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论文教学;问题原因;对策;

开放教育的质量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生命。要提高教育质量,涉及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其中毕业论文实践性环节是整个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由于毕业论文写作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加之开放教育这种独特的办学形式和教学体制,使毕业论文实践性环节成为教学中的难点。目前,我校开放教育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质量良芬不齐,整体水平堪优。现仅就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作一探讨。

1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是学生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性环节。完成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本科生毕业的一个必要条件,理应引起学生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1论文选题不符合要求

重庆电大对行政管理专业制定了具体的毕业论文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引起重视,自行其事,选题与要求大相径庭,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l)选题忽略专业性。电大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作了明确规定: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选题以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得脱离本专业范围;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明确要求写作内容是:选择同本单位、本行业的行政管理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和实际问题。事实上,每届学员提交的毕业论文选题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非专业方面的选题,或者是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没有体现本专业的特色和要求。

2)选题过大过难或过窄。学员缺乏必要的选题常识,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选题,如有的学员写“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各国行政监督比较研究”“电子政务建设若干问题”“论企业家政府”等之类大而难的题目,这样,导致自己的综合能力达不到,驾驭不了。同时,由于选材难度大,导致观点提炼不准,内容空空洞,思想没有深度。反之,有的学员选题过窄,无法展开论述,使论文缺乏应有力度。

3)选题陈旧,内容雷同较多。比如,“论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论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陈旧,雷同,不能解决本单位、本行业管理中现实存在的问题。

1.2论文内容有明显缺陷

这一类的论文多数是由拼凑而成的,由于论文作者胸无成竹,东拉西拼,导致论文在论点、论据、论证、研究方法、逻辑、结构、语言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无关论文主题的内容占据很大篇幅,而研究的成分很少;或论文观点不明确,论据不充分,不翔实,与论点不相符;或论证不严密,逻辑混乱,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楚,没有整体性;有些甚至语言不通顺不流畅。

1.3论文格式不符合规范

《重庆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及格式的要求,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有的学员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导致论文不符合规范要求。一是形式上的不规范。表现在论文字号、字距等排版不符合要求;论文中必备的要素不完整,有的无内容摘要或关键词,有的将文末注释和参考文献混为一谈等。二是内容上的不规范。论文的题目不能够准确概括论文主题,摘要与论文主要内容无关,关键词不是表达论文核心的专业术语,参考文献不足以支撑论文的论述。

1.4抄袭现象较为严重

有一部分学员因专业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畏惧论文写作,加之学术道德缺失,选材不当,致使论文要么是全文抄袭他人学术成果,要么是上网搜索几篇拼凑整合成文。

1.5论文答辩敷衍了事

电大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针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系统训练和考察的过程,而论文答辩则是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的考察和验证,在整个教学实践环节中尤为重要。从历届答辩情况来看,参加答辩的学员有不少人都抱着应付的态度,在答辩时对论文的内容不熟悉,对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知所云,答非所问。这种敷衍的态度致使行政管理本科论文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的产生,除学生自身原因外,与指导教师、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

2.1从学员方面来看,受条件限制,重视不够行政管理本科学生多是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工学矛盾非常突出,在工作期间,对本专业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加之部分乡村和基层上网条件差,汲取本专业有学术价值的资料较为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按照规定来选题、提炼论点、形成思路、完成论述,便选择抄袭或拼凑完成论文。在这种态度极不严肃,缺乏应有的严谨治学精神的写作态度影响下,致使论文质量下滑。

2.2从指导教师方面来看,力量薄弱,把关不严在本科论文写作过程中,论文质量的好坏与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关系密切。中央电大和重庆电大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资格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真正符合条件的教师非常有限,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仅局限于常规的操作规程培训,而缺乏深人到专业层次的培训,致使教师在论文修改审定上,不能给予学生学术上的指导,从而影响了论文质量。

2.3从教学管理方面来看,论文教学的支持服务不到位目前,从中央电大到各级地方电大,对于常规教学的支持服务系统都很完善,各种教学资源也很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十分充足。然而,各级电大针对论文教学制订的一系列文件,却没有能够从专业角度,明晰地提出对学员进行指导的要求,这必然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3解决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本科教学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体现,其水平的高低直接折射出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解决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确保论文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3.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重视毕业论文教学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大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切实做到把毕业论文教学放在和专业课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毕业论文教学的制度建设上,在指导教师的选聘方面下功夫,精心组织,认真安排,确保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如期完成。

3.2完善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重在做好论文教学资源建设和加强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市校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毕业论文工作实践,制定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性的文件,提供辅导材料、课件等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放在分校教学平台上,供学员下载和学习。此外,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既要从宏观上着眼,又要从微观上着手,把论文指导的资格培训和常规的专题培训结合起来,把网上培训和面授培训结合起来,定期针对毕业论文中出现和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体研讨,从制度层面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论文指导方案。

3.3强化过程管理,确保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是一项时间长、程序多、业务性强的工作,精心组织、认真辅导和严把质量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l)规范操作,做好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

一是督促指导教师严格按照中央电大和市校的要求进行写作教学指导。从指导学生选题,到收集素材、选材,形成论文思路,写出论文提纲,完成论文写作,教师都必须严格写作指导流程,扎扎实实开展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从初稿、修改稿和定稿等三个环节教学上应予以具体指导,在定稿后做出初步评价,并指导学员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二是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毕业论文的规范写作,尤其注意要从论文的格式、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以及字号、字距等细微处提出严格要求。

2)严把质量,搞好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毕业论文答辩是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只有通过答辩才能反映出学生论文的真实水平。因此,指导教师要把答辩看成是提高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和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对待,高度重视,严格要求,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出答辩提纲。在答辩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要协调沟通,有的放矢,区别对待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和敷衍应付的学员。对不认真完成论文,敷衍应付者要从严要求,严肃考核,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__x

学号:

专业:行政管理本科

年级:秋

指导教师:

教师职称:

“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

一、绪论

随着传统家庭模式的分解,越来越多的老人加入了“空巢老人”的行列,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况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着重从社区这一角度探讨关爱“空巢老人”的途径。

二、本论

(一)当前“空巢老人”的基本状况

1、患病就医难

2、啃老现象不容乐观

3、生活条件有待改善

4、孤单无助缺少交流

5、养老方式受到制约

(二)如何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1、关心“空巢老人”健康

2、探索居家养老方式

3、发挥社会力量来关心“空巢老人”

4、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区活动

5、建立“空巢老人”信息网络

三、结论

“空巢老人”是一个独特的老年群体,切切实实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怀送到他们的心坎上,才能使“空巢老人”在街道、社区幸福、快乐、健康地生活。唯有如此,和谐社区的建设才会事半功倍。

“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统家庭模式的分解,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步入了“空巢老人”的行列,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在生活和精神方面需要得到关心、帮助和慰籍。研究“空巢老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着重探讨利用社区这一窗口关爱“空巢老人”的途径:关心“空巢老人”健康;探索居家养老方式;发挥社会力量来关心“空巢老人”;

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区活动;建立“空巢老人”信息网络。

关键词:和谐社区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改善措施

“四代同堂”曾是中国沿袭几千年的传统家庭模式。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家庭模式已被分解。现在很多城镇老人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而选择“独守空巢”,他们在对儿女“看不见”的思念中度日,而儿女们忙于工作和应酬,经常把老人“遗忘”了。福州市区凤凰北新村一位80多岁的老人被发现在家中孤独去世。老人的几个子女虽住在福州,但却没有和他同住。显然,这是一位“空巢老人”。这位老人的孤独去世警示世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尚需探索,在我国“老龄社会”即将来临的时候应先破解“养老”难题。

一、当前“空巢”老人的基本状况

什么是空巢?据说“空巢”一说最初起源于一则童话:在一片茂密的山林里,栖息着很多小鸟,它们有的在翩翩起舞,有的在歌唱,然而在这片山林里,却有一对老鸟趴在窝中,它们心中感叹着:孩子们的翅膀硬了,都飞走了,剩下我们两个老的好凄凉、好孤单……单从字义上讲,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换句话说,空巢家庭即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达到退休年龄,身边又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家庭,其中包括单身老年人的家庭和夫妇两人的家庭。

据调查,在这些“空巢老人”中,不少“空巢老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享受着亲情的滋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也有相当部分老人孤独无助,患病时没钱看病,健康状况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患病就医难。“空巢老人”在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寂寥生活的同时,最需要“三大保障”,即:经济供养保障、医疗药费保障和生活照料保障。南京普通老职工每月退休金在1000多元,只能用于日常支出,遇到疾病等就无能为力了。“空巢老人”中,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80%,并且不少人都是多病缠身。据了解,南京城市“空巢老人”每年平均医药费支出为5000元,很多人没有医保,因病致贫现象突出。空巢老人不同程度地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老年人常见的病症。他们当中,参加医疗保险的老人仅占50%左右。目前,多数退休工人退休金普遍不高,这笔钱用于日常生活开支尚可,遇到重大疾病就捉襟见肘了。还有,老人一般得的都是“富贵病”,近一半的老人患病时自己买药治疗,药用久了,老人多半觉得花那么多钱也治不好病,还不如少吃或不吃药。由此对他们而言,参与医疗保险显得尤为重要。

2、孤单无助缺少交流。空巢感也就是孤独感,但这种孤独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有空巢感的老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他们中许多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有的老人在老伴离去后,由于子女反对或思想观念陈旧,不敢或拒绝再婚。他们本来就性格内向,整日里又一人独守空房,心理郁闷势必影响其自身健康状况。

3、啃老现象不容乐观。据调查,虽然“空巢”老人子女中85%有收入,但70%的老人得不到子女的赡养或医疗费用资助。且由于子女下岗、购房或孙辈上学择校等原因,他们还得挤出微薄的退休金,帮助子女承担开支。

4、生活条件有待改善。部分“空巢”老人的居住环境阴暗潮湿,日常卫生保洁不到位,还把日常用品堆放于床的周围,使原本狭小的空间显得紊乱窄小。他们年老体弱,还得买菜煮饭。为图方便省事,常常煮一顿吃三餐,有的还为省钱,排队购买降价打折食物。甚至有的老人还在使用被淘汰的煤炭炉。

5、养老方式受到制约。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老年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靠子女亲人的关爱。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老人们的养儿防老观念也在逐渐淡化,他们认为依靠社会提供养老帮助是今后养老趋势。虽然在养老观念上受诸多因素影响,但收入低是影响老人养老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

二、如何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在现代城市里,“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已成为一大遗憾,俗话讲“远亲不如近邻”,关爱“空巢老人”已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不少地方都对养老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街道、社区、社会志愿者团体也对“空巢老人”的生活给予了多方帮助。针对街道

“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建议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职能部门指导下,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把“守望工程”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事 项开展,以社区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不断增强社区老龄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

(一)关心“空巢老人”健康

定时为“空巢老人”做健康检查,及时掌握“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并定期开展有针对性、指导性的健康讲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定期上门为老人做免费体检,并制定社区高龄“空巢老人”健康年检表、高龄“空巢老人”健康基本情况表和高龄“空巢老人”健康随访表,这些措施的实行将有效地避免延期诊断和突发疾病的可能性发生。街道社区老年综合服务中心免费开通绿色代购通道,开展为老人生活用品、保健用品和器具免费配送服务,只要拨打一个电话或直接到社区服务站登记所需要的商品和规格,即可送到老人的家中。此外,社区服务中心还可以开展一系列专为老人提供的无偿服务,如:免费办理120安全出行卡、免费发放健康杂志《社康服务》、免费发放健康食谱及食物相克表、定期上门传授居家养生保健操和手疗操等,这些服务必将受到老人们的热烈欢迎。

(二)探索居家养老方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即老人分散在家居住,社区服务机构提供非营利的公共服务,来解决老人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是依托社区、以社区服务为保障,把社区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的一种社会养老模式。与之相对的是机构养老。由于短期内我国不可能建立大量社会福利设施来安置大批老年人,即使是以后社会保障有了很大发展,考虑到大多数老年人在家居住的愿望。因此,以社区-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是我国养老模式的一大特色和主流养老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社区服务。

1、社区服务直接、成本低、覆盖广、服务方式灵活,成为国际社会解决老龄问题的共识。西方发达国家解决老龄问题大致经历了这三个阶段:老龄化初期,政府大规模办机构进行养老;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养老回归社区;最后回到家庭,形成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体系。国外养老福利服务的经验表明,单纯依靠政府举办大中型老年福利机构解决养老问题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和实际需求纷纷进行养老福利服务的战略调整,把大量的养老经费用于居家养老服务,并且制定了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法规政策。社区层面的居家养老成为国际社会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全球共识,并进行了各国的实践探索。20世纪90年代,英国将养老纳入社区,采取社区照顾方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法国设立了老年人专业社区。美国、德国、荷兰等,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例都超过90%。瑞典的社区服务方案鼓励老人在家生活。澳大利亚目前有提供居家养老照料的服务机构3000多个,接受服务老人50多万,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不足老年人口的5%。在推行了几年西方式的养老院养老模式不成功的情况下,80年代末,日本逐渐构建起了居家养老、居家看护为发展方(来源:文秘站)向的具有日本特色的居家养老体制。现在,日本有96.9%的老人居家养老。香港采取社区照顾的原则,强调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政府为生活在社区中的老人发展一系列的服务支援,包括家务助理服务、老人日间护理服务等2。中国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按照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平均不能自理8.81%计算,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规模为1289万人,20__年增加为1531万人,2020年达到2184万人,2030年超过3000万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假设按照10%需要入住养老院计算,仅高龄老人所需要的养老床位,为150万张,20__年为213万张,2020年为307万张,2030年则需要424万张。目前,社会能提供的养老床位数只有约60---70万张;大约有6%-8%的老年人口愿意到养老机构去养老,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因此,通过健全与完善社区照料服务体系,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满足老年人对设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经济供给由国家承担,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在家庭进行;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国家将居家养老省下来的公共养老设施费用,补贴给居家养老和发展社区服务,以法规形式规范化,成为一定历史阶段下老龄社会稳定的养老模式。

2、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最具有地缘和亲缘优势。中华民族家庭养老源远流长,主要是三方面:经济赡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形成了“百善孝为先”的中华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老年群体作为社区服务的重点对象,符合老年人“恋家”(把“小家庭”扩展到了社区这一“大家庭”)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老年人子女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社区“一老一小”的生活环境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其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以其经济、文化、社会等特性最具有地缘和亲缘优势。正如今年“两会”期间,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所说,“社区养老是目前缓解我国养老机构不足、城区土地有限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许多家庭两代人都能接受的,既可延续赡养老人的传统,又能减轻子女压力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3、居家养老服务充分考虑了老年群体自身的需求。据我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显示,城市老年人一年中经常在住地附近活动的占50.1%,在市内活动的占15.6%,去外地活动占有1.4%。这说明,绝大多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空间除了家庭就是社区。社区成为最重要的养老环境和条件,对社区服务要求最多、需求最迫切、最实际的是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目标就是在社区环境中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立老年人之间的互助网络,协助老年人融入社区。在社区熟悉的环境中,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亲朋好友、熟人也能使老人精神愉悦。这些有利于恢复老年人正常的生活能力,使他们在社区里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关系。这些正体现了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助人自助”的工作目标。作为我国社会工作率先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的社区养老服务,能够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三)发挥社会力量来关心“空巢老人”

目前我国逐步形成“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养老模式,需要庞大的社会资源支付。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也是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服务要立足于社区,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养老服务,逐步形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家政服务、心理咨询、文化学习、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综合性的服务网络,为居家老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发达国家在研究老年人的社会支持问题和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时,特别注重不同群体和不同组织,即家庭、亲属、朋友、邻里和机构在为老年人提供支持和照料服务中的职能分工。当前我国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最大难题是有能力承接服务的中介组织匮乏。在此背景下,部分基层政府尝试通过建立专职队伍和依托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辐射的办法,以求突破瓶颈。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非营利性养老服务中介机构(包括部分养老服务超市),主要从 事收集养老服务信息,开展养老、维权、保健、旅游和咨询等服务。在养老服务队伍上,提供照料的主要是女性(离家近、收入稳定、工作时间有弹性、一般是老人的邻居,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有责任和感情的驱动)。

(四)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区活动

各地要贯彻就地、小型、分散的原则,组织广大老年人开展娱乐、健身、读报、看电视、上老年大学、短途旅游等各项活动,特别要鼓励、引导“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参加室内外各种活动。

1、创建“星级”老年活动中心。要按照“星级”老年活动中心标准,改变过去单一搓麻将现象,设置电视、聊天、健身、等多种活动项目,组织老年人学习政治时事,开展各种趣味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空巢老人”融入其中,参与社会活动,从而消除孤独寂寞感。

2、成立老年文体组织。各社区都要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与老年人协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组织广大老年人参加门球、气排球、健身球等各种文体活动,活跃老年人生活,锻炼老年人体魄。并经常组织开展小型文体比赛,促进群众性老年文化活动的开展。

3、设立老年大学教学点。老年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广大老年人都可以参加学习,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养生保健知识,既增长知识,又能消除孤独感,丰富晚年生活。各级政府要在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当地老年大学工作,就近设立教学点,争取更多的老年人参加学习。各教学点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在课前、课后开展各种趣味性文体活动,组织学员外出观光,调动学员积极性。

(五)建立“空巢老人”信息网络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还是不够。每个社区都应该掌握空巢老人情况,把他们的资料包括健康状况登记在案,方便志愿者提供及时的、个性化服务。对“空巢老人”的身体、家庭状况、思想状况有一定的了解,遇到突发性状况,可以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取措施联系亲属,并通过经常性走访及时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可以制作“街道‘空巢老人’连心卡”,上面记载街道联系人、小区联系人电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制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联系卡,发到所有“空巢老人”的手中,使他们随时都能在急需的时候找到服务人员。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也是从古到今人们一直追求的理想社会,而老年群体是社会的重要构成方面,特别是对空巢老年人的关爱,应是建立和谐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空巢老人”是一个独特的老年群体,按照老龄工作方针,切切实实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怀送到他们的心坎上,才能使“空巢老人”在街道、社区幸福、快乐、健康地生活。唯有如此,和谐社区的建设才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来建强、张乐:《传统家庭养老冷落“空巢老人”》,载于《福州日报》10月30日。

2、黄润龙.:《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

3、合肥市庐阳区杏林街道:《关爱“空巢老人”维护和谐社会》,10月27日。

4、严秀华:《关爱“空巢老人”构建和谐社会》,载于《闽南日报》,2月8日,第1版。

5、王庆华:《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首席医学网08月22日。

毕业论文答辩开场白

答辩时间:-11-8

尊敬的主持人、评委老师:

早上好,我是07秋行管本科的学生——__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指导老师是__x老师。我的论文从确定题目、拟定提纲到完成初稿、二稿、三稿到最后的定稿,得到了x老师的精心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论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今年8月份的时候知道老师让我们先选定论文题目,写什么题呢?真伤脑筋,一天路过公交公司门口看见里面的“老人活动中心”正在施工,心里想政府如此关爱老人,然而关爱老人也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于是开始上网收集相关资料,网上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的11%。还显示人口普查时,全国65岁以上的单身老人户中11.5%为空巢老人;而这年龄段的老年夫妇中11.4%是空巢家庭。11月17日,因改装水表,邻居们才发现,家住南京大桥南路40号一楼的丁老太太已死在家中。据邻居们回忆,最后见到她是在三天前。在“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的中国,类似的悲剧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为此,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管问题,杜绝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已成为一个涉及千千万万个家庭、牵动着社会神经的敏感话题。为此,研究“空巢老人”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于是最终将论文题目定为《“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

其次,说说文章的具体结构。

论文着重探讨利用社区这一窗口关爱“空巢老人”的途径:关心“空巢老人”健康;探索居家养老方式;发挥社会力量来关心“空巢老人”;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区活动;建立“空巢老人”信息网络。

只有切实做好“关爱空巢老人”,才能使“空巢老人”在街道、社区幸福、快乐、健康的生活。唯有如此,和谐社区的建设才会事半功倍。

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存在的不足:限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得本论文对如何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探索不够深入,还需要继续进行思考和探索。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①经省(市)自治区批准,原教育部或国家教委备案的各类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汉语言文学本科段。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段考生可以同时报考本科段的课程,但在本科段毕业时,必须有专科段毕业证书。

②凡取得教育部认可、属国民教育序列的各类高等学校(含自学考试)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文凭的、参加本专业本科段的应考者,均须加考本专业基础科段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古代汉语三门课程。

③年龄在40岁以上的应考者,可以申请免考本科段的外语课程,但必须加考三门选考课,并且不授予学位。

2.法律专业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法律、经济法学、行政法学、律师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本科段。监所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民事诉讼法学(5学分);

②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本科段,须加考法理学(7学分)、宪法学(4学分)、刑法学(7学分)、民法学(7学分)、民事诉讼法学(5学分);

③40岁以上的考生可申请免考外语,但须加考3门选考课程,14学分。

3.行政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除政治学类的行政管理专业、市政管理专业、乡镇管理专业、人事管理专业、后勤管理专业、机关管理与办公自动化专业之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需加考3门课程;政治学概论(6学分)、法学管理学(6学分)、法学概论(6学分)。

②非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需加考5门课程:政治学概论(6学分)、现代管理学(6学分)、行政管理学(6学分)、法学概论(6学分)、公文写作与处理(6学分)。

③凡经济管理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可免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3学分)。

4.英语专业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凡取得教育部认可、属国民教育序列的各类高等学校(含自学考试)英语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须考本科段的全部课程。

②各类高等教育形式的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本科段,必须加考综合英语(二)、听力、口语三门课程。

5.会计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凡取得国家承认的各类高等学校的会计学、企业财务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证书者,均可直接报考会计学专业本科。

②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中级财务会计(8学分)、成本会计(5学分)、财务管理学(6学分)。

③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6学分)、中级财务会计(8学分)、成本会计(5学分)、财务管理学(6学分)、管理会计(6学分)。

6.护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护理工作人员,已取得护理专科毕业证书或护理大专层次专业证书(需补足护理专科段所缺科目,不再发专科段毕业文凭),同时取得由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执业护士资格证书,并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可以参加本专业的学习、考试。

7.护理学专业专科报考条件:

护理工作人员,已取得由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执业护士资格证书,并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可以参加本专业的学习、考试。

8.中药学专业专科报考条件:

已取得国家人事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国家医药管理局)批准颁发的职业药师(中药)资格证书者,可以报考。

9.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经济管理类非本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已通过的课程可免考)生产与作业管理(6学分)、市场营销学(5学分)、企业会计学(6学分)。

③其它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已通过的课程可免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6学分)、企业管理概论(5学分)、生产与作业管理(6学分)、市场营销学(5学分)、企业会计学(6学分)。

④已通过原经济类计划中财务管理学课程(4学分)的考生,报考本专业时可顶替财务管理学(6学分)。

⑤已通过原经济类计划中企业经营战略概论(7学分)的考生,报考本专业时,可顶替企业经营战略(6学分),但应加考专科段的一门专业课。

10.公安管理专业基础科段、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报考公安管理专业必须是公安民警,边防、消防、警卫部门的武警干部,公安院校在校生(含公安院校毕业待就业人员)。凡上述范围之外人员一律不准报考。

②具备上述条件者可直接报考公安管理专业基础科段。

③已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安管理专业和刑事侦察专业专科毕业证书者,可直接报考本专业本科段。

④已取得国家承认的法学类、公安学类有关专业专科毕业证书者,报考公安管理专业本科,须加考刑法学、公安学基础理论两门课程。

⑤根据全国考委“考委[1997]5号”通过规定:凡取得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等教育形式非公安、非法律专业专科毕业证书的公安系统在职人员,参加公安管理专业本科段考试,必须加考本专业基础科段中的宪法学、公安管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公安基础理论五门课程。

11.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工科类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段);工科类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该专业,可免考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英语(二)、物理(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五门课程。

②其它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段),需要加考工程力学(一)、机械设计基础和电工技术基础等三门课程。

自考专业级科目

12.经济学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报考本专业者,必须参加《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课程的考试,不论在各类高等教育形式中是否学过该课程。

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者,须加考专科段的经济法概论(财)、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财政与金融和基础会计学四门课程。

13.档案学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档案管理专业的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中文、汉语言文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秘书学、行政管理学、历史学、党政干部专修等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两门课程。

③其它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五门课程。

14.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已获得本专业专科毕业证书者,可继续参加本专业独立本科段课程自学考试。

②已获得电工类非本专业专科(含以上)毕业证书者,须加考电力系统基础课程。

③已获得工科类非电工类专业专科(含以上)毕业证书者,须加考电工原理、电机学与电力系统基础三门课程。

15.计算机通信工程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电子类通信技术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电子类非通信技术专业和计算机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信号与系统(5学分)、通信技术基础(4学分)或数字通信原理(4学分);

③理工科类非电子类专业专科毕业生,须加考信号与系统(5学分)、通信技术基础(4学分)或数字通信原理(4学分)、非线性电子电路(4学分)。

16.邮电管理工程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管理类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非管理类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管理学原理(6学分)、经济法概论(财经类)(4学分)。

17.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或原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电子电工信息类非本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计算机组成原理(2318)(4学分);

③工科类非电子电工信息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计算机组成原理(2318)(4学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342)(4学分)两门课程;

④其它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计算机组成原理(2318)(4学分)、电子技术基础(三)(4730)(7学分)两门课程。

18.监所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正在读大专的监狱、劳教系统的人民警察、职工。

②非法学类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7学分)、刑法原理与实务(一)(7学分)、狱政管理学(5学分)、监狱学基础理论(5学分)四门课程。

19.市场营销专业(独立专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凡取得国家承认的各类高等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专科毕业证书者,均可直接报考市场营销专业本科。

②经济管理类其它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市场调查与预测(6学分)、市场营销学(5学分)、谈判与推销技巧(4学分)。

③非经济管理类其它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6学分)、基础会计学(5学分)、市场调查预测(6学分)、市场营销学(5学分)、谈判与推销技巧(4学分)。

20.旅游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旅游管理、饭店管理专业、导游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经济管理类非旅游管理、非饭店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旅行社经营与管理(5学分)、饭店管理概论(5学分)、旅游市场学(4学分);

③其他专业专科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6学分)、旅游市场学(4学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5学分)、饭店管理概论(5学分)、旅游与饭店会计(6学分)。

21.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新闻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本科段。

②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本科段,须加考新闻学概论(6学分)、中国新闻事业史(6学分),新闻采访写作(10学分),报纸编辑(6学分)四门课程。

22.教育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师范教育类非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生须加试“教育学”,非师范教育类专科须加考“教育学”、“心理学”。

23.计算机网络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电子电工信息类各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

②理工科非电工电子信息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计算机组成原理(2318,4学分)(原计算机原理2384);

③非理工科专业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层次的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需加考计算机组成原理(2318,4学分)(原计算机原理2384)和高级语言程序(一)(0342,4学分)。

24.电子工程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电工技术、通信技术、广播与电视技术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电子类非上述三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非线性电子电路(4);

③理工科类非电子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非线性电子电路(4),数字电路(4)。

25.农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植物生产类(农学、植保、土化、果树、蔬菜、园艺、农业推广、种子等)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农科类(除植物生产类)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植物学(4学分)、植物生理学(5学分)、土壤肥料学(5学分)。

③其它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植物学(4学分)、植物生理学(5学分)、土壤肥料学(5学分)、作物栽培学(7学分)。

④40岁以上的考生可申请免考外语,但需加考农业推广技能(5学分)、农业生态基础(5学分)、农业政策与法规(4学分)。

自考专业级科目

26.畜牧兽医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畜牧、兽医、食品卫检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其它文科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家畜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兽医概论、畜牧概论、家畜病理学,理科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家畜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兽医概论、畜牧概论。40岁以上考生可申请免考外语,但需加考动物生理生化(5学分)、家畜病理学(5学分)、兽医药理学(5学分)。

27.社会学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社会学类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非社会学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已通过的课程可免考)社会学概论(6学分)、社会调查方法(6学分)、社会心理学(4学分);

③40岁以上的考生可申请免考外语,但需加考社会工作概论(6学分)、科学社会学(4学分)、中国社会学史(4学分)。

28.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社会学类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非社会学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社会学概论(6学分)、社会心理学(4学分)、社会调查方法(6学分);

③40岁以上的考生可申请免考外语,但须加考劳动经济学(6学分)、劳动就业概论(6学分)、工资管理(4学分)。

29.餐饮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烹任类、经济管理类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餐饮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

②其他类专业专科毕业生可参加餐饮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考试,需加考餐饮管理与实务、现代厨房管理、食品卫生与安全三门课程。

30.教育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教育学、教育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师范教育类非教育学、非教育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时应加考教育学(8);

③非师范教育类专科毕业生报考时应加考心理学(4)、教育学(8);

31.化学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化学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时应加考教育学(4)、心理学(4)。

32.物理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物理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时应加考教育学(4)、心理学(4);

3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师范教育类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科专业。

②其它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时应加:教育学(4学分)、心理学(4学分)。

34.数学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数学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时应加考教育学(4)、心理学(4);

35.体育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体育教育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非师范教育类体育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时应加考教育学(4)、心理学(4);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1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共有115万人,2005年共有338万人, 2009年共有611万人, 2015年则达到749万人。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剧增以来,就业难的问题随之提到章程上来。党和国家针对此问题制订了一系列就业政策,如“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及休学创业等,也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整体的就业现状仍不容乐观。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总体失业率为3.8%,分年龄的统计结果表明19至25岁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失业率达到13%。第三方教育科研机构麦可思数据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失业率为7.9%。

我们固然不能否认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在国家政策的调整下有积极的一面,但是数据表明就业难的事实依旧是个头疼的问题。原因之一就是高校扩招这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却因为放低了门槛使得大学生的素质大打折扣,大学生供大于求的形势代替了曾经的备受青睐。但是技术类职位如汽车设计、道桥建设等就业状况良好,此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而一些餐饮行业的人才缺口达到了1000万。由此可见,新形势的开创让大学生就业面更广的同时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但就在面临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依然追求“北上广”等发达城市的物质生活而看不上服务于大众的基层职位。很多大学生在没有做好职业规划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的碰壁。更有部分大学生选择考研、考公来逃避就业压力。

2 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困境分析

2.1 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和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1986年起,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陆续设立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开始招收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20多年的时间,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蒸蒸日上。截至目前我国至少已经有345(2015年6月统计)所院校开设了行政管理这一专业。按照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要求,该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那么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他们的就业情况又如何呢?在 2015年《中国高校本科113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排行榜》中,行政管理专业排名70且985、21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省属高校和省政府与地方共建高校的就业率。如此现状似乎与大学生美好的就业憧憬大相径庭。还有2015年广东警官学院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中过去两年毕业生就业率虽不低,但只有10%和8%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满意。我国高校在对于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上大同小异,几乎无创新可言,因此普通高校毕业的行政管理大学生的素质无法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挂钩。而随着党政机关实行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效率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工作的难度日益加大。

2.2 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方向与困境 行政管理毕业生面临这样几条路:一是考研,将来从事有关行政管理的科研工作。二是考公务员,然而逢进必考的门槛并未使他们占得什么优势。2014年和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总人数分别为152万人和141万人,因而行政管理毕业生想要进入公务员的行列难度是非常大的。三是自己找工作。由于大部分高校实行灌输式教学,许多行政管理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根本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四是通过考编、司法考试等转行。河南大学一位行政管理学生说:“我同学有考研、考公务员的,也有当教师的,还有到企业里做与行政管理专业无关的工作的。”综上所述,不少院校行政管理毕业生正在遭遇就业难的困境。

3 影响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3.1 国家政策 1999 年高校扩招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大学生人数剧增,为了缓解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也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每年各高校都有一半甚至更多的行政管理学生选择考研,许多毕业生便放弃了一些公务员的招录考试和企业的招聘,这就造成了毕业生丧失了一些就业机会。与此同时,行政管理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中无任何优势,而且公务员招考职位中更多的是对会计、中文、计算机及法律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3.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提到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不得不说那饱受诟病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些高校为了自身建设盲目设立专业,行政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在没有足够的教师资源的情况下匆匆上阵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可想而知。

3.3 毕业生自身的择业观 行政管理毕业生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不应该选择小城镇企业或是基层服务岗位而应该在党政机关、中外企业工作,由此可见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毕业生们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4 结束语

尽管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已经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等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笔者深知自己的学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文章中难免会带有主观性的观点或是出现片面性、肤浅性的词语,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困境及影响就业的因素也绝不像本文中所论述的那样简单,笔者只是想借这篇文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解决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帮助行政管理毕业生更好的就业,还需要更多学者和专家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小斌,邵燕斐.从社会需求思考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2).

[2]姜士伟.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行政论坛,2009.

[3]杨怀军,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就业状况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

[4]张畔全,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4).

[5]夏维鹏,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4.

基金项目:

阜阳师范学院学生科研立项《困境与出路: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探析》(FSYXSKY24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钱诗颖:女,安徽蚌埠人,阜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大三,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层电大;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问题研究

毕业论文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和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质。笔者多年在基层电大从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和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对该专业在毕业论文写作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非常关键。它明确写作目标,决定了论文的价值,也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成败。行政管理专科学生在选题时存在如下常见问题。1.选题偏大,涉及范围过宽。加上学生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写作水平有限,论述很难深入和结合实际,照搬别人结论太多,缺乏个人的创新观点。2.容易偏离行政管理专业要求的选题范围,与其他管理类专业的选题混淆。多有学生以企业为例来进行选题,没有与工商管理专业很好区别开。3.选题过于集中,视野不够开阔。题目扎堆,写出的论文大同小异,缺乏创新。选题多集中于“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基础”等课程,而“公共行政学”、“行政组织学”等学科的研究比较缺乏。

(二)论文本身问题。部分学生对学术论文的认识不到位,少数学生上交的初稿根本不是学术论文,或是工作总结,或是学习体会,质量不高,写作水平低。语病多,格式五花八门,有的甚至逻辑混乱,很少联系自身实际,更缺乏作者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三)抄袭现象较为普遍。信息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抄写论文。如利用百度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行政管理论文”,查询结果就有一千多万个,复制与粘贴成为写论文的一条“捷径”。学生或东拼西凑,或大段抄袭,雷同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迟交或不交现象严重。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未能按时完成,要么工作忙没时间,要么直接表示不会做,或是临到最后期限担心不能按时毕业才开始动笔。

二、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问题的三维因素分析

(一)从学生层面分析。许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甚至认为是包袱,于是马虎应付。加上平时缺乏论文写作的训练,基本功差,工作压力大,很难静下心来研究写作。

(二)从指导教师层面分析。基层电大的教师身兼数职,即要参与教学,又要从事教学管理,有的教师还要担任辅导员。真正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严谨耐心地指导学生且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不多,这也影响了学生论文的完成质量。

(三)从社会环境影响的层面分析。当今社会,学风不正,论文抄袭成风,也是电大学生不重视论文写作和抄袭论文重要原因。

三、多管齐下,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路径选择

(一)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端正态度。首先,帮助学生明确论文写作的意义,是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让学生认识到抄袭是一种严重侵犯他人著作权的不道德行为。再次,教师要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工作、特长、兴趣等,从而进一步提出要求。最后,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题目,可提供一些参考选题,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结合实际撰写论文。总之,要鼓励学生在符合专业要求的基础上因趣、因需要、因事选题,鼓励“小题大做”,选择那些自己综合能力可以驾驭的题目。

(二)重视论文指导教师的培养。1.指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指导教师的素质包括职业素养、理论修养、文字修养等。要放下架子,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树立信心,给以具体指导。指导教师应当是个“通才”和“杂家”,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对当代各种新理论、边缘科学要有广泛的涉猎,还要有丰富的自然知识与社会常识。同时,还应有较强的中文写作水平,能及时纠正学生论文中的语病和错误。2.建立一支稳定的论文指导教师队伍。电大分校师资力量有限,应发展一支工作稳定、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同时还要重视对指导教师的培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定期反馈进度,研究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将论文指导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论文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毕业论文的教学应贯穿于从入学教育开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从平时入手,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第一,通过入学教育做好心理准备。使学生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引起高度重视。第二,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进行理论准备和材料准备。第三,提前把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和具体要求布置给学生,聘请专家举办讲座,系统讲解如何选题,如何撰写论文,从而有充足的时间确定选题,搜集素材着手写作。

(四)依托网络手段开展论文写作远程指导。将网络手段运用到论文指导环节。可为毕业班学生建立论文指导QQ群,方便师生交流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与问题。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电子档案,以记录学生写作过程和教师的指导过程。

学校应该把毕业论文当成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看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谢虹光.毕业论文学术定位初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4).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一)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准备工作情况

1•学生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相关信息了解和掌握的时间较晚。64%的学生是在大三的时候对毕业论文(设计)有关信息有所了解和掌握的;68%的学生认为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相关信息的了解应该在大三之前。

2•学院缺乏毕业论文(设计)专题指导。68%的学生对毕业论文的了解途径是通过平时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的介绍;71%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学院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活动如专题会、座谈会、讲座等,而8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为他们提供这些专业指导。

(二)选题情况

1•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以学生自拟题目为主。这种选题方式充分关照到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但也导致选题过大,内容空泛。

2•选题类型以基础研究为主,应用研究很少。除《论鄂尔多斯市失地农民的出路》《从村民政治冷漠看克旗农村基层民主选举》《论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推动———以赣州为例》等少数几篇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选题以外,大部分选题偏重理论性,实践性不强。

3•涉及民族地区和本地区的选题很少。作为地处民族地区的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大部分选题没有体现出民族性和地区性的特点。

4•选题与指导教师的科研相关度低。由于在选题环节多是学生自拟题目,学生在拟题时并没有过多考虑到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所以很多选题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不相符合。

(三)指导教师及指导情况

我院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均由硕士以上学历或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学生认为71%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学生要求严格;92%的指导教师对自己所指导的学生本科毕业论文修改次数达到3次以上;6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指导教师对自己有足够的指导;82%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熟悉自己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63%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在答辩方面也给予了足够的指导;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满意度为87%。根据对指导教师的访谈结果,大部分指导教师认为在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学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任务,延期完成是普遍情况;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抄袭的内容多,学生自己撰写的内容少。

(四)学生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情况

1•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周期短。45%的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周期只有1个月左右,37%的学生论文写作周期达到2个月以上。还有少部分同学用更少的时间完成了毕业论文写作。

2•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不高。学生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方面投入的精力很有限,53%的学生在论文写作期间只阅读了10—20篇(部)论文或著作,31%的学生阅读的论文或著作达不到10篇(部)。在论文中的数据来源上,76%的学生直接引用他人资料,只有少部分同学的毕业论文(设计)中有自己调研或计算得出的数据。致使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84%的学生都承认自己的毕业论文是在借鉴他人的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3•大部分学生写作期间没有参与过指导教师科研。问卷显示,79%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参与过教师的科研活动。

二、提高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科学定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性质

按照通常理解,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同时也是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1]按此理解,本科毕业论文既是一门课程,教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从事研究和写作;同时,它又是一个考试环节,是对本科阶段教学质量的一种综合性考核,本科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对本科阶段教育质量的综合性考试。因此,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就必须从本科教育全过程入手,而不只是做论文的那几个月。由此,平时课堂教学和考核应作出如下调整: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阐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二是掌握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可以在课堂中采用启发式、探讨式、辩论式等授课方式。多举办学术报告、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培养学生学术兴趣。三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学术论文。可以考虑将阅读论文作为平时作业,要求学生提交阅读论文后的论文内容摘要、内容评论或读后感等。

2•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多开设有助于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基础性、工具性课程,如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文献检索、调查方法、数据分析方法、社会分析方法等。

3•改变课程考核形式。目前我院行政管理专业所有必修课的考核形式都是通过标准化试卷的闭卷考试,如果任课教师要采用其他考核形式,学院没有批准权,只有向学校教务处提出申请。学校规定,其他考核形式的课程不能超过所有必修课程10%。单一的闭卷考试考核形式使得学生只注重书本上理论知识点的掌握,忽视知识的实践意义和价值。建议今后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课程考核,如调查报告、调研报告等。平时作业可以以论文的形式给出,延长作业时间,每学期每门课程一次作业。

(二)建立规范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制度

1•在选题来源和方法上应以教师拟题为主,选题要结合教师科研。考虑到学生自拟题目带来诸多缺陷,问卷也显示55%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在选题中作用重要,45%的学生认为在选题时指导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我院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应实行教师拟题,每位指导教师根据自身科研方向和自己熟悉的学术领域向学生提供选题。选题每年更新一次,选题的数目要比学生人数多20%—30%,以保证学生能够充分选题和做到一人一题。

2•选题应体现专业性、民族性和地区性。作为地处民族地区的民族院校,应引导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关注本地区的社会发展。

(三)创新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模式

1•提前启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我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选题大部分是在3月份,定稿时间是6月份。3—6月份期间,除了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很多学生还要参加专业实习、考研、招聘会、就业。大部分学生真正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都在1个月以内。问卷显示,82%的学生认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很有必要,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作的毕业论文设计也感兴趣,并且认为撰写毕业论文对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认为毕业论文(设计)需要用更多时间来完成,也都愿意花更多时间来写论文,只是受时间所限,只能应付了事。建议今后在第7学期的学期初就开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程序,这样,写作周期就能够达到10个月,完全可以缓解考研、就业、实习等活动给学生造成的压力。

2•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工作量化薪酬化。目前我校对教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只记工作量,没有酬劳。毕业论文(设计)作为一门课程,应同其他课程一样,工作量要薪酬化。尤其是这门课程指导教师的指导难度较大,53%的学生毕业论文都不是完全在校内完成的,指导教师一般要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考虑到以上因素和院里的实际情况,对指导教师每指导1位学生给予60元补贴。60元补贴相当于我校3个课时的课时津贴,而实际上每位指导教师从学生选题开始一直到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对每位学生的指导远远超过3个课时。考虑到我院实际情况,建议将教师指导每位学生的课时量定为10个学时。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流程再造

中图分类号: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53-03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各高校纷纷恢复开办行政管理专业以来,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进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对行政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本文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运用流程再造理论,探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嬗变

(一)知识结构目标嬗变:由理论型转向应用型

知识结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总体上仍以政治学取向为主,偏重学术性,而对应用性重视不足。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现状是学生实践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的课程普遍不足、参与社会实践机会少、实际工作能力弱,部分高校课程设置缺乏实践课程,或者虽有实践活动但却流于形式,严重脱离实际培养目标[1]。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呈现为理论型,在教学与实践环节理论知识的传授占绝大部分课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中型企业大量涌现。这些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对技术型和经营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的部门增多,层级增加,需要规范的机关管理和控制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也在逐渐增多。为保证管理指令的畅通,执行力提升,企业行政管理人才需求日益增大,而高校死守传统观念办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明显不符合企业需求,使得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这意味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目标必须由传统的理论型向应用型及创新型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要求。

(二)就业结构目标嬗变:由公共部门转向私人部门

纵观国内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其培养模式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以培养国家公务员为目标,培养在政府机关工作所需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面向教学与研究领域,培养在研究机构和教学机构从事学术性研究和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这两种培养模式的就业结构目标主要是针对公共管理部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第三部门等。2007年11月6日,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印发《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规定》对公务员录用等做出了全面规定,这意味着行政管理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要想成为公务员,必须通过人事部门的公开考试才能进入,任何专业包括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特权,而真正毕业通过公开招考进入国家公务员系统的学生非常少,这就导致高校培养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遭遇到就业危机。学生感到在学校学到的与走向社会工作所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不一致,从而导致专业教学、专业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及时转变行政管理专业就业结构目标,把就业重点转向私人部门,尤其是企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从而促进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公共行政”向“企业行政”转型。

二、当前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供需矛盾分析

如前文所述,当前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结构和就业结构上发生了根本转变,而现实专业建设中对这种变化却反应迟缓,导致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矛盾逐渐显现。

(一)学用脱节导致“纸上谈兵”

近年来,我国行政管理课程设置体系逐渐完善,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缺陷: 第一,教学实践环节单一重复,缺乏创新,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第二,在传统的案例教学中情景演练的方法与现实行政管理实际工作脱节,缺乏有效的教学实践平台,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学生从课堂难以获得实际能力的提高,导致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一旦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所学的知识在企业工作无用武之地,学生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导致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感到不满意,认为行政管理工作不是专业性工作,其他专业人才一样可以胜任。由此可见,学用脱节导致企业用人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不满意,学生也感到难以适应企业环境,人才培养的供需技能矛盾突出。

(二)“官本位”思想导致“杂念丛生”

一直以来,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针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这就导致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偏向行政部门,而行政领导则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追求目标,加之传统文化和现实体制因素,“官本位”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依然根深蒂固。根据近三年对安徽工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统计分析,75%的毕业生在企业单位就业,10%左右的毕业生通过公开招考考取各类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还有15%左右的学生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可见,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主要去向是各类企业。这些到企业岗位工作的毕业生怀揣各种心思,从根本上对企业工作岗位心理认同感较低,因而导致“杂念丛生”,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根据对近三年安徽工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有50%的毕业生在一年内跳槽;近70%的毕业生表示在准备公务员考试或考研;有近80%的毕业生表示在企业工作难以安心或兴趣不大。由此可见,“官本位”思想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带着诸多“杂念”在企业参加工作,他们更多的只是把这一工作当做临时“跳板”,职业归属感较低。长此以往,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不安心、不投入、不进取、不认真等行为表现越发突出,用人单位也认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眼高手低”、对企业缺乏认同感等,导致人才培养的供需理念矛盾越发突出。

(三)企业重视不够导致“自暴自弃”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供需矛盾不仅体现在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在企业方面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偏见也导致人才浪费。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的神经中枢,是推动和保证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技术研发等几大块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协调的关键,是企业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企业活动中由于行政管理工作不直接产生效益,不像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直接涉及企业效益,这就导致当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普遍不重视,因而对行政管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滞后。在企业管理中负责生产、销售以及研发的部门受到重视,业绩也容易量化考核,这些部门的管理者晋升机会也较多,而负责企业行政工作的部门往往围绕生产和营销部门开展工作,为企业一线开展服务工作,加之企业行政工作绩效难以量化考核,导致企业行政工作往往不受重视,负责企业行政工作的员工难以获得晋升机会,因此,在企业从事行政工作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要么希望转到企业其他部门,要么“自暴自弃”无所作为。由此可见,由于企业对行政工作的不重视,使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没有职业归属感,难以施展才能,导致专业人才培养供需双方职业规划矛盾突出。

三、面向企业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如前文所述,由于企业与公共部门性质不同,双方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双方产生诸多矛盾,这既是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挑战,也是人才供需双方必须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以“客户”为导向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流程再造

面对各类企业需求,行政管理专业必须从“公共行政”向“企业行政”转型,坚持以“客户”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上进行培养流程再造。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是由Hammer和Chapy于1993年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指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速度、质量、成本和服务等衡量企业业绩的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流程再造的关键点在于:(1)坚持以客户为导向,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是流程再造的核心和考核的准则;(2)强调打破部门界限,以流程为工作单位,将组织内部与组织之间的业务流程进行设计和整合,重新构建工作及组织结构;(3)流程改进后绩效有明显提高,通过对原有的作业流程进行改革和整合,简化工作程序,缩短工作时间,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4)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是流程改造的重要手段,这能够突破时间及空间限制获取和使用信息,使流程中的信息流及物流迅速地传达到目标客户[2]。高校应该打破原有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重新构建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1.打破校企割裂,建立校企信息共享机制。高校与企业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信息阻塞,缺乏沟通是当前人才供需矛盾的症结所在。然而流程再造理论要求必须要打破部门界限,以客户为导向,最大化地满足客户的需要,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具体到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必须意识到“客户”――企业需求的重要性,主动打破校企割裂的现状,积极建立校企信息共享机制,为此,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见图1):第一,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应首先把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信息发送给企业,这里包括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信息;第二,由企业结合自身对行政管理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发送给高校相关人才需求信息,进而提出人才培养教学实践方面的改进方案;第三,做好信息及时准确的反馈。对企业和高校间人才培养和需求信息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信息的及时准确反馈显得格外重要。校企间可以通过定期座谈、调研以及其他形式活动,保证信息沟通,促进信息共享。

图1 校企信息、资源共享流程图

2.校企资源共享,建立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机制。以“客户”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流程再造,除了需要建立信息共享的管理机制外,校企资源共享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人才培养也至关重要。如前文所述,信息的流转在校企之间不断往复,而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接受、加工、处理和输出等环节无不涉及校企资源的调整和整合,而资源共享正是打破校企界限的关键。由此可见(见图1),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建立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机制对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的流程再造至关重要。校企应为资源共享分别进行内部组织管理设计:第一,高校应积极发挥知识资源优势,为企业在行政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提供智力支持、决策咨询或解决方案,诸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企业薪酬管理、供应商(销售商)管理、管理层级设置以及行政效率提高问题等,从而使高校知识资源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资源;第二,企业应积极利用实践平台资源,一方面为高校提供教学实践的资源,另一方面,把企业的行政管理经验或困难转化为高校的教学案例资源,从而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二)以“企业行政”为重心对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业务流程再造

前文所述以“客户”为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流程再造在宏观上为提高人才培养的绩效提供了组织管理保障,然而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企业需求,必须在微观上以“企业行政”为重心在具体教学实践业务方面进行流程再造。

1.课程体系设置围绕“企业行政管理”整合。课程体系的设置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秉持什么样的思想对课程体系设置至关重要。许多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依然偏重政治学理论,缺乏管理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必须转变观念,紧紧围绕“企业行政管理”重新整合现有课程体系。为适应企业行政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应逐步减少政治学方面的课程设置,稳步增加管理学和经济学方面课程。另外,在师资配置方面,由行政管理专业的专职教师主讲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概论、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企业行政管理等;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主讲实践技能类课程,例如人力资源规划、市场营销与策划等。

2.实践环节突出校企合作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针对的是与专业课程和技能相关的训练。校内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电子政务模拟实训、公文写作、秘书实务等,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内容。在实践教学流程中,校内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联系课堂教学内容,掌握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在校外实习期间,由实习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组成校外指导团队,监督指导学生的实习活动,提供一些实际的企业行政管理业务给学生磨炼,诸如企业员工的日常管理、后勤服务管理、员工日常考核等,在实践中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补充单纯理论学习的缺陷,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在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校企合作”,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变“理论学习型”为“问题解决运用型”。

3.毕业论文(设计)引入“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是综合训练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论文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毕业生撰写论文[3],着力打造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项目化,在人才培养中进行校企合作,探索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双导师制”,积极实施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项目化、实践化、个性化。转变过去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过于理论化的倾向,鼓励学生根据实习企业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实践应用型的毕业论文课题,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校内导师指导论文撰写,校外导师对具体业务问题给予指导,论文答辩由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组成答辩专家组。将“双导师制”模式引进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与企业实际工作的深度融合,实现专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有助于大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增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克.社会需求视角下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2).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体系;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5-0050-03

医学院校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或事业单位的公共管理岗位,但因其专业性不强,还有文秘、管理、经济学、财务管理、外语、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的专业人才在抢公共事业管理的工作岗位,并且他们在自身的岗位上做得还不错,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优势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同时,医疗单位行政领导干部大多没有受过专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育,不少打着各种旗号的“管理咨询机构、管理咨询师”等已涉足医院管理、卫生管理行业的各个领域,为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培训和决策支持[1]。

以上现象一方面说明卫生医疗机构缺乏公共事业管理行业这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说明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尚未被认可,说明目前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有待优化。

一、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本文以海南医学院2012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共发放问卷35份,正式回收34份,问卷回收率97.14%。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毕业生基本情况、就业实践能力需求、对学校的基本评价、专业课程结构对就业的影响等几个方面[2]。问卷调查结果采用Epidata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并借助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一)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在34份有效问卷中,有76.47%的毕业生在生源地就业,66.67%的在事业单位就业,88.24%的从事于公共管理类或相近的工作,这三项数据说明海南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要分布在生源地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符合专业的办学特色。

(二)毕业生的实践能力需求调查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在校学习包括理论教学、见习、实习,对三者之间的学时分配调查中,有94.11%的学生认为实习可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对于专业实习和临床见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有88.24%的学生认为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社会调查、卫生法律宣传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对实习评价的量化考评调查中,82.35%的学生认为应制定符合专业需求的量化标准,包括学生出勤和纪律,论文写作的条理性、逻辑性、严谨性和科学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7.22%的毕业生认为,在实习、见习期间自己的整体水平可以得到很大的锻炼与提高,对其将来从事的工作有实际性的帮助。

(三)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

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校的办学条件,校园文化及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学校管理等。70.58%的毕业生对办学条件比较满意,17.65%的学生基本满意,还有11.77%的学生不满意,由此可见,学校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办学投入还有待加强。对于校园文化评价, 94.11%的毕业生认为学校人文教育“较好”,88.24%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医德医风教育和学风“好”或“较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达到94.12%, 说明学校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优良的学风。对于学校的管理,94.12%的毕业生认为教学管理工作较好,91.18%的毕业生认为学生管理工作较好。

(四)专业课程设置对就业需求的影响

通过对首届毕业生的“您对目前的专业课程体系满意情况评价”的问卷调查显示,满意度仅为24.3%,不满意的达到44.2%, 这一调查结论在其他同行学者的研究中也被证实[3],这说明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满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海南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段式培养,即“公共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等几大模块。公共素质课主要包括德育类课程和计算机、外语、数学等工具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医学类基础课和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如基础医学综合、临床医学概论、卫生统计学、卫生学、流行病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主干课主要就是反映该专业培养特色和目标的课程,如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医院管理学、社会医学、医疗保险、卫生服务和社区医疗等。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公共素质课和专业基础课中哪些课程认可度不高,对其进行了深度访谈。调查显示,学生对政治素质类课程认可度不高,76.48%的毕业生表示在校期间曾逃过政治素质类课程,有35.29%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手机上网、打瞌睡、聊天等。英语类、计算机类的技能课程认可度达到70%以上, 91.18%的毕业生认为大学英语很重要,这一结果在“您通常选择哪类课程上看英语材料”的统计结果能进一步反馈:73.53%的学生选择政治素质课程,23.52%的学生选择专业基础课,不到10%的学生选择专业主干课程。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因迫于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压力,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还是较高的,故有的学生不惜在其他课堂看英语材料,同时也看出了部分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

学生选择专业基础课学习也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课程认可度较高的集中在考证、考级、考研课程。调查显示,毕业生中参加过除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之外的考证或其他培训(如会计证、教师资格证、口译培训等)的高达94.12%。调查发现,大一、大二的学生可能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考英语四六级证书上,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考公务员或考研上,在2012届毕业生中, 选择考研的占35.29%,而选择考公务员的达到29.41%。

最后, 对专业主干课程群的调查发现, 只有17.64%左右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并愿意花较多时间在专业课上。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的比例相当低,大部分学生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专业思想不稳定,尽管经过四年的学习,但专业认可度仍不高。64.71%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联,而剩下的学生大多对所学专业课程不感兴趣。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统计,只有23.52%的学生会花时间阅读专业相关书籍,64.71%的学生选择阅读更为实用的操作类课程书籍。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012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现状调查显示:专业培养方案有待完善,课程体系亟须优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繁多,结构不合理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边缘学科,既要了解一定程度的医学知识,又要学习经济管理学的专业课程,课程门数较多。又因其属于管理学门类,学制为四年,时间短,总学时数偏多,学生苦不堪言。追究其根源,主要是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特色不彰显,导致课程开设广而不精,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医学类课程门数过多,学时比例过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非临床医学专业,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的要求应有差异。其次,经济管理类课程比例偏低,因医学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师资紧张,一些理应开设的应用性和实操性较强的管理类课程没有开设。再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开设的前后关联程度没有科学逻辑性,如医学类课程开设应先开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开设与之间隔不能太长。专业课程学习过程应先开设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再开设卫生经济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卫生事业管理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开设的时间间隔不能过长。

(二)预防医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毕业生从事的相应工作来看,大部分是从事于卫生行政部门或相关事业单位的公共管理工作,近期各种流行性疾病的传播,如“非典”、“禽流感”、“猪流感”等疫情的蔓延,从某种程度折射出卫生行政部门思想上麻痹、应急处理能力的缺陷以及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作为未来将分布在各地、各行业潜在的卫生行政工作人员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其预防意识和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仅仅设置了预防医学导论这一门概论性的课程,学时数仅为36,学生很难对疾病预防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更不用说指导其日常行为。

(三)专业课程开设与就业需求有差距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卫生行政管理工作,应用文写作、秘书学类课程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公文写作能力和文件处理的素质,学校将此类课程安排在选修考查课,学时数及相关考核要求也较低,不利于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很多机会直接使用统计知识处理问题。统计学的应用目前主要分为两个领域:经济社会民生和医学生理,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主要是卫生管理,主要面对的是医学方面的统计,应开设的课程是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也应增设社会学方面的统计,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计量经济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在卫生执法部门和医院管理部门工作,所以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有可能会遇到如何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问题。法学类课程开设缺乏体系,而目前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的法学课程是卫生法,作为一个法学课程的体系,缺乏基础法学作为支撑,学生对于《卫生法》的掌握只能停留在空洞的条文记忆,对于其立法的必要性及执法的严肃性理解不够深刻。

(四)课程设置未考虑文理兼招的生源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生源分布上基本上文科生和理科生各占一半,文科生在学习医学类、统计类、计算机类课程时较吃力,但对社会科学的相关课程比较感兴趣。考虑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学生今后的工作还要面对很多公文的处理和写作,应加强其社会科学的课程学习,在不增加其课程负担的前提下,应增设一些人文类的课程。

(五)见习、实习时间过短,形式单一

通过对2012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在校期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其实际工作帮助很大。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见习和实习过程与临床医学是完全不同的机制和过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临床见习主要是了解各个病情的基本情况及治疗费用控制等,对于其治疗过程及疾病机理则要求不高,而专业实习不是在临床科室,而是在医院的行政科室或卫生行政部门,掌握这些工作的关键是要对国家卫生政策及地方、医院的行业规范等,这些知识并不是听带教教师讲解或见习操作就可以掌握,而必须增加见习、实习学时量加以巩固,才可以加深印象。

见习和实习的形式不应拘泥于医院的科室或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科学就是人与人的科学,学生应走出去与社会交流,应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调查、法律宣传等形式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设想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课程设置和本校的优势学科良好匹配,同时突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和规律,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时数及开课门数的控制

在学时安排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总学时应控制在2400学时以内,周学时不超过25学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开课门数上控制在45门左右,分为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课(含医学类和经济管理类)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这三大体系。学时比例保持在2:4:4比较合适。在课程安排上,加大实践学时的比例,实践课和理论课的学时比例应不低于1:1。

(二)三大模块的课程设置

1.医学类课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医学类课程主要包括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三个体系。医学课程的要求不像临床医学专业那么高,既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医学知识,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既满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医学知识要求,又不违背医学教育的认知规律。因此,有必要将分支细的学科整合成课程群,减少冗余的知识讲授,压缩学时量。例如,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综合,将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诊断学等整合为临床医学概论。部分院校将其整合为预防医学导论,发现其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并不好,原因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卫生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及医疗卫生机构经营与管理技能,能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从事管理的专门人才”,因此,应系统地学习预防医学类课程,一是增开预防医学导论或预防医学基础等概论性的课程;二是开设预防医学的工具性课程,如流行病学、统计学、传染病学等等;三是在实践教学中加大预防医学的比重,在原有的临床见习的基础上增加预防医学的实习内容,可以安排学生到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一个月左右的实习,增加学生对预防医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2.专业基础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基础课程类、管理基础理论和技能类和法学基础课程。经济学基础课建议开设西方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类课程建议开设管理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管理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文秘等理论性和技能性课程;法学类课程开设法学概论、卫生法学、经济法、行政法等课程。同时,为了体现 “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培养特点,可开设一些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作为选修课,如开设制度经济学、公共预算管理、公共政策与分析、财务管理与财务报表分析、财政与金融、民商法等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其需要,有挑选性地进行选修。

3.专业主干课及特色选修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一定要体现其专业特色,完成其培养目标,这部分课程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反映学科体系基本规格的标志。建议开设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政策学、医院管理学、卫生技术评估方法学、医患沟通学、医疗保险等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其专业方向特色,开设一些特色性的专业选修课,如区域卫生规划、卫生监督实务、基层卫生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卫生服务评价实践等课程,这些课程安排在选修课,并不是不重要,而是与学生以后的就业方向休戚相关,这也是体现其专业特色的选修课,建议作为专业限选课,只是考核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注重技能和实践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昌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20).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2. 本文以--------为题,首先对---------的论述,然后在重点分析-------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因此该文在选题上紧扣专业要求,文章结构科学合理,文章观点表达准确,用词正确,语句通顺,思路清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在论证方法上采用事例论证与案例论证。查阅的资料充分合理。不足之处解决问题的对策还缺少可操作性。

3. 该文以--------为主题,充分体现出时代性和现实的社会价值。全文分------个大部分。首先对-------进行了论述,然后重点分析---------。全文基本上都是紧扣主题来展开论述。在论述过程中该生较好的运用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语言较流畅,但观点不够精炼。在论证过程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理论论证方法与实践论证方法。观点表达准确,思路清晰,文章整体性较强。整体上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4. 本文以-------为主题,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且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该论文结构基本合理,全文共分-------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在论证过程中,该生的参考文献资料与所要论证的观点及内容结合紧密,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研究与事例研究法。用词基本准确。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论据不够充分,还缺乏说服力,个别引用内容没有标明出处。

5. 论文主题明确,语句基本通顺,层次基本清晰,观点表达基本准确。作者比较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邓小平关于行政改革的思想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格式基本规范,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但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料太少,部分论证内容与主题结合不紧密,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6. 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思路基本清晰,全文内容基本上按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来写,查阅的相关资料也较多,但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体现的还不够充分,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也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7. 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基本原理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解决前面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8. 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能较好地综合运用行政管理知识来分析企业行政管理实践问题,论文写作态度比较认真负责,论文内容较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切合论题的需要,层次结构比较合理,主要观点表达的比较明确,逻辑思路基本符合要求,语言表达基本通顺。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创新点不足。

9. 本文选题较合理,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全文以……为主题来分析论证,对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的…………..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内容论证也较科学合理,格式较规范,参考的资料紧扣文章主题需要,但创新点不够,论证不够,尤其文章最后一部分论证太薄弱,缺乏说服力。总体上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

10.本文以……为主题,重点探讨……..问题,选题基本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范畴,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也较合理,但创新点不够,部分观点论证不充分,格式还不是非常的规范,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不多。总体上基本合格。

11. 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比较紧密,观点表述也基本准确,论证内容比较具有说服力。在论证过程中基本上运用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理来分析文中的主要问题,但参考的资料还欠充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少数观点论证不深刻和全面。

12. 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化解困境的有效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观点与主题的需要,实践论证还不够,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13. 论文思路比较清晰,语句基本通顺,层次清晰,观点表达准确。作者比较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党内监督实践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针对党内监督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解决建议,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料与主题结合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和有说服力,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部分内容与主题结合的还不是很好,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4. 全文以-------为题。重点探讨出--------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教合理。参考的资料与主题结合紧密。

15. 全文以-------为题。重点探讨分析--------的问题及原因,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全文选题新颖,具有很强的研究性。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观点鲜明,论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论证方法合理,了大量的数据来论证,更增加了论证的可靠性。能综合运用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来分析--------,但不足之处主要是语言不是很精炼。

16. 该文参考的文献资料充分且符合论题的需要。该文以--------为例,重点探讨 --------。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格式规范,能较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运用来分析现实中的行政管理实践问题。但个别观点论证还不充分。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7. 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观点表述准确,论证内容比较具有说服力,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

18. 本文以--------为题,重点探讨--------。选题符合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与专业特色,而且选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文章结构安排合理,层

次清晰,写作时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与主题联系紧密,而且参考的资料较新,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能较好地运用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来来分析行政-------,在论证过程中,主要用理论论证和事实论证。但文章不足之处在与部分语句表达不清晰,论证还不够深刻充分,创新点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9. 全文结构基本合理科学,逻辑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较合理,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主题要求,从主题到内容符合专业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引文没有标着出来,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个别概念比较模糊,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0. 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社会热点问题,逻辑结构严谨。观点表达清楚,论述全面。语言平实简洁,通俗易懂。在论证过程中也能较好地将专业知识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但论据还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1. 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全文内容紧扣行政管理专业要求来写,充分体现出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查阅的相关资料较多。但不足之处主要是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2. 研究-------为题,充分的体现时代特色性。能为中国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价值。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明显。在论证过程中能教好的将论证与案例论证结合起来。不足之处是部分论点的论据还缺乏说服力。

23. 以-------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要调整基本概念提出问题,然后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 ------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4. 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能较好地综合运用社会理论和专业知识。论文写作态度认真负责。论文内容教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充分,层次结构较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观点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

25. 本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又充分反映出社会现实的需要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正确,能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与要分析论证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该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不仅充分而且与主题结合紧密。但格式欠规范,案例论证不够。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1.1教师人员安排不合理

尽管我国相关教学大纲规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当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项规定执行过程中遇到困难。目前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高级职称的教师都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首先,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对教师知识的储备和运用要求非常高,青年教师由于工作不久,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时间较短,在科研和教学方面都与老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困难。其次,部分高校对于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定位选修课,学校以及学院对课程教学的投入的精力和关注度都不够,更不可能为青年教师提供专项的进修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

对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而言,时间和精力的缺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而且还必须具备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教学工作。由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或是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工作,或者担负着行政领导职务,常常无法保证或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教学工作,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还是一门选修课,教学的质量往往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1.2相关专业教材缺乏

教材作为承担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就全国范围内而言,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就相关教材数量而言,专门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较晚,加之相关高校对课程的定位偏差,直接导致了国内从事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编订的人员有限。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许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材往往采用政治学或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料,其内容缺乏公共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性、实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就仅有的几部教材而言,教材内容普遍存在滞后性和非针对性。在这些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中,有的教材侧重于经济类管理,缺少针对性;有的侧重于政治学,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有的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随国内外公共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更新,许多方法和事例难以满足当前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要求。

1.3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

目前,相对滞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着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现阶段,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仍未摆脱普通课程教学的窠臼,缺乏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自身特点的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局限于知识点的讲授,并没有注重通过将知识点的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实践有机结合,而是空洞的说教,一旦遇到具体的写作,学生就无从入手。因此,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仅仅停留和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需要。第二,教学手段单一僵化。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该结合公共管理专业和本科论文写作的双重特点,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而现在的教学仍然停滞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依旧单一僵化。教学、教材和课件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被动地依赖教师,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的亦步亦趋的督促式指导,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升的路径探析

2.1明确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目标

设置公共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当依据教育部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结合各自学校自身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情况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就目前而言,应当突出强调它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地位,引起师生们的重视。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总目标应定位为:“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结合顾客——学生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建立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的质量目标,达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高水平的知识运用、技能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和学术道德的培养”。①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在教师的教授和帮助下,通过学习了解毕业论文的基本属性和特点,逐步掌握如何进行论文选题、如何撰写开题报告、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结构和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最终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2.2优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针对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的现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其一,针对教学和科研相对欠缺的青年教师而言。未来公共管理专业的青年将逐步实现高学历,科研能力将成为青年教师的强项,教学经验的不足可以通过逐步的教学实践得以弥补。因此,未来青年教师无疑将成为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的主力。而就现阶段而言,首先,高校有关部门应当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其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恰恰需要平时的摸索和锻炼。其次,学校、学院可以聘请校内外一些学历较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通过这些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不仅可以减轻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压力,而且培养和锻炼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其二,针对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而言。老教师科研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他们参与到毕业论文(设计)课程中来,对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现阶段而言,由于老教师承担着相对繁重的科研任务或行政任务,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校强制让这些教师承担这门课程,其教学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目前最优的解决路径是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工作,老教师更多的是对青年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而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到教学的第一线,形成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教学梯队,既达到了锻炼教师队伍的目的,又扩大了学生与教师在学术、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交流的空间,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2.3更新专业教材内容

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不强,教材多侧重于经济管理类或政治学类教学,脱离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为了改变目前教学的现状,相关部门应联系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高校,组织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根据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编写不同公共管理专业领域的教材,提高专业教材内容的适用性。教材应当服务于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首先,在理论层次方面上,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必须明确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共性特征和作为专业学科的个性特征。教材必须明确毕业论文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目标,并为教师的教授提供一个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学习论文写作的教材。其次,在实践能力方面上,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熟练掌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的撰写、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并且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实现将四年所学知识与实践问题有机结合,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2.4改进教学方法

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实践。因此,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必须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运用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学生实践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使得教学活动逐步由“re-ceptive”向“creative”转变。专业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为解决问题进行文献检索,相关论文阅读,思考分析,并将问题解决方案以小论文形式提交等。这一过程既是培养学生的论文意识,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能力的过程。”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产学研;毕业设计;宁波大学;毕业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15—03



作为高等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教学程序和教学手段,本科毕业设计倍受重视。本科毕业设计不仅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创新型活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既影响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也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2008年以来全世界爆发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许多出口型企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使我国在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探讨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成为高校管理者和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继承原有毕业设计模式优点,开拓创新模式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对产学研的界定

产,即产业,是指存在并发展于人类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人才、技术、物资、资金、信息等要素及其相互联结成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结构体系,也可将其简单概括为社会生产劳动的基本组织结构体系。企业是产业的外在表现形式。本文中的“产”指公司和企业,即依《公司法》和《企业法》成立的从事生产、服务等活动的、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的,并依法取得法人资格,能对外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营利性法人。

广义的“学”是指高等学校,即依法成立的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实施教育的学校,包括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还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本文中的“学”(Academy)即是指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而未涉及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研”是指科研院所,即依法成立的根据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以进行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各类技术研究开发为中心的事业法人。本文因主要探讨高校(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的产学研合作问题,因此,这里所说的“研”(Research)主要指高校(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的科研能力、活动及科研成果。

在我国,提到“产学研合作”,一般是指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合作,其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产学研合作”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生产活动中的有机结合。狭义的“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方面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所进行的合作与交流。本文所研究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是指高校(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与公司和企业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所进行的科技开发、生产活动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除了“产学研合作”,目前还有“官产学关系”的提法。近年来,学术界和产业界合作的不断发展,相关研究也日趋深入。有学者指出,大学和研究机构均应属于学术界,两者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大学和研究机构可合称为“学”,这个“学”并不单指大学,而是指学术界。在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对两者的合作加以协调和引导,同时给予政策支持。所以,应该将“官”(政府)也加入进来,即形成了“官产学关系”。它体现了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下,政府、产业界与学术界三种力量交叉影响、协调一致向前发展的趋势。国际上,该方面研究的通用概念是“大学一产业一政府”(University一Industry一Government),简称UIG。

此外,与“产学研合作”相关的概念还有“产学合作教育”。它是指产业单位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被安排一定时间到产业部门的生产、工作现场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它是学校和产业部门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1995年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会员大会将“产学合作教育”改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不属于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二、“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基本理论框架

根据“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的目标,在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依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条途径,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毕业设计题目、研究内容,完善管理调控、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等环节,切实提高设计水平,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教学运行,体现在学校毕业设计教学活动与合作单位生产、科研、经营等活动中。毕业设计中指导教师的理论指导与产业一线技术开发人员的实践教学在量、序、时、空上要合理组合,在实施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当然它的有效运行,取决于合作双方的思想认识、组织制度、管理水平和必要的物质条件。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无论以何种具体实施方式执行,都要求由合作单位和学校,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毕业设计的题目、内容和研究方法。在时间安排上,部分时间应由学校的指导教师来进行理论辅导,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集中或分散指导;余下的时间则由一线技术开发人员来进行实践指导。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要至少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在生产科研一线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其余时间用来加强理论学习和查找资料。整个毕业设计教学活动,都要充分考虑到教学活动和行业活动的规律,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有序安排。在毕业设计完成后,必须聘请相关专家与理论指导教师共同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对毕业设计进行质量评价。在对毕业设计总体质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过程中产学研结合实施措施。

三、宁波大学“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构建

为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规范毕业设计工作,2002年宁波大学制定了《宁波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从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及工作程序、毕业设计(论文)时间、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原则及要求、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毕业设计(论文)总结与评优九个方面制定了毕业设计工作规范。

为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和竞争能力的人才,宁波大学在坚持原有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2011年,结合宁波大学的培养原则,了《宁波大学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实行多样化形式的有关规定(试行)》。提出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毕业设计(论文)除传统形式外,还可以采取:(1)部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并纳入省高校本科教学业绩考核体系的学科竞赛项目中所获奖项;(2)正式发表的论文和著作;(3)专利授予机构已授权的发明专利;(4)其他。这些形式不仅改变了单一的毕业设计模式,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达到了“产学研”结合的目的。

(一)改革毕业设计选题模式

在毕业设计中,毕业设计题目是关键,毕业设计题目在毕业设计中起着“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毕业设计题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内容,好的选题是按时完成毕业设计和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前提。要在毕业设计模式上有所突破,必须首先优化选题设计,讲究科学选题。宁波大学在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别重视选题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对于有些不适合学生完成或学生不感兴趣的选题进行适当调整。这样既保证了毕业设计选题具有实际意义,也尊重了学生的个人选择,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毕业设计管理制度

1、加强监督管理,创新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在“强化管理、规范组织、精心指导、全面监控、科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下,从规范管理入手,以质量评价为突破口,把过程管理作为毕业设计质量的保证,结合毕业设计项目内容,明确阶段与目标,强调对学生的能力、综合素质的训练。建议制定“毕业设计工作规程”。毕业设计工作规程应包括毕业设计的地位与作用、毕业设计的目的与要求、毕业设计的基本教学要求、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毕业设计的选题原则、指导教师的条件与职责、毕业设计的答辩、毕业设计的评分标准、毕业设计的工作总结等,从而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2、明确组织机构。各教学单位成立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组长、4—5人组成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各专业教研室成立3—4人组成的毕业设计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本单位毕业设计的日常组织和管理工作。各教学单位应成立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本单位毕业设计大纲、管理文件、质量标准的审定,协助做好毕业设计的选题审定和质量检查工作,同时担任毕业设计有关学术问题的裁决机构。

3、完善过程管理指标体系。对毕业设计题目论证、进度、答辩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保证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平时情况,保证教师时间与精力的投入,最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在过程管理中,指导教师负责所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工作,各单位毕业设计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工作,教务处负责全校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工作,主要对毕业设计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对毕业设计过程动态检查包括: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最后,各单位毕业设计领导小组要将整个毕业环节的各项工作和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形成书面的“毕业设计工作总结”材料交至教务处。教务处在各单位总结材料基础上结合抽查情况对全校毕业设计进行工作总结。

4、建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指导过程的评价。第二方面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过程的评价。这两项指标能够促使师生互相监督。第三方面是毕业设计阶段完成情况考核(要求指导教师及学生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始前填妥每阶段拟进行的内容)。第四方面是管理部门对各单位毕业设计工作进行检查评价。

(三)改革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学生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经费、场地和技术力量,完成企业需要的技术课题,毕业设计应采用校企联合共同指导方式,此种方式以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为主,学校教师指导为辅。毕业设计课题经协商确定后,校内指导教师负责过程管理,制定设计进度计划,对设计过程进行监督,并负责对毕业设计撰写进行指导和审核;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则负责对学生具体内容指导,提供相关资料,以及学生与工作现场、设计单位关系的协调。学生要拿出约1/3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和查找资料,约2/3时间深入合作单位进行实地考察。

(四)改革考核制度,规范答辩程序

实施”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要建立有弹性的毕业设计考核制度,规范答辩程序,具体如下:

1、对毕业设计答辩人员要求。邀请来自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专家参加答辩工作,这将使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评判更加客观公正,而且强化了“实践应用”理念,这对高校指导老师是一种激励和鞭策,有利于推动毕业设计质量的持续提高。

2、严格毕业设计考核办法,制定严格、科学、量化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毕业设计完成后要进行答辩,评定出成绩,以检查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毕业设计成绩由学生平时成绩、设计说明书交叉评阅成绩及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即由指导教师的评分、评阅人的评分、答辩小组的评分组成。评阅人及答辩小组成员可在全校范围内聘请评阅教师,也可在社会上聘请有关专家担任。

3、实行参加毕业设计学生进行答辩资格认定制。只要指导教师或评阅人认为毕业设计没有达到设计要求,该学生就没有答辩资格,不能参加答辩,必须重新进行毕业设计,直至合格。

4、在严格执行毕业成绩考核办法的前提下,建立不拘一格的评价模式。既要重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的评价,也要重视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评价。各种评价模式均应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开发人的潜能、展现人的个性、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重点。要把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职业素质及创造力作为评价的重要量值。例如,学生没有齐全的参考资料,学生亲自到现场调查研究,独立思考,经过修改整理,用自己的创新观念而做出来的设计,如果从形式上用老尺度衡量,可能工作量和质量都无法达到要求,但应看到学生是发挥了创意,工作主动,对收获感受深刻,只要毕业设计是新颖的、可行的、正确的,就可以在成绩上予以承认。评价原则要建立在对新颖的、与社会问题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有实际意义的、或涉足学科领域的难点和前沿问题的学生给予支持和成绩上鼓励的基础上。总之,要改变毕业设计成绩主要由学生基本能力来衡量的传统评定方法,在毕业设计工作中要鼓励、强化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要认识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人才水平和质量的关键。

四、结论与思考

与传统的毕业设计相比,“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提升毕业设计工作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深入思考。比如学生毕业设计与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去向的关系。在“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中,毕业设计的选题一般会与企业的生产科研相结合、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内容相结合进行设计。但在改革过程中,存在毕业设计选题与学生实习或工作去向脱节的问题。这使得学生对该问题不能有深入的思考,只是进行了文献资料的整理和重组,而无自己的认识。不能完全达到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可见,随着实践的深入,“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还需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姚国胜,陈建欣.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加强高校毕业设计[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2):87—88.

[2]陈鸿雁.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研究[C].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张起祥,李袓欣.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改革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63—165.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公共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设计)教学 制约因素 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Teaching Reform

WANG Guanqun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 Current college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teaching has the problems of targeting inaccurate, teacher staffing unreasonable lack of relevant professional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lagging behind. To effectively improve public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university should be clear thesis (design) teaching objectives, optimizing curriculum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improved professional updating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teaching; constraints; path analysis

作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本科教育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目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些因素阻碍了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深入分析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对策,对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要的公共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存在的制约因素

相对于其他专业,公共管理专业设置较晚,加之自身具有的独特性(专业学科的交叉性、中外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学科的实践性等)造成了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质量。

1.1 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教育主管部门明文规定: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撰写的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它是高等学校的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也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过程要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特点和实际需要。

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是制约当前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水平提高的根本因素。就目前而言,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定位不准确。甚至部分高校的教学大纲将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定位专业选修课,这导致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课时的安排,教师人员的配置,教学设施的配备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

对教师而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部分高校将毕业论文(设计)定位为一门选修课,而毕业论文(设计)这门课程所讲授的论文选题、论文写作的方法、格式和规范,参考文献选择、外文文献翻译等等需要花费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相应的课时安排和重视程度都不到保障,教师在论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只能侧重对于空洞的书面讲授,忽视了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强调实践性和参与性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直接参与和动手写作的能力,不仅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显得力不从心。

对学生而言,教学目标的不准确使得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产生了两点误区。首先,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但由于本科生课程安排相对紧凑,学生用于开展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大多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不够。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培养和考查的恰恰是学生的科研能力,但由于课程的安排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无法将所学的有限的知识与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由于大多数高校将毕业论文(设计)设置为选修课,学生对这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作为选修课,学生本能地认为毕业论文(设计)就是一门普通的增长知识的课程,只要求理解就可以,无需深入掌握。这就直接造成了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设计)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结果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相关的问题层出不穷,学生没有能力将毕业论好。虽然部分学生论文写作达不到规定的标准,但是学生又得毕业,最终结果就只有在执行的标准上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培养。

1.2 教师人员安排不合理

尽管我国相关教学大纲规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当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项规定执行过程中遇到困难。目前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高级职称的教师都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首先,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对教师知识的储备和运用要求非常高,青年教师由于工作不久,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时间较短,在科研和教学方面都与老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困难。其次,部分高校对于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定位选修课,学校以及学院对课程教学的投入的精力和关注度都不够,更不可能为青年教师提供专项的进修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

对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而言,时间和精力的缺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而且还必须具备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教学工作。由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或是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工作,或者担负着行政领导职务,常常无法保证或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教学工作,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还是一门选修课,教学的质量往往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1.3 相关专业教材缺乏

教材作为承担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就全国范围内而言,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就相关教材数量而言,专门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较晚,加之相关高校对课程的定位偏差,直接导致了国内从事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编订的人员有限。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许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材往往采用政治学或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料,其内容缺乏公共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性、实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其次,就仅有的几部教材而言,教材内容普遍存在滞后性和非针对性。在这些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中,有的教材侧重于经济类管理,缺少针对性;有的侧重于政治学,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有的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随国内外公共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更新,许多方法和事例难以满足当前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要求。

1.4 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

目前,相对滞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着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第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现阶段,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仍未摆脱普通课程教学的窠臼,缺乏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自身特点的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局限于知识点的讲授,并没有注重通过将知识点的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实践有机结合,而是空洞的说教,一旦遇到具体的写作,学生就无从入手。因此,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仅仅停留和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需要。

第二,教学手段单一僵化。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该结合公共管理专业和本科论文写作的双重特点,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而现在的教学仍然停滞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依旧单一僵化。教学、教材和课件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被动地依赖教师,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的亦步亦趋的督促式指导,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 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升的路径探析

2.1 明确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目标

设置公共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当依据教育部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结合各自学校自身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情况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就目前而言,应当突出强调它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地位,引起师生们的重视。

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总目标应定位为:“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结合顾客——学生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建立毕业论文 (设计) 各环节的质量目标, 达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高水平的知识运用、技能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和学术道德的培养”。①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在教师的教授和帮助下,通过学习了解毕业论文的基本属性和特点,逐步掌握如何进行论文选题、如何撰写开题报告、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结构和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最终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2.2 优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针对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的现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其一,针对教学和科研相对欠缺的青年教师而言。未来公共管理专业的青年将逐步实现高学历,科研能力将成为青年教师的强项,教学经验的不足可以通过逐步的教学实践得以弥补。因此,未来青年教师无疑将成为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的主力。而就现阶段而言,首先,高校有关部门应当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其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恰恰需要平时的摸索和锻炼。其次,学校、学院可以聘请校内外一些学历较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通过这些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不仅可以减轻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压力,而且培养和锻炼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其二,针对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而言。老教师科研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他们参与到毕业论文(设计)课程中来,对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现阶段而言,由于老教师承担着相对繁重的科研任务或行政任务,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校强制让这些教师承担这门课程,其教学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目前最优的解决路径是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工作,老教师更多的是对青年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而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到教学的第一线,形成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教学梯队,既达到了锻炼教师队伍的目的,又扩大了学生与教师在学术、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交流的空间,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2.3 更新专业教材内容

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不强,教材多侧重于经济管理类或政治学类教学,脱离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为了改变目前教学的现状,相关部门应联系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高校,组织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根据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编写不同公共管理专业领域的教材,提高专业教材内容的适用性。教材应当服务于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首先,在理论层次方面上,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必须明确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共性特征和作为专业学科的个性特征。教材必须明确毕业论文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目标,并为教师的教授提供一个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学习论文写作的教材。其次,在实践能力方面上,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熟练掌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的撰写、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并且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实现将四年所学知识与实践问题有机结合,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2.4 改进教学方法

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实践。因此,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必须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运用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学生实践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使得教学活动逐步由“receptive”向“creative”转变。专业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为解决问题进行文献检索,相关论文阅读,思考分析,并将问题解决方案以小论文形式提交等。这一过程既是培养学生的论文意识,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能力的过程。”②其次,学校教务部门和相关学院应当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进行类似教学比赛性质的交流活动,不仅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及时解决教学难题,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为专业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此外,针对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学校应当全力支持和鼓励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走出课堂,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注重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质量。

注释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学习兴趣,激发

 

行政管理是政治性与社会性、理论性与应用性、综合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较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1]。然而,地方经济较为不发达甚至贫困的现状掣肘了当地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就业环境的优化,也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笔者认为,如何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激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1、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前期工作

1.1了解学习群体的特征。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其所在地方,一部分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中关于行政管理的认识较为肤浅和落后,在填报志愿时甚至开学就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清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学习目的是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专业调剂或者家长填报志愿才就读该专业,本身对该专业就缺乏热情和兴趣,因此学生学习较为盲目,学习热情也不高。

1.2分析专业教育与就业。行政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科理念落后,政治学倾向严重,管理学、经济学知识匮乏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教学方法机械、单一等多种问题,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实际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文秘、酒店服务、机关事务等其他专业的工作,供给和需求出现严重“错位”。地方高等教育有限的财政投入、相对滞后的教育改革、比较严峻的就业环境等客观因素也间接导致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有效提升。

2、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具体实施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 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自觉,主动,愉快,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笔者尝试通过理清学生的学习目标、改革课堂教学等步骤来激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取得了一定成绩和进步,学生就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感受愉悦的体验,从而促进学习兴趣的深化和丰富,产生新的学习需要。

2.1理清学习目标,点燃学习热情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并发展起来的。需要的对象也就是兴趣的对象。学习的需要来自于对学习意义,目的的认识和认可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中国学术期刊网。因此,要激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认识该专业的性质、主要课程、培养方案,从而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规划就业方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相对于中心发达城市的学生或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职业发展方向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公务员、研究生、公司职员、教师、自主创业等五个方面,因而要根据不同职业方向的特色,结合学生的性格和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改革教育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2.2.1教学观念。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好专业理论知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培养他们创新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主导与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通过对话式和启发式教学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求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改变“以知识为本”或“以任务为本”的教学观念,树立、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2.2.2教学方法。行政管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因此要鼓励和大力提倡采取科学的、灵活多样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双讲”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换位教学等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创造一个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环境,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教学中有所收益、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从而达到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目的[2]。

2.2.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够创造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行政管理学科知识和行政管理教学信息,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帮助,这是其他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因此要教师要重视教学手段的及时更新与优化组合,以更快的速率、更丰富的内容、更生动的教学手段,既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又提高其学习兴趣,实现行政管理的教学目标。

2.2.4教学内容。行政管理专业不仅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相对更加重要。如果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实践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仅有感性认识而缺乏理性思考,总感觉好像都学过,又好像都不会,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不能形成很深的印象,长久如此就可能逐渐丧失学习兴趣,非常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3]。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实践教学,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比例,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环境;二要努力探索实践教学新形式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对教学中期的认识实习、教学后期的毕业实习等实习环节紧抓不放,探索出见习、参观、岗位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相结合的新路子;三要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如让学生深入到实际工作部门中去接触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了解实际工作部门的基本情况以及适应工作需要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如适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教会学生用文献检索、网络检索、实践调查等方式收集材料,善于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等。

3、学习兴趣激发策略与成效

3.1学习兴趣激发策略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克服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局限性的掣肘,根据教学经验总结一些教学策略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1.1需要激趣策略。让学生理解行政管理专业为什么方兴未艾,明确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等,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对该专业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3.1.2立志生趣策略。教师不仅要激发学习兴趣,还要将学习兴趣与崇高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即志向)结合,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跨越有趣、乐趣到志趣阶段,以志向来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3.1.3内容激趣策略。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将枯燥的知识以新颖的形式表述出来,如图文并茂的内容结合风趣幽默的语言,不仅能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1.4变化激趣策略。教学的每一项活动的开展、方法的使用都会给学生造成某种刺激。单调乏味的学习会使学生反应消极,学习兴趣逐步淡化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中国学术期刊网。因此,教学应注意刺激变化,经常给学生新鲜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语音、语调和表情的变化、课堂组织形式、内容、问答方式、作业形式的变化等。

3.1.5活动激趣策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组织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激发兴趣。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专题讨论、辩论、想象、抢答等课堂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采风、见习、参观等课外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1.6成功激趣策略。大量的事实证明:学习的成效与兴趣是成正比的。张正东教授认为,稳定的兴趣来自'学有所得。当学生在不感兴趣的学科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时,就会孕育兴趣。因此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行政管理专业教师要帮助学生各自制定一个恰如其分的目标,既是可以达到但又要有挑战性,既有近期的,也有远期的。当学生达到了目标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对一时未达到目标的同学,要帮助分析原因,指导正确归因。

3.2学习兴趣激发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尝试后,笔者对所在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多次随机访谈。访谈学生普遍都认为,老师们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目的、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对提高学习主动性比较有效,使学生们尽快摆脱高考后学习目的比较盲目、学习状态比较放松的局面,尽早进入新的学习战斗中;而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在语言表达、实践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都有显著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采取的学习兴趣激发措施和策略是卓有成效的,这对进一步探索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4、结语

站在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角度,我们一方面是面对行政管理专门人才较欠缺且总体素质偏低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是专业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已经落后于时展的需要,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从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与方法中探索属于自己学科特色的教育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李红霞.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0(1):60

[2]卢文刚.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J].中国行政管理, 2005(2):58

[3]丁宇,邓泽宏.武汉科技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86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毕业生去向 调查分析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55-0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属于地理学类,可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具有学科基础广、专业口径宽的特点,各高校培养定位存在资源环境规划、城乡规划、数字城乡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等多种倾向,因此毕业生去向也非常广泛。本文以黑龙江科技大学这所地方本科高校为例,在已有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至今为止9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为在校生提供有借鉴意义的实用信息,也为本校和相关院校专业定位提供参考。

一、专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科技大学在2002年设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3年首次招生,2013年正式更名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与制图等信息化测绘技术,立足于城乡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面向城乡规划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治、土地评估、测绘地理信息等行业和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秉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强化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依托专业实验室、3S实验室等校内实践基地,以及已经建立的20余个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加强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习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专业自2004年第一轮立项建设以来,借助教学评建大好契机,围绕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新一轮专业建设达到了校重点专业的要求。

二、毕业生去向总体分析

本次调查分析的对象是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07―2015历届毕业生,样本容量为368人。调查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考研、就业等基本情况。调查分析的来源是连续多年建立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调查结果显示了2007―2015届毕业生去向的总体状况,毕业生累计考研率达16.3%,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占14.9%,就业于国土调查规划、城乡建设项目管理、房地产评估咨询、农林矿产资源、地理信息技术开发等企业的毕业生占68.8%,如图1。

三、毕业生考研分析

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总人数为59人。2007届考研10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5.8%;2008届考研14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5%;2009届考研8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4.0%;2010届考研7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4%;2011届考研2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6.7%;2012届考研5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0.8%;2013届考研3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0%;2014届考研2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8%;2015届考研7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7%,历年的考研率变化趋势详见图2。以上数据显示历届毕业生考研率并不稳定,主要受当年就业形势、学生意愿和生源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把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学科分为地理类、农林遥感类、资源环境类、经济管理类及其他五类。通过数据分析(见图3)可知,考取地理类学科的毕业生为28人,占考研总人数的47.4%,所占比重最大,其他如考取土地资源管理、生态学、农林遥感等方向的研究生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由于地理类学科在本专业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学科中所占比重最大,所以对地理类学科考研情况进行详细统计分析(见图4)。地理学科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育四大类。考取自然地理学研究生为10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35.7%;考取人文地理学研究生为4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14.3%;考取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生为13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46.4%;考取地理教育研究生为1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3.6%。可见地理学科中考取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的比重最大,主要是因为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朝阳产业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而且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四、毕业生就业分析

对本专业2007―2015届除考研之外的309名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就业于国土调查规划企业、城乡建设项目管理企业、房地产评估咨询企业、农林矿产资源企业、地理信息技术开发等各类企业的人数为254,占总就业人数82.2%;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为55人,占总就业人数17.8%,详见图5。

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去向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参军、事业单位,其中行政机关单位就业人数为42;参军人数为4人;事业单位就业人数为9人。显然在行政机关单位就业人数最多,但是由于受国家政策和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影响,行政机关单位的就业人数集中在2007―2010年,以后迅速下降,近年来几乎为零,如图6所示。

就业于企业的去向主要有国土规划类企业、房地产评估咨询企业、城乡规划设计企业、地质勘察类企业、地理信息技术开发企业等。其中在国土调查规划类企业就业的比重最高,在规划设计类企业和地质勘察类企业就业的比重最低,由此可见国土规划类企业是本专业学生在企业就业的重要领域。在各类企业就业的比重详见图7。

五、结论

通过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07―2015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得出:虽然历届毕业生考研率不稳定,但考研学科方向相对集中,主要以地理学类为主,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和自然地理专业占绝对优势。在行政机关就业的毕业生集中在2007―2010年;在企业就业的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就业的重点领域面向现代企业,而在现代企业就业的历届毕业生又以面向国土行业为主,主要从事国土资源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复垦专项规划及项目设计、地籍测绘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工作。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教出版社,2012

[2] 谢启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使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5(1)

[3] 吴晓敏,董萍,陆翔,等.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4] 王兰霞,王蕾,李巍,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思考[J].经济师,2012(9)

[5] 王兰霞,赵喜江,王蕾,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面向探讨――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2)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近十年来,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迅猛发展,专业点迅速增加,培养规模显著扩大。随着专业规模的发展,社会对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人才培养意识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清晰等问题巫需解决,创新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一、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因素分析

影响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外因是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条件,经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内因是该专业的特点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一)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条件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承担着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任务。通过十余年的办学实践,独立学院普遍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介于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之间 相对于一般本科院校培养的本科层次人才,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具有应用方面的特点;相对于高职类院校培养的岗位技能型人才,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又具有理论素养高的特点。也就是说,独立学院对学生在岗位技能方面的要求要高于一般本科院校本科生,在理论素养方面的要求要高于高职类院校并达到本科层次的最低要求 事实上,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也为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支持。

独立学院母体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传统,能为独立学院培养本科层次人才提供有力指导和强大后盾;相对于其他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想阻力和历史包袱小,具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后发优势。同时,独立学院教师科研任务和学位点建设等方面压力相对小些,能够集中精力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二)经济社会对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要求

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人才需求的主要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一些非营利组织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从业人员多是从其他学科转型而来,专业背景单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力不足。因此,急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一批宽口径,厚基础,专业特色明显的应用型人才来充实公共事业管理队伍 。

此外,从毕业生走向来看,相对于其他本科层次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政府和事业单位就业的不多,主要是在企业和相关社会团体就业。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调一专多能。唯有如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上才能更契合独立学院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

二、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对策分析

(一)更新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只有转变教育的价值观和人才观,才能切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己任,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特别注重文化素质培养,使学生在科技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智能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拥有持续发展的后劲。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观念,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由只注重指导学生被动适应性学习向引导学生主动求索性学习转变,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由

重视知识单向传授向重视师生平等讨论和知识创造转变 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树立“强化社会实践教学”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培养规格上,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从重视同一性和规范性向鼓励多样性和创造性转变,鼓励学生的个性成长,注重个性教育和个性化的教学,帮助学生发展特长和专长。 特别是在培养领域上,要从注重为政府和事业单位培养政治统治,社会管理人才扩展到为政府,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培养社会服务人才,强调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职业的非政府性和职能的服务性,注重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二)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突出技能培训

一是要抓好实验课,将实验教学贯穿于培养全过程

除了政治学,逻辑学等少数纯理论性课程外,无论是学科基础课,还是模块课,或是选修课,都应根据课程特性在理论讲授之外配套适量的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以依托公共事业管理实验室和其他学科的实验室,引入最新的教学实验软件以及当前正在使用的软件,帮助学生掌握社会上广泛使用的管理软件运用技能,体验典型的管理运作模式。

二是要创新传统实践教育

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为例,学生们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越来越无法在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方面投入太多精力 独立学院应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关联性,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实习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确定论文的题目,在实习中收集论文

所需的详细资料,一边实习,一边写论文。通过这一模式,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时间缩短了,有更多的时间去找工作,更重要的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进一步提高。

(三)多管齐下,建立与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相适应的师资结构

一是走出去

安排专业教师在政府或其他公共事业部门挂职,担任顾问,增加教师对公共事业管理相关理论的实际体会;通过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培训教师;增强校际学术交流,开展相互评课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是请进来

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地方政府官员,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人员及已卸任的官员来校讲学作报告,让他们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 。■

参考文献

[1]宣勇,何作井.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2,(5).

[2]娄成武,李坚.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