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描写艺术论文范文

描写艺术论文范文

描写艺术论文

描写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庄子》 寓言故事 描写艺术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民权县,或说是安徽蒙城)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曾称赞此书:“其文则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在《庄子》这些文章中,都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出神入化的描绘出来,从而达到需要表达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用哲理故事和诗意抒发的描写来传情达意

《庄子》一书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浓郁的抒情性描写。作者在表达观点的时候,不是把生活当作科学研究的客观对象,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进行观察和分析,而是采取一种主观抒情的态度,直接表现个人对生活的真实体验,表现对自我生命的内在感受,从这种内在感受出发,去把握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寻找一条从根本上解脱困境的途径。体验是一种渗透着思想的情感活动,体验生活就是透视自己的内在情感,以自己的内在情感为依据,去接触和理解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庄子》一书正是从内心感受的角度去透视和思考生活,描写出了庄子的遭遇、命运、个性及其独特的精神世界。文中大量运用哲理故事来说明事理,《外物》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子穷得揭不开锅,向人借粮以救急,却遭到拒绝。他的忿然作色,固然是对吝啬无情的监河侯一类人物的愤慨,但更多的是对自己悲惨生活境遇的哀伤,是对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的控诉。所谓“吾失我常与,我无处所”,正是庄子极端窘迫的生活境地的真实写照。此外,《庄子》书中还大量表现了庄子作为一个精神探索者的心灵世界,描写出了他在人生旅程中的苦闷、求索、孤独与悲凉。这无论从语言上还是在诗情画意表达的效果上都很有感染力。

《庄子》一书哲理与诗意交融的描写艺术的表达还表现在对心中向往的理想境界的描写与歌颂。庄子渴望摆脱丑恶的现实,进而摆脱一切束缚,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他热情讴歌至高无上的大道,描写体道、得道的情景,形成了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逍遥游》中描写大鹏展翅高飞,翱翔于天地之间,展示了一幅宏伟壮阔的图景,与此对比,受自身条件限制的朝菌、斥之类显得格外渺小,这种描写极具艺术效果。此外,《庄子》书中饱含着审美感受的故事描写,不仅使深奥的哲理变得生动形象,而且把人带入物我两忘的诗一样的意境。

二、用奇特的想象描写来明理宣情

《庄子》一书向来以奇幻而丰富的想象著称。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庄子善于“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其作品具有“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特点。庄子在书中展开葱茏的想象力,描写了光怪陆离,波诡云谲的艺术世界。全书首篇的《逍遥游》,一开头就描写了一幅鲲化为鹏的宏伟景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书中,几乎随处可见这种出人意表的想象描写。

庄子大量借鉴了古代的神话传说。他从神话传说中吸收了很多材料,加以匠心独运的艺术创造来描写他文中的艺术形象。例如,他根据《山海经》中“姑射之山”的记载,创造了藐姑射之山的神人这一奇异形象;根据帝江的传说,创造了浑沌的形象和凿七窍的故事等。不过,庄子更多地还是借鉴神话的浪漫精神,展开奇异的幻想和想象。他打破物我界限,赋予天地万物以人的意志和情感,大量创造富于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特别是某些抽象事物也被庄子加以拟人化描写,化作生动而富于个性的艺术形象。庄子把这些抽象的事物加以人格化,通过他们之间的问答,告诉读者如何体悟大道。这些超现实的事物在庄子的笔端纷至沓来,妙趣横生,魅力无穷。

庄子的奇特想象描写又与他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有关。庄子主张齐物,他经常启发人们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克服“成见”、“成心”,达到精神境界的绝对自由。他认为,生活范围的狭隘,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导致了认识局限,就如同井底之蛙不知道大海的广阔,夏天出生的小虫子不知道什么是冰雪,只有突破以自我为中心的认识角度的限制,把个人有限的存在放到无限的宇宙中去考察,才能极大地扩展人的精神视野。

《庄子・天下》篇称庄子“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s见之也。”意思是其语言描写虚远广大,无限制、无边际,放任不拘,不偏执于一隅。这一特点既是指庄子的思想抒发,也是指他的文辞描写。正是庄子奇诡玄奥的哲学思想和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有力地激活了他那葱茏的想象力,构成了全书恣肆闳丽的描写艺术。

三、用大量的寓言故事来表现文学魅力

郭沫若在谈到庄子的文学成就时说:“庄子固然是中国有数的思想家,但也是中国有数的文艺家。他那思想的超脱和精微,文辞的清拔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他的书中有无数的寓言故事,那文学价值是超过他的哲学价值的。”(《沫若文集》卷十二《今昔蒲剑今昔集》)这是庄子运用寓言描写的最大成功之处。

庄子确实是一位杰出的寓言大师。寓言的运用在他的书中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成为庄子表达哲学思想和人生体验的主要手段,是庄子构建其理论大厦的基本材料。庄子的很多作品,几乎很少纯理论的阐述,而是连缀许多故事和人物对话,将自己的思想寄寓其中,寓言成为这些作品中主要成分。 《庄子》的寓言以叙事见长。其中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有细致逼真的描绘,能以生动的形象和意趣去感染人、征服人。作者非常讲究叙事技巧,努力造成绘声绘色的艺术效果。

庄子是个卓越的语言大师,他对文学语言的运用纯熟自如,精彩传神。例如《齐物论》中描写“地籁”的文字,对自然界中各种孔窍的形状及其在风力吹动下发出的不同声音,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可谓绘形绘声,词汇丰富,变化奇妙,为人所称道。庄子特别爱用新颖奇特的词汇,如“嗒焉”、“}然”、“听荧”、“时夜”,还有一些虚构的稀奇古怪的人名、地名等等,它们出现在文中,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庄子所用的句法也灵活多变,独具风韵,奇妙的句法与文中的奇诡议论水融,显示了庄子的独特文风。此外,庄子的文章又常常用韵,造成铿锵悦耳的节奏感,行云流水般的文句给壮浪纵恣的文风增添了诗意。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说:战国诸子中,“文辞之富美者,实唯道家”,而在道家之中又当首推庄子。他那古今独步的文笔不仅陵轹于战国诸子之上,而且也是后人难以企及的。综上所述,《庄子》散文的描写艺术独具特色。

参考文献:

[1]庄子 远方出版社 2006年

[2]郭沫若与道家文化 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

描写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素描教学;写实;表现;临摹

写实性素描教学在中国现代学院素描教学中曾经一直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这与近百年来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互补性需求,以及我们长期执行的现实主义美术创作政策和诸多复杂的政治历史原因相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当代艺术思潮的冲击和中国当代艺术多元化、多样化趋势的发展,写实性素描教学的统治地位发生了松动,表现性素描写生教学开始逐步成为主流化素描教学模式。应该说这一变化是学院素描教学的进步,它使得我们对西方素描有了更为全面而主动的认识,促成素描教学体系向着更加丰富、合理、科学、完善的方向发展,素描教学质量和理论研究水平得到提升。但是,由此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就是素描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大,素描教学体系的科学化受到挑战。因此,需要我们具体的分析作为素描教学手段的写实素描与表现素描在写生教学中所具有的不同教学功能,以形成写实与表现相结合的综合性素描写生教学课程体系结构。那种非此即彼、相互替代或者跟风式的素描教学是不科学的,也是有害的。教学中的素描问题需要通过完整的教学体系来解决,脱离开教学体系漫无边际的谈论素描,容易造成混乱的教学局面,使学生在素描的学习过程中不知所措和无所适从,影响素描写生教学的质量。

写实性素描教学

广义上讲素描可以分为两种:即主观性素描和客观性素描。写实素描属于客观素描,是西方三维写实造型艺术的基础。写实艺术起源于希腊雕刻,发展于文艺复兴,成熟于19世纪科学知性的欧洲写实观念,即三度空间合乎透视解剖的写实观念,其造型方式不脱离自然对象,它的基本特征就是更多的侧重于对客观对象的研究和再现。具体狭义的讲就是光影素描,通过丰富的黑白灰色调变化,塑造出立体、真实的画面形象,过去我们也曾把这种素描称之为“全因素素描”。从图像上看,写实素描比较接近一般的真实的视觉形象,要求忠实的记录和再现客观物象,素描语言隐含在真实的画面形象之中。严格的说,对写实素描如此的描述是不能概括丰富而复杂的写实素描历史,这里只是一种方便的说法。

那么,写实素描在我们的素描写生教学课程体系中具有什么教学意义呢?首先,写实素描所要求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深入观察和研究客观世界的艺术观。我们的艺术思想、创作力量不是头脑固有的,而是源于对客观世界的亲密接触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新鲜的客观视觉形象能够不断的冲刷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化图像和思维方式,永远是我们进行艺术创造的源泉和动力。

其次,写实素描是训练观察能力的最好手段之一。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素描教学的根本任务,学会了观察就学会了绘画。写实素描所提供的整体观看的方式方法,能够锤炼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真实形象中发现和提取艺术形象的本领。正如罗伯特.贝佛莱.海尔所说:“在你学习素描时,尽量养成把你所见的一切看成简单的几何体的习惯,它能增长你从整体出发的思考能力,应当使这种能力成为一种本能习惯,它是学习素描者所能养成的最重要的习惯”[1]p7。

第三,写实素描不等于照抄和模拟客观对象。尽管写实素描有其明确的“记实”倾向,但是,素描是情感交流的视觉艺术语言,写实素描必须通过系统的素描语言才能转化真实的视觉形象。因此,通过写实素描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绘画的基础造型语言,是对习画者控制能力的极好训练。如果我们在写实素描教学中能够明确上述三点教学功能,在心、眼、手(思维、观察、表现语言)三个方面进行素描的教学,那么写实素描就可以为学生打下一个科学而合理的绘画基础。这个基础并非只为写实而存在,它源于写实且能够超越写实。

回顾写实素描在我国美术教育发展中的历史过程,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一是素描理论研究滞后,素描教学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没有把素描与西方文化联系起来加以整体认识,导致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的写实素描体系的“误读”。具体的讲,就是对贯穿于西方写实素描中的“几何结构分析”的理性思维方式和方法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而只是孤立地注重表面的写实样式。第二,没有很好的把写实素描定位在素描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而是为写实而写实,致使写实素描教学不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与“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基础”的目标相去甚远,最终成为僵死的样式化素描教学模式。第三,写实素描的教学功能有其局限性,将其作为唯一的素描教学模式,其短处就会被放大出来,影响学生艺术思维的活跃性,局限了学生的艺术创造潜力,素描语言趋于贫乏。

表现性素描教学

表现性素描倾向于主观性素描,艺术家个性情感的表现处于优先的地位。表现性素描是对传统的客观素描的超越,具有当代主流艺术的特征。西方绘画艺术自印象派之后,东西文化交流加强,艺术呈现更加开放的多元化格局,写实观念的艺术传统被打破,其艺术教育也日趋自由化。阿恩海姆关于艺术的表现性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表现性在人的知觉活动中所占的优先地位,在成年人当中已有所下降,这也许是过多科学教育的结果”,“在培养艺术家的时候,要特别注重学生们对表现性的反应能力,并培养他们把表现性作为使用铅笔、画笔和雕刻凿刀似的用力基准。事实上,很多优秀的艺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就是这样作的。但是,另外一些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法就完全不同了,学生们在接受了这样的培养之后,不但未能使得自己对表现性反应敏锐起来,就连自己原有的那点本能反应能力,也受到了压抑和破坏”[2]p619-620。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这种新的西方艺术思潮开始全面影响我国的艺术教育。表现性素描强化素描语言的学习,把我们对客观物象的观察和感受体验进行更大幅度的素描语言化处理,更加重视二度空间的画面视觉表现,主动灵活的分解、重组或强化素描的各个元素,以构成更加强烈的视觉效果。

表现素描在素描写生教学中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首先,表现性素描与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性有着某种程度相似,那么表现性素描的学习可以转化学生完全西方化的素描观,建立起更加开放的素描观,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研究和学习中国艺术,使素描的学习成为连接中西艺术的纽带。中国的美术学院是不应该无止境的克隆西方艺术,只有在我们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中不断地一点一滴融入自己的文化基因,才能够建立起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

第二、表现性素描教学的全过程还是要面对具体的写生对象,观察仍然是第一位的,目的是保持表现性素描教学的渐进性,使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感受和发现事物的表现性内涵,实现由自然形态向艺术形态的跨越,而不是概念化的自我表现。

第三,表现性素描的实验性特征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素描语言的主观能动性。一个对象,多种表现,一幅写生可以有较少的主观因素,也可以有较多的主观因素,可以使用单一的绘画材料,也可以运用综合绘画材料。相对于写实性素描单一的语言模式,表现性素描增强了素描语言的可选择性。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我寻找方向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第四,表现素描可以较好的理顺基础与创作的关系,克服基础教学与创作相脱节的不合理的教学现象。

今天我们已经扬弃了以写实素描为“正宗”的素描教育模式,素描教学从单一的写实素描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表现性素描也已经成为正常的学院素描教学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表现性素描的教学便成为需要我们关注的新课题。总之要在整体的素描教学体系的框架中去发展和推进表现性素描教学,不能任意炒作一家一派的素描样式,也不能不研究西方素描的历史,而自以为是的发明一些“新素描”。不要滥用表现性素描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了他的自由性。教师应明确自己的教师角色,理性地从画家的身份挣脱出来,遵循教育规律进行素描教学的研究。教师角色定位模糊一直是影响高等美术教育的一个老问题,一些教师的素描言论带有更多的画家色彩,而不具有教学的价值。

素描写生与临摹

进行素描写生教学,学生需要了解素描语言的基本构成元素,理解和认识这些基本元素的变化规律。教学的主要过程是通过写生实践来完成的,但是,在学生对于素描语言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单一的面对具体物象的素描写生,不应是唯一的素描学习方法,也不能取最佳的教学效果。缺乏熟悉的素描语言的支持,学生一方面容易陷入盲目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则会导致学生别无选择地学教师。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有齐白石先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艺术胸怀和教育理念,而是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的画风“熏陶”学生,局限了学生的艺术个性。我们提倡素描临摹教学,首先使学生在一开始就能够接触到最优秀的素描艺术,随着临摹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的艺术判断力和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就会的得到加强。第二描临摹教学会很有效的帮助学生尽快的熟悉素描语言在具体画面中的体现,克服照抄和模拟真实物象的习惯,学会运用素描语言的转化描绘对象。第三临摹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比较快地建立起丰富的素描语言背景,形成具有较大选择空间的素描语言群,使学生既可以发现适合自己的素描语言,也能够博采众长融合出新。第四素描临摹教学需要打破单一的仅仅只是研究西方素描的格局,在西方当代的一些素描著作里已经将中国的水墨画纳入其素描研究体系,优秀的中国绘画艺术同样也是素描临摹的范本。临摹与写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不是立竿见影式的样式化教学,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控制和把握好临摹与写生各自的教学任务,经过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临摹与写生就会自然的融合,并逐渐发展和形成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素描艺术语言。

综上所述,素描写生教学中的写实与表现以及临摹是三种基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素描写生教学课程体系中应充分发挥三者各自不同的教学功能,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素描训练。学生既要接受写实性素描的教育,又要进行表现性素描的学习,同时也要研究优秀的素描传统。由此,真正全面掌握素描艺术语言,为艺术创作打下坚实而又富于创新活力的素描基础。

参考文献:

描写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素描造型 表现 艺术诚实 写实 夸张

“素描——这是高度的艺术诚实。”这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大师安格尔对素描非常经典的概括。通常人们会从他的高度写实绘画风格的角度去理解这句话,那就自然会将人们导向认同“把对象画得越真实,素描造型的水平就越高”这种观点。尽管在进入了21世纪,我们的绘画艺术已经有了空前的大发展,在各种不同的绘画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绘画理念,并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格流派。但持上述观点的依然大有人在。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和肤浅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实际上是混淆了“艺术诚实”与“真实”的本质区别。这里所谓的“真实”是指事物的客观自然状态。而“艺术诚实”是指画者在获得了对事物的感受之后进行的艺术表现,它是人对事物的主观认识。不同的人描绘同一个客观事物,而得到的画面决不会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搞清楚这个问题,本文所提的素描造型的“写实”与“夸张”问题的讨论就无法进行。因此,在我们将要对这一命题展开探讨之前,有必要澄清一下“艺术诚实”与“真实”的本质区别。

“写实”造型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必须强调“写实”的表现能力。

素描的“写实”造型是“艺术诚实”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而不是“真实”的复制和再现。这种“写实”的造型表现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描绘事物形体和画面的结构、比例、位置、运动、线条、明暗调子等造型因素的准确把握。通过严格的素描训练,掌握造型艺术的基本规律,研究造型艺术诸因素,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和表现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只有获得了扎实的写实造型的素描技能,才能真正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以及其他一切与绘画造型相联系的造型艺术服务。古今中外的绘画和设计艺术大师无一不是在具备了扎实的写实造型的素描基础之后才做出令世人称道的艺术成就的。在中国,与西方素描造型体系相对应的是一直延续了上千年的线描造型艺术,南朝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中的“应物象形”“传移模写”就包含着对“写实”造型的追求。晋代的顾恺之、唐代的阎立本、吴道子等都是杰出的代表;近现代有张大千、齐白石以及熔中西绘画于一炉的蒋兆和、徐悲鸿、刘海粟等一批著名画家。在西方,并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以及17世纪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是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绘画艺术大师。还有18世纪法国著名的新古典主义画家达维特和安格尔。他们的素描作品一直被后世奉为写实造型的经典范例。

“写实”造型的表现形式,在以往的中西方绘画及其他一切造型艺术活动中曾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而作为造型基础的素描写实造型表现能力,自然就显示出至高无上的权威。在现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发展,对造型艺术的写实表现也是众说纷纭。甚至在某些造型艺术表现领域出现了对是否一定需要具备写实造型能力的怀疑或者干脆持否定的态度的论点。认为长期的写实造型训练会阻碍艺术家想象力的发挥,继而导致造型艺术表现的僵化。笔者不赞同这种将造型艺术表现的僵化归罪于写实造型训练的认识。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既有积极的进步性又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造型艺术的发展也不例外,这就如同中国古代的工笔重彩画,当它发展到一定的时候,便有了中国文人画的兴起。又如同西方的古典主义绘画发展到极盛之后便诞生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这之后又产生了印象主义等等。这说明,当一个事物发展到极致,它的局限性就会显现出来,就会有新的事物替代它。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事物的出现必定包含着对旧事物中有价值的、优秀部分的继承和发展。在造型艺术的领域,作为基础的素描写实造型能力与造型艺术表现的僵化并无必然的联系,它也决不可能成为造型艺术发展的局限性因素。它无疑是我们应该继承和不断发扬的部分。因此,恰恰是那些具备了扎实的“写实”造型能力的人,才真正有可能突破藩篱,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拓展造型艺术的新空间。

无论在什么时代,也无论造型艺术发展到何种程度,写实造型的表现形式都有着无可替代的永恒魅力。而作为造型基础的素描写实造型能力,不仅在绘画表现上,在其他任何的造型艺术领域都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夸张”的素描造型是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的必然要求

“夸张”的素描造型指的是在充分理解和把握事物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比较自由地、更突出地表达艺术家视觉和心理感受的素描造型表现形式。

这种“夸张”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它探索心灵与外在现象的默契,寻找个体在现象世界中的表述方式。这种造型活动折射的是生命的充溢,是经过内心体验而迸发出的激情。艺术家将自己由事物唤起的情感映射到作品中,并将这种感受传达给观众。它注重感性,不满足于对事物的形体、空间的准确分析和表现,抛弃事物原有的比例结构,抓住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造型特征展开艺术的想象,并运用独特的视觉语言进行表现,从而创造出极富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描写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素描;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素描是一种单色的绘画形式,深层次上解释是用来学习美术技巧、探索绘画的形体规律、培养绘画专业习惯的一种训练过程。素描对于写实油画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随着绘画艺术的不断进步发展,我们对于素描和写实油画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充分探索和运用素描技法,不断丰富写实油画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以此来创作出更多高品质、高水准的写实油画艺术作品。

1素描和写实油画两种绘画形式的关系

1.1素描与写实油画区别之处

简而言之素描是一种单色绘画形式,同时素描包括的种类也很多,像中国国画中的水墨画、白描以及速写和绘画的草图在广义上都属于素描的范畴。可以说素描是绘画的基础和骨骼,同时亦是最节制和最需要理智来协助的艺术形式。写实油画是属于具象艺术的艺术形态,也是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写实油画是由绘画者观察和描摹外部的物体形象,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对外界物象进行再现的艺术创作过程。写实油画的艺术作品符合了观察者的视觉经验感受,为观者提供了感官的审美愉悦之感。

1.2素描与写实油画的联系

素描是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前提,是一切绘画创作的基础。素描是写实油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设计构图工具,绘画者经常要进行素描的练习,这样有利用他们更加准确地掌握并理解物象形体,在素描学习中逐渐熟练地运用线条来勾勒出物象的形体,初步掌握这一基础绘画形式的要点和精髓。在油画的初级阶段所进行的准备工作大致上可以说是着色的一种严格素描训练,拥有较为高超的素描技术可以使得绘画者在物体造型和色彩的结合上更加具有气象。总而言之,在写实油画的创作中素描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2素描在写实油画创作中的应用

2.1素描在写实油画空间构造的写实性中的作用

在绘画的发展过程中,空间特征经历了从二维到三维的一个转变发展。由于之前的二维绘画形式缺乏层次感和立体感,不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实物的具体状态,因此绘画者逐渐探索,充分利用素描中对于物体远近、明暗以及透视虚实的构图技巧来增强写实油画的表现力。使得写实油画的绘画者在平面上塑造物象的写实性和画面的感染力增强。

2.2素描在写实油画创作的题材和内容上的应用

随着写实油画绘画技术的不断提高,其题材和内容也不断的创新发展。素描可以使绘画者更加注重光、质感和空间的运用,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用一双善于发展美的眼睛来进行艺术创作。素描技巧的娴熟运用,会让创作者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题材选取、色彩抉择和内容确定上更加遵从内心,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2.3素描在写实油画创作中形体上的运用

素描绘画的基础是物体的形状和轮廓,形的问题主要在于素描技巧的运用。例如素描绘画中,通常将体当做立方体来描摹,把形视为平面形,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体存在并且体依赖于形因此形体结构是一个物体在空间中的具体存在方式。写实油画中的物象都是具体存在的,不过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绘画者把自身的感受运用线条来勾勒出来,对于曲线和形的有效运用会使得写实油画的整体性和绘画性更加的突出。

3素描对写实油画创作的影响

3.1素描对于写实油画创作风格的影响

不同的绘画形式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同时各种绘画技术也可以取长补短。素描是写实油画创作的前提即基础,素描家作品风格的不断变化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写实油画的发展。淳朴、柔美的素描绘画会使油画创作中显示出一种宁静致远的风格特点。有些素描作品,通过对人像细节的绘画来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变化,这样的作品也会在油画的创作中对人物神态的描画产生启发。

3.2素描对写实油画艺术创作表现形式的影响

不同绘画者对于素描绘画技巧的掌握程度不同,素描包括很多的表现手段:远近虚实、明暗透视以及前后等构图方式。每个绘画者对于素描的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这样的差异会具体的反映到写实油画的作品展示中。擅长于线面构图的绘画者会在油画的创作中突出线面的展示方法。在素描的明暗技术掌握娴熟的创作者会在写实油画的光线设计中展现出自身对于空间明暗的独到构思。画家对于不同素描技巧的侧重点会使得写实油画的表现手法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形式。

4结语

素描对写实油画的创作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两种绘画形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写实油画的创作深深地根植于素描这一最基本的绘画形式中,对素描技巧的娴熟运用会推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不断完善和进步。同时写实油画的创作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种艺术形式中,要在吸收学习过程中扬长避短,发挥素描的积极正面价值,同时积极借鉴不同种绘画形式的优点,以此来不断推动写实油画艺术朝着更高质量、高水准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阳.素描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品鉴,2015(11).

[2]孙博文.浅论素描对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5(18).

[3]孙绍昆,程浩.论素描对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作用[J].芒种,2015(11).

[4]肖伟.素描在写实油画创作中的作用与影响[J].大舞台,2015(05).

描写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素描;写实油画;艺术创作

素描是一种单色的绘画形式,深层次上解释是用来学习美术技巧、探索绘画的形体规律、培养绘画专业习惯的一种训练过程。素描对于写实油画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随着绘画艺术的不断进步发展,我们对于素描和写实油画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充分探索和运用素描技法,不断丰富写实油画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以此来创作出更多高品质、高水准的写实油画艺术作品。

1素描和写实油画两种绘画形式的关系

1.1素描与写实油画区别之处

简而言之素描是一种单色绘画形式,同时素描包括的种类也很多,像中国国画中的水墨画、白描以及速写和绘画的草图在广义上都属于素描的范畴。可以说素描是绘画的基础和骨骼,同时亦是最节制和最需要理智来协助的艺术形式。写实油画是属于具象艺术的艺术形态,也是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写实油画是由绘画者观察和描摹外部的物体形象,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对外界物象进行再现的艺术创作过程。写实油画的艺术作品符合了观察者的视觉经验感受,为观者提供了感官的审美愉悦之感。

1.2素描与写实油画的联系

素描是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前提,是一切绘画创作的基础。素描是写实油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设计构图工具,绘画者经常要进行素描的练习,这样有利用他们更加准确地掌握并理解物象形体,在素描学习中逐渐熟练地运用线条来勾勒出物象的形体,初步掌握这一基础绘画形式的要点和精髓。在油画的初级阶段所进行的准备工作大致上可以说是着色的一种严格素描训练,拥有较为高超的素描技术可以使得绘画者在物体造型和色彩的结合上更加具有气象。总而言之,在写实油画的创作中素描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2素描在写实油画创作中的应用

2.1素描在写实油画空间构造的写实性中的作用

在绘画的发展过程中,空间特征经历了从二维到三维的一个转变发展。由于之前的二维绘画形式缺乏层次感和立体感,不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实物的具体状态,因此绘画者逐渐探索,充分利用素描中对于物体远近、明暗以及透视虚实的构图技巧来增强写实油画的表现力。使得写实油画的绘画者在平面上塑造物象的写实性和画面的感染力增强。

2.2素描在写实油画创作的题材和内容上的应用

随着写实油画绘画技术的不断提高,其题材和内容也不断的创新发展。素描可以使绘画者更加注重光、质感和空间的运用,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用一双善于发展美的眼睛来进行艺术创作。素描技巧的娴熟运用,会让创作者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题材选取、色彩抉择和内容确定上更加遵从内心,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2.3素描在写实油画创作中形体上的运用

素描绘画的基础是物体的形状和轮廓,形的问题主要在于素描技巧的运用。例如素描绘画中,通常将体当做立方体来描摹,把形视为平面形,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体存在并且体依赖于形因此形体结构是一个物体在空间中的具体存在方式。写实油画中的物象都是具体存在的,不过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绘画者把自身的感受运用线条来勾勒出来,对于曲线和形的有效运用会使得写实油画的整体性和绘画性更加的突出。

3素描对写实油画创作的影响

3.1素描对于写实油画创作风格的影响

不同的绘画形式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同时各种绘画技术也可以取长补短。素描是写实油画创作的前提即基础,素描家作品风格的不断变化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写实油画的发展。淳朴、柔美的素描绘画会使油画创作中显示出一种宁静致远的风格特点。有些素描作品,通过对人像细节的绘画来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变化,这样的作品也会在油画的创作中对人物神态的描画产生启发。

3.2素描对写实油画艺术创作表现形式的影响

不同绘画者对于素描绘画技巧的掌握程度不同,素描包括很多的表现手段:远近虚实、明暗透视以及前后等构图方式。每个绘画者对于素描的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这样的差异会具体的反映到写实油画的作品展示中。擅长于线面构图的绘画者会在油画的创作中突出线面的展示方法。在素描的明暗技术掌握娴熟的创作者会在写实油画的光线设计中展现出自身对于空间明暗的独到构思。画家对于不同素描技巧的侧重点会使得写实油画的表现手法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形式。

4结语

素描对写实油画的创作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两种绘画形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写实油画的创作深深地根植于素描这一最基本的绘画形式中,对素描技巧的娴熟运用会推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不断完善和进步。同时写实油画的创作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种艺术形式中,要在吸收学习过程中扬长避短,发挥素描的积极正面价值,同时积极借鉴不同种绘画形式的优点,以此来不断推动写实油画艺术朝着更高质量、高水准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阳.素描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品鉴,2015(11).

[2]孙博文.浅论素描对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5(18).

[3]孙绍昆,程浩.论素描对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作用[J].芒种,2015(11).

[4]肖伟.素描在写实油画创作中的作用与影响[J].大舞台,2015(05).

描写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口技》 场面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场面描写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总体情况的描写,场面描写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场面描写的作用是显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口技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用口来描摹声音,演绎故事,把读者带入特定的生活情景之中,但曾经名震京城的口技表演已经不复存在,《口技》这篇文章描写了这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场面,通过语言艺术有条不紊地再现了当年奇妙纷杂、波澜起伏的口技表演场面,我们可以透过文字想象当年口技表演的盛况和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善”。本文旨在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描写口技表演的场面,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外拓展,当堂训练检测,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场面描写。

一、如何进行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对描写的对象做正面的描绘。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正面描述场面,完整地再现当时的情形,让读者如临其境,真切感受当时的情景。

1.《口技》这篇文章精彩再现了当年的精彩表演场面,具体描述了一家四口深夜由睡到醒、由醒入睡、失火救火的场景:

(1)一家四口由睡而醒: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2)由醒而睡:未几,夫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声。

(3)失火救火的过程: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2.作者运用什么手法直接描写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1)时间顺序,通过“既而”“未几”“忽”“俄而”“忽然”等时间副词,把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序地讲述出来。

(2)层次变化,表现声音的远近、外内、大小、分合、疏密、多少变化。

(3)动静结合。通过“遥闻深巷中犬吠。”“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用声音反衬深夜的静谧气氛,以动写静,更显寂静。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通过落花、月出、鸟鸣等细微的声音衬托春夜山涧的静谧和宁静。以动衬静,更显其静。

由此可知,正面描写要做到有序、有层次和有波澜,综合运用动静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惟妙惟肖地把具体场面描绘出来,让人读其文如入其境。

二、有效运用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达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红花还得绿叶衬,本文除了正面描写了口技表演场景外,还运用了多种侧面描写的方法,侧面烘托口技表演技艺的高超。

方法一:以物衬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的简单道具的介绍。

方法二:以人衬人。“满座寂然,无感哗者”“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方法三:以议论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凡所应有,无所不有。”通过以物衬人、以人衬人、以议论人侧面描写衬托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

描写艺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高师素描教学;课程改革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深入展开,与之相应的高等师范教育应针对这一改革的要求,培养能适应中学教学需要的人才。素描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同样面临着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冲击。目前我国高师美术教育在这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目标不明确、重技轻理、教学内容狭窄、课程安排与中学课程需求相脱节等。素描课程也不例外,这样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很难胜任对美术文化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中学美术教学。总体上讲,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高师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主要采用前苏联契斯嘉科夫素描教学体系,至今,高师美术专业素描教学改革实践基本上未发生根本的变化,还是沿用契氏的教学体系和观念[1],这显然不符合新时代培养人才的要求。高师素描课程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美术教育人才的需求,配合中学新课改目标的实现来培养高素质的高等师范美术专业学生,这就有必要完善和改革素描课程教学内容,与中学课程内容相结合,以适应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提高高师学生核心竞争力。

1 打破重技轻理的模式,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

重技轻理的教学模式,虽然使学生的素描技能有了提高,但导致学生的艺术修养尤其是理论修养方面欠缺。理论知识的欠缺不仅限制了学生素描技法向高层次发展,也制约着学生未来教学能力、创作能力的发展。所以高师学生在学习素描技法的同时,有必要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

1.1 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能提高高师学生的创作能力

在高师素描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大多仅凭个人经验,内容多是如何具体处理画面效果的技法指导,很少运用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去启发引导学生,学生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不能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形体,其结果是素描教学内容在不断深化,而学生的创作能力却不能有效提高,导致学生的画面效果缺乏个性和内涵,且对素描本质理解片面。素描不仅是一项技巧性的绘画,也是作者心灵深处的诉求,作者可以表达美好的情愫、思想和理念,线条和调子等只是实现这种表达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样,素描的创作也需要画者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这些艺术修养来自美术理论,而仅仅被动地依赖于教师传授技巧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相对就显得薄弱。由于缺乏个性,导致创作水平相应较低或甚至根本无法进行更高层次创作。理论指导实践,学生正是因为缺少了深厚的理论知识,才会在实践创作中陷入困境,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无法产生,只能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和模仿,其结果是一批匠人复制出另一批匠人[2]。所以在素描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强理论教学,使学生在获得较强的造型能力的同时,也具备系统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创作能力。

1.2 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培养高师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美术专业学生是未来的美术教育者或工作者,在重技轻理的教学模式下,有些毕业生到中学后,只能画不能讲,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能力及文化修养等方面不适应中学美术教学的需要。新课改下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有:造型?表现、欣赏?评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领域的内容,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内容分为: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五个模块[3],这些内容都少不了理论知识的应用。只有理解了的事物才能真正的认识,有些高师学生到了大三还不知道透视的基本知识,何谈对素描的真正认识?而现代艺术求新求异范围宽泛,有关视觉和触觉造型的美术活动都被列入了学科内容,使素描学科涉及到越来越多的新形态,构成了素描的多样化特征[4]。如比例关系、形体透视规律、光影变化规律、明暗变化规律、虚实对比规律、构图规律;解剖知识、点、线、面、黑、白、灰等知识,以及组合意识、抽象意识、设计意识等问题,这些知识主要偏重于理论讲解,目的是使中学生获得对造型形式和规律的理解,学会认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美感,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而不是教他们多么严格、多么专业的素描技法。中学的美术课并不是专门为有志从事美术专业的人而设置的,当然并不排斥这方面的促进作用,但如果过分强调,就偏离了全民教育的总方向,违背了美术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根本目的[5]。蔡元培先生曾说过:“不是为了培养多少天才的艺术家,而是为了艺术的社会化、大众化和生活化。”美术师范学生肩负着普及国民审美文化修养,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中国未来国民的艰巨使命,课程必须要体现美术专业师范性的特点,不能与美术学院或者设计学院的办学方向相混淆[6]。面对中学美术教学实际,高师美术专业若想适应中学美术教学需要的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就不能仅局限于技能知识的掌握。因此,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加强理论教学,可使学生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既能灵活教学,又能独立创作。

2 拓展教学内容,增加素描欣赏教学的学习

审美教育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说:“人们每天瞻仰完美的艺术作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其涵养,情感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的人格。”他还说:“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而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5]。

中学美术教学不仅仅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绘画技能,更应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而培养审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美术欣赏课自身的特点,无疑欣赏课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学素描教学中,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感受美、认识美进一步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而不是对学生表现结构素描、光影素描等技法的训练。高师素描教学也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适当增加欣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具有代表性的素描作品,按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进行讲解。通过欣赏优秀素描作品,会使学生逐渐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并可通过学生课堂阐述、撰写学习心得或学习感受等方法,对作品进行评述,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融入教学之中,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将会适应中学美术教学,建立更完善地教学方式。

3 合理安排素描课程内容结构,增加速写练习

作为美术师范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的能力,也应具有一定技能方面的专业功底,高师教育培养出来的中学美术教师在从事普及性中学美术教育的同时,还要指导中学生开展课外美术活动及绘制宣传画等工作的能力。因此,在适当增加素描理论和欣赏教学的同时,技能方面的基础训练也不可缺少。素描技法教学中,速写属单色素描的范畴,常用以记录生活,为创作积累材料,渗透于绘画的各门类教学过程之中,高师专业在素描课中开设速写内容有以下必要性:

(1)适应中学美术新课改的要求

目前高师素描的练习仅限于光影素描,当然高师专业开设光影素描的练习是必要的,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它是训练学生造型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且富有表现力、创造力和审美价值。但是中学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虽然他们都是实施美术活动,但在中学基础美术教育中技法训练只是全部美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中学美术有限的课时中,中学生不可能达到光影素描或结构素描的绘画要求,况且这种基础性强、高素质、强能力的表现方法也不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美术教育应给予学生信心及适当的表现技巧,不可过分强调“形”、“明暗”、“结构”等的训练,应允许他们适当自由发挥其内在潜能,可凭性情横涂竖抹,任意发挥,直抒胸臆,在绘画过程中允许写实、变形、抽象并存,这样才能起到开发其思维的作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速写就是一种运用简洁洗练的笔法,快速概括出物体造型,简明扼要地表情达意的绘画形式,具有简洁性、概括性、夸张性、甚至趣味性等特点,且不需要光影素描漫长的训练时间,是中学美术技法教学中较为实用的练习方法之一。这也符合了中学美术培养目标――不能为了培养画家而学美术技能,重要的是以美术教育造就具有科学、文化、艺术和初具实用技术素质的未来公民。

(2)提高师范生的速写创作能力

高师速写教学,能够扩大基础教学的探索性,也是一种最直接体察生活与感受生活的方式,是学生生活与创作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在教学中适当增加速写教学,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绘画语言和个性语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创作的能力。因为速写是创作的最初体验,是由造型训练走向创作的必然途径。从创作过程来看,速写是创作的准备阶段,是作者和自然的对话,是生活的体验。如叶浅予笔下的《》,是艺术也是对生活形象直接的启示,简练的几笔就勾勒出了街市无聊的生活状态[7]。学生通过速写能更好地发掘生活的真实美,激发其创作的热情和灵感,通过速写使学生对美的形体、美的构图、美的意境进行判断、选择、加工和表现,也就是说,速写是一个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在美术教学与美术创作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应立足于师范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学课改的实际相结合,适应中学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合格的中学美术师资为目标,改革和调整教学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

参考文献:

[1] 王裕亮.高师美术院校素描改革实践与创新意识的同步性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9(01):7375.

[2] 张玉奎.加强素描理论教学 完善美术教学体系[J].成功(教育),2007(06):75.

[3] 高明.美术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顾森毅.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高师素描学科[J].艺术百家,2003.(04):127.

[5] 吴东梁,樊学川.普通中学美术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描写艺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美术 素描教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整个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美术专业都逐渐开设了素描课程。素描教学以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是学生在美术领域里继续深入研究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在高职美术素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学习素描的积极性,以形式多样的训练方法来进行指导,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最终促进学生的素描技能提高。

一、 注重“临摹”的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不同于专业的美术院校,学生入学时绝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教育,缺乏造型能力的基础。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是学习美术不可忽视的基本功。然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又不可能进行过多的专业训练,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与专业美术教育不同的教学方式,应把素描教学的“临摹”作为一项非常必要的手段。“临摹”艺术家完成的艺术作品,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具体的课程内容包括几何形体和静物两个方面。首先,我们应鼓励学生建立更强的学习艺术的信心,告知他们简单的艺术实践,不同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在技术、技巧方面是相对比较容易做到的,从而打消学生对于学习艺术的顾虑。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遵循艺术规律,要在构图、造型、画面的黑白灰等方面,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原作的艺术特点,并尽量尊重原作的艺术特点。即便他们从没有拿起过画笔,也一定能够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把作品临摹得很接近。这是学生最初的接触艺术实践的课程,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将成为下一步教学的重要基础,所以,我们必须要给予足够的认识。

二、 积极培养学生的写实能力

写实能力是素描的基础,没有这种能力就没有高水平的素描。虽然不少学生在初中或高中阶段画过素描,但多数学生并未从基础学起或基础很不扎实,概念化和随意性较强。也有不少学生靠默写进入高职院校,对于如何观察、比较以及空间、透视等等知之甚少或接近无知。因此,素描教学应当注重写实能力培养。在写实能力训练中,应强化深入刻画能力的培养。高考前的应试训练,只注重表面强烈的视觉效果,因此鲜有特别深入的作业。进入高职院校后,不少学生仍处于浮躁状态,匆匆忙忙地完成作业,既无深入的心思,又无深入的能力。可以说,没有深入刻画的能力,就没有高水平的画家,在素描写生中着重培养深入刻画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写实能力训练中,还应强化短期作业和速写练习。短期作业和速写练习能够有效锻炼学生敏锐地观察对象和概括地表现对象的能力。当下,不论画家、教师还是学生,像过去背着画夹或拿着速写本到处写生、作速写者越来越少了,应当鼓励学生多画快速的短期作业和速写,这对于提高他们的造型能力大有益处。

三、 注重理论讲授与指导

美术教学也是美育的过程。培养学生心灵美,思想道德美,精神积极向上,具有丰富的情感及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对于提高其艺术表现力、创造力是非常有意义的。缺少艺术素养的画家难得画出高品位的艺术作品。这就要求在素描教学中,专业教师必然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作画能力与技巧。可以通过丰富系统的理论讲授、学术性的点评与赏析,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及艺术素养。另外,给学生开出必读书目在课下阅读,临摹优秀作品,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与艺术素养有很大帮助。同时提高造型能力的过程中,要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化学养,强调内在素质的培养。正如马克思所说:“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艺术创作同时生产着感觉全面发展的人。”

四、 让学生更多地走进美术馆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美术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的习惯,而是让艺术如何更好地走进他们的生活。目前,国家已经实现了省级美术馆的免费开放,其实,去免费美术馆观看经典艺术作品的方式,比那些动则几百元、甚至几千元的音乐演出,有着更加实际的意义,我们也已经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美术馆来欣赏艺术作品。但在国民的生活与旅游习惯中,欣赏艺术作品还并没有真正地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现在大多数人去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旅游时,他们并没有把去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观看美术作品,作为自己行程的一部分。这种与经典艺术作品擦肩而过的遗憾,使他们失去了感受高雅艺术的最好机会。因此,我们应该在他们的学生时代,就让他们养成观看艺术作品的习惯。我国的大多数高职院校集中在大中型城市,这些城市每年都要举行一定场次的专业美术展览和经

经典艺术作品的陈列与展示,这就为我们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环境和全新的教学条件,使教师完全可以把课堂延伸至真正的、高雅的艺术殿堂。教师完全可以带领学生去各级各类的美术馆,感受美术馆整体的艺术氛围,欣赏更多的艺术作品原作。那种走进高雅殿堂的视觉盛宴与震撼,是我们可以想象的。学生的思绪将徜徉于艺术的海洋之中,为之动容。同时经过教师细心、周到的专业讲解,他们将会更加痴迷于艺术的表现力,必将被艺术家在作品中所展现的精湛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五、 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巩固学习成果

现代心理学认为,积极的评价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能力。在传统高职美术教学中,基本延续了教师评价学生的模式,而且以消极评价为主。

1.教师评价坚持鼓励、指导为主

教师一个眼神,一句话可能对学生都是一种肯定,相反,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这就需要教师在评价中坚持鼓励、指导为主的原则。但这并不代表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批评”,教师的“批评”应该是一种引导性的。如当学生对空间把握不到位时,教师可以让其换一个角度看看然后再画。

2.开展学生互评

在教学中,当学生完成一定的素描任务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组间成员和个体成员之间的互评。评价要抓住素描的基本内容进行,找出优点、指出不足,同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教师在学生互评时进行补充。

3.开展学生自评

在学生自评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让学生在不断的自我“领悟”中去发现自己。

总之,素描是绘画的基础,也是学生提高绘画技能的基础,提高素描技能对提高学生绘画技能意义重点。积极研究素描教学的改革,促进素描教学发展是每为高职院校素描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陈长录.对素描教学的再认识[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03).

描写艺术论文范文第9篇

1关于画“准”的问题

在基础绘画教学中,相信所有的教师都会被问及“如何画”和“怎样画”才能画准之类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却相当棘手。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绘画基本要素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知道所谓的“准”绝不仅仅是绝对意义上的“准”,更不是为了这个“准”去反复测量着画。这种测量的习惯有碍于提高感受力,还会减弱视觉的敏感度。要用自己对物体的看法、感觉去表现那些你认为是内在本质的东西,这才是艺术表现的核心所在。只要去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像德加和马蒂斯那样的大师的素描作品中所描绘的人体并非是如同解剖图式那般的准确。正如德加所说,“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也就是说素描是一种发现的行为,所谓的准确只是“感觉上的准”,而在这种大感觉的引领下的绘画语言或者说绘画的各种基本要素,即是组成画面的重要因素。自然描摹对象的能力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基本功,这是个老问题,但对于今天的素描教学来说仍然还需要再次强调。所谓的“精确”只有在创作思维的产生和形式语言的出现后,才具备使用价值。马蒂斯曾说“准确的描绘不等于真实”,因此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掌握自然物象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要启发和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培养挖掘艺术素养,这二者并无先后之分,而是同时进行各有偏重。

2对造型基础训练意义的认识

把“素描基础造型”提高到“素描造型艺术”的高度,并非违背了所谓“循序渐进”的原则,而艺术感觉、艺术想象、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正是基础素描训练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好多人认为只有基础牢固才能谈及创造,似乎“基本功”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的创作水准和艺术成就。然而我们却发现这样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许多“老画家”搞了一辈子“基本功”还嫌不够,以致于丧失了从事创作的能力。这确实是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我们不能就此全盘否定素描的功能和素描基础训练的意义。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主要原因还是教的问题,是人们对素描的认识过于教条和狭隘。在素描教学中,形体、结构、透视的训练是基础,审美趣味、表现力、创造力的培养也应该是基础。单纯的技能训练其实等同于模仿能力的训练,模仿再现能力作为基础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使它成为教学的终结。教师应该把艺术观念、艺术思维、艺术想象带入素描教学,进行全面地训练和培养。艺术史学家奥班恩指出:“创造等于艺术的论断,创造应该成为所有致力于建立某种艺术观念的基础。”显然,艺术活动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已被看作是艺术的最高追求。因而,在现代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艺术审美判断是非常必要的。观察表现对象须严格要求、认真对待,不可用时间的长短和刻画的精微来衡量。一张作业画了三十节课未必就是严谨,有时一两节课的作业,未必就是敷衍,而在于是否抓住重点和要害。大师们的素描习作,既是严格的习作,又是可供欣赏的艺术品。他们将对象画得也许具体但不僵化,有主有次,必要处像汗毛一样细微的地方也不放过,达到了“尽精微致广大”的境界。

二、素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运作

1构建多方位意识的现代造型艺术观念的基础素描体系

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具有多维、多元的文化特征,而当代素描教学也应符合顺应这样的时代特征。当下艺术思潮风起云涌,各种艺术观念及各种艺术形态、形式同时交汇、相互作用、相互并存着。素描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众多的画家正以不同的艺术观念探索着素描艺术的多样可能性,在这个领域内早已出现写实、表现、抽象同时并存的丰富格局。西方的素描观念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画家来说再现写生对象已不再是目的,马蒂斯的“准确的描绘不等于真实”之说更是成为现代素描的纲领。而我们的某些艺术院校在今天依旧以单一的写实素描训练为主,就会与现今的时代脱节,会有被时代抛弃的风险。实际上从近几年我们的美术院校所培养的学生的专业素质、创作能力上可以看出,我们的艺术教育体系与现实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具象写实仅仅是素描艺术的一个分支,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却长期被视为素描的全部,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多年来形成了一种单一化、程式化的认识。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写实素描教学的变革已经势在必行。这并不是对传统素描的否定,而是对传统造型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素描的表现领域应得到较大地拓展,其形式、风格也应多姿多彩。英国艺术教育家、理论家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写道:“没有一种艺术风格是和人的各种类型是一致的,而是人的类型有多少,艺术风格便有多少。”由此可见人的多样性决定了风格的多样性。

2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作

具体的运作当然是教与学,但这种传统见解有失偏颇,更恰当地说应当是整体互动的共同探讨。因为绘画艺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教师所具备的主要是经验与个人拥有的知识,而艺术不仅取决于知识的增进,更取决于自然的秉赋与灵性。在此,师生之间更多地是相互探讨、彼此交流和取长补短式的学习过程。多年来,美术院校一再强调再现能力的提高和扎实的写实功底,因而学生们过于把精力于依赖对象的再现模仿,而对把物体的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的创造能力却给忽略了。这显然是教学的某种失败,应当引起深思。多数人都能够较好地完成精细的“标准素描”,却对速写感到畏惧,因为速写不仅需要一般的观察能力,更需要艺术语言的组织能力。有鉴于此,将精力适度转向文化形态与形式结构的研究,更有助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提高。鉴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我们不能套用类似理科专业的教学模式,也不能照搬苏俄绘画模式,而应当扩大文化视野,采取灵活多变、多元并存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多元世界的文化需要。首先,在强调基本功的同时,应当引导学生弄清楚什么是艺术的眼光,也即以某一种造型的视角去揣摩外部形态,不论这种视角是结构的、点状的抑或线性的,最终不论表现什么,总得以某种艺术语言为媒介。这样的观察才是形象思维的把握,这就不仅需要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同时还要把这种认识转换为艺术的解决手段。其次,画者应当从历代大师那里汲取丰富的养料。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大师们的经典作品,尤其是素描与创作草图,素描的各种方法探索正是创作的先导。除传统教学一再重视的古希腊艺术、文艺复兴艺术、古典主义艺术、现实主义艺术诸流派以外,过去我们忽视的重要文化和大师都应引起高度重视。对大师的研究应分为若干层次,其一是分辨和理解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具有本质差异的两种不同形式语言规则或图式观念,这一点非常重要,有助于我们提高对文化形态及其形式规律的认识能力,摆脱混乱的模糊认识。其二是区分不同的表现范畴,即写实、表现和抽象三类倾向的表现形式,目的是理解艺术表达的对应方式以及产生不同倾向的社会因素,同时分析人类情感需求与艺术表现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其三是研究具体的多种表现手法和变化,诸如明暗的、块面的、线条的、线面结合的、点状的,等等,目的是领略这些表现方式的魅力所在。其四是研究不同的文化形态、民族信仰、时代精神及个人特点,诸如严谨的、细腻的、粗犷的、优美的、滑稽的、悲剧的等不同风格,目的是认识各民族文化形态的共性、个性和时代特征及艺术家的个人情怀。这些不同层次的研究加起来才能构成我们对文化的整体认知。当然,所有的研究都要落实到实践本身。除了教学惯例以外,教师应当严格要求学生平时多画速写。速写的正式授课课时应有所缩减,以恢复它作为绘画日记的传统惯例,每学期要有相当的作业量,并作为一门课程认真计分。原先用来安排速写的课时则改为慢写、默写或临摹。这个课程的目标应当追求带有半创作性的重点来探讨,它不要求刻画上过于深入,而是要求形式上的多样。因而教师应精心研究与安排写生对象,扩大静物的品种,变换多种侧重点不同的构图方式。而在人物写生上也要求考虑多样性与服饰变换,并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层次、特点,引导多种可能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探索空间应当是趣味盎然的。而临摹应当是一种意临,甚至还可以加上变体创作,比方说梵•高就常常改画德拉克洛瓦、米勒等人的作品。这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有趣的游戏。进行这样的安排,教师不应局限于个人主观的偏好,对不同方式的画法和不同见解绝不能加以排斥,相反应当给予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并作出合理地引导。另外,由于慢写是个很宽泛的概念,风景写生也可以归于这一类来安排课程,在风景写生中尤其要引导学生关注构图的重要性和绘画语言的选择。

三、结语

描写艺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节选自刘鹗长篇小说《老残游记》的《明湖居听书》(人教版高中第四册)与著名作家叶君健的散文《看戏》(人教版初中第一册)都是描写演唱艺术的不可多得的珍品。两文在选材剪裁、侧面烘托、描摹声音诸方面各具匠心,各臻完美。

一、选材相似,剪裁不同《明湖居听书》记叙了老残在明湖居戏园听白妞说书的所见所闻,《看戏》描写了首都人民在露天劳动剧场观看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先生演出《穆桂英挂帅》的场面。两文都描写了观众的表现和演员的演唱。但是,前文的描写重点放在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上。作者从白妞的出场到终场,从白妞“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的外貌、简单熟练的动作、“一顾一盼”的表情到出神入化的的演唱,完整细致地描写了白妞演唱的全过程。而写观众却很简略,除开头几段外,只有白妞出场时的“鸦雀无声”、演唱结束时的“轰然雷动”和末段简短的评论。后文描写的重点放在观众的热情表现和梅兰芳先生表演艺术的完美两个方面。作者详尽具体生动地描写了观众观看京剧的全过程。演出之前,以“人海在屏住呼吸”比拟观众的热切期待;演出开始,以“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比喻观众的感奋投入;演出之中,以“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形容观众的凝神静气;演出高潮,以“潮在涨”描摹观众的如痴似狂;演出结束,以观众“像潮水一样”描写观众的仰慕崇拜。作者处处设喻,时时紧扣观众与演员的共鸣来表现观众的情绪。而对梅兰芳先生表演艺术的描写只集中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作者从“轻盈矫健”的台步、“圆润的歌喉”、“优雅”的动作、“婀娜”的身段等京剧艺术的几个方面来表现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完美。

文章内容的详略,取决于表达中心的需要。两文作者都能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适当剪裁。前文的中心在于突出白妞演唱艺术的登峰造极,写观众的反应和评论仅仅为了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无与伦比。后文的中心是赞美“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热情的艺术家”,写观众的表现不仅仅是为了从侧面烘托梅兰芳先生的艺术造诣的高深,也是为了体现首都观众对京剧艺术和梅兰芳大师的高度热情和衷心喜爱。而对梅兰芳先生的描写,既赞美了他表演艺术的完美,又赞扬了他热爱祖国、热爱京剧艺术的崇高思想感情。

所以,前文对白妞说书技艺的描绘浓墨重彩,而写观众却比较简略。后文写观众详尽具体,而写梅兰芳先生的表演却凝练简洁。由此可见两文作者剪裁的匠心与功力。

二、妙用烘托,同中有异烘托是两文写法上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但两文烘托的侧面、角度同中有异。

《明湖居听书》从剧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以及观众的评论等多个侧面层层铺垫、步步映衬,烘托了白妞的精湛技艺。《看戏》不仅以剧场环境和观众表现来烘托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卓越,还以《穆桂英挂帅》的简单剧情及穆桂英艺术形象来烘托观众和演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两文都通过渲染剧园或剧场的浓烈的气氛来反衬演出的无穷魅力。但前文运用了以动衬静法,而后文运用的是以静衬动法。

《明湖居听书》开篇极力写“闹”:“满园子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戏园里“热闹哄哄”,“什么话都听不清”。而白妞出场时,戏园里“连一根针吊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作者对戏园里嘈杂场面的描写,为白妞出场时的肃静埋下了伏笔,以嘈杂反衬肃静,以动衬静,有力地衬托了白妞说书征服人心的力量,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看戏》开头着力写“静”:“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观众这个“人海”在“屏住呼吸”,还是静静的。这样从不同角度渲染了静谧的气氛,为写梅兰芳先生的精彩表演作铺垫,为写热情观众的涌起作衬托。作者以静衬动,充分突出了观众的热情和艺术家的热情这一中心。

三、描摹声音,各尽其妙两文都直接描写了艺术家的演唱。但是,《明湖居听书》完整细致地描写了白妞演唱一个唱曲的全过程:“初不甚大”—“越唱越高”—“陡然一落”—“忽又扬起”—“人弦俱静”,作者不仅描写了演唱的起始—发展—跌宕—高潮—结束的全过程,而且把演唱的每一阶段作了声声入耳、历历在目、句句铭心的细致描写,这样使读者既可从整体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特点,又可从局部上具体感受白妞说书的美妙。《看戏》则概写梅兰芳先生在一出京剧里的演唱,写“声音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准确地表现声音的层次性和神奇美妙的特点。

两文描摹声音,都能驰骋想象,以形喻声,赋形于声,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音乐形象转换为有形可见的立体的视觉形象。但是,《看戏》一文设喻单一,而《明湖居听书》一文设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

《看戏》主要从视觉设喻,将“歌词”比喻为“珠子”,“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珠子”“滚”“溅”“落”,形象立体地表现了艺术家唱腔的字正腔圆、柔和铿锵的特点,表现了梅兰芳先生的歌喉美妙动听,入耳入心,令人回味无穷。

描写艺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人物画 写生 势 质

随着中西艺术交流的不断深入,西方写实素描或者明暗素描对中国人物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多年来的中国画教学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西方绘画的观念认识或表现技法对中国画的发展各有利弊,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西方绘画,特别是西方现代绘画的某些观念在某种层面上与中国画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或相通性,有时甚至成为现代中国画革新与发展的有利因素或参照系。另一方面,西方写实素描中的诸如透视、结构、空间及造型等概念和因素的滥用,不仅无益于水墨写生中笔墨的造型与表现,反而大大地降低了写生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反映在水墨人物画的写生训练中,就是许多写生作品被“演变”成了不伦不类的“水墨素描”,中国画的味道丧失殆尽。因此,要做到更大程度地保持传统中国画的艺术品质和审美取向,不失当代中国画的文化身份,除了对自身传统作进一步的挖掘与发展外,还需要对西方现代艺术观念作出合理的吸收借鉴,水墨人物写生也是如此。

一、写生是一种心理解释

中国传统人物画理论中没有“写生”这一概念,与此相类似的概念是“写神”或“写真”。按照西方的艺术理论来理解,绘画属于造型艺术,而在中国传统画论中只有“形”的概念,没有“造型”概念。一般意义上,“形”是指物象的外部形态,而“造型”是通过某种方式对物象外形及内部结构的整体塑造。虽然“写生”与“造型”二者都是舶来品,但是由于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画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从而在客观上加快了中西绘画观念相互融合与吸收,因此,现代西方绘画的某些概念和表现手法对中国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或启示作用。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曾经对“形”所作的分析就特别适用于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写生。他认为“形”是眼睛所把握的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所涉及的是去除了物体的空间位置和方向等性质之外的那种外部形象。换言之,形状不涉及物体处于什么地方,也不涉及对象是侧立还是倒立,而主要涉及物体的边界线。由此不难看出,画家视觉中的“形”与客观真实的“形”是不尽相同的。如果将这种观察理解的方法运用在水墨人物写生之中,则有助于写生过程中对于形的刻画和对人物造型的体现。中国画的“形”的概念与内涵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绘画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形”与“造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形”不再单指模特本身的外形,还应包括人物结构形态、画面结构形态、笔墨形态等诸多方面,或者说是人物外在的形象特征与笔墨的统一。这种按艺术规律构成的笔墨结构,是一种“笔出己意”的观念形态,是主体对客体自然采撷后的精神物化的存在,通过写生所塑造的形象其实是画家心灵感觉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看,“写生造型”是一定观念上的产物,是对客观形象的艺术化表现。

现代美术教学与绘画创作格外强调写生的重要作用。徐悲鸿认为:写生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艺术家如不在写生这一重要环节上打下坚强的基础,必然造成自身能力的先天不足而乞灵于抄袭模仿。所以,以写生作为锻炼人物造型能力的手段,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如果在写生中只把写实能力作为训练造型能力的基础,其思维意识与审美判断也会仅仅以再现模特本身的客观形象作为标准,反映在作品中,就是把中国画的水墨材料与西画的光影素描简单相加,形成所谓中西合璧式的“水墨素描”。在写生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素描造型能力与水墨造型能力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当然这里的“素描”是通常所谓的“明暗素描”。素描造型强的人,不一定适应毛笔造型,反之亦然。水墨人物的造型观念应当体现出画家对中国画造型的特征、笔墨的内涵、以及对传统的视觉审美习惯的理解。只有以这种态度统领水墨人物画的写生,观察与表现上才不至于过分依赖客观物象,造型才能真正获得一定的独立性而具有笔墨趣味。当然,艺术观念既不是凭空的想象,也不是建立在所谓的游戏态度上,它是服从于对主体、对客体审美感受的一种心理暗示或心理真实。从这一角度来理解,写生的价值内涵是心理上对现实对象的重新解释,是作画者借反映“客观现实”之名,行表现“主观现实”之实。

二、“取势”与“取质”

描写艺术论文范文第12篇

20世纪初西画的科学写实的引入,源于留学思潮所谓“新学”背景的影响。这里既有文化的原因,更有历史的原因。

就20世纪早期中国美术教育史来说,就有李铁夫、林风眠等一大批人在救亡图存的政治背景下,创建中国美术教育体系,写实艺术被引入到中国画坛。西方科学写实与传统水墨在视觉传达、绘画理念、美学追求之间的矛盾,使近百年的中国画坛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首先,在画坛革新者看来,写实就是最好的“美术革命”。陈独秀以《美术革命》相回应,以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1920年,徐悲鸿在他发表于北京大学《绘学杂志》的《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一文中就指出了“中国画不能尽其状”的缺点,要求“――按现世以发明之术,则以规模拟真景物”。而就这股西方科学写实思潮的影响而论,1923年,教育部修改了课程,其中提出:“把学校艺术科的图画,须改临摹为写生”。一些传统或者保守型的画家,也都开始大谈写生写实。

学院派教学体系在1950年以前就已形成,中国的素描教学虽然还处在早期阶段,但却呈现着一种多样化的局面。苏联的素描教学在中国具有了彻底的支配力量。当时苏联艺术学院里所提倡的,是要研究和运用契斯恰柯夫提出的一整套素描教学体系,仅指从欧洲古典绘画的“明暗法”总结出来,不断完善的、以单一色彩作造型基础训练的教学程序及以此程序完成的图画。于是中国所有艺术院校的绘画教学也从西方写实艺术的引入与传统绘画观念的矛盾奉“苏联模式”为准绳。同时素描也成为国画学习,尤其是作为山水、花鸟等专业学习的最初阶段的必修课程,并以不加改动或不作根本性改动的一整套素描理论和教学手法作为中国画教学最初阶段的唯一造型基础训练课程及造型的主导思想。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美术教学运用的最基本原则。素描学习中所强调的“三大面、五大调子”、“一个鼻子可分三十六个面、七十二个面”、“要深入”、“形要准”等等,作为西方绘画最初形成的系统理论和知识之一,对于奠定19世纪之前的几乎整个西方绘画中严谨和精确地再现现实、形象地描绘对象的主要画风起过决定性的作用。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使新一代的画家具有了明显高于前辈的写实造型能力,这一点在人物画的发展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在国画领域,1950-1960年代,盛行素描风格的人物画直接照搬素描,画出一些经反复皴擦而成就的炭精画式的人物画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时期。

二、“新学”与“旧学”的融合

深层矛盾下的水墨传统素描方式和手段中最基本的两点,一是在素描进行的过程中观察和分析对象的方法上以焦点透视法和解剖学作为基础来指导素描的实践。二是素描力图达到形象地甚至精确地描绘对象的境地,以此作为造型最主要的目的和基本要求。这些与国画的传统造型观念不相吻合。与“新学”相对应的“旧学”即传统美术教育中的国画创作要求来看,它要求达到的境界主要是“气韵生动”等非自然主义的再现。国画造型在画家对对象的观察及分析过程中,并非采用焦点透视的原理,而是遵照“以大观小”或“神游”这种扩大视点或者移动视点的观察方法,并且更多地借助于观察者本身的思维来领略对象的整体气质和特征,追求其中所谓的“道”或“理”,而不是追求其各部分的正确无误的解剖关系及其各部分精确的空间位置。这种透视虽然不十分确切地被称之为“散点透视”。但它与素描所采取的透视原则还是大相径庭的。而国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审美要求,尤其是在元明清文人写意画中,它对于造型艺术上的要求和主观表现上的追求比之对客观象形的描绘渐渐显得突出和重要起来。

因此,国画的造型要求被人更多地倾向于“意足不求颜色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一类观点。“神形兼备”中的“形”也成了更多地指绘画所必要的“画本常有”的那种“形”了。追求着“在绘画表现中应该是如何才好”。基于西方科学写实的引入与水墨传统的矛盾这个深层原因,中国画的学科教育始终徘徊在主体化与客体化的双重取向之间,随着外部压力的消长而变换其立足点。从徐悲鸿、林风眠“调和中西艺术,创时代艺术”的努力,到潘天寿坚持中西各有极则的主张;从“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提法,到以白描双钩和结构素描作为中国画基础训练内容的实践;从中国画名称是否科学,中国画能否表现新时代之类的形而上质疑,到临摹、写生、创作的课程设置比例以及基本功、知识面的具体要求等等形而下的争论至今不止。

三、传统绘画的绵延之维

在今天,几乎所有的中国画画家都受到“新学”的教育,美术学院、画院、美协等艺术机构是目前中国画画家的主要聚居地。美术院校的兴起,是中国美术史走向近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种受惠于西方文化的艺术教学体制,既为传统中国画顺利跨入现代社会的门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又给中国画的自主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为,这种“新学”制度在现有的制度下有一种对群体价值的维护。美术学院注重于西式教学的技术训练,改变了中国画教学师徒授受的传统格局。如上文所讲的苏联的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的施行,使得对于传统的认识要求大大地降低。

20世纪90年代,本来就数量有限的一批具有传统,尤其是具有晋唐宋元传统典型性的老一辈画家相继去世,他们的人格、操守、学识、修养、功力以及因这些复杂因素作为支援才有可能达到的成就,也因他们的故去而逐渐消逝了。全球化经济的到来,中国画传统师徒授受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延续其原有的活力。中国画教学只有经过专门美术院校的锻造,才能适应发展的新形势。而这种新形势又显得如此微力。因为,至今的美术高考制度和学院的培养模式与传统绘画的培养与评价机制相去甚远。

总的说来,从明清之际至20世纪开始传入的“新学”,所注重的是科学精神,在本质上是与传统文化相反的,导致与传统中国画的矛盾是在情理之中的。传统绘画注重的是术数精神;而西洋绘画所注重的则是科学的实质。虽然两者在具体的细节方面无不相通之处,但本质上却有着根本的差异。同时20世纪建立的现代中国画的教学体制是舶来品,它适应于西画教学的科学性而难以与传统绘画教学的神秘性苟同。绘画作为诉诸人类视觉的艺术,在中国以文人士大夫“归去来兮”的心路历程中获得独特发展的水墨画为代表,融文学、哲学、书法等诸多因素于一体。强化人格、趣味、象征等原则,朝着综合艺术的方向舒展其精神根基。坚持本体论的中国水墨艺术,延续传统绘画的笔墨精华、形象,在多元的、重视人的价值、不同真理并存的全球一体化趋势又日益显著的时代里,更加有其独立存在的必要。

因此,现代传统绘画,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试验和探索,把传统绘画艺术和西方写实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摆脱矛盾的束缚,给传统绘画赋予新的活力,才能在诸多可能中,使已经处于变异形态当中的传统绘画走向更深远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张少侠,李小山,《中国现代绘画史》

描写艺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素描写生认识和体验艺术思维素描的再现与表现个性表现

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从开始学美术备考艺术院校准备踏上绘画之路时就是为了画素描而素描,传统素描训练在素描学习中占绝对统治。进入高等艺术院校后,虽然有些艺术院系对素描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倡导现代美术教育理念,但由于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有所不同,它没有学大纲和教材,各艺术院校素描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专业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重点。因而在素描教学别是在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几大系科所推广现代素描的力度、深度有所不同,教师讲授新的艺术理念,新材料工具使用,现代艺术形式的表现等等也参差不齐,所以,学生所接受新的创意理念、创新思想,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表现力或多或少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素描写生的表现性”在高等艺术院校素描教学中不是是否需要重视与否,而是该如何加强的问题。

一、素描是美术基础,而表现性素描更注重内在的艺术思维、个性化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之母。素描是绘画艺术的基础表现,也是美术基础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和教学效果。同时,优秀的素描作品也应该是一种艺术永恒,它有着自己的思想、时代的脉搏和情感体验。中外美术史上不乏有许多美术大师的经典素描成为世界名作,如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德国门采儿、俄罗斯列宾;中国的徐悲鸿、王式廓等人都有传世之作。

众所周知,在素描写生中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技能是必要条件之一,特别是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但另一方面,素描的技法不是唯一的,它是依附在作者个体对客观物象的认识与情感体验之中,通过素描技巧和技能来表达作者的审美观点。也就是说,学生在整个素描学习过程一般都要经过二个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和表现性素描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实际上是传统造型艺术阶段,它讲究如何正确地掌握比例关系、塑造物象的形体、明暗对比、物象的体积感等等,它追求的是正确反映物象“再现性”,即通过仔细观察被描述的物体客观地表达出来。它训练的是眼——准确地观察和分析;脑——根据美学原理理解进行艺术思维;手——运用素描技法来再现客观物象的过程。它是素描写生初级阶段,也是艺术院校每个低年级学生必须经过严格而枯燥的基本训练阶段。

表现性素描阶段是素描写生的第二阶段,它强调的是超越客观物象的外形轮廓、明暗关系、色彩等外在表象元素,注重的是作者个体主观感受,通过创意思维注入艺术创造性、融入个性化的表现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也就是说它是以客观物象为对象,忽视了传统性对物象外在相似性的描述,在眼、脑、手三者关系中更重视扩展脑(艺术思维)的作用,主张注重作者与被描述的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个体认识和体验、个性的表现等特点。(图一)

其实,再现性素描和表现性素描有其共同的特点——艺术思维,则不过各自追求目的或重点不同而已。或者说在艺术活动中艺术思维层次有所不同,相对而言表现性素描更侧重内在的表现性艺术思维和作者个性化的表现,它是作者个体对客观物象的内心体验和艺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具有个性的艺术思维形成和扩展是一个相当长且艰苦的过程,并不是拿一点别人的东西来充门面或拍拍脑袋想当然的事,而是需要花很大精力和时间来探索,这个过程中是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增强艺术思维能力从而形成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语言的过程。

二、表现性素描是个性的体验与表达

现代的艺术理念要求破除旧有的造型理念,种种探索和变革已不鲜见。例如,“设计素描”、“结构素描”、“光影素描”、“意象素描”、“构成素描”以及“版画素描”、“调子素描”等等概念的提出,但其核心还是素描表现性发展扩展化的结果。因为它们是以自己本专业为基本面并融合了表现性素描的特点从而建构了诸多“品种”的素描,通过这些具有创造力和个性的素描训练来达到教学目的。

表现性素描另一个重点是个体的情感体验与表达。我们知道艺术的再现具有多种性,素描艺术的再现同样也具有多种的表现性。在现代素描的表达中,具像表现是众多再现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素描写生中的物象表现造型,光影的变化性可以把客观物象以三维空间呈现在画面中。当然,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以现实主义方式来再现客观物象是需要的,特别是在学习造型能力的阶段,但这并不是艺术再现的全部。现在,艺术多元化已经成为艺术家们的毕生追求,因为艺术是有个性的,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我们平时在绘画时也会不自觉地带有各自情感,这情感是多种情绪、心态的组合体,它包含作者在写生时的愉悦程度即被写生物象给写生者带来美的享受程度大小;另一方面写生者对表现物象认识的心态;写生者在写生时的精神状态的好坏及写生环境等等,这些诸多因素都会影响作者写生时的体验和表达,因而也直接反映在画面之中。因此,我们不论通过何种素描表现形式展现都把培养创造力和艺术思维训练作为手段,将注重内在的个性情感体验与表达作为真正的目的。它的核心目标就是将创造力的培养置于基础训练之中。

综观过去和当今之绘画艺术,人们称之为世界艺术大师被历史所保留下来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换言之,是他们独特的艺术思维、个性化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毕加索说过:“人不应想把大自然已经完满造成的东西再制造一次。人不应该只是模仿事物,人须透进它们里头去,人须自己成为物。比起模仿自然来,我情愿和自然处于和谐一致中。”[1]

图三、图四是笔者素描静物写生课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习作,它们打破了传统造型元素,忽视了空间、光影、物体的明暗和形体完整性。前者整个画面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它以花与枝条为联系,用象征手法描绘的龙把主题小提琴与背景联系一起,整幅画写意性地表达了作者对该静物的理解和认识,用中国民间传统风格演义个体感受。后者是一幅具有抽象风格的课堂习作。在这里我们可以隐约地看到毕加索《格尔尼卡》的构图和立体主义画家莱热所特有圆鼓鼓造型的影子,这幅习作用音乐旋律般有规则的圆弧形和不规则的几何为组合体,整个物体略带一点明暗立体效果,它通过小提琴和衬布的扭曲、变形的同时省略了静物中的玻璃花瓶和花,作者主观地加强或忽视物象的表现成分,夸大了以小提琴强为主题静物的音乐性质,强调了个体对物象的情感流露。

以上二幅习作都强调了作者个体体验和认识、个性的表现与特点,较好地表达了作者注重与被描述对象之间内在联系的愿望。(图二、图三)

三、艺术思维训练是学习个性表达有效工具和手段

再现性素描阶段是我们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美术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进入表现性素描阶段的必经之路,它是美术学习中一个阶段性的教学目。而表现性素描阶段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的,因为表现性素描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意思维能力,是培养艺术审美判断能力建立艺术个性化的学习平台。许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第一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中走不出来,很大一部分是拘泥于再现物象表象和形式,没有真正认识客观物象内在的性质、缺乏艺术思维及艺术想象力和个性表达,盲目照搬照抄,导致素描写生融合不了个性的感受和表现方式,从而作品也就谈不上独特个性和艺术性。

立体主义画家、理论家阿尔倍尔?格莱兹说:“绘画是一种默然无言的、不动的宣言。它所欢呼起的活动,只能存在于观赏者的精神里。它们和空间里物体的位置变易无关。后者是通过一个被动的、静观的眼睛来知觉一个运动。但眼睛是一种具主动积极性的器官,它在新的节奏式螺旋形绕圈的造型形式里,返回到它的活动本质、它的自身的积极活动里。”[2]阿尔倍尔?格莱兹在这里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性和作者与物象之间的互动,要求作者在艺术活动中通过艺术思维,发挥艺术审美判断能力来寻找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和美的感受,这个过程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式的。所以,在素描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绘画中固有的概念,颠覆传统绘画中人们给素描给予的定义,在课堂上加强创意思维、扩散思维和表现意识的训练,培养学生超强的感悟能力,良好的艺术思维,具有个性的表达能力和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文化欣赏能力且要有终身审美意识,形成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实际上要达到这些目的是非常艰难,其过程也是相当痛苦,因为要形成自己独特个性的艺术能力即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有时要经过犹如“凤凰涅磐”地重生,脱颖而出。

在21世纪的今天,以自律性、主观化、多元化为特征,以人文精神和个性体现为目的的造型基础,并努力发展具有创造性技术的素描是现代观念上的素描,各大艺术院校纷纷以此为教学目标。为此,在众多艺术院校中素描教学中,其素描写生中艺术思维表现性的重要性或是必要性已是不争之事实,重要的是作为我们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在素描教学之中应该如何去运用现念、创意思维去灌输和培育学生的艺术思维,如何去满足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独特个性与艺术思维,这是放在我们面前荷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描写艺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素描写生 认识和体验 艺术思维 素描的再现与表现 个性表现

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从开始学美术备考艺术院校准备踏上绘画之路时就是为了画素描而素描,传统素描训练在素描学习中占绝对统治。进入高等艺术院校后,虽然有些艺术院系对素描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倡导现代美术教育理念,但由于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有所不同,它没有统一教学大纲和教材,各艺术院校素描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专业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重点。因而在素描教学中特别是在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几大系科所推广现代素描的力度、深度有所不同,教师讲授新的艺术理念,新材料工具使用,现代艺术形式的表现等等也参差不齐,所以,学生所接受新的创意理念、创新思想,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表现力或多或少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素描写生的表现性”在高等艺术院校素描教学中不是是否需要重视与否,而是该如何加强的问题。

一、素描是美术基础,而表现性素描更注重内在的艺术思维、个性化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之母。素描是绘画艺术的基础表现,也是美术基础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和教学效果。同时,优秀的素描作品也应该是一种艺术永恒,它有着自己的思想、时代的脉搏和情感体验。中外美术史上不乏有许多美术大师的经典素描成为世界名作,如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德国门采儿、俄罗斯列宾;中国的徐悲鸿、王式廓等人都有传世之作。

众所周知,在素描写生中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技能是必要条件之一,特别是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但另一方面,素描的技法不是唯一的,它是依附在作者个体对客观物象的认识与情感体验之中,通过素描技巧和技能来表达作者的审美观点。也就是说,学生在整个素描学习过程一般都要经过二个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和表现性素描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实际上是传统造型艺术阶段,它讲究如何正确地掌握比例关系、塑造物象的形体、明暗对比、物象的体积感等等,它追求的是正确反映物象“再现性”,即通过仔细观察被描述的物体客观地表达出来。它训练的是眼——准确地观察和分析;脑——根据美学原理理解进行艺术思维;手——运用素描技法来再现客观物象的过程。它是素描写生初级阶段,也是艺术院校每个低年级学生必须经过严格而枯燥的基本训练阶段。

表现性素描阶段是素描写生的第二阶段,它强调的是超越客观物象的外形轮廓、明暗关系、色彩等外在表象元素,注重的是作者个体主观感受,通过创意思维注入艺术创造性、融入个性化的表现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也就是说它是以客观物象为对象,忽视了传统性对物象外在相似性的描述,在眼、脑、手三者关系中更重视扩展脑(艺术思维)的作用,主张注重作者与被描述的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个体认识和体验、个性的表现等特点。(图一)

其实,再现性素描和表现性素描有其共同的特点——艺术思维,则不过各自追求目的或重点不同而已。或者说在艺术活动中艺术思维层次有所不同,相对而言表现性素描更侧重内在的表现性艺术思维和作者个性化的表现,它是作者个体对客观物象的内心体验和艺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具有个性的艺术思维形成和扩展是一个相当长且艰苦的过程,并不是拿一点别人的东西来充门面或拍拍脑袋想当然的事,而是需要花很大精力和时间来探索,这个过程中是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增强艺术思维能力从而形成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语言的过程。

二、表现性素描是个性的体验与表达

现代的艺术理念要求破除旧有的造型理念,种种探索和变革已不鲜见。例如,“设计素描”、“结构素描”、“光影素描”、“意象素描”、“构成素描”以及“版画素描”、“调子素描”等等概念的提出,但其核心还是素描表现性发展扩展化的结果。因为它们是以自己本专业为基本面并融合了表现性素描的特点从而建构了诸多“品种”的素描,通过这些具有创造力和个性的素描训练来达到教学目的。

表现性素描另一个重点是个体的情感体验与表达。我们知道艺术的再现具有多种性,素描艺术的再现同样也具有多种的表现性。在现代素描的表达中,具像表现是众多再现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素描写生中的物象表现造型,光影的变化性可以把客观物象以三维空间呈现在画面中。当然,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以现实主义方式来再现客观物象是需要的,特别是在学习造型能力的阶段,但这并不是艺术再现的全部。现在,艺术多元化已经成为艺术家们的毕生追求, 因为艺术是有个性的,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我们平时在绘画时也会不自觉地带有各自情感,这情感是多种情绪、心态的组合体,它包含作者在写生时的愉悦程度即被写生物象给写生者带来美的享受程度大小;另一方面写生者对表现物象认识的心态;写生者在写生时的精神状态的好坏及写生环境等等,这些诸多因素都会影响作者写生时的体验和表达,因而也直接反映在画面之中。因此,我们不论通过何种素描表现形式展现都把培养创造力和艺术思维训练作为手段,将注重内在的个性情感体验与表达作为真正的目的。它的核心目标就是将创造力的培养置于基础训练之中。

综观过去和当今之绘画艺术,人们称之为世界艺术大师被历史所保留下来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换言之,是他们独特的艺术思维、个性化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毕加索说过:“人不应想把大自然已经完满造成的东西再制造一次。人不应该只是模仿事物,人须透进它们里头去,人须自己成为物。比起模仿自然来,我情愿和自然处于和谐一致中。”[1]

图三、图四是笔者素描静物写生课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习作,它们打破了传统造型元素,忽视了空间、光影、物体的明暗和形体完整性。前者整个画面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它以花与枝条为联系,用象征手法描绘的龙把主题小提琴与背景联系一起,整幅画写意性地表达了作者对该静物的理解和认识,用中国民间传统风格演义个体感受。后者是一幅具有抽象风格的课堂习作。在这里我们可以隐约地看到毕加索《格尔尼卡》的构图和立体主义画家莱热所特有圆鼓鼓造型的影子,这幅习作用音乐旋律般有规则的圆弧形和不规则的几何为组合体,整个物体略带一点明暗立体效果,它通过小提琴和衬布的扭曲、变形的同时省略了静物中的玻璃花瓶和花,作者主观地加强或忽视物象的表现成分,夸大了以小提琴强为主题静物的音乐性质,强调了个体对物象的情感流露。

以上二幅习作都强调了作者个体体验和认识、个性的表现与特点,较好地表达了作者注重与被描述对象之间内在联系的愿望。(图二、图三)

三、艺术思维训练是学习个性表达有效工具和手段

再现性素描阶段是我们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美术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进入表现性素描阶段的必经之路,它是美术学习中一个阶段性的教学目。而表现性素描阶段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的,因为表现性素描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意思维能力,是培养艺术审美判断能力建立艺术个性化的学习平台。许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第一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中走不出来,很大一部分是拘泥于再现物象表象和形式,没有真正认识客观物象内在的性质、缺乏艺术思维及艺术想象力和个性表达,盲目照搬照抄,导致素描写生融合不了个性的感受和表现方式,从而作品也就谈不上独特个性和艺术性。

立体主义画家、理论家阿尔倍尔?格莱兹说:“绘画是一种默然无言的、不动的宣言。它所欢呼起的活动,只能存在于观赏者的精神里。它们和空间里物体的位置变易无关。后者是通过一个被动的、静观的眼睛来知觉一个运动。但眼睛是一种具主动积极性的器官,它在新的节奏式螺旋形绕圈的造型形式里,返回到它的活动本质、它的自身的积极活动里。”[2]阿尔倍尔?格莱兹在这里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性和作者与物象之间的互动,要求作者在艺术活动中通过艺术思维,发挥艺术审美判断能力来寻找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和美的感受,这个过程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式的。所以,在素描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绘画中固有的概念,颠覆传统绘画中人们给素描给予的定义,在课堂上加强创意思维、扩散思维和表现意识的训练,培养学生超强的感悟能力,良好的艺术思维,具有个性的表达能力和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文化欣赏能力且要有终身审美意识,形成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实际上要达到这些目的是非常艰难,其过程也是相当痛苦,因为要形成自己独特个性的艺术能力即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有时要经过犹如“凤凰涅磐”地重生,脱颖而出。

在21世纪的今天,以自律性、主观化、多元化为特征,以人文精神和个性体现为目的的造型基础,并努力发展具有创造性技术的素描是现代观念上的素描,各大艺术院校纷纷以此为教学目标。为此,在众多艺术院校中素描教学中,其素描写生中艺术思维表现性的重要性或是必要性已是不争之事实,重要的是作为我们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在素描教学之中应该如何去运用现念、创意思维去灌输和培育学生的艺术思维,如何去满足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独特个性与艺术思维,这是放在我们面前荷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描写艺术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素描写生 认识和体验 艺术思维 素描的再现与表现 个性表现

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从开始学美术备考艺术院校准备踏上绘画之路时就是为了画素描而素描,传统素描训练在素描学习中占绝对统治。进入高等艺术院校后,虽然有些艺术院系对素描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倡导现代美术教育理念,但由于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有所不同,它没有统一教学大纲和教材,各艺术院校素描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专业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重点。因而在素描教学中特别是在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几大系科所推广现代素描的力度、深度有所不同,教师讲授新的艺术理念,新材料工具使用,现代艺术形式的表现等等也参差不齐,所以,学生所接受新的创意理念、创新思想,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表现力或多或少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素描写生的表现性”在高等艺术院校素描教学中不是是否需要重视与否,而是该如何加强的问题。

一、素描是美术基础,而表现性素描更注重内在的艺术思维、个性化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之母。素描是绘画艺术的基础表现,也是美术基础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和教学效果。同时,优秀的素描作品也应该是一种艺术永恒,它有着自己的思想、时代的脉搏和情感体验。中外美术史上不乏有许多美术大师的经典素描成为世界名作,如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德国门采儿、俄罗斯列宾;中国的徐悲鸿、王式廓等人都有传世之作。

众所周知,在素描写生中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技能是必要条件之一,特别是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但另一方面,素描的技法不是唯一的,它是依附在作者个体对客观物象的认识与情感体验之中,通过素描技巧和技能来表达作者的审美观点。也就是说,学生在整个素描学习过程一般都要经过二个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和表现性素描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实际上是传统造型艺术阶段,它讲究如何正确地掌握比例关系、塑造物象的形体、明暗对比、物象的体积感等等,它追求的是正确反映物象“再现性”,即通过仔细观察被描述的物体客观地表达出来。它训练的是眼——准确地观察和分析;脑——根据美学原理理解进行艺术思维;手——运用素描技法来再现客观物象的过程。它是素描写生初级阶段,也是艺术院校每个低年级学生必须经过严格而枯燥的基本训练阶段。

表现性素描阶段是素描写生的第二阶段,它强调的是超越客观物象的外形轮廓、明暗关系、色彩等外在表象元素,注重的是作者个体主观感受,通过创意思维注入艺术创造性、融入个性化的表现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也就是说它是以客观物象为对象,忽视了传统性对物象外在相似性的描述,在眼、脑、手三者关系中更重视扩展脑(艺术思维)的作用,主张注重作者与被描述的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个体认识和体验、个性的表现等特点。(图一)

其实,再现性素描和表现性素描有其共同的特点——艺术思维,则不过各自追求目的或重点不同而已。或者说在艺术活动中艺术思维层次有所不同,相对而言表现性素描更侧重内在的表现性艺术思维和作者个性化的表现,它是作者个体对客观物象的内心体验和艺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具有个性的艺术思维形成和扩展是一个相当长且艰苦的过程,并不是拿一点别人的东西来充门面或拍拍脑袋想当然的事,而是需要花很大精力和时间来探索,这个过程中是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增强艺术思维能力从而形成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语言的过程。

二、表现性素描是个性的体验与表达

现代的艺术理念要求破除旧有的造型理念,种种探索和变革已不鲜见。例如,“设计素描”、“结构素描”、“光影素描”、“意象素描”、“构成素描”以及“版画素描”、“调子素描”等等概念的提出,但其核心还是素描表现性发展扩展化的结果。因为它们是以自己本专业为基本面并融合了表现性素描的特点从而建构了诸多“品种”的素描,通过这些具有创造力和个性的素描训练来达到教学目的。

转贴于

表现性素描另一个重点是个体的情感体验与表达。我们知道艺术的再现具有多种性,素描艺术的再现同样也具有多种的表现性。在现代素描的表达中,具像表现是众多再现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素描写生中的物象表现造型,光影的变化性可以把客观物象以三维空间呈现在画面中。当然,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以现实主义方式来再现客观物象是需要的,特别是在学习造型能力的阶段,但这并不是艺术再现的全部。现在,艺术多元化已经成为艺术家们的毕生追求, 因为艺术是有个性的,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我们平时在绘画时也会不自觉地带有各自情感,这情感是多种情绪、心态的组合体,它包含作者在写生时的愉悦程度即被写生物象给写生者带来美的享受程度大小;另一方面写生者对表现物象认识的心态;写生者在写生时的精神状态的好坏及写生环境等等,这些诸多因素都会影响作者写生时的体验和表达,因而也直接反映在画面之中。因此,我们不论通过何种素描表现形式展现都把培养创造力和艺术思维训练作为手段,将注重内在的个性情感体验与表达作为真正的目的。它的核心目标就是将创造力的培养置于基础训练之中。

综观过去和当今之绘画艺术,人们称之为世界艺术大师被历史所保留下来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换言之,是他们独特的艺术思维、个性化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毕加索说过:“人不应想把大自然已经完满造成的东西再制造一次。人不应该只是模仿事物,人须透进它们里头去,人须自己成为物。比起模仿自然来,我情愿和自然处于和谐一致中。”[1]

图三、图四是笔者素描静物写生课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习作,它们打破了传统造型元素,忽视了空间、光影、物体的明暗和形体完整性。前者整个画面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它以花与枝条为联系,用象征手法描绘的龙把主题小提琴与背景联系一起,整幅画写意性地表达了作者对该静物的理解和认识,用中国民间传统风格演义个体感受。后者是一幅具有抽象风格的课堂习作。在这里我们可以隐约地看到毕加索《格尔尼卡》的构图和立体主义画家莱热所特有圆鼓鼓造型的影子,这幅习作用音乐旋律般有规则的圆弧形和不规则的几何为组合体,整个物体略带一点明暗立体效果,它通过小提琴和衬布的扭曲、变形的同时省略了静物中的玻璃花瓶和花,作者主观地加强或忽视物象的表现成分,夸大了以小提琴强为主题静物的音乐性质,强调了个体对物象的情感流露。

以上二幅习作都强调了作者个体体验和认识、个性的表现与特点,较好地表达了作者注重与被描述对象之间内在联系的愿望。(图二、图三)

三、艺术思维训练是学习个性表达有效工具和手段

再现性素描阶段是我们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美术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进入表现性素描阶段的必经之路,它是美术学习中一个阶段性的教学目。而表现性素描阶段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的,因为表现性素描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意思维能力,是培养艺术审美判断能力建立艺术个性化的学习平台。许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第一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中走不出来,很大一部分是拘泥于再现物象表象和形式,没有真正认识客观物象内在的性质、缺乏艺术思维及艺术想象力和个性表达,盲目照搬照抄,导致素描写生融合不了个性的感受和表现方式,从而作品也就谈不上独特个性和艺术性。

立体主义画家、理论家阿尔倍尔?格莱兹说:“绘画是一种默然无言的、不动的宣言。它所欢呼起的活动,只能存在于观赏者的精神里。它们和空间里物体的位置变易无关。后者是通过一个被动的、静观的眼睛来知觉一个运动。但眼睛是一种具主动积极性的器官,它在新的节奏式螺旋形绕圈的造型形式里,返回到它的活动本质、它的自身的积极活动里。”[2]阿尔倍尔?格莱兹在这里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性和作者与物象之间的互动,要求作者在艺术活动中通过艺术思维,发挥艺术审美判断能力来寻找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和美的感受,这个过程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式的。所以,在素描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绘画中固有的概念,颠覆传统绘画中人们给素描给予的定义,在课堂上加强创意思维、扩散思维和表现意识的训练,培养学生超强的感悟能力,良好的艺术思维,具有个性的表达能力和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文化欣赏能力且要有终身审美意识,形成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实际上要达到这些目的是非常艰难,其过程也是相当痛苦,因为要形成自己独特个性的艺术能力即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有时要经过犹如“凤凰涅磐”地重生,脱颖而出。

在21世纪的今天,以自律性、主观化、多元化为特征,以人文精神和个性体现为目的的造型基础,并努力发展具有创造性技术的素描是现代观念上的素描,各大艺术院校纷纷以此为教学目标。为此,在众多艺术院校中素描教学中,其素描写生中艺术思维表现性的重要性或是必要性已是不争之事实,重要的是作为我们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在素描教学之中应该如何去运用现念、创意思维去灌输和培育学生的艺术思维,如何去满足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独特个性与艺术思维,这是放在我们面前荷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