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舞蹈学专业论文范文

舞蹈学专业论文范文

舞蹈学专业论文

舞蹈学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研究《中国古代舞蹈史》这门课程在舞蹈表演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和运用,对提高高校舞蹈表演专业的学生了解舞蹈历史文化理论;重视舞蹈历史理论课;拓宽高校舞蹈表演专业学生的历史知识面;以及提高现阶段舞蹈基本理论历史类的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的教学意义和实践意义;对完善高等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基础理论学科体系的改革和探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探索舞蹈专业理论与舞蹈表演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考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舞蹈表演;实践;结合

现今现存在世所能看到的绝大部分古代舞蹈动作都是从石壁、石刻、雕塑、画卷、古籍等中留存下来的,我国的“中国舞”包含当中的古典舞、汉唐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大部分舞蹈元素、造型、动势等都是从这些古代的文物发现、挖掘、研究而继承下来的,最终成为各舞种的基本创作创新的原动力,将基础理论课程《中国古代舞蹈史》与中国古典舞、汉唐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舞身韵、舞蹈技巧、舞蹈编导等课程的舞蹈表演实践课相结合起来,一定会唤醒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自我更容易接受、理解古代舞蹈史得更加清晰、透彻,将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相结合起来得教学方式是舞蹈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舞蹈表演实践课教师教学《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很必要和很实用的一种教学手法和技巧。《中国古代舞蹈史》的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所学的舞蹈古代历史理论对比舞蹈古代文物的参考,在课堂上把一个个石刻、雕塑、画卷中的舞蹈姿态和鲜明风格的舞蹈文物的局部、整体的静态舞姿和动态舞姿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古代石刻、雕塑、画卷中舞姿的来源,以及分析它的特点、特色和艺术风格;并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立刻体验古代舞蹈的舞姿,并在讲台上进行学习、模仿和实践分析,对历史舞蹈文物中的静、动造型舞姿进行比较、摹拟,从而更直接和直观的去透视、理解古代舞蹈,以及生动的去感受、体验古代舞蹈动作和动态;同时帮助学生去理解当时舞蹈历史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因素等对古代舞蹈所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让一个个古代石刻、雕塑、画卷中舞蹈动作、姿态和技术技巧进行大量有依有据的现实理论分析,让学生理解每一个古代舞蹈动作、姿态、技术技巧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渊源,找到古代舞蹈的历史理论支撑点,让其加深对古代舞蹈动作内涵的理解力,领会掌握各历史朝代时期的舞蹈风格特点特征,使学生能更准确到位的在舞蹈表演实践中展现古代舞蹈动作的内涵和魅力,然后从中开发、挖掘古代舞蹈动作运动和连接的基本方式。

中国古代舞蹈的历史进程从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舞蹈形态到下一个历史时期的一种舞蹈形态的过程,舞蹈动作、舞蹈技巧、道具等的运用都有着各式各样的演变和创新,这样的演变和创新最好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实践才会有真实、真切的感触感受,才会使学生积极的去思考、验证,因此最好让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中,去感受其舞蹈基础理论《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的魅力,才能达到《中国古代舞蹈史》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在基础理论课程《中国古代舞蹈史》的教学课堂中,增加开设古代舞蹈表演实践课的教学部分,不仅要学生只是坐在教室里听和学,或者只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讲台上做做不能大幅度和简单的动作和造型,而是应当把古代舞蹈史的教室搬到舞蹈练功房进行古代舞蹈史少余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现动静相结合(静—动—静—动......)的教学模式,例如:一、在文化课的多媒体教室上两次(四个课时)的舞蹈史理论课程后,增加开设一次(两个课时)与舞蹈练功房相结合的舞蹈史表演实践课程,把前两次(四个课时)在文化课多媒体教室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容,搬到舞蹈练功房一次(两个课时)中实践出来,使学生记忆更深刻。二、还可以将前两次(四个课时)在文化课多媒体教室安排的实践作业,在第三次(两个课时)的舞蹈练功房实践课上进行检查、评价和反馈。两次舞蹈理论课加一次舞蹈实践课的安排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记忆重要知识点,在这样的课程安排的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新颖、好奇、有趣,会主动积极的学习新的舞蹈史理论,反而使课程进度顺利,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学生更学得好、记得牢,课程安排自然,依此类推、周而复始、进入良性循环。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并使教学成果显著。三、在学习结束后,《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的考核评价中,也可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如试卷考核占总成绩百分之七十,实践考核部分占百分之三十,这样就避免了学生非要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才能把古代舞蹈史记下来,不仅未理解未消化、而且考完就忘,也不容易发生不合理、不全面的考核评价,不失去教学《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的本身价值和意义,对舞蹈表演专业学生今后的理论课程学习开个好头,让学生提高学习理论课程的自信与积极性,让今后学生的理论课程学习能进入良性循环。

作者:何盈盈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舞蹈学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一、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理念逐步向教师教育过渡,但绝大多数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特别是课程名称和理念,继续沿袭着学科化、理论化、学术化的倾向。舞蹈课时少,训练时间大大缩短,训练内容大大减少,教学目标难以实现。[1]P143同时,学生基础差,出现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进而厌学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同的舞蹈老师教学内容不一,达成的目标也不清晰,没有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三门必修课程为主,适当增加幼儿园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选修课程。其中心理学、教育学始终按照学科理论课程的体系和标准开设,教学法经过20多年演变,也成了学科教育学。甚至教育技术也成为教育技术学,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舞蹈不仅自身要掌握舞蹈,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把舞蹈准确地应用到教学中。[2]P97《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基本实现了理念和课程结构特别是编制形式的变革,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理念,将学前教育的课程分为三大目标领域: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确立了六大学习领域,其中职前培养的学前教师教育为:1.儿童发展与学习,2.幼儿教育基础,3.幼儿活动与指导,4.幼儿园与家庭、社会,5.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6.教育实践。职后培养的课程包括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体验三类。这些学习领域和相应的课程模块,基本实现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专业化、职业化、实践化,将会引起教师教育领域的深刻变化。这一指引要求在舞蹈教学方面要打破教师教的痕迹,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运用,适应幼儿和相关岗位的需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

舞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通过舞蹈教学,使学生不仅具有正确的身体姿势,能够完整、流畅、正确、优美地表演各种风格的舞蹈,而且能了解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特点,学会欣赏舞蹈作品,提升学生的舞蹈素养及审美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表演技能、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组织舞蹈教学能力是教师在组织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而成的。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如何在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背景下,分析教学培养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合适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学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都是应该要认真思考并且,并需要尝试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建设提供资源库

根据课程整合的总体要求,结合《意见》和《标准》的要求,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前沿,面向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借鉴国内外学前教育专业人舞蹈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等视听媒体,收集与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教学课程相关的资源,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提供丰富的舞蹈课程教学资源,包括基本功,民族民间舞、现代舞、舞蹈创编、幼儿舞蹈、舞蹈鉴赏等多种形式的舞蹈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整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体系。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与人才培培养方案一致的优质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注重《标准》中课程及模块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和运用能力,切实落实按需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在资源库的建设方面注重课程资源专业性与多样性结合,全面性与丰富性结合。课程建设是方案开展的关键,针对目前学前专业理论性过深,学生学习困难的情况,依据“淡化理论,够用为度,培养技能,重在应用”的原则,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安徽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师教育类专业教学实践工作的若干意见》对现行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加强技能型课程教学,整合论性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基础训练、各种风格舞蹈的表演能力、舞蹈创编逐步加深难度,提高学生能力的方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和素养。形成独具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体系。

(二)教学方法改革———为舞蹈教学改革创新的途径

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产生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打破传统舞蹈教学仅仅是教师课堂讲解示范的模式,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活动小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等多种方式改变教师课堂上一直交的模式,充分利用学生中的特长学生,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互相学习。鼓励小老师在教师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特长生优势,推动学生兴趣小组的形成,提高学生可与学习的兴趣性和时效性;注重参与式、场景式、体验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学生入职后能力转换的培养。改革课程模式,实施分模块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研讨学习,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有效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后自主学习的时间,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前预习备课、课堂积极引导、课后及时反思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平台,通过视频、图片、课件等多种载体展现教学内容,同时利用实训、实践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帮助学生建立理论指导实践的平台。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传帮带”,舞蹈兴趣小组发挥导师作用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以及学校现有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活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有效结合,继续推进完善学生活动小组的活动,将舞蹈兴趣活动小组分为民族民间舞、街舞、拉丁舞、爵士舞等方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小组活动,一方面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而且可以通过兴趣小组的活动,巩固教师课堂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舞蹈课堂学习的知识向实践的转化。同时利用各级各类活动和比赛组织系部学生活动,提高学生活动额参与性及活动组织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同学们在学前教育宣传月,迎新生晚会、元旦晚会等大型文艺演出中参加实践体验。学校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完善校内外实训、实践教学设施和设备,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通过活动参与提高学生舞蹈编排、舞蹈表演,活动组织等能力。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目标。

(四)教学管理方式改革———改变舞蹈课程教学模式制度保障

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支撑教师进行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的的教学管理模式,创建有利于教学团队安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探索。加速推进教师教育教学以及科研能力的提高。注重教学管理规范化,常规化,系统化,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及动态管理,规范教学管理资料整理等工作,规范管理过程、提高教学管理科学性、进而更好的评价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水平。引导教师形成规范、提高质量、注重细节、不断增强自我提高的自觉意识。健全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是实现和落实各项制度、措施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总体目标的必要保障。实行校、系、教研室、班级四级督导制度,坚持把日常工作规范化,提高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和监督,在规范之中抓创新,在创新之中抓提高,在提高之中抓特色,构建出一套适应技能课教学改革的现代管理模式。总之,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舞蹈是学前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舞蹈教师必须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技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对象和教学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培养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作者:包根胜 单位: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

参考文献:

舞蹈学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高质量超额完成《大纲》教学任务,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占据重要作用的课程设置,是与专业教学和研发密切相关,相补相成。舞蹈教学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多元性和实用性,是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成败的重要因素,更是检验我们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是否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因此,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倡导独立自主的学习思想理念。通过独立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使创新、潜能等全面发展,使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主角。全面培养学生学科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术精堪,艺术素质过硬的综合型高素质舞蹈艺术人才。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存在不科学、不合理、不完善和不实用等问题,突显不出自身优势和特色,严重影响到舞蹈艺术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认真落实执行教学大纲各项要求,学习吸取兄弟院校经验和方法之外,切实联系自身教学和科研工作实际,发挥民族地域的优势,充分挖掘民族地区艺术特色作用,开发与创编、优化与整合资源,探索适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多元化结构体系。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区域,几千年积淀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浩如渊海,源远流长,民间舞蹈艺术种类繁多且内容丰富,气息淳朴、特色浓郁、风格独特、内涵深远,是民间艺术遗产的宝贵财富。针对广西区域壮族、苗族、瑶族、京族、侗族、水族等风格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种类,开设广西地方特色民间舞蹈、民间艺术采风课程,组织学生深入壮乡村屯、侗家、瑶胞和鱼家水乡的生活生产第一线感受地气,近距离接触民间舞蹈艺术,向民间艺术家、老艺人访问学习,抢救稀少濒危的艺术品种。通过系统的收集和挖掘、归纳和整理,了解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精神内核、艺术特征,亲身感受民间舞蹈艺术的内在魅力、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广泛积累丰硕的原生态材料,从中涉猎那无价的甘蜜,丰富自身营养,为学生即将走出学校融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对新时期快速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二、彰显学科特色,完善教学体系

当今信息化社会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更综合化。传统模式的男女大班或是模仿网络媒体“画葫芦”式,或是教师一个动作学生模仿一个动作等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特别是高校招生的连年扩大,学生翻倍增长,教学课时少;而教学设备的硬件和软件没有丝毫增添,师资队伍没有按生均比例配备,教学资源的匮缺或日趋陈旧而仍超负荷的工作。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不实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相同或重叠,舞蹈教学与专业必修(选修)课或文化公共课之间的产生不合理的问题等,使得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不得不面对现实,重新调整、优化整合,展开对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创新。如采取男女分组、基功组合、舞种组合、成品组合等多形式多样化、灵活机动授课。在基本功训练课中改变以往单元或阶段性的授课形式,采用两个星期为一个授新课单元的模式;而舞蹈组合和节目排练课,则单周完成一套组合,双周完成一个舞蹈节目作为教学要求;注重突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少儿舞蹈节目,以及社会阶层、厂矿和社区急需的各种舞蹈节目。有计划安排好上半段、中段、下半段的教学工作检侧,期末考试(查)验收等。这样的教学既连贯又紧凑,既有针对性又具有灵活性的实施舞蹈基本技能、组合与节目成品的排练,突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彰显学科特色和优势,完善学科教学体系,是全面提高学生技术技能,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的主要手段。

三、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通过有组织的积极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收集和处理知识技能,并在自主探究和构建知识活动中获取新知识、新问题。通过认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创新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主人翁。舞蹈艺术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创造思维过程,从收集材料的一度创作到舞者加工、塑造和雕琢打磨的二度创作、再到演出修改的三度创作,即创作、实践、再创作再实践过程。舞蹈艺术材料来源于生活生产劳动,若想让自己舞蹈作品构思独特,艺术特色浓郁且生命力强,就必须要坚持深入生活生产第一线,体验生产劳动多姿多彩韵味和丰富的节奏韵律,让心与物碰撞出灵感火花,升华到肢体艺术并融汇到舞蹈艺术创作当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亲身体会舞蹈肢体艺术形象的内在感官,深刻理解舞蹈肢体动作艺术表现的感觉,并通过不断思考、实践与拓展,用全新思维、多角想象、创造贴近生活并具有新意的舞蹈艺术形象。因此,我们要大力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田野采风、平时观察和发现,收集和整理民间舞蹈艺术魂宝,引导广大学生借助先进创作手法与独特的民间艺术元素相结合,改编和创作新颖的韵味浓厚的舞蹈艺术作品,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关注和学习不同民族,不同舞种的艺术形式,关心本专业的知识信息,提高学生对问题分析的潜力和能量。同时,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团结友爱、独立创作、互相交流的学习氛围,敢于让学生发挥专长亲自策划、自编自演的能力,多以支持和肯定的点评,称赞学生艺术创新精神,艺术思维和创作亮点,关心和爱护学生艺术个性和发展空间,以平等友善、包容理解、谦虚负责的态度,鼓励和激发学生创新定精神,促进学生学习全面发展。

四、更新思想观念,注重艺术实践

现代教育思想理念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将教学过程当作与学生交流知识、合作探究、沟通情感的人生平台,改变过去传统的“传授者”思想,变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成员,成为学生学习研讨的鼓励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一是,要解放思想,废除传统教学观念和落后管理制度,开发和运用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深入调查与分析、改革与创新;二是根据信息化社会文化大发展的要求和自身条件,不断更新人才教育方向,从长期受专业舞蹈院校教学套路影响中摆脱出来,建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理论体系,注重舞蹈艺术理论知识与技术技巧相结合,加强对舞蹈编导课程基础知识引入,开展实施和研讨等突出自身特色和优势,规范学科教学结构体系;三是舞蹈其高度的综合了表演性、艺术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艺术表现形式,课堂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术都要通过“大舞台”实证验证。因此,广大学生要踊跃投身到社会的大熔炉,经受各种层次的实践和锻炼,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紧密相结合,从中获取课堂无法学到的知识,增长个人阅历。如校园文化艺术节(艺苑杯)、班级汇报晚会、毕业汇报晚会、五项全能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从舞蹈表演艺术、心理素质进行培养,积累丰厚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舞蹈技术技能水平,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向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成为现代化社会建设的栋梁。

五、实施竞争机制,强化师资建设

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大发展,要求我们改变旧的教育理念和偏、难、繁的教学内容。教师肩负着国家和民族昌盛,造就开拓创新人才的光荣使命,更应具备与时代精神相融汇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对教学工作的本质、责任、目的、要求和特点具有独到理解。具有拓展课程领域,广集课程资源,研发课程内涵,变“教课本”为“用课本”的新时代高素质教师。因此,在舞蹈教学中科学合理的处理好内容与方法、排练与演出、理论研究和技术分析等实践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在教师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钻研,学习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高综合素养,而最终体现在教师之间的竞争、教学水平的竞争。由于历史原因,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师队伍在人员结构、梯队建设不科学、不合理,严重阻碍了舞蹈教学向高层次发展。虽然有个别经过努力取得了部级、部级或规模较大的大型表演活动奖,技术技能、艺术表现力等堪称完美。但是,由于绝大多数的舞蹈教师从孩童起就进行舞蹈基本功练习,小学、中学再到大学甚至硕士研究生,文化课学习均受到不同程度冲击和影响,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素质极为贫缺和浅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较低,学术研究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较低,面对自己熟悉专业感到无从下手,力不从心。这种不协调的现象不仅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师,在综合大学的舞蹈教师乃至专业舞蹈院校的教师都比较突出。如何改善这一严重的问题呢?这就要求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以及教师自身,要脚踏实地、负责任的做好各环节工作,加强自学提高、进修培训、观摩取经,做好职业形象、知识结构、工作作风和态度等素质转变。坚持终生学习的思想观念和探索精神,丰富和拓宽文化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要与时俱进,博览群书,不断的充实和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成为现代社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六、结语

舞蹈学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师范舞蹈专业文化课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21-02

一、“相互反感”的恶性循环

通常,幼师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容易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的专业课上,而对于其他课程,则毫无兴趣或不爱搭理。其原因众多,有来自学校制度的,有来自教师引导的,有来自学生自己的,然而,来自文化课老师自身的原因是最直接和致命的。这些文化课老师一味的抱怨学生的基础弱,能力差,自律性不强,不喜欢文化课,只重视专业课,思想出现严重的偏差,甚至埋怨学校的制度、班主任的冷漠等。这种“互相反感”的恶性循环对学生的前途伤害不小,对教师的心理伤害更大,严重的可能直接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和职业失望甚至职业逃离。的确,给这些学生上文化课要比给那些非舞蹈专业学生难很多,文化课老师有许多无能为力的尴尬境遇,然而,事实上,这并非无药可救,只要文化课老师积极稳步地调节自己的灰色心理, 改变心态,找到方法,事实就并非那么悲观。

二、改变“舞我独尊”观念,充分重视文化修养

舞蹈专业的学生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是:只要学好舞蹈,就能走遍世界。所以,在他们的学习思路上,只重视舞蹈专业课。然而,事实远非如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只学好舞蹈,并不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舞蹈家,还应该学好文化课,做到“文舞双全”。

1.高尚的文化修养是一切优秀人格的精神支撑

舜耿直忠诚,尧嫁女禅位;孔子百折不挠,为千古伟人;孟母三迁,孟子成仁;屈原九死不悔,《离骚》光耀千古;司马迁发愤著书、完成父志,《史记》彪炳千秋;张良循循善诱,刘邦开创汉室;诸葛亮严谨执法,三足得以鼎立;曹操宽仁大度,不惧奸雄耻名;魏征直言敢谏,贞观之治方来;成吉思汗尊师重道,疆域万里;鲁迅桀骜不驯,中国人精神早见曙光。历史证明,没有高尚文化修养的帝王是暴君,没有高尚文化修养的臣民是愚民,没有高尚文化修养的艺人是怪胎,没有高尚文化修养的教师就是刽子手。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凡夫俗子,无论是文学巨匠,还是艺术天才,只有具备高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你的技能才能走向正确的方向,你的人格才能变得光辉,你的人生才能闪耀光芒。

2.文化课是舞蹈专业学生获得高尚文化修养的必要途径

严复说:睿智慧,练体力,砺德行,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在老先生看来,练体力是以智慧为前提,以德行为支撑,以新德为目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四有新人吧!然而,如何培养这种德行兼备的新人?文化传承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媒体、书籍、制度、权利、习俗等,但文化课是一种根本的传承方式,也是至今任何一种教育都秉承不弃的教育方式。“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特殊机能,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语言的职能是把思维活动的结果用词和句子记载下来,表达出来,使思想成为可以理解的东西”。[1]可见,以语言表达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课无疑成为文以载道的主要载体,文化课教师就是毫无争议的执行者。那么,在给学生上课的同时,文化课也是在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塑造新型优人格,造就优秀人才,奠基民族兴盛。因此,文化课教师的角色变得比其他教师更具有本质性和深刻性。所以,要培养出优秀的舞蹈人才,文化课是舞蹈学生最基础的人格课程,不重视或者放弃,这些学生即使舞蹈再跳的出神入化,也不会成为一个真正“文舞双全”的舞者。

三、一定要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

在上课前,多私下里找这些学生,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心理矛盾,并给予言语或精神上的鼓励,让他们从情感上首先认为你是他们最亲近的老师,这就很大程度的消除了他们对文化课老师的反感,就会消除对你这门课的反感。即使效果并不理想,也不要放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毕竟,这是一群单纯、天真和善良的孩子。比如,笔者第一次给舞蹈专业课学生上课,学生们明确表示反感,笔者不急不躁,充分理解孩子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对自己的课堂语言精挑细选,慎之又慎,避免在初次课堂就打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消除了自己上课前的一些心理顾虑和心理障碍,最后,课程在非常友好的气氛中完成。

四、多鼓励,少打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笔者所带班级,之前学生几乎没有交作业的习惯,为了让他们改变这个赖习惯,笔者就采取了奖励的办法,比如加分,发奖状,口头表扬等,此班交作业终于突破了零,一本,两本,三本,直到全部都交作业。学生们脸上洋溢着一种说不出的快乐和幸福,笔者也得到一种经历风雨终见彩虹的欣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使学生不断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待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3]这是使舞蹈专业学生爱上文化课的重要步骤之一。

总之,转变师生的思想观念,沟通师生的情感隔膜,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解决幼师院校舞蹈专业学生文化课教育难题的有效途径,只要持之以恒,难题自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邓佑玲著,《民族文化传承的危机与挑战:土家语濒危现象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257页。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4页。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北京市: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65页。

舞蹈学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作为一名幼师专业的舞蹈教师,以及一名幼师学校的班主任,笔者都深刻的认识到,教师是领头羊,老师在上课时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状态。所以,教师首先要做到,在课堂上精神愉悦,态度积极。用平等的心态保护好每一个学生,不要因为学生自身条件的薄弱,而让他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要时常用鼓励的方法促使学生上进。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会发现,学校中并不缺乏自信心不足但品质良好的学生,这样的孩子大多数并没有上过舞台,甚至没有很正式的接触过舞蹈。这就更需要每一个教师都能用热情和耐心去引导学生们认识舞蹈,了解舞蹈,最后爱上舞蹈。为学生的舞蹈学习打下一个夯实的基础。为学生创造登台表演的条件,让他们见世面、长经验、长胆量。让学生懂得舞蹈中的感情,感情是一个舞蹈的灵魂,缺了魂魄的舞蹈是不会精彩的,老师在示范的过程中要表现出感情,感染学生,随着老师的示范和讲解,让学生对舞蹈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改进考试方法重视实践教学

在普遍的应试教育中,我们都会以一个学期的期末成绩为主,所以期末的舞蹈测试也就成了学生的主要成绩,这样,也就导致了许多学生临时抱佛脚的心态。不能把上课所学和考试完美的结合起来是只有期末考试的弊端,通过调查和研究,笔者认为,可以将平时的课堂表现记为总成绩的20%,平时的测验记为30%,将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记为50%,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同时注重各个阶段的学习,有力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有效的、综合的检验他们的舞蹈水平以及灵活运用舞蹈的创新能力,在平时成绩的设计上,鼓励学生表演自己编创的舞蹈,谁的更有新意,谁的更有创意,谁的就可以获得更高的成绩,从而实现了实践与分数的完美结合。

三、日常管理的舞蹈教学

作为幼师学校的班主任,又介于舞蹈对于幼师专业的重要性,所以,作为班主任,要注重学生日常管理中的舞蹈教学,比如,定期在班级举行舞蹈大赛,让每个学生各尽所能,发挥自己所学,灵活应用,努力创新,谁的编排更有趣,谁的想法更打破大众的想法,就能得到一定的奖励;也可在班级晚会中,加入大量的舞蹈元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予他们充分的发挥空间;并鼓励同学积极参加校级以及以上级别的舞蹈比赛,在比赛中磨练自己,经过摔打才会被历练的更加强大。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的为学生讲解舞蹈的魅力,让学生对舞蹈的爱真正发光发热。

四、小结

舞蹈学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一)培养学生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的言语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语言不准确,极容易导致学生接受错误的信息。相反,如果教师用准确的言语进行表达,不仅可以减少学生误解的情况,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从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当然,语言表达能力不仅体现在对舞蹈理论知识的讲解,也体现在对舞蹈动作要领的传递。在模拟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尝试讲解舞蹈动作,也可以向学生提问动作要领等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准确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生动的语言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调节学习气氛,还可以唤起幼儿对舞蹈的兴趣。舞蹈教师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体现在将需要讲解的舞蹈知识形象化,例如在教幼儿芭蕾舞时,有些幼儿的手型动作不到位,可以提醒幼儿想象一下天鹅挥动翅膀的样子,这时幼儿就会注意到自己的手型,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手型像天鹅的翅膀一样美丽动人,这样更容易使得幼儿记住在舞蹈中正确的手型是如何摆放的。培养学生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拉近了学生与幼儿之间的距离,更提高了幼儿舞蹈教学的质量。

二、舞蹈动作示范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语言要生动准确,动作也要规范标准。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在进行动作示范时,全面协调身体的各个部位,并配合适当的面部表情,以优美的舞姿获得学生的认可,从而在学生中建立威信,获得学生的尊重。而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完成舞蹈动作的能力可以从动作技能和表现能力两个方面反映出来。动作技能是对舞蹈基础动作的掌握,而表现能力是对舞蹈艺术性的体现。只有两者完美结合,才能更好地表现出幼儿舞蹈的特点。因此,在培养学生示范舞蹈动作能力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学生动作技能和表现能力的学习。不仅要加大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肢体语言能力训练,还可以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教学的内容中,增加各个种类舞蹈的动作训练,如芭蕾舞、古典舞等的基本功训练,使学生更大限度地了解以及掌握不同舞蹈的风格特点以及动作要领,以便在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为幼儿传播更多不同风格的舞蹈知识,更全面地为幼儿打开舞蹈新天地。

三、编创幼儿舞蹈能力的培养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编创舞蹈的能力,以满足学生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对编创幼儿舞蹈的需求。进行幼儿舞蹈的创新,首先,要求学生对幼儿的心理特征有一定的掌握。幼儿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他们接受舞蹈能力也会不同,因此要根据幼儿的记忆、模仿、接受能力等各方面心理特点进行编创舞蹈。其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组轮流进行创编作业练习,让学生互相观摩、互相纠错、互相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用自己的舞蹈语言表达所学到的动作,进而学会思考、有意识地进行舞蹈组合创编。最后,注重锻炼学生对于生活细致观察的能力,因为在今后的幼儿教学工作中,要认真观察幼儿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在幼儿表达不同情绪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其中得到灵感,从而编创出能反映幼儿生活的舞蹈。

四、结语

舞蹈学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舞蹈学;舞蹈历史理论;专业培养模式;舞蹈学与学舞蹈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91-02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建立于1985年,是国内高等院校中最早创建的舞蹈学理论专业系。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普及,舞蹈学系的本科教学突出多专业方向接触性、多专业基础实践性和多专业了解的浅层性特征,形成理论课较深入、专业技术课学习全面但不深入的特点。

本文将揭示舞蹈学本科四年的学习与实验田种子培育的四个阶段:挑选育种、犁地播种、除草施肥和丰收仓储各个阶段之间的密切关系,即舞蹈学四年本科教育到试验田培养四个阶段的功能和任务的对应。

一、“挑选育种”期――舞蹈学专业生源素质条件分析

生源的质量犹如种子的质量,好的种子经过后期的科学管理和培育终会果实累累,舞蹈学本科生生源的挑选如出一辙。

舞蹈学系在以舞蹈表演为主的舞蹈学院各系部中,属于侧重理论的系部,重点突出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结合的特色。由此,对舞蹈学系生源素质条件提出特殊要求:首先,有较好的文化基础与素养;其次,基于舞蹈理论学习的需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勤于思考、长于写作的能力。舞蹈学系生源构成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部分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高中,他们具有比较扎实的文化素养、良好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开阔活跃的思维,有过正规或半正规的舞蹈学习经历,对舞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粗浅了解,具备较好的进行理论学习的硬性素质条件,符合舞蹈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但这部分生源的不足之处在于:多数生源很少或不具备舞蹈专业理论素养基础,舞蹈实践经验缺乏,舞蹈专业技术层次较低。另一方面,少部分生源来自专业艺术院校,接受过比较系统、正规的舞蹈训练,具有比较扎实的舞蹈功底,舞蹈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同时也存在文化基础薄弱、舞蹈理论缺乏等问题。所以,舞蹈学系每届班级的组成,会呈现出舞蹈专业理论整体水平不高、舞蹈专业实践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再加上,未经过舞蹈专业训练因素的作用,导致多数学生对舞蹈现象的敏感度不同,对舞蹈理论内容的接受程度不同,使得他们对专业理论课的理解和接受存在差异情况。

这一差异突出地表现在舞蹈赏析课上。对于一个舞蹈作品,部分学生可以很好地透过舞蹈本身归纳出舞蹈属性、动作风格、表达主题及对舞蹈的批评等不同的舞蹈赏析层次,而部分学生的分析却不能从表面化的宏观层次深入微观层次分析。这一差异是学生自我能力决定的,这个能力层级的培养涉及“试验田”的第二个过程。

二、“犁地播种”期――认识“舞蹈学”与“学舞蹈”的关系

犁地播种对农业生产活动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环,疏松的土壤对种子来说,无疑是最适宜的温床,是农业生产活动的“打地基”期。相对地,恰当的课程设置和严谨的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会对学生的舞蹈专业素养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舞蹈学专业要求学生应把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必须掌握舞蹈发展的历史和基础理论。本科阶段的主要舞蹈技术课包括: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芭蕾舞基训、现代舞基训、舞蹈编导等。理论课分为三个类群:(1)舞蹈历史理论类:中国舞蹈史、芭蕾舞史、现代舞史等;(2)舞蹈鉴赏与批评类: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舞蹈作品赏析与批评、学术论文写作等;(3)舞蹈跨学科课程类:舞蹈人体科学、舞蹈教育学、舞蹈美学等。

在舞蹈学系2002年制订的学科建设方案中提出“舞蹈学课程体系”的完整规划,将“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展开舞蹈史、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三大方向之一[1]。如何处理舞蹈技术课程学习和舞蹈理论课程学习的关系?由实践得出来的理论要回归到实践进行验证,实践检验得出的一定是理论的优势与不足,经过完善后的理论又会反馈给实践。这是舞蹈实践与舞蹈理论相互作用和持续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出现、发生、作用、反作用和再作用,是一个复杂的递进关系,甚至是螺旋上升的关系。这个关系要求具有关联的课程之间,在授课时间点和时间跨度的搭配上合乎逻辑。

大一学年的芭蕾舞基训使学生对芭蕾艺术有了感性体验。大一第二学期开设的舞蹈解剖学要求学生掌握舞蹈人体的解剖学特征,结合感性体验,起到理论反思实践的效果。大二第一学期开设的芭蕾舞赏析,糅合实践课和理论课的内容,填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芭蕾审美的缺失,又在理论层次升华舞蹈实践。这会给学生构架出一个逻辑化的知识体系,把舞蹈实践和舞蹈理论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1+1>2”的效果,有效地完成“学”与“练”的互动。但实际教学进程中的课程搭配存在一些硬伤。

首先,具有关联的课程学期跨度过长。例如,舞蹈解剖学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舞蹈生理学和舞蹈训练学分别在大三第一和第二学期开设。舞蹈解剖学与其他两门课程的教授,在时间有一个学年的空档期,这就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的遗忘,影响到其他两门课程的学习,而授课教师明显会感觉到学生对舞蹈解剖学知识的遗忘已经影响到授课的进度。根据三门课的定义,即:(1)舞蹈解剖学是舞蹈人体科学的基础学科,研究人的自然形态结构机能和生长发育规律与舞蹈训练的相互关系,研究如何提高人体舞蹈机能的科学[2];(2)舞蹈生理学研究人体在长期的、专业的外在训练影响下,对人体结构和生理机能所产生的影响,并探明产生影响的规律[3];(3)舞蹈训练学是在综合运用舞蹈解剖学、舞蹈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对舞者训练过程的研究,从而提出对舞者训练的量化的训练步骤和训练方式[4],这三门课类似于金字塔式的、阶梯式的自下而上的递进关系。基于此,本文建议对三门课的开设时间做一些调整:舞蹈解剖学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舞蹈生理学和舞蹈训练学分别在大二第一和第二学期开设。

其次,部分课程的学习时限不合理。作为舞蹈史论专业,每个舞种的史类、理论类课程至少应该学习一年,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事实上,大多数的此类课程只会学习一个学期,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类似的问题同样出现在各个舞蹈技术课的学习时间分配上。

最后,大三第二学期安排的实践类课程过多,包括舞蹈编导、现代舞基础训练和剧目排练。这三门课都是实践课,无形中会给即将步入大四的学生增加学习负担。本文建议:舞蹈编导和现代舞基础训练合并为一门课;压缩民间舞的授课时间,由二学年改为一学年;增加其他舞种,如拉丁舞、街舞等的选修课。

三、“除草施肥”期――自主学习“量”的积累与自我拔高“质”的飞跃

大学本科教育属于普及教育和通识教育,“普及”阐明本科教育要在受众面上突出大众化,受众量上突出增量化。作为“大众”的生源,从多数源于专业院校,应逐渐向普通高中铺开,但目前我国中学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困乏,造成“大众”舞蹈水平参差不齐。“通识”说明,现在学生知识的接触面和接触量在增长,通识教育是要在有限的学时下多学习课程,这容易造成“蜻蜓点水”的现象,更何况大多数的课程属于初次接触,难度较大。

显然,这些问题尽管摆在学生的面前,但根源却在于课程的设计者。站在学生的角度,“自主学习、自我拔高”应该是不二的选择。“自主学习”是对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要求。如何在课前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待课上解决,完成对知识的预消化;如何在课上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提出新的问题,完成知识的消化;如何在课后解决课上提出的问题,进而再提出新的问题并解决,完成对知识的反刍,这是学生必须要进行的思考。“自我拔高”是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是一个在“量”上的不断积累,并且积累到一定阶段后,潜移默化地实现“质”的飞跃。

四、“丰收仓储”――完成认识“舞蹈学”与“学舞蹈”的关系

这个阶段并不意味着整个过程接近尾声。越是最后阶段,越应理性地重新审视对“舞蹈学”与“学舞蹈”关系的理解。这里提供一些认识视角。

首先,舞蹈学≠学舞蹈。舞蹈学专业的理论特色是舞蹈学的立足之本。舞蹈理论学习的基础在于良好的舞蹈实践,目的在于认识到舞蹈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而不是仅停留在舞蹈欣赏的层次。

其次,舞蹈学≥舞蹈。实践加理论的特色及与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历来是舞蹈学的学习者需要探讨和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恰好证明舞蹈学史论专业在专业建构过程中的反思与进步。

再次,舞蹈学的使命是研究舞蹈,发扬中国传统舞蹈文化。接触世界先进的舞蹈文化,进行不同属性舞蹈的对话,认清别人,更要认清自己,勇于实践舞蹈批评,推动舞蹈文化的发展。

五、结语

舞蹈学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是步步递进的,各有侧重,只有通过舞蹈的学习来指导和辅助舞蹈理论的研究与学习,同时舞蹈理论的研究会促进舞蹈表演在文化内涵层面上的负重,使互补的学习理念在完成对舞蹈学这门学科的深层次认识与理性回归的同时,高度把握学习和研究的真谛。

如果我们把理论学习称为“阴”,把舞蹈学习称为“阳”的话,这种互补的学习理念与太极阴阳相合、互生的宇宙理念不谋而合。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互生互补的生命哲学观,站在哲学的高度,启发我们可以很好地认识“舞蹈学”与“学舞蹈”的关系这一契合点,完成对舞蹈学这门学科的深层次认识与理性回归。

本文为笔者在2013年9月14日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第二届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上的发言。

参考文献:

[1]高云.舞蹈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舞蹈学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 舞蹈教学 舞蹈理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07-01

在我国现代艺术类专业教学中,舞蹈教育是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舞蹈表现力的重要活动,是我国各类舞蹈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艺术类学生的舞蹈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及气质,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针对艺术类专业舞蹈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现代艺术类院校舞蹈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对舞蹈艺术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分析,以此为基础掌握教学发展方向与基本原则。并针对舞蹈教育工作需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以此推动现代艺术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促进艺术类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针对现代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工作需求,教学工作者应加快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分析,运用舞蹈教育方式的创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 现代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现状及问题

在我国现代艺术类院校舞蹈教学研究中发现,我国舞蹈教学活动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舞蹈教学工作的开展。目前,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问题、理论教学方式及实践教学模式问题、课程教学内容问题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我国现代艺术类人才培养中,应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根据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工作需求,艺术类专业院校舞蹈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及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同时,根据我国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活动课程要求及规范,开展教学配备等方方面面工作的改进与完善,促进舞蹈教学目标的实现。

2 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方式的探讨

2.1 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中理论基础教学方式的分析

根据舞蹈理论及实训教学活动教学需求的不同,艺术类专业舞蹈理论教学中应注重理论教学方式的运用。根据教学对象年龄、心理特点及舞蹈教材内容需求,艺术类专业舞蹈理论教学活动应创新理论教学方式。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重点讲解所教授舞蹈形式的具体动作要点、基础知识以及文化背景。通过舞蹈形式的文化背景、所表达中心思想,使学生深刻理解舞蹈形式特点及表演含义。

理论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将舞蹈形式所代表的地域特点、文化风俗、舞蹈动作特点等以视频片段等方式进行播放,以此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舞蹈教师还应对舞蹈教学理论中的解剖学、力学、物理学等内容知识进行讲解与分析。并通过乐理、乐感的培训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舞蹈基础知识,促进学生舞蹈表现能力的培养。

2.2 舞蹈动态形象示范教学的分析

作为现代舞蹈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舞蹈形象示范活动是教学活动的重点。根据舞蹈教学内容与方法,舞蹈教师应通过全面示范及分解简化动作教学进行学生舞蹈动作的教学。全面示范教学是通过舞蹈动作与音乐的全面配合,表现舞蹈内容及音乐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对整套舞蹈有所了解,并掌握基本的节奏及相关信息。分解简化动作教学是通过教师对舞蹈各动作的分解,开展舞蹈教学,以此使学生能够通过分解动作掌握舞蹈要点及方法,促进学生舞蹈作品演绎能力的培养。

2.3 艺术类专业舞蹈基础教学方式的分析

在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中,舞蹈基本训练是培养学生舞蹈基础表演能力的关键。针对舞蹈基本训练的重要性,舞蹈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与教学,并通过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激励学生训练参与积极性、避免枯燥的基础训练影响学生舞蹈兴趣。首先,在进行基础训练过程中,加强训练趣味性的引入。通过游戏式、活动式训练方法使学生从自然身体素质向舞蹈专业素质方向发展。并以融入舞蹈动作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健美的体态及舞蹈表演所需饱满的情绪。

另外,教师在训练活动中还应对工作要领、身体力量、柔韧性及协调性等进行专项训练。运用体育运动方式与游戏方式提高训练活动趣味性,调动学生训练积极性,尽快实现学生舞蹈基础素养的构建。

2.4 日常训练方式的分析

在现代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活动中,日常训练是保持学生体态形体、柔韧性与灵活性的重要内容。为了保持学生训练积极性,舞蹈教师应在日常训练的方式及内容上进行创新。以保障各项训练目标为基础,改变传统训练枯燥的方法,运用现代游戏教学方法等开展日常基础训练,避免枯燥训练方法影响学生舞蹈兴趣。

2.5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方案的创新,促进现代艺术类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学生作为受教者,其对教学方式有着切身的感受。而且,艺术类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其对传统枯燥的教学方式存在较强的排斥。针对这一问题,现代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案编制、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编制活动。从学生角度出发,以训练大纲及教学目的为中心编制教学方案及训练计划。通过学生的参与,使教学方案及训练方法更加贴近艺术类专业学生需求,为提高教学效果、提高训练效果奠定基础。

3 加强对现代舞蹈教学方法的关注,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现代教育研究中,教学方法及教学理论不断发展。针对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的特点,教师应加强对国际舞蹈教学研究的关注。通过先进的教学理论的应用、训练方法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舞蹈类教师还应通过网络平台、教研活动等对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分享不同教学方式的效果与成绩,以此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与研讨,促进舞蹈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引用。艺术类院校舞蹈教研组也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经验总结与探讨,确定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提高舞蹈教学有效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艺术类舞蹈教学活动中,教育方式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活动中,教研组应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与研讨。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加快舞蹈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以此提高学生舞蹈素养及基础表演能力、提高学生舞蹈技能。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及科学应用,避免传统舞蹈基础训练过于枯燥影响学生训练效果,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雷彤.艺术类舞蹈训练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艺术教育信息,2012(10).

舞蹈学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学现状;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J70-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45-01

一、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培养目标

现阶段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舞蹈知识,同时也要求具备较高的舞蹈技能,使其毕业以后可以担任中高等院校的舞蹈教学课程,进行舞蹈方面的研究。或者毕业之后做舞蹈演员、舞蹈艺术管理人员或者舞蹈编导等工作。现阶段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一般都是舞蹈表演类人才以及教育类人才,然而舞蹈专业理论知识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很少拥有具有丰富舞蹈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很多高师院校舞蹈专业学生都会跳舞,但是普遍缺乏舞蹈专业理论知识,这样对于培养高师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非常不利。

(二)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设置

现阶段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钢琴课、古典舞基训、舞蹈欣赏、声乐表演、剧目排练、民族民间舞、现代舞创编、艺术概论、芭蕾舞基训以及舞蹈教学法等。不难看出现阶段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中关于理论课程比重比较少,更多的是以实践课为主,一个星期的实践课程会安排4个课时或者8个课时,但是一个星期可能只有一个课时。这样很容易导致高师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很难培养学生的舞蹈文化思维。

(三)教学方式

以往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师主要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完全由教师传授,学生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发展舞蹈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舞蹈基本功训练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指导学生标准、规范的舞蹈动作,教师示范一遍之后让学生自己练习,这种机械、枯燥的教学方法可能会导致学生不喜欢练习,如果练习方法不当的话可能会导致学生手上。

二、当前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学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当前高师院校舞蹈专业的教学问题

目前很多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并不是很高,而且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相对缺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仅仅强调将舞蹈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和学生的互动比较少,也没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很难有效提高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学质量。同时,现阶段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师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选择一种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高师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基础参差不齐,很多学生之前并未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如果教的太简单可能会使专业舞蹈学生的才华被浪费,如果教学太难的话,很多学生可能会跟不上。

(二)进一步完善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学的建议

1.强化舞蹈理论教育。一般,高师院校舞蹈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输出方向主要是舞蹈演员、舞蹈教师,不管是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都必须掌握丰富的舞蹈专业理论知识,尤其是舞蹈教师应该掌握熟练的舞蹈技能以及多种舞蹈教学方法。同时,通常高师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程成绩相对较差,而且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学中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舞蹈理论知识教育的重要性,为此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舞蹈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丰富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舞蹈知识,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

2.注重舞蹈基本功练习。针对高师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基础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加强学生的舞蹈基本功联系,只有打闹了根基,才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学习现代舞、民族舞。教师在传授舞蹈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3.根据舞蹈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组织教学活动。舞蹈专业学生毕业后如果成为一名中小学的舞蹈教师也可以,基本上的工作内容就是娱乐节目比赛、文艺节目、编导能力以及舞蹈编排等,其中最主要的核心内容就是舞蹈能力以及舞蹈编排两大类。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一定加强学生舞蹈编排能力以及编导能力培训,同时会及时将我通过很好的掌握舞蹈编排以及舞蹈表演的要点。其次,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师不仅应该仅仅关注学生的编排能力以及编导能力,同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当然教师也应该一旁加强指导。另外,高师院校舞蹈专业学生应该多学习科学、有效的舞蹈教学法,首先应该全面了解幼儿园以及中小学生、初中生的特点,结合她们的身心特点采用有效的舞蹈教学方法,其中幼儿以及小学生就比较适合采用启蒙式的舞蹈教学方法。另外,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定期到幼儿园以及中小学实习,通过实践的过程学会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但是当前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学现状并不是非常理想,教师应该结合学生以后就业情况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组织教学活动,切实提高舞蹈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舞蹈学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福建目前有三所高校设置舞蹈学专业:福建师范大学、国立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这三所学校均是以舞蹈教育为主要发展方向。以下分为两部分对这三所高校舞蹈学课程设置展开调查与分析。其一为课程结构及其学分要求;其二为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统计。

(一)课程结构及其学分要求

(以华侨大学和泉州师院为例)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舞蹈学(海外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学分分配:通过以上图表分析,其一在课程结构方面:由于两所高校的办学宗旨及生源不同,其课程设置的结构也不同。华侨大学直属于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学校本着“为侨服务”的宗旨,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对外性,将课程的设置根据生源的不同分为境内生课程与境外生课程两部分。华侨大学在课程设置上虽然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但没有体现出专业方向的特点,笔者认为既然是舞蹈学(海外教育)专业,应在课程设置的科组分类上添加对外汉语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泉州师范学院是地方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其“师范性”,在舞蹈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中添加了符合其发展的师范类课程,如教师教育类课程。但由于社会上紧缺复合型“一专多能型”舞蹈人才,笔者建议在课程设置的科组分类上添加跨学科课程选修课,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其二在学分要求方面: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但以上两所高校在实践课程的设置均不达标,华侨大学舞蹈学专业的实践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2.5%,泉州师范学院舞蹈学专业的实践课程的学分只占总学分的10.19%。

(二)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统计(以三所高校为例)

1.学科基础课福建师范大学:舞蹈人文社会学、舞蹈人体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课程。人文社会学领域基本课程有:艺术概论、舞蹈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史、舞蹈名作赏析、舞蹈美学等。人体科学领域基础知识有:舞蹈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等。舞蹈专业技术课程有:芭蕾舞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民族民间舞(含福建民间舞)、现代舞、舞蹈编创、中国古典舞技巧等。华侨大学:舞蹈名作、舞蹈基础训练、艺术概论、舞蹈音乐、基础乐理、中国舞蹈史、华文教育概论、外国舞蹈史、舞蹈概论、节目排练、舞蹈编导、教育学、外国代表性舞蹈、视唱练耳。泉州师范学院:艺术概论、芭蕾基本功、舞蹈概论、舞蹈鉴赏、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身韵。2.专业方向课程福建师范大学:主项提高选修课程分为三组:一是舞蹈教学训练,二是校园舞蹈与创编类,三是音乐基础理论。具体课程包括中小学校园舞蹈与创编、舞蹈表演与动作分析、音乐教学课件制作、乐理与视唱练耳、声乐表演、合唱指挥等。华侨大学:必修课程:中国民间舞蹈、中国古典舞蹈、现代舞。选修课程:中国音乐概论、中国诗词、毯子功、声乐、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舞台灯光与音响、舞蹈教育学、舞蹈评论、舞蹈录制等。泉州师范学院:必修课:实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钢琴、基本乐理、闽南民间舞、闽台舞蹈研究、泉州戏曲、舞蹈表演、舞蹈解剖学、音乐欣赏、舞蹈创编、现代舞蹈、欧美现代舞史、企业艺术实践、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选修课:声乐、书法、合唱与指挥、中外影视作品欣赏、中外教育史、舞台化妆、舞台美术、古诗词赏析、音乐剪辑等。三所学校根据其所处特殊的福建地理位置及其闽文化,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上,添置了区别于其他地区舞蹈学课程的特色课程(见文中黑体字)。譬如福建师范大学根据福建的地方特色开设了含福建民间舞的民族民间舞课程;华侨大学根据其办学宗旨开设了华文教育课程;泉州师范学院依据其泉州的地理位置开设了闽南民间舞、闽台舞蹈研究、泉州戏曲。它们的不足体现在:三所学校都应更加重视舞蹈理论课程,以此来区分高等舞蹈专业院校与高等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区分舞蹈学专业与舞蹈表演、舞蹈教育等专业,以此提高舞蹈学专业的就业率。综上分析,福建高校的舞蹈学课程主要是就舞蹈学本身进行设置的,这本无可厚非。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舞蹈学教育越来越不适合市场发展需求,比如现阶段基础舞蹈教育越来越受欢迎,舞蹈学教育对此提及较少;其次舞蹈学教育以舞蹈为主,注意区分音乐学(舞蹈方向),但对音乐整体介绍较少,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欠缺,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福建高校有必要在现有舞蹈学教育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和完善。

二、福建高校舞蹈学课程设置的完善

(一)课程设置应继续突出其“师范性”特征

大多数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中小学艺术教育,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舞蹈的跳、编等技能,还要有基本的教学能力。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突出师范性,增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与教法等课程,尤其是中小学校园舞蹈与创编的课程。考虑到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综合性,舞蹈专业课程设置还应提高音乐理论的课程,更好地做到舞蹈与音乐的结合。课程设置上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规范教育实习。实习期间多联系中小学教育实习培养和锻炼学生艺术教育能力,以便具备更好的就业能力。

(二)课程设置要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实用型舞蹈人才为目标

“一专多能”是近年来高校体质改革进程当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对于舞蹈学专业来说,“一专”就是在掌握舞蹈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精通舞蹈专业技术,有一定的表演、编导和教学能力;“多能”是指在“一专”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一些与舞蹈相关的专业技能,例如基本乐理、伴奏、晚会策划、主持等。据近5年对国立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3所学校的舞蹈学毕业生去向调查,发现具备“多能”的多面手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比“只专”的学生更为抢手。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只会跳舞是远远不够的,在各个方面都能独当一面的全面型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因此,课程设置要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实用型舞蹈人才为基本目标。

(三)课程设置要突出南音乐舞人才的培养

以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为代表的福建高校舞蹈教育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悠久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福建高校的舞蹈课程设置可结合本地舞蹈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开设南音乐舞方面的课程。南音作为中国古乐,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被称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根”,现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福建的闽南地区完整地保留这一传统乐种的表演形式。而有关南音乐舞方面的研究正逐渐被挖掘并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开设南音乐舞课程既是传承本地舞蹈及艺术文化的需要,也是突出福建高校舞蹈学专业的特色课程,更是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的需要。

三、结语

舞蹈学专业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舞蹈学专业作为一个舞蹈理论专业,具有不同于技术专业的教学规律,其“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目前已不能适应舞蹈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重新打造,“量身定做”。

才民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应该以风格性与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将“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

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结果的考查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建议,供关心舞蹈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专家和同行参考。

一、舞蹈学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

舞蹈学系在学院众多的院系中属于理论系舞蹈学专业本科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水准开设的舞蹈技术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舞蹈技术课课程设置具有广而浅的特点。因而.对招生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基础的要求.生源多为普通高中出来的舞蹈专业特长生个别者为舞蹈中专生。舞蹈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多从事舞蹈史论、舞蹈教育、艺术传媒和艺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改革方案中,将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舞蹈发展的历史和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以及较强的文字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四级英语水平:系统地掌握中外艺术史论、美学、心理学人体运动科学等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等等。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了更为广泛、全面的基础和素质。目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必修课程为34门选修课20余门其中有5门必修的舞蹈技术课。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使学生具有了较宽的文化艺术视野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从而也就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口这些毕业生可以从事舞蹈研究、舞蹈教学、艺术管理、策划、编辑秘书等。到目前为止,走上教育岗位的毕业生也为数不少有一部分教育行业的用人单位,由于进人指标有限,希望进来一个人要一专多能既能担负舞蹈理论课教学又能教舞蹈技术课程所以目前舞蹈学专业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艺校或普通大学中不但从事舞蹈史论教学,同时还从事着舞蹈专业技术课教学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等。

二、舞蹈技术课的现状与问题

从最初的舞蹈史论专业到目前的舞蹈学专业在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大量的专业理论课之外同时开设了众多的专业技术课并且这些技术课程的选定呈现出一种全方位的布局突破了专业的局限,几乎涉及到各个舞蹈技术系的各门专业技术课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外国民间舞(近几届已取消)、现代舞课、编导课、实习剧目课等为学生广泛接触和掌握各种风格的舞蹈文化和舞蹈表演技能创造了条件。

但是长期以来该专业舞蹈技术课的课程建设却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目的和做法都不够明确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目前呈现出来的矛盾主要来自教材、课时和生源这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材方面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初这些舞蹈技术课的开设属于“拿来主义”的“直接引进“型教材均源自于各舞蹈技术系表演专业的技术课经过逐渐调整和不断压缩而形成今天的结果口这期间虽经历任教师的不懈努力已经向舞蹈学专业的需要有所靠拢但一直未能脱胎换骨始终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未能彻底脱离舞蹈技术专业的特征未能真正与舞蹈理论专业的特殊需要相接轨其教学内容以及由此决定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未能实现由培养舞蹈表演人才向培养舞蹈理论人才的方向转换.出现了教材内容与教学需要两张皮的局面。

在生源方面,由于该专业本身具有的理论专业的属性,决定了对教学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专业基础的要求。因而,其生源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普通高中理想一点的考生会有一点舞蹈特长和基础,而一点基础都没有的或者说声称有舞蹈基础而实际上等于没有的考生也为数不少这一原因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在整体上水平不高,也使舞蹈技术课的训练必须从较低的起点开始。另外,有个别考生来自于舞蹈中等专业学校,经过考试文化课达到了分数线而被录取这一因素又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呈现出高低极不整齐的情况给以班级为建制的教学和训练带来难度。而由于课时的大量减少,又使由于生源问题造成的这两方面的困难进一步加剧。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呈现出来的困难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明显所面临的矛盾更加突出。归纳起来在这些矛盾包括舞蹈技术课课程本身固有的实践性与学生学习专业理论性的矛盾、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包括由于课时不断减少而引发出来的教学形式和性质所需要的训练周期长与实际教学周期短的矛盾、教材容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包括由生源问题而引发的课程难度高与学生基础条件差的矛盾、班级授课制与学生基础程度极不整齐的矛盾等等而其中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是一系列矛盾中根本性矛盾。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进行多方面改革有效地解决上述各种矛盾化不利为有利,使教学更加适应舞蹈学专业的特点与规律显得日益迫切。这就是本文撰写的目的,也是下一节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对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课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思考围绕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上什么内容、应该怎么上这几门课”的问题.在本节当中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十分必要。根据国家“培养素质全面、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教育方针根据舞蹈学专业“培养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和“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市场对“一专多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舞蹈学系历届和未来的毕业生多样化的就业去向舞蹈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编导和实习剧目等舞蹈技术课程。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意义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的内容在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专业素质.获得对舞蹈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进而提升其理论认识,为其日后所将要从事的舞蹈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的的明确是核心问题。

首先要从培养目标出发这是舞蹈学专业如何进行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是为了培养舞蹈理论人才而非培养舞蹈表演人才.是为了培养理论工作者而非演员这是与其他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在教学目的上的本质区别。具体而言,各个舞蹈表演专业舞蹈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对身体能力和技术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口舞蹈学专业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目的首先是通过以风格性和审美性为主的教材的训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舞蹈表演能力的同时通过切身的训练体验加深了解各舞种之间的区别认识各舞种的传统渊源、文化底蕴和审美规范。

另外考虑到“要求学生掌握舞蹈训练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考虑到毕业生有可能走上教学岗位所以这些课的另一部分目的就是在训练的同时,也要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教学法获得相应的教学能力,让那些有志于毕业后从事这些舞蹈技术课教学的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和教学法的初步掌握将来可以满怀信心地走上工作岗位。

(三)教学任务的选择是解决各种矛盾的关键。在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应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的的要求二是客观条件的可能性。首走是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应使学生在对动作教材完成掌握与对教材内涵的认识理解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既重视它的实践性也要重视这些课的理论性,避免把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上成纯技术课而忽略了教学目的完整性。二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已经使这些课程不可能保证在教学功能上的完整性。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学生身体条件差、专业基础弱、年龄偏大、水平不整齐以及这些限制条件与本课的教学周期短、课时少这一现实之间形成的突出矛盾使得该专业的中国古典舞课不可能具备通常意义上的基训(基本功腿功、技巧)加身韵的教学功能以前的基训、身韵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

鉴于以上分析要求我们在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必须明确目标抓住重点、 取舍得当。要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r把教学方向调整到体现各门舞蹈技术课精华的风格、特点的训练上来,紧紧抓住代表风格特点这一核心内容作为重点,舍弃那些矛盾突出和不切实际的纯功能性的身体条件训练任务。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由于中国古典舞身韵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精髓只要学生把身韵教材掌握好就可以达到从根本上认识和了解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目的。

因此概括起来说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教学任务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风格性和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根据需要配合以密切相关的能力和技术训练将这些课的“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这既是教学目的要求之必须也是客观条件限制之必须这样才能做到从需要和条件出发、使教学安排目的明确经济有效。

(四)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决定教材内容的选定。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规定教材的选定和组织,舞蹈学专业的技术课教材的选定和组织应该是围绕具有风格性和审美性训练意义的教材而展开。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从总体上讲,教材的选定应围绕身韵内容展开教材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基本能力,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身体各部位的活动幅度和控制能力包括指、腕、肩、腰、髓、踩、趾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身体重心的稳定性和各种舞姿的控制能力。(二)基本技术,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身体各部位的准确位置和身体各部位的单一运用技术,包括基本的手型脚型、基本的头眼手脚位置、动律元素、单一手臂动作及单一头眼步法的运用。(三)综合运用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各种单一技术的复合运用和综合运用,包括复合手臂动作、复合步法和各类型的综合性组合。

在教材的组织上依据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的原则,围绕身韵训练内容形成由分节到完整、由地面到把杆再到中间的各类教材的纵线关系。

依据教材体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的要求形成了以形神劲律贯穿起来的手眼身法步各环节整体照应的由局部到整体、由单一到复合再到综合的各类教材的横线关系。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因而上述教材的选定和组织方式也就形成了该课从地面到把杆再到中间的课堂结构和教学形式。从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看该课己经不同于以往的基训课同时,也不同于以往的身韵课因为纯身韵课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古典舞基本功基础之上的而本课由于面对的是没有基础的教学对象所以就必须承担一些与身韵训练密切相关的基本功训练内容成为具有舞蹈学特色的中国古典舞课。

(五)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任务的保证。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教学目的、任务的贯彻实施过程为保证舞蹈学专业技术课教学目的、任务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要训练与讲授相结合,使学生在对动作教材的完成掌握与对教材的认识理解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既重视这些课的实践性也要重视它们的理论性,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一方面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教材本身,具备相应课程初步的表演能力。同时还要运用讲授和指导阅读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的舞蹈文化和审美规范等有进一步的理解,对这些舞蹈相关的理论、知识有较深层的认识,并对教学法等知识有相应的掌握。

在教学中教师的讲授部分也要有明确的计划,并且与动作教材推进的进程相配合。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讲授内容主要应围绕中国古典舞的传统渊源、文化底蕴、审美规范等展开。讲授内容还应包括身韵特性方面的外部技法与艺术内涵的关系、形神劲律的内容及关系、拧倾圆曲仰的静态审美特征、三圆运动规律的动态审美特征等。讲授内容还应包括与身韵教学法有关的教材体系的构成、训练步骤与过程、局部训练与整体训练的关系、音乐情绪与节奏类型的特性等内容。要避免把该课上成纯动作训练课,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在教材建设中不但要考虑训练上的问题也要对所涉及到的讲授内容做出安排。课外阅读也是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应该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运用好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在课程建设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选列出每门课程的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以供教师备课和指导学生时使用。当然作为一门专业技术课本文虽然主张讲练结合但仍然应该掌握好讲和练的比重.以练为主精讲多练。

(六)教学手段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授段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口针对舞蹈学专业教学对象的特殊情况,在采取教学手段方面要扬长避短使学生身心得到均衡发展。

舞蹈学专业的生源多数是从普通高中上来的有部分学生具有初级的舞蹈基础和身体条件,而大多数人则从来没有学过舞蹈身体条件不符合舞蹈训练的要求。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文化基础好、理解能力强等优势。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既要调动学生肢体、挖掘身体潜力,又要利用他们的优势注重调动他们的思维,发掘心智上的潜力使身心得到均衡发展。在教学上可采用多种手段达到这一目的例如布置思考题进行提问和指定题目让学生写小论文等。思考题或论文题目可以在课程建设的同时进行系统地考虑也可以围绕上文提到的讲授内容而展开。另外还可以采用与教学实习有关的一些手段调动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他们的能力增长教学知识例如让学生讲解动作、互相纠正动作、甚至在一个时间单元里组织课堂教学,还可以让学生编一些小的短句、组合供课上练习采用或作为期末考查的内容之一。总之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考钻研,以长补短达到挖掘身心潜力、促进均衡发展和促进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七)对教学结果的考查也要具有舞蹈学专业的特点。教学任务的改变决定了对教学结果的考查方式应有所改变,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在教学结果的考查内容上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通过学生的动作表演来检验动作教材的掌握情况。第二方面是通过文字、语言等表达方式来检验学生对该课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在第三方面鉴于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考虑还要在素材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教学法的掌握和编排组合的能力进行适当方式的考查。从总体上讲,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查要从以上三方面结合起来给予综合评价。另外在考查学生的动作表演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条件考虑到这些课程所能给予学生的只是初步的基础训练因而在检验标准上要给予合理的把握主要应在透过学生对动作教材的完成观察其对教材的理解情况。

结束语

随着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水平也应不断提升。因而同样一门课程在不同的专业中必然要形成白己的特色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实习剧目等舞蹈技术课程是舞蹈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围绕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这些舞蹈技术课也要量身定做”,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呼唤我们尽快打造出具有舞蹈学专业特色的舞蹈技术课。

基于以上目的我主持编写完成了《舞蹈学专业舞蹈基本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部分》的教材算作对以上思考的初步答卷。只愿它成为一个靶子能引发更多的教师对舞蹈学专业,乃至对所有舞蹈非表演专业舞蹈技术课建设问题的思考和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2、唐满城:《唐满城舞蹈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版

3、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5、雄文龙、廖时人:《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舞蹈学专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职;舞蹈专业;教学改革

舞蹈是艺术的,形式多样的舞蹈具有不同的教育作用,民族民间舞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多民族的文化,了解我国的人文风俗,舞蹈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培养学生更加积极进取的学习心态,舞蹈多元的动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身体敏感性和反应能力。进行专业的舞蹈教学,更是提升我国人民审美情趣、身体素质以及艺术素养的重要策略。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一线舞蹈教育人员的责任,随着我国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从量到质的变化,高职舞蹈专业教学需要有所变化,各大高职院纷纷开始根据本校情况来进行高职舞蹈专业教学改革。

一、高职舞蹈专业教学改革的现存问题

高职舞蹈专业教学进行改革是必要的,迈出改革的步伐更是值得欣慰的,但就目前的高职舞蹈专业教学改革而言,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高职舞蹈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不完善

在高职舞蹈专业教育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大都关注到高职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能力水平与艺术专业学校学生的舞蹈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舞蹈基本功、身体柔韧性方面,所以强调改革高职舞蹈专业的教学内容,并按照高职舞蹈专业学生的特点来编制教材。[1]但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教材的改革并没有很好的结合高职舞蹈专业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更没有将教材理论与舞蹈练习想紧密结合。此外,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目前的仅仅关注到教材的改革,而没有从舞蹈专业的整个课程出发来做出一个整体的规划,者也导致了很多高职舞蹈专业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应能力,也未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高职舞蹈专业教学考核机制改革不深入

高职舞蹈专业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加强学生的舞蹈技能,引导学生形成相对完善的舞蹈思维,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舞蹈素养。教学质量如何,是通过考核来判断的,只有考核学生的舞蹈水平,才能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专业教学的价值意义。高职院校在开始改革舞蹈专业教学以来,就重视到要改革考核机制,试图转变以理论考试为主,实际表演为辅的考核体系,但是在实际的改革中,很多高职院校因为时间、人力等方面的限制,并没有深入的改革考核机制,而是做“表面功夫”,更没有构建一个完善的考核体系。

二、高职舞蹈专业教学改革问题的解决

1、全面完善高职舞蹈专业教学内容

就国家层面而言,舞蹈教育是没有同意编写的教材的,高职院校通过也会根据自身的发展特色来编写校本课程,设计舞蹈专业的教学内容。高职舞蹈专业教学不够完善是现阶段改革的主要问题,就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完善高职舞蹈专业的教学内容:1)设计适应于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高职舞蹈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是要根据高职舞蹈专业的特点,明确教育层次、学生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来设计的。高职舞蹈教学内容是层层递进的,高职一年就就可以设计一定中专五六年级的教学内容,来帮助学生温习过去的训练,使学生打下坚实的舞蹈基础,并为后面的教学内容打下基础。而在高职二、三年的教学大纲设计中,就需要更加注重能力发展的,如在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舞蹈表演能力以及舞蹈教学能力,要与高职舞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2)围绕理论与实践合理比重来设计课程

舞蹈是理论与实践需要紧密结合的,是要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在高职舞蹈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应结合本校的教学条件、当地的市场需求,做到教材内容应包含多元的舞蹈文化,结合本地的特色舞蹈文化,丰富教材的知识与内容。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敢于及时的调整课程。调整课程要有重点,不是将舞蹈专业应该有的课程进行堆砌,而是要保证学生学到有用的课程。

3)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具有时代性的教学

传统的舞蹈教学是舞蹈教师的示范教学,一步一步的示范与讲解,手把手的教会学生动作与编排。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强调了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自主的进行学习与创作,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内容没有更新,教师也算得上是难以发挥了。[2]所以,在高职舞蹈教学内容改革中,可以进一步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充实与发展,通过摄相、拍照等手段来记录学生的舞蹈练习过程,让学生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进。之外,还可以运用各大视频网站、图书网站等引导学生们自主的观赏著名的舞蹈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舞蹈艺术公民,从而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高职舞蹈专业考核机制规范化

高职院校舞蹈专业考核机制过程中,应该本校体制现状与考核制度,积极的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促进舞蹈专业考核机制规范化:

1)自上而下推进舞蹈专业考核机制实施

舞蹈专业考核机制的形成是必须要借助学校领导层来推进的,需要为舞蹈专业提供考核条件、强化考核监督力度。舞蹈专业考核机制的实施需要人力、物力资源,要求教师有时间与精力考核学生,需要学校印发考试试卷,提供考试场地等;强化考核的监督力度,一方面是监督学生考试作弊之类的现象,另一方面就是监督教师考核质量和考核态度,从而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来保障了考核的质量,提高考核的信度。

2)尽量全面考核学生的舞蹈专业能力

高职舞蹈教学之所以进行改革,就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舞蹈素质,所以在舞蹈考核机制实施的过程中,就要从舞蹈基础能力、舞蹈基础理论知识、民族民间舞蹈、舞蹈表演能力以及舞蹈创编能力等方面来进行考核,并坚持做到理论与实践实践和的考核方式。在全面考核学生舞蹈专业能力上,还应该坚持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体制,保证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更加全面,降低考核的偏差。

作者:刘声超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舞蹈学专业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舞蹈专业 音乐理论 教学模式

舞蹈是一种肢体表现艺术,自产生之日起就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舞蹈艺术的基本要素表情、肢体动作、音乐节奏中可以了解到,舞蹈艺术中音乐的重要性。舞蹈通过动作表达情感,这种动作情感的表达在音乐情感的诠释下更具魅力,更能够打动观众的心。音乐作为舞蹈的伴奏,提升了舞蹈的感情诠释和艺术魅力。然而,在我国很多高校舞蹈专业课程的设置中,缺少音乐理论的课程,导致一些舞蹈专业的学生不能将音乐与舞蹈相融合,不会用肢体语言诠释音乐的内涵,影响舞蹈效果。本文主要分析舞蹈专业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现状,探讨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

一、舞蹈专业音乐理论教学现状

舞蹈专业的学生对于音乐理论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在舞蹈表演中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和展现。近年来,我国高校舞蹈专业的音乐理论教学普遍令人担忧。在课程设置上,舞蹈与音乐的教学都比较独立,在舞蹈课堂教学环节中,音乐只是舞蹈训练的一个工具,许多教师没有将学生音乐基本功的积累放在教学的主要内容中,更没有重视音乐在舞蹈中所起的作用。只是在音乐的陪衬下,机械的传授舞蹈,将舞蹈艺术形式单一化、机械化,这种教学模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舞蹈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利用音乐去激发学生,注重学生音乐理论素养的培养。只有音乐与舞蹈相互融合,实现真正统一,舞蹈表演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另外,高校舞蹈专业忽视音乐理论培养的表现还在于考核方法的单一,舞蹈训练重点倾向于机械的技能训练。高校舞蹈专业如果在考核方式上重技能、轻音乐,忽略音乐与舞蹈相互融合的重要性,只是单纯强调舞蹈技能训练,就会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的积极性,进而影响音乐理论素养的培养。

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到,舞蹈不是机械的肢体的摆动,舞蹈内容要与音乐伴奏相融合,才能够提升舞蹈的艺术感染力。一个舞者只有发自内心的感受音乐节奏,体味音乐的每一段旋律,才能够在舞蹈表演中充分展示舞蹈的艺术感染力。相反,如果舞蹈表演与音乐伴奏不合拍,即便表演的动作再出色,也会给人以一种不适感,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所以,高校舞蹈专业在考核方式上,要改变以往片面和单一的考核模式,在考核过程中,将舞者与音乐的配合也作为一项采分点,这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舞蹈专业音乐理论教学模式应用

(一)培养学生音乐细胞,改善乐理知识的教学风格

在舞蹈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音乐理论教学非常关键。由于舞蹈专业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重视乐理知识对于舞蹈的重要性。肢体的训练一直是舞蹈专业的教学重点,因此,在乐理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实用性为主,重新分类乐理知识,结合舞蹈的学习特点,尽可能将乐理知识学习化繁为简。对于一些重点的乐理知识,如音程、音调、节奏、节拍、旋律等,要结合舞蹈专业的特点深入学习,重点讲解。要让学生具备音乐鉴赏能力,同时,让学生理解音乐的节拍和节奏。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学生只有充分理解音乐的节拍和节奏,在内心产生了乐感,才能够感受到不同的乐曲,体会不同的音乐风格,进而产生不同的音乐情感,为后续的节奏训练奠定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舞蹈训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更好的诠释音乐的情感。

(二)注重节奏训练,节奏训练与舞蹈实践相融合

节奏训练的学习直接影响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而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程度,又影响着舞蹈训练。因此,学生能否抓住节奏的规律,并能够准确的听懂节奏,对于舞蹈专业的学习至关重要。在舞蹈专业的音乐理论教学中,节奏的训练属于比较重要的内容。舞蹈作品当中的节奏能够体现不同的风格,诠释不同的情感。如表达淡然或者忧伤的情感,可以用长节奏的舞蹈进行诠释。表达轻快或是紧张的情感,可以用短节奏的舞蹈进行诠释。节奏训练追求学生感官上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记忆和模仿。因此,个人对于音乐的理解,是节奏训练的重点,学生能否准确的把握节奏的规律,听懂节奏,熟练掌握节拍,对日后的舞蹈学习非常关键。

在以往的节奏训练中,教师往往采用听写训练的方式进行授课,模仿多于理解,节奏训练的学习属于一个难点。重复的进行听力训练,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而且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节奏训练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训教学,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音乐试听时,要让学生跟随音乐拍手、跺脚等感受节奏,或者用其他肢体动作感受节奏。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感受情感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肢体协调能力,同时,还可以根据音乐节奏,将节奏训练与舞蹈实践融合,提升了舞蹈的感情诠释和艺术魅力。

结语

舞蹈专业的音乐理论教学,要弱化理论教学,重视感觉培养,摒弃单纯的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要注重节奏训练与舞蹈实践相融合,使理论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增强学生的记忆和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

(注:本文为课题“多元文化视野下舞蹈专业的音乐理论教学模式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2-5)

参考文献:

[1]蔡丽红.浅谈高师舞蹈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1).

[2]霍岩.舞蹈专业学生音乐课教学探析[J].乐府新声,2011(2).

[3]李莘.试论音乐课程序列对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3).

舞蹈学专业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舞蹈编导;课程建设;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58-01

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趋于多样化,不仅限于文化课,还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舞蹈编导专业作为舞蹈教学的一个分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应加快课程设置的优化和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推动舞蹈编导专业教学的不断进步。

一、高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设置概述

舞蹈编导专业是舞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是研究舞台导演、剧本创新以及舞蹈人体动作编创等问题的一门实践性学科。通过对该专业的学习,能够培养出一批专业的从事舞蹈作品的编创和导演的人才。在高校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中,将传统的中国舞蹈和世界各地著名的舞蹈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教育体系。

二、高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开设舞蹈编导专业的高校在逐渐增多,截止到2015年,我国已有20余所高校开设了舞蹈编导专业。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与专业性的舞蹈类院校相比,高等院校对于舞蹈编导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全面性与创新的多元化素质培养,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公共选修课和文化基础课的设置较多;从招收的生源来看,学生的综合知识以及综合素质都比较高,个人能力也比较强。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高校也为社会输送了很多舞蹈编导专业的人才,他们已经遍布于祖国的各行各业,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多贡献。

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导致原有的舞蹈编导专业的课程设置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的观念也相对比较落后,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从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国高校舞蹈编导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进行深化改革。

三、高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改革措施分析

(一)对舞蹈编导专业的课程进行价值分类。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将舞蹈编导专业的课程分为四大类,包括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一般课程和实践课程。其中,基础课程和一般课程所占的比例比较小,而重点在于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因为这两类课程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体来说,基础课程是关于舞蹈编导专业入门的一些简单课程,包括民族民间舞、艺术概论、现代舞以及身韵。一般课程则是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包含的课程主要有舞台美术灯光设计、舞蹈剖析学、舞蹈艺术心理学、太极、舞蹈基础理论等,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学科权重。核心课程则是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舞蹈编导,其次是舞蹈剧目,还有舞蹈基本训练课程。最后,通过实践课程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化,并进行实际的操练,包括创作实习和艺术实践两大部分。

(二)因材施教确定科学的培养目标。虽然开设舞蹈编导专业的高校比较多,但是由于每个高校招收的生源的素质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生源,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不同的人才。比如,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高校,如北京舞蹈学院,由于该校招收的学生的专业性比较强,素质也比较高,在设定培养目标时就应该更具有针对性,要关心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举例来说,专业性较强的高校可以设定这样的培养目标:学校通过培养学生基础的舞蹈理论、舞蹈编导理论以及一些技巧,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舞蹈的魅力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生能够具有独立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能够独自完成舞蹈作品的创作,并具备舞蹈编导的知识结构,未来能够从事本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或者能够从事舞蹈编创的工作。各个高校要根据招收生源的不同状况,因材施教,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或者一个高校可以设定多个培养目标,用于为社培养不同类型的舞蹈编导的专业人才。

四、总结

本文对当前舞蹈编导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根据现状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措施,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乐.普通高等院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问题分析[J].北方音乐,2016,36(16):204-205.

舞蹈学专业论文范文第15篇

舞蹈表演专业

舞蹈总是用最苛刻的方法考验着每个怀揣舞蹈梦的孩子们:压腿、踢腿、软开度、腹背肌、腰腿功……日复一日,没完没了枯燥的训练,这就是舞蹈表演专业的特点。相对其他舞蹈类专业,舞蹈表演专业在训练上和表演上的要求是更加的严格,舞蹈表演专业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表演功底,浓厚的情感,这样才能通过舞蹈来演绎出动态的人的精神世界,以鲜明的艺术形象抒发内心感情,达到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创造出剧情需要的舞台环境和氛围。因为台上跳舞,“跳”的不是自己,“跳”的都是各种不同的“人物角色”,无论是表演集体舞还是个人舞,都是为了塑造不同民族性格和不同人物气质的舞蹈形象。舞蹈表演跳的是心,而不是单纯的炫技。这就需要平时多注意舞蹈表演和技术技巧的训练,这些都是长期积累的无形的资本。

关于就业,如果你喜欢追寻自己的影子并且热爱教育事业,那你可以考虑去教育机构应聘舞蹈教师;如果你喜欢没有太多的束缚,那你可以选择去辅导机构或者舞室担当补习教师;如果你有一定的造诣并且已经获得一定的资格,那你可以尝试从事教练或者指导工作;如果你想把自己的学艺发扬光大并且呈现给观众,那你可以努力去成为一个专业并且优秀的舞蹈演员。当然,学习舞蹈出来的学生一般在行为举止上都比较得体自然,气质跟打扮上也会相对出众,所以即使不从事舞蹈相关行业,也可以做一些类似公关文秘、银行职员、办公室人员等文员类的工作。

舞蹈学专业

舞蹈的历史渊远而流长,艺术学家考证过最早出现的艺术正是舞蹈,说明舞蹈的起源和发展对于人类文化乃至生活是深刻而富有意义的。舞蹈学正是对舞蹈艺术作全面、系统、历史的研究的一门科学,其中包括舞蹈理论、舞蹈历史和舞蹈鉴赏三个主要部分。本专业的学生除了单纯的肢体学习,还要进行舞蹈理论的学习,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和舞蹈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中国舞蹈史、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世界芭蕾史纲、舞蹈解剖学等这些都是在大学期间需要深造的课程。这就要求舞蹈学专业的学生一方面自身要有不错的文字功底,另一方面就是对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这样便于在今后学习生活乃至工作后更好更快地掌握分析和研究舞蹈作品的方法,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舞蹈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可以从事与上述舞蹈表演相同的职业,更有其独到的优势――舞蹈学专业出身的学生所具备的理论写作能力和史学造诣,是许多艺术相关单位和企业所重视的。

舞蹈编导专业

在练功厅里、在舞台上,每一个舞者在韵味悠然的音乐中舞动,做出跳跃、旋转等一系列复杂的连接动作,随着光影的变幻演绎令人心醉神驰的精彩。这些所有的编排都来自于舞蹈编导。舞蹈编导的魅力就在于她能让舞者释放天性,开发舞者的想象力,把一种不可言语的渴望和追求,挥洒自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就读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生首先要熟悉国家的文艺方针和政策,了解舞蹈发展的态势,这才能确保作品在创作时是合理合法的。其次舞蹈编导的学生要求除了具有一般舞蹈生吃苦耐劳的优点,还应该有不同于他人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较强的审美感。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去寻找和发现舞蹈里缺乏和未被开发的东西,并应用到舞蹈编排里,进而提炼和完善独具特色的队形、画面、语汇等,使创作的作品真正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舞蹈编导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具有普通舞蹈人才的各种就业机缘,还是舞蹈工作幕后者的重要输出源。大部分有关编排、导演和设计的工作,她们都可以去尝试并且较易胜任。

给舞蹈生艺考的温馨提示

音乐――最好把考试曲目剪辑好单独刻录在一张光盘上,方便考场老师播放,不要拿整首曲子去,没那么多时间让你完整地跳;选择能让人跟着节奏走的乐曲,让老师也产生共鸣,放音乐的有时候老师会陶醉一会儿,那你就能多表现一下了。所以选音乐一定要有利于展示和全面展示个人特长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