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领导艺术论文范文

领导艺术论文范文

领导艺术论文

领导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自我领导力是一种特殊的人格魅力,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自我领导力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强调制度和流程的驱动,更多的是一种规范和约束。按照现代科学管理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经济管理更需要对员工积极性的调动,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性。这不仅需要科学的体制,更需要发挥好自我领导力的影响和作用,激发员工的内生动力,提高管理效率。

一、自我领导力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经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制度,更需要自我领导力的引导和影响。一是领导力可以在企业中建立积极的工作环境。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可以把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的文化,领导人的品质和工作方法潜移默化的在企业、员工中产生作用,使大家在这种特殊品质的影响下,保持宽容开放的心态,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为着统一的目标而奋斗,共同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在领导力影响下,这种环境必将是积极宽松的,也是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是领导力可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企业发展需要资源的优化,而领导力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并通过影响引导和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各级的创造力和潜能,使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这一企业发展更加的优化,主动性得到积极的发挥,增进员工的士气,最终实现发展目标。三是领导力可以提升管理的品质。现代化的管理不再仅仅是人和物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升管理品质。而领导力的影响是全方位,它向员工传递的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方法,这种品质、信念、方法最终会促进管理素质的提升,促进人员素质的提升,最终推动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四是领导力可以建立良好组织关系。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关键和核心是自愿。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领导力,更有利于企业内部各种关系的理顺,消除由于组织机构冗杂而出现的不必要的消耗,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组织关系。

二、发挥自我领导力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对策

第一,发挥领导力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发挥好自我领导力,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首先要对领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个正确的认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愿景比管控更重要。愿景是对企业长远和终极目标的规划和描述,是前行的灯塔。只须把企业的愿景与员工共享,甚至让员工参与愿景的规划,从而实现目标的一致,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无穷的动力。二是信念比指标更重要。要把正确的信念和价值观放在首位,这样才能永葆企业发展的活力,而不能把数字指标做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三是人才比战略更重要。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领导力的发挥就是要把“以人为本”做为根本,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从而使企业发展获得持久的动力。四是团队比个人更重要。要始终围绕团队利益去考虑,把个人放在团队中去努力,从而形成集聚效应。五是授权比命令更重要。管理效益的发挥必须充分发挥调动各级的积极性,并给予员工一定的发展空间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实现领导力的发挥。六是平等比权威更重要。积极向上、同心协力的工作氛围的营造必须以平等为基础,这个平等关键在于领导层,要从事业发展的角度为员工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实现对领导力的发挥。七是均衡比魄力更重要。企业发展是一个整体,要发挥好领导力,必须在提高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好情商,从而实现软硬技能的均衡发展。八是理智比激情更重要。只有时刻保持理智才能对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通过合理的措施,引导员工和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九是真诚比体面更重要。真诚可以使管理者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从而体谅和重视员工的想法,在信任他人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被信任感,从而与员之间进行坦诚的沟通,最终达成目标上的一致。

第二,发挥好领导力先要领导好自己。在企业经济管理中要发挥好领导力,必须要学会领导自己。因为在企业管理中职位只是决定了你在企业中是上级,而决定你真正成为领导的是个人的性格和特质。领导者只有具有了诚信、真实、高效的性格和特质才能真正产生领导力。因为诚信是取得员工的信任基础,真实、高效是信念和对现实问题认知的基础。领导自己首先,要科学认清自己,特别是对自己的优势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并把优势应用于企业管理中,通过优势产生领导力,影响和带动员工的团结。其次,要明晰自己的发展潜力。要通过科学评判,对自身潜力有一个全面衡量,并应用于管理中。最后,要提升自己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要通过工作的成就不断提升满意度和幸福感,并通过这种满意度和幸福感给员工以积极向上的印象,感染和影响员工;把自己的成功与员工的成长联系在一起,因为诚信是取得员工的信任基础,真实、高效是信念和对现实问题认知的基础,为相同的目标而奋斗。

领导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一、领导方法与领导艺术概述

(一) 领导方法的含义及重要性

方法,是指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手段、程序等。领导方法,一般是指领导者为实现领导目标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规则和途径。领导方法本质上是领导者所必须遵循和把握的那些实践规律和原则的总结。

方法是完成任务的手段。在任何工作的过程中,要完成一项任务,办好一件事情,都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讲,能不能实现正确的有效的领导,取决于领导者是否有科学的领导方法,这对工作的好坏至关重要。

(二)领导艺术的含义

所谓领导艺术,就是领导者在一定知识、经验和辩证思维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运用领导原则和方法的才能。也可以说,领导艺术是领导者的一种特殊才能。这种才能表现为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和领导方法,是领导者的智慧、学识、胆略、经验、作风、品格、方法、能力的综合体现。

领导艺术同领导方法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广义地说,领导艺术也是领导方法;狭义地说,领导艺术是领导者熟练地创造性地运用领导方法的特殊才能。一方面,领导方法离不开领导艺术,领导方法只有通过领导艺术才能体现出来。另一方面,领导艺术也离不开领导方法,领导艺术是以领导方法为前提的,在熟练掌握领导方法之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

二、 当前我国行政领导艺术现状问题分析

(一)管理思想方法的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外来思想的冲击,以及学习方法的问题,管理思想观念迷失,企业管理缺少灵魂,管理方法混乱,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按照传统的经验管理,适应不了市场规则的变化;学习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不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或者是囫囵吞枣,学习效果必然是不尽人意,于是在企业实践理论上陷入朝三暮四的境地。难怪有人说:“中国目前处在一个充斥新颖管理观念和模式,而实质上却没有自己的管理思想的时代,眼花缭乱的西方管理理念和方法已经成为企业界迷茫和困惑的制造源。企业界不断地流行一轮又一轮的管理新潮,却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管理思想的主题。”企业管理缺少灵魂,管理方法混乱,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毛泽东同志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深刻地批判那种“言必称西腊”的崇洋媚外思想,反复强调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二) 领导方法缺乏科学性

传统“权术”思想的束缚、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领导者自身原因,导致领导方法缺乏科学性,严重扭曲了领导艺术。谈到方法的研究,在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把领导方法等同于“驾御之术”,或者“权术”,也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公开地学习研究它,似乎又为世人所不齿。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严格的计划性走向了极端,使人们的思想僵化了,缺少对企业内部领导方法的研究。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和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领导者学习问题以及知识等自身条件与企业发展也存在不同程度地不适应。所有这些导致了领导方法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缺乏科学性,从而严重影响了领导工作的成效,甚至扭曲了领导艺术。

三、提高现代行政领导方法和艺术的策略

(一)发挥创造性思维

面对滚滚而来的世界创新潮流,唯有转变思维方式,创新领导观念,才有能力在新世纪立于不败之地。

21 世纪领导者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环境,全球知识化引发的领导思维革命,网络化的世界,信息革命对领导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创造性思维是指主体对客体即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分析思考,推理判断,找出事物核心的真实的本源,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它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离不开创造思维,可以说创造性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形态。

(二)加强领导艺术方式的创新与科学化

领导艺术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当领导的思维方式停留在定势思维、平面思维、浅性思维、命题式思维和非理性思维层面时,就不可能有创新。可以说,人类历史上一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创造,一切对社会进步产生过较大影响的理论、学说、主义、思想的形成,莫不是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立体思维和多角度思维层面的结果。思维方式的落后,决定了创造力和想象力必然贫乏。领导方式从命令及控制方式转变为启发式领导,在这种情况下,领导的目标需要修正,领导思想需要变革,领导艺术方式需要创新。即:领导艺术方式要由单维型向多维型转化;领导艺术方式要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领导艺术方式要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领导艺术方式要由静态化向动态化转化。

(三)倡导 “以人为本”的领导艺术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抓住“以人为本”这一管理关键环节,就能顺利实施组织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企业发展;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是可以协调的,将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可以使得员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此过程中,企业进一步了解员工使得企业目标更能体现员工利益和员工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陆维福. 论行政指导在环境管理中的实现[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6) .

领导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管理思想;领导艺术

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企业领导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通过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分析,提升管理思想,改善领导艺术已成为形成新时代领导管理模式的极为重要的两大时代内容。

一、管理思想创新是适应时代要求的首要内容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前奏”,管理思想来源于管理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经营的组织形式、目标内容和实践方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使管理思想的创新和突破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1、管理思想的创新必须强调一个“道”字此处所谓的“道”,即管理之“道”。“道”的内涵是多层次的,它既含有方法、途径的意思,又包括伦理、道德的含义,更深层的意义是指管理规律和境界。在现代企业中,管理方法的创新是适应现代论文经营环境最为直观的形式,好些企业正在实施的精益管理、目标管理、柔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都是现代管理方法的典型代表。方法是囿于理念的,因此探索现代管理方法是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经营道德,职业道德也是现代管理思想侧重的内容。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信誉、形象、社会责任等重要性日趋明显,社会性的、意识性的道德观更多地表现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比如,管理中的诚实守信、对社会公共规范的遵守以及管理过程中情感性、伦理性问题的妥然处理等等,均是时代对管理者(经营者)提出的要求。只有建立和营造起良好的经营道德、职业道德的氛围,才能使现代企业更加协调(对外)、和睦(内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状态。“道”的最高层次的含义是管理规律和境界,其中“人本思想”是核心内容。强调人的作用、发挥人的效能、挖掘人的潜力,把人视为“第一资源”,是办好企业的关键,现代企业领导者不但是一个教练,更应像一个圣人一样“善待众人”。另外,现代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是一个连续的并带有规律性的过程,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谋求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研究战略,审时度势,准确地把握未来。总之把握好管理之“道”,是现代管理思想创新的灵魂。2、管理思想的创新必须关注一个“新”字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的核心和关键能力。企业家必须明确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是自己的组织;也必须努力做到管理思想和理念的创新以适应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引进后再创新低氛围,并推动组织创新、机制创新、管理方法创新,形成完整的创新体系。3、管理思想的创新必须把握一个“严”字“严”有多层含义,严格、严密、严肃、严谨等等。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创建的科学管理理论中已经充满了严格、严密的管理思想,我国古代也早就形成了严于治身,谨于从事的自我管理的观点。需要强调的是“严”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严而公正。公正在某种意义又是“严”的前提,公正即为平等、合理。我国古代治国方略和思想中早就阐述了“‘平等”观点,儒家、法家学说中均强调:“君子治身要严”,要通过心性方面的修养来加强自我管理。现在我国许多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变化;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也有了相应改变;投资者、管理者和职工的特定身份以及相互之间的某种关系也随之调整;管理活动中各自的利益趋向也出现变化,因此在组织的管理活动中坚持严而公正的管理原则已经是企业共同面临和需要解决的课题,尤其是管理者或管理职能承担者更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其基本精神,严于律己,培育严谨的管理作风,这也是新时期企业管理者必备的素质内容。4、管理思想的创新必须注重一个“和”字现代管理上的“和”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和衷共济,一是多向趋同。企业管理是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这两种基本力量构成的,只有两种基本力量在愿望一致、方向趋同的合作态势下,管理系统才会产生1+1>2的放大功效。“内和”是一个管理系统成功的关键的因素,其中“人和”最为主要。当然,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和”与“同”、“和”与竞争的关系。“人和”指的是“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人”之间的“群策群力”和“协同一致”,而在“是非原则”上则应是“据理力争”、“直陈逆耳忠言”,乃至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即所谓“和而不同”。另外,对管理者来说,面对来自外部的竞争.既要带领部属去冷静地面对、正视、参与,更要分析共同利益之所在,以求得“双赢”。在此,特别要注重“环境友好”、生态平衡。总之,在管理思想创新中,一定要突出“道”、“新”、“严”、“和”四个字,要强调以人为本、环境友好、内外双赢、全面发展。

二、提高领导艺术是新时期企业领导必然面临的课题面对瞬息万变的客观环境,不但需要有新的领导管理思想与之对应,也要求掌握现代领导艺术来实施领导活动和实现领奖励。待工程完全结束后,应及时对责任者进行最终考核,对分阶段考核出现的偏差,多退少补。首先,要强调奖罚兑现的及时性;其次,要突出政策的刚性原则,该奖多少或罚多少,应不折不扣地执行合同规定。3、全面推行责任成本管理,实行项目事业部承包方式。近几年来,电力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施工队伍急速膨胀,经济效益不断下滑。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要结合本项目部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推行责任成本管理和项目事业部内部承包,以有效地控制成本支出。(1)工程中标后的责任分解。责任成本如何确定,费用如何划分,必须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际调查,以便确定合理的方式,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2)将定额管理作为责任成本管理的基础,根据中标价和合理的劳动定额,结合具体情况确实预算定额(即施工定额)。(3)对工程中标价、工程项目预算价、施工组织设计、现场需求、确定的定额成本标准进行综合分析,编制责任成本预算。(4)责任成本确定后,分解内部承包额度,层层分解到作业层次,由事业部直至分解到每一个人。(5)按照责任成本管理原则,制定各责任中心的职责范围和考核标准,形成责任成本的控制网络体系。(6)及时了解、掌握责任成本控制情况,使责任成本在各个环节上均受到控制,保证责任成本的落实。各责任中心要建立相适应的台账,按月或分项目编制绩效报告,进行盈亏分析,做到核算及时、反馈迅速、措施得力、控制有效,促进责任成本目标的实现。(7)建立考核、奖惩和分配兑现制度。考核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考核责任成本盈利指标,将其作为评价成本优劣,确定奖惩的依据和成本否决的主要依据;二是考核挂钩指标,如工程进度、安全、质量和综合治理(文明施工)等指标。4、强化采购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采购成本。采购管理是整个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的采购管理是项目采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耗用资金最多的一个环节,材料采购管理的优与劣关系到整个项目成本管理的成败,控制采购成本对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来说至关重要。应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基于集中招标采购平台操作使用的需要,项目部制订了相关的配套管理办法,规范管理,使之有章可循。规范项目部的招标活动,节约成本、提高效益,明确招标管理机构职责。一般消耗性材料,坚持“多家竞争、比价采购、质优价宜”的原则,大大节约了材料采购成本。总之,项目成本控制是我们大家共同奋斗的目标,我们要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效益观念,只要全员睁大眼睛,张开集约管理的网络,扎扎实实去做就必有回报。我们各部门的管理都应以成本管理为中心,靠合同管理抓钱,靠预算管理找回钱,靠财务管理管好钱,靠材料管理节省钱,靠技术管理少花钱,靠思想政治工作把精神变成钱,靠全员最大程度的参与管理,以达到降低成本支出,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我们的最大的贡献。

在一定知识、经验和辩证思维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选择性地运用领导原则和方法的才能。它是非规范化、非程序化的领导行为,是领导者智慧、学识、胆略、经验、作风、品格、方法、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企业的领导艺术内容极为广泛,本文主要讨论企业领导的应变艺术(又称为主动适应艺术)和公共关系艺术。“变”是现代企业共同面临的社会环境,又是现代企业不断创新的本质要求,面对五花八门是变化对象,企业的应变方法也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应变艺术涵盖许多方面,诸如以优应变、以稀应变、以奇应变、以小应变、以智应变、以新应变、以廉应变等等,总之是以变应变,而且是快速应变。那么如何来把握和运用“以变应变”的领导艺术呢?现代企业领导在制定方针、政策前,首先要了解、把握和分析市场的变化趋势,国内外相应产品的消费政策和当地产业政策导向,现有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的实力状态和经营思想特点等;同时要仔细地分析和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弱势。其次应十分重视战略问题,要有战略眼光,高瞻远瞩,从长远看问题,进行科学的预见,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再次是掌握“火候”,胸中有数,在谋略成熟的情况下,等待时机,捕捉机遇,使之达到最佳效果。总之,做到深谋远虑、多谋善断,把“谋”作为“断”的基础,把“断”作为“谋”的目的。公共关系艺术是企业领导艺术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包括企业)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各部门或集体之间关系的总和。企业要发展就必须研究企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提高企业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

企业领导的公关艺术又表现在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两个方面的领导艺术,内部的公共关系指的是企业内部上下左右各方面关系的总和,如部门、分公司、生产车间、员工之间的关系。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力量的整合,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取决于内部关系的程度、状态和模式。企业内部公共关系的中心环节是领导与职工的关系,其中物质利益是基础,而精神鼓励是灵魂,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结合,是协调企业内部公共关系的根本保证。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它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与社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了企业对外公共关系的必要条件和内容,主要包括与顾客、供方、政府、社区、传媒机构、中介机构等众多关系,其中与顾客(用户)和政府的关系尤为重要。处理好这些关系,是现代企业领导的基本任务,企业领导者一定要做到“德、诚”,以此立足于世。

总之,在以“变”、“新”、“快”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环境中,现代企业领导要成功地驾驭局势,就必须构建现代管理思想,有效地运用多种科学的领导方法,全面地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领导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保忠,领导科学与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年08月

2、[美]鲁滨逊,韦尔奇领导艺术,周遵友等译,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年05月

领导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大家上午好!

本年度颇有价值和影响的艺术教育盛会――2011’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今天在春城昆明拉开帷幕。

我代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热烈欢迎大家的到来,并感谢各位的热情参与。

今天,到会的有来自全国艺术教育领域的大家和多位专家、校长、院长及教学科研第一线的辛勤耕耘者,还有来自海外的学者。我们的艺术教育事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倡导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论坛得到广大业界同仁的支持和参与,体现了大家对艺术教育事业的热爱,更彰显了我们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前不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肯定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召开本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艺术教育杂志的领导部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是经国务院批准并注资,于2009年11月组建的一家由文化部领导的着力发展传媒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文化业态的大型国有中央文化传媒集团,是党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我们和文化部文化科技司非常重视这个论坛,从上一届论坛结束之后,就进入了本届论坛的筹备。为确保本届论坛的顺利召开,艺术教育杂志和云南艺术学院,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此让我们向他们尤其是云南艺术学院的领导和全体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

前5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在艺术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首届论坛2005年在天津师范大学举行,论坛聚焦于“艺考热”问题;第二届论坛2006年的“瑶湖谈艺”,在江西师范大学举行,论坛的主题为“高等艺术教育中如何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建立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第三届论坛于2007年在沈阳师范大学举行,主题为“‘十一五’期间中国艺术教育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第四届论坛2008年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主题为“科学发展观统领艺术教育――探索艺术教育特色办学之路”;第五届论坛2010年在大连举办,主题为“回顾总结建国以来艺术教育发展历程,研讨艺术院校特色建设与创新教育”。

历届高峰论坛在不同时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仅较深入地分析了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而且在相互交流中探讨了艺术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未来发展之路。实践证明,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发挥了引领艺术教育走向的作用,已经成为全国艺术教育学科的一个品牌论坛。

2011’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是在总结前五届论坛的基础上根据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情况、面临的新问题而举办的。这次论坛的主旨是,明晰艺术学科专业定位,继往开来,更好地建设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在当前学术界出现种种异端问题的背景下,为弘扬学术正气,规范学术行为,建立道德约束标尺;为促进艺术院校特色建设与创新教育出谋划策,同时以艺术教育杂志为媒介,搭建院校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探讨和交流全国各类艺术院校进入新世纪以来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多年来,《艺术教育》杂志全体工作人员秉持严谨的工作作风,面向全国艺术教育系统,为各大院校艺术专业师生和热爱艺术的各界人士提供信息,我们力求所刊登文章的学术性、原创性和思想前沿性,使《艺术教育》这本综合性艺术类期刊,既承担专业艺术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信息传播作用,又成为普及艺术教育的大众读本。然而,我们更希望有更多的学术成果能够通过《艺术教育》得以面世。本届论坛的论文征集活动,意义就在于让我们优秀的学术成果有一个集中展示的平台。也希望通过各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使我们的《艺术教育》杂志能够受到更多业界人士的关注,得到更多专家与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大力支持。

最后,希望各位专家,各位院、校长在论坛中畅所欲言,深入交流,对当前艺术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尤其希望通过对一些院校成功的办学经验,对艺术教育如何实施战略调整、人才培养、学科以及师资队伍建设、艺术教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等进行交流、研讨,促进艺术教育的领导者拓展视野,提高战略思维和领导管理水平。

领导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在当代中国,深刻认识和认真梳理艺术学理论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深入阐释艺术学理论在当下需要迫切发挥其引领作用这一理论命题,非常必要。在当下,国家在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实现重大突破之后重新回头弥补文化建设的重要一课,由此,文化事业在硬件设施大建快上之后,也一定要重视和弥补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这重要一课。上述问题的核心,就是以艺术学理论引领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艺术学理论要想取得“引领”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其关键点是必须突破自身学科理论的小圈子,结合当代文化建设的大的现实背景深入开展理论研究,难点是在现实实践中艺术学理论如何具体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突破点是必须结合现实对优秀文艺理论和优秀文艺作品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总结、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艺术学理论的引领作用直接表现为对当代艺术创作方向与价值导向的“引领”。艺术学理论需要在艺术创作满足人类最根本的艺术审美需求的同时,对艺术创作进行深化、总结、提升,探索、理清艺术发展、运行规律,并结合人类社会应有的或应该倡导的社会价值取向,提出引领性的思想和理论。其引领作用的实现,在于着力于人类社会的艺术境界、审美追求以至价值观念“应该是什么”,引导艺术创作并在社会文化实践中实现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并最终构建形成人类社会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价值观念体系。艺术学理论不仅要引导人民群众的文化追求,还要引领艺术创作转化为符合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实现艺术作品本身思想品质、艺术品格和观赏品味的有机统一,力求创造出一条全民参与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光辉道路,建设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美好精神家园。此外,还必须着力于先进文化理论、优秀文艺作品的生产机制、发展规律及其与当代社会文化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核心作用;引领;艺术创作;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当前,在我国学术界、文化界,有一些关于艺术学理论研究、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的学术讨论和科研成果。在文化部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以王文章、于平、王列生、李心峰研究员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艺术学理论的相关研究;在中国传媒大学,以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北京大学,以彭吉象、王一川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东南大学,以凌继尧、王廷信、陶思炎、徐子方、谢建明、刘道广、姜耕玉、张燕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以陈池瑜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北京师范大学,以周星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以高建平研究员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南京艺术学院,以黄惇、刘伟冬、夏燕靖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中国美术学院,以曹意强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南京大学,以周宪、康尔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上海大学,以蓝凡、金丹元、林少雄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杭州师范大学,以李荣有教授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本体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领域及侧重的相关探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目前的现有理论研究中把艺术学理论本身的地位、作用、创新、发展放置在文化建设,特别是当下文化建设的社会语境之下予以考虑、研究的还比较少。以上说明的问题大致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有相当一批涉及艺术学理论本体问题探讨的相关研究成果,但对于艺术学理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以及二者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较少。其二,现有艺术学理论研究中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现实出发、关注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理论研究较少。其三,停留在学理层面的研究成果较多,而结合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建设的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

有鉴于此,本文认为深入思考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艺术学理论应该发挥其引领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方向的核心作用这一理论命题非常必要。

一、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兴起的社会背景

1、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现实背景。

在当代中国,整个社会对文化和艺术的需求非常迫切。近年来,国家在文化发展战略上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十七大党中央提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两大一新”的方针和要求,整个社会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到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再到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更加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与作用,愈加鲜明地要求加快文化建设的步伐。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文化建设在全党、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做了更进一步的有力提升,强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①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重要论断,提出了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提出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等十大要点。《决定》指出:“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在当代中国,文化理论研究的地位不仅更加突出,而且成为社会研究热点,艺术基础理论研究的作用也随之凸显。

2、艺术学从一级学科升级为学科门类的历史机遇。

在当代社会,文化已经成为国力强盛的主要标志,艺术也进一步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而艺术则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艺术都是其中的基础性构件。当前,艺术对社会其他领域包括经济、金融的影响力正在日益增大。正是因为文化艺术拥有对于社会、经济、政治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在西方发达国家,艺术一直被设置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体系中的重要学科和门类。

正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两大一新”的客观现实和当今时代、当代社会对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殷切期望和热切企盼,以及要求用先进文化全面引领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才把原来的二级学科艺术学推向现在的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同时,在构建各级学科平台体系的过程之中还要面临很多相关的新的问题,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当展也不可能脱离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这个客观实际和时代语境。因为有关当前许多重要的当代文化艺术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宏观问题、新的研究课题、综合性文化问题,也只能放在艺术学理论这个领域来研究探讨。所以,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壮大,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背景。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升级,迎合了历史的机遇。

艺术学升为学科门类,也是我国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以及现实要求的必然选择。艺术学升级为门类符合自身发展规律。艺术学从学科的底层和边缘之间获得了应有的独立的门类地位,回归到了人文学科的理性评价体系之中,就可以在体制上、从根本上促进艺术学学科的顺利发展和健康成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③艺术学学科领域在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审美艺术作品的同时,可以通过交叉创新更广泛地激发我们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一步实现艺术学学科门类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大发展、大繁荣,从而得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中华民族艺术精神和文化凝聚力的核心作用,切实形成构筑基础、引领创新、推动发展的文化软实力,以更加有力地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现实使艺术学理论作用凸显。

新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和理论走向,各种新兴艺术业态的不断更新、涌现,都在不断推动中国的艺术学学科走向开放与多元,现实生活的迫切要求也在不断赋予艺术学理论以新的实践性社会意义和应用性社会价值,并逐步创造出新的中国式话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开展当代背景下的艺术学理论现实问题研究,有着尤其突出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在艺术学一级学科升级为门类,特别是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建立后,紧贴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努力解决社会现实中的文化现实问题、开展艺术学理论的现实理论研究应确定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根本任务。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研究范畴,包括了对当下文化建设中诸多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在当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现实、急迫的发展建设任务,都在要求以宏观缜密、逻辑严密、活泼而理性、着重于思想文化层面的把握和梳理的艺术学理论,必须坚持不断创新、发展,以保持自身理论建设的先进性、先觉性和超越性,敏锐地触及到思想的前沿。艺术学理论注重从整体上把握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应该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社会发展、文化民生,密切地关注社会现实中的各类文化状态与精神表现。我们要结合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社会发展实际,力争建立起中国历史新时期的艺术理论、艺术史学和艺术批评理论,为艺术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只有这样,我们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才能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利形势下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后,理论创新,特别是有关当代文化建设现实问题的文化艺术理论研究,应当成为本学科的根本任务。艺术学理论的创新是时代的要求,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三贴近”是在当代社会现实中实现艺术理论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规律。20世纪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受西方影响较大,包括艺术理论在内的中国化的本土理论创新程度远远不够,我们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贴近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加强对中国丰富的各艺术门类理论成果的研究,关注美术学、音乐学、戏剧戏曲学、设计艺术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舞蹈学等学科方向的新的理论成果,关注当代各门类艺术创作新的形式、风格、表现手法和趋势走向以及新的艺术经验,从中概括和总结出新的艺术规律,提升为新的艺术学理论。我们应该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背景下的艺术学理论研究,特别是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确立为现阶段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二、当代开展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时代意义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学学科的建设、发展、变化,一直是与具体的历史条件、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紧密联系的。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各门类的学科理论建构不断加强,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和现实生活的迫切要求都在不断赋予艺术学理论以新的现实性任务。艺术学理论是一个丰富的具有独立品格的系统,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更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学科体系。艺术学理论的创新、发展、繁荣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必然趋势。同时,我们也必须加强对中国丰富的各门类艺术理论的宏观规律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研究学科体系,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热潮,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兴起并快速成长为一级学科,有着整个社会发展的内在的历史必然性。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一直在努力寻找救国救民、民族自强的道路;1860年开始的洋务运动,清政府买到了当时最先进的机器设备,装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枪炮,建成了亚洲最强大的海军舰队,守备北京城迎击八国联军的清军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枪炮甚至超出对手的强大火力。然而奇怪的是,虽然拥有了坚船利炮,但还是打不过欧美列强,甚至包括位于东亚的日本,直至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备受列强凌辱。在发现仅仅拥有先进的物质装备还远远不够的时候,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尝试从思想上寻求突破。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救亡图存的道路探索开始转向寻求思想文化层面的提升和解放,自觉寻求自身思想和精神的强大,力图从思想、文化上找寻救国救民、民族自强的有效道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不仅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体制,而且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恢复生产;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在新中国成立30年后再次解放思想,提出“一切向前看”,在短短30年之中使当代中国物质文明的发展达到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史上的新的历史高度,直至中国的gdp总量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国家在改革开放之路实施30年之后再次提出解放思想,并将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和“文化强国”战略目标重新提高到全社会的高度,力图寻求一条得以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现实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困难和现存体制的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

国家为什么要在当下重新提出文化建设的问题?因为文化建设的兴衰成败是影响中华民族是否得以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国家在经济发展实现重大突破之后重新回头弥补文化建设的重要一课,这使我们想到了文化建设在大搞硬件建设,大张旗鼓的开幕、剪彩之后,一定要弥补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这重要一课。在当前的文化工作中,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管理者和艺术科研院所的工作者大都会有这样一个体会,就是艺术理论研究的基础科研工作是长线工作,再怎么做也不怎么显眼,是成绩不那么突出的日常工作,但是,如果在文化建设工作中抛弃艺术科研,文化工作就会变得很虚空,都会浮在面上,没有底蕴,甚至找不到深入的抓手。艺术理论科研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艺术研究的领域非常宽泛,艺术理论研究的点也很散,特别是艺术学门类之下的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这五个一级学科,各自分门别类,就是一级学科戏剧影视学之下的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二级学科,相互之间在研究对象、研究范畴以至研究方法上都还各自存在着重大区别,在各自的门类艺术理论上也有着很大的隔阂。艺术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整合作用,这种超越了各自门类艺术本身的宏观上的规律性把握,可以使得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的广阔、庞杂的艺术领域能够以清晰、条理的面貌呈现出来,得以成为文化工作中看得见、摸的着的规律性的宏观架构,使得我们的文化视野更加开阔,工作思路更加清晰,更容易找寻到得力的工作抓手。这样,整个文化建设事业就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和社会,以至于为全人类谋福祉。

为什么要在当下提出我们迫切需要深入研究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这一问题的核心,其实就是以艺术学理论引领当代文化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其历史必然性表现为以下三点。其一,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其二,艺术是文化的主要构件。其三,艺术学理论是艺术学门类自身发展规律的归纳、总结、提炼,是艺术学发展的引领者,是艺术学理论得以成为整体人文艺术学科的编织者,是艺术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者。

艺术学理论的核心作用直接表现为引领当代艺术创作。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④“要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以达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要以优秀的艺术评论和理论导向引领社会风气,构建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铸就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注重艺术史论研究也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繁荣,首先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指导思想、文艺方针和政策的转变。这一转变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行程。而梳理这段历史,以史为鉴,可以明事理、知兴替、促发展。

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了艺术学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关键性。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繁荣发展,可以切实加强对文化艺术发展表象、趋势以及内在规律的艺术科学理论研究。同时,艺术学理论还要注重加强自身有关研究目的、内容、范畴、方法等方面的内涵建设。

三、当今时代需要艺术学理论

引领当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方向

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要想取得“引领”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关键点是必须突破自身学科理论的小圈子,结合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社会现实背景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难点是在社会现实中艺术学理论如何具体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突破点是结合现实对优秀文艺理论和优秀文艺作品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总结规律,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艺术学理论作为文化建设、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现,必须实现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引领发展、创新发展和“文化自觉”的基础作用。“文化自觉”的概念是费孝通先生于20世纪末提出的。费孝通先生认为差不多一个世纪以来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就是“文化自觉”。费老差不多经历了从“五四”以来中华民族各个时期和阶段的文化建设,他再三思考,将文化建设的根本经验总结为十六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⑤我认为,艺术学理论学科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努力和作为就要着力体现“文化自觉”的时代精神。因为在这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中,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多种文化相互交融发展的时代大潮中,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要弘扬、发展,要实现凤凰浴火、脱颖而出,要创作出更多更好、更顺应这个时展方向的艺术精品,就必须由艺术学理论来承担“引领”的职责和功能。

从直接的、表面的功能性的效果和作用来看,艺术创作或艺术生产的直接作用固然明显而重要,但是,艺术学理论却拥有任何创作作品都不可能替代的重要的“引领”功能。虽然单纯的艺术创作或艺术作品可以敏锐地触及到思想的前沿,表达思维末梢对时代的感触,而且感性鲜活的艺术创作大多可以走在理性的理论研究的前面,但是,任何感性的艺术创作都不可能提出宏大全面、充满理性、拥有严密逻辑性、纲领性的科学的思想体系。而艺术学理论本身就是一个严密的理论思维体系。只有艺术学理论天然地具有宏观的视野、严密的逻辑,可以打破艺术领域各学科之间的壁垒,研究关于不同艺术门类之下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的问题,寻找到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共通规律,从而结合时代文化背景从宏观上来认识艺术现象,并从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性原理中揭示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性,从而引领艺术创作,引领艺术审美需求,最终引领人类社会构建起自身的美好精神家园。

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问题,不仅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问题,更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基础的重大核心问题。在当代中国,不论是文化建设还是文化发展,核心命题都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同时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⑥需要说明的是,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的“引领”之所以自然地具备了国家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态功能,是因为文化产品(包括艺术创作、艺术学理论研究成果)本身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即由新中国的政治体制所决定了的,是由不得任何市场或其它社会因素的变化而更改的,也是作为国家执政的基础而毫不动摇的。所以,对艺术现象、艺术创作发展规律做体系性逻辑研究的艺术学理论,成为在文化艺术产品(艺术创作作品)之上,紧密围绕并服务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参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接近社会文化现实的理论基础。

而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和时代背景,我们必须以坚强的责任心、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面对现实中的困难甚至危险,深入思考并以之作为源头活水,担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时代责任和民族责任。艺术学理论具备强大的包容性,应当研究面对的矛盾突出的复杂社会现实问题,并从广阔的社会研究视角,对艺术学理论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现实理论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提出几项摆在我们面前的文化课题:如何在多元、多变、多样的文化语境下增强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历史观的引领作用;如何在快速增长的经济形势下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如何抵制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保证在全球化语境下既充分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又抵御西化、分化图谋;如何在现代化高新技术、互联网的新时代条件下占领文化阵地;归结起来就是在改革进程中,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又符合市场规律的新的机制和运作方式。⑦我以为,这也是对当下社会现实语境之中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直接面对的迫切现实问题的精辟概括。

关于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现实作用问题,根据一般规律可以发现,门类艺术学的表现往往比一般艺术学更加明显而抢眼,而且艺术创作的触角一般会远远走在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前面。例如造型艺术中的美术学方面,有近年来组织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就是通过艺术再现特定时代下的特定文化精神,以及本民族特殊的精神气质,用艺术的方式来塑造国家和民族的形象,这一创作工程的首批美术作品已经于2010年在全国各地巡展并引起了较大轰动;关于舞台艺术中的音乐学、舞蹈学、戏剧戏曲学等等艺术创作,相对应的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每年的评选、评比,舞台精品剧目展演、巡演等等,搞得轰轰烈烈,而且该工程国家已经开展了10余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关于艺术学理论的功用和社会价值,的确可以看到一般艺术学已经渗透到了国家的经济领域,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产品包括艺术学理论已经天然地具备了商业属性,而且,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之下还因此设有艺术创意与艺术管理二级学科。但是,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思考的是,艺术创意与文化产业的相关理论研究,或者是纯粹美学意义上的类似艺术哲学的理论研究,空中楼阁式的对社会实践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的抽象的文化研究,是不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前途与出路所在?

毫无疑问,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出路应该是“引领”。艺术学门类中的其他任何门类艺术学学科(美术、音乐、戏剧戏曲、舞蹈、电影电视等等)都不可能担当这一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所以,我认为,在当代中国“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现实条件下,艺术学理论必须坚持创新原则,“引领”文化发展,应该保持超越性、先进性、先觉性,充分发挥自身引领作用,超越其他具象的、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各门类艺术学科,占领社会思想阵地的制高点,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

艺术学理论要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社会实践中实现“引领”,就必须要求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成果要去引导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要引领艺术创作转化为符合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实现艺术作品本身思想品质、艺术品格和观赏品味的有机统一,力求创造出一条全民参与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光辉道路,以及一条民族文化和中华精神的崛起振兴之路,从而建设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美好精神家园。

四、艺术学理论应积极引领文艺创作发展方向,

引导社会文化价值导向,最终立足于构建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当代中国,无论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离不开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更为紧密。在很大程度上,文化建设的速度和程度,决定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政治文明进步的程度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国家制定的新的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中,文化建设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面对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⑧当代,艺术学理论在塑造中华民族艺术精神的系统建构和民族文化体系的演化形成中,责无旁贷地处于统领全局、引领发展的重要地位。所以,要进一步推进文化建设,就必须加强艺术学理论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在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作为偏重于文化概念的理论阐释,必须全面承担起科学地继承过去、解释现在、预见未来的光荣任务。艺术学理论对文化建设应该发挥的是先导作用,提供的是服务职能。艺术学理论是否成为一门科学,关键是要看是否能够具体运用到国家文化建设的社会实践中去,而不应只是一种单纯的文化理论,不能仅仅作为追求理论的合理及其完美的空中楼阁而存在。

由此,在当前,艺术学理论研究所采取的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方式应该是引领理论,而不是跟随理论。艺术学理论不能够仅仅停留在事后的理论阐释层面上,不能仅仅是理论总结和归纳概括,不能仅仅做到跟着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艺术问题和文化现象撰写艺术史和艺术评论,而且要成为引领全社会整体艺术发展的鲜明旗帜,以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决定性内在推动力量。艺术学理论实现“引领”的实质是以中华艺本文由收集整理术精神的塑造、形成为旨归,化育国家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

艺术学理论的价值导向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引领,是对人的生存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大力肯定。温家宝同志在全国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大会报告中强调:“我们讲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同时,社会主义还要发展先进文化,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发展文学艺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为生活而艺术,为发展而艺术、为人民而艺术。文学艺术的主要功能是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激励人们的向上斗志,陶治人们的道德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艺要实现这些功能就要追求真善美”⑨。由此可见,艺术学理论的引领,也就是对文化理论研究、艺术基础理论研究及其所弘扬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参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努力和学术成果,以及当代中国文化知识分子对国家与民族的历史责任敢于担当的充分肯定。

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现实意义是构建“核心价值”,引导形成核心价值体系。所以,我们在这里提出的“引领”,并非一味迎合政治舆论导向的需要,艺术学理论对社会文化思潮的“引领”,不是单纯的枯燥的说教,而是以鲜活的艺术形象鼓舞人民大众的爱国热情,激发全体人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归属感,继而培育全社会高尚的审美文化情操并引导全体人民普遍走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坚定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信念和攻坚克难的坚强意志,并以中华艺术精神的塑造、形成为旨归,化育国家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中华民族文化应该是中国所有优秀民族文化的整合,文化整合后透射出的魂灵和场域形象就是中华艺术精神。艺术学理论务必高举“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旗帜,以厚重的中华艺术精神为依托,在全球化的今天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鼓舞和重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进而构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艺术学理论就必将能够发挥出自身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关于艺术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社会基本问题。艺术学理论必须主动发挥自身的理论先导作用。艺术学理论如果将自身定位为跟随理论,用跟随各个门类艺术学的具体艺术创作的所谓理论阐释的方式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终将难以摆脱被社会淘汰的命运。德国诗人歌德曾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在文化界也一直流行着“艺术之树常青,而理论是灰色的”。理论的落后有诸多原因。目前普遍存在很少有人接触理论著作,特别是逻辑性较强的思辨型基础理论的情况。这反映出艺术学理论与艺术创作实践脱节的现实问题。而问题的关键是,相对社会现实中的文化问题和艺术作品而言,理论一般是滞后的。所以,艺术学理论必须实现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这也带来了关于艺术学理论的另一个方面的问题,艺术创作理论特别是艺术学理论研究又的确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及其总结归纳上升到人文科学的高度,需要艺术学上升到普遍规律进入宏观关照的视角。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要把科学的方法、思维和人文价值取向,也即理性的认识和艺术的创造,融合于对创造人类文明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理论进行提炼升华的过程。这一重要的提升过程在艺术学领域也即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总结、创新、发展的过程。

艺术学理论需要在艺术创作满足人类最根本的艺术审美需求的同时,对艺术创作进行阐释以及进一步深化、总结、提升,探索艺术规律并结合人类社会应有的或应该倡导的社会价值取向,提出引领性的思想和理论。艺术学理论引领作用的实现在于着力于人类社会的艺术境界、审美追求以至价值观念应该是什么,由艺术学理论引导艺术创作并在社会文化实践中实现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艺术学理论应该在与艺术创作实践的携手共进中,引领和创造艺术实践这片充满人类理想的文化伊甸园,并最终构建形成人类社会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价值观念体系。所以,就艺术学这一学科领域而言,艺术学理论本身就是具有独创性、不可重复性与独特社会价值的艺术作品或艺术产品。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社会伦理的制约,艺术创作也同样需要艺术学理论的倡导和引领。不管是艺术学理论研究还是自身学科建设,一旦落后于艺术社会实践,都会严重制约艺术自身以至文化建设、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五、艺术学理论实现引领当代文化发展的关键

在于深刻把握社会现实

艺术学理论扎根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国土,但是实际所起的作用却应该是超越现实的风向标。当前社会层出不穷的各类娱乐文化现象,艺术创作现实发展的价值趋向,社会大众通俗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各阶层审美价值取向的逐渐分化趋势,都给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设发展赋予了紧迫而神圣的现实任务。艺术学理论既不能背离社会现实,又不能被社会流行文化和娱乐文化、庸俗文化、低俗文化等同化、收编。艺术学理论应该高扬现实主义的旗帜,在“三贴近”中引领社会文化从“三俗”走向艺术的审美。艺术学理论竖起的风向标就是人类在寻找精神家园的黑夜航程中矗立的灯塔,能够引领民族审美文化思潮走向高尚的审美追求,提升大众审美文化品位、摆脱低俗化娱乐倾向,指明当下社会现实中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艺术学理论坚守的价值底线应该是超越社会现实的理想价值理念。艺术学理论应该站在社会时尚思潮的最前端,引领社会文化思潮皈依更高级的艺术审美理想。如果艺术学理论抛弃了自身的引领职责,仅仅停留在诠释现存种种合理、不合理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所谓历史必然性的滞后层面上,就会失去自身存在的应有的社会价值。

在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努力发挥自身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就要努力引领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要以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深邃的艺术精神为依托,在全球化的今天为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做出应有的努力,要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内部创作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归纳,鼓舞和重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进而在构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事业中贡献力量。我们必须真正实现理论研究的“三贴近”。在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具体过程中,我们要尝试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方法,提供社会价值导向,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引领”作用。这是目前以至将来艺术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很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决不仅仅是说好话、谈经验,而是要善于引领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当代的艺术学理论除了艺术规律的研究,更要着眼于当下艺术问题的研究。目前,大多数的理论研究、科研课题、艺术评论之中,敢说真话的不多,普遍存在当下好话太多、经验太多、问题太少的不良现象。即使说到有问题存在,可讨论起这些问题来,大多数批评或评论都还是不疼不痒的,甚至把“批评”变成了“表扬”。所以,艺术学理论学科在自身的建设发展中一定要着力提高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从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角度,艺术学理论研究拥有特定的对象和领域,拥有宏观的视角,科学实证的方法,求实、求是的理论诉求,化育灵魂、浇铸精神的终极目的。从艺术学理论的社会担当的角度,艺术学理论不仅旨在找寻支配艺术现象的根本原因,探索其发生发展的基本共通规律,而且关乎对外文化交流和国家艺术形象,以及国家有关宏观文化发展战略与艺术政策的制定、实施,以至国家意识形态对社会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的控制和把握。

当前,艺术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对人的精神培育和品德陶养中作用凸显,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覆盖面也变得越来越广。在21世纪,人类不仅需要以经济、政治、历史、宗教、哲学的方式把握世界,同时还不可或缺地需要以艺术即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以使自己得以坚守人类自己神圣的精神家园。艺术学理论的责任,就是培养充盈而丰富的艺术精神和社会理想,并责无旁贷地竖起伦理的标杆以及勇于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与历史的担当。同时也有利于通过深入广泛的高等艺术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审美水平和国民艺术素质。加强艺术学理论研究,不但有利于提高创作者的文化修养,而且有利于提高艺术作品创作的文化品位。钱伟长先生曾说,大学“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⑩显然,钱伟长先生所强调的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与爱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一起,是作为社会的人的一个最基本的层次和要求。傅雷在勉励傅聪的家书中同样深刻地写到:“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唯此,每一个作为社会的独立个体的人才能是一个全面的人,一个不仅把握艺术规律,而且通晓社会现实,深知生活的真谛,自觉弘扬真善美的、达到文化自觉状态的全面的人。叶朗先生在《美学原理》一书中认为,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体验人生的精神——文化活动,它在当下直接的感兴中生成一个意向世界,这个意向世界照亮存在的本来面貌,使人超越“自我”的有限性,获得一种解放和自由,从而回到人的精神家园;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需要艺术照亮我们的心灵,照亮人生的来路,以塑造精神上终极的关怀。而在艺术创作照亮来路之后,由极富逻辑与思辩的艺术学理论引领我们明确判断方向,朝向塑造出的“应该是什么”,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才是更富有现实意义的关键问题。如果我们通过艺术学理论的建构使社会文化达到了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以美育代宗教”的精神层面和终极目的,实现了艺术对人生的浸润和陶养,建造了人类社会的艺术的审美精神家园,实现了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则善莫大焉。这就是艺术学理论的意义,以及艺术学理论研究相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价值所在。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艺术学理论就是要“引领”每一个作为社会个体的人进入人类艺术审美的精神家园,找到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价值和社会意义,找到自我的精神家园。

领导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本文首先提出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分析研究行政领导艺术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紧接着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行政领导观念更新的必然趋势。然后分析了行政领导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最终落脚在当前我国行政领导艺术存在的问题上。提出了提高行政领导艺术性的方法和途径,它们分别是:正确对待传统领导方法和西方领导理论、领导过程中的用人的艺术、授权的艺术、决策的艺术、还有时间管理。

[关键词]行政领导;艺术性;途径

一.行政领导艺术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时变而事变,事变而时变。当前的时代瞬息万变,时代对行政领导者的要求也愈来愈多,愈来愈高;被领导者的个人需求与价值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思想认识正在变得更加平等、民主、自由、开放。致使行政领导者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充满了很多新鲜感和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行政领导者就更需要具有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行政领导艺术的本领,通过使用艺术性的领导方式和方法去解决复杂环境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职能不但是一门科学,更是艺术。所谓的行政领导艺术是指行政领导者能够运用自身的科学知识,结合工作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智慧和胆魄实现其行政目标的领导技巧和能力。行政领导艺术体现的是领导者认识和剖析问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深度,速度以及熟练度,体现的是领导者的工作水平和创造能力,并把领导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联系起来,巧妙地在日常的领导活动中加以运用,进而才能在领导工作中游刃有余地创造出卓越非凡的工作成绩。

二.行政领导观念更新的必然趋势

正处于关键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的行政领导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国的行政领导也面临着新世纪下知识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挑战。恰如其分地运用领导艺术,提高组织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凝聚力是研究行政领导艺术的主要目的。激励鼓舞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统一组织成员目标与组织目标都离不开有效的行政领导艺术。行政领导艺术虽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主观性,但其往往没有僵化的固定模式,终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和支配;领导艺术不断科学化的过程即是一个不断揭示和遵循行政领导艺术规律的过程。所以,行政领导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是相辅相成不能分离的,领导艺术应当接受领导科学的指导。

所以,在新形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下,如何提高行政领导艺术水平,已然成为行政领导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三.行政领导艺术存在的问题

首先,当前的许多行政领导者,普遍缺乏对待我国传统领导艺术和西方领导理论的正确认识,有的对古代伟人盲目崇拜和效仿,全盘接受,有的则对传统领导方式全盘否定,极度崇拜与鼓吹西方的领导方式。

其次,领导者普遍因为职位的等级高低而具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不能在管理领导过程中充分重视人的作用,忽视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领导者本身也缺乏专业的领导理论知识和丰富的领导经验,在进行领导决策的时候常常表现出较大的主观随意性,缺乏战略思维和价值导向,而这样的决策往往很难经得住历史和现实的考验。

最后,领导者专权、被领导者被动服从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各个行政组织中,组织成员无法表达利益诉求和参与决策;领导者的权力得不到下放,严重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降低了领导活动的效率。

四.提高行政领导艺术性的方法和途径

1.传统领导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领导艺术的培养往往不能够一蹴而就,它的形成是多种历史和文明的交织、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反复检验,从而在历史的淬炼和验证下不断吐旧纳新。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在波涛滚滚的历史长河中,锤炼了一大批足智多谋的伟大领袖。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领导方式,有的取得了成功,有的则昙花一现。对待传统的领导艺术,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扬弃”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去借鉴历史。

2.正确对待西方领导理论

由于西方的管理和领导理论发展较早,较为完善和全面。有些管理人员过分的迷信合乎崇拜西方的领导策略和方法,将西方的领导理论奉为领导决策与办事的万能宝典,对事务进行决策时就囫囵吞枣,不分主次地照搬照抄,办事毫无灵活性,习惯于因循守旧,毫无创新,忽视了我国在历史和现实上的领导环境和西方的区别,更多的时候甚至是投入多产出少,把事情搞砸。

正确认识西方的行政领导方法时应当秉承扬弃的态度,坚决不能全盘西化,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其领导理论,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勇于突破西方领导理论固有模式,创造出一条适合我国行政组织的中国式行政领导方式。

3.以人为本,关注成长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最大程度地利用人力资源是领导者用人艺术的最基本要求。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要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人尽其才。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应该善于将满足成员需求与实现组织目标相结合,以此来激励其为组织的发展做贡献的方式来促进组织效率的提高。一方面,领导者要关注不同的织成员在不同发展成长阶段的需求,为组织成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兼顾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另一方面,领导者对于组织成员要知其短长、扬长避短、了解下属、奖罚分明,积极推行组织绩效管理。

4.提高领导者自身的素质

在行政领导过程中最不容忽视的是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和能力。领导者应该不断学习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以促进领导素质的提高;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做到“术业有专攻”;要树立创新意识,敢于打破管理常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的认识观,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领导者应该把自身具备的科学理论知识运用到日常的领导实践中去,才能不断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树立领导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沈亚平,吴春华.公共行政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2.

[2]金太军,赵晖.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5.

[3]谢永梅,李莹.提高行政领导艺术的必要性和途径[J].探求,2002(2):43―45.

[4]孙关宏,胡雨春,任军峰.政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07..

[5]孙茜.提高行政领导的领导艺术分析[J].学术论坛,2011(10):211.

[6]李成言.领导学基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19.

领导艺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领导艺术;企业管理;影响;策略

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处于核心主导地位。领导艺术是企业良好运转的必要保障。对现代企业的有效管理,不仅需要领导者基于职务权威进行干预、约束和控制,更需要以柔性化、科学化的领导艺术对企业员工进行积极的影响和激励。鉴于当前企业管理活动的复杂性,现代企业领导者必须将领导艺术融会贯通应用于企业管理活动中,发挥好用人、授权、协调、决策、激励与示范等技巧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以创造性和人性化的领导艺术提升企业凝聚力,当好企业发展的“掌舵人”,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长足发展保驾护航。因此,正确全面理解领导艺术的内涵、特征、影响力,并构建出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策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1领导艺术的内涵

领导艺术是科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指领导者在自身观念、智慧、学识、才能、思维及经验基础上,为达到一定的管理目标,在行使领导职能时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领导风格与方法。领导艺术作为管理者的特殊才能,也是其必备才能,是管理者品格、智慧、胆略、能力等元素的综合运用。在实际管理活动中其主要表现为:一是用人艺术,即领导者的用人技巧,包括人才的选拔、知人善任等方面;二是授权艺术,即领导者授予下级人员自主处理相关事情的权力;三是协调艺术,即领导者通过人际交往,联系协调,沟通情感,营造良好内外环境的能力;四是决策艺术,即领导者在权力和职责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所做出的有关企业经营战略方面的决定;五是激励艺术,即领导者给予员工巨大动力从而激发员工工作动机、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的艺术;六是示范艺术,即领导者以身作则推崇组织目标和文化的艺术。领导艺术赋予了管理者更多新的角色,领导艺术在当前人性化管理和柔性管理理念发展的背景下,是企业提高人本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的根本要求,也是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内部动力源泉。

2领导艺术的特征

作为应用性较强的领导艺术,是一种个性化技巧,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非规范化的属性,同时其作用与价值的发挥还要体现科学性。随着领导艺术的成熟化、规划化发展,其与领导科学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逐步纳入领导科学方法论范畴。因此,领导艺术与领导科学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领导艺术作为领导者综合素质的表现,受到领导者知识水平、文化修养、智慧胆识、经验实践等因素的影响。领导科学的理论水平越高,领导艺术的内涵越丰富,同时对企业管理影响越大,反之,如果领导者仅拘泥于感性经验,则领导艺术的内涵就不可能发挥其科学作用。因此,掌握领导艺术的内涵与特征,影响与作用,将有助于企业领导者科学管理、人性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领导艺术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领导艺术具有非模式化的特点。领导者需要面对动态组织情境,而这些特殊情景和问题大多不具有程序性和规范性,与传统领导方式模式化、程序化相比,领导艺术是领导者在宏观模式和程序基础上,采用更加灵活机动的方法而实施的,具有非模式化特点。第二,领导艺术具有创造性。由于领导者知识、性格、阅历的不同,其领导艺术风格和选择技巧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领导者主观能动性的个性化表现。第三,领导艺术具有适度性。领导艺术的表现必须符合情景需求,在分寸、尺度等方面既要纵览全局,又要适度的授权,既要体现权利,又要体现人性化。第四,领导艺术具有情感性。领导者、被领导者都是具有一定情感、愿景的个体,因此在管理活动中,必然渗透一定的情感色彩,而这种情感色彩则让领导艺术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领导方式的威严性或强制性。

3领导艺术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力

3.1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灵活性

领导艺术非模式化特点可以帮助企业领导者根据企业战略环境变化进行及时调整,进而提高管理的灵活性与高效性,也让企业管理者不再以固定思维应对管理情境,而是更加主动地创造有利于企业组织发展的管理形势,并依赖必要手段和管理制度开展企业管理活动。

3.2有利于丰富企业管理组织形式

企业规模、竞争环境、管理活动的变化,需要企业管理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上的规范化与多元化。而传统控制性领导方法,将权力集中在高职位、高头衔的少数高层身上,他们管理能力、管理知识都相对有限。领导艺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采取具有弹性特征的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对企业资源、管理环境、管理目标与管理方式进行变革,不仅可以完善企业管理队伍的知识结构或能力结构,形成合作、互动的团队管理,还由于减少了信息传输链条,保证了信息传递的真实性、灵活性、敏锐性,有助于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和传输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效率。

3.3有利于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领导艺术以人本主义为理念,注重员工个人发展,而在激励艺术引导下,员工能形成与企业发展的共同认识,并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将专业知识应用与企业生产实践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仅提升了员工自身价值,也为企业管理或发展提供更强的生命力。同时,激发企业员工潜能。物质、授权、情感等领导艺术元素的综合运用,既可以满足员工物质需求,提升员工对个人价值的正确认识,同时有助于帮助员工调整心态、树立信心并勇于承担责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创造力参与企业活动中,对企业管理目标实现产生积极作用。

4领导艺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4.1知人善用,发挥用人艺术

知人善任可以最大限度调动企业员工创造性和积极性。因此,要想发挥领导艺术在管理中的作用,企业领导必须革新人才观念,以艺术、科学的用人艺术保证人才队伍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性。首先,革新选拔观念。企业用人的第一步是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因此企业领导必须发挥其招贤之明与招贤之方,才能保证人才满足企业需求。选拔人才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德才兼备原则,选拔人才既要注重人才的职业道德,同时也要注重其相应专业知识或业务能力,保证其能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二是实践性的原则,作为识别人才的关键途径和原则,企业领导要在审慎分析企业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对其经营战略、生产技术、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的人才现状进行观察,深入实际对人才工作作出精准判断,切忌闭目塞听;三是不拘一格的原则,人才选拔不能过于局限在特定规格,要摒弃唯文凭论、唯资历论,切忌任人唯亲或任人唯顺,要看重员工德才、成绩,实效,任人唯贤。其次,革新用人观念。合理使用人才作为现代企业领导用人艺术中心环节,必须做到因事用人,根据企业工作确定岗位需求,以岗位选拔合适人才。用人所长,要求领导要发现发挥员工长处,避免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最大限度利用人才优势。用人不疑,领导者选择任用员工时,要给予充分信任,做到其职责明确,放手使用以激励人才创造性。监督管理,企业领导不能对人才放任自流或撒手不管,而要深入企业第一线,对人才使用效果进行监督管理。

4.2权责明确,发挥授权艺术

权力作为企业领导的标志,是企业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保证,运用权力是领导艺术实施的基本条件,要想实现领导艺术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企业领导需革新其权力观念。首先,合理用权。在运用权力时必须遵守企业法定权限,切实处理好企业权力关系,切忌独断专行。要健全企业组织机构,强化机构职能并完善规章制度,以组织实现权力对管理的作用;综合运用各种权力,企业领导者在企业管理中,要对决策权、奖励权、处罚权等权利综合运用,明白权力作用及其意义和影响,做到权力协调统一。权力运用要合法、合情及合理,权力运用要有法有章可依,同时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实现法理、情的协调统一。其次,合理授权。授权是领导者授予下级人员自主处理相关事情的权力,让其有权有责完成工作任务。有效授权可减轻领导负担,将时间、精力放在重大及全局性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能发挥员工专长,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其责任心、荣誉感,从而提高企业绩效。但企业领导要想发挥授权艺术的作用,必须做到“无事不用人,无能不授权”,要因事因能授权,领导者要根据任务性质或特点选择合适人才担任职务,让其才能和权力、责任相适宜;“疑者不授、授者不疑”,企业领导若对员工不信任就要避免授予其职权,而一旦授权则要充分信任,避免虚假授权挫伤员工积极性。授权要“适宜”,领导授权可减轻自身压力、集中精力从事更为重要的工作,对于授哪些权,用何种方式授权,怎样平衡权责要做出科学分析,要衡量“大权”与“小权”,衡量充分授权和制约性授权,并明确权力职责,及时监督,防止出现重大偏差。

4.3降低内耗,发挥协调艺术

企业管理过程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得当,有助于消除分歧,提升企业凝聚力和工作效率。首先,选择正确协调方式。协调方式主要由口头协调、书面协调和会议协调组成,口头协调快捷方便,而书面协调和会议协调严肃认真,在管理实践中领导者要综合使用这三种方式,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切忌草率行事。其次,采用人性化的协调技巧。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是领导艺术中协调艺术的重要构成。领导艺术以人本、合作、信任为基础,切忌以权压人,要想员工之想,急员工急。同时,注重对员工意愿的尊重,可以增强领导者与成员间的沟通和交流,并能让具有抵触性心理的员工通过企业的教育活动或培训准确了解管理决策的制定目的及企业对个人福利、成长的作用,将企业愿景和管理目标与员工意愿结合在一起,减少管理阻力。最后,科学处理矛盾。企业内人与人相处中会出现分歧及冲突,而处理矛盾是领导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领导在协调矛盾时,要针对原则问题,采用即评即判技巧;针对非原则问题,要采用求同存异、模糊处理等方法,从而淡化矛盾,营造和谐氛围。

4.4运筹帷幄,发挥决策艺术

决策艺术的合理应用,关系到企业的全局方向和管理活动的成败,是整个企业管理活动的核心和关键。企业领导的决策艺术主要表现在谋、断两个方面,“多谋善断”构成了决策艺术的主要内容。多谋,就是指主意办法多,而善断指能选择最好方案,做到当机立断及果断实行。要做到多谋,就要求企业领导召集相关责任人进行反复的商讨,尽可能掌握可靠充分的资料信息,而要善断,则要运用不同决策方法来制订可选方案,其作为决策艺术的最终体现,充分展示企业领导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这就要求领导者要发挥自己的特殊才能,保证适度动机,决策动机强度过高,会导致急于求成,而动机过低则容易贻误时机,只有适度动机才会保证决策的内在动力及决策效果。保证意志理性,领导要以理性的意志品质应对企业管理问题,既要等待时机、当机立断,也要理性思维、科学决策,保证决策发展。每一项决策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决策艺术也应该紧跟环境变化、决策对象变化等作出主动调整,以识大体、顾大局的决策风格,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决策,才能适应时展迎合决策的客观需要。

4.5凝聚人心,发挥激励艺术

尽管当前绩效考核等激励制度在企业管理中已经广泛应用,但是应用过程中过于模式化,导致激励效果大打折扣,无法凝聚人心。而要想真正发挥激励机制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薪酬作为激励机制最重要的形式,代表了企业对其成员贡献的主要评价,因此企业领导不仅要注重薪酬标准制定和基数,更要制定人性化、公平化、动态化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实现薪酬激励作用的最大化效果。第二,企业传统激励机制过于看重企业员工个体业绩的评估,但是却忽视员工个体业绩、团队业绩、企业业绩之间的发展性评估,因此企业领导必须站在战略高度,整合关键指标、整体目标、平衡统计方法,由个体绩效、组织绩效、企业绩效三个层面设计企业总体考核体系。第三,企业员工个性、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激励制度的形式不能过于固定,而要从提高领导艺术性和员工积极性入手,将员工工作、精神、物质与文化等内容考虑在内,从员工发展高度出发,结合业绩考核,采取股权分配激励、教育培训激励、职业发展激励等措施,实现人性化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和持久性,激发企业成员的责任感和创造性,提高管理效率。

4.6创建文化,发挥示范艺术

领导艺术应用在企业管理中时,其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有效发挥,既有利于提升企业科学管理的水平,也会对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产生积极作用。企业文化作为处理企业生存发展问题,由企业领导大力倡导建设,被员工广泛认可并长时间遵守的企业基本价值观念或文化认知。在构建企业文化方面,要从领导者的示范引领作用入手。首先,注重领导个人品行素养对员工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领导者要具备优良的品格,作风正、德行端,踏实勤勉、勇于承担,方能树立起可亲、可信、可佩的形象,取得群众信任,形成向心力,维系内部团结,创造和谐环境。其次,领导者要言行一致践行企业的规章制度,既要当好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同时也要践行企业决策,按照企业规章制度的要求,以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实际行为,引导企业员工对管理制度的信守和承诺。最后,企业领导必须勤于学习,具备创新意识。企业领导创新意识反映在领导艺术及管理活动方面,就是其现代性和科学性。领导艺术的实质就是管理创新,它可以让创新理念成为企业的核心驱动力。在领导艺术的推动下,对权力分配、组织机构、管理方法进行创新,同时也会让企业员工在创新文化的激励下,在生产、技术、营销等方面进行创新,与企业管理方向形成一致性,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奠定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作者:顾玉林 单位:亳州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布林.培育柔性化领导风格的途径研究[J].领导科学,2013(7z).

领导艺术论文范文第8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文化建设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作为专业表演团体,只有将共产党的工作融入到专业艺术团体的文艺工作,才能给予艺术很强的活力,从而推动艺术事业的向前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报告中提到,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重视文化建设。艺术工作的思想观念随着艺术团体改革的不断深化也逐步发生转变。他们在适应能力和承担能力增强的同时,思想上的困惑,思想的压力也随之增加。专业艺术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工作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和困难。正规党的工作教育方法已得不到认可,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文艺的发展。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的工作在文艺团体中的发展,得到发挥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对促进艺术团体队伍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视党的领导作用

党的领导工作要服务于艺术团体艺术产业这个中心环节,党委对艺术团体的重视和领导是党的工作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所在。只有加强党在艺术表演团体在演出活动中的领导。提高对团队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表演团体党员领导干部政治理论加深的同时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这样就能更深程度地提高他们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的自觉性。从而提高组织的打胜仗能力,影响能力,增强党的工作在表演团体中的执行力度,促进社会主义艺术事业健康发展。表演团体党员领导干部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能在艺术表演团体的演出活动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党的工作渗透到表演活动中取去此外,加强党的领导作用还有助于找到管理艺术单位的切入点,使得思想正乃至党的全部更加符合贴近艺术团体的各项工作,这样才能找到新时期艺术活动的特点,搞活艺术表演市场,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繁荣与发展。

二、提高青年的思想教育

文艺表演团体成员的主要的青年,并且由于艺术专业特殊性的限制,从事艺术的从早,出道年龄小、文化程度低等的特点。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专业,他们很容易自我陶醉和欣赏,思想意识单一,易于盲从崇拜比自己艺术专业出的的人。为此,培养专业艺术团体青年文艺工作者的人生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分辨能力相当必要。在现价段,我们都面临着全面夺取小康社会全面胜利果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重大使命,加强对文艺团体中的青年艺术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党的工作融为一体,更有十分的重要意义。

要重视文艺青年的思想教育,强化党的工作在艺术团体中的作用,日常性地向专业文艺工作者灌输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思想,使他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信心百倍,帮助青年文艺工作者树立积极崇高的人生观,使他们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艺术工作中,从而不断创造出适应现在带社会发展和优秀文艺作品,使两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三、结合专业特点融入理论教育

要想是新时期党的工作在艺术团体中进行得有放失,就需要在教育方式上办得很有特点,在这一问题上,艺术团体具有其他单位无法相同的优势,他们的艺术活动方式就是天然的百科全书。结合表演活动,融入党的工作教育理论,使艺术团体成员在参与艺术活动身心放松愉悦的同时,接受了先进的思想教育,因此,团体的领导者需要在平常的各种艺术活动中重视提高活动方式,融入党的工作理论教育,以艺术团体成员关心关注的社会难点、焦点问题作为切入点推进多次教育,例如举办一些参观展览、经济性的娱乐活动,抓住重大节假日活动,政治活动纪念日等时机偶教于乐,寓党的工作于文艺表演活动中。再加强文艺工作者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也不知不觉中提升文化活动的层次,达到一种画龙点睛的效果,使得艺术表演既是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他们接受党的工作的教育,思想提升的基本途径。

四、做到言传身教树立榜样人物

榜样人物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受到他人行为,信念等影响并且不同程度上的趋同的行为。因此,表演专业团体领导干部本身的人格魅力,感召力等具有任何言语都无法相比的优势。

专业表演团体的核心在于艺术单位的领导干部,其思想观念、党的理论水平势必影响其他成员的思想看法。表演团体领导干部能力,思想觉悟的大小以及责任感都直接关系到表演团体活动的好坏。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表演团体领导干部的培养,帮助表演团体领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同时,加强对表演团体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建设一支党的工作能力强的干部队伍,通过他们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来影响团体成员的一举一动,达到一种党的理论宣传积极效果。

另外,艺术表演团体领导要积极调查了解专业艺术单位成员的思想、工作、生活、学校以及各方面的情况,能够发现和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成员,树立典型人物,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这样的优秀典型人物,发挥其独特的感染力,既达到自然的是先政治宣传引导效果。又能给每个演员确立目标,从而带动专业表演单位演员全面发展。

五、充分建立党的工作保证机制

要想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就一定要建立必要的党的工作保证机制。在这个机制里面,对专业表演艺术团体进行“能力、品德、成绩”等全方位考核,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考核,并且有相应的考核标准和量化规定,以避免有的成员以艺术活动场次或者业务水平代替思想政治方面的考核评定,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政治学习气氛。

六、加强党的工作教育首先在感化

在开展教育活动中,以善意的言行以直真挚的情感,触动艺术工作者的主神经,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一)以“情”为基础。动之以情,以灵巧的方法方式感化,凝聚人心是做好党的工作的一个有利手段。“情”在党的工作中指关心、理解以及设身处地的感化沟通。同样的道理,有些人说起来能让人容易接受,而有些人说起来就会引起抵触,原因在于说起来是否动之以情。

(二)寓“理”寓“情”。这里的“理”指的是党的和国家实践、方针、政策。李白就曾经说过,“莫乎于情”。党的工作人员要改变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在专业艺术团体动之于情的同时循循善诱、晓之于理,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教导效果。在无数次实践证明,受到感化的人更容易进正确的道理,受到感化的人就能保持信息接收系统的打开状态,自然地接受外界信息。党的工作人员要以情为载体,寓理于情,使艺术工作者在和谐的感情中情不自禁地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

领导艺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木桶原理;艺术院校;干部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7)Ol-0132-05

党中央于2006年正式颁布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既决定了艺术院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重要性必要性和地位作用,也对艺术院校具体从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如何“熟悉校情、了解师生、重视教师干部队伍建设、关心干部成长且知长明短、切实提高艺术院校人才质量”以及如何与时俱进地丰富“上中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效果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党和国家对高校育人工作的要求和期望,针对新时期艺术院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笔者以“木桶理论与艺术院校干部教育培训层次性相关性分析”“借鉴理论熟悉特点丰富艺术院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内容”和“优化教育培训方法务必坚持木桶理论与扬长避短辩证思治”为经纬,期望在归纳同行体验经验的同时,明示自己的一孔之见,若能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与共鸣,也就达成了自己爱岗敬业和潜心钻研的目的与初衷。

一、木桶理论与艺术院校干部教育培训

(一)木桶原理及其发展

上世纪40年代,为提高企业整体销售业绩,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选择最优秀业务员进行培训时,被公司总裁阿佛雷特・小斯隆列为重点培训人员的加拿大留学生劳伦斯・彼得却搬出木桶给总裁建议,让业绩最少的那一部分业务员接受最好的培训,总裁采纳建议两个月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汽车销量不但回升而且还超过了原有水平,这就是后来风靡全球、著名的木桶理论。“木桶理论”简单形象,是指用木桶盛水时,如果构成木桶的木板长短不一,其最大盛水量则由最短的木板决定,所以又称其为“短板效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互联网沟通交融便捷化,木桶理论在全球范围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沿木桶理论深入探讨和实践应用的兴致。时至今日,人们在研究和使用木桶理论解决企业、社会管理、教育培训等各项T作实际问题时,也先后出现一些不顾条件和环境而一味地作“长板”“短板”比较,或者一直在“补短”上下功夫等情况,有些单位或企业万般努力其结果却始终不能令人满意,有的甚至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得到的反而是越来越茫然和找不到发展方向。慢慢地,人们又开始把眼光投向“木桶理论”的引申研究,认为:除最短的木板决定盛水多少之外,木桶能够装水的多少,第一,还由木板和木板之间的紧密度决定,在单位和企业中就是团队的凝聚力会决定团队的业绩;第二,还由桶底的大小决定,即在一个团队中的表现,就是领导者的格局的大小,通常,大格局的领导者可以开创不一样的局面,小格局领导者的能力再强也不能够开创很大的局面;第三,还由最短的板能否更换升级决定,即在单位或企业里,领导集体或履行主体责任的主要领导干部能否时刻关注本单位的短板,并且能及时纠正和训练短板,避免员工安乐于短板现状,从而整体提高队伍素质和工作效率。这,也就是目前所说的“新木桶理论(也称作反木桶原理)”。至于网络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参与者,有人认为为了往木桶里注入更多的水,不妨将木桶向长板方向倾斜等研究思路,以笔者拙见,这类思考属于特例研究,有合理性,但暂无教育管理“中观、宏观”层面的指导意义和面上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无论是木桶原理,还是新木桶理论,它们都是为找出事物发展的关键,而以木桶为模型,系统地研究事物的长处与短处、全局与局部、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从而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发展方案,促进事物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取得最好、最优的绩效。

(二)艺术院校干部教育培训对象的长短分析

与木桶理论针对板的长短、木板间的紧密度、桶底大小和随时代变化其板材是否及时升级的道理相似,认真开展艺术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一方面,对参训的领导干部要有熟悉学校各方面情况进而加强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针对性要求;另一方面,要客观分析艺术院校干部教育培训对象的长与短,只有组织上和当事人明确学校队伍建设和领导干部个人之“短”,才知道干部教育培训的学习重点和目的要求。

熟悉学校和岗位要求情况应当成为参训对象之“长”。尽管艺术院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依干部教育培训的目的不同和参与教育培训的上层、中层、基层教师干部(包括党员学生干部)对象不同,而在内容、时间、要求等方面会有明显差别,但不管参与干部教育培训的是哪些层级哪些对象,学校对凡是在艺术院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领导岗位上工作且能列为参训对象的教师干部,对他们都有一个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必须:熟悉学校热爱学校;熟悉艺术院校专业设置、教学科研、学科发展、学生工作、师生社会实践、为艺术师生服务等教育教学管理规律,尤其要了解和掌握艺术师生的特点与优势和缺点与不足。譬如,社会上评价高校艺术师生,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评语,就是从事艺术教育艺术工作的人,往往是“缺点、优点”双突出的人物。从事艺术工作的高校师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感性多于理性,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一方面,艺术师生基于对专业的执着和热爱久而久之便养成了情绪化的冲动和对某些不感兴趣事物的漫不经心;另一方面,艺术专业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操作表演方面的要求特别高,许多时候艺术生的学习压力要远比很多理工科院校学生的难度和强度要大得多,也就是说,艺术生演艺成就辉煌的光环背后,他们往往比别人多流淌了辛酸和汗水,而这类情况,对于不知情的普通人来说,通常是很难理解的。

让参加艺术院校干部教育培训的专家学者型领导干部知长论短,绝非易事。现实生活中,艺术院校参加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u价他人时口若悬河,一个不胜过一个,但真要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时,则很容易以玉掩瑕,因为知己知彼时,知己是件最为困难的事情。殊不知,艺术院校的领导干部普遍意义上的“短”,就是“关心时事政治”和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想当初,艺术院校配备各级领导干部之时,的确同步考虑了专家数量、年龄梯队、先前业绩、性别比例、发展潜力、学历和学缘结构,这些都是前提和相对稳定的指标权重,但当各级领导干部上任之后,干部便都处在了一个教育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动态工作平台和各种情况不断变化过程之中,如同改革催人奋进和不进则退的道理一样,这时艺术院校和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保持清醒:一是组织上和当事人自己有必要关注“长”与“短”会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干部本人与岗位要求的适应程度到底如何,各级领导干部应时常提醒自己,想必于集体于个人都是一种利好;二是艺术院校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从事专业教育教学T作的专家学者,许多同志谈专业眉飞色舞,言政治底气不足,后者,明显是“短”。作为学校各级部门中的负责人,其长与短,他人一看便清清楚楚,但许多时候,当事人自己却仍时不时地浑然不知,如果参与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都能自觉养成审视自己“长处与短处”分析习惯的话,知道单位或个人的板材板质、长与短和底面宽窄,那么,许多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难题,便可迎刃而解。

新时期新情况新变化,常常会告诫参与学校干部教育培训的各级领导干部,有的放矢地进行技术和职业培训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参训重要条件,但不是参训的必要条件,其必要条件应当是进行“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训和提高,是强化党的方针政策执行力的培养教育过程。对艺术院校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参与干部教育培训,就是要:坚持把党的德艺双馨育人之“道”摆在首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社会主义育人阵地;坚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坚决抑制低俗代替通俗;坚持言行一致和榜样示范、并经得起群众评判和历史检验;坚持抓教学科研育人工作既弘扬主旋律高唱正气歌,但同时必须“接地气”和“抓铁有痕”。

二、着力丰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内容

木桶理论中的“木板、桶身、桶底”要素,能给艺术院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以深刻启发。笔者认为,从事此类教育培训工作的广大同仁,完全能够在品味木桶理论给人启示的过程中,催生丰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内容的想象力和执行力。

基于木桶理论的艺术院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启示,主要有三点:

第一,“木板”这一基础,既决定着领导干部个人是否有履行艺术院校教书、管理、服务育人且与其主管范围和权责相符的能力与水平,也影响着学校重要人事安排是否与学校育人目标和发展要求相匹配。众所周知,组成桶身的各块木板正如艺术院校的基础竞争力,木板越长、木桶越深,装的水就越多,艺术院校的竞争力就越强。相应地,艺术院校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各种能力就是执政的重要基础,每位领导干部尤其是各二级部门的党政一把手,必须逐渐增强自己的宏观统筹能力、发展定位安排、克服困难的能力勇气和办法、学习计划、执行控制、综合管理、统率三军(政治T作、业务发展和后勤保障)、团结协作和合理借力能力,作为领导干部个人而言,这属于材质内容,但作为整个学校来说,每位干部实质上就是一块块长短不一的木板。深化这种认识发现,艺术院校还需要把各块木板做宽、做厚、做实。做宽,就是要求我们的“木板”,即各部门、干部必须拓展视野,精通各个专业的知识,这样直径才能变大,盛水量才能增加;做厚,就是要向深度发展,不但要精通各个专业的知识,还要对某一个专业有较深的造诣,这样才能承受更大的压力,才会变得更保险;做实,就是要脚踏实地,去掉浮躁,这样才会避免漏洞,才不会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等问题发生。

第二,“桶身”这一核心,决定着艺术院校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强弱以及个人与任职岗位问的适合程度。木桶能否发挥容水的功能,除了需要坚实的木板外,木板之间的缝隙也起着决定作用。一个木桶的木板间若有缝隙,那么无论木板有多高,水也会通过缝隙流出。从广义角度推演,艺术院校的每个部门、每个组织、每个人都是一块木板,部门与部门、领导与领导、领导与干部、干部与干部之间如木板之间一样,它们之间的协作和联动若出现缝隙,则“木桶”非但不能容水,反而会使学校发展受到影响。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尤其是党员主要负责同志要有大局观和整体意识,少些个人主义和本位主义,人与人问的合作共事多些理解支持、少些个人算计,使用人才坚持用从之长容人之短,同时,作为桶身这一核心,业务型专业性强的领导干部也要争做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家里手,争取成为既会平面媒体也会网络宣传的舆论导向高手,各级领导干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加固木桶木板问的紧密度、增强单位的凝聚力向心力必然成为趋势。

第三,“桶底”这一关键,决定着领导干部能力水平及其大显身手的能量和容量。如前所述,决定木桶能否容水、能容多少的水,桶底是关键。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艺术院校招生较为火爆,某些院校面对机遇和诱惑被表象充分头脑,盲目扩大专业和兴办专业,唯招生马首是瞻,导致部分艺术院校畸形发展,大量扩招,千人一面,缺乏特色。有的院系或专业,师资不够时便采取借他校、借演艺团体文化艺术T作者的办法来填充。学校一味强调扩招,讲“就业指标”和“市场现实需求”,看似拓宽了学校的发展前景,实则窄化了艺术学院发展的空间。分析各种各样情形,虽然个别学校和某些主管领导当初的出发点让人挑不出多少毛病,所表现出来的,也可能仅仅是不太冷静,但最终结果,实际上是对学校、师生都不太负责的表现,其问是否有决策草率、个人政绩观和表现欲作祟等问题,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最为清楚。

从木桶“木板、桶身、桶底”三个视域分析艺术院校材质现状后,再行梳理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筛选,思路骤然变得清晰了许多。以笔者之见,艺术院校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依问题导向的急缓状况,其内容选择,可作如下考虑:一是要按照党的十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把艺术院校的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摆在重要位置。其中,既要把艺术院校制定的章程中各项条款切实落到实处,又要把增强艺术师生的法治意识和加强演艺作品权益的法律保护工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尤其是后者,作品权益的法律保护与艺术院校师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许多艺术师生维护自身作品权益之时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侵害他人的著作权。二是要把反腐倡廉和各级领导干部争做德艺双馨艺术领域里的领军人物作为艺术院校的一种文化加以建设和推进。不能只将这些内容仅仅成为宣传口号,只让其挂在墙上或说在嘴上。三是要按中央的要求认真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律约束和民主监督工作。一方面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另一方面要用组织制度有效避免有权有话语权的个别领导干部的“对党伪忠诚”现象发生。四是要把转变大小机关工作作风的工作抓紧抓实,认真纠正和杜绝门难进、事难办、不给钱不办事、少给钱慢办事等不良风气,还艺术院校的美好声誉和良好生态。五是要广泛宣传并严把干部提拔任用和能上能下关,严禁干部带病提拔,坚持庸者下、能者上,同时,要把中央自上而下层层实行的政治巡视工作和由此建立起的纪检和巡视工作制度创新的事实,及时告诉艺术院校的领导干部,切实起到尊重规律和法律、敬畏规律和法律的警示作用和行为自觉。当然,艺术院校对各类干部实施教育培训工作时,一定会根据参训“上、中、基层干部”的不同级别,而酌情安排和强调各自不同的教育内容侧重点。

三、努力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

艺术院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既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学校按党和国家要求给各级领导干部及时“补钙”、按需“充电”的现实需要。其问,最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就是要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将木桶理论中“补短板”方法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扬长避短”相结合。对艺术院校各层级领导干部以及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要努力做到“七个坚持”,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武装广大干部的头脑,坚持用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作引领,坚持灌输和引导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艺术院校师生员工的实际情况,坚持依法治校,坚持正负激励,坚持对领导干部凡不符合任职岗位要求之“短”组织上必须专门安排人力物力和时间及时为其“补”起来。若能如此,艺术院校的统筹决策、人才培养、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便会出现既有人力资源保障、又有政策制度支撑的良好态势。

搞好艺术院校各层级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创新方式方法时必须注重“问题导向”和“前提限定”,该“补短”的必须补;该“扬长避短”的就应该把重点和精力放在“扬长”和“避短”上,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将某些人视“木桶理论的补短法”和传统文化“扬长避短法”为悖论的情况加以了澄清,事实上,二者并非相悖,而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只不过是在不同情况下强调不同方面重要性时的不同方面而已。

基于艺术院校干部教育培训方法创新通常与不同高校不同时期不同教育培训对象和主持教育培训工作责任人的认知角度、高度和知识能力紧密相关,于是,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一定会呈现出原则性和多种多样倾向。尽管艺术院校各家均有各家的妙招,但以下三点方式方法上的主张,却始终具有指向性和实践中的操作借鉴性:一是培训内容从标准化转为个性化。实践中,某些艺术院校的干部培训就像给学生上课一样,运用统一的模式,采取统一的进度,不考虑实际情况中参差不齐的干部队伍水平,这不仅增加了干部培训的成本,而且效果也不人人意。有的艺术院校,还将培训作为一种给各层级领导干部的福利来使用,以这种方式“奖励”给表现相对出色的干部。这种培训虽然能够满足部分干部的需求,但不能使大部分干部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对此,要勇于纠偏,应实行个性化培训,针对各层级干部的特点和差距,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内容,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方位培训,培训内容不一定仅与干部当前的岗位工作相一致,应着眼于学校和干部的长远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要合理保持干部的培育量、储备量和使用量。二是既要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又要强调榜样示范的教育培训效果。对于“短板”而言,“长板”就是他们心中的一面旗帜、一个航向标,“长板”们的行为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短板”的行为。“长板”就是优秀干部及其示范引领作用,她能有效地促进干部队伍的团结上进。据此,艺术院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前,学校组织部门应当把“善于挖掘、整理优秀干部的成功经验”工作提前做好做细,使之运用恰当,努力使优秀干部的智慧和能力迅速转化为全体参训干部的智慧和能量。三是务必注重艺术院校干部教育培训的机制建设和“桶箍”作用的发挥。木桶能否有效地容水,除需要坚实的底板外,还将取决于木桶的“桶箍”及其作用发挥。对艺术院校和各级领导干部而言,艺术的鲜明个性难免或多或少地被带到学校及院系各层级教育教学、人才培育和管理育人工作之中,对此,必须强调党的纪律和办事规则,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个性服从党性的原则立场,强调各部门协调配合和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各相关部门的主动作为是责任使然。各业务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之间的协作与联动,就是学校干部教育和使用机制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围绕共同目标所形成的这种机制,便如同木板之间的衔接和桶箍,既是艺术院校文化建O的重要内涵,也是各级领导干部思想政治业务素养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客观展现。

结语

艺术院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思想性、原则性、组织性、纪律性、指向性很强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工程。笔者借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的“木桶理论”,依据中央2006年正式颁布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艺术院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经验,仔细梳理了院校师生情况,提出了关照全局把握重要关节的几个主要工作节点,力争为广大同仁提供可供参考的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创新适合各校特点的教育培训方式方法之一孔之见。

领导艺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民办高校 艺术硕士 培养模式

2011年10月,包括河北传媒学院在内的五所民办高校通过教育部审批,正式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这是我国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究生教育资格,打破了过去研究生招生由公办高校垄断的局面。相对于公办院校来说,民办高校获此招研资格,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在于学校开始有资格培养高层次人才,这是对学校实力的肯定;挑战则不言而喻,民办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是否正规,教育质量能否保证,就业前景如何,这些都需要用事实去证明,而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模式则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一、关于培养目标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已经有了较长发展历史,如在美国,艺术硕士的教育宗旨一是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二是强调艺术素养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与此相关,其艺术硕士学位授予的标准主要在于对学生的创作技能和艺术想象力的全面评估①。

我国目前艺术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两类,后者即我们所说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在修学期间更多地学习一些理论课程和专业研究方法,最后疲于应付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客观来说,用于艺术创作和实践的机会和时间相对很少。为了加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艺术类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于2005年起开始在我国建立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并在《关于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加快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性艺术专门人才是我们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关键,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根本保证。”其中培养“高层次、应用性艺术专门人才”即是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

对于首次获得招研资格的民办高校来说,应该深入思考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河北传媒学院来说,MFA的培养目标要在深刻理解国家关于艺术硕士培养目标界定的基础上,将“高层次、应用性”的特点加以深化和升华。河北传媒学院将招收广播电视领域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出在广电领域既精通本专业理论知识又精通实际操作流程,既具有本专业需要的综合能力又熟悉相关领域知识,能够在广电行业驾驭整套制作过程的高端广电人才。

二、关于课程设置

《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明确指出:“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作为专业学位中的一种,应该以此为出发点,根据与艺术类学术型硕士即文学硕士招生对象的不同和前边所述培养目标的区别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实现也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课程设置直接相关。民办高校应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建设,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首先,不可忽视理论核心课的重要作用。艺术人才的专业成才周期长,相对来说文化底子普遍薄弱,这也是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专业层次不易提高的重要原因。艺术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应该为他们提供学理论知识的机会,提高理论修养,“提高他们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和把握作品风格的能力”②。由于已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容易自觉结合自身以往经验进行整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指导实践,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为艺术硕士研究生提供实际案例操作课程。实际案例课程也可称之为专题课程,导师带领学生结合以往实际工作经验,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诸如案例分析、完成实际作品等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就广播电视领域的实际案例进行专项研究。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更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宽了艺术创作视野。

第三,加强通识课程建设,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专业人才。艺术硕士涵盖音乐、戏剧、戏曲、电影、舞蹈、广播电视、艺术设计、美术等学科领域,每个学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是河北传媒学院招收的广播电视专业,与其他几门学科关系十分密切,存在共性层面,也有不同之处,学生需要全方位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精通一两门相近学科专业。另外,对于攻读艺术硕士的研究生来说,入学前大部分忙于实际工作,缺乏高层次文化素养提升的机会,遇到问题不能融会贯通,这也要求我们不能忽视通识课程的建设。“学识修养能帮助艺术家从整体提高创作的境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艺术的表现力”③。艺术硕士阶段的通识课程与本科阶段的通识课程是以艺术为主体,对本专业门类外的其他相关专业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课程,旨在提升艺术硕士研究生在艺术视野、自身文化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通识课程可作为专业选修课进行设置,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感兴趣的一两门其他专业门类的课程进行学习和研究,扩大艺术视野,与本专业融会贯通,为今后的创作开阔思路。

三、关于教学方式和方法

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要求,艺术硕士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应围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展开。课堂讲授法虽然不再是当代教学唯一的模式,但是仍有自身优势,对于理论教学,还需要安排有造诣的名师进行系统讲解,学生通过参与讨论,与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提高自身理论修养。

对于专题类案例类课程,学生的参与尤为重要。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应加强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可以采取双导师制,如可聘请校外知名的高职称高职务的广电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实践课程教师或顾问,为研究生提供典型案例,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另外,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课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掌握广电领域各类工作的知识和流程。

在培养方式上,可以考虑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河北传媒学院招收的是广播电视领域的艺术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大多来自省内广电行业,学校可与相关广电单位建立合作培养的关系,一方面学校为广电行业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广电行业为我校MFA研究生提供实践基地,使他们有机会走进行业第一线,切实动手参与工作流程,双方达到共赢的目的。

四、关于毕业评价

艺术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通过两到三年的学习后,其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的专门展示。艺术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评价需要建立起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即必须有实际作品,毕业论文要以作品为基础进行撰写,在论文中对实践操作中的诸多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同时,在论文指导和答辩过程中,导师应积极发现好的作品,推广到社会中转化为生产力,增强艺术硕士在专业领域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注释:

①周映辰.中国艺术硕士-MFA-培养模式初探[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1.

领导艺术论文范文第11篇

新时期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的高速发展,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2014年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3千多万,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他们追求个性,张扬创新,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需求,高校团委工作需要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更加科学的工作形式和领导艺术。

本文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新时期高校团委工作的现状,进行新时期高校团委工作的领导艺术研究,为提高高校的教育效果和人才综合素,推动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发展服务。

一、新时期高校团委工作领导艺术的本质特征

领导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科学。领导艺术是指建立在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基础之上富有创造性、产生高效率的方法技能。领导艺术包含四个要素:一是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即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群众路线等重要思想及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二是具有丰富的实际领导工作经验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熟练运用聪明才智”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四是艺术化且有效益的方法“给人以美的感受”有利于调动部属的积极性。

随着中国新时期到来,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美丽中国”使得人们对领导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领导科学的艺术价值也显得越来越大。“中国梦”对高校团委工作的领导艺术性赋予了新时期的特殊意义。新时期领导艺术的本质特征要诠释“美丽中国”和“中国梦”的深刻涵义,他的本质特征可以描述为以下几点: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作为被头脑加工过的理性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而来,是在实践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而获得的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实践是建立与于唯物论及辩证法的共同认识体上,在当代体现为真理的发现及检验、实现,见之于客观,为检验真理的一切标准。

理论联系实际是无产阶级革命思想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就中国来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伟大成果。通过近几十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的成败验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特点和本质,符合中国实际国情。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新时期的领导艺术必须具备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它拓展和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掌握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不断探索与磨练,不断寻求进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涵盖了当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众多领域,有着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是我们每一位领导都必须掌握和应用的领导艺术范畴。要想掌握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历练和总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然。

第二,理论是否正确必须通过实践检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是从我们几十年的革命奋斗中证明了的,是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最符合中国特色的真理。

第三,理论的意义在于其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并将之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改造客观现实世界。

理论不但必须和实际相结合,而且也确实能和实际相结合,能指导实际。理论虽然是来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所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新时期领导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

(二)群众路线

群众是指聚合在一起的人的总称,是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与党员区别,指没有加入共产党、共青团组织的人,与干部区别,指不担任领导职务的人。路线是指思想上、政治上所遵循的根本方针、准则,是指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准则;它从内容上分,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从范围上分,有基本路线(总路线)和具体工作路线(如教育路线、文艺路线、军事路线等)。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章程》的重要内容,章程指出:“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观在新时期的深刻体现,是具有高度内涵的、具体表达和艺术统一。

群众路线是新时期的领导艺术必须具备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一切为了群众”深刻体现新时期领导艺术的马列主义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共产党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同时代表社会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第二,“一切依靠群众”深刻体现新时期领导艺术的马列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国近代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史证明,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是我党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最大化的根本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第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刻体现新时期领导艺术的马列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毛主席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为我们践行群众路线提供了具体的思想认识和行事方法。

我们只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以群众路线是新时期领导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

二、新时期高校团委工作领导艺术的实践和创新

新时期高校团委工作领导艺术是指领导的方式和方法上表现出来的创新性和有效性,是领导技能的艺术体现。它的实践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现代管理理念植入高校团委工作领导

现代管理理念是建立在管理和实践基础上的管理学,是管理实践与理论阐释交相辉映的管理学,它的核心和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和实践。所谓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即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管理。在团委工作中,学生作为管理的首要因素,作为高校团委工作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或主导因素,作为管理的本质因素,又是团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一方面,高校团委一切管理活动围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展开;另一方面,高校团委一切管理和实践活动,在于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生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智力、知识、技能,锻炼和完善提高企业人的智力、知识、技能,锻炼和完善人的意志、品格,发展企业人的整体素质,成为新时期高校团委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的。

第二,制度约束,奖惩激励,过程管理激发学生创造力。团委的各项制度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系,是要求高校全体团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如文体活动制度、基层团委干部制度、学术社团制度、奖勤助贷制度等等。完善各种制度,进行公证公平的奖惩激励,借助现代管理的过程化管理,做有效的管理者,让学生以共同目标化为共同行动,以达到效率和效益最大化。

(二)马列主义思想艺术化夯实新时期高校团委工作的领导艺术

新时期高校团委工作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何走群众路线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它们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进过长期实践得到的我党践行一切的真理。高校团委工作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群众路线这两大思想高度艺术化,植入团委领导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工作中,坚定新时期大学的理想信念,为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领导艺术论文范文第12篇

所谓“治境”,讲的是整治文艺环境,全国政协京昆室集中的一批戏剧界专家针对“唯票房论”机制、“获奖作品刀枪入库”导向、为参赛评奖当“飞行艺术家”的无奈,以及对本该支持的文艺团体粗暴“关停并转”的改革方式等一一剖析,指出为何出现“有高原没高峰”的种种原因,很多都说到点子上,条分缕析,一针见血。而其中最犀利的,莫过于对“择将”的直率指陈,可谓一语中的。

针对“择将”话题,报道的原文是――虽然缺“高峰”的原因复杂,但最重要的是文化单位常常被作为安置干部的地方。由这样的干部管理文艺单位,只怕日后“高原”都会变为“盆地”。然后是针对性的建议,希望领导部门选好配强专业文艺单位的领导班子,选拔有专业实践经验、德才兼备的从业人员作为后备干部培养。该文章把“有高原缺高峰”现象的“最重要”症结点明了,那就是缺乏懂行的文艺干部。甚至毫不避讳地挑开了“内幕”:“文化单位常常被作为安置干部的地方”。这些安置的领导往往既无专业历练,亦无文化特长,似乎只是为“解决职级升迁”而“到此一游”。由此令人不得不遗憾地推测:在组织部门眼睛里,文化单位“反正不重要”,让干部来“转一转”而解决职级安置,或许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唯独没有想到,文化对于民族素质和民族精神的塑造力,担责至伟。此岗位何其重要,并非可有可无。

由是常常禁不住“遥想当年”。想当年,总理、元帅等老一辈革命家,不但诗文俱佳,甚至还有表演天才,他们虚怀若谷,热情内行,与著名文艺大家打成一片,鼓励文艺家创造一流作品。这些打江山的老一辈革命家,会放弃“政治正确”吗?当然不会,但是对文艺的领导,岂能停留在简单的“政治领导”?他们太懂得和擅长“寓教于乐”,深谙文学艺术的多重功能,所以才会与文艺家和谐共舞。而相比现在的一些文化干部,由于缺乏艺术禀赋和专业素养,常常只顾“政治正确”,而忽视艺术规律。这就很容易加剧文艺界人际关系的紧张和艺术创造的衰退。此种例子所在多有,如今被一些政协委员归结为文化高峰难以攀登的“最重要”原因,甚至“预言”为“高原恐怕都会变为盆地”,这种猛击一掌、醍醐灌顶式的呼吁,值得深思和反思。

在这儿,我们不做“外行不能领导内行”之类的旧调重弹。能不能领导,怎样领导,领导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可以深入探讨的。但有一点恐怕容易达成共识,就是“内行”更容易遵循艺术规律,更容易懂得艺术家所思所想,更容易将心比心地珍爱艺术家的创造。

三言两语讲述一个“从外行领导到内行领导”的文艺界著名例子。这个人的名字叫吴宗锡,是著名评弹理论家,是喜爱评弹的陈云座上客和知音。刚刚解放时他被组织派去当上海评弹团团长,可是他对评弹知之甚少。然而在领导岗位上,他迅速进入角色,很快成为评弹作家,尔后成为极其稀缺的评弹理论家。“党的干部”和“评弹理论家”双重角色在他身上并行不悖。在文化干部的“择将”上,如能像政协委员提议的“选拔有专业实践经验、德才兼备的从业人员”自然最好,但假如“觅将不易”,也应当“择”那些具有文化追求、具备文艺情怀的“将”。

领导艺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设计艺术学;理论框架;概念;领域;内涵

1 设计艺术学释义

设计艺术横跨了自然、社会、人文三大学科,设计艺术要包容、整合一些以前并无联系的学科。在“设计艺术”这个大学科下,聚集着众多的子学科:人体测量学、解剖学、人机工学、行为科学、材料、结构、工艺技术、价值工程、系统工程、环境学科、包装、广告、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及围绕设计象征功能的哲学、符号学、人类学、社会学等。[1][P41]“现代设计的计划、构思是受到现代市场营销、一般心理学和消费心理、人机工程学、技术美学、现代技术科学等等因素约束而成的;而传达这种计划和构思的方式,可以从简单的、传统的手工绘图、模型到复杂的电脑设计预想表现,因具体的设计要求而不同;最后的设计应用,则与具体设计所设计的生产方式的技术条件密切相关。”[2][P12]设计艺术涉及的范围宽广,它是功能与审美的统一,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设计艺术学是按照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规律,创造人类生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门学科,是对人类艺术设计实践和成果进行再认识的理论,是关于设计艺术规律的科学体系。

2 设计艺术学的几种主要研究

2-1 明确设计艺术的概念

设计艺术具有传统制造工艺中的意匠形态与现代产业经济与经济文化领域中的设计形态。涉及科学领域、艺术领域、经济领域等多方面。这使得设计艺术的应有的面貌极易被混淆。因此,要从多方面的比对中明晰设计艺术的概念。这些需要仔细剖析的关系有:(1),设计行为中的艺术行为与非艺术行为的关系;(2),设计行为中的商业性与非商业性的关系;(3),设计教育中的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的关系;(4),设计教育中的理论属性与实践属性的关系;(5),设计行为的高技术化趋势与人性化原点的关系;(6),设计行为的试错要求与社会容错功能的对立关系;(7),设计行为的个人性动机与非个人责任的关系;(8),设计文脉中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共生关系;(9),设计功能中本土化需求与普世化原则的关系;(10),设计文化中人性化原则与反人性化需求的关系。[3]

2-2 明确设计艺术学研究的领域

对于设计艺术的研究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系统、规范的方法不断引入,这方面的研究已做得很全面,大致来说,有这样几个领域:(1),设计艺术哲学研究;(2),设计艺术形态学、符号学研究;(3),设计艺术方法学研究;(4),设计决策与设计管理研究;(5),设计艺术心理学研究;(6),设计艺术过程与表达研究;(7),设计艺术的经济学、价值学研究;(8),设计艺术的文化学、社会学研究;(9),设计艺术的教育研究;(10),设计艺术批评学与设计艺术史学研究。[4]

2-3 从大文化、大艺术的角度,挖掘设计艺术的内涵

从大文化、大艺术的角度,将设计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考察,着重于探索设计物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以此来对设计进行指导、进行批评。这一侧重点与文化学、人类学联系紧密,近来又向符号学、文化研究、传播学有所借鉴,从表层的设计行为、设计物,深入到它们背后的“工艺――社会”结构,进而深入到“文化――心理”结构。

从大文化、大艺术的角度可将设计艺术理解为“造物艺术”,“造物艺术”实际上综合了工艺美术、艺术社会学及现代工业设计。它将艺术视为一个整体,将纯艺术、工艺美术、工业设计等视为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不同层面中艺术的不同侧重点。如李砚祖教授在《造物之美》中描述艺术的发展过程是“制造――创造――制造”,后一个“制造”即现代设计艺术。从文化角度来挖掘设计艺术的内涵,对正确的理解设计艺术、批评设计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张道一先生曾将设计艺术归纳为这样几点:(1)合着生活的脉搏,渗透于衣食住行用;(2)与科学技术结合,相为表里同步发展;(3)实用与审美统一,再造物中显现理想;(4)物质与精神一元,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更进而归纳出由基础需求到精神需求的层次:资生――安适――美目――怡神。在理论的构建中,这样一条线索是值得关注的。

2-4 以设计方法论指导实践

设计艺术学作为一个学科,其理论与教育的重点之一在于如何服务社会。也就是紧紧扣住设计艺术作为一种产业一种职业在市场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将设计艺术视作产品开发与一种营销行为,专注于研究设计艺术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外部的流通中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及其工作程序;更注重工作程序、调查结果与分析报告,以市场作为检验设计是否成功的标准。

对实践进行分析,进而形成了一种有效的方法论来指导实践。有专家就写道:“设计应被认为是一种方法论,应提高到‘一切人为事物’的角度来认识,这就是设计的定义。……她是人类从传统工业社会向信息时代过渡的方法论。”[1][P2]从方法论的角度锲入,进而引出以系统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论:以方法论为核心,秉承“形式追随功能”,将“功能”具体化为系统中的众多“子系统”、“子目标”,将“形式”作为系统优化输出的结果。

2-5 设计艺术教育的层次

设计艺术学经历着由技能型学科向理论型学科的转变过程。其教育模式也从以前的传统美术的技能教育转向综合教育,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着重从三个层次来进行教育:“一、技法性的理论;二、创作方法论的理论;三、原理性的理论。”[5]原理性的理论研究基本包括三方面:“设计原理研究(造物艺术论、设计一般理论、设计方法论)、设计历史研究(中国设计艺术史、外国史、现代史)、设计美学研究(艺术审美、设计美学、技术美学、形式美)。”[6]

2-6 设计艺术学理论框架的层次

对于设计艺术学的理论构架而言,其结构层次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理论按何种方式展开。现有的主要是这样几种结构:

设计艺术技法――设计艺术方法――设计艺术原理

设计艺术专业知识层面――设计艺术方法层面――设计艺术科学层面――设计艺术哲学层面

设计艺术基础知识――设计艺术实务――设计艺术原理

设计艺术现象――设计艺术原理――设计艺术哲学

3 设计艺术学的学科框架

3-1 设计艺术学的主导方向及主要专业

按照学科方向的设置与实际教学的安排,设计艺术学有这样五大主导方向: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染织服装设计与工艺品设计等。其中具体而言,工业设计包括产品造型设计、交通工具设计、数字艺术设计等;视觉传达设计包括广告设计、书籍设计、装饰艺术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等;染织服装设计包括染织设计与服装设计;工艺品设计包括金属工艺设计、陶瓷工艺设计、木工艺设计、漆工艺设计、纤维工艺设计与特种工艺设计等。

3-2 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层次

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层次应本着从基础到理论、从一般到抽象、从现象到原理的原则,以下的结构应该是较为合适的:

设计艺术基础――设计艺术方法――设计艺术原理――设计艺术哲学

3-3 相关学科

对应着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层次,设计艺术相关学科如下:

设计艺术基础――人类工程学、物理学、化学、力学、技术学、工艺学、仿生学、材料学、信息科学、符号学、图像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

设计艺术方法――价值学、市场学、经济学、管理学、商品学、生态学、运筹学、思维科学等。

设计艺术原理――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民族学、逻辑学、系统科学等。

设计艺术哲学――哲学、美学、艺术学、文化学、人类学、伦理学等。

3-4 相关课程

对应于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层次,设计艺术教学中的相关课程如下:

设计艺术基础――设计基础、设计表达、色彩应用与理论、工艺与材料、造型实践与理论、装饰技巧与理论、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设计艺术方法――设计方法学、市场分析、设计艺术管理、价值工程、设计传播学、系统设计研究等。

设计艺术原理――设计思维研究、设计艺术批评、设计符号学、设计伦理学、中外设计艺术比较、行为科学研究等。

设计艺术哲学――设计艺术哲学、设计艺术美学、设计艺术历史、设计艺术人类学等。

3-5 设计艺术的学科框架

综上所述,设计艺术学的学科框架也就形成了,即以设计艺术的内涵为原点,沿横轴展开是设计艺术的主导方向与主要专业,沿纵轴展开是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层次以及由此衍生开的相关学科、相关课程的层次。随着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设计艺术学科框架的内容也将更充实、更丰富,更有效的指导设计艺术实践,并最终成功地完成设计艺术学科由应用型学科向理论研究型学科发展的转变过程。

参考文献:

[1] 柳冠中. 工业设计学概论[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3] 许平. 作为交叉融合学科的艺术设计及其实在性[C]. 武汉:2003交叉性艺术学科国际会议,2003.

[4] 李砚祖. 设计艺术学的结构与体系 [C]. 武汉:2003交叉性艺术学科国际会议,2003.

[5] 张道一. 应用学科的理论研究[J]. 设计艺术,2001,(3):1~2.

领导艺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84-02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里最高层次的教育,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如何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需要深入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部分,紧密结合实践,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及其个性发展,同时符合当下的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具有创新性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模式至关重要。

1 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为园艺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园艺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是园艺领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定位。根据园艺行业、产业及其技术特征,园艺领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涵盖的服务领域包括园艺良种繁育与推广、基地规划、设施设计与建设、生产管理、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园林苗木繁育、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以及园艺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建设与创新等。

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教育部立足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实际,将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园艺领域全日制硕士专业涵盖了果树、蔬菜、观赏园艺、茶学及其与之相关的交叉领域设施园艺中的诸项内容,果、菜、花、茶的栽培及繁种、贮藏加工的新技术与应用推广。园艺领域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应与园艺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学术型硕士学位相比,所学课程结构更加注重应用技术和实践技能。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农业技术推广理论和方法,掌握园艺科学最新成果和应用技术,能够独立承担园艺科学试验研究、技术指导、组织生产及经验管理任务,具备编制园艺发展规划、开展咨询服务等综合能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自2010年开始招收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起步较晚,健全合适的培养模式,对于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 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3.1 构建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面向行业和社会,培养实践能力优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命,实践类课程是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形成了以实践取向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学习农业硕士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课程内容;系统地学习园艺专业基础知识、现代传媒知识、农业推广知识等相关知识;还要学习生产管理技能、教学技能、调查分析技能、计划与评估技能等。专业技能素质培养包含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的品种培育、种苗生产、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后储运加工以及园艺产品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3.2 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化专业实践平台

专业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问题,专业实践平台的搭建和管理非常重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大,这些学生缺少实践经历,只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创建实践基地则是研究生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共同搭建的一个人才培养平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专业实习、教育见习、企业实践的方式,利用共建的平台先行了解相关职业行业的实际情况,在实践基地中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充分加强与相关行业组织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要发挥校院两级单位的主动性,学校可承担部分跨学院的专业学位基地建设,同时采用激励措施鼓励和支持学院多渠道自主联系、建设实践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多方面的沟通和深层次的合作,优势互补,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化专业实践平台,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培养具有创新活力和工程素养的高级人才[2]。

3.3 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选聘实践经验丰富、教育研究能力强的教师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导师。因为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学术及学历水平,所以加强对一些学术型导师的培训和锻炼,选送缺乏实践经验的导师到科研、管理、生产等领域进行锻炼,促使其转型[3],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一般选聘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担任校外导师,同时,要求其有能力、有时间且愿意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指导。校外导师主要指导研究生实践工作,对实践环节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具体指导意见和建议,并与校内导师共同商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以保证研究生所学课程能够为实践及将来的工作服务。同时,校外导师提供学位论文需要的相关项目材料,协助学校导师做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

3.4 规范学位论文管理评价体系

学位论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最后一环,也是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是研究生对专业领域认识和理解的凝练。规范专业学位论文研究的实质就是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学位论文体系,并在规范中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因而,必须加强学位论文的规范和管理。首先,学位论文的课题应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和项目研发而选择,突出实践应用能力,避免将纯理论或重科学研究的课题作为学位论文选题[1]。园艺领域要求结合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导师研究项目和培养单位基本条件选题。选题应来源于园艺产业的实际需求,是某一区域园艺产业或科技型企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生产、技术、流通或管理等领域的具体命题;应用实证研究方法等开展试验研究。鼓励和支持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形式多踊,论文可以是市场(产业)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试验研究、产品开发、产业规划设计、产业案例分析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的论文评价标准,引导研究生树立问题意识、实践导向、应用导向,围绕行业或职业的现实问题,将理论和自身实践经历有机结合。调整专业学位答辩委员会的成员结构,扩大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委员比例。同时,规范学位论文研究也离不开校内外导师的力量。校内外导师要引导研究生结合实践经历进行论文撰写,将实践过程中面临的行业(职业)问题作为论文研究中心,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自身实践能力。

3.5 加强教学方案和管理制度建设

以专业学位改革为契机,以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为核心,探索适合的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管理制度。人才培养要紧跟时代步伐,不能一蹴而就。在加强教学方案和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要依据社会、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意见反馈,以及社会重大需求的变化而持续不断改进培养模式,切实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4]。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组建由主管院长任组长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研究生实践工作的组织实施、考核、总结和表彰等工作。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学习前,在校内外导师指导下,制订个人实践计划。另外,研究生在基地实践期间要遵守基地单位的有关定与要求,认真完成预定的实践任务。实践领导工作小组以研究生的工作态度和实践任务完成的效果、实践单位评语及书面总结等为依据进行考核[5]。为了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环节考核评定项目和标准必须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参加实践环节的有关规定》的要求执行。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为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4 结语

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遵循“合理定位、明确方向、突出特色、提高发展”的原则,强调科学、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园艺领域应用研究型人才[6]。

5 参考文献

[1] 陈培坤.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3):136-137.

[2] 徐林,张斌,巩恩普,等.控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11-14.

[3] 刘宗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102-103.

[4] 聂文龙.教育改革推进中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J].教育理论研究,2016(6):187-188.

领导艺术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建设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是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等优良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文艺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关于文艺如何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各种讨论最终回到了文艺价值观即文艺道德的讨论。文艺道德建设首先可以通过党员文艺家的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党员文艺家在构建和谐文化中的带头作用,其次可以通过在文艺批评中加强伦理道德的份量来促进文艺创作走向和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这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文化自觉。当前,文艺战线的首要任务,就是以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把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作为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作为我国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庄严使命,充分发挥文艺反映时代生活、团结鼓舞人民、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建设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就是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等优良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紧密联系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培育共同理想,倡导和谐精神,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文艺如何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既是文艺界关注的焦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界要探索的问题。本文认为,文艺道德建设是促进文艺健康发展,从而推动和谐文化构建的有效手段。

一、当前文艺界关于文艺与构建和谐文化的论述

自和谐文化建设的提出以来,文化界、文艺界纷纷发表了许多有建设意义的建议,这些观点涉及和谐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何西来把文艺的和谐分为外部的和谐与文艺内部的和谐。指出文艺内部的和谐是文艺自身的和谐,包括文艺的领导与被领导,文艺各门类之间,文艺工作之间,不同的风格流派之间,文艺理论批评与文艺创作之间等重要关系的和谐。在《论文艺批评的和谐》中,何西来认为,文艺批评和谐的关键在于转换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树立一种构建和谐文化的自觉意识,把文艺批评从审判角色、斗争哲学、专政工具的思维方式转换到让文艺批评成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一前提下,何西来主张“强化文艺批评的道德伦理”维度。(《文艺报》2007年4月3日)陆贵山在《高举和谐文化的旗帜》(《文艺报》2007年3月3日)中,以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为准则,分析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矛盾形态、解决方式以及文艺产品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基于和承认社会矛盾。只有反映、解决和协调社会矛盾才能有利于创造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和谐既是解决矛盾的动机,又是结果;既是解决矛盾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不难发现,《高举和谐文化的旗帜》也论述的是文艺内部的和谐关系。范垂功在《论和谐美的灵魂》一文中,从美学范畴的“和谐美”的出发,从美学史关于“和谐”的论述到哲学史上关于矛盾与和谐的的讨论,最后联系具体的文艺作品,认为,美学的和谐规律的要义是,和谐不是没有矛盾的和谐,而是矛盾因素运作融合为一个新范畴的和谐。(《文艺报》2007年4月5日)。该文实际上是从文艺内部的和谐来论述审美与和谐文化的构建。

与此同时,不少学者也从文艺的外部和谐来论述文艺与和谐文化的构建。张炯在《文学艺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艺报》2007年4月24日)一文中,从文艺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与该社会的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认为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手段,文学艺术理应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和传播作出贡献。于平在《文艺创作的良知与核心价值的守望》一文中,依据马克思主义有关价值论的理论,提出从事文艺创作实践活动的主体必然有一定的价值追求,而价值追求的境界反映着主体的精神境界。创作主体的价值追求就是价值最优化,而价值的最优化总是与创作主体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相联系的。在当前,文学艺术创作价值最优化即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艺创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文艺的重要作用。文章涉及创作主体的道德涵养和价值追求,但文章从价值哲学的视野主要探讨了文学艺术创作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以及与和谐社会构建之间的关系,因此,仍可以看作是讨论文艺的外部和谐关系。

尽管文艺内部和谐关系的探讨涉及很多具体问题,比如文艺如何表现和谐、文艺批评如何和谐,文艺的不同流派和风格如何和谐,等等,但是解决和探讨这些问题都将不可避免涉及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与交融需要价值选择;处理不同流派与风格之间的协调需要价值准则主导;对表现题材表现方式和表现效果的思考也需要一定的价值观作为指导。而文艺外部的和谐关系的探讨,无论是从文艺社会学角度对文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探讨还是从价值哲学对文艺家价值实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探讨,抑或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出发,对文艺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之间关系的探讨,都不可能离开对文艺与价值体系关系的分析。文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文艺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之间的核心问题。建设和谐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体系的本质是伦理道德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也是社会主义文艺道德的核心。因此,社会主义文艺道德建设就成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文艺家思想道德建设与和谐文化构建

尽管学术界对文艺道德建设的内涵理解不尽一致,但是,毫无疑问,文艺家的思想道德建设应该是文艺道德建设的内容之一。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特征,是我党领导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验之一。在革命斗争时期,我党就开始致力于包括文艺家在内的知识分子的思想道德建设,从某个角度看,具有历史意义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就是一次经典的文艺界的思想道德建设会议。因为这个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包括“文艺是为什么人的”在内的当时文艺界存在的一系列思想问题。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针对大部分知识分子来自过去的国统区,而新生的共和国自己培养的知识分子才刚刚起步这样一种现实,在整个知识界开展了大规模的思想道德建设运动。在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历程中,1986年9月28日,在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1996年10月7日至10日,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在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对全党同志的一个重要考验。《决议》首次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胡锦涛同志说,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2月19日)。

不容置疑,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宝贵传统,也是我党领导文学艺术工作的一个传统。在当前,重新提出加强文艺家思想道德建设,首先是因为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也随着生活方式和社会变革发生了变革。传统道德文化在现代社会变革的冲击下被瓦解了。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道德伦理观念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导致了目前我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可以归之为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一系列道德滑坡现象。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变化之中,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是一个社会基本结构的转变,其间既要打破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也要出现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重新分配,更会产生道德观念的混乱和重建。

其次,一个重要原因是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给整个思想界文化界带来的震荡和混乱。从近代开始,每次大的中西文化碰撞,在不同文化的学习、借鉴和融合的同时,伴随热烈的争论而来的,也有文化思想界巨大的震动、迷茫和混乱。在文化的选择、继承和构建过程中,价值观的冲突从来没有停止过。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新旧之间的碰撞交替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并造成一定的混乱。

第三,由市场经济向文化领域延伸而带来的文化产业和市场经济规则向文化生产传播等环节的渗透,文艺生产中不注重社会效益、不考虑社会责任,而以低俗、媚俗等各种方式迎合读者、追求经济效益,或者以耸人听闻、哗众取宠等方式吸引读者观众的注意,这些现象已经不是个别现象或单个事件。比如风靡一时的“美女写作”、“身体写作”等等,比如艺术领域中的“人体摄影”、“人体绘画”等等。

这些都说明,加强和重视文艺家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非常现实意义,从净化文化环境、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从为民族培养优秀的文艺人才层面来看,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然,思想道德建设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道德建设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使命。《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背景是,当时陕北知识分子大多来自敌占区、国统区,大都出身小资产阶级等非无产阶级成份,也大都受过资产阶级教育,成份复杂、立场不一、人数众多的文化大军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立场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界的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对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教育和改造并在教育和改造过程中培养新的知识分子。对旧文艺和旧文艺人教育和改造并建设新文艺。由于复杂的因素的影响,这场思想道德教育运动最后发展为无产阶级文艺思想与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斗争。思想改造演变为对文艺家人身的迫害和对文艺事业的摧残,全国大批作家、艺术家受到批斗、劳改和监禁,有的被迫害致死。对文学家、艺术家的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范畴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教育工作上升为敌我矛盾范畴的阶级斗争。这一运动的历史演变已经成为我党在文艺战线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吸取的惨痛教训。

在我国文艺界走出极左路线的影响之后,党吸取这段沉重的历史教训,党对文艺的领导不断得到改善,1979年10月,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宣布,今后不再提文艺服从属于政治的口号。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文艺领域里的拔乱反正工作使得文艺战线重新唤发新的生机。十一届三全会以后,随着对外开放的提出和市场经济的深入,中国与西文思想文化交流的大门打开,西方各种文学和艺术观念对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 对我国年轻作家、艺术家的成长、成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文学家、艺术家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环境、新的挑战。近二十年来,党中央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强调用马克思、毛泽东思想占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与此同时,党对文学家、艺术家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要求。

江泽民在六次文代会、五次作代会上指出,在文艺工作中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创作思想,多出精品,把美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郑重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旗帜鲜明地反对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阶级腐朽文化的侵蚀、反对“一切向钱看”,旗帜鲜明地鼓舞人们为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发进取,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对文艺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胡锦涛在全国八次文代会、七次作代会上的讲话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做到德艺双馨,积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积累丰富知识,提高精神境界,培养高尚人格,始终牢记艺术工作的社会责任。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加强学习、加强修养,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恪守职业道德,弘扬职业精神,专心致志,孜孜以求,努力攀登人生和艺术的高峰。要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人间正气,塑造美好心灵,风成化习,果行育德,为人民奉献最好的精神食粮,努力以自己的作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以上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是今天加强文艺家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总要求和总目标。

三、党员文艺家应该在和谐文化构建中发挥表率作用

强调党员文艺家在和谐文化构建中的重要作用,把加强党员文学家、艺术家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和谐文化构建中的重要环节,是因为党员文学家、艺术家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成员之一,理应义不容辞地执行党的文艺方针,带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应该带头坚持党性原则,同党的路线、方针保持一致。在今天就是要在文艺创作和文艺传播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同各种错误思想倾向作斗争,高扬主旋律,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并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走向世界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作出应有的表率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三代领导人对党与文艺、党员文学艺术家与文艺事业有着非常丰富的论述。众所周知,早在20世纪初,列宁就详尽论述过党的文艺事业与整个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关系,指出“写作事业不能是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而且根本不能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无党性的写作者滚开!超人的写作者滚开!”。通常理解这段话论述的是文艺的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事实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写作事业是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因此首先要把写作事业作为服务人民、服务无产阶级事业的一个方式,坚持社会效益之上。对党员文艺家来说,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党性,也就是坚持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转贴于

在20世纪四十年代党领导的延安文艺整风中,毛泽东就批评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因此他号召延安的文艺家要从思想上认真整顿一番,真正统一起来。其后,在1943年3月召开的党的文艺工作者会议上,陈云同志专门就“党员作家与党的关系”作了讲话。陈云指出,作家里的党员有三种人,一种基本上是文化人,附带是党员,第二种基本上是党员,文化工作只是党内的分工,第三种则是可以向前两种过渡的各占一半的人。陈云说:“毫无疑问,党是要求第二种看法,反对第一种看法的,因为只有这样党才能成其为统一的、无产阶级的、战斗的党”。这就是说,党员作家、艺术家首先是党的一份子,首先是党员,文艺创作只是分工不同,但并不能因此可以说党员作家、艺术家在思想上、身份上还有什么其它不同。所以党员作家、艺术家首先必须发挥先锋队作用,遵守党章和党的纪律,带头学习马列主义,“学习实际的政治”。在《关于文艺工作者下乡的问题》一文中,陈云说,“没有党员文艺工作者自己的进步,不断的克服自己的弱点,党的新文艺运动的方针是不可能实现的。党的新的文艺运动方针,只有经过党员文艺工作者与非党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合作才能实现”。经过延安文艺整风许多作家党员、文艺工作者的思想和认识都得到了提高。经过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后的党员文艺工作者随后为党领导的革命文艺,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为中国现代文学历史所证明,而且,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准备了一支强大的作家艺术家队伍。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周恩来在谈到党如何领导戏剧电影工作时,说:“党员应该听取意见,不能自视过高,居于领导地位。”(《对在京的话剧、歌剧、儿童剧作家的讲话》1962年2月)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祝词中指出:“党员作家应当以自己的创作成就起模范作用,团结和吸引广大文艺工作者一道前进。”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针对当时思想战线的一些现象,曾经尖锐提出,思想战线的共产党员应该站在斗争前列,“所有共产党都要增强党性,遵守党的章程和纪律。不管是什么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只要党员,都不允许自视特殊,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比党高明,可以自行其是。”他要求党员作家、艺术家既要严以律已,遵守党的纪律、以自身的创作发挥模范作用,又要站在思想斗争的前列,并团结、带领非党作家、艺术家共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可以看出,在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强调党员文艺家在整个文艺事业成败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也始终强调党员作家、艺术家的理论学习、自我改造和修养提高。历史地看,在党领导文艺事业的各个时期,广大党员文学家、艺术家在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努力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方面都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他们在不同时期为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赢得了党和人民群众的信任。

在近二十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党在领导文艺事业的过程中,根据国际国内意识形态形势变化和发展,在号召党员作家、艺术家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和艺术修养的同时,更注重强调党员文学家、艺术家带头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抵制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侵蚀方面,在带头坚持弘扬主旋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群众,多出精品方面,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

在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都把“党组织的领导和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责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新课题提出来,指出党员的责任不仅是自身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而且要组织和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党员文艺家作为党在文艺战线的先进份子,在带头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道德规范,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抵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等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建设和斗争中,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和义务。党的十六大要求全党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中,在世界上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的形势下,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先进文化的建设中,党员文学家、艺术家,更应该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严肃对待自己所从事的高尚职业,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中肩负更加神圣的责任,在文艺活动中,自觉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自觉倡导一切有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党员文学家、艺术家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党领导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的基础。党员文学家、艺术家的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将对整个文学家、艺术家的思想道德建设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最终,也将对和谐文化的构建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

四、健康的文艺批评与和谐文化构建

文艺的发展,离不开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的指导和促进,文学艺术家的思想道德建设也离不开文艺批评的繁荣和健康发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思想领域斗争的重要方法,在文学艺术领域批评的方式主要是文艺批评。文艺批评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有其丰富的功能、作用,其理论方法和哲学基础也复杂多样。我党在领导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发挥文艺批评在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导向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八次文代会、中国作协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作用,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营造良好氛围。社会主义的文艺批评工作要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两翼之一翼”,就必须首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评论工作者,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文化环境中,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努力通过科学而严肃的评论工作为文艺的和谐与繁荣,为文艺家的成长培育健康的舆论环境。

其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观贯彻在文艺批评工作始终。文艺批评作为一种以一定的文艺观念、文艺理论为指导,以各种具体文艺现象为对象的评价和研究活动,必须也必然有其一定的哲学和价值观作为基础。经过五四时期、改革开放初期以及近几年全球化席卷下的文化一体化进程,文艺批评中我国传统的文艺价值观占中心地位的现象已经基本不存在。在对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理论的借鉴、学习和尝试过程中,我们的文艺批评已经建立起一套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又融会了西方各种哲学和文艺观念在一起的复杂话语体系。构建和谐文化主张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因此,在建设中国当代文艺批评体系和话语的过程中,尤其在面临如何引导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对世界其它文化的学习与借鉴等问题上,我们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我们的文艺批评在面对文艺创作中的各种不健康现象、各种偏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的现象,就能进行有力批评和有效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