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范文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范文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 国际贸易与现代物流的发展是互动的,本文提出了适应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国际物流运作的标准,分析了基于多式联运的国际物流网络结构与功能,也提出了基于多式联运的现代国际物流网络体系构建与运作需要注意的问题与相关策略。 【论文关键词】 国际贸易国际物流运作标准多式联运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世界经济和现代国际贸易及国际生产等都得到了高速发展。跨国公司正在由各国子公司独立经营的阶段向围绕公司总部战略、协同经营一体化发展,贸易伙伴遍布全球,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即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包装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等,从而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国际贸易与现代物流之间的关系 所谓国际物流,就是组织商品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也就是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要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其总目标就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即选择最佳的方式和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商品从某国的供方运送到别的一个国家的需方。 1.国际贸易是现代国际物流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全球贸易一体化”和“物流无国界”的新趋势对现代物流也提出了迫切需求。物流企业必须向着规模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才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实践证明,国际物流作为国际贸易的工具和桥梁,必须最大限度地打破地域和国界限制,以求最大限度的降低国际物流成本。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决定着国际物流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2.国际物流的高效运作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支撑 目前全球跨国的生产和贸易总值约占全球贸易量的50%,它们伸向全球的触角就是现代物流业。我国目前与物流相关的年总支出有19,000亿人民币,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现代物流业对提高产、供、销、运的整体经济效益、推动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作用是无法估量的。现代物流的发展,为国际贸易带来三方面的优势,即降低国际贸易的总体成本、提高其核心业务上的竞争力、降低在贸易活动方面的投资。 二、适应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国际物流运作标准 国际物流实质上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因此,他们应遵循以下标准: 1.国际物流反应快速化 国际物流服务提供者对上游、下游的物流配送需求的速度越来越快,前置及配送时间越来越短,物流配送速度越来越快,商品周转次数越来越多。 2.国际物流功能集成化 现代国际物流着重于将物流与供应链的其他环节进行集成,包括:物流渠道与商流渠道的集成、物流渠道之间的集成、物流功能的集成等。 3.国际物流服务系列化 现代国际物流除了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服务外,在外延上向上扩展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延伸至配送、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 4.国际物流作业规范化 现代国际物流强调功能、作业流程、作业动作的标准化与程式化,使复杂的作业变成简单的、易于跨国界、跨区域推广与考核的作业。 5.国际物流目标系统化 现代化国际物流从系统的角度统筹规划了一个公司整体的各种物流活动,处理好物流活动与商流活动及公司目标之间、不同物流活动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实现每个物流环节最优化的同时,追求整体物流活动的最优化。 6.国际物流手段现代化 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得到普遍应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物流系统运用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卫星通讯、射频识别装置(RF)等,实现了自动化、机械化、无纸化和智能化。 7.国际物流组织网络化 为了保证在全球范围内对产品促销提供快速、全方位的物流支持,采用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活动,这样可以保证整个物流网络有最优的库存总水平及库存分布,同时运输与配 送快速、机动。 8.国际物流系统信息化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物流过程中库存积压、延期交货、库存与运输不可控等风险大大降低。特别是电子商务对物流发展的影响,使物流供应链各环节相互联系更加紧密。 9.国际物流服务社会化 众多工商企业逐渐采用将本企业不擅长的物流环节交由专业物流公司,或者在企业内部设立相对独立的物流专业部门,而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自己真正的优势领域。 10.国际物流活动全球化 在产业全球化的浪潮中,跨国公司普遍采取全球战略,因此,其物流的选择和配置也超出国界。 三、现代国际物流网络体系的构建与运作 1.国际物流运输方式的选择 我国国际物流业务中,存在着分段运输、国际联运、国际多式联运三种形式。受一些条件制约,我国主要采用分段运输。但这种运输形式,不利于加强经营者在国际运输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与合作关系。其次,由于分散经营,国内外联运网点的综合服务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多式联运作为国际运输中一种先进的混合运输方式,以其方便、灵活、安全的特点,受到了货主的青睐、承运人的偏好,以及政府的扶持。据统计,国际货物运输已经实现了70%~80%的集装箱运输,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多式联运已成为国际物流运作的主体和纽带。 2.基于多式联运的国际物流网络功能分析 基于多式联运的国际物流各个环节主要功能及可能的增值功能如下表: 基于多式联运的国际物流环节功能分析 3.基于多式联运的国际物流网络构建与运作 在建立和完善基于多式联运的国际物流网络体系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题:(1)在规划网络内建库数目、地点及规模时,要紧密围绕着商品交易计划,乃至一个国家宏观国际贸易总体规划。(2)明确各级仓库的供应范围、分层关系及供应或收购数量,注意各层仓库间的有机衔接。(3)国际物流网点规划要考虑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以备将来的扩建。 在多式联运为核心的国际物流业务涉及多个物流环节,如:集装箱拆拼箱、报关、结算等。这时就可采用业务流程管理方式。整个流程链条的工作是由各相关职能部门组成,通过业务流带动节点部门的协作。同时它要求公司专门设置一个职能部门——运营部(或业务管理部)。运营部对外负责客户关系管理(CRM),对内负责整个业务流程的组织协调工作,以及对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运营部对各个业务流程拥有较高管理权力,相关职能部门作为业务流程链中的节点,在负责本部门日常管理与业务活动的同时,应对业务流程的良好运作负责,接受业务管理部的管理与监控。 四、完善国际物流网络及其运作的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国际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仍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 1.尽快转变观念,加强物流意识,建设和改善我国的综合交通运输网 随着我国加入WTO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国际物流巨头凭借牢固的物流网络及联盟,运用先进的物流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客户提供完善的综合物流服务,已纷纷占领中国的物流市场。因此我们要尽快转变观念,加强物流意识,把物流活动逐步从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中分离出来,搞好交通运输系统内外部协调与发展,建立多种运输方式有机结合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强国际物流合作,积极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经验,尽快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 2.加快现代化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的集装箱专用码头、深水泊位及装卸能力、中转站等还不能完全满足国际物流业的需要。这就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研制,改进、引进物流技术设备,提高运输效率。 3.加强物流体系标准化建设、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针对当前物流标准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应在做好计量标准、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等方面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修订完善标准;制订新标准, 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提高货物和相关信息的流转效率。 4.从政策上,要大力扶持和保护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 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外国物流企业大肆进军中国货运市场的情况下,要严格按照我国入世谈判承诺的时间表有步骤地开放我国的货运市场。 另外,在国际物流网络体系的运作方面,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选择和布局国内外物流网点,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2)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设施,充分利用海运、多式联运方式。(3)缩短进出口商品的在途积压。(4)改进运输路线,减少相向、迂回运输。(5)改进包装,增大技术装载量,减少损耗;(6)改进港口装卸作业,合理利用泊位与船舶的停靠时间,尽力减少港口杂费,吸引更多的买卖双方入港;(7)改进海运配载,避免空仓或船货不相适应的状况;(8)综合考虑国内物流运输,在出口时,有条件要尽量采用就地就近收购、就地加工、就地包装、就地检验、直接出口的物流策略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一)国际贸易促进国际物流的进步

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为国际物流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一些要求,这种要求促使了物流技术的产生,物流技术包含很多内容,不仅包括在物流工作中所应用的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理论,还包含物流活动中应用到的各种设施、工艺和装置的总和。国际贸易为世界各大企业提供了在世界市场相互竞争的机会,商品的质量和价格都是衡量商品价值的标杆,各大企业努力加强制作工艺,压缩产品成本的同时要想继续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就要从物流上入手。所以对国际物流的各个环节如材料价格和订单、运输成本都必须要有一个严格的要求,这种要求就成为了国际物流发展的内动力。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不断对国际物流提出新要求

21世纪,人类的经济水平每天都在发展,需求层次每天都在变化,这种变化促使着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物流必须要满足贸易量的迅速增长,并丰富贸易产品的种类,还要及时调整国际贸易结构,以保证国际物流的质量和效率。可以说,正是国际贸易让国际物流与时俱进,不断成长。

(三)国际贸易影响着国际物流的发展方向

现今的国际贸易已经更加注重买方市场的发展,消费者的需求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现在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日益个性化,所以国际贸易只有采取多种类少数量的贸易方式才能适应消费需求的转变。一些高额度小数量的配送需求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而且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这种配送需求很可能成为将来业务发展的主流。国际贸易也必将影响着国际物流走上专业化、集约化的道路。

二、高效的国际物流系统是国际贸易持续发展的保证

(一)货物的国际转移带来的国际贸易量的上升

国际贸易一般都需要跨越国境,这样一来,国际物流量自然会大幅度的上升。贸易量要求国际物流必须要让货物在运输、装卸、仓储等多个环节都获得便利,很多方面现代物流可以通过对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并选择货物流通的最佳渠道,用一种最能让消费者满意的方式将商品快速的送到消费者面前,提高市场对消费者需求的反应速度,加强资源共享,缩短产品的流通周期。通过规范化的作业避免在产品在流通中的各种问题,让消费者享受懂最好的服务。

(二)货物的转移对物流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货物转移的过程中,通常都要面对各种问题。和国内的贸易不同,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往往有着更高的要求。国际物流环节多,周期长,风险大,遇到的问题和情况也更加的复杂。国际物流常常要在多种运输方式和路线中进行选择,还要按照客户的要求对零件进行流通加工,让商品能够满足客户的个性化。

(三)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

国际贸易促进着国际物流的发展,国际物流也支持者国际贸易走的更远。从以上的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国际物流如果跟不上国际贸易发展的脚步,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会停滞不前;国际物流水平的发展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先决条件,大力支持国际物流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才能获得更加有力的支持,才能具有持久的发展动力。

三、结语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的特点,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提出课程要根据高校专业设置和社会实际需要进行改革,在设定课程教学目标与思路、教材的建设与选择、教学方法、师资建设、课程成绩上盛须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实际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技能为主;实现课程教学、课程实践有机结合,促进课程教学活动,从而更好的促进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改革。 论文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课程是大多数高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专业本专科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为培养对外物流管理工作、从事各种电子商务活动及涉外经营、营销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设的。国际贸易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就目前情况看,国际贸易的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理论教学远远落后于实际需求。物流管理专业如何更为合理的设置《国际贸易》课程,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以便更好的培养适应国际物流业发展的合格人才。对于国际贸易的开展、国际物流业的良好运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国际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知识的运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其内容包括进出口业务各环节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通过学习最终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进出13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并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细节,具备比较丰富的国际商务知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实际外贸业务操作能力。 1.1 实践性强 《国际贸易》涉及到贸易术语的使用,贸易合同的签订以及合同的履行,违约的处理等各环节,如交易磋商、租船、投保、报关、报验等等内容。因此,这门课程所介绍的每一个知识点在国际贸易中都有具体的操作环节,即直接指导对外贸易业务的实践工作。 1.2 与国际惯例和法律密切相关 课程涉及到许多相关的国际惯例、法律,如(ucP600)、(INCOTERMS2000)、《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这些国际惯例广泛地被世界各国接纳、使用。要精通外贸业务就必须熟悉这些语言精炼的惯例和法律,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要点。 1.3 涉外性 国际贸易中都是涉外贸易,做法与内贸不完全相同。因此,从事对外贸易业务的人员应该熟悉国际上的一些做法。《国际贸易》作为一门直接指导实践工作的专业课程显得十分重要,洽谈对象均为国外的交易商,在交易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使用英语这个工具来完成交易。 2 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内容重构 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应以适应外贸行业对外经贸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主线,将这一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根据这一理念从以下几方面对该课程内容进行思考: 2.1 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国际贸易》的教学往往以理论为中心,注重强调各个知识点,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被动学习,调动不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缺乏内容丰富的教学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样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又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只能凭想象力、理解力去掌握,导 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掌握得不灵活、不牢固,对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另外,以往的《国际贸易》教学模式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弱,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业务中,对外贸业务的总体过程把握不清,缺乏外贸业务实际操作技能。例如对信用证的分析、制作出口海运委托书、制作发票、箱单、汇票等基本结汇单据以及如何准备报关单据、对整个进出口过程的把握、商业风险防范意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目前一般外贸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往往强调具有基本操作经验,而传统的《国际贸易》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因缺乏专业技能,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对学生在外贸行业的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2.2 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2.2.1 教学改革的目标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就是在必要的知识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改革其无所不包、缺乏特色、定位模糊等问题,使学生提高岗位职责意识,增强专业操作技能的目标。《国际贸易》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开设的时间一般早于专业核心课程。此时,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可抓住这一时机,先人为主,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增强岗位职责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和将来从事物流工作,特别是国际物流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行业技能和综合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点分拆为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点,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实际操练。 2.2.2 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学改革的思路是突破传统的“教材导向”的书本型教学模式,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时,及时引入最新的行业资讯,结合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案例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方说:角色扮演、商务谈判、报价模拟等,让学生能更加逼真的模拟国际贸易整个过程,同时加强双语教学,建立专门的课程网站,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践教学,依托行业和企业,聘请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参与到教育中来,学校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同时企业为学校提供合适的实习基地,使育人和用人紧密结合起来。 2.3 教材建设与教学内容 2.3.1 教材的选取与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教学任务得以开展的依托。教材建设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在开展《国际贸易》教学时,要根据各自大专院校的培养目标选取教材,或自编教材。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要系统的介绍相关的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针对目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情况,教材也应进行相应的更新。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针对本科和专科层次的教材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一特点尤其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此外,各个高校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自编教材,自编教材要注重对国际物流最新动态的一些修改或者增删。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的教材选取上要注重以现成教材为基点,以自编教材为补充,通过自编教材的不断更新弥补现成教材在一些理论、方法上存在滞后性的缺陷。 2.3.2 教学内容 ①教学内容的调整 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依托,但又不局限于原有教材。本专科院校要围绕掌握概念是基础,实际应用为重点的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对 现有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增加,尽量增加实验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际运作技能。 ②课程设置与安排 由于《国际贸易》是今后《国际物流》教学的基础,因此课程安排上要做到国际贸易在先 ,在比较全面了解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的前下,开展《国际物流》、《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课程。《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运作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这门课程要求有重点讲解,特别是对于具有很强国际性的有关海运提单、航空运输单、运输合同、国际公约以及贸易单证等以英文形式成文的单证,要求学生能够看懂并且填制。 3 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实施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高素质的具备国际贸易知识的物流管理人才,为学生成功走上外经贸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1 课程教学改革 3.1.1 完善理论教学方法 课堂上理论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基础性环节,课程中有关概念性的内容和基础理论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基础。理论教学应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课堂分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础上,以情景模拟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中做”。把学到的知识、原理、规则等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国际贸易的实际运作能力。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内容,编写一些生动、典型教学案例,而且最好是一案到底,导趣、导思、导创,将熟悉的对外贸易现象引入课堂,将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具体的生活实例,真正反映一些问题,对于学生深入领悟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技能,使学生能够并且愿意参与到其中,创设出一种活泼、快乐的课堂氛围。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共同体。 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认识,将复杂的内容清晰化,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探究新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单纯的理论学习转化为协作讨论,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各小组代表交流,完善答案。因为此前学生对课本内容有了充分的预习,加上集体智慧,学生基本上能案例内容的问题之处,并讲出理由。由学生归纳,教师对这一内容进行补充和强调。 总之,通过运用案例、模拟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引起好奇心,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锻炼观察、实战能力。实现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转变,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自主探索者转变。 3.1.2 多样化的课程实践教学 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实行多样化的课程实践教学。我们把课程实践分为认知实践、课内实践、综合模拟实践和校外实践四模块。 ①课程认知实践模块 认知实践是学生在开始学习专业课之前进行的一次实践活动,为了迸一步便学生对外贸业务有较感性的认识,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外贸公司或外贸型生产企业观摩、见习,了解外贸形势,熟悉主要进出口产品及外贸的整个运作流程;了解从业人员素质、技能、能力要求。提供和外贸从业人员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交流,对该行业有所了解。也可请有外经贸实践经验的实业界人士做报告、演讲,介绍外贸企业在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外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实践认识。 ②课内实践模块 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比如,当《国际贸易》课程讲到海洋运输时,可鼓励或带领学生自己参观本地的港口,让学生看到真正的海轮、集装箱、堆场、海关监管地等实物、实地;至于运费和保价,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和保险公司去询价;有关报关和检疫的问题,鼓励学生直接找海关和检验 检疫局去咨询等等。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还能让学生得到很大启发。 ③综合模拟实践模块 《国际贸易》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能提供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具体以进出口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出口报价与还价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出口合同的订立、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通过实训,培养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的素质。 ④校外实习实践模块 对于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实践型实习基地,主要是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另一种是参观型实习基地,主要是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检验检疫局、外管局、港务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实践型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可以利用假期推荐学生到开展国际贸易、国际物流活动的企业进行短期的顶岗实习。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参观型的实习基地。 3.2 师资建设 课程讲授效果的好坏,除与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的建设、教学方法有着必然联系外,还与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有着直接的联系。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行业技能和综合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点分拆为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点。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必须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2.1 教师队伍结构 国际贸易课程的授课可以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或是物流管理专业中熟悉国际物流的教师中遴选,由于涉及到跨国商品贸易与流动、报关、报检等相关内容,因此物流管理专业除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外,同时要配备相应的国贸教师共同形成物流管理专业完善的教师队伍。 3.2.2 教师业务提升 目前教师教授知识内容主要局限于书本知识,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学校安排教师利用一到两学期的时间到相关企业待岗实习,使教师在精通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国际物流活动的具体流程有更为详细的了解,这样不但可以提升教师的实际业务能力,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此外,也可以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假期参加相关培训,不断补充、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利于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3.2.3 专业性人才聘任 由于高校培养实用性人才目标的要求,因而可以考虑 在校企合作的环节中,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一些专题讲座活动,让学生与企业人员面对面接触。这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得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更为符合社会需求。目前,有些高校已经开展了上述几方面的工作,但是在开展的力度上有待于进一步加深。当然,师资队伍建设也不仅限于此,各高校还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3 课程综合成绩评定 “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之适应,而且必然反映在综合成绩评定的内容和权重方面。课程综合成绩应该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根据本课程提高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期末考试采用开卷形式,适当减少固定知识点的考核比重,增加对技能点的考核。基本知识点(50%)通过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来 考核;基本技能点(50%)通过案例分析、情景分析来考核。同时也可以辅助市场调研、模拟操作(电子模拟、现场模拟)、企业见习等考核方式以一定比例给予分值,考虑比例,进行考评的主体不仅仅包括教师,可以根据考核的形式包括企业、家长、学生、专家评分等。 物流管理专业的国际贸易课程要根据高校专业设置和社会实际需要进行改革,在设定教学目标、教材的建设与选择、教学方法、师资建设上必须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实际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技能为主;实现课程教学、课程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课程教学活动。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国际物流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并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已被广大学者所关注。吴正芳(2007)在其硕士论文《湖南省国际物流产业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文中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通过对湖南省国际物流产业与湖南省进出口贸易的相关分析以及湖南省出口贸易与湖南省国际物流总产值、湖南省进口贸易与湖南省国际物流总产值之间的多个模型比较分析,应用平稳性检验、基于 VAR 模型的协整分析方法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了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和明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且国际物流产业对进口贸易的影响最为显著。

杨长春(2007)选取了北美、日本、欧洲三个国际物流发展较早和贸易最为活跃的地区,对其进出口贸易总额和贸易货物海运运输量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了二者之间具有反馈性的互为因果关系的结论。

林青(2009)以贸易成本作为切入点,将国际物流的每一过程融入到国际贸易相关的商品流通环节中,最后论证了物流成本的降低可以节省公司财务成本、时间成本以及信息甄别成本。王领(2010)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上海市1978-2008年间的货物运输量、港口货物吞吐量与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港口进出口吞吐量和进出口之间具有单向因果关系,进出口额的增加会在长期内促进上海市港口吞吐量的增加,但吞吐量的增加并未对进出口额的增加起到促进作用。而另一方面,在短期内进出口额的增加是货物运输量增加的单向Granger原因,长期内,运输量的增加是进出口额增加的单向Granger原因。

王友丽, 王健(2011) 对台湾1989-2007年间水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和运输、仓储与通讯产业值数据利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行分析,得出台湾水产品进出口贸易与物流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且物流是水产品贸易的单向Granger原因,物流能促进台湾水产品的贸易而反之不然。张永浴(2011)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中泰边双边贸易额和货物吞吐量进行了分析,得出中泰贸易和中泰物流间存在反馈性互为因果关系,并且双边物流能力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比贸易对物流的促进作用大,从而奠定以物流为着力点,促进双边贸易额增长的观点。

高秀丽,孟飞荣(2012)根据广东省1978-2010年进出口贸易额、港口吞吐量和货物运输量年度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和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广东省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国际物流对对外贸易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对外贸易对国际物流的影响不显著。

2、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建立在“零交易成本”的严格假设基础上,不考虑贸易的交易费用和国外的运输成本,但这一假设并不符合实际情况。随着研究假设条件的逐步放宽,国际物流成本作为国际贸易交易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Zhong Ming(2011)文章利用协同机制分析了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的协同度,以大连港为研究实例,结果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邓凤祥(2003)指出国际物流成本是为了实现国际贸易,货物自生产完毕到投入销售的整个为国际贸易需要的物流过程所支付的成本总和。王昱祺(2010)从地理与经济条件、物流规模、基础设施、港口管理与服务水平以及发展潜力几个方面考虑,建立了我国国际物流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主要港口的国际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客观地评价。钟建军(2010)从产业集群视角出发研究港口物流集群化发展及其对对外贸易的影响,构造了港口物流产业集群集聚度指标,并以宁波港为例实证分析了宁波港港口物流产业集聚规模与港口物流吞吐量对实际自营进出口总额的影响,认为港口物流产业集群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集中度越高,对对外贸易影响的增量系数、弹性系数越大。彭汝佳(2011)在分析港口物流水平对对外贸易影响作用机理的前提下,建立了港口物流评价体系,选取我国五大港口群中具有代表的 18 个港口为样本,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沿海港口物流发展水平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程度以及从哪些方面来影响对外贸易发展。齐领军(2012)将贸易时间分解为贸易便利时间和物流时间,通过扩展的引力模型研究贸易时间对东亚地区贸易的影响。认为贸易便利时间和物流时间都会对国际贸易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物流时间比贸易便利的影响更大。一国出口总贸易时间延长10%,该国出口贸易量将减少5%。且不同出口国之间的相对总贸易时间增加10%将导致时间敏感产品的出口比值下降5.5%。而零部件出口比值将下降7.7%。

3、综合述评

从上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可知:学者们在研究国际物流对对外贸易的影响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研究所选取的指标如港口货物吞吐量、进出口总额、港口物流增加值等较为单一,但为什么选取这些指标并没有给出详细原因,且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得到的各研究结果能对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行概括描述,但研究重复性较高。

参考文献:

[1]王领.对外贸易与现代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上海市 1978-2008 年的数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0(1):59-65.

[2]段虹宇.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8(32):18-20.

[3]孔原.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10,3(4):335-340.

[4]张宁.浅析现代物流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国际贸易, 2010(1):97-98.

[5]陈虎,杨勇攀.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能力因果关系的实证检验 [J]. 统计观察,2010(9):90-91.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 国际物流

前言:国际贸易指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贸易往来,是货物与资金的流动。国际物流是国际间贸易商榷之后具体的跨关境之间的货物运输。国际物流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要实现国际贸易,完成商品在国(地区)与国(地区)的转移,就必须实现国际物流。所以,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实现的保障。国际物流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同时国际物流也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分别从理论、课程开设两方面说明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

1.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的理论分析

1.1 高效的国际物流系统成为国际贸易持续发展的保证

目前全球跨国的生产和贸易总值约占全球贸易量的50%,而保证全球贸易量实现的途径则是国际物流。我国目前与物流相关的年总支出有1900亿人民币,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现代物流业对提高产、供、销、运的整体经济效益、推动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作用是无法估量的。现代物流的发展,为国际贸易带来三方面的优势,即降低国际贸易的总体成本、提高其核心业务上的竞争力、降低在贸易活动方面的投资。

在大量跨越国境的贸易中,不可忽视的是货物跨国转移所带来的国际物流量的上升。这要求国际物流为货物转移的诸如运输、装卸、仓储、信息传输等各个环节都提供便利。现代物流运用科技手段,使信息快速,准确反馈,采用货物流通的最优渠道,将产品按消费者的需求快速送到消费者手中,提高了服务质量,刺激了消费需求,加快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在供应链联结的各企业间实现了资源共享,加快物流配送速度,大大缩短产品的流通周期,降低了产品成本。企业的物流渠道、物流功能、物流环节与制造环节集成化,使物流服务扩大化和系列化,并通过规范化作业,使贸易过程中延迟交货、送货不及时或货物损坏灭失等不可控制风险大大降低,从而促进各国企业间贸易的达成。低效率的物流体系所产生的巨大的的流通费用将抵消国际贸易所带来的利润,从而成为制约国际贸易的发展的瓶颈问题。

1.2 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物流的产生与发展

所谓国际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越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是实现货物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间的物理性移动而发生的国际贸易活动。其总目标就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即选择最佳的方式和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商品从某国的供方运送到别的一个国家的需方。从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到,国际物流实质上就是国际贸易活动的一部分,是为国际贸易活动服务的。因此,国际物流得以产生的前提就是国际贸易的存在。如果没有国际贸易,也就没有商品的国际间流动,因此也就不需要有国际物流

1.2.1 国际贸易促进物流国际化

跨国经营与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商品和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流动和广泛交换,物流国际化成为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决定着国际物流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另一方面,国际物流的科学化、合理化又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有利保障。

1.2.2 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

国际分工的日益细化和专业化,要求国际间加强合作与交流,这就要求开展与国际贸易相适应的国际物流,将国内外客户所需要的商品适时、适地、按质、按量、低成本地送到,以满足国内外人民生活、生产建设、科学技术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课程开设分析

虽然说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实现的保证,是国际贸易活动的一部分,但两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开设的主要的课程也不一样。国际贸易主要侧重于贸易,侧重于商务合同的达成。国际物流作为物流管理的一个方面,主要侧重于国际间货物的流通,而且物流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领域,不仅仅包括货物的流通,特殊时期的货物供给,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这些都是物流,但是如果只是国际贸易方面的物流,即国际物流,这些物流活动一般是由既不是买方也不是卖方的第三方专业物流负责。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方面最大的区别:虽然两者都涉及英语单据,但是物流主要是看贸易还要会说。而且物流报关需要的很多单据都需要贸易来提供,贸易还涉及与外商交流、谈判及固定下来的信用证议付等。国际贸易主要的课程是: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英语(一般要达到6级),英语口语、国际金融等。国际物流专业的课程的主要课程则是:现代物流管理、国际物流、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报关与报检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物流企业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虽然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两者侧重点不一样,但两者所开设的课程有关联的,比如说两个专业都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报关、报检实务等,可以说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所开设课程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习哪个,都会涉及另一个,只是涉及的程度不同而已。

2结语

国际贸易的发生,主要牵涉到两点,一是跨地域,二是存在着贸易的发生,即物与信息的流动。而国际物流作为物流的一个分支,则与国内物流相对应,是对国与国之间物的流通的管理。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国际物流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保证,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但两者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又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反馈关系,其中,贸易对物流的促进作用要稍大于物流对于贸易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范文第6篇

根据MichaelEPorter的钻石模型,一国的经济兴衰取决于该国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优势性的主导产业。波特认为,主导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产业与支撑产业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四个最基本要素。将这一理论应用到物流发展层面,对外贸易作为物流业的相关和支撑产业是物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保证。Samuelson指出,运输成本既是国际贸易商品定价的基础,也是一国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贸易和物流是相互影响的。Krugman首次探讨了国际贸易和物流成本之间的关系。等国的双边贸易会推动物流的发展。

二、国内研究

葛飞秀用货物周转量作为衡量新疆物流业发展的研究指标,对新疆对外贸易、GDP和物流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外贸与物流发展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进出口贸易的增加会促使货物周转量的提升,但是物流业的发展对经济和外贸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刘海涛、王茂林以港口货物吞吐量来衡量天津市的国际物流发展程度,通过协整理论研究了天津市对外贸易和进出口总额之间的关系,发现天津市国际物流对外贸的影响大于外贸对国际物流的影响,这与其他省市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异。罗淯新运用货物周转量和货运量来代表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规模,得出我国外贸和物流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张光明对广西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是进出口贸易对物流的推动力小于物流对外贸的推动力,作者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广西物流和外贸发展的针对性建议。欧阳碧媛梳理了广西国际物流与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现状并对两者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理论论述,指出两者互为载体、互为助推器。胡勇军用货物运输量和港口货物吞吐量来衡量物流的发展,建立数理模型研究了广东省进出口和物流发展的关系,发现物流的发展对广东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较高增速的外贸却没有有效拉动广东国际物流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广东省物流企业与外贸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陈晓艳、陈晓宁对新疆进出口贸易和现代物流的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文中选取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产值作为衡量现代物流的指标,对样本数据进行协整检验,研究得出,新疆物流业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影响显著,而对外贸易对物流业的发展作用不大,主要原因在于新疆的外贸方式较为单一,以边境贸易为主。唐心智研究了内陆省份四川的进出口贸易、物流发展与GDP之间的关系,发现进出口贸易与物流发展存在互补关系。陈杨用物流供给(物流运营里程总数)、物流需求(货物周转总量)和国际贸易(主要衡量货物贸易)指标构建数理模型,对我国1981-200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三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短期看,国际贸易的发展对物流供给具有较强的负面影响,对物流需求的影响为正;从长期看,国际贸易对物流需求的影响是对物流供给影响的4倍。程伟、龚新蜀通过历史数据研究了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对外贸易和物流的发展,发现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外贸对物流的影响高于物流对外贸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有针对性的物流发展建议。秦金中采用区域物流业总产值代表广东省的物流发展水平,建立VAR模型研究得出,广东现在的物流业发展与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不匹配的。芦丹提出,国际物流在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得以诞生,其物流发展规模随着贸易发展进一步扩大。同时,物流发展壮大,对外贸易的效率也会随之提升。向敏、于洁对重庆港口物流和对外贸易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展两者发展程度并不协调一致,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作者从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对重庆市港口物流的发展提出建议。胡炯杰对浙江省物流产业与外贸出口互动关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从理论上,作者认为:外贸企业的出口频率及出口量影响着物流企业的发展,为物流产业创造了更多的市场及潜在市场;物流企业为外贸企业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服务,其运输风险影响着外贸企业的出口。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形成互动机制。作者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浙江省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在滞后1-4期的情况下,浙江省物流业的发展是外贸出口的格兰杰原因。但是,从滞后3期开始,外贸出口才是物流发展的格兰杰原因。两者的互动在时间上体现出差别性。李建春探讨了贸易开放条件下广西商贸物流的发展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作者指出,广西可以基于比较优势,开发出针对不同市场需求的物流产品。林青研究得出: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是港口物流现代化进程,港口物流的建设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作者以港口集装箱和进出口贸易总额为指标建立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研究了我国对外贸易与现代港口物流发展的关系。分析得出:我国对外贸易与现代港口物流相互促进,但对彼此的影响不尽不同。陈夏妍实证检验了深圳市对外贸易与现代物流的关系,发现两者相互促进。但是,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共同发展,作者在文中并没有探讨。李彦萍认为,一国年进出口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了国际物流量的大小,货物主要进出口地,决定国际物流线路的分布特点,进而决定国际物流网络的布局特点。李雪指出,国际物流因国际贸易而存在,外贸的发展对企业物流管理及预测等活动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促进了物流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成为物流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厉关强指出,国际贸易是现代国际物流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全球贸易一体化”和“物流无国界化”会促使物流企业向着规模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王领以进出口贸易额作为衡量对外贸易的指标,以港口货物吞吐量和货物运输量作为衡量物流发展的指标,通过对上海市1978-2008年的实际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在短期内,外贸的增长会促使货物运输量增加,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影响具有时滞性。李慧通过对天津物流与外贸的发展研究得出:不同贸易产品对物流功能的需求偏好有异。

谭丹认为对外贸易从质量、效率、成本、安全等方面对国际物流业提出新要求。作者使用改进的P-中值模型研究了物流中心的选址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发展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的制度路径。孔原选取沿海规模以上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HYL)作为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衡量指标,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对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进行动态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现代物流对进出口贸易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中长期影响更为显著;从长期来看,进出口贸易对物流业发展具有微弱的拉动作用,短期波动较大。这表明近年来我国快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并没有有效提升我国物流产业水平,物流产业没有充分享受到国际贸易大幅增长带来的增值收益。作者指出:加工贸易占主体地位且缺乏贸易竞争力的对外贸易结构、国际物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是国际贸易对物流业发展驱动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张宝友采用货运周转量和物流网络里程作为衡量我国现代物流业的指标,运用相关性和弹性等分析工具,就我国1995-2004年间的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我国物流业可以通过降低贸易成本、物流外包、拓展消费者的选择空间等途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栾淑彦认为,国际贸易与现代国际物流的发展是互动的,探讨了以国际贸易为导向的国际物流运作体系建设。

三、结语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范文第7篇

国际贸易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摘要:总而言之,电子商务是国家贸易的一场重要革命,国际市场在该场革命中被重新规划,深化国际贸易创新模式深刻影响着全世界,所以应该对电子商务发展态势予以高度重视,潜心研究电子商务本身的发展规律与影响国际贸易的程度,确保电子商务能够带给国际贸易更大利益,从而使国际贸易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近年来,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猛,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化电子商务模式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兴起。相比于以往国际贸易形势,电子商务的优越性是不可比拟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阶段的国际贸易。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与特点

1.电子商务的概念

所谓电子商务,就是以网络为依托,教育双方在世界范围内无需当面就可以开展相关贸易活动,具体包括网络交易、网上购物以及电子支付等综合性服务的新型贸易运行模式。互联网是当前国家发展潮流,而作为互联网的衍生物,电子商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工作与生活。研究发现,在网上申请贸易许可证的比例已经超过80%,而且国际电子产地证前法律达60%以上。

2.电子商务的特点

不同于以往商务模式,电子商务的运行平台为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网络平台将更多虚拟空间提供给电子商务主体,电子商务的具有以下特点:①虚拟化、电子化。以网络的方式开展双方磋商、贸易、合同签订与支付等,交易具有虚拟化;②全球性与开放性。不管在全球何处,只需通过互联网就能够对登录各地、各国网页,直接与他人交流;③无纸化和高效化。可在最短期限内完成产品原料采购、生产产品、销售及运输等相关流程;④交易透明化。也就是说,交易双方自洽谈到交易结束都在互联网中进行,信息传输会计,可彼此核对交易信息,避免信息伪造现象;⑤互通性。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直接谈判与交流,将相关意见反馈在商家或者交易一方的网站中,以实现彼此良性互动。

二、现代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交往的影响

1.对国际贸易运输制度的影响

在现代化电子商务平台中,能够创建一个具有非常强大功能的物流系统,而且该系统是交通、仓储、运输以及物流等信息的综合体,以查看物流系统的方式知晓国际贸易运行与物流情况,依照系统查询结果能够有效监控与管理国际贸易运输,由于电子商务在贸易中的不断渗透,国际贸易运输体制也会发生改变。

2.对国际贸易方式的影响

作为一种现代化交易模式,电子商务必须以网络平台的方式展开贸易来往,通常电子商务平台具有非常高的信息量要求,电子商务是将物流、资金、信息以及商品等综合起来的一种贸易流通模式,这种运行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转变着以往国际贸易形势,为发展国际贸易提供了更为多层次化与全方位的进步与发展空间。

3.对国际贸易范围的影响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有助于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充,更加密切了国家和国家、地区和地区以及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在电子商务平台中就可实施贸易往来,而且不会产生时间矛盾与冲突,同时解决了以往国际贸易中受空间与时间的制约与限制,有效扩充了国际贸易范围。

三、国际贸易中对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

1.互联网营销

从根本上说,电子商务的出现,导致国际市场营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创新国际贸易营销具有促进作用,而网络营销就是一种新型市场营销模式,相比于传统营销模式,国际网络营销分为网络定制营销、网络互动式营销。其中,网络互动式营销汇总,通过电子营销模式帮助商家考虑企业利润与客户需求,并寻求可以满足顾客需求与增加商家利益的营销策略,这样顾客就可参与到营销活动中,有效提升了国际贸易中顾客的地位,也增强了顾客的主动性与参与选择性。顾客与商家在电子商务中的关系极为密切,由此一对一贸易关系得以形成,该贸易关系在国际贸易中是非常重要的。而网络定制营销是由于顾客与企业彼此了解,可实现国际销售信息的定制性,而现代化电子商务以定制销售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很多跨国企业采用创建企业网络的方式为顾客提供给服务。互联网营销明显不同于工业时期的营销模式,以往营销以人员推销和传统广告为主要促销手段,而网络营销则以顾客为主动方,网络营销的主要特征是严格遵循网络礼仪的同时能够巧妙运用网络利益,以此取得最佳营销效果。

2.现代化国际贸易方式

应用电子商务对创新国际贸易方式具有促进作用,将传统主要是纸质单据流通的交易方式与国际贸易流程摒弃,以形成最新国际贸易方式。以往纸质文件具有较高重复率、效率低、错漏多以及费用大等不足,所以,纸质文件会对贸易发展产生很大阻碍。而电子商务则对纸质文件问题进行了全面客服,基于以往贸易方式,整体贸易流程环节多达19个,电子商务仅需要7个环节。由此可以看出,电子商务有助于国际贸易流程的变革,从而实现贸易管理信息化、电子化、实时化、自动化以及规模化,有助于国际贸易管理效率的提升,对创新国际贸易方式也具有推动作用。

四、总结

总而言之,电子商务是国家贸易的一场重要革命,国际市场在该场革命中被重新规划,深化国际贸易创新模式深刻影响着全世界,所以应该对电子商务发展态势予以高度重视,潜心研究电子商务本身的发展规律与影响国际贸易的程度,确保电子商务能够带给国际贸易更大利益,从而使国际贸易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国际贸易中污染产品的跨境转移李慕菡,陈建国,张连众国际贸易问题2005-10-01

2、外商投资与国际贸易对中国沿海地区资源环境的影响马丽,刘卫东,刘毅自然资源学报2003-10-15

国际贸易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二:高职国际贸易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

摘要:随着时展,教材和现有网络资源中很多案例已经过时,但大部分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经验,拿不出新的案例。同时有些书本知识已经脱离现实,在互联网时代,支付平台越来越多,而教材中讲授的就只有基本的几种。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一体化

《国际贸易实务》是以进出口贸易专业基础理论和外贸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是学生获取外贸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基础课程,也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述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逐步提高学生的贸易操作技能。当前,尽管高职院校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但是还是有很多院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仍然像是两条平行线,理论与实践没有真正结合。理论教学中加入大量案例分析,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应用分析能力提高,但是在案例分析讲解过程中,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有很多都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并没有真正提升。笔者经过多次教学实践,结合自己实践操练,初步探索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有效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进出口实践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践过程中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提高;对即将要从事的岗位有更深的了解,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内涵

理实一体化简单来说就是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有效融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加强学生技能技巧培养;学生中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操能力。这一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有利于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实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讲授法,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人,除了教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示范、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操作技能。以知识讲授为载体,岗位能力培养为目的,让学生边听边做,边做边学,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自身能力得到提升。其次,理实一体化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实操任务,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这种模式下,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再次凸显,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合作精神,教学质量提升。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教师的教必须以企业工作过程、各项工作任务为目标;把整个课程分解为企业中各项工作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参与企业工作,解决工作任务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与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共同完成。

二、国际贸易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探索

《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分为两大项目: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笔者根据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特点,将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分别划分为14项典型工作任务和11项典型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都是围绕国际贸易的四个模块进行的,即贸易前的准备工作、贸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通过外贸业务流程展开教学,在理论知识讲授上引入大量内容贴近的案例,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进行案例分析,采用平时考核的方法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自己解决问题。同时,在知识的巩固阶段创建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分小组扮演出口方、进口方、服务部门、管理部门等不同角色,通过情景模拟和外贸实训软件运用逐步完成单项工作任务,培养锻炼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一)贸易前的准备工作。

学生分小组成立进出口贸易公司,一般情况下公司成立需要5个人左右,分别负责进/出口部、单证部、仓储部、人事财务部、总经理部,便于以后工作开展。教师总体上协调,保证都找到贸易伙伴。要求小组内注意协作,出口贸易交易前要选定市场、制定经营方案、建立业务关系等。在了解基本程序后,给出一种产品,就此产品来做交易。这个阶段主要要求学生用心做产品描述,在这个实训周内每天要求做5个产品描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通过实训室软件平台或其他渠道产品信息,进行广告宣传,开发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根据市场调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经营计划。进口公司在交易前要对国内外市场做出调查,搞清楚市场行情以及供应商情况。同时做好进口成本核算(后续价格核算具体分析)和进口许可审批。双方为交易做好准备。

(二)贸易磋商。

建立业务关系后,进出口双方就合同所有条款进行磋商。这些条款磋商是国际贸易的核心部分,笔者改变了以前先理论知识讲解,后整体实训的方式方法,在课堂理论讲授的同时进行实务操作。在理论中进行实践,实践中利用理论。通过大量案例列举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结合,同时结合实训室现有操作软件,模拟交易条款。笔者将合同的每项条款磋商列为一个学习情景,一开始让学生明确学完这一情景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从而有的放矢的去学。比如磋商合同标的物条款,笔者先把标的物条款拆分为三项任务,即品名品质条款、包装条款和数量条款。在品名条款部分,通过大量实物名称(比如咸宁的各种特产,桂花糕、桂花酒、赵李桥砖茶、白云山毛尖、通山麻饼等)来讲授品名的表示方法;再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出每种命名方法举出几个例子,本组说的时候,其他小组作为裁判;分享各个地方特产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掌握了货物品名条款,学习理论的同时应用理论。在这三项任务分项完成后,再来做单元的课堂实训。课堂实训在传统的知识测试基础上,加入了案例分析,再现交易情景,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过这种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有效融合的方式,锻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合同的签订。

买卖双方就各项交易条件达成一致后签署合同。这个阶段主要让学生识别不同的合同形式如:销售确认书、销售合同、协议等等。样本展示后,各外贸公司间自行拟定合同文本,交教师审核。作为之后履行合同的依据。

(四)合同的履行。

合同签订好之后,进出口双方就要开始履行合同的各项条款。出口方要做好备货、落实信用证、租船订舱等工作;进口方要做好申请开立信用证、租船订舱等工作。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Simtrade实训软件,让学生熟悉各职能部门,按照进出口贸易流程,逐步处理模拟外贸业务。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教师监督并指导学生操作,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反馈和评价。

三、国际贸易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有待完善之处

随着时展,教材和现有网络资源中很多案例已经过时,但大部分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经验,拿不出新的案例。同时有些书本知识已经脱离现实,在互联网时代,支付平台越来越多,而教材中讲授的就只有基本的几种。虽然教师知道有其他方式,但是不能很好地跟学生讲解。因此,要进一步做好国际贸易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就要深入企业,不仅仅是去企业参观访问。把最新的贸易行情、贸易资讯带给学生,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自己顶岗经历转化为各个案例,让学生转化为职场人去处理问题,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其次,成立自己的外贸公司为每位学生提供相对应的岗位实践。由于外贸公司特殊性,一般不同时接纳多名实习生。这样学院就不能像其他专业大批量为学生提供岗位实践,而学生要真正实践是离不开岗位实践的,这就促使我们要成立自己的外贸公司,在教师的带领下运营自己的外贸公司,更好地做好理实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范文第8篇

 

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地位的回升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首创贸易经济专业。紧接着我国其他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相继设立贸易经济系或商业经济系,开设贸易经济专业。

 

1997年教育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这次专业结构调整取消了贸易经济专业(被列为目录外保留专业),全国各高校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调整,出现以下四种结果:一是本科教育阶段保留贸易经济专业,继续招收贸易经济专业学生;二是将贸易经济专业并入产业经济专业,原教研室的建置、人员均保留;三是将贸易专业分解为市场营销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进一步发展出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四是将贸易经济专业改为商务专业。

 

对此,曾经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纷纷表示担忧,都有恢复贸易经济专业的打算。未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也有一些做了开设这一专业的规划。以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为代表的12所高等院校,相继保留或恢复了贸易经济专业,一些高校也积极培育与引进师资,发展贸易经济专业。

 

1998年后,全国高校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1997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建设,但是为了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也自行设立了一些新专业,以专业方向形式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全国高校专业设置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再之,我国经济经过14年的发展,1997版本科专业目录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组织专家着手进行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两次公示修改稿。2012年10月,教育部新的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正式公布,下放专业设置权力,规范专业设置。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中,贸易经济专业被列入“基本专业”目录中,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中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重归“正式”专业,贸易经济专业必定会焕发新的生机,极大地促进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状况

 

本文以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分析目前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

 

公共教育通识课是基于本科生公民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要求,结合专业基础工具培养要求而设置的。表1是四所院校公共通识课的课程设置比较。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差异比较大的是大学计算机课程:山西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实验(选修);北京工商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南京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经济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江苏师范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A。由于教育部对大学本科公共通识课(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有统一规定,因此各学校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基本相似。

 

(二)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

 

从学科门类上讲,贸易经济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应当包含“经济学”学科所要求的最基础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年7月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表2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比较。由于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是相对成熟的财经类大学,三所学校都有相对完整的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因此,三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除基本包括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外,还吸纳了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成为经济管理“大学科”的共同核心课程,而且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在学科共同课程设置方面就已经分别通过“流通经济学”体现出了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特色。江苏师范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经济学院的几个经济类专业一起确定的,因此,不包含管理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

 

(三)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

 

表3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表4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要考察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必须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放在一起分析,因为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有时因为必修课课时的限定,会把一些专业理论课放在选修课里开设。由表3和表4可知四所学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理论课课程的结构。

 

山西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商务谈判、商业史、商业伦理学、晋商文化、商务礼仪);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世界市场行情、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海关通关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外贸单证与结算);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连锁经营概论、期货交易学、批发学、拍卖与典当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现代流通技术、电子商务、会展学);物流理论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

 

北京工商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营策划、消费经济学、市场价格学、投资项目评估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经济地理、经济预测、购买者行为分析、采购学、服务管理学、商品学、商事与经济法概论、合同法、现代广告学);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经贸英语、国际贸易法);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期货交易实践、零售学、连锁经营);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实践);物流理论课(物流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区域市场与区际贸易、贸易史);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函电、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管理学、批发管理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物流理论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业规划理论课(商业规划学)。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商品学、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中国商业史、品牌学、市场价格学、消费者行为学、现代服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学、商务英语);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理论课(物流经济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

 

由上面四所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的结构可以看出,目前贸易经济专业课程结构基本上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对外贸易理论课、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物流理论课和商业规划理论课6个部分。四所学校对各部分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各学校对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基础课的理解存在差异,专业理论基础课各学校开设差别也较大。尤其是目前讲授的商品流通理论对于解释现实商业问题有一定的距离。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基础(核心)理论,丰富贸易经济专业基础理论,形成本学科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学科基础理论的充足与充分的差异化,确立贸易经济专业在经济与贸易专业类的明确地位。流通技术理论课与流通规划理论课是近些年大家都认为要加强的课程,但由于缺乏相应师资和教材,开课都很不理想。

 

(四)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

 

表 5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比较。由表5可以看出,传统的实践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和课程实验(实践、模拟)等课程,新兴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科研训练(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学科竞赛、学术讲座、团学活动、资格认证、文学艺术欣赏、认知性实践、创新教育等。目前各院校专业实践课开设的还主要是传统实践课程,新兴实践课程的开设有待完善、深化与落实。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创新设想

 

(一)依据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被确定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其专业链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因此,应根据“学科”“专业类”“专业”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科共同课”应为“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专业类基础课”应为“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应包括体现贸易经济专业核心理论(思想)的课程。有些学者认为“贸易经济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两个专业的共同理论大约只有20%,因此,“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应包括这共同的20%的理论和一些相似理论,比如分工与贸易理论、贸易史理论等。

 

(二)构建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

 

不仅贸易经济专业要开设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应当开设贸易经济理论课。如果内外贸理论两张皮、内外贸活动平行进行,结果导致做内贸的做不了外贸、做外贸的更做不了内贸。因此,内贸企业不能较好地管控国外产品市场,更好地组织全球产品供应链,外贸企业当遇到国际环境恶化、产品出口困难时,也没有利用国内市场的能力。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离不开内外贸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创新,目前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理论成果近乎空白,内外贸一体化提法还仅仅是一个概念,因此,亟待更多的内外贸专家学者从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思考内外贸一体化的结合点。“全球供应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产业链”理论,是一些好的突破口,但还需要结合外贸与内贸理论,需要相关理论的融合。

 

(三)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

 

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应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使贸易经济学专业成为“有骨、有肉、有血”的专业。1997年教育部专业结构调整,使得1998年以来,贸易经济专业不具备合法的地位,即使保留也仅采取了“目录外专业”的形式,教育部专业目录中仅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一个贸易类专业,许多高校纷纷取消了贸易经济这一专业,用国际贸易取代了这一专业。这一调整使得高校贸易经济学科领域仅剩下外贸专业,许多研究贸易经济的教师纷纷转换研究方向,这对贸易经济专业来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专业队伍流失严重,教师队伍出现结构性调整,许多教师转行到其他热门专业进行教学和研究。由于流通体制改革,商业领域对外开放,贸易活动的变化相对较快,而教材建设却相对滞后,内容陈旧,方法传统,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可供教师选择的较好教材不多。因此,应挖掘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追溯流通经济理论的本原,借助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创新贸易经济理论。创新能够解释现实流通现象的理论,缩小流通理论与流通现实的背离。

 

(四)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

 

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就是要增加贸易经济专业的技术要素,这需要开设一些技术性课程来完成。一是要加强流通技术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等课程。二是加强物流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三是加强商业规划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商业策划学、商业规划学、商业街和商圈规划学、商业地产管理学等课程。四是要强化教学中的企业实习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要常态化、多次化、多元化,保证足够的时间安排。要脚踏实地组织和进行实习,不流于形式,使学生能真正接触和了解流通企业的在用技术,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引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 F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9-0019-04

作者简介:肖瑶(1990-),男,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服务贸易。 一、引言

虽然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有很多显著的不同特征,但在分析贸易流动和它们对资源分配与国民福利的影响时,却没有理由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区别开来(Lee和Loyd,2002)。因此,原则上任何有关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模型都可以适用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包括引力模型。但是,迄今为止关于国际贸易的实证研究和分析大多都局限于对货物贸易的研究。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由于实际的国际标准贸易分类(SITC)只适用于货物贸易,而对服务贸易却没有一个可比较的分类,因此这两种贸易流量长期以来一直是分开计算的;其次,2002年以前国际上一直没有具有可比性的服务贸易数据。直到经合组织(OECD)秘书处于2002年了1999年和2000年关于26个成员国的服务贸易总额的数据,才逐渐出现相应的实证研究和分析。

Grunfeld和Moxnes(2003),Kimura(2003),Mira和Nicoletti(2004)是率先使用最新的OECD关于双边服务贸易数据进行分析的学者,他们都使用了引力模型来评估双边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学者Fukunari Kmiura和Hyun-HoonLee(2006)选取了10个OECD成员国和其他经济体1999—2000年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数据,用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评价不同因素对双边服务贸易的影响,并与双边货物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得到两个结论:一是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用引力模型加以解释会更加充分;二是货物出口和服务进口存在互补关系。而学者Keith Walsh(2008)基于OECD统计数据库中服务进口额和旅游、运输、政府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4个部门服务贸易进口数据,运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在总量层面还是部门层面,人均GDP和语言都是影响双边贸易的最主要因素,但两国地理位置的接近并不能带来服务贸易的增长。

与国外研究相比较,国内学者利用引力模型对服务贸易所做的研究较少。卢现祥和马凌远(2009)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发展中国家对OECD国家服务贸易出口流量的决定;王英(2010)则基于服务贸易引力模型检验了中国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与OECD国家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并与货物贸易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分析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以利于两者协调发展。

二、实证分析

(一)引力模型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侧重于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模式和福利效果,而忽视了现实中贸易流量的决定问题。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引力模型为诠释双边贸易流量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贸易引力模型是由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演化而来的,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两物体间的相互引力与两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成反比,而贸易引力模型正是借鉴了万有引力定律,对国际贸易的双边贸易流量进行计量研究。

丁伯根(Tinbergen)和波伊豪宁(Poyhonen)在20世纪60年代分别开始对国际贸易的双边贸易流量进行计量研究。该模型认为,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同其经济规模正相关,与实际距离负相关。虽然当时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始终无法对双边贸易进行实证研究的情况下,贸易引力模型无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可以得出引力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量取决于其经济量以及其相互间的距离。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1)

其中Xij表示i国出口到j国的出口额,Yi和Yj表示i国和j国的GDP,Dij表示i国和j国之间的距离,β0为常数,β1和β2分别Xij对(YiYj)和Dij的弹性,uij是误差项。

随后,众多解释变量被加入到模型中用来解释双边贸易量,这使引力模型得以更好地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人口、汇率、人均收入、消费者价格指数以及诸如一国是否是一个区域贸易协定的协约国,是否有共同边界和共同语言,是否为发达国家等虚拟变量被逐步加入到引力模型中。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标准国际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的解释变量得到如下扩展引力模型方程:

(2)

(2)式中因变量Xjt为第t期中国向贸易伙伴j国的出口额,β0为常数项,β1…β4为待估计参数,εjt为随机误差项,解释变量的含义、预期符号详见表1。

(二)选取样本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对2000—2008年中国对OECD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流量和货物贸易出口流量进行实证分析,并比较引力模型对二者的解释程度;进一步确定货物贸易出口与服务贸易出口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促进的效应。

由于对OECD国家的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的绝大部分,因此回归结果具有较强说服力。由于OECD中部分国家与中国的服务贸易数据缺失或者不全面,因此本文最终只选取了25个OECD成员国,分别为: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荷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英国、美国。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供应链整合;国际货物贸易;国际货物流;上海国际贸易中心

中图分类号:F713.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3-0127-06

在2011年3月举办的“虹桥贸易论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国际经验和立法研讨会”上,国际贸易专家以纽约为例,明确地强调了供应链管理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的地位,把它称为继要素禀赋、地理位置和关税政策之外,影响一个城市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第四个决定性因素。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专家关注的焦点。国际贸易中心正是全球供应链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当下“供应链管理为王”的贸易新时代里,纽约、东京等成熟国际贸易中心的供应链中心集聚和高效供应链管理的成功案例,应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与努力的方向。

从国际贸易的标的来看,货物贸易产生得最早,也是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产生和发展的根基,在国际贸易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通常,分析某国或地区的货物贸易情况时必定会涉及贸易额、贸易流向两个基本要素,前者是参与贸易的货物价值总金额,反映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贸易规模;后者是指贸易货物的流动方向,反映了不同国家、地区的资源禀赋特征。如果从物流和供应链的角度来看,货物贸易其实就是一种“货物流”,是一种在贸易合同规定下完成的国际物流(国际贸易)或区间物流(国内贸易或国际贸易)。按照对物流的理解,这种货物流其实包含了流体、流量、流向、流程、流速、流动载体六大要素,涉及参与贸易的企业、、国家机构等。因此,在研究供应链整合和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时,非常有必要研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货物贸易,以及由此产生的货物流问题。

一、货物贸易与货物流

货物贸易即有形商品贸易,是各国或地区根据自己的生产情况,将富余物资出口到国外,同时将自己生产和人民生活所缺乏的物质进口到国内的一种“货物流”。按照物流与供应链的理解,这种货物流包含了流量、流体、流向、流程、流速、流动载体六大要素。

第一,流量:即参与贸易的货物价值总金额,反映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贸易规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

第二,流体:即指参与贸易的货物内容,如石油、铁矿石、原到木、粮食、电子产品等,而各种货物在贸易中的份额构成则反映了商品贸易的结构。

第三,流向:指贸易货物的流动方向。从贸易流向的区域分布来看,各地区主要出口地区为本地区,如欧洲内部贸易的比例高达70.9%。除本地区外,一个地区的贸易流向也相对集中于其他发达国家较为集中的地区

第四,流程:指贸易货物从出口国(地区)到进口国(地区)的移动距离,它反映了货物的空间位移,不仅与出口地和进口地之间空间距离直接相关,还与货物的运输方式密不可分。

第五,流速:指贸易货物流动的速度。由于在整个货物贸易的供应链中,既有供应链上不同节点之间的不同流通方式(运输方式),涉及不同的运输速度和运输时间,又有货物在供应链上节点的滞留时间,如在堆场的停留时间、装卸作业时间、等待拆拼箱作业时间、通关作业时间等,因此,货物流的流速不是一个恒定的速度,很难用一个具体的速度值或者速度值区间来反映。

第六,流动载体:有静态和动态之分,静态载体是指仓储设施,如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码头堆场,动态载体是指在货物贸易过程中承接货物流动的运输工具(船舶、飞机、卡车、火车等)。在世界货物贸易的物流与供应链网络中,前者构成了网络中的节点,后者则是使货物在网络节点之间移动的工具。

这六大要素与国际货物贸易的贸易额、贸易商品、贸易商品的流向、贸易距离、贸易时间和运输方式等分别一一对应。无论是从国际货物贸易而言,还是从货物流本身而言,这六大要素都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譬如,A国商品的单位金额越高,而且越集中流向B国,则A国对B国的货物出口额越高;而A国商品越集中流向B国,在地理距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运输方式可以缩短贸易时间,更有利于A国对B国的货物出口。

通过对货物流的要素分解,便于从供应链系统分析国际货物贸易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以及不同环节之间货物的流转,有利于从全球供应链整合的角度探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

二、上海与世界成熟国际贸易中心的货物流对比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国际贸易中心有“腹地型”和“转口型”两大类。上海的转口贸易比例一直很低,但拥有富庶的经济腹地,因此,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在类型上更偏向于腹地型。本文选取另一个腹地型国际贸易中心的代表——东京,分析比较上海与东京的货物贸易和货物流差异。囿于资料数据的可获得性等问题,将主要从货物流的流量、流体、流向和流动载体四大要素方面分别描述。经查阅《东京都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上海经济年鉴》等资料,整理数据分析比较,发现与东京相比,上海的货物贸易和货物流主要有以下特点。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范文第11篇

    现代物流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物流推动论”认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的深化,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1];物流联盟的出现通过交易费用的降低,促进了经济的增长[2]。除定性分析外,许多学者从定量视角对物流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物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的类似结论[3-5]。近年来,浙江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快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86—2009年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从12.93亿美元达到增长到1877.35亿美元,增长了145倍。浙江省进出口贸易能取得如此成绩,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进出口贸易成本的下降,推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戎梅(2011)就单位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位货物贸易额与单位货物周转费用成反比,单位物流成本的降低对国际贸易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6]。杨长春(2008)[7]、侯方淼(2008)[8]等利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我国对外贸易与物流之间存在着反馈性的因果关系,而物流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比贸易对物流的促进作用要稍大一些。就物流对进出口贸易的促进程度而言,张宝友(2010)运用弹性分析法,分别从物流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检验华东地区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物流需求每变化1%,进出口贸易额相应的变化2.56%;而物流供给每变化1%,进出口贸易额就相应的变化6.08%[9]。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王领(2010)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利用上海市1978-2008年货物运输量、港口货物吞吐量与进出口总额相关数据,对上海市对外贸易与现代物流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进出口的增加会在长期内促进港口吞吐量和货物运输量的增加,但吞吐量的增加并未对上海市进出口增长起到推动作用,运输量的变化对外贸增长的作用有很大的时滞效应。综上所述,有关物流业发展能否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存在不一致看法。而且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一步思考:如果物流对进出口贸易具有促进作用,那么其影响程度是多少?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以浙江省为例,考察物流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如果有,那么影响程度是多少,影响程度是否随时间的变化有所差异,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方法、变量及数据

    2.1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对物流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目的是验证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是否有促进作用,影响是否显着。然后,运用弹性理论,通过计算“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即物流发展速度与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之间的变动比率,来测算现代物流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程度,以及其程度随时间的变动趋势。

    2.2变量及数据来源

    衡量进出口贸易的指标,一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进出口总额。而衡量现代物流发展水平的指标,由于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不同学者选择的指标没有统一的标准,已有研究大多以货运量、货物周转量或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指标为代表。从进出口贸易涉及的物流系统来看,其物流环节包含运输、仓储、检验、报关、包装、装卸搬运,以及信息处理等作业内容,其中,运输是必须的环节,故本文选择了货物周转量作为衡量物流发展水平的指标。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年鉴》(2010),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一致性,选取1986—2009年间的数据。

    3实证分析

    3.1物流产业发展与进出口贸易增长的相关性

    在相关性分析之前,首先对进出口总额和货物周转量的逐年变化情况作描述性分析,以掌握其变化的总体趋势,表1是浙江省1986—2009年进出口总额和货物周转量的统计数据。依据表1,绘制出1986—2009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与货物周转量变化趋势图①,见图1。由图1可知,进出口总额与货物周转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这初步说明浙江省物流业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即物流业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具有促进作用。为了说明物流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显着影响,下面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进出口总额为因变量,设为Y,货物周转量为自变量,设为X。根据表1的进出口总额与货物周转量相关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比较多种拟和方法得知,二次曲线(Quad-rati)拟和模型较好地反映浙江省物流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变化趋势。回归结果见表2,调整后判定系数为0.9923,接近1,表明方程解释能力强,变量以5%的显着性通过t检验。回归方程显着性经过检验,F=1482.790,P=0.000<0.01,表明回归方程是显着有效的。回归方程如式(1):Y=-121.873+0.3129X+0.0000118X2(1)

    3.2物流产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促进程度的弹性分析

    (1)测算模型

    通过相关性分析,得知浙江省物流业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分析物流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程度,本文利用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进行定量测算。弹性分析是计算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的敏感性的工具。本文以“区域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一词作为衡量浙江省进出口贸易对物流业变化的敏感程度。进出口贸易额设为变量Y,货物周转量设为变量X,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计算模型如式(2):E=dYdX?XY(2)

    (2)物流产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影响程度的测算

    根据回归方程Y=-121.873+0.3129+0.0000118X2可得式(3):dYdX=0.3129+0.0000236X(3)运用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计算模型,求得弹性系数E,见表3,1986—2009年间,浙江省区域物流-进出口贸易平均弹性为2.9,表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货物周转量每提高1%,进出口总额约提高2.9%,说明浙江省物流业较大程度上推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3)不同时段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程度的比较表3显示,1986—2009年间不同年份的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差异较大,从具体数据来看,弹性系数从1986年的8.4694,下降到2009年的1.3460。为了分析不同时间段物流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以每5年为一个时间段,计算1986—2009年不同时间段的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平均值,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的弹性均值从1986-1990年的6.57,下降到2006—2009年的1.25,弹性均值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浙江省物流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所趋缓。为了分析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随时间的变动趋势,以1986年作为时间t=1,对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与时间t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比较多种拟合模型,决定采用三次曲线(CUBIC)模型。拟合曲线如图2所示,回归结果见表4,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98915,与1极为接近,表明方程解释能力强。变量均以1%的显着性通过t检验。回归方程显着性经检验,F=700.05937,P=0.000<0.01,表明回归方程显着有效。拟合方程如式(4):E=9.790957-1.3076t-0.0689t2-0.001232t3

    (4)由方程(4)计算2010—2014年的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指标值,见表5,浙江省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呈下降趋势,表明浙江省物流业应进行产业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以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文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弹性分析等工具,就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影响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得到结论如下:第一,物流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是正向的,物流业有力地推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以浙江省为例,1986—2009年间,浙江省物流业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相应增长2.9%。现代物流业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原因有:1)物流业的发展降低了运营成本,推动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价格与成本对国际贸易的效益有重要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降的空间有限,而物流成本有较大的降低空间。物流业的发展,使得对外贸易中的物流活动运作效率越来越高,降低了物流成本,导致进出口贸易的成本降低,从而刺激进出口贸易的发展。2)现代物流的发展改善了国际贸易的环境,促进国际贸易的便利化。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第三方物流产业不断壮大,第三方物流公司则通过货运等形式,减少了生产企业的物流负担,使对外贸易中的运输、报关等物流环节运作效率得到了提高。3)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拓展了消费者的购买空间。由于物流速度的提高,消费者在购买国外商品时,花费在物流运输上的等待时间大大减少,使得消费者愿意在全球范围内购买商品,这有利于外贸企业发现新市场,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第二,不同时间段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有所强弱。以浙江为例,1986-1990年间,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值为6.57,而到2006—2009年,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值下降为1.25,表明不同时间段物流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差异较大,且从整体上来看,浙江省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值呈下降趋势,表明浙江省应进行物流产业转型升级,以更好地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范文第12篇

现代物流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物流推动论”认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的深化,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1];物流联盟的出现通过交易费用的降低,促进了经济的增长[2]。除定性分析外,许多学者从定量视角对物流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物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的类似结论[3-5]。近年来,浙江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快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86—2009年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从12.93亿美元达到增长到1877.35亿美元,增长了145倍。浙江省进出口贸易能取得如此成绩,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进出口贸易成本的下降,推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戎梅(2011)就单位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位货物贸易额与单位货物周转费用成反比,单位物流成本的降低对国际贸易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6]。杨长春(2008)[7]、侯方淼(2008)[8]等利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我国对外贸易与物流之间存在着反馈性的因果关系,而物流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比贸易对物流的促进作用要稍大一些。就物流对进出口贸易的促进程度而言,张宝友(2010)运用弹性分析法,分别从物流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检验华东地区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物流需求每变化1%,进出口贸易额相应的变化2.56%;而物流供给每变化1%,进出口贸易额就相应的变化6.08%[9]。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王领(2010)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利用上海市1978-2008年货物运输量、港口货物吞吐量与进出口总额相关数据,对上海市对外贸易与现代物流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进出口的增加会在长期内促进港口吞吐量和货物运输量的增加,但吞吐量的增加并未对上海市进出口增长起到推动作用,运输量的变化对外贸增长的作用有很大的时滞效应。综上所述,有关物流业发展能否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存在不一致看法。而且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一步思考:如果物流对进出口贸易具有促进作用,那么其影响程度是多少?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以浙江省为例,考察物流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如果有,那么影响程度是多少,影响程度是否随时间的变化有所差异,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方法、变量及数据

2.1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对物流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目的是验证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是否有促进作用,影响是否显着。然后,运用弹性理论,通过计算“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即物流发展速度与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之间的变动比率,来测算现代物流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程度,以及其程度随时间的变动趋势。

2.2变量及数据来源

衡量进出口贸易的指标,一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进出口总额。而衡量现代物流发展水平的指标,由于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不同学者选择的指标没有统一的标准,已有研究大多以货运量、货物周转量或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指标为代表。从进出口贸易涉及的物流系统来看,其物流环节包含运输、仓储、检验、报关、包装、装卸搬运,以及信息处理等作业内容,其中,运输是必须的环节,故本文选择了货物周转量作为衡量物流发展水平的指标。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年鉴》(2010),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一致性,选取1986—2009年间的数据。

3实证分析

3.1物流产业发展与进出口贸易增长的相关性

在相关性分析之前,首先对进出口总额和货物周转量的逐年变化情况作描述性分析,以掌握其变化的总体趋势,表1是浙江省1986—2009年进出口总额和货物周转量的统计数据。依据表1,绘制出1986—2009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与货物周转量变化趋势图①,见图1。由图1可知,进出口总额与货物周转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这初步说明浙江省物流业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即物流业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具有促进作用。为了说明物流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显着影响,下面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进出口总额为因变量,设为Y,货物周转量为自变量,设为X。根据表1的进出口总额与货物周转量相关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比较多种拟和方法得知,二次曲线(Quad-rati)拟和模型较好地反映浙江省物流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变化趋势。回归结果见表2,调整后判定系数为0.9923,接近1,表明方程解释能力强,变量以5%的显着性通过t检验。回归方程显着性经过检验,F=1482.790,P=0.000<0.01,表明回归方程是显着有效的。回归方程如式(1):Y=-121.873+0.3129X+0.0000118X2(1)

3.2物流产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促进程度的弹性分析

(1)测算模型

通过相关性分析,得知浙江省物流业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分析物流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程度,本文利用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进行定量测算。弹性分析是计算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的敏感性的工具。本文以“区域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一词作为衡量浙江省进出口贸易对物流业变化的敏感程度。进出口贸易额设为变量Y,货物周转量设为变量X,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计算模型如式(2):E=dYdX?XY(2)

(2)物流产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影响程度的测算

根据回归方程Y=-121.873+0.3129+0.0000118X2可得式(3):dYdX=0.3129+0.0000236X(3)运用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计算模型,求得弹性系数E,见表3,1986—2009年间,浙江省区域物流-进出口贸易平均弹性为2.9,表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货物周转量每提高1%,进出口总额约提高2.9%,说明浙江省物流业较大程度上推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3)不同时段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程度的比较表3显示,1986—2009年间不同年份的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差异较大,从具体数据来看,弹性系数从1986年的8.4694,下降到2009年的1.3460。为了分析不同时间段物流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以每5年为一个时间段,计算1986—2009年不同时间段的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平均值,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的弹性均值从1986-1990年的6.57,下降到2006—2009年的1.25,弹性均值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浙江省物流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所趋缓。为了分析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随时间的变动趋势,以1986年作为时间t=1,对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与时间t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比较多种拟合模型,决定采用三次曲线(CUBIC)模型。拟合曲线如图2所示,回归结果见表4,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98915,与1极为接近,表明方程解释能力强。变量均以1%的显着性通过t检验。回归方程显着性经检验,F=700.05937,P=0.000<0.01,表明回归方程显着有效。拟合方程如式(4):E=9.790957-1.3076t-0.0689t2-0.001232t3

(4)由方程(4)计算2010—2014年的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指标值,见表5,浙江省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呈下降趋势,表明浙江省物流业应进行产业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以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文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弹性分析等工具,就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影响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得到结论如下:第一,物流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是正向的,物流业有力地推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以浙江省为例,1986—2009年间,浙江省物流业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相应增长2.9%。现代物流业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原因有:1)物流业的发展降低了运营成本,推动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价格与成本对国际贸易的效益有重要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降的空间有限,而物流成本有较大的降低空间。物流业的发展,使得对外贸易中的物流活动运作效率越来越高,降低了物流成本,导致进出口贸易的成本降低,从而刺激进出口贸易的发展。2)现代物流的发展改善了国际贸易的环境,促进国际贸易的便利化。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第三方物流产业不断壮大,第三方物流公司则通过货运等形式,减少了生产企业的物流负担,使对外贸易中的运输、报关等物流环节运作效率得到了提高。3)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拓展了消费者的购买空间。由于物流速度的提高,消费者在购买国外商品时,花费在物流运输上的等待时间大大减少,使得消费者愿意在全球范围内购买商品,这有利于外贸企业发现新市场,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第二,不同时间段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有所强弱。以浙江为例,1986-1990年间,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值为6.57,而到2006—2009年,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值下降为1.25,表明不同时间段物流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差异较大,且从整体上来看,浙江省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值呈下降趋势,表明浙江省应进行物流产业转型升级,以更好地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应用型 人才培养 国际贸易实务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103-03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经历了极大的动荡,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企业更是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在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实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是我们一直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希望能够使学生既掌握国际货物买卖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熟悉一定的实务操作技能。同时,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其他一些专业课程的前提课,学生在本课打好基础,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关键。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针对本课程的特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科发展规划为指引,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学生在学习了本课程以后,才能开始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其他专业课,包括国际结算、国际商务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外贸函电等,同时这些课程作为国际贸易实务的后续课程,内容上难免有交叉和重复。因此我们首先在课程定位方面强调国际贸易实务的基础性,侧重介绍国际商品交换涉及的法规惯例、操作流程、专业术语等内容。明确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国际商品交换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应用的技能。同时,在相关知识点向学生介绍后续课程,使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连续性有一定的认识。另外,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借助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收集中国及其他国家经贸政策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实践中最新的和最有用的。

在教学方法上,为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精神,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在组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以课本为中心,不能呆板地对各项贸易条件逐条讲解,而应当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以模块教学为基础,以双语教学和实践教学为重点,穿插案例教学。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

根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总结和分析以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参考和借鉴国内其他院校成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各取所长,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模块教学

就知识体系来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以国际贸易买卖合同为基础,以进出口合同签订和履行的业务操作程序为轴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能力模块:一是对国际货物买卖条件的把握与运用;二是整个进出口贸易过程的操作方法和技术;三是贸易风险、纠纷的防范和处理。就教学来讲,该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讲授重点:一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条款;二是进出口贸易程序;三是基于前两项之中的风险及其防范。教学难点为贸易惯例和贸易术语解读,以及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将课程内容设计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实施模块组合式教学,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点多面广、较散杂,而学生由于缺乏对实际业务的感性认识,难以将其串联成系统知识消化掌握的问题。譬如我们将进出口买卖的主要业务环节按照操作流程分成进出易磋商、进出口合同签订、信用证的审核及修改、进出口货物报验、进出口货物保险、进出口货物托运、进出口货物报关、出口制单结汇等模块,最后,通过具体项目进行填单教学模拟。

(二)案例教学

理论教学是为案例教学提供分析问题的基础和框架,而案例教学则有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案例通常承载着较多的知识和信息,在教学中以案例为切入点实施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也能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案例教学,我们采用了两种模式。一是用一个出口贸易实例贯穿整个教学,每章以该出易中的相应环节开篇,作为“案例导入”,引出本章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该出易适用的单据样本,使学生直观掌握理论知识在现实业务中的应用。二是汇编了案例题集,涵盖国际贸易实务的每个章节,从国际贸易术语的讲解,到合同具体条款、贸易争议的处理,再到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磋商与签订,都提供有实际应用背景的小案例供学生分析。此外,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提问、启发引导大家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再总结的方式外,也结合课程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布置适当的题目,并提供一定的资料素材线索,要求学生课后按小组进行参考文献阅读、调研、分析和研讨,提出自己观点,写出相应的文献阅读笔记或小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及规范严谨的研究作风。

(三)双语教学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语言和教材基本上都是汉语,单一的汉语教学虽然能使学生了解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程序,但学生很不习惯用英语思维与操作,在进出口模拟操作环节中,很难自如地用英文制作正确、规范的出口单据,尤其看不懂用英文开立的信用证基本条款,更谈不上按照信用证的审核原则,对照有关合同进行审证、改证,严重影响了进出口模拟操作的效果。而现实中国际贸易业务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又比较高,这样就造成了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未来就业要求之间的矛盾,而双语教学是解决此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采用双语教学,通过汉英两种语言系统、语言文化的联系和对比来促进教学内容的实施,一方面学生可获得国际贸易知识及相关方面的技能,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和英语有机结合,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实务的双语教学,并不是均衡地在课堂上使用两种语言,而是依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学生的实际能力及课堂信息量,遵循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的“渐进性”原则。譬如在专业术语较多的合同条款部分,对特有专业术语用英文解释,并辅以中文讲解,帮助理解,使初次接触双语教学的学生在心理与视听上有一段适应的过程。在教学合同的磋商和订立部分,应用中英文交叉渗透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的意识,而对于磋商的情景表现亦尽量全部采用英文,贴近实际。同时,鼓励学生用英文提问、发言,课堂英语使用比例争取达到30%左右。而在教学货款的收付部分,主要涉及结算方式和结算工具的使用,应将英文完全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单据和业务流程等均用英文展示,用英文讲解操作实践环节的单据的制作、信用证的审核等重点和难点,以期保证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实践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性强,很多知识仅仅依靠教师的课堂讲解,学生感到抽象,理解困难,容易造成理论和实际的分离,知识和应用的脱节,但经过实际操作,可以将抽象问题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便于学生理解。实践教学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强化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专业的实践教学规划中提出,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为具体应用能力、综合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三种能力的培养。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分别通过不同的实践教学安排来完成:课程内的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实践教学课程、创新实践与培训等。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本身的特点,我们在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课内实践教学

课内实践教学就是在国际贸易实务课堂上,理论授课2—2.5学分,剩余的1—0.5学分进行模拟仿真教学,根据情况在课堂内或在实验室完成。主要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际了解某项业务流程的情况,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课堂内模拟包括在介绍国际贸易流程中使用的单据时,由学生扮演贸易流程中的不同角色,演示单据在贸易当事人间的流转,加深学生对单据使用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海运提单(B/L)的使用流程时,由学生分别模拟B/L使用过程中涉及的托运人(出口商)、船运公司、船上大副等,就其模拟角色开出相应的单据,出口商最后拿到提单到银行(可由教师模拟)议付,这一过程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如何办理货物的运输,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提单才是结汇所用的有效单据。在讲解结算单据时,也可以由学生模拟贸易商的角色,填制相应的单据并完成单据的流转。例如在讲授信用证结算时,由学生扮演信用证结算流程中的各个当事人,然后在一定的贸易情境中,完成信用证申请书的填写、根据合同审核信用证等业务,使学生真正理解信用证的作用及其与贸易合同的关系。这样把教学放在仿真的模拟环境中进行,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全面地进行仿真业务操作,是一种很有效率又经济的教学方式,避免了纸上谈兵,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偏重理论教授,忽视实际操作的问题。

2.集中实践教学课程——外贸模拟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本身课时有限,单纯的课内实践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要求。而引入国际贸易实习软件,让学生在一个逼真的商业环境中体会并实际操练国际贸易的主要流程,这是目前各高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专业通过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外贸模拟,利用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操作软件系统,模拟当今国际商务的真实环境及外贸实务流程。每个参与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虚拟贸易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模拟贸易环境。通过这样相互竞争和协作的角色扮演,学生可以面对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甚至银行的日常工作,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最终达到在“做中学”的目的。仿真模拟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学生在完成外贸模拟课程所要求的操作练习之外,还在课后继续自主练习。从完成该课程的毕业学生的反馈来看,普遍认为外贸模拟课程是大学阶段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对从事外贸行业工作的同学有极大的帮助,让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之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熟悉国际贸易业务的全过程,更快地融入未来实际工作中。

3.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与学科竞赛

如果说课内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课程是分别为了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中的专业业务能力培养和综合业务素质培养,那么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就要通过基本训练和创新实践来实现。我专业成立了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为主的综合性学生社团组织——“国际经贸学社”。学社以“学以致用、特色锻炼、创新实践”为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导师学长为两翼,学术与实践互动双赢”为特色,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社下设外贸业务部,社员主要由已经学习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本专业学生组成,因此可以视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延伸。通过学生自己组织、参与各项社团活动,将所学知识与技能深化与应用,激发再学习的热情。如组织“外贸沙龙”,对外贸知识和当今外贸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组织企业参观,了解现实外贸及生产企业的工作流程;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包括国际商务单证职业技能竞赛和两岸校际国际贸易模拟商展竞赛等,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将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集结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既检验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将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落实到课程与活动中,又促进了实践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更有效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内外贸易形势不断变化,对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外贸人才时,既要立足专业,还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之一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也以“知识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向“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型转变,通过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学科竞赛为重要方式,职业技能与职业资格为重要导向,培养符合中国贸易发展实际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外经贸人才。各高校依据自身情况及学生的不同特点,可多角度创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以期实现“厚基础、重能力、强复合、求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蔡筱霞.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初探[J].科教文汇,2009(2):40.

[2] 江美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探索[J].苏南科技开发,2007(8):69-71.

[3] 李春梅.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整体方案的探讨[J].甘肃科技,2008(12):188-189.

[4] 李洁.关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88.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国家贸易;国际物流;关系

就国际贸易而言,国际贸易主要是指区域经济组织或者不同国家与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并在贸易往来过程中产生的资金以及资金比例情况。就国际物流而言,国际物流主要是指国际贸易商在不同的区域经济组织或者地区中产生的一种货物运输关系。由此可见,国际物流行业的产生与发展是在国际贸易组织体系中分割而言,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不仅带动了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壮大,还促使国际物流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理论分析

1.国际物流的产生及发展源于国际贸易推动

国内物流的进一步延伸与发展促使了国际物流行业的产生与发展,因此国际物流是一种跨国界、跨组织的一种“物的流通”。相较于国内物流而言,国际物流可以实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区或者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以及货物运输。国家物流组织成立的目的是帮助国家贸易实现跨国经营服务于活动,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将经营成本、管理成本、经营风险降低到最小化,并把提升商品质量和工作效率作为国际物流组织目的。

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物流的产生与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国际贸易成立的前提条件就是国际物流组织的成立与壮大。21世纪是一个合作与竞争共存的时代,因此加快国际分工与合作的脚步是时展的趋势。加强国际组织与区域经济的不断合作与竞争,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国际文化之间的交流,还可以将国外客户所需的商品通过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组织在规定的地点准确无误地送达,并在运输工程中利用相关技术保障商品的质量,进而促进国外经济与国内经济之间的共同发展。

其二,国际贸易促进国家物流向国际化方向发展。随着跨国经济组织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国际贸易组织之间加强了商品与信息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商品贸易以及国际物流组织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国际贸易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国际物流组织规模的扩大,还提升了国际物流发展的速度,为构建科学化、合理化、国际化、多元化的国际物流组织提供了保障。

2.国际贸易立足于国际物流

根据全球贸易组织监理会统计,国家贸易和国家物流的商品贸易占据全球贸易总量的一半。由此可见,国际物流的发展与壮大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物流主要以运输为主,相较于国内物流运输而言,国际物流运输具有风险大、运输环节多、线面情况复杂等劣势。因此,国际物流运输组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输路线、运输成本体系、运输管理制度,确保商品运输的安全与稳定。国际物流运输形式的不同不仅影响商品的送达时间,还会影响商品运输的效率。因此国家物流组织根据各国的政治、经济、金融货币制定制定国家物流运输的可变性因素,进而为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性情况提供合理解决方案。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课程开设分析

由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可以得知国际物流是国家贸易商品在不断发展与壮大过程中为解决商品物流运输问题而延伸的一种组织,属于国际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侧重点不一致。就国际贸易而言,国际贸易侧重于商务贸易与谈判。就国际物流而言,国际物流侧重于物流管理与货币流通问题。由此可见,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课程的开设主要依托于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之间的侧重点不同。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英语单据的设计,英语单据也是衡量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与国内物流和国内贸易的标准之一。因此对物流工作人员而言,不仅需要学会看懂英语单据中的相关内容,还需要运用流利的英语与客户进行交流与沟通。英语单据主要包括国际货物运输、保险问题、物流成本、报检实物等。

三、结束语

国际物流是在国际贸易不断发展进步的背景下所催生出的全新产物,国际物流的发展,有进一步助推了国际贸易的繁荣。总体上说来,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彼此推动,相互促进,实现共同进步。因此,必须对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产生形成深刻认知,并且以此立足开设相关的课程,加强对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研究,同时培养大量人才,以便其发展与全球化趋势相契合。

参考文献:

[1]高秀丽,孟飞荣.广东省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21:86-90.

[2]储昭P,王强.航空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05:19-24.

[3]陈雪,马依甸.后危机时代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研究――基于浙江省数据的Granger与Cointegration检验[J].物流技术,2014,05:222-225.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 信息化对贸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进了贸易革命。全世界贸易将朝着更加理智、更加公平、更讲法制、更讲文明的方向发展。 【论文关键词】 贸易新发展 信息化 信息革命正在深入发展,信息化的潮流滚滚向前,它迅速而剧烈地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化对贸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进了贸易革命。本文试图从信息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尤其是信息化对贸易领域的变革所起的巨大作用,作一点粗线条的描绘。 信息化引起和带动了贸易的革命性变化信息化给贸易带来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局部的、细小的、而是全局的、巨大的、可以称之为贸易革命。有人概括为“四化”,即:电子化、网络化、连锁化、国际化(全球化)。这“四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这是有道理的。信息化引起和带动了贸易的革命性变化,内容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信息化。信息贸易化和贸易信息化信息化有人把它概括为电子化、数字化,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当今信息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电子化、数字化。信息化带给贸易的巨大变革,就是信息贸易化和贸易信息化,这可以说是信息化带给贸易变化的最大的变化、总的变化。 信息贸易化首先是信息商品化。过去信息不是商品,只有信息产品是商品。在信息时代,不但信息产品商品化,而且信息本身也商品化、市场化了。信息本身作为商品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和贸易。信息作为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可以在信息市场公开进行交易。信息作为商品进行贸易,买卖已成为普遍现象。不但各种专业化的信息咨询公司进行着专门化的信息贸易活动,而且许多非专业化的信息交易活动也广泛存在。信息贸易化使贸易的内容大大丰富和发展,信息贸易迅速增长。 贸易信息化是用信息渗透和武装了一切贸易活动。信息成为一切贸易活动的先导,也是贸易发展的关键环节。一切贸易活动都离不开信息。信息流不仅从商流、物流、资金流中独立出来,而且成为引导和决定商流、物流、资金流的关键。在当今社会,没有信息流作为先导,商流、物流、资金流就寸步难行。贸易信息化要求把信息放在首位,依据信息的具体要求来开展贸易活动,把信息渗透到贸易的一切领域,用信息来指导和推动贸易活动的开展。 第二,网络化。电子商务、网络贸易将成为新的贸易热点电子商务、网络贸易是新的贸易方式,它不会取代传统的贸易方式,但它会超常发展,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对传统贸易进行改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普及应用,电子商务、网络贸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超常规发展。电子商务(e-commerce,简化为EC)是指对整个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电子商务从外延方面可定义为: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过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商业交易。电子商务概念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电子技术和商务活动。因此它区别于电子政务和其他电子业务。应该说,电子商务是包括电子交易在内的,利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如国际互联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ranet)、企业外部网(Extranet)等来实现的各种活动。这些商务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企业之间,也包含企业内部、个人和企业之间发生的一切商务活动。从贸易角度看,电子商务在贸易中的表现形式是网络贸易,或电子网络贸易,但一般仍称之为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从交易内容看,也可以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完全电子商务,又称直接电子商务,指计算机软件、音乐光盘、电子贺卡、文章报刊、旅游、娱乐、金融等无形商品和服务的销售。这些无形商品及服务产品的销售形式是将其内容数字化,直接在网上以电子形式传送给顾客,而不再需要某种物质形式和特定的包装,因而能跨越时空,实现网上的直接交易;二是不完全电子商务,又称间接电子商务,指有形商品的网上销售。这类商品可以实现网上的订货与支付,但商品的实际交割还需要利用传统的邮政服务或商业送货服务加以配套。电子商务、网络贸易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现方兴未艾,正在成为新的贸易热点。 第三,现代化。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引起物流革命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物流存在了几千年,其主要活动就是将商品从生产地向消费地转移的实际运动过程,主要包括储存和运输。其特征是各自为政、孤立进行、互不联系、效率低下。20世纪中叶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物流在 发达国家兴起,它是以信息流为导向,以商流为前提进行的现代化物流活动。具体来说,现代物流是指为了实现顾客满意,连接供给和需求主体,克服空间和时间阻隔的有效、快速的商品、服务流动经济活动过程。主要包括输送、保管、流通加工、包装、装卸、物流信息。其特征是商流、物流、信息流紧密结合、有机联系、各方整合、成本低、效率高,是物流的一场革命。供应链管理就是在商品供给的连锁中,企业间就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管理活动加强相互间的合作,改革原来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的一种新型物流管理体制。供应链管理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以工程再造为中心议题的ECR系统(效率型消费者对应)和QR(即期生产供给,亦称快速供应)系统。无论是ECR还是QR,其共同特征表现为超越企业之间的界限,通过合作追求物流效率化。在发展现代物流体系中,既要注意发展企业内物流,更要重视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社会化的一种主要形式。所谓第三方是指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要占到全社会物流的50%,物流产业才能形成。因此,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程度反映出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第三方物流通过协调企业之间的物流运输和提供物流服务,把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来承担,提供了一种集成物流作业模式,使供应链的小批量库存补给变得更经济,并能创造出比供方和需方采用自我物流服务系统运作更快捷、更安全、更高服务水准、成本更低廉的物流服务。这是一场物流革命,必将创造更多的第三利润源泉。 第四,连锁化。贸易组织形式将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现代批发商呈现萎缩状态是一种不正常的暂时现象。在一些发达国家,批发商仍然具有很强的实力和活力。现代大批发商是以信息化为纽带,通过大进大出,降低成本和费用,不仅把生产商与零售商联结起来,而且为社会节约了大量交易成本,增加了全社会的财富,它们采取大经销、大分销、大的格局赢得优势,求得发展。传统的零售业仍将存在,但也要与时俱进,发生变化。百货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专业商店、方便店等将成为主要的零售形式。其中,尤其是连锁化将成为零售业发展的趋势,各种零售业态都可以实现连锁化,如百货业连锁、专业店连锁、方便店连锁、快餐业连锁、特许加盟连锁等,在近期,超市连锁将成为主要的零售业态。特许经营连锁将得到很大发展,并且都采用现代技术进行经营与管理。以超市连锁、折扣连锁为主要特征的沃尔玛零售商,跃居世界500强第一名。家乐福、麦德龙等超市连锁在全球业务迅速发展,美国西尔斯百货在被沃尔玛拉下美国第一零售商宝座之后,现在也在走连锁化的道路以图东山再起,中国上海的联华超市在超过上海一百连续几年位居中国零售业榜首之后,上海一百和各地百货商店也在谋求连锁化的改革。这些都说明连锁化是零售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可能还会出现其他一些新的贸易组织形式。 第五,国际化。贸易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将日益发展自1948年GATT的23个缔约国发展到现在WTO的140多个国家,中国是第142个加入国,今后还会增加。人称WTO为经济联合国,国际贸易联盟。WTO本身就是贸易国际化的一个标志。WTO的发展说明了贸易国际化趋势不可阻挡。国家之间的区域性贸易组织也是贸易国际化的一种形式,最典型的是欧盟15国贸易区域性组织,而且仍在扩大中。此外还有美加墨贸易区、东南亚贸易区、东北亚贸易区、南美贸易区以及其他区域性贸易组织。区域性贸易组织与WTO是并行不悖的、共同发展的。国内外贸易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结合也是一个重要趋势。贸易领域的跨国公司与生产制造、金融投资和其他领域的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第六,绿色化。贸易绿色化(环保化)和贸易可持续发展成为新趋势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工业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和发展,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开始重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提出了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发展绿色生产必须有绿色贸易与之相适应。今后,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都必须重视生态与环保问题,因此,贸易绿色化与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大的新趋势,国际贸易中运用ISO14000标准是对这一问题特别关注的一个标志。随着科技进步与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扩大,绿色贸易与可持续贸易将会成为贸易发展的主流。 第七,渗透化。贸易的渗透性日益加强贸易与生产、分配、消费的关系日益紧密,渗透到生产、分配、消费的具体过程。贸易还渗透到投资、金融、 服务、旅游、交通运输、文化教育、行政管理各个领域。贸易无所不在,贸易的重要性空前提高,作用愈来愈大。贸易、流通、商业、市场将愈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经济和人们的生活。 第八,多样化。贸易方式将更加多样化、现代化传统的贸易方式如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各种店铺、各类市场仍将继续存在,并将通过电子化、网络化进行改造。现代贸易方式将层出不穷,各种虚拟贸易活动将进一步发展,无店铺销售、网络贸易、电子贸易、电子销售、电子商务等等将有更多的新形式,并不断改进。 第九,品牌化。贸易竞争将更加复杂、激烈、尖锐并呈现品牌化的新特点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并存并交替发展,总的趋势是贸易自由化,但贸易保护主义也会以新的形式出现,二者永远共存;国际贸易战、贸易竞争形式多样,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绿色标准)、安全标准之战更加突出;在竞争方式上,价格竞争仍然普遍采用,但非价格竞争(如技术竞争、产品竞争、服务竞争、管理竞争、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趋势日益明显,但竞争仍是主流;品牌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或集中体现,不但在传统产业有品牌竞争,例如服装、日用化妆品、家电、汽车等产品的品牌竞争,以及商业、服务业的品牌竞争将更加发展,而且在新兴产业如计算机、现代通讯、电子网络以及现代新型服务业领域,品牌竞争正方兴未艾,成为竞争的新特点,这种竞争今后还会更加激烈。 第十,文明化。贸易秩序走向法制化、文明化各国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将更加重视法制建设和文明建设,贸易秩序走向法制化和文明化是21世纪贸易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WTO规则将根据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生存与发展的要求,作出新的变更。全世界贸易将朝着更加理智、更加公平、更讲法制、更讲文明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