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2001年6月财政部颁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2003年2月财政部颁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上述关于内部控制规范适用范围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在内,但主要在企业单位实行,却没有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度详细解释,而行政事业单位控制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少。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控意识不足,内控制度弱化。有的单位认为建立控制制度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而这种人力、物力的耗费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又难于确定,因此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2.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目前,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很少组织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很大一部分人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有的单位会计人员是一岗多职,岗位之间没有起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

3.监督考核机制不到位。目前,内审机构大多与会计部门平行,依附于执行机构,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够;在审计内容上对单位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评价涉及不多,无法起到监督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忽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考核挂钩的监督机制,形成了重考核,轻内部会计控制的现象。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分析

内部控制机制的主体是内部控制结构,有了合理的结构就能有比较理想的机制。其内部控制结构包括:控制项目及环境、财务会计系统、控制流程。其中控制项目指内控制度的基本单位。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或实施某项政策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控制环境不能无限扩大,应该控制在单位可控范围之内,否则内控制度就很难操作。第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受其上级部门影响比较大。财务会计系统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业务活动方法程序。财务会计系统有很强的内控作用,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事前控制作用差,所以不能简单的由财务会计制度替代内控制度。控制流程指管理者单位制定的方针政策、程序,用以保证达到内控目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流程通常较少考虑成本效率制约而把严密性、政策性放在首位。以上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内控结构,为合理建立内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措施和对策

内部控制包括会计控制、管理控制、业务控制和法规执行控制。会计控制作为首要控制方式具有很强的控制力度。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会计控制方法,来达到内部控制目标。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监督和控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会计系统采取了一系列特定程序,从而成为强有力的内控手段。

l.会计岗位职责明确、相互牵制。无论会计岗位如何设置,都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是会计岗位设置应当与单位内部管理和会计业务相适应;二是各会计岗位都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并能够进行考核;三是各会计岗位之间分工明确,业务往来应当有记录,以分清责任;四是实行职务分离,即一个人不能同时兼管可以隐匿自己所犯错误和不轨行为的职务,如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和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五是对各个岗位进行定期考核。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相容机构和岗位之间全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2.会计核算按程序办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会计核算业务流程控制,主要是会计核算的程序、方法等应当符合会计法规政策的要求。二是会计核算具体业务的控制,是指在办理具体会计核算业务时应当贯彻有关内部控制的要求,以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对会计业务的控制,由于核算业务不同而各异,如对现金的核算,应当体现职务分离,相互核算,权限控制的要求,现金收支人员应当及时与会计人员进行核对并定期盘点。

3.严格控制财务收支。财务收支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对财务收支权限的控制应当是收支的重要控制点,其基本要求是:一是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是指单位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包括:(1)应规定每一类经济业务的审批程序,以便按程序办理审批,以避免越权审批、违规审批的情况发生;(2)授权批准的范围;(3)授权批准的层次;(4)授权批准的责任。二是权限统一。财务收支权限的授权应当体现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不能将单一的财务收支审批权经办权同时授权多个人,否则,失去控制的有效性。三是职权分离。是指财务收支的审批人与经办人必须职务分离。

4.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控制。对国有资产的有效控制应当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由专人保管。即单位和各项财产应当专人保管,限制无关人员接近财产。二是职务分离。即财产的保管人员,使用审批权限应当经过授权严格执行,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接触资产。三是定期清查。即财产保管人员定期进行账物清点,保证账物相符,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

(二)授权批准与集体决策制度相结合

通常情况下,任何经济业务均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主办、批准、执行和记录。每一步骤应由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来完成,任何人员或部门都不能在未经其他人员或部门核算、复核或记录的情况下进行一项业务。单位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责,经办人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同时,授权批准要与集体决策相结合。单位重要事项决策是上级或法律赋予单位领导人的权利,即单位领导人的职务行为。内控制度要求,每一种权利都要接受纵向制约(即单位内部上下级之间),同时也要受到横向制约(即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在实际操作中,不一定每件事都必须集体决策,可以按照重要性原则规定审批金额起点,对于起点以下的经济决策事项实行授权审批,起点以上的经济决策实行集体决策。

(三)预算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为财政资金,也就是说,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的依据是经过批准的预算,预算规定了单位支出方向和支出规模水平,所以预算是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手段。部门预算必须形成一套严格的程序和系统。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上报、批准、执行、分析、考核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为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一要把单位预算和内设部门预算合二为一;二是完善部门预算的调整制度,从调整时间、方法、程序等作相应的规定;三是推行部门预算和所属各级预算,对单位所属各级非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要求编制预算,克服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四是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完善预算控制制度,确保资金的正确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和考核

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层次,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对内部单位定期进行各项审计,并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作出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合规。内部审计人员要提高政治素质、审计业务素质、审计法规素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加强跟踪落实审计决定、审计意见,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提高单位各项管理水平。

为了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定期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检查内部会计制度是否得以有效遵循,执行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原因如何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同时对于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或者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是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使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需要利用机制、系统的观点来对其进行探讨、研究和实践。如何设计出一套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科学、有效的会计控制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尹款梅.加强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初探[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6).

[2]韦道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5,(4).

[3]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J].会计研究,2006,(2).

[4]韩小玲.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农业会计,2005,(12).

[5]季娟.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5,(11).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原因;对策

一、前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是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动过程,反映和论文监督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国家预算情况的会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监管工作的相对滞后,不仅造成企业存在会计核算工作混乱、财务报表造假现象屡禁不止而引发会计风险的情况。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日常核算工作也存在大量会计行为不规范、信息失真严重的问题,因此也存在着引发会计风险的环境。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各级国家审计机关公开披露的审计报告以及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各类行政事业单位日常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原始凭证方面。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中,存在部分会计原始凭证的的失真现象。它不仅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财政收入减少。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会计核算中,同样也存在着相同问题,主要表现如下:(1)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行政事业单位核算的很多原始凭证不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各项原始凭证要素的填写存在漏填、少填、不填现象。如:开票日期时常不填写;开票人、收款人,只填写姓不填写名,有的干脆不填写;购买单位的客户名称要么不填、要么填写不明确;项目内容、数量以及单位不填或少填内容的现象较为普遍;金额数字填写模糊,常出现漏填小写金额或大小写金额不符。这些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不断被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资料,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2)原始凭证不真实。一是会计原始凭证填写的经济业务项目与实际发生的项目内容不符。诸如:明明是购物券,却填写为材料等品名,予以报销。二是经济项目内容与发票使用范围、经营范围不符。如:使用商业零售发票,项目内容却填写为运输费,饮食业发票项目内容填为复印费,既给会计监督造成了困难,又难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三是使用过期作废发票及收费收据等。不按规定开具微机打印发票或不能同时全联次地复写开具发票,而是按各自需要“大头小尾”地开具各联次不统一的票据,造成支出方实际支出少,却以“大金额”票据列报,收入方实际收入大,却以“小金额”的票据列收入账。四是违规编制虚假的自制原始凭证。如:编造人员名单领取各种劳务费等款项;编造到农贸个体市场购买材料等自制凭证从而套取现金。2、记账凭证方面。一是有的单位填写会计记账凭证摘要写得过于简单;二是会计科目名称不规范,处理业务不及时;三是有的事业单位在开设银行专户时,将相关收支业务的会计凭证单独记账、单独保管,未列入单位财务会计总账内管理,形成“账外账”和“小金库”。四是在年终结账时,有的单位制作会计凭证不是将收入和支出结转“结余”科目,而是将收入和支出相对转,不符合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使“结余”科目不能正确、完整地反映核算单位的结余状况。五是会计凭证内容不完整。3、账簿设置方面。一些单位没有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账簿,个别单位不设置总账,无法对各明细账进行核对、控制和平衡账务,固定资产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4、财务报告及其他方面。一些单位财务报告只有报表,没有报表附注及财务状况说明,也存在财务报告内容不完整,账表不符的情况。

三、影响行政事业单位正确进行会计核算的因素1、财政监督管理不力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这种性质对其财务行为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1)看银行存款花钱“有钱不花,过期作废”的错误观念比较严重;(2)较少关注资金使用的合理性。2、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直接来源于财经专业的很少,大多数会计人员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或直接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四、改进建议1、进一步深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1)实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解决会计核算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一是快速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有效改善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有利于让会计人员能在没有羁绊的环境中依法行使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的职能。三是有利于加速会计电算化步伐,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2)在科目体系中增加行政单位“上级补助收入”及“上缴上级支出”等科目。目前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无法核算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的经费补助收入和下级单位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解决的办法有两种方法可以考虑:一是将这类收入和支出融入目前的会计科目体系当中,收入可以列入“其他收入”中核算,支出列入“日常公用支出”中核算,但这种方法很牵强。二是在行政单位会计科目体系中,增加上级补助收入和下级补助支出两个科目,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对应,这种方法可以清楚地核算和反映行政单位的这类收入和支出。2、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力度(1)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以贯彻实施《会计法》为契机,切实加强会计队伍的后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严格执行修改后的新《会计法》及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提高财会信息质量。(2)明确经费开支标准,规范经费支出渠道。建议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在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统一执行,只有通过执行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才有可能遏制各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互相攀比,滥发钱物的现象。(3)规范财政专户管理与核算。一是要规范收入管理。二是要规范支出管理。第一,在支出拨款上要注明用途,方便核算;第二,专户内部帐户之间不要划转,一切支出通过拨款途径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士堂.关于加强会计核算工作的几点建议.财务与会计,2003(9)

2、荆新.政府会计基础模式:比较与选择.财务与会计,2003(9)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1)行政事业单位的某些领导对会计内部控制没有准确清醒的认识,也没有从根本上对会计内部控制重视起来,所以不管是在外部还是内部都没有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地去执行政策,将政策落到实处;

(2)许多会计在单位的工作就是管钱和收线,没有参与企业的相关业务管理活动,也不具备企业相关的重要决策权,致使他们在实际工作操控中产生私欲,甚至出现管理失控或违法乱纪的情况或行为;

(3)在财务运算时,缺乏准确可行的理论依据,也不严格的执行批复额度,使得财务预算失去原有的价值,开支失去控制,导致“账外账”现象屡见不鲜;

(4)在职的会计,很多都是通过外聘的临时员工,对待工作缺乏热情和责任心。有的会计甚至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不具备会计应有的职业道德。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1.加强管理层及全体员工会计内部控制的意识,提高其重视度和认识度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第一责任人,单位领导或管理层应该充分意识到会计内部控制在企业运行中的重要性,明确自身在此过程中所应履行的责任和所担任的角色,提高自身的防腐拒变能力。同时,还应对会计内部控制的行动和决策给予大力的支持;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员工也应该提高自己的会计内部控制意识,帮助其在工作中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操作,主动配合相关工作的实施和展开。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应扩大会计内部控制宣传力度,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监察机制,营造良好的会计内部控制氛围。

2.完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和机制,从根本上强化会计内部控制基础

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必须从行政事业单位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入手,加强对此领域相关事项的控制、调节和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重点方面建立相关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的执行相关制度,以此来控制风险,保护行政事业单位的有效财产;另外,在制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应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现实情况和发展目标,形成适合该事业单位的会计内控机制,从而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3.保证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实施,促进会计内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立科学并完善的内部审议机制,保证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实现,可以促进会计内控工作的顺利进行,因为内审工作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漏洞进行及时有效的核查和修复,同时,还可以进行事先的风险预测和警示,并依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4.利用信息化手段,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会计内控工作更加科学化和高效化。在促进会计内控工作网络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对操作人员进行相关的计算机操作培训,使其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巧,还应强化操作人员的互联网应用意识,使其在自己的工作中主动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准确率;其次,还应完善财会内控软件设计,对错误的操作行为软件应有相应的拒绝功能。另外,在数据录用前还应征求相关负责人的意见和同意,并启用相应的制度加以约束和规范;最后,明确财会主要岗位、主要领域的职责和分工,保证财务内审人员、财务数据输入人员、财务数据输出人员、财务文件处理人员、财务文件管理员、财务系统程序人员和计算机操作人员实行分离制度,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制度的安全,实现财务电脑的专用,从而杜绝相关资料的外泄;另外,计算机操作人员还应对计算机进行加密或限制操作使用权。

5.组建专业的、综合素质高的财会团队,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工作贡献力量

是否有一支专业的、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财会队伍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也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制度力度大小的衡量标准,因为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综合素质、控制能力、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法制观念等都会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到实施的结果和方案所达到的效果。因此,要使会计内控达到预期的效果,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人员实行定期的专业培训,以提高其管理水平,是会计内控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和方面。

6.提高财务预算约束能力,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度保驾护航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每年都要向财务部门提交财务运算,但在实际工作中资金的使用往往脱离财务运算,使之失去实际的意义,从而不能进行有效的支出控制,以至于在岁末的时候不断对财务预算进行追加。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应提高财务预算约束能力,为行会计内控制度保驾护航。

三、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普遍重视程度不足,工作流于形式,相关工作人员态度随意,进行部门预算编制或会计核算也多为应付上级要求和检查,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协调性的提高。此外,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具备预算编制、会计、财务、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关于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不协调问题的相关建议

(1)明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会计核算方法

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部门会计集中核算,根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协调的要求加快修订《预算法》制定关于行政部门会计核算的政策规定或通知,并注意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协调性,结合新会计准则细化、统一、规范会计科目,将预算外资金、拨款等纳入会计核算范围,扩大会计科目涵盖范围,尽量做到会计预算的全面性。明确界定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及其分设的三级明细科目范围,制定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强化会计审核监督,规范财政专款专户管理,调整项目支出会计核算方法,统一划分口径,将基本建设收支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会计账统一核算,取消项目支出科目,以与会计核算中事业支出和经费支出划分口径相协调为基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支出项目,构建预算体系与会计核算相结合的科学预算机制。

(2)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会计信息的精确度

首先在预算编制方法上,细化预算编制工作,权责明晰,延长预算编制准备工作时间,尤其是预算编制、审批时间,采用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进行分析、预测,后期结合部门实际情况对预算编制进行测算矫正和反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执行力度,构建系统化的财务报表制度,一旦需要改动或者核实,及时进行调整,做好预算反馈工作,定期总结经验教训并进行信息共享。其次加强对长期资产的管理,根据部门资产机构状况,制定科学的采购方案和计划。调整会计制度,不再采用收付实现制,尽量科学运用权责发生制,逐步确定适用范围,调整会计核算程序,提高电算化的应用程度,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的财务信息,及时修改和完善目前推行的与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相关的会计预算、核算法律法规。最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内部控制机制,预算会计信息需要内部监督约束机制来保证信息质量,对部门内部资源进行严格的监管,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内部财务预算、会计核算等工作进行检查,辅以独立的财务核算中心,编制协调会计核算信息与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表,逐步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度,进而提高预算会计的准确度。

(3)合理设置预算核算科目、调整项目核算科目

为了实现预算的精细化、全面化,应该熟悉了解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统一会计科目设置口径,增设二级、三级明细科目。根据《新预算法》将预算外资金也纳入行政事业单位部门会计核算中,强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取消对行政或事业单位经费与基本建设支出的会计核算两套账的做法,加强资产管理,针对财政基建专款设置拨入基建款科目,并通过基本建设支出科目核算一个会计年度内的基建支出,设置基建结余,充分利用现有的会计核算资源,规范、调整会计科目。强化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工作之间的交流衔接,加强财务监督,提高部门预算的透明度、公开化、全面化,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应该相应配套,并科学设置两者之间的协调分析表,定期进行反馈,以不断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根据相关部门的建议理解,明确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归类范围,在具体的项目核算时,严格按照预算执行的要求进行合理归类整理。

(4)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和素质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以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能力为目的,以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活动为对象,通过对财务信息及其他信息的加工和利用并向内部管理提供信息,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过程的预测与决测、规划与控制、分析与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共同点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都属于会计范畴,都起源于企业生产管理;目标相同,不管是向内部或外部提供会计信息,都是为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能力为目的。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区别。管理会计是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过程中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的预测与决策、规划与控制、分析与评价,确保资源有效利用,提升供给公共产品及服务的能力;财务管理则是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收支执行为主线,确保各种形态资产的安全完整。

具体有以下几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同:管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仅限于内部管理人员,是保密的;财务会计信息是相对公开的,包括内外部的利益相关方都可获悉。会计对象不同:管理会计对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活动;财务会计对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会计主体不同:管理会计为了能提供便于管理用的信息,会计主体可以是多层次的(如可以是一个责任单元或责任中心);财务会计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主体并反映其资产负债的财务状况、收支信息等。会计事项的处理规则不同:管理会计不局限于会计规则、可以不受规则限制;财务会计则以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计量单位不同:管理会计可用非货币单位计量(如实物单位等);财务会计则以货币计量为主。

二、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准备条件

修改的国家会计法规增加对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相关条文规定,是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转型并同时实施管理会计的重要外部条件。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并消耗财政预算资金,依据《会计法》的规定用财务会计的方法核算、反映预算资金消耗的来龙去脉并形成会计信息,依据《审计法》、《预算法》等相关法规的规定接受财政、审计等国家监督管理部门对财务报告会计信息的评价。财务会计工作理所当然的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也需要有相关会计法规的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合理建立并有效实施,是实施管理会计的重要内部管理条件。行政事业单位合理建立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可为管理会计提供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合法、合规及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也可为管理会计提供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真实、客观的非财务会计信息。管理会计所使用的基本信息有的来源于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财务会计信息,有的来源于职能活动非财务信息。建立完善适应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需要的内部财务会计核算办法,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财务会计支持条件。管理会计所使用的基本信息来源于财务会计信息,有的是财务状况等信息的直接使用,有的是对财务状况等信息的调整与加工。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必须服务并服从于管理会计提取信息的需要。

划分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成本项目并确定成本归集方法、成本项目的类别与性能,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基础条件。根据经政府批准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即“三定规定”确定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依据职能划分活动项目并确定责任单元。在责任单元内依据职能活动划分成本项目、确定成本归集方法。按照成本项目费用与职能活动任务大小的变化关系,确定成本项目的类别与性能。

三、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环节与技术方法

管理会计事前预测与决测环节及技术方法。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规定的职能应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决定了其本身应开展的常规职能活动及专项职能活动。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常规职能活动开展的特点、环境影响、历史成本及先进成本等因素,确定常规职能活动的目标成本。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常规职能活动的目标成本,采用移动平均法、时间函数法等方法可预测开展常规职能活动的成本。采用因素分析法、增长趋势预测法可预测事业收入。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根据专业咨询机构对专项公共服务产品的咨询成果,确定专项公共服务产品的目标成本,采用方案比选的方法进行专项职能活动决策。

管理会计事中规划与控制环节及技术方法。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规定的职能应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决定了其本身应开展的常规职能活动及专项职能活动,其开展职能活动的预算资金供给规划是按照常规职能活动的预测成本、专项公共产品及服务的预测成本及预测事业收入计算确定,其预算资金供给形式有财政预算拨款及社会融资两种。采用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预算管理控制制度及责任中心控制制度等方法,对行政事业单位常规职能活动及专项职能活动的成本控制进行事中分析并发现职能活动成本控制缺陷,及时改进、弥补职能活动成本控制缺陷,最终达到优化、节约职能活动成本的目的。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第6篇

(一)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不受重视,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缺乏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环境

内控环境是有效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前提,而内控意识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具有内控意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自觉遵守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实际上,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的很多领导缺乏内控意识,他们没有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只是看重任期内单位的发展、忽略效率的提高,甚至根本不了解内部会计控制。他们认为单位所需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只需要按照规定和需要编制预算,不需要进行内部会计控制,所以很多单位经费支出超过预算。而会计工作人员仅仅从事的是记录、核算的工作,没有参与到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或者重大决策中,财务监督只存在于形式,并没有得到落实和执行。

(二)卫生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职能分配和岗位设置不科学

国家正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改革,编制内名额越来越少,所以很多单位在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会计控制部门时,监督的范围没有全部覆盖单位生产经营过程的各项环节和所有岗位的工作人员,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上人员的职能分配和岗位设置不科学,很多单位一人负责多个岗位的工作,甚至兼职不相容的岗位。例如,在个别单位会计和出纳岗位由同一个人担任。固定资产记账人员和保管人员,业务的经办人和决策人,这些岗位并没有按照内部控制制度要求相互分离制约,导致了固定资产的管理很混乱,使用效率低,账实不符、会计信息质量低等问题。

(三)预算管理薄弱,在进行内部会计控制时没有充分利用预算控制

虽然目前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加强了预算管理,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所需资金来自于财政拨款,预算管理仍然相对薄弱。首先,在预算编制阶段,经常没有对项目进行调研,而是简单地依据之前的财务状况和业务情况来申请财政资金,大部分资金没有细化到具体的项目,导致后来实际办理业务时资金收支不能按照预算进行。其次,单位内部没有具体到人员的预算约束,缺乏明确的审批金额,难以控制资金的支出。最后,由于没有科学地编制预算,因此实际执行时资金的收支情况和预算不符,频繁地调整预算,预算控制丧失了约束控制力,内部会计控制难以利用预算管理达到内部监督控制的目的。

(四)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缺乏外部监督

一些卫生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内部审计机构,或者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得到单位的支持和重视,缺乏对整个单位财务工作和业务活动的监督与控制。而在外部监督环节,卫生行事业单位要受到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政府监督机构的监督,但是这些部门缺乏相互的沟通和资源共享,没有形成外部监督的合力。外部监督部门重点关注财政拨款的使用过程是否合法合规,忽略对被监督单位内部控制的运行状况。甚至,如果外部监督部门查出问题,处罚往往看重人情,损害了法律的威严。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外部监督,同时内部监督又不完善,因此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二、加强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议

是否建立并有效执行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影响整个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未来的发展水平。国家目前正日益深化财政改革,卫生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加强财务管理改革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快建立科学完善合理的管理模式,提高效率,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共效益。针对目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参考以下建议,不断改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

(一)单位内部要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培育良好的内

部会计控制实施环境单位领导和负责人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负主要责任,对单位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有效性负责,所以,首先他们需要增强内部控制的意识,重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而企业的财务人员作为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实际执行人员,他们具有了内部控制意识能够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效实施。提高财务人员的录用标准,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理论基础。财务人员需要熟悉本单位业务流程,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工作,同时还要具有强烈的岗位责任意识,认真对待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要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防范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保证国有资产和财政资金的安全。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要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完善制度是保障和前提。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逐步完善和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分析业务流程,加强重要环节和关键岗位的监督,细化岗位责任。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确定不相容的岗位,明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责任,不相容岗位要互相制约和监督,形成约束制衡。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工作过程中要重点关注重大对外投资、重要项目、重大资产处置和资金收支等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过程。在完善内部会计制度的同时,也要不断改善企业的财务制度,规范卫生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同时也利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减少单位资产损失的风险。

(三)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的控制和约束作用

卫生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实现其社会公共效益,根据其业务,二编制资金、财务的年度总体计划就是进行全面预算。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要求单位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都按照所编制的预算进行,这样有助于实施内部会计控制。首先,要严格按照规定编制预算,细化预算,对预算金额和支出标准详细说明,定员定额地分配单位的经费性支出。对于项目的专项经费,在预算约束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需要,适当分配。而在预算执行阶段,要按照预算实施计划,准确详细记录项目和业务的实际情况,将工作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责任人,对于未能完成工作的部门和员工要进行适当处罚,分析原因,防止舞弊行为,全程监督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的财政资金收支的情况。

(四)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效力,结合内部和外部监督

内部审计工作是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内容。卫生行政事业单位不仅要提高内部监督的意识,还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不能仅仅起到发现单位财务问题的作用,同时还要促进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改进和完善。卫生行政事业单位要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其独立性,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分配专职人员才可以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可以独立进行审计工作,使得单位的内部控制和会计工作尽快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对于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来说,要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加强对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监督,分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从而促使卫生行政事业单位不断地改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结合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互促进,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对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监督作用。

三、结论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第7篇

(一)中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缺乏独立性

因为无论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哪一个部门,最终都是从属行政部门的领导者的监督和管理。因此,即使是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了有效的会计监督部门,由于该监督部门缺乏独立性,受到了领导者的意志的干预,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缺乏应有的客观性。加上,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还受到上级部门以及国家财政部门的影响,这样直接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的独立性得不到保证,从而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的科学、准确。

(二)中国行政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会计监督制度

由于中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在近些年才有了部分的改变,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是采用传统的简单的会计记账然后会计审核的制度,仅仅用一个简单的单据审核就作为单位的会计监督,这样的会计监督制度给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带来了各种的隐患。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科学有效的会计监督制度,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存在很大的问题。

(三)行政事业单位缺乏会计监督相关人员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人员都是直接用会计部门的会计主管来担任,这样导致会计监督从属于会计部门的工作,严重违背了会计监督的内涵。另外,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工作的重视性一直都不高,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够扎实,在简单的会计工作之余无法剩余更多的精力来进行会计监督工作,因此,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缺乏会计监督的相关人员,导致了会计工作的合理性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对中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建议

(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监督的重视

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真实性、有效性的一个验证和保障,因此,严格有效的会计监督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应该引起事业单位的领导者、财务人员乃至于全体员工的重视。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大力宣传会计监督的作用和重要性,要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在思想上提高对会计监督的重视,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提到单位的工作议程上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能够得到基础保障,确保会计工作的科学性。

(二)提高中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独立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工作必须要高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部门工作才能够确保会计监督发挥其本职的功效。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中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独立性。首先,必须要做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相对独立,保证中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上级单位以及相关的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只有监督、审核的权利,而没有干预影响的权利。其次,必须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相关部门独立于会计部门而存在,不受到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者的干扰。只有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独立性,才能保障其会计工作能够真实、有效。

(三)建立健全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制度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监督的认识时间比较短,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一直缺乏必要的会计监督制度。没有一定的制度和标准来指导的会计监督工作无法发挥会计监督的基本职能。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健全的会计监督制度。首先应该建立会计账簿管理制度,会计原始凭证的审核制度以及会计记账监督制度等;其次,对会计人员的监督也应该有所加强;最后,对会计信息的管理披露制度也应该相应的建立。只有建立健全的会计监督制度,才能确保会计工作的真实性。

(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人员的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第8篇

(一)固定资产的粗放管理模式

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监管不到位。有时,会计人员为了方便起见,在购进固定资产时,只是简单的列示支出,并没有进行后期定期的清查与盘点。这种管理模式会引起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产生。

(二)财务会计在预算上指导意义不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对于财务预算关注程度不高,经济活动随意性较强,使得预算形同虚设。正如游船没有方向标一样,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若没有科学的预算进行约束,就会导致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甚至出现浮夸、浪费等现象。

(三)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无疑就相当于端上了国家的“铁饭碗”,因此,很多人都会动用所有能联系到的关系进入单位,这样的人往往在工作中不会投入新的精力去力求进取。另外,会计工作是一门技术工作,它需要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因此,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四)会计监督不到位

监督是一种变相的保证手段。在我国,政府监督主要包括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由于各部门所关注的重点不太一致,因此,各部门会首先从各自的部门职能出发出台各自的相关规定,使得监管标准缺乏统一性,故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就不能得以较好的监督与保证。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的创新策略

本文中,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现存的上述问题,提出如下的创新策略:

(一)加强相关法律宣传、增强财务管理观念

单位要定期组织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新知识、新法规等的学习工作,结合单位本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值得关注的法规案例,严格遵守财务规范,杜绝不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并在实践中得以改正、更新。

(二)提高会计信息的前瞻性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大潮,也要提高风险意识,提高预测信息的前瞻性。在较为准确的收集各项信息的大前提下,形成有指导意义的前期预算以科学的反映单位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经济方针策略。

(三)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就是要全面提升人员素质,使得财务人员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做好制单、审核等基础性工作。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强化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抓好继续教育,才能使得财务人员从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全方位的得以提升。

(四)加强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

内外兼治,互相配合,才能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协调发展。单位自身通过加强固定资产核心管理等基础性工作进行内部控制,再结合专业的审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便可以及时的发现并予以纠正现存问题,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发挥最大的实际效能。

(五)构建现代化会计信息系统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建立现代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将人员的相关工作信息录入到会计模块中,这样不仅可以进行高效的分析,还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及信息利用率,为其带来经济上的利益和管理上的便利。

三、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第9篇

(一)会计信息质量不符合新制度与新准则规定会计信息必须遵循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和重要性原则。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日常业务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对其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上不够准确和清晰,没有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出发。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导致其不符合新规定,原因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大多是终身制,导致会计人员缺乏主动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没有优胜劣汰的意识,专业技术水平只能原地踏步。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不够高,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不规范,对待工作不够认真、仔细,经常出现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不合理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在权力的分配方面存在弊端,往往是主要领导说了算。因此,财务部门也只能是奉命行事,按照领导的指示做出相关操作。在辅助决策和监督控制等方面形同虚设,其所反映的会计信息质量自然难以符合规定。同时,由于我国行政机构臃肿,权责分配不够明确,员工分工不明,在组织内部信息不够畅通,上级部门往往不能得到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使得会计信息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监督机制不够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容易造成会计信息质量的失真现象。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相应的内部财务规章制度,但是没有得到领导和员工的重视,没有进行严格的贯彻执行,形同虚设。也存在单位内部的监督机构或者监督人员由于专业技术水平不够专业,在监督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纰漏或发现不了问题的情况。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业务的特殊性,外部监管部门也只是象征性的进行监督,草草了事,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行政事业单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与其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有着密切关系。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增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严格要求其全面掌握并遵守国家的相关会计准则和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求其掌握单位内部的各项业务流程,能够很好的处理会计职责范围以内的各项工作。应当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升其职业素养和人生观、价值观,要求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规范,杜绝假账、虚报数据等违规行为的出现。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可以对财务重要岗位实行定期轮岗,并且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考核,针对不合格的人员进行相关培训,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

(二)加大监管力度,发挥多渠道合理监督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首先,单位要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监督制度,严格遵循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准则来加强对财务和会计工作的有效控制;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持内审部门地位的独立性和技术水平的专业性,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在强化单位内控和提高人员素养的同时,也需要与外部环境的监督相结合。外部监督包括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纪检部门以及其他监管部门。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机制,可以帮助单位改进内部监督机制的固有缺陷,丰富监督的手段,还能有效地避免下级对上级实施监督审查时所受到的不确定的压力,从而增强监管的查处力度。

(三)树立监督部门的威信,严正对待违法乱纪问题目前各级监督管理部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检查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处理方式大多只是例行公事,选择警告或罚钱了事,虽然对存在的问题给予了纠正和处理,但这种惩戒方式收效不大。为了使监管部门有效地发挥其监察的效力,就必须从严抓起,将处理的单位责任从整体追究到主要行为人身上,改正以往的罚钱了事的处理方法,情节严重的要加大处罚力度。此外,为了防止现象的滋生,监管部门还可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对收支预算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行政事业单位;问题;分析研究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212

1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现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可以提高预算和决算分析以及绩效评价等管理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现在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会计应用方面存在着重视程度不高,相关管理会计资料收集困难的情况,其原因是多方面,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1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方面,我国理论界成果不断,对概念方法研究的多,而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实践应用方面研究相对不足,出现了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研究管理会计内容方面借鉴西方理论多,对我国实际应用方面研究偏少,没有形成可以指导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实践的理论体系;在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方面,重视企业的应用研究,对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应用管理会计的研究不够;在研究方式、方法方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忽视实务的分析研究,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比较严重。到目前并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理论体系。

1.2 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形成应用管理会计的内部控制环境

行政事业单位在应用管理会计时主要是侧重于预算管理,单位日常的会计核算及控制监督管理等方面,而忽视了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到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单位的控制监督评价考核制度不健全,甚至没有权威性和独立性。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会计的应用方面必须与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密切结合,需要收集大量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资料,由于单位内部控制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强,信息资料的收集就比较困难,单位无法准确、全面、有效地提供决策信息资料,影响了管理会计的应用进程。

1.3 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管理会计方面的应用人才

管理会计方面的人才培养从总体上看相对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方面对管理会计的培训内容不多,没有形成比较规范和完整的管理会计培训体系。在职的单位会计人员中管理会计人才相对比较缺乏,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会计理论水平偏低,实践经验不足,缺乏专业人员进行指导,给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方面造成了影响。

1.4 单位决策者管理会计应用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国家财政部门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出台了具体的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监管不力,可能有的制度出现了流于形式的问题。单位管理会计的应用不是法律方面强制执行的,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管理会计应用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极大地影响了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运用和有效地推动。

2 行政事业单位推广应用管理会计的措施

2.1 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

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传统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国情,对各种理论研究及体系建设不能脱离国情。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系统建设必须立足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理论成果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系统,指导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实际工作。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活动与企业的管理活动有区别,在分析研究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时一定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活动进行深入研究,涉及的管理会计应用方法要从单位实际需要出发开展研究,真正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遇到的问题。将实际工作中的好做法进行理论研究、总结,形成能够满足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的管理会计理论系统,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水平和我国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

2.2 建立与管理会计系统相融合的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与行政管理活动职责相适应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应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准则、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上级单位的指导意见制定出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效率高的内部控制制度。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原则,明确单位内部审计部门为本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部门并发挥其权威性和独立性,保证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发挥应有的作用。将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系统与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制定预算标准后,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为管理会计系统提高有效的信息,作为管理会计系统的标准和依据,而单位的管理会计系统把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的信息资料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以判断单位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职责的完成情况,为进行业绩考核提供基础信息资料。

2.3 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还不能与财务会计的管理职能完全分开,有的单位是会计人员参与管理,行使了管理会计的职能,有的单位的管理人员又向财务会计方面延伸。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开展,对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越来越来重视,作为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积极参加培训,加强学习现代管理会计的知识,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使其从原来单纯的事后记账、算账转向事前参与预算、事中参与控制、事后参与分析考核等方面的工作,从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向全面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方面转变。使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

2.4 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应重视管理会计工作

单位的领导者是单位的决策者,即使单位的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再高,内部控制制度再健全,单位领导者不重视管理计的应用工作,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也得不到有效地运用。必须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应用管理会计工作的意识,使其积极支持财务会计工作,主动让会计人员参与预算管理和执行工作,收集相关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做好领导的参谋工作,让领导者真正感觉到管理会计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好的内部环境。

参考文献: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行政事业单位;问题;分析研究

1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现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可以提高预算和决算分析以及绩效评价等管理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现在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会计应用方面存在着重视程度不高,相关管理会计资料收集困难的情况,其原因是多方面,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1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方面,我国理论界成果不断,对概念方法研究的多,而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实践应用方面研究相对不足,出现了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研究管理会计内容方面借鉴西方理论多,对我国实际应用方面研究偏少,没有形成可以指导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实践的理论体系;在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方面,重视企业的应用研究,对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应用管理会计的研究不够;在研究方式、方法方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忽视实务的分析研究,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比较严重。到目前并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理论体系。

1.2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形成应用管理会计的内部控制环境

行政事业单位在应用管理会计时主要是侧重于预算管理,单位日常的会计核算及控制监督管理等方面,而忽视了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到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单位的控制监督评价考核制度不健全,甚至没有权威性和独立性。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会计的应用方面必须与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密切结合,需要收集大量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资料,由于单位内部控制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强,信息资料的收集就比较困难,单位无法准确、全面、有效地提供决策信息资料,影响了管理会计的应用进程。

1.3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管理会计方面的应用人才

管理会计方面的人才培养从总体上看相对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方面对管理会计的培训内容不多,没有形成比较规范和完整的管理会计培训体系。在职的单位会计人员中管理会计人才相对比较缺乏,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会计理论水平偏低,实践经验不足,缺乏专业人员进行指导,给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方面造成了影响。

1.4单位决策者管理会计应用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国家财政部门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出台了具体的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监管不力,可能有的制度出现了流于形式的问题。单位管理会计的应用不是法律方面强制执行的,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管理会计应用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极大地影响了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运用和有效地推动。

2行政事业单位推广应用管理会计的措施

2.1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

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传统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国情,对各种理论研究及体系建设不能脱离国情。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系统建设必须立足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理论成果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系统,指导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实际工作。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活动与企业的管理活动有区别,在分析研究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时一定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活动进行深入研究,涉及的管理会计应用方法要从单位实际需要出发开展研究,真正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遇到的问题。将实际工作中的好做法进行理论研究、总结,形成能够满足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的管理会计理论系统,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水平和我国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

2.2建立与管理会计系统相融合的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与行政管理活动职责相适应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应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准则、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上级单位的指导意见制定出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效率高的内部控制制度。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原则,明确单位内部审计部门为本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部门并发挥其权威性和独立性,保证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发挥应有的作用。将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系统与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制定预算标准后,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为管理会计系统提高有效的信息,作为管理会计系统的标准和依据,而单位的管理会计系统把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的信息资料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以判断单位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职责的完成情况,为进行业绩考核提供基础信息资料。

2.3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还不能与财务会计的管理职能完全分开,有的单位是会计人员参与管理,行使了管理会计的职能,有的单位的管理人员又向财务会计方面延伸。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开展,对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越来越来重视,作为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积极参加培训,加强学习现代管理会计的知识,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使其从原来单纯的事后记账、算账转向事前参与预算、事中参与控制、事后参与分析考核等方面的工作,从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向全面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方面转变。使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

2.4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应重视管理会计工作

单位的领导者是单位的决策者,即使单位的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再高,内部控制制度再健全,单位领导者不重视管理会计的应用工作,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也得不到有效地运用。必须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应用管理会计工作的意识,使其积极支持财务会计工作,主动让会计人员参与预算管理和执行工作,收集相关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做好领导的参谋工作,让领导者真正感觉到管理会计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好的内部环境。

作者:赵伟 单位:东平县银山镇财政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第12篇

管理会计服务于单位的内部管理,通过对相关信息的利用,将财务活动与单位业务活动融合在一起,使会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单位的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存在于单位内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单位的最终目标,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也必须是单位的最终目标。公益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目标需要以不同性质公益事业单位目标为基础,按照公益事业单位教、科、文、卫等类型进行科学确定。

关键词:

公益事业单位;管理会计;逻辑起点

2014年10月27日,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意见》),提出了今后建设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总体方案。《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工作重心已经从核算监督为中心的传统型会计转向会计控制成本、会计支持决策、会计推进价值管理、会计参与绩效评价的现代管理会计上来,开创了我国会计工作的新纪元,意义深远。

一、公益事业单位及公益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概念

《意见》明确规定管理会计服务的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并在全文中21次提到“单位”,6次提到“事业单位”。《意见》提出管理会计要“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推动事业单位加强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决算分析和评价的重要手段”;要“突出各单位在管理会计改革中的主体作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意见》着重指出,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各单位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等因素,从实际出发,推动管理会计工作有序开展”。事业单位一方面需要管好、用好资金,履行好公共资源的受托责任;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无利润等硬性指标衡量,不追求短期效益的客观要求。因此,事业单位更需要管理会计,以处理组织运行过程中纷繁复杂的事务。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按其社会功能可以分成三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和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公益事业单位无疑是事业单位中唯一代表类型或典型代表类型,公益事业单位运行规律对指导目前事业单位改革和管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应以公益事业单位为代表研究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相关问题。

二、研究公益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意义

公益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命题。但是目前公益事业单位相关会计理论的研究却不尽如人意,从相关准则制定颁布滞后可略见一斑:1994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就已经制定完成并颁布实施,2006年2月15日由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出台并于次年实施,而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出台时间是2012年,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目前也仅仅处于征求意见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相关准则的较企业晚了近20年,诚然这有企业会计准则考虑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及国外反倾销诉讼需要进行的会计准则趋同而缩短了企业会计准则制定颁布实施周期的原因,也有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社会组织类型而无国际成熟理论可借鉴的原因,但毫无疑问地反映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理论基础研究工作方面存在着不足。公益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中,都存在若干空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公益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问题。管理会计不同于对外报送会计,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管理会计服从、服务于单位的内部管理需要,尤其是在公益事业单位缺乏利润目标的情况下,实务更依赖于组织存续的初衷及组织发展战略。因此需要根据公益事业单位的特点,研究公益事业单位的理论框架,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问题。

三、逻辑起点理论借鉴作用

国内公益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逻辑起点命题有三个方面:

(一)公益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逻辑起点命题。国内理论界无研究文献;由于公益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国外也未见此命题的研究文献。

(二)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或逻辑起点命题。未发现与此命题精确一致的研究文献。刘永泽(2014)撰文,从正确认识管理会计与预算会计同源分流的关系,需要从预算的角度构建会计体系,构建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认为管理会计体系包括预测系统、管理决策系统、全面预算系统、预算管控系统、项目管理与责任会计、业绩评价系统和内部报告系统。笔者认为,该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未来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的预期发展方向,可以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具体指引的项目,但没有吸收和借鉴国际通行的准则制定模式,会造成目标不明、概念不清等问题。

(三)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或逻辑起点命题。国内外对管理会计逻辑起点命题的研究主要有6种主要观点。陈今池、孟焰持“目标起点论”观点,认为管理会计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劳秦汉持“层次理论起点论”观点,认为企业的管理具有层次性,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也具有层次性。利特尔顿、王棣华持“本质起点论”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理论核心是管理会计目标,管理会计本质决定管理会计目标。孙茂竹秉承“假设起点论”观点,认为管理会计来自对经济事项和会计事项进行的具有合理性的判断和解释。李玉周持“成本起点论”观点,认为管理最重要的财务活动是控制成本,保证成本信息有用性是实现管理目标的基础。卢恩平,刘爱东持“环境、动因起点论”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环境是导致会计发展变革的根本动因,动因属实践范畴,管理会计逻辑起点是变化的。上述6种观点对管理会计逻辑起点的观点都有其合理一面,为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路径,但拿来直接用在公益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上未必可行。

四、我国公益事业单位管理会计逻辑起点的确立

管理会计服务于单位的内部管理,通过对相关信息的利用,将财务活动与单位业务活动融合在一起,使会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单位的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存在于单位内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单位的最终目标,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也必须是单位的最终目标,管理会计的一切工作以单位最终目标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公益事业单位管理会计逻辑起点,需要以不同性质公益事业单位目标为基础,按照公益事业单位教、科、文、卫等类型进行科学确定。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况玉书.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2).

[2]陈今池.西方现代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3]孟焰.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4]劳秦汉.论管理会计[J].财会审计论坛,1995(4).

[5][美]A.C.利特尔顿.会计理论结构[M].林志军,等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8.

[6]王棣华.试论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9(2).

[7]孙茂竹.管理会计的理论思考与架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李玉周.基于成本视角对管理会计体系的重建[J].会计研究,2005(8).

[9]卢恩平.管理会计逻辑起点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5(5).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行政事业单位;结合

一、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作用

(一)全面预算

管理会计就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工作进行管理,提高财务工作的质量。管理会计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有助于我们开展预算的工作,但是由于预算工作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十分的重要,管理会计就能够是我们预算的工作考虑的更加全面,也就是说管理会计可以为预算部门提供相关的数据,确保预算的完整性。行政事业单位内的每个部门在实际工作的时候,需要对实际工作进行报备和问题分析等等工作,管理会计有助于各个部门对自身进行分析,确保我们工作的质量。管理会计对于预算工作人员,具有收集信息的作用,但是管理会计需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二)预算执行

在我们实际的财务工作中,由于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管理,导致我们在从事财务工作的时候,只是按照原则办事。但是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保证财务工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由于制度严谨,在工作的时候财务部回合其他部门产生矛盾,很难保证工作的质量。所以我们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就需要对管理会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使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方便。

(三)预算绩效评价

管理会计在单位内部起到服务的作用,为了确保单位内部员工在工作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积极性,需要执行一定的奖惩制度。奖惩制度是为了规范公司内部员工的工作,也是为了确保能够调动公司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例如,我们在进行绩效评价的时候,管理会计就需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尽进行评价。

二、管理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相结合的重点

(一)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要与行政事业单位业务范围相结合

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管理会计体系的时候,需要本着为行政事业单位服务的原则,在根本上做到管理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结合。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管理会计对单位内部的业务和相关工作进行熟悉,站在全局的角度对单位的管理提供指导意见。管理人员应该积极接受管理会计的意见,提高管理的质量。

(二)管理会计的管理规范要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机制相结合

管理会计在进行服务的时候,需要对本身的工作方法进行规范。结合单位的实际状况开展工作。管理会计的工作人员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知识,不断的调整工作理念,适应时代的变化。管理会计需要建立标准的制度、系统的人才体系、以及严密的监管机制,这样就能够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工作质量得到提升。

(三)管理会计的运行系统要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结合

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具有按管理部门需要来保证执行经济业务和完成工作的职责。在制定上严格按准则要求与上级指导制定出适合于本单位实际的有效内控制度。在执行上坚持原则,发挥内审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保证内控程序高效发挥。并适当借鉴企业管理会计的模式和运行,将内控系统与管理会计系统充分结合运行。

三、管理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相结合的途径

(一)构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国情不同,理论建设不可能超越国情,因此行政事业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在满足实践需要的基础上才能取得发展。因此,建设中国特色行政事业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既不能照搬西方政府有关理论,也不能纯粹地把企业的套路搬到行政事业中来,而是必须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和行政事业单位实际,研究出适用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应用方法,并为实际工作中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务开展提供有力理论支撑,为我国行政事业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完备的理论基础。

(二)增强人员管理会计意识

管理会计是为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进行管理工作服务的,如果管理人员不能对管理会计加以利用,就会使管理会计成为一个无法发挥作用的机构。所以说,管理者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管理会计意识,积极容纳新的知识,对自身的所拥有的管理能力进行规范。

(三)培养复合性管理会计人才

管理会计的工作需要我们加大一支强大的工作人员,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首先,我们应该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基本情况进行了解,熟知还需要哪些人才,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就可以按照所需人才的进行培训。此外,在进行人才招聘的时候,需要提高招聘要求,多招聘一些具有工作经验,且能够对其他工作进行熟悉的人员。招聘的时候需要加大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具有新鲜的血液。最后,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需要加大单位内部的信息交流,做到内部的培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创新,管理会计的工作需要受到管理人员的重视。管理会计的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对行争事业单位的内部情况进行了解,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以求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进行结合。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况玉书.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02:28-34.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010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02

1 事业单位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1.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受托责任的产生要追溯到委托关系的出现,一般情况下的委托关系大都依附于具体的托付行为而产生,也有一些是通过其他手段和方式建立起来的,如聘请、任命及民主选举等。随着委托关系的建立,受托人要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尽可能完成委托任务,达成预期目标。委托人要表现出最大的诚心,采取高效措施,此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即是一种受托责任。

受托责任理论作为现代会计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大西方国家比较受欢迎,应用领域包括公司治理、民主政府等各个方面,当受托责任理论应用于公司治理方面时,习惯称之为公司受托责任。当受托责任理论真正应用于政府公共部门时,通常称之为公共受托责任。另外,当受托责任理论被应用于现代化的民主社会中时,由于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和领导大都是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的,要对广大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协调和控制,而且其预期宗旨是为了通过税收等方式实现政府职能,同时为广大民众谋取社会福利,此时的政府部门在接受公众委托管理后,也需要承担因委托所产生的受托责任。由于政府公共部门占有很多社会资源,但工作效率较低、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为广大民众要求政府部门负责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当前财务会计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受托责任评价要求,因此,在财务核算中应用权责发生制非常有必要,这也有助于强化政府公共部门责任,提高工作效率,解除受托责任。

1.2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在新制度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及私营企业管理理论等思想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该理论的宗旨是构建一种新型的“企业化政府”,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也要求相应的政府或公共机构对其使用公共资源所产生的后果负责。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有助于政府会计改革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此基础上,很多国家的政府部门或机构陆续采取了一系列、一整套以绩效为标准的改革。这要求政府提供比较全面的绩效信息、比现金流范畴更广的财务信息以及反应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信息等。

与此同时,由于收付实现制基础上的会计信息对最终绩效的评估作用并不明显,而权责发生制却可以为其提供非常明确、全面的信息,且在成本信息的提供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对实施以绩效为导向的公共管理行为,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创造更好的绩效具有重要意义。权责发生制对绩效管理的要求是非常匹配的,这也是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会计从收付实现制转变到权责发生制的重要原因。

2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的现状

对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调查结果表明,事业单位基本仍采取收付实现制的方式,只有极少数业务中实行权责发生制。一方面,因为传统的收付实现制在应用时比较简单,实行起来也不繁琐,尤其在单位预算执行等业务领域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当前会计基础的限制,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还无法适应新准则所设定的会计目标,这对避免和防范事业单位的财政风险及准确计算成本和费用等影响较大,对事业单位运营绩效的评估及受托责任的考核非常不利。

2.2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存在问题

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通常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事业单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一方面要很好地适应国家预算管理要求,另一方面也要体现事业单位整体的收支状况和财务现状,从而为政府领导部门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的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因此,事业单位会计通常都与具体预算编制的联系非常密切,也是预算管理的核心手段。虽然收付实现制在事业单位会计达到预期目标、完成预期及反映核算基础等方面起到了操作简单、应用方便的效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腐败和浪费,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改革也不断深入,导致传统体制下的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得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具体详细的资产资源、成本费用以及债务负担等信息了解得并不全面,难以达到预期的评估效果和服务质量。因此,我国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中创新引用权责发生制非常有必要,这也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3 事业单位推行权责发生制的具体建议

由于在制度基础、理论基础及实践基础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笔者认为虽然事业单位不能一蹴而就,推行完全权责发生制,但可参考美国的做法,采取循序渐进、分步推进的改革方式,逐步推行和实施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措施。

3.1 逐步扩大改革范围

在事业单位推行权责发生制改革的范围方面,可借鉴美国的方式,逐步扩大计量方式。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扩大事业单位会计主体改革的范畴,可采用试点的形式达到目标,如可在全国的部分省市和地区试点实行,通过试点找出问题、分析效果、完善措施并借鉴经验,待时机成熟时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使用;二是拓展权责发生制在应用领域的范畴。

3.2 采用双轨制会计体系

事业单位在选择会计体系方面也可参照美国的双轨制会计体系。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是一切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我国采取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混合的方法,其最初用意是为完成决策落实、承担受托责任两个方面的任务,但最终却没能实现这两个方面的目标,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可借鉴美国的非营利组织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经验,实行一种新的双轨制会计体系,区分处理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其中财务会计“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核算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提供运营绩效等信息,反映受托责任”;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预算的拨入、使用以及结余作全口径核算,服务于预算管理和控制”。

3.3 核算基础与报告基础一致

事业单位在应用和实行权责发生制时,也可借鉴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基金财务会计核算的做法,在实行整体报告编制的同时推行权责发生制。由于事业单位会计目标是编制财务报告的前提,而对应的核算则是为财务报告的编制服务的,由此可知,财务报告编制与核算基础是相互影响、相互对应的。如果提高核算基础改革的速度,使其快于报告编制基础,那么就会事倍功半,而想要完成预期的会计目标更是难上加难。

4 权责发生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作为我国政府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其作用不可忽视,甚至会产生一系列较为严重的连带反应。由于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因而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来弥补其不足,从而使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1 改革前必要的理论研究

事业单位制度改革就像我国企业开展项目研究一样,都要进行事先调查、研究,否则就可能会因为研究不透彻、不全面而导致功亏一篑,最终一败涂地。针对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对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及我国事业单位开展体制改革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研究,以从更深层次上把握未来开展改革创新的方向和程度。另一方面,也要深入分析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预算改革力度,具体研究是否应该引入会计权责发生制。最后,要深入分析研究事业单位改革的成本效益和背景因素,以选择出最为合适、恰当的改革方法。

4.2 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明确会计改革的主体范畴

事业单位的体制制度改革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包含的个体数量也非常多,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难免会受到来自各方的阻挠。虽然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推行的比较早,但总体而言,发展非常缓慢,取得的成效也有待考究。随着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愈发迫切,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事业单位机制不灵活,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区分不清最终导致事业单位在种类归属、会计制度等方面出现的分歧,相互间信息可比性差。因此,要进一步明确会计改革的主题范畴等内容,为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保驾护航。

4.3 抓紧资产清查,为资产的资本化管理奠定基础

我国事业单位资产大部分依赖于每年预算中用于资本性项目累积的存量,长此以往,使得我国事业单位对其自身的资产管理等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或者即使事业单位有心监管也无力实施,导致单位资产管理混乱、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及资产闲置浪费等情况严重。为使事业单位顺利进行权责发生制会计改革,要在改革前加大对资产的核查力度,摸清当前单位拥有的资产总量,并对这些资产进行科学分类。

总之,迫于国内外各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在我国政府中引进会计权责发生制刻不容缓,而事业单位作为政府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要践行会计权责发生制的改革。本文以我国事业单位引进会计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研究目标,认为应在推行事业单位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进行试点改革,通过调查研究试点省份和地区的改革效果,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对应的优化措施,待其真正成熟时,将其推广到全国各地区实行,推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权责发生制的改革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桂艳.探析权责发生制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集团经济研究,2007(8).

[2]赵合云.绩效预算改革引入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的有效性分析――基于制度关联性的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5).

[3]邬励军,吴昊华.政府会计改革――论权责发生制的引入[J].会计之友,2013(1).

[4]王灵敏.浅析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产权关系;会计目标

一、关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一直在事业单位性质、职能、人事制度、工资制度、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事业单位改革,但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延续有计划商品经济下的会计制度变革而来。它已经不能满足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需要。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问题大体表现为:

第一,事业单位会计的类型问题。目前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类型是属于“簿记型”而非“管理型”,“簿记型”的会计主要功能在于记录单位的收支活动。其所处理并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当有限。在强调管理效率与质量的市场经济中,“簿记型”的事业单位会计无法满足单位管理当局对信息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其他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主体的需求。因此,“簿记型”会计阻碍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

第二。会计主体问题。会计主体由记账主体与财务报告主体组成。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的记账主体是单位本身。从现代财务报告的定义角度看,我国事业单位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财务报告主体,只有财务报表的汇报主体,且与单位的记账主体是一致的。记账主体的单一化不利于对不同性质、不同用途、不同产权性质的资金进行有效的核算与监督。而缺乏现代财务报告制度与财务报告主体不利于实现“决策有用性”与“受托责任”会计目标,从而不利于事业单位的有效管理。

第三,会计对象、会计科目问题。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是以预算资金活动为核算对象。因此会计科目的设置重在对预算资金收支活动的控制,并不关注成本与效益的核算,不重视存量资产的反映与控制。更不重视事业经营风险的控制。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科目无法提供全面、系统、有效的会计信息满足管理决策与解脱受托责任的需要,因此它不利于事业活动的发展,不利于鼓励非公有性质资金进入事业领域。

第四,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方法与技术问题。由于采用“簿记型”的会计。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与技术比较落后。比如以现金制为主的核算基础、不注重资产保全(比如不计提折旧,不购买商业保险并进行会计核算等)、存货的计价方法简单、不计提减值准备、不采用公允价值等。会计核算方法与技术的落后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合理、不及时、不准确、不公允等。从而影响决策者的有效管理。影响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与运营效益的判断,最终影响事业单位活动的健康发展。

第五,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与审计制度的不完善。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供给极为稀缺,即使设置有内部控制制度的单位也存在着制度的不完善、在执行上的不够重视、缺乏可验证性、缺乏明确责任制度等问题。内部控制制度供给的缺失致使事业单位缺少运营风险的防范意识与措施,可能导致事业单位资产的流失与财产的损失。我国事业单位的审计制度包括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由于内部审计机构地位较为低下。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作用较为有限。政府审计成为维护事业单位会计活动秩序的主要保障,但由于政府审计资源的有限性,政府审计在事业单位会计活动中的作用也是相对有限。

二、事业单位的改革及其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变革需求

(一)关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简介

据统计。我国的事业单位多达130多万家,人员3000多万。其中,教育事业单位48万个。人员1400万。卫生事业单位10万个。人员400万,文化事业单位8万个,人员150万。科研单位8000多个。人员69万(王澜明,2010)。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事业单位的经费全部来自财政资金,1993年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按其经费来源将事业单位分成了自收自支、差额补助、全额拨款三类。这为以后我国事业单位的进一步改革打下了基础。在2003年至2007年间,我国文化事业单位被做为试点改革对象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文化事业单位试点改革的成功进一步推动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自2007年至今,我国着力于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性质、公益性质、经营性质三类进行改革与管理。

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必然对单位会计制度产生各种需求。理论上,划归为经营性的事业单位逐渐进行企业化运营,其财务核算与控制可以采用企业会计核算方法与制度,划归行政性质的事业单位转为采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划归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对其自身财务活动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经营性质类和行政性质类的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核算不属于这里讨论范围。而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并非如理论分析的简单,比如学校包括中小学、大学、职业技术学校、特殊教育等。从公共产品理论看,中小学与特殊教育都属于纯公共产品,财政拨付资金办中小学与特殊教育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基于财政资源的有限性,政府支持各种非公资金办学。因此。中小学、大学、职业技术学校等都出现非公资金的介入。各种性质资金介入事业活动的现象不仅存在教育领域。还出现在卫生事业、文化事业、科研事业等领域。要言之,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资产的产权关系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一化结构逐渐转变为多元化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