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

绘画鉴赏论文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绘画作品赏析;审美主体;审美客体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是绘画作品赏析中的关键,即使对相同的审美客体而言,赏析结果也会因审美主体不同而有所差异。审美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在绘画鉴赏中起鉴别作用,一个绘画作品的赏析不能仅靠审美客体的美学属性,也不能依赖于审美主体的主观评价,应该是二者相结合,用哲学中的辩证法看待这个问题。

一、 绘画作品赏析简介

绘画作品我们并不陌生,国内外诸多名作如《蒙娜丽莎》、《印象・日出》、《最后的晚餐》等,我们虽没有机缘亲见原作,却也都拜读过这些名画,被作品深深地打动。把个体对作品的印象加以文字描述,就是绘画作品的赏析。绘画风格包括印象派、抽象派、形而上画派等诸多派别,派别的形成主要因为审美主体间差异。一种派别代表一种风格,隶属不同派别的绘画作品风格大不相同,我们可以说,不同的派别造就了多样的审美客体。

(一) 审美主体

审美主体是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可以对审美客体进行专业的、客观的、全面评价。一般来说审美主体都是指个人主体,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成为审美主体的资格,也并不是有资格成为审美主体的人一直都担任着审美主体的角色,只有当从事审美实践活动时才有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的区分。审美主体所具有的能力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有的能力,而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对客观对象规律性变化的感知能力。审美主体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种存在,在绘画作品鉴赏过程中由于审美主体差异有较大的影响,审美主体的过往经验、情绪情感、审美能力等在绘画作品赏析过程中影响各不相同。所以绘画作品鉴赏不能放大审美主体的主观评判能力,以免出现偏颇。

(二) 审美客体

审美客体又称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相对应存在,审美客体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具有固有的美学属性,在绘画作品鉴赏中被逐渐识别体现。审美客体随着时间变化、自然变迁、社会变换等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绘画作品鉴赏中的审美客体,受绘画风格影响很大。莫奈的《印象・日出》,为印象派的代表巨作,以“零乱”笔触展示日出时雾气交融的景象,将建筑、港口、船舶等以随意零乱的画笔展现,给人一种相似又不相识的错觉。曾经遭到嘲讽的画作最后为印象派打下基础。从中不难看出,审美客体具有的美学属性并不唯一,因此在绘画作品鉴赏过程中,审美主体也可能因时代背景等因素对审美客体有不同的评价。就算是如今名声大噪的梵高、毕加索,他们生前画作并未得到赏析,作品都是在后人审美能力提高后才得到人们的重视。

二、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

审美主体是与审美客体相关相对的美学范畴,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是在绘画作品赏析中最基础的名词。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依存,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没有审美客体就无所谓相对的审美主体,没有审美主体也就没有绘画作品赏析的过程。审美客体客观存在的美学属性能提高审美主体的鉴赏能力,使审美主体得到专业知识上的完善发展。审美主体的存在使审美客体的美学属性被发掘,被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完成一个绘画作品鉴赏过程。绘画作品鉴赏既不能放大审美主体的作用,也不能对审美客体加以偏颇,应用哲学中的辩证法看待二者的关系。

(一)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作用

在美学发展过程中,一度放大审美主体在绘画作品赏析中的作用,致使赏析出现偏颇,甚至“一面倒”的局面。审美客体是客观的存在事物,比起作为审美主体的社会或个人应该更具有现实意义。在绘画作品鉴赏中我们提到的审美客体均为绘画作品。纵观历史不难看出绘画风格受社会影响很大,大平盛世时,各种画作歌颂太平,颠沛流离中,各种作品表达凄凉。特别是在审美主体作用被放大时,绘画作品风格大多按照审美主体的好恶发展,桎梏着作家前进的步伐,影响了一个时代的美学发展。在审美主体作用被放大的时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审美主体控制着审美客体的风格派别。理想的绘画作品赏析应该是审美主体与绘画作品创作者共同肯定审美客体的美学价值。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有诱导、趋向、甚至决定作用。

(二)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的影响

在绘画作品赏析中,审美主体并不是完全占领主导地位,审美主体也受审美客体的影响,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有导向作用。审美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美学属性是它的固有属性,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就是从这些客观存在的事物中获得。审美是一种精神上的存在,从哲学角度上来讲,唯物论主张物质决定意识,因此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必定受客观存在绘画作品影响。虽然审美主体在绘画作品赏析中占有主要位置,但随着唯物论深化人心,审美客体的地位也在逐渐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范围和趋向总是受审美客体的导向制约。

三、结语

绘画作品赏析属美学范畴,随着时代进步得到充分发展。但赏析结果受诸多因素影响,诸如梵高、毕加索等大画家就受时代的桎梏,没有机会在当代将作品发扬光大,随着大众美学意识的提高,他们的作品才得到认可。任何一个时期都可能有审美局限性,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不能说现在的审美结构就是完美的,但是相信随着美学的发展一定会愈加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 黄雅璐.审美价值与审美主客体关系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2014(04).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2篇

1、绘画艺术鉴赏是一种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2、把绘画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3、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4、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

5、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

6、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

7、审美接受不单是视觉接受,也不只是大脑接受,而是整个身心的接受 

关键词:形式分析 意蕴解释 价值判断 

在常人眼里,画画远比看画难,其实不然。著名艺术社会家豪泽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所以有许多儿童画家,农民画民间艺术家也是文盲;但绝无儿童鉴赏家和文盲艺术家。可见,绘画艺术鉴赏是一种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绘画艺术鉴赏教育是将受教育者带入绘画这一特殊视觉领域,使他们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训练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育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在我们的绘画艺术教育中,我认为应将绘画鉴赏作为其基本内容,单纯靠学校每周一、二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训练来练就绘画赋形表现能力,无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养绘画鉴赏能力无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可以实施见效的。这在西方许多国家都曾达到验证。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这种特殊努力呢?

“观千剑而识其器”,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触艺术作品。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读画”,进而接受。这种接受非观赏接受。象在展览馆看画展,随意遛一遛,大体看一 看,有赏心悦目之感即可。我们追求的是鉴赏性接受。在以往的美术鉴赏中,有被戏称为“三段论”的欣赏模式,即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的评析。实际上重点放在前两项,后一项是总结、尾声。如欣赏董希文《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把重点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绘画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现将在教学中总结的培养绘画奖赏能力的“鉴赏四步法”略作论述:

第一步:简单描述

在欣赏的开始,先是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以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夏加尔的《散步》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学生会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只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学生叙述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鉴赏情操:面对作品,它给了你什么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审美共享。这阶段不可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第二步: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是将感性立即转化为理性分析。我们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图和底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 如夏加尔的《散步》,学生通常能感受到画面中的快乐气氛,通过教师诱导和提示,学生会发现原来这种氛围是画家刻意营造的,夏加尔所追求的单纯的形、色、人物动态都体现了天真和童趣,欢乐和喜悦的气氛来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也起了很强的烘托作用。

>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形象到风格。分析时切忌繁琐和硬性解剖,破坏作品的整体生命。

 第三步:意蕴解释

> 意蕴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当然,我们不能只中循迹而求。

> 意蕴解释的成败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蕴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在可喻不可喻之间,有时教师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加之学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体验,如明代沈颢所言:“看画以林泉之心则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卑”,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这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浸润和弥散。

> 仍以《散步》为例,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这幅画表现的是夏加尔自己和他的妻子。他把自己画在中间,举手托起婚后刚刚生了第一个儿子的妻子,让她在空中自由回旋,以庆祝他们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再通过对个性、思想、艺术观的介绍,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分享画家的喜悦之情,欣赏他富有儿童般幻想的艺术魅力。

 第四步:价值判断

> 价值判断是从内容与形式、风格与风味、革新与继承等方面对作品的优劣作出判断 ,可以参考专家对此的批评与评判。而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夏加尔的作品,我们着重于他的独特性、开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 我在评价达.芬奇《梦娜丽莎》时,除了指出它的“优”外,还有意指出它的“劣”,如:人物与背景的处理不自然,似剪贴一般;边缘线的处理过于生硬;受当时材料的限制,色彩单调;现在的色彩也灰暗了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明白对绘画作品的判断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尽量收集各种意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3篇

1、绘画艺术鉴赏是一种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2、把绘画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3、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4、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

5、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

6、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

7、审美接受不单是视觉接受,也不只是大脑接受,而是整个身心的接受

关键词:形式分析意蕴解释价值判断

在常人眼里,画画远比看画难,其实不然。著名艺术社会家豪泽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所以有许多儿童画家,农民画民间艺术家也是文盲;但绝无儿童鉴赏家和文盲艺术家。可见,绘画艺术鉴赏是一种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绘画艺术鉴赏教育是将受教育者带入绘画这一特殊视觉领域,使他们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训练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育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在我们的绘画艺术教育中,我认为应将绘画鉴赏作为其基本内容,单纯靠学校每周一、二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训练来练就绘画赋形表现能力,无疑是不自量力的。WwW.lw881.com而培养绘画鉴赏能力无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可以实施见效的。这在西方许多国家都曾达到验证。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这种特殊努力呢?

“观千剑而识其器”,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触艺术作品。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读画”,进而接受。这种接受非观赏接受。象在展览馆看画展,随意遛一遛,大体看一看,有赏心悦目之感即可。我们追求的是鉴赏性接受。在以往的美术鉴赏中,有被戏称为“三段论”的欣赏模式,即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的评析。实际上重点放在前两项,后一项是总结、尾声。如欣赏董希文《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把重点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绘画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现将在教学中总结的培养绘画奖赏能力的“鉴赏四步法”略作论述:

第一步:简单描述

在欣赏的开始,先是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以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夏加尔的《散步》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学生会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只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学生叙述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鉴赏情操:面对作品,它给了你什么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审美共享。这阶段不可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第二步: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是将感性立即转化为理性分析。我们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图和底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如夏加尔的《散步》,学生通常能感受到画面中的快乐气氛,通过教师诱导和提示,学生会发现原来这种氛围是画家刻意营造的,夏加尔所追求的单纯的形、色、人物动态都体现了天真和童趣,欢乐和喜悦的气氛来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也起了很强的烘托作用。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形象到风格。分析时切忌繁琐和硬性解剖,破坏作品的整体生命。

第三步:意蕴解释

>意蕴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当然,我们不能只中循迹而求。

>意蕴解释的成败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蕴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在可喻不可喻之间,有时教师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加之学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体验,如明代沈颢所言:“看画以林泉之心则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卑”,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这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浸润和弥散。

>仍以《散步》为例,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这幅画表现的是夏加尔自己和他的妻子。他把自己画在中间,举手托起婚后刚刚生了第一个儿子的妻子,让她在空中自由回旋,以庆祝他们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再通过对个性、思想、艺术观的介绍,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分享画家的喜悦之情,欣赏他富有儿童般幻想的艺术魅力。

第四步: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是从内容与形式、风格与风味、革新与继承等方面对作品的优劣作出判断,可以参考专家对此的批评与评判。而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夏加尔的作品,我们着重于他的独特性、开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我在评价达.芬奇《梦娜丽莎》时,除了指出它的“优”外,还有意指出它的“劣”,如:人物与背景的处理不自然,似剪贴一般;边缘线的处理过于生硬;受当时材料的限制,色彩单调;现在的色彩也灰暗了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明白对绘画作品的判断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尽量收集各种意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4篇

首先,从认识上看,绘画鉴赏是高中美术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语言(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绘画形式语言主要是指:作品所使用的视觉语汇(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作品中组织视觉语汇运用的形式美法则。它对于高中学生鉴赏绘画作品而言,是欣赏渐入佳境的起点,是鉴别评价绘画作品的最终依据。“构成绘画作品最重要的、最为先声夺人的因素是画面的形式感,营造形式感的首要因素便是绘画语言的使用。”

因此,绘画鉴赏是要运用感知、记忆、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比较、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意蕴的活动。

其次,在教学方法的指导上。以往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一般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整堂课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筋疲力尽、昏昏欲睡。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主动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因此,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学生身上。要多多运用讲解、讨论、比较等方式来开展绘画鉴赏教学;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主动地收集、筛选、分析、整理视觉图像和相关背景资料;组织学生利用美术馆、博物馆、当地的艺术作坊等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开展参观、调查、考察等活动;以及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合作性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等等,都是为了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当然,教师还要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课堂情景,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绘画鉴赏课的前提。如:在上西方现代绘画欣赏时,以著名油画《蒙娜丽莎》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把临摹好了的一张全开的《蒙娜丽莎》油画挂在教室里,虽然学生们以前也在很多印刷品中看过这幅画,但从来没有看过如此大的、真实的画面,许多同学站在画的面前,津津乐道,甚是惊奇,在学生们止不住地发出啧啧的赞叹之际,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这时教师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油画的特点和技法。介绍《蒙娜丽莎》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的内容,思想感情等等,以及作品给观赏者带来感受,在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等,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的背后还有丰富、有趣的内容。学生有了学习绘画鉴赏的兴趣,从而为上好美术鉴赏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术;鉴赏力;审美观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26-02

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

正如多听音乐可以培养乐感,多读文学作品可以提高文笔一样,只有大量地鉴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才能够从实践中领悟美术的魅力,从而逐渐地培养美术鉴赏力。大量鉴赏优秀作品,可以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吸取其精华部分,对人们艺术修养和鉴赏力的提高有直接的利好。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艺术作品多种多样,其中不乏掺杂一些质量稍差的作品,作为初学者来说,无法判断哪些才是优秀的作品,这会阻碍人们对真正美的艺术的追求。因此,我们需要有专业的老师来选择和指导对优秀艺术作品的鉴赏实践。

培养美术鉴赏力就要提高眼睛感受形式美的能力,鉴赏名画可以有效地提高这种能力。中外名画是艺术家呕心沥血的代表作,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升华流传至今。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是美术能力的精湛,更是千百年来精神文化的传承。我们在欣赏名画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学习名家在绘画上的细节处理以及他们对色彩、形体和构图的构思,通过长期锻炼,对美术作品的辨析力和领悟力会逐渐丰富和提高,眼睛感受美的能力也会逐渐增长。优秀的美术作品会引来许多人临摹,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复制品,虽然对原作品的临摹相似度很高,但还是很难将原作的审美和精神准确的地传达给观看者。所以我建议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应该到美术馆、画廊或者博物馆去欣赏原创作品,与艺术大师通过作品进行面对面的触碰。

由于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不同以及天生审美观的差异,会对美术作品的风格有不同的喜好。例如有人喜欢雄浑的山河作品,有人喜欢清秀的花植作品,还有人喜欢抽象的思维作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不过对于其他风格的作品也应该有所涉猎,不能轻易地排斥,更不能贬低,要培养全面的美术鉴赏力。美术作品也有高雅的格调和低俗的趣味之分,对初学者来说,要根据老师的建议选择个性鲜明、有独创精神的作品,尤其是那些经过岁月的筛选流传下来的古今中外名作,一定要避免让平庸粗劣、格调低下的作品影响初学者的第一印象。

二、学习相关艺术知识

美术鉴赏力不是个人天生的能力,需要经过后天的培养,学习相关的艺术知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相关的艺术知识不仅包括中外的美术发展史、技法理论和艺术概论,还包括相关的文学、哲学、和民俗文化等。首先,对我国美术发展史上出现过的绘画大家及作品要十分熟悉,包括吴道子的“吴带当风”,黄荃、徐熙的“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董源、巨然的“照耀古今,为万代师法”,还有吴门画派的唐寅和文征明,扬州画派的郑板桥、李蝉。此外,从我国美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各个朝代所呈现的画风也有所不同,唐朝雍容华贵,宋朝严谨精细,元朝淡然清幽,明清两朝则以水墨为上。对于西方的美术发展史需要了解的是在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同绘画流派的风格和特点,要知道西方几种典型的绘画风格,如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抽象主义。对于中西方的美术发展史要了然于胸,当看到一幅艺术名品时,在欣赏形式美的同时要联想到其创作背景,这样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深刻地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真谛。

要想更好地鉴赏一幅美术作品,了解和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是必不可少的,了解美术的表现形式、艺术特征是学习美术的基本素养。美术从广义上来讲包括雕塑、绘画、建筑和工艺美术等,单从绘画来看,以使用工具、材料和技法来划分可分为油画、水粉画、中国画、素描等;以画面形式和社会功能来划分可分为:漫画、年画、宣传画、壁画、插图和连环画等;以描绘对象来划分可分为:风景画、人物画、历史画、风俗画等,每个画种还可以分为更加细化的种类,如中国画按照描绘题材还可以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等。通过相关美术知识的学习,可以清楚地分出美术作品的题材,感受不同的美术形式带给我们的不同艺术感受。此外,根据不同美术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需要掌握不同的鉴赏方法,例如鉴赏工艺美术时要带有触觉上的感官;鉴赏建筑艺术时要带有运动上的感觉。掌握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把握作品,准确地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过艺术作品反映的是现实生活,因此为了更加准确地领会原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学习相关的宗教、民俗和哲学是有必要的。一个民族和时代的艺术和这个民族和时代的哲学是密不可分的,许多流传至今的艺术名品、美术著作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观念。以中国的美术艺术为例,讲究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画以立意,这种高度的写意性、表现性就是与哲学相联系的表现方式。通过学习哲学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艺作品的精神,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文艺作品的研究来得到哲学方面的启示。不仅仅是中国,西方的美学艺术也深深受哲学、时代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在中世纪,绘画大部分是为基督教服务的,文艺复兴之后也有许多绘画是以宗教为题材的。同时绘画还与文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诗经通过绘画的图解,顾恺之也曾经用类似连环画的形式再现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阅读文学作品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培养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为提高美术鉴赏力服务。

三、注重结合审美体验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提升审美观就是在为自己寻找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如何才能提升自身的审美观呢?首先,要多看一些名家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经过时间的检验,在今天仍然称得上不朽之作,可以充分地验证其艺术造诣和成就。在观看这些艺术作品的时候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感性直观,细细品味作品中的色彩和构图,经过长期的实践,自己的感悟力和辨析力就会慢慢丰富起来。其次,要带着审美的态度去体验生活。我们知道许多知名的画家和诗人都是十分感性的,他们会带着细腻的情感去理解周围的生活和自然环境,写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千古绝唱。在美术作品中也有许多描绘大自然、描绘日常生活的作品,正是因为他们有一双发现生活美的眼睛。

提升审美观还要培养开放的艺术观念。所谓艺术观念,指主体对不同流派和风格的美术作品的观念和看法。培养开放的艺术观念就是不仅要懂得欣赏美的、具象的作品,还应该懂得欣赏丑的、抽象的作品,其实作品的美与丑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划分,要想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实质,就应该以开放的艺术观念、用一种欣赏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作品。此外,许多人会将绘画看作是对实物临摹和复写,将其逼真程度作为评价它的唯一标准,这种做法在鉴赏美术作品当中是有极大误区的。随着照相机的普及和流行,绘画逐渐丧失了其记录和存录的作用,但是绘画并没有因此而衰落,就是因为绘画不仅有其“写物”的特征,还有其“写心”的重要功能,也正是这项功能才使得绘画的艺术境界更高一层。画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仅仅是对事物的一种复写,还渗透了自身的情感,这也正是许多著名艺术作品经久不衰、耐人寻味的原因。所以用开放的艺术观念去欣赏艺术,才能鉴赏更加丰富多彩的美学艺术。

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出来的,需要我们长期实践,不断地积累艺术知识和提升艺术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试着练习一些绘画,对眼睛感受形式美有非常好的作用,并且要学会用审美的态度去感受生活,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体味生活,这也是培养美术鉴赏力的最终要求。

参考文献:

[1]孙清予.论高效美术课堂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5,(01):137.

[2]何岩.关于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1):136-137+157.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中美术西方现代艺术鉴赏 知人论世 点面结合 纵向联系 创作实践

艺术作为人类世界的感性呈现,承载着人类精神史的广度和深度。西方学者巴赞认为,一个社会只有同艺术“结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与文化离异,就只能导致野蛮,这个社会随之会变成文化的沙漠。高中教育在升学压力下,往往不重视审美教育,在以考分为主要参照的评价体系中,学生的精神世界较为空乏,审美能力较弱,对艺术缺少感知和辨识。艺术同自然一样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无艺术的人生是乏味低俗的。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片自由充盈的审美空间,综合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西方现代艺术鉴赏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其涉及教材中的四部分:意象艺术、抽象艺术、西方现代艺术、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等,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改变以写真的、“像与不像”为标准的传统视觉审美程式,用现代的审美眼光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流派风格和思想情感。本文以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为切入点,探讨西方现代艺术鉴赏的教学策略。

一、知人论世,探知本质。

古典艺术以客观世界为参照对象,艺术家按照看到的世界来描绘对象,画作是世界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外部世界。而西方现代绘画不再追求客观的真实,而是追求内心的真实,其艺术理念、艺术标准、创作方法、语言形式、思想情感与古典绘画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按照传统的欣赏方法就可能看不懂画家的表现形式和主题思想,所以,要想欣赏现代艺术,就必须先了解现代艺术产生的土壤——现代社会、哲学思潮、艺术家经历,等等。知人论世是走进现代绘画的基本方法,就是要了解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思潮、艺术家的身世经历、理念追求等。现代社会摄像机的出现代替了绘画的写实功能,于是绘画不再执著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描摹,而是寻找新的出路和存在价值,从而转向内在情感和精神实质。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现代工业社会物质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变动,如哲学和宗教新思潮,这对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追求推动着艺术的变革,现代艺术如果没有艺术家的解说和评论家的阐释,则其确实难以理解。比如,要了解印象主义绘画就必须从1863年巴黎艺术界“落选者沙龙”谈起,马奈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不符合学院派的审美标准而被大肆批判,从此以马奈为代表的“落选者”和保守的学院派之间进行了新旧艺术的争锋。马奈在1867年展览会前言写道,这些反对者都是以传统观念来理解绘画的形式、手法和观点的,他们从不承认其他的理解形式,而是在这方面表现出一种幼稚的偏见:除了他们的公式,一切毫无价值。马奈先生一向承认别人的才能,从不妄想消灭前人的绘画或者是创造新的绘画,他只不过决心要做他自己,而不是要做某一个别人。印象主义者们走出画室,在户外转瞬即逝的生活瞬间和自然界的光色变化,进行现场绘画创作,由此开启一个个流派的艺术实验。只有了解凡·高狂热的宗教情怀才能体会其《星空》中用火焰般、漩涡般弯曲的运动线条表现出的强烈激情;只有了解高更对都市文明的厌恶和对原始文明的向往,才能理解他住在塔西提岛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样的人生哲理问题……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可以使学生按艺术家原本意图对作品进行理解,这种从艺术家的立场来解读作品,是最基本的赏析方法。

二、点面结合,探知风格。

“点面结合”是指以艺术家的代表作或一幅画为出发点和切入口,然后结合艺术家的其他作品,感知艺术家的时代风格和整体风格。比如了解凡·高,可以把《星空》作为突破口,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其构图、线条、色彩有何特点?他描绘的夜空和你看到的有何不同?画家这样表现的目的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经过讨论后,可以让学生欣赏其他作品,如《向日葵》、《吃土豆的人》、《自画像》、《夜咖啡馆》等,学生自然会归纳总结凡·高作品中物象的扭曲变形和色彩的强度明度,从而感知凡·高作品独特的风格。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较为完整地把握一个艺术家或一个流派的风格特色。风格是一个艺术家最为显著的标志,特别是现代艺术中,层出不穷的众多流派需要抓住特征来分辨,每个流派的画家又有不同的风格,如印象主义绘画中莫奈和雷诺阿有区别,塞尚、凡·高、高更又有区别。所以,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了解画家的整体风格,而不是仅看到局部和表象。

三、纵向联系,彰显个性

现代派绘画是在反叛甚至颠覆古典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与生俱来的叛逆性带来了绘画艺术的不断革新。各个流派都是在否定他人他派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主张。运用纵向联系的手法就可以以历史为主线,把各个流派贯穿起来,分辨各流派的艺术追求。比如塞尚放弃了印象主义画家所采用的快速作画的方法,而对物象进行深入、长时间的分析,专注于物质的实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用圆柱、圆球、圆锥体去处理自然”。其画法影响了毕加索,毕加索对塞尚式的形体和结构进行了概括性处理,用几何形体的组合拼接来构图,创建了立体主义流派,其肢解破除了传统艺术家对“自然形”的认识,从而产生了空间和结构的心概念。立体主义形体观念对其后的艺术实验产生了重要启示。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都从中吸收了不同的营养。抓住形体这一线索,就可以把这些有传承关系的流派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纵向联系和对比,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把握各流派的异同点,体察现代艺术发展变化的规律,对现代艺术有更深入的认识。

四、创作实践,领悟精神。

现代艺术的鉴赏要不断突破传统视觉程式的束缚,培养学生现代的审美眼光和审美趣味,创作实践活动是培养鉴赏能力的途径之一。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加入创作体验的小环节,加强学生对现代绘画理念或技法的认识。如在鉴赏立体主义绘画时,可以让学生用几何图案变形拼接成一定的物象,并说说这样构图的意图,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还可以加入拼贴和实物要素,让学生感知材料、物质要素对绘画的影响。教师要根据不同流派和画家的创新处设置简单可行的小练习、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悟现代艺术的理念风格和审美追求。这样的方式就把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思维水平。

五、面向生活,慧眼识别。

现代艺术自19世纪末出现在西方文化舞台上之后,就以一种革命性的姿态,不断突破传统的艺术体系和美学规范,把各种新的观念形式和材料纳入到艺术表达的范畴内。不了解现代艺术的革新及形式和理念上的突破就不会理解当代多元化的艺术风格追求,不会鉴赏当代先锋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当代艺术出现的现象和问题作为引入部分或延伸部分,让学生思考鉴别。渐渐地,学生就会把鉴赏方法运用到现实中,对当代艺术问题进行评析,建立现代的审美品位和审美标准,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识辨当代复杂怪异的艺术现象。

总之,在西方现代艺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高中学生的理解认识水平和艺术基础,让学生了解现代艺术生成的社会背景及艺术家经历、艺术理论探知艺术家个性化的风格追求;通过纵横的对比联系明晰流派风格的继承发展;通过绘画实践、当代艺术现象体悟艺术精神,最终达到对新奇多变的现代艺术的鉴赏。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多样地运用这些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启发引导,把内容庞杂的现代艺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鉴赏,让学生对西方现代艺术具备初步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朗格著.藤守尧译.艺术问题.南京出版社,2006.1.

[2][美]F大为马丁,李A雅各布斯著.包慧怡,黄少婷译.艺术和人文.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4.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多元示范 美术绘画 创作 重要性

通过多元示范展示不同风格的作品,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画作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学到不同画风作品的创作要点与精髓。多元性的美术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通过不同作品的展示与学生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作品创作时的心境,画作的灵魂。多元示范方式从审美与美感体验等方面展开,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与认识能力,从而不断强化美术创作的效果。

一、通过交流互动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美术绘画主要讲求的就是对美的理解与领悟,学生首先需要有对美的感受,对学生美感的培养主要为了填补学生自身的审美结构,不断提高对美的敏锐能力、鉴赏能力及领悟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通过内心情感的混杂,将绘画中的美呈现出来,学生达到这种程度还是需要知识的积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理解,相互之间的交流填补在鉴赏上的空缺,通过不断对美感的训练,从而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不断增强学生的欣赏能力、判断力、想象力、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就要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而老师在交流中也要尊重学生观点,对于学生偏见的观点要寄予纠正。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主要就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加强学生对于审美的认识能力,这是一种创新形式的教育方式,有利于使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例如:老师讲一个“掷铁饼者”,就可以通过参观相关模型,感受其材质,通过视觉与感官上带来的不同刺激,将这个模型所带来的不同的美使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教学课堂更容易融入整个教学之中,不断增强学生欣赏的全面性。

二、融情于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感情对于一件艺术作品具有灵魂的作用,作品中感情的融入更加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学生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所融入感情的鉴赏,当然,老师需要介绍作品产生的年代、背景与作者的个性特征来欣赏一幅作品,老师也可以使用电教设备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帮助学生在不断提高对作品的审美能力,抓住作品的灵魂所在及其艺术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的作用。

情景式的教学更加注重声情并茂的表达教学方式,将作品的绘画结构与质地等方面通过语言感情的表达传递给学生。例如:凡・高的《向日葵》,画作中的向日葵有一种动态的样子,而且透出生命般热情的红色,表现了凡・高当时的感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通篇都是暖色调,老师通过声情并茂、融情于景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所存在的独特美感,不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西方与东方的绘画有巨大差异,东方的绘画更加重视情感的融入,例如:朱耷的一系列作品中动物都是白眼向青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情体会。

三、在不同美术作品的比较中发现美的特点

对比式的教学方式属于多元化教学的一种,通过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的对比,从而发现作品中的创作特点。将相关美术作品放置在同一个方面进行不同对比,通过历史背景、画作流派及民族等,通过作品之间的比较,使得作品个性美更加鲜明。例如:东西方绘画之间的就有很大差别,西方古典绘画更注重真实性,更加注重静态事物的表达,将事物原原本本地搬上画作,而东方绘画则注重意境,通过黑白颜色的碰撞,表达作者当时的感情,更加注重动态事物的表达。

还有就是通过东西方绘画的审美,可以看出西方的绘画发展逐渐国际化,而东方绘画也在不断吸收西方绘画中的优点,从而形成绘画的国际性,但是依然存在不同点。因为东方绘画受到历史发展的影响,依然存在历史特点,注重感性表达,隐含的感情比较多,而西方现代作品更加喜欢直抒胸臆,通过比较使学生更好地记忆不同画派的绘画特点,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绘画鉴赏能力,从不同中发现美的特点。

四、综合教学促进美术绘画创作

综合教学方式综合了时代、历史、背景、宗教、民族等方面,通过这些方面教会学生从不同方面鉴赏画作,学生通过鉴赏不同宗教的绘画了解个宗教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从而帮助学生促进美术绘画创作。相比于佛教的清修静养而言,西方的基督教更多的是表达人的普遍性问题,从而多表达人的苦难,虽然不同流派艺术作品之间有不同特点,但是他们之间也有一定的共同点,就像是宗教都有一个信仰的英雄,佛教的释迦牟尼,伊斯兰教的,等等,通过不同的背景发现美术作品中美的存在。

通过综合性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审美能力填补自身的审美结构,而且美术创作不单单是只有美术这一种,美术创作涉及很多方面,例如:设计、鉴赏、历史、地理等方面知识,通过不同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得到一定社会知识及经验的积累,促进学生的更好创作。

多元示范注重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创作所要拥有的知识与能力,而多元示范是一种创新型教育方式,这种方式会提高学生对于欣赏美的敏感程度,促进美术绘画创作效果的强化,对我国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鹏,苏.浅析织绘艺术在现代室内环境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上),2015(01).

[2]缪胤,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艺术教育的回归――美国“艺术推进”课程及其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03).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说过:“人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高中阶段专门开设美术鉴赏课,其目的在于通过鉴赏教学,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中西艺术交融,了解文化差异

关于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这两方面都可进行,因两者皆有其特点与魅力所在。中国传统绘画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了解中国绘画的特点,更深入地体会中国绘画艺术博大精深、哲学化的审美倾向。中国传统绘画其门类也很多,可以从其中挑选其一种或两种进行教学。例如:花鸟画中可选梅兰竹菊,也可选简单的山水画等。西方传统绘画也可以进行教学,学生从中可以学到西方的绘画理念,了解西方造型艺术的特点及其规律,学习西方的审美观。在教学方面也可以选取其中的素描、速写、色彩等进行实际教学。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同步教学能让学生真正全面地了解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在欣赏与鉴赏中逐步获得审美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

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特色课程

在美术鉴赏课中一般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探讨和理解,令学生感到乏味,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现有资源,适当开展一些取材容易而又操作简易的手工制作课,让学生自己创作艺术作品,把成功的体验与众人分享。比如,如果学校离河边较近,可以在河边搜集小贝壳。我们可以把贝壳黏结起来做成各种各样形状的小雕塑制品,容易制作也容易形成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和可能的尝试,着重感受、体验和兴趣培养。然后,开一个小型的“雕塑作品展”,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时,会有很高的成就感。如果学校依山傍水,那山上少不了石头,可以直接采集石头做盆景雕塑,效果也会很不错。无论贝雕、盆景还是其他,都可以就地取材,只要合理安排教学设计,必会带给学生新颖而又难忘的一课。

三、美术鉴赏,走出单一理论教学

上好一堂精彩的美术鉴赏课,需充分掌握教材知识,把握教材的教学宗旨,找到美术鉴赏教学与实际生活中鉴赏审美应用的连接点,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与突破。对于美术鉴赏课来讲,教材有其局限性,我们应该把学生带出教材,走到生活中去,让“活生生的教学”巩固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我们要不断挖掘自身所在城市或者环境资源的美术鉴赏层面,让学生有空间和时间去体验及应用审美知识。任何小小的审美实践都要胜过“死记硬背”的“纸上谈兵”,我们相信:美术鉴赏教学会逐步走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道路,而学生会有机会去读一本包容万象的“大书”,而不是“死记硬背”那本教材。在美术课堂上,他们明亮的眼睛和时时发出的惊叹声可以告诉我们: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对美术知识的渴求。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灵活使用和挖掘教材成为目前美术鉴赏课教学环境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四、把握中国特色,奠定传统文化底蕴

在当今大众追逐时尚的潮流中,毫无例外的,美术教学领域也受到了很大冲击,一律追求“新颖”“新概念”“新花样”的“新”却恰恰掩盖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推广,更少了传统艺术特色的革新与发扬,传统艺术人文精神的缺失更是越来越难以赋予作品更深邃的内涵。大众正在被逐步、被完全地西化,其根源应该归结于我们传统美术教育的普及推广。我们的技能模块学习应该首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这样既有利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普及也有利于对西方文化艺术精华的吸收和融会贯通,对于提高艺术素质有着更好的继承发展。我们并非排斥外来文化,而是想让本民族的文化瑰宝得到更大的继承和发扬。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多注入中国因素是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美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式。

五、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

没有一个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散自己思维、发掘自己创新意识探索发现自己艺术潜质的环境,其他的空谈都是假的。风景优美、依山傍水的环境因素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利的,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开展美术鉴赏课也是很好的。以前的学校教育要想在短时间内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只有尽自己所能去改变并去营造对学生更好的环境,尽自己所能在有限的环境中取得最大的成绩。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应该给学生创造宽松的课堂环境,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轻松地学习;在聆听各种各样的“故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思路自由飞翔。

潜移默化之中,深刻细腻的观察与感受能让我们的学生具备“不寻常”的眼睛,让他们能够捕捉到更多美丽的色彩,尽享这曾经熟悉但又有所不同的形色世界带给他们的新的感官体验,独特的审美观察也会塑造出他们的多彩人生,这才是我们艺术鉴赏课的主旨所在。

参考文献: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9篇

一、文字解说

一般是指画家为作品所起的题目,或用其他方式,如在不同场合对作品所做的口头或书面说明,特别是像中画中的题诗、题跋等。虽然我们承认没有哪位真正的画家能够用文字说明他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东西,因为,如果一幅画可以说出来或者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那么画就成了多余的了;或者说绘画就不是有其自为的定性的了。但是,这些出于画家之手的语言文字材料至少表达着画家当初作画时的心理指向,特别是中国画的题画诗,作为绘画的有机组成因素,确实有力地影响着我们对于整个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的。

画家对其绘画作品的文字性说明一般以两种方式存在。一是直接题写于画面上的,可称之为画中文字;一是发表或记载于他处的,可称之为画外文字。

(一)画中文字

画中文字是应当首先予以关注的。一般来说,这些文字是在绘画作品完成之时题写于画面之上的,反映了画家当时的创作意图或某种感受。画中文字在油画中不多见,但也不是没有。如库尔贝的名作《画室》,画家还在画中题写了一行文字:“现实的寓意,在某个方面决定了我七年艺术生涯的画室的内部。”这行文字对于欣赏和理解这幅作品显然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它启示我们作为现实主义巨匠的库尔贝在画中是将写实、象征、寓意融为一体了。在这行文字的启发下,我们不仅很顺畅地理解了画中人物的寓意,而且能够敏感到一些细节的象征寓意。如在画中可以看到报纸上放着一个骷髅。这报纸是拿破仑三世御用报纸。这里意味着它不仅已失去了生命了。而且成了禁锢思想的坟场。因为画面中画有库尔贝崇拜的思想家普鲁东。普鲁东有一句被到处传扬的名言,即是:“报纸是思想的坟墓。”

(二)画外文字

画外文字一般是画家在完成作品之后,在各种不同场合,以各种不同方式发表或记述的有关文字。这在西方画坛上比较多见,可能是对油画上不适应题写大量文字的一种补偿。如果说中国画上题写的文字大都属于即兴发挥,那么油画的画外文字则是画家沉静下来之后深思熟虑的思想。比如凡高在画完《阿尔的寝室》这幅被认为充满着不可思议的气氛的画作后,先后写了三封信谈了他创作此画的一些想法和当时的创作心态。他对色彩运用的提示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画家独特的色彩观念和赋色方式。

综上所述,无论是画中文字,还是画外文字,由于都是出自画家之手,并且指向绘画作品本身。所以具有权威性,是我们进行绘画欣赏教育不可忽视的材料。

二、代码解读

“代码”是指承载或传达艺术信息、审美信息的符号,以及有关符号组合方式的规定。绘画代码主要是类象代码和象征代码。通过对绘画代码的转译和阐释,使绘画欣赏课教学具有了学科可信度和可靠性。

(一)类象代码

所谓类象代码是建立在某种相似性或共同特征基础上的代码。在绘画中类象代码最为普遍。如画中的马与生活中的马就有相似关系。同为画中的马。韩干的马与御马有相似关系,徐悲鸿的马与野马有相似关系。

(二)象征代码

所谓象征代码是指形象代码与其所指称意义的一种非自然的关系,如果说类象代码侧重于事物的自然属性,那么象征代码则侧重于事物的社会属性。在绘画中,象征代码主要有四种形式。

一是观念性象征代码,即某些观念的象征表现。例如,在西方艺术中,阴森的孤岛象征死亡,蓝鸟象征幸福等,这都是由古希腊神话提供的。

二是同构性象征,即形象与其象征的事物和意义的关系是由两者之间存在的某种同构性决定的,如,鸳鸯戏水象征夫妻恩爱,二者存在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的同构性。

三是生命化象征,即对被象征的内容诉诸于动植物生命的形象。或如贡布里希所言:“赋予形状以生命,因此也就赋予它们以动感和表现力。”梵高的《向日葵》所绘物象本身便是一种生命现象,正如贡布里希所言,其“生物学上的价值”恰好成为某种精神价值的最便当的隐喻。

四是风格化象征,即贡布里希所谓:“追求秩序,使生命的形式接近于几何形状。”风格化象征将某些寓意形象抽象化、几何化,象征寓意积淀为一种图式,使这种图式成为“有意味的形式”。蒙德里安的树和毕加索的牛都精彩地演示了风格化的过程。

三、情景再现

情景是指信息传达时所处的时间、范围和具体环境。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幅画的背景,包括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事件,也包括作者的个性、创作心境等相关因素。

情景可以分为民族文化传统、社会时代氛围和具体创作心境三个层面。

第一,民族文化传统是解读绘画作品l的重要参照。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总是强有力地制约着该民族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观念。艺术活动原本就是民族文化活动,艺术形式自然也就是表现这种活动的形式。艺术作品则是这种文化活动的产品。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课改;美术公开课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153-01

对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在体育、音乐、美术这“小三科”中,不受多数学生欢迎、上课没有兴趣的就是美术课,除了讲授的内容比较枯燥和单调外,就是课堂氛围缺乏激情。因此,作为一名新教师要上好美术课确有一定的难度,而要上好一节公开课则难度更大。

这位美术教师讲的是“走进具象艺术”,其教学环节是复习提问、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再提出本节所讲的“具象艺术”的特点,由讨论引出课本中的一些名画,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在赏析了几幅其他的画之后,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了一幅仿真的北宋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当教师讲到这幅画所包含的历史意义及价值时,学生顿时活跃了起来。教师按画中结构分为“郭外的春光”“繁忙的码头”“热闹的市区”三部分,分别讲了画中所表现的风土人情、都市风貌、商贾集市、码头河运、达官显贵、酒肆茶坊等等,其实这些都是画中的基本常识。接着学生在课本中开始争着寻找画中一些有特色的景物。画中逼真的情景让学生个个惊叹不已;直至下课时学生还沉静在对画中景物的观察中,沉静在感叹艺术家那高超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中。这节课其实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怎样结合绘画产生的背景去欣赏画面所反映的物象,而且也学到了鉴赏名画的一些基本知识。笔者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在新课改理念的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把握了培养学生兴趣的环节:

一、在鉴赏中融入了文学知识

教师在分析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后,接着提出画题“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一词让学生思考。虽然只是语文知识中一个简单词语,但由于词义的多义,使图画的寓意由具体转为泛化,在更深层次上凸显了画的创作意义,进而更加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材料进行了点拨:一说“清明”是指画中描绘的是清明这一具体季节前后汴京的风貌;一说“清明”是指汴京地区某个具体的地方;一说“清明”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物贸繁荣、商贾云集、国富民裕、政治清明的社会景象,对这些“点拨”教师都未作肯定的回答,而是让学生再结合画面产生的背景去判断、去思考。

二、在鉴赏中融入了历史知识

课堂上教师同时还讲了几幅画,讲每幅画前都要重点强调作者生活的时代。教师引导学生:具有艺术价值的画,不仅其具有超高的艺术造诣,同时还能反映出时代镌刻在画面上的历史痕迹,让后来者通过对画的鉴赏去领略画产生时的时代特色。《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宋代末期的宋徽宗时代,大家要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来回答一下当时的社会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边讨论边争相回答了宋徽宗时代一些特定的社会现象:社会处于相对的稳定,人民群众生活相对的富裕,国家相对的安定等。所以,这幅画反映的就是该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

三、在鉴赏中融入了政治知识

教师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清明上河图》和西班牙作家委拉斯凯兹的油画《教皇莫诺十世》先进行对比讨论:看看从画面上能看到作者有怎样的政治倾向?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点拨:在《清明上河图》中作者极尽渲染之能事,竭力颂扬和粉饰了当时社会的国泰民安,它既是对宋代社会现实的真实描绘,也是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而西班牙作家委拉斯凯兹的油画《教皇莫诺十世》则借画面中教皇表情的呆板表达了作者对“教皇”的讥讽与不满。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政治不仅反映在社会风貌上,同时也反映在作家的意识形态中,作家或有意无意的把对事物的爱憎喜怒往往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所以作品的主题也都蕴含着极强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意志。因此,在鉴赏中学要会联系和把握作家政治倾向对社会的影响,才能更有助于鉴赏作品的实际意义。

四、在鉴赏中融入了社会知识

教师让学生思考:把《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景物与现在进行比较,看看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是什么,没变的又是什么?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张扬的社会发展标志。当时代不断发展变迁后,前代的遗留物都镌刻着时代的痕迹将成为后代的文物,这些文物多数都具有不可再造或逆转性。学生讨论认为:没变的就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她是自然界造就和孕育的连接各个时代的链条,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她川流不息地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代。而变化了的是同样生活在“上河”边上的百姓,随时代的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或生活习惯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不断展示着人类向更高的文明化迈进;同时变化较大的还有,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实中存在和暴露出了各种显性和隐性问题,如植被的破坏、资源的浪费、森林的滥伐、河水的污染、湿地的减少、沙化的剧增等等的环境恶化现象,导致现在大部分地方已经看不到清澈的溪流、河水,看不到随处可见茂密的树林……

五、在鉴赏中融入了审美教育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11篇

 

对比法,即依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以确定其异同关系,认识其本质差异。对比教学法的运用,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培养学生举_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能培养学生从事物表面现象找出本质差异的分析能力。经过实践,笔者认为把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进行比较,是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现代绘画的有效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将两者进行比较呢?以《伏尔加河的纤夫》和《内战的预言》两幅美术作品为例说明。

 

1. 引导学生从作品表现形式上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首先从作品类别上进行区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伏尔加河的纤夫》是一幅典型的传统绘画作品,而《内战的预言》是幅现代绘画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注重画面的真实性。人类把画从“不像”到“像”历经了几百年,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一大批艺术家的出现,把解剖学、透视学、光学等知识带入绘画的时候,才让我们在平面上看到了以假乱真的艺术作品。所以鉴赏传统绘画就是要从空间感、质感、体积感入手。而《内战的预言》构思、创意具有独特性。从19世纪末到今天,把作品画得“像”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艺术家开始追求的是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画面构思奇特——观者看到只有在噩梦当中才会出现的情境:画面是把人撕开再拼凑起来的一具支离破碎的人体,狰狞恐怖的面孔支撑在一只手上,身体七零八落。人物自己的手抓着自己的上半身,脚踩着自己的五脏六腑,自残的形象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

 

2. 引导学生对作品背景进行比较

 

《伏尔加河的纤夫》作者是画家列宾,作品背景是19世纪60年代,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宣布法令——废除农奴制。可是,由于封建剥削势力的根深蒂固,俄国农民并没有改善他们的悲惨境遇。作品刻画的是11位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纤夫形象,他们饱受压迫,生活艰辛。1这幅作品激发了人们对19世纪俄国人民命运的思索。《内战的预言》作者是西班牙画家达利,作品作于1936年西班牙内乱之前。画面中央是一个巨大而残缺的人体,象征受难的群众。蔚蓝的天空,布满了乌云,大地上撒满了土豆,象征着西班牙荒芜的土地,所有这一切都是对战争的有力控诉。

 

3. 引导学生从作品风格特点上进行比较

 

列宾是俄国19世纪后期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他以无比丰富的创作和卓越的表现技巧,把俄国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发展到高峰。画中刻画了 11位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地拉着纤绳。纤夫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个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这是一支坚忍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这支队伍凄苦、惆怅、无助,画笔直抵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达利是20世纪西方伟大的超现实主义大师,也是最能表现20世纪西方社会的混乱与动荡的艺术家之_,他善于把事物形象进行夸张、变形。在他的画中,现代人的梦幻、苦难、心灵的骚乱、战争给心灵带来的巨大痛苦与扭曲,都一眼可见。看他的画,往往有一种非常压抑,却又是痛快淋漓的感觉,让人觉得那些连你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更不知如何表达的情绪,他都替你表达出来了。

 

通过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相比较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鉴赏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揭示不同风格作品的创作意图、深刻内涵或目的差异。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感悟作品

 

启发式教学是素质教育中_种重要的、积极提倡的教学手段,它要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学生则能呈现其重要的主体地位。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不但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依靠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包办替代。2所以,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促使他们自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以美术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为例说明。《百老汇的爵士乐》这幅作品在西方现代绘画史上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艺术作品,但是画面完全没有具体形象,只有纵横线条的分割、排列,色块的穿叉点缀,让学生对这幅作品进行鉴赏有一定难度。笔者做了如下教学思路设计。

 

1. 抓住文题,启发感悟

 

鉴赏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先“解题”。题目_般是艺术家传情达意的“窗户”,作品通常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情境都要通过题目去传达。我们可以先不让学生看作品,先让学生解题,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说明什么是“百老汇”。高中学生应该已经从其他人文学科对这个概念有所了解,所以这样切入会相对简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教学所需加以归纳:百老汇”是美国纽约非常著名的一条大街,贯穿纽约南北市区,在南北和东西街道的结点上,夜总会、事务所、银行、戏院比比皆是,夜晚降临,贵族的先生、女士们就会来到这里休闲、娱乐。“爵士乐”是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非洲黑人的大量涌入,带来的当时最为流行的爵士音乐。

 

2. 根据作品情境,配以音乐辅助鉴赏

 

题目当中提到一种音乐形式“爵士乐”。那我们不妨在教学中穿插一段爵士音乐,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爵士乐的常用乐器和乐曲风格,又可以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在这个教学环节当中,很容易引导学生把握以下两个信息:爵士乐”是用萨克斯、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架子鼓等乐器演奏,它的曲风愉悦、轻松、明快,振奋人心。

 

3. 进一步引导学生把音乐感受和美术元素结合起来鉴赏艺术作品

 

其实音乐和美术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对人们心灵感受体验结果是相同的,都是在鉴赏音乐和美术作品之后,对情感起到不同的震撼作用,或平静、或愉悦、或兴奋、或悲伤。“爵士乐”的曲风给我们的审美体验是“愉悦、轻松、明快”,那在美术语言当中,什么颜色让我们感到“愉悦、轻松、明快”呢?通过这样的“异类同感”式教学,学生一定会回答:红色、黄色、蓝色、橙色、淡绿等明度较高的颜色会让我们有和欣赏‘爵士乐’同样的心理感受。”从而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如下信息:画面应该有南北、东西交错的线条,结点上有很多夜总会、事务所、银行、戏院,呈现的是红色、黄色、蓝色、橙色、淡绿等明度较高的暖色氛围,这和爵士乐的欢乐气氛相吻合;黄色的小色块就像节奏鲜明的打击乐,大色块就像是钢琴或大提琴的浑厚音色,大小色块就像声音扩散一样交织在一起形成美妙较有规律的爵士乐。[3 ]

 

4. 通过画面,进一步引发联想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根据作品启发学生产生联想:这些颜色不同、纯度不同、比例不同、冷暖不同的色块交织一起,虽然没有具体的形象,但是却留给我们更多的联想空间。如可以结合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现状进行联想:把不同跳跃的色彩联想为百老汇夜晚霓虹灯;明快的色彩还能想到美国人节奏明快的生活方式;画面中小色块的分布感觉像美国发达的汽车工业——小汽车。

 

在教学当中,教师如果能够采用这种层层启发的教学方法,就会很容易使学生把握画家的创作过程和创作心理,从而体验到抽象绘画实际也是现实生活的整合和表现,只是在艺术形式上有别于画得具象的传统绘画表现形式,这样,学生再理解这类艺术作品就容易得多。“高中生已进入个体发展的青年期,身心发展都达到成熟水平,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都进入最佳时期。”[4]只有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更加深刻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搜寻艺术之魂

 

西方现代绘画作品随着时代的变革越来越成为鉴赏的主流。由于这种绘画形式大多没有具体形象,意蕴相对含混,它也能最大程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所以我们要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选择一些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相关联的西方现代绘画进行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鉴赏热情。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稍做留意的话,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当中,西方现代绘画的佳作不时映入视线,“作品与服饰’’、“作品与居室’’、“作品与环境”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以蒙德里安的作品《红、黄、蓝的构成》为例。画面结构非常简洁,几个大小不同的矩形被黑色的、粗重的线条控制,主导颜色是右上方鲜亮的红色,不仅纯度极其饱和而且面

 

积巨大,画面四块灰白色有效配合了画的右下方的一点点黄色和画的左下方的一小块蓝色,红色正方形在画面上牢牢控制住平衡。在作品中,三原色坦然纸上,再无其他颜色。水平线和垂直线是画面当中仅有的线条;方块和直角是唯一的形状。分割与组合的巧妙,节奏、动感的画面,非常具有美感。学生取得了鉴赏蒙德里安《百老汇的爵士乐》作品的审美经验后,会很欣然接受这种艺术形式。那我们不妨在教学中再进一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

 

[1] 结合作品的构成形式,自己创作一幅以红、黄、蓝三原色为基调的作品

 

学生的操作热情很高,在绘制的过程当中不断地互相讨论并时有争论。每位学生都在精心策划着不同色块的大小、比例、构图,分割线条的粗细等。有几位学生的作品还不时受到其他同学的称赞。最后,教师应提供给学生_个展示作品的机会,可以把作品贴在教室黑板上,也可以贴在墙上,近距离地观察各自的作品,再和原作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就会发现作品的优缺点,然后进一步修改作品。

 

[2]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创意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创意的构思、设计、制作,是引导学生捕捉发现美的过程。可以把作品应用到“作品与服饰”、“作品与居室’’、“作品与环境”等各个领域,待学生完成作品之后,教师可以把自己搜集的案例向学生展示,以有趣的实物为例说明这种艺术自身的美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如生活用品玻璃杯(蒙德里安的抽象形式装饰)、鞋(直线、三原色,方块图案的布料)以及家居、建筑设计等。事实上,在我们的曰常生活中抽象艺术无处不在,它给我们带来的抽象感就在我们身边。[]

 

这种鉴赏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分为两个教学阶段。前阶段的教学环节使学生从功能和审美的角度鉴赏西方现代绘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打开了学生们的艺术视野;而后阶段的教学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有创意地完成一件设计作品,并在设计当中特别强调“有创意”这就要看学生能否运用以往所学的美术设计知识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体现创新意识,体会将现代的抽象作品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种种乐趣。

 

四、 运用批评的观点,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 ‘美术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地拓展与延伸。”对于高中生来说,通过学习,他们不仅能欣赏一些“西方现代绘画’’,同时对美术作品还要有能力进行批评。它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检验依据,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必不可少。因为美术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_样的特点,它具有开放性的评价体系。我们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大胆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使学生能在不同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中碰撞出既开放又具有个性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观念,这才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美国艺术批评家沃尔夫吉伊根所著的《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1书中总结了几点指导学生进行艺术批评时所遵循的原则,在我们的教学当中,相当具有借鉴意义。

 

1.以学生自身感受为主体,对一件或一类作品进行批评

 

传统的教学只是让我们教会学生理解艺术作品,而现在的教学更加侧重于让学生自己获得对作品的理解。这种理解并不是教师能教会的,它需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

 

2.尊重学生的反应

 

教师应该避免针对艺术作品反应而强行设置某种程度;相反,他们应该相信学生最初做出的反应。[6]学生在面对作品时,会有瞬时的心理反应,即使面对同一幅作品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教师应鼓励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感,解放焦虑和僵化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避免引导学生接受早已预定好的对作品理解的课堂讨论。

 

3.为学生提供面对有争论作品的机会

 

西方现代绘画作品对学生原有的认知和价值观提出了挑战,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争论作品的机会。面对机会,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下各自的学习心得,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悟作品。

 

4.为学生创设安全、自由的批评环境

 

高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成熟时期,各个知识领域的认知也相对客观。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无论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文化的角度都会有能力进行客观的作品评价。但教师如果不能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开放的、言论自由的评价环境,学生就不能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只有让学生敢于表达,才算是批评与思考的有效运行。如果学生处在出现错误处境或尴尬的环境中,那么批评和思考就无从谈起。我们在批评的教学环节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合作,而不是竞争。

 

在教学当中,教师能够根据以上几点进行艺术批评,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上就会产生可喜的教学效果。如果再面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学生就会大胆地表达出各自不同的心声。一种声音可能会说:我喜欢‘西方现代绘画' 我在学习当中认识到西方现代绘画或色彩鲜艳,或恐怖怪异,或夸张表现,比传统美术更有艺术的感染力。另外,现代艺术绘画还能带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有时作品就像是表达我的心声一样,我非常喜欢西方现代艺术。以后我会抱积极的态度,理解它、欣赏它。”还有一种声音可能会说:我不喜欢西方现代绘画。因为现代艺术太过于抽象,理解起来也过于复杂,它不像传统作品那样直观。”不同的声音还有:对西方现代艺术,我保持中立的态度。因为我们今天鉴赏的这些作品无疑是优秀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并不是每幅绘画作品都有好的创意和绘画风格。我们也不能完全认为都是好的。” 不同的声音还有“对于艺术作品,不会像我们做数学题一样,有且只有一个固定答案,艺术是和我们每个人生长的环境、个人的喜好、审美的经验等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所以鉴赏西方现代艺术,我们要有一个包容的空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允许每位同学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蒙德里安。”[7]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12篇

一、知人论世,探知本质。

古典艺术以客观世界为参照对象,艺术家按照看到的世界来描绘对象,画作是世界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外部世界。而西方现代绘画不再追求客观的真实,而是追求内心的真实,其艺术理念、艺术标准、创作方法、语言形式、思想情感与古典绘画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按照传统的欣赏方法就可能看不懂画家的表现形式和主题思想,所以,要想欣赏现代艺术,就必须先了解现代艺术产生的土壤——现代社会、哲学思潮、艺术家经历,等等。知人论世是走进现代绘画的基本方法,就是要了解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思潮、艺术家的身世经历、理念追求等。现代社会摄像机的出现代替了绘画的写实功能,于是绘画不再执着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描摹,而是寻找新的出路和存在价值,从而转向内在情感和精神实质。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现代工业社会物质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变动,如哲学和宗教新思潮,这对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追求推动着艺术的变革,现代艺术如果没有艺术家的解说和评论家的阐释,则其确实难以理解。比如,要了解印象主义绘画就必须从1863年巴黎艺术界“落选者沙龙”谈起,马奈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不符合学院派的审美标准而被大肆批判,从此以马奈为代表的“落选者”和保守的学院派之间进行了新旧艺术的争锋。马奈在1867年展览会前言写道,这些反对者都是以传统观念来理解绘画的形式、手法和观点的,他们从不承认其他的理解形式,而是在这方面表现出一种幼稚的偏见:除了他们的公式,一切毫无价值。马奈先生一向承认别人的才能,从不妄想消灭前人的绘画或者是创造新的绘画,他只不过决心要做他自己,而不是要做某一个别人。印象主义者们走出画室,在户外转瞬即逝的生活瞬间和自然界的光色变化,进行现场绘画创作,由此开启一个个流派的艺术实验。只有了解凡·高狂热的宗教情怀才能体会其《星空》中用火焰般、漩涡般弯曲的运动线条表现出的强烈激情;只有了解高更对都市文明的厌恶和对原始文明的向往,才能理解他住在塔西提岛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样的人生哲理问题……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可以使学生按艺术家原本意图对作品进行理解,这种从艺术家的立场来解读作品,是最基本的赏析方法。

二、点面结合,探知风格。

“点面结合”是指以艺术家的代表作或一幅画为出发点和切入口,然后结合艺术家的其他作品,感知艺术家的时代风格和整体风格。比如了解凡·高,可以把《星空》作为突破口,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其构图、线条、色彩有何特点?他描绘的夜空和你看到的有何不同?画家这样表现的目的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经过讨论后,可以让学生欣赏其他作品,如《向日葵》、《吃土豆的人》、《自画像》、《夜咖啡馆》等,学生自然会归纳总结凡·高作品中物象的扭曲变形和色彩的强度明度,从而感知凡·高作品独特的风格。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较为完整地把握一个艺术家或一个流派的风格特色。风格是一个艺术家最为显着的标志,特别是现代艺术中,层出不穷的众多流派需要抓住特征来分辨,每个流派的画家又有不同的风格,如印象主义绘画中莫奈和雷诺阿有区别,塞尚、凡·高、高更又有区别。所以,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了解画家的整体风格,而不是仅看到局部和表象。

三、纵向联系,彰显个性

现代派绘画是在反叛甚至颠覆古典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与生俱来的叛逆性带来了绘画艺术的不断革新。各个流派都是在否定他人他派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主张。运用纵向联系的手法就可以以历史为主线,把各个流派贯穿起来,分辨各流派的艺术追求。比如塞尚放弃了印象主义画家所采用的快速作画的方法,而对物象进行深入、长时间的分析,专注于物质的实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用圆柱、圆球、圆锥体去处理自然”。其画法影响了毕加索,毕加索对塞尚式的形体和结构进行了概括性处理,用几何形体的组合拼接来构图,创建了立体主义流派,其肢解破除了传统艺术家对“自然形”的认识,从而产生了空间和结构的心概念。立体主义形体观念对其后的艺术实验产生了重要启示。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都从中吸收了不同的营养。抓住形体这一线索,就可以把这些有传承关系的流派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纵向联系和对比,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把握各流派的异同点,体察现代艺术发展变化的规律,对现代艺术有更深入的认识。

四、创作实践,领悟精神。

现代艺术的鉴赏要不断突破传统视觉程式的束缚,培养学生现代的审美眼光和审美趣味,创作实践活动是培养鉴赏能力的途径之一。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加入创作体验的小环节,加强学生对现代绘画理念或技法的认识。如在鉴赏立体主义绘画时,可以让学生用几何图案变形拼接成一定的物象,并说说这样构图的意图,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还可以加入拼贴和实物要素,让学生感知材料、物质要素对绘画的影响。教师要根据不同流派和画家的创新处设置简单可行的小练习、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悟现代艺术的理念风格和审美追求。这样的方式就把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思维水平。

五、面向生活,慧眼识别。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物理;时空;光;色彩;相对论

据调查研究发现,受过高等教育的理工科学生如果观看艺术展,大部分不懂得欣赏世界名画或其他艺术作品。在理工科教学中如果可以贯穿艺术审美,不仅可以使抽象的物理概念更加形象,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用光的传播、色彩与光的原理、时间c空间的构建等物理知识和观点去理解视觉艺术作品,如《蒙娜丽莎的微笑》《亚威农少女》《圣弗兰西斯接受圣痕》等很多名画将会更加深刻的被理解和欣赏。

1 从牛顿绝对时空观角度鉴赏乔托等人的绘画作品

1267年,欧洲绘画之父乔托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主要作品风格是宗教画,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金门相遇》《基督下十字架》《犹大之吻》《最后审判》和《哀悼基督》,他摆脱了拜占庭式绘画的僵硬风格,去除故作姿态的造作,通过平静的观察并感知自然,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运用“透视画法”,将人物之间和人物与背景之间的距离拉开,按照一定的结构比例,更加真实地反映自然特点。乔托从绘画作品中感悟出的透视原理、空间力量的暗示,还有恰如其分的色调安排,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特色。例如,在《往十字架上钉人者》中,哀悼的圣母和使徒、持矛的兵士、飞动的天使、十字架上的基督等要素都通过简洁的画面予以处理,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红黄蓝色块分布使得生动鲜活的情节跃然于墙壁,把鉴赏者的眼球定位在死亡基督和悲伤的圣母身上。再如,《犹大之吻》,耶稣和犹大的四目对视,平静对慌乱,体现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融入绝对静止时间的理念,通过人物的表情把视觉的瞬间体验凝滞于这幅壁画上,在鉴赏者心目中引起共鸣和振荡,通过艺术的方式对时空进行组织,这是绘画艺术作品中最早对于时间框架的定义。在乔托之后的300年,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才得以建立,它与乔托的绘画在时空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那就是对现实的模仿,只不过二者是在不同的领域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而已,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2 从光和色彩的角度鉴赏印象派绘画作品

印象画派的出现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其主要贡献在于对传统色彩观念的创新,以粗放的素描笔法捕捉阳光下对象物瞬时的色彩活力,并充分利用光色原理创立色彩体系,体现了自然清新的生动感观。印象派可分为重光和色彩与重造型和素描两种类型,前者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后者以德加为代表,毕沙罗则介于两者之间。

众所周知,光使得整个世界变得优美多姿,物体吸收光或经过反射以后,便具有了色彩的魅力,否则,没有光就会漆黑一片。牛顿用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拉开了光色研究的序幕,托马斯・扬更是在实验室中证实了光的波长、频率与颜色之间的关系。在绘画艺术作品中对光色关系的探索具有标志性的则是印象画派的作品。莫奈在阳光下写生,发现了冷暖色调的奇特变化;毕沙罗用点彩法绘画,发现画面具有深远的空间感;雷诺阿则以散落在人身上的光影,组成明暗冷暖交互的节奏感,获取动人的效果。再来看看他们的作品,莫奈的作品《草垛》和《睡莲》,展示了对象物的画面受天气和阳光强弱的影响,体现出笔者细致的观察和对色光变化精准把控的能力,《日出・印象》主题是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种色彩赋予水面无限的光辉,作品把光色融合在一起,给予鉴赏者以视觉感知。马奈的作品《阅读的女子》,多种色彩和灰色的运用使得女子的面部表情更加突出,整个画面呈现出十分和谐的效果,《草地上的午餐》通过鲜艳明亮和强弱对比的色块,造就出别样的意境。雷诺阿《红磨坊街的露天舞会》,透过树叶间隙照射的阳光,使得对象物色彩斑斓,真正实现了“光是绘画的主人”。修拉的《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人景之间按比例进行几何分割,画面的色彩量达到了均衡与统一。塞尚则用色彩取代了线条、阴影和透视原理等关键的部分,从其作品《圣维克多山》足以看出冷暖色调并存的立体表现,《埃斯泰克的海湾》用变化多端的蓝色切断空间,达到了否定在深度中消退幻觉的效果。西斯莱的《洪水泛滥中的小舟》以灰、蓝和棕色调的变化让鉴赏者对平淡无奇的水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康莱大桥》彰显了色彩的喧闹和形体的照相式效果。

3 从爱因斯坦相对论角度鉴赏立体画派作品

20世纪立体画派初诞生于法国,其主要特点是以多角度描写对象物,通过平行或垂直的线条和散乱的阴影,背景与对象物相互穿插,削弱了作品中的描述性和表现性因素,呈现几何化的四维空间特色。以1912年为临界点,立体画派又可分为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两个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毕加索、乔治・布拉克、莱热和格里斯。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是1905年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中提出来的,与立体画派的发展几乎同步,它颠覆了经典力学中的绝对时空观理论,创立了平直时空理论,它认为时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与参考系和观测者的运动状态有一定的关系。爱因斯坦与立体画派代表人物毕加索同属各自领域划时代的天才,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07年,毕加索用四个月的时间创作了《亚威农的少女》,这幅画打破了传统的叙事风格,灵活运用了几何构图和实验手法,从绝对时空跨越到相对时空,压缩扭曲的时空表现于画布之上,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特点。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相对独特的,鉴赏者不能简单地理解作品的核心内容,它被美国外科医生伦史莱因博士称呼为“通过图像表现相对论原理的革命性新艺术形式”。布拉克的《埃斯塔克的房子》中,几何化的房子和树木压缩了画面的时空深度,画中的景物都能清晰展现;另一幅作品《静物》,体现出“以光速运动的观众可能看到的色调”。莱热的巨幅油画《三个女子》,人物似乎是用铁管、螺钉和铆钉拼装组合而成,表现得比较僵硬和机械。格里斯的油画《吉他与乐谱》,画中的吉他、乐谱、桌子、台布及窗户等,都按照完整而严密的伞间结构用几何形的大色块表示,给予鉴赏者一个三维空间幻觉和平面感共存的绝妙画面。1937年,毕加索创作了《女人肖像》和《格尔尼卡》,被评论为“打破了空间,又重构了空间”。1939年,比利时画家马格里特创作了《温室》,其解释是:“如果你的寿命足够长,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后脑勺。”这幅作品也是“以光速运动的观察者可能看到的景象”。所以说,立体主义画派用艺术的形式颠覆了时空观。

参考文献: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14篇

“中国艺术市场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后期,汉代已出现了书画市场的初级形态,即‘佣书’、‘佣画’市场,至唐代中国书画市场才真正形成……”(章利国《关于中国艺术市场的起源》),笔者认可此观点。唐代书画艺术市场,作为一个专业艺术市场的出现与成型,杜甫诗句中就有“忆昔成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此诗句,可以反映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的繁荣情况,也说明这个专业书画艺术市场的出现与成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何唐代能形成一个专业的书画艺术市场?笔者通过仔细阅读晚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张彦远著,俞剑华注释,江苏省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试图探索出其书画艺术市场形成的真正原因及特征。

二、唐代书画艺术场形成的原因

1 专业收藏家、鉴赏家和专职书画商人的出现

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的真正形成离不开专业的收藏家、鉴赏家和专职书画商人(艺术市场的中介人)。正是这些人的存在,推动了其艺术市场的繁荣昌盛,并为书画艺术品的消费提供了强大的消费对象。他们经常活跃于当时书画艺术市场,并大量收藏、购买书画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唐代书画艺术市场形成的真正原因之一。

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在唐代就有了一批专业的收藏家,如窦瓒、席异、潘履慎、蔡希寂、窦绍、薛邕、王方庆、张易之、薛稷等。在古代,一般将这些人称之为“好事家”。然而,“好事家”即古代书画的收藏家这一称呼,张氏的《历代名画记》也有所记载。除在其《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中有“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的记载以外,还在其《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中也提到:“则有收藏而未能鉴识,鉴识而不善阅玩者;阅玩而不能装褫,装褫而殊亡铨次者。此皆好事者之病也。……非好事者不可妄传书画,……既颓然以忘言,又怡然以观阅,常恨不得窃观御府之名迹以资书画之广博,又好事家难以假借,况少真本。”

同时,唐代除了以上一批专业的收藏家之外,在《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和《历代名画记・叙自古跋尾押署》的记载中,也说明唐代出现了一批专业的鉴赏家,如虞世南、褚遂良、薛道衡、窦蒙、窦U等。事实上,这些鉴赏家大部分也是收藏家,如虞世南、褚遂良、窦蒙、窦崴等。在张氏的《历代名画记・叙自古公印记》一文中,就有过他们收藏印章的记载。因此,从以上的记载,可以说明一个事实,即在唐代一些鉴赏家可以是收藏家,一些收藏家也可以是鉴赏家,他们具有双重身份。

唐代除了有一批专业的收藏家、鉴赏家队伍之外,还有一批专门的“专职书画商人”,我们可称之为“书画艺术市场的中介人”。张氏称“专职书画商人”为“卖书画人”。书画中间商人,在当时被称为“书侩”,其主要活跃于当时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等地的书画艺术市场。他们就是唐代书画艺术市场书画买卖的中介人和专业买家。在书画艺术市场中,他们既是“消费者”(初级书画艺术品消费者),又是书画艺术市场中的中介人,所担任的角色与作用,就是经过他们之手再把书画作品转让给其他艺术品消费者。关于唐代“专职书画商人”或书画买卖的中介人,张氏的《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就有过详细的记载,文中就记述了唐代的王昌、叶丰、杜福、刘翌、齐光、孙方等皆为专职书画商人或书画买卖的中介人,如“辽东人王昌,括州人叶丰,长安人田颖,洛阳人杜福、刘翌,河内人齐光皆别识贩卖,……贞元初有卖书画人孙方与余家买得真迹不少,今有男盈在长安,顷年又有赵晏皆为别识也”。从以上的记述,说明唐代专职书画商人(艺术市场的中介人)的眼力是非常高的,具有很高的鉴赏能力,文中就提到孙氏为张彦远家买到过诸多书画作品的真迹。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书画艺术市场的中介人”也可称之为书画鉴赏家。下面,笔者根据《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的内容,初步统计出了唐代开元年间的书画收藏家、鉴赏家和书画艺术市场的中介人的人数,如表1所示。

事实上,这只是张氏所记述的书画艺术市场参与者的一部分人员。因为,在其《历代名画记》中,还有许多这样书画艺术市场的参与者,笔者在此就不详细列表。从此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书画收藏家有带官职身份和无官职身份之分。此外,唐代书画鉴赏家也有官职人员和民间私人身份参与书画品收藏,如上文提到的虞世南、褚遂良等。

从整个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发展来看,唐代可称之为“绘画盛世”,即绘画繁荣。此时,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书法家、画家等艺术生产者,笔者将在后文叙述。

因此,从艺术市场的运行机制来看,正是因为唐代有了一批稳定而又庞大的书画家(艺术生产者)、书画收藏家、鉴赏家和专职书画商人(书画艺术市场的中介人)等的队伍。由于他们作为专业的艺术品生产者,书画艺术品买家、卖家、消费者和书画买卖的中介人,才使得唐代书画艺术市场得以正常运行并趋向繁荣。根据艺术市场运行机制的理论来看,如果没有艺术生产者,书画艺术品的专业买家、卖家和书画买卖的中介人等,书画艺术市场是不可能正常运行的,更谈不上专业书画艺术市场的真正形成。

与前代相比较,唐代就是因为有了一批这样的专业队伍,才使其书画艺术市场正常运行。因而,他们在书画艺术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为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的真正形成及成型奠定了客观的条件。

与前代相比较,唐代就是因为有了一批这样的专业队伍,才使其书画艺术市场正常运行。因而,他们在书画艺术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构成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真正形成及成型的客观原因。

2 繁荣的经济,绘画题材、画科的完善和绘画的昌盛

唐代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在历史上就有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经济繁荣现象。因而,在此繁荣昌盛的经济基础之上,唐代书画商品的交易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也符合经济学的原理,前文就提到过唐代有一批专业的收藏家、鉴赏家和专职书画商人等。换句话说,唐代经济的繁荣为其书画艺术市场的真正形成、繁荣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经济基础,是唐代书画艺术市场形成的重要原因。

关于唐代经济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也可以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推测出来。张氏的《历代名画记・论名价品第》中记载:“则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子、阎立本、吴道玄屏风一片,值金二万,次者售一万五千。其杨契丹、田僧亮、郑、乙僧、阀立德一扇值金一万……”。

俞剑华先生认为,此处之金未必为黄金,应为钱之通称,并据此推算,当时钱二万合米约十六七石,也有学者认为是对绘画价格的炒作。但是不管怎样,在唐代艺术品消费者能够以此价钱来购买书画作品,笔者个人认为,它或多或少地都能反 映出唐代经济的繁荣景象。试想,如果唐代经济发展不够昌盛,一般的书画艺术品消费者会以此价格来购买这些书画艺术品吗?毕竟书画艺术品只是一种精神上的艺术消费,而这种精神消费还必须依赖于现实的经济基础。因而,从张氏对唐代画家作品的价格定价,间接地反映出唐代繁荣的经济景象和书画艺术市场的运行情况。

根据艺术发展的理论,经济的繁荣发展会促进绘画艺术的繁荣。当然绘画艺术的繁荣发展自然包括绘画的题材和画科的完善等方面,但是这种现象也不是绝对的,由于艺术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原理。然而,唐代经济的繁荣昌盛确实促进唐代绘画艺术的繁荣发展,以张氏的《历代名画记》有关唐代各种绘画题材的画家人数记载为例。唐代是以前各朝代画家的记载人数最多的朝代,共记载唐代的画家人数为207人,分唐朝上128人,唐朝下79人。但是,其他的各朝代画家人数的记载,只是几个到几十人而已,如轩辕时一人,周一人,齐一人,晋二十三人等,这足以说明唐代绘画的繁荣昌盛情况。

同时,唐代也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全面发展时期,各方面的绘画题材、画科也逐渐完善。唐代绘画题材包括人物、山水、花鸟、鞍马等,并使花鸟画、山水画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历代名画记》就有人物、山水、花鸟、鞍马画家的记载,如人物画家有初唐的阎氏兄弟、盛唐的吴道子等;仕女画家张萱、周防等;青绿山水画家李恳训、李昭道等;花鸟画家薛稷、边鸾等;画马名家曹霸、韩斡等。笔者认为,这时的书画艺术市场的昌盛情况,也可以以流失到国外的佛像画、佛经为例。据史记载,中国书画作品流传到国外最早的时期应该是在唐代,这也说明了此时的书画艺术品就开始远销国外。因为此时的书画艺术市场已经形成,加之有很多来自国外的高丽使、遣唐使到长安学习佛经,因而,他们带走了一批中国的佛像画以及佛经到其国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吴道子、周P等,就是唐代著名的宗教画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唐代的绘画盛世是绝对离不开其繁荣的经济。唐代繁荣的经济促进了绘画的昌盛、绘画题材和画科的逐渐完善等,这也满足了其书画艺术市场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如有些艺术品消费者就喜欢人物画、仕女画、山水画、佛像画等。因此,所有这些有利条件都是其书画艺术市场真正形成的重要原因。

3 唐代宫廷与民间书画收藏之间的矛盾

书画收藏,最早始于汉代,《历代名纸本墨笔,现藏日本大腹市立美术馆画记・叙画之兴废》云:“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据现有的美术史料记载,唐代书画收藏已经蔚然成风,这既包括皇家(内府)收藏又包括民间私人收藏。这两大收藏之间也产生了一些矛盾,因为书画艺术品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加之唐代不同时期的人为因素、战争等,对书画艺术品的毁坏,最终导致了艺术品供需矛盾的紧张,这也是唐代书画艺术市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于人为因素和战争对书画作品的毁坏,张氏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中记述:“时薛少保与岐王范、石泉公王方庆家所蓄图画皆归于天府,禄山之乱,耗散颇多。肃宗不甚保持,颁之贵戚,贵戚不好,鬻于不肖之手。物有所归,聚于好事之家,及德宗艰难之后,又经散失,甚可痛也!”值得注意的是唐人首次开始在书画作品中钤盖鉴藏、收藏印章,这也是其书画艺术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印章可以作为辨别书画真伪的辅助依据,正如张氏在《历代名画记・叙自古公私印记》所说:“若不识图画,不烦空验印记。”此外,在此文中还记载,内府收藏印章太宗皇帝就有“贞观”二小字作二小印,玄宗皇帝就有“开元”二小字成一印等。民间私人鉴藏、收藏印章就有彦远高祖中书令河东公印“河东张氏”、议郎窦蒙印“窦蒙謇定”和“褚氏书印”等,从以上记载的公私鉴藏、收藏印章来看,这足以说明唐人对书画收藏的喜好。事实上,唐代帝王统治者就非常喜好书画古玩,就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例,如在张氏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中记述:“太宗皇帝特所耽玩,更于人间购求。”我国十大传世名帖之一《兰亭序》真迹,就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并最终殉葬,足以说明唐太宗李世民对书画作品的狂爱。可惜的是现在我们只能欣赏后人的摹本。

为了满足唐代帝皇统治者对书画艺术品的收藏爱好,他们就通过各种手段收购书画艺术品入内府收藏。张氏的《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中记述:“开元十年十二月太子允张悱充知搜访书画使,天宝中徐浩充采访图画使,前后不可具载名代也。或有进献以获官爵,或有搜访以获锡赉。……时有潘淑善以献书画拜官。”从以上的记述,我们可以得知,唐代帝皇统治者为搜寻书画而采取进献书画以获官爵的手段及赏赐的方式,来达到大量收购书画的目的。通过这些手段与方式,从而使唐代宫廷内府收藏的书画数量大增。《历代名画记》记载:“贞观开元之代,自古盛时,天子神圣而多才,士人精博而好艺,购求至宝,归之如云,故内府图书谓之大备。”同时,裴孝源的《贞观公私画史》序中也记载:“终于大唐贞观十三年,秘府及佛寺并私家所蓄,共二百九十八卷,屋壁四十七所……”,以上这些史料的详细记载,都说明了唐代宫廷(内府)收藏颇丰。

同时,为了满足唐代帝皇统治者书画收藏的爱好及宫廷书画收藏与民间私人书画收藏之间的供需矛盾,唐代帝皇就采取“进献书画可以获官爵”及赏赐的方式,如前文张氏就提到“时有潘淑善以献书画拜官”,以此来大量收购古书画人内府收藏。在此强烈的诱惑下,导致民间对书画收藏兴趣之大增,驱使众多人不惜重金购买书画,甚至文人、朝廷官员也都纷纷进入收藏、鉴赏队伍行列之中,这也可以从前文的表l中看出来。隋代就有私人藏家杨素,此前有不多的私人藏家,但是记载不详。可以说,中国私家收藏真正的兴盛应始于中唐。盛唐以后,私家收藏渐多,如钟绍京、张易之、窦缵、褚遂良、韩斡、窦蒙、张嘉贞、张弘靖等,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在张氏的《历代名画记》中都有记载。他们作为民间收藏家,其收藏书画作品的数量也是非常多。除以上这些人之外,张氏的《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中还记述了一些收藏家,这些收藏家是带有官职身份和无官职身份的,具体情况详见前文的表1。

然而,书画艺术品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在唐代远远满足不了当时强大的消费需求。因而,这就产生了书画艺术品供需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这一矛盾的来源是唐代内府与民间私人对书画作品的大量收藏,正如前文所提由于书画艺术品现存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唐代公私收藏对书画的需求。除了上文提到“进献书画以获官爵”的方式之外,唐代帝皇统治者还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公私收藏书画之间的矛盾呢?下面,我们就看张氏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中记载:“彦远家代好尚,高祖河东公曾祖魏国公相继鸠集名迹。……元和十三年,高平公镇太原不能承奉中贵,为监军使内官魏弘简所忌,无以指其瑕,且骤言于宪宗日,‘张氏富有书画’,遂降宸翰,索其所珍。……乃以钟、张、卫、索真迹各一卷,二王真迹各五卷,……顾、陆、张、郑、田、杨、董、展洎国朝名手画合三十卷…,彦远时未龀,恨不见家内所宝,其进奉之外,失坠之余,存者才二三轴而已。”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15篇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在鉴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可以在理解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所寄予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健康地发展。而且,“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因此,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去欣赏作品中的美,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让学生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看生活的种种。

一、从感官上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每一幅画给我们的第一感觉都是来自感官上的,它的美,它的好都是通过眼睛去发现的。所以,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感官认知能力。而且,这种方法是最简单的方法,学生只需在自己看到作品时,将自己的感觉说出来就可以。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欣赏能力,使自己在感受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进而在鉴赏中感受到艺术美的存在。

如在学习“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时,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的民间艺术。如:唐山皮影,天津民间彩塑艺术――泥人张,民间剪纸,年画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民间的艺术,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很难见到这些艺术,甚至一些学生根本不能理解这些民间艺术中包含的真正意义。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这些艺术,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民族艺术,增强民族情感。一张张图片的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使学生产生动手操作的欲望,让学生对美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让学生在自由评论的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

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有限的,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学生之间没有交流,每个人只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的审美观是得不到发展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由评论,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共同交流思路的过程中,集思广益,真正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思想,逐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学习“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鉴赏中国古代建筑代表作品故宫,通过故宫建筑的整体规划、屋顶样式、木结构构造以及建筑装饰彩画雕刻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从中了解皇权至上的体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特征。所以,在授课时,我向学生展示了故宫的全景图,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宫建筑特点的感受。此时有学生对故宫的柱子进行了观察:我在电视上看到过,故宫柱子上的刻龙,简直是鬼斧神工,栩栩如生,不难看出,建筑师在这方面花费了不少的工夫,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时代,古人的技术竟然如此精湛。还有同学从故宫的格局、彩画、优美的屋顶等方面进行了鉴赏,这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欣赏,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让学生对故宫进行了全面的鉴赏,让每个学生在听取他人的鉴赏结论过程中,补充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个性而全面的发展。

三、让学生在理解作者的绘画用意中提高鉴赏能力

美术鉴赏,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在绘画中所要展现的想法,让作者的作品价值可以流传下去,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让作者所赋予作品的价值得到流传。所以,在鉴赏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绘画时的真正用意,发挥想象力,结合作者当时的背景,揣摩作者的想法,展现作品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然而,在授课时,我们经常犯的毛病是仅让学生记住该作者的绘画风格:此画展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其实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会让学生失去鉴赏的机会,学生的想象力也得不到锻炼。所以,教师要转变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亲力亲为,真正地去感受作品的含义。

如欣赏“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时,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寻找作者绘画时的背景,自由地揣摩作者的含义。让学生开拓思维,让学生结合的《沁园春・雪》去体会作者山水画的豪迈,让学生感受那愈显出山的高峻;让学生感受,深秋群山已是一片红林浸染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