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民政意识形态工作要点范文

民政意识形态工作要点范文

民政意识形态工作要点

民政意识形态工作要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西方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

政党意识形态指的是政党上台执政后,意识形态与国家权力相结合,通过国家机器的宣传、灌输、渗透,使民众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等,人们往往根据政党所信奉的意识形态将政党分类,比如说右翼政党、左翼政党、极右或极左翼政党。西方政党主要信奉的意识形态主要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自由至上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等,但名称再怎么不同,政党总是离不开“主义”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政党对自身的意识形态建设做出了改变,企图扭转逐渐衰弱的状况。意识形态中间化即是这一改变的体现,所谓“中间化”即是区别于过去那种“非左即右”的政党意识形态,淡化不同政党间的意识形态对立“政党意识形态在没有消除相互对立的同时,开始由基本上完全相互排斥向相互借鉴、吸收的方向发展。”政党意识形态的中间化是为了规避执政风险、适应变化了的时展的需要,是扩大政党执政群众基础、社会基础的一项重要举措。另外,“中间化”和西方所谓的“意识形态终结论”不能混作一谈,“中间化”的本质是资产阶级政党为获取、巩固其执政地位而做出的一种改变,“终结论”则是直接否定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等根本属性,最终在全球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制度,两者不能混作一谈。

一、促使这一转变的现实背景及其原因

伴随着二战后西方世界生产力发展的恢复、信息化技术革命的飞速推进,西方政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其中非常明显的就是政党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逐步弱化以及政党社会影响力的日趋下降。主要表现为:

(一)政党的人数大幅减少,党员队伍逐渐萎缩

各国政党,尤其是发达国家政党的党员人数出现了急剧减少:“在两党制的英国,两大主要政党工党和保守党,党员人数的下降表现得尤其明显,保守党由20 世纪50 年代拥有270 万党员,减少到80 年代的150 万,到94年底只剩50 万人;工党同样如此,短短140 年时间,党员总数减少了2/ 3。”

(二)政党党员的社会阶层构成复杂化

还是以英国为例,工党原先由大批产业工人构成的模式已经是过去式,保守党中的贵族大头也被新的股票经纪人、金融家等中产阶层所占据。

(三)政党的吸引力普遍不足

这主要表现在西方所大肆宣扬的普选制的民众参与度持续低落,美国近年的选民投票率一直维持在5060%,远不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70%。

西方政党出现这样的困境是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在西方国家蓬勃展开,不断升级的产业结构,逐步衰弱的传统工业,快速崛起的高新科学技术和第三产业,使得许多西方国家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不断分化调整,社会阶级结构和人口就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无产阶级工人大幅减少,新兴信息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则出现猛增态势,科技、金融、教育、管理等“白领”阶层人士队伍日益壮大,“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逐渐成为一些国家社会阶级结构中的主体,日益发展壮大为一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力量。这就导致传统政党无论是党员构成还是执政的社会基础、资源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谋求自身的变革,便会被时代所抛弃。推动自身改革,尤其是指导思想――意识形态上的改革,必然是刻不容缓的。

二、西方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的目标

(一)扩大政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政党作为一个政治性团体,是沟通民众和政府的桥梁,扩大自身的社会基础,才能使政党扩大自身的影响,形成广阔的生存空间,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在新的阶层不断涌现,传统的阶级、阶层划分逐渐模糊这种情况下,僵硬的固守原有的政党意识形态,拒绝与时俱进便显得不合时宜。避免政党意识形态化,主张意识形态的中间化便是再适合不过的了。意识形态中间化所体现的包容不同、温和而又稳健的精神;兼顾不同方面利益、调节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使不断崛起逐渐占社会主要组成部分的中间阶层逐渐团结在政党周围。在这一点上,工党所主张的“第三条道路”、瑞典瑞典社会的“人民之家”的主张及其实践。都是深谙此道的典型表现。

(二)增强了政党自身的社会竞争力

在竞争性政党体制中,赢得执政地位的唯一衡量目标就是是否拿到足够的选票来获得选举胜利。因此,如何获得更多的选民支持以拿到更多的选票便是政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淡化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宣扬意识形态的普世性、包容性、开放性,保持政策策略的高度灵活性,使自己的政策策略更多的关心最大程度上的民众的利益,以扩大自己的选民范围,赢得选举是每一个竞争性政党体制中的政党的目标追求。以美国为例,政党在其选民支持方面是多阶层的而且基础广泛,无论是共和党还是,都力图从信奉中间路线的社会群体中寻求合作,因此,美国的政党基本上采取意识形态中间化的政策立场,表现出高度的政策灵活性,以提高自己成为执政党或保持执政党地位的社会竞争力。

而在一些非竞争性政党体制中,增强政党的自身竞争力也是十分必要的,要知道,任何政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天然的,都是民众赋予的。一个政党的政治策略再正确、执政的时间再长也难以保证没有反对力量的滋生。更何况由于缺乏必要的竞争和监督,一党制的弊端显现的更多。发生在2011年末和2012年初的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动荡以及现在越演越烈的叙利亚局势,都是本国一党长期执政中出现了严重的政党意识形态僵化、脱离群众、最终演变成大规模的政治动荡,虽然有他国势力的干预,但是这些国家执政党自身暴露的问题仍然发人深省。

(三)谋求政党自身的执政合法性

无论是竞争性政党还是非竞争性政党,都必须扩大自身的合法性基础。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有几个表现,一是政党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信念也就是意识形态问题;二是民众的支持程度;三是执政党的执政效绩。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是否代表最大范围的人民群众,是否灵活的反应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新特点、是否能够做出最能正面影响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导向都是直接关系着后两者的。抱守旧的、僵化的意识形态、无视社会的剧烈变革和人民的新的精神需求,当然无法获得民众的支持,更勿提执政效绩。这三者是良性互动的三个方面。关于政党执政合法性的建设的经验教训十分丰富。综合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无论是西方资本主义政党,还是东方的社会主义政党,不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时代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意识形态建设战略,就无法在适应这个世界,更无法获得长久的执政合法性。

三、对西方政党意识形态建设中间型趋向的思考

(一)意识形态中间化背后的工具性、实用性本质

西方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工具性要强于价值性。西方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讲求的主要是实用主义,某个政策、价值目标对于扩大执政社会基础、扩大选民支持范围、增强执政合法性有利便予以采用。学术界将政党分为实用性政党和目标性政党,而无论哪个政党,其中体现的实用性是共同特点,将意识形态作为政党发展的工具是西方政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政党的利益是永恒存在的,最根本的利益就是政党的生存和发展。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政党的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政党的合法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意识形态、民心和执政绩效。西方政党始终不敢轻视意识形态的作用,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终结论甚嚣尘上,但是,正如李普塞特所说:“在西方,仅仅是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正在终结。而西方不同国家中,与经济发展和一定政治制度之所处水平和存在问题有关的意识形态冲突,仍将继续存在,其持续时间远不是我们的寿命可企及”

因此,西方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工具性认识主要性质,讲求实用、灵活多变始终是其特点。而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是正解。

(二)可供借鉴的启示

虽然西方政党对于意识形态建设更多的是实用为本,我们在批判这种意识形态建设的同时,也要看到它可供借鉴的一些方面,并以此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执政党建设。

一是实现意识形态建设价值性与工具性相统一。单纯强调意识形态的价值理性,死守僵硬的教条而遭到失败的教训比比皆是,苏共的教训始终深刻。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性应当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应当坚持,但是时代的变化也应该体现在理论发展中。另一方面,也应正确对待意识形态的工具性,意识形态在政党的执政合法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好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得民心、顺民意,在凝聚人民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二是进一步深入推动意识形态建设与实践相结合。政党要发展,就必须采用切实的意识形态对意识形态本身进行调整。这一点上,科学发展观将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地位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有机结合,正是有着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才得以顺利前进,社会主义在中国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总之,当代西方政党的意识形态观是促进了政党发展的,他们积极调整自己的意识形态态度,在促进社会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对西方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进行批判性的吸收借鉴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建设、意识形态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我国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全面推进新时期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王长江.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M].改革出版社,1996

[3]刘金东.当代国外政党的新变化对我党的深刻启示―兼论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J].求实,2002(2)

[4]雷青松.西方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的价值目标及启示[J].党政干部学刊,2009(11)

[5]张蛰远、王险峰.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历史嬗变[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5)

民政意识形态工作要点范文第2篇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看待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当前,意识形态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又极具争议性的政治概念和话题,不同的国家和政党都根据自身的利益需求对意识形态作出不同的阐释,并高度自觉进行意识形态构建。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科学分析与看待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一)从意识形态的性质特征看,它是阶级和政党维护其核心价值和利益的集中体现。首先,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是阶级性,总是从属于特定的阶级,为特定的阶级和利益集团服务,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其次,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关于自身根本利益的理论认知,以及维护、扩大其根本利益的现实要求,既是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又是其政治纲领和目标诉求的理论表达,对统治阶级的统治发挥着服务功能、维护功能与宣传教化功能。第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目标指向性和实践性,它以明确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旗帜鲜明地指向现实,具有进入和指导实践的强烈意向。

(二)从世界政党建设发展的兴衰历史看,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政党的生死存亡。世界政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教训表明:一个政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在于“物质”也在于“精神”,二者不可偏废。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没有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空谈精神文明显然靠不住;但如果一个执政党放弃了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甚至失去了对有害意识形态的识别和抵御能力,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

西方各国尤其重视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其主要做法是以法律手段强化意识形态、以政府主导掌控意识形态、以思想教育引导意识形态、以宗教形式塑造意识形态、以各种组织推广意识形态等,表现出不断扩大意识形态包容性、增强意识形态实用性、模糊意识形态阶级性、强调意识形态普适性等特征。例如,美国政府或直接出资建立新闻媒体机构,或通过参与制作节目、新闻影响舆论,在塑造政府形象的同时隐瞒、掩盖不利于政策实施和政府形象的资讯。美国还将文化发展战略渗透于它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和贸易政策之中。同时,美国极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宗教,历届总统的就职演说中都有唤起民众爱国主义精神的格言警句;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工作要点”重申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强化“美国意识”。可以说,美国的霸权,不仅反映在军事上侵略、经济上掠夺,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上渗透、价值观上输出、意识形态上霸权,所谓的民主自由不过是一个子,在意识形态上根本没有什么自由而言。

对西方政党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经验我们应当吸纳借鉴,对另一些国家和政党的深刻教训我们更应引以为戒。例如,苏共在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逐渐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放任意识形态多元化,崇尚哲学的抽象人道主义、经济学的新自由主义、历史的虚无主义、文学的自由批判主义,导致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甚嚣尘上,这是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随之而来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近年来的西亚北非,无不是从执政党放弃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掌控开始的。

(三)从党的建设发展的光辉历程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与“左”倾教条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斗争的过程中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唤起了被压迫阶级的革命热情,动员并组织起各革命阶级、革命力量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经历了正确与错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曲折发展态势。通过开展大规模的思想改造运动和学习宣传活动,确立起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但史无前例的“”导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遭受巨大挫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日益巩固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社会上掀起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自由化分子宣扬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进行主义的活动,进而在19演变成和暴乱。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必须做到经济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两手抓。

二、清醒认识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多变、斗争尖锐严峻,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一) 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首先,西方对我西化分化的现实危险不可低估。他们利用话语权优势,大力推行西式民主、自由、人权价值观,恶意攻击党的领导、企图瓦解党的执政基础,图谋在中国复制“”;一些内外勾连、相互借重,千方百计拉拢和扶持、、东突、民运、等势力,企图培植战略内应力量;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大肆渲染社会主义失败论、文明冲突论、人权高于论,蓄意炒作中国经济、中国发展、中国能源、中国军事,对我颠覆遏制、战略围堵的险恶用心越来越昭然若揭。

其次,多元思想文化对主流价值取向的侵蚀不可低估。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呈现出新的态势,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受市场经济影响,社会上一些文化行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有所滋长蔓延,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在一些地方沉渣泛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有些文艺作品调侃崇高、戏说历史、膜拜西方。例如,当今中国文学的“新概念化”倾向,已经成为现代西方各种哲学命题的注脚。一些作家使用外来的哲学、社会学、文化学思想资源和已有的现代化经验,以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社会问题为参照系,来观察中国社会生活,使诸多西方现代化语境下的概念成为进入中国生活叙事预设性主题,演绎人生痛苦与无聊、世界荒诞、人性险恶与无中心、无权威、无整体等消极、颓废的精神基调,渲染社会转型必然发生相应的社会现象和精神状况,与西方现代人生哲学诸多概念相互交织、渗透一处,催生了一批病态文学人物,对人们特别是新生代青年带来严重消极影响。

第三,民生热点问题对社会政治稳定的冲击不可低估。当前,我国既处于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矛盾凸显期,各种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相互叠加,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相互交织,不可避免地对人们思想带来冲击和影响。特别是近年来住房、医疗、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引发的信任危机,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房价物价居高不下,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食品药品和交通煤矿等公共安全事故频发,呈明显增多趋势,对社会思想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

第四,网络负面信息对共同理想信念的蛊惑不可低估。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迅猛发展,使国际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更趋直接便捷、更显“短兵相接”。尽管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2%,网民已达5.64亿,但互联网信息80%是美国提供的,90%以上是英语,我国的信息输出量不到全球信息量的1%,网络话语权“西强我弱”的被动格局非常突出。西方国家利用网络霸权地位,培植和指使一些网络“异见人士”、“意见领袖”恶意炒作涉党涉政涉军舆情,炮制大量负面流言、谣言和虚假信息,诋毁党和政府形象。一段时间以来,舆论场有一种怪象,就是谁发表正面言论,谁发表支持党和政府的言论,谁驳斥那些攻击、污蔑党和政府的言论,谁就会遭到嘲讽、受到围攻,甚至骂党和政府似乎成为时尚。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因此被蒙蔽和诱导,听风就是雨,对坚定共同信念、凝聚社会共识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第五,社会转型深刻变化带来思想行为多样性不可低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人们思想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排斥性、对立性倾向进一步凸显。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推进,城市改造、房屋拆迁、土地占用、下岗失业、进城务工、社会保障不完善、社会管理跟不上、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个别公职人员行政不作为等,使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相互交织,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多发、频发态势,社会转型中出现许多不和谐的杂音、噪音。

(二)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挑战的鲜明特点。一是目的更为明确。敌对势力的险恶用心就是把矛头直指我们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企图让老百姓对政治“淡化”,让干部在西方拜金主义影响下“腐化”,传播各种流言把领袖“丑化”,通过意识形态渗透使马克思主义“溶化”,最终达到理想信念“弱化”,达到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政权之目的。

二是内容更具蛊惑性。大多打着“普世价值”的幌子,鼓吹多党制、三权分立和轮流执政,在宣扬“司法独立”、“民主”等观点的同时,更加注重利用社会凸显的矛盾问题炒作渲染,提出的一些所谓政见主张、运动口号,具有极强的蛊惑性、煽动性。

三是渠道更呈多样。通过交流合作、学术研讨、网络站点、影视大片等多种途径宣扬西方价值观念,通过人际交往和非法聚集、金钱收买等各种手段拉拢腐蚀我政府公职人员,通过发动所谓“”、鼓动“街头抗争”来侵蚀党的执政基础,渗透破坏手段不断变异翻新。

四是手段更显隐匿。采取公开掩护秘密、合法掩护非法、文化掩护西化等手段,特别重视发挥网络传播渗透自由、快捷、海量等特点,进行政治策反、价值影响和腐蚀拉拢,其渗透性、隐蔽性和欺骗性越来越强。

五是影响更为广泛。从过去拉拢腐蚀所谓的高层“精英”,扩展到如今在“草根”阶层中培植人、“异见分子”和“意见领袖”;从过去单一渗透方式,到现在多维立体渗透,特别是运用传统载体与新兴媒体交互影响、覆盖式宣传,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全民攻击”。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说到底是要不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交锋,是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两大话语体系”的角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较量。因此,我们要清醒认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清醒认识一些错误思潮和观点的本质及其政治危害,清醒认识西方对我施压促变的立场不会改变、势头不会改变,清醒认识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上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更加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打好主动仗,掌握主动权。

三、切实改善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面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形势和挑战,我们必须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确保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一) 在强化政治责任中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党管思想、党管媒体是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和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是坚持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强化各级党组织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使命责任。

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并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要切实肩负起捍卫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历史责任,把它作为党的命脉来坚守、重要阵地来捍卫,下功夫掌握它、虔诚信奉它、忠诚捍卫它,并以此改造思想、塑造灵魂,成为指导行动的根本指南。

二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抓住了这个“价值体系”,就找准了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点和突破口。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制度设计、法规制订、文明创建和社会管理之中,为培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滋养条件和土壤环境。要切实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其提升价值认同、协调利益整合、强化力量凝聚、抑制不良思想和行为的重要作用,坚持不懈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

三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基本要求。实现这个要求,决定着意识形态各方面工作的理念、原则和方向。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就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以全体人民整体、长远、根本利益为工作原则,大力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性、人民利益的科学概念、科学观点,不被形形的错误思想所误导、所左右。

(二)在规范运行机制中履行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当前,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要有效履行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必须建立完善行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一要统好力量“管”。既要统好各级宣传、情报、信息、安监、公安、司法部门的资源和力量,从行政职能上理清关系、区分责任;又要着力构建管的合力,切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地方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为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既要发挥传统主流媒体在政府支持、品牌积累、编采实力等方面的巨大优势,牵引整合和培植多元主体力量和新兴媒体资源,促使其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融合转变;又要通过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保证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渠道的畅通,不给任何反动话语提供舆论生存空间。

二要建强队伍“管”。既要按照党性、职业敏感性和专业性相统一的要求,选准选好宣传文化系统领导班子队伍和社科理论队伍,配齐配强新闻媒体工作队伍和基层文化队伍,又要着眼形势任务需要,建好用好舆情管理员队伍、引导员队伍和新闻发言人队伍;既要建好传统媒体队伍,又要建好懂新媒体的管理团队、专业队伍;同时还要大力培养一批政治可靠、为党和人民所用的网络舆论“意见领袖”,培养更多代表党和人民立场意愿的名人引导员、“草根”评论员、微博微信人气王,使党的思想主张宣传更接地气聚人气、更富实效。

三要完善法规“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是要用制度、机制来保障,使之常态保持、规范有序、高效运行。要建立健全监测采集机制,定期对舆情信息进行监测采集,搞好梳理汇总、分析研判、风险评估和预警防范,对一些苗头和倾向性舆情前移预警关口、前置防范措施;建立健全危机处置机制,加强组织指挥、综合协调、应急保障、舆论引导和处置反馈的研究演练,确保一旦有事能够迅捷反应、稳妥处置; 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法规体系,加快推进意识形态管理的立法工作,积极推进新闻、出版、网络管理法律制度建立和行政法规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地方相关立法工作,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特别是高度重视对网络等新媒体的管理,坚定新媒体可管可控的决心和信心,采取经济、行政、法律、教育等手段,建立健全新媒体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全面推进网络、微博、微信等实名制,加强对网站舆论导向的关注和有效管理。

四要综合施策“管”。管好意识形态,要坚持辩证分析、正确对待不同情况,采取“一分为三”的方法,把正面引导舆论、善待诚恳批评、打击破坏势力有机结合,有理有力有节地搞好管控。突出弘扬主旋律,对正面的舆论要敢于发声;宽容宽待各种善意的批评意见,勇于纠治解决问题;建立健全依法查究机制,坚决打击各种捏造事实、造谣传谣、恶意诽谤等行为。

(三) 要在把握特点规律中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提出了新挑战,一方面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提供了新的舞台,另一方面它极易被敌对势力利用,给各种谣言、反动言论提供传播渠道。能不能建设好、运用好、管理好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能不能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关键,也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大考验。要深入研究把握新媒体发展与管理、新媒体舆情演变与处置、主流舆论场建设与新媒体法治等规律,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积极动员广大党员、青年团员、社科专家、媒体工作者、人民群众、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舆论引导,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牢牢掌握舆论的主导权。

一要抢占阵地、把握导向。思想阵地,真理不去占领,就会杂草丛生;舆论导向,你不去主导,就会被别人掌控。要着力建好用活新闻阵地、社科阵地、文化阵地和网上阵地,加强新闻出版、学术交流、文化活动以及网上舆论生态建设等管理,决不能让敌对势力在我们的阵地上发声,使思想阵地始终不游离于党的领导之外。要善于用好新媒体这个资源,纳入我们党的执政资源,为我所用,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引领,把抓导向、造声势的要求体现在每一块版面、每一面荧屏、每一个网页,旗帜鲜明地“亮剑”、理直气壮地发声、有理有据地批判,在抢占阵地中确保话语权始终为我所用。

二要前瞻研判、快速反应。增强话语权,必须把抢占舆论先机作为重要策略,快速甄别事实、深度研判情况、及时处置化解,必要时“先斩后奏”,确保先入为主、掌握主动。要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人工搜索与技术检测、综合分析与专题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准确分析思想舆情状况,科学预测舆情发展走势,增强处置工作的前瞻性。要深入剖析舆情特别是负面舆情问题背后深层次问题,弄清楚哪些是我们工作纰漏造成的、哪些是群众好心办坏事导致的,哪些是意见领袖和“丝”群体推波助澜的,哪些是敌对分子扭曲炒作的,第一时间拿出针对性的处置办法,避免出现“谣言面前,真相也投降”的被动局面。

民政意识形态工作要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动态;民航院校;意识形态;和谐稳定

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人物,民航院校更肩负着为实现民航强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对师生思想动态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不断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在民航教育事业的指导作用。

一、民航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内容

理论阵地、舆论阵地、文化阵地、精神文明是民航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四大阵地。

(一)思想政治教育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民航院校也不例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既包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涵盖新时期的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更包括对民航高校学生“平时为民,战时为军”的民航特色爱国主义教育。

(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课余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制度文化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准军事化管理制度是最具民航院校特色的制度文化。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除了参加航模社等特色社团,民航相关专业学生最普遍选择的是体育运动,其中以飞行、空保、空乘等上天专业学生最多。

(三)新闻宣传舆论

民航院校都有自己的校报和学报,而且建立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打造了立体式的宣传阵地,着力做好在学校重大决定、事项、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宣传报道,全面展示良好精神风貌。同时《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民航Y源网等业内一流媒体也经常刊登高校在教学、科研、飞行等中心工作的重大成绩和优秀师生事迹,进一步增强了师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四)精神文明建设

民航院校60余年的发展历程孕育了具有特色的校风校训,如中国民航大的校训是“笃学精博,严谨创新”,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的校训是“远举高飞,博学笃行”,校风是“忠诚团结,勤奋严谨,安全精飞,求实创新”,还有学风、教风等等,对学生的学业的完成、能力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鞭策作用。民航劳模大讲堂走进民航院校,将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也为在校学生指明了毕业方向。

二、思想动态分析的内容

思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决定了其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首要地位,作为最有效的思政教育方法之一,思想动态分析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主要思想状况

从学期开始到结束,随着时间的推进,课程的结束,学生们的主要思想状况会有不同的呈现,例如秋冬学期刚开学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大一新生对新生环境和学习生活充满了好奇、不安、期待,大二学生成为老生,此时角色转变,大三处于课程的关键期,学业压力大,大四处于找工作和考研冲刺期,面临人生的选择,思想压力大。这是所有学生的共性思想动态,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动态分析的一个主要内容之一。

(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韩国萨德问题、乐天超市、C9飞机首飞成功等在网上的传播度爆热,这些国内国际大事的焦点也是学生们关注的热点,对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的内容也包括学生对此类热点问题的看法、反应。还有考试、执照、考证、考研、留教、科研、食堂饭菜、住宿条件等学生一直关注的校内热点问题。

(三)影响学生群体稳定的潜在因素

对学生群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的事件大多为突发事件和消极事件,如飞行技术专业中个别学生的停飞,期末考试不及格学生的思想波动等;网上有关学校形象的负面信息,尤其是不实信息等。在对学生思想动态进行分析时要有前瞻性、预见性地对此类问题进行收集、总结、归纳、整理。

(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的最重要内容是根据思想动态,深刻分析,找出使学生思想产生波动的根本原因,并根据原因研究出初步的解决方法和下一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三、思想动态分析的作用

传统的单向灌输与说教式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已无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对学生进行思想动态分析可以了解和分析学校在教学与管理,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为学校党委层面决策提供客观、全面的事实参考,从而进一步深化新时期民航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民航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成为民航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一)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思想动态分析一般是一个月一次,在思想动态分析的前期工作中,各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网络投票、线上互动、微博话题讨论等各类方法收集到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思想状况等。通过对收集上来的大量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可以第一时间得出当前学生思想动态的主要矛盾和大多数意见。

(二)更有针对性开展工作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动态分析的中间工作中,通过对整理出的各类动态进行分析,形成报告,给学校党委层面做出重要决定提供了全面、事实的参考,对下一步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和价值引导、校园文化的完善有更明确的方向,更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教育工作。

(三)有利于维护队伍稳定

在思想动态分析的后期阶段,将苗头性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加强舆论引导,对学生关心的主要问题进行解决,有利于形成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引领主流思想、拓展主要阵地,还能激发学生的思想活力,培育形成良好精神风貌,带动其他各类活动改进和创新,更加促进民航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提高。

四、结语

思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性,思想动态分析对思政工作的开展具有及时性、导向性,使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首位指导性更凸显。民航院校意识形态工作说到底是培养什么样的民航强国人才,培养什么样的民航科研队伍的问题,做好思想动态分析工作,发挥其及时性、导向性和维稳性作用,将更切实解决以上问题。

参考文献:

[1].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李谦.《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四大阵地”》.党建网,20161009

[3].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张文雄.《以坚定的看齐意识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光明网,20150507

[5]解根怀.《为建设民航强国培养高素质飞行人才》.求实,2010

民政意识形态工作要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 工作特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2016年重点立项课题,课题名称:保持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定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项目编号:GXDJ2016A19,主持人:高欣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阐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对于高校而言,其占有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地位,肩负学习和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因此,鉴于教书育人的工作方针、教育对象特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突出特点,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关键作用。

一、高校意R形态工作的特点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

1.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重点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

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重点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即高校以“两课”为基础设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思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教学内容。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旨在加强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价值理想,以较为客观的视野认识世界发展趋势。

2.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在课堂

由于承载突出的教学任务特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阵地也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方面。高校一般采取课堂班级教学来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由于当前网络教学的发达,有的学校也采取微课、慕课或者“尔雅”来尝试多媒体教学,这一方面使学生在任何网络环境都可以进行学习,而不必拘泥于教室的集中学习和老师的授课,另一方面也因学习的个性化大大降低了学习效果。

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对象是年轻大学生

全国高校教育主体是19-24岁左右的年轻大学生,他们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对象。这批年轻群体同时也是思想和身心正在迅速成熟的群体,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他们也是网络主体。除了思政、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专业学生,其他专业学生一般以公共必修课的方式学习“两课”。但是,在大学流传已久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戏谑传言中,“两课”无疑是他们首选的逃课对象。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1.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现状

如前所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呈现教育内容主流化,教育阵地单一,非课堂教育效率低下,教育对象年轻化等特点,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现状尽管在内容上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为主,但是也显示出了教育阵地缺失、教育主体难以驾驭的现状。

2.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阵地单薄,方式单一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以对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来开展,辅助的手段有网络自学,但是从方式上来讲主要是传统一对多的传授,对于一门在考核上多以开卷,教学方法上多以照本宣科的大学通修课而言,当然其不被学生所重视的地位可想而知。

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对象身心发展属于特殊时期,理论学习程度有限,主观上学习观念淡漠。

二、保持主流意识形态定力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性

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备着社会主义教育和办学目标的应有之义,即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面对当下意识形态教育方式、群体、环境等现状也存在的诸多矛盾,保持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定力及与时俱进地重申其教育重点十分必要。

(一)要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提供认识世界的观点,也指导青年树立正确人生信念和理想的方法论。在和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现状不断结合的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现代表现形式集中体现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中。因此,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应当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放在首位。

(二)要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之中

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传统文化滋养民族发展繁衍至今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面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渗透和影响,强调中华文化厚重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更应当树立文化自信,对其中哲学的、道德的、文化伦理的精髓自动吸收内化,转变为现代人面对当下生活的精神动力。而高校也应当将其作为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进行重点建设和引领。

(三)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对世界发展前景和其他可借鉴的文化有清醒认知

如前论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是一种正确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结合了中国的实际,融合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底蕴。与此同时,因为文化所具备的强大渗透力量,大学生通过便利的网络途径会接受到各种文化即意识形态冲击,这些冲击有的以文化传播的形式十分隐秘地进行,有的直接是裸地对社会主义中国和制度的攻击和诋毁。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理当训练学生接受正确的世界观的引导,以科学的方法论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发展进程,并有鉴别地吸收世界上其他文化产品。

三、保持意识形态工作定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鉴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其显著特征:即它是以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教育引导和训练的,这一特点也内涵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意识形态特点和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出教育方向和目标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教育内容和方向直接决定了社会将得到具备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社会公民和建设人才。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引领内容并指明了建设目标。我国高校就是要培养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青年,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现状中能够看清事件发展主流,能够辨识世界发展方向,并因为具备如此客观的眼光而能够意识到发展中的矛盾和主流,并树立一种面向未来的信和理想。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指明要以主流意识形态榻逃内容,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新的着力点

在多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负责教育的党政人员、理论课教育人员及相关的辅导员班主任都在关注此方面的教育质量。鉴于理论教育的难度和深度难以把握、学生接受度低等困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以开展学生活动为媒介,以活动建设引领学生方面卓有成效。然而,以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阵地建设不应也不能够替代,或者不应该弱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包含深厚的理论教育内容,也赞同将理论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和实践。面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可以作为其质量提升的着力点。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工作重点

高校全体教师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 从高校实际而言,一般会将学生管理部门教师、团务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作为专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这些人是真正工作在思政工作的一线。但是在功能上这些人一般并不承担理论教育任务,只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因此,譬如高校辅导员一般被定位为“知心朋友”,当时“人生导师”功能发挥得并不突出。这一方面源于工作实际,一方面也表现出思政人员并不清楚自己的工作重点,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指出: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2]。可见,一名思政人员时必须具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知识储备的,并且应当具有一定的理论教育能力。所以,不论是从教育职责、工作重点还是职业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工作重点。

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3]

据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政治意义和社会辐射性不言而喻。高校教书育人,既是专业教育,更应当首先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一名大学生首先是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底蕴的公民,如此才能是一名有职业感、有责任感、有技术的社会工作者。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才占有“极端重要”的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才具有突出意义,才能够也必须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2] 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C].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02.

民政意识形态工作要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意识形态主体性 政治性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把人教育好,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我们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为了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

在阶级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有强烈的阶级性、党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在当今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经济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的情况下,有的同志却有意无意地淡忘了这一本质特点。有的大学生在学习政治理论课时,不懂得“为什么现在还要讲意识形态”。个别研究生误以为“公民教育”可以“与一切意识形态脱钩,排除任何人生理想”。甚至有的理论工作者也认为,“21世纪高校道德教育关键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全人类共同文化价值观”。出现这些认识误区,究其原因,一是以为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关注,要教育大家具有世界眼光,似乎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阶级性、意识形态性了;二是以为对外交往中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而是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求同存异,共谋和平与发展,似乎一切领域都能超越意识形态了;三是在西方思潮影响下,误以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同质化,因此,也跟着宣扬一些抽象的普遍性的论调。其实,思想战线包括思想理论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而在意识形态领域,无产阶级不去占领阵地,资产阶级必然要去占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削弱,就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加强。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中间道路可走、不存在空白点的。

1.提倡全球道德并不排斥和否定道德的阶级性。固然全球问题日益增多,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关注,也应提倡普世伦理和全球道德,但这并不排斥道德的阶级性一面。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归根到底是从经济利益、阶级利益引申出来的;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道德除具有阶级性外,当然也具有全人类性的一面,这主要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德。恩格斯早就指出,无产阶级道德中包含了最多的最长久的道德的全人类因素。在阶级社会里,道德的阶级性是绝对的、起主导作用的,道德的共同性(全人类性)是相对的、受阶级性制约的。

2.对外交往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并不等于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问题是不能靠“输出”去解决的。我们应当尊重各国人民对本国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但是,我们在对外交往中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并不等于、也不可能要求我们在思想文化领域淡化意识形态,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相反,我们的改革越是深化、开放越是扩大,越应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否则就会迷失方向,重蹈东剧变的覆辙。

3.经济全球化并不等于可能带来政治制度趋同化、文化同质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客观趋势。总的来看,它是一种历史进步的潮流。但是,经济全球化一直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着。他们企图利用这一客观趋势为建立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秩序服务;美国更是推行“美国中心主义”,企图利用经济全球化为建立单极世界、维护“一霸”的霸主地位服务。因此,西方的一些政治家便大肆炒作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拼命推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托夫勒也在他的著作中,鼓吹“全球主义”的意识形态,提出要引导人们树立“全球意识”,以“反对自由放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事实上,经济全球化不仅不会消灭世界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而且还会为世界多极化发展创造条件;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全人类共同文化价值观”论,只相当于抽象的普遍性。而这种抽象的普遍性的价值观,在现实历史条件下并不存在。不与特殊性相联系的普遍性,不仅是不科学的,违反唯物辩证法的,而且,无形中中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奸计。西方鼓吹的“全球意识”是与反马克思主义紧密相连的,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正如他们的人权观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性、遮蔽性、虚伪性一样,都是为资本主义、霸权主义利益服务的。

在这样的国内外形势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忘记自己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地揭示了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明确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我们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是高度统一的,所以,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的特点,这里讲的政治性当然不是“”鼓吹的那种“阶级斗争”的政治、空头政治,而是讲经济建设的政治、实现现代化这个最大政治。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当前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就是要自觉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绝不能淡化意识形态、淡化政治,放弃思想阵地。

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不论是实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加上理论课,过党团组织生活等),还是寓他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理等),都是一方面渗透着列宁所说的“经济建设的政治经验”,归根到底,是要教育人们“懂得怎样去建设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又必然要求结合着经济、业务、管理工作一道去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年代,由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领域的广阔,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渗透性的要求更高了,除了实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经济建设的实际才会有实效以外,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也应当渗透到日常的经济、业务、社会生活的各项管理工作过程中去,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社会实践和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去;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结合着经济业务工作一道做深做细,才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是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加强的正是这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行各业紧密相连,都通过自己的工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贡献。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这个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职能是通过自己的工作为各行各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提供思想保证,为各行各业完成建设任务提供精神动力,它的工作必然要紧密结合各行各业的工作、联系各个领域的实际,渗透到各行各业的业务工作过程中去,否则,便无法为各行各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方向保证。

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著的民主性和主体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治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都促使人们民主意识的增强,主体性的觉醒。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和改选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是相对于客体性而言的。马克思说主体是人。也就是说只有人才可能有主体性、成为主体。但并非每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是主体、都有主体性。只有当他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发挥了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时,他才真正成为主体,具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一定意义上说在于“接受”,在于唤起对象的主体性,在于促进对象的自我教育。因此,没有“接受”和自我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便不是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它既不可能成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又不可能取得实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新形势下,民主性、主体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的新特点。当然,民主性是相对于集中性、纪律性而言;主体性是相对于客体性而言,两者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都不应将其割裂、绝对化。过去,我们一度只讲集中、统一,只讲客体性、做“训服工具”,这是片面的,教训十分深刻。现在,我们讲民主性、主体性,不能又走向另一种片面性:片面强调民主,不要纪律和集中,搞极端民主化;过分张扬主体性,走向单子式的主体性。要看到,离开客体性只讲主体性,是虚假的主体性;而离开主体间的互动,离开群体,孤立强调个人主体性,则是单子式的主体性。这就必然走向非理性,走向主体性的异化。可见,会当主体的人,也势必会当客体;当不好客体的人,也不会当好主体。个体主体性的发展是有限度的,而不能是无限度的。不论在市场中,还是在网络里,也不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还是在集体生活里,极端民主、单子式的主体性、个体主体性的过分张扬,只会走向事物的反面。然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民主意识增强、主体性空前觉醒的对象,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弘扬民主性、主体性;不认识民主性特点,不建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便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坚持民主性、主体性特点,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体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2].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

民政意识形态工作要点范文第6篇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前期,我将“学习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作为专题调研面向广大党员群众做了详细的调研,现向上级党委做如下汇报。

一、当前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不够扎实,政治规矩意识不够强,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够到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有差距,回应群众诉求和社会关切不够及时。

2、脱贫攻坚责任落实不够到位,工作作风不够扎实,精准扶贫有差距,监督不够深入有力。

3、党内政治生活不够严肃,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基层党组织建设弱化,研究分析不够深,在创新发展思路、培育新增长领域等方面措施不够有力。

4、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存在偏差,日常监督宽松软,巡察工作有待加强。

二、个人对“学习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几点看法。

1、牢牢掌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重要标志是牢牢掌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把政治这个弦绷得紧而又紧,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在党中央、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高度认同,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行动上紧紧跟随,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始终站稳政治立场,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充分认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分析问题,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变化,正确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无论处理什么问题都要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凝聚党心民心、有利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把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到工作的各个方面,确保在政治上站得稳、靠得住。

2、牢牢掌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正确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中国人民的精神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要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研究越深入,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越深刻,掌握理论、运用理论才会越自觉。要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力度,不断推出有深度、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研机析理、融会贯通,帮助人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更好用于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才能够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吸引力、引领力。

3、牢牢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必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压紧压实政治责任、领导责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到工作中。意识形态工作是全局性的工作,涉及到各个地区、各个部门,涵盖各条战线、方方面面,是各级党委(党组)和党员干部的应有之责,是全党共同的责任,必须坚持全党动手,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形成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合力。要牢牢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的原则,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能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导向上始终立场坚定。要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认真落实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使各类阵地始终成为坚持正确导向、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坚强阵地,决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要切实增强责任担当,旗帜鲜明支持正确思想言论,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始终站在意识形态斗争第一线,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坚决同否定党的领导、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言行作斗争。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以过硬的责任、务实的举措、完善的机制推动落实。要坚决把政治责任扛起来。各级党组织书记要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主体责任、第一责任,层层传导压力,进一步强化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要坚决把推进举措落下去。按照党中央部署和省委“八个坚定不移”要求,深入制定落实相关工作措施,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主动作为、大胆干事。要坚决把相关制度建扎实。以巡视整改为动力,进一步形成以党章为遵循、以责任为导向的“制度网”,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水平。

三、个人的几点建议

一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结合实际创造性贯彻落实上下功夫,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二是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选拔任用干部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大力整治买官卖官、“带病提拔”等问题,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民政意识形态工作要点范文第7篇

近年来,市***党组认真学习贯彻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自觉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狠抓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真正让意识形态工作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的强有力作用。按照巡察工作安排,现将我局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把意识形态这项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的极端重要工作落到实处,市***党组始终坚持底线思维,以更有力的领导、更有效的举措,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局党组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局系统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各基层党组织按照局党组要求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做到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抓有目标,管有方向,形成了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班子成员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落实意识形态“一岗双责”制度,修订完善市***党组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到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到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纳入到党的纪律监督检查范围,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按通知要求在局系统组建了36人“网络舆情员”队伍,主要针对各种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具有影响力的正面信息进行转发和评论。系统内所有基层党组织均落实了1名以上信息报送宣传员。2015年以来,机关业务部门先后以集中培训和岗位调训的形式组织基层信息员培训达200余人次,确保基层信息宣传队伍稳定。 

存在不足:

一是对意识形态工作顶层设计不够。一再强调要坚持做到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由于局党组对“四个自信”的领悟不够透彻,抓意识形态工作的总体设计、长远打算还不明确,抓手不多,方法创新不足。

二是对意识形态工作认识理解有偏差,思想转变不够彻底。局属个别基层党组织未能将意识形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少数党员干部对新形势下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有差距,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党员领导干部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还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是务虚不务实,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如何探索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新举措,无所适从,无从下手,思想掉不过个来,还存在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方法不会抓抓不好的现象。将民政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融合发展的思路不清,在理论武装、干部教育、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一手软”现象,工作安排部署多,检查落实少。

三是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不够健全。我局在意识形态领域虽然做了大量工作,探索出一些针对性的做法,但目前仍处在完善和打基础阶段,尤其是改革过渡期,个别事项尚未完全理顺,经常表现出统筹部署科学性不够强,个别任务交织重叠,责任目标不清晰,跟踪问效不力等问题,致使基层单位普遍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整个意识形态工作显得较为疲软和被动。

四是抓意识形态工作普遍存在上热下冷现象。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和基层党组织对党的指出的“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和“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还还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存在逐级衰减的现象。

二、紧紧盯住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攻方向

进一步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攻方向,突出理论武装、舆论导向、阵地建设、创新载体和典型引带等重要环节,全方位推进各个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一是强化理论武装。随着社会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我局坚持主动适应,积极采取分散学和微学习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系统学和重点学相结合、学原著和研讨学等“四个结合”的模式,坚持用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工作实践,特别是对上级有关意识形态工作的最新指示精神,局党组始终坚持“第一时间”进行传达学习。党的召开后,由党组成员带队,组成5个宣讲组对27个基层党组织,1000多名干部职工进行原文宣讲,实现党的声音,党的理论在民政系统全覆盖。针对社会上对党的扶贫攻坚政策存在的认识偏差,甚至过激言论,我局多次邀请市委党校的理论专家和市扶贫办有关人员对党的政策进行解读,组织系统内50多名科级以上干部对所有结对帮扶对象进行入户宣传摸底,及时澄清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政策的错误认知。二是强化舆论导向。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深化主题主线宣传,抓住“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牵引,依托民政大讲堂,认真抓好“我爱岗、我敬业、我奉献,我幸福”等主题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党的创新成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拓宽社会各界对民政工作的参与和监督,积极参加呼市电台“民生有约”、“连心桥”等热线节目,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民政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认真解决群众咨询、投诉等问题。三是加强阵地建设。把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到基层阵地管理之中,切实筑牢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据地”。通过参观乌兰夫纪念馆、清水河老牛坡党支部旧址等红色阵地,积极打造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舆论主战场,结合党建设标准化建设任务完成了儿童福利院、精神康复医院、社会福利院多家单位的标准化阵地建设。通过搭建网络“微阵地”,培育意识形态宣传员,不断延伸宣传触角,筑牢了抵制不良思想侵袭的人民防线。四是创新活动载体。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有机融合,不断创新活动载体,突出精神引领,打造工作新亮点。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为依托,深入进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联合市体育局举办了“市长杯”社区足球联赛;举办了首届“民政杯”足球联赛;在局系统开展了“书香伴我行”主题读书活动,在征集的文稿中精选了7篇上报市总工会;举办了“庆八一·双拥杯”足球、羽毛球邀请赛。承办了在我市进行的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内蒙古‘草原英才’高层次人才合作交流会暨“三社联动”推进会”,以市民政福利园各服务单位为依托,向自治区观摩团深入宣传了我局以专业社工理念介入服务对象的工作方法,全方位展示了我市、我局近年来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夕,组织开展了“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纪念活动,举办了抗战老战士座谈会,慰问抗战老战士,征集抗战书画作品等活动。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增强了民政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了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存在不足:

一是意识形态工作宣传形式单一活力不足。通过对标对表,我局还存在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形式、传播途径需要进一步创新,宣传工作影响力、渗透力、战斗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问题可能对民政工作带来的影响预判不足。比如,基层单位,甚至是局党组在政治理论学习中多是理论灌输多、焦点辨析少,党课教育宣讲多、互动少,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新闻上稿偏低,尤其是在大媒体,大平台进行宣传渗透的文章少之又少。

二是意识形态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大。在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和“三会一课”制度要求上还存在班子成员主动意识不强,参加频次不多、活动单一;个别党支部在“三会一课”制度和党建标准化销号登记制度落实上依然存在“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现象,没有真正按制度规定的数量、流程、标准做好登记销号。

三是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需不断完善提高。***党组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了对各类媒体平台、办公区电子屏等宣传阵地的管理,但随着宣传文化阵地、形式、内容的不断更新,个别单位整体设施较为落后,经费保障重点不明确,没有完全发挥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的作用。

四是人才不足,激励不多。由于局属基层党支书记年龄普遍偏大,对一些新技能,新办法缺乏足够的精力去学习理解,导致基层意识形态工作难以顺利展开。加之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对一些从事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人员深感自身劳动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和认可,直接影响到工作成效和质量的提升。

三、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落实

一是将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局党组坚持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将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情况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明确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即党组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直接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坚决把抓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带头做、带头抓、带头管,确保意识形态工作深入开展。二是将部门责任落实到位。把能否真正起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作为衡量意识形态工作成败的最重要标准,把凝聚人心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局党组年初通过组织召开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专题会议,对系统意识形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进一步明确责任目标和具体要求。局党组成员与局属各基层党组织按层级签订责任书,要求局属单位定期向分管领导汇报意识形态工作情况,确保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落到实处。由机关党委牵头,相关配合,每半年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进一步形成了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三是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位。为牢牢把握正确新闻舆论导向,加大对网络平台和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严格推荐民政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做到早监控、早报告、早处置,确保所有舆情信息处于可管、可控状态。四是将监督责任落实到位。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查、有失必问的原则,结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整治活动,集中对“四官”行为进行排查清理,对抓工作不实、进展不快、效果不好的,及时进行约谈、函询问责,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坚持每年利用党建工作交流会分析讨论意识形态工作,听取各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存在问题:

一是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够到位。局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虽能坚持意识形态工作有关制度规定,但个别基层支部抓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性还不够,定期汇报意识形态工作的习惯还没有形成。局党组每年都与各基层党支部签定《责任状》,机关党委结合系统实际也下发一系列的文件,明确相应的措施要求,但制度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走样变形的现象。比如, “网络舆情员”队伍建设问题,个别单位对此项工作明显不够重视,单位舆情员对宣传平台使用管理不熟练,转发率、评论率、影响力均偏低,直接影响到舆情队伍整体作用的发挥。

二是意识形态队伍整体建设水平较低。意识形态队伍结构不够合理,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知识结构更新较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事物的研判不足,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监管的能力欠缺,难以达到新时期宣传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准和要求,舆论引导的本领需进一步加强;业务培训经常化、制度化机制未完全形成。

三是行业主管领域意识形态建设不实。我市登记的社会组织数量大且门类众多,尤其是文化类、宗教类社会团体易出现意识形态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亟需时刻严格要求其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但目前现行的法规政策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实体性规范较少、管理力度不够大,程序性规范还不够完善。

三、下步对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

一是严格各类媒体管控。坚持党管媒体不动摇,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注重社会效益放在宣传发声的首位,把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作为主导思想。特别是要加强对新形势下网络媒体的有效监管,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构建有效防范、安全可靠的管控机制,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动权。

二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继续以加强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引领,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将党组核心领导作用发挥、贯彻民主集中制、党组书记履行抓基层党建职责等情况纳入考核范围。落实好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制度,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书记抓党建述职会,督促局属基层党委、支部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责任。

三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牢固树立“四种意识”,自觉向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强化党性修养和锻炼,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坚定政治立场,严格落实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民政意识形态工作要点范文第8篇

第一、意识形态的含义及重要性?第二、意识形态工作应遵循的原则,第三,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难题,第四,新时期做好人大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期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发言稿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参阅。

下面由我发言,我的发言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第一、意识形态的含义及重要性?第二、意识形态工作应遵循的原则,第三,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难题,第四,新时期做好人大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议。

一、意识形态的含义及重要性

意识形态,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存在在我们脑海中的反应。意识形态,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对我们的思想产生影响,一旦意识形态发生改变,我们的所思所想和行为也会产生变化。因此,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国际情况看,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逐渐向制度危机和价值观危机延伸演变,西方制度和文化的衰退已经彰显。同时,伴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实力快速提升、中国文化的优势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外敌对势力把我国的崛起视为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威胁,从而加大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他们利用网络优势和话语霸权,以非政府组织、基金会等为掩护,寻找和培养人,唱衰中国经济、虚无党的历史、消解文化自信、放大社会负面信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们抹黑中国,甩锅中国,指使国内敌对势力,加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和平演变力度,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插手我国香港和台湾,企图搞乱香港,分离台湾或者利用台湾要挟中国。

从国内情况看,随着我国改革发展步伐加快,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细化,不同阶层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难免发出复杂的社会声音,发生系列社会事件。国际敌对势力于是趁火打劫,利用国内的社会事件,如劳资矛盾、刑事案件、医疗事故、民间纠纷等,或无中生有,或借题发挥,兴风作浪、炒作热点、造谣生事,煽动民众不满情绪,将矛头指向党和政府,制造党群干群对立,加剧我国意识形态尤其是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形势。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日益复杂多变。在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文字与音频、影像、图片、动画等结合运用,不仅使传播内容更加立体化,而且容易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以假乱真或者断章取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制造不少歪曲党和政府形象、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诋毁国家政策的信息。有的直接把一些社会事件的责任引向党和政府、军队和警察,进而鼓吹假如实行西式民主就不会出现类似事件,矛头直指我国现行政治体制。此类事件往往利用网络技术的开放性、信息流通的迅捷性、意见表达的全球性造成事件的负面效应成几何级数增长,因而使意识形态尤其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更加复杂。

从意识形态的受众对象看,中小学生、大学生是最大群体,其次是广大农村群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仅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了解、缺少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党史、国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优良传统等基本常识的了解,更缺乏对时势政策的了解和对信息真相的辨识能力,因而对敌对势力鼓吹传播的各种错误思想观点缺乏政治鉴别力和政治免疫力。同时,西方意识形态多借助青年人喜欢的网络娱乐形式如游戏、电影、文学、音乐等,潜移默化地向他们灌输西方价值标准,培养西方意识形态的信众。随着网络受众群体低龄化越来越严重,思想处在叛逆期的未成年人,极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蛊惑和毒害,这进一步增加了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艰巨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部门在意识形态领域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处理了一些故意扰乱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人物和事件,但形势仍不容乐观。一些观点和做法带有极强的隐蔽性、欺骗性和危害性,使意识形态斗争呈现更为复杂的局面。

党的强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求“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但是,一些同志在意识形态领域仍然不敢担当,面对错误思潮不敢旗帜鲜明站出来,有的态度暧昧甚至姑息纵容。一些同志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甚至存在错误认识,把敢于亮剑的言行视为极“左”,把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与“以阶级斗争为纲”混为一谈,把批驳错误思潮和错误言论视为“惹事”等等。这些错误认识使不少人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采取回避、躲避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意识形态工作的被动局面,也对未来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国际上“唱衰论”“捧杀论”“威胁论”以及抹黑、甩锅、妖魔化中国等此起彼伏,国内通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之后,亲眼见证了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杂音相对减少,但仍有一些吃着中国饭长着外国心的人,明里暗里与国际上别有用心的人一唱一和、彼此呼应,再加上传播手段网络化、传播受众低龄化或低学历化、思想观点隐蔽化、理论外衣新潮化,使意识形态工作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发生深刻变化,这要求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以积极进取、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二、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问题

意识形态安全,关系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安全,关系国家安危、民族存亡和百姓福祉。然而,当前对意识形态工作存在认识误区和错误论调,我们须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第一,意识形态工作不仅宣传部门要抓,全党都要抓。长期以来,有一种认识:宣传部门是抓意识形态工作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宣传部门抓的。这只说对了一部分,宣传部门是抓意识形态工作的,但意识形态工作是全党要共同抓的。党管意识形态是党委主体责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必须管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涵盖各条战线,不是哪一级、哪一家的责任,而是全党共同的责任。全党的事,就必须全党动手、齐心来做,就必须坚持“一盘棋”、打好“组合拳”、形成“大合唱”。

第二,意识形态工作不是分外事,而是分内事。不少人甚至很多人都认为工作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如果不分管抓意识形态工作、不是宣传思想工作者、不是党务工作者若承担此项工作是否职责越界、工作越位?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应有之责、应负之责、应尽之责。这个问题,我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没有“局外人”“旁观者”,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当“甩手掌柜”。

第三,意识形态工作不是虚功,而是实务。意识形态工作就怕任务空泛、内容空洞、工作空转、阵地空心。意识形态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宣传思想工作,它涉及人们对世界和事物的看法、认知、理解,涉及对特定事物或事件的具体感知、价值判断与思想观念,无法用具体的产品、量化的标准来进行考量。但意识形态工作事关“两个巩固”的大局,因此是最大的政绩与业绩。

第四,意识形态工作不能满足于应急、应付,而要做到经常性、常态化。意识形态工作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相比其他建设,“地质”情况更复杂,变数更多,工作难度更大。意识形态工作平时做不到“万无一失”,关键时刻就会“一失万无”。必须要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来抓。如果平常不闻不问,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不抓舆论导向,不积极应对舆情,不抓班子队伍,等到出了问题,再去应急式地“灭火”,那就为时已晚。

第五,意识形态工作不是软任务,而是硬责任。意识形态工作绝非随意拉伸的“橡皮泥”,不能“有职无为”“有职不为”,也不能“有权无责”“权大责小”,而是“法定职责必须为”、“位高权重”责任大。有人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是“软工作”,可有可无、无关紧要。这种意识形态工作“无用论”是错误的。如果意识形态工作不力、意识形态领域出现问题,那么发展建设的大好局面就有可能丧失,每个人的幸福也就无从谈起。

三、新时期做好人大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议

人大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委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人大已经自觉地把意识形态工作融入了工作领域,抓实阵地建设,用好用活、管紧管严人大意识形态阵地,传播民主法治正能量,从严规范人大机关党员领导干部网络行为,严肃工作纪律,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压实了工作责任,以常委会党组领导班子总负责,机关党支部直接抓,切实将意识形态落实到人大机关建设和人大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为依法行使人大各项职权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精神力量和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县人大常委会始终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开展各领域意识形态工作专题研究,全面掌握学习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二是强化理论武装,凝聚思想共识。做好人大意识形态工作,首先要抓好人大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县人大常委会要一如既往地加强机关政治建设,结合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继续采取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专题交流和学习心得交流等形式,组织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增强理论学习的政治自觉,筑牢意识形态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是突出分管领域,发挥助手作用。人大代表是人大工作的主体,意识形态工作同样需要守住人大代表这块阵地。为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我们要按照“使人民的意志更好地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得以实现”的要求,遵循和把握代表工作规律,积极组织自己所联系的代表团开展各种形式的代表小组活动,引导广大代表在加强学习、新旧动能转换、联系群众等方而做表率、当先锋,不断增强代表履职为民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精神和中央、省、市、县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引导和帮助本组代表正确行使好民主权利,在鼓励人大代表建真言、献良策的同时,明确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规范个人言行,切实做好人大代表意识形态工作。同时守住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方面,正确引导代表要正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财政化解债务负担的压力,要共同当责,共同增收节支,为缓解财政压力做出贡献。

四是注重宣传带动,讲好人大故事。自己作为人大县人大常委会的一份子,要始终将人大宣传工作作为抓好人大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大力宣传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民主法治建设新成就等,弘扬社会主旋律,传递人大“正能量”,为法治马关建设营造强有力的舆论氛围,讲好人大故事。

五是完善阵地建设,强化舆论宣传。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我们要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加强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建设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站稳政治立场。明确责任,制定网络平台管理维护工作方案,统筹“智慧人大”建设、管理、运营和维护等各项工作;要严格信息程序,严把审核关,严禁涉密信息上网。以开展代表联络服务站建设作为抓好人大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一环,对照“十有标准”,实现联络站、点的全覆盖,以硬件建设推动软件提升。健全人大舆情监测机制,加强网上舆情风险研判,做好重要节点和敏感时期的人大舆论监管,推进舆论焦点、热点、隐患点排查化解常态化,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整体效能。

民政意识形态工作要点范文第9篇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近年来,市***党组认真学习贯彻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自觉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狠抓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真正让意识形态工作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的强有力作用。按照巡察工作安排,现将我局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把意识形态这项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的极端重要工作落到实处,市***党组始终坚持底线思维,以更有力的领导、更有效的举措,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局党组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局系统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各基层党组织按照局党组要求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做到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抓有目标,管有方向,形成了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班子成员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落实意识形态“一岗双责”制度,修订完善市***党组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到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到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纳入到党的纪律监督检查范围,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按通知要求在局系统组建了36人“网络舆情员”队伍,主要针对各种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具有影响力的正面信息进行转发和评论。系统内所有基层党组织均落实了1名以上信息报送宣传员。2015年以来,机关业务部门先后以集中培训和岗位调训的形式组织基层信息员培训达200余人次,确保基层信息宣传队伍稳定。 

存在不足:

一是对意识形态工作顶层设计不够。一再强调要坚持做到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由于局党组对“四个自信”的领悟不够透彻,抓意识形态工作的总体设计、长远打算还不明确,抓手不多,方法创新不足。

二是对意识形态工作认识理解有偏差,思想转变不够彻底。局属个别基层党组织未能将意识形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少数党员干部对新形势下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有差距,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党员领导干部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还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是务虚不务实,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如何探索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新举措,无所适从,无从下手,思想掉不过个来,还存在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方法不会抓抓不好的现象。将民政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融合发展的思路不清,在理论武装、干部教育、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一手软”现象,工作安排部署多,检查落实少。

三是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不够健全。我局在意识形态领域虽然做了大量工作,探索出一些针对性的做法,但目前仍处在完善和打基础阶段,尤其是改革过渡期,个别事项尚未完全理顺,经常表现出统筹部署科学性不够强,个别任务交织重叠,责任目标不清晰,跟踪问效不力等问题,致使基层单位普遍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整个意识形态工作显得较为疲软和被动。

四是抓意识形态工作普遍存在上热下冷现象。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和基层党组织对党的指出的“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和“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还还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存在逐级衰减的现象。

二、紧紧盯住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攻方向

进一步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攻方向,突出理论武装、舆论导向、阵地建设、创新载体和典型引带等重要环节,全方位推进各个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一是强化理论武装。随着社会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我局坚持主动适应,积极采取分散学和微学习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系统学和重点学相结合、学原著和研讨学等“四个结合”的模式,坚持用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工作实践,特别是对上级有关意识形态工作的最新指示精神,局党组始终坚持“第一时间”进行传达学习。党的召开后,由党组成员带队,组成5个宣讲组对27个基层党组织,1000多名干部职工进行原文宣讲,实现党的声音,党的理论在民政系统全覆盖。针对社会上对党的扶贫攻坚政策存在的认识偏差,甚至过激言论,我局多次邀请市委党校的理论专家和市扶贫办有关人员对党的政策进行解读,组织系统内50多名科级以上干部对所有结对帮扶对象进行入户宣传摸底,及时澄清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政策的错误认知。二是强化舆论导向。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深化主题主线宣传,抓住“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牵引,依托民政大讲堂,认真抓好“我爱岗、我敬业、我奉献,我幸福”等主题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党的创新成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拓宽社会各界对民政工作的参与和监督,积极参加呼市电台“民生有约”、“连心桥”等热线节目,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民政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认真解决群众咨询、投诉等问题。三是加强阵地建设。把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到基层阵地管理之中,切实筑牢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据地”。通过参观乌兰夫纪念馆、清水河老牛坡党支部旧址等红色阵地,积极打造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舆论主战场,结合党建设标准化建设任务完成了儿童福利院、精神康复医院、社会福利院多家单位的标准化阵地建设。通过搭建网络“微阵地”,培育意识形态宣传员,不断延伸宣传触角,筑牢了抵制不良思想侵袭的人民防线。四是创新活动载体。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有机融合,不断创新活动载体,突出精神引领,打造工作新亮点。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为依托,深入进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联合市体育局举办了“市长杯”社区足球联赛;举办了首届“民政杯”足球联赛;在局系统开展了“书香伴我行”主题读书活动,在征集的文稿中精选了7篇上报市总工会;举办了“庆八一·双拥杯”足球、羽毛球邀请赛。承办了在我市进行的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内蒙古‘草原英才’高层次人才合作交流会暨“三社联动”推进会”,以市民政福利园各服务单位为依托,向自治区观摩团深入宣传了我局以专业社工理念介入服务对象的工作方法,全方位展示了我市、我局近年来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夕,组织开展了“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纪念活动,举办了抗战老战士座谈会,慰问抗战老战士,征集抗战书画作品等活动。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增强了民政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了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存在不足:

一是意识形态工作宣传形式单一活力不足。通过对标对表,我局还存在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形式、传播途径需要进一步创新,宣传工作影响力、渗透力、战斗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问题可能对民政工作带来的影响预判不足。比如,基层单位,甚至是局党组在政治理论学习中多是理论灌输多、焦点辨析少,党课教育宣讲多、互动少,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新闻上稿偏低,尤其是在大媒体,大平台进行宣传渗透的文章少之又少。

二是意识形态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大。在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和“三会一课”制度要求上还存在班子成员主动意识不强,参加频次不多、活动单一;个别党支部在“三会一课”制度和党建标准化销号登记制度落实上依然存在“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现象,没有真正按制度规定的数量、流程、标准做好登记销号。

三是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需不断完善提高。***党组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了对各类媒体平台、办公区电子屏等宣传阵地的管理,但随着宣传文化阵地、形式、内容的不断更新,个别单位整体设施较为落后,经费保障重点不明确,没有完全发挥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的作用。

四是人才不足,激励不多。由于局属基层党支书记年龄普遍偏大,对一些新技能,新办法缺乏足够的精力去学习理解,导致基层意识形态工作难以顺利展开。加之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对一些从事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人员深感自身劳动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和认可,直接影响到工作成效和质量的提升。

三、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落实

一是将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局党组坚持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将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情况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明确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即党组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直接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坚决把抓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带头做、带头抓、带头管,确保意识形态工作深入开展。二是将部门责任落实到位。把能否真正起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作为衡量意识形态工作成败的最重要标准,把凝聚人心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局党组年初通过组织召开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专题会议,对系统意识形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进一步明确责任目标和具体要求。局党组成员与局属各基层党组织按层级签订责任书,要求局属单位定期向分管领导汇报意识形态工作情况,确保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落到实处。由机关党委牵头,相关配合,每半年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进一步形成了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三是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位。为牢牢把握正确新闻舆论导向,加大对网络平台和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严格推荐民政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做到早监控、早报告、早处置,确保所有舆情信息处于可管、可控状态。四是将监督责任落实到位。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查、有失必问的原则,结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整治活动,集中对“四官”行为进行排查清理,对抓工作不实、进展不快、效果不好的,及时进行约谈、函询问责,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坚持每年利用党建工作交流会分析讨论意识形态工作,听取各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存在问题:

一是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够到位。局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虽能坚持意识形态工作有关制度规定,但个别基层支部抓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性还不够,定期汇报意识形态工作的习惯还没有形成。局党组每年都与各基层党支部签定《责任状》,机关党委结合系统实际也下发一系列的文件,明确相应的措施要求,但制度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走样变形的现象。比如, “网络舆情员”队伍建设问题,个别单位对此项工作明显不够重视,单位舆情员对宣传平台使用管理不熟练,转发率、评论率、影响力均偏低,直接影响到舆情队伍整体作用的发挥。

二是意识形态队伍整体建设水平较低。意识形态队伍结构不够合理,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知识结构更新较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事物的研判不足,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监管的能力欠缺,难以达到新时期宣传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准和要求,舆论引导的本领需进一步加强;业务培训经常化、制度化机制未完全形成。

三是行业主管领域意识形态建设不实。我市登记的社会组织数量大且门类众多,尤其是文化类、宗教类社会团体易出现意识形态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亟需时刻严格要求其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但目前现行的法规政策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实体性规范较少、管理力度不够大,程序性规范还不够完善。

四、下步对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

一是严格各类媒体管控。坚持党管媒体不动摇,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注重社会效益放在宣传发声的首位,把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作为主导思想。特别是要加强对新形势下网络媒体的有效监管,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构建有效防范、安全可靠的管控机制,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动权。

二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继续以加强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引领,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将党组核心领导作用发挥、贯彻民主集中制、党组书记履行抓基层党建职责等情况纳入考核范围。落实好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制度,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书记抓党建述职会,督促局属基层党委、支部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责任。

三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牢固树立“四种意识”,自觉向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强化党性修养和锻炼,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坚定政治立场,严格落实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民政意识形态工作要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引导 党外人士 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I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035-03

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从国际上看,我国处于复杂的国内外坏境之中,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日趋增强以及国际话语权的日益强大,我国的价值观念、话语模式不断地遭到其他国家的诋毁和渗透,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思潮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着我国政治发展进程与社会发展方向,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国内来看,首先,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各种社会矛盾纷繁复杂,突发、多发、频发,有些或者突发事件甚至被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并被放大到国际舆论之中,往往对我们造成极为不利的态势,减弱了人们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其次,市场经济导致了价值标准的多元化,个体的思想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如: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等明显增强,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

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坚持”的根本保障是经济基础,同时,意识形态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强调指出:“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不仅关系到一个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是执政党和国家凝聚社会共识、维护政党制度的主要因素。所以,执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起到引导和引领的作用,从而维护文化领域的权威性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多个主体的参与。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治理来看,除了以执政党为主体外,还应包括党外人士在内的其他政治力量。党外人士作为我国统一战线的成员,一方面,他们大多数知识水平较高,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在本职工作岗位中具有一定影响力,拥有较强参与政治建设的能力和要求,既能够代表一定群体进行利益诉求,又能通过自身政治素养进一步影响这些群体,所以,党外人士与意识形态教育的受众群体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党外人士普遍思想较为活跃,容易受到外界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异化,党外人士自身意识形态建设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密切相关,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不仅对我国统战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我国的政党制度、意识形态建设等工作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本次调研以辽宁省辽阳市党外人士的数据作为参考,采取的是抽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21份。

一、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的概念界定

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人们的意识形态往往受教育、环境、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主流意识形态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包括占统治地位的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点和哲学观点。当前,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意识形态有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保守主义等社会思潮。笔者将意识形态概念界定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研究。

党外人士:本文的党外人士界定为党外代表人士,党外人士这个概念主要是新民主主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成员的称谓,但是,党外人士中的“党”容易产生歧义,在这个“党”包不包括各个派的问题上容易产生误解和歧义,而党外代表人士这个概念更为准确、清晰,党外代表人士主要指执政党以外的各派、无党派人士中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广泛代表性的各界人士。主要包括民主h派代表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这部分群体具有政治性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的特点,所以,将党外人士界定为党外代表人士更具有科学性和研究价值。

引导主体: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的主体是多方面的,例如:统战部门、政协部门、工商联、各种社会团体等等。但是,笔者认为统战工作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引导主体,所以,笔者以下的论述将引导主体限定为统战工作进行研究。

执政党期望的行动:党外人士在政治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深刻理解党的指导思想,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在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方面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社会领域积极参与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化解社会矛盾,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性事业,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由上可知,“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是指引导主体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党外人士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通过教育工作提高党外人士意识形态自身修养,还要为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正能量提供客观条件,以激发所联系群体的热情与信念,使其投入到执政党所期望的行动当中。

二、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的问题

影响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的因素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引导主体因素;另一方面是引导客体方面的问题,即:党外人士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引导主体方面的问题

1.引导主体的重视程度不足。由于意识形态工作具有看不见摸不着,不容易衡量工作绩效等特点,通常不作为考核统战部门工作业绩的指标,这就往往容易被地方党委和政府部门忽视,笔者调研过程中,一位统战部门的工作人员反映:“统战部门的工作人员少,工作量繁多,所以,大多数人员都忙于上级考核的经济发展指标、维稳等工作,虽然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但是,由于人员紧张,也只能应付了事。”意识形态工作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这种现象还是比较多的,这就会导致党外人士抵触意识形态工作,从而缺乏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就更谈不上党外能够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正确的作用了。

2.引导主体的培养教育缺乏。首先,引导主体的培养教育缺乏针对性。以辽阳统战部门对党外人士的日常意识形态教育为例,统战部门对于党外人士的教育主要依托于辽阳社会主义学院,但是,市的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是三校合一的体制,在工作上更侧重党校的课程设置,由于辽阳党校没有专门从事统战教育工作研究的教研室,所以,没有专门以党外人士为授课对象设置的专题课程,辽阳统战部门只能把党外人士的教育培训纳入到了全市人才和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之中,虽然建立了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联合培训的机制,但是,培训内容与全市干部培训内容基本相同,党校课程的内容主要针对对象是党员干部,并不是党外人士,这就会造成培训教育没有针对性,从而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引导主体的培养教育手段和内容单一。目前,统战部门对于党外人士的培养教育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理论培训,辽阳统战部门不仅在辽阳社会主义学院进行日常的理论培训,还参加了清华大学、中央党校等专题培训班,培训主体院校的级别有所提升,但是培训形式和内容仍然是理论教育,实用性和实践性的方式和内容较少,虽然,也组织过广大党外代表人士参加红色之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但是,无论培训人次还是培训次数相对于理论培训都是少之又少。总是以传统的培训教育形式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不仅缺少说服力,而且会使党外人士对于培养教育缺乏兴趣,从而不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引导对象方面的问题

1.党外人士政治理论素养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急速涌入,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代议民主、民主”等价值观念以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冲击着党外人士,由于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具有隐蔽性,加之一方面我国党外人士数量不断增加,人员结构出现了高学历化、年轻化的态势,大多数党外人士有过留学国外的经历,他们具有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参政议政热情高等特点;另一方面,我国对于党外人士的教育又缺乏吸引力,他们更容易对西方价值观念产生认同,调研中发现,56%的党外人士认为西方宣扬的“自由、民主、人权、平等”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适用于我国,仅有31%的党外人士认为西方宣扬的价值观念不适用于我国;42%的受调查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程度在一般以下,23%的受调查者表示较为了解马克思主义;23%的人能回答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四个标志,但是,对于具体内容表示不清楚。在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党外人士甚至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更优越更有优势。

2.党外人士缺乏网络引导能力。随着科技进步和网络文化的繁荣,网络成为了意识形态的重要舆论阵地,假信息、负能量以及西方意识形态在网络中纵横交错,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调查显示,网络已经成为党外人士了解国家政策、掌握时政信息的重要渠道,92%的受访党外人士表示网络是进行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但是,几乎所有被访的党外人士都表示无法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鉴别,在一些有影响力的网络“大V”鼓吹的错误思潮的影响下,个别党外人士参与传播错误思潮,甚至少数网络“大V”就是党外代表人士,他们在网络上公然鼓吹西方的政治体制,凭借自己的巨大粉丝数量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被问及会不会主动在大型网络论坛上引导舆论时,54%的受访者表示看到不良言论会积极引导,但是不会定期主动引导论坛舆论,21%的受访者表示看到不良言论,由于无力鉴别,不会参与舆论引导,甚至14%的受访者不会登陆网络论坛,根本无法利用网络进行引导舆论,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党外人士缺乏利用网络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的意识,另一方面党外人士缺乏网络鉴别能力和使用能力。

3.党外人士参与意识形态建设积的极性不足。一方面,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涌入到了党外人士的队伍中,这部分群体的价值观念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较大,市场经济使这些群体的经济发展意识和个人意识进一步增强,但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参与意识淡薄。笔者专门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了调查,调查显示,在“您更关心以下哪方面问题”中,65%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选择的是国家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而仅有13%选择的是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另一方面,一部分党外人士参与政治建设的积极性高,但是缺乏参与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性,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自身缺乏对意识形态建设重要性的理解和认知;其次,引导主体对党外人士的重视程度不够、引导不足也是导致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导缺位的主要原因。

三、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教育工作对党外人士的引导作用

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身具有过硬的政治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员的看家本领,也是作为中国统一战线的党外人士必不可少的政治素养,更是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释放正能量的根本条件。当前,党外人士参与意识形态建设意识淡薄、能力不足,根本原因还是引导主体的教育工作出现了问题。

1.提高教育的针对性。目前,我国应该大力加强专门针对党外人士的意识形态教育培训,一方面,国家和省级的党外人士培训虽然有专门的社会主义学院作为培训机构,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足,课程的设计和课题的研究往往缺乏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所以,我们要提高国家和省级社会主义学院对意识形态课程设置和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县市级的党外人士教育由于缺乏对社会主义学院的建设,存在着非专门化的问题,我们应该利用市级党校三校合一的特点在各市级党校开设专门研究统战工作的教研室,针对党外人士意识形态的特点进行课程的设置和课题的研究,把党外人士的意识形态教育专门化、日常化,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只有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深入到党外人士的内心之中,才能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效果,从而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正能量。

2.创新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枯燥的政治理论学习只会让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偏离党外人士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同的缺失不仅会使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缺位,甚至会导致该群体在意识形态引导方面释放负能量。所以,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使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这就需要引导主体不断的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不仅把意识形态的教育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注重实践和日常的教育,一方面,可以采用“重走抗联路”、“红色之旅”等体验式的教育手段,让党外人士身临其境的感受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魅力,从而产生价值认同。另一方面,利用典型引导推动党外人士在意R形态领域发挥作用。运用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党外代表人士的先进事迹,不断扩大他们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起到模范示范带头的作用,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党外人士群体,进而在社会领域影响大众。

3.注重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当前,统战工作对于党外人士的意识形态教育主要是两个方面:政治理论的教育和能力提升教育,一方面,由于日常的市级党外人士教育依托于党校,而国家对党校的日常课程设置有明确的要求,基础理论课程要占70%,所以,基本理论课程的教育是能够保证的,但是,普遍的基础理论课空洞、教条。所以,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更应该注意内容的实用性,承担教育培训的院校应该注重实用性基础理论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说清楚、讲明白,生动形象的基础理论课程才能深入人心,从而使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真正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目前我们对于党外人士的能力提升教育更多倾向于领导科学方面的教育,对于适应新形势的实用性技能教育不够重视,我们应该注重开设诸如公民媒体下网络意识形态引导等具有前沿性的技能教育培训课程,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导方面弥补技能恐慌。

(二)积极引导党外人士参与政治理论创新

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建设不仅要立足于人民群众,更要依靠人民群众,执政党并不是唯一的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主体,党外人士作为拥护社会主义建设的爱国人士,应该积极引导他们参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工作。我国的党外人士分布于各行各业,拥有各种不同的学历背景,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他们会从不同的视角对社会进行分析、理解、认知,由于党外人士的自身优势,他们在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党外人士的优势,引导党外人士参与意识形态理论创新,首先,作为引导主体应该为党外人士参与理论创新提供条件,在主流媒体领域给予党外人士的发声空间,相关的意识形态理论研讨会以及科研项目应该加大党外人士的参与比例,提高对其参与理论创新的重视程度。其次,对于成果价值高的项目给予资金上的扶持和奖励,并将其作为典型进行宣传,从而提高党外人士参与理论创新的积极性。最后,将党外人士参与理论创新制度化、长效化,从而使党外人士参与理论创新常态化。这不仅可以使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更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还能够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更为大众化时代化,进而使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能够凝聚社会共识的精神支柱。

(三)鼓励党外人士深入群众进行宣传

随着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不接地气,不贴近群众的问题。日常生活中,党外人士接触的群众层面多、更为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对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足够的了解,党外人士深入群众进行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能够抓住人民群众的需求,及时有效地解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鼓励党外人士深入群众进行宣传,首先,尊重党外人士在意识形体宣传领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给予党外人士正确引导的基础上充分相信党外人士能够在人民群众中开展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工作。其次,为党外人士深入人民群众进行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提供便利和支持。最后,应该引导党外人士了解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冲突,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需求,使其深入群众的宣传工作更能够有效地解决社会存在的突出矛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四)引导党外人士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发挥示范作用

积极引导党外人士成员投身社会公益事业,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实际行动感染周围群众,从而发挥示范作用,进而引发群体效仿,这不仅能够让群众切身感受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大力量,使主流意识形态深入人心,更能够带动人民群众用实际行动积极践行主流价值观念。首先,我们应该引导党外人士积极参与科技咨询、义诊送药、扶贫帮困、捐资助学等社会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支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其次,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党外人士中挑选典型,广泛宣传。最后,树立党外人士特色社会服务品牌,打造党外人士日常化的社会服务阵地,创新社会服务形式,拓宽社会服务领域。

当前,我国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应注重树立和运用统战思维,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队伍,重视培养党外代表人士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党外人士的特殊群体身份,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贡献力量;而党外人士应在意识形态领域治理中助力尽责,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发挥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佟曾.论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优势作用的对策[J].考试周刊,2014(52):190

[2] 凌锐燕.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协商民主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

[3] 赵祥彬.协商民主化解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

[4] 朱琳琳.中国参政党民主价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

[5] 李志坚.派参政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

[6] 朱继东.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7] 叶丽.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社会意识形态引领与实践[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8] 司云翠.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

[9] 张瑜.哈尔滨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机制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

[10] 曹苏南.驻马店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研究[D].郑州大学,2014

[11] 刘海东.派人士在我国政治体系中任职比例演进过程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

[12] 赵彤.无党派人士发挥群体作用的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13

(作者单位:中共辽阳市委党校 辽宁辽阳 111000)

民政意识形态工作要点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意识形态工作;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形势下

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传统和优势,卓有成效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意识形态工作曾是中国共产党动员和组织起广大人民群众加入到革命洪流的有力武器,使党能够“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1 ],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共在全国执政以后,意识形态工作仍然是中国共产党动员和团结广大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重要载体。中共十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本文拟结合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就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初步探讨。

一、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传统和优势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集中反映了该阶级关于自身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根本主张。任何一个社会的思想领域,总是由那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占y治地位,“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 [2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3 ],而统治阶级“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 [3 ]。所以,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有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其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思想从来都是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的思想体系,是其价值观、指导思想、政治纲领的集中体现,对统治阶级的统治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切掌握国家政权或以争取国家政权为目的的政党都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4 ]。无产阶级政党高度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列宁明确提出: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是要“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 [2 ],认为“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是摆在第一位的任务” [5 ]。他要求党要“积极地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 [6 ]。他特别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斗争,强调:“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 [2 ],“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 [2 ]。他在谈到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政权建设中要“以新的方式提出新的任务”时,把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放到了突出的地位,指出:“任何一个代表着未来的政党的第一个任务,都是说服大多数人民相信其纲领和策略的正确” [7 ],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工作在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治理国家过程中的极端重要地位。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一方面,注重对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把思想领导放在党的一切领导的第一位。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即没有革命的运动” [8 ],中国共产党作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必须要有革命理论的指导,要求“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并“应当把它当成是革命的科学来学习”,要求通过全党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 [9 ],要把党建设成为一个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无产阶级政党。同时,强调党在全部领导活动中要特别重视思想领导,“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 [10 ]。另一方面,注重开展对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意识形态教育和宣传工作,强调“我们的职任,便在于训练产业无产阶级群众的阶级精神与阶级意识”,“必须使我们的党,不但是工人的阶级斗争的指导者,而且是工人最初觉悟时取得自己的政治训练的惟一组织”。只有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工作,才能启发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阶级意识和革命觉悟,“才能巩固我们对于工人阶级斗争的指导地位,对于民族革命的领袖的指导地位”。因此,中国共产党面向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宣传工作作为党的“重大的职任”,要求“我们的党应当作群众中的鼓动和宣传工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这种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不仅对于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动员和争取千百万群众参加到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中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对敌斗争中成为瓦解敌军的锐利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依靠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既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宣传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动员广大人民致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也高度警惕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危险。围绕执政条件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深刻指出:“凡是要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 [11 ]他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后的形势,指出:“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也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负的斗争,还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如果对于这种形势认识不足,或者根本不认识,那就要犯绝大的错误。”因此,他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在我们无产阶级的国家里占统治地位,“无论是党内,还是在思想界、文艺界,主要占统治地位的,必须力争是香花,是马克思主义。毒草,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只能处在被统治地位”。要坚决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作斗争,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 [12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治路线,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强调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大力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宣传,特别是在一切重大理论性、原则性问题上的正确观点,在思想界真正发挥主导作用”。邓小平特别指出:“在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明确提出要把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作为“全党的一个迫切任务” [13 ],要求全党“用巨大的努力”同怀疑和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潮“作坚决的斗争”。同时,他还强调,在改革开放中,要时刻警惕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B透,“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允许把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技术和某些管理经验,变成了崇拜资本主义外国,受资本主义腐蚀”,“要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他还将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与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和党的领导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强调只有建设起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为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求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制度。”“我们说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地位上,否则党的领导既不可能改善,也不可能加强。” [14 ]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样,正确的和错误的、先进的和落后的、主流的和非主流的思想观念相互交织。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领域复杂的形势,、两位党的主要领导人就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主张。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这方面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各级党委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各部门的领导权。” [15 ]他提出,要“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地位”,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他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动员全党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加有声有色、切实有效” [16 ]。明确将意识形态工作上升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意识形态工作”,他要求“各级党委和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都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善党的执政使命的战略高度来谋划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和改进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提高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 [17 ]。

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传统和优势,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突出地位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的一条重要经验和法宝,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在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工作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二、意识形态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一般来说,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包括意识形态构建和意识形态传播。意识形态构建通常是指政党建立并不断创新体现本阶级意志,完整反映自己价值观、指导思想、政治纲领的理论体系。意识形态传播则主要是指政党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将自己的价值观、理论、纲领向社会和民众传播,目的是保证反映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思想、观念、文化、道德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并通过社会和民众对这种意识形态的认同而增强党的合法性。因而,意识形态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政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效能,是政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载体。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向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始终将意识形态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战略高度。党的十以来,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国内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中国共产党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背景下 [18 ],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站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高度,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他指出:“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工作全局中的“极端重要”的地位,并要求全党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的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当然是经济工作,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但是,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我们既要深刻认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也要深刻认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用“三个事关”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的战略地位:“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19 ]科学揭示了意识形态工作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首先,意识形态工作关乎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20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的领导核心,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因此,党的前途命运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巩固从根本上决定着国家治理的成败。要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和长治久安,就必须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执政基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是说作为领导党和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只要抓好经济工作就把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特别是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如果没有正确的意识形态为指导,不能有效引导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就会削弱党执政的思想基础,甚至危及党的执政地位”。正因如此,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在总结国际国内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也就很难守住。这正是从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讲话中,他进一步强调: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神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法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其次,意识形态工作关乎马克思主义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指导地位的巩固。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谈到现代国家治理问题时指出:“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没有解决得很好”,“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这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 [20 ]执政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一个突出特征和重要法宝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治国理政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往一个什么方向走呢?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要西方化、资本主义化,而是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政治前提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国家治理的方向是由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决定的。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现代国家治理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实现党对国家治理的领导,才能保证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才能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现代治理需要广大人民的参与,因此,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全体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认同,对于中国共产党凝聚社会共识、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极为重要。指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95年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1 ]因此,他强调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9 ]。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三,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全体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在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中,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的领导力量,全国各族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体,所以,在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中,实现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国家治理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国家治理的成败。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来自人民代表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从根本上讲,党的意志与人民的意志是一致的。但是,必须指出,人民是一个抽象的整体概念,在具体构成上,人民是各族、各界、各阶层民众的集合。作为整体的人民利益与人民意志是一致的,而各族、各界、各阶层民众的具体利益和具体诉求则是有区别的。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客观上,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人民在具体利益和诉求上还存在着区别,当前,随着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所有制结构更加多样、社会阶层更加多样、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多样的特征愈发凸显。因此,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将党的意志与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凝聚全体人民的共识。当前中国社会最大的共识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如所指出的:“这是因为,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才能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18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凝聚社会共识,统一思想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卓有成效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够极大增强全国各族、各界、各阶层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认同,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由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转化为全国人民共同的指导思想和全社会共同的意识形态,将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凝聚全社会共识的“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执政理念、施政方略转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从而,实现党的意志与人民意志统一,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越是处于改革攻坚期,越需要汇集众智、增强合力;越是处于发展关键期,越需要凝聚人心、众志成城” [21 ]。更应该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工作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优势,对此,深刻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持续深入开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 [22 ]他还特别强调:“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23 ]

意识形态工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中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和无可替代的独特优势。新形势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进一步明确意识形态工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现代国家治理,将意识形态工作融入国家治理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工作在国家治理中凝聚共识、强基固本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9.

[2]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7,285,326,32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99.

[4].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6.

[5]列宁.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08.

[6]列宁.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4.

[7]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6.

[8]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辑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619,80,81.

[9].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2,533.

[10].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5.

[11].建国以来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94.

[12].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231,215,197,232.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5,46,48,47.

[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2,368-369,367,242,365.

[15].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0.

[16].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4.

[17].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27,528.

[18].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11,7.

[19].胸怀大局 把握大势 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魉枷牍ぷ髯龅酶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20]十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48,548.

[21].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N].人民日报,2014-01-24.

[22].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锲而不舍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15-03-01.

[23]中央文献研究室.重要讲话文章汇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19.

On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Ideology Plays in Governing the Country

under the New Era

SONG Jian,LIAO Yifan

民政意识形态工作要点范文第12篇

二、正确分析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始终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清醒坚定

、、号文件,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我们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第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以hjt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求真务实、为民爱民的作风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的思想成为当今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宣传思想工作导向正确、基调鲜明、把握平稳、扎实深入,保持了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第二,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各种敌对势力并没有善罢甘休,他们里应外合,同流合污,加紧对我渗透。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极力鼓吹西方的政治制度,诋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鼓吹西方的司法制度,攻击我国宪法和司法制度;鼓吹西方所谓的新闻出版自由,反对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歪曲党的历史、贬损党的方针政策,煽动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抓住我们具体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或局部问题加以抹黑,夸大为全局性问题,进而否定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出现了新的特点。意识形态领域的杂音、噪音,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其实质和要害都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从传播途径上看,敌对势力主要是通过西方媒体和境外网站进行传播,在境内一些小的网站、网页和个别把关不严的小报小刊、出版物上也有反映。二是从策略上看,主要是利用某些社会敏感问题,恶意炒作,造谣污蔑,或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名,行资产阶级自由化之实。三是从手法上看,主要是利用网络、内外勾结、借题发挥、重点攻击。四是从主要理论根源看,主要是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号,在政治上宣扬用多党制、三权分立,在经济上宣扬用私有化取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价值观念上宣扬用西方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取代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在新闻舆论上宣扬新闻媒体是“第四权力”、“社会公器”。

第四,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思想理论领域的噪音、杂音,由于中央高度重视,措施果断得力,没有影响到社会思想的主流和舆论的主调,没有妨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但是,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情况,我们一定有清醒的认识,决不能麻痹大意。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再次告诉我们,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是很尖锐的。敌对势力有代言人物,有明确观点,或幕后组织,或“公开叫板”,矛头直接指向我们的基本制度,指向我们的党和政权,意识形态的斗争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结合我市的实际,我们也应该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市委历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领导。今年以来,市委多次召开常委会,听取宣传思想工作情况汇报,对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全市上下风正气顺心齐,团结和谐稳定,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思想理论领域的形势总体是好的。全国思想理论领域出现的问题,从我市来看反映不是很突出,但也存在一些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比如,在新闻界公开鼓吹新闻自由的情况没有发现,但有的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对党委宣传部门加强新闻舆论管理的制度措施有反感和抵触情绪。在阵地和传播渠道的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互联网管理方面,管理职责不清、技术手段落后的问题比较突出,新闻网站、政府网站总体是好的,但商业网站、企业网站的管理还不到位,非经营性网站的管理基本上是空白,有些没有资质的无证网站、个人网站随意新闻,即时聊天、群发电子邮件,网站备案、内容管理亟待加强。民间组织特别是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有些组织逃避审批和监管。报告会、研讨会、讲座等社科类学术活动日趋活跃,也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尤其是高校、企业举办的这类活动越来越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手机短信虽然较好地控制了群发信息,但对于“点对点”式的信息发送,从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上都难以进行有效控制。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治理取得一定成效,控制了境外节目的落地,但网络广播电视的出现给我们的管理带来了新的难题。网吧、电子游戏厅的管理还不尽如人意,全市还有相当一部分无证经营的网吧。一些不法图书经营业户暗中销售非法出版物,尤其是一些影响很坏的政治类书籍也时有出现。

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正确认识,既不能草木皆兵,也不能麻痹松懈、掉以轻心。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必然会去占领。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抓紧对本地本部门的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专门部署,把中央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三、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切实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

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要求,围绕加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八个力”上下功夫。即: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理论的说服力;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增强舆论的引导力;加快文化事业建设,增强文化的感染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增强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改进创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支撑力;以宣传泰山带动宣传泰安,增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决策,增强舆情信息调研的预警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抓好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要突出抓好对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管理,决不给错误的东西提供传播渠道。省委宣传部正在代省委起革《关于认真贯彻中办发(2004)2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社科类的报告会和研讨会、民办社科研究机构、文化市场等管理办法。市委宣传部也将参照省里的做法进行专门部署。各有关单位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抓紧对本部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进行一次集中、系统的研究部署。下一步要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阵地的管理。进一步增强阵地意识,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加强对各类报刊特别是小报小刊的管理,加强对电视和电台谈话类节目、现场直播节目、热线电话类节目、互动式文娱节目的审查和监管。要落实管理责任制,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把好关、把好度、负总责,重要稿件亲自审定,重要问题请示报告,层层把关各负其责。要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编辑、记者、主持人一律要经过培训、考试,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落实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加强对政治性、敏感性新闻报道的事前审读。坚持新闻出版阅评制度,加强对报纸、刊物、节目的日常监督,严格执行违纪违规警告制度。清理整顿私自接收境外广播电视节目的问题,严禁擅自安装和违规销售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对进入市场流通领域的要迅速予以严肃查处。

2、加强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的管理。目前我市上网用户呈快速上升趋势,要充分认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互联网阵地的管理。要利用当前的有利契机,建立健全网络管理机制,明确行业主管部门、专项内容管理部门和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责,形成互联互通、严密高效的依法管理网络。宣传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对互联网工作的宏观协调和指导责任,扶持重点新闻网站,激活、用好政府网站,引导有影响的商业网站、企业网站,加强正面舆论宣传,占领网上宣传阵地。政府新闻办公室、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都是重要的专项内容管理部门,要明确责任,搞好协调配合,加强对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登载新闻的管理。加强对网络文艺作品、网络广播电视节目、网上出版发行的前置审批和监督管理。要加强网上论坛的监管力度,及时封堵和删除有害信息,有意识建立网上评论队伍,及时有效地引导社会热点问题,掌握网上舆论工作的主动权。要加强对手机短信的管理,抓好市场准入、资质审批、服务接入等关键环节,有效防止有害信息的扩散传播。

3、加强社会科学社团和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管理。要全面加强对社科研究机构和社科类群众学术团体的管理,凡是带有社会科学研究性质的社团,都由宣传部通过社科联进行管理。对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管理实行民政部门和社科联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由市民政部门负责审批登记,市社科联作为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前置审批和业务管理。

4、加强社科类报告会、研讨会、讲座的管理。要坚持控制发展、从严管理的方针,原则上不批新的民办社科研究机构。要加强和改进对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年检工作,全面检查其业务活动、组织机构、人员聘用、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等,使其规范有序地开展活动。对年检不合格的,要责令其限期整改,发现有传播违宪观点和非法活动的,要依法撤销登记。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到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兼职,其他单位要对本单位到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兼职的人员加强管理。要严格落实审批制度,举办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必须经单位党组织批准。举办全市性的报告会、研讨会、讲座,经单位党组织批准后报市委宣传部审批。要落实内容审查制度。各单位党组织在审批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时,必须对拟邀请报告人的思想政治倾向和报告主要内容进行了解,并事先征得拟邀请报告人所在单位党组织的同意。如发现报告人的报告内容有政治错误观点,主办单位要及时制上,并消除影响。要严肃新闻报道纪律,新闻单位报道报告会、研讨会、讲座,必须征得主办单位党组织的同意,并注意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对于未经批准召开的报告会、研讨会、讲座,新闻单位一律不作报道。

5、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整治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严厉打击非法出版活动。严厉打击黑网吧,提高网络文化市场准入条件,鼓励连锁经营,让规模化、主题化、品牌化的网吧逐步占据主流市场。要加强出版物、计算机软件市场管理,彻底清除政治性非法出版物。要建立快速反应预警和监控机制,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加强多部门联合执法检查。

6、加强驻泰大中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把做好高校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要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这三支队伍为重点,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强调课堂教学纪律,对一些专家学者讲课、发表言论要提出明确的纪律要求。对高校讲座、沙龙、学术报告会、研讨会、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学校出版社,要正确引导,严格管理。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民办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7、加强舆情信息工作。中央十分重视舆情信息工作,强调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宣传文化单位是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责任部门,要充分反映社情民意、群众所思所想和社会思潮。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强化措施,舆情信息工作从无到有,全年有了一个较快的发展,但县市区还不够平衡。新时期,中央、省市委对这项工作之所以高度重视,就是因为舆情信息已经成为上级了解民意、提供决策参考的重要参考之一。要认真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舆情信息工作的意见》精神,扩大网络覆盖面,建立经常性的舆情分析制度,把舆情分析与舆情引导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社会舆情风险做出科学预测,提高引导意识形态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坚持守土有责,不断提高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

要切实加强各级党委的组织领导。意识形态是全党的工作。各级党委要提高认识,切实担负起对本地本部门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部署落到实处。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加强思想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定期听取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汇报,研究分析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安排部署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牢牢抓在手上。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加强管理、行业自律、微观主体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要按照“三个体系”要求,把意识形态建设和管理的各项任务加以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工作重点、保障措施、完成时限和考核标准,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奖惩。

要坚持守土有责。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对本地本部门的工作切实负起领导责任,负起把关责任,负起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责任。要看好自己的阵地,管好自己的媒体,确保所属舆论阵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所属文化单位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所属互联网站和各种媒体成为传播有益信息的渠道,所属学校、社科研究单位成为宣传科学理论的重要阵地。要及时发现和主动处理问题,不互相推诿,不把矛盾上交。市委宣传部作为市委主管意识形态方面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及时向各部门通报情况和值得注意的问题。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哪个地方和部门单位出了问题,就要追究哪个地方和部门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

要正确掌握原则和政策。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既敏感又复杂,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如果判断不准、处置不当,就会影响大局。要按照中央确定的“头脑清醒、冷静观察、掌握动态、心中有数、审时度势、慎重处理”的方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既坚持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又不人为炒作、授人以柄。要坚持原则,对错误的思想政治观点和言论,对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挑战和攻击,要旗帜鲜明、敢抓敢管,理直气壮地予以批驳和抵制,决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要掌握政策,注意区分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多做工作,积极引导;对学术问题,要提倡民主讨论、平等交流;对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民政意识形态工作要点范文第13篇

摘 要 意识形态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政治系统。在中国,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志系列讲话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 互联网 基层党建 意识形态

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基层的“神经末梢”,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必须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一、基层党组织传统型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特征

基层党组织随着党的发展进程,都会担负特定阶段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企业基层党组织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传统的、基本做法,主要表现为:

(一)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教育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

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政治学习时,一般都简单地将文件下发,发个通知就完事了,而且“话语系统”比较陈旧,让人觉得枯燥,在意识形态教育的通俗化、大众化方面做得不够,不善于运用党员同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深入浅出地进行阐释,使科学的理论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二)意识形态工作停留在说教式、命令式的层面,缺乏创新的意识和手段

基层党组织开展的工作手段基本是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工作布置缺少阶段性的指导,要求党员同志“做什么”,而缺少对党员的指导“怎么做”。

(三)意识形态教育最后“一公里”现象,不能有效全覆盖所有党员

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活动时,大都能够按照要求进行布置和传达。但对于远离公司的党员同志如何及时开展活动基层党组织缺少有效的管控。象笔者就职的新能源公司,船员党员有时候在施工现场一干就是一两个月,施工作业忙活时,意识形态教育学习是否及时就成疑。而当船员休息时,在家一呆就是一两个星期,学习又指望不上。

(四)意识形态考核机制不完善

基层党组织往往因为忽视意识形态建设,党的意识淡漠了,党性原则讲得少了,导致发生党员、干部不守政治规矩、违反政治纪律的情况。在发展党员和考核、选拔干部时对意识形态问题缺乏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不关注、不重视党员和干部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一些对意识形态问题上有错误思想的干部被提拔、被重用。

二、互联网条件下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势任务

互联网技术具有全球性、虚拟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点,这势必加大了不同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评判等冲突的可能,同时也弱化了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力,使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一)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

网络化生存、网络化生活成为常态,是各种社会思想和利益诉求的集散地。网民随时随地跨地域联系互动、讨论问题、频频发声,影响公共事务、公共事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利用网络进行虚假信息散布,妖言惑众,影响民众的判断,更有甚者,还利用网络不断挑战人民的道德底线。

(二)网络已成为兼具信息、舆论传播、社会动员等多种功能的聚合器

真实的、虚假的,理性的、非理性的,正确的、错误的,各种思想舆论在网上相互叠加,使得有效控制其负面影响的难度明显加大。网络出现“出轨门”“拉链门”“电话门”等等所谓网络门事件,有时还有什么网络水军互相攻击,让人“雾里看花”,真假莫辨。

(三)互联网比传统媒体更能结合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使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相互延伸,现实社会的矛盾问题越来越多地反映在网上,网上的言论观点和组织动员对现实社会发生作用。而且传播速度相当快,特别是微信、微博等传播形式的出现,使得任何一个事件都可以进行直播,迅疾传播到千里之外。

(四)互联网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文化和政治渗透的重要途径

西方国家掌握了互联网的先发优势、话语优势、技术优势,鼓吹“网络自由”,推行政治霸权、文化霸权、数字霸权,他们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向硕果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同时娴熟地利用互联网等新载体,将和平演变战略运用到颠覆非亲西方政权、构建所谓的“民主世界”,呈现出和平演变战略全球化特征。特别是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美国等西方家更会加大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渗透,将西方价值观“温水煮青蛙”式地对中国进行渗透。

为此,如何保证我们每位党员与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在思想意识形态工作上向党的基层组织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三、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时必须要适应时代的变化,积极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但是,更大程度上来讲,互联网更多地给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机遇。

(一)互联网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世界的距离缩小,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影响力是之前无法想象的。而网络又是“鱼龙混珠”,各种思想交织、冲撞,有的还披上“正义”的外衣。如何辨识真伪,需要人们有足够的智慧,坚定的意识形态立场。

互联网对社会民生热点是极其关注的,新闻也是经常发生。拆迁事件、医疗纠纷、食品安全等事件往往成为别有用心的人借题发挥的材料。在他们的怂恿、蛊惑下,发生,严重冲击了社会和思想的稳定。

互联网对我们提出最大的挑战是西方的网络渗透,这是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工作时必须警醒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话语权的优势,恶意攻击党的领导,以资本主义思想侵蚀人们,宣扬西式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观。甚至培植国内的反华异见人士,不断抛出所谓中国经济、军事、发展、能源,企图对中国也来一场“”。

互联网增加了意识形态的引导难度。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是集中统一、自上而下的,能够有效把握政治导向。互联网发展为主流媒体,由于网络传播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政府控制舆论的难度加大。而正确的舆论方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关系执政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问题。

互联网导致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些弊端。最可见的是,由于网络的使用,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缺少了面对面这样传统型工作,容易使得党员对组织产生一种疏离感。

基层党组织不仅要在组织建设、党员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还必须要熟悉互联网技术,利用网络的特点,随时掌握组织内党员的动态、思想状况以及意识形态斗争的新特点。这是互联网给基层党组织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

(二)互联网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机遇

当然,互联网也不是“洪水猛兽”,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不可阻挡。互联网给基层党组织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机遇要远远大于挑战。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基层党组织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内容多样性的优势,将党的方针政策、组织的工作要求及时地、“无死角”地传达到每位党员同志,这样也就有效地解决了意识形态教育最后“一公里”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如视频、微信、QQ等软件进行政治学习、思想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每位组织内党员的动态。

基层党组织可以利用网络建立党员管理流程,对操作人员按照职能进行授权,将党员的组织关系进行登记,把每位党员的履历、家庭成员等信息建立电子档案。这样不但方便查阅,也利于管理。

基层党组织可以利用网络,建立党建论坛,与党员同志进行即时互动。

基层党组织可以利用网络上党课,并进行网上签到。目前开展的“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党员全员教育,这样既不影响工作,也省去了党员来回奔波的劳累,还节约了差旅费用,同时保证了教育活动的全覆盖。

基层党组织可以利用网络及时进行党费的收缴。党费的收缴,对于松散型工作特点的企业来说是比较繁琐的。而电子金融,如支付宝、微信转账等都可以进行党费收缴。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相信给予基层党组织的意识形态工作机遇将会越来越多。

四、运用互联网创新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建设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基于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基层党组织的意识形态工作要提高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经常性地进行意识形态的形势教育,充分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特征。

(二)提高领导班子网络技术应用能力

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要掌握互联网技术,了解网络技术的运用,增强网络信息把关能力,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敏感性、研判力、处置能力。努力使得领导班子成为既懂得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又懂得网络技术和传播规律的复合型的领导集体。

(三)树立组织的正面形象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统一思想的工作,关系到民心向背。基层党组织要与党员同志同心同德,同舟共济。要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组织和党员的先进事迹,塑造正确意识形态,在群众心中树立组织的正面形象。

(四)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

互联网的发展,迫使基层党组织要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要在传统型的工作基础上结合网络特点进行工作优化、整合。基层党组织要善于利用互联网解决工作中发生的新问题、新要求,要把新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大动力。碰到问题时,不管是传统型的工作方法,还是新型的工作方式,亦或两者结合,只要有利于工作的开展,都可以尝试利用。

(五)不断完善党建工作

党建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完善党建工作,致力于促进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要根据上级党委的党建工作要求,组织实施党建工作。以“两学一做”学习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党员干部思想建设,将学理论、学业务、党建专题知识讲座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六)加强新媒介素养教育

基层党组织要教育宣传网络传媒的利弊,引导网民特别是党员同志学会有效利用网络媒介接收信息和传播信息,帮助他们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认识到网络传媒是社会公器、民众喉舌,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推进舆论监督的重大作用。

民政意识形态工作要点范文第14篇

意识形态应由管理走向治理

任何制度与体制的变革都取决于观念的变革。从观念上来说,意识形态管理主体首先应当完成从行政管理控制到依法监督治理亦即从“管理”到“治理”思路的转变。

“管理”(administration)和“治理”(governance)虽只是一字之差,其意义却有霄壤之别:管理的政治内涵和价值取向是统辖、监控、管制、操盘、特权,治理的政治内涵和价值取向是协商、参与、协作、合作、民主;管理的支撑是政府权力,治理的支撑则是法律规则;管理的主体重心是管理者的绝对权威,治理的主体重心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的权益;管理目标的实现靠的是权力下的监控,治理目标的实现靠的是民主体制下的运行机制;管理的行政基础是管理者的权威,治理的行政基础是治理者与治理对象之间的社会契约;管理注重的是权力的权威性,治理注重的是程序的正当性;管理隐含的是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执行、服从关系,治理隐含的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协商、互动关系。

管理模式的特点是集权化、层级化、命令化、主观化、意志化、官僚化。这种模式下的各级管理人员在执行行政指令时只考虑上级部门甚至个别官员的意志而罔顾民众的诉求和相关事实,因而导致理政过程中的权力本位乃至权力寻租现象。在权力本位的情况下,无论“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提得多么响,管理者在事实上都不会从民众的立场和利益出发说话行事,官僚主义、主观主义、行政傲慢、独断决策、暗箱操作以及行政不作为或行政乱作为等官场怪象正是由此而生,某些官员所谓“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②的荒唐说法即为例证。权力本位的主体思维是唯上是从,报喜不报忧,结果必然是回避事实、掩盖矛盾,当矛盾越积越大,捂不了也盖不住的时候,事情已经严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治理模式的特点是分权化、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协商化、人性化。治理模式下的行政主体以制度本位、社会本位、民众本位为工作准则,以增进公共利益、服务民众诉求为工作目标,使公权力在程序和规则的支配下阳光运作,在施政过程中处处考虑民众的呼声和建议,以及他们的权利诉求、民主诉求、公正诉求、参与诉求,在执行过程中充分考虑民众的感受,规避暴力执法。在遇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执行者就会站在主体间性的角度,以信息沟通取代行政指示,以协商合作代替强制服从,在不同社会主体间寻找利益平衡点,化解误会,消除怨恨,从而防止事件升级或变质。

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是政府机构行使政治权力结构模式和方法的改变,它是在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的社会基础上,以民主化、透明化、法理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专业化的方式进行决策、协调、处理的新型执政体系和执政方式。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现代治理模式更能促进社会政治生活的有序开展,更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价值,也更容易得到民众的认同。

意识形态管理为什么要转向意识形态治理?或者说,意识形态管理转向治理的依据何在?

意识形态由管理转向治理的哲学依据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条件下,信息可以瞬时、瞬间联结,其传播空间可以在若干秒内以几何级数高倍增长。这种瞬时化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得意识形态的传播来源与传播途径越来越不确定。碎片化、个体化、流动化、多样化的信息让以遵守指令、等候传达为特征的层级管理主体应对迟钝、处理滞后,以致一些具有严重政治影响的事件通过各类新兴媒体迅速传播,并在短时间内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相关部门或机构再想处理为时已晚。

意识形态由管理转向治理的政治依据在于:人民群众不是国家和政府的管制对象,而是国家和政府的服务对象;要为人民群众服务,就应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顺应人民群众自由民主平等的诉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民生与民权的改善。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角度考量,意识形态治理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民主权和人民民主,要在社会层面充分实现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意识形态由管理转向治理的社会原因在于:思想管制无法有效解决当下社会的思想危机和认同危机,无法回应人们的思想和认识需求,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民智已开的情况下,思想禁言即使不说是坏的施政方式,也至少可以说是较差的施政方式。从历史上看,周厉王弭谤而政权亡,秦始皇坑儒而王朝灭。从现实看,堵塞不同立场的认识和言论,只能引起人们的误解和非议,给持不同政见者留下攻击执政党的把柄。

意识形态由管理转向治理的体制原因在于:若无体制和机制更新,意识形态就无法顺畅治理。在层级化的集权组织模式下,部门主体把贯彻执行上级组织的命令、指示作为工作目标,在上级部门没有明确授权之下,不敢处理意外情况和突发事件,导致工作上的被动局面。若要改变此类情形,就须在“以法理政”的制度架构下,设计与新的世情、国情、社情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机制体系、责任体系,通过权力下移、外包等方式,由全能管控模式转向主体治理模式,从集权、操纵、控制转向分权、共议、协商,从层级化管理转向扁平化治理,从政党、政府双轨主体管制转向社会与市场多元主体共商共治。

意识形态由管理转向治理的思维要求在于,意识形态管理者应当化“对立”“对抗”思维为“差别”“差异”思维。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在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真正敌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势力和个人均属少数,对不同声音的认识和意见应采用“和而不同”的态度进行相应的行政治理。为此,意识形态管理者必须转变管理思维,放弃以往依靠权力甚至暴力监控、压制不同认识或政见的做法,创新意识形态管理体制,建立意识形态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

从工作平台来看,意识形态管理者应当从政治管理走向技术管理。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仅仅靠组织和行政力量推行和维系主流意识形态已经远远不够,因为传统媒体如纸质的书籍、报纸、期刊等的受众范围和影响力严重缩水,越来越趋于边缘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发展迅猛,各类新兴媒体抢滩占位,大大改变了意见空间和舆论场域,成为思想、认识、文化、知识等各类信息的主流传播渠道和影响社会舆情的第一信息源,网络评价则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流场域和强力思想集散地。如不能从技术上管理和掌控新兴媒体,意识形态的监管必然落空。

在治理模式下,党政相关职能部门只是意识形态治理的核心主体,而不再是唯一的监管主体,它们将通过权力下放和权力分担实现意识形态监督社会化,并使相关党政部门监理职能转型,从而使意识形态的监督治理在模式上多元化,结构上功能化,过程上互动化,关系上协调化。如此,不仅能有效整合社会行政资源,还能使党政思想监理部门及时转变社会职能,适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社会角色,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民主,最大程度地消除民众对政府的认识误解与思想对立,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意识形态如何治理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党对意识形态缺乏科学的管理经验,没有机制性、规范性的措施,而是采取运动式的管理风格,导致反右扩大化,致使很多文人学者蒙受政治冤屈,给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伤害。今日的意识形态治理必须吸取这一教训,要防止简单化、扩大化与左倾极端等不良作法。

在治理理念上,要看到意识形态治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意识形态传播十分复杂,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环境下,思想传播方式越来越趋于多样化,新闻报道、文化产业、文艺创作、学术研究等皆可传达意识形态诉求,信息、娱乐、艺术、审美、认知、学术等因素与意识形态传导水乳交融、难解难分,人们很难对之进行功能切割,把意识形态因素从中剥离出来。如果不能展开辩证分析,把信息、新闻、艺术、学术等方面的问题与政治问题一勺烩,对之硬性封杀禁堵,就会在实践上取消信息、新闻、艺术、学术等的存在,从而也取消了社会主义文化。

在制度层面上,意识形态治理需要管理者创新思维,改进组织和领导方式,在治理的体制、机制、模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思维创新。主体管理部门和机构可以根据需要放权、分权,吸纳多元社会力量参与意识形态治理,从而优化意识形态治理关系和主体结构,以达平等协商、互补互助、多元共治的社会效果。意识形态治理部门也可通过向社会主体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实现外包化、市场化治理。在权力来源多样化、治理机构网络化、治理机制扁平化、权力使用制度化、程序运用规范化的背景下,治理主体只需在政策上加以指导、方向上加以引导、组织上加以协调、市场上加以监督,就能建构一个合理化的意识形态治理体系。

治理意识形态首须考虑相应的体制保障。意识形态治理事关文艺、政治、宣传、法律、工信、工商、市场等多个领域和行业,要使意识形态治理稳步向前发展,就必须深化文化宣传综合治理功能,创新意识形态综合治理体制,促进文化宣传部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使其职能和日常管理行为、管理程序均纳入制度化、法治化渠道,做到信息化、公开化。为此,就要制定意识形态治理的制度框架和法律体系,避免过多行政干预与政治定性,用法律和市场营造意识形态表达空间,建立一个党委监督、政府治理、企业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信息流通机制与文化市场体系。通过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加强监督的方法,完全可以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相关问题。

要治理好意识形态还须根据新的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其治理运行机制。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系统内部的运行机制自洽、协调时,系统自身才能有效协调、激励、约束体制内的各个运行环节。意识形态要想得到良好发展,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的治理机制:既要有治理的决策、动力机制,又要有治理的反馈、监管、托管、协同等机制;没有前者,治理无法得到可持续生长,没有后者,治理没法和谐、稳定地运行。

意识形态的治理机制应包括:决策与组织机制、投入与激励机制、反馈与协调机制、约束与监督机制、企业托管机制以及相关的规章、惯例、习俗。当然,意识形态治理机制必须有诸多无形的精神资源作支撑,这些无形的资源包括:廉洁公正、言而有信的政府形象,稳定和谐的社会关系,全体公民的综合素质,个体交往间的诚信度和信任度等。

要建立健全舆情信息汇集、分析、反馈、通报机制。意识形态治理部门要把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到意识形态治理中,利用电子平台进行政务处理,以高科技手段建立社会舆情汇集与分析机制,保持信息、舆情畅通。只有这样,意识形态治理主体才能够及时了解社会思想状况,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动态,及时分析社会思想的重大动向、矛盾和冲突,及时处理苗头性问题;只有这样,意识形态治理主体才能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只有这样,意识形态治理才能走上科技化、法制化的轨道;只有这样,谣言才会失去传播的空间和机会。

要建立和完善意识形态、传播的约束监管机制,对于文宣部门无法直接监管的虚拟平台与网络空间,建立企业托管机制,使政府治理与市场治理相统一,以达到多元治理机制合作互补之效。文学网站、文学论坛、微博、微信、手机等传播空间的直接监管者是企业单位,对此,文化宣传部门应与企业部门签订协议,让企业代为监管其间的意识形态问题,因为企业作为意识形态监管主体,有能力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限制性进入与信息,把引发思想混乱、消解伦理道德、制造社会恐慌的言论排除在舆论场之外。③受托的企业应对意识形态传播平台的管理员加强政治教育与管理,因为他们的政治觉悟、诚信程度、审美素质、鉴赏水平、法律水平以及行业自律程度直接影响着意识形态的监督结果。

仅仅依靠传播平台的个别管理人员是不行的,意识形态治理部门必须帮助企业建立行业规则,以及行业的诚信、自律品质,倡导行业自律和个人自律。在企业的行业诚信与自律充分建立起来以后,通过行业协会进行舆论监督,同时通过加大违规违法的惩治力度,提高违规违法的成本,完全可以使不合法律法规的意识形态对象得到遏制和控制,从而使文宣部门从行政管理的重负中解脱出来。

意识形态治理还必须建立灵活的协同机制。意识形态生态状况十分复杂,要治理好意识形态,构建一种既不伤害、影响信息与文化发展,又能有效防止敌对意识形态传播的治理模式,需要高度的思想及政治智慧,这种智慧的生成需要思想、理论、学术、教育、新闻、出版、电影、电视等多个方面协同配合,因而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精神系统问题。

只要治理部门转变思想观念,构建起新的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出新的意识形态治理方法、措施、手段,就能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保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只要治理主体改进工作作风与工作方法,避免个人意志和长官意志,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坚持法治、透明、公开、公正,允许人民参与、社会监督,在依法执行过程中与群众互动回应、民主协商,意识形态治理就会科学、合理、民主、高效;只要政府对教育、宣传、政法、行政等权力关口加强制度层面的监督制约,在舆论层面有力监管,在精神层面积极塑造引导,在审美层面提供优秀作品和学术成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话语权就会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意识形态治理如同放风筝,只要有法治这根线,就不怕舆论满天飞。

意识形态的主体治理

意识形态治理首先是对相关主体的治理,因为信息传播的平台、载体终究是由人来控制的。意识形态主体既包括意识形态的制造者、传播者,也包括意识形态的监管者、领导者,意识形态的传播对象和传播内容正是取决于这类主体。意识形态主体有两类:集体主体(组织、机关、部门、事业、企业、公司等)与个体主体(领导者、责任者、法人代表、网管人员、网评人员、作家、学者、教师、学生等),这两类主体是社会生活中的话语主体,他们最有条件运用现代化的媒体或传播意识形态信息。通过对治理主体自身的治理,优化治理主体的组织及运行结构,改进治理主体的工作流程与工作方式,意识形态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才会得以提高。

就集体主体而言,要强化意识形态治理部门的责任,明确这些部门的负责同志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使其有高度的政治自觉,密切关注思想、精神领域里的意识形态动向,对意识形态变化保持高度灵敏的政治敏锐性和思想鉴别力,对于社会思想领域里的错误意识形态宣传要及时展开针锋相对的辨析批评。

在意识形态集体主体中,高等学校意识形态的教育治理最应引起关注,因为高等学校是高端思想与知识的集散地,也是知识精英的聚集之所,意识形态最为集中的教育区域就是高等院校里的文学、新闻、艺术、外语、历史、哲学等人文院系室所。高等学校里的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可谓意识形态的重要传播主体,他们对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和重大事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他们对政治事件或事实所做的价值判断及政治反应会对社会公共舆论产生重大导向性影响,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负判断往往会使普通大学生以及与之相关的交往群体对社会主义思想和价值体系产生怀疑和动摇。

对文艺与人文知识圈的治理也很重要。文艺与人文知识圈是由个性独持的艺术与知识个体组成的精英群体,对这类主体所持的艺术与学术意见不能采用压制的办法,而应当借鉴吸收新的文艺和文化理念,以之为基础对其加以思想和精神引导,而不是以陈旧的意识形态理念强制或硬性管束,那样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要遵从艺术与学术的规律,对文艺创作或研究成果在思想认识上有分歧的对象要作学术上的仔细甄别,不要轻易上纲上线,更不要轻易采取行政措施或惩罚手段。要记住邓小平同志的告诫:“批评要采取民主的说理的态度”,“决不能把批评看成打棍子”,④更不能对文艺作品的创作主体搞政治围攻。

对高校及人文社科圈进行意识形态治理的积极举措就是加强文化研究和批评引导,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批评队伍。邓小平同志早就告诫广大党务工作者:批评的武器不能丢。文化研究和批评专业团队以其特殊的职业身份和专业影响力在知识分子队伍甚至在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传播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必须培养和打造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意识形态职业治理人员,以推进意识形态治理的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法治化,而不再是传统的行政化、权力化、强制化。

意识形态传播最快、造成影响也最广泛的社会空间就是虚拟的网络空间,电信企业、网络公司等市场主体无形中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另类权力中心。意识形态控制权在信息化环境中取决于互联网世界的制网权,不同的利益主体或政治势力也正是抓住这一特点,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组织网评水军,干涉、搅扰或左右社会舆情,致使网络舆论常常真假莫辨。因此,意识形态治理部门应当因时而变,随事而制,根据治理需要向移动、电信、联通等企业放权,与之合作,把它们培育成为市场领域里的意识形态治理的集体主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文宣部门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推进宣传文化领域改革创新”“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更好地传播党和政府声音”,⑤正是看准了电信企业、网络公司等市场主体在思想传播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

意识形态的具体治理还要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人员身上,意识形态治理执行者的理论水平、理解水平、认识水平、专业水平、政治觉悟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意识形态的治理水平和治理效果。意识形态治理部门的负责人必须是精通意识形态理论及问题的专家,而不是普通的行政官员;同理,意识形态治理的执行者也不能只是能够跑腿办差的公务员:这类人员应当具备较强的理论认识能力、逻辑辨析能力、口头宣讲能力和评论写作能力,否则不足以担当意识形态治理的重任。意识形态治理的从业人员还应当理论联系实际,用群众熟悉、认可的事实以及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现阶段的意识形态教育队伍中,高谈阔论者多,其理论宣传听起来空洞乏味,让人听而生厌、生畏,根本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意识形态个体主体治理的另一重要对象是企业的管理主体。各类关乎意识形态传播的企业、公司管理人员在意识形态治理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因为网络空间的对象、内容及秩序完全取决于相关网络公司或网站的管理员,任何网络对象或网络信息的首先要经过某个具体的网络管理人员的审核,意识形态治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网站管理员对舆论的选择性控制。一般公司和企业在雇佣这类管理人员时,较多考虑的是应聘人员的市场业务开拓能力,而对其政治素质不加要求,在治理意识形态主体时对此不能不加考虑。电信、移动、网通等国有信息产业的信息管理人员应当是既具有过硬的计算机、信息方面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又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较高的政治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新兴媒体中的自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其意识形态传播效应亦不可小觑。这类传播工具交互性强(既可一对一也可一对多),传播速度迅速(瞬间便可传至全球),传播类型灵活多样(浏览、群发、转发、评论、跟帖、点赞),传播社会效应巨大(引导、煽情、蛊惑、鼓动)。然而,它们又不像普通社交网站、视频网站、聊天室、BBS、论坛、贴吧那样公开,且其传播过程隐秘、即时,监管起来十分困难。自媒体因其专业性、圈子性,普通技术管理人员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根本无法鉴定传播内容的政治色彩。因此,意识形态治理人员必须熟悉新兴媒体,熟练掌握和运用类型众多的自媒体诸如微信、微博、博客、播客、个人空间以及一些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飞信、易信等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传播工具,以便对相关意识形态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对网络空间中的意识形态传播个体的治理可以和网络公司或企业协商,探索企业托管的可行途径。当然,委托企业进行意识形态治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电信企业、网络公司,尤其是那些拥有广泛读者的门户网站是否愿意承担意识形态治理的使命?门户网站与各类文学网站、论坛能否有效监管涉及意识形态敏感问题的话题或意识形态立场有问题的作品或论文?这类问题具体操作起来难度不小,因为解决这类问题不仅需要相关话语的语义政治学分析,还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支撑,后一因素涉及众多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制定。上述问题解决以后,网商才能从技术上制定和实施虚拟空间意识形态治理计划。

意识形态治理的分寸

有了意识形态治理的体制与机制建构之后,在具体的意识形态治理中,分寸应该如何拿捏,以达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科学化、民主化、合理化、高效化等现代功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意识形态治理者要努力消除冷战后的精神负资产:二元对立、非友即敌的对抗性思维定势。冷战思维让自身在世界上陷入孤立,这不符合我党优良的统战传统。在意识形态治理过程中,对不同意识形态对象要把握性质,区别对待:对于故意造谣和抹黑中共领导的敌对观念和思想认识,一经查证落实,坚决打击,封杀取缔;对于不存恶意的认识歧见,以及因各级政府对相关事情处置不当而产生的不满性质的牢骚、怨言、异议,要充分包容、宽容和兼容,同时予以思想解释、心理引导;对于民众批评政府的各类意见,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加以处理,并以之作为了解民意、消除误解和歧见的良机。

执政者需要通过善治、善政改变民众对党和政府的观感,而不是通过禁言让其禁声。在网络空间中,对认识异见或负面声音采取禁言、删帖等办法根本起不到治理作用。从技术层面说,网络上的各种认识瞬间就可以出现无数条,网管、网监或网警要从瞬时出现的海量评论中筛选出负面的意见或评论并用手工方式一一删除或屏蔽根本不可能,他们通常所能做的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在评论功能中设置敏感词自动过滤与自动屏蔽,而网民们在评论相关事件时运用符号代替方法就可轻易逃避敏感词的过滤与屏蔽。从社会效果来说,敏感词语或话题的过滤与屏蔽并不能封闭认识异见与反对声音,而关闭或禁止评论又有堵塞民众言路之嫌,更会引起人们对执政者巨大的思想恶感和认识反弹。这种群体性的思想恶感和认识反弹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势必会在压抑中蕴蓄成长为巨大的思想破坏力量,一旦受到某个社会事件的诱发,便会变成主流意识形态的可怕杀手。

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治理者不但要维护民众正常的意识形态表达权,还要容忍他们对政府的批评甚至苛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自己的政党,中共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共及其领导下的国家与最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⑥,确保广大民众的自由与权利不受威胁与剥夺,这也是中共执政合理性与合法性的政治前提。不惟如此,思想民主和言论自由也是一个社会保持活力的基本前提:思想和言论管控得越紧,社会思想也就越少创造力。早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文化民主,例如教育、学术思想、报纸与艺术等,也只有民主才能促进其发展。”⑦只有明乎此点,我们才能找到“钱学森之问”的答案。事实上,认识上的异见、歧见甚至反对的声音并不可怕,因为理越辨越明。即使是错误的思想认识和言论,只要它不公开反对共产党的领导,不公开反对宪法,就不能对其简单处理,不能“一听到群众有一点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要追查所谓‘政治背景’、所谓‘政治谣言’,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恶劣作风必须坚决制止”⑧。要学会并善于引导民众在意识形态方面进行理性表达,而不是发泄和攻击。我们既然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就要经得住批评。对认识相异或相左一方的批评必须有理有据,以理服人,而不能强行压制。

在意识形态治理中,治理者应当让民众明白:意识形态治理的目的不是不让民众说话,恰恰是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现存问题。当然,意识形态的治理者自己应当首先明白:思想问题靠说服而不是压服,解决思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运用逻辑思维,通过民主、平等的讨论去说服教育。执政者引导民众相信主流意识形态的最好办法是政务信息迅速、及时、公开、透明,社会事件的真相要让人民群众知晓,而不是藏着掖着、知情不报、欺上瞒下——信息不畅、不通、不透明、不公开是谣言滋生和横行的温床。事实胜于雄辩,事实会让谣言不攻自破。政府的公信力与政务的透明度成正比,只有政务公开,才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号召力。网络舆论中“仇官”言语滋生的重要原因在于,个别地方部门政务信息不及时、不透明,或在客观上确实有庇护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以致民众再也不相信组织和政府。

治理者要讲究意识形态治理的方式、方法,处置或处理意识形态问题要看对象与场合,邓小平同志告诫领导干部说:“坚持宪法和法律所保障的各项自由,坚持对思想上的不正确倾向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针,不搞任何运动和‘大批判’。对坚持错误拒绝改正的党员要执行党纪,但是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不允许重犯任何简单化、扩大化的‘左’的错误。”⑨只要意识形态治理者不存偏见,诚心沟通,就能和不同社会主体实现对话、回应、交流、互动,从而在意识形态治理方面实现“善治”,即在责任化、合法化、透明化、法治化、有效化、规范化的情况下开明理政。

民政意识形态工作要点范文第15篇

一、坚持党的领导,维护领域安全

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种好“责任田”、守好“主阵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全面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决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一)抓好网络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全面落实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健全落实工作责任、工作报告、分析研判、检查考核、工作保障、征地管理、应对处置“七大机制”,抓好网络内容管理、网络空间治理、网络舆论引导、网络阵地管理和网络统战工作“五项重点任务”。

(二)强化阵地意识,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责任,也是使命,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始终把学习贯彻党的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加强理论学习,深化理论宣传,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风险点,加强预警监测分析研判,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守好阵地,管好队伍,要让主流思想舆论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增强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筑牢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思想基础,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二、聚焦新思想引领,深化理论武装

认真贯彻关于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重要思想,引导民政系统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新思想新精神,充分彰显新思想推动沁源发展的主心骨、定盘星、度量衡作用。

(一)要健全制度,制定中心组学习实施细则,强化规范管理。要创新模式,将中心组学习和领导干部专题调研相结合,提高学思践悟新思想的综合素养。要推广典型,挖掘中心组学习的创新做法,推广创新做法和亮点经验,推动民政工作中心组学习提高到新水平。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广泛开展有特色、务实效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构建“层层推动抓学习、步步做实全覆盖”的学用新思想大格局

(二)要用好平台,充分发挥“学习强国”平台推广运用,将“学习强国”覆盖全部党员干部。

(三)要强化意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标新思想关于民政行业工作的重要论述,找准学以致用的结合点和突破口,加强学思践悟,总结亮点经验,撰写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的理论文章。

三、聚焦主流舆论壮大,强化“四力”提升

认真贯彻关于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要求,进一步塑造民政美好形象。

(一)对标中心点,提升引导力。一要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全县发展凝心、聚力、鼓劲。

(二)内外相结合,提升影响力。一方面要善借外力,借助党报党刊主要媒体等权威平台,通过传统和网络两条渠道,传递民政声音,另一方面要苦练内功,创新民政工作宣传的理念、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

(三)下好真功夫,提升公信力。信息报送要坚持真实准确,把好“准入关”,确保每一条信息准确,经得起推敲,展示民政工作的良好形象。

四、聚焦文化繁荣,打造民政精品

加快新时代文化强粮建设,把振兴文化作为民政工作新时代新征程的战略重点,坚持文艺精品创作、文化惠民服务、非遗传承保护整体联动、协调发展,为我县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文化支撑。

(一)文艺创作要追求高度。要加强主题创作,集中我县创作力量,紧扣党的精神,抓住建国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围绕县委中心工作,立足项目建设、脱贫攻坚、环境保护,创作一批讴歌民政工作的作品。

(二)文化传承要承载厚度。不断弘扬、传承、挖掘、巩固民政特色文化,彰显深厚文化历史底蕴,大力推进“民政志”的编纂工作,抓好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五、聚焦强基固本,加强民政工作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思想,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提升能力素质,不断深化作风建设,为做好新时代民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