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典型硕士论文范文

典型硕士论文范文

典型硕士论文

典型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一、认清法律硕士案例教学的现实意义

党的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人民法治需求日益增长的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坚持依法治国,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这需要在立法、执法、司法等领域具有较高现代法治实践能力的大量实务人才竭力奉献。从我国法学研究生教学模式和法治人才结构比例看,与数量相对较少的法学博士和着重学术取向的法学硕士以及培养力度相对较小的法学学士相比,法律硕士整体上兼具数量和质量优势,其无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竭力构建国家法治大厦、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行业中坚。因此,为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时代态势和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现实需求,有必要基于法治实践能力提升的视角,与时俱进地按照新时代国家法治建设需求,优化包括案例教学在内的法律硕士教学模式改革,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质足量的法律实务人才。2015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案例教学,是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2017年修订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指出:“本专业学位主要培养立法、司法、行政执法和法律服务以及各行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治人才。”其中,以开放、动态、互动、务实为典型特征的案例教学,与着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度契合。司法案例是法治的细胞,与法律文本中静态的“法条”相比,案例是现实生活的“活法”,是透视法治实践、提升法治实践能力的可行路径。案例教学法是培养法律硕士的重要方法。在法律硕士培养中,用好案例教学法,对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明确法律硕士案例教学的主要目标

法律硕士案例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法治实践能力。提高法治实践能力,就是要提高在法治实践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法治实践能力是由具有内在联系的法治思维能力和法治行为能力两大部分组成的。法治思维为内,法治方式为外;法治思维为本,法治方式为用。能够具备法治思维,是运用法治方式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能够运用法治方式处理和解决问题,是法治思维得以外化并充分发挥社会效用的目标和归属。因此,从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能力需求看,提高法律硕士的法治实践能力,关键是通过案例教学着力培养办案有据的规则思维、法成体系的系统思维、释法有理的良法思维等务实管用的法治思维。

(一)培养办案有据的规则思维

现代法治是规则之治。规则思维是最基本的法治思维,是基于法律规则属性的最基本法治思维。所谓规则思维,就是规则意识。法律是国家治理所依循的基本规则。规则能够增强社会经济生活秩序的安定性,能够增加行为的安全感。法治之所以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功效,很大程度上与法治的规则特征相关。法律规则,既包括实体规则,也包括程序规制。规则能够划定行为界限、设定行为预期。实体规则,对于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内涵要求。比如,对于公权力主体而言,必须遵循“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基本规则;对于私权利主体而言,则遵循“法无禁止即自由”的基本规则。程序规制能够划定行为步骤、影响行为节奏。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发生的一些监督过失案件,往往与程序规则意识淡薄密切相关。比如,安全责任事故类案件中,就不乏忽视了程序规制而发生安全事故等严重后果后,因行为人对事故的发生存在监督过失,而被追究法律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的事例。对此,可通过分析典型案例,着重从不同侧面增强办案有据的规则意识。

(二)培养成体系的系统思维

现代法治是理性之治。系统思维是一种基于形式法治的理性思维。现代法治是一个由以宪法为统领、各部门法为支撑而有机组合起来的系统的规范体系。在这个有机的规范体系中,各部法律、各个具体规则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对于某部具体法律的理解和适用而言,必须遵循“下位法不得违反上位法”“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等效力位阶规则。在这个基础上,对于某个具体规则的理解和适用而言,还需要把该规则放到整部法律的规则体系中进行比较衡量,以作最符合法律体系精神的解释。对此,可通过分析典型案例,着重增强法成体系的系统思维。

(三)培养释法有理的良法思维

现代法治是良法善治。良法思维是一种基于实质法治的价值思维。只有良法善治,才能使法治具有坚实的道德根基,才能使法治获得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同,才能使法治在国家长期治理中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开篇就强调:“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4]法治之所以是一种值得追求的人类文明样态,与其追求善治密切相关。良法善治,意味着需要对法律作合乎人们基本是否善恶共识的理解,意味着不能依法得出明显违情悖理的案件处理结论,意味着在处理一些有争议的案件中必须综合把握天理国法人情的关系。对此,可通过分析典型案例,着重增强释法有理的良法思维。

三、把握法律硕士案例教学的典型特征

与教师满堂讲授的传统教学相比,法律硕士案例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主体等方面均具有一些较为独特的典型特征,是科学设置和用好教学环节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的应用导向较为明显

法律硕士旨在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法治人才,特别强调通过案例教学提升学生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规范,以解决各种复杂法律实务问题的能力。这就决定了法律硕士案例教学的实践旨趣较为突出、应用导向较为明显。

(二)教学过程的互动交流较为频繁

法学是一门思辨色彩较为浓厚的实践学科。对于法律条文的正确理解和适用,需要各种法律角色不断地互动交流以寻求共识。这就决定了法律硕士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以案例为中心、以法律为依据,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围绕案例能够广泛展开讨论、彼此互动交流较为频繁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主体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

法律硕士案例教学目标的务实导向,决定了教学主体必须具备比较丰富的法律实务经验。承担法律硕士案例教学任务的教师,一般要求通过兼职或挂职等方式获取具备较为丰富的律师、仲裁、审判、检察、复议等法律实务经验的专任教师,或者是从法律实务部门聘请的学者型法官、检察官等兼任教师,或者是专任教师与兼任教师进行双师同堂教学。

四、用好法律硕士案例教学的实践环节

法律硕士案例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动态、开放、务实的过程。与这种互动、动态、开放、务实的法律硕士案例教学模式相匹配,法律硕士案例教学的实践环节需要由以课堂为中心并向前后两端延伸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组成,以此充分发挥学生在案例教学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一)课前环节

根据本科所学专业是否为法学专业,我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分为了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和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和法学硕士研究生之间,以及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这三个群体内部之间的专业背景和个体差异较大。特别是,对于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而言,其本科毕业于非法学的其他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专业背景差异大;其中,对于有工作经验的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而言,他们不仅专业背景差异大,而且工作背景和工作经验也各不相同,对法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法学知识的实践运用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这种叠加效应,进一步拉大了专业背景的差异。对此,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围绕教学案例做好有针对性的收集资料、熟悉法律、开展阅读、认真思考等课前准备工作,则有利于尽可能弥补教学对象之间专业背景的差异性,并为后续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二)课中环节

法律硕士案例教学的互动、动态、开放、务实特征,以及案例教学特有的问题呈现和分析方式,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挥各自专业背景优势,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切入,展开对某个具体法律问题的分析,引发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课堂上如此广泛的思考和讨论,有利于教师全面准确地提炼案例中的争议焦点,并引导学生找寻争议焦点的法律依据,厘清处理该争议焦点的法律思路和具体对策。

(三)课后环节

案例教学的课后环节有利于进一步巩固课堂环节的效果。在课堂广泛互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围绕教学案例从不同角度归纳总结心得体会,撰写解决此类案例纠纷的相应法律文书;还可以围绕教学案例进一步检索类案、研究类案,积累相关实证研究素材,并围绕这些案例素材,深度研习相关法律法规、深化拓展课外阅读;必要时,还可以将法律硕士案例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互为补益。

五、探索法律硕士案例教学的系统方法

以上分析表明,欲使法律硕士案例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中,均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断探索和完善法律硕士案例教学的系统方法,则有利于积极调动法律硕士研究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主动参与和融入案例教学的兴趣,有利于提高法律硕士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法规与时俱进地处理法律实务疑难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有利于在法律硕士培养中尽最大可能解决法律硕士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

(一)探索以课堂为中心、向课前课后两端延伸的法律硕士案例教学方法

法律硕士案例教学,既不能离开课堂这个中心环节,也不能仅停留在课堂这个中心环节。在课前阶段,任课教师应当对教学案例的相关材料进行全面熟悉了解,准备好预设问题和点评纲要;在课中阶段,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案例的内容和特点,选择圆桌讨论、分组讨论、双方辩论、角色扮演等适当讨论方式,引导讨论的过程和节奏;在课后阶段,任课教师可以撰写案例教学分析报告,总结经验,分析得失。由此,以课堂为中心、将课前课后两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功能。

(二)探索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法律硕士案例教学方法

法律硕士案例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功能,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变“教师独唱”为“师生合唱”。让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角,充分融入案例教学的全过程,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法律实务能力。

(三)探索以案例为载体、能深度挖掘案例价值的法律硕士案例教学方法

法律硕士案例教学,既要注重案例本身的显性教学价值,也要注重深度挖掘案例的隐形教学价值。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个典型案例往往反映了多元法律关系,是一个复杂法律关系的综合体,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挖掘它的教学价值。比如,一个职务犯罪案例,既可以从惩罚的角度也可以从预防的角度,既可以从定罪的角度也可以从量刑的角度,既可以从主体的角度也可以从行为的角度,既可以从社会角度也可以从个体角度等层面进行多维挖掘解读,以此最大限度地发挥典型案例的教学功能。

(四)探索以应用为导向、能切实提高实践能力

典型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灵活多变的案例教学的方法归纳有以下四种:一是个别解决法,每一个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要写一份案例分析报告,即病例报告,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表现、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并提出每个人的理论看法和诊断依据;二是分组讨论法,先是各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再由全班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一起课堂上讨论案例,教师的作用是汇总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分析各个小组对案例讨论结果的正确与否,以及讨论的不足之处;三是智囊团法,邀请有经验的医学影像专家分析案例,具体就是临床上遇到些疑难复杂及典型的病例邀请权威专家进行会诊,让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参加进来并发表个人见解,权威医学影像专家给予点评;四是角色扮演法,由医学影像研究生扮演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还可以戏剧的形式将案例的内容表演出来,[2]就是让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分别扮演病人和医生,医生给予病人诊疗,在这一诊疗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对这位“医生”的医学理论基础及言语举止进行点评,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先期的文献学习,我们的研究结论是:案例教学法对于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充分理解消化和临床应用理论起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作用。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案例教学法的医学影像研究生接受效果,广泛地征求医学影像研究生在案例教学法教授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尚待改进提高的地方,给出开展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案例教学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二、具体过程

在前期国内外文献整理和解析的基础上制定归纳出案例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就是选择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典型病例作为案例教学的案例,组织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根据案例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适合单人独立完成的案例,采用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适合分组讨论的案例进行分组讨论;临床上遇有些疑难复杂及典型的病例邀请权威专家进行会诊,让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参加进来并发表个人见解;适合医学影像研究生扮演标准化病人的案例,还可以戏剧的形式将案例的内容表演出来。在实施过程中的每天课程结束后,及时地观察和访谈一些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了解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对案例教学实施的接受程度,以及对医学影像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不足,认真总结,从教师层面进行改进,最后在整个教学过程结束后发放研究者自编的有关案例教学法学习效果的问卷调查。

三、研究内容

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必须要求真实、有代表性,具有启发性,具体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动态跟进、开放深入的过程。目的是提高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加深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对医学影像理论基础理性认知程度。好的案例选择也更应遵循一定原则,主要包括:代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完整性原则、问题性原则、启发性原则以及客观性原则等。[3]因此,医学影像学的案例可以取材于日常临床诊疗过程中的真实病例,能对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有启发作用的代表性病例。对于每个病例,在课前均需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准备,以使病例更加适合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学习的要求,另外案例可以具备一定的兴趣性,以便更好地让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参与其中。具体来讲,就是根据教学理论的授课重点选取典型的临床病例,授课教师有重点地叙述病人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籍贯、民族、职业等)、病史、临床表现(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这些都有利于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对案例记忆,授课教师通过惟妙惟肖的讲述也会增强案例的丰富色彩,案例选择的得当,才能真正地协助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临床技能。而在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不等同于随便举例子,而更应该是一个可进一步研究探讨动态、开放的过程。因为医学影像学研究生并不一定能把握住案例中所包含的所有理论知识,教师应引导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可以采用启发式向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进行提问,采用开放性问题对所选取的案例进行设置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一环紧扣一环,以便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而使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更主动地、更富有个性地掌握医学影像学的理论知识。以往的医学影像学讲授的教学重点只放在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传递,而医学影像案例教学的关键点不是为取得那些固定格式的原理或原则性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总结,进而更好地促使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真正达到实现培养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学习医学影像学能力的目的。

四、研究成果

通过问卷调查,案例教学法促进了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医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了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师生间通过广泛交流,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对案例教学法也提出了一些感受和建设性意见。首先,案例教学法运用于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学习是有必要的,可以推广。其次,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和个人作业的方式,能提高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再次,案例的选择必须针对性强,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安排好讨论的时间,讨论确保充分。

五、结论

典型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会计学;学术硕士;经典文献选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114

[中图分类号] F230;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212- 03

0 引 言

对于学术硕士,提高其学术素养与基本的学术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心。在这过程中,通过开设经典文献选读课程,指导学生阅读本学科的经典文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然而,对于学生而言,经典文献的阅读并非易事。对于授课教师而言,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经典文献的内涵并做到举一反三也并非易事。

然而,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现有的关于会计学术硕士培养问题的相关研究都主要集中于探讨会计学术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导向型问题。还有研究主要比较了中国和美国会计学术硕士的培养差异。但是,针对具体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展开细致分析的文章极为少见。本文正是试图从这一视角弥补现有文献的不足,也为后续研究提供部分参考。

笔者有着丰富的科研经历,也长期担任学术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会计学经典文献选读课程主讲老师。在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自身的经历,对现今会计学术硕士经典文献选读课程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并在自我剖析与自我思考的基础之上,对如何提高经典文献的阅读效率提供参考性的解决办法。

1 经典文献选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对于所阅读的文献没有实际感受,且很多学生不阅读文献

具体而言,在阅读完文献后,虽然学生能够大概了解文献所阐述的含义,但是对于文献中的诸多细节是如何实现的,没有实际感受。换言之,学生对于文献大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外,因为教学过程中实行学生分组报告制,这导致当次不负责报告文献的学生基本不阅读文献。这样的话,一学期结束,每一位学生实际阅读的文献数量非常有限。这使得每一位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大大低于老师的预期,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1.2 课程由一位授课教师负责,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受课程安排的传统思维限制,经典文献选读课程的授课教师通常只有一位。然而,每一位授课教师的知识都是有限的,老师都有着自身擅长和不擅长的研究方向。这使得在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会不自觉的偏向于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例如,授课教师会将自己所擅长的研究领域内的文献讲解得更为透彻,而对其他领域文献的理解深度相对有限。这种教学安排将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1.3 学生只能够了解各领域的经典文献,而对各领域的最新进展知之甚少

经典文献选读课程虽然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该学科内各研究领域的基础性文献,但是,学生无法掌握各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这导致的一大问题是:学生觉得这些文献虽然重要,但是要想在这些文献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工作,没有任何头绪。即便有头绪,当他们咨询老师时,老师会发现他们的想法可能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被人实现了。长此以往,学生会质疑阅读经典文献的必要性,甚至会产生沮丧心理。这不利于建立学生对于学术研究的兴趣。

1.4 学生无法举一反三的将经典文献中的所学运用到自己的研究项目中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会遇到如下的问题:学生在开展自己的研究项目时,无法将经典文献中的所学很好的结合。事实上,在笔者看来,他们所开展的很多研究项目完全可以借用经典文献中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然而,他们大多无法做到举一反三。

1.5 学生忽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偏向于追求“天马行空”的研究

在了解会计领域的经典文献之后,学生们往往不愿意去强化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例如,研究经典文献中所展现事实的时间序列的变化;研究上述事实在不同制度背景下的差异等等。这些工作对于学生深刻的理解经典文献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学生们对于深挖经典文献没有太大的兴趣,而是非常乐意于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济事实与经典文献相联系,并试图将这些想法转变为学术论文。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因为学生们的学术积累不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们的这些想法都是没有理论基础的,属于两点之间“天马行空”似的随意连线。这无益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觉得学术似乎是肤浅的。

2 提高经典文献选读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2.1 采用“干中学”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理论型的经典文献,授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其实证化,即采用经验数据印证文献中的理论是否与现实世界一致。例如:Ohlson (1995)对会计数据如何影响股票估值进行了理论分析。那么,授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采用上市公司的数据对Ohlson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考察会计数据到底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解释企业的股票价格。对于实证型的经典文献,授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采用中国的数据,将文章的实证过程“复制”一遍。上述内容可以以课堂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并要求学生提供实证过程中的原始数据、数据处理过程的代码、以及最终的结果。而且,最终的结果可以在学生进行经典论文的演示时一并呈现。

这种“干中学”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进行实际操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经典文献,对文献的框架和细节都有实际感受,也可以防止学生不阅读文献。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还有可能会发现一些与经典文献的结论不一致的地方,而这也许就是新的研究机会。

2.2 实行多名教师联合授课的教学安排

对于经典文献选读这类课程,教学安排不应局限于传统思维,而可以考虑实行多名教师联合授课的制度。因为每位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如果由每位教师来讲授自己所擅长领域内的文献,那么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文献方面、以及在介绍该领域最新进展方面无疑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而且,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这可以提高课堂的新鲜感,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类教学安排对教学单位的师资力量要求较高。因为这要求教学单位的老师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且需要老师们非常清楚自身研究方向的学术前沿所在,或许这也是这类教学安排没有得到普及的原因所在。

2.3 授课教师补充介绍各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在学生汇报完经典文献,授课教师对学生所汇报的内容进行点评和补充之后,授课教师应留出专门的时间对该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梳理,从而使得教学内容相得益彰。这项工作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受益无穷的。因为学生在了解经典文献的基础上,如能对最新进展了解一二,则对于该领域的发展全貌会有初步掌握。在这基础上,学生开展进一步研究的阻力会大大减小,也可以避免走弯路。

当然,这一工作对于授课教师而言是极具挑战性的,也并非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授课教师在课前完成对大量文献的基础性阅读,而且需要将这些文献有机地组织起来。但是,事实上,授课教师如果能够抽出时间对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也可以在客观上迫使授课教师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时刻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了解学术前沿所在。

具体到笔者自身,在过去两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已经完成了对一半以上研究领域最新进展的初步梳理工作,另外一部分研究领域最新进展的梳理还不够系统和完善。但是,这项梳理工作是值得的。因为它使得笔者在课堂上能够更加自信的面对学生,也从内心里觉得自己部分达到了期待中的教学效果,无愧于学生。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它使得笔者的知识结构更为系统,这反过来促进了笔者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

2.4 重视文献的思想与理论

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献时,应该强调学生多关注经典文献所传达的思想以及基础性的理论,而不应该完全沉浸在文献的细节之处。因为思想和理论是可以通用的,而细节之处关注过多只会造成学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无法举一反三。

例如,在探讨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后果这一研究领域时,虽然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方法有很多种(操控性应计利润、应计质量、会计舞弊等),且经济后果也有诸多视角(薪酬契约、投资效率、资本成本等)。但是,这一类文献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来源于信息经济学对于信息不对称的探讨。如果学生在阅读文献时能够对这一基础性的理论倾注一些精力,那么他们对于不同文献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会更容易理解。而且,他们在日后开展类似的研究时,也能更准确的找到切入点。

2.5 鼓励学生就本学科最基础性的问题展开研究

对本学科最基础性的问题展开研究有诸多好处。首先,学科的每一次大的飞跃,都是建立在对本学科基础性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因此,关注基础性问题有利于学生了解学科的精髓所在;其次,学科的前沿问题大都是基础性问题的延伸与深化。因此,关注基础性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快的理解学科的前沿问题;再次,应用类学科的基础性问题往往也是与现实世界对接得更紧密的问题。因此,即便学术硕士在毕业之后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对基础性问题的了解对其理解企业实践也大有裨益。

因此,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经常引导学生对基础性问题展开研究,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出人意料”与所谓的创新。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就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尽最大的努力研究透彻,而不是要求学术积累还非常薄弱的硕士研究生在选题上浪费太多时间,而在写作上草草了事,这无疑是舍本求末。

3 结 语

以上是笔者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的总结,希望这些总结对于学生以及相关的授课教师有所启发。当然,因为笔者所从事的学科为会计学,因此这对于其他学科可能并不适用,这也是本文的局限所在。

主要参考文献

[1]谷增军,刘新英. 美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及启示[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4(5):116-123.

[2]李明辉. 对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101-106.

典型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平台;案例教学;参与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8-0047-03

我国从1996年启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1]以来,为国家基础教育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优秀师资,也受到了中小学教师的普遍欢迎。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2]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对教师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全方位地推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教育硕士公共必修课课程之一。

一、教育硕士的特点

教育硕士普遍为中小学老师或中职学校老师,年龄段大约处于22-40周岁之间,取得了本科学位之后又获得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教育硕士既是学生又是老师,属于成人学习领域中特殊的一类人群。

1.教学实践经验丰富

教育硕士多数是基层教学第一线的中青年教师,在教育和教学实践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日常课程的学习中,也直接带着教学的实践经验、鲜活的教育和教学切身感悟。[3]

2.学习针对性强

教育硕士的学习动机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方面为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的功利性影响;同时受工作实际需要或者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影响。除了一定的被迫学习之外,教育硕士会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来引导学习,在学习中具有很明显的“为工作而学习”和“在工作中学习”的特征。[4]只有当学习活动有助于他们解决真实的问题时,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5]

3.自学能力强,有较强的参与意识

成人学习都有自我性、适应性和内在性。伴随着经验的增长和抽象反思能力的增强,成人会在学习中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教育硕士一般都是成人教师,具备相对稳定的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管理与监控。同时,教育硕士基本都从事过教育教学活动,在课程学习中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强。

4.信息素养较高

在本科阶段,接受过计算机能力培养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学习;在实践中又具有教学实践经验和课件制作与应用体验。总体而言,教育硕士信息素养普遍较高。

二、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核心能力

“标准”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素养的基本要求作出了规定,基于这些要求和规定,根据教育硕士的特点以及教育技术本身,我们认为获取教育硕士学位的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核心能力如下:

1.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标准”中要求的“运用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的评价”、“运用技术提高教与学的绩效”等这些可以总结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并且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2.教育信息资源获取与应用能力

教师必须具备获取教育信息资源并能够有效应用于教学的能力。教师要能在教学之前想方设法获取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并对这些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加工,也能够创造性地、有效地应用于教学。

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术与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要求教师要以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方法为依托,以探索教学规律为目的创造性地认识。教育硕士学位本身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信息技术无论是对学术研究还是对教学研究都有很有力的支持,因此要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术与教学研究能力。

三、面向教育硕士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

基于“标准”、教育硕士的特点以及对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核心能力的分析,我们对面向教育硕士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进行了规划和设计,特点如下:

1.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

教育硕士(全日制或在职)基本具有联网的条件,信息素养普遍较高;培养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实践应用能力也需要一个平台支持。基于此两点,我们建设了“广州大学教育硕士在线”,通过此信息化平台为教育硕士提供了有效的资源保障,提供了更为开放、灵活的学习环境,有效地解决了教育硕士研究生工作与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实现了教育硕士基于资源的远程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模拟教学,为教育技术课程学习提供了实践平台和长效支持,提高了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绩效。

广州大学教育硕士在线具体模块设置如下:

就“现代教育技术专题”课程来说,采用了国际知名的网络学习平台Moodle。利用该平台构建混合式学习模式,让教育硕士在课后到平台中浏览资源、阅读材料、完成测验、提交作业、研讨话题、协作学习。为了让教育硕士对网络教学平台有亲身的体验以及具有构建以虚拟学习社区为主要模式的远程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我们也开放了课程开设权限,教育硕士在此平台上可以建立自己的远程教学课堂。

2.以模块化专题为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考虑到大部分教育硕士在师范类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因此必须对面向教育硕士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内容和体系上都进行提升和优化。这种提升和优化必须考虑到三点:一是以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二是以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课程重点;三是在课程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上取得平衡。我们以模块化专题作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内容组织方式,课程名称也为“现代教育技术专题”。

课程体系设置如下:

3.以案例教学为中心

案例,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6]典型的案例具有真实而复杂的情境、典型的事件以及多个问题呈现。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利用案例作为授课的材料,以案例材料的具体事实和经验作为讨论的依据,通过师生互动来探讨案例事件的行为和原由,引导学习者去探讨案例中复杂深层的意义。[7]在图2“现代教育技术专题”课程体系中,我们以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重点实际问题为主,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提供案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案例的研究,提升教育硕士教育技术核心能力与素质。

一般而言,案例教学由理论引导、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案例反思四个基本步骤构成。[8]以“多媒体课件设计”为例,首先讲解有关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理论基础,如操作条件学习理论、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接着是案例的呈现与引入,这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里分别展示了语文课件《满江红》、数学课件《正弦和余弦函数》以及历史课件《贞观之治》。然后是对三个典型课件的讨论,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学生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如课件中文本的处理、图片与文本的搭配、动画与视频音频的使用、背景设计与信息超载等问题都进行了研讨和分析。最后是总结与反思阶段,这是案例教学的收尾工作,要明晰课件案例背后有价值的经验(如文本的加工处理)、可以普及的结论(如课件内容的呈现要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体现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需要反思的地方(如是否一定要把学习内容展示在PPT上),更要探究多媒体课件应用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4.以参与式学习为核心学习方式

参与式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基于自身对于知识的爱好以及自身成长中的困惑而主动发起或参与的相关求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小范围的个人研究,也可能是参与一个相关的大型社会工作,并从中完善自我、消除困惑的过程。[9]很明显,参与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能够促进学习者隐形知识显性化。教育硕士的特点之一是在课程的学习中自主性和参与性较强。网络教学法的核心是参与式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并投入到学习过程中。[10]因此,在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专题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为学习者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技术提高有意义学习以及以有意义的方式建构知识,促进批判性思维以及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创设适合学习者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让学习者和教师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地选择问题、讨论问题,以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11]在课程专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我们首先提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分为六个部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理论基础、方法、教学模式、评价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展望,然后设置话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与对策”,引领性地提出了三个问题,并要求“学生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并回答其他同学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行讨论,如图3所示。

由于教育硕士有相当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所提出的问题是中小学信息化教学中客观存在的困扰老师的问题,因此,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大家都很积极,几乎每个问题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析。我们四位老师也积极参与,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师生平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情境,对问题的解决、知识的建构以及核心能力的提升都有所帮助。

四、结语

典型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2012年7月7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届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在院礼堂隆重举行。文化部部长蔡武,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出席了毕业典礼。出席典礼仪式并在主席台就坐的还有:文http://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韩永进,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侯湘华,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茜,党委书记、副院长高显莉,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专家司副司长雷风云,中华两岸文化艺术基金会会长庄汉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田黎明。参加典礼的领导和嘉宾还有: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纪委书记李长林,副院长吕品田、牛根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心峰,院长助理贾磊磊,著名文化学者刘梦溪、田青以及各学科的指导教师和特聘教授等。

蔡武部长在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对圆满完成学业的2012届毕业生表示祝贺,并对长期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的各位导师和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和敬意。他指出,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我国艺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具有学科门类齐全、文献资料丰富、著名专家云集的优势,在它60年不平凡的历程中,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端艺术人才,在中国艺术各门类理论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艺术学从文学中独立出来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使得学科设置更加有利于满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艺术专门人才尤其是大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艺术学科的全面深化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学术体制。蔡武部长寄语即将毕业的同学们,作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新生力量,要以敢于担当的情怀承担国家文化建设的重任,要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辛勤工作,回报社会。

王文章副部长在典礼上致辞。他首先向出席盛典的领导和嘉宾致以谢意,并向出席典礼的导师们致以敬意,向2012届毕业的同学们致以祝贺。对三年来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积极实践、不断攀登艺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同学们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他做出了积极的肯定并加以祝贺。王文章副部长指出,研究生院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教育传统和教学理念。新世纪以来,研究生院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师资队伍不断加强,学科门类更加齐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国际化发展进程逐年加快。今后研究生院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去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这一举措提升了作为我国艺术理论研究最高学府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术地位,也对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科基础建设、学科特色建设、学科创新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他希望毕业生们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和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新的复兴和祖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

转贴于 http://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欧建平代表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发言。他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接受新思想、新知识,践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道,成长为复合型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断拼搏。艺术学博士毕业生李晶代表2012届博士、硕士毕业生发言,研究生课程班学员吴志强代表2012届访问学者、课程班学员发言。

在欢快的乐曲声和掌声中,蔡武向2012届博士毕业生授予学位;王文章向2012届硕士毕业生授予学位。今年共授予硕士学位109人、同等学力硕士申请硕士学位10人、艺术硕士学位20人、文学博士学位57人。刘茜、高显莉为2012年北京市优秀毕业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学金;高显莉、庄汉生为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届优秀毕业生和获得“庄汉生奖学金”的同学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学金。

典型硕士论文范文第6篇

2012年7月7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届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在院礼堂隆重举行。文化部部长蔡武,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出席了毕业典礼。出席典礼仪式并在主席台就坐的还有:文http://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韩永进,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侯湘华,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茜,党委书记、副院长高显莉,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专家司副司长雷风云,中华两岸文化艺术基金会会长庄汉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田黎明。参加典礼的领导和嘉宾还有: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纪委书记李长林,副院长吕品田、牛根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心峰,院长助理贾磊磊,著名文化学者刘梦溪、田青以及各学科的指导教师和特聘教授等。

蔡武部长在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对圆满完成学业的2012届毕业生表示祝贺,并对长期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的各位导师和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和敬意。他指出,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我国艺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具有学科门类齐全、文献资料丰富、著名专家云集的优势,在它60年不平凡的历程中,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端艺术人才,在中国艺术各门类理论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艺术学从文学中独立出来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使得学科设置更加有利于满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艺术专门人才尤其是大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艺术学科的全面深化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学术体制。蔡武部长寄语即将毕业的同学们,作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新生力量,要以敢于担当的情怀承担国家文化建设的重任,要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辛勤工作,回报社会。

王文章副部长在典礼上致辞。他首先向出席盛典的领导和嘉宾致以谢意,并向出席典礼的导师们致以敬意,向2012届毕业的同学们致以祝贺。对三年来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积极实践、不断攀登艺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同学们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他做出了积极的肯定并加以祝贺。王文章副部长指出,研究生院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教育传统和教学理念。新世纪以来,研究生院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师资队伍不断加强,学科门类更加齐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国际化发展进程逐年加快。今后研究生院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去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这一举措提升了作为我国艺术理论研究最高学府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术地位,也对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科基础建设、学科特色建设、学科创新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他希望毕业生们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和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新的复兴和祖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

转贴于 http://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欧建平代表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发言。他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接受新思想、新知识,践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道,成长为复合型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断拼搏。艺术学博士毕业生李晶代表2012届博士、硕士毕业生发言,研究生课程班学员吴志强代表2012届访问学者、课程班学员发言。

在欢快的乐曲声和掌声中,蔡武向2012届博士毕业生授予学位;王文章向2012届硕士毕业生授予学位。今年共授予硕士学位109人、同等学力硕士申请硕士学位10人、艺术硕士学位20人、文学博士学位57人。刘茜、高显莉为2012年北京市优秀毕业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学金;高显莉、庄汉生为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届优秀毕业生和获得“庄汉生奖学金”的同学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学金。

典型硕士论文范文第7篇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建设,农业推广硕士主要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我国高校在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面还处在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使其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1]。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2-3]。(1)该领域研究生的生源多样,年龄及知识结构差异大。(2)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应用较少,不能有效地将科技知识转化为生产力。(3)高校“双导师”队伍建设普遍不完善,不能建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4)学位论文选题及内容普遍存在与农业生产实践相脱节及创新性明显不足的情况,且论文评审和质量评估也没有形成有效的保障体系。

由于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开办时间较短,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尽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不能较好地适应发展需要。因此,构建完善的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尤为重要。

1 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式与管理制度构建

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生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业务背景及社会实践的不同进行归类,并按照国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制定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培养、管理到学位授予等各环节的规章制度。

农业推广硕士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导师要求相对较高。高校教师大多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但生产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构建多样化的导师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尤为重要。一方要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校内和校外导师联合培养的模式,即一名研究生由高校导师和校外研究员共同负责,其中校外导师以辅助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提供充足的生产实践条件以及在学位论文选题和指导中能够切中现实生产问题,从而弥补校内导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4]。

2 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构建

由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工作经历、知识结构及专业基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注重拓宽基础,突出应用,同时可以开设多方向的选修课供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修,发挥学分制的作用[5-7]。此外,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应结合学校区域特点和办学特色,注重创新;同时强化实践教学,能够把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机械化。

农业推广硕士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切合高校农学建设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在广泛地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听取农业推广委员会与教育机构、用人单位、培养单位、已毕业研究生及在读研究生等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制订出适合的培养方案。比如,在公共课程构建方面注重学科知识的交叉性,并注重特色专业课程建设。公共选修课可采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开设农业技术推广的经典案例,农业推广项目的评价以及科技论文写作、推广口才与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构建灵活的课程体系。

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构建

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学科前沿和交叉知识的传授,还要适时结合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专业领域学术研讨及科技前沿讲座等多样化形式组织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4]。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可与校外企业和科研单位加强合作,建设相应的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创新平台和实习岗位。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科研课题以及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工作。此外,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研究生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也是确保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4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如图1所示的农业推广硕士论文质量保障体系,需要研究生、导师、专家的配合到位才能保证学位论文质量[4]。论文选题需要研究生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可以在校内导师的科研项目中选题,也可以从校外导师的生产实践中选题,还可以自行选择课题。提倡选题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鼓励研究生自选课题。

确定选题后,研究生应全面查阅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确定实施方案并进行预研究,探索课题的可行性。然后在有一定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在导师及开题答辩专家小组的指导下完成开题环节。开题后进入正式研究阶段,应全面深入详细地制定实施方案并进行大量研究,撰写中期检查报告,在导师及中期考核专家小组指导完成中期考核环节。专家小组在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的过程中应严格把关,充分论证,并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

典型硕士论文范文第8篇

蔡武部长在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对圆满完成学业的2012届毕业生表示祝贺,并对长期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的各位导师和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和敬意。他指出,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我国艺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具有学科门类齐全、文献资料丰富、著名专家云集的优势,在它60年不平凡的历程中,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端艺术人才,在中国艺术各门类理论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艺术学从文学中独立出来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使得学科设置更加有利于满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艺术专门人才尤其是大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艺术学科的全面深化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学术体制。蔡武部长寄语即将毕业的同学们,作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新生力量,要以敢于担当的情怀承担国家文化建设的重任,要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辛勤工作,回报社会。

王文章副部长在典礼上致辞。他首先向出席盛典的领导和嘉宾致以谢意,并向出席典礼的导师们致以敬意,向2012届毕业的同学们致以祝贺。对三年来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积极实践、不断攀登艺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同学们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他做出了积极的肯定并加以祝贺。王文章副部长指出,研究生院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教育传统和教学理念。新世纪以来,研究生院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师资队伍不断加强,学科门类更加齐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国际化发展进程逐年加快。今后研究生院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去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这一举措提升了作为我国艺术理论研究最高学府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术地位,也对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科基础建设、学科特色建设、学科创新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他希望毕业生们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和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新的复兴和祖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欧建平代表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发言。他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接受新思想、新知识,践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道,成长为复合型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断拼搏。艺术学博士毕业生李晶代表2012届博士、硕士毕业生发言,研究生课程班学员吴志强代表2012届访问学者、课程班学员发言。

典型硕士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 会计专业硕士 培养模式

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及其引致的就业形势的变化,推动了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迅速发展,对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会计人才队伍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我国会计专业硕士招生时间短,培养模式存在很多不足,因此,研究会计专业硕士发展显得更加紧迫、重要。所以,构建一套适合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新模式,对健全和完善国家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现阶段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队伍十分庞大,从业人员至少有1 500万人,但高层次会计人才却不足10%,这说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满足社会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需要,2003年国务院学位办决定在我国首批设立21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培养职业化的会计专业硕士,2007年又有8所高校被批准为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2009年教育部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经批准,2010年、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新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77家和71家,目前,我国已有177所院校有招收会计专业硕士的资格。近年来,在我国境内的跨国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事业单位等,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各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硕士同质化严重,与会计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相近,职业化特点不突出。这些问题反映出社会对会计专业硕士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它要求会计专业硕士既系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及技能,又能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到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去。

虽然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持续扩大,但由于很多高校会计学术型硕士培养先于会计专业硕士,多数高校一直延用会计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缺乏创新,从就业结果看,会计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区别并不大,同本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并没有拉开明显的差距,实践证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并不适用于专业硕士,这种培养方式没有突出会计专业硕士的特色和优势。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较好会计理论基础、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熟悉国际会计法规和惯例的高素质、应用型的综合会计人才。所以我们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存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推动目前的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健康发展,提高会计人才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目前会计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结构不合理

师资问题是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然而目前新批准的及层次不高的部分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依然沿袭会计学术型硕士的导师结构,选择理论功底深厚的教授作为会计专业硕士生导师。首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资深教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以支配者的角色灌输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给学生创新思维发挥的机会。其次,这些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对某些实际的操作教师本身并不是很理解,这不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实行了双导师制,但由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约束和激励使得实务界的专家对会计专业硕士指导不到位,多数学校形同虚设。会计专业硕士不同于学术型硕士,会计专业硕士是为社会培养理论知识牢固、实际工作能力强、有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所以,高校的教师结构不能满足培养优秀会计专业硕士的需要,这制约了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的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除了7门核心课之外,大都是借鉴学术型会计硕士的培养模式设置的,虽也设置一些相关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但是职业特色不明显,没有按不同方向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课程,这种课程设置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和学术型会计硕士没有本质区别,学到的知识广而浅,没有在某一特定职业方向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课程相对较少,缺乏训练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

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具有实践性、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现有的偏学术型的培养方式理论课所占比例偏高,实践课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实践课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等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的课程设置导致会计专业硕士的实践性严重不足,这违背了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所以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去培养会计专业硕士。

(三)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实践环节对提高会计专业硕士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由于高校在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实践所占比重偏低,导致培养的会计专业硕士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硕士不吻合,致使会计专业硕士就业压力很大,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造成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实践经验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虽然高校已经意识到实践对会计专业硕士的重要性,但由于办学经费的紧张,高校没有能力建设足够的实践基地供学生使用,实习场所大多是由企业提供,实践能力的不足导致学生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既没有学术型硕士的研究能力,也没有专业硕士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学生的实习一般是在企业完成的,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实习企业担心影响生产秩序或泄露商业机密一般不会安排学生参加一线实际工作,企业只是把实习学生当作免费的打工者。而且实习是短期的,所以企业认为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去培养你。

学校没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企业又缺乏利益的驱动为会计专业硕士的实习提供帮助,这些原因导致了会计专业硕士实践经验远远不足,这不符合社会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导致他们在社会上很难立足。

三、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培养模式

会计专业硕士综合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学校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要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会计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上独具优势,产学研合作能解决高校教师结构不合理、学生没有实践基地等问题,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深化和保障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对注重实践的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措施,产学研结合模式,关键是促进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真正融合,高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给学生和教师一个实践基地、创新基地,企业也充分享受学校的人才资源和优先享受高校的科研成果,这样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的无缝对接。本文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了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具体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在国家强调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和经济转型的时期尤为重要。

(一)建立一套适合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

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提高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研究方向的设置既要发挥学科优势,又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此前提下,课程设置要重视职业素养课程,鼓励开设行业知识讲座、职业道德等与职业发展相关的课程,紧跟时代的脉搏。课程设置包括核心课和选修课,核心课包括MPAcc教指委参考性培养方案给出的政治、英语、管理经济学3门公共必修课及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4门专业必修课。国际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必然,笔者认为授课过程中要赋予政治、英语新的授课方式,政治多讲授些国内外时事,英语改成商务英语,更多与会计背景相结合,为国家培养国际化的会计人才。

选修课以菜单式的方式,学生针对自己的就业去向选择自己要上什么课。比如以职业目标为导向,针对注册会计师方向,可以开设审计、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以帮助学生毕业时拿到CPA证。也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开设相关特色课程,由于黑龙江省邻近俄罗斯,对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为扩大学生的毕业去向,选修课中应加入俄语、国际商务与国际结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专题等课程。在会计从业过程中,对法律的了解对职业判断、决策很重要,所以,在选修课中鼓励多开设与法律相关的课程,增加学生对相关法律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在授课中还要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教学方面要重视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模拟训练。案例教学的优点在于它选用典型案例,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方法共同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和推理,开发学生多维思考的心智模式,从而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选用典型的会计案例,贴近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案例中探寻经验和教训,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和素质。

为了加强会计专业硕士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的训练,应增加实践学分,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知识结合。教学方式改革着重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将课堂搬进实验室、企业财会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现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思维。在授课中,教师将基础理论、典型案例与学科前沿知识融会贯通;在课程考核上,将调研报告、课题讨论、案例分析及课程设计成果相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将个人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满足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中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资深教师并不多,应实行“导师组制度”并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优秀的导师团队对于会计专业硕士论文及实践的指导显得很必要。在校内选择科研能力突出,理论知识过硬的专职教授担任校内第一导师,加强学生会计理论基础素养,同时聘请校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CEO等人才作为兼职导师,校外兼职导师不一定有多高的学历,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会计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优势,这样由高校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组成一个导师团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形成互补,共同研究学生的培养方案,共同指导这些学生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在校期间校内导师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评价考核,校外导师对学生的校外实践工作进行考核,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互相学习,经常沟通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由校外导师介绍学生进入本单位实习,校内导师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应该积极参加校外的实务工作,教师带领学生建立案例讨论组,在企业工作中发现素材,进行案例研究与开发,研究过程中学生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加深了对实际工作的理解,只有在边学习边探索中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高校对于取得成绩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给予必要的奖励,充分调动导师组的教学积极性和热情,让导师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增加高校培养人才的实力。

(三)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研究生实践基地

在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仅靠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处在真正的会计环境中,真正熟悉会计的操作流程,处理现实的会计实务,才能领会会计工作的要领,在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的意义。所以说进入企业进行现场实习对会计专业硕士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对学生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是非常有利的,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充分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为研究生搭建创新平台在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企业联合创建培养基地和研究中心,探索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加大企业委托培养力度,与社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用人需求,同时借助企业在技术和经济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发挥高校在理论研究、数据信息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引导导师指导学生为企业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研究生投入企业管理的实践工作中,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学校也应成立专门部门,为参与合作的企业提供财税培训服务、财税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进行税收筹划等,帮助企业员工了解最新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企业,享有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优先享用学校的科研成果的权利,从而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增强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

(四)完善学位论文管理制度

在会计专业硕士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是学生的专业能力、思维方式的综合体现,所以毕业论文在研究生的考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学校应该从论文选题、数据处理方法、实用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把关,监督其写作。论文选题应从现实出发,针对会计及相关领域的实务问题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应是进行纯学术研究的文章,而应具有实用性和社会价值。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或讨论会计实务问题的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或理论结合实务的专题研究,应有数据或实际资料做支撑。论文内容更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数量分析方法的训练,数据处理方法的学习有利于提升会计人员的管理效率和判断能力。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与决策相关的数据,如何将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具有信息含量的信息,对会计专业硕士来说是一种必要的工作技能。通过在论文选题的确定、调查研究材料的整理与归纳、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手段、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以及论文的撰写方法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训练,能够不断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能力,强化其表达能力,这是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非常重要的环节。

(五)完善研究生激励政策,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建议学校设置完善的奖励机制鼓励企业、教师、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设定系统的评选方案,评选优秀研究生、优秀校内外导师、管理干部等,针对当代企业注重企业形象和企业社会价值的特点,发挥高校品牌价值对于企业的激励作用,给予一定比例优秀校外导师以名誉上或其他方式的奖励。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创新已经取代知识批量生产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完善研究生奖励制度,以奖勤罚懒为原则建立三维的奖励体系,设置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企业奖学金、专业奖学金等项目,资助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全面提高奖学金的标准,加大奖励力度,激发研究生参与到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实务工作、案例调研和案例研究中的热情,让更多的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在案例研究与开发和企业财务系统建设中突出他们的潜质,取得优秀的成果。

四、总结

会计专业硕士教育是一种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的特殊高等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及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会计专业硕士应有独特的培养方式,本文提出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建议高校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建立政府产学研管理机构、研究生激励制度和学位管理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在培养过程中以会计职业资格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目前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培养模式还有待完善。X

参考文献:

1.左健民.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3,(1).

2.徐雅斌.校企共建、产学研结合的工程型硕士研究生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1,(10).

典型硕士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空间电子;工程硕士;学历硕士

一、引言

空间电子学是电子学与空间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为各种航天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在电子学领域提供支持和服务的理论和技术交叉学科。参考电子学的学科分类方法,从空间电子学为航天工程服务的宗旨出发,空间电子学属于航天工程系统与大系统技术类的分支学科有:空间通信、天基遥感、导航定位、天基预警、天基侦察、空间电子对抗和空间探测等,体现了空间电子学在实现航天系统中的应用。此外,还有属于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类、元器件与材料工艺类的主要分支学科。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在载人航天、北斗导航、嫦娥探月等重大航天工程取得成功,我国的空间电子技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高校和研究所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应的学科和科研方向也取得了长足地进步。以我校为例,在空间电子领域的深空探测、卫星应用、空天图像测量与视觉导航、精确制导与控制、卫星导航技术、空间仪器与信息侦测、天基雷达、空间目标监视、摄影测量与遥感、空间通信、网络空间安全、星载计算机等专业方向都有较强的研究基础和科研优势,因此空间电子技术在我校已成为重要学科和科研方向。《空间电子信息获取与处理导论》课程从2010年开设以来,选修人数逐年增加,也可见一斑。

近二十年来,国家对工程硕士的需求则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我校与时俱进,在1997年4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了全国首批招收工程硕士的院校之一,且对工程硕士的招生比例逐年增加。为此在2014年,《空间电子信息获取与处理导论》课程也针对学历硕士和工程硕士进行了分设,以更好地针对两类研究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二、课程教学要求

从空间电子学的含义及其发展来看,本课程具有专业面宽且相关技术更新快的特点,由此带来的教学难点是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照顾到“深入”,又要考虑到“浅出”。经过几年的教学总结,考虑到学历硕士专业知识扎实的特点,针对学历硕士的教学按照空间对地面观测(即空对地)和地面对空间目标监视(即地对空)两个方面,重点选取天基成像雷达和空间目标监视两个具体的方向来讲解,主要往“深入”的方向授课,以使学生能掌握两个典型应用中的目标特性分析和信号处理方法,进而为拓展到其它空间电子系统的学习奠定基础。

对于工程硕士,这一教学思路就不能照搬了。工程硕士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学生的专业面杂而广,对于课程的需求主要侧重于应用和拓展知识面,因此课程设置的目标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促使学生掌握空间电子信息获取与处理研究中的基础知识,理解空间电子对地观测系统,典型空间电子系统(天基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空间通信、空间目标监视系统等)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发展现状和趋势,空间电子系统的应用等,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电子学素养,为学生将来从事信息化条件下空间电子系统应用等工作奠定基础。

三、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为进一步增强针对工程硕士的《空间电子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导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打牢基础

工程硕士的生源绝大部分是在职人员,本科专业包括管理学、理学、工学等各个学科,但也有着参差不齐的理论功底。考虑到大部分工程硕士生没有学习过与空间电子技术相关的基础课程,因此在课程前几讲对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进行讲授。首先是介绍空间电子学的内涵,使学生从宏观方面了解空间电子学的定义、分类、内涵,有利于对课程涉及的领域和相关学科有基本的了解。其次讲述空间目标轨道和姿态基础、电磁波与信号基础、信息技术与系统基础等内容,使学生打牢空间几何、电磁波、信号与信息等专业基础,为进一步学些典型空间电子系统和处理知识做好铺垫。

2.案例式教学

本课程采用讲座式教学方法,每个典型空间电子系统用一次课(3个课时)上完,除介绍空间电子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应用等一般性知识外,为了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概念和原理,每一讲都选取具体案例来讲解。比如,天基雷达成像系统与技术选取加拿大的Radarsat卫星系统作为案例,介绍合成孔径成像雷达(SAR)的工作过程、成像处理流程和结果、雷达图像的特点、雷达图像的应用。天基雷达干涉测量系统与技术选取德国的TanDEM-X卫星编队系统作为案例,介绍雷达干涉相干、处理流程、World DEM产品等。卫星导航技术选取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作为案例,介绍一代、二代北斗导航系统的组成、导航电文的含义、定位误差的来源、北斗导航的具体应用等。

3.研讨式教学

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锻炼,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法达到工程硕士培养的目标。结合工程硕士具有思维活跃,参与意识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强的优点,且大都有工作实践经验,能够有意识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比较适合进行研讨式教学。在上课前统计各个学生的以往专业和目前课题方向,有了这些先验信息后,在研讨课前针对学生的专业特长布置研讨课题,由学生查询相关文献资料后,撰写学术报告并进行课堂讲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在研讨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并加深了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学内容创新

空间电子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各种新技术、新系统层出不穷。为拓宽学生学术视野、紧跟雷达技术国际前沿,在课程中设立了太赫兹技术、量子雷达、认知雷达等教学内容。以太赫兹技术为例,从太赫兹概述、太赫兹雷达系统、太赫兹目标特性、太赫兹雷达成像四个方面进行讲授。教学中首先讲解基本概念,介绍太赫兹雷达与传统雷达的异同,展示国外太赫兹雷达的最新成果,展示出的自行车、坦克模型等厘米级极高分辨率图像能够从中看出车轮辐条、履带焊接点等细节,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激发了学生对太赫兹技术、太赫兹雷达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快速接受和学习新的技术热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为硕士选题和科研提供新的思路。

5.实践教学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我们把实践课堂设到太赫兹雷达实验现场,结合正在搭建的学校首套220GHz目标成像和RCS测量雷达系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了太赫兹雷达从倍频、放大、混频直至频谱仪接收处理的全过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学生今后从事课题选题和学术研究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四、结束语

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教育的重要环节,工程硕士应确立“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工程硕士《空间电子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导论》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提出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从打牢基础、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等方面,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以紧贴工程硕士培养的需要,以期对于高等院校工程硕士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 ・电子学与计算机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卷 [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2]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硕士生培养工作细则[S] .

[3]戴超凡,聂海波,邓苏. 关于军队工程硕士《决策支持系统》课程教学的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9,(3).

典型硕士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 会计专业硕士 培养模式

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及其引致的就业形势的变化,推动了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迅速发展,对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会计人才队伍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我国会计专业硕士招生时间短,培养模式存在很多不足,因此,研究会计专业硕士发展显得更加紧迫、重要。所以,构建一套适合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新模式,对健全和完善国家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现阶段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虽然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持续扩大,但由于很多高校会计学术型硕士培养先于会计专业硕士,多数高校一直延用会计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缺乏创新,从就业结果看,会计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区别并不大,同本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并没有拉开明显的差距,实践证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并不适用于专业硕士,这种培养方式没有突出会计专业硕士的特色和优势。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较好会计理论基础、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熟悉国际会计法规和惯例的高素质、应用型的综合会计人才。所以我们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存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推动目前的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健康发展,提高会计人才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目前会计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结构不合理

师资问题是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然而目前新批准的及层次不高的部分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依然沿袭会计学术型硕士的导师结构,选择理论功底深厚的教授作为会计专业硕士生导师。首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资深教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以支配者的角色灌输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给学生创新思维发挥的机会。其次,这些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对某些实际的操作教师本身并不是很理解,这不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实行了双导师制,但由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约束和激励使得实务界的专家对会计专业硕士指导不到位,多数学校形同虚设。会计专业硕士不同于学术型硕士,会计专业硕士是为社会培养理论知识牢固、实际工作能力强、有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所以,高校的教师结构不能满足培养优秀会计专业硕士的需要,这制约了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的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除了7门核心课之外,大都是借鉴学术型会计硕士的培养模式设置的,虽也设置一些相关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但是职业特色不明显,没有按不同方向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课程,这种课程设置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和学术型会计硕士没有本质区别,学到的知识广而浅,没有在某一特定职业方向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课程相对较少,缺乏训练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

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具有实践性、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现有的偏学术型的培养方式理论课所占比例偏高,实践课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实践课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等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的课程设置导致会计专业硕士的实践性严重不足,这违背了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所以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去培养会计专业硕士。

(三)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实践环节对提高会计专业硕士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由于高校在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实践所占比重偏低,导致培养的会计专业硕士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硕士不吻合,致使会计专业硕士就业压力很大,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造成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实践经验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虽然高校已经意识到实践对会计专业硕士的重要性,但由于办学经费的紧张,高校没有能力建设足够的实践基地供学生使用,实习场所大多是由企业提供,实践能力的不足导致学生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既没有学术型硕士的研究能力,也没有专业硕士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学生的实习一般是在企业完成的,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实习企业担心影响生产秩序或泄露商业机密一般不会安排学生参加一线实际工作,企业只是把实习学生当作免费的打工者。而且实习是短期的,所以企业认为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去培养你。 学校没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企业又缺乏利益的驱动为会计专业硕士的实习提供帮助,这些原因导致了会计专业硕士实践经验远远不足,这不符合社会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导致他们在社会上很难立足。

三、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培养模式

会计专业硕士综合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学校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要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会计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上独具优势,产学研合作能解决高校教师结构不合理、学生没有实践基地等问题,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深化和保障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对注重实践的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措施,产学研结合模式,关键是促进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真正融合,高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给学生和教师一个实践基地、创新基地,企业也充分享受学校的人才资源和优先享受高校的科研成果,这样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的无缝对接。本文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了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具体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在国家强调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和经济转型的时期尤为重要。

(一)建立一套适合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

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提高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研究方向的设置既要发挥学科优势,又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此前提下,课程设置要重视职业素养课程,鼓励开设行业知识讲座、职业道德等与职业发展相关的课程,紧跟时代的脉搏。课程设置包括核心课和选修课,核心课包括MPAcc教指委参考性培养方案给出的政治、英语、管理经济学3门公共必修课及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4门专业必修课。国际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必然,笔者认为授课过程中要赋予政治、英语新的授课方式,政治多讲授些国内外时事,英语改成商务英语,更多与会计背景相结合,为国家培养国际化的会计人才。

选修课以菜单式的方式,学生针对自己的就业去向选择自己要上什么课。比如以职业目标为导向,针对注册会计师方向,可以开设审计、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以帮助学生毕业时拿到CPA证。也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开设相关特色课程,由于黑龙江省邻近俄罗斯,对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为扩大学生的毕业去向,选修课中应加入俄语、国际商务与国际结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专题等课程。在会计从业过程中,对法律的了解对职业判断、决策很重要,所以,在选修课中鼓励多开设与法律相关的课程,增加学生对相关法律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在授课中还要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教学方面要重视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模拟训练。案例教学的优点在于它选用典型案例,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方法共同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和推理,开发学生多维思考的心智模式,从而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选用典型的会计案例,贴近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案例中探寻经验和教训,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和素质。

为了加强会计专业硕士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的训练,应增加实践学分,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知识结合。教学方式改革着重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将课堂搬进实验室、企业财会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现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思维。在授课中,教师将基础理论、典型案例与学科前沿知识融会贯通;在课程考核上,将调研报告、课题讨论、案例分析及课程设计成果相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将个人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满足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中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资深教师并不多,应实行“导师组制度”并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优秀的导师团队对于会计专业硕士论文及实践的指导显得很必要。在校内选择科研能力突出,理论知识过硬的专职教授担任校内第一导师,加强学生会计理论基础素养,同时聘请校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CEO等人才作为兼职导师,校外兼职导师不一定有多高的学历,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会计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优势,这样由高校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组成一个导师团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形成互补,共同研究学生的培养方案,共同指导这些学生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在校期间校内导师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评价考核,校外导师对学生的校外实践工作进行考核,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互相学习,经常沟通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由校外导师介绍学生进入本单位实习,校内导师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应该积极参加校外的实务工作,教师带领学生建立案例讨论组,在企业工作中发现素材,进行案例研究与开发,研究过程中学生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加深了对实际工作的理解,只有在边学习边探索中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高校对于取得成绩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给予必要的奖励,充分调动导师组的教学积极性和热情,让导师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增加高校培养人才的实力。

(三)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研究生实践基地

在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仅靠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处在真正的会计环境中,真正熟悉会计的操作流程,处理现实的会计实务,才能领会会计工作的要领,在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的意义。所以说进入企业进行现场实习对会计专业硕士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对学生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是非常有利的,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充分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为研究生搭建创新平台在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企业联合创建培养基地和研究中心,探索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加大企业委托培养力度,与社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用人需求,同时借助企业在技术和经济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发挥高校在理论研究、数据信息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引导导师指导学生为企业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研究生投入企业管理的实践工作中,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学校也应成立专门部门,为参与合作的企业提供财税培训服务、财税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进行税收筹划等,帮助企业员工了解最新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企业,享有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优先享用学校的科研成果的权利,从而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增强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

(四)完善学位论文管理制度

在会计专业硕士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是学生的专业能力、思维方式的综合体现,所以毕业论文在研究生的考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学校应该从论文选题、数据处理方法、实用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把关,监督其写作。论文选题应从现实出发,针对会计及相关领域的实务问题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应是进行纯学术研究的文章,而应具有实用性和社会价值。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或讨论会计实务问题的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或理论结合实务的专题研究,应有数据或实际资料做支撑。论文内容更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数量分析方法的训练,数据处理方法的学习有利于提升会计人员的管理效率和判断能力。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与决策相关的数据,如何将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具有信息含量的信息,对会计专业硕士来说是一种必要的工作技能。通过在论文选题的确定、调查研究材料的整理与归纳、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手段、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以及论文的撰写方法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训练,能够不断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能力,强化其表达能力,这是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非常重要的环节。

(五)完善研究生激励政策,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建议学校设置完善的奖励机制鼓励企业、教师、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设定系统的评选方案,评选优秀研究生、优秀校内外导师、管理干部等,针对当代企业注重企业形象和企业社会价值的特点,发挥高校品牌价值对于企业的激励作用,给予一定比例优秀校外导师以名誉上或其他方式的奖励。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创新已经取代知识批量生产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完善研究生奖励制度,以奖勤罚懒为原则建立三维的奖励体系,设置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企业奖学金、专业奖学金等项目,资助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全面提高奖学金的标准,加大奖励力度,激发研究生参与到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实务工作、案例调研和案例研究中的热情,让更多的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在案例研究与开发和企业财务系统建设中突出他们的潜质,取得优秀的成果。

典型硕士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平台;案例教学;参与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8-0047-03

我国从1996年启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1]以来,为国家基础教育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优秀师资,也受到了中小学教师的普遍欢迎。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2]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对教师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全方位地推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教育硕士公共必修课课程之一。

一、教育硕士的特点

教育硕士普遍为中小学老师或中职学校老师,年龄段大约处于22-40周岁之间,取得了本科学位之后又获得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教育硕士既是学生又是老师,属于成人学习领域殊的一类人群。

1.教学实践经验丰富

教育硕士多数是基层教学第一线的中青年教师,在教育和教学实践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日常课程的学习中,也直接带着教学的实践经验、鲜活的教育和教学切身感悟。[3]

2.学习针对性强

教育硕士的学习动机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方面为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的功利性影响;同时受工作实际需要或者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影响。除了一定的被迫学习之外,教育硕士会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来引导学习,在学习中具有很明显的“为工作而学习”和“在工作中学习”的特征。[4]只有当学习活动有助于他们解决真实的问题时, 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5]

3.自学能力强,有较强的参与意识

成人学习都有自我性、适应性和内在性。伴随着经验的增长和抽象反思能力的增强, 成人会在学习中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教育硕士一般都是成人教师,具备相对稳定的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管理与监控。同时,教育硕士基本都从事过教育教学活动,在课程学习中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强。

4.信息素养较高

在本科阶段,接受过计算机能力培养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学习;在实践中又具有教学实践经验和课件制作与应用体验。总体而言,教育硕士信息素养普遍较高。

二、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核心能力

“标准”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素养的基本要求作出了规定,基于这些要求和规定,根据教育硕士的特点以及教育技术本身,我们认为获取教育硕士学位的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核心能力如下:

1.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标准”中要求的“运用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的评价”、“运用技术提高教与学的绩效”等这些可以总结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并且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2.教育信息资源获取与应用能力

教师必须具备获取教育信息资源并能够有效应用于教学的能力。教师要能在教学之前想方设法获取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并对这些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加工,也能够创造性地、有效地应用于教学。

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术与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要求教师要以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方法为依托,以探索教学规律为目的创造性地认识。教育硕士学位本身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信息技术无论是对学术研究还是对教学研究都有很有力的支持,因此要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术与教学研究能力。

三、面向教育硕士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

基于“标准”、教育硕士的特点以及对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核心能力的分析,我们对面向教育硕士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进行了规划和设计,特点如下:

1.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

教育硕士(全日制或在职)基本具有联网的条件,信息素养普遍较高;培养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实践应用能力也需要一个平台支持。基于此两点,我们建设了“广州大学教育硕士在线”,通过此信息化平台为教育硕士提供了有效的资源保障,提供了更为开放、灵活的学习环境,有效地解决了教育硕士研究生工作与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实现了教育硕士基于资源的远程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模拟教学,为教育技术课程学习提供了实践平台和长效支持,提高了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绩效。

广州大学教育硕士在线具体模块设置如下:

就“现代教育技术专题”课程来说,采用了国际知名的网络学习平台Moodle。利用该平台构建混合式学习模式,让教育硕士在课后到平台中浏览资源、阅读材料、完成测验、提交作业、研讨话题、协作学习。为了让教育硕士对网络教学平台有亲身的体验以及具有构建以虚拟学习社区为主要模式的远程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我们也开放了课程开设权限,教育硕士在此平台上可以建立自己的远程教学课堂。

2.以模块化专题为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考虑到大部分教育硕士在师范类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因此必须对面向教育硕士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内容和体系上都进行提升和优化。这种提升和优化必须考虑到三点:一是以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二是以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课程重点;三是在课程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上取得平衡。我们以模块化专题作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内容组织方式,课程名称也为“现代教育技术专题”。

课程体系设置如下:

3.以案例教学为中心

案例,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6]典型的案例具有真实而复杂的情境、典型的事件以及多个问题呈现。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利用案例作为授课的材料, 以案例材料的具体事实和经验作为讨论的依据, 通过师生互动来探讨案例事件的行为和原由, 引导学习者去探讨案例中复杂深层的意义。[7]在图2“现代教育技术专题”课程体系中,我们以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重点实际问题为主,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提供案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案例的研究,提升教育硕士教育技术核心能力与素质。

一般而言,案例教学由理论引导、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案例反思四个基本步骤构成。[8]以“多媒体课件设计”为例,首先讲解有关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理论基础,如操作条件学习理论、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接着是案例的呈现与引入,这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里分别展示了语文课件《满江红》、数学课件《正弦和余弦函数》以及历史课件《贞观之治》。然后是对三个典型课件的讨论,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学生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如课件中文本的处理、图片与文本的搭配、动画与视频音频的使用、背景设计与信息超载等问题都进行了研讨和分析。最后是总结与反思阶段,这是案例教学的收尾工作,要明晰课件案例背后有价值的经验(如文本的加工处理)、可以普及的结论(如课件内容的呈现要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体现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需要反思的地方(如是否一定要把学习内容展示在PPT上),更要探究多媒体课件应用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4.以参与式学习为核心学习方式

参与式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基于自身对于知识的爱好以及自身成长中的困惑而主动发起或参与的相关求知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能是小范围的个人研究, 也可能是参与一个相关的大型社会工作,并从中完善自我、消除困惑的过程。[9]很明显,参与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能够促进学习者隐形知识显性化。教育硕士的特点之一是在课程的学习中自主性和参与性较强。网络教学法的核心是参与式学习, 使学生积极参与并投入到学习过程中。[10]因此,在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专题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为学习者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利用技术提高有意义学习以及以有意义的方式建构知识,促进批判性思维以及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创设适合学习者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 让学习者和教师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地选择问题、讨论问题,以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11]在课程专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我们首先提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分为六个部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理论基础、方法、教学模式、评价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展望,然后设置话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与对策”,引领性地提出了三个问题,并要求“学生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并回答其他同学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行讨论,如图3所示。

由于教育硕士有相当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所提出的问题是中小学信息化教学中客观存在的困扰老师的问题,因此,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大家都很积极,几乎每个问题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析。我们四位老师也积极参与,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师生平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情境,对问题的解决、知识的建构以及核心能力的提升都有所帮助。

四、结语

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以专题内容为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以案例教学为中心、以参与式学习为核心学习方式的面向教育硕士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符合教育硕士的特点。实践也证明,该课程能够有效提高教育硕士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育信息资源获取与应用能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术与教学研究能力,提升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培养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师资。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科研网.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DB/OL]./article/20041201/ 3123034.shtml.2012.8.20.

[2]中国教育科研网.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DB/OL]./zhuan_ti_5118/20090409/t20090409_371552.shtml.2012.8.20.

[3]王玲.基于CETS的教育硕士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设计[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6.

[4]陈梅.基于教育技术标准的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9(4):35-38.

[5]曾琦.成人学习理论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5(2).

[6]百度百科.案例[DB/OL]. /view/395525.htm.2012.5.1.

[7]央青.案例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应用[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1(1):132-140.

[8]王玉辉.案例教学在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应用[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30-133.

[9]袁本雯.激励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主动参与式学习的策略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2).

[10]王敏娟.参与式学习和网络教学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8(4):22-27.

[11]董丽敏.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的参与式学习简论[J].教育探索,2010(5):18-19.

典型硕士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理念,术语课程

中图分类号:H083;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6-0015-05

Discussion on the Necessity of Terminology Training for MTI Students

LENG Bingbing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erminology courses offered by 18 foreign universities for their translation/interpretation graduate program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terminology training is indispensible for MTI students in China. The author also suggests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MTI terminology course.

Keywords: MTI teaching principle, terminology courses, necessity

引 言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MTI)是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应对我国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批准设置的硕士专业学位[1]。目前全国已有159所高校取得试点资格。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作为国内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旗帜鲜明地提出其不同于传统学术型翻译硕士的教学理念。近两年来以《中国翻译》为代表的期刊讨论中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办学宗旨、教学方法等内容已经成为时下翻译界最热的话题之一。

当前翻译硕士的教学理念已日趋清晰,穆雷在2012年中国职业翻译交流大会发言中指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理念是关注翻译行业需求和职业翻译从业者的素质培养,以职业翻译从业者的标准为培养目标,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2]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语言服务行业和产业所需人才,而今天的语言服务产业是曾经的翻译作坊无法比拟的,其时效性和规模性导致了为提高翻译质量与效率而出现的职能专业化分工。

“不管是一般性译者,专业性译者,还是字幕译者、本地化操作人员,译者都在依次履行以下职能:译前准备人员、档案员——资料员、术语专家、惯用语专家、校对人员、审校人员、编辑、掌握多种工具的电脑排版专家和管理者(管理译者和翻译任务)。一名译者在履行翻译服务承诺的过程中,同时肩负若干职能。在恰当的环境下,这些职能还会演变成对应的翻译的不同职业。这种演变,在翻译的各部门,尤其是在提供语言服务的行业中得到了体现。”[3]

本地化教学的探讨和以翻译技术和项目管理为内容的本地化培训的开展就是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理念的集中体现。翻译行业高度的专业化导致了译员的不同职能,以翻译技术和项目管理为特征的本地化技能培训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在语言服务产业中拥有排版专家和管理者的职业技能打下了基础。

本文笔者要探讨的问题是:以译员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理念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是否应该有“译员术语能力培养”的一席之地呢?为提高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培训,但近两年讨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教学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将基于前人关于国外大学开设术语课程的引介成果,梳理总结国外术语课程在“开课层次”“课程共性”和“校企合作”三方面的情况,来证实术语教学应该并且进入我国翻译硕士课程体系,并就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课程的开设原则作简要探讨。

一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开设术语课程的必要性

1.必要性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内在需求

穆雷、王巍巍在讨论如何通过课程设置落实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如何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体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特色等问题时,列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学校的八个办学选择方向,其中有六个方向,即通用翻译、法律翻译、商务翻译、传媒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科技翻译、翻译管理对应的课程组都建议学生研修“术语学”课程[4]。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要求各个高校结合本校学科特色进行办学,从以上75%的特色方向都建议开设术语学课程来看,研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的术语课程非常有必要。

又如,现今学界和翻译界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培养体系中的一个讨论热点是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因为“目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建立学位论文的具体写作模式、明确评审标准”[5]。陈琳、章艳在当下认同的四种方式(重要岗位的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和翻译调研报告)基础上提出了“翻译述评”的写作模式,他们不仅对文本翻译的述评写法做了分析,还将术语翻译述评作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论文的一种可能范式。同时指出“术语翻译的写作模式还没有付诸实践,囿于认识的局限,具体的框架还有待于进一步充实” [5]。由此可见,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的术语课程研究应当有所作为。

2.必要性二:语言服务产业的重要环节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可能成为语言服务产业中的各类从业者,如软件编制者、术语专家、项目管理者、译员(口、笔译)、测试人员等。在翻译部门或翻译企业中,术语专家可以被称为“术语表制作者”。随着各种翻译辅助系统的开发和对术语一致性与准确性要求的提高,翻译项目提供者的需求远不止对材料进行翻译。他们对术语的重视度逐渐提高,将其视为头等重要的材料,并要求对术语进行特殊处理。正因为如此,即使翻译的各个部分已普遍开始使用辅助系统和翻译机器,术语专家的工作仍必不可少[3]。术语专家作为语言服务产业上不可或缺的职业角色,应该成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

二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开设术语课程的可行性参照

国内术语学专家梁爱林、邓愉联介绍国际上5所欧美大学的术语教育情况[6];李健民还调查了德国15所高校及奥地利和瑞士5所高校开设的术语课程[7]。在此我们来梳理这23所国外大学(两份调查都介绍了德国科隆应用科学大学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术语学课程,从“开课层次”“课程共性”和“校企合作”三个角度入手,来论证:参照国外大学的术语课开设经验,具有一定特色的术语课程是符合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联系产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注重实用性课程”的教育宗旨,具有开设的可行性。

1.开课层次

在李健民调查的德国15所开设术语课的高校中,有10所术语课程是针对翻译硕士层次,有3所高校术语课程不仅开在翻译硕士层次,而且还用于翻译本科;奥地利排名前三位的大学也都在翻译硕士层次开设术语课程;还有瑞士的两所大学同样如此。根据梁爱林、邓愉联的引介,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在翻译硕士层次也开设了术语理论和实践课程。因此23所高校中设有翻译硕士项目的18所高校,都开设了各具特色的术语课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在欧美大学的翻译硕士项目中,为翻译硕士培训术语能力是一种广泛的做法。

2.术语课程共性

为便于分析、总结规律,我们将18所高校翻译硕士项目开设的术语课内容整理如下:1)德国安哈特专业学院:术语的收集整理方法和术语工作的原理;2)柏林洪堡大学:术语工作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导论、建立术语库和术语工作实践;3)海德堡大学:开设与翻译相关的术语工作课程,内容包括术语工作的理论、方法和实践;4)西尔德斯海姆大学:术语工作方法导论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科隆应用科学大学:有4个主要课程模块组成,包括术语科学的基础学习,计算机化的术语工作,术语工作的课题实践及术语学论文;6)莱比锡大学:面向翻译的计算机辅助术语学,传授术语学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7)马格德堡专业学院:术语学工作方法导论、普通术语学课程;8)美茵茨大学:术语学和计算机辅助术语学的深化知识;9)慕尼黑语言与口译学院:专业翻译领域的术语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方法;10)慕尼黑专业学院:术语工作导论;11)慕尼黑外语学院:面向高级口、笔译人员的职业培训;12)萨尔布吕肯大学:包括术语工作方法导论、应用术语管理软件的实践工作;13)维也纳大学:包括术语数据库的创建与有效的使用方法、在线的术语表、学生日后从事翻译职业后的发展等,教师时时刻刻都在关注术语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平衡关系;面向译员的课程还着重探索如何利用好新的技术,如机助翻译系统、联机(在线)使用翻译与术语的工具和术语库管理系统等;14)美国肯特州立大学:为了把更多的内容融合或者压缩到现行的课程设置中,教学大纲规定的主要内容有术语管理基本原则和问题导论、术语数据库管理入门、术语管理实践应用(包括练习)、术语库的准备(大约50个术语条目)、因特网通讯和万维网研究、术语与翻译管理的高级应用(如翻译记忆系统和机器翻译);15)格拉茨大学:面向翻译的术语工作实践教学,工作成果可在最后的考试中作为辅助工具使用;16)茵斯布鲁克大学:术语工作方法导论,包括3个部分——针对概念的术语工作方法(理论部分)、术语工作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术语管理系统和翻译相关软件方案;17)日内瓦大学:术语学与术语工作方法导论,以及用于翻译和术语工作的计算机辅助工具课程;18)苏黎世应用科学大学在术语学导论讲座的基础上,辅之以术语工作、术语学相关工具等实践课程,全面传授术语学理论与实践知识。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术语工作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计算机辅助术语管理、术语数据库的创建与有效的使用方法、(在线)使用翻译与术语的工具和术语库管理系统是大多数翻译硕士项目设定的课程。特别是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德国科隆应用科学大学和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的教学方案注重术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计算机化的术语工作,具有以上高校术语教学的典型特征。

3.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调查的23所大学中,有3所大学的术语学教学活动提及与企业挂钩。其一是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该校与联合国驻维也纳的机构等单位合作,开展面向高级翻译的术语教育,将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其二是奥地利的茵斯布鲁克大学,学生在硕士论文的选题中,总是尽量选取那些必须对概念和名称进行双语术语处理且有具体需求企业的专业领域,作为论文工作的研究对象。经导师同意,论文的研究工作可以作为第三方委托的研究项目来完成[7]。其三,芬兰瓦萨大学与同行或者业界展开课题合作对术语学的教学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例如瓦萨大学的在职术语学培训计划就是与诺基亚(Nokia)电讯公司和ABB公司(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公司)联合筹划的产物。此外该校与芬兰一家ABB分公司还有用术语分析的方法为公司开发新的文献著录系统的横向课题[6]。

根据以上对国外大学术语课程的开课层次、课程共性和校企合作三个问题的分析总结,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国外翻译硕士项目中开设的术语课程完全符合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理念,可以成为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课程设置的有力参照。

三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课程设计原则的思考

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课程的内容,一方面我们可以参照以上18所国外大学翻译硕士项目共同的术语课程内容来设定;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按照语言服务产业中术语专家的岗位职责描述来安排。正如穆雷所说:“清晰地描述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具体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把握这些岗位的人才规格要求,以进行与人才规格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2]。翻译部门或翻译企业的术语专家,其岗位职责一般包括:1)找出所有现存的术语资源;2)找到资源,尤其还要找到能够回答术语问题的信息提供者,这些问题来自企业内部的所有待译文件,有时甚至来自外包的翻译资料;3)创建翻译记忆库并及时更新;4)创建译前词典;5)创建翻译企业或部门的术语资源,并及时更新;6)就术语的选择向译者提供建议,尤其在使用标准、本地化的地道用法和新词的使用方面提出建议;7)简化资料查阅,更新资料并补充企业或部门的术语资料;8)告知译者所有与术语相关的问题:新出版的词典、使用标准、修订后的内容、客户评价、典型问题的解决等[3]。

此外,梁爱林曾从术语的属性出发,深刻地论证了中国术语学教育应注意的两个问题——“术语教学要做需求分析”和“术语学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术语能力”[8],由此我们反思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术语教学开展的原则,可以得到如下启发:第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培训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只有获取了比较系统全面的术语学知识与理论,包括术语工作的方法与原则并且有实践的经验与能力,才能够成为合格的术语工作者。目前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仅在翻译技术类课程中开设术语管理或术语工具课程,无法真正打造学生的术语能力,我国高校的翻译硕士课程体系应当开设独立的、理论和实践平衡的术语课程。第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教学要重视机辅教学: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主要为语言服务行业培养人才,考虑到语言服务行业的翻译流程特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机辅术语教学将直接服务于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特别要将教会学生使用术语工具、能用计算机化的术语工具开展术语管理、利用好在线的术语资源和术语产品作为首要的教学任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课程中的机辅内容可与现有的翻译技术课程打通,以共享师资。第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的是面向语言服务产业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翻译人才,这类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术语工作者的工作成果(如术语库、词典)或者系统化的术语工作成果。因此针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的术语培训,应该在传授基本的术语学理论、方法与原则基础之上,突出实践性和术语使用的标准化,并且应根据不同的学科领域,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各试点学校的办学方向,安排个性化的案例教学内容等。

四 结 语

本文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性的教育理念出发,基于前人对国际上18所大学在翻译硕士层次开设术语课程的情况引介,提出并论证了术语教学进入我国翻译硕士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此外还就术语课程开设原则提出了一孔之见。鉴于许多高校还没有开设术语课,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培养术语课师资就成为当务之急。庆幸的是,与本地化课程相比,我们开设术语课的前期基础要厚得多。此前,许多前辈都曾提出在中国大学开展术语课的构想,而且他们对教材、师资、教学法等实际问题也曾讨论过,而今面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的术语课程这样一个更加具体的目标,笔者认为这是术语教学进入大学讲台、术语学在翻译界取得学术地位的一次契机。在此笔者分析讨论了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体系中开设术语学课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学课程,以实现一直以来术语学同人在大学开设术语课的夙愿,同时也能为培育我国高层次、职业化、专门化的翻译人才这一跨学科的事业尽一份力量。

参 考 文 献

[1][EB/OL].[2012-10-19].http:///view/2381566.htm.

[2]穆雷.翻译的职业化与职业翻译教育[J].中国翻译,2012(4):14.

[3]达尼尔,葛岱克.职业翻译与翻译职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48-49,57,52.

[4]穆雷,王巍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1(2):31-32.

[5]陈琳,章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翻译述评”的撰写模式研究[J].中国翻译,2011(6):49.

[6]梁爱林,邓愉联.谈国外大学的术语学教学[J].中国科技术语,2007(6):5-8.

典型硕士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来华硕士留学生;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全球范围招收留学生,为留学生开设的专业从最初的汉语言文学、历史等扩展到理科、工科及医学等各专业。我校(中原工学院)是河南省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大学,近年来,在国际化办学方面一直处于省内领先地位,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开展的国际合作办学得到了河南省政府及教育厅的认可。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自2019年起,我校开始招收国际留学生,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我校特色骨干学科,招收了3名孟加拉国的硕士留学生。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开展全英语课程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笔者结合本学科留学生特点、师资情况、学科特点与课程要求,在参考其他高校全英语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从教学理念、教学安排、课程教学、课程教材、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教学理念

全英语课程教学有两种教学理念:(1)以知识传授为主、英语作为传递知识载体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倡导教学重点是传授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始终是第一位的,培养学生利用英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科学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的能力[1]。(2)融汇式教学理念。将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相融合,即学科、语言交流、思考认知和协同学习的有机统一[2]。这种教学理念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育环境,也是一种教学技巧。对于我校的来华硕士留学生来说,中文基础普遍较差,因此要加强中文学习;另外孟家拉国的来华留学生虽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但英语并非他们的母语,其总体英语水平虽比国内学生水平高,但比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低。在这样的语言学习要求和基础背景下,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英语作为知识传递载体的教学理念比较适宜。

二、教学安排

教学安排有两种方式:一是混合排班,即将来华硕士留学生与国内硕士生混合排班;二是单独排班。当留学生人数较少时,从资源节约角度讲,混合排班的方式是较好的选择。留学生单独排班上课,在人数较少的情况下会增加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出,但是针对留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制定单独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等,将显著提高留学生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在留学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若想节约资源且不影响留学生学习效果,综合考虑国内硕士生、留学生学习背景、知识基础、课程体系,将国内硕士研究生的双语课程建设成为留学生、国内硕士生可以同时上的全英语课程是一个较好的途径。

三、课程教学

1.课前准备。(1)了解留学生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由于来华硕士留学生与国内硕士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的课程内容、培养体系、教学目标不同,有些国内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经掌握的内容,留学生却没有学过[34],因此,在授课之前充分地了解留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内容十分重要。这可以通过留学生成绩单初步了解,成绩单中的内容信息全面,学习课程及掌握情况一目了然。但成绩单不能反映某门课程讲解的详细内容,因此还需通过与留学生交流以了解具体情况。(2)准备讨论课资料。将上课所用的英文资料发给学生,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来华留学生的全英语课程以讨论式教学为主,教师要提前设计好课上讨论的主题。2.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安排。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少而精是留学生全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的重要原则。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太多,这是因为:①国内外教学体系存在差异。对于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硕士留学生,从他们原有的知识体系转换到我国硕士生学习知识体系需要一个过程。②他们基础知识薄弱,有些内容他们在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授课过程中需要补充,因而需要预留补充知识的时间。③由于授课教师与留学生之间存在语言沟通问题,也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总体而言,一般每节课只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讲述或讨论,不能照搬国内研究生教学内容。(2)讨论环节设置。研究生课程,特别是对于人数较少的来华留学生,全英语课程教学应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全英语教学的讨论主题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所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发散性的,教师要进行非定向式引导。所谓发散性即采取头脑风暴法,主要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②讨论的内容应偏理论而非偏应用,比如“纤维的吸湿滞后性”,可引导学生着重讨论为什么纤维会有吸湿滞后性,让学生从纤维的结构上去分析吸湿滞后性出现的原因。③将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串联以形成一节课的课程内容和体系。(3)引入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生阶段的课程教学除了按教材要求之外,还需要引入科技和生产发展的最新成果。这部分知识的获得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由教师给定题目,学生通过阅读教师指定的英文参考资料,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再以英文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总结,并制作PPT进行课堂汇报,同时需要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给学生布置论文主题“纤维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和阅读资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总结各种理论模型的核心思想,指出不同模型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模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提供给留学生的资料应包括中文和英文两类。需要注意的是,留学生一般中文较差,看不懂中文资料,因此对于中文资料可选取核心部分,让他们借助网络在线翻译工具阅读。3.交流方式。留学生的口语带有地方口音,教师发音也存在不标准的情况,这给全英语课程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师讲的学生听不懂,学生说的教师搞不清”。此外,师生双方的英语发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只有经过多次接触与交流后才能够逐渐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为了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理解教师所教内容,教师在讲解之前可将重要的信息用图片或文字展示在PPT上。为解决教师不易理解留学生发音的难题,学生可准备好语言在线字典,随时查找回答问题中的关键词拼写。

四、课程教材

全英语专业课教学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旨,英语只是传播知识的工具,要进行高质量的全英语教学必须选择恰当的英语教材[57]。一般来讲,国外的研究生教学没有指定的教材,往往是教授指定一些参考教材,而国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对教材的依赖性较高。国内的全英文教材大多数是针对本科生的,若直接用于留学生教学显然不合适,所以需要任课教师自己编写。在编写教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留学生教学课程大纲要求,通过对中文教材和英文原版教材反复对照和深入分析,从英文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中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合的章节来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照搬英文教材或将中文教材翻译成英文教材都是不可取的。(2)教材内容应以系统性、经实践检验过的经典理论为核心内容,形成知识结构。当然,在注重经典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也需要添加一些能够体现纺织科技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的知识。

五、教师队伍

留学生全英语课程教学必须采用全英语方式,即课上、课下与留学生的交流都用英语,而且是听、说、读、写全方位、全过程英语授课,这对教师的英文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全英语课程教师普遍读、写较好,但听与说较为欠缺,然而听与说是进行全英语授课必不可少的技能。除了语言技能外,全英语授课教师还需具有该课程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能够胜任留学生全英语专业课程授课的教师比较少,课程教师梯队的持续性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可以选择英语较好的专业教师作为课程助教,参与课程全过程学习并与留学生一起参加课程的整体性测试,获得优秀的可以作为全英语课程教学的后备师资。

六、结语

来华硕士留学生教育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部分,既有其特殊性,也有其与国内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共性问题,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其特殊性而忽略其共性问题。另外,具体到一门课程,对于硕士留学生来讲,要求也是不同的,每门课程应根据其特点,既考虑课程体系,又重视课程内容的动态发展,既重视留学生的学习基础,又引导留学生积极探索。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留学生通过学习本门课程获得一些新的知识或新的能力。在开设留学生课程之前,教师应认识到留学生学习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并提前做好准备,使课程教学顺利进行。另外,在留学生教学课程建设方面,需要根据留学生的知识水平重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同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教材编写,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以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面向来华硕士留学生的全英语课程。

参考文献:

[1]叶松,李艳霞.研究生全英语专业课课程建设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9):68-69.

[2]肖彬,李征宇,李蔚江,等.基于CLIL理论的推拿治疗学全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医药导报,2019,25(8):135-137.

[3]李志红,彭帆,肖莉,等.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三峡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为例[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6):1031-1034.

[4]任远,吉顺如,李靖超.面向留学生的全英语课程建设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7):4-5.

[5]刘湘,汪章利.来华留学生的物理化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8,47(18):105.

[6]江霓,杨一波.全英语教学在留学生实验课程中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8,21(5):103-106.

典型硕士论文范文第15篇

学校肇始于解放前夕在毛泽东同志亲切关怀下成立的湘北建设学院,2003年11月经教育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湘潭工学院与原湘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育人环境

学校坐落在伟人故里、人文圣地湘潭,处于长株潭核心区域,比邻九华经济开发区,交通便利,创新创业条件优越。学校占地面积3107亩,建筑面积110余万平方米,月湖、明湖、樱花园、梅花园等10处景观园林相映成趣,山水型校园初具规模,是师生修身治学的理想沃土。

学校拥有两座现代化图书馆,纸质藏书261.38万册,全校中外文纸本期刊1578种,中外文电子期刊27184种。校园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已建成万兆核心骨干网络与云数据中心,有线无线网络全校覆盖、畅通快速;核心业务管理与服务全部实现信息化,移动校园应用平台日臻完善;坚持以父母心办食堂、建公寓,食宿生活条件一流,是师生安居成长的文明殿堂。

学科师资

学校坚持特色发展,构建良好的学科生态结构。设有19个教学院及研究生院、独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有90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金融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体育硕士、翻译硕士、工程硕士、会计硕士、艺术硕士等8种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及“硕师计划”推免权资格,并可开展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工作。拥有1个国防特色学科,1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拥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17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学校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46人、正高职称370人、博士学位教师838人;有国家863计划主题专家1人、教育部科技委委员1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学名师等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5人,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5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1人、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1人,“徐特立教育奖”获得者1人,湖南省教学名师、十佳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19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46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及培养对象32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193人。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卓越教育”,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3.5万余人。拥有1个教学团队、5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主持省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750余项,获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0项,省级优秀课程、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39门。学校拥有81个教学实验室(中心)(其中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教育部“卓越计划”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1个省级实践教学平台。

学校实施“卓越学子计划”、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搭建了“芳菲之歌”“青春之歌”“理想之歌”等典型示范教育舞台,形成了“齐白石”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校园系列品牌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德国红点设计大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黄家厚、殷培孟、刘成、龚勋等同学接连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创造了全国地方高校成绩;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向日葵女孩”何平、“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彭月丹等一大批优秀典型。60多年来,已向社会输送了约30万名各类高层次人才,毕业生以品行优秀、素质全面、能力突出而广受用人单位好评。

科学研究

学校聚焦国家需求,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重科学研究与学术创新,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蛟龙号”参研参试单位,其中领衔研制的“海牛”号深海海底60米多用途钻机海试成功,刷新了我国深海钻机钻探深度,标志着我国深海钻机技术跻身世界一流。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防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计划项目650余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711项,年入校科研经费位居省属高校前列;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等923项,推广新技术近100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31部。

学校拥有26个国家、省部级自科类科技创新平台,9个省级社科类创新平台;设有矿业工程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创新发展研究院等科学研究与战略咨询机构,办有《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矿业工程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等刊物,其中学报社科版入选CSSCI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学报,学报自科版和社科版均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毛泽东研究”专栏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开放办学

学校始终开放胸怀,重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40余所高校和台湾地区10余所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和科学研究。留学生规模稳步增长,已招收来自15个国家的留学生来校学习。近年来,积极派遣青年教师赴国外进修深造,选送学生赴国(境)外交流研修或攻读硕士学位,选派应届本科毕业生和教师赴美国、泰国等国家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拓展了师生的国际化视野。

学校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依托528个各类校企校地合作平台,与三一重工、等知名企业深度协同创新,服务地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区域产业转移和军民融合,为湘江流域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等重大民生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忘初心,奋力前行。科大人将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始终秉承“唯实惟新,至诚致志”的校训,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提供高层人才、高深知识、高新技术和高尚文化,朝着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迈进。(数据统计截止日期:2017年2月28日)

艺术类专业介绍

美术专业介绍

专业:美术学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艺术理论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具有美术史研究、美术评论、美术教育、当代视觉文化策划与管理、文化遗产研究与管理、美术专业创作等方面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比较优势:拥有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美术方向)、校级特色专业 。

主修课程:主干学科:美术学、教育学、艺术学理论,

主要课程: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透视与解剖学、中国民间美术、心理学、美术教育学、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绘画基础、绘画表现、设计基础等课程。

就业方向:中、小学,高职院校、高等学校、美术馆所、博物馆、文化企事业单位。

学制:本科四年 本专业招收美术类文史、理工类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绘画专业介绍

专业:绘画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绘画创作、教学的能力,能在专业艺术领域和各级各类学校从事绘画创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设有国画、油画、水彩、版画四个专业方向。(每年交替设置两个专业方向)

比较优势:拥有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美术方向)

主修课程:主干学科:美术学、艺术学理论

主要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概论、构图学、应用解剖与透视、素描、色彩、绘画创作等课程。

就业方向: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网络媒体美术等绘画创作、研究与交流机构,中高等专业学校,文化企事业单位。

学制:本科四年 本专业招收美术类文史、理工类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雕塑专业介绍

专业:雕塑

培养目标:强调造型基础,同时注重将创新理念、艺术方法论引入基础教学,培养能从事城市雕塑、装饰雕塑、创作、规划、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亦能在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从事雕塑教学工作。

比较优势:拥有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美术方向),湖南省本科专业。

主修课程:主干学科:艺术学、文学、工学

主要课程:美术概论、透视学、解剖学、中外美术史、中外雕塑史、素描、泥塑(浮雕、圆雕)、陶艺、综合材料、雕塑创作构图等。

就业方向:雕塑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以及与雕塑专业相关的各种工厂、艺术创作机构,各类中高等专业学校等需要雕塑人才的事业单位。

学制:本科四年 本专业招收美术类文史、理工类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学专业介绍

专业:音乐学

培养目标:分钢琴、声乐、舞蹈、理论、作曲、器乐、指挥等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巧,能在中、高等学校从事音乐教育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亦能在社区及企事业单位从事音乐培训、演出和管理方面的工作。比较优势: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音乐方向)

主修课程:主干学科:艺术学、教育学

主要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合唱与指挥、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中外音乐史、音乐教育导论和教材教法、教育心理学、声乐、钢琴、器乐、中国当代音乐、歌曲写作、电脑音乐等。

就业方向:中小学、中等专业学校、各类文艺团体及其他需要音乐人才的企事业单位。

学制:本科四年 本专业招收音乐类文史、理工类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艺术舞蹈)

专业:舞蹈表演(艺术舞蹈)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技能和专业理论素养,并接受舞蹈表演专业的基本训练,掌握舞蹈表演基本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比较优势: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音乐方向)

主修课程:主干学科:舞蹈学、音乐学

主要课程:芭蕾基训、古典舞身韵、毯功、民族民间舞蹈、舞台化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舞台表演、舞蹈编导、舞蹈艺术概论、中外舞蹈作品赏析、中外舞蹈史、舞蹈音乐剪辑与制作等。

就业方向:专业表演团体、文化馆站、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需要舞蹈人才的企事业单位。

学制:本科四年 本专业招收舞蹈类文史、理工类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体育舞蹈)

专业:舞蹈表演(体育舞蹈)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扎实的舞蹈学、体育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体育舞蹈、流行舞蹈等表演能力、创编能力和教学能力,符合舞蹈表演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比较优势: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音乐方向)

主修课程:主干学科:舞蹈学;体育学

主要课程:中外舞蹈史;舞蹈艺术概论;舞蹈解剖学;现代舞;爵士舞;拉丁舞;摩登舞等专业技能和理论课程。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各类专业表演团体、企事业文化机构、各级各类学校、舞蹈培训机构、健身俱乐部、社区文化机构、社团组织(协会)、影视传媒等单位从事表演、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

学制:本科四年本专业招收舞蹈类文史、理工类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招生计划

注:1、具体招生计划以各省相关部门公布的为准。2、专业收费标准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为准。

报考须知

专业要求:考生报考我校艺术类专业,必须参加生源所在省份组织的艺术类专业统考。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绘画和雕塑专业招收参加美术类统考的考生;音乐学招收参加音乐类统考的考生;专业要求:考生报考我校艺术类专业,必须参加生源所在省份组织的艺术类专业统考。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绘画和雕塑专业招收参加美术类统考的考生;音乐学招收参加音乐类统考的考生;舞蹈表演(艺术舞蹈方向)专业招收艺术统考舞蹈类(安徽、云南、广西);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专业招收安徽省省统考本科:表演(体育舞蹈、健美操)、河南省和云南省艺术类体育舞蹈省统考、湖北省艺(二)舞蹈学类统考的考生。湖南省的舞蹈表演(艺术舞蹈方向)和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使用舞蹈类省统考成绩。我校2017年没有单独组织艺术类专业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