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第1篇

1.1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特殊性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针对的是身心存在一定残疾或缺陷的儿童少年,其生理和心理明显区别于普通的少年儿童.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对象的这一特殊性对其体育课程的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有着特殊的要求,也使得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也有别于普通的学校体育.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较强,如对有视力障碍的学生,教学内容着重培养与锻炼定向运动能力;对有听力障碍的学生,则侧重培养与锻炼视觉、触觉等感知觉能力;对有智力障碍的学生,更注重培养与锻炼反应能力和肢体协调平衡能力.在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更注重直观教学法和个别指导.为满足不同身心障碍儿童特殊体育教育需要,体育教师既要掌握基本体育专业素质,还要掌握特殊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技能,诸如盲文、手语等的特殊教育技能.此外,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也有其特殊性.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中规定,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体育教学应设置适宜残疾学生使用的200m环形跑道田径场(含60m以上的直跑道);9个班规模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活动用地面积指标盲校为4628m2,聋校和培智学校为5186m2,体育康复训练室面积指标为56m2[1].

1.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缺陷补偿功能

教育部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目标中对体育提出的要求是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教育部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规定: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方法,养成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自身缺陷补偿与康复的一些基本知识与方法.显然,特殊教育学校最重要的体育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通过体育补偿残疾学生的身心缺陷,这也是特殊教育赋予学校体育的特殊使命.所谓缺陷补偿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在不同程度和范围调动机体潜能弥补、代偿损伤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建立在机体自身的代偿基本条件之上,功能训练、心理治疗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康复器材的应用是重要的因素”[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缺陷补偿功能主要有生物功能和心理功能.缺陷补偿的过程是机体特殊的适应过程,其生物学机制是学生自身产生新的技能组合和条件联系.缺陷补偿功能的实现在充分发挥生物功能的同时也需要经历心理强化,需要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缺陷,通过体育教学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实现缺陷补偿的康复目标[3].

1.3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与提高残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而改变,以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由于物质与精神需要都只有在社会适应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较好地满足,因此能否适应社会,对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残障的存在或他人的社会偏见,残障儿童往往会出现社会适应困难,导致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或缺陷.如何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特殊教育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绝大多数的残障儿童在校期间与外界社会的接触机会并不多,而体育集体活动往往需要分工协作,学生们还要经常扮演不同的角色,遵守相应的规则和道德规范.这些角色往往和一些社会角色相似,通过科学设计和引导促使学生的品行符合基本的社会准则,逐渐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以其独有的功能积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体育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互动时间和更广阔的人际交往空间,通过选择适宜的团队合作类型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教师的积极引导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体育活动过程中时刻存在着竞争,既可以利用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有效激发残疾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可以通过对失败者的心理疏导提升其抵抗挫折的能力.随着一次次成功和失败的心理调适,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抵抗挫折的能力也在不断加强.

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的实施

2.1现有教育法规和学校体育法规的相互补充

2.1.1特殊教育督导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

《教育督导条例》第十六条指出:“教育督导机构可以根据需要联合有关部门实施专项督导或者综合督导,也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参加专项督导或者综合督导活动”[4].目前,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督导评估标准或评估细则都是以各地区教育工作或基层学校整体工作情况为督导对象.各地已出台的特殊教育督导评估细则也不例外,都是针对基层特殊教育学校层面的综合督导,其中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估指标很少,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的建立将是对现有的特殊教育督导工作的一个有益补充.鉴于特殊教育学校中的体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专业性都比较强,可以考虑由特殊教育学校资深体育教师、特殊教育体育科研工作者等相关专业人员领衔和参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的编制和实施过程,这也符合上述《教育督导条例》中“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参加专项督导或者综合督导活动”的规定.

2.1.2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

国家制定《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最主要的目的是确保学校体育工作能正常开展,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自《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施以来,一直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并不包括在内,这是因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二条规定学校体育工作是指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5].迄今为止,对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性指导一直是盲区,因此,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可以作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一个补充,即可以补充特殊教育学校在体育教学指导性文件方面的空缺.

2.1.3学校体育专项督导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

为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科学发展,完善我国教育督导制度,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提出的“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督导检查,建立对学校体育的专项督导制度”的要求,教育部2008年制定并出台了《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并要求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制订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实施方案[6].各省市陆续制定并实施了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以辽宁省为例,2009年出台《辽宁省中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督导评估验收细则(试行)》.通过对中央和地方学校体育的专项督导性文件比对,难以找到真正适合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这些学校体育专项督导评估文件对普通中小学体育工作是比较合适的也是可行的,但显然不适用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正是鉴于学校体育工作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国家和地方才制定了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和实施细则,并成为我国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2加强本地区特殊教育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教育部

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853所[7].随着近几年国家对特殊教育的政策与资金扶持,部分地区通过资源整合,将本地区多所特殊教育学校合并成立特殊教育中心,同一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有相对减少的趋势.根据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多年调研的情况显示,我国绝大多数省市特殊教育学校设置到区县一级,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多且学校间距离较远,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特殊教育学校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与普通学校体育工作相比,其教学的对象、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都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最理想的学习交流对象应该是本地区的同类特殊教育学校.一个地区依据这一特殊性所建立起来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可以更为适宜地为本地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照标准.建立督导制度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检查和评估,而在于以评促建.在特殊教育体育专项督导制度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积极引导,可以促进同类特殊教育学校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既有助于本地区特殊教育学校间的横向联系,也有助于本地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2.3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第2篇

一、充分利用慕课自身特点改变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在特殊教育学校已广泛得到普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与学生的需要,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以知识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法,虽然伴随着较先进的教学工具,教师在课前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做成一个单一的课件或者文档在课堂上将这些素材以集中展现的方式传授,单一地输送给学生,老师拥有课堂中的话语权与教授权,而障碍学生则是信息的需要者和接受者。教师、课堂、教材和其它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如:以潍坊聋校现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Photoshop为例,教师上课的方式一般是先把本次课的内容做一个PPT,将知识点、重点或难点都放在这上面,上课时,就放给学生们看,然后是作练习,教师在课堂中现场指导学生操作和回答学生的疑问。这样难免会单调,慢慢地学生也会产生厌倦的心理情绪。将信息技术与慕课的自身特点相结合,就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慕课具有开放、资源易获取、课程优质等特点,授课不再像传统课堂那样在固定的时间与地点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只要有电脑或者手机等可以上网的设备,就能方便及时地在线下载适合自己学习的教学资源。如果特校信息技术教师将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与慕课资源相结合,充分利用生动的慕课资源去引导学生,让其自主地进行课前、课后学习知识。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利用慕课带来的便利资源主动完成学习任务,还可按照自己的特点安排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特殊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任务主要有两点:一是从向学生灌输信息到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学习信息。网络信息量非常大,刷新快,教师要帮助学生筛选符合特殊孩子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识别信息。二是要做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指导与培养。教师可以用一些鼓励措施,充分掌握学生在上以课前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的热情,及时回复学生线上线下的问题,随时掌握学生的线上的学习情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慕课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转变观念,创新发展

慕课时代下,特殊学校教师须积极主动做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及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素养,做好新形势下的特殊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与慕课教育结合,教师应该充分借助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与技术平台,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从讲台到慕课平台,快速地把握住特殊教育信息技术与慕课结合的机遇,精心研究并设计属于特教学校的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水平为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技能,为其将来顺利地走上社会,自食其力,从而推动特殊教育事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慕课对于特殊教育是比较具有创新概念的题材,目前有大范围影响力的特殊教育慕课课程还不多,有国际知名度的特教理念慕课课程更是没有。因此特殊教育信息技术教师要抓住时机,将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慕课有效地结合起来,无论是教材使用还是教学环节的设想,理论指导与上机操作实训,从上课过程中的学习讨论及互动到课上特校学生的管理,视频拍摄及手语的合成、制作成片,还有上传至网络平台做成视频素材到慕课平台的研发,处处都是潜力无限的新世界。慕课在特教学校教学领域一定是一个集专业化、个性化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师领先面对与慕课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创新发展为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迈上新台阶创造新的契机。

三、慕课时代促进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融洽关系,便于沟通

慕课时代下,使原来的特殊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由“手把手”的传统教学逐渐变为“面对面”的线上教学,使教师由原来的距离感到现在与学生的亲密无间,得到学生的喜欢和认可。在开放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在线上与教师展开交流,让学生不受约束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也加深了教师和学生的之间的友谊,便于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等,方便了管理学生。特殊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还要看到,直观能力强是学生的一大特点,所以制作一个慕课旁加手语支持,以这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会让学生眼前一亮,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效果显著。另外,慕课方式的教学也要密切地与传统的信息技术相结合,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要分离融合恰当,不仅要在线上了解学生,还要在现实中近距离地与学生接触,帮助他们做好实际操作等动手环节。近距离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如: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自控力不强,自己不学习,而是上网浏览或者打游戏等。要及时引导他们,避免出现烦躁、厌学等情绪。在特教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慕课与传统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用慕课的优质资源来实现特教范围内的教学共享,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习,还可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习好习惯。

作者:葛琼杰 单位:山东省潍坊聋校

参考文献:

[1]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EB/OL].

[2]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3]曾翰颖.慕课时代下重构计算机基础教育[J].计算机教育,2015(22).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第3篇

(一)给学校文化元素以延续与展望

学校文化元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延续、逐渐淘汰或得到更新。因此,我们要对已有的学校文化元素进行筛选,从中找出具有旺盛生命力、能激发师生情感的部分,加以整理,剔除杂质,赋予其新的内涵。同时,要结合学校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根据学校文化传承的脉络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不断挖掘学校文化所蕴含的新元素,使学校文化得以推陈出新。和健听学生一样,聋生也是社会有用之才。为了让大家明确这一点,学校特意在新校区的一角放置了一块“隐秀石”,寓意是每个聋生身上都隐藏着独特的禀赋和才华,总有一天他们会脱颖而出。这“隐秀石”便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元素。

(二)将学校文化元素进行合理整合

学校文化元素分散在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就其广义来讲,包括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物质、精神财富,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因此,我们要进行必要的选择、整合和优化。教师人际关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学校文化元素。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人际关系一般比较单纯,但由于学校长期处在与兄弟学校接触不多的半封闭状态,教师也会生出一些与管理思想、规章制度相悖的非主流意识,这样的意识甚至会主导部分教师的日常言行,以致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因此,要创设良好的教师人际关系,除了密切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的关系外,必须经常对教师进行正面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消除非主流思想和意识滋生、蔓延的土壤,同时还应建立起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积极向上的主流群体,以带动其他教师形成良性的人际交往关系。此外,要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及其保障机制,以免学校文化元素被不必要的人为因素制约和影响。

二、学校文化元素的植根与培育

(一)植根教师集体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许多教育意图的实现需依靠教师去实现,因此教师的感召力对学校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师个体成长过程中,教师集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师集体建设中,级部、学科组、工会组是重要形式。要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让其承担起学校文化建设的相应职责。自身制度建设是级部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头等大事。级部在日常管理中应依托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切合自身特点的管理体系和方法。这对于凝聚级部内师生的思想意志,更好地贯彻上级行政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以及落实校园文化、形成级部文化、引导班级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传承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科组的职责。学科组可以通过学科教研、学科教学等形式,统一组内教师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文化,进而对教学产生影响。工会组要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工会组既能使教师个体形成较为稳固的小组集体,又能缓和级部在实施制度时产生的矛盾或教师个体间发生的冲突。因此,工会组文化是级部文化和学科组文化的必要补充。这样,通过多管齐下的教师集体建设,学校文化的各种元素必然会在教师身上得到很好的整合与体现,并使教师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二)植根学生集体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具有良好的班级舆论和能引导全员的班级公约、团结合作的任课教师团队、自主创意的教育活动以及良好的人际网络,这些也都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舆论是引导学生思想觉悟、形成学生集体意识的重要环境。各个班级将学校文化转化为自身正确的舆论,才能引导全体学生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因此,营造良好的班级舆论氛围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班级公约是全体班级成员(包括教师)在共同参与实践、共同设计未来、共同遭遇困惑的过程中,经过集思广益产生的以班级目标为核心的文化产品。它对每一个班级成员都具有言行的参考性和约束性,具有班级规范的作用。教师团队是以班主任为核心、全体任课教师参与的集体,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担负着指导和引领的作用。班主任应根据学校总要求,结合班级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实际情况,在与任课教师共同商议的基础上,制定教师团队目标;任课教师则应在自身教育教学活动中配合班主任将班级公约所确定的教育目标具体化,为班主任完善教育教学目标出谋划策,不断改进教育教学,从而引领班级文化的形成。学生自主创意的教育活动是班级文化的重要元素。每个学生都可在教育活动的初始阶段提出自己的创意和设想,班主任或班干部汇聚大家的智慧,设计和确定班级教育活动方案。在活动开展的某一时段,仍可让学生根据活动需要修改和完善既定方案,充实内容,改良形式,使之更适合学生特定的生理心理需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纽带。它能使班级成员逐渐生发出向心力,使之团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班级文化的后续建设会产生重大影响。

(三)植根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就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现状而言,知识的校本化、属地化是较好的做法。知识的校本化,是由各校按自身特点编撰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教学文本,用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学校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有志有为师生的事迹。而知识的属地化,是指由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收集所属区域的经济、文化、历史等资料,汇编教材,用于属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从而使所属地区特有的文化积淀得到开发和应用,并通过课堂形式逐渐渗透进学生心中。此外,各种散落性文化资源的发掘、搜集、整理与归类,也是学校文化建设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程。

(四)植根学生社团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已形成“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发展格局。特教师资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2年底,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已达5.3万人,专任教师4.3万人。但从总体上看,仍有不少地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师、康复专业人员编制标准缺失,从事特殊教育的教职工数量尚显不足、结构仍不完善。为此,《提升计划》对特殊教育教师的编制和结构提出针对性措施,要求各地“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所需编制,配足配齐教职工”。“配足”指的是数量“,配齐”指的是类型,其中包括教学所需的各类学科教师,巡回指导教师、送教教师、康复类专业人员、残疾学生生活指导和管理人员等。这是从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康复、管理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提出的,再次强调特殊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像普通学校一样的学科教师,还需要普通学校没有的其他类型教师和专业人员。

二、构建特殊教育专业标准体系

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目前,我国缺少国家层面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尚未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这些直接影响了特教教师准入政策的完善,影响了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计划》提出五项举措:一是“制订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二是“研究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逐步实行特殊教育教师持证上岗”。三是“推动地方确定随班就读教师、送教上门指导教师和康复训练人员等的岗位条件”。四是“将特殊教育相关内容纳入教师资格考试”。这些举措将进一步规范、促进特教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水平。

三、加强特教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培训

针对特教学校教师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师专业能力总体水平偏低的问题,《提升计划》在加强特教师范专业建设和强化职中、职后培训方面作出了相关规定,提出“择优选择师范类院校和其他高校增设特殊教育专业”,“鼓励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加大部级教师培训计划殊教育教师培训的比重”,“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逐级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全员培训和校长、骨干教师培训”,“加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指导、送教上门等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这些要求将特教教师的职前专业培养、职中和职后专业培训系统整合,逐步形成专业发展路径,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畅通了渠道。

四、提高特教教师待遇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第5篇

依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小曼教授的观点,教育的重新定位应该分为三个层次,包括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学校内部的要素以及要素本身运行的平衡。从矛盾的主次角度讲,我认为特殊教育学校首先应该解决的是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即在坚持培养学生成为尊严的人的教育目标下,寻找到特殊教育学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平衡。学校办学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稳定期。这是以学校为主体形成稳定自我的时期,这时学校与环境保持平衡的状态,并保持良性互动的状态。而在变革时期,这种平衡将被打破,其实质就是外部环境对原来稳定成熟的主体发出冲击性、甚至否定性的改变要求,由良性的互动转化为刺激主体结构、功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社会评教育”符合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利益的最大可能满足。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原来的系统就必须开放。特殊教育学校应该以原来的自我系统为基础,寻找与外界环境的对接通道,主动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并通过办学主体的自我调节,重新衡量环境关系,评估自我发展能力,确定各种资源和任务功能的定位,致力于新的平衡系统的构建。而对于新平衡系统的构建,我理解最为关键的任务就是学校办学价值系统的形成。因为人类的行动是由价值来支配、执行的。从前面对特殊教育学校定位的分析中,学校已经由原来的单一关系发展到复杂关系,每一种关系的存在都预示着其所代表的价值标准将会对关系中的方方面面产生干预影响。而且随着关系的复杂度不断增加,复杂的价值标准将纷纭而至,特别是特殊教育学校面临多立场、多角度力量共同参与对同一对象服务的局面,决定了学校主体将会受到多元化价值标准的影响。这些价值标准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对立的。面对着矛盾、对立的价值标准,我认为唯一的出路就是“统一”,寻找出能把这些价值标准统一起来的价值系统,才能解决问题。而要做到统一,专业化和理性是关键。立足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对各种关系进行专业定位,明确分工,界定各种服务机构的专业功能,使各系统之间围绕着特殊学生的教育能协同而不是对立,能交叉而不过分重叠;在运行过程中,要以专业化服务质量为衡量标准,避免由于对弱势群体易产生的情感倾斜而影响到科学判断。通过建立起专业化的核心价值系统,来统领各种价值标准,在主体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与外界环境的平衡,进入新平衡下的稳定状态。无论什么时候,每个独立的主体都只有与外部环境要求保持平衡,才能稳定存在。作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更应该在满足社会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之中服务好社会,才能实现教育者自身的价值和发展。毕竟,教育只是一个更大的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中,才能满意地理解和探讨许多教育问题。这些教育问题不能单靠教育体系的策略去求得解决,还需要具有涉及社会相互作用的各个部门的那些广泛的、综合的策略。

二、对现代特殊教育学校自主、开放新格局的探索

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为例来谈。该校开办于1999年,主要是承担对中度智障和听障儿童的义务教育。学校开办15年,经历了特殊教育发展的发展期、蓬勃期和变革期。在顺德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围绕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努力探索自主和开放的办学格局。

(一)以育人为核心

构建现代特殊教育学校制度体系。基础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认识人、培养人”,所以,该校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按育人的尺度来衡量办学效能。一是立足育人,建设学校《章程》,以《章程》引导、规范学校和教师的育人行为。在《章程》建设中,注重制度要保证学校有丰富的时间和资源别用于真正有教育性的活动上。二是建立与社会良性互动关系,定期向专家、社会进行开放活动,在坚持育人的方向,听取、尊重各方的意见。三是对家长、从事特殊教育服务的人员进行引导性教育,建立他们的特殊教育专业意识,围绕着学生的教育核心,明确职责和分工。

(二)以增值为目标

研究、探索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育人有效与否,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确保学生的教育能够增值,该校对特殊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一是丰富课上教育载体,建立多角色育人体系。立足学生关系的把握,开发角色扮演和真实角色呈现的育人形式。二是充分利用广义教育资源,建设系列课程。立足一个学生学习的丰富性、完整性、系统性,开发课下、家庭和社区课程。三是建设个别化教育课程。依据每个学生都得到有效学习的原则,制订全员课程学习计划,设计分层与分类教学内容。成立个别化教育部,建立学生缺陷补偿和专长发展机制,搭建教育与康复、艺术训练课程。四是建设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库。立足学生学习的有机性,开发各类环境育人资源,专业队伍育人资源,设计体验角色资源库。五是建设枢纽型教育服务组织架构。立足于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加强各教育环节对接机制的建设。六是建立针对的学生多元评价系统。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增值,研究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发学生电子档案系统。

(三)以有效为导向

建立新型家校、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在现代学校制度的框架下,家长、社区中的组织参与学校的管理,决不是“花瓶”、“点缀”,可有可无,而应当是有效地参与。一是建立家长、社会评价办学成效的机制。学校每学期邀请家长、不定期邀请社会人士评价学生的教育效果,分析出有效建议,合理改善教学。二是建立校内协同工作机制,共同服务家长和社区。为了保证家长和社会人士面对学校教育有整体性的概念,学校专设一名副主任统筹此项工作。三是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围绕学生的教育和生活,定期召集家长、社工进行研讨,消除误会,形成教育的合力。四是善用家委会资源。家委会是家长群体的代表,拥有着强大的社会能量和活动能力。在参与学校办学的基础上,集中家长的力量,重点攻克残疾人教育和生活中的难点问题。

(四)以融合为追求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第6篇

本研究随机抽取辽宁省21所特殊教育学校,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进行系统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配备情况

21所被调查特殊教育学校现有专任体育教师和兼职体育教师共计69人,其中男教师47人,占68.1%;女教师22人,占31.9%。专任体育教师共59人,占被调查学校体育教师总数85.5%,兼职体育教师共10人,占被调查学校体育教师总数14.5%。调查数据显示近四分之一的特殊教育学校存在兼职体育教师,说明当前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专任体育教师还存在一定的缺口。

2.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实施情况

2.2.1体育课的班型

体育课班型最大的特殊教育学校为每班33人,体育课班型最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每班9人,被调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平均班型约每班14.3人。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身心特殊性及教学管理的综合考虑,特殊教育学校班级的人数要比普通学校少,一般要少于15人[2]。绝大多数调查学校的体育课班型在10—20人之间,超过20人班型的学校不到5%,说明目前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班型基本符合特殊教育规律。

2.2.2体育课教学进度

有15所特殊教育学校有教学进度,依据教学进度安排体育课每次课的教学内容,占71.4%;另外6所特殊教育学校没有教学进度,体育教师根据学校现有场地器材条件和上课学生的兴趣爱好安排体育课每次课的教学内容,占28.6%。教学进度是对学校体育课教学进程的必要操控手段,对规范体育课教学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是学校体育课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文件之一。近30%的特殊教育学校没有教学进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教学整体规范性仍需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2.2.3体育课学生成绩考核标准

目前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没有相对统一的体育课成绩考核标准,被调查的21所特殊教育学校中有4所学校根据出勤和学习态度评定体育课成绩,占19.0%;2所学校根据技评评定体育课成绩,占9.5%;4所特殊教育学校根据达标评定体育课成绩,占19.0%;10所特殊教育学校根据达标结合技评及学习态度综合评定体育课成绩,占47.7%;1所特殊教育学校根据其它考核方法评定体育课成绩,占4.8%。

2.3特殊教育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调查的21所特殊教育学校中共有17所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占81.0%,另外4所特殊教育学校不安排课外体育活动,占19.0%。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全面锻炼学生的身心素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将课外体育活动列入课表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规范性,同时也有利于确保课外体育活动按计划执行。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整体规范性较好。然而,近五分之一的特殊教育学校不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反映出目前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整体普及程度不高。有体育教师指导的课外体育活动,活动安全性可以得到一定的保障,学生也可以得到必要的帮助和指导。17所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特殊教育学校中,课外体育活动有体育教师指导的特殊教育学校有15所。数据显示,近90%的特殊教育学校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时安排体育教师指导,说明大多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特殊教育学校能够保证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的安全性,并为学生及时提供必要的锻炼指导。

2.4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情况

16所特殊教育学校有校体育代表队,占76.2%,其中10所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代表队坚持常年训练,占47.6%,6所殊教育学校的体育代表队仅在赛前训练,占28.6%;另外5所特殊教育学校没有校体育代表队,占23.8%。近四分之三的特殊教育学校有校体育代表队,而且近一半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代表队坚持常年训练,说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已经成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课余体育训练项目根据在校残障学生分为残奥类体育项目和特奥类体育项目两大类。招收盲生和聋生的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是残奥类体育项目,招收弱智生的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是特奥类体育项目。相对残奥类体育项目,特奥类体育项目对参赛人员的年龄等要求更低。因此特奥类体育项目在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情况更普及。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培智学生 特殊教育 语文课堂 教学策略

一、特殊教育学校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在普通小学教育体系中,语文学科是基础,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石,在特殊教育学校中也不例外。特别对于这群培智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与现实社会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的生活是被家长与老师所全权包办的,能力有限的他们在家中无所事事,不会做家务;交往能力弱的他们极有限地参与社会活动,需要家长和老师手把手地辅助。语文学科包含他们大部分的生活,让他们学会生活技能,增强他们的能力,重拾自信。语文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让他们学会与他人文明友好地相处,让他们渐渐走出家门,慢慢融入社会。语文学科就像一把钥匙,它能开启培智学生与现实社会间的一扇门。

二、特殊教育学校语文学科的现状

1.语文教材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现在特殊教育学校中使用的教材是各校经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或教学经验所提炼而装订成册的,尽量考虑自己学校学生的能力,贴合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的学校是根据学生的能力,结合他们生活实际而临时设计进行教学的,因此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材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2.教学内容单一化。

因为培智学生的各项能力有限,他们模仿能力弱,需要教师不同程度的辅助;记忆能力弱,需要不断反复练习;理解水平较低,需要实际事物的帮助。他们在学习知识时总是需要重复和直观,老师在教授时也选择浅显的内容并不断地提醒。因此,久而久之课堂内容变得简单且单一,重复且枯燥。

3.学生程度差别大,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

一个班的培智学生虽然少(8-9名),但是学生的程度差异却很大。以本班(10-12岁儿童)学生为例,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写短篇日记,与别人进行有目的的交流,而程度差的学生,他不能与别人进行简单的交流,甚至很难配合老师完成一个简单的活动。因此,课堂中的内容要配合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选择,而一个内容可能不同时满足九个学生的能力与需求,往往就会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

三、语文课堂中教学策略的运用

1.创造和谐舒适的教学环境,克服学生的畏缩、自卑等不良心理。

培智学生由于认识活动等方面的缺陷,在生活和学习中遭受的挫折和失败比常人多得多,他们普遍存在退缩和自卑等不良心理。他们对所从事的事情缺乏自信,缺乏成功的期望,甚至事情尚未着手做,就觉得无法成功,从而放弃努力。对于这样的学生,需要教师为他们创造和谐温馨、欢乐愉快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地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间的信任,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不良情绪,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2.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成功机会和体验。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尽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使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学会所教知识和技能。当学生感到自己能够学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用得上,当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别人赞许的目光时,会受到很大的鼓舞,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在教授拼音时,对于某些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拼读就可以,有的学生可以要求他独立拼读。再好些的学生,就可以请他帮助能力弱一点的学生,当起小老师的角色。总之,分层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做他能做到的事,先建立自信,再增加难度,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3.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强化。

对于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强化。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学生,上学快一年,很少跟同学交往,平时也从不主动开口说话,我想尽办法也没能让他主动开口说一句完整的话。突然有一天,我拿来了一个印有米奇图案的盒子,我发现这个自闭症学生眼睛总是盯着米奇的图案,嘴巴微张,似乎想说什么。这时候,我主动走到学生跟前,拿出盒子放到学生手里,问:“好看吗?”学生答:“好看。”由此开始,学生渐渐跟老师互动起来,主动性的语言也出来了,让我激动不已。

4.设计多种学习通道,实现个体学习目标。

班级中学生程度差异大是教学困难的一个主要因素。同一个教学内容并不适合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有的学生适合回答简单的问题,有的学生适合在提示下回答问题,有的学生适合复述问题,有的学生适合适合用行动回应问题,有的学生适合完成一项跟问题答案相关的任务。这堂课大家在同一个课堂上同样的内容,但每个人实现的目标不同。能听懂问题的学生,请他回答问题;能注意听我说话但不甚理解的学生可以重复我的问题或答案;不善于说话但有理解力的学生可以用行动表达他的答案;完全听不懂的学生请他完成一项相关任务,等到完成时全班给予他适当的评价。在这样的过程中看似各忙各的,实则每个学生都各有所得,都是根据自己的学习优势参与课堂学习,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总之,对于培智学生来说,语文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使他们的生活更丰富,使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使他们的生活更精彩。怎样把语文这门学科带入培智学生的人生里,是需要经过教师们的极大耐心的。怎样合理地、恰如其分地将语文知识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需要教师们无限与博大的智慧。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第8篇

一、特殊教育班级管理的特殊性

面对特殊儿童来说,想要做好对他们的班级管理工作并非易事,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特殊教育班主任的我们一定要予以注意:

1.沟通更困难沟通是人与人交流的基本途径,然而由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原本普通的沟通变得不再普通。以聋哑儿童为例,他们因为无法正常的听和说,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手语来进行沟通,所以手语是一名特殊教育班主任所必须要具备的技能。相比于聋哑儿童而言,智障儿童的沟通更加困难,因为智力方面的缺陷,许多智障儿童无法正常的交流,这种交流困难是无法借助手语等其他途径来予以完成,教师只能一遍一遍的说,一遍一遍的做,来让智障儿童去尽可能的理解,以完成与他们的沟通,做到倾听他们的诉求,实现对他们的教育。

2.心理更脆弱人的心理健康会对人的成长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作用,儿童因为心智尚未成熟,所以他们很容易因为自信心不足,而引起自卑心理。特殊儿童因为身体上的欠缺,使得他们更容易自卑,总觉得“低人一等”,据调查,98%的特殊儿童都存在自卑心理,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因为自卑他们心理非常脆弱,所以教师必须要格外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可能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给孩子们带来错误的暗示,勾起他们敏感的神经,对他们的心理造成打击。

3.责任更重大相对于普通班级管理工作来说,特殊教育的班级管理工作其责任更为重大,其程度无法相互比较。因为儿童在心理、生理上尚未成熟,因此他们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特殊儿童因为其特殊性,自我保护能力更差,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们对于危险的判断极为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班主任没有照顾好,那么特殊儿童很有可能出现危险。所以,在特殊教育班级管理中,教师一定要做到全方位管理和照顾,确保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在自己的照顾下安全的学习、玩耍,为特殊教育的有效展开提供基础保障。

二、特殊教育班主任管理工作开展对策

基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作为班主任的我们想要确保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重中之重。

1.加强家庭了解,深入掌握学生情况每一个特殊儿童都有着其不同的家庭和遭遇,作为特殊教育班主任的我们,想要班级管理工作,就必须要熟悉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有必要做好对特殊儿童的家庭情况了解,了解特殊儿童形成的模式(天生还是非天生),家庭成员是否健康,家庭氛围状态等,然后通过对所获得信息的综合分析,来制定出符合特殊儿童实际情况的管理对策,以确保管理工作能够有的放矢的展开,为其有效性提供保证。

2.心贴心的交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对于特殊儿童而言,想要做好对他们的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先建立起与他们之间的信任状态,基于这点认识,班级管理者一定要与特殊儿童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们能够放下心中的防备,能够将我们视为如同家人一般的存在,让他们能够信任我们,在我们面前无所顾忌的展现自己的天性。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实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才能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模式,才能找到适合他们的管理模式,在为班级管理工作效果带来帮助的同时,也为特殊教育效果的提升打下基础。在这一环节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多与家长沟通,多关心儿童的生活来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于班主任的关爱,为实现心贴心的交流创造条件。

3.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德育作为我国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其在特殊教育当中也非常的重要。对于聋哑类非智力缺陷特殊儿童,做好他们的德育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摆脱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心,这会对特殊儿童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智力缺陷特殊儿童,做好对他们的德育教育,能够教会他们辨别基本是非,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以此来帮助他们学会规避危险,同时也避免他们给其他人带来危险。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班主任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其可以通过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多渗透德育工作,让儿童能够在日常的班级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完成德育教育,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发挥自我模范作用,通过自己良好的生活态度、行为模式来带给学生触动,让他们从内心当中想要成为一个班主任一样的人,以此来实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4.倾听内在诉求,做好学生尊严保护学会倾听是一名合格特殊教育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特殊儿童而言,他们因为自身的特殊性、心智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很多时候他们无法规范、正确的表达出自己内在的诉求,一旦他们的诉求不被满足,他们就会出现发脾气、哭闹等行为,这种行为的出现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学会倾听他们的内在需求,然而有的放矢的展开特殊教育工作,以确保他们的需求能够被满足。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时候他们的诉求并非合理,这时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发挥出自己的专业性,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对他们的引导,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诉求是错误的,并能够从心里改变这种诉求。切忌当他们出现不合理诉求时,对他们进行责怪、批评或是冷处理,以避免特殊儿童的尊严能够受到保护,为他们健全人格的构建提供支持。

5.加强自信建立,培养学生积极态度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做好对他们自信心的建立,培养他们的积极态度,对于实现特殊教育班级管理工作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给学生以鼓励,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然后恰当地将其放大,在帮助该学生建立自信的同时,也带给其他学生积极的影响,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态度,为特殊教育效果的提升打下基础。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其因为受教育儿童的特殊性,而变得充满挑战,但其又因为特殊性而让特殊教育工作者变得骄傲与自豪,每当特殊儿童发生进步后,教师所感受的是无比的骄傲与自豪。从我国当前的特殊教育水平来看,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面对庞大的特殊儿童而言,仍然任重而道远。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坚守在这里,为我们的每一个天使插上理想的翅膀,让他们能够在美丽的天空翱翔。

作者:谢红 单位:浙江省台州天台县教育局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吴桂琴.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的工作方法[J].教师博览,2014,(10):77-78.

[2]韩媛.浅谈如何做好特殊教育学校班级管理工作[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286.

[3]蒋慧.“五心”伴我行,特教注真情[N].学知报,2011-08-29(G08).

[4]杨瑛.如何做好特教学校的班主任工作[J].贵州教育,2015,(13):22-23.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特殊体育课程;对策

1.前言

特殊体育教育是指为各类有特殊需要的人群进行符合其身心特点的体育教育,在本文指因病、残、弱以及其它原因存在身、心障碍的大学生的体育教育。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和教育公平理念的确立,越来越多的病残学生有机会跨入大学校门,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残障学生,是否受到适合其身心特点和需要的教育呢? 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真正的关注。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普通高校的体育工作者更应做好特殊体育课程建设,让更多的特殊人群也能享受到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权利。

2.高校特殊体育课程现状分析

2.1高校特殊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不少学校特殊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合理,不少高校仅仅设置了理论课程,为了让学生能够拿到体育学分为目的,而对于学生的适当的体育锻炼的则不够重视。特殊群体学生体育项目设置的内容和重点,应有别于普通大学生,应是体育与健康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运动实践课则应选项多样化,应以简便易学的轻运动量的项目为主。

2.2特殊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缺乏

一所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和体育器材是进行体育教学、课余锻炼或体育比赛最基本的物质保证。由于这些年来学校都在扩大校园面积,都加强了体育场地的建设与扩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近年来学校大幅度的扩招学生,场地和器材配备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锻炼需求。尤其是室内场地如体育馆、游泳馆等距离配备目录要求相差更远,而特殊体育场地资源的缺乏更为严重。

2.3 高校特殊体育师资力量

特殊体育在我国发展比较缓慢,在专业师资培养上更是缺乏。目前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一般都由普通体育教师兼任,大部分人没有经过特殊教育的上岗培训,更没有经过专业的特殊体育系统学习。一方面,大学特殊需要学生在体育教育方面是一个特殊群体,上好体育课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指导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

3 高校特殊体育课程发展对策研究

3.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学校特殊体育发展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7号文件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应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然而,作为弱势群体的伤病、残障、特殊体型等特殊群体学生也是广大青少年一部分,更应该给予过分关注。因此,学校应该上下一心,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学校特殊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学校特殊体育教育是整个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特殊群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呼吁各高校在制订学校体育工作发展规划中给予特殊体育教育于重视,尤其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资金投入上及宏观指导思想上给予保障。

3.2加强特殊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奠定坚实人才资源基础

特殊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教师为本”。然而,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使得诸多高校原本就比较薄弱的高校体育师资力量矛盾凸显,可以胜任特殊体育教育的师资更是匮乏,已成为制约高校特殊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特殊体育师资队伍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尤其是校园体育文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各高校认清存在的问题,本着积极务实、高效低耗的态度,一是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二是逐年分步骤引进特殊体育师资力量,加强特殊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3.3注重科研工作,积极编写教材或教学指导书

近年来,研究特殊体育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但研究特殊体育课程建设、特殊体育教学实践的论文较少,且层次不高,刊发在体育类期刊上的文章比例较低,发表在体育类核心期刊的论文则更少,因此建议应加强对有关特殊体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研究深度。

编写适用教材是规范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特殊体育的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犹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编写有关特殊体育教学的通用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也建议有经验的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特殊体育教育专家积极尝试撰写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为

3.4集思广益,合作共赢,注重特殊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

特殊体育教育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特殊体育系统内外一切可以推动特殊体育教育发展的智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它包括现实特殊体育人力资源、潜在特殊体育人力资源和闲置特殊体育人力资源。特殊体育教育师资匮乏,体育经费不足,场地器材“常人化”,“竞技化” 等等。

学校体育部门要善于开发场地资源,如坐式排球仅需要铺有地毯或有光滑地面的室内场地就行,地掷球场地不需太多经费又可以建成,实在不行找一平整地面也可以开展,有些项目如台球、乒乓球可以利用教职工活动中心的空闲时间开展。一些地区高校可以结合民族传统体育开发不需太多场地器材限制、具有当地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用于特殊体育课程教学。在诸多同城高校或兄弟院校中应加强联系,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笔者认为,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和开发各种各类体育课程资源。

3.5 建章立制,保障特殊体育课程的顺利实施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体育重要政策、法规以及制度性文件,都提到了残疾人开展健身的重要性,但在落实环节却不够理想,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学校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有关特殊体育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规章制度,并强化了对学校特殊体育开展的监管力度,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以及学校体育持续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3.6发挥高校特殊体育资源优势,注重残疾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相对于社会其他部门来说,高校具有人才和场地资源优势,应鼓励高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从事特殊体育课程建设与残疾人体育项目的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注重残疾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例如云南师范大学积极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招收残疾人学生。像王晓福、鲁韦元、田恒恒、等一批优秀残疾人游泳运动员在经学校严格训练之后脱颖而出,参加了2008年残奥会,其中王晓福还作为开幕式旗手最为耀眼,在整个游泳比赛中获得2金2银2铜、两破纪录,取得了优异成绩,建议有实力的高校也应效仿云南师大,选取某一个项目为突破口,长期、体统的从事特殊体育训练工作,积极培养残疾人体育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维平.特殊体育论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4).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第10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的 成绩令人瞩目,相比之下,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 改革与发展研究缺乏关注。在我国定期举行具有 较大影响的体育科学大会,全国学校体育论文报告 会,基本上没有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研究成果,更 少见国家、省、市举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研究活动。 显而易见,我国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科学理论与实 践的研究尚未重视。总的讲是科研意识差,学术氛 围不浓,科研成果较少,其结果是学校体育教育改 革的信息不畅、步伐迟缓、观念落后。严重影响了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改革与整体发展。正是基于此 目的,我们提出:对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与 发展对策研究”的课题,借此推进我国特殊教育学 校体育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为国家、教 育行政部门提供咨询服务和发展对策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对北京、上海、江苏、山东、云南、辽宁、 山西等12个省市的近百所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抽样 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根据我国东西南北中省市政 治、文化、教育、经济态势发放进行,基本涵盖省、 市、县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调查对象是校长、教 务主任、体育教师和学生等。发放问卷120份,3月 后共收回问卷105份,问卷收回率87. 5%。最后确 定有效问卷102份。确保了问卷对特殊教育学校体 育调查的全面性、整体性、科学性等。从而获得我 国省、市、县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课外 体育活动、体育师资队伍、体育设施条件等方面的 第一手资料。鉴于有关本课题的国内、外文献不 多,在分析研究中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搜集、查阅 国家对特殊教育学校有关的政策法规,作为本课题 研究的理论依据。又在广泛征求了国内对学校体 育问题有专门研究的15位资深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实地观察了北京、山东、上海、南京等12所具有代表 性的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工作,并与学校有关领 导、体育教师、学生进行座谈,全方位了解特殊教育 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事 实依据。并运用了 spss11.0统计软件,对问卷相关 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确保数据的真实度和 可信度。通过分析、论证提出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 育现状与改革发展对策。

2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分析与评述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新 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特殊教育事业,尤 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除普通学校 的随班就读和附设的特殊教育班外,全国县市以上 基本都建立特殊教育学校,许多省高校成立了特殊 教育学院和特殊教育体育专业。符合我国国情的 特殊教育从早期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体系基本形成,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呈现蓬勃发展趋势。但特殊教 育学校的体育却令人担忧,且有相对滞后现象,将 影响着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整体发展与进步。

2.1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现状概况

  《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规定:特殊教育学 校应按照国家制定的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计划、教学 大纲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对执行体育教学 《大纲》、教材和体育教学课调查,见表1所示:

  表1结果说明,多数特殊教育学校重视体育教 学工作,80%以上的学校开设体育课程,教师能做到 备课、写教案。对体育教学总的感觉是:教学目标 较明确,组织教学较好,运动负荷适中,学生练习积 极性高涨,教学效果良好。但绝大多数体育教师认 为,教育部1990年颁布的《大纲》、教材己不适应现 代教学的需要,其结构体系欠合理,课程内容单调, 竞技体育内容主线明显,不符合残疾儿童身心特 点,缺乏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与普通中小学校《体育 (与健康)课程标准》比较严重滞后,必须对特殊体 育课程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要把体育课程的 改革作为特殊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以此来推动 整个特殊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通 过调查说明,80%的特殊学校坚持早操、课间操活 动;70%的学校坚持每周2次课外体育活动;65%的 学校有运动代表队2— 3个,多数学生非常愿意参加 训练和比赛,但苦于场地小,器材少,与外界学校比 赛少。每年学校仅仅召开一次小型田径运动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不景气,制约着特殊 教育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

2.2体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影响特殊体育教育的 质量和水平

  体育师资队伍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通 过对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类型、学历、职称 情况调查,见表2所示:

  上述调查说明,特殊体育教师的专职与兼职; 专业与非专业教师的比例、学历、职称的层次都有 待于改变与提高,否则,今后将影响整个体育教学 的质量和水平。另说明90%的特殊体育教师愿意接受继续教育,并认为很有必要。但在实际中,绝 大部分体育教师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和进修。此 外,我们还对我国12省市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 工作态度进行了调查,见表3所示:

  上述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工作态度调查结 果告诉我们,特殊体育教师多数并不认为所从事的 职业低人一等,他们非常热爱本职工作,总的感觉 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可歌可泣。 另在调查中得知:我国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出现短缺 现象且质量不高。因为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近 2000所,今后要有大量的残疾儿童入学接受九年义 务教育,每年都需要补充一定数量的特殊体育教 师,加强特殊体育教师的培养、进修将成为发展特 殊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我们国家为鼓励教师从 事特殊教育事业,将特教津贴提高20%并且多数 省市规定从事特教工作20年以上的退休时保留特 殊津贴的政策,并规定在评职称、评优中倾斜照顾。 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对稳定、发展我国特殊体育师资 队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3体育设施差、经费匮乏,制约着特殊教育学校 体育的发展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物 质条件。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 设标准》和场地器材配备要求进行调查。我们所调 查的省、市县级特殊教育学校有400米标准田径场 的寥寥无几,非标准田径场占61%;有一般性活动 场地的学校占37%有篮、排球场的学校占76.5% 有单、双杠的学校占75%有律动教室(健身房)的 学校占47. 8%;有康复训练室的学校占25%;有乒 乓球台的学校(含室内)占78%。90%以上学校有 体育器材室,但室内狭小,器材数量品种单一,只有 少量的几块体操垫子、铅球、拔河绳、跳绳而己。部 分学校体育器材仅能够满足体育课堂教学的需要 (部分学校严重匮乏),特别是可供残疾学生康复运 动的器材更少,使有些体育活动根本无法开展。据 统计特殊学校体育经费每年的投入从500元一7000 元不等,根本无力购买大型体育活动器材和建造体 育场馆等。体育场地设施、经费严重不足,给特殊 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相当困难和障碍。

3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改革与发展 对策研究

  3.1深化特殊教育改革,建立特殊体育教育课 程新体系

  特殊体育教育课程建设是我国特殊体育教育 改革的重要问题,要把“学校教育要贯彻' 健康第 一’的指导思想”作为课程改革的首要理念,在新的观念和教学理念。打破传统《大纲》、教材、体育课 程结构的体系和内容,要从残疾学生的主体需要出 发,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和个体差异,确立残疾学 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教育课 程内容的选择避免“常人化”、“成人化”模式,要开 发符合不同年龄阶段残疾儿童特点的课程资源,充 分发挥体育教育在身心补偿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并与残疾儿童的职业训练有机结合,制定编写一套 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 准》新体系,加快我国特殊体育教育改革的步伐。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适应特殊学校体育教育改 革发展的需要

  特殊教育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是我国特殊 教育学校体育发展与进步的关键。要重视特殊体 育教师的培养和进修工作,让其尽快接受新的教育 理念,更新体育教育知识,适应现代特殊体育教育 发展的需要。特提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特殊教 育体育师资的培养体制与模式:一是在普通高师院 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培养特殊体育师资;二是在高等 体育大学、学院设立特殊教育体育专业培养特殊体 育师资;三是在省市教育学院体育专业中通过继续 教育的方式培养特殊体育师资。通过上述几种特 殊体育师资的培养体制和模式,为我国特殊教育事 业发展培养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高素质、复合 型的特殊体育师资队伍。

3.3增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快特殊教育学校 体育的发展步伐

  目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经费匮乏是制约学校 体育发展的瓶颈,我国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特殊 教育学校应多方面筹措办学经费,加大学校体育设 施经费投入,逐步改善学校体育物质条件,有计划 地建造体育设施场馆和购买器材。要加强对符合 残疾学生运动规律的体育活动项目和康复活动器 材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确保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 的整体发展。

3.4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要成为残疾人体育后备人 才培养基地

  残疾人体育事业是随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 发展而发展的。特殊教育学校要把努力发现和培 养优秀残疾运动员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要加强残 疾学生的竞赛训练工作,各省、市要定期开展残疾 儿童少年体育竞赛活动,使特殊教育学校成为“特 奥会”和“残奥会”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育目的;社会本位;个人本位

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只有一个残疾人,当地政府该不该为了这一个残疾人修建无障碍设施?”如果选择修建,那么该国必将耗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如果不修,那么该残疾人将无法平等且轻易地参与社会活动。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完全取决于“抉择者”的价值倾向,在特殊教育发展的历程中也出现过不同的“价值倾向”。

一、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沿革

从1957年到现在,人们对于特殊教育的看法和观念发生着改变,同时我国特殊教育方针、特殊学校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些改变反映了我国对于特殊教育目的的认识发生了空前的变化。

(一)建国初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目标。1957年的《关于“聋哑学校口语教学班级教学计划(草案)”的通知》中提到了聋哑学校的任务是:“对聋哑儿童实施普通教育和职业劳动教育,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自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1962的《全日制六年制盲童学校教学计划(草稿)》中规定,六年制盲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在党的领导下,贯彻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通过学校的教育与训练,力求弥补盲童的视觉缺陷,使学生在德语、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P1611)1962年的《全日制十年制聋哑学校教学计划(草稿)》中规定,十年制盲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在党的领导下,贯彻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通过学校的教育与训练,力求弥补聋哑儿童的听觉缺陷,使学生在德语、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P(1616)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前的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目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缺乏特殊性,完全照搬照抄普通学校的培养目标,没有考虑特殊教育应有的特点;二是非独立性,特殊教育在当时被看作普通教育的附属品,在培养目标中更多的体现出一种服从和依附关系;三是具有明显的社会和国家倾向,政治色彩浓厚。在“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口号下,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其目的也并不是为了教育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而是为了达成教育之外的政治性目的。

(二)改革开放后至上个世纪末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目标。1984年国家教委的《全日制八年制聋哑学校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说明》中提到全日制八年制聋哑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针对聋哑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补偿聋哑学生的听觉缺陷,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语言,使聋哑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生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初等文化程度和一定劳动技能,身心正常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劳动者,并为他们继续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和自学打下基础。”[2](P279)1987年国家教委《全日制盲童小学教学计划(初稿)》,其中提出全日制盲童小学的培养目标是:“针对盲童生理缺陷,通过教育教学活动,采取各种补偿措施,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为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基础”。[2](P284,285)在1987年的《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全日制弱智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任务为:“全日制弱智学校(班)要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从弱智儿童身体和智力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2](P292,293)1993年制定的《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试行)中提出聋校的培养目标为:“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对听力语言残疾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补偿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基本的文化知识、健康的体质和一定的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初步的劳动技能,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3]改革开放后,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目标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体现出了更多的特殊性,比如提出了根据不同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补偿的目标。二是逐渐增加了社会适应性的目标,如“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三是“四有新人”等说法体现了“改革”“开放”的特色,教育目的的政治性有所弱化。但是此阶段的教育培养目标依然只是强调教育的外在价值和工具价值,而没有凸显出特殊教育本身的内在意义和价值。

(三)21世纪以来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目标。2007年制定的《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规定,盲校的培养目标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视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尊重个性发展,开发各种潜能,补偿视觉缺陷,克服残疾带来的种种困难,适应现代生活需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4]2007年制定的《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规定聋校的培养目标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聋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具有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4]2007年制定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规定聋校的培养目标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社会文明进步要求,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4]相较于之前的教学计划,2007年颁布的盲校、聋校、弱智学校的教学计划更详细制定了个人层面的培养目标,增加了“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人生规划意识”。培养对象从“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劳动者”变成了“四有新人”;培养内容也不断扩大,从“实施普通教育和职业劳动教育”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再到“补偿教育”“审美教育”,说明我国特殊教育目的逐渐从“社会性”向“人本性”转变。

二、我国特殊教育目的发展中的价值取向分析

和普通教育一样,特殊教育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关于特殊教育目的的讨论,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派别,即“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

(一)以社会为本位的特殊教育价值取向。

显然,残疾人很难像其他普通学生一样“成才”,社会本位论者势必会考虑残疾人的教育对社会有什么价值的问题,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出现过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残疾人本身没有价值,授予教育只会浪费社会资源;另一种观点认为残疾人可以通过教育带来更多的社会回报。

1.社会负担,教而无用论。1902年清廷颁布了《钦定蒙学堂章程》、《钦定小学堂章程》和《钦定中学堂章程》,对特殊儿童的就学条件做了规定,《钦定蒙养院章程》中规定“凡生徒之不可教诲者,大都过时失教,习与性成……然间有气禀顽劣及身体孱弱过甚者,均可由教习辞退。”[1](P47)这意味着顽皮或性格、脾气方面怪异的学龄前幼儿都可被赶出蒙养院,可见当时入院条件之苛刻。1903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章章程》,规定:“有疯癫痼疾,或五官不具不能就学者……准免其就学。”[1](P48)以上规定将残疾儿童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映射了当时社会普遍认为残疾人不可教。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很多人把残疾人看做是“残废人”,这种认识否认了其存在的价值,无疑也剥夺了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在古代欧洲也有人们把盲、聋、肢残、痴呆者认为是“魔鬼缠身”;奴隶社会后期和中世纪宗教势力占统治地位,在宗教的教义里,他们被认为是“上帝的惩罚”。由此可见,残疾人一旦被看成是社会的阴暗面和负担,其教育需求就得不到满足,甚至基本的生存权利也难以保障。

2.残疾人人力资本论。有许多学者试图以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进而论证残疾人受教育有巨大的社会价值,他们通过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的计算,力图证明残疾人教育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有学者认为,“教育是提升残疾人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5],“接受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是社会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残疾人所创造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要远远超出社会对他们的投资。”[6]他们认为社会应该投资残疾人的教育,就业之后的残疾人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和个人财富,回报过去的教育投资。残疾人人力资本理论证明了教育的必要性,为残疾人接受教育提供了经济学依据,增加了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的关注与投资力度。但是如果单纯从人力资本理论出发看待残疾人的教育问题难免产生片面化、功利化的错误,从而忽视了一大批因重度残疾而无法就业且不能创造社会经济价值的残疾人群,比如重度智力障碍者、综合残疾且无法就业的残疾人。是否因为他们不能产生社会价值而不予以教育呢?是否某一个或某一类残疾人的教育投入大于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我们就说他们不值得教?其次,这种观念仍然把人看作工具,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残疾人教育目的观侧重强调残疾人的效益性,使残疾人变得对社会“有用”成了教育的出发点。总体而言,社会本位的特殊教育目的观聚焦于对功利的追逐和对自身缺陷填补的渴求,而忽视了残疾人对生活过程意义的把握和体悟。

(二)以个人为本位的特殊教育价值取向。

1.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特殊教育价值取向。“人道主义”是我国特殊教育的理论之基本,是老一辈中国人最为接受的理论。各种残疾人事业规划的文件和政策也经常提到“人道主义精神”。“人道主义”主张跨越肤色、地域、性别等所有的差别,心怀对生命的怜悯,互相帮助,互相尊重,而我国近代的特殊教育正是产生于传教士和医生对特殊儿童的怜悯、救济之心,他们举办各种特殊学校,使残疾儿童得到收养、照顾和简单的教育。新中国建立后,特殊教育学校大多是以“庇护”“救济”为目的发展起来。“福利”和“救济”式的特殊教育照顾到了大多数上学困难的特殊儿童,但是,这样的特殊教育势必会削弱特教学校的质量和办学效益,使教学工作流于形式。因而要转变将特殊教育单纯看作是福利事业或慈善事业的特殊教育目的观,更多地把目标转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上来。

2.以人权思想为核心的特殊教育价值取向。人权思想几乎已是全世界所共享的基本价值观,而人权思想在教育上表现为教育公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给欧洲人带来了“天赋人权”“平等”“博爱”的思想,而我国自古就有“众生平等”的思想。2500年前,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20世纪40年代,联合国颁布的《人权宣言》声明:“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如今,人人都有平等受教育权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种观念前所未有地改变了弱者(尤其是残疾人)的教育困境。从教育公平的理念出发,人们开始关注少数民族儿童、女童、难民儿童等弱者的教育公平问题,特殊教育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特殊教育界以人权思想为核心提出了“融合教育”“随班就读”“全纳教育”等教育主张。如今,残疾人儿童与普通儿童在同一个课堂平等地学习已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这些以个人为本位的特殊教育目的观将特殊人群的需要放到了首位,最大限度地创造适合每一类人的教育环境,他们认为特殊教育事业的目的是使有特殊需要儿童获得平等的教育权利,而并非着眼于教育为社会带来的回报。

三、未来的特殊教育目的应蕴涵的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我们很难判断“社会本位”“个人本位”这两种特殊教育价值取向谁对谁错,它们都是教育决策者为了符合一定历史条件所做的具体的抉择,不论是以“救济”为目的的特殊教育观还是以“政治”为目的特殊教育观,都带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历史的局限性。因此,特殊教育中的两种价值取向的权衡与选择,需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各有侧重。21世纪我国特殊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逐渐融合,未来的特殊教育目的依旧需要考虑来自社会的需要(包括国家、地区和家庭的需要),且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受教育者,即特殊儿童个体的需要。新时代的特殊教育目的观要同时关照国家、家庭、学校、受教育者等不同主体,囊括两种本位的价值取向。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治国方略的今天,人的发展需要越来越被重视。未来的特殊教育目的在兼顾个人与社会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特殊需要儿童本身,切实考虑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发展、个性差异,满足他们发展的需求,因为对于部分残疾人来说他们可能一辈子无法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获得教育而健康成长,享受生活。

作者:苏晗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顾定倩,朴永馨,刘艳红.中国特殊教育史资料选[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79;1611;1616;47;48.

[2]国家教育委员会初等教育司.特殊教育文件、经验选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79;284;285

[3]张巧明,杨广学.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第12篇

一、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发展的历史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始于1874年位于北京甘雨胡同的启明瞽目院――盲教育(即现在北京盲校的前身)。1887年,在烟台的登州(现蓬莱)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聋校。[1]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有人倡导智力落后教育,但并未建立弱智学校。那时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主要是通过特殊学校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只是在个别地方有短时间的师范班。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种事业的百废待兴,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也纳入到政府的相关工作中,20世纪50年代举办了几个聋教育的师资短训班之后,还在50年代末派三个留学生到苏联学习特殊教育。正是这次留学生的派遣奠定了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基础。

1981年,黑龙江的肇东师范学校首先招收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这是我国新时期专门培养特殊教育一线师资的起点),1983年,山东泰安师范学校也开始招收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1982年,教育部等部门批文在南京设立特殊教育师范学校(1986年开始正式招生,其前主要是短训班),1985年,山东昌乐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建立(并于同年招生),之后,全国各地仅中师层次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单位就达到28家。

1980年,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特殊教育教研室,并于1986年建立特殊教育专业,招收我国第一届特殊教育师资片培训专业的本科学生。以后,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部属院校相继建立特殊教育专业。

1999年后,随着我国教师培养由三级师范过渡到二级师范,各地师资培训的中等学校从中专向专科、本科升格,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走向了新的阶段。

二、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基本特点

综观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从模式来看,具有下述基本特点。

(一)两种基本的培养模式

一是在“战斗中学习战斗”的师傅带徒弟式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存在于1981年第一个特殊教育师范班开设前的全国各地,至今仍旧存在。

这个模式有其优点,但也有不可避免的缺点。

二是职前培训科班培训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1981年后的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和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

(二)职前培训的两种模式

在1999年之前,特殊教育师资的职前培训基本上是下列两种模式。

一是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为中师培养师资兼及培养一线师资的模式。这个模式在1999年前为我国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山东昌乐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和辽宁营口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为代表的培养一线师资的中师模式。这个模式是兼顾了过去中师师资培养和特殊教育两个方面的特点,同时带有北师大模式的特点。

第一种模式实际上是当时教育系学生的培养模式,主要偏重于教育、特殊教育和心理学的理论,一线教师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如学科知识和技能――像数学、物理学等的知识、技能没有顾及。

第二种模式,首先是把特殊教育分成了三个基本的专业,即盲教育专业、聋教育专业和智力落后教育专业。在这三个专业下,把特殊教育的带有第一模式特点的包括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和特殊教育理论的知识与原中师的师资培训的要求结合起来。但是,由于这些理论课程占据了大量的课时(这是必要的),使得当时的中师模式也不可能承担起培养特殊教育学科教师的任务。例如,很难完成培养聋校、盲校的语文、物理教师的任务等。

虽然这些机构在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初创时期,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1999年后,随着师资培养现实的改变,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原有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三、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学生就业难度的增加,一些高校开始设立特殊教育专业,出现了逐渐繁荣的迹象。

(一)职前培养和继续教育并举

目前的情况是特殊教育专业的职前培训和各地以特殊教育学校或教研系统、教育行政系统为主的继续教育并举的局面。

职前培训目前主要是三个层次,即专科层次、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

这三个层次中,除去研究生层次是主要培养研究人员之外,其他层次主要是培养一线老师。但如前所述,由于培训模式的原因,使得职前培训更多地带有原来教育学专业的痕迹,而缺少学科培训的实质。

值得注意的是,在职前培训中,除去传统的那些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学校外(包括1999年之前的那些中专学校),一些普通高校(包括传统的非师范院校),如体育院校、艺术院校也在培养特殊教育师资。

这种职前培训的局面一方面反映了特殊教育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好事;同时,由于培训资质的问题,也给特殊教育师资的职前培训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质量问题。

特殊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或继续教育主要由特殊教育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室系统实施。

在这些继续教育的实施中,会议或培训班培训是一个重要内容。

(二)当前师资培训的主要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当前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会有不同的结论。例如,前述的培训模式问题实际上也是师资培训问题的一种表达方式。这里从特殊教育的特殊性的角度对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的几个问题予以提示。

1.特殊教育的特殊性问题

特殊教育的特殊性问题不足不仅体现在职前培训上,也同样体现在继续教育中。

例如,是否仅仅使用了手语,聋教育就有了特殊性?有了盲文,盲教育就有了特殊性?放慢了速度就是弱智教育的特殊性?从现实来看,肯定不是这样。

例如,聋校经过六年或九年的义务教育,为什么聋生的文化课达不到小学四年级或六年级的及格水平?是教师的原因、还是学生的原因亦或是我们没有找到恰当的途径,还是这些原因都存在?毫无疑问,这些原因可能就集中体现在我们对特殊教育――或聋教育的特殊性的把握不足上。

2.如何把握教师的一般特点问题

不管是什么学校的老师,只要是任课教师,就会和学科教学有关系。而目前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问题是,不仅特殊性不足,而且被培训对象的学科知识明显也不足。或者说,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缺少了文化课的专业课程。

3.继续教育如何进行的问题

就职前教育而言,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起码有一个基本的操作序列。可是对于继续教育而言,该如何进行确实是难以操作的问题。

例如,从形式上看,各个学校自己进行继续教育,力量不足;和普通教育同时进行,特殊性又不明显。从内容上看,就是培训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学前特殊教育机构、非教育系统的办学机构,如残联的康复机构、民办的训练机构更为明显地存在着。

四、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未来

根据上述问题和对现状的思考,笔者认为未来理想的师资培训应该如下。

(一)教师的类型

从培养的类型而言,未来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应该包括下列类型。

1.学科型教师

这主要是指掌握了特殊教育特殊性的、能够教授特殊教育学校的各个学科,如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师。

2.特异训练型教师

就是各个机构的从事各种文化课之外的专门训练的教师。例如,言语训练师、肢体功能康复师、感知统觉训练师等。

3.随班就读教师

这将是最大需求的一个类别。但是,这个类别绝非仅仅是为了盲、聋、弱智的随班就读而设置,而是为了所有普通班级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而设置,如为了学业不良儿童而设置等。他们既要学科型教师的素养,又要有特异型教师的素养。

4.咨询教师

是指专门进行特殊教育咨询或从事特殊教育咨询工作的教师。这是目前我们没有关注到的一个类别。

当然,这些类别还可以从儿童的类别角度进行描述。如从事聋教育、盲教育、弱智教育、情绪行为异常儿童教育和学业不良儿童教育等类别的教师。

(二)培养的途径

毫无疑问,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离不开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者。但就目前情况,仅仅依靠传统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机构,是无法完成上述培训任务的。例如,目前的特殊教育院系就难以具备培养学生数学、语文学科知识的能力。因此,合格的特殊教育师资的培训必须是传统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和普通大学或普通师范院校结合的结果。

就学科型特殊教育教师而言,最理想的状态是读完四年或三年普通大学――主要是师范专业的数学、语文等系科后,再学习两年的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或者是在普通大学设置教育学院或特殊教育系科,采用四加二模式培养特殊教育的学科教师。

这样就把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的传统模式和普通师范院校的师资培训结合起来了。当然,这首先需要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特殊教育专业人员,以便这些人对未来的特殊教育教师进行培训。

除去这种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结合的渠道外,把普通儿童的教育和整个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教育结合起来考虑,当是特殊教育发展、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发展的不二法门。

(三)科研先导

无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采取什么途径、什么方法,没有科研先导、没有对特殊教育特殊性的把握,是无法培养出特殊教育的合格师资的。没有科研先行,师资培训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里的科研先导并非仅仅是对特殊教育特殊性的研究,还包括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研究,如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有无特殊性、有无规律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

当然,这里的科研自然离不开有关特殊教育、特殊儿童的基础研究,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研究,离不开特殊教育的思想与方法、技能与知识的关系的研究等。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修订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行业的幼儿教师缺口很大,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都不是专门学特教专业的,这就需要高校整合资源,切实提高特教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特教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深化理论知识、强化专业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性训练环节。近年来,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也取得了成效。但从实践教学的整体状况来看,实践教学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并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视角,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三个方面做了以下几点的改革探讨与尝试。

一、调整实践教学比例,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一)在教学计划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人们普遍认为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却往往把实践教学看成是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是为验证理论而设置的,这样就形成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因此,要修订教学计划,改变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计划的结构模式,建立以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重的新的教学计划结构模式。为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几年来,我校特教专业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调整特殊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缩减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提高它们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实践教学周数占总学时周数的比例由过去的20%增加到26%。教学计划的这种调整为实践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

建立相应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以实践教学文件为指导,加强实践教学的有效管理,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有序、有效的运行。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把教学计划中的各项实践教学环节同基础课和专业课一样对待,建立了各项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一套较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都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指导书制订出可操作的具体实施计划。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我校特殊教育专业构建了较系统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使实践教学有了可操作性,便于监督管理,改变了以往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疏于管理的局面。

二、改革实习模式,提高实习效率

(一)教育见习、教育技能训练集中安排、统一管理

特殊教育学是教育学大类中的一个分支专业,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规律的科学。特殊教育使用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进行一般教育和特殊教育。教育见习即认识实习,目的是了解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教学状况,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树立特殊教育专业思想。为保证学生感知不同类型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各类特殊儿童,我们采取集中安排、统一管理的模式,统一安排在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即培智学校、盲校、聋校和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在教育见习实施前,制定一系列教育见习管理文件,包括教育见习实施计划、见习管理规定、师生考核标准等,要求参加实习的学生严格执行。学生通过教育见习认识到特殊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广阔的,坚定了他们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信心与决心。

教育技能训练被安排在第7学期,是一次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实习。通过四周的教育训练,使学生了解特殊学校的教学实际,基本掌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和基本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课堂教学的实际能力奠定基础。具体实施过程包括:第一周,把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录相“请进”学校,指导教师与学生观摩课堂教学实况,师生一起评课,要求学生写评课稿;第二周,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编写教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修改教案;第三周,进行学生独立课堂教学训练,把特殊教育学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请进来”,和指导教师一起评课,分析学生讲课中的优缺点及其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第四周,学生在第三周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进行第二轮的课堂教学训练,提高教学技能。这种训练模式和管理方法,经过三届学生的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既节省时间和实习经费,又便于管理,提高了实习效率。

(二)毕业实习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的模式

毕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巩固特殊教育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集中实习给教学、管理、食宿、交通、安全等带来了诸多困难,为此,我们采取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的模式,把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就业相结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将来的就业趋向及个人特长独立选择实习单位。通过独立联系实习单位的锻炼,既调动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也锻炼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同时为其将来就业提供了机会。对于少数找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统一安排到实习基地集中实习。经过实践检验,这种模式的毕业实习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也使他们认识到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社会化程度,为他们顺利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第14篇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行业的幼儿教师缺口很大,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都不是专门学特教专业的,这就需要高校整合资源,切实提高特教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特教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深化理论知识、强化专业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性训练环节。

 

近年来,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也取得了成效。但从实践教学的整体状况来看,实践教学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并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视角,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三个方面做了以下几点的改革探讨与尝试。

 

一、调整实践教学比例,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一)在教学计划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人们普遍认为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却往往把实践教学看成是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是为验证理论而设置的,这样就形成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因此,要修订教学计划,改变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计划的结构模式,建立以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重的新的教学计划结构模式。

 

为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几年来,我校特教专业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调整特殊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缩减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提高它们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实践教学周数占总学时周数的比例由过去的20%增加到26%。教学计划的这种调整为实践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

 

建立相应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以实践教学文件为指导,加强实践教学的有效管理,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有序、有效的运行。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把教学计划中的各项实践教学环节同基础课和专业课一样对待,建立了各项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一套较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都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指导书制订出可操作的具体实施计划。

 

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我校特殊教育专业构建了较系统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使实践教学有了可操作性,便于监督管理,改变了以往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疏于管理的局面。

 

二、改革实习模式,提高实习效率

 

(一)教育见习、教育技能训练集中安排、统一管理

 

特殊教育学是教育学大类中的一个分支专业,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规律的科学。特殊教育使用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进行一般教育和特殊教育。教育见习即认识实习,目的是了解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教学状况,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树立特殊教育专业思想。

 

为保证学生感知不同类型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各类特殊儿童,我们采取集中安排、统一管理的模式,统一安排在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即培智学校、盲校、聋校和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在教育见习实施前,制定一系列教育见习管理文件,包括教育见习实施计划、见习管理规定、师生考核标准等,要求参加实习的学生严格执行。学生通过教育见习认识到特殊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广阔的,坚定了他们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信心与决心。

 

教育技能训练被安排在第7学期,是一次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实习。通过四周的教育训练,使学生了解特殊学校的教学实际,基本掌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和基本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课堂教学的实际能力奠定基础。

 

具体实施过程包括:第一周,把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录相“请进”学校,指导教师与学生观摩课堂教学实况,师生一起评课,要求学生写评课稿;第二周,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编写教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修改教案;第三周,进行学生独立课堂教学训练,把特殊教育学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请进来”,和指导教师一起评课,分析学生讲课中的优缺点及其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第四周,学生在第三周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进行第二轮的课堂教学训练,提高教学技能。这种训练模式和管理方法,经过三届学生的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既节省时间和实习经费,又便于管理,提高了实习效率。

 

(二)毕业实习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的模式

 

毕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巩固特殊教育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集中实习给教学、管理、食宿、交通、安全等带来了诸多困难,为此,我们采取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的模式,把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就业相结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将来的就业趋向及个人特长独立选择实习单位。

 

通过独立联系实习单位的锻炼,既调动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也锻炼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同时为其将来就业提供了机会。对于少数找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统一安排到实习基地集中实习。经过实践检验,这种模式的毕业实习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也使他们认识到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社会化程度,为他们顺利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措施。几年来,我们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先后建立了几个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实习基地的沟通,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校外实习基地领导、教师座谈会,交流思想,共同研究实习方案,解决实习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实习质量。

 

“特殊教育是阳光下最伟大的行业”,这份职业是高贵的,也将是一片非常有潜力的职业开发市场。在我国,特殊教育学科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对聋哑、盲童、智障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关注,将会像对“天才开发”一样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就预示着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社会需求。因此,高校要加强特教专业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培养更多特教人才,为我国的特教事业做出贡献。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第15篇

一、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中的作用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内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即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逐步成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大致经历四个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在这四个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1.专业形成阶段。

特殊学校的新教师在专业形成阶段需要通过教学与管理实践来形成一些简单的教育观念,以初步了解教育教学工作。新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需要借鉴专业成熟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以理解特殊儿童教育理论,把握特殊儿童教育教学规律,了解特殊教育工作。其中,专业成熟教师的最新教学经验更多地需要在特殊教育网站及论坛上搜集,如“中国特殊教育资源库网”。它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按照普遍使用的教材体系而联合开发的,包括听障、视障和智障三类教育的资源,更重要的是该网站提供了上传新资源的技术。充分合理地利用该网站的资源,能加快新教师的专业形成。

2.专业成长阶段。

专业成长是对教育教学工作了解程度的加深和对有关知识的领会,是专业形成后的深入发展阶段。教师要达到专业的成长,必须系统、深入地掌握特殊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规律,必须学会独立地运用特殊教育理论经验指导教学工作,因而接受系统的培训变得尤为重要。特殊学校可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套实用又系统的辅导课程,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培训,帮助新教师提升专业素养,顺利进入专业成长阶段。

3.专业成熟阶段。

教师由专业成长走向专业成熟,需要学校提供更高的培训和提升的平台,教师专业素养的深层次提升是其专业成熟的根本保障。特殊学校可借助社会力量,如我校及广州聋人学校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办的特殊教育研究生课程班,为校内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同时,近年来由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举办的“全国现代特殊教育论文大赛”和“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大赛”,从专业理论和教学实践上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高层次、高水准的交流与提高,教师尤其在“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大赛”的准备过程及决赛过程中交流与宣传了自身的专业才能和专业理念,而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此次比赛的关注和肯定更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热情,其中经受住考验的获奖教师的现场教学体现出更多的专业成熟因素。

4.充分专业化阶段。

教师充分专业化的实现与教师不断提高社会角色密切相关,教师在社会集体中实现自我价值即成为有一定社会影响或地位的专家型教师是充分专业化的具体体现。学校借助社会媒体对专家型教师进行宣传和定位,并联合残疾人联合会、医院等政府机关单位为专家型教师创造为本地区特殊儿童提供早期诊断与评估、随班就读指导或家庭个别化服务等实现社会价值的机会,是教师充分专业化的有效措施。在学校网站或残疾人联合会网站甚至政府网站开辟专门的专家服务空间,是让教师负责特殊教育的宣传、接受特殊教育的咨询、指导特殊教育的实践工作等自我价值实现的直接途径。

二、信息技术在改变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更促进专业内涵的持续改变,主要包括:

1.专业知识的发展,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的不断累积、重组和更新。

首先,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便捷的学习平台。多数特殊学校由于经费、规模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在订阅特殊教育著作和刊物等出版物上受到约束,对特殊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多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一批特殊教育著作上,如《特殊教育概论》、《聋童心理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学》、《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等。通过网络搜索、数据库查询等手段,可浏览、阅读更多更新的特教专业知识。特殊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类型搜集相关知识,整理成理论资源库,并定期更新,以帮助校内教师不断累积专业知识,紧跟特殊教育的发展。

其次,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同时将教育推向了信息化。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特殊教育的改革及特殊教育理论的更新都明显落后于当前教学的需要,更落后于普通教育。如“专题学习网站”在普通学校已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而我国特殊教育却少有涉及。借助网络搜集、了解普通教育的这些改革及实践经验,并与特殊教育实际工作相结合,依据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及教育规律进行实践,能有效地重组适用于特殊教育教学的专业经验。我校盲教部成功借用普通教育中的“专题学习网站”开发了我校盲生初中历史校本教材,率先在特殊教育领域实践了这一技术,并形成了有效开发盲用校本教材的经验成果。

最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势必要求特殊学校教师在没有任何可直接借鉴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前提下,自主实践教育信息化改革,尝试整合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实际工作。在这种特殊教育改革实践中,一方面通过特殊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完成了专业知识的总结与更新,另一方面促使网络及数据库中的特殊教育的成果快速更新,从而形成专业知识累积与更新的良性循环。

2.专业才能的发展,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的掌握、娴熟及教学能力的形成、提高。

特殊儿童由于听觉、智力或视觉等方面的缺陷,在教育教学上更多地依赖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及情景性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的出现,弥补了传统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种种缺陷,即体现出信息化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直观性、生动性等优势,一般教学技能的掌握越发体现和融合在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上。教师学习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及其他媒体进行教学实践,能有效促进其娴熟地掌握教学技能。

教学能力的形成,在于熟练掌握教学技能。教育信息化下教学技能的娴熟掌握体现在融合信息技术于教学方法并为学科教学服务的综合运用能力。因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形成依赖于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取决于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娴熟程度。

3.专业情意的发展,即教师专业思想的梳理、专业情操的养成、专业性向的调适和专业自我的建立。

教师专业才能的发展是专业情意发展的前提,专业情意的发展是专业才能发展的提升。教师只有形成较强的专业才能才可以胜任特殊教育工作,胜任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才可能自觉地梳理自己的专业思想,并不断通过研讨、科研、比赛等方式提高专业能力,从而形成积极要求专业发展,持续提升专业内涵的惯性,成为一个信守教育理想,献身教育工作,以学会利益为重;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参与专业决定,负起专业责任;行为较有弹性,较能容忍压力,具有较强适应性的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

因此,教育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是教师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技能,发展专业才能的基础,是促进教师专业内涵持续改变的重要动力。

三、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中的作用

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通过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和在职培训两条途径实现。

1.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新教师虽已获得执教资格,完成所有职前训练,但仍处于专业发展的形成阶段,其负有的责任在种类和程度上与那些有经验的教师相通。为解决新教师专业能力尚不能满足需要承担的责任间的矛盾,特殊学校领导或科研部门有必要对新教师进行有序、完整的入职辅导,以帮助新教师尽快由专业形成阶段走向专业成熟阶段过渡。

入职辅导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部门或教师的作用,将学校概况、学生概况、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规律及方法、教学实务、各科教学法、优秀教师经验、优秀教案、优质课堂录像、学生管理方法、科研方法等内容拍摄、录制成视频培训资料,集中组织培训,指导新教师学习与实践。

此类培训资料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形成了程序性、系统性的培训课程,从而有利于长期有序、正常有效地对新教师进行入职辅导,更有利于形成各特殊学校新教师入职培训特色,从学校管理层面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

2.教师的在职培训。

现代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知识更新急速加快,教育改革也日益频繁,从而要求特殊学校教师能够理解新的形势,积极地参与和支持改革,从容迎接新的挑战。在职培训是一个十分广阔的活动,主要包括:

(1)与工作结合的活动,即在工作过程中进行的活动,如时事政治学习、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学科教学等。因特殊学校规模普遍较小、校内教育资源贫乏等原因,学校内的辅导、培训很难满足教师专业的继续发展。特殊学校可通过与高等师范院校或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开设针对性较强的远程教育,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如深圳市教育局委托深圳大学开展的深圳市教师的远程教育,就开设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身心健康的维护”、“体育与健康”、“阶梯英语”等课程,从时空上突破了教师在职培训的限制,从而在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与才能的发展上为教师提供了广阔、便捷的平台。

(2)与工作有关的活动,即与工作有关但不发生在正在进行的工作中的活动,如课外的相互研讨、进修。特殊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的体现在教学实务上的提升。特殊学校内部建立如“QQ群”、“校园网论坛”和基于校园网的“科研空间”将为教师提供方便、舒适的研讨环境,从而促进校内培训的广泛开展,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准。

由于特殊学校内平行班级较少、同类学科科任教师不多的现状会给教师的科研和交流带来诸多不便,近年来,随着“中国特殊教育网”、“中国特殊教育在线”、“中国特殊教育资源库”、“中国视障教育网”及多所特殊教育学校网等网站的建立,特殊学校教师课外科研、讨论的空间和平台更加广阔,最新特教动态和理论的了解更加便捷,教育教学经验的分享与交流更加深入,尤其是“网站论坛”的建设、“个人博客”的开设及“网络教研”的开辟,为教师业余进修和专业发展提供了开放性、多元化的渠道。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