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舞蹈大学论文范文

舞蹈大学论文范文

舞蹈大学论文

舞蹈大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舞蹈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舞蹈教学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具备专业的理论研究部门,能够通过对舞蹈教学的专门研究,不断提升舞蹈教学水平。但是,部分大学在舞蹈教学体系建设方面较为落后,行政力量未能发挥出实效,影响了体系的建设,突出表现为:缺乏统一的教学标准与评价标准,教学深度不够,缺乏层次性与系统性。

(二)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大学舞蹈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是一种动静结合的艺术教学形式,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获得舞蹈中的独特美感。但是,当前在大学舞蹈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相对落后,教学方式缺乏多样化的教学实践,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教学方式单一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僵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进一步降低的舞蹈的教学质量。

(三)忽视了舞蹈教学育人功能表达

舞蹈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舞蹈动作的同时,需要使学生在其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从而使自身的艺术审美能力以及道德品质得到提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过于关注教学质量,过于注重学生舞蹈动作或是考试成绩,忽视了在舞蹈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将舞蹈专业功能与育人功能分离是大学舞蹈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指导,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以及社会问题较为严重的重要原因。

(四)学生学习舞蹈目的不明确

大学舞蹈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很多学生舞蹈基础薄弱,并且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初次接触舞蹈,由于其年龄、骨骼等方面的因素,舞蹈水平的提升尤为困难。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舞蹈教学并不重视,仅仅关注于其在身体素质提升方面的作用,对于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美感表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舞蹈训练是一项极为艰苦的过程,很多学生学生思想浮动,表现浮躁,影响了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长期得不到有效改观,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教学质量。

二、大学舞蹈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一)尊重学生自由发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大学生情感丰富,性格多样,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同时,不同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适应性程度是不同的,对于不同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也不相类似。舞蹈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在教师实践中,充分结合学生情况,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提升学生整体舞蹈水平。舞蹈本身具有较强的个性,是舞蹈家对自然、人文、社会以及自身情感的表达。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

(二)完善大学舞蹈教学体系,推进大学舞蹈教学理论研究进度

大学舞蹈教学体系要充分保证自身的独立性,减少政治干预,通过加强自身教学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在教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通过成立专业的教学理论研究小组,深入分析当前教学现状,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制定专门的教学内容,适应本校舞蹈教学水平的提升。舞蹈教学体系的建设要遵循科学的方法,保证体系的系统化与层次性,从而保证教学的连续性。从长远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学体系要具有足够的兼容性,能够与其他学科衔接,在辅导性的学科上提高教学时间,例如舞蹈心理学、舞蹈社会学以及艺术哲学方面,加强对教学的辅导功能,从而提升整个教学实践效果。

(三)增强大学舞蹈育人功能,丰富大学舞蹈教学方式

大学舞蹈不仅仅应该关注于学生在舞蹈动作以及基本素质的提高上,更应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舞蹈是一种实践美学,尤其是具有传统特色的民族舞蹈,在美感表达上独具特色。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舞蹈中的民俗典故以及主题思想,达到舞蹈教学的育人目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舞蹈教学的吸引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竖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鉴定基础。

三、结语

舞蹈大学论文范文第2篇

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舞蹈家摩斯•康宁汉,主张在跳舞的过程中,以动作为主,脸上无表情。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不需要“神”的表达呢?笔者认为,摩斯•康宁汉强调的是对动作的专注和精准,从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自信、优雅的情绪,并不意味没有情绪的传递。相比之下,很多中国的民间舞蹈,如各种喜庆的秧歌舞,其情绪的表达就比较外放,更加显而易见。舞蹈艺术博大精深,舞蹈动作千变万化,常言道“形走,运气,入神”。只有不断去感知这些直观性的要领,吸取前人的智慧,才能在舞蹈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以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为核心

启发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启发学生的能动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舞蹈教学不同于普通的说教式教学,要使学生成为兼具舞蹈技艺、创作能力、情感表达、综合修养等于一身的舞蹈人才,离不开舞蹈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启发。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件事情充满兴趣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学习能力也会大大加强。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大多数人的学习欲望,但是在长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过程中,难免会枯燥乏味,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因此,舞蹈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对学生加以引导和鼓励。首先,可以将多媒体运用到课堂中来,利用故事、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手段,进行舞蹈教学,而不仅仅是单一的口头讲述或者动作示范。再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激励。当学生取得进步时,给予充分的表扬;当学生训练疲惫或者懈怠时,要给予鼓励和引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备受关怀和尊重,从而更加主动地去训练和学习。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三者并列而行,被我们广大教师运用到教学中去。但是,很多舞蹈教师往往更加侧重于传道和授业,却忽视了解惑的重要性,必然会导致很多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一方面要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使学生“敢问”。没有轻松的氛围,学生就会有种种顾虑。比如:“我这个动作为什么总是不规范?老师还没有发现,但是说出来会不会被批评?”“玛莎•格雷姆是什么流派呢?这个问题会不会太简单而遭人嘲笑?”等等。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想问”。比如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曲目自主编排一些舞蹈,并让他们去总结舞蹈编排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

(三)鼓励学生打破习惯思维定式

习惯思维是一种惯性思维,致使人们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严重地阻碍了新事物的产生与发展。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原有舞蹈思维,敢于另辟蹊径,运用已掌握的专业舞蹈知识,去创造,去尝试。我们可以倡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如美术、文学、历史、心理学等等,从而丰富其想象的空间,扩大其知识面,为突破原有的思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以情感性的思想渗透为手段

“以情动舞,以舞动情”,这是舞蹈圈内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缺乏情感的艺术作品是空洞的,是苍白无力的,非但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更不可能成为经典。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就曾经说到:“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3]因此,在情感性的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用正确的角度去引导,将情感逐渐渗透到学生的舞蹈表演中去。这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手段。

(一)眼睛的情感流露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不同的眼神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望眼欲穿是渴望,眉开眼笑是开心,怒目而视是气愤,瞠目结舌是惊讶等等。眼神的正确运用不但能够传达舞蹈表演者的情感,还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艺术家们在刻画人物性格和描绘人物特征时,都非常注重用眼神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的精神面貌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例如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被世人称作“神秘的微笑”,画中的人物眼神极其独特,无论从正面哪个角度去欣赏,都会感觉蒙娜丽莎的眼睛直视着你,仿佛是活的,会随着不同的视角而游走,这正是作者的技法精妙之处。舞蹈表演更是如此,有的表演者之所以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就因为他们会运用眼睛跟观众交流,表达出一种舞意。因此,教师要去引导学生善于运用眼睛去表达和传递内心的真实情感,但是切忌假惺惺地刻意去做面部表情,那样只会给人以虚假做作的感觉。

(二)姿态的情感表达

姿态的运用包括手势和身体两个方面。手势也即手的动态,通常可表达出喜欢、赞成、反对、厌恶等多种想法和态度。身体的运用也能体现出情感的表达,如捧腹大笑代表非常高兴,紧缩双肩就是恐惧,坐立不安表示紧张等等。举手投足、双腿起胯、双手叉腰等一系列身体姿势都可以用来表达情绪。无论是手势还是身体的运用,都来源于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但是也要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常在编排舞蹈的动作手势时,会用到一些夸张的手法。

(三)言语的情感宣泄

舞蹈大学论文范文第3篇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这种压力也慢慢的影响到高校中。随着种种压力的增大,在普通大学生中显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经常在报纸、网络媒体上出现某某高校一大学生自杀身亡的消息。心理健康是人们健康的一个重要部分[1],而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现今大学生必须去面对的一个重要部分,各种自我、偏激、孤僻、抑郁等现象正在不断的困扰着普通大学生的生活。体育舞蹈是目前世界上非常流行的舞蹈之一,它是一门融体育,音乐,美学,舞蹈为一体,以身体动作舞蹈化为基本内容,以双人或集体配合练习为主要运动形式的娱乐健身型体育运动项目[2]。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有体育舞蹈选修课供普通大学生进行学习,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这项运动。体育舞蹈作为具有社交功能的体育运动项目,能不能通过练习,起到促进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呢?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并对相关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为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随机抽取的200名长江大学二年级学生(其中男生、女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体育统计网等文献资料库,收集和参阅有关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资料,作为本研究的基础。

2.2.2实验法

把200名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人。实验组进行一年的体育舞蹈课程的学习,对照组进行一年的普通体育课程的学习。在实验前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3]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所等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计分方法:总分即为90个项目的得分总和。该量表的临界点是160分,即被试的心理自评量表测试总分超过160分,说明被试者可能存在着某种心理问题。总均分,是问卷90个项目的平均分。如果因子得分超过2分则为认为是阳性,阳性项目总数超过43分,则说明被试可能存在心理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诊断[3]。

2.2.3数理统计法

将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1所示:表1结果显示,在所有被试的200名学生中,心理健康自评量表总分低于160分的学生为总人数的74%,总分超过160分的学生为26%。其中男生总分超过160分的学生占到受试男生的22.2%,占到受试总体的8%;女生总分超过160分的学生占到受试女生的28.1%,占到受试总体的18%。从这一测试结果来看,普通高校大学生总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不容乐观,还有一些同学存在着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我们把所分成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总平均分和阳性项目数进行比较,其结果如表2所示:我们把实验前两组学生所测试的,心理健康自评量表中的各项目因子的平均分进行比较,其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本研究所随机抽取,并分成的两组学生的心理健康自评结果的总平均分、阳性项目数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从表3可以看出,所随机选取的两组学生,在实验前其(SCL-90)量表中的十个相关因子的平均分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程度相当。通过表2、表3可以看出,所选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在实验前处于一个相同的水平,能够满足本实验的需要;同时也从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和各心理健康因子等方面,客观的反映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训练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

3.2实验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运用一年的时间,分别对其进行体育舞蹈教学训练和普通体育项目锻炼教学。再对所有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进行相关心理健康指标的测试,其心理健康总体情况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通过一年的教学实验后,受试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的总分小于160分为186人,占到总人数的93%,多于实验前的148人。说明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后,这批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这并不能证明这些学生都是经过体育舞蹈教学训练后的结果,为了验证到底是由哪种教学训练进行了影响,我们再对两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总平均分和阳性项目数进行比较,其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后,通过体育舞蹈教学训练的实验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的平均分为1.27,小于通过其他体育教学训练的对照组学生的总体平均1.84,且对两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其P值<0.05。实验组的阳性项目数的平均分也低于对照组的平均分,且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的P值也<0.05。这些结果说明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两组实验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平均分和阳性项目数都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对照组学生。这也表明,通过一年体育舞蹈教学的训练,其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幅度要远远高于普通体育教学训练的学生。从表6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中的各分项目因子的得分均值,都要低于对照组的学生,且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六个因子上,同对照组学生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通过体育舞蹈的教学实验,在这六个项目因子上,体育舞蹈教学训练的改善程度要远远高于经过普通的体育教学训练。在实验前,我们两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情况、阳性项目总数及各项目因子都不存在显著差异。我们通过一年的体育舞蹈教学实验干预后,实验组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平均分和阳性项目数,都要高于对照组,同时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六个因子上的得分,也存在显著差异。这都表明通过体育舞蹈教学能够提高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普通大学生通过一年教学实验后,经过体育舞蹈教学训练的实验组学生所测(SCL-90)的心理健康水平总分、总平均分和阳性项目数都要低于实验前所测结果。同时这些数据都要低于经过其他体育项目锻炼的对照组学生,说明体育舞蹈教学与传统的体育项目教学相比较,更有利于提高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1.2体育舞蹈教学实验组学生,实验后(SCL-90)量表的10个项目因子的得分均低于实验前,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六个因子明显低于实验前所测数据,说明经过体育舞蹈的教学,能够促进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提高普通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能帮助普通大学生消除焦虑、克服其自卑心理,增强其自信心。4.1.3体育舞蹈是一种有益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项目,通过体育舞蹈教学训练,并结合相应的心理引导,能有效地提高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正确发展。

4.2建议

舞蹈大学论文范文第4篇

近年来,一些艺术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对于艺术家和在艺术这个特殊的行业来说,形象思维、动作思维、想象力和直觉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对割裂脑的研究发现,右脑主要负责形象、想象、空间关系、欣赏、情绪(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等形象思维、情感活动和想象;而属于左脑管辖的是书写、阅读、数学运算、言语、逻辑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左脑是智力的中枢,右脑是创造力的核心。与此同时,右脑也是艺术的中枢,因此进行艺术创作和开展艺术教育都有助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我国的应试教育过度地开发左脑,而忽略右脑的培育,其结果就是人们过度地偏执与个人的成败得失,缺少创新,缺乏整体意识。美育的培养,能够使人获得平和、宽阔的胸襟和广阔的眼界。爱因斯坦就是先用右脑,后用左脑。我国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同时开发人的左右脑,对于大学生来说,不应该只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应该接触艺术、舞蹈等活动,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大学生开展舞蹈美育,就能够激发右脑的潜能,活跃大脑的智力基因。

2.舞蹈美育的智育功能。

开发了右脑功能就能够大大提高人的智力水平,右脑功能的开发少不了艺术教育或美育,这些是张秀华的《开发右脑,智力倍增》一书中提到的。智力的基础是活动和动作,而开发智力和创造力是智育的内容和目的,因此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可以从舞蹈方面入手。我们可以认为,舞蹈动作和活动来是可以提高智力和创造力的。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欲望,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创新和创造,然而创新包括知识的创新、管理的创新等。我们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达到不可预期的效果。素质教育就是强调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要把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融合起来,做一个有修养的文明人,认真开发右脑提高创新能力。

3.舞蹈美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尔曼的一次智力测验方法是非智力因素来源。1528名智力超常的天才儿童被托尔曼选拔,且进行了长达50多年的追踪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在这些儿童都进入老年后,托尔曼发现:这些智力超常的儿童到中年或是老年以后,大多数人是有所成就的,其中有成就的人数比社会上人选的同龄人占的比例要多得多。这足以说明,成功的必要条件是缺少不了智力的。与此同时,研究也发现,也有20%的人的成就没有超过一般人,同时说明,智力又不是人生成功的决定因素和充分条件。同样拥有高智商,但也有没有成就的,他们之间的差别就是在于他们的个性心理品质不同。成功的一组人普遍拥有谨慎的性格、不屈不挠的意志和精神,而这些就构成了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戴维斯指出:具有创造力的人,自信心强,独立性强,具有好奇心,敢于冒风险,有理想抱负,不倾听他人的意见,对于复杂奇怪的事物会感受到一种魅力,而且,富有创造性的人一般都具有艺术上审美观和幽默感……。所有这些与智力无关的因素就是我们所说的非智力因素。

4.舞蹈美育与身心健康。

从人类文明发端的远古时代,舞蹈就一直在人类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原始文化生活中,身、心、神是合一的;工作、娱乐和艺术是同道的,舞蹈在当时可以说就是生命。舞蹈被用于庆典、恋爱、教育、人际沟通、医疗实践、精神与宗教仪式,以及人生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出生、成年、结婚和死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舞蹈从古代起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部分。如李璞珉在《心理学与艺术》一书中说道,舞蹈能够唤起人心中的美感,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对于舞蹈者来说,伴随着音乐的节奏,身体出现的非平衡现象,在舞蹈过程中的动作会与自然的地心吸引力之间产生一定的波动,从而刺激着舞者的感官,并有大脑反映出各种符号,落实在舞者身上就是优美而又神奇的舞姿,让这些动作给人以美的意识。

舞蹈大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国传统艺术的回归与国家政策的支持及国人的主动挖掘直接关联。目前,我国传统艺术的“疑似主流”趋势是值得人们庆贺的。但是,我们仍应看到的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回归现状是片面、不完全的,其存在时长无法预测估计。中国传统艺术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传承发展。中国传统艺术如果想要将自身曾经失落的地位重新寻回,其所面临的阻碍重重。

二、启发大学生对传统艺术热爱的意义

舞蹈《婺魁》由于其自身以婺剧为根基的基本特色,在其表演过程中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对于传统戏剧艺术的热爱,加强戏剧教育,并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积极树立起一个科学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加强其鉴赏美的能力。戏剧教育作为高度综合多种艺术形式的教育门类,在丰富大学生审美体系上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戏剧教育影响大学生群体,可以使他们交替地从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中接受美的启迪。另外还能够促使大学生将自身的审美体系进一步的完善建立,使其接受更多方向、层次的审美融合及塑造。有了一个丰富科学的审美体系作为基础前提,大学生便能运用一些自主思考及实践的方式,对自身建立起的审美观进行完善,提升自我对美的创造能力。戏剧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对戏剧人物感情的发现、平衡,对所扮演人物感情的感知、控制,达成大学生对人际情感自然的沟通。正如舞蹈《婺魁》的创作一般,为了将舞蹈的效果发挥到最强最大化,需通过多方面的合作配合,凝聚多方人群的集体力量。激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视热爱,加强戏剧教育能够使得参与其中的创作、表演以及后台支持的大学生对于协调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度进一步技巧,并在逐步的实践中形成惯性。

三、启发大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进行戏剧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要将大学生对于传统艺术的热情度进一步激发,对其进行戏剧艺术教育,其首要前提是积极建设起一支具有专业化素质水平的艺术师资团队。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对艺术院校的招生规模进一步放大化,积极培养出高校艺术专业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应将社会中存在的专业艺术优秀人才资源进行科学的优化配置,积极建立起一个特聘使得教师制度,引入一些优秀的音乐家、舞蹈家等作为客座教授。在解决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同时也能够将全新科学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引入,加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往来。中国传统艺术—戏剧艺术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广博,但在其教育传承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固定课时的限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只能科学的选取一些侧重点。将戏剧作为例子,在戏剧教育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开设一些京剧、黄梅戏以及越剧等。另外,大部分的当代大学生对于现代舞蹈具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选择开设舞蹈赏析相关课程。通过对优秀舞蹈的赏析,能够促使大学生在舞蹈欣赏过程中,将原有的审美方式进一步突破,了解到现代舞蹈的程式结构及张扬特色。对于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艺术教育的途径应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即多层次与多元化。首先应做到的是进行学科式的教育,积极开设单独专属性的传统艺术教育学科内容;第二,应积极进行各项渗透性的传统艺术教育。在其余学科中也应不忘进行传统艺术教育内容的进一步渗透。第三,尽可能举办一些与传统艺术相关联的课外活动,依照学生的自我兴趣组织创建一些课外性质的兴趣小组,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课外活动的开展举办,促使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互相学习,弥补自身的缺点。第四,积极举办一些传统戏剧艺术文化节,给予大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以此激发大学生对于传统艺术的热情。

四、结语

舞蹈大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舞蹈教育 舞蹈技能 舞蹈基础理论 辩证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我国现当代的舞蹈艺术呈现出百花争艳、硕果累累的喜人局面。各种具有不同艺术风格、不同艺术表现手法、不同艺术表现技巧,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舞蹈作品,多方面地满足了我国广大观众的精神生活需要。舞蹈艺术天地里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但是,面对可喜的局面,我们也要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舞蹈艺术中存在的问题:如有的舞蹈演员理解能力低下,艺术修养不高,很难创作出具有情感丰富、思想内涵深刻、富于艺术魅力的舞蹈形象;有的舞蹈编导搞创作,只重视舞蹈作品的形式,而忽视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他们没有自己更高的艺术追求和理想,也许有的人能够取得一时的成功,但这样不可能有什么艺术上的真正的创新,也不可能创造出真正出色的、艺术上有价值的舞蹈作品;有的舞蹈教员只能够墨守成规过去是怎么学的,现在就怎么教,不能根据学员的具体条件和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一些舞蹈理论知识答不出来,或是马虎应付过去,这样是不可能成为一名名副其实、合格称职的舞蹈教育家的;有的舞蹈专业的大学生,舞蹈技能十分娴熟,可是舞蹈理论知识却是一知半解,只能说得出一些舞蹈常识,对自己所掌握的舞蹈,也只会跳、不会“说”,这样是难以达到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舞蹈人才的标准的。以上出现的这些现象,严重地阻碍了舞蹈艺术的发展,导致了舞蹈学科落后于其它的艺术学科,以至于社会上的许多人对舞蹈艺术产生了很多误解。我想,产生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我们舞蹈教育出现了亟待改革的问题,特别是我们的舞蹈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计划、教材和教学方法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很多舞蹈工作者,特别是舞蹈教育工作者都普遍重视舞蹈技能而轻视舞蹈理论。

“舞蹈教育学,是研究应用什么样的舞蹈教材和舞蹈教学大纲,以及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规范的方法,来培养训练舞蹈人才,传授舞蹈技艺,以促进舞蹈的流传和繁荣的一门学科。”舞蹈教育根据不同对象和不同目的,可分为业余舞蹈教育和专业舞蹈教育两种类型,业余舞蹈教育,以广大舞蹈爱好者为对象,普及舞蹈文化开展自娱性舞蹈活动为其重要目的;专业舞蹈教育,主要为职业舞蹈团体培养高质量的各种舞蹈人才进行舞蹈基本功底和舞蹈技能的系统、规范、科学的训练,同时还进行文化和文艺理论的学习,高等舞蹈教育结构还将艺术实践与艺术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向舞蹈艺术更广更深更高的领域探索。无论是舞蹈技能,还是舞蹈理论,在舞蹈教育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舞蹈技能,主要是指舞蹈的动作和技巧,动作是构成舞蹈最基本的元素。一部舞蹈作品,就是在一定的时空中,通过人体各部位连续、有节奏、有韵律的动作完成的。人体动作各部分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表现出的速度、幅度和力度,并赋予不同的情感,进行有规律和目的运动,就会产生和变化出无穷无尽的舞蹈动作,组成丰富多彩、变动多端的舞蹈形态、技巧。感受舞蹈艺术魅力,首先,接触的是舞蹈形态、色彩、情感、音乐等诉诸人们的审美情感的,因此,舞蹈形式――身体线条、肌肉能力及技巧显得十分重要,道理就在这里,舞蹈技能是概括凝结地表现了人们的动作和技术能力的艺术创造,是舞蹈艺术揭示美的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舞蹈艺术如果失去了动作、技巧、缺少表达感情的舞蹈美的形式和手段,就等于取消了舞蹈艺术的存在。因此,对于从事舞蹈工作者或是初学舞蹈的人来说,必须掌握舞蹈技能。舞蹈技能是舞蹈艺术创造形式美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基本要求,如果一个舞蹈工作者不能掌握好舞蹈技能,是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舞蹈工作者的,所以舞蹈技能是舞蹈的基础,是表现手段。

“舞蹈理论,主要研究舞蹈艺术和现实生活的关系,舞蹈艺术的发展规律等问题。其中,又分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舞蹈的基础理论,主要研究舞蹈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舞蹈的起源和社会作用、舞蹈的本质特征、舞蹈的继承和发展、舞蹈的种类和体裁、舞蹈的内容和形式、舞蹈的创作过程和方法、以及舞蹈审美特征等。”舞蹈艺术是对生活的反映,舞蹈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和其它艺术一样都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学习舞蹈中学好舞蹈理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舞蹈技能。

理论来源于实践,舞蹈理论是舞蹈实践的经验概括总结,正确的、科学的舞蹈理论又能反过来推动、促进舞蹈实践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学好舞蹈基础理论是克服我们在学习舞蹈技能中的盲目性,加深对舞蹈技能的认识和运用,提高舞蹈工作者的自身文化素质,从而提高舞蹈创作思想艺术质量和舞蹈表演艺术水平以及其它舞蹈工作的唯一有效途径。在教学中,舞蹈教师除了让学生牢固掌握舞蹈技能之外,同时还要对舞蹈的形式、种类、要领、风格和文化等相关理论做具体地、细致地、深入地研究,从而对舞蹈技能及其相关的舞蹈理论和文化有一个清楚、明确、详细的了解。在传授舞蹈技能中,教师要注重舞蹈技能知识与舞蹈基础理论知识的贯穿和联系。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重技能轻理论的教学方法严重地限制了舞蹈人才的培养、舞蹈学科的发展,并与社会需求错位。作为舞蹈教育工作者,首先应从自我做起,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改变“填鸭式”教学,注重舞蹈基础理论和舞蹈技能的相互贯穿、相互联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辅之以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文化内容,通过由“形”到“神”的演示和提升,完成将一个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动作提升到形成舞蹈自我,舞蹈内在的修养的层面,这种提升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为培养一个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提供了并不可缺少的阶段。同时,舞蹈教师要充分利用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教学中不断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积极开展与其他兄弟艺术门类间的学习和合作,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空间中接触到更为广阔的艺术世界。综上内容对学生的培养和舞蹈艺术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韩瑾.从桃李杯比赛看军队的舞蹈教学改革.

舞蹈大学论文范文第7篇

对舞蹈艺术作全面、系统、历史的研究的一门科学。舞蹈学包括舞蹈理论、舞蹈历史和舞蹈鉴赏 3个主要部分。

舞蹈理论 重点研究舞蹈艺术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舞蹈艺术的特征、舞蹈艺术的发展规律等问题。舞蹈和其他艺术一样,都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舞蹈和其他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于艺术表现工具和表现手段的不同。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工具是人的身体,主要表现手段是人体的舞蹈动作。舞蹈是一种以人体的动态形象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起源于对生产劳动、战斗、社会生活动作的模拟再现,图腾崇拜和表现、交流思想感情的内在冲动。从简单的模拟再现,到复杂的概括表现,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进程。从群众自娱性、社交性、礼仪性的抒发单一情绪的生活舞蹈,到表现繁复多样的社会生活内容,形成多种舞蹈形式和体裁的艺术舞蹈,是舞蹈艺术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在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中,舞蹈家们为了扩大表现生活题材的范围和丰富舞蹈艺术的表现能力,不断从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中汲取滋养,逐步形成高度发展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舞蹈源于生活,又对生活予以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舞蹈艺术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娱乐、交谊、健身等功能和作用。

舞蹈理论的研究又分为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主要门类。舞蹈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舞蹈和生活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舞蹈艺术的本质和特性、舞蹈的起源和发展、舞蹈的内容和形式、舞蹈的种类和体裁、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舞蹈应用理论主要包括:舞蹈创作理论(或称舞蹈编导理论)、舞蹈表演理论和舞蹈教育理论等。舞蹈创作理论主要研究舞蹈创作的一般规律和创作各类体裁舞蹈的特殊规律、舞蹈创作的过程、舞蹈的创作方法,以及舞蹈编导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技巧。舞蹈表演理论主要研究舞蹈演员如何以自己身体为工具和手段,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深刻地反映和表现广阔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以使观众在舞蹈的审美活动中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鼓舞、情感上受到陶冶和净化;以及舞蹈演员所应具备的条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能力。舞蹈教育理论主要研究训练和培养创作、表演、教学、理论研究等各种专业舞蹈人才的方法,必修的主要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大纲制定的原则等,通过对各种舞蹈人才的培养,以期达到在继承、保存、创造、发展、提高和普及舞蹈文化方面保持其科学性和系统性。由于舞蹈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由于各人研究方法和侧重面的不同,舞蹈理论的研究必然要向多方面发展,产生各种不同的新科目。如从社会学(包括民俗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来对舞蹈进行研究,就形成和发展起舞蹈社会学、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解剖生理学等一些新的学科。进入80年代以来,中国有些舞蹈理论家已经开始从事这些学科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发表了一些学术论着,目前仍处于开创建设阶段。

舞蹈历史 这门学科既属于历史学的范畴,又是舞蹈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发展规律,并对历史上促进舞蹈艺术前进和发展的一些着名舞蹈家和舞蹈作品作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任何时代的舞蹈艺术的存在和发展都受其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还受其社会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审美意识、文化艺术思潮等的影响。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舞蹈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发展和当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以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舞蹈文化的交流活动,对促进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也是舞蹈历史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舞蹈历史,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就要从舞蹈的历史现象出发,理出舞蹈的历史发展线索,展示出舞蹈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舞蹈学的角度来研究,就要求通过舞蹈历史的发展进程,进一步探索舞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其作出理论的说明,从而达到历史的研究和逻辑的研究相结合。研究过去舞蹈艺术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就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今天舞蹈发展的现状,并从舞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中,预示出未来舞蹈艺术发展的方向。舞蹈艺术是人类极为丰富多样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研究它的历史,必须分类来进行。如以国家和地区来划分,就有国家、地区和整个世界的舞蹈史。例如中国舞蹈史、欧洲舞蹈史;世界舞蹈史等。如以舞蹈艺术的形式和体裁来划分,就有中国舞剧史、中国民间舞蹈史、世界芭蕾史、欧美现代派舞蹈史等。如以时代来划分,就有舞蹈通史、舞蹈断代史;中国舞蹈史则可分为中国舞蹈通史、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近现代舞蹈史等;再细分,中国古代舞蹈史还可分为唐代舞蹈史、宋代舞蹈史等。

舞蹈鉴赏 是舞蹈学中最活跃、最有群众性和社会性的一个方面,是研究舞蹈欣赏、舞蹈评论和舞蹈作品如何取得和加强其社会效果的一门科学,它和舞蹈编导、舞蹈演员的创作、表演以及广大群众舞蹈审美艺术实践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舞蹈欣赏主要研究舞蹈欣赏的性质和作用,舞蹈欣赏和舞蹈创作、舞蹈评论的关系,舞蹈欣赏活动所应具备的主客观条件,舞蹈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以及心理特征等。舞蹈评论是对具体的舞蹈作品的创作和演出的评价活动。它的研究对象虽然应当以当代舞蹈艺术实践为重点,但同时也要对过去的舞蹈艺术给予历史的评价,总结它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给以理论上的说明。每个时代的舞蹈评论,都受那个时代人们的舞蹈历史观和舞蹈审美趣味的制约,因此舞蹈评论活动必然以一定的舞蹈理论和舞蹈历史观为基础,同时舞蹈评论又反过来影响舞蹈理论和舞蹈历史观的发展。舞蹈评论的主要任务是对具体的舞蹈作品(某个作品、几个性质相同或近似的作品、某个舞蹈家创作和表演的作品等)进行思想和艺术分析,作出客观的评价,指出成就与不足,从而影响 观众,提高观众对舞蹈艺术的欣赏和鉴别能力;同时又反映出观众的要求和呼声,使舞蹈编导和演员了解观众的爱憎、好恶、重视客观的社会效果,对以后的舞蹈艺术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舞蹈评论是舞蹈工作者和广大观众之间的桥梁,是发展和繁荣舞蹈创作重要的一环。

舞蹈大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舞蹈理论;实践;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25-0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标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而舞蹈作为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审美艺术情趣的课程,也开始在教育领域中扎根。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随着各种中小型培训机构的兴起,多数孩子从小就有不同程度的基本功。然而,这些基本功确实生硬的练习而获得的,对于培养高质量的舞蹈人才也是十分不利的。在舞蹈教学中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舞蹈教师的重视度,要将舞蹈理论融入课堂,让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升华个人的艺术审美情趣,开拓创新。

一、舞蹈理论的概念极其重要意义

舞蹈理论是一种联系高雅的舞蹈艺术与大众的现实生活的纽带,按照西方理论分类,舞蹈理论可以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大类。也就是说,舞蹈理论一方面包括专家、学者对于舞蹈学的研究和建设发展,例如舞蹈学的起源、发展、革新等一系列问题,方便更好的进行一切与舞蹈有关的学科、艺术的科学研究。而另一方面,它又涵盖了这一系列的基本理论,运用于舞蹈教学实践和艺术表演实践中,是一种促进舞蹈与各门类学科相结合,不断发展、臻于完善的实践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舞蹈的成果展示,即一个人的舞蹈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表现形式就是舞台表演。但这是一种只重视结果而不关注过程的行为,这种表演最终也不会有太大的创意,因为从根本上说,它是缺乏理论指导的。因此,学习舞蹈理论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舞蹈学科不断深入发展的要求。单纯的从理论上来说,舞蹈理论的发展使用文字的形式来进行的,是一种具有说教性质的纯理论,而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舞蹈理论最终是为了更好的实践,更好的表演,获得更高的评价,同时在舞蹈事业上登峰造极,创造独具体色的个人形体艺术动作。由此可见,而这只有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共同促进舞蹈事业、舞蹈学以及个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的关系

(一)舞蹈理论来源于舞蹈实践,舞蹈实践反作用于舞蹈理论

追溯舞蹈学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舞蹈理论在最初是不存在的,是经过长期的舞蹈实践而不断的总结经验,最终用文字的形式概括传承而来的。科学的舞蹈理论可以更好地促进舞蹈实践的发展,同时,高尚的舞蹈实践可以反作用于舞蹈理论,促进舞蹈李伦的丰富和完善。舞蹈理论就是为舞蹈实践扫除盲点,克服困难的。因此,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枯燥、空洞的,不能够体现艺术的最终价值,因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舞蹈学形成的载体是文字,也就是舞蹈学成为理论范畴的表现形式是文字,而舞蹈学的目的和最初的来源就是舞蹈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舞蹈实践的载体是舞蹈学的基本理论,而基本理论的载体就是文字,原有的舞蹈理论促进新的舞蹈实践的发展,新的舞蹈实践成果要记录在舞蹈理论中,因此,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二者的本质目的是相通的,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三、舞蹈理论的对于舞蹈实践的指导作用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它是在生活的各种形态中集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美,它是以一种虚幻的由模仿形式的动作展示而来。舞蹈理论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这种形式美不断丰富和发展,将夸张的变形与模仿展现在观众面前,是对实用性的指导。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舞蹈是一门能够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了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化趋向。舞蹈的传承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教学,而舞蹈教学是离不开舞蹈理论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教给学生如何跟进节奏、分析节奏,表达情绪和风格,在什么样的曲子节拍中需要用什么速度和力量,如果没有舞蹈理论的正确指导,那么舞蹈实践和吹口哨练习的广播体操基本动作是没有区别的。

四、结语

从我们生活中喜爱的电视节目“电视舞蹈大赛”中,我们看到,表演者都有扎实的基本功,表演的力度都很到位,然而,与他们自身过硬的舞蹈技能相比,在理论环节,其回答却是良莠不齐的。可见,当前的舞蹈教育只是注重实践而忽视了理论的重要性,一次比赛就已经让观众看到哪一位选手更有潜力和实力。作为舞蹈研究者和教学者,笔者深刻的意识到学习舞蹈理论的重要性,也希望一线的舞蹈教师都能够重视这一问题,为舞蹈界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舞蹈大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学理念;文化内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J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169-01

一、树立综合知识的教学理念,促进创新能力在舞蹈编导教学中的运用

舞蹈编导课主要培养学生“编”与“蹈”的能力,“编”指编舞,“蹈”指导演。编舞是技术活,可以通过编舞的技术,逐步提高。而导演则体现在知识的“融会贯通”上。师范院校作为培养综合性舞蹈人才的“溶解器”,为舞蹈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培养综合能力强的舞蹈应用型人才,创新精神是重中之重。

首先,从舞蹈本体出发,关注时、空、力在舞动中的展开。从生活中吸取养分,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作为舞蹈编创的情感素材。同时,多关注舞蹈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以纵观的视觉方式对待舞蹈的多元存在。中国许多优秀的舞蹈,大多取材诗歌、绘画、文学和历史题材,如古典群舞《小城雨巷》,即取材于戴望舒的诗歌《雨巷》,将江南女子清丽、婉约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此舞蹈借助诗歌作为情感通道,以中国古典舞作为主要手段,将江南水乡中的人与景交相融合,映衬出了江南一带如诗如画、意境深远的风土人情。

二、以舞蹈编创技法为主导,融入舞蹈文化理念

舞蹈编创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编舞技法对于学生而言,是打开舞蹈编创的“神秘钥匙”。舞蹈编舞技法对舞蹈创作而言,是“技能与方法”,是舞蹈的必经之路。编舞技法是“有法可依,形成创作的一般性规律”,为舞蹈创作储备了必要的知识。

在师范院校的舞蹈编导课程设计中,先将舞蹈编创的单、双、三、群舞的编创技法的讲解和实际运用相结合,运用即兴舞蹈的手法,让学生探索并掌握编舞技法的一般性规律。如单人舞编创中的元素编舞法、造型贯彻法、动势、动律连接等。双人舞编创中的双人撞击法、双人动作轨迹透视、双人缠绕与脱离、流动线条等。三人舞编创中的三人造型接触、三人即兴,三人磨合、三人分离、单双并存等。群舞编创中的线条独立、几何图、单线复合与单线拆解法、点线面的单一与复合等。在编舞技法的教学与实施中,以学生的身体力行为主,教师结合汇课进行指导与评论,启发学生开发动作思维与想象力。运用分析式与研究式的教学法,让学生观摩中西方代表性的舞蹈,在分析中学会借鉴,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构思、语汇、创新点等,明确舞蹈编创技法只是方法,要对舞蹈语言作具体分析。

舞蹈编导是一种抽象思维,将人的想象力赋予人的肢体动作中,转化为直观的视觉感知,把人虚化的情思外化到现实的人体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现实关照,关照内心世界在人身体内外的体验过程。

三、注重理论引导实践和舞蹈文化的综合修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师范院校的编创课,大多侧重舞蹈编导技能的训练,忽视舞蹈综合理论知识的嵌入。文化修养的积累转化为生活体验的点滴,是舞蹈内需的营养。文化修养高的舞蹈创作者,会洞悉和捕捉到舞蹈创作的源头,以舞蹈方式完成他心理历程的探索。

学习和研究舞蹈理论,首先要树立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学习:1.加强舞蹈文化学习,如哲学、历史、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编导理论、舞蹈美学等。2.研究舞蹈发展史,像古典芭蕾舞发展史、中国古代舞蹈史、欧美现代舞史、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等。对同一时期的舞蹈发展作横向对比性研究。3.鉴赏中外的代表性舞蹈剧目,分析不同风格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及审美特征,进行讨论。

在舞蹈编导的教学过称中,始终贯彻舞蹈文化修养的导入,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意蕴、语言层次、地域风格在人物情感中的展示、作品结构与叙事中的铺排,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与资源。让其充分认识到舞蹈是思维观念,是文化意识形态。关注舞蹈审美,区分有时代意义的舞蹈作品。提炼舞蹈语言、调度舞蹈在空间上的形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编舞能力。培养学生整体性思维观念,重视舞蹈理论与综合文化修养的共同提升。

四、结语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舞蹈编导教学则是以掌握舞蹈编创技法和创作方式,将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相结合进行交叉式学习的科目。针对师范生文化素养高的特点,帮助其打开舞蹈创作思维的灵活性,开发舞蹈想象力,运用综合性思维方式,在作、学、观的循序渐进中分析舞蹈创作的多维度艺术的审美与艺术判断,进入舞蹈创作的思维空间。

参考文献:

舞蹈大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听障大学生 舞蹈训练及排演 舞情 节奏 方式 方法

听障大学生是中国现代大学生的一个分支,是特殊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在语言文字文化逐渐发展并主导世界的今天,他们有着更加贴近非语言文字文化的优势。在形式上,他们的手语同以视觉艺术为主的舞蹈艺术“手舞足蹈”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内容上同样起着传情达意的情感功效。舞蹈在诗歌、乐器、绘画等其它艺术之前,便率先使用人体动作的优势作为渲情叙事的手段而被称为“艺术之母”,到今天,舞蹈仍旧在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精神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同样,舞蹈也丰富着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特别是对于听障大学生而言更有着“取长补短”、调节身心、健康向上、团结合作、排除孤僻的功能。听障大学生虽有着先天接近舞蹈的优势,但舞蹈毕竟是一种视听艺术,跨越时空两界的四维空间。明代科学家、舞蹈理论家曾强调过音乐对于舞蹈的意义,由此可见,除了舞蹈本体之外,音乐与舞蹈之间关系的密切性与重要性。从这一点来看,舞蹈音乐是听障大学生在舞蹈训练和排演过程中的最大阻碍。如何解决阻碍以及阻碍所带来的各种训练上的困难与问题,是当前残疾人舞蹈艺术需要探究和思索的问题。

《千手观音》从2005年春晚开始便家喻户晓,遍地开花,该作品的编导张继刚充分发挥了聋人手部灵活的特点,并结合了多数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量身打造的敦煌舞经典之作。这一“讨巧”之创提升了整个中国残疾人舞蹈艺术水平,拓宽了残疾人舞蹈的表演领域,同时也使舞蹈编导、舞蹈教师开始思索听障者科学的舞蹈训练及排演方式与方法。

一、舞蹈作品创作的背景――内心情感的高度契合

很多舞蹈教师在给听障学生编创或教授舞蹈时,直接将动作一一地教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对这个作品的理解。没有对作品的理解,学生就很难做到对这个作品贴切的表达,进而就形成了机械的运动,舞蹈变得中性而冷漠。舞蹈根据不同的种类不同的表现内容有着不同的情感类型,例如,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作品往往是以单一的直线型的情感呈现给观众,而现代舞的情感往往比较复杂多变,并且与现代的很多精神甚至社会情况相结合,故不同的舞蹈体现着不同的思想内涵与感彩。吴晓邦先生曾提出过舞蹈的三要素:舞情、舞律和构图,其中,他把舞情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并且让舞情替代了力量,他认为舞情是由舞蹈动作的强弱、急缓变化的高度体现,由此可以看出舞情对于整个舞蹈作品动作质感的展现以及对舞蹈整体把握的重要性。《毛诗序》中言:“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见,舞蹈是情感最淋漓尽致的表达方式和最直接的体现。皮娜・包希曾经也说过:“我关注的是人为何而舞,而不是如何舞”。学生们想表演的使观众感动,那么,首先要使自己动情,若非动情便是过往云烟。故舞蹈教师在开始教授听障学生舞蹈时务必要强调情感的重要性,尽可能的为学生讲授舞蹈创作的背景、舞蹈内容、舞蹈情感的转变以及适度的舞蹈表达。《心中的歌》是由北京舞蹈学院张伟为北京联合大学残疾人艺术团而编创的现代舞蹈作品,现代舞蹈不同于民间、古典的特殊舞蹈的肢体语言使学生极不适应其含义。开始,编导以动作先行性对学生进行训练,即使学生所做动作与教师再相似,但是面部表情却是一脸茫然或者表达错误。学生与编导进一步沟通以后,编导将舞蹈的整体构思,每一组动作背后的舞动意义向学生们表述之后,对同学们的动作做到了画龙点睛,使舞蹈作品顿然有了“魂”。

二、水之于植物――节奏之于特殊舞者的特殊意义

舞蹈节奏是舞蹈艺术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节奏就不成其为舞蹈。宇宙万物始终存在无比丰富的自然节奏,舞蹈节奏最早来源于社会劳动生活的自然节奏,一个舞蹈可以没有旋律,但是不能没有节奏,即使在舞蹈音乐伴奏的舞蹈中,节奏、节拍也是他们的基础,是舞蹈存在的基本要素。

节奏对于听不到任何旋律的听障者更是可以进行舞蹈的最重要的因素,他们只有在不同的节奏、节拍中表现不同的动感,体现不同的情感。《千手观音》节奏主要是以ABA的形式体现的,舞蹈第一部分的节奏以缓和、稳重为主,这无疑契合了这个舞蹈作品的仁爱、和善的主题。舞者的手臂就像盛开的莲花,领舞者邰丽华那面色祥和、心若止水,千手观音的安详端庄、纯净肃穆,以及关爱天下苍生的宗教情怀,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神圣感与崇高感。几声鼓点把舞蹈带入第二部分,节奏由慢渐快,动感而富于变化,音舞形象均鲜明动人,演员们敏捷的动作、炯炯的目光、飞扬的神采,与适才柔和安详的动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展现出了中华民族进取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舞蹈进入第三部分,随着男女合唱声响起,舞蹈动态及节奏再次转为平和,相比于第一段,却于安详之外增添了一份大气,舞者排成纵向的三行,变换出各种造型,最后在纵贯舞台一列的由低及高的千手观音的造型中结束,更加突显了辉煌的气势和神韵。整个舞蹈的节奏体现了“静――动――静”的动态变化,突出了节奏对于听障舞者的重要意义。

不同节奏的特殊训练贯穿舞蹈教师舞蹈训练及编排的始终,教师要始终把握住学生节奏的准确性,注重处理不同节奏变化与连接,由此才可以为表现动作背后最深层的情感服务。

三、强弱徐疾的准确把握――与舞蹈指挥的默契配合

舞蹈指挥对于听障舞者跳舞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是学生舞蹈的第一指挥者,从宏观角度看,教师的指挥对于舞蹈训练及排练的进度和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微观角度看,教师的指挥直接关乎到学生的每一动作细节的把握以及对于情感的处理和掌控。娴熟的手语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做最直接的交流,舞蹈作为非语言文字文化,与语言文字文化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舞蹈教师必须要亲自示范,更要直接用身体语言与学生沟通与对话。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学生会观察到教师的每一个细节,因为教师的手指甚至姿态表达是学生舞蹈的一切,从这一点来看,舞蹈指挥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舞蹈指挥教师必须要有指挥一切的“霸气”体现,先知般的引领学生,而不是反被学生引领;

(二)舞蹈指挥教师必须要对舞蹈的音乐有着准确的理解,指挥要依据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快速传递给听障同学;

(三)舞蹈指挥教师指挥的幅度、力度、速度、面部表情、身体全态的表现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作幅度、调度位置、队形变化,故默契的配合必须要在日常训练时就体现出来,而不是简单附加于作品之上。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舞蹈指挥教师的重要性,不仅仅是数节奏、合节奏,更重要的是调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以最积极的状态,最激动的表情、最昂扬的霸气来引领与调动听障舞者。

四、舞蹈基础理论的了解――从理论的高度更好为实践服务

听障大学生学习舞蹈,并不能仅仅在舞蹈肢体层面搁浅,作为大学生群体应更好的从理论深度来了解舞蹈从而更好地表现舞蹈。舞蹈基础理论包括中外舞蹈史、舞蹈学导论、舞蹈艺术概论、舞蹈评论、舞蹈欣赏、舞蹈心理学、舞蹈人体科学等多个学科各个层面。也许有些人会想这样是否过于夸张,其实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两张皮这样的问题是当下中国的舞蹈届普遍存在的现象。试问如果演员不懂汉代舞蹈的基本发展状况以及汉代人们的思想意识就去跳所谓的“汉代舞蹈”,那么演员是否会以情带动?试问如果不懂藏族舞蹈的文化发展以及藏族人民的宗教观念,那么是否藏族人民会对这样的舞蹈买单?各种各样的问题冲击着现在那些只追求“外在美”而缺乏“内在真”的舞者。

介于以上情况,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从舞蹈理论的角度,让听障舞者去真正的认识舞蹈,她们与健全人又着同样的能力与权力去了解自己所热爱的舞蹈的本质是什么。北京舞蹈学院刘建教授出版的《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中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到了听障者与舞蹈的关系,总结了舞蹈语言如果从动物体语发展而来、舞蹈空间与舞台空间如何划分、不同的肢体部分(头、躯干、四肢)的表达与表现以及道具的运用等多个方面给予听障舞者以重要理论指导意义。从事听障舞者训练的教师应从舞蹈理论方面让学生去了解舞蹈史、舞蹈文化、舞蹈构图与调度、舞蹈赏析、舞蹈身体语言、舞蹈运动规律……

当代的残疾人大学生更需要以艺术来调节身心平衡,从艺术的真善美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以及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舞蹈对于他们来说是最能展现听障者心声的艺术,与他们有着最天然的联系。他们渴望舞蹈,渴望表现,渴望成功,渴望被人赞扬……这篇文章作为对于听障大学生舞蹈训练及排演方式与方法的初探,有着很多需要补充的和继续探讨的地方,文章在此呼吁更多的教师一起多关注残疾人的舞蹈事业,在残疾人舞蹈的编创、舞蹈训练、舞蹈排演、舞蹈理论上做更深层次的探讨,更好的发展中国残疾人的舞蹈事业。

参考文献:

[1]刘建. 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M].民族出版社

[2]袁禾.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 上海音乐出版社.

[3]吕艺生. 舞蹈学导论[M]. 上海音乐出版社.

[4]彭吉象. 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舞蹈大学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河南省;职业学校;课外舞蹈活动;开展情况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02-0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开封文化艺术学校、新乡职业技术学校、新乡文化艺术学校学生共100名(男52名,女48名)和非艺术类学生100名(男49名,女51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根据研究对象和任务,查阅了国内外有关艺术教育和舞蹈活动方面的著作如《舞蹈艺术教育》等10余本书籍。在河南大学图书馆查阅了近年来舞蹈方面的杂志,以及其它省市的艺术类期刊如《舞蹈》等中有关舞蹈方面的文章约10余篇,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访谈调查法

笔者设计了系列问题,以随机抽查的方式在3所学校的校园、寝室访问了学生,了解舞蹈知识的了解程度和课外舞蹈活动的开展状况。通过数月的访谈、调查,获得了有利于课题研究的第一手材料。

3、逻辑归纳法

运用逻辑的方法对得到的理论数据和资料进行归纳和逻辑推理,得出论文结论。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河南省职业学校课外舞蹈活动的基本状况

通过访谈的调查,三个职业学校都已经开设舞蹈专业课,已开设舞蹈课的学校占总数的100%。

抽查的学生基本都表示:平时很想学舞蹈、跳舞蹈,看舞蹈演出,但是好像学校没有场地、没有老师、没有相关的培训班,没有相关的普及活动,只好怀着想舞动的心,望舞兴叹。

(二)河南省职业学校课外舞蹈活动开展情况

1、学生对舞蹈活动的兴趣度

从表1可以看出,女生明显比男生喜欢舞蹈,但是男女生对舞蹈的兴趣度都很大,可见大学生对参与舞蹈活动有较高的积极性,对舞蹈活动有较高的主观认知。这与舞蹈良好的健身、塑体、调节心理和改善气质等益处有很大的关系。

2、学生对本校舞蹈活动认可度

统计结果表明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大多数学生是在逐渐接受大众舞蹈这个课外艺术活动项目,但是也给课外舞蹈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另外学校有关部门也要注意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学生舞蹈老师。

三、结论

(一)目前河南省职业学校专业的“舞蹈课”的开课率较高,占职业学校总数的100%,而职业学校课外舞蹈活动中日常排练慢慢加强,河南省职业学校课外舞蹈活动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应加强常规舞蹈排练的次数。

(二)学生坚信舞蹈的锻炼价值,对舞蹈活动满意度很高,喜欢参与学校舞蹈协会组织的活动,乐于自我娱乐型的舞蹈活动,但是河南省职业学校舞蹈协会组织没有专业指导老师,学校开展课外特色舞蹈活动较少;应聘请相应的专业舞蹈老师,加强对舞蹈排练的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舞蹈活动。

(三)河南省职业学校学生喜欢参与风格形式更多样的舞蹈,而课外活动的舞蹈老师的质量和数量远远不足;发挥舞蹈编导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培养塑造学生舞蹈老师。

(四)河南省职业学校学生能比较科学地掌握舞蹈知识,但是了解舞蹈知识的途径只要是大多数学生是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并且学生参与舞蹈活动主要是受同学朋友的影响。

舞蹈大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舞蹈;舞蹈理论;接受美学

舞蹈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美的反映,是现代艺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艺术类教学的重要内容。舞蹈是一种融合了音乐、文艺、服饰、人体动态艺术的综合交叉学科。涵盖了生理学、心理学、美学等多方面知识,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传播起着积极作用。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学生基数不断增加,艺术类学生人数也呈现增多趋势。学生基数的增多使得生源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教学难度越来越大,舞蹈理论教学与学生审美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突出。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应根据学生审美需求设计课堂。

一、接受美学的概念

接受美学的概念是1967年,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HansRobertJauss提出。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接受出发、从受众出发。HansRobertJauss认为一部作品没有读者,就只能是半成品,只有被受众接受,它才是一部完整的作品。接受美学研究的是受众对作品接受、反映的过程中和受众审美、接受效果间的作用关系,基于接受理论而提出。接受美学理论提出后最初应用于文学领域,而后被引入到各个艺术研究领域当中。接受美学的提出丰富了美学研究方法,拓宽了美学研究范围。接受美学反对机械、片面、孤立的艺术研究,强调艺术的社会效果,关注受众的参与性和接受效果。

二、高校舞蹈理论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

舞蹈艺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舞蹈理论是舞蹈实践的经验概括和总结,是能够对舞蹈实践产生一定指导作用的相关理论知识1。不论是在舞蹈实践中,还是舞蹈编排、舞蹈学习、舞蹈表演都需要应用到舞蹈理论,可见舞蹈理论教学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舞蹈理论涉及到舞蹈艺术特点、舞蹈艺术规律、舞蹈艺术发展、舞蹈载体、舞蹈形式、舞蹈类别、舞蹈实质等众多内容,是展开舞蹈实践的前提基础。舞蹈理论大致可分为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两大部分。学生如果想要学好舞蹈,把人体动作优美的组织在一起,展现肢体美,进行舞蹈表演,必须要学会舞蹈理论。若缺少舞蹈理论作为支撑,舞蹈表演往往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多空洞无神,动作杂乱、僵硬,缺乏美感。只有在舞蹈表演中融入舞蹈理论才能使表演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在舞蹈理论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教学有效性较差,多采用传统知识灌输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忽视了学生感受和接受效果,这使得舞蹈理论课堂教学与学生审美取向矛盾冲突日益严重,一些学生甚至表现出了厌学情绪。想要增强舞蹈理论课堂教学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应在教学容积极融入接受美学理论,充分考虑学生审美价值取向。

三、基于接受美学的高校舞蹈理论课堂教学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间的关系,将接受美学理论融入高校舞蹈理论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舞蹈不仅是在展现肢体美,同时也是在传达表演者的内在情感,而舞蹈理论就是舞蹈表演内在美的灵魂。学生只有熟练掌握舞蹈理论,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舞蹈技能水平,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者,展现出舞蹈的艺术魅力2。因此,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基于接受美学展开舞蹈理论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效果和个体感受。首先,教师应提高教学内容的适用性。由于当前艺术类学生基数增多,学生文化水平,舞蹈基础,接受能力各有不同。若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往往不容易被学生接受,也就难以得到预期教学效果。教学内容选择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把适用性作为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标准,从而实现利用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如果教学内容无法吸引学生,课堂上学生基本都不会认真听讲。另外,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切忌空谈理论。其次,要改变教学方法3。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枯燥无味,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十分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舞蹈理论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融入多媒体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能够使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变的简单易懂,多媒体片段的播放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很大帮助。最后,应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想要对学生接受效果进行评价,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评价教师便能够很好的了解到学生接受效果和学习情况,根据评价结果就可以知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师就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计划。舞蹈理论教学在舞蹈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当前许多高校舞蹈理论教学现状不理想。想要提高舞蹈理论课堂教学有效性,应积极融入接受美学理论,考虑学生接受效果,科学制定教学计划。

注释:

1.周雪.本科舞蹈教育专业民族民间舞教学法课教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13(11):119-124.

2.杨晓玲.当代美国舞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11(14):132-135.

舞蹈大学论文范文第13篇

“艺术发生学”中曾有过一个精辟命题:舞蹈是艺术之母。艺术史的研究者发现,原始人最初的“乐”,是他们跳舞时的伴奏,人类祖先最初的“诗”,只是一些使人愉悦的声音的组合与反复,并不包括明确清晰的词意,而同时出现的手势和动作才更能说明问题。就连那些意义含混的“词”,也是为了舞蹈的需要逐渐增加进去的。无法遏止、无以表达的感情冲动使人们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就是说,舞蹈一方面充当了人类生物学意义上的肢体语言,另一方面填补了其他艺术所无法表达的个人情感和情绪的模糊地带,舞蹈还引发了其他艺术:乐、歌、诗、戏。故而称舞蹈为“艺术的母体”。

不同艺术之间的联系是微妙和显而易见的。关于艺术的分化被苏联学者莫・卡岗称为“原始艺术的混合性到艺术的现代系统”,在其巨著《艺术形态学》中有详细论述。

所以,众多艺术理论学者几乎不约而同地发现,在试图阐释艺术学领域一些形而上的问题时,舞蹈是最适合拿来做例子的一门艺术。我们熟悉的德裔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在其经典之作《艺术问题》中便不厌其烦地拿舞蹈来说明一般艺术学中的一般规律。她从哲学角度对舞蹈艺术的探讨具有方法论价值,比如她说:“演员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创造出一个能够使我们真实地看到的东西,而我们实际上看到的却是一种虚的实体。虽然它包含着一切物理实在――地点、重力、人体、肌肉力、肌肉控制以及若干辅助设施(如灯光音响道具)等,但是在舞蹈中,这一切全都消失了。一种舞蹈越是完美,我们能从中看到的这些现实物就越少……所有这一切都是组成创造性形象的要素,它们本身不是天然的物质,而是由艺术家人为创造出来的。”这些论述不但适用于舞蹈,而且适用于一切“纯粹的艺术”。

舞蹈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人类通过开发身心资源创造艺术作品的典型范例,这种创造力还恰当的延伸至周边事物,进而创造出更为丰富的艺术样式,这在卡岗的《艺术形态学》中被称为“人类艺术才能不满足于直接赋予人的那些可能性(不满足于人的自然语言――音响语言、口头语言和哑剧语言),而寻求认识和模拟精神生活的间接途径,这些途径能够以人造符号系统的中介形式,体现人本身固有的自然手段所不能够表现的主客体联系的那些方面”。

舞蹈艺术和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如出一辙,这两种艺术形式有着其他艺术所难以企及的自然性以及自然性的延伸形式(声乐延伸至器乐),音乐和舞蹈是人类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其发展始终伴随着人类整个文明的进程而从未间断过。它们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注脚。在2011年最新公布的学科目录中,将音乐与舞蹈合并为一个一级学科的做法不无道理。当前中国舞蹈学学科建设的总体特点是:

第一,源流清晰。和其他艺术学科明显区别的一点是,舞蹈学的学科机构设置比较单一,学科传承源流清晰。众所周知,美术学科有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美院,音乐学科有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众多布点。但舞蹈学只有北京舞蹈学院一家独大,其余综合性艺术院校尽管也有舞蹈专业,但基本上是以专业教学为主,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研究基地,现实情况是: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有着紧密的协作关系,中国舞蹈学研究的肇始者和传承者如吴晓邦、董锡玖、王克芬、彭松、资华筠、冯双白、罗斌、于平、欧建平、高历霆、谢长、宋今为等均出自这两个机构,他们引领着中国舞蹈学的学科发展趋势。

第二,视角多元。从事舞蹈研究的专家学者几乎都是从舞蹈实践入手的,他们大多有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对身体语言、艺术表现有着自身独特的解读。实际上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者的研究才能做到“力从地起,由艺入学”,这是艺术学学科建设研究的一般范式。如冯双白从事中国古代乐舞思想史、近现代舞蹈史、当代舞蹈史及艺术思潮、舞蹈应用理论的研究;资华筠对舞蹈生态学、舞蹈编导学的研究;欧建平对舞蹈美学、中外舞蹈史、舞蹈批评学的研究;吕艺生对舞蹈哲学、舞蹈符号学、舞蹈接受美学的研究。这些学者的研究视角多元、思想深邃、方法独特,对我国舞蹈文化影响深远。

第三,术强学弱。相比于其他比较成熟的艺术门类之学科,舞蹈学给人感觉总是在舞蹈技法、舞蹈编导等实践领域有较大优势,但在学术研究上仍然任重道远,比如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文化中心,音乐剧、舞剧、芭蕾舞、现代舞演出接连不断,群众对舞蹈的热情持续高涨,但舞蹈教育始终停留在技法教育的水平,即使是一些专家、学者立足于哲学美学历史学等方法论领域所开展的舞蹈学学术开拓,这些成果与实际的舞蹈教学仍然是“两张皮”,舞蹈批评文章在各大媒体的艺术板块占比较低,舞蹈学术研究缺乏与舞蹈创作严密的学理过渡。

学科基础:艺术之母 民族之魂

20世纪50年代我国舞蹈学开始建立,这是在国家社会科学十二年远景规划下,以学科“分科”的思想而划分和界定的,中国舞蹈学的创建人吴晓邦先生,立足把舞蹈史研究作为舞蹈创作的一种素材来源,注重舞蹈史研究对于舞台创作的直接关系,更是由于30年代舞蹈界多受西方舞蹈的传入,受到芭蕾舞、现代舞的影响,热衷舞蹈向剧场艺术上的专门化发展,把舞与歌、与乐分家,将舞蹈从历史对象中的整体和综合形态中抽离进行较为单一和孤立地看待。从积极意义看舞蹈本体的价值得到发展,随着艺术分工的发展,“乐舞”逐渐分化并成为今天独立的音乐和舞蹈艺术。

在我国艺术学门类中,舞蹈学是较为规范的一个学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纯粹化”的艺术特征,使舞蹈学的学科特征非常明显。学科有多种含义,但在高等教育领域,主要指学术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由于舞蹈学的理论建设相对滞后,使得舞蹈学知识结构的分科性较强,但跨科性较弱。这一点从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科专业设置就可以很明显地感到。其本科招生计划只有四个专业,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和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但在进入学校后却分科为古典舞系、民族民间舞系、芭蕾舞系、编导系、舞蹈学系、社会舞蹈系、音乐剧系和艺术传播系。在硕士阶段尽管分工细化,有30个专业方向,但这30个专业方向在学科分类上是明显的四大分区,舞蹈史分区为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古典舞学创建发展史研究;理论分区为舞蹈美学、古典舞风格流派理论研究、古典舞道具服饰理论研究、民间舞风格流派理论研究等;应用理论分区为古典舞创作理论研究、舞蹈身体语言研究、舞蹈人体科学与训练学民间舞表演理论研究、欧洲宫廷舞和性格舞表演与教学理论研究等;跨学科分区为民间舞蹈文化、舞蹈与宗教、舞蹈心理学、舞蹈文献研究等。

第一,快速发展的中国舞蹈学学科呼唤更加科学化、差异化、多元化的学科发展环境。中国每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文化,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舞蹈学学科善于在中西对比中完善自己,这一点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自觉。优越的发展环境使舞蹈学的理论研究不断突破固有藩篱,实现新的突破,例如舞蹈美学、舞蹈社会学、舞蹈符号学、舞蹈语言学、舞蹈心理学等许多交叉学科的出现都对舞蹈学学科产生重要推动力。另外,还有一些跨学科交叉学科不断出现,如舞蹈人类学、舞蹈生态学等。从不同学科原有的范式整合、创新下全面地了解一个主题,是当代社会科学学科扩展重要方法之一。比如通过人类学的视角去审视舞蹈,我们对舞蹈的理解就不是简单的直观形态的认识。现代社会日趋政治经济全球化,与此同时也滋生了文化、经济霸权主义,因此当今学界很多人呼吁要包容文化的差异性。对于舞蹈学而言,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就要认同舞蹈的差异性、多元性,无论是“中心”的还是“边缘”的舞蹈都应该被认同。

第二,要进一步融入学科融合的知识潮流中去。学科发展其实质就是学科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而学科文化的背后是不同的科学范式和知识潮流,有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成熟的学科都是经过历次交叉派生而实现知识的更迭和创新。舞蹈是一种社会现象,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对于舞蹈学的研究就应该以舞蹈为主体,注重学科融合互通。比如,现代舞蹈教育所遵循的原理就是身心和谐的教育促进心理发展的原理。因此,在舞蹈教育学上就涉及心理学。舞蹈学科视角多元化就应该跨学科研究,建立新的学科体系。尊重文化的差异性,提倡文化平等、多元,建立本土舞蹈学科课程是现代舞蹈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很多人以西方舞蹈界的评判标准维系着全球舞蹈文化的标准。这种文化中心主义和普世价值是建立舞蹈学科多元的极端,不是从西方“拿来”就是多元。无论是对于舞蹈鉴赏还是创作,我们的评判标准应该是多元与本土的结合。舞蹈教育课程伴随着学科的多元化走上了综合教育的道路,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有交叉,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了基础舞蹈课的教育课堂。对于高等的舞蹈课程安排就应该更加多元化,不仅包括上述的那些基础课程,还包括除了艺术学和美学之外的与之相关的学科。

第三,舞蹈学学科要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一专多能的培养。在教育改革前,我国高等教育将知识传授作为决定因素,以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多少和深浅来评价学生的素质和教师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传统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主要是实行精英教育,加强理论型、科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注重舞蹈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拓宽学科基础、扩大专业课程的内容,而忽视了舞蹈学实际的教学课程的内容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差距,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实践课程也就变成了理论课程的附庸,没有专门的实践理论课程的成熟体系,使学生实践能力低、社会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不足。如杨云就认为,当前的舞蹈教育存在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同质化。地方院校在设置舞蹈课程时,往往趋同,不外乎舞蹈史等课程,没有体现各个院校的教学特色以及学科优势,只是以北京舞蹈学院的课程为标准。二是专业设置模式化。这个专业设置是否必须按照教育部要求去做,不得而知。但就目前各院校所设置的专业来看,大都是舞蹈表演与教育方向、舞蹈编导方向,没有体现地域性或民族性,使得舞蹈教育雷同化,因而在创作方面也是雷同化。三是教学内容标准化。艺术是很难用标准来衡量的,舞蹈专业的设置同样要根据不同院校的学科优势和地方文化特色,例如回族地区的舞蹈、塔吉克族的“鹰舞”都是该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应该作为地方的艺术专业继续传承下去。中国有丰富的民族资源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舞蹈艺术方面应该体现多元化的发展。

舞蹈大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群众舞蹈;特征;发展

随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群众舞蹈活动蓬勃发展,人民群众通过舞蹈形式抒发他们对自然、时代、生活的赞美颂扬及质朴的民族情感。群众舞蹈的普及发展对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对发展我国文化事业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它已成为我国艺术事业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劲旅。因此,有必要对群众舞蹈的活动特征及发展进行研讨,使其更好发挥它的社会作用。

一、群众舞蹈的概念

群众舞蹈主要是针对非专业舞蹈而言。群众舞蹈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并由群众自己参加表演的,有一定观赏价值的社会性舞蹈。群众舞蹈是人民群众自己用舞蹈形式反应生活、抒感、进行教育、自我娱乐的一种手段。由于群众舞蹈的创作与演出来自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不同身份、层次的人,并广泛活动在社会各部分,所以,又构成它是社会性舞蹈,它不像专业团体必须是适应于舞蹈专业的人,在一定条件下从事专业舞蹈,并带有一定商业性。而群众舞蹈则不受期限,只要条件可能便可舞蹈,更无经济任务。所以,群众舞蹈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并自己表演的有一定观赏价值的社会性舞蹈。

二、群众舞蹈的发展措施

(一)紧跟时代脚步

群众舞蹈要表现时代特色,首要是引领时代文化风尚。舞蹈艺术在当今时展是不断走向舞蹈本体主体化、诗化、内在心灵化、内涵意蕴深刻化和形式多元化。群众舞蹈只有结合自身特点,寓教于乐,把时代文化精髓吸收并蕴含于艺术创作中,才能推动群众舞蹈艺术创新与发展。

(二)贴近群众生活

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典型、具备象征意义的素材,并对它们有真正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群众舞蹈根在民间,在社会生活当中。作为一个群众舞蹈编导始终不能离开这片肥沃的创作土壤。走进生活,你就会发现新的创作之源,走进人群,你就会找到新的灵感。

(三)弘扬民族文化

舞蹈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地域性,分别表现不同民族思想感情和生活乐趣,反映其社会关系、精神和意志、理想和愿望。面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我们缺少真正可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整体精神境界的群众舞蹈。我们在强调地域风格、特色、继承传统同时,又必须着眼当今时代审美需要,以创作出真正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民族特征的作品来显现中国人的灵魂,特别是显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灵魂。

(四)表现生命之美

美是舞蹈艺术最本质特征。舞蹈必须讲求美,以美的动作、线条、造型、画面、旋律、服装创造出美的形象,表现美的情操和生活内容,触动人们心灵,满足人们审美需要,陶冶人们道德品质,激励人们生活热情,鼓舞人们革命意志。这就是舞蹈的品格和功能。

三、群众舞蹈的发展展望

作为一个群众舞蹈干部,不仅要进行舞蹈普及提高,还有创作、教学、示范等任务,同时,还要掌握舞蹈动向及各方面信息,从而有利开展工作。首先要有好的知识结构,要掌握两方面知识,一是专业知识,二是社会知识。专业知识包括舞蹈理论、编舞技法等舞蹈本体的一些有关知识,以及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服装、道具等专业艺术知识。群众舞蹈是一门社会学科,我们工作对象包涵社会各阶层的人,不了解人和社会,我们工作起来定会困难重重。要掌握这方面知识,靠两方面学习,一是向书本学习,二是向生活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作为群众舞蹈组织者、建设者,就要拓展思维,勇于创新,吃苦耐劳,拥有献身精神。

针对今后群众舞蹈如何发展,一是要建立理论研究队伍。对群众舞蹈活动、实践进行科学总结,上升为理论,形成自己理论体系,从而更好的指导群众舞蹈工作,尤其针对那些平时不重视理论研究的人,觉得只要能为基层单位编几个舞,辅导他们跳起来或再夺个名次就行了,这恰恰是忽视了自身价值。而有的长期从事群众舞蹈工作,注重学习研究,有丰富经验,有自己工作方法和实践,很好的概括总结就是最有价值的理论,建立理论研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二是建立创作队伍,群众舞蹈的提高狠抓创作,主要的一条经验就是狠抓创作,给群众舞蹈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条件。

总之,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已给我们群众舞蹈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为繁荣和振兴中华民族舞蹈文化,为发展群众舞蹈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珏.试论在当代群众文化活动中动态的传承与发展民间文化――海宁《花灯》艺术生命生机勃发的启迪[A].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文集[C].2004年.

舞蹈大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民族舞蹈;舞蹈教学;特征;优化策略

素质教育在新时期被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在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程度,在此基础上,民族舞蹈被高度重视。在舞蹈教学中,民族舞蹈不同于其他舞蹈形式,具有其特殊意义。民族舞蹈教学在民间文化的基础上,以舞蹈动作为依托,传递民族文化的内涵。现阶段,各大艺术类高校相继开设民族舞蹈专业,而且对民族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越发增高,加大对该专业的师资投入和硬件设备投入。但是,民族舞蹈具有其特殊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重视舞蹈动作的掌握而忽视对民族精神的探索和领悟。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舞蹈动作的传授,没有合理的融入民族文化。因此,新时期的民族舞蹈教学成为单纯的动作延续,偏离了传承民族文化的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舞蹈教学成为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教师为了实现教学效果的突破性发展,必须立足于民族舞蹈特征,结合教学现状,进而优化教学方案。

一、新时期我国民族舞蹈特征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共分成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历史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沉淀。舞蹈形成初期,人们为了抒感,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会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进行展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反映人们精神面貌、文化内涵与习俗的民族舞蹈。民族舞蹈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因此,新时期的民族舞蹈教学应更加注重对文化精髓的掌握。这需要对民族文化进行划分,剖析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所蕴藏的民族舞蹈特征与风格。我国的民族舞蹈形式多样,主要有东北秧歌、蒙古族舞蹈、藏族舞蹈、傣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等,这些舞蹈各具个性[1]。

1、维吾尔族舞蹈特征

维吾尔族舞蹈的特征是用身体的每个部位与眼神进行配合,在舞蹈中,头、腰、肩、膝等各个部位都有动作,其基本特征是直腰、挺胸与昂首。具体特点为:膝部动作的连续微颤,或是动作变换之前的瞬间微颤;旋转速度快,舞姿较多变,时慢时快,维吾尔族舞蹈中的特色形式是萨玛舞、手鼓舞等[2]。

2、藏族舞蹈特征

藏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融合很多的农牧与宗教文化。藏族舞蹈突出所刻画的形象、伴奏曲调具有旋律性、歌词意义,典型代表是锅庄、孔雀吃水等。其另外的一大特征是含有强烈的农耕气息,如四川的“弦子”等。

3、蒙古族舞蹈特征

蒙古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安代舞、筷子舞、盅碗舞等。舞蹈的特征是:舞步轻盈、粗犷豪放、节奏轻快等,以此反映出蒙古人民的淳朴、热情等性格特点,突出他们豪放、开朗的气质。常见的舞蹈动作有翻腕、抖肩,蒙古族舞蹈中男子的舞蹈动作较优美,造型豪放洒脱,突出男性的力量[3]。

二、新时期我国民族舞蹈教学基本情况

新时期,我国民族舞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舞蹈教学也相应的实现了进步,这使民族舞蹈的发展迎来了最佳时机。但是,我国在民族舞蹈的教学水平上依然处于较落后的状态,其中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单一

我国的多民族属性决定了民族舞蹈教学中的素材具有多样性特点。但是在高校进行民族舞蹈教学中,因受多种因素限制,使民族舞蹈的教学内容局限于几种甚至是一种舞蹈,并没有真正做到全面教学,这种教学素材的单一性使得学生的民族舞蹈学习受到很大的阻力。每个民族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在历史的推动下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生活习俗,因此民族舞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然而,历史的变迁会导致迁移等现象发生,因而各个民族之间又存在着难以明状的联系,使民族舞蹈出现交融现象[4]。例如彝族、白族和傈僳族的民族舞蹈中都存在着“打歌”舞蹈,但这种舞蹈处于三个区域,即使武蹈的名字雷同,但三个民族对于舞蹈的展现形式存在着较大不同。白族在打歌舞蹈中强调表演的整体性,而傈僳族与彝族则强调打歌舞蹈中的脚步动作。新时期,我国高校在民族舞蹈的教学内容划分上没有做到如此细化,教学的内容呈现出单一性特点。这种因素的制约使学生无法对不同民族的舞蹈进行明确区分,无法掌握民族舞蹈的精髓,使学习停留在舞蹈动作的掌握上[5]。

2、感情培养匮乏

民族舞蹈的产生目的是表达人们的内在情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更是人们感情与动作的完美结合。在没有感情指引下的民族舞蹈,无疑是一系列动作的简单组合,失去舞蹈的原有魅力,更做不到民族舞动的传承。舞蹈家杨丽萍以其优美、形象又富有情感的孔雀舞而远近闻名,她在表演中,充分融合了动作和感情,使观众都沉浸在她所表演的舞蹈中。而在感情的把握上,杨丽萍只当自己是舞蹈中的那只孔雀,无论是开屏还是沉默,都能惟妙惟肖的展现出孔雀的状态。在我国目前的舞蹈教学中,教师过于看重学生对舞蹈动作的掌握,只关注学生动作的准确性。每个民族舞蹈的产生都有其历史背景,而教师在教学中却没有对民族舞蹈的产生背景进行讲解,使学生造成民族舞蹈的情感缺失。同时,在舞蹈考核中,对民族舞蹈的产生背景没有进行讲解最重要的考核标准就是舞蹈动作的完美呈现,完全忽视对舞蹈感情的培养。这使学生的民族舞蹈学习无法融入自身的情感[6]。

3、理论教学欠缺

在民族舞蹈的教学目标中,实践能力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在实际教学中,也成为教师的教学重点。然而,这并不等同于实践是民族舞蹈教学中的全部内容,想学到民族舞蹈的精髓,就必须在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注重理论学习。例如,蒙古族的筷子舞,有它独特的舞蹈特征,而且可以追溯其历史起源。在对这类理论知识进行编撰和教学时,能够使学生掌握到舞蹈动作的精髓,在实践中注意舞蹈动作细节的突出,同时,在了解舞蹈历史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舞蹈中融入自己的感情[7]。在新时期的舞蹈教学中,个别院校认为民族舞蹈的理论知识并不重要,因此跳过理论教学,单纯重视实践学习。每门课程都需要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民族舞蹈教学的理论基础同样具有重要性。在掌握理论知识以后,便可以深入理解动作背后所隐藏的意义。同时,理论基础的熟练程度对学生鉴赏舞蹈的能力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8]。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民族舞蹈专业的定位。很多高校开设民族舞蹈专业的目的并不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是要突出舞蹈成绩。同时,对于民族舞蹈所包含的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没有足够重视,并没有发挥自己作为文化传播者的作用,过于重视教书,而忽略了育人。

三、我国民族舞蹈教学优化方案

民族舞蹈教学有自己的表现形式,也有独特的魅力,只要在教学方案上合理优化,就可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民族舞蹈教学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做到传承历史、传递精神,在教学方案的优化上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特别注重民族文化的利用

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衍生物,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民族情感的表达。在学习民族舞蹈时,如果脱离了舞蹈中所隐含的较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就等同于最美的植物脱离了养育它的土壤。那么,即使舞蹈动作掌握的十分熟练,在表演中做到毫无差错,也只是展现出舞蹈的外壳,没有传达出其中的灵魂[9]。很多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出现问题,认为民族舞蹈中理论知识的学习无足轻重,如果过多学习只是对课时的浪费,其实不然。理论知识多是民族文化的外化,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例如在藏族舞蹈的学习中,首先应该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他们独有的民族文化,这样才会表现出舞蹈的魅力。藏族人民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受气候、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他们在呼吸上都具有负重感,因此藏族舞蹈具有慢吸和慢呼的特征。在学生了解到藏族人民的这种历史因素后,就可以深刻理解藏族舞蹈的呼吸节奏。我国幅员辽阔,因此各个民族的分布区域不尽相同,从而产生的民族特点也不同。由此,想提高民族舞蹈的教学效果就需注重民族文化的合理运用[10]。

2、剖析舞蹈重点动作

民族舞蹈的形成年代已久,是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而且每个动作都是在长期的舞蹈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有其具体含义。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其经典的律动和动作,这是区分不同民族舞蹈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民族舞蹈的教学中,不能单纯的做动作,而是将舞蹈动作中的重点进行剖析,以此来了解动作背后的文化精髓。上文中提到,藏族舞蹈中加入了很多宗教因素,典型的是藏族舞蹈中的低头俯身、向前跳跃动作,它是由藏族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此外,藏族人民的居住地是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常年穿袍。这影响到了藏族人民的舞蹈动作,尤其是腿部活动,由此,藏族舞蹈中的腿部动作多是颤膝动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将舞蹈动作进行剖析,学生便会了解其中的深意,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使动作的表现充满意境,使舞蹈更有张力[11]。

3、做好音乐的应用

民族舞蹈中动作与音乐相伴而生,没有音乐的烘托,动作无法体现出它的律动性;没有动作的展现,就失去了舞蹈的意义。因此,在民族舞蹈课堂上,教师不仅应注重学生舞蹈动作的准确性和标准度,还要注重音乐的作用。教师在教授民族舞蹈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紧跟音乐节奏,以音乐的节奏性来感悟舞蹈动作。同时,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模式不拘泥于某种传统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搭配,在提高学生探索精神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蒙古舞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舞蹈动作选择适用的音乐,如果动作缓慢、起伏较小,可以选用轻缓的音乐,音乐中的伴奏最好是马头琴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这样可以使学生置身在蒙古舞的意境中。又如维吾尔族舞蹈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喜爱的舞蹈风格进行自主搭配。维吾尔族舞中,有很多眼神的交流。以学生搭配的方式展现舞蹈,可以更好的传递舞蹈中的情感。同时,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提出更好的舞蹈构思,并加以运用,使民族舞蹈更具时代性。

4、注意创新的作用

新时期,所有艺术形式都寻求新的突破,实现创新发展,进而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民族舞蹈教学需要紧跟发展步伐,有效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进步。但是,创新不等于取代,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创新都不可以脱离民族风格,需要在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打破常规,贯彻教育改革思想,开放教育思维,发挥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氛围。同时,要加强互动交流,校方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聘请著名的民族舞蹈家担任课程讲师,也可以定期举行民族舞蹈家的专题讲座,在交流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自身的舞蹈素养,进而实现创新。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民族聚集地去体验生活,了解他们的风俗民情,从而加深对民族舞蹈的理解,为学生的舞蹈创新提供有利条件。例如,可以聘请吐尔逊娜依等著名的民族舞蹈演员到校进行讲座。吐尔逊娜依是新疆舞蹈的著名演员,她可以指导学生维吾尔族舞蹈的动作精髓与注意事项等。同时,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去新疆等地采风,探索他们的舞蹈历史。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舞蹈教学的策略中,要在民族舞蹈特征及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民族舞蹈教学策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要在技术层面的前提下,指导学生掌握民族舞蹈中的文化内涵。民族舞蹈教学中,应注重民族文化的融入、舞蹈动作的剖析、音乐的运用,使教学不只停留在动作层面上。教学策略的优化不能单凭教师的力量,还需要校方、学生以及专业人士的共同努力,在不断的创新与实践中,使民族舞蹈教学达到更高的层次,为民族舞蹈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柴瑜 单位:许昌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敏.民族舞蹈教学策略分析[J].大众文艺,2011,7(3):265.

[2]吴迪.民族舞蹈教学策略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4,8(12):91-91,95.

[3]曾鸿浩.民族舞蹈教学策略探究[J].商情,2013,9(1):48.

[4]倪佳.教育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民族舞蹈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1):109-110.

[5]康俊芳.普通高校中国民族舞蹈教学现状及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9(5):176-176.

[6]黄芳.幼儿园民族舞蹈教学的实施策略--以集体舞活动《孔雀飞来》为例[J].科教文汇,2014,9(24):172-173.

[7]李萍.论民族舞蹈中舞蹈技巧的应用[J].艺术时尚(下旬刊),2014,4(11):500-500.

[8]董乐.关于我国民族舞蹈教学优化策略的探索[J].北方音乐,2014,5(4):10-11.

[9]伍艳.古典芭蕾基训教学中突出民族舞教学特点的有效途径探索[J].音乐时空,2015,9(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