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艺术舞蹈论文范文

艺术舞蹈论文范文

艺术舞蹈论文

艺术舞蹈论文范文第1篇

【一】浅谈艺术实践对舞蹈专业学生艺术表现力的提高

摘 要:艺术表现力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感染力,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灵魂所在.舞蹈作为一种源自自然、来自人类灵魂深处情感的生动肢体表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通过舞者而传达给观众的,使观众受到触动,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这对从事舞蹈专业学习的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艺术实践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探讨艺术实践对舞蹈专业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和提高.

关 键 词:艺术实践;舞蹈;艺术表现力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走出课堂,从社会这个广阔的舞台不断汲取舞蹈艺术灵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主动重组和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习充满乐趣,这是每一名学生和教育者希望看到的.艺术实践正是舞蹈专业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吸纳的一种转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发掘学生的潜力,对培养舞蹈专业的学生的艺术表演力及综合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舞蹈艺术实践的定义及内涵

吕艺生在《舞蹈教育学》一书中,称舞蹈专业的艺术实践就是舞蹈实习,他认为舞蹈实习包括了舞蹈表演、编导、教学、写作等,舞蹈表演专业的实习主要是舞台表演,侧重学生舞台表演能力的锻炼.舞蹈教育专业实习的内容包括模拟教学、实际教学和论文.作者认为,舞蹈作为一门集音乐美、形体美、服装美、舞美设计等多项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以其高雅时尚的艺术品位和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翩翩风韵,无论是生动活泼的舞台演出、还是严谨科学的教育教学、论文书写,对于从事舞蹈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都有着“感于外、发于心”的本质提高,是艺术表现力来源的沃土.

三、艺术实践对舞蹈专业学生艺术表现力的作用

(一)舞蹈艺术实践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为艺术表现力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舞蹈课和舞蹈实践活动(如舞蹈比赛)结合提高学生审美观舞蹈课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教学方式主要围绕讲解——训练——讲解进行,教师以主导地位的角色传授舞蹈基础知识,学生基本是被动接受者,周而复始,学生对舞蹈课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为提高舞蹈课的教学质量,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舞蹈艺术实践比赛活动,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舞蹈实践比赛中去,注重学生对舞蹈知识的应用,体验、赏析和创造.要强调艺术实践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它是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对舞蹈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检验,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注重舞蹈课和艺术实践比赛活动的相结合,为给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经常参加艺术实践比赛活动的学生同没有参加艺术实践比赛的学生相比,他们之间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通过一定的舞蹈知识学习后,要安排和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比赛活动,把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舞蹈知识更广泛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舞蹈艺术表现力的目的.

(二)舞蹈艺术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模仿力,进而提高其艺术表现力

舞蹈是一门不仅注重形式美,同样还十分注重思想情感内涵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舞蹈美不是一般的人体动态美.而是一种饱含诗情,富于乐感的人体动态美.学生在舞蹈艺术实践中通过对大自然和生活的创造性模仿,可以提高其表现力,如挤奶舞就取源于劳动,它是模仿牧民给牛羊挤奶的动作来表现人民的智慧、劳动的美.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如“三下乡”、“舞蹈采风”等方式,学生缩短了舞蹈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逐渐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作者认为,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反映,它属于上层建筑,“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艺术的再现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离开了人类社会生活,离开了劳动实践,也就没有舞蹈艺术,在文字记载的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有过各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舞蹈艺术正是在这些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基础上,伴随着历史的进程,时代的印迹,从无到有,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内容、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演和创作灵感,从而提高舞蹈的艺术表现力.

(三)舞蹈艺术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创作、表演、欣赏水平,从而促进艺术表演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舞蹈实践包括舞蹈创作和舞蹈表演,而这两者都经历着从客观现象到主观意象再到舞蹈形象这二种时空状态的两度转化过程.从素材到舞蹈艺术的转化就是创造过程.舞蹈艺术源于生活.人们在生活中会有很多感悟,但表达不清楚,而创造本领的前提就在于发现、升华,例如,讲解舞蹈《小金鱼》时,我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观察鱼的形态、觅食、嬉戏的全过程,并要求低年级学生设计一组舞蹈造型动作.学生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想象出的肢体动作也十分丰富,有身体的扭动、面部表情的夸张表演、手部动作的配合,十分具有创造力也十分可爱,回到课堂再度讲解《小金鱼》时,学生情不自禁的发出了“原来是这样”的感慨,学习效果十分好.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通过参加辽宁电视台春节晚会演出、 电视台“双拥晚会”、去日本昭和大学演出、去法国演出等一系列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创作 、艺术表现力等多种能力,从而是各种艺术

四、艺术实践是艺术表现力的沃土,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艺术实践的新途径

学生的舞蹈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是学生的外部形态动作和内部情态动作的综合培养.只要教育者努力探寻舞蹈教育的发展趋势、发展规律和发展途径,创造性的开展艺术实践活动,那么,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外部舞蹈动作与内心情感语言的技能,来进一步创编舞蹈动作,发挥其表演才能,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美的创造能力就不在是一句空话.艺术实践,对于每一位教育者来说,不仅仅是单纯的“演出”、“表演”;更应该是“教和学”的完美统一,是学生主动吸纳知识过程,更是“教学实践”、“舞台实践”、“创作实践”的沃土,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开拓思路,创造性的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使舞蹈教育、教学告别“机械化”的操练,让学习充满乐趣,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欧.论舞蹈学专业特色的舞蹈技术课[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2).

[2]张春河.高校舞蹈教师的角色素质[J].舞蹈,2008,(6).

[3]张薇.舞蹈艺术走进大众的探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

[4]苏娅.中、日、韩三国古典舞蹈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二】舞蹈艺术方面的论文

摘 要:文章通过舞蹈常识、舞蹈编导个人素质、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等三个方面对怎样创作优秀舞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舞蹈起源;舞蹈分类;知识型编导;舞蹈创新

1 舞蹈常识

1.1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舞蹈是人类最早起源于劳动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舞蹈多以模仿狩猎或欢庆丰收为主,随着社会文化发展,人们用这种丰富的肢体语言开始表达思想感情,继而反映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一般研究者认为舞蹈始于旧石器时代。结合中国远古的传说以及世界各国的历史记载,舞蹈的演变经历了我国云南沧源岩画中等岩画中体现的上古时代原始舞蹈,随后在奴隶社会的图腾舞蹈,到了封建社会的宫廷舞蹈,史书上记载中国宫廷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的汉魏和隋唐时代,唐玄亲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还亲自参加编制乐舞。以及从欧洲宫廷舞蹈中发展而来的古典芭蕾,直至20世纪出现的现代舞。

1.2 舞蹈的分类

舞蹈按照社会作用的不同可概括为两大类:①自娱性舞蹈。自娱性舞蹈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跳的舞蹈。自娱性舞蹈剧具备广泛的群众性,例如,人数、场地、时间均由大家自己选择决定,同时更以群众舞蹈娱乐活动为互相交际为手段而到达交流感情的特殊性。②表演性舞蹈。表演性的舞蹈,是指专门为观众欣赏而表演的节目。这种舞蹈更多是具有了规范性,除了在个别的场合由专业的舞蹈工作者即兴表演之外,大多数一般都在舞蹈编导的精心的编排下,提炼出主题思想、故事情节通过舞蹈的表演形式来塑造人物,通过扮演者的表演来娱悦观众,让观众和舞者在精神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2 舞蹈编导个人素质

好的舞蹈作品的稀缺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很多理由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其中优秀编创人员的稀缺为主要的症结。培养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需要诸多的条件和因素。客观的教学条件到个人的文化素质形成了密切联系。所以在遵循舞蹈编创的规律法则制约下,切实提高编导的整体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2.1 舞蹈的文化内涵

最初舞蹈在舞台上拼的是技巧,再拼就是舞蹈的文化内涵。田露教授提出“在舞蹈编导、演的技巧,学养、文化人格等诸因素中,影响创作的终极因素是舞蹈艺术者自身的文化人格。”一个舞蹈的文化内涵完全取决于编导的个人内涵,他创作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2.2 做文化知识型编导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造就了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舞蹈,例如《雀之灵》《踏歌》《丝路花雨》《云南印象》等众多经典作品。目前社会提倡的是打造知识型社会,也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知识性才能符合当前社会趋势的发展。一个能让人从舞蹈中读出知识读出文化的作品,无疑是一个具有深度的作品,这个舞蹈作品就更多得起到了社会的作用,让人们沿袭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利用好这种广泛而又直接的艺术形式继续创新发展。伴随着近几年来电视的大力推广,各种各样的舞蹈都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百变的样式、翻新的手法,让我们眼花舞蹈艺术方面的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zglww.net提供,转载请保留 .缭乱,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舞蹈上的“腐化”,舞台上是让人看不透的在歇斯底里表演的演员,舞台下是稀稀拉拉面无表情的观众,这样的场面和舞蹈的编导有直接地关系,这种舞蹈缺乏知识,是一个浮躁的表现,以一种功利的表达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它偏离艺术的本质。现在的状况更可悲的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泛滥——搞自己的艺术,这些舞蹈编创者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个人知识的缺乏,盲目抄袭一味追求技巧上的难度以及绚烂的舞台效果,但是忽略了舞蹈的知识型。

2.3 舞蹈编导应当深入到生活中

当前舞蹈创作面对的很大一个理由是对生活的体味和感悟表现不足,舞蹈作品的主题被符号化和模式化,舞蹈来自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所以在舞蹈的编导中,编导只有在熟知生活中的细节,才能在生活中提炼并升华,在生活向舞蹈形象转化的过程中,有一项技能是编导们要学习的就是“模仿能力”,这种摹仿可以在编出的作品中得到体现,观众也可以从这种摹仿中揣摩出是什么样的情景,所以这个模仿要不到生活中体验生活是不可能很形象的。

2.4 舞蹈既要创新又要保持传统文化

我国的舞蹈资源丰富,有一些舞蹈文化经过艺术大师们的挖掘已经得到了保护和发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的遗产沉睡在民间中,这样就需要我们去挖掘,成功地挖掘后面对的就是怎么样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这样就要求我们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的创新,这种创新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宝藏更好的发挥它的特色,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3 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

3.1 向知识舞蹈教学发展

一个定位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所以作为当代的舞蹈演员们,更要着眼于未来,抛开功利心,舞蹈是经济建筑中的高层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所以所有从事舞蹈生涯的演员们应该以知识舞蹈为导向,转变观众对舞蹈就是“蹦蹦跳跳”的想法。舞蹈要求我们从事舞蹈的工作者们从自身的素质抓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样既能更加快速理解编导的主旨,更能在舞蹈中恰如其分的表达舞蹈所带来的文化内涵。

3.2 学会体验感情

舞蹈《牵手》打动了很多的观众,这个舞蹈来自生活,我们没有把它放在舞蹈来源于生活着个章节中讲,是因为这个舞蹈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是真挚的感情,两名两位残疾演员用残疾演绎完美,她(他)们没有屈服命运的不公平,而是选择了挑战残疾,与命运抗争,用顽强的毅力支撑着残疾的肢体,完成着各种高难度动作。在他们表演过程中,将他们的情感通达肢体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正是两位演员的倾情演出打动了评委和众多的观众,我们从他们的舞蹈中读出了真心真爱和真诚,我们用一个演员参加一个访谈所说的话来总结这个舞蹈的成功。

艺术舞蹈论文范文第2篇

一、什么是舞蹈?

舞蹈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清晨,在城市的街心公园,一群群的中老年人、有的随着锣鼓点在扭"秧歌"、有的跟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跳"迪斯科"、还有的人在优美的旋律中跳着自编的"健身舞";晚间,在剧场可以欣赏到舞蹈或舞剧作品的演出、也可以到舞厅或联欢会去跳交谊舞;节日期间还可以在一些公园等旅游点举力的"游园花会"看到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如果有兴趣和需要、你还可以到各种舞蹈训练班学习芭蕾舞、民间舞、国标舞……来提高自己的舞艺。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舞蹈?我们将怎么回答呢?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另外,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二、舞蹈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有哪些共同性?又有哪些区别?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但是艺术的反映和表现、不是一般的概念的抽象的反映和表现,而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和审美的反映和表观。所谓审美的反映和表现、就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根据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予以创造性的反映和表观。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创造了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的主要区别就是各有其独自的物质载体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文学的物质载体是语言、文字;美术的物质载体是纸张、画布、颜料、油彩,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色彩、线条、构图和造型;音乐的物质载体是声音;戏剧的物质载体是人们在舞台上的行动(表演活动),除舞剧外,主要以语言、歌唱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电影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的表演通过科学技术的方法摄制在胶片上,用电光在银幕上放映出来;曲艺的物质载体是一至二、三人在舞台上的表演、其主要表现手段是说和唱。杂技和舞蹈有着共同的物质载体--人的身体是其主要的艺术表现工具,多数杂技品种和舞蹈一样,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造型和构图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段。杂技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员也塑造一定的角色,但是它不像舞蹈那样着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发展过程,一般不具有情节事件,而是通过高难度的技巧表演,表现出一种概括性的勇敢、坚毅、智慧的品格力量。因此,杂技具有更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性,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高难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以手段作为目的、演员高超的技艺不以反映生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为其存在的前提,或是不以舞蹈内容出发采选取相应的舞蹈动作技巧,而是以展示演员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能力出发,那就会使舞蹈作品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脱节,或是缺乏艺术的完整性,而陷于失败,舞蹈演员的技艺本身也就沦入了杂技性的技巧表演,而丧失了舞蹈艺术的基本品格。

三、舞蹈的起源--舞蹈艺术是从哪里来的?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后由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以后,才相继产生了诗歌和音乐。在劳动中,由于制造工具,人的手逐渐变得灵巧起夹,又诞生了绘画和雕刻。随着人类的进化,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艺、小说、戏剧等艺术才相继被创造出来。那么,舞蹈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它的源头来自哪里呢?

我国古代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说,人类是从天帝那里学来的舞蹈、或是人类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启发才创造出舞蹈来。我们知道,古代的先民,对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像现代的人分得那样清楚。那时的人们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对于人类作出大较大贡献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现在,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神都是人根据自己的影象为基础,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是神创造了舞蹈,归根结底也就是我们人创造了舞蹈。那么,人又是如何创造了舞蹈呢?

有的学者认为,人由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

也有学者认为,在艺术的起源中,模仿虽然重要、但还不是真正的起因,艺术的起因是"游戏的冲动",游戏是自白的人性的表现。游戏也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这里的的游欢,是指人的审美需求,即以假象为快乐。如人模仿动物的舞蹈、就是通过这种假象的游戏来获得快乐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还有学者认为,由于原始人的思维分不清主客观的界线、认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灵魂的,由此而产生了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等,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舞蹈,甚至舞蹈是巫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因此,有人断言"一切跳舞原来都是宗教的"。

不少学者从原始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约事情,而舞蹈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认为舞蹈起源于活动。而有的学者,认为舞蹈不仅表现人的情爱,人们的各种激越的情感,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情感和活动,都会用舞蹈来表观。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

我国有很多学者主张舞蹈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因为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狩措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有最大的比重。

我们认为以上各种舞蹈起源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措、农耕)、、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四、舞蹈有哪些种类?

艺术,是由各个不同的艺术品种所组成的。作为艺术之一的舞蹈,同样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它也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

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习俗舞蹈,又可称为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观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宗教、祭祀舞蹈,是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过去人们用以表示对先祖的怀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

社交舞蹈,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活动。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各种节日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多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会交往、自由选择配偶的社交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自娱舞蹈,是人们以自娱自乐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动。用舞蹈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

体育舞蹈,是舞蹈和体育相结合,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舞蹈新品种。如各种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以及我国传统武术中的舞剑、舞刀和象征模拟各种动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等均是。

教育舞蹈,是指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审美教育的舞蹈活动,以及开设的舞蹈课程,用来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加强礼仪,以及增进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由于艺术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

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现代舞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当时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当代舞蹈(新创作舞蹈):即不同于上述三种风格的新风格的舞蹈,它常常是根据表现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不拘一格,借鉴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种风格、各种舞蹈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从而创作出不同于已经形成的各种舞蹈风格的具有独特新风格的舞蹈。

芭蕾舞:是一种经过宫廷的职业舞蹈家提炼加工、高度程式化的剧场舞蹈。"芭蕾"这个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其最初的意思只是以腿、脚为运动部位的动作总称。法国宫廷的舞蹈大师们为了重建古希秸融诗歌、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戏剧理想,创造出了"芭蕾"这样一种融舞蹈动作、哑剧手势、面部表情、戏剧服装、音乐伴奏、文学台本、舞台灯光和布景等多种成份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剧形式,在西方剧场舞蹈艺术中占统治地位达300余年,至今已历四个多世纪。1958年北京舞蹈学校建立引进俄罗斯芭蕾至今也已四十多年。

第二类,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独舞,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的关系。

三人舞,由三个人合作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根据其内容可分为表现单一情绪和表观一定情节,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戏剧矛盾冲突等三种不同的类别。

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结或塑造群体的形象。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组舞,由若干段舞蹈组成的比较大型的舞蹈作品。其中各个舞蹈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又都统一在共同的主题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之中。

歌舞,是一种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能表观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

歌舞剧,是一种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来展观戏剧性内容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舞剧,以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并综合了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

艺术舞蹈论文范文第3篇

舞蹈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清晨,在城市的街心公园,一群群的中老年人、有的随着锣鼓点在扭"秧歌"、有的跟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跳"迪斯科"、还有的人在优美的旋律中跳着自编的"健身舞";晚间,在剧场可以欣赏到舞蹈或舞剧作品的演出、也可以到舞厅或联欢会去跳交谊舞;节日期间还可以在一些公园等旅游点举力的"游园花会"看到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如果有兴趣和需要、你还可以到各种舞蹈训练班学习芭蕾舞、民间舞、国标舞……来提高自己的舞艺。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舞蹈?我们将怎么回答呢?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另外,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二、舞蹈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有哪些共同性?又有哪些区别?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但是艺术的反映和表现、不是一般的概念的抽象的反映和表现,而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和审美的反映和表观。所谓审美的反映和表现、就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根据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予以创造性的反映和表观。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创造了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的主要区别就是各有其独自的物质载体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文学的物质载体是语言、文字;美术的物质载体是纸张、画布、颜料、油彩,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色彩、线条、构图和造型;音乐的物质载体是声音;戏剧的物质载体是人们在舞台上的行动(表演活动),除舞剧外,主要以语言、歌唱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电影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的表演通过科学技术的方法摄制在胶片上,用电光在银幕上放映出来;曲艺的物质载体是一至二、三人在舞台上的表演、其主要表现手段是说和唱。杂技和舞蹈有着共同的物质载体--人的身体是其主要的艺术表现工具,多数杂技品种和舞蹈一样,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造型和构图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段。杂技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员也塑造一定的角色,但是它不像舞蹈那样着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发展过程,一般不具有情节事件,而是通过高难度的技巧表演,表现出一种概括性的勇敢、坚毅、智慧的品格力量。因此,杂技具有更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性,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高难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以手段作为目的、演员高超的技艺不以反映生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为其存在的前提,或是不以舞蹈内容出发采选取相应的舞蹈动作技巧,而是以展示演员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能力出发,那就会使舞蹈作品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脱节,或是缺乏艺术的完整性,而陷于失败,舞蹈演员的技艺本身也就沦入了杂技性的技巧表演,而丧失了舞蹈艺术的基本品格。

三、舞蹈的起源--舞蹈艺术是从哪里来的?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后由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以后,才相继产生了诗歌和音乐。在劳动中,由于制造工具,人的手逐渐变得灵巧起夹,又诞生了绘画和雕刻。随着人类的进化,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艺、小说、戏剧等艺术才相继被创造出来。那么,舞蹈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它的源头来自哪里呢?

我国古代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说,人类是从天帝那里学来的舞蹈、或是人类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启发才创造出舞蹈来。我们知道,古代的先民,对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像现代的人分得那样清楚。那时的人们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对于人类作出大较大贡献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现在,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神都是人根据自己的影象为基础,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是神创造了舞蹈,归根结底也就是我们人创造了舞蹈。那么,人又是如何创造了舞蹈呢?

有的学者认为,人由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

也有学者认为,在艺术的起源中,模仿虽然重要、但还不是真正的起因,艺术的起因是"游戏的冲动",游戏是自白的人性的表现。游戏也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这里的的游欢,是指人的审美需求,即以假象为快乐。如人模仿动物的舞蹈、就是通过这种假象的游戏来获得快乐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还有学者认为,由于原始人的思维分不清主客观的界线、认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灵魂的,由此而产生了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等,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舞蹈,甚至舞蹈是巫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因此,有人断言"一切跳舞原来都是宗教的"。

不少学者从原始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约事情,而舞蹈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认为舞蹈起源于活动。而有的学者,认为舞蹈不仅表现人的情爱,人们的各种激越的情感,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情感和活动,都会用舞蹈来表观。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我国有很多学者主张舞蹈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因为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狩措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有最大的比重。

我们认为以上各种舞蹈起源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措、农耕)、、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四、舞蹈有哪些种类?

艺术,是由各个不同的艺术品种所组成的。作为艺术之一的舞蹈,同样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它也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

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习俗舞蹈,又可称为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观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宗教、祭祀舞蹈,是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过去人们用以表示对先祖的怀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

社交舞蹈,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活动。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各种节日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多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会交往、自由选择配偶的社交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自娱舞蹈,是人们以自娱自乐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动。用舞蹈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

体育舞蹈,是舞蹈和体育相结合,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舞蹈新品种。如各种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以及我国传统武术中的舞剑、舞刀和象征模拟各种动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等均是。

教育舞蹈,是指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审美教育的舞蹈活动,以及开设的舞蹈课程,用来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加强礼仪,以及增进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由于艺术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

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现代舞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当时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当代舞蹈(新创作舞蹈):即不同于上述三种风格的新风格的舞蹈,它常常是根据表现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不拘一格,借鉴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种风格、各种舞蹈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从而创作出不同于已经形成的各种舞蹈风格的具有独特新风格的舞蹈。

芭蕾舞:是一种经过宫廷的职业舞蹈家提炼加工、高度程式化的剧场舞蹈。"芭蕾"这个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其最初的意思只是以腿、脚为运动部位的动作总称。法国宫廷的舞蹈大师们为了重建古希秸融诗歌、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戏剧理想,创造出了"芭蕾"这样一种融舞蹈动作、哑剧手势、面部表情、戏剧服装、音乐伴奏、文学台本、舞台灯光和布景等多种成份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剧形式,在西方剧场舞蹈艺术中占统治地位达300余年,至今已历四个多世纪。1958年北京舞蹈学校建立引进俄罗斯芭蕾至今也已四十多年。

第二类,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独舞,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的关系。

三人舞,由三个人合作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根据其内容可分为表现单一情绪和表观一定情节,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戏剧矛盾冲突等三种不同的类别。

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结或塑造群体的形象。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组舞,由若干段舞蹈组成的比较大型的舞蹈作品。其中各个舞蹈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又都统一在共同的主题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之中。

歌舞,是一种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能表观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

歌舞剧,是一种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来展观戏剧性内容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舞剧,以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并综合了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

五、舞蹈欣赏

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对舞蹈作品的认识活动。舞蹈欣赏,就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艺术舞蹈论文范文第4篇

(一)课程设置的创新

1.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天马”课程系统涵盖实践与理论两方面,包括舞蹈基训、舞蹈表演、舞蹈创作实习等专业技能课程,舞蹈史等专业理论课程,古曲、国画、诗词欣赏等艺术修养课程,哲学、美学、文学、文艺理论等人文外延课程。其中舞蹈基训课程以“人体自然法则”运动为核心,以“现代舞蹈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为先导,使学生科学地了解身体的结构关系、力量对比、运动规律,自由地表现人体力学上的自然美与运动线条。舞蹈表演课程由呼吸节奏和表演训练两部分组成,使学生在呼吸的长短、轻重、缓急、抑扬和动作的力度、速度、能量、沉浮中,体验情感与呼吸的关系,理解并掌握“舞情”、“舞律”。舞蹈理论课程由舞蹈三要素、舞蹈美与舞蹈思想、舞蹈模式化与创新等内容组成,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舞蹈特性、功能的认识。创作实习课是一门发展学生创造性的课程,有机融合了舞蹈理论与舞蹈技术,同时要求学生具备文学、音乐、绘画等修养,“在学员中播下创造性的种子”。“天马”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还表现在吴晓邦广泛借助社会资源邀请客座专家进行短期授课,包括昆曲、京剧名师的水袖、翎子、扇子等戏曲舞蹈技巧课程;金艺华的朝鲜族舞蹈课程;刘恩伯的东北秧歌课程;太极、四平拳、长拳等武术课程;美籍现代舞蹈家陈西兰的现代舞课程;楚辞专家文怀沙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溥松窗的水墨画课程;古琴大师溥雪斋的古琴文化课程,音乐家郑律的音乐理论课程等。舞蹈基训课程与舞蹈表演课程解决形体训练与艺术表现中身心统一、形神兼备等基本问题,是顺利开展排练、创作实习的保证。舞蹈理论课程增强学生对舞蹈学科范畴、属性、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艺术修养课程与人文外延课程扩充学生知识储备,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涵养,为舞蹈创作实习课程奠定良好根基。这些具有关联性的课程涵盖了学生形体、节奏、呼吸、身体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艺术修养等,有效弥补了传统舞蹈课程设置中重技术轻文化、重实践轻理论的不足,体现了“天马”课程设置的系统构架。

2.课堂与社会紧密结合的课程组织形式“天马”的课程设置不仅类型丰富,形式上也较为灵活开放。“天马”承担着教学、创作、演出、交流等多重任务,工作室的特殊性使其容易受到时间、环境、突发事件的影响,故吴晓邦打破以往课程组织形式的封闭与单一化,将工作室的年度工作计划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融入采风、观摩、演出、生产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超越课堂、教材、学校的局限,在课程时空上向自然环境、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如旅行演出时,吴晓邦因地制宜,灵活地将舞蹈基训课与舞蹈表演课等室内课程放在厦门鼓浪屿等户外场所进行,在广阔天地间锻炼学生的感觉与意识,体验身体与自然的关系。吴晓邦以“吸天地精华,养浩然正气”作为“天马”的学习理念,开启了舞蹈面向生活的大门,有效地将学生身心从教室的小课堂中解放出来,以大自然为“教室”,以社会为“课堂”,以生活为“课本”,使学生在广阔天地中感受名山大川的万千气象,触摸世代相传的历史文明,从而在时代与社会的熔炉中练就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捕捉生活的本领。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1.“呼吸、节奏、想象”贯彻下的身体动作训练呼吸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枢纽,人在呼吸的支配下形成不同幅度、力度、速度的动作,由此引发节奏、表情的变化。而“想象和情感是主宰舞蹈家呼吸和动作的最高意念。”缺乏呼吸、想象的动作是僵硬呆板的,不能充分诠释出舞蹈节奏与表情的对比。因此,身体动作训练不仅是四肢的纯技术训练,还应包括对呼吸、节奏、想象、身体表情的训练。在“天马”舞蹈基训教学中,吴晓邦主要通过对“‘出进出’、‘进出进’、‘进进进’”等多种呼吸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从内心情感出发,将呼吸、节奏、想象贯穿进人体肩胸、脊柱、四肢、头颈等身体部位弛缓硬直的练习中,用垫步、跑跳步、踢毽步等步伐练习使学生感受呼吸的升降、控制,体会呼吸与身体节奏、动作质感、想象的关系。在舞蹈表演教学中,吴晓邦则通过单一的节奏练习,将情感与想象做“舞律”上快慢、虚实、轻重、圆滑风和顿着风等处理,强化学生的节奏意识,使学生掌握动的韵律与自由。再通过人物内心情感与人物外形的表演性训练,如喜怒哀乐等“单词式”情绪表达练习,“‘行路’、‘过河’、‘摘花’”[等日常情境想象练习,“‘嬉戏的顽童’、‘步履艰辛的龙钟老者’、‘庄重自持的妇女’”等人物形象塑造练习,“非正常人和动物怪异形象”练习,训练学生动作与呼吸通畅,节奏与表情和谐,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呼吸和表演,吴晓邦还“研究和部分地吸收了民间巫术中迎神驱鬼的一套表演技法,作为教学上讲授呼吸和表演的基础”。吴晓邦时刻强调着“‘舞起于心,而止于心,’,‘情由心生,形随心起’”,在“呼吸、节奏、想象”贯彻下将“舞情”的心理契机与“舞律”的生理机制紧密相连,从而建立起合乎人体运动规律的身体动作训练,使学生在舞动中身心统一、形神兼备。

2.开发创造力的创作训练在吴晓邦看来发展舞蹈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启发和开拓学生的智力,引导学生从模仿阶段进入创作阶段”[。“天马”中无论是解放形体与思想的舞蹈基训课,还是启发想象力的舞蹈表演课,都围绕着创造力的培养而展开。尤其是创作实习课,以学科、术科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了舞蹈教学的新内容,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智慧的大门。在教学上,吴晓邦主要从回忆生活片段、音乐的主题动机、绘画的色彩、构图分析上引导学生进行习作,使学生完成造句、编舞到舞剧编创的初、中、高级阶段。期间配合“哲学、美学、文学、文艺理论、音乐、绘画”[等基础知识与舞蹈表情、节奏、构图等舞蹈理论的学习,为创作提供灵感与理论支撑。他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即兴作舞或命题习作中自由联想,勇于创新。笔者认为创作实习是真正推动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开动脑筋,综合运用智慧、情感、想象将知识、经验进行重组、整合、学以致用。吴晓邦正是借助“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分析综合力”[的合力,锻炼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创造力,从而“以心灵的教育带动身体的教育”,铸就学生灵活的肢体、自由的头脑,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

3.身心一体化的人格训练“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天马”教学内容的创新,还在于吴晓邦以前瞻的眼光依据学生身心特点融入高起点的人格训练内容。“天马”学生年龄在16—22岁之间,其情感、社会认知、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走向成熟的过渡期,作为发展中的人,可塑性很高。基于此,吴晓邦注重环境、情感在舞蹈教学中的影响,除了培养学生无产阶级的立场和道德品质,更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情怀、革命理想等德育内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等美育内容,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理想与时代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实现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学生蒲以勉对“天马”教学的回忆:“最使我们难忘的是第一堂课,老师教我们做第一个动作的情景。他要我们把两臂从胸前打开到两侧,他一边示范一边说这个动作最美,因为它展示了你坦荡的胸怀。这句生动的语言,几十年后仍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每当我作这个动作时,都会意识到自己是在展示对待人生的态度,是在表现民族传统上一种理念的美。”又如手位练习中吴晓邦使用了佛手造型,“从手的无名指向拇指扣拢、拇指与中指微合,食指柔和向外伸展的形态里,流露出东方民族善和美的情操。”做动作时,吴晓邦会配以传神的解说:“做人要有菩萨心,想着把苦难留给自己,把幸福撒向人间。”于是,“学员们舞蹈时的心态是慈悲的,动作的神情是安详的。再配着相应的传统民乐为动作组合伴奏,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是舞蹈中所蕴涵的传统气韵,是含蓄安详的审美取向,是博大宽宏的中华民族情怀。”此外,吴晓邦还用“威武”、“神气”等命题训练学员的表演意识,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民族格言塑造学生的人格、气节,创造性地将舞蹈训练与人生态度、人格操守、真善美的追求紧密相连。吴晓邦不仅从艺术思想上给予学生启迪与熏陶,更注重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高度责任感,敢于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的人”。树立格调高远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吴晓邦正是在言传身教中,为人师表,以“‘慎思’、‘慎独’、‘慎小’、‘慎微’”的作风,使学生格物致知、正心、修身。“天马”学生床头那些如“‘过规律的生活,做合理的动作’、‘勤勤恳恳学舞,坦坦荡荡做人’、‘艺术即人生,生活即舞蹈’、‘师法自然、回归自然’、‘厚积薄发、天道酬勤’”等不断变换的格言,墙上挂着的竹节、松枝、瘦石、残荷等书画,无不显示出“天马”“吸天地精华,养浩然正气”的学习理念,渗透着吴晓邦对学生品行操守、尊严、信仰的启蒙。

(三)教学方法创新———“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吴晓邦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以主观灌输为主,缺乏民主与交流,是单向、封闭且封建的教学方法。因此,他提出舞蹈教学“要提倡启发式,废除注入式”,即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使学生主动质疑、探究,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天马”“启发式”教学的实施上,吴晓邦坚持鼓励、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等原则,综合运用理论贯穿实践、学问结合、手脑并用、因材施教等多种教学法,并开拓性地引入讨论、座谈、情景模拟、指导自学、探索发现、互助合作、单元作业总结等具体方式。如在形体训练中以“现代舞蹈的基本技术和理论”指导实践,引导学生学会运动路线与动律,由忘至化,化为己用。在创作实习中,贯穿模仿与创新的说明性讲解,鼓励学生创新。以座谈形式与各类文艺团体交流经验,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听取不同意见。演出观摩后,引导学生从题材和艺术手法上进行评价。请优秀学生担任老师或工作助手,情景模拟,进行教学见习。排练剧目时,与学生共同讨论、协商、寻求解决方法,发挥集体智慧。创作实习时,审视学生差别,并以互助合作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创作实习进行到一定阶段,启发学生对习作进行分析、总结、反思。在“天马”中吴晓邦以导师、父亲、朋友等多重身份,与同学们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并以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学生优长,因势利导,鼓励大家勇于实践、突破、创新。吴晓邦倡导的“启发式”教学不仅是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统领全局的教学指导原则。其优越性体现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手脑并用,学以致用;因材施教,保护和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促进教学互动,建立人格对等的师生关系。吴晓邦“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树立的是人本、科学、民主、主体性的教育精神,并由教师启发逐步转向学生自我启发,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此外,吴晓邦不仅根据时代需要开设了具有本科性质的新舞蹈教育,还以预见性的眼光制定了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期望完成初、中、高级阶段的系统教学。尽管受时代政治气候影响,吴晓邦的教育理想与艺术主张并未得到全面实施,但吴晓邦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关注后延性宏远目标的人才观,对“新舞蹈”教育之路的开拓与探索,已表明他走在了时代前沿。

二、“天马”对当代舞蹈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启示知识经济时代,高等舞蹈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我国高等舞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因长期深受戏曲科班制、苏联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大多以培养舞蹈表演人才为己任,或强调对知识技能的灌输,或轻人文素质、综合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舞蹈教育实质仍是一种职业层次的专才教育、模仿式教育。而吴晓邦早在五、六十年代的“天马”中就提倡自由、个性、创新,人的全面发展,与通才教育强调“普适化、综合化、基础化、自由化和人文化”的理念颇为近似,更与以人为本、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在本质上相一致。因此,面对当前舞蹈专业分工过细,学生“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技法纯熟学养不深”等种种尴尬,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传统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融合,注重一专多能、全面发展,实现单一型、模仿型的舞蹈技术人才向“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创新型舞蹈艺术人才转变。在课程设置上,“天马”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给与我们有益启示。当前高等舞蹈教育课程设置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技能课与理论课的比例失调,只强调本专业舞蹈技能的学习,缺乏跨专业、跨学科知识的积累。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高等舞蹈院校应适度精简技能课程,加强与舞蹈学科相关的人文课程设置,凸显课程的综合性、文化性、创造性。如进一步开设相应的舞蹈即兴、形体节奏、舞蹈创编等实践课程,中外舞蹈史、舞蹈批评、拉班舞谱与动作分析等理论课程,哲学、美学、文学、民族学、社会学、文艺理论等人文学科公共课程,音乐欣赏、美术鉴赏、诗歌赏析、戏剧表演、视觉艺术、舞美设计、演出策划、演艺经纪等艺术选修课程,教学实习、演出、舞台制作、采风、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课程。适时邀请各类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依托人文资源开展文化艺术观摩,致力于学生舞蹈艺术修养、文化素养、创造力的全面提升。此外,还应注重学风、校风、校园环境、教室布置等相关“隐性课程”建设。如“天马”中,吴晓邦注重环境美对人性情的陶冶,“提倡创造‘整齐、典雅’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制定出人性化的作息制度、管理条例,以此促进学生优良品质、习惯、价值观的养成。科学研究表明,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同等重要,它以内隐、弥散、持久的方式对学生情、意的培养产生积极效应。高等舞蹈院校应优化整体育人环境,通过隐性课程的实施,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在教学内容上,以往教学偏重于单一模仿式的技术技巧训练,忽视对身体表现力的开发,亦缺乏建立在身体教育之上的智力、道德、情感、人格培养。重提“天马”“呼吸、节奏、想象”贯彻下的身体训练、开发创造力的创作训练、身心一体化的人格教育,有助于改善当前舞蹈教学中的不足。如在形体训练中进一步贯穿呼吸、节奏教学,调动学生身体的神经末梢,唤醒学生的心灵,使身体呈现丰富的生命意蕴。融入身体即兴、环境舞蹈、肢体开发、舞蹈治疗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与身体的对话中发现自我、了解自我、体验自我、表现自我,完成自我修缮,同时理解他人,学会关心、合作,建立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增加设定主题、情境或自由命题的舞蹈创作内容,使学生探究人与周边环境关系,洞察社会发展问题,思考生命意义,进而开发创造潜能,实现技能与智能的发展。在教学方式上,应注重“开放性”与“启发式”教学的实施,赋予学生充分的民主,通过引导、启发、鼓励等方式,变闭门造车为开门造车,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尊重生命差异、关怀生命成长、保护个性发展,从而使学生在探索、发现、感知、判断、体验、创造中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反思。

艺术舞蹈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体审美舞蹈艺术

舞蹈是人类历史最悠久的艺术门类之一,它“以人体为质料,以动作姿态为语言,在时间的流程中以占有空间的形式来表达思想与情感”。[1]情感是舞蹈的核心,舞蹈是审美情感的载体。本文基于存在论现象学的视野,对舞蹈展开审美关切,使之去蔽,从而走向舞蹈自身的世界,显现舞蹈艺术自身的本性。

一、人体的存在及其游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境域下,舞蹈的选材、表现主题及表达的思想情感等各不相同,它的存在与发生具有社会性。

舞蹈自身所持有的社会性,单从舞蹈本身,我们难以直观。我们需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境域中加以关照,才能获得某种社会性。不同的舞蹈作品相关于特定历史境域中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状态和技术水平。如原始舞蹈(狩猎舞、劳动生产舞等)敞开的是一个茹毛饮血,人类与大自然、猛兽搏斗,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远古时代;而盘鼓舞、巾舞等的出现则是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世界的反映;软舞、健舞及龟兹乐舞展示的乃是一个国力强盛、社会充盈、外交发达的社会世界。

在现象学的语境下,舞蹈的社会性受制于历史性此在。人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社会结构形态和不同的人的生存方式和表现样态”。[2]舞蹈产生初期,自然对人的规定是绝对性的。这一时期的舞蹈(狩猎舞、劳动生产舞等)一般都是对狩猎及劳动生产过程等的再现与摩仿,充满着粗犷与野性的特征。恐怖、血腥、残酷、昏暗的场面喻示以神的方式出场的自然的强大,人的微不足道及人对自然顶礼膜拜。商周时期,人的主体意识开始生发和觉醒,人试图冲破自然对人的规定性,人开始思考自然及人自身。如巫舞,先前只是娱神的舞蹈,此时也成为娱人的舞蹈,并越来越看重舞蹈技艺本身。至汉,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反映在舞蹈上为盘鼓舞的出现,盘鼓舞的场面壮观,舞蹈动作难度高,既要掌握好力度,又要控制好身体,以达到高纵轻蹑的舞蹈要求。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宗教盛行,舞蹈成为宗教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缺乏生动向上的气象,舞蹈的发展趋向于形式和细部的美感,注重舞蹈的精雕细琢。工于技巧、服饰华丽、舞风柔曼、缠绵婉转是这一时期舞蹈的基本审美特征。

唐朝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政治、经济、文化与外交等全面发展。舞蹈也以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呈现于历史舞台之上,既不像周代乐舞那样依附于政治,也不像汉代舞蹈融于“百戏”。它形成了自身的分类法,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境界。按照舞蹈的风格特点区分,有“软舞”、“健舞”两大类。“软舞”动作抒情优美,节奏比较舒缓;“健舞”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软舞”、“健舞”,多为独舞或双人舞,动作技术水平要求颇高。唐代也是古代“燕乐”舞蹈最为繁荣的时期,“燕乐”用于宴享典礼活动,具有娱乐欣赏和礼仪性双重作用。此外,唐代还无所顾忌的吸收了外来舞蹈艺术的精华,如龟兹乐舞,其特色体现在体态造型上:上身、丰乳细腰。自宋以降,舞蹈走上了盛极而衰的道路,越来越难以撑起独立的旗帜,逐渐衰微,并且最终被戏曲艺术发展的潮流所吞噬。明清是不作为的时代,独立表演性舞蹈已基本销声匿迹了。

尽管如此,舞蹈的艺术生命还没宣告结束。其历史性主要表现于它的具体存在形态和方式随历史境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异样的风貌。当下,舞蹈的存在形式表现为现代舞。现今,我们把古典舞蹈作品称之为艺术品,这本身也是历史性的。即古典舞蹈作品本先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对其进行审美观照时,它才成为艺术作品。

此外,舞蹈的创作主体也具有历史性。古典舞蹈分为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两种,但对某一具体的舞蹈而言,我们不可能指出它的具体制作者。舞蹈艺术的历史性此在在本性上规定了舞蹈作品的创作主体,也即说,舞蹈的创作主体在时间与历史的维度及层面上被消解了。

二、质料、形式及其在身体游戏中的合一

在古典美学与传统艺术理论中,一切艺术无不关联于质料和形式这一重要问题。质料和形式的问题不仅相关于美的敞开,还关切于物之显现。质料和形式这一对范畴,是艺术创作和审美鉴赏的概念框架和重要维度。一般而言,质料与形式的结合,就构成了艺术品。舞蹈也不例外,它以人体为质料,在时间的维度与层面上,以占有空间的形式实现思想与情感的通达。

舞蹈的制作过程是一个手前之物变为手上之物的过程,它相关于物之物性。舞蹈的制作起源于远古先民与大自然、猛兽搏斗场面的摹仿,在这一制作过程中,牵涉到人与物的关切。“所有的艺术作品都离不开物的因素,没有物因素的艺术作品是不可能的。”这些物因素包括狩猎过程、生产过程及部落之间相互争夺、杀戮的场面以及用于摹仿这些场面的质料。制作者依凭自己的阅历基于特定的审美手段,从选材、形式、构图等方面完成其制作。当然除了摹仿外,还融进了制作者的想象。舞蹈作品的种类繁多,不同的主题选择会形成不同的舞蹈作品。但是,西方传统美学的“质料”与“形式”等范畴并不能有助于我们去通达作品与物性自身。

物被设置于舞蹈作品之中,这些物在进入舞蹈作品之前,是客观存在的对象物,即手前之物。在制作中,道具和人体等被制作者摆弄、把玩与欣赏。这时,物的对象化被消解了,物不再是手前的对象物,而是手上之物。手上之物是与此在共在之物,是人沉沦于世所关切之物。同时,手上之物是制作者的把玩之物,是供人玩赏之物。并且,物与人都被遮蔽在世界之中。进入舞蹈作品之后的物,已成为作品,它既不同于自然物、器具,也不同于手前之物、手上之物。舞蹈作品中的物,为物性的敞开提供了前提条件。

当然,舞蹈自身形态、构图与观念的新变化,都会在作品中得以表征。“物以各种形态存在,这些不同的物态总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与人打交道,都从特定的维度去关涉物之物性。这种关涉既有遮蔽,又有显现。”人们在制作舞蹈作品的活动中,却极难把握物性自身。传统美学的质料和形式等范畴也不能切近物性,因为“质料和形式绝不是纯然物的物性的原始规定性。”〔3〕

三、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其身体性

物品、器具即器物的实用性规定了其世界是一个实用的世界,在器物实用的世界里,一切器物作为工具都为了一个目的即为人所用。一切艺术品在其起源与本性上,都与实用相关联。这突出地表现在,原始先民的大半艺术作品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而是同时想使它在实际的目的上有用,而且后者往往还是主要的动机,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例如原始舞蹈就大体上不是作为娱乐或观赏性之用,而是当作实用的象征和标记。当然,这关涉于人类当时的生存状况。

但是,纵观舞蹈的历史沿革,我们不难看出,其作为娱乐或观赏性的功用愈加明显。其审美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舞蹈的审美性具有以人体美为主要内容的形式美。舞蹈的形式美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美的一个根本性的标志,是舞蹈采用有生命的、运动中的人体动作作为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手段。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画面队形这些舞蹈形式美的要素,都是以有生命的、运动中的人体作为质料的。

(二)舞蹈的审美性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舞蹈的艺术形象是直接为观众所感知的。如我们观赏一个舞蹈作品时,人幕一拉开,呈现在舞台上的舞蹈队形、画面的不停顿流动,随着音乐的旋律、节奏,一下子就通过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器官输入人脑,形成一种舞蹈形象的表象感知。这一般不必经过理性的思考和逻辑的判断,就可以使我们得到美的感受。这种舞蹈自觉性,表现为一种不假思索的、立即做出的审美判断,好像完全是一种感觉的自接反应。其实每个人的这种自觉的审美判断都是建立在他过去审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理性积累的自然结果,这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舞蹈文化素养、舞蹈审美能力和舞蹈审美水平。

(三)舞蹈的审美性具有虚拟性。由于舞蹈是以人体为主要表现工具的艺术,因而也就决定了舞蹈的审美性具有虚拟性。它以人体形式美为媒介,来抒发和传播人的思想感情。这种形式美的表现目的完全不在于炫耀技巧,取悦观众,而在于完美地体现内容,并与内容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塑造出动人的艺术形象。如果片面地追求形式美,那么势必导致走上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主义邪路。舞蹈作品的核心是舞蹈形象。正是通过舞蹈形象,抒发出编导家的感情,体现出本阶级、本民族、本时代的审美理想。舞蹈家在进行创作时,要竭力把自己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外化”为可以感知的舞蹈形象。这个形象是动态形象,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它是物质的,建立在知觉(视觉和听觉)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它又是虚幻的,只存在于此时此刻,转瞬即逝,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在观众的接受过程中最后完成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四)舞蹈的审美性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凝练性。舞蹈既然是采用人体为主要表现手段,那么就决定了舞蹈动作必然追求高度的概括与凝练,一抬手一投足都应具有宽泛的涵义。从历史上看,舞蹈动作姿态大都源于生活,有着一定的生活依据,但经过一代代艺术家的加工提炼,写实的、再现性的动作姿态逐渐演变为抽象的、表现性的符号,成为一种凝练着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习惯的“有意味的形式”,进而规范化产生独立的审美价值。在舞蹈创作中,创作者、表演者和成果三者都是人本身,都离不开人体。舞蹈作品是编导和演员共同创造的,而每一次表演又都是演员舞蹈美的再创造。舞蹈中的游戏之于人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在舞蹈审美游戏里,“人成为了自由的人和真正的人”。〔4〕在舞蹈作品中,这离不开艺术,因为“艺术的本性是诗”。〔5〕人戏于天地间、诸神前。非本真的生活是人们生活的常态,在这种生活方式中,物之物性自身被遮蔽,人之本性偏离了人的本性生存境况。因而,人处于被束缚状态,这些被束缚状态涉及众多方面与层次,人也与真正的自由相去甚远。舞蹈就是在非本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自由的一种游戏方式。

四、舞蹈艺术世界及其在遮蔽中敞开

舞蹈作品既不是纯物也不是器具,而只是艺术作品自身。舞蹈作品既克服了纯物的幽闭性又克服了器具的实用性。因此,舞蹈作品使世界的敞开成为可能。艺术和真理都相关于世界的敞开,而世界与大地之争执是一切艺术和真理的本性前提。在现象学的视域里,大地是大地自身是作为大地的大地,世界是世界自身,也即世界之作为世界。大地是幽闭的,它孕育、化生万物。世界则是对大地之幽闭的一种敞开,它使遮蔽之物得以显现。世界与大地之争执是艺术发生之前提和基础。

因此,舞蹈也是在世界与大地的争执中的一种敞开,但其敞开不是自然而然地完成的。世界是在遮蔽中敞开的,世界的敞开时常就是一种遮蔽。作为敞开的遮蔽,在敞开世界时又以另一种方式遮蔽了世界。舞蹈艺术也同样关联世界自身的敞开与遮蔽。舞蹈艺术自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切近世界性的世界。

世界的开放性界定着人类。因此,世界的敞开对人类极其重要,被遮蔽的有待于敞开,以实现其本性的通达。舞蹈作品正是对世界与大地之争执的一种敞开,并让真理和存在得以显现。舞蹈艺术对世界的敞开,是在不断的去蔽中实现的。只有通过去蔽,走向舞蹈艺术自身的存在,舞蹈的本性及与其相关切的、被遮蔽的世界才能得以显现。

参考文献:

[1]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

[2]董志强.消解与重构——艺术作品的本质[M].人民出版社,2002.

[3]张贤根.存在·真理·语言——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艺术舞蹈论文范文第6篇

舞蹈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清晨,在城市的街心公园,一群群的中老年人、有的随着锣鼓点在扭"秧歌"、有的跟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跳"迪斯科"、还有的人在优美的旋律中跳着自编的"健身舞";晚间,在剧场可以欣赏到舞蹈或舞剧作品的演出、也可以到舞厅或联欢会去跳交谊舞;节日期间还可以在一些公园等旅游点举力的"游园花会"看到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如果有兴趣和需要、你还可以到各种舞蹈训练班学习芭蕾舞、民间舞、国标舞……来提高自己的舞艺。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舞蹈?我们将怎么回答呢?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另外,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二、舞蹈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有哪些共同性?又有哪些区别?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但是艺术的反映和表现、不是一般的概念的抽象的反映和表现,而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和审美的反映和表观。所谓审美的反映和表现、就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根据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予以创造性的反映和表观。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创造了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的主要区别就是各有其独自的物质载体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文学的物质载体是语言、文字;美术的物质载体是纸张、画布、颜料、油彩,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色彩、线条、构图和造型;音乐的物质载体是声音;戏剧的物质载体是人们在舞台上的行动(表演活动),除舞剧外,主要以语言、歌唱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电影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的表演通过科学技术的方法摄制在胶片上,用电光在银幕上放映出来;曲艺的物质载体是一至二、三人在舞台上的表演、其主要表现手段是说和唱。杂技和舞蹈有着共同的物质载体--人的身体是其主要的艺术表现工具,多数杂技品种和舞蹈一样,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造型和构图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段。杂技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员也塑造一定的角色,但是它不像舞蹈那样着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发展过程,一般不具有情节事件,而是通过高难度的技巧表演,表现出一种概括性的勇敢、坚毅、智慧的品格力量。因此,杂技具有更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性,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高难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以手段作为目的、演员高超的技艺不以反映生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为其存在的前提,或是不以舞蹈内容出发采选取相应的舞蹈动作技巧,而是以展示演员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能力出发,那就会使舞蹈作品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脱节,或是缺乏艺术的完整性,而陷于失败,舞蹈演员的技艺本身也就沦入了杂技性的技巧表演,而丧失了舞蹈艺术的基本品格。

三、舞蹈的起源--舞蹈艺术是从哪里来的?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后由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以后,才相继产生了诗歌和音乐。在劳动中,由于制造工具,人的手逐渐变得灵巧起夹,又诞生了绘画和雕刻。随着人类的进化,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艺、小说、戏剧等艺术才相继被创造出来。那么,舞蹈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它的源头来自哪里呢?

我国古代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说,人类是从天帝那里学来的舞蹈、或是人类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启发才创造出舞蹈来。我们知道,古代的先民,对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像现代的人分得那样清楚。那时的人们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对于人类作出大较大贡献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现在,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神都是人根据自己的影象为基础,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是神创造了舞蹈,归根结底也就是我们人创造了舞蹈。那么,人又是如何创造了舞蹈呢?

有的学者认为,人由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

也有学者认为,在艺术的起源中,模仿虽然重要、但还不是真正的起因,艺术的起因是"游戏的冲动",游戏是自白的人性的表现。游戏也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这里的的游欢,是指人的审美需求,即以假象为快乐。如人模仿动物的舞蹈、就是通过这种假象的游戏来获得快乐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还有学者认为,由于原始人的思维分不清主客观的界线、认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灵魂的,由此而产生了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等,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舞蹈,甚至舞蹈是巫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因此,有人断言"一切跳舞原来都是宗教的"。

不少学者从原始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约事情,而舞蹈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认为舞蹈起源于活动。而有的学者,认为舞蹈不仅表现人的情爱,人们的各种激越的情感,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情感和活动,都会用舞蹈来表观。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

我国有很多学者主张舞蹈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因为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狩措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有最大的比重。

我们认为以上各种舞蹈起源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措、农耕)、、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四、舞蹈有哪些种类?

艺术,是由各个不同的艺术品种所组成的。作为艺术之一的舞蹈,同样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它也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

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习俗舞蹈,又可称为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观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

宗教、祭祀舞蹈,是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过去人们用以表示对先祖的怀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

社交舞蹈,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活动。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各种节日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多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会交往、自由选择配偶的社交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自娱舞蹈,是人们以自娱自乐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动。用舞蹈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

体育舞蹈,是舞蹈和体育相结合,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舞蹈新品种。如各种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以及我国传统武术中的舞剑、舞刀和象征模拟各种动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等均是。

教育舞蹈,是指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审美教育的舞蹈活动,以及开设的舞蹈课程,用来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加强礼仪,以及增进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由于艺术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

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现代舞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当时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当代舞蹈(新创作舞蹈):即不同于上述三种风格的新风格的舞蹈,它常常是根据表现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不拘一格,借鉴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种风格、各种舞蹈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从而创作出不同于已经形成的各种舞蹈风格的具有独特新风格的舞蹈。

芭蕾舞:是一种经过宫廷的职业舞蹈家提炼加工、高度程式化的剧场舞蹈。"芭蕾"这个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其最初的意思只是以腿、脚为运动部位的动作总称。法国宫廷的舞蹈大师们为了重建古希秸融诗歌、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戏剧理想,创造出了"芭蕾"这样一种融舞蹈动作、哑剧手势、面部表情、戏剧服装、音乐伴奏、文学台本、舞台灯光和布景等多种成份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剧形式,在西方剧场舞蹈艺术中占统治地位达300余年,至今已历四个多世纪。1958年北京舞蹈学校建立引进俄罗斯芭蕾至今也已四十多年。

第二类,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独舞,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的关系。

三人舞,由三个人合作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根据其内容可分为表现单一情绪和表观一定情节,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戏剧矛盾冲突等三种不同的类别。

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结或塑造群体的形象。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组舞,由若干段舞蹈组成的比较大型的舞蹈作品。其中各个舞蹈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又都统一在共同的主题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之中。

歌舞,是一种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能表观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

歌舞剧,是一种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来展观戏剧性内容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舞剧,以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并综合了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

五、舞蹈欣赏

艺术舞蹈论文范文第7篇

我国古典舞蹈艺术有一个漫长的演变,并且在戏剧的基础上形成戏剧舞蹈,之后又经历了我国古典舞和学院派古典舞三个阶段。古典舞继承了戏剧舞蹈的动作,经过演变形成自己独特个性,又给学院派古典舞提供了发展基础。戏曲舞蹈是我国戏剧的重要形式与我国古典舞之间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我国古典舞初建阶段,吸收了戏剧舞蹈的精髓,承接戏剧舞蹈的文化精神和舞蹈动作,加快了古典舞的发展步伐,为其建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950年我国古典舞正式命名,并且脱离了戏剧舞蹈的称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特性向前发展,也为学院派古典舞发展打下基础。学院派古典舞是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发展,也赋予了其新的内容,产生了比较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作品。回顾我国古典舞的历史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中观念不断变化。

2我国古典舞蹈艺术的现状

我国古典舞传承着我国的历史文化,延续和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多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着明显的变化,却具有强烈时代感。我国古典舞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成为当代舞蹈艺术体系一员。但是我国古典舞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否则将造成古典舞的精髓大量流失,失去本来面目。我国古典舞首先要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民族审美特质。因此未来我国古典舞的发展之路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返璞。为了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古典舞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国古典舞学科继承与发扬传统舞蹈中的风格特征,更深刻的认识传统艺术的精髓。同时我国古典舞也可以吸收外来因素,完善我国古典舞。我国古典舞在当代的舞蹈创作中,很容易直接“引用”现代舞技法,造成了大量古典舞剧目内容相似。忽略了古典舞要表现的人物思想和特征,甚至个别编导直接吸收西方舞蹈,减少了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特征,古典舞的艺术价值大大减弱,弄得我国古典舞千疮百孔的。

3我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未来

我国古典舞艺术要传承民族文化,坚持民族化的审美,在面对异域文化冲击时,守护好自己的文化疆域,必须坚定自身的优势,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求发展。

3.1整合我国古典舞语言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我国古典舞创作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完善与丰富我国古典舞的语言体系才能为古典舞的未来发展提供传播的基础。整合我国古典舞语言非常必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以及再提炼,是传承的要求。我国古典舞蹈语言具有古典舞审美特征的经典语言,加强和完善语言系统,形成自身独特性,特别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广漠的土地上,给我国古典舞提供了全新的素素材。在传承与整合中,要抱有谨慎的探索精神,挖掘出古典舞语言最精粹的素材。同时在如今的大量古典舞作品之中,许多现代舞、当代舞语言词汇已经渗透进来。我国古典舞不断传承和发展变化,才能承载时代赋予的使命,克服重重困难,为创建古典舞学科打下基础。

3.2继承与开拓创新

我国古典舞蹈艺术未来发展,不仅需要开拓创新,更需要进行有效的传承,重视传统文化,寻找一条属于古典舞自己的独特的道路。我国古典舞要与时代紧密接轨,只有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把立足点构置于现当代,建立中国古典舞学科,我们后来者要继承他们的衣钵,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让我国古典舞继续辉煌在舞台上。

3.3“和谐”发展我国古典舞原则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品格,是我国文化中的整体体现,是自然与人的审美境界合之为一,它深刻影响了古代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在当今社会,我国古典舞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建立在我国传统审美基础上,代表中国古典的形象。目前,我国古典舞学科正处于不断构建完善的状态,需要我们以“和”的态度,开放式的思想,接纳新的元素,反复试验,最终为我所用。

3.4“融合”优秀的古典舞素材

现代我国古典舞艺术要长远发展,要保持持久而旺盛的艺术活力。面对当今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何面向世界,如何与国际完全的接轨,如何以独特的民族性独占鳌头都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我国古典舞走向世界之前,要保守住古典舞自己的文化概念和文化形态,结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后充分研究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并去其糟粕,筛选辨别,才能形成两文化的完美融合。在西方文化进入国门时,同样震荡与冲击着我国人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引起了国民在审美享受和审美取向方面的变化,我国古典舞蹈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西方芭蕾舞传入我国,在我国古典舞的训练中芭蕾的训练体系和内容被大量吸收与借鉴。但我国古典舞并没有盲目的照抄照搬,更不是简单的复制,取芭蕾本身所具有的科学、系统的方法论去总结和吸收,形成科学的训练方式与方法。我国古典舞不能因为学习或借鉴了其他舞种就否定旧体系的一切,而是在强大的历史背景下,拥有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与众不同的展示方法,也形成了独特的传统风格。学习或是借鉴时代的优秀舞蹈文化是继承或是发展所必须的。闭门造车式的发展会封闭我国古典舞发展的思路。借鉴本身就是一种“融合”,并不仅仅是一味的加法,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芭蕾的优点相结合,芭蕾的科学性与中华民族的风格特征融合,保留自身“灵魂”的基础上,博取众家之长,吸收各个舞种的精华,开辟一条我国古典舞独特的发展道路。

艺术舞蹈论文范文第8篇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有一个漫长的演变,并且在戏剧的基础上形成戏剧舞蹈,之后又经历了中国古典舞和学院派古典舞三个阶段。古典舞继承了戏剧舞蹈的动作,经过演变形成自己独特个性,又给学院派古典舞提供了发展基础。戏曲舞蹈是中国戏剧的重要形式与中国古典舞之间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中国古典舞初建阶段,吸收了戏剧舞蹈的精髓,承接戏剧舞蹈的文化精神和舞蹈动作,加快了古典舞的发展步伐,为其建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950年中国古典舞正式命名,并且脱离了戏剧舞蹈的称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特性向前发展,也为学院派古典舞发展打下基础。学院派古典舞是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发展,也赋予了其新的内容,产生了比较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作品。回顾中国古典舞的历史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中观念不断变化。

2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现状

中国古典舞传承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延续和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多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着明显的变化,却具有强烈时代感。中国古典舞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成为当代舞蹈艺术体系一员。但是中国古典舞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否则将造成古典舞的精髓大量流失,失去本来面目。中国古典舞首先要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民族审美特质。因此未来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之路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返璞。为了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古典舞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古典舞学科继承与发扬传统舞蹈中的风格特征,更深刻的认识传统艺术的精髓。同时中国古典舞也可以吸收外来因素,完善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舞蹈创作中,很容易直接“引用”现代舞技法,造成了大量古典舞剧目内容相似。忽略了古典舞要表现的人物思想和特征,甚至个别编导直接吸收西方舞蹈,减少了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特征,古典舞的艺术价值大大减弱,弄得中国古典舞千疮百孔的。

3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未来

中国古典舞艺术要传承民族文化,坚持民族化的审美,在面对异域文化冲击时,守护好自己的文化疆域,必须坚定自身的优势,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求发展。

3.1整合中国古典舞语言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中国古典舞创作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完善与丰富中国古典舞的语言体系才能为古典舞的未来发展提供传播的基础。整合中国古典舞语言非常必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以及再提炼,是传承的要求。中国古典舞蹈语言具有古典舞审美特征的经典语言,加强和完善语言系统,形成自身独特性,特别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广漠的土地上,给中国古典舞提供了全新的素素材。在传承与整合中,要抱有谨慎的探索精神,挖掘出古典舞语言最精粹的素材。同时在如今的大量古典舞作品之中,许多现代舞、当代舞语言词汇已经渗透进来。中国古典舞不断传承和发展变化,才能承载时代赋予的使命,克服重重困难,为创建古典舞学科打下基础。

3.2继承与开拓创新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未来发展,不仅需要开拓创新,更需要进行有效的传承,重视传统文化,寻找一条属于古典舞自己的独特的道路。中国古典舞要与时代紧密接轨,只有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把立足点构置于现当代,建立中国古典舞学科,我们后来者要继承他们的衣钵,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让中国古典舞继续辉煌在舞台上。

3.3“和谐”发展

中国古典舞原则“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品格,是中国文化中的整体体现,是自然与人的审美境界合之为一,它深刻影响了古代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在当今社会,中国古典舞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建立在中国传统审美基础上,代表中国古典的形象。目前,中国古典舞学科正处于不断构建完善的状态,需要我们以“和”的态度,开放式的思想,接纳新的元素,反复试验,最终为我所用。

3.4“融合”优秀的古典舞素材

艺术舞蹈论文范文第9篇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不断重视,促使我国国内的文化产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无限潜力,艺术类的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文化产业。在宏观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当前高职院校的舞蹈专业应当在学科建设上展开调研和讨论,着手建设新兴的舞蹈文化产业相关学科。面对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作为地方上的舞蹈高职院校,已不能固步自封。为了更好地与市场结合,培养出更多的符合文化产业市场需求的人才,各大舞蹈类高职院校不断在特色教学体系中开展新的思考,开设新的专业方向,从而体现出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价值。

二、新专业课程建设与现有课程的修订

在当前舞蹈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方法上,能直接体现培养成果的或者最能直观看出问题的就是在教学环节。这就涉及到了专业课程的建设方面。在当前,就业竞争日趋白热化,面对文化产业市场对于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应着重思考如何培养这些舞蹈类专业的艺术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实际动手实践能力。教材选择的正确与否能够直接影响着课堂的人才培养。除了新兴的学科之外,我们还要思考如何在现有的专业课程上进行调整,在既保持原有专业建设稳步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强化文化产业意识,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毕业就职中需要面对的世界舞蹈文化产业大发展。如今社会对艺术工作者综合素质的要求提高了,面对今天新的形势,文化市场对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现行教材呈现出来缺少创新性、文化性和综合性。所谓创新性可以理解为在对传统民族民间舞以“即兴”等方式,通过舞蹈编导的创作,去丰富当代民间舞的舞台作品。作为舞蹈专业大学生须有自己个性的发挥。而文化性则是从历史、风土人情及社会文化生活等的角度上,对所学的民间舞“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三、教学师资的引进与进修

师资的建设,是一个学科、、专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的舞蹈专业发展舞蹈文化产业,不仅仅是要在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上用心思,还需要具备长远忧患意识,积极的引进优秀的教学师资,保证这些新兴学科、专业以及交叉学科建设的发展要求,这样就必须建立一支相适应的教学团队。文化产业市场需求的新型专业促使我们调整教学团队的结构。在以往,专业教学人员大于理论人员,本专业教学人员大于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人员。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我们的教学团队要增加理论修养较高的人员参与到教学与科研,为了保证课程设置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吸收更多跨学科、跨专业的优秀教学人员,应联合其他兄弟高职院校进行资源共享。在对教学团队结构的调整中,积极主动邀请校外的专家、教授,定期请他们到校交流,同时应多吸收理论知识背景较系统、实践经验与能力较突出的教员。或者聘请在社会中具有较高文化背景,享有一定声誉的文化产业实践专家来促进实际教学与科研。

四、创新实践能力的强化

艺术舞蹈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创意舞蹈体验的积极意义首先,尊重人性,平等的人文关怀。舞蹈艺术终究是人的艺术,与每一个真实的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尊重身体最本能的律动和意识导向,是营造活动环境最核心的目标,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有在自我意识下主动选择的权利,他们的任何一个表达都是值得肯定的,每一个观念每一种态度都值得倾听,都值得交流,这些理念都是通过舞蹈参与的过程体现。而在长期固有的中国传统观念中,真正做到“尊重”,其实是一个较为困难的问题。其次,社会整合功能的体现:通过舞蹈活动的参与,分享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维系关系、处理关系的体验,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参与活动的受众从中体会到团队整体协作的重要性,任何一个活动目标的呈现,都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来共同完成的,他们必须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如何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并且更好地发挥各人的特点来进行舞蹈创作,使得他们的创作更加具有新意,没有教条化规约的整合,而是平等、自由、和谐的自主整合。第三,舞蹈艺术的时代敏感度与社会责任感,通过舞蹈参与活动充分体现:在这些活动中,每一个受众都能展示自我的生命魅力和人性价值,并且能够深切感受到他人的真实与关爱,这种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互相感染和分享的过程。更多时候艺术对社会产生效力不一定仅在政治的终端,合适的艺术参与方式甚至具有同政治、经济一样的社会效力,舞蹈艺术的社会效力亦然,舞蹈艺术应当从高高的艺术象牙塔走出,走向生活、贴近民生,以舞蹈艺术的方式观照世界、观照社会、观照人类、观照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舞蹈艺术也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真正的独立。

(二)创意舞蹈体验的项目评估1.受众问卷调查受众问卷调查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参与者通过活动是否达到预期(预期);参与者认为工作坊的质量如何(质量);是否认为英国艺术协会在艺术拓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口碑)。活动最终得分为92分,证明此次工作坊活动成功。另外,有84%的参与者表明愿意将这种舞蹈参与活动推广,介绍给更多的人。计算方法:69+25+1=95人;预期=69/95*100+25/95*75+1/95*25≈93分(依次计算方法相同);总分=(93+94+89)/3=92分。预期项目中,有69人选择非常同意,计100分;25人选择同意,计75分;选择既不同意也不反对,一人选择不同意,计25分;选择非常不同意,计根据加权平均得分93分,以此类推,三项分数分别为:93分、94分、89分,最后算三个分数的平均分为92分。2.开放式问卷主要涉及的问题问题包括:“A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项目获得怎样的收益;B请评价在这次活动中您最喜欢的是哪一部分;C这次活动中您觉得哪一部分最具有挑战性;D工作坊的哪一部分给您带来了惊喜;E您认为工作坊的哪一部分改变了您对芭蕾或舞蹈的认识”①。开放式问题反馈大致有如下内容(节取):

二、伯明翰皇家芭蕾舞团的舞蹈艺术参与活动

伯明翰皇家芭蕾舞团的艺术协作者、伯明翰大学专业研究艺术拓展的教授、花旦工作室的艺术协作者们,共同和中国的艺术工作者、农民工小学的小学生们,共同分享了舞蹈艺术体验活动。

(一)舞蹈艺术参与活动的内容伯明翰皇家芭蕾舞团的舞蹈工作坊相对于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创意芭蕾工作坊,更为系统、专业,目的性强,分为三个阶段。1.前期讨论讨论部分主要针对即将分享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进行探讨,同时分析将和他们共同完成创作的受众———北京农民工的孩子们,年龄在7—10岁的小学生,如何跟他们更好地在一起游戏,在一起舞蹈,并且共同创作出一个舞蹈,以什么样的方式更好地吸引孩子的参与,整整一天的前期讨论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最终确定舞蹈内容,从舞团的演出剧目《美女与野兽》中确定四场场景———猎人与猎物、丛林中的旅行、城堡与宫殿、转变的结尾。2.四个目标场景进行有目的的舞蹈首先分组,每组确定2-3名艺术协作者共同参与,协助孩子们于四个目标场景中共同舞蹈,在过程中围绕创作内容进行游戏设计。例如一个孩子小心翼翼地走在前,另一个孩子跟随,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要跟随的人,渐渐地这种运行从开始的杂乱无章到整齐划一,启发联系猎人与猎物的跟随感觉。城堡与宫殿是一个造型组合,让每一个参与的孩子在同一时间选择一个静止动作,按照随机的顺序组成一排,形成城堡与宫殿的场景。在四天活动中,艺术协作者和孩子们共同完成一项集体目标任务,因为有明确的任务目标,更具有一种训练、排练的性质。3.阶段性活动结束的反馈与交流每天活动后,必须进行反馈交流。首先是协作者与孩子的交流,围绕孩子的所为、所想展开。例如今天的舞蹈中哪些地方最有趣?哪些地方最没有意思?尊重孩子的意见,倾听他们对场景的理解。继而是协作者们的反馈与交流,主要内容围绕着当天的活动过程,出现的问题或困难,下一步该如何推进,如何更好地吸引孩子们的参与等。因此,培养团队整体合作的过程,“分享”是非常重要的。

(二)舞蹈艺术参与活动的效果通过四天的舞蹈参与,在孩子们和艺术协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围绕着舞剧《美女与野兽》中选取的四个场景做主题表达,创作出长达十几分钟的情节性舞蹈,并邀请孩子们的父母,到中国国家大剧院欣赏演出。在活动中,有以下两个深切的感受:这是一种真正的贴近和关爱,充满了尊重感的分享:工作坊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农民工的孩子,在我们倡导艺术要走进现实生活、贴近民生、服务大众的时候,怎样走进?如何贴近?用什么服务?都不是“殿堂”里创作几个作品能够做到的。必须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走进、贴近,才是真正的服务,真正的关爱。一个孩子的父亲在欣赏完孩子的演出之后说:“没想到我的孩子能在这么好的舞台上表演,还能到这么好的地方来。”舞蹈的方式,最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希望通过舞蹈的方式建立互相尊重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完全人性化的,舞蹈艺术具有这样的功能。参与受众与艺术协作者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改变:舞蹈工作坊并不是一个单项的传授、教授舞蹈的过程,而是双向的作用过程,一方面艺术协作者们能够带领受众、引导受众一起分享参与舞蹈的体验,另一方面受众在参与过程中的任何表达都是对艺术协作者的启示,从事这项工作的艺术家必须具备最重要的条件———分享的技能和真实的内心,我们在希望改变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改变着我们。

艺术舞蹈论文范文第11篇

首先,传承必先沿袭。笔者认为想要传承我国的传统舞蹈艺术,必先要了解舞蹈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学习舞蹈理论知识,积累自身的文化底蕴。不做只会全其身而不知修其心的“花瓶”。我国的传统舞蹈,它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而来,可以说,中国有多少年的文明,就有多少年的舞蹈史。不了解中国舞蹈的发展历史与其蕴含的精神,又怎能说到传承呢?我国的舞蹈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这一时期的乐舞内容,集中地体现出人类的生存行为,及求索于自然的心态。随后出现夏商时期的歌舞,西周时期的礼乐教化,东周时期民间舞蹈的蓬勃兴盛,百家纷呈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舞大交流,隋唐五代舞蹈艺术的高度繁荣,两宋时期乐舞在文化史上的重要转折。无一不体现了人民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鲜明地反映出不同时期人民表现出的不同的思想、信仰,生活理想和审美要求。舞蹈深深扎根于生活,成为人民抒发思想的寄情之物。所以,了解舞蹈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是传承的基础,了解它的演变过程,才可以更深层地理解舞蹈对于人类的含义,更好地使其长远发展。

其次,传承需要在传播过程中改变。所谓传承,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两方面在上下两代人之间的传递和承接的过程,所以我认为想要传承我国的传统舞蹈艺术,就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舞蹈工作者,做到“内修于心,外练于形”。所谓“内修于心”,这需要舞者有坚实的舞蹈知识基础。要了解舞蹈的概念及其作用,认清舞蹈的种类与其风格、特点,增加对舞蹈理论性知识的了解。认识到舞蹈不仅是形体艺术更是精神艺术的承载体,它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民族的文化艺术素养具有深远的意义。深入舞蹈的理论研究,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开阔自己在舞蹈方面的眼界,做一名有思想的舞蹈传承者。而所谓“外练于形”,是对舞者自身的动作和技能训练的要求,通过刻苦的学习训练,逐步提高自身的节奏感,协调性,灵活性和柔韧度。体验动作、呼吸与神韵之间的密切关系。不断提高自身在舞蹈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其中要注意的是“心”和“形”二者缺一不可,并且要“形思相结,内外相合”。通俗地讲,就是舞者不能只注重舞蹈的动作和技巧而丢失了舞蹈内在应有的精神支柱。也不能只注重舞蹈的内在情感而丢失了舞美。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说过“舞蹈家必须使肉体与灵魂结合,肉体动作必须发展为灵魂的自然语言”。由此可见,想要作为一名优秀的舞蹈工作者,不能只知其“形”,而丢失其“心”。要注重“心”与“形”的共同发展,才是全面的发展,才可以在了解我国传统舞蹈动作风格的基础上,传承舞蹈中的精神力量。

再次,传承要挖掘中国特色。我国很多地区的传统舞蹈都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民族情感,民族历史和民族个性,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产物,他表现的是不同的并且无可比拟的民族价值。传统舞蹈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可见它在我国文化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例如,土家族的摆手舞,主要流传在鄂、湘、渝交界的酉水流域。土家摆手舞源远流长,它的起源说有多种,一说它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是为了纪念祖先,歌颂祖先功绩而创作的舞蹈。二说是由其他舞种演变而来,又或是起源与战争。虽然摆手舞的起源有种种说法,但都体现出摆手舞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它表现出土家人民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是土家人民千百年来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土家族民间文化的承载体,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就土家摆手舞而言,为了传承这一舞蹈艺术,许多地区开展民俗表演,唱起龙船调跳起摆手舞供游客欣赏,宣传摆手舞,弘扬这一历史文化。中国优秀的舞蹈艺术需要我们这些舞蹈工作者来宣传弘扬,使其可以发展壮大,沿袭其文化艺术特点,传承其珍贵的艺术价值。

艺术舞蹈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舞蹈艺术;多元文化;吸引

晚清时期西方文化开始对我国社会文化带来冲击,在此背景下,裕容龄作为我国学习西方舞蹈艺术的第一人,把西方优秀的舞蹈元素推广到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舞蹈艺术高潮发展。

一、多元文化的吸收

1、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舞蹈艺术家们汲取传统的民族艺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舞蹈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融入真情实感,不仅丰富了舞蹈的内容,也拉近了舞蹈与观众的距离,并产生情感共鸣。这就使舞蹈中承载的传统民族文化精粹更广更深地到达群众之中,普及了中国传统文化。除此之外,我国舞蹈艺术还通过构建专门的教育基地,系统地收藏相关的舞蹈文献等方式谋求多元化的发展。比如著名的《金凤凰》舞剧,本体就是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但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2、西方流行文化的吸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舞蹈艺术十分重视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了西方许多优秀的文化元素,重塑之后形成了颇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舞蹈。所以这个时期也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快速发展时期,出现了一批像《小溪・江河・大海》这样的优秀作品。尤其是西方舞蹈中极具代表性的芭蕾舞,通过对芭蕾的舞蹈动作进行研究,并将其与中国传统舞蹈对比创作,结合两者的特点和精髓,同样促进了我国舞蹈艺术多样化的发展。

二、多元文化的弘扬

1、中西方文化的包容。艺术没有地域、国界之分。全世界各地的民族和国家都是互相学习彼此的文化,然后共同发展。随着西方国家与我国的文化交流愈加的密切,西方文化的强势来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本国文化。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包容赋予了我国舞蹈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女儿河》等作品鲜明的展现出我国民族的文化特色,把中华儿女的坚韧不屈和刚强的意志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反映了我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完美结合的代表――现代舞,自从传入我国就诞生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例如《饥火》、《传音》等。舞剧在我国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以《宝莲灯》为开端标志着我国的舞剧迎来了新的阶段。自此之后艺术家对舞剧进行创新和发展,出现了许多形式各异的舞剧,并引领我国的舞剧步入了发展的高峰,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文化不是一个国家的独自发展,而是国家间的相互融合。每个国家都是历经千百年的文化沉淀才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性。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目前要做的就是汇集全国的力量共同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国。我国经济稳定而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国际上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并通过多个层面的国际间的相互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综合实力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促使群众的思想和价值观同样具有多样性,舞蹈本来就是人民的艺术,这样一来就推动我国舞蹈艺术多样化发展。

三、多元文化视角下我国舞蹈发展的新趋势

1、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促进舞蹈发展的多元化发展。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更是加快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外国资本和外国文化如同新鲜血液一样注入传统的中国,使国内的艺术文化换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国和他国可以平等地对话和进行商业贸易,有更多的机会使中国商品走出国门,也使更多国外的商品以及思想文化进入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带来的是文化的全球化,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相交融在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相互交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得以满足之后,就会转而追求精神文化需求,而舞蹈就是精神文化的一种。我国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舞蹈比赛,吸引从幼儿到老年人的积极参与,舞蹈类型也包括民族舞、现代舞、芭蕾舞等不同种类,融合了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元素,让观众看到了风格多样的舞蹈艺术,也推动舞蹈艺术的创新发展。我国目前朝着国际化的方向不断前进和发展,社会各个领域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舞蹈艺术的发展也有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人们不断接触的新思想和新文化就为舞蹈艺术的多元化指明了新的道路。

2、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促进舞蹈的多元化发展。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带来文化的全球化。但是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的多元化并不代表一味学习西方的文化,而是应该在尊重国内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汲取国外文化中的精华,抛弃自身以及国外文化中不好的成分。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接受国外的文化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一定要辨别清楚。随着国内外文化的不断渗透和融合,双方共同发展,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形式和内容。而舞蹈艺术作为极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之前已经有了多种类型。而如今更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大发展之后形成许多新的形式。我国的舞蹈艺术在完美地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以后,诞生了许多广为人知的优秀作品,在国际舞台上也取得了诸多荣誉。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不失创新思想,多元化的中国舞蹈艺术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就应该培养有潜质的舞蹈人才。比如创建专门的舞蹈学校,或者是在高校中设立舞蹈专业学科,定期开展舞蹈大赛等,为校园注入健康与活力,也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这样做不仅加强了舞蹈艺术的理论建设,也将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完善理论。还可以在校园、街道、公园等公共场合进行优秀舞蹈的展示演出或者展示播出,使舞蹈艺术真正成为人民的艺术。同时多与国外优秀的舞蹈团队交流与合作,也能够促进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和进步。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多元化的文化使本身就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舞蹈艺术遇上了新鲜的西方先进文化,两者相互融合之后使我国的舞蹈艺术不断创新发展,变得多元化,焕发新的光彩。舞蹈生来就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并传递文化内涵的,吸收了中西方文化精华的舞蹈艺术,采用多元的形式使自己的发展道路更为开阔。

参考文献

艺术舞蹈论文范文第13篇

现代科学技术与舞台的完美融合使得舞蹈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舞蹈的表现与想象空间也更加广阔。借助高科技的力量,通过大量使用各种新型舞台器具和装置,使整个演出丰富精彩,富于变化,充满奇思。如自动传感器就可以接收并感知舞者在时空以及速度、力度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并且将这些变化发射出去,这样就能够制造出意想不到的舞台效果,让观众耳目一新。另外,诸如幻象仿真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运用在舞蹈艺术之中,从而使表演更增添几分灵动。目前,欧美国家的一些作品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如《无声的呐喊》等。在这些作品中,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使舞台表现力异常丰富,甚至可以将有限的舞台空间瞬间放大或缩小,从而实现时空转换。这样的视觉效果给观众带来的冲击和震撼相当大,难以用言语表达。我国虽然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但也开始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2011年12月由中央芭蕾舞团全新创作的中国版《胡桃夹子》就以其超豪华演出阵容为广大观众奉上了一场世界顶级水平的芭蕾舞盛宴。在演出过程中,魔幻的舞台效果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感受。比如,当小姑娘团团进入梦境后,中国式样的房子和家具都开始飘动,以年为代表的怪兽和以虎为代表的生肖也打斗起来,这时,胡桃夹子从魔术箱中变出来。总之,现代舞台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得新版《胡桃夹子》的舞台更为热闹,也更具有魔幻的感觉。在舞蹈表演艺术中,光与空间一直都是重要的组成元素,科技手段的运用也为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使现代舞蹈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舞蹈表演也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自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编舞家MercerCunningham推出第一个舞蹈与影像相结合的表演之后,艺术家们在这方面的创作热情愈发高涨。但是在过去,大部分创作者都只是选择影像作为背景。而现在,随着3D、4D动画技术的发展,科技与舞蹈不再是从属关系,已成为了紧密相关的共同体。舞蹈短片《Nuance》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成功,正是因为在其表演中,男舞者LucasBoirat尝试用自己的身体曲线和力量与背景中的各种集合光线进行共舞。在黑暗的舞台背景中,神秘的光束与舞者肢体的灵动相互交融,神秘而动感。在这个舞蹈的编排过程中,首先是导演要设计好舞者的各种动作,进而构思如何使这些动作与背景中的集合光线图实现共舞;其次,在黑暗中将编排好的舞蹈动作进行立体拍摄,并且用专业技术将舞蹈动作抠出,以备后期制作光束图像;最后,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要为舞蹈配上恰当的音乐,以便营造出震撼的视听效果。可见,各个环节的设置都至关重要,各种配合也都缺一不可。

二、基于科技的舞蹈训练与创作

对于现代的舞蹈训练及创作而言,用计算机等各种先进科技手段进行辅助,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并且,表演效果也更好。舞蹈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舞者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当然,人体动作是比较复杂的,是一种三维立体空间运动,因此不可能像乐谱那样简单、明确地表现出来。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舞蹈艺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给舞蹈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计算机专业人员可以将舞者的舞蹈动作输入电脑,这样舞者就可以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边看边进行动作的修改。同时,计算机还可以存储舞者的表演,以便舞者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舞蹈创作者以及表演者对计算机的依赖也逐步增强,尤其是3D、4D技术的广泛运用,让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创编舞蹈成为了可能,由此也创造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三、基于科技的舞蹈科学

如今,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在舞蹈艺术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舞者在观念上不断强化“尊重身体”的训练理念,科学化训练的目标逐渐明确,这些又成为了医学、心理学等各个学科与舞蹈相互影响的合理促进因素,生命科学也已经越来越多地开始深入到舞蹈表演之中。舞蹈与科学的相互融合是教育科学同舞蹈艺术相结合的一种重要体现。舞蹈科学对舞者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可以延长舞者的艺术生命,其次,可以使舞者对舞蹈进行更加完美的诠释。当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舞蹈科学发展相对较晚,但在最近几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视舞蹈科学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在这些研究者中,既有相关的科研人员,也有舞蹈教师、舞蹈演员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研究队伍,还是研究规模,都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专业性也越来越强,涉及的学科和内容也越来越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舞蹈艺术逐渐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特点,尤其是科技手段出现在了许多的舞蹈作品中。如今,计算机编舞已经成为现实,同时,互联网的高度发达也使得网络舞蹈的形式日益丰富,各种高科技手段让舞蹈艺术的魅力更加巨大。

四、合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从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现代科技手段在舞蹈艺术中的运用已经非常广泛。但不可否认,这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舞蹈艺术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弊端。例如,就舞台布景而言,在现代科技手段的影响下,舞台布景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和高效,其所带来的装饰和渲染效果也更强。但是,从目前国内的很多舞蹈表演来看,人们对舞台布景过度重视,反而忽略了其他更为重要的方面。很多设计者过于重视舞美设计,却忽略了舞蹈的精髓与灵魂,如舞蹈的美学表达与舞蹈创意等。在此情况下,观众看到的只是舞台上璀璨的花灯与布景,至于舞蹈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内涵,却完全感受不到。本来,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对舞蹈艺术而言是一件好事,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这也是必然的事。但在使用这些现代科技手段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舞蹈所要表现的主题和内容,如果选择不恰当,不但不能为舞蹈表演增添艺术魅力,反而会显得奇怪,让观众感觉不伦不类,同时也是对科技资源一种浪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技手段是为舞蹈艺术服务的,是为了让舞蹈更加赏心悦目,让观众进入舞台效果与舞蹈演员完美结合的优美意境之中。而在现代社会,由于高科技手段的大量使用,使得舞美创作中的人文精神逐渐缺失,而舞蹈设计的灵魂又恰恰在于人文精神的展现与表达。因此,舞蹈艺术不仅仅要“悦目”,更重要的是要“赏心”,舞蹈创作还是应该以舞蹈的主题思想和中心人物为主,而不能一味偏重舞美。并且,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舞台美术无论是在美学表达方面,还是在作品创新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我们进一步发展与提升。毋庸置疑,科技已经成为现代舞蹈创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把双刃剑,如何克服弊端,使其更多地发挥积极作用,是所有舞蹈设计者与表演者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只有克服现代科技给舞台带来的弊端,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才会充分表现出来。科技在舞蹈艺术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其所产生的效果越来越明显,带给观众的震撼也越来越强。

但是,我们对此依然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舞台科技虽然给我们带来了视听上的震撼,但它仍然是为舞台艺术服务的,绝不能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无论是何种科技手段,绝非多多益善,点到为止的效果是最佳的。舞蹈科技的运用既要有投入方面的考虑,同时还应该保持绝对的理性。舞台科技的内容异常丰富,包括声、光、电以及各类材料、设备、机械等,这些因素在舞台美术的创作中参与是否适度,能否转化成艺术元素,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是否能获得最佳的舞台效果,都无一例外地存在着理性的指数。另外,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势必会成为舞台演出的表现语言之一。毫不客气地说,在当代的一些舞台表演中,对科技手段的滥用已经成为制约舞台艺术整体创造的重要因素。因此,舞蹈艺术工作者务必要摒弃“戏不够,景来凑”以及“景不够,雾来凑”的思想,因为诸如此类的表现手段如果仅仅是为用而用的话,就与最初的目的南辕北辙,也就根本不可能成为完美的艺术语言,进而表达出舞蹈所要表达的主题与情感。从这个意义来说,在舞台表演中,科技手段的运用务必要根据实际情况理性考虑,确实需要就用,如果不需要就不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物尽其用。

艺术舞蹈论文范文第14篇

教学媒介指的是在进行舞蹈艺术赏析课程中所需要的软硬件设施,硬件包括音响设备,软件则指的是音像制品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高清晰度的媒介的选择是最好的。如,视频播放器的选择,DVD要优于VCD,EVD比DVD拥有更加明显的技术优势,EVD在原有DVD技术基础上改善了音响、画面质量,增加了数据压缩比率,因此,选择EVD这一媒介要比DVD、VCD更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高清高质量的音响设备会不断更新普及,学校也要及时进行设备更新。除了音乐设备,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除了舞蹈本身,还有灯光、舞美等各方面的设计,而这些,仅通过视频播放器很难达到效果,需要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营造一个具体可感的空间,通过全方位场景的展示,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达到舞蹈艺术赏析的目的。在软件设施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准备足够丰富的音像资料,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无论是古典舞曲、民族舞曲、现代舞曲等,凡是精品都应该尽可能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对舞蹈艺术有系统的了解;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跟随形势,对目前热门的舞蹈进行展示、欣赏、评价,让学生对舞蹈的发展有相应的认识,知新的同时温故。

2.引导学生结合时代感知舞蹈

艺术始终是时代的风向标,舞蹈艺术同样是时代的先导,总能够引领潮流时尚,总能折射时代的变换。当我们回顾传统的各类型舞蹈,每一个舞蹈类型都与当时所处的时代紧紧相连,与时代的风云相生相伴、相辅相成。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艺术的普及;我们生活在艺术社会中,现代化的活力体现在艺术领域中。无论是歌曲、舞蹈还是影视,既体现着传统的人文内涵,也展示着现代的精神风貌。因此,在舞蹈艺术赏析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涵盖民族舞,还要包含芭蕾舞,当然,也不能少了对现代舞的赏析。我们的民族舞蹈体现的是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中国幅员辽阔,经过漫长的岁月和文化的积淀才造就了如此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舞蹈。教师在进行民族舞赏析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语言、习俗等,让学生在认识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感受舞蹈的价值;而对于现代舞来说,它是冲破了芭蕾舞的束缚应运而生的舞蹈,并且结合了多种舞蹈的元素,很多舞蹈艺术家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才使得这一舞蹈形式拥有众多的表现风格和表现形式,并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在进行现代舞的赏析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舞蹈内容,给学生讲解现代舞的形成过程,要学生边看边学、掌握舞蹈要领、心领神会。

3.通过对精品的赏析鼓励学生创新

当学生在欣赏舞蹈艺术作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跟随音乐节拍而动,跟随画面中的舞蹈动作而动,全身心地感受着作品中传递出的动作和情感,体验着画面中舞者的喜悦或者忧伤、低沉或者高亢。学生对于作品中所传递出的情感体会越深,对于作品的记忆也越深刻,对于舞蹈的回味也就越持久。因此,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舞蹈环境,引导他们体会作品中的情感,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作品,而且能够扩展他们的思维,对于他们创造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辅助作用。

艺术舞蹈论文范文第15篇

舞蹈是一个享受艺术的过程,舞蹈教学是指舞蹈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舞蹈时,引导学生感受舞蹈所带来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舞蹈表演的兴趣性,提高学生的艺术技能和文化素质水平,增强学生的舞蹈艺术表演力,使学生在进行舞蹈表演时更加投入的去表演。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要重点发觉学生的独特之处,针对每个学生有不同是风格,制定相应的舞蹈技术进行教学,促使学生的独特情感与舞蹈技术相结合,学生也必须要根据已有的舞蹈风格体系和舞蹈表现形式去发现适合自身的舞蹈形式,努力将个人情感融入到舞蹈表演中,提升自己的舞蹈艺术表演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舞蹈训练,使舞蹈基本动作成为每个舞者的基本能力,舞蹈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感知艺术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在练习舞蹈的过程中,开发和拓展自己的想象能力,为舞蹈表演动作赋予自己的理解,然后将自己的舞蹈意象添加到舞蹈表演中,进而对舞蹈表演有更加完美的诠释。从主观方面来看,学生通过将舞蹈表演动作和自身情感想象融为一体,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艺术表演风格,从而推动了学生在舞蹈表演道路上的快速发展。

二、分析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艺术原则

结合当代的舞蹈教学发展历史,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真正的热爱上舞蹈。

(一)舞蹈教师必须要有严格的自我控制力,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通过每一个舞蹈动作和舞蹈表演情节培养学生对舞蹈表演内容的感知能力,在一点一滴中,使学生在对舞蹈动作和舞蹈理论都能完全掌握,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以自我为主体的、系统的、完整的表演体系,提高舞蹈教学的效果。

(二)舞蹈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舞蹈,更要鼓励学生在舞蹈领域要大胆创新,舞蹈艺术学科和其他的学科不同,支撑舞蹈艺术逐渐进步的力量是不断的创新和改革艺术内容。因此,舞蹈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的运用新型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主动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鼓励学生自我创新是舞蹈教学中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三、探析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

(一)加强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在舞蹈领域中,拥有坚实的舞蹈基本功是练习更高舞蹈动作的基础,没有最基本的舞蹈技术也就谈不上舞蹈表演力,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必须要加强学生对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力度,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柔韧性、灵活性和身体协调性等。基础的舞蹈训练是一个乏味的过程,而通过培养学生的艺术表演力,可以使学生领悟到每个基础动作所拥有的情感,使每个舞蹈动作都能拥有独特的灵魂,最终使学生能够将舞蹈动作做得完美,加强基础舞蹈动作的训练在培养学生艺术表演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开发创新能力运用到舞蹈表演中:舞蹈艺术的魅力来源于舞蹈动作,而舞蹈动作又是舞蹈表演者利用对舞蹈的独特理解所编排的,因此,舞蹈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创新力和想象力,将自己对舞蹈动作的认知情感与舞蹈动作相结合,就重新组成了独特的舞蹈内容,舞蹈教师应该多开设一些类似舞蹈创编之类的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对舞蹈表演的兴趣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开发艺术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再加上对学生的情感认知培养,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表演力。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