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文化素质论文范文

文化素质论文范文

文化素质论文

文化素质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

Abstract:Strengtheningthecultural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isahighquantitytalentedpersondevelopmentofimportanceconstitutethepart,mustthewholeprocessthatthecultural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piercesthroughtoeducateintheuniversity.Thecultural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shouldbecomethecompanythecorpusofthesectioncollege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mustestablishthecultural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toeducatethefoundationpositionintheworkatuniversityandcollege.Settinguptheallneweducationprinciple,turntoeducatethereformineducationdeeply,strengthentheuniversitystudent''''steachersandtheteachingmaterialconstructionofthecultural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

Keywords:commerceandsciencecollege;culturaldiathesis;education

一、我国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

我国从1995年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这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新人,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新形势下,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传统的单学科教育只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而忽视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通识教育;只重视基础理论教育,而忽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的文化素质教育。我国高等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如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对学生发展的自主性重视不够的问题。

二、国际视野中的文化素质教育

世界各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不仅调整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而且在课外活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一)确立新的通才教育的培养模式。当代的通才教育结合当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既重视对学生进行文、理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又重视对学生进行某一学科、某一专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二)调整课程体系。世界各国都对既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加强普通教育,促进文、理科的相互渗透和综合。在美国,高等学校基本上都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有关人文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课程。

(三)重视学生的独立学习与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讲授仍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但教师的讲授以重点、难点为主,讲清学科主要脉络以及前沿问题,目的在于指导自学、启发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世界各国还十分重视课外活动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课外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才能、弘扬个性风采、提高组织管理能力的机会。

三、新形势下商科院校人才素质培养要求

(一)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品质

商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培养大学生在新形势下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时代精神。

(二)专业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

商科学生必须掌握一定专业以及与专业相关的有一定宽度和深度的知识。不仅要具备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具备成熟的思想,要求他们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能以较宽的视野研究专业性问题。

(三)心理素质

经济社会竞争激烈、互相依存,要求商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能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具备吃苦耐劳和百折不挠的意志;要有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事业心、进取心,有敬业精神、创造精神和顽强的毅力,要有自信、乐观、公正、相容等心理品质。

(四)能力素质

商业人才除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等一些基本能力之外,应该具备创新能力、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和合作组织能力。商科院校学生只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社会化程度,注重应用技能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四、商科院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对策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商科院校对大学生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文化素质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

文化素质是人才素质中最基础的方面,而大学时期是个体文化素质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关系到大学生精神境界和智慧水平的提升。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应该成为商科院校素质教育的主题,我们必须确立文化素质教育在高等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

(二)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商科院校应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切实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育人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切实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负责;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心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以学生能否适应社会市场经济需要、是否符合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各项素质要求为教育评价标准,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根据社会需要发展和完善其各项素质。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结合起来。用涵盖文、史、哲、经、法、艺术、现代科技、自然科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知识内容来构成多学科交叉的高校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广博而丰厚文化底蕴的支持。

(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和教材建设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需要一大批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文化素质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材作保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科学整合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互相促进的大学生文化素质课程结构体系,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出版符合学生实际,富有学校特色,高质量、高水平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专用教材和系列丛书,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教材建设要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和趣味性。

(五)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对学生陶冶情操、拓展综合素质、塑造自我具有重要的意义。商科院校应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多姿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中,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电影晚会、演讲辩论比赛体育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如组织、策划、团队协作、口才,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提高大学生人文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爱梅.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54-156.

文化素质论文范文第2篇

大学生的网络学习特征直接关系到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着眼点,由于大学生个人差异性及学习需求不同,对其网络学习特征主要从学习动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力方面进行分析。

1缺乏深层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学习效果最核心的影响要素。一些高校开设了文化素质类网络课程,但不少学生在修读时,并没有从自身发展规划角度出发,思考自己到底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通过哪些课程为自我成长寻找更多资源。一部分学生是从授课模式新颖角度出发选课,还有一部分仅是为了拿到学分而盲目选课,并没有真正将网络课程学习当做促进个人成长的途径。说到底,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自我认识不足现象,不能从自身寻找深层次学习动机,因此难以保持网络课程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2自主学习能力差

很多大学生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不知道如何正确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如何调整学习方式以适应网络学习需要。一旦脱离了教师的约束,就变得不会学习、不善于学习,不能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也懒于向教师询问,自主学习效果不佳。

3自控力不强

面对网络课程新颖的学习方式和环境,部分大学生难以抵制网络纷杂信息的诱惑,无法对课程内容保持长久的注意力,边学边玩,甚至只将网络教学视频打开以保证学时的正常计算而从事与学习无关的事,不能真正保障高质量的网络学习,学习效率不高。

二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建设途径

针对网络课程建设现状和大学生网络学习特性,结合现阶段课程建设从传统以知识教授为重心向以课程学习为重心的转变、从传统关注结果向突出学习过程的转变以及从传统重视资源向强调教学环境的转变,架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体系,注重提升网络课程的内涵,增强吸引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引导,设计结构较为紧密的教学活动,以保证网络教学的顺利开展。

1明确网络课程建设目标

优化课程设计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作为与传统课程并行的一种课程类别,首先,要将其与传统课程同等对待,提高广大教师对网络课程的认识,明确对其要按照正规课程规范建设的思路,避免将网络课程建设简单等同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其次,确定每门网络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研究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到底“教什么”问题,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设计相应课程结构和活动。在此基础上,再研究“如何教”问题,确定教学计划,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法和过程,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2注重与传统课程的衔接

完善课程体系很多高校都通过开设众多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此类课程在实际运行中常常不受重视,大学生修读积极性缺乏,学时也在不断压缩。对此,高校应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及长远发展需要,对学生学习需求进行调研,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类别划分、结构框架和课程方向等做出整体性规划设计。一方面要精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另一方面要利用网络资源大力开发网络课程,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因此,在架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时,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比如,不少高校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分模块建设,网络课程也要按相对应的模块进行整体设计,注重与传统课程的衔接补充,体现其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而对于要开发建设哪些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就要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而定,但无外乎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某些在整体课程体系中有要求,但希望通过网络教学扩大学习主体和影响力的课程实行完全网络教学,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来获得该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二是针对某些因学时限制难以在课堂上完成授课任务的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通过网络学习完成该课程所要求的部分教学任务。不论是何种形式的网络课程,都应在文化素质教育整体课程体系之下进行开发和建设,以更好地形成网络与课堂的互动。

3基于网络平台的特殊性

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及活动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脱离了课堂束缚,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流。基于网络平台的特殊性,网络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及互动方式都将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和延伸。

(1)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学习方法的指导,保证网络课程顺利开展。在网络课程界面要专门开辟“学习指南”板块,告知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必备条件、操作方法、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步骤、教学活动开展方式以及要注意的事项等,并且最好在学生修读该课程前告知,让其提前做好接受网络教学的准备,以确保课程的顺利开展。

(2)充实、扩展学习资源,增加网络课程信息承载量。高校学生由于高中文理分科,不同专业背景学生文化素质差别较明显,学习需求不一致。因此,可以将大量学习资源上传、链接到网络课程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学生可根据自身知识储备情况选择性地学习,以体现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主导地位,较好满足其不同需求。

(3)鼓励师生自由交流,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网络课程平台上,教师可选择主题进行专题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也可以就自身关注的某个问题与教师进行深入探讨,教师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帮助其内化知识,深刻体会课程内涵和精神,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突破传统教学知识灌输的局限性,使互动更加深入,更加有针对性。

(4)创新网络课程表现形式,提升吸引力。网络课程不论是界面设计还是内容形式,都要灵活多样,力求新颖性和创新性,既要全面、准确表现课程的内容,又要顾及网络表现形式的特殊性,用生动、美观的界面来展示文化素质课程特色,用贴近大学生的语言来表现课程的内涵和精神,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尔雅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尝试,在网络教学视频资料基础上,增加试题测验、网上相关资料阅读等环节,加入大量生动直观的PPT、图片资料,增强网络教学的可视性和趣味性。

(5)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网络课程在设置上要力求各教学环节紧紧相扣,视频教学、资料查询、试题测验以及师生互动讨论等环节穿插设计,比例恰当,给大学生呈现清晰的网络学习步骤。培养大学生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和喜好,自主选择观看教学视频、查阅资料或做试题的习惯,通过自我检测调节学习进度和深度,真正实现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由“课程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

(6)建立通畅的反馈渠道,不断提升课程内涵。教师可通过师生网络交流互动或组织课堂讨论等方式,解答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听取学生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改进不足之处,加快课程建设步伐。

4完善网络文化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加强大学生网络学习监管力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本身难以像某些可以量化的学习一样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各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评价基本都是根据学生所修读文化素质课程的成绩来确定,考试要么开卷,要么教师划定考试范围。这种考核方式显然不能真正评估学生文化素质课程学习效果。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更多地在于平时的学习和积累,教师只能监管课堂学习部分,对于课后学习无从监管。网络文化素质教育要大力改革课程评价方式,有效监控学生网络学习过程,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下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局限性。网络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主要根据学生考勤、平时表现和最终考核成绩测评教学效果,还要考虑学生网络学习时数、网络作业完成情况以及网络互动参与情况等。对学生网络学习的监管也需要不断通过网络技术来改进,如当学生打开一个网络教学视频后,不能再打开其他窗口;在视频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设计若干问题,学生只有回答正确才能继续观看后面的视频,否则需要重新学习该部分知识,直到回答正确。教师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监控数据,实时掌握学生网络学习时间、进度、相关资料阅读情况以及问题回答正确率等,全面掌控学生网络学习过程,提高网络学习实效性。

5加强管理

保证网络课程的良好运行高校应成立专门的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配备基础设施和专门工作人员,统筹管理全校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建设,落实各授课教师的任务,将网络课程建设纳入日常教学工作范畴。制定详细的网络课程建设方案、计划和实施步骤,科学、合理地计算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学分和成绩,并给予相应资金支持用于师资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网络应用技术。改进网络课程后台管理系统,补充教学资源,确保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的顺利开展。

6优化学生课程修读引导机制

文化素质论文范文第3篇

1.组织结构方面

由于学校的历史的原因,行政权利在高校里大行其道。高校学生业务的执行受到政治统治层次的控制,并导致高校行政的管理理念,管理者成为党和政府工作人员,教师则是管理的对象。现在文化教育质量管理机构在中国形成的管理如下:首先是学术办公室在教务处办公室的监管机构之下。其次,人员和业务设置在学工部的管理范围内。最后,学院成立的机构负责文化素质教育。多样性管理机构导致各高校在教育机构设置上各具自己的文化特色。

2.权力分配方面

从文化素质教育管理角度,高校学生的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高校教育处在一个多垂直控制管理范围内。文化素质教育及下属单位配有专有的人员。高校团委一般控制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在文化素质教育实现的进程中,行政机关单位处在的主要地位,其能够有效地保护活动的开展。行政机关和学术教育权利间具有复杂性,应该进行细致划分。

3.保障机制方面

任何工作的执行必须建立保护机制才能够顺利实施改革。高等教育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需要创造高品质的教育文化机制建设,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项目,这是未来教育的一个概念,就应该体现在教育体系的草案,以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适当反应;参与文化素质教育中,在高校实施的各个环节里,学校的资源和“素质教育为主体的文化”成为核心要素,以形成内在的力量。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保障机制的形成,协调的组织,法规和规章及其他事项的所有方面的管理,以确保协调教育有序的发展。

二、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权利分配不均、行政化管理严重,权责不清、监督缺失:

1.权利分配不均

从高校对素质教育的文化教育、组织结构模式的权力上,不同部门和利益相关者,在跨文化管理素质教育上的突出问题是学术和行政权力的模糊权力错位。管理人员培训课程、文化、讲座和其他科学领域时,行政单位的过度干预,导致行政泛化。文化管理行政教育综合的弊端结果:首先是缺乏正确行使学术权利的方式。其次,行政弱化权力配置,学术界代表和其他有关各方的利益,行政权利和学术权利之间建立普遍认可的价值体系,对文化管理教育必须实现和文化素质教育权利的灵活运用。

2.行政化管理严重,权责不清

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管理过程中,由于文化规范和规则在学校的不健全,管理效率低下。由于行政权力占有主导地位,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内的推广,使得文化素质管理教育与他们交织在一起,很难分辨。事实上,在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两股力量,在行政化的体制中,所有的操作最终在这一管理体系中实施,这导致管理权力的冲突。制度的不健全、责任的不明确、工作效率不够高等问题一直存在。

3.监督缺失

所有的管理措施,需要强有力的,有效的监管程序,以有效确保目标不被拒绝,然后设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监管过程控制一直是素质教育保障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上,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目标,不重视学生群体的权力,缺少实施效果的反馈意见收集。在另一方面,文化素质教育部门已采取了行政部门为首的官僚机构,这种单向的管理模式,流程式的管理起不到有效的监督权。

三、完善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的措施

完善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的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完善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领导体制

按照教育部下发文件的精神,学校和教育的文化素质进行基本的思路应该是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作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应该深化文化素质教育,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特点必须建立有效的。为了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就必须提高教育学生的质量文化管理体系,并加强不同机构和共同努力,实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之间的协调。

2.明确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权责

明确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部门的权责,并以动态管理的方式管理责任和权利。目前受根深蒂固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影响,相关职能部门的教育和文化分工越来越明确,权责分配越来越清晰。因此,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部门的权责不清晰,主要是在协调细节上。因此在特定情况下,需要相关部门协调,及时纠错、及时解决,防止相同问题的出现。

3.规范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督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在监管过程是素质教育保障机制的一部分,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过程监督管理。在教育管理人员的过程控制应注意及时控制,在课堂上的行为,完整性教学和完善纠错机制。学生教师加强关系的建设,顺利开展活动,在发展领域的活动。考虑到管理机构有限的资源,需要及时的进行监测。可以采取集中管理教育的文化质量控制活动的执行。招投标的文化素质教育管理机构,并严格按照组织和活动进行审查。

四、结语

文化素质论文范文第4篇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教育,必须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通过对学生进行部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等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二、初中化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近代史和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破除迷信教育,艰苦奋斗、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品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推动力。在化学教学中大力宣传我国古代在化学工艺方面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介绍新中国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如课本第4页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的国家之一;第111页介绍我国在1800多年前就发现了石油;第118页介绍我国1992年的钢产量居世界第四位;第172页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和他的制碱法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2)国情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我国虽是世界悠久文明古国,但解放前连煤油、火柴、烧碱都要从外国进口,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和科技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还应介绍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从而使学生树立为繁荣祖国科技,发展经济而刻苦学习的信心。

(3)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我们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理论进行初中化学教学。利用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等知识,教育学生了解内因是物质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运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让学生了解量变和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环境保护意识

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学习化学的目的之一,是要用化学知识进行环境治理。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空气、水的污染和防治,水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污染的知识。此外,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过程中,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废水、废气、废渣,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同时应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状况,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治理环境的活动,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学中还要结合化学反应产生的现象、反应的本质等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2.全面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要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要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一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并能引导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3.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身体心理素质

在化学教学中,教育学生要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勇于战胜困难,树立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勤奋善学、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作风,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的品德。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关心学生的体质和健康,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身体心理素质,让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

4.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劳动技能素质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运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设计、组装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实验中要严格要求,操作要规范,科学合理,注意安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化学小实验,帮助和支持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探索研究的精神。

三、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要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真正认识到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使初中化学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树立素质教育观点。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教育目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参加教育改革,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2.研究教学大纲,用好化学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规定了初中化学教学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新教材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妥善处理传统知识同现代科学知识的关系,充实学生能够接受的现代科学知识,新教材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教学内容,适当降低了理论概念的难度,删去了繁杂的化学计算,加强了实验教学。在教学评价方面列出了“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和“掌握”四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只有认真学习新的教学大纲,研究新教材,明确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使之难易适度,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真正用好教材,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的出路在教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学习并借鉴一些先进、行之有效的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经验,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真正、彻底改变“满堂灌”、“题海战”、“黑板上做实验”的落后教学方法。教师应由勤奋型向科研型发展,要走:学习—思考—实践—总结的道路,用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将来能够终身不断继续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文化素质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民 科技 文化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367-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关键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充分重视农村基础基础教育和农民职业教育,千万不可忽视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对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经济建设所起的作用。

一、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现状

1.农村人力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缺乏,形成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性矛盾。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农村通过考试筛选上去的高级专门人才进了城,而淘汰下来的众多人力资源留在农村,使数量供给充裕的农村劳动力大军往往伴随着低素质的现实结果。目前我国低素质的劳动力绝大多数留在农村,形成农村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现状将长期存在。这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在资源层面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是我国农村将长期面对的人才资源的基本态势。

2.缺乏热爱并了解农村、农民和农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构成了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在现有的农村教育条件下,“农村”为城市培养了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了离开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人才,而疏于培养“即于农村、为了农村”的人才。造成农村人才匮乏。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农村科技人员及其短缺,致使绝大部分适合于农村应用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农村推广不了,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属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多年来的传统教育和传统思想,使现有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级专门人才,即使是农村出来的人才,也不原意回农村,没有把农村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目的地,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致使农村被人类文明遗忘,而这又成为各级人才拒绝农村的现实理由,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3.掌握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较差,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产品质量上不了档次、经济附加值不高、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困难。全国农民的文化结构:小学文化及其以下占40.31%,初中文化占48.07%,高中及其以上占11.62%,平均教育年限接近7年。

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对策

1.统一思想认识。对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问题,首先各级政府领导在思想上要有位置,要统一认识,要引起重视。要正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将其作为事关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主要工作来做。同时 ,各有关部门应提高思想认识,通过对口落实,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作为自身的任务。各级政府要从整体上把握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克服“没有文化照样当农民”的思想,确立新的形势要求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理念,保证农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落实中央各项农村政策的同时,从一下几个方面加大对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一方面继续对农业生产进行力所能及的直接扶持;另一方面争取拿出一定经费,用于对农民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激活农广校、农干校、乡镇农机校等阵地的农业教育培训机制,提供阵地,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二是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纳入村级建设。在与村民自治制度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特别是村支书的任用制度,要求他们不仅仅具有较强的致富能力和带动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三是通过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专业协会及龙头企业,为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提供阵地。

文化素质论文范文第6篇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教育,必须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通过对学生进行部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等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二、初中化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近代史和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破除迷信教育,艰苦奋斗、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品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推动力。在化学教学中大力宣传我国古代在化学工艺方面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介绍新中国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如课本第4页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的国家之一;第111页介绍我国在1800多年前就发现了石油;第118页介绍我国1992年的钢产量居世界第四位;第172页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和他的制碱法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2)国情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我国虽是世界悠久文明古国,但解放前连煤油、火柴、烧碱都要从外国进口,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和科技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还应介绍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从而使学生树立为繁荣祖国科技,发展经济而刻苦学习的信心。

(3)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我们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理论进行初中化学教学。利用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等知识,教育学生了解内因是物质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运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让学生了解量变和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环境保护意识

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学习化学的目的之一,是要用化学知识进行环境治理。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空气、水的污染和防治,水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污染的知识。此外,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过程中,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废水、废气、废渣,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同时应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状况,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治理环境的活动,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学中还要结合化学反应产生的现象、反应的本质等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2.全面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要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要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一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并能引导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3.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身体心理素质

在化学教学中,教育学生要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勇于战胜困难,树立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勤奋善学、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作风,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的品德。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关心学生的体质和健康,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身体心理素质,让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

4.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劳动技能素质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运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设计、组装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实验中要严格要求,操作要规范,科学合理,注意安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化学小实验,帮助和支持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探索研究的精神。

三、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要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真正认识到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使初中化学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树立素质教育观点。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教育目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参加教育改革,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2.研究教学大纲,用好化学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规定了初中化学教学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新教材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妥善处理传统知识同现代科学知识的关系,充实学生能够接受的现代科学知识,新教材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教学内容,适当降低了理论概念的难度,删去了繁杂的化学计算,加强了实验教学。在教学评价方面列出了“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和“掌握”四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只有认真学习新的教学大纲,研究新教材,明确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使之难易适度,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真正用好教材,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的出路在教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学习并借鉴一些先进、行之有效的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经验,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真正、彻底改变“满堂灌”、“题海战”、“黑板上做实验”的落后教学方法。教师应由勤奋型向科研型发展,要走:学习—思考—实践—总结的道路,用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将来能够终身不断继续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文化素质论文范文第7篇

1.1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从目前的教学模式来看,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占绝对的支配地位,教授每篇文学作品都会沿用一种讲课模式“作者生平+主要作品+写作特点+作品影响+文本选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课堂笔记的记录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欣赏和思考作品,课堂活动和与教师交流更是甚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1.2应用型本科院校忽视大学语文课程。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指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纲》充分肯定大学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的地位。可见,大学语文课程是其他任何课程不能够取代的,尤其是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它所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一门课程的范围。他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为其做出巨大的贡献。但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在专业课程的计划中每学期所学习的内容有充分的课时,有些专业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会反复出现,既浪费了课时又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而给大学语文课程留有很少的课时,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选修课变为没有课。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取消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1.3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师的文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他们有时候难以与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会造成大学生对文学理解的障碍,部分教师的文学功底比较薄弱,对大学语文教学信心不足,存在畏惧心理。大学语文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只有几名教师担任,并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教育学科团队,从而导致教学科研方面的进步十分缓慢。

2大学语文课在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作用

2.1大学语文课程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文学语言是语言应用的最高层次。文学不仅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艺术的语言,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模仿的最好材料。所以,学学语文是提高学生汉语水平的最佳渠道。学习汉语的最佳方式就是深入感知汉语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了解文化,是学生了解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文化中带根本性的价值评判和思想观点。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学习到许多典故格言,修辞手法的了解,能够加深对汉民族思维方式的理解,从而提高大学生对汉语的领悟力和应用能力。通过了解中国文化来学习语言艺术,语言的学习也会学得更加感性和充实。

2.2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理论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四有”人才;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认识人生,陶冶情操,激发创新灵感,为大学生在校学好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各方面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的培养。

3如何利用大学语文课程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

3.1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

国家的兴旺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成败靠教师。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学校就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在培养大学生素质方面,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力量,大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直接面对学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把专业知识、业务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把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优良的思想作风传授给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学生。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多参加业务能力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深造,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

3.2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合理适当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既可以拓展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授《西游记》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电视剧《西游记》,让学生通过影音效果对这部作品有初步的整体感知,避免老师只是无谓的分析和叙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使学生失去了对作品主动思考的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帮助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有效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

4结语

文化素质论文范文第8篇

1.1高职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高职高专院校,英语课程是让高职高专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主要途径。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对于英语学习,很多高职高专学生抱有胆怯的心理,多数学生对英语的认识存在偏差。在研究中,笔者利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手段,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合肥财经职业学院为例,了解高职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研究发现,合肥财经职业学院的学生多少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也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不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知之甚少,缺乏中西文化差异的意识,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不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都只把英语当成工具,更多的精力放在英语等级考试上,认为等级考试的成绩直接代表了英语水平,为日后就业提供便利。这样的思想导致在实际学习中,学生的交际意识淡薄,导致交际障碍频频出现。另一方面,我们英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中,大多数内容都以英语国家日常生活话题为主。然而,英语教师更注重讲授语言知识,以及培养语言能力,对文化差异的强调不够,导致学生对文化差异也不够重视。此外,学生对有些话题感到陌生,对有的话题不感兴趣,由于缺乏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导致学生不知道在什么语境下如何说出有意义的话,英语课程起不到应有的引导学生注意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

1.2高职生职业素质的现状分析高职院校现如今更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笔者通过访谈发现,很多学生对就业后可以胜任的工作缺乏认知,甚至不知道毕业后该从事怎样的工作,很多毕业生觉得就业压力大,就业机会小,有部分学生甚至害怕毕业,觉得毕业就等于失业。部分已就业的学生反映,自己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专业素质欠缺,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不足,工作后抱有焦躁、失落等不良情绪的学生不在少数。由于缺乏足够的职业素质,造成学生学习生活的无目的性,职业选择时的迷惘等各种不利影响。学生对职业素养没有全面、科学的认识,更不知道如何构建。

2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职业素质构建的作用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职业素质的构建,特别是帮助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其实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有目的地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交际应该具备的素质,增强交际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如果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那么也就不用担心社会适应能力。

2.1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中,传统的英语教学依然在如今的英语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笔者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和重心应该更多向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倾斜。要做到这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改变观念。高职高专学校当然应该以培养高技能的专门人才为己任,但“高技能”应该包含很多新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要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外,更要给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可能,例如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校园活动等各种方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实现跨文化交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能力。对于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很多英语教师本身缺乏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或受自身教育信念的影响,依然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仅仅是增强学生的英语知识,或只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培养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此外,还应改进英语教学方式。设置课程时,强调跨文化交际部分,不仅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更能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让英语教学成为一种文化“沉浸式”教学。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设计,例如辩论赛、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体,从而能够感受文化差异,认识文化差异,进一步能够在实际的交际中应用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见习等方式,鼓励学生在实际的交际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最后,教师应该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英语教学中,能够使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水平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水平,并能把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积累运用到以后的英语教学中。学生依旧是英语学习的主体。培养跨文话交际的能力,最终还在于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胜任工作。就此,学生应时时对文化差异高度敏感,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对所学单元知识做到提前了解,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参与课堂活动,让自己沉浸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课后,充实自己对文化差异的认知,除此之外,学生应该为自己创造机会,抓住每次机会,并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一次次的交际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2重视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构建《中华人民公共过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面对风云变幻的就业市场,高职生为了获得成功,除了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更要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的提升。高职院校为了实现这一重任,也必须重视职业素质培养。除了要给学生灌输职业素质很重要的思想之外;还要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教师等各方力量,通过班会、课堂、校园活动,多方位对学生进行影响;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未雨绸缪的就业思想,更多的是要改变育人方式,大学生活终究是属于学生的,那么就要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帮助学生学习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之外,更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社会实践的作用,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构建良好、常态的职业素质。

3小结

文化素质论文范文第9篇

(一)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教材与课程的乡土化

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最先需要变革的是以地方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教材编订和课程设置。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途径的乡土教材及乡土教育,通过对地方乡土文化社会的实践调查,以当地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为主要内容,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相贴合,让学生从自身生活的人文、自然与社会的环境中建构自己的地方性知识,使其产生浓厚的乡土意识、乡土情感和乡土责任。但在当前,大量乡村社会人口向城镇快速流动,乡土社会凋敝,乡土教材逐步退出基础教育,乡土意识培植的场域不断被压缩,导致人们对自身的传统文化环境缺乏应有的自觉意识,乡土记忆、族群记忆相对模糊,具体表现在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日益陌生化、对地方文化发展传承的责任感、义务感及主体意识缺失。因此,结合乡土教育的近百年经验,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可设置相关地方文化的系列课程,其教材至少应有两种以上编订形式,先编撰文本教材,然后收集整理与文本教材相应的影像资料。其内容应包括自然与人文两方面要素:一是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生态环境;二是聚落建筑、经济活动、饮食服饰等显性文化及语言、习俗、文艺等隐性文化。以地方传统的优秀文化艺术为主体内容的教材编订,能使学生的乡土知识与文化自觉得以回归与重塑,从而实现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高校可借助本地优势,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以广西为例,壮族织锦与山歌、苗族蜡染、侗族芦笙等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均可成为地方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

(二)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层级化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模式强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引导,创设师生、生生之间彼此交换、分享视觉影像及艺术作品的情境,实现师生共同讨论、双向互动。视觉影像的欣赏与剖析应先将影像的意义层级化,第一层是影像显性意义(包括是谁、什么、怎么被呈现在作品中),第二层是影像由表象传达何种意义与价值等隐含意义。[3]因此,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也应相应层级化,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选择学生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来源的地方文化视觉影像或艺术作品,并对其艺术形态、风格和创作表现手法等学科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对影像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显性意义进行初步考察、理解与分享,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形成积极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情趣。第二,教师介绍各理论流派分析视觉文化的不同视角,引导学生进入具体情境,剖析影像作品的表达方式,审视作品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隐喻意义,讨论艺术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联。将文化艺术视为复杂系统,要重视其审美价值,更要引导学生对文化艺术作品及影像做出批判性的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对地方性知识的欣赏与认知,形成对本土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是以文化艺术形式为载体的,教师的教学步骤应该为:先解读艺术的审美特性和审美价值,继而引导学生以批判的视角深入了解文化艺术符号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对作品所蕴含或表达的价值观、权力关系、信仰等社会意义进行剖析,由此达到对社会的理解和批判,并实现自我意义的建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进行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并在创作过程中思考、理解、厘清和表达自己的价值、观点与信仰,最后通过创作和作品进行分享和交流。

(三)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实践教学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中,应推广双向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文化名人、文化传承人或民间艺人等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动态模式。与课堂层级化教学相结合,由校内教师完成传统文化艺术多样化形态的理论讲授,形成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形态的初始印象,完成初步的审美体验。然后,重点选取最具地方性、民族性的文化艺术形态,筛选相应的文化名人或民间艺人进行现场展演和体验,从而把民间艺人的展演实践与学校的文化学术传承相融合,通过演出展示、技艺培训、实践参与等环节构成动态模式。其具体操作步骤是:先在学校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获知当地学生对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的了解程度和学习意愿。再安排课程教学、艺人展演、参与演出、学术讨论等,并进行课堂观察与课后访谈,获得这一文化实践活动的一手资料。最后,进行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探寻该模式的实践效果,并形成新的改良方案。这一动态模式弥补了以往艺术教育单一模式的缺陷。一方面,通过民间艺人或文化传承人对地方民间文化的文化展演让学生获得直观的地方文化常识;另一方面,通过学校的相关学术梳理深化学生前期的浅层记忆,培养学习、守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兴趣热情,从而培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氛围,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性。这一模式的推广也有利于降低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成本,并形成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长效机制。

(四)推广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与校园周边社区常态化展演的模式

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与乡土教育均强调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在文化艺术与日常生活边界模糊化的背景下,高校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地理边界不应过度清晰,而应该是校内、校外的一体化。学校并非独立于社会之外,校园周边的文化传统背景影响甚至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底色”,是当地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互影响的重要中介。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应内在地、逻辑地包含高校周边社区的文化建设。因此,高校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应与校园周边社区的文化建设相融合。通过校园周边社区化教育打造传统文化艺术的校外教育环境。具体可先从校园周边社区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入手,确定其文化艺术的类型与特色,然后在校园周边社区与地方的合力下加大投入,建设一部分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项目或举办相关的地方文化艺术活动,营造学生校外文化活动的有利环境。以地方戏剧为例,高校可与周边的村社、居民小区及单位社区等进行常态化的联系,与社区共同出资或通过社区文化精英发动民众自筹资金,组建村社文艺队或文艺工作小组,让学生、社区民众共同参与,利用闲暇时间自娱自乐,形成小型社区常态化、日常化的文化艺术娱乐方式和交流空间。校园周边不同社区间还可利用地方民俗节庆或日常闲暇相互交流、学习,以日常性的娱乐休闲方式,拉近地方文化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以休闲娱乐的方式实现地方文化艺术的教育学习,由此培养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横向传播的有利氛围。[4]学校可利用周边社区的公共空间,对当地多种文化艺术形态予以收集整理和展出,让学生在兴趣观摩、参与互动中了解和学习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多重社区力量共同介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种艺术展演及各种相关活动的举办,强化文化艺术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经常性的接触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和培育出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所必需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这样,将学校周边社区文化艺术活动与学校场域内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相结合,可以共同打造双向多元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途径。

文化素质论文范文第10篇

1.组织结构方面

由于学校的历史的原因,行政权利在高校里大行其道。高校学生业务的执行受到政治统治层次的控制,并导致高校行政的管理理念,管理者成为党和政府工作人员,教师则是管理的对象。现在文化教育质量管理机构在中国形成的管理如下:首先是学术办公室在教务处办公室的监管机构之下。其次,人员和业务设置在学工部的管理范围内。最后,学院成立的机构负责文化素质教育。多样性管理机构导致各高校在教育机构设置上各具自己的文化特色。

2.权力分配方面

从文化素质教育管理角度,高校学生的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高校教育处在一个多垂直控制管理范围内。文化素质教育及下属单位配有专有的人员。高校团委一般控制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在文化素质教育实现的进程中,行政机关单位处在的主要地位,其能够有效地保护活动的开展。行政机关和学术教育权利间具有复杂性,应该进行细致划分。

3.保障机制方面

任何工作的执行必须建立保护机制才能够顺利实施改革。高等教育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需要创造高品质的教育文化机制建设,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项目,这是未来教育的一个概念,就应该体现在教育体系的草案,以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适当反应;参与文化素质教育中,在高校实施的各个环节里,学校的资源和“素质教育为主体的文化”成为核心要素,以形成内在的力量。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保障机制的形成,协调的组织,法规和规章及其他事项的所有方面的管理,以确保协调教育有序的发展。

二、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权利分配不均、行政化管理严重,权责不清、监督缺失:

1.权利分配不均

从高校对素质教育的文化教育、组织结构模式的权力上,不同部门和利益相关者,在跨文化管理素质教育上的突出问题是学术和行政权力的模糊权力错位。管理人员培训课程、文化、讲座和其他科学领域时,行政单位的过度干预,导致行政泛化。文化管理行政教育综合的弊端结果:首先是缺乏正确行使学术权利的方式。其次,行政弱化权力配置,学术界代表和其他有关各方的利益,行政权利和学术权利之间建立普遍认可的价值体系,对文化管理教育必须实现和文化素质教育权利的灵活运用。

2.行政化管理严重,权责不清

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管理过程中,由于文化规范和规则在学校的不健全,管理效率低下。由于行政权力占有主导地位,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内的推广,使得文化素质管理教育与他们交织在一起,很难分辨。事实上,在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两股力量,在行政化的体制中,所有的操作最终在这一管理体系中实施,这导致管理权力的冲突。制度的不健全、责任的不明确、工作效率不够高等问题一直存在。

3.监督缺失

所有的管理措施,需要强有力的,有效的监管程序,以有效确保目标不被拒绝,然后设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监管过程控制一直是素质教育保障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上,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目标,不重视学生群体的权力,缺少实施效果的反馈意见收集。在另一方面,文化素质教育部门已采取了行政部门为首的官僚机构,这种单向的管理模式,流程式的管理起不到有效的监督权。

三、完善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的措施

完善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的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完善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领导体制

按照教育部下发文件的精神,学校和教育的文化素质进行基本的思路应该是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作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应该深化文化素质教育,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特点必须建立有效的。为了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就必须提高教育学生的质量文化管理体系,并加强不同机构和共同努力,实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之间的协调。

2.明确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权责

明确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部门的权责,并以动态管理的方式管理责任和权利。目前受根深蒂固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影响,相关职能部门的教育和文化分工越来越明确,权责分配越来越清晰。因此,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部门的权责不清晰,主要是在协调细节上。因此在特定情况下,需要相关部门协调,及时纠错、及时解决,防止相同问题的出现。

3.规范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督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在监管过程是素质教育保障机制的一部分,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过程监督管理。在教育管理人员的过程控制应注意及时控制,在课堂上的行为,完整性教学和完善纠错机制。学生教师加强关系的建设,顺利开展活动,在发展领域的活动。考虑到管理机构有限的资源,需要及时的进行监测。可以采取集中管理教育的文化质量控制活动的执行。招投标的文化素质教育管理机构,并严格按照组织和活动进行审查。

四、结语

文化素质论文范文第11篇

1.1丰富的人文精神

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素质的过程中,借鉴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丰富教学素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满足学生求学愿望和拓宽视野。①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实事求是精神的表现,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吸收其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并塑造自己。②崇尚理性的精神。这种精神有无神论的含义,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就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根本精神之一。③酷爱自由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欲得天下,必得民心;欲得民心,必须善教”。这首先表现为人民的一种酷爱自由和反抗精神。总结以上就闪烁着实事求是、崇向理性、好学不倦、酷爱自由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1.2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它既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又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是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种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精神,熏陶学生,积极面对挫折,勇敢面对现实的勇气。

2传统文化是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也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教育资源,竞争激烈改革开放深入的今天,它不仅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2.1有利于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坚定的人生信念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养。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将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行为模式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可以造就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新一代大学生。可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天下为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比如文天祥就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佳话。爱国历来被看做是“大节”,“这种情操培养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感,形成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也正是这种文化基因代代流传,”可以形成古为今用的道德标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标准很多,比如孝、仁等,强调对父母、前辈的尊重;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己欲立而立人,己豁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塑造坚强的个人形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生。培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教育方法。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具体体现在“仁”(德)、“知”(智)“、勇”(体)“、美”(乐)“、才”等方面。还提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很有启发性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儒家教育有经典的四个字,即修、齐、治、平。“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强者强”,强调了自我修养和治国谋略的重要性。关于学习方法,《论语》中指出学习要“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自我反省、勤于思考的学习方法。这对大学生仍有现实启发意义。

2.2培养正确治国观念

可以培养正确的德治观。如孔子虽然主张“学而优则仕”,但又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其中可以看出管理国家中法制虽然很重要但德治举足轻重。可以形成正确的实践思想。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孙中山又说:“知难行易。”这些都表达了要重视实践的思想。钱穆总结道“:若求人生这真实确然有所得,则自必重于行。可以树立“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获取智慧与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有助于增强学生智慧与能力,比如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会通”之学,表现其善于吸收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学说,以丰富发展自己。《易传》中“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都是大学生应该汲取的智慧,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学会从容、理性、智慧巧妙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和领会为人处世的知识和礼节。如《论语•学而》中云“:礼之用,和为贵”一语道出了“以和为贵”的思想。儒家也特别重视人性修养,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就是讲做人应当时刻反省自我,对人要有诚意,同时也应该恪守信用。儒家思想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交友之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这些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启发指导作用。提高其文化品位和修养。

3结束语

文化素质论文范文第12篇

1.在职业素质的性质方面,职业素质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如果将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比喻成一座冰山:冰山只有1/8露在水面,代表一个人的形象、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质;而冰山7/8隐藏在水面之下,代表一个人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质。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质是隐性的,隐性职业素质决定显性职业素质,显性职业素质是隐性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但是,显性职业素质的养成,不能由某几科课程完成,也不能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具有职业性的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2.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以及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应该贴近市场和行业企业的需求。据相关调查显示,毕业生职业素质还不能满足企业不断更新的高要求,造成供求的错位;或者入职企业后,对企业文化不熟悉,很难融入企业氛围,职业发展受阻。因此,需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尤其是通过校企文化融合的文化育人方式,使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行为的培养,这种人才培养取向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实践需求,弥合校企双方在人才供应与需求的缝隙。

3.在高职生个人职业素质养成方面,仅仅通过校内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无法形成,只有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在职业性校园文化生活中感受企业文化氛围,感悟企业价值取向,认同行业规范,明确职业道德,逐步具备在企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才能使自身职业素质全面塑成。

二、校企文化融合下职业素质培养路径分析

1.通过优秀企业精神的引领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从精神文化的层面而言,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还应将企业文化中的精华元素内化为高职生的职业精神。因为职业精神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决定自身的知、情、意、行。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学校应借鉴和吸纳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感、荣誉感等企业精神文化,并将其渗透到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去,形成以当下社会和企业需要为参照的价值判断、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

2.通过企业化物质环境氛围的营造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从物质文化的层面而言,物质文化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高职院校应根据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和办学条件,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营造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环境,为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创设良好的物质基础。校园楼宇、道路、实训基地、桥梁等硬件设计风格要吸纳企业文化,彰显职业精神;楼、广场、道路等命名要使用杰出企业家、优秀校友名字,体现职业特性。此外,文化软环境设计中要引入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文化理念,校园橱窗、展板、广播、刊物、校园网可专题宣传名企名家或知名校友事迹、优秀企业工作理念,教室和楼道张贴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学生置身于企业文化氛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领悟职业人的素质要求。

3.通过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从制度文化的层面而言,制度文化主要是对主体行为进行的规范和约束,表现为各种规章以及主体应遵循的理念。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可以吸纳采用优秀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将企业管理方法引入到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矫正和规范,使企业文化真正贯穿到学生的理念和行为中,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领悟企业管理的精髓和企业文化的内涵,养成良好职业习惯。例如,在班级管理中,结合专业特点,按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制定班规,吸收企业先进团队的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集体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开展文体活动时,按照企业项目管理方式,对活动方案设计进行招、投标;在实训室推行5S现场管理方法等。

4.通过职业性文化活动载体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从活动文化的层面而言,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至关重要。开展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要尽量融入企业文化,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教育性、职业性的原则,以技能大赛为主线,社团活动为平台,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大力弘扬崇尚实践、精进、诚信合作、创新奉献等职业精神气质,营造职业素质培养的文化氛围。

文化素质论文范文第13篇

1.1全体师生的安全信念系统安全信念是指全体师生所具有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和对安全行为规范的认识等内容,具体表现为在教育教学、科研、学习生活中所具有的安全道德、安全习惯、安全传统等水平和差异。

1.2基于安全标识的安全文化教育系统安全教育的方式除了通过第一课堂的安全教育课来开展以外,还有更多隐性的方式进行,比如以安全校园建设为目标的校园安全氛围建设、规范化的校园安全标识系统本身就是一种职业教育的场所和阵地,可以为学生养成安全意识和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提供帮助。

1.3基于平安校园创建的学生安全活动体系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建立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类校园活动。以安全为主题的学生活动可以将安全教育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让安全的意识深入人心。

2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文化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

校园安全文化体系一旦形成,将会把全体师生对于安全的基本需要转化为具体的管理目标、生活信条和行为准侧,促进校园内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同时对于广大师生形成正确的安全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安全理念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对于成长中的青年学生更好地体验规范的安全管理环境、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与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的自救水平,提高安全文化素质和安全意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1创建更加科学的安全管理氛围,有助于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职场的教育环境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势必要确保安全资金投入、人员配备和硬件设施的到位,通过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来加强安全宣传工作,以约束不安全行为和防止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引导广大师生形成正确的安全思维习惯,调动大家重视安全的积极性。在这样的一种管理氛围下,安全的意识深入人心,安全的要求转变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在这样的校园安全文化体系之下,安全文化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不仅可以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更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贴近职场要求的教育环境,让大家在校内就可以体验到职场对于安全的重视程度,以及职场安全管理的基本氛围和要求。校园安全化体系所强调的生命价值、规则意识、细节管理等精神都是职业世界普遍需要的基本素质,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下,能更加自觉去锻炼和塑造自己的职业素质。

2.2采取更加规范的安全管理措施,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积极的安全行为强化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除了受到环境的作用影响外,还取决于强化的作用,强化是指紧随着某种行为重复出现而起到维持或加强作用的任何刺激,是操作产生的中心环节。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可以对学生的积极的安全行为进行强化,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塑造和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可以修正学生的错误或消极的行为方式。同时,在学生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奖励、惩罚、教育等强化的方式,来改变学生对于安全的认识,从而达到改造和管理学生的安全行为的出现频率、实现期望行为的目标。

2.3创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有助于促进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的提升在校园内建立起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可以使广大师生真正认识到安全对自己、对学校、对他人的重要性,改进自身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被动地接受管理转变为自觉地按安全规范采取行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包括了显性的安全教育和隐性的安全活动,其本质就是要利用安全文化的载体来引导和转变师生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和态度等,引导学生在安全文化氛围下不断提高安全知识和素质,具备未来职业世界所需要的安全伦理道德、安全思维方式和安全行为取向。同时,在校园的安全管理体系中,师生的参与是十分重要的要素。校园安全管理既要求全体师生遵守规则,又要求大家具备大局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生通过全面参与校园安全管理的实践活动,可以形成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补位意识等基本的职业素养。

3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

3.1在师生中倡导“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生命价值”等安全理念学校的安全管理是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其本质就是为广大师生服务。在校园安全管理过程中,学校的决策应尊重师生的实际需求,多渠道、多形式地听取师生的意见,在校园内倡导科学的安全价值观。近年来,“安全第一”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关注安全”已成为广大师生在所有活动中普遍认可的理念;然而如何在“关注安全”的同时做到“以人为本”,让广大师生去思考“生命价值”,却是学校管理层的深层次使命。

3.2制定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一个管理科学的高职院校,应形成独具特色又形式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应以“依法治校”的精神为指导,从校园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对校园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系统的梳理,做到校内的安全管理制度既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又具有很好的操作性。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至少应包括安全管理的领导组织体系、责任评价与考核体系、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应急与预警机制等内容。

3.3加大对“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投入力度,确保校园安全管理设施设备的有效性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基础是校园安全基础设施设备的完好性和有效性。为了防范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校园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的力度,确保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和保障力度。同时,对于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建立完善的管理、考核和培训制度,让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在理念和实践上都能做到与时俱进。

3.4建立起系统的校园安全文化标识系统校园的安全文化标识系统包括校园的环境与分布指示标识、校园的消防安全标识、校园的公共安全防范标识、安全行为引导标识等内容。这些标识的规范程度作为一种隐性的安全教育载体直接影响到广大师生安全意识的形成。

文化素质论文范文第14篇

一、运用校园文化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1.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契机,特别是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利用课堂渠道及班会、团队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做好邓小平理论的"三进"工作。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征进行分层次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伟大的成果。

3.注重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校园里的时事政治专板(黑板报)及学生的阅报长廊里有二十多种报纸可供学生阅读。

二、构建美丽校园,优化育人环境

为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从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专业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了校训、校标、校歌、校风、校规等,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

在这同时学校还加大投入进行校园设施建设,校内拥有花坛、假山、雕塑、古树参天,大片的绿地,环境优美,构成了花园式的校园。学校教学设施先进,不断充实更新专业电化教学设备,建立校园网络,在张掖市中学中率先进入互联网,与世界进行广泛了优良的育人环境专业化、现代化、配套化,达到一流水准,创造了优良的育人环境。学校拥有藏书23000多册,并有电子阅览室,可通过上网查阅全国各大图书馆图文资料。有移动语音设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系统,建立了现代化的闭路电视系统,各教室配置了电视机、投影仪等。有专门的多媒体演播厅、电子备课室、移动多功能演播厅、学生微机室等形成了完善的专业设备,保证了教学,推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优化了育人环境。在2003年张掖市教育局的评估检查中我校被评为"花园式信息化示范学校"。

三、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我校一贯重视艺术教育和教学工作,除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灌输艺术知识外,我们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特长。

自1998的以来,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成了舞蹈、合唱、器乐、文史、英语、绘画、数学、各种球类等兴趣队。六年多来,艺术团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形成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2004年我校在临泽县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大合唱、舞蹈分获一二等奖。

我校每年有二次艺术节,第一次安排在6月份,我校结合"班班有歌声"活动开展歌颂党"歌咏大赛,每逢此时,我校政教处和音乐老师、校团委、年段长、班主任都要精心策划组织这声活动,使我校的"班班有歌声"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与"班班有歌声"活动同期,我们还开展了"班班有美展"活动,内容包括书法、绘画、美工作品等,今年是第三届,我校连续两届美展活动均有佳作向县级以上单位推荐。

第二次艺术节安排在年底,连续十年来在元旦之前我校都要组织一场深受全校师生欢迎的"元旦"文艺汇演。这场演出,无论是参赛班组的人数,节目数量表演水平,一年比一年更上一个台阶,越办越精彩,生动活泼,形式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无论是对学生演员,学生观众都是一种宣传和教育熏陶和感染。

我校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增强师生的体质,如:教师的篮排球赛、学生的趣味排球赛、篮球赛、师生合作的篮排球赛、拔河比赛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

为发挥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及特长,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及写作水平。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在语文老师及年段长的指导下,办了一个文学社,标题为《黑河浪花》,并有了学生自己的刊物,学生们通过写作,既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又能抒发自己的情怀,交流思想。

四、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和校园法制教育

我们经常利用班会、团队会、年段大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基础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基础道德教育重在养成和训练上。经常组织学生观看"禁烟","禁毒"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资料片和图片展,并请司法人员进校做法制报告,使广大学生提高知法、守法、用法意识。

文化素质论文范文第15篇

一、运用校园文化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1.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契机,特别是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利用课堂渠道及班会、团队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做好邓小平理论的"三进"工作。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征进行分层次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伟大的成果。

3.注重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校园里的时事政治专板(黑板报)及学生的阅报长廊里有二十多种报纸可供学生阅读。

二、构建美丽校园,优化育人环境

为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从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专业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了校训、校标、校歌、校风、校规等,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

在这同时学校还加大投入进行校园设施建设,校内拥有花坛、假山、雕塑、古树参天,大片的绿地,环境优美,构成了花园式的校园。学校教学设施先进,不断充实更新专业电化教学设备,建立校园网络,在张掖市中学中率先进入互联网,与世界进行广泛了优良的育人环境专业化、现代化、配套化,达到一流水准,创造了优良的育人环境。学校拥有藏书23000多册,并有电子阅览室,可通过上网查阅全国各大图书馆图文资料。有移动语音设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系统,建立了现代化的闭路电视系统,各教室配置了电视机、投影仪等。有专门的多媒体演播厅、电子备课室、移动多功能演播厅、学生微机室等形成了完善的专业设备,保证了教学,推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优化了育人环境。在2003年张掖市教育局的评估检查中我校被评为"花园式信息化示范学校"。

三、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我校一贯重视艺术教育和教学工作,除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灌输艺术知识外,我们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特长。

自1998的以来,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成了舞蹈、合唱、器乐、文史、英语、绘画、数学、各种球类等兴趣队。六年多来,艺术团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形成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2004年我校在临泽县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大合唱、舞蹈分获一二等奖。

我校每年有二次艺术节,第一次安排在6月份,我校结合"班班有歌声"活动开展歌颂党"歌咏大赛,每逢此时,我校政教处和音乐老师、校团委、年段长、班主任都要精心策划组织这声活动,使我校的"班班有歌声"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与"班班有歌声"活动同期,我们还开展了"班班有美展"活动,内容包括书法、绘画、美工作品等,今年是第三届,我校连续两届美展活动均有佳作向县级以上单位推荐。

第二次艺术节安排在年底,连续十年来在元旦之前我校都要组织一场深受全校师生欢迎的"元旦"文艺汇演。这场演出,无论是参赛班组的人数,节目数量表演水平,一年比一年更上一个台阶,越办越精彩,生动活泼,形式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无论是对学生演员,学生观众都是一种宣传和教育熏陶和感染。

我校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增强师生的体质,如:教师的篮排球赛、学生的趣味排球赛、篮球赛、师生合作的篮排球赛、拔河比赛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

为发挥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及特长,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及写作水平。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在语文老师及年段长的指导下,办了一个文学社,标题为《黑河浪花》,并有了学生自己的刊物,学生们通过写作,既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又能抒发自己的情怀,交流思想。

四、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和校园法制教育

我们经常利用班会、团队会、年段大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基础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基础道德教育重在养成和训练上。经常组织学生观看"禁烟","禁毒"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资料片和图片展,并请司法人员进校做法制报告,使广大学生提高知法、守法、用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