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手术室护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一般资料我院为三级乙等综合性教学医院。年手术量10000多台,普外3000多台、妇产3000多台、骨科2000多台、神经外科近500台、泌尿、肿瘤800台、五官科、眼科800台,在编护士26人。其中副主任护师2个,主管护师4个,护师8个,护士11个。
1.2方法
1.2.1专科组的设置根据临床分科及年手术量分成四个专科组。如心胸外科与妇产科为一组;普外与肿瘤科为一组。每组成员分为三级结构。一级:专科组长;二级:专科护士;三级:护士。专科组长和专科护士固定。三级护士每年或半年轮转一次,保持专科组的稳定性,充分发挥专科护士专业组的技术优势,适应专科化发展。
1.2.2专科组长的设置(1)专科组长具有护师及以上职科,本科学历。(2)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进行过专科手术配合的进修、培训,对专科疾病有充分的了解。(3)工作能力较强,能全面掌握手术配合、设备、器械的使用,消毒、保养工作。(4)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善于沟通、协调,责任心强。(5)带教意识浓,带教能力强。
1.2.3专科组长的职务在护士长的领导下管理专科组员,制订专科培养目标和计划。胜任专科高、难、新手术的配合,能熟练操作大型精密仪器的安装和使用,及日常养护,贵重物资的补充,管理专科组的科学和科研工作。组织组内人员讨论,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强与手术医生、麻醉师及组员的沟通,提高专科组主动服务意识。
1.2.4专科护士的设立与职责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工作责任心强,熟练专科手术配合对专科仪器,设备、器械的使用,消毒、保养工作熟悉,能胜任带教工作,在护士长与专科组长的领导下能独立、出色地完成专科组重大手术的配合。发现问题及时向组长、护士长反映,指导组内轮转护士的工作。
1.2.5专科的学习、培养(1)不定期聘请专科组内业务学习,包括专科理论、手术步骤、手术、特殊器械的正确使用。(2)不定期聘请专科医生授课,讲述引进的新技术、新术式及各种复杂手术前后的配合要点与注意事项。(3)聘请工程师器械供应商讲授各种新仪器的操作与管理。(4)不定期选派组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加强交流,共同提高。
1.2.6专科组的考核考核分两个部分:一是专科技术的量化考核,每月一次,对组内成员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配合关键点、新技术、新仪器掌握情况;二是满意度考核,每季一次专科医生对专科组的满意度调查。
2结果
2.1专科组设立前后医生对手术配合的满意情况比较见表1。
2.2专科组设立前后专科技术考核情况见表2。表1专科组设立前后医生对手术配合工作的满意表2专科技术考核成绩。
3讨论
外科手术专科组的设立是专科化发展的需要,是对手术室护理提出的更新要求,是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促进护士自身的发展与提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首先使手术物品准备充分,配合默契,提高手术成功率与医生满意度。其次促进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1)赋予专科组长重任权利,激发智能,明确的目标和适当的压力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2)专科组员在组内得到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使专科理论和技能全面得到提高;(3)服务意识增强,让患者满意,让医生满意,成为工作的目标,了解医生的习惯和特殊要求,使配合默契,效率提高;(4)专科护士在论文书写科研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由于专科化护理有利于同一专科疾病、手术和护理知识、经验的积累,充足的临床资料,使论文撰写和科研有了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专科护理组的设置和实践提高护士手术配合的主动性、准确性和默契性,发挥了团队精神,是培养现代化、专业化、手术室护士的有效途径[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4个专门科室抽取护理人员30名,4个科室分别为骨科,普外科,胸外科,皮肤外科。所有参与研究的护士均为女性,年龄为20~45岁,平均年龄(26±3.4)岁,学历方面专科20人,本科10人。主管护师5人,初级护师15人,初级护士10人。工龄为1~20年,平均为(7±1.4)年。参与调研的4组护理人员在生理及学历,经验等一般情况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2.1培训目标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是护理人员对操作更加规范,熟练及有良好的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加护理人员互相配合度。
1.2.2培训方法
4组每组分配2至3个专科护士来进行指导教学,对每个护士进行详细了解,对其所负责位置及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后进行专业辅导,强化每个护理人员的对设备对仪器对器械的认知,熟练其应用与保养,并加强互相之间手术的配合,手术时进行指导,并进行专业知识讲解,使护理人员对手术的辅助更加专科专业化。
1.2.3专业课的教学
①该专科的生理部位的解剖学的讲解,及病例状况下的改变。②专科的手术所需器械使用摆放及保养。③手术时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讲解。④对突发事件的急救与应对,常用急救药物的使用及不同程度下的用药说明以及无抢救药物时的代替手法说明。
1.2.4培训后考核
在一年的培训过程中由护士长与专科培训护士组长分多次对该阶段的培训进行测试,如器械维护使用,应对措施方法,操作规范熟练度。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并经审核后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代表。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检验指标为0.05,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年资护理人员手术室操作考核
经过培训调研后3年以内,3~5年,超过5年的护理人员手术操作考核评分分别为(89.1±3.9)、(93.2±3.7)、(96.3±3.1),均好于培训前(82.4±4.2)、(87.9±3.2)、(91.1±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人员器械掌握程度、保养及应急能力考核
经过培训调研所有年龄段护理人员经过专科培训后其手术室器械掌握程度及保养知识(95.9±3.1)分,比培训前(87.1±4.3)均有较大进步,前后比较差异较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112例,女性患者有88例,他们的年龄为16~72岁,平均年龄为(35±6.2)岁,其中患有甲状腺肿大的患者有51例,患有阑尾炎的患者有50例,患有乳腺癌的患者有34例,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有27例,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有3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2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100例)和实验组(10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根据两组患者的具体病情为其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其中接受甲状腺切除手术的患者有51例,接受阑尾炎切除手术的患者有50例,接受乳腺癌切除手术的患者有34例,接受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有27例,接受心脏搭桥手术的患者有38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手术室护理,为实验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手术室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安全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安全护理干预的具体方法是:
1.2.1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仪器管理制度
①手术室内所有的仪器应由专职管理人员进行管理。②定期对仪器进行检查及核对。③对已经出现损坏或缺失的仪器立即进行维修及填补。
1.2.2定期培训
①由于手术室内经常出现人员调动的情况,因此应定期对手术室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合格者方可正式上岗。②培训时,要将培训的重点放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上,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1.2.3做好术中清洁护理
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并做好患者的清洁护理,以避免细菌感染的发生。
1.2.4完善细节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认真调整用药的类型、剂量及配伍。
1.2.5做好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多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并向其介绍手术成功案例,帮助其消除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使其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²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
在实验组100例患者中,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的患者有80例,对护理工作表示基本满意的患者有14例,对护理工作表示不满意的患者有6例,总满意度为94.00%;在对照组100例患者中,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的患者有64例,对护理工作表示基本满意的患者有22例,对护理工作表示不满意的患者有14例,总满意度为86.00%。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下表。
3讨论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