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学辅导教育范文

中学辅导教育范文

中学辅导教育

中学辅导教育范文第1篇

摘要:对于中职院校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与能力提升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团体辅导作为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加强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优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简要地就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这基础上就利用团体辅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团体辅导;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应用探讨

当前大多数中职院校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是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水平降低,同时还由于中职院校学生年龄较小,心理与心智发育都不成熟。在面对复杂的技能学习与社会就业环境时,心理往往更容易受到影响,这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影响较大。虽然当前中职院校已经针对性地创设了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但依旧难以切实就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遏制。而团体辅导方式的出现,则为心理健康辅导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1团体辅导的特点

团体辅导是以团体为载体,运用心理辅导的策略和方法,适当的给对方,让会员交流,相互启发、引导、支持和鼓励,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并最终形成小组的共识和目标,在成长的互动经验,让成员学习和改变自己思想、态度和行为。团体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之一。它具有预防、治疗、发展和教育的功能。不同于一般的团体活动,团体咨询,心理障碍和消除心理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有意识地组织专项活动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心理学和教育领导者具有一定的理论、群体动力学等,建立与会员的良好的互动关系。

2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要更好地就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辅导与教育,就应当明确造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其一,在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大多数的学生和社会人士都对中职院校存在着理解误区,认为该类型院校相比其他普通教育院校水平较低,所培养的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与工作中处于弱势地位[1]。这样的误解将对中职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困扰,极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二,中职院校作为输出社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平台,其教育本身就决定了学生在该阶段的学习是以技能学习为主。但是中职学生大都年龄较小,在未成年的情况下就面临着社会就业压力,极易出现生存的无力感,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正是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当前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相比其他普通院校的发生率更高,只有从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源头进行思考,才能切实体现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3利用团体辅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的具体措施探讨

3.1积极优化辅导团体: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人际交往与交流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建设,所以中职院校有必要积极实现辅导团体的优化。这对于团体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和谐稳定的团体交流环境构建等,都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在开展团体活动时,相关教师可将团体成员进行合理划分,并建立小组竞争模式,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帮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地进行观点表达[2]。其次,学校还应当加强对团体行为的规范,这里所指的行为规范内容包含了避免学生在团体活动过程中出现不文明行为,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团体活动时积极参与到活动与话题当中,彻底进行自我解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团体辅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确实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

3.2科学合理地制定团体活动内容:高职院校在利用团体辅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当注重团体合作内容的科学选择,使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更切实地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辅助。内容选择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都有着直接影响。首先,相关教师不仅应当站在中职学生基本特点的角度上进行内容选择,还应当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心理状况,进行分阶段式的内容选择,正确把控各个阶段的团体内容侧重点。例如,入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状况大都呈现为紧张、敏感状态,教师在进行团体内容选择时,应当将侧重点放在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适应方面,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负担的解放,更加快速的融入到集体当中。其次,还可要求团体成员在该团体内根据个人形象进行个性化名片设置,大胆地进行自我介绍,帮助学生打开心扉。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健康发展,还能有效地促进团体氛围的融洽。同时,教师还应当根据团体建立的具体时间与阶段,来展开相对应程度的辅导工作,保证团体辅导价值的切实体现。

3.3根据团体运行阶段进行针对式的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在建立的全过程中,都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团体运行的不同阶段,教师可在以下阶段内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保证团体辅导的切实有效性[3]。首先,在该团体的成立初期阶段,教师首先应当进行优化的心理环境创设,切实提高学生的团体活动积极性,为之后进一步的团体辅导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在该阶段,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的主导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团体活动当中,创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其次,在团体的发展阶段,其已初步建立了团体成员的互动关系。教师应当从最初阶段的引导者转变为旁听者,督促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大胆的进行自我压力阐述,并在学生交流后积极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帮助学生进行心理问题处理。最后,在团体结束阶段,教师则应当积极就团体辅导经验进行总结。

结束语:

团体辅导作为重要的心理健康指导方式,对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其能帮助学生实现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格形成,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加强团体辅导方式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这需要相关教师积极对当前造成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基础,制定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措施与方案,切实保证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徐岩.浅议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化建设,2016,06:13.

[2]廖桂兰.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6:234+89.

中学辅导教育范文第2篇

随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显著,心理辅导被进一步提上日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分析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后,阐述心理辅导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从而进一步研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辅导的对策,希望提高大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更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心理辅导;高校体育教学;必要性;对策研究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1.现状。从目前整个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上来看,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乐观,在各高校屡屡有跳楼、自杀、他杀等现象,这些现状无疑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据调查,尤其是最近十几年间,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人数在一直增长,各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室一直在建立之中,以前没有人去都是一个摆设,目前甚至有学校不仅开设有心理辅导室,派专门的教师处理学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且有学校专门开设为大学生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排遣自己的心理问题,尽可能的减少由于心理问题而造成的一桩桩悲剧的发生。由此可见,在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相当严重的,值得我们每一位高校教师去研究,去探讨解决大学生们的心理问题。而大学生们所处的学段是最为关键的,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会产生一系列的波动,这些波动会给他们造成各种心理问题,但是这个时期又是他们以后仕途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如果因为心理问题而造成学业上的失败,那么对于国家和学生本人都是十分可惜的。

2.必要性。针对目前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必须理解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辅导是事半功倍的,是必要的。第一,只有通过高校体育课上的心理辅导才能培养出来更为“健康”的人。学过体育的人都知道,健康不仅仅包括我们的身体没有任何问题,而且还包括自己的心理上没有问题以及在整个社会的适应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我们都知道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运动能力,造就学生健康的体魄,但是没有心理辅导,他们只是亚健康的状态,而通过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学生们不仅得到了体育的锻炼,有了健康的身体,而且还能有健全的心理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别人交流沟通的能力。第二,通过高校体育课上对学生们进行心理辅导,学生的疲劳程度进一步减轻,可以有效地预防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在体育课上,学生可以把一些负面的情绪通过体育活动进行进一步的宣泄,体育课为他们创设了一个这样的平台,他们在这个平台上把自己在其他课上,其他生活中遇到的麻烦问题,心理想不开的,烦恼的东西在这里统统释放出来,在加上学生在他们释放后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心理辅导,他们豁然开朗,这样也就没有了心理问题,又是一个阳光、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的大学生。

最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优良的团队意识。各项全体性体育活动,都需要大学生们通过合理的合作去进行,在进行之中去交流、沟通,这样的他们团队意识就得到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就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就大大降低。总之,在高校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适时的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它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辅导的对策

1.教师对于自己的学生要充分的了解,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高校教师要在自身不断地充电,了解哪些学生可能会发生心理问题,哪些学生会发生什么样的心理问题,遇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给予积极的辅导。另外,高校教师要自己锻炼自身,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积极向上、朝气蓬勃和学生同乐的形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阳光,为学生树立一个“健康”形象。

2.高校体育教师要注意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做到因材施教。心理学实验证明,焦虑会严重影响到学的效率。在进行教材的选择上,不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学生难以完成的技术动作去教学,尽可能地将所有的有难度的动作通过游戏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轻松与快乐,不在体育课上在给学生增加任何的心理负担,这样也是侧面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3.高校体育教师要通过一些合作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协作、沟通”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主动去沟通、交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进行合作过程中,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给予适时的心理辅导,让他们逐步摆脱心理的困惑,主动参与到合作之中,在激烈对抗的比赛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对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让学生学会在比赛中自我调节自己的心理,以期可以到以后的生活中,学生也可以在有压力的情况下逐步摆脱压力,取得成功。

总之,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辅导是十分必要的,体育教师要将心理辅导更好地融入自己的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在体育课上不仅收获了健康的体魄,更收获的积极的心理,更好地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2]袁正刚,封小青.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体育教学心理的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

中学辅导教育范文第3篇

摘要:

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华外国留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专家和相关方面的重视。外国留学生中主要存在适应、人际关系、情绪、认知偏差等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包括跨文化差异、个体调适能力差异、个体人格差异等,承担培养留学生的高校应在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力量、留学生管理人员心理辅导能力、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建留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加强建设,做好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高留学生教育培训质量。

关键词:

外国留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服务

近年来,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由于留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管理乃至社会问题也随之显现。重视留学生的心理健康,从全面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维护学校和社会安全稳定、培养中外友谊使者等工作角度出发,研究探讨如何在外国留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从而提高留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水平,已经成为当前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留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内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以及部分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已经开始关注留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及其对管理工作的影响,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探索。综合近年来部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留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适应问题留学生突然离开自己的故土,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加上语言、文化的差异,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很难做到身心与现实环境保持和谐一致,也很难达到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发展自我的一种状态。为此会出现各种适应问题。其一,因为远离自己的国家与亲人,他们会时常感到孤独与寂寞;其二,因为脱离自己国家的文化与语言环境,他们会时常感到陌生与恐惧;其三,因为学习上的困难,他们会时常感到有压力。孤独、寂寞、恐惧、紧张等一系列负面情绪会困扰他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导致出现心理的不适。大部分留学生通过自身的调适会逐步适应新环境,但有少部分留学生因自我调适能力低,应对策略差,把自己完全封闭在同胞的小圈子中,或者沉浸在互联网上的虚拟社交空间中,不能正常融入留学环境,导致长时间不能熟悉新的生活环境。客观上也使他们在了解中国、感受中华文化等方面处于消极的状态之中。

(二)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沟通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心理上的关系。交往是一种生存本能,人天生就有与别人共处交往的需求,也只有与别人保持正常的交往,人才能真正感到具有安全感。部分留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产生对周围环境的陌生和对人的不信任甚至怀疑,导致缺乏安全感。他们会怀疑自己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在华学业,自己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是否能够真诚对待自己。甚至,一些留学生会因为敏感于其所在国与中国的关系,进而产生心理压力,怀疑中国以及校方是否会对自己另眼相待。久而久之,他们会自认为没有交到真正的朋友,遇到学习、生活困难时缺少朋友的帮助而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三)情绪问题一些留学生由于学习基础问题或者对中国教育方式的适应慢,会因课程学习跟不上而担心课程考试能否及格,甚至于担心无法顺利毕(结)业,完不成来华学习的任务,这样会产生焦虑情绪。还有一些留学生,遇到恋爱或家庭问题处理不好,也会产生焦虑或者抑郁情绪。空军第一航空学院曾有一名留学生因夫妻关系不和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出现极端焦虑情绪,由于该学生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差,不能为负面情绪找到科学合理的出口,因不合理的情绪宣泄方式而出现违纪行为,后经学校留学生管理单位和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及时处理和疏导,才使学生从极端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

(四)认知偏差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和个人的认知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主要是存在认知偏差。我们面对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每个人的主观感觉都不一样,主观解释也不一样。由于留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其生活、工作习惯异于国内的留学环境,文化价值观念也与我们有较大的差异。因为对留学环境的心理预期与现实存有一定的差距,加上对周围环境的怀疑和急躁情绪的困扰,就会使少数留学生出现认知的偏差,表现为对现状不满,产生抱怨情绪,从而导致他们容易误解别人,甚至会产生敌意、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冲突事件。

二、留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跨文化差异美国人类学家奥伯格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休克”(“CulturalShock”)理论,而来华留学生正好面临同样的问题。文化休克现象,即“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又不熟悉,从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当一个人初次进入异文化时,文化刺激所带来的兴奋感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弱,文化差异对心理的负面影响则会显现出来。内在的文化积累与外在的文化移入所引起的急剧变迁往往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冲击与震动,导致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抱怨、误解、焦虑和抑郁等,个别人会出现躯体症状,如便秘、失眠、头痛、头晕等,甚至少数留学生还会生病甚至住院。

(二)个体调适能力差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留学生有其各自不同的生活、学习与成长经历,即使来自同一国别、民族的留学生,也会因性别、年龄、性格、成长环境、成长经历以及自身的知识、技能、认知方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绝对的个体间调适能力差异。心理调适能力良好的人,能够做到自觉、能动、有选择地改造和利用环境,使眼前的瞬间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即使遇到不快也能很快摆脱。而心理调适能力差的人,要么沉浸在过去的生活难以自拔,要么担心未来生活会遇到不测,整天忧心忡忡,寝食难安,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出现心理问题。当留学生来华后发现原先的预期想法与现实环境不符时,不可避免地会对其心理造成冲击和影响,但同样的环境变化,有的留学生可以逐渐调整适应,有的则需要较长的时间,个别心理调适能力差的留学生就可能产生心理问题,不能自拔。

(三)个体人格差异正如心理学有一句经典格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包含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气质、能力、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诸多成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就会呈现出健康的人格特征,即健全人格;否则,就会使人发生心理冲突,产生各种人格障碍,甚至出现“分裂人格”。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留学生因生物遗传因素的差异、成长环境差异、社会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影响,个体间人格差异较大,部分留学生存在一定的人格问题,甚至有人格缺陷,为此不能很好地适应留学生活,也不能有效地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导致心理冲突,出现心理问题。

(四)其他原因导致留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除前述几点之外,还存在有其他非确定性因素。比如,留学生未处理妥当的、在来华学习之前的情感、经济方面的问题,会对留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个别情况下,还有可能激化。再比如,留学生所在国或者国际上发生突发事件,也会对相关的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例如,2015年,尼日利亚发生“博科圣地”恐怖组织袭击该国某空军基地的恶性恐怖袭击事件,来自于该基地的某尼日利亚军事留学生就产生了较大的心理波动,担忧亲朋、同事的安危情况,情绪连续几天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三、做好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对策及办法

俗语说,心病还要心药医,对于留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产生的管理问题,应该对症下药,及时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心理健康服务。所谓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是教师以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为依据,在对一组已知事实、经验结果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健康教学、心理健康评估、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等活动,提高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心理健康水平的专业活动[1]。世界留学生接收大国的高等学校普遍设立跨文化心理咨询室,以缓解国际学生心理和社会文化适应问题[2]。例如东京大学就设有留学生烦恼咨询处、留学生咨询室,帮助留学生实现心理适应和文化适应;在多伦多大学的国际学生中心,也设有跨文化咨询岗位,通常由具有心理咨询或跨文化心理咨询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任职[3]。国内也有专家学者指出,我国接收来华留学生高校应尽快建设以留学生办公室为基础的跨文化心理咨询机制。

(一)加强学校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力量建设目前,国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得到学校和社会的普遍重视,许多院校都开设了专门的心理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团体辅导等服务。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核心和关键。该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学校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他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原理和方法,对多数学生共同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对少数有较严重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1]。考虑到留学生的特殊性,相关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这些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能力素质。一是外语交流能力。鉴于汉语的复杂程度,从做好留学生心理咨询以及辅导的角度出发,需要心理咨询师具有较好的外语能力,从而有效地与留学生交流沟通,避免因借助翻译交流可能带来的信息失真。二是对留学生来源国以及民族特点等情况的了解。来自于不同国家、民族的留学生,其心理成长以及适应特点不同,充分掌握留学生的相关国家、民族、宗教等背景状况,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能更准确地把握留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采取有效的处置办法。

(二)提高留学生管理人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时,留学生管理人员也是心理服务工作的实际承担者。从事留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包括部分任课教师,和留学生朝夕相处,应该接受心理学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使管理团队成员学到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接受系统的危机预防、识别与干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于推进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服务系统的建设至关重要。尤其是能掌握心理问题识别的方法和一般性心理辅导策略,从而在工作实践中能够发现和预防一些留学生心理问题和疾病,当专业人员进行辅导与矫正时,也能给予支持配合,提高管理工作的效能。

(三)加强针对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对留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前,绝大多数招收留学生的院校都在学生入校后的第一个学期,进行中国国情、社情以及学校学习生活环境的介绍,这对于帮助学生熟悉新的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上述情况介绍的基础之上,针对留学生的特点,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某军事院校就读的外军留学生,在报到初期,部分留学生会对我国军校的严格管理不适应,出现不适应问题。这时,在充分考虑外军学员的特殊性、制定完善的军事留学生管理制度基础上,需要结合新生入学教育环节,对留学生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开设“适应问题与适应能力培养”专题课程,从而帮助外军留学生理解学校的管理要求,消除心理抵触情绪,尽快适应新的管理环境。

(四)组建留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系统据某地方高校调查显示,在远离家乡的情况下,当留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寻求帮助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朋友(47.6%),其次是父母(35.27%)、教师(7.36%)和留学生管理干部(3.49%)[4]。有研究表明,家人和亲戚朋友是缓解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重要社会支持,由教师和管理人员为代表的学校支持在心理适应中的作用并不显著[5]。而同学是留学生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成员,由于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密切接触,大学生认为其他大学生与自己是同一群体内的人,与自己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同情与帮助其他大学生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同情与帮助自己。大学生有一种如果自己处于和被助者一样的困境中也想得到别人同情与帮助的想法。在内群体中提供帮助是天经地义的[6]。因此,同学是帮助留学生缓解心理适应问题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来自相同国家、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语言文化背景的留学生之间,更容易相互沟通和帮助。现在国内不少地方高校拥有一批“朋辈辅导员”,一些军校也在学员中培养“心理辅导骨干”,上述二者都是指受过一定的心理知识培训,在同学中从事咨询辅导等工作的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良性心理支持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氛围。事实上,朋辈之间更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同伴互助、朋辈辅导对于解决学生的学习和适应问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实践中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朋辈辅导过程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也是学生现实人际关系的一部分,拥有这样相对融洽、亲密的人际关系,本身就具有心理上的积极意义[1]。例如,空军第一航空学院曾有一名留学生出现比较严重的焦虑症,一方面由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给予辅导干预,另一方面,由教师安排他的一名同胞对他进行帮助,并及时向教师和管理人员反馈情况,对于高效干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要素建设近年来,国内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面向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相关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要素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研究编制适用于各类留学生特点的心理测评软件。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深入,国内针对各类院校的心理测评软件也日趋完善。但针对留学生特点的心理测评软件缺失,有些软件虽然可以借用但因为没有针对性,信度和效度不够。加强在该领域研究探索,是目前摆在我国心理健康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有价值的任务。

(2)建立留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现在国内高校普遍实行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与筛查,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部分院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针对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制定心理疏导计划与策略,有效预防了重大心理问题的发生。赵妍等认为,对来华留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筛查,可以帮助留学生管理人员关注那些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留学生,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予以帮助、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度过跨文化适应中的文化冲突所导致的抑郁、焦虑、孤独等不良情绪,防止发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对于那些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学生,可以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给予干预或者及时劝退,以保证留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得到解决而不影响留学生活[7]。因此,应该对留学生进行入学心理测试与筛查,建立留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便早期发现留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制定疏导策略,及时应对处理。

(3)建立留学生专用心理咨询室。一方面,要完善用于留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设备以及环境条件,包括语言交流辅助条件等;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使留学生知晓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心理辅导室)、信任并且愿意接受心理辅导服务。例如,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在留学生迎新教育宣传环节,专门组织学员参观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请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为留学生介绍讲解,并组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来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相比较其在本国学习的同学以及中国同学,他们会遇到更多的心理困扰和难题,对于心理健康服务也会有更多的需求。留学生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参与者,是当前以及未来中外友谊的重要基础,他们能够在中国身心健康的生活、学习,不仅仅关系到自身的成长,还会对未来的中外友好合作交流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关注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为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而促进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推动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国良,侯瑞鹤.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5(8):125-132.

[2]王勇,林小英,周静,等.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满意度:构成、贡献与策略———基于北京大学来华留学毕业生样本的调查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4(2):40-48.

[3]李三青.1996年以来马来西亚外国留学生教育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4]汪静娜,柴可夫.构建高校外国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3):257-259.

[5]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6]林锦秀.大学生对他人行为的责任推断与助人行为———群体关系与情感体验作用分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2):304-309。

中学辅导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定位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必要且重要的,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而高校辅导员正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高校辅导员所肩负的教育责任也越来越重。目前,高校辅导员处理的事务多,责任重,压力大,在纷繁的工作中要把握好高校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准确的进行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社会对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偏差

(1)辅导员自我认知的偏差。辅导员日常处理的事务较多,笼统的概括来说一切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与辅导员有关。考勤,查宿,奖、助、勤、贷、补等等琐碎的工作充满了辅导员的工作日常,而这些事务类工作的充斥,容易让辅导员自己形成一种工作认知:辅导员是日常教育教学的管理者,而轻视或者忽略了自身所应注重的思政教育能力。(2)大学生对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偏差。大学生入校以来,接触最多的老师是辅导员。上课时,辅导员会出现在班级进行考勤。宿舍里,辅导员会督促卫生的清扫。请假要找辅导员,生病要找辅导员,同学矛盾要找辅导员,等等。所以,在大学生的眼中辅导员和教师是有所不同的,辅导员是负责管理的,不太具备教育能力,从而减弱了辅导员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影响力。(3)学校对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偏差。高校在对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中,大多数重管理实效,轻教育实效。学校工作的千头万绪多数都与学生有关,而与学生有关的工作就与辅导员有关,所以在日常事务的处理中,基本上会囿于学生日常管理的结果,这类管理结果效果明显,容易衡量评价。而对于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等的教育效果往往很难即时显现,所以虽然时常被提及,但容易被轻视或者忽视,导致了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出现偏差。

二、高校辅导员与中学班主任角色定位的差异

不管是辅导员自身还是从高中升入大学继续读书的学生,都会将高校辅导员与中学班主任进行类比。这种类比对准确进行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十分有帮助。(1)教育背景环境不同。高校辅导员的教育背景环境是高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兼具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并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的教育环境更加开放,自由,教育目标也更加丰富多元。中学班主任的教育背景环境是中学,中学属于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其教育目标相对单一,教育环境也相对要严格一些。(2)教育对象不同。显而易见的,高校辅导员的教育对象大多是18岁以上的青年,他们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养,而中学班主任的教育对象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大多数还处在“塑形”期,所以在教育过程中,高校辅导员与中学班主任的教育方法与教育面临的现实情况都是不一样的。(3)教育任务不同。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规定,辅导员工作的要求主要是要以学生为核心,能够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使得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有所提高;并可以引导学生完成四个“正确认识”,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所以,高校辅导员的教育任务主要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中学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则是负责班级学生德育和日常生活指导。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高校辅导员是中学班主任工作的继承和发展,是更高阶段的“育人”工作。

三、高校辅导员的准确角色定位和主要工作职责

按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关于辅导员的职业定义,“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1]而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如下:(1)要做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并进行正确价值引领。(2)注重党建、团建以及班级建设。(3)注重学风建设。(4)管理好学生日常事务。(5)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并有效开展咨询工作。(6)注重网络影响力,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7)做好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准备。(8)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9)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

四、关于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探索

我认为大学生,十八九岁的年纪,已经是一个成人了。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有的还有着颇为成熟的想法,甚至有些也有很多社会经验。他们其实不需要一个扶手,一个保姆,抑或是一个会讲大道理的宣讲者。他们需要的无非是一个可以在他们懈怠时,迷惑时,忘记时,给予他们提醒的人。所以,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实际而言,我窃以为高校辅导员就是一名“敲钟人”。当今是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价值崇尚多元化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认同等方面都显现出了很多新特点,高校学生工作也随之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所以,在这个网络发达,诱惑巨大,信息泛滥的时代,作为一名辅导员责任重大。在我与他们相伴的时光中,我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敲响警钟,让他们不忘梦想,不忘初心,让他们有勇气,有恒心的度过大学的时光,不枉过,不蹉跎!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

[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中学辅导教育范文第5篇

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师生双方总是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教师单边的说教凌驾于学生之上,俨然是“布道者”和“传教士”。这种说教易使学生产生德育疲劳,加上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师生之间甚至出现了信任危机。而这种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和彼此信度的缺失,很难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应有效果。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现实生活中,学生很希望被关注,被尊重,被信任。如何才能让师生彼此信任,平等对话呢?笔者在思政教育中向学生提出使用微信。因为微信不仅支持“互相关注”,还支持扔“漂流瓶”匿名交友,尤其是支持将语音放进“漂流瓶”。如果在微信里,师生相互关注,那么思政教育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一方面学生能时刻感觉到教师的关注,他们在教师眼里不再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并且教师是他们的“粉丝”,会使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和信任;另一方面他们也关注着教师,不时地通过微信“关注”和扔“漂流瓶”不断搜集和转发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资讯,加强与教师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和谐师生关系。微信中“互相关注”和扔“漂流瓶”的方式,运用于中学生德育教育,能够彰显师生平等,促进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和谐。因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而这种匿名的互相关注,为师生带来的不仅是距离上的拉近,更是双方在人格、权利和地位上的平等,利于形成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便于师生相互传递情感。从而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提高了师生双方的信任程度,使中学思政教育更具亲和力,进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

二、分享情感,彰显微信之心理辅导能力

当下,微信在中学校园悄然“走红”,成了中学生情感表达和宣泄的重要平台。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简短的文字图片,随意的谈话和个性的“漂流瓶”表达出来,字里行间流露出个人的思想和心理动态。通过微信,由关注度引发的自我价值肯定满足了学生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抵消了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疏离带来的挫败感,因而他们会更加依赖这种虚拟时空带来的需求满足感,而逃避或放弃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转而投入到网络人际关系的构建中,在那里寻求满足感。虽然这在一定程度能够缓解现实挫败所带来的心理情绪,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际关系的供求矛盾,从而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的恶化。这一恶性循环会加剧这些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自卑情绪,从而产生自闭行为。网络环境中的“得意”与现实生活中的“失意”的巨大反差又为中学生的心理增加了一个沉重的负担,进而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人的思想具有隐蔽性,面对面的心理辅导因缺少师生间的信任,中学生很难完全打开心结,敞开心扉,向教师讲真话和说实情,这使中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大打折扣。要消除中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增强心理辅导主体与主导者之间的信任,跨越中学生心理辅导的鸿沟,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和谐统一,就可以借微信这个虚拟传播手段与中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微信打破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生活的展示自我的舞台。微信中人际交往的虚拟环境和角色,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减少了人们的心理防范,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在开放与虚拟的空间里,教育者和受育者只有符号的交往,这种虚拟性和匿名性可以使中学生将内心深处的孤独、苦闷、迷惘等倾诉出来。教育双方可以通过微信关注、公众平台、语音对讲、漂流瓶等形式畅所欲言,进行真实心态的交流。教育者能够通过微信了解受教育者最真实的心理活动,对于受教育者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暴露出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跟踪与辅导,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承担痛苦,解决烦恼。这不仅利于教育者从中了解中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使自己的心理辅导工作做到有的放矢;而且利于教育者对相关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如学生的思想、心理成长轨迹等。

三、规避风险,挖掘微信之安全教育潜力

对微信这一携带着娱乐因子的新生事物,中学生普遍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难免会引起使用者过度投入和沉迷,从而对其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负面影响。尽管微信点对点的交流功能保证了私人通话的隐秘性,使用户免于因交谈内容的外泄而带来的困扰,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使用者的隐私,但也正因为微信在交流过程中所传递的信息不具可见性,微信中的定位交友功能大大降低了用户与陌生人的交往难度,使微信极易沦为不法分子传播虚假、不良信息的工具。社会上借助微信进行欺诈甚至人身侵害的现象并不鲜见,而中学生很难对其进行辨识。学生如不能提高警惕,加以甄别而轻易取信,很有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这就要求我们引导中学生用理性的方式正确对待与陌生朋友的关系,以微信交往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为教育契机,因势利导,防患于未然,把中学生纳入学校可控的安全视线,以便对其成长作出监控,使中学生能够尽早认识到微信使用中的潜在危险,进而及时趋利避害。

中学辅导教育范文第6篇

2020年上半年肺炎疫情严峻,区少工委带领团队工作者及高度关注疫情,组织开展符合少年儿童的抗击肺炎疫情方面的团队活动,疏导紧张情绪、带领广大青少年正确面对疫情、用科学的方法积极预防病毒、与黄石少先队员手拉手同战疫。13所学校与黄石地区少先队开展手拉手活动,全力协助黄石少先队员度过年关,从精神上给予最大的关怀,两地少先队员手拉手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并建立了长期的联系,让两地队员并肩战斗,共抗疫情。

在开展活动的同时,注重活动的宣传,同时注重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将“抗疫”作为鲜活的教材,积极搜寻师生家长投入抗疫一线的典型案例,撰写、宣传战疫故事,引导师生思考生命的责任、人生方向和教育使命,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和典型,疫情期间,区少工委各校在各级平台媒体共相关资讯2000余条,多篇活动报道被《学习强国》《共青团中央》《中国教育报》《全国少工委办公室》《中国儿童报》等各级媒体平台报道,局青年先锋宣传队被团省委授予优秀青年先进集体。

在《少先队改革方案》大力推行之际,夯实少先队理论知识、学习最新文件精神是每一位辅导员工作的基础,上半年共开展“约吧”辅导员大课堂六次,开展新文件学习、《队章》学习、入队仪式演练、民博园寻访、青蓝读书会等活动,开拓辅导员工作思路,扎实辅导员工作基础。为了提高辅导员宣传素养,少工委邀请知名记者开展了题为《新闻策划、采访与写作》专项讲座,促使少先队宣传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同时2020年是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复检的关键之年,区少工委带领创建工作人员切实做好文明创建工作,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反复对标找差,努力营造良好创建氛围,深入开展创建活动,认真梳理档案资料,让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全力迎接各级复检。

2020年工作成绩:

市区教育局青年先锋宣传队被评为省肺炎疫情防控优秀青年先进集体;

副局长在市教育局全国文明城市传承复检迎评工作会议上交流发言。

市第二十六中学被评为2019年省十佳中学中职学校共青团组织;

市第二十六中学徐漪被评为2019年省中学中职学校共青团工作先进个人;

市第二十六中学被评为2019年市十佳中学共青团组织;

市第二十六中学徐漪被评为2019年市中学中职学校共青团工作先进个人;

市第二十六中学荣获“启航新时代,筑梦新”省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项目一等奖;

市第二十六中学“启航新时代,筑梦新”省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奖;

市民主路小学校荣获市优秀少先队大队称号;

市民主路小学校荣获新中国成立70周年手语版少先队队歌带动唱一等奖

市九里山实验学校荣获优秀中学共青团组织;

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荣获我和我的祖国经典诵读优秀组织奖;

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荣获全国“教育战役”主题征文活动优秀组织奖;

市少先队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活动暨市少年先锋学院成立揭牌仪式在我区崇信学校举行;

在省第十一次年会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在省第十一次年会抗疫故事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在省第十一次年会分获论文和抗疫案例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二、2021年工作计划

(一)引领队员听党的话,跟党走

一是讲好“儿童化”的政治。深入开展“争做新时代好队员”活动,持续宣传党、团、队的光荣传统、基础知识,充分展现党、团、队组织的先进性和亲和力。二是抓好仪式教育。做好入队前教育,全面推行“六一”期间举行入队仪式、分批入队。以节日、纪念日为契机,丰富入队仪式、主题队会、主题队日等教育内涵和程序,注重时代元素,提升仪式效果。建立中小学分层少先队仪式教育体系。做好少先队与共青团知识的衔接,开展好智慧建团工作。三是大力开展“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主题实践活动牢记的嘱托,从中读懂党寄予新时代少先队员的时代责任,理解“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的深刻内涵。大力开展革命先烈和劳动模范、改革先锋、时代楷模等先进人物事迹宣传教育,宣传少年英雄,学习身边的“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少先队集体”。

(二)指导团队干部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抓好全区辅导员分级分层培训,提升少先队辅导员能力素质,通过专家讲座、辅导员技能展示、观摩学校、研讨交流、知识测试等,促使团队干部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团队干部从事团队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以“约吧”辅导员高效课堂为载体,逐步形成我区辅导员队伍建设梯队。

(三)打造少先队实践活动和品牌活动

一是继续做好“红领巾特色实践活动”挖掘适合广大青少年实践的特色阵地,通过红领巾寻访,发现家乡文化、探寻新时代魅力。二是开展好“红色宣讲”活动,牢牢抓住红色资源,守住红色阵地,让红色故事传校园,让红色精神深入人心。三是积极引导各校开展好大中小队活动,发挥各级少先队组织优势,与时俱进,开展红领巾小课题、小研究,树立红领巾特色品牌。

中学辅导教育范文第7篇

1.职业素质与职业指导

(1)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国外关于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学者约翰•弗莱纳根(JohnFlanagan)首先提出,发展到今天,通常与“职业指导”紧密联系。(2)职业指导国外的职业指导通常从中学开始,通过学校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中学生思考未来发展方向,从而选择未来职业道路,大部分的中学生通过职业指导都能确定毕业后的走向,或是继续到大学深造,或是选择某一职业走入社会。

(3)现状分析由于中国国情和教育制度的不同,国内的中学生所面临的只有认真学习,考上大学这一条路,至于高中毕业后直接求职的则认为是不走正路,或是成绩不好考不上大学才会选择的一条路。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国的职业指导晚于国外其他地区,通常放到大学的最后一年进行。我国大学大多是严进宽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扩大化,高校的扩招致使高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逐年下降,随着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对我国就业市场的冲击日益加剧,使得各高校纷纷将职业指导内容具体化、扩大化,时间上也由原先的毕业前夕扩展到整个大学期间。

(4)存在问题我国的中学教育紧扣高考这一主题,中学期间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高考所需内容,与大学的课程设置严重脱节,无法做到有效衔接,这就导致几乎所有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发现大学课程与中学相比较为轻松,学习氛围较为自由,没有师长来严厉管教,学生一下子陷入了一片迷茫。尤其是大部分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才初次接触到大学的专业,对专业的具体内容所知甚少,有的甚至在入学前从未了解自己所选的专业,仅仅是遵从家长安排、老师建议或是跟风填报专业。这使得他们不仅对本专业未来发展方向不甚了解,在学起专业课时也只能浑浑噩噩,人云亦云,不知所谓。

2.辅导员视角下的职业素质培养

(1)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虽然现在高校在新生入学之初都有入学教育和专业导航课程,但是枯燥无味的讲述和陌生理论的灌输,并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对专业的无知现象。高校辅导员作为陪伴大学生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对大学生最熟悉的老师,通过对所带班级学生调研摸底,根据班级学生自身情况,量身定制一系列的职业素质培养教育,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专业的陌生感,通过每学期一次的“职业素质培养教育”,使本专业学生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如何学好本专业知识有清晰的认知和架构,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理清思路。

(2)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案的制定在接任新的专业前,辅导员首先要研究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大学四年的教学计划进程表,了解该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对学生四年来的学习进程有全盘的把握。如果自身所学专业与所带专业差距较大,可向院内授课教师和有经验的老辅导员请教,针对该专业特色,制定一系列的职业素质培养方案。

(3)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可以充分运用主题班会等几大抓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的教育,如,开展以“XX专业职业素养培育”为主题的系列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制定自己的职业培养计划,将培养计划分阶段进行,尽可能地将每一阶段的目标给细化,针对每个学生的培养计划,根据个人特点,提出指导性修改意见,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职业培养计划。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制定的个人职业培养计划阶段性目标已初步达成,辅导员可以组织班级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回顾自己写下的职业培养目标,自查该阶段目标是否已经完成,没有完成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未来的目标是否需要修改。同时从辅导员工作层面分析部分学生制定的阶段性目标没有达成的原因,修改前期制定的该专业职业素质培养方案。通过每学期一次的主题教育,辅导员有效掌握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进度,学生也提升了个人职业技能,提高了职业素质,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3.应用型本科高校传媒专业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年年变化,新老专业不断交织融合,受市场经济影响,部分老牌专业撤销、合并,高校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不得不增添部分新新专业,但由于新专业成立时间较短,高水品的师资队伍较为缺乏,而老牌专业相对师资力量雄厚,造成学生冲着新专业来,但课程却以老专业知识为主,新老专业的冲突也日渐显著。对于类似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的职业素质培养就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完成。以当前热门的传媒专业为例,优秀的传媒人才大多供职于专门的企事业单位,如报社、电台、电视台、门户网站、广告公司等,且较为集中于大中型城市。作为二线城市的本科高校,授课老师大多来源于应届硕士生,或是原有专业教师转型而来,在实践上有着天然的不足。针对这一情况,辅导员在开展“职业素质培养教育”时,要注意教育学生立足于当下,利用大学的有限资源来完成本专业的职业素质培养,如校园新闻通讯、校内短片拍摄等都可以锻炼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举办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引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教育他们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来完成职业素质培养计划,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4.小结

中学辅导教育范文第8篇

心理健康包括四个层面的含义:生理机能健全、心神和谐统

一、心理功能于社会行为良好、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年教育部引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后,*年又引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进一步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文件,也是指导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文件。

为了更好的推动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蓬勃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必要的规划。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依据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走出阴霾,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1.心理健康的维护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具体包括:(1)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2)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3)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4)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6)职业教育,即针对职高生毕业将走向就业的特点,讲述职业理想、就业技巧和职场心理调节,帮助学生建立就业信心,做好就业准备。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具体包括:(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3)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等;(4)身心疾患,主要指因为心里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等。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团体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活动课、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辅导。主要塑造班集体良好的氛围和班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联系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个案分析。以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告之和不告之两种方式进行研究。采用跟踪研究,合作研究的方式进行。

(3)心理信箱。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由心理辅导教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4)校报宣传。利用校报的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同时为展示我校师生风采提供一个平台。

2.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开展是不够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中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座谈会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地向家长提出各种意见,指导家长开展中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3.指导中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