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

影视作品论文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态文明影片以其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美好的寓意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并通过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途径来广泛地宣扬生态文明保护意识。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态问题,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生态文明影视作品作为影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自然美好风景的展示和对破坏生态平衡后果的描述充分反映了生态保护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大学生在观看生态文明影视作品时会受到精神上的启迪,这样不仅加强了对社会主义优秀意识形态的宣传,同时,也对建设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影视文化根据大众的心理需求创作一些反映社会正确价值观的作品来对观看者进行视觉和心理的刺激,从而激发其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影视文化的机制对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天安门广场上播放的宣传片———《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对祖国现阶段所面临的空气质量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相关问题所提出的最新战略部署,突出了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像这样通过对以生态文明保护为题材的宣传片的播放,将其中的正面价值观日渐融入大学生的民族气质里,使每位大学生在观看此类影片后都能对生态问题产生正确的认识,并体会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二)激励功能:激发大学生的生态保护责任意识,使其形成生态道德观

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形成,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生态文明影视作品中所展示的生态观来激发学生对生态文明保护的责任意识,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例如:影片《鄱湖浪》描述的关于鄱阳湖退田还湖以及建设生态经济开发区的曲折过程,讲述了潘阳湖近半个世纪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展示了人们对生态文明保护观念的认同与保护生态文明的努力实践。

(三)实践指导功能: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层面、价值观层面的教育。运用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从而指导学生的实际行为活动并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纪录片《守望》就充分地体现了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该片细致地描述了福建人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保护大自然的平衡发展以及与大自然和平相守的感人故事,也提出了今后我国环境将面临的生态难题,以此来警示众人。通过此类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的大学生将其所接受的思想认识、道德内容自觉地转化为自身稳定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继而将这种优秀的品质转化为现实行动和行为习惯。

二、生态文明影视作品的发展方向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影视作品的制作方必须积极配合高校做好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平台,将影视作品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去,这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增强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现实需要。

(一)倡导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弘扬生态价值观的主要力量,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对于将我国建设成为美丽、文明、和谐、无污染的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高校作为培养现代人才的摇篮,应该将弘扬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这一主题贯穿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的、单一的书本式教学,非但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反而会导致大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创作影视作品时,要想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倡导生态文明的主旋律,积极弘扬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念,促使学生主动关心生态问题,主动参与生态文明活动,充分发挥影视作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弘扬传统生态文化,培养生态文明行为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影视作品听力零课时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听力教学作为英语专业的专业技能必修课程在专业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传统的一周两节的听力课远远满足不了各阶段的听力水平要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也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听力教学的科学性和高效性,部分高校开始了英语听力“零课时”的教学尝试。2001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的中国英语专业教学与教材国际研讨会。正式将其命名为“零课时课程教学”。各大高校为响应《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纷纷加强语言实验室建设,也为英语听力“零课时”教学建构了物质基础。

英语听力“零课时”教学是以学习者自主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的。符合Littlewood提出的后摄自主学习(reactiveautonomy)模式,即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与内容、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同时,为了使英语听力“零课时”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自主学习内容即听力材料的选择应参照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i+1语言输入理论。这种语言输入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理解,即通过接触大量有意义的语言材料而习得的[3]。英语影视作品如电影和电视剧,特别是现在流行的美国情景剧等内容丰富,语言通俗、地道,会话真实鲜活,为学生营造出类似英语国家的语言环境中。才有了LearningEnglishmoviesandAmencansitcomsislearningauthenticEnglish,(学习英文电影和美国情景剧就是在学习真正的英语)这一说法。

关于通过看英语影视剧能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勿庸置疑。“新东方”学校的杜子华老师和邱政政老师就分别提出了电影听说教学法和美国情景喜剧教学法,通过观看经典名片来培训学员的英语听说能力。许多大学也开设了英语视听说课程。但大多数大学把作为专业技能选修课的视听说课放在三、四年级开,以代替基础的听力课,学时半学期,每周两小节。由于受学时的限制,很难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要实现用英语影视剧辅助英语教学受学时和设备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很难长期实行。英语听力“零课时”教学的实施,使英语影视作品真正应用于听力教学成为可能。

目前国内关于电影应用于英语教学的相关研究很多,但大多数都是就英语电影本身的特点分析应用于英语教学的优势等。缺乏实证研究。本人利用作为英语听力“零课时”教学的课任指导教师的机会,开展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希望通过此研究,得出学生对英语影视作品应用于英语听力“零课时”是持何种态度:把英语影视作品应用于英语听力“零课时”是否提高了学生听力水平:把英语影视作品应用于英语听力“零课时”教学应注意的哪些问题等。并基于此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完善英语听力“零课时”教学模式。

二、实证研究

1、实证研究对象

实证研究对象为武夷学院实用英语专业2007级由本人统一指导的两个班学生,一个为实验班,人数为35人,另一个为控制班,人数为38人。

2、指导方法

两个班均实行英语听力“零课时”教学,老师在布置学习任务和指导是一样的。但实验班有另外布置学习英语影视作品,看完之后让学生在老师的博客上就所看的英语影视作品展开讨论。实验时间为一个学期。先后布置的英语影视作品有《肖申克的救赎》、《幸福终点站》《蒙娜丽莎的微笑》、《小公主》、《克莱默夫妇》《死亡诗社》、《生死时速》、《毕业生》、《走遍美国》《成长的烦恼》《老友记》等。学生还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另看几个片子。看后和老师、同学交流、分享。3、数据采集和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实行英语听力“零课时”教学后有何看法和问题,在学期末对两个班的学生发放了关于英语听力“零课时”相关问题调查问卷,问卷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调查表采用莱克特(LikertScale)五级量表。其中关于“英语听力‘零课时’教学模式增强了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的选项,实验班为3.53,控制班为3.02。比较这组数据可见,实验班的兴趣指数明显高于控制班。从实验班中按自愿原则随机抽取八名学生进行访谈,发现通过看英语影视剧提高了英语听说能力是主要原因。

同时,为了检验受试者的听力能力是否也有较大优势的提高,对两个班的听力期末成绩进行SPSS(11.5)forWindows分析和统计。

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平均分为73、5146,控制班的平均分为66、0526。实验班的整体平均分比控制班的整体平均分高7、462分。这表明实验班的成绩优于控制班。

以上两点表明把英语影视作品应用于英语听力“零课时”教学确实有助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升,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三、教学启示

在对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英语影视作品以其内容丰富,语言通俗、地道,会话真实鲜活等特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也暴露了应用看英语影视作品来提高听力的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1、英语影视作品的选取

英语影视作品的选取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数量庞大的英语影视作品中挑选出优秀的、适合自己学生英语水平的影片是将英语影视作品应用于英语听力“零课时”教学成功的关键。如果不加选择地观看英语影视作品,不但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反而会导致不良的后果。教师选片时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根据学生的实际听力能力挑选英语影视作品

开始阶段,应该选取一些情节简单、语言清晰而内容精彩的影视作品,尤其是一些面向儿童题材的英语影视作品,如动画电影“LionKing”《狮子王》、音乐剧“TheSoundofMusic”(《音乐之声》)、儿童电影“theLittlePrincess”(《小公主》)等生动活泼,容易理解,很容易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在理解的过程中达到了潜移默化地提高听力能力的目的。

(2)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挑选英语影视作品

学习中后期可以根据青年学生的兴趣特点。挑选一些反映年轻人热衷话题的英语影视作品,如新东方的金牌英语听说教师邱政政说:“我不建议随便找一些垃圾电影去模仿,这实际是背道而驰的。我建议大家找地道的、当代的经典生活片去学,尤其是浪漫言情片。因为谈清说爱都要动嘴,这样的片子语言含量很高。而且电影语言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因而语言质量也很高。”由三男三女共六位俊男美女担纲的美国情景剧“Friends”(《朋友》又译为《老友记》)学习光牒套装在中国各大书店热卖,成为年轻人热门的英语听说学习材料证明了这点。

(3)根据我国的道德规范挑选英语影视作品

英语国家多半是商业化社会,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为了谋取市场的最大利益,经常会生产一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有些英美影片甚至庸俗肤浅,相关的色情暴力影片还会极大地误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妨碍成长。因此选片时要遵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使其更好地为加强我国道德规范服务。在大多数情况下,引进的经典名片经过市场的考验可供选择。如“FamilyAlbumofUSA”《走遍美国》、“RomanHoliday”《罗马假日》,此类英语影视剧无论从思想上、内容上及语言设置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文化艺术境界,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思想上都能达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目的。2、选取无中文字幕的原声影视作品

市面上和网上的很多能找到的英语影视作品的多半配有中文字幕。有中文字幕。学生不知不觉就会被剧情所吸引而去看字幕,很容易就放弃了捕捉英语对白的自觉性。从而失去了通过观看英语影视作品的手段来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目的。不知不觉中也忽略了英语的学习。所以,要尽量用原声影视作品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3、要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力

英语影视作品不同于其他学习材料。它们具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十分吸引人。如果学生缺乏自我控制力,很容易就会陷入影视作品的海洋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却走向反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好提醒、监督的工作。

4、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3篇

对于一个导演来说,影响其风格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总体来说,导演思维是导演个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对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对于自己知识结构的一种有效构建。导演思维的形成和导演自身的经历及其所处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1)个人对于生活的理解。一千个人眼里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不同的人对世界会有不同的认识,作为一个影视剧导演,其对于世界的认知也影响着其作品的演绎。每一个导演对于生活对于艺术都有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表现在影视作品里,就是一种个人的情怀和艺术的表现力。影视作品本身是一种主观创作,它和机械化工业化生产的其他东西是不一样的,这种东西表现在艺术世界里就是一种个人的解读。因此,导演个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影响其作品的表达。(2)自己的知识和文化的架构。作为一个影视剧导演,其对作品的演绎离不开自身的知识和文化架构。当两个不同的人在文化沉淀和知识积累上有着十分不一样的层次的时候,他们所表达出来的对世界的理解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导演是从社会和实践中走出来的,它的作品肯定更接地气,如果一个导演是主攻人文的,其所执导的作品也必然更文艺一些。因此,导演的知识和素养是有生命力的,对于影视作品的影响也是巨大的。(3)外在环境的作用。人是一种社会动物,社会环境影响人的思维和价值认知。影视剧导演也是社会的一份子,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导演对于生活的认知表现在影视剧中的方方面面。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果一个社会充满欺骗狡猾以及其他各种不好的因素,导演在影视剧中也会反映这些方面。而如果一个社会充满善良美好和谐积极向上,同样也会在影视剧中得到体现。

二、导演思维影响影视作品的方式

导演思维对于影视剧的制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下文将从剧本选择、画面选择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1)剧本选择。剧本是影视剧创作的主材料,一个导演,对于哪种体裁的影片感兴趣,想通过哪种影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其在创作过程中思考的首要问题。对于一个影片,需要什么样的形式表达出来,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启迪,都是很重要的。有的导演喜欢大制作,有的导演喜欢小切口。这种题材和脚本的选择是导演思维影响影视剧制作的一个直接表现。(2)演员选择。演员是导演将自己的思维传达出来的人物,因此导演对于演员的选择也是传递导演思维的一个关键点。不同的演员所演绎出来的同一部影视剧的感觉也是不同的。例如,《神雕侠侣》不同版本的小龙女带给观众的感觉也是不同的。选择哪一个演员来塑造小龙女的形象,就在于导演对于小龙女的理解。导演的这种选择对于影视作品的风格呈现也具有极大的影响。(3)叙事手法。影视作品有很多表现手法,不同的导演会选择不同的叙事手段。有的导演喜欢讲故事,在影视作品中就会很艺术地讲一个故事进行唯美的演绎,而有的导演喜欢快节奏的叙述,就会通过各种倒叙插叙等剪辑手法,将故事的节奏加快。这种叙事方法的不同给人的感觉也大不一样。在电影《唐山大地震》里,导演表现的是一种沉重悲痛的叙事,在电影《超能陆战队》里则是一种充满温暖和幽默的讲述,这种不同的叙事手法也是导演对影视作品的集中体现。(4)后期制作。后期制作是导演表现其思维的关键环节,对于同一部影片,不同的后期制作呈现出来的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同一张图片,运用不同的剪辑手法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就很不一样。对于一部影视作品来说,后期制作是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如一锅炒好的菜,需要装盘,但是不同的装盘方式让这盘菜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有很大不同。导演的思维决定着影视剧的装盘方式,对影视作品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结语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4篇

对话含义是建立在合作原则基础上的,听话方根据说话方的字面含义进行推理,进而体会到其中的隐形含义。(戈玲玲,2002),这也就是说听话人揣测出了隐藏在言语表面涵义内部的真正含义。实际上,对于合作原则中的四条准则而言,它们都是属于约定俗成的规约,所以被违法的概率就比较大,于是就会导致会话含义的出现。但是,这并不是说只要出现违反准则的情况,就会带来会话含义的出现,对于违反准则的情况要进行区分,格赖斯通过研究提炼,将这一现象划分为四种情况:(1)交流者在比较含蓄的情况下违反合作准则。(2)交流者明确表示违背合作准则。(3)在外界因素的制约下,交流者不能遵守合作原则,否则就会产生沟通歧义。(4)如果交际者处于某些目的而违反准则,同时还让听话人觉察出交际者的目的,Grice认为这是一种“蔑视”准则的行为。第四种类型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也是常规交际中运用概率最高的一种交流方式。说话方出于自身就沟通动机的需要,会议违反合作原则的表达方式,营造出更为特殊的沟通效果。会话含义以假设语义含义为基础,说话方对这一动机有清晰的认识,但是听话的一方却需要通过一定的思维判断,体会到其中的页数含义,并且按照说话方的预期目的对话语进行重新定义。由此可见,只有建立在资源基础上,才能实现违反合作原则前提下的语言沟通。

二、会话含义理论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下面就针对影视作品中人物对白的分析,探讨对会话准则的违反,是否成就了成功的对话,而且产生了不一样的交际效果,比如产生了让观众难忘的经典对白,让人们体会到幽默,会心,体会到主人公的感情,甚至是感同身受的共鸣效果。

(一)对量原则的违反

1、第一个例子是选取这几年家喻户晓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刘梅:"老公!这人可有点五大三!虎背熊的意思。”夏东海:"老婆!要不然我临阵脱。”刘梅:"赶紧逃之夭吧!”夏东海:"那么说!他也不过徒有虚呀。”刘梅:"嗯。”夏东海:"那我就胸有成了。夏东海为了帮助夏雨挽回面子,决定与夏雨同学的父亲比武。因为夏东海不懂武力,所以他对于这次的比武没有任何把握,但是刘梅却知道底细,所以他们谈话中诙谐的将四字成语漏说一字,故意减少话语的信息量,即使没有把成语说全,在熟知这些成语的中国观众中却产生了引人发笑的幽默效果。2、第二个例子选择的是近期在内地热播的美剧《绯闻女孩》中的第一幕:Rufus:Dan,Jenny,overhere!Jenny:Hey,Dad!Rufus:Hey,hey,youmadeit!Welcomeback.Howwasyourweekend?How’syourmom?Dan:fineJenny:She’sgood.Uh,fineandgood.Dan:She’s…goodandfine.Rufus:Like"maybeInevershould’veleftManhattan”fineortakingatime-outfrommymarriagewasthebestideaIeverhave,fine?Dan:Dad,youknowwhat?I-Iam,Uh,Iamstarving.这是第一集刚开始时的一段对话,此时Dan、Jenny及其母亲刚刚度完周末回来,而父亲Rufus则在火车站迎接他们。当父亲非常高兴的询问子女周末过的如何,孩子的妈妈情况怎样时,Dan回答说“还不错”,而Jenny则表示“她很好”。后者在听到前者说不错的时候,也立刻附和一句睡“不错,真的很好”。而后者在听到前者的表述后,也表示说“很好,不错”。两个孩子的答案对于Rufus来说显然不具备确定性,于是他又继续追问:道理的哪一种选择比较好呢?是我继续留下曼哈顿比较好,还是结束这段婚姻的决定比较好?这时候Dan则以一句“我饿了”试图结束这段对话。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待,父亲对两个孩子进行提问的时候,并不是希望得打简单的“好”或者“不好”的答案,而子女们在经过反复思索后,违反了语言对话的合作原则,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不想继续这一话题,也可能是由于不知道怎样面对当时的局面,但是父亲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还对这一话题进行了追问。但是从子女们回避的态度中,父亲渐渐明白了这一点。

(二)对质原则的违反

以质为准则,讲话者需要保证话语的真实性。如果出现谎言,则违背了这一准则。不说真话的情况有两种,一种的明知假话但还是说出来,一种是说话时缺乏足够证据,这两种原因在影视对白中往往会营造出幽默效果。这个可以用葛优去年的电影《非诚勿扰》中的一段对白来证明。1、说自知是虚假的话范先生:你看看咱们说中文呢,还是说英文呢?秦奋:您定,哪个顺口您就说哪个?范先生:那还是说母语吧。NicetoMeetYou.……这段对白的幽默点出现在最后一段。在最后一段对白中,范先生是一名中国人,他在说出“那还是说母语吧”这句话之后,紧接着用英语向大家打招呼,这就违法质准则的第一点,使得观众不约而同的发笑。进一步就成功地让观众的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身上,于是就达到了制作方想要的影视效果。2、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下面是《非诚勿扰》中的一段经典对白:梁笑笑:你喜欢我什么?秦奋:我说过喜欢你吗?梁笑笑:要诚实,这是我们之后在一起的前提。秦奋:我想和你在一起的前提就是找不到之前比你还傻的人。梁笑笑:我以后不会再那么傻了。秦奋:你啊,想三心二意还没那本事,逢场作戏你都不会,我就是看中了这点才容忍你现在的表现。梁笑笑:那要是我接受了教训变聪明呢,你这如意算盘不就落空了?秦奋:那我明天就把你卖给北海道的土人,让你一辈子伺候他们捕鱼狩猎,生一大堆孩子,风里来雨里去,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想逃跑,抓回来就是一顿毒打,三年就把你折磨成一个又黑又瘦谁见都躲的干巴小老太太。这段对白的幽默产生在最后一段。在这段对白的最后,秦奋的对话显然不具备充足证据,也一定不会发生对话中的行为,但是,却把这段话中所表达的意思进行了认为丰富和夸张,而使这一情景变得丰富而具体,好像使观众看到了当时的情景,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从以上较具代表性的对话可以看到,说话方可以描述一些缺乏证据的语言,在对方明知道是假设的情况下,可以营造出更为明显的幽默效果,这些都是表演艺术中经常用到的手段。

(三)对关系准则的违反

关系准则要求交流双方必须具备切题说话这一原则,不能使话题偏离沟通主题。但是在实际沟通中,如果一方的话题使另一方布置如何回答,那么对方就会转移话题,进而出现对话中答非所问的现象。事实上,沟通双方都已经了解对话的含义及意义,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双方都不明确表示自己的观点,而是以故意违背关系准则这一形式,表达内心的感想,进而使对方做到“心中有数”。1、《家有儿女》:三个孩子在看报,刘星:"哇!”夏雪/夏雨:"干什么呀?”刘星:"我喜欢的那副拳击手套降价了!”夏雪:"哇!”刘星/夏雨:"你又怎么了?”夏雪:"我想要的随身听降价了!”夏雨:"哇!”刘星/夏雪:"你该不会也要买什么吧?”(好象是这样)夏雨:(指着一处地方)这个字是念‘哇’吧!我没念错吧。这段对话中,夏雨最后一句台词营造出幽默效果,关系准则中要求对话必须与主题密切相关。则本次谈话中,主人公的对话内容是关于商品打折信息的,这里的感叹词则表示对打折力度的惊叹,而夏雨却并且表述出对这些降价商品的兴趣,他之所以会喊出“哇”,就是为了让夏雪和刘星对其产生误解,进而就产生了一种幽默感。2、周星驰的《喜剧之王》中一个情景对白:副导:"我没发你通告;你来干嘛?天仇(周星驰):"是这样的;上次你不是叫我回家想想怎么死吗?想过了,又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新的启发。相信我现在的演出一定会让你更加满意的。副导:"如果是两年前,我就一刀捅死你!”天仇:"哎,这个刀呢跟枪不同,中刀通常多是这个位置(指着自己的腋下,做中刀状),这里,要伤口大一点呢?脸上还会再痛苦一点,如果是被自己朋友出卖的话,还会(做惊讶状)我想不到……是你?啊啊啊。在电影中,对于尹天仇这个演员,副导演表现出强烈的不耐烦与不屑,尹天仇为了反击副导演,采用了不合作的方式,对于副导演的提问采用了“牛唇不对马嘴”式的回答,这就违反了准则产生了会话含义。同时观众也看到了一个坚韧、执着的任务形象。

(四)对方式准则的违反

对于方式准则而言,说话人在说话过程中要做到简单明了,要尽量避免歧义或晦涩等问题的出现。具体如下述例子:1、周星驰的《少林足球》星驰:"除了唱歌,我想不到其他办法来表达我内心的兴奋和对你的仰慕,哇,好正点呐。阿梅:"我不好看,你别笑我。星驰:"你看着这馒头多正点!在上述的对白中,“正点”的真正内涵让人很难把握,可以理解成为阿梅长得很漂亮,也可理解成为馒头很好吃。周星驰故意采用含糊其辞这一说话方式,来试探阿梅对其反应,进而可以吃到免费的馒头。2、《家有儿女》中,有一幕:一叫林凡的小伙子要追求下雪,于是又下面一段对话。林凡(激动的):"你就是那个可爱的,夏雪的弟弟?刘星傻笑着:"我就是那个夏雪的,可爱的弟弟。在方式准则中,说话必须要具备逻辑性和条理性。在上述对白中,当林凡与刘星第一次见面时,林凡就直接说出了“可爱的夏雪”这一类的言语,实际上也就是告诉刘星他很爱慕夏雪。洞察林凡心思后刘星迅速故意颠倒语序,将“可爱”一次套用在自己身上,不但达到了自夸的效果,也表达出了他不欢迎夏雪的态度。使观众得到了愉悦感。让观众不禁觉得刘星很可爱,致使幽默感的产生。

三、结语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5篇

《士兵突击》在这一点上是对以往影视作品的一种解构,它几乎实现了对“家(社会)”的消解。首先,《士兵突击》摒弃了以往以“社会—军营”二元环境来塑造人物的传统,并且尽可能地把社会与军营剥离开来。军营在这里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人物成长环境。除了许三多、成才之外(而且这种社会关系的表达相对于整个电视剧的时长来说也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其他所有人物都不带入任何社会关系,只有军营和自己。其次,《士兵突击》设定了一个没有女性的环境。没有一朵“红花”,这也就意味着爱情等社会情感是无法表达的。所以,也因此达到了对女性的消解和对爱情的消解。单纯的环境(军营)和单纯的人物关系(战友关系)的设定是对社会关系的解构和社会情感的解构。而《士兵突击》正是通过剥离各种外在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来集中而深入地展现人物的成长的。这种成长是纯粹的军人的成长,而非“社会人”的成长。但同时,也正因为剥离了社会因素,许三多这个军人的成长反而更达成了向“人”的成长本身的升华,这促成了军人与一般社会人的区别和对立的消解,并进而实现了普遍的意义。

二、《火蓝刀锋》“社会-军营同构”的建构

(一)《火蓝刀锋》对《士兵突击》的解构

相对于《士兵突击》来说,《火蓝刀锋》也基本上采用的是一元环境———军营的设定,而且社会关系也相对简单。但从本质上来说《火蓝刀锋》却并不是采用把社会进行剥离的方式来处理的,而正相反,它以“军中有社会”“军人也是社会人”的独特视角,把社会融入军营里,达到了“社会—军营同构”。首先,虽然《火蓝刀锋》的社会关系也很简单,如只有几个主要人物(蒋小鱼、鲁炎、龙百川)有社会关系的简单带入,但它所展现的社会关系相对于军营来说却是具有非常强大张力的。例如,蒋小鱼为什么选择入伍,为什么选择进兽营,蒋小鱼为什么是爱赚钱的蒋小鱼?这些都与外在社会关系蒋母有关。蒋小鱼和母亲相依为命,赚钱给母亲看病是21岁的他的惟一目标。他选择入伍,因为军属可以得到补贴,还可以享受看病优惠的政策;他放弃机关食堂“优渥的差事”选择进兽营,因为龙叔承诺给老娘看病,用最好的药、找最好的大夫。这一切都与“孝”有关。只有在这个语境下,蒋小鱼这个人们眼中的社会混混,才是龙百川眼中可塑造的人,才是有可能成长为英雄的人。从这一方面来说,《火蓝刀锋》的社会关系设定与《士兵突击》的剥离是不同的。其次,相对于《士兵突击》对爱情的消解,《火蓝刀锋》则在军旅生活中加入了女性元素,用比较传统的“红花配绿叶”的方式,在《士兵突击》放弃的情感领域,打造了“战友+爱情”的模式。相对于其他一些军旅影视作品的稚嫩,《火蓝刀锋》对爱情的表达还是比较成熟的。而制片人唐静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也提到“军人也是普通人,他们的生活也会充满爱恨情仇,更会面临生死离别……”[2]所以,相对来说,《火蓝刀锋》的社会情感比较复杂,基本延续了以往军旅影视作品的“亲情+爱情+战友情”三情兼顾的模式,从这一点上来看《火蓝刀锋》也是相对更“社会”的。第三,在处理军营与社会的问题上,《火蓝刀锋》尽管采用的是一元的环境模式(社会环境的表达几乎可以忽略),人物主要的活动也主要限制在军营里,但是《火蓝刀锋》却把社会带入了军营,进而营造了一个不再封闭、而且非常“社会化”的军营。这种军营的建构主要是通过蒋小鱼这个非常社会化的军人来实现的,并因而以“军人是社会人”实现了对传统意义上的英雄的解构。

(二)蒋小鱼:军人是社会人

蒋小鱼是非常社会化的蒋小鱼,他的社会特性主要体现在崇尚“吃”的生存哲学和“兄弟道义”上,这是蒋小鱼对社会人的经典阐释。

1.“猛吃猛喝猛喘气”的生存哲学

社会的人是作为外表的蒋小鱼。他首先是作为一个社会化的人而存在的。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如何让自己和母亲生存下去是他的本能,而为了给母亲治好病,赚钱是他的第二本能。所以,就蒋小鱼的生存哲学来说有两个字很重要:“钱”和“吃”。这种生存哲学即使到了军队也表现得非常明显。蒋小鱼仿佛时时、事事都是以“钱”的视角来思考问题的,在下海救人前和龙大队谈奖金,在海滩求生中也不忘发一笔小财。而在“吃”的问题上,蒋小鱼更是天赋异秉:作为渔民的儿子在有水的地方找食物是他的强项。在每个人都想着如何离开海滩的时候,他想的是如何先填饱肚子;当得知未来四十八小时都没有饭吃时,他第一时间把两个馒头塞进兜里;而在“马尔斯选拔”的荒岛上,他更是把吃的哲学发挥到极致。“我娘说了这活着就得猛吃猛喝猛喘气”,这就是蒋小鱼关于吃与生存的最朴素的哲学。因为“吃”本身就是人类生活最本真的东西,之后的一切生存乃至权利(权利也是为了生存而衍生的部分)也都和吃密切相关。因为有“食物”,在海滩求生中蒋小鱼才能成为“说话”的人,也正因为有食物,在马尔斯选拔的荒岛上蒋小鱼才可以向羽、鲁炎约法三章。蒋小鱼看到了“吃”的本质。“都别逞强了,你们不争气的肚子已经出卖了你们高贵的灵魂。”“你舍得我们,你舍得这些好吃的吗?……早晚有一天你们会后悔的。”在蒋小鱼的骨子里,“吃”具有与高贵的灵魂同样甚至更高的地位。

2.“一条船上的兄弟”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6篇

(一)网络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天然暗和

影视产业的快速扩张和网络小说热潮的持续升温,让网络文学和影视剧制作的产业化、商业化得到很大的提升。网络小说用文字讲故事,通过网络与受众进行互动;影视作品用镜头讲故事,透过荧屏传递到受众面前。无论是网络小说还是影视作品,他们都是讲故事的文艺活动,都得通过一个中间媒介与受众进行交互。这样的属性决定了它们间相互融合的可能性。深受大众文化影响的网络文学和影视作品,决定了他们在创作取材和价值取向上的天然暗合。网络文学的创作往往由非职业作家完成,这些非职业作家大多都是70、80和90后,影视作品消费的主力军也正是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选择有同样生活背景的作家作品进行改编自然会得到消费主体的关注,影视剧中鲜活的生活表现手法和贴近普通大众心理的桥段设计会和观众产生共鸣。电视、电影,常常被人们视为具有针砭时弊,反映当下人们生产、生活作用的媒介,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制片方选取现实主义性强的网络文学进行改编,网络小说和影像表达间的这种暗合,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便利。

(二)市场选择

精英文化在市场上的溃败直接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兴起。而影视剧作为大众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的运作机制下、“在国内影视创作长期遭受‘千金难寻好剧本’困扰之际”,网络文学实现其影像化的传播“比制作一般的影视作品拥有更加生后的观众基础,从市场占有上就已经赢得了先机”。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消费性是其最大的特征,网络文学与影视制作间的暗合,符合快餐时代的娱乐、消费精神。2003年开始,文学网站便开始实现了自身的商业化运作,在“快餐”时代和产业链经济效益的共同驱力下,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已得到显而易见的市场支撑。

二、网络文学影像化的利弊

(一)生成成熟的类型化创作

网络文学多类型题材的发展,为中国的影视作品类型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众多由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当中,宫廷剧作为中国电视剧的常规类型值得关注,该类型作为一种原发类型,也衍生出许多的亚类型。而在电影方面,爱情题材的文艺片更是成为网络文学改编电影的一大主打类型。回顾近几年的电视剧创作,宫廷剧作为一种常规类型依旧占据着电视剧市场的半壁江山。近几年,《后宫甄嬛传》《美人心计》《倾世皇妃》这类改编自网络文学的影视作品都获得了不错的收视和良好的口碑,《后宫甄嬛传》尤其更甚。随着这一类型的发展和成熟,一种继发类型的穿越宫廷剧横空出世。《宫》《步步惊心》亦是这类宫廷剧成熟发展后的衍生之作,这种亚类型拓款了影视创作的视域,为宫廷剧的长久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而在电影方面,年轻人作为影院观影的生力军,选择都市情感和青春爱情题材的网络小说改编成电影切合年轻人的观影期待。而这类网络文学的改编对制片成本要求较低,风险也较低,电影人从商业和市场的角度出发,选择这一类型进行改编合情合理。《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都是网络文学影视化的成功之作,都市情感题材的影片在这样的市场支持下必定会得到长足发展。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必将极大的促成影视作品类型化的发展,由此生成的类型化创作,为中国影业形成自身的稳定主打周期提供了基础,这对于促进电视、电影工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二)网络文学自身文本内涵的删减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影视作品价值观创作意图先行

影视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从各个角度折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广大影视工作者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指引下,深入生活、辛勤创作、精心制作,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影视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了许多优秀作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解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国门的打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扩大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发展。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这些年,影视作品来源扩大了,欧美、日、韩等影视片、港台影视片纷纷登陆大陆市场。对我国大陆的影视业造成极大的冲击;影视的观看渠道拓展了,电影院已不再是唯一的传播场所,电视业的发展、电脑网络的普及,各种新媒体的涌现,使得人们的视野不断开阔;对影视作品的评判标准在变,票房价值的高低、能否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网络视频的点击率等,似乎成为衡量作品价值高低的标准;这些都对影视创作者和演职人员的思想产生波动,形成极大的诱惑力。当前一些影视作品追逐“票房价值”、崇尚“娱乐至上”、炒作“眼球经济”的现象,不能说与此无关;人们的欣赏趣味和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新问题、新变化需要用新的方案去解决。从辩证的角度看,在“变”中总应该有“不变”的东西,我们认为“三项基本原则”不能变,“善与恶”“美与丑”等大是大非的价值观不能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有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正是阐明了这样的大是大非问题,值得我们影视工作者认真的学习与思考。

一、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影视创作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段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建设和谐社会思想文化的精髓。

应该看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十分具体的,在全会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精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里有必要将这一论述加以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所证明的正确理论,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马克思主义成熟于19世纪七十年代,它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综合性理论体系。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这些理论,引领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成的第二部分。当前社会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更是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共同目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毋庸置疑是当今社会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又一个构成部分。具体地说,民族精神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基。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这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传统的、民族的。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性、发展性。我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立足于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根基,注意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创造了新的文化成果,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丰十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具体化。同志对此特别强调:“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提出,明确了影视的发展方向,对于影视专业人员,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内在的逻辑性,又有多方面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一切有良知的作家和影视工作者非但没有任何限制,还提供了创作的基本的思路。影视工作者应立足于此,深人生活、深入实践,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作。

二、影视创作应主题明确价值观先行

创作是影视的基础。好的影片需要有好的剧本,好的剧本来自于剧作家的创作。

长期以来我国影视事业受到各种“左倾”思潮的干扰,尤其足中受到“三突出”“主题先行”等极左思潮的限制,影视创作困难重重、如履薄冰。所谓主题先行,原本是一种创作方法,就是事先确定了一个创作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去寻找题材、安排故事的创作手法。这是所有具有强烈责任感,有明确服务对象的作家惯常使用的创作方法。当然这也只是创作方法中的一种。而在“”中,“”用事先设计好的“主题”去衡量作品,对影视作品横加指责;在创作上,让作家在他们设计的“主题”中去搞。这与创作方法的取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结束以后。“”所谓的“主题先行”被批得很臭,与此同时,另一种极端思潮抬头——反对创作方法上的主题先行,这种思潮说白了,是有意无视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创作思潮,这种思潮给为艺术而艺术的所谓“唯美艺术”、“暴露文学”和西方价值观泛滥带来可乘之机。在影视创作和表现形式上则突出表现为崇尚“娱乐至上”、追逐“票房价值”,炒作“眼球经济”,应当看到这种不顾社会影响追名逐利的做法后果是严重的。在网络和报端,这类案例比比皆足:《19岁的儿子“绑架”自己勒索父亲40万》;《少女“绑架”自己勒索父亲1s万》;《18岁艺考生济南“绑架”自己勒索父亲五十万》;《“网游”青少年“绑架”自己勒索父亲》……。

有人会说,“无主题”创作

是西方的东西。西方就不顾社会影响无主题创作吗?其实不然。无论哪种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会为本阶级的利益制定相应政策左右影视的创作和传播。例如,2001年的“9·11”事件以后,美国电影院线的第一反应就是延期或者撤消了所有涉及有关暴力、恐怖的影片,甚至封杀了一切可疑题材。有报道称恐怖大王拉登当年袭击美国的手法。其灵感就是来自美国影片“007”,好莱坞影片中的惊险场景在美国第一大城市、世界金融、商业中心的曼哈顿岛上演了,梦靥变成了现实!在世贸大厦坍塌的滚滚浓烟中,人们以暴力为美学的观念被粉碎了。

在文艺创作上,1981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从各个方面提供条件。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文艺创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小平同志的这段讲话,给影视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同时他也指:“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即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在这里,小平同志精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标准和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腾飞时期,影视创作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一切有良知的影视工作者,都应该深入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前思想领域建设的大主题,那么在影视创作中这个主题应当先行。

当前,在影视上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1、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不可否认,现在的影视作品无论表现手法、视听效果和演员的表演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一些影片无主题或主题模糊。让人记忆深刻的是被称为我国第五代导演中的几位大导演都曾执导过一些场面宏大、色彩绚丽、而情节艰涩离奇、不知所云的影片。这些影片虽然票房收入不菲,但观众看后骂声一片,社会效果不好。一部影片至少要让观众看得懂,自己说不清还要故弄玄虚、故作深奥,这就脱离群众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手法突出了,思想主题淡化了。比如电影《风声》。是一部好影片,从情节设计、气氛营造、以及人物表演都很好,观赏性很强,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这部影片主题是反映日伪时期我地下党员“老枪”“老鬼”战斗在敌人的心脏,与敌人英勇斗争的事迹。但由于影片过多地渲染了敌人残酷的暴行,细致入微地展现了许多血腥场面,使人不寒而栗!因此,尽管影片最后革命者顾晓梦留下的信感人肺腑,但歌颂革命先烈的主题仍然被冲淡了,观众看后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一幕幕血腥的画面和刑罚。优秀的影视片所有的表现形式,都应该为主题服务,这才是影视创作者应追求的。在影片没有实行分级的情况下,过多残忍、刺激的镜头也会带来负面效应。

2、思路狭隘,题材雷同

“艺术家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开采矿藏、汲取营养,真实地反映丰社会生活并真诚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他的创作才会具有生命力;反之,如果一味摹仿前人或别人的作品,他的创作即使在技巧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但根本上会是苍白无力的,也缺乏艺术价值”。“但是,当前影视作品题材雷同现象严重。比如武打戏热,一窝蜂去搞武打片;古装戏热,一寓蜂去搞古装戏;现在又是谍战戏热,银屏上播放的基本上都是谍战片。电视剧“暗算”热播以后,最近两年多来,同类题材的谍战片至少有几十部,为了好看卖座,有些影片一味地追求情节离奇、刺激,这又造成了新的问题。这种题材扎堆现象是不是应该避免

影视创作要出精品就要舍得花力气,我们影视工作者要多到社会生活中去采访、了解大众的需求,应该多关注现实生活,从中发现和选择一些优秀题材。一些反映民族风情、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影视作品。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但目前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较少,人们印象深刻的还是五、六十年代的《五朵金花》、《阿诗玛》、《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老影片。当年这些影片在创作时。编导和演员们都要深入民间采风、体验生活,下足了功夫,这才创作出这些优秀的作品。现在也应该鼓励影视工作者们迈开双腿到民间去,平凡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鲜活素材,要想搞出有价值的影视作品流点汗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

三、影片的拍摄、制作和奖评要注重实效

影片的实际效果最终是由影片的整体效果来决定的,影片不仅要注重社会效益也要进行经济合算,经济效益关系到影片的传播效果。

现在影片的生产成本高低不一,一些豪华巨片拍摄一部动辄要上亿元人民币。如某些国产大片,在演员阵容、前期拍摄、后期宣传等等方面都极尽炒作之能事,中、日、韩三国偶像演员的加盟,在长城上的作秀,“无极门”的搞怪,馒头血案的纠缠,完全脱离了影视艺术本身以及对观众的审美需求的满足。这些炒作的背后是巨大的金钱的支撑,这些费用肯定要进入影片成本的。例如2005年9月29日,影片《无极》在成都首映时票价是120元、收入每月一、二千元的普通老百姓会买单吗?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一项有关电影票价的调查显示:有47.5%的公众认为票价过高,超出了自己的日常消费能力;有34.3%的公众认为票价较高,只能偶尔消费;有35%的公众认为票价一般,能够承受。当票价达到80元时,只有4.8%的观众选择看电影;当票价为30元时,观众人数达15.4%;在30元至10元之间,观众人数上升到62.7%;而当票价下降到5元时,观众人数接近百分之百。这说明观众对票价的接受与影片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

优秀影视片的评选嘉奖活动对影视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电影的奖项主要有: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电视有金鹰奖、飞天奖等。每一大奖中又分为: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演员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等若干奖项,少则十来个,多则二十几个。那么能不能在这些奖项中设立一个奖项,对思想性强,实际效果好的影视片进行嘉奖呢?这方面可以看看美国的广告艾菲奖是怎么做的。

艾菲奖创立于1968年,与其他广告奖相比其突出特点是综合性、重实效,受到全美广告界的重视,一家广告公司是否获得过艾菲奖是美国广告主决定是否与其合作的重要条件。

在评选过程中,强调案例作品的市场效果与创意是其突出的特点。评委打分的因素70%集中于案例的效果,而刨意只占30%。评委对创意的要求也不是单纯的创意新奇,而是广告经营运作中的总体创意,这是对广告公司策划能力的综合性考察,对广告主与广告公司运作方案的实效性评估。该奖特别注重广告策划实施前后的销售额对比和与竞争对手的对比;注重广告的实务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对比,把媒介预算都作为考核的项目。

制作广告要讲究经济效益,制作影视片也当如此。应提倡多创作低成本、高质量的影视片,那种大手大脚动辄花费上亿元拍大片的做法应当受到制约。影片的实效包括艺术性和思想性两部分,播放后的社会反响应该是考核的重要内容。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学作品 电影 影视改编 差异 文学与电影

一部成功的电影固然离不开拍摄技术的大胆创新,但更重要的是离不开文学作品为其提供的优秀题材和思想资源。正如张艺谋所说:“我们研究中国当代电影,首先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因为中国电影永远离不开文字这根拐杖。”[1]电影作品应以文学作品的改编作为重要资源及养分来源。但是,电影与文学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从某种程度上是对陷入尴尬局面的当代文学的救赎方式,但大幅度的开刀也很有可能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性造成难以避免的扼杀。本文就将近期上映的几部电影进行举例阐释,浅谈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

一、史诗巨作的电影化

拍名著,特别是长达几十万字的鸿篇巨作,浓缩到几小时以内来表达,往往容易产生偏离原著本意、抓不住原著灵魂或表达狭隘的弊端。如何让公认的长篇著作转化为镜头语言并辅以影像的魂,这是同类型电影共同需要攻克的难题。

文学与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一个通过语言表达对世界或人生的看法,一个诉求于用影像来逼真地描绘出世间的人生百态,平衡不好两者间的区别,很可能会陷入庸俗的境地。比如王全安的《白鹿原》,改编自实的50万字长篇小说,原著《白鹿原》作为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历史的见证,全面展示了西北农村民族历史。原著突出显现的就是阶级矛盾、家庭纷争、利欲与的角逐,这些相互融会、贯通交织,构成了白鹿原半个世纪的“民族秘史”。而电影版的《白鹿原》删去了原著中的两大灵魂人物――鹿子霖的亲家冷先生和“精灵人物”百灵。从单纯的情感角度出发,一再地做减法,使得《白鹿原》失去了其本质的宏伟与厚重,更像是描述的《田小娥传》。原著中一些改变历史的重要时刻也化为秦腔戏台上的一声声唱腔锣鼓、夜烛银屏后的皮影戏。

出现这一问题的最大原因就是对人物的塑造和挖掘欠火候。原著的核心和灵魂就是有血有肉的人在历史洪流中于世俗、于自身、于阶级的斗争与分歧,而影片在这一点上恰巧做得不够好,人物形象没有几位是完美的。如影片在结尾处交代了白嘉轩、鹿子霖和鹿三几位“上一辈”的命运后,故事就突然在日本人的枪弹中戛然而止,白孝文、鹿兆鹏、黑娃等“下代人”的命运则完全不知所踪,既没有明示也没有暗示,使观众无法对未知的悬念产生联想,这样太过于直接的动刀,无法呈现人物背后一个时代波澜壮阔的兴衰沉浮。

当然,对于《白鹿原》这样一部文学鸿篇巨制,不可能要求电影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展现出所有的人物。可惜的是,它最终还是将如此厚重的作品集中在了的层面上,整个影片就显得局促了,倘若真是专心致志放在田小娥上,可能会好一些,可是想要的东西太多,却没有一个叙事主角,导致电影《白鹿原》也很难被奉为经典。可见拍这样题材的电影还需要导演对事件有较好的叙事能力,对人物有较好的塑造能力,能准确而恰当地拿捏历史题材。

同样作为挑战史诗巨著电影的导演乔・怀特,在改编托尔斯泰名著《安娜卡列娜》时大胆使用了舞台剧的场面设计,采用戏剧式的多幕结构,再加上他标志性的长镜头和流畅的剪辑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叙事结构的行云流水,即使没有足够可以成为经典的台本支持,也因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在众多版本中赚得了较好的印象分。电影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原著中的两条既平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沃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纠葛,一条是列文和吉娣的爱情生活与列文进行庄园改革的线索。编剧汤姆・斯托帕德在写剧本时,也很忠实于原著,细致保留了安娜的故事和她的人性变化过程。加上乔・怀特在做足功课后加入了对沙皇俄国上层社会的个人理解,因此做了一次精心又有趣的舞台剧设计。他认为当时的沙皇俄国的上流社会每个人都极其重视身份、地位、舆论,尤其是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贵族们都有一套自己不能逾越的规矩,谁一旦过线,就会受到他人甚至整个上流社会的排斥,所以每个贵族都热切期望成为别人眼中的自己,拥有一切上流社会的气质。因而,他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表演,就像美轮美奂的舞台剧。对比之下,导演让演员用一种更加艺术化、更加模式化的表演在讲述农奴的故事,而大量采用实景,以更凸显出农民的质朴、辛劳。他们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理应出现在自然中,而不是在充满表演化的舞台剧中,因而他们无需表演,无须掩盖,他们就是最原始、最纯净的群体。

导演用这样的电影艺术形式来传达原著的核心,人人都在纠葛中位置鲜明,这种突破古典名著电影的创作手法,实为可贵,也为名著电影化开创了一种深刻表达思想的新手法。

二、网络小说的越界

近年来,消费主义文化的蓬勃兴起和媒介权力空前膨胀,传统意义上的当代文学格局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再加上互联网使用的家庭化和私人化,直接追求形象化和视觉冲击效果,传统的印刷媒介遇到了空前的挑战,网络小说也成了主导型的文化传播手段,更有不少优秀的网络小说与电影直接“触电”,成功越界。[4]比如滕骥华导演的《失恋33天》就改编自鲍鲸鲸的同名人气网络小说,上映当天票房便成功突破亿元大关,首周票房更是高达1.89亿,夺得当周票房冠军,成为年度票房市场的最大黑马,同时也是中小成本最卖座的同类电影。仔细观看《失恋33天》从网络小说至小成本电影始终都贯穿着一种让人喜欢的气质,当一个接地气的好故事袭来,观众依旧重买单。

从创作角度来说,他算是另一种角度的作家电影,作者鲍鲸鲸亲自编剧,这位“85后”的新锐女作者,或许深受北京文化氛围的影响,小说从豆瓣上连载的帖子、到流行小说、再到出品的电影,它完整地走完了一条流行文化产品的产业链,并且确保了文风的辛辣与尖锐。通篇的京式幽默和自嘲,行文引经据典,比喻妙趣横生,颇有《围城》之风。《失恋33天》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拥有一个接地气的故事,而导演和编剧都很好地抓住了故事的魂并且留下了足够的延伸空间,它从我们当下的年轻人生活中自然引发出一个故事,无论是情感模式还是故事细节,都不同于之前海归电影人或港台电影人执行操作的电影。另外,在人物形象描写方面,小说的语言多具有不确定性和朦胧性,读者在阅读时基本是根据其人物形象的动作描述语言风格及读者自身的生活阅历想象性勾勒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形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最好的例证。可是神奇的是,文章在《失恋33天》里对王小贱的扮演却获得原著粉丝的一致好评,更有一称“王小贱就是文章,文章就是王小贱”,他扮演的“又娘”又“贱”的角色深入人心,其爱心、冷静以及一颗“闰蜜”似的温柔心的附加品,让人不得不感叹文章为影片增色太多。

同样,在评论界和媒体普遍认为现实题材华语片缺失的今天,陈凯歌改编的唯一一部网络作品――入选“鲁迅文学奖”的小说,即《请你原谅我》改编为《搜索》不失为近期的一大亮点。《搜索》中实地记录了这个“急时代”的种种弊病――人与人之间缺乏相互了解的时间与机会,浮于表面的情绪左右着人内心的情感走向,在这部电影里除了时时能感受到匆忙所带来的压迫感之外,还有虚荣、骄纵、狂热、做作等“时代病”。叶蓝秋检查出癌症晚期,情绪失常的她在公交车上不肯给老人让座一事引发了一系列事情,发展到最后,所有卷入事件当中的人都控制不了局面,所有人的命运都因此改变,所有的设置点就像蝴蝶效应一样不断扩散发展。这可看出故事如何发展得合情合理、让观众信服,很重要。这个故事改编自小说,原著写的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不让座”事件会弄得很大,变成一个社会话题。其实剧情细节的铺排并不具备说服力,但这一点上陈凯歌做得不错,每次转折、剧情的推进具备充分理由,但又让观众意想不到,达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戏剧性,提升了原著最为薄弱的环节。青出于蓝,在这样的铺垫下,陈凯歌让每一件小事、每一个角色都像棋盘上棋子一样,肩负着各自的使命,完成了各自的命运。用群像电影的形式,描绘出有人得到、有人失去、有人新生、有人悔悟的结局。

抓住原著的灵魂或赋予改编后电影以新的灵魂,这是导演、编剧所共同需要领悟与学习的地方,正如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贝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所说:“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影片制作在着手改编一部小说或文学作品时,就会把原著仅仅当成是未经加工的素材,从自己的艺术形式的特殊角度来对它们进行观察、加工。”[5]因此,完全隔断影视与文学的关联是不明智也不可能的,我们应在坚守一定的艺术原则的前提下,对电影和文学作品的关系采取开放的、对话的立场和态度。编剧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挥文学灵感和才智,同时积极吸收和利用影视作品中优秀及新颖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创造有艺术特色的改编作品。导演也要理解原著的精神内涵,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为观众奉上更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郑雪来.电影文学与电影特性问题――兼与张骏祥同志商榷[J].电影新作,1982(5).

[2] 蔡季愚.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J].电影文学,2011(8).

[3] 颜纯钧.文化的交响――中国电影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4] 杨金凤.中国电影文学发展的历史回顾及当代中国电影文学创作浅论[J].电影文学,2007(18).)

[5] 张芹,郭玲珍.浅析媒介化时代的影视消费特点[A]//李良.传媒新形态对当代文学书写的影响[J].传媒观察,2008(3).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9篇

任何有价值的影视批评都不能仅停留在对影视作品一般的阐述和透视上,如果仅仅做到这一点,那只是与影片处于同一层面的分析与解剖,没有生发,就谈不上提升。当前中国影视批评普遍存在自说自话的“无效性”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批评家们沉醉于独语式的自我观照,没有建立对影像及文本综合分析基础上的科学价值判断。批评停留在了读解的层面上,就无法对影视作品进行观念、精神上的延伸与发挥。

评论不仅是对象性的活动,而且也是用敏锐的理解来丰富我们的享受的过程。评论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一、感受和了解;二、理性的分析。有感受才能有分析,而分析又使感受得到提高并变得更加明确。当然在具体评论活动中,感受和分析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对影视作品的观念、结构、手法进行深层次的开掘与生发,不仅要有强烈的开发精神和独特的艺术眼光,而且要让人们看到人类生存的境况,上升到形而上的层次而进入哲理的思考。所以,在观念层次上对影视作品进行阐释和延伸,需要批评家具备三个方面的质素:即整体性把握、发现人、理性延展。

〔一〕批评的眼光——艺术的整体性把握

影视编导在进行影视剧创作时,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和把握有其特殊的眼光,即艺术地把握事物的眼光。批评家在进行艺术意蕴的开掘时,首先需要的不是历史、哲学的概念,更不是庸俗社会学所强调的斗争的敏感,而应是整体性把握能力。

艺术家创作时的艺术眼光、是为表达主体自身的情感而寻找客观的载体的一种眼光。这实际上是一种转化,把个人化的情绪或情感变为客体所拥有的东西,转化当然不是个体情绪或情感向客体的照搬,而是一种超越,并且这种超越是必须的。否则,艺术的创作就成为简单的实录,只能在对自身及社会的繁琐而并不得要领的描绘中获得浅层次的真实。创作的超越意味着在艺术家所寻觅的客观对应物中蕴含着人类普遍的精神,这样,包括批评家在内的众多欣赏者才能为之所动,才有谈论或批评的兴致。对批评家来说,把握艺术家如何把主体情绪与人类精神暗合并在一个客观对应物中,其激情所在,哲学所在,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批评家的职责,换句话说,对影视艺术家独特艺术眼光的发现是影视批评家的职责。

日本导演周防正行的《我们跳个舞好吗?》,是一部既有很强的娱乐性又有鲜明的独创性的影片,导演通过一种热烈的情怀和冷静的抒写取得了雅俗共赏的效果。影片中的主人公杉山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公司主管,在家里也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每次乘电车从公司回家途中,他都可以看见一所破旧大楼一扇打开的窗户时露出一张带着忧伤的美丽女人的面孔。有一天,他发现这扇窗户上直接用红色的胶带贴着“岸川舞蹈教室,入学随时”的字样。当他终于站在门前并犹豫是否进去的时候,他发现岸川舞(女主角名)站在楼上的窗边,心不在焉地看着远处。他本人由于一个戏剧性场面(和一个打算进舞厅的体态丰满的女人相撞)而跌进了教室,从此开始了他生命中意外的历程。从表面上看,这部影片没有什么戏剧性的情节,角色间也没有我们通常所期待和想象的爱恋关系。整部影片只是展现了由于某种原因来到岸川舞蹈教室学跳舞的人和教跳舞的人在教与学的时间里所发生的事情。事实上,正如有的评论家指出的,在这部影片中,观众明显地感觉到(或许并非自觉意识)两个层面东西的存在,即表层的明亮、温暖的舞蹈场所及由跳舞所带来的快乐、满足的氛围在与这种表层的背后涌动的个人心灵的孤独、无奈与失落。男主人公杉山是日本社会中常见的普通公司职员,正是他们耗尽一切在苦苦支撑这个经济大国,而他们自己在精神上却一贫如洗。他们的生存困境、他们的精神危机如何摆脱?导演在从容、冷静的抒写中潜藏了情绪张力,是扑面而来的,它是编导巧妙地把个体的情感思索转化到一个民族的时代情感中,通过精神对应物(客体影视作品)传达出来的。对这种张力产生原因的揭示是批评家的任务,它能使观众从迷醉中走向清晰的理性认知。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影视作品 中学语文教学 影响

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厚重的经典名著改编成了电视剧、电影。影视作品以其生动具体的银屏幕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本质。集多种媒介的优点于一身。声图并茂、视听兼顾,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大众喜爱,尤其得到青少年朋友的青睐。影视作品不仅成为中学生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且已成为日常关注追踪的热点话题。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研究利用影视作品的优势为教学服务,是中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影视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小学语文教学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研究影视作品对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合理引进,使之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 利用影视作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人了较多的中外名著节选。比如小说节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空城计》、《美猴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黛玉进贾府》等,戏剧节选如《茶馆》、《开国大典》、《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等。一般来说,品读文学作品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品味语言对故事情节、人物外貌、语言、心理:矛盾冲突、环境描写有所认识与把握并体味小说的意蕴与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教师可以在文字解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视觉性解读,即通过影视作品的欣赏来加深理解。比如一位教师教《雷雨》,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戏剧语言。通过品味剧中五个片段中极普通、极容易被忽略的词语“洋火、你们、汗涔涔、半晌、支票”。引导学生耐心咀嚼,精细品味,嚼出“言外之意”来。并播放了电影片段欣赏:(孙道临、秦怡主演)从周、鲁相逢到鲁烧毁支票的片段。引导学生观看影片并与课本做比较,从语言、电影形象中揣摩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另外,影视作品的直接介入还可以重现历史宏大的场景,如《开国大典》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现在有大量的根据文言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有一定的文言含量,可以利用学校的电视系统播放。比如《三国演义》、《荆轲刺秦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知识,提高文言素养。

2 利用影视作品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写作素材

影视作品作为学生文化生活的有机部分,备受学生关注。写作课可以利用影视作品这一资源,引导中学生关注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可以把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情节、细节的叙事技巧,以及结构的章法都可以借鉴到学生的写作教学中。比如一位教师在一次主题为《作文,用什么打动“我”的心》的作文评讲课上,通过学生的作文拟题、选材等的评析,引导学生得出:“真实、思想、创意、文采”是作文取胜的法宝,接着播放“FLASH”音乐剧《人不能没有鸡的世界让学生讨论,这个音乐剧。在写作上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学生讨论达成共识:换个角度去观察生活、去思考问题、去表达情感。如果我们的作文能在这“真实、思想、创意、文采、换角度”几方面考虑,一定会打动人心。生活、阅读是写作的源泉,中学生喜爱的影视作品也是他们写作的重要素材,可引导学生写影视评论文章等。

3 利用影视作品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影视艺术是一种语言性很强的艺术,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越来越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运用才能逐步实现。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外,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走向他们所喜爱的影视作品。如确立话题,“我喜欢的电视剧”“我喜欢的剧中人”,“电影、电视给我们带来什么”,“你对影视剧中的什么最感兴趣?”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说说电影、电视的利与弊。还可以与同学进行对话、甚至争辩。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交际能力。确立话题时,应考虑到话题的价值、现实意义、难易程度等因素,这直接关系到影视的话题一定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热烈的交流气氛。

4 利用影视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好的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和心灵的愉悦,从而受到了以美感为前提的特殊的启迪、教育。影视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刻程度和艺术质量的好坏方面存在着优劣。像《开国大典》、《任长霞》、《亮剑》、《英雄》、《十八岁的天空》、《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优秀影视作品。引导中学生观看、欣赏、读解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比如当师生观赏电影《雷雨》后,课堂上四两拨千斤,只一句鲁侍萍的台词“你是……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教师点拨一下,学生就能从语言的巧妙中体会侍萍复杂的感情。好的影视作品是一座充满魔力的桥梁,把学生引向文学的殿堂,引向无限广阔的审美鉴赏的天地。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影响,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获取经济利益,影视作品中也充斥着厌学、出走、比阔、、暴力等内容,对中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阅历尚浅,可塑性大。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正面引导。对一些格调不高的、有害的影视作品。可结合语文课进行影视欣赏指导,开设影视艺术讲座,提高对影视作品的辨别选择能力和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让他们远离庸俗浅薄的东西。

二、影视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

1 文字想象的退场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一位教师在教鲁迅的《药》中“茶馆谈药”一节,剪辑了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黑白影片《药》的相对应部分,课前播放了电影《药》中与课文第一部分对应的片段。学生扮演角色、说台词,课堂很热闹。课后这位教师进行了反思:“热热闹闹的背后是思考的冷冷清清,课堂活跃的下面是智力的低幼和倒退。鲁迅先生已经用文字给我们真实深刻地再现了生活,这说明了文字本身的魅力,再还原回去,真是不折不扣的倒退”。文学语言本身形象生动,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它所提供的想象空间要远远比直观的影视广阔得多,丰富得多。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产生丰富多样的理解,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方式,对学生个体的审美能力和行为个性的培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在播放电影的过程中,学生总是兴趣盎然,但学生的兴趣仅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他们的阅读兴趣还没有真正地调动起来,在文字面前没有形成对文 字的感觉,即语感并没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有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还未让学生品读文本,就用影视作品来全部代替学生对语文的独特体验,将这种无形的想象转化为有形的图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造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单一化。因此,展示影视作品不能代替阅读主体的想象,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

2 人文性的缺失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部分影视作品不忠实于原著,给学生正确的解读带来不利的影响。比如影视作品《雷雨》,导演在排演《雷雨》时删去了序幕和尾声。序幕是十年后的周公馆成了教堂医院,老态龙钟的周朴园来教堂医院看望两个疯女人一繁漪和侍萍,彼此都没有话。借两个修女之口,交代出这里十年前的故事。尾声写十年后钟声悠悠,大弥撒的音乐阵阵。周朴园在圣经声中作着无言的忏悔。整个故事放在这样一个忏悔的格局内。是有深意的。周没死。也没疯,活在深深的忏悔里,只有活着的人才是最痛苦的,突出了人物的悲剧色彩。作家曾经为此感到深深的遗憾,他认为最能体现自己创作主旨的是序幕和尾声,序幕和尾声被删掉以后,就导致了后来人们仅仅从社会学、政治学的层面来理解文学作品。于是《雷雨》的人文特征被遮蔽了,它成了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形象读本。

三、教师要适时适度用好影视作品资源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对影视作品的适时适度的利用,将会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又要讲究相应的策略方法。

1 取其精华合理利用

面对着良莠不齐的影视作品,教师不能抱着拿来就用的心理,要有鉴别、筛选的能力。选择学生关注较多的、普遍喜爱的作品,所选的影视资源必须符合教学的要求,与学生的经验契合,才能引导他们采用审美批判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来审视作品。如2005年江西高考话题作文“脸”。面对这个题目,你会联想到哪些材料呢?可引导学生结合影视作品《任长霞》、《西游记》等,体会孙悟空嫉恶如仇的脸,任长霞对百姓柔情似水、嘘寒问暖的脸。对邪恶势力拍案而起、铁面无私的脸等。学生从中得到启示:写作必须做好材料与题目的和谐对接。

2 文本与影视作品对比研究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11篇

一、影视作品为了塑造某个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特征,个别角色使用方言

在很多历史剧中为了刻画、邓小平、等领袖人物的形象而保留方音,这些伟人形象从荧幕深深走进老百姓的心中,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我们怀念伟人,不仅熟悉他们的外貌,也熟悉他们的声音,如果他们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与观众的距离便远了许多,使作品中伟人形象的塑造大打折扣。[2]近年来的电影如《人在囧途》里的王宝强,说一口地道的河北乡音,活脱脱一个土里土气、憨厚老实的打工仔形象。《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极品大学生黎维娟的前男友穿着土气,当他提着编织袋来找黎维娟的时候,俩人的河南话对白让分手这场戏分外有亮点。《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房东黄太来自台湾,说一口平翘舌不分的“普通话”,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真切的印象。《厨子痞子戏子》里黄渤扮演的角色说一口山东方言让他的痞子形象跃然荧屏……人物的语言与其性格、风度、情感、气质紧紧联系在一起,一句方言往往让观众深深地记住这个角色,使语言成为人物标签,让影视作品塑造的人物更加生动,活灵活现,亲切自然。

二、影视作品使用地域性语言的优势

影视传媒视域下语言的地域性艺术更多地反应在使用方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不同的语言风貌体现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导演宁浩对电影中方言的运用情有独钟:“使用方言进行交流的人们,他们本身的生活都与当地文化形态密切相关。我们不能放弃‘方言’这块肥沃的土壤,方言中折射出的现实生活才是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根据剧情的需要在作品中恰当运用地域方言,就如同给作品注入新的元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带来了诸多好处。其一,原汁原味的语言使影片逼近真实,凸显了当地的风骨和民俗。影视作品本来就是生活的再现,用语言营造出来的生活化环境使观众仿佛置身剧内,容易引发真切生动的感情。管虎导演的电影《杀生》,讲述了在西南地区寨子上发生的故事,全片几乎都使用四川方言,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当地风貌,诡秘的剧情配合着当地土话让影片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冯德伦执导的电影《太极》里有不少河南方言,电影就在河南陈家沟取景,影片还原了故事里最真实的陈家庄,展现了当地风情和人们实际的生存状态,增强了电影的空间感。其二,方言使对白语言质朴地道,折射出民间草根文化,乡音让该方言区的观众感觉熟悉亲切,更有认同感。[3]一部充满生活气息的四川方言剧《山城棒棒军》红遍了大江南北,川渝地区观众感觉台词亲切熟悉,能够在影片中找到共鸣。方言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流露着川渝地域文化特色,也使该剧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率和口碑。其三,方言使语言俏皮幽默,增加了作品的喜剧性,达到娱乐大众的“笑果”。宁浩的作品《黄金大劫案》中东北腔的台词给观众带来了不少笑料,赵本山主演的乡村爱情系列剧里,真实、本色的东北方言把象牙山村的家长里短、恩恩怨怨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呈现出来,周星驰导演的喜剧《西游:降魔篇》里一位驱魔人的方言营造了轻松调侃的氛围,与喜剧效果相得益彰……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些作品,如经典的哑剧《猫和老鼠》和卓别林的作品,被配上了多地方言后,令观众前仰后合、忍俊不禁。充分说明了地域方言的幽默力量,看电影电视剧本来就是让观众获得愉悦的享受,巧用语言艺术让大家轻松一笑,未尝不可?[4]其四,影视作品的语言不单单起到交流的目的,有时还传递了其他非语言信息,增添了额外的艺术效果。香港地区拍摄的很多粤语电影在内地播放时配了标准的普通话,配音以后有的地方失去了原有的幽默,让观众觉得索然无味。比如影片《行运一条龙》中,舒淇向吴孟达提问“:白猫什么颜色?”回答“:白色。”又问:“黑猫什么颜色?”回答:“黑色。”又问:“熊猫什么颜色?”回答:“哈哈,骗不到我的,熊猫是黑白色。”普通话的对白让观众觉得莫名其妙,其实粤语中“熊”字的发音和“红”字发音接近,如果用粤语说,很容易听成“红猫什么颜色?”可惜用普通话配音失去了原有的悬念,听起来也平淡无奇。所以地域性语言是浓郁地域文化的表征之一,能够传递超出语言本身的信息,对剧情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原版电影的原因之一。地域性语言丰富了对白,充分挖掘出语言的魅力,使影视作品锦上添花,反过来,影视作品的播出也加强了地域方言的传播,使方言被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甚至学习。早些年囊括了四川话、河南话、山东话、粤语和闽南语的影片《疯狂的石头》里面,广东话“我顶你个肺”一度成为流行语被许多观众挂在嘴边。大型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老板娘佟湘玉的口头禅“额滴神啊”是陕西的关中方言,后来发展成网络流行语,现在很多人一遇到不可思议的事也说“额滴神啊”,可见,地域方言通过影视剧的传播,被人们熟知、使用,其影响力不可小觑。

三、影视作品使用地域性语言的缺点

在影视作品中使用地域语言也有劣势。首先,影视剧地域语言使用过多,其他地方的观众很可能听不懂,只有借助字幕来理解,使作品的视听效果大打折扣,如《武林外传》在台湾播出时很多台湾观众表示看不懂因而不好笑。如果这类作品重新进行配音,则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城乡统筹轻喜剧《挪个地方要得不》在重庆卫视黄金时段播出时就是因为南方方言比例过多,影响了全国观众的观影效果,该剧不得不出资数十万元,两度对电视剧的配音进行调整,严重浪费了资源。其次,地域性语言可能导致作品流传不广,失掉全国市场。比如早些年的四川方言剧《傻儿师长》,如果脱离了特殊的语境,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只限在某个区域得到热播,从而失掉了广泛的市场。最后,方言剧的盛行会影响汉语普通话的推广,妨碍了演职人员的追求和创作能力,演员很可能因为关注方言发音而影响了表演才能的发挥,所以在影视作品中使用地域语言也有一定的局限。

四、结语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12篇

全球化在每一秒都有新的扩张和延伸,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为我们在全球化趋势下实现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球化不仅是经济、政治进程加快,还有信息、文化、国际关系的全球化,他们之间相辅相成。要想在这个格局下长久屹立,就必须打好基础。各国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塑造自身特有的国家形象。这是国家在世界格局地位上的内在支撑力量,是国人在外所被对待的态度和被尊重程度的外在体现。

2传媒软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随着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软文化”一词被频繁提出,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软文化决定硬文化。中国有句古话:“治心者治人,治力者治于人”,这句话与软硬文化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关系是类似的。从远古的口头传播到如今的网络传播,传播方式变得广泛而快速,传媒是人类文明前进路上的重要因素。传媒是软文化中重要的一个分支,此类文化体现了一种“上善若水”的理念。随着科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媒体在塑造及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日益凸显。媒体外交是国家公关的重要武器,所以,大众传媒承载着塑造中国国际形象,代表中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大使命。

3中国影视塑造形象的作为

在中国“大影视”的时代,主流影视文化如何塑造国家形象,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中国之声”成为一个重要命题。中国的影视业一方面是企业,可以扩大再生产,拉动市场经济内需,另一方面又是事业,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对意识形态的管理从未松懈。今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体现了中国最高层对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意识形态发展管理的重视。早在2001年的《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中,就可以看出政府对于构建传媒国际影响力的基本战略部署。“走出去工程”的目标任务就是把“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影视作品中的国家形象是虚拟的,是用镜头语言以虚拟的话语及画面建构的虚拟形象。影视艺术具有虚拟性和特殊性,它表意出的并非是真实存在的个体,而是一个象征的符号,这个象征可通过多种视听艺术手段隐喻着某种存在的体系,通过创作者的多层次构造和观众自身想象结合而成的形象。电视剧也是媒体艺术,其中一重要分支即是古装题材,对于宫斗剧,着重视点是批判这是必然的。但是其塑造的人物崇尚的是怎样的价值观就是我们应当关注的。例如,《大长今》和《甄嬛传》一样是描写阴险的后宫争斗,但主人公并没有陷入斗争,陷害他人,她正直善良,是一个典型的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传统女性。没有背景矛盾冲突的影视剧是失败的,但在同样险恶的环境下,传送出怎样的价值观就是判断整剧的意义所在。文化艺术无国界,优秀的文化作品不仅能获得本国人民的喜爱,更能代表国家走出国门。影视作品是一种文化商品,但更是国家文化对外展现的一种文化形式。能走出国门的作品必定代表着国家的文化生产进度和文化标准水平,深层次地说,它能反映出国家遵循的价值观。张艺谋对中国文化输出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国际对中国电影的认知主要从张艺谋开始。86年到96年,是他创造的纯艺术价值的巅峰十年,无论是《红高粱》、《活着》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都以小见大,触及人性以及对价值观的思考,奠定了张艺谋在中国影坛不可动摇的地位,同样国际对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更有人说张艺谋是当今中国乃至整个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在20世纪末,温柔、善良、朴实、智慧是中国人形象的代名词,不能说这全是张艺谋的功劳,但当时电影中塑造的很多人物形象都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在封建的旧社会中,在黑暗丑陋的愚昧制度下,仍然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象征着中国的封建文化以及封建体制下的生命力。而21世纪的2011年,也是个特别的元年,央视开播的纪录频道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窗口。作为中国第一个全球覆盖的中英文双语纪录片频道,不仅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多角度地呈现中国,为世界能够迅速准确地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高端权威的平台。国家借助纪录片的平台,打破长久以来中国在国际传播中话语权失衡的局面,将大国形象通过媒体准确输出。

4中国影视作品输出的注意点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影视作品;传统民族文化元素;传统中国画;虚实观

在我国传统绘画当中,对虚与实的拿捏与运用其溯源可追至先秦时期道家学说。虚即是虚无,是道的核心思想,虚与实的统一。在艺术形式中,我们视觉能够捕捉到的艺术形象都可以称之为“实”;在我们创作过程中展开艺术性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幻想思维形式都可以称之为“虚”。艺术形式上,虚与实两种元素相辅相成,给影视动漫剧一种全新的诠释。清代著名的画家郑绩曾有过这样的至理名言:虚实实虚、相生不尽,虽千山万树,全幅写满,岂有见其迫塞者耶?这正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虚实的诠释和参悟,它给今天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创作的根源和素材。在影视作品中,对于画、声等的应用更是交替频繁,因为画面直接展现是电影的特色,所以摄影家们会利用虚实动静相结合摄影技巧完美呈现出影片精彩绝伦的画面。电影由此能够产生虚幻中有着实景,实景中透视着虚境中的意境,给了影视片以全新的视觉震撼和艺术魅力,也使得我国影视作品充满了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活力。要充分地掌握影视作品中中国画虚实观的重要性。虽然中国画和影视艺术门类形式不同,但是艺术文化的根源却是相通的。影视剧中添加中华文化——传统中国画艺术,使影视获得了崭新艺术魅力,同时也增强了电影艺术的国际竞争力。

一、传统中国画的虚实观

清代画家方式庶曾说过:山川草木,源袭自然。这当中的自然,便是实境,而画家想要表达心境便是通过笔墨进行描述的方式进行的,这种传递方式便是虚境。中国画当中水墨画讲究计白当黑,追求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通过虚对实的阐释、描绘,来达到在画面中完美地烘托实境情感的目的。在传统中国画中讲求立意,并且要求在画面定景伊始就有所表达。这就是所谓的“远取势、近取质”,近实远虚的表达手法。同时要求适当留白,让无画之处皆为佳境。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虚实的思想观念运用于中国画艺术手法之中就是传统中国画的虚实观。

二、中国画的虚实观在影视中的体现

(一)虚实观艺术体现增强了影片美的感染力

影视作为一门艺术,是与绘画艺术形式具有相通血缘的一门艺术形式,其中蕴涵的情节与情绪两种概念贯穿于影视艺术作品的始终;因为情节为实、情绪为虚,所以虚与实同样体现在影视艺术作品的始终。虚对应情绪,实对应情节,双双共同体现,均对影视作品的成功与否起到关键性的影响。

影视作品当中的虚实观,给人以最为直观的体现便是画面。任何一个优秀的摄影师都会运用固定审美的美学艺术勾勒出一幅幅虚与实的画面,并将其表现在影视作品当中。在我国的影视画面构图中,想要传达一种虚实观往往会通过中国画中山水画的艺术表现方式加以体现。影视中因为增加了虚实观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得影片更具艺术感染力和商业号召力。由于虚实观艺术技法的体现,使得影视作品不论是在叙事还是情节铺垫上,都能够做到叙事与抒情相得益彰、一气合成,使观众随着情节——实的变化而产生起伏不定的情绪——虚的变化。

比如影视剧《无极》中,著名的导演陈凯歌运用了中国画中的虚实观使得影片虚幻有度情节起伏有序。再比如影片《无间道》中大量地采用虚实技法使得影片悬念不断引人入胜,让观众随着影片的高潮而回味无穷感慨万千。在吴宇森导演的《变脸》中,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画的虚实观,因为恰如其分地将虚实观应用到影片中,使好莱坞惊险画面的影视作品中蕴涵着深厚的东方文化神韵内涵。白色的鸽子与乌黑的枪口,散落的羽毛和迸发的火舌,一虚一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们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体会到贯穿始终的暴力美学。

(二)虚实观艺术风格在影片中体现的可塑性

影视作品化虚境为实境,所指的是在一定基础上艺术形象其本身所发生的艺术改变,并产生想象的分化与延伸,这种延伸促使人们对于艺术本身产生喜好的情绪。风格的迥异让人们能享受到不同视角下的视听体验。如电影《孙中山》杀青之后,导演丁荫楠曾经总结:这部电影的虚实是逆向结合的,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让虚实和情绪化相结合。虚实风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影片从头到尾均使用了虚实相容的镜头。所以我们能够说,虚实观的精奥之处就是它能使影视作品简捷而轻松地抓住表达情感的突破口,并且能给人以最为直观的表现。

三、虚实观呈现多元化的艺术表象

(一)虚实观是艺术家自我情感的宣泄

我们的影视工作者对艺术的创新和探索始终没有停止过。由于文化艺术领域的互通性就决定了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离不开艺术文化的根基和民族文化熏陶及影响。影视作品中往往通过虚实手法的展现达到艺术的顶峰。一些著名的艺术家将对人生的感悟、生活的艰辛、人们思想情感的变化加入到艺术创作中来,在影视作品中加以展示从而也凸显出自我情感的宣泄,这就是一种“虚境”,一种将现实中的对事对人的情感融合在影视作品中。正是这种“虚境”,使人脱俗又能让人升华。它是一种虚(情感和灵感)中有实(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事物的接触),是一种艺术家自身内在的艺术魅力和艺术表达方式。

(二)虚实观是增强影视作品艺术内涵的必然要求

通过虚实的技艺使得影视作品能够起到对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渲染以及影响和感染观众的作用,从而提升影视作品中的内涵。比如一种虚境的艺术形式,它使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由浅到深地对影视作品产生共鸣并且陶醉于其中,从而增强和渲染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气息。再比如虚境的在另一种表现形式上,就是强化影视作品深层含义以达到观赏者与影视剧中的影视情节相互碰撞和情感上高度的认可,并且沉醉其中。

(三)虚实观既是文化传承又是艺术形式的创新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影视艺术上的一次突破和艺术形式上的创新。正是由于很多的影视作品都受到了我们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所以在艺术作品中都深深地烙上了民族文化的印记,使得影视作品有着很强的艺术力和商业价值。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的影视作品才能更具有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艺术能力和更多的话语权,在一些西方电影当中同样也存在有情感与环境之间的虚实关系,但是许多都是形神分离;虽然也对人与自我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刻画与探讨,且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高峰,但其影片所述内容一般都是较为理性的,是以客观的视角来对万物进行呈现。

四、中国画的虚实观在影视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我国多部电影作品当中,虚实关系在运用过程中能够成功地将电影中的客观实录体现出传统中国画风格的意蕴,并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实”是显示情境在客观事物中的呈现;而其中反映强烈的情感便是“虚”。

在我国影视作品当中,大多都通过情感贯穿剧情,以情容物,以物蕴情,含有丰厚的现实内涵。最大的特点便是饱含诗情画意,充分阐释对审美的追求,也同时兼具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项重要表现方式,对于我国影视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由莫言中篇小说 《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红高粱》便是充分地融合了传统中国画大泼墨的写意风格。郁郁葱葱,充满勃勃生机而又广袤狂野的高粱地;风火般的男女主人公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及人性舒展;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欺凌的可悲场面;愤怒而朴实的百姓自发反抗侵略者与神奇的高粱地;实在的高粱酒作坊;浑厚的土院;朴质的拱形门洞等完美地结合。虚境中有实境,二者相得益彰。提升了整部影片视觉艺术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红高粱》在整个艺术表现上将现实性和神奇性结合,肃穆庄重的各种礼仪和对青春、生命力的崇敬、赞美,古朴和现代意识等,让意念承附在具体的画面上,它巧妙地运用了以虚写实、以实触虚的、以形写神的典型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方式,其虚虚实实的艺术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使该影片叙事和抒情完美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地。这是虚实技法成功地运用到影视作品中的优秀范例。再次证明了传统文化虚实观对影视作品的重要作用。

影片《黄河绝恋》中采用虚实画面。在战争的间隙中通过大量的虚实镜头来渲染了幸福、平静而淡定的生活。像憨厚的老人、可爱懂事的花花、远离硝烟那么明亮的天空等采用了虚实观的艺术手法进行处理,使透彻、静谧的空气中荡漾着淳朴的民风,其典型环境烘托得分外别致。然而这一切在黄河咆哮洪流滚滚的涛声中都是为虚境处理的。奔腾的黄河、民族大义为实,个人的情仇恩怨为虚。这些为了民族大义走在一起的人,正当他们准备联合共同抗敌时,不料被日军得知并在渡口边埋伏袭击。危急时刻,只能强渡。靠着几十个正直老人用生命换来的葫芦艰难的渡河……黄河水的湍急,追逼不舍的日军,为了保证他人的生命和崇高的爱,在最后关头,女主角毅然切断绳索放弃了渡河,留给她所爱的人和孩子生命和希望,而把自己留给了母亲河。 影片在澎湃的黄河水声中结束了。虚实镜头的大量运用,让广大观众在影片结束后仍然仿佛置身于那咆哮的黄河水畔,倾听着母亲河吟唱那首民族之歌。

五、结 语

要想影视作品富有艺术生命力,绝对离不开对民族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吸收运用。我国几千年的古老文化精髓一直影响着整个世界。如今全球各国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元化,要想我国影视作品走出国门走向全球就必须坚持走民族化道路,这样我国的影视剧才能充满艺术活力,才能有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具有高度哲学思想的虚实观是我国影视业立身于世界影坛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金饭碗。

[参考文献]

[1] 徐作先.传统中国画的虚实观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J].电影文学,2011(16).

[2] 王廷珠.商才士魂[J].投资北京,2006(05).

[3] 陈敏,李虹.影视作品中的丑学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03).

[4] 尹鸿.1999中国电影备忘[J].当代电影,2000(01).

[5] 孙美兰.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 李泱.电影美学原理[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1989.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奥斯卡金像奖;影视作品;文学性

一、文学与影视

作为社会(审美)意识形态之一,文学又被称为语言艺术和时空交织的艺术,是人类文明传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精神载体。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实则具有“无用之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即精神性价值。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用强灯光把拍摄的形象连续放映在银幕上,看起来像是在活动的形象。它也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主要满足人们的视觉和精神方面的享受。由此可见,文学创作和电影艺术创作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因对时代生活的孜孜探求,对人的心灵历程进行深刻剖析的共同愿望,使得在艺术情感意味的表达、在对人的精神境界进行升华的层面上却是殊途同归。

二、奥斯卡金像奖与影视作品的文学性

(一)直接改编自文学作品:奥斯卡金像奖获奖作品的文学性表现之一

文学构成了影视最坚实的基础,是影视古老的艺术母亲;影视则为文学提供了一个可视、可听、可感的艺术平台。谈到文学与影视的关联,按照传统的观念,人们会自然地想到先有了小说、剧本之类的文学雏形,才能进而发展为影视作品。[1]确实如此。纵观当前世界上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院历年颁发的奥斯卡电影奖,给人最深刻的感触就是文学对影视的影响在日益加深。根据2011年美国在线杂志《赫芬顿邮报》统计,自1930年以来,有25部改编文学的电影作品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比如,《沉默的羔羊》改编自美国作家托马斯·哈里斯的同名小说,获1991年最佳影片奖;《辛德勒的名单》改编自澳大利亚作家托马斯·肯尼利的小说《辛德勒的方舟》,获1993年最佳影片奖;《勇敢的心》改编自美国作家兰德尔·华莱士的同名小说,获1995年最佳影片奖;《英国病人》改编自斯里兰卡裔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同名小说,获1996年最佳影片奖;《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改编自印度作家维卡斯·斯瓦卢普的小说《问答题》,获2009年最佳影片奖……可见,文学与影视的接触,或者说融合更加亲密。正如金元浦所言:“影视对文学的借鉴和汲取最多,也是最关键的。影视从文学那儿学习了诗的抒情,散文的纪实,小说的叙事和戏剧文学的冲突。文学构成了影视最坚实的基础,是影视古老的艺术母亲。”[2]

纵观电影史,我们就不难发现,文学和奥斯卡有着深刻的不解之缘。根据2005年美国《图书标准》做的一份统计分析,在电影史上,有20%~33%的影片改编自已经出版的文学作品,而在历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的提名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0%。从本届提名影片来看,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近70%。[3]而在所有的文学类型中,奥斯卡似乎对小说更加情有独钟。电影是声音和光线的艺术,而小说是符号的艺术。不过这两种艺术形式的互惠关系是很明显的,电影剧本多改编自小说,小说也多借鉴电影的表现手段。据《从小说看电影》一书统计,以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占到17%到50%,特别是高成本影片,取材于小说的比例最高。对此有人指出,小说左右了奥斯卡金像奖。[4]

根据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榜单,《老无所依》(又译《险路勿近》)、《未血绸缪》(又译《血色黑金》)、《迈克尔·克莱顿》《朱诺》和《赎罪》入围最佳影片。只要仔细审视一下这个榜单就不难发现,第80届奥斯卡似乎与文学特别有缘。其中获提名最多并最终入围的三部影片《赎罪》《老无所依》《血色黑金》均改编自文学作品。

《老无所依》获第8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这部由科恩兄弟执导、有如被施了催眠术的惊悚影片,改编自曾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文学大师科马克·麦卡锡的那部受到极大赞誉的同名小说。当小说版的《老无所依》于2003年印刷发行时,被尊为现代传奇和文学先锋的麦卡锡,因为他的作品对焦在了火速变化着的美国西部非凡的故事背景上,已经积累了无人能及的人气和声望。

《血色将至》改编自美国作家Upton Sinclair于1927年发表的小说《石油》。影片取景于南得克萨斯州的荒芜戈壁,描述了虚构的石油大亨Daniel Plainview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南部石油潮中一步步发迹的人生轨迹,同时也概括展现出贫穷落后的南加州小镇风貌,并采取了平行对照的叙事手法详细描绘了宗教势力在美国南部扩张的过程。小说《石油》刻画了世纪交接时石油怎样改变了美国南部的地理人文风貌,电影在这一点上很是忠实于原著。

电影《赎罪》根据同名小说《赎罪》改编而成。从电影故事的情节发展来看,这个标题的确与电影主题很贴近。Robbie与Cecilia在书房里的一刻浪漫导致一生的悲剧,Briony文字叙述与臆想中的浪漫造成一生荆棘路的赎罪。现实的真相叙述不需要任何修辞与点缀,任何多余的东西都是一种浪费与亵渎。然而,无论怎样,电影或文学作品本身仍然通过艺术传承到了人类终极关怀的意义, Robbie与Cecilia没能重温幸福,仍然通过Briony对战争以及真相的叙述达至人类互相关爱的温暖深度与厚重。

同样,2011年奥斯卡获奖影片《国王的演讲》也改编自英国作家罗格与康拉迪著的《国王的演讲》同名小说。该书讲述的是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和他的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的故事。乔治六世就是那位为了美人而放弃江山的爱德华八世国王的弟弟。关于《国王的演讲》这部影片的特色,笔者认为有二:一是反映了英国社会中平民与贵族的等级差别冲突;二是电影中有莎士比亚的“影子”,无论是从情节的设置还是人物语言都展现了典型的英国式生活和思维方式。关于该影片的深层主题,其深层意蕴集中在清教文学中人的自我救赎这个主题上。影片讲述乔治六世克服口吃的过程,实则为了体现个人通过努力而达到内心的自我拯救。

在第8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奖的九部(《后人》《相助》《雨果》《点球成金》《战马》《特别响,非常近》《艺术家》《生命之树》《午夜巴黎》)作品中,竟多达六部是改编自已经出版的文学作品,这比上届十部提名影片中四部改编自图书,还多了两部。其中,《雨果》是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力作,改编自布莱恩·瑟兹尼克所著的魔幻小说《雨果·卡布雷的发明》;《战马》改编自英国作家迈克·莫波格的儿童文学作品《战马》,小说《战马》曾获得当年惠特布莱德奖(即现在的柯斯达文学奖),此后多次改编为舞台剧和广播剧,在英国可谓风靡一时,其中文简体版已于2011年11月由南海出版公司翻译出版。

《点球成金》和《特别响,非常近》是典型的美国故事。《点球成金》影片改编自体育类作家迈克尔·刘易斯的《魔球:逆境中致胜的智慧》。《特别响,非常近》是乔纳森·萨佛兰·福尔的第二部小说,是纪念9·11的“伤痕文学”,小说的主人公是9岁的小孩子奥斯卡。改编自闻名世界的间谍小说大师约翰·勒卡雷的经典小说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也获得了84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和最佳男主角提名。

数量如此之多的源于经典文学作品的提名榜单,使得文学改编与影视的关系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再次证明,文学不仅是电影首要的灵感源泉,也是电影成为经典的重要保证。

(二)文学意味:奥斯卡金像奖获奖作品的文学性表现之二

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实际上就是通过技术处理,将纯文字性的阅读材料搬上屏幕,使之成为可视、可听、可感的声音图像材料。在改编的过程中,编剧者根据作品的总体框架,对其内容进行适当处理,但故事情节、正反面人物和主题基本不变。因此,一些读者欢迎、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学作品很受编剧者的关注。同时,将这些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也正好折射出影视作品的文学性。但是,影视作品的文学性还远不止于此。一些非名著改编的奥斯卡影视作品自身也体现出很强的文学味道。这种文学味道主要体现在“三重”上,即注重故事性、注重细节以及注重塑造人物形象。现主要阐述如下:

重故事。与文学作品一样,娱乐是影视的原始功能。因此,故事性是影片吸引观众的根本缘由。一部新片的拍制上映,人们最关心的通常是它将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没有没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同理,也没有毫无故事情节的电影。因此,娱乐性是影视产生的原动力,故事性是影视的生命力。

重细节。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非常注重细节描写。作者在叙述时本着行文尚简的原则绝大多数时候惜墨如金,但对细节描写不惜用墨如泼。电影是视觉上一次性完成的艺术,必须凸显细节的雕塑感。编剧者欲使其作品吸人眼球,就必须以细节实现精彩纷呈,亮点不断给人以视觉与美的。同时,在细节的选取和处理上也需异常谨慎。否则,培根的至理名句“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也同样适用于影视作品。

重人物。人物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线索,是读者和视者做出真善美与假恶丑等价值判断的重要参照。因此,电影的主人公必须具有动力性——正动力或反动力,正动力由主人公施与,即他或她具有能发出一连串行动的性格;反动力指周围的人是动作的施予者,而主人公不为环境所动,咬定青山不放松。[5]第2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乱世忠魂》(又名《走向永恒》)的主人公即为后一种类型。

三、结 语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奥斯卡金像奖的文学性明显增强。在当前“去文学化”、阅读无纸化的大环境下,当今世界电影艺术的最高奖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视实则体现了文学的永恒价值及其与影视艺术的完美交融。一方面,文学可通过影视展现出其独特的语言美、绘画美、建筑美等,可以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文学,阐释文学的精髓。反过来,电影对文学的影响也很重要,由于电影面对的是多数群体,因此一部好的电影所带来的市场经济效应是巨大的,事实证明电影拍摄之后会推动小说的阅读与销售。《呼啸山庄》拍成电影之后,小说销量超过了之前92年内的销量,平装本销售了70万册。可见,很多人是会跟着电影去读书的。总之,奥斯卡金像奖的文学性对重新唤起人们阅读文学经典意识、培养人文素养以及对人智慧的智化、道德的教化和思想的开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驿舟.文学与影视的亲密接触[N].新民晚报,2008-03-17.

[2] 金元浦.影视艺术鉴赏[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焦守林.奥斯卡影片之文学镜像[N].晶报,2012-02-19.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文学创作和影视传播是隶属于同一文化河流的两条不同分支,它们带给人类相同的心灵滋养和精神愉悦,但作为文化的不同分支,二者的艺术品格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首先,文学创作与影视传播的媒介和受众的参与性不同;其次,二者的表现手法也有较大的差异性;最后,它们被解读的时空与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也不相同。

文学创作是古已有之的一种文化类别,千百年来,它以抽象的语言文字、概念思维为人类的精神领域提供着重要的精神食粮,而影视传播则是近百年来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光影声幻化技术的出现而迅猛发展起来的,改变着现代人类生存方式的文化类别。它们二者虽然隶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但是文学创作与影视传播之间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影视艺术作品是编剧、导演、演员等艺术创作者的共同产物,但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影视艺术文本(即文学创作),那么高水准的影视艺术传播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不可能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文学创作与影视传播虽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也特别鲜明,因而研究二者的差异是很有意义的。文学创作与影视传播的艺术品格的差异性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文化媒介和受众的参与性不同

文学创作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描述对象的艺术门类。语言文字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抽象、概括的反映,“在任何一种民族语言(以及文字)的符号系统中,基本的、占绝大多数的符号本身都是没有形象性的。它所代表的往往是抽象的概念、命题与推理,因而不像感觉、知觉那样直接反映客观事物。它是一个以声音(或线条)来表示的符号系统,是客观事物的抽象的、概括的反映;从人的心理活动上来说,属于第二号系统,虽然语言本身没有形象性,却具有唤起人们形象感的功能。文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科技语言和日常语言,它往往突破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的感情色彩和风格,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题情思,有时甚至刻意追求阻拒性语言。因此,文学作品中言语的指涉意义往往不是一眼看穿的。例如,杜甫的“恶竹应须斩万竿”中的“恶竹”,李商隐的“寒梅最堪恨”中的“寒梅”,彭斯的“红红的玫瑰”中的“玫瑰”、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中的“露”“风”等等。都不能理解为实际的竹、梅、玫瑰、露和风,这些事物都是一种象征,“恶竹”象征“小人”,“寒梅”象征不得志或生不逢时者,“玫瑰”象征爱人或恋人,“露”与“风”象征恶劣的政治氛围等。

影视艺术是以视觉为主的视听艺术,它首先必须通过影视画面来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抒发情感、阐述哲理。每一部影片的内容和意蕴,都必须通过画面造型表现出来,即使是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世界,也必须通过可见的人物造型、环境和摄影造型在银幕上体现出来。

影视艺术还需采用光,光既是摄影的基础,又是人们视觉感觉的基础,银幕或荧屏画面上的影像的形状、轮廓、结构、色彩、明暗、情调等等,无一不受到光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更是使得“光”成为影视艺术中具有巨大潜力的艺术元素。声音亦是影视艺术的不可或缺之处。例如,日本影片《生死恋》的结尾,男主人公在网球场外,心中思念死去的女友,球场上空无一人,画外音却出现了从前两人一起打球时的碰撞声和女友的欢笑声,声画分离造成了时空的错位,表现出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

由于影视将文学作品中的概念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因而受众的参与性较低。影视传播的受众,即观众,他的位置始终是在银幕下,是一个被动的观看者,电影给什么就只能看什么。影片《楚门的世界》就很好地诊释了这一点,楚门虽然生活在无数的探头之下,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看到他的真实“演出”。但是,他与女朋友在卧室内的亲密镜头却从来没有被直播,吹起了风,放起了音乐,镜头转换到飘动的窗帘。

二、两者的表现手法不同

影视传播以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为主,辅之以特写以及不同时空的跳跃、衔接等。影视传播的任何一个情节或一组画面,都要从影片表达的内容出发来处理节奏间题,这就需要镜头的衔接与跳跃。比如,在一个宁静祥和的环境里需要使用慢节奏的镜头转换,否则,就会使得观众觉得突兀。然而在一些节奏强烈、激荡人心的场面中,就应该考虑到种种冲击因素,使镜头的变化速率与观众的心理要求一致,以增强审美效果。警匪片《江湖告急》运用“跳跃”的手法来拍摄,一场戏一个情节刚发展到一个顶点便戛然停止,立刻转换到下一段戏,使影片显出一分异常的简练干脆,给人留下想象的巨大空间。并且通过特写,电影让人看到只有在最近距离内才能看到的极其微小的世界。同时,特写也是展示影片人物心理和戏剧含义最有力的手段。

文学的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操作运用上。表现手法的选择与运用,应该服从于总体的审美追求和创作意图,服从于不同的体裁样式的要求。文学创作中的基本表现手法,有描写、叙事、抒情、议论等。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造型手段。它要求在语言运用上要绘形绘貌、绘声绘色,特征表现要历历在目,神韵传达要栩栩如生。例如,老舍《骆驼祥子》中,对祥子做了这样的肖像描写:“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作家既活灵活现地写出了人物的面目,也透露出了年轻祥子的淳朴性格。

文学创作中也采用叙述的表现手法。在一般的叙事作品中,顺叙方式最为常见。就拿《三国演义》来说,第一回从“建宁二年四月观日”皇宫出现妖孽、蔡琶上书、十常侍作乱开始,引出黄巾军,然后是桃园三结义……叙述就这样沿着事件发展的前后顺序推进。在第一回的末尾讲道刘备等三人救了董卓却受到怠慢,张飞大怒,要提刀杀董卓,然后说“毕竟董卓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下回一开始,便接着上一回结束时的内容讲道刘备和关羽劝阻张飞。倒叙也是叙事的一种,往往采用事件当事人事后回忆的形式展开。这种叙事方式,首先将事件的结局突出醒目地加以呈现,使其得到有效的强调,并由此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力量和强烈的悬念感。如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梅里美的小说《卡门》,鲁迅的小说《祝福》《伤逝》等,都是运用了倒叙的手法。还有插叙的方式可以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交代、扩大容量、丰富完善的作用,并可以调节叙事的进展节奏,使情节的发展更加完整,更加合理。

所有的文学创作,都必然要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不管作家是否自觉地意识到,情感的抒发都会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推动艺术想象,并体现在文学作品之中。文学创作也就是作家思想情感的外化或形式化。作为表现手法的抒情,则特指作家自觉而集中地表达内心思想情感的一种写作方式。它要求作家创造性地运用文学语言,把真挚而丰富的情绪感受准确、充分地传达出来。例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小诗《自由、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短短四句,直写情怀,掷地有声,感人至深。像读杜甫《登高》中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凉之感不觉溢于言表;读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的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欢愉之情自然扑面而来。

三、解读的时空与反映的文化内涵均不同

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因其是静态的东西,时间、空间不受限制,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对文本的阅读时间,甚至反复阅读,加深对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然而影视阐述出的心理在形式和内容上与文字描述的形态有着很大的差异。由于影视是声化艺术,心理活动难以从人物对白中直接体现。依靠演员的面目表情、肢体动作来展示是很好的手段,但总嫌不彻底、不明了;独白、旁白似乎更为直接,但不宜更多插入,否则会影响影片的美学价值。影视传播在解读的过程中,因为是动态的事物,转瞬即逝,观众不能自行调整观看的时间。由于影视往往借助鲜明的画面、人物的对白加强观赏效果,因受时空的限制,表现的思想内涵较之文学文本则显得简单、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