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舞蹈专科论文范文

舞蹈专科论文范文

舞蹈专科论文

舞蹈专科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舞蹈学;舞蹈历史理论;专业培养模式;舞蹈学与学舞蹈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91-02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建立于1985年,是国内高等院校中最早创建的舞蹈学理论专业系。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普及,舞蹈学系的本科教学突出多专业方向接触性、多专业基础实践性和多专业了解的浅层性特征,形成理论课较深入、专业技术课学习全面但不深入的特点。

本文将揭示舞蹈学本科四年的学习与实验田种子培育的四个阶段:挑选育种、犁地播种、除草施肥和丰收仓储各个阶段之间的密切关系,即舞蹈学四年本科教育到试验田培养四个阶段的功能和任务的对应。

一、“挑选育种”期――舞蹈学专业生源素质条件分析

生源的质量犹如种子的质量,好的种子经过后期的科学管理和培育终会果实累累,舞蹈学本科生生源的挑选如出一辙。

舞蹈学系在以舞蹈表演为主的舞蹈学院各系部中,属于侧重理论的系部,重点突出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结合的特色。由此,对舞蹈学系生源素质条件提出特殊要求:首先,有较好的文化基础与素养;其次,基于舞蹈理论学习的需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勤于思考、长于写作的能力。舞蹈学系生源构成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部分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高中,他们具有比较扎实的文化素养、良好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开阔活跃的思维,有过正规或半正规的舞蹈学习经历,对舞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粗浅了解,具备较好的进行理论学习的硬性素质条件,符合舞蹈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但这部分生源的不足之处在于:多数生源很少或不具备舞蹈专业理论素养基础,舞蹈实践经验缺乏,舞蹈专业技术层次较低。另一方面,少部分生源来自专业艺术院校,接受过比较系统、正规的舞蹈训练,具有比较扎实的舞蹈功底,舞蹈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同时也存在文化基础薄弱、舞蹈理论缺乏等问题。所以,舞蹈学系每届班级的组成,会呈现出舞蹈专业理论整体水平不高、舞蹈专业实践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再加上,未经过舞蹈专业训练因素的作用,导致多数学生对舞蹈现象的敏感度不同,对舞蹈理论内容的接受程度不同,使得他们对专业理论课的理解和接受存在差异情况。

这一差异突出地表现在舞蹈赏析课上。对于一个舞蹈作品,部分学生可以很好地透过舞蹈本身归纳出舞蹈属性、动作风格、表达主题及对舞蹈的批评等不同的舞蹈赏析层次,而部分学生的分析却不能从表面化的宏观层次深入微观层次分析。这一差异是学生自我能力决定的,这个能力层级的培养涉及“试验田”的第二个过程。

二、“犁地播种”期――认识“舞蹈学”与“学舞蹈”的关系

犁地播种对农业生产活动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环,疏松的土壤对种子来说,无疑是最适宜的温床,是农业生产活动的“打地基”期。相对地,恰当的课程设置和严谨的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会对学生的舞蹈专业素养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舞蹈学专业要求学生应把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必须掌握舞蹈发展的历史和基础理论。本科阶段的主要舞蹈技术课包括: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芭蕾舞基训、现代舞基训、舞蹈编导等。理论课分为三个类群:(1)舞蹈历史理论类:中国舞蹈史、芭蕾舞史、现代舞史等;(2)舞蹈鉴赏与批评类: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舞蹈作品赏析与批评、学术论文写作等;(3)舞蹈跨学科课程类:舞蹈人体科学、舞蹈教育学、舞蹈美学等。

在舞蹈学系2002年制订的学科建设方案中提出“舞蹈学课程体系”的完整规划,将“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展开舞蹈史、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三大方向之一[1]。如何处理舞蹈技术课程学习和舞蹈理论课程学习的关系?由实践得出来的理论要回归到实践进行验证,实践检验得出的一定是理论的优势与不足,经过完善后的理论又会反馈给实践。这是舞蹈实践与舞蹈理论相互作用和持续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出现、发生、作用、反作用和再作用,是一个复杂的递进关系,甚至是螺旋上升的关系。这个关系要求具有关联的课程之间,在授课时间点和时间跨度的搭配上合乎逻辑。

大一学年的芭蕾舞基训使学生对芭蕾艺术有了感性体验。大一第二学期开设的舞蹈解剖学要求学生掌握舞蹈人体的解剖学特征,结合感性体验,起到理论反思实践的效果。大二第一学期开设的芭蕾舞赏析,糅合实践课和理论课的内容,填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芭蕾审美的缺失,又在理论层次升华舞蹈实践。这会给学生构架出一个逻辑化的知识体系,把舞蹈实践和舞蹈理论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1+1>2”的效果,有效地完成“学”与“练”的互动。但实际教学进程中的课程搭配存在一些硬伤。

首先,具有关联的课程学期跨度过长。例如,舞蹈解剖学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舞蹈生理学和舞蹈训练学分别在大三第一和第二学期开设。舞蹈解剖学与其他两门课程的教授,在时间有一个学年的空档期,这就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的遗忘,影响到其他两门课程的学习,而授课教师明显会感觉到学生对舞蹈解剖学知识的遗忘已经影响到授课的进度。根据三门课的定义,即:(1)舞蹈解剖学是舞蹈人体科学的基础学科,研究人的自然形态结构机能和生长发育规律与舞蹈训练的相互关系,研究如何提高人体舞蹈机能的科学[2];(2)舞蹈生理学研究人体在长期的、专业的外在训练影响下,对人体结构和生理机能所产生的影响,并探明产生影响的规律[3];(3)舞蹈训练学是在综合运用舞蹈解剖学、舞蹈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对舞者训练过程的研究,从而提出对舞者训练的量化的训练步骤和训练方式[4],这三门课类似于金字塔式的、阶梯式的自下而上的递进关系。基于此,本文建议对三门课的开设时间做一些调整:舞蹈解剖学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舞蹈生理学和舞蹈训练学分别在大二第一和第二学期开设。

其次,部分课程的学习时限不合理。作为舞蹈史论专业,每个舞种的史类、理论类课程至少应该学习一年,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事实上,大多数的此类课程只会学习一个学期,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类似的问题同样出现在各个舞蹈技术课的学习时间分配上。

最后,大三第二学期安排的实践类课程过多,包括舞蹈编导、现代舞基础训练和剧目排练。这三门课都是实践课,无形中会给即将步入大四的学生增加学习负担。本文建议:舞蹈编导和现代舞基础训练合并为一门课;压缩民间舞的授课时间,由二学年改为一学年;增加其他舞种,如拉丁舞、街舞等的选修课。

三、“除草施肥”期――自主学习“量”的积累与自我拔高“质”的飞跃

大学本科教育属于普及教育和通识教育,“普及”阐明本科教育要在受众面上突出大众化,受众量上突出增量化。作为“大众”的生源,从多数源于专业院校,应逐渐向普通高中铺开,但目前我国中学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困乏,造成“大众”舞蹈水平参差不齐。“通识”说明,现在学生知识的接触面和接触量在增长,通识教育是要在有限的学时下多学习课程,这容易造成“蜻蜓点水”的现象,更何况大多数的课程属于初次接触,难度较大。

显然,这些问题尽管摆在学生的面前,但根源却在于课程的设计者。站在学生的角度,“自主学习、自我拔高”应该是不二的选择。“自主学习”是对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要求。如何在课前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待课上解决,完成对知识的预消化;如何在课上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提出新的问题,完成知识的消化;如何在课后解决课上提出的问题,进而再提出新的问题并解决,完成对知识的反刍,这是学生必须要进行的思考。“自我拔高”是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是一个在“量”上的不断积累,并且积累到一定阶段后,潜移默化地实现“质”的飞跃。

四、“丰收仓储”――完成认识“舞蹈学”与“学舞蹈”的关系

这个阶段并不意味着整个过程接近尾声。越是最后阶段,越应理性地重新审视对“舞蹈学”与“学舞蹈”关系的理解。这里提供一些认识视角。

首先,舞蹈学≠学舞蹈。舞蹈学专业的理论特色是舞蹈学的立足之本。舞蹈理论学习的基础在于良好的舞蹈实践,目的在于认识到舞蹈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而不是仅停留在舞蹈欣赏的层次。

其次,舞蹈学≥舞蹈。实践加理论的特色及与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历来是舞蹈学的学习者需要探讨和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恰好证明舞蹈学史论专业在专业建构过程中的反思与进步。

再次,舞蹈学的使命是研究舞蹈,发扬中国传统舞蹈文化。接触世界先进的舞蹈文化,进行不同属性舞蹈的对话,认清别人,更要认清自己,勇于实践舞蹈批评,推动舞蹈文化的发展。

五、结语

舞蹈学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是步步递进的,各有侧重,只有通过舞蹈的学习来指导和辅助舞蹈理论的研究与学习,同时舞蹈理论的研究会促进舞蹈表演在文化内涵层面上的负重,使互补的学习理念在完成对舞蹈学这门学科的深层次认识与理性回归的同时,高度把握学习和研究的真谛。

如果我们把理论学习称为“阴”,把舞蹈学习称为“阳”的话,这种互补的学习理念与太极阴阳相合、互生的宇宙理念不谋而合。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互生互补的生命哲学观,站在哲学的高度,启发我们可以很好地认识“舞蹈学”与“学舞蹈”的关系这一契合点,完成对舞蹈学这门学科的深层次认识与理性回归。

本文为笔者在2013年9月14日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第二届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上的发言。

参考文献:

[1]高云.舞蹈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舞蹈专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舞蹈教育;重庆大学;科学发展观;定位与思考

中国的舞蹈伴随着中华文明经历了上百万年,从原始人类的前艺术活动期就出现光彩,无论是击石附石的先民兽舞还是奴隶专职的纪功之乐,或是后来封建社会的唐舞、宋舞,都是舞蹈文明的发展历程;其中舞蹈的教育在发展中承载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寓教于乐的大儒精神还是乡里百姓的自娱自乐都是舞蹈教育的需要,从汉代的乐府到唐代的梨园都对当时的舞蹈起着推动和历史的保留作用。历史发展至今,舞蹈的传承与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幼儿社区教育,都呈现着我国舞蹈教育市场的多元发展,逐渐走向科学化的轨迹。同时,在兴办高等舞蹈教育的时候,也有很多院校没有清楚的教育定位,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与思考,致使舞蹈的市场环境出现种种困境,也给我们这些从事舞蹈教育的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因此,我们从求本溯源开始,找到源流看问题,理清历史的脉络,重整属于我们的舞蹈和教育。

一、我国舞蹈教育的溯源

我国正规的专业型舞蹈教育始于建国初期,五十多年来,我国的舞蹈教育基本上是沿着这一单纯专业型,职业型的教育体制在发展。现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从中专―本科―研究生学历层次专业型舞蹈教育系统。

回顾、探索我们专业型舞蹈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分析、思考专业型舞蹈教育的现状,在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冷静客观地直面我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检点我们在急速发展中所产生的浮躁,无疑对我们如何深化舞蹈教育的改革、提高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我们从中专舞蹈基础教育谈起。

中专舞蹈教育是舞蹈教育系统的基础教育。

1978年以前,我国专业型舞蹈教育仅限中专教育。全国有5所专属的中专舞蹈学校及各省市的艺术学校中设有舞蹈学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舞蹈艺术人才的急切需求,中专舞蹈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中专舞蹈教育是专业型舞蹈教育的基础工程,基础工程不坚实,势必会上延,严重影响到高等舞蹈教育。没有坚实的基础教育,是无法构建我们这座舞蹈教育系统大厦的,高等舞蹈教育离开了基础教育,有如“空中楼阁”,这也是本文为什么在高等舞蹈教育发展研讨上从中专舞蹈基础教育说起。

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专舞蹈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约近十年时间的“过热期”,当时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众多的以舞蹈教育为主的艺校和舞校。尽管名目繁多、体制各异,其实无非是国办中专的扩招,及民办艺校的大量建立。而各校居然都是生源济济,门庭若市。可惜“好景”不长,三、五年后,生源递减,那些不具备办学条件的中专校很快就终止办学了。

二、现代教育的几个发展误区

究其原因是多种的:有迅猛发展中教育部门宏观管理失控;有当时教育市场商业化思潮的影响;有用办学获取经济效益的驱使;有社会的浮躁和家长对舞蹈教育认知的误区等等。总之是我们在发展前进中的一种失误。然而这种失误至今还影响着我们中专舞蹈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1.学校教学质量下滑,信誉下降,造成生源递减。为了维持学校的运转与创收,采取不计学生的专业条件,降低生源质量。超出教学能力的扩招,国办校有之,民办校更为严重。

2.学制的混乱:有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六年制不等,入学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从小学五、六年年级,初中初一、初二,个别甚至有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3.教材杂乱,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与规范性,师资质量急待提高。

4.综合性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度缺乏:我国根据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法的规定,现阶段实施九年制国民义务教育,而中专舞蹈毕业生,如实地讲,大多数学生其综合性文化基础知识尚达不到九年义务制国民教育的水准,这一点是让人触目惊心的。

三、专业型高等舞蹈教育现状分析

1978年,北京舞蹈学院建立,标志着我国专业型舞蹈教育向上延伸,形成高、中相接的舞蹈教育系统。当时北京舞蹈学院是我国唯一的一所高等舞蹈教育学府。紧随其后,我们一些综合性艺术院校也相继设立了大学专科过渡到本科的舞蹈学系。进入90年代,更多的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及民办大学也设立了舞蹈教育学系。我国专业型的高等舞蹈教育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目前我们高等舞蹈教育主要面临两个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目前高等舞蹈教育的师资是一支非常年轻化的队伍,他们大都是近年来高等舞蹈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主要是北京舞蹈学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这一点也突出了北京舞蹈学院在舞蹈教育中的领军地位和重要作用),他们充满了朝气与活力,是专业教育一线的骨干力量。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专业知识面过窄,专业技能过于单一,综合文化知识及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但是他们是一批宝贵的资源,对他们的教育理念和综合知识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2.高等舞蹈教育学生培养问题

我们呼吁教育部门要规范中等舞蹈基础教育,同时更应关注已经低文化进入大学,受高等舞蹈教育学生的培养问题,使他们通过四年的学习成为名副其实的具有舞蹈专业及综合文化素质的大学毕业生。

这些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相比,入学时大多数年龄偏小,平均约在十六七岁,天真烂漫、形象靓丽、思想单纯,热爱舞蹈。今天的舞蹈大学生基本上是小学未读完就来到艺校或者舞校,经过四五年的学习再考大学,正所谓“自幼学舞,一日出师”,一个没有读几年书的小孩,正值青春年少爱玩的年龄,即使走入管理严苛的中专,也大都“弃文从舞”,从思想上和文化划清了界限,反正我就是跳舞的,只要跳好舞,练好功我就可以上大学、当演员,有的还不乏当明星。追求的是做舞蹈表演艺术家,在舞台上展现亮丽的青春。他们崇拜“杨丽萍”“黄豆豆”,对专业老师很敬畏,认为舞蹈就是技能技巧与技法,整日踢腿下腰,跳跃翻腾,苦累都能忍受,但一进入文化及理论的学习就感到头疼,因体力的消耗打开书本犹如催眠。教育对文化的忽视是文化教育的根源所在,导致大学的文化考试只需两百分,可悲可叹。

对这些学生的培养,要不同于普通大学生,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优长。首先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文化理论学习习惯,在入学教育阶段,设立专业导论课,结合他们的自身情况,深入简出地讲解舞蹈本体及舞蹈的社会功能与作用,树立他们正确的文艺观,让他们对舞蹈是文化及文化形态有初步的认识,在公共课和理论课上一定要针对具体情况,尽量把较为深难的理论通俗化。从诱导兴趣入手逐渐由浅入深。

在这一细致培养过程之中,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作用尤为关键,我们的青年专业教师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就有着“重技轻文”的思想倾向,在他们实际的工作中,对文化基础的薄弱导致工作的困境也深有体会,那么由他们直接参与到这一培养过程中,以自身的实例教育学生,师生互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教师应成为专业教学与文化理论教学紧密联系的纽带。

这一培养过程是细致和艰辛的,也是长期的,我们期盼着中专基础教育的规范会使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高等舞蹈教学的科研中。那时我们的高等舞蹈教育才会有“质”的提高与真正的发展。

四、重庆大学舞蹈系的成功经验与挑战

重庆大学是国家211工程与985工程的教育部直属大学。重庆大学舞蹈系成立于1999年,在近十年的舞蹈教育实践中,我们首先确立我们对舞蹈本体及社会功能与作用的认知。舞蹈不单纯是技能技巧与技法,它是文化、文化形态。舞蹈艺术是人民大众创造的,在诸多的艺术门类中,舞蹈艺术不仅是供人们欣赏,更是人们自身直接参与的艺术品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更多的外延与扩展。

基于这样的认知和社会的需求,我们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我们不单纯是为专业文艺团体培养舞蹈人才,而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具有综合文化素质,服务于社会的应用型舞蹈艺术工作者,他们可从事演艺,也可从事专业型、普及型的舞蹈教育工作,及企事业文化与社区公共文化工作。

我们以继承、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专业基础课程,把舞蹈编导与剧目课结合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公共课与基础理论课上依托重庆大学的优势教育资源与良好的学风与学习氛围,强化综合性文化理论知识。在选修课上对现代舞、体育舞蹈与流行舞蹈,做一些基础性的学习。在所有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专业课的实施中,强调对学生政治思想品德,文艺观与价值观的教育。

对于我们在校的学生来说,先不能说现在一下就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但就其学习方法和指导思想必须确立,这是原则的问题,摆脱旧有的学舞蹈只跳舞不学习的陋习。

舞蹈专科论文范文第3篇

“艺术发生学”中曾有过一个精辟命题:舞蹈是艺术之母。艺术史的研究者发现,原始人最初的“乐”,是他们跳舞时的伴奏,人类祖先最初的“诗”,只是一些使人愉悦的声音的组合与反复,并不包括明确清晰的词意,而同时出现的手势和动作才更能说明问题。就连那些意义含混的“词”,也是为了舞蹈的需要逐渐增加进去的。无法遏止、无以表达的感情冲动使人们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就是说,舞蹈一方面充当了人类生物学意义上的肢体语言,另一方面填补了其他艺术所无法表达的个人情感和情绪的模糊地带,舞蹈还引发了其他艺术:乐、歌、诗、戏。故而称舞蹈为“艺术的母体”。

不同艺术之间的联系是微妙和显而易见的。关于艺术的分化被苏联学者莫・卡岗称为“原始艺术的混合性到艺术的现代系统”,在其巨著《艺术形态学》中有详细论述。

所以,众多艺术理论学者几乎不约而同地发现,在试图阐释艺术学领域一些形而上的问题时,舞蹈是最适合拿来做例子的一门艺术。我们熟悉的德裔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在其经典之作《艺术问题》中便不厌其烦地拿舞蹈来说明一般艺术学中的一般规律。她从哲学角度对舞蹈艺术的探讨具有方法论价值,比如她说:“演员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创造出一个能够使我们真实地看到的东西,而我们实际上看到的却是一种虚的实体。虽然它包含着一切物理实在――地点、重力、人体、肌肉力、肌肉控制以及若干辅助设施(如灯光音响道具)等,但是在舞蹈中,这一切全都消失了。一种舞蹈越是完美,我们能从中看到的这些现实物就越少……所有这一切都是组成创造性形象的要素,它们本身不是天然的物质,而是由艺术家人为创造出来的。”这些论述不但适用于舞蹈,而且适用于一切“纯粹的艺术”。

舞蹈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人类通过开发身心资源创造艺术作品的典型范例,这种创造力还恰当的延伸至周边事物,进而创造出更为丰富的艺术样式,这在卡岗的《艺术形态学》中被称为“人类艺术才能不满足于直接赋予人的那些可能性(不满足于人的自然语言――音响语言、口头语言和哑剧语言),而寻求认识和模拟精神生活的间接途径,这些途径能够以人造符号系统的中介形式,体现人本身固有的自然手段所不能够表现的主客体联系的那些方面”。

舞蹈艺术和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如出一辙,这两种艺术形式有着其他艺术所难以企及的自然性以及自然性的延伸形式(声乐延伸至器乐),音乐和舞蹈是人类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其发展始终伴随着人类整个文明的进程而从未间断过。它们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注脚。在2011年最新公布的学科目录中,将音乐与舞蹈合并为一个一级学科的做法不无道理。当前中国舞蹈学学科建设的总体特点是:

第一,源流清晰。和其他艺术学科明显区别的一点是,舞蹈学的学科机构设置比较单一,学科传承源流清晰。众所周知,美术学科有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美院,音乐学科有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众多布点。但舞蹈学只有北京舞蹈学院一家独大,其余综合性艺术院校尽管也有舞蹈专业,但基本上是以专业教学为主,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研究基地,现实情况是: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有着紧密的协作关系,中国舞蹈学研究的肇始者和传承者如吴晓邦、董锡玖、王克芬、彭松、资华筠、冯双白、罗斌、于平、欧建平、高历霆、谢长、宋今为等均出自这两个机构,他们引领着中国舞蹈学的学科发展趋势。

第二,视角多元。从事舞蹈研究的专家学者几乎都是从舞蹈实践入手的,他们大多有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对身体语言、艺术表现有着自身独特的解读。实际上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者的研究才能做到“力从地起,由艺入学”,这是艺术学学科建设研究的一般范式。如冯双白从事中国古代乐舞思想史、近现代舞蹈史、当代舞蹈史及艺术思潮、舞蹈应用理论的研究;资华筠对舞蹈生态学、舞蹈编导学的研究;欧建平对舞蹈美学、中外舞蹈史、舞蹈批评学的研究;吕艺生对舞蹈哲学、舞蹈符号学、舞蹈接受美学的研究。这些学者的研究视角多元、思想深邃、方法独特,对我国舞蹈文化影响深远。

第三,术强学弱。相比于其他比较成熟的艺术门类之学科,舞蹈学给人感觉总是在舞蹈技法、舞蹈编导等实践领域有较大优势,但在学术研究上仍然任重道远,比如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文化中心,音乐剧、舞剧、芭蕾舞、现代舞演出接连不断,群众对舞蹈的热情持续高涨,但舞蹈教育始终停留在技法教育的水平,即使是一些专家、学者立足于哲学美学历史学等方法论领域所开展的舞蹈学学术开拓,这些成果与实际的舞蹈教学仍然是“两张皮”,舞蹈批评文章在各大媒体的艺术板块占比较低,舞蹈学术研究缺乏与舞蹈创作严密的学理过渡。

学科基础:艺术之母 民族之魂

20世纪50年代我国舞蹈学开始建立,这是在国家社会科学十二年远景规划下,以学科“分科”的思想而划分和界定的,中国舞蹈学的创建人吴晓邦先生,立足把舞蹈史研究作为舞蹈创作的一种素材来源,注重舞蹈史研究对于舞台创作的直接关系,更是由于30年代舞蹈界多受西方舞蹈的传入,受到芭蕾舞、现代舞的影响,热衷舞蹈向剧场艺术上的专门化发展,把舞与歌、与乐分家,将舞蹈从历史对象中的整体和综合形态中抽离进行较为单一和孤立地看待。从积极意义看舞蹈本体的价值得到发展,随着艺术分工的发展,“乐舞”逐渐分化并成为今天独立的音乐和舞蹈艺术。

在我国艺术学门类中,舞蹈学是较为规范的一个学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纯粹化”的艺术特征,使舞蹈学的学科特征非常明显。学科有多种含义,但在高等教育领域,主要指学术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由于舞蹈学的理论建设相对滞后,使得舞蹈学知识结构的分科性较强,但跨科性较弱。这一点从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科专业设置就可以很明显地感到。其本科招生计划只有四个专业,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和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但在进入学校后却分科为古典舞系、民族民间舞系、芭蕾舞系、编导系、舞蹈学系、社会舞蹈系、音乐剧系和艺术传播系。在硕士阶段尽管分工细化,有30个专业方向,但这30个专业方向在学科分类上是明显的四大分区,舞蹈史分区为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古典舞学创建发展史研究;理论分区为舞蹈美学、古典舞风格流派理论研究、古典舞道具服饰理论研究、民间舞风格流派理论研究等;应用理论分区为古典舞创作理论研究、舞蹈身体语言研究、舞蹈人体科学与训练学民间舞表演理论研究、欧洲宫廷舞和性格舞表演与教学理论研究等;跨学科分区为民间舞蹈文化、舞蹈与宗教、舞蹈心理学、舞蹈文献研究等。

第一,快速发展的中国舞蹈学学科呼唤更加科学化、差异化、多元化的学科发展环境。中国每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文化,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舞蹈学学科善于在中西对比中完善自己,这一点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自觉。优越的发展环境使舞蹈学的理论研究不断突破固有藩篱,实现新的突破,例如舞蹈美学、舞蹈社会学、舞蹈符号学、舞蹈语言学、舞蹈心理学等许多交叉学科的出现都对舞蹈学学科产生重要推动力。另外,还有一些跨学科交叉学科不断出现,如舞蹈人类学、舞蹈生态学等。从不同学科原有的范式整合、创新下全面地了解一个主题,是当代社会科学学科扩展重要方法之一。比如通过人类学的视角去审视舞蹈,我们对舞蹈的理解就不是简单的直观形态的认识。现代社会日趋政治经济全球化,与此同时也滋生了文化、经济霸权主义,因此当今学界很多人呼吁要包容文化的差异性。对于舞蹈学而言,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就要认同舞蹈的差异性、多元性,无论是“中心”的还是“边缘”的舞蹈都应该被认同。

第二,要进一步融入学科融合的知识潮流中去。学科发展其实质就是学科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而学科文化的背后是不同的科学范式和知识潮流,有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成熟的学科都是经过历次交叉派生而实现知识的更迭和创新。舞蹈是一种社会现象,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对于舞蹈学的研究就应该以舞蹈为主体,注重学科融合互通。比如,现代舞蹈教育所遵循的原理就是身心和谐的教育促进心理发展的原理。因此,在舞蹈教育学上就涉及心理学。舞蹈学科视角多元化就应该跨学科研究,建立新的学科体系。尊重文化的差异性,提倡文化平等、多元,建立本土舞蹈学科课程是现代舞蹈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很多人以西方舞蹈界的评判标准维系着全球舞蹈文化的标准。这种文化中心主义和普世价值是建立舞蹈学科多元的极端,不是从西方“拿来”就是多元。无论是对于舞蹈鉴赏还是创作,我们的评判标准应该是多元与本土的结合。舞蹈教育课程伴随着学科的多元化走上了综合教育的道路,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有交叉,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了基础舞蹈课的教育课堂。对于高等的舞蹈课程安排就应该更加多元化,不仅包括上述的那些基础课程,还包括除了艺术学和美学之外的与之相关的学科。

第三,舞蹈学学科要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一专多能的培养。在教育改革前,我国高等教育将知识传授作为决定因素,以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多少和深浅来评价学生的素质和教师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传统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主要是实行精英教育,加强理论型、科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注重舞蹈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拓宽学科基础、扩大专业课程的内容,而忽视了舞蹈学实际的教学课程的内容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差距,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实践课程也就变成了理论课程的附庸,没有专门的实践理论课程的成熟体系,使学生实践能力低、社会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不足。如杨云就认为,当前的舞蹈教育存在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同质化。地方院校在设置舞蹈课程时,往往趋同,不外乎舞蹈史等课程,没有体现各个院校的教学特色以及学科优势,只是以北京舞蹈学院的课程为标准。二是专业设置模式化。这个专业设置是否必须按照教育部要求去做,不得而知。但就目前各院校所设置的专业来看,大都是舞蹈表演与教育方向、舞蹈编导方向,没有体现地域性或民族性,使得舞蹈教育雷同化,因而在创作方面也是雷同化。三是教学内容标准化。艺术是很难用标准来衡量的,舞蹈专业的设置同样要根据不同院校的学科优势和地方文化特色,例如回族地区的舞蹈、塔吉克族的“鹰舞”都是该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应该作为地方的艺术专业继续传承下去。中国有丰富的民族资源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舞蹈艺术方面应该体现多元化的发展。

舞蹈专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舞蹈;舞蹈学;舞蹈编导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093-02

舞蹈教学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地开展各类舞蹈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舞蹈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进信息交流、参与文化的传承于发展,在更高的境界上认识生活,认识世界、认识未来,从而产生对人类美感的强烈向往和追求,为步人社会打下良好的心里基础。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即便是普通高校也把成人舞蹈教学视作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中国的舞蹈教育历史悠久,例如,历代王朝所设立的宫廷乐舞教育机构,新中国成立后,遍及各地的文化馆、站,业余艺术教育机构所开展的舞蹈教育活动,对舞蹈艺术的承上启下、延续普及,起着积极的作用。古今中外各专业舞蹈教育机构的建立,施以严谨规范的教材,严格正规的训练,培养专门人才,对提高和发展舞蹈技艺有着巨大的意义。舞蹈教育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目的,可分为群众性舞蹈教育和专业性舞蹈教育。前者以普及为主,以自娱为目的。它通过短期训练班的培训和舞蹈基础知识的传授,还可提高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健美身体,重视仪表,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所以世界各国对群众性普及舞蹈教育均很重视。后者以提高为主,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它通过高校的培养方法,给以严格的基础训练和技术训练,并通过舞蹈史、论的讲授,为各专业舞蹈团体培养和输送优秀专业人才。据近年来的了解,目前国内许多院校都不同程度的加大了舞蹈课开设的比重,但从高校的各类文艺演出以及各类不同规模和级别的舞蹈比赛的情况来看,各高校舞蹈的发展和水平参差不齐,主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另外,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舞蹈基础,因此,高校的舞蹈发展值得人们的深思。

一、我国高校的舞蹈专业发展以舞蹈学和舞蹈编导为主系

由于舞蹈在社会上的普及需要,国家教育部允许综合性大学开设舞蹈专业。而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又可以对社会基层的舞蹈事业起到发展,所以综合性大学的舞蹈专业培养方向很重要。国家教育部批准综合性大学可以办的舞蹈专业方向有两个:舞蹈学、舞蹈编导。

(一)舞蹈学是对舞蹈艺术作全面、系统、历史的研究的一门学科

舞蹈学的业务培养目标是以本专业培养具备能从事中外舞蹈史、舞蹈理论的研究、舞蹈教学以及编辑等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本专业培养能在学校、艺术团体、艺术(文化)馆,青少年宫等单位从事民族舞、中国民间舞、芭蕾舞的教学、创作、辅导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民族舞蹈艺术人才和“复合型”专门应用人才。

1.舞蹈理论。

有从事本专业教学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掌握分析和研究舞蹈作品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写作能力。

2.舞蹈历史。

系统地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和舞蹈基本理论,了解中国舞蹈史、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世界芭蕾史纲、欧美现代舞史、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外舞蹈史、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

3.舞蹈鉴赏。

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了解中国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身韵、基本功、现代舞、拉丁舞、东方舞、敦煌舞、古典舞教学法、民间舞教学法、芭蕾舞等教学法。

(二)舞蹈编导是“编”和“导”的紧密结合和高度统一

舞蹈(舞剧)作品创作、排练和演出过程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专业特点是“编”和“导”的紧密结合和高度统一。舞蹈艺术在表现手段上的特殊性是通过舞蹈动作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情节内容,塑造典型形象。在舞蹈创作中,创作者从深入生活捕捉舞蹈形象、创造和组织舞蹈语言、编排设计舞段,到将其艺术构思通过排练最终由演员体现于舞台之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艺术创作过程。因此,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编”和“导”也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训练两个部分。?基础理论包括舞蹈编导的职能、舞蹈创作的一般程序、舞蹈语言、舞蹈结构和舞蹈要点等。基于舞蹈编导的专业特点,要求编导具有正确认识生活概括生活的能力、较高的文学修养、丰富的历史知识、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戏剧结构能力、美术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组织才能。只有具备了高层次的专业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舞蹈编导。

该专业要求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有观察、理解、概括生活的能力,能独立运用编舞手段完成舞蹈作品的创作与排练,以及具有从事本专业教学和初步科研的能力。

二、舞蹈专业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一)现如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

所谓多元化,即是设立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多层次”。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们的培养模式思维理念与社会文化市场相脱节,因此及时调整培养现代的舞蹈综合性型人才的理念,是我们当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因为社会背景的多元化,许多中小学校,需要的是可以上选修课的老师,必须是有艺术特长的,包括有音乐基本知识和会跳舞蹈与有舞蹈基本理论的人才,所以"专才"不符合这些要求。

社会艺术团体需要跳、教、编三合一的综合性人才。已不需要专业技术性演员,需要的演员条件也是多元化的。需要能组织舞蹈演出,能组织舞蹈排练,教能编排舞蹈的专业管理员。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求在文凭和学位上,还更加注重个人的综合能力.包括:身体素质、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精神、修养气质等等。

各个企业单位的工会、学校的团委或艺术团等,需要能组织舞蹈演出,能组织舞蹈排练,能编排舞蹈的专业管理员,组织演出比赛活动的――跳、教、编三和一的综合性人才。

(二)综合性人才的就业率高

专业人才的专才性质决定就业的去向上,相对比较单一。如到,专业演出团体或专业舞蹈院校、综合性大学当专业老师,并且只能教舞蹈专业。

综合性人才的通才性,决定就业的去向上,相对较广泛。可以到社会演出团体、舞蹈工作室、文体厅等;或到非专业的方向,广播电视传媒、部队、群众文化团体、大的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团委等。

在当今社会经济形势下,通过分析市场对社会资源具有调节作用这一经济规律,以及社会的日渐多元化,提出现代舞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元化问题。由于师资、生源以及学生毕业去向的不同,舞蹈教育必须脱离单一的专业化模式。

三、高校舞蹈教学的对策

(一)师资队伍要加强

舞蹈教师是综合性的人才,不仅需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认为舞蹈教师除首先应具有教师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外,还应具有表演和示范的能力;具有舞蹈编导的创造能力;具有坚实的舞蹈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当前,面对舞蹈师资极度匮乏的情况,在扩充数量上,各院校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引进高素质的师资人才,建设和完善教师梯队,弥补舞蹈师资数量的暂时不足。在提高质量上,教师自修为主,聘请专家讲学。鼓励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广泛参加舞蹈文化活动的交流,及时把握和了解舞蹈文化发展的动态与方向。鼓励舞蹈教师重视开展科研活动,要研究和改进在舞蹈教育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使舞蹈教师适应当前舞蹈教育发展,能站在世界舞蹈教育制高点上研究我国舞蹈教育及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教学方法要改进

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学生接受学习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方式,摈弃过分强调程式,照本宣科。按照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综合学习相结合的多种方式进行,将“形”与“情”的教学有机结合,达到“形、情兼备”、“以情领神”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指导式和自主式教学方法有机整合,形成一个连续体。比如,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中,开始可以结合模仿训练的形式,让学生模仿教师示范的各民族民间舞的基本动律和口念的各民族民间舞的基本节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体验、用所学的舞蹈基本技巧进行舞蹈创编,发挥学生个性,发挥舞蹈育人功能。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对各民族民间舞的基本动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同时也有益于培养学生敏锐的反应能力。最后,教师采用自主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地完成创编作业,将自己创作的动作运用到歌唱表演、音乐律动和舞蹈音乐游戏的创编中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创新能力。比如在分析一个舞蹈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各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得出多个不同的合理答案。

(三)舞蹈课程设置要调整

根据学校专业办学的方向和特色结合本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研究改革,既开设具有实用意义的课程,如舞蹈基础、舞蹈素材、舞蹈编导等,又兼顾到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舞蹈理论学养的充实提高及从事舞蹈教育的实际需要,尽量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更多地了解掌握不同风格,不同舞种的典型素材和教学编排能力。舞蹈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以“舞蹈表现、舞蹈创编和实际应用能力”等层面的内容作为课程基础。要依据“厚基础、宽口径、一专多能”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调整教学培养计划,改变以往以技能学习为中心的误区,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形成以“舞蹈基础+舞蹈欣赏――舞蹈素材十舞蹈鉴赏――舞蹈编导+舞蹈鉴赏”为线索的舞蹈学习模块。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开设舞蹈基本功训练、中国古典舞、芭蕾舞基训、中国民间舞、现代舞、舞蹈编创及舞蹈艺术概论、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舞蹈教学法等舞蹈专业的必修课。还要开设外国代表性舞蹈、剑舞、舞蹈作品赏析、舞蹈写作等选修课。各专业教师要对专业课的考评成绩提出具体要求,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个性和谐发展的高素质的舞蹈表演和教育人才。

(四)舞蹈教育与人文教育要结合

舞蹈专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舞蹈编导学科课程体育院校教学改革

进入知识经济的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当代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艺术教育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注重和强调艺术感受与想象、艺术创造与思维,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教育的深层次发展,艺术教育已层层渗透到全国各类高校教育体系之中。近几年以来在体育院校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而其开设的艺术类舞蹈编导学科课程尚属于起步阶段。因此,体育院校特色的舞蹈编导专业课程建设与开发迫在眉睫。目前舞蹈编导学科建设在艺术类院校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摸索中渐趋成熟。但其针对的教学对象以及教学目标与体育院校的现状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体育院校体育舞蹈专项的学生与一般艺术类院校舞蹈专项的学生在艺术知识功底、艺术素材、舞蹈素材的掌握上有很大的差异;其次,体育院校与艺术类院校对舞蹈编导的培养方向各异。必须将舞蹈编导的知识运用于体育舞蹈及社会流行舞蹈的领域,将舞蹈编导课程作为各舞种编创的基础,并与体育类、社会流行类舞蹈相结合。而现有的舞蹈编导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较为单一,已不能完全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开发适应于体育院校培养目标的舞蹈编导课群。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体育院校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上海图书馆、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国际互联网GOOGLE搜索引擎等的检索,并查阅了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主导的,以舞蹈创作教学为中心的《中国舞蹈编导学研究》《舞蹈编导教学》以及国外的如:·黎达的《舞蹈编导与舞蹈编导学》等数十篇与舞蹈编导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搜集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为本课题寻找理论依据。

访谈法。对体育院校舞蹈专业的师生进行访谈,了解其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相关动态想法。

实验法。对上海体育学院舞蹈编导专业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舞蹈编导核心课程的改革实验试点教学。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编导基础能力分析

(1)体育院校舞蹈专业高考生源以体育舞蹈(国际标准舞)专业学生为主,其次才是中国舞或当代舞、健美操专业学生。而通过对其即兴编舞考试的现场观察以及对其考分的查询发现,专业高考的即兴编舞考试中,是以中国舞或当代舞的学生的即兴编舞能力为最强,而体育舞蹈学生受其专业特性的影响节奏感较强,但动作编创能力及思维能力过于局限,编舞自信心明显较差。健美操的学生则对编舞完全无概念。

(2)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在校学生绝大多数在进校前从未接触过舞蹈编创活动。而通过与进校前参与过舞蹈作品编创的学生交谈得知,其所参与编创的舞蹈也只是一些简单的伴舞等小舞蹈,没有专业性可言。

(3)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学生大部分对艺术作品的了解还太缺乏,更不要谈艺术底蕴、艺术积累了。而一个好的艺术编导首要的是要懂得审美,对美有了概念才能尝试编创出美的作品来。我国著名的舞蹈艺术家、思想家、教育家贾作光老先生在《舞蹈编导的专业职能》一文中写到:“舞蹈编导的专业职能是指编导创作成功的必要条件。这主要有三个方面: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摹仿能力……舞蹈编导应用‘舞蹈的眼睛’,要求对生活的分析感受始终透着动作感……”而舞蹈专业学生对生活中的艺术,对舞台上的艺术还缺乏基本概念。生活、艺术的积累还很有差距。

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改革分析

(1)舞蹈编导学科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结构研究

传统的艺术院校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为纯理论的舞蹈编导基础课程;或者纯实践性的舞蹈创编法课程。而结合体育院校的生源现状、现场教学观察以及课后对以上两种相对独立结构的课程教学方法调研的数据分析,简单分割的纯理论或纯编导实践的教学方法结构均不能适用于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要求以及实践需求的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因此,必须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进行合理改革。

(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结构改革研究

根据以上对传统的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结构的研究,以及与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分院、上海体育学院等艺术院校及体育院校资深教师的深入探讨,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应适当调整,改变传统的纯理论或纯实践的课程教学方法结构,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授课地点转换到舞蹈技术课教室,一是将编导理论的内容通过对相应编创场景或作品的观看、讲解使学生能直观地分析、理解;二是将编导理论的各技法内容先进行理论讲解以及教师或个别同学的示范编创,继而要求同学们以课堂或课后作业的实践编创形式来完成。

综上所述,该课程采用新的教学结构方法以后,学生对编导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在编舞中的实践运用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

3.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1)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核心环节——课后编创实践研究

舞蹈编导的核心即一个字——编。每一个舞蹈作品都要经过大量的思维劳动以及动作编创的体力劳动反复交替进行而编创完成。无疑作品编创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完成之后的幸福感、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而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每一教学单元的完成也必须经历这一从艰辛走向幸福的历程。课后单元编创作业的完成即是这一亘古不变的编创规律在教学中的最核心、最缩略的体现。

结合对该课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编创过程的基本规律可知:几乎完全没有舞蹈作品编创基础的体育院校舞蹈专业的同学们在完成该课程的核心环节“编创实践”——即课后编创作业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畏难、不自信等心理,以致出现不完成作业等不良现象,影响课程教学进度的实施、教学目标的实现。

(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用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不正确的教学评价也会给教学工作带来不良后果。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总分100分的学科,平时成绩(也就是过程性评价)为10分或20分,考试成绩(也就是总结性评价)为80分或90分。这是以总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为辅的教学评价方式。

而采用总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为辅的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下的作业完成是以同学们的主观学习态度为主导因素的,状况极不理想。由于编导学科课程每一教学单元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其中一个单元的编创实践练习不完成,就将导致后续的单元都无法完成,最终影响到整个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

针对上述研究,应将原有的教学评价方式作出调整,加重课程核心环节——课后编创实践的评价比例,对每一单元的课后编创实践都进行回课与评分,直接计入平时成绩。增加过程性评价(平时成绩)的比例为总成绩的40%或更高;而降低总结性评价(考试成绩)的比例为总成绩的60%或更低。在教学实验中实施了新的教学评价手段以后,同学们普遍都能完成编创实践作业,可见舞蹈作品编创的过程虽然艰辛,部分同学的畏难情绪依然存在,但同学们的能力通过教学评价方式的合理运用被有效激发。在与学生们的交谈中得知,在一段时间的单元编创能力训练之后,同学们看到了自己编创学习的成果,对自己的编创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对于编创实践的主观学习态度从被动完成逐渐转化为主动完成,并且大部分同学对舞蹈作品编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总结与建议

1.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学生普遍舞蹈编导基础能力较差。为利于该专业的发展,每年招生中可适量配置专业较好的中国舞学生比例,降低或取消健美操学生的比例,以带动整体舞编学生编创专业能力的提高。

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是以编创实践为主导的课程,每一单元的理论学习必须通过实践编创来理解、消化。将坚实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编创实践,使学生能较快地将编创理论转化为自主编创实践能力,建议将纯理论的舞蹈编导基础课程或纯实践的舞蹈编创技法课程的授课方式转换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3.舞蹈编导的核心即一个字——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然出现畏难、不自信等心理,作为教学者必须理解并从各方面着手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让不敢编的学生编得更好,挖掘每一位学生的编创潜能,帮助学生突破课程进行中的这一瓶颈。

4.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特点,结合舞蹈编导的学习规律,必须坚决实施增强过程性评价,将编创实践实时考评并计入平时成绩的教学评价方式。并且要进一步研究拓展适用于该专业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

5.体育院校舞蹈专业针对的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培养方向与艺术类院校有很大的不同,根据体育院校特点开发适应于其发展目标的舞蹈编导专业课群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卡琳娜·伐纳.舞蹈编创法[M].法国:巴黎维戈特出版社,1993,8.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舞蹈专科论文范文第6篇

关 键 词:舞蹈编导学科课程 体育院校 教学改革

进入知识经济的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当代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艺术教育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注重和强调艺术感受与想象、艺术创造与思维,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教育的深层次发展,艺术教育已层层渗透到全国各类高校教育体系之中。近几年以来在体育院校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而其开设的艺术类舞蹈编导学科课程尚属于起步阶段。因此,体育院校特色的舞蹈编导专业课程建设与开发迫在眉睫。目前舞蹈编导学科建设在艺术类院校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摸索中渐趋成熟。但其针对的教学对象以及教学目标与体育院校的现状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体育院校体育舞蹈专项的学生与一般艺术类院校舞蹈专项的学生在艺术知识功底、艺术素材、舞蹈素材的掌握上有很大的差异;其次,体育院校与艺术类院校对舞蹈编导的培养方向各异。必须将舞蹈编导的知识运用于体育舞蹈及社会流行舞蹈的领域,将舞蹈编导课程作为各舞种编创的基础,并与体育类、社会流行类舞蹈相结合。而现有的舞蹈编导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较为单一,已不能完全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开发适应于体育院校培养目标的舞蹈编导课群。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体育院校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上海图书馆、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国际互联网GOOGLE搜索引擎等的检索,并查阅了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主导的,以舞蹈创作教学为中心的《中国舞蹈编导学研究》《舞蹈编导教学》以及国外的如:默罕默德·黎达的《舞蹈编导与舞蹈编导学》等数十篇与舞蹈编导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搜集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为本课题寻找理论依据。

访谈法。对体育院校舞蹈专业的师生进行访谈,了解其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相关动态想法。

实验法。对上海体育学院舞蹈编导专业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舞蹈编导核心课程的改革实验试点教学。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编导基础能力分析

(1)体育院校舞蹈专业高考生源以体育舞蹈(国际标准舞)专业学生为主,其次才是中国舞或当代舞、健美操专业学生。而通过对其即兴编舞考试的现场观察以及对其考分的查询发现,专业高考的即兴编舞考试中,是以中国舞或当代舞的学生的即兴编舞能力为最强, 而体育舞蹈学生受其专业特性的影响节奏感较强,但动作编创能力及思维能力过于局限,编舞自信心明显较差。健美操的学生则对编舞完全无概念。

(2)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在校学生绝大多数在进校前从未接触过舞蹈编创活动。而通过与进校前参与过舞蹈作品编创的学生交谈得知,其所参与编创的舞蹈也只是一些简单的伴舞等小舞蹈,没有专业性可言。

(3)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学生大部分对艺术作品的了解还太缺乏,更不要谈艺术底蕴、艺术积累了。而一个好的艺术编导首要的是要懂得审美,对美有了概念才能尝试编创出美的作品来。我国著名的舞蹈艺术家、思想家、教育家贾作光老先生在《舞蹈编导的专业职能》一文中写到:“舞蹈编导的专业职能是指编导创作成功的必要条件。这主要有三个方面: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摹仿能力……舞蹈编导应用‘舞蹈的眼睛’,要求对生活的分析感受始终透着动作感……”而舞蹈专业学生对生活中的艺术,对舞台上的艺术还缺乏基本概念。生活、艺术的积累还很有差距。

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改革分析

(1)舞蹈编导学科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结构研究

传统的艺术院校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为纯理论的舞蹈编导基础课程;或者纯实践性的舞蹈创编法课程。而结合体育院校的生源现状、现场教学观察以及课后对以上两种相对独立结构的课程教学方法调研的数据分析,简单分割的纯理论或纯编导实践的教学方法结构均不能适用于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要求以及实践需求的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因此,必须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进行合理改革。 转贴于

(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结构改革研究

根据以上对传统的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结构的研究,以及与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分院、上海体育学院等艺术院校及体育院校资深教师的深入探讨,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应适当调整,改变传统的纯理论或纯实践的课程教学方法结构,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授课地点转换到舞蹈技术课教室,一是将编导理论的内容通过对相应编创场景或作品的观看、讲解使学生能直观地分析、理解;二是将编导理论的各技法内容先进行理论讲解以及教师或个别同学的示范编创,继而要求同学们以课堂或课后作业的实践编创形式来完成。

综上所述,该课程采用新的教学结构方法以后,学生对编导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在编舞中的实践运用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

3.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1)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核心环节——课后编创实践研究

舞蹈编导的核心即一个字——编。每一个舞蹈作品都要经过大量的思维劳动以及动作编创的体力劳动反复交替进行而编创完成。无疑作品编创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完成之后的幸福感、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而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每一教学单元的完成也必须经历这一从艰辛走向幸福的历程。课后单元编创作业的完成即是这一亘古不变的编创规律在教学中的最核心、最缩略的体现。

结合对该课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编创过程的基本规律可知:几乎完全没有舞蹈作品编创基础的体育院校舞蹈专业的同学们在完成该课程的核心环节“编创实践”——即课后编创作业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畏难、不自信等心理,以致出现不完成作业等不良现象,影响课程教学进度的实施、教学目标的实现。

(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用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不正确的教学评价也会给教学工作带来不良后果。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总分100分的学科,平时成绩(也就是过程性评价)为10分或20分,考试成绩(也就是总结性评价)为80分或90分。这是以总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为辅的教学评价方式。

而采用总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为辅的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下的作业完成是以同学们的主观学习态度为主导因素的,状况极不理想。由于编导学科课程每一教学单元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其中一个单元的编创实践练习不完成,就将导致后续的单元都无法完成,最终影响到整个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

针对上述研究,应将原有的教学评价方式作出调整,加重课程核心环节——课后编创实践的评价比例,对每一单元的课后编创实践都进行回课与评分,直接计入平时成绩。增加过程性评价(平时成绩)的比例为总成绩的40%或更高;而降低总结性评价(考试成绩)的比例为总成绩的60%或更低。在教学实验中实施了新的教学评价手段以后,同学们普遍都能完成编创实践作业,可见舞蹈作品编创的过程虽然艰辛,部分同学的畏难情绪依然存在,但同学们的能力通过教学评价方式的合理运用被有效激发。在与学生们的交谈中得知,在一段时间的单元编创能力训练之后,同学们看到了自己编创学习的成果,对自己的编创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对于编创实践的主观学习态度从被动完成逐渐转化为主动完成,并且大部分同学对舞蹈作品编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总结与建议

1.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学生普遍舞蹈编导基础能力较差。为利于该专业的发展,每年招生中可适量配置专业较好的中国舞学生比例,降低或取消健美操学生的比例,以带动整体舞编学生编创专业能力的提高。

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是以编创实践为主导的课程,每一单元的理论学习必须通过实践编创来理解、消化。将坚实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编创实践,使学生能较快地将编创理论转化为自主编创实践能力,建议将纯理论的舞蹈编导基础课程或纯实践的舞蹈编创技法课程的授课方式转换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3.舞蹈编导的核心即一个字——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然出现畏难、不自信等心理,作为教学者必须理解并从各方面着手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让不敢编的学生编得更好,挖掘每一位学生的编创潜能,帮助学生突破课程进行中的这一瓶颈。

4.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特点,结合舞蹈编导的学习规律,必须坚决实施增强过程性评价,将编创实践实时考评并计入平时成绩的教学评价方式。并且要进一步研究拓展适用于该专业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

5.体育院校舞蹈专业针对的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培养方向与艺术类院校有很大的不同,根据体育院校特点开发适应于其发展目标的舞蹈编导专业课群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卡琳娜·伐纳. 舞蹈编创法[M].法国:巴黎维戈特出版社,1993,8.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舞蹈专科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跨学科舞蹈 人才培养

随着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普及,舞蹈艺术也逐步进入高等教育的行列中。1978年,北京舞蹈学院成立,即开始了我国的舞蹈高等教育。当时,北京舞蹈学院的培养目标主要针对专业院团的舞蹈表演人才和舞蹈教育人才。1995年,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范围内的提出和大力倡导,舞蹈教育也作为美育手段之一,开始从专业院校走向了普通高等院校,通过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随后,许多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新设了许多与舞蹈相关的舞蹈专业。

然而,不同类别的高等院校对舞蹈人才培养的方式也是不同的。专业舞蹈教育,如北京舞蹈学院等是以培养“高、精、尖”的舞蹈艺术人才为培养目标;非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目标由各个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决定,如师范类院校 、综合类院校等。

北京舞蹈学院是我国最早开始舞蹈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随后全国各地都有相应的专业院校开始培养专业舞蹈人才,大部分专业院校均设置了“舞蹈表演”“舞蹈编导”和“舞蹈学”等专业。表1为几个主要专业高校的舞蹈专业设置情况。

通过表1数字的对比我们不难看,专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均有舞蹈表演、舞蹈编导和舞蹈学这几个主要专业,而每个学院又根据学科特点设置了不同的专业方向,形成了一套专业院校的舞蹈人才培养模式。

师范类院校舞蹈专业培养的方向主要为舞蹈教育方向,如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的特点是以舞蹈教育为核心,培养舞蹈教师为其教育目标(表2是部分师范院校舞蹈类的专业设置情况汇总)。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多数师范院校以舞蹈学、舞蹈编导为主,其中有些学校,如东北师范大学,开设了较为综合的专业方向,如音乐舞蹈、大众舞蹈专业等。而明确将舞蹈教育作为专门的专业方向设置的在所例举的各校中基本没有。而从目前的专业设置来看,大部分专业及方向设置与专业院校基本相同。

(1)舞蹈团和选修课相结合

综合类院校的舞蹈教育较多采用大学生舞蹈团和舞蹈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这种方式相对灵活,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综合类院校都是以艺术团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这些课程与活动培养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掌握、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从而使大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净化心灵,逐步树立正确、高尚的马克思主义审美观,使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大学生在接受舞蹈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思想道德教育。虽然综合院校相继开设了与舞蹈相关的专业课程,但目前的课程数量和课程质量都有待提高,舞蹈美育真正融于高校教育还需努力。

(2)突出院校特点的舞蹈类专业

在众多的综合类院校中,有一类院校属于行业类院校,他们将专业与院校特点结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人才培养定位,如中央民族大学舞蹈专业。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类专业在定位上是比较清晰明确:“以特色专业建设为依托,强化民族舞蹈创新人才培养”。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专业一贯重视民族舞蹈教育、表演、编导、史论等四个方向在教学中的平衡发展和均衡研究,在四大方向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学校的特色与优势,进一步拓展教育研究领域,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舞蹈教育研究,这在国内开设舞蹈学专业的高等学校中具有鲜明的特色与优势。

(3)中华女子学院进行跨学科舞蹈人才的培养

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今天,在非专业院校培养舞蹈类人才蔚然成风的今天,盲目跟随,没有特色的舞蹈类专业注定没有前景和市场。综合类院校在对舞蹈专业人才定位时,须结合社会需求,突出院校特点,形成独特的舞蹈专业人才定位。中华女子学院作为全国妇联直属院校,学院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本着“学科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环境美校”的治校方略,于2009年开始招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舞蹈编导方向),培养新型的跨学科舞蹈人才。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关键和核心问题是,如何做到既要发挥女性优势,又要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精的优长,这是艺术类专业是否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关键性问题。

随着几年的专业调研与定位,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跨学科舞蹈人才培养,最终将该专业定位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社区文化创意与舞蹈编导方向)”,该专业是以培养群众文化和社区舞蹈的编创人才为主要目标,培养方向是应用型社区舞蹈编创及管理人才。

①专业定位

A.围绕群众文化培养应用型舞蹈编导艺术及管理人才,把舞蹈看成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对于舞蹈产业管理,由抓管理、抓创意到管理创意。加强艺术理解力和文化理解力,如群众文化、社区文化、舞蹈文化等。

B.区分公共文化和产业文化两种不同人才培养方式。公共文化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具有公益意识,培养社会文化服务性人才。产业文化是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具有经济头脑的运营性艺术人才。

C.目前,中华女子学院正在探索培养具有服务意识的社区艺术人才及妇联行业下的具有女性特色的应用型舞蹈编创、表演及艺术管理人才。

四、高等教育中跨学科舞蹈人才培养的定位与思考

通过对不同院校舞蹈人才培养的定位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专业类院校还是非专业类院校,或是综合类院校、行业类院校,在对人才培养定位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办出特色,将学院的办学宗旨与专业特色结合。在对不同院校进行调研时,许多院校也随着社会发展和学院定位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如北京舞蹈学院,原来的社会音乐舞蹈专业(即社教专业),随着学院办学宗旨的明确,培养“高、精、尖”舞蹈艺术人才,已不符合学院整体定位,而不再培养该专业方向人才。另一方面,综合院校培养专业型的舞蹈人才也应明确定位,办出特色。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中培养跨学科的舞蹈人才是一个新型的专业方向定位,特别是在综合院校,跨学科的舞蹈人才培养必然成为一种趋势。

在艺术社会化普及的过程中,艺术表演人才不断增加,但具有高学历和高素质的应用型跨学科艺术人才尚不能满足社会不同层面的需求。随着当今文化产业市场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对精神文明也有了更广泛的需求。表演艺术已经不再是原来曲高和寡的艺术形式,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开始走向百姓的日常生活。随着几年的专业调研与定位,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跨学科舞蹈人才培养,最终将该专业定位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社区文化创意与舞蹈编导方向)”。

由于单一型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大多数演员虽然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但由于表演专业的自身特点,演员的艺术生命期较短。许多演员面临着转岗、转型的现实问题。因此,如何延长艺术表演者的艺术生命,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是专业设置时必须思考和明确的。

总之,目前国内大部分艺术类院校由于专业设置架构仅限于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上只突出专业技能培养,较少跨学科交叉设置课程,而跨学科的专业设置更是少之又少。所以,综合类院校在培养舞蹈专业人才时,应考虑到学院自身优势和特色,尽量避免艺术类专业设置上的雷同及学科设置上的重复与滞后,从而使教学具有自己的专业特色。

(注:文章系中华女子学院校际课题初步成果,课题编号:KG11—03010)

参考文献:

[1]汤旭梅.试论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途径与目标[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4).

[2]苏自红.以特色专业建设为依托,强化民族舞蹈创新人才培养[C].特色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1).

舞蹈专科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舞蹈教学;教学改革;思考

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人才培养方向上更侧重“高素质实践型”的特点,也是对单轨制教育模式的有利补充。相对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体系、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等层面建设并不完善,尤其是一些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冲突较大的学科,在引进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争议——舞蹈,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客观地说,我国对艺术教育并没有形成宏观方面的“专业性”,自古以来,从艺本身就是一种兴趣、爱好或者谋生之计,“艺”与“道”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而“文以载道”的观点为理论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能否从中借鉴将其优势转移到高等职业院校舞蹈教育教学层面上来,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我国高职舞蹈教育教学现状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艺术的认识往往局限于“技术传承”,很少上升到艺术层面,这一观点也深刻地影响到现代舞蹈教育教学理念。客观上说,高职舞蹈教育教学存在两个方面的认知冲突,其一是舞蹈的“艺术性”,舞蹈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来呈现特有的精神境界,符合艺术在文化领域的认知。其二,舞蹈本身需要一定基本功练习、动作记忆和团队配合,加上它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开展,使其本身又具有了强烈的技术特点。理论上说,任何一个方面的侧重都具有可依据的标准、规范,又都具有学科教育的合理性,这样就导致了很大的矛盾——在高职舞蹈教育教学中究竟是按照艺术理论开展还是按照技术方式进行,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1.高职舞蹈教育教学的特点。舞蹈教育与其他艺术类学科一样,从早期的教育边缘化到教育常态化,不仅经历了较长的教育机制认同周期,并且这一过程也是舞蹈这一技艺形式向适应学校教育体制转变的过程。相对于专业舞蹈院校或普通高等院校舞蹈专业而言,职业院校除了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外,其他基本相同;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市场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实用性”,教育理念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因此高职院校舞蹈专业教学工作也侧重于实践能力和知识理论的结合,这样更好地满足市场对舞蹈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向学生教授舞蹈理论、知识、技巧,提升其艺术熏陶和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则要身体力行的开展基本功、技巧内容练习。第二,综合性。按照舞蹈教育的科学性要求,促进技术和艺术的综合性,在教学工作中实现两者优势的融合。例如在重视舞蹈技术性的同时,让学生充分了解相关动作体系的理论、审美特征等。第三,实践性。高等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很短,学生毕业之后社会缓冲较小,直接面临着就业的需要。提高舞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性,能够保障学生在现实中找到好的职位。俗话说“一日不练手生,三日不练心生”,无论将舞蹈看作技术或是艺术,它的优势都是建立在效果展示层面的,因此必须在教学工作中反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2.高职舞蹈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高职舞蹈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高等职业教育引入舞蹈专业缺乏模式指导和经验借鉴,受到传统普通高等学校舞蹈专业教学的较大影响,而两者基于人才培养目的差异,必然存在很多不适应的情况,这种缺陷随着时间推移会产生较大的障碍。其次,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舞蹈教育方向、内容、观念等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偏差,人才走进社会之后,无法适应要求,因此要根据市场导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再次,舞蹈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弘扬文化、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有重要作用,其教育教学工作应该做到与时俱进。

二、我国高职舞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生源不断增加,舞蹈专业的学生数量也相对客观,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共同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1.高等职业教育舞蹈专业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相对而言,我国高职舞蹈专业开设的时间并不长,在形式上过度的模仿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由此必然存在一定的误差。加上高职院校自身对舞蹈教育工作的理解,很容易在教学大纲中融入主观性意见,制订不符合现实需求的规则,尤其在课程体系方面,包括原则性内容过多、过度关注理论教学等现象,这容易造成对教学大纲理解偏差,也忽视了文化课程和舞蹈实践课程之间的平衡。2.舞蹈师资力量不足且素质偏低。师资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核心力量,尤其是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技能而言,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学生能力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就目前而言,高校舞蹈教育师资力量呈现明显不足的现状。一方面,舞蹈教师来源较为复杂,既具有专业文化课能力又具有舞蹈技能实践能力的人才较少,同时在准入机制方面存在缺陷,难以确保个人综合素质符合要求,由此呈现人才缺乏的局面。另一方面,舞蹈教学水平的高低难以判断,无法利用常规考核模式进行测评,这就导致一些素质较低的人才流入教学岗位,加上后期培训工作不到位、师德教育匮乏等,舞蹈教师队伍的建设严重滞后。3.高职舞蹈教育考核方式不科学。从学校教育系统角度分析,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中职院校及部分高中学生,文化课水平普遍较低,缺乏自我管理约束能力,同时舞蹈学习具有很大的空间开放性、学习自由度,造成日常考勤工作的困难,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直接影响学校管理制度的效应发挥。同时,高职舞蹈专业本身的实践性要求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这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落脚点。然而高职舞蹈专业所采取的考核机制却与实践性脱节严重,通常是以文化课理论考试来决定一个学生的最终成绩,而舞蹈技艺水平退居其次,这显然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表现,无法科学、全面、有效地反应出考核要点。4.高职舞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高职舞蹈专业的教学工作通常是按照教师自身的能力决定的,在沿袭传统舞蹈教学模式和遵循大纲涉及的内容要求基础上,教师能力偏向哪一方面,教学工作就倾向于哪一方面。如现代舞、民族舞等,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稳定的量化标准;或者过度关注动作指导,或者过度关注理论讲解,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甚至一些老师一味强调“苦练”,不顾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强度,这容易导致学生的方案和不安,自然不可能提升教学质量。

三、基于改革需求的高职舞蹈教育教学思考

1.建立高职舞蹈专业的科学课程体系。教育部门应该在高职舞蹈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自身职能,积极参与到方案制定过程中,其中,以自身指导性的优势联合相关院校、专家、学者等,共同制定广泛适应国内高职院校舞蹈专业的课程体系,为我国高职舞蹈专业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科学框架;基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出发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首先,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应体现出广泛覆盖上。以市场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导向,构建广泛适合国内高职院校舞蹈专业使用的教材、教育大纲等,合理限定教育周期、学位制度、教学任务等。其次,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应体现在灵活调整上。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市场的需要提供相应的人才,这一点与普通高校存在明显区别。因此,高职院校在以课程体系为范本的同时,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做好调整,课程体系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不影响舞蹈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前提下,尽量地满足个性化需求。2.加强高职舞蹈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第一,合理设置高职舞蹈教师的准入机制。高职院校可以基于教研部门组建专业的评选团队,控制高校舞蹈教室的准入过程,在招聘、面试和选拔等一系列过程中,从多个层面综合评定教师的专业能力、个人素质和品质品德。在录取标准上不能仅重视教学经验,还要重视师资力量未来的成长可能性,是否具有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坚持优选原则、加强人力资源管控,从长远角度考虑师资力量的甄选。第二,注意在职舞蹈教师的岗位培训。一方面要提高舞蹈教师的教育能力,如语言表达、审美讲解等,另一方面要确保与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保持一致,能够将自身的技能实现良好的输出。第三,扩大舞蹈师资力量的来源渠道。除了坚持从专业教育机制中吸收舞蹈师资力量之外,还可以开拓新的渠道,如社会上优秀的文艺媒体、团队中,存在很多有丰富舞台表演经验的演员、艺术家,可以通过兼职或聘任的方式,补充到学校作为实践指导。3.改革创新高职舞蹈教育的考核方式。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课素养不高是一个现实问题,要弥补这一缺陷,就应该加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管理,制定严格的学分、品行制度,对于不遵守学校规定和要求的学生做出必要的批评教育,但同时,在管理中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实现制度与教育的双重效应;同时,提高舞蹈教育中时间部分的考核比例,基于特色办学的要求,可选定某一个最具有技术代表性的舞种作为基础考核,如民族舞,科学摘选其中的动作要素,可以实现同一标准下的量化考核。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文化形态、社会环境、艺术认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高职舞蹈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充分认识“艺术载道”及“技艺结合”的重要性,既满足教育目的下舞蹈的艺术性,也要满足教学目的下舞蹈的技术性,从而实现理论和现实的统一。在具体的舞蹈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具体需求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之后,可以自发地实现艺术创新和技艺融合,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实践能力。

作者:夏琳琳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鱼航海.浅析关于高职舞蹈教育的思考[J].明日风尚,2016,16:162.

[2]朴红梅.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舞蹈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01:56-59.

[3]李瑶钿.关于高职舞蹈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4,07:231-232.

舞蹈专科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舞蹈专业;大学音乐;必要性;大学生;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85-1

在舞蹈艺术的发展史上,音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是一种利用节奏与声音来表达感情的艺术形式,而舞蹈则是以优雅的舞姿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舞蹈与音乐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都是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都是以连续的过程来丰富艺术的内涵,通过舞蹈节拍或音乐节奏揭示人们的内心世界!对人们视觉和听觉产生感染,达到艺术欣赏的目的。

一、当前我国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舞蹈与音乐分别设立为相互独立的学科,削弱舞蹈课堂教育效果。在舞蹈课堂教学环节,教师仅仅把音乐作为舞蹈训练的一个工具,忽略学生音乐基本功的积累,如此一来,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就会被机械的表现,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教师应注重对我国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理论的培养,利用音乐去激发学生在进行舞蹈表演时的内心力量和灵感,实现人、舞蹈、音乐真正的统一,恰当、真实地表达舞蹈的艺术内涵。

(二)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现阶段的高校音乐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三种方式:记谱法、节奏法、音乐欣赏法。

1.记谱法

记谱法是以五线谱为例,让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识谱,同时让学生尝试着练习演唱掌握作品节奏,从而更好地演绎作品。因此,舞蹈专业学生学习五线谱和简谱对音乐有更深的印象是有必要的。

2.节奏法

节奏在音乐理论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特别是针对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学好节奏对学生的舞蹈练习有辅助的作用,如果学习不好节奏,不知道音乐中的节拍、拍号等知识,就不能对音乐有更深刻的认识,导致在舞蹈练习中听音乐而跟不上节奏,不能使舞蹈和音乐更好地结合。

3.音乐欣赏法

在音乐理论的学习中要适当地给学生欣赏一些音乐作品,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讲解大小调式和中国的民族调式,把调式的学习运用到欣赏音乐中去。通过欣赏不同的音乐风格把握住不同的音乐节奏,通过欣赏音乐使舞蹈专业学生在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上有更大的提高。

(三)考核方式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舞蹈专业的训练重点,单纯地倾向于机械的技能训练。作为一名舞蹈专业的学生,应该意识到,舞蹈不仅是肢体的摆动,音乐的伴奏对于提升舞蹈的艺术感染力是十分必要的。在考核方式上,高校对舞蹈专业学生成绩的考核过于片面和单一,应该吸收和融入更多音乐理论的元素。

二、舞蹈专业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的必要性

(一)是改变与提升舞蹈专业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保证

大学音乐教育既是提高音乐素质的教育,更是以音乐为教育平台,着重培养非音乐素质的教育。因此,如何构建大学音乐教育的教学体系关系到能否实现大学音乐教育“育人”的根本目的。现在我国部分普通高校开设的音乐必修课或选修课主要是面对少数人进行的非系统的音乐教育,大学音乐教育的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融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活动辅导及实践培训的大体系;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是融音乐基本认知、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听辨能力、基本实践能力的综合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完整体现音乐教育的内涵,才能真正达到大学音乐教育“育人”的目的。在基础教育不够完善的情形下,大学音乐教育既是对基础教育的补充也是对音乐教育教学体系的完善。所以,构建大学音乐教育科学的教学体系与合理化的内容是改变与提升舞蹈专业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保证。

(二)是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取得未来舞蹈艺术事业成功的需要

加强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学习音乐理论,是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取得未来舞蹈艺术事业成功的需要。真正的舞蹈艺术,需要的不仅仅是狭义的“跳舞”,更多的是多种艺术相关知识的积累。其中,音乐就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显得必要。因为师范类舞蹈专业的学生,将来很可能会从事舞蹈教学工作,从事舞蹈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仅仅局限在跳舞上。试想如果一个缺乏必要的音乐理论的老师担任舞蹈教学的任务,那么,其必然不会引导自己学生的音乐理论的修养。如此恶性循环,必将不利于舞蹈专业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舞蹈专业学生音乐理论的学习,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三、小结

综上所述,音乐与舞蹈如影随行,音乐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我国高校目前对舞蹈专业的学生的音乐理论教育不够重视,学生的音乐素养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实际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必须摒弃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将舞蹈视为舞蹈与音乐相结合的综合学科,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要学会灵活使用并结合实际情况,不能完全依赖规定的教学方式而丧失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本身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以及自己的教学质量,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紧紧联系实际,让音乐到生活中去赴学生享受音乐。因此,加强我国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相关的音乐理论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霍岩.舞蹈专业学生音乐课教学探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2).

[2]蔡丽红.浅谈高师舞蹈专业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S1).

作者简介:

舞蹈专科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师 音乐学专业 少儿舞蹈创编

少儿舞蹈编导课程是高师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能较好地创编少儿舞蹈是每个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是舞蹈教学能力中的高级行为方式。

作为舞蹈编导不仅要会编舞,还要会导演。少儿舞蹈编导就是根据舞蹈编导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少年儿童的角度出发,来探究适合具体人群的编排方式。少儿舞蹈创编虽然是面向儿童,但它也有自己的创作规律、理论体系、表现对象、社会作用和美学价值,从而构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艺术学科。从整个社会主义的舞蹈事业发展来看,少儿舞蹈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它在多姿多彩的舞蹈世界中起着其他任何舞种都无法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要求在掌握舞蹈基础专业知识(包括基训、幼儿舞蹈、风格性民族民间舞的训练)的基础上,1、通过舞蹈理论的讲授与舞蹈实践的编排,学习少儿舞蹈不同形式的创编技巧,运用不同创编方法与各种技术技能,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少儿舞蹈形式、结构,区分并研究少儿舞蹈与成人舞蹈在编排上的不同。还要让基础技能的学习与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鼓励他们大胆的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掌握各种儿童年龄段的不同特点,把握童心、童趣等特征。2、学习少儿舞蹈教学法,向学生传授教学经验和现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相应的教学能力,将学习过程与少儿舞蹈教育需要的实际联系起来【1】,毕业后能自如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胜任中小学各类节日和活动的舞蹈编排,将来可以满怀信心地走上工作岗位。

一、现行教学大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导向缺失,创编意识培养、创编实践和课外延续学习不足。课堂上很少安排创编,只是一味的灌输舞蹈动作、组合,造成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实践力都得不到开发,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

2、师范性质突出不够,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培养中小学音乐舞蹈教师脱节。没有通过实际调研,不了解当地基础音乐教育的需求,而盲目制定教学内容,教学计划,造成培养出的学生不能胜任基础音乐教育。

3、照搬舞蹈专业院校的舞蹈创编教材,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称,没有明显区分少儿舞蹈与成人舞蹈在编排上的不同,针对性不强,带有盲目性。

4、对学生的实际创编能力培养不够,学时分配不科学。有些地方高校很少甚至没有安排少儿舞蹈编导课程,有的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合理科学的安排好教学内容。

因此,教学大纲的修订势在必行。

二、修订计划

1、通过调研,明确教学目标,建构符合中小学教育实际的教材体系。仔细研究《中小学教育纲要》、《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生艺术教育的要求;在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各中小学对舞蹈教学的需求;考察借鉴各兄弟院校对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

2、利用课堂实验教学对本课程进行实践探索,不断改进、不断更新。

3、根据调研结果和实践教学研究,再进行分析、讨论,修订教学大纲和教案。

结合我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创编有针对性的、具有自主特色的少儿舞蹈编导教材,同时,密切关注少儿舞蹈教学领域的最新动态。

三、教学改革设想及实施途径

1、合理分配学时,着重实践部分

对与本课程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实践部分。本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体现在各种舞台实践中,因此多举办各种演出,或进行创作比赛等教学实践,通过这些实训和舞台实践活动,让基础创编技能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

还可以大胆地把学生拉到大自然中,通过实地环境的认识,动作与情景相结合,引导学生找出动作的元素,通过与自然环境的情景交融来发展动作,编排动作组合。

还应组织学生到幼儿园、中小学观摩舞蹈教学过程,参与幼儿园、中小学的舞蹈创作与教学实践,教师也要多给学生提出指导性的建议,从备课到授课再到课外辅导,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各方面存在的差距,并加以弥补,不断提高他们少儿舞蹈创编和指导舞蹈实践的能力,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成为合格的中小学艺术人才。

2、加强即兴创编练习

通过即兴舞蹈创编训练灌输学生舞蹈动作的求异与创新理念,将成人舞蹈创编的某些表现手法灵活运用于少儿舞蹈作品创作之中,强化学生对少儿舞蹈作品结构、空间、时间、力等概念的把握,使学生在即兴创编中不断掌握和理解少儿舞蹈创编的方法和技巧。

3、遵循少儿舞蹈创编原则,体现少儿舞蹈特点

从儿童的心理出发,从形象性动作出发,体现童心、童趣、童真,根据教授对象的不同年龄特征实施有效的创编,区分少儿舞蹈不同年龄段在编排上的区别,以及少儿舞蹈与成人舞蹈在编排上的不同。

4、扎根地域文化,弘扬民族民间舞蹈

教材的选择要突出地域特色,应该将本省本地区最优秀的传统舞蹈编进教材,地方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和科研优势,将传统舞蹈引入少儿舞蹈创编中,让地域文化为少儿舞蹈定位文化坐标,预设文化传统特性,提供文化生态资源,指明文化传承方向。地域文化对少儿舞蹈创作的影响表现出了文化层面的理论意义和与技术层面的实践意义,【2】如将淮河流域的传统舞蹈花鼓灯的动作元素融入创编中,使少儿舞蹈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为一体,创作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推动当地民间文艺的繁荣发展,服务地方文化产业。

5、改良考核方式

考核与评定的结构分五项,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分,评分标准:平时30%,期末70%。

舞蹈能力的考核:创编少儿舞蹈的能力占60%;幼儿舞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教材的理解,基本动作结构特点的分析与运用、讲解示范、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占25%;表演占15%。

考试形式:以舞蹈表演的形式,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以集体考试、公开课考试、即兴创编的方式等进行考试。

总之,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怎样开设好少儿舞蹈编导课程,需要根据地方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努力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新模式,这是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高师舞蹈教育更好、更快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畅.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大舞台

[2]张海丽、杨传中.地域文化对少儿舞蹈创作的影响[J]北方音乐

[3]刘斌.高师舞蹈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科学教育家

[4]赵丽.论少儿舞蹈创编及其艺术风格——以安徽省淮南市少儿舞蹈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5]李婷.对高师少儿舞蹈师资生创编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舞蹈专科论文范文第11篇

一、体育学院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是全国高师院校中最早设立体育系的二十所院校之一。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前身是山东师范大学体育系,始建于1950年。建系初至1962年面向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60多年来为我国尤其是山东省的体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

学院下设体育教育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系、艺术体育系和公共体育教学部,另有学院办公室以及基础理论实验中心、运动损伤研究所、资料室、电教室、微机室。学院根据学科发展要求,设有田径、各种球类、体操、武术、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公共体育教学等课程教研组。学院的基础理论实验中心,设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心理学等六个实验室。

学院教学训练设施完善,现有标准塑胶田径场 2个、足球场3个、综合体育馆2个、篮球场60个、排球场50个、手球场1个、塑胶网球场9个。另有体操房、乒乓球房、健身房、简易训练房、50米游泳池等场馆设施。有18个省级规范化学校作为教学实习基地和10多个人文条件好、地理优越的专业实践场所。

体育学院自成立以来,坚持以教学、科研、训练为中心。在教学、科研、训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是山东省九五和十一五的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专业是山东省的品牌专业。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近1600人;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受权点;另有学科教学论(体育)、教育硕士和体育专业硕士受权点,也是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培养单位。招收十几个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现在校全日制研究生241人。公共体育部承担全校3万余学生的大学体育课教学、竞赛及群体活动。学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已有近30年的历史,现招收田径、女子排球、乒乓球和健美操高水平运动员,尤其是女子排球队,近几年在全国大学生排球比赛中,屡获冠军。

二、招生专业简介

舞蹈学(体育舞蹈方向-体育舞蹈)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系统掌握体育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从事体育表演、体育竞赛、舞蹈教学及社会体育指导等活动的能力,集体育与艺术、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基础课程:体育舞蹈概论、音乐理论基础、体育舞蹈史论、舞蹈编导、舞蹈美学、芭蕾基本功训练、舞蹈基本训练、舞蹈表演、现代流行健身舞蹈等。

主要选修课程:舞蹈专业英语、舞蹈音乐欣赏、中国民族民间舞、形象指导与设计、综合创编技能与实践、舞蹈素质技巧课、计算机音乐制作等。

招生条件:符合国家招生条件,考生须五官端正,形象好、身体比例协调,舞蹈基本功好。身高:男1.70米以上、女1.60 米以上。

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健美操)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系统掌握健美操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从事体育表演、体育竞赛、健美操教学及社会体育指导等活动的能力,集体育与艺术、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基础课程:健美操概论、音乐理论基础、健美操编导、啦啦操、体育心理学、舞蹈表演、现代流行健身舞蹈等。

主要选修课程:专业英语、音乐欣赏、现代舞、技巧运动、形象指导与设计、综合创编技能与实践、舞蹈素质技巧课、计算机音乐制作等。

招生条件:符合国家招生条件,考生须五官端正,形象好、身体比例协调,舞蹈基本功好。身高:男1.70米、女1.60 米以上。

三、考试时间及考试科目

舞蹈学(体育舞蹈方向-体育舞蹈)

报名时间: 实行网上报名3月7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初试(3月10-11日)复试(3月13日)。

考试科目:

初试:

自编成套动作(100分)

摩登舞(华尔兹)和拉丁舞(恰恰)。每支舞蹈的时间为一分半钟左右。

复试:

1、专项素质(30分)

形体气质、连续5次平转、一位小跳(连续两组,每组3次)

2、自编成套动作(70分)

摩登舞(华尔兹、探戈、快步)和拉丁舞(伦巴、恰恰、牛仔)各跳一支舞,测试时由考点随机抽取,每支舞蹈的时间为二分钟左右。

备注:

1、2016年起舞蹈学(体育舞蹈方向-体育舞蹈)只招收艺术文考生。

2、考生不允许化妆,须穿训练服,不允许穿比赛服。

舞蹈学(体育舞蹈方向-健美操)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7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初试(3月8-9日)复试(3月12日)。

考试科目:

初试:

自编成套动作(100分)

自编竞技健美操套路,测试时间为一分半钟左右。

复试:

1、专项素质(30分)

形体气质、三面叉、屈体分腿跳(连续2个)

2、自编成套动作(70分)

自编竞技健美操套路,测试时间为二分钟左右。

备注:

1、2016年起舞蹈学(体育舞蹈方向-健美操)只招收艺术文考生。

2、考生不允许化妆,须穿比赛服。

舞蹈专科论文范文第12篇

学校肇始于解放前夕在毛泽东同志亲切关怀下成立的湘北建设学院,2003年11月经教育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湘潭工学院与原湘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育人环境

学校坐落在伟人故里、人文圣地湘潭,处于长株潭核心区域,比邻九华经济开发区,交通便利,创新创业条件优越。学校占地面积3107亩,建筑面积110余万平方米,月湖、明湖、樱花园、梅花园等10处景观园林相映成趣,山水型校园初具规模,是师生修身治学的理想沃土。

学校拥有两座现代化图书馆,纸质藏书261.38万册,全校中外文纸本期刊1578种,中外文电子期刊27184种。校园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已建成万兆核心骨干网络与云数据中心,有线无线网络全校覆盖、畅通快速;核心业务管理与服务全部实现信息化,移动校园应用平台日臻完善;坚持以父母心办食堂、建公寓,食宿生活条件一流,是师生安居成长的文明殿堂。

学科师资

学校坚持特色发展,构建良好的学科生态结构。设有19个教学院及研究生院、独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有90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金融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体育硕士、翻译硕士、工程硕士、会计硕士、艺术硕士等8种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及“硕师计划”推免权资格,并可开展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工作。拥有1个国防特色学科,1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拥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17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学校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46人、正高职称370人、博士学位教师838人;有国家863计划主题专家1人、教育部科技委委员1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学名师等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5人,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5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1人、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1人,“徐特立教育奖”获得者1人,湖南省教学名师、十佳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19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46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及培养对象32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193人。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卓越教育”,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3.5万余人。拥有1个教学团队、5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主持省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750余项,获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0项,省级优秀课程、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39门。学校拥有81个教学实验室(中心)(其中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教育部“卓越计划”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1个省级实践教学平台。

学校实施“卓越学子计划”、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搭建了“芳菲之歌”“青春之歌”“理想之歌”等典型示范教育舞台,形成了“齐白石”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校园系列品牌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德国红点设计大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黄家厚、殷培孟、刘成、龚勋等同学接连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创造了全国地方高校成绩;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向日葵女孩”何平、“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彭月丹等一大批优秀典型。60多年来,已向社会输送了约30万名各类高层次人才,毕业生以品行优秀、素质全面、能力突出而广受用人单位好评。

科学研究

学校聚焦国家需求,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重科学研究与学术创新,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蛟龙号”参研参试单位,其中领衔研制的“海牛”号深海海底60米多用途钻机海试成功,刷新了我国深海钻机钻探深度,标志着我国深海钻机技术跻身世界一流。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防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计划项目650余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711项,年入校科研经费位居省属高校前列;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等923项,推广新技术近100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31部。

学校拥有26个国家、省部级自科类科技创新平台,9个省级社科类创新平台;设有矿业工程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创新发展研究院等科学研究与战略咨询机构,办有《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矿业工程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等刊物,其中学报社科版入选CSSCI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学报,学报自科版和社科版均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毛泽东研究”专栏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开放办学

学校始终开放胸怀,重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40余所高校和台湾地区10余所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和科学研究。留学生规模稳步增长,已招收来自15个国家的留学生来校学习。近年来,积极派遣青年教师赴国外进修深造,选送学生赴国(境)外交流研修或攻读硕士学位,选派应届本科毕业生和教师赴美国、泰国等国家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拓展了师生的国际化视野。

学校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依托528个各类校企校地合作平台,与三一重工、等知名企业深度协同创新,服务地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区域产业转移和军民融合,为湘江流域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等重大民生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忘初心,奋力前行。科大人将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始终秉承“唯实惟新,至诚致志”的校训,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提供高层人才、高深知识、高新技术和高尚文化,朝着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迈进。(数据统计截止日期:2017年2月28日)

艺术类专业介绍

美术专业介绍

专业:美术学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艺术理论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具有美术史研究、美术评论、美术教育、当代视觉文化策划与管理、文化遗产研究与管理、美术专业创作等方面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比较优势:拥有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美术方向)、校级特色专业 。

主修课程:主干学科:美术学、教育学、艺术学理论,

主要课程: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透视与解剖学、中国民间美术、心理学、美术教育学、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绘画基础、绘画表现、设计基础等课程。

就业方向:中、小学,高职院校、高等学校、美术馆所、博物馆、文化企事业单位。

学制:本科四年 本专业招收美术类文史、理工类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绘画专业介绍

专业:绘画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绘画创作、教学的能力,能在专业艺术领域和各级各类学校从事绘画创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设有国画、油画、水彩、版画四个专业方向。(每年交替设置两个专业方向)

比较优势:拥有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美术方向)

主修课程:主干学科:美术学、艺术学理论

主要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概论、构图学、应用解剖与透视、素描、色彩、绘画创作等课程。

就业方向: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网络媒体美术等绘画创作、研究与交流机构,中高等专业学校,文化企事业单位。

学制:本科四年 本专业招收美术类文史、理工类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雕塑专业介绍

专业:雕塑

培养目标:强调造型基础,同时注重将创新理念、艺术方法论引入基础教学,培养能从事城市雕塑、装饰雕塑、创作、规划、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亦能在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从事雕塑教学工作。

比较优势:拥有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美术方向),湖南省本科专业。

主修课程:主干学科:艺术学、文学、工学

主要课程:美术概论、透视学、解剖学、中外美术史、中外雕塑史、素描、泥塑(浮雕、圆雕)、陶艺、综合材料、雕塑创作构图等。

就业方向:雕塑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以及与雕塑专业相关的各种工厂、艺术创作机构,各类中高等专业学校等需要雕塑人才的事业单位。

学制:本科四年 本专业招收美术类文史、理工类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学专业介绍

专业:音乐学

培养目标:分钢琴、声乐、舞蹈、理论、作曲、器乐、指挥等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巧,能在中、高等学校从事音乐教育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亦能在社区及企事业单位从事音乐培训、演出和管理方面的工作。比较优势: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音乐方向)

主修课程:主干学科:艺术学、教育学

主要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合唱与指挥、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中外音乐史、音乐教育导论和教材教法、教育心理学、声乐、钢琴、器乐、中国当代音乐、歌曲写作、电脑音乐等。

就业方向:中小学、中等专业学校、各类文艺团体及其他需要音乐人才的企事业单位。

学制:本科四年 本专业招收音乐类文史、理工类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艺术舞蹈)

专业:舞蹈表演(艺术舞蹈)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技能和专业理论素养,并接受舞蹈表演专业的基本训练,掌握舞蹈表演基本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比较优势: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音乐方向)

主修课程:主干学科:舞蹈学、音乐学

主要课程:芭蕾基训、古典舞身韵、毯功、民族民间舞蹈、舞台化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舞台表演、舞蹈编导、舞蹈艺术概论、中外舞蹈作品赏析、中外舞蹈史、舞蹈音乐剪辑与制作等。

就业方向:专业表演团体、文化馆站、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需要舞蹈人才的企事业单位。

学制:本科四年 本专业招收舞蹈类文史、理工类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体育舞蹈)

专业:舞蹈表演(体育舞蹈)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扎实的舞蹈学、体育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体育舞蹈、流行舞蹈等表演能力、创编能力和教学能力,符合舞蹈表演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比较优势: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音乐方向)

主修课程:主干学科:舞蹈学;体育学

主要课程:中外舞蹈史;舞蹈艺术概论;舞蹈解剖学;现代舞;爵士舞;拉丁舞;摩登舞等专业技能和理论课程。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各类专业表演团体、企事业文化机构、各级各类学校、舞蹈培训机构、健身俱乐部、社区文化机构、社团组织(协会)、影视传媒等单位从事表演、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

学制:本科四年本专业招收舞蹈类文史、理工类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招生计划

注:1、具体招生计划以各省相关部门公布的为准。2、专业收费标准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为准。

报考须知

专业要求:考生报考我校艺术类专业,必须参加生源所在省份组织的艺术类专业统考。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绘画和雕塑专业招收参加美术类统考的考生;音乐学招收参加音乐类统考的考生;专业要求:考生报考我校艺术类专业,必须参加生源所在省份组织的艺术类专业统考。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绘画和雕塑专业招收参加美术类统考的考生;音乐学招收参加音乐类统考的考生;舞蹈表演(艺术舞蹈方向)专业招收艺术统考舞蹈类(安徽、云南、广西);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专业招收安徽省省统考本科:表演(体育舞蹈、健美操)、河南省和云南省艺术类体育舞蹈省统考、湖北省艺(二)舞蹈学类统考的考生。湖南省的舞蹈表演(艺术舞蹈方向)和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使用舞蹈类省统考成绩。我校2017年没有单独组织艺术类专业考试。

舞蹈专科论文范文第13篇

2011年3月8日,艺术学正式成为一个学科门类,其中原为二级学科的音乐学和舞蹈学合并为一个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下文将对2011年音乐与舞蹈学的学科发展动态跟踪探究。

一、学科概况。整合以后的音乐与舞蹈学,学科专业院校可分为以下六大类:一是单科型艺术院校主要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上海舞蹈学校等。二是全科型艺术院校主要包括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三是师范类院校主要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四是综合型科研类院校主要包括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重庆大学等。五是理工科类院校主要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六是音乐舞蹈学的部级研究机构,主要是中国艺术研究院。

目前,通过的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授权点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博士学位授权点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硕士学位授权点除了以上提到的各个院校、研究机构外,还有武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

二、人才培养。2011年音乐与舞蹈学的人才培养,继续秉承传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在专业的设置上根据社会就业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所需有所调整。

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对于本科生的培养,相关音乐院校招生人数通常不超过400人,专业有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等。研究生的培养上,主要有两类:学术型研究生和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倾向于音乐理论培养,艺术硕士更注重艺术实践。学术硕士相关专业主要有民族音乐学、世界民族音乐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中国近代音乐史研究、西方音乐史研究、音乐艺术管理、音乐美学专业等。艺术硕士专业倾向于表演实践,如钢琴演奏、声乐等。音乐专业院校,研究生招生人数通常不超过百人。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以两个方向为主:其一是音乐学;其二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博士招生通常不超过30人。博士后流动站的培养,一个培养单位一般不超过5人。招生专业以音乐学理论专业为主。

在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舞蹈学本科生招生的主要方向是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学、舞蹈艺术管理等专业,招生院校主要是传统的单科型艺术院校及一些全科型艺术院校,同时综合型艺术院校也正逐步增加在舞蹈学方向的招生。不同院校对不同研究方向也是进行了较为准确的定位,其主要方向不仅包括对舞蹈本体的研究,同时也包括对舞蹈艺术及相关文化活动的研究与探索。师范类院校更是在艺术管理、舞蹈艺术专业知识及文化素养的示范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舞蹈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种类繁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本学科研究范畴之内的研究方向,如中外舞蹈发展史、舞蹈艺术美学、表演艺术理论研究、中国传统乐舞研究、舞蹈批评、少数民族舞蹈史、民俗艺术研究、舞蹈教育学、舞蹈心理学等。二是在本学科下设其他类艺术学方向,例如传统艺术研究、音乐、艺术学等。

三、学术成果。音乐学学术成果方面,取得较大收获。著述类有施咏的《弦外之音——当代古琴文化传承实录》(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4月)。沈晓明主编,唐晓博、沈嫒编著《管风琴演奏艺术》(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6月)。马淑慧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7月)。罗艺峰主编的《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10月)。2011年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修订版正式出版。李岩的《不忍乐史尽成灰》(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11月)。译著类有《音乐学与差异——音乐研究中的社会性别和性》(编者:[美]露丝·索莉,译者:谢钟浩,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8月)。

此外,2011年5月10日,集“声、像、文、谱”于一体的《羌山采风录》出版。2011年7月8日,15集人物纪录片《世纪交响——中国交响乐的奠基者》,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期刊类,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音乐教育学、作曲与技术理论、音乐表演等。从相关理论研究的视角看,既有宏观的研究,也有微观角度的研究。以民族音乐学为例,微观角度的研究从音乐形态本身切人,深入探究其音乐本质。如,褚历的《十番锣鼓的数列结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4期),博特乐图的《长调民歌的腔词关系及旋律结构》(《中国音乐学》第1期),向文的《荆州田歌的结构研究》(《音乐研究》第2期)等。宏观领域的研究通常从文化背景、民俗传统论及音乐产生的深层原因,或者从大学科体系角度论及学科的发展等。如,樊祖荫的《对中国传统音乐做整体性研究的思考》(《音乐艺术》第1期),《亲缘与地缘:侗族大歌与南《传统社会结构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2期)等。

舞蹈学学术成果方面,2011年舞蹈出版物,有几部格外引人注目:十卷本《中国舞蹈通史》(刘青戈主编);《中国人民舞蹈史》(刘编),记录了自建军以来80余年军旅舞蹈足迹;三部专著:吕艺生的《舞蹈美学》、巫允明的《中国原生态舞蹈文化》、袁禾的《中国舞蹈美学》。这些史论专著或对中国舞蹈历史的系统构建更加深入、完备,或在选题上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或在学术上更有开拓意义和“集大成”的功用。它们的撰写、出版,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舞蹈学术研究的成长与成熟。

四、学术交流。本年度,音乐与舞蹈学的学术交流主要有如下方面。

音乐学方面,2011年2月18日,“音乐数字化服务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会议,在中央音乐学院召开。4月29日,“刘正维教授80华诞,从教62周年暨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音乐学院举行。6月2日-4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教材教学研讨会”在广州大学举行。6月8日,《器·乐——东方乐器博物馆藏世界民族乐器特展》在国家大剧院开幕。6月11日-13日,“第一届粤港澳三地中小学音乐教育论坛”,在广州大学城举办。7月2日-3日,‘西方早期音乐研讨会2011·北京”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同月,第二届汉唐音乐史研讨会召开。7月8日-10日,第四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7月11日-14日。第四届亚太地区音乐认知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7月15日-17日,“中国·蒙古族民歌艺术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召开。9月16日-19日,“第三届北京传统音乐节”在中国音乐学院举办。9月16日,《弦外之音——当代古琴文化传承实录》出版座谈笔会暨古琴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9月17日-18日,“

转贴于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学术论坛”在京举行。11月4日-6日,南京国际音乐教育高层论坛,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11月17日-19日,第二届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暨传统音乐教育高端论坛在广州大学召开。11月17日-20日,“首届传统音乐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西南大学召开。11月18日,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11月17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论坛召开。11月25日-26日,在上海和昆山举办“丁善德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11月30日-12月3日,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2011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及其学科建设研讨会”。12月13日,南京艺术学院举办“《民族音乐学概论》修订版出版暨伍国栋教授南京艺术学院从教10周年研讨会”。

舞蹈学术论坛方面,2011年12月,全国舞蹈科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设立了“舞蹈科学训练”“舞蹈医疗与健康促进”“舞蹈科学现状与发展”3个研讨主题。在“舞蹈科学训练”主题研讨中,各位专家学者重点围绕“舞蹈身心训练”和“舞蹈辅助训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此外,第三届全国舞蹈大师班暨“优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高级研修班于3月8日在京举行。本届大师班以“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国优秀民族民间舞蹈的当代传承与发展”为主题,请到了资华筠、田青等学者进行阐述。其中,“文化个性”、“艺术趋同化”、“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等成为高频词语。

五、艺术创作。本年度艺术创作取得了很多丰硕成果,具体如下:

表演及赛事方面。上半年3月13日-25日,2011年中国交响乐峰会在济南举行。3月31日,“2011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在京启动。3月31日,在京举行《走向复兴》《迎风飘扬的旗》两首主旋律歌曲创作研讨会。3月-7月,首届香港国际中乐指挥大赛举办。4月16日-18日,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纪念谭小麟先生百年诞辰系列学术活动:手稿展、音乐会与研讨会”。4月28日-5月20日,第2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在申城举行。5月,中国爱乐乐团2011演出季“交响音乐会”在京举办。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办了“我们时代的和谐——2011中国当代音乐作品和声论坛”优秀论文征集。22日-27日,2011北京现代音乐节召开,相关研讨会“中国美育论坛”同期进行,探讨有关“中国新音乐跨界”的主题。23日,“理想之歌——傅庚辰作品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5月27日-28日,第三届中韩作曲家交流活动在京举办。27日,中韩作曲家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在首师大音乐厅上演。6月19日,国际室内乐音乐季之中国交响乐团铜管室内乐专场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6月24日,“多民族民间音乐与交响乐队专场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首演。

下半年7月2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中央民族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了大型民族音乐会——艰难·辉煌。7月4日,中央音乐学院“211工程·中国民族器乐精品创作”颁奖音乐会在该院音乐厅举行,获奖作品有李博的古筝独奏曲《梦后》等。10月31日,此项目三期建设获奖作品有赵俊毅的二胡与钢琴《幻想曲》等。7月18日-30日,首届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

8月1日,中国音协召开“让创作贴近现实,促文艺健康发展”座谈会。8月22日,首届全国青少年琵琶大赛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拉开帷幕。9月11日-11月6日,2011中央电视台钢琴、小提琴大赛举行。9月22日-25日,“金嗓子”第二届全国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声乐专业教师与研究生演唱邀请赛在沈阳举行。9月24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型交响史诗音乐会《共和之路》世界首演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9月25日29日,上海音乐学院第四届当代音乐周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还举办了首届中国当代音乐评论比赛。10月1日-6日,第64届世界杯手风琴锦标赛在上海举办。io月6日-9日,第五届“京、沪、闽”现代音乐创作研讨会在闽召开。lo月19日,“国交”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纪念李德伦大师逝世10周年音乐会,相关活动为中国交响乐团2011-2012音乐季拉开帷幕。

此外,在音乐方面,也获得了众多创作国际奖项。美籍华裔作曲家、圣地亚哥加州大学音乐系副教授梁雷,荣获由罗马美国学院(amefican academyinrome)颁发的2011年度的“罗马奖”。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四年级学生刘畅(指导教师罗新民教授)创作的钢琴独奏作品《tracing peking opera》荣获2011年美国g.k金钥匙国际作曲比赛青年艺术家组第一名。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美籍华裔作曲家用龙创作的歌剧《白蛇传》,荣获第95届普利策音乐奖。

舞蹈学领域中,从8月至年底,三大舞蹈赛事(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比赛、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第九届全国舞蹈比赛,第六届cctv全国电视舞蹈比赛等)依次登场。中国舞蹈家协会通过“荷花奖”这一专业奖的各项赛事兼顾艺术发展方向与保持高品质的艺术水准的双重使命。“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比赛力推新人新作,舞剧、舞蹈诗佳作纷呈。2011年的《守望》是继《与你共舞》(2009年),《寻》(2010年)之后,又一台亚彬舞影工作室出品的强力制作。

六、年度问题。音乐学在教学体系及学科建设方面存在问题。以中国传统音乐学界为例,学界思考: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及课程体系建设;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新模式、新课题探索;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困惑;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多维视角;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感性教学模式;音乐院校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教学;实地考察的田野工作及教学方式等方面。我们应当立足传统,关注当下,以首届中国当代音乐评论比赛为例,比赛关注当下的音乐作品,以中国当代音乐作品或当代音乐作品的演奏为评论对象,重视鼓励年轻学者的创作。

舞蹈专科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群众舞蹈;特征;发展

随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群众舞蹈活动蓬勃发展,人民群众通过舞蹈形式抒发他们对自然、时代、生活的赞美颂扬及质朴的民族情感。群众舞蹈的普及发展对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对发展我国文化事业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它已成为我国艺术事业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劲旅。因此,有必要对群众舞蹈的活动特征及发展进行研讨,使其更好发挥它的社会作用。

一、群众舞蹈的概念

群众舞蹈主要是针对非专业舞蹈而言。群众舞蹈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并由群众自己参加表演的,有一定观赏价值的社会性舞蹈。群众舞蹈是人民群众自己用舞蹈形式反应生活、抒感、进行教育、自我娱乐的一种手段。由于群众舞蹈的创作与演出来自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不同身份、层次的人,并广泛活动在社会各部分,所以,又构成它是社会性舞蹈,它不像专业团体必须是适应于舞蹈专业的人,在一定条件下从事专业舞蹈,并带有一定商业性。而群众舞蹈则不受期限,只要条件可能便可舞蹈,更无经济任务。所以,群众舞蹈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并自己表演的有一定观赏价值的社会性舞蹈。

二、群众舞蹈的发展措施

(一)紧跟时代脚步

群众舞蹈要表现时代特色,首要是引领时代文化风尚。舞蹈艺术在当今时展是不断走向舞蹈本体主体化、诗化、内在心灵化、内涵意蕴深刻化和形式多元化。群众舞蹈只有结合自身特点,寓教于乐,把时代文化精髓吸收并蕴含于艺术创作中,才能推动群众舞蹈艺术创新与发展。

(二)贴近群众生活

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典型、具备象征意义的素材,并对它们有真正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群众舞蹈根在民间,在社会生活当中。作为一个群众舞蹈编导始终不能离开这片肥沃的创作土壤。走进生活,你就会发现新的创作之源,走进人群,你就会找到新的灵感。

(三)弘扬民族文化

舞蹈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地域性,分别表现不同民族思想感情和生活乐趣,反映其社会关系、精神和意志、理想和愿望。面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我们缺少真正可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整体精神境界的群众舞蹈。我们在强调地域风格、特色、继承传统同时,又必须着眼当今时代审美需要,以创作出真正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民族特征的作品来显现中国人的灵魂,特别是显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灵魂。

(四)表现生命之美

美是舞蹈艺术最本质特征。舞蹈必须讲求美,以美的动作、线条、造型、画面、旋律、服装创造出美的形象,表现美的情操和生活内容,触动人们心灵,满足人们审美需要,陶冶人们道德品质,激励人们生活热情,鼓舞人们革命意志。这就是舞蹈的品格和功能。

三、群众舞蹈的发展展望

作为一个群众舞蹈干部,不仅要进行舞蹈普及提高,还有创作、教学、示范等任务,同时,还要掌握舞蹈动向及各方面信息,从而有利开展工作。首先要有好的知识结构,要掌握两方面知识,一是专业知识,二是社会知识。专业知识包括舞蹈理论、编舞技法等舞蹈本体的一些有关知识,以及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服装、道具等专业艺术知识。群众舞蹈是一门社会学科,我们工作对象包涵社会各阶层的人,不了解人和社会,我们工作起来定会困难重重。要掌握这方面知识,靠两方面学习,一是向书本学习,二是向生活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作为群众舞蹈组织者、建设者,就要拓展思维,勇于创新,吃苦耐劳,拥有献身精神。

针对今后群众舞蹈如何发展,一是要建立理论研究队伍。对群众舞蹈活动、实践进行科学总结,上升为理论,形成自己理论体系,从而更好的指导群众舞蹈工作,尤其针对那些平时不重视理论研究的人,觉得只要能为基层单位编几个舞,辅导他们跳起来或再夺个名次就行了,这恰恰是忽视了自身价值。而有的长期从事群众舞蹈工作,注重学习研究,有丰富经验,有自己工作方法和实践,很好的概括总结就是最有价值的理论,建立理论研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二是建立创作队伍,群众舞蹈的提高狠抓创作,主要的一条经验就是狠抓创作,给群众舞蹈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条件。

总之,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已给我们群众舞蹈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为繁荣和振兴中华民族舞蹈文化,为发展群众舞蹈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珏.试论在当代群众文化活动中动态的传承与发展民间文化――海宁《花灯》艺术生命生机勃发的启迪[A].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文集[C].2004年.

舞蹈专科论文范文第15篇

课堂教学都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所服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大致分为两个方向———在中小学担任音乐教师并组织各项校内文体活动或在事业单位、文化产业从事与音乐相关的各项工作。面对市场需求,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知识素养,掌握音乐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具备与表演、教学、创作相关的综合素质人才。舞蹈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在音乐学课程设置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首先,舞台表演具有直观动态性,要求表演者在舞台上具备优美的体态和良好的气质。舞蹈可以塑造人的外在形体,使学习者拥有良好的体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气质的目的。其次,舞蹈教育能够加强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从而激发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舞蹈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由音乐、灯光、舞美、服饰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舞蹈鉴赏课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舞蹈艺术作品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同时在思考与评价中激发了学生丰富的艺术联想。心理学上认为“肢体动作是大脑思维的基础,动作逻辑是思维逻辑的前身”,在有关舞蹈编导的课程内容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创作,从舞蹈的选材、结构与编排等方面引导学生完成创编过程,这种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是激发学生个性化思维与艺术创造能力的最佳方式。

二、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的内容与特点

在当前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本科教学中,舞蹈课程为基础必修课,大多只开设一个学年。由于课时量少,学生基础薄弱,同时没有针对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的统一规范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材大多照搬专业舞蹈教学的模本,内容涉及舞蹈理论和舞蹈技能两个部分。理论教学通常以舞蹈鉴赏为主要内容。通过众多舞蹈作品的鉴赏,使学生对舞蹈艺术有了直观地感受,同时也为进一步的舞蹈技能学习奠定基础。技能课包含了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舞蹈创编、艺术实践等四个部分的内容。从内容上看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与专业舞蹈教学无异,但却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非专业性

由于音乐学专业的生源特点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音乐学专业的舞蹈教学不能与专业舞蹈院校看齐,将各种训练和考核要求等同于专业的舞蹈生是不现实的。首先,在内容安排上不需要也不可能将各舞蹈种类的学习进行细致分类;其次,在学习的深度和精度上也要根据学生的程度适当调整,教师要在短时间内使一批批“舞盲”爱上舞蹈,并具备舞蹈表演与舞蹈创编的基本技能,在某种意义上教学难度比专业的艺术院校更高。

(二)课程交叉性

音乐、舞蹈自古以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姊妹艺术。舞蹈在创作与表演中,始终离不开舞者对音乐的理解。音乐的旋律性、节奏感、情感的表达,无不对舞蹈有着极大的启示与衬托作用。对音乐专业的学生开展舞蹈教学,教学对象无疑有着学科上的优势,音乐学专业的音乐鉴赏、视唱练耳、和声等相关课程使音乐学专业学生对舞蹈音乐的旋律、节奏、感知能力以及对音乐情感的把握等诸多方面事半功倍。

(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同学来说,走上舞台的机会很多。不管是校内外的文化活动还是本专业的艺术实践晚会,都是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能体会到理论与技能学习的重要性,也能意识到自身各方面的不足。例如,舞蹈课的形体训练没有过关,体现在舞台上的一举手一投足就不能自如流畅。没有学习舞蹈创编基础,就不能进行简单的歌舞节目编排。二者相辅相成。因此,音乐专业的舞蹈教学有着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统一性[1]。

三、提高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成效的途径

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促使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当下学科教学体系中的不合理、不科学因素进行反思与改革。通过完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成效,将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人才需求。

(一)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舞蹈虽然作为专业必修课纳入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但对于大多数学生甚至教育者来说,系统的舞蹈教学应该只针对专业的舞蹈学习者,对于非专业的学生,舞蹈只是附属课程,不具备较高的学习价值。造成这一个观点形成的因素有两个。第一,舞蹈技能并未纳入音乐类招生艺考的基本内容。生源特性决定了音乐学专业学生入校时大多不具备舞蹈表演所要求的身体柔韧性、肢体协调性与舞台表现力。入学后接触系统的舞蹈训练,学生常常因达不到课堂要求而对舞蹈训练产生畏难情绪,久而久之便敷衍了事或是干脆放弃,最终舞蹈课程在专业学习中形如虚设;第二,在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舞蹈课程只开设一个学年,每周两个课时。舞蹈不是一蹴而就的艺术,短时间的学习很难达到效果。一年的短暂学习,有的学生刚建立起舞感或对舞蹈产生兴趣,课程却已经结束。基于这一点,也挫伤了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最终使舞蹈课程流于形式。

从以上因素可以得出,认识舞蹈教育本体价值,加强音乐专业学科对舞蹈课程的重视程度是提高舞蹈教学成效的基础。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加强舞蹈教育比重,在注重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舞蹈基础创编能力的培养。首先体现在课时的增加,任何艺术的学习都有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规律。课时的不足将严重影响到舞蹈训练的完整性与连续性。舞蹈课程应该在第一、第二学年贯穿始终。学生到了三、四年级,艺术实践的活动增加,虽然没有再开设舞蹈课,但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学习与锻炼;其次,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避免生搬硬套。目前,大多数音乐专业的舞蹈教学内容同样取自专业舞蹈院校的教材。在组合内容的编排上没有顾及到音乐专业学生特点,是造成了教学成效不理想的主要因素。

笔者认为,一年级的舞蹈课程应当以基础训练为主,避免涉及到技巧练习,以强调动作的基础性与规范性为目的展开教学。课堂组合的编排上,不能拘泥于单一的芭蕾基训或古典舞基训,可以采用把上芭蕾基训与把下身韵组合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以及肢体表现力在一节课中都能得到训练,同时难度的降低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可汇聚理论教学、民族民间舞、剧目排练、舞蹈基础编导等相关内容。四者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以蒙古族民间舞蹈教学为例。第一堂课教师可以先讲解蒙古族人民的性格特征、蒙古族的音乐特点以及舞蹈的风格与特征,并给学生欣赏极具代表性的蒙古族经典剧目。这是学生在技能学习前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蒙古族舞蹈的上肢动作与典型步伐的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基本体态与动作风格;排练具有代表性同时难度适中的蒙古族舞蹈作品,加强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布置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创编作业。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做编创示范以及对学生完成作业后评价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编创技巧[2]。

(二)利用互联网延伸课堂教学

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互联网为人们开创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社会的公共空间———网络世界,它使人们足不出户便晓知天下之事。互联网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拓展与延伸,同样,也为高校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带来诸多便利。首先,随着各类舞蹈网站的兴建,对舞蹈的接触与参与,不再局限于高精尖的专业人才。网站中不断更新的文字、图片、信息等各种形式的舞蹈信息,缩短了非专业人才与舞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虚拟空间中与舞蹈有了不同程度的交流。对学生在互联网学习中的引导,将使音乐学专业的舞蹈教学在课外得到延伸。其次,教师可通过互联网为学生传输与课堂相关的教学资料与视频。音乐专业学生在舞蹈课堂中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大多表现得差强人意,由于还未达到自主学习舞蹈的能力,没有教师的适时指导,课后的练习与巩固就成了一大难题,互联网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在课后可以根据老师传送的教学视频加以巩固与练习。同时可以将课堂教学视频作为课堂笔记加以保存。由此可见,互联网是音乐专业舞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3]。

另一方面,发挥互联网教学的优势要求学习者合理规避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大爆炸以及其它弊端。互联网让人们真正进入大众传媒时代,网络的自由性导致人人都是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音乐学专业舞蹈学习者通过互联网能获取众多舞蹈信息,海量信息让学习者应接不暇,其中包括民众上传的各类舞蹈视频与文字信息。由于信息量庞大与复杂,容易使学生一叶障目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规范或水平较低的舞蹈视频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产生负面的教学影响。例如:为了完成课后布置的创编作业或艺术实践的演出需要,学生往往会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视频进行参考,但专业水平的薄弱使学生不能对互联网信息准确地判断与筛选,接收了不规的舞蹈信息,导致互联网教学成效的失败。对此,发挥互联网教学优势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互联网的舞蹈相关信息进行正确筛选,例如提供专业的舞蹈门户网站或提供准确有效的舞蹈关键词让学生在互联网进行搜索。总之,互联网教学方式应当因势利导,使之成为新时期舞蹈教学模式的新手段。

(三)实践性教学是提高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

实践性教学在舞蹈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实现了舞蹈课堂的教学目的,同时也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舞蹈能力,其中包括舞台表演、舞蹈教学、舞蹈编创等方面。例如,摒弃以往音乐学专业的学生钟爱展示声乐与器乐能力,通过每年的艺术实践要求学生必须展示一定数量的舞蹈作品,通过舞台表演的实践,让学生明白舞蹈表演在一场综合演出中的重要性,了解舞蹈与舞美、灯光、道具、服装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同时学会运用综合的艺术手段完成舞蹈的舞台呈现;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是综合性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骨干成员,承担着院系间的艺术交流以及校内各项文艺演出的任务,为其它院系的活动排练舞蹈或为了某个校内活动编排节目都是实践中音乐学专业学生所面临舞蹈能力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