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

农产品调查报告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一、调查目的:为了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把地缘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使当地农民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做好疫情防控,提高农户的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加经济收入,有效防止返贫和致贫。同时结合云南开放大学双提升项目学员综合实践的要求,特开展此项调查活动。

二、调查地点及主要内容:碧溪乡某某村委会下辖13个自然村,某某村肉牛生产发展等农产品情况调查。

三、调查时间:2020年9月10日至2020年10月30日

四、调查方法:走访村民访谈 观察法

五、调查基本情况

(一)碧溪某某村民委员会基本情况介绍

南涧县碧溪乡某某村民委员会,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到乡政府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城40公里,村委会所在地为具利皮,属典型的贫困行政村之一,下辖锅新、新地基、松林塘、福塘、把你者、沙拉谷、蝙蝠山、岩子脚、乐吾具、妈库、瓦木字、阿唱边、二基库共13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7281户2885人常住人口701户271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20户898人,与2019年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有35%降至0%,脱贫成效取得了阶段性顺利,离不开肉牛产业等农产品的发展。

2013年,松林村被省级确定为贫困行政村之一,政府机关选派部分工作人员前往松林村开展脱贫工作。通过精准制定帮扶措施,争取项目,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种养殖业,增加村民收入,为了切实了解目前松林村农产品发展的相关现状。我用走访、问卷调查、观察的方式,走访了自己家乡松林村委会的部分村民。由于农民朋友的教育知识水平有限,部分问卷在我询问后填写,一部分由农民自己填写。

(二)某某村目前肉牛生产现状

为了更好的做好脱贫攻坚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起来,从90年代起松林村村民积极响应南涧县畜牧局肉牛改良政策,户均西门达尔改良牛不低于2头。到2011年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良牛存栏量急剧下降,户均存栏不到0.9头;为了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村民经济收入,某某村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自身优势,把资源优势或地缘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在农产品生产上寻找契机,争取早日实现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新时代。

某某村委会肉牛、生猪通过5年来升级提升,在脱贫攻坚和村民增收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现全村共存栏肉牛1670头、其中产业扶贫扶持201头;争取补助资金1005000元,生猪7248头,其中产业扶贫扶持198头;争取补助资金396000元,年产值近42600000元。

(三)某某村目前肉牛生产存在的问题

1.畜牧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在行政村一级的兽医人员大多都是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文化理论水平低的人员;都是在日常养殖中摸索出一定的经验的半路出家的人,一般都是边学边行医,不懂病理,往往只能按药品说明书行医。

2.收费标准不合理,治疗效果不理想。药品收费标示没有进行公示,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同样的病症,收费不相同,在群众心里造成不好的影响;同时由于没有足够的病理知识的支持,对病因了解不够全面,造成群众虽花了昂贵的医药费用,却没有一个好的效果,很多时候没能将病畜治好。

3.防疫工作不到位。一是农户防疫意识不强,不支持兽医进行防疫。二是兽医本身防疫意识不强,处理病畜后没有及时进行消毒,存在到下一家时交叉感染现象。三是入户商贩流动性大,消毒意识不强,东家出西家进,导致各个自然村和不同养殖户之间疫情扩散快。

4.执法力度不够,缺乏监管。一是保险保费赔付率低。二是没有专业人员配合农户处理病死畜无害化处理;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等原因,农户宁愿低价出售给商贩,也不愿保保险。

(四)碧溪乡松林村农产品生产的解决措施

1.加大对养殖户实用技术的培训,做好防疫工作。尤其是养殖技术的培训,一方面可以提高预防防疫,增加抗病保护措施;另一方面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节约成本,增加经济收入。

2.对收费标准进行公示。对药品收费标准和出诊费制定标准,加大公开,提高村民的知晓率。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一、调查目的:为了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把地缘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使当地农民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做好疫情防控,提高农户的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加经济收入,有效防止返贫和致贫。同时结合云南开放大学双提升项目学员综合实践的要求,特开展此项调查活动。

二、调查地点及主要内容:碧溪乡某某村委会下辖13个自然村,某某村肉牛生产发展等农产品情况调查。

三、调查时间:2020年9月10日至2020年10月30日

四、调查方法:走访村民访谈 观察法

五、调查基本情况

(一)碧溪某某村民委员会基本情况介绍

南涧县碧溪乡某某村民委员会,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到乡政府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城40公里,村委会所在地为具利皮,属典型的贫困行政村之一,下辖锅新、新地基、松林塘、福塘、把你者、沙拉谷、蝙蝠山、岩子脚、乐吾具、妈库、瓦木字、阿唱边、二基库共13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7281户2885人常住人口701户271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20户898人,与2019年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有35%降至0%,脱贫成效取得了阶段性顺利,离不开肉牛产业等农产品的发展。

2013年,松林村被省级确定为贫困行政村之一,政府机关选派部分工作人员前往松林村开展脱贫工作。通过精准制定帮扶措施,争取项目,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种养殖业,增加村民收入,为了切实了解目前松林村农产品发展的相关现状。我用走访、问卷调查、观察的方式,走访了自己家乡松林村委会的部分村民。由于农民朋友的教育知识水平有限,部分问卷在我询问后填写,一部分由农民自己填写。

(二)某某村目前肉牛生产现状

为了更好的做好脱贫攻坚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起来,从90年代起松林村村民积极响应南涧县畜牧局肉牛改良政策,户均西门达尔改良牛不低于2头。到2011年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良牛存栏量急剧下降,户均存栏不到0.9头;为了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村民经济收入,某某村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自身优势,把资源优势或地缘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在农产品生产上寻找契机,争取早日实现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新时代。

某某村委会肉牛、生猪通过5年来升级提升,在脱贫攻坚和村民增收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现全村共存栏肉牛1670头、其中产业扶贫扶持201头;争取补助资金1005000元,生猪7248头,其中产业扶贫扶持198头;争取补助资金396000元,年产值近42600000元。

(三)某某村目前肉牛生产存在的问题

1.畜牧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在行政村一级的兽医人员大多都是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文化理论水平低的人员;都是在日常养殖中摸索出一定的经验的半路出家的人,一般都是边学边行医,不懂病理,往往只能按药品说明书行医。

2.收费标准不合理,治疗效果不理想。药品收费标示没有进行公示,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同样的病症,收费不相同,在群众心里造成不好的影响;同时由于没有足够的病理知识的支持,对病因了解不够全面,造成群众虽花了昂贵的医药费用,却没有一个好的效果,很多时候没能将病畜治好。

3.防疫工作不到位。一是农户防疫意识不强,不支持兽医进行防疫。二是兽医本身防疫意识不强,处理病畜后没有及时进行消毒,存在到下一家时交叉感染现象。三是入户商贩流动性大,消毒意识不强,东家出西家进,导致各个自然村和不同养殖户之间疫情扩散快。

4.执法力度不够,缺乏监管。一是保险保费赔付率低。二是没有专业人员配合农户处理病死畜无害化处理;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等原因,农户宁愿低价出售给商贩,也不愿保保险。

(四)碧溪乡松林村农产品生产的解决措施

1.加大对养殖户实用技术的培训,做好防疫工作。尤其是养殖技术的培训,一方面可以提高预防防疫,增加抗病保护措施;另一方面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节约成本,增加经济收入。

2.对收费标准进行公示。对药品收费标准和出诊费制定标准,加大公开,提高村民的知晓率。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模式

为了深入了解四川省特色农产品的“互联网+”营销的情况,作者于2016年7月10日到11月20日,在四川省(达州市、广元市、资阳市、成都市及周边市等地方),调查方式为问卷式访问调查,调查人群为农产品种植户,销售农产品的自由摊主和网商等相关人士,抽样方式为简单随机抽样,本次调查总共发放纸质问卷数573份,收回有效问卷500份,属于大样本数据。

一、特色农产品种植和销售人群特征分析

调查人群为农产品种植户,销售农产品的自由摊主和网商等相关人士,由于采取完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由图1受访者性别比例分布情况,48.20%的男性;51.80%女性。男女比例几乎均衡,可见性别对此次问卷结果无影响。

由图2得到的年龄阶层分布可见,23%的人年龄在18岁-30岁;39.2%的人年龄在30岁-50岁;40.8%的人年龄在50岁以上。城镇劳动力偏向老龄化,年龄多在40岁以上,这部分人群相对于现在的互联网主体人群--青年群体而言,对互联网接触少,对互联网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低。

由图3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情况可见,36.20%的人受教育在小学及以下程度;35.00%的人受教育在初中、职高程度;21.00%的人受教育在高中、中专程度的人数为105人,占总比例的;7.80%的人受教育在大专、本科程度。可见目前从事农产品种植和销售的人群主要是教育程度在初中或技职校水平以下,对互联网和营销知识了解不如大专、本科等教育程度群体的多。

由图3被调查者职业分布情况,42.20%的人的职业是个体农户;28.40%的人的职业是自由摊主;21.00%的人的职业是网商;8.40%的人的职业是农村合作社等其他职业。可见个体农户在被调查范围内是主体人群,若想到2020年在四川省基本普及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模式,就必须鼓励主体人群--个体农户借助电商平台直接或间接的销售农产品。

综上所述,实现“互联网+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必须要对年龄在30岁-55岁之间的这部分个体农户和自由摊主进行系统的互联网营销知识培训和电商平台操作技术培训。农产品流通主力军是个体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选出优秀的具有代表的进行电商培训和网上对接,利用具有魍撑┮底试椿蛘弑尘暗钠笠担同时鼓励其他类的电商平台涉足农产品。在此之上,也应该吸纳和培育专业型互联网营销人才和重视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

二、特色农产品和“互联网+”营销观念宣传现状及宣传途径分析

由图5受访者对四川特色农产品的熟悉程度情况,18.40%的人对本省的特色农产品非常熟悉;19.40%的人对本省的特色农产品基本熟悉;46.6%的人对本省的特色农产品了解一点;15.60%的人对本省的特色农产品很陌生。可见接近一半的人对本省的特色农产品只了解一点,说明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和品牌知名度低。在这情况下将本省特色农产品进行互联网营销,竞争力低,市场份额小,利润低,并且极可能导致亏损。

由图6受访者对特色农产品的互联网营销的了解的情况,19.80%的人没听说过特色农产品的互联网营销的观念;59.20%的人听说过特色农产品的互联网营销的观念;21.00%的人正在使用互联网营销农产品。可见对于“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观念的普及程度,有79%人知道这个观念,并且已有一部分人正在进行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只有约20%人不知道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

由图7受访者了解接触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渠道的情况,41.03%的人是从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了解的;26.01%的人是身边人推荐而了解的;18.68%的人是从网络广告了解的;8.79%的人是从新闻广播了解的;2.20%的人是从一些社会团体(旅游社等)了解的;1.83%的人是从报刊、杂志了解的;1.47%的人是从其他地方(政府)了解的。可见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网络广告等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也在影响着农村地区;同时对于新闻广播、身边人推荐等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也是受访者范围内获取信息的一种惯用而必不可少的方式。

三、“互联网+”营销的特色农产品种类及发展方向分析

由图8受访者对四川特色农产品的特色度情况,25.40%的人认为“很重要,涉及到健康养身”;26.80%的人认为“重要,补充营养的目的”;47.80%的人认为“不重要,想买就买”。可见约48%的人观点认为,特色农产品想买就买非必需品,但是也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特色农产品很重要,可以健康养生或补充营养。

由图9受访者网售的特色农产品的类型情况,28.57%的网售特色农产品属于特色蔬菜类;23.81%的网售特色农产品属于特色果品类;10.48%的网售特色农产品属于特色粮油类;22.86%的网售特色农产品属于特色草食畜类;7.62%的网售特色农产品属于特色饮料类;6.67%的网售特色农产品属于道地中药材类。可见从事特色果品、特色蔬菜、特色草食畜三种生鲜类特色农产品的网商较多,而这种趋势也符合人类现代生活发展方向。2015年,生鲜农产品网络交易市场交易额达到544亿元,增长87.7%,2018年预计超过1500亿元。所以解决生鲜类特色农产品的物流是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主要障碍,同时也是物流业的发展机遇。而特色饮料、特色粮油和道地中药材这几种在四川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发展中也将夺得一席之地,其不受到生鲜问题影响,未来发展潜力极大。

由图10本问卷调查所有样本所属种类情况,60.28%种植或销售的是特色果品类;21.56%的人种植或销售的是特色蔬菜类;5.39%的人种植或销售的是特色粮油类;6.19%的人种植或销售的是特色草食畜类;4.99%的人种植或销售的是特色饮料类;1.60%的人种植或销售的是道地中药材类。对比图10和图9,可见图10种植或销售特色果品类的比例是图9网售特色果品类比例的两倍多,可知特色果品类目前在四川的销售方式以线下为主;同时可见,特色粮油、特色草食畜、特色饮料和道地中药材等在图9中的比例均大于在图10中的比例,可见这些在线下种植或销售的比例较小,但是在互联网上销售的比例却是可观的,说明对于这部分对保鲜无要求或要求较低的,在农产品互联网销售中市场份额会维持下去。

四、“互联网+”营销的特色农产品来源及销量相关分析

由图11受访者在电商平台售卖的农产品的来源情况,25.71%的网商农产品来源是自家种植(养殖);18.10%的网商农产品来源是农户(渔民)收购;55.24%的网商农产品来源是供应商供给;0.95%的网商农产品是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可见大多数农产品均是来源于供应商供给,而大部分供应商是从农户处低价收购得到农产品,然后批发给一些网店;同时可见18%的网店的农产品来源是直接从农户处收购;25%的网店的农产品来源于农户本身。可见农户种植的多数农产品是以低价批发给批发商,批发商然后批发给各零售体,这是大多数农户在农产品丰收季节处理农产品的唯一办法,而这也使得农户利润大大降低甚至导致亏损。所以为解决农村贫困的方法不是简单的拨款补助,而应该在各方面鼓励他们在政府和电商平台的帮扶下,利用自己的本业自主创业。

由图12受访者的网店的月平均销量(单位个数)情况,24.76%的网店销量在500以下;29.52%的网店销量在500-1000;20.20%的网店销量在1000-3000;18.1%的网店销量在3000-5000;7.62%的网店销量在5000以上。可见月销量在3000以上的网店占25%左右,这些网店几乎均属于专业网店(非农户自营),其拥有自己的营销手段,相比于农户自营的网店拥有更多客源;而月平均销量1000以下比例过半,网销量属于中下水平,而由于大多属于生鲜类特色农产品,销售也旺季淡季不平衡的发展。对于这种问题合适的解决办法可以是通过研究农作物栽培技术(土壤耕作技术、施肥防虫技术),实现农作物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率的生长,同时不断培育优良的新型种子,提早和延长特色农产品结果季节,增加特色农产品供应时间,使最终特色农产品的产出尽量使旺季淡季销售均衡状态,缓解市场压力。

如图13被调查者所网售的产品通常包装所使用材料的情况。30.32%的网商是使用纸箱包装的;15.84%的网商是使用塑料泡沫隔板包装的;14.93%的网商是使用泡沫箱包装的;13.57%的网商是使用保鲜盒(袋)包装的;8.60%的网商是使用海绵网袋包装的;4.52%的网商是使用气泡膜包装的;8.14%的网商是使用充气保护袋包装的;2.26%的网商是使用冰袋包装的;1.81%的网商是使用防潮纸包装的。可见使用纸箱、塑料泡沫隔板、泡沫箱、保鲜盒和海绵网袋的网商较多,而冰袋这类可以保鲜冷链的包装材料却甚少使用。即使冰袋对于冷链运输有很大的帮助,但冰袋的重量占快递重量大半,使得物流成本^高。所以,快递物流业应该用更多的廉价且健康的冰袋的替代品,帮助生鲜产品的冷链物流发展。同时根据农产品包装材料适用性来说,农产品的包装材料一定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健全农产品包装材料标准,对特殊农产品的应建立特殊标准以维护食品安全,并且针对建立农产品包装材料行业进行认证。

五、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过程中关键点分析

由图14受访者对农产品网络订购方便性和安全性的看法的情况可见,在互联网推动下的现代生活,对于农产品网络订购这种方式,约36.8%人认为是一种方便安全方式;约16%的人认为不方便但安全,主要是由于部分地区交通不便利或者距离市区较远,农产品保鲜度得不到保证;15%的人认为方便且不安全,这部分人主要考虑到农产品的来源,食品安全问题。约32%的人认为不方便且不安全,这部分地区偏僻,运输收货不方便,同时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可见物流运输和食品安全仍是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一大难题。

由图15受访者对于网上购买农产品最注重的特性的情况,26.34%的人最注重农产品价格特性;28.62%的人最注重农产品品质特性;6.50%的人最注重农产品网商在线服务特性;10.72%的人最注重农产品网商售后服务特性;8.89%的人最注重农产品包装特性;10.15%的人最注重农产品原产地特性;8.78%的人最注重农产品配送时间特性。可见品质、价格、原产地、配送时间、服务、包装等6个因素是人们在网上购买农产品的最注重的特性,而同时品质和原产地也是追求现代绿色健康生活的广大消费群众最注重的问题。

六、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瓶颈分析

如图16受访者认为网售销售农产品最大的困难的情况。37.14%的人认为保鲜问题是农产品网销最大的困难;28.17%的人认为运输问题是农产品网销最大的困难;18.10%的人认为质量问题是农产品网销最大的困难;16.19%的人认为距离问题是农产品网销最大的困难。其色农产品的保鲜、运输、质量和距离等四方面的问题,是受访者在农产品互联网销售中考虑的主要问题。首先急需解决的是运输问题,这需要政府健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来解决运输问题,同时政府采取积极鼓励政策引进电商平台下乡,让“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从而健全农村地区的冷链物流体系,从而解决保鲜问题和距离问题。对于质量问题,需要在政府、农产品研究机构、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帮助下建立质量差异较大的农产品标准,自创一套质量标准体系。

如图17受访者认为农产品物流上的障碍的情况,48.88%的人认为运费成本高;23.03%的人认为标识成本高;13.48%的人认为搬运装卸过程中损耗大,赔偿率高;14.61%的人认为物流公司没冷链运输,农产品无法运输。在一些农村物流尚不完善的地方,冷链尚不能满足。对于生鲜类特色农产品,在丰收季节可以大销,此类农产品水分本身含量高,且需要冷链的保存,这导致销售成本大大提升。对于这种情况,在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的情况下,在丰收季节是应积极与物流公司合作,在时令季节订单增多,加多冷链物流的运输。同时采取合适的包装,尽量避免搬运装卸过程中损耗。

如图18受访者认为农产品在互联网市场中应该改进的方面,37.14%的人认为产品的宣传方面应该改进;25.71%的人认为产品的质量应该改进;20.00%的人认为产品的售后服务应该改进;17.14%的人认为产品的加工应该改进。在解决特色农产品宣传问题,提高知名度之后,农产品的质量、生产加工以及售后服务是农产品在互联网市场竞争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三方面也是特色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王牌。其中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对于农产品在旺季产量供大于求时,将特色农产品加工成其农副产品,以此来缓解农产品积压的压力同时可以将农副产品远销其他国家和国内偏远地区。

七、特色农产品种植和销售人群对“互联网+”营销的态度分析

由图19被调查者对于农产品在网上营销是否合适的情况,62.20%的人认为农产品适合在网上营销;37.80%的人认为农产品不适合在网上营销。

图20被调查者是否愿意加入互联网销售情况,42.80%的人愿意加入互联网销售;57.20%的人不愿意加入互联网销售。

由图21被调查者没有使用互联网营销农产品的原因的情况。31.40%的人是没有渠道和资源;26.20%的人是正在使用网售;21.00%的人由于当地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觉得不可行;15.60%的人是不知道如何使用互联网销售;5.80%的人是其他原因(如认为农村网络物流体系不成熟,人力不足等)。

对比图19受访者对于农产品在网上营销是否合适的情况和图20受访者是否愿意加入互联网销售情况,虽然愿意有62.2%的人觉得农产品适合在网上营销,但只有42.8%的人愿意加入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队伍中。由图21可见由于渠道、资源、营销方法、互联网技术和农村网络物流体系不完善等外部条件的欠缺,虽然农产品互联网营销模式得到大多数人认可,但却让广大特色农产品种植和销售人群望而却步。同时由于各地区的实战经历少,成功案例极少,说明只要将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模式因地制宜,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浪潮中。

八、特色农产品种植和销售人群对“互联网+”营销的态度原因分析

由图22受访者愿意加入互联网销售的原因情况。第一类:29.91%的人认为互联网销售简便快捷,网络和平台方便,同时可以宣传特色农产品等原因;第二类:25.23%的人认为电商平台相对于门店租金,启动资金更少,成本更低,利润收益更高,适用于大多数农户自主经营创业,风险较低;第三类:17.29%的人由于有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帮扶以及种植技术上帮扶,这使得农户种植特色农产品可以规模化,成本可以极大降低,而且在政府的帮扶下可以有更大的宣传空间;第四类:27.57%的人认为电商平台上市场更广,不局限于门店销售的客流量影响,销售渠道和方法增多,销售量更大,客源量更大,消费者更多,网售方便且是一个宣传的机会,网售可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

由图23对于受访者不愿意加入互联网销售的原因情况。第一类原因:26.92%的人认为水果类产品,运费高,利润低,交通运输物流不完善不方便;第二类原因:11.89%的人认为生鲜类农产品由于冷链的欠缺导致运输不新鲜,同时由于农产品标准由于生长条件多变,导致宣传的产品和产品本身不一致,从而客户满意度较低;第三类:26.57%的农户不了解互联网和“互联网+”销售,由于互联网风险大,不安全等原因,第四类:18.88%的人认为部分地区政府对农户特色农产品种植的资金和种植技术等的支持较少,农户没有经过系统的互联网营销知识培训,对互联网销售的风险无法预估等,第五类:15.73%的人认为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不了解各个地方的特色农产品,更不会去网上搜索购买,导致客源少等。

九、受访者四川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建议

由图24受访者Ω纳扑拇ㄌ厣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建议情况。第一类:11.19%的人建议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保证和注重农产品质量提升,质检部门加强质量管理,保证质量和真实,让有质量的特色农产品,有其对应的价值;第二类:12.27%的人建议物流设施建设:提升物流速度和物流设施建设;第三类:20.94%的人建议政府支持,培训农民相关知识:政府政策的支持,并宣传相关优惠政策,帮助农民了解和培训教授网络网售知识和教授电脑和相关技术,提高农村技术人才的人数,多宣传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方便,提高农民对互联网+农产品的了解程度;第四类:14.08%的人建议发展特色:挑选有特色的,大规模的,农产品发展,政府给予帮扶,发展特色农产品,赋予水果特殊的含义,结合农产品独特的营养成分,营养元素与养身和孕妇营养相结合,同时优化水果包装,做成礼盒式的水果,增加包装特色,注重售后服务;第五类:14.80%的人建议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对特产农产品有一种了解,线上线下结合宣传;第六类:11.55%的人建议依附电商平台:=大的电商平台发展到农村,给予农民一定的支持,或者农民积极主动的和一些可靠的大电商平系,当地政府也应该积极的引入适合当地的特色的电商平台。鼓励有更好的更适合农村发展的平台产生,与大的电商平合全国销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七类;6.86%的人建议借鉴经验,因地制宜:吸取和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并结合当地实际;第八类:8.30%的人建议创新水果运输链:创新水果运输链,优化水果运输,研究水果类产品运输保存方法,能最好的保鲜。

十、总结

本问卷虽采取了完全随机抽样方式,由于各调查地区农产品发展水平有差异,在综合选取地点尽量减少误差的情况下,得到此问卷调查报告。通过本次实地调查,从实际了解情况分析出结果,从而对特色农产品“互联网+”营销模式中个体农户、电商平台、政府、物流等的相关主体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周雨薇,李玉红.“互联网+”模式下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12):36-37.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通过对汇总数据的分析,2014年,聊城市四个种植业品种小麦、玉米成本减少,棉花、花生成本增加;除棉花收益下降,小麦、玉米、花生收益均有增加。

(一)小麦

(二)玉米

(三)花生

通过对冠县9个农调户的调查,2014年花生主产品产量、产值、成本、收益均增加,农户喜获丰收。

(四)棉花

二、饲养业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一、乡镇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年,我县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乡镇企业治乱减负的重点工作进行部署,突出制度建设,加快体系完善,继续开展乡镇企业治乱减负“回头看”活动,进一步清理涉及乡镇企业的各种收费项目,加大“三乱”治理力度,切实解决企业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宣传,督促有关部门规范执法行为,制止向乡镇企业、中小企业乱收费。二是继续开展向企业乱检查,乱评比、乱培训和强制企业订购书报刊物,音像制品等问题,努力疏导,为企业排忧解难。

二、乡镇企业治乱减负工作体系逐步完善。*年,有关部门按照《乡镇企业负担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快理顺工作体制,健全工作机构。一是基本形成了以各级企业减负机构牵头,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行政工作体系。三是完善了以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负担监测体系。

三、乡镇企业治乱减负制度化进程加快。在实际工作中,认真研究乡镇企业治乱减负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进一步探讨工作新思路,加快制定新制度,推动减负由治标向标本兼治转变。今年我县乡镇企业管理部门树立“大服务”观念,转变职能,明确责任,强化宣传,注重实效,开展价格专项检查治理,稳定经济秩序,构建和谐社会。。

四、乡镇企业治乱减负“回头看”活动效果显著。在乡镇企业治乱减负“回头看”活动中,通过基层单位、查薄弱环节、查突出问题,取消了一批收费项目,降低了一批收费标准,规范了涉及企业收费行为。

五、乡镇企业治乱减负工作舆论氛围已经形成。结合《乡镇企业负担监督管理办法》的贯彻,利用各种机会,运用多种方式,加强企业治乱减负政策宣传教育活动。

尽管去年我县乡镇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总体上看还存在工作不平衡等问题。由于机构变动,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只是处于配合协助地位,客观上导致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年工作安排

*年,我县乡镇企业治乱减负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全国企业治乱减负工作的总体部署,以优化乡镇企业发展环境为目标,加快思路创新,狠抓政策落实,注重标本兼治,防止企业负担反弹,推进乡镇企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一、进一步落实《乡镇企业负担监督管理办法》。县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要把贯彻《办法》精神与改善乡镇企业发展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与推进乡镇企业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与改进机关工作作风紧密结合起来。在各级减负办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综合治理,及时提出乡镇企业治乱减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力争在思路上有所突破,措施上有所创新,确保乡镇企业治乱减负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继续健全有关规章制度。要继续推行收费公示制度、涉企执收罚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完善乡镇企业负担监测联系制度和乡镇企业负担监督员制度,发挥好负担监测点和监督员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投诉举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及时查处企业或群众反映的乱收费案件;逐步完善政府部门考核评议制度,组织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对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

三、不断完善乡镇企业负担监督管理体系。要加强乡镇企业治乱减负工作机构建设;逐步形成由各级减负办统一领导、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社会和企业广泛参与的乡镇企业负担监督管理体系。

四、加大乡镇企业负担治理力度。要结合乡镇企业治乱减负“回头看”活动,围绕重点行业和企业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专项治理。继续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定期公布收费目录。对涉及乡镇企业的乱评比、乱培训、乱排序等“新三乱”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在相关媒体上予以公开曝光。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为了全面掌握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措施,为实现“保增长”夯实基础。近期,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带领市委农办、经济商务局等相关部门的同志深入到部分镇(办事处)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现场察看,听取部分镇(办事处)负责人、企业老板、市直相关部门领导的意见,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优先发展工业”的理念,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挑战,围绕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使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势头。截止2009年底,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21家,从业人员7192人,资产总额24.7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4家,从业人员6413人。2009年实现加工产值35亿元,上交税金5515.9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加工产值23.4亿元,上交税金3574.6万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形成了一批优势主导产业。经过近年来的调整和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已基本形成了粮食、油料、蔬菜、食品、水果、木材、饮品、饲料、纺织、白酒等十大类农产品加工行业,其中粮食、油料、纺织、白酒、饮料5个行业发展速度较快。2009年,全市粮食加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263家,创产值7.49亿元,占加工总产值的21.4%。

(二)培育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坚持引进与培育、改造与创新相结合,引进新上或改制发展了“蒙牛乳业”、“亚源乳业”、“新世纪食品”等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竞争能力强、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部分企业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全市共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宜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个。

(三)农产品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全市拥有“蒙牛”牛奶和冰淇淋、“凤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长坂坡”大蒜、“慈化菜”、“仙草”大米、“楚田”大米、“关公坊”系列白酒、“六粮国宴”、“三峡人家”苕酥、“仙人掌”茶等10多个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品牌所占份额达30%以上。清平猪被纳入省级地方标准管理;凤凰山现代生态农业园区被评为部级“金水柑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两河镇“长坂坡”大蒜种植基地和王店镇柑桔种植基地被评为省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四)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日趋活跃。随着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民创业的意见,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搭建创业平台,激发了部分有意投资者的热情,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日趋活跃。

(五)农业产业化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产业化的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强化了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带动发展了一大批与龙头企业关联的板块基地,使基地真正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车间。仙草米业采用“订单农业”方式,在全市建起28万亩优质稻基地;天阳食品在王店村建立了5000亩的红薯基地;新世纪食品公司继续采取“包种子、包技术、包收购”的方式,通过提高朝藓蓟收购价格来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基地面积。

(六)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前景看好。去年下半年以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攀大附强、借船出海”,转变经营策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改步伐,改变传统的加工方式,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提升产品加工档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前景看好。新世纪食品投资1000万元新上一条生产线,可新增产能3000—5000吨,使公司生产规模达到3万吨以上,计划销售收入达到1.2亿以上。翔鹤食品计划分割肉猪18万头,比上年增加4万头,2万头生猪繁育基地即将投产,计划在宜昌、*建5家专卖店,开发终端市场。金桥油脂投资1.2亿元,兴建占地200亩、仓储位达8万平方米的物流仓储。关公酒业万吨原酒生产项目预计8月底建成投产,并开发了“关公典藏”、“关公家宴”、“中国红”等系列瓶装酒,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400万元。澳利龙饮料和亚源乳业公司与太子奶集团合作,投资1100万元新上太子奶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亚源乳业在中部六省订货会上签订了6000万元的销售订单,是去年的20倍。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虽然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数量大,规模以上企业逐年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企业个体规模小,龙头企业少。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4家,占加工企业总数的12.3%;共培育省级和宜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分别占加工企业总数和规模以上企业的5.6%、45.3%,作为龙头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同时,因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类同,削弱了全市的整体竞争力,一出现市场不稳定,产品销路不畅,企业就面临着停产的危险。2009年,油菜籽收购价格从最初的2.8元/斤下降到1.6元

/斤,因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造成油料加工企业严重亏损,大部分企业停产。

(二)从事农产品粗加工的多,精深加工的少。虽然我市部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技改步伐,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有所改进,但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偏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生产加工能力与水平整体上还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深层次加工的数量比重小,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产品档次低,进入中低端市场的较多,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的需求。有的甚至还停步于传统的手工作坊和简单的机械生产,劳动生产率低下。

(三)精品名牌少,知名度不高。我市虽然培育了“凤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等几个国家、省级农产品品牌,但因有些地方和企业经营者缺乏商标品牌意识,创牌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自主特色品牌,产品定位不突出,传统产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

(四)企业与基地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要让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中的利润,帮助和带动农民增收。我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虽然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如新世纪食品采取“三包”方式发展朝鲜蓟基地、仙草米业和龙之泉采取“订单农业”方式分别发展优质稻和红薯基地等,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典型,但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不够紧密,缺乏稳定合理的有效机制,基地与企业没有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多数是农产品合同契约型,服务型、保护型不多,加上双方义务和权利不明确或无规范措施,单方面违约或毁约现象十分普遍。同时,我市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才刚刚起步,龙头企业建立的基地比较分散,并且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连接,导致企业在短时间内收购足量的原料十分困难。

(五)融资渠道较窄,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近几年,我市虽然不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建立鑫源投资公司、国信投资担保公司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看,财政对龙头企业投入和银信部门对龙头企业支持非常有限,企业依靠民间融资和自身积累扩大生产较难。中小型企业申请固定资产贷款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基本不具备贷款条件,加上贷款手续繁琐,需要的时间较长,增加了企业的隐形负担。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紧、融资难,缺乏对科技创新、扩大市场和基地建设的投入,企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企业档次难以提升,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小打小闹的基础上。由于资金的缺乏,农产品加工企业季节性大量收购农产品压力大,大多数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远小于设计生产能力,有的企业甚至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六)缺乏发展的优秀人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企业的管理、科研、营销等各个环节和领域,都需要优秀的人才作保障,而我市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家族式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投资者就是管理者、技术工和销售员,甚至有的企业就是“一个门市部(一间房),一枚公章,一张营业执照,两个职员(夫妻)”,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市场营运水平都非常低,大都是营销策划靠老方法、寻找市场靠拉关系,制约了企业管理创新、工艺创新、科技创新和营销手段的创新。普遍存在企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问题。

(七)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近年来,我市通过抓效能建设,规范行政审批,建立市直单位联系重点企业制度,企业发展的软环境有所改进。但少数部门仍存在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不能摆正整体与局部、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大局意识淡薄;个别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不主动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拿着条条框框死搬硬套,执行政策不能变通、灵活处理,致使企业蒙受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管理体制亟待理顺,农产品加工企业门类很多,涉及多个部门,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在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体系、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以及信息网络体系的建立有待加强。

三、我市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我市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是:继续围绕“建设百亿元农产品加工县市”的目标,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和劳动力资源,充分发挥现有加工业优势,加大扶持力度,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升级,培育加工龙头,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做大、做强、做优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为实现“保增长,促发展”奠定基础。主要措施是:

(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单是工业问题,也不仅仅是农业问题,而是涉及农业、工业、流通等领域的大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能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农业来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相对过剩、需求不足这一难题,促进农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档次和质量,增强竞争力;有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因此,全市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就是扶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观念,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产业兴市、工业强市”的重要内容,加大扶持力度,确保抓出成效。要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宏观指导,明确领导和组织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形成共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合力。

(二)要高起点谋划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坚持以“突出特色、做大做强”为原则,按产业分类明确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短期、中期发展目标和任务,科学制定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规划。准确定位产业导向,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一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利用好资源优势。我市粮油、畜牧、林果、蔬菜和水产品等资源丰富,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条件,将农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才能真正收到好的成效。二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适应市场需求。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必须立足我市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食品工业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为城乡居民提供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可靠的食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结合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要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我市实施“优先发展工业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合理布局,兴建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功能配套,完善设施,既要防止新的雷同,又要避免分散、低效的发展格局。

(三)要进一步培育壮大“领军型”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是关键。一是大力招商引进龙头。充分利用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综合优势,把农产品加工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之一,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营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税收贡献大的强势企业,实现优势资源与强势企业的有效对接。要重点选择粮油、水果、蔬菜、生猪、家禽、水产品和食用菌等7个方面的产业优势,逐步完善市、镇农产品加工项目库,完备项目前期工作,增强招商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力争在引进培育投资过5亿元、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上取得新的突破。二是扶优壮强培育龙头。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要求,对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实行重点扶持,使之上规模、上水平。对龙头企业新上项目在财政、纳税奖励、提供用地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精心筛选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争取进入国家、省专项扶持笼子。大力扶持外向型龙头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努力改善出口企业的通关环境,帮助其解决报关、商检、退税、货运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努力激活民资兴办龙头。瞄准全市35.64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全民创业的意见》,进一步鼓励民间投资、鼓励全民创业,尽快建设全民创业园,打造全民创业平台。

(四)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建设。一是要培育和壮大品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培育品牌、宣传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延伸品牌。帮助企业积极主动地与重点院校、科研机构挂钩,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品牌注册和名优品牌创建工作。要本文来源:文秘范文重视宣传,舍得投入,积极鼓励企业借助农博会、展销会等宣传平台,扩大产品宣传面,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积极开展品牌整合,在全市培育发展几个生产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品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对这些品牌进行保护和开发,实现品牌开发和产品开发互利双赢。二是要明确发展方向。要根据国内外食品工业发展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坚持市场导向,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同调整区域生产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扩大内需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三是要加强科技攻关。注重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企业建立强有力的科技研发体系,把高科技与农产品加工工艺、农产品加工装备紧密结合,致力于多层次、深层次开发生产。同时,加强技术引进、科技攻关、科技创新,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素质。四是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尤其要推行标准化生产,注意从源头抓起,生产绿色、环保、无污染、安全的农产品。五是要善于搞好企业内部管理。要抓好内部责任制,加强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企业要发展深加工,生产终端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五)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是给予财税政策扶持。对全市重点龙头企业,可在财力和政策允许的权限内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二是在信贷政策上给予扶持。要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当前金融支持市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加强银企合作,适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龙头企业。要建立和使用好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多争取国家政策性投入和金融机构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特别是在技术更新改造、扶持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重点解决好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原料所需的流动资金。各商业银行要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优惠贷款,积极推广林权抵押、经纪人联保、与国信担保公司合作等多种贷款方式,简化抵押、担保手续、降低评估费用、积极扩大授信额度。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利用民间融资渠道,利用增资扩股、借款等形式筹集发展资金。三是在投资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科技开发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都要重点向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基地投放。要通过政府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降低农业生产者的成本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

(六)要进一步加快农产品配套基地建设步伐。稳定的农产品配套基地是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必须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与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加强配套基地建设,为龙头企业提供稳定的加工原料。一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板块。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要求,把优势产业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继续推进林果、畜牧、蔬菜和水产板块建设,以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二是切实抓好协调和服务。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企业、农户、中介组织等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基地建设。要加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抓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系统服务,高标准建设原料生产基地。三是推动土地流转提高基地集约化程度。当前,分散的土地经营模式不利于基地形成规模,导致原料供应分散,基地化程度低,农产品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经营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提高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的程度,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建立稳固可靠的配套基地。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论文摘 要]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是关系到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关系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集约化的一个新的课题。笔者对江苏省溧阳市农产品深度开发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对该市农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基本思路与对策,即以规划为龙头,进一步放大资源优势;以科技为支撑,进一步发挥人才效应;以服务为根本,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溧阳市位于江苏省南部,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南部为低山区,西北部为丘陵区,腹部自西向东地势平坦,为平原圩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溧阳市农产品开发提供了广阔空间。近年来,溧阳市进一步挖掘全市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深度开发,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了农产品的竞争力。

一、农产品深度开发的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的引导、扶持、培育,溧阳市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大经济板块:南部山区以桑、茶、果、林为重点,西北部山区以果、茶、食草畜禽、中药材为主体,平原圩区以优质粮油、特种水产、花卉、蔬菜、瓜果为骨干的农业产业。全市基本形成了60余万亩优质粮油、10万亩板栗、4万亩特色水果、10万亩竹、6.5万亩茶、5万亩桑、1万亩优质牧草、12万亩特种水产、30万只良种羊、600万只良种畜禽的生产基地。经济林茶果、食草畜禽、特种水产、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已逐步成长为溧阳农业的五大骨干产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丘陵山区深度开发成效显著。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丘陵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市),近年来溧阳市推进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开发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民资、外资、工商资本的投入不断增加,涌现出了一批像天目湖农业生态示范园、玉枝特种园艺茶果场、陶峰山庄等规模大,品种多,示范效应好的企业,出现了一批特色明显、带动能力强的“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户。农业结构得到调整,种植业向多元化发展,当年的荒山秃岭,如今变成了美丽绿洲,当年的传统低效弱质农业,如今变成了现代高效优质产业。目前全市丘陵山区的深度开发面积已达40万亩,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丘陵山区深度开发的一大亮点。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相继建成。丘陵山区的深度开发为加工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原料。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相继建成,既有天目湖啤酒、德盛食品等本省行业的龙头老大,也有像万得福这样贸工农一体化、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企业。以法人治理结构为主的农业主体日益发展壮大,创办包括农产品加工、储运、营销在内的农业企业147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企业9家;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8家,参与合作组织的农户占全市总数的32%。

(三)带动农户致富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深度开发的目的是实现农产品转化升值、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目前溧阳市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实现了订单农业,农民从提篮小卖转变成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供应商,农民的承包地转变成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原料基地,农民成了离土不离乡的“农业工人”。据不完全统计,农业产业化企业常年吸纳农村劳动力5000人左右,季节性用工5万人左右,农民从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获得收益2亿元左右,已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机制日臻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产品开发的核心。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应,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只有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构,企业与农户才能实现双赢。目前溧阳市已有部分企业建立了形式不同的联结机制。主要形式有订单农业、企业+基地+农户、经纪人收购、保护价收购等。尽管还不够规范,但已初显雏形。

(五)标准化与品牌建设得到重视。近年来溧阳市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注重品牌建设,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有机产品、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得到推广。全市现有197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食品)认证,拥有省、市名优产品35只,天目湖生态园已通过国家农业部gap认证;农产品注册商标400多只,溧阳白芹远近闻名,已获得国家工商总局证明商标。

二、农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支撑不强。企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不够、品牌杂而乱、经济效益低,这是农产品开发加工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溧阳市农字头的工业规模企业只有9家,销售额8.7亿元,占整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2.56%。缺乏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带动农户增收的大型龙头企业。

(二)技术支撑不深。只有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目前溧阳市农产品的开发仅有原料优势、地理优势,缺乏最关键的技术优势。一是运用现代科技来开发农产品的能力不强,农产品80%为初加工,技术含量不高,原材料浪费多,附加值偏低。二是缺乏自己的农产品研发基地,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三是农业科技、农产品技术推广不够充分。

(三)产业支撑不够。农产品产业链的缺失往往造成加工链的断层。溧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够高,多数企业的农产品开发仅停留在清洗、分割、消毒、包装上,加工程度浅、层次少,产品与原料相比理化性质、营养成分基本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还远不能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技术进行深度加工,从而形成从粗到细的产品链。

(四)环境支撑不力。一是硬环境方面,丘陵山区开发与水土资源的环境保护矛盾突出,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农产品深加工的品牌质量。二是软环境方面,在政策扶持、专项资金投入、市场导向、降低开发风险等方面,推动的力度不够强。三是目前溧阳市还尚无相对集中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企业基本属于就地加工,公共资源利用较低,商务成本较高,信息交流欠畅,区域竞争力不强。

(五)品牌意识不强。溧阳市现有农副产品注册商标400多只,其中省著名商标只有1只,常州市知名商标只有2只,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偏少。

三、农产品开发与加工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一)以规划为龙头,进一步放大资源优势:(1)高起点做好农产品深度开发的发展规划。立足于放大溧阳的资源优势,筛选确定深度开发与加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从空间、区域、行业、产品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考虑,确定优先支持的企业项目和目标。结合全市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工业产业布局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等,编制农产品深度开发加工的近期及中期发展规划。(2)明确农产品深度开发的相对集中区。进一步调整企业布局,改变目前遍地开花、资源不共享、信息不畅通、运作不规范的状况,引导新建农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工企业,已办企业扩建、改建向具备较好条件集中区集聚。并建设一定数量的适宜于农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工的标准厂房,以低于一般工业标准厂房的价格对农产品的加工企业出租。

(二)以科技为支撑,进一步发挥人才效应:(1)组建农产品深度开发的研发中心或实验基地。逐步建立政府牵头、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为依托、质监局现有检测中心为基础的研发平台,整合科技资源,实行开放式研发,采取课题公开招标、委托攻关、科研单位+实验基地+龙头企业等各种形式,形成产学研、科工贸的一体化,实现农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工。(2)加大人才引进与培育力度,形成人才资源支撑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国内外农产品深度加工的科技领军人才来创业,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选拔培养,加大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力度,每年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新技术发展趋势、产品市场变化趋势及现代深加工企业经营管理的讲座。(3)大力发展农产品经纪人营销队伍,实行“企业+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尽快成立溧阳市农产品协会,将溧阳市农产品推向大型超市、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参照其他地区做法,可在大型超市设立溧阳市农产品专柜,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实行溧阳市农产品总。鼓励龙头企业实行企业+基地+农户,贸工农一条龙的运作模式,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农户、企业与经纪人、基地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带动农民的致富能力。

(三)以服务为根本,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1.切实落实农产品深度开发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严格执行苏政发〔2006〕128号文件精神,新办企业从事养殖业、种植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老企业从事新品开发取得的所得免征两年所得税;企业受让技术成果经费可在税前列支,因市场价下跌,按保护价收购而造成的价差在税前列支;免除或减半征收政府性基金及财政性收费,企业生产用水和种植养殖用水,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核定用水计划,计划内用水减半征收水资源费,企业用电容量在180kva以上的,执行大工业用电政策。符合农业用电规定的现代化或专业化种养业项目,执行农业用电价格政策。

2.建立农产品深度开发专项基金。引导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与加工。降低率先深度开发与加工企业的投资和开发成本,对深度开发与加工的企业进行重点资金扶持,改变目前上级项目资金天女散花的状况,重点向深度开发与加工的企业倾斜,建议建立300万元的专项基金,并逐年有所增长。

3.通力打造天目湖系列品牌农产品。参照天目湖牌白茶的做法,协会运作,将溧阳市各类农产品加工品均冠名为天目湖系列,企业可以有各自独立的注册商标,保留其个性化特征,如此既宣传了天目湖、宣传了溧阳、宣传了溧阳的农副产品,又提高了溧阳农副特产品的总体知名度,做到溧阳天目湖系列农产品和企业个性化产品兼而得之。严格把握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对当地符合标准的农产品要优先考虑进入超市,让当地市民享受自己的成果。

4.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农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工的关键,而标准化生产又是食品安全的前提。制定必要的奖励政策,引导企业按标准生产,对通过各种认证、获得各层次名优产品称号,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并要保护天目湖系列来之不易的农产品名优牌子,建立相应班子,有序开展定期检测,强化长效管理制度。

5.引导农副产品企业走商标发展之路。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运用商标监管职能,实施全市农副产品商标战略,促进实现传统农业向品牌农业转化,积极深入农村,宣传商标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媒体的影响力量,组织专题讲座,宣传农副产品实施商标战略的重大意义,增强广大农民的商标意识;同时积极支持农副产品商标注册,引导农民走“品牌兴农、品牌富农”之路,对已形成规模没有注册的,要上门服务帮助注册,对已注册的,要积极引导其争创省著名商标和市知名商标。

6.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优化企业投资环境。利用媒体,营造氛围,由协会牵头对全市天目湖系列产品在销地实行捆绑式广告宣传。在做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着力创造好软环境、服务部门要简化手续、提高效能、指导不指责、帮忙不添乱,服务不刁难。

参考文献

[1]《溧阳年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

[2]《溧阳统计年鉴》(2006年版),溧阳市统计局编辑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顺利开展

1.加强组织领导

县农委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各乡镇成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公室,每个乡镇均调配了2~3名专业技干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2.落实专项工作经费

向县财政争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工作经费9万元,有力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效的开展。

3.开展普法宣传

以“走进直播间”(896政风行风热线)、“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程、“科技入户”等活动为载体,采用普法宣传车、悬挂横幅、举办培训班、张贴挂图、发放资料等形式,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宣传力度,向群众宣传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用药施肥、农业标准化种植、放心农资选购等知识。向生产者和经营者宣讲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学法、知法、守法自觉性。对规模种植基地(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食用农产品企业印发《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手册,增强他们自觉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法律意识。

二、加强普法培训,健立建全制度,从源头上保证质量安全

1.加强普法培训

全县共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班19期,对500余个农资经营户(店)和蔬菜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大户(基地)的负责人进行轮训一次。三是深入农村宣传。组织县农民讲师团百余技术人员到乡镇进村入户进行宣讲,覆盖到全县所有乡镇、行政村。

2.建立各项制度

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考核办法》、《涟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十项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投诉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制度》、《涟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规范性文件,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在我县的有效贯彻实施。

3.采取责任追究制

农委与各乡镇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状,全县的农资经营店(户)都与县农业执法大队签订了“种子守法经营承诺书”和“全面禁止销售高毒禁限用农药目标责任状”;蔬菜等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农委递交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保证书)”,形成了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三、开展专项治理,强化检验检测,从监管网络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开展专项治理

以排查禁用农药为重点,依法打击各类非法经营假劣农业投入品的行为。今年1-7月份,我们共出动执法人员近480多人次,对全县32个集镇500多个经营户(店)进行了拉网式专项检查,共立案查处案件8起,其中种子案件5起,农药案件2起,肥料案件1起,涉及金额7.66万元。抽检肥料样品4个批次,抽检送检种子样品7个批次,抽检送检农药样品10个批次。抽检送样4个批次120个蔬菜产品,检测合格率为98.5%,年检测蔬菜样品1200余个,检测合格率达99%。全县未发生一起因食用农残超标蔬菜而导致的中毒事件。

2.加快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建设,已新建化验室280平方米,投资100万元添置恒温箱、离心机等化验、监测设备也正在采购。各乡镇农技站将结合“五有”乡站建设设立化验室,开展蔬菜农残的速测工作。加大对检测人员检测技能的培训与考核,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有效开展。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涟水县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

农产品质量监管人员管理体制不顺、人员老化,人员配置不合理,且现有设备不足和落后,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难到位。

2.农检中心建设进展缓慢

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建设地址迟迟得不到落实,农检中心建设一直还滞留在纸面上。

3.财政投入不足

目前硬件投入缺口还有100多万元,每年购买检测试剂等运行经费还要20万元,基本保障经费也有待落实。乡一级基本没有建立检测室,没有配备检测人员和设备。城区多数农贸市场、超市和食用农产品企业、规模种植基地(大户)、蔬菜专业合作社没有配备检测设备,没有开展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检测把关。

五、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建议

1.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

采取以案说法等灵活生动的形式,大力宣传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解读法律精神,不断增强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认识,努力营造学法、懂法、守法,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此我们将开展好三个活动,一是农业执法监管人员的集中培训活动,进一步学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二是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负责人培训会议,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并提出具体要求。三是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基地(大户)和农贸市场负责人会议,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检测把关,推进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上新台阶。

2.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把法律精神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技术要领统一起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执法水平,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3.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打联动。开展打击违法经营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普通农药中非法添加高毒农药和违法违规使用禁用限用农药的行为;加大对蔬菜中农药残留的例行抽检力度,确保蔬菜农残检测合格率98%以上;建立农资进销货记录档案和农产品生产过程记录档案,实施全程监督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加大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确保全县人民吃的“放心”、吃的“安全”。

4.建立健全县、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县、乡两级监测机构,充实力量,增加人员。争取地方财政和国家对县农产品质检站的建设投入,将县农产品质检站早日建成综合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同时利用“五有”乡站建设的契机,抓好乡镇农残速检室的建立。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第9篇

首先,加快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特色农业在全国、全省占有一定的位置,许多农产品在国内外各种博览会上得过大奖,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建设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我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必将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业发展水平,提升出口农产品档次和规模。**年,全市农产品出口总值达到5.3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0.2%,农业外贸依存度达到15.7%;其中柳编制品、蔬菜食品和花生制品分别实现出口2.3亿美元、1.4亿美元和1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65%、5.3%和3.8%,特别是草柳编和花生制品出口在全省、全国均具有较高知名度。但是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品质量不够高、管理不够规范、规模效益不够明显等因素制约着我市农产品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建设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势在必行。

其次,加快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是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选择。农产品出口一方面联系着千家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体现"中国制造"、"中国生产"的国际形象。去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屡屡发生,质量安全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影响民生的问题,更是一个影响到国家形象和国家稳定的政治问题,是农产品出口的生命线。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是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是围绕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来实施和推进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加快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就业和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长期以来,农产品出口对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形势下,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对于稳定和扩大农产品出口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在当前国内大部分农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农产品出口效益普遍好于国内销售,在一些主产区,出口农产品已经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有助于带动农村就业。农产品出口带动了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这些行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据专家测算,每1万美元的出口农产品,能直接和间接创造约20个就业岗位,以**年的出口额计算,全市农产品出口共创造了100多万个就业岗位。同时,有助于促进农业发展。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高标准、严要求",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在基地建设、品种、品质、品牌、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标准更加优化,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品种、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形成了一些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如河东的蔬菜出口基地,苍山的大蒜出口基地,平邑的罐头出口基地,莒南的花生出口基地,临沭、莒南、郯城和河东的柳编出口基地等。总体来看,扩大农产品出口对促进全市农业战略结构调整、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严峻形势下,稳定和扩大农产品出口就是稳就业、保增长、促民生。

我市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由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涉及面广、标准要求高、工作量大,个别地方干部群众存在畏难发愁情绪,认识不够到位;备案基地相对较少,县区之间发展不够平衡;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相对较少,品牌产品更少,出口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农资市场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基地发展不够规范有序等。各级各有关部门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质量安全意识,依靠抓质量安全提升竞争力,依靠品牌赢得国际市场,全力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努力稳定和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

二、突出重点,扎实做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

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对出口农产品各环节、全过程进行质量安全监管,推行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领、市场为导向"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模式,全面提升我市出口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要在现有20万亩出口农产品基地的基础上,明年争取达到50万亩,逐步实现出口蔬菜、水果原料、干坚果、仔仁类、植物源性调料、可兼做食品的植物源性中药材、水生动物、肉类100%来自备案基地。

(一)抓源头治理。抓源头是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要健全完善以源头治理为前提、以全程监管为基础、以科学有效把关为保证的管理机制,重点抓好农资市场管理,加强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的控制,严格实行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专供、专用综合管理,从源头上杜绝禁用药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降低出口农产品农兽药残留污染风险,进一步提高源头管理水平。一是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要学习乳山经验,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农兽渔药市场准入管理办法",凡是进入本地市场的农兽渔用药,必须到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管理单位和有关部门进行登记备案,按国家及国际标准进行审查审核,经审查符合要求并签订"质量承诺书"后,方可进入市场流通,在源头上筑起坚固的"防火墙"。二是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和违禁农药行为。农业、林业、畜牧、渔业、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制定周密严格的集中整治方案,对现有农资市场经营单位和农兽渔用药进行全面排查摸底,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和违禁农药行为。要建立农资市场整顿长效机制,市里每年定期组织集中检查,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经常性检查,确保农资市场从根本上得到净化,保障农民的用药安全。三是建立规范有序的农资市场。农业部门会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质监局根据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制定农业化学品投入使用规范,按照国际标准和有关要求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对当前国家标准允许使用,但国际标准禁止使用的部分农药,按国际标准要求规范市场,鼓励使用同种效果的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替代用药,保证全市出口农产品质量。要建立有效的"农业化学品投入品控制体系",对现有的农药经营者进行资质审查和备案,抬高经营门槛,梳理规范经营队伍;要建立可控的专业配送体系,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二)抓基地建设。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工作重点是出口基地建设。要学习乳山的"双备案"机制,凡是生产档案齐全、管理达标的基地都可以申请检验检疫部门和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管理单位的双备案,备案基地生产的农产品出口可减少检验批次,出口产品可随检随放,充分调动企业建基地、管基地的积极性。一是加强出口企业自属基地建设。有关部门要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建标、缺标补标"的原则,参照国外市场要求和农业操作规范,因地制宜地制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指导企业扎实推进基地建设。要学习乳山经验,明确所有出口企业主要负责人为基地管理负责人,建立日常生产管理档案,所有基地都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用药、统一收获"的六统一管理模式。各县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要组织有关部门对日常生产实行全过程指导服务,保证出口农产品的原料安全。二是加强农业基地建设。目前,我市现有市级农业基地87.9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基地181.7万亩,这是发展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重要基础和依托。检验检验、农业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将这些现有基地作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基地进行规范提升,使其尽快成为符合国际标准的出口农产品基地。三是加强农村合作组织建设。要抓住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强化村企优势互补、利益联合,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联合村级合作组织多形式壮大出口基地。要借助村级合作组织的力量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依法、自愿、有偿、有序地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以项目为抓手,以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标准化综合管理,加快建设和发展一批出口农产品基地。

(三)抓龙头企业。出口企业外联国际市场,内联出口生产基地,是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枢纽。一要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指导企业严格按目标市场安全标准组织生产和出口,严把原料、产品质量关,引导企业靠信誉、靠质量开拓国际市场。要制定并严格执行失信惩戒措施,强化企业自律意识。二是鼓励企业大力开展精深加工。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提高农产品加工程度,强化产品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丰富适销品种,提高出口农产品效益,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三是加强质量检测机构建设。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区域性检测中心,在满足骨干企业自身检测的同时,积极为周边中小出口企业提供检测服务,借此逐步完善出口农产品质量控制和可追溯体系。在充分发挥和整合农业、畜牧、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及有关县区、龙头企业现有检测资源的基础上,做好规划调研,合理设置配备检测资源,没有建立的要尽快建立;每个生产基地都要配备速测仪;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也要结合实际,添置仪器设备,建立速测室。

(四)抓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体系建设。品牌是打开国际市场的钥匙,市场是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的关键。按照出口国的标准组织生产是提升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途径,要大力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品牌+市场"五位一体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模式,这是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拓展和延伸,是全面提升我市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措施。要采取单一型品牌创建与区域性品牌建设并重、传统市场巩固与新兴市场拓展并举的办法,全面加强品牌创建和多元化市场体系建设。规模出口企业要利用自己的优势,重点引进一批境外目标市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生产开发目标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创出自己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的产品品牌。在企业争创好产品品牌的同时,要做好区域性品牌的文章。尽管我们已经有花生出口基地、脱水蔬菜基地的品牌,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地理性、标志性品牌。因此,我们要整合部门、企业、协会、农户的力量,改变以往各自为战、单独创牌的做法,共创区域性、代表性品牌,借品牌打通出口"关卡",靠品质拿到出口"绿卡"。外经贸、检验检验、农业等部门要加强联合,在全面搞好区域化建设和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做好"苍山大蒜"、"河东脱水蔬菜"、"莒南花生"、"沂水大姜"等地域性、区域性品牌的文章,真正使其成为国际认可的知名品牌。在市场拓展上,也要学习乳山的经验,变过去企业自己走出去参加各类博览会、举办产品交易会的做法,由政府出面组织同行业企业联合参展,并优先给予摊位费补贴,集中展示我市农产品的整体形象。注重引进、并购一批国际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品牌,利用其国际营销渠道,带动我市农产品进入国外市场特别是直接进入大型连锁超市。重点引进一批境外目标市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生产开发适合目标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提高市场开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时向农产品出口企业传递国外农产品贸易政策、市场动态和商品信息,指导企业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

(五)抓标准化体系建设。标准化是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必须采取强力有效措施加以推进。一是创建完善标准体系。要加快引进国际质量安全标准,并根据目标市场质量安全标准变化,制定完善我市出口农产品生产、检测相关标准,健全完善有关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实现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二是建立产品可追溯体系。以宣传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最近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为契机,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思路,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在大宗农产品基地种养管理、原料收购贮存、产品加工包装、成品运输出口等各环节建立完备的管理档案,确保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出现质量问题根据信息源迅速启动追溯程序,做到不召回问题产品不放过、不查清问题原因不放过、不制定整改措施不放过、不限期进行整改不放过、不追究相关责任不放过、不处理问题产品不放过,力争进入市场的农产品百分之百的安全。

三、强化措施,形成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创新,涉及部门多,标准要求高,工作量大,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示范区是以县区和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为单位推进的,县区和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是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主体。各县区、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赋予相应的执法权限,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该项工作总负责、总体抓。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研究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方案,根据各自实际有选择性地进行重点突破。乳山市就专门设立了区域化管理办公室作为常设具体办事机构,从农业、安监、质监、工商等部门抽调业务骨干常驻办公,建立起权责一致、分工合理、运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管理体系,实行集中化、流程式监管;在乡镇设立质量监管站,村级实行村委负责制,实行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实现了农业与质监管理网络的无缝对接。各县区、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要认真学习乳山的经验做法,建立相应的常设机构,确保有人干事、有章可循。

二要全面部署,重点推进。各县区、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都要进行全面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加快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浓厚氛围。省里确定了我市4个县区作为试点区重点推进,这些县区要高度重视,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制定下发实施方案、农药管理办法、禁止使用名单、限制使用的名单、禁止含砷农药使用的通知、禁止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无公害农产品农药使用准则、生产肥料使用准则等相关规范性文件。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工作重点在县区,具体要落实到企业、落实到农户。要围绕建立完善的工作责任制,采取多种形式,与各乡镇(街道)、重点涉农企业和有关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将目标责任逐级细化,形成以乡镇(街道)为功能区域、以企业为管理中坚、以村为基本单位的责任落实和追究体系,充分调动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起纵贯上下内外链接的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管理工作的全领域、全方位、全覆盖,在全市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三要部门联动,形成整体合力。要建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部门合作推进机制,形成推动全市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强大合力。农业、畜牧部门负责植物产品原料种植环节和动物产品原料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并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导。渔业部门负责水产品和水生动植物原料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检验检疫部门负责生产企业和出口农产品原料基地的备案和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并通过监控计划的实施及时对出口农产品的警示通报信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组织协调依法查处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劣商品活动中的质量违法行为和标准化、计量工作的管理。工商部门负责农资市场及流通环节监管。农业部门负责农产品生产区域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监测,与环保部门按照职责要求分别负责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监管。外经贸部门负责出口农产品综合协调及相关信息服务。

四要广泛开展示范区建设宣传培训。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深入开展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基地、进农户活动,围绕普及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从群众不认识的环节入手,从经营者不了解的知识讲起,从干部不熟悉的环节开始宣传,提高全民质量安全意识。要印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知识手册",免费发放宣传到千家万户,重点包括高毒药鉴别、标准化操作规范,农药案件受理、真假农药鉴别、举报投诉方式等内容,大面积、高密度的普及安全使用农药知识。要充分利用农民课堂、电教设施等多种培训手段,强化对农业植保、供销生资等系统农资经营者的法律法规和区域化管理实施方案知识的培训,加强对骨干管理人员、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要多层次搞好示范区建设培训,市里重点组织区域化检测、示范区规范的培训,各县区、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要重点搞好标准化养殖、农作技术和化学投入品控制的培训。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第10篇

1.1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农业部门操作手册》、《吉林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农业生产实际,制定本预案。

1.2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吉林省行政区域内,外省已经发生的并有可能波及或已经波及我省,在农产品生产环节,由于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其它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生物毒素或者农业转基因等因素,导致农产品污染突然发生和严重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群体性健康损害和死亡,产生或可能产生严重社会影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1.3 工作原则

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生产经营者负第一责任,相关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落实各自的职责。

分级管理、分级响应。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响应。

科学决策、依法应急。采用先进技术,实行民主决策,依法规范程序,确保事故处置的科学、有效。

加强监测、预防为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监测、预警体系,加强日常检测,及时分析、评估和预警。对可能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

及时反应、快速行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要做出快速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严格控制事态发展,有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做好善后处理及整改督查。

2.组织体系

2.1领导机构

2.1.1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成立“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由省农业委员会主任任组长,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成员由委办公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政策法规处、发展计划处、财务处、科技教育处、农业处、园艺特产处、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农垦处、乡镇企业管理处、监察室、省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管理总站(省农产品质检中心)、省绿色食品办公室(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省农产品包装安全监测中心)等处室(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

2.1.2“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1)贯彻执行省政府和农业部应急指挥部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有关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有关工作部署;

(2)领导、组织、协调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4)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开展相关技术鉴定工作;根据需要事故的重要信息;

(5)审议批准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应急处理工作报告等;

(6)向省政府、“省应急指挥部”报告事故应急处置情况汇报;

(7)完成“省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它任务。

2.1.3成员单位职责

(1)办公室:负责与省应急办、省新闻办等部门的联系和衔接,组织、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信息工作;协助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组织协调;协调解决应急处置工作用车等物资。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负责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牵头拟定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协调应急处置工作;开展应急信息报送,应急动态分析等工作。

(3)政策法规处:牵头组织、协调相关单位做好农业投入品突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4)发展计划处:负责协调相关处室编制事故应急处置所需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方案,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发改委追加应急处置所需固定资产投资。

(5)财务处:负责事故应急处置资金保障及管理。

(6)科技教育处:负责产地环境和转基因产品突发事件的调查与处理。

(7)农业处:负责组织与种植业领域农药残留等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依法开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8)园艺特产处:负责组织与蔬菜及园艺特产领域农药残留等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依法开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9)农业机械化管理处:负责组织涉及农业机械管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依法开展对农业机械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10)农垦处:负责组织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依法开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11)乡镇企业管理处:负责组织乡镇企业与食用农产品、加工食品相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依法开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12)省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管理总站(省农产品质检中心):负责农业品残留监测、相关技术鉴定等;参与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以及有关情况的收集、报告等工作;参与农业环境污染方面突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13)省绿色食品办公室(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识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14)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省农产品包装安全监测中心):参与农产品包装材料相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15)监察室:负责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对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以及应急处理工作中有违纪违法行为的单位和工作人员按照管理权限进行调查处理。

2.2工作机构

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成员单位设联络员。办公室负责应急处置的日常管理工作,设在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本预案启动后,负责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并负责组织相关工作小组。

2.2.1吉林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主任由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兼任。

2.2.2“吉林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1)贯彻落实应急领导小组的各项部署,组织实施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2)检查督促各市(州)、县(市、区)、委内各处(室)及相关单位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效控制事故,防治蔓延扩大;

(3)研究协调解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必要时决定采取有关控制措施;

(4)向省政府、应急领导小组及其成员单位报告、通报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情况;

(5)为新闻机构提供事故有关信息,必要时接受媒体的专访;

(6)完成应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任务。

2.2.3应急处置工作小组

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启动后,各工作小组及其成员应当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立即按要求履行职责,及时组织实施应急处置措施,并随时将处理情况报告给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将有关事故以及处理情况及时报告应急领导小组。

(1)事故调查处理组

①组成:应急领导小组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环节,明确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农业处、园艺特产处、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农垦处、乡镇企业管理处等部门负责,或明确其中一个部门牵头负责。监察室视情况参与对重大事故的调查。

②职责:深入调查事故发生原因,做出调查结论,组织协调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实施应急处置工作,监督相应措施的落实,评估事故影响,提出事故防范意见。依法实施行政监督、行政处罚,监督召回有毒有害农产品,及时移送相关案件,依法追究责任人责任。

(2)专家咨询组

①组成:省农业委员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专家库,专家库由农产品质量安全及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启动后,从专家库中确定相关专业专家,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专家咨询组。

②职责:专家咨询组负责为事故处置提供技术帮助,综合分析和评价检测数据,查找事故原因和评估事故发展趋势,预测事故后果及造成的危害,为制定现场处置方案提供参考。

(3)综合组

①组成:由省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吉林省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应急预案》的规定,根据事故的类别等情况确定具体成员。

②职责:迅速制定信息方案,及时采用适当方式组织信息。在发生可能产生国际影响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或涉外事件时,及时组织对外,并视情况通过有关部门向我驻外有关使领馆、港澳台地区通报情况。负责受理事故发生地现场的记者采访申请和管理工作。负责互联网有关信息的管理和指导。

2.3地方机构

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成立“事故应急领导小组”。“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在“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的指导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做好事故处置工作。

3. 监测预警和事故分级

3.1监测和预警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组织开展日常监测,重点监测农产品中甲胺磷等禁限用高毒农药易引发急性中毒的违禁药物。发现问题要逐级上报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3.2事故分级

按照《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分级办法,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性质、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四级。

3.2.1特别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Ⅰ级)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Ⅰ级事件:

(1)事故危害特别严重,对2个以上省份造成严重威胁,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的;

(2)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水平的;

(3)发生跨境(香港、澳门、台湾)、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造成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的;

(4)需要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负责处置的。

3.2.2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Ⅱ级)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Ⅱ级事件:

(1)事故危害严重,影响范围涉及省内2个以上市(地级以上市)行政区域的;

(2)造成伤害人数100人(含1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

(3)造成10人以上死亡病例的;

(4)省级人民政府认定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3.2.3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Ⅲ级)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Ⅲ级事件:

(1)事故影响范围涉及市(地)级行政区域内2个以上县级行政区域,给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

(2)造成伤害人数100以上,或者出现死亡病例的;

(3)市(地)级人民政府认定的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3.2.4一般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Ⅳ级)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Ⅳ级事件:

(1)事故影响范围涉及县级行政区域2个以上乡镇,给公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

(2)造成伤害人数1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的;

(3)县级人民政府认定的一般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4.应急处置

4.1应急预案启动条件

4.1.1确定事故级别

县级以上“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收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后,应该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及评估,确定事故级别,并报告上一级“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同级人民政府,通报同级食品安全行政主管部门。事故级别的确定根据本预案3.2的规定执行。

4.1.2分级启动预案

事故级别确定后,应当立即启动相应应急预案。超出本级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时,及时报请上一级“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有关部门,建议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并接受上一级“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4.2报告

4.2.1责任报告单位和人员

(1)农产品种植、养殖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

(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科研院所;

(3)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单位;

(4)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

(5)消费者;

(6)其他单位和个人。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不得瞒报、迟报、慌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不得阻碍他人报告。

4.2.2报告程序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通过电话等各种渠道向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按规定向本部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及时通报同级食品安全行政主管部门。

4.2.3报告要求

(1)初次报告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地“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向上级“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出初次报告。初次报告应尽可能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危害程度、死亡人数、事故报告单位及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等,如有可能应当报告事故的简要经过。

(2)阶段报告

事故发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事故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原因等。

(3)总结报告

事故发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事故处理后10日内做出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包括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鉴定结论,对事故的处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事故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故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4.2.4举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有关部门举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隐患,以及相关责任部门、单位、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按规定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监管职责的行为。

省农委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组织对举报事项的调查处理工作。

4.3应急响应

4.3.1分级响应

(1)特别重大、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响应(Ⅰ级和Ⅱ级)。

特别重大和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立即报告“省应急指挥部”,并按照《吉林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规定启动相应的应急措施。

(2)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响应(Ⅲ级)

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事发地市级“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应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指挥有关人员迅速到岗到位,积极指导、协助县级“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做好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派出工作组赴事发地指导督办应急处理工作,并将有关情况迅速报告“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有关部门。

(3)一般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响应 (Ⅳ级)

一般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事发地县级“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立即启动一般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指挥有关人员迅速到岗到位,实施应急处置,并将有关情况迅速报告市级“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

4.3.2响应的升级和降级

(1)响应的升级:当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随时间发展进一步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危害特别严重,并有蔓延扩大的趋势,情况复杂难以控制时,应当上报省应急指挥部审定,及时提升预警和反应级别。

(2)响应的降级:对事故危害已迅速消除,并不会进一步扩散的,应当上报省应急指挥部审定,相应降低反应级别或撤消预警。

4.4指挥协调

4.4.1设立现场指挥部

市、县“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接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后,应根据事故响应级别,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赶赴现场,并根据现场紧急救援工作需要,设立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现场应急处置工作,按照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措施,全力控制事态发展。对于特别重大和重大的(Ⅰ级和Ⅱ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应派出工作组到达现场并指导有关工作。

现场指挥部具体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并及时向“吉林省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情况,接受工作指导。

4.4.2启动工作小组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启动后,事故调查处理组、专家咨询组、综合组等工作小组要迅速开展应急工作,全力协助事故处置。

4.4.3紧急处置

特别重大和重大(Ⅰ级和Ⅱ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或“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认为需要亲赴现场查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由省派出调查组赴事故现场组织查处;较大和一般(Ⅲ级和Ⅳ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由地级以上市农业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发生事故的单位和当地人民政府按照应急预案迅速采取行动,在充分考虑专家和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及时制定紧急处置方案,尽快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追查引起事故的农产品来源、去向,对有关产品采取控制措施(包括禁售、销毁、暂停采收等),督促有关措施的落实。

4.5信息

4.5.1“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在接到特别重大和重大(Ⅰ级和Ⅱ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后1小时内向省政府报告,并向事故有关地区的政府通报,有蔓延趋势的还应向可能波及地区的政府通报,加强预警预防工作。

4.5.2事故查处过程中发现涉及非本省生产的农产品,“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应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生产地的省级有关部门;省内可疑农产品流到外省的,应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流向地的省级有关部门。

4.5.3Ⅰ~Ⅳ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期间,各级“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实行24小时值班,每日向上级“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一次情况,重要信息必须立即报告“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

4.5.4涉及港、澳、台地区人员或者外国公民,或者事故可能影响到境外,需要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有关机构或者有关国家通报时,经省人民政府或省应急指挥部批准,由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及时通报省港澳办、台办或省外办,有关部门按照相关预案实施。

4.5.5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除国家或省政府有规定的外,由“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统一向社会有关信息。

4.6应急响应的终结

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经现场检测评价确无危害和风险后,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批准宣布应急响应结束。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汇总之后的应急处理工作情况报告,可向有关部门提出具体处理意见和建议。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单位、责任单位的整改工作进行监督,及时跟踪处理情况,随时通报处理结果。

5.后期处理

5.1善后处理

事故发生地农业行政部门要在当地人民政府指导下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等事项。尽快消除事故影响,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和受影响人员,尽快恢复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要积极协助保险机构及时开展应急处置人员保险受理和受灾人员保险理陪工作。

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个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受害人给予赔偿。

5.2责任追究

对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预防、通报、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规定提出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的建议。

5.3总结报告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应当及时总结分析应急处置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处置工作的建议,完成应急处置总结报告,报送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抄送省农委各相关处室。“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根据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急处置指挥机构提交的应急处置总结报告,组织研究改进应急处置工作的措施。

6.应急保障

6.1 人力资源保障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专业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的应急处置队伍,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有效开展。

6.2技术保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技术鉴定工作必须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承担。当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受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或者其他单位的委托,承担任务的检测机构应立即采集样本,按有关标准要求实施检测,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定性提供依据。

充分利用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农产品质检队伍及涉农科研院校等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预测、预警、监测和应急工作管理模式等技术的科学研究,不断完善应急技术支持体系。

6.3物资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所需设施、设备和物资,保障应急物资储备,提供应急处置资金,所需经费列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6.4应急预案演练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形式,组织开展突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演练。

市(地)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结合应急预案,统一组织突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演练。

有关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本单位的应急处置演练。

6.5宣教培训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广大消费者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风险和责任意识,正确引导消费。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培训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7.附则

7.1 名词术语

本预案所称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特指在农业生产(种植、收获)过程中发生的或由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过标准)造成的社会公众群体性中毒或感染等安全事故,或者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重大危害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情况。

7.2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负责解释。

7.3预案生效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第11篇

一、协调配合范围和方式

(一)农资范围

本机制所称农资包括种子(种苗、种畜禽)、肥料、农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兽药(渔药)、渔机渔具、农机及零配件等。

(二)线索通报

经初步核实的假劣农资案件线索涉及其他省份的,应由线索发现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将有关情况及时通报有关省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三)案件协查

对跨省假劣农资案件需涉案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协助调查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或证据不足需要补充调查的,涉案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予以协助。

省级农业行政主管发现案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委托有关省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协助调查:

在本省经营环节发现的假劣农资产品,生产地在其他省的;

在本省生产环节发现的假劣农资产品,经营地在其他省的;

危害行为或危害结果发生地在本省,涉案农资产品的生产、经营行为在其他省的;

其他需要协助调查的情况。

(四)联合办案

对案情复杂、社会影响较大的跨省案件,应由主办省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联合有关省有关部门成立专案组,开展联合办案;案情特别重大的,由农业部牵头成立专案组,抽调有关力量,集中查办。

二、协调程序及要求

(一)案件通报、协查应以书面形式作出。

(二)案件协查,应随函附送案件基本情况、有关检验检测或鉴定报告、笔录等相关证据材料。

(三)有关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线索通报、案件协查函后,应立即核实情况,对属于本省管辖范围内的,应自收函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发函单位确认接收,并立即对有关事实进行调查并依法予以处理。有关单位如认为线索通报或案件协查不当,应在3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发函单位并说明理由。特殊情况不能如期回复的,应及时向发函单位说明原因。

(四)对农资产品质量监督抽检中发现的假劣农资的生产企业不在本省的,案发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案件实际情况通过线索通报、案件协查等形式,及时函告所在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时积极配合做好相关调查工作。

如需委托其他省检测机构检验的,检验机构所在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予以积极协助和配合。

(五)案件协查情况应在接到协查函后一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反馈相关省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并抄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重大复杂案件,报经农业部批准可延长一个月。

(六)案件办结后一个月内,主办单位应将案件办理情况报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同时通报涉案省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农业部有关行业司局。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案件会商制度。对跨省重大复杂案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可召集相关成员单位共同讨论研究,必要时可邀请相关省省级农资打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加讨论,共同开展调查。

(二)建立抽检结果共享机制。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依法出具的抽检结果要互认互通。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第12篇

一、目的意义

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部署,我县曾于1982年陆续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农业资源调查工作,并于1983年相继编制完成了县级的《综合农业区划》和县直各专业部门区划。20年来对指导全县不同区域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开发性生产的不断深入,农业资源环境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体制和市场需求主体的变化更为新时期的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为各级政府制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和依据,尽快编制完成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既是《农业法》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也是新形势对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必然要求。新颁布实施的《农业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农业资源区划,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资源区划或者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区划,建立农业资源监测制度。”农业是由生态、技术、经济组成的社会系统,而农业资源区划正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原则,旨在研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间最大差异和区内最大相似性,目的是指导和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

*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应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为总目的,全幅员地更新调查和分析评价农业自然资源、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的现状、优势和潜力;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合理确定不同类型的农业功能区,按照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优势产业与优势产品的布局和规模;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为核心内容,因地制宜的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追求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区划要以监测调查、分析评价资源为手段,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要高站位、宽视野地评价研究资源开发战略和资源保护政策,以全面提升我县农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

三、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

这次在我县开展的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拟就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社会经济资源中的土地、农业、林业、水资源、气候、畜牧、农村人口与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农村资金、交通及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农业经济等15个专业的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展开调查和分析。

1.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国土资源局承担)

主要是调查土地资源的类型、面积、质量、利用现状、空间变异、生产潜力等情况。

(1)耕地(水田、水浇地、旱地、菜地);

(2)园地(果园、桑园、其它园地);

(3)林地(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

(4)牧草地(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

(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城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盐田、特殊用地);

(6)交通用地(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民用机场、港口、码头);

(7)水域(河流、水面、湖泊、水库、坑塘水面、苇地、滩涂、沟渠、水上建筑物);

(8)未利用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裸岩、石砾地、田坎)。

2.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这次农业资源以土壤、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农用土地资源流转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评价作为重点内容。

(1)土壤类型(土类、亚类、土属、土种)、数量、分布、适宜性等。

(2)不同区域的土壤养分状况(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

(3)各类土壤的微量元素状况;

(4)粮食生产状况(品种、规模、区域分布、产值、商品率等);

(5)蔬菜生产状况(品种、规模、各类保护地的面积、区域分布、品牌注册、无公害认证、产值、商品率及产业化水平等)。

(6)农用土地流转状况(土地流转形式、规模、效益等);

3.农业气候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由县气象局承担)

(1)热量资源:主要调查和分析评价气温、农业界限温度及积温、地温及初终霜日期、无霜期等;

(2)光能资源:主要调查分析日照、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及光热生产潜力等;

(3)降水资源:主要调查降水量、土壤水分状况、蒸发及干燥度等;

(4)主要气候灾害调查及评价。

4.水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水务局承担)

(1)现状可利用水资源量;

(2)地表径流与地下水埋深现状及变化分析;

(3)水质及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4)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状况及预测分析;

(5)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6)水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5.林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林业局承担)

(1)林业用地中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及分布;

(2)用材林林木蓄积量和生长量;

(3)四旁树、农田林网的规模及蓄积量;

(4)林业用地的土壤和植被状况及其它立地条件;

(5)退耕还林规模及分布;

(6)果树(按品种)面积、产量及分布;

(7)近几年新引进果树品种的栽培规模及效益;

(8)果品生产品牌及商标注册情况;

(9)设施果树的生产规模及分布;

(10)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状况;

(11)果品出口、产业化加工状况及效益;

(12)森林覆盖率现状和变化分析;

(13)林业病虫害及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6.畜牧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畜牧局承担)

(1)各种作物秸秆、藤蔓、枝叶产量、饲用量及利用率;

(2)人工饲草种植面积及产量;

(3)饲料生产(含青贮饲料、块根饲料、饼类饲料、糠麸粕渣饲料)规模及产量;

(4)各类畜禽品种、饲养量、出(存)栏量和畜禽产品产量;

(5)畜牧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及专业化水平;

(6)畜牧业生产效益分析及新技术推广普及状况。

7.水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水产局承担)

(1)内陆水域面积、可养殖水域面积、已养殖面积;

(2)0—20米等深线的浅海面积、潮间带面积、已利用的浅海面积、潮间带面积;

(3)海、淡水产品总产量、养殖产量及捕捞产量(能分出品种或大类);

(4)海、淡水水质污染状况及分析;

(5)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现状及消长变化;

(6)水生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7)海水工厂化养殖的品种、规模及效益;

(8)渔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9)水产品出口、产业化规模、水平及效益分析。

8.农村能源调查与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生物质能的生产规模、数量、折标煤的数量及开发利用状况;

(2)地方性常规能源蕴藏量及开发利用情况;

(3)太阳能及其利用;

(4)其他形式能源(风能、地热、沼气等)的数量、开发利用的形式及规模;

(5)商品能源用量消长分析;

(6)生产、生活用能现状及问题分析;

(7)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潜力。

9.农村人口及农村劳动力调查及评价(由县统计局承担)

(1)人口数量(总户数、总人口、乡村户数、乡村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组成:对人口进行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数量分析;

(3)人口分布:研究人口的分布规律和地区差异;

(4)劳动力数量:乡村劳动力资源数、劳动年龄内人口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劳动力系数(劳动力占人口数比例)等;

(5)劳动力质量:劳动力的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农村各类人才的数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技术专长及其发挥情况;

(6)劳动力利用结构:劳动力在农村各产业的构成和比例,应特别注意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力利用结构问题;

(7)农村劳动力利用率;

(8)劳动力生产率调查分析。

10.农村资金(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资金来源及数量;

(2)农业投资和效果调查分析;

(3)农村消费能力的调查评价。

11.农业技术装备的调查和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农业技术装备的数量、种类、增长变化、拥有量与需要量;

(2)主要农业装备的组合分布、利用率、水平、技术与经济效果(包括实际机耕、机播、机收面积);

(3)农村用电量、化肥、农药施用量、农用薄膜使用量和以地膜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

(4)农机总动力、实有机电井数量、有效灌溉及旱涝保收面积;

(5)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12.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调查分析(由县发展计划局承担)

(1)农业生产区域的演变与形成;

(2)区域农业生产的水平与经营规模、方式等特征;

(3)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各业的内部结构变化分析。

13.农业经济效益调查与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单位农产品成本、资金利用率、产值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和劳动利润率等;

(2)农机作业、水利灌溉、施肥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调查分析。

14.交通运输条件的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交通局承担)

(1)交通运输的部门结构、运输方式和特征,对农产品运输的适宜性;

(2)农产品、生产、生活资料的流向、流量与运输能力的平衡状况;

(3)农副产品的运输费用、损耗、运输管理等问题。

15.外部社会经济环境调查和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主要调查分析市场与农产品加工、储藏、销售等基础设施条件、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等。

四、农业资源调查及分析评价方法

此次县级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是继1992年我县农业资源数据更新调查完成后,又一次大规模的资源更新调查工作,各级领导和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都要以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予以高度重视。本着“严肃科学、讲求实效、勤俭节约、提高质量、依托资源、服务发展”的原则,确定如下资源调查和评价方法:

1.自然资源类数据更新调查

这次农业资源区划中的土地、土壤、气候、水资源、林业、畜牧、水产、农村能源等自然资源类的数据,均须按本专业最新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资源调查实施细则,以调查时或2003年底的数据为基期,再次更新调查自然资源数据,以确保农业区划的数据新、时效强。

2.社会经济类资源数据统计调查

农业资源区划编制中涉及的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农村资金、农业技术装备、农业经济效益、交通运输条件、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等资源数据,按省要求,均采用2003年年底县统计部门的数据,统计部门没有的,引用专业部门掌握的数据,专业部门没有的,则须制定系统的调查方案,组织开展相关的抽样调查或典型调查,以确保主要资源数据无遗漏、全幅员。

3.分析评价的原则和重点

在自然资源具有多种适宜性的情况下,社会经济资源条件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应遵循系统论评价原则;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长远与当前相结合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其评价的主要内容为:资源的结构和分布,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资源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资源潜力和优势度,各种资源空间组合效应与农业利用模式选择等。各专业资源评价要充分考虑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技术、经济、社会效果的统一性,明确各专业资源分析评价的重点。

4.专业组的职责和任务

这次县级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拟恢复组建土地、气候、水资源、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综合区划等8个专业组。专业组是在*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并完成本专业的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制定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工作实施细则;组织指导各部门完成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工作;组织验收各部门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成果;完成县级资源调查数据汇总;撰写完成本专业县级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成果报告(含图表及多媒体形式成果);按要求向综合区划专业组提供上报本专业的资源数据。

经研究,各专业组在完成本专业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提交本专业资源调查与分析评价报告,可不进行划区;综合区划专业组须在分析评价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农业资源区划的编制。

五、步骤及时间安排

按省政府要求,到明年底完成全省市、县两级农业资源区划,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各部门均须严密组织,精心谋划,其具体步骤及时间安排是:

1.宣传发动,任务部署阶段(2004年8月中旬前)。按省政府要求完成文件起草、方案制定、召开会议、部署任务、健全组织、明确责任。

2.准备阶段(2004年8月底前)。县直各专业组制定并上报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实施细则,组织必要的专家论证,完成相关技术培训。

3.县级各专业资源外业调查阶段(2004年9—12月)。

4.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汇总及补充调查阶段(2005年1—5月)。县直各专业组完成外业调查数据并进行汇总,期间须开展必要的补充调查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典型调查,撰写成果报告,绘制成果图表。

5.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成果汇总阶段(2005年6—8月)。

完成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汇总及成果报告编撰,图表绘制,并请专家论证,复制印刷各类资源区划成果。

六、上报成果要求

1.县须向市上报下列成果

(1)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报告10份;

(2)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资源区划图5张;

(3)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分区基本情况统计5套;

(4)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专题报告、典型报告(不少于8个)10套;

(5)各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报告,每专业10份。

2.要求县直各专业组须向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下列成果:

(1)8月30日前上报本专业资源及分析评价实施细则5份;

(2)2005年6月15日前上报本专业资源调查及分析报告10份;

其中:农业资源专业组须分别完成土壤、农村能源、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农用土地资源流转5个成果报告;林业资源专业组须分别完成林业和果树生产2个成果报告。

(3)2005年5月15日前上报本专业主要资源现状图5套;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第13篇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联合国粮农组织通过多种渠道采集农业数据,建立庞大的数据库,开展农产品市场监测和预警分析,并定期各类分析报告。在引导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宏观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机构设置。目前,FAO涉及农业信息采集和加工整理的机构主要是经济及社会发展部下属的统计司和贸易及市场司。统计司负责各国(地区)农业生产、消费、价格、贸易等数据的采集、年度供求平衡表的编辑、统计年鉴的编写和FAOSTAT数据库的更新和维护。统计司现有工作人员50余人。下设若干组(Team),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贸易及市场司主要负责各国(地区)农产品市场动态数据的采集、农产品市场监测分析、食物安全早期预警,以及《作物前景与粮食形势》、《食物展望》、《OECD-FAO农业展望》等报告的撰写。目前,贸易及市场司有工作人员37余人。2008年,贸易及市场司内部机构改革,撤销了原来的4个处,设立了9个组,分别负责早期预警、产品分析、贸易分析和农业展望等。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工作机制。FA0农产品市场监测与预警分析工作由贸易及市场司负责。近年来不断创新市场监测与预警工作机制,强化内部分工与协调,加强外部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推进工作的格局。

——基础数据采集。基础数据的采集主要由统计司完成。统计司主要通过每年向各国发送调查问卷(Questionnaire)、各国的统计年鉴和公开出版物及官方网站、联合国或者FAO其他部门统计的数据、一些国际或地区性组织和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同时,贸易及市场司也通过自己的渠道采集数据。一方面借助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集各国作物生长情况、作物产量、干旱、植被变化及其他农业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在农作物收获的关键季节,向世界各国派出调查组,通过走访当地统计、农业等部门和实地查看作物长势,获取各国人口、气候、作物产量、单产、价格以及政策等方面数据。贸易及市场司数据侧重于动态性和时效性。

——农业信息研究分析。目前,在短期市场监测分析和展望方面,由贸易及市场司完成,其9个工作组之间互有分工又有广泛合作,编辑出版《食物展望》和《作物前景与粮食形势》两份报告。中长期市场监测分析和展望上,FAO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合作,编写《OECD-FAO农业展望》,这是对未来10年的中期展望报告。其中,OECD负责用自己的AGLINK模型预测, FAO主要负责用自己的CONSIMO模型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预测,然后将二者的预测结合,得出对全球农业未来10年的预测结果。另一方面,在分析人员组成上,建立了产品分析与地区分析师相结合的分析师队伍。以《食物展望》为例,目前贸易及市场司中有25-30人在做这份报告,涉及产品有小麦、大米、粗粮、油籽和食用油、奶类、肉类、水产品等,人员包括负责研究产品的分析师和负责研究地区的分析师。产品分析师重点关注自己所负责产品的重点国家的供需变动情况。一般来说每种产品有2个人负责,其中1人侧重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审核等。另一人侧重分产品报告的撰写和与地区分析师及其他专家交流讨论,相互校正双方数据。产品分析师是《食物展望》的核心工作队伍。

——信息。目前,FAO主要通过《作物前景与粮食形势》、《食物展望》和《OECD-FAO农业展望》等报告展示其研究成果。《作物前景与粮食形势》每年出4期,内容包括全球谷物供给与需求、粮食作物生产、消费、贸易和库存变化与展望,食品价格变化,低收入国食品形势等。

《食品展望》侧重于短期预测,每年出2期,内容包括全球食品和饲料市场有重要影响的小麦、大米、油料、糖、肉类等产品。对其生产、消费、库存和价格等进行分析,同时还包括一些产品深度分析报告。《OECD-FAO农业展望》侧重于中期预测,预测周期为10年甚至更长,每年向前滚动1年并出版l期。内容包括专题分析(如农业能否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未来10年全球各地区及各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消费、库存、价格等趋势预测等。此外,FAO在其网站上提供各种展望报告的免费下载链接。用户还可通过书信或电子邮件直接索取。FAO专家和官员也经常利用各种国际会议和论坛宣传其研究成果和观点。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大国,其具有完善的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体系。在机构设置上,专门成立了世界农业展望局,由该局牵头协调开展农业短期展望和中长期展望研究;在工作机制上,建立了由政府部门、研究单位和大学组成的跨部门整合研究的协调方式;在技术支撑上,拥有强大的数据、先进的模型分析工具和高素质的分析人才。为国内外市场供求、政府农业政策的调整、气候与环境的变化等方面提供了全面、准确的信息,不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场主、经营者和需求者的决策,也影响世界期货市场的价格和交易量。

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工作机构。美国农业部由34个局(办公室)组成,共10.5万名员工。工作人员分布在农业部、各州办事处、试验站等,年度经费预算260亿美元。美国农业部的农业展望工作,主要由世界农业展望局负责综合协调。美国农业部的34个局(办公室)中,有12个局(办公室)与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工作直接相关,主要是世界农业展望局、经济研究局、国家农业统计局、农业市场服务局、农场服务局、海外农业服务局、首席经济学家办公室、联合农业气象中心、预算与项目分析办公室、风险管理局、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局和国家食品与农业研究所。

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工作机制。美国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在数据采集、分析研究和信息方面有着明确的分工。原始数据采集工作由美国农业部内部的专业司局负责,数据信息均公布在美国农业部网站上,可以免费查询下载;研究分析工作由政府部门、研究单位和大学组成共同负责,所有研究人员不必参与基础数据收集;农产品分析预警信息的由多部门组成的农业展望研究局牵头负责。

——基础数据采集。美国农业基础数据采集由国家农业统计局和海外农业服务局等政府部门负责。其中,国家农业统计局主要负责农业普查、经常性调查等国内数据采集,海外农业服务局通过驻外使馆农业专员、贸易商和遥感系统等方式,收集全球作物和畜牧业生产数据和进出口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评估出口前景。

——农业信息研究分析。美国对于农业信息、数据的分析研究,由政府部门、研究单位和大学共同负责,实行跨部门整合研究。美国农业部参与农业展望研究的部门包括经济研究局、海外农业服务局、农业市场服务局、农场服务局和世界农业展望局等。总的看,各部门任务分工有所不同,分别按计划完成各自承担的研究预测任务,由农业展望局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最终报告。

——信息。美国农业信息的由多部门组成的世界农业展望研究局负责。美国农产品分析预警信息由世界农业展望局负责最终审核,并经农业部长签字后。在的众多信息中,每月的《世界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每年的《农业中长期展望报告》及年度农业展望论坛最受世界关注。其中,《世界农业供需预测报告》(WASDE),经美国农业部长和世界农业展望局主席授权后,每月由首席经济学家办公室负责。该报告包括美国和世界主要谷物、大豆及其制品、棉花以及美国糖料和畜产品的供需平衡情况。《农业中长期展望报告》(一般为10年)由跨部门的商品预测委员会完成,于每年2月份对外,内容包括两年的历史数据以及未来10年的预测数据。

日本

日本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仅为2%,但农业信息化程度较高,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统计和产量预测体系。现以水稻为例,简要介绍日本主要农产品监测预警机构设置、运作机制。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机构设置。日本农产品监测统计采取的是分散性统计体系,各类农产品生产、 供求、价格等信息均由农林水产省和地方农林水产部门独立进行。农林水产省的生产调查和预测结果对国家负责,是中央政府农产品生产状况和产量预报的依据,各地方农业部门的生产调查和预测只对当地政府负责。农林水产省在各都、道、府、县依据农作物种植面积直接设立农林水产事务所,全国共设立300个。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工作机制

——基础数据采集。日本的农产品生产等信息的监测由日本农林水产省负责,信息主要包括各类农产品的生产、供求、价格等为主。数据采集主要通过3个渠道实现:一是通过各主管省厅的地方分支机构执行。通过各类批发市场每天的交易品种、数量和交易价格把握市场动态;二是通过批发市场实现价格监控。日本政府将设置在全国各地的82个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和 564个地区批发市场,通过网络进行有效衔接,负责统计当天交易金额,批发价格,收集交易信息等;三是发挥行业团体、协会的作用。多个行业组织承担本行业商品市场调查和监测工作。

——农业信息研究分析。在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全国各地的事务所将得到的资料数据通过专用的内部网络报送到农林水产省统计情报部,统计部门进行综合汇总,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预测和统计结果向外。预报结果由农林水产省向国会负责,各地农林水产部门所得资料及预测结果只适用于当地,不影响农林水产省的预报结果。预报结果主要用于以下6个方面:供需计划基础资料、米价审定参考资料、稻作技术指导基础资料、农业公用事业基础资料、国民经济计划基础资料和其他政策改进基础资料。

——信息。日本农产品市场监测统计信息主要通过以下3种方式: 一是发表年度、月度、季度白皮书和《统计快报》、《统计确报》,对本部门所管商品的市场动态、价格起伏、企业经营状况等分别进行年度、季度总结;二是通过政府网站及时市场信息和预警信息,包括农林水产省对农产品的长期和短期预测; 三是通过媒体和行业组织会刊。如:《日本经济新闻》每日刊登各地期货市场的价格情况。东京、大阪等主要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价格情况(包括牛肉、猪肉、水产品等)。上述信息还定期在《日本农业新闻》、《畜产情报》等主要媒体和行业协会会刊上。

加拿大

加拿大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与贸易大国之一,非常重视研究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为国内农业从业人员提供较为充分的信息服务。加拿大农业展望报告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由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组织实施。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机构设置。目前加拿大农业部展望报告有三类:短期预测报告(1年内预测)、农民收人及农业综合指数短期预测报告、农产品市场中期预测报告(10年内预测)。报告由3个不同的小组负责,每个小组约7个人,小组间合作密切。与美国一样,加拿大也非常重视市场展望报告的质量,对参与人员的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理论功底有严格要求,大部分人都拥有博士学位,并且是长期从事农业问题研究的专家。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工作机制

——基础数据采集。加拿大农业数据比较详细,主要来自统计部门,可从网上直接获取或用电子邮件索取。市场预测组并不参与原始数据采集,而是直接利用公开数据,如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数据库。预测组在得到基础数据后首先必须对数据进行处理,如数据的加总与分割(分割成地区数据)。同时,还需对一些参数(价格弹性、收入弹性等)进行更新。最后是进行预测,除有基线预测(基于现实情况的预测外),还需进行模拟方案(如关税变动等)预测。

——农业信息研究分析。加拿大的市场展望研究模型采取引进和开发并举,主要用于农产品市场中期预测。主要引进了粮农组织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经合组织)联合开发的AGLINK/CONSIMO模型。根据加拿大农业部与经合组织的协议,加拿大为AGLINK/CONSIMO模型提供,一些服务,作为回报加拿大可以使用经合组织AGLINK/CONSIMO的最新版本。目前国际上有许多国家在使用AGLINK/CONSIMO模型,如欧盟委员会、英国、日本、新西兰和一些欧盟成员国农业部。

此外,加拿大农业部还自主开发了食品和农业区域模型(FARM)。该模型主要用于加拿大国内市场展望和分析。加拿大农业部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发。模型的弹性与市场结构和AGLINK/CUNSIMO非常相似。模型使用权为加拿大农业部专有。最后,短期预测报告(1年内)。主要运用经济推导(如根据供给和代表性价格进行简单推算),并没有运用复杂的经济模型。农民收人及农业综合指数短期预测报告运用的模型类似于会计方法。

——信息。加拿大农业部的大麦、小麦、肥料、玉米等农产品的展望报告均可从其网站上免费下载,还可通过电子邮件直接索取。此外,加拿大农业部专家和官方还会利用各种会议场合宣传其结果和观点,以期达到扩大影响的目的。

欧盟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第14篇

一、建立主要农产品成本收益指标预报预警工作机制

依托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点,以农产品成本收益常规调查、专题调查和预测调查数据为基础,在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同比出售价下降10%以上、预期收益下降15%以上或预期成本增加20%以上时,向上级价格部门和当地政府提交预警报告;在生猪饲养的猪粮比价进入5.5∶1以下、环比出售价下降20%以上、环比利润下降30%以上或环比成本增加20%以上时,向上级价格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提交预警报告;在主要农产品出现成本收益异动情况时,进入应急工作状态,实行动态成本收益(含收购价)情况月报或周报,同时向上级价格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提交预警报告。

二、建立主要农副产品成本收益信息制度

结合各地实际,在主要农副产品成本调查工作结束后,适时在主流新闻媒体(互联网、电台、电视台和报刊等)公布主要品种的成本、价格和收益情况。市县成本调查机构综合采取手机短信、赠阅资料、利用镇务、村务公开栏公告等多种形式,及时将当地农本调查数据及调查成果向农民,以引导农民搞好科学生产、调整种养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发挥农产品成本调查资料的作用。

三、建立对价格放开的重要民生商品成本调查与公示机制

拓展成本调查工作领域,结合各地实际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建立并适时启动重要民生商品成本调查工作机制,选择粮食、生猪、鸡蛋、牛奶、保障房、交通运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和收费,就其价格、成本、利润等数据实施定点、定期成本调查和成本监审,并将调查和监审结果在报刊、网站、电视台、电台等主流新闻媒体予以公布。通过多平台多渠道的成本、利润和价格公示,扩大消费者的知情权,引导理性消费,同时助推企业开拓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努力构建良好的市场价格环境,促进价格诚信体系建设。

四、开展农副产品流通环节成本及利润分配状况调查

积极服务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将农产品成本调查从生产领域向流通领域延伸。调查主要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运输、批发和零售环节的成本、利润情况,积极开展农副产品生产和流通领域利润分配状况调查,分析研究生产和流通领域的成本构成及利润分配状况,提出增加农民收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的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服务稳价工作的需要。

五、开展规模农业和现代农业成本调查工作

选择不同规模的种植和养殖大户,尤其是选择特大规模、具备现代农业特征的农场,对其成本收益情况实施常年定点记账调查,并加强不同规模之间、规模户与一般户之间种植和饲养成本收益情况的比较分析,研究确定规模经营的合理区间。通过调查,引导规模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助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六、开展区域特色农产品成本调查

选择有一定地方特色、发展潜力和较高经济效益的名、优、特、新农产品进行成本调查,分析其产业发展前景,引导农民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通过分析不同农产品生产特点和成本收益情况,提出优化本地区农产品区域布局、促进农民增收的可行性方案。

七、加强保障性住房成本监审

按照国家和省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对新建的保障性住房价格、公共租赁住房租金的成本调查与成本审核。及时出台保障性住房定价成本调查与成本监审办法,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成本监控机制,规范保障性住房定价成本监审行为,为保障性住房价格的科学、透明决策服务。

八、积极推进成本信息公开

农产品调查报告范文第15篇

报告显示,目前农村家庭各类产品普及率差异很大。电视、手机产品的普及率最高;空调、数码、电脑等产品的拥有率最低,尚未达到普及型消费的程度。

在农村消费者购买需求特点方面,报告指出:质量有保证、价格便宜、产品售后维修有保证、交通方便、家电品类齐全,可选择性多等成为影响农村消费者选购家电产品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

报告认为,家电下乡作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一项经济措施,同时也是一项惠农利民的民生工程。在政策推广中,必将在推动农村家电市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农村家电市场由“普及型”消费模式到“普适型”模式升级。报告显示:农村消费者家电产品使用年限呈现两极分化态势,CRT彩电、洗衣机、小家电等传统类家电产品购置时间普遍较长,空调以及电脑、数码等农村新兴产品普遍在近两年购置。农村家电市场普及型消费模式仍将持续至2—3年,但到2012年农村家电市场则有望达到城市2000年度“高度普及型”程度,并将随着信息化以及农村电气化建设进度的加快有望加速实现“普适型”消费模式转型。

针对进一步完善“家电下乡”政策,构建更为完善的农村家电零售体系,从而让更多的农村消费者直接受益的问题。报告提出:加强规范的综合性零售网点建设、鼓励和扶持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建设、适度放宽“家电下乡”产品限价等五项补充建议。

与此同时,苏宁电器宣布推出千县连锁发展计划、农村定制产品采购计划、千家农村服务网点推进工程等五项“农村阳光工程”。全力推进家电下乡政策,从而达成全面渗透乡镇级市场,助力新农村建设的长效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