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绘画教学论文范文

绘画教学论文范文

绘画教学论文

绘画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实效性

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中,教学实效性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教学内容选择过程中,不但要选择基础的美术理论作为教学内容,同时还要选择绘画技巧作为教学内容。此外,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当做好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的构建,使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能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里进行。

一、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1.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选择基础美术理论作为教学内容

对于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而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基础美术理论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所以要选择基础美术理论作为教学内容,主要原因是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关系到绘画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能否得到系统的教育。在此过程中,基础美术理论既是美术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绘画教学的重要支撑点,只有将基础美术理论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才能使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得到有效的丰富,使具体的课堂教学能够言之有物,避免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流于形式。因此,选择基础美术理论作为教学内容,关系到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决定了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的整体质量。

2.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选择绘画技巧作为教学内容

除了要选择基础美术理论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外,还应当将绘画技巧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具体的绘画教学中,学生不但要了解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必要的绘画方法和绘画技巧,这决定了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的整体质量,同时也对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的实效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过程中,应当选择绘画技巧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并提高绘画技巧的教学比例,通过教师的演示和系统指导,让学生尽快掌握更多的绘画技巧,并在实际的绘画过程中应用绘画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因此,选择绘画技巧作为教学内容,对提高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3.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将色彩运用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在绘画教学中,色彩运用是关键知识,对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对色彩运用知识的了解,在目前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中,应当将色彩运用知识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对色彩理论、色彩运用方法、色彩使用技巧等多方面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对绘画中的色彩有足够深的了解,并且掌握基本的色彩运用技巧,进而在色彩运用过程中更加熟练。因此,将色彩运用知识作为教学内容,是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到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能否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做好色彩相关知识的选择和教学,才能够更好地为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服务,使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做好色彩和绘画技法的教学

1.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

对于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而言,除了要做好教学内容的选择之外,还应当做好色彩和绘画技法的教学,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色彩,并且通过色彩的搭配提高绘画质量,达到有效渲染画面的目的,使色彩教学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绘画服务。因此,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中应当重点做好色彩运用能力的培养工作,通过对学生色彩运用能力的有效培养,提升学生的绘画水平,使学生的绘画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关系到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的整体质量,同时也关系到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标。

2.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教会学生基本的绘画技法

进入高校之前,虽然艺术学院的学生对于绘画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所掌握的绘画技法与实际的高校教学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结合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实际,在具体的绘画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好学生基本绘画技法的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指导,规范学生的绘画方法,使学生在绘画技法上能够达到熟练的程度,能够按照规范的绘画方法绘制作品,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3.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重视绘画基础知识的教学

结合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实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绘画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知识不但包含色彩运用、美术理论、艺术发展史以及其他的基本常识,同时也包括绘画技法、绘画风格以及其他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对学生日后的艺术成就与绘画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能否取得积极效果。

三、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注重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的构建

1.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构建良好的艺术氛围

对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而言,大学阶段的绘画教学与高中阶段不同,由于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接受能力和活泼的性格特点,在具体的绘画教学过程中,应当构建良好的艺术氛围,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绘画技能,通过艺术氛围的熏陶,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从活泼的艺术氛围中受益。因此,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当构建良好的艺术氛围,并有效地传递给每一名学生。

2.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构建积极的教学环境

除了要构建良好的艺术氛围之外,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还应当构建积极的教学环境,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都能够主动钻研,有效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并且积极进行教学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信赖的教学局面,为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因此,构建积极的教学环境,对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解决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需求的重要手段。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根据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的实际需要构建积极的教学环境,才能够满足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的实际需要。

3.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把握正确的教学原则

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师应当把握正确的教学原则,不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调整教学方案,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使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还应当把握有效性原则,保证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能够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案制订上都达到有效性标准,避免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沦为形式;此外,还应当把握高效性原则,提高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的整体效率,用充实的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更好地进行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

通过文章的分析可知,教师要想提高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的实效性,就应当认真选择绘画教学内容,并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做好色彩和绘画技法的教学,使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教学方式更加多样。与此同时,还要在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过程中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各项教学活动能够落到实处,保证教师和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谢鸣理 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丁志同.基于多层次灰色理论的高校教师素质绩效评价.统计与决策,2011(15).

绘画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1.中学美术教学的状况

自从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策略以来,各教育机构都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现阶段,我国中学美术教学在国家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极力改进美术教学的总体质量。从其教学成果来看,在现代中学教育体系发展的带动下,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一些最基本的美术技能以及美术知识。我国中学美术教学的课堂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教师试图通过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来推进中学美术教学,将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放在了首位,忽视了学生对美术艺术的审美以及兴趣的培养,这就给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埋下了隐患。

2.中学美术教学的实效及其局限性

通过对我国过去一段时期以及当前中学美术教学状况的分析,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虽然中学美术教学的成绩较以往有所改善,但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术专业教师传承知识本身的同时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环节,这样就导致中学美术教学中艺术灵魂的缺失,换句话说,就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模式不能吸引学生来投入地学习美术艺术,而仅仅是泛泛了解美术。这对于我国整个教学体系的完整构建极为不利,同时,也无益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二、中学美术教学需要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渲染

艺术素养并非人人都具备,同样,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一方,专业的美术教师要能够用自身的艺术素养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艺术本身的兴趣,进而才能将美术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等内容更顺畅地传承给中学生。同时,在兴趣的导向下,中学生对于美术这门学科的认知也会有所提升,比以往更能融入美术的学习氛围中。

1.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1)中学专业教师美术艺术素养的提升

提升教师本身的美术艺术素养是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中学生的重要前提。在实践过程中,我国从事中学美术教学的专业美术教师在以往也做了诸多探索,深深意识到创新意识对于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与艺术理论的认知及其对美术艺术的鉴赏能力息息相关。有的美术教师尽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美术专业的知识点与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但由于其自身艺术素养的缺失,往往就会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有一种枯燥、机械的印象,这对于日后教学十分不利。所以,作为美术学科的专业教师要首先从自身的教学能力、对美术艺术的鉴赏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来提升本身的美术艺术素养,进而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也能够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学生对美术学科有着强烈的兴趣

中学美术教师自身美术艺术素养的提升对于美术教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也极为关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这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同样适用,教师要以兴趣导向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美术教学,并且将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与教学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知到美术这门艺术的灵性。中学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形成对美术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将来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生活中来看,艺术之美是无处不在的。生活当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美,要想发掘并认知这种美,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小就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对美术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入,促使中学美术教学朝向素质化方向发展

在现代绘画艺术的领域中,很多中国画家在继承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为了使得绘画创作更为完美,融入了很多国内外的新兴艺术风格,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特性,令作品活灵活现。从中学美术教学的角度来看,将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实质上就是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美术创作激情,教育学生不拘泥于形式,仔细体察自身对美术艺术的独特感觉,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每个人的艺术感觉可能都会有所不同。

三、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既不能忽视绘画艺术的创新性又不能过于强调美术艺术的创新,教师要能够把握其中的内涵价值所在。探究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十分重要,如若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领悟到美术中的艺术内涵,那么现代中学美术教育的质量就会理所当然地提升上来了。

1.现代绘画艺术及其创新意识

(1)现代绘画艺术概述

现代绘画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在现代艺术氛围中滋生出来的绘画作品,而且,相对于传统的绘画艺术而言,现代绘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较为密切。通过对现代绘画艺术的观察可知,很多绘画艺术作品中都存在中西方美术艺术文化的影子,而且,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文化的渲染,以及社会变革的影响,使得现代绘画艺术本身有着较为独特的味道,其中不乏一些创新的内容。绘画艺术创新,是绘画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可以看到,即使是同一个艺术家,他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绘画艺术风格也都不尽相同。

(2)现代绘画艺术的特征

从总体情况来看,现代绘画艺术有着几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便是现代绘画艺术中所潜藏的艺术精神以及创作理念几乎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美术艺术,这也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艺术者对于珍视现代美术艺术的态度。从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绘画艺术的差别来看,后者忽略了对画面物体本身的形象性勾勒,转而表现绘画艺术所能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绝大多数艺术形式都是较为抽象且充满美感的,只不过人们对艺术本身的认知与领悟能力存在差别,所以,对同一艺术作品的感受就有所不同。

(3)探究现代绘画艺术领域中的创新意识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研究现代绘画艺术时,难免要关注它背后独特的创新意识。从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中,一个具备基本鉴赏能力的人,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创作者在绘画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创新意识。在现代绘画艺术的烘托下,将创作者的创新意识也传达出来了。事实上,现代绘画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又高于生活。一个致力于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文艺工作者往往会通过较为激烈的手段来强调艺术本身的独立性,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找寻艺术氛围中的片刻宁静。

2.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合

从教学实践过程来看,尽管了解到了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中学生创新意识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从具体教学策略来看,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合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教育过程,教师通过对现代绘画作品内涵的解析,来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可能有的学生对现代绘画艺术创新的领悟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不断地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学会欣赏现代绘画艺术作品的演变过程,以及艺术家们在创作作品时的细节变化。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这些内容,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这门艺术的内涵价值、学好美术这门课程,并以此来提升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

(1)教师通过对现代绘画作品内涵的分析,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诸多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中可以发现,绘画艺术大师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从一幅幅绘画作品中,便可以窥见艺术大师创作理念的变化以及创作风格的转变。创新,是艺术大师区别于普通画家最明显的一个特征。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思路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本身,而且,有很多艺术创新理念都是源自于中西方绘画艺术火花的碰撞,从而滋生出一个新的创意点,借助艺术大师之手,将创新的思维通过绘画艺术这一表达形式呈现给世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对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领悟,并要鼓励学生在创作个性化美术作品时,要能够将自己创新的内容融合在作品当中,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当然,教师要提示学生,独立美术创作风格的形成是在具备一定美术技能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的。

(2)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以此提升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

绘画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欣赏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经验有限,生活中的形象再现得越明显、越具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教师在创设情境前,应提前主动体验,进入情境,缩小成人和儿童之间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的差异,把学生感兴趣的、有趣、新奇、新鲜的形象展示给大家:如“我家的家具”、“我给爸爸妈妈设计服装”、“喜羊羊和灰太狼”……凭借想象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教师要精心挑选美术作品给学生欣赏,让学生透过自己的视觉,通过自己的探索,去感受电脑美术作品的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艺术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电脑绘画的热情与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创设一个和谐的美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首先在选材上,我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些内容,如《高高的楼房》、《美丽的天空》、《马路一景》、《奇妙的星空》等等,比现有教材上的图画好看,而且操作起来也不是很难。其次,再在创设情境上多动脑筋,尽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马路一景》时,我截取了一段马路夜景的录像片段,融声汇色,学生很感兴趣,又获得了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加深了对电脑绘画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审美感知力。

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审美创造力是在审美感知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必不可少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美的感受和美的体验,常常会激起学生进行美的创作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凭借儿童的新鲜感、观察力和想象力,从而促使儿童去创造美。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电脑操作能力不错,但制作出的作品在色彩、布局和创意上缺乏美感的现象。如何培养学生美的表现力,改变现状,制作出高质量的作品,这就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引导与启发学生美的创作灵感。

另外,教学内容还应依据学生情况,在具有一定基础的条件下,适时安排具有启发性的课业。例如,在教低年级儿童时,我一般都是让他们在老师的范图上做修改,可以增添、变形等。比如我教学《家具》(自己选择的教学内容)时,我画了一个冰箱、一张床、一个包,还有一个书柜,让学生模仿画两种家具,附加了一个要求,就是让他们先想想自己家的家具的形状,然后再画自己家的冰箱、床或者其他家具。

我的图例:

别看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其实他们画得还真不错。有一个学生画了自己房间的一个形状像铅笔一样的衣架。他还形象地画出了笔尖的纹路,还是很有创造力的。

有的学生在我的范图上做了些小的改动,但也能看出灵气。如有个学生在我范图的基础上添加了枕头和被子,还添加了其他物品,看似简单,但却能反映出学生的创造力。

而在教高年级学生时就有所不同了。比如在学完所有的绘图工具后,还教学生使用FIREWORKS软件,来提高学生的图画质量。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利用所学的绘图工具,绘制电脑图画。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能绘出出人意料的作品:有的学生绘制未来世界中,人身上带有翅膀,能在空中自由翱翔;未来世界中居住的环境更美好,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清清的水,绿的草,艳艳的花儿竞相开放。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学生手下诞生了,在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驱动下,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美并创造了美,从而提高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从儿童到少年、到青年创造能力是不一样的,年龄越小胆儿越大,年龄越大,越是不知所措。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少儿随年龄增长认知能力有一定程度加强,对自己的创作追求更高,同时也有教学活动中的某些不足所至,进入创作活动时,反而表现得举步为艰。为此,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极重要,应该贯穿整个学习的全过程,而且也要有相应的针对性。不可急躁,要一步一步、慢慢地培养创造能力。

组织讨论,提高学生的评价审美力

由于美感是在人感受和创造美好的东西时发生和发展的,因此美的东西能让人产生愉悦,愿意探究、观察和欣赏,产生审美感受,发出对美的由衷赞叹。

电脑绘画与美术课有所不同,有的学生不会素描,可在电脑上点击素描工具,即可完成。学生较容易获得成功,还可以通过屏幕广播,让全班同学来欣赏,点评。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打印出来给学生保管让家长看看孩子的成绩;如果看到学生内容丰富,有创新的作品应鼓励其去投稿,若是被刊登了,就把作品张贴在宣传栏橱窗里展示,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来诱发更多学生的创作欲望。

绘画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绘画基础;教学;评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美术高考热”不断升温,每年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日趋增加,艺术设计学科逐渐成为热门的学科,全国各大专科院校也纷纷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如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但对于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和已经进入高等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能简单地把设计专业等同于绘画专业,尤其是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绘画基础教学方面,不能轻易认为用绘画造型可以替代艺术设计中的造型基础,从而忽略艺术设计造型基础的独特个性。艺术设计中的绘画基础教学定位的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我们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素描、色彩,是所有学习美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绘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把它们作为基础绘画教育课程,有我国多年艺术教育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素描、色彩课程一直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很难把基础绘画课和设计专业结合在一起,只注重绘画写生和技法的训练,而忽视艺术设计的专业性,牵制了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在过去,我们的艺术教育强调基础,强调绘画功底,在这种情形下着实培养了一批批写实功夫和艺术表现力过硬的画家,以至于这些画家至今还陶醉于花费数月表现一个比真的还真实的手工绘画作品的满足感受中。现在的书店里,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素描、色彩书籍被命名为“正规画法、正规范画”的字语,难道除了他们的画法外,其他人的绘画风格都是旁门左道吗?何谓“正规”,艺无止境,但凡形成一定的范式或风格,即是走到了终点,接下来就是必然要打破它,超越它,这样艺术才能进步,我们才能创新。如今是一个数字技术、多媒体影像可以轻松去复制作品,可设计艺术却不能去重复、去拷贝,因为设计追求的是原创性和创新性;目前我们的创新设计、原创设计和国际上一些优秀的设计相比显得有些滞后,看看近年来一些产品造型专业的萎缩状况,一些大型的优秀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都来自于国外的设计师即可而知。我们的一些设计师的创造力相对就显得有些苍白,这是不是过分强调基础忽视创造力培养的结果,是不是所谓“正规”的绘画基础教育造成的?这就需要每个从事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我们的“绘画基础”和功底的了。

过去,我们传统的素描、色彩绘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物体的造型、色彩搭配、明暗调子、质感、体积、透视关系等方面的要求,这在传统绘画教学中能体现出其合理的教学目的性,因为那毕竟是在培养画家。但在现在的设计教学中如果还过分强调虚实、强调素描明暗调子,而忽略艺术设计教学目标的目的性,忽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花上过多时间去进行追求光影的虚实和物象的体积、质感的表现时,会不会觉有些得太奢侈,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呢?既然我们培养的是设计人才,而不是画家、艺术家,那么它的必要性又有多少呢?一味的对着物象去表现、再现,对着石膏像磨来磨去,会使我们学生失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更谈不上创造、创新了。所以把传统的绘画基础课放在课下,把能培养学生快速造型的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放在教学首位,不失为一种目的明确的基础训练。

绘画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高校基础素描包括几何体、石膏、静物、人像、人体、风景等,模特的摆放涉及前五类,摆放时需遵循一定的构图原则,并考虑周密,能适合不同角度学生的构图选择与描绘。模特摆放之前更需对模特进行选择,不论是几何体,静物的瓶罐,人物的面貌特征等,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特点,互相之间有联系,能够入画,对于周围陪衬物与衬布的选择也需符合模特的气质特点,不能盲目搭配。一位训练有素的艺术教学工作者,对模特进行摆放时都是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的,会考虑物体的明暗关系,色调的层次,不同的固有色、体积、质感与大小等。另外,模特摆放时需要主体突出,有大有小。亦要主题突出,有明确的主题,有内容有形式,不空洞与乏味。摆放模特的过程,应让学生进行参与,通过不同的摆法,观察层次空间的变化,训练敏锐的观察能力,锻炼出学生对模特的气质捕捉。人像与人体素描写生中,模特的摆放更不能忽视对人物精神气质的把握,摆放动态需自然,合于运动规律,周围陪衬道具也应符合模特气质特点,衬布选择可以有变化,但需遵从主体色调的协调与统一,以美为目标。

二、材料探索

素描的绘画表现材料较为单一,除却素描纸、铅笔、炭精条、木炭条、色粉之外,应该积极开发学生对于新材料的运用与掌握,从综合材料中寻找兴趣点与趣味性,不只是单一材料的运用。新型材料的介入为素描的表现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当灰黄色牛皮纸、高丽纸、灰色卡纸等有色纸代替了纯白色的素描纸时,素描的绘画方式也将会做出适度的调整,由原来的画暗面变为反提亮面的方法,破除了以往认识的局限与死板。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将纸张做底,塑造出肌理效果,为后期的画面做铺垫,丰富画面的层次与作画语音。材料在探索之时,往往是一种新视角的转换,学生会感到绘画中蕴含的无限创造性与趣味性,会更加执着于对素描的认知从而开拓出对绘画的具体表达。运用报纸、宣纸、碎布等的拼贴也可以开发出素描新的表现语汇,为丰富的画面效果实现做了先行实验。

三、绘画视角

绘画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任何一件物品都有其内在的结构,这些结构或复杂,或简单。认清物体的结构,便于我们以更加清晰的角度欣赏这一物体。因此,教师在进行素描教学时,首先应让学生练习结构素描,将一些物体的基本结构用画笔表达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结构特点及转折表现在画面中,完成塑形的基本要求。首先,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简单的物品让学生绘画,如一个瓷瓶。过去,很多学生学习素描都是在画出瓷瓶的简单外形后就直接进行明暗关系的处理。但在结构素描练习中,教师可以不让学生进行明暗关系的处理,只让学生进行比例分配、转折练习即可。当这方面练习好后,教师可以再为学生摆上一些静物组合,让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单个物体的结构,还能将组合物体的结构清晰地描绘出来,这样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可以不断地了解物体的结构,同时还能保证学生对形体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把握。最后,当学生掌握了基本静物组合的结构素描后,教师可以再布置一些较难的任务。如,让学生画自行车零件,将自行车零件的局部细节结构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在不断分析自行车形体结构的同时,也在不断感受形体自身所存在的美感,其内在审美情感也会不断增强。

二、巧妙选择线条,发现质感美

线条是素描绘画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学生要想画好素描,必须灵活掌握素描线条。素描中的线条类型非常多,有粗线条,也有细线条,不同形式的线条对形体的塑造有着不同的表现力,学生只有学会选择线条,才能更好地完成绘画;在进行素描形体塑造时,才能更好地将物体形体处理得更加符合实际。因此,在进行素描绘画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学习一些线条的特点及表现技巧,使学生对形体塑造有更深入的理解,对塑造美感有更深刻的认识。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线条的分类。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铅笔打一些直线,然后再让学生练习打一些曲线,打完线条后让学生利用不同线条画同一个物体,如一个黑色的瓷瓶,当学生绘制完毕后,让学生思考不同线条画出的瓷瓶有什么区别。通过分析,学生很容易理解直线打出的线条比较坚硬,利于表现出瓷瓶的质感,而曲线打出的线条比较柔和,不利于表现瓷瓶的质感,从而总结出应结合物体本身的质感选择、运用不同的线条这一原则。这样学生在进行形体绘画时,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形体质感,提升对于形体塑造的审美能力。教师还应让学生结合直线和曲线的原理,自己尝试练习打长线、短线、细线、粗线等不同组合的线条,并进行相关的形体塑造,使学生不断总结如何根据不同形体的质感进行线条的选择和运用,这样在进行一定的练习后,学生对形体塑造的审美能力自然会有一定的提升。

三、理解明暗关系,发现空间美

形体之间的明暗关系决定着物体本身的空间关系,明暗关系对比强的形体,其空间关系就比较强,在整个画面中的位置也就靠前;而明暗关系对比弱的形体,其空间关系比较弱,在整个画面中的位置也就靠后。理解了这一原理后,学生绘画时便能更好地处理空间美感,使整个画面的空间形式关系更加明确,整个画面更加具有真实美。在进行明暗对比练习时,教师先要让学生理解对比的巨大作用。所谓明暗对比,就是明与暗的对比,对比越强烈,在整个画面中的地位就越突出,相反就不会被人轻易发现。在学生理解这一原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一原理。首先,在塑造形体与背景的关系时,如果物体本身是暗部,为了让其更好地融合在背景中,可以将背景调子上得与暗部调子基本一致,这样就可使物体很好地融入背景;而对于亮部,如果想要突出它,就可以将背景调子上得深一些,从而将亮部更好地表现出来。其次,在处理物体结构转折时,如在进行明暗交界线的处理时,转折最明显的地方与周围的明暗对比应处理得较强一些,这样才能表现出其转折的坚决性;而转折较为柔和的地方可以尽量与周围的明暗对比处理得较为柔和一些,甚至获得不仔细看就看不出来它是明暗交界线的效果,这样整个形体的处理才更加真实。当学生对整个素描的明暗关系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后,学生对事物之间的空间美感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看待事物时,学生就能利用明暗对比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此基础上发现事物的美。

四、总结

绘画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绘画基础;教学;评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美术高考热”不断升温,每年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日趋增加,艺术设计学科逐渐成为热门的学科,全国各大专科院校也纷纷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如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但对于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和已经进入高等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能简单地把设计专业等同于绘画专业,尤其是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绘画基础教学方面,不能轻易认为用绘画造型可以替代艺术设计中的造型基础,从而忽略艺术设计造型基础的独特个性。艺术设计中的绘画基础教学定位的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我们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素描、色彩,是所有学习美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绘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把它们作为基础绘画教育课程,有我国多年艺术教育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素描、色彩课程一直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很难把基础绘画课和设计专业结合在一起,只注重绘画写生和技法的训练,而忽视艺术设计的专业性,牵制了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在过去,我们的艺术教育强调基础,强调绘画功底,在这种情形下着实培养了一批批写实功夫和艺术表现力过硬的画家,以至于这些画家至今还陶醉于花费数月表现一个比真的还真实的手工绘画作品的满足感受中。现在的书店里,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素描、色彩书籍被命名为“正规画法、正规范画”的字语,难道除了他们的画法外,其他人的绘画风格都是旁门左道吗?何谓“正规”,艺无止境,但凡形成一定的范式或风格,即是走到了终点,接下来就是必然要打破它,超越它,这样艺术才能进步,我们才能创新。如今是一个数字技术、多媒体影像可以轻松去复制作品,可设计艺术却不能去重复、去拷贝,因为设计追求的是原创性和创新性;目前我们的创新设计、原创设计和国际上一些优秀的设计相比显得有些滞后,看看近年来一些产品造型专业的萎缩状况,一些大型的优秀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都来自于国外的设计师即可而知。我们的一些设计师的创造力相对就显得有些苍白,这是不是过分强调基础忽视创造力培养的结果,是不是所谓“正规”的绘画基础教育造成的?这就需要每个从事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我们的“绘画基础”和功底的了。:

过去,我们传统的素描、色彩绘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物体的造型、色彩搭配、明暗调子、质感、体积、透视关系等方面的要求,这在传统绘画教学中能体现出其合理的教学目的性。因为那毕竟是在培养画家;但在现在的设计教学中如果还过分强调虚实、强调素描明暗调子,而忽略艺术设计教学目标的目的性,忽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花上过多时间去进行追求光影的虚实和物象的体积、质感的表现时,会不会觉有些得太奢侈,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呢?既然我们培养的是设计人才,而不是画家、艺术家,那么它的必要性又有多少呢?一味的对着物象去表现、再现,对着石膏像磨来磨去,会使我们学生失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更谈不上创造、创新了。所以把传统的绘画基础课放在课下,把能培养学生快速造型的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放在教学首位,不失为一种目的明确的基础训练。

绘画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 绘画欣赏 课堂教学 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29

现代教学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更是受到了高度重视。绘画欣赏课作为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起着重要作用。绘画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仅影响到学生绘画知识学习的有效性,而且还影响到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本文就绘画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的应对措施展开论述。

一、绘画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绘画欣赏课不仅是提升学生的绘画水平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美术欣赏水平的有效途径,对学生的美术学习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在目前的绘画欣赏课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在此进行分析:

(一)没有对绘画欣赏课理论教学引起重视

美术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在很多人的眼里美术可能就是进行绘画活动,实际上想要学好美术这门课,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的绘画练习同样重要,然而目前美术绘画欣赏课存在对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足的情况。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从个人的直觉出发进行绘画或者欣赏十分重要,但是想要使学生的绘画能力与欣赏能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绘画理论境界,进而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的更远。而与绘画欣赏课相关的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枯燥,因此教师一般对学生进行简单地讲解,之后就让学生进行绘画活动,在理论指导不充分的情况下,学生的绘画水平与欣赏能力受到了限制。

(二)重绘画、轻欣赏

从绘画欣赏课这门课程的名字我们不难看出,这门课程由绘画课与欣赏课两部分组成,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绘画的教学,又要对学生进行欣赏能力的教学。然而在目前的美术绘画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将注意力集中于对学生进行绘画的教学,而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的频率相对较低。对学生而言进行绘画学习自然十分重要,只有学生的绘画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才能将看到的事物绘画出来,才能将心中所想绘画出来。然而如果教师仅仅只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绘画能力的教学,忽略学生的欣赏水平,那么既影响了学生有效的学习优秀作品的出彩之处,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绘画境界的提升。因此针对目前美术绘画欣赏课教学中重绘画、请欣赏的情况,教师应该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三)绘画欣赏课课堂教学的趣味不强

现代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管是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在进行实际操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注重营造趣味课堂。对于绘画欣赏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然而目前绘画欣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不强,这不仅影响了学生有效的进行绘画,更影响了学生对优秀作品的欣赏。学生的美术绘画能力与欣赏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灵感”的基础之上,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在绘画与欣赏过程中的灵感。

(四)没有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起注意

对于美术学习而言,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够推陈出新,在美术学习的道路上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而目前教师在绘画欣赏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教学,忽视了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绘画的创新。

二、应对绘画欣赏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上文中提到了目前存在于绘画欣赏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在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注重对学生进行绘画欣赏课理论知识教学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绘画教学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只有在理论知识的引导下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感悟,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当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是十分枯燥的,学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因此为了提高理论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际的绘画欣赏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有更深的感悟,在理论知识的引导下使学生的绘画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有效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对于美术学习而言,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十分重要。学生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有更多的领悟,使学生借鉴更多有助于提升自身绘画水平的元素,同时通过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能够使学生的绘画境界得到有效提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欣赏国内优秀的绘画作品,而且还要让学生欣赏国际绘画大师的作品,这样学生的眼界才能变得更加开阔,学生的绘画层次才能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

(三)提高绘画欣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有趣的课堂总能够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绘画欣赏课堂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一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因素运用于课堂教学。例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教学,也可以组织一些以班级为单位的绘画展览活动,这样学生就会积极的发挥想象力进行绘画,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又能够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使单调的教学变得更加有活力。有趣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学生创作出更多新颖、优秀的作品。

(四)在绘画欣赏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绘画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画论 现状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53-02

中国古代画论承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以及绘画经验,因此,开设中国古代画论课程十分必要。但是,目前来看,中国古代画论的教学将实践类专业和理论类专业相分离,且各大院校对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人文精神培养的不重视,导致中国古代画论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阻碍。为此,各高校必须改变教学理念,高度重视中国古代画论课程的建设,让学生掌握画论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古代画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知识量大,内容涵盖面广,课时有限。中国古代画论伴随着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而产生,大致可以分为品鉴、理论和画法三个部分,而这三个部分又联系着中国艺术创作系统和中国思想史,进而赋予了中国画论课程具有课程内容多、历史跨度大、知识涵盖面广的特点。另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画论自先秦发展至今,所含内容之丰富不言而喻。但是,当前中国古代画论课程的课时有限,因此,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呈现中国古代画论的精彩观点,教师往往会对其内容进行选择,主要选取了六朝、五代、唐、宋、元、明、清的代表性画论作为课程重点。

(二)学生缺乏对绘画技巧的直接感知。当前中国古代画论的发展处于重中技术教育、轻道德素养培养的大环境中,因此,中国古代画论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一,对绘画技法实践类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并不重视人文修养和理论的学习,认为中国古代画论只是一门理论课程,并不是必须学习的内容。尽管有些学生对中国画论充满兴趣,但是由于缺乏广阔的文史背景,也无法得到系统的学习。第二,虽然中国古代画论是美术史论专业的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仍然缺少对具体绘画技巧和经验的直接感知,再加上美术史论专业的学生不重视操作性强的论述,阻碍了中国古代画论的进步和发展。

(三)对中国古代画论的研究不够深入。在对中国古代画论的研究方面,于安澜以及沈宗骞等老派学者对画论的基础性工作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但是,中国古代画论与中国古代文论或中国古代美学相比,其研究领域并不广阔,可以说是十分薄弱。就算在文献整理、版本校勘等研究工作领域,中国古代画论的研究依然存在大量的工作值得去做,也有相应的问题需要解决和澄清。因此,中国古代画论教学缺乏相应的科研成果的支撑,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滞后,无法及时得到改进和更新。再加上,中国古代画论研究属于冷门研究领域,很少有人愿意选择中国古代画论作为研究领域。基于此,中国古代画论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师团队,导致中国古代画论研究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阻碍中国古代画论课程的建设。

二、中国古代画论课程的教学策略

在艺术学语境下,中国古代画论的薄弱性更加突出,但是,艺术学在自身的学科建设领域,必须拥有与文学和史学相同的理论依据,因此,中国古代画论研究者应该打破“艺术学从属于文学”的传统观念,构建具有中国古代画论自身特色和理论逻辑的学科基础。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画论的内涵。站在知识社会学的层面上看,中国古代画论是体现中国古代绘画形成的传统意境的途径,包含了具有史学品境的意味形式,由此看来,中国古代画论是一个拥有较高传统审美境界且涵盖知识面甚广的知识系统。而从画论的知识形态的层面出发,研究者认为中国古代画论主要研习中国古代艺术和中国古代绘画,是一门独特且知识涵盖量广的学问。而中国古代画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的重要载体,不但给予了后人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对绘画历史以及理论进行了完美的概括。因此,中国古代画论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促进中国古代画论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专门挑选一个课时,以观看纪录片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画论的内涵。为此,教师要准备一系列与中国古代画论相关的视频,在课堂中一边播放,一边为学生讲解,并将视频中所提到的有关中国古代画论的重点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因此,学生会在观看视频和与教师的讨论中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除此以外,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画论并不是单纯的只是学问,其还拥有较大的现实价值。从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来看,我国绘画能够成为独特的绘画系统的原因是:画论是在前人的不断实践和理论张立中所完成的,与西方本问题论派所倡导的形而上特征不同,中国古代画论对绘画创作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而这种指导作用到如今也都十分突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下,中国古代画论为现当代的绘画创作提供了建构具有中国独特审美绘画风格的理论启示,同时也促进了传统绘画技术的进步。只有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画论的内涵,感受中国古代画论的博大精深,感悟中国古代画论的魅力,才能让学生和教师都重视对中国古代画论课程的建设。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观赏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并让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中国古代画论理论知识对绘画作品进行解读,学生在解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绘画作品的美好,也能深入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画论在艺术领域中的魅力,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中国古代画论。

(二)完善中国古代画论的课程体系建设。鉴于中国古代画论的知识体系存在很多个侧面,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画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目标。因此,中国古代画论的教学设置,必须开设相应的绘画理论史学专业、中国古代画论专题研究以及中国古代画论选读三个课程体系。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实践类和理论类专业的不相同,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其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善于对绘画经验进行总结,将技法进一步深入,教授绘画技法课程,教师则可以利用传统画谱、画册,为学生传授绘画经验和技巧,并将经验与理论论述相结合。

在绘画技法专业中,高等院校应该把中国古代画论设置为公修课程。教授传统绘画技法课程时,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画论,掌握具体的绘画技巧和绘画规律,要让学生可以通过对画谱和画决的研究,对绘画造型和绘画形式语言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在中国古代画论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将绘画层面上的技巧与理论层面的审美规律进行统一。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承受力,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挑选相应的画谱和画决,让学生通过对画谱和画决的研究,提高自身绘画技巧。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使学生能在讨论和研究中对绘画造型和绘画形式语言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绘画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在教学学生画论的重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具体技巧进行学习和实践,以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画论元典的阅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进行经典作品品鉴时,可以从品鉴中掌握古代画论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因此,提倡各大院校应该加强对画论元典的阅读教育。在对中国古代画论的课程进行设置时,应该安排选读和精读类的课程。鉴于中国古代画论的历史演进与社会文化史以及古代美术史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为了让学生能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中国古代画论进行学习和研究,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画论是一个随时在变化的开放性体系,无论是中国古代画论的思想演进,还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理论问题变迁,都值得每个人去学习和研究。因此,各大院校在对中国古代画论的课程设置上,应该特别设立“中国古代画论史”课程。

除此以外,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虽然不同知识体系拥有与其相对应的学科归属,但是,由于知识的连续性,不同的知识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从某个角度上说,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美术史和美学史中的一个部分,也是艺术概论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在中国古代画论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中国美术史、中国美学史、艺术概论与中国古代画论进行融合。使学生能将知识资料融会贯通后,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另外,古代汉语对学生学习古代画论也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若学生拥有扎实的古文功底,就能对古代画论著作有更深层的理解,因此,教师也可以将古代汉语课程与中国古代画论课程进行融合。例如,教师可以与古代汉语教师进行沟通协商,为学生打造一堂中国古代画论与古代汉语相结合的新型课,利用古代汉语与中国古代画论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利用古代汉语知识解决中国古代画论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利用中国古代画论中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古代汉语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目的。

总之,当前中国古代画论课程的建设面临着许多困难,如各大高校对中国古代画论课程建设的不重视,学生缺乏对绘画技巧的直接感知,研究人员对中国古代画论的研究不够深入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高等院校绘画专业应该重视中国古代画论的整体教学建设,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画论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理论的兴趣,采用多种方式完善中国古代画论的课程体系建设,加强画论元典的阅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明.画外广视画内精准的古代画论研究[J].学术研究,2014(7)

[2]牛国栋.中国画论中笔墨理论的发展[J].读与写,2014(22)

[3]徐元元.石涛――“画论”美学思想探微[J].芒种,2015(3)

绘画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国美术史;绘画艺术;屏风;陶瓷绘画;陶瓷设计;媒材

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

Understanding 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g

WU Xiu-mei

(School of Arts,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ngdezhen, Jiangxi 333403)

巫鸿先生的著作颇丰,对美术史和考古学有较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方法融合中西,重视人类学和美术学的跨学科融通。其对文献的精确解读及对新理论的细致把握促成了巫鸿先生一系列精彩的著作,他的著作研究的视角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对其著作褒贬不一,而笔者在此只是对其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阅读之后谈谈个人的体会。

《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是从画作中从不被特别重视的屏风切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研究屏风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关系,文章中融合了历史文本、图像、考古、风格分析比较等多种方法,详细阐述文人画的微妙心理及审美情趣。凭借着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在国外受到的良好的学术训练,巫鸿先生对于屏风作为绘画媒材所承担的功能与内涵给予了精辟的解读,其全新的视角与方法论,泽被了人文与社会科学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今读其《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与再现》不免引发如下几点思考:

一、《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研究视角的新颖性

该书研究视角较之其他关于绘画史的研究有其新颖性,书中主要围绕中国绘画之屏风媒材来展开对中国绘画的研究,尝试把中国绘画既视为物质产品也看作图画再现,亦认为是一种艺术媒材。通过屏风的研究,作者不仅研究古代画家、绘画艺术,而且还研究屏风实物之边框,作为隔断物所处的空间以及物质文化,屏风作为绘画媒材之功用,甚至屏风后面被遮挡的区域,通过屏风多样的角色将一个很小的主题打破常规,扩展到宽广的角度来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著作从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展开对屏风绘画的论述,使我们跟随作者通过屏风深入地窥探绘画背后隐藏的秘密。

阅读完该书之后不免让人想到国内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郑岩教授就曾谈到中国美术史教材的问题,他认为:“目前国内关于美术史的著作是针对美术院校的学生而写,而并没有针对综合性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而写的美术史著作。”①国内关于美术史的研究大多是以历史朝代为主线,以人物或绘画风格来贯穿全文,或者围绕绘画风格和图像,从政治、宗教、审美等角度作局部的研究。而该著作的研究是选取一个小点从一个全新的广阔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历史学、文化学和美术学等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思考,使读者在观赏、分析、并理解中国绘画时,对传统文化习俗、社会生活和图像风格特点、绘画形式等有了全面的了解。

二、《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研究方法的独特性

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其独特性,首先,文中所有理论都会拿对应的屏风绘画实物来说话,文献的引用也是该书在论证方面的主要依据,这有别于其他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从材料到材料,从古文到今文的千遍一律的研究,这种论述方式使读者易懂,作者对屏风解读之细和材料的恰到好处的运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其次,该书主要使用图像学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屏风与绘画展开多方位的论述。对于图像学的解释,巫鸿教授往往是先摆出观点,再通过描述图像中的画面来进行论述,并且在使用这两种方法时往往将之相互贯穿、交错论述。如在谈到屏风作为表面媒材时,作者将之与卷轴画、手卷、壁画相对比,指出屏风绘画的优越性,这主要表现在屏风的三种不同意义。这在书中的第23页有所论及,并使用现藏于博物院仇英所画的《人物故事图册》中的图像实例论述这三种功能,这是结合图像使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论述其观点。该书中在谈及屏风划分功能时,巫鸿教授也使用了比较的方法,如书中将屏风分成两个部分进行比较。一方面,将屏风看做宫殿或普通家居的陈设来构造空间;另一方面,被艺术家作为绘画中组织绘画空间的构图手段。在论述屏风的后一种功能时,书中一直贯穿绘画图像来进行说明。从以上来看,实际上该书所使用的这些方法是相互交错的,这种形式几乎贯穿于全书当中,论述推理非常之强,使人阅读之后有种。

三、由该著作引发的对中国传统绘画媒材之陶瓷绘画的再认识

由于该著作是围绕屏风与中国传统绘画之关系的研究,阅读之后不免使我对中国传统绘画媒材之陶瓷绘画有了些许的思考。近些年来,关于陶瓷绘画与传统纸绢绘画的关系,在学术界亦引起很大争议,有学者认为陶瓷绘画照搬传统纸绢绘画,没有创新性和独特性,是对传统纸绢绘画的临摹复制;也有学者说陶瓷绘画与中国传统纸绢绘画完全是两回事;亦有认为陶瓷绘画对纸绢绘画产生影响。张道一先生在为孔六庆教授所著《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所作序中认为陶瓷绘画不是绘画的一个画种,就像舞台美术不属于美术一样。但是杨永善教授却持不同的观点,他认为陶瓷绘画与中国绘画有着紧密的关系,但又有着重要的区别。实质上,在以往的中国陶瓷史中并没有“陶瓷绘画”这一概念,而是一直使用“陶瓷装饰”这一概念,孔六庆教授在其著的《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陶瓷绘画这一概念,这有别于“陶瓷装饰”这一概念。书中对同时代陶瓷绘画与传统纸绢绘画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二者之间的隶属关系和影响关系,是对陶瓷绘画的全面的分析概括。

今通过阅读巫鸿教授的《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一书,我又重新审视陶瓷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关系。巫鸿教授认为屏风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媒材和表现,笔者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实际上,中国传统绘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纸绢到使用各种媒材进行表现,这大大丰富了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而各种媒材在对传统绘画的表现上由于受各种媒材本身工艺的影响而又有了其独立发展的形式,如屏风、册页、壁、卷轴、陶瓷、扇面等等,这些不同的媒材在构图上和表现手法上与传统纸绢绘画是有其差异性和同质性的。巫鸿教授把重屏看做是二维空间的绘画进行思考,其实,团扇、陶瓷与屏风有共同性,其上绘画都是具有空间性。而陶瓷可以说是所有这些绘画媒材中最富观赏性的,因为陶瓷花瓶是一个三维的立体形态,在其上作画可以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欣赏。作为陶瓷这种特殊材质,因其具有可塑性,能制作成各种形态,这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使陶瓷绘画不但可以进行平面的静观,也可以形成二维,甚至三维空间的前后、左右、上下不同角度的绘画表现。

中国传统绘画媒材在绘画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根据功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变化。但是,艺术界有人认为陶瓷绘画抄袭传统纸绢绘画,这一观点也是比较片面的。实际上,历史上也曾有同一人所画作品或同一故事题材借助于不同的媒材来表现,如宋代的《文姬归汉图》,这一传统绘画题材由于特殊的道德说教意义在南宋宫廷中受到画家的特别重视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绘画形式,并且开始在挂轴、册页、手卷等媒材中进行表现。这种皇家宣扬的绘画题材往往采用各种形式进行表现,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四、不同媒材之绘画的相互影响和转换

不同媒材之绘画各有其不同的功能,这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审美心理和思想观念等有关。比如册页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在查阅手卷时不方便展开欣赏的问题,我们知道手卷的基本特征是横向构图,高度很窄,长度极长,卷的形式,制作绘画和欣赏绘画时需要逐渐展开,这种特征符合绘画家和欣赏者喜欢视线慢慢地随着手卷逐步地展开欣赏画面过程的审美心理。但册页在功能上又相似于手卷,二者都便于文人雅士摆放案头赏玩。而扇面画是作为显示主人公社会角色的一件道具,以此来表达主人公的审美品位和社会地位。屏风画由于其便于移动和分割空间的特性,在举行大型宴会时往往成为分割宴会空间的首选。

可见,不同媒材之绘画在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转换的,根据画者和欣赏者的个人喜好以及不同媒材的功能,各取所长,各取所需,共同构成传统绘画丰富多彩的表现,比如挂轴就借鉴了壁画以及屏风绘画的幅面宽大的特点,并且不挂时便于携带和收藏,这就比屏风画和壁画方便。此外,同一媒材之绘画也存在相互作用,如通过装裱来改变自身的特点,巫鸿教授在该书中举例3世纪画家曹不兴的一则轶事来论述屏风表面与画在其上的图像之间的既分离又相互作用的关系。

五、结语

绘画教学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写生 美术教育 传统写生概念 西方写生

“写生”这一在中国唐初v贞观九年即635年w就诞生的绘画用语①,作为东方绘画体系的一个学术美学概念,历经了近1400年的历程并一直沿用至今。然而,其概念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虽然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在200年前都是以遵循东方传统绘画的基本精神《六法》作为其指针,实践并运行着。其核心就是《六法》之第一大法“气韵生动”。因此,写生之精神内核即“生气”“生动”“生意”“生机”“生命”等哲思、哲理的思考在绘画中的体现和延伸。至今,写生这一绘画用语已经把传统的、附有深刻内涵的原始写生概念给颠覆了。这一概念得到了世界之大同,即“对着实物或景物直接绘画”“取客观描写为主的态度”的写生行为了。

一、日本绘画的矛盾时期

从南宗派绘画活跃的18世纪末期到“兰学”②盛行时期,自然科学的研究得到了空前发展。随着自然科学的引进,西方绘画也引入了日本。由于西方写生绘画理念的影响,在佐竹曙山、司马汉江等人的主导下,绘画领域里兴起了西方写实风的写生现象。他们采用“眼镜绘”(图1、图2)那样的西方“远近法”来创作作品。圆山画派等则采用“东方”写实主义的写生画风(图3)。相继出现的写生现象引起了传统画论的理念性变革,并且这种变化也表现在学习绘画的方法上。

在当时的日本画坛,“写实主义”为主导思想的现象日渐强烈,与此同时,“写实主义”的画论也由此扩展,就此,立原庆一做了如下论述:“一是以欧风画的影响为根源的画论《画法纲领》(安永七年1778年佐竹曙山著)中记载的那样,归属于写实性的洋风画法。二是画论《绘之事》(宽政十一年1799年 本居宜长著)之重视写生(西方式写生)的学说。③无论是哪一个画论,都与当时拘泥于传统,游离于人们实际生活的画法所不同。当然,作为非现实的反对面应予以认可。”④

这个时期初期体现了西方写实倾向与传统的保守主义(包括圆山画派等的“东方写实主义”)共存的特征。佐竹曙山作为江户时代西方绘画理念的倡导者,是批判东方传统绘画的代表。立原氏对他的画论作了如下论述:“佐竹曙山忽视了日本画的象征性表现方法与超俗的精神,只是过大地看到欧风画的写生手法而写的画论。这只是论述现实世界的写实性描写的理论,这样就不能成为日本美术的原理。这样极端地讲写生派画论不去追求写生以上的东西。不是通过笔墨表达风韵雅致的意境。完全没有考虑将写生置于写意来探索以得到绘画的高雅。始终没能理解日本绘画的真髓,视觉只停留在微弱的态势上。”⑤

佐竹曙山尝试了通过写生将自然风景做写实性描绘。尽管如此,这种西方风的表现在强大的传统氛围中仍显得较为薄弱。因此,这个时期引入的西方绘画理念与技法完全不能动摇当时美术教育中存续的陈旧、保守的传统绘画学习形式。但是,以佐竹曙山为中心成立的探索西方绘画的“兰画”画派为未来美术教育的变革埋下了重要伏笔。

明治维新以前的美术教育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世袭的传承;另一种是开设私塾,在私塾进行适时教育。学习绘画技艺主要是通过摹写先人的作品。这样的美术教育模式是明治维新以前主要的教育形式。这种形式以自主的实际技能训练为基础,不是国家性、集团式的美术教育。因此可以说当时的美术教育必然是将画论中的“学画论”作为教育方针。以家庭、私塾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是以模仿为主的绘画技法学习,并通过“画论”作为理解绘画思想、理念的学习手段。在这一点上,南、北宗派的“学画论”大致是一样的。

在“兰学”盛行的同时,西方风绘画的研究也在积极地推进,促进了长期、传统的学画方式变革的要求。并且由于西方绘画的进入,在表现技术上也消除了理念上的障碍。因此,江户末期的人们有着与传统东方绘画不同的感受,并且用完全新的视野去领会西方绘画的写实表现力。由于西方绘画以及写实理论的导入,其表现方法也成为“浮世绘”(图4)这种江户时代民间盛行的艺术样式的重要组成。“浮世绘”所诞生的大量作品就是将西方远近法(绘画透视)表现在日本绘画上的一个明证。

从美术教育的必然性来看,变革的确是一种时代的要求。尊重写实式的西方绘画与尊重写意的传统绘画哪一个正确,成为当时美术教育领域争论的焦点。这种不和谐的矛盾在铅笔画与毛笔画的教育思想论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且在明治时代的美术教育思想的讨论中展开。

二、明治初期美术教育思想与西方写生的引进

明治时代是日本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是社会形态、文化经济变迁与发展的崭新的阶段。政治变革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美术教育的变革也是其中之一。“学制”这一法令的颁布成为崭新的社会亮点。这意味着那时的绘画教育与传统家族式、私塾式的绘画教育告别。“学校式”教育方式的兴起成为日本教育的主流。首先,与西方美术教育方法相应的铅笔画的绘画教育形式被全面采用,并且西方的写生概念迅速在日本普及。明治五年(1872年)8月“学制”⑥颁布,日本近代的学校教育全面开展。这种学校制度并不是按照国民要求实施的,而是为了国家近代体制的整合与强化的需要,是作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基盘以及“国民教育”的考量而实施的。学校教育也在政府的学校教育奖励制度之下进行,并得到了显著成果。可以说是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形态。⑦在社会变革的新形势下,必须有强制性的美术教育形式与之相适应。因此,明治时代初期实施的美术教育实际上在思想与哲学基础上并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深思熟虑,而是将西方教育照搬和实施。金子一夫做了如下分析:“日本的情况是,在没有图画应用的工艺、工业的地方引入图画教育。为了将来的应用,是一种的形式。只是作为快速实效、认识陶冶的手段。更进一步讲是西方化的动机所在”。⑧

图画教育的引进可以说是一种冒险的形式。那时的西方绘画教育是向欧美学习,是作为响应“富国强兵”与“植产兴业”的国家政策的一个环节来实施的。因此,从适用与功利两个角度出发,某种程度上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对传统势力的论争埋下了隐藏危险。明治初期的美术教育思想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形成的。

随着“学制”在社会上的普及与实施,接受美术教育的机会只局限于让少数人的状态得以改善。与此同时也冲破了“美术教育只是培养专门人才”的美术教育形式。美术教育从此变成了面向整个社会的一种新形式。通过全民式的普及形式与教育基本准则,绘画教育在全体国民中渗透。我们应该积极对“学制”的社会效果予以肯定,其颁布对于社会的进步是不可欠缺的。由此普通百姓也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这对于社会的平等具有深远意义。从美术教育角度来说,全民审美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西方绘画为何能被日本国民所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西方绘画应用“远近法”“阴影法”将描写对象以及视觉上的立体性在画面上再现。另外,也是由于西方绘画概念具有写实性、客观性、科学性以及普及性。

司马汉江是写实主义的西方绘画派的先觉者。他认为绘画是用明暗表现出来的。中国、日本绘画的描写方法没有明暗、阴影的意识,所以用这种方法不能够进行真实的物像移写。高桥由一借助佐竹曙山与司马汉江的思想进行论述,认为绘画行为具有一种非常的实用性。比如对于各种情报的传递以及各种记录的保留是最有效的手段。进入明治时代,高桥由一以上书的形式向维新政府陈述了自己的主张。这也是明治时代初期所形成的西方美术教育思想与教育方针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⑨

从以上教育思想特征可知,明治初期的美术教育是以西方方式为主要手段来实施的。这个时期所实行的图画教育不含有“艺术”“美术”,而本来持有的“美”或“艺术表现”,全部是从“实例主义”出发,所以可以称之为技术性的图画教育。笔者认为,这个时期的美术教育尽管存在着很大的强制性,但从对美术教育史或社会发展来说,应该得到好评。因为相对于社会的发展,艺术所具有的特殊的审美功效是毋庸置疑的。

三、明治西方美术教育的形成与最初西方绘画的教科书

(一)明治西方美术教育的形成

明治时代以前的美术教育基本都是在一种私塾的教育体制下进行的,受教育的人数非常有限,是培养专业人士的唯一途径。这个时期受西方的影响,有了学校才渐渐导入了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学校化无疑使受教育者在数量上发生了本质变化。从审美普及的意义上讲是一场划时代的变革。同时正因为有了“学校”这一教育形式的产生才有了专业学校和一般学校的美术教育的分化。⑩

综上所述,从明治时代开始的这种学校教育形式的成立到西方美术教育的全面引入,即“作为日本最初的近代学校制度,颁布了‘学制’(中略),这种‘学制’所显示的科目中,小学有‘挂画’、中学有‘画学’,成为日本美术教育的先驱。”?西方教育制度全面被采用,这对于明治时代的美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以断言,西方写生概念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绘画知识的普及在日本落户的。对于一般人来说,东方古典“写生”概念非常复杂,相对于内含的“气韵生动”“画意不画形”等知识的理解程度较低。如果不学习绘画或画论就不会认知这一概念的意义。金子一夫就日本最初的美术教育手段与方法作了如下论述:“日本初期的图画教育,由于引入了西方的方法、内容,因此包含了西方绘画教育的形式存在。所以是西方绘画方式对物体的看法及印象修得的场所。”?

日本最初实施的美术教育可以说是模仿西方的。因此,通过学校教育西方写生的概念在日本国民中被广泛接受是可以理解的。并且,西方写生的概念与东方相比,由于具有直感性,只要遵循写实性的原则照原样移写,其概念即很容易理解了。因此,正如佐竹曙山、司马汉江的例子,在挑战西方绘画写生时,即便是教授的先生不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凭借画家的素质就能完成西方绘画的作品。由此可以说明,在日本西方写生的概念是通过明治学校的美术教育制度而成立的。

关于西方写生概念在日本的成立,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明治时代以前的绘画领域由于只有专业画家与学者参与其中,一般人是不会关心写生这一概念的。但明治以后随着学校化的推进,绘画成为一般问题。对于一般人来说,在不知道东方的写生概念的前提下,随着西方写生概念进入,顺理成章就被人们接受了,并得以在全社会普及。

至此,就西方教育制度在日本的落户,以及西方写生概念的成立,进行了论述。山形宽指出:“学制时代、教育令时代的‘挂画’‘画学’‘图画’等只是模仿西方法的时代,所以也可以称作为‘西方模仿时代’。另外,由于主要描写工具使用铅笔,也称为‘铅笔画时代’”?。但关于模仿,是怎样模仿的呢?就此产生了疑问。即学校的美术教育是西方美术教育,所以需要有西方绘画的美术教师。但究竟采用怎样的方式授课,西方文明又是用怎样的方法被接受的呢?“明治元年(1868年),明治新政府成立,新政府全力以赴致力于的西欧文化的引入与诸项制度的改革。”?为此明治政府做了各项准备。为了汲取西方文化,派遣的日本留学生与招聘的外籍技术人员中,出人意料的有许多美术家。这给日本现代美术的近代化注入了活力,可以说是明治政府的先见之明。?

在明治政府解决师资力量不足问题的同时,川上冬崖等人为了迎合这一时代的教育变革编写了教科书《西画指南》。这本书对后世西方绘画理念、表现方法在日本的注入带来了极大影响。明治新政府为了全面引入西方绘画教育,很早就制定了规划,并且为了教授西方绘画,着手实施了人才培养计划并编写了教科书。作为国家教育方针的一个环节,为了“学制”的正式颁布作了准备。对此,佐藤道信作了如下说明:“明治时期与其他时代不同特征是,作为十九世纪后半期的国际形势为前提的对外、对内的国家战略,涉及到了美术。并且作为国家政策涉及到美术。‘美术’作为官制的概念被提了出来。各种各样的‘美术制度化’都由政府来主导和推进。”?

明治政府对美术如此重视是由于在美术教育中倾注了战略性的思考。因此可以考虑为是理所当然的。但应该指出的是,西方美术教育全面被采用,对于全民“审美意义”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政府整合“近代国家体制”的活动是政治性战略的“真意”。即其时代背景是“对于处于殖民地化边缘的明治初期的日本,国家体制的整合与国力的增强是至高无上的国家命题。富国强兵、植产兴业就是为了这一思想而制定的军事、经济政策,为此,振兴工艺品的出口也肩负着富国这一国家使命,被称作是远渡重洋的‘产业战士’”。?因此,明治政府对美术重视的原因就很明确了。这样“美术教育制度的确立,其具体作为高等美术教育的机关是在东京设立美术学校(明治二十年,1888年),以及为初等、中等美术教育编写教科书。担当者通常是文部省的官员。”?综上所述,明治西方美术教育作为“近代国家体制”整合的一个环节,即在“富国强兵”“植产兴业”的政策前提下,形成了西方化的美术教育模式。

(二)《西画指南》等初期教科书

《西画指南》分前后两篇,前篇由上下两册组成,是明治四年(1871年)初秋发行的日本最早的图画教科书。“文部少助教川上宽(冬崖)撰译,大学南校出版”?,是日本教育史上值得纪念的美术教科书。然而,这部教科书完全是采用西方绘画的理论和方法编写,儿童教育内容中关于东方传统绘画理念一点也没有插入,是全盘西化的产物。这个时期西方绘画代表的画具之一铅笔成为主要的绘画工具,所以这个时代也被称之为“铅笔画时代”。

这样,儿童首先接受的是西方绘画知识,对东方传统绘画的关心就很淡薄了。这与以后西方绘画迅速扩展到全国有着很大关联。并且,由于这种西方绘画风潮来势凶猛,引起了东方传统派反击。这时以冈仓天心和菲诺罗萨为代表的“国粹主义”开始兴起,这个时期称之为“毛笔画时代”。以小山正太郎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势力与冈仓天心与菲诺罗萨为代表的“国粹主义”的论战成为绘画历史上有名的话题。

明治时期学校美术教育中,由于西方写生概念重视直感性以及理论上的理解性被广泛接受,并且迅速从学校扩展到社会。西方写生及其客观性写实的理念通过儿童或“学生”渗透到社会。不过,“写生”这一概念在《西画指南》中作为写生行为充分地表现,但没有直接谈到“写生”这个词汇。对于写生,西方式的理解是通过美术教育而不断扩展的。明治二十六年(1893年)东京师范学校(现茶水女子大学的前生)毕业的河野在各科教授法笔记本中有这样的记述:“写生画,临写或复画以后,其画和类视的实物摆放好进行写生。”?另外,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发行的市川力i所著的《毛笔画帖解说》中就图画的种类就有如下论述:“第四写生画,写生画是将实物、实景照其原样进行描写,写生时决定好一定的位置,必须要特别集中注意力的。因此由于能培养注意力、观察力以及审美,所以对诸学科的学习和研究都非常有效。”⑴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发行的松井霞城所著的《毛笔笔画帖》中就图画的种类有如下的论述:“第二写生,写生就是将依据物体的形体为主的实物描写。”⑵

从以上概念来看,当时“写生”的意义与现生的意义完全一致。由此可以得知,在学校中,美术教育已经完全随着全国教育的普及运动而实施了。美术教育中的写生概念随着明治教育西方化的成立而确立起来了。

结语

绘画写生的概念从东方传统向西方转化,需要得到整个社会的普遍认知。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随之而来的是日本美术教育的学校化,因此是美术教育西方化的方针促使了东方传统“写生”概念的变迁。由于学校是集团教育的场所,影响力是巨大的。因此写生概念的变迁是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更为直接和重要的原因之一。写实性写生的背后是由科学性的知识来支撑的。正确地运用写生,应必须学习“远近法”“阴影法”“色彩法”“艺用解剖法”等科学知识。因此,由中山形宽编著的《日本美术教育史》可得知,其开始写生时也是“困惑的事情”,关于写生的变迁,原因是很复杂的。从以上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并通过以下几点思考,也许就可以找出解密的钥匙。

1.佐竹曙山、司马汉江针对西方绘画中“兰画”的最初实践为写生概念的变化储备了条件。2.美术教育方针将西方绘画定为“摹本”,使其成为主流,也是不可欠缺的要因。3.美术教育的学校化为写生概念的西方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场所。4.从明治时代开始,绘画不仅仅是专业人士之独享,一般的人也可以参与。5.“照原样描写”这样写实性的西方写生概念更容易理解。6.所谓的西方写生就是以写实为基础理念的,如果是描绘看到的原样,即使没有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学习绘画。这使一般民众都可以学习绘画。7.通过《西画指南》《图法阶梯》等最初的美术教科书的编辑采用,西方绘画的知识得以普及。

由于以上各种缘由,东方传统性的,包含“生气”“意境”的写生概念,乘明治初期由“学制”而成立的,西方绘画教育制度之“风”,变化成“照原样描写”的写实性西方现生的概念了。佐佐木健一先生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相对于“作品”作了如下论述:“对作品的学问性关心正在觉醒。促使这种觉醒在某种意义上是作品的危机。即与以前作品概念相违背的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根据支持这一新生作品的理论主张被提出后,那最根本和激进的东西,对美学思想来说,目光将转向其作品的存在。”⑶

作品是画家通过精神劳动产生的。从许多的关于写生的先行研究来看,对写生概念的学问性关注越来越高,这也是自然的。与以前写生概念从内涵意义上赋有哲思之美学境界的传统相比,则进入了一个简明化的思想革命,褒贬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但从创造新的写生概念的明治时代开始的理论性主张及其美学思想的研讨为项目课题的思考,也许在某个时候应该是作为模仿美学的一个分支,诞生写生美学。总之,“写生”这一概念告别了1000多年

经营至此的东方传统,从明治之后开始构建新的时代。

注释:

①臧新明.论中国古典画论中之“写真”“写貌”“写生”[J].艺术学界,2009(1):8.

②1720年德川吉宗解禁了除基督教关联的书的输入,荷兰文得以大量输入,针对医学、天文学、动植物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兴起,西方绘画通过书中插图传到日本,针对荷兰的研究被称为“兰学”。绘画研究的兰学被称为“兰画”。

③括弧中的内容为笔者注。西方绘画中的“写生”是指自然模仿,由于与东方的“写生”语义不同,特意补充。臧新明.中国古典画论的写生考[J].济南大学学报,2007(1):38-41.

④⑤立原庆一.日本艺术教育[M].明星大学出版部,1987:32-33.

⑥本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从明治五年8月“学制”颁布开始的。“学制”是明治政府制定的关于学校制度与教师培养的基本规定。关于初等教育,规定国民理应全部就学。从“学制”颁布几年内有2万多个小学校建立,约40%入学。以上内容参照山形宽《日本美术教育史》,桥本泰幸《日本的美术教育》.

⑦桥本泰幸.日本美术教育[M].东京:明治图书出版社,1994:11.

⑧?金子一夫.近代日本美术教育研究:明治时代[M].东京:中央公论美术出版社,2002:3-4.

⑨参照立原庆一.日本艺术教育[M].明星大学出版部,1987:46-47.

⑩臧新明.日本明治时代美术教育特征考[M].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89.

?????⑴⑵山形宽.日本美术教育史[M].黎明书房,1967: 4-5;5;4;24;100;99;100.

?谷信一.概观日本美术史[M].美术公论社,1979:391.

绘画教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绘画课程 现状 改进策略

1.高职院校绘画课程

美术指占据一定平面或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也叫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按照目的分为两大类,即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类。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第二,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第三,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四,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

2.高职院校绘画课程现状

2.1高职院校绘画课程面向对象

当前,高职院校绘画课程面向对象多数是文化成绩较低的学生,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一定缺陷。

2.2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培养目标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具体表现为:第一,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培养目标与其周围的多个艺术类院校的培养目标非常相似,毫无特色。第二,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培养目标未能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相联系,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2.3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条件

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条件非常差。具体表现在,进行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存在一定缺陷,有待进一步提高。

2.4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管理

在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的规章制度不完善。第二,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评价更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第三,高职院校绘画课程评价未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

2.5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具体表现在:学生掌握的基本的绘画技能与绘画理论非常薄弱;学生对于绘画理论方面的知识没有兴趣,学习动机不明显。

3.改进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

3.1改善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面向对象

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改进需要改善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面向对象。例如,在最初的招生过程中避免盲目招生现象出现,严格控制综合素质较低的学生入学。

3.2注重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特色

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改进需要注重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特色,实现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的特色化。

3.3完善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条件

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改进需要完善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条件。一方面,加强现有师资力量,促进总体能力的提高,如定期召开一些教师交流与研讨活动,推荐教师参与部级培训或省级培训活动等。另一方面,学校在师资结构上引入双轨制度,将一些行业专家或学术专家引进学校,成为兼职教师的一部分,更好地拓展高职院校绘画的实践课程。

3.4优化高职院校绘画课程体系

优化高职院校绘画课程体系,具体包括:高职院校绘画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基础绘画课程、专业绘画课程三个重要部分,并且基础设计课程占有巨大比例,由各部分由必修部分与选修部分两部分构成。其中第一学年主要为基础理论课程,包括基本的形态观察与思维训练、写生与速写。第二学年主要为基础绘画课程,包括绘画原理、绘画方法等。第三学年主要为基础绘画课程,包括绘画工艺、绘画创意等。第四学年主要为专业绘画课程,包括绘画策略、绘画评价与批评等。

3.5改革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绘画课程使用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比较常见的有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讨论法、演示法等。改进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需要改革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方法,例如,引进参观教学法、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法、以体验为主的教学法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其中,参观教学法强调学生深入教学环境的具体实践中,通过对具体情景的直观感受,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实践的过程,将复杂抽象的景观直观化;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法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发现法”,特点在于将学生学习过程置于教学主导位置,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在积极的探索实践中,不断得以提高;以体验为主的教学法强调让学生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在情景中丰富知识,实现自身的知识水平提升。这三种教学方法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改进教学方法和创新形成的新的教学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先进性。

3.6重视高职院校绘画课程教学评价

高职教师绘画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的评价。即教学目标是否是在充分分析绘画课程标准、学生学习行为、学生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否符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要求等。第二,教学内容的评价。即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突出且合理,具体教学细节条理清晰、语言丰富。第三,教学手段评价。即采用的教学手段能否很好地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第四,学生表现与教师表现的评价。即学生能否独立、自主、探究性地学习,能否充分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能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发展。第五,教学效果评价。即教学活动能否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通过五大方面评价,教师能够循序渐进地改善备课与教学,从而更好地指导绘画课程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黄玲.对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学理论,2013(17).

[2]罗黔军.浅谈高校美术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6).

[3]王猛.版画教学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现状与对策[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3(03).

绘画教学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观物取象 综合绘画 综合性绘画教学

我国目前的绘画教学体系大致有两种:一是综合性大学以美术教育专业或绘画系为基础,下设国画、油画、版画等工作室或教研室的教学模式;二是各大专业美术院校按材料划分的国画、油画、版画、壁画等为教学单位。这两种体系中,一类以对绘画语言普遍了解掌握为教学目标,另一类倾向于培养专业人才,如油画家、国画家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就当下历史语境来说,这两种教学模式都陷入到了一种尴尬的境地。

上世纪90年代初,与绘画专业进行细化分科教学的方式不同,许多院校成立了综合绘画系或工作室,探索教育模式多样化,突破界限,拓宽绘画的教学实践。近些年来,是延续专业教学的单纯、细化、深度,还是寻求综合、多元、宽度的教学,尝试实践林风眠中西绘画的教育理论,一直成为美术院校教学模式理念上的问题,且各有说法及实验方式。

造型艺术教育细化的划分有助于深入的教学,并有行之有效、成熟的教学体系可用;而如果打破这种模式,打散各画种的框架,承继综合、多元的绘画教学,思维方式确实可以得到突破,但是却没有现成的教学体系可作为具体实施的参考案例,这从林风眠、吴冠中的绘画理念到美术院校近20年来的具体实践来看,都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这是综合绘画教学一直受到质疑而没有得到重视的问题所在。

艺术在进入21世纪的前十年,发生了很大变化。

“笔墨当随时代”,谈的虽是艺术创新问题,某种意义上,也暗指一个时代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每一个时代都有具体的艺术表现与反映,在大的社会背景下,不但作品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思想与观念,教育也“当随时代”。

科技的发展丰富了创作的手段,也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这都对艺术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人们观看方式的变化带来对于图像的热衷,从创作到审美已经转化为一种多样化互动的形态;同时,绘画美学意义上的认知也正受到人类学、社会学意义上的挑战。这些现实的文化特征都对当下的艺术教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过去,传统的绘画学科从划分到教学,追求相对精确、深入――油画专业的学生在西画领域进行更精细、更专业的创作,培养成为油画家;国画专业的学生在山水、花鸟、人物的范围下系统学习,培养成为国画家……而今现实的状况是,当下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更多是在以“跨界”的方式来运用各类艺术语言,以此丰富创作的造型元素。就画种本身而言,油画专业的学生未必今后从事油画创作,国画专业的学生也未必就坚守“笔墨”,并非每一个个体都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不可变的艺术手段。对教学而言,在大学完成其自身专业的系统学习,为今后的艺术创作做好准备当然是重要的,但是,颇显单一的语言训练,往往会导致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局限性,于是,反复被提出与论证的“综合教学”,也就是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等先辈提倡主张的“综合性”的教育,虽然在各大院校教学实践的探索效果并不太明显,但是这种模式主张博大,付诸的实践多了一层文化比较的研究性质,更具有艺术史角度的文化意义。

事实上,20世纪以来的西方艺术家已经在改变单一的语言方式,如毕加索大量运用着油画、版画、雕塑等语言手法。西方美术院校的绘画教学也已经融入到视觉艺术的大范畴之中。法国高等美术学院的绘画教学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度,在一个大的绘画工作室框架下实施作品的制作,其材料语言的限制已经没有。

百年来,关于中西文化的话题从没有停止过,在绘画方面,就是油画与国画的问题,无非“中”“西”“中西调和”三个群体,有不断的细化、分类教学,也有不时强调综合、全面的尝试;而综合性绘画是在“中西绘画融和”方面能够以贯通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笔者以为,综合性教学上效果并不显著,是因为其问题是多方面的。

在教学理念上,中西绘画各自有着不同的造型理念与手法体系,这是各自语言的优势。在基础教学时,难免会忽略对传统艺术语言及经典的研讨深度,而对综合绘画的教学要求会更高、更全面,有两种或几种绘画语言均要求有较为系统的学习,并达到一定程度上的认知。其次,中西绘画最直接的区别在于材料不同,因此陷入一个“材料”的潜意识――对材料的关注远远超出对绘画的理解,最终导致综合绘画演变成单纯的综合材料,绘画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脱落,不能在造型层面上形成一种绘画语言。这些例子,都是为了说明综合性绘画的宗旨并非简单地跨画种组合,而是在融合中西艺术精神的基础上,力求艺术语言的多样化。不过,如今综合绘画的实验教学正在远离这个宗旨的情境,不知不觉中演化成现在颇受关注的“新媒体艺术系”“实验艺术系”的草创。结果是,综合绘画教学如强调艺术语言的深入研究,则有更细化的工作室教学在前;如强调材料与多元性质的探讨,则有更新的实验艺术的教学探索,综合绘画的教学自然就被置于尴尬的位置。

因此,回到绘画作为视觉艺术的原点再来看待这个问题,无论中西绘画,都是在艺术家与对象世界中呈现人与自然的视觉关系。概括而言,即“观物取象”,从而“立象以尽意”。综合绘画的教学也不例外。

“观物取象”告诉人们“观物”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艺术创作中认识论的基本规律,而“取象”的手法属于方法论。至于中西绘画,具体选择哪种语言手段来“立象以尽意”才是紧要的,只是综合绘画的教学往往被外在的形式所束缚,忽略了这个美学要义,甚至从某种意义而言,“综合绘画”只是一个课程称呼。

历史地看,我们可以重新去解读吴冠中“美术自助餐”①的设想。笔者认为,不管是分科的教学方式,还是“综合绘画”或者“实验艺术”的教学模式,都打破了把学生归于各门类“从一而终”的固定教学,学生根据自身所需,在系统的教学纲要基础上,选择要研习和补充的各类语言,可以随时调整、随时汲取,无论是油画、国画、版画等,还是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文史哲知识。这样建立起来的知识架构,才是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探讨却难以破解的问题所在。

注释:

①即开设中西各种传统课程,学分制,自由选修.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中国美术学院.综合绘画[J].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绘画教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观物取象 综合绘画 综合性绘画教学

我国目前的绘画教学体系大致有两种:一是综合性大学以美术教育专业或绘画系为基础,下设国画、油画、版画等工作室或教研室的教学模式;二是各大专业美术院校按材料划分的国画、油画、版画、壁画等为教学单位。这两种体系中,一类以对绘画语言普遍了解掌握为教学目标,另一类倾向于培养专业人才,如油画家、国画家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就当下历史语境来说,这两种教学模式都陷入到了一种尴尬的境地。

上世纪90年代初,与绘画专业进行细化分科教学的方式不同,许多院校成立了综合绘画系或工作室,探索教育模式多样化,突破界限,拓宽绘画的教学实践。近些年来,是延续专业教学的单纯、细化、深度,还是寻求综合、多元、宽度的教学,尝试实践林风眠中西绘画的教育理论,一直成为美术院校教学模式理念上的问题,且各有说法及实验方式。

造型艺术教育细化的划分有助于深入的教学,并有行之有效、成熟的教学体系可用;而如果打破这种模式,打散各画种的框架,承继综合、多元的绘画教学,思维方式确实可以得到突破,但是却没有现成的教学体系可作为具体实施的参考案例,这从林风眠、吴冠中的绘画理念到美术院校近20年来的具体实践来看,都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这是综合绘画教学一直受到质疑而没有得到重视的问题所在。

艺术在进入21世纪的前十年,发生了很大变化。

“笔墨当随时代”,谈的虽是艺术创新问题,某种意义上,也暗指一个时代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每一个时代都有具体的艺术表现与反映,在大的社会背景下,不但作品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思想与观念,教育也“当随时代”。

科技的发展丰富了创作的手段,也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这都对艺术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人们观看方式的变化带来对于图像的热衷,从创作到审美已经转化为一种多样化互动的形态;同时,绘画美学意义上的认知也正受到人类学、社会学意义上的挑战。这些现实的文化特征都对当下的艺术教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过去,传统的绘画学科从划分到教学,追求相对精确、深入——油画专业的学生在西画领域进行更精细、更专业的创作,培养成为油画家;国画专业的学生在山水、花鸟、人物的范围下系统学习,培养成为国画家……而今现实的状况是,当下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更多是在以“跨界”的方式来运用各类艺术语言,以此丰富创作的造型元素。就画种本身而言,油画专业的学生未必今后从事油画创作,国画专业的学生也未必就坚守“笔墨”,并非每一个个体都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不可变的艺术手段。对教学而言,在大学完成其自身专业的系统学习,为今后的艺术创作做好准备当然是重要的,但是,颇显单一的语言训练,往往会导致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局限性,于是,反复被提出与论证的“综合教学”,也就是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等先辈提倡主张的“综合性”的教育,虽然在各大院校教学实践的探索效果并不太明显,但是这种模式主张博大,付诸的实践多了一层文化比较的研究性质,更具有艺术史角度的文化意义。

事实上,20世纪以来的西方艺术家已经在改变单一的语言方式,如毕加索大量运用着油画、版画、雕塑等语言手法。西方美术院校的绘画教学也已经融入到视觉艺术的大范畴之中。法国高等美术学院的绘画教学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度,在一个大的绘画工作室框架下实施作品的制作,其材料语言的限制已经没有。

百年来,关于中西文化的话题从没有停止过,在绘画方面,就是油画与国画的问题,无非“中”“西”“中西调和”三个群体,有不断的细化、分类教学,也有不时强调综合、全面的尝试;而综合性绘画是在“中西绘画融和”方面能够以贯通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笔者以为,综合性教学上效果并不显著,是因为其问题是多方面的。

在教学理念上,中西绘画各自有着不同的造型理念与手法体系,这是各自语言的优势。在基础教学时,难免会忽略对传统艺术语言及经典的研讨深度,而对综合绘画的教学要求会更高、更全面,有两种或几种绘画语言均要求有较为系统的学习,并达到一定程度上的认知。其次,中西绘画最直接的区别在于材料不同,因此陷入一个“材料”的潜意识——对材料的关注远远超出对绘画的理解,最终导致综合绘画演变成单纯的综合材料,绘画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脱落,不能在造型层面上形成一种绘画语言。这些例子,都是为了说明综合性绘画的宗旨并非简单地跨画种组合,而是在融合中西艺术精神的基础上,力求艺术语言的多样化。不过,如今综合绘画的实验教学正在远离这个宗旨的情境,不知不觉中演化成现在颇受关注的“新媒体艺术系”“实验艺术系”的草创。结果是,综合绘画教学如强调艺术语言的深入研究,则有更细化的工作室教学在前;如强调材料与多元性质的探讨,则有更新的实验艺术的教学探索,综合绘画的教学自然就被置于尴尬的位置。

因此,回到绘画作为视觉艺术的原点再来看待这个问题,无论中西绘画,都是在艺术家与对象世界中呈现人与自然的视觉关系。概括而言,即“观物取象”,从而“立象以尽意”。综合绘画的教学也不例外。

“观物取象”告诉人们“观物”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艺术创作中认识论的基本规律,而“取象”的手法属于方法论。至于中西绘画,具体选择哪种语言手段来“立象以尽意”才是紧要的,只是综合绘画的教学往往被外在的形式所束缚,忽略了这个美学要义,甚至从某种意义而言,“综合绘画”只是一个课程称呼。

历史地看,我们可以重新去解读吴冠中“美术自助餐”①的设想。笔者认为,不管是分科的教学方式,还是“综合绘画”或者“实验艺术”的教学模式,都打破了把学生归于各门类“从一而终”的固定教学,学生根据自身所需,在系统的教学纲要基础上,选择要研习和补充的各类语言,可以随时调整、随时汲取,无论是油画、国画、版画等,还是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文史哲知识。这样建立起来的知识架构,才是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探讨却难以破解的问题所在。

注释:

①即开设中西各种传统课程,学分制,自由选修.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绘画教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中国画 山水画教学 比较 研究 影响 创新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画学思想吸引着历代无数的文人墨客沉迷其中,山水画作为中国画体系里发展的最完善的一门画科,历来备受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所钟爱,并且在历代先贤们的精心研究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与个性语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我们后来学者来说,山水画取得的成就即吸引着我们去学习又给我们在以后的创新上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以下两点重要意义:意识对当前的学院的山水画专业教育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二是通过研究,找寻其自身发展规律,为我们今后的创新之路探索一个可行的方向。

一、传统山水画教学的历史形态

中国山水画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翻开中国山水画历史的册页,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山水画发展的一条主线:魏晋时期的山水画只是处在一种萌芽的状态,当时的人物画是中国画的主体。在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四起,一些士大夫及文人墨客纷纷“循迹山林,全其岁月,每于闲散之余,以绘画写烟霞泉石,美人芳草之思,以为消遣。”这段时期恰恰促进了山水画的发展,山水画与此时期完全独立出来。及至隋唐时代,尤其是盛唐时期,中国绘画全面发展,山水画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语言。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虽然这个时期很短暂,但对于绘画来说有一个重要的转变,即在后蜀、南唐时期,统治者均喜爱文学艺术,并开设翰林画院,召集天下绘画名士。这是皇宫画院的最早雏形。

二、现代中国画的教学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艺术语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山水式出现,而是使以学生画的表现很注重情感体现和对自然景物的艺术表达。在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学中,山水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不仅仅体现在教师理论上的讲授,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感受和表现,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目前,在师范类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山水画教学开设的课程有山水画临摹、写生、创作等,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任务,临摹、写生、创作三者之间在教学中所担任的角色也是不相同的。山水画临摹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作品整体风格和表现技法的了解与掌握,山水画写生是侧重于学生对客观景物审美取向的培养和表达,而山水画创作侧重于学生的个性培养。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从绘画的规律上来看,山水画临摹、写生、创作这三者之间既有着必然的联系,又有着内在的差别,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就构成了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形象语言,这种语言是在教学中来逐步实施和完善的。

(一)中国山水画基础理论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美术理论是艺术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这对艺术的实践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他们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意识差别很大,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学生的这种审美情感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环境和年龄的限制。所以,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课堂教学这样一个过程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这个良好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来获取更多的理论知识。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是受环境的限制和影响的。我们抛开课堂教学,还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学校教育教学环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课堂教学不再是以传统的方式出现,而是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得以显现。中国画基础理论的教学,也正是为达到学生积极参与为目的,教师创设情景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情境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山水画基础理论教学对学生表现意识的培养

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情感的体现作为基础理论教学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这种反映和反应,其形式都是主观的”。中国画的表现来源于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分析,在山水画基础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客观认识和主观情感表达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中国山水画的表达方式,不是单纯来再现自然景物,客观的景物是需要艺术的概括和艺术的取舍,我们要对自然物象进行主观的艺术表现,这里就带有自我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如果单纯地来再现景物,我们就没有绘画艺术可言。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但是我们不能照搬不变。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来描绘自然景物,那么就无从谈起情感的体现和表达了,我们的感受也会因此而受到限制和束缚。对于中国山水画的感受,主要是源于我们的观察理解、生活经验和真实感受。山水画写生的目的,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所完成的画面都一样,而是在山水画客观规律表现的基础上,充分表现自我的感受。因而,在山水画教学中,强化学生对情感和感性的培养,并且通过山水画的训练,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情感表达。

(三)中国山水画基础理论教学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美术创作构思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一切认识活动都要从实践开始,都要从感觉开始”。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实践是美术创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自然的观察、理解和感受,使我们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在艺术实践过程中,不断去发掘生活中的真实美感,从而来表现景物的相貌特征。中国山水画的基础训练,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的简单教学和临摹,更应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去观察事物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山真水的真实感受。在大自然中进行写生,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为,写生是学生对自然的进一步认识,也是为创作收集素材的重要环节,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自然的感知、概括和创造能力,又能加 强他们对笔墨的认识。在写生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从而锻炼学生运用不同风格的艺术语言,把学生从单纯的课堂学习中引导出来,提高和激发他们对大自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艺术表现过程中要强化学习的目的性,引导学生掌握艺术创作语言,以及笔墨的运用和表现规律,并让学生积极地去尝试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风格,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综合素质。

三、中国画教学与绘画的弊端

中国画发展至今,通过各民族的交融和各流派画家的努力和发扬,逐渐形成一门系统的艺术。而当代的中国画面临着与古代社会迥然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教育方式也由古代“师傅带徒弟”式转变为学院式系统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绘画经验,另一方面,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和思想内涵由于西方文化和绘画的影响自身也在寻求着体格转变。其弊端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专业技能忽视理论研究

2.学生重临摹轻实践

3.脱离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四、如何正确的教育引导学生的绘画方向

在中国画向左还是向右的十字路口,中国国画家每前进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而国画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与中国国画目前的生存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在中西艺术交融期引导中国画教育走向良性发展之路,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当代社会,功利主义无时不刻在侵蚀着艺术市场,学生很容易受到物欲的诱惑而扼杀自己的艺术生命。反观近几年来学生的创作,格调不高也成为中国画教育失败的见证品。基于此,笔者认为,国画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迫切紧要的。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只有了解中国古典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画的精神,从而深入中国画的哲学。从根源研习中国古典文化,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才是深入了解中国画的不二法门。

2.加强学生对中国画绘画理论的学习

笔者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曾问学生有没有读过石涛的《画语录》,二十多学生中无人回答。中国绘画理论在古代有许多画家曾总结过,由此可以看出,绘画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为不致使学生沦为“画匠’’之流,当代教育者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画绘画理论的学习。然而,另一方面,令笔者颇感惋惜。中国现代绘画理论诸多,尤其是现代流派关于中国画构图及笔墨技法的探讨更是数不胜数,当然其中必不乏有见解的书籍,但是每个画家对中国画都有自己的理解,其中也难免有偏差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学校应当选取较理性的书目供学生参考,并引入古代绘画理论教学,以期加深学生对中国画绘画章法的认识。

3.适当引导学生对于西方绘画的学习

加强学生对于西方绘画的学习有无必要,笔者与同系同事交流时引起不小的争论。因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一直是研习西方绘画,并以此考入中国画系,应当具备一定的西画知识,并打下了一定的西方绘画基础,那么进入国画系之后,再研习西方绘画是否有必要昵?笔者认为,进行西画的在学习对于当今学院里的国画系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其一,作为入学考试的考核科目,学生在入学前学习的绘画实际上与西方绘画已经有很大出入,它变成了一种“中国应试教育式的西方绘画”。学生大多为了考取某院校,突击学习,对西方绘画技法况且是“速成”的,怎么能对西方绘画有更深入的研究呢。其二,西式绘画的构图、造型以及用色与中国画的面貌迥然不同,学生只有深入其中,亲身感受方能感融笔法和绘画观念的差异,从而在以后的创作中有更深入的思考。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作意识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当前中国山水画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谢远观浅谈中国山水画教学的传统与创新科教园地出版2009年第8期

【2】贡布里希,《艺术与幻觉》【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南京艺术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