,且需要一系列配套的物品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此外,由于经营半径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管理成本增加。因此,为了解决跨区域发展带来的资本金缺乏等问题,走资本节约化道路和吸收存款成为了农商行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资本节约方面,农商行可通过控股或者参股成立股份制村镇银行的形式,吸引当地投资者参股,这样既有利于加强双边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还可以较少的资金实现规模效应的最大化。同时,农商行还可在多个地区设立自动存取款机网点以减少人力资源成本。此外,在吸收方面,农商行可对在本行办卡存钱的用户实行激励机制,根据其存款数量多少给予不同的服务。如对于存款较多的客户可为其实行一定低价的理财产品免费机制,免费办理人身保险,逢年过节赠送本行的礼品等。这些特设的服务机制不仅可以有效地吸收农民的资金,扩大存款,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当地民众对该行的认知度和良好亲民形象,加快农商行在异地扎稳脚的步伐。

3.2 专业技术人才紧缺 农商行组建异地支行,需要增补大量的从业人员,而从总行抽调的业务人员只是杯水车薪,且由于对当地业务的不熟悉,使得农商行的跨区域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如今,农商行普遍采取招聘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的方法,但这些应届生普遍存在业务实践不熟练,对当地的文化认知不全面的问题,因此,人才问题成为农商行跨区域发展的一大瓶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农商行可以采取加强同财经院校沟通与合作的方法,建立实习基地,进行人才储备。如2012年,江苏沐阳农商行与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合作建立了培训与项目研究基地,吸纳金融等专业学生进行实习,并对优秀的实习生予以优厚的待遇鼓励其继续选择该行工作。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培训,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该行的社会认知度及企业信誉;除此之外,农商行还可以通过分类指导式的方法加强银行内部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如银行跨区域发展后管理链拉长,需要培养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银行跨区域发展后科技人员缺乏,需要培养学术科研团队;银行员工普遍存在对当地人文金融环境的熟知度不够,需要对同客户打交道的基层员工进行本土化培训等。最后,各银行还可以加强对内部的考核机制,如对业绩突出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提高银行员工拼搏奋斗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对于工作不认真负责的员工也要进行惩罚,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化运作,提高员工的整体业务素质。

3.3 风险控制问题 农商行起步晚,以往的管理制度明显落后于股份制银行,对那些实行跨区域发展战略的农商行更是如此。银行的风险管理缺乏健全有效的控制机制,稍有不慎就会给银行甚至整个地区带来极大的损失。农商行的风险主要体现在:①新成立的异地分支机构多以新员工为主,业务不熟练,容易产生操作性风险;②出于扩大业务的需要,扩大了对贷款对象的坏账容忍度,贷款门槛放低,信息严重不对称,容易使一些贷款成为死账、滞账、呆账,给银行带来经济损失。因此,农商行在跨区域发展之初,应严格控制贷款规模,督促异地分支机构落实当地贷款客户的经营及信誉情况,审慎放贷。同时应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考核,避免不必要的操作风险。此外,异地分支行还应加强同总行的信息联络,建立健全该行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

3.4 面向农村的金融理财产品创新性不足 目前我国农商行主要依靠单纯的存贷款利差以及收取手续费等方式进行盈利,对金融理财产品领域涉足较少。而在我国金融理财产品大肆扩张的今天,缺乏农村理财产品的创新机制会给农商行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农商行应面向农村积极设计适当的理财产品投放当地的农村市场,如可投放农业保险产品。农村地区的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而农产品的生长易受天气的影响,天气的反复无常经常会给对农产量的增长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农商行可以通过为农民的农作物产量等农民担心的东西提供担保等方式,以赚取保费,提高盈利。此外,农商行可以针对当地的农作物产品设计相应的期权、期货,以对冲价格波动和市场经济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金融机构改革的浪潮下,农商行实行跨区域发展模式是应当慎重考虑的战略决策。抓住机遇,准确定位,合理布局,方能做大做强,否则异地分支机构会严重拖累农商行经营业绩及未来的发展。因此,对于农商行的跨区域发展战略,本文认为应该顺应市场的要求,不能在政策好时贸然跟风,也不能在一片大好形势下瞻前顾后,错失良机。因此农商行应当找准市场定位,广纳人才,审时度势,加强内部风险管理控制,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出适应当地实际本土特色的金融产品。此外,实施跨区域发展战略,还要求农商行要立足所在城乡,准确定位,加强与当地民众的沟通,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制定一系列符合当地特色及政策规定的发展方针,力求在安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做大做强,做精做深,并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内部管理机制和外部发展战略,以保持银行持续盈利能力,只有这样,农商行才能在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站稳脚跟,立于不败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张保军.关于中小银行开设异地分支机构的思考.金融电子化,2010(12).

[2]陈晞,叶宇.2007-2009年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效率与影响因素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07).

[3]卢独景.跨区域发展对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的影响.金融论坛,2012(06).

[4]江锋,张晓东.物竞天成下的经营管理.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9(11).

[5]吴湧超,陈莹.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实践与发展思路.河北金融,2011(09).

[6]王长江.资本合作化蛹成蝶-江苏张家港农商行实施对外投资战略探微.中国农村金融,2012(18).

区域农业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经济

在科学进步发展的今天,农业科技已经完全的渗透到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缓解农业生产环境压力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的进步已经成为现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和有着决定性的因素。

1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过去的几十年到现在,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很让人震惊的,我国从最初的温饱难以维持慢慢发展到人工杂交的技术研究成功,干旱地区的人工降雨,大区域的飞机喷洒农药,这些耕作方式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耕种方式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从最初的人力和利用牲畜来劳作,发展到半机械化农业,发展到现在部分区域实现全机械化农业,这些进步全部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研究发展,可以说农业科技的进步可以直接影响到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我国劳动农民的生活水平。

2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

其实在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现在,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因为我国的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农业科技的进步不够了解,受我国农业传统文化和传统种植经验的限制,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农民不愿意接受新的农业技术改革。在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着进城务工的潮流,这样农民就几乎没有时间来研究农业科技的发展。在我国农业科技上研究的人员现在越来越少,现在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发展需要,年轻一代的人们更加关注的是金融、管理等方向来定位自己以后的目标,加上农村的孩子进入大学之后家人不能正确的理解农业科技的这一专业,往往不会选择。

3农业科技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其实农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发展行业,国民的生活水平直接受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水平又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所以政府一定要非常重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需要挖掘农业科学界的有用人才,在大学开设农业科技相关专业课程,提高农业科技相关职业人员的福利待遇水平,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中。同时更要重视农业科技人员研发出来的成果,可以设立相关的可研证书和一些物质上的奖励,给一些优秀的科研项目给予支持,让其可以成功的实践应用到我国农民的农作中。相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一定会日益精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一定会迅速的发展起来,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可以提高一个档次。在我们的区域农业发展中一定要深化农民的创新意识,才能推进农村体制的创新,要不断创新才会有新的发展方向,才可以更有利的发现新的领域,农业科技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农业发展中不仅仅是对自然作物耕种和管理上的一个改变,也包括对农业耕种体制上的一个改革。我国自古以来都偏向于传统的“小农模式”,这种模式随着现在时代的进步是需要进行优化和改进的,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可以让专业的人士测试土质来确定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来进行大批量的种植,这样既方便后期的管理又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样农民的收入也会增加,区域农业水平也就会上升,新的体制有很多,需要勇于面临创新改变,为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结语

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已经极大的促进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早我国历史发展的农业潮流中,区域农业的经济发展必须由农业科技的进步来促进。再看农业科技的发展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时,应该看到如何利用农业科技的进步来带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道路,这不仅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我国农业产值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对农业科技的知识普及上,可以为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打下一个良好坚实的基础。

作者:翟秀丽 单位:山东省东阿县农业局

区域农业发展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31

在科学进步发展的今天,农业科技已经完全的渗透到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缓解农业生产环境压力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的进步已经成为现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和有着决定性的因素。

1 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过去的几十年到现在,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很让人震惊的,我国从最初的温饱难以维持慢慢发展到人工杂交的技术研究成功,干旱地区的人工降雨,大区域的飞机喷洒农药,这些耕作方式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耕种方式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从最初的人力和利用牲畜来劳作,发展到半机械化农业,发展到现在部分区域实现全机械化农业,这些进步全部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研究发展,可以说农业科技的进步可以直接影响到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我国劳动农民的生活水平。

2 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

其实在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F在,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因为我国的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农业科技的进步不够了解,受我国农业传统文化和传统种植经验的限制,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农民不愿意接受新的农业技术改革。在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着进城务工的潮流,这样农民就几乎没有时间来研究农业科技的发展。在我国农业科技上研究的人员现在越来越少,现在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发展需要,年轻一代的人们更加关注的是金融、管理等方向来定位自己以后的目标,加上农村的孩子进入大学之后家人不能正确的理解农业科技的这一专业,往往不会选择。

3 农业科技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其实农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发展行业,国民的生活水平直接受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水平又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所以政府一定要非常重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需要挖掘农业科学界的有用人才,在大学开设农业科技相关专业课程,提高农业科技相关职业人员的福利待遇水平,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中。同时更要重视农业科技人员研发出来的成果,可以设立相关的可研证书和一些物质上的奖励,给一些优秀的科研项目给予支持,让其可以成功的实践应用到我国农民的农作中。相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一定会日益精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一定会迅速的发展起来,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可以提高一个档次。在我们的区域农业发展中一定要深化农民的创新意识,才能推进农村体制的创新,要不断创新才会有新的发展方向,才可以更有利的发现新的领域,农业科技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农业发展中不仅仅是对自然作物耕种和管理上的一个改变,也包括对农业耕种体制上的一个改革。我国自古以来都偏向于传统的“小农模式”,这种模式随着现在时代的进步是需要进行优化和改进的,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可以让专业的人士测试土质来确定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来进行大批量的种植,这样既方便后期的管理又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样农民的收入也会增加,区域农业水平也就会上升,新的体制有很多,需要勇于面临创新改变,为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 结语

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已经极大的促进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早我国历史发展的农业潮流中,区域农业的经济发展必须由农业科技的进步来促进。再看农业科技的发展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时,应该看到如何利用农业科技的进步来带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道路,这不仅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我国农业产值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对农业科技的知识普及上,可以为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打下一个良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区域农业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庆阳市 农产品加工业 特色农业资源 比较优势 区域布局

庆阳市特色农产品丰富,绝大多数历史悠久,享负盛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经济步伐加快,特色农产品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苹果、烟叶、黄花菜、小杂粮、牛羊肉等特色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市已建成了一批品牌、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庆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特色农业资源丰富

庆阳市是甘肃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其早胜牛、环县滩羊、陇东黑山羊、羊毛绒等大宗优质品享誉国内外。地处全国苹果生产最佳纬度区,已被农业部列入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生带,红富士苹果、曹杏、黄柑桃久享盛誉。庆阳是全国最大的杏制品加工基地和全国规模最大的白瓜籽仁加工出口基地;全国品质最优、发展面积最大的黄花菜种植基地,具有“中国优质苹果之乡”、“中国黄花菜之乡”、“中国小杂粮之乡”、“中国杏乡”之美誉。庆阳市还是中医药之乡,产有甘草、黄芪、麻黄、穿地龙、柴胡等300多种中草药,其中69种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庆阳市农产品加工业规模逐渐形成

改革开发以来,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市场的推进,从2000年起,整个农产品加工业进入了新一轮的整合,在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自我调节下,农产品加工业由最初的无序发展逐渐进入一种规模化的经营,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从2005年趋向于稳定发展,然而同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和利税总额却呈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这充分说明了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竞争力在不断加强。

二、庆阳市农产品比较优势区域差异

农产品区域综合比较优势是由该区的资源禀赋、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多因素共同决定的。按照以往的研究,选择代表农作物生产的关键因子,即单产(P)、播种面积(S)作为基本变量,构建指标包括效率优势指数PAI、规模优势指数SAI,由于这两者相互制约关系较强,对两种优势指数进行几何平均,即可得到综合优势指数CCA(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CCA=■

其中,效率优势指数是指PAI(Productive Advantage Index)为各种植区域某作物单产水平占该区所有作物平均单产水平的比率:

PAI=■

式中,Pij为i地区j种作物的单产;

Pit为i地区的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

Pj为背景区域作物j的单产;

Pt为背景区域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

PAI>1时,表示与背景区域水平相比,i地区在该作物生产上具有产量相对优势;PAI

规模优势指数是指SAI(Scale Advantage Index)为研究区域某作物的播种面积占该区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值与背景区域同一比值的比率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SAI=■

式中,Sij表示i地区j种作物的播种面积;

Sit表示i地区作物播种面积;

Sj表示背景区域j作物的播种面积;

St表示背景区域作物总播种面积;

SAI>1,表明与背景区域水平相比i区j作物的生产具有规模优势;SAI

1、庆阳市特色农业比较优势评价

为了对该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以庆阳市作为研究的背景区域,选择该地区特色产业:小杂粮、油料、苹果、杏、黄花菜、烟叶、羊、牛作为研究对象,节选1991年、1995年,2000―2012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出各年农产品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PAI),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AI)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同时为了消除各种指数的年际波动影响,计算了各种指数十五年的平均数(见表1),均值为八个县区的整体平均结果。

2、各县区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地区差异

根据综合优势指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各县区的位次,其结果如表2所示,可见各县区比较优势地区差异。

种植业农产品。就小杂粮和油料而言,庆阳市各县区的差异不大,发展较为均衡。比较突出的是西峰和宁县。从效率优势和规模优势可以看出,在小杂粮的发展上西峰无论是效率优势还是规模优势均占据了领头的地位,比较优势突出;而庆城和宁县虽然不具有综合优势,但其具有一般的效率优势。而生产规模相对太小(如庆城SAI=0.53)是导致这些县区缺乏比较优势的主要原因。同样的问题也表现在华池的油料作物中,由于规模太小(如镇原、华池)导致了具有一定较强优势的效率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从而使得综合优势过低。因此,如果能扩大播种面积,挖掘潜力,则在这些地方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还是具有很大潜力的。

水果产品。在水果的生产方面,以苹果和杏为代表,庆阳市整体具有较强的综合优势,尤其效率优势比较突出,其中以华池的优势最为明显。在杏的生产方面,效率优势和规模优势均位列第一。而在苹果的生产方面,效率优势尤为突出(PAI=3.34)但其规模却位列最后,与其特别突出的效率优势非常的不协调。因此,应该扩大苹果的种植面积,充分发掘苹果的效率生产优势,重点开发水果产业的生产能力,提高整体竞争力。

畜牧业农产品。在畜牧业生产方面,庆阳市以早胜牛、环县滩羊、陇东黑山羊为其历来的特色优势产业。从比较优势分析看来,环县的羊和宁县的牛优势远胜于其他的地县,而对应的环县的牛和宁县的羊却位于相应位列的后位。所以,这两县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集中精力发展优势产业,限制或放弃劣势产业的生产。

特色经济农产品。以黄花菜和烟叶为例,黄花菜是庆阳市极具特色的农产品,知名度较高。从比较优势分析来看,庆阳市整体具有黄花菜的比较优势,其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县就有西峰、镇原、庆城、合水、环县这五个地区,其突出优势可见一斑,且以西峰、镇原、庆城三地的优势最为明显,而正宁、华池、宁县却非常不具有比较优势,其中正宁几乎没有一点在黄花菜方面的生产优势,在这些地区可以放弃对黄花菜的生产。在烟叶方面,就庆阳市整体而言不具优势,但是正宁的烟叶却表现出非常突出的比较优势,同时镇原的烟叶也具有较强的优势。

三、农产品生产专业化与比较优势背离现象解析

庆阳市农产品生产专业化水平的变动基本与其比较优势相符,但是还存在着与比较优势的要求相背离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多数县区妄图兼顾所有的特色农业资源,而不知道自己的相对优势,从而没有按照优势来分工生产;二是部分地区面对市场的波动,既忘记了自己的优势所在,又把握不准市场行情的变化方向,因而产生农业结构调整行为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农产品生产专业化水平的变动背离了比较优势的要求。具体原因如下。

1、比较优势不突出

比较优势产品的选择不仅需要考虑本地区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或机会成本,而且还需要兼顾其他地区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或机会成本,从而准确定位,突出优势。从庆阳市的实际情况看,各县区对本区域比较优势产品的选择还主要停留在凭主观经验和对对方的大致判断上。最多也只是将比较优势产品的选择建立在一种与平均水平相比的基础之上,从而可能出现选择上的失误。这可能是庆阳市农产品专业化变动背离比较优势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2、盲目调整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的波动是绝对的,而均衡则是相对的。市场机制就是通过“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关系,使之不断的从失衡走向均衡,又从均衡走向失衡。正是这种价格的经常波动,使得千万小规模经营农户无所适从,不知道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该扩大什么该压缩什么。结果是盲目调整,对原本具有比较优势而且已经走向专业化生产道路的农产品轻易地进行压缩、调减,或者彻底放弃,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改种其他作物,从而造成与比较优势相背离的调整现象。

四、庆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农产品加工业对于任何一个地区而言,都不可能具有完全的竞争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要素禀赋论,必须在农产品加工业中选择最具优势的产业,对弱项可以放弃,特别是既不具备资源优势业,也不具备加工优势的行业,必须敢于放弃。结合比较优势的分析,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经济作物,扩大小杂粮、水果和蔬菜的播种面积,建立生产基地,严把质量,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控制农村小企业的同构性。同类企业之间通过兼并及合作,组成规模化企业。对于极具优势的作物比如黄花菜、苹果、杏、小杂粮、药材、烟叶等要把目标定位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进行规模化经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以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市场条件等因素,突出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竞争力。而庆阳市由于区域之间在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各县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从庆阳市整体平均来看,已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仍然有一些县区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甚至是显著的比较优势;对于庆阳市平均水平显示存在比较优势的产品,也并不是所有地区在该产品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有些地区已处于比较劣势。这就告诉我们,对于在该市平均水平上显示具有比较优势,可以扩大生产的农产品,并不是说所有地区都应当扩大生产;相反,对于那些不具比较优势的地区在这些产品上应当进行压缩生产,合理布局特色农产品发展区域(见表3)。

【参考文献】

[1] 戴小枫、杜颜坤: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与瓶颈[J].调研世界,2002(4).

[2] 李姝睿、高阳、王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J].农产品加工,2005(3).

[3] 聂亚珍: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分析[J].农业经济,2007(2).

[4] 沈兆辉: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J].农机科技推广,2004(12).

[5] 姚玉平:浅议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3(18).

[6] 李亚红:农业资源环境政策的局限性与创新[J].环境保护,2013(16).

区域农业发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农业旅游;旅游产品;发展对策

在中原经济区的旅游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基础上,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旅游大省的作用日益增强。人们对旅游出行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方式也千变万化。农业旅游就是新兴的旅游方式。河南省区域内城市很多都建有农家乐和一些带有休闲性质的郊区度假村,如许昌鄢陵的花木基地、信阳毛尖茶叶生产地、三门峡寺河山的优质苹果基地以及信阳水库的渔业等。可“农”味不足、“乐”不起来,难以吸引“回头客”。其真正原因为缺乏创新设计体验项目,没有让游客真正融入到大自然之中,人为阻断了人们亲近自然、返童求真的乐趣。因此发展河南省的农业旅游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建立农业旅游资源的合作开发方式

农业旅游的发展不仅是单个景区或单个城市的问题,如何发展全省区域内城市农业旅游合作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河南省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有29个,其中郑州8个,新乡5个,洛阳4个,焦作2个,仅这5个城市就占了19个。

由此可以得出河南省内农业旅游发展极不平衡,呈现了以郑州、洛阳、新乡、焦作为核心的农业旅游核心区,而其他地方发展缓慢。所以要实现区域农业旅游合作的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实行区域旅游功能分工,打造农业旅游核心区。进一步发展郑州、新乡、洛阳、焦作的农业旅游,重点打造“郑州+洛阳+新乡+焦作”核心区域,带动周边城市的农业旅游发展,促进区域联合。进一步提升核心区域城市的农业示范旅游区,加快产品的转型和升级,做大做强,注重细节和品质服务,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其次,建立区域内精品农业旅游线路。精品农业旅游线路的建立对于区域内城市旅游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为了实现区域农业旅游的合作,依照河南省各地市中农业示范区的分布,可以制定以下几条精品农业旅游线路供游人选择:

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区+临颍县

郑州丰乐农庄+新乡七里营刘庄+新乡七里营龙泉村+林州市太行大峡谷

郑州富景生态旅游区+沁阳紫陵万亩果园+重渡沟风景农业旅游区

2 提高农业旅游景区的旅游设施建设

农业旅游景区同样可以成为一个优质景区,把园区景观设计的精致而宜人,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相当于农家乐接待能力应进一步加强,塑造一个整洁、温馨的主题小酒店甚至小型度假村,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3 加强农业旅游的管理与服务意识

农业景区不论大小和定位高低,都应让人感受到热情、周到、温馨的服务,具有亲和力。旅游管理人员应开阔管理视野、转变经营理念、提升服务质量和综合素质。解决目前某些景区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低层次经营,不重视深度开发的问题。

4 注重旅游产品的细节设计,开发特色的旅游体验项目

发展农业旅游应注重旅游产品的细节设计。园区绿化应到位,做到绿草盈盈,鲜花盛开。即使是厕所屋顶也种有鲜花,既可以帮助厕所消除异味,又达到了美观漂亮、清洁卫生和防暑降温的效果。比如鄢陵的花木基地,可以设计亲子戏水区、花卉迷宫、浪漫小屋、蝴蝶甲虫生态馆等不同区域,同时还可以制作与花卉有关的食品,游客可依序参观、品尝。还应开发特色的旅游体验性产品,具有放松、怀旧、传统、亲近自然,了解生态的特点。例如信阳毛尖茶生产地、新郑好想你枣园可以吸引游客亲自采摘,体会干农家活的滋味;信阳水库可以让游客吃当地渔产品,体会风味餐饮;与此同时,还体验旧时期乡村生活和乡村闲住、散步与漫游、钓鱼、节庆风俗、打猎等。使游客在参与休闲的同时学习乡村知识,丰富体验经历,为游客提供朴实、舒适的氛围,满足游客的求知心理。

5 设计与当地及景区有关的旅游工艺品及宣传手册

农业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应具备极强的商业经营意识,要重视发展规划和宣传材料,设一些旅游商品展销点,用来展示当地自行设计生产的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并且要注册自己的商标,这样可以有效的宣传景区及产品,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所以应进一步开发河南省旅游合作的农业旅游特色项目,可以把区域内农业旅游示范区整合起来,形成有特色的旅游线路,有利于塑造品牌竞争力,提升区域内品牌形象,丰富旅游产品的体系,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参考文献】

区域农业发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粮食核心区;特色产业;农业功能

中图分类号:F1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4-0086-04

农业,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始终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河南是我国悠久而传统的农业大省,是全国土地耕种强度最高、农副产品供给能力最高的地区之一。河南省无论是粮食生产,还是肉蛋奶菜产量和特色农业发展,在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家已将河南列入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农产品主产区,支持粮食核心区建设,支持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同时,国家还会对河南省的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此,河南省要有高度的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粮食核心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搞好粮食核心区建设

河南是当今中国最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的主体范围,确定在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和豫北豫西山前平原的95个县(市、区),控制着全省耕地面积的83.5%、基本农田面积的85%,其中国家认定的粮食生产大县70个。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经过10多年的努力,粮食生产的支撑条件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稳定增长的核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示范区。规划到2020年,通过对现有高产田进一步巩固提高,使粮食亩产平均提高到2100斤水平,吨粮田面积由现在的近1000万亩扩大到2500万亩;对3200万亩中产田实施高标准开发,使其粮食亩产提高到1800斤以上;对1800万亩低产田实施综合改造,使其粮食亩产提高到1600斤以上。到2020年,在各种生产要素具备、没有不可抗御的自然灾害、农民种粮积极性充分调动的前提下,确保全省粮食净增260亿斤,总产量达到1300亿斤,调出原粮和粮食加工制成品550亿斤以上。其中,黄淮海平原区增产203亿斤;山前平原区增产19亿斤;南阳盆地增产38亿斤。这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任务,也是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消费和食品工业大省发展的实际需要。

进行粮食核心区建设,实现河南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300亿斤或新增300亿斤的目标,主要潜力在于中低产田改造。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多年来,受非农建设占用、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等影响,加上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等,耕地资源在逐年减少。在耕地资源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突出抓好中低产田改造,不仅是缓解人地矛盾、长期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根据投入产出理论和农业生产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高产田促进粮食大量增产是不现实的,而通过中低产田改造来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却是可行的。目前,河南中低产田所占比重高达60%左右,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中低产田亩产率很低、单产又很不稳定,这表明中低产田改造的潜力很大、粮食增产的潜力很大。从实践来看,每改造一亩中低产田,可平均增产150~200公斤的粮食生产能力。在高产稳产田增产潜力已得到比较充分发挥的背景下,中低产田改造责无旁贷地成为粮食稳定增产的主力。因此,必须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为抓手,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其一,健全稳定增加中低产田改造投入的长效机制。一要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投资的比重。针对粮食比较效益低的状况,按照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体制的要求,依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总体目标,大幅度增加粮食生产核心区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在中低产田改造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二要激励农民投资投劳的积极性。稳定农户的土地承包关系,进一步明晰农地使用权的产权界定,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行为,切实保护农民的耕地永久使用权和一切应有的务农权益;三要开投资渠道。中低产田改造完全依靠财政投资和农民投入并不现实,应积极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争取银行贷款和国际援助、鼓励工商资本投入等多种措施,增加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渠道。

其二,加快科技进步和水利建设,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一要强化粮食增产的科技支持政策。把“主攻单产、提质提效”作为粮食稳定增产的重点,不断增加粮食生产的科技投入,大力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科技创新,积极发展新型肥料、低毒高效农药、多功能农业机械及可降解农膜等;二要强化项目支撑。搞好规划,集中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推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加快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重要水源工程建设;三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持续增加耕地投入创造条件。

其三,将中低产田改造放在统筹农村发展大视野中。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一要与土地整理相结合。积极将适宜于建设基本农田的废弃地、废弃路、旧村等土地整理项目,纳入中低产田改造范畴,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二要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要把中低产田改造为高标准农田,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和着力点,综合运用基建、生物和科技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和组织化,实现统一机耕、统一播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和统一机收;三要与村镇规划相结合。积极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把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选择在面积集中连片的区域,选择在远离工业集聚区、干线公路和村镇建设规划等需要占用耕地的地方,将其打造成“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稳产高产农田。

其四,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工程监督管理。一要开发保护并重。提高农业生态承载能力,稳妥推进中低产田改造,不过度开发。积极进行生态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减少风沙、酸雨、干热风等不利影响,减轻水土流失和耕地沙化,提高土壤的蓄墒能力;二要防治并重。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以改善流域生态质量为重点,进行农业环境综合整治。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基本建设的投入,加强灾害性天气和地质的监测预警,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水旱灾害损失和污染危害;三要建管并重。强化农田水利建设质量的监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的管理。对项目区内的井渠、管网、树木及浇灌设施,通过明晰产权、市场化运作等使之受益并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养护,确保

农业投资工程效益的持续发挥。

其五,创新体制机制,确保支农资金安全和高效。在规划环节,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为统领,根据区域主导功能定位,科学制定区域中低产田改造规划,统一组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在保障环节,完善粮食核心区政绩评价机制。实行产粮大县地位动态淘汰。加强粮食增产激励,实施“稳定基数、奖励增量”的政策。创新投资机制,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农民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中低产田改造。创新农田设施产权管理机制,提高农民对农业设施管护的积极性。在协调环节,协调好有关部门和利益主体的经济关系,建立专业中低产田改造机构,高效率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加大监督检查和奖优罚劣力度,确保支农资金安全运行和高效使用。

二、加快特色农业发展

农业的发展,有特色才有优势,有特色才有市场,有特色才有竞争力。河南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丰富多样,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农产品特色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河南属于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的过渡区域,南北气候交替,光热水土资源丰富,使得河南宜农生物物种资源极为丰富。而且,河南人民在漫长的农业发展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独特的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文化,厚重的农业历史文化也是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宝贵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不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积极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注重发挥农业的区域优势,使特色农业不断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已初步形成,这为河南新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初步形成了豫北、豫西北地区土壤质地偏粘、肥力水平较高、小麦生育期特别是抽穗后降雨量偏少、光照相对充足的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区;豫南淮河沿岸中低产沙土地和稻茬土区的弱筋小麦种植区;豫中、豫东和豫西南以中筋小麦为主、兼种强筋小麦的种植区。

二是形成了不同的玉米优势产区。饲用玉米优势区分布在从东北到西南的黄淮海平原及南阳盆地。青贮玉米作为养牛、养羊的青饲料,重点布局在养牛、养羊集中的地区。工业加工玉米优势区,包括高淀粉、高油玉米等,重点布局在淀粉、味精、酒精等加工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市。食品加工玉米优势区,主要集中在城市近郊和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周围。

三是基本形成了豫东、南阳盆地和豫北三大棉区,种植面积分别占全省总种植面积的68%、19%和11%。

四是形成了西部黄土高原和东部黄河故道两个苹果优势产区。两大苹果产区的果园面积合计达92.69千公顷,占全省苹果果园面积164.45千公顷的56.4%。

五是肉牛和肉羊带已经大致形成。商丘、南阳、周口、驻马店、平顶山、许昌、洛阳、三门峡8市所属的32个县为河南省牛肉主要生产基地:郑州、开封、商丘、周口、南阳、驻马店、许昌、安阳、鹤壁、新乡、焦作、三门峡、济源等14个地市所属的34个县(市)为河南省肉羊的优势产区。

同时,河南形成了一批标准化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养殖基地。目前,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区)四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581个,涉及粮食、油料、蔬菜、水果、畜禽、水产、花卉、食用菌、中药材、林产品等。重点发展了新郑大枣、灵宝苹果、信阳毛尖、西峡猕猴桃、山茱萸、中牟大蒜、泌阳蘑菇、鹤壁肉鸡、龙云蔬菜、原阳大米、新乡强筋小麦、漯河生猪、焦作四大怀药、平舆白芝麻、鄢陵花卉等突出地方特色的农产品项目。

河南还初步形成了一批知名的特色农业品牌,这些品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企业品牌方面,如,漯河龙云集团通过对无公害农业生产的严格标准化管理,打响了“龙云无公害蔬菜”的品牌;信阳市依靠“信阳毛尖”的知名原产地品牌优势,催生出“文新”、“五云”、“新霖”等知名企业品牌;卢氏“山特牌”绿壳蛋等知名产品。在原产地品牌方面如,河南的一些著名传统特色农产品如洛阳牡丹、新乡金银花等,已取得了原产地标记;方城县的“方娇”牌小辣椒在国家商标局注册,其品质超过国家一级标准;固始的“固始鸡”、“固始鸡蛋”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原产地标记认证。

虽然河南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还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如农民的教育水平偏低,农户生产规模小、布局分散,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等。由于这些制约因素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河南在特色农业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特色农产品开发的产业链条短而单一;名牌产品少,对原产地品牌开发和保护力度不够;特色农产品的经营管理粗放,基层政府的服务功能有待完善;地区农业的主导行业和主导特色产品不够明确,特色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有待调整等。

当前,河南正处在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时期,必须加快步伐发展,努力实现特色农业发展的大跨越,这对于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河南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可表述为:以服务农户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提高农业的分工、市场化和产业集群化为主要手段,进一步调整农业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积极促进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开发进程,在纵向、横向上延长和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形成一批驰名中外的特色农产品原产地品牌和企业品牌,不断增强河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河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为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统一要求与分类实施相结合。由于各地在区位环境、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要在“新、特、优”上下工夫,增强特色农业发展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区位特点,明确产业定位、布局定位和功能定位,结合主体功能区划,制定实施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工作安排上,各地要各有侧重,从自己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人手,实施重点突破,务求实效。要长短兼顾、远近结合,既要打攻坚战,着力解决当前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又要打持久战,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根本性转变创造条件。

第二,保护和整合特色农业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必须增加对特色农业资源保护的财政资金投入,严格保护特色农业集中地区的生态环境;加强对传统种养殖物种、传统生产工艺等潜在特色农业资源的抢救和开发,建立各级特色农业资源基因库;完善特色农业资源保护立法,并严格执法;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等工作,并实行依法保护;依托并整合特色农业资源,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开展特色农业发展区域规划,加强政策引导,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农业功能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通过农业功能的拓展,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业的综合效益。

第三,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特色农业,必须加强对特色农产品开发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倾斜,合理配

置资源,提高特色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要努力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增加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资金,加快大中型灌区改造,加大节水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喷灌”、“滴灌”,推农业机械化、抗灾防灾。坚持山、水、林、川、路综合治理,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抓好造林绿化工程,为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构筑生态屏障。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提高污染物处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创新和推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区域农业生产循环化和无害化。完善农产品市场销售网络,加强乡镇集贸市场、城区农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加强农村通讯网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第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特色农业,必须大力扶持农产品龙头企业成长,提高特色农业附加值;集中扶持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导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强配套服务;加快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提高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意识,积极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增强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信贷支持,增加信贷投入规模,完善特色农产品保险制度,构建特色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撑体系;扶持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将企业品牌和原产地品牌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快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品牌化转变。

第五,健全特色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必须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益的生产方式。因此,要加大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能力建设,鼓励并引导企业、非营利组织和个人对农业科研活动进行投资,建立对农业科研投入的长效机制;制订农业人才规划,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保障农业科研人才队伍的稳定;加大特色农业科技研发,尤其要加强对特色农业小品种、小产量农产品的生产、收获机械的研发和生产,实现特色农业生产资料的产业化和特色农业生产技术的标准化;加强绿色农业技术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生态质量;健全特色农业技术推体系,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工作。

第六,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特色农业,必须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通过乡镇体制改革和基层民主制度完善,把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导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按照“自主经营,自愿结合、市场调节、相互扶持、利益均沾”的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制度、保护价制度、合同制度等基本制度,并引导企业与农户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利益分配机制;大力扶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依靠统一经营体制的创新与发展,改善家庭经营方式,鼓励特色农业从业农民在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更高层次的联合,开展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加强调控、引导、服务,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营造鼓励支持发展特色农业的社会环境。

三、积极拓展农业功能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特征越来越凸显,从衣食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收等传统功能,正向更阔的生态调节、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等领域扩展。这些功能的发挥,有利于经济社会进步、农耕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注重强化农业的传统经济功能,而且要积极拓展农业的社会功能、保障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等其他功能,这对于优化农业区域分工、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境内分布四大山脉、四大水系,即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和淮河流域、黄河流域、海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鉴于境内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和实际条件,河南省在农业功能区上可分为以下四大区域:

(一)黄淮平原和南阳盆地农产品供给功能主导区

该区域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业现有发展水平较高,农业发展潜力较大,农产品供给功能突出,是国家农产品的重要产区,农产品供给功能是该区域农业的主导功能。该区域的发展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加大农业基础建设投入,进一步提升产品商品率和外向度。应采取的措施包括:调整和升级农业结构,充分发挥农业区域资源优势,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撑等综合性手段,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特色农产品经济区和专业化基地建设;运用政府信用担保、财政贴息等扶持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推进农产品产业化;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化、标准化,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和名牌产品认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整治,提高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二)黄海平原农业就业和农产品供给功能主导区

该区域从农业资源角度看,与农产品供给功能主导区很相近,农业资源丰富、禀赋较高,也是农产品的重要产区,虽然农业现有发展水平一般,但农业发展潜力较大,农业的就业与生活保障功能突出。因此,就业和农产品供给功能构成该区域农业的主导功能。该区域的发展思路是,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着眼于农产品品种和结构的调整创新,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形成具有明显特色和区域优势的主要产品和产业区。应采取的措施包括: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利用自然资源多样性,进行农业的深度和度开发,不断培育农业新的增长点;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战略,以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持进行农业劳动力技能培训,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三)山地丘陵农业生态调节功能主导区

在山地丘陵地区,农业生态调节功能是区域农业的主导功能。保护发展的思路是,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有选择开发,使农业逐步成为该区域主要的生态屏障。应采取的措施包括:以公共财政资金为主,结合林业生态省的建设,在天然林保护地区、生态功能区、退耕还林地区、水源保护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等地区,建立一批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为中心的重点工程;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和监测系统;落实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生产废物资源化利用和灾害化处理;扩大用于生态移民和扶贫的财政资金的规模,增加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当地农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当地群众收入有所增长和生活平稳提高。

(四)城镇周边农业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主导区

该区域基于结构调整和农业比较收益原则,农业的发展主要承担着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随着这一功能的不断提升,要高度关注其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因此目前该区域要注意有序发展,防止各类主要发挥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的景观、园区过度和无序扩张,并强化农业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的整合。应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大财政资金支持,支持农村交通、通讯、生态环境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具有独特的地域、民族农业文化特征的农业非物质文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等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文化和休闲农业的开发;增强区域性公共服务能力,建立以科技、信息为主体的观光农业服务体系;严禁破坏耕地、森林、自然景观、古代灌溉工程设施等具有农业景观特色的农业物质文化遗产;推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基金项目:“我国中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机理和协调发展研究”(09BJL012)的阶段性成果。

区域农业发展范文第13篇

休闲农业庄园(或现代农业园区)。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和农业功能的挖掘和拓展,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和新型的消费业态,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休闲农庄以乡村自然生态景观和农业规模生产等人文景观为大背景,以农事活动及农家生活为依托,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加工、经营,为人们提供观光、教育体验、养生休闲服务,并承载传承文化功能,是新型的休闲农业企业。随着全民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农庄将会需求和吸纳越来越多的包括本科毕业生在内的高素质从业者,尤其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本科生。截至2011年12月,全国休闲农庄已超过150万家,年接待近5亿人次。与此同时,湖南省具备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达到3811家,年接待游客7184万人(次),建立种养基地81.5万亩,直接吸纳农民就业24.2万人。仅长沙市就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1000多家。虽然休闲农业产业已达到相当规模,但在提质、增效方面还存在很大空间,尤其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品质亟待提高。最近几年涌现出的类型多样的现代农业园区,如农村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化园区、生态农业园、生态餐厅园区等,其发展也存在同质发展、品牌不强、从业人员素质欠佳等相似现象。虽然国内部分农林水高校也开设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但其人才培养方向以农业科技推广为主,少有涉及到现代农业园区人才培养,湖南省高校中也仅有我校开设了此专业。这些都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本科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涉农企业或农村协作服务组织。在当前社会体制下,服务“三农”的机构除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外,涉农企业是主体,一是为农产品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和服务的农资企业,二是农产品生产企业,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四是农产品流通企业,具体是指那些从事农作物、畜禽等农产品生产、新品种选育、产品采集、加工、销售、研发、服务等活动,或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生产、销售、研发、服务活动等行业企业。截至2010年12月,湖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3120家。与此同时,农村土地“银行”、农民合作社(如棉花合作社、柑橘合作社、蔬菜合作社)等农村协作服务组织机构不断增多,截至2010年12月,全省农民合作社共有6777个,所带动的农户约262万户。多年来,我校与湖南省多家涉农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仅2009年株洲攸县就有30家涉农企业与我校进行了产学研对接。湖南省数百家涉农企业和农村协作机构,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发展思路狭窄、政策法规不尽熟悉、行业人才短缺等困境,这为广大农科类毕业生提供了良好机遇。

县、乡、村等基层组织。尽管湖南省乃至全国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已多年,但相当多的县、乡、村、组大学生到位情况不尽理想,且大部分均集中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或点上,且这些大学生流动较快,长期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数目不多,基层党政组织还是缺乏既懂农业生产关键技术、了解农村区域规划,又熟悉农村政策法规、善于农村社会管理的专门基础人才。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倡导学生树立报国之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祖国最艰苦的角落去,到最能展现才华、回报社会的地方去,所以,该专业毕业生深入县、乡、村、组等基层组织工作,既是社会所需,更是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展现人生价值的必然途径。

农技推广部门。我国农技推广目前仍以政府为主导,但在以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为特征的条件下形成的政府农业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推广内容、推广方式方法,特别是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投资渠道等方面,曾一度呈现“线断、网破、人散”,低效益、低效率等诸多不适应,亟待发展公益性、高效性的农技推广体系。在这种形势下,在学校受过专门教育和实训、工作热情高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将更好地转变农民观念,传授农民技术,提高农民文化水平,较好地实现由单纯技术指导服务向技术信息、教育培训、决策咨询等综合服务的转变,由单纯技术指导服务向“种养加”、“产供销”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指导服务的转变,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全程服务的转变,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更快地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更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

本文作者:曹晖朱华武邓艳杨云傅志强张海清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区域农业发展范文第14篇

1.1区位优势

乐东县交通方便,海南西线高速公路和西环铁路贯穿西北,海榆中线公路穿越东南,是运销农副产品的胜地。全县土地面积2765.5km2,海岸线长达62.65km,总人口51.61万人,有黎、苗、汉等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65%,其中农业人口37.39万人,非农业人口14.22万人,劳动力20万人[1]。全县辖11个镇,县境内有7个国营农场,1个省属国营尖峰岭林业公司,1个国营莺歌海盐场等单位。尖峰岭为国家原始森林公园,现有保护最好、国内面积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

1.2资源优势

乐东县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000~1800mm,常年气温23~26℃,年日照时数达2100~2600h,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全县可利用开发的土地28.78万hm2,其中宜农地6.36万hm2,宜胶地5.81万hm2,宜热作地3.14万hm2,宜林地11.96万hm2,宜牧地0.90万hm2,可利用滩涂0.43万hm2,淡养水面0.21万hm2。全县耕地总资源5.35万hm2,常年耕地面积3.09万hm2,其中水旱田1.73万hm2,旱地1.36万hm2。丰富的农业资源,是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2]。

1.3基础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乐东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积极组织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大力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经济。2010年该县被批准为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年农业生产总值达36亿元,地方财政预算收入3.66亿元,加快了该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促使全县人民生产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2措施

2.1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2.1.1调整粮食生产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根据往年粮食单产和品质偏差的状况,把发展重点转移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质高效上来,减少常规品种种植面积,扩大杂优稻和其他优质高产品种的生产面积。抓好南繁制种工作,不仅可为县内外生产供应大批优良种子,而且大幅提高乐东县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全年建立南繁制种基地面积3333.33hm2,其中水稻制种面积2866.67hm2,玉米制种面积466.67hm2,生产高产优质稻种子1.3万t、玉米高产优质种子4200t。全县年种植优质稻1.33万hm2,总产量10万t,产值6.2亿元;种植优质玉米0.33万hm2,总产量3万t,产值1.3亿元。推进粮食生产向高效、优质和优价方向转移。

2.1.2调整瓜果菜生产结构,推出乐东县农业品牌。根据乐东县实际情况和市场要求,着重打好名特优、季节差、无公害3个品牌。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准确把握各品种最佳上市时间,发展名特优品种,如豆类的四季豆、夏宝豆;菜用津春4号黄瓜、琼1号苦瓜;鲜食无籽西瓜、小型西瓜、台湾蜜瓜状元、蜜世界、新疆哈密瓜金皇后、西域3号等大批优良品种。树立无公害意识,禁止在生产区域乱扔垃圾、生活废弃物等污染源。产地选择在远离城镇、工厂和乡村的区域,避免工业“三废”污染,禁止生产上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和大量化肥,执行国家农业行业标准,抓好九所镇熟田洋、利国镇荷秦洋和佛罗镇腰果场等3个无公害瓜果菜面积共5666.67hm2的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优化产地环境质量,扩大无公害生产面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乐东县山区各镇是瓜果菜生产新区域,其产品病虫害少、高产优质,生产布局上必将逐步向其倾斜,逐年扩大其瓜果菜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无公害瓜果菜生产。此外,着重推出具有乐东县特色的农业品牌,如大棚哈密瓜、无籽西瓜和豇豆等。全县年种植瓜菜2万hm2,总产量52.5万t,产值15.8亿元。

2.1.3调整渔业生产结构,发展蓝色农业经济。大力发展深海捕捞和近海养殖。进行广泛宣传,发动民间集资造船,加快渔船网具更新改造,新造大吨位渔船,优化作业结构,做到一船兼多业[3]。主要经济鱼类:海水鱼有红鱼、石斑鱼、真鲷、黄鲷、海鲶、海鳗、西刀、黄泽、鲱鲤等逾30种;淡水鱼有鲤鱼、草鱼、鲢鱼、罗非鱼、越南鱼、福寿鱼、塘虱、黄鳝等;甲壳类有斑节虾(角虾)、对虾、白虾、九虾、青蟹等,贝类有牡蛎、文蛤等,头足类有鱿鱼、墨鱼、章鱼等。此外,还有海马、海参、海螺、海龟等名贵海洋药物品种。自6月开始,每年实行2~3个月的伏季休渔,以增加鱼虾繁殖量,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高位池养虾,抓好低位池的更新改造。科学规划,选择优良品种如福寿鱼、鲢鱼、罗非鱼、越南鱼、唐虱、黄鳝、鲤鱼、鳗鱼、草鱼等,搞好淡水养殖,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渔农经济收入,振兴蓝色农业经济。

2.1.4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千家镇、抱由镇、大安镇等乡镇的养牛养羊业和全县家庭圈养猪兔等业的发展,发动农民群众,大力发展鸡、鹅、鸭、猫、鸽子等养殖业,增加畜禽出栏量。乐东县的畜牧业种类:兽类有水牛、黄牛、猪、羊、狗、猫、家兔等;禽类有鸡、鹅、鸭、鸽等;虫类有蜜蜂等,还有多种野生动物和水生动物共128种。

2.1.5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壮大集体经济。创办高效种养项目及农副产品运销、包装、保鲜、加工等,建立香蕉、芒果、椰子、竹笋、槟榔等农产品加工厂,建设瓜果菜冷冻贮藏库、橡胶初加工厂和植物榨油厂、竹箩筐纺编织厂等乡镇企业,招商引资,采取洋土结合的方法,实行内引外联的合资、独资等形式,发展乡镇企业,壮大集体经济。

2.2大力生产热带优质名果,提高农业产值

积极组织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优质名果生产,组织举办热带水果生产技术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赠送科技图书,进行技术咨询和实地操作示范,培养热带优质名果生产能手,大力推广香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芒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热带优质名果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地选种、精耕细作、施足基肥、合理密植、铺设喷带灌溉设施、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加强肥水管理、中耕除草培土、综合防治病虫害、果实套袋和科学采收等一系列综合丰产技术。加强治安管理和产前、产中、产后工作,做好产品畅销服务,提高产值。全年种植香蕉8000hm2,总产量30t,产值9亿元;种植芒果4000hm2,总产量4.5万t,产值2亿元。

2.3建设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乐东县农村沼气建设总体实施方案》的要求,推广“猪—沼—果”生态能源高效示范技术,每年举办6期农村沼气生产技术培训班,培训达3000人次。年建造沼气池2000口,配套建造户厕和猪圈各2000个,养猪6000头,种果666.67hm2,充分利用农村能源造福乐东县广大农民群众,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为循环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全县年种植面积达1.07万hm2的热作橡胶生产采取提高割胶技术、压青、合理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使橡胶生势强壮,产量和产值相应提高,为中国的现代化国防事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保持物种多样化,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作[4-5]。封山育林,营造生态林和经济林,保证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建成有效灌溉面积2.65万hm2,实行农业综合开发,形成田、林、鸟、路的生态农业新局面,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4加强设施农业建设,提高生产效益

设施农业生产效益显著,因此必须加强设施农业建设。一是推广设施无公害瓜菜节本增效微喷、滴灌与作物喷带灌溉施肥等节水肥技术,保持水土,提高生产效益。二是发展大棚种植瓜菜特别是哈密瓜产业,年种植2333.33hm2,总产量12.3万t,产值4.92亿元。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产值。三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全县建成蓄水工程109宗,其中大型1宗,中型7宗,小型78宗,山塘23宗,总库容4.88亿m3。通过争取上级拨款、集资,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搞好大中型水库和江河湖泊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存在的问题

乐东县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产品包装不规范和培育品牌不尽人意,尚未能更好地适应买方市场。二是产销衔接体系有待完善。三是农业投入资金缺乏,靠资金拉动农业增长的力度不大。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抵御旱涝等灾害的能力尚弱。五是科技成果转化程度尚处于低水平,生产结构还需要合理调整[6]。六是渔船深海作业乏力,海洋经济尚未得到合理开发。七是山区贫困面大,扶贫任务繁重,沿海地区相对发达,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针对上述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4发展规划

4.1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依法治农目前,在建立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的基础上,再建立乡镇农业行政执法站,加强县、乡两级农业乡镇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为三农服务。依法保护耕地、水利设施和森林资源;依法管理水资源、海洋资源。加强种子、种苗、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

4.2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广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4.2.1举办农业技术大培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充分调动全县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每年举办农技培训班80期,培训镇农、村干部和农民超过12000人次。编印发《早、晚造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10000份、《香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10000份、《今冬明春瓜果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5000份和《各种农作物配方施肥技术》15000份,并全部发放到各镇。采取技术讲座、赠送科技图书、专家咨询、释疑与解决难题和现场技术操作示范等学教结合的教育培训形式,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科技培训。组织编印发《乐东农技推广》这一农业科技刊物,面向基层、面向农业生产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群众,普及农业科技在乐东县的推广应用。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品采收、包装、保鲜等,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送到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手中,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4.2.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县、乡(镇)、村3级农技推广机构,即县设有1个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各个镇设有1个农业服务中心,每个村设有1个农技推广服务小组,形成县、乡(镇)、村3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大批农业科技骨干,健全科技体系,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通过转变职能,发挥技术优势,实行技术承包,创办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用科技武装农民群众头脑而发展生产,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4.2.3抓好早、晚造粮食生产工作。抓好全县全年2.67万hm2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管理工作,大力推广使用化学除草、配方施肥、旱育稀植、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新技术。正确引导农民群众特别是山区农民群众利用坡园地、空闲地种植番薯、玉米、豆类等粮食作物,扩大粮食生产面积,抓好农田整治,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田排灌条件,夺取粮食大丰收。

4.2.4加强香蕉生产管理。认真抓好全县8000hm2香蕉生产管理,提高香蕉产量品质。推广香蕉喷带灌溉、施肥、抹花、断蕾、疏果、套袋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新技术,推广田头保鲜和改进采收与包装技术,提高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使香蕉产品不仅远销北方等大中城市,而且能打入中国港澳市场及日本、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增创外汇,提高生产效益。

4.2.5加快发展反季节无公害瓜菜生产。根据乐东县的实际和市场需求,做好冬春瓜菜生产准备,生产面积扩大至1.33万hm2。一是抓好种植期调整。争取最佳上市时间,避免与广东、广西等省区的瓜菜上市时间相同,争取市场份额。二是调整品种结构。扩大优质品种如赣豆、四季豆、夏宝豆、无籽西瓜、小型西瓜、菜用瓜(琼1号苦瓜、津春4号青瓜)、椒类(湘5、湘9)、茄类(长紫茄)等种植面积。三是抓好无公害瓜菜生产。抓好巩固佛罗镇腰果场、九所镇熟田洋和利国镇荷秦田洋等共5666.67hm2无公害瓜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扩大无公害瓜果菜生产规模。禁止在生产区域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大量化肥,禁止向生产区域倾倒垃圾和生活废弃物,避免工业三废等污染源,创造乐东县无公害瓜菜品牌,发挥乐东县反季节无公害瓜菜的最大效益。

4.2.6大力推广果树优良品种。积极引导农民群众特别是山区的农民群众调整优化果树品种结构,扩大推广巴西蕉组培面积5333.33hm2、台农芒面积3333.33hm2、杞子笑荔枝面积800hm2、储良龙眼面积533.33hm2等,扩大优良品种覆盖面,提高果树产量和品质,提高生产效益。

4.2.7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金钱树、兰花和槟榔市场前景广阔,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好门路。乐东县光、热资源丰富,是发展热带金钱树、兰花和槟榔的胜地,兰花喜阴凉,应将培育兰花和种植槟榔相结合,在大龄槟榔树下培育兰花是科学之举。因此,应积极组织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热带金钱树、兰花和槟榔等经济作物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2.8抓好畜牧业生产。按照围绕市场、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总体思想,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抓好山区养牛、养羊和沿海地区的养猪工作。引进优良种源,改善本地传统品种,抓好畜禽无公害生产。预防控制禽流感等病害,生产优质产品,保障人们健康安全,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

4.2.9积极发展渔业产业,搞活蓝色农业经济。全面推广养殖技术和优良品种,研究解决高位池养虾中出现的抗生素超标问题,养殖龙虾、对虾、白虾和草虾等,使高位池生产的虾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改造更新渔船网具和低位养虾池,增强深海捕捞和近海养殖能力。继续实行伏季休渔制度和“海养海捕,淡养淡捕”的原则,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4.3拓宽流通渠道,搞好流通服务

县农业等有关部门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走出去,请进来。组织有关人员到北方等地考察外地市场,寻找订单,请外地客商到乐东县来,选优订购农产品。二是广开流通渠道。扶持瓜菜协会、香蕉协会、芒果协会等民间组织与流通,引导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进入流通领域,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乐东县农副产品畅销。三是积极参与冬交会、全国农业博览会等农产品展销活动。了解市场信息,宣传乐东县农产品。四是充分发挥利国镇农贸市场、大地公司批发调拨市场和佛罗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重要作用,新建抱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乐东县农民销售大批量的优质农副产品提供良好的集散地。生产的产品不仅满足岛内需求,而且远销北方等大中城市,乃至中国港澳市场及日本、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增创外汇,全面提高乐东县县域特色农业经济效益。

区域农业发展范文第15篇

农业旅游,是指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景观、生态资源,农业生产经营和活动以及农村文化等,经过规划设计,使其发挥农业与农村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增加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它既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形式,又是旅游业中的一个新型品种,是旅游业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生活条件下的一种延伸,是当今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心态的自然流露。

二、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从国内外发展农业旅游的情况来看,各国发展农业旅游的内容与经营的范围,大体开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观光型农业旅游模式。观光型农业旅游模式主要是采用开发农业生产过程产品。如在城市或者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通过让旅游进入园区进行摘果、拔莱、赏花、采茶等方式让其能够从自身的劳动中感受到田园的乐趣。由于城市居民长期在城市当中,很容易造成他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开辟此类旅游模式就能够让旅游亲自参与到田园劳动当中,而且能够在劳动过程中享受到相应的乐趣,让都市人能够放松出心情。

(二)都市科技型农业旅游模式。该种方式主要以农业高科技作为主要发展特征,通过在城内小区、郊区附近建立起小型的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基地,不但能够向城市提品和蔬菜,而且通过组织人员参观,直接获取观光收入,这不但让生产基地能够保障生产、增加了收入,而且通过高科技的普及与发展,让更多的参观者了解当前科技进步的程度。一些城市的科技农业旅游景区甚至已经能够实现计算机控制泥土养分、喷水灌溉、对动物进行喂食等全自动一体化。

(三)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模式。此种模式主要是通过农业资源的充分组合与利用,通过景区的特殊点让更多的人群进入农业区体验。主要的方式是: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一般此种景区较大,让城市人群在周末或者假日时期,带上家人组织郊外的旅行。这类的农业旅游方式一般鼓励人们在农业旅游中进行住宿。在住宿过程中招揽旅客进行农业旅游景区进行分享水果、蔬菜,甚至亲手钓出的鱼等。旅客通过呼吸新鲜空气,聆听鸟儿的歌唱,直到太阳西斜,人们还可以在农舍小住一夜,品尝农庄主人准备的别有格调的晚餐,享受到一个别致的假期。

三、基于未来农林大世界苏州农业旅游模式的分析

(一)苏南地区农业旅游发展现状。近年来,苏南地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形势,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并重,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努力丰富农业内涵,拓展农业发展功能,以保护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积极发展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基本特征,集生产、生活、生态和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次产业为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其中苏州市已有48个各类生态观光农业场所,2005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次,实现直接旅游收入超过1.5亿元,并带动相关产业3亿多元。苏南地区各市县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业旅游地带。在新华报业网站上刊登的江苏省观光农业一览表中,列出了苏州、无锡、常州的109个观光农业布局点,其数量和效益都处于全省领先地位。苏南地区的休闲观光农业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创收和农业增值。

(二)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概述。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有限公司是新加坡维信集团在中国领衔投资的重要的农业项目,于1995年开发建设,投资1亿元人民币,规划面积3,000亩,是一个集农业会展与培训、农技贸易与投资、农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农园。以“生态旅游、趣味互动”为主题的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休闲观光业务,充分利用太湖自然山水和自身优势,在“农家体验、太湖风情、新加坡文化”三个主题方面充分挖掘,树立了自己在江浙沪旅游圈的独特风格。

四、农林大世界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

农业旅游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即今后农业发展方向也将随着其发展。通过了解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的,不但能够充分结合当前农业资源,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带动农民自身的发展与更新,进而推出更多有优势的农业旅游,其将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从农林大世界的现状中,我们依然看到有着许多问题需给予解决。

(一)农业旅游缺乏合理的布局。由于苏南地区发展农业旅游是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不少农业地区对于农业旅游并未认可,在整个农业区域投资经营者对于整个旅游市场、发展规划能力有限,导致农业区内缺乏总体农业布局规则,各个休闲区域单调、重复、雷同。导致不少游客到了一次就不想继续下去。从未来农林大世界的发展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在整个旅游景点除了农业的产品之后,很少有适合现代城市人群的发展活动,例如:游客抓鱼、亲手种植等多种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到农民的艰辛与乐趣。而且未来农林大世界更多是单纯与门票收入来维持发展,造成了经营范围单一,而且缺乏更多有深度、有含义的经营项目的开发,在整个农林的发展上,就导致了其存在必要的发展局限性。

(二)缺乏宏观管理方式。由于农业旅游在我国依然未能够得到人们认可。各个地方政府、各个景点区都未能制定出相应的推广方式,造成农业旅游并未能够形成规模。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上看,广告效益是发展产品的最好手段,但广告推广总是运用到大量的资金。而农业旅游在我国是逐步发展起来,各个地方政府、景点未能够从宏观角度上推农业旅游进行更多的投入,而仅仅依据当前景点发展的规划,缓慢的投入,导致景点的发展过于缓慢,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农业旅游缺乏乡土文化内涵。城市旅游者大都是在城市内居住,他们对于农业有着很大的兴趣,他们到未来农林大世界来更多的是希望是能够放松心情、陶冶情操。而当前旅游者更多的目的在于观光、采摘、垂钓等初级层次的活动,参与的兴趣都不强。这两者可以看出当前农业区域缺乏让旅游者抒发更多心情的区域,从农林大世界中就可以看到,让农业旅游者放松心情的项目可谓少之又少,而且随着旅游者的到来,环境污染变得严重,各个景点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旅游者看到环境差的区域大都不愿意再进行。未来农林大世界缺乏更高价值的品牌竞争意识和长远竞争理念。

五、农林大世界农业旅游模式优化的思路

(一)提升农业旅游发展认识。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如何将两者的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充分将农业资源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提高农业发展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将城市劳动力分流部分到农业旅游当中,开辟一条富有竞争能力的农业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