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区域地理教学设计范文

区域地理教学设计范文

区域地理教学设计

区域地理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姓名

学校

学科

联系电话

年级

七年级

教材版本及章节

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下册 第八章第一节

学习区域/课题

日本

课型

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题为《日本》,是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不同类型的国家第一节的内容,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认识日本的位置范围、气候、地形、工业类型及分布等。针对这些内容,使用问题导学目标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培养读图分析能力、一步步完善地理知识架构。

3.学习目标确定

1.运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特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4.学习重点和难点

1.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2.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3.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5.学习评价设计

读“日本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或数字代表的地理名称:

国家:A_____,B_____,C_____,D_____;

海洋:E______,F______,G______;

海峡:H______;岛屿: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群岛:e______;山峰:f______;首都:g______。

(2)日本海岸线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3)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地处___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课教师展示图片引入学习内容:由图中的“樱花”、“富士山”明确今天学习的国家——日本“前两章,我们从大洲和地区的角度,了解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将从更小的区域——国家,这个角度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欣赏下面的图片,判断本课学习内容: 通过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日本活动一:运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1.展示“日本在世界中的位置”图,请学生指出日本,说出其海陆位置:2.展示亚洲部分国家分布图,引导学生说出日本的相对位置。3.展示教材中的“日本地形图”,引导学生说出日本纬度范围和国土组成。4.引导学生读教材8-1-1日本本土“樱花前线”示意图,分析日本樱花开放时间差异大的原因。二.巩固达标:展示下图,并出示问题请学生完成三.拓展提升:日本领土由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和九州岛四大岛屿和附近的诸多小岛组成,属于岛国。海岸线漫长曲折,多优良港口,为日本提供哪些有利条件?教师展示下图并强调: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四大著名渔场之一。1.读“日本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在图中指出日本,说出其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北部。2.据图说出日本隔海相望的国家,指出日本的首都,明确日本的相对位置。日本与俄罗斯、中国、朝鲜和韩国隔海相望,首都为东京。3.指图说出日本所跨纬度范围和领土组成。纬度范围——从24°N到46°N,位于北温带。领土组成——日本领土由最北的北海道岛、最大的本州岛、最小的四国岛和最南的九州岛四大岛屿和附近的诸多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8万平方千米。4. 读教材日本本土“樱花前线”示意图,分析日本樱花开放时间差异大的原因:日本南北狭长,由于纬度差异大,南北气温差异大,导致南北气候差异。樱花开放的时间由南向北推迟。二.巩固达标:学生读左图,完成下列问题:1.(位置)下列字母代表的国家或海域分别是:ABCDEF2.(领土组成)下列序号代表的岛屿名称分别是:① ②③ ④三.拓展提升:根据教师的提问(见左侧)进行讨论交流:有利于海洋运输业的发展、有利于进出口贸易、有利于造船业的发展、有利于海洋捕捞······学生欣赏日本海洋捕捞图片认识纬度位置和领土组成以及所处的温度带,为后面学习气候特点做好铺垫,当堂了解学生学习和掌握情况,对不达标的学生单独指导,因材施教,合作探究环节培养学生自学探究及合作学习能力 活动二: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特点1.展示日本地形图,请学生指图说出日本地形的特点,并在图上圈出关东平原和富士山。2.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分析:①日本人口1.27亿,国土面积37.8万平方千米,人多地狭,应如何发展农业生产?②日本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75%,那如何利用山地、丘陵呢?3.展示图片(见右图),补充资料:日本有20多种有关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法律,鼓励和嘉奖植树造林。日本人“爱树成癖”,不论何处,很难看到攀折花木的坏现象。日本房屋还没建起,四周已种上了花草树木,绿化已深入人心。这方面我们应好好向日本学习。过渡:从图片我们可看出日本绿树成荫,河流清澈,环境宜人。那么,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气候。4.展示亚洲季风气候示意图,请学生读图指出日本的气候类型: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日本的季风气候与同纬度的我国大陆地区的季风气候相比,有什么不同?(从大陆轮廓、受海洋影响大小等角度进行引导)指出:日本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冬季较温暖,夏季较凉爽,其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二.巩固达标:1.据图分析日本地形特点,并标出主要地理事物关东平原和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75%,平原狭小且多分布在沿海地区。最大平原为关东平原,最高山为富士山。2.仔细思考,尝试回答:农业生产使用小型机械,精耕细作。发展林业,森林覆盖率达66%,居世界前列,森林资源丰富。3.欣赏日本森林资源图片:4.学生读图,说出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回答。二.巩固达标:1、学生判断左图中,反应日本农业生产形式的是哪个?( )2、下列资源日本缺少的是( )A 渔业资源 B 森林资源C 矿产资源 3、日本东京与同纬度的济南相比,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的主要原因是( )A 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C地形因素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动手意识、环保意识,检查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能力活动三: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日本多火山和地震原因。2从地震带分布看,我国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1日本地震有什么不同?3.展示日本火山、地震分布图,引导学生认识地震带来的危害。二.拓展提升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①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但在火山非活动期间,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结合东南亚的学习,思考分析。②为了应对地震带来的危害,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养成哪些好习惯?三.巩固达标:指导学生快速完成《地理填充图册》24页两题。1.读图分析、回答:由于日本地处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比较活跃,因此多火山、地震。2.学生读图找出我国西南地区的大致位置,明确所属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3.联系实际认识地震带来的危害。二.拓展提升地热开发、旅游开发、火山灰做肥料、火山爆发形成矿床。学生结合生活说说自己的看法:了解地震知识、每天课间操做好撤离演练······三.巩固达标:快速完成《地理填充图册》24页两题。通过了解日本的防震措施,引导学生普及抗震知识

7.板书设计

区域地理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姓名

学校

学科

联系电话

年级

七年级

教材版本及章节

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下册 第八章第一节

学习区域/课题

日本

课型

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题为《日本》,是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不同类型的国家第一节的内容,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认识日本的位置范围、气候、地形、工业类型及分布等。针对这些内容,使用问题导学目标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培养读图分析能力、一步步完善地理知识架构。

3.学习目标确定

1.运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特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4.学习重点和难点

1.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2.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3.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5.学习评价设计

读“日本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或数字代表的地理名称:

国家:A_____,B_____,C_____,D_____;

海洋:E______,F______,G______;

海峡:H______;岛屿: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群岛:e______;山峰:f______;首都:g______。

(2)日本海岸线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3)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地处___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课教师展示图片引入学习内容:由图中的“樱花”、“富士山”明确今天学习的国家——日本“前两章,我们从大洲和地区的角度,了解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将从更小的区域——国家,这个角度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欣赏下面的图片,判断本课学习内容: 通过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日本活动一:运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1.展示“日本在世界中的位置”图,请学生指出日本,说出其海陆位置:2.展示亚洲部分国家分布图,引导学生说出日本的相对位置。3.展示教材中的“日本地形图”,引导学生说出日本纬度范围和国土组成。4.引导学生读教材8-1-1日本本土“樱花前线”示意图,分析日本樱花开放时间差异大的原因。二.巩固达标:展示下图,并出示问题请学生完成三.拓展提升:日本领土由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和九州岛四大岛屿和附近的诸多小岛组成,属于岛国。海岸线漫长曲折,多优良港口,为日本提供哪些有利条件?教师展示下图并强调: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四大著名渔场之一。1.读“日本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在图中指出日本,说出其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北部。2.据图说出日本隔海相望的国家,指出日本的首都,明确日本的相对位置。日本与俄罗斯、中国、朝鲜和韩国隔海相望,首都为东京。3.指图说出日本所跨纬度范围和领土组成。纬度范围——从24°N到46°N,位于北温带。领土组成——日本领土由最北的北海道岛、最大的本州岛、最小的四国岛和最南的九州岛四大岛屿和附近的诸多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8万平方千米。4. 读教材日本本土“樱花前线”示意图,分析日本樱花开放时间差异大的原因:日本南北狭长,由于纬度差异大,南北气温差异大,导致南北气候差异。樱花开放的时间由南向北推迟。二.巩固达标:学生读左图,完成下列问题:1.(位置)下列字母代表的国家或海域分别是:ABCDEF2.(领土组成)下列序号代表的岛屿名称分别是:① ②③ ④三.拓展提升:根据教师的提问(见左侧)进行讨论交流:有利于海洋运输业的发展、有利于进出口贸易、有利于造船业的发展、有利于海洋捕捞······学生欣赏日本海洋捕捞图片认识纬度位置和领土组成以及所处的温度带,为后面学习气候特点做好铺垫,当堂了解学生学习和掌握情况,对不达标的学生单独指导,因材施教,合作探究环节培养学生自学探究及合作学习能力 活动二: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特点1.展示日本地形图,请学生指图说出日本地形的特点,并在图上圈出关东平原和富士山。2.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分析:①日本人口1.27亿,国土面积37.8万平方千米,人多地狭,应如何发展农业生产?②日本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75%,那如何利用山地、丘陵呢?3.展示图片(见右图),补充资料:日本有20多种有关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法律,鼓励和嘉奖植树造林。日本人“爱树成癖”,不论何处,很难看到攀折花木的坏现象。日本房屋还没建起,四周已种上了花草树木,绿化已深入人心。这方面我们应好好向日本学习。过渡:从图片我们可看出日本绿树成荫,河流清澈,环境宜人。那么,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气候。4.展示亚洲季风气候示意图,请学生读图指出日本的气候类型: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日本的季风气候与同纬度的我国大陆地区的季风气候相比,有什么不同?(从大陆轮廓、受海洋影响大小等角度进行引导)指出:日本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冬季较温暖,夏季较凉爽,其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二.巩固达标:1.据图分析日本地形特点,并标出主要地理事物关东平原和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75%,平原狭小且多分布在沿海地区。最大平原为关东平原,最高山为富士山。2.仔细思考,尝试回答:农业生产使用小型机械,精耕细作。发展林业,森林覆盖率达66%,居世界前列,森林资源丰富。3.欣赏日本森林资源图片:4.学生读图,说出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回答。二.巩固达标:1、学生判断左图中,反应日本农业生产形式的是哪个?( )2、下列资源日本缺少的是( )A 渔业资源 B 森林资源C 矿产资源 3、日本东京与同纬度的济南相比,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的主要原因是( )A 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C地形因素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动手意识、环保意识,检查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能力活动三: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日本多火山和地震原因。2从地震带分布看,我国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1日本地震有什么不同?3.展示日本火山、地震分布图,引导学生认识地震带来的危害。二.拓展提升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①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但在火山非活动期间,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结合东南亚的学习,思考分析。②为了应对地震带来的危害,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养成哪些好习惯?三.巩固达标:指导学生快速完成《地理填充图册》24页两题。1.读图分析、回答:由于日本地处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比较活跃,因此多火山、地震。2.学生读图找出我国西南地区的大致位置,明确所属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3.联系实际认识地震带来的危害。二.拓展提升地热开发、旅游开发、火山灰做肥料、火山爆发形成矿床。学生结合生活说说自己的看法:了解地震知识、每天课间操做好撤离演练······三.巩固达标:快速完成《地理填充图册》24页两题。通过了解日本的防震措施,引导学生普及抗震知识

7.板书设计

区域地理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农业初探区域对比的基本方法;

2、通过对比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初步掌握区域对比的基本方法;

3、能够将区域对比法运用到其他区域的对比当中。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年龄在14周岁左右,这是一个充满感性、矛盾和成长空间的年龄阶段。在知识结构上,经过快两年的学习,多数学生已经具备学习区域地理和区域中的典型代表区域的基础储备,也基本具备如何去分析自然条件特征及其影响的学习方法。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同学之间差距较大。

在能力结构上,初步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和简单的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初中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但要在地图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甚至运用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分析时,他们就有难度了,因此需要通过多读图,教师的引导培养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在认知结构上,八年级的学生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不稳定,且注意力易分散,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每个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存在着差异,抽象的概念、空洞的数据对他们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

在心理状况上,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认为地理是非升学科目,不参加中考,学不学无所谓,导致学生上课态度不积极,只有少数爱好地理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而且我校位于贵阳市白云区龚家寨,属于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知识基础较差,而且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八年级的学生维持注意力的时间不长,教师如讲授时间过长,学生容易分心,所以,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须特别注意将复杂的问题分步骤的进行化解,让学生能听懂,愿意听;能动脑动手,愿意动脑动手,可运用耳熟能详的故事、图片、地图设计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⑴读图说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⑵读图对比分析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农业特点;

⑶读图对比分析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农业特点;

⑷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区域对比方法并能够进行知识迁移

2、教学难点

学生能否进行知识的迁移。通过对比分析这两个地区学会分析其他区域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教学当中老师经常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对比学习是一种重要并且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样,在命题中也常常将两个区域进行对比。今天我们就将使用对比法进行我国区域地理的复习。

回想什么是对比法

 

 

直接说明本课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学习目标

复习旧知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本学期我们首先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它们分别是?

    在这四大区域中我们又选择了8个具有代表性的小区域进行学习,其中东北三省、黄土高原、北京位于北方地区;长三角、香港和澳门、台湾省位于南方地区;塔里木盆地位于西北地区;三江源位于青藏地区。总体来看,南北方地区各选择了3个地区,而西北和青藏地区则只选择了一个。为什么这么安排呢,这主要和我们国家人口分布东多西少有关,南北方地区人口较多,青藏西北地区人口较少。

现在我们就先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农业进行对比,通过对这两个区域的农业进行对比来探讨区域对比的基本方法。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这两个地区的自然特征。

(提问)为什么它们有这样的自然特征呢?我们先来分析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

(活动)请同学们观察“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思考西北地区地理位置与它的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小结)通过地图可知,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从其地理位置可知西北地区距海较远,且周边有高大山脉,因此该地区降水较少,少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通过地域分界线推测出来,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相重合,因此该区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甚至低于50毫米,属于非季风区,其自然特征为干旱。

(活动)我们再来分析青藏地区。请同学们观察“青藏地区的地形图”,思考青藏地区地理位置与它的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小结)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从地图可知,青藏地区位于我国第一阶梯,海拔高,海拔越高气温就越低,因此其自然特征为高寒。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区域的自然特征是由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所以在比较两个区域之前,我们需要掌握它们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决定其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又是其人文环境的基础。

(提问)掌握这两个区域的地理位置之后,我们就需要分析两个区域的对比点。根据要求,我们需要对比的是这两个地区的农业,请问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自然和人文)

(小结)是的,分析一个区域的农业既要分析它的自然条件,同时也不能忽视它的人文条件。但是由于这两个地区人口较少,相对于南北方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它们的农业主要依托的是其自然因素,所以我们着重对比其自然条件对其农业发展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分析西北地区。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干旱,因此与其他区域相比,制约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水。因为天然降水总体较少,难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仅依赖天然降水只能发展畜牧业,而在局部可以提供灌溉用水的地方才能发展种植业。因此西北地区的农业主要是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而在青藏地区上,受其“高寒”影响,气候冷再加上土层较薄,不利于农作物的生产,只能发展高寒牧业,该地牧草多为耐寒的高山草甸,畜种也是能够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环境的牦牛、藏绵羊等。

青藏地区农业除了有牧业之外,和西北地区一样也有种植业。其种植业只分布在河谷地区,形成河谷农业。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青藏地区的有些河谷海拔相对较低,气温较高,热量相对充足,土壤条件相对较好,能够发展种植业。但是种植的农作物的品种还是要收到青藏地区大环境的影响,只能是喜温凉的作物,如青稞、小麦等。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两个地区都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这是两个地区农业的共性,但是由于自然环境不同两个地区的牧业和种植业是有差别的。对于种植业来说青藏地区受制于它的“高寒”发展出了河谷农业,而西北地区则因其“干旱”发展出灌溉农业。就牧业来说,青藏地区则发展出其独特的高寒牧业。通过对这两个地区农业的比较,我们来总结一下比较不同区域的方法。

(小结)如何对比两个区域

1、读图分析需要对比区域的地理位置;

2、两个区域的对比点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

3、综合分析两个地区的异同。

以上就是区域对比的基本方法。能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区域的对比中吗?我们再来试一试。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干旱;青藏地区-高寒

 

 

 

 

读图回答问题

 

 

 

 

 

 

 

 

 

思考分析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思考总结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对比掌握不同区域的方法

 

巩固练习

(活动)请同学们观察“东北三省地形图”、“哈尔滨气候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上海气候图”,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的对比,并将对比结果填入下表。

 

 

 

完成练习

 

 

 

将学习到的对比方法落到实处

总结语

同学们,我们今天通过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农业的对比总结了区域对比分析的一般方法,希望大家课后尝试用这种方法寻找更多的区域的对比点进行对比,深刻体会不同区域之间的异同。

 

 

 

区域地理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1.中职教育的特点

中职教育招生对象面向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力的人员,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没有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与管理上难度都较大。另外由于离开传统教学的年龄较小,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心态和阅历都欠成熟,导致缺乏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意识,因此我们在中职教育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应对的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使得中职教育更好的适应区域社会经济。

2.中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育是社会的人力资本投资,而中职教育无论从办学还是招生,不同于高等教育面向全国范围。中职教育一般地域性较强,局限于某个区域内,因此为该区域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基层劳动者,从而带动了区域内的整体劳动者素质提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就广告行业来说,广告设计可应用于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推广,也可助力企业提升公众形象、宣传企业产品,从而扩大经济效益。中职学校的广告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为区域内企业提供基层广告制作人员,从事宣传海报、图册的具体制作,宣传促销活动的文案执行等,提升企业宣传水平和质量。因此广告人才的培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3.区域经济发展对中职教育的影响

所谓区域经济,是指以一定区域为范围的经济综合体,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中职教育的投入及运行机制,影响着中职教育的发展和分布。同时区域经济也反映了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科建设应以区域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根本。广告设计作为支撑全行业的技术专业,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泛应用,但不同的区域经济状况也使得不同区域的广告设计行业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无论从行业角度、应用深度、设计方向以及新理念新技术的使用等,都存在差异。若中职学校培养的广告从业者不能符合本区域的发展状况,则产生“橘生淮北则为枳”的现象,供需不和。

二、当前中职教育广告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社会发展对广告业的需求不断加大,不同于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培养广告设计师的目标,中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应致力于培养广告制作人员,才能使得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夺取一席之地。近些年,笔者通过对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以及对相关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发现中职学校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广告制作人才的培养。

1.专业与人才定位模糊,脱离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近些年来广告产业发展异常迅速,很多中职院校跟随形势办起了广告设计专业,但对这个专业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没有明确的定位。尤其是全国各高等院校以及职业学校多数都开办了广告设计专业,毕业生大量涌入社会,导致人才市场竞争激烈,而中职学生在整体素质上逊色于高等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也比本科院校少,如果在专业能力上没有优势,那么毕业生将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夺取一席之地。当前广告业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国际广告运作人才、广告高层管理人才、营销策划复合型人才、创作设计人才及制作技能型人才。有些中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贪图“大而全”的模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反而让学生找不到准确的专业定位。造成就业困难。

2.师资力量及教学条件欠缺,达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由于专业设置缺乏合理规划,很多院校对师资力量并没有足够重视,师资结构的不合理也制约了中职学校的专业发展。一方面由于广告专业的快速增加,全社会对于师资的需求增大,很多高学历毕业生未经社会实践就承担起了广告专业教学的责任,导致学生学不致用;另一方面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每天疲于上课,没有多余的精力对教学进行研究和改革,无法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导致教不致用。另外,很多学校缺乏必要的设备投入,实训基地建设严重不足等。这些都成为制约当前中职学校广告设计专业发展的问题。

3.课程设置缺乏科学和长期规划,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由于对专业定位模糊,很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有些中职学校因人设课,只针对现有师资力量开设部分课程;有的学校以设备设课,对某些不具备条件的课程采取回避策略;有的学校甚至无法保证广告设计专业开展的持续稳定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中职教育广告专业的课程目标着重于培养基础人才、提升技能,才最有利于良性循环。

4.学生综合能力对社会适应性差,难以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潮流

由于中职的生源大多数是初中毕业后无法升入高中的学生组成,因此学生在学习积极主动性上欠缺,加上本身知识基础薄弱,从工作适应性上看,多数学生只知道“是什么”,却不知道该“怎么做”,加上缺乏吃苦耐劳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导致就业之后无法很好的适应社会,也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总之,当前中职教育广告设计专业的建设和就业与区域经济紧密联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推动,只有重视两者关系,解决中职教育中的问题,才能因势利导,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基于区域经济视角的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的思考

1.区域经济发展对中职广告设计专业的要求

中职学校的广告设计专业必须契合本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特点,为区域内企业培养合格的广告专业工作者。专业建设水平要高于社会需求水平,并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进行不断调整,承担起吸引先进技术的责任。在专业建设上,应突出本区域特点,对区域内重点的行业、特色产品等有一定的专业积累。

2.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应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

中职学校的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应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根据区域内经济发展特点和现状制定自身发展目标。若区域内经济发达,社会与公众对广告业的认可度高,新技术新应用实施度高,则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应走高端路线,多吸收引进国际先进的理念,在课程设置上力求精益求精,在实践上寻求与大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建设学生实践基地。若区域内经济欠发达,社会对广告业的认可度偏低,则专业建设应注重实用性,培养具有广告制作基础能力的劳动者,能够帮助企业进行产品营销从而拓展产品销售渠道,致力区域经济的发展。

3.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应以为区域企业培养人才为目标

中职学校的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应为区域内企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广告设计与制作从业人员,贴合企业人才需求,在充分调查企业对广告设计人员的任职资格和技能要求的基础上,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可以避免浪费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还可做到人才培养的专业性、针对性,使得专业建设与企业实现良好的互动。

4.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应兼顾学生就业及职业规划

中职学校的广告设计专业建设要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人文本质,充分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能力提升。专业建设在课程设置环节应放眼学生的长期发展,在稳固扎实基础的同时,注重对就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未来职业所需能力的延伸。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打造多元化的模式创新,让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具有实践优势。了解区域经济特点,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脉搏,才能找准建设中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关键,达到教学与就业双赢的目标。

四、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和就业与区域经济结合的探索实践

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和就业与区域经济结合是一个逐渐摸索、不断总结和改进的过程,要稳步求稳定,实践证成效。

1.通过充分的调研实现合理的专业定位

改变过去专业设置的随意性,通过与区域内大中小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打造企业与学校沟通的平台。每年学校与企业进行两次固定沟通,可以以学校到企业调研的方式,也可由学校出面组织企业人力资源调研会,或者通过对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调研,得到准确的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信息,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本年度的学科建设。在狠抓专业基础的同时,加强对企业需求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可与部分企业实现定向培养。

2.双师制和实践为本的教学模式改革

师资建设上,扩展师资渠道,提高师资水平。吸引区域内广告行业的优秀从业者担当兼职教师,专门从事实践课程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对学生基础课程以及美术功底的训练,开设素描、色彩、平面设计基础、创意图形设计、字体设计等课程。同时,适当减少纯理论的照本宣科,改为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重点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设计、制作软件的教学课程中,如PS、CDR、室内设计、影视后期制作等课程,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试验课程的模式,采用全课程试验教学,利用最新的基于云平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师在讲课的同时,学生即可进行实际操作,并将操作结果上传至云平台,教师可进行实时的监测和检验。同时在学科的考核上,以课题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以一些实际的案例作为考核题目,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提前进行了社会实践。此外,可在校内建设广告工作室,对外承接企业或个人的设计要求,如广告设计、标志设计、宣传册设计、名片设计、展板制作等广告设计与制作业务,完成任务可获得相应的学分,作为教学之外有效的实践补充。当然,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和就业与区域经济结合的方式与手段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并且还应随着区域经济环境的微妙改变来不断调整,做到顺势而为,蓬勃发展。

五、结论

区域地理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区域活动 区域材料 选择与设计

幼儿园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教学的辅助活动,建构在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儿童与材料的互动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为促进儿童的多元发展提供机会。近些年全国各地掀起了以“遵循儿童发展规律”为主的教学新思潮,区域活动中的材料越来越丰富。如果我们静下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材料的操作活动是低效的,审视区域活动现状,材料设计普遍存在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

首先,材料选择游离儿童发展目标,一味追求区域的“华丽”与“丰富”,以至于“堆积化”;其次,材料设计与儿童发展目标错位,区域内容脱离本班儿童发展水平,以至于“摆设化”;最后,材料设计要实现的目标只限于以单次活动为单位的细小单元,导致区域材料“碎片化”。

反思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在于教师在设计区域材料时,忽视对儿童发展目标的敬畏与尊重,对区域目标的漠视与偏解。合理的区域材料设计必须以儿童发展目标的把握为基础,同时必须忠实于区域目标。因此,我们要摒弃陈旧的“材料观”,对目标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认识,建立正确的“材料观”,为区域活动设计找准方向。同时,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材料,始终顺应儿童的发展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的规律,尝试基于儿童发展目标进行区域材料设计。

一、基于目标需要,改编或组合现有的材料

儿童在区域中的操作是动态变化的,儿童动作技能的成熟、认知水平的提升及游戏兴趣的转移,都可能使儿童对原先的区域材料失去操作兴趣,一成不变的区域材料,势必难以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因此,经过实践,我们基于儿童的发展需求,对现有的区域材料进行改编与二次组合,得出多种延续材料价值的二次制作方法,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功能,促进儿童发展。

1.适当增加,添难度——顺应儿童学习目标改编材料。

不同年龄段的区域活动能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活动和体验,提高儿童的各种能力。教师缺乏的正是在两个年龄跨度的空当里对过时旧材料“何去何从”的问题考虑。如果全盘丢弃,就很容易误入区域材料“年年做、年年换”的老模式;如果直接挪用,又会出现材料破旧、玩法不合适等新矛盾。因此,我们通过删减、增添等方法,改变材料的外形及游戏方法,从而使原本没有价值的材料得到延续使用,焕发新的生命力。

例:小班“曲奇饼”改编为中班“数字饼干”

小班的角色区,让孩子在美食区制作“曲奇饼”,我们在“曲奇饼”上增贴了“1——10”的数字,改成了中班第一学期的数学区材料——排序。儿童根据曲奇饼上的数字,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既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简单而轻松的改变,大大节约了资源,而且对孩子来说也显得特别地好奇和新奇。“旧物”换上了“新颜”,遗留的材料成了孩子的新玩具。

2.适当删减,改重心——顺应儿童技能目标改编材料。

儿童是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发展的,其技能会随之提高。当原有的材料无法满足儿童发展需要,不能促进儿童技能进一步提升时,只简单地在某些区域中投入较多数量的材料,是远远不够的。此时,就要教师学会分析儿童现有的技能目标,依据目标改编现有材料。因此,除了适当增加,我们还要学会适当删减,使现有材料能顺应儿童技能发展的目标。如大班幼儿用完的材料,不能随着大班孩子的毕业而丢弃,而要进行改编,使之有效地沿用到小班。

例如:大班“夹弹珠”改编为小班“弹珠迷宫”

大班区域活动“夹弹珠”,人手一份弹珠,以足够的数量保证游戏的充分进行。大班毕业后,这些完好的弹珠可以用做什么呢?很多教师怕小班孩子误食不敢选用此种材料而直接封存了。其实,教师面对新接手的小班儿童,可以依据其年龄特征做适当的删减。显然,弹珠形状小、圆滑、容易滚落等的特点,不适合大量出现在小班区域活动中,而弹珠随意滚动的现象却能很好地引发小班儿童探索的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吸管、纸盒等辅助材料制作一个简易迷宫,将弹珠放置其中,并放入卡通人偶增强趣味性,让孩子通过摇晃纸盒促使盒内弹珠自然滚动,完成迷宫游戏。这种数量上的改变改变了区域的目标重心,由原来的“夹”转变为现在的“滚”。不但操作方法简单,内容有趣,更发挥了弹珠这一材料本身的特性——滚动,激发了儿童操作和探索的浓厚兴趣。

3.利用教具,进区域——顺应儿童情感目标改编材料。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为孩子设计、制作一系列教具,如语言活动中的小动物图卡、数学活动中的数字卡、点数卡、图形卡、分类操作图,等等。这些学具具有美观、牢固、数量充足的特点。然而,有时随着一个教学活动的结束,教师就会把学具放在一边,不再理会,无意间草草结束了对学具的使用几率。又或者有意识地保存下来,以备其他教学活动所需,但会碰到因为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不同而无法合理使用,只一味堆积却不知道该怎样利用它的情况。其实,这些教学学具可以经过稍加设计,就能成为非常实用的区域材料。

例:“图卡型”教具走进数学区

在计算活动《小青蛙排队》活动中,我们为孩子准备了许多小青蛙图卡,让孩子们在课堂中操作。但活动之后,一只只小青蛙应被放在一边吗?当然不是,我们把其制作成了“青蛙找家”的区域材料,让孩子根据点数装同等数量的小青蛙。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效果也非常好,这些小巧的学具小青蛙也充分地发挥了它的教育功能。

在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这样的学具举不胜举,如果教师能从收集、保存的意识上进一步思考学具的创意使用方法并投入到区域活动当中,那么学具就拥有了第二次生命。随着创意的不断改变和提升,这些制作精美、牢固的学具不仅省去了教师再次制作的繁重工作,还能给教师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围绕目标,共建共享区域的材料

材料的制作环节是教师最为辛苦的阶段,教师往往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制作材料上,如何能减轻教师制作的负担,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教育价值呢?经过实践,我们得出材料的制作其实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教师应充分挖掘身边资源,将教师、家长、儿童纳入制作的行列,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共同参与。

1.“师生共建”式,让儿童成为材料的主人。

“师生共建”式,即教师根据设计好的区域方案制作出一个样板,让幼儿进行制作。或者,教师先制作一半,留下一半让孩子来完成。这样不仅能减少教师的制作时间,还能让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区域材料的内容和玩法,这样的模式适合应用于低年龄儿童。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孩子对材料有更全面的认知,同时激发操作的兴趣,为区域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亲子共建”式,让家长成为材料的后援。

“亲子共建”式,即教师设计出符合儿童发展的区域方案后,将方案发给家长,让家长参与到区域材料的制作过程中。比如爸爸找材料,妈妈缝制,宝宝粘贴等,这样的制作不仅使儿童感受到了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更增加了亲子情谊,同时培养了儿童合作意识及责任感。也可以将现有材料的名称、种类推荐给家长,征集家长的制作方案,最终选取符合儿童发展目标的区域设计方案的实施。这样的方式,不仅大大挖掘了家庭资源,更使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有了强大的后援,更能符合与顺应儿童发展的需求。

3.“生生共建”式,让儿童享有改造材料的权力。

“生生共建”式,即遵循“儿童可以教儿童”的理念,每个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在班级里,儿童之间的共同制作能互补互进,促进儿童的发展。如教师收集好合适的材料,鼓励儿童分小组进行制作活动,由几个孩子各负其责,做一次漂亮的配合,在制作的过程中学习与不同的人合作。在这样的生生互动中,每个儿童拥有改造材料的权利,获得不同的发展;这也为教师提供了大量信息,从儿童设计的材料中分析出儿童的兴趣、需求及困难,这些信息非常有利于教师进行下一次区域材料设计的改进,从而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使区域材料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作用。

4.“班班共建”式,让教师享有智慧共享的机会。

“班班共建”式,即班级与班级之间打破界限,在材料、设计策略等多方面进行互动式交流,从而大大改善教师设计理念及制作能力,通过共享交流的方式督促与检验教师是否基于儿童发展目标设计区域材料,以提升区域活动材料教育儿童的价值。

教师区域设计所需要的材料往往种类繁多、数量不等,很多时候自己班级收集到的材料不能为自己班级的儿童所用,而闲置在角落,其他班级的材料或许恰恰是适合本班区域材料的设计。因此,我们要打破班级界限,实现班班共同制作。首先,每班设计自己的“材料海报”,将自己班级不需要的“闲置材料”及十分急需的“紧缺材料”公示在海报上,表明需要的数量、大小规格及质地等详细信息,另外将自己的设计方案标注在海报上。其次,利用每周五的大教研活动,进行“材料搜寻集会”,教师之间进行材料互换、对调或收取,并进行材料设计方案的交流,在讨论中就能十分清晰地看到材料设计是否基于儿童的发展目标,从而对区域活动起到督促和评价的功能。这一策略大大缓解了教师的设计难题,发挥了教师的积极性。

在不同的共建策略下,各方资源得到共享,教师可以收集到来自不同人群的反馈信息,能够及时地做出设计方案的调整,从而使设计制作的区域材料更加符合儿童发展的需求,有效改善材料的“搁浅”和“浪费”现象。同时,身边资源的有效开发,也使教师的材料设计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大大减轻了教师制作的时间和负担,使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对材料适应性的思考当中,使材料更好地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功能。

三、促进学习,创新设计区域材料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由于生理特征和心理品质的特殊性,表现出的兴趣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区域材料除了对现有材料的改编与组合,以及多种方式共建之外,教师必须基于儿童发展目标,以促进儿童学习为目的,创新设计区域材料。

1.以创新设计引起儿童学习。

创新的区域材料必须能引起儿童的兴趣,教师在分析、了解儿童年龄特征的基础上,还需从外形的生动形象、功能的灵活多变、操作方法的多样化几方面进行材料设计,做孩子喜欢的材料。

例:托班孩子的自理玩具

托班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开始表现出独立的倾向。他们尝试着自己洗手,用小匙进食,自己穿脱衣服、鞋袜等。但由于受动作能力发展的制约,动作仍然迟缓、笨拙,生活自理还需成人帮助。孩子的这些特征隐含着教师教育工作的方向,也是教师设计材料的绝佳契机。教师如果针对孩子的需要设计能促进儿童独立、自理等方面的区域材料,既能符合儿童生理发展的需求,又贴近儿童的心理需求,从而受到孩子的欢迎。只要孩子喜欢了,区域材料的价值就真正体现出来了。

2.以创新设计维持儿童学习。

区域游戏中的各种方法蕴藏着教师的智慧,犹如催化剂一般赋予材料无穷的力量。因此,我们要在区域中寻找材料的闪光点,改进方法,提高儿童游戏的兴趣,维持儿童积极的学习兴趣。

例:“创新玩沙区”让儿童其乐无穷

科学区“玩沙子”,让孩子运用工具进行自由的舀沙子游戏。起初孩子对沙子在被舀起和倒下的动作下产生流动的现象感兴趣,但时间一长就失去了兴趣。究其原因,是因为方法太单一了。除了“舀”的动作没有其他玩法。如果我们就这一组材料改进另一种方法——利用废旧纸箱在沙子安装一个大型“沙漏”装置,结果就截然不同了。孩子们首先被大沙漏的外形吸引住了,紧接着在“舀、倒、装、看、比”等多重方法下找到更多的乐趣。当然这样的方法还可以随着儿童探索程度的提升继续改进,如健康区“制作沙锤”、美工区“漂亮沙画”,等等。在不断改进的方法下,孩子们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新的玩法,这样区域游戏就能保持“常玩常新”的特征,使原有的“冷门”材料逐渐变成“热门”材料。

3.以创新设计促进儿童学习。

每个区域活动都有对应的区域目标,在以儿童发展为目标的基础上,不同的区域目标就是教师创新的新方向,如指向科学、语言、音乐、健康等教育领域,就要能设计出对应的区域活动。如“快乐的手偶”是教师利用废旧手套设计而成的语言区域材料,通过儿童对不同角色的扮演和讲述,提高儿童讲述的兴趣,创设儿童语言表达及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游戏中促进儿童的学习,实现促进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目标。又如“欢喜大竹龙”是教师利用竹筒设计而成的健康区域材料,儿童可以手握竹棒进行走、跑游戏,既锻炼运动能力,又在游戏中培养儿童合作能力,促进儿童多元发展。

我们始终以儿童发展为目标,以科学的“材料观”、“资源观”审视区域材料,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适时适宜地对材料进行设计和调整,如同“一位随时出现在孩子身边的教师”,既可以支持儿童的建构学习,又对他们的建构过程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朱若华.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05-01.

[2]杨珊珊.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结构游戏材料配备与使用的评价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

区域地理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区域经济学;运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不同区域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现实问题引起众多的关注,区域经济学引来了学科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传统的理论教学由于受场所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只能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验证却无法做到,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和处理区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践教学则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一、区域经济学学科的特点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1.区域性

由于资源禀赋差异、集聚经济和转移成本的存在,区域经济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因此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必须与立足于一定区域的经济发展实际,体现出地域特色。

2.综合性

从广义的角度看,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在现实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因此,研究区域经济问题,必须综合运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经济地理等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体现出综合性的学科特点。

3.应用性

当前,我国各地区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区域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各种区域经济现象和问题不断涌现,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回答。作为综合性应用科学,区域经济学最大的功用就是,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其应用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域经济学可以为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二是,为各区域开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区域营销、区域管制和区域形象建设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同时也能为企业的投资区位决策和空间组织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二、区域经济学课程中引入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课程的应用性特征对区域经济学实践教学提出了内在要求

由于区域经济学学科所具备的综合性、应用性、区域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在学习经济理论的同时加强应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法,深入理解区域经济发展演变的规律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具有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传统的教学由于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对理论的讲授,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只是掌握了一些理论,而未掌握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在区域经济学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

2.实践教学特点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首先把这个“实践”变成一个哲学的概念。其基本意义是指“行动”、“行为”及其结果。在《教育大辞典》中关于实践性教学的解释为:“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旨在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能力。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参与经济分析、解决经济问题,从而进一步理解、掌握经济理论的教学过程。其实质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密切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

因此应该改革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通过实践教学的开展,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到具体区域问题中,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能使理论得到了演绎,从而做到知识的深入浅出。因此,实践教学弥补了理论与实际之间差距,使学生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经济现象、思考经济问题,寻找解决途径等,从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在区域经济学中的运用

根据笔者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体会,实践教学在区域经济学中的应用应加强三个环节,两个能力的提高。三个环节是指:加强案例教学、实验课、实习基地的建设三个方面;两个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教与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注重用案例引入知识点

案例教学就是利用典型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能通过对特殊的、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经济学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科的基础,然而由于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选择恰当的案例引入知识点。传统经济学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围绕课本上的知识点来展开,即所谓的“黑板经济学”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案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在案例教学中,通常是在课前将书面形式的案例素材交给学生阅读并准备,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因此,组织好课堂上的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加强案例教学,逐步达到理论与案例教学并重的课堂教学模式目标。通过国内外典型案例,剖析区域经济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区域经济理论,并重点设置与本区域经济相关的专题,鼓励学生投身区域实践,主动学习,通过收集资料、调查走访的方式,关注区域经济热点问题,开扩经济视野,指导经济生活。

2.增加实验课时,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定量性是区域经济学的一大特性,区域经济问题需要设计函数模型及经济指标的计算,计算机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区域经济学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数学分析方法,建立各种区域经济计量模型,以分析和揭示区域经济的总体变化,内部各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外部联系。目前,有许多数学分析方法,如多元回归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都已在区域经济研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各种统计软件如EXCEL、SPSS、EVIEWS等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在教学中,根据难点与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引入软件在区域经济学中的应用。如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区域差异的问题,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区间差异很大,客观上形成了四个经济发展梯度。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梯度形成的原因,对影响各地区的经济差异因素进行归类,找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劣势,是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前提。从搜集数据到模型的选择、指标的选择以及SPSS统计软件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区域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中增加实验课程,通过实验课程能更好地增强区域教学的应用性。

3.加强专题研究,提高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由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不同,那么不同的区域必然面临不同区域问题,如落后区域表现为经济结构落后;萧条地区则又表现为经济结构陈旧;过度繁荣地区表现为新旧产业同时并存,许多没有联系的部门仍然存在,不能带来集聚效益,反而带来臃肿、污染、运费昂贵、劳动力价格高等一系列城市病。因此可根据不同地域特色,开展专题研究,引导学生根据经济理论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参与到科研写作中来,如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论文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区域经济、研究区域经济问题的热情。

根据调查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设计出相应的专题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测度等题目,学生进行专题写作,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相关课题和项目,或任课教师自行设计学生可以参与的课题,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因此区域经济学又是一门应用经济学,通过对区域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依据。

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教学环节

加强与校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通过课堂的理论学习以及实验课的练习,学生的区域经济学的知识日渐丰富,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原理,更快地掌握专业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专门安排集中实践,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课程实验、模拟实习或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特别是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实践教学。教师可以与基地的人员共同开展科研活动,并以此为平台让学生加入课题研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提高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5.不断提高教师能力,科研促教学

加强区域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这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在教学能力上,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区域经济学知识,运用区域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区域经济的实际问题,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二是在授课时,要求教师能够熟练运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地去学习探究本学科知识。这样既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培养教师的教学素养,提高教学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教学与科研要相辅相成,教师教学不能从书本到书本,要有原创性的认识和总结。当前,我国各地区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区域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各种区域经济现象和问题不断涌现,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进行解答,各种区域经济实践也需要理论的支持,人们对区域经济学理论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这就对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应积极投身于区域经济建设中去,参与实践问题的解决,以实证研究提升理论水平。通过论文及课题的写作,加深教师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理解,使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中更能做到有感而发,总结教学科研经验,这样实践教学效果更佳。

总之,在区域经济教学中,需要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注重课程的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案例分析与专题研究,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认真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为具备较强的区域经济学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人才,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白永秀.关于区域经济学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5).

[2]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4]丁生喜.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2010(2).

[5]赵,颜蔚兰.浅析区域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优化[J].商业经济,2012(11).

[6]刘迎霞.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11(3).

区域地理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活用;地理教学;中图版;教材

一、构建地理知识体系

纵观近年来的教材创新改革,在编写能力、图文对照、表符设计等方面都有很大改进,中图版地理教材除了在该领域的完善之外,还侧重地理学科对相关知识的容纳性、综合性设计。传统地理教材过多地关注地质、矿产、水文、土壤等内容,与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的联系相对较少,且涉及的理论十分单薄。中图版地理教材(必修三)通过“课题”设计,很好地弥补了相关性知识的缺陷。例如,“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内容,针对区域和区域差异的知识内容讲解十分透彻,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知识有很好的衔接。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了解相关概念,摒弃“专家语言”的干扰,教材中采取了较为通俗的解释。如针对“区域”的解释是“我们那个地方”,以一定范围的地理特征描述区域,进而引出“不同地方”的差异性,得出“区域差异性”的通俗解释。

简单地说,地理相关性知识体系与地理学科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但又不可或缺,它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理学习目的、知识作用,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在中图版地理教材(必修三)中第一章第三节开篇,阐述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文中列举了一个“不毛之地变黄金宝地”的案例,从正面阐述“人与自然、人与经济”的关系,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反作用”这一命题的含义。相应地,如果生硬地将这一概念抛出,学生自己就很难厘清“人地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适时引入趣味知识

人们的传统印象中,教材内容大多是“生硬的”、“理性的”或者“教条的”,尤其是地理学科。它在知识内容上更侧重于事实描述和背景分析,很容易陷入枯燥、乏味的编写困境。中图版地理教材打破了这一桎梏,根据知识点需要,在文中设置了大量的趣味性内容,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展开,加上精美配图、生动讲解,迅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求知欲望。

例如,中图版地理教材(必修三)在“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内容设计中,提供阅读材料“女儿国和君子国”――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学生熟知的《西游记》,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集中注意力。让学生了解“女儿国”和“君子国”的现象主要是区域环境差异造成的。

同时,也可借鉴亲身实践的“趣味性”以结合教材内容。如中图版地理教材(必修三)关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教师可以采用户外实践方式,用智能手机下载相关的GPS应用系统,为学生展示全球定位技术的功能;教材中的“阅读”部分,也列举了“救护车失窃事件”,通过GPS定位技术,在短时间内就抓住了窃贼。将这种通常只会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情节与地理教材相联系,可以更好地发挥趣味性引导效果。

三、应用扩展实践知识

从每个章节的安排来看,中图版地理教材比较侧重实践性知识的应用安排,并做出了有效的内容扩展,丰富翔实,包括“指南”、“思考”、“阅读”、“讨论”以及课后作业等,在缺乏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进行领会,实现学科知识的自我纵深。

例如,每个章节的开头部分,都设置了“学习指南”作为引导,其前半部分为提问,即针对本章节学习内容设计的科学问题,本质上是发挥引导功能;后半部分的“提示”则说明了本章节的学习主旨。如在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时,教材的“探索”部分就涉及地理信息系统预防犯罪的应用实例,并在“思考”中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索如何实现这一功能。教师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可以埋下课堂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四、重组安排结构知识

区域地理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云计算;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云服务;云平台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5-0072-04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1]。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目前高职高专院校都在建立自己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同时部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也正在开始建立自己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然而,这些学校建立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图书馆等大多是私有系统,只可服务于本校的用户,导致资源利用率低、各个学校重复建设等问题[2]。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面向区域的职业教育云服务平台,为本区域甚至是全国的各类职业院校、社会职业培训机构、企业事业单位,提供“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的网络化环境,实现区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一、面向区域职业教育的云服务内容分析

(一)职业院校的学习空间服务

一个区域内,都有一定数量的职业院校。以往这些学校的学习资源都是相对私有的,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建立一种云服务模式的职业院校学习空间,使每一个学校都能够通过云服务模式,从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库中方便地获取自身所需要的外部教学及学习资源,供本校学生和教师使用。

(二)区域性师资网络培训服务

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职业院校建设的核心内容。在传统培训模式下,由于存在教师由于教学任务无法保证参训时间等原因,导致总体培训效果不佳。为此,可以建立起一套区域性职业院校网络培训服务体系,通过网络培训的模式来解决以上问题。

(三)音视频远程教学观摩服务

为了促进职业院校教师相互之间的教学交流,可以建立音视频远程教学观摩体系。同时,该系统还可以应用于实训现场教学的远程观摩与指导。在整个区域中建立一套音视频远程教学观摩系统,可以用云服务的模式为本区域内的全部职业院校提供按需使用的远程教学观摩服务。例如,可以为每一位名师提供一套远程培训系统,上传学习资源,供注册用户系统学习相关知识与内容,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合作企业和社会学习者。

(四)学生学习空间与自我展示

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已经习惯于通过互联网参与到社会与学习生活之中。因此,可以帮助每一名学生建立起博客模式的学习空间。通过这一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与感悟;积累感兴趣的知识文化;促进与师生之间的学习与生活交流;展现自身的形象,扩大社交支持面,创造自我发展的机遇,服务于就业[3]。

(五)职业教育社会性网络服务

区域职业教育云服务作为传统职业教育领域服务向网络环境的映射,也需要形成内容与信息非常丰富的网上职业教育虚拟社区,即区域职业教育社会性网络服务系统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区域职业教育SNS系统,包括以下功能模块:日志、相册、分享、群组、投票、新鲜事等。在具体应用上,区域职业教育SNS系统可以用来更加细化地分别创建交流空间。

(六)教育主管部门决策支持服务

基于以上各类系统所形成的大量数据积累,能够为区域教育厅局、区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以及中小企业局等不同部门,提供各自所需的决策支持服务,以保障相关决策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如职业院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状况,各类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各校教师培训状况,区域教学名师网络化学习服务状况,学生家长最关心哪些问题等。这些数据,在传统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下是很难全面和准确获得的,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区域职业教育云计算服务体系获得。

二、面向区域职业教育的云服务平台分析

(一)云服务系统的分层结构图

面向区域职业教育的云计算服务系统逻辑上分为IaaS、PaaS、RaaS和SaaS四层。

IaaS层,即基础设施服务层。该层为整个云服务平台提供计算设备、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等基础设施资源的支撑,以及对云平台基础运行环境的管理,包括安全管理、部署管理、计量管理、负载管理、资源调度管理、海量数据管理、分布式管理等。

PaaS层,即平台服务层。主要作用有三方面:一是实现云服务系统软件层面的基础平台服务管理,包括云门户网站管理、身份认证管理、访问控制管理、数据挖掘服务、搜索服务支持等;二是对RaaS层进行服务控制管理,包括学习资源标准管理、学习资源分类管理、学习资源云共享审核管理、云共享学习资源质量管理、学习资源消费分析管理等;三是对SaaS层进行服务控制管理,包括服务产品管理、服务租用管理、租用服务收入管理、服务监控管理、服务扩展管理,以及服务统计分析等。

RaaS层,即资源服务层。该层主要用来进行学习资源建设与管理、学习资源定价管理、学习资源收入分配设置管理、学习资源云共享管理、学习资源选购与交易管理、学习资源收入核算与分配管理、学习资源收入结算管理等。

SaaS层,即软件服务层。该层为云服务系统的各类用户提供软件服务。针对服务对象的不同,所提供的软件服务类型包括面向中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培训机构、面向企事业单位,以及面向职业教育相关主管部门的多种SaaS应用终端。

(二)云平台的商业应用模型

区域职业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的商业应用模型,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见图1。

云平台的主控系统:用来实现对整个云平台软件体系的管理与控制,以及用来按需创建各类SaaS应用终端,供不同用户主体使用。

云平台云共享资源池:整个学习资源都在此进行管理,并供各个SaaS应用终端“按需选用、按用付费”。

云平台门户网站:是整个云平台的信息集成门户,该网站是云平台对外信息的窗口,又是云平台各类Web应用系统的入口,同时也为浏览者提供信息搜索等基本服务。

云平台资源共建共享应用体系:该体系实现的是个人用户可以在云门户网站的资源共享功能体系下上传资源;个人用户还可以通过在网站上充值,提升积分,以便下载更多的资料。

云平台SaaS服务体系:整个云服务系统,可以创建十几种类型的SaaS应用终端,每种类型的SaaS应用终端,数量上可以达到成百上千。也正因为如此,SaaS应用终端租用付费,是云平台商业性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云平台Web配套系统:各类Web应用系统集成在云门户网站上,并且不同的Web应用系统之间,进行统一身份认证。

区域职教活动信息及广告推送:区域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这一体系将区域职教活动信息精确推送到各个SaaS应用终端,以及在云门户网站上进行等,该功能体系也能够用于云平台的广告服务。

(三)云平台的运营收费模式

整个区域职业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收入体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云服务功能的收费,二是Web配套系统的收费服务。云服务功能方面的线上收入来源及收入模型如图2所示,收费主体包括:各类教学及培训系统的SaaS应用终端租赁费用,云服务平台上各类资源的“按需使用、按用付费”所形成的费用。自用型终端系统是指职业院校、企事业单位所使用的,面向本单位教师、学生或者员工开展网络教学与培训的SaaS应用终端。

三、面向区域职业教育的云基础设施建设

(一)教育城域网骨干网互联

资源来自网络是云计算的根本理念所在,云计算通过网络把计算、存储等服务提供给用户,因此一个高速可靠的互联网络是实现云计算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在构建区域职业教育云计算平台时,可以在教育城域网上为学校、教育组织等机构建立一个统一的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平台的服务器、存储等物理资源都是由网络中心统一管理。教育城域网骨干网将区域内的所有学校、教育机构连接到一起,将原有的信息孤岛连接到一起,实现互通、数据共享。

(二)城域网数据中心

统一的数据中心可以为区域内的所有学校、教育机构建立统一的资源库,解决教育资源库的重复建设和教育资源不平均的问题。数据中心是支撑日常云服务运作的重要核心,也是云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数据中心的融合和虚拟化趋势加速了资源的优化及成本的下降。数据中心需要部署全新的高性能网络硬件和软件,以提高数据中心的生产率,同时降低数据中心的新应用进入市场的时间和运维成本。

(三)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从用户安全、网络安全到数据安全进行全方位的防护。一套好的网络管理系统能给学校教师带来很大的帮助,并减轻很多繁杂的日常事务。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逐渐展开,网络的层次也逐渐复杂,而中职学校信息中心一般人数不多,如何高效管理整个校园网络,防患于未然,堵漏于及时,是考核信息中心教师的关键指标。

(四)远程交互教学系统

远程交互教学系统是提供文字、音视频、课件、电子白板、互动广播教学的平台。该系统不仅要支持当前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全部功能,更突出师生、学生间的交流,在应用网络上可以扩展到校园网、城域网甚至Internet,不受带宽、地域、人数的限制。远程交互教学系统在城域网互联和多媒体教室建设基础之上通过音视频和电子课件的互动让区域内的师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互动教学,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教育资源公平化。

四、总结

在面向区域的职业教育云平台建设初期,首先是由该区域某一主管部门主导建设,再逐步融入到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共建。云服务系统的软件和硬件要有足够的兼容性和扩展性,不仅能够保证当前服务的用户群体,还能够逐步按需扩展到为本区域全部职业教育用户提供高品质服务。在一些信息化建设起点高的地区,教育资源库和城域网建设已经初具雏形,如何将云服务更深入推广到终端,让终端与云平台更紧密结合是下一步建设的方向。

参考文献:

[1]Arutyunov V. Cloud Computing: Its History of Development, Modern State, and Future Considerations[J].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012,Volume39,Issue3,pp. 173-178.

区域地理教学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地方教材;评价体系;地方旅游

英语教材教材评价是推动教材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更好地规范和引导教材建设,确保教材内容安排合理,重难点适当,进而有效地指导人才培养的各项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创新思维,顺应时展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地方教材评价体系,从而为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指导与参考。本文从区域经济的视角出发,结合九江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工作需要,就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地方教材评价体系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具体工作开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一、区域经济对地方教材的新要求

区域经济不仅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对地方建材建设也提出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注重更新和完善教材内容。区域经济发展注重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要求学校在课程建设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关注就业市场变化,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注重更新和完善教材内容,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增强他们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地方教材不仅要有效指导教学活动,还要顺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因此,应该合理编制教材内容,完善教材评价体系,对教材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从而促进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水平提高,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推动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三)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关注就业市场和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完善的教材评价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教材内容设置。不仅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还能促进教材内容改进和完善,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也有利于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地方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由于一些地方院校对教材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缺乏相应的经费、人才和制度保障,当前地方教材建设仍然存在不足,未能有效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一)教材建设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所选用的教材比较陈旧,忽视更新和完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难以有效指导教学工作开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二)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材缺乏顺应时展要求,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这是提高教材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目标。但目前很多学校不注重该项活动,所采用教材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不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效果。(三)教材形式单一,适用水平低例如,局限于使用纸质教材,视频、音频、图像资料的应用不足,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急需改进和完善。

三、区域经济视角下地方教材评价体系构建

为促进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水平提高,使其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有效指导人才培养各项活动的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对地方教材的新要求,结合当前教材建设存在的不足以及九江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工作需要,可以采取以下有效对策,构建完善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一)指导思想与目标。在九江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时,应该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确保教材编写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教材评价体系构建时,应该有利于教材编写,能有效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地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编写出反映当地人才培养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教材。要积极引导旅游英语教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体现现代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工作,为九江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准备人才力量。(二)评价体系的原则。地方教材评价体系不仅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还应该有利于展现地方旅游专业教育改革方向,有利于先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应用,为教学活动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造有利条件。评价内容要素应协调统一,各指标内涵明确,表意清晰,方便操作和应用。同时,在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的前提下,还要恰当设计每个指标的权重,从而区分每项指标对教材质量贡献的大小,为提升教材评价效果,提高九江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水平创造良好条件。(三)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标准、指标权重和量表。首先要合理确定评价标准,这是对教材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另外,在评价指标设计时,应该考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将重点放在教材内容和教材整体质量上,并且教材内容的评价是核心与关键。下面将从评价指标设计和指标权重的确定进行详细分析。1.评价指标设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考虑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需要,地方教材评价体系构建时,一级指标包括科学性、思想性、适用性、辅助资源和设计水平五项。满足100分,五项一级指标权重各占20分。二级指标如下:(1)在科学性方面,教材是否具有完善的知识体系;教材内容反映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最新研究成果,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权重各占10分。(2)在思想性方面,教材内容应融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注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并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权重各占10分。(3)在适用性方面,体现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兴趣并培养学生综合技能;为教与学创造条件,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自主学习;适当设置高质量的习题与思考题,有利于检验学习效果,四项指标的权重各占5分。(4)在辅助资源方面,配有丰富多样的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并且辅助资源应该对教材内容有适当拓展;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配置文字、图像、视频和音频资源,体现教学的重难点,两项指标权重各占10分。(5)在设计水平方面,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界面合理、友好,方便检索与交流互动;电子课件布局合理,制作清晰美观,突出重点,录像、动画的音效质量高,图像清晰,动画生动准确,两项指标权重各占10分。2.指标权重的确定。权重的确定主要采用专家调查法,以匿名方式向专家分发调查表征求意见,并汇总整理调查表,形成完善的评价表。召集教学一线的任课老师和教材主编专家,讨论并判断调查表的分值分配及内容,提出修改建议和完善对策,最终确定地方教材评价体系。具体应用过程中,按二级指标设定的分值打分,然后应用加权统计法得出总分。满分为100分,90-100分为优,80-89为良,70-79为中,60-69为一般,60分以下为不合格。

四、区域经济视角下地方教材评价体系应用

在教材评价的具体应用过程中,既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还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和追求,对教材内容和教材使用情况进行科学合理评价,不断提高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一)教材内容评价及应用。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需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安排重、难点内容,并着重把握以下要点。例如,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精选教材内容。九江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综合全面考虑,合理选择教材内容,并适当安排重点与难点内容,进而有效引导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促进课程目标顺利实现。教材评价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以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以及有效从事自己的工作奠定基础。(二)教材使用评价及应用。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也应该关注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恰当选用相应的教材,有效指导课程教学,并加强教材管理工作。例如,要关注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选择高质量的教材,定期对教材进行质量评估,开展评优和推荐工作,并对优秀教材进行宣传和推广。构建完善的教材选择系统,建立教材信息管理系统,动态掌握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教材建设和规划提供指引和参考。此外,还要健全教材管理制度,落实择优选用制、优秀教材推广制、教材质量评估与跟踪调查制等。确保教材评价、使用和建设工作顺利进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教材。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地方旅游英语教材提出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更新思想观念,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完善的地方教材评价体系。从而提高教材编写水平,更好地规范和引导教学活动,使其有效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推动人才培养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需要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淑娟,王纯阳.《旅游英语口语》教材建设研究——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J].大学教育,2015(12):97-98.

[2]王素珍,苏谦,杨小燕.高等农业院校本科教材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15(4):30-34.

[3]李汶.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材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5(10):110-112.

[4]许新华.高职教材评价及其指标体系设计[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52-55.

区域地理教学设计范文第10篇

高中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应用篇,主要是把区域发展的一般分析思路和方法交给学生,这就离不开案例型情境的有效设计。所谓案例型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落实课标要求,根据所学知识特性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案例素材,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渗透、融合其中,适合学生主体活动,并产生一定探究欲望的场景。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针对案例型情境的设计,可从不同的案例素材入手,创设“疑”境、布构“动”境、引导“议”境、巧立“辩”境等方式,让学生获得区域发展的理性认识。

 

一、搜集现实和史料素材,创设直观感知情境,引导学生生“疑”,逐步建立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直观的教学情境能使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的知识,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有助于展示事物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有助于知识的“同化”与“顺应”,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和思维方式。

 

创设直观情境就是为学生提供生动而鲜明,可供直接感知的具体事物,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先有个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在心生“疑”问、逐步探究的过程中达成课标要求。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读黄土高原区位图,以及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景观图,聆听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

资料2: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表明,古代黄土高原的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树木既有松柏等针叶树,也有多种阔叶大乔木,在沟谷中生长着由阔叶树形成的茂密森林。在由厚层黄土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和黄土丘陵沟壑地区,既生长大乔木,也生长小乔木以及种类很多的灌木。灌木成片连丛生长。还有面积很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附地处过渡地带的黄土高原图。 

 

资料3:搜集一些黄土高原生态问题治理成果的图文素材,体会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思考:(1)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能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2)黄土高原生态问题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其主要因素是什么?

(3)在搜集部分治理成果的图文数字基础上,讨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要点】(1)水土流失;耕地变薄、生态恶化、河床抬升。 (2)自然因素(位置、土壤、气候和地质);人为因素(轮荒、露天开矿、无计划施工、破坏植被);人为因素。(3)工程、农业技术和生物措施。

 

【思路点拨】教学中,第一步先通过现实素材的探究,引导学生心生“疑”问,认识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明确水土流失能带来哪些危害。第二步再通过史实素材,认识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农耕以来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结果,所以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破坏植被等人为原因才是黄土高原生态问题形成的决定因素。

 

最后,形成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西南地区的石漠化、亚马孙热带雨林、洞庭湖湿地等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案例型情境设置方法。

【注意要点】案例型情境设计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利用旧知“同化”新知,或做到认知结构“顺应”新知。

二、虚拟故事情节,创设诱思情境,引导学生行“动”,逐步明确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本思路

曾有教育工作者说过,施教三功贵在诱导,进学三功贵在领悟。以诱导的方式把学生引入案例情境的分析,这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题。

设疑诱思的实质就是用悬念来引发学生的思维。根据学习动机理论,学生学习首先要有需要,为满足需要才会有内驱力以至于行动。而学生的需要是靠诱因激发的,教师创设冲突或矛盾的情境是诱因,当教师能激发学生想舒缓矛盾的需要时,学生就会提出问题,并产生想解决矛盾的内驱力。因此,扣住课标要求,虚拟一些故事情节,制造一些悬念,作为案例型情境的素材,有助于学生产生适度学习动机,从而逐步建立分析区域资源开发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9世纪后半期,保罗·罗伯特是一家小企业管理者,他的企业位于莱茵河支流鲁尔河畔的杜伊斯堡,经过他和他的工友们几十年的拼搏与努力,他的机械制造企业蓬勃发展,企业规模空前扩大,迅速成为当地一家有名的企业,老罗伯特因此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

 

到20世纪50年代末,退休在家的百岁老人老罗伯特每月领到的薪水越来越少,企业区住房、生活空间的生存环境与生态条件越来越差,后来他因患肺部疾病(肺气肿)而死亡。

 

20世纪60年代起,当地政府提出治理措施,老罗伯特的孙子——怀特·罗伯特,从企业技师的岗位走上了企业家的管理岗位,小罗伯特带领他的工友们,利用政府政策,努力工作,不断改造企业,治理企业周边环境,企业东山再起,成为蒸蒸日上的现代大企业。

 

思考:(1)通过阅读以上三段文字,结合教材内容,从图文中找到鲁尔区的区域特征有哪些?并探寻鲁尔区发展前后期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是什么?

(2)联系提供素材和教材内容,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找出问题的表现和成因)

(3)如果你是鲁尔区政府决策者,针对区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你会提出什么样的治理策略?

【答案要点】(1)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较近;水源充足;市场广阔。 (2)发展前期,区位优势条件明显;发展后期,传统产业衰落,生态环境恶化,人地关系不协调。 (3)改造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整治环境污染,营造绿色空间。

 

【思路点拨】第一步,让学生回顾区域特征的内容,包括区域的位置和范围、优势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进而结合素材第一段文字和教材第一目内容,分析区域发展特征,评价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如交通、资源、市场等。

第二步,结合素材第二段文字和教材第二目内容,分析区域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如传统产业衰落和生态恶化等现象的成因、表现和危害,认识区域发展中出现的人地不协调。

第三步,结合素材第三段文字和教材第三目内容,分析区域发展的综合治理措施,如产业调整、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整治环境污染和营造绿色空间等。

最后,经过以上逐步行“动”,明确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本分析思路:分析区域特征探寻、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认识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选择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我国山西省能源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等,也可以采用这类案例型情境

进行教学。

【注意要点】案例素材设计要关注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创意要新颖,以激起学生的亲切感和好奇心。

三、迁移同类案例素材,创设对比情境,引导学生善“议”,逐步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及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

迁移是人类认知的普遍特征,凡有学习的地方就有迁移,m. s. james就将迁移定义为“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1] 。可见,课堂教学中同类案例素材迁移的情境创设,能影响学生认知迁移能力的提高,达到一举反三的教学效果。

 

当然,近年来基于建构主义的研究也提出,抽象的、一般的知识与技能常常不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因为知识与认知技能双方均高度地依赖于学生获得这些知识与技能时的情境[2] 。只有在特定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才能比一般知识更容易迁移。

 

新课程理念就是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习技能和经验,而不是知识本身,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创设同类案例素材的迁移,引导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西电东送”工程主要是把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输送到电力紧缺的珠江三角洲、沪宁杭和京津唐地区。西电东送分北、中、南3条通道:北部通道是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中部通道是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南部通道是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海南等地。

 

西电东送可有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拉动经济发展,促进江河治理,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意义重大。

 

资料2:我国西电东送的主要路线图。

思考:(1)我国的水能资源、坑口电厂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东西部供需矛盾有什么差异?(为什么要送?)

(2)西电东送的3条通道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地图上用彩笔描绘下来。(怎么送?)

(3)西电东送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分别是什么?(送后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要点】(1)黄河上游和晋、内蒙古煤产地;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乌江、澜沧江和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以及黔、滇煤产地。东部电力不足,需求量大;中西部电力富余,需求量小。 (2)在图上描绘。(3)促进中西部电力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缓解东部电力紧缺和交通压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大气质量,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思路点拨】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先“议”区域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供需矛盾,引出为什么要跨区域调配资源。第二步,运用地图描绘三条通道,加深学生对西电东送怎么送的认识。第三步,分组活动、查阅资料讨论西电东送对区域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第四步,形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学习思路:为什么送?(该资源有什么特点、供需矛盾是什么)怎么送?(线路方案是什么)带来什么影响?(正面、负面影响,以及如何趋利避害)。第五步,迁移在该案例型情境基础上形成的学习思路,开始分析教材中的“南水北调”案例。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部分内容,也可以运用案例型情境的迁移与对比分析的学习思路来进行。如长江、田纳西河、珠江、伏尔加河等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注意要点】迁移同类案例情境素材的设计,要有详、有略、有对比性,才能突出课标要求的重心。

四、提供图表文字素材,创设“中间开花,带动两头”情境,引导学生巧“辩”,逐步厘定经济发达地区或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利用图表文字素材,创设“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教学情境,是教学设计的常用技巧。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提出“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3] 区域地理可持续发展部分直观内容多,但抽象内容也不少。教师要善于从直观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分析理性的内容,巧选中间案例素材,设置“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案例素材情境,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构思维模型,以带动课文两端内容的学习。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通过大量引进外资企业,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成为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资料2: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大大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目前该地区已有城市25座,建制镇420个,城镇密度为108个/万平方千米,城市密度为6座/万平方千米,形成以广州为中心,包括深圳、珠海、中山等大中城市在内的城市群。2010年,珠三角城市化水平已近7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答案要点】(1)从资料1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快的成因是什么?

(2)从资料2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的成因是什么?

(3)从资料1和资料2可以看出,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是什么?

答案:(1)优惠政策、外向型经济、国际产业转移,促进珠三角工业化进程加快。(2)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带动城市化水平提高。(3)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两者相互促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思路点拨】第一步,阅读资料1和2,搜集一些图表文字素材,分析珠三角工业化进程快的成因,以及城市化水平高的成因,初步厘清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的关系。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或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先行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从而预设好“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案例型情境。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珠三角工业经济发展快、城市化水平高的优势条件是什么,结合珠三角区位图,顺着“中间开花”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完成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成就的分析,认识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利弊影响。

 

第三步,提供巧辩方式,顺着“中间开花”的案例情境,分组梳理珠三角地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探讨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如巧设“要科学发展规划,还是要单纯发展速度”等辩题,以体现学生对区域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和生态建设等问题和措施的理性认识,进一步了解珠三角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现实意义。

 

“区域农业发展”一节内容,也可以采用这类案例型情境,先预设探讨“区域农业生产和布局特点”这个中间

案例,再引导学生探究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以及区域农业发展中遇到的生态问题,最终讨论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注意要点】“中间开花”案例型情境设计要关注开放性,以引导学生产生多方面联想,生成相关思维,体现“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妙境。

当前,案例型情境设计与运用依然存在诸多操作误区。诸如“讲”案例,而不是“用”案例教学;脱离教材,精典案例不选,另选其他案例;新选案例素材设计不当,没有扣住课标要求教学,等等。

 

另外,根据教学业务差异,案例型情境设计的层次性应不同:一个是浅层次案例型情境设计,即教师采用有意义接受式的教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操作方式适合新教师;另一个是深层次案例型情境设计,即学生采用有意义发现式的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操作方式适合有经验教师。两个层次的案例型情境设计,教师均应把握。

 

参考文献:

[1] 吴庆麟,胡谊. 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54-263.

区域地理教学设计范文第11篇

本节知识点难度不大,但是知识点较零散。若仅仅依据教材泛泛而谈,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活用教材。因而在教学处理上,该节内容一直让教师头疼。本文的教学设计,以问题场的形式展开明确的学习任务导向,同时配合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深入探究,并通过合适的反馈形式让学生感受成功,潜移默化地建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拓展应用。

二、教材分析

“资源的跨流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工程很多,比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这些工程,学生都听说过,但关键问题是我国为什么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这些工程的实施对我国区域发展又有何利弊。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线路的选择及其对区域发展来的影响,学会从图表、材料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举一反三地评价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过程与方法:从报刊、网络等媒体收集相关资料,分析评价我国重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的思想,形成人地协调的理念和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重点:分析说明“西气东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以“西气东输”为例,学会分析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方法。

五、问题场的构建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活动的问题串设计

设问1:同学们,你们家做饭用的是什么燃料?

设问2:我们日常使用的天然气,来自哪里?

设问3:将新疆的天然气送到长三角的工程叫什么名称?

追问:西气东输是我国十一五四大工程之一,你知道其他三大工程是什么吗?

2.学生活动串设计

通过一系列生活化活动串的设计,让学生有话可说,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3.目标实现反馈串设计

教师分层设问,逐步将课堂主题引导到课堂预设的教学目标上,让课堂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要抓住生成性问题,及时追问,让课堂自然流畅。

承转:今天,我们就以西气东输为例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板块一:西气东输概况

1.教师活动的问题串设计(通过一段视频,帮助学生了解西气东输的概况)

设问1:西气东输一线工程主干道沿途经过哪些省级行政区?经过哪些地形区?

设问2: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主干道沿途经过哪些省级行政区?经过哪些地形区?

2.学生活动串设计

学生边观看视频边思考问题,并根据西气东输示意图完成相关练习题。

3.目标实现反馈串设计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避免课堂的盲目性。教师可以邀请一位学生到投影前,边指图边带着大家完成练习题,丰富学生的活动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承转:西气东输工程经过地区地形复杂,路途遥远,技术难度大。那我国为什么要投巨资建设西气东输工程呢?下面我们研究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三)板块二:分析西气东输的原因

1.教师活动的问题串设计

设问1:读图5.2“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矿物能源生产量和能源消费量占全国的比例”,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能源需求与赋存状况。

设问2: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有何特点?

设问3: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存在哪些问题?(读图5.3“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

设问4:我国天然气分布状况如何?(提供我国天然气分布图)

设问5:在我国大陆的东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也有天然气的分布。为何我国却要长途跋涉地从西部运输过来呢?(提供相关材料)

2.学生活动串设计

通过教材和图表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通过知识点回顾,帮助学生分析问题。通过同伴互帮互纠的形式,实现教学目标。

3.目标实现反馈串设计

教师通过图表与问题串,架构问题场,教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对板块进行具体化、层次性的分解,明晰学习任务,使学习目标更精细化。及时设计归纳性问题,关注学生的元认知发展。

承转:为缓解我国东西部天然气资源生产与消费的不均,调整能源结构,以及今后中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政府投巨资实施“西气东输”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给我国的区域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四)板块三:探讨“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教师活动的问题串设计

观看视频《西气东输成为清洁能源供应大动脉》。

设问1:请大家边看视频边思考,西气东输对东、西部地区,对区域发展有哪些影响?

角色扮演:全班分成6个小组,小组内成员分设新疆人和常州人,探讨西气东输给当地带怎样的影响(要从利弊两方面分析)。

设问2:读图5.6“西气东输的区域协调效应”,思考:在西气东输的区域协调方面,政府是如何通过西气东输工程协调东西部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呢?(从实现三大效益统一的角度)

2.学生活动串设计

学生观看视频材,并小组交流讨论,从各自角色出发分析问题。

3.目标实现反馈串设计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角色扮演,调动学生自主分析与归纳问题的积极性。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分析,促进生成性资源的出现。同时,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大角度分析,给学生分析的思路,提升课堂高度。

承转: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四大工程的一个缩影。根据我们今天所学,你能分析我国其他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案例吗?

(五)拓展应用

1.教师活动的问题串设计(查找相关资料,二选一,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探究1:我国实施北煤南运的原因?北煤南运对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探究2: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西电东送工程?此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方法点拨:关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评价思路,主要是从输入地和输出地两个方面分析。对于输出地,侧重说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就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于输入地,突出解决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另外,分析时还要关注利与弊。

2.学生活动串设计

让学生从报刊、网络等媒体收集相关资料,同伴合作探究完成问题。

区域地理教学设计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包装设计;民族特色;地域文化;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77-02

多年来,在高校专业教育中我院艺术设计专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地发展起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域文化,2009年,我院将包装设计课程重新定位,正式设置了“长白山地区特产包装设计”这一特色课程。长白山地区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长白山上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优秀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很多的奇珍异宝,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盛产人参、天麻、贝母、五味子、红景天等多种中药材,天然绿色食品资源190余种;野鸡、野猪、狍子等野生动物资源10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82种。这些珍宝由于没有良好的包装及定位所以销售价格低廉,市场混乱良莠不齐,加强对地方特色产品包装设计的教学研究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长白山地区特产包装设计的现状

长白山特产包装设计是近十几年才推广起来的。以前,人们不注重产品的包装,基本上都是以“裸装”销售,价格低廉。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慢慢地认识到包装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我院设计专业的开设,已经为长白山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很多设计人才,产品包装及设计实力大大提升,但其仍然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长白山地区特产包装给我们带来的第一印象——杂。走进琳琅满目的特产商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各种风格、各种特色的包装,如朝鲜风格、台湾风格、日式风格等真是应有尽有,但是能体现出长白山地域风格的设计却少之又少。

二、包装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商品之所以缺少地域特色,我认为同我们高校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长期以来,各大院校的包装设计专业在教学上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传统的教材及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严重影响了包装设计的社会性,脱离了市场,成为纸上谈兵。更不用说包装设计中的地域特征,使包装成为独立的存在。

1.缺少地域性文化内涵。特产包装设计最重要的就是要突出其地域特色。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手中的资料都来源于老师的讲授和书本杂志或者网络等,都是二手资料,无法真正地理解地域文化的精髓。学生通过二手资料了解的知识最多只能达到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2.缺少品牌观念。包装课程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只注重包装设计本身的教学,如包装的基本功能、用途等,而品牌的涉猎较少甚至没有,没有品牌的观念就如同航船失去方向。这个看似不重要的问题其实真正指出了地域包装设计最终要达到的设计效果。

三、长白山地区特产包装设计教学方法

包装设计其实就是解决企业、市场、营销等几方面的问题,具体讲就是推销产品与宣传企业形象。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院的“长白山地区产品包装设计”课程几次进行了调整,从开始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步转换为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根据我院的地理优势,在长白山地区设立了3个实践及考察基地,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设计中去,最终完成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也同时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案例分析法和参观考察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分析法:首先由教师指定长白山地区某一产品,然后学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分析其品牌理念、设计的优缺点。学生通过讲述对于一个事物有了很多种的理解方式,扩展了学生的设计思路,通常学生都会讲出关于商品设计背后的故事,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快速增加学生的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观考察法:长白山地区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酒业、药业、旅游业都很发达。带领学生参观酒厂、药厂等企业,了解实产品生产、加工的过程和方法,在参观结束后写出心得。

四、规范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流程

在包装设计中,前期的市场考察与调研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了解又如何去设计?因此“长白山地区产品包装设计”课程的第一个流程就是针对长白山地区进行考察,收集相关人文、地理、民俗、动植物等资料。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一部分的教学,我院在不同的地区设立了3个实践教学基地分别是:吉安实践教学基地、松江河实践教学基地、白河实践教学基地。在每次的实践考察中都会聘请当地一些资深人士为学生讲解人文风俗,使学生身临其境,真正地了解感悟。第二个流程——设计定位。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在众多的产品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产品,如人参、鹿茸、木耳、矿泉水等地域特产,进行设计定位。一旦确定了产品,就要针对这一产品做出更加详细的市场分析调查报告。在这份报告中需要明确所设计的产品的品牌名称、受众群体、同类产品包装中的利弊分析、系列包装需要列出有多少种产品,大小尺寸等。第三个流程——具体的设计方案。通过上面的分析,确定具体的设计方案。在这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文字部分,简要说明图像绘制中所包含的内容;另一个部分为图形绘制,在这个阶段中图形绘制以手绘为主,老师从旁指导。第四个流程——推广及市场反馈。这个部分看上去是极难实现的,因为我们不是大批量的生产,通常我们是通过包装展览,然后接受反馈信息。这个流程我个人认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信息的反馈,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设计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再进行改进。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长白山地区特产包装设计课程也在不断地深化改革。其本身是将地域文化精华、现代设计理念整合在一起的综合设计课程,我们应该在结合我国标准教育教学的体制要求下,找准特色课程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提升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特产包装设计课程自身的结构体系建设,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把长白山地区土特产包装创意设计以崭新的面貌展示给全世界。

参考文献:

[1]钱舜.“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9).

[2]贺萍.包装设计专业教学研究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89,(6).

[3]刘乾.试论现代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J].CEPE中国电力教育,1989,(6).

[4]徐剑书.分析包装设计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J].文学与艺术,2001,(8).

[5]钟福民.以设计表征文化多样性——当代中国土特产包装的地方性表达[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05).

区域地理教学设计范文第13篇

1明确定位,强化区域性职教资源库的顶层设计

明确资源库“辅教辅学”的基本定位,按照“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顶层设计,以云服务理念搭建管理平台.

1.1明确资源库建设的目的与定位区域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探索信息化时代下,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举措,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以更好地服务学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教学需求为根本任务;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促进教育公平、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为根本目的.区域性职教资源库在功能上要满足“辅学、辅教”,辅学”是能为职业院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与辅导学习的互动平台服务;“辅教”是为教师利用优质的资源库内容与网络化共享平台,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法手段,辅助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可以自主地通过共建共享的资源库平台实现个性化学习和拓展学习.

资源库平台要建设成为一个能互动交流的学习中心,具备区域经济建设特色与满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学习平台,而非仅仅限于教师教学使用的素材库.资源库的内容建设要以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前提系统设计,以碎片化的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结构化的课程建设为骨架,充分发挥多媒体表现资源的优势,选择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职业教育素材、积件、模块和课程教学资源进行重点开发建设,并将其作为国家高职教学资源库建设系统的组成部分,为国家资源库作准备.1.2强化资源库建设顶层设计区域性职教资源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周期长,参与单位与人员众多,资源内容复杂技术要求高,制订科学严密的建设方案和管理规则,系统化的顶层设计是提高资源库建设效率与质量,确保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以云服务理念搭建管理平台,资源库管理平台是资源库建设的基础,必须放在建设首位,资源库管理平台不是结构越复杂、档次越高越好,而重点是好用、适用.

滁州职教集团区域性职教资源库平台选择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这个平台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开发和运营支持,集成了国家批准建立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优质职教资源丰富,平台提供了较好的资源存储、全库内部资源检索与导航、资源开发给与“辅教”“辅学”功能,平台有灵活的课程管理结构、开课申请、规范的课程建设、丰富的教学形式、网络授课、自主建站、课程论坛、学习进度跟踪、元数据共享、动态监测与审核等功能.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与云服务理念提升资源平台价值,合理构建区域性或学校私有云应用中心,在资源丰富度、获取方式、在线组织方式、利用方式、在线学习活动、多种类学习应用终端的支持等方面都将升华到一个新的层次.职业教育资源库平台参考模型图。

2建立机制,增强区域性职教资源库建设与运行活力

资源库建设机制规范着从资源库建设意向和规划的产生、资金的筹措、计划的制订、实施和整个过程中各方面参与者的行为方式.在资源库建设中,机制起着基础性的、根本性的作用,建设主体、建设资金、建设模式在机制的规划下,有序、有效地结合、运作,从而形成资源建设的良性循环,为资源的有效利用奠定基础.

2.1建立促进区域性职教资源库建设与开发主体协调机制以职教集团为基础的区域性职教资源库投资建设与开发主体有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职与中职院校、行业企业、研究所、专业化公司,参加人员有老师、公司技术员和企业专家员工等.每一类建设主体都有不同的职能、不同的开发特色或缺点,政府主管部门职能是建立或主导协调机制的建立,如采用项目管理方式,让资源库的使用者与建设者形成相互制约关系,促进资源市场化的性质和保障资源质量;中高职院校要制订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或教学团队开发优质资源,教师有丰富教学经验,掌握教学中迫切需求,对教学资源的鉴别和老资源改进有决定性的作用;专业化的企业,拥有掌握从视频、动画到仿真虚拟制作技术和国家教学资源制作标准和要求的技术人员,是开发教学资源的主体,专业化的企业能形成教学资源的产业化生产模式,提高资源的建设效益,不足之处是对师生的需求了解少;各建设主体不能做到相互协调、优势互补,不仅影响资源建设质量,也影响资源库系统工程的建设进程.所以必须在各建设与开发主体之间建立协调机制,发挥各自之所长,协同开展资源建设工作.

2.2建立职教资源库可持续化的市场运行机制资源库建设的目的在于“用”,而不是“建”,为优化区域性职教资源配置,扩大资源应用面和利用率,保障资源库的维护服务与持续改进,首先必须建立市场化的资源库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一方面促进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满足市场需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建设人才;另一方面实现教育增值,提高教育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教育资源建设的活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必须建立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资源使用机制,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优质资源共享,经费取之于民,资源用之于民;市场化是对资源的有偿使用,合理收费形成投资建设效益,促进资源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率.建设和使用的良性循环需要免费和有偿相结合,免费是公共投入服务社会,有偿是保证资源建设效益和质量,优胜劣汰,为资源建设注入不竭的动力.第三必须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资源库管理机制,政府主管部门职责是对区域性教育资源库建设投资和监管,具体管理工作应按照市场化要求成立管理中心,其职责是制订资源建设规划、落实规划、平台建设、制度建设、资源遴选与更新、评价与反馈、应用与推广,形成良好的运营机制.

2.3建立区域性职教资源库应用评价与反馈机制按照“边开发、边应用、边完善、边推广”的原则,大量的资源必须经过师生的实际应用与评价,逐步完善后形成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建立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资源应用评价与反馈机制,对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预期分析,根据用户评价,判断资源的优劣与应用情况.在以职教集团为基础的区域性职教资源库建设中,通过设计系列调查表,再利用关联规则或支持向量机技术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掌握不同用户对资源的不同需求.如针对资源设计的调查项目:是否原创性开发,能否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资源建设团队强弱,视频动画图像是否充足,是否符合资源建设规范,资源教学设计的好坏,需要准备的时间长短,教师备课负担,资源获取是否方便,知识产权是否明晰,利益能否得到保护等,分析资源建设中存在问题和不足.通过调查分析,提出加强资源的原创性、规范性、多媒体化的设计建议;在资源建设机制上提出对教师的开发成果给予物质和精神鼓励,制订保障和倾斜政策等.

3特色发展,提高区域职教资源库建设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区域性职教资源库作为国家资源的补充,应围绕区域经济建设需要,以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为主,辅以开发满足地方职业教育需求的特色资源,提高资源的针对性与适应性,避免低水平建设、重复建设.

3.1为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开发职教资源职业教育是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教学资源库必须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开发与生产过程对接,符合专业岗位人才培养要求.主要内容: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流程、企业案例、作业规范;企业生产工具、生产产品、生产过程、生产场景;学生实训项目、数字化教材、教学课件、教学文件、习题库、试题库;虚拟企业、虚拟场景、虚拟设备以及虚拟实验实训实习项目;与专业、课程、知识点相关的导学、助学系统.学校、企业与专业化公司需密切配合,科学分工,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并对资源的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规范性多角度评审,开发适用的特色资源.

3.2以重点专业为依托开发职教资源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载体,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高职院校围绕重点专业开发和积累了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如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了大量的具有真实生产实景的实训实习资源,与专业公司合作开发了虚拟工厂、虚拟工艺、仿真实训资源,专业老师开发了大量的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多媒体专业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是学校专业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教学成果的积累,特色鲜明,对区域内这些资源遴选、改造,形成优质的区域性职教资源.以课程为单位建设职教资源,课程是组织教学活动的载体,为便于学习与资源利用,具体的教学资源应以课程为单位,共享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发挥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团队的作用,整合和开发优质教学资源.

3.3应用新的技术理念开发职教资源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智能化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推动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在区域性职教资源库建设中,必须应用新技术重点开发以虚拟、仿真教学资源,解决实训实习危险、实训费用高、环境污染大的问题,缩短传统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要将新的职业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资源建设中,开发的职教资源要符合职业教育规律与教学要求,助力教学改革;要满足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案例化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区域地理教学设计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区域活动;体系;健康成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别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和谐发展。纲要中也强调: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一、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纲要、指南的贯彻与实施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家都认识到受教育者的发展绝不是统一的、程式化的、同步的发展,而是有不同倾向、不同标准、不同速度、不同特色的个性发展。要实现让有区别的个体能够有差异地发展,实现个人应有的以及可能实现的最大、最好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都要了解每个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

二、关注幼儿,提供时间保障

由于受班级空间狭小、幼儿人数多、活动材料少等客观因素和教师畏难情绪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以往教师常常将精力主要放在“上课”上,区域活动只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补充”甚或“摆设”。为切实改变这一局面,我园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观念,将区域活动纳入幼儿园整个课程设置中来,提高区域活动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比例。每天上午第二节和下午第一节为全园区域活动时间,每次活动时间为半小时,保证每天至少开展一小时的区域活动,从时间和课程安排上加以落实,变区域活动由“点缀”为“主调”。同时,制定弹性的幼儿作息时间,除进餐、午睡、起床和离园等生活环节统一时间外,其他时间均可由教师自由安排和把握,把社会性的区域活动安排在入园、餐后和离园等环节中进行,使区域活动内容贯穿于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园主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特色。

三、合理设置,构建目标体系

1.合理利用空间,巧妙设计区域数量和格局

在园舍面积小、幼儿人数多的情况下,我园要求教师对区域合理安排、巧妙设计,根据班级人数和空间的大小设置区域数量,个别化学习环境达10余个。在各区域设置时,做到科学合理,将需要安静的阅读区、操作区、美工区摆放在一起,并且要离吵闹的音乐区、表演区、建筑区远一些。“娃娃家”“医院”“超市”可设置在相对靠近的地方,这样便于幼儿在活动中的互相交往。此外,还充分利用楼道走廊等空间,设置幼儿“表演区”“小舞台”等相对吵闹的区域,力求创设一个温馨、舒适而又充满教育内容的环境。

2.围绕学期目标和幼儿特点,合理设计区域目标和内容

为确保有的放矢地开展区域活动,我园以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为依据,从容易实施的领域和内容入手,实施“小步递进、逐层深入”策略,构建我园小、中、大不同年龄班的区域目标体系。

首先,把握幼儿最近发展区,结合集体教学内容,设置递进式活动内容,既把握幼儿现有水平,又提出下一步的发展高度,实现区域活动的实际意义。

其次,注重区域内容的整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初步将活动课程中的内容与区域活动进行整合,从区域设置、玩具材料的投放、更新、区域规则的制定以及教师的区域指导等方面加强区域活动的开展。

四、加强分析,形成不同体系

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必须以材料为依托、通过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去发现、思考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促进其成长。但在具体的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由于对活动材料所承载的教育功能理解不全面,甚至有的教师会认为在材料制作、收集、投放的过程造成了时间上的大量浪费,影响了区域活动教育价值的发挥。为此,我园将把区域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重点转移到对材料的评价和分析上来。通过整合教师、幼儿和家长资源,为幼儿提供安全、丰富、富有层次性和动态性的区域材料,以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

五、形成合力,撑起一把绿伞

幼儿园进一步建立健全区域活动工作目标、科学制定活动方案,合理安排活动内容,认真组织开展活动。教师应做到工作有计划、有记录、有分析、有总结。同时,幼儿园各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尤其是区域活动,教师需要不断地为活动充实材料,只有在幼儿与材料的不断互动中,幼儿的各种能力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为较好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我园将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推动家园形成合力,共同为幼儿的成长撑起一把绿色保护伞。

路漫漫其修远兮,相信我们乘上教改的航船,打开视野,辛勤努力,一路一定会有更多收获。

参考文献:

区域地理教学设计范文第15篇

调研时间:XX年2月22日 调研对象:大学生活动中心

调研目的:为了了解大学生活动中心空间功能区的分布情况及,了解设计中活动区与服务区的关系和流线要求,掌握各种设计手法和艺术处理,加深对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的难点和原则的了解,获得更多关于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从实践中学习的专业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开始自己的设计之前,我们分组进行了实地调研,希望能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能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一、大学生活动中心的概况

1、概念:

在现代社会,教育是全社会最关注的建设问题之一,大学也随之变得不再遥远。在大学中,大学生活动中心是大学设立的组织指导大学生进行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场所,属于文化馆类建筑。

2、建筑特征:

综合性——活动内容复杂。

多用性——活动形式各异。建筑空间组织和建筑空间表现形式均应具备多用性和灵活性,实现一室多用和空间的综合利用。

地域性——与大学校园环境的特殊密切关系,在设施内容建筑造型、艺术处理上应予充分体现。

3、设计内容:

总平设计、流线设计、活动空间组织、造型设计、建筑设计。

二、实地调研

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是我们进入大二后的第三个课题设计,身为组长的我将调研的工作作出了一个详细的规划,并根据组员个人擅长作出合理分工:调研具体对象、调研注意的细节问题、行程安排以及后期的资料收集由**和***两人主要负责;收获整理、材料分析、ppt制作由***主要负责,其他人从旁协助;

带领小组进行实地勘察和成果展示与讲解则由我主要负责。整个调研所有成员全程参加,力争每个人都能得到最大的收获。

我们的调研分两站,第一站是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位于学校新校区西门,名“适之楼”。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活动中心、服务中心及校门诊楼,是校区西门内一组半环状建筑群,在功能上基本满足了校园生活的一切日常需求。

大学生活动中心在选址上是很注重可达性的,一个交通便利,在人来人往、疏合流散中具备很强的可达性的活动中心是能够有效地自然地形成校园生活的

文化氛围,并成功地发挥它联系学生活动区和教学区的作用。在我国高校建设中,大都将活动中心与食堂、服务中心、操场等建筑联合布置,形成一个有着一定规模和体量的建筑群。在安徽大学新校区,活动中心紧邻校园西大门,是从西门进入教学区的必经之路,不仅交通便利,不会出现人流拥挤,疏散困难的问题,而且它的活动范围也不会对宿舍和教学区造成噪音干扰。半环状的建筑布局巧妙地转换了校区轴线,与图书馆的东面相对,形成校区东西向景观主轴,这样的选址与布局凸显了活动中心在校园中的重要位置。

三、调研心得

1、实地勘察与调研是设计必不可少的部分,光靠书籍与资料是学不好设计的。

2、调研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认真对待,也许一不留心就会遗漏能给自己的设计带来灵感的东西。

3、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很重要,这是一切团体工作能很好展开的前提。

4、个人素质很重要,专业素养很重要。

大学生活动中心调研报告二:

一、调查目的:

了解并深入调查一餐基地环境,以便更好的处理好所要设计的大学生活动中心与基地周边环境、场地、室内外环境的关系。

基地概述:

设计拟在我校建一座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总面积约xxxx平米,该工程拟建于校园内一餐位置。基地形状大致为x形,建筑总面积约为xxxx平米,地形平坦,可忽略地表的起伏对建筑建造的影响。基地靠近校园中心位置,与行政楼距离较近。校园南部为教学区域,西北部为学生宿舍区,是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交通交汇点之一。基地南边为xx西路,西北方毗邻学生公寓,与第二餐厅遥遥相望。站在基地位置向东望去,视线穿过图书馆前的广场可以欣赏到xx湖的美丽景色。

二、环境分析:

基地南侧的xx西路是连接校园外环路与内环路的主干道之一。通过xx西路向西可以联系到校园西部的商业区域。在课下尤其是晚上,该商业区域会聚集大量的学生人流。这些人流通过xx西路可以方便地到达基地位置。xx西路南部为校内绿化带,是教学区域、宿舍区域、行政办公区域之间设立的缓冲带。该绿化带相对宿舍区域较远,周围场地功能多样,是区域矛盾的集合区域,不适合学生在此进行各种活动。该区域的设置是为缓解区域之间的矛盾和营造教学区域的安静学习环境而设置,可以与各教学楼周围的绿化联系融合。因而绿化带内不会存在大量人流的聚集,但是与绿化带相联系的道路却都会有很多的人流通过。

基地向东北穿过xx西路为校图书馆,通过xx西路向北可以到达学校北门,学校北门因距离宿舍较近,是学生平时出入校园的主要出入口。基地东北部是校图书馆和xx湖,是学生平时进行阅读背诵和放松心情的地方,在课下同样会吸引很大的学生人流出入。

基地西北部为学生宿舍区。此区域距离基地位置最近,联系方便,学生可以方便地到达基地位置。但由于一二号公寓与基地衔接过近,基地位置建筑物的存在会对这两个公寓楼的学生到达公寓南部的其他区域形成一定的阻挡作用。这两个公寓楼高度较高,且基地与这两个公寓楼之间的道路相对较窄,道路两侧又栽培有大树,对于处于基地位置的设计建筑物来说,从宿舍区域来看,很难形成较好的景观。或者说不易于寻找到较好的建筑观察角度。

基地毗邻内环路,通过内环路、xx东路可以联系到六号教学楼。六号教学楼的人流会通过校行政楼后的内环路和校图书馆前的广场到达更多的区域,这样就给基地位置的设计建筑带来了大量人流。学校车辆的进出设计为南门进北门出。车辆大致从南门进入通过广场路、校行政楼的内环路和名人路,从北门出去。车辆的经过使基地周边的人流与行进的车辆产生了矛盾。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注意这一点。

三、设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