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艺术品鉴论文范文

艺术品鉴论文范文

艺术品鉴论文

艺术品鉴论文范文第1篇

一、文物艺术品的定义

1.文物。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当代中国根据文物的特征,结合中国保存文物的具体情况,把“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

2.艺术品。艺术品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商品。一件艺术品的价值是通过流通才得以体现。在流通中体现价值,提高价值,实现价值的巨大飞跃是艺术品的特性。艺术品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上,通过这些功能的实现来完成艺术品本身具有的文化意义。

3.艺术品的特点。原创性:艺术品不像普通的工业品那样批量生产,它是艺术家灵感与创造力的结晶。艺术品是不可复制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有特定的制作者和鲜明的创作特点及艺术意义,是集精神、物质于一体的综合产品。具有艺术家风格的代表作是艺术品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值的条件。

艺术性:艺术品的原始用途是为审美而创造的作品,其艺术质量包含着文化质量、思想内容和制作工艺等,蕴涵其中的是高超的文化艺术性。

价值不确定性:艺术品的价值见仁见智,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面世之后若干年都无价值可言,但某些作品却一问世就价值连城。

历史性:艺术品成为后人了解历史进程的证物,凝结了某一个时期的一般人类劳动。以文物艺术品为例,其价值就体现在可供教育借鉴和科学研究。

二、艺术品收藏的现代意义

1.收藏品的经济价值。经常关注新闻媒体的朋友会经常听到或是看到,某某古代珍品被拍卖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而其拍卖方在收藏之初的成交价却远低于当前拍卖价的新闻报道。不难看出,收藏行为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投资行为,且收藏珍品若是具有独特的价值,必是可以换取丰厚的财富回报。

2.培养艺术品收藏家的兴趣爱好与提升其自身的文化修养。艺术珍品如古玩、玉器、字画等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尤其是距今年代越久可供收藏的珍品,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可谓是价值连城。诸如中国古代的一些出自名人之手的书画真品,收藏家将其收藏,不仅是表达收藏家对创作珍品名人的敬仰之情,还体现出收藏家的文化素养。或许,从其物质材料的角度来看,古代的石料、玉料等可能远不如当今高科技开发的材料,但其精神文化价值,却非同凡响。

3.纪念往事或是纪念历史。例如在2004年5月5日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以一亿四百万美金的天价成交的毕加索代表作《手拿烟斗的男孩》。如此高昂的拍卖价,刷新的世界名画拍卖史的最高记录名震一时。但直到后来,通过媒体的曝光,世人才看到天价成交幕后的“真相”――这幅画不仅是出自名家之手,其背后还深深隐藏着一个跨世纪的爱情故事。

三、文物鉴赏

1.鉴赏的定义。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2.文物鉴赏的方法。赏析文物的方法很多,无论择何种方法,从何种角度来赏析,都能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愉悦或满足。我们不仅要熟悉掌握赏析文物藏品外观和表象的方法,更要学会赏析文物藏品的深刻思想内涵和内在信息的技巧和手段。思维和联想是赏析文物的最基本方法。客观事物最早是经过人们的视觉而被人们感知的,这种感知直接作用于大脑,就会引发我们的思维和联想。我们就是要运用这一细致的思维和丰富的联想,形成对文物藏品的理性判断,从而给其下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器物的表象的观阅,来达到探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内在信息的目的。

3.文物鉴赏的意义。文物是和艺术相关的,从人类文明刚开始起步到现在,只要有文明存在,就有文物伴随而来。西方有西方的文明,东方有东方的文明,不同时期同一地域也会有不同的文明存在。文物就是对这些文明的一种具体的表述。我们通过文物,对文明慢慢地进行了认识。虽然认识的范围有限,但是鉴赏文物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对于文物的鉴赏,有两方面的益处。一个是表象,一个是深层。在表象上,我们通过文物可以了解一个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没落,也可以更加深刻的明白很多伟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深层上,在情感上,文物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文化价值,还有情感上的升华。有的宏伟,有的亲切,有的感伤,有的自豪。面对着多种复杂的情感,以及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也是我们鉴赏文物价值的又一层面。

艺术品鉴论文范文第2篇

通过音乐鉴赏理论的掌握能够获得基本的音乐艺术审美素质,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一般音乐作品进行相关的审美评价,音乐作品的鉴赏与审美探析是更深层次接触音乐艺术文化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广大音乐爱好者对于音乐艺术文化的热爱情感,从而进一步推广音乐艺术。

一、音乐鉴赏中的理性探析

音乐艺术的理性认知与审美有利于深化观众在音乐艺术欣赏过程中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从音乐艺术所涵盖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作品内在情感思想等对作品进行分析,且在理论知识上加入个人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解才能实现对于音乐作品的正确鉴赏与评价。在对音乐作品从艺术文化角度进行鉴赏时,应就其音乐风格、音乐体裁等进行分析。面对不同类型音乐作品,其理性认知的内容也都不同,因此音乐鉴赏中的理性认知主要从两类音乐作品入手:

(一)针对声乐作品的音乐理性探析。声乐作品是由多种音乐创作元素融合的音乐艺术,其中音乐旋律及音乐歌词是其主要部分。在对该类作品进行鉴赏与评价时,不能将歌词与旋律互相独立,应在两者结合的状态下,根据鉴赏者个人的音乐理论知识分析,形成一定的音乐艺术审美感受。

(二)针对器乐作品的音乐理性探析。在对器乐作品进行理性认知与审美鉴赏时需要同时考虑到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者当时的情感以及创作目的等,相对声乐作品的鉴赏显得更加复杂深刻,音乐鉴赏课程主要围绕器乐作品的深入探析来开展,这对于欣赏者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以及个人的音乐思想情感要求都较高。

二、音乐鉴赏的审美探析

音乐作品的审美探析与一般的音乐评论不同,音乐评论更多考虑音乐理论逻辑在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思考,而音乐审美探析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因音乐情感上的感受。对音乐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必须考虑多个艺术要素才能有效地提高个人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首先,就音乐作品所表达出来的音乐艺术形式、情感等进行思考,就音乐欣赏过程中有关音乐作品个人的思想情感进行思考与深入理解,在自己的音乐感受中再建与创新音乐作品的艺术表达形式与内容;其次,在音乐感受基础上实现音乐艺术形式的再建与创新,对于音乐作品的艺术评价予以再次反馈。音乐艺术的审美鉴赏不是停留在对于某个音乐作品的单纯评价与结论,而是将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论认知与鉴赏者个人的音乐情感、听觉感受等结合,并充分发挥个人的艺术想象能力,使得音乐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达到进一步的深入。

三、如何对音乐作品进行理性的鉴赏与正确的审美评价

(一)注重音乐艺术文化欣赏。对音乐艺术的鉴赏首先需要对基本音乐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其次对丰富的音乐作品风格与类型进行深入了解,将音乐艺术融入于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音乐艺术鉴赏。

(二)注重音乐作品背景文化的融入。对音乐作品的评价与鉴赏并不是单一的专注于音乐演奏技巧,音乐作品本身必须包含有大量的音乐艺术文化背景,能够表现出一定的音乐知识深度与广度。因此,音乐鉴赏过程中不能缺少对音乐背景文化的导入,对于丰富音乐鉴赏知识,提高音乐审美品味至关重要。

(三)对多地区音乐文化元素以及民族音乐作品的了解。世界音乐艺术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并且形成了相当独立且富有地区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系统,在各个民族地区都拥有十分丰富的音乐资源,应作为音乐理性探析与审美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注重音乐鉴赏的实际效用性。随着音乐与艺术文化的不断累积与深入,音乐艺术的审美与鉴赏应与现实素材相接轨,音乐鉴赏过程中应注意音乐资源与素材的拓展,除了关于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之外,也要通过大量的音乐作品鉴赏实践对实际音乐理性认知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进行提高。

(五)强化关于音乐作品的鉴赏与探析交流。音乐鉴赏过程中应首先就某个音乐作品的风格流派、文化背景等内容进行探讨与分析,每一个鉴赏者都是一个单独的鉴赏个体,通过沟通与交流能够让每个个体充分发挥与贡献自己对于的音乐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在讨论过程中获取其他的人的音乐感受,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实现欣赏者对于音乐作品内涵的多角度思考。

艺术品鉴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品;投资市场;艺术品鉴定;法律治理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一、艺术品的法律界定

艺术品是艺术品投资法律关系的标的物。对艺术品进行法律角度的界定是对艺术品鉴定市场进行有效法律治理的逻辑起点。与艺术品存在密切相近关系的两个概念是“作品”与“文物”。“艺术品”与“作品”两者是逻辑上的种属关系,但已有研究经常将两者错误等同。按照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界定,法律上的“作品”系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在类型上,作品有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作品、戏剧作品、曲艺作品、舞蹈作品、杂技艺术作品、美术作品、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图形作品、模型作品等十三种形式。现有法律未对“艺术品”作出专门解释。从法律对“美术作品”的界定理路上,可以把艺术品理解为是指绘画、书法、雕塑、陶艺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功能价值在于它传递给人们的美学感受,审美意义则是这一功能价值实现的结果。从法律意义上说,艺术品是从属于作品的一部分,艺术品的著作权同样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艺术品”与“文物”两者也存在内涵和外延上的交叉,但并非种属关系。与艺术品强调物品的审美意义不同,文物强调的是物品所表征的历史文化意义和对科学研究的实用意义。不可移动文物一律属于国家所有,严格禁止任何交易。各历史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除依法归国家所有的文物之外,集体所有的所有权和私人所有的所有权受到《物权法》的保护,可以依法进行交易。非文物的艺术品一律可以进行市场交易,此项区别为艺术品成为投资品作了法律上的条件铺垫。正是艺术品在现代成为投资工具以后,艺术品的价值才得以突破单纯的审美窠臼,其审美意义上的价值属性在社会中得以在物质层面凸显。

以追求高额回报的投资意识为主观驱动,借助金融投资资本在客观上的推波助澜,在艺术品投资高利资讯的一再刺激下,我国艺术品投资市场日趋活跃。但在另一个方面,艺术品投资市场频发的诚信缺乏经典案例也同样令人震惊。2011年北京华尔森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谢根荣,自制“金缕玉衣”,竟由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顶级专家鉴定价值24亿,从银行抵押骗贷6亿多人民币。凡此种种表明,艺术品投资市场的蓬勃发展与鉴定过程的诚信沦丧之间形成巨大反差。艺术品投资市场的鉴定乱象亟待法律上的规范治理。

二、艺术品鉴定市场的法律治理措施

(一)鉴定收费与鉴定结论分离

艺术品投资市场诚信缺失的根源性问题在于,艺术品鉴定结论与艺术品鉴定收费之间的利益驱动关系(按现有市场惯例,评估费一般为评估价值的1%到5%)。鉴定专家或鉴定机构往往为了获取更高的鉴定收费而作出与客观真实不符的鉴定结论。艺术品价值评估的特殊性给艺术品鉴定的不诚信在客观上提供了空间。艺术品市场价值评估是资产评估的一种。资产评估是对资产重新价格模拟的过程,本身就具有动态性、市场性、不确定性的特点。艺术品的创作不同于一般的劳动价值消耗,是一种独特复杂的智力劳动。艺术品主要的价值在于精神层面的审美意义,所以其价值评估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或资产评估,很难在物质层面的价值评估中精准设定具体的量度标准。由于艺术品的特殊性,艺术品的价格模拟性要更为突出。在一般商品或资产的价值评估中,人工、原材料、展览、宣传、运输、包装、税金、管理费、商标等具体投入是价值评估的主要因素,而艺术品无法通过艺术品创作中的实际有形投入来衡量其艺术价值。所以,从技术方法上看,一般资产评估方法中的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清算价格法等方法无法适用于艺术投资品的价值评估。艺术品价值评估通常可以采用的是市场比较法。该方法是根据目前公开市场上与被评估艺术品相似或可比的其他艺术品参照物的价格来确定被评估对象的价格。如果作为参照物的艺术品与被评估对象不完全相同,则需要根据评估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差异对价值的影响,如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年代、题材、稀缺程度、作者年龄、地位等差异,作出调整。采用市场比较法,必须从艺术学的角度科学设定差异比较因素的指标体系,以全面反映影响价值的因素,否则难以确保艺术品价值评估的准确性。相关艺术品的市场竞争充分、交易活跃和信息真实是有效采用市场比较法的前提。

要有效治理艺术品投资市场,必须切断鉴定收费与鉴定结论两者之间的利益正相关的牵连关系,在法律上建立统一的艺术品鉴定收费标准制度,以实现艺术品市场价值鉴定收费与市场价值鉴定结论的分离。这一制度的基本规则可以设计为,把艺术品鉴定收费划分为“鉴定成本”与“鉴定酬金”两部分,分别按艺术品鉴定成本和艺术品鉴定酬金建立统一的国家强制推行的价格标准。其中,鉴定成本标准按不同的“艺术品鉴定方法”分类确定,艺术品的个案鉴定成本按鉴定过程中实际采用的方法类别按此标准计取。鉴定酬金标准按不同种类的“艺术品类别”分类确定,艺术品的个案鉴定酬金按鉴定物的类别按此标准计取。在收费标准设定上,可以通过对全国艺术品评估行业收费现有情况充分调查分析,并考虑通货膨胀率变动的因素,并参照注册会计师、律师、造价咨询师等中介行业的收费标准等因素,设计出酬金计件收费或计时收费的标准。在建立国家统一的分类鉴定成本与酬金标准的同时,限制鉴定机构与委托人对艺术品鉴定的协商收费,严格禁止以评估结论价值作为基数的比例收费酬金方式。

艺术品鉴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鉴赏;油画;审美;欣赏者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前言

当代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就应全面发展自己,除了扎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因为艺术鉴赏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艺术鉴赏课作为公共选修课。艺术鉴赏课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油画鉴赏是艺术鉴赏的内容之一,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给学生介绍优秀作品的内容和创作背景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形成良好的鉴赏思维。本文主要依据美术鉴赏的过程来论述大学生该如何鉴赏油画作品。

油画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与油画创作一样,都是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所谓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感受、理解和批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作品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油画鉴赏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理解与再创造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认识艺术作品的。我们欣赏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它不但能使人悦目,得到美的熏陶,而且会给人带来精神享受,有的作品还能引起观者和作者的精神共鸣。

美术鉴赏的过程

在当下的艺术市场中,油画作品卖得越来越“火”,价格越来越高,广大百姓也逐渐喜欢鉴赏和收藏油画。作为一名油画鉴赏者,怎样才能看懂一幅油画的内容和画家的思想呢?欣赏者在进行美术鉴赏过程中,一般分为几个步骤,文中主要论述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再创造这三个步骤,并针对每一个步骤都提出相关的鉴赏方法来引导欣赏者对油画作品进行鉴赏。

1、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指当欣赏者开始接触艺术作品时,就被艺术作品外在构成形式和内在情感意蕴所吸引和震撼。当欣赏者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油画作品上时,审美注意就开始了,感知是审美的出发点。欣赏者欣赏油画时一般先是被画面色彩和构成形式所吸引,之后将情感移入到作品中。但审美感知不是某种单一或单纯的感知反应,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的心理诸功能、因素自由活动的结果。这一过程在时间上相当短促、迅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

欣赏者在鉴赏油画的审美感知阶段,作品能让欣赏者迅速地获得艺术享受的满足感。这时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性欣赏法,因为艺术作品的构成存在形式是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欣赏者跟油画作品开始见面时一般不会用理性思维去深入思考、分析,而是去捕捉艺术作品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当然审美感知也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欣赏眼光才能发现优秀的作品。大学生开始学习鉴赏油画作品时,一定要选择中外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因为这些大师的作品都是经过时代和历史的检验所保留下来的,也是各时代、各国最具有价值的艺术精品。我们只有多看优秀作品,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欣赏油画艺术的眼光才会越来越高。

2、审美理解

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审美理解是欣赏者能领悟作品的外在构成形式因素、内在情感指向与艺术魅力等。在鉴赏油画时,我们需要了解作品形成的时代特征,把握作品情感倾向,同时,还需理解与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画家人格以及艺术技巧。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人观看对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把知觉特征和刺激材料所暗示出的结构相对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接受原刺激材料本身的过程”。[2]欣赏者面对油画作品时,一般是在以往经验的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去判断和评价它。欣赏者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有关,还有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个性倾向和气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欣赏者具有与艺术家相似的思想感情、文化学养和艺术修养,健康的心理等因素,那么他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性欣赏法来对油画作品进行审美理解。如鉴赏写实主义油画一般是先理性地了解作品题材、产生的背景、丰富的内容情节和深刻的寓意等知识。鉴赏古典主义油画我们应站在历史的角度用人文主义精神和美术的造型知识去解读它们,还可以关注油画技法等问题。大学生运用理智性欣赏方法时应将理性与感性、情感与理智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当我们面对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时,首先会注意到她那“神秘”的微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朝着你微笑,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之后欣赏者会发现画面是采用稳定的三角形构图,蒙娜丽莎那优美的双手和背景中静谧的山水都同她的微笑相协调、相呼应,整个画面流露出自然、优美、高雅的艺术气息。总体来说,它充分体现出达芬奇所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3、审美再创造

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欣赏者的鉴赏活动是积极能动的精神创造。欣赏者应敢于抛开艺术家与批评家既定的规范框架指令,去大胆探索对作品的再创造性认识、批判等。我们可以在知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记忆和审美理想,对艺术形象加以想象和联想,使作品内容更丰富。

这一阶段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与理性综合的艺术欣赏方法,以直接感知性与分析研究性相结合而领略、理解艺术作品。在审美欣赏中,对作品内在意义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是靠想象来联系的。想象是欣赏者在对油画作品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把某些经验的东西提出来进行回忆、联想、类比,有很强的主动支配性,是具有综合统一性能的感性活动。当鉴赏立体主义油画、表现主义油画时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挖空心思去理解未表现出的和模糊不清的东西。因此,大学生要从古今中外的名画中品尝美,从生活中提炼美,之后再创造视觉美。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要想积累审美经验,就应该进行艺术形式感的专业训练,培养自己对艺术和美的感受能力。

结语

欣赏者每一次鉴赏油画作品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感悟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只要你对艺术充满热情,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充分运用和调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对油画作品加以关注,多学习、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能逐步练就出敏锐而准确的艺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著.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艺术品鉴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符号论美学;艺术鉴赏;理论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034-01

符号论美学是以更加直观的形式来进行艺术表达,以象征和符号的方式来表达艺术情感,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艺术的本质,对艺术创作和鉴赏理论进行了创新,用人类哲学文化来阐释艺术创作,引领着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而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理论,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艺术与美,推动着美学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符号论美学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当中,作为独树一帜的美学理论,符号论美学从独特的视角,“符号化”的表达,与神话、语言以及科学相互联系,更加形象的进行艺术表达,将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去,实现艺术创作的自由和创新。符号论美学是按照直觉将进行艺术创作的事物“形式化”,形成符号。将艺术创作作为一种主观意识上的形式构建过程,能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极大的增加了艺术作品的创新性,有利于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符号论美学能够将艺术更加真实的进行表达。根据符号论美学理论,艺术真实性表达并不是局限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将其真实完整的展现出来。这不是创作,而是模仿。真正意义上的真实性表达是从符号形式上进行创作表达。通过形式真实的表达,来呈现真实的艺术作品,真正体现出符号论美学的内涵以及艺术创作的本质。

另外,符号论美学的审美鉴赏,让人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和体验艺术形式化创作的魅力。而艺术创作过程当中,艺术创作者将构成艺术作品的各种形式有机的组合,实现艺术形式化的创作,无论是从绘画的光影、线条,还是从音乐的节奏、旋律,或者还是诗歌的文字等艺术形式,将艺术更加完美的呈现,具有更高的审美鉴赏价值。符号论美学开拓了艺术创作的新领域,引领着艺术的发展方向。

二、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

无论是卡西尔最初提出的符号论美学理论,还是经过苏珊・朗格创新推广的新理论,都对符号论美学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从艺术本质上进行分析,将艺术创作赋予了全新的概念和意义。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符号论美学已经成为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理论体系,而艺术鉴赏是最能阐释符号论美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理论的解读,使符号论美学理论基础下的艺术创作能够更好的表达。

(一)艺术鉴赏的内涵

对符号论美学理论基础下的艺术创作进行鉴赏,需要从艺术内涵出发。苏珊・朗格认为,艺术鉴赏更深层的内涵,并不是固定的形式和可以进行逻辑解释的表达方式,而是无法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真正的“符号化”或是“形式化”的艺术创作,都是抽象进行的作品。无论是从光影、线条、节奏等表达方式的组合应用,还是情感的表达,都能更加强烈的激发美感,而不仅仅局限于形式当中。艺术是由各种形式的符号组合而成,而艺术本身也是人类的情感符号。人类为了抒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时,就以艺术创作作为情感符号,将情感完整的表达在艺术作品当中。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的内涵,就在于“形式化”的情感表达。除此之外,符号论美学与现代科技以及各学科之间的结合实践,使其艺术内涵具有时代的气息,其艺术鉴赏具有更强的理论价值。

(二)艺术鉴赏的形式

艺术创作就是情感表达的“形式”,符号论美学将艺术表达更加“形式化”,把抽象的的艺术形式更加具象的表现出来。艺术形式作为生命形式当中的一部分,人的逻辑思维、情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艺术的表达。利用人类情感进行感知,对艺术形式当中的“形式”或是“符号”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并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和预测。而艺术审美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参与到艺术创作当中的一种形式。通过情感的感知,将艺术鉴赏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上,以艺术表达来震撼人心。生命创造出情感,情感创造出艺术,艺术形式的表达是生命形式表达的重要一部分,是生命的投影。艺术创作就是利用抽象化的手段和方法,将艺术作品更加真实的展现出来。艺术的发展与进步与生命的成长是类似的过程。生命形式的艺术表达,是符号论美学的内涵。通过构造符号形式,创作艺术作品,表达生命情感。因此,符号论美学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三、结论

符号论美学由卡西尔提出,经过苏珊・朗格的创新与发扬,已经形成重要的艺术创作理论。符号论美学以其独特的魅力融入到艺术创作当中,使艺术表达更加真实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对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理论的研究,掌握其中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更加透彻的理解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价值。符号论美学是艺术创作重要的理论基础,为现代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领域,对艺术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艺术品鉴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艺术品交易 艺术品交易行为 法律规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品的价值和功能有了全新的认识,艺术品有着珍藏和潜在升值的财富,激发了人们对其竞相进行投资行为的发生,也极大的推动了艺术品交易市场形成与发展。然而,由于艺术品交易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加之我国现行法律对艺术品交易行为的法律规制存在缺失,导致了艺术品交易过程中的民商事纠纷的发生。因此,如何运用民商法律规范,从法律上界定和厘清交易中艺术品的内涵和外延,进而科学把握艺术品交易标的的法律属性,建立有效的艺术品交易市场机制,科学地规范艺术品交易行为,合理的分担艺术品交易中的法律责任,对艺术品交易行为进行法律规制,乃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它对于促进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健康、有序、高效运转,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交易中艺术品的厘清

据《中国百科大词典》,界定艺术品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范畴着手。广义的艺术品,指的是“历史上一切具有艺术价值并传承人类对美的认知、理解、探求、创造的客观物质载体”。而狭义的艺术品,是指“凝聚人类各种形式的艺术劳动,具有某一具体表征和特定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学价值的物品”。在2003年6月2日我国文化部部务会议上,通过了《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此稿中对艺术品概念是这样界定的,艺术品:是指“绘画作品、书法篆刻作品、雕塑雕刻作品、艺术摄影作品、装置艺术作品、工艺美术作品等以及上述作品的有限复制品”。

我国文化部部务会议对艺术品概念的界定,其界定仅指出了艺术品的范围,缺失对概念内涵的界定;而《中国百科大词典》狭义的艺术品的定义,也仅是从艺术品的静态来源和价值加以界定,缺乏全面性;而《中国百科大词典》广义的艺术品的定义,更为高度抽象,不宜用来对交易和流通的艺术品界定。我国法律还没有确切定义艺术品的范畴,当务之急应对交易中的艺术品概念加以厘清,这对交易过程中的艺术品(交易标的)合法性问题,交易行为有无效力问题,交易行为责任问题,艺术品交易中主体等问题是一个置关重要的前提。因而,结合上述的定义和艺术品交易的实务,从法律上对交易中的艺术品概念的界定,必须考虑到其动态性和权利属性。笔者认为交易中的艺术品应定义为,它是指凝聚有人们各种形式的艺术劳动,具有经济、文化、审美、合法性、科学价值的、且可依法用来交易的物品。这种概念的厘清,从权属和交易动态、以及艺术品的特征得以较为全面的涵盖,该定义的界定较为适宜。

三、艺术品交易的构成要素

1.艺术品交易主体要素的构成

从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主体上看,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主体,是由艺术品创作者、艺术品购买者或投资者、经营性中介机构以及评估鉴定等服务机构、监管机构所组成的。

2.艺术品交易客体要素的构成

艺术品交易的客体,是指艺术品交易双方权利与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即艺术品、以及艺术品的临摹作品、艺术品的复制品、还可能涵盖着赝品的交易行为。

标的物为艺术品的,是指凝聚有人们各种形式的艺术劳动,具有合法性和经济、文化、审美、科学价值、且可依法用来交易的物品。标的物为临摹艺术品的,如果临摹者临摹作品的目的是增长个人才干,提升学习能力或者临摹者临摹古人的作品,并明确表明是临摹作品,此两类作品通常被视为法律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另如,临摹者使用临摹作品冒充原作者作品、原作者己声明其作品不允许被临摹,则此两类临摹作品不是合法的艺术作品,著作权法不能对其保护。标的物为复制品的,不可能产生新的著作权。所以在著作权法上,艺术作品的复制品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只能算是一种产品。标的物为赝品的,由于赝品是以假冒他人署名为前提而产生的,具有明显的违法性,赝品的交易不受法律保护。

3.艺术品交易法律关系内容要素的构成

艺术品的创作者、购买人或投资者、艺术品交易的中介机构、评估与鉴定者、市场的监管者等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的法律结构。艺术品在生产者或创作者通过对自己作品的展览、销售等方式与投资购买人或投资人之间形成买卖权利与义务法律关系;艺术品评估与鉴定者作为市场的服务和辅助机构,是艺术品市场鉴定与评估体系的组成部分。艺术品本身价值评估和真伪的鉴定直接涉及到艺术品所有人和购买人买卖价值的实现、艺术品评估和鉴定结论正确真伪与否,直接在艺术品所有人和购买人间产生权利与义务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此外,艺术品的创作者、购买人或投资者、艺术品交易的中介机构、评估与鉴定者与市场的监管者,由监管而产生监管与被监管的权利与义务的法律关系。

四、我国艺术品交易存在法律的问题

我国规范艺术品交易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以及国务院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两部法律与我国日益发展的艺术品交易及其需要的法律规制相差甚远。

1.缺乏对艺术品交易规制的专门立法

目前,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人为的在形成,然而,法律对其交易主体的主体资格、准入市场的条件、艺术品评估鉴定中介机构资质条件和法律责任,市场的监管与责任等等,都缺乏具体的立法规定。导致艺术品交易权责不清,画廊同拍卖行关系错位等现象时有发生。

2.艺术品交易的法律责任制度不健全

首先,缺少对艺术品制假、售假承担民事、刑事责任的具体规定。其次,缺少对艺术品评估鉴定师的机构资质和责任的具体规定。对艺术品交易中的评估与鉴定人员的专业、法律资格认证和道德品质认证未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对艺术品交易中的评估与鉴定人员的不作为、以及违法的积极作为行为、过失行为造成的损害,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缺少规制。对艺术品交易中的评估与鉴定人员的诚信义务和说明义务缺少规定。

3.缺少对艺术品交易的具体监管制度

我国在对艺术品交易的具体监管上,监管的主体授权哪个部门、监管部门的权力与责任、监管的强制措施以及强制措施的行使都缺少具体规定,致使艺术品交易市场售价、造价、欺诈、加评估或鉴定现象乱相不断,交易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4.缺少诚信制度

现今艺术品交易市场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就是诚信机制的缺失,诚信危机成为制约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的瓶颈。艺术品交易市场中出现的艺术家包装炒作、人为造市,画廊的制假贩假、拍卖机构的拍假和假拍,甚至评论和鉴定专家也受利益驱使而对艺术品给出虚假的结论等,以上种种都可以归责于艺术品交易市场缺失诚信机制造成的。

5.艺术品拍卖法律制度存在缺陷

我国《拍卖法》第六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该条款可能造成一些拍卖行滥用这一瑕疵免责条款,获取不正当利益,将免责条款当做其非法行为的保护伞。

五、完善我国艺术品交易行为规制的立法对策

1.在专门法中确立艺术品交易主体的准入制度

从实践上看,对艺术品的创作者或销售经营者来说,设定法定的资质条件:一是应具有一定的创作或经营能力,应体现在知识技能的认证或经营资本(注册资本)上的认证;二是取得国家获地方政府颁布的艺术品交易(中介经营)的资格证书;三是艺术品交易主体经营章程;四是艺术品交易经营场所;五是具有一定的经营项目或范围。六是其从业人员须取得艺术品交易(中介)资格证书。考虑到艺术品中介交易的款项数量和交易的安全,也可采取严格准则主义,实行注册审批制。

2.在专门法中确立艺术品交易评估与鉴定制度

艺术品交易的评估鉴定人对艺术品真伪的鉴定结论关乎于艺术品的价格和行情。建议在专门法中确立艺术品交易评估与鉴定制度、鉴定人执业证书制、执业资格审查制、诚信等级评估制等。将评估与鉴定机构和鉴定师的资质等级、工作程序等纳入到法制管理中,从法律程序上保证艺术品鉴定的公开、公正和透明。

3.在专门法中确立艺术品交易责任制度

首先,确立对制假、售假中的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竟合的现象,采用两种民事责任方式。其次,增加《刑法》规定,对艺术品交易中的评估与鉴定师或机构故意或过失出具虚假艺术品评估与鉴定结论的,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吊销执业资格5年;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吊销营业执照。

4.在专门法中确立艺术品交易监管制度

在专门法中确立艺术品交易监管制度,明确地将监管的主体授权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同时法定监管权力与责任,其中应赋予现场检查权、询问权、查账权、帐簿以及经营资料复印权、查封权、以及强制措施执行的权利;明确规定监管的强制措施可以采取限制人身自由、限制出入境、以及开户银行查询封存权力;同时规定上述权利行使的方法和步骤。

5.在专门法中确立艺术品交易信用制度

目前,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的诚信危机成为制约其市场发展的瓶颈。有鉴于此,建议在专门法之中确立信用制度,对征信机构的定位、权限、不良信息的保存年限、违反信用行为的处罚等作出具体规定。

6.修订《拍卖法》有关条款

针对一些拍卖行人滥用拍卖法瑕疵免责条款,建议将第六十一条第二款作出细化规定,明确义务,拍卖行应谨慎鉴定拍品真伪, 如果确因拍卖行故意、过失或未尽职责造成错将赝品按真品拍卖的行为,拍卖行应配合买方退还赝品,并与卖方同时承担拍卖款的连带返还责任,确保拍卖法真正发挥正义的作用。

六、结束语

鉴于我国的艺术品交易市场是一个新兴的投资市场,艺术品交易市场运行机制尚不健全,通过本文的论证,提出限定交易主体准入制度、确立交易责任制度、确立交易监管制度、确立交易信用制度等立法建议,希望能够有效避免和解决艺术品交易过程中的民商事纠纷。

参考文献:

[1]刘翔宇.中国当代艺术品交易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49-52.

[2]郭玉军.制售美术赝品的法律责任[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1999(3):21-22.

[3]郑健.经济论坛论[J].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可持续发展,2007(23):44-46.

艺术品鉴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艺术品保险;道德风险;特征价格指数法;防灾防损

一、我国艺术品保险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提升,艺术品市场在近几年也呈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在2011年我国艺术品成交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虽然12年交易量有所下降,,但并不能否定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着巨大的艺术品存量。相形之下,我国艺术品保险所处发展阶段却只能用“起步”来形容,人保、平安、太平洋分别在艺术品保险领域做出了尝试,但是经过多年发展,却依然失位:私人艺术品仍然投保无门,艺术品展览几乎全部由外国保险公司承保。安盛艺术品保险公司是现在世界上唯一一个仅提供艺术品保险服务的公司。

二、艺术品保险需求的产生

随着艺术品的不断增值,艺术品不仅仅被当做收藏爱好,同时也是一种投资途径。无论投保人对待艺术品是一种情感诉求,抑或是希望从中得到投资回报,保护藏品免受损坏和偷盗是收藏者(投资者)应尽的义务。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范围内,由于艺术品失窃而造成的损失,每年都在50亿美元以上。就涉案金额来讲,艺术品失窃仅次于贩卖和走私军火。到目前为止,1991年成立的国际失踪艺术品记录组织登记在册的失窃艺术品数量累计已达120,000件以上,而且还在以平均每个月增加1000余条的速度递增。自该组织成立以来,已经追回了价值9000多万美元的失窃艺术品。当然,与尚未被追回的失窃艺术品相比,这还只是沧海一粟[1]。艺术品失窃现象实际上非常严重。除了失窃是对艺术品安全的一大影响之外,火灾和水患对艺术品的威胁也同样存在。由此产生了艺术品的保险需求。

三、艺术品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原因

现阶段,艺术品保险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艺术品市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有着保险公司方面的原因;既有政策方面的影响,也与消费者方面密切相关。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四点:

1.艺术品真伪难辨

艺术品鉴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由于我国权威鉴定机构缺位、赝品泛滥一直制约着市场的发展。目前,艺术品鉴定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经验判断的眼学层面,缺乏规范的鉴定机制。鉴定结果的主要依据是“专家经验”,过程不透明,缺乏科学可信的鉴定手段,而在国外艺术品鉴定则远不仅于此,为了保证整个鉴定结果尽量客观准确,被鉴定的艺术品要通过专业设备的测试。通过这些检测,可以清楚地获得例如年份、材质、结构等重要依据[2]。而在我国权威鉴定机构并不对商业保险公司开放,同时由于政策因素,供职于博物馆的专业鉴定人员不得在商业保险公司兼职。

当然,“走眼”也时有发生。当年震动一时的“金缕玉衣案”给我们敲了警钟。谢根荣用自制的金缕玉衣向银行骗贷6.6亿。此过程中,向谢提供鉴定的包括前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等多名业界专家。所谓的鉴定也仅仅是隔着玻璃看了几眼,事后每位专家都受到数万元的“鉴定费”。在我国此案并非个例,大部分艺术品鉴定的证书在国内都是由专家一个人身份出具的,而鉴定所产生的劳务费也按照艺术品鉴定的价格的一定比例收取。这也就给了鉴定者“走眼”的利益动机。鉴定方和所有者站在了相同的立场,难免不会有合谋的现象。

2.艺术品价格难确定

确定艺术品价格之所以重要,实际是为了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如果保额超过标的物(艺术品)价格,当全损发生时,被保险人获得的补偿将会超过标的物价格,使其获得了超额利益,因此在双方签订协议时,应当遵守补偿原则。这一原则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防止被保险人通过赔偿而获得额外的利益,可以避免保险演变成行为以及诱发道德风险的发生[3]。艺术品价格在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协议双方会约定一个合理的“保额”,较高的保额就意味着较大的风险,保险人从安全角度出发,会尽可能的压低保额,以免诱发道德风险。事实上,几乎所有艺术品保单都是不足额保险。

艺术品定价并非简单地产品定价。经济学的传统价值理论与定价方法不适用于艺术品。传统的劳动价值论、生产费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在艺术品的价值量化问题上均显得无能为力。在定价方法上,由于多数模型是基于贴现的方法,即将未来的现金流按照适当的贴现率计算成现值,而艺术品一般并没有现金流,因而像计量经济学与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均很难直接应用于艺术品上。

外国现代艺术品定价方法主要采用了代表作方法、双重出售法、重复销售法和特征价格指数法。以特征价格指数法为例:Hedonic回归是讨论产品特征与产品定价关系的一种方法,Court(1939)最一早提出这种方法,并利用这一方法对一段时期内汽车价格变化与汽车操作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另一先驱是Gregory(1976),他用类似的方法研究了技术变化对计算机价格的影响。应用于在艺术品定价方面,是通过综合一类艺术品的指数化特征,将其与艺术品价格关联,以确定影响价格的权重[4]。虽然特征价格指数法全面考虑了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客观因素,但是却忘记了真正决定价格在于人,由于个人对艺术品的评价、来自于主观感受,而这部分感受是无法被量化的。因此在理论层面我们可以选择各种方法为艺术品定价,但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总会“失真”。

在我国,艺术品估值仍然是一片空白。在艺术品估值市场可谓是“一片乱象”,各种各样不合格的机构和个人打着专家的旗号给民间艺术品“估值”。而他们出具的鉴定报告不具备可信度。主要是由于:估值手续费按所估藏品的价格的一定比例提取,有高估的动力。

3.专业人才缺失

保险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风险分散机制,还在于其防灾防损功能。这点对于艺术品保险来说尤为重要,出于收藏目的的被投保人更加注重艺术品本身,相对不重视其经济价值。因此引入艺术品保险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对被保险人的经济补偿,更在于有效地利用保险人的风险管控能力。在国外,保险公司不仅能够提供保险服务,在整个保单存续期间,还为投保人提供了全面的风险管控工作。市场占有率为全球三分之一的法国安盛艺术品保险公司(AXA ART)有专业的减灾、防损方面的工程师,定期去客户的家中或存放仓库进行指导、检查,对客户存放的艺术品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比如艺术品要摆高,不要靠墙,油画和油画不能面对面,陶瓷应该放在一个很稳定的地方,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与温度,避免阳光直射等[5]。风险控制前置很好地使保险公司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帮助降低赔付率,进一步降低保费,增强公司竞争实力。

在我国,由于政策因素的限制,艺术品鉴定、保存、修复的专业技术人才滞留于大型博物馆、文物管理机构中。例如,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对成员作出如下要求:不得在文物拍卖企业任职;未经国家文物局许可,不得以本会委员身份执行文物鉴定任务;不得以本会委员名义开具鉴定证书。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无关的个人行为,须自行承担责任;正是由于这些政策性壁垒,导致商业保险公司在艺术品鉴定、定价、保存、修复阶段,人才匮乏、捉襟见肘。

4.有效需求不足

艺术品保险的主要购买群体并非私人收藏者,而主要来自于艺术品展览和博物馆。据统计,这部分保费占到保费总收入的80%以上。从购买动机上来讲,出于投机而购买艺术品的人往往会被拒绝承保。因为私人藏品价格难以估计,同时不便于保险公司对标的物随时进行监控。而展览馆和博物馆因为拥有专业的防灾防损措施和安保人员,通常被视为“好”的风险[6]。即便如此,故宫博物院仍然在购买艺术品保险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2011年的故宫博物院失窃案做出了很好的诠释:院方虽然对展品进行了投保,但保额很低,平均到每件失窃文物所能获得的赔偿不足两万元[7]。这种形同虚设的保障并非故意为之,主要原因在于,藏品价值过高拉高了保费,博物馆收入主要依靠财政支持和微薄的门票收入,无力购买高额保障,另一方面,文物藏品属于国有财产,一旦丢失、损失将由由国家承担,缺乏购买的原始动力。另一方面艺术品展览方则心存侥幸,保险意识薄弱导致需求不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艺术品保险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国艺术品保险推广不仅面临技术性难题还面对着巨大体制障碍。这种障碍来自于艺术品市场不健全、政策法规不配套、需求不足等等。发展艺术品保险,不仅需要保险行业的支持,还需要艺术品市场的相关制度配套。商业保险公司应培养专业的鉴定、估值、修复人才队伍,配套提供相应的风险管控服务。机构收藏者和私人收藏者应提高保险意识,积极防止损失发生。

引入艺术品保险具有其重要的意义,保险的介入将推动艺术品市场形成有效的定价机制,激发民间收藏的热情,加快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同时,随着保险公司的专业程度提高,可以提供全面的防灾防损服务,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之瑰宝。

参考文献:

[1]马健.艺术品保险有待开拓[J].艺术市场,2008(1).

[2]谭显英.中外艺术品保险对比[N].中国保险,2011(02).

[3]吴定富.保险原理与实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68.

[4]王艺.绘画艺术品定价机制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5]刘俊.艺术品保险美国人有绝招[N].中国保险,2011(06).

[6]刘龙.艺术品保险全解读[J].东方艺术,2013(3).

艺术品鉴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美术;鉴赏;性质;特点;分析

所谓的美术鉴赏,可以被理解为鉴赏者在对美术作品观摩的过程中应用自身的认知能力、生活阅历、道德素质以及审美观念对作品的意境与内涵进行体会、分析、辨别、理解、认可以及想象的过程。其作为一种特别的美术接受形式,具有娱乐、享受等多样化的性质,有助于陶冶欣赏者的性情。本文作者结合相关美术作品,进而达到对美术鉴赏的性质与特点客观而深入分析的目标[1]。

一、分析美术鉴赏的性质

由上文简要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术鉴赏是一种性质特殊的美术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鉴赏者的情趣、品位得到提升,身心得到放松与调节,同时调动了鉴赏者对艺术境界追求的积极性,此时他们也会客观的去认识以及挖掘艺术作品的价值深度。总之,一部优秀美术作品的完成时建立在建设的基础之上的;美术鉴赏具有使心情愉快、陶冶情操以及塑造自我的功能。此时,美术鉴赏的性质大体上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美术鉴赏使一种审美享受。其携带这一性质主要是因为距离感、假定性和超越感的存在。所谓的距离感,就是说被鉴赏的美术作品能够将人类思想的改变、文化发展的情况以及文明更替演变的过程展示出来,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一美术作品以素描的形式将观者对事物观察的准确性表现出来,真实的将15世纪末期犹太人生存的面貌展现出来。鉴赏者隔着时间的跨度对本部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之时,将会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会,此时现实与美术作品之间产生了距离美;所谓的假定性就对鉴赏者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充分的利用自身的想象力,将美术作品中虚设的背景、情节等勾画出来,将特定的美术语言转化为惟妙惟肖的形象图,这是非现实的,但是对鉴赏者来说是审美上的再创造;超越感就是鉴赏者对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思想与现实之间的跨度,不考虑个人功利以及物质实用性等因素,而专注于审美价值的方向;二是美术鉴赏可以被视为艺术再创造的一种形式。通常认为,鉴赏是在创作之后才出现的一种行为方式,作品的质量直接关系着鉴赏的效果这一定论是较为肤浅的,因为美术鉴赏不是对艺术作品价值评判的一种被动回复方式。而之所以认为美术鉴赏可以被视为艺术再创造的一种形式,主要是因为观赏者始终是积极的、主动的去参与艺术作品意义的构建等环节,此时若没有鉴赏者的加入,艺术家笔下的作品就不够完美。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的是一件优秀的作品的出现出来需要创作者的努力,还需要鉴赏者的认知理念以及审美情趣去将空缺有效的弥补,此时美术作品的意义更加的丰满,因此可以说鉴赏环节的落实使作品得以再创造,此时鉴赏演化为观者审美能力再创造的一种行为方式;三是美术鉴赏时观赏者对其艺术价值的判断。观者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之时总会对其造型结构、色质优劣有所评价,对其主旨以及内涵做出评论,这是普遍存在的理性现象。而对于美术鉴赏而言,其主要包括情感的、艺术的判断,此时情感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其将鉴赏者爱憎好恶、抑扬褒贬等品质体现出来。例如鉴赏者在对梵高的《向日葵》进行欣赏时,在辩证思维的引导下,能够体会出梵高在最为痛苦煎熬的生活中对自然、朴实、阳光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这件色彩对比强烈的作品对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效果。总之,这一性质存在于美术鉴赏中,使欣赏不再是单一化、公式化、概念化,同时也使鉴赏意识与审美情趣建立健全。

二、探究美术鉴赏的特点

1、使鉴赏者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这是因为美术作品将丰富多彩的世界展示给观者,自然景观也好,人文景观也罢;此外美术作品中渗透率创造者的情感与情绪,或激愤或低沉,鉴赏者超越了文字的局限性,去感悟精神世界,开拓眼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术鉴赏的又一特点是能够协助欣赏者强化自身的审美能力,在艺术的熏陶下,欣赏者的思想道德素养明显的提升,此时的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使观赏者的身心得到了良性的发展与成长;另外,不同的美术作品中涵盖了不同地区的宗教信仰、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境界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此时鉴赏环节的启用,协助鉴赏者开发自身的智慧,建立健全了审美情趣;当然,鉴赏环节的开展具有的最大特点是使美术作品得以再创造,这是因为鉴赏者在情绪情感的变化之中,传承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将新鲜的元素再一次融入进行美术作品之中;

2、鉴赏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

主客体同时参与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这才是对艺术的鉴赏。而美术鉴赏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心理、情感活动的复杂性,主客体之间在情感对话以及精神境界融合的基础上,才会使审美活动具有再创造的意义;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结合的特点

有些美术作品中带有某些学者对其理解、认识、评价的字眼,这是对美术艺术作品价值与本质的揭示,但是只有在鉴赏者情感接受与肯定的情况下,它们才成为理性上被认可的事物,此时鉴赏者认知上的感性方式与艺术作品所传播的理性内容统一化,也是鉴赏者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整合的形式。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结合衍生出的意义是重大的,其促使鉴赏者认清事物的本质,端正了情感态度,走向了实践路线。

三、结束语

总之,美术鉴赏的性质与特点是多样化的,美术鉴赏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性质特殊的审美消费行为,是生产到消费的过程;特点还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再创造、制约性与能动性、享受与判断、教育与娱乐的统一性。美术鉴赏对审美理念的培养发挥了巨大的辅助作用[2],因此,艺术领域提高对美术鉴赏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协助鉴赏者感受艺术特色与魅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同时升华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艺术品鉴论文范文第9篇

一、观赏石艺术品的形式和内容

首先,以绘画艺术作品为例,看看其形式和内容(也称“语境”和“意境”)究竟是什么?内容指构成艺术形象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总和,通常称为题材和主题。形式包括内形式和外形式两方面,内形式是指内容诸因素的内部组织和结构;外形式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制作方法,来创造艺术形象。

中国画的内形式称为“构图”,也叫“经营位置”;外形式是笔墨,以点、线、面的方式来塑造形象。笔墨属于可见因素,但内含画家的主观情感和意趣,这就是绘画艺术作品的内容。雕塑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大同小异,无需赘述。

其次,说说我们观赏石艺术品的形式和内容。许多人把赏石的审美概括为形式美、意境美(也称神韵美)和科学美几个层次,形式美自然讲观赏石的形式,神韵美说的就是观赏石的内容。

观赏石的要素(形状、质地、色彩、纹理等,它们既是形、神美的物质基础,也是其结合的纽带),以及观赏石的配座、展具、周边环境、空间位置关系等,为观赏石之形式。在对观赏石的鉴赏中,赏石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对其固有的生动具象及其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有了特定的意蕴,体味到了情趣、韵味、气势和气质,同时渗透进了自己的思想,此为观赏石之内容。

第三,谈谈艺术品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是对立统一、相互包容、相互转换的关系。

1、不同的艺术作品,其形式和内容的位次不同。譬如,文学作品主要在于内容,故事情节是它的生命,形式是文字。影视作品是通过“看”和“读”的方式完成艺术思想表达的,形式和内容都重要。绘画艺术正好相反,形式重于内容,因为绘画艺术是纯视觉欣赏艺术,没有新颖的形式语言,就没有好的绘画艺术。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讲,“怎么画”远比“画什么”重要得多。

3、独特的形式语言本身就具备了内容。例如,毕加索的名画《亚维农的少女》,它的内容是画中的吗?不是,是毕加索用的色彩与创作形式带给人们的强烈感受,画中点线面的运用、色彩块面的组织,使塑造的人物极富生命,也就是中国画中所谓的“气韵”。我们鉴赏观赏石艺术品,偶然也能看到这样的佳品,如“鲁迅先生和许广平”。

二、观赏石艺术品的鉴赏首先从形式开始

其一,从接受的角度看,鉴赏观赏石艺术品必须从对形式的解读、感受开始,进而才能达到对内容、意蕴的把握。观赏石鉴赏审美主体是人,客体是观赏石,他们之间是互为依存、彼此促进的“物我”关系。在品读阶段,人的思想活动主要集中在对奇石自然美的观赏中,大家首先看到、触到和感觉到的是石头的形、质、色、纹等外在艺术特征,感受这种艺术语言或语境。这是第一个层次,也是很重要的层次。而后,依据自己的阅历和知识,通过反复的品读,当筛选出石上主体美及对其内涵有了深入理解时,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转化为情思、意境,才触及到观赏石的内容,进入到了精神境界。所以说,观赏石艺术品的鉴赏首先从形式开始。

其二,形式是内容的外观,形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对内容的欣赏。就比如阅读和欣赏一部文学作品,不管故事情节设计得多么好,但文字和叙述非常一般,读者就不会继续读下去。相反,故事情节虽然一般,但语言精妙、细节感人,则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鉴赏观赏石也一样,往往好的“形式”(形、质、色、纹、命题、配座),很能抓人眼球、让人激动。前面提到的“科学美”,就是以观赏石中遗留的密码信息,运用有关科学,如地质学理论,研究观赏石美的成因,人们即刻明白了:这么奇特的图案,原来它是变质岩;这么纯正的色彩,原来它是原生色……总之,与众不同的外观特征,能特别勾起人们对观赏石的欣赏、购买甚至“占有”的欲望,如“金色年华”。

其三,艺术品的形式美是有规律、有法则的,观赏石艺术品也必须遵守,不能例外。有人说,奇石是大自然造就的,哪有那么完美。我以为不然,要么怎么叫“奇石”呢?“上苍”的疏忽和遗漏也不能原谅,不够艺术品标准的宁可弃之。艺术品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多样统一”,其法则有:对比与调和,节奏和韵律,对称和平衡,统觉与通感,含蓄与沉着,等等,而且在作者的运筹下,有条不紊、和谐统一(如“童子拜观音”),好的观赏石确实也是这样。有的人鉴赏观赏石,连声说“好,好”、“太漂亮了”、“稀世珍宝”,进而问他怎么个好,他沉默不言了,也许是不想说、不愿说或不屑说。

三、“精品石”必然是引起共鸣、共识、公认的

我为什么要立这个标题?其实与观赏石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及其鉴赏密切关联。

一方面,观赏石艺术品与其他艺术作品一样,要说它是“精品”,必然要符合精品的要素和条件。就现有观赏石的理论框架、鉴赏要则及鉴赏习惯,形、质、色、纹、韵等诸要素及其协调统一,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或高度,才能称作精品石;况且,鉴赏顺序是从形式到内容,逐步深入的,进入不到一定的层次和境界,永远不能理解它的美妙。

另一方面,个体(收藏者)鉴赏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由形式到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个过程非常艰难。由于受藏石者个人阅历、文化学历、知识积淀等诸多因素制约,正如上述一样,鉴赏也许只能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次上。换句话说,藏石者本人认为他的奇石是精品,可大家不一定这样认为。那么,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问题:拿来让大家说、让专家评、让学者论,“投石”问道,“抱石”参展,如果获了“大奖”,可能就算精品石了。总之,精品石必然是引起共鸣、形成共识、一致公认的。

四、以形写神、气韵生动是鉴赏观赏石艺术品的最高境界

鉴赏观赏石艺术品从形式开始,应该是有道理、合乎逻辑的,但这仅仅说明个“顺序”问题,形式先于内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内容,而不能完全说形式是主要的,内容是次要的,形式决定内容,内容为形式服务,我并不这样认为。关于这方面的观点,我曾写过一些理论文章,有兴趣的可以一阅。如《从谢赫的“六法”画论看当代图纹石的鉴赏》、《从罗丹的雕塑艺术看当代造型石的鉴赏》、《从王羲之的书论看当代文字石的鉴赏》等等。

南朝画家谢赫把“气韵生动”置于他的“六法”之首,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也就是顾恺之所说的“传神”或者叫“以形写神”。以形写神所遵循的就是从形式到内容的艺术表达方式。观赏石艺术品的鉴赏必须讲究“神韵”,这是对构成画面的“精、气、神”的深刻感悟,是鉴赏观赏石艺术品的精髓和最高境界,这是绝对不能含糊和否认的。

艺术品鉴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艺术导论;素质教育;教学

随着教育观念的发展,大学生的艺术和文化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在高校课程中曾设艺术选修课,组建大学生文艺社团。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还处于探索和形成阶段,应该尽快更新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完善教学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能力。

一、在普通高校开设《艺术导论》课的意义及课程定位

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平台,其课程设置需要形成完善的体系结构,既要涵盖不同的艺术门类,从而满足学生对于不同学科的兴趣爱好,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层次框架,包括:艺术欣赏、艺术表演和实践,以及艺术史论和艺术批评。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笔者认为需要具有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总论课程,即将各个艺术门类整合在一起,从宏观的美学、文化学、艺术学的角度,介绍有关艺术创作、发展、艺术门类的基本原理。这门课程就是《艺术导论》,它把探索艺术的本质特征、揭示艺术各方面的内在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和概括性,属于艺术学范畴。这门课的内容类似于专业艺术院校开设的《艺术概论》课。在专业艺术教育中,《艺术概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目的在于为艺术创作提供哲学和认识论的指导。如果将该课程的体系框架、内容深度、以及授课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它应该可以成为一门开展艺术素质教育的课程。通过开设《艺术导论》课,能够带领学生拓宽艺术视野、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建立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从而为以后深入了解不同的艺术门类、培养艺术方面的兴趣爱好,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提供认识论的指导。它既是一门踏入艺术世界、开启艺术之路的入门课,又是一门集鉴赏和理论为一体的艺术通识课。

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艺术导论》的课程定位在于:通过接触大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带领学生步入缤纷多彩、内涵多元的艺术世界;在提高理论认知、拓宽艺术视野的基础上树立起高雅的审美情趣、正确的艺术观念和全面的人文素养,培养起对于艺术的爱好和兴趣; 同时学会运用艺术学、美学、文化学的观点和视角来分析艺术现象,鉴赏艺术作品,培养在艺术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将《艺术导论》作为公选课开设所面临的课题

作为一门阐述艺术基础原理的课程,如何将艺术理论讲得既有趣味性、生动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一直以来是让很多专业院校的理论课教师都很头疼的问题。现在,如果将这门课作为公选课来开设,将专业的艺术理论讲授给普通大学生听,一些教学课题是需要我们面对和解决的。

首先,需要考虑内容体系、目标定位的问题。该课程的范围和外延非常宽泛,论题涉及整个艺术世界。要让普通大学生在短短一个学期内对于艺术有个全面宏观的了解,并且培养起一定的欣赏眼光,在内容选取和观察的角度上是需要进行不少的调整和筛选。如果将一些艺术学领域的专业理论问题拿来说给普通大学生听,授课效果肯定不好。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课程的目的不在于灌输多少理论知识,而是在于如何激发起学生们了解和接触艺术的兴趣。因此,如何将艺术学的理论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和删减,将理论思辨同艺术鉴赏、艺术批评结合起来,从而适应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开设这门课的首要课题。一方面,课程内容需要具有观赏性、知识性和信息量,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另一方面,在有趣生动的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不是将艺术作品鉴赏、艺术现象分析进行拼盘式的组合,而是得以条理化和体系化地呈现,艺术学理论是贯穿于艺术鉴赏的内在主线。

同时,作为一门艺术理论课程,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我们需要考虑和面对的一个问题。因为只有在兴趣和爱好的驱动下,才能实现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才能将教育的意义得以内化。艺术理论是隐藏在各种生动鲜活的艺术作品以及纷繁艺术现象背后的内在机制和人文思考。对于这些艺术理论的理解不但依赖于一定的艺术实践经验,同时还需要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艺术教育,他们在大众传媒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艺术对于他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很多同学选择来上这门课,就是渴望真正了解艺术、走进艺术。一方面他们希望这门课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这样的课能够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通过学习从而提升艺术品位,扩展文化视野。因此,作为公共课开设的《艺术导论》,需针对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教学对象,将课程的内容体系以及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创新,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三、对于《艺术导论》课的教学探索

1.调整课程的体系结构以及内容层次,从而满足为普通大学生开展艺术通识教育的需要

《艺术导论》作为一门艺术公选课,如果只是关注将艺术学的理论体系完整、系统地呈现给学生,授课效果肯定无法令人满意。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他们关心的不是要了解多少关于艺术的理论,而是渴望能找到一把能够启迪他们了解艺术世界的钥匙。因此,应该将“艺术的门类”作为重点章节来介绍,而对于包括: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作用与功能、艺术的发生与发展、艺术传播与接受、艺术鉴赏与批评等偏重理论性的内容应该进行压缩或删减。课程的结构处理首先是艺术总论,介绍艺术的本质、特征以及社会功能,然后就进入到艺术门类的环节。通过介绍艺术门类的划分、各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表现语言以及主要的发展脉络,结合大量中外艺术优秀作品的实例,从而让学生了解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表现形式和优秀艺术作品,在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开拓了人文视野。有了审美体验和认知基础,再进入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艺术的发生与发展、艺术接受与传播等章节。这样一来,学生们对于理论的理解会较为容易,不再感到那么陌生和枯燥了。

在内容层次上,一方面需要整合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艺术学、美学、文化学的视角来分析艺术现象、解读与鉴赏艺术作品。因为艺术就是文化的重要体现,艺术同各种文化因素紧密相连,且相互影响。多学科相互综合,姊妹艺术之间相互关照,可以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他们的人文视野。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到普通大学生的鉴赏基础和接受能力。对于材料的引用,应该主要聚焦于迄今为止公认的经典艺术作品以及艺术理论。而对于一些有争议性的作品或理论还是尽量避免。因为艺术发展到今天品类繁多、良莠不齐。并且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在创作思想和表现形式上,是对经典的艺术观念、艺术形式的挑战和反叛,如果对于经典的艺术作品都知之甚少,那就无从谈起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理性解读了。

2.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普通大学生讲授艺术理论,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和认知规律,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家知道,形象性是艺术作品的首要呈现方式,也是艺术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对于普通观众讲授艺术理论,首先要从丰富多样的艺术形象入手,以艺术特有的呈现方式调动起他们的审美注意,唤起他们的审美情感。通过帮助他们正确、深刻地感受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了解这些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主动积极地去领悟艺术创作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独特规律。比如:当我讲授艺术创作的结构布局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会讲起雕塑家罗丹创作《巴尔扎克像》的故事,通过欣赏《巴尔扎克像》这幅雕塑作品,去了解这幅传世佳作的独特创作历程,感受大师罗丹不断超越自我、力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并且进一步理解艺术家是怎样对各个形式要素进行剪裁和布局的。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艺术理论的学习融入到意趣盎然的艺术鉴赏过程中去。

同时,为了更好地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因为多媒体集形、声、光、色、动、静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能够结合不同艺术种类的欣赏方式,让学生们全面、立体、直观地感受到艺术不同的形式美。我们需要平日里注意收集不同种类的音像资料和素材,注重材料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将这些素材进行巧妙地制作和编辑,这样会使得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实并且意趣盎然。

其次,要活跃课堂教学形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充分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环节让学生们就某一议题或艺术品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思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从而提炼理论成果。因为对艺术的理解和品读往往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对于艺术的理论阐释也往往带有一定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一种交流的、富有创见性的气氛中,往往能够碰撞出不少思想上的火花。比如:看到奥林多夫的维纳斯,同学们认为她美吗?为什么人们也会把她称作维纳斯呢?那时候的人们为什么去雕刻这样的塑像呢?在这种开放式议题的启发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学会自己运用各种理论观点来分析艺术现象、品读艺术作品。通过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从而形成理论成果。

再次,在授课过程中,情感的调动和语言的把握也非常重要。对于艺术的解读光靠学术的眼光和理论化的阐释,肯定激发不了普通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之所以感人、打动人,因为艺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她既是人类情感的集中表达,又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作为一门文化素质课,我们应该将艺术放置于一定的情感氛围和文化时空中,将艺术同社会和人生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以人文的视角去解读艺术,以情感化的语言去感悟艺术,将艺术的真与情同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和情感需求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拉近艺术和受众之间的距离,真正发挥艺术作品感动人、教育人的作用,使艺术真正走入他们的心灵。总之,艺术概论课的教学方式应当以艺术形象为切入点、以学生的兴趣为立足点,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妙趣横生的多媒体课件、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将艺术理论以一种有趣、精彩的方式呈现给同学们。

综上所述,艺术导论课是一门集艺术理论、艺术鉴赏、艺术批评为一体的综合性总论课程。它为同学们提供了怎样看待艺术、怎样欣赏和鉴别艺术的途径和观点,并且通过艺术作品的熏陶体验文化精神、培养人文品格。我们需要树立艺术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不断研究教学课题,创新教学方法,以优秀的艺术感染人、教育人,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苏畅、陈松洁.艺术概论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理论界,2007(3).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艺术品鉴论文范文第11篇

一、高校公共设计艺术教育的意义

1)理解力提升。当今世界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化世界。不同国家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情,而各国的设计理念、设计模式和设计方法都有差异。现实中,高校针对设计艺术开办了专业课程,同时还开办了公共设计艺术课程,让非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也有机会来学习相关课程。课程中囊括了国内外名家的设计作品。艺术教师可以从作品的角度出发来剖析它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设计特色,让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能从中有所悟、有所学,同时在理解它国文化及设计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设计特色,对设计艺术有进一步理解,接纳多元化的世界,也接纳多元化的艺术文化、设计文化。

2)创造力提升。艺术设计不同于文学鉴赏和技术学习,它对学习者创造力的要求极高。换言之,一个在艺术设计上造诣颇深的设计者一定是一个颇具创造力的人才。对普通大学生来讲,创造力不足是自身思维的典型缺陷。鉴于此,在高校中,艺术教师要刻意让普通大学生鉴赏艺术作品,并从中领会创造的内涵。

3)审美品位提升。在艺术设计中,教育的重心是审美。因此,公共艺术教育课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独特的鉴赏力和审美观。而艺术教师可借助两种方式来切实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位。第一种方式是增加作品鉴赏内容。艺术教师让大学生自己鉴赏,并提出自己的审美认识及意见,大家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第二种方式是提倡生活审美。艺术的灵感往往来自于生活,大学生需要从生活中寻找资源和灵感,将生活的美结合自身的理解与想象表达出来。

4)兴趣激发。设计艺术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一个水杯、一只钢笔、一栋楼房和一辆车都需要在设计基础上才能完成制造。因此,设计艺术几乎无处不在。高校中,艺术教师要将这种思想传递给大学生。教学中,艺术教师除了拿出艺术作品,还要尽可能加入生活中的艺术素材来进行教育;此外,艺术教师还要让普通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仔细观察,领会不同产品在设计上的精妙之处,由此来激发普通大学生参与设计艺术教育的热情。

二、高校公共设计艺术教育的实施策略

1)内容设置。高校在实施公共设计艺术教育中,要注意教学的内容设置,而内容设置的重点要把握两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最好以鉴赏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在初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呈现出名家作品,引导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如何鉴赏设计作品。在中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让学生慢慢尝试着独自鉴赏。在后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让学生尝试自我创作。非艺术专业大学生不同于科班的艺术生,不能要求其拥有太高的创造技巧,而是侧重于提升其创造思维。第二、教学内容要多增加文化内容。艺术教师要向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传授更多与艺术设计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例如:同样是举办婚礼,中国人更喜欢穿红色礼服,因为中国人认为红色是最喜庆的颜色,而西方人更喜欢穿白色礼服,因为西方人认为白色是最为纯洁的颜色,象征最为纯洁的爱情,这便是设计艺术中文化差异的表现。公共设计艺术课程属于高校的选修课程,建议在每周开设两堂设计艺术的选修课,同时建议理论学习、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的课时时间则分别占据三分之一的课时最佳。

2)方法运用。高校在实施公共设计艺术教育中,要注重方法运用。结合现实情况,本文建议艺术教师要尽可能借助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多媒体教学法,艺术教师提前将教学中所用的素材从网络中下载下来,在教学中则以播放幻灯片、声音和视频的方式来展示作品,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还激发了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种方法是讨论教学法,在文化学习、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教师都可以将此方法在其中运用。具体是将学生分成多个组,并设置一名组长,艺术教师提供一个题目,让学生都加入讨论中,自由发挥言论,并由组长将本组的结论表达出来,最后再由艺术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方法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十分有效。

3)资源运用。近些年来,各地都有大师级别的讲座,也有规模大小不等的美术展览,高校艺术教师要注意关注当地的这些信息,尤其是美术展览,在展览开办前,将展览的地点、时间和内容等告知所教的学生,展览开办期间,由教师集合学生,带到展览所在地。在观赏美术展览的过程中,艺术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集中性的观赏,由教师介绍展览作品的情况,让学生自由表达想法,形成良好的鉴赏氛围。之后,艺术教师再让学生们自由鉴赏,近距离的观看和真切的感受优秀设计作品的造型、色彩和材质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力,这是在教室里看幻灯片和图片极大不同的地方,能更好的激发他们学习艺术的兴趣。学生回校以后将鉴赏的内容及各自的想法以文字、图片方式呈现出来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是对校外资源运用的一种良好教育方式,可供目前的高校所借鉴。

三、结束语

艺术品鉴论文范文第12篇

一、客观认识传统鉴定方法

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到,对于任何一件文物艺术品的鉴定行为,都应该是对它进行研究和认识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长与短、难与易,一是取决于专家对这件文物艺术品的熟悉程度和认知程度,二是取决于这件文物艺术品自身所具有的复杂程度。传统的鉴定方法就是“眼学”和“经验学”。传统的鉴定方法,是要靠一个十分敬业的从事文物艺术品鉴赏的工作者,在经过长期的、认真的、刻苦的、专心的甚至是枯燥而寂寞的学习和实践之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这样一个反复地学习实践过程,在对某一个历史时期的或者是某一个品种、品类的文物艺术品进行反复的、深入的、多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后,才可能对所研究和熟悉的某一品类的文物艺术品的时代特征与风格以及个人艺术表现形式与特征,有比较全面地把握和认识。正因如此,他们才能成为一个有一定眼力的、高水平的、资深的文物艺术品鉴赏大家。毫无疑问,这样的鉴定专家是值得认可、信赖和尊敬的,他们的权威不是谁授予的,而是建立在他们扎实的业务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渊博的知识修养,严肃的职业态度、高尚的人品道德,是行业内和社会以及广大收藏爱好者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仰。特别是像张珩、冯先铭、刘久庵、史树青、徐邦达、马承源、谢稚柳、汪庆正、朱家谩⑼跏老宓壤舷壬,遗憾的是他们都已经离开了我们。

如果说一个文物艺术品鉴赏工作者,什么都能看,无论是古代的,还是近现代的;无论是书画、瓷器、铜器,还是玉器,杂项等,真伪都能看,那他一定是一个伪专家,至少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或者是缺失严肃认真态度的鉴定专家。虽然文物艺术品鉴定中确实存在着某些共性之处,但文物艺术品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一个真正的负责任的鉴定专家是不会随意地去肯定或否定一件文物艺术品的,除非是那些“大开门”文物艺术真品精品,或者是仿制极差的“地摊货”。因此,鉴定专家的知识水平、和鉴赏能力,与他的职业态度和人品道德同等重要。

在我们用传统的鉴定方法长期从事文物艺术品的鉴定工作中,也应该感觉到:传统的鉴定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专家的知识结构与工作经历,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师承关系,专家在鉴定中的个人喜好、情感、侧重点与外来因素的影响,以及专家在鉴定中的某些不规范行为等,传统鉴定方法的主要依据和辅助依据也就是文物艺术品的时代风格、个人艺术风格和局部特征,这些信息基本上是来自于文物艺术品的表面,也就是“肉眼”或者是借助于放大和显微设备能看到的现象,而鉴定结论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做出的分析和判断。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的鉴定方法还做不到对一件文物艺术品进行一个由里到外、由面到质的全面认识。

如果我们将科技检测手段运用到文物艺术品鉴定中来,就好比医生给病人看病,先对病人的病情进行了解和初步诊断,再通过医疗仪器进行化验检查之后,经过分析再进行确诊,就会最大可能的减少误诊率。也许我们在对文物艺术品进行科技检测的过程中,会出现传统鉴定与科技检测分歧较大的情况,这就更要求我们对这件文物艺术品进行深入的认真研究,也可以采用先搁置的办法,等进一步获取资料信息后,再进行研究并做出结论也不晚。对于传统鉴定和科技检测结论相吻合的文物艺术品,则可以建档归案,收藏研究、陈展利用。

二、科技检测的现状与利用

目前国内有不少的博物馆(院)、科研部门、鉴定评估机构,在科技检测服务于文物艺术品鉴定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工作,还是值得肯定和支持的。

X光探伤成像系统:可以利用X光穿透(不同材质、部位、厚度)器物时因透过X光强度不同所形成的灰度差而成像。该方法几乎适用任何质地的文物或艺术品,属无损分析鉴定。对青铜器、古陶瓷、书画(壁画、油画)可做分析鉴定。如对青铜器(X光片)可做铸造结构、(模糊或锈层下的)纹饰、铭文、修补痕迹做分析,对造假特征易辨识,易做出真伪判定。对古陶瓷和书画亦如此,尤其对古陶瓷的修补、模糊图案纹饰;书画的绘画特征、模糊或隐藏图案的揭示均有重要作用。

热释光光释光年代测量仪:可以用于对古代陶器、瓷器(三彩器)的年代测定或真伪鉴别。陶瓷器中一般含有石英、长石、方解石等矿物颗粒。陶瓷器最后一次高温受热(如烧造)时,上述矿物中高能级中的电子向低能级跃迁并产生释光而清零。之后,在宇宙射线和埋藏土壤中放射性元素射线的不断辐照下,陶瓷器接收总吸收剂量,大量电子重新跃迁到高能级。测定陶瓷样品时,用人工(高温)加热或光激发,使电子重新从高能级跃迁产生光释光,测量光释光强度获知陶瓷器的总吸收剂量,而对特定年代和埋藏环境的陶瓷器,其年吸收剂量率为常数。于是,陶瓷器的(烧造)年代一总吸收剂量/年吸收剂量率。对陶器测年精度较好,误差10%-15%左右。对瓷器,因高温烧制,石英等矿物有晶体结构畸变,测年精度差些,但可用于器物的朝代判别。因需取少量样品,光释光方法属微损分析。

显微拉曼光谱仪 可用于各种无机物、有机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对书画(其纸张、墨迹,印章)、(壁画)颜料、油画、玉石珠宝中的物质结构、成分做检测,与真品的相应的物质结构、成分作比较,可进行真伪鉴定。尤其该仪器的外置可移动探头和显微定位系统可进行艺术品的局部微区的原位检测,极具灵活性和可靠性。该方法属无损鉴定。

场发射电镜:可用于对几乎各种质地的古代文物(金属器、陶瓷器、纺织品、书画等)样品做显微形貌、结构、织构的图像观察,与能谱仪(EDS)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 一体化系统配接和连用。能谱仪(EDS)和电子背散射衍射系统(EBSD)能分别提供扫描电镜中样品的化学和晶体结构信息,并能进行材料结构的相鉴定和多相的鉴别。能对观察区域做实时的成分和晶体结构分析(EBSD)能对古陶瓷、金属器做相鉴定和多相的鉴别。作为一种基础仪器,在各种质地的文物或艺术品鉴定中有重要作用,根据文物尺寸可做无损或微损分析鉴定。

微聚焦X荧光能谱仪和便携式X荧光能谱仪能分析古陶瓷、金属器的化学组成。通过分析器物的X荧光能谱得到器物的主、微量元素含量,与标准器或数据库做成分比对,判别检测器物的真伪。

双通道多光谱光纤光谱仪:可以不受文物大小的限制,检测到绝大部分手不可以触及的部位。可以对固体(甚至液体、气体)中元素做快速定性定量分析。光谱分析范围是200-2500nm,即紫外、可见光、红外三个光谱波段,光学分辨率0.1nm(FWHM),检测灵敏度达到ppm量级。可以观察发现很多肉眼看不到的信息,用脉冲激光器作激发源,光束极细,作用时间极短,对各材质的绝大多数文物如金属、合金、陶瓷、玻璃、玉石珠宝甚至书画(其纸张、墨迹、印章)、(壁画)颜料、油画中的元素或微量元素含量做定性识别和定量分析,可以做大量真品文物的检测并尝试建立数据库,通过与(真品)标准数据库的比对,可做到对文物或艺术品的无损鉴定。适合于所有无机物及矿物。

便携式红外光谱仪:用红外吸收光谱是化合物鉴定和定量分析中最有用的方法之一。在文物或艺术品鉴定中,可对青铜器(锈蚀或赝品中使用的无机、有机物)、书画(其纸张填料、墨迹、印章)、(壁画、油画)颜料、丝绸、漆器涂层等所含化合物进行分析鉴定,与真品中相应的物质种类和含量作比对,鉴定文物或艺术品的真伪。属无损或微损鉴定。

超景深视频显微镜:可以观察传统光学显微镜由于景深不够而不能看到的显微世界,实现超高分辨率观测和实时保存图像。文物及艺术品具有各自的微观特征。如古陶瓷器的胎釉、制作烧结工艺、纹饰图案特点;金属器(青铜、金银器)的铸造、锻造、打制等工艺特征和纹饰、铭文等;书画的纸张、笔迹、墨迹、印章;丝绸的制作工艺等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显微特征。仅在肉眼的观察下,有些特点并不能观察到,而这些特点往往是文物和艺术品的独有特性。造假者虽然能大致仿制出以假乱真的赝品,但真品的微观特征往往是当时历史文化、制作工艺、制作者的内心感悟的“痕迹”,却极难仿制。通过对古代文物的细节加工工艺进行观察研究,从文物的微观找到线索如字画墨迹与纸张和绢丝纤维结合状况、以及文物加工等痕迹和真品文物进行对比判断文物的真伪。这正是超景深视频显微镜优势所在,能无损地鉴定文物和艺术品。

如果说我们国内目前有一个权威、也是具公信力的、运行也是规范的、而且是具备非常完善、准确的一套关于苏轼书法作品数据,那么,《功甫帖》的真假之争还需要那么长时间吗?那么,在书画鉴定中也就不会出现“十个专家、九个意见”的乱象,也不会把科技检测的目光投向牛津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了。所以,科技检测手段在国内的文物艺术品的鉴定中,不是没有必要,而是十分必要。

三、使用科技检测必须

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把科技检测更好地运用在文物艺术品的鉴定业务中,提供更准确的可靠数据,使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如果要科技检测更好服务于文物艺术品的鉴定,必须解决好几个问题:

首先是所有检测对象的数据库建立,每一个类别的文物艺术品都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数据库,这是前提,否则就没有资格进行文物艺术品的检测业务。这是一项严肃认真、复杂而艰苦细致的工作。获取数据的标本来源,必须是真实可靠的,标本的不可靠肯定会导致数据的不可靠,用不准确数据去审定鉴定对象,那肯定是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可能还会给鉴定行业带来更加的混乱。

其次是国家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因为仪器设备的不同、标本的来源不同、采集方法和采集部位的不同、文化类型的不同以及地域的不同,所得出的数据也不会相同,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数据综合分析研究部门。否则,各自按照各自的数据去审定器物,肯定得不出一致的结果。

再次是传统鉴定方法和科技检测手段的如何衔接,传统的鉴定方法是人文学科,而科技检测是复杂的理科领域。从事传统鉴定方法的专家很难搞懂那些科技检测中的化学名称及数字公式,也不懂得设备仪器操作及数据分析。而从事科技检测的专业人员也很难站在传统鉴定方法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器物。这就必须要求从事传统鉴定的专家和从事科技检测专家进行相互跨界,从事传统方法鉴定的专家要知道用什么样的仪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从事科技检测的专家要知道用什么手段、方法和程序,以及怎么取得最有说服力的数据来解决某一件文物艺术品鉴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需要了解历史学、考古学。这也是至关重要的。

艺术品鉴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艺术品拍卖市场;诚信品牌;法律机制;艺术品鉴定体系

中图分类号:F7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艺术品拍卖市场现状

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始于1986年11月,刚起步时发展非常缓慢,真正拉开艺术品拍卖帷幕的是1992年深圳与北京举办的艺术品拍卖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将艺术品收藏作为一种投资渠道,令市场焕然一新。2010年,中国超越美国和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据《2010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实现成交额396.96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74.03%;在促进海外文物回流方面,2010年全国海外回流文物成交总额81.55亿元,占20.9%的市场份额。

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呈现出以下特征:(1)拍卖机构数量急剧增加,拍卖种类不断拓展,拍卖成交额快速递增;(2)确立了以北京为核心的艺术品拍卖中心的地位;(3)“海外回流”的现象更趋突出;(4)以企业为主的投资型买方群体逐渐成长,成为海外中国艺术品拍卖的重要买家群体。

二、艺术品拍卖市场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

(一)赝品泛滥,专家权威鉴定体系缺失

投资者对拍卖公司有很高的信任度,然而,国内却有一些拍卖公司受巨额利润的刺激与诱惑,对赝品熟视无睹,甚至与售假者相勾结,知假拍假。同时,艺术品的鉴定工作,一些拍卖公司均由本公司的鉴定师执行,不同鉴定师针对同一件艺术品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尚未建立出科学、公平、公正的鉴定程序。此外,赝品出现后的证据程序的确定也尚未完善。

(二)拍卖公司在交易中的角色问题

根据国际规定,艺术产业的结构为:一级市场专业画廊、经纪公司,二级市场拍卖行,之后是艺术博览会。目前,我国艺术市场的参与主体矛盾交织难解,其中,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及经纪公司和作为二级市场的拍卖公司的矛盾尤为明显。画家的作品由画廊、经纪公司销售是国际惯例,但是近年来,画家的作品直接进入拍卖行被误认为是一个节约成本并迅速见效的捷径。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火爆挤占了本该属于画廊、经纪公司的一级市场,使原本发育不良的一级市场处于困境。

(三)投机现象严重,投资者对艺术品价值与价格的区别缺乏判断力

当前,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空前火爆,但真正有水平的、进行理性投资的收藏家并不太多,一些投资者事实上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所买到的艺术品,只是冲着艺术品投资的高回报而来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存在着严重的投机现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谁也无法阻止各种资本对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介入,但过度的投机定会给市场带来大量的饱沫,进而严重影响市场的秩序。

(四)诚信问题亟待解决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度,全国408件上千万元成交拍品中,只有237件拍品完成结算,结算率58.09%,其余171件尚未完全结算或未结算,涉及成交额55.55亿元。我国艺术品拍卖行业中,“虚假鉴定”、“滥收费”、“知假拍假”、“假拍”等不诚信行为大量存在,给拍卖行业造成了负面影响。诚信体系建设问题已成为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领域亟需解决的课题。

三、解决途径及市场营销策略

针对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日益突出的问题,结合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我国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促进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诚信品牌,坚持走精品路线

诚信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品牌化路线也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因此,我国的艺术品拍卖企业必须要建立诚信品牌,建立规范的市场操作秩序以及公平公正的鉴定队伍。同时,拍卖企业应当走精品路线,精品不仅仅是高精尖的名家作品,也包括物美价廉的艺术品。产品质量的提升也将会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建立多种市场渠道

首先,构建与文化产业相应的文化群体和健康活跃的市场环境。现实的市场需求使“小众收藏”越来越普遍化,并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也导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制度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因此,这就要求艺术品拍卖企业拓展其市场渠道,与民间市场、画廊、经纪公司、博览会、网上交易及文交所等不同交易体系建立联系。同时,信息技术、新媒体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资本对接结合,正在影响着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企业也应当与时俱进,将新技术引入其市场营销中。

(三)加强立法建设,规范艺术品拍卖市场

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急需立法,其立法对规范生产创造、价值发掘、评估定价、权属确定、市场销售、拍卖、流转、展览、授权和收藏等都具有重大意义。而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立法的取向应是,使人们能够公开透明、快捷便利的从事艺术品交易与投资。同时,我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也必须坚持走法治之路。

(四)完善艺术品鉴定体系

国家可以借鉴司法鉴定的方式成立专门的权威的艺术品鉴定部门。一般艺术品可以在各地方鉴定,出现争议时,送交上级鉴定机构鉴定;重大艺术品出现争议,可以提交国家鉴定部门进行鉴定。同时,鉴定人员要对自己鉴定的结果负责。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大量赝品、仿品混迹于市,才会使投资者没有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郑健.论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论坛,2007(23).

[2]赵冰.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现状及问题[J].未来与发展,2008(06).

[3]张巨平.艺术品营销管理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01).

艺术品鉴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交互艺术;沉浸式体验;艺术教育;交互艺术教学

1“交互艺术”与“交互式体验”

1.1交互艺术发展简史

所谓交互艺术,通俗来讲,即能够使艺术鉴赏者参与艺术作品,真正意义上与艺术作品在某些方面产生互动,给予艺术鉴赏者体验感,而非像常规艺术形式那样单纯靠感官使鉴赏者被动接受的一种新兴艺术门类。交互艺术理论和其前身均萌发于20世纪,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交互艺术作品所带给受众的艺术体验也越来越细致和强烈,至今,交互艺术的代表——电子游戏、交互装置艺术、剧本体验推演等,已经成为大众审美领域炙手可热的全新“宠儿”,而增强鉴赏者和艺术品间互动性的探讨与尝试,也已经成为艺术创作领域最尖端和前沿的话题之一。那么,交互艺术到底是怎样带给受众不同于常规艺术门类的独特体验的?这要从其发展的起源说起。“交互艺术”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放送的著名广播剧《世界大战》,该剧由英国科幻小说大师H.G.威尔斯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美国著名电影人奥逊威尔斯自导自演,主要讲述了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该剧以日常新闻中插播紧急信息的形式推动故事剧情发展,配合真实的地名、几近以假乱真的声音效果,在当时二战前夕的紧张气氛下,使得上百万收听该剧的美国和加拿大广播听众信以为真,数十万人甚至逃离家园,引起了极大的社会震动,后来这个事件也成了传播学上的经典案例。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世界大战》虽然是一部广播剧作品,但其在创作思路、呈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有着“交互式艺术”的强烈风格,因此我们也视其为“交互式体验”的先驱之作,乃至于“交互艺术”思路的雏形。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革新,世界上第一款电子游戏《乒乓》横空出世,“第九艺术”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需要鉴赏者完全投入作品,并通过自己的操作来进行作品体验的艺术门类,电子游戏的诞生无疑是革命性的。但在发明之初,由于技术的限制,最早期的电子游戏只是乒乓球、足球、网球等体育运动在电脑端的简单模拟程序,而真正让电子游戏进一步迈向“交互式”体验时代的,则是20世纪70年代雅达利、南宫梦等一系列专业游戏公司的相继诞生,电子游戏越来越精良,操作性与可玩性越来越强,游戏中甚至引入了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的概念,一直到今天,电子游戏都作为交互艺术的主力军,牢牢把控着市场,以其别具一格的艺术体验形式影响了自70年代诞生至今的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自21世纪以来,在20世纪“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结构主义”等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下,一大批思想前卫、眼光独到的艺术家纷纷开始尝试赋予艺术作品体验性和参与性,从而带给艺术鉴赏者全新的艺术感受,随之应运而生的交互装置艺术、交互电子艺术、体验式艺术等大行其道。近年来风靡全球的日本TeamLab装置美术展,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体验式展览之一,该团队所创作的交互装置艺术能够使参观者置身于全景的画面中,并充分运用光学传感、全息投影、交互现实等尖端技术,实现了让每一个参观者都可根据自己的行动或行为影响整部作品,从而使每一个人都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艺术体验。当然,在交互艺术大行其道的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常规艺术门类中的一批优秀创作者也在尝试以体验的形式打破常规艺术门类被动感知的单一欣赏方式,让观众们主动“参与到艺术中来”。

1.2其他艺术领域在创作中的“交互式”体验探索

20世纪90年代,交互艺术“让观众参与艺术作品,成为作品的一部分”的体验思路开始跳脱出电子游戏,在影视艺术上率先开花结果——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当属被誉为“伪纪录片”的风格恐怖的电影鼻祖《女巫布莱尔》。该片由丹尼尔麦里克、艾德亚多桑奇兹两位导演联合执导,以纪录片和录像带拟真拍摄的手法,制作了一段讲述三名大学生调查女巫布莱尔传说最终全部遇害的“影像记录”。本片拍摄仅用了8天,耗费成本6万美元,却斩获了第五十二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海外电影”奖项,并收获了2.48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成为至今为止世界电影史上投拍成本与票房最为悬殊的电影。这样的成绩再一次证明了“交互式体验”带给鉴赏者的感官刺激与强大的生命力。来到21世纪,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作者们的才思泉涌,强调“交互体验”和主打互动式鉴赏的艺术创作开始触及的艺术门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全面。例如2008年由马特里夫斯执导,在拍摄手法和宣发方式上几乎与《女巫布莱尔》如出一辙的科幻电影《柯洛佛档案》,2014年由美国鬼才编剧J.J.亚伯拉罕创作的“浸入式”小说《忒修斯之船》,2016年、2017年在上海、杭州等地火爆的“沉浸式”戏剧《无人入眠》,还有近年来内地许多博物馆和历史人文景区根据当地历史故事所举办的“沉浸式体验展”等等,几乎涵盖了常规艺术门类的方方面面。

1.3交互艺术的特点

正如前文所述,交互艺术是一种强调鉴赏者以某种194文艺教研形式参与艺术作品去体验艺术,而不是单纯地从感官上去接受艺术,力求在作品中打造真实与虚拟互相交汇的一种艺术形式。交互艺术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新兴艺术门类,它的出现更带动了其他艺术领域的创作者们通过“交互体验”这种思路创作浸入式艺术作品,涵盖了影视、戏剧、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并在近年来异军突起,迅速风靡市场,成为一种艺术体验的全新潮流。那么,一个作品被归类为交互式艺术到底要具备哪些特点呢?笔者认为,交互艺术作品首先要具备的应该是体验感。应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段和巧妙构思,让鉴赏者真正融入艺术作品,进行真正的“体验”,并在作品的细枝末节铺设充分的能动性和可操控性,让鉴赏者产生“自己的举动或行为正在影响作品”的意识。其次便是力求真实感。交互式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们大多强调让鉴赏者在作品中淡化甚至混淆现实世界与艺术作品所设定的世界之间的界限,而要达到这一点,交互式艺术作品往往在其宣发和呈现方式上另辟蹊径,大胆跳脱出常规艺术给欣赏者划定的框架,并在这些大胆尝试中寻找新的灵感和艺术体验。最后,交互式艺术作品在内容创作上大多都十分大胆和前卫,并希望在内容与形式上双双打破传统常规艺术在创作和鉴赏方面的固有模式,这种在创作上的超前性使得创作人员大多都在作品中刻意隐含或深埋作品的立意,而让鉴赏者在作品中通过体验自行获得基于自我主观能动性的认知与体会,产生某种意义上的“管中窥豹”“盲人摸象”感。

2交互艺术的教学核心

2.1交互艺术和交互式体验广受好评的深层次原因

为何交互式体验思路能够获得如此成功?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究竟有哪些?可以预见,无论是交互艺术的成功,还是受众对于交互式体验的追捧,都将为新一代的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批评家提供全新的启示与思考。关于交互艺术的成功,笔者从思想、艺术观感与市场需求等方面总结了以下三个关键性的原因:第一,文艺思潮和理论研究的影响。对于一种艺术风格或一个艺术流派的诞生来说,理论和思想方面的坚实基础打造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看到,交互艺术正是伴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欧美国家的广泛出现而应运而生的。从其强调给予受众不一样的艺术体验的风格特征,我们也能够看到创作者在作品构思与艺术表现手法上都带有典型的“打破传统”“反叛常规”的后现代主义思想。随着后现代思潮的不断发展,受众在这些思潮的冲击下对于艺术的定义与认知也在不断更新,这样的背景下,在创作与鉴赏环节显得“离经叛道”“有违常规”,甚至也许在很多人眼里根本不能被称作是艺术作品的交互艺术也逐渐被人们熟知并接受。第二,超强的感官刺激与冲击力。由于在创作和表现手法上与常规艺术形式不同,交互艺术和具有交互式体验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带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例如电影《女巫布莱尔》中,三名大学生手持DV疯狂逃跑以躲避女巫的追逐,虽然观众在画面上只能看到颠簸的画面和演员的惊恐神情,但这样的表现手法却比常规恐怖片中以第三人称的全景视角表现女巫追逐大学生带来的真实感与恐怖气氛要巧妙得多。再如,在一些主要讲述故事情节的电子游戏中,玩家通过控制游戏人物、完成游戏目标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到游戏结局尘埃落定,玩家通过游玩会产生自己与游戏角色共渡难关或将自己代入人物角色和故事情节的体验,这也是常规的电影、戏剧完全无法比拟的。第三,受众对于能动性与体验性的强烈追求。在当下信息爆炸的快节奏时代里,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那些欣赏门槛高、晦涩难懂、庞杂冗长、形式常规的传统艺术门类,迫切需要具有超强体验性与感官刺激、欣赏门槛较低、通俗易懂并可以充分融入其中的新型艺术作品。此外,在新艺术思潮的影响下,作为长期被动接受作品的鉴赏者,也有想要参与作品内容、从艺术欣赏者转化为艺术体验者的需求,那么作为满足这种特定需求的交互艺术作品,也就如雨后春笋般繁荣发展起来。资料显示,时下全球最大的电子游戏网络售卖平台——STEAM平台,每年的交易产值高达43亿美元,而在影视领域,几乎每年都有类似《女巫布莱尔》和《柯洛佛档案》风格的小成本伪纪录片的诞生,并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和全球票房口碑方面大放异彩。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当下交互艺术和交互式体验有着强大的市场需求的社会环境下,艺术受众更青睐体验性和享受性的艺术风格。综上所述,交互艺术具有无限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交互艺术的前景是十分可观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除了艺术门类的拓宽与作品的不断问世,交互艺术在艺术学理论领域的构建也势必会更加完备。不过要想达到这一点,光靠现有的发展条件和少数优秀艺术家的创意灵感是不够的,交互艺术想要继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其相应的艺术教育教学体系也要跟上脚步,如若不能培养出专业的交互艺术创作人才,那么交互艺术的别致创意也终究是昙花一现,无法真正形成完备的艺术门类和理论体系。那么,培养交互艺术人才的关键是什么?成为一名交互艺术创作者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在现阶段交互艺术发展的初期,对于该艺术门类进行专门的人才培养是否可行?交互艺术创作应当怎样学?学什么?这便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2.2奇思妙想与官能感受:交互艺术人才培养的教学核心

笔者根据自身对众多优秀交互艺术作品的鉴赏和认知,并紧密结合艺术教育学理论中的相关原则和经验,总结出两大关于交互艺术人才培养的教学核心。这两大核心内容决定了交互艺术作品的创作,同时也是一名交互艺术创作者的必备素养。接下来笔者将详细剖析这两大核心内容第一,奇思妙想的创意。如果我们对交互艺术的特点和其大受好评的原因进行分析,就不难看出,要想创作出一个交互艺术作品,其最大的难点不在于技术水平,也不在于成本高低,而在于作品灵感,也就是艺术创作者的构思与编创环节。以《女巫布莱尔》为例,从电影拍摄技术的角度讲,本片的成本和技术手段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简陋至极——总成本6万美元,拍摄周期8天,全程使用一部16厘米手提式摄影机,整个剧组从演员到后期制作也不过21个成员。这与现在那些动辄预算数十亿、拍摄工期漫长、设备先进、剧组人员庞大的好莱坞流水线式大片形成鲜明对比。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简陋不堪”的《女巫布莱尔》,其带给观众们的临场体验和艺术效果却远远高于如今的任何一部“爆米花大片”。演、编剧为了能让观众真正意义上与艺术作品实现交互体验,在叙事手法和互动体验方面下足了功夫。正是在作品构思方面的灵感和巧妙的情节设计,使得影片大获好评。无独有偶,一款优秀的电子游戏作品光有绚丽的画面、优秀的人物形象是远远不够的,其最重要的元素在于出色的故事剧情、良好的操作手感和让玩家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例如风靡全球、总用户数量达到1.6亿之多的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魔兽世界》,推出数十部续作,故事剧情几乎贯穿人类历史的《刺客信条》以及一经发售全球月销量达到300万份的《生化危机》等等,这些优秀的电子游戏作品无一例外都具备上述特点,从而广受玩家好评。其中一些优秀的游戏故事甚至被改编为电影、小说等其他艺术形式,这也足以证明,在一部优秀的交互艺术作品中,前期编创是多么重要。因此,我们可以说,对于交互艺术和那些拥有交互式体验的艺术作品,科学技术和高成本不过是进一步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发挥其艺术感染力的工具,而真正能够使受众参与艺术,让作品获得良好口碑的关键,还是在于创作者的灵感和奇思妙想。第二,注重鉴赏者的官能感受。当然,除了对创意的构思之外,对受众感官体验的精准把握也同样重要。注重鉴赏者在艺术鉴赏中的审美感受,这几乎是所有优秀艺术作品的共通之处。所谓官能感受,即鉴赏者充分调动自身的感知器官和能力,充分地投入艺术作品而获得的感受。众所周知,在常规艺术中,鉴赏者的审美感受来自视觉、听觉,电影、电视、戏剧等综合艺术往往是视觉和听觉双重接收信息,而一些前卫的行为艺术在鉴赏时需要运用到触觉、嗅觉,我们根据这些感觉获知关于作品的信息,产生属于我们自己的艺术感受,并根据自己的审美取向对作品作出自己的理解与判断。交互艺术则不同,它所带来的艺术感受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基础感知,而是更进一步,将鉴赏者的自我意识拉进作品之中。在鉴赏交互艺术的过程中,鉴赏者不再是被动接受的一方,而是需要用自己的行动把作品继续下去。就好比我们阅读小说,我们只是在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这个故事,而如果你在玩一部电子游戏,那么你就是这个故事里的角色,你的行动将决定人物的生死、故事的起落。这样的鉴赏体验将带给受众更加逼真和全面的感官体验,可充分调动鉴赏者的身心,使其全心全意地投入作品,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并在鉴赏之后得到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艺术体验和感受。

2.3实践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上述两点内容是笔者总结出的关于交互艺术教学的核心,那么,如何培养受教者这两方面的能力呢?接下来我们将从艺术教育学的理论出发,结合实例进行总结。首先,关于对受教者在创意构思能力方面的培养,需要施教者在教学中运用观照的方式,即通过艺术媒介和艺术教育情境的有意识引导,使受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进入艺术意向的观照状态,去感知艺术作品背后的创意和灵感,通过艺术媒介去体会作品的情感以及创作者如何通过创意构思使鉴赏者获得艺术体验,从而培养受教者的创意性思维,通过分析和理解交互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思路,让其形成独特的思考模式。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前期的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艺术鉴赏和讲解分析的方式来让受教者理解作品的创作思路,但要让受教者真正形成创意性思维,还需要培养受教者的“虚静心态”。所谓虚静,是指和现实的物质与功利拉开一定的距离,从而为充分发挥创意和才思中的艺术性创造条件,只有在创作中充分去除过强的功利心和其他杂念,纯粹地构思作品的艺术性与欣赏性,这样的创意构思才会更加优秀和成功。其次,施教者还应当运用动情的方法,让受教者学习如何在作品中增强鉴赏者的官能感受。正如前文所述,交互艺术的特点在于需要鉴赏者通过体验的方式充分投入到作品中,因而在创作时一定要把握住能调动鉴赏者官能感受的方式,这也是增强作品交互性与体验性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点,在教学中施教者应该通过诱发和引导的方式调动受教者的学习积极性,令其沉浸在艺术媒介的氛围中,感受并体悟作品带来的官能感受,从而使受教者在今后的交互艺术创作中能够站在鉴赏者的角度去思考受众需要怎样的感官体验和交互元素,从而创作出更加具有交互性和体验感的交互艺术作品。

艺术品鉴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天才;艺术;鉴赏;想象力

康德艺术论理关于“天才”思想的论述较为详尽,艺术天才理论是康德美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判断力批判》一文中,从唯心主义先验论出发,康德提出了“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1],“艺术家天生的创造机能,它本身是属于自然的”[2],康德的“天才”思想对后代美学,浪漫主义思潮和非理性主义文学等影响极大。

一、“天才”概念的引入

早在古希腊时期,许多学者就把神助与天才联系在一起。大哲人苏格拉底说:“诗人作诗不是出于智慧,其作品成与天机之灵,如神巫和预言家之流常作机锋语而不自知其所云,我想诗人所感受亦复如此”[3]。他的学生柏拉图继承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天才不过就是天赋或神助的结果。在他看来,文艺创作中没有诗人的理性思维,有的只是神的凭附驱遣,而诗人,也只是神的代言人。因此,即便是最平庸的诗人也能唱出最美妙的诗歌。

我们可以将康德对天才的定义概括为三层:第一,天才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学来的,是属于自然的,是一种自然禀赋;第二,天才是一种创造性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人人都有的,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能拥有;第三,天才能够给艺术提供规则。以中国古典文学为例,在屈原之前,只有荀子等少数人写过一些小赋,屈原打破了四言诗的格调,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灵活的新体裁――骚体赋。这个骚体赋就是屈原发挥自己的天才所创造的,他们创作之初并没有想到要为艺术制定某种法则,但他们的作品符合时代的需要,艺术的需要,成为后人纷纷效仿并遵从的范本。因此,这些天才创作的艺术作品变成了艺术典范,无意中也为艺术制定了法则。

二、天才的特征

康德在给“天才”下了定义之后,论述了“天才”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独创性,即天才的创作不是摹仿,也不是自然中生成的。康德认为独创性是“天才”的第一特性,它不同于燕子筑窝,蜘蛛结网般的创造,而是艺术家主体先天禀赋的创造,必须是超乎现有的规则,不被常规条例所约束的创造。比如中国南唐的艺术家董源发明了披麻皴和点子皴,使中国的山体从隋唐以来空勾的形式有了新的改变,使山体产生了质感,在艺术的形式上表达的更加丰富了,这些都是天才的创作物。

第二,典范性。天才的作品必须在具有独创性的同时具备典范性,才能够成为别人追随的榜样,但天才创作的作品并不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无意义的。康德对莎士比亚就是持这种态度,一方面,他认为莎士比亚是天才,打破了古典戏剧“三一律”的束缚,创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莎士比亚的天才是粗野的,有可能创作出粗俗的作品来,不具有典范性,不能正确的引导别人进行创作,因此,他的创作作品是无意义的。只有做到二者兼顾,自然才能通过天才为艺术立法。

第三,神秘性。神秘性体现在受之于天以及不受主体控制上,古罗马诗人就认为:“部分诗人行为狂放,不拘礼法,纵情声色,嗜酒成性,以便在神智迷狂的时候写出天才的诗句”。诗人李白斗酒百篇,常常是在“迷醉”的状态下进行创作的,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写作《人间喜剧》时,躲在小阁楼里进入到创作的“迷狂”境界,常常是泪流满面,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歌同泣。虽然康德的理论具有了完整性,但同时也给他的“天才”思想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神秘主义面纱。

第四,天才限于美的艺术领域。“自然通过天才不是为科学,而是为艺术颁布规则;而且这也只是这种艺术应当是美的艺术而言的”[4],人为自然立法是康德的基本思想,理性为自然科学立法,实践理性为道德立法,天才是非理性的,非逻辑的,只能为艺术立法,而且只能为美的与艺术立法。

三、天才与鉴赏的辩证关系

康德在表述其“天才”思想的时候专门谈论了天才与鉴赏的关系,认为它们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天才和鉴赏的的对立性表现在鉴赏需要依靠审美趣味,而艺术创作需要依靠天才。康德说:“艺术美优越于自然美的地方,在于它能够把自然中本来是丑的或令人不快的事,加以美的描写。复仇女神,疾病,战争的灾难,这些丑恶的东西,都可以非常美丽地加以描写,甚至在绘画中再现出来”[5]。如同《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想必大家并认为她有什么美的地方,纵观整个《红楼梦》所营造出来的艺术氛围,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她有一种无法掩饰的艺术美。其次,天才和鉴赏的对立还表现在天才和鉴赏不可兼得时,应该舍弃天才而要鉴赏力。在艺术创作中,鉴赏力能够使想象力和知解力协调一致,它能使思想丰富并附有秩序,而且也能使思想具有持久性。

天才和鉴赏的统一性表现在,首先,鉴赏力是天才的基础,没有鉴赏力的天才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只有具有鉴赏力的天才才能进入自由的创作过程中,并创作出既有独创性又有典范性的艺术品来。其次,鉴赏里虽然是评判的能力,天才是创造的能力,但创造力并非完全只有天才所有,常人也有一定的创造力,只是量上的不同。最后,在审美的心意状态中,鉴赏心态和天才的创作心态是相通的,只是天才强调想象力的一面,而鉴赏强调知解力的一面。想象力和知解力的协调,能够使得天才和鉴赏统一起来,因此产生出既有鉴赏力又有天才的艺术家。

四、康德“天才”思想对后人的影响

康德的“天才”思想是对前人“天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他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的反映。他的“天才”思想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非科学的一面,对后代的哲学、美学、浪漫主义思潮和非理性主义文学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康德“天才”思想中颂扬自由、天才和个性的一面,对德国早期的浪漫主义运动影响极大。他们极力颂扬天才,推崇想象力和独创性,强调创作自由,充分发挥作家的主观能动性等。

当然,从马克思主义立场来看,康德关于艺术天才的基本论断,是存在着唯心主义倾向的,将科学研究排除在天才活动之外,也是偏颇的。但他对艺术天才诸特点的论述,还是隐忍深思的。在人类的艺术活动中,的确存在着某些难以言传的规律,比如有的文艺爱好者尽管经年累月,长期钻研,刻苦用功,到头来很可能一事无成;有人虽初涉文坛,即显得才华横溢,与众不同,出手不凡。个中奥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

参考文献

[1] 康德,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149-150.

[2] 康德,邓晓芒译. 判断力批判[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154.

[3] 朱志荣.康德美学思想研究[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7:77.

[4] 康德,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