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领导学论文范文

领导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领导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领导学论文

第1篇

(一)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发展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过程中离不开知识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这种知识结构还应该是立体、开放和动态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将不同层次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配合和补充,使其在知识系统中能够更限的发挥各自的作用,为领导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当前我国处于信息快速发展时期,这就需要知识结构要具有较好的开放性,从而能够做某对各种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不断的吸纳,吸取其精华部分。作为知识结构,当理论和实践不断发生变化时,其也需要随之做出必要的调整和补充,这样才能使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和合理,为领导者自身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的战略思维体系

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构成要素当中,其中战略性思维体系作为其重要的核心,其直接代表着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高低,对于一个领导来讲,其战略思维是否成熟,直接对其领导能力、领导方法、领导艺术和领导绩效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还会对发展的全局性、科学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带来较大的影响。领导者有了系统思维,才能放眼整体,总揽全局,全方位的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规律。只有具备创新性思维的领导者才能够勇于破旧立新,突破传统的、陈旧的、教条的局限,不断提出新思想,创造出新理论,制定出新战略,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以便更好地领导科学发展。

(三)复合的领导力和叠加的领导艺术

在科学领导能力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复合的领导力和叠加的领导艺术,这两点作为重要的支撑而服务于领导科学发展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在具有复合的领导力和叠加的领导艺术后,才能将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更好的发挥出来,确保领导的科学性。这两点是实现科学领导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领导艺术主要包括运筹艺术、决断艺术、权变艺术、用人艺术、协调艺术、激励艺术、讲话艺术、开会艺术等网。只有具备复合的领导力和叠加的领导艺术的领导,才可能成为具有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领导。

(四)先进的领导伦理

先进的领导伦理是领导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在领导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领导者,其在领导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选择发展问题,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存在各种利益之间的选择问题,这都是从社会发展角度出来会遇到的问题,如果领导者个人方面则会遇到权力观和政绩观的选择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选择时,领导者则需要拥有先进的领导伦量,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选择出现偏差。因此,要实现科学领导,就必须培育先进的领导伦理并充分发挥它对领导行为的导向作用。

二、结束语

第2篇

1.认同性原则。所谓认同性是指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在学校管理活动中认识上的一致性、共同性。认同性是学校领导班子心理建设的首要因素。

贯彻认同性原则应切实做好以下三点:(1)育人是学校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要依据学校教育目标制定出管理目标,并分解成各部门的子目标,分别和班子各分管成员达成心理契合,从而起到统一认识、鼓舞斗志的作用。(2)每一位领导成员要有整体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处处从整体利益出发,置个人名利得失于度外,把个人分工负责与集体领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下好一盘棋”。(3)要建立共同的价值观,采取正确的方法消除分歧,不断提高各成员的认识水平,逐步形成共同的信念。

2.平等性原则。平等性是指班子成员必须用平等的观点处理相互关系,坚持上下左右之间在政治上、人格上的平等,特别是“班长”,对各成员要一视同仁,即对成员可以有职务上的、工作上的区分度,但切不可有感情上的亲疏,更不能培植“心腹”。要秉公办事,一碗水端平,与下属保持等距离接触,搞大团结,不能搞小圈子,做到“公事以外才是朋友”。

3.和谐性原则。和谐性是指领导班子成员在工作中心情舒畅、配合默契的特征。和谐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具有两极特性,决定了人在工作和交往中的积极或消极的心态。

贯彻和谐性原则应做到:(1)要充分认识和谐的情感是“下好一盘棋”的前提。“以情感人”是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中的“高级投资”,“班长”要带头用积极的健康的情感去影响他人,陶冶他人。同时,班子中其他成员也要不断强化情感的纽带作用,促使整个班子人际关系的和谐化。(2)要充分认识到培养积极情感、消除消极情感是每一位称职的管理者应有的能力。班子各成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对人公正,处事公平;与人相处思想境界要高一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大局出发,为了整体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不居功,不自傲,甘做铺路石,不断培养积极情感。对消极情感要进行适当的调控,变消极为积极,以形成团结有力的战斗集体。

4.相容性原则。相容性是指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相互容纳、气氛融洽的心理状态。它能创造一种愉悦的心理气氛,增进彼此间的友谊,从而促进团结,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提高管理效能。

贯彻相容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要胸怀坦荡,宽容大度,有容人之量,能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和批评。(2)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做到大事清楚,小事“糊徐”。(3)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要有自知之明,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清楚自己的短处,摆正自己在班子中的位置。评价他人不能凭老印象,也不能遇问题往坏处想,专挑毛病和缺点,要多看他人的长处。这样才能有利于形成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协调关系。

5.互补性原则。互补性是指领导班子成员之间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密切合作的心理状态。为尽可能发挥班子中各成员的优点和特长,组合成最优化的群体状态,取得管理的最佳效能,必须进行心理上的互补性建设。

贯彻互补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树立全局观点,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每位成员都要从整体出发看待自己的工作,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关心、支持他人的工作,甚至随时提醒他人将要懈怠或疏忽的工作,做到在工作上互相补充,分工不分家,彼此建立起风雨同舟的亲密关系。(2)每位成员应根据学校的管理目标和班子动态,随时调节自己的心理、修正自己的言行,使班子始终处于高效运转的平衡状态。

二、学校领导班子心理建设的基本途径。

1.通过领导班子会议进行。会议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目的的信息传递和行政协调活动,通过会议及时对班子成员进行心理调适,对班子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促使各成员团结协作、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帮助,是使学校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有效途径。

2.通过个别谈心活动进行。谈心是进行平等、诚恳、和谐的思想交流的好形式,通过个别谈心,可以消除误解和思想隔阂,达到相互理解,增进团结,提高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进行谈心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场所,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要直率坦诚,谦虚谨慎,有理有节,耐心细微;要事先构思,讲究技巧,言语要朴实自然,以情感人,来取得双方共鸣,达到调适心理的目的。

3.通过媒介进行。这里的媒介是指充当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中介的人。当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个体之间由于发生冲突而难以进行情感交流时,发挥媒介的作用是最佳途径。

作为媒介应做到:(1)要具有高尚的品质,善于调查研究,讲究技巧,把握火候,有的放矢。(2)要加强感情联络,以取得冲突双方的信任。(3)与冲突每一方交流时,要做到信息准确,传递和反馈的信息要适时、适量,有弹性。

4.通过娱乐活动进行。有意识安排娱乐活动,在活动中相互谦让,交流情感,从而淡化人与人之间的成见、误解和隔阂

三、学校领导班子心理建设的基本方法。

1.自我修养法。自我修养法是班子成员自觉地修身养性,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方法。通过自我修养,个体承受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提高。这也有利于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情绪、情感源于人的需要,所以,修养者首先要修自己的“需要观”。如要分清哪些需要是正当的,哪些是不正当的;哪些需要是可以满足的,哪些是眼下不能满足的。不正当、不能满足的需要应果断放弃;即使是正当的、可以满足的需要,也要衡量一下主客观条件是否符合,以便集中精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其次是修自己的涵养,即锻炼自己控制感情的功夫。作为领导成员,要做到心底无私,宽容大度,遇事冷静。而情绪冲动,动辄发怒,言词过激,或狂喊乱叫,大声训斥,只能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不能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2.情感沟通法。沟通是一种理性和感性的混合交流,它是群体生命的要害。要维持领导群体的动态平衡,沿着既定的目标迈进,就要通过健全的灵敏的沟通结构来实现。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理想的沟通结构应为混合多向型,这种结构既注重沟通上下级之间的纵向联系,义重视沟通同级之间的横向联系。不仅能保持上下级之间的政令畅通,行动一致,还能促进同级之间互相关心,互相谅解,互相照顾,联系密切,协调配合。

3.角色心理位置互换法。善于换位思考,是调节人际关系角色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当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上下级之间或同级之间发生冲突时,如果冲突双方能进行心理位置互换,各自站到对方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想,彼此之间就能相互谅解,双方关系亦可趋于改善,从而达到团结和谐的目的。

4.闲聊法。闲聊法能使人从紧张的心理状态中得到放松。闲聊中隐藏着目的,具有心理调适功能,使人于不知 不觉中达到心理平衡,真可谓是“润物细无声”。

第3篇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领导文化研究长期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到了本世纪,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领导文化对于提高领导素质、提升领导力的重要性,对于领导文化的探讨方兴未艾。遗憾的是,在教育界里,虽对现代校长的领导文化、领导力作出过一些探讨,但是这些仅仅作为学校领导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未能进行系统化的分析研究,全面地对学校领导文化的研究还属于凤毛麟角。笔者通过对筛选的65篇文献进行精度分析后发现,目前领导文化的概念已趋于一致,国内的有识之士都一致认为:领导文化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是有关领导这一特定角色群体的文化,是领导者群体或个体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如深圳大学吕元礼、邹育根二位教授认为:领导文化是领导成员在领导活动中产生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形成的反映领导实践的观念意识,是客观领导过程在领导成员心理反映上的积累或积淀,是领导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共同信守的行为模式和广泛流传的态度作风,包括领导意识、领导观念、领导态度、领导价值观和领导行为模式等。而作为学校领导文化,除了具有领导文化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学校自身的特点。上个世纪90年代,广州教育科所秋实先生认为:学校领导文化是学校所有领导成员的群体文化。学校领导狭义的概念是指学校一级的领导,即正副职的校长、党支部书记等;广义上的概念,除了上述的校级领导为其上层外,还包括中层(如教导主任一级领导)和低层(如科组长、级组长等)。推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学校领导文化是以校长为核心,包括上、中、下三个层次领导群体文化。此观点已被大部分教育界专家学者所认可,沿用至今。虽然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目标与普通中小学有所区别,但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在领导文化概念的界定上可以借鉴上述观点。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导文化,是属于领导领域的主观意识范畴,是属于文化领域的非物质文化类型,是学校组织内领导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共同信守行为模式和相对稳定、广泛流传的态度作风,既包含组织内法理权利,又包括个人的人格魅力,最终是用思想和行为影响人。

二、学校领导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功能被充分挖掘,但对如何发挥学校领导文化的正面功能的研讨止于泛泛而谈

正是由于学校领导文化是组织内领导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共同信守行为模式和相对稳定、广泛流传的态度作风,所以它的正面与负面、积极与消极、优秀与恶劣必定会影响领导过程中的人、事和结果。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助理张俊华经过翔实的研究,认为:当前薄弱学校的领导与管理存在两个极端表现:一是校长的领导太少、管理太多,校长承担了许多中层干部的管理职责;二是管理者缺乏视野,领导行为比较混乱,管理粗放、无序、随意,绩效考评缺失。学校领导决定教育的本质和学校的文化,领导文化是影响学校改进、提升与发展的重要文化。综合各家之言,学校领导文化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导向功能、示范功能、调适功能等五个方面。而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办学上既有着普通教育的共性,也有着其鲜明的个性,特别是在办学模式、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明显区别于普通教育。一所成功的中等职业学校既要遵循办学的教育规律,又要切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发展规律,更要贴合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让职业教育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并在这样的价值之下实现办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所以,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领导文化的重要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领导文化的建设有助于构建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学校领导通过自身的示范、辐射和引领,能让学校领导层与教职工注入共同的目标感和价值观,把学校组织中的个体力量融汇成整体的力量,从而构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2.良好的领导文化一旦形成具有双向调适作用。领导文化的约束规范是软性的、隐性的,一旦形成是稳定的、可继承的。它既制约和影响被领导者,同时又对领导活动具有规范作用,从而有利于和谐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的建设。3.领导文化的建设有助于促进学校现代化的进程。领导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将领导视为上对下的“统御”或下对上的“接受”的领导观念,转型、创新为将领导视为上下互动的“影响”的领导观念,有助于“道德领导”等现代学校管理观的形成,有助于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科学待续发展。

三、对于中等职业学校领导文化的建设,重在强调校长领导力的引领和影响,缺乏对学校领导文化建设的体系构建

第4篇

一、导课的重要性

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导课好比二胡调弦,弦没调好,下面的演奏也难以成功。

导课是一堂课的开始,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起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课要通过精心设置导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导课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具体到每一堂课的导入,又有更具体的做法。比如,有时是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有时是为了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对新内容的思考;有时想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意境;有时是解决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疑问。

巧妙的导课设计能先声夺人,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为一堂课的成功开展铺下基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需要教师钻研,采用最完美的艺术来表现,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导课的尝试

1.深入学生生活———从实际出发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教师应该在不断更新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学习专业课外的其它知识,关注人文环境,关心国家大事。比如,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冬奥会无疑是今年的大事之一。比如在旱冰轮滑教学一课中,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2010冬奥会一定让同学们非常振奋,我们国家的体育健儿们终于在短道速滑中实现了包揽4枚金牌的梦想。冬奥会虽然已经过去,但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仿佛就在前,请同学们在这节课中和老师一起分享我们共同的骄傲。接着利用多媒体把一幅幅拼搏的场景再次展现在学生面前,就像看直播一样,一个个运动员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光辉形象不断映入同学们的眼帘。同学们立即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热情,讲课也就得以顺利展开。这样的导课方式,很快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导课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导课内容丰富多彩,不仅充实了课的内容,而且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让学生感觉课堂教学的质感美。

2.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习自主性

教师和学生心理有很大差异,教师所熟知的事物,往往是学生所不感兴趣的。学生所关心的、所喜欢的到底是什么?

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高中选项教学中尽量满足学生的意愿,就会使导课更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上起课来也更加顺利。如在上个学期笔者担任武术选项课教学,课前武术服装、运动鞋等装束的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导入。因为这是对视觉的冲击,使学生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感觉,可以让学生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3.提高自生修养———加强导课的艺术性

同一件事,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导课中也一样,教师用丰富的表达方式会燃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提高审美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①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语言的亲和力。语言是一门艺术。有些人讲话比较生动,比较委婉,让人产生倾听的欲望,是一种听觉享受。而有些人讲话平铺直叙,比较生硬,让人有厌恶的感觉,好像是催眠曲。前者让学生马上能集中注意力进入课堂,而后者则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教师平时要多看一些关于演讲技巧方面的书籍,也可通过电视媒体等学习名人的成功经验,积极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平时上课中,对每一堂课,都要仔细斟酌应该用什么话语导课,可以与学生拉家常,可以讲一些故事,也可以将学生当成一个好朋友讲几句心里话等等。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氛围,要讲不同的话,争取所讲的每句话都能体现你的语言魅力,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往往几句话能征服学生浮躁的心,很快使学生融入课堂中。

②灵活运用肢体语言,提高导课的效率。导课可以说是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了就有交往下去的信心。为了美化第一印象,我们要充分利用表情语言、手势语言,让导课生动有趣,活灵活现,就像是演员在表演,学生在欣赏精彩的演出。这些肢体语言有时要夸张、风趣,甚至将喜怒哀乐同时体现,这样可以增强课堂的动感美。

4.灵活运用多媒体———提高导课的科技含量

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于一体,它能让人的视觉听觉同时享受。恰当采用多媒体导课,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导课要求教师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制作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搜集视频,可以从网上下载,也可以自己拍照,有时甚至要对图片利用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所选图片要符合审美观,音乐也要选择适当,能让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例如,在教学生力量练习的时候,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名教练的示范和讲解,同时配有音乐,学生边欣赏动作边听音乐。动感有力的音乐让原本枯燥的力量训练也变得很有魅力。接着可以在音乐的配合下,带领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三、导课注意的问题

导课主要是为了上好整堂课做准备,导课内容应当言简意赅,把握好节奏,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倘若导课花费的时间太长,有可能影响授课内容的完成。曾经有一次给学生上跨栏这节课时,笔者借用刘翔在北京奥运会的表现来介绍跨栏这个项目的基本情况,由于讲述刘翔很多的事迹,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是这个导课就花去了7分钟的时间,最后整堂课内容没有完成,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5篇

期待学生写出高质量的小论文,教师和学生单纯着眼于“落笔”阶段是不够的。小论文的撰写,应该以课程标准为统领,系统地贯穿于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中,否则,突击布置小论文作业,学生是无所适从的,也很难一下子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以下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我结合几年来在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时政教育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高中生普遍对课堂所提到的时事政治感兴趣,课程标准也指出,课堂教学要与“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现在教材的内容都很重视生活化,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时事政策教学和实例教学,因而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要突出时政性,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的态度,提高学生分析时政的能力。学生投身于时政学习,往往热情高涨,感到政治课的原理离他们并不遥远,从而增强了写小论文的信心。如果平时在课堂上教师不注意引入时政案例,学生因知识面过窄,缺乏社会生活的积累,写小论文时就会手足无措,或者出于交差了事,或者难以写好。课堂与时政教育相互补充,一方面为将来小论文积累素材,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在阅读评论中增强学生写作信心:时政评论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经过上一环节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时政的关注有了进一步的增强,愿意就热点问题口头谈谈自己的看法,但若诉诸文字,他们则会普遍对如何撰写政治小论文感到陌生,甚至有畏难情绪。这时,有必要指导他们阅读含有政治小论文元素的文章资源。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各类社会科学,以及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资源”。

“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教师平常应注意收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生动有趣、短小精悍的时政评论,在全班面前介绍,指出其中的作者观点、论证方式、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让学生熟悉别人的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可取之处在哪里,值得商榷的地方在哪里,并且张贴出来让感兴趣的学生阅读。这样,既能揭开像时政类评论等政治论文的神秘面纱,消除学生对小论文的陌生感,又能拓展学生阅读的视野。推荐学生阅读评论,向他们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政治小论文的写作并不是高深莫测、可望而不可及的难事,只要你留心观察、开动脑筋、勇于尝试,就能写出独具特色的政治小论文。

三、在综合探究中提炼学生朴素观点:社会现实与课本理论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曾经表示,“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实证、推想、会通、分析――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源泉”。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如今的高中课堂,都开设有综合探究课,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各施所长,或形成课件,或形成提纲,或形成手抄报等。在这里学生运用所学认识社会现象、适应社会规范、融入社会圈子,探索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习潜能得到了很大的发挥。教师应关注学生提到的初步观点,引导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及时给予分析、评价,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火花,使其在将来的政治小论文写作中得到进一步的明晰和成熟。

四、在论文写作中规范学生严谨撰写:学生主动与教师主导相结合

第6篇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指导策略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关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许多语文教育的老前辈都有过重要论述。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里说:“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和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和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和文章;这种阅读就是所谓的应用”。他认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了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工夫便于工作只做了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尤其是在当今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更不应该是游离于语文教育体系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得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1.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

中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缺乏甄别力,读物良莠不齐,一项调查显示46.7%的初中生和35.8%的高中生课外阅读以消遣为目的,在中学生购买的报刊图书中,知识类书刊占55.6%消遣类占44.3%。中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阅读水平的制约,审美能力较差,搞拒诱惑的能力差直接造成了读物的优劣不等。他们读的书大多不是有意识的选择,大多数都是无计划无目的,无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2.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指导

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得不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也就很难获得有益的指导;由于教师认为课外阅读占用了时间,耽误了学习,所以反对或限制他们的课外阅读,使多数学生不能光明正大地进行课外阅读,更顾及不上阅读的效益和质量,不能充分发挥兴趣阅读的作用。

3.缺少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

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图书资源匮乏,难以得到优秀读物。这也是制约中学生健康的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真正投资于语文学科的并不太多,大多集中在“习题集”、“题典”上,很多的课外读物是仅仅有几本“作文选”。

三、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中学生正是形成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然而受年龄和思维的限制,学生迫切需要指导。调查显示有72%的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给以指导。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只是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而缺乏切实有力的措施,少数教师甚至放任自流。因此,如何加强指导,使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1.激发兴趣策略,让学生爱读书

课外阅读兴趣指对自身从事课外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常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课外阅读兴趣受阅读者的年龄阅历、知识、爱好及阅读目的的制约,读物本身的内容形成也会直接影响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主要靠语文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要从认识着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辅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用古今学者劝人博览群书的名言警句启迪学生,以酷爱书籍,通晓各学科间的生动事例教育学生,体会广泛涉猎的必要。

2.推荐书目策略,让学生多读书

我们提倡的课外阅读。绝不是“放羊式”的阅读。也不是只要数量不要质量的任务式阅读,学生由于年龄、认识水平等原因,许多学生在书籍的选择上具有盲目性。这就要求教师推荐阅读书目给学生,明确阅读内容与范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多读书。在书目内涵的把握上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文化的弘扬;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注重借鉴与学习外国优秀文化。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还要有梯度。

(1)结合课堂教学推荐,读物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联系,内外联动,相得益彰。

(2)结合课程标准推荐。《课文课程标准》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是人类文化的精品。文质兼美,又结合了学生的学力、智力、心力等实际,要逐步让学生阅读。

(3)结合时尚热点推荐。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必能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开放的世界,愉悦身心。

3.掌握技巧策略,让学生会读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阅读的成功之门,教师要进得方法指导,教会学会开启阅读之门的技能。读书之法,因人而异。但就目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仍要把握一些基本东西。

(1)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在一学年开端就要订立本学年的读书计划,一学期、一个月、一星期读多少书,有个合理的安排。读书须思考。

(2)读书方法点拨。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系统地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点拔,三大读书方法:精读法。略读法、快读法相结合,要让学生明白“精读是准备,略读、快读是应用,是人生阅读活动的主体”,课外阅读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着重培养略读和快读能力。

(3)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阅读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和再生产活动,要展现阅读主体的本质力量。课外阅读极富个人特点的学习结果,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呈现多元化趋势,事实上,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的语文教学效果,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性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个人的选择、感知、理解和深悟,得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结论。作为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如果对学生的独特见解不假思索地加以否定,就可能泯灭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后果将不堪设想。教师要做一个充满激情的导游,引导我们的学生走进他们富有个性的阅读世界中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

在许多研究者仍然争论究竟哪一种领导风格更为有效时,菲德勒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他认为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合。

首先,菲德勒剥离出影响领导形态有效性的以下三个环境因素:

1.领导者一成员的关系。即领导者是否受到下级的喜爱、尊敬和信任,是否能吸引并使下级愿意追随他。

2.职位权利。即领导者所处的职位能提供的权力和权威是否明确充分,在上级和整个组织中所得到的支持是否有力,对雇佣、解雇、纪律、晋升和增加工资的影响程度大小。

3.任务结构。指工作团体要完成的任务是否明确,有无含糊不清之处,其规范和程序化程度如何。

菲德勒模型利用上面三个权变变量来评估情境。领导者与成员关系或好或差,任务结构或高或低,职位权力或强或弱,三项权变变量总和起来,便得到八种不同的情境或类型,每个领导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菲德勒模型利用上面三个权变变量来评估情境。领导者与成员关系或好或差,任务结构或高或低,职位权力或强或弱,三项权变变量总和起来,便得到八种不同的情境或类型,每个领导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菲德勒相信影响领导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个体的基本领导风格,因此他为发现这种基本风格而设计了最不喜欢同事( LPC)调查问卷,问卷由16组对应形容词构成。作答者要先回想一下自己共过事的所有同事,并找出一个最不喜欢的同事,在16组形容词中按 1-8等级对他进行评估。如果以相对积极的词汇描述最不喜欢同事(LPC得分高),则作答者很乐于与同事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关系取向型。相反,如果对最不喜欢同事看法很消极,则说明作答者可能更关注生产,就称为任务取向型。菲德勒运用LPC问卷将绝大多数作答者划分为两种领导风格,也有一小部分处于两者之间,很难勾勒。 

菲德勒模型指出,当个体的 LPC分数与三项权变因素的评估分数相匹配时,则会达到最佳的领导效果。菲德勒研究了12OO个工作群体,对八种情境类型的每一种,均对比了关系取 

表1 菲德勒的LPC问卷

快乐 —— 8 7 6 5 4 3 2 1 ——不快乐

友善 —— 8 7 6 5 4 3 2 1 ——不友善

拒绝 —— 1 2 3 4 5 6 7 8 ——接纳

有益 —— 8 7 6 5 4 3 2 1 ——无益 

不热情 —— 1 2 3 4 5 6 7 8 ——热情 

紧张 —— 1 2 3 4 5 6 7 8 ——轻松 

疏远 —— 1 2 3 4 5 6 7 8 ——亲密

冷漠 —— 1 2 3 4 5 6 7 8 ——热心 

合作 —— 8 7 6 5 4 3 2 1 ——不合作

助人 —— 8 7 6 5 4 3 2 I ——敌意 

无聊 —— 1 2 3 4 5 6 7 8 ——有趣 

好争 —— 1 2 3 4 5 6 7 8 ——融洽 

自信 —— 8 7 6 5 4 3 2 1 ——犹豫 

高效 —— 8 7 6 5 4 3 2 1 ——低效

郁闷 —— 1 2 3 4 5 6 7 8 ——开朗

开放 —— 8 7 6 5 4 3 2 1 ——防备 

向和任务取向两种领导风格,他得出结论:任务取向的领导者在非常有利的情境和非常不利的情境下工作得更好。也就是说,当面对I、11、Ill、Vll、Vlll类型的情境时,任务取向的领导者干得更好;而关系取向的领导者则在中度有利的情境,即IV、V、VI类型的情境中干得更好。

菲德勒认为领导风格是与生俱来的——你不可能改变你的风格去适应变化的情境。因此提高领导者的有效性实际上只有两条途径:(1)你可以替换领导者以适应环境。比如,如果群体所处的情境被评估为十分不利,而目前又是一个关系取向的管理者进行领导,那么替换一个任务取向的管理者则能提高群体绩效。(2)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菲德勒提出了一些改善领导者——成员关系职位权力和任务结构的建议。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改组下属组成加以改善,使下属的经历、技术专长 和文化水平更为合适;任务结构可以通过详细布置工作内容而使其更加定型化,也可以对工作只 做一般性指示而使其非程序化,领导的职位权力可以通过变更职位充分授权,或明确宣布职权而增加其权威性。

第8篇

关键词 文献计量分析法 文献定性分析法 女性领导者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一、文献来源与研究方法

笔者以女性领导者、女性管理者为主题词,匹配度为精确,检索时间范围为2006-01-01 ~ 2010-12-31,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进行文献检索。检索到263篇与女性领导者研究主题相关的中文文献,首先对这些文献的基本特征简单进行了统计分析,包括用数据和图表来描述文献的增长规律、期刊的分布规律、文献的主题分布;然后结合定量分析的基础,利用文献定性分析法对研究文献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初步展示了我国女性领导者领域的研究现状。

二、相关文献的比较分析

(一)文献增长规律分析。

研究女性领导者领域文献的增长规律是评价此领域知识积累总量的一个重要标准,笔者按年份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后得到近五年来我国女性领导者领域研究论文的年发文数量及年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2007年与2008年时研究数量最多的两个年份。总的来说2006年到2010年这五年间文献的平均发文量为52.6篇,文献累积增长量不明显,可以看出此阶段正处于我国女性领导者研究领域的理论摸索阶段,尚未成熟。

(二)期刊分布规律分析。

研究掌握我国女性领导者领域研究论文的期刊分布规律,可以知道此领域的研究论文集中分布的期刊,也可以指导后来学者的研究。经理人、商学院、管理@人、中国总会计师、领导科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是我国女性领导者领域研究论文比较集中的核心期刊,占总样本论文数的35.6%以上,并且经营管理类的期刊是我国女性领导者学术界的主要期刊源。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如甘肃社会科学、长沙大学学报也有多篇女性领导者领域的研究论文,说明我国女性领导者研究已经开始向科学和规范的方向发展。

(三)主题分布规律分析。

文献主题的研究分析可以展示该领域理论研究中发展的主要特点、趋势和发展方向,可以帮助后续研究者精准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盲点和难点,进一步推动此领域的研究发展。笔者根据263篇样本文献研究主题的不同,将其归纳如表1所示。其中有些文献涵盖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主题,由表1可知,我国女性领导者的研究在对个别女性领导的访谈和启示最多,达到了85篇,占样本文献的31%。这说明了女性领导研究处于初期,尚无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分析结果,个案分析的大量出现显得尤为必要。同时在女性领导力、领导风格以及领导力的提升对策方面也是研究的重点,从两性角色比较的角度研究女性管理者的文献也占到了10%。然而,从领导动机、价值观角度来研究女性领导者只有3篇,不到1%。

三、女性管理者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

(一)女性领导力、能力要素研究。

普遍观念认为女性领导者擅长任人唯贤、调查分析、安抚基层等,缺乏预测决断、创新进取、随机应变的能力。梁江(2010)从领导科学的角度探讨了20世纪末发达国家公共部门领导力的提升缘故,除了制定非常细致的可考察的指标和发展规划,不断调适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运用各种培训项目外,还重点分析了女性领导者在公共部门的作用和领导效能。对一个要求男女平等参政的国家来说,公共部门被看做是贯彻男女平等的代表机构,同时男女比例和特征的互补对政府整体效率也有不小的影响 。张莉蓉(2010)认为女性的领导魅力是领导者的道德品质、知识水平、风度修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基于个人卓越品质基础上对他人的影响能力 。聂志毅(2010)认为,女性领导者具有敏锐的直觉、踏实勤勉、易于合作、精打细算等优势,通过领导岗位的不断学习和完善,领导力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综合来看,国内很少利用专业领导力的研究方法对女性领导者进行研究,这对于推动女性领导力的大众认可,开发女性人力资本的观念仍然不够,不利于形成认可女性领导才能从而接受女性优质领导者的社会文化。

(二)女性领导风格、领导优势。

女性领导者的风格和优势的研究大多是吸取了西方女性领导力的研究模式,主要考察了领导风格和领导方法。目前有台湾的黄丽蓉归纳了5个女性领导力的特征:注重互动,注重包容的组织关系,鼓励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大胆授权,重视队员的成长。刘楠(2009)认为女性的人格特质与当前崇尚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一致的,如敏锐的直觉、温柔勤恳、坚持不懈的努力、细节为王和善于沟通等 。傅晓霞(2009)认为女性领导者充足的亲和力能满足下属尊重和认可的需求,善于简单化处理问题的能力可以满足下属自我领导的要求,卓越的沟通谈判能力也顺应了下属人性化管理的需求。综合来看,女性领导者的领导特征与新时代管理组织发展所需要的领导新特征高度匹配,有利于女性领导力的研究的蓬勃开展 。

(三)女性领导发展环境、障碍及对策研究。

总的来说,归纳女性领导力的发展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总结如上表2。关于女性领导力发展障碍和对策的研究虽然多,但理论性不强,大多只停留于描述现象和简单归纳的层面,并不能有效地解释和帮助女性领导者摆脱领导困境,缺乏对女性领导力内外部生成的机理分析和晋升机制的深刻洞察,很难产生富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 。领导力开发是领导学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但在女性领导力开发的研究上还属于盲区,仅次于女性领导力发展障碍研究,希望后续研究者们可以重点研究此领域,从而帮助女性领导者克服各种发展障碍,大步前进。

(四)个别女性领导访谈及启示。

第9篇

[关键词]英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制度

英国在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出台之后,学校改进压力剧增,对于校长的要求也与日俱增,校长的角色发生了很大改变。之后,英国的校长培训制度经过了重大变革,目前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培训管理制度。其特征具体表现在《国家校长标准》的制定、校长培训的组织管理、校长培训的内容与方式三个方面。

一、国家校长标准

为了促使所有的校长都具备相应的条件,1998年英国师资培训署在吸收全国各地及有关行业经验的基础上,反复征求意见,颁布《国家校长标准》。《国家校长标准》不分校长所在学校的发展阶段和学校类型,适用于所有的校长,对校长专业角色和领导技能等作出了明确说明,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增强校长资格培训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奠定了基础。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变化,2004年又对《国家校长标准》进行了修订。

《国家校长标准》承认校长在政府的教育政策执行和发展以及提高学生就学水平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体现了校长应有的发展方向。它包含以学习为中心、注重领导能力和表现出尽可能高的专业水准三项重要原则。《国家校长标准》的主要目标是制订教师职业核心领域明确的要求;在各方面帮助教师制订和调整职业计划并有效地工作以及制订旨在促进他们提高效能的明确目标;保证所有人都能关注提高学生的成就和教育的质量;帮助制订教师的专业和成就要求;帮助专业化发展和提供高质量的培训,能够满足个别教师和校长的需求,充分利用时间并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受益。

《国家校长标准》将校长标准分为五个组成部分,即校长的核心目标、领导的主要效果、专业知识和理解力、技能和品质、校长职务的主要领域。对于每个组成部分都进行了具体说明。其中校长职务的主要领域是《国家校长标准》的主要内容。

在核心目标方面,《国家校长标准》指出,校长要为学校提供专业的领导和管理,以确保学校各项工作都达到高标准并得以不断改进。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校长必须确保全体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并实现所有学生的潜力,有效地管理教学和学习,使学生取得较高的成绩。在学校管理方面,校长是学校领导和管理的专业人员,要确立学校愿景和发展方向,保证实现学校管理和组织目标。校长需要和其他人一起工作,保证所有人的机会公平,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在整个教育系统方面,校长还必须有效地发展与其他学校、儿童服务机构、地方教育局、高等教育机构等的关系,以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作出贡献,为学生创设卓越、优质的学习氛围,激发所有学生的较高的期望。

领导的主要效果包括积极的校风、高度负责的教师、成绩优秀的学生、支持学校和帮助孩子的家长、胜任的董事和高效的资源利用。

在专业知识和理解力方面,强调校长所需的知识要不断更新,理解力要不断增强,并且要在每个领导的主要领域里显示出来。它包括教育质量、课程教学评价、领导风格与实践、全国的政策构架等13项内容。

在技能和品质方面,包括领导和管理人们为了共同目标奋斗、决策技能、交际技能、自我管理等以及可亲可敬、愉快、精力充沛、不屈不挠、自信、廉政等10项品质。

校长职务的主要领域涉及到规划未来、领导教与学、自我发展并与人合作、负责学校组织管理、确保承担责任、促进社区发展六个主要领域。每个领域都分别详细阐述了校长需要具备的知识(共49项指标)、专业品质(包括52项指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标准(包括48项指标)。这六个领域不分主次,共同展示了校长的职责。

规划未来指创设共享愿景和拟定战略计划。愿景表达学校核心的教育价值观和道德目标;战略计划保证学校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并对鼓舞和激励学生、教职员工以及学校内的所有成员起重要作用。

领导教与学表明校长的核心责任是提高教和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业成就。校长要促进学校整体发展,有效运用资源,设计好课程计划,保证学生良好的纪律和行为。这就意味着要对学生予以高期望,监督并评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创建成功的学习文化,以便于使学生成为有效的、充满激情的、独立的学习者,并且使学生热诚于终身学习。

自我发展并与人合作要求校长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和合作,能够管理自己并和其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促进专业化的学习型社区的形成。通过绩效管理和有效的持续专业发展,校长支持所有工作人员达到高标准。校长还要使自己拥有应付复杂问题的能力,拥有职务所需要的领导技能和行为,注重自身的持续专业发展。

负责学校组织管理指校长建立合适的有效的组织机构,并以严格的自评为基础,寻找组织结构及其功能改进的方式。保证学校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有效组织和管理,来提供高效和安全的学习环境。这些管理责任意味着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校长应该同时通过与他人的有效合作,以建造成功的组织。

确保承担责任要求校长对相关群体负有责任,尤其是学生、家长、监护人、地方长官和地方教育局。校长有责任保证学生受益于高质量的教育。校长在法律上对学校管理机构、学校周围环境负有责任。“市场责任’意味着校长需要成为企业的经营者,‘去中央化’导致的责任意味着校长必须负责学校财政和文化的管理,使所有员工逐渐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责任是指校长必须在群英荟萃的地方‘智力超群’,从而保证员工能够对变革作出响应,而不仅是反抗;‘经营’责任是指校长必须是一名好的规划者,能够从策略上领导学校发展。”

促进社区发展表明,学校存在于一个与众不同的社会情境之中,这样的社会情境对学校内部发生的事情有直接的影响。学校领导应该对学校内部和外部社区负责,以保证公平和权利。校长应当和其他学校合作,给自己所在的学校和其他学校带来正面影响。为了孩子的茁壮成长,校长应当在战略和操作层面,与学生家长及所有与孩子茁壮成长有关的机构进行合作,致力于学校内外社区的工作。校长在更为广阔的教育系统中分享领导责任,应当意识到学校改进和社区发展是相互依赖的。

英国《国家校长标准》试图为校长专业发展和行动提供明确的要求,使希望成为校长的人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也使校长对自己的工作和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它不仅用以招聘校长,而且用于评估校长绩效,指导校长专业行为。

二、校长培训的组织管理

英国政府对校长培训给予宏观指导,并不直接管理和控制。其具体组织管理特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英国颁行《国家校长专业资格》,以便于实行资格证书制度和质量监控等措施。

第二,从大的培训路径看,英国的校长培训有国家学校领导学院及其分支机构、大学和校本培训三条途径。英国校长培训机构不仅包括大学内部的相关培训机构,而且包括中小学校,在一些优质的中小学校建立校长培训实践基地,为校长进行技能训练和管理实践提供场所。培训主要由国家学校领导学院负责,政府、行业、社会与学校相结合,其机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项目管理部、网上教育部和研究部各司其职。

1998年《教师面临变革的挑战》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学校领导学院的设想。2000年该学院成立。受教育部委托,国家学校领导学院接替了师资培训署的有关职能,代表英国政府组织管理中小学校长培训,负责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经费投入、组织协调、项目设计、课程开发、实施指导、培训研究、技术支持和管理评估等工作,成为校长培训专门的组织与认证机构。它依据地域特点和校长学习的实际,在西北部、东北部、中东部、中西部、英格兰西部、伦敦、西南部、东南部、约克郡等地区建立九个分支培训机构。其任务是:发展领导技能,继续实施教师培训署启动的三个校长培训项目并开发新的项目,包括覆盖领导的五个阶段的培训项目、战略项目、团队项目、出版研究成果、在国际会议上提出相关讨论问题。每一种培训项目都是依据《国家校长标准》而设计的,只是根据参加者经验、知识和身份的不同加以有针对性的安排,切实适合校长需要。

第三,英国“学校与学院领导学会”(ASCL)是代表全英国校长和副校长的专业学会和工会组织,它通过问题咨询、学术研讨、网络辅导、现场诊断、研究出版等方式对校长培训学习提供帮助,注重满足独特需求和进行现场问题分析。

第四,采取市场机制。一方面,从培训机构的角度看,培训机构通过公开招标评估而获得培训资格,通过项目竞标的方式获得相应的培训项目。另一方面,从校长的角度看,英国政府为激励校长参加培训,对每个接受培训的新校长提供一定数额的资金,英国校长使用这笔资金自己选择培训单位,满足培训需求,不被选择的培训机构将最终被淘汰。这样促进了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从而有益于培训质量的提高。

从上述组织管理特征可以看出,英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质量监控来宏观管理校长培训;委托专门机构组织管理,而不是直接管理和控制中小学校长培训,政府与培训机构之间是指导和合作伙伴关系;各个地区培训机构在根据国家制定的标准进行培训项目研发、课程的设置、培训模式与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大多数培训机构通过竞争获得培训资格和吸引受训者。一言以蔽之,这种组织管理通过《国家校长专业资格》的认定、培训机构的合理架构、专业学会的学术引领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充分运用,来保障培训质量并满足不同需求。

三、校长培训的内容和方式

第一,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在国家校长领导学院成立之前,英国校长培训工作主要由师资培训署承担,师资培训署设计、实施了三类校长培训计划。1995年启动校长领导和管理项目,为任职两年的新任校长提供培训,这是入职阶段培训,是面向首次担任校长职务的人士提供的导人性课程。校长领导与管理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要帮助校长理清领导与管理任务,发展领导与管理能力。1997年《国家校长专业资格》颁布,规定从2004年4月1日之后,任何想申请成为中学或者小学校长的人必须拥有校长专业资格证书,接受符合国家校长标准的培训。《国家校长专业资格》出台不久就被国会以法案的形式通过,成为英国初任校长资格审核的依据和指南。这是一个初级阶段培训项目,对象为有潜质成为校长的人士,是拟任校长培训。1998年,在职校长领导项目启动,它以《国家校长专业资格》为基础,为任职三年以上的校长提供培训,目的是要为在职校长提供富于挑战性的、丰富的专业发展内容。国家校长领导学院成立之后,校长培训的三个项目得以调整和充实,形成了职前、入职和在职校长培训体系。

第二,强调分类培训。英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形成了从“校长候选人”到“资深校长”一套相对完整而又统一的培训体系,存在明显的分类培训特点。国家学校领导学院的培训项目分为不同的主题,每个主题反映着不同背景的受训者在学校领导事业上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以“中职领导”为主题的培训项目,是为挖掘和发现中小学校长后备人才而设计的,培训对象是学校中的学科组、年级组等的中层领导,包含“从中层开始领导”“快通道教学”“领导路径”“建立领导台阶”“领导战略”等具体培训项目。以“准校长”为主题的培训项目,培训对象是副校长、校长助理或者其他有志成为校长的人,包含“国家校长专业资格”“未来领导”等众多项目。以“新任校长”为主题的项目的培训对象是初次担任校长职务的校长,包含“早期领导”“新愿景”等众多项目。以“有经验的校长”为主题的培训项目,其培训对象是有经验、希望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的校长。这些不同的主题为不同层次的校长提供了培训项目。以“学校事务经营”为主题的培训项目,其对象是学校事务经营者和会计;以“团队项目”为主题的项目,其对象是希望增强领导成效的领导团队;等等。另外,英国还有为现职校长和愿做校长的人提供的“教育领导”硕士、博士学位课程培训。

第三,注重实践能力。这首先表现在培训地点和内容上注重实践需求。例如,“历时6个月至2年的‘英国校长专业资格’培训,集中培训时间仅9天,其中理论讲授不超过6天。将校长所在学校作为培训基地,要求校长将研究学校自身问题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其次表现在培训方式上,“充分体现关注现实、解决问题、指导实践、促进发展的价值取向,依据校长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和校长角色转变的规律,实现了培训过程以问题驱动、参与思考、集中交流研讨、分散实践尝试、导师引领、个人网上学习等多种有效方式的结合,真正使培训成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再次表现在培训者队伍建设上,把有实践经历和经验的资深校长作为培训者的主体队伍,以校长的任职学校作为培训的主要阵地,将校长培训置于真正的实践经验与情境之中。最后表现在培训成果上。“关注实践性研究,要求校长培训结业时所撰写的论文必须以自身学校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注重实证性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范式理论,课程领导;课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5-0022-03

在对传统课程批判的基础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借助于现代性话语,希望实现概念重建,以达成理论的创生,进而变革当下的课程实践。由此,新课程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语汇。但是,这些语汇能否与本土化的语境融为一体,并发挥其应有的效用,需要进行有意识的批判、分析和再认识。走向课程领导是当下课程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旨向,究竟如何理性地看待课程领导的价值与意义,美国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一特定的话语系统中审视课程领导的研究现状,以把握其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一、阻碍课程领导走向成熟的因素分析

在课程管理研究领域,一些学者提出了课程领导的概念,这一概念是从领导学中获取的,倡导实现课程管理向课程领导的范式转型。课程领导的提出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价值,但是,应该不应该、能不能够、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实现课程管理向课程领导的转型,其中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领导学是一门尚不成熟的学科

西方的领导学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西方学界对于领导学的学科定位、基本概念仍然是众说纷纭,“四方的领导科学被视为管理学和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未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研究的学术气息较浓,从事研究的主要是学术专家。”在我国,领导科学自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以来,虽然已经取得了_一些研究成果,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就连最基本的关于领导的内涵,也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共识。“近年来,由于有一种深入不下去的感觉在困扰着学术界,人们对领导科学的学科建设有些担忧。不难看出,目前出版的数百部领导科学教材或论著多为大同小异之作,读起来常有似曾相识之感。一些在20世纪80年代曾热心研究领导科学的学者已经转行,这更应引起人们的深思。”以这样一门不太成熟的学科作为课程领导研究的理论前提与支撑,可能会冒比较大的风险。

2.领导的成长语境还不够成熟

从管理到领导的范式转型强调从重事到重人的转变,与过去那种把领导与个人身份、地位、头衔相提并论的时代相比,领导的内涵得到大大拓宽。但是,由于长期受到科层制的影响,以及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等级传统,因此很多人对领导的认识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偏差,比如:将领导等同于特权阶层,符号化为上下尊卑,认为领导意味着必须无条件服从。另外,与我们从情绪化的态度和单纯学科本位情结的立场出发所想象的情况并不相同,在西方,管理并非已退出历史的舞台,“从管理到领导的范式转型,并不意味着西方社会已经失去了实施管理的土壤,管理依然是一种重要的人类社会活动。它是对管理问题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是对‘管理有余而领导不足’现象的一种批判性反思。”在这样的环境下,学者们提出的范式转型恐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完全实现。

3.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之间的区分度不高

有学者认为,“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的转变,不是一种术语卜的简单变迁,而是观念和理念的转变与革新。”但是,课程领导的概念本身还不十分清晰,尤其在实践中,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是很难分清的。随着课程管理内涵的不断丰富,关于课程领导的表达同样可以置于课程管理的界定中,因为现代社会对于管理内涵的描述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早就溢出了我们的旧有看法。所以,理性的看法不是简单地否定一方,而是强调“即便在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的差别得以凸显的当下语境中,我国新实施的课程管理体制名称中仍可以续用‘管理’一词,在以‘××管理’作标题的著述中照样可以探讨领导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把管理和领导在职能上甄别开来并没有贬抑前者、褒奖后者的意思。”但是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二者之间的交叉重叠,不能清晰地加以区分。

4.管理过度与领导过度都不是良好状态

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具有丰富的情境性、解释性、发展性,对于丰富的课程实践而言,不同的理论各自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过多地强调从什么走向什么,实现某种范式的转型,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不同理论之间的联系,导致实践在钟摆的两端徘徊。过分地强调管理与过分地强调领导都不是明智之举,比如:没有人文关怀会使管理变得冰冷僵化,而不适切的人文关怀也会导致激励过度而调控不足。比较合理的做法应当是从实践出发,抓住何时应该管理与何时应该领导的时机,不是简单地从管理走向领导,而是尽量让管理与领导形成共契,这样才能使课程实践获得进一步提升。

二、范式理论对于课程领导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范式理论是库恩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库恩把范式看做是介于科学共同体和外部自然之间的有一定层次、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的思想,从而将范式的本质确定为是科学家主观的或心理上的信念。库恩认为,“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通俗地说,范式是共同体成员一致认同的思想与主张,这些思想与主张体现在一系列的符号、概念与公式之中。范式规定了共同体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共同体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向与路径。库恩认为,从根本上说,不同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这包含3层意思:(1)由于范式之间的标准不一致造成的不可比性;(2)新旧范式之间会有部分术语的重叠,但是内涵可能完全改变,造成了范式之间的无法沟通;(3)新旧范式之争可能是在不同层面进行的,所以科学家在同一点、同一方向看到的可能是不同的东西。不可通约性导致不同范式的持有者具有不同的主张、眼光和视野。基于这种理解,库恩对科学发展持历史阶段论,认为科学革命的过程就是新范式代替旧范式的过程。但是,这并不表示新范式比旧范式更趋近真理,只是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处理遇到的困惑与障碍。

库恩十分关注科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在库恩看来,范式同单纯的理论和理论系统不同,它包含了科学实践中一切影响科学家活动的认识性、技术性因素,揭示了科学不仅仅

是纯粹理性和纯粹逻辑范围内的事情,科学的演变和发展是与科学以外的社会和历史因素紧密联系着的。

对于范式理论在科学以外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库恩本人也注意到了,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后记中,他认为可以进一步讨论范式能否合理地、不同程度地应用于科学之外的其他领域,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在具体的实践中,“范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为揭示和描述这些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其过程提供了一般框架或视角。”

在这些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正在努力进行着从体制、观念到实践(包括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管理)的全方位转变,这种变革具有全面性与突破性,打破了原有的课程框架体系,改变了原有的课程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确立了新的课程观念和价值取向,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校的日常教育模式。从范式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一变革意味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个大的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思维方式、技术等的形成,是建构新的课程范式、形成新的课程主张的过程。因此,我们置身于课程改革中,就必须变换观察的视角,形成课程改革共同体的基本主张与新的思维方式,跳出纯粹就教育谈教育的狭窄视野,将课程改革放在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民族振兴的大背景中去考虑,更加理性地认识课程改革中各种矛盾产生的必然性和持久性,从而达成课程改革的整体范式的跃迁。课程管理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课程领导的倡导与研究是对课程改革范式的局部推进,是大范式下的子范式的建构,同样可以运用范式的理论对其进行审视与观照。

三、课程领导研究必须回答的几个问题

从范式视角探索课程领导的发展走向,用社会文化的眼光审视其研究现状,可以让我们在新的视界中获得对课程领导研究的不同解读。不过,就目前我国课程领导研究的发展现状而言,还很难说去追求成熟的、独特的范式,甚至尚不能称之为前范式。当下,必须回到最真实的教育实践中,回到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努力回答好以下几个问题。

1.能够形成课程领导研究的共同体吗?

现代科学学科林立、知识浩繁,科学研究需要有一定的团队作为基础,需要自成一个学派,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承认,这是极为重要的。课程领导研究同样如此。共同体是课程领导范式存在的实体基础,直接决定着其进一步的发展。没有特定的群体,就无法形成为大家所共享的范式。有研究者在梳理课程领导的相关研究成果时指出,“就我国的情况来看,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研究较多,我国内地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自我研究较少,翻译、介绍西方的研究较多。不过最近两三年来,内地对课程领导的研究也开始关注起来。”的确,目前我国内地研究课程领导的学者数量还不是很多,在关于课程领导的论文中,每个人的观点也并非完全一致,多是个人说个人的观点,没有形成共同的话语体系,也没有建立起关于课程领导研究的相关组织。另据一项调查显示,只有少数教师非常清楚课程领导的具体内涵,占调查人数的9.7%,尚有56.9%的教师不知道或几乎没有听说过课程领导的概念。这些都说明我们还没有形成课程领导研究的共同体,课程领导的范式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能够对课程领导进行准确的符号概括吗?

根据范式理论,科学共同体要有共同使用的公式,这一公式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就是概念。新概念的提出,表明了共同体的理解与旨向,显示出可能产生的新范式的核心内涵与特征,这需要我们通过文字符号将新概念的意涵概括得比较准确,以免产生不应有的歧义,越准确越表明我们对其本质属性的把握越深刻。同时,这也表明共同体成员的一致性很强,是某一范式成熟的重要标志。目前,对于课程领导是什么,一些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描述,但是缺乏相对明晰的界定与说明。因此,我们首先要对课程领导进行明晰的符号概括;之后,还需要解决一系列下位符号概括的问题,比如:课程领导的性质、课程领导体制、课程领导监督、课程领导方法、课程领导者的素质等。一门学科的力量是随着研究者所掌握符号的数量而增加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向比较成熟的范式。

3.能够形成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的不可通约性吗?

要实现从课程管理向课程领导的转型,则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之间必须具有不可通约性。当然,不可通约性只意味着课程领导的要素特别是核心要素不能完全被还原到课程管理中去,而不是指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共同和重叠的东西。新范式对于旧范式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是意义的凸显,并非两者之间的截然对立。课程领导的研究绝不是封闭和完全自主性的,它必须在开放中进行,课程领导在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上必然和课程管理有所不同,课程领导应该在多方面与课程管理进行对话,同时,更应该在意义上超越课程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与课程管理的不可通约性。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领导力;影响因素;培养对策

现代学者们认为,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去影响他人,也要接受他人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和现实的领导力[1]。在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公民教育与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以及提高自身多方面的能力[2]。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开始把领导力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对大学生领导力进行了培养,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不多。了解我国大学生领导力状况,探索领导力影响因素,能够为有效培养大学生领导力提供重要依据。

1 问题的提出

1.1 领导力的界定

国内外对领导力概念尚无统一界定,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领导力属于特定群体,是处于领导地位的个体已经具备或需要掌握的能力;二是每个个体都具有潜在的领导力,它是利用资源掌握一定能力,实现自我和团队目标的过程。本研究中,我们将领导力定义为每个个体都具备的潜能,它是大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完成个体和团队目标所体现出来的能力,包括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实践执行能力、分析解决能力、学习创新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素养等八种能力。

1.2 研究对象

云南农业大学在校本科生共119人,男生70人,女生49人,大一44人,大二30人,大三23人,大四22人,学生干部46人,非学生干部73人,理工农类69人,人文经济类50人。

1.3 研究工具

1.3.1 大学生领导力问卷

自制大学生力领导力调查问卷,经过初测、修改、复测,问卷最终包括38道题,以“完全符合”至“完全不符合”五点评分,包括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实践执行能力、分析解决能力、学习创新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素养8个因子,各因子的全部初始特征值均大于l,特征值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6.768%,且各项目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75,表明量表的构想效度较好。总量表和分量表的Cronbach 值分别为:0.9031、0.8474、0.7983、0.7690、0.7062、0.8696、0.8637、0.7822、0.8160,表明量表的同质信度较高。

1.3.2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

FAD基于“McMaster的家庭功能模式”,量表共60个条目,含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总的功能七个分量表,每个条目从“很像我家”到“完全不像我家”进行4及评定,得分越低,家庭功能越好。量表有较好的的信效度。

1.3.3 大学生社会参与量表

大学生社会参与量表,采用西南大学罗爱林硕士硕士论文中的《大学生社会参与量表》,该量表共30题,包括获取信息、校园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参与、表达意见、参加组织、参与公共事务6个因子。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进行5点评定,得分越高,表示越多参与社会事务,该量表信效度较好。

1.4 研究过程

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19份,有效回收率91.5%。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大学生领导力个人基本信息差异分析

2.1.1 性别、专业、年级差异

男生在实践执行能力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男生18.12,女生16.13,P=.001),表明男生的决断力、规划性、执行力、意志力略强于女生。人文经济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因子分显著高于农科工科学生(文经类学生14.85,理工农类学生13.94,P=.025),表明经济、人文类学生比理工农科类学生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处理与组织内其它成的关系。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分析解决能力(大一12.89,大二13.90,大三14.53,大四14.90,P=.022)、沟通协调能力(大一13.65,大二14.80,大三14.54,大四15.00,P=.046)、信息整合能力(大一13.67,大二15.06,大三15.05,大四15.38,P=.006)、心理素养(大一17.54,大二18.40,大三18.86,大四19.48,P=.039)得分上有显著差异,其余因子分差异不显著。表明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大学生在问题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更为成熟,也更懂得如何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2.1.2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差异

学生干部领导力各因子分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见表1)。担任不同级别的学生干部在领导力各因子分上没有显著差异。一方面可能是学生干部本身就是学生群体中表现比较优秀的成员,另一方面可能是在学生干部岗位上得到锻炼,所以他们的领导力强于一般的学生。

表1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领导力差异

2.1.3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差异

从不参加、偶尔参加和经常参加校园活动的学生在分析解决能力(从不参加13.28,偶尔参加13.40,经常参加14.92,P=.029)、自我调控能力(从不参加16.86,偶尔参加17.59,经常参加19.27,P=.027)、实践执行能力(从不参加17.10,偶尔参加17.79,经常参加18.61,P=.040)、学习创新能力(从不参加14.06,偶尔参加15.07,经常参加15.17,P=.043)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其它因子分没有显著差异。有兼职打工经历的学生在分析解决能力(兼职14.33,未兼职13.23,P=.041),自我调控(兼职18.96,未兼职16.81,P=.001),实践执行能力能力(兼职18.12,未兼职17.02,P=.040),团队合作能力(兼职18.18,未兼职17.15,P=.037)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没有兼职打工经历的学生,其它因子分两者没有显著差异。说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大学生处理问题、协调与他人关系、完成任务、调节个体情绪的情景,能够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开发自身潜在的领导力。

2.1.4 家庭背景因素差异

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父母亲职业、父母亲学历在领导力各因子分上没有显著差异。

2.2 大学生社会参与和领导力相关分析

除了表达意见因子与信息整合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心理素养相关未达显著水平外,社会参与其他因子与领导力各因子显著相关(见表2)。说明社会参与为学生领导力的发展有着重要关系,不同形式地参与到社会,提供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完成任务、与人沟通交流、处理信息资源,从而学会带领团队、解决问题。

表2 大学生社会参与和领导力相关分析

2.3 大学生家庭功能和领导力相关分析

除信息整合能力外,问题解决因子与领导力其它因子呈显著负相关。除信息整合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外,沟通因子与领导力其它因子呈显著负相关。除实践执行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外,角色因子与领导力其它因子呈显著负相关。除信息整合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外,行为控制与领导力其它因子呈显著负相关。情感反应因子与自我调控能力、实践执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素养呈显著负相关。情感介入因子与自我调控能力、实践执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心理素养呈显著负相关。家庭总体功能因子与领导力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见表3)。家庭功能评价分数越高,代表家庭功能越不好,结果显示,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个体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家庭氛围及家庭成员的影响,家庭功能越好的学生,其领导力也越高,家庭功能不好,将影响到学生领导力的发展。

表3 大学生家庭功能和领导力相关分析

3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对策

3.1 更新观念,提高对领导力重要性的认知

传统观念将领导力等同于领导者具备的能力,认为领导力培养只需要针对学生干部,实际领导力开发对象也基本上是学生干部,很少覆盖更广阔的的学生群体。因此,学校、教师、学生需要更新观念,充分意识到领导力对大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重要性,把每一个大学生当做具有领导潜力的个体。学校层面可以考虑以适当的方式将领导力的培养糅合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之中,领导力的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可以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做出示范,指导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领导行为技能(如书面和口头交流、推理、团队建设、动员、倾听和计划等),帮助他们形成必要的到的承诺(如个人责任、伦理基础、价值观选择和个人承诺等)[3]。对于学生而言,需要认识并发现自身领导潜力,学习领导力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社会实践当中。

3.2 建设高校领导力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开展领导力培养存在重实践技能、轻理论的问题,很少在基础课程体系中设置领导力相关课程。缺乏系统的领导力知识,大学生的领导力无法得以正常的发展与迁移。美国学者Lyons和Paul认为,领导研究是跨学科的,他是心理学、政治学、公共行政学、卫生医疗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教与学等学科的集成。我国也有学者指出,领导学需要综合运用许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4]。高校要根据新的培养目标,重新整合、规划课程体系,将领导力的培养融入整个课程体系,将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机结合,从课程内容上,领导力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可以为领导力教育提供所需的知识、态度和技能,而领导力教育可以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5]。领导力课程内容包括领导学理论、领导技能培养、自我意识提升、背景文化、特定问题处理等,开设领导学概念、领导学历史、领导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与领导力等课程。通识教育注重学社综合领导素质的提高,开设哲学、逻辑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从课程教学上来看,可参照美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方式,理论课程讲授领导力基础理论、领导力技能相关理论,实践课程包括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形式。在具备基本理论和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

3.3 提供领导力实践平台,开发特色领导力培训项目

仅仅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素养是不够的,需要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在特定情境之中采取与之相匹配的行为,才能使大学生领导力水平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学校需要加大对实践活动的经费投入,为大学生开辟出适宜提高其领导力的平台。组织各种类型的校园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吸纳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各种社团组织,有条件的情况下,实行学生干部轮流制度,联合校外企事业组织进行合作培养,以提升领导力为目标,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各种问题真正使大学生领导力得到锻炼。可以参照国外高校领导力培训项目的内容方式,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进行项目的设置,由领导力课程任课教师来对项目进行管理,在领导力开发项目中兼顾思想引导、技能提升与个人成长,并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和特点,在内容上有所侧重。培训模式以技能的建构为重点,包括冲突管理、 如何授权、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等,主要着眼于提升学生在担任领导者角色时的行为表现。教育模式则聚焦于帮助学生增进有关领导力的知识、能力,并在各类不同的情境下对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迁移。发展模式更注重全人发展,主张强化个体在各种不同团队情境下的自我觉知[6]。

3.4 加强学校与大学生父母的沟通,发挥家庭系统功能的正向作用,为大学生领导力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家庭是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的最重要环境之一。在家庭系统的互动模式、情感表达方式、处事风格、价值观都在无意识中渗透到了家庭中每一个成员,影响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对外关系的处理。学校应加强与大学生父母的沟通联系,对父母进行教育方式的培训,发挥家长的表率作用,尽量提供孩子独立的机会,让他们学会规划自己的生活和未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锻炼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规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智强.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分析和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 28(3):4-7.

[2]翁文艳,赵世明.国外青年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领导科学,2011:7-9.

[3]文茂伟,房欲飞.在通识教育中发展大学生领导力:以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8,216:7-10.

[4]房欲飞.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45-47.

第12篇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小学中队辅导员职责

 

1、少先队中队辅导员是少先队员的亲密朋友和领导者。要全面关心少年儿童的思想、学习、健康、生活,并成为他们的表率。

2、熟悉少先队业务,自觉进行少先队有关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辅导能力。

3、结合学校德育处工作计划和总结,针对自己中队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初制定好本中队活动计划,学期末做好总结工作。。

4、培养少先队中队长和队委,做好发展队员、编队、改癣奖惩等工作。

5、积极组织和领导学生参与学校、大队部和有关部门的各项活动,并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

其中必须做到每月开一次主题队会,主题队会要有针对性、思想性、趣味性、创新性,发挥每个队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要有详细记录;指导学生出一期黑板报;监督队员参与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活动,协助学生做好红领巾广播站等大队部组织的活动及分配的任务。

6、指导中队委搞好少先队活动阵地。做好板报、手抄报、读书读报、兴趣小组、中队角布置等辅导工作。

7、中队辅导员要定期参加队委会,听取他们的意见与他们共同讨论工作,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要经常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指导他们完成各项具体的工作,教给他们工作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培养一批有能力的中队委员。

8、建立中队人才库。注重发掘队员的闪光点,发挥各自的特长。

9、辅导员要与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并定期在年级中开展有意义和有影响的教育活动。

10、认真做好少先队中队活动资料积累,经常撰写一些少先队工作论文,并积极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11、中队辅导员要积极支持与配合大队辅导员工作。首先,在思想上、行动上接受大队辅导员的帮助,接受大队辅导员布置的工作任务,并努力完成。其次,热心少先队工作,除了在中队中进行有效的,富有创造性的队活动外,还应积极向大队辅导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提供有特色的活动,以便推广。

二、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岗位职责

大队辅导员是学校少先队组织的直接领导者,大队辅导员要在上级党团组织及学校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少先队的组织管理及学生的思想教育活动等工作。

1、大队辅导员要努力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少先队的历史,掌握少先队的基本知识,在党团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下积极开展少先队工作。

2、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少先队工作意见和学校工作计划,制定学校少先队工作计划,学期末要进行总结。

3、指导中队辅导员的工作,要经常了解中队辅导员的工作情况,帮助他们开展活动,定期组织中队辅导员学习和研究中队工作。

4、领导少先队大队委员会的工作,培养大队委员会树立责任感,创先意识和自治、自理能力。

5、教育、督促学生自觉遵守小学生守则及学校规章制度,组织指导少先队员参加各级、各类活动。

6、办好学校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组织指导办好班级阵地,不断积累经验,做好宣传工作。

7、认真培训中队辅导员和大、中队队干部,选好大队委员会指导制订工作计划,做好发展队员,编队选举,鼓励处分等工作,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身体健康,不断提高他们的

第13篇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坐在这里同大家一起分享一年来的工作。刚刚听了大家的发言,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我真的好渺小,我的所作所为真的微不足道。今天,我重点是向各位学习来了。虽然如此,请允许我向各位汇报一下近一年来的工作。

一、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等,这些都是在说读书好,作为教师的我,当然知道读书对我们有多么重要。一年来,除了按照学区、学校的要求学习两报两刊、《杜郎口旋风》外,我还学习了其他的教育理论书籍,如《正能量》、《卡尔维特的教育》等。我也知道教师要作杂家,不仅要学教育理论方面的书,还要学习其它方面的书籍,今年我学习了《古代宰相传》、《三十六计》等。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然让我舍弃不得,不懂的、不会的“百度”一下,登陆各种教育网站,浏览一下教育方针政策,了解前沿的教育理念,把握时下教育信息,特别是教育局和学区的网站、邮箱,我每天必看,了解各种活动安排,把握自己的工作方向。

有字之书我读,无字之书我也读。我向老教师学习那种吃苦耐劳,坚守奉献;我向新教师学习细化管理,方法独到;我向领导学习人性管理,高瞻远瞩;我向学生学习起早贪黑,韧劲十足……

不仅在学校内努力学习,还争取机会走向校外。积极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等。

通过学习,使我感受到自己更加有内涵,更加有分量了。撰写的论文《静待花开》参加河北省教科所组织的第一届成长杯论文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并在河北省《终身教育实践与研究》上发表;在参加学区组织的优秀反思、故事评比中,《褒奖——一剂教育良药》一文被评为优秀教育反思;摘录读书笔记4本,其中有两本上交到学区中心校。

二、精研业务,打造高效课堂:

教师——课堂是主阵地,只有把握课堂上的40分钟,才有可能创造教学的奇迹。作为英语教师的我,每天每班就那么一节课,如果再把握不好,那么,教育质量无从谈起。因此,我每天都用大量的时间去准备那节课:反复阅读教材、听录音带、翻阅教参、参考集体备课教案、登陆远程教育网浏览资源,精心准备课件、教具、实物、卡片、习题等,用心思考,有选择的取舍随堂练和同步练上的练习,设置学生喜欢的作业,专心练习课堂基本功,全心全意给孩子们上课。

我不仅自己独自去探究,还会把别人好的教学方法拿来使其发挥到极致变成自己的绝招。我向同学科的沈老师听课研讨,也向其他老师学习交流,更向网络上的名师课例观摩。

在研究上好课的同时,我还认真的对待孩子们的每次作业,细心批改;及时帮扶后进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通过各级领导的指导和自己的不懈努力,学生们非常喜欢我,喜欢英语,喜欢上英语课,喜欢在课堂上尽情的展现自己。在暑期统考中我所教的五年级获得了全区第一名、四年级取得了全区第二名的好成绩。设计的英语综合实践作业,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

三、帮助他人,实现共同进步: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是我的信仰。一年来,我耐心的帮助老教师们搜教案、查资料;我细心的帮助年轻教师做课件、上示范课;帮助老教师打印、复印,指导新教师使用多媒体。一年来,真的不清楚有多少次去帮助教师们使用多媒体,更记不清给多少位教师重装过计算机。

都说同行是冤家,我校却不这样。我们是个和谐的大家庭,谁有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我当然也不例外。为了帮助教师们备课,我可以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为了给校长们写材料,可以熬个通宵;为了迎接特殊的检查,我们可以昼夜连轴转;为了完成报表工作,我可以没有星期天。

一年来,我和沈老师互相听评课,从来直言不讳,虽然人少,但教研气氛浓厚。为了在理论上都有提升,我把压箱底的理论与她分享,扮演起了一位“伪专家”。学习《新课标》以来,我先自学,然后再与她共同研读、解析,并摘录关键点,同时与XX版进行比对,彼此受益匪浅。

四、勇于担当,凸显人生价值:

“能者多劳”——很荣幸,我能得到领导们的信任,一年来,除了担任英语教学工作、英语教研组长外,还担任着学籍管理员的职责。英语学科教师少,可是教研活动任务一点不轻,这样,从制定教研活动计划、实施教研活动、整理教研档案等一系列的任务让我忙的不亦乐乎。有人说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阵儿的事儿,其实不然,不干不知道。一年半的学籍管理工作,让我显得更加充实:期初报表、班级定员、学籍录入、文化户口、小基报表、转入转出等等,报表一个接一个,为了准时完成报表,往往要熬通宵。

第14篇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坐在这里同大家一起分享一年来的工作。刚刚听了大家的发言,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我真的好渺小,我的所作所为真的微不足道。今天,我重点是向各位学习来了。虽然如此,请允许我向各位汇报一下近一年来的工作。

一、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等,这些都是在说读书好,作为教师的我,当然知道读书对我们有多么重要。一年来,除了按照学区、学校的要求学习两报两刊、《杜郎口旋风》外,我还学习了其他的教育理论书籍,如《正能量》、《卡尔维特的教育》等。我也知道教师要作杂家,不仅要学教育理论方面的书,还要学习其它方面的书籍,今年我学习了《古代宰相传》、《三十六计》等。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然让我舍弃不得,不懂的、不会的“百度”一下,登陆各种教育网站,浏览一下教育方针政策,了解前沿的教育理念,把握时下教育信息,特别是教育局和学区的网站、邮箱,我每天必看,了解各种活动安排,把握自己的工作方向。

有字之书我读,无字之书我也读。我向老教师学习那种吃苦耐劳,坚守奉献;我向新教师学习细化管理,方法独到;我向领导学习人性管理,高瞻远瞩;我向学生学习起早贪黑,韧劲十足……

不仅在学校内努力学习,还争取机会走向校外。积极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等。

通过学习,使我感受到自己更加有内涵,更加有分量了。撰写的论文《静待花开》参加河北省教科所组织的第一届成长杯论文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并在河北省《终身教育实践与研究》上发表;在参加学区组织的优秀反思、故事评比中,《褒奖——一剂教育良药》一文被评为优秀教育反思;摘录读书笔记4本,其中有两本上交到学区中心校。

二、精研业务,打造高效课堂:

教师——课堂是主阵地,只有把握课堂上的40分钟,才有可能创造教学的奇迹。作为英语教师的我,每天每班就那么一节课,如果再把握不好,那么,教育质量无从谈起。因此,我每天都用大量的时间去准备那节课:反复阅读教材、听录音带、翻阅教参、参考集体备课教案、登陆远程教育网浏览资源,精心准备课件、教具、实物、卡片、习题等,用心思考,有选择的取舍随堂练和同步练上的练习,设置学生喜欢的作业,专心练习课堂基本功,全心全意给孩子们上课。

我不仅自己独自去探究,还会把别人好的教学方法拿来使其发挥到极致变成自己的绝招。我向同学科的沈老师听课研讨,也向其他老师学习交流,更向网络上的名师课例观摩。

在研究上好课的同时,我还认真的对待孩子们的每次作业,细心批改;及时帮扶后进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通过各级领导的指导和自己的不懈努力,学生们非常喜欢我,喜欢英语,喜欢上英语课,喜欢在课堂上尽情的展现自己。在暑期统考中我所教的五年级获得了全区第一名、四年级取得了全区第二名的好成绩。设计的英语综合实践作业,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

三、帮助他人,实现共同进步: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是我的信仰。一年来,我耐心的帮助老教师们搜教案、查资料;我细心的帮助年轻教师做课件、上示范课;帮助老教师打印、复印,指导新教师使用多媒体。一年来,真的不清楚有多少次去帮助教师们使用多媒体,更记不清给多少位教师重装过计算机。

都说同行是冤家,我校却不这样。我们是个和谐的大家庭,谁有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我当然也不例外。为了帮助教师们备课,我可以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为了给校长们写材料,可以熬个通宵;为了迎接特殊的检查,我们可以昼夜连轴转;为了完成报表工作,我可以没有星期天。

一年来,我和沈老师互相听评课,从来直言不讳,虽然人少,但教研气氛浓厚。为了在理论上都有提升,我把压箱底的理论与她分享,扮演起了一位“伪专家”。学习《新课标》以来,我先自学,然后再与她共同研读、解析,并摘录关键点,同时与XX版进行比对,彼此受益匪浅。

四、勇于担当,凸显人生价值:

“能者多劳”——很荣幸,我能得到领导们的信任,一年来,除了担任英语教学工作、英语教研组长外,还担任着学籍管理员的职责。英语学科教师少,可是教研活动任务一点不轻,这样,从制定教研活动计划、实施教研活动、整理教研档案等一系列的任务让我忙的不亦乐乎。有人说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阵儿的事儿,其实不然,不干不知道。一年半的学籍管理工作,让我显得更加充实:期初报表、班级定员、学籍录入、文化户口、小基报表、转入转出等等,报表一个接一个,为了准时完成报表,往往要熬通宵。

第15篇

   

在区教育局的领导和关心下,本人能够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爱业敬岗,依靠广大教职员工,共同努力、团结拼搏、卧薪尝胆、自加压力、不断进取,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学校XX年中考打了一个翻身仗,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现将本年度的主要工作成绩总结如下:

   

组织教职工开展政治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无论教师会还是行政会都安排一定的时间学习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教育教研文章,同时不定期的组织党员、团员及教师开展理论学习并检查学习笔记。

   

在经费相当紧缺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并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学科新课程知识培训,鼓励教师继续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以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强化教师育人的责任感。

   

强化德育管理,净化育人环境

   

领导学校德育小组,由校团委具体负责班级和学生检查和管理工作,使德育工作得以落到实处,学校校风、学风已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继续加强班主任管理工作,定期文 秘 家 园召开工作例会,研讨各班教与学的情况,交流各班管理经验,探讨学生的思想动态,总结本周各班成绩及存在的不足。同时要求各班经常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通过不懈的努力,学生的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得以培养和养成。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和宣传阵地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每周一早晨升国旗后,都安排学生代表和校领导进行国旗下讲话。充分利用校广播站、橱窗、黑板报等宣传媒体,引导学生勤奋学习,介绍学习方法和经验,报道各种好人好事及文学稿件,为师生免费点歌祝愿等,使学生每天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度过。

   

注意把家长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有力助手,让关心教育、热爱教育事业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集他们来校指导检查工作。他们的参与对教育、教学的管理起到监督作用,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狠抓常规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我们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重要标准,作为各类评优表模的主要依据,已经形成质量兴校,以教学质量论英雄的良好局面。

   

抓教学质量首先从常规教学抓起,我们坚持周抽查教案,每月集体检查教案的作法,倡导集体备课,坚持提前一周备课,要求做到“五定,五备,四统一”。即定教研活动时间,定(备)教研活动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定时检查,定期公布成果。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备教学内容,备学生实际,备教法,备学法,备习题。在教学上,统一目标,统一重点,统一进度,统一检测。

   

我们在课堂教学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探索,把以培养创新和思维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上,把“改”的重点放在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心理、思维的疏通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因材施教,经常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充满信心,并对每个学生的实际问题,对症下药,让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学到知识,都健康成长。

   

我们一直要求老师对学生作业全批全改,一月一检查一公布,对不认真负责的教师在全体教师会上通报批评。对期中期末考试,严格采用中考要求进行,考室人数最多不得超过40个,实行交叉监考,交叉评阅试卷,严肃考风考纪,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抓教研促教改,培养创新意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