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营销专业职称论文范文

营销专业职称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营销专业职称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营销专业职称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英语课程改革,职业能力导向,多元化的趋势

 

1.前言

近几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迅猛,据2002年的统计,高职学生已占高等教育人数的一半,学校总数占到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70%。从最初的中专类或大专类院校的转型,及新建院校到近几年的重整,到100所国家示范院校的确立,高职院校经历了不断的改革和发展。而且近几年来高职教育的改革也是搞得轰轰烈烈,以适应高职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持续不断,如任务型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来驱动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等。但其中英语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模式大多数仍然是沿袭了学科体系的旧模式,以知识传授、人文素养提升为重点,虽然近几年的教材改革已经一改以往的文学味重的倾向,增加了一些实用文的写作,但仍然与学生的专业、职业没有什么紧密联系,与高职高专教育实用性极强的职业教育相去甚远。

2.当前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现状

2.1、课程设置滞后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现存教学体系尤其是课程设置已不适合发展的需要,现有的英语教学课程基本上是围绕培养学生英语基本功(听说读写译)来设置的,严重忽视社会需求的变化,缺乏就业方向的指导;(郭强,2008)无法满足学生对提高自身英语素质和应用能力,以及社会(行业)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更高要求。因此,改革高职英语课程设置,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内外环境,是高职院校英语改革首当其冲的问题。(王伟,2006)

2.2、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单一,我国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成英语一门课程,包含精读部分、泛读部分和听力或视听说部分的这种模式。学生学习的重点,集中在英语知识方面,学生所上的英语课大部分都侧重于阅读,而听说技能在英语课程中所占比重不高,有些甚至是难以体现。教学内容由各个领域汇聚起来的听说读写译等语料组成,以阅读文章为主。教学内容体系不能按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的要求来设置教学项目和组织教学。(王伟,2006)

2.3、教学模式,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没有明确与职业需求挂钩,高职高专大多数院校还是沿用学科体系加实践环节的组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仍以书本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小论文,以理论讲授为重点,(王伟,2006)忽视学生的社会方面的这块需求,忽视学生毕业后在岗所需的英语方面的语言机能的培养,尤其是职业相关的一些语言知识和交流技能,或者今后职业发展可能所具备的英语相关基础的培养。(郭强,2008)

2.4、课程考核方式不全面,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考核仍是以期末或结合期中考试为主,再参考作业,出勤和纪律等平时分来对学生做出评价,没有对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考核,学生往往出现只注意针对考试的复习,而忽略学习过程,而我们知道知识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是要日积月累的,旧的考核方式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本校英语课程改革实践

《基本要求》要求英语以应用为目的,高职的英语教育应是为学生今后的岗位工作服务的,以提升学生在行业中应用英语完成各种工作任务的能力为目标。因此,我们遵循学以致用这一理念,在2009年开始尝试高职英语课程开发,实施个性教学,打破各个专业同一的状态,结合不同专业就教学内容进行相应地调整, 开发有特色的公共英语课,为学生职业发展服务。在大量的学习与讨论后,我们充分理解“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的教育思想,制定出“以典型涉外工作任务(或情境)为导向”的这个原则,来进行课程实践改革。

首先,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开发。相应设立《机电职场英语》、《物流职场英语》、《生化职场英语》、《旅游职场英语》和《文秘职场英语》五部分。每个部分分别有课程组负责,相应进行开发。

第一步进行企业调研,调查课程开发的必要性。课程组相继与专业所在系老师、学生,及进入企业与企业专家、一线工作人员和历届毕业生进行访谈、调研,来确定与行业相关的应用英语学习的必要性。从调研中我们得出企业希望英语能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在学生上岗后能直接上手,也就是能熟悉一些基础行业相关的词汇等英语相关的表达。而且由于学生相关行业及毕业后的从事的岗位特征,工种的不同,所学内容中各种技能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不同系的改革方向也就不同。

第二步:培养目标的制定。根据前期的调研,我们制定了新的课程培养目标,除了基础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外,我们强调了学生在毕业后,处于专业岗位上或行业中应用英语的能力的培养,会使用(包括听、读、说、写、译各种技能)相关行业相关岗位上的常用职业英语用语,具备常规的基础工作交流能力。

第三步:教学摘要)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接着各个课程组教师在行业专家和英语专家共同的指导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语言知识能力的语料,尽量以简单的语料为主,避免过于专业化的英语语料的选用,(但专业词汇不可替换。

第四步:实践尝试。在教学内容开发完成后,我们在3个相关专业进行了教学实践。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模拟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来完成。为主。实践教学完成后,我们进行调研,反馈表明,学生对于这类的课程内容并不排斥,相反认为这会有助于毕业后的工作适应,对专业相关知识与英语语言的结合感到很好奇,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大部分同学持满意的态度。但在实践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管理与考核评分机制还有待完善,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参与度不均现象的研究,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

4.关于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置的思考

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对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解读,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设置总体上将呈多元化的趋势。

4.1、课程设置定位要准确

刘黛琳教授指出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是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我们应该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在设立教学目标时,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主,尤其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在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因 此,我们应突出英语这门课程实践性强的特征,抓英语基本功的训练,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把课程教学与职业需求相结合;加强英语教学与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吻合度,提高教学质量,让英语教学取得实际成效,在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注意加大对学生就业后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与毕业后可能从事的专业相结合,因需设计教学内容;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导向的教育观。(郭强,2008)

4.2、融合基础英语和职业英语

杨黎明教授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同时承担着双重功能,一方面它要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它又要为学生专业课学习提供支持。”因此,高职公共英语课可以原先的语言学习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再加上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小论文,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也就是将基础部分与职业相关应用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也为学生以后的专业课学习,为以后职业中英语应用做准备。

当然,在强调行业职业能力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英语语言习得的规律和对学生人文职业素养的提升。高职学生入学时的英语基础普遍不是很好,因此,基础英语知识的习得还是必须的,基础英语课程是职业英语的前提,行业英语是职业英语的延伸。我们要保留原有的英语课程,但要加强综合语言技能训练,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在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的掌握,及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后,再进行职业英语的学习,强化学生在行业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但需注意两部分教学内容的自然衔接。

4.3、创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除去上文提到的课堂教学以外,还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英语课程设置中,在必修课之外,还可设立各种选修课,这样不仅能较好地满足不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要,彰显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加强学生的实用性语言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甚至还可以根据市场就业形势的新需求,增加实践类新课型。

4.4、引入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教学要求方面《基本要求》规定:“本课程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实际应用,加强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以往的考核虽然在形式上做了些变革,但还是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全面考核,同时,对不同学生也难以做到细化的分层分类考核。高职公共课应尝试多样化的动态性的课程考核方式,做到过程考核和终极考试(或考查)相结合,对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实践创新精神和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组织活动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评,同时又能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改变以学生掌握知识多少来评价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质量的知识质量观。(卢文丰,2010)

5、结语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以高等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以适应外向型经济的高技能人才的要求,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应该适应这一趋势,“改革公共英语教学理念,建立与行业、企业联系更紧密的高职英语体系”。(刘黛琳,2008:264)因此,高职公共英语的课程建设应体现《基本要求》提出的:“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目标,围绕如何使学生获得相关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英语技能而展开。

参考文献:

[1]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杨黎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待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J]. 高等职业教育,2008,(1):4-7.

[3]卢文丰.对高职公共课动态教学建设的思考[J]. 北京:教育与职业,2010-4中(11).

[4]王伟.浅析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应遵循的几个原则[J]. 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06,(3).

[5]郭强.从学生就业竞争力看英语教育改革[N]. 《光明日报》2008-2-20(10).

[6]教育部高度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 2004年.

第2篇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定位与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承载培养市场营销专业熟悉国际市场惯例和规则以及掌握外贸业务具体流程的专业能力的任务,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程。

二、学情分析

(一)基本学情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一般较为端正,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分析,这些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能力较弱,但内省智能较突出,能自律、按时完成任务。交流交往能力较强,擅长分组合作。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掌握了市场调查分析能力和经济学基础理论,具备商务英语基础,掌握计算机、互联网知识,能熟练使用PPT制作软件。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学习目的现实,希望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直接应用到工作中或取得较高的考核分数从而获得奖学金,理论学习兴趣不足,缺乏意志力、易出现学习障碍,学习方法单一,学习动力不足。

(三)学法指导

针对以上学情,采用任务驱动,开放、互动式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模拟真实外贸工作过程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均以积极评价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课程内容的选取

针对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和以上学情,将课程内容按真实外贸过程设计为五大任务14个子任务。其中,任务三合同签订和任务四合同履行为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任务设计

任务名称 分项任务

任务一 交易前准备 国际市场调研

寻找客户

资信调查

任务二 交易磋商 建立业务关系

出口报价核算

还价成交核算

任务三 合同签订 合同条款拟定

签订合同

任务四 合同履行 商检报关

制单结汇

落实货款

备货出运

任务五 业务善后 核销退税

索赔理赔

四、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

(一)教学方法设计总体思路

本课程按照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进行教学设计,选取教学模式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即把进出口业务流程设计为一个完整的项目,用五大任务驱动这个项目。这五大任务均是企业或职业活动典型工作任务,以外贸合同为主线,基于真实工作过程而设计。每个任务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组成,又分成进口和出口两个分支。

(二)教学模式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具体操作为,在学期初,将每个教学班划分为六个任务小组,分组时注意气质搭配、知识结构搭配和性别搭配,分小组完成各教学任务。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每个任务小组的成员相同,但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的任务不同。在理论教学中,各任务小组按区域构建模拟贸易公司,组内确定公司内部职位。每个模拟贸易公司对应一个外贸区域,分别为:欧洲、亚洲、中东、美国、东盟和非洲。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分小组扮演船公司、进口商、出口商、进口地银行、出口地银行和以海关为代表的政府机构角色,完成外贸工作实训。理论、实践教学穿插、同步进行。

理论教学把课程内容分为进口、出口两大分支。实践教学则是按外贸流程实施,具体过程为:由进口商、出口商经过交易磋商环节签订外贸合同,在以海关为代表的政府机构、银行、船公司参与下共同完成合同的履行。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各任务所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各有不同。教学方法选择总的原则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表2所示。

表2 各任务主要教学方法

任务名称 教学方法

任务一 交易前准备 任务驱动法

启发式教学

任务二 交易磋商 角色扮演法

任务驱动法

任务三 合同签订 案例教学法

分组讨论法

任务四 合同履行 分组讨论法

启发式教学

任务五 业务善后 案例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

(四)教学评价

对于学习成果如何进行量化考评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课程旨在构建多元化、全方位、过程化课程考核体系。考试以行动过程为导向,重过程考核。为了更好地构建以上考核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考试改革的探索,方向如下:总评成绩=理论成绩(70%)+实践成绩(30%)。其中,理论成绩(70%)为末考笔试成绩,在理论成绩中,加大实操考核力度。实践成绩(30%)构成如图1所示。学生实践成绩中,每次任务由教师对于学生分组完成情况打分占40%,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情况打分占30%,学生各小组互相评价打分成绩占30%,每次任务三部分成绩相加为学生实践成绩。

图1 实践成绩构成

第3篇

物理学已完

***中国免费-免费论文|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资料|专业论文:/

电子机械13民法33通信学4统计学完文化战略3

农林学完新闻传播5法学理论22

**在线-论文,免费论文,毕业论文,医学论文,职称论文

51lun-/

**中国51在线免费论文资源下载网-各专业毕业论文,奥运会论文,2009各..

**,毕业论文,论文格式,中国,免费/

*****(/)

***体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中教网:/Jylw/Sxlw/

**/一级

[工程材料论文]第一页

行政法17

(***),毕业论文,论文格式,中国,免费

数学论文2[人力资源管理2管理论文2

国际贸易149由后到前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免费论文,毕业论文,各专业论:/

国际金融完

护理427由后到产前

管理体制7

历史学9

外汇11

审计2

政治其它相关7中间

民主制度完

医学28

经济理论8

平面设计室内设计5从后到前网站设计完

市场营销10

农村研究22

现当代文学2

(五)考核标准没有严格区分

新《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公务员考核是指对非领导成员公务员的考核。对领导成员的考核,由主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虽然该条款规定了领导类与非领导类公务员的考核,但没有对非领导类公务员中不同工作职位的人员采用不同的标准考核。比如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和司法类的公务员工作性质、工作要求和责任大小都不同,对他们的考核采用同样的标准显然不合理。

(六)公务员的考核救济制度不完善

新《规定》第十四条:“公务员对年度考核定为不称职等次不服,可以按有关规定申请复核和申诉。”该条款规定了不称职公务员有权提出复核和申诉,加强了对考核中公务员的权力保障,但对其他等次的公务员却没有规定有这项权利,如被评为基本称职的公务员对考核结果有异议,自认为工作认真,完全达到称职等次,那么他的权力就难以保障。

三、完善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对策探讨

(一)科学设计考核指标体系,并尽量具体化、数量化

首先,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职位说明书,使每个公务员都有明确的职务、责任、权力和应有的利益,为公务员考核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对定性的指标尽量进行量化。将德、能、勤、绩、廉五个大指标根据工作和任务的实际给予细化,达到可操作化的程度,同时确定考核指标的权重,以体现以实绩考核为主的考核思想。例如:“能”这个指标可细分为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谈判技巧、上进心以及其他专业技能等,再对各小指标进行相应的行为描述,可参考法国记分考核方法,通过与实际情况相比较给定合适的分值。考核标准量化后,在考核中既容易掌握,又便于分出高低,避免了单凭主观意愿给被考核者评定等级。

(二)适当增加考核等次,完善激励机制

我国公务员考核结果分为四个等次,大多数人都集中在称职等次上,优秀等次的人员一般都按照所给比例确定,基本称职和不称职两个等次的人员所占比例很小,不能反映我国公务员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考核结果的激励功能也难以全面体现。对此建议在优秀与称职两个等次之间增加良好等次,来区别称职人员中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都比较好的公务员与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都比较差的公务员,做到考核结果的公正、合理,进一步完善考核的激励功能。

(三)考核确定的优秀人员比例应与单位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挂钩

笔者认为,新《规定》中无条件地规定了各个参加考核的机关单位优秀等次人员的比例,为机关单位不管工作优劣,一律按人数分配指标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明显背离了考核的目的,削弱了考核的效果,因此,笔者建议考核确定的优秀人员比例应与单位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挂钩,即先制定本部门的总体目标,然后按照本部门总目标的完成情况确定适当的比例。比如,较好地完成了或超额完成了总目标的单位,可按20%的比例确定优秀人员,而没有完成目标的单位只能按10%或更低的比例确定优秀人员,这样能达到奖优罚劣、评先促后的效果。

(四)强化绩效考核结果的使用,使考核结果的运用与考核目的相符

我国公务员考核的根本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客观公正评价公务员工作态度、工作状况和工作绩效,判断其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二是为公务员的奖惩、培训、晋级增资提供依据。三是培养、发掘优秀人才。目前,我国公务员的考核结果主要应用于人员的升、降、奖、惩,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发挥了激励竞争的作用,但要注意考核的目的不光只是激励人员,如果考核结果不能有效转化为对公务员的进一步培养、发展的途径,那么考核的激励、竞争作用会变得没有意义。因此,考核结果的运用要与考核的目的相符,不仅要切实与薪酬、晋升、培训、奖惩挂钩,还要与公务员的职业发展相联系,让公务员在为组织作出贡献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

(五)实行分类考核制度

分类考核就是对不同类别的公务员,在坚持考核标准的前提下,按照职位分类所建立的岗位职责规范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分类考核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对领导成员和非领导成员应分别考核,这一点新《规定》第二条有明确规定;第二,按照职位特点,对从事专业技术、行政执法及司法工作的公务员,除运用基本的考核方法外,还要采取相应的补充办法。由于我国公务员范围较大,涵盖面广,采取通用的考核方法,很难做到准确和科学,因此,在强调采用对所有公务员普遍适用的基本考核方法基础上,还应针对职位的工作情况和特点,对不同类别的公务员采取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补充性的考核方法。

第4篇

一、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职专业结构布局的关联特性

(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形式,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和地域性三大特征。作为高职院校的基本属性之一,区域性是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反映其重要的价值取向。[1]因此,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高职院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其重要目标。定位是高职院校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也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不仅是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更是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标志。

(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高职专业设置提出新要求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之间的竞争在表面上是现代科技、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竞争,本质上则是人才的竞争和教育的竞争,特别是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及与其对应的教育的竞争。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作为劳动力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的技术升级不断加速,许多新的工作岗位和其工作要求不断发生变化。同时,在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科技和市场驱动下职业岗位在技术水平上的不断分化,使岗位技术层次高移,这导致岗位技术成分的提升和劳动内涵的丰富,从而造成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明显高移。[2]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人才专业结构及其培养质量能否适应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科技和市场驱动的人才结构的需求变化,对当前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进入相对稳定而又充满竞争的时期。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在竞争中取胜的唯一选择。而立足地方、对接产业、服务区域发展,则是赢得竞争的基本途径。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社会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纽带,是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专业设置布局和调整优化是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顶层设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特色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基点,只有紧密对接和适应区域产业特点并适应其发展需求,紧跟产业升级步伐,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不断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力求实现人才培养与现实生产的无缝对接,才能彰显出高职院校专业的生命力,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专业价值。

二、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特征及调整优化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其主要目标就是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其专业结构具有“高技术性、职业性、区域性和学科交叉性”的基本特征。[3]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应该遵循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主要原则。

一是以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及调整优化应立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按照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进行,同时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结构主体框架的依据。

二是统筹规划,科学系统设置。其根本内涵就是要求专业设置科学规范化,在量力而行基础上的适当超前原则。[3]专业划分既要符合教育部专业分类的有关标准,名称要规范,内涵要明确,外延要科学清晰,课程结构组合要合理,在实现社会需求和社会功能时,要考虑其经济是否合理,效益是否最佳。在专业设置之前,应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认证,分析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充分考虑设置专业能否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学校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三是强化实践环节,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更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4]依据学校和行业、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受益”的原则,行业、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和管理专家应有效地参与学校专业规划和结构调整优化,这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要更多地征求企业的意见,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能满足行业企业当前的需要,更要满足行业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四是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科技驱动产业发展的今天,职业岗位系统正在演变为一个动态系统,要培养出“行业认可、企业欢迎、家长满意、学生受益”的高素质技能复合人才,高职专业教育必须强化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顶 岗实习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

三、常州市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专业设置现状分析

(一)常州市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现状

近年来,常州经济稳定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360.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8.1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250.8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972.0亿元。全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调整为3.2:51.6:45.2。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以第二、第三产业作为主要支撑,并逐渐由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过渡的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92994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15016美元。[5]

但是,常州市经济发展也面临严峻的形势与挑战,主要表现在:各种要素成本加速上升,工业经济效益形势严峻;外需市场增长动力依然不足;企业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压力较大;企业抗风险能力还有待增强。为此,为了加快创新转型步伐,常州分别出台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金融业“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了推进十大产业链建设、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双百”行动计划和创新型企业“十百千“计划等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文件,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今后一段时期,常州产业发展的工作、政策和各类要素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将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智能电网、节能环保、物联网和云计算、新能源汽车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另外,服务业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常州将按照“突破发展生产业,提升发展消费业,培育发展民生业”的总体要求,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推动全市现代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品牌提升。[6]

(二)常州市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常州高职教育形成了以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常州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近年来,常州部分高职院校根据常州市产业布局特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在提升改造专业建设的同时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是,由于专业设置和布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常州高职院校在专业布局设置方面问题依然突出。本文通过对目前常州主要6所高职院校2014年的招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各学校专业布局分散,数量偏多而规模相对偏小,专业特色不够鲜明。根据2014年各校招生计划,6所高职院校招生专业数目均在40个以上,最多的院校招生数目达到47个,专业间冷热不均,最多的专业招生人数达335人,而最少的专业只招20人左右。

二是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专业设置重复率高,高校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加剧。根据表1各校2014年的招生计划,计算机类、机械制造类、电子信息类、财经类专业占据各校的主要招收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软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招生数量在各校均比较靠前。

三是部分专业设置不够规范严谨,专业间界限和培养规格、目标不够清晰。比如某高职院校,在同一学校中经济贸易系设置了市场营销、医药营销专业,计算机系设置了网络营销专业。再比如某高职院校分别设置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影视动画、动漫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与设计制作专业,这些专业之间界定不明,无论是考生、家长还是用人单位都不知道这些专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根本区别。

四是专业设置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地方经济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与院校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使得信息扭曲逐级放大。[7]一方面,专业设置前瞻性弱,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设置明显滞后。随着常州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物联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地高职院校根本无法满足供给。另一方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市场营销、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由于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彰显专业特色,毕业生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四、转型升级背景下常州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对策及建议

(一)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专业主动动态调整更新机制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专业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易受到区域社会和市场变化的影响。[8]特别是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和岗位变化更加频繁,这些特点和趋势对高职教育的影响集中反映在社会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上。当前经济发展正处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逐步摆脱对能源资源的严重依赖,产业由投资驱动型逐渐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制造业将逐步摆脱对劳动密集型的依赖,不断增强实体经济抗御风险能力成为地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主要出路。目前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当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及发展趋势,主动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更新机制。通过经常进行市场调研,围绕常州主导产业及产业链发展,瞄准产业技术岗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主动实施专业动态更新,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时关注与专业相关产业的新岗位、新要求,特别是常州市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环保节能和生物技术及制药等常州市重点发展的专业;实时跟踪最前沿、最先进、最关键的技术,优化配置专业课程,调整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办学服务面向及特色定位,凝练特色专业和打造品牌专业,真正做到“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在增强自身服 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专业设置和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吻合度。

(二)搭建平台,改革创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地方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三方由于目标不同,利益诉求有别。应当逐步建立政府部门宏观统筹为主导、行业部门中观指导为依托、多种合作主体协调发展为基础,共同参与投资和管理,共同分享利益的多主体办学新机制。从政府宏观层构建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双向对接”的协调机制,从学校、企业微观层构建校企“互动对接”的激励机制能促进“高职教育专业群与区域产业岗位群”的对接,突破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9]政府对本区域内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和优化进行宏观指导,搭建政府、高校和行业企业间的信息平台,促进院校专业信息、市场用人需求和行业发展信息的交流互动。

积极探索“政府主导、行业主领、校企主体、学校主动”的校企合作新模式。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优势,立足区域经济,推动校企合作,逐步形成“政行校企”四方共赢的生态。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高职院校专业改革应当积极探索“引企入校、进企办学、校企共建、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四对接”,即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需要、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生产实际、教学科研对接企业产品开发与工艺转型升级,引导和发挥市场在专业设置方面的积极调节作用,确保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实提高办学主体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动态适应能力,推动校企之间成为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院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

(三)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复合型人才

要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及调整优化,培养高素质技能复合型人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非常关键。可以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一方面通过指派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进修等形式开展合作与交流,及时了解和熟悉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了解岗位人才需求标准和特殊要求,实现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到行业企业引进来自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充实到学校专业建设队伍中,组建一支动态性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积极鼓励企业行业深度参与技能人才培养,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共同开展技能人才需求预测、专业开发、标准制定、教学实施等,将企业的环境、项目、资源引进到学校来,为教师、学生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保证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的通道畅通。

良好的实训条件和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大学的主要特征之一。而高职院校之间在教学上的差异,一般以实践性教学的差异最为显著。高职院校可与合作企业成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政府应积极探索通过补贴、购买服务成果等方式,支持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建立生产实训基地。政府可制定相关政策明确校企共办的非营利性教学实训场所用地可列入教育用地范围,应当减免企业相关税费,同时按照土地使用标准实施规划、设计和建设,除土地取得成本费用外,可减免实训基地建设各项规费。[10]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根据行业发展特点和转型升级要求,应当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充分学习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合理设计教学项目,并制定了课程标准。通过这些项目课程的实施,达到了让学生练就职业技能、掌握职业规范、强化职业情感的目标。在常州科教城高职园区内,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周边可利用的资源优势,通过不同院校之间课程资源的共享,进而使各校的专业建设既能体现各自办学特色,同时又能实现院校间的互补。

(四)根据学校自身发展定位,打造品牌特色专业

行业优势及院校专业特色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增加吸引力的名片。[11]对高职院校来说,选择特色专业既要考虑院校自身的传统和基础,又要考虑常州产业发展趋势。特色专业建设在紧紧围绕市场发展导向的基础上,必须与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相联系,遵循专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在创新中保持优势。高职院校在建设特色专业的发展战略中,应当做好顶层设计,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龙头作用,以特色专业建设带动以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建设。

五、结束语

当前,常州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作为常州一张靓丽名片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的同时,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特点,建立起主动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更新的体制机制,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不断改革创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并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目标定位,打造品牌特色专业和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复合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杜祥培.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7):22-24.

[2] 张有根.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困境与突围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0(11):39-42.

[3] 占德胜.系统论视野下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8-70.

[4] 李永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原则及存在问题剖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5-29.

[5] 常州市统计局.2013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 / OL].http://cztjj.gov.cn

[6]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4年常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要点[EB / OL].http://jiangsu.gov.cn /

[7] 郝福锦,蔡瑞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实证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7-10.

[8] 乐军波,朱晓卓,祁义霞.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社会需求的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64-66.   [本 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9] 周鸣阳.产业调整视阈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2(4):97-100.

第5篇

         一、相关概念 库存管理(Inventory Management)是在企业内涉及库存决策的一切职能,即根据外界对库存的要求、企业订购的特点,预测、计划和执行一种补充库存的行为,并对这种行为进行控制。库存管理的主要功能是记录入库、出库、盘点等库存详细信息。帮助用户清楚地统一管理库存的每一次出库入库及盘点情况,提高库存管理效率。 库存管理是一个连接采购管理,生产管理和销售管理的桥梁,根据供给和需求,确定材料和合理数量的存储管理的经济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法律。库存管理应起缓冲作用,使一个平衡的物流畅通,既保证正常的生产和供应,但也是一个合理的压缩库存资金,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二、存货管理的主要形式 库存管理有多种形式:

                1、委托保管的方式 受托人代表的所有权属于用户的货物,接受用户的委托,代管存款。这货物存储在用户的所有权的仓库,储存,和后者以发送按照一定的标准的货物,用户向受托人支付服务费,用户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这在一定程度实现零库存和无库存式生产。

                2、协作分包方式 主要用于制造企业,公司供应时间,通过这种灵活的生产形式,使库存供应的主要业务是零,而主要的业务重点和出售股票,以分售后服务营销企业的库存为零。

                3、轮动方式 又称同步模式下,系统的前提下,精心设计的所有方面的全面协调率零库存,零储备形式。这种方法是基于对传送带式生产,更扩展形式的大规模生产和进行同步传输系统供应形式,以实现零库存的物资供应。

                4、准时化生产和看板方式 准时化生产是没有类似的轮式输送系统,但“必要时,根据生产所需的产品所需的金额”,以实现零库存。这是丰田的生产方法,先进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开发的,一切都是设计,以消除低效率,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提高经济管理效率。 生产时间在一个简单而有效的的方式 - 看板的方法,也称作为“一卡通”系统,是在企业之间或企业,或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各种生产工艺中,使用一个固定格式的卡证书的一部分,根据自己的节奏,对生产过程中,指定的供应,协调关系的一部分的方向,使时间同步。

                5、订单生产 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是根据订单进行的,仓库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仓库库存,而使一个过程物质流“枢纽”,是一个站点的物流业务。材料是基于对信息的需求和订单流,所以从根本上消除停滞不前的材料,这将消除“库存”。最早是由日本索尼公司。

                6、无库存储备 国家战略性物资储备,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关键时刻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国家都以各种名义的战略储备。作为战略储备的重要性,一般储备存放在良好的条件,以防止其损失,延长和挽救生命,在这个仓库。无库存储备,这仍然是维持储备,但不采取股票的形式,以实现零库存。

                7、配送方式 企业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物流体系,在按照订单生产,货物交付到用户手中,在通过过境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货物的过程中及时,减少库存。

         三、库存管理问题 在这个阶段,企业在库存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管理不善。一套库存管理的内部规则和法规的缺乏,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以确保库存管理的顺利实施。

                2、标识不清。由于在多个仓库,使用不同的代码标准相同的项目相同的项目,长期存放可能导致大部分原料,物料及甚至有些变质,失效,或重复购买一些物品,商品的采购和存储管理有一个非常重大的困难。

                3、核算不实,成本费用增加。根据新的制度缺乏链接的认识和理解是无须取得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增加他们的税务负担,实现一些企业的会计监督的作用与实际账目严重不符;一些企业存货核算。

                4、销售不畅,效益低。由于企业亏损,造成大量的产品滞销。

        四、加强库存管理策略 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存货管理,生产企业必须改变现状。库存管理存在的许多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措施:

               1、企业的库存进行系统的分析。确定适当的库存控制量,调整库存和客户订单和批准以外的关系来分析库存管理结构的各种控制元素的影响,以促进存量结构的改善。

               2、企业应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需要库存管理系统,以便实时动态了解,对企业的库存,提高存货运营效率的计算机。根据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会计,存货核算,应及时,准确,完整。

               3、企业应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库存管理系统和不断完善,随着企业的发展。在一般情况下,和企业的股票品种和不同的功能。在能力或经济角度来看而言,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来管理所有库存,不管大和小。分类管理基础上的考虑提出的,其目的是,使企业的优先次序和重点,以提高管理的股票型基金的整体效果。

               4、企业进行存货规划,控制库存水平,减少资金占用,使成本效益和最优库存量。应建立良好的库存规划,计划经济秩序,首先要确定好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补货,以避免短缺。其次,我们必须确定职业的资本存量的数额。

               5、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以确保其有效。好工作,劳动分工控制,收购,检验和存储控制,储存和保持控制;监督和检查。

               6、业务整合应该是合理的的范围内的物流资源,如存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交通资源,并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

               7、企业要努力实现零库存管理。零库存是材料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一个或多个业务分部,在仓库存储的形式,和处于工作状态。它不是指存储在实数零的某些物品的仓库或存储的形式,但通过实施的具体策略的库存控制,以实现最低库存水平。

               8、提高库存管理人员的质量,库存管理是搞好的关键。库存管理,以加强政治学习,服务学习。企业应加强管理,库存管理,规则和制度,让我们去。

第6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合适;创业教育;职称论文

目前,全国各类高职高专开展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态,但这种看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下问题依旧明显:学生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激情淡漠,即使有那么几个到创业大海里扑腾了几下,最终还是回到岸上喘气。怎样扭转这个局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提出鲜明的创业观念并得到全体师生的认同:“创业就是就业,就业也可创业”,“创业从零开始”,“专业成绩好是好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业更是好学生”,“课堂教学是基础,社会实践出真知”等。学院高举创业旗帜,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敢想敢闯的智谋型人才,为高职学生的就业广铺新路。但,作为一名从事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的教师,我认为:如果说高职院校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的话,那么就必须正视这种渴望,并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添砖加瓦,更要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全新的适合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方式方法。

一、 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合理方式合理引导

对任何一所高校来说,创新创业教育最终的目的同出一辙:育人成才。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将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和思政课程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掌握创业技能,首先应该让学生具备创业精神和创业激情,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敢为性,要让他们意识到,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要创造可贵的精神财富。

譬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从2010年就做了这样的改革:打破传统思维,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以及“大学生思政”课程从原来的公共课部划分出来,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并入学院学工处,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并入学院招生就业处,将“大学生思政”课程并入学院宣传部,并设立了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和“大学生职业素质拓展实训室”。 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循序渐进的创业实践体系

创业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积累的过程,对学生的创业引导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黄冈职院构建了“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创业行动”三位一体的循序渐进式创业训练实践体系,先锻炼、后实战,科学培养学生的创业力。

⑴志愿者服务起步。高校中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缺乏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倡导学生们走出自身狭小的交流,实现人与人间的相互关爱,营造团结,互助,友爱,奉献的精神氛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技能,初步获得融入社会的能力。

⑵勤工助学热身。以前勤工俭学是一种贫困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自己资助的一种形式。现在,除了扶持自强自立的贫困生外,很多非贫困生也积极加入这个行列,在学生们看来,勤工俭学不再是单纯的解决生活费而已,其实这也是一种锻炼自己坚韧性,培养培养生存技能,基本掌握融入市场的能力。

三、 选择合适创业项目,让学生创业成功起步

有特色才能形成优势,有特色才能产生亮点,有特色才能构建影响力。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地方经济特色,研究高职学生特点,打出创业教育的特色牌。

⑴ 电子商务创业,起步低,双向突破。我院学生实行“无店铺经营”,很多学生在网上开网店,批零兼营,内贸外贸双向突破。营销学会每年举办四次院级营销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或买或卖,在讨价还价中领略经营的快乐。

⑵Ⅰ.设立创业一条街。学院准备开辟大学生创业一条街,旨在为刚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提供集电子商务、创意小店、物流为一体的创业平台。学院在创业园提供场地、水电、宽带和创业指导师,其他的都由学生自己负责解决。学生在这里“真刀实枪”训练,“真金白银”产出,实现了实践教学的全真式、全天候、全方位。Ⅱ.设立创业团队。目前学院就业协会已设立四个创业团队,二手商品回收团队、衣物干洗团队、快递业务团队、花卉销售团队。四个创业团队,配备不同的创业指导教师,每月评出最佳业绩团队,增加学生竞争意识。

如何给在校或已毕业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创业这条路上更多的支持和建议,我觉得,不能人云亦云,有很多人说到创业,就照搬书上或别人的经验,其实,创业经验因人而异,针对大学生个性有的放失,每个高校要出台符合自己学生、符合学校、符合地方经济特色的创业教育,才能走的更远!以行动激发活力、以平台激发合力、以全方位指导构建牵引力,才能让创业教育理论系统化、创业实践形式多样化、创业成果效应辐射化,才能让创业学生的明天更有甜头、创业教育的发展更有盼头、具备创业力的学生勇立潮头!

参考文献

【1】 严金发. 高职学生创业热情高成功率低,难题如何破解【N】中国教育报,2011-4-8.

第7篇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落脚点是“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学生必须拓宽知识基础,掌握多项技能,增强就业适应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这方面显示了其合理性。本文围绕“教给谁、教什么、怎么教、怎样教”四个方面进行理实一体教学设计。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理实一体 教学设计

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侧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随着企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实行集约化经营,劳动分工从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就要求劳动者具备跨岗位的能力。要解决专业的定向性与未来职业(岗位)的不确定性的矛盾,学生必须拓宽知识基础,掌握多项技能,增强就业适应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但是,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先理论后实践,或者纯理论。理论与实践不能同步,甚至跨学期,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理实一体化教学将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了有机结合,同步完成。降低了学生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上的误差,优化了教学过程。通过设计贴近课堂的实训情境,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设计情境来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感悟其中的道理,掌握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适应中职学生实际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理论知识传授与实习实训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边讲授边操作,按照实际岗位操作设置实训室(教室、实验室和实习场所一体化的配置),在实训室中可以使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技能考核共同完成,优化教学效果,学生参与度高。它适合于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与现代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轨,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

尝试采取理实一体教学方法的职业院校,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能把握好具体的教学环节,只做口头上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就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要做好理实一体化,首先需要明确建构什么样的课程内容,目标如何定位,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其次,要明确提供什么样的机会和平台,设计什么样的学法,学生才能“我要做”。即让学生有做的机会,利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想做,通过讲解能做、会做,学生才能“我要做”。因此理实一体应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1.教给谁?即分析学习者

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以就业为导向,学生为主体,包括一般特征分析,学生学习风格分析以及学生起点能力分析等等。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最大的困扰是:学生已知的内容,需要走进学生的内心,平等地沟通,以确定学生的已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未知(达到目的过程中还不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能知(能达到什么程度和目标)、想知(预计学生能达到什么程度)和怎么知(用什么方法获取知识)。

以农产品促销教学设计为例:学情分析:多数学生为村干部,年龄在18~35岁之间,初中文化水平,有一定的农村工作经验和阅历,有些同学还有自己的公司,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将自己已有实践经验同课堂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方法。必须让他们充分参与课堂,在讨论、争辩、模拟、思考中自己感悟、内化知识,而不能照本宣科硬性灌输。

2.教什么?即设计学习情境和教学目标

任何一节课,教学开始阶段都存在着知识的衔接和学生情感投入的问题,尤其在学生最初集中注意力时间,中职学生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那么在课堂教学伊始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知识,通过设疑,促进学生思考;利用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借助观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农产品促销教学设计为例。

认知目标是了解促销的策略及方法;

能力目标是能够结合当地农产品制定具体的促销策略;

情感目标是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合作、互助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激发学生对营销的兴趣和增强将来从事营销工作的信心。

3.怎么教?即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

教学流程设计:课程导入——凤头:引入清晰,目的明确,快速有效、吸引注意;过程——猪肚:解决几个问题:是否能人人兼顾?是否考虑差异性?是否能解决重点?是否能突破难点?是否有学法指导?课尾——豹尾:依托重点提炼升华,运用情感启迪深化,拓展链接课后迁移,巧妙答疑首尾呼应,树立榜样画龙点睛。

理实一体化教学以“任务法”和“分组法”设计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任务法驱动”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明确任务以后,通过分组,在学生自己围绕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可给予指导,增强了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农产品促销教学设计为例:

经事先调查把学生按照生源地分为四个团队,结合当地特色农产品组建模拟团队。每个团队指定一名队长,由队长迅速组织本团队成员坐在一起,领取一张4开的白纸和一盒彩笔,结合各地的农产品,根据特点展开分析、讨论拿出促销的方案,写在白纸上。完成后粘贴到黑板上,各团队推选一名代表讲解,老师在黑板上做记录。

最后根据各团队的促销方案,由师生共同点评各团队的优缺点,并共同归纳出产品促销的概念以及促销的常用策略和方法。

仍然以团队为单位以情景模拟、实战演练的方式展示不同的推销技巧。

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不同的场景:

A:柜台推销笨鸡蛋 9元/斤

B:展销会推销苹果5元/斤

C:到超市推销新鲜的菜花2元/斤

D:上门推销大枣25元/斤

做成题签,由各队队长来抽签,然后每组选2名同学交叉扮演推销人员和顾客(客户)。以现场演练的方式,比一比哪个团队的推销方式更为消费者喜欢,更具有技巧性。由其他三个团队点评,教师点评打分的方式分出胜负。

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所在地特色农产品通过模拟团队促销演练,在预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互动体验式教学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现眼、脑、手、口并用,并能在模拟过程中有所感悟。

4.怎样教?设计学习环境和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环境设计即课前准备营造气氛,贴近企业情景导入,手脑联动做学合一,评价反馈收获感悟。

学习评价设计:评价什么,才能改进,评价只停留在教学的某个环节,还是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很显然答案是后者。四种评价的方式:项目评价法、量归评价法、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学习成果评价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可见,学生的成绩由技能训练的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按权重综合评定。根据课程目标设置评定标准,制定合理的考核方案;依据考核方案在学习训练过程中评定成绩,使理论、实训、考核三者同步进行。

教学设计是一项发挥教师才智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创造性工作,教师要能够针对职业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设计。探索“理实一体化”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并运用到课堂中,有利于将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它是一种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弘.职业教育中理实一体教案设计的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1(5).

[3]周宁.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电力拖动中的应用浅谈[C].职称论文,2012.

[4]周明星.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第8篇

摘要:网络既是一个信息传播媒体,同时又是一种市场和经营的工具。由于网络具有这种媒体和工具的双重特性,所以在网络环境下,市场的性质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本文将从时空观念的变化、信息传播模式的变化、市场性质的变化、消费者概念及行为的变化、企业营销观念的变化等五个方面探讨网络环境对企业经营和营销理论的影响。

一、时空观念的变化

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体,由于这种新型媒体的特殊性,将会导致人们在时空观念上发生变化。时空观念的变化是导致后续一系列企业经营操作实务和理论模式改变的根本原因。

1.传统工业化社会的时空观。在传统工业化环境下,人们的时空观主要体现出如下两个方面的特点:(1)在时间上的程序性限制。在工业化社会的时空环境下,人们的一切活动和安排都是按既定的时间进行,时间上的程序性这一特点决定了许多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和经营活动时的行为模式。例如,企业在电视上进行广告宣传时,往往会考虑不同时段的电视节目及收视率;企业在举办或参加产品订货会时,也必须按既定的时间程序安排。(2)在空间上有范围和地域概念。在工业化社会时空环境下,空间上的范围和地域限制也深刻地影响到企业在市场营销和经营活动中的行为模式。由于空间上的范围和地域限制会造成信息沟通和管理上的不畅,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效率,所以传统企业在市场拓展、企业布局、企业选址、兼并对象选择等过程中,往往会将对象所在的地理位置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2.信息社会的时空观。(1)在时间上没有了程序性的限制。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活动可以不按既定的时间程序安排。由于网络可以跨越时间约束进行全天候的信息交换,所以对于企业而言,无论是了解产品价格信息、供求信息,还是直接订货、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等,都可以不受时间方面的限制。(2)在空间上没有了地域的概念。从获取信息的角度看,在网络环境下没有地域的概念。处在世界任何一个地理位置的企业,只要上网就可以获取有关的信息。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这一特点来拓展其经营和市场活动的范围,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3.两种不同时空观念的重组。由于技术环境的变化和以上原因,上述两种时空观会同时作用在当代人身上。一方面,生活在现阶段的人们赖以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体现着工业化社会时空观的特征,而另一方面,在获取生活和工作的信息方面,又体现出信息化社会时空观的特征。两种不同时空观同时存在,共同作用,对传统企业经营理论和实务操作模式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现阶段企业在计划拓展市场和经营活动范围时,往往可以不考虑地域和时间因素的限制。但是,在现实操作时又不得不考虑当地物流和供应链系统的发达和完善程度。因为如果没有了下游物流和供应链的支撑,这种跨地域的信息资源是不可能为企业带来现实的经济效益的。

时空观的重组对于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是十分重要的。网络营销的范围会大大地突破原商品销售范围和消费者群体、地理位置半径和交通便利条件划界的营销模式;产品交易会没有了地点和统一时间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网址和客户希望的任何时间,群体集会变成了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访问和处理;消费者了解商品信息的途径由完全以被动式的接收为主,演变为主动在网络上搜寻信息和被动地从传媒接受信息并重等等。因此,时间和空间观念的变迁,要求企业在新的形势下随时调整自己的促销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案,以适应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二、信息传播模式的变化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商务信息的传播渠道不再是单一依赖于传统媒体,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1.传统信息传播模式的特点。在传统环境下,企业商务信息的主要传播形式是通过各类广告,如电视、报纸、杂志、户外广告牌等,这些传统媒体的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相对固定的广告内容。为了打动顾客,传统媒体往往需要投入较高的费用和较长的时间精心制作广告内容。广告内容一旦确定以后,由于种种限制,在展示广告的这段时间内通常不会改变,这样无法及时反映企业最近的产品或经营动向。(2)固定的传播途径和范围。广告一旦选择了传统媒体,就会受到该传媒特点的限制。如选择视频传媒会受时间程序和观众分布特点的限制;选择平面传媒会受发行和覆盖范围特点的限制等。(3)针对普通大众的宣传。传统媒体在进行宣传时往往不能将潜在的顾客和真正的顾客分开来处理,这种宣传只能是一种没有针对性的、大众化的宣传。针对普通大众制作的广告内容一般也非常简单明了,因为广告内容做得过细反而会引起受众反感或拒绝观看。(4)单向、推式的广告宣传。传统的广告媒体无论是电视、报纸还是杂志、户外广告牌等,其信息源都是单向传递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推出什么内容,受众就只能被动地接受什么内容。

2.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模式的特提供点。(1)双向的信息传播模式。互联网能够实现信息传播双方相当深度的交互沟通,即信息的传播不再会保持目前这种单向的传播模式,而是逐步演变成一种双向的信息需求和传播模式。在这种交互的双向传播模式下,信息源积极地向信息需求者展现自己的信息产品的同时,信息需求者也在积极主动地向信息源索要自己所需要的信息。(2)推拉互动的信息供求模式。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将会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信息需求的个性化,人们不再满足固定的、面向群体的信息,而是按个人的需求来接受信息;二是主动地寻求所需要的信息,即人们对信息需求和接收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上网搜寻所需要的信息。另外,从信息源的角度看,由于需求模式发生了变化,从而迫使传播模式也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由传统按固定的信息(节目)组织播出方式变为按用户需求组织播出,即信息源只是准备了大量的信息(节目),但没有固定的播出时间表,用户按自己的需求点播信息(节目)。信息源推出的是素材,用户拉出的是各自感兴趣的内容,这种推拉互动的信息传播模式将演变成为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模式。作为网络营销者必须时刻关注消费者感兴趣的信息,积极组织上网,即推出网络用户关心的信息。(3)多媒体信息传播模式。与互联网相比,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模式是分离的。电视台主要传播的是视频信息,电台主要传播的是音频信息,而报纸、杂志等主要传播的是文字信息,而Internet将这三者集成在一起,形成了多媒体信息传播模式。企业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声音、文字、图象、动画等多媒体的信息,来全方位地展示产品或服务的外观、性能、品质等,使消费者完全认识了商品或服务后再去购买。

三、市场性态的变化

在网络环境下,市场的性态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虚拟市场(或称信息市场)的形成将突破许多传统市场的限制,为在网络环境下新一轮市场营销和经营活动奠定了基础。

1.从实体市场到虚拟市场。传统的市场主要表现为实体市场。在实体市场上商家需要陈列一定量的商品供顾客选购,并且陈列的商品品种和数量越多对顾客的吸引力越大,而这毫无疑问会导致企业一定量的资金占用和货物积压。所以企业在传统环境中开展经营活动必须面对经营规模、对顾客吸引力与资金占用、货物积压之间的矛盾。但是在网络环境下,由于虚拟市场只需要提供商品信息,就可供客户进行挑选和购买,它既没有资金的占用,也没有货物的积压。所以虚拟市场的最大竞争优势就是:能够在无限扩大市场“陈列”商品数量的同时,又不会对经营者形成任何负担。如亚马逊网上书店能提供310多万种的图书品种,这是任何一个传统书店都无法做到的。在实体市场上,顾客可以通过各种感觉器官,通过看、听、触摸、闻等手段对产品形成一个直觉印象,甚至通过试验来确定产品的适用性,从而决定是否购买;而在虚拟市场上顾客无法通过自己的感官系统了解和判断产品。互联网市场的这种虚拟性限定了它不可能独立于现实市场而存在,它并不是市场的全部,而只是市场的一部分。

2.新型市场形态的特点。虚拟市场这种新型的市场形态,除了对经营者没有货物积压和资金占用,对顾客具有足够大的吸引力以外,它还有许多传统市场形态所不具备的特点。这些特点正是经营者所追求的和市场营销努力所期望实现的。(1)交易的直接化。在网络环境下,生产厂商和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进行商品交易。这种面对面的直接交易避开了某些传统的商业流通环节,从而对以传统商业运作为主的市场运作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2)市场的多样化、个性化。在网络时代,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系统、不同的产品将千方百计地在网上营造自己的营销模式以吸引客户。(3)一对一或微营销形式的出现。随着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竞争活动的加剧,企业的营销活动开始针对同质市场和专业市场来展开。目前市场变化主要体现在市场的划分越来越细和越来越个性化这两个方面。在传统环境下,这两个方面无论怎样发展,其最终结果还是针对某一特定的消费群体,只有在网络环境下才有可能把这两个方面的趋势推向极至,演变成为一场针对每个消费者的一对一营销或微营销。(4)交易范围的全球化。网络突破了传统市场的时空界限,使企业从偏狭的国内市场转向了全球化的市场。

四、消费者概念及行为的变化消费者是市场营销策略要考虑的重点对象。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概念和消费者行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一个消费者首先是一个活跃在不断变化的虚拟网络环境之中的“冲浪者”,他一方面扮演着个人购买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则扮演着社会消费者的角色,起着引导社会消费的作用。所以,网络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个人消费与社会消费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行为。认识并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可以为网络营销企业的营销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消费者的概念从大众中分离。在传统的营销理论中,大众(mass)和消费者(customer)是不加以区别的,任何一个人都是潜在的消费者,是营销策略的对象。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中,企业的宣传、广告和营销策略是面对所有人的。所以,广告不仅花费巨大,而且有较大的盲目性,这种情况在网络环境下会得到根本的改变。电子商务系统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商品信息展示和多功能的商品信息检索机制,商品的消费者一旦有了需求,会立刻上网主动搜寻有关商品信息,于是,消费者开始从大众中分离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上网主动搜寻商品信息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者。真正的消费者从大众中分离出来以后,对于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极为有利。在对企业及产品进行宣传时,对于普通大众,企业只需用非常简短的语句或画面,非常强烈的感官刺激,给人留下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或品牌印象即可,此时任何冗长的宣传、详细的产品信息都会适得其反。而对于真正的消费者,由于他们有购买企业产品的需求,因此企业应该向他们提供详细的产品信息,以满足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前多方挑选、货比三家的需求。针对两类不同的消费者,企业还应该采用不同的营销宣传媒体。对普通大众采用传统的广告和促销方式,如电视、报纸、杂志等,因为这些媒体覆盖面大,受众群体多;而对于真正的消费者则应采用网站宣传的方式,通过网站提供丰富、翔实的产品信息。

2.消费者直接参与生产和商业流通循环。传统的商业流通循环是由生产者、商业机构和消费者三者组成的,其中商业机构在这中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中,消费者所选择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已经设计制造出来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各种销售渠道,最终到达顾客的手中。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是企业产品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而且由于技术、资金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企业也无法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因此,从理论上来看,这种流通模式无论如何总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在网络环境下情况将会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网络的支持下直接构成商品流通循环。其结果使得商业机构的职能作用逐步淡化,消费者直接参与企业营销的过程,市场的不确定性因此减少,生产者更容易掌握市场对产品的实际需求。如戴尔的直销模式“GoDirect”,实现了戴尔的超速增长,满足了顾客的特定需求;IBM的“Alphaworks”让消费者直接参与IBM的产品设计,生产顾客需求的特定产品。

3.大范围的选择和理性购买。大范围选择和理性化购买是网络环境下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变化最明显的特征。由于网络和电子商务系统巨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为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时提供了空前规模的选择余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生产优质并适合于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企业由此才能获得收益和利润。

五、经营和思维模式的变化

网络环境所引发企业经营和人们思维观念上的变化是对传统经营管理理论和企业实务操作过程影响和冲击最大的地方。传统的企业营销理念经历了生产理念、产品理念、推销理念、营销理念和社会营销理念的五个阶段。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企业提供业的经营和营销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分割,缩短了流通时间,降低了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传输处理成本,使生产和消费者更为贴近,使客户有极大的商品选择空间和余地,而且此时的客户选择产品时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必须以“客户”所代表的市场为导向,“客户满意度”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指标。企业能否快速响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变化,决定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生存和发展。所以网络带给企业的不仅是一种新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为此,企业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对其营销理念进行彻底的革命。

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经营和营销理念的变化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与消费的融合。互联网对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各种中间(迂回)环节进行了彻底的削减,缩小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时间路径、空间路径和人际路径,把“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的数学理念变为营销理念。如果说资本使生产与消费分离的话,网络则实现了生产与消费的融合,这种营销理念极大地提高了市场营销的形态效用、空间效用、时间效用、价值效用与信息效用。(2)速度。在网络市场上从事营销活动,讲究的是一个“快”字,速度要快,行动要快。这种速度观念表现在产品的更新换代、网站内容更新、信息查询与交互、物流等各个方面,没有速度,就没有顾客。(3)诚信。诚信是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市场营销思想基础。网络虚拟市场没有物理介质保证交易的安全性,它所依赖的是密码、认证和其他保密措施,在这种环境下,信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消费者如发现自己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实现信息的广域和高速传播,导致企业信誉急剧下降。因此,没有信誉的企业,很难在网络上长久地把生意做下去。(4)服务。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竞争从内容到方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服务竞争成了商战的重要内容。不同企业经营的同类产品,在品质、规格、功能、价格等方面相差无几,顾客之所以购买某企业的产品,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能否提供优质服务。网络为企业和客户之间的沟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满足客户的合理要求,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维系、改善并扩充与客户的关系,是企业必须树立的网络营销新观念。

第9篇

摘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选择适合自身的物流管理模式,对于我们每一个现代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国外有代表性的三个物流实例模式分别是:沃尔玛物流、日本7-11先进物流和台湾超市物流。结合我国国情,我们的企业选择模式主要有四种:沃尔玛式的自建系统、日本7-11的先进物流、第三方物流的运用及共同配送。

物流是与商品交换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它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日本所引用,后传入我国。物流作为市场营销的一部分,不仅包括产品的运输、保管、装卸、包装,而且还包括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所必须的信息传播。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物流管理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所重视,在这其中,谁能更快地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物流管理模式,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一、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

沃尔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拥有最经典的、可与教科书媲美的物流管理系统;7-11则是应用先进物流的典范;台湾由于其地域的原因,超市规模较小,同国内很多零售企业有相似之处,可供借鉴。

(一)沃尔玛物流

同其他企业相比,沃尔玛的物流管理有以下特点:

①沃尔玛进行物流业务的指导原则是,不管在美国还是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都是百分之百一致和完整的物流体系。在美国国内,沃尔玛自己做自己的物流和配送,它拥有自己的运输车队等相关设备,用沃尔玛自己的后勤和物流方面的团队,而它在国外的物流和配送则由飞驰公司来完成。

②在物流方面,为了节省成本,沃尔玛为自己提出了一些挑战。其中的一个挑战就是要建立一个“无缝点对点”的物流系统,“无缝”的意思指的是,使整个供应链达到一种非常顺畅的链接,沃尔玛所指的供应链是说产品从工厂到商店的货架,这种产品的物流应当是尽可能平滑,就象一件外衣是没有缝的。我们都知道物流循环没有结束,也没有开始,它实际上是循环的过程,是一个圆圈。在这个循环过程中任何一点都可以作为开始,而且循环涉及到每一点。沃尔玛就从顾客这一点谈起。顾客到一个商店之中,他们买了一件商品,如果物流循环是比较成功的,那么顾客在购买了之后,这个系统就开始自动地进行供货。这个系统中的可变性使得这些买方和卖方(工厂与商场)可以对顾客买走的东西和订单进行及时地补货。

③配货中心实际上是一个中枢,有供货方的商品,然后提供给商场。因此供货商只需将货物送到配送中心就可以了。而配送中心对商场的了解则是通过“补货系统”。即通过对商品UPC代码(沃尔玛的所有商品都有一个统一的产品代码叫UPC代码)的扫描和汇总来实现对商品的管理。每一个商店都有这样的系统,包括在中国的商店。它使得沃尔玛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知道,现在这个商店当中有多少货品,有多少货品正在运输过程当中,有多少是在配送中心等等。同时它也使沃尔玛可以了解,沃尔玛某种货品上周卖了多少,而且可以预测沃尔玛将来可以卖多少这种货品。

④沃尔玛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系统,可以使得供货商直接进入到沃尔玛的系统,沃尔玛称为零售链接。沃尔玛的任何一个供货商都可以通过“零售链接”系统来随时了解沃尔玛的商品库存和销售情况,据此来调整自己的生产情况。

(二)日本7-11先进物流

日本7-11是有着日本最先进物流系统的连锁便利店集团。7-11原是美国一个众所周知的便利店集团,后被日本的主要零售商伊藤洋华堂引入。自营的小型零售业,例如小杂货店或小酒店在经日本7-11许可后,按日本7-11的指导原则改建为7-11门店,日本7-11随之提供独特的标准化销售技术给各门店,并决定每个门店的销售品类。现在,全日本有4000多家7-11商店。便利店依靠的是小批量的频繁进货,只有利用先进的物流系统才有可能发展连锁便利店,因为它使小批量的频繁进货得以实现。典型的7-11便利店非常小,场地面积平均仅100平方米左右,但就是这样的门店提供的日常生活用品达3000多种,虽然便利店供应的商品品种广泛,通常却没有储存场所,为提高商品销量,售卖场地原则上应尽量大。这样,所有商品必须能通过配送中心得到及时补充。为每个门店有效率地供应商品是配送环节的重要职责。

首先要从批发商或直接从制造商那里购进各种商品,然后按需求配送到各个门店。配送中心在其中起着桥梁作用。为了保证有效率地供应商品,日本7-11不得不对旧有分销渠道进行合理化改造。在新的分销系统下,一个受委托的批发商被指定负责若干销售活动区域,授权经营来自不同制造商的商品。此外,7-11通过和批发商、制造商签署销售协议,能够开发有效率的分销渠道与所有门店连接。批发商是配送中心的管理者,为便利店的门店送货。而日本7-11本身并没有在配送中心上投资,即使他们成为了分销渠道的核心。批发商自筹资金建设配送中心,然后在日本7-11的指导下进行管理。通过这种协议,日本7-11无需承受任何沉重的投资负担就能为其门店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分销系统。为了与日本7-11合作,许多批发商也愿意在配送中心上做必要的投资;作为回报,批发商得以进入一个广阔的市场。日本7-11重组了批发商与零售商,改变了原有的分销渠道,由此,配合先进的物流系统,使各种各样的商品库存适当,保管良好,并有效率地配送到所有的连锁门店。

(三)台湾超市物流据

台湾11家超市的调查显示,生鲜物流的配送多是由生鲜中心接手操作,只有少数几家由厂商负责配送。至于在干货和低温物流的配送方面,除了有物流中心、统仓、生鲜中心在做配送外,厂商配送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是低温物流配送,除了一家以外,几乎都少不了厂商的配送。由此可看出,生鲜中心在超市业态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超市的面积虽说比便利商店大,但其连锁体系却没有便利店的连锁店数来得庞大,所以超市业者拥有自属的专业物流中心之比例也较低。虽然调查的11家超市业者里,在生鲜配送方面,有7家超市拥有自属的生鲜中心在做配送,但在干货方面,由自己的物流中心在做配送的,就减少到4家;而自己拥有低温物流中心在做低温冷冻、冷藏配送的,就只有这一家超市了。这种现象表明,连锁店数要达到相当规模时,业者才有可能发展完整的超市物流配送体系。沃尔玛作为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其物流管理体系是最为完备的;而7-11的先进物流则是在其连锁店多,但店面面积较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台湾的现象与其地域面积较小不无关系。沃尔玛同后两者相比,最大的差异是自己建有自己的配送中心;而后两者中,日本7-11是主动地选择了使用供货商配送中心这一方式,而台湾超市则是在自己的配送中心难以建立的情况下采用了这一方式。

二、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抉择

我国不同规模、不同地域的零售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自己的物流管理模式。

(一)沃尔玛式的自建系统在沃尔玛的系统中,仓库充当库存的协调点,而不是库存的储存点。其中最关键的技术是迅速分运,仓库充当内部物流系统的中转站。商品在仓库停留的时间很短,通常不超过12小时。这种系统通过缩短储存时间而限制了库存成本和缩短了提前期。沃尔玛的完整体系,是其用几十年时间精心构筑的,是随着沃尔玛的不断扩张逐步完善而成的。国内的零售商没有一家达到沃尔玛那样的规模,也没有那样的在很大区域内进行物流管理的经验,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其成功的闪光之处正是后来者刻意模仿的地方。我国国内具有较强实力的零售企业可以照此方向努力,或是联合其他的零售商在市场上合纵连横,建立自己的物流管理系统。

(二)日本7-11的先进物流7-11的管理模式是由制造商和供应商把商品直接运到零售商店,避免了零售商经营配送中心的费用,缩短了提前期,但否定了风险分担效应,增加了制造商和分销商的运输成本。运用这种物流模式,可以节约零售商的投资,非常适合店面较多的加盟连锁店使用,但这种方式对管理的要求较高,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造成物流系统的不畅,进而影响利润。我国的一些连锁便利店可采用。

(三)第三方物流的运用所谓第三方物流,简单地讲就是利用一家外部公司完成企业的物流业务,是真正的战略联盟,明显地比传统的物流供应商关系更复杂。这种合作关系有两个典型特征:其一,建立在合同基础上;其二,受雇的公司往往只是具备特定的单一技能。第三方物流尤其适用于处于成长期的区域型零售企业,也可用于那些致力于发展主业的企业或自己的配送不能到达指定区域的企业,例如沃尔玛在美国国外由飞驰公司配送就是第三方物流配送。

(四)共同配送共同配送是经长期的发展和探索优化出的一种追求合理化配送的配送形式,也是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采用较广泛、影响面较大的一种先进的物流方式。它对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共同配送理念的实现,从微观的角度而言,企业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好处:达到配送作业的经济规模,提高物流作业的效率,降低企业营运成本;不需投入大量资金、设备、土地、人力等,可以节省企业的资源,企业可以集中精力经营核心业务,促进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扩大市场范围,消除原有封闭性的销售网络,共建共存共荣的环境。

零售企业做到极点,也就是其物流管理发挥最大效力的阶段,物流管理的应用,决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胜出与沉没。在零售企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而最终可以把零售业务做得最好的,其物流管理也必是最佳的。

参考文献:1〕苟约翰,戴豪文.沃尔玛物流配送体系〔J〕.现代物流周刊,2001,2

第10篇

关键词:开发性金融;国际旅游岛;规划先行;信用制度建设

一、开发性金融的理论基础及运行特征职称论文

当今,开发性金融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因其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即新古典经的特性,导致不能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即亦存在着“金融市场失灵”。对于金融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失灵的问题,就需要开发性金融机构来校正,以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合理性的有机统一。于是,开发性金融应运而生。

开发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市场业绩为支柱,坚持把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和自身的融资优势相结合,通过融资推进社会各方共同进行信用建设、制度建设和市场建设,以建设市场的方式来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开发性金融通过建设市场,把资金以及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技术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每一根毛细血管,推动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融资体系、风险防范体系、健康运行体制和协调合作体制,从而把经济效率和增长大幅放大,在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稳定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

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于1994年,按照既要防范金融风险,又要支持经济增长的要求,积极开展开发性金融实践的探索,明确了把政府组织协调优势与开发银行融资优势相结合建设市场的方向和路径,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在实践中,大力推动银政合作,共同构造市场化融资平台,实现了项目“政府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市场出口”的全过程,形成了金融财政良性互动、共同拉动地方经济建设的良好局面[1]。

一是政策性。开发性金融由政府拥有赋权经营,体现的是政府意志,作用于市场机制的空白领域或薄弱环节,贷款投向始终体现国家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二是优惠性。开发性金融的政策性决定了其融资领域是不易或不能获得金融支持的领域,贷款期限长,贷款额度大,而且提供的贷款条件比商业性金融更优惠。三是引导性。由于开发性金融主要是贯彻国家的政策意图和战略目标,一般有政府方针政策支持,对商业性金融具有引导作用。当开发性金融投贷某领域后,商业性金融机构就会降低对该领域项目的审核门槛,加大对此领域信贷的投放,从而间接地吸引商业性金融机构从事符合政策意图或国家长远发展目标的重点产业的放贷。

经过10多年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开发银行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引导社会资金用于重点建设,促进融资体制建设和信用建设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投向电力、铁路、石油石化、公路、通信、高新技术等产业,并支持了包括三峡、京九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走出去战略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发性金融通过巨额的、持续的直接信贷扶植,优化资源配置结构;通过贯彻国家宏观政策,克服市场失灵,主动引导经济发展方向;弥补市场机制配置的空白领域或薄弱环节,将金融资源投放于商业性金融不予投入或无力选择的领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战略定位目标及金融需求分析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将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战略定位海南省要建成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和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旅游管理、营销、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以上,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45%以上,力争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中上水平,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2]。

但国际旅游岛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海南岛旅游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任务非常艰巨。如海南省旅游产业总量较小,发展速度较慢,效益较差;旅游基础设施底子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人文社会环境尚待改善等问题,还在阻碍着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的步伐。解决国际旅游岛发展的资金问题,单纯依靠市场手段和地方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介入,特别是需要政府合理的制度安排,培育市场化的解决机制引导资金投入。这就要求必须重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政府信用的重要作用。开发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将市场融资推动和政府组织增信相结合,不断运用和放大国家信用在物质生产力建设和制度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将成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金融支持[3]。

三、开发性金融支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路径有模式

(一)规划先行,支持国际旅游岛科学发展

规划先行是开发性金融的重要内容,作为开发性金融的践行者的国家开发银行,倡导“规划先行,融资推动”,将规划列于融资之前,规划是开发性金融业务发展的基本模式。规划先行是由开发性金融的开发性特点决定的。

开发性金融通过规划先行,整合各方资源,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推动市场建设、信用建设、制度建设,提升区域发展度、产业发展度、社会发展度、市场发展度,通过规划,突破当地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技术及制度约束,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开发银行通过与政府及客户合作编制规划,合理安排项目建设,设计信用结构及平台,成批量、成系统地构造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就必须合理规划,解决有限的资源供给约束的矛盾,实现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发展。一是旅游岛建设要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旅游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卫生、医疗、供水、垃圾处理、轨道交通、机场等,是旅游业发展和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但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社会性、公益性的特点,资金投入量大,建设周期长,必须超前规划。景区度假区的合理布局、各市县旅游服务定位、景区服务设施建设、度假区配套等等都要强调规划的引领作用。强调差异化发展,避免重复投资,立足国情、国际视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统筹。

开发性金融的规划先行优势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得以体现,把金融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体现到旅游基础设施融资上。通过技术援助贷款、规划贷款、规划费用等形式支持海南省做好各层次规划,通过资金支持解决国家旅游岛建设中的规划资金约束问题,支持《三亚海棠湾规划》、《南山产业园规划》、《国际旅游岛总体规划纲要》、《海南城乡一体化规划》、《海南省中西部地区城乡规划和旅游区建设规划》等,并配合国际旅游岛总体规划、“十二五”规划编制重大项目的系统性融资规划,国家开发银行在多年的规划实践中建立了系统的规划组织推动体系,包括总行规划局、分行规划发展处、总行规划院和分行规划院等。拥有丰富权威的专家资源,并与国内多家顶级研究机构建立了规划合作平台,并深度参与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十二五”期间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等重点规划工作,提供智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开发性金融通过系统性融资规划支持国家旅游岛建设,打通规划项目与项目开发的之间的隔阂,前期介入项目,保障规划项目的资金落实,从而保障整个规划的实施。

(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

据有关研究,我国基础设施对GDP的贡献率至少为0.5个百分点,而社会效益是其他投资的3~4倍,远高于其他方面的投资。因此,基础设施作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先行资本,必须加快构建和完善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旅游基础设施体系,形成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对于创造优良旅游发展环境,建设国际旅游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了夯实海南省发展基础,海南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的发展战略,组织推动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自2000年开始,国家开发银行与海南省政府先后签订了7次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通过共搭平台、共建制度、共筑诚信、共享发展,推动海南经济建设,成效显著。开发性金融积极参与并支持这些重大项目融资,按照开发性金融的理念和模式,把地方政府的组织增信优势和开发银行的融资融智优势相结合,搭建地方投融资平台。海南省政府成立了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目前在全省已建立两级政府融资平台29家,先后为东环铁路、西环铁路、海口绕城高速、三亚绕城高速、农村公路、城乡电网改造、全省垃圾污水处理设施、160万吨造纸等一批支撑海南省长远发展的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海南省基础设施的改善、重大项目的建设和民生事业的发展。

按照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要求,至2012年共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国际旅游岛建设初建成效,启动并建设一批重大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并开工建设一批主题公园,基本完成旅游要素的国际化改造。国家开发银行是中长期信用银行,具有长期、集中、大额的融资优势,具有基础设施领域融资支持的经验和团队,能够为国家和地方中长期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开发银行具有“银行+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租赁公司”的组织架构,拥有投、贷、债、租等综合金融功能,能够为国际旅游岛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三)发挥资金虹吸作用,引领社会资金投入

近年来,海南省金融呈现复苏,但海南省金融业仍然存在着结构性的问题,地方金融抑制问题更为严重。从2000年至2008年,海南省存款占GDP比值逐步加大而贷款占GDP比值在下降。这说明海南省地方汲取金融能力在逐步增强,而本地实际掌控金融资源的能力在下降。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就是本地银行大量汲取本地资金,通过拆借给总行,令资金流向富裕地区。本地资金沉淀不足,资金外流现象严重,本地资金投入少。而开发性金融不同于一般商业金融,能将从省外汲取的发债资金用于省内建设,同时发挥独特的资金虹吸作用,放大资金效应,引导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在改善地方性金融抑制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

国家开发银行的融资平台建设和市场建设,为吸引其他资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打通了社会发展瓶颈领域的融资渠道。比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由于国家开发银行的大力支持,开发性金融发挥了资金的导向作用,境内外的机构投资者、民营资本已开始在开发银行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国家开发银行还通过组织银团贷款、管理资产等多种方式,吸引其他商业银行参与煤电油运等瓶颈领域的融资,国家开发银行有效地发挥了资金导向作用,实现了融资结构的调整。

开发性金融通过开展组合融资,拿出部分电力、公路、城市基础设施等优质项目,让商业银行资金介入,共享开发性金融成果,吸引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引导它们的资金也能流向重点行业、瓶颈领域、重点地区的建设,保证了这些行业、地区的资金需求,积极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战略目标。

国家开发银行目前已经投资中非发展基金等11支基金和5家基金管理公司,基于这一优势,可以考虑建立“海南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参照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基金的基金”(或叫母基金)的方式,通过政府的有限资金吸引其他非政府资金,共同组建专业投资机构,选择专业管理团队负责投资运作,重点投向重大旅游基础设施、景点景区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政府资金在支持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的示范和放大效应,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资本多元化模式。

(四)信用制度建设,改善海南省信用环境

经济发展过程的实质,就是不断解决资源稀缺性的过程,而信用则是市场经济实现资源跨期配置的关键因素。在海南省发展中,由于文化和历史的原因,制度缺损和市场失灵比较严重。20世纪90年代初的房地产泡沫使海南省信用受损,使金融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曾一度成为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重灾区。近年来,海南省金融业整体风险趋小,不良贷款率逐年降低,但作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金融基础来讲,海南省信用体系建设仍不健全,资金的稀缺依然是制约海南经济发展和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瓶颈,因此要加强信用建设和市场建设。政府作为主导者可以在构建社会信用管理体制中起到主导地位作用,但政府主导的市场信用体制与依据市场发展内在规律建立起来的市场信用体制会有差异,容易潜伏和累积全局性风险。这主要因为全局性风险通常与政府所涉及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政策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政府不宜过多的直接参与和干预,开发性金融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开发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市场业绩为支柱,坚持把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和自身的融资优势相结合,通过融资推进社会各方共同进行信用建设、制度建设和市场建设,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融资体系、风险防范体系、健康运行体制和协调合作体制,从而把经济效率和增长大幅放大,以建设市场的方式来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4]。

开发性金融正是在融资推动市场信用体制方面形成了成功范例。比如国家开发银行在开发性金融实践中较早提出和应用“信用发展程度”(简称信用度)这个概念,并且形成一套市场信用发展度评价的方法和指标。[5]所谓信用度就是一个地区的市场信用发展程度。在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对客户的信用观念及法律意识、法人治理结构、信用结构质量、信用发展前景和融资多元化等五方面的分析,评价客户的信用发展状况,确定信用发展度等级。在实践中,信用发展程度可以分为很多信用等级,且每个等级和资本投资使用效率都有线性函数关系。根据市场信用发展的状况,将信用发展度级别设置为启蒙、起步、构建、成型、成熟五类,并细分为十二级,即启蒙为C、BB级,起步为BBB-、BBB、BBB+级,构建为A-、A、A+级,成型为AA-、AA、AA+级,成熟为AAA级,评价指标重在对客户信用发展程度升级进行预测、建立升级的标识及完成时间表,促进市场信用体制建设。

开发性金融利用政府信用的高能量培育微观和基础制度建设,培育信用体系,以此作为支持信贷融资的信用平台。开发性金融在微观制度建设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推进信用建设[6]。微观制度方面,开发性金融通过融资推进项目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产权制度和财会管理制度的建设,弥补制度缺损,使得微观主体能够更好地参与经济的运行,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金融基础设施方面,其包括综合的法律体系、交易规则和技术、支付和清偿系统、规制与监管制度、透明度原则与会计准则、破产法规与合同强制履行机制以及社会信用体系等,其核心是金融交易所涉及的法律制度和信用环境。开发性金融把政府的组织优势和开发银行的融资优势结合起来,推进信用建设、制度建设和市场建设,有效地支持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国际旅游岛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元.做好科学发展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N].光明日报,2009-06-26.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若干意见[R].国务院,2010-01-04.

[3]王年生.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助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N].海南日报,2010-06-01.

[4]周岩,袁建良.开发性金融的核心——信用建设[J].金融经济,2006(4):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