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范文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范文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在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我国全面接受资产减值观念,它是这次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作用,从而更好地利用它为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服务。

在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时,我国的会计制度中第一次明确地接受资产减值的观念,允许所有企业针对应收账款这一流动资产项目计提减值一坏账准备,但政府对计提幅度给予了较严格的限制。这是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端。那么,当时为什么会接受资产减值这一观念呢?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情况有着深刻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日益深入,到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间出现大量“三角债”,企业会计报表中应收账款的余额越来越大,而且部分企业甚至包括部分国有企业因经营不善已破产或事实上到了难以维继的程度,企业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长期挂账的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受到质疑,其余额也就不再真实,这些已严重影响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1993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加大,经营困难、破产倒闭日益频繁,使得企业的应收账款实际上总有一部分收不回来。根据谨慎原则,所以接受了资产减值观念。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发展,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成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而我们却发现企业会计报表报告的资产项目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不符的现象日益严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投资者决策判断,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计提资产减值的范围与幅度,消除资产项目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不符的现象。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使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资产更符合资产要素的定义,体现了客观性的原则,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会计期末资产的价值,降低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我国于1997年和2001年在适用于股份公司尤其是针对上市公司的会计规范中,分别将计提减值的范围由1项资产扩大到4项资产(分别是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又由4项资产扩大到8项资产(分别是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委托贷款、无形资产),至此计提减值的范围已覆盖会计报表中主要资产项目。资产减值计提幅度也从由政府严格限制逐步过渡到由企业根据相关标准自行判断,满足了企业自身发展和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从上述历史背景的回顾可以看出,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蓬勃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本文认为,市场经济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产生与发展的环境,独立、自主经营的企业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执行主体,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实施的可能。从会计理论方面,关于资产这一会计要素的界定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定义是:“资产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在每一会计期期末,用该项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为该项资产估价,发现预期经济利益小于资产账面净值,即可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反映这一现象。所以,资产减值会计是为满足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准确了解企业资产实际价值服务的,它是以“决策有用论”这一会计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以“受托责任论”为导向的。

下面以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项目的规定为例来作一说明。按“受托责任论”这一会计目标的要求,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应说明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要求了解的会计信息应尽可能地精确与客观。从会计计量属性来看,固定资产项目运用历史成本计量才最客观、最精确。因此,它倾向于要求采用历史成本反映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而“决策有用论”这一会计目标是以满足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会计信息需求为宗旨,要求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只要某个项目的价格或价值变动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且对决策具有相关性,就应当确认有关价值的变化。对决策最有用的会计信息就是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因此,它更倾向于要求会计报表能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所以通过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实现这些要求。

新《企业会计制度》关于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如下:

1.总体要求

“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应当合理地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2.计提范围

“企业所有固定资产”。

3.计提方法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

4.计提金额

企业根据固定资产是否出现以下迹象自行判断计提金额。

(1)固定资产的市场价值已经大幅度下跌,并已远远低于账面资产的价值。

(2)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已经发生损毁。

(3)其他迹象表明资产预期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已远远低于原有的估计。当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可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①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

②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已不可使用的固定资产。

③虽然固定资产尚可使用,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品的固定资产。

④已遭毁损,以至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

⑤其他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

5.计提基础

按固定资产单项项目计提。

企业根据上述规定应当在会计期末时按照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进行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且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作为固定资产净值的减项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通过会计报表披露的信息就可以了解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目前,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项目的抵减项目有两项: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两个抵减项目分设的原因及两者是否可合并成一项反映,存有相当争议。本文认为两者分设是必须的,不能合并成一项反映。两个抵减项目的存在是满足不同方面信息需求的产物。计提折旧是为了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确切地讲是为了反映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损耗。遵循的是会计要素计量确认的一般要求——配比原则。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为了反映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即为了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了解固定资产目前的实际价值。遵循的是一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要求——相关性原则。因此,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核算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满足不同的目的和核算要求。两者必须相互独立地存在,不能混同。从对固定资产项目计提减值的分析可以看出资产减值会计在财务会计中是必需的且日益重要。目前实施的资产减值会计迫切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摈弃旧观念,积极、充分地了解资产质量方面的信息,与企业其他相关部门合作,合理确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而遵循相关会计规范,确定资产减值,为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参考文献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企业资产减值计量的过程中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对资产减值迹象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减值进行计量。公允价值在这两部分的内容中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在对资产减值迹象判断的过程中,资产减值的触发条件为资产市价持续、明显下降,并且在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之内不能够有回升的希望;在对减值进行计量的过程中,“可变现净值”、“可回收金额”等都是国内与国外的准则中提到的计量依据,在这两个依据确定过程中的计算起点都是市价,而市价是现行的多种加量属性中最符合公允价值定义的。总而言之,公允价值思想在资产减值迹象判断、减值计算的过程中都得到了体现。当前理论界中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位仍旧存在着非常大的争议,当前比较公认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五项计量属性,是在1986年由FASB的第五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所列举的。公允价值属性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五项计量属性的关系是怎样的,公允价值的属性是否能够成为保护这五种计量属性的综合属性。在周中胜与窦家春提出的构建以公允价值为计量企业整体价值的复合性概念中,目标是实现公允,形式上各类的计量属性,计量属性基础是市场价格。如果依照这种思路,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的目标,而并不是作为一种的单独的计量属性,那么这样就能够将资产减值会计中所应用的计量逻辑矛盾进行解决。

二、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之间的区别

当前理论界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位方面依旧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现行获得公认的计量属性是FASB在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5)中列举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五种计量属性。工具价值与这些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公允价值的属性是否是这些计量属性进行综合之后的属性等问题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内容。周中胜、窦家春提出构建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企业整体价值的复合性概念,以公允为目标,各种计量属性为形式,以市场价格作为计量属性基础的计量属性体系。

1.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目标侧重点存在不同为了能够满足不断丰富的金融产品的计量需要,公允价值得以产生。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框架在2006年SFAS157号与国际财务报表准则13号中得到了完整的阐述,这也就意味着标准的制定结构已经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有了非常大的成就。准则制定者对于公允价值这种比较独立的计量属性有着非常好的期望,希望通过公允价值能够使企业的价值动态得到反映,实现财务报表相关性的提高。当前,公允价值由于市场环境、法律、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与影响,只能够作为主要围绕金融工具进行计量的一种属性,不能够完全符合其字面上的本源思想。但是公允价值计量仍然是能够对企业资产真实价值进行最大限度反映的,而且这种价值的反映是从资产的初始确认到后续计量都是双向进行的,为决策者提供了更加有用的信息。资产减值会计是由于运用稳健性原则而产生的。稳健性原则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债务与薪酬契约,最大限度的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是其最主要的目的,当前已经被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所接收,成为了比较普遍的会计原则。随着财务报告从“成本”计量转化为“价值”计量,准则制定原则从“收入费用观”转化为“资产负债观”之后,稳健性原则应用的核心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不高估收益且不低估成本”演变为了“不对称的资产与负债价值计量”。要对资产减值所产生的损失进行及时、准确的确认成为了资产负债表现下稳健性原则的会计计量体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中的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确认之后不得转回的规定主要是为了能够减少或者避免利用资产减值而实现盈余操纵。然而,市场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因此在市场形势发生变化之后很可能无法够充分地反映资产可能的升值,因此提供给投资者的评价企业价值的信息很可能存在不真实的情况。基于此,资产减值会计从根源上来看更加侧重于在契约与政治过程中的会计作用。

2.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逻辑基础存在不同会计逻辑基础指的是计量价值进行判断的角度,也就是说一项资产的价值很可能会由于报告主体的不同而出现不一样的地方,还可以认为计量价值与一个特定的报告主体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1)公允价值会计的会计计量逻辑基础是市场SFAS157中的相关规定指出,所谓的公允价值指的是计量市场参与者之间出现的有序交易中的出售资产时收到的价格与转让负债时支付的价格。在国际财务报告会计准则13号的相关规定中指出,公允价值指的是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者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虽然这两个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在用词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内容是大概一致的,从其定义中就能够发现公允价值实际上是面对市场的价值。尽管当前企业是公允价值计量的报告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允价值计量是报告主体基础的概念。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13号中明确规定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逻辑基础,指明了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而非特定主体的计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允价值实际上就是市场价值;第二,公允价值的获取途径是一种有序交易;第三,公允价值计量将市场参与者假设为主体。(2)资产减值会计的会计计量逻辑基础是计量主体资产减值指的是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在资产取得时会产生很多不能够被预料到的不利影响因素,这就会使得资产在取得时的价值评价与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之间就会在特定的时点省出现差距。在资产减值会计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第一,对减值迹象进行判断;第二,对减值额进行计量。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以不详尽罗列的方式对减值迹象进行了阐述与说明,需要从外部信息的来源与内部信息的来源两个方面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示判断资产的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迹象进行判断。企业在对减值金额进行计量的过程中,要对可回收的金额进行估计,通过估计所得的资产可回收金额与账面上的价值进行对比后来对资产是否出现减值而进行判断,并判断是否需要计量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计量的主要依据就是可回收金额,这种依据确定的出发点就是管理者的理。如果资产出现减值,企业将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使用,另一种是将其进行销售,管理者需要在估计资产销售净值与使用价值的基础之上做出相应的决策。从上述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资产减值现象的判断还是减值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会计的会计计量逻辑基础始终都是计量主体。

3.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的计价基础存在不同会计计量的价值基础指的是确定计量数额的估价规则。常见的计价基础包括买入的价格、脱手的价格、在用价值等。针对资产来讲,买入的价格就是采购资产时的价格,也就是资产进行重置的成本;脱手的价格就是资产在卖出或者清算时候的价格;在用价值则是值资产能够带来的新增的企业价值。(1)公允价值会计的计价基础当前普遍接受的公允价值的定义为:计量市场参与者之间出现的有序交易中的出售资产时收到的价格与转让负债时支付的价格。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可以看出,脱手的价格是公允价值的计价基础,主要体现的是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对于资产或者负债有着一定联系的、未来的现金的流入量与流出量所进行的预期。(2)资产减值会计的计价基础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计价基础则存在着两方面的观点,一方面指的是以FASB作为代表的观点,指出可收回金额表现为资产的公允价值;另一方面指的是以IASB为代表的观点,指出可收回金额表现为扣除出售费用的公允价值与使用价值中比较高的一方。在我国现行的会计标准中,主要是根据公允价值除去处置费用后的净值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中比较高的一方来估计资金可收回金额,我国当前现行的这种观点是基于IASB观点的。资产减值会计的计价基础是承接资产减值会计的逻辑基础,要对不同的触发减值的因素进行充分考虑的基础上计量减值额。这里所出现的减值的估价往往是就高而不就低的,由于减值本身就属于谨慎性原则的一种体现,因此不需要再采用双重的谨慎。

三、总结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资产减值;确认;计量

为了使资产能真实地反映企业获得经济利益的能力,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此规定明确要求企业对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存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和委托贷款进行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计提减值准备,简称“八项准备”。为进一步搞好这项业务,我们应当深刻体会资产减值的实质内涵、准确把握其确认与计量的原则及其账务处理的方法等,同时进行积极的研究与探索。本文仅就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几个核心问题谈些看法。

一、资产减值会计的经济实质

资产是会计的重要要素之一,几乎所有的会计要素都直接或间接与其相关。我国《企业会计制度》采用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的概念,对资产的定义进行了界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按照资产这一特征,不具备可望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则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也不能作为资产继续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其实,会计学意义上的资产,与经济学意义上的“财富”、“资源”等概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其真正的价值在于目前及未来利益。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就把财务会计的重心由利润表转向了资产负债表。虽然,这一定义是否完全适用于“会计学”,仍然存在争议,但是,它概括了资产的本质,应该说比较符合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因为,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它持有资产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葛家澍,1996)。从理论的角度讲,如果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那么,当企业的账面成本高于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时,会计记录一笔资产减值损失是合理和恰当的,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经济实质。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

研究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必然要与会计观相联系。目前世界范围内存在两种主流会计观: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管理当局是委托人授权控制其部分财产资源的受托人,管理当局不但负有诚实地管理好委托人资产的责任,而且负有为委托人的利益全力以赴开展经营活动的责任,这些责任就被称为受托责任。在受托责任观下,它要求资产计量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客观、可靠、精确。在这种观念下,资产计量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强调最后利润数据的确定。目前德、日等国基本持会计受托责任观。

决策有用观是建立在美国公司治理结构基础上的。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信息主要为市场投资者服务,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利用财务报告数据,通过各种评估模型来分析公司的内在价值,评估投资者的风险程度,从而做出投资决策。这种观念下,资产计量要求采用有别于历史成本的多重计量属性,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对信息的精确性没有严格的要求。资产减值会计试图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如果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是企业价值的函数,那么,资产减值会计应该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因为资产减值会计力图为资产的真实价值提供量度。一般认为,资产计量越接近其真实价值,越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以为,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为决策有用观,其目的在于通过提供资产价值的信息,向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等决策相关的信息,而不在于向所有者报告受托责任。2000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定义,采用了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法,这表明了我国有采用会计决策有用观的趋势。

三、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

是否确认资产减值,这涉及到确认标准的选择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标准,即永久性标准(permanentcriterion)、可能性标准(probabilitycriterion)和经济性标准(economiccriterion)。

1.永久性标准。是指只对永久性(即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恢复)的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确认。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永久性标准可以避免确认暂时性减值损失。反对者认为,永久性标准不符合“资产是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一定义,且暂时性减值和永久性减值难以界定,有可能促使管理者当局故意递延减值损失的确认。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因为,会计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充满了判断和估计,要想在会计报告中剔除不确定性是不可能的,而主要立足于未来的减值会计尤其如此。因此,永久性标准不适用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

2.可能性标准。是指对可能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确认。其目的在于与历史成本框架保持一致并避免确认不必要的减值损失。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做法是,确认与计量的基础不一样,确认时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不贴现值,计算时使用公允价值。因此,如果未来现金流量的不贴现值大于账面价值,那么,即使公允价值小于其账面价值,也不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由此可能导致资产价值的高估。

3.经济性标准。是指对资产负债表日发生的任何资产减值进行确认,即只要发生减值(如当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时)就予以确认,确认与计量采用相同的基础。由于经济性标准在估算在用价值、确定可收回金额时已考虑各种“可能性”因素,因而不再要求对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impairmentofassets)》广泛采用了这一标准。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未明确规定应用的标准,但从相关条文中可以看出,三种确认标准都有,只是不同种类的资产确认标准有所侧重而已。如《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使用了可能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标准,一方面将确认基础与计量基础统一,都使用可收回金额,另一方面又不要求对可收回金额进行贴现。笔者以为,如果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如果资产减值可以可靠地计量,并且提供相关的信息,那么,资产减值确认的最佳标准应是经济性标准。同时笔者认为在确认资产减值时还应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即折现因素。因为当企业确认资产已经发生减值时,企业将决定是继续使用该项资产还是将其予以处置,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企业应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如果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那么,现金流量相等但分布时间不一致的两项资产,将在资产负债表中以相同的金额反映,但事实上它们的市场价值是不同的,因为市场上所有的理易都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当然,按照成本效益原则,可能性标准较经济性标准更节约,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性标准也是可供选择的一种标准。

四、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

会计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会计计量,而会计计量的关键在于计量属性的选择,目前有关资产减值计量的属性主要有:现行成本或重置成本、现行市价、销售净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在用价值)、公允价值、可收回金额。与历史成本不同,现行市价、销售净价、可变现净值、在用价值、公允价值都属于“贴现值”的范畴。现行市价反映了市场对该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预期;而在用价值反映了企业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估计;公允价值主要指现行市价,如果该资产没有市场价值,则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期权定价模型等方法确定的价值代替;销售净价和可变现净值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相似的,主要指现行市价扣除处置费用后的余额,有时候,可变现净值还可表示为预计售价减去必要的处置费用。对于可收回金额,不同的国家给予了不同的解释,美国认为可收回金额就是指公允价值;英国把它定义为可变现净值与在用价值孰高;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将其解释为销售净价与在用价值孰高;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可收回金额的实际含义为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

从纯理论的角度来说,“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最理想化的计量标准,但其计算相当困难,或者说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目前资产减值会计实务中会计计量主要采用上述中的其他计量标准,且应区分不同资产进行选择。

1.货币性资产

对于货币性资产,笔者以为,可以选择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等作为其计量标准。一般而言,现金、银行存款不需考虑减值,除非有证据表明,银行存款的收回存在疑问。对于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可按预期可收回金额扣除不能收回后的差额计量,这主要是出于其风险因素的考虑,而且由于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收回时间较短,贴现因素影响不大,按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可忽略其时间价值因素。对于短期债权投资,通常可按现行市价作为其计量标准。

2.存货

一般来说,存货可以按照可变现净值作为其计量减值的标准。但使用“可变现净值”计量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存货能容易地以已知价格出售;(2)追加成本已知或容易估计。如果不能获得一个满意的市场参照物,或者追加成本很难估计,则按可变现净值计量将会有困难。原材料、半成品等以使用为目的的存货有时可能属于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按现行成本(重置成本)等计量,这样,至少可有助于投资者对未来现金流出的评估。

3.权益性投资

权益性投资包括短期权益性投资和长期权益性投资,对于短期权益性投资,笔者以为,可以选择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等作为其计量标准;对于长期权益性投资,应区分是长期持有还是准备处置,如企业准备长期持有,可选择公允价值或可收回金额作为其计量标准,如企业准备处置的,则可按可变现净值计量。

4.固定资产

与长期权益性投资类似,固定资产也应区分是长期使用还是准备近期处置,对于企业准备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可采用公允价值或可收回金额作为其计量标准,对于企业准备近期处置的固定资产,可选择销售净价等计量标准。

5.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计量标准的选择可参照固定资产,对于企业准备长期使用的无形资产,可采用公允价值或可收回金额作为其计量标准,准备近期处置的无形资产,可选择销售净价等计量标准。

目前,关于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标准众说纷纭,每一标准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也都有缺陷,如何切合我国实际进行取舍及做进一步的研究,这是摆在我国会计理论界的一道课题。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与计量在第五节《资产减值》中做出了统一的规范,实现了从按稳健主义进行计价的历史观点向按未来经济利益进行计价的转变。但从我国会计人员操作实务水平及建立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的目标出发,笔者以为,在我国制定专门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期待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能尽早出台,从而有助于保持资产减值会计核算方法的一致性,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五、关于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1.资产减值会计对信息可靠性的影响

如前所述,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是“决策有用观”,其目的在于向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等决策相关的信息,而不在于向所有者报告受托责任,显然,资产减值会计更注重信息的相关性,从而影响信息的可靠性。主要表现为:

(1)资产减值会计多种计量属性的可选择性,降低了信息的可靠性。资产减值会计为了实现“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在历史成本原则下,对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进行了修订,采用的是多种计量属性,而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

(2)资产减值会计较大的职业判断性,影响了信息的可靠性。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很多规定,在执行时往往需要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复杂的职业判断,而职业判断的主观性必然影响减值准备计提的准确性。如制度规定,短期投资的市价、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及委托贷款的可收回金额等计量标准是企业确认资产减值的基础。其中,“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等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专业人员的主观判断。“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估计销售费用后的价值。这其中的几个估计数难免存有主观因素。“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计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中的较高者。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需预计未来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这更具有不确定性。尤其是后新增的四项减值准备涉及不动产和无形资产估价,资产计量的难度更大,甚至大大超出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除非寻求不动产和无形资产评估师的帮助,否则很难得出恰当的资产减值标准。此外,由于各项减值准备的计提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指标,在目前我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3)资产减值较强的会计政策可选择性,影响了信息的可靠性。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计提减值准备的有关规定不够明确,企业具体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弹性较大,这在应收账款和短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上表现尤为突出。

应收账款:《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可由企业自行确定,主要有销货百分比法、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和账龄分析法等三种方法可供选择,且提取比例由企业自定,因而有较强的机动性。由于不同的估算方法和不同的坏账损失百分比计算出的财务结果不同,这就为企业运用方法的灵活性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方便。此外,《企业会计制度》还规定:“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但并未明确集团公司内部企业的应收账款是否计提坏账准备,而内部往来计提坏账准备与否,对企业损益的影响很大。

短期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运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短期投资进行期末计价时,可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单项投资、按投资类别或按投资总体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较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由于按投资类别或按投资总体计提跌价准备会抵销一部分跌价损失,因此按单项投资计提短期跌价准备最为稳健,利润最保守。但究竟选用哪一种,制度未予明确。

2.提高资产减值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设想

(1)适当限制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权。目前,由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以及会计信息市场的不完备,会计政策选择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国外研究也表明,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弹性,便于企业通过专业判断和会计选择向市场传递公司的特有信息,从而可以降低准则的实施成本。应该说,《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资产减值政策的规定是对会计基本理论的具体运用,也是我国加大会计改革力度,尽快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具体体现。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市场主体(无论是上市公司或是投资者)还很不成熟,在这种还很不成熟的市场上,实施一种成熟市场的会计制度,可能成本很高。许多有关上市公司实证研究结果也发现,大多面临“报表”压力的企业并没有正确运用《企业会计制度》赋予的会计选择权,而是将其视为操纵利润的机会,违背了资产减值会计规定的初衷,造成了股票市场资源的错误配置。因此,笔者尽管不主张简单通过消除会计政策选择权,以求得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但仍然认为,目前准则制定部门应谨慎确定企业的专业判断范围,适当限制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权。

(2)加大对企业会计选择权的监管力度。由于目前我国股票市场的稀缺资源仍然主要依据政府对上市公司“报表业绩”进行配置,这就难以避免许多公司在无法通过“实际业绩”实现“报表业绩”,从而丧失资源配置的资格时,往往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权重组“报表业绩”,以实现其在股票市场上的再筹资。因此,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企业会计选择权的监管力度,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强制上市公司披露因会计选择对利润的影响程度,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3)强化资产减值准备的独立审计。由于资产减值准备通常是被审计单位依据有关因素作出的估计,存在较大的利润操纵空间,发生错报的风险较大。因此,为评价被审计单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准确性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充分性,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此外,为了规范资产减值审计,笔者以为,应在已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备审计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相应的独立审计准则,明确各项减值准备的具体审计程序,以最大限度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遏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固定资产、存货、无形资产[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周忠惠,罗世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2000,(9)。

[4]葛家澍。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原则;资产减值准备

一、资产减值准备是会计制度的要求和会计原则的体现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终,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并依此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同时,《会计准则》还规定了谨慎性原则,当对某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权益的做法。我国目前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不仅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而且企业通过确认资产价值,可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予以消化,提高资产的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同时,通过确认资产减值,还可使企业减少当期应纳税款,增加自身积累,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中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可使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资产已得到优化,对企业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更具信心。

2000年财政部颁发的新《企业会计制度》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多改动,新制度在原有的短期投资减值准备、坏账准备、存货减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由此扩大成了八项资产准备。这不仅表明了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记录和核算中的重要性,也使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更加完善,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中存在的问题

在需要计提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中,常被企业用来进行操纵盈余的是原有制度规定的四项准备,下面依次进行讨论。

1.短期投资减值准备

会计准则规定,我国企业在运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短期投资进行期末评价时,可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单项比较、分类比较和总额比较的方法比较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以上),应按单项比较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这给了一些企业灵活选择的空间,使部分企业通过对计提方法的选择———总体、类别和单项,达到左右利润的目的。

2.坏账准备会计准

则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企业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予以合理估计。这对于那些资产较好,会计核算规范的企业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财务报告更能真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之,则成为部分企业调节财务状况的砝码。

3.存货跌价准备

存货准则规定,存货跌价准备应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计量,如果某些存货具有类似用途并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且实际上难以将其与该产品系列的其他项目区别开来进行估价的存货,可以合并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存货类别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

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市价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原有库存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而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其他足以证明该项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当存在以下一项或若干项情况时,应当将存货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已霉烂变质的存货;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生产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其他足以证明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由于准则允许企业对存货的跌价准备进行单个或分类计提,以及对发生存货计提情况的判断由企业自行决定的灵活性,又不免给一些企业空隙可钻。

4.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投资准则要求,企业应当定期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逐项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如果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企业持有的长期投资有的有市价,有的没有市价。对有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市价持续2年低于账面价值;该项投资暂停交易1年或1年以上;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严重亏损;被投资单位持续2年发生亏损;被投资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清算或出现其他不能持续经营的迹象。对无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影响被投资单位经营的政治或法律环境的变化,如税收、贸易等法规的颁布或修订,可能导致被投资单位出现巨额亏损;被投资单位所供应的商品或提供的劳务因产品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被投资单位所在行业的生产技术等发生重大变化,被投资单位已失去竞争能力,从而导致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如进行清理整顿、清算等;有证据表明该项投资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其他情形。

这里所说的“判断”主要是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做出主观的职业判断。客观的说,由于每个企业实际情况的不同和每个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及经验的不同,可能会使判断的结果有所偏差,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某些企业却利用这个空子为达到自身目的,对资产减值在提与不提之间随意判断。另外,从会计处理的角度看,长期投资有成本法和损益法两种。一般情况下,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一般情况下投资比例不低于20%即可采用权益法)。反之,应该采用成本法核算。权益法要求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当期损益要计入当期的“投资收益”,也就是被投资企业的盈利或损失将影响到投资企业的投资收益,而投资比例越大,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部分企业就根据自身的利益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比例在20%上下随意变动,以达到控制利润的目的。

5.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时间

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资产,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然而,对于“定期”会计制度没有说明,这使企业在操作时有一定的随意性,使企业之间缺乏可比性。相比之下,国际资产减值准则对计提时间则作了明确说明,规定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估计是否存在资产可能已经减值的迹象。因此,我国的会计制度在计提时间的规定上还应该有所完善,弥补企业随意操作的漏洞。

三、我国会计制度和准则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会计控制不仅具有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等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2.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胜任工作,更重要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对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判断和表达,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严格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实的会计实务中,业务素质、本位利益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会计人员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可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自律性管理迫在眉睫。

3.强化高层管理人员责任

就我国一些公司高管人员会计造假而言,从各方面强化约束其行为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些约束手段还远远不够。尽管高管人员承诺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但会计造假还是层出不穷。因此,应该通过立法将高管人员对其会计造假行为进行处罚,追究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4.政府加强对企业会计的监管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在研究固定资产减值计量的问题时,西方学者侧重考虑以下几个切入点:本期企业固定资产在市场上的价值提升问题;本期内出现的或者将要出现的固定资产和业务资产中的技术、金融、政策等因素出现的变化;市场投资环境即投资回报预期和利率等问题对固定资产使用价值产生的负面影响;本期即将出现或者已经出现的企业固定资产使用或者有益作用出现的变化,其中包括固定资产的性能指标、固定资产数量、企业业务发展等出现重大的改变;企业内部的报告显示企业固定资产经济效益将要或已经比预期效果要好。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应当在期末时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对可收回金额(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比较,两者之间较高者)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对固定资产减值进行合理计量时,首先应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已经出现减值,以及出现减值的诱因,然后财务人员才能根据企业固定资产的环境进行分析,总结企业固定资产的减值迹象以及方向,对出现迹象的固定资产减值进行量化,对减值进行全面的评估。基于以上思路,固定资产减值背景下的会计核算,必须重视对减值性质的确定以及减值诱因和条件的定性,并最终对减值的具体额度仅定量,这样才能突出固定资产减值核算的重要作用。

二、固定资产减值的核算应用与完善建议

(一)完善固定资产减值的核算制度

健全信息、价格市场机制是实施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条件。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发展生产资料市场、旧货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等,并统一提供公正合理的各种资产信息和价格信息,使固定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有较为客观的依据,同时也可以增强其可操作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其次,建立会计制度应对企业决策选择权进行限定,明确企业政策选择权。同时应将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简化,即将政策选择限定在一个范围内,这样可以帮助企业缩减利用会计手段来控制利润的空间,提高企业制度的客观性。

(二)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

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是提高核算准确性的基础,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于不断扩大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制度在企业中的实行范围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可以组织会计人员针对一些专业理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同时还应该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先进科学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

(三)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监督是核算的重要管理策略,监督主要是以审计为主,不可否认外部的审计监督对于会计信息的对称是有促进作用的。审计可以控制一些虚假信息对核算的影响,尤其是对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因为涉及的范围较广,所以应加强审计作用,既要加强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也要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

(四)强化公司治理,完善企业绩效考评

公司治理是对宏观的公司管理体制的改进,其对完善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股份制企业进行缩股,解决股权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二是建立完善的董事会制度,明确公司管理的主体和权利分配。固定资产减值核算具有两面性,如果企业可以利用其真实的反应企业经营状况,可以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并指导决策,反之则将使得企业陷入到利润操控的误区,不能正确的对企业经营进行改进和调整,最终将导致企业经营失败。

三、结束语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范文第6篇

1.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提及我国当前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现象,整体来说,问题是多方面的。最为显著的管理问题,便是管理层问题。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负责人大部分都属于白手起家,还有一些则是家族式地接班,通常管理层都并未受到过专业的系统的企业管理,所依靠只是一味的“经验”与所谓的“人脉资源”。久而久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往往就不会受到重视,而事关盈余的管理的热情却明显提升,愈加重视通过资产减值进行对利润的整合。另外,部分企业中的会计从业人员其自身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同样也是令人存疑。不仅在对企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中计算难度大,而且,在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算阶段,往往会包括企业未来五年的现金流量及对折现率的计算,而以我国现阶段的信息市场态势与许多企业的管理背景而言,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1]。也因此,中小企业中的会计从业人员,也惟有对资产减值这个问题忽略不提。

2.外部环境监管不到位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所存在的资产减值问题也不一定全部来源自中小企业本身,外部环境的监管不力同样也是无法回避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外部环境中的“法律环境”以及“审计环境”的影响。我国相关的审计制度并不涵括有关资产减值方面的审计具体制度,而注册会计师在行政监督职能时,往往缺少根本性地依据理论。新会计制度中企业划定需要定期地对企业各个层面的资产展开全方位地检查,且对有条件形成的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是,新会计制度中对“定期”并未表达出明确地说明解释,也由此,许多企业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具备相对的随意性,企业不具备可比性。

3.企业自身条件受限可以确定的是,规模愈大的企业,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就愈高。原因很简单,管理水平如果不高,企业规模就无法大起来。相应的,企业所聘用会计从事人员的专业技术相较于中小企业也更好。企业资产减值会计是否可以得到规范地贯彻执行,其实,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直接取决于企业中的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当然,这对企业的会计从事人员无疑是极大地考验。但是,以当下我国企业整体的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而言,其会计业务能力相对较低,大体所行使的岗位职责无外乎账务往来,无法和企业其他部门展开合作,并不具备察觉市场信息的本能。会计从业人员因素是关系到我国资产减值新会计制度能否能到精确实施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当前我国资产减值的新会计制度的目标已和世界接轨,这样一来,就给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应对新会计制度下企业资产减值的问题对策

1.构建完善的企业内控机制企业必然要构建与健全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以及损失处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严肃贯彻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内容中涵括的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把企业测算职能、审核职能以及审批职能这三方面重点地控制点实施分离,预估计算而来的数据惟有通过企业内部有关专职部门的审计,才能够按照减值准备额的程度实施分级审核。内部的审计监察工作需要始终落实至企业所有减值准备的计提、记录与披露流程,并且探索出此过程中出现的找出的弱势步骤及问题。与此同时,还应当提高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企业内部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从而确保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有效性、适应性以及科学性。

2.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在对企业资产减值实施判定及计量阶段,往往许多方面都需要企业会计人员实施认定。例如,企业在给资产减值展开减值实验检测时,能否对其进行准确认定,则全部需要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经验,在对企业资产减值展开计量过程中,会计从业人员的岗位认定重点显现于对资产后期也许会产生的经济注入的估计层面,而会计从业人员的认定则会体现资产减值计量的可靠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精确地对企业资产减值进行核算,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是比较高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要拥有优质的职业敏感性与综合素养。总体来说,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不单只是资产减值针对性的具体需求,而且同样也是企业实施会计改革的需要,更是企业复合现代管理的发展需要。

3.加强会计信息的公开性企业需要再季度、季度会议上,详细明确地自主披露致使企业资产减值出现具体问题与其对企业资产服务水平产生的关系影响,并且,预估能够收回的资产金额的假设、认定资产减值损失的原因、资产减值准备冲回的原因以及对本期利润产生的关系比例。企业会计部分可在利润表中加设“资产减值准备”项目,以此来显现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本期利润的左右水平,提升会计信息的公开程度,能够有效预防企业管理层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而操控资产。

三、结束语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资产减值;稳健性;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资产减值问题是公允价值计量在中国应用的一个观察窗口。1998~2006年的四次政策变迁见证了中国资产减值相关准则的发展历程。这些改革同时也为会计界带来了研究机会,迄今为止对于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等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一方面理论界在争论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到底是什么?是体现了资产的“价值”还是稳健主义的体现?资产减值应该确认怎样的标准?资产减值是否应该恢复?资产减值会计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效果等问题;另一方面实务界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争论企业资产减值的动机是什么、造成什么样的经济后果等问题。本文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企业特别是实施新准则后企业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空间进行探索。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规范研究

(一)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对于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研究,诸多学者主要从资产的定义、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G.Edward.Philips(1963)从资产的定义角度分析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会计理论的变革实质上是试图改变传统会计理论强调成本的状况,代之以价值为中心的符合逻辑的结构。”对资产的定义也体现了这一点。所以,从理论角度讲,如果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那么,当企业的账面成本高于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时,记录一笔资产减值损失是符合逻辑的,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周忠惠、罗世全(2000)从理论角度探讨了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实质、确认与计量等问题,并分析了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滞后的原因。他们认为,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是决策有用观,其目的在于通过提供资产价值的信息,向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等决策相关的信息,而不在于向所有者报告受托责任。而当把资产减值会计与稳健主义联系起来讨论时仅用稳健主义来规范与指导资产减值会计实务是不足够、不充分的。会计职业界的注意力应该从按“稳健主义”进行计价的狭隘的历史观点转向按“价值”进行计价的观点;且为了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资产减值会计应该允许减值的恢复。同时,为了减少可能的操纵,应该对其进行充分、公允的披露。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实施障碍及效果。资产减值会计的实施效果问题学术界主要从我国资产减值准则应用中的障碍和效果展开。周忠惠、罗世全(2000)认为,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发展滞后的原因应归根于很多学者纠缠于“资产减值是否为国有资产的流失?资产计量还是收益计量?是否提高了相关性就降低了可靠性等问题,所以许多人对减值会计存在疑虑。许云(2004)通过对美国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后认为,资产减值会计之所以难以规范,是因为会计数据的背后实质意味着利益的划分,而资产减值会计所涉及的利益之争尤其复杂。它不仅关系到企业与企业间的利益之争(Anonymous,2001),还直接关系到企业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之争(斯蒂芬.A.泽夫、贝拉.G.德兰,2000)。这些矛盾都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所以要企业真实地计提资产减值:一方面是技术问题,有赖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因为它提供一种客观的标准;另一方面是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者的诚信问题,如果企业不诚信,即使技术再完美,也同样容易被管理层绕过,而使资产减值沦为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工具。英国的ASB、美国的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研究和制定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则及相关准则,我国也规定所有股份有限公司必须计提四项减值准备(张美红,2000)。面对我国企业资产减值的现状,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和制度尚需跟进。勤勉、王玉蓉(2007)考察了我国近年来资产减值会计制度的变迁对会计盈余稳健性的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存在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但我国不断强化促进了更加稳健的会计盈余,并且盈利公司会计盈余的稳健性高于亏损公司,表明资产减值会计制度的改革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是有效率的。在不完善的市场中,广泛存在的不确定性使得以稳健主义为基础的资产减值会计模式更为适当。

三、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证研究

(一)企业资产减值行为的动机。该类文献主要以研究资产减值是否被用来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动机包括避税、管理层变更、大清洗或利润平滑以及债务契约等,而也有学者发现资产减值没有被用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Strong和Meyer(1987)的研究认为,早期的减值一般是在弃置资产或企业重组时确认,因而企业在经济扩张时期更易确认减值,而当限定行业时,当年确认减值的公司上一年的业绩既不是行业内最好的也不是行业内最差的。Zucca和Campbell(1992)研究了1978~1983年间的77个减值会计案例,发现绝大部分减值都可以归入“大清洗”、其余的案例归入“利润平滑”,暗示减值实质上是为了以后期间(转回)而进行的秘密储备。与上述结论相反,Francis et al(1996)的研究却没有找到当年确认减值的公司是“清洗者”或者“平滑者”的证据,相反,他们找到价值减损变量(公司和行业的历史股票回报率、账面市值比以及总资产回报率)显著解释了减值确认的频率和幅度。

国内文献归结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主要动机是规避或迎合证券市场的政府监管政策。蔡祥等(2004)研究了1998~2000年上市公司执行资产准备计提政策过程中的选择后认为,减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资产质量的实际状况,但规避或迎合政府管制政策的经济动机仍然构成了主要原因之一;资产减值程度、追溯比例、资产减值类型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经济动机差异,显著影响了投资者的评价行为。沈振宇等(2004)研究了坏账准备准则变化前后上市公司利用坏账准备利润操纵行为的变化,认为在我国当期转型经济条件下,上市公司更容易利用原则导向会计准则所赋予的职业判断的空间来操纵利润,而针对规则导向会计准则规定本身而言,公司难以利用其来操纵利润。代冰彬、陆正飞、张然(2007)以2001~2003年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试图区分企业资产减值行为是盈余管理和体现稳健性,他们以“盈余―回报关系度量法”,为资产减值的稳健性进行了检验分析后发现,除了盈余管理动机,会计稳健性和经济因素也是企业资产减值行为的影响因素。于李胜(2007)从新旧准则最大的变化――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问题入手,研究上市公司是否会在2006年新旧准则衔接期大量转回减值准备,以及准则颁布前后计提和转回减值准备的动机是否存在差异及比较了新旧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差异;最后研究了公允价值计价是否会提高会计信息的定价能力等问题。结果发现,新准则中禁止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做法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稳健性,并且由于财政部、证监会在准则衔接期政策实施得当,抑制了上市公司在新准则实施前突击转回已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动机,从而未出现上市公司“赶集”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同时他们还发现,按新准则调整后的股东权益比旧准则有较高的价值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供增量的价值相关信息。研究整体表明,新旧准则转换过程是平稳、有序的,会计信息质量也得到了提升。张然、陆正飞、叶康涛(2007)以最新《资产减值》准则对旧准则允许八项减值准备转回的规定,已确认的长期资产减值2007年之后不得转回的问题入手发现。上市公司在准则颁布以后实施以前,并没有由于会计准则变迁而集中转回大量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但由于以后将不允许转回,上市公司对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明显更加谨慎,数额有所减少。新准则的颁布对亏损公司使用减值准备进行“大清洗”的现象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同时证明,制定与修订会计准则不仅要考虑到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执行问题,还要考虑在新旧准则变迁期间,公司利用新旧准则的差异进行会计操纵的可能性;而适当的政策监管对准则变迁期间的公司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二)资产减值行为的经济后果。此类研究主要以企业进行资产减值引起的市场反应为主要研究主题:Rees等(1996)发现市场对减值的反应显著为负,而且计提减值前的资产回报与市场调整后的股票回报都显著低于同行业公司的平均值。Bartov等(1998)以1984~1985年间的373次减值公告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减值公告前后,减值公告与短期和长期股票回报间的关联关系。Elliott和Hanna(1996)研究了1970~1994年间公告减值的2,761家公司的101,046个季度数据,作者将样本公司分为多次减值、一次减值与没有减值几类,通过对盈余反映系数(ERC)的研究,发现多次减值将产生噪音,市场更难以认识其盈余的真实性。李增泉(2003)针对1995~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研究表明,会计盈余对“坏消息”的反应速度比对“好消息”的反应速度快,会计盈余在总体上是稳健的。洪剑峭等(2004)在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信息含量进行的研究中发现,资产减值政策可能成为某些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来华、黄娇丹(2007)以我近年来资本市场的数据为样本,针对资本市场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现象的频繁出现来验证资产减值在资本市场的反应,结果表明,资产减值信息失真能直接导致资产减值信息的相关性锐减;并且针对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的存货等已确认的资产减值不得转回的规定,发现资产减值的计提方向存在信号显示作用。这表明资产减值准备方向传递了公司未来前景的信息,全面取缔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将减少资产减值的部分信息含量(来华、乾惠敏、黄娇丹,2007)。

四、国内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的不足与研究空间

现有文献已经对企业资产减值问题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还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

1、缺乏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主体背景特征的研究。现有研究发现管理层变更和减值准备计提有相关关系,但是缺乏对管理层特征的研究,如管理层的年龄、性别、职务、学历、任职时间等。如果将董事长、经理等个人的背景特征从管理层中剥离出来,将会扩展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视角。

2、缺乏对资产特性的研究。不同资产有不同减值,影响减值的因素与资产的特性紧密相关,而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将不同类型和性质的资产纳入同一个模型中分析,没有区分资产类型来建模,经济因素变量多以整体资产或盈余的信息来作为替代变量,变量选择粗糙,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

3、对于企业是否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缺乏系统性、长期性的研究。现有研究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问题的研究大多以截面数据为基础,缺乏长期、系统性的研究,例如多次新旧准则变化(新准则加大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引起的企业减值准备计提行为变化的研究。

4、盈余管理和稳健性的度量依据有待开发。现有研究一般将扭亏动机、配股动机、亏损动机、异常项目等因素与资产减值相关指标联系起来考察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研究文献整体缺乏案例等直接证据。稳健性的度量一般以企业计提减值后是否有经营业绩下降为依据,缺乏可信度,因为导致经营业绩下降的因素很多,单纯地认为企业计提减值后经营业绩下降了,就表示计提减值准备是稳健性的体现是不充分的。

5、2006年新准则颁布后,已有对于新准则中长期资产减值不能转回的规定在上市公司的反映问题上做了研究,但是缺乏对短期资产和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行为对比的研究。如在旧准则中减值准备可以转回的非流动资产而在新准则中不能转回,上市公司对该类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行为有无变化;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减值项目“转移”问题,即减值准备不能转回的非流动资产是否存在“计提不足”,而减值准备可以转回的流动资产等项目却“计提过度”。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G.Edward Philips.October“The Revolution in Accounting Theory”.Accounting Review,1963.

[2]周忠惠,罗世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2000.9.

[3]许云.美国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的历史回顾及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5.

[4]斯蒂芬.A.泽夫、贝拉.G.德兰.现代财务与会计理论――问题与论争[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张美红.资产减值会计.当代财经,2000.

[6]勤勉,王玉蓉.资产减值与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2007.5.

[7]Strong J,A Thakor,J Mwyer・Assets writedowns: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security returns[J]・Journal of Finance,1987.

[8]Zucca L J,D R Gampell・A closer look at discretionary write-downs of impaired assets[J].Accounting Horizons,1992.

[9]蔡祥,张海燕.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追溯与市场效应[M].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4.

[10]沈振宇等.会计准则制定导向悖论[J].财经研究,2004.6.

[11]代冰彬,陆正飞,张然.资产减值:稳健性还是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12.

[12]于李胜.盈余管理动机、信息质量与政府监管[J].会计研究,2007.9.

[13]张然,陆正飞,叶康涛.会计准则变迁与长期资产减值[J].管理世界,2007.8.

[14]李增泉.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的实证研究[M].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1.4.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影响;长期资产减值;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8)01-0067-05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2006年2月15日,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按照新准则体系中的相关规定,除流动性资产所计提的减值准备外,其他非流动性资产所计提的减值准备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不同,也与我国原来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存在差异,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在资产减值准备确认计量上的选择空间大为缩小。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级会计实务》;资产计价与减值;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4(C)-0356-01

引言:在会计实践中,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和对新会计政策的全面领会。是会计工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基本条件。会计政策再好,若没方会计人员的正确理解与实施,也是不能起到它应有作用。企业取得各项资产,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准确地进行计价;并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一、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一)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会计目标理论。资产减值会计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力图为资产的真实价值提供量度。其理论起点为决策有用观,其目的在于提供资产价值的信息,向投资者提供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等决策相关的信息。(二)资产减值会计的内涵――“未来经济利益”理论。对一个企业来说,它持有资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购入时的资产价格代表了当时对资产在其寿命期内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合理评价,在购买时也已预计到资产的未来价值会随时间的流逝及资产的使用而减少。在资产的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诸多购买时无法预料的影响因素,从而导致资产取得时的价值评价曲线会与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在特定时点上产生差距,而这个差距即为资产减值。

二、资产减值准则的确认、计量和披露

(一)资产减值的确认。事实上,会计意义上的资产,与经济学意义上的“资财”“财富”等概念有着极深的关系,其真正的价值在于目前及未来利益。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就把财务会计的重心由损益表转向了资产负债表。这一定义概括了资产的本质,是比较符合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因为,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它持有资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从理论的角度讲,如果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那么,当企业的账面成本高于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时,记录一笔资产减值损失是符合逻辑的,这也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资产减值确认的实质是资产价值的再确认。从理论上讲,企业的任何一项资产的减值都应当予以确认。但在会计实务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项资产的减值进行确认,资产减值的确认应当考虑资产减值的可能性的大小。关于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有三种观点:一是永久性标准,即只对永久性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确认;二是可能性标准,即只对可能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确认;三是经济性标准,即只要发生减值就应当予以确认,确认和计量采用相同的基础。由于三种标准确认减值的具体要求和流程均不同,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组织,对资产减值确认标准的选择也不尽相同,我国资产减值准则中采纳了经济性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了一致。 (二)资产减值的计量。会计计量是会计工作系统的核心职能。而会计计量的关键是计量属性的选择,有关资产减值准则,中国同世界各国皆一样,涉及的计量属性主要有:公允价值、现值和可收回金额。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比较符合资产的定义,从理论上能够比较科学地代表资产的实质和持有的目的,较好地反映了资产的经济价值。同时通过对不同的资产采用不同的折现率,这种计量属性较好地考虑了资产的时间价值和持有的风险,因此与资产决策的相关性最强。可收回金额与公允价值一样,是由其他基本计量属性中派生出来的,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三)资产减值的披露。资产减值会计信息披露应以会计目标为主,及时披露有利于决策的资产减值方面相关且可靠的信息。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在财务报告及其附注中,企业至少应对以下资产减值准备事项进行披露。1、造成资产减值的原因。2、企业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损失时所采用的具体标准和计量方法及相关依据。3、减值资产当期计提的减值数额及计提减值后账面价值。4、资产减值对包括当期损益和所有者权益在内的各财务报表项目造成的影响。

结语:《高级会计实务》对企业计提减值准备的有关规定不够明确,企业具体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弹性较大,这在短期投资和应收账款减值准备的计提上表现尤为突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应尽快出台统一的制度规范;制定与减值准备相关的独立审计准则。加强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参照国际上的一些先进做法。以弥补我国相关制度规范的不足。

作者单位:黑河市爱辉区财政局

参考文献:

[l]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2001)[Z].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易庭源.资金运动会计理论[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葛家澍.关于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资产减值转回;会计准则;相关性;历史成本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我国资产减值处理也不断地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两项准备阶段”、“四项准备阶段”、“八项准备阶段”和“全面计提减值准备阶段”。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改变之前同国际准则相同的处理,为了规避恶意操纵利润,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关于长期资产减值是否能转回,一直有广泛的争论,未能达成一致。本文分析重点在于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动机和经济后果,以及对我国会计准则对于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制定提供政策建议。

影响公司资产减值计提处理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和盈余管理因素。其中,主要是是盈余管理的因素使得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提出质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盈余管理方面的动机进行分析:第一,融资动机。我国公司融资渠道主要有:留存收益、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发行股票。获得上市资格、取得竞争优势,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转回进行盈余操纵来美化报表。第二,避免亏损动机。公司亏损,不仅对公司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进而薪酬水平受到影响,也会影响股价和投资者的信心,企业的再融资也将受到影响。第三,大清洗动机。对高管的奖励机制上,考核的指标很容易纵,高管会尽可能达到公司的要求,另外,面临无法避免亏损的境地时,企业会为以后转亏为盈创造机会,进而多计提减值准备以后期转回。

美国会计原则认为减值作为一个新的成本基础,不可以逆转,不允许资产减值转回。但国际会计准则认为,资产减值会计是以决策有用观为理论基础,通过提供资产真实价值,向企业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信息,以帮助其做出正确决策。资产减值损失的冲回反映一项资产在使用或出售方面的潜在服务能力,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有所提高,从提供资产真实价值量度的角度考虑,资产减值是应该允许恢复的,企业应认定那些引起资产潜在服务能力提高的估计改变。另外,IASB为了避免人为过度随意冲回资产减值,对企业应何时冲回资产减值损失做了详细的规定,对可能出现的虚假也做出了严格的限制,并规定转回后的金额不能超过没有确定减值损失的资产折旧后的账面价值。若我国会计准则将来重新允许资产减值转回,这一点是值得充分借鉴的。

关于资产减值转回的会计学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以IASB为代表的准则制定机构支持资产减值转回,以FASB和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代表的准则制定机构反对资产减值转回。对于资产减值转回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与历史成本的一致性、资产减值转回的信息质量、盈余操纵、自创商誉等。

不允许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市场经济不够发达。当经济环境监管不到位时,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首要目标,既然谨慎地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就应当更加谨慎地转回甚至不允许转回,以防止利润操纵。第二,一定程度上与历史成本相背离。新的资产成本以可收回金额为基础,与重估资产价值增值并没有区别。而且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转回的限额使得转回后,信息质量下降。第三,方便了平滑收益。减值损失的转回使得盈余的波动性降低。第四,公允价值取得困难。对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需要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资产的公允价值。第五,会导致自创商誉。减值损失的转回在许多情况下会隐含地导致内部自创商誉。因此,FASB禁止转回以前确认的长期减值损失。我国新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也是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允许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信息相关性的要求。如果造成减值的原因己不存在,就要果断地转回,为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提供相关性的有价值的信息。第二,符合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新会计准则中资产负债观的广泛应用,更要求反映资产的真正价值。第三,承认市场的变化性。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之前确认减值的事实发生变化后,就应当回复确认的减值损失。另外,关于反对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论述,我认为,第一,只要在规定的转回限额以内,没有超过资产的初始成本减摊销或折旧后的余额,那么减值损失的转回与历史成本就是一致的。第二,对于担心企业人为操纵利润,但新会计准则大幅度谨慎地采用IASB中广泛采用的公允价值,更强调资产负债观,对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的否认,也是基于目前我国的现状,未来趋势应是支持的。第三,自创商誉的问题。IASB中规定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减值损失转回后的账面金额不会超过资产的初始成本减去其摊销或折旧后的余额,限额的存在不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故不存在形成自创商誉的问题。因此,IASB允许转回以前确认的长期减值损失,这也是本文的观点。

如果允许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在市场环境逐渐规范的前提下,我们还必须做好相应的政策准备,尤其是应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转回人为操纵利润。我将以增加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操纵利润的难度为出发点,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准则法规准备。前文提到,企业有足够的动机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来操控盈余,企业过度追求利润是外界对经营业绩的追求的不良后果。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时,应建立综合的企业效绩考评体系,兼顾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减弱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司考核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第二,加强监管工作。综合利用财务报告的表内信息和表外信息,对资产减值发生的原因、计提减值的依据、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原因等进行说明。在监管工作到位的前提下,企业才能真正按照要求披露相关信息,财务报表使用者更能理解减值情况,进行理性决策。总之,要正确看待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利弊,做好对允许转回的政策准备才是重中之重。(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建新.《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

[2]张奇峰、王俊秋、王建新.《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07年第3期;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理论基础;资产减值;新会计准则

一、引言

财政部于2006年2月通知,宣布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目前,新会计准则已经实施了将近1年,由于新会计准则在对资产的确认以及计量、披露等方面较旧会计准则有很大的改变,新会计准则的实行会对上市公司的账务处理、财务管理运行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将会对上市公司相关投资性资产价值和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带动对上市公司资产的价值重估。新准则的提出目前还存在诸多争议,为了更好地探讨新准则会带来的影响以及新准则的效用大小,笔者认为很有必要讨论清楚资产减值理论基础,本文就是基于这个出发点进行讨论研究的。

二、资产减值起源的理论探究

资产减值会计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近代会计之父帕乔利在其1494年出版的《数学大全》中曾提出不得高估存货的思想。但真正推动资产减值会计发展的是在会计领域引入经济学思想,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

在20世纪早期,人们倾向于从成本的角度来理解资产,许多著名的会计学家如利特尔顿、亨得克里森等都是成本计量的支持者,利特尔顿认为“资产是未消失或未耗用的成本”,亨得克利森也认为“资产的性质是未分摊的成本或未结转为未来各期的数额”。美国会计学会在早期也赞成用历史成本来计量资产,它指出会计从本质上讲是历史成本和收入在当期和以后各期进行分配的过程。

但是随着经济学在会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以及人们对资产本质的更深刻的认识,资产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会计界完全采纳了经济学的观点,将资产概念表述为“未来的经济利益”,对资产不再重视其成本,而是强调其价值,特别是强调其未来的服务潜能或在未来为企业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

笔者认为,引起减值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社会原因和企业内部原因。社会原因主要是指:1.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同样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使资产的重置成本降低;2.新技术、新发明的涌现和应用,使原有资产面临被淘汰的危险;3.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比如汇率下降造成进口设备、原材料的贬值;4.由于债务人的破产或其他原因等而使债务无法清偿。企业内部原因主要有:1.因使用或操作不当而造成资产的提前报废;2.企业的经营业绩已经或将达不到预期水平;3.因环保等问题而导致资产被限期停用。上述原因都会导致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低于账面价值。为了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状况,就有必要确认资产减值,调减资产的账面价值,于是就出现了资产减值会计。

三、资产减值的会计理论

设计资产减值准则时需要遵循一定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原则,下面笔者将从资产减值准则设计时所需要的几个会计支柱来阐述。

(一)产权理论

产权是一种以所有权为核心的财产权。根据财产权利指向对象性质不同可将产权分为原始产权和派生产权(如法人财产权)。原始产权是基于财产的原始所有关系形成的产权关系;而派生产权则是以原始产权为基础形成的。原始产权的资产减值会计体系研究性质决定派生产权的基本性质;派生产权以承认原始产权(即所有者)的权益为前提而形成,它具有自身独立的意识和权能。两种产权产生的先后顺序并不能妨碍其主体在法律上的平等。派生产权一旦确立,其主体就可以在合法的范围内为谋求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自主地运用产权,除法定程序中对其必要的约束外,派生产权不受财产对象上其他主体包括原始产权主体的随意干扰。

企业法人财产权是基于企业整体财产的原始产权所形成的派生产权。法人作为派生产权的执行与所有者,在企业存续期间内拥有对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的支配权,包括以其名义行使的独立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

企业产权理论,一方面说明原始产权与派生产权的分离是受托责任产生的原因与基础;另一方面也界定了企业资产的界限,说明了企业法人独立支配的资产范围,对此范围内的资产企业法人具有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利。企业资产的增值增加了企业的法人财产。同时,资产的减值也就成为了企业资产的缩水。

(二)受托责任理论

今天的经营管理人员比任何时候都清楚,自己经营管理的资金并非为自己所有,而是由受托人(比如股份持有人、债券购买人、信托人、捐赠人、贷款人等等)委托自己经营管理的,自己对这些资金本身及其经营管理,负有一个善意管理人应负的责任。这一责任,就叫受托责任。两权分离导致了受托责任的产生,同时也导致了原始产权与派生产权并存的局面。会计也是由于受托责任的发展才逐渐产生并成为必要的,会计的本质是对受托责任的完成过程及其结果予以认定、计量和报告。

资产意味着“未来的经济利益”。由于未来环境条件的不确定性,资产现在的减值可能会在未来不确定的环境中引起更大程度的利润流失,直接威胁到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而,在当前将所知的资产减值情况进行报告,是企业释放风险的有效途径,更是全面反映受托人受托责任完成情况的需要。

(三)资产评估理论

资产减值的经济学本质是当期对资产的经济利益评价低于原记账时的评估。这种利益评价比较是建立在两者数量比较的基础之上的,而资产评估正是将资产的经济利益予以量化的行为。对企业资产进行的价格评估行为即资产评估,是对资产的价值重新评价的过程。它实际上是一种对资产的价格判断,是对资产某一时点价格所进行的估算。具体应由评估机构根据特定的目的,遵照公允的原则和标准、按照法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资产的现实价格进行评定和估算。通过资产评估可以评价企业的资产价值,继而可根据不同时期与环境下的价值评估值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

(四)会计计量理论

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基本环节,会计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会涉及会计计量,并且作为一种定量化的信息。

对于会计计量,它“是对某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所控制的资源及其变化的计量”。因此,“会计计量的基本要素有:会计主体e、资源r、时间t和控制c”,用公式表示为:■(t)={rpe,r,tf∈c==Rt},其中,■(t)是特定时间企业所有资产的集合,是企业对其经济资源进行计量的结果,而函数关系ψ则是将企业资产量化的计量过程。从上述关系式可以看出,计量的对象是企业拥有(∈c)的经济资源。同时,企业的资产情况又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来不断变化的,即对企业资产的计量过程中,时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不同时间的相同资产的计量结果可能是不一致的。这也证明了不同环境与时间下对同一资产进行计价所可能发生的计量差异照应了资产减值的会计学涵义。

综合来看,计量理论一方面为企业资产随时间的变动而发生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资产计价作为会计计量的组成部分,资产的计量结果也是对企业资产减值的反映。

笔者认为,资产减值会计是以上述四项理论为平台构建发展的。对最大利润的追求促使人们最大程度地利用其所有的财产,从而产生了两权的分离,基于两权分离产生了产权理论与受托责任理论。

产权理论通过说明财产的原始产权与派生产权的关系,界定了企业的法人财产;受托责任理论则要求企业管理当局采取适当措施促进法人财产的增值保值。会计计量理论是从会计学角度对资产减值作出的解释,而资产评估理论则使资产减值的经济学解释具有可行性与可靠性。

总之,产权理论与受托责任理论明确了企业资产的范围及对资产减值进行披露的重要性,资产评估与会计计量理论则是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成为可能的理论铺垫。

四、新资产减值准则的理论解释

新资产减值理论在处理的过程中需要有理论依据作为支撑,下面将详细阐述该准则的理论解释。

(一)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

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化是普遍存在的。从理论上讲,企业任何一项资产的减值都应予以确认,但在会计实务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每一项资产的减值进行确认。我国采用了经济性标准加上独立观的模式。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有确凿证据表明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在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时,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

应该说明的是,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系统性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以及期末直接按市价入账的资产,应按实际发生额进行确认,往往不考虑其重要性。

(二)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方法及其应当考虑的因素

1.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方法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通常应当根据资产未来每期最有可能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测。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更为合理的,应当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

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根据每期现金流量期望值进行预计,每期现金流量期望值按照各种可能情况下的现金流量乘以相应的发生概率加总计算。

2.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考虑的因素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应当在一致的基础上考虑因一般通货膨胀而导致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如果折现率考虑了这一影响因素,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也应当考虑;折现率没有考虑这一影响因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也不应考虑。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以资产的当前状况为基础,不应包括与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尚未作出承诺的重组事项或者与资产改良有关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但未来发生的现金流出是为了维持资产正常运转或者资产原定正常产出水平所必需的,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时应当将其考虑在内。

(三)折现率的确定方法

折现率的确定通常应当以该资产的市场利率为依据。该资产的利率无法从市场获得的,可以使用替代利率估计折现率。替代利率可以根据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增量借款利率或者其他相关市场借款利率作适当调整后确定。调整时,应当考虑与资产预计现金流量有关的特定风险亦即其他有关的政治风险、货币风险、价格风险等。

估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通常应当使用单一的折现率。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对未来不同期间的风险差异或者利率的期间结构反应敏感的,应当在未来各不同期间采用不同的折现率。

(四)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算

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根据该资产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在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予以折现后的金额确定。

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第t年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1+折现率)t)

(五)资产组的认定

资产组是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认定资产组最关键的因素是该资产组能否独立产生现金流入。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或者监控方式以及对资产使用或者处置的决策方式等是认定资产组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六)总部资产的引入

总部资产是企业集团和事业部的资产,难以脱离其他资产和资产组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入。应先计算总部资产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然后与相应的资产账面价值相比较,据以判断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

(七)公允价值

新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均采用了“公允价值”来计量,这相对于以前中国会计史上以“历史成本”为主要依据的计价基础而言,可谓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资产减值准则中对于公允价值的提出虽然没有上述几项准则中那么直接,但也在其重要的概念――可收回金额的确定中使用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被广泛引入,但“公允价值”如何取得,如何确保其可靠性,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难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讨论了资产减值的起源、资产减值会计的四项基本理论以及在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中的理论依据,分三个部分详细讨论了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笔者相信,通过理论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新准则,更加客观地讨论新准则的优缺点,为如何更好地实施新准则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 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 《企业会计准则指南征求意见稿》中国财政部.

[3] 赵爱玲.新会计准则难在实施.财务与会计导刊,2006.

[4] 商德如.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福建金融,2005.

[5] 曹椿苗.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准备相关问题探讨.市场论坛,2006.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实质;理论运用;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形式总体呈低迷状态,突发性、短时性的经济波动带有明显的市场调节性和不可预知性。企业因为要制造商品、拉动需求和创造效益,为了让企业更好更快发展,企业决策者做好大背景下的企业资产评估清算和资产减值准备工作势在必行。针对各行业不同的行业标准、准入原则和行业市场情况,全面获取增强企业内部资产流向透明度,及时做好可预期资产的盈利能力和升值潜力的分析反馈。根据企业内、外对称信息的,可以及时确认自身企业资产减值迹象及程度,并有效平衡闲置资产和新置资产的归属主次关系。如此说来,所有问题的焦点在于,正确认识和运用资产减值理论体系,并以此构筑健康的企业运行机制。

一、资产减值会计理论体系的产生原因和理论基础

市场经济的本质在于资本的产生和流动。资本价值作为衡量企业效益和实际价值的硬性指标之一,同时也是经济利益的直接载体,有着其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理论体系的初创时期,理论架构和运行模式比较单一,仅被作为特定情境下限制投资者进行市场投机行为辅助手段,保护雇主获取合法利益的权利,经不断演化和补充才初具规模。市场运作和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是企业主对成本计划、利润来源、净资产量等名词有了切身体会。商品原料的分散化和商品生产的社会化,在有效划分成本和费用二者界限的同时,也推动了成本会计的快速发展。出于对于资产过时或即将过时对资产减值的影响方面的考虑,进行企业过时的资本减值评估对于企业发展意义重大。而企业财政部门则是将已经过时的资产做减值处理,虽然在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和幅度上缺乏统一性标准,这丝毫不能影响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逐步完善。

资产减值会计在企业运作中的地位和角色,是合理解释经济环境下的特定经济现象,其主要标准在于帮助企业获取市场效益。经过系统分析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本质,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本身是否准确客观,信息覆盖是否及时全面,信息来源是否多维可信,都影响到企业管理者的最终决策和企业发展方向。作为企业中高层管理决策人员,要根据有关要求分析评估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具体操作实施流程。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决策有用观的核心在于信息对称,定位准确,由此直接构成资产减值的基础框架,并将其作为观点辐射的最低要求。换句话来说,资产减值理论更多体现的是价值而非成本,实现了资产预计值与实际值的差值转化,也在将企业的现时价值和盈利空间有机整合的同时,为企业经营者做出决策提供帮助。

二、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理论体系的成型和发展

资产减值会计理论从引入我国到迅速成型,前后不过十几年左右的时间,时至今日已经初步成为“中国特色化”的经济产物之一,作为一个经济常识而不断被提及。国家财政部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对资产减值评估的资产分类、企业资质、评估标准、评估周期、评估流程等进行具体限定,初步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要求。资产兼职会计理论体系的产生,是企业在发展壮大阶段的必然需求,对会计从业者的综合能力的考核将更为全面。从侧面来讲,也是在符合社会实际和企业实际,联合会计行业的同时,很好地适应了谨慎性、相关性等会计准则。为了与我国采用的经济性标准相适应,资产减值会计理论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在增加了权威性和公正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人为恶意操作企业利润,造成恶性市场竞争的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企业对内、对外贸易日渐频繁,传统“作坊式”“摆摊式”“血汗式”“投机式”工厂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扩散,更加关注的是企业看不见的“软实力”。企业的成功与否一方面直接与产品质量挂钩,另一方面与企业的内部的运作模式、机构体质、用人机制、企业文化等有密切联系,需要各方面积极努力。在2006年财政部针对“资产减值”的“新准则”中,对资产概念、确认和计量等常用原则等进行了理论定性和书面解释,对于企业管理者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一系列方针举措的颁布和实施,必将在推动我国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使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理论在企业中逐步正规化和常态化。

三、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在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资产减值在实际操作中,应坚持以“符合实际”“符合规范”“符合规律”为导向。对于资产减值评估中所牵涉到的各方利益和不同看法,应在不影响企业资产评估和准则实施效果的基础上,规范操作,遏止盈余。推动公司内部进行定期真实的资产减值并反馈社会,不仅是会计从业人员资质和评估技术层面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在于企业的层别架构和企业诚信之中。由于我国企业解接触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和西方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加上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不足,难免在实际操作中面临各种问题,现结合新准则相关规定进行针对说明。

1.资金组和资产减值金额的认定标准问题

资产减值金额标准认定存在很多外部不确定因素。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确定金额首要的关键就是资产组的认定,即在将企业日常资产和不动资产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再去研究讨论减值金额下限的制定。资产组认定的前提就是要在企业内部设置专人去监控长期现金流量并作记录,很多企业由于不重视造成人才浪费的同时,也会由于缺少完整企业运作经验而造成利益受损。在现在很多企业中的真实情况是,人为因素在资产组评定中占据主导因素地位,进而影响了计提金额标准的制定,所以准则制定机构要尽快制定具体化培训方案,加强对企业从业人员的理念培训和技能培训,使更易于操作和应用。

2.资产减值会计信息披露广度和准确性问题

企业按照相关流程完成资产减值会计审核后,要及时向企业内部和社会进行展示或部分展示,将企业盈亏预计和企业发展“放在阳光下运行”。公示过程要注重实效,要在对资产减值进行评级、分类的基础上,分析可能带来的企业影响和社会影响,并针对性分析资产减值分析产生情况的原因分析,注重披露信息的实效性和前瞻性。由于在我国对企业采取“减值便确认”的经济性标准,无形中增加了各项企业可支配资产的未来效益预测难度,这与我国还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体制不健全等有直接关系。评测难度的增大必然带来信息披露的不及时和说服力的下降,企业的管理决策者要做的,就是做好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找准结合点,加强外部支持和监督。

3.资产减值会计理论体系中从业资质的问题

在对企业进行的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整套系统工程中,涉及到各种现时效益分析、市场数据采集和未来效益预测等多方面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无疑对企业内部会计部门人员提出了更高水平的业务要求,不仅要在传统方式方法上求新求变,还要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也是对企业人事部门提出的隐性要求,在招募人才时要预留岗位,因岗招人,因人用岗。

结束语:

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产生,不仅是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需产物。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类似于资产减值的新理念、新事物也会不断出现,这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资产减值会计作为记录价值变动的方法之一,其可靠性和参考性对于制定企业阶段性发略具有重要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历史成本的可靠性要比市场价格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参考价值。但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像传统会记人员记账管理财务的方式一样,理事成本计量方法已经逐渐无法继续满足当前企业经营阶跃发展的需求,因此使用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方法与历史成本计量方法相辅相成的资产价值计量方案,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企业资产价值计量的重要方式。企业现阶段需要做的,就是根据资产减值新准则使用指南,完善企业内部资产减值评估体系,提高财务部门会计人员从业素质,间接推动企业协调稳步发展,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杨静.浅析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2(09)

[2]崔晓钟.陈广宇.基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思考[J].消费导刊.2010(05)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资产;资产减值;会计;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2

一、资产和资产减值的含义

1.资产的含义。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准则》”)是由财政部制定,于2006年2月15日,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该《准则》中对资产的定义,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因此,资产有三个特征:一是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与现有的和未来即将发生的无关;二是企业本身拥有,或者实质控制的;三是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该定义突出了资产本身的功能性,即能够为企业带来潜在的经济利益。这是一种“未来经济利益观”,考虑到了反映资产的动态特性,是基于资产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的角度来定义资产的本质的。

2.资产减值的含义。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中对资产减值这样定义为:“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资产是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当一项资产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它就不能在作为企业资产存在,那么不能带来利润的资产的价值就应该减去,企业就应该确认减值损失。企业是一个经济主体,以盈利为目的,只有当一项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大于其市场价格时,才会决定购买。在购买之初,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它的可回收金额是一致的,企业也明确资产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价值变动的情况的存在。资产价值的减少原因有两点:第一,客观存在使其减损的因素。这包括物理原因、宏观环境变化、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或企业内部情况变化等引起的该资产能够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减少;第二,主观操纵因素。这包括管理层的调动和调整、利润平滑因素和“大清理行为”等。资产减值是一种衡量标尺,不断地比较资产账面价值和其可回收价值的大小。

二、资产减值会计核算的原因和依据

1.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的原因。当一项资产未来可能流入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与该项资产现在的账面价值相比要低时,该项资产就发生了减值,那么在会计上对资产的减值情况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核算就是资产减值会计。其经济实质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价值小于账面金额的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要求对企业的资产价值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记录、计量,以确保对资产价值的如实反映,这有助于相关负责人和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迅速地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做出有效的反应,即加强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2.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的理论依据。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关于会计目标的相关理论。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有利于企业衡量资产的真实价值,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质量,从而可以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他们做出相对正确的决策,所以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从决策有用观的角度来分析,是非常有意义的。资产减值会计的出现有利于增加有关企业资产的信息的相关性,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2)有关持续经营的基本会计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是会计的一个重要假设。它假定在现有条件下,在我们可预见的未来,企业会永久地经营下去。持续经营是企业其他各种设施、活动、交易等等运转的前提。若企业明年就停业,那企业今天要做的可能就是如何高价变卖,如何实现现下时点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不会考虑资产的未来使用问题,那么资产计提减值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资产减值会计的存在也是为了及时客观地确认资产的现有价值状况,评估其未来使用情况,合理估计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以便企业及时做出补偿决策,保证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都能正常运转和持续稳定的经营以及可能的规模扩张。

(3)会计的稳健原则。会计核算要求符合稳健原则,谨慎原则是稳健性的要求,即不允许高估资产收益,也不能低估成本费用。稳健要求企业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识别所有会给企业带来风险的信息,以便企业能够及时制定风险应对计划。资产减值会计是谨慎性的要求,也是

企业施行稳健原则的重要体现。减值《准则》第七条规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中,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再估计另一项金额”,可见对资产价值的衡量符合稳健原则,采用孰低法,符合不高估资产,不少计费用的谨慎性原则,从而保证企业稳健发展。因此,谨慎性是资产减值会计推行的理论基础之一。

(4)企业未来经济利益观的理论。企业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实体,盈利是其主要的目标之一,企业不能创造利润就无法保证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资产减值会计就是把资产中不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部分剔除,留下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部分,因此资产减值会计是以未来经济利益观为理论基础的。

(5)资产评估理论。资产减值会计,顾名思义需要先判断资产是否减值,而判断的途径就是先要对对资产的真实价值进行评估,因而就涉及到资产评估理论。资产评估理论就是研究量化资产经济利益的行为的理论。资产评估是对资产在某个时点的价值的评定和估算。资产评估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过程,基于科学的原理,并且程序复杂,由专门的资产评估公司负责。因而资产减值会计中的很多环节都是以资产评估理论为基础的。

(6)资本保全理论。资本保全分为两种: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实物资本保全理论主张企业保全实物资本,即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企业作为一个理性经营的经济实体,必然以持续经营为假设,为满足谨慎原则的要求,对进行企业资产的减值损失进行确认,以满足资产保值目的,继而实现资本保全。

(7)相关性原则理论。相关性原则要求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信息要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信息的相关性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性、和反馈性三大特性。由于不确定因素加大,信息应该把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快速、及时的反馈给使用者,避免因滞后而带来决策上的失误。预测性要求信息能够对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分析,使用者根据信息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进行分析,以做出最佳决策。反馈性是指信息帮助使用者证明过去的决策是否正确,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选择。资产以历史成本计量时,虽然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但是由于主观客观不确定因素使资产价值降低时,这时为了确保信息使用者进行正确的决策,计提资产减值又体现了信息的相关性。

三、资产减值会计核算的具体做法

2001年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了“八项准备”(分别是存货、应收账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委托贷款),即将年财务报表中的主要资产项目都被归入计提减值的范围;到2006年2月财政部公布《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并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中正式实施,标志我国现代会计开始与国际接轨。

无论是计提减值的公司从“特殊的股份公司”到“所有股份公司”,还是计提准备的资产从“四项”到“八项”,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市场的适应,对股东等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满足,对公司减值会计实务的进一步规范都是减值《准则》不断更新的动因。

1.资产减值确认的标准。资产减值确认的标准,通常有三种:(1)永久性标准。即对可预见的未来不能恢复的资产减值予以确认。这一标准规避由于对短期价值变动而引起的损失,不过这对相关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需要从业人员首先区别暂时减值和永久减值。(2)可能性标准。即对可能的资产减值予以确认。这一标准需要先对需要确认减值的资产进行分类,这一标准旨在与历史成本保持一致。把需要确认减值的资产分为三类:第一类,资产账面的价值金额很大,并且很可能不能全额收回;第二类,资产账面的价值金额价值居于中等,有可能不能全额收回;第三类,账面金额价值很小,同样可能不能全部收回。第一类,资产金额影响较大,根据重要性原则应当确认;第二类,资产价值金额只属合理,并且是可能无法收回,只披露即可;第三类,资产价值金额很小,因而有关它的减值信息对企业影响很小,无须确认和披露。(3)经济性标准。是指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于账面价值大于可收回价值的资产,就应当进行减值确认。经济性标准必须要取得资产的公允价值,并以资产的计量为基础,但是计量的结果不应成为确认减值损失的唯一理由。企业选择运用哪种确认标准时应该考虑折现因素。

2.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引起资产减值的原因从外部和内部分开考虑。资产减值的外部因素:如资产市场价格于当期出现非正常的大幅度下跌,且跌幅明显超出预计范围;企业经营环境,还有资产所处的市场环境预计可能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且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市场利率以及相关市场投资收益率已经得到提高,影响到折现率,使得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减少;资产减值的内部因素,如有证据显示资产太过陈旧,已经过时且实体已被损毁;资产已经或者即将处于闲置状态,预计停止使用或者企业管理当局决定将其提前进行处置;企业的内部报告资料显示,资产产生或本身就有的经济效益已经低于或将低于企业的预期。

3.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计提,在以后的会计年度,不得随意冲回。该规定的适用对象只限于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以及以成本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非流动性资产,而对存货等非流动性资产条件符合允许转回。

4.资产减值的确认方法和关键点。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方法包括备抵法和直接转销法,确认方法的不同直接导致资产账面价值的不同,也反映企业对信息质量的不同要求。备抵法指对企业资产进行减值处理时,把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财务报表中作为资产的减项单独陈列,并不对资产的账面价值做出调整。直接转销法是指对资产减值损失进行处理时,将差额直接调减资产的账面价值,同时将损失计入当期损益,方法比较简单,成本较低,所以信息的可靠性较强,随之财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就低一点。

分析计量是减值会计中的重要一环,资产减值的计量活动包括搜集与资产价值、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剩余年限和折旧率等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归类和整理,并按照特定的程序、原则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在确认资产已经发生减值之后,就要涉及到资产减值的损失的计量了。资产减值的计量是保证资产减值信息的可靠性的关键一环。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性质。资产计量要尽量采用能反映资产“未来的经济利益”性质的计量属性,以使其与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最大限度接近。但是,在会计的实务操作中,资产计量不仅要尽量反映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实质,还要考虑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原则和技术的实践操作性等影响。

此外,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属性对资产价值的衡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计量属性以及怎样界定计量属性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企业经营环境的多变性和未来不确定性,在实务操作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又是困难的。理论上讲,企业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属性有很多种,且在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其适用性。在实务中进行选择时要考虑的因素时非常复杂的,但以下有几个重要的原则是做出选择时必须考虑的:在资产减值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应以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为目标。计量属性的选择还要考虑资产的特性。选择适用的计量属性时;要结合行业性质和企业本身业务的特点,基于现有的数据以及信息的基础之上;要选择考虑投入产出、成本效益和重要性原则,还要尊重企业管理当局的意见。

参考文献:

[1]苏丹宁.资产减值:公司行为与市场反映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2]周冬华.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基于新旧会计《准则》比较[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秦勉.资产减值会计制度:历史、机理与效率[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4]财部会计《准则》委员会.资产减值会计[M].大连出版社,2005.

[5]汪海粟.信息失衡与无形资产减值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步丹璐.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检验――基于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的视角[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7]高微.资产减值会计相关问题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0(14).

[8]姜洁.新旧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减值相关问题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6).

[9]李桂萍.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资产减值《准则》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10(05).

[10]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论《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涵义[J].会计研究,2006(03).

[11]王跃堂,周雪,张莉.长期资产减值:公允价值的体现还是盈余管理行为[J].会计研究,2005(08).

[12]戴德明,毛新述,邓.中国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研究[J].财经研究,2005(07).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 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为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进一步趋同,我国财政部于2014年1月29日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这是我国首次对会计计量单独制定会计准则。由此可见公允价值计量对当前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的重大影响,其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公允价值从概念的最早提出到在会计中正式提及最后到单独为此制定准则,一直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等会计核算程序,亦对会计核算基础、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基本概念都产生了影响或创新。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实务产生的重大影响首先表现为在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单独列为计量属性,并在各具体准则中大量应用,最重要的影响当属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本文以固定资产的核算为例,讨论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内涵

公允价值问题从一开始就引起了会计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采用规范或实证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其展开研究,对其概念、性质、理论基础及其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重要结论。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和基本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国际会计惯例是一致的。准则规定: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通过与以前各种版本的定义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修订后的公允价值定义更完善、更科学,交易主体、交易时点、交易方式的界定更加清晰,进而扩大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这表明公允价值在我国正被越来越重视并逐渐加强其运用(徐雅楠,2015)。

与其他具体会计准则相比,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更具有“工具性”,可以涉及到所有资产和负债,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涉及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以及公司合并等综合业务。其他资产,特别是长期资产,主要还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是现时价值计量,具有动态反映的特点,它能够全面反映交易、事项或情况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企业会计的记账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从某种意义上讲,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或者说权责发生制是公允价值计量的直接理论基础,只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才能更彻底地贯彻执行权责发生制(张白玲、杜孝森,2009)。因此,现在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长期资产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陈国辉、杜孝森(2012)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了长期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并以固定资产为例展开讨论,认为固定资产折旧概念已经孕育了公允价值计量思想,计提折旧是对固定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初步尝试。

二、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

众所周知,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物质基础,正确核算固定资产对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至关重要。为了合理进行资产定价和收益确定,需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是固定资产核算区别于其他资产的重要特征。会计发展史告诉我们,固定资产核算最初并不存在计提折旧,这与早期简单的经济活动是分不开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会计的发展需要对此作出反应。当大规模工业兴起时,为了实现固定资产的资本保全,会计按照一定方法把固定资产的价值分配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中。有鉴于此,折旧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成本分配活动。事实上,这也是对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当然此时公允价值这一概念还尚未出现,只是人们注意到固定资产出现价值减损,为了使账面价值与现时价值更相符,采用计提折旧的方法,原值减去折旧就是实际价值。折旧是一种成本分配活动,也是一种计价手段,会计的核心职能是计量,可以说任何会计理论和准则的发展都是围绕着如何正确计量企业资产和负债进行的,通过计提折旧计入产品成本本身就是为了合理确定产品与固定资产的计价。可以说,计提折旧是对固定资产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雏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会计系统功能的逐步完善,会计的反映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当企业资产出现减值时,会计系统必须予以客观反映,这就是会计稳健性惯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从计提坏账准备开始,逐渐增加资产减值项目。事实上,资产的价值发生波动是正常的经济现象,所有资产都可能发生价值减值或增值。对于固定资产而言,仅计提折旧已经不能满足会计计量的要求,计提减值准备势在必行。所以,固定资产的核算存在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双重核算,二者相互补充。二者都是对引起固定资产价值增减变动的会计事项或情况的积极反映,相比而言,计提折旧是一种“封闭式”核算,在资产初始入账时就已经确定了折旧方法和年限,通常不再考虑以后会计环境的变化,这种会计估计是一种静态反映;而计提减值准备是一种“开放式”核算,在资产的后续计量中,不断捕捉和反映会计环境对资产价值变化的影响,是一种动态反映,这使得会计反映更科学、更准确。

三、公允价值计量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关系分析

公允价值计量是会计计量应对会计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严格意义上讲,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还是历史成本计量的产物,但蕴含着公允价值计量理念。历史成本计量对会计环境变化的反映是消极和滞后的。公允价值计量积极反映会计环境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具有前瞻性。公允价值计量是新事物,脱胎于历史成本计量这一旧事物。虽然折旧方法蕴含着公允价值计量的理念,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的日趋成熟和相关准则的出台,这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必要性提出了挑战。

如果对固定资产进行公允价值计量,那么固定资产折旧存在的必要性便不复存在,而是在期末将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计入当期成本或损益,这势必也会对产品成本计量产生重大影响。为了讨论的清晰性,现在暂时不考虑公允价值计量的技术可行性。按照会计稳健性惯例的要求,当资产出现减值迹象时,要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所以,当期末固定资产出现减值迹象时,需要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根据固定资产的用途分别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以便正确计量资产和损益。以生产性固定资产为例,如果计提折旧,一般计入产品成本,但金额一般是预先估计的,通常不再考虑固定资产价值的后续波动,比较保守和模糊。但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价值波动来自当期的市场状况,保持开放性,将公允价值变动额计入产品成本就比较准确,这也有助于改善产品成本会计核算。

无论是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还是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都有个共同的前提,即资产价值出现减值,需要进行会计反映。客观事实是,固定资产也存在增值的可能,对于企业生产用机器设备这种可能性比较小,但企业生产经营用的房地产产生增值的情况比较普遍。在会计稳健性惯例的约束下,这些资产项目的增值普遍受到忽略。从客观性和公允计量的观点来看,这是不可取的。许多学者指出,随着财务会计的发展和会计准则的不断成熟,会计稳健性惯例的根基已经动摇,对交易性金融工具和投资性房地产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就是重大会计理论和实务突破。无论初始计量是采用历史成本,亦或是公允价值,期末根据当时市场变化情况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并报告已经是大势所趋。如果将一定期间的资产分为两类:增值资产和减值资产,按照会计稳健性的要求,需要对减值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其实这也是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只是会计科目设置不同而已。公允价值计量要求对增值资产也按照现时价值计量,反映增值情况。我们发现,会计稳健性只是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服从,在减值资产的核算上是一致的。公允价值计量全面兼顾增值和减值两种情况,反映更客观真实。

基于以上分析,从账户设置来看,设置“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应稳健性的要求,考虑了资产减值的情况。要想全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参考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设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固定资产价值变动”账户,此时,“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的功能就被取代了。

公允价值是否能够可靠取得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关键,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此设定了科学的计量技术,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固定资产的价格信息和流动会更透明和准确。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以前的会计实务中已经体现,例如,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已经预示相关资产的整体或个别公允价值是可以获取的。因此,在对市场价格合理预期和评估的前提下,公允价值是可以有效取得的。这为实行公允价值计量清除了障碍。

四、总结与讨论

从理论上看,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理论的结构和内容都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以从公允价值计量的视角重新构建会计理论。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正式和施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也将经历变革,从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的变化可见一斑。本文从基本概念出发,讨论公允价值计量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影响,研究发现,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都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前奏,大胆提出对固定资产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观点。当然,理论上成立只是实践的开始,后续的审计等事项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杜孝森,张白玲.论公允价值会计与权责发生制[J].财会月刊,2009,(12).

[2]毛新述,戴德明.论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统一[J].会计研究,2011,(4).

[3]张荣武,伍中信.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J].会计研究,2010,(1).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统一;研究

前言

企业提升财务会计管理水平的最佳途径就是将会计工作进行统一、科学化的管理,但是目前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之间不能实现统一,二者处于一种分类状态,使得企业会计工作难以开展。为了改善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分离的现状,需要与企业会计工作相互结合,实现二者的统一。

1.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差别

1.1背景不同

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产生与应用有所不同,其中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产生于美国司法判例中,之后被广泛的应用于公用事业企业中,该种计价方式能够有效对企业的资产进行重估。对资产评估完成之后能够在成本观的指导下对财务报告进行充分而恰当的分析,在金融领域应用比较广泛。而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方式则与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不同,其主要应用在企业的资产稳健需求分析中,该种分析方式主要应用于15世纪早期。

1.2计量方式的不同

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计量方式的不同,首先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方式进行分析,其价值计量方式的侧重总点是价格,在有序的市场参与者的交易中,通过资产的出售、以及负债的价格来进行价值计量。在该种计量模式下,需要对股价前提进行明确。其次,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方式是在主体假定的基础上,对资产进行评估,在于对市场参与者的鉴定估价。

2.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与分离的弊端

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之间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是二者依然属于企业会计工作范围内,二者不能就各自的价值计价方式分离。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之间分离将会对企业财务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那么对其分离所产生的弊端进行分析。从二者的计价本质上分析,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就价值计量的基本体现,但是二者在实际的计量方式上却采取了不同的标准,导致概念诠释出现中断。从会计实务中所发挥出来的作用进行分析,如果二者发生分离,将会导致企业会计工作的复杂性提升,为企业会计工作顺利开展带来严重的阻碍。严重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二者分离,将会造成企业会计工作的难度增加。

3.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统一效果

3.1从概念层面的统一

无论是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还是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方式,二者在进行企业会计实务处理环节时都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企业的会计实务以会计工作主体来进行回收金额的估计,其价值计量不具备一个中立的基础。对于一个的资产与负债价值进行最终裁定的是经济市场本身,在有效的经济市场中,要想提升企业会计工作中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统一性,需要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进行公允价值的计量。这样方式能够为企业的财务报告提供一个比较有效的价值观,在基础的价值观中才能够为企业财务制定明确的目标,从企业财务核心要素方面实现一致性。

3.2执行层面的统一

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实现统一,针对企业财务执行层来说,进行一个项目的可回收金额计量时,其复杂程度可能会增加。一项可回收的金额,其资产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面向企业的主体估计价值。在价值估计中,资本的市场价值和主体价值并列,当公允价值计价方式出现时,资本的价值估计只能使用市场一致估计方式,市场一致估计方式企业主体估价方式取代。

3.3计量结果方面

对企业资本进行计量时,在经济市场氛围比较活跃下,实行公开报价的方式,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所产生结果是一致的。在不存在可观察参数的情况下,采取公允价值计价方式,不排除采取主体预期的信息与假定方式。而该种方式需要充分的考虑到经济市场的现状,如,在不考虑交易成本时,需要考虑到可回收金额和公允价值之间的差异性,而计量结果不会受到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价值会计计量方式的影响。

3.4使用场所

在企业财务报告的“价值观”影响下,企业的资产计量在什么时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什么时候采用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是企业资产管理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虽然企业财务工作开展不提倡二者分离,但是针对不同的资产结构,仍然需要采用不同的资产价值计量方式。对于“在交换”的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与之关系密切,而针对“在用”是资产,市场活跃程度比较低时,可以实施减值会计计量方式。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需要对财务的数据信息的相关性以及可靠性进行权衡。一般情况下,需要对财务报告的估值功能和非估值功能进行权衡,当不能获取可以进行观察的市场参数时,需要对会计进行充分的披露。此外,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在本质上都属于一种后续计量方式,在企业资产的初始计量环节中的所使用的意义不大。

4.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对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差别进行分析,二者在产生背景以及应用场所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企业资产评估环节中,二者如果进行分离应用将会对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严重的影响。为此,本文对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与分离的弊端。同时将二者进行统一,从概念上、执行层面、计量结果以及适用场所等角度分析统一结果。

参考文献:

[1]靳文俊.论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统一[J].现代经济信息,2011,16:150+152

[2]吴玉宏.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统一研究[J].商业故事,2015,22:60

[3]王翠.论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统一[J].现代经济信息,2014,2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