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微课程设计方案范文

微课程设计方案范文

微课程设计方案

微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一)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践教学中大力采用“工学结合”、“行动导向教学”、“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团队工作”、“做、学、教一体化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能的特点,为培养学生掌握符合企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和职业素质服务。

(二)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水平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采用任务完成考核、技能实操考核、职业资格考核等多种评价方式,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建设高水平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录像、网络教材、网络课件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以完成在线测试、网上答疑、技术咨询等,与课堂教学形成立体交叉的教学方法。

(四)整合教学内容针对完成典型情景任务所需的能力及职业岗位需要,确定能力目标,依据能力目标选择训练载体,根据课程设计理念和培养这些能力所需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二、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职业能力目标的确定

(一)专业能力

能掌握电控发动机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执行器及开关信号的结构、工作原理;能够熟练使用检测设备及维修工具;能利用不同手段检测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执行器及开关信号;会查找相关技术资料;能分析相关的技术数据;能分析、排除发动机控制部分的故障。

(二)方法能力

具有较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具有较好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有查找资料、文献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熟练使用检测设备及维修工具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数据分析的能力。

(三)社会能力

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设计

在课程能力目标确定之后,课程还要进一步细化,分析出典型情景任务,依据电控发动机系统检修课程特点归纳出具有普遍适应性的4个学习情景,即:发动机故障灯亮的检测、发动机不易起动的检测、发动机不能起动的检测、发动机怠速不稳及排气超标检测,并对各个学习情景进行描述。依据教学规律与职业规律,依托任务载体对教学内容进一步整合,将4个学习情景分为19个情景任务,共计88学时,各学习情境按照发动机各个故障现象相互依赖的特点进行工作任务分类,每一个学习单元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顺序进行教学。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与实施

针对每一个学习情景,结合教学能力目标,按照电控发动机各个故障现象进行单元教学,这样设计教学内容有利于发动机的故障表征,按故障现象查找故障,具有针对性和有效的实施性,增强学生对工作内容及工作过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考核

微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微课程;设计模式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以MOOC、翻转课堂、微课等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自2007年起,翻转课堂在全球教育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推广,2012年MOOC在全球兴起,从而掀起了全球教育的“微”热潮,教育进入了“微时代”。在我国,翻转课堂和MOOC教学模式首先在中小学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各高校也逐渐重视并开展了翻转课堂和MOOC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在翻转课堂和MOOC教学模式中引入微课的概念,将知识点以微课(微视频)的方式提供给学习者。但目前,这些微课资源是以离散的形式进行设计,缺乏系统化,不能按课程标准形成有结构的微课程。

1核心概念

在“微时代”进行高职院校的微课程设计研究主要涉及的相关概念有微课、微课程等。微课:结合课程特点,选取课程标准中某个知识点,以视频的形式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对知识点进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是微时代的一种教学课件。微课程: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特点,将课程教学内容按主题划分成由知识点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小规模课程,并对小规模课程按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形成微课、微课件、微教案、微学案等教学资源[1]。微课与微课程的区别:微课以某一知识点为核心,以视频电子资源为媒介,记录教师授课过程,是微课程的配套资源。微课程是按照课堂标准组织的,将一系列的知识点结合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特点进行系统设计,以微课为核心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2微课程设计模式

微课程设计通过对学习者特点和课程特点进行分析,确定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从微教学活动设计、微学习活动设计、微评价活动设计等方面构建“微时代”微课程设计模式。微课程设计模式如图1[2]。

2.1微课程分析

微课程分析主要对学习者特点和课程特点进行分析,微课程分析的流程如图2所示。学习者分析主要从学习者的信息技术水平、学习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微课程设计提供依据。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或信息技术等相关课程,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网络学习的基本能力[3]。因此,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要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化设计微课程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分析主要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等方面分析课程特点。高职院校课程以专业技术课程为主体,集理论与技术操作为一体,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重点强调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微课程设计时,首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按照理论知识体系,将课程内容按章节划分成若干个主题,再按理论原理、概念定义、方法公式等划分成若干知识点,在划分知识点时要考虑前导、后续、平行等关系,并将知识点归纳到相应的主题中;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先将课程内容按照实践项目划分若干个操作主题,再按照操作任务划分成若干个技能点,在划分技能点时要特别考虑前导、后续等关系,并将技能点归纳到相应的主题中;对于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先将课程内容按照实践项目划分成若干技能操作主题,再按照操作任务和所涉及的理论原理、概念定义、方法公式等划分成若干个技能点和知识点,在划分技能点和知识点时也要特别考虑前导、后续、平行等关系,并将技能点和知识点归纳到相应的主题中。微课程设计时按主题进行系统化设计,开发微课程教学资源,实施微课程教学[4]。

2.2微教学活动设计

微教学活动设计以教师教学活动为核心,主要包括微教案设计和微教学资源设计。微教学活动设计的主线是微教案设计,在微教案设计时要理清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微教学资源设计需根据微教案设计,以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核心。1)微教案设计。微教案是基于微教学环境进行教学活动的方案。微教案要短小精练,突出重点,基于主题知识点按步骤划分成细小粒度进行设计。微教案主要包含主题信息、知识点名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手段、教学对象、教学过程、教学资源等,微教案设计模版如表1[5]。2所示。微教学资源设计模版以学习主题和知识点为核心进行设计,详细描述教学环节、资源名称、资源类型、媒体素材、教学时间等信息。

2.3微学习活动设计

微学习活动设计是教师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基于微学习情境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微学案设计和微学习资源设计。微学习活动设计的主线是微学习设计,在微学习设计时要对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微学习资源设计需根据微学习活动设计,以学习重点和难点为核心进行设计。1)微学案设计。微学习活动设计中,微学案是教师基于微学习环境,根据学习主题、学生学习水平,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活动而设计的方案。微学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媒介,具有导学、导做、导思的作用,是学生进行翻转课堂学前学习的指导。微学案主要包含主题信息、知识点名称、学习手段、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资源、学习过程等信息。微学案设计模版如表3所示。2)微学习资源设计。微学习资源设计是对学习活动中的微练习、微测试、微视频等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微学习资源设计根据微学案设计的学习过程,设计对应的媒体脚本。微学习资源设计模版以学习主题和知识点为核心进行设计,详细描述学习环节、资源名称、资源类型、媒体素材、学习时间等信息。微学习资源设计模版如表4所示。

2.4微评价活动设计

微评价活动设计主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微反思设计,对学习效果进行微反馈设计。微反思设计是对微教学活动设计中的微教案和微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设计,主要包括对主题知识点划分的科学性,微教案设计的教学重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微教学资源设计的资源类型、资源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反思,通过微反思优化微教学活动设计。微反馈设计是对微学习活动设计中的微学案和微学习资源在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效果进行反馈设计,主要包含对主题知识点划分的科学性,微学案设计的学习重点、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微学习资源设计的资源类型、资源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反馈,通过微反馈优化微学习活动设计。

3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微课程设计要立足学习者和课程特点,以主题为主线,基于知识点从微教学活动和微学习活动方面进行设计,通过微评价设计进行反馈,优化微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设计,从而构建微课程设计模式。高职院校微课程设计模式能提高微课程开发效率和质量,使微课程建设有章可循,为推广微课程开发提供理论参考,推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2.

[2]马海峰,秦桂英,朱葛俊.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教学模式设计[J].机械职业教育,2015(2):14-16.

[3]贺媛婧,杨世鉴,刘颖.云计算平台下微课程的应用模式探索[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2):45-48.

[4]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100-109.

[5]房广梅,张惠芳.高职微课程的研究与开发[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1-14.

微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微生物学;课程设计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与应用的快速普及,微课与翻转课堂等基于流媒体的新型教学资源与模式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掀起了热潮,为了探索提高《微生物学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围绕该课程教学内容与目标,设计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翻转课堂与微课特点

(一)翻转课堂特点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又称“颠倒课堂”,其基本思路是:把传统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汇报讨论、解答疑惑,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1]。翻转课堂具有以下特征:(1)角色换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者”转为“主动探究者”;教师则由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和促进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2)交流及时:翻转课堂教学内容由“知识讲授”转变为“问题探索”;教学形式也由传统的“课堂讲解、课后作业”变为课前学习,课堂师生、生生间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协作探究、互动交流与答疑解惑,共同研究解决所学知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3)效果升级:翻转课堂以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讨论、探究的方法,这些方法能够聚焦于难点,促进学生思考、交流和对知识点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并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变得多维化,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交流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微课特点“微课”又称为微课程,是以短小视频为教学载体,按照课程大纲和教学目标,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设计,记载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外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2]。微课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2.短小精悍,学习方便:微课视频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设计,时间一般为10分钟左右,因而更符合视觉驻留规律;“微课”的资源容量较小,视频格式为可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满足个性化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的需求。3.资源多样,情境真实:微课主要以课堂教学视频为核心,此外还可以扩充课堂知识点在生产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实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对专业的热爱,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与水平。4.问题反馈,及时方便:学生可以随时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向老师反馈,得到及时指导与帮助。

二《微生物学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与现状

(一)课程内容《微生物学课程设计》是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同学们在学习了核心基础课《微生物学》后,开展的关于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综合性运用的实践环节,主要是让同学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结合生产实际,独立进行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论证和确定,并亲自动手操作完成整个设计方案。这门实践课程的高质量有效实施,对于提高同学们综合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专业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二)教学现状《微生物学课程设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将拟定的课程设计题目与任务书下发给学生,学生以组为单位拟定设计方案,方案经老师审核后进行实施,全部实验完成后每位同学撰写一份课程设计报告,最后根据学生上交的设计报告、出勤率来评定成绩。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调动不了所有同学的积极性;课堂上师生之间交流比较少,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探讨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模式势在必行。

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本文在分析微课特点和翻转课堂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微生物学课程设计》课程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由四个环节组成:教师课前资料和任务书、学生查阅资料并拟定方案、师生共同讨论与确定方案、学生实施方案与总结。(一)教师课前资料和任务书教师课前填写《微生物学课程设计》任务书清单,微生物学操作技能的微视频资料,要求学生结合视频材料进一步熟悉微生物学方面的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并就不同操作注意事项自行组成讨论小组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另外,大家要讨论一下任务书中的研究题目应该如何完成。(二)学生查阅资料并拟定方案要求同学们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电子期刊、并结合微课等,综合所学知识完成各自详细具体的设计方案;将设计方案制作成PPT,届时大家一一进行展示介绍并讨论是否可行。(三)师生共同讨论与确定方案同学们展示说明各自的设计方案PPT,对方案的每一步要做出具体说明,如为什么要这么做、原理是什么、正确方法是什么、有什么要注意的、需要用到什么仪器设备、设备的正确方使用法与注意事项等,通过讨论与观看微课,让同学们彻底搞清楚方案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并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四)学生实施方案与总结反思将设计方案比较一致的同学分成三人一组,列出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耗材等,领取后到实验室实施课程设计;实验过程中通过老师指导与参照微课,正确操作完成各自的实验设计;各组除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外,还可与其他组同学交流,了解其实验情况,加深对其他实验方案的了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与思维等。课后反思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学生课前准备、课内讨论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方法;此外,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相关反馈信息,对微课、翻转课堂模式进行调整与改进。学生通过反思课前学习遇到的问题以及课上的讨论过程,找到自身的不足与今后努力的方向。微课主题明确、针对性强,将这种新资源引入《微生物学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可在各个环节进行教辅助教学,能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有效互动,确保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微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视频;MOOC;深部地下工程;灾害;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120-02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网络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在线学习内容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此时,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简称MOOC)应运而生,微课程是MOOC的基本组成单元,因此国内外学者掀起了对微课程的研究热潮。

“微课程(micro-course)”在国外经历了由线下到线上的发展历程。最初,传统课程按授课时长被划分形成一系列独立的微型课程。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David Penrose提出了“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2011年以后,线上MOOC环境中微课程在国外形成一定的规模,并逐步进入媒体和大众的视界。

我国微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诸多学者对微课程的概念、含义、特征等进行了探讨,在微课程概念研究方面,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提出,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而“微课程”是“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在微课程实施方面,2010年广东省建设了以重难点、特色理念的微视频为主的“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另外,在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1,2]、设计模式[3]、翻转课堂[4,5]及具体课程中的应用[6-8]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成果。但是,国内微课程的研究目前主要用于基础教育阶段辅助一线教师教学活动,高等院校的微课程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针对工科本科生专业课的微课程研究更显匮乏。

一、地下工程重大灾害微视频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中国的地下工程建设进入21世纪以来迅速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如三峡水利枢纽、越江跨海隧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深部采矿等。随着复杂而巨大的地下工程开采深度的增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各种工程灾害不断涌现,如岩爆、突水突泥、塌方、大变形等,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正常建设。因此,掌握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基本理论和原理,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对预防工程灾害、保障地下工程的安全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土木工程专业许多专业主干课都是以工程实践为基础的,如“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课程中的第5篇――矿山法、“隧道工程”课程中的第6章――施工方法、“岩石力学”课程中的第5章――岩石地下工程等,必须结合工程案例才能讲得生动、有趣。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可以让学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认识各种灾害的发生机理和处治方法,对提升地下工程等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加深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进行地下工程重大灾害案例分析的微课程视频建设迫在眉睫。

二、中国矿业大学微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中国矿业大学一直重视本科生教育质量和教学研究。近年来,学校采取了切实有力的措施,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积极提倡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活动。“微课程”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我校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土木工程专业是我校的王牌专业之一,其许多专业主干课都和工程实践联系密切,如岩石力学、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隧道工程等,这些课程只有结合工程案例才能讲得生动、透彻。近年来,学校已重视对工科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只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方面,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必须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因此,针对我校本科生的工科专业课特点,开展微课程建设,最终形成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我校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向。

三、微课程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一)概念

微课程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主要目的,针对某教学专题而设计的一系列学习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突出教学大纲中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这个强大的工具,根据所提供的资源和活动,捕获自己需要的知识。

(二)微课程的主要特征

微课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视频为载体;二是体现在“微”。“微”是指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利用网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微”作为微课程的灵魂,具体包括内容精、时间短、情景化和效率高四个方面。

四、地下工程重大灾害微课程视频建设思路

1.微视频素材的搜集与筛选。收集不同领域的工程灾害案例,包括工程概况、灾害发生过程、原始视频等,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微视频素材的原始材料。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筛选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素材,确定视频案例的背景图片、音乐、案例制作过程中用到的外部插件以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

2.微视频的加工与合成。采用先进的图像及视频处理技术对微视频素材进行编辑,制作成10分钟左右,格式为flv、avi的视频片段,且视频具有规范性的字幕和标准普通话配音。同时,在微视频的加工过程中,达到模块化要求,即能够达到可移值、可扩展。

3.微视频案例的课堂实施。采用地下工程重大灾害微视频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合理的课堂实施流程,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微视频案例的课后应用。将制作的微视频案例放到自主开发的地下工程重大灾害案例网络资源平台上实现共享,开展基于微视频的随时随地的短时学习,通过学生的反馈与讨论,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结合学生的反馈意见,对微视频案例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五、具体实施方案

1.文献检索。利用互联网搜索,查阅国内外微课程建设方面的最新文献,学习前人的研究思路与经验,了解微课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素材收集。针对当前地下工程各种重大灾害,如岩爆、冲击地压、大变形、塌方、突水突泥等,进行野外调研,获取第一手现场资料。

3.场景拍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工程现场,准备好必要的拍摄器材,到现场进行取景、录像,准备原始视频资料。

4.制作加工。将微视频素材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合成,制作满足时间、格式要求的微视频案例,并对其进行美化,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

5.课堂实施。按照案例导入、学生分析、教师示范、总结拓展四个基本环节实施,实现翻转式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网络共享。完善已初步建设的地下工程案例资源网络平台,将制作的微视频案例和课堂实施情况放到该平台上,实现校内局域网内共享,便于学生自学与讨论。

7.修改完善。在网络平台上建立必要的练习、评价及反馈系统,针对学生的学习和反馈情况,对微视频案例进行修改完善,拓展学生的思维。

六、结语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将建设成功的地下工程重大灾害微视频引入到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岩石力学、隧道工程等课程的教学中,以更为直观形象的方式来讲解理论性比较强的问题和工程实践问题,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需要指出的是,深部地下工程重大灾害微课程视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微视频的建设决非是一个简单的视频拍摄和堆积过程,而需要结合课程教学大纲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进行深入的案例剖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对微视频的建设和网络共享,将会实现“处处皆学、时时皆学”的学习愿景。

参考文献:

[1]张琛.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29-32,46.

[2]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5):31-35.

[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4]李爱红.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改革在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实证研究――以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为例[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7(6):61-64.

[5]黄燕青.翻转课堂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13,12(6):157-159.

[6]桑海翎.微视频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类课程中的应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49-52.

微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案例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课程的特点及其现行教学中的问题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当前高校很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当前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涉及面广,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的结合,还涉及数字逻辑、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等学科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同时,“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还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新技术、新应用领域不断涌现。因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不仅理论性强,而且概念多、翻新快。而教学内容往往来不及更新和补充,造成了教学和实际的脱节。

其次,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主,缺乏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特别对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来说,由于概念多,涉及知识面广,教学内容不系统,随意性大,形式松散,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很难理解透彻理解网络知识,学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不少学生修完课程,拿到高分,但对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理论知识认识并不深刻,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学以致用。

最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实验教学跟不上教学的要求。由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实验内容多,如何有效组织这些试验本身就面临挑战。同时,很多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需要特定的环境,需要投资购买大量硬件设备及软件,但是很多学校没有条件提供足够的环境让学生进行实验,因此学生往往难以通过实验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对课程知识的深刻理解。

此外,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个复杂的领域,当前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具备了设计、实现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的经验和能力。无论是进行课堂教学的,还是进行实验教学的,很多老师都没有参与过实验箱构建、芯片模块组织的开发工作,缺乏对相应知识的感性认识,导致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2案例教学的优点和方法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学生通过直接和间接的途径去亲身经历和体会发现知识的过程,它是高年级本科生从“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向“发现知识”的探索过程的过渡的初步尝试。它从传统的知识型教学,向开发学员潜能、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创新型教学转变,开始实现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这类教学活动又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尝试,它以问题为中心,把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从“结论/结果”转到为得到这个结论/结果的“探索过程”,促进学员学习方式的改变。合理有效的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教学具有多种教学模式。包括样例学习、解决问题、产生问题、理解问题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模式进行。因此,进行案例教学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来选择合理的案例,并针对教学要求,对案例进行剪裁,不能将整个科研项目全部搬入课堂,应选择难易程度合适并密切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的那些部分。案例最后结论的正确与否不必太刻板,可以让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结论可以有争议性。可事先将尝试案例布置给学员,让其有时间形成自己的思考。学员自身对案例的思考是学员参与程度最直接的推动力。教学活动的具体方式可结合案例特点与教学目的灵活选择,如分散小组式和集中全班式,全班式可有学员主讲讨论式、教师主导演示式和师生对话式。

3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案例教学设计

针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本身的复杂性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考虑到案例教学的特点,我们特别设计了如下几类案例教学方法,来改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3.1原理性案例教学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有些重要的原理,既复杂,又难以讲解清晰,而且有很多要点还在不断发展。这样的课程内容如果结合案例教学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可以8088系统原理作为案例教学的中心。它们都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的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各个引脚的符号、功能作用和数据流入流出的方向,引脚之间的相互配合和时序上的安排等将会对学生理解计算机理解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的原理和应用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通过对最小组态下各个引脚基本知识学习之后,结合总线时序要求学生分组动手画出最大组态下总线时序图,重点是怎样设计各个引脚信号在时间上的不同有效状态,讨论各个设计方案的优缺点,最后讲解8088系统的时序控制方案以及最新进展。

这种基于理解问题的案例教学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可能由于没有考虑到细节而无法做出科学的方案,但经过思考,在比较现实的解决方案后加深了理解,并在以后的方案设计中考虑能更多的因素,逐步培养科研素质。

3.2设计性案例教学

学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软硬件产品设计工作。目前很多同学抱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学习了大量的概念、原理和理论,到底如何设计应用还是似懂非懂。因此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一些设计性的案例教学,将有效地解决学生的这些疑问。

课程中的接口技术部分有很多和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应用,通过学习8253和8255A接口后,我们设计一个简易电子琴(利用所给键盘的1、2、3、4、5、6、7、8八个键,按下不同的键发8个不同的音调,并要求按下按键发声,松开延时一段时间停止,中间再按别的键则发另一音调的声音)的案例教学和一个带有LCD显示的定时闹钟(能够在夜间显示字符型时、分,用LED闪动表示秒计数,一旦定时时间到则发出声响)的案例教学,可以将抽象的接口知识和具体的应用编程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这个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习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中,互动性很好,因此,组织一个设计案例教学将非常有助于学生对两个接口芯片的理解。

设计性的案例教学适合采用样例学习方式。因为如果让学生来设计出一个小型系统模型还涉及大量的编程知识、开发平台,而且耗时日久,也不现实。因此教师必须精选合适的开发例子,来告诉学生如何逐步实施。并通过讲解后的讨论,让学生的疑问得到全部解决。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相关理论,也能够让他们很好了解如何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这种案例教学还可以结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教学或者课程设计教学,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3.3综合性案例教学

当前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总是按照介绍原理、内部硬件组成及应用的步骤讲解,即使理解了部分原理,还是无法将整个课程的内容贯穿起来,缺乏整体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概念。为此,我们设计了综合性案例教学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综合性案例教学的例子是十字路通灯的设计(主要模拟马路上交通灯的变化,红、绿、黄灯交替点亮和熄灭,并有一定的延时),另外一个综合性的案例教学例子是设计一台出租车计价器(主要模拟出租车收费的功能,比如白天和晚上有不同的收费标准,能进行手动修改单价,具有数据的复位功能和数据清零的开关,数据输出等功能),这种案例教学采用解决问题模式,教师给出一个相对具体的设计要求,然后让学生从芯片选择,拓扑结构,设备配置,软件选择全方位进行设计,最后形成设计报告,然后对典型的设计报告进行对比讲评,并和相应的接口功能结合起来,最后还可以通过实验教学进行实际的实现验证。

4案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尽管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许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都广泛采用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但在案例教学的认识和实践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将案例教学法混同于举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衔接;案例教学中缺少师生互动;对案例教学模式不大适应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要搞好案例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4.1要充分准备,合理组织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并不能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需要与传统课堂教学要相互融合,案例教学也需要和实践教学相融合。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之前认真准备,合理组织。首先要决定选择案例教学的内容和案例教学的方式,然后通过比较和讨论,选择高质量的案例,并对案例中涉及的内容有充分理解,并考虑到学生在从事案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教师自己要充分理解案例所涉及的知识面,对于不理解的,一定要查阅资料或者进行课程组讨论来理解透彻,这样才能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

4.2要充分调动学生进行思考

案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也是教育对象主体化的需要。学生是主角,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和表达能力,要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能力锻炼,将学生置于主要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即使是样例学习式的案例教学,也需要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认真思考。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努力探索,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深化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此外,还可以将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结论和课程的考核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3结合科研和实验教学

案例教学的材料主要来源于科研工作的实际,要给学生介绍一定的案例背景,让学生的实践感觉更强,科研中碰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也是案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很多案例还可以结合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案例教学的思考,再到实验中去检验和验证,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比如上述的简易电子琴设计和交通灯设计和带有LCD显示的定时闹钟,都可以安排合适的实验。对于综合性的案例,比如上述的十字路通灯的设计及出租车计价器的设计,在评选出优秀的设计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去实现。因此,这就需要对案例教学进行更加科学的规划和统筹安排。

5总结

采用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在授课前做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对于简易电子琴的设计,可以在讲解了8253的工作原理之后再进行设计,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即学生是否真正弄懂该接口的原理,然后决定是否展开该案例;对于综合性的案例设计比如出租车计价器的设计,可以安排在课程接口8255A、8251芯片原理讲解之后来设计,这样学生可以将学过的接口芯片应用融汇贯穿起来,会进一步加深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概念、原理的理解。

对于精心设计的案例,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不断加深扩充其功能,比如对出租车计价器设计在学生基本设计完成后,可以扩充语音播报数据信息和显示当前系统时间功能,使学生把以前所学知识和新的功能应用进一步结合起来。这样,通过引入案例教学,学生会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相对枯燥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会把所学知识和身边很多具体应用联系起来,思考之,甚至最终实现之,这也是我们开设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秀之. 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 中国高等教育,2006(12):44-45.

[2] 陈效兰. 以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J]. 中国高等教育,2006(1):35-36.

[3] 刘彦保.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111-112.

微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6篇

微课相对于传统授课方式所具有的优势与传统的以黑板板书、单一教学课件和教学计划为主的教学方式相比,微课以其新颖的教学方式,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明确的教学主题等特点,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长较短

学生思想易于集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一节课为45分钟,老师在一堂课上会讲解很多的内容,而学生一般难以在整节课的时间内都注意力高度集中,往往因走神而漏听关键知识点。微课时间则较短,一般在10分钟以内,学生则可以在短暂的几分钟内专注精神,抓住课堂重点。因此,微课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以较短的时间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主题明确

学习重点易于掌握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课堂主要以老师的讲解为主,教师需要完成大量的、复杂的教学内容。而学生在大量的知识点中常常会迷失,因为找不到重点,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微课因其时长较短,一般一个微课只会解决某一个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大多数是学科中的重点、难点。学生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不仅如此,微课的教学目标也比较单一,主题更加明确,师生都可以用全部的精力来完成这个知识点的学习。

3.形式新颖

学生不易产生厌倦感教育教学以黑板板书、单一教学课件和教学计划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在长达45分钟的时间中,很容易使人产生厌倦感。而以相关视频为主,各种移动通信设备为辅的微课教学方法,形式新颖,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由于微课主要以微视频为载体,能够在课堂上事物构建较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在这种具体的、案例化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还有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反馈及时

易于解答学生困惑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课堂由老师主宰,学生大部分情况下只是被动和忠实的听众,因为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得不到及时解决,使不懂的问题越积越多、越来越重。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微课能够有效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微课是针对单个知识点,教学目的更加明确,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更多,从而能够进行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解答学疑惑。

二、微课设计

以成本会计课程为例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微课更符合时代的特点,更有利于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成长。因此,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微课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刺激输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法仅限于PPT教学,利用PPT展示文字、图片和表格。在微课教学法下,多媒体教学法不仅应包括PPT,还要包括影像和视听,例如在企业生产现场实地摄制的影片、对专家进行访谈摄制的录像等。把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手段运用于教学课件的制作,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现在的学生对电视、网络有很强的亲和力,习惯养成了他们对感性形式的依赖和对理性形式的陌生与抗拒。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企业生产流程,产品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生产过程,成本、费用如何归集、成本会计人员如何进行成本核算、编制报表等,本文选取成本会计课程中的“材料费用的分配”这一知识点作为一个微课设计案例,进行微课教学,能够利用微视频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1.课前任务

“材料费用的分配”与“产品成本的形成”有着密贴的关系,因此在课前要求学生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微信等平成如下任务:如何将材料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并将解析本任务的微课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学生参考、学习与交流,即学生课前已经掌握本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2.微课视频设计

视频是微课的核心部分,是微课的主要载体,要求时间短,内容精简,因此精心设计微视频是微课获得成功的关键。“材料费用分配”微课视频按微课结构、教学步骤、设计思路如下:第一、片头(5-10秒)呈现微课信息,展示微课主题;主讲老师个人相关信息,并配以舒缓好听的背景音乐。第二、导入(50秒)以课前任务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微视频或资源链接方式向学生再次呈现课前布置的任务,并展示正确答案。在企业生产现场实地摄制的影片、对专家进行访谈摄制的录像等(案例1:生产现场实地摄制的影片)黑板板书设计:产品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生产过程设问:,材料费用如何归集到产品成本中?第三、新课讲解(8分钟)围绕目标,案例教学、启发教学;对比分析,引发思考;概括提升提问:材料投入生产之后转移到哪里去了呢?讲授:材料费用构成产品成本。思考:PPT展示相关思考题与答案。讲授:材料费用的分配。案例2:以案例1基础,分析共同消耗材料费用的分配。PPT设计要点:充分利用PPT的动作设置,忌整版出现。案例3:启发式教学,参照案例2编制材料费用分配的会计分录。讲授:材料帐户结转基本生产成本。(并登记材料费用和基本生产成本T形账)案例4:承接案例1~案例3,。PPT设计要点:将案例2~案例3的费用的分配和会计分录置于同一张幻灯片,更直观和利于理解。思考:材料费用和产品成本的关系?第四、小结(1分钟)教学小结,引发新思考。教学小结:一个案例,贯穿始终。思考: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有规律可循吗?第五、其他辅助教学资源微课除了核心内容微视频,还包括教学反思、教学方案、教学PPT等辅助教学资源。教师应形成必要的教学反思,并以文字性形式或制作成微视频形式到网络平台,针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同时将本次课的教学方案设计、教学PPT、巩固练习(附答案)等辅助资源一同,由学生自由选择是否查阅、用什么方式查阅、什么时候查阅,充分体现“自由学习”、“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

三、结束语

微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建设;案例化教学;微课程

计算机图形学是计算机应用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该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表示图形以及生成和处理图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它的应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如虚拟现实、地理信息系统、科学计算可视化等,是现代信息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计算机图形学不仅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也是理、工、农、医等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学科,综合了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图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其原理抽象、算法复杂、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1]。作为山西省应用型本科试点院校,课程建设课题组积极探索转型路线,赴国内多家院校探讨学科前沿和先进教学方法;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探讨人才培养需求。在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础上,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与企业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为试点,增强“以能力为导向”的计算机图形学应用课程建设。经过恰当地组织教学内容,有效调整教学模式,采用了“案例引导、传输理论、算法可视化”的新授课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积累知识、积极思考、主动创新”的教学新理念,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的学生得到了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并与多家公司签订了人才订单培养协议,实现了人才与市场的无缝对接。

一、计算机图形学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硬件配置的提高、智能手机的普及,尤其是游戏产业、三维数字城市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2],在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原理算法复杂、抽象,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教师和学生的编程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普遍反映教学有一定难度。通过文献研究,国内高校在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由于案例源程序匮乏[3],这导致在课堂上教师主要以讲解原理为主,学生存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脱节的现象,存在学习完理论后仍然不会编程实现的情况,这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一次性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4-5]。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制约了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综合教育。

(三)教材选择不当教材选择不当,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不对接目前,国内计算机图形学教材主要存在“面向理论和面向应用”两种典型教学体系[6]。面向理论的教材是传统教学体系,其重点放在对概念的解释与原理的讲解;面向应用的教材是当前主流的教学体系,它注重培养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图形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典型的图形学API。在这些计算机图形学教材中,多数教材适合高校硕士生与博士生从事科学研究,而面向本科生、按照市场需求基于底层算法开发的计算机图形学的教材相对较少。市场对本科生计算机图形学技术的应用人才需求量巨大,这导致人才培养与工程应用和企业需求不对接。

二、以能力为导向,构建计算机图形学教学内容

应用型工科院校本科人才培养在遵循本科人才培养自身的教育规律基础上,应注重夯实理论、突出实践、强化应用,既不能沿袭普通本科的教育模式办成学科型或研究型的本科,也不能为了突出应用而弱化基础理论的教学。应该是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突出工程特色,培养既有基本的理论素养,又有很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工科院校应结合市场和企业的能力需求,积极探索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构建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针对该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课题组以培养目标为核心,提出了“教材建设系列化,理论教学目标化,教学过程案例化,实践资源数字化”的课程建设方案[7],为学生搭建可视化课程的整体构架,打造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系列化教材+微视频”立体化的教学平台。

(一)系列化教材建设课题组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在注重培养学生系统了解计算机图形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强调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图形学知识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以能力为导向确定必备的知识点和理论算法,摒弃不必要的偏向数学的公式推导,开发了与理论相对应的实现案例。基于VisualC++中的MFC框架,采用案例教学法建设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解决了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先后编写了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使用的理论和实践相对应的立体化教材,即《计算机图形学基础教程(VisualC++版)》《计算机图形学实践教程(VisualC++版)》和《计算机图形学基础教程(VisualC++版)习题解答与编程实践》《计算机图形学课程设计教程(VisualC++版)》等部级“十二五”规划系列教材。教材内容从编程角度讲授计算机图形学原理和算法,强调真实感光照模型的实现,在不使用任何图形库的前提下,使用MFC的绘制像素点函数,按照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原理开发出可与OpenGL或Direct3D显示效果相媲美的真实感图形。

(二)实践教学案例建设实践教学资源选用VisualC++的MFC作为开发工具,以生成真实感光照模型作为教学主线,开发了满足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以及工程化训练需要的“验证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工程化”4个层次的教学资源[8]。在验证性资源方面,主要对应教学内容每一个原理开发了60个源程序案例,此外以出版“习题解答”教材的形式给出了200个习题答案,以及拓展案例,这些资源有益于学生形象化地理解图形学原理和算法。该资源应用于案例化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在综合性资源方面,开发了金刚石图案的绘制、任意斜率的直线段的绘制、交互式多边形、二维、三维几何变换、裁剪、地理划分线框球、透视投影、简单光照模型、Phong光照模型、Gouraud光照模型、纹理映射等18个源程序案例。该层次资源应用于实验教学,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图形绘制原理和算法绘制较为复杂的图形。在创新性资源方面,开发了基本图元光栅扫描演示系统、动态光源演示系统、3DS接口演示系统、递归动态球体演示系统和圆环动态纹理演示系统等源程序案例。该层次的资源应用于课程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绘制图形的创新性思维和编程能力。在工程化资源方面,开发了基于3DSMax绘制的建筑物几何模型、基于Maya绘制的人物角色等模型,用户能够将绘制的模型导入到场景内进行驱动。该层次的资源主要应用于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项目;该资源应用于游戏开发、虚拟现实,以满足企业工程项目开发的需求。4个层次的资源构成了图形学实践教学资源库,资源从单个知识点的学习、到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以及图形系统的开发和基于真实建筑物的场景的绘制,全方位地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该资源库既覆盖了计算机图形学教学全部知识点及教学全过程,又体现了工程应用特色。同时,该资源库使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灌输式转换为案例化教学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三)““微课程”建设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微课程”为基础的“微教学”模式逐渐在教育领域发展起来。为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课题组进行了“微课程”资源建设。首先,选取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和难点,再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结合案例资源制作演示文稿PPT、微教案、微反思、测试题及教师点评等。其次,采用“录屏”方式录制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微课程”具体建设项目为:1.直线的Bresenham算法;2.圆的中点算法;3.直线的反走样算法;4.有效边表填充算法;5.二维几何变换算法;6.三维几何变换算法;7.正交投影算法;8.Bezier曲线算法;9.Bezier曲面算法;10.斜投影算法;11.透视投影算法;12.背面剔除算法;13.简单光照模型算法;14.三维纹理映射算法;15.函数纹理映射算法。

三、“案例化”+“微课程”教学方法

(一)““案例化”教学方法使教学重点从传授知识转向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公式原理-算法实现-实践拓展”的教学法取代传统的知识讲授教学方法,将编程实践贯穿于整个授课过程中,让枯燥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教师在讲解原理和算法时,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设计编程思路,实现所需图形的开发。这样既传授了图形学的理论算法,又提高了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

(二)““微课程”教学方法使教学模式由传授方式转向引导方式“微课程”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在电子书包、线上线下学习和翻转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作为课堂教学讲授的实例演示与补充,微课还可成为翻转课堂的教学资源。“微课程”具有“碎片化学习”和“情景化学习”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让学生能根据自身掌握的情况反复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10]。案例化课堂教学是面对面教学,它的优点是可以和学生互动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点是教学过程不可重复,无法兼顾学生的差别化学习进度与节奏。而微课具有学习可重复性的优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灵活选择,但缺乏课堂互动是微课的缺点。将“课堂案例化”和“微课程”线上线下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既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教学考核评价由于该课程是实践型很强的课程,因此课程考核评价采用以编程操作为主的上机考核。通过建立注重过程评价、突出能力导向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对学生能力导向的全面客观评价。考核评价分为课堂过程性考核+实验考核+期末大型作业上机编程考核。课堂过程考核分值占总分的50%,实验占总分的30%,期末占总分的20%。课堂过程性考核的方法是将学生分组、定期轮流进行考核,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后,按要求进行程序演示并回答教师的提问,最后提交全部的源代码与相关文件的电子档。实验考核方法是根据完成实验项目的情况进行评定成绩,包括程序代码是否符合编写规范、运行程序是否实现了预期效果。期末大型作业通过上机编程进行评价成绩,包括程序运行效果评价、设计报告评价,设计报告内容要求有源代码和说明书。

四、结束语

微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微课 ;特殊教育 ;视频 ;无障碍

微课是基于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结合学生实际,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将不同的知识模块录制成 5-10 分钟教学视频。

一、特教课堂引入微课的重要意义

1. 微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微课是将常规课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多个单一的知识片段,并制作成相应的视频教程,以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以及课后复习。其次,在教学形式上,微课将常规课由不可逆的线性教与学的模式向可反复的环形教与学的模式转换。对教师而言,微课对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要求也相对较高。教师除了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能力外,更重要是提高信息化资源的开发能力。对学生而言,微课能促进其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情况通过观看视频教程,来补差补缺。

2. 微课是实现无障碍教学的需要

微课在无障碍教学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用其自身优势为无障碍教学带来了新契机。首先,视频教程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其次,视频教程可以配以字幕,帮助听障学生了解老师所表达的内容,进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最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在课后反复观看视频教程,以达到补差补缺的目的。因此,微课在特教课堂的应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微课是实现“生本”教育的需要

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特教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对各个知识要点的掌握不一致,常规课的授课不能顾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微课往往将系统知识模块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学习。这样既能查差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微课的便携性有利于学生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学生可以将微课视频存储在个人电脑、手机、ipad 等设备上,实现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

二、微课开发设计

1. 微课设计原则

(1)目标控制原则。微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一方面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体现出教学大纲的主要知识内容,另一方面要以学生实际依据。微课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出教学目标的控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知识要点,实现教学目标的控制。

(2)便携适用原则。微课的典型特点就是短小精悍,从“微”处着手,放眼整个知识体系,力求实用。因此在微课设计时,要把握住“微”的特点。微课视频时长一般控制在 5-8 分钟,视频格式一般常用的格式(如 wav、avi、mp4、3gp 等),文件大小控制在 20MB 左右,不可太大。以方便学生存储和播放。

(3)教学评价原则。反馈与评价在教育传播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可以产生和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师要对信息传播所带来的效果和产生的作用深刻理解,第一时间筛选出有效的反馈信息,并对其做出相对应的评价,进而改进原有的教学方式。将先进的科技手段运用到教学中进行知识反馈是微课教学的主要方式。

2. 微课设计流程

微课设计包括教案设计、素材搜集、工具准备、视频录制、课件设计等环节。下面以高教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三章第三节“表格处理”为例来谈谈微课的设计流程。

第一,教案设计。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依据教案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环节,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以便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微课设计中教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微课视频的设计也是依据教案设计而进行的,比如视频模块的划分是依据教案设计中所设计的知识系统进行划分的。

第二,素材搜集。依据教案设计内容,采取多种渠道搜集相关素材,如图片、辅助动画、语音等信息。同时,将相关信息进行编辑处理,分类存放,以便后续使用。

第三,工具准备。在视频教程录制前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如微课制作录屏软件 Camtasia Studio、DV 机或摄像机、照相机、话筒或耳麦等。

第四,视频录制。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常见的微视频获取方式有外拍式,即借助 DV 等拍摄设备录制 ;录屏式,即通过屏幕录像软件自动录制教师对着电脑讲授的内容。前者主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录制,然后通过相应处理软件,依据知识模块进行视频截取,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微课视频。后者主要是对知识模块直接进行录制,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且直接形成相对独立微课视频。

第五,课件制作。课件是微课的承载体,也是微课的表现手段。教师应根据选题的内容,将课件的内容利用相应软件设计并制作得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动画设计要恰如其分,不能过度夸张、复杂,在说明问题的前提下,越简单越好,这样才能突出讲课的内容,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才会深刻。

第六,修改完善。在微课整体设计完成后,设计者要反复推敲演练,进行修改。修改过程,是对去粗取精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平的过程。修改可以使微课变得更具有实用性。

第七,反馈评价。当授课结束后,微课实施者(教师)和微课接受者(学生)要依据上述所讲的微课设计原则中的教学评价原则进行总结、评价,然后将意见进行汇总反馈。教师再依据反馈信息进行修改完善,以达到提高实际教学效果的目的。

微课的出现对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则它开辟了特殊教育无障碍教学的新途径,满足了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了“生本教育”的理念。二则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后反思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它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杂志》2013 年第 4 期。

[2]关中客 :《微课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 年第 7 期。

微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微课程教学;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49-01

一、前言

所谓的微课程教学,实质上是指将教学要求、教学课程标准作为教学依据,通过视频、演示动画等载体来深入开展课程内容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视频由教学素材PPT、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反馈以及课程练习、测试等内容构成,是开展微课程的关键内容,具有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微课程教学的设计分析

1. 明确教学目标

微课程整体上包括了知识点背景以及初中化学每一章节所要处理的问题。所以,有效的微课程应当在满足学生认知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在认真分析教材的整体结构及考虑学生自身具有的特点的同时,构建符合化学实验教学要求和满足学生学习要求的化学知识网络。不管微课程应当实现什么样的目的,其深度、广度以及容量均要满足学生认知要求与认知规律。比如,在微课程中可设计“证明黑色粉末中含有氧化铜的实验比较”“溶液的酸碱性”等标题,使教学目标直观地、准确地在设计的标题中体现出来。当进入溶液酸碱性环节的教学时,可认识到实际生活中诸多物质具有酸碱性的特性,该教学目的是促使学生能够认识并初步掌握通过酸碱指示剂来检验溶液酸碱性。

2. 设计教学内容

微课程的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来源于教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说明典型性问题,并且以适宜的表现形式合理呈现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具体表现如下:

(1)知识点总结型。初中化学教材具有一定知识点分散的特点,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将知识点连接 起来,存在一定的概念混乱、知识点储存不全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系统、全面理解总结化学知识点的能力,微课程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增设知识点总结的学习模块。系统、科学的知识点总结模块能够确保学生高效地掌握分散杂乱的化学知识点,在解题时能够准确判断题型和快速、正确地解题。比如,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适当总结归纳“化学式定义”“水的化学性质”等知识点的内容。

(2)实验操作型。该类型的微课程内容设计来源于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以及重要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促使实验操作要领、过程以及现象转化为视觉化影像资源,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前学习、复习巩固与深入分析。以影像资料等形式表现的演示实验,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以及基本技能,还能够确保学生动手实验的准确性、安全性,通过演示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化学相关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例如,将部分典型化学实验加入到该板块的内容中,具体表现为: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案来验证特定的黑色粉末是由炭粉以及氧化铜混合形成的,并对比两种实验方案的优劣程度。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

甲:黑色粉末足量盐酸,充分振荡 观察现象

乙:黑色粉末在试管中加热,将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 观察现象

1)甲方案中证明有氧化铜的实验依据是;2)乙方案中证明有炭粉的实验依据是;3)对比上述两种实验方案的优劣程度,并给出判断依据。

解析:1)由于CuO+2HCl=CuCl2+H2O,铜的盐溶液一般显蓝色,因此,该方案的实验依据是:溶液变蓝绿色。2)由于C+2CuO = 2Cu+CO2,反应生成的CO2能够使得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该方案的实验依据是:石灰水变浑浊。3)甲操作只要将样品加入试管中,加入盐酸即可验证;乙操作需要铁架台、酒精灯、澄清石灰水等操作比较复杂,故答案为:甲方案更好,操作简单易行,不需加热。通过演示实验的现象观察,学生能够很好地判断实验的优劣,既有利于在实际实验操作过程中实验方法的创新,又有助于学生培养发散性创新思维。

(3)课程练习型。在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时,根据实际实验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难题、易错题制成课程练习型的课程内容,其中包含推断题、图像题以及计算题等。课程练习型内容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典型题加深印象和加深理解,确保学生在遇到同类型题时能够快速、正确解题。

三、结束语

众所周知,化学实验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从初中生的角度出发,其对化学课程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高主体意识,发挥主导作用,学会在碎片化时间里利用微课程等学习手段来实现预先学习新的化学知识、课后巩固复习等目的,从而加深对较为抽象、分散的化学知识的总结、归纳以及理解,促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微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10篇

摘要:在微时代下,信息图表设计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信息图表课程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了高校视觉传达专业中信息图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微媒体为互动平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构建。

关键词:微媒体;互动;信息图表

信息图表设计是将大量抽象文本和数据视觉化,使其易读、清晰又美观且更具逻辑性,它不仅是一种信息视觉传达的艺术表现手法,还通常被应用到数学、计算机学、统计学、新闻学等领域,因而,信息图表设计课程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且时代性和实践应用性较强。随着微媒体构筑的“微时代”来临,以新媒体为传播载体的信息图表设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走在时代前沿的信息图表课程教学也应顺时而为,不断调整当前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力求培育出适应新媒体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一、信息图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图表课程是近年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开设的课程之一,许多学校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特色。然而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和新媒介的不断开发,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微媒体时代到来给信息图表课程教学带来了划时代的冲击。信息图表课程在教学中逐渐显露出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

新媒介扩展了信息的传播渠道,信息图表由传统的报纸、书籍、杂志、电视等二维媒介传播发展到以微信、微博等微媒体传播,传播的途径更加多元化,传播方式也由单一静态平面化向更具生动性和趣味性的动态交互式转变。这直接导致信息图表课程要依据时代背景拓宽且势必增加新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模式单一化

多数学校采用以课堂教案为主的讲授教学法,这种最基本、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往往缺乏跨学科的协作学习及与社会的互动。信息图表设计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市场调查,对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分类及完成整体的图表策划方案。单纯的课程教案讲授无法实现上述要求,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难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怼

(三)师生与市场的互动交流少

信息图表设计内容大部分都是时效性强且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新闻,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收集是信息图表设计的一大难点,这就要求设计师不仅要具有与市场营销、文学、新闻等专业人员的团体协作能力,还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市场洞察力。而长期处于校园环境中的教师和学生由于缺乏市场工作经验,与市场互动交流少从而导致信息、数据资料收集和反馈不能即时,即热,即效,因此信息图表的设计内容也缺乏真实性。

二、以微媒体为互动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

微媒体主要指以微信、微博、微电影等为代表的新兴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充斥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寻找信息的新领地已经成为企业营销的当务之急,而以其短小精练、快捷、方便和高速为传播优势的微媒体迎合了这一趋势,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共同构成了一个多手段、多方式、多样化的信息传播环境,不断引领和改变着目前的现代生活。其中对于教育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信息图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紧紧跟上微时代的脚步。

(一)丰富拓展信息图表课程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微媒体信息图表教学的新型课程内容,改变原来以传统媒介为主要载体的创作方式。微媒体时代,信息图表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介为载体,而是拓展到以微信、微博等微媒体介作为载体进行数据信息传播。为了适应时展的需求,有必要在信息图表课程内容中增加以微信、微博、APP为传播平台的信息图表创作方式和内容教学,比如动态信息图和交互式信息图。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增加相关的案例来进行讲解剖析。例如信息图表在微信微博上的优秀创意方案、APP中信息图的应用方案等。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调整不仅能使学生熟练掌握信息图表的基础知识,而且提高了他们在微媒体背景下信息视觉设计的应用创造能力。

(二)以微媒体为互动平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提出以微信、微博等微媒体为师生互动平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多向实时互动教学、案例分析、多样化教学实践项目等都是其重要的应用方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在:

1.以微媒体为平台的案例教学。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与学生分享信息图表的经典案例,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微媒体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图表资料。相对于以往课堂教学中传统媒介的播放讲解,它的优势在于即时性、流动性、互动性强。另一方面,在微博、微信中还可以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师加入,分享其实践案例。从而达到教学中多向实时互动的目的。

2.以微媒体为平台的项目实践教学。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引入真实项目,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分工协作来参与各大中小型公司的品牌构建信息图设计、公司年报设计,向特定客户传达及教育等专题项目。在完成项目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而且激发出学生进行实践的动力。

3.以微媒体为平台的竞赛教学。

在班内、院系内举办信息图表设计大赛,将学生信息图表设计作品到微博、微信等一系列微媒体上,作为展示学习成果和接受社会检验的平台,从而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及多样化的发展目标。

三、结语

总之,在现代科技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只有把握当今时代下信息图表设计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信息图表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就业面广适应新时代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兰迪・克鲁姆 (Randy Krum).可视化沟通:用信息图表设计让数据说话[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2-8.

[2]邱南森 (Nathan Yau).数据之美:一本书学会可视化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10-213.

微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微课;程序设计;实验

目前,微课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将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等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进行改进,把教学环节以视频方式进行整合,设计出微型视频课程,可复现教师的实验过程,便于学生课后练习,从而有效地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证明,对于学习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通过微课方式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效果有明显提高。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以课程Web程序设计“HTML服务器控件”的学习为例,进行微课教学设计,构建适合程序设计语言学习的教学模式,并对使用微课技术开展和设计教学进行了阐述。

一、选择微课的原因

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性强,该类课程的学习,一般是“教师教”和“学生听”的模式,教师课堂上的编程操作,学生只能在课下凭借课堂印象进行练习。此种教学模式存在如下弊端:据生物学遗忘规律,学生课后的实验练习过程中,要想完全凭借记忆来复现教师的课堂实验过程十分困难,因此学生课后实验效率很低。若引入微课的理念,将教师实验操作环节通过视频录制,制成微课,在课后共享给学生,学生在课后实验练习时,可通过微课视频复现教师课堂实验过程,帮助学生完成课后实验,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

二、设计微课

微课有多种形式,包括软件合成式、录屏式、摄像式等,本微课设计采用录屏式,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编程操作进行计算机录屏,在不影响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实时记录教师的编程操作过程。在微课的设计过程中,主要涉及如下环节。

1.确定微课资源

微课设计前,先选择合适的微课内容:内容一般以一个完整知识单元为宜;内容题材一般以实验教学案例编程为宜。本文以Web程序设计课程中“HTML服务器控件”的学习为例进行阐述,以HTML服务器控件的实验案例作为微课资源。

2.设定微课目标

“HTML服务器控件”的课程内容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例来掌握的内置服务器控件――HTML服务器控件的使用,鉴于整堂课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如何用”来进行的,因此“HTML服务器控件”微课的目标是“学会用”,即:通过精心设计实例和教师亲手操作,教会学生使用HTML服务器控件。

3.设计微课

学生实践操作的体验是:理论课上新知识的遗忘会导致实验困难重重,因此微课设计上,应灵活设置教学环节,侧重实践教学,体现实用性,通过实践教学、辅以实践视频,使学生掌握知识。

(1)制作课件。微课课件在涵盖知识点的前提下,应尽量简明扼要。以本微课为例,课程内容为“HTML服务器控件”,课件仅包含课堂导语,并简单介绍了该堂课的学习对象――几种常用的HTML服务器控件。为了在介绍时使学生加深印象,使后续实践操作环节更有效,课件设计尽量以简洁、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本课件将常用HTML服务器控件实际图像引入课件中,学生印象更直观。

(2)讲解核心知识。本微课的设计,重点是实践操作,因此,课程讲解尽量简洁明了,本微课通过实际案例的网页效果图导入课堂,结合课件,简洁、形象地介绍了本节课的学习对象。

(3)实验操作。本微课的目标是“学会用”,微课的核心环节是录制实践操作,即录制教师案例编程的全过程。录制内容尽量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本微课以“HTML服务器控件”中8个常用控件为对象,设计了四个案例程序,鉴于学生是初学者,微课案例涉及知识点较单一,以单个知识点为单元来录制。录制过程中,还需专业的辅助设备,包括计算机、附带话筒的耳麦、视频录制软件等。本微课选择高质量防噪耳麦,尽量保证视频质量。

(4)整合资源和。视频录制完毕后,还需进行微课资源整合。包括进行整理PPT、实验操作视频的后期完善、实验案例素材的补充。资源整合完毕后,以知识点为单位给学生,学生结合微课资源进行课后自主学习。

三、利用微课进行高效学习

微课的制作,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实践。学生课后练习时,可以辅助微课课件资源完成实验,此过程中若学生遗忘了课堂实践操作,可通过微课视频回忆和复习。学生还可通过微课案例资源进行实验核对和总结,最终达到掌握实践操作的目的。“HTML服务器控件”微课,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的课后实验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此外,学生在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利于产生新问题和新想法,通过师生反馈机制,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HTML服务器控件”微课知识点清晰,教学目标明确,核心在于复现教师的实验案例操作过程,指导学生的课后实验练习。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转化为多样化的微课视频模式,可以有效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23-25.

微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074-03

一、引言

据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而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手机上网主导地位强化,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网络的全覆盖,手机通信资费下调,终身学习的意识增强等因素催生了移动学习,大学生则是移动学习的率先体验群体,移动学习应用于课程教学的思想,把移动技术和高校课程学习有机结合,打破时空限制,实现随时随地学习,是行之有效并值得探索的。

二、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M-Learning,mobile learning的简称),它是指在终身学习的思想指导下,利用移动通信设备,如手机、PDA、MP4以及手持电子书阅读器等设备进行远程学习。它的研究从200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人机交互研究室启动“Mobile Education”项目开始,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企业加入到移动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中。“活动学习”是当前国内外移动学习应用的代表性的理论实践之一,以问题为中心组成学习团队,在外部专家与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下,通过主动学习、不断质疑、分享经验,解决问题。而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建设为“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可以让学习者充分发挥“活动学习”的优势,活动的设计为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活力,可优化活动学习的效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

(一)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构建理念

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指学生采用教师团队开发的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进行移动学习,与目前推广的E-learning(electronic learning,电子学习)相比,不受时空限制,尊重个体的个性化学习特点,让更多的学习模式成为可能。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网页制作课程为例,通过把教学内容(如何利用网页设计软件制作网页)、教学软件(如网页设计软件Dreamweaver)、教学网站(包含网络课件、教学大纲、教学案例、任务项目等常规分离的教学项目)统一到教师团队构建的真实的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中,精选、设计符合移动学习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的能力培养进行统一,把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时时贯穿在真实的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中,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知识学习环境的无缝衔接,且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继续深入学习课程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及拓展学习。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构思,如图1所示。

(二)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

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在建设之前,需考虑适合移动学习的知识模块和各模块的知识点及相关的学习内容。同时,还需考虑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界面的设计。

1.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创建的前期工作。“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创建的前期工作,包括确定并划分移动学习的知识模块和各模块的知识点、根据划分的模块,设计课程移动微平台的教学素材。

(1)确定、划分适合移动学习的课程知识模块和各模块的知识点。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划分课程知识模块。由于移动学习片段化的学习内容呈现松散的组织结构,研究移动学习“微”发展的应对策略,因此对学习内容的知识点进行明确划分,层次清晰,能持续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关注学习内容间的隐性关联,有利于学习者系统化知识体系的建构,并注重学习内容的质。根据国内外教材的知识体系,为更好地适应课程技术快速发展的特点,把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知识模块,分为图像、文字、多媒体、超级链接、表格、框架、网页布局、模板、扩展、表单、开发和管理网站等模块。

(2)根据划分的模块,设计课程移动微平台的教学素材。在确定划分课程知识模块及知识点后,以分层案例和任务驱动为引导,收集、选择、设计、创作若干个模块的不同层次的案例,包括各章的基本案例、拓展案例,拓展案例包括课程组成员自己设计的案例,同时也提取并组建一些与课程模块有关的互联网上的优秀网站的现实案例,并附上相关知识点和操作步骤供学生学习。由于选课的学生来自全校不同的专业,所以案例的设计根据专业和学生兴趣爱好为导向,部分内容来源于学生的作业案例。课程移动微平台的教学素材除各层次难度的案例外,还包括各章节的网络课件、重难点视频制作、动画等移动学习内容。

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前期工作创建时,需注意在更好发挥移动学习的特点外,同时保持与原有课程教学平台的一致性。

2.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创建和实施。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创建除需考虑平台自身的因素外,需兼顾与课程组原先设计的课程网站的内容、风格的统一,还需考虑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团队学习。

(1)设计课程移动微平台页面。由于考虑到学校教学质量工程中的网站、自己设计的课程网站和移动微平台网站中的课程资料的统一性,把相同部分课程资料关联在一起,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根据手机屏幕的大小,设计微平台首页和常用的友情链接。通过在手机浏览器的地址栏输入网址或扫二维码访问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资源,图2为课程移动微平台的首页界面。由于站点申请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所以站点资料存放在学校服务器,其栏目有:首页、课程简介、教学队伍、教学大纲等,以红米2、Android安卓操作系统手机为例,利用手机浏览“课程移动微平台”上的课件界面如图3所示,视频界面如图4所示,分为左右栏的目录界面形式,按模块设计,便于教师和学生访问。

(2)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融合的多种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是参照课程教学平台的规划设计的,目的是实现课堂内外学习时不受时空限制,利用手机就可快速访问和下载,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浏览内容的一致性。

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创建不是简单的课程教学资源的堆砌,除常规课程教学项目外,课程移动微平台融合了多种教学方法,集分层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课程组创建的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的综合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大项目或大任务,由许多子模块组成。而子模块的子任务的设计就是一个小项目或小任务,学生可以在案例的操作步骤或操作视频的指引下完成任务的操作。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除各级难度的案例外,还包含错误的案例和学生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移动微平台上时时更新的各级案例、视频、课件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带来很大方便,一些能够突出移动学习优势的功能得到采用,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

(3)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上的学生团队建设。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实施解决了课堂教学的一系列客观问题,如单一教材知识深度不够、覆盖面不全、多本教材内容无交集、上课时间冲突等问题,对学习内容、时间、地点进行拓展。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团队式学习模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相同或相近专业组建学生团队,为使团队成员特性具有互补性,也可组建若干个不同专业特长的学生团队,其角色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分配学生团队任务时,以教师为主导,从课程体系中选择若干个适合开展团队任务的学习模块作为学生团队明确的学习目标,包括“学期中”完成子模块的任务和“学期末”完成所有模块的综合任务。

四、结束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许多高校的一项主要工作,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建设为移动学习提供行之有效的途径,它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通过对我校网页制作课程的探索和实践,把融合多种教学方法的移动微平台、课程网络平台和学生团队建设结合起来,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放在首位,坚持教师传授与拓展学生课内外学习、实践相结合,优化融合多种教学方法,以能力评价为核心,探索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团队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陆国栋,何钦铭,张聪.强化过程、深化互动的教学方法改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王伟.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系统模型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1.

[3]菅春叶.国内外微课程的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4]吴燕琴.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5]牛鑫.大学生移动学习设备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3.

[6]屠昂燕.高校网站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07):92-95.

[7]凌雄娟,彭建喜.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制作技术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20):47-50,64.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Micro Mobile Platform and Research

TU Ang-yan1,CHEN Jian-cheng2,ZHAO Jian-yue1

(1.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oxing University,Shaoxing,Zhejiang 312000,China;

2.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Zhejiang industry Polytechnic College,Shaoxing,Zhejiang 312000,China)

微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微型课堂;CorelDraw教学;微课

【中图分类号】 TB48-4;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383-1

由于招生门槛比较低,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差,学习主动性不高,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中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要遵从学生现状,寻求适合现在学生学习的方法。

微型课堂简称微课。微课的特点是在较短的时间,一般为5至10分钟内,针对特定的知识点而设计教学。

一、微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

首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难让他们保持长时间集中精力听课的状态。对于学生来说,5至10分钟,不会带来听觉疲乏,听课效果理想。对于教师来讲,5至10分钟内能够讲清楚一个知识点或者特定的案例。

其次,CorelDraw这个矢量图软件,是平面设计必修课。CorelDraw的知识点虽然多,但是比较简单,一般的CorelDraw教学案例能够在10分钟内完成。在中等职业技术院校中,一般的CorelDraw的开设课时为一学期,每周6课时。按照18周来计算,这个时间完成CorelDraw教学没有问题。但是由于中职的学生整体学习状态不像高校的学生,他们的课堂容量实际上时大打折扣的。要想满足程度好的学生,或者说整体提高学生学习CorelDraw的水平,使他们不仅会而要熟,更要精。所以说,微型课堂教学是不错的自主学习模式,更是,非常宝贵的课余补充。一个精心的微型课堂设计,可以为无数个学生带来实惠。

最后,微型课堂使用视频和相关配套资源。视频时间短,采用流媒体播放形式,容量比较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或者在线学习,充分利用闲置的琐碎时间,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教师通过微型课堂的共享,也可以实现观摩、学习,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二、CorelDraw教学中的微型课堂设计过程

(一)教学内容分析与学生情况分析:CorelDraw主要用来做矢量图,例如标志,插画,字体设计。在CorelDraw教学中,所选案例肯定不单单采用一种工具。所以,我们选取案例做微课教学时,既要保证学习目标清晰,学习主题鲜明,有吸引力,又要保证工具的组合使用。我们的案例综合起来要尽量保证知识的完整,又要避免知识的重复交叉。

我们在不同阶段制作微课时,还有考虑学生的整体情况。既要避免案例过于简单,又要保证学生能够听懂学会。在全部案例设计过程重,还要做到知识的递进,衔接。

(二)微课内容设计:(1)学习目标设计:所有的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微课时间短,更要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中等职业技术院校改革,要求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的培养,还要注重能力目标,方法目标。CorelDraw课程中的知识目标主要就是CorelDraw中工具的使用,主要包括选择工具、基本图形、钢笔工具、交互工具等等。能力目标侧重,让学生在模仿之作案例的时候,学会思考,逐步渗透,培养设计思想。(2)教学方法设计:微课的弊端是不能够实现实时的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因而,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必然不适合。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用的是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根据我们实际工作中碰到的任务,模仿真正的设计师所接的订单,围绕订单制作的整个流程,提炼教学案例, 然后,由教师进行案例制作的讲解。(3)学习流程设计:微课的时间短,目标非常清晰,教学实施中的导入环节基本上可以省略,有些必要的复习式导入,可以单独设计微课。微课的第一教学环节基本上时明确的宣布教学目标。第二个环节就是案例的讲述,在案例的讲述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对于本次微课教学目标进行详细讲解和强调。第三个环节为总结,第四个环节为布置作业。总之,干扰教学目标的环节必须摒弃,增强学习效果的环节要适当添加。

(三)媒体的选择

讲授式微课主要采用视频录制的形式,但是有的知识点不是凭讲解就能解释清楚。比如说CorelDraw教学中的贝塞尔工具制作曲线,就可以采用flash制作。如果需要将多种媒体综合在一起,可以使用authorware7。具体的制作要根据选择的微课内容选择。无论采用何种媒体,需要注意的是画质清楚,声音清晰,音频同步。

(四)评价反馈

微课的缺点是不能够实现师生互动,所以我们要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反馈。教学反馈的形式有QQ、MSN、电子邮箱等等。任课教师如果把录好的微课作为教学补充的话,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时指导。

三、微课与一体化教学

微课与一体化教学都是中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为培养更优秀的高技能人才,而探讨取得的教育成果。

微课与一体化的共同点是,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潜力,他们不同点是,一个是教学的细化,一个是大局的把握,微课可以作为一体化教学的一个环节,也可独立实现教学。我们在实际教学时,不要追求形式上的新颖,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在CorelDraw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体化教学模式,也可选择单独微课。只要通过我们的设计教学,保证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知识,提高技能,都是我们可以追求,利用,改革,发展的。

微课可能有其不足的地方,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去不断的补充和丰富。

参考文献:

[1]徐薇薇.谈中职美术设计专业CORELDRAW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商界,2013,(6).

[2]娄海堂.浅谈关于一体化教学教案的写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2,(7).

微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微视频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040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视频不断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中,成为高中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微视频具有短小、新颖、便捷的特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微视频和导学案构建数学高效课堂已经成为新时期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微视频和导学案教学模式

1.导学案教学模式

导学案是通过引导方案带动学生学习,将课堂教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教学结构,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导学案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展导学案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了解当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其次,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导学案内容,为学生分析重难点知识,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最后,教师要有目的性地布置复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后练习中总结学习经验,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率,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教师也要设计不同的导学案,着重突出教学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导学案中加入课外知识元素,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促使学生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2.微视频下的导学案教学

微视频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利用摄像产品录制较短的视频,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选题角度广泛,传达思想具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将微视频应用到教学中符合时展的要求,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微视频下的导学案教学时,数学教师首先要做好微视频拍摄内容的筛选,由于微视频时间较短,内容不应过于精深,教师要更加注重引导作用,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其次,要发挥微视频的调动作用,教师在录制导学案视频时,应采用精练、幽默、风趣的语言,遵循深入浅出的原则,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最后,微视频的制作要注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不同,教师可以在微视频中加入更多元素,如声音、图片、动画等,使得微视频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比如,在讲解立体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几何图形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索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增强数学知识的生动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学生在视频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在微视频下的导学案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以生为本,注重视频导学案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找到微视频下的导学案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解决,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二、利用微视频和导学案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1.分析教学任务,做好教学设计

利用微视频和导学案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对教学任务进行全面把握,在高中数学教学需求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从而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形成科学的目标体系,做好微视频和导学案的教学设计,例如,在设计《函数的单调性》微视频和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了解学生对函数的认识状况,在该基础上将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目标:初级目标――掌握函数单调性的概念等;中级目标――结合具体案例深入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并实现知识的拓展;终极目标――将函数单调性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处理过程中,真正达到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目的。

2.设计教学内容,形成层次体系

为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结合微视频和导学案教学内容形成科学的导入方法,从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导入的设计中,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设计数学微视频,以上述内容为基础,对课堂教学知识点进行展现,让学生通过微视频,正确认识课堂教学内容,实现课堂导入到课堂教学的顺利过渡,例如,在《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微视频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如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锥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几何体的特征,其次,借助微视频展示单元分割法计算正方体体积的步骤,使学生了解几何体计算公式的由来,认识几何体计算的本质,最后,让学生思考其他几何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在该基础上用教学语言适当引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的顺利过渡。

3.合理选取方法,优化教学途径

开展微视频和导学案教学时,教师需要做好活动设计,通过采用探究、分组讨论等方法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抛物线的简单性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在微视频和导学案设计探究性问题,如“抛物线都有哪些特性?”“抛物线的性质与椭圆的性质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等,然后让学生在上述基础上,对微视频导学案中的双曲线性质进行探究,并结合椭圆教学内容分析烧叩囊焱,从根本上加深学生对双曲线和椭圆知识的理解,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组学习,让学生在自由分组的基础上开展上述探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合作、共享,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4.做好教学评价,实现教学调整

微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微课;高职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应用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变得越来越高效便捷,“微理念”已深入人心。[1]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应运而生并迅速兴起。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在国内,“微课”最早由佛山教育局胡铁生提出。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各种教学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2]本研究认为:“微课”是一种学习资源,它以微视频为核心,讲解或分析某一单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可以是知识介绍或习题讲解,也可以是技能操作等。“微课”是针对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有:主题突出,针对性强;资源丰富,情境真实;短小精悍,使用便捷;半结构化,扩充容易。[3]

二、高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微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电子技术》作为高职院校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地位重要。《电子技术》课程中学到的很多基本能力也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和企业列为招聘人才的重要指标,比如电子线路的识图能力、电子电路的故障检修等。由此可见,高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同时肩负着“为学习专业课打基础,为今后就业作保障”的双重任务。但目前,一些院校《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存在问题,教学效果不佳。很多院校还是采用知识本位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实践课的设置还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应用性实验较少,缺乏以任务为驱动的引导,学生被动地听课、参与度不高,学生的实际需求容易被忽视,学习主动性差,这样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何结合高职《电子技术》课程特点,并针对当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显得十分紧迫。“微课”具有学习时间短、授课内容灵活、主题性针对性强、课程资源构成多样、情景真实等特点,[4]将“微课”运用到高职高专《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将很好地解决传统授课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微课”还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本课程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利用“微课”多遍着重学习个人掌握的薄弱环节。并且,在《电子技术》课程中引入“微课”,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5]

三、高职《电子技术》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

(一)《电子技术》微课内容设计与开发

1.素材的选择与分析

本研究“微课”设计主要依据教材是《电子技术项目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第2版,徐超明、李珍主编),该教材是“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该教材的特点是“以项目为载体,将知识融入工作任务;做中带学,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结合实验与仿真,提高教学质量”,这和本文的微课研究思想不谋而合。全书共7个项目,分别是: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制作、扩音机的制作与调试、信号产生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加法器的测试与设计、抢答器的设计与制作、数字钟的设计与制作、电子电路综合训练,每一个项目中又有多个任务。其中,项目1—项目3属于模拟电子技术部分,是对二极管和三极管常用电路、集成运放等知识的运用;项目4—项目6是对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知识的应用,属于数字电子技术部分;项目7选取最基本、最普及的通信终端设备之一电话机作为综合实训内容。本研究选定《电子技术项目教程》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和技能点作为微课开发素材,最终确定了6个有代表性的重点任务来作为“微课”设计的案例。包括:“二极管应用电路制作”“基本放大电路分析测试”“比例运算放大电路制作”“三人表决电路设计制作”“数据选择器应用电路设计”和“计数器的设计”。

2.微课开发的工具与环境

CamtasiaStudio是本文开发“微课”主要用到的软件工具,辅助工具软件是MicrosoftOfficePow⁃erPoint2007(该软件我们都很熟悉,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介绍制作微课视频非常好用的Camta⁃siaStudio软件。CamtasiaStudio软件是TechSmith公司研发的、集屏幕录影和视频编辑于一体的软件套餐。该软件功能非常强大,除了能进行屏幕录影外,还能进行视频的剪辑、编辑、个性化制作,还具有视频播放与视频剧场功能。在此软件环境下,用户能非常方便地进行屏幕录像的配声,还可以添加字幕、剪辑视频,还有动画转场等功能。CamtasiaStudio软件的运行主界面见图1。

3.微视频案例

如前所述,本研究选取《电子技术》课程中具有代表性的6个重要任务(其中模拟电子技术部分3个,数字电子技术部分3个)进行“微课”设计开发。以《三人表决电路设计制作》的微课视频制作为例来说明微视频设计制作的过程。《三人表决电路设计制作》是《电子技术》课程数字电子技术部分的一个设计性案例,属于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典型案例。该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包括:基本逻辑门电路逻辑功能、常用中规模集成芯片管脚图的识图方法、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会根据逻辑电路图正确地搭建电路等。在对该案例微视频的制作进行了设计、规划后,录制了该案例的微视频。该案例是借助Cam⁃tasiaStudio软件制作完成的,它在CamtasiaStudio环境中的界面如图2所示。做好PPT课件后,打开PPT课件,在MicrosoftOfficePowerPoint2007下录制完成,经过降噪等一系列后期处理后,最终生成了格式为MP4的播放视频。该案例的微课视频播放截图如图3所示。

(二)《电子技术》微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应用

本研究在制作完成6段微视频后,进入了“微课”的教学应用阶段。6段微课均在本校15电气自动化专业1班使用。本研究进行“微课”设计开发时,学生们已基本学完课程知识,即将进入复习阶段,所以,本研究选定该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和技能点作为微课开发素材,提供给正处于复习阶段的15级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15电气自动化专业1班共51人,均有智能手机,任课教师在课前把本节课要复习内容对应的微视频通过QQ群或微信提前发送到每个学生的智能手机和电脑上,方便学生上课时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微视频来复习本节重点。

1.基本教学流程设计

《电子技术》课程的“微课”应用流程如图4所示。图5为本研究的“微课”应用教学模式。首先,在教师的深入引导下,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通过“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当然也可以是小组形式的自主学习,这也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时,学生会在具体的情境下提出问题,再通过小组分工协作探究来实现其知识能力的构建。然后是评价总结,教师检查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或者通过学生小组自检或互检,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这期间,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给出优化建议。整个过程完成后,学生增加了知识、锻炼了技能,也提高了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思考、构思、搜集资料设计与制作“微课”并组织课堂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微课”学习后,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6]

2.具体教学流程设计

本文研究的基于“微课”的具体教学流程设计如图6所示。

(三)《电子技术》“微课”应用效果与评价

1.考核成绩分析

考核成绩分析是基于“微课”应用前和“微课”应用后两次考核的结果对比来进行的。第一次考核是在课程内容学完之后还未进行“微课”应用时进行。第二次考核是在将“微课”应用到15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复习课中辅助教学,在“微课”应用结束后进行的。两次考核项目都是在题库中随机抽取1个综合应用项目,类型相同,分值相同,时间相同(都是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考核完成后对15级电气自动化1班51名学生的考核结果进行统计。忽略试题细微的难度差别和学生知识掌握熟练程度的差别,15电气自动化1班的平均成绩为79.6分,比前一次考核(在“微课”应用之前)的平均分72.8分提升了大约9.3%。其中,最高分提升约9.0%,最低分提升约7.2%。由此可见,在复习课中应用“微课”能明显提升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2.对学习者的问卷调查分析

在“微课”应用结束后,对51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是否喜欢利用微课学习;使用微课后的效果感受;对微课设计和微视频制作的满意程度。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电子技术》“微课”的应用效果,及时发现其中的不足,以便总结经验教训。调查问卷共发出51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有效回收率为94.1%。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喜欢利用微课进行学习;77.1%的学生认为微课能提高自己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81.1%的学生认同微课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85.5%的学生认为微课能帮助自己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和技能点;77.8%的学生认为微视频内容简洁、针对性强;76.1%的学生认为微视频中的知识点、技能点划分合理;81.3%的学生认为微视频中关于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讲解清晰、全面;95%以上的学生认为微视频的画面质量好、声音清晰。通过考核成绩分析和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可见,微课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以及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显著效果。

四、总结

高职《电子技术》“微课”开发不仅是教育教学理念的革新,也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微课”以一个个小的知识点、技能点为单位,和传统的以课时或单元章节为单位的教学资源相比,更容易被学生吸收、消化,更能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当今时代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并能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微课”在高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研究对促进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的建设成果也能为其它专业、其它课程的“微课”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目前本研究中“微课”使用是将微视频和其它“微课”资源通过QQ、微信的方式共享给学生,还缺乏“微课”学习网站等“微课”平台建设,下一步要加快“微课”学习网站建设,不断完善《电子技术》“微课”研究设计和开发。

参考文献:

[1]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4]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教育技术,2012(11).

[5]张艳艳.微项目学习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