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纺织贸易论文范文

纺织贸易论文范文

纺织贸易论文

纺织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纺织品贸易争端产品生命周期夕阳产业

2005年6月11日,中欧双方就解决近期纺织品贸易争端最终达成协议,避免了双边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但美纺织业不买中欧模式的账,美国“夕阳产业”的代表组织美国纺织业制造商协会认为,在美中两国解决纺织品贸易问题之前,它们会不断要求政府对更多的中国进口纺织品设限。截至8月31日晚,由于中美在纺织品纠纷问题上的立场依然相距甚远,被外界寄予厚望的中美第四轮北京磋商无果而终。

众所周知,纺织业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是“夕阳产业”,由此,我们不禁想起了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维农以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产品周期理论。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产品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生产区位的变化来解释国际产业转移现象。该理论认为,美国企业对外投资活动与产品周期有关,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在产品周期运动中,由于生产条件和竞争条件变动而做出的决策。维农把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成熟和衰退三个阶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即技术创新时期,由于产品需求弹性较小,成本差异对企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不大,因此,产品生产一般集中在国内,国外市场需求基本依靠出口满足。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产品技术逐渐成熟,国内外对产品的需求随之扩大,产品价格弹性增加,对降低成本的要求十分迫切。同时,产品的样型已经稳定,仿制开始,技术优势弱化。由于竞争对手出现以及担心丧失国外市场,企业纷纷将生产转移到国外,投资地区一般选在收入水平和技术水平与母国相近的地区。第三个阶段是产品的衰退阶段,此时,产品已完全标准化,企业的技术优势丧失殆尽,产品竞争围绕着价格展开。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将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因而,企业该阶段的产业转移主要流向发展中国家。维农认为,在产品衰退阶段,企业的垄断或寡占地位已不复存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基础是价格和成本。这时企业最关心的是寻找成本低的产品生产区位,于是劳动力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成为跨国公司选择的最佳生产区位。他认为,那些生产过程需要大量劳动投入的标准化产品最有可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在发展中国家生产的这些产品或是运往国内供应国内市场或是销往其他国家。

总体而言,纺织业是欧盟国家和美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在上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欧洲和美国无论是在纺织品的生产和贸易上,还是在技术和工艺的创新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纺织业又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欧美的劳动力成本高,已丧失了价格成本的竞争优势,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达国家应该将该产业转移出去以获得比较优势。但是,欧盟和美国的纺织业仍然存在,是一个强势的“夕阳产业”,而且还常常就此和中国展开贸易战,大有重新将该产业转回来之势。这就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产品第三阶段理论”相矛盾了。仔细想想,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第三阶段理论”除了包括“众厂商相对而言是竞争的,不是寡占或垄断的”这个假设外,还应包括这样的条件。那就是(1)发达国家在“原来产业”的衰退阶段,已经开始了新产品的研制和投产,并且必须和“夕阳产业”的生产时间上继起,空间上并存,也就是说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完成。(注意:“夕阳产业”是“原来产业”转移一部分后所剩下的部分)。(2)发达国家新产品所创造的新的市场需求,和剩余的夕阳产品所创造的剩余市场需求之和必须大于“原来产品”所创造的市场需求,否则发达国家会吃亏的。用公式表示就是:D1+D2>D3(D1表示新产业的市场需求,D2表示夕阳产业的市场需求,D3表示原来产业的市场需求)。从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分析,如果D3足够大,当D1一定时,D2也较大。如果此时将产业全部转移,也就是D2=0,那么就会出现等式左边<等式右边,这样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会缩小,他们就会吃亏。(3)在混合经济的今天,夕阳产业的转移必须考虑政府的因素。如果这三个条件不同时具备,在产品的衰退阶段,发达国家的产业不会轻易转移出去。

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转移产业不仅考虑成本,也考虑了以上所说的三个条件。这就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和欧美纺织品贸易的争端,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并不矛盾。首先,第一个条件很容易理解,如果新产业和夕阳产业不是时间上充分继起,空间上充分并存,也就是还没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或没有充分调整,那么产业的转移就不可能充分进行。根据纺织业的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欧盟成员国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组。第一组是工业化水平高,纺织业已基本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家,包括德国、荷兰、英国、瑞典、丹麦、芬兰等,也是此次不支持甚至反对欧盟对中国纺织品设限的国家。第二组是工业化水平高的纺织品生产大国,产业结构还来不及充分调整,主要包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是此次要求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呼声最高的国家。第三组是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一些新入盟国家。这组国家又可以细分为包括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在内的纺织品生产大国,以及波罗的海的纺织品生产小国,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其纺织业的优势也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加工上。这组国家对中国纺织品“冲击”的体会非常真切,自然会站到支持欧盟设限的阵营中去。其次,我们来看第二个条件。欧美纺织业之所以是强势的“夕阳产业”,是因为等式右边的D3足够大,故D2还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这时发达国家企业会先考虑市场需求,而成本价格劣势就通过政府来寻求保护。在美国,日益衰落的纺织业和服装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汽车工业,该产业的工业增加值高于汽车工业。50年代末,纺织业的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4%,如果把纺织业和服装业合并计算,它在1980年占制造业产值的5.6%。虽然纺织业已难以再称得上是欧盟的优势产业,但是它对于欧盟经济的重要性仍不容忽视。目前,纺织业产值约占欧盟工业总产值的4%,欧盟仍是世界第二大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国。因此,纺织业和服装业一直是欧美等国家重要的工业部门。原因就在于D3足够大,所以D2也很大。再次,在如今混合经济的时代,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管理,而充分就业政策是所有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第一个头等大事。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能够大规模的吸纳就业人员,所以发达国家是不肯轻易丢掉这个重要的夕阳产业。在美国,纺织业和服装业在经济中的就业人员的数量高于汽车工业,20世纪50年代末,纺织业的就业就占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的6%,如果把纺织业和服装业合并计算,它在1980年占制造业就业人数的10.6%。在欧盟,纺织业就业人数占欧盟制造业的7%,这样的产业发达国家怎么能舍得放弃。

因此,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有它存在的条件,中国和欧美的纺织品贸易争端是一个正常的经济现象,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对他进行解释。可以想象,只要”夕阳产业”市场需求大且能吸纳大量劳动力,发达国家不会轻易放弃,他们必然会寻求政府去弥补他们的成本和价格上的劣势。我们只有抓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这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就中国与美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争

端问题新闻会上的发言[N].新华网,

2005-05-30

2穆荣平.国际技术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科

学研究,1997(12)

纺织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对九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形势,各方面的预计是总趋势仍是增长状态。其中工业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可达3%左右,发展中国家年增长率将在4%以上。有关资料表明,世界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世界纺织品贸易扩大1.5个百分点。这就是说九十年代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大环境来看,中国纺织品出口面对的是相对景气的市场,其容量每年至少扩大3%左右。但问题是,国际市场容量扩大,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按照原有市场比例去填补新增部分,能否继续扩大纺织品出口将主要取决于我们的竞争实力。那么近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又具有哪些特点呢?笔者归纳为5点:

1.1深加工出口比重不断增加,出口逐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高附加值方向转化。

表1的有关数据资料表明,1992年一1993年中服装出口的增长率高于纺织品的增长率,1994年服装出口增长幅度虽略低于纺织品的出口增长幅度,但其出口仍占总出口额的66.7%。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原料价格急剧上涨,工资优势削弱、纺织初级产品的比较效益下降所致。

另据日本化学纤维协会称,1994年日本从中国进口服装增长30%,高达81亿美元。毫无疑问,服装出口占整个纤维制品出口的比例日益增长,是产品的附加值增高、加工深度延长的表现。但是从出口的服装来看,我国服装价格依然较低,仍是一种数量型、资源型的深加工,是凭借服装出口数量的大量增加而使出口额增加,而不是通过单件服装的价格提高。

1.2出口产品的原料结构仍以天然纤维产品为主

从出口的纱线来看,1994年共出口28.05万吨,其中棉纱线出口达19.49万吨,占69.5%;亚麻与竺麻纱出口6.14万吨,占21‘9%;合成短纤与棉混纺纱线出口2.42万吨,仅占8.6%。而出口织物中,棉织物的出口约占总出口的一半以上。

我国是世界上几大产棉国之一,并且盛产丝、麻等天然纺织纤维。由于我国在化纤生产方面还处于落后地位,因此出口产品的原料结构以天然纤维为主这一局面可能还要维持相当的一段时期。

1.3直接出口的比重没有太大增加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纤维制品出口的国家(地区)中日本一直占据第二位,香港是第一位。1994年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额中对日出口额为73.82亿美元,占20.8%;对香港出口额为124.51亿美元,占35.0%。中国产品通过香港间接进人其他国家的比重相当大。九七年香港回归中国后,可以预见我国对其他国家的纺织品直接出口会增大。

1.4以量取胜的根本格局没有变化

以梭织服装为例,梭织服装94年出口金额142.68亿美元,比93年增长30.2%,出口量比93年增加15.1%,而单位产品价格仅增长13.1%。这表明我国出口的纺织产品质量、档次和技术含量都有一定的提高,但以量取胜的根本格局仍没有较大变化。中国现正对纺织业的不合理结构进行调整,希望改变以量取胜,产品竞争靠低价的形势。如果这种格局能得以改变,将大大加强中国纺织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为重振纺织工业奠定基础。

1.5原料紧缺限制了中国纺织产品的出口

近年由于棉、麻、丝等原料的供不应求导致纺织业需用的原料价格上涨,单位数量出口价格下降,这给企业的生产带来极大困难,很多纺织企业被迫停产待料,从而使纺织产品出口受到很大影响。1995年原棉价格开始有所回落,这种紧张状况才稍稍得以缓解。中国对日本纺织产品的出口同样具有以上特点,并且在近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

2日本纺织现状

从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来看,各国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其纺织业也大都经历了幼稚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过程。日本纺织业也不例外,其纺织业已进人衰退期,可谓夕阳产业,无论怎样予以保护,它的消亡只是个时间问题,而中国的纺织业则正处于兴盛时期,两国若能在这一领域加强合作,那么在经济上的互补优势将会进一步得到发挥。目前,纺织产业在日本产业中的比率正在逐渐缩小,其现有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规模小,生产周期短,快速交货等特点,生产产品多属于高档纺织品。

日本是一个经济增长率及个人消费支出大的国家。根据经济学上的观点:当一国的人均收入增高后,个人用于食物方面的消费所占的比重会大大降低,而用于衣着、娱乐的费用则会增加。日本自经济飞速增长以来,其国民的人均纤维消费量在逐年上涨,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产业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可见,日本市场对纺织产品的需求量还是相当大的,其对纺织品的需求呈现以下特点:(1)成衣需求量大,且追求高档名牌服装;(2)时装周期逐步缩短,款式更新速度快;(3)由于总体购买力的上升,对价格便宜的中、低档货需求也将上升,物美价廉的商品仍表现出较强的吸引力;(4)日本对进口成衣没有限额限制,吸引了众多制衣厂商进军其市场,以实现货源地多元化的目标;(5)日本制衣业取代进口的能力不强,大量原料型产品仍需进口。另外,日本商家获信息快且准确。

3、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提高对日纺织品出口额将困难重重。

1993年日本纺织产品进口2万亿日元的总额中,中国的比重高达42%,金额为8470亿日元。日本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国家,历来国内贸易保护主义色彩浓厚,中国纺织产品对日出口的激增长,使日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鉴于此,日本通产省1994年12月5日生效一份《关于制定纺织品保障措施的手续问题》的提案,规定了动用MFA保障条款保护日本纺织业的具体操作手续,首当其冲的对象就是中国。如果日本只对中国设限,那么其他国家就会利用此机会抢占日本市场。因此,中国对日纺织品出口情况不容乐观。

日本现正实行货源地多元化的政策,使其对某一国的进口都不至于完全占领该国的市场,而近几年中国纺织品已占日进口纺织品数的一半左右。加之,日本市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关税贸易障碍,如:高标准测试要求;分销渠道复杂及一些强大的工业联盟等等,这一切都使中国对日出口纺织的难度加大了。当日本的人均纤维消费水平达到饱和之后,其国民的消费就会转向其它领域,到那时中国要再想提高对日出口量将会更加艰难。

从以上几方面的情况分析看,近期中国对日纺织品出口不利因素多于有利因素,但是通过双方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新领域,两国贸易前景仍是美好的。那么近期中日纺织品贸易具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1)中国对日纺织品出口总额不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甚至可能会有所减少;(2)中国对日出口成衣比重会逐年增加,纺织品生产原料仍然以天然纤维为主;(3)日本在1997年以前,将保持我国纺织品出口主销市场的第二位,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后,可望成为我国最大的纺织产品出口国家;(4)中国纺织品在日本市场所占份额比前两年有可能减少;(5)中国从日本进口的纺织品化纤原料将进一步增加。

随着南亚和东盟各国纺织业的兴起,中国纺织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建议应采取以下对策:(l)中国纺织工业出口企业应该加强市场多元化战略,以免一国设限,就造成严重影响;(2)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朝高附加值、深加工的服装业进军;(3)切实落实外贸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针对日本可能提出的关于限制纺织品进口的双边磋商,采取灵活的应对策略;(4)九十年代,按照国际纺织品出口发展规律,我国纺织品出口已进人成熟期,而且现阶段纺织工业作为出口支柱产业为国家积累外汇资金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因此,国家还应大力扶持纺织工业,促进出口。

参考文献

1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纺织品市场基本走势及对策,纺织经济研究1994.(10):19

2方兴.纺织工业出口外向型战略的伟大成果.中国纺织经济.1995.(3):6一7

3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仕.1994:632一636

纺织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贸易摩擦;保护贸易政策;综合竞争力

一、美国为什么对我国出口纺织品频频发难

(一)导致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国外因素 第一,美国借对中国纺织品的制裁缓解贸易逆差及失业压力。长期以来对华贸易的巨额逆差使得美国国内许多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颇为不满,他们声称中美贸易中的巨大逆差有损美国利益因而应对我国输美产品予以设限。而我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又以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品为主,因此当美国以缩小贸易逆差为理由而采取保护性贸易政策时,作为我国出口重头的纺织品自然是首当其冲了。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我国对美纺织品出口额剧增。美国却认为是低价进口纺织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造成了美国国内产业工人的失业,尽管事实证明美国国内失业率与贸易逆差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但美国政府则声称鉴于“公平”起见,须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纺织品采取以抵制政策,因而作为美国纺织品的主要进口国,我国的进口纺织品成了美国国内失业问题的“替罪羊”。

第二,美国对WTO体系下的特保条款和非市场经济条款肆意滥用。根据中国加入WTO时在《中国加入WTO议定书》和《中国加入WTO工作报告书》中做出的承诺,如果世贸组织成员在确定原产于中国的纺织品由于市场扰乱、威胁和阻碍这些产品的有序发展的话,在与中国磋商未果的前提下则可对中国的出口纺织品进行限制,而由于相关文件中对于“市场扰乱”及“威胁、阻碍相关产品的有序发展”的标准没有做出明确规定,美国则擅自将此标准当作“自由裁量权”而加以滥用,对我国的进口纺织品肆意制裁。 在对于反倾销和反补贴的确定上,按照WTO的非市场经济条款规定,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的界定价格要低于市场经济国家,这也意味着从2008年特保条款到期到2016年我国“非市场经济国家”有效期结束的八年间,反倾销与反补将成为美国限制我国纺织品进口的主要措施。

(二)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中暴露的我国出口纺织业的弊端

第一,出口纺织品同质化严重,单位创汇额低。我国出口纺织品多年以来主要有中低档产品构成,因此在国际市场上难免要走低价竞争的道路,从而给了进口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以可乘之机。产品范围的狭窄、营销路径单一使得我国纺织品出口一旦遭遇制裁往往涉案金额巨大,损失惨重。 另外,与我国其他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一样,我国的出口纺织品也有技术附加值与品牌价值低的通病,大多数出口纺织品都是国外品牌的贴牌、定牌生产,只能赚取不到10%的加工费,而自主出口产品质量差,档次低,虽然出口量大,但价值低廉,创汇少。

第二,我国的所谓“非市场经济地位”是导致我国出口纺织品在美国频频遭遇特保调查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的“非市场经济条款”已成为进口方对我国纺织品予以制裁的有力把柄,因而我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确立将对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的解决乃至化解与其他进口国的贸易摩擦都意义重大,这也是我国政府外交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

第三,出口纺织品行业协会调控能力欠缺。在对美国出口中频频遭与特保与反倾销调查中,我国纺织品行业协会责无旁贷。纺织品出口量增长失控,出口价格失调,在贸易风险之前缺乏相关的预警信息等等,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反映了我国纺织行业协会职能上的不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相比,我国的行业协会起步较晚,机制也欠完善。最典型的就是我国行业协会的双重管理体制即所谓“半官半民”性,使其社会职能不明确,而且我国缺乏与行业协会职权相应的法律法规,这些都导致了我国纺织行业协会的活动范围受限,执行力度欠缺,从而无法实现对出口纺织企业有效的宏观协调作用。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如何面对新一轮的挑战

第一,从根本上改变增长方式,从量的优势转向以质取胜。要想让我国出口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真正站稳脚跟的关键在于“质”而非量,即提高出口纺织品质量与品牌价值,提高高档产品在出口纺织品中的比例,从而增加单位出口品的出口利润,让种种保护贸易政策无从下手。针对当前我国出口纺织品中贴牌生产比例大,且国内品牌价值低、数量少的现状,政府部门及行 业协会应当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行业结构进行根本上的结构调整,从生产和定价两方面着手对行业结构进行整治。在出口纺织品的生产方面执行统一严格的质量标准,尤其在安全与卫生标准方面向西方主流标准看齐,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在定价方面,必须理顺当前低价竞争的价格体制,通过引入相关的最低工资制度、劳保制度、税收制度等将出口产品价格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在纺织行业内形成定价策略高度统一的“卡特尔”,对个别企业在贸易中追求短期利益的“个人行为”坚决予以杜绝,这样才能够保证在长期中所有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要使我国出口纺织品在海外市场能够稳据一席之地,品牌战略是我国纺织行业的必经之路,我国应通过技术与资金支持在纺织企业中扶持起一批自主名牌企业,通过过硬的质量和高端定价以及一系列完善的营销网络在进口国确立起巩固的市场地位,扭转国际市场上中国纺织品以往粗制廉价的形象。

第二,做好应对反倾销与反补贴的准备。但随着2008年特保条款得到期,反倾销将成为许多进口国尤其是美国制约我国纺织品进口的利器,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逐渐被认可,针对我出口纺织品的反补贴调查也很可能会有增多的趋势。面对可能到来的纺织品反倾销浪潮,除了要对出口纺织行业中的价格体系进行整改以外,纺织企业的产权制度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理顺,根据欧美的反倾销法,对于倾销的界定取决于一国政府在资源分配和定价中所起作用程度。产权不明晰是当前我国众多国有企业的通病,因而许多大型国有纺织企业须加快股份制改革的步伐,在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前提下,有效地从机制上切断产权上的政企关联,为反倾销的应对打好基础。而与反倾销相比,我国纺织企业对反补贴似乎更为陌生,在应对反补贴方面的人才相当匮乏,相关立法也欠完善,因而当务之急是在纺织行业内大力普及WTO框架下关于补贴与反补贴的法律法规,并尽快在国内培养起一批我们自己的反补贴应诉人才,尽快熟悉与适应国际反补贴应诉规则,为反倾销应诉做好充分准备。

第三,从单一的出口贸易向全球化经营转变。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贸易体系中区域贸易协定的比例急剧增长,据统计,2005年在自由贸易协定之下的优惠贸易已占到总贸易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跨区域的双边贸易协定也有所增加,这些都对纺织品贸易有着深刻的影响。区域贸易的一体化对我国这样在纺织品贸易领域具有全球化竞争优势的国家是不利的,区域贸易组织的内部贸易对我国纺织品在这些地区的出口会产生巨大的贸易转移作用,因而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中,应当以合作贸易形式取代单一的出口贸易,通过海外生产及加工贸易的方式绕开区域贸易壁垒,从而利用其内部贸易的优惠安排增大在这些地区的贸易额。

三、结语

伴随着中国纺织品出口走过了一段布满荆棘的道路后,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仅仅依靠低廉的价格和大量的销售额已经很难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了,纺织品贸易竞争的关键所在已经不在于谁掌握有低成本的劳动力,而在于生产中的专有技术、高质量高品位的产品、完善的营销网络和良好的信誉、服务等等。另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贸易集团化的浪潮下,仅仅靠一国国内的生产和出口来占据海外市场的难度越来越大了,要想最大限度的避开贸易壁垒、降低成本赚取利润,就得本着“大市场”的理念在广泛地参与各个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合作,而这些都是新时期国际贸易中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中美纺织贸易争端暴露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软肋,也让我们意识到要想成为在国际纺织品市场上稳若磐石的贸易强国,提高出口纺织业的综合竞争力是必经之路,也是关键所在。

[1]林娟.品牌之路——中国服装业后配额时代的必然选择[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02).

[2]胡元礼,董岳.由欧美设限看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发展[J].商业经济,2007,(07).

[3]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谭劲松.中国纺织经济[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纺织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双方争取自身贸易利益的博弈过程,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不断挑起贸易摩擦;而中国自身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为美国制造贸易争端提供了机会。就纺织品贸易摩擦的产生而言,背后有其深层次的经济、政治、政策原因。本文首先简介中美贸易争端及其对中国纺织品的影响,然后探讨了中美贸易争端背后深层次的经济、政治、政策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纺织品贸易争端;中美;设限;原因;对策

1前言

中国入关以后,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明显增加,并表现出新的特点。在2003年发动1起、2004年发动3起纺织品设限的基础上,美国政府分别于2005年5月自主启动3起、于2005年5月、9月接受业界申请启动6起对华纺织品设限,除此以外还对我24类纺织品进行设限调查,涉案产品2005年对美出口金额超过100亿美元。2005年6月至11月间,我商务部与美方进行了7轮艰苦的磋商,最终达成了中美纺织品贸易备忘录,妥善解决了纺织品贸易争端,但是从长期来看,争端还远未离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纺织行业虽然盈利较低,但却是中国最重要的吃饭行业之1,对国内就业形势具有重要的影响。截至2004年中国纺织业直接从业人口已接近1900万,占全部制造业就业人口的23%。与农业密切相关也是纺织业成为中国最重要吃饭行业的1个关键因素。

美国为中国第4大纺织品出口市场,所以,对中美纺织品争端的研究变得非常重要。

近年来国内涌现了大量的相关论文,其中有代表性的有:朱启荣,张旭青,张海森的中美纺织品贸易磨擦原因分析和思考;张媛的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之我见;王世平,赵春燕的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探析;付洪良的无配额时代中美纺织品贸易壁垒及应对措施。

本文在对大量丰富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对中美正式建立经贸关系以来的贸易争端进行分析,证明美国对华设限并不合理;通过福利分析,证明设限对中美两国都不利;并进1步揭示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最后提出1些应对策略。

2配额时期争端与出口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纺织工业的生产基本上以满足国内衣着消费为主,出口贸易1直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后,中美纺织品贸易掀开新的1页。

1972年~1978年,中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从1100万平方码增长到2亿平方码。这1时期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绝对数量较低,而且增长速度缓慢。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中美纺织品贸易有了新进展。首先,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开始享有最惠国待遇,同时,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调整纺织品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轻纺工业,鼓励轻纺产品出口。

1979年~1982年,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出现了高速增长的局面,中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服装分别增长到5.5亿美元、10.4亿美元、18.3亿美元、22.2亿美元。与此同时争端开始出现,1979年美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对进口中国纺织品的7大类商品实行限额,中美展开了第1次纺织品协定的谈判。1980年、1983年和1987年中美分别达成3个纺织品协定,美对华纺织品配额限制品种由最初的8种扩大到87种,覆盖了中国输美纺织品的85%。

中国于1984年1月正式加入MFA。中国开始使用MFA机制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中美于1994年、1997年又分别签署了两个纺织品贸易协议。

入关前,中美共签署了5个纺织品贸易协议,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增长的限制表现得越来越严格。在第1个中美纺织品协议(1980~1982年)与第2个中美纺织品协议(1983~1987年)中,中国纺织品配额的增长率分别为5~6%、5%,至第4个中美纺织品协议中,配额的年增长率已降为1.63%,至第5个纺织品协议配额年增长率进1步降为了1.57%。

配额时期争端主要有: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当年,美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对进口中国纺织品的7大类商品实行限额。原因是尽管当时中国输美的纺织品绝对数量还比较低,但其迅速增长势头将会给美国市场构成潜在威胁,因而要求与中国进行配额限制谈判;1983年初,美国单方面宣布将对中国纺织品进口实施严厉制裁,中国以宣布停止从美国进口棉花、化纤和大豆与之抗衡。结果在1983年达成了第2个纺织品贸易协议;1997年,美方以我国个别贸易企业从事非法转动为由,对我国实施1900万美元的配额处罚引发了中美第5个纺织品贸易协议(1997~2001)谈判。

配额时期,由于配额增长率的限制,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增长比较慢,争端也比较少。这1时期,中国纺织品出口的波动较大,1998至2001年,出口年度增长率分别为-6%、1%、21%和2%。美国的行为表现出严重的单方面性。总是先宣布对我国进行制裁然后再和我国谈判。而且美国借以引发争端的理由也不充分。5个中美纺织品贸易协议严重的限制了中国纺织品向美国出口。

3后配额时期争端和出口

加入WTO以来,中国纺织品出口持续较快增长,2002至2004年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6%、28%和21%。中国纺织品出口在国际市场和美国市场的份额也稳步提高,2004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规模达到951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6%,占世界纺织品出口市场、美国纺织品市场的比率为23%和17.6%,分别比2001年提高了3.8和3.9个百分点,比1995年提高了7.0和3.4个百分点。从出口市场来看,美国为中国第4大纺织品出口市场。2005年1~5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是407.7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14%,对美国出口金额为67.58亿美元,同比增长70.69%,与1~4月相比增幅上涨了3.73个百分点①。

纺织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 纺织品服装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美国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近几年来,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1)接踵而来,并且出现了次数增多、金额巨大、手段多样化、法制化、政治化的特点,本文从美国利益集团分层和政治力量博弈两个层面对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与此同时,提出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在今后对美出口中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论文关键词】 纺织品服装 贸易摩擦 经济 政治 众所周知,纺织品服装行业是中国主要的传统产业,也是中国出口创汇支柱性产业和外向依存度很高的行业,因此,纺织品服装出口对于中国极为重要。随着美国政府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不断强化,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接踵而来,甚至越来越烈,引起了双方甚至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根据有关形势分析,我国如何在纺织品服装贸易方面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着力解决处理贸易摩擦,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出口的现状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以2005年为例,据美国海关统计,进口的纺织品服装达892.07亿美元,同比增长708%。 我国从1994年起,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加入WTO以来,纺织品服装出口持续较快增长,2002年~2011年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6%、28%和21%。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国际市场和美国市场份额也逐步提高,以2011年为例,占世界纺织品出口市场、美国纺织品市场的比率分别 为23%和17.6%,比2001年也分别提高了2.8和3.9个百分点。 2005年,在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激增,出口总额达1175亿美元,其中,出口到美国的达195.76亿美元,同比增长66.09% (其中服装为135.66亿美元,同比增长76%,纺织品同比增长47.38%)。我国对美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金额约占我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17%。 2006年,服装主要类别商品对全球出口额保持一定增长,增幅在6.6%~85.8%之间,但对美国出口下降,降幅在11.6%~78.7%之间,主要是裤子、袜子和衬衫等设限产品。 2007年1月~6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735.3亿美元,增长17.3%。其中纺织品出口252.2亿美元,增长9.8%;服装出口483.1美元,增长21.7%。同时,纺织品服装顺差几乎占据我国1125.3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半壁江山”。 总之,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在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及出口国的中国外贸市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的特点 中国入关以后,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明显增加,在2003年发动一起,2011年发动了三起纺织品设限的基础上,美国政府分别于2005年5月自主启动了三起、于2006年5月、9月接受业界申请启动了六起对华纺织品设限,除此之外还对我国24类纺织品进行设限调查,涉案产品对美出口金额超过100亿美元。不仅如此,从长期来看,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不断挑起贸易摩擦将是不可避免的。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1)的表现方式主要是美国有意从三个方面设置贸易壁垒措施来阻碍中国纺织品服装大量涌入: 1.关税壁垒。美国纺织品进口平均关税约20%,是其所有商品进口平均关税的10倍左右。服装进口关税一般均在20%以上。 2.技术性壁垒。美国的技术性壁垒又称“绿色壁垒”,它以所谓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为由,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法规),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由于这些强制性技术标准以美国的技术水平为基础,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达到。 3.启用保障条款。美国参议院通过了贸易法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进口有关条款的修正案。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向美国出口纤维制品、纺织品和服装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越南等。 综观入关后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1)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这种摩擦已呈现了新的特点:次数增多;金额巨大;手段多样化;手段法制化;手段政治化。因为很明显,在美国,纺织业已是“夕阳”产业;而在中国,由于处在发展阶段及劳动力优势等原因,纺织业仍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个是“夕阳西下”,一个是“如日中天” ,这样的力量对比下,世界纺织品贸易配额的取消自然会带来频繁的利益冲突,再加上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相关政治人物利益乃至大国战略等诸多问题,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便不再只是纺织品问题,而成为美国对华经贸博弈的重要砝码。 三、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第2页)产生原因 中美贸易摩擦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前所说,涉及到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因素,但总的来说,不外乎经济利益问题和政治因素,完全可以这样说,利益集团分层和政治力量博弈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利益集团方面,就经济学“理性人”假说和人在经济社会的“自利性”来看,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各集团的利益冲突。简单来说,某个利益团体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经济利益,所以整个国家或世界的贸易利益对于他们来说是次要的,这样就会导致政府的对外经济行为失调。中美之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也是如此。 那么,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入美国市场,到底会对各利益集团带来什么影响呢? 对资本所有者而言,他们实际收益的变化是不确定的。因为一方面,中国纺织品服装产品进入后,直接的后果是导致美国国内纺织品价格下降。在短期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下降,纺织品部门的资本收益率会趋于下降,并且由于资本收益率的下降幅度小于价格下降幅度,这样以纺织品衡量的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是增加的。而另一方面,由于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变,因此以其他商品衡量的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是减少的。因此,不能就此做出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增加或减少的结论,而应当最后综合他们的消费偏好进行考量。 对纺织品部门工人来说,他们的实际利益是受损的。这一损失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当部分资本退出纺织品部门后,纺织品部门的剩余资本的边际收益将趋于增加,在竞争市场上资本和劳动要素分别按照他们的边际产出获得收益,因此即使在纺织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纺织品部门工人的实际利益也是减少的,当纺织品价格下跌时,纺织品部门工人集团的实际利益更是趋于减少;二是由于纺织品部门整体规模的下降将直接导致工人就业率的下降。 对其他部门工人来说,他们的实际收益则是增加的,这一福利变化也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纺织品价格下降引起其他部门工人福利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有部分资本从纺织品部门进入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其他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出下降,并导致工人的收益增加。 对土地所有者(庄园主)来说,由于纺织品的涌入并不影响农产品的价格,而纺织品价格却是下降的,因此庄园主的实际收益是增加的。 由此可见,在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存在着美方四大利益集团的“利益非均等”现象。 在政治因素方面,美国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在中美贸易弈非常明显: 从美国政治家的角度来看,纺织业作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之一,近几年就业人数一直在5%左右徘徊。如此庞大的劳动者队伍是美国社会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随着中美纺织品自由贸易的开展,这一部分人将感到自身的收益每况愈下,他们渴望从美国政府那里得到贸易保护,于是他们会通过工会向政府施压。同时,他们也是未来大选的选民,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选举利益,也会制定针对中国纺织品进口的贸易政策,以争取更多的选票。 从美国工会的角度来看。因为普通工人群体的利益在贸易中是受损的,所以在发生贸易利益冲突时,他们会采取行动给政府施压,迫使政府出台纺织品贸易保护政策。这是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形成的主导内在因素之一。 从中美纺织品贸易中的土地所有者(即美国的农场主)的角度来看。中国庞大的食品市场为美国农商企业提供了机会,出于害怕中国政府在农产品上进行保护,以回应美国在纺织品贸易方面的保护主义,当美国政府制定或采取针对中国纺织品贸易的限制政策时,他们投的是反对票,这也是我们在贸易争端中应积极争取的力量。 所以,中美贸易摩擦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在中美纺织品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各利益集团都在起作用,究竟是哪个集团占上风,这取决于各利益集团在这一过程中的总的互动行为和博弈结果。 四、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出口的对策 贸易发展中出现摩擦是难免的,特别是随着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提高,可以这样说,贸易摩擦也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的必然结果,而且只要中美贸易顺差存在,贸易摩擦就会存在,甚至在一定情况下还会恶化。为了公正、合理地解决好这种 摩擦,避免导致两国政治外交关系的紧张,中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要善于从国际贸易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认清时局,把握方向,从中微观操作和宏观战略等多个层次,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主动性,以便从根本上缓解贸易失衡带来的外部压力。从中微观层面看,作为微观主体的纺织品服装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借助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实现生产的国际化,并通过市场、产品多元化发展,降低贸易壁垒林立带来的潜在风险;作为中观主体的贸易行会组织,也应在纺织品博弈中发挥小而灵的优势,加强国际交流、协作与对话,成为政府经济谈判的替代方式和有益的补充。同时要通过建立“行业自律协议”,适当控制出口,因为过度的出口激增势必引起贸易摩擦。从宏观战略层面看,应该把纺织品贸易纳入国家整体经贸战略中重新布局,建立健全妥善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机制,采取措施加快国内产业升级,同时以战略性步骤扩大内需,真正打通国内国外两大消费市场,这才是最终解决外部贸易压力的根本措施。 2.要善于运用包括世贸规则在内的各种国际通行规则发展和保护自己,增强处置贸易争端的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作为WTO成员,今后充分利用WTO相对公平的仲裁机构解决贸易争端,不仅应成为一种正常的运行机制,更应成为一种常态化、符合国际处理纠纷惯例的有力手段。同时,也为中方能够融入WT0大家庭中,真正成为一名普通成员,建立起一个积极的有效途径。 3.要善于在处理贸易争端时努力采取差异化的策略,充分整合各种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资源,最大程度化解与相关国家的贸易摩擦。同时要从民间、官方多层次建立推进力量,善于利用“经济大使”做好“桌外功”,防止“临时抱佛脚”。 4.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走品牌和高附加值道路。中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贸易中不可比拟的竞争力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低附加值,但由于缺乏强大的技术和品牌支撑,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反而成为美国发难的对象。美国虽然依赖纺织品服装进口,但众多进口替代来源地使得美国在处理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上蛮不讲理,中国要摆脱不利地位,实现纺织品服装贸易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走品牌和高附加值道路。 5.积极协商,实现“双赢”。对于中美贸易摩擦,我国政府和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但另一方面,中美之间目前毕竟互为贸易大国,打贸易战只会两败俱伤。而且,纺织品服装贸易也只是中美之间贸易的“冰山一角”,因此,双方都要以积极的姿态,看重长远利益,努力寻求通过博弈和协商来解决问题,为建立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而共同努力。“斗则两伤,和则双赢”,这已经是人们对当前贸易摩擦共识的一句老话。事实也是如此,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为中国带来了巨额顺差,解决了数以千万计的纺织服装工人的就业问题,但中国并非最大的获利者。经验表明,国际纺织品采购价值链中,中国纺织品生产商只能拿到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属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进口国的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个环节。同时,中国廉价的纺织品服装为美国消费者带来了巨大利益。

纺织贸易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中非贸易 纺织 摩擦 【论文摘要】中非贸易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中非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也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随之而来的是,中非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的摩擦。本文分析了中非纺织服装贸易的前景,并对纺织服装贸易摩擦的原因和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 一、中非纺织服装贸易现有水平 非洲纺织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工业化先导产业。增强纺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提升纺织工业的整体实力,非洲一些国家都具有一定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 非洲市场占我国服装进出口市场的2.84%,而占我国纺织品进出口市场的6.09%,在我国纺织服装进出口市场中所占的比重都不是很高。中非间纺织贸易以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满足非洲消费市场的大量需求为主要方式。2000年中非间纺织贸易额仅有不N15亿美元, 2005年已接近50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3倍多,年均增幅达N28~/o。~12007年前4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非洲达到17 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76%,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市场有5个,分别是南非(26%)、埃及(11%)、摩洛哥(10%)、贝宁(9%)和多哥(9%),实现了平稳增长,但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比重并不高。:人口超过9.2亿,纺织服装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潜力巨大。 我国自2005年1月1日起,单方面对非洲最不发达的国家的部分输华产品实施特惠免关税政策,是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给予免关税待遇,也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根据目前自身经济能力,以积极的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经济所做出的重要承诺。免税政策规定项下所涉及的190种受惠商品目录,是以同中国建交的25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实际进EI262个税目的商品清单为基础,并排除了2011年已享受特惠关税的商品、关税配额商品和部分其他商品制定的,这190种商品中就包括了棉、纱、龙舌兰纤维、麻等纺织品原料和多种服装制成品。免关税政策实施后非洲国家对我国的商品进出口持续增长。 二、中非纺织贸易存在的经济纠纷和贸易摩擦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贸易国,出口额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7以上。近年来,中国纺织品进入非洲与这些非洲国家的纺织品形成竞争态势,与纺织服装业大国中国相比,非洲国家的纺织服装业毕竟还显得相当稚嫩,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难与中国产品竞争,这就给许多非洲的纺织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困境。导致非洲一些以纺织服装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和产业在全球的扩张充满戒备乃至敌意。特别是随着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及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大幅增长,中国与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众多纺织品出口国产生了摩擦与纠纷。为保护就业,“非洲民族会议”希望零售商同政府和制造商进行合作,限制从中国的进口,允许当地的服装和纺织供应重建,实现稳定的增长。近期,南非将本国纺织行业的萎缩归因于中国纺织品的大量涌入,对来自中国的日类纺织品服装实行单方面进口管理。 三、解决中非之间的纺织贸易摩擦的措施分析 非洲应该设法与中国达成合作而非设法拒绝中非间贸易合作,虽然非洲在纺织和家用纺织品领域无法与中国竞争,但中国已承诺将自动限制对非洲的纺织品出口,同时加大对非洲的贸易投资。非洲应主动寻求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努力吸引更多投资,增加非洲纺织业就业岗位。纺织品问题已引起双方高层的注意,中国一些纺织品加工企业也开始考虑在非洲投资,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提升当地生产水平,实行互利互惠的友好合作。而且,为解决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应积极扩大非洲商品对中国的出口,并采取鼓励措施为非洲推荐自己的商品创造条件应当承认,中非经贸合作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但这些矛盾和摩擦是正常的国际贸易摩擦,并不涉及政治因素,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本着“加深友谊、增进互信、拓展合作、共同发展”的方针,在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下,双方定能排除干扰,克服各种消极因素。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从努力扩大从非洲的进口,尤其是纺织原料的进口。棉花也是非洲向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有利于增强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还价能力。 2.扩‘大对纺织行业的投资来改变中非贸易不平衡逐步扩大的局面。增强产业内的合作。增加当地就业率,帮助当地发展经济。与非洲纺织服装行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3 .提高我国出口非洲的纺织品服装的档次和质量,避免与非洲的纺织品服装在同一档次上形成竞争。 4.对于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如纺织行业,应引导其由粗放型向高附加值型转变,走市场多元化发展之路,给非洲国家的相关产业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2005年,中国先后与欧盟、美国就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在这些发达国家市场上给其他发展中国家让出了一定的空问。2007年5月1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向国会提交《美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政策及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执行情况的全面报告》。该报告显示,2006年,美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贸易额比上年增长17%,达713亿美元,美国对该地区的出口和从该地区的进口均有所增长。美国从该地区非石油国家的进口增长7%,达3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6%,增长主要来自服装、水果、坚果、蔬菜和切花等产品。 5.重视两个地区的政府和商会的协调能力和作用

纺织贸易论文范文第7篇

金融危机对纺织行业的打击是巨大的,2007年纺织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将完成工业总产值30500亿元,同比增长21.9%,实现利润总额1152亿元,同比增长32%。但在2008年1—10月纺织品工业总产值达到28538.3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73%,增速继续下滑。我国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在2003—2007年之间增速都保持在20%以上,在2008年增速跌到20%以内。

第一,具体从出口方面来看,服装出口增速急剧下滑。据海关统计,2008年1—10月,纺织品服装出口1574.1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滑11.79个百分点,增速创2003年以来最低水平。其中,纺织品出口591.4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3%,增速同比略增2.94个百分点;服装出口982.6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增速下滑20.1个百分点。服装出口增速下滑非常剧烈,有向负增长区间发展的趋势。美国是我纺织品服装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需求日益萎缩。2008年1—10月,我国对美出口纺织品服装229.8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滑21.39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出口服装159.17亿美元,同比下降0.94%。

第二,从全行业利润看,2/3企业处于亏损边缘。2008年1—8月,利润总额为739.60亿元,同比增长3.20%,是2002年以来利润增长最低点。尤其是下半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行业陷入困境,特别是中小企业困难更加明显。有70%的中小企业由于生产不足、资金链断裂、成本上升等多方面原因,平均利润率从上年的1.48%降到0.1%。行业出现就业萎缩局面,2008年1—8月,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同比下降0.36%,相当于有3.84万人少就业。

二、我国纺织品贸易策略的选择方向

面临当前世界纺织品市场出现的新态势,我国纺织业只有对外增强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对内利用无配额时代带来的机遇以及多年积累的生产优势,提升产品质量,才能成为无配额时代的真正受益者。

1.深入了解新的贸易形式,把握贸易趋势,抓住稳固市场。我国纺织业应该从全局来考虑市场风险,看到制衡美欧日当地纺织利益集团的强大力量。目前,欧盟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考虑,对我国出口贸易问题态度不明朗。而美国零售商集团一直反对实施新的配额制度,美国内部利益集团角力下的美中纺织品贸易问题仍然存在变数,美国政府内部以及美国国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从日本来说,目前日本对亚洲纺织业的投资近七成集中在我国,2007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份额中,日本占13.08%,中国香港占40.77%。可见,牢牢把握日本及中国香港市场,规避贸易壁垒扩大欧盟和美国市场是纺织品出口企业的重点。

2.把握全球视角,积极开拓新型出口市场,分散风险。目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仍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市场,虽然对非洲、独联体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出口有所快速增长,但所占比重仍然很低,不足以抵御和分散因政治和经济因素引起的国际贸易摩擦所带来的贸易环境风险。同时由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对于关税、企业社会责任、环保技术标准等各方面要求很严格,对我国产品检疫程序复杂,因此,我国企业应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变化,加大对东南亚国家以及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市场的开发力度,积极开拓新市场,从而分散市场风险,增强对贸易环境突变的适应能力。转

3.以科技为依托创新产业集群,推进名牌战略。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技术和工艺已能满足大批量、中低档产品的生产与出口,而品牌建设的薄弱环节主要集中在面料、设计、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应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增强产品创新的自觉性和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带动品牌建设,形成中、高、低档完整的产品出口格局。从当今纺织品服装技术发展的趋势出发,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技术创新应当在其各个层面进行加强。在产品创新方面,应当注重纺织品服装的实用性、功能性和环保性;在原材料创新方面,应当着重开发高科技纤维;在生产方式创断方面,关键在于推进纺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4.建立贸易摩擦和预警制度。我国必须加快和进一步完善纺织品出口贸易预警体系的构建,重点从以下两个层面加强:预警机制要注重时效性和实效性;企业本身需要加强防范意识。密切跟踪、监测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的技术法规标准的发展动态,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三、我国纺织品贸易策略调整中应注意的问题

1.产品开发与创新并举。在产品开发方面,应该发挥本国和本地的文化优势。中国纺织业的优势不仅仅是拥有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底蕴深厚的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所在。同样为了提高纺织品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我国纺织工业必须通过创新,提高纺织品服装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能力,把握市场细分的特点,注重个性化审美的时尚趋势,进一步创立中国纺织品服装品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手段,密切关注行业信息动态,掌握国际市场变化脉搏。一方面可以把握时机,积极为自身争取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搞好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

3.注意非关税壁垒的运用。一方面由于关税保护的方式日益落后;另一方面,由于非关税壁垒具有隐蔽性、限制性强、针对性强、灵活性等特点,因此,非关税壁垒理应成为保护我国纺织业的主要保护手段。我们可通过建立预警技术和相关法则,注意国内外纺织业市场,发现不利于本国情况即可动用反补贴、反倾销、紧急保障措施制度。

4.扩大企业的自营出口权。对某些具有出口能力和条件的企业可放开自营出口权。同时取消出口纺织品配额许可证管理,择优分配,不搞黑箱操作,提倡公开招标,以提高我国纺织企业出口积极性。加强出口管理,奖惩并存,对某些出口效益好的企业实施奖励,如优先出口退税。

5.在纺织品的国际贸易政策转变中,政府也应同时做好以下配套服务,逐渐从分配纺织品出口配额的分配职能,转变为提供经贸信息、法律咨询为主导的服务功能。

(1)政府在促进企业联合拓销,共享品牌,树立中国产品形象,形成规模优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在组织企业联合拓销方面要注意:一是组织机构必须是公益性的,不能以赢利为目的;二是针对不同市场的特点,组织不同特色的产品,采用多样的销售方式;三是争取多联络一些进口商,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直接进入国外商业的采购系统,多接一手订单;四是参展厂商之间要公平竞争。

(2)要重视各层次熟悉WTO协议的法律人才的培养。政府、企业要与高校、科研单位联手培养政府层次的、企业层次的法律人才。通过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我国合法的贸易利益不受侵犯。

(3)建立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联合会,实行中国纺织品出口行业自律制度。随着纺织品出口配额的取消和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届时,中国所有纺织品生产企业无论大小都可以直接从事纺织品有序出口,建立纺织品出口行业自律制度显得尤为必要。否则大量的纺织品蜂拥到国外市场上,极易造成“倾销”印象,引起反倾销调查,甚至可能导致某些发达国家再次对我纺织品出口实行进口限制。

参考文献:

[1]王玥.论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09,(5).

[2]郭克莎,王延中.中国产业的结构变动趋势——以纺织工业为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赵玉敏.我国纺织工业的未来[J].国际贸易,2005,(6).

纺织贸易论文范文第8篇

金融危机对纺织行业的打击是巨大的,2007年纺织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将完成工业总产值30500亿元,同比增长21.9%,实现利润总额1152亿元,同比增长32%。但在2008年1—10月纺织品工业总产值达到28538.3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73%,增速继续下滑。我国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在2003—2007年之间增速都保持在20%以上,在2008年增速跌到20%以内。

第一,具体从出口方面来看,服装出口增速急剧下滑。据海关统计,2008年1—10月,纺织品服装出口1574.1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滑11.79个百分点,增速创2003年以来最低水平。其中,纺织品出口591.4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3%,增速同比略增2.94个百分点;服装出口982.6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增速下滑20.1个百分点。服装出口增速下滑非常剧烈,有向负增长区间发展的趋势。美国是我纺织品服装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需求日益萎缩。2008年1—10月,我国对美出口纺织品服装229.8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滑21.39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出口服装159.17亿美元,同比下降0.94%。

第二,从全行业利润看,2/3企业处于亏损边缘。2008年1—8月,利润总额为739.60亿元,同比增长3.20%,是2002年以来利润增长最低点。尤其是下半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行业陷入困境,特别是中小企业困难更加明显。有70%的中小企业由于生产不足、资金链断裂、成本上升等多方面原因,平均利润率从上年的1.48%降到0.1%。行业出现就业萎缩局面,2008年1—8月,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同比下降0.36%,相当于有3.84万人少就业。

二、我国纺织品贸易策略的选择方向

面临当前世界纺织品市场出现的新态势,我国纺织业只有对外增强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对内利用无配额时代带来的机遇以及多年积累的生产优势,提升产品质量,才能成为无配额时代的真正受益者。

1.深入了解新的贸易形式,把握贸易趋势,抓住稳固市场。我国纺织业应该从全局来考虑市场风险,看到制衡美欧日当地纺织利益集团的强大力量。目前,欧盟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考虑,对我国出口贸易问题态度不明朗。而美国零售商集团一直反对实施新的配额制度,美国内部利益集团角力下的美中纺织品贸易问题仍然存在变数,美国政府内部以及美国国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从日本来说,目前日本对亚洲纺织业的投资近七成集中在我国,2007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份额中,日本占13.08%,中国香港占40.77%。可见,牢牢把握日本及中国香港市场,规避贸易壁垒扩大欧盟和美国市场是纺织品出口企业的重点。

2.把握全球视角,积极开拓新型出口市场,分散风险。目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仍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市场,虽然对非洲、独联体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出口有所快速增长,但所占比重仍然很低,不足以抵御和分散因政治和经济因素引起的国际贸易摩擦所带来的贸易环境风险。同时由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对于关税、企业社会责任、环保技术标准等各方面要求很严格,对我国产品检疫程序复杂,因此,我国企业应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变化,加大对东南亚国家以及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市场的开发力度,积极开拓新市场,从而分散市场风险,增强对贸易环境突变的适应能力。

3.以科技为依托创新产业集群,推进名牌战略。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技术和工艺已能满足大批量、中低档产品的生产与出口,而品牌建设的薄弱环节主要集中在面料、设计、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应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增强产品创新的自觉性和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带动品牌建设,形成中、高、低档完整的产品出口格局。从当今纺织品服装技术发展的趋势出发,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技术创新应当在其各个层面进行加强。在产品创新方面,应当注重纺织品服装的实用性、功能性和环保性;在原材料创新方面,应当着重开发高科技纤维;在生产方式创断方面,关键在于推进纺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4.建立贸易摩擦和预警制度。我国必须加快和进一步完善纺织品出口贸易预警体系的构建,重点从以下两个层面加强:预警机制要注重时效性和实效性;企业本身需要加强防范意识。密切跟踪、监测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的技术法规标准的发展动态,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三、我国纺织品贸易策略调整中应注意的问题

1.产品开发与创新并举。在产品开发方面,应该发挥本国和本地的文化优势。中国纺织业的优势不仅仅是拥有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底蕴深厚的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所在。同样为了提高纺织品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我国纺织工业必须通过创新,提高纺织品服装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能力,把握市场细分的特点,注重个性化审美的时尚趋势,进一步创立中国纺织品服装品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手段,密切关注行业信息动态,掌握国际市场变化脉搏。一方面可以把握时机,积极为自身争取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搞好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

3.注意非关税壁垒的运用。一方面由于关税保护的方式日益落后;另一方面,由于非关税壁垒具有隐蔽性、限制性强、针对性强、灵活性等特点,因此,非关税壁垒理应成为保护我国纺织业的主要保护手段。我们可通过建立预警技术和相关法则,注意国内外纺织业市场,发现不利于本国情况即可动用反补贴、反倾销、紧急保障措施制度。

4.扩大企业的自营出口权。对某些具有出口能力和条件的企业可放开自营出口权。同时取消出口纺织品配额许可证管理,择优分配,不搞黑箱操作,提倡公开招标,以提高我国纺织企业出口积极性。加强出口管理,奖惩并存,对某些出口效益好的企业实施奖励,如优先出口退税。

5.在纺织品的国际贸易政策转变中,政府也应同时做好以下配套服务,逐渐从分配纺织品出口配额的分配职能,转变为提供经贸信息、法律咨询为主导的服务功能。

(1)政府在促进企业联合拓销,共享品牌,树立中国产品形象,形成规模优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在组织企业联合拓销方面要注意:一是组织机构必须是公益性的,不能以赢利为目的;二是针对不同市场的特点,组织不同特色的产品,采用多样的销售方式;三是争取多联络一些进口商,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直接进入国外商业的采购系统,多接一手订单;四是参展厂商之间要公平竞争。

(2)要重视各层次熟悉WTO协议的法律人才的培养。政府、企业要与高校、科研单位联手培养政府层次的、企业层次的法律人才。通过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我国合法的贸易利益不受侵犯。

(3)建立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联合会,实行中国纺织品出口行业自律制度。随着纺织品出口配额的取消和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届时,中国所有纺织品生产企业无论大小都可以直接从事纺织品有序出口,建立纺织品出口行业自律制度显得尤为必要。否则大量的纺织品蜂拥到国外市场上,极易造成“倾销”印象,引起反倾销调查,甚至可能导致某些发达国家再次对我纺织品出口实行进口限制。参考文献:

[1]王玥.论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09,(5).

[2]郭克莎,王延中.中国产业的结构变动趋势——以纺织工业为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赵玉敏.我国纺织工业的未来[J].国际贸易,2005,(6).

纺织贸易论文范文第9篇

中日两国近代社会不同的发展历程,在同时期双方的商品贸易中,特别是作为主要交易商品的棉织品贸易中,有着充分和清晰的反映。对中日近代棉织品贸易的研究与考察,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其贸易本身的发展演变过程,而且有助于从一个侧面增加对两国近代社会不同发展道路的认识与理解。本文论述内容的时间下限为“九·一八”事变前。“九·一八”事变后,中日贸易的性质开始发生转变。

中日近代商品贸易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基本处于发展停滞状态。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对中日贸易采取了限制压缩政策。铜,是当时两国间最大宗的交易商品。清朝政府鼓励中国商人从日本输入铜,以供国内鼓铸货币之需。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铜从日本输往中国。“顺治迄嘉道年间,常与[日本]通市。江浙设官商额船,每岁赴日本办铜数百万斤。”(注: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79,第47页。)为了阻止铜的大量外流,日本幕府政府于十八世纪初颁布命令,限制来日中国商船数量及每只中国商船贸易额。而且,这种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力度也越来越大。准许赴日中国商船的数额,颁布该政策之初的元禄元年(1688)为每年70艘,到宽政二年(1791)缩减到每年10艘。每只商船的额定贸易数量从最初的钱6,000贯,降到2,740贯。(注: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1页。)另外,幕府还严格限制日本商人前往中国从事商业活动。

就这一时期贸易的特点而言,多是进行原料和土特产品的交易。从中国输往日本的商品主要为绢丝织物、毛织物、书籍、书画、土布、骨董、文具、茶叶、磁器、漆器、宝石、药品、扇子等。中国商船带回的日本货物主要是铜、大米、漆、漆器、咸鱼、乾鱼、海菜等。双方的棉织品贸易在其中只占微乎其微的比重。中国运往日本市场出售的土布数量非常有限,有许多清朝商人将白布带往日本,只是为了在长崎进行漂染,然后再携回中国出卖。而日本政府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棉布、棉纱以及棉花列为禁止出口商品,不许人们卖给中国商人。

日本“明治维新”后,中日贸易开始得到发展。根据中国海关的记载,中国进口的日本商品值,从1872年起,年均在200万两以上。而在以往的10年间,多数年份不足200万两。1876年,突破300万两。1885年以后的4年内,每年进口额均在500万两以上。1889到1893年间,每年都在600至700万两之间。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商品值,从1869年到1886年,大多数年份基本在100万两以上、200万两以下徘徊。1887年开始出现大幅度增长。当年出口到日本的商品价值为211万海关两,以后逐年攀升,1893年达到933万两。6年间,增长342%。(注: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00页。)

但是,两国间的棉纺织品贸易在较长的时期内却没有发生大的改观。直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本的棉纺织企业才拭探着向中国出口产品。1889年,日本棉纺业向中国的厦门和上海分别送去了机制棉纱的样品。据日本纺织联合会统计,1890年,首次向中国出口棉纱31捆,价值2,000日元。1891年,输出108捆。这也是日本在近代首次向国外输出棉纱。(注:[日]名和统一:《日本纺织业和原棉问题研究》,大同书院1941年版,第104-105页;[日]大江志乃夫:《日本的产业革命》,岩波书店1968年版,第238页;[日]长冈新吉:《近代日本的经济——统计与概论》,第23、26页。)类似的记载在稍晚的时候,也在中国海关反映出来。英国驻上海领事哲美森在其提供的1893年上海贸易和商业报告中写到:“我注意到海关统计表上第一次出现了日本棉纱。”1893年,上海进口日本棉纱2,909英担。当年,上海还“进口了日本制造的棉布和棉绉布,数量达到142,000匹。”(注:李必樟编译:《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40页。)自八十年代下半期起,日本开始从中国大量输入棉花,这也是该时期中国出口日本商品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中日棉织品贸易的驻足不前,与当时两国的棉纺织生产能力及其国内市场状况密切相关。当时中国的棉织品市场正在受到来自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列强商品的猛烈冲击,西方物美价廉的机制棉纱、棉布,大量涌入中国广大的城镇和乡村,逐渐排挤和取代当地生产的土纱、土布。而其时中国的民族纺织工业尚未成长起来。日本的情况与中国相似。自1854年日本在美国炮舰威逼下签订《日美神奈川条约》后,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又被迫相继与荷兰、俄国、英国、法国、葡萄牙、普鲁士、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国门大开。外国廉价商品蜂拥而入,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秩序。“明治维新”开始时及其后的较长时期内,这种状况仍在持续,甚至更为严重。就棉织品市场而言,英国商品的进口量呈直线上升状态。据写于明治七年(1874)的日本《澳国博览会见闻录》记载,明治元年(1868)英国向日本输出了价值128万日元的棉纱和190余万元的棉布。到明治三年(1870),英国棉纱输出值为285万日元,棉布为274万日元。增幅分别为123%和44%。从明治元年(1868)到十年(1878),日本每年进口的棉织品数量均占当年进口商品总量的30-40%。(注:[日]名和统一:《日本纺织业和原棉问题研究》,大同书院1941年版,第90-91页。)其后,棉织品输入量逐年增长的趋势没有改变。到八十年代末,棉纱进口量达到最高峰,1888年为158,132捆。(注:明治元年(1868年)为12,196捆。参见[日]长冈新吉:《近代日本的经济——统计与概论》,第23页。)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压力,日本政府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作为“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明治政府在农业中推行地税改革的同时,在工业领域实行了著名的“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这一政策在棉纺织业具体表现为不断地兴建新式工厂,引进外国先进的机械化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劳动生产率,迅速扩大整个行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最终目标是要将外国棉纱驱逐出日本市场。

日本近代化的机械纺织工厂始建于“明治维新”前的1867年。该年,萨摩藩从英国购买1,848纱锭的纺织设备,聘请6名英国技师,在鹿儿岛创设了鹿儿岛纺织所。其后又在泉州设立了具有2,000锭生产能力的纺织分厂,该厂于1870年竣工投产。1872年,东京棉商鹿岛万平又在东京郊外创建了纺织工厂——鹿岛纺织所,生产能力为576纱锭。这三家建立最早的近代纺织工厂在日本被称为纺织业三始祖。明治政府成立后,为了加速机械纺织的发展,在七十年代末,开始动用政府资金,大量引进外国先进设备。1878年,从英国购买了2套2,000锭的纺织机器,分别在爱知县和广岛建立了机械纺织工厂。1879年,又从政府“创业资金”中出资,进口英国2,000锭纺织机器10套,以无息贷款的形式,售卖给私人企业家,货款分十年还清。由于这一政策,在1882年至1885年间,在全国各地相继有9家机械纺织工厂开工。与此同时,明治政府还实行了为私人企业家垫付进口纺纱机械价款的措施,扶植民间纺织业的发展,因此又有6家纺织工厂建成投产。

1883年,日本近代第一家大规模股份制棉纺织企业——大阪纺织会社成立。该企业与以往建立的工厂相比较,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其一,规模大,生产能力为10,500纱锭。其二,建厂资金采取向全社会以股份形式募集的办法筹措。其三,机械动力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水力的做法,改用蒸气机。其四,纺织原料棉花不再依赖国内,主要从中国、印度进口。其五,工人劳动实行昼夜两班交替制。大阪纺织会社的成立,使日本棉纺织业向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迈进了一大步。从1887年到1890年,日本国内又相继成立了东京、钟渊、尾张、尼崎等四家类似于大阪纺织会社的棉纺织企业,生产规模均在10,000锭以上。(注:参见[日]名和统一:《日本纺织业和原棉问题研究》,第14-16页;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95页。)由此,日本的机械棉纺织生产能力迅速增加。1870年时,日本全国共有纱锭5,648锭,1880年为13,148锭,到1890年则猛增为358,184锭,与1880年相比,增长26倍多。机制棉纱的产量也随之大幅增长。1870年,日本棉纱产量为1,500捆,1880年为3,246捆,1890年为104,839捆。1890年比1880年产量增加31倍。(注:[日]名和统一:《日本纺织业和原棉问题研究》,大同书院1941年版,第22页。)上述日本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虽然还不能够直接促成中日棉纺织品贸易格局的改变,但是它已经为迅速扩大对华出口奠定了物质基础。八十年代末日本开始向中国出口棉纱和棉布,以及日本国内市场外国棉纱输入的减少,都是中日棉纺织品贸易格局将要发生变化的先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一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在短短的几年里,中日棉纺织品贸易迅猛增长。请看下表:

注:1.资料来源:清朝海关统计,参见[日]松井清:《近代日本贸易史》第二卷,有斐阁1961年出版,第172页。2.1捆=300斤。

据上表,《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一年,日本对中国棉纱的输出立刻增长了4.3倍。第二年,在1896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8倍。1899年的棉纱输入量比1895年增长了55倍,平均每年增长近14倍。这样迅猛的增长速度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中是极其罕见的。

同期,日本棉布对中国的输出也在增加,但增长幅度远小于棉纱的输出。

注:本表引用数据来源于[日]长冈新吉:《近代日本的经济——统计与概论》,第27页。

1900年的棉布对华输出值仅比1894年增加1.3倍。棉布与棉纱输出状况的巨大反差,反映了当时日本国内棉纺织生产的水平。棉布生产能力的薄弱与技术水平的低下,制约了对中国的棉布输出。

从日本对华贸易的总体情况看,甲午战争后,各种输出商品中增长最快的也是棉纺织品,由此引起了中日商品贸易总体结构的变化。

在中日贸易处于以原料及农副产品交易为主要内容时期,煤,是日本运往中国的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在双方贸易中占有显要地位,因此将其列入下表,以作为棉纺织品贸易变化的比较和参照。

注:资料来源,[日]高村直助:《日本资本主义史论》,ミネルヴァ书房1980年版,第113页。

上表记录的是1893年到1913年日本输入中国的棉布、棉丝、煤炭分别在日本全部来华商品中所占的百分比数。从中可以看到,甲午战后的1898年,棉布进口比重有所下降,由3.3%下降为2.0%,煤炭几乎翻了一番,而棉纱的进口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从1893年只占日本来华商品0.2%的微不足道的市场份额,一跃成为中日贸易中最重要的日本商品,占日本来华商品额的31.2%,提高30个百分点,增长155倍。与煤炭相比,1893年棉纱在日本来华商品所占比重仅是煤炭的1/43,而到1898年则是煤炭的近2倍。棉纺织品和煤炭在来华日本商品中所占比重也随之增加,由1893年的12.1%增为50.1%,占了一半,而在全部输入中国的日本商品中,有1/3是棉纺织品。值得注意的是,在1898年日本向海外市场输出的全部棉纺织品中,有94.1%的棉纱和45.7%的棉布被运往了中国。(注:[日]高村直助:《日本资本主义史论》,ミネルヴァ书房1980年版,第113页。)

上表还反映了1898年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情况。概括讲有三个方面,第一,棉纺织品在中日贸易中所占的份额,除1908年前后有所减少外,其余时间仍在增加。第二,棉布在日本商品中的比重稳步增长,而同时期棉纱却徘徊不前。棉布在来华日本棉纺织品中的比重上升。第三,煤炭的比重不断减少,棉纺织品的比重不断增加。它反映了日本对华输出中,原料、农副产品地位下降,工业制品逐渐唱主角的发展趋势。甲午战争后中国市场的迅速扩大,强烈地刺激了日本国内棉纺织业的发展。新的纺织厂大量出现,而原有的纺织工厂则在昼夜加班生产的同时,忙于增添设备,扩充生产能力。1894年时,日本全国共有棉纺织企业45个,到1899年,发展到78个,5年间,新增企业33个,增幅73%。与此同时,纱锭由530,074个增加为1,189,929个,增加1.24倍;织布机由420台增加为2,869台,增加5.8倍;棉纱的年产量,由292,400捆增长为757,315捆,增长1.59倍。(注:[日]长冈新吉:《近代日本的经济——统计与概论》,第22、23页。)

进入20世纪的最初几年,日本输入中国市场的棉纺织品数量出现大幅萎缩。以棉纱为例,1899年中国进口日纱359,900捆,1900年骤减为157,177捆,减少56%。(注:[日]松井清:《近代日本贸易史》,第二卷,有斐阁1961年出版,第172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日本国内生产而言,社会经济的发展步入短暂的萧条期,工厂开工不足,产品积压;在中国市场方面,日本产品遇到了原有其它厂商的强烈抵抗和竞争。正如我们上面讲到的,日本棉织品是在19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进入中国,其时中国棉纺织品市场基本被英国、美国、印度、中国的产品所占领。这其中,中国产品竞争力最弱,市场份额最小,无法与其他外国产品抗衡。作为日本棉纺织品中的主流产品——棉纱,其中国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英国和印度。请看下表:

注:资料来源,[日]松井清:《近代日本贸易史》第二卷,第172页。

在1894年到1896年的3年中,日本输入中国市场的棉纱总量最小。对日本威胁最大的应属印度棉纱。英国棉纱在中国市场虽以其品质好质量高著称,但其价格也相对昂贵,因此销路受到限制,上表中已有所反映,市场份额在减少。印度棉纱虽然在产品质量上不能称为上乘,但其价格上的优势极大,不仅远低于英国棉纱和日本棉纱,甚至还低于中国当地工厂生产的中国棉纱,可以说在中国市场上是价格最低廉的棉纱制品。下面是当时上海市场棉纱价格的统计:

注:资料来源,汪敬虞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64页。

这一时期中国市场的棉纱价格总体上都在上涨,但日本的棉纱价格涨幅最大。据上表,从1899年到1904年,中国棉纱价格上升了35%,印度棉纱为40%,而日本棉纱上升了43%。印度棉纱比日本棉纱的市场价格一般低7%左右,始终保持着其价格优势。

日本要想在中国不断扩大棉纱市场,就必须战胜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印度,而战胜印度,就必须缩小日本棉纱与印度棉纱的价格差距。为此日本棉纺织厂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更新生产技术,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减少工人工资,降低原料成本,用更便宜的印度棉花替代中国棉花等等。从中国海关的统计看,这些努力收到了很大效果1897~1916年海关所载印、日棉纱进口平均价格单位:海关两/担

注:资料来源,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93)——〈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62页。

据上表,1897年到1901年,进口日本棉纱的平均价格要比印度棉纱高出8.4%,而到1907年以后,从日本进口棉纱的平均价格反而低于印度棉纱3.4%。另外,日本厂商还采取各种手段,在中国进行促销,吸引当地商人为其推销商品;在产品质量和包装上做文章,想方设法争取顾客,抢占市场。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05年前后湖南湘潭棉纱市场的变化情况:

“湘潭的棉纱,从前湖北制品及上海制品居多数,印度制品次之,至于日本制品,则寥若晨星。据说,从两三年前起,日本纱忽然在这里得到销路,竟以一泻千里之势,驱逐并代替了汉口、上海和印度制品,独占了湘潭市场。同时,其他棉纱已不留踪影。其原因,据湘潭人云,是因为日本纱有光泽,斤两比其他棉纱每包多十数斤,所以人们爱用日本纱。本地人织制土布所用的洋纱,大多使用日本纱。”(注:湖北省志贸易志编辑室编:《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料选辑》,第110页,1984年(未刊稿)。)

利用一切有利可图的政治事件,不失时机地进行经济渗透,这也是日本商品占领中国市场,排挤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之一。1905年以后,借助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日本棉纺织品大量涌入东北市场。就棉纱而言,1907年日本的输入品价值仅为62.8万日元,到1914年上升为608.1万日元,增加868%。同期中国其他地区市场均未出现过高的涨幅,汉口日纱输入量基本持平,上海增长69%。(注:[日]高村直助:《日本资本主义史论》,ミネルウァ书房1980年版,第121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北的棉纺织品市场基本被日本产品所控制。(注:据日本“大阪新闻”报道,“满洲的外国贸易正在进展,特别是棉货进口方面。目前每年输入约有市布30,000匹,粗布100,000匹,粗斜纹布30,000匹,细斜纹布20,000匹,棉纱50,000件,棉布(窄面的)200,000匹。其中,日本供给的几乎占80%。”见汪敬虞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料》第二辑,第1161-1162页。)

正是通过对产品的不断改进和积极的市场竞争,日本棉纱对中国的输出开始走出低谷,输出量增加,市场扩大。进入20世纪10年代,日本与印度在中国棉织品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12年,中国进口的日本棉纱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印度,达到920,589担,印度为627,832担。1913年,日本棉纱的进口进一步增长,达到1,272,983担,印度只有656,649担,是印度输华棉纱的近2倍(注:[日]松井清:《近代日本贸易史》,第二卷,有斐阁1961年出版,第172页。),成为中国市场上棉纱第一供应大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参战的欧洲各国社会经济很快转入战时状态,开足马力生产各类军需品,为战争服务而无暇顾及远东市场。整个战争期间,输往中国的商品大量减少,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迅速下降。据海关统计,到1918年战争结束,英国与中国的直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比战前的1913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降幅近40%;德国对中国的贸易几乎等于零;英、德以外的其他欧洲国家下降了6个百分点,降幅为61%。(注: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56页。)这种对外贸易地域结构的变化在棉纺织品市场也鲜明地反映出来。试以本色棉布的进口为例。

注:资料来源,[日]井村薰雄:《中国之纺织业及其出口》,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99-100页。转引自《上海市棉布商业》,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4页。

英国对中国输出本色棉布的数量,在战争结束时的1918年降到了最低点——263万匹,仅为战前的1/5。美国减少得就更多,输出量最少的年份是1917年,只有71,000匹,仅为1913年对华输出量的3%,1918年略有回升。当时英、美两国同中国棉纺织品贸易的整体情况基本与本色棉布的情形相类似。

上述变化对中国棉纺织品市场造成极大冲击。“(一)船只缺乏,致货不能畅行;(二)货价大贵,致华人改用中国货。即如布匹一项,今华人多改穿土布,以其价廉也。”(注:徐新吾主编:《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73页。)市场上棉纺织品货物的紧缺及价格高腾,为日本商品的大量输入带来了难得的机会,并由此改变了整个棉纺织品贸易格局。“至欧战前棉纱之输入,则日本与印度相伯仲。布匹输入,英为第一,日本次之,美去其二国甚远。及欧战起,英国棉货来数既减,印度棉纱以多供本国织布之用,输入之额,亦逊战前,日本棉货遂一跃而居首位。”(注: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二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15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棉纺织品市场的上述变化,也为中国民族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契机。欧美棉纺织品输入的大量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外国资本对中国民族纺织业长期形成的重压,而市场商品的骤减及价格的腾升,又极大地改变了其困难的经营环境,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兴建棉纺织厂,扩大生产能力的欲望。这一时期(包括一次大战结束后的几年时间),中国民族棉纺织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次新的高潮,全国纺织厂及机器设备的数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请看下表:

注:资料来源,丁昶贤:“中国近代机器棉纺工业设备、资本、产量、产值的统计和估量”,载《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6),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8、93页。

据上表,在10年间,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纺纱厂的数量增加了200%,纱锭数量增加224%,织布机增加了237%,均增长了2倍以上。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增长速度,棉纺织品的产量也随之大增。

这里应该注意,中国民族棉纺织工业的生产规模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其生产技术水平仍然与欧美诸国及日本存在着较为悬殊的差距。中国的生产能力和产品产量,主要集中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棉纺织品中,在棉纱方面,以生产20支以下的中粗纱为主;在棉布方面,主要生产品质较低的粗布。在高级棉织品领域,其生产能力仍然非常薄弱。这种状况在中国棉纺织品的对外贸易中突出地表现出来。以天津和东北的棉布市场为例。从下表中可以看到,在天津和东北市场,外国粗布的输入,不论是日本还是英国或美国的产品,其数量普遍都在减少,而其中日本减少得最多,减幅分别为85%和73%。同期,中国产粗布却大幅度增加,两个市场分别增加了700%和1544%,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反差。绫木棉布的生产技术要求也相对较低,属粗布范畴,因此其市场情况也与粗布相类似。但在细绫棉布领域,情况正相反。外国产品输入增加,其中虽然英国和美国总体处于减少状态,但外国产品的总量在增长,天津增长了10%,东北增长了178%;而中国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几乎没有变化,天津的增长为0,东北虽有所增加,但其数量与外国输入品相比,微乎其微,只有1/350。随着中国粗纺能力的增强,外国产品正在该领域失去往昔的优势。

注:资料来源,[日]名和统一:《日本纺织业和原棉问题研究》,第252页。

纺织贸易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的纺织品出口大国,美国是我国出口的一个重要对象,在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中国纺织品出口环境产生了新的变化,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并没有结束,中国迎来了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后配额时代,美国以特保措施、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措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本文分析了中美纺织贸易摩擦对中美双方各有何影响,以及中美纺织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来给政府和企业以警示,使他们尽早采取相应措施。 论文关键词:中美;纺织贸易;摩擦 2005年1月1日,实施了30多年的纺织品配额制度完全取消,国际纺织品贸易一体化。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进口国,中国是世界上的纺织品出口大国,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迎来了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贸易摩擦正以各种形式频繁发生,对此中国应高度重视并应采取应对措施。降低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的影响 中美纺织贸易摩擦频繁发生,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贸易战是一把双刃剑,伤到他人的同时也会伤到自己,这对中国和美国都会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一)对美国而言 1.对美国的负面影响。 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贸易战是一把双刃剑,美国极有可能会遭到中国的贸易报复。中国的纺织品成品半成品不能出口到美国,美国国内的零售商和原材料生产商也不能正常生产,使其利润降低。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的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中国的劳动力价格较低,中国的纺织品价格较低,低价的中国纺织品在美国的销售受到限制,这样美国国内纺织品价格上升,美国消费者不得不承担高昂的纺织品价格,对纺织品的需求降低,不利于美国纺织企业发展。 2.对美国的正面影响。 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中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困难加大,大量的中国纺织品无法在美国正常销售,中国纺织品在市场上的数量大大减少,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的纺织品价格较低,在美国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中国纺织品数量的减少使得美国本土的纺织品生产商少了一个竞争对手,美国纺织品生产企业的销售量便会提高,利润提高,从事该行业的人员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也会得到改善。 (二)对中国而言 1.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配额取消后,美国对中国纺织品需求增加,中国的纺织品产量上升,由于纺织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大量生产资料涌向纺织部门,但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大量的中国纺织品无法在美国正常销售,中国纺织品商人的利润和收入降低。纺织品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由于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会导致中国的就业率降低。 2.对中国的正面影响。 中美纺织贸易摩擦对中国也有正面影响。它使得我国纺织品生产企业开始思考,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正,积极设立科研部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走品牌战略,注意保护环境,提高企业的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竞争力。 二、中美纺织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前文已经阐述了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的影响,那么何为中美纺织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的产生,中美双方都有责任,不能把责任都推到美国身上,中国也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 (一)从美国方面考虑 1.美国自身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抬头。 中国是世界纺织品出口大国,自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大量我国纺织品出口到美国,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劳动力相对美国价格较低,我国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使纺织品成本降低,价格在美国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美国市场是高度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国纺织品进入美国市场后,将导致美国国内纺织品价格的下降,纺织品部门的资本收益率会趋于下降,纺织品部门的产出将会受到影响。中国的纺织品对美国形成巨大压力,美国国内纺织产业竞争力下降,美国便会在公平贸易的政策下加强贸易保护。 2.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影响导致中美纺织贸易摩擦。 中国纺织品占领美国市场,严重影响美国纺织产业,纺织产业工人收入降低,纺织业作为美国传统支柱产业,从事纺织业的美国劳动者人数众多,工会便会向政府施压,迫使政府颁布纺织品贸易保护政策。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选举利益,争取更多的选票,也会制定针对中国纺织品进口的贸易政策。 3.欧美大环境对美国产生的影响使得美对华加大贸易摩擦。 在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纺织服装品数量大幅增长,这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引发欧洲对我国展开贸易战,如欧盟重启对华聚酯纤维 面料反倾销调查,对纺织服装品要求产地证明等,这些都会影响到美国对华纺织服装品的态度。 (二)从我国自身考虑 1.中美贸易长期不平衡。 表现为中美双方国际收支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不同,美国用的是“原产地”原则。这就将中国从香港或者其他国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都算入中国,美国用的是到岸价格,与中国的算法差了运费和保险费,美国也没有包括他们优势的服务贸易。 2.国内纺织产业结构不平衡导致摩擦产生。 中国纺织产业结构不平衡,企业多以小型为主而且分散,缺少市场竞争力;大型企业大都缺少核心技术,跨国资源配置能力不强。中西部差距依然较大。配套原材料发展比较缓慢,普通纤维产品生产量较大,产能增长较快,而科技含量高、功能品种多样化纤维却比较短缺。纺织产品生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的服装加工中,且竞争十分激烈;而高技术含量的纺织品生产较少。 3.中国纺织品生产企业自身存在问题。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渤海湾地区和山东。纺织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纺织生产企业利用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大量生产。纺织企业自主生产性不强,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不能自主设计,生产适合销路的产品,产品出口主要是定牌、贴牌加工,缺少自己的优势品牌。有些纺织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纺织贸易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的纺织品出口大国,美国是我国出口的一个重要对象,在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中国纺织品出口环境产生了新的变化,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并没有结束,中国迎来了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后配额时代,美国以特保措施、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措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本文分析了中美纺织贸易摩擦对中美双方各有何影响,以及中美纺织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来给政府和企业以警示,使他们尽早采取相应措施。 论文关键词:中美;纺织贸易;摩擦 2005年1月1日,实施了30多年的纺织品配额制度完全取消,国际纺织品贸易一体化。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进口国,中国是世界上的纺织品出口大国,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迎来了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贸易摩擦正以各种形式频繁发生,对此中国应高度重视并应采取应对措施。降低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的影响 中美纺织贸易摩擦频繁发生,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贸易战是一把双刃剑,伤到他人的同时也会伤到自己,这对中国和美国都会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一)对美国而言 1.对美国的负面影响。 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贸易战是一把双刃剑,美国极有可能会遭到中国的贸易报复。中国的纺织品成品半成品不能出口到美国,美国国内的零售商和原材料生产商也不能正常生产,使其利润降低。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的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中国的劳动力价格较低,中国的纺织品价格较低,低价的中国纺织品在美国的销售受到限制,这样美国国内纺织品价格上升,美国消费者不得不承担高昂的纺织品价格,对纺织品的需求降低,不利于美国纺织企业发展。 2.对美国的正面影响。 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中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困难加大,大量的中国纺织品无法在美国正常销售,中国纺织品在市场上的数量大大减少,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的纺织品价格较低,在美国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中国纺织品数量的减少使得美国本土的纺织品生产商少了一个竞争对手,美国纺织品生产企业的销售量便会提高,利润提高,从事该行业的人员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也会得到改善。 (二)对中国而言 1.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配额取消后,美国对中国纺织品需求增加,中国的纺织品产量上升,由于纺织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大量生产资料涌向纺织部门,但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大量的中国纺织品无法在美国正常销售,中国纺织品商人的利润和收入降低。纺织品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由于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会导致中国的就业率降低。 2.对中国的正面影响。 中美纺织贸易摩擦对中国也有正面影响。它使得我国纺织品生产企业开始思考,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正,积极设立科研部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走品牌战略,注意保护环境,提高企业的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竞争力。 二、中美纺织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前文已经阐述了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的影响,那么何为中美纺织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的产生,中美双方都有责任,不能把责任都推到美国身上,中国也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 (一)从美国方面考虑 1.美国自身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抬头。 中国是世界纺织品出口大国,自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大量我国纺织品出口到美国,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劳动力相对美国价格较低,我国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使纺织品成本降低,价格在美国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美国市场是高度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国纺织品进入美国市场后,将导致美国国内纺织品价格的下降,纺织品部门的资本收益率会趋于下降,纺织品部门的产出将会受到影响。中国的纺织品对美国形成巨大压力,美国国内纺织产业竞争力下降,美国便会在公平贸易的政策下加强贸易保护。 2.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影响导致中美纺织贸易摩擦。 中国纺织 品占领美国市场,严重影响美国纺织产业,纺织产业工人收入降低,纺织业作为美国传统支柱产业,从事纺织业的美国劳动者人数众多,工会便会向政府施压,迫使政府颁布纺织品贸易保护政策。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选举利益,争取更多的选票,也会制定针对中国纺织品进口的贸易政策。 3.欧美大环境对美国产生的影响使得美对华加大贸易摩擦。 在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纺织服装品数量大幅增长,这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引发欧洲对我国展开贸易战,如欧盟重启对华聚酯纤维面料反倾销调查,对纺织服装品要求产地证明等,这些都会影响到美国对华纺织服装品的态度。 (二)从我国自身考虑 1.中美贸易长期不平衡。 表现为中美双方国际收支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不同,美国用的是“原产地”原则。这就将中国从香港或者其他国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都算入中国,美国用的是到岸价格,与中国的算法差了运费和保险费,美国也没有包括他们优势的服务贸易。 2.国内纺织产业结构不平衡导致摩擦产生。 中国纺织产业结构不平衡,企业多以小型为主而且分散,缺少市场竞争力;大型企业大都缺少核心技术,跨国资源配置能力不强。中西部差距依然较大。配套原材料发展比较缓慢,普通纤维产品生产量较大,产能增长较快,而科技含量高、功能品种多样化纤维却比较短缺。纺织产品生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的服装加工中,且竞争十分激烈;而高技术含量的纺织品生产较少。 3.中国纺织品生产企业自身存在问题。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渤海湾地区和山东。纺织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纺织生产企业利用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大量生产。纺织企业自主生产性不强,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不能自主设计,生产适合销路的产品,产品出口主要是定牌、贴牌加工,缺少自己的优势品牌。有些纺织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纺织贸易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 本文概述了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构建了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模型,设计了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的工作流程,提出了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数据库设计方案;最后,给出了加强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开发推广的几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 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 一、系统构建背景 国家出口创汇大户——纺织行业,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阻挠,影响其出口产品价格和数量,每年损失高达70多亿美元。因此,构建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1),帮助国内纺织品企业掌握国际市场生态标准信息,了解企业自身产品于国家标准的差距,改进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及时申请生态纺织品认证,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突破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至关重要。 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是一个国际贸易中采用的以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安全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词汇,并对国际贸易产生某种限制或障碍作用。由于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其所依据的标准不一致,对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各异,加之对外国产品的歧视态度,发展中国家往往遇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制裁。 目前,大部分企业对绿色贸易壁垒限制的具体内涵及外延并不了解;或者部分了解,或者认识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危害,但却不知道本企业产品的最终销售国绿色贸易标准要求的测试项目有哪些,以及如何测试。因此,纺织企业都迫切需要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 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国际组织的绿色贸易壁垒施行依据——ISO14000环境体系标准、产品出口国家或地区的生态标签及各种相关的法规进行分类,将企业所生产产品的相应测试指标进行对比评价,并对该纺织品发出相应的壁垒风险预报。 二、系统设计 1.系统模型构建 建立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的主要任务:(1)制定纺织品生态标准、纺织及相关生态标签和相关法规数据库(简称标准数据库);(2)实现数据的管理、查询与分析功能;(3)建立专家数据库和数据分析模型库,实现分析决策功能,为企业防范绿色贸易壁垒提供预警信息和决策依据。 根据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1998)研究成果,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模型可为:警素分析——确定警情——寻找警源——警指确定——预报警度——警策分析——采取措施。其中,警素分析,明确警情是前提,是预警分析的基础;寻找警源是分析预警原因;警指确定是预警指标的确定;警度预报则是预警的基本目标,依此制定合理的警策;采取措施是系统功能的最终实现。 2.系统工作流程 预警系统首先获取预警纺织品相关信息,并调用当前生态标准数据和相关标准数据,通过与警指对比检测分析,形成检测值数据文件,进而通过与警度数据的对比分析,形成警度预报数据文件,通过分析判断形成初步警策数据文件,结合专家会诊,系统最终给出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报告。 图1 系统工作流程图 3.系统的功能结构 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提供了一个快捷方便的操作平台,便于纺织企业了解和把握国际纺织生态标准和最新动向,方便查询绿色贸易壁垒基本知识,查询相关生态标准和生态标签,以及出口限额,同时便于企业交流和相互学习(图2)。 图2 系统功能结构图 三、系统实现 1.系统数据库结构 系统采用数据库管理软件采用MS SQL Server 2000,充分考虑其开放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数据库结构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基本要求和扩展要求(图3)。 图3 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数据库设计方案 2.系统开发 系统采用B/S体系结构,服务器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MS SQL Server 2000。软件利用Boland公司的Borland C++,Microsoft公司的Visual Basic7.0开发,这样充分利用了VB开发周期短、易维护、方便升级和修改等特点,也避免了在复杂计算上的VB不足。本系统运行在Windows XP操作平台上。 四、几点建议 我国纺织企业屡屡蒙受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我国应尽快建立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系统,尤其是能够有效地提供服务,保 护和指导我国纺织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同时,提高我国纺织企业的生态生产意识,避免绿色贸易壁垒的危害,提升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 1.加强生态生产和消费意识 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问题不仅要引起纺织企业的高度重视,更要引起各级政府和各级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安全意识,崇尚绿色消费这一契机,发展生态纺织,提高利润增长空间的角度,积极有效地建设实施生态安全战略。 2.加强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的研发力度 政府、纺织行业协会,以及相关大专院校,要大力加强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制定相应的机制、体系和评价指标,保障系统研发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实用性,为企业防范生纺织品态壁垒提供决策支持。 3.加强预警系统的政策法规建设 构筑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是进一步构筑和谐贸易的重要环节,需要有力的政策法律给予支持和保障。首先,着手建立系统研发和推广的管理体制;其次,加快有关的政策体制建设工作,出台有关的管理条例、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等;第三,从法制建设角度规范生态生产和生态消费,通过立法来保障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的政策和管理有法可依,最终形成法律保障。

纺织贸易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 从理论上来说,环境标准的高低影响到生产成本中环境成本的高低,对产品的竞争力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到底有多大,是否达到公众所担心的程度,则是一个实证的问题。本章分析环境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影响,主要分析了如果我国采取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将会给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有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如何? 【论文关键词】 环境保护 纺织品贸易 国际竞争力 本文首先计算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其次,计算出我国纺织产业相关年份的国际竞争力。再次,对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和其国际竞争力作相关分析。最后是对上面的分析的小结。 一、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 要进行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分析,首先就要将环境保护量化。环境保护强度,是用来衡量环境保护的量化指标。对环境保护强度,最直接的测量就是环境成本。但我国环境保护统计工作起步较晚,环境成本数据连续性不强,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文将参照综合评价的一般原理,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来估算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 1.环境保护强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参照赵细康的环境保护强度综合评价指标,考虑到我国环境统计指标的局限性,本论文选取以下8个指标,来计算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 (1)单位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2)单位产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3)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排放量 (4)单位产值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5)单位产值烟尘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6)单位产值粉尘排放量=粉尘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7)单位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8)单位产值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总产值 (其中工业总产值是指《中国环境年鉴》中统计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本文对指标进行了线性标准化的处理,以消除指标间的不可公度性和指标间的矛盾性,以及获取对事物的个性认识。) 这套ERS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个目标层(ERS综合指数),三个评价指标层:废水(1-3)、废气(2-7)和固体废物(8)构成的。 2.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综合指标 根据历年《中国环境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和上述介绍的产业环境保护强度综合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得到1995年到2011年的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从图可以看出其基本趋势是上升的。这说明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一直在增加,我国纺织产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执行强度也不断增加。但从2002年开始,ERS增长缓慢,2011年甚至产生微降,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采用综合评价指标计算的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的连续性较好,基本可以代表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可以被用于对我国环境保护强度和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中。 二、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 1.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 因此,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应该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表现形式和能力的发挥等方面入手,并按照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指标的筛选。目前国际上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即竞争结果分析和比较优势分析。其中,竞争结果指标主要有三种:国际市场占有率、利润率和固定市场份额。比较优势指标主要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专业化系数、劳动密集度指数、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和Mickaely 指数。由于相关数据收集有一定难度,本文选取以上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三种,即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专业化系数(TSC)来对我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分别与我国纺织业的环境保护强度做相关分析。 (1)国际市场占有率(MS)。国际市场占有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的份额。该指标是指本国某种工业品市场销售额占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销售额的比重,即某国某种工业品的出口额占世界同类产 品出口额的比重。其计算方法如下: MS = Xij / Xwj 其中,MS表示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 (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于1965年提出的一个具有较高经济学分析价值的国际竞争力的测度指标。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滚动和世界总量波动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较好的反映了该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国某商品的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例。计算方法如下: RCA=(Xij / Xit)/(Xwj / Xwt) 其中,Xij表示i国第j类商品的出口额,Xit表示i国所有产品的出口额,Xwj表示世界j类商品的出口额,Xwt表示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额。一般认为如果RCA大于1,说明该国家该类商品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若RCA大于2.5,表明该国家该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小于2.5而大于1.25,表明该国该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小于0.8,则表明该国家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由此可见,我国的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之间分别存在较强的影响,环境保护强度的增加,使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下降,也使我国纺织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下降。且由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好的指标,许多学者都常常使用这一指标来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这说明环境保护从这两方面来看确实是影响了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该影响是消极的。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保护强度与贸易专业化系数之间呈正线性关系,这说明,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强度的增加,我国的贸易专业化系数没有下降,反而上升,即我国的纺织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上升。这一正线性关系说明了环境保护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了动态影响。 四、结论 上面的实证分析分别将我国纺织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指标作相关分析。其中,我国纺织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呈负相关,与贸易专业化系数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56、0.970、0.895。 以上结果表明三点:第一,环境保护确实是影响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因为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与三个衡量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第二,环境保护强度从不同的方面影响了国际竞争力,环境保护强度可能会使我国纺织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的下降,但是同时却也增加了我国纺织产业的专业化水平。第三,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与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并未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变化。以上分析足以说明环境保护强度对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影响,这表现为在短期,环境保护会降低我国纺织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降低国际市场占有率,进而降低产业国际竞争力;但是,在长期,却可以提高我国纺织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著名的“波特假说”认为,环境管制压力就象市场竞争压力一样,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或清洁产品的创新,创新的结果往往是新的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或生产工艺的产生。从短期看,环境保护加强、环境成本内部化会弱化一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但从长期看,环境成本内部化有利于促进一国贸易增长方式外延扩张向内涵扩张的积极方向转化。环境保护强度低的国家本来有些产品达不到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而无法出口,但是,经过本国环境保护标准的提高,使得产品质量突破了发达国家形成的绿色贸易壁垒,可以创造出新的出口增长。我国绿色纺织品的出口额不断增长就证实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陈立敏谭力文: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兼论波特体系的内在矛盾[J].经济管理,2003 (24) Michael E.Porter: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谢卓然宗刚:环境成本内部化与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竞争力[J].经济与管理,2003(4) Michael E.Porter:Green and Competitive: Ending the Stalemate[J]. Harva rd Business Review, 2007(5) (3)贸易专业化系数(TSC)。贸易专业化系数,表示一国净出口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是分析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有力工具。TSC能够反映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它国家所供应的一种产品而言,本国生产的同类产品是处于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竞争劣势以及其优劣势的程度。其计算方法如下: TSC =(Xij-Mij)/(Xij+Mij) 其中,TCS表示贸易专业化系数,Xij表示i国第j类商品的出口额,Mij表示i国第j类商品的进口额。 TS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某产业的贸易竞争力,其取值落在[-1,+1]之间。TSC系数的值趋于-1,表明该国家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弱。TCS系数趋于0,说明双方因产品差异化而各有竞争优势。TSC系数趋于1,表明该国家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用贸易专业化系数指标可以看出一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分工地位,该指标常常被用来衡量贸易水平分工度。 2.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 下表为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关年鉴》中的数据计算的1995年到2011年的纺织产业三个不同的国际竞争力指标的值。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年鉴》整理计算 从表,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1995年至2011年是呈下降趋势的,从1995年的24.11%下降到2011年的14.96%,下降的幅度达到37.95%。而RCA指数,虽然从数值上看是乐观的,说明我国纺织产业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从年度变化上看则不太乐观,我国纺织产业的RCA国际竞争力指数从1995年的7.98下降到2011年的2.3,下降的趋势明显,下降的幅度也很大。TSC指标则是呈上升趋势,且平均值到达到0.487,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分析 对环境保护强度综合评价指标ERS和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性比较优势RCA、贸易专业化系数 TSC分别作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56,-0.970,0.895,P值均为零,通过检验。这说明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指标分别在α=0.01的水平上呈显著的负线性关系(前两者)和正线性关系(后者)。

纺织贸易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 从理论上来说,环境标准的高低影响到生产成本中环境成本的高低,对产品的竞争力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到底有多大,是否达到公众所担心的程度,则是一个实证的问题。本章分析环境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影响,主要分析了如果我国采取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将会给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有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如何? 【论文关键词】 环境保护 纺织品贸易 国际竞争力 本文首先计算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其次,计算出我国纺织产业相关年份的国际竞争力。再次,对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和其国际竞争力作相关分析。最后是对上面的分析的小结。 一、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 要进行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分析,首先就要将环境保护量化。环境保护强度,是用来衡量环境保护的量化指标。对环境保护强度,最直接的测量就是环境成本。但我国环境保护统计工作起步较晚,环境成本数据连续性不强,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文将参照综合评价的一般原理,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来估算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 1.环境保护强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参照赵细康的环境保护强度综合评价指标,考虑到我国环境统计指标的局限性,本论文选取以下8个指标,来计算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 (1)单位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2)单位产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3)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排放量 (4)单位产值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5)单位产值烟尘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6)单位产值粉尘排放量=粉尘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7)单位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8)单位产值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总产值 (其中工业总产值是指《中国环境年鉴》中统计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本文对指标进行了线性标准化的处理,以消除指标间的不可公度性和指标间的矛盾性,以及获取对事物的个性认识。) 这套ERS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个目标层(ERS综合指数),三个评价指标层:废水(1-3)、废气(2-7)和固体废物(8)构成的。 2.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综合指标 根据历年《中国环境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和上述介绍的产业环境保护强度综合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得到1995年到2011年的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从图可以看出其基本趋势是上升的。这说明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一直在增加,我国纺织产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执行强度也不断增加。但从2002年开始,ERS增长缓慢,2011年甚至产生微降,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采用综合评价指标计算的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的连续性较好,基本可以代表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可以被用于对我国环境保护强度和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中。 二、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 1.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 因此,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应该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表现形式和能力的发挥等方面入手,并按照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指标的筛选。目前国际上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即竞争结果分析和比较优势分析。其中,竞争结果指标主要有三种:国际市场占有率、利润率和固定市场份额。比较优势指标主要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专业化系数、劳动密集度指数、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和Mickaely 指数。由于相关数据收集有一定难度,本文选取以上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三种,即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专业化系数(TSC)来对我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分别与我国纺织业的环境保护强度做相关分析。 (1)国际市场占有率(MS)。国际市场占有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的份额。该指标是指本国某种工业品市场销售额占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销售额的比重,即某国某种工业品的出口额占世界同类产 品出口额的比重。其计算方法如下: MS = Xij / Xwj 其中,MS表示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 (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于1965年提出的一个具有较高经济学分析价值的国际竞争力的测度指标。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滚动和世界总量波动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较好的反映了该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国某商品的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例。计算方法如下: RCA=(Xij / Xit)/(Xwj / Xwt) 其中,Xij表示i国第j类商品的出口额,Xit表示i国所有产品的出口额,Xwj表示世界j类商品的出口额,Xwt表示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额。一般认为如果RCA大于1,说明该国家该类商品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若RCA大于2.5,表明该国家该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小于2.5而大于1.25,表明该国该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小于0.8,则表明该国家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由此可见,我国的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之间分别存在较强的影响,环境保护强度的增加,使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下降,也使我国纺织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下降。且由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好的指标,许多学者都常常使用这一指标来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这说明环境保护从这两方面来看确实是影响了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该影响是消极的。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保护强度与贸易专业化系数之间呈正线性关系,这说明,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强度的增加,我国的贸易专业化系数没有下降,反而上升,即我国的纺织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上升。这一正线性关系说明了环境保护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了动态影响。 四、结论 上面的实证分析分别将我国纺织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指标作相关分析。其中,我国纺织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呈负相关,与贸易专业化系数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56、0.970、0.895。 以上结果表明三点:第一,环境保护确实是影响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因为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与三个衡量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第二,环境保护强度从不同的方面影响了国际竞争力,环境保护强度可能会使我国纺织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的下降,但是同时却也增加了我国纺织产业的专业化水平。第三,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与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并未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变化。以上分析足以说明环境保护强度对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影响,这表现为在短期,环境保护会降低我国纺织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降低国际市场占有率,进而降低产业国际竞争力;但是,在长期,却可以提高我国纺织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著名的“波特假说”认为,环境管制压力就象市场竞争压力一样,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或清洁产品的创新,创新的结果往往是新的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或生产工艺的产生。从短期看,环境保护加强、环境成本内部化会弱化一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但从长期看,环境成本内部化有利于促进一国贸易增长方式外延扩张向内涵扩张的积极方向转化。环境保护强度低的国家本来有些产品达不到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而无法出口,但是,经过本国环境保护标准的提高,使得产品质量突破了发达国家形成的绿色贸易壁垒,可以创造出新的出口增长。我国绿色纺织品的出口额不断增长就证实了这一点。 rd Business Review, 2007(5) (3)贸易专业化系数(TSC)。贸易专业化系数,表示一国净出口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是分析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有力工具。TSC能够反映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它国家所供应的一种产品而言,本国生产的同类产品是处于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竞争劣势以及其优劣势的程度。其计算方法如下: TSC =(Xij-Mij)/(Xij+Mij) 其中,TCS表示贸易专业化系数,Xij表示i国第j类商品的出口额,Mij表示i国第j类商品的进口额。 TS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某产业的贸易竞争力,其取值落在[-1,+1]之间。TSC系数的值趋于-1,表明该国家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弱。TCS系数趋于0,说明双方因产品差异化而各有竞争优势。TSC系数趋于1,表明该国家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用贸易专业化系数指标可以看出一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分工地位,该指标常常被用来衡量贸易水平分工度。 2.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 下表为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关年鉴》中的数据计算的1995年到2011年的纺织产业三个不同的国际竞争力指标的值。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年鉴》整理计算 从表,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1995年至2011年是呈下降趋势的,从1995年的24.11%下降到2011年的14.96%,下降的幅度达到37.95%。而RCA指数,虽然从数值上看是乐观的,说明我国纺织产业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从年度变化上看则不太乐观,我国纺织产业的RCA国际竞争力指数从1995年的7.98下降到2011年的2.3,下降的趋势明显,下降的幅度也很大。TSC指标则是呈上升趋势,且平均值到达到0.487,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分析 对环境保护强度综合评价指标ERS和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性比较优势RCA、贸易专业化系数 TSC分别作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56,-0.970,0.895,P值均为零,通过检验。这说明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指标分别在α=0.01的水平上呈显著的负线性关系(前两者)和正线性关系(后者)。

纺织贸易论文范文第15篇

摘 要:肇始于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特别是纺织品出口数量急剧下降。我国作为产棉大国及传统的纺织品出口大国,如何面对变化的国际市场,化危机为时机,必须修正、改变以往的纺织品贸易战略,通过制度革新、技术创新、产销信息化等方略走出困境,开辟纺织贸易的新天地。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纺织品;出口贸易 一、目前我国纺织品贸易的现状 金融危机对纺织行业的打击是巨大的,2007年纺织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将完成工业总产值30 500亿元,同比增长21.9%,实现利润总额1 152亿元,同比增长32%。但在2008年1—10月纺织品工业总产值达到28 538.3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73% ,增速继续下滑。我国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在2003—2007年之间增速都保持在20%以上,在2008年增速跌到20%以内。 第一,具体从出口方面来看,服装出口增速急剧下滑。据海关统计,2008年1—10月,纺织品服装出口1 574.1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滑11.79个百分点,增速创2003年以来最低水平。其中,纺织品出口591.4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3%,增速同比略增2.94个百分点;服装出口982.6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增速下滑20.1个百分点。服装出口增速下滑非常剧烈,有向负增长区间发展的趋势。美国是我纺织品服装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需求日益萎缩。2008年1—10月,我国对美出口纺织品服装229.8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滑21.39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出口服装159.17亿美元,同比下降0.94%。 第二,从全行业利润看,2/3企业处于亏损边缘。2008年1—8月,利润总额为739.60亿元,同比增长3.20%,是2002年以来利润增长最低点。尤其是下半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行业陷入困境,特别是中小企业困难更加明显。有70%的中小企业由于生产不足、资金链断裂、成本上升等多方面原因,平均利润率从上年的1.48%降到0.1%。行业出现就业萎缩局面,2008年1—8月,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同比下降0.36%,相当于有3.84万人少就业。 二、我国纺织品贸易策略的选择方向 面临当前世界纺织品市场出现的新态势,我国纺织业只有对外增强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对内利用无配额时代带来的机遇以及多年积累的生产优势,提升产品质量,才能成为无配额时代的真正受益者。 1.深入了解新的贸易形式,把握贸易趋势,抓住稳固市场。我国纺织业应该从全局来考虑市场风险,看到制衡美欧日当地纺织利益集团的强大力量。目前,欧盟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考虑,对我国出口贸易问题态度不明朗。而美国零售商集团一直反对实施新的配额制度,美国内部利益集团角力下的美中纺织品贸易问题仍然存在变数,美国政府内部以及美国国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从日本来说,目前日本对亚洲纺织业的投资近七成集中在我国,2007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份额中,日本占13.08%,中国香港占40.77%。可见,牢牢把握日本及中国香港市场,规避贸易壁垒扩大欧盟和美国市场是纺织品出口企业的重点。 2.把握全球视角,积极开拓新型出口市场,分散风险。目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仍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市场,虽然对非洲、独联体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出口有所快速增长,但所占比重仍然很低,不足以抵御和分散因政治和经济因素引起的国际贸易摩擦所带来的贸易环境风险。同时由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对于关税、企业社会责任、环保技术标准等各方面要求很严格,对我国产品检疫程序复杂,因此,我国企业应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变化,加大对东南亚国家以及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市场的开发力度,积极开拓新市场,从而分散市场风险,增强对贸易环境突变的适应能力。 3.以科技为依托创新产业集群,推进名牌战略。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技术和工艺已能满足大批量、中低档产品的生产与出口,而品牌建设的薄弱环节主要集中在面料、设计、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应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增强产品创新的自觉性和 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带动品牌建设,形成中、高、低档完整的产品出口格局。从当今纺织品服装技术发展的趋势出发,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技术创新应当在其各个层面进行加强。在产品创新方面,应当注重纺织品服装的实用性、功能性和环保性;在原材料创新方面,应当着重开发高科技纤维;在生产方式创断方面,关键在于推进纺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4.建立贸易摩擦和预警制度。我国必须加快和进一步完善纺织品出口贸易预警体系的构建,重点从以下两个层面加强:预警机制要注重时效性和实效性;企业本身需要加强防范意识。密切跟踪、监测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的技术法规标准的发展动态,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三、我国纺织品贸易策略调整中应注意的问题 1.产品开发与创新并举。在产品开发方面,应该发挥本国和本地的文化优势。中国纺织业的优势不仅仅是拥有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底蕴深厚的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所在。同样为了提高纺织品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我国纺织工业必须通过创新,提高纺织品服装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能力,把握市场细分的特点,注重个性化审美的时尚趋势,进一步创立中国纺织品服装品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手段,密切关注行业信息动态,掌握国际市场变化脉搏。一方面可以把握时机,积极为自身争取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搞好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 3.注意非关税壁垒的运用。一方面由于关税保护的方式日益落后;另一方面,由于非关税壁垒具有隐蔽性、限制性强、针对性强、灵活性等特点,因此,非关税壁垒理应成为保护我国纺织业的主要保护手段。我们可通过建立预警技术和相关法则,注意国内外纺织业市场,发现不利于本国情况即可动用反补贴、反倾销、紧急保障措施制度。 4.扩大企业的自营出口权。对某些具有出口能力和条件的企业可放开自营出口权。同时取消出口纺织品配额许可证管理,择优分配,不搞黑箱操作,提倡公开招标,以提高我国纺织企业出口积极性。加强出口管理,奖惩并存,对某些出口效益好的企业实施奖励,如优先出口退税。 5.在纺织品的国际贸易政策转变中,政府也应同时做好以下配套服务,逐渐从分配纺织品出口配额的分配职能,转变为提供经贸信息、法律咨询为主导的服务功能。 (1)政府在促进企业联合拓销,共享品牌,树立中国产品形象,形成规模优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在组织企业联合拓销方面要注意:一是组织机构必须是公益性的,不能以赢利为目的;二是针对不同市场的特点,组织不同特色的产品,采用多样的销售方式;三是争取多联络一些进口商,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直接进入国外商业的采购系统,多接一手订单;四是参展厂商之间要公平竞争。 (2)要重视各层次熟悉WTO协议的法律人才的培养。政府、企业要与高校、科研单位联手培养政府层次的、企业层次的法律人才。通过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我国合法的贸易利益不受侵犯。 (3)建立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联合会,实行中国纺织品出口行业自律制度。随着纺织品出口配额的取消和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届时,中国所有纺织品生产企业无论大小都可以直接从事纺织品有序出口,建立纺织品出口行业自律制度显得尤为必要。否则大量的纺织品蜂拥到国外市场上,极易造成“倾销”印象,引起反倾销调查,甚至可能导致某些发达国家再次对我纺织品出口实行进口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