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资产减值论文范文

资产减值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资产减值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资产减值论文

基于资产减值的无形资产论文

一、企业无形资产减值的相关内容

企业无形资产减值其实就是企业可回收的实际金额与账面上所显示的账目的差值。当实际的金额低于账面所记录的实际账目时,则就确认了企业无形资产发生了减值,就要计提各项企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合计金额,确认各项资产减值实际损失金额,进而可以实时调整企业无形资产的实际账面中的价值。

1.什么叫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一般来说,企业在每年年末的时候,总是因为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落后等原因,出现无形资产的净值高于可收回价值的现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准备好对无形资产进行减值。

2.无形资产减值的主要表现形式:无形资产减值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一、无形资产在实际运营中的价格下降严重,资产下降的价格和正常的降幅差距十分大;二、在经济市场不够稳定的情况下,企业的发展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三、现在的经济市场中的利率水平或者其他的资产利率不断的升高,对企业的资金有一定的影响,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无形资产所获得的实际利益大幅降低;四、无形资产的年头过长,相对落后,就会被提前的淘汰;五、当公司的无形资产的收益低于成本的时候。我国新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充分的考虑了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时又兼顾了国际会计准则,真实地反映出了企业的实际财务情况,对企业的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得企业可以更稳定的发展。借鉴了国际准则中的公允价值概念,对我国的企业中的资产可收回金额因地制宜的进行了引入。可以在国内的企业经营中,相关的企业可以相互的熟悉彼此的情况,在自愿的原则下进行债务的沟通或者进行资产交换。另外,在文件中明确了企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时间。以往来看,企业都是每年甚至更长时间对可能发生的企业无形资产损失进行计提,这在现在看来,是非常不合适的。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企业对外进行会计报表时就对企业的无形资产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并且加以审核,帮助企业实时的监控自身的情况以及企业无形资产减值损失,同时还可以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还有一点是,有关于企业无形资产减值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只要公司的无形资产减值所造成的损失得到认定之后,在会计期间是不得进行转回的。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人为利用企业无形资产减值的损失转回来对企业的利润进行调节。但实际上,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损失的转会修饰企业的实际业绩,提高企业利润。这是有新准则出台的初衷相违背的。而且我国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无法进行企业无形资产损失转回的。因为要确认的企业无形资产减值损失是否可以进行转回操作,是根据以往年度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是否可以减值恢复来进行判断,之后才可以估计企业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同时与企业实际的资产账目进行对比,从而确定企业无形资产减值的损失是否可以转回。这整个流程中公允价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根据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本身就存在很多的人为因素。所以,我国还不具备企业无形资产损失转回的条件,反而会引发一系列的负面现象。

二、建立健全企业无形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由于我国目前对企业无形资产减值进行实施的环境还不成熟,在对具体的事务进行操作时容易引发许多的问题,所以我国应该不断地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机制,同时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完善我国企业无形资产减值的会计,使其不断地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市场做出更大的贡献。

1.企业无形资产减值理论发展与实际相结合企业无形资产的减值评估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进行支撑,因此需要对于企业无形资产减值的理论研究应该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在新的经济现象层出不穷的今天。当有现象表明企业已经确认以往年度的减值损失不存在或者是己经在发生减少时,就应该对该项企业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重新评估。这个时候,重现评估的方法和减值程度的大小评估都成为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部分如果做不到有理有据,那么就失去了减值评估的意义。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在相关理论的指引下,对相关的操作进行非常严格的规范操作,在以前对企业无形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确认以后,估算企业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中是否会发生改变,进而挽回以往已经确认的企业无形资产减值损失。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对于一些超出以往理论处理范围之外的实践或者难题,如果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处理,那么这个处理的方法就成为了新的理论发展的基础。

2.完善企业内部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相关的制度企业不断地完善内部的企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相关的制度,严格区分企业内部没有联系的的职务,建立很好的企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内部审计制度,还有更加规范授权的机制,使得企业在技术和财务这两个方面对企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进行相关的测算,这样通过不同的部门有条理地共同测算一个公司的无形资产的情况,并且对这一公司的无形资产进行一个严格的评估,为无形资产减值做好准备工作。在这一环节中,帮助企业不断的发展,找出其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制定出一个相对较为标准、符合实际情况的规定,帮助企业更好的向前迈出更大的一步。

继续阅读

资产减值会计与公允价值论文

一、公允价值的思想在资产减值会计中有所体现

企业资产减值计量的过程中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对资产减值迹象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减值进行计量。公允价值在这两部分的内容中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在对资产减值迹象判断的过程中,资产减值的触发条件为资产市价持续、明显下降,并且在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之内不能够有回升的希望;在对减值进行计量的过程中,“可变现净值”、“可回收金额”等都是国内与国外的准则中提到的计量依据,在这两个依据确定过程中的计算起点都是市价,而市价是现行的多种加量属性中最符合公允价值定义的。总而言之,公允价值思想在资产减值迹象判断、减值计算的过程中都得到了体现。当前理论界中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位仍旧存在着非常大的争议,当前比较公认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五项计量属性,是在1986年由FASB的第五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所列举的。公允价值属性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五项计量属性的关系是怎样的,公允价值的属性是否能够成为保护这五种计量属性的综合属性。在周中胜与窦家春提出的构建以公允价值为计量企业整体价值的复合性概念中,目标是实现公允,形式上各类的计量属性,计量属性基础是市场价格。如果依照这种思路,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的目标,而并不是作为一种的单独的计量属性,那么这样就能够将资产减值会计中所应用的计量逻辑矛盾进行解决。

二、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之间的区别

当前理论界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位方面依旧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现行获得公认的计量属性是FASB在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5)中列举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五种计量属性。工具价值与这些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公允价值的属性是否是这些计量属性进行综合之后的属性等问题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内容。周中胜、窦家春提出构建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企业整体价值的复合性概念,以公允为目标,各种计量属性为形式,以市场价格作为计量属性基础的计量属性体系。

1.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目标侧重点存在不同为了能够满足不断丰富的金融产品的计量需要,公允价值得以产生。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框架在2006年SFAS157号与国际财务报表准则13号中得到了完整的阐述,这也就意味着标准的制定结构已经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有了非常大的成就。准则制定者对于公允价值这种比较独立的计量属性有着非常好的期望,希望通过公允价值能够使企业的价值动态得到反映,实现财务报表相关性的提高。当前,公允价值由于市场环境、法律、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与影响,只能够作为主要围绕金融工具进行计量的一种属性,不能够完全符合其字面上的本源思想。但是公允价值计量仍然是能够对企业资产真实价值进行最大限度反映的,而且这种价值的反映是从资产的初始确认到后续计量都是双向进行的,为决策者提供了更加有用的信息。资产减值会计是由于运用稳健性原则而产生的。稳健性原则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债务与薪酬契约,最大限度的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是其最主要的目的,当前已经被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所接收,成为了比较普遍的会计原则。随着财务报告从“成本”计量转化为“价值”计量,准则制定原则从“收入费用观”转化为“资产负债观”之后,稳健性原则应用的核心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不高估收益且不低估成本”演变为了“不对称的资产与负债价值计量”。要对资产减值所产生的损失进行及时、准确的确认成为了资产负债表现下稳健性原则的会计计量体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中的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确认之后不得转回的规定主要是为了能够减少或者避免利用资产减值而实现盈余操纵。然而,市场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因此在市场形势发生变化之后很可能无法够充分地反映资产可能的升值,因此提供给投资者的评价企业价值的信息很可能存在不真实的情况。基于此,资产减值会计从根源上来看更加侧重于在契约与政治过程中的会计作用。

2.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逻辑基础存在不同会计逻辑基础指的是计量价值进行判断的角度,也就是说一项资产的价值很可能会由于报告主体的不同而出现不一样的地方,还可以认为计量价值与一个特定的报告主体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1)公允价值会计的会计计量逻辑基础是市场SFAS157中的相关规定指出,所谓的公允价值指的是计量市场参与者之间出现的有序交易中的出售资产时收到的价格与转让负债时支付的价格。在国际财务报告会计准则13号的相关规定中指出,公允价值指的是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者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虽然这两个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在用词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内容是大概一致的,从其定义中就能够发现公允价值实际上是面对市场的价值。尽管当前企业是公允价值计量的报告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允价值计量是报告主体基础的概念。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13号中明确规定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逻辑基础,指明了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而非特定主体的计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允价值实际上就是市场价值;第二,公允价值的获取途径是一种有序交易;第三,公允价值计量将市场参与者假设为主体。(2)资产减值会计的会计计量逻辑基础是计量主体资产减值指的是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在资产取得时会产生很多不能够被预料到的不利影响因素,这就会使得资产在取得时的价值评价与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之间就会在特定的时点省出现差距。在资产减值会计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第一,对减值迹象进行判断;第二,对减值额进行计量。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以不详尽罗列的方式对减值迹象进行了阐述与说明,需要从外部信息的来源与内部信息的来源两个方面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示判断资产的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迹象进行判断。企业在对减值金额进行计量的过程中,要对可回收的金额进行估计,通过估计所得的资产可回收金额与账面上的价值进行对比后来对资产是否出现减值而进行判断,并判断是否需要计量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计量的主要依据就是可回收金额,这种依据确定的出发点就是管理者的理性行为。如果资产出现减值,企业将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使用,另一种是将其进行销售,管理者需要在估计资产销售净值与使用价值的基础之上做出相应的决策。从上述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资产减值现象的判断还是减值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会计的会计计量逻辑基础始终都是计量主体。

3.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的计价基础存在不同会计计量的价值基础指的是确定计量数额的估价规则。常见的计价基础包括买入的价格、脱手的价格、在用价值等。针对资产来讲,买入的价格就是采购资产时的价格,也就是资产进行重置的成本;脱手的价格就是资产在卖出或者清算时候的价格;在用价值则是值资产能够带来的新增的企业价值。(1)公允价值会计的计价基础当前普遍接受的公允价值的定义为:计量市场参与者之间出现的有序交易中的出售资产时收到的价格与转让负债时支付的价格。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可以看出,脱手的价格是公允价值的计价基础,主要体现的是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对于资产或者负债有着一定联系的、未来的现金的流入量与流出量所进行的预期。(2)资产减值会计的计价基础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计价基础则存在着两方面的观点,一方面指的是以FASB作为代表的观点,指出可收回金额表现为资产的公允价值;另一方面指的是以IASB为代表的观点,指出可收回金额表现为扣除出售费用的公允价值与使用价值中比较高的一方。在我国现行的会计标准中,主要是根据公允价值除去处置费用后的净值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中比较高的一方来估计资金可收回金额,我国当前现行的这种观点是基于IASB观点的。资产减值会计的计价基础是承接资产减值会计的逻辑基础,要对不同的触发减值的因素进行充分考虑的基础上计量减值额。这里所出现的减值的估价往往是就高而不就低的,由于减值本身就属于谨慎性原则的一种体现,因此不需要再采用双重的谨慎。

三、总结

继续阅读

石油天然气资产减值论文

一、石油天然气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难点

(一)石油天然气资产减值测试问题测试基础。油气资产生产能力的发挥不仅与油气资产中的各项设施相关,还同油气资源的丰度、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等密切相关。油气资产减值的估算,应以能够独立发挥作用或带来经济利益的最小资产组合为对象。CAS8规定:“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应当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这就为油气资产减值测试基础提供了依据。依照我国资产减值测试的规范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可引入现金产出单元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对油气资产减值进行测试。测试的计量标准。目前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标准主要包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销售净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或称在用价值)、公允价值、可收回金额等。油气资产属于长期资产,应以可回收金额作为计量标准。CAS8规定:“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实际上是指资产的在用价值。根据油气资产的特征,可做以下分析:1.油气资产是一组组合资产,具有不可位移的固定性特征,除非整体(如某一区块)进行转让,其单项资产是无法在市场上销售的,而这一整体转让往往是不常发生的;2.油气资产的价值(即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依托于油气储量,在油气资源采尽的情况下,油气资产价值就会变得很低,其处置收入很小。因此,油气资产价值的计量可考虑以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在用价值)作为计价的基础。测试方法。理论上讲,油气资产现金产出单元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所得税后的净现金流量)现值计算,一般来说,净现金流量包括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

(二)石油天然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问题在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后,石油天然气企业在执行新制度后,首先面临的就是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问题,其面临的难点如下。难点一: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确定。新会计准则在对坏账准备的比例进行确定时,企业应该对以往的经验、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量等问题进行估计。对此,我国石油天然气公司会计核算办法规定以应收款项账龄分段来估计损失率,其标准为:一年以内:0%;一年到二年:0~30%(含30%);二年至三年:30~60%(含60%);三年以上:60~100%。由于石油天然气公司很难做到计提比例的客观公正,计提比例难免还会存在随意性,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难点二:计量标准的确定。资产减值的计量正确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在新会计中销售净价进行了规定,用销售的价格除去发生的费用后即可得到。然而在实务操作中,对于销售净价比较容易得到,而在用价值的计算就相对复杂。难点三:石油天然气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因为对于石油和天然气来说,本身就有特殊性,所以进行资产减值的确认时也会和石油天然气的设施有关,而且进行测算时应该以现金产出单元为基础。但是,石油天然气资产能力的发挥又与其地下的资源丰富以及可采储量有关。所以说,如何对石油天然气资产中的每一现金产出单元的可回收金额进行确认,这会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所以说这是石油天然气企业计提减值准备的难点。

(三)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问题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需要会计人员大量的职业判断,如市价、市场持续下跌、经营情况恶化、可变现净值、可回收金额等数据的确定及形势的估计,在一定程度上都依赖于会计实务工作者的主观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化不定,企业的经营风险随时可能发生或者逆转,要判断资产的市价及市价是否会持续下跌,企业经营情况是否恶化等都比较困难,其判断的结果也难免带有主观性。又如可回收金额的计算,资产未来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确定以什么为基础比较难以把握。如果以预算为基础,则预算本身也有一定的主观性。另外影响折现率的因素很多,确定难度也较大。因此,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客观上要求会计人员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就石油企业的财会队伍现状来讲,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具有较强职业判断能力的人员还不十分普遍,尤其是经过股份制重组以后,存续企业财会人员的整体水平更不容乐观,给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核算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同时也影响了按规定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具体操作。

二、我国石油天然气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中的缺陷

首先,我国对于石油天然气资产减值的说明并不是很明确。因为石油天然气行业本身具有特殊性,所以对其资产减值的判断有着特殊的规定,并且对资产组的认定有着不同的判定。按照资产减值的规定,这样对于特殊的资产不能特殊对待,所以说在进行资产减值判定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其次,对于减值测试的标准尚不明确。比如说在单个矿区成本较少并且邻近有相似的矿井时可以按照矿区组进行测试,这样就会增加会计人员实务操作的困难。最后,关于对石油天然气资产减值进行披露时并不是很明确,我国颁布的准则只是对于资产的减值计提方法还有累计的金额进行披露,对于可回收金额的确定并没有很详细的说明。所以说,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公司对资产计提准备的规范并不完善,并且没有指出对资产减值的标准确定。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会对我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的资产状况造成影响。

三、我国石油天然气减值会计处理的完善

(一)转变和提高对减值准备的认识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新企业会计准则较现行会计制度有了很大的完善。然而,要真正发挥减值准备在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中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转变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认识。目前许多企业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认识不够,造成应提减值准备的企业少提或不提的现象。如有些企业出现了有确凿证据表明已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已停用若干年的设备,却仍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正常资产进行核算。因此,要真正在企业实际中运用好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就需要转变这种不正确的认识。

继续阅读

新会计制度下企业资产减值论文

一、新会计制度下企业资产减值的问题

1.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提及我国当前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现象,整体来说,问题是多方面的。最为显著的管理问题,便是管理层问题。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负责人大部分都属于白手起家,还有一些则是家族式地接班,通常管理层都并未受到过专业的系统的企业管理,所依靠只是一味的“经验”与所谓的“人脉资源”。久而久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往往就不会受到重视,而事关盈余的管理的热情却明显提升,愈加重视通过资产减值进行对利润的整合。另外,部分企业中的会计从业人员其自身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同样也是令人存疑。不仅在对企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中计算难度大,而且,在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算阶段,往往会包括企业未来五年的现金流量及对折现率的计算,而以我国现阶段的信息市场态势与许多企业的管理背景而言,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1]。也因此,中小企业中的会计从业人员,也惟有对资产减值这个问题忽略不提。

2.外部环境监管不到位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所存在的资产减值问题也不一定全部来源自中小企业本身,外部环境的监管不力同样也是无法回避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外部环境中的“法律环境”以及“审计环境”的影响。我国相关的审计制度并不涵括有关资产减值方面的审计具体制度,而注册会计师在行政监督职能时,往往缺少根本性地依据理论。新会计制度中企业划定需要定期地对企业各个层面的资产展开全方位地检查,且对有条件形成的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是,新会计制度中对“定期”并未表达出明确地说明解释,也由此,许多企业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具备相对的随意性,企业不具备可比性。

3.企业自身条件受限可以确定的是,规模愈大的企业,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就愈高。原因很简单,管理水平如果不高,企业规模就无法大起来。相应的,企业所聘用会计从事人员的专业技术相较于中小企业也更好。企业资产减值会计是否可以得到规范地贯彻执行,其实,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直接取决于企业中的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当然,这对企业的会计从事人员无疑是极大地考验。但是,以当下我国企业整体的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而言,其会计业务能力相对较低,大体所行使的岗位职责无外乎账务往来,无法和企业其他部门展开合作,并不具备察觉市场信息的本能。会计从业人员因素是关系到我国资产减值新会计制度能否能到精确实施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当前我国资产减值的新会计制度的目标已和世界接轨,这样一来,就给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应对新会计制度下企业资产减值的问题对策

1.构建完善的企业内控机制企业必然要构建与健全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以及损失处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严肃贯彻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内容中涵括的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把企业测算职能、审核职能以及审批职能这三方面重点地控制点实施分离,预估计算而来的数据惟有通过企业内部有关专职部门的审计,才能够按照减值准备额的程度实施分级审核。内部的审计监察工作需要始终落实至企业所有减值准备的计提、记录与披露流程,并且探索出此过程中出现的找出的弱势步骤及问题。与此同时,还应当提高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企业内部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从而确保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有效性、适应性以及科学性。

2.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在对企业资产减值实施判定及计量阶段,往往许多方面都需要企业会计人员实施认定。例如,企业在给资产减值展开减值实验检测时,能否对其进行准确认定,则全部需要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经验,在对企业资产减值展开计量过程中,会计从业人员的岗位认定重点显现于对资产后期也许会产生的经济注入的估计层面,而会计从业人员的认定则会体现资产减值计量的可靠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精确地对企业资产减值进行核算,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是比较高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要拥有优质的职业敏感性与综合素养。总体来说,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不单只是资产减值针对性的具体需求,而且同样也是企业实施会计改革的需要,更是企业复合现代管理的发展需要。

3.加强会计信息的公开性企业需要再季度、季度会议上,详细明确地自主披露致使企业资产减值出现具体问题与其对企业资产服务水平产生的关系影响,并且,预估能够收回的资产金额的假设、认定资产减值损失的原因、资产减值准备冲回的原因以及对本期利润产生的关系比例。企业会计部分可在利润表中加设“资产减值准备”项目,以此来显现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本期利润的左右水平,提升会计信息的公开程度,能够有效预防企业管理层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而操控资产。

继续阅读

新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论文

一、资产减值存在的问题

1.资产组不能做到明确划分。从相关迹象显示,一项资产可能会出现减值,企业需以单项资产为基础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在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回收金额进行估计的情况下,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回收金额。目前资产组表示企业制定的最小资产组合,所产生的资金流入,基本独立于其他资产组资金流入。根据目前的企业管理状态,资产组是全身概念,在将资产组概念引入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其中,资产组无法明确划分是较为突出的问题。没有确切的资产组划分标准,涉及资产减值是否计提、计提多少等问题,直接导致其盈利也各有不同。

2.可回收金额计算复杂。资产可回收金额、预计未来资金流量现值等是确定与计量企业资产价值准备的标准。可收回金额是在资产公允价值,去除处置相关费用后净资金,以及资产预计未来的现金流量,在两者之间所存在的较高者进行明确。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大主观性,结果因人而异,且计算中使用的估计数,也难免会有主观因素存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需要根据资产持续使用中,以及在最终处置中所出现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适合折现率,将其进行折现后对金额进行确定。对折现率进行明确,其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更大,在资产减值准备中,因计提空间大,导致计提缺乏衡量与制约手段。

3.资产减值的计量和确认存在一定的难度。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价格市场缺乏规范,相应的机制还不够健全,资产信息的管理和透明程度不高,使得计提工作缺乏可靠的依据。同时,在当今社会,市场价格的变化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很快,价值的波动增加了计算的不确定性,给会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难度。另一方面,企业中的资产类型较多,如果要对这些资产逐一进行计量和确定,是一项十分浩繁的工作,操作性较小。

4.缺乏较为有效的外部监管措施。首先,对于资产减值的计提,其公允性是很难评价的,在资产价值的计量和确认资料中,很多是要靠工作人员的主观意识来进行判断,这样最终结果会导致工作的主观性较大,使得资产减值的相关工作缺乏约束;其次,从权威性上来讲,证券监管机关、注会以及审计部门在监督中的功能体现较少,缺乏足够的权威性。

二、资产减值问题的解决对策

1.企业内部要制定完善的制度。企业制度愈加完善,对于问题的预防和规避能力就越强,完善而科学的企业制度,可以有效的协调企业各方利益,防止人为的不公平和利益独揽现象发生。随着新的准则,资产减值对于制度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因此要做到职权的明确划分,对日常的经营和决策进行监督和限制。

2.做好监督工作。在新颁布的准则中添加了一条新的规定,就是经过计提的资产减值在进入到审计核算的过程中不能再被转回(这只是针对长效性的资产)。这一规定的出台,使得之前在这一环节能够获得利益的企业失去了操作空间,部分企业仍然想通过漏洞获得盈余,这时监督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要加强企业的审计工作,全面掌控企业财务信息,防止违规操作。

继续阅读

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作用

摘要:

在商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中,企业所面对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企业长期投资、无形资产、商誉等长期资产的风险也增大。涉及到资产如何判断减值、计量标准和转回等问题,会计准则也重新给出了定义和规范。本论文通过阐述我国会计资产减值新旧准则的特点及变化,分析企业不规范计提资产减值和转回的现象,通过不当的盈余管理来操纵利润,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

关键词:

资产减值;盈余管理

一、我国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和特点

为了适应日以增进的市场环境,更准确反映企业资产的信息,新的准则全面阐述了资产减值的相关概念,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及计量、商誉减值的处理等问题。更为准确合理计提减值。

1.准则对减值迹象的说明更加清晰在减值迹象判断上,新准则的特点:一是在资产负债表日,根据市场情况,结合企业资产基本情况进行判断,减值迹象存在的可能性。例如:资产由于市场竞争被搁置、商品卖不出去等,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减值测试。二是对于资产减值的迹象,如果企业根据内外环境来判断并不存在,说明资产没有减值,则不需要进行减值的估值和计算。

2.对资产减值计算基础严格规定要想确定资产是否减值,除明确资产出现减值迹象外,还要准确计算资产减值的额度,所以最基础且最重要的事情首先是计量和评估可回收金额。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说法,同时对其计算标准作了详细指导以及说明。

继续阅读

盈余管理行为效果分析

摘要:

中科云网是湘鄂情有限公司转型而来的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企业面临的情况较为复杂。通过对中科云网近五年财务报表及年度报告附注所披露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科云网面临严峻的财务危机。为了规避退市、平滑利润等目的,企业采取了调节盈利项目、准备金等盈余管理手段,但云网由于沉重的债务负担等原因使其盈余管理效果并不理想。

关键词:

中科云网;盈余管理;行为;效果

盈余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会计学界兴起的一个前沿性研究课题,至今仍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会计盈余作为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一直是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会计盈余作为收益扣除生产要素成本后的剩余,影响着管理者的薪酬水平、企业纳税以及资本市场中证券估价等因素。正是由于会计盈余如此重要,企业才会想方设法进行盈余管理,致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象十分普遍。上市公司用盈余管理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粉饰达到盈利的效果,但并非总能达到管理层的期望值。本研究正是从这一点入手,通过对ST中科云网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分析,揭示其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手段及效果。

一、中科云网简介

中科云网是北京湘鄂情有限公司转型而来的企业,其前身北京湘鄂情有限公司于1999年9月14日注册成立,定位于中高端酒楼服务,2005年成为餐饮业百强企业,自2009年上市至2012年公司收入稳定增长。但2013年受宏观经济低迷的影响,中高端餐饮行业进入寒冬季节湘鄂情首当其冲。2014年6月30日,北京湘鄂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转型至完全陌生的互联网技术行业,随后更名为中科云网。公司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孟凯先生,曾任深圳南海粮食有限公司工程主管、深圳市湘鄂情酒楼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北京湘鄂情酒楼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本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现任克州湘鄂情董事长、湖北省政协委员、北京湖北商会常务副会长等职。中科云网的主要经营范围:农业科技、电子信息技术、生物质气化产品技术开发、技术服务、转让、咨询、培训;计算机软件设计、开发、计算机系统服务;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进出口;接受委托从事物业管理、车辆寄存、仓储服务;投资及投资管理、投资咨询、会议服务。

二、中科云网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继续阅读

浅析生物资产确认与计量

[摘要]《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虽然早在2006年2月15日就已经颁布,但对于生物资产的计量规范相对比较笼统,准则的许多规定跟不上生物资产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跟不上生物资产特点动态变化,这使会计具体操作呈现较多困惑,会计准则不能对企业发挥具体的指导和规范作用。生物资产不同于其他非生物资产,不仅有非生物资产的特征,而且还有不同于非生物资产的生物特征,这使得对生物资产的确认与计量存在争议,也因此导致人们对某些上市公司生物资产核算存在不同意见。本研究从生物资产确认与计量的重要性出发,分析生物资产确认与计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生物资产;确认与计量

一、生物资产确认与计量存在的问题

(一)确认和分类不合理1、分类界限模糊。在实际应用时,生物资产的用途并不是始终如一的。当生物资产的用途暂不明确或有多种用途时,企业会计准则没有提出适当、合理的解决方案。如树苗在培育初期时,尚未明确未来的用途是观赏还是木材,在具体类别划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些生物资产具有消耗与生产的双重用途,就像黄牛可以食用同时又可以作为畜力从事生产活动,此时生物资产的价值没有办法完全区分开。公益性生物资产与消耗性生物资产有时也难以区分开。因此,生物资产分类界限模糊,会计准则应对某些特殊情况加以解释和统一要求。2、缺少对生物资产生长阶段划分。在不同阶段中,生物资产的价值有很大差别,其对应的后续计量应加以区分。现有的生物资产分类中缺少对生物资产生长阶段和成熟度的划分。绝大部分企业将生物资产区分三大类后,不重视接下来的详细区分。这会给后续计量带来影响。消耗性生物资产在未成熟期的价值和成熟待出售期的价值是有显著差异的,这对信息使用者有很大影响,应加以区分。同时,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简单划分为成熟与未成熟期,没有考虑生物资产有着生长、成长、成熟以及衰退这样的生命周期,明显缺乏合理性,严重脱离实际情况。企业习惯于把生物资产划分为未成熟阶段和成熟阶段,并且一般只对成熟阶段的生物资产计提折旧。这样可能会有违实际情况,有些生物资产在成长期时就可进行生产经营,例如,尚在开放的油菜花就可作为旅游景点进行收费,因此也应进行计提折旧,只针对成熟阶段进行计提折旧的会计准则明显不符合产出情况。所以,对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分类应该按照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来进一步细化,不能局限于是否成熟。

(二)不能准确地反映出生物资产的自然增值。生物资产能自然转化,对生物资产的计量最好是能反映出增值信息。虽然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具有诸多优点,但这种方式价值增值信息明显滞后,只有在产生市场交易时才能体现其价值。例如树木,一般有很多年的生长时间,其价值随其寿命的增加也会持续增加,但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林木类生物资产价值的增值部分只有到林木出售时才能进行确认。而在持有该生物资产的期间内,信息滞后,会计信息因不能体现自然增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有所减弱,导致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预测、决策需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虽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阻力因素,但许多上市公司所拥有的生物资产都是常见的同种类别,存在较活跃的交易市场并且能合理估计出公允价值,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太过谨慎小心将会阻碍产业进一步发展,也会阻碍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不利于未来与国际趋同。生物资产的价值水平除了受自身自然转化带来的影响以外,还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导致确定生物资产的计量模式时更加麻烦。此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受阻还因为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使用方面的相关规定不够详细具体,导致企业即使想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也缺乏准则的理论指导,这阻碍了公允价值的推进和使用。

(三)折旧起点以及折旧政策不合理1、折旧起点不合理。会计准则确定的计提折旧的关键要求是“可以多年连续稳定产出”,但有些生物资产虽然还处于成长期,但会开始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如猕猴桃树挂果阶段到盛产期要经历大约五年,挂果阶段果实已经可以形成产品,其产品已经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而这一期间完全不计提折旧的会计处理方式,是忽视了生物资产成长期实现的经济效益,生产性生物资产实现“可以多年连续稳定产出”这一标准的时候可能已稳定产出多年。2、折旧方法不合理。生物资产在生长期和成长期大都没有产出,都不用计提折旧,而处于成熟期的生物资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年对自身的消耗和产出能力基本相同,而随着生物资产的衰老,其自身消耗和产出能力都会随之降低。因此,生产性生物资产在其生长、成长、成熟和衰退这整个生命周期内,不能单纯而一成不变地使用同一种方法来计提折旧。然而在会计操作中,有许多企业采用了简单的年限平均法,未充分考虑到生物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和预期未来经济利益实现方式。此外,生产性生物资产有时会产生无形损耗,或因产出下降等原因而提前结束使用寿命。因此,仅仅采用简单年限平均法计提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显得较不合理。3、折旧参数选择范围过于灵活。许多类型相同而且用途相同或相似的生产性生物资产,选取的折旧参数太过灵活,有着较大的差异,而生物资产净残值率、使用寿命等折旧参数会直接影响到计提的折旧金额,但企业基本不会在财务报告中披露或详细解释选择这一参数的原因。折旧参数的选择太过随意,会降低折旧金额可靠性,也降低企业之间的财务信息可比性。生物资产的使用年限受其自然寿命的上限制约,而且可据经营活动的需要加以人为干预或者终止,这也会导致使用年限的确定更加复杂化。生产性生物资产净残值率的确定也存在类似问题。但企业会计准则仅规定了生物资产折旧的基本原则,对于折旧参数选取的规定太过宽泛,企业可进行过于灵活的操作。

(四)生物资产减值存在较大盈余操纵空间1、部分企业对生物资产的减值计提不到位。许多企业很少计提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减值准备,然而在实际中,生产性生物资产特别容易因天气灾害而发生减值。有些企业利用生物资产自我修复这一特点,采取少计提减值,甚至不计提减值策略达到隐瞒减值,操纵利润的目的。如林木类生物资产,有很长的生命周期,发生了龙卷风等自然灾害造成了资产减值,企业却不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而是等到一定时间后自身修复,价值得到回升。2、利用生物资产减值大幅调整盈余。部分企业利用消耗性生物资产大幅度调整盈余,例如上市公司在经营上面临着较大困难或亏损的时候,当期可能利用计提巨额减值来实现其“洗大澡”目的,在以后年度忽视减值迹象,实现转亏为盈,从而避免上市公司被摘牌的后果。由于消耗性生物资产盘点比较困难,价值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以这类企业业绩本就不太稳定,在这种形势下,企业更愿意把业绩波动归咎于消耗性生物资产的价值变动。企业会计准则对生物资产减值规定得也不够具体,比如生物资产的减值迹象的具体表现、生物资产的减值金额的确认标准等。以上都容易被利用来调整盈余。通过生物资产巨额减值操纵盈余的问题,一般可具体表现为:一是对生物资产的减值迹象认定存疑;二是对生物资产的减值金额合理性存疑。生物资产核销与减值计提中的减值金额确定要考虑账面价值的可信度、成本投入金额的可靠性。

二、生物资产确认与计量完善建议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