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范文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范文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一)农业贸易政策

贸易政策有两个基本的方向,一是自由贸易政策,二是保护贸易政策。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能提高一国的经济效率和国民福利,因此贸易自由化是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方向及当前WTO农业谈判极力促成的目标。但是,当前的农产品贸易中最受关注的仍然是保护性贸易政策。当前,农业仍然被认为对一国的经济安全和政治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很多发达国家都对农业部门给予了积极的政策支持。农产品贸易在贸易领域里占有基础的地位,而且,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以及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波动所造成的广泛影响,使得各国政府普遍倾向于对农产品生产和贸易进行直接和持续的干预。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

相对GATT,WTO争端解决机制更加及时、自动和具有约束力。但WTO争端机制本身的缺陷实际上却可能纵容投机行为的发生。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漫长程序和步骤使违约方有机会影响WTO的授权行为,如否决专家组的人选,降低了其他国家报复的可信性;再者,争端解决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有关国家就争端进行谈判和磋商。只有所有的谈判和磋商都失败之后才会授权方进行报复,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程序性约束与报复的直接成本结合在一起,降低了采取报复行为的可能性。所以,争端解决机制也就难以抑制有关国家的投机行为。如果投机行为不仅不会遭到惩罚,反而可以成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谈判的条件,那么,投机行为事实上是得到了鼓励。

二、提高我国优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以及可持续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农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如何提高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人觉得,应该采取下面几项措施,才能够提高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立足国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做好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

我国的农产品普遍存在品种单一、品质低下等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在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提高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提高其专用性和适用性,我国农产品中的畜牧产品、林果蔬菜、水海产品既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又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结构调整中可以引导农民加大对这些产品的生产力度,同时要增加产品的品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只有向市场提供名、优、特、新的产品才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并以较高的价格获得较高的收益。

(二)扩大出口潜力较大的农产品

主要包括苹果、柑橘、牛羊肉、水产品等。这类农产品要实施增强竞争优势,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积极扩大出口的发展战略,主攻产品质量安全、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市场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打造知名品牌,提高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同时,确定优势农产品还要依据下面五条进行选择:

一是资源条件好。自然生态条件为该种农产品的最适宜区或适宜区,具有生产传统、生产基础和技术条件。

二是生产规模大。能够集中连片生产,农产品商品率较高,区域内商品总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

三是市场区位优。市场目标明确,流通渠道畅通,运销便捷,对产业发展带动力强。

四是产业化基础强。科研、生产、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基础条件较好,有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备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的基础。

五是环境质量佳。具有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快科技创新

农业本身是一个弱质产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弱,由于建国后我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中国的农业尤其如此。农产品的竞争力虽然以品质和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其影响因素却很广泛,如农业资源条件、宏观经济环境、农业相关政策、基础设施状况、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诸多因素。现阶段,完全依靠我国农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是不现实的,农业需要大量来自政府和非农产业的支持。政府除了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外,还需要制定能够促进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如信贷政策、补贴政策、税收政策等,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提供高效优质低价农产品提供硬件支撑;同时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强科研院所与农业生产单位的合作,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四)注意发展绿色食品

实际上,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农产品生产未按照IFOAM的标准进行生产,由于过多地使用了大量化肥和剧毒及高残留农药,使得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大部分指标不合格。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的提高,再继续延用过去办法进行生产,势必会使农产品过剩的更加严重,而国外质优安全的农产品必将大举进军我国市场。

(五)注意环境保护,注重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我国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也面临着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然资源短缺,人均耕地逐年下降,近年人均占有量由0.09公顷下降到0.08公顷。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受污染的耕地近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面积的1/5,且土地退化加重,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农产品质量问题,跟不上市场升级转型的需要,致使销售不旺、出口不畅。面对国内外双重压力,我国现阶段必须走可持续农业的道路。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企业产品的开发开辟了全新的领域并展现出无限广阔的前景。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变化,使得产品更加丰富多彩。因此,我国必须加大科技的投入,不断培育新的品种,利用新的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注意新的农产品的加工技术,才能够提高我国的优势农产品的持续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安玉发,焦长丰.世界主要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324.

[2]陈富桥,祁春节.美国新农业法案对国际农产品贸易影响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3,(6):80-83.

[3]程国强.农业贸易政策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1321、127-140.

[4]程国强,崔卫杰.WTO新一轮农产品关税谈判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6,(24).

[5]董银果.SPS措施对猪肉贸易的影响及中国遵从方略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我国加入WTO后, 农产品国际贸易一改以往长期顺差的局面, 已连续几年出现逆差。虽经多方努力,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大幅度缩小, 但今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可能成为常态。本文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今后我国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健康发展的战略调整思路。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战略调整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虽然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的势头,但仍呈现大进大出中贸易逆差长期存在的基本格局。农业部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双增长, 农产品贸易逆差同比大幅度缩小。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634.8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出口额为314.0亿美元,同比增长13.9%;进口额为320.7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农产品贸易逆差由去年11.4亿美元缩小为6.7亿美元,下降41.3%。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特点农产品进出口继续较快增长。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运营障碍分析 1.中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状况 中国农产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所面临的挑战,实质上是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挑战,这种竞争能力涉及农产品的品种、品质方面。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除少数品种外,基本上不具有竞争优势。这主要表现为:(1)中国的初级农产品因缺乏严格与细致的分级分类而没有足够的多样性,中国加工型农产品的多样化与发达国家相距更远;(2)中国的农产品品质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在种植业与养殖业方面基本实现了良种化,在加工产品方面实现了功能化,但中国尚未做到;(3)中国农产品在达到国际安全健康标准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2.散漫的农业经营制度 中国农业经营体制与制度,虽已完成由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模式向以家庭承包制为基本内容的经营模式的过渡,但尚未完成向现代市场制度的接轨。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农业经营应完善三个方面的体制与制度建设。(1)农产品生产中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农肥、农业机械、技术咨询服务系统;(2)农产品销售中的合作制,如股份合作与契约制;(3)农业经营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如灾害保险及其它类型的经营风险保险。然而现在的中国农业经营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散漫的、随机的、小农式的。 3.初级水平的农产品加工业 中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从总体看在农产品加工业与整体农业的产值之比方面,中国为0.8比1.0,而发达国家为3—4比1.0;在初级农产品加工的比例方面,中国为20%—30%,而发达国家为90%以上,其中深加工为70%以上;在加工类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例方面,中国小于30%,而发达国家达80%;在加工类产品相对于初级农产品的增加值方面,中国仅为2—3倍,有的甚至为0.5倍,而发达国家平均高达5—7倍;在农产品加工业与初级农产品生产业的劳动力之比方面,中国远远小于1,而发达国家远远大于1。 四、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对策分析 1.以贸易农业取代安全农业 中国农业发展,首先需要在思想认识上的重大转变。中国长期以来以“ 粮食安全”为主导的农业思想,不仅产生了一个单一的、低质量的、缺乏市场竞争力的“ 安全农业”,而且产生了一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经济效益低下”的错误认识。这一认识既隐含在“农业为基础、工农业为主导”、“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等决策原则中,又实际体现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规模乡镇企业实践中。甚至至今仍有一些农业和农村经济研究者认为,“ 从长期发展看,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下降将导致农产品贸易由盈余转为逆差”,并且“ 不可扭转”,因而应“促进生产要素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 2.由多样化初级农产品生产结构取代单一型结构 在中国建立一个具有经济效益竞争优势的多样化的初级农产品生产结构,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条件建立起多样化农业的国家,这是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极具农业资源的多样性以及所形成的鲜明的地区差异。同时,由多样化结构带来的不仅是农产品生产优势,而且还有它的经济优势。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在中国建立起一个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应当包括四个层次:(1)洁净、卫生、安全性加工,即表面处理意义上的加工;(2)强化 初级农产品固有生物化学品质意义上的加工,即MADE OF意义上的加工;(3)改变初级农产品固有生物化学性状意义的加工,即MADE FROM意义上的加工;第四是复合性加工,即合成意义上的加工,这就是说在特定工艺条件下实现多物品的功能组合。上述层次表明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不断加深,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

 

中亚五国与中国毗邻,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属于典型的大陆气候,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中亚五国在以土地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生产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如哈萨克斯坦的小麦,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等。然而,在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生产上还比较欠缺国际贸易论文,尤其是反季节水果、蔬菜以及加工农产品等。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生产的优势不在于农业生产资源而在于农业生产水平高,因此,我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业合作领域,尤其是农产品贸易方面存在着十分广阔的合作前景。随着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和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布娲鹣·阿布拉2008)。总的来说,积极开展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加强农业区域经济合作,对于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和农产品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对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和资源性短缺农产品的供给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期刊网。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一)农产品贸易总量与趋势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由来已久,闻名与世的古丝绸之路就是双方经济贸易与文化往来的有力见证。在经贸交往的过程中,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形成了较好的历史基础。自2000年以来,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给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2003年《上海合作组织多边经贸合作纲要》规定把农业等领域作为经济合作的优先方向,并制定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和计划。2006年上合组织部长级会议也再次强调,要把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合作作为重大的合作领域。在近十年中,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得到的高速的发展。

2000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仅为10102万美元,其中出口2941万美元,进口7161万美元。到2009年国际贸易论文,双边农产品贸易总额已经上升到52386万美元,其中出口27335万美元,进口25051万美元。不考虑物价与汇率的情况下,总贸易额增加了4.2倍,年均增长17.89%,其中出口增加了8.3倍,进口增加了2.5倍。从贸易趋势来看,在过去的十年中,除2002年和2009年外,中国从中亚进口农产品要大于出口农产品,双边贸易一直呈逆差。从贸易总量来看,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规模还较小,农产品贸易额占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重不到1%。

表1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进出口额

哈萨克

斯坦

吉尔吉

斯斯坦

塔吉克

斯坦

土库曼

斯坦

乌兹别

克斯坦

中亚五

国合计

占中国农产品进口、出口及总额比重

2000年

出口额

13.49

2.97

0.27

2.09

10.59

29.41

0.18

进口额

47.30

7.16

3.43

3.71

10.01

71.61

0.37

进出口总额

60.79

10.13

3.70

5.80

20.60

101.02

0.28

2001年

出口额

16.55

3.50

0.51

2.47

11.68

34.71

0.21

进口额

49.22

13.10

2.12

1.12

2.99

68.56

0.03

进出口总额

65.77

16.60

2.63

3.59

14.67

103.27

0.05

2002年

出口额

29.28

5.60

1.14

2.42

11.77

50.21

0.27

进口额

17.32

3.04

0.77

0.42

24.66

46.22

0.21

进出口总额

46.60

8.64

1.91

2.84

36.43

96.43

0.24

2003年

出口额

34.81

7.90

4.12

1.49

10.17

58.48

0.26

进口额

48.05

6.74

13.60

3.50

162.84

234.72

0.77

进出口总额

82.86

14.64

17.72

4.99

173.01

293.20

0.56

2004年

出口额

30.14

7.80

2.27

1.66

15.46

57.33

0.24

进口额

51.90

13.56

3.36

9.91

339.40

418.13

0.99

进出口总额

82.04

21.36

5.63

11.57

354.86

475.46

0.72

2005年

出口额

53.83

21.90

2.38

3.07

15.38

96.57

0.35

进口额

42.90

17.74

5.49

16.90

389.98

473.00

1.05

进出口总额

96.73

39.64

7.87

19.97

405.36

569.57

0.78

2006年

出口额

54.12

60.05

3.78

1.80

15.92

135.67

0.42

进口额

61.45

28.86

7.42

9.40

512.28

619.41

1.20

进出口总额

115.57

88.91

11.20

11.20

528.20

755.08

0.90

2007年

出口额

85.19

74.79

6.68

2.59

24.81

194.07

0.50

进口额

35.22

34.17

1.45

21.48

320.15

412.47

0.63

进出口总额

120.41

108.97

8.13

24.07

344.96

606.54

0.58

2008年

出口额

123.62

90.67

9.23

6.71

39.57

269.79

0.81

进口额

26.72

42.76

3.82

24.73

291.60

389.64

0.45

进出口总额

150.34

133.43

13.05

31.44

331.17

659.43

0.55

2009年

出口额

127.16

94.01

12.12

6.31

33.75

273.35

0.67

进口额

19.19

10.50

3.28

27.65

189.88

250.51

0.33

进出口总额

146.35

104.51

15.40

33.96

223.63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本文首先回顾了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总结了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三种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对WTO贸易规则框架下主要农产品生产国农业政策改革的比较分析,认为目前农业保护仍然广泛存在,进而阐述了阻碍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的WTO农产品贸易协调机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相关的完善措施;最后,就中国农业如何应对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提出了三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农业政策;改革WTO;协调机制;政策建议

一、导论

(一)选题意义

农业和农产品生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在各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涉及到人民生活、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农业历来是各国政府保护的重点。农业保护严重扭曲了农产品贸易,使各国都深受其害,于是取消贸易保护、实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经过艰苦谈判,乌拉圭回合谈判最终达成《农业协议》,奠定了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基础。从《农业协议》开始实施至今,各国遵照《农业协议》履行承诺,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得到推进。但同时,WTO农产品贸易协调机制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在谈判中加以完善。中国是一个拥有超过9亿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国,作为一个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将同时面临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压力。为此,深入研究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及WTO农产品贸易协调机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遵照国际协议调整国内农业政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于中国全面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国内农业安全以取得长治久安、持续发展的牢固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许多学者对中国农业及世界农产品贸易的课题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如特丽?西库勒(TerrySicular)(1989)结合当时中国农业的衰退趋势,对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增长进行了探索,提出非农业政策可以加强或破坏农业计划,建议中国建立考虑全面和注重协调的有效农业政策,并把农业放在与其他产业平等的地位上;曹苏峰(1998)以翔实的数据深入分析了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速度、价格变化、贸易流向分布以及商品结构变化;田维明等(1999)通过GTAP模型进行政策模拟,分析了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我国不同的政策选择对国民经济和农业部门可能产生的影响,认为扩大贸易开放程度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总体效率和国民福利水平;罗余才(1999)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总量与产品结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张汉林(2003)则在介绍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基础上对农产品贸易领域的争端情况进行了总体阐述,重点分析了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受理的一些农产品贸易争端案例。

综上所述,虽然许多学者从农业产业地位、农业政策选择、农产品贸易结构及农产品贸易争端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中国农业及世界农产品贸易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些研究中缺少以农业政策变化及现有农产品贸易协调机制为基础的论述。本文试图以比较不同国家农业政策的改革、分析现有WTO农产品贸易协调机制为基础进行论述。

(三)结构安排

论文的第二部分回顾了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历程,并总结出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三种趋势。论文的第三部分比较分析了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国农业政策的改革,认为尽管在《农业协议》的约束下,这些国家的农业政策仍然存在相当程度的农业保护倾向。在此基础上,论文的第四部分阐述了使农业保护主义得以生存、阻碍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现有WTO农产品贸易协调机制所存在的局限性及对其进行完善的措施。论文的第五部分总结全文,并对中国农业如何应对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提出了政策建议。

(四)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二元际研究方法基于新新贸易理论,将贸易流量分解为集约边际与扩展边际,刻画二元边际对贸易增长的贡献程度,厘清贸易增长的影响因素以及带来的福利变化,从而为贸易政策调整提供依据。文章梳理相关文献并述评,提出未来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集约边际;扩展边际;影响因素;农产品出口

一、引言

中国既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为了确保农产品的基本供给,解决13亿多人口吃饭问题,农业发展至关重要。自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业受到外部冲击较大,已经保持持续多年贸易逆差。运用二元边际分析方法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变化进行结构性分解,刻画二元边际对贸易增长的贡献程度,厘清贸易增长的路径,便于准确度量贸易结构是否合理。提出适合国情的有针对性有对策,对新形势下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调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二元边际的研究现状

虽然早在Eaton和Kortum(2002)研究双边贸易、技术及地理因素时,就分析了贸易份额随成本和地理障碍沿扩展边际、集约边际的变化,但对贸易增长微观结构分析的理论基础来自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异质性贸易理论。以Melitz(2003)为代表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进一放松了企业生产率同质性的假定,将一国出口增长分解为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解释了国际贸易中零贸易现象,突破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困境。自此,学术界对贸易增长边际的研究从不同维度逐步展开。

1.贸易产品层面

Ruhl(2003)使用异质性企业的理论框架证明了贸易扩展边际可以解释关于贸易壁垒的长短期弹性的差异。Hummels和Klenow(2005)发现大的经济体贸易出口额增长的2/3源自扩展边际。钱学锋(2008)的研究认为2003-2006年间中国的出口增长主要源于集约边际,增长路径须由集约边际尽快转向扩展边际。随后钱学锋、熊平(2010)利用CEPII BACI 1995―2005年HS-6位数国际贸易数据库研究得出相似的结论。盛斌、吕越(2014)分析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危机冲击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集约边际解释了出口波动的大多数比重,依靠集约边际扩张的出口模式是脆弱的、不可持续的。

2.企业贸易层面

Bernadr和Jensen(1995,1999 )、Roberts和Tybout (1997) 以及Cleride 等人(1998) 都从企业微观视角研究二元边际的重要性。Helpman et al.(2004)提出HMR(Helpman,Melitz,Rubinstein)模型也从贸易企业的角度解释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Chane(y2005)基于异质性与流动性约束同时存在的框架下,建立模型指出贸易扩展边际对汇率变动不同的反应。Helpman et al.(2008)建立一个新的异质性企业国际贸易模型,应用于扩展的Anderson 和van Wincoop(2003)引力模型,可用于解释企业异质性和固定贸易成本,测算贸易流量的扩展边际。当陈勇兵等(2012)利用2000-2005年中国海关数据库数据将中国出口增长分解为扩展边际(出口企业数量)与集约边际(单位企业的平均出口额)时,发现2000-2005 年间扩展边际的波动幅度远大于集约边际,中国出口的增长大部分由持续出口企业的贸易额扩张实现。

3.二元边际的影响因素

众多学者主要研究贸易成本、汇率、贸易制度等因素对二元边际的影响。Eaton et al.(2004)对法国企业出口的分析表明,当贸易总量变化时,如果是贸易成本的变化引起,扩展边际的变化也最显著。Amurgo-Pacheco & Pierola(2008) ,马涛和刘仕国(2010)明确了贸易成本下降将正向影响集约边际和集约边际。Manova et al.(2011),Feenstra et al.(2011)发现对出口企业金融约束提高了出口企业的固定成本和贸易成本,从而减少二元边际。史本叶、张永亮(2014)通过贸易成本分类研究发现,成本因素对集约边际的影响更大,而扩展边际更多受到外部冲击、文化、法律等软环境因素的影响。

4.农产品出口二元边际

国内外学者研究农产品二元边际主要集中在产品和目的国方面,研究农产品出口产品种类、目的国市场变化等对出口国经济的影响。

国外的研究有:Hummels& Klenow(2005)对农产品出口种类进行细分后研究农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Pete Liapis(2009)研究69个经济体的农产品出口发现,依靠发展新的贸易伙伴国的方式扩大扩展边际是不可取的。Pete Liapis (2009) 运用Tobit 技术以及引力模型研究认为,两国间的距离因素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比进口国需求因素更大;扩展边际对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作用更小但潜力更大。Steafn Bojnec & Imre Fert (2010) 系统地分析欧洲农产品出口大类与农产品出口额之间的关系,东欧农产品种类的增加(扩展边际) 对农产品的出口具有促进作用。Pete Liapis(2011) 还研究贸易方式,发现加工农产品贸易增长沿着集约边际发展,25%的总出口增长源于扩展边际。

国内的研究主要有黄钰淇(2012),研究中国与东盟农产品出口进行二元边际,发现农产品出口贸易主要是沿着扩展边际增长。与东盟相比,中国的扩展边际普遍较低而集约边际普遍较高。谭晶荣等(2013)和郑霞(2013)分别做了对比研究,前者对中国、越南1996―2010年的农产品出口增长进行二元边际测算,估计二元边际影响因素;后者对中美与中印农产品贸易二元边际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中美农产品进出口的增加主要源自集约贡献,而中印农产品主要来自扩展边际。鲍晓华、严晓杰(2014)将二元边际研究与农产品SPS 贸易措施定量评估结合,发现SPS 措施主要通过集约边际抑制我国农产品出口。刘义、阳素文(2014)采用Hummels和Kenow(2005)分解法对2003―2011年中国蔬菜产品出口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出口增长主要来自扩展边际,集约边际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张宇青等(2014)使用1995-2010年世界农产品微观贸易数据,构建二元边际模型、二元边际影响因素模型、反事实分析BlinderOaxaca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农产品出口到不同发展类型国家,其研究的亮点是采用不同分析范式。得出结论:中国对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出口扩展边际低于对发达国家,引起差异的因素主要为贸易距离、相对经济自由度、农业规模大小、多边阻力差异。

三、简要述评

以上分析表明,当前对二元边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二元边际分解和二元边际影响因素,以后的相关研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1.拓展二元边际对贸易福利方面的研究

国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从贸易产品层面对贸易结构进行分解,需要从企业贸易层面进行深层次分析,了解企业在进出口市场的动态。国内尚无二元边际对贸易福利的研究,今后应拓展这个领域。运用理论来解释福利效应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企业平均出口时间较短同出口市场普遍存在的沉没成本之间的矛盾,及其对扩展边际稳定出口效应的质疑,以及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综合福利效应理论等。

2.深化对二元边际的贸易政策研究

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对中国贸易增长的贡献是不同的。应思考二元边际结构在中国贸易中的失衡问题,如何提高扩展边际对中国贸易增长的贡献,增加扩展边际比重。深化对二元边际的贸易政策研究,以及二元边际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便为贸易政策调整提供必要的微观基础。

3.加强对农产品二元边际和出口产品升级结合的研究

国内学者结合农产品对二元边际和出口农产品升级理论展开探讨的较少。分析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路径,对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行测度,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和市场结构,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应结合农产品异质性假设,构建农产品贸易边际与出口产品升级二者之间的理论框架,并运用有效测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因此,如果能运用新新贸易理论、产品升级理论结合二元边际分析方法来研究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化路径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钱学锋.企业异质性、贸易成本与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J].管理世界,2008(9).

[2]钱学锋、熊平.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及其因素决定[J].经济研究,2010(1).

[3]陈勇兵.贸易成本、企业出口动态与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基于中国出口企业微观数据:2000-2005[J].经济学(季刊),2012(4).

[4]盛斌,吕越.对中国出口二元边际的再测算:基于2001-2010年中国微观贸易数据[J].际贸易问题,2014(1).

[5]史本叶,张永亮.中国对外贸易成本分解与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J].财经研究,2014(1).

[6]马 涛,刘仕国.产品内分工下中国进口结构与增长的二元边际―基于引力模型的动态面板数据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0(4).

[7]谭晶荣,刘莉,王瑞,叶婷婷.中越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10).

[8]张宇青,周应恒,张晓恒.中国对发达和不发达贸易对象的农产品出口二元边际差异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4(1).

[9]黄钰淇.中国与东盟农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比较[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10]郑霞.中美与中印农产品贸易二元边际及其驱动因素比较[D].浙江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13.

[11]刘义,阳素文.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及其影响因素――以蔬菜出口为例[J].产经评论,2014(3).

[12]鲍晓华,严晓杰.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测度及SPS措施的影响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6).

[13]谭晶荣,鲍旺虎,王 健,周晓东.贸易边际、出口产品升级及其相关研究进展述评――兼顾农产品贸易领域的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14]Melitz, M.J.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J]. Econometrica, 2003, 71 (6).

[15]Eaton,J.,Kortum,S. and Kramarz, F. Dissecting Trade: Firms, Industries, and Export Destinations [EBOL].NBER WorkingPaper,2004,No.10344,http:///papers/w10344.

[16]Helpman, E., Melitz, M. J. and Rubinstein, Estimating Trade Flows: Trading Partners and Trading Volumes [EB/OL]. NBER Working Paper, 2007, No. 12927, http: // nber. org/papers/w12927.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业投资;农产品;国际贸易;FDI;农户投资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129-02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农业经济的增长来源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随着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但是,依靠要素的投入来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仍然占很大比重,同时也是主要途径。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进步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的投入。农业投资是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有效实现手段之一,农业投资往往决定着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影响着农产品贸易结构和贸易条件的变化,只有合理的农业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才能有效地促进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目前,中国农业的资本投入渠道除了政府以外还有农户和其他私人社会资本,政府投资固然重要,但从农业投资的现状来看,农户和其他私人资本的投入对农业增长和农产品贸易的作用同样是不可忽略的。加强对农业投资与农产品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是金融危机过后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投资的相关理论研究

1.投资理论的研究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理论探讨的是投资或资本形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关注的是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增长可由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推动而和谐地进行下去。在经济增长理论中,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众多发展经济学家都一致强调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刘易斯(w.A.Lewis,1954)提出,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是资本形成率的提高,是一个社会由原先储蓄和投资不到国民收入的4%―5%转变为自愿的储蓄达到收入12%―15%的过程。纳尔逊(R.R.Nelson,1956)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1943)的“大推进”理论,都把资本形成视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0世纪60年代罗斯托在经济“起飞”理论中,更把净投资率达到10%以上作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经济起飞的首要条件,而制约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投资和资本。李占风等(2009)对我国经济1978―2006年的历史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揭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消费、投资、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农业投资的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1999)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指出,农业投资在农业发展的因果链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农业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李健等(2005)这样认为,农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弱质产业,农业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回报率低。在我国,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利益主体独立化和资本运作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资本通过市场机制流入农业领域已经越来越困难。为了保持农业投资持续、稳定、协调增长,政府在不断加大对农业投资力度的同时,还必须制定扶持、鼓励和保障农业投资的政策法规,建立和完善农业投资的保障机制。

在农业投资主体方面,韩东林(2007)认为,农业投资主体应该不仅是指对农业直接投入资金的权利主体,而且还应该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金融机构并不是独立的农业投资主体,金融机构并没有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或者为农业提供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只是为农业微观投资主体提供资金等金融服务。在农业投资结构方面,王国敏,马慧吉(2004)对我国农业投资研究发现,其结构呈现严重的扭曲态势,具体表现在投资总量、投资主体和资金投向等方面的扭曲上。

二、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相关理论的研究

1.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

国际贸易主要基于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两大理论。Adam.Smith(1776)和David.Ricardo(1817)先后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是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贸易保护理论是伴随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应运而生的。以汉密尔顿、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为代表的保护幼稚产业论和以凯恩斯为主要代表的“超保护贸易理论”为贸易保护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Colin A.Carter和Li-Xianghong对1980至1996年中国的整体贸易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在对照中国非农产品贸易变化的情况下重点研究了同一期间中国农产品贸易的结构变化,最后得出了“与中国的工业产品贸易相比较,中国农产品贸易变化只是有限地反映了其比较优劣势”的结论。P.A.Samuelson和W.D.Nordhaus(1998)揭示了由于国际贸易的重要传递渠道作用,某些国家的某些农业品种在某些时候可能因国际贸易而受到利益损失。

2.国内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唐盛尧(2008)对东盟各国和中国的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研究和比较后发现,中国和东盟的谷物都具有比较优势,而中国和东盟的奶类都不具有比较优势;中国的蔬菜、豆类、植物纤维、烟叶、油料作物、肉类和蛋类具有比较优势,东盟的糖、淀粉块根和植物油具有比较优势。刘德江等人(2002)在《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一文中也指出,谷物及其制品在内的粮食产品、纺织纤维已经基本失去比较优势;肉及其制品、园艺类农产品仍具有比较优势。张辉等(2006)利用FAO的贸易统计资料,分析1960―2000年间中日韩三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论证三国之间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基础。研究表明,中日韩三国由于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表现出不同的比较优势,尤其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贸易方面更为明显。翁克瑞等(2003)指出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我国的农业分工应该建立在丰富的劳动力要素资源的基础上。基于此种理论,人们会得出劳动集中度高的农业内部产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应当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但是,他的实证分析却得出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没有成为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三、农业投资与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关系的研究

在财政支农投入与农产品贸易关系方面,侯石安(2001)指出,农业出口贸易补贴不足,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过剩问题开始显现。由于财政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流通环节投入和占用了大量的资金,难以有充足资金用于补贴农产品的出口,使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出口成本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出口量一直得不到有效放大。徐祺娟,叶善文(2005)通过实证分析,构架相关模型,明确了“绿箱”投入中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科技投入、农村救济费对优势农产品出口贸易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顾和军(2008)通过将我国与其他国家相应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比较发现,农业税减免、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两项政策的实施会提高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其国际竞争力。由于研究目的的限制,这些研究并没有给出“财政支农投入与农产品国际贸易”实现而具体的关系,只是部分或局部地论证了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却也给本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为两者具体关系奠定了基础。

农户投资与农产品对外贸易关系的相关文献主要侧重于农户投资行为的研究,农户投资与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关系研究甚少。黄飞和熊吉峰(2004)指出,WTO协议中“绿箱”政策、微量允许标准、“蓝箱”政策里都有保护农产品投资的条款,大多数条款都可以通过政策性金融来实施。政府应全面调整农业政策,利用“绿箱”政策扩大农户投资规模,为农户生产创造便利条件。张改清(2005)对农户投资量、投资结构、投资效率的变动规律及与农户经济增长的关系从理论和实证上都做了较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也得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结论。本研究的其中一部分拟将从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和农户投资现实背景出发,试图用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揭示和实证农户投资与农产品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关于FDI与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具体关系的研究,国内的学者作了许多相关的实证分析。费平,徐立青(2009)以1984―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运用协整分析和VAR模型对农业FDI与农产品国际贸易额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业FDI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增长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但在短期内可能发生FDI对进口的替代而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现象。廖力平等(2005)通过利用面板数据对全国和东、中、西三大经济带FDI与进出口额进行回归分析,论证了FDI与贸易的关系依地域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部各省市进出口关系最密切,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较小。吕立才等(2007)指出,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现农业技术的国际转移,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获取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 提高本国的农业生产率,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农业技术差距。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比较优势;虚拟水贸易;农作物产品;虚拟水要素;DFS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3.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6-0053-04

引言

虚拟水(Virtual Water)一词最早出现在1993年,由英国学者Tony Allan在SOAS(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一次讨论会上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它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1-3]。从那时起,人们开始注意到这种看不见,而实质上作为绝大多数商品生产所必需的资源要素,以虚拟的形式凝聚在产品中的水[4]。目前,虚拟水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科学概念。虚拟水战略主张贫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资源密集型农作物产品(粮食)来获得本地区水和粮食安全[5]。虚拟水战略扩展了水资源研究的问题阈范围,属于水资源社会化管理层次[6]。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形势下,一国的产品已经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销售,随着产品在全球范围的扩散,寄存在产品中的虚拟水也随之开始在国际流动,于是便产生了虚拟水贸易。虚拟水贸易的发生并不局限于贫水国与富水国之间,理论上来说所有国家或地区间都可能发生,当然其贸易产品也不仅是农作物产品,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产品,如动物和动物产品、工业产业等[7]。据IHE(荷兰国际水文和环境工程研究所)的估算,在1995~1999年全球国家间的虚拟水贸易流量为每年1.0400×1012m3,其中67%是由农作物产品贸易产生的,23%体现在动物和动物产品的贸易中,10%体现在工业产品的贸易中[8]。可以说当前的虚拟水贸易流量主要是由农作物产品贸易产生的,大约有0.6968×1012m3,其在重新分配全球水资源中起着重要作用。与其他贸易一样,由不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引起的贸易双方地位的不平等,贸易双方的水资源定价原则不同,水资源的比较优势未被考虑等,虚拟水的国际贸易也存在扭曲和失效的问题。目前有关虚拟水及其贸易的理论研究,大都仅局限于虚拟水的量化、虚拟水消费量的计算及各国虚拟水贸

易量的测算,而把虚拟水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考虑各国农作物产品基于虚拟水要素的比较优势的研究还比较少见。文章拟以中美农作物产品为例,探讨比较优势理论在农作物产品虚拟水贸易中的具体应用,从而为更加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作物产品的贸易结构,提高全球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全球农作物产品贸易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1.比较优势理论模型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为基础,以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为核心,经赫克歇尔和伯尔蒂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的补充和完善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各国或各区域在要素禀赋上存在差异,这使得生产投入要素价格也存在差异,进而导致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差异,以此解释了国际或区域比较优势的差异[9]。

典型的比较优势模型――李嘉图模型是两国两商品实物交易模型,模型包括A、B两个国家,1、2两种产品,用aXi表示X国生产产品i需要的劳动力,LX表示X国的资本总量,Pi表示国际贸易中产品i的价格,wX表示X国的工资率,即劳动价格。

那么A国生产并且出口产品1的条件应该是:

上式左边表示出口产品1能够换回产品2的数量,右边表示直接生产产品2的产量。整理可以得到:

aA2P1>aA1P2(2)

同样,B国出口产品2 的条件是:

(2)式除以(3)式,得:

(4)式是确定比较优势的基本方法[10]。

Dornbusch、Fischer、Samuelson三人对李嘉图模型进行了扩展,建立了通过比较各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和相对工资水平来确定产品的比较优势,从而确定贸易模式的DFS模型。例如对于产品i,A、B两国的生产成本分别表示为aAiwA和aBiwB。如果aAiwA

用w=w2/w1表示两国的单位货币工资率之比,将w插入(5)式,得:

则A国在左边的i种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应该由A国进行生产并且出口;相应的,右边的全部产品应由B国生产[11]。

在这个模型中,工资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工资率的改变可以改变一国的比较优势。随着A国工资率的上升,w将会减小,A国能够生产的产品数量将减少,A国会失去在某些产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如果工资率变动太大,一个国家就有可能完全失去比较优势,或者是失去进口产品的愿望。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一国作为世界市场的一员,要发挥比较优势,首先得明确自己的比较优势在什么方面,是丰富的资源,高的劳动效率,还是其他方面。正确地认识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中确实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生产率,节约国际资源。

2.虚拟水要素

通常,土地、劳动和资本是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所指的生产要素[12]。农作物灌溉是水资源利用的主要部分,但在大多数国家,因为受水资源的制约,灌溉覆盖率特别低,扩大灌溉的潜力受到限制。在当今新的水资源形势下,水在农业生产中已成为一种稀缺要素 [13]。虚拟水这一概念明确界定了实际投入产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的水资源,区分了在生产中实际消耗的水和未被利用的水,它既反映了生产技术水平又反映了耕种地的地理条件,如果考虑水的稀缺性及价格,则还反映了农作物产品的水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水的稀缺性。一种资源能不能成为要素,关键就在于它是不是稀缺的。考虑到水在农作物产品生产中的极端重要性,有必要将农作物产品中含有的虚拟水列为农作物产品的生产要素,这在理论和现实上都是必要的。在进行农作物产品贸易时,将水要素和土地、劳动、资本要素一并考察,来确定农作物产品的比较优势,从而确定农作物产品的贸易结构和贸易格局。这有利于:(1)更充分的认识到水资源的价值,提高全球的节水意识;(2)还水资源于本来面目,水资源已成为一种稀缺要素,它的重要性丝毫不比土地、劳动、资本等传统要素逊色,甚至在某些时间和地域它是最重要的;(3)为虚拟水战略的实行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进行农作物产品的比较优势计算时可以将虚拟水要素替代计算模型中的劳动等要素,从而考察基于虚拟水要素的农作物产品的比较优势;(4)丰富和完善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使其更加科学,由于要素体系中添加了虚拟水要素,使得比较优势模型的计算结果更加可靠。

3中美农作物产品虚拟水要素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

在比较优势理论的DFS模型中有一个重要的参数――要素价格,虚拟水要素的价格直接影响到模型的计算结果,决定了贸易双方的农作物产品的比较优势。然而,事实上,农作物产品中的虚拟水的主要来源――灌溉用水的供应和定价,有时更多的是受到富裕农民的影响,而非出于比较优势。Tony Allan指出,富裕的约旦农民将水强度高的蔬菜,出口到湿润的欧洲,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会使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大为降低[14]。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不合理、不科学的水价,扭曲了农作物产品的贸易格局,使虚拟水战略失效。为了突出虚拟水要素的重要性和更加合理科学的计算基于虚拟水要素的比较优势,虚拟水要素的价格应该像石油价格一样具有国际价格P。在比较优势模型计算中,贸易双方的虚拟水要素价格都应取国际价格P,这是符合虚拟水贸易特点的,因为剔除了水价的不合理因素,就保证了计算结果的有效性。

为了简化计算,本文只选取中、美两国12种主要农作物产品,从FAO的CLIMATE和CROP数据库中提取了中、美两国相关气象资料、土壤条件及作物系数,运用CROPWAT模型计算出了各类农作物产品单位质量的虚拟水含量(表1)。用虚拟水要素替代DFS模型中的劳动要素,两国的虚拟水要素价格都取国际价格P,所以两国的虚拟水要素价格比w=1。根据DFS模型,用中国单位重量农作物产品虚拟水含量(VC)除以美国单位重量农作物产品虚拟水含量(VA),得到两国基于虚拟水要素的农作物产品比较优势(VC/VA),将VC/VA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土豆、棉籽、小麦和水稻的VC / VA值小于1 ,而玉米、柑橘、烟草、高粱和大豆的VC / VA值大于1,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可知,从水要素的角度来考虑,与美国相比,中国在土豆、棉籽、小麦和水稻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在玉米、柑橘、烟草、高粱和大豆的生产上具有比较劣势,而美国相反。中国应该向美国出口土豆、棉籽、小麦和水稻,从美国进口玉米、柑橘、烟草、高粱和大豆,这样不仅能够同时提高两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而且在全球范围内节约了有限的水资源。

从表2还可以看出,2004年中美主要农作物产品贸易结构是中国从美国净进口土豆、棉籽、小麦、柑橘和大豆,向美国净出口水稻。可见2004年中美农作物产品贸易基本符合虚拟水要素的比较优势原则,只有小麦和棉籽是个例外。在虚拟水要素方面,小麦和棉籽在中国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应该向美国出口小麦和棉籽,而不是进口。如果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对中美农作物产品贸易结构进行调整,中国变进口小麦和棉籽为出口小麦和棉籽,则可以提高两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仅此一项就可以为全球节约水资源2.5174×109m3。

由此可见,在农作物产品虚拟水贸易中应用比较优势理论对全球节水方面的有效性。事实上,同种农作物产品在各个国家的虚拟水要素含量是不同的,如果一个地区生产某种农作物产品虚拟水要素含量较低,则从水资源的角度来看,它在生产该种农作物产品上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应该出口这种农作物产品到此种农作物产品虚拟水含量高的地区,这样可以在全球尺度上节省水资源。

4.讨论

虚拟水与虚拟水贸易研究是国际上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其理论和方法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就虚拟水贸易理论而言,它应该属于国际贸易理论的范畴,虚拟水贸易的发生机制、模式,可以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比较优势定理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一国即使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它仍可能在其中的某些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该国仍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获利。如果缺水国在生产某种水密集农作物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那么该缺水国应向水资源丰沛的国家出口该种水密集农作物产品,这是比较优势思想在虚拟水贸易中的经典解释。然而在真实贸易世界中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还存在诸多困难,例如如何考虑多要素的比较优势。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具体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人口状况、产业政策等都会对贸易结构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共同决定着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而绝非是单一的虚拟水要素。目前,国际贸易理论中还没有成熟的多要素比较优势模型,大多有关比较优势的确定都是先确定若干要素的比较优势,然后再对各种单要素的比较优势进行权衡分析。这就使确定各国产品的综合比较优势存在困难,这是以后研究工作需解决的问题。

5.结语

虚拟水贸易理论来源于虚拟水战略,它认为虚拟水贸易的发生并不局限于贫水国或地区与富水国或地区之间,只要满足水要素的比较优势条件,所有国家或地区间都可能发生贸易。据世界银行估计,2000年的“虚拟水”交易量达1.3400×1012m3,是全球作物生长用水的1/4。这可能意味着了数千年的生产模式,连传统主食也进入进口之列[16]。虚拟水贸易已成为全球公认的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手段。文章通过对中国和美国这两个水资源都不太丰饶的国家的主要农作物产品贸易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的贸易结构并不十分合理,虚拟水要素在全球尺度上仍然存在很多低效流动,贸易结构存在很大的调整可能。在虚拟水贸易中充分考虑水要素的比较优势,生产具有虚拟水要素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而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可以使虚拟水贸易这一节水手段更加有效,提高全球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0671076);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XB2-04-04)资助。

参考文献

[1]Allan J A.Fortunately there are substitutes for water otherwise our hydro-political futures would be impossible [A].In:ODA, Priorities for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London[C],ODA, 1993:13-26.

[2]Allan J A.Overall perspectives on countries and regions [A].In:Rogers P,Lydon P (eds.), Water in the Arab World: Perspectives and Prognoses[C].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65-100.

[3]Allan J A.Virtual water:a long term solution for water short Middle Eastern economies?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97 British Association Festival of Science[R].University of Leeds Press,1997.

[4]Xu zhongmin.Virtual water consumption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Gansu province in 2000[J].Acta Geographica,2003,58(6):861~869.[徐中民,龙爱华,张志强.虚拟水的理论方法及在甘肃省的应用[J].地理学报,2003,58(6):861-869.]

[5]Turton A R.A strategic decision-makers guide to virtual water[EB/OL]..1998.

[6]Cheng Guodong.Virtual Water-A strategic instrument to achieve water security[C].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03(4):260-265.[程国栋.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C].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4):260-265.]

[7]Dennis Wichelns.The policy relevance of virtual water can be enhanced by consider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s[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4,66:49-63.

[8]Hoekstra A Y.Virtual water trade:an introduction [A].In:Hoekstra A Y(ed.),Virtual water trade.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No.12)[C].IHE Delft, 2003:13-23.

[9]Xue Jingxiao,Tong Jiadong,Li Kunwang.International Economics[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0:35-36.[薛敬孝,佟家栋,李坤望.国际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5-36.]

[10]Liang Qi,Zhang Erzhen.Further stud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2(1):239~250.[梁琦,张二震.比较利益理论再探讨[J].经济学季刊,2002,2(1):239-250.]

[11]Dornbusch R,Fisher S,Samuelson P.Comparative advantage,trade,and payments in Ricardian Model with a continuum of good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7,67(5):823-839.

[12]David Romer. Advanced macroeconomics[M].Beijing:Commercial Press,2004:9-17.[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9-17.]

[13]Aneoineffe Hildering.International law,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ater Management[M]. Eburon Publishers, 2004.

[14]A.Y.Hoekstra,P.Q.Hung.Globalisation of water resources:international virtual water flows in relation to crop trade[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5,15:45-56.

[15]Jie Ziping.The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ino-US crop trade [D].Wuhan:Wuhan University, 2005.[揭子平.中美农产品贸易分析及对策[D].武汉:武汉大学,2005.]

[16]The United States Yahoo News Network.“Virtual water” to address global water shortage trade[EB/OL].(2006-11-14).[2007-09-24]. qnck.省略/ content/2006-11/14/content_1573431.htm.[美国雅虎新闻网.“虚拟水”贸易解决全球缺水[EB/OL].(2006-11-14)[2007-09-24].qnck.省略/content/2006-11/14/content_1573431.htm.]

[作者简介]孙克(1984-),女,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经济方面的研究。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国;东盟十国;农产品贸易;引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5.030

1引言

中国与东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双边贸易总额不断增加,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在1994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仅有143亿美元,除了发生亚洲金融危机的1998年以及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2008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进出口总额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趋势,截止2015年,双边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达到了4720亿美元。同时,中国和东盟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国家和地区,在双边贸易迅猛发展的同时,作为双边贸易中重要的一部分――农产品贸易,也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学界对于两个地区农产品贸易流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影响因素也早就展开了探讨。王瑞,王丽萍(2012)运用1992年到2009年的农产品贸易数据,通过构建贸易引力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具有影响力的一些因素,分析的结论为:国家人口数量、经济体量、加入世贸组织(WTO)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具有正面作用,而贸易国首都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人均收入差异、突发的经济危机等因素会阻碍双边农产品贸易。帅传敏(2009)将引力模型与固定效应假设相结合,重点考察了中美两国之间以及中美与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农业贸易流量,实证分析后发现:中国加入WTO给中美双方都带来了机遇,但是相比较而言,美国从中得到了更大的利益;中美两国在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方面具有差异性,说明在经济产业结构上,两国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农产品出口方面,中美两国的潜在发展领域和地域特点都存在着差异。耿晔强(2015)将基本的引力模型进行扩展并且从整体层次以及细分领域这两个角度去分析可能影响中国与新兴市场农产品贸易的因素,分析的结果为:从整体层次上来说,经济体量、人口数量对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经济距离则产生了一定的负面阻碍作用,各种名目的经济组织所体现的作用也具有差异,从细分领域来看,人口数量这一因素难以确定其λ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方向,而框架内的其他因素与整体层次上的分析结果相同。

2理论模型

运用于国际贸易流量研究的引力模型显示:两个国家或两个地区之间双边贸易总额的变化方向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的变化方向具有一致性,与它们之间的地理空间距离的变化方向相反,这种变量之间的关系与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模型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本文中将对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作对数化处理。对数化处理引力模型具有许多方面的优点,例如可以将万有引力公式进行线性化处理,易于分析研究,还可以有效的减少数据处理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避免异方差以及数据残差。一般对数化的贸易引力方程具有如下的表示方式:

lnFij=ωlnMi+ξlnMj+γlnDij+θlnXij+εij(1)

(1)式中Fij代表国i与国j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的双边贸易额,Mi和Mj则代表了国家i与国家j在一定时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Dij代表了两国间的地理空间距离,为了便于统一计算,可以规定为双方首都之间的距离,Xij是其他更为复杂的扰动因素的集合,例如人口因素、收入因素、政策因素、区域经济组织安排因素等,ω、ξ、γ和θ是模型中的系数,有待进行估计预测,εij为模型中的随机扰动项。

3模型设定

在仔细分析了前人在理论以及实证方面对贸易引力模型所做的努力之后,本文尝试着在最一般化的引力模型的基础之上,引入一些新的具有现实影响力的变量。在设定模型有关变量之时需要充分考虑本文研究对象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到农产品之间的贸易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而每个个体的生存都离不开对相关农产品的消费,因此可以考虑将相关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变量引入模型之中。

3.1扩展引力模型设定

根据以上思路,笔者以(1)式为基础,对其进行扩展,建立相关模型,其方程为:

lnXtij=a+β1ln(YtiYtj)+β2ln(PtiPtj)+β3lnDij+μij(2)

其中,Xtij为i国与j国在t年的双边农产品贸易额,YtiYtj表示i国与j国在t年GDP的乘积,PtiPtj为i国与j国在t年人口数量的乘积,Dij为i国与j国首都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

对于解释变量YtiYtj,出口国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国潜在的商品出口能力,GDP值越大,出口的潜在能力也就越大,因此贸易流量也会偏大;进口方的国内生产总值越大,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或地区对于进口的潜在强烈需求,进口需求越强劲,贸易流量也就越大,因此预期该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为正。

对于解释变量PtiPtj,由于农产品是维持人类基本生存所必不可少的一项商品,人口的增长会导致对农产品更加迫切的消费需求,因而增加双边贸易,因此预期该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为正。

对于解释变量Dij,两国或地区的空间直线距离越远,也就是说在交通运输上花的成本越大,商品所面临的毁损风险也越大,这是阻碍商品自由贸易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而预期该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为负。

3.2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由于中国与东盟十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是本文选定的主要研究对象,笔者采用了面板数据作为数据选取的主要形式,时间维度为2010年至2015年。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是本文中双边农产品贸易数据的搜集之处,联合国National Accounts Main Aggregates Database则是文中GDP和人口数量数据的主要出处。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空间数据来自于网站:time and 。

关于农产品的定义,到目前为止,都还是未有定论,但是考虑到我国已经全面深入的加入了国际贸易之中,与国际社会接轨,本文采用WTO对于农产品的统计口径。WTO对于农产品可以分为基本农产品与统计农产品两类。其中,基本农产品也可称之为“谈判农产品”,包含有两个类别:(1)食品,(2)未加工的原料;其中,第一个类别食品中,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食品和活动物,油籽和油质果实,动植物油、脂、蜡,饮料和烟草,而第二个类别未加工的原料中,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纺织纤维及废料,天然动植物原料,未加工的兽皮、皮革、皮毛等。在WTO年度统计资料中所包含的农产品称之为统计农产品,其范围比基本农产品要大,除了基本农产品所囊括的类别外,还要再另外加上水产品及其加工品,部分林产品如天然橡胶、软木和木材、纸浆和废纸等。笔者根据以上统计口径,采用SITC Rev3分类数据,选取了00-09,11,12,21,22,26,29,41-43章的商品作为本文研究的农产品范围。

4实证结果

本文在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处理分析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统计软件是Eviews 8.0。回归结果见图1。

根据拟合结果,得出了扩展的引力方程:

lnXtij=-44.87+1.22ln(YtiYtj)+0.26ln(PtiPtj)-143lnDij

从统计软件的回归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开展农产品贸易的两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总量、人口规模总量、首都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等是影响中国和东盟十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的重要因素。

(1)其中解释变量经济规模总量的模型回归系数的值为1.218726,系数符号为正,且超过一,与前文的预期吻合,说明国内经济越发展会带动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加速增长。而且回归系数的值达到了1.219,说明两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双方经济规模的增长会带动双边农产品贸易量的大幅上涨。

(2)解释变量人口规模对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双边农产品贸易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与前文所做的预期相一致。不同的学者τ谌丝诠婺U庖灰蛩卦谝还或地区的国际贸易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争论,有赞同促进作用的也有赞同阻碍作用的。一般认为,人口规模对国际贸易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人口的增加,人力资源得以丰富,会使得国内相关产业进行更加细致的分工合作,对国际贸易的依赖度降低;另一方面,人口增长也意味着潜在消费能力的提高,这会使国际贸易变得更加必要。由于人口增长对国际贸易既有促进效应又有阻碍效应,模型中体现出的只是两种效应相叠加之后的净效应,回归系数只有0.26,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但是考虑到本文讨论的农产品消费所具有的一些特性,人口增加带来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要大于其产生的国际贸易弱化效应,所以本文预期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产品贸易流量会相应的增长,实证分析的结果也与这一假设相符。

(3)两国首都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具有负面效果,这与前文预期相一致。两国之间的距离对双边贸易确实具有负面作用,因为目的地越远意味着运输距离越长,所花费的运输成本也就越高,同时距离会阻碍双方的信息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文化上的隔阂,这些都会对彼此的贸易往来产生阻碍作用。而且相当比例的农产品没办法长时间维持其新鲜度,因此对于运输的条件提出更高要求,对于运输距离也就更加看重。本文中距离的回归系数达到1.43,说明距离对双方贸易的负面影响还是很大的,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距离所产生的阻碍作用。例如,相互之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多一些制度上的安排(APEC CAFTA)等等。

5结论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经济规模总量、国家人口规模、两国首都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等是影响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其中经济规模总量与两国首都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这两个因素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最为显著,国家人口规模的影响程度次之。因此,对于中国与东盟来说,都应该积极发挥本国优势,努力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同时,要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改善运输条件,而更多更好的制度安排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的建设等,切实降低农产品贸易壁垒,致力于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王丽萍.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量现状与影响因素: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04):3948.

[2]帅传敏.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业贸易潜力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07):4858.

[3]耿晔强.中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及潜力研究――以新兴市场为例[J].统计研究,2015,(09):5055.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 优势 劣势 机遇 威胁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量从小到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我们成功地走过了“入世”的过渡期,农产品出口稳中有升。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农业贸易日趋活跃,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遭受到较大冲击,出口增速和规模明显下滑,出口竞争力严重削弱。因此,现在研究中国农业如何走出去,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优势

国内学者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优势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曾玉珍认为中国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丰富多样能够为农产品出口提供了较广的选择范围和基础保障,农产品出口产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特征为农产品出口提供了地域支撑平台。程国强认为中国农业资源具有多样性优势,中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正在对国际多边贸易体系产生重要影响,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农业贸易竞争环境。

李先德认为过去十多年中国几乎所有重要农产品的出口金额都有增加,农产品贸易结构出现了显著变化,和中国具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优势是相符的。帅传敏采用引力模型对中国及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农产品贸易进行分析,从实证的角度得出了中国对其主要贸易伙伴的农产品出口都存在较大的贸易潜力的结论。但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宏观方面优势的分析,对于微观方面存在的优势分析较少。

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劣势

罗峦、李崇光从我国政府和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角度分析,认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竞争能力较弱,出口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呈现竞争的弱势;政府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不够,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较少。顾宁白则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改正了我们通常认为的中国应该依赖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观点,认为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步弱化,长期依赖劳动要素丰裕这一比较优势会使我国的产业结构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李靖认为我国农产品出口依存面临四大国际经济风险:跨国产业并购、国际产业技术标准调整、国际贸易争端、汇率变动,大多数优势农产品的出口依存度绝对值还较低,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较多的是依靠价格竞争力,价格过低,有可能触发WTO特殊保障机制。刘合光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的挑战性环境因素,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市场势力不强,同时我国还要承受来自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舆论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再加上我国农业本身具有“弱质性”,农业生产经营具有农户数量多、生产规模小、合作化程度低等劣势。

三、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机遇

鲍红礼、吴红梅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拥有的机遇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融入世界市场,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也将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外部压力,促使国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尹成杰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在在农业国际化竞争中,我国农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二是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三是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四是有利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孙雪梅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新兴市场增势良好,出口进一步出现多元化格局,有利于降低出口风险,规避出口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带来的损失。

四、中国农产品贸易存在的威胁

大量的学者从西方发达国家设置的重重技术性贸易壁垒来分析我国农业走出去面临的威胁。卢立岩、徐睿霞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的影响,这些壁垒包括制定一些完善的法律法规,对进口农产品制定极高的技术标准;设置严格的检验和检疫制度,通过繁复的检疫制度来限制我国农产品的进口。黄道君认为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而精心设计的非关税技术贸易壁垒。绿色壁垒涉及所有农产品,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变相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削弱我国际市场竞争力。

张玉兰、姜雪忠从外部和内部法制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因素。外部法制环境包括外国新法案的出台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出口,发达国家农业高补贴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竞争力,贸易壁垒增多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出口;内部法制环境包括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应对国际规则的能力弱;关税下调,农产品进口市场压力加大;配套的法律政策不完备。

五、结论

我国农业走出去既面临着很多的优势和机遇,也面对着很多的挑战和威胁。黄道君认为应正视绿色壁垒,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来消除其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不良影响。倡导绿色环保产品,抓住绿色壁垒中的隐含机会,发展规模化绿色产品。

李浚,黄国祥认为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可有效降低农产品出口成本,弥补由于人民币升值而造成的损失。逐步减少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并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引导农产品出口向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要积极发展新的出口品种,拓展新的出口市场。刘宏玉、孙洪波通过对美国农产品出口促销体系的分析,来探讨一下如何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刘荣茂、惠莉认为应对金融危机,要加强对汇率的调节,应对汇率变化的风险。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培育新的出口竞争优势实施多元化的出口战略,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我们在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的优势,也要看到我们自身存在的不足,在当前的形势下,抓住我们的发展机遇,使我国的农产品贸易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玉珍 WTO框架下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SWOT分析, 《商场现代化》2005(4)

[2]程国强 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与关键问题,《北京农业》2006(11)

[3]李先德 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世界地位及其特点,《经济分析》2006(6)

[4]罗峦、李崇光 试析WTO框架下中国农产品出口促销体系的构建,《商业研究》2006

[5]顾凝白 竞争优势对我国扩大农产品出口的借鉴意义,《甘肃农业》2007(3)

[6]李靖 我国农业对外依存度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3)

[7]鲍宏礼、吴红梅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农产品出口策略,《市场经纬》2003(23)

[8]尹成杰 农业国际化竞争与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1)

[9]黄道君 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

[10]张玉兰、姜雪忠 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法制环境,《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自由贸易协定;比较优势;互补性;产业间贸易指数(IIT);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一、引言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量不断增加。1992年中韩两国贸易总额为6,378,580千美元。2012年两国贸易总额为215,108,900千美元,是1992年两国贸易总额的33.7倍。2012年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为134,031,339千美元,占韩国出口总额的24.5%。中国对韩国的出口额为80,777,791千美元。①韩国是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中国入世后关税率不断下调,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在二十一世纪双边贸易区不断增加的环境下,两国就中国FTA对两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多次的合作研讨。对外通商部门也对此进行了谈判。两国在贸易结构上具有相似性,有的部门互补性较强,有的部门竞争性较强。因此两国对双边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签署犹豫不决。与工业领域的中韩FTA对两国经济的影响研究相比,在农业及农产品领域的影响研究较少。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支持着国家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及生存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产业。韩国政府之所以对中韩FTA的签署犹豫不决是因为担心中韩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会对韩国农业以及农民收入造成负面影响,并且韩国农民一直反对开放农产品市场。

中韩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不均衡的状态。中国农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及农业机械)拥有量比韩国大,生产要素价格比韩国便宜。虽然韩国农业技术相对发达,但中国农产品成本比韩国要小。自两国建交以来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一直比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要多,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在1992年为776,447千美元、2001年为1,677,921千美元、2012年为4,066,677百万美元(韩国农水畜产品流通公社,92年至12年)。因为韩国农村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涨、农业用地面积小所以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以致其无法跟中国农产品竞争。中国和韩国在地理位置相近,饮食文化相似。对中国来说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关税取消)扩大了农产品出口市场,使农产品营销额增加,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然而对韩国来说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会使劳动、土地密集型与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受到严重的打击,从而导致韩国农产品生产量下降、农民收入减少、农业生产转向高附价值农产品。笔者主要通过比较优势的方法与研究产业内贸易理论框架来分析两国农产品贸易的性质,把握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帮助预测执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效果。

二、文献回顾

孔祥智、丁玉分析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贸易以来(1998年至2011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结构和趋势。中国粮、棉、油、大豆、玉米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大幅度下降,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具有竞争力,而畜产品出口受阻。中国农产品贸易处于贸易逆差。因此作者提出提高农产品品牌和质量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并积极开发国际市场的观点。

宋立杰与王子柱回顾了中韩建交以来中韩农产品贸易的状况,指出中韩农产品贸易在政治方面、产品质量方面和历史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从自由贸易利润下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角度分析了中韩农产品贸易量增加给两国带来的经济效应。中国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与廉价的劳动力,而韩国具有相对先进的农业技术及农业机械,且两国农产品行业互补性较强。

米利群与徐兴权通过比较优势(MCA)分析法分析了两国具体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农产品界定为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简称为HS编码):在HS的6个子项下的24类商品中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种类有234种,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在韩国农产品市场上的占有率为33.9%。韩国比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种类有40种,其中韩国农产品加工类比较优势明显。笔者指出了韩国政府严格的农产品保护贸易政策,并提出了中国政府应推行的包括“扩大产业内贸易规模、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实现规模经营、发展加工农业、推行绿色农业战略”等支持农产品出口的政策。

陈彦斌指出了中国农村土地双层所有制存在的矛盾,主要是指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制的矛盾。土地资源是农产品生产的主要生产要素。但因为现在中国农村土地产权不分明,所以阻碍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同时基层政府等第三人也常侵占弱势农民的土地佃权从而造成了许多弊端。由此笔者提出了完善地改“永佃权”所具有的“物权法定主义”,给于农民完整的土地使用权,促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经济政策。

乔雯、易法海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CMS)分析了中国入世前与入世后对日韩的农产品出口商品种类的变化和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农产品总量增加,主要出口商品有园艺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入世前中国出口韩国的农产品以水产品和谷物产品为主,入世后水产品和园艺产品的出口数额增加。其中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竞争优势。

三、中韩农产品贸易结构

(一)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之间贸易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农产品贸易额为776,447千美元,01年农产品贸易额为1,677,921千美元,06年农产品贸易额为3,061,065千美元,12年农产品贸易额为4,066,677千美元,12年农产品贸易额约为1992年贸易额的6倍。中国向韩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在1992年为765,202千美元,1996年为914,297千美元,2001年为1,562,749千美元,2006年为2,832,427千美元,2012年为4,066,677千美元。2012年韩国向中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为621,208千美元。两国之间农产品贸易以谷物、蔬菜、水果为主。韩国进口中国农产品数量多,中国进口韩国农产品数量少。因为韩国海关通关手续相当复杂以及韩国政府致力于防止进口畜产品传染病(禽流感、犷牛病等)的传播,所以农产品贸易中畜产品交易量很小。除1995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2008年美国房贷金融危机时期之外,两国间农产品贸易规模一直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在中韩农产品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而韩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两国农产品贸易处于严重不平衡状态。韩国对中农产品贸易逆差额在1992年为753,957千美元,1997年为1,158,492千美元,2002年为1,859,555千美元,2007年为3,228,397千美元,2012年为3,445,470千美元(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92年至12年)。

(二)中韩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在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出口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时,常用的一个测度指标是‘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简称为RCA)。这一指数又称‘出口效绩指数’(Relative Export Performance,REP)。此种研究方法最早见于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Balassa)在1965年发表的著作,后此种方法被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以及许多经济学者广泛应用。该指数的含义是:一个国家某种出口商品占其出口总值的比重与世界该类商品占世界出口总值的比重二者之间的比率”③。

比较优势是常用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对比两国国家机会成本的大小决定哪个国家出口哪个商品,机会成本是为了生产一个商品以该抛弃的另外商品为费用表示的概念,机会成本的概念将相对性运用到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是常用国际贸易理论之一,通过对比两国国家机会费用的大小来决定哪个国家出口哪种商品。机会成本是为了生产一个商品以该抛弃的另外商品为费用表示的概念。国际贸易理论早期都是用绝对优势理论来解释进出口产生的原因。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两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能够了解两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可以预测两国间自由贸易协定(关税取消)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此论文把世界出口总额改为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i国出口总额改为i国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出口商品界定为农产品范围为HS92.01~24。RCA计算公式为:

(1)式中,为中国k产品的出口额、为中国所有农产品的出口总额,(2)式中为韩国k产品的出口额、为韩国所有农产品的出口总额,为世界k产品的出口总额,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出口总额。RCA指数大于2.5时该国家k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强,RCA指数位于1.25与2.5间时该国家k产品的国际竞争较强,RCA指数小于0.8时该国家k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从08年到12年中韩两国分别从世界农产品出口额与世界农产品进口额中整理测算了中国RCA指数与韩国RCA指数。中国HS3、HS5、HS7、HS13、HS14、HS16与HS20的RCA指数大于2.5,根据上述的RCA指数的解释,中国HS3、HS5、HS7、HS13、HS14、HS16与HS20在贸易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09年至12年的RCA指数增长率”是以09年、10年、11年与12年的RCA指数相加后所获得的平均数。中国09年至12年HS3、HS10、HS12、HS15的RCA指数增长率分别为11.94%、-17.62%、-10.80%、-10.85%。

韩国HS3、HS5、HS7、HS17、HS19、HS21与HS24的RCA指数大于1.25,HS3、HS21与HS24的RCA指数大于2.5因而其竞争力强。韩国09年至12年HS1、HS4、HS5、HS9、HS10、HS13的RCA指数增长率分别为-16.32%、31.62%、42.83%、12.37%、143.39%、-24.71%。因为通过HS编码划分农产品种类,所以只需考察HS编码在农产品贸易中贸易量较大的商品所显示的比较优势指数与贸易互补性指数。“参考表3”,其中HS3、HS7、HS12、HS15、HS16、HS20类商品占中国整个农产品贸易(08年至12年)的66.66%,HS2、HS3、HS10、HS12、HS15、HS17、HS21、HS23类商品占韩国整个农产品贸易的68.14%。

(三)中韩农业产业内贸易互补性

贸易可以分类为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产业间贸易是指在不同产业上国家间进行的贸易。产业间贸易的理论基础为比较优势,国家拥有生产要素的相对差别决定了商品的竞争力,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主要在于利用国内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产业内贸易是指在国家同产业之间进行的贸易,以规模经济与垄断竞争市场理论框架为基础来分析国家贸易紧密程度。垄断竞争市场包括规模经济、商品差别化与垄断市场。达到规模经济效果需要市场的扩大从而产生贸易,实际上同产业中生产的商品有区别,国家集中出口某种商品取决于两国间的比较优势。从20世纪中期至今出现了跨国公司以及世界贸易量日益增加的现象,产业内贸易更适用于现代国际贸易。

产业内贸易指数是巴拉萨(B.Balassa)提出的测算两国间产业内互补性程度的指数,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IT)分析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程度。国际贸易上的互补性是指某一国家向另一国家集中出口某种商品,反过来说,另一国家从某一国家集中进口某种商品,两国在某种商品的贸易上具有互补性。

为了分析中韩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此模型测算产业内贸易的分析范围为中国与韩国的农产品(HS1至HS24)。(3)式中的为中国向世界出口的k商品总额、为中国从世界进口的k商品总额,(4)式中的为韩国向世界出口的k商品的总额、为韩国从世界进口的k商品的总额。(3)式与(4)式分别为中国与韩国农产品IIT指数。IIT指数位于0与0.5之间时商品具有产业间贸易性质,IIT指数位于0.5与1之间时商品具有产业内贸易性质,IIT指数等于1时,意味着此类商品具有完全产业内贸易性质。

中国各HS编码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比例超过5%的HS编码为HS3、HS7、HS12、HS15、HS16、HS20,其中除了HS3的IIT指数以外,其他商品的IIT指数均小于0.5。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这五种商品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互补性是指某一国家在一定的商品领域里集中出口或集中进口某种商品。笔者通过分析08年至12年的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得出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上集中出口HS3、HS7、HS16、HS20的结论。韩国各HS编码在韩国农产品贸易中比例超过5%的HS编码为HS2、HS3、HS10、HS12、HS15、HS17、HS21、HS23。上述的8个编码的商品在08年至12年韩国农产品贸易中属于集中进口。韩国的进口农产品额约为出口农产品额的3.9倍。

中国农产品进口额是农产品出口额的1.4倍。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占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42.5%。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占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57.5%。中国农产品贸易处于贸易顺差的不平衡状态。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国土资源广阔、农业技术日益提高,这使得中国农产品贸易避免了极端的不平衡状态。韩国农产品贸易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不平衡状态,韩国农产品出口额占农产品贸易总额的20.6%,农产品进口额占农产品贸易总额的79.4%,农产品进口额是农产品出口额的3.9倍。08年至12年韩国农产品贸易逆差额分别为08年16,037,104千美元、09年12,208,580千美元、10年14,612,638千美元、11年19,693,298千美元、12年19,114,583千美元。④

四、结论与意义

自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以来韩国在中韩农产品贸易中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随着中韩农产品贸易总量的逐渐扩大,韩国在中韩贸易中逆差额逐渐增加1992年为753,957千美元,1997年为1,158,492千美元,2002年为1,859,555千美元,2007年为3,228,397千美元,2012年为3,445,470千美元。

为了分析两国农产品贸易结构,采用中韩农产品和世界农产品整个进出口额为标准来测算两国每个HS编码分别的比较优势指数与贸易互补性指数。在利用两个模型获得指数分析时需要参考08年至12年各个HS编码分别占中韩整个农产品贸易的比例。实际上虽不存在纯粹的产业间贸易,但现实中贸易具有产业间贸易的性质。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在产业间贸易中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出口量较多,反之具有比较劣势商品进口量较多。简单得说显示出比较优势指数极度高或极度低的商品的贸易互补性强(IIT指数小于0.5),因为比较优势指数高的商品集中于出口而比较优势指数低的商品集中于进口。

2013年3月26日,在韩国首尔举办了“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前20年期间中韩贸易规模日益扩大,两国成为了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对外贸易部门人士都感受到了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必要性。虽然农产品贸易额占中韩贸易总额的比例并不高,但因为各国国家食品卫生基准不同,所以粮食安全问题成为了各国贸易中比较敏感的问题。例如在韩美自由贸易协定中关于农产品领域的争端尤为突出。中韩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能否圆满达成取决于两国是否能解决农产品贸易领域所产生的问题。

注释:

①世界银行数据库92年至12年.

②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92年至12年)整理而得.

③蒋德恩.显性比较优势贸易指数[J].国际商务,2006,(5):46-50.

④韩国农水畜产品流通公社数据92年至12年.

参考文献:

[1]乔雯,易法海.中国对日韩农产品出口增长特征与成因分析[J].生态经济,2010,221(2):78~90.

[2]陈彦斌.对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3,183(1):38~39.

[3]米利群,徐兴权.中韩农产品市场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经济,2010(2):54~56.

[4]宋立杰,王子柱.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农家之友,2010,302(6):53~56.

[5]孔祥智,丁玉.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特点及趋势:1998-2011[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1):104~112.

[6]崔超,吴林海.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及结构研究[J],商业研究,2009,387(7):206~207.

[7]刘艳云.中国农产品出口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世界农业,2012,401(9):126~129.

[8]张慧智.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农产品贸易问题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6,148(4):

28~33.

[9]庞德良,郑琼洁.中国对日韩农产品贸易的比较分析[J].亚太经济,2010(4):83~87.

[10]王莉,田国强.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及互补性分析[J].世界农业,2012,395(3):47~51.

[11]高扬.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J].世界农业,2012,402(10):136~139.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11篇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有显著影响。本文利用中国1994-2014年经验数据验证了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结果发现,汇率的变动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影响存在时滞,且滞后一期的影响大于当期影响。未来在改善农产品贸易时,应考虑到时滞效应。

关键词:

汇率波动;农产品贸易;回归模型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农产品贸易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成分,也实现了持续增长和全面发展,贸易额由1978年的61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1928亿美元。2004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但进口仍然保持高速增长,因此农产品贸易逆差开始出现。2008年,受金融危机与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农产品贸易逆差迅速扩大。长期以来,供求关系一直是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汇率变动导致价格波动影响供求关系。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一般来说,人民币升值会造成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逆差进一步加大。中国人民银行适时于2005年7月21日公告,表明中国将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从而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频繁波动难免会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进而对整个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在当前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环境下,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对中国具有特殊性质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国外学者一般利用弹性分析法研究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关系的影响。Frankel和Weishangjin(1993)利用面板数据证明了汇率波动对亚洲国家的出口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Sauer和Bohara(2001)的研究表明汇率波动对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国内目前针对汇率变动与中国总体进出口贸易关系的研究较多,而且结论不尽统一。国内学者研究汇率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主要也是从“马歇尔—勒纳条件”着手的模型准备。李岳云和宋海英(2004)根据影响贸易收支的一般规律,结合中国农产品的特殊性质,得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能够满足“马歇尔一勒纳条件”。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人民币汇率变动不足以引起贸易收支的改善(恶化)。厉以宁教授对1970年到198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进行了研究,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得出,该阶段我国的出口需求价格弹性只有0.05,汇率变动对我国商品出口的影响不大。

二、模型准备

(一)研究区间及样本情况本文选取的样本数据是每个变量从1994年到2014年的21个年度数据集合。由于加入WTO前,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都处于徘徊状态,且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案例较少,因此选取2000前后两个阶段进行研究更具系统性。

(二)理论逻辑与研究假说1.理论逻辑(1)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相对较小。理论上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小,尤其是初级农产品,随着农产品加工程度的提高,其价格弹性也会增大。另一方面,农产品生产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大,因而农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也相对其它产品较小。供给和需求相对缺乏弹性会约束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2)农产品贸易存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实行农业保护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从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情况来看,技术性贸易壁垒直接使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遭受巨大损失。(3)汇率变动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农作物生产周期长,国际贸易合同一般会提前订立。这就意味着汇率变动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存在时滞作用。因此,在探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农产品贸易中汇率波动引起的价格弹性问题。二是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是否遭受贸易壁垒。三是汇率变动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滞后期。2.研究假说假说一:中国的贸易伙伴国只有美国。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前三大市场是美国,韩国和日本,由于韩国和日本的GDP资料难以获取,加之进行加权计算非常复杂,所以本文用美国的GDP代替中国农产品出口过的GDP。假说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由1999年以后开始存在。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出口产品遭受贸易壁垒的情况一般在1999年开始频繁出现。假说三:进口产品不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中国有关农产品进口的检验检疫制度还不完善。因此假设农产品进口不受限制。假说四:汇率变动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时滞2期。

(三)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1.计量模型考虑到弹性在模型的中的重要性,本文采用C-D形式的函数建立农产品进出口模型,出口需求模型。2.数据说明为了分析得更加详尽,本文采用了1994年到2014年的年度数据。本文中农产品进出口额来源于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汇率选取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是由IMF测算并公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以2010年为基期),数据来自国际清算银行。中国历年GDP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并按照每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统一折算成以美元计价。美国历年GDP数据来自于美国普查局。

三、模型运行

(一)实证结果1.出口回归模型以上出口回归模型的D—W值落于无法判定区域,对模型进PAC和BG检验认为模型无自相关性。对模型进行White检验认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变量均是显著的,且符号与预期相符。农产品出口额与贸易国GDP、本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成正相关关系,与上一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成负相关关系。同时,判定系数为0.96,说明方程拟合程度相当高。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F=72.24,相伴概率为0.00000001,表明该模型的线性关系显著,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很大程度上是由贸易国GDP、本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一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贸易政策共同决定的。农产品出口需求对当期的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弹性需求为1.1604,而上一期的实际有效汇率对农产品出口影响较大,弹性系数为-1.9109。这与预期相符,一般来说,农产品出口需求随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而减少,由于农产品贸易的签订、交易到结算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实际有效汇率对农产品出口需求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上一期的实际有效汇率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大于当期,表明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存在着一定的抑制作用。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出口需求,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差别截距上,还表现对农产品出口曲线斜率的影响上,技术性贸易壁垒一发生,就使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减少2477%。2.进口回归模型对1994年—2014年的数据通过Eviews5进行回归计算,得到以下进口回归模型:与出口回归模型相似,以上进口回归模型的D—W值也落于无法判定区域,对模型进PAC和BG检验认为模型无自相关性。对模型进行White检验认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R2较大,为0.96,说明方程拟合程度相当高。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F=755.85,相伴概率几近于0,表明该模型的线性关系显著,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GDP、本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一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共同决定的。综合当期与上一期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来看,本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的影响大于上一期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表明人民币汇率贬值对中国农产品进口存在着促进作用。这是不符合基本经济规律的,为此,必须找出造成此结果的原因。

(二)原因分析在进口回归模型中,农产品进口额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弹性系数小于O,说明人民币贬值,进口额反而增加,这虽与基本经济理论不符,却切实符合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现状,结合农产品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必需品缺乏弹性一方面,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即便外汇升值,进口价格上涨,也不会对需求造成很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缺乏弹性(弹性系数为0.2206<1),因此外汇升值引起的本币表示的出口农产品价格上升幅度大于因价格上升导致的数量下降幅度,所以贬值尽管会降低农产品进口的量,但农产品的进口额是上升的,这是由缺乏弹性的商品属性决定的。2.中国经济水平提高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GDP)的系数(1.53)大于上一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综合作用系数(-0.32),说明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综合国力逐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对进口需求的拉动作用远大于贬值的进口的抑制作用。这也是中国近年来农产品进口额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3.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企业可以依据市场势力,通过改变利润率或成本加成来吸收一部分暂时汇率变动。对中国来说,美国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国,美元汇率上升会导致美国进口商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价格下降,即出口企业成本下降,因此企业会降低本币出口价格来吸收汇率升值的影响。对农产品来说,由于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高,边际成本低,在人民币贬值时,出口商有能力降低进口农产品用外币表示的价格,从而使进口农产品的人民币价格上涨幅度下降但小于汇率变动的幅度,价格的小幅上涨,农产品进口量不会明显下降,因而进口额增加。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利用中国1994-2014年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分析了汇率波动对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当期汇率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显著,但是当期人民币实际汇率对农产品出口需求存在正效应,这与常规的升值理论相悖,这可能是由于汇率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存在着滞后效应导致的,当期汇率升值对出口的抑制效应不能立马显现,而是在下一年表现出来。而在进口方程中,汇率对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影响作用与预期相反,汇率下降反而会引起进口增加。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较为显著,上一期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上升1%,农产品出口将减少1.9109%。而汇率波动对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影响较小,且为负效应,这也是我国农场品进出口贸易逆差状况恶化的原因。人民币小幅升值不会恶化中国农产品贸易收支;农产品贸易收支的变化更多地取决于我国农产品贸易所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多少及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未来中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农产品贸易:第一,推动金融工具发展。即使人民币有短期贬值压力,汇率不断上升的趋势仍未改变。人民币升值推动农产品价格上升,最终将会带来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额减少,影响我国出口企业的利润。政府应时刻关注外汇市场的稳定性,为出口企业提供相关指导,鼓励银行为出口商提供远期结售汇业务、期权交易、货币调期交易等金融工具,降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风险。政府可以为主要农产品出口企业举办风险控制相关培训,推动金融行业提供更多的外汇保值工具。第二,用好“绿箱”政策由于农业的特殊性与弱质性,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对农业进行补贴。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人口众多的国情需要国家提供更好的补贴政策。在WTO框架下,“绿箱”政策是WTO成员国对农业实施支持与保护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要充分运用“绿箱”政策,即利用保险补贴制度、提供信息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加大农产品出口扶持力度。第三,增强农产品科技的创新能力。结合中国当前农产品贸易严重逆差的形势,平衡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既要扩大出口,又要逐步减少农产品进口量,达到这一目标的首要条件是农产品增产。提高农产品科技创新能力是提升农产品产量的最重要途径,因此,要通过改善农产品生产的投入能力及产出能力提高农产品产量,为扩大出口减少进口打基础。第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农产品出口企业要抵御国际市场上的汇率风险,关键在于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推动绿色农产品行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这需要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更新生产设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增强内在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闰泽涛,张斌.人民币升值下的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马歇尔—勒纳条件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7,15(10):217-219.

[2]冯冲.人民币升值与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基于结果变化层面的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2007

[3]王瑞芳,余长林,王娟.中国贸易结构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J].广东社会科学,2008(3):39-45.

[4]巢峰.江苏省农产品贸易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71-73.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GL指数产业内贸易农产品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指同一个产业内的产品在两国间相互进口和出口的贸易活动。二战以后,这种新的贸易形式发展十分迅速,在当代的国际经济活动中,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分工、促进新兴和主导产业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内贸易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界的热点,然而目前详细探讨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利用最常用的GL指数测算了我国1992年到2003年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并详细分析了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长期变化趋势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总体上在逐年提高,且产业内贸易品种有日益增多的趋势。

一、引言

长期以来,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农产品贸易问题属于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问题,通过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等传统贸易理论就能够得到解释和说明。然而,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时,Grubel和Lloyd(1975)发现,农产品领域内也存在产业内贸易问题。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与季节性因素、较高的运输成本有关。McCorriston和Sheldon(1991)首次利用OECD的数据,对美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研究。Neffetal(1996)利用USDA1990-1994年的数据检验了不同区域贸易集团加工食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动趋势的差异。KishorSharma(2002)利用澳大利亚的数据研究了分析了加工食品在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指出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利于产业内贸易。MinKyoungKim、GueDaeCho和WonW.Koo利用时间序列和引力模型(Gravitymodel)分析了市场规模、汇率和运输成本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作用。

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也开始重视农产品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研究,但迄今为止进行系统、专门研究的文献仍然少见。潘文卿(2000)对中国农产品产业间贸易优势与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祁春节(2001)在研究美国柑橘产业与贸易问题时发现,美国柑橘及其加工品存在着产业内贸易。孙东升(2001)在其著作《WT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分析了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并认为中国农产品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曾玉荣(2001)采用GL指数对1986年至2000年9月份的台湾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罗余才(2002)计算出了从1992年到1996年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并指出我国农产品贸易中同样存在产业内贸易,而且主要集中在几个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种类中,并进一步指出,产品差异和需求的多样性是影响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必要条件,而各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国际市场结构、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是影响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充分条件。

本文将采用目前最常被应用来衡量产业内贸易的指标Grubel&Lloyd(G&L)指数法来测算我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GL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GL=1-|出口-进口|/(出口+进口)

该指标表示当出口或进口为0时,则此指标值亦为0,即完全没有产业内贸易,而当出口等于进口时候指标值等于1,即出口与进口是完全产业内贸易。通常情况下此指标的数值应介于0与1之间,越接近1则表示产业内贸易越明显,本文则以0.5为界限,把大于0.5的农产品视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产品,而小于0.5的视为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农产品。

二、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长期趋势

我们利用1992到2003年的海关统计数据测算了我国五大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剔除了部分产业内贸易指数低于0.2的农产品种类,具体结果列在了表1中。从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总体结构来看,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种类有不断提高的趋势,1992年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0.5有7章(表2),占所选的五大类20章农产品的35%,2003年则有10章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超过了0.5,比例提高到了50%,这一趋势再次表明我国近半数农产品已经主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具体来看1992年到2003年我国几大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变化趋势为:

表1:1992-2003年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表

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第1类0.310.350.370.320.370.360.430.620.690.680.730.77

01章0.080.080.090.130.180.160.220.290.240.190.270.53

02章0.270.330.240.170.250.270.290.840.920.830.970.92

03章0.380.450.480.450.510.450.550.620.700.680.700.72

04章0.610.570.710.570.450.580.671.000.930.930.830.78

第2类0.630.450.451.000.910.640.670.740.910.980.820.97

08章0.250.230.280.300.600.670.720.760.940.920.810.80

10章0.950.810.900.040.140.860.630.610.520.740.450.29

12章0.240.230.190.280.560.940.720.660.440.430.510.33

第3类0.410.570.450.300.370.580.360.190.220.260.130.08

第4类0.500.380.430.590.640.710.630.460.520.490.460.43

17章0.580.340.900.400.830.870.980.870.990.590.900.95

19章0.220.330.320.200.140.120.110.280.330.370.490.44

22章0.190.270.180.170.190.260.290.430.490.410.400.46

24章0.630.480.090.530.640.560.310.410.810.820.720.77

第11类0.840.760.850.930.990.980.940.850.500.490.450.42

51章0.710.680.780.640.700.780.790.870.790.730.740.88

52章0.800.620.880.930.940.910.960.840.860.890.810.86

53章0.530.590.580.620.610.750.780.690.690.740.800.91

资料来源:根据我国海关统计资料测算得到

第一类活动物;动物产品

01章活动物02章肉及食用杂碎

03章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04章乳品,蛋品,天然蜂蜜等

第二类植物产品

08章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或柑桔属水果等

10章谷物12章含油籽仁及果实、稻草、秸杆等

第三类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

第四类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等

17章糖及糖食19章谷物、粮食粉、淀粉或乳制品22章饮料、酒及醋24章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

第十一类农产品纺织原料

51章羊毛、动物细毛或粗毛;马毛纱线及其机织物52章棉花53章其他植物纺织纤维,纸纱线及其机织物

(一)活动物与动物产品由产业间贸易变为产业内贸易,且产业内贸易程度不断提高

活动物与动物产品整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由1992年的0.31提高到了2003年的0.77,从1999年开始提高到了0.5以上,说明整体上我国的该类产品在1999年前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是1999年开始转变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同时也表明我国该类产品的总体比较优势的下降。具体来看,该类产品中,04章(乳品、蛋品与天然蜂蜜等)一直处于很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72,且在1999年后一直都在0.78以上。01章(活动物)产品和03章(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产品的GL指数表现出持续平稳上升的趋势,而02章(肉及食用杂碎)产品在1999前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一直在0.33以下徘徊,但是1999迅速提高到了0.84,可见02章产品在我国第一大类农产品的由产业间贸易转变为产业内贸易起了主要的拉动作用。

(二)植物产品总体上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但是产业内贸易产品种类有所变化

植物产品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76,且除了个别年份外,产业内贸易指数都在0.63以上,说明该产品整体上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其中,07章(食用蔬菜.根及块茎)基本完全以产业间贸易为主。08章(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或柑桔属水果)产品从1996年开始由产业间贸易为主变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且在2000年后产业内贸易程度一直很高。同期内,10章(谷物)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总体上在不断下降,12章(含油籽仁及果实、稻草、秸杆)产品的GL指数则先上升随后又不断下降,表明该产品经历了更加复杂的变化过程。

(三)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总体上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该类产品的GL指数平均为0.33,且除了1993年和1997年外,GL指数一直0.45以下,且从变化趋势看也呈现不断下降的过程,2003年GL指数仅为0.08,基本可以认为完全是产业间贸易,也表明我国该类产品的比较优势在由不断提高的趋势。

(四)食品、饮料、酒及醋与烟草等产品总体上产业内与产业间贸易相当,但内部产品差别较大

16章(肉、鱼、甲壳动物及软体动物制品)产品、20章(蔬菜、水果及植物其他制品)产品基本完全是产业间贸易,也说明我国在这两类产品方面依然保持很强的国际竞争力。22章(饮料、酒及醋)产品和19章(谷物、粮食粉、淀粉或乳制品)也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是这两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在不断提高。

17章(糖及糖食)和24章(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产品总体上则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五)农产品纺织原料总体上已经由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变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该类产品的总体GL指数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51章(羊毛、动物细毛或粗毛、马毛纱线及其机织物)、52章(棉花)和53章(其他植物纺织纤维,纸纱线及其机织物)主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这三章产品的平均GL指数都在0.7以上。且51章和53章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而该类产品中的50章(蚕丝)产品则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表2:我国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农产品列表

199219972003平均

产品种类GL指数产品种类GL指数产品种类GL指数产品种类GL指数

04章0.6104章0.5801章0.5302章0.53

10章0.9508章0.6702章0.9203章0.56

17章0.5810章0.8603章0.7204章0.72

24章0.6312章0.9404章0.7808章0.61

51章0.7117章0.8708章0.8010章0.58

52章0.8024章0.5617章0.9517章0.77

53章0.5351章0.7824章0.7724章0.56

52章0.9151章0.8851章0.76

53章0.7552章0.8652章0.86

53章0.9153章0.69

三、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结构特征

2003年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超过0.9的是17章(糖及糖食),其次是02章(肉及食用杂碎)和53章(其他植物纺织纤维,纸纱线及其机织物)。GL指数超过0.8的有51章(羊毛、动物细毛或粗毛、马毛纱线及其机织物)、52章(棉花)和08章(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或柑桔属水果)(表2)。平均来看GL指数较高的依次是52章(棉花)、17章(糖及糖食)、51章(羊毛、动物细毛或粗毛、马毛纱线及其机织物)和04章(乳品、蛋品与天然蜂蜜等)。综合来看我国活动物产品、水果类产品、谷物、糖类、烟草制品和纺织原料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农产品,可见土地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部分“消费者导向产品”在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产业内贸易结构的出现应该与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

四、结论与讨论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在逐年提高,且产业内贸易品种日益增多。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总体上趋于上升说明中国农业总体上正在失去外贸竞争优势。但与此同时,在中国产业内贸易较发达的农产品上,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一样也享受到了产业内贸易的利益。另外,中国在农产品外贸优势有所下降的条件下,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通过产业内贸易学习贸易伙伴国在产业组织、技术进步和追求产品个性化方面的优点和长处,这一点尤其对中国农产品加工品的生产、促销等方面大有好处;另一方面,产业内贸易作为交易双方相互需求并相互满足的贸易,有利于中国与贸易方的相互依存与合作,有助于改善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

在前面的分析中没有涉及到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原因的讨论,通常认为规模经济、产品差异、需求多样化、季节差异等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原因。但是农业与制造业显然有不同的产业特征,所以以制造业为分析基础的产业内贸易理论显然是不能完全地解释我国乃至世界上日益发达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现象的,所以关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原因及决定因素是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BashirA.QasmiScottW.Fausti.NAFTAIntra-industryTradeinAgriculturalFoodProducts.Agribusiness,Vol.17(2)255–271(2001)

[2]DonP.ClarkandDeniseL.Stanley.DeterminantsofIntra-IndustryTradeBetweenDevelopingCountriesandtheUnitedStates.JournalofEconomicDevelopment.Volume24,Number2,December1999

[3]KishorSharma.Howimportantistheprocessedfoodinintra-industrytrade?TheAustralianExperience.JournalofEconomicStudies,Vol.29No.2,2002

[4]RoyJ.Ruffin.TheNatureandSignificanceofIntra-industryTrade.Economics&FinancialReview,FourthQuarter1999.

[5]潘文卿90年代中国农业竞争优势变化及21世纪的抉择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动态总字45期

[6]保罗•克鲁格曼著,黄胜强译.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罗余才.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产业内贸易.农村经济,2002(9)

[8]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9]许统生.布兰德—克鲁格曼产业内贸易模型及扩展.世界经济,2000(7)

[10]苑涛.西方产业内贸易理论述评.经济评论,2003(1)

[11]曾玉荣.台湾外销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台湾农业探索,2001(2)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一带一路”;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贸易便利化;农产品贸易潜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6)05-0000-00

doi:1009-055X(2016)0n- -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在贸易投资领域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极大地制约了世界经济增长。相对于关税壁垒,“贸易非效率”作为隐性市场准入壁垒,对贸易阻碍更大。WTO全球贸易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贸易增长约为28%,贸易增长率连续多年处于较低水平。根据亚洲发展银行估算,贸易便利化①方面的交易成本大约占到国际贸易货值的1%-15%。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对外贸易大国,繁杂的贸易程序亦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瓶颈。

2013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把“贸易畅通”作为“一带一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而贸易便利化就是实现贸易畅通的主要抓手。推动贸易便利化就是为了消除国家之间存在的有形和无形壁垒,以释放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潜力,促进形成合理、安全、稳定的区域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据WDI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人口约为44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3%,经济总量占到世界的29%,贸易总额占世界35%。其中,中国对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量仅占到中国农产品总出口量的29.48%。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地区集中,出口增长潜力有限。随着“一带一路” 战略稳步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将不断增加,为中国农产品贸易找到新的增长点。随着WTO《贸易便利化协定》即将实施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亟需弄清的是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如何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应该放在哪些领域?中国和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潜力还有多大?应当怎样挖掘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潜力?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丰富现有“一带一路”研究成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一、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对农产品贸易潜力影响研究的文献较少,但是国内外关于农产品贸易潜力研究的文献较为丰富。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引力模型是测算贸易潜力的主要方法(帅传敏,2009;李亚波,2013;谭晶荣,2015)。Tinbergen(1962)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两国贸易, 此后该模型不断得到拓展并主要运用于测算贸易潜力。Nilsson(2000)将传统引力模型算出的贸易值称为贸易潜力值,贸易效率值就是实际值和拟合值之间的比。然而传统引力模型使用往往假定“无摩擦贸易”和“冰山成本”,但这一假定过于苛刻(鲁晓东,2010)。传统引力模型估计的是各影响因素的平均效应,而只有少量客观阻力因素引入方程,如地理位置,语言因素等;而主观贸易阻力因素,如信息不对称,政策限制等无法引入方程,这种未识别贸易阻力自动被计入残差项,引起估计结果偏误(Armstrong,2007)。

二、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

贸易便利化涉及范围比较宽泛,由于领域各有侧重,各国际组织对贸易便利化的衡量标准差别较大(王中美,2015)。如WTO制定的《贸易便利化测评指南》,世界银行开发的物流绩效指数(LPI),还有最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指标体系是世界经济论坛每年的《全球贸易促进报告》选用的ETI指数。学者Wilson(2003)通过口岸效率、 海关环境、规章制度以及电子商务4个指标来衡量的指标体系(汪洁,2015;孙林,2013;沈铭辉,2009)。由于世界经济论坛的ETI指数可获得的时间年份较少,为了增加样本量和评估真实性,本文没有直接使用ETI指数,而是借鉴世界经济论坛的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点,从市场准入、边境管理、交通设施及商业环境四个方面构建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张晓静,2015)本文最终计算结果和《2014年全球贸易促进报告》贸易便利化评估结果基本一致。 。市场准入指标衡量的是一个国家关税制度的复杂程度,以及关税壁垒和对外商的偏好程度。边境管理指标衡量的是一个国家边境管理的质量、透明度和效率。交通基础设施指标衡量的是交通设施的可获得性和质量。商业环境指标衡量的是制度因素对进出口商的影响。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整理2014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指标。结合2008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数据,可以得出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世界范围来看,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较低。如表1所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平均得分仅为391,总体上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2008年相比,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这是由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亚太地区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核心区,大部分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贸易量增加较快,使得这些地区贸易便利化水平得到明显改善(详见表1、图1)。

第二,从区域来看,沿线国家和地区间贸易便利化水平差别较大。如新加坡(593)和马来西亚(482)及部分中东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居世界前列。而南亚地区却仅为358。对沿线内各区域比较发现,便利化水平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欧洲和中东地区贸易便利化水平较高,东南亚地区贸易便利化提升速度较快,而南亚和独联体地区贸易便利化水平较低,且发展迟缓。

第三,从具体指标来看,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和市场准入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沿线国家市场准入得分偏低,而东盟此项得分排名却显著提高。这主要是因为东盟近年来加快了区域经济整合步伐,与域外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增多,提高了该地区开放水平。但是制约沿线国家提高贸易便利化的短板还是在于基础设施建设,该项得分远低于世界和OECD国家平均水平。

三、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设定

[HT4”F](一)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时变衰减模型(TVD)

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由Farrell提出。Broeck&Meeusen(1977)将随机前沿方法和面板数据相结合,来分析生产技术效率。Battese和Coelli(1992)在此基础上改进函数形式,提出时变随机前沿模型。使用OLS方法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估算时。由于不可观察因素较多,从而造成估计值偏误较大。由于贸易规模同样可以看成是经济、距离、制度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多元函数,给定经济规模、距离和其他因素情况下,所能达到最大贸易规模,本质上和投入产出函数类似。因此,用分析生产效率的方法来分析贸易同样可行(Armstrong,2007)。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可以估计出在给定投入水平下(经济水平、距离、人口等)所能达到的最优贸易量。

量,表示影响贸易量的自然因素,如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地理距离、语言等因素,为待估参数。随机前沿分析将传统残差项分为随机误差项,和贸易非效率项,所有不可观察变量均计入贸易非效率项u。其中TEijt为贸易效率值,是实际贸易量占贸易前沿量的比值。可以根据TE值的大小来判断样本是否具有贸易效率,如果TE=0表示不存在贸易非效率情况,为无摩擦贸易或叫冰山成本,此时使用传统引力模型估计也将会是无偏的。如果TE=1表示贸易摩擦达到最大值。当TE∈(0,1)时,表示存在贸易非效率。为了研究样本效率值是否随时间变动,假定。η>0和η=0以及η

(二)贸易非效率模型

为了进一步研究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影响,需要建立贸易非效率模型。贸易非效率模型中的因变量是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中的残差项。因此,估计贸易非效率模型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先估计随机前沿模型,获得残差后,将其作为因变量并引入外生变量估算贸易非效率模型。第二种是采用Battese和Coelli(1995)提出的一步法对随机前沿模型和贸易非效率模型同时回归,估计贸易非效率。贸易非效率模型部分被设定为:

(三)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排除部分缺失数据国家,本文选取了4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研究样本,时间跨度为2008-2014年。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额数据来源于UNCOMTRADE数据库,农产品按照WTO统计口径计算。人均GDP(PGDP)、人口(POP)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距离(DIS)、LANDLOCKED和BORDER数据来源于CEPII数据库。贸易非效率模型中,FTA数据来源于WTO官网,贸易便利化各指标来源于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全球贸易促进报告》,清廉印象指数(CPI)来源于透明国际数据库。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适用性检验

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需要确定随机前沿引力函数的适当函数形式。本文首先进行贸易非效率检验,其次是贸易效率时变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存在贸易非效率,说明适合使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计。根据时变性检验结果,函数不存在时变性,因此函数形式确定为时不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具体结果见表5。

(二)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随机前沿模型估计结果与预期假设基本一致。从传统引力模型变量来看,农产品贸易受到人均GDP的影响显著,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有利于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其中中国和沿线国家人均GDP每增长1%,农产品贸易量将分别增加08%和066%。人口规模对农产品贸易影响也非常显著。沿线国家每增加1%,沿线国家贸易需求将增加06%。而中国人口规模对中国和沿线农产品贸易影响程度最大,中国人口每增加1%,农产品贸易量将萎缩88%。可见中国人口增长阻碍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而沿线国家人口增长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

林德假说不适用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人均GDP差距项不显著,说明两国间发展水平的差距并不会阻碍两国农产品贸易。而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更符合H-O定理,中国土地要素匮乏,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多为蔬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多为粮食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

距离对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很大阻碍作用。估计结果表明,两国距离每增加1%,农产品贸易量将会减少286%。这是由于农产品不易储存,运输和销售易受自然环境影响,因而运输距离会对农产品贸易产生重要影响。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横跨亚欧大陆,距离差距较大,因此距离因素严重阻碍中国对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

共同边界对农产品贸易不影响,而是否是内陆国家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影响显著。这是由于与中国接壤的国家大多受高原和山脉阻隔交通不畅,因而对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没有实质促进作用。而内陆国家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交通基础设施又不健全,双边贸易流量受到影响。

最后γ值代表随机扰动项中贸易非效率因素所占比例本文最终计算结果和《2014年全球贸易促进报告》贸易便利化评估结果基本一致。 ,γ为096,说明实际贸易水平和前沿贸易量有较大差距,且绝大部分差距是由于贸易非效率因素引起。接下来将讨论贸易非效率的影响因素。

(三)贸易非效率模型结果

本文对贸易非效率模型进行估计,方程衡量的是非效率值,因此负号表示变量减少贸易非效率(详见表5)。γ值为096,说明随机前沿模型设定合理,贸易便利化是降低贸易效率的主要因素。贸易非效率模型估计结果和表4结果略有不同,此处林德假说验证项显著,说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稳健性有待提高,但是其估计系数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忽略,因此,对结论没有产生实质性的颠覆。

从贸易非效率函数估计结果来看,基本可以得出贸易便利化对贸易非效率具有重大影响。自由贸易协定(FTA)对贸易非效率有显著负影响,说明自贸协定的签署将会显著削减贸易非效率,估计结果和理论预期基本一致。

贸易便利化各指标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影响不尽相同。市场准入、边境管理、交通设施对贸易非效率都具有负影响。边境措施,如通关效率提高、手续简化对农产品贸易有积极促进作用,边境管理水平每提高一个分,将会使中国与沿线农产品贸易增加27%。交通基础设施每提高一分将会使中国与沿线农产品贸易增加43%,说明“一带一路”的建设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极大激发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潜力。如果能将东南亚(355)、独联体国家(378)基础设施水平提升至世界平均水平(438),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量将增加25-35%括号内数字为2014年该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得分,详见表2。 。和理论预期不相符的是,在现有贸易便利水平下,商业环境变好会导致贸易非效率。原因可能是国内商业环境的改善,扩大了自身国内需求,农产品转向内销,从而减少国际农产品出口。

五、主要结论和启示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要实现“贸易畅通”,而贸易便利化是贸易畅通的重要抓手。贸易便利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也越来越成为关注的重点。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整体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家和区域间差距较大。总体呈现“两边高中间低” 的特征,即东南亚、中东欧地区便利化水平高,中亚、西亚、南亚较低。基础设施建设仍是沿线国家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的短板。(2)经济发展水平和进口国人口规模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出口国人口规模、两国距离及内陆国都阻碍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林德假设对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不适用,即两国经济发展差距不是农产品贸易的阻碍因素。(3)自贸协议的签署将极大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估计未来“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会使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量增加77%左右。如果将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438),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量将会提升25%左右。通关手续简化等对于农产品贸易也有积极影响。

具体建议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应是提高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的主要着力点。独联体国家、东南亚地区和南亚地区,是中国主要的农产品贸易区,也是沿线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宜优先进行该地区的互联互通建设。距离因素是影响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因素,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将有利于削弱距离限制,促进地区贸易。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依托,推动建设高标准的自贸区网络。借鉴现有区域多边合作经验,依托沿线现有各类自贸区,以点带面,逐步建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通过与沿线各经济体的贸易便利化合作,连接中国与沿线经济体,实现货物、服务、文化的自由流通,从而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

参考文献:

[1]施炳展,李坤望 中国出口贸易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基于贸易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06:64-74.

[2]帅传敏.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业贸易潜力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9,07:48-58.

[3]李亚波. 中国与智利双边货物贸易的潜力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13,07:62-69.

[4]贺书锋,平瑛,张伟华. 北极航道对中国贸易潜力的影响――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13,08:3-12.

[5]刘海云,聂飞. 金砖体系下中国双边出口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 国际经贸探索,2015,01:16-27+100.

[6]谭秀杰,周茂荣.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15,02:3-12.

[7]李豫新,杨萍. 新疆对周边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 价格月刊,2015,10:86-91.

[8]谭晶荣,蔡燕林,高颖,王瑞,李书彦. 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决定因素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15,11:9-15+110.

[9]高志刚,张燕.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双边贸易潜力及效率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J]. 财经科学,2015,11:101-110.

[10]鲁晓东,赵奇伟. 中国的出口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估计[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0:21-35.

[11]马凌远. 中国对外贸易成本的分解及其对出口的影响――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J]. 世界经济研究,2012,09:66-71+80+89.

[12]张海森,谢杰. 中国―非洲农产品贸易的决定因素与潜力――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11,03:45-51.

[13]张海森,谢杰. 中国―东欧农产品贸易: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2008,10:45-53.

[14]孙林,倪卡卡. 东盟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及国际比较――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13,04:139-147.

[15]王孝松,翟光宇,谢申祥. 中国出口增长潜力预测――基于引力模型的若干情景分析[J]. 财贸经济,2014,02:75-84+102.

[16]朱晶,陈晓艳. 中印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及贸易潜力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06,01:40-46.

[17]孙林,谭晶荣,宋海英. 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对国际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0,01:74-82+96.

[18]孙林,蓝F,钟钰. 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与东盟区域谷物可获得性的影响:进口贸易流量视角的考察[J]. 农业技术经济,2015,01:111-119.

[19]韩永辉,罗晓斐,邹建华. 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合作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J]. 世界经济研究,2015,03:89-98+129.

[20]周丹,陆万军. 中国与金砖国家间农产品贸易成本弹性测度与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01:20-35.

[21]吕宏芬,郑亚莉. 对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引力模型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13,02:49-57.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14篇

一、从中国的角度

对于中国自身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1、从整体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欧盟国家相比,经济水平的差距显而易见,双方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导致了双方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差距,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不尽一致。按照许多学者对新贸易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经济水平越接近的两个国家越容易产生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除了带来消费方面的差异,同时对贸易伙伴国之间产生生产方面的差异性。从这个角度来讲,双方农产品实际贸易规模没有达到理论中的状态也就可以理解。

2、可以从中国农产品质量的角度去分析。农产品质量也是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农药化肥残留超标是影响中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质量的主要原因,兽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超标影响畜产品质量,而动植物疫病等其他农产品的品质问题均影响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转化为具有竞争优势。同时,影响中国农产品质量的因素还包括:中国尚未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中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很不完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落后、农民技术培训严重不足;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技术储备比较薄弱等方面。这些因素导致中国农产品在出口到欧盟市场上的时候总是屡遭欧盟国家严格的贸易壁垒。尽管从客观现实来讲,欧盟国家对中国设置的相关贸易壁垒过于苛刻,但是笔者认为,“练好内功,提升自身的质量”更为重要。因此,中国农产品质量是影响中国出口到欧盟国家市场与其他国家相比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导致了在欧盟市场出口份额的减少。

3、可以考虑中国与欧盟客观存在的地理距离问题。理论研究表明贸易成本主要体现在两个贸易国家的地理距离上面,贸易成本对双方贸易影响方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运输成本,两个贸易国家的地理距离越远,运输成本越大,双方的贸易程度也就越小;二是两个贸易国家的地理距离越远,文化和消费差距越大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从理论上来讲,贸易模式更可能是产业间模式;三是资源禀赋条件,两个贸易国家的地理距离越远,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别可能越大。具体到中国与欧盟国家来讲,部分农产品的不易储藏性以及双方较远的运输距离的制约导致了欧盟国家对从中国进口农产品大打折扣,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欧盟国家可能更倾向于从周边国家进口相同农产品。这个客观原因在双方贸易当中不容忽视。综合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地理距离对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发展程度的影响可能呈现负向的作用。

二、从欧盟的角度

在过去几年当中,中国出口的农产品是受到欧盟绿色贸易壁垒限制的主要贸易产品,可以说在中国农产品出口方面,所碰到的主要问题就是绿色贸易壁垒问题。这是因为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全球贸易市场自由化程度的提高,欧盟在关税、农产品市场准入等方面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限制逐步减少,而中国农产品很可能因为价格等方面的优势扩大在欧盟国家的农产品市场,从理论的角度来讲,为了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欧盟必然会进一步加强运用绿色贸易壁垒限制中国对欧盟国家的农产品出口。

欧盟是较早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经济集团之一。绿色贸易壁垒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贸易保护主义,它是指一种以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蓄意制定一系列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的一种行为。作为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1)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合法性。绿色壁垒是以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和生命健康为借口而建立起来的,有效地利用了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抓住了人们关心生态问题的心理,迎合了绿色消费的浪潮,从而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姿态为发达国家所利用。而且绿色壁垒是以国际公约和国际法律、法规等公开立法为依据,这就为它装扮上了合法的外衣。(2)保护内容上的广泛性。绿色壁垒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而且还包括所有有关环节上的中间产品以及工业制成品等几乎所有产品。不仅对产品本身的品质提出很高的要求,而且产品从生产前的状况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因此给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3)保护方式上的隐蔽性。不像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虽然限制贸易,却还有一定的透明度,是各国可以预料到的。绿色壁垒是利用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回避了分配不合理的分歧,不易产生贸易摩擦,而且各种检验标准极为复杂,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此外绿色壁垒包含一系列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检验标准,发展中国家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4)实施效果上的歧视性。有些国家根据在贸易过程中掌握的对方实际情况,不断更换检验标准和检验设备,通过制定更高的标准来达到抑制进口的目的,从而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实力,严重扭曲了国民待遇原则。绿色壁垒的影响非常大,并迅速扩展到世界贸易的各个领域,因其标准繁多、苛刻、多变、有较大的争议性,从而给经济后进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发展本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从以往的研究文献当中可以看到,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过程中主要是绿色贸易壁垒,包括贸易技术壁垒。表1列出了1997年以来中国受到欧盟绿色贸易壁垒限制的主要农产品种类。(表1)

三、政策建议

通过对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双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带来了双方农产品消费层次需求的不同;而双方地理距离造成的较高贸易成本使得双方农产品贸易进程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同时,从中国农产品质量来看,目前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加工程度不高,附加值较低。总体来讲,农产品质量不高是导致中国农产品在欧盟国家市场上缺乏较强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双方农产品贸易政策当中的贸易保护成本也构成了双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一个障碍,尤其是中国出口到欧盟农产品市场上的农产品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在于欧盟国家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设置了重重绿色贸易壁垒。这些非关税壁垒从理论上来讲显然不利于双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因此双方在未来贸易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各自进一步调整农产品贸易政策以适应农产品贸易市场的自由化。

当然值得提出的一点是,双方较远的地理空间距离是无法更改的客观事实,贸易成本应该仍然会是影响双方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根据上述中国与欧盟在农产品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构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以质取胜,立足国际市场。目前,中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不符合欧盟国家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这一问题是制约中国农产品出口持续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这里面固然存在欧盟农产品贸易保护这一因素,但笔者认为对于中国自身而言,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缺乏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像茶叶、蜂蜜、水产品等农产品一直是中国传统出口到欧盟国家的重要农产品,这些农产品受到欧盟国家限制的共同原因均是没有达到相关的质量标准。

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一直缺乏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可以把农产品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农民农业生产经验相联系,从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贯穿于产前的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的选用,产中的栽培、管理技术和产后的产品分等、分级及贮藏、保鲜、包装等过程的有效标准体系可以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从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中国应该在未来的农产品种质资源、种植管理、生产加工,分级包装等领域制定相应的标准,构建农业标准化体系。

2、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培育竞争优势,促进出口。鉴于欧盟市场强大的购买力,应以高质量、高附加值、深加工的畜产品、园艺产品、水产品以及特色农产品为突破口在世界范围内,利用国际市场实现资源置换和最优配置,即用高价值的经济作物代替低价值的粮食作物;用需求弹性较大的产品代替以粮食作物为原料的动物饲料和植物油脂类产品;用高增加值的加工品代替低价值的初级加工品,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结构和出口结构升级。通过各种营销手段,逐步占领市场,并通过农产品出口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增加外汇收入。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15篇

一、农产品贸易非关税措施创新的原因

(一)农产品供给面临需求瓶颈

如今的国际农产品市场呈现出买方市场的特征,农产品供给面临需求瓶颈。一方面,世界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显著增长,据世界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鄄ganization, FAO)测算,1965-1995年间,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实际平均年增长率为4.2%,发展中国家平均为2.8%。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的同时,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等,很难在短期内转移到其他部门。因此,农产品的供给刚性增加。另一方面,在恩格尔定律的作用下,农产品市场需求却接近于饱和,增长空间不大,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农产品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相对减少,国内要求对农产品贸易实施保护的政治呼声日益高涨。为了优先保障国内农产品生产的市场份额,避免社会矛盾激化,缓解国内紧张环境,各国政府不得不创新非关税措施,以期合理、有效地限制外国农产品进口。

(二)思想意识变化促使非关税措施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思想日益多元化,这为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创造了新的外在环境。人们的健康、安全、环保等意识不断加强,尤其对农产品的质量、卫生和环保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人们思想意识的这些变化,保证农产品生产能够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要求,各国纷纷结合各自的现实国情制定了相关法律和规则。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农业生产环境和贸易立法基础和条件不同,它们在农产品质量、生产经营环境和安全卫生标准等方面的规定也就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客观上为各国创新农产品贸易非关税措施提供了可行路径,并成为了当代农产品贸易摩擦的重要根源。

(三)WTO规则使非关税措施创新合法化

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后,形成了以WTO《农业协议》为中心的农产品多边贸易规则。这些规则原则上倡导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主张其成员国降低关税水平,减少非关税措施。尽管如此,WTO规则仍然为其成员国实施一定程度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留下了一定的可行空间,这使得成员国政府可以合法化地创新非关税措施。例如,WTO《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中明确规定成员国(地区)可以采取一定的贸易限制措施以保护居民、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这种规定就为农产品进口国创新非关税措施提供了合理的理由,催生了所谓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

二、农产品贸易非关税措施创新路径

当代,世界农产品市场不景气,关税、进口配额等传统贸易保护措施受到国际多边贸易规则的严格约束。在此背景下,各国政府在国际规则许可的框架下,主要从以下路径积极地创新农产品贸易非关税措施。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

如今世界各国基本上都已经制定了保障农产品安全、卫生等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这些规则既规范着国内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同时也将不符合标准的国外产品挡在了国门之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制定了更加严格苛刻的技术法规、质量认证、检疫程序、食品标签、包装要求和环境标志等,从而强化对进口农产品的贸易限制。由于各国工业化程度、科技水平、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农产品非关税措施创新的重要路径。

(二)知识产权壁垒

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名,采取相应措施限制农产品进口,是国际农产品市场创新出的又一非关税措施。例如,2004年日本《关税定律法修正案》出台,规定未经许可私自将日本国内登记品种拿到海外种植,然后把收获物出口到日本时,海关将有权禁止其进口。日本的这种做法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农产品贸易非关税措施创新的路径正在由一般性产品延伸到其源头―――专利产品。

(三)食品反恐壁垒

国际政治关系的日趋紧张为农产品贸易非关税措施创新提供了现实路径―――以反对恐怖主义为借口来限制农产品进口。例如,美国于2003年规定美国和外国从事食品生产、加工、包装及仓储的企业,如果其产品供美国居民及动物消费,就必须向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办理登记注册手续,而且要求外国进口食品在运抵美国之前,必须向FDA通报,否则将遭美国海关扣留。这些规定名义上是审查各类食品企业的政治背景是否与国际恐怖势力有关联,但在客观上却增加了食品类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延长了通关时间,成为了现实的贸易壁垒。

(四)反倾销措施

WTO倡导公平竞争,允许其成员国针对出口国的倾销行为征收反倾销税。有了国际规则的保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运用反倾销措施排挤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农产品出口实施歧视性的反倾销措施―――在正常价格的选择上采取替代国制度,在替代国的选择上却很不公平,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随意性,而且反倾销税的征收幅度很大。这样的反倾销措施有效地限制了相当部分极具价格优势的农产品的进口。

(五)社会责任壁垒

社会责任壁垒是当代农产品贸易非关税措施创新的可行路径。欧盟等发达国家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专门设计了一个国际性的“社会责任标准”―――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它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的国际标准,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符合一定的社会责任标准要求,要求产品生产能够尊重人权、改善劳工工作环境、提高劳工福利待遇。这种国际标准使得各种打着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农民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等政治化口号的农产品贸易非关税措施被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采用。这对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及贸易将会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六)动物福利壁垒

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盟各国,很早就开始重视动物福利问题。例如,鸡场饲养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12只,欧盟相关法律却规定每平方米只能养10只,理由是饲养密度太大,鸡会感觉到不“舒适”。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开始利用这些规定,创新出了所谓的“动物福利壁垒”,迫使那些向其出口相关农产品的贸易国增加生产成本,从而削弱其竞争力,缩小国内市场开放程度。

(七)舆论壁垒

发挥宣传舆论的导向作用是限制农产品进口的重要手段,也是创新农产品贸易非关税措施的可行路径。近年来,部分国家经常利用其报刊、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本国农产品,故意妖魔化部分外国农产品,舆论引导本国消费者更多地消费本国产品,降低对进口农产品的消费偏好,从而达到限制农产品进口的目的。

三、启示

(一)以史为鉴,认清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的实质和规律

历史证明,自由贸易理论上的发展和实践中的推行是大相径庭的。从规律看,只有经济极其繁荣、强大的国家才从自身利益出发暂时性地倡导自由贸易。更多的情况是一些国家口头高喊自由贸易的口号,暗中实施贸易保护。特别是二战后的发达国家,尽管其间具体政策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但对农产品贸易进行保护的整体趋势并没有因为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繁荣而改变,而且这些国家正在不断地创新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措施。随着我国国内市场的逐步开放和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必须始终重视农产品贸易的战略作用,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切实加强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和支持,这是当前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非关税政策创新对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二)学会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妥协中求保护

必要的自由贸易有利于竞争,有利于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相对开放和竞争对推动我国农业工业化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把农产品贸易放于更开放、更规范的市场环境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持续的发展。但是,在鼓励自由竞争的同时,政府绝非不作为。尽管当今部分国家的确按照WTO的要求普遍降低了农产品关税水平,但是,其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水平并没有因此相应地提高,相反这些国家政府普遍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更加隐蔽、更加合法的政策措施来实现对本国农产品贸易的保护。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坚持市场机制的原则,在鼓励自由竞争的同时,学会巧妙地妥协于国际规则,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农产品贸易保护非关税政策。

(三)学会驾驭贸易保护的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