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就业工作思路范文

就业工作思路范文

就业工作思路

就业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一、2005年就业形势总体评估: 2005年,我市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前景不容乐观,劳动力供大于求状况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将不断增加,就业和再就业形势和工作任务估计要比今年更加繁重。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一是下岗失业人员大量增加。随着并轨工作的开展, 2005年我市并轨失业人员将达到11.8万人。如果加上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上年结转的下岗失业人员,预计2005年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将突破18万人。不但再就业压力加大,而且必然会带来登记失业率明显上升趋势。 二是城镇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的矛盾更加突出。目前,我市已有历届结转的新成长的劳动力5万人,当年新成长的初高中毕业生预计达到3万人左右,加上扩招毕业后的大中专毕业生没有就业的2万人,2005年将达到10万人。 三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加快和规模加大。2004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7万人,2005年的目标是规模不减,质量提高。就全国而言,目前各地都在实行农村劳务经济,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劳务输出。而全国使用农村劳动力市场的份额却没有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还是那么一块市场,谁出得快,谁就能占领市场,赢得主动权。从我市情况看,农村劳务输出工作起步不是很早,品牌特色不多,劳务输出工作的任务仍然很重。 四是吸纳劳动力的渠道不宽。随着国有经济的退出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的进行,国有企业的数量不但明显减少,而且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相当低,目前,全市民营经济和个体工商户、第三产业和社区就业虽然发展较快,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8万余个,但与实际需要近30万人就业相比,差距很大。此外,从前几年情况看,用人单位大都招用的是临时工、季节工、很多被招用的人员工作很不稳定,往往是春天上岗,冬季下岗,第二年仍然需要再就业安置,这无形中又增加了需要安置就业人员的总量和人数。 二、就业再就业的总体思路 以落实国家再就业优惠政策为指针,以完善社会保障试点为契机,以大力开发就业岗位为核心,坚持全市就业一盘棋的思想,调动各个部门及全社会参与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开展就业服务和大学生的就业推荐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三、具体工作思路和措施 1、建立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为适应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长期性和艰巨性的需要,2005年建立和完善与之配套长效机制和管理体系。重点是建立三个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领导,劳动部门牵头,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目标责任体系,层层落实工作目标任务。明年主要抓好两项工作:第一精选。即对原有的目标责任单位进行严格筛选,剔除个别效益不好,没有开发潜力的单位和部门,保证岗位开发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二是扩面。就是把再就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中省直企业和大的民营企业集团纳入到目标管理范围,增加岗位开发的外延和容量。二是建立长春市录用备案和就业登记管理体系,就是在保证企业充分用人自主权的基础上,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要求所有用人单位在招工用人之前必须到劳动就业部门办理备案手续,所需招用人员原则上必须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招收。对各类企业新招收的人员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用工手续。这样,既有利于加强就业的宏观调控,掌握全市用工需求情况,又有利于搞好用工岗位的匹配。三是建立和完善就业岗位开发和安置工作考核体系。针对前几年的工作情况,重点是建立两级督查,三级检查的双重考核体系。两级督查就是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任务指标列入市和各县(市)区两级政府督查工作范围,每半年组织力量进行一次督查。三级检查就是市劳动部门对县(市)区劳动部门以及市直行业主管部门,县(市)区劳动部门和市直行业主管部门对所辖街道社区和所属企业进行检查,通过督查检查,真正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2、拓宽岗位开发和安置工作的领域和渠道。争取岗位开发和安置工作在四个方面有新的进展。一是在民营企业岗位开发有新的进展。从统计资料看,我市目前共有民营企业24.8万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今后要在民营企业开发岗位3.5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万人,并以批量开发、规模就业为重要工作方式,争取在招工用人较多的民营企业中建立起就业基地,由劳动局授牌,并逐年发展扩大。二是在社区开发就业岗位有新的进展。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社区服务网点8219个,大约还有150多个社区服务工作处于空白状态,社区就业的潜力也很大,重点要在加强网点建设上下功夫,变一人自谋职业为合伙或联合就业,全年争取新建社区网点100个,同时,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充分就业社区竞赛活动,力争开发就业岗位达到2.2万个,力争解决1.8万人的就业问题。三是在自谋职业开发岗位有新的进展。要通过政策推动,资金拉动,典型带动等多种措施,进一步推动自谋职业的全面开展。通过小额贷款等政策的扶持,力争使1.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四是在新建项目上跟进,目前,我们正在和市发改委、各开发区联系,掌握明年新建大项目的规模、选址、用工数量,在项目开工时及时跟进,为项目提供就业服务,利用新项目开发岗位。通过落实以上四项措施,真正发挥小企业大就业、小社区大就业、小额贷款大效果的作用。 3、进一步做好“4050”人员的再就业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4050”人员的人数估计还会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因此,还要把解决“4050”人员再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继续办好绿色通道,落实好工作目标。并争取在三个方面有所改进:一是在帮扶的范围上有所改进。要在普遍解决好“4050”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基础上,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夫妻双方失业、一户两代人失业、单亲扶养子女失业人员这三类就业困难家庭身上,摸清底数,确定帮扶目标,完善制度,建立机制,争取取得一定成效。二是在就业岗位开发的方式上有所改进。认真选择“4050”人员规模就业的项目,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的办法,举办“4050”项目招投标活动,依靠能力,抓好项目,扩大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作用。三是在就业安置范围上有所改进。积极探索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和使用办法,对财政拨款的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岗位、社区公益性岗位、大专院校和医院等使用的后勤服务性辅助岗位出现空缺和新增岗位,实行用人申报制度,确保就业困难群体优先。 4、建立失业人员接收、管理、服务和促进再就业的配套工作机制。随着我市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的进展。估计将有11.8万名下岗职工转为失业人员。就业服务部门承担的接收、管理、服务和促进再就业的工作任务将变得异常繁重。为做好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我们的初步想法是,建立一个体系,搞好两个结合,落实三方责任,调动四个积极性。建立一个体系,就是建立街道对失业职工一体化管理体系。凡是失业职工必须统一纳入街道进行登记,使每个街道都能及时掌握本辖区内的失业人员情况,分别登记造册,分类管理,统一登录微机,形成一个集中统一管理的体系。搞好两个结合就是把失业登记同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结合起来,把档案同职业介绍工作结合起来,把失业登记、档案同求职登记和推荐介绍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一条龙式的工作方式。落实三方责任,就是落实好企业、就业服务部门和社会的责任。企业在下岗职工转为失业职工之前必须向终止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宣传好失业职工的有关管理办法和办理失业登记的有关工作程序和再就业优惠政策,并统一到就业服务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和档案的手续。就业服务部门在办理失业职工失业登记手续的同时,搞好全方位的配套服务;社会各界要把做好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注入本部门的重要工作,大力开发和提供社会用工岗位,扩大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安置能力。调动四个积极性,就是调动失业人员自主择业的积极性,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做好失业人员管理和促进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就业服务机构宏观调控和典型示范的积极性、用人单位吸纳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积极性。 5、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是加强基础工作,完善整体功能,突出市场作用。实现职业介绍一体化、信息使用一网通,就业服务一站式的工作方式。一是以人力资源市场三化建设工作为统领,以新三化建设为目标,解决好城区市场建设面积和市场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实现劳动力市场向人力资源市场的转型, 2005年底,要达到和超过国家要求的标准,为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提供基础平台;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措施是以市场职介工作双轨制和“五化”为基础,以承诺服务为手段,通过联动活动,拉动县区,搞活市场,要争取做到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每半月组织一次小型交流会活动,县(市)区人力资源市场每周举办一次小型交流会活动,每月统一参加一次全市联动交流会活动。使全市各级各类人力资源市场都能发挥作用,有所作为。三是进一步加强岗位银行和人力资源库建设。通过落实目标责任制方式,全年岗位银行存储用人信息达到4万个,网上求职登记3万人,通过整合资源,使全市的信息岗位融为一体,一点登录、多点查询,信息共享。四是加强街镇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通过开展规范建设和争创双最佳活动,充分发挥街镇和社区在失业人员管理、就业服务和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6、进一步搞好职业介绍工作。实现职介工作的三个转变,由过去的下岗失业人员自己找工作,为职业介绍机构帮助找工作的转变;由过去守门等客为职业介绍机构请他们上门为其开展就业服务的转变;由过去部门单独行动为全市职业介绍机构联合行动的转变,推动全市再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2005年我们要利用全市的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坚持举办下岗失业人员和4050人员专场招聘会,要以开展高层次人力资源职业介绍工作为突破口,积极拓展人力资源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的业务空间,努力开展全市各类人员广范围的就业再就业工作。 (1)建立人力资源专业网站。在不断完善和充实全市现有人力资源求职和招聘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与全国各大专业就业网站连接,建立长春市人力资源专业网站,覆盖全市就业方面的各项业务,开设国家政策法规、人力资源信息动态、时事报道等信息专栏,积极开展网上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活动,发挥网络在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作用。 (2)举办形式多样、主题各异的专场招聘活动。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我们人力资源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努力将市场办成开展多元化就业服务的专业人力资源市场,将高校毕业生和招聘中高层次人才的单位吸引到市场。努力尝试根据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方向及用人单位招聘具体要求,举办各类各具特色的高层次人力资源专场招聘会,特别是与长春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搞好合作,尽可能多地开发出一些好的、吸引大中专毕业生的我市外企就业岗位。条件成熟时每周定期举办内容丰富的专场招聘会,如IT、医药、广告、专业技术、高级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专场招聘会。 (3)内引外连,加强区域人力资源招聘的合作。在总结2004年东北三省外商投资企业人力资源专场招聘会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山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市各专业人力资源的市场需求,加强区域人力资源招聘合作;同时尝试组织我市企业招聘团走出本市、本省,到外省、市招聘急需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推动我市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就业工作领域和空间。 7、建立完善的就业备案和就业登记制度 2005年全市劳动就业工作的重点要以确定规范劳动关系为中心,全面理顺就业再就业工作。长春市劳动保障系统要联合行动,包括仲裁、监察、工资、就业、养老、医疗等部门,出台长春市就业备案和就业登记规定,将如何确立劳动关系,如何发挥政府调控就业整体功能,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统一劳动用工备案手续等方面做出统一的规定,要在《行政许可法》的框架内,突破原有的就业模式限制,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体系,形成全市统一的劳动关系和录用手续,从而保证政府管理就业的实际效果,真正掌握我市的就业状况。将隐性就业显性化,完善社会保险关系,提升就业部门的管理作用。 8、开展全市创建信用社区试点工作。按照国家百家社区就业重点联系城市工作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再就业优惠政策,结合我市社区工作实际,按照信用社区的基本条件和申报程序,确定社区评价个人信用的基本标准,在每个城区选取2-3个社区作为试点,为符合信用社区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免费开展创业能力培训、办理小额贷款等给予政策扶持。同时,将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充分就业社区竞赛活动作为开展信用社区的一项重要内容,将竞赛范围由五城区扩大到五县区,通过此项活动,推动其社区就业工作的开展,同时细化奖惩标准,完善考核体系,与市财政、民政等部门加强合作,加大检查监督力度。注重活动质量。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力争在2005年下半年在全市范围内扩大信用社区的覆盖面。 9、进一步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2005年劳务输出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按照“扩张规模、提高素质、培育市场、强化服务”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劳务信息、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组织协调四大体系建设。一是以完善工作体系,明确工作任务为重点,全面建立有职有责的劳务输出工作机构。要落实人员和经费,专项开展劳务输出工作。二是组建全市统一的劳务输出工作站。以省里即将出台的建立劳务输出服务机构为契机, 争取财政投入力度。在全国各地包括国外建立一定数量的劳务输出工作站和派出机构,在人员、经费上财政要给予支持。对劳务输出组织和机构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人员共管,全市联用。三是继续实行工作目标责任管理,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和监督检查制度,确保2005年劳务输出工作任务的落实,以劳务输出促进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规模化、有序化流动。四是大力开展培训工作。2005年的培训工作要确立两条线,一条线是以常识性短期培训为主的大规模培训,范围要广,时间要短,形式要多样,各地要结合实际确立培训方式和内容。第二条线是以专业技能为主的精品培训, 以简单专业技能为重点,以输定培, 扩大“订单式培训”和“个性化培训”,使每个外出务工人员都能掌握一项简单的专业技能。充分发挥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培训基地作用,要把培训和输出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职业技能为重点,以维权为内容,搞好外出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工作。五是创立全市劳务输出品牌。我们确立实施“两个资源的整合”。一是品牌资源的整合,也就是劳动力资源的整合,按照工种、岗位把外出人员整合到一起,统一培训,统一管理,每个县市确定1-2个品牌,打破区域限制,实行劳动力资源的整合和匹配;二是培训资源的整合,发挥劳动保障部门培训的主渠道,整合各种培训力量、场地和师资,合理布局,调整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以就地就近为原则,实现人力资源和培训资源的有效统一,以培训促输出。 10、实施全民创业促就业战略。一是继续举办长春市创业促就业成功项目展示会。向全社会征集适合下岗失业人员从事有市场发展潜力和前景的创业项目,同时将长春市创业成功的项目收集到一起,通过一段时间,统一制作展示板面,在长春人力资源市场举办“长春市创业促就业成功项目展示及推介会”,动员下岗失业人员行动起来,走创业促就业之路。二是开展“千名创业成功人士带动万人就业”活动。在全市范围内选取千名创业成功者,开发出近万个适合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岗位,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同时评选全市创业促就业再就业明星,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市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全面开展。

**市就业再就业工作思路及措施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就业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一、2005年就业形势总体评估: 2005年,我市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前景不容乐观,劳动力供大于求状况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将不断增加,就业和再就业形势和工作任务估计要比今年更加繁重。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一是下岗失业人员大量增加。随着并轨工作的开展, 2005年我市并轨失业人员将达到11.8万人。如果加上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上年结转的下岗失业人员,预计2005年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将突破18万人。不但再就业压力加大,而且必然会带来登记失业率明显上升趋势。 二是城镇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的矛盾更加突出。目前,我市已有历届结转的新成长的劳动力5万人,当年新成长的初高中毕业生预计达到3万人左右,加上扩招毕业后的大中专毕业生没有就业的2万人,2005年将达到10万人。 三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加快和规模加大。2004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7万人,2005年的目标是规模不减,质量提高。就全国而言,目前各地都在实行农村劳务经济,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劳务输出。而全国使用农村劳动力市场的份额却没有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还是那么一块市场,谁出得快,谁就能占领市场,赢得主动权。从我市情况看,农村劳务输出工作起步不是很早,品牌特色不多,劳务输出工作的任务仍然很重。 四是吸纳劳动力的渠道不宽。随着国有经济的退出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的进行,国有企业的数量不但明显减少,而且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相当低,目前,全市民营经济和个体工商户、第三产业和社区就业虽然发展较快,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8万余个,但与实际需要近30万人就业相比,差距很大。此外,从前几年情况看,用人单位大都招用的是临时工、季节工、很多被招用的人员工作很不稳定,往往是春天上岗,冬季下岗,第二年仍然需要再就业安置,这无形中又增加了需要安置就业人员的总量和人数。 二、就业再就业的总体思路 以落实国家再就业优惠政策为指针,以完善社会保障试点为契机,以大力开发就业岗位为核心,坚持全市就业一盘棋的思想,调动各个部门及全社会参与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开展就业服务和大学生的就业推荐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三、具体工作思路和措施 1、建立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为适应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长期性和艰巨性的需要,2005年建立和完善与之配套长效机制和管理体系。重点是建立三个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领导,劳动部门牵头,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目标责任体系,层层落实工作目标任务。明年主要抓好两项工作:第一精选。即对原有的目标责任单位进行严格筛选,剔除个别效益不好,没有开发潜力的单位和部门,保证岗位开发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二是扩面。就是把再就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中省直企业和大的民营企业集团纳入到目标管理范围,增加岗位开发的外延和容量。二是建立长春市录用备案和就业登记管理体系,就是在保证企业充分用人自的基础上,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要求所有用人单位在招工用人之前必须到劳动就业部门办理备案手续,所需招用人员原则上必须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招收。对各类企业新招收的人员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用工手续。这样,既有利于加强就业的宏观调控,掌握全市用工需求情况,又有利于搞好用工岗位的匹配。三是建立和完善就业岗位开发和安置工作考核体系。针对前几年的工作情况,重点是建立两级督查,*检查的双重考核体系。两级督查就是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任务指标列入市和各县(市)区两级政府督查工作范围工转为失业职工之前必须向终止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宣传好失业职工的有关管理办法和办理失业登记的有关工作程序和再就业优惠政策,并统一到就业服务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和档案的手续。就业服务部门在办理失业职工失业登记手续的同时,搞好全方位的配套服务;社会各界要把做好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注入本部门的重要工作,大力开发和提供社会用工岗位,扩大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安置能力。调动四个积极性,就是调动失业人员自主择业的积极性,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做好失业人员管理和促进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就业服务机构宏观调控和典型示范的积极性、用人单位吸纳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积极性。 5、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是加强基础工作,完善整体功能,突出市场作用。实现职业介绍一体化、信息使用一网通,就业服务一站式的工作方式。一是以人力资源市场三化建设工作为统领,以新三化建设为目标,解决好城区市场建设面积和市场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实现劳动力市场向人力资源市场的转型, 2005年底,要达到和超过国家要求的标准,为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提供基础平台;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措施是以市场职介工作双轨制和“五化”为基础,以承诺服务为手段,通过联动活动,拉动县区,搞活市场,要争取做到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每半月组织一次小型交流会活动,县(市)区人力资源市场每周举办一次小型交流会活动,每月统一参加一次全市联动交流会活动。使全市各级各类人力资源市场都能发挥作用,有所作为。三是进一步加强岗位银行和人力资源库建设。通过落实目标责任制方式,全年岗位银行存储用人信息达到4万个,网上求职登记3万人,通过整合资源,使全市的信息岗位融为一体,一点登录、多点查询,信息共享。四是加强街镇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通过开展规范建设和争创双最佳活动,充分发挥街镇和社区在失业人员管理、就业服务和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6、进一步搞好职业介绍工作。实现职介工作的三个转变,由过去的下岗失业人员自己找工作,为职业介绍机构帮助找工作的转变;由过去守门等客为职业介绍机构请他们上门为其开展就业服务的转变;由过去部门单独行动为全市职业介绍机构联合行动的转变,推动全市再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2005年我们要利用全市的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坚持举办下岗失业人员和4050人员专场招聘会,要以开展高层次人力资源职业介绍工作为突破口,积极拓展人力资源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的业务空间,努力开展全市各类人员广范围的就业再就业工作。 (1)建立人力资源专业网站。在不断完善和充实全市现有人力资源求职和招聘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与全国各大专业就业网站连接,建立长春市人力资源专业网站,覆盖全市就业方面的各项业务,开设国家政策法规、人力资源信息动态、时事报道等信息专栏,积极开展网上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活动,发挥网络在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作用。 (2)举办形式多样、主题各异的专场招聘活动。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我们人力资源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努力将市场办成开展多元化就业服务的专业人力资源市场,将高校毕业生和招聘中高层次人才的单位吸引到市场。努力尝试根据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方向及用人单位招聘具体要求,举办各类各具特色的高层次人力资源专场招聘会,特别是与长春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搞好合作,尽可能多地开发出一些好的、吸引大中专毕业生的我市外企就业岗位。条件成熟时每周定期举办内容丰富的专场招聘会,如IT、医药、广告、专业技术、高级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专场招聘会。 (3)内引外连,加强区域人力资源招聘的合作。培训力量、场地和师资,合理布局,调整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以就地就近为原则,实现人力资源和培训资源的有效统一,以培训促输出。 10、实施全民创业促就业战略。一是继续举办长春市创业促就业成功项目展示会。向全社会征集适合下岗失业人员从事有市场发展潜力和前景的创业项目,同时将长春市创业成功的项目收集到一起,通过一段时间,统一制作展示板面,在长春人力资源市场举办“长春市创业促就业成功项目展示及推介会”,动员下岗失业人员行动起来,走创业促就业之路。二是开展“千名创业成功人士带动万人就业”活动。在全市范围内选取千名创业成功者,开发出近万个适合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岗位,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同时评选全市创业促就业再就业明星,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市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全面开展。

就业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年,我市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前景不容乐观,劳动力供大于求状况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将不断增加,就业和再就业形势和工作任务估计要比今年更加繁重。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一是下岗失业人员大量增加。随着并轨工作的开展,××××年我市并轨失业人员将达到万人。如果加上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上年结转的下岗失业人员,预计××××年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将突破万人。不但再就业压力加大,而且必然会带来登记失业率明显上升趋势。

二是城镇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的矛盾更加突出。目前,我市已有历届结转的新成长的劳动力万人,当年新成长的初高中毕业生预计达到万人左右,加上扩招毕业后的大中专毕业生没有就业的万人,××××年将达到万人。

三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加快和规模加大。××××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年的目标是规模不减,质量提高。就全国而言,目前各地都在实行农村劳务经济,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劳务输出。而全国使用农村劳动力市场的份额却没有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还是那么一块市场,谁出得快,谁就能占领市场,赢得主动权。从我市情况看,农村劳务输出工作起步不是很早,品牌特色不多,劳务输出工作的任务仍然很重。

四是吸纳劳动力的渠道不宽。随着国有经济的退出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的进行,国有企业的数量不但明显减少,而且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相当低,目前,全市民营经济和个体工商户、第三产业和社区就业虽然发展较快,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万余个,但与实际需要近万人就业相比,差距很大。此外,从前几年情况看,用人单位大都招用的是临时工、季节工、很多被招用的人员工作很不稳定,往往是春天上岗,冬季下岗,第二年仍然需要再就业安置,这无形中又增加了需要安置就业人员的总量和人数。

二、就业再就业的总体思路

以落实国家再就业优惠政策为指针,以完善社会保障试点为契机,以大力开发就业岗位为核心,坚持全市就业一盘棋的思想,调动各个部门及全社会参与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开展就业服务和大学生的就业推荐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三、具体工作思路和措施

⒈建立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为适应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长期性和艰巨性的需要,××××年建立和完善与之配套长效机制和管理体系。重点是建立三个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领导,劳动部门牵头,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目标责任体系,层层落实工作目标任务。明年主要抓好两项工作:第一精选。即对原有的目标责任单位进行严格筛选,剔除个别效益不好,没有开发潜力的单位和部门,保证岗位开发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二是扩面。就是把再就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中省直企业和大的民营企业集团纳入到目标管理范围,增加岗位开发的外延和容量。二是建立长春市录用备案和就业登记管理体系,就是在保证企业充分用人自主权的基础上,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要求所有用人单位在招工用人之前必须到劳动就业部门办理备案手续,所需招用人员原则上必须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招收。对各类企业新招收的人员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用工手续。这样,既有利于加强就业的宏观调控,掌握全市用工需求情况,又有利于搞好用工岗位的匹配。三是建立和完善就业岗位开发和安置工作考核体系。针对前几年的工作情况,重点是建立两级督查,三级检查的双重考核体系。两级督查就是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任务指标列入市和各县(市)区两级政府督查工作范围,每半年组织力量进行一次督查。三级检查就是市劳动部门对县(市)区劳动部门以及市直行业主管部门,县(市)区劳动部门和市直行业主管部门对所辖街道社区和所属企业进行检查,通过督查检查,真正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⒉拓宽岗位开发和安置工作的领域和渠道。争取岗位开发和安置工作在四个方面有新的进展。一是在民营企业岗位开发有新的进展。从统计资料看,我市目前共有民营企业万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今后要在民营企业开发岗位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万人,并以批量开发、规模就业为重要工作方式,争取在招工用人较多的民营企业中建立起就业基地,由劳动局授牌,并逐年发展扩大。二是在社区开发就业岗位有新的进展。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社区服务网点个,大约还有多个社区服务工作处于空白状态,社区就业的潜力也很大,重点要在加强网点建设上下功夫,变一人自谋职业为合伙或联合就业,全年争取新建社区网点个,同时,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充分就业社区竞赛活动,力争开发就业岗位达到万个,力争解决万人的就业问题。三是在自谋职业开发岗位有新的进展。要通过政策推动,资金拉动,典型带动等多种措施,进一步推动自谋职业的全面开展。通过小额贷款等政策的扶持,力争使万名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四是在新建项目上跟进,目前,我们正在和市发改委、各开发区联系,掌握明年新建大项目的规模、选址、用工数量,在项目开工时及时跟进,为项目提供就业服务,利用新项目开发岗位。通过落实以上四项措施,真正发挥小企业大就业、小社区大就业、小额贷款大效果的作用。

⒊进一步做好“”人员的再就业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员的人数估计还会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因此,还要把解决“”人员再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继续办好绿色通道,落实好工作目标。并争取在三个方面有所改进:一是在帮扶的范围上有所改进。要在普遍解决好“”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基础上,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夫妻双方失业、一户两代人失业、单亲扶养子女失业人员这三类就业困难家庭身上,摸清底数,确定帮扶目标,完善制度,建立机制,争取取得一定成效。二是在就业岗位开发的方式上有所改进。认真选择“”人员规模就业的项目,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的办法,举办“”项目招投标活动,依靠能力,抓好项目,扩大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作用。三是在就业安置范围上有所改进。积极探索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和使用办法,对财政拨款的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岗位、社区公益性岗位、大专院校和医院等使用的后勤服务性辅助岗位出现空缺和新增岗位,实行用人申报制度,确保就业困难群体优先。

⒋建立失业人员接收、管理、服务和促进再就业的配套工作机制。随着我市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的进展。估计将有万名下岗职工转为失业人员。就业服务部门承担的接收、管理、服务和促进再就业的工作任务将变得异常繁重。为做好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我们的初步想法是,建立一个体系,搞好两个结合,落实三方责任,调动四个积极性。建立一个体系,就是建立街道对失业职工一体化管理体系。凡是失业职工必须统一纳入街道进行登记,使每个街道都能及时掌握本辖区内的失业人员情况,分别登记造册,分类管理,统一登录微机,形成一个集中统一管理的体系。搞好两个结合就是把失业登记同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结合起来,把档案同职业介绍工作结合起来,把失业登记、档案同求职登记和推荐介绍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一条龙式的工作方式。落实三方责任,就是落实好企业、就业服务部门和社会的责任。企业在下岗职工转为失业职工之前必须向终止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宣传好失业职工的有关管理办法和办理失业登记的有关工作程序和再就业优惠政策,并统一到就业服务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和档案的手续。就业服务部门在办理失业职工失业登记手续的同时,搞好全方位的配套服务;社会各界要把做好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注入本部门的重要工作,大力开发和提供社会用工岗位,扩大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安置能力。调动四个积极性,就是调动失业人员自主择业的积极性,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做好失业人员管理和促进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就业服务机构宏观调控和典型示范的积极性、用人单位吸纳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积极性。

⒌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是加强基础工作,完善整体功能,突出市场作用。实现职业介绍一体化、信息使用一网通,就业服务一站式的工作方式。一是以人力资源市场三化建设工作为统领,以新三化建设为目标,解决好城区市场建设面积和市场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实现劳动力市场向人力资源市场的转型,××××年底,要达到和超过国家要求的标准,为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提供基础平台;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措施是以市场职介工作双轨制和“五化”为基础,以承诺服务为手段,通过联动活动,拉动县区,搞活市场,要争取做到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每半月组织一次小型交流会活动,县(市)区人力资源市场每周举办一次小型交流会活动,每月统一参加一次全市联动交流会活动。使全市各级各类人力资源市场都能发挥作用,有所作为。三是进一步加强岗位银行和人力资源库建设。通过落实目标责任制方式,全年岗位银行存储用人信息达到万个,网上求职登记万人,通过整合资源,使全市的信息岗位融为一体,一点登录、多点查询,信息共享。四是加强街镇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通过开展规范建设和争创双最佳活动,充分发挥街镇和社区在失业人员管理、就业服务和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⒍进一步搞好职业介绍工作。实现职介工作的三个转变,由过去的下岗失业人员自己找工作,为职业介绍机构帮助找工作的转变;由过去守门等客为职业介绍机构请他们上门为其开展就业服务的转变;由过去部门单独行动为全市职业介绍机构联合行动的转变,推动全市再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年我们要利用全市的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坚持举办下岗失业人员和人员专场招聘会,要以开展高层次人力资源职业介绍工作为突破口,积极拓展人力资源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的业务空间,努力开展全市各类人员广范围的就业再就业工作。

()建立人力资源专业网站。在不断完善和充实全市现有人力资源求职和招聘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与全国各大专业就业网站连接,建立长春市人力资源专业网站,覆盖全市就业方面的各项业务,开设国家政策法规、人力资源信息动态、时事报道等信息专栏,积极开展网上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活动,发挥网络在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作用。

()举办形式多样、主题各异的专场招聘活动。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我们人力资源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努力将市场办成开展多元化就业服务的专业人力资源市场,将高校毕业生和招聘中高层次人才的单位吸引到市场。努力尝试根据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方向及用人单位招聘具体要求,举办各类各具特色的高层次人力资源专场招聘会,特别是与长春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搞好合作,尽可能多地开发出一些好的、吸引大中专毕业生的我市外企就业岗位。条件成熟时每周定期举办内容丰富的专场招聘会,如、医药、广告、专业技术、高级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专场招聘会。

()内引外连,加强区域人力资源招聘的合作。在总结××××年东北三省外商投资企业人力资源专场招聘会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山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市各专业人力资源的市场需求,加强区域人力资源招聘合作;同时尝试组织我市企业招聘团走出本市、本省,到外省、市招聘急需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推动我市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就业工作领域和空间。

⒎建立完善的就业备案和就业登记制度

××××年全市劳动就业工作的重点要以确定规范劳动关系为中心,全面理顺就业再就业工作。长春市劳动保障系统要联合行动,包括仲裁、监察、工资、就业、养老、医疗等部门,出台长春市就业备案和就业登记规定,将如何确立劳动关系,如何发挥政府调控就业整体功能,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统一劳动用工备案手续等方面做出统一的规定,要在《行政许可法》的框架内,突破原有的就业模式限制,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体系,形成全市统一的劳动关系和录用手续,从而保证政府管理就业的实际效果,真正掌握我市的就业状况。将隐性就业显性化,完善社会保险关系,提升就业部门的管理作用。

⒏开展全市创建信用社区试点工作。按照国家百家社区就业重点联系城市工作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再就业优惠政策,结合我市社区工作实际,按照信用社区的基本条件和申报程序,确定社区评价个人信用的基本标准,在每个城区选取个社区作为试点,为符合信用社区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免费开展创业能力培训、办理小额贷款等给予政策扶持。同时,将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充分就业社区竞赛活动作为开展信用社区的一项重要内容,将竞赛范围由五城区扩大到五县区,通过此项活动,推动其社区就业工作的开展,同时细化奖惩标准,完善考核体系,与市财政、民政等部门加强合作,加大检查监督力度。注重活动质量。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力争在××××年下半年在全市范围内扩大信用社区的覆盖面。

就业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一、全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1、认真贯彻落实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就业再就业政策,关系到众多企业和广大职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新一轮就业政策,我处人员在局领导的带领下,在5月中旬,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种宣传途经大张旗鼓地开展了生动活泼、深入细致的宣传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政策讲明白、讲透彻,使广大职工都能熟悉,了解新一轮政策的意义和内涵,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帮助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按照可操作、办得到、能管用的原则,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泰顺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泰政发〔200*〕100号)就业再就业配套文件。

2、广开就业渠道,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全面落实新一轮就业政策,多方位地拓宽就业再就业渠道,竭力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创造新岗位,就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特别是民营企业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并努力做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促进其在泰顺稳定就业,为我县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劳动力供给。到目前为止,城镇新增就业岗位833人,完成下达指标83%;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19人,完成下达指标79%,其中就业困难人员87人,完成下达指标84%;对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培训194人(包括有新开办的绿色食品培训和评茶员培训),完成下达指标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继续做好《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使用和管理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按规定享受优惠扶持政策,今年全县共发放《再就业优惠证》375本,享受税收优惠政策53人次,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3、积极推进就业服务“新三化”建设。根据就业服务“新三化”工作要求,我处今年加大资金的投入,每个办公室配置了电脑,进一步规范就业和失业保险业务流程,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不断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我县就业服务事业的发展。

4、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程。在完善社区机构建设的基础上,利用社区这个平台“借台唱戏”,依托城关9个社区开展实名制入户调查,建立下岗失业人员状况、新增农村劳动力、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培训意向、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及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等基本档案,并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进行分门别类登记,实行动态、有序管理。

二、努力做好失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

为使更多的职工失业后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我县加强了失业保险的扩面征缴工作,自200*年起,失业保险委托地税部门征缴。原以企业失业保险逐步扩大到事业单位和私营企业的失业保险行列。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今年5月,失业保险征缴工作移到社保服务中心窗口办事,便于参保人员“五费合征”。同时管好用好失业保险基金,做到失业保险基金发放无差错,严把失业基金关。至11月底全县共有参加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475人,完成下达指标99%;失业保险基金收缴233.93万元;发放失业保险基金25.03万元,享受失业保险基金人数达83人次。

三、加强劳动事务工作。

随着求职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就业新机制的形成,牵扯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而劳动保障事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劳动人事管理方式,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劳动人事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合理开发和利用劳动力资源、保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起着积极的作用。我所本着帮助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解决人事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本着为用人单位降低人事管理成本。组织了一支既理论又具多年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各企业和个人提供系列劳动事务服务。2006年,我处加强劳动事务宣传力度,劳动事务工作以扩展到全县事业单位临时工和国有企业及私营企业。现为供电系统电管员、村电工129名和公安局协警员4名及电信公司员工14名等单位办理合同,邮政局60多名员工之事正在商谈中。做好劳动事务后的各项培训工作,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用工单位需求为对象,适时开设适用性、针对性强的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今年先后举办了绿色食品、评茶员、美容美发等培训班3期,培训下岗失业人员311人,外来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36人。今年1—11月份,共为147人办理合同和档案管理,共收费88840元。

四、积极为劳服企业服务。

劳服企业作为我县集体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县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我县劳服企业底子薄,技术落后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客观因素条件下,我县劳服企业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发展举步艰难。为了帮助企业摆脱困境,在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帮扶下,今年1—11月份,劳服企业创工业产值405万,税利达40多万元,安置下岗失业人员达1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做好职业介绍工作。

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县农村新增农村劳动力、退伍军人和外来劳动力就业难问题,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给农村青年、退伍军人和外来劳动力,我们着重从加强信息咨询入手,积极同外界就业信息的联络沟通,收集职业需求和空岗信息,努力开拓就业门路。我们本着“亲民、利民、便民”的原则,认真做好求职者的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培训推荐、职业指导直至上岗就业等“一条龙”服务。截止11月,在我们直接与间接的指引下,为我县输送了一批退伍军人和农村优秀青年达40多人次,介绍到温州海运公司当船员、瑞安保安公司当保安、温州市厂长经理人才公司当缝纫车工、福州国际航空港有限公司地勤公司当装卸和客舱清洁员,都得到了用人单位一致好评。为方便求职人员和用工单位监督和管理,我处还推选了优质服务监督卡的举措,卡上印有服务项目、联系方式和举报电话等内容,公开向社会承诺,做到文明、优质、高效的职业介绍服务工作。至11月份止,我处还办理就业卡、就业证达103人次。

六、加强就业服务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服务队伍的素质。

一支良好精干的就业服务队伍是为民服务的保证。200*年,我处每位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开拓创新,维权维稳,依法行政和为民服务的能力,规范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行为,加强业务素质教育,提高组织纪律性和敬业爱岗的自觉性,建立制度化的经办人员业务素质培训考核机制,提高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着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高效型、勤廉型”队伍。

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工作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存在一些漏洞与失误,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加以解决。我们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为民服务思想,以就业服务为天职,以就业服务为己任,以良好的就业服务取信于民,使我处工作在今后取得新得进展,为我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200*年工作思路

200*年县就业处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和“平安泰顺”建设,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就业局的各项工作部署,以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开展就业培训、有效实施再就业援助、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为主线,推进就业服务“新三化”建设,加快劳动事务步伐,努力营造稳定、有序、和谐的就业环境。主要工作要点:

一、制定和完善就业再就业配套政策。根据中央、省、市就业再就业政策文件,按照可操作、办得到、能管用的原则,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泰顺县就业再就业资管理办法》、《泰顺县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

二、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坚持就业为导向,认真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不断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全面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技能水平和服务质量。会同工商、个协和规划建设等部门合作,举办超市类、食品烟酒类的商品服务员、酒店宾馆类的餐厅服务员、客户服务员、建设行业的砌筑工、木工、抹灰工、油漆工、混凝土工等技能培训班8期;举办3期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培训班。

三、着重建设网络平台。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争取实现与市就业局信息联网,依托信息系统,实现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第一时间内免费提供职业介绍和信息咨询服务,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四、积极做好失业保险覆盖及捆绑工作。在认真做好失业保险收缴及发放工作的同时,在非公企业参保问题上争取获得突破性进展,确保完成全年非公企业扩面任务;要严格把审失业保险基金的发放和使用,并做到专款专用。

五、继续做好劳动保障事务工作。目前已做好了县供电局系统电管员、村电工和县公安局协警员及县电信公司员工的劳动事务工作,随着新业务员的增加,将对国有企业如水电站、邮政、烟草、移动、联通和各大银行争取劳动事务工作。

六、加强《再就业优惠证》发放、使用和管理,严格《再就业优惠证》审核发放程序,防止弄虚作假、欺骗冒领行为。

七、继续依托城关9个社区平台,通过入户调查,定期走访,摸清各自辖区内各类下岗失业人员、新增农村劳动力、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等等基本情况,建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就业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1、认真贯彻落实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就业再就业政策,关系到众多企业和广大职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新一轮就业政策,我处人员在局领导的带领下,在5月中旬,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种宣传途经大张旗鼓地开展了生动活泼、深入细致的宣传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政策讲明白、讲透彻,使广大职工都能熟悉,了解新一轮政策的意义和内涵,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帮助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按照可操作、办得到、能管用的原则,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泰顺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泰政发〔20__〕100号)就业再就业配套文件。

2、广开就业渠道,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全面落实新一轮就业政策,多方位地拓宽就业再就业渠道,竭力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创造新岗位,就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特别是民营企业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并努力做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促进其在泰顺稳定就业,为我县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劳动力供给。到目前为止,城镇新增就业岗位833人,完成下达指标83;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19人,(本篇文章来源于大秘书网-百度直接输入“大秘书”第一个网站便是)完成下达指标79,其中就业困难人员87人,完成下达指标84;对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培训194人(包括有新开办的绿色食品培训和评茶员培训),完成下达指标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继续做好《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使用和管理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按规定享受优惠扶持政策,今年全县共发放《再就业优惠证》375本,享受税收优惠政策53人次,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3、积极推进就业服务“新三化”建设。根据就业服务“新三化”工作要求,我处今年加大资金的投入,每个办公室配置了电脑,进一步规范就业和失业保险业务流程,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不断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我县就业服务事业的发展。

4、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程。在完善社区机构建设的基础上,利用社区这个平台“借台唱戏”,依托城关9个社区开展实名制入户调查,建立下岗失业人员状况、新增农村劳动力、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培训意向、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及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等基本档案,并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进行分门别类登记,实行动态、有序管理。

二、努力做好失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

为使更多的职工失业后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我县加强了失业保险的扩面征缴工作,自20__年起,失业保险委托地税部门征缴。原以企业失业保险逐步[此篇文章来源于=大=秘=书=网=站-帮您找文章,12小时内解决您的文章需求]扩大到事业单位和私营企业的失业保险行列。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今年5月,失业保险征缴工作移到社保服务中心窗口办事,便于参保人员“五费合征”。同时管好用好失业保险基金,做到失业保险基金发放无差错,严把失业基金关。至11月底全县共有参加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475人,完成下达指标99;失业保险基金收缴233.93万元;发放失业保险基金25.03万元,享受失业保险基金人数达83人次。

三、加强劳动事务工作。

随着求职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就业新机制的形成,牵扯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而劳动保障事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劳动 人事管理方式,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劳动人事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合理开发和利用劳动力资源、保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起着积极的作用。我所本着帮助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解决人事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本着为用人单位降低人事管理成本。组织了一支既理论又具多年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各企业和个人提供系列劳动事务服务。20__年,我处加强劳动事务宣传力度,劳动事务工作以扩展到全县事业单位临时工和国有企业及私营企业。现为供电系统电管员、村电工129名和公安局协警员4名及电信公司员工14名等单位办理合同,邮政局60多名员工之事正在商谈中。做好劳动事务后的各项培训工作,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用工单位需求为对象,适时开设适用性、针对性强的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今年先后举办了绿色食品、评茶员、美容美发等培训班3期,培训下岗失业人员311人,外来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36人。今年1—11月份,共为147人办理合同和档案管理,共收费88840元。

四、积极为劳服企业服务。

劳服企业作为我县集体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县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我县劳服企业底子薄,技术落后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客观因素条件下,我县劳服企业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发展举步艰难。为了帮助企业摆脱困境,在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帮扶下,今年1—11月份,劳服企业创工业产值405万,税利达40多万元,安置下岗失业人员达1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做好职业介绍工作。

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县农村新增农村劳动力、退伍军人和外来劳动力就业难问题,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给农村青年、退伍军人和外来劳动力,我们着重从加强信息咨询入手,积极同外界就业信息的联络沟通,收集职业需求和空岗信息,努力开拓就业门路。我们本着“亲民、利民、便民”的原则,认真做好求职者的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培训推荐、职业指导直至上岗就业等“一条龙”服务。截止11月,在我们直接与间接的指引下,为我县输送了一批退伍军人和农村优秀青年达40多人次,介绍到温州海运公司当船员、瑞安保安公司当保安、温州市厂长经理人才公司当缝纫车工、福州国际航空港有限公司地勤公司当装卸和客舱清洁员,都得到了用人单位一致好评。为方便求职人员和用工单位监督和管理,我处还推选了优质服务监督卡的举措,卡上印有服务项目、联系方式和举报电话等内容,公开向社会承诺,做到文明、优质、高效的职业介绍服务工作。至11月份止,我处还办理就业卡、就业证达103人次。

六、加强就业服务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服务队伍的素质。

一支良好精干的就业服务队伍是为民服务的保证。20__年,我处每位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开拓创新,维权维稳,依法行政和为民服务的能力,规范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行为,加强业务素质教育,提高组织纪律性和敬业爱岗的自觉性,建立制度化的经办人员业务素质培训考核机制,提高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着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高效型、勤廉型”队伍。

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工作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存在一些漏洞与失误,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加以解决。我们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为民服务思想,以就业服务为天职,以就业服务为己任,以良好的就业服务取信于民,使我处工作在今后取得新得进展,为我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20__年工作思路

20__年县就业处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和“平安泰顺”建设,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找材料到文秘站网-文秘站网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全面落实省、市就业局的各项工作部署,以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开展就业培训、有效实施再就业援助、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为主线,推进就业服务“新三化”建设,加快劳动事务步伐,努力营造稳定、有序、和谐的就业环境。主要工作要点:

一、制定和完善就业再就业配套政策。根据中央、省、市就业再就业政策文件,按照可操作、办得到、能管用的原则,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泰顺县就业再就业资管理办法》、《泰顺县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

二、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坚持就业为导向,认真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不断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全面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技能水平和服务质量。会同工商、个协和规划建设等部门合作,举办超市类、食品烟酒类的商品服务员、 酒店宾馆类的餐厅服务员、客户服务员、建设行业的砌筑工、木工、抹灰工、油漆工、混凝土工等技能培训班8期;举办3期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培训班。

三、着重建设网络平台。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争取实现与市就业局信息联网,依托信息系统,实现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第一时间内免费提供职业介绍和信息咨询服务,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四、积极做好失业保险覆盖及捆绑工作。在认真做好失业保险收缴及发放工作的同时,在非公企业参保问题上争取获得突破性进展,确保完成全年非公企业扩面任务;要严格把审失业保险基金的发放和使用,并做到专款专用。

五、继续做好劳动保障事务工作。目前已做好了县供电局系统电管员、村电工和县公安局协警员及县电信公司员工的劳动事务工作,随着新业务员的增加,将对国有企业如水电站、邮政、烟草、移动、联通和各大银行争取劳动事务工作。

六、加强《再就业优惠证》发放、使用和管理,严格《再就业优惠证》审核发放程序,防止弄虚作假、欺骗冒领行为。

七、继续依托城关9个社区平台,通过入户调查,定期走访,摸清各自辖区内各类下岗失业人员、新增农村劳动力、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等等基本情况,建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八、以制度建设为抓手,进一步规范办事流程。在许可的基础上,尽可能简化办事流程,推行办事公开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政务公开制度,促进提高工作效率,增强透明办事,实现管理服务公开化、规范化、高效化。

九、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以“学习型机关”创建和全省业务素质考试为契机,抓好就业处经办人员业务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并要求局党组同意选调人员到我处工作,能更好的完成网页制作、档案包装存档等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

就业工作思路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就业指导;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职责。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长,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不少新情况,通过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提高认识,掌握可行的求职方法,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正视就业现实,克服好高鹜远、急功近利的思想,实现顺利就业。

做好中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率,有利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有利于带动中职招生,促进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也有利于促进政治、经济的和谐发展。

二、解决的思路

从职业学校自身的发展来说,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为就业率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因此,各个学校除了狠抓教育质量外,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一)建立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限于在“毕业前进行指导”,而要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要建立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详细制定各年级学生就业指导方案,对各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应有侧重。低年级侧重就业宣传教育,重点是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职业生涯设计,可以采用组织听取就业专题报告会等形式。

(二)加强就业观念转变教育,引导学生为就业做准备

在当前毕业生剧增,而就业岗位较少的情况下,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减轻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切实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已是当务之急。毕业生只想“是否是正式工,到大城市去,到大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那么职业学校毕业生将会很难找到工作。因此,学校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新的就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引导毕业生树立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帮助毕业生树立创业意识,鼓励毕业生到社会中去创造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就业指导机构可以通过组织就业形势报告会、上就业指导课等形式,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为就业做准备,让毕业生掌握就业的技能和方法。

(三)对中职生进行择业心理指导

这是就业指导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仅会遇到种种外部障碍,还会遇到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毕业生的择业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因此,可以以课堂群体教学和专题讲座及个别咨询为主,从培育良好的择业心态着手,引导中职生客观公正地分析就业形势和择业倾向、正确对待就业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和用人单位等。

同时针对学生思想实际,走出“焦虑”的心理误区,克服“依赖”、走出“盲从”的心理误区,克服保守思想、走出“从一而终”的心理误区,正视挫折、走出“自卑”的心理误区,正视现实、走出“过分追求完美”的心理误区,保持平常、走出“学而优则仕”的自负心理误区等等。要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克服不良的择业心态,排除心理障碍,树立健康的择业心理,实现顺利就业。

(四)对毕业生进行择业技巧和方法的指导

求职择业实际上是一门艺术,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是择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求职择业资料准备、信息收集和处理、信息联络,以及面试的方法和技巧等。

归纳起来,主要有电话求职的方法技巧、举荐求职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中介求职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广告求职的方法和技巧、网上求职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自荐求职的方法和技巧。尽管各种求职的方法和技巧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原则,如:精心准备、主动出击,充满信心、不卑不亢,机智灵活、随机应变,诚信为上、务实为本,等等。因此,就业指导者应在引导学生根据各种求职择业的具体方式方法灵活应对,提高求职成功率。求职择业技巧的方法以模拟招聘和现场参观、范例演示为主,辅之必要的课堂理论讲授。

进行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让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就业形势和政策、求职择业的技巧和方法、处理日常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措施和手段等,引导学生调整择业心态,走出择业误区,形成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专题讲座主要是邀请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结合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和引导。也可邀请就业指导教育专家、用人单位代表及校友等结合社会发展和单位建设实际,以及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情况开展讲座,这些讲座往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学生的教育更具有说服力、感召力、影响力,效果比学校教师单纯的理论教育更为显著。

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咨询和指导工作,在宣传就业政策、传递就业信息、指导择业技巧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个性化的咨询与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志趣的差异,帮助学生对所选择的工作进行适应程度分析,提高学生的择业水平。要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及时传递就业信息既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前提,也是正确引导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关键。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进行网上信息、就业咨询、职业测评等功能、使就业指导、咨询、服务工作及时、准确、高效、快捷传递给广大学生,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要强化市场意识,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招生结构,对于就业不好或就业前景甚忧的专业停止或减少招生计划。要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走访用人单位,征求他们的意见,培育并建立广泛而稳固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这是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和核心。

(五)生涯辅导

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基础上展开生涯辅导,随着全人发展和终身发展理论在西方被广泛地接受,人们对职业选择的态度不再停留在“人职匹配”的阶段。对于指导学生就业来说,应该要有其前瞻性和系统性,尤其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积极有效地开展生涯发展教育,对于促进中职毕业生充分就业大有益处。

萨帕的生涯发展性理论认为:在个体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职业发展的内容和任务,职业选择并非仅仅是大学毕业时才面临的挑战。中职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职业成熟度较低,而职业成熟度较高的人比职业成熟度低的人更容易成功。有效的教育和生涯辅导不但有利于学生当前的职业选择,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各级学校中应该针对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开展职业教育和辅导来促进学生的职业成熟是非常必要的。

生涯辅导的学习理论是以社会学习理论为依据,为大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开发职业发展方案。它能使大学生获得更准确的自我观察和环境观察,有利于扩大中职生的能力和兴趣,而不仅是现有专业所需的能力和兴趣。必须鼓励学生探究新活动,发展新兴趣,培养新能力。就业辅导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帮助学生系统确认新机会和新经历,并帮助学生加工处理这些信息。毕业生准备应对的工作任务是有变化的,因此,就业指导者应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进行技能评价,如何确立新的需要和学习技能。还应帮助学生发展为日益变化的工作领域制定战略的能力。对毕业生而言,实际从事一个职业要比做一个职业选择更具挑战性,因此不仅要帮助学生择业,还要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作为院校就业指导者,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就业指导者的身份,而且更应靠近职业咨询者的身份,因为他们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能力,了解环境,了解工作性质,解决所有职业问题中所起的作用,不仅帮助选择,而且强调技能的养成和培训,因此在就业指导中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马东太,王竹芹.高校就业指导的反思和创新[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

[2]丁振国,等.就业指导教程[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3]胡宇明.如何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J].职教论坛,2004,(7).

就业工作思路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招生 就业 工作思路

随着高职院校的飞速发展,其越来越重视规模、效益与质量的统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高职院校在招生与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影响范围也在越来越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在招生与就业工作方面面临的挑战也在逐渐加剧,并且现阶段还存在学生生源不足、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进一步制约高职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招生与就业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将科学发展观当成是指导方针,促进相关工作的全面展开。

一、影响高职院校招生的因素

(一)学生生源因素。

近些年来,因为受到“普高热”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生源一般都是一些没有考上普通高等大学,又没有其他选择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长期被冷落,进而非常散漫,并且具有一定的悲观思想,没有确定相应的目标,也缺乏更高的追求,进而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比较负面的影响,对高职院校招生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二)思想观念因素。

随着普通高等院校的逐年扩招,在人才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和学生越来越追逐名牌大学,大部分家长和学生均认为,只有考上名牌大学或者普通高等大学才是真正上大学,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自身作用,将来才有机会成为白领,获得更高的职位与地位,充分体会到成就感,进而导致家长和学生均不考虑高职院校,更不愿意报考高职院校。

(三)就业观念因素。

随着人才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在人们眼中,考上了名牌大学,就不怕将来找不到工作。通常情况下,一般院校本科、专科类毕业生在找工作上就比较困难,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更艰难。所以,在这样相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人们更不愿意考虑高职院校,也就不会报考。

(四)现实社会因素。

虽然政府出台了一些关于高职院校招生政策,帮助高职院校开展相关招生工作,但是针对大多数只是依赖农业收入家庭的学生而言,因为受到学费因素的限制,基本上无力承担相应的学费,一般都会在高中或者初中毕业的时候,就外出打工,进而失去一定的学生生源。

二、高职院校的就业形势

近些年来,教育体制正在发生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体制的改革工作,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制度也充分地体现了相关内容[2]。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个领域中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尤其是高中级专业的技术人才,有非常大的需求,并且正在持续增加,相应的就业形势有一定好转,部分高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还要比普通高等大学的就业情况好一些。当然,在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对实体经济产生一定影响,我国的实体经济也不例外,进而导致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单位进行大量裁员,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更是陷入相应的困境,用人数量明显减少。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恢复,一些企业的用人需求才有所增加,相应的就业形势正在逐渐上升,但是依然不是非常乐观[3]。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相应的高职院校一定要具备忧患意识,坚定信心,这样才可以有效克服困难,充分调动学校的各种资源,寻找突破口,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

三、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工作的策略

(一)加大招生的宣传力度。

在高职院校开展招生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加大相应的宣传力度,这样才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其宣传策略如下:一是纸质媒介宣传。此种宣传方式指的就是向高中校长、教导处、招生办、考生本人、高三年级组邮寄一些宣传资料;在一些招生咨询会中,发一些本校的宣传资料;在考生填写志愿阶段,到现场发一些本校的宣传资料;除此之外,利用书籍、报刊等形式进行宣传。二是电子媒介宣传。此种宣传方式是指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形式展开宣传,同时一定要对宣传成果与成本进行充分考虑,进而选择一些性价比相对较高的媒体。三是网络媒介宣传。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家长与学生了解各大院校的重要途径,此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招生信息网及校园网进行宣传;和一些访问量较大的网站进行链接,加强宣传;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实时聊天、QQ咨询等形式,让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本校信息。四是人际媒介宣传。对于负责招生宣传的人员而言,一定要在各个高中的招生办开展相应的宣传工作,同时,一定要保证工作人员的热情、负责,及时回答家长与学生的相关问题。在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充分了解工作流程,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认真、恰当地回答家长和学生的问题,进而提高其在家长和学生心中的形象。五是活动媒介宣传。高职院校可以和各所高中学校取得联系,提供一些专业信息,引导学生报考感兴趣的专业;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进而有效提升院校的知名度,吸引学生报考。六是统计信息档案库。从事招生工作的人员一定要加强对每届入学学生信息的分析与统计,和一些没有及时报到的学生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反馈相应的信息,做出适当调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生源。

(二)强化专业设置,明确办学特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越来越严峻,而要想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地位,就一定要加强招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提高就业效率,发展特色的教学模式,强化专业设置,进而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形势,促进相关工作的全面展开[4]。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灵活性更强,并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行不断调整,进而适应社会环境。因此,高职院校要想在社会中继续生存、发展,一定要根据每年各个专业就业情况的比例,对专业课程进行相应调整与设置,进而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和有关机构与部门的协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而促进招生与就业工作的全面展开,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对办学模式的转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对专业教育的改革;在设置相关专业时,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实际需求;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开展职业教育。由此可以看出,一定要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进行转变,加强专业教育改革,按照社会各个领域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突出职业特点,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而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除此之外,一定要加强职业教育的落实,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与就业观念。加强专业设置,并且和就业形势密切联系,促进专业设置与招生就业工作的互相协调发展,进而取得良好的工作效益。在高职院校开展办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多证制特色的突出,要求学生掌握更多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获取相应的“上岗证”,进而让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自身的竞争力[5]。

(四)加强招生与就业工作的统筹调控,保证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一定要加强对高职院校招生和就业工作的统筹调控,结合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资源,对其招生计划进行详细的核实,同时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工作进行一定的配合,对一些办学资源丰富的骨干、示范高职院校进行扩招,对于一些办学资源相对较差的,进行一定限制,对于一些不具备相关办学资源的院校,一定要取消其办学资格或者命令其进行停顿整改,等到其符合办学标准之后才可以进行招生。同时在开展就业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加强相应宏观调控,促进校企关系的和谐,在高职院校和用人企业之间建立相应桥梁,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确保教育工作有序开展。

(五)加强就业导向的教育模式,进行订单式培养。

就提高就业率而言,一定要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大力培养具有复合能力的人才,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在院校和企业之间实现零距离的交流与磨合。同时可以扩大合作范围,即当学生学习一年之后,就一定要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与职业适应力。根据实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各个专业的教学思路,进而培养一些具有高技能水平的人才,针对市场需求,落实订单式教育,促进就业教学的开展。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各类平台与途径收集一些就业信息,加强就业空间的扩展,进而让毕业生可以及时了解到国家的相关政策与就业形势。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增进对毕业生需求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付出精神、合作精神等,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就业率的目的。

(六)加强就业准入制度的落实,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

各级政府部门一定要对用人企业与渠道展开严格的监控操作,同时,加强“先培训、后就业”制度的落实,要求毕业生具备相应的资质合格证书,才可以上岗,并且对各种技能证书进行严格审查,部分技能鉴定机构与考核部门为了追求利益,而降低考证难度,使得部分人员没有达到相应的技能水平,阻碍了有关工作的全面展开[6]。与此同时,一定要保证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符合“双师型”的理念,鼓励老师们多考一些技能证书;鼓励老师们多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加强技能更新,进而深化研究课题,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鼓励高职院校从企业聘请一些“能工巧匠”加入师资队伍。在高职院校中强调“双证”、“多证”等制度的实施,突出其办学特点,创造良好的职业就业环境,进而更好地吸引学生,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招生与就业工作中均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导致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相关的招生与就业工作时,一定要加强招生宣传力度,调整专业设置,突出办学特点,转变办学模式,统筹安排招生与就业工作,加强就业导向教育,促进就业准入制度的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工作的全面展开。

参考文献:

[1]张举正.高职院校章程建设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的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5):17-19.

[2]达虹颖.对新形势下搞好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探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0(2):32-33.

[3]朱学文.加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促进毕业生就业[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7):78-79.

[4]周昱英.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A].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就业工作思路范文第8篇

截止12月底,全市已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9865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797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547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7%、138%和12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开展创业培训8205人,完成省目标任务的105%,现已实现成功创业1579人(创办企业培训3085人,培训后创业成功率达51%以上),直接带动就业7895人。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139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397%(完成省目标任务119%)。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275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77%,转移就业规模达41.8万人。

二、工作推进措施

(一)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政策。我局将组织起来就业实体认定、社保补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初审、城乡劳动力就失业登记等多项业务工作下移至街道(乡镇)、社区,小平台发挥了促进就业的大作用。同时,将就业服务、业务范围、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事时限、监督办法等全部在就业网及办公场所公开,便于群众了解和监督,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今年以来,全市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139万元,带动就业4096人;为6874名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资金835万元;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8894本;全市共建立市创业园(街)9个,入驻创业实体102家,带动就业1424人;建立省级农民工创业园11个,入驻企业56家,带动就业3190人。

(二)扎实开展就业服务活动。今年,我局在面向各类求职人员公开承诺“不挑不拣5个工作日推荐就业”的同时,并依托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扎实开展各项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一是开展企业用工信息采集活动,共搜集到各类用工信息1132条,就业岗位34133个。二是开展促进经济开发新区被征地农民就业活动,通过开发劳动保障协理、治安协管、社区服务等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了被征地农民31人,协调企业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200个。三是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帮助184名就业困难对象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四是开展“春风行动”,为2万多名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了免费职介服务。五是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组织民营企业141家,提供岗位8090个,达成就业意向1752人;六是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52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达成就业意向454人;七是举办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周活动,访问9万多人次,提供岗位6000多个。

(三)大力推进创业促进就业。一是加强部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通过开展创建信用社区、创业型社区、充分就业星级社区、创业型乡镇等创建活动,扎实推进部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二是加大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宣传力度。在高速路口设立了高炮式宣传牌、市内主干道设立宣传栏、公交车和出租车打出车体广告、电视台推出滚动字幕,印发10多万份宣传彩页,依托平台开展入户宣传。三是加强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服务体系建设。首先是强化对创业培训机构监督与检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对全市创业培训机构开班培训情况进行了抽查与暗访,并对检查中出勤率不达标、培训班上大课和不按要求聘请老师等问题给予及时纠正、处理。其次是强化创业后续服务,创业服务专家志愿团在就业服务大厅每月定期开展2次“会诊式”创业指导服务,街道社区为创业培训学员建立了跟踪服务档案,及时帮助创业学员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第三是拓展创业培训功能,联合淮北师范大学建立了创业模拟实训基地,面向全市高校毕业生,开展创业模拟演练实训,促进大学生创业;指导各创业培训教学点,普遍建成了创业模拟实训项目,使创业模拟实训对象拓展到了社会各类人员。

(四)扎实推进基层就业平台建设。一是加强基层平台硬件建设。全市村级平台全部配齐了电脑、传真、办公桌椅和制度牌等设施,村级兼职信息员采取实名制管理,村平台全部建立了电子档案。二是加强基层平台队伍建设。对基层平台考核,按季度对县区和街道乡镇就业工作进行考核,县区按月对街道乡镇进行考核;对劳动保障协理员考核采取网上工作日志、制度落实情况、业务完成情况与奖励补贴直接挂钩相结合的办法,并组织人员定期暗访。对全市劳动保障协理员进行业务培训,县区之间开展相互交流,进一步提高了劳动保障协理员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三是加快基层平台网络建设。目前,市、县区、街道(乡镇)和167个社区、303个行政村全部实行金保专网连接,就业基础统计、就失业登记证发放管理、各项就业创业政策落实情况等全部能通过专网实现一点登录、全市查询。同时,今年我们又新开发了淮北劳动就业管理平台网络办公软件系统,通过专网实现全市就业服务系统网络办公,该软件于8月1日试运行, 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三、存在主要困难与问题

1.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不规范。目前,市、县区两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都达不到国家和省厅规定标准,三区人力资源市场形同虚设,濉溪县市场在场地、服务功能等硬件建设方面非常滞后,就业帮扶、就业援助招聘活动等无法实现全市联动。

2.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自主创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反担保门槛高;二是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小额担保贷款宣传力度不够。

四、20__年工作思路

20__年,我市就业工作依然面临着就业压力较大、结构性矛盾日益加剧和就业环境较差等严峻的就业形势。为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好就业工作中存在困难与问题,20__年我局将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促进>!规划,加大就业政策宣传力度,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力争实现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下岗失业员再就业7100人,困难就业人员再就业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000万元;开展创业培训8900人(其中创业模拟实训1200人、创办企业培训2700人、创业意识培训50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1800人。

(一)扎实做好部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一是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考核体系方面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稳步推进部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步伐,为创业者和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二是在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选择几个社区作为试点,在社区建立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将创业项目推介、创业指导等服务下移社区,为创业人员提供跟踪式贴近服务。三是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深化创建“充分就业星级社区”和“充分转移就业乡镇”工作,将专项工作转化为日常模式,创新工作思路,细化就业基础工作的考核办法和指标,把创建“充分就业星级社区”和“充分转移就业乡镇”的工作推向新的高度,打造具有淮北特色的促进就业模式。

(二)着力推进就业政策落实工作。一是做好企业贷款政策的落实工作。通过学习借鉴外地市先进工作经验,制定出淮北市促进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小额贷款工作具体操作办法,切实推进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落实工作。二是做好个人贷款政策的落实工作。积极协调市财政、金融部门,进一步降低个人贷款的反担保门槛,扩大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惠及面,让更多的想创业、能创业的各类创业者享受到小额提供贷款扶持政策。三是加大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信件邮寄到企业、劳动保障协理员深入辖区内企业发放宣传彩页和电视、报纸、网站开设宣传专栏等形式,进一步提高组织起来就业、就业困难人员认定、企业吸纳就业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各项就业优惠政策知晓度,大力促进各项就业政策的落实。

就业工作思路范文第9篇

关键词:学生就业就业指导

学生社团组织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大众化”教育时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在不断探索就业指导工作新途径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社团组织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如何尽可能让大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和追求实现就业目标,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于是,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大学生就业有了一条新的纽带—学生就业服务社团。这样一个学生社团组织,连接单位、学校与学生,传达双方的理念,促成双方的共识。这样一个学生社团组织,具有学生本身的所有热情、职业趋向和就业理念。

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协会(以下简称职协)是在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指导下,由学生成立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集学术性、指导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公益性学生社团组织。职协围绕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展了许多活动,被校方看作是“延伸的手臂”,成为广大学生“成长的参谋”。

一、职协的宗旨及其开展的就业指导服务活动

职协以“启蒙职业规划意识,促进职业生涯发展”为宗旨,以帮助在校大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帮助大学生更好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需要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实现理想就业。

1、大型活动—校“职业生涯规划节”系列活动。职协组织策划了以“规划人生,成就未来”为主题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节系列活动。规划节历时两个月,开展了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招聘会、职业生涯规划作品大赛、职业测评、播放系列视频讲座、问卷调查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旨在引导全校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从容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技能。

2、常规活动。职协的常规活动包括协助就业指导中心组织日常招聘会、毕业生校园供需见面会、就业讲座及培训等。职协拥有一批招聘助理,实行轮流值班的制度,在职协办公室的统一安排下,利用课余时间协助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接待用人单位来校进行专场招聘。他们在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所提供的热情而周到的招聘服务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沟通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好评。此外,职协还积极主动联系企业人士、就业指导专家来校进行就业指导讲座和培训,并负责校内的宣传、场地的安排与现场的组织工作。

3、定期学习交流。职协成员在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的指导下,定期进行学习交流和工作总结,分享工作经验,分享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

4、构建协会网站与维护学校就业信息网。协会开通了“职协在线”,使协会工作网络化,通过网络向在校学生传达职业规划与发展理念的同时,也宣传着协会的服务理念。他们把“职协在线”作为校就业信息网的辅助渠道,校内就业新闻,人才市场的最新趋势和就业政策的最新动向,开展就业信息调查,负责开展和管理网上职业测评项目等等;同时,职协的信息部也协助就业指导中心对校园就业信息网进行维护与管理。

二、职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影响力小。该协会于2006年成立,由于成立时间较短、社团规模不够大,在校内的影响力还不够,当然更谈不上社会上的认知度。

2、社团的管理制度不规范。这是许多学生社团的通病,在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中,存在管理主体多元化、管理手段简单化等问题。

3、活动经费不足,活动场地有限,社会资源比较薄弱。社团的各项活动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学校对社团活动的专项拨款是十分有限的。而目前该社团的社会影响力有限,加上学生的经验与精力也有限,因而得到的社会资源也很有限,拉到的赞助经费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费的不足,使社团活动的强度有限,活动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这是制约社团发展的一个瓶颈。其次,社团活动的场地也很有限,再加上目前我校存在多校区管理的问题,也给社团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社团的社会资源比较薄弱还表现在目前社团的指导力量薄弱,仅仅依靠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还无法联系到社会相关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为社团的顾问。

4、社团干部的后备力量不足。一个学生社团的完善发展需要一支很强的干部队伍。目前,职协拥有一批优秀的社团干部,他们曾在系里担任过学生干部,在社团活动的开展中起到了很好的领导作用。但社团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不够,使得社团干部的后备力量略显不足,再加上目前社团成员的专业训练还比较缺乏,社团建设中的人才储备问题比较严重。

5、社团工作网络化建设不足。尽管协会建立了“职协在线”的网站,但是由于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网站的功能不够完善,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新颖,因此无法吸引更多的在校生浏览该网站。

三、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就业服务社团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我校学生就业服务社团组织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将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及实际情况,在坚持学生社团“五个一”模式的基础上,加强我校学生就业服务社团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工作。

1、积极扩大社团的规模与影响力,努力实现社团资源的“社会化”。社团可以利用每年纳新的机会及社团开展的活动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可以在每年新生人学的时候,组织社团中高年级的学生深人大一新生班级和宿舍,主动服务于新生,帮助新生度过适应期,指导大一新生规划大学生活、明确目标。这样在向新生宣传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念的同时,也可以吸引新生加人到社团中来,在学习为他人提供就业指导的同时,树立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确立自身的职业目标,并朝这个目标努力奋进。另外,社团活动的精品化,也是扩大社团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在原有“职业规划节”这一品牌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开发新的品牌活动项目,以提高社团的影响力与认知度。

该社团在逐渐扩大规模与影响力的同时,要努力实现社团资源的“社会化”,为自身的发展寻求外部“动力”。具体做法如下:(1)与企业、公司、行业、协会、人才市场等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社会投人来充实社团资源;(2)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就业指导专家、学者作为社团的顾问和指导老师,以增强学生就业社团组织的指导力量;(3)与兄弟院校相关社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社团工作的思路,通过实践逐步形成自身工作的特色。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进一步丰富社团文化内涵,增添发展“势能”,最终达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当然,在实现这一“社会化”的过程中,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积极利用其自身的社会资源,促成各方的合作,帮助学生就业社团组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2、建立健全社团的规章制度,使社团建设规范化。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要建立健全社团的各项管理制度,使社团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社团纳新、干部产生、活动开展、工作考核、财务管理、队伍建设等重点环节,明确管理内容和目标。规章制度的健全可以杜绝社团在管理及运行中的无序混乱状态。

3、加强社团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完善评价体系,构建社团活动的激励机制,使社团发展可持续化。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与社团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有重要的联系。在选拔与培养社团干部的过程中,要对其及时指导,经常组织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同时还要总结检查,定期考核。完善评价体系,构建社团活动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完善社团的奖惩制度,进一步完善对社团骨干的评价奖惩机制,健全优秀学生社团干部的评定措施,努力将优秀社团骨干列为党团组织的“推优”对象,并和学生会干部一样,在评定奖学金时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另一方面还要完善社团成员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机制,把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外部需要和内部需要相结合,逐步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与学校实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教育联系起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4、要为社团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支持。社团建设的力度与经费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关系,没有经费的支持,再可行的社团计划也是纸上谈兵。所以,学校要为学生就业服务社团给予一定的经费上的支持,可以考虑从就业指导经费中拨出一部分,帮助该社团的发展。当然,学生本人也应当负担一部分活动经费,社团更应广开渠道,争取社会各方的赞助资金,为社团的发展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

就业工作思路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幸福,他们能否实现和谐就业,影响着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整个独立学院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整个在校学习过程中都有正确的学习目标,明确的努力方向;同时学校也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主动争取社会参与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大培养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健全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完善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指导体系,真正体现独立院校“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把就业指导逐步由“方法指导”转化成“职业生涯”的辅导,开创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局面。

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与年俱增,客观上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目前全国有300多所独立学院,承担着三分之一左右本科生的培养任务。截至2008年8月,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到550万,其中独立学院毕业生就高达10o多万,就业压力巨大。由于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基础相对薄弱,加之社会对独立院校毕业生认同度较低,因此独立院校学生就业已成高校就业工作新难点。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一是社会需求因素,岗位需求是就业的基础。二是就业观念的因素。就业者的就业意愿也对就业有重要影响。目前很多学生并非就业难,而是找到称心如意的理想工作难。第三个方面因素是缺乏实践能力,就业者只有拥有一定的实践技能,才能干好工作,才能真正就业。构建适合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双向选择制度再认识

(1)双向选择是一种在国家有关政策指导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具有很强的政策性

有效地将国家的有关政策特别是就业政策和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毕业生以及所有在校的学生和教工,应该成为高等学校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教学工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双向选择是一种以学校为主体的就业指导活动

它不仅要求独立院校承担起就业政策指导与就业信息传递的责任,也要求高校具体地做好推荐学生就业、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工作。如果说推荐学生就业是一项在某个特定时期的工作,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就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真正做好学生就业的推荐工作,独立院校要做的事情就不是一般地写写推荐意见,而是要与社会各界建立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院校必须成为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3)双向选择是毕业生选择职业的一个重要渠道

这里包涵两层含义,一是毕业生选择职业而不是学校包办职业,二是双向选择只是毕业生选择职业的一个渠道而不是唯一的渠道。前者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并把它看作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过程而进行相应的指导。后者则要求我们注意克服为了完成任务而层层分解指标的短期行为,对于离校时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继续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和关心。

(4)双向选择的最后决定权在用人单位

虽然毕业生有选择用人单位的权利,但择优录用则是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一项原则。除少数情况外,是否录用的决定权在用人单位。但这不应成为高校抱怨其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不高的理由,相反却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刻地反思。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劳动者在与雇主建立劳动关系的问题上,总是处于事实上的弱者地位。因此,高校必须承担起维护学生的合法就业权利的责任。而高校要想在就业问题上能够对用人单位施加适当的影响,就需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密切联系,必要时可与有关单位建立起相对固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等。

从上述角度来认识高校毕业生的“双向选择”工作,不难发现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思想与观念上以及教育和教学观念上的差距。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需要转变观念、重新定位,也需要在内容上和时空上拓展和延伸。

二、确立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新的理念和指导原则

分析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困难,从独立学院的层面出发,我们认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应“以学生为本”,立足于正确处理好高校毕业生的学业与职业生涯、就业和事业的关系,促进学生“四业”协调发展,以学业为基础,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以就业为前提,以事业为目标,统筹兼顾、协调一致、循序渐进地开展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

(1)以学业为基础

学业,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在德智体等方面提升自己的诸多素质,不仅包括专业学习,更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文化知识技能掌握、个人综合素质提高、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的训练等各方面。我们不仅要对全体高校毕业生灌输这个概念:学业是职业生涯的起点,是就业和事业发展的基石。学业不好,就不能就业,更谈不上创造事业。

(2)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

职业生涯设计的内容即人生理想、学习目标、生活目标、职业生涯。实质和核心是引导高校毕业生通过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职业生涯指导是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就业的压力分解到高校的每个学期的有效措施。是个性化的,是量体裁衣式的。现在许多独立学院对新生普遍进行心理测试,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对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起到很好的作用。

(3)以就业为前提

就业是联结学业与事业的桥梁,是它们的关节点。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了解就业市场导向,就会提升自己的学业,促进学业进步;另一方面,如果顺利实现了就业,就为通向事业成功之路做了铺垫。如果不能顺利就业,就失去了走向成功的阶梯。所以,为了成就事业,首先要就业。而为了顺利就业,就要搞好学业。

(4)以事业为目标

追求成功的事业、实现自身的价值,是每个高校毕业生的人生理想。对独立学院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就是要帮助他们尽早地了解职业发展倾向和潜能,培养职业发展能力和素质,规划职业发展战略和道路。高校毕业生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就会体现高校价值,创造社会价值,达到学生、高校、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无疑是以自己优秀的学业、顺利的就业为基础的。

三、实施多种措施。构建新的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现实,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转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我们应当遵循广义的就业指导理念,采取以下措施完善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实现其与就业促进、就业安全法律制度的衔接。

(1)转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观念

首先,转变一次性就业观念,树立多次择业思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十分激烈,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毕竟是少数,也就是说,企业的不稳定势必造成企业人员的流动性。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的第一次就业仅仅是暂时的,要想找到理想的单位和岗位,必须不断进取,进行多次选择。

其次,转变“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树立一专多能思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劳动用工的“终身制”,要求劳动者的专业和能力专一化,劳动者一旦被分配到一定单位和岗位,往往终身不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打破了劳动用工制度的“终身制”,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从“专一”观念向“多能”观念转变,拓宽自己的专业面和知识面,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成为一专多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第三,转变就业中狭隘的“地域”观念,树立“五湖四海”的就业思想。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应从自身隋况和条件出发,打破传统地域观念的束缚,在市场经济的广阔天地里寻找能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场所。大学生毕业后既可以在城市也可以到农村就业,应以学以致用、发挥专长为原则。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既有利于大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有利于广大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四,转变狭隘的“行业”观念,树立在各种性质的单位均可就业的思想。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大学毕业生面对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以及国有与民营企业的选择时,仍倾向于选择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认为它们有保障。其实,随着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它们在人事制度、人才需求、工资福利等方面将会逐渐与社会其他行业拉平。因此,大学生选择工作单位不应以其性质是否国有为原则,应主要考虑它们的生命力,要满足发挥个人专长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之,大学生应根据个人的理想、性格、能力及国家政策和自己的专业等主客观条件确定自己的就业观,即顾全大局,面向未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华和专业特长。

(2)实现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全程化

从制度上保障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全程化的资金来源。有学者在实证研究中发现,在就业过程中就业指导机构的帮助对学生就业有显著影响。就业指导机构作为专业化、权威性组织,可发挥规模化优势促进学生就业并节约社会总成本。因此,规范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的资金保障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利益。相应的法律制度可以规定高校应当将学费或财政投资的一定比例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还应当对专科、高职院校、一般本科院校、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给予适当的额外补助。

(3)加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外联系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应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诸如,与用人单位、与其他公共就业机构、与相关部门等,从而整合就业信息资源渠道,掌握人才需求信息,杜绝虚假信息,促进高校毕业生合理、有序、安全的流动,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就业培训和岗位锻炼。

(4)实现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与劳动就业制度的衔接

第一,尽快制定《就业促进法》,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促进青年就业的一项措施纳入《就业促进法》。用法律手段促进就业是不少国家的成功经验。就业促进囊括了一系列措施、涉及多个部门,《就业促进法》将各种就业促进职能系统化,联合各相关机构,构建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协调合作的就业促进体制促进就业。青年就业是我国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属于该领域。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纳入《就业促进法》,首先从劳动就业法的角度确认了其地位;其次,《就业促进法》以基本法的形式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纳入了就业促进体系,实现该工作与其他就业促进职能和机构的协调合作。

第二,以《劳动法》为核心,建立健全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体系,禁止就业歧视及其他侵害劳动者或求职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法律对劳动者的平等保护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也有力地支持了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第三,针对现行促进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应当尽快制定相应法律予以规范,督促其落实,特别是鼓励独立学院毕业生服务两部、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在基尼系数高的国家,求职者的地域选择对个人是相当重要的。在转轨的中国,城乡间、地区间普遍存在较大收入差距,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大城市流动倾向、大企业流动倾向、发达地区流动倾向客观上是一种理性选择。

第四,建立劳动力市场信用体系,解决职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和求职学生信用缺失的问题,防止虚假信息泛滥。该体系应当将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职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纳入其中。首先规定由学生所在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提供学生求职信息的认证,由劳动人事部门提供职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的信用管理。其次,在就业指导机构和有关部门问建立信息交流制度。从而,保护学生的安全,扫除求职障碍。

第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培训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可为暂时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救助,促进其就业。而且社会保障制度在全社会的普遍实施,可以消除高校毕业生就业向大城市、大企业、高待遇职业集中的倾向,促进独立学院毕业生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这样就业指导的内容才能拓展,就业指导的观念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才能获得制度支撑。另外,还应当建立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法律法规;劳动就业制度应给予非正规就业特殊保护,从而增加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内容。

四、在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突出个性指导和职业生涯指导

职业选择是一个过程,不是某一时刻一下子完成的“决定”。因此,独立学院毕业生“职业生涯”指导所涉及的对象不只是毕业生,而应是全体独立学院学生。因此独立学院“就业指导”不只是指导毕业班学生如何找工作,而应该在指导独立学院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注重帮助学生发现、培养自身的潜能与创造力,把培养和输送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从本质上说,“就业指导”实质应是“职业生涯指导”,是帮助个体自我成长的过程,是帮助个体在其独特的能力、兴趣、价值倾向的基础上,协助他们认识和理解自身特点,提升自我概念,直至发展、探索和开发自己潜能的过程。这就要求就业指导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全程指导(高校全过程)、全员指导(全体独立学院学生,无论是对于考研者、出国者、创业者还是有就业资源的学生,尤其是高校的贫困学生都必须提供指导)、全面指导(不仅要指导就业,还要兼顾指导学生的学业、职业和事业;既要指导学生自己的发展,还要指导学生与学校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相协调的问题)。

就业工作思路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幸福,他们能否实现和谐就业,影响着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整个独立学院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整个在校学习过程中都有正确的学习目标,明确的努力方向;同时学校也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主动争取社会参与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大培养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健全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完善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指导体系,真正体现独立院校“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把就业指导逐步由“方法指导”转化成“职业生涯”的辅导,开创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局面。

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与年俱增,客观上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目前全国有300多所独立学院,承担着三分之一左右本科生的培养任务。截至2008年8月,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到550万,其中独立学院毕业生就高达10o多万,就业压力巨大。由于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基础相对薄弱,加之社会对独立院校毕业生认同度较低,因此独立院校学生就业已成高校就业工作新难点。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一是社会需求因素,岗位需求是就业的基础。二是就业观念的因素。就业者的就业意愿也对就业有重要影响。目前很多学生并非就业难,而是找到称心如意的理想工作难。第三个方面因素是缺乏实践能力,就业者只有拥有一定的实践技能,才能干好工作,才能真正就业。构建适合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双向选择制度再认识

(1)双向选择是一种在国家有关政策指导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具有很强的政策性

有效地将国家的有关政策特别是就业政策和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毕业生以及所有在校的学生和教工,应该成为高等学校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教学工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双向选择是一种以学校为主体的就业指导活动

它不仅要求独立院校承担起就业政策指导与就业信息传递的责任,也要求高校具体地做好推荐学生就业、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工作。如果说推荐学生就业是一项在某个特定时期的工作,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就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真正做好学生就业的推荐工作,独立院校要做的事情就不是一般地写写推荐意见,而是要与社会各界建立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院校必须成为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3)双向选择是毕业生选择职业的一个重要渠道

这里包涵两层含义,一是毕业生选择职业而不是学校包办职业,二是双向选择只是毕业生选择职业的一个渠道而不是唯一的渠道。前者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并把它看作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过程而进行相应的指导。后者则要求我们注意克服为了完成任务而层层分解指标的短期行为,对于离校时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继续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和关心。

(4)双向选择的最后决定权在用人单位

虽然毕业生有选择用人单位的权利,但择优录用则是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一项原则。除少数情况外,是否录用的决定权在用人单位。但这不应成为高校抱怨其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不高的理由,相反却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刻地反思。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劳动者在与雇主建立劳动关系的问题上,总是处于事实上的弱者地位。因此,高校必须承担起维护学生的合法就业权利的责任。而高校要想在就业问题上能够对用人单位施加适当的影响,就需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密切联系,必要时可与有关单位建立起相对固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等。"

从上述角度来认识高校毕业生的“双向选择”工作,不难发现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思想与观念上以及教育和教学观念上的差距。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需要转变观念、重新定位,也需要在内容上和时空上拓展和延伸。

二、确立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新的理念和指导原则

分析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困难,从独立学院的层面出发,我们认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应“以学生为本”,立足于正确处理好高校毕业生的学业与职业生涯、就业和事业的关系,促进学生“四业”协调发展,以学业为基础,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以就业为前提,以事业为目标,统筹兼顾、协调一致、循序渐进地开展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

(1)以学业为基础

学业,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在德智体等方面提升自己的诸多素质,不仅包括专业学习,更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文化知识技能掌握、个人综合素质提高、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的训练等各方面。我们不仅要对全体高校毕业生灌输这个概念:学业是职业生涯的起点,是就业和事业发展的基石。学业不好,就不能就业,更谈不上创造事业。

(2)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

职业生涯设计的内容即人生理想、学习目标、生活目标、职业生涯。实质和核心是引导高校毕业生通过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职业生涯指导是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就业的压力分解到高校的每个学期的有效措施。是个性化的,是量体裁衣式的。现在许多独立学院对新生普遍进行心理测试,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对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起到很好的作用。

(3)以就业为前提

就业是联结学业与事业的桥梁,是它们的关节点。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了解就业市场导向,就会提升自己的学业,促进学业进步;另一方面,如果顺利实现了就业,就为通向事业成功之路做了铺垫。如果不能顺利就业,就失去了走向成功的阶梯。所以,为了成就事业,首先要就业。而为了顺利就业,就要搞好学业。

(4)以事业为目标

追求成功的事业、实现自身的价值,是每个高校毕业生的人生理想。对独立学院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就是要帮助他们尽早地了解职业发展倾向和潜能,培养职业发展能力和素质,规划职业发展战略和道路。高校毕业生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就会体现高校价值,创造社会价值,达到学生、高校、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无疑是以自己优秀的学业、顺利的就业为基础的。

三、实施多种措施。构建新的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现实,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转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我们应当遵循广义的就业指导理念,采取以下措施完善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实现其与就业促进、就业安全法律制度的衔接。

(1)转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观念

首先,转变一次性就业观念,树立多次择业思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十分激烈,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毕竟是少数,也就是说,企业的不稳定势必造成企业人员的流动性。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的第一次就业仅仅是暂时的,要想找到理想的单位和岗位,必须不断进取,进行多次选择。"

其次,转变“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树立一专多能思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劳动用工的“终身制”,要求劳动者的专业和能力专一化,劳动者一旦被分配到一定单位和岗位,往往终身不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打破了劳动用工制度的“终身制”,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从“专一”观念向“多能”观念转变,拓宽自己的专业面和知识面,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成为一专多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第三,转变就业中狭隘的“地域”观念,树立“五湖四海”的就业思想。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应从自身隋况和条件出发,打破传统地域观念的束缚,在市场经济的广阔天地里寻找能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场所。大学生毕业后既可以在城市也可以到农村就业,应以学以致用、发挥专长为原则。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既有利于大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有利于广大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四,转变狭隘的“行业”观念,树立在各种性质的单位均可就业的思想。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大学毕业生面对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以及国有与民营企业的选择时,仍倾向于选择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认为它们有保障。其实,随着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它们在人事制度、人才需求、工资福利等方面将会逐渐与社会其他行业拉平。因此,大学生选择工作单位不应以其性质是否国有为原则,应主要考虑它们的生命力,要满足发挥个人专长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之,大学生应根据个人的理想、性格、能力及国家政策和自己的专业等主客观条件确定自己的就业观,即顾全大局,面向未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华和专业特长。

(2)实现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全程化

从制度上保障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全程化的资金来源。有学者在实证研究中发现,在就业过程中就业指导机构的帮助对学生就业有显著影响。就业指导机构作为专业化、权威性组织,可发挥规模化优势促进学生就业并节约社会总成本。因此,规范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的资金保障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利益。相应的法律制度可以规定高校应当将学费或财政投资的一定比例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还应当对专科、高职院校、一般本科院校、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给予适当的额外补助。

(3)加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外联系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应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诸如,与用人单位、与其他公共就业机构、与相关部门等,从而整合就业信息资源渠道,掌握人才需求信息,杜绝虚假信息,促进高校毕业生合理、有序、安全的流动,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就业培训和岗位锻炼。

(4)实现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与劳动就业制度的衔接

第一,尽快制定《就业促进法》,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促进青年就业的一项措施纳入《就业促进法》。用法律手段促进就业是不少国家的成功经验。就业促进囊括了一系列措施、涉及多个部门,《就业促进法》将各种就业促进职能系统化,联合各相关机构,构建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协调合作的就业促进体制促进就业。青年就业是我国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属于该领域。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纳入《就业促进法》,首先从劳动就业法的角度确认了其地位;其次,《就业促进法》以基本法的形式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纳入了就业促进体系,实现该工作与其他就业促进职能和机构的协调合作。

第二,以《劳动法》为核心,建立健全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体系,禁止就业歧视及其他侵害劳动者或求职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法律对劳动者的平等保护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也有力地支持了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第三,针对现行促进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应当尽快制定相应法律予以规范,督促其落实,特别是鼓励独立学院毕业生服务两部、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在基尼系数高的国家,求职者的地域选择对个人是相当重要的。在转轨的中国,城乡间、地区间普遍存在较大收入差距,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大城市流动倾向、大企业流动倾向、发达地区流动倾向客观上是一种理性选择。

第四,建立劳动力市场信用体系,解决职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和求职学生信用缺失的问题,防止虚假信息泛滥。该体系应当将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职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纳入其中。首先规定由学生所在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提供学生求职信息的认证,由劳动人事部门提供职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的信用管理。其次,在就业指导机构和有关部门问建立信息交流制度。从而,保护学生的安全,扫除求职障碍。

第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培训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可为暂时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救助,促进其就业。而且社会保障制度在全社会的普遍实施,可以消除高校毕业生就业向大城市、大企业、高待遇职业集中的倾向,促进独立学院毕业生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这样就业指导的内容才能拓展,就业指导的观念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才能获得制度支撑。另外,还应当建立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法律法规;劳动就业制度应给予非正规就业特殊保护,从而增加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内容。

四、在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突出个性指导和职业生涯指导

职业选择是一个过程,不是某一时刻一下子完成的“决定”。因此,独立学院毕业生“职业生涯”指导所涉及的对象不只是毕业生,而应是全体独立学院学生。因此独立学院“就业指导”不只是指导毕业班学生如何找工作,而应该在指导独立学院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注重帮助学生发现、培养自身的潜能与创造力,把培养和输送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从本质上说,“就业指导”实质应是“职业生涯指导”,是帮助个体自我成长的过程,是帮助个体在其独特的能力、兴趣、价值倾向的基础上,协助他们认识和理解自身特点,提升自我概念,直至发展、探索和开发自己潜能的过程。这就要求就业指导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全程指导(高校全过程)、全员指导(全体独立学院学生,无论是对于考研者、出国者、创业者还是有就业资源的学生,尤其是高校的贫困学生都必须提供指导)、全面指导(不仅要指导就业,还要兼顾指导学生的学业、职业和事业;既要指导学生自己的发展,还要指导学生与学校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相协调的问题)。

就业工作思路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就业;思路

据预测,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49万,比去年增加22万人。而随着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医学院校的办学条件快速改善,医学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总量持续攀升。医学生就业呈现专业性强,学历需求高,基层发展路径窄等情况,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等医学院校应积极破解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大胆探索就业工作新模式,进一步推进毕业生就业。

一、医学院校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分析研判不足,招就培养联动不紧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重要反馈。就业数据监测分析的完备性、准确性、及时性是就业质量的坚实依据。医学院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数据监测大部分还停留在就业率,毕业去向,就业分布,满意度等表面要素上。而毕业生求职行为、价值观、意向状况,毕业生对母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评价和建议,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等深入分析不足,就业工作的总结也多为数据研判不足的经验之谈。

(二)就业服务模式传统,信息平台建设滞后

医学院校由于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性高,就业渠道狭窄,跨专业就业困难。学生专业水平成为最重要的就业力评价指标,课业负担相对较重,医学生接受综合素质锻炼的机会远没有综合性高校多。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程度不够,数量不足,整天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无法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以上情况造成了就业服务的开展以迎合毕业生专业领域就业为目标,无暇进行更深入的生涯规划辅导和就业能力提升服务。就业服务停留在举办招聘会,发放就业手册,进行模拟面试等传统方式,缺乏创新性和个性化。

(三)思想认识有所偏差,创业工作推进乏力

2014年12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15号),将大学生“创业”提到了一个新高度。而由于受医生社会使命、医学生培养目标和成才途径等因素影响,学生和家长仍然将在医疗机构工作视为学生的最终出路。医学生不愿转行,承受家庭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创业意识比较淡薄,创业能力十分有限。还有教师认为创业教育与医学培养目标不适应,医学院不适合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工作得不到应有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创业工作推进乏力。校园缺乏创业文化土壤,创业工作体制机制建设有待完善,创业教育师资不足,任课教师几乎都没有创业经历,难以对医学生创业实践进行指导。

二、就业工作转型新思路

(一)由强调就业率向高质量就业转型

由于我国医药卫生人才总量不足与局部饱和的情况并存,医学生市场需求稳定,就业工作定位逐步从提高就业率转变为保持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学校需加强就业指导的全程化、规范化建设,从职业指导转向生涯规划。构建政府领导、高校指导、社会引导、家庭疏导、学生主导的“五导”服务模式,自觉自愿将个人的长远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积极参与“三支一扶”“选聘选调”“乡镇卫生院工作”计划。另外,在社会资本办医的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医学生进入优秀非公立医院、企业工作,甚至自主创业,切实发挥医学生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二)由内部核查向外部监督转型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高校要回应社会关切,每年制定就业质量年报。除了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外,还要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数据深入分析,研判就业趋势,反馈就业对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影响。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将就业工作与人才培养大计紧密结合。建立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引导高校优化招生和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可委托第三方评价,对院校的教学和就业工作进行专业、客观、准确的评估,从而找出自身发展建设的挑战和机遇。三是吸引社会关注,倒逼就业工作。促进就业工作建立数据监测研判机制、加强科研建设、凝练打造特色工作,进一步提高就业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品牌化水平。

(三)由传统服务向“指尖上就业”转型

随着90后成为就业创业的主力军,原有的招聘模式也紧跟时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智能招聘和求职也成为了新时尚。医学院校应着力构建整体互动信息化服务平台,充分利用门户网、易班网、微博、微信、QQ等网络资源,通过手机客户端,将经过筛选,针对性强的就业政策,需求等信息分类推送到毕业生手中,让毕业生实时了解就业动态,打造“指尖上就业”。

(四)由忽视创业向就创业并重转型

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表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于是,2014年被誉为“中国创业元年”以及“创业最好的时代”。教育部2014年12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高校加大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力度。鼓励引导大学生创业,是一项长远国策而不是权宜之计。医学院校要拓展对人才培养标准的狭隘理解,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组织、协作、竞争的能力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这与创新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是一致的;要继续加快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规划设立医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医学生创业实战活动,大力推动医学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林诗文.新形势下医学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思路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0(7).

就业工作思路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就业 毕业生就业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码:A

On Path of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Employment Instructor

TANG Yan

(Civil Construction School,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ath of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mployment guidance work, points out that the college educators should continuously explore new way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ctively promote employment of graduate.

Key wordsemployment; graduates' employ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多数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比较强调其就业服务功能,而忽视了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大学生心理、思想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在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培养广大高校毕业生科学的成才观、择业观和就业观,对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问题分析

为分析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及心理问题,笔者对400名毕业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0.2%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焦虑和挫折感,42%已签约学生表示如果有更好单位可能会毁约,69%学生比较向往毕业后到大中型城市发展。调查结果表明面对就业,大多数毕业生存在种种思想、心理方面问题。

1.1 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严重

目前,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日趋增长,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现状、令人担忧。一是简历材料弄虚作假。为提高自身竞争力,许多学生简历材料弄虚作假:虚构学生干部经历,十位应聘学生九位简历都写着曾担任过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任意拔高;造假证书,如英语四、六级证、计算机二级证等。二是违约情况屡见不鲜,一些学生签约后继续寻找职位,找到更好的单位的就不假思索违约,扰乱了就业市场的正常运作,给学校声誉带来不良影响。

1.2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目前,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大学生不良的就业心理一方面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质量,另一方面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以下心理问题:自卑,很多同学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不敢竞争;期望值过高(自傲),在求职时,好高骛远,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焦虑,过度担心求职中的困难和结果,整日忧心忡忡,不能释怀;急躁,在对用人单位了解较少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抑郁,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屡屡遭受挫折,不被用人单位认可、接受,导致情绪低落、愁眉不展,产生抑郁心理;攀比,在择业过程中以其他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标准,盲目攀比。此外,在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还表现出过分依赖父母、怯懦、优柔寡断等不良心理。

1.3 毕业生择业观念陈旧,存在急功近利思想

就业时眼睛里只看到“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执着地坚持“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一心只为公务员考试忙。许多大学生认为只能在大企业、大单位、大城市才能有所作为,严重缺乏扎根基层、扎根西部、艰苦奋斗和脚踏实地的思想和工作作风,把能否实现自我价值作为就业的唯一出发点,一味从自我出发,只关心工作城市、薪酬待遇,不管长远发展。

2 加强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

2.1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目前大学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部分学校还开设了《职业发展教育课》,这些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加强教学改革与创新,充分发(下转第235页)(上接第228页)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第一,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的关键首先在教师队伍的建设,要着力打造一支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教书育人成效显著的教师队伍,形成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坚持集体备课,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进行集体的探讨,开展教学观摩活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第二,改进教学和考试考核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学生自主完成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考核形式上,全面落实考查学科的综合测评,把学习态度纳入考核指标,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的把握。

2.2 职业发展教育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既包括教育教学活动,也包括咨询、指导、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和服务等活动。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一定要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从大学生入校军训、入学教育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第一,完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切实列入教学计划针对大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开设课程。第二,重视职业发展教育的实践环节。实践活动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是职业生涯指导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根据学生职业设计要求,通过暑期“三下乡”、勤工俭学、生产实习、社会考察等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3 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很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程度不同、表现各异的心理问题,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心理潜能的发展,而且在分析思想矛盾、缓解思想困扰等方面能够发挥很好的教育功能。第一,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比较多,感情更易沟通并具有较强的号召力。第二,以课程建设为重点强化心理健康教育。高等院校应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项必修的基础课程,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开设不同课程,使学生系统的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调试方法。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促使学生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现实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水平,积极推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项目简介:河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辅导员专题项目,项目名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FDY09009

参考文献

[1]高洁静.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德育工作新途径[J].科技信息,2008(8):211-215.

就业工作思路范文第14篇

一是全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通过推荐培训、政策扶持多渠道帮扶包括年青人、零就业家庭、登记失业被征地农民创业就业。认真做好无业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在我区的求职和失业登记工作,符合条件的纳入本地免费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和各项政策扶持范围;建立困难群体就业帮扶长效机制,做好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就业,探索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鼓励和引导有就业能力的困难群体从事家庭服务业。

二是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提升预防和调控失业工作水平,做好就业和失业动态监测,做好帮扶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的政策储备,积极开展预防失业工作。完善重点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制度,及时掌握企业用人状况,建立完善外省劳动力输入基地,进一步扩大劳动力富余省份劳动力引进力度,逐步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为辖区企业健康发展做好服务。

三是深化载体建设,加大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基地建设。巩固深化创业载体建设,加大各类创业载体政策宣传落实力度,逐步提高孵化基地企业入驻率,推动更多有创业意愿创业,鼓励载体吸纳就业,促进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就业。

就业工作思路范文第15篇

一是全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通过推荐培训、政策扶持多渠道帮扶包括年青人、零就业家庭、登记失业被征地农民创业就业。认真做好无业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在我区的求职和失业登记工作,符合条件的纳入本地免费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和各项政策扶持范围;建立困难群体就业帮扶长效机制,做好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就业,探索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鼓励和引导有就业能力的困难群体从事家庭服务业。

二是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提升预防和调控失业工作水平,做好就业和失业动态监测,做好帮扶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的政策储备,积极开展预防失业工作。完善重点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制度,及时掌握企业用人状况,建立完善外省劳动力输入基地,进一步扩大劳动力富余省份劳动力引进力度,逐步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为辖区企业健康发展做好服务。

三是深化载体建设,加大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基地建设。巩固深化创业载体建设,加大各类创业载体政策宣传落实力度,逐步提高孵化基地企业入驻率,推动更多有创业意愿创业,鼓励载体吸纳就业,促进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