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语文教育特点范文

语文教育特点范文

语文教育特点

语文教育特点范文第1篇

一、语文教育具有追求教育本真的高尚性

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从诞生之时起就承担了教书育人的高尚使命。从语文教育的特性来看,人文性凸显了对生命的关怀,工具性体现了对生活的关注。可见,语文教育的底色是为人的教育,从古至今具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济世情怀,体现了教育对人的终始关怀。只有站在人这个角度,才能把语文教育做成有生命的教育事业。语文教育是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为起点,又是把其生命作为终点的具有终始思想的生命教育观,从对师生双方生命体的呵护上看,语文教育不是一个单向的传递过程,而是一个完整的互惠过程,展现出教育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重生命价值的关怀。所以,语文教育是一种关怀人的生命教育,体现教育本真的高尚性。

二、语文教育具有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性

首先,以课堂为切入口进行语文课改的升级与转型,借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育教学发展中实现课程改革的“空中加油”。语文云课堂应运而生,它是以人机的深度融合的方式来开启语文教育的智慧之门,是以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联动课堂,在教学中追求理想状态。叶澜曾经说,智慧不是简单的、一般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文教育是一项需要智慧的事业,这种智慧包括教室的智能与师生的智慧,其中,无论教育信息化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它始终脱离不了“人”。语文智慧课堂的智慧本体是人的智慧,主体是师生的思想借助云平台交融的智慧。语文教育的智慧不是只体现在云课堂上,云课堂只是语文教育链条的一条显性环节,是展现教育教学智慧的一个窗口,从整个语文教育的链条上看,这种智慧从纵向上分课前、课上与课后,横向上又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也就是说,语文教育的智慧阶段,不是一个孤立的思想在一个孤立的学习场所运行,而是一个比以往更紧密的纵横交错的网状教育结构。语文云课堂只是这个网状结构上的一个节点——目前看是中心节点,但将来是一个去中心的过程节点。因为,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种终身学习的思想就是语文教育所追求的方向。其次,语文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不是止于语文教育的研究探索,而是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加以解决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所说:“互联网对主流教育的改变,既是现实的,也是长远的。”面对“数字一代”学生的诉求,语文教育把信息技术置于云课堂的框架内,激发了语文教育的旺盛生命力,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云课堂将成为新常态,语文教育将进一步迈向信息化。

三、语文教育具有立足于求实的创造性

语文教育特点范文第2篇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

语文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保障。因此,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有效地展现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为了最大化地展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也为了展现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爱国主义思想得到培养。所以,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2)小弗朗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3)小弗朗士为什么感觉韩麦尔先生形象高大了?(4)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所展示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特点

工具性特点是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课程应用价值的直接体现。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助多种方法来展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以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同时,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工作。例如,在教学《古代神话六则》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更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活动,引导学生在同学之间讲述除教材中的几则神话之外的故事,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玉兔捣药》等故事,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组织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开放性特点

开放性特点是为了凸显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找到自我展示的空间,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语文开放性特点的发挥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搭建有关的平台来展现课程的开放性,以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中的《人物专访》时,为了展现课程的开放性特点,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己的性格特点,在授课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超级访问”进行人物专访,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而且对学生交际时的语气、态度的培养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展现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特点。当然,除了上述三点之外,语文教育还包括探究性、创新性、时代性和地方性的特点等,在此不再进行详细的论述。总之,素质教育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选择恰当的方式来有效地展现语文课程的特点,以为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特点 实效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条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第一要义是育人,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人才,同时也说明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鉴于此,我们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更应当结合学科的教学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提升育人实效。

一、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氛围,发展学生个性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是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关键。”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是指课堂上师生沟通顺畅,课堂气氛活跃,紧张适度,秩序井然。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也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好学、乐学的人格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标新立异,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到语文教学中,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可以有效缩短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人物形象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思想更丰富、更活跃,继而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在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课堂氛围中对文本作个性化的阅读,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则作针对性的点评。对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向上的阅读感受和心理体验,教师应当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那些消极、片面、错误甚至可笑的阅读感受和心理体验,教师不能视而不见,要热情地去引导和纠正,必要时还需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这样,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总之,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

二、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育人因素,培养良好品德

选进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它们不仅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还蕴含着一定的教育意义,是不可多得的德育教育材料。除了要求学生多读以外,还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学习《送东阳马生序》,让学生谈如何学习?如何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如何感谢家人和国家?学习《爱莲说?》,让学生谈如何做一个“洁身自好”之人?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让学生谈如何处理和谐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树立良好的亲情观……

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文的主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可以结合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对前途充满希望”的信念和《愚公移山》中“不畏困难、持之以恒、永不言败”的“愚公精神”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教学《鱼我所欲也》,可以在引导学生领悟孟子向我们阐明的“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的道理后,劝勉学生为人处世不能见利忘义;教学《岳阳楼记》,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语句,进而体会范仲淹在抒发自己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事情怀的同时,还希望以自己那“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影响世人的写作意图……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思想受到教育,品德得到培养。

三、发挥作文教学德育功能,提高思想认识

古人云:“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这是因为文章直接体现了作者的立场、思想、观点和感情。要教学生写好作文,先要育好人。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在作文中进行德育教育。

(一)命题诱情,练文又炼人

语文教师在命制作文题目时,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诱发学生的情感,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只有精选学生既熟悉且又有意义的题材,并针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考虑命题,才能诱发学生蓄积在心中的美好情感,从而在情感的审美体验中提高思想认识。例如,某学生患病在家休息,很多学生前去探望和帮助他,教师若以《他病了之后》为题让学生作文,就会诱使学生抒发对友爱互助精神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教育,达到“练文又炼人”之目的。此外,教师还应针对学生的消极思想设计命题,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精心选材,端正学生思想

围绕文章主题选择材料,是作文指导的一个重点,而选择什么材料,确立怎样的主题,都鲜明地表现着作者的思想倾向。青少年处在成长时期,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写正面的、向上的文章,即便写批判不良现象的文章,也应该从积极的角度,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来写。

例如,有些学生抱怨我国落后,认为“外国的月亮更圆更亮”,不能辩证地看到我国的历史和现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巨大变化,命《市场见闻》《我家富了》之类的题目。学生的调查研究和作文过程,其实就是自我教育、端正思想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写作活动,学生就能很强烈地感受到我国正在飞速发展,“明天的中国并不比外国差”,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匡言纠行,改文又改人

学生年纪小,阅历浅,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强,难免会出现一些言行上的偏差与错误,并反映在作文中。因此,教师在作文的批改中,要做到“改文又改人”,改语言又改思想。

例如,在一次以《记星期天的一件趣事》为题的作文中,有个学生写到:“街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好不热闹。突然‘咣当’一声,两辆自行车撞在一起,人仰车翻,多么有趣啊!”诸如此类学生中流露出来的幸灾乐祸的思想,教师不能熟视无睹,而应在批改作文时予以指正。让学生懂得对于别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发生的意外,应采取什么态度,不应采取什么态度。这样,学生的错误言行,就会在作文训练中得到匡正,树立起健康的审美观。

(四)颂美扬善,陶冶学生情操

作文的讲评不仅是作文指导的继续,更是德育教育的继续。它在活跃学生思维思想、端正认识、培养良好文风、提高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深刻的教育指导作用。对学生在作文中表露出来的好思想、好行为,教师要适时并恰如其分地进行激励性讲评,使学生看到教师的赞许和期望。对文质兼美的作文,教师可让小作者自己朗读,全班同学品鉴,并让小作者讲述自己的写作经过和体会,还可在墙报上张贴或选编成册,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四、寓德育教育于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道德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思想道德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其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并寓德育教育于其中,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这是提升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必须及时开展活动,从中引导解决。语文实践活动应以学生喜闻乐见、便于在课堂上开展的形式(如课本剧、辩论会等)为好。实践表明,语文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动脑、动口、动手,从而明辨是非曲直,实现自我教育,提升道德素质。

比如我校地处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为家长、为老师,而唯不为自己,更谈不上为社会、为国家了,从而出现厌学情绪。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上主观意识强烈,忽视学生的自身要求,从而使学生产生错觉;二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不断走低的现状,致使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部分学生看不清目前读书与将来的关系,从而直接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动机出现偏差。而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完美品格的重要组成因素。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

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学习为了谁?学习与将来的关系?我会不会选择放弃学业?并在语文课堂上展开辩论,让学生成为主人,在辩论中明辨是非、修正动机、明确目标,有力地促进了班风、学风的好转。

语文教育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海外华文教育、国内语文教育

华文教育实际包括两部分,海外华文教育和国内华文教育。“海外华文教育属于民族语言文化教育,是华侨华人所在国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内的华文教育则属于中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1]本文论述的主要是海外华文教育。它是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在国外的一种延伸,是一种国际性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是传承族裔语言文化的民族教育。它以汉语文化教育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包括侨民、外籍华人、华裔和少数非中国血统外国人。以教会学生掌握汉语听、说、读、写、译的技能,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培养华裔青少年的民族素质,增强对中国的感情和促进华人所在国与祖籍国的友好往来为任务。[2]通过比较分析,能使海外华文教育的特点更加突出;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海外华文教育的认识,这对于提高海外华文教育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比较

海外华文教育是培养学习者的民族语言能力,培养族裔后代的民族母语和文化的基本行为能力,以适应所在国家和华人社会的多元文化生活环境。国内语文学科是一门培养人的交际能力的工具性学科。[3]它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因此,海外华文教育与国内语文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基本相同的。即都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母语文化的能力,都具有传承民族语言和文化,培养民族素质的教育意义。但是,因为海外华文教育是培养具有华人族裔语言能力和文化修养要求的所在国公民,也就是它既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也要培养学生所在国家的公民意识。这就要求海外华文教育必须认同所在国的教育目标,认同所在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认同所在国家的价值观。在这方面海外华文教育的教学目标具有比国内语文教育更丰富的内容。

教学对象比较

国内语文教育以在大陆地区居住和生活的公民为主要教学对象,即包括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也包括各少数民族。教学对象范围主要在国内,对象相对固定。海外华文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海外华人、华侨(包括少数非华裔外国人),这一教育对象使海外华文教育既区别于国内对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又区别于国内对汉语方言区的人们进行的汉语普通话教学。[4]在华裔学生中又有当地出生的华裔和新移民之分别,其中新移民又有来自中国国内各地和其他国家的人之分。因此,海外华文教育是跨国界的,是国际间的教育,它为一切愿意学习汉语的海外华侨、华人及其他外国人士提供学习汉语语言及文化的机会。可以看出,海外华文教育的其教学对象范围广泛。

教育环境比较

教育环境分为校内教育环境和校外教育环境。国内语文教育的教育环境不论是校内教育环境还是校外教育环境都以中文为第一语言,具备多种能直接运用所学语言的载体。国内语文教育的教育环境中所包含或表达的语文内容能较好地将知识化、社会化和生活化三者的有机结合,并且主体易于理解和感受。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以及平时的交往中有着丰富的展开语文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和可能。

海外华文教育以中文为第二语言,学校授课和平时交流时主要为所在国的语言。校内辅助学习中文的场所和校园教育环境中将所学知道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也较少。虽然可能有些华裔学生在与其家庭成员交流时会运用中文,但社会教育环境的以所在国的语言为主。这也就影响了学生将所学语言运用于实际的机会。因此,海外华文教育的教育环境相对于国内语文教育的教育环境来说存在较多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对象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比较

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国内语文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应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方式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模式。

海外华文教育是第二语言教学,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这决定了海外华文教育在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上具有开放性。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有校内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之分。这些课程一方面是有学校为主安排的活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特别是学生的“活动”体现为“教、学、做合一”。另一方面是参与华人社会和当地社会的文化活动。通过活动来提高其学习水平,使其体会到“生活即是教学,教学也是生活”。因此,海外华文教育的教学方法特别强调实际运用,有较具体明确的实践课程,而国内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中虽然也重视实践,但更多的是将其潜移默化地安排在平时的课堂中,没有明确的语文实践课程。

教学评估比较

教学评估一般以教学目标为评估标准。国内语文教育的教学评估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评估长期以来,无论是对学生的评估,还是对教师的评估,都仅局限于学生的笔试成绩上,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评判教师的教学成绩同样是以授课学科学生考试成绩为主,甚至成了惟一标准。

海外华文教育的教学评估对学生而言,是看其是否实现了学习目标;对学校而言,是看其教学目标是否正确合理,是否符合所在国教育政策;对社会而言,是看教育是否符合社会要求,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海外华文教育的效果如何,不仅看学生的成绩和要学校的表现,更要看学生在家庭中和社会上的言语行为和文化行为。海外华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母语能力和民族精神气质,因而学生的社会语言文化行为水平才是真正的教育成绩,这也是海外华文教育的一大特点。

总之,海外华文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就要求在开展海外华文教育时应该因材施教。必须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状况进行教育。因为海外华文教育是华人在入籍国对华侨、华人以及其他要求学习中文的外国人士施以中华语言文化的教育。因此,海外华文教育是国际化教育,应具有国际化视野。由于海外华文教育及其教学环境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并且,目前海外华文教育大都成为所在国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理所当然的要受到所在国经济的资助,这也是华教的努力方向。[6]所以应该争取多方支持,确保海外华文教育的地位日益提高。(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顾圣皓,金宁.华文教育教学法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牡,2000:13.

[2] 黄碧芬,陈嘉庚.“诚毅”与华文教育的“育人”:华文教育研究与探索.[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28.

[3] 彭俊.浅谈华文教学的改革:1994年华文教学论文集[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语文教育特点范文第5篇

1、要重视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让学生主动发展,诱发,挖掘其潜能。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从单纯的重视教法,向不但重视教法,同时更重视学法的方面转变,以此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自学能力,熟练地掌握获取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提高语言阅读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古人云:“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使人终身受益。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授人以渔”和“教学生发现真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就是贯之以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并具有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要把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运作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把课堂教学作为学法指导和训练的主要基地。如指导学生课前主动预习,通过查字典、默读朗诵、编写提纲等,引导学生加强信息贮存与积累,从文质兼美的教材中吸取营养,积极寻找发现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问题争辩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主动自学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在学科考核测评时,要更多注意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测试,做到合理设计题型,既检查学生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又促使学生重视学法的掌握。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其语文水平及应用能力就会大大提高。2、要致力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语文教学的显著特点是感知的直观、形象高度的感染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不是靠抽象说教、传授灌输,而是必须借助情感的熏陶,形象的感染,激发兴趣热情,在独特的艺术享受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接受教育,实现素质发展的目标。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安排课堂45分钟的教学活动,既要使课堂教学活动趣味盎然,生动再现作品蕴藏的思想美、艺术美,又要从琐屑的讲解、分析、训练中解放出来,提纲挈领,巧作点拨,以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要强化和突出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学。围绕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哪些素质和怎样培养的中心问题,教师对长、短期教学目标,都要做到明确和具体化。围绕实施明晰的教学目标,要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掌握其内在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施教方案,落实每一教学目标,以课堂活动的计划性、有序性替代教学活动中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使语文教学活动由粗放型向目标型、节约型、高效益的方向转变。

语文教育特点范文第6篇

本内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6—0029—01

一、从教材、教师、学生三维度界定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1.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1)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激发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育民族责任感。

汉字象形表意,本身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它是华夏文化的基石。汉语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外化,蕴含着广袤的文化内涵。教学生学习汉语言,把握其人文属性,学生既习得了语文能力,又熏陶了民族情感、民族思想和思维方式。

(2)热爱世界先进文化,理解世界人民共同的美好情感。

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世界的、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科学与人文并重,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理解全世界人民对自由、和平、文明渴求的美好情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注重审美情趣培养,逐步提升文化品位。

审美能力培养的一般过程是感受美、认识美、表现美、创造美。语文教材中洋溢着真、善、美,浓缩了本民族及世界人民的美好情感的精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应该是“人文素养”的重要内涵。

(4)强化情感目标,尊重个体体验。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认为语文课教学目标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人生态度、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多元因素都应归为“人文素养”的范畴。

2.教师的人文态度。

从教师层面上来说,“人文态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中,教师要尊重人、关爱人、服务人、发展人、保护人,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处理师生关系。

3.学生的人文态度。

从学生层面上来说,“人文态度”就是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主、自信、自尊、自强的主体意识,以及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善于合作、乐于共处等品质。这是未来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素养。

二、设定人文养育目标,制订人文养育内容,挖掘教材人文养育点

中学语文教学人文养育的目标是:1.感受祖国的、世界的,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的熏陶;2.积蓄民族情感、民族思想和思维方式,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3.提升课堂人文意识,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三、优化语文人文养育,实施课堂教学策略

1.“综合实践”策略

(1)听、说、读、写是语文实践活动的“四要义”,课堂上要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课堂上最显性的活动就是师生、文本之间的活动。(2)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培养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智力发展的重任。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2.“自主探究”策略

(1)关注学生想学哪一部分。语文课上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言文字欣赏揣摩,激发学生走进课文语言的欲望。(2)关注学生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最佳的学习方法,选择最佳的探究思路。(3)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时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组合、共同探讨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3.“感悟·积累·运用”策略

感悟。(1)“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多读是悟的基本方法。通过读的熏陶,让课文中蕴涵的伦理道德,人间真情,人文境界,民族尊严等充分感染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2)增强直观感受,减少理性的支离分析。学生感悟语文、对理性知识的依赖是较少的。(3)教师要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4)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感悟、欣赏比理解内容更重要。

积累。(1)让“读、背”在语文教学中返璞归真,提倡多读多背,不需要“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对于名家名篇、古代诗文等先积累起来再说,日后再来“反刍”。(2)别忽视了复述的功能,特别是重视对课文某个精彩片断的复述,复述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个人语言的重要手段。

语文教育特点范文第7篇

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体现以下“三性”:

第一,突显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走出离开教材的思想内容进行纯工具训练的误区,要把社会的主流价值(如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等)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然而,社会的主流价值如何内化为学生个人价值观,是有一个过程的,决不是靠“刚性”的“楔入”,而是通过熏陶感染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体验逐步生成的。语文学习极其个性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基于他们独特的生活经验,不同个体对于同一内容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就同一个体而言,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同一个体对于同一内容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常言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既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第二,加强实践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从阅读中学会阅读,从写作中学会写作,从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把听说读写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语文知识既然只起辅助作用,就“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系统完整的语文训练,而忽视了母语教学有基础、有语境、有丰富的资源这一基本事实。这是造成目前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根本原因。学生绝不是先掌握了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之后再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的,而是在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逐步领悟有关语法和修辞知识的。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这不仅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学生的吟诵品味,而且包括课外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二要不断开发和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逐步领悟和习得学习语文的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三,体现规律性。

汉字、汉语有其自身的规律,正确把握这些规律,有利于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帮助学生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规则指导学生写字;利用汉语言综合性、模糊性、多义性和感彩强烈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比如“月亮”一词,在一个人的心中可能幻化成温馨的家园,而在另一个人的心中可能成为凄凉的地狱。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里指的“把握”,是指整句、整段、整篇的把握,其目的是要克服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零敲碎打的分析和繁琐零碎的题海训练所带来的弊端。当然,强调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绝不是一概杜绝必要的分析。关键要看这些分析是否必要,是否科学,是否做到局部分析与整体把握有机结合。在把握汉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加他们的文化储备,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我们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凸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体现规律性。从而逐步领悟和习得语文的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增强学生的文化储备,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最终达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黄伟.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引论. 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3(3)

语文教育特点范文第8篇

语文在小学阶段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与生活意义重大。尤其是在特殊教育学校,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相对于一般学校会更高,教师所需要接受的挑战更大。那么对于如何从事语文特殊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展开了初步探索。

 

一、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道德水平

 

从事特殊教育,面对特殊学生,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知识,能够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要求,还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给学生以知识和灵魂的启迪。

 

首先,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这要求教师不能满足现有的教学成绩,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继续加强学习。在日常教学中,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参,广泛吸收其他相关知识,认真备课,合理规划教学步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根据学生所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还能够积极反思教学活动,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总结好相关经验和教训,避免在下次课堂上出现。

 

其次,从事此教育的教师还需要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认真履行教师道德标准中的“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等义务,发扬语文的人文性精神,不得歧视每一位学生,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特意义的人,处于发展中的人,采取平等的态度与学生沟通交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另外,因为教师所面对是一群特殊的学生,为了更好地与学生沟通,笔者建议从事此教育的教师还应当加强对心理学的学习,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积极探索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及时发现学生所可能出现的问题,展开相关的帮助,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帮助,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因为特殊教育所面对的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质,对教学方式也作出了一定要求,采取与常规教学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小学生的好奇心重,对游戏较为感兴趣,游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精神,促进学生正常人格的形成,教师可针对此特点开展游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以看图识字法、成语接龙、诗句背诵比赛等等,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还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具有较强的展示功能,能够展示文字、图片等,能够弥补教师单纯授课直观性不强的特点,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弥补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感官缺陷,使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安排不一样的教学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并不能越俎代庖,取代教师的作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需要严格控制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将多媒体教学与教师口头讲解相结合,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使教学工具更好为教学目标服务。

 

第三,教师还可采用生活教学法。语文知识内容极为驳杂,而且大多数都来自于生活,学生每天都能在生活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现象和事物,因其亲身经历所以感受颇多。学生在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时,倘若能够调动相应的生活经验,必然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堂教学内容难以拓展,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笔者建议教师可善于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教师可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并加以积累,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所积累的语文知识进行集中学习,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加强学生对于生活与语文知识之间的关联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

 

针对特殊的教育群体,为了更好履行教师职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建议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促进三方信息的高效流通,为学生构建高效互动、积极友好的成长空间。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这是教学活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的应有之义。教师需要积极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观察学生是否能够跟上教学进度,是否学习出现了障碍,并对此及时加以调整,给予适当帮助,解决学生当前的学习困难。如果学生面对人际交往上的困难,如过于内向不能很好适应群体,教师还需要给予心理学上的帮助,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采取积极措施,克服心理障碍,重新建立与同学、教师之间的友好关系。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发展保持持续关注,将学生放在一个阶段进行考察,关注学生的成长动态,强化对学生作为一个独特主体的认识,并帮助学生树立此观念。

 

另外,家庭尤其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论环境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往往家庭第一,学校第二,因此教师还需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这对于分析学生的成长心理大有帮助。并且,教师还可就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与家长沟通,教师可了解家长对学生和自身的期望,教师可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式,双方互相寻求帮助,有利于避免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同时,教师还可为家长如何开展科学教育提供意见,有利于构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良好关系,使学生拥有健康的成长环境。这对于特殊教育的学生十分重要。当然,教师还可定期组织家长会,建立家长群、家长沙龙等等,为双方沟通意见创造条件,便于双方构建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特殊教育对于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本着“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负责”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结合小学语文这么学科的特点和教育受众的特殊性,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还需要格外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和谐的、友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与全面发展。当然,针对特殊教育还需要教师注意很多方面。

语文教育特点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电化 教育 特点 作用

1 小学语文电化教育的特点

电化教育具有先进性、再现性。电化教育是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发展多种教育媒体和教学机器,采用新的教学系统理论和方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的一门科学。电化教育把广播、幻灯机、电唱机、录音机、电影、电视等等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它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能如实地传输、保存和再现信息,形象、直观、生动、活泼。

电化教育使用的各种手段,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它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所描绘的对象在大与小、近与远、快与慢、虚与实之间互相转化,从而使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从远古到现在,从自然到社会,从太空到海底,从异国到本土,所有事物都可以通过电教手段表现出来,让学生亲眼目睹并有身临其境之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如“海底世界”、“航天飞机”、“威尼斯的小艇”、“桂林山水”等课文,学生对上述内容很陌生,学起来较困难。教师就可以发挥电教的特点,使课文中的内容再现于学生眼前。比如教《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采用电影或录像,使学生通过画面了解“齐会战斗”的时代背景,可以通过一组镜头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1939年春,日寇800余人包围了齐会村的八路军一二O师第三营。将军紧急调遣主力军七个团及地方游击队给敌人以反包围,与敌人展开一场激战。进而较快地理解了课文中“气势汹汹的日寇刚到齐会镇,就挨了当头一棒,被我军消灭了500多人”等词和句子的含意。在讲读过程中,还可以运用三框投影片再现“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黑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白求恩十分镇定地……”、“敌枫不断地在上空盘旋,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白求恩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和“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庙的”“角落下了许多瓦片,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这三方面具体情境,从而更好地使学生啤解战斗的形势在变化,炮弹落下的地点在变化,从“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到“炮弹不断地在(小庙)周围爆炸”,再到“门口挂着的布帘烧着了”。而白求恩为抢救伤员,对同志极端热忱,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高贵品质没有变。电化教育不仅弥补了课文语言文字之不足,充分发挥教学直观性的特点,而且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这就是电化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先进性、再现性的充分体现。

小学语文电化教育除了上述两个特点以外,还有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媒介的电子化和形声化等。

2 小学语文电化教育的作用

2.1 有利于加强德育与美育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艺术性很强的课。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陶冶小学生的身心,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掌握知识,一般是经过感性认识到理解、巩固、应用。在接受感性知识方面,通过电化教育的各种媒体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和印象深刻的知识。如在教《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学生从录像中看到白求恩为抢救伤员迅速地捋起袖管抽血,和卫生部长、助手恳切地要求白求恩先撤这一情景,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练而深刻的语言给学生很大的教育。助手说:“白大夫,您先撤离!这儿有我。”白求恩问:“为什么?”“我是共产党员。”“我也是!”白求恩低着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这六个字“为什么?”“我也是!”给学生的教育很深,看到一个高尚的人在危险的情况下是怎样处理好“个人”与“同志”关系的,从而受到白求恩高尚心灵的感染。因此,电化教育的手段更有助于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同时,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并使之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2.2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等心理因素。发挥学习积极性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前提。电化教育能较充分地利用生动直观的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语文教育特点范文第10篇

1、要致力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语文教学的显著特点是感知的直观、形象高度的感染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不是靠抽象说教、传授灌输,而是必须借助情感的熏陶,形象的感染,激发兴趣热情,在独特的艺术享受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接受教育,实现素质发展的目标。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安排课堂45分钟的教学活动,既要使课堂教学活动趣味盎然,生动再现作品蕴藏的思想美、艺术美,又要从琐屑的讲解、分析、训练中解放出来,提纲挈领,巧作点拨,以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要强化和突出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学。围绕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哪些素质和怎样培养的中心问题,教师对长、短期教学目标,都要做到明确和具体化。围绕实施明晰的教学目标,要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掌握其内在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施教方案,落实每一教学目标,以课堂活动的计划性、有序性替代教学活动中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使语文教学活动由粗放型向目标型、节约型、高效益的方向转变。 2、要重视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让学生主动发展,诱发,挖掘其潜能。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从单纯的重视教法,向不但重视教法,同时更重视学法的方面转变,以此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自学能力,熟练地掌握获取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提高语言阅读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古人云:“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使人终身受益。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授人以渔”和“教学生发现真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就是贯之以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并具有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要把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运作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把课堂教学作为学法指导和训练的主要基地。如指导学生课前主动预习,通过查字典、默读朗诵、编写提纲等,引导学生加强信息贮存与积累,从文质兼美的教材中吸取营养,积极寻找发现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问题争辩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主动自学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在学科考核测评时,要更多注意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测试,做到合理设计题型,既检查学生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又促使学生重视学法的掌握。 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其语文水平及应用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语文教育特点范文第11篇

1、要致力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语文教学的显著特点是感知的直观、形象高度的感染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不是靠抽象说教、传授灌输,而是必须借助情感的熏陶,形象的感染,激发兴趣热情,在独特的艺术享受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接受教育,实现素质发展的目标。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安排课堂45分钟的教学活动,既要使课堂教学活动趣味盎然,生动再现作品蕴藏的思想美、艺术美,又要从琐屑的讲解、分析、训练中解放出来,提纲挈领,巧作点拨,以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要强化和突出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学。围绕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哪些素质和怎样培养的中心问题,教师对长、短期教学目标,都要做到明确和具体化。围绕实施明晰的教学目标,要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掌握其内在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施教方案,落实每一教学目标,以课堂活动的计划性、有序性替代教学活动中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使语文教学活动由粗放型向目标型、节约型、高效益的方向转变。 2、要重视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让学生主动发展,诱发,挖掘其潜能。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从单纯的重视教法,向不但重视教法,同时更重视学法的方面转变,以此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自学能力,熟练地掌握获取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提高语言阅读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古人云:“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使人终身受益。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授人以渔”和“教学生发现真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就是贯之以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并具有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要把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运作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把课堂教学作为学法指导和训练的主要基地。如指导学生课前主动预习,通过查字典、默读朗诵、编写提纲等,引导学生加强信息贮存与积累,从文质兼美的教材中吸取营养,积极寻找发现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问题争辩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主动自学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在学科考核测评时,要更多注意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测试,做到合理设计题型,既检查学生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又促使学生重视学法的掌握。 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其语文水平及应用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语文教育特点范文第12篇

1.把课堂让给孩子

许多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都感觉很累。上完一节课,总是觉得讲得不够细、不够完整,生怕漏掉知识点,在考试中失分。其实,一单元、一册书中的课文内容,虽然不同,但却有着极多的共同点,而这些共同点恰恰也是教学重点。为什么我们口干舌燥的讲,学生却充耳不闻呢?原因是在教学中他们的角色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只是旁听者,一副事不关己、心不在焉的心态,又怎么能学好语文?这就造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启而不发的状况普遍存在。而作为最能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学生提问”环节,更是经常冷场或者是表面热热闹闹,可实际上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少之又少。这样,不仅影响了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因此,我决定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充分研究了课堂内容的基础上,我根据课文体裁制定了预习提纲,每个同学都可以针对其中一项或几项内容发表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看法,而我却和其他同学一起来进行提问和学习。开始时举手的还是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中等生和暂差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都不高,甚至还有些学生表现出了厌烦感,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始终无法提高。于是,我只能在个别课堂上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一次,我偶然看见两个孩子玩“一休提问”的游戏。看着两个孩子兴高采烈的样子,我灵机一动,能不能把这种游戏形式引入课堂中呢?于是,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时,我布置了一个新的游戏环节“出个问题难倒你。”要求: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可以是有关课文中的词语、句型、情感、写作方法……等反复方方面面。如果你的问题能难倒全班同学,就可以得到一个“优”字奖励,并成为当天的“聪明之星”。在新的课堂中,气氛异常热烈。平时很少举手的暂差生也都举手提问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同学们为了难倒对方,而不被对方难倒,在每一节课前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的问题更具有深度和广度。因而,学生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因为课堂教学为多人共同所准备,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探究、团结合作,因而,无论是在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上,都非教师一人授课时所能比。当然,兴趣开发容易,维持较难,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快乐小问号”、“聪明智多星”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那么为什么不能把学习变成孩子感兴趣的游戏呢,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呢?带着这种想法,我在每天课堂上都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小游戏环节,如“成语接龙”、“三分钟硝烟奖”、“越辨越清”、“巧猜字谜”、“巧连词句”……等活动。常常是下课铃响,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课下对诗声、争论声不绝于耳。虽然难免有时争得是面红耳赤,但绝不会有污言秽语或手脚相加,这可是参加活动的首要条件。有时,课下孩子们游戏中的惩罚方法也变成了背古诗、说成语。这样,孩子们的学习有老师要求学,变成学生主动学、追着学。为了能压倒别的同学,通常教师还未开讲,课文早已被同学们拿来当成游戏的工具。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正是在一点一滴中渐渐地提高,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每个学生都希望进步,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认同,都有一颗争强好胜之心,都有集体荣誉感,在这次活动中,我还通过挑起各组之间的竞争,激发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公布各组所背课文的数目,及其他暂时落后组所需努力的目标,让他们明白自己组并没有差多远。而差生也被气氛所感染,不愿意拉本组的后腿,被其他同学埋怨,自然热情高涨。而各组之间的挑战维护了竞争的公平,也正是这种公平才使竞争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教师应是学生潜能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学习的监工。只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给班级带来生命力,才能使学习成绩稳步提高。这大概就是“好学不如乐学'的道理吧!”

3.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习资源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教育课程,我们身边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资源,如能善加利用,便能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之效。于是,我便尝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语文学习资源,带着批评的眼光去挑生活中的错别字,“牙尖嘴利”地去生活中咬文嚼字:帮同学修改话语中的错音病句;用彩虹般的语言去歌颂生活中的好人、好事与美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去编一段顺口溜,开自己或别人的一个小玩笑;或者抓住别人的特点,取一个并无恶意的“外号”;去市场记录妈妈和小贩还价的语言……。今年暑假,学校还同意让我的带领同学们,组成一个生物兴趣小组,去调查学校北面府君山的生物种类。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转眼间十天过去了。我们在同事和家长的帮助下采集、制作了上千件标本,其中还有大量中草药材。除了将完整的一套送给学校,我们也保存了好多精美的标本和图片,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同学们还写出了大量优美的文章和详实的调查报告。这样一来,他们在生活中把语文“玩”的得心应手,让学语文变得轻松愉快。孩子们学得有兴趣,也把老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4.为同学们搭建展示平台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们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成功的喜悦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因此,我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语文知识竞赛和作文大赛,几年来,共有一百多名学生在世界小学生作文大赛、梁斌文学奖、天津市少年作文大赛等世界、全国、市级大赛中获奖或发表,而我也十次荣获市级、部级组织奖和辅导奖。课堂外,学生们课本剧精彩的排练;故事会上大家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才能展示;如果没有故事,也可以把自己最擅长的知识海阔天空地侃一段;简报、手抄报都可以把自己的才华展现……。多种展示平台的搭建,让同学们变得更加自信和可爱,而在这一次次展示中,语文课已经悄然走进孩子们的心间。

语文教育特点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育;专业特点;专业教学;实施策略

语文教育是中职教育的文化基础课,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中职语文教学课堂普遍存在无效教学的现象,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究其主要原因,我们发现,中职语文在同一年级,不管什么专业,都采用统一的语文教材,教师就算变换教学方法,也都是采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显然与“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教学方针是相冲突的。事实上,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应该为学生的专业需求服务,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为本,做好专业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工作。

一、中职语文教育的专业特点

1.专业色彩较强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人们可以利用它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抒感,同时语文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语言的交流来接受、处理信息。在学习中,学生可以利用从语文学习中获取的阅读能力和判断能力来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加深对专业课程的理解,便于专业技能的获取和掌握。由此可见,中职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语言交流的工具,同时它还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色彩,具有一定的就业前终端学习的性质。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树立全面培养学生从事专业工作的语言应用技能,让语文学习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2.具有较高的教学目标

中职语文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是初中毕业生,教学目标则是培养学生具有专业技术人才所必需的语言应用能力。由于中职生的学习能力较差,通常是文化课基础较差的学生选择了中职教育,旨在通过职业技能的培养来顺利就业。鉴于此,中职语文教育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应低于普通高中,而在专业的语言应用能力上则高于普通高中。中职生通过中职语文的学习,在专业技术的工作中应做到清晰、流畅地表达观念,独立清晰地思考专业问题以及灵活掌握检索、阅读,甚至撰写专业技术文章的能力,为今后的顺利就业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打下基础。

3.教学时间较短

随着招生制度的不断改革,许多中职学校的学制也发生了变化,部分专业执行三年制,但是在三年的中职教育中,根本无法保证学生两个学年以上的语文课教学。目前,在中职学校中,对于语文课的设置,通常只有一学年。再加上中职学校实践课程的增多,极大地缩减了普通课和理论课的教学时间。

二、中职语文教育实施专业教学的策略

1.以实用为原则,贴近专业开展教学

语文是中职学生的必修课程,我们应从职业教育的角度,以实用为原则,结合学生的择业、就业、创业以及学生情感的需求,实现教学内容和专业特点的有机融合,进而实现教学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的目的。例如在旅游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就应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从课本中选出与旅游专业相关的篇目进行重点教学,同时增加一些与旅游专业相关的篇目,引导学生阅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外,教师还应让学生认清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学习文化课是为了专业课的更好学习,这样学生就能有效地将专业学习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找到两者的切入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讲,在毕业后大都从事导游或者酒店管理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比如,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紧紧扣住旅游专业口头表达训练要求,结合旅游专业课本“中国民族婚俗”这节内容,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中国少数民族婚俗的材料,轮流到讲台上演讲,时间5~8分钟,分组进行。同学们的兴趣特别高,都积极参与,讲述了关于壮族、侗族、摩梭族等少数民族的青年恋爱、婚宴的习俗,生动有趣,语言流畅,谈吐大方,表达准确,活脱脱一位小导游在向游客娓娓而谈。

2.贴近生活,实现教学的专业化

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只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而未实现生活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致使学生普遍存在专业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新课程改革要求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还要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中职语文教材只是一个范本,一个例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逐步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唯本”观念,适度地引入计算机、社交礼仪、营销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学习语文的能力。例如《拿来主义》一文,旨在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入了一些关于“鸦片”“姨太太”等词汇的历史说明,通过故事说明鸦片对人体的毒害以及鸦片曾经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伤害,同时从医学的角度向学生说明,鸦片中含有一种叫吗啡的成分,这种成分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因此,我们应辩证地看待事物,趋利避害,正确对待。而“姨太太”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生活腐化的象征,必须彻底地铲除。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内涵。

3.与专业相结合,全面拓展学生能力

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始终坚持语文教学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形式,还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的渗透不能仅仅从执教者的角度出发,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现有的语言水平进行有效结合。以装潢专业的学生为例,该专业的学生大都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且对绘画较有兴趣。因此,在《游褒禅山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绘画的形式展现“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共游华山洞的情景,然后再配上文字,来描述画中人游玩时的心情和感悟。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生动的绘画形式展现出来,那么作者游山时的心情和感悟,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

4.丰富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职语文课本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外,还应善于利用教材内容、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时,作者没有着力描写西山的虫鸣、潭柘寺的钟声,而是独具匠心地选择了白描这一写实的艺术手法,从生活中的细微处着手,向我们展示了“秋槐落蕊、秋院秋色”的景色,将我们带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故都秋天的那份凄凉的美好。通过祖国壮丽河山美景的熏陶,学生会对美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总之,在中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观念,深入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探索符合中职教育特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等,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特点范文第14篇

语文在小学阶段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与生活意义重大。尤其是在特殊教育学校,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相对于一般学校会更高,教师所需要接受的挑战更大。那么对于如何从事语文特殊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展开了初步探索。

一、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道德水平

从事特殊教育,面对特殊学生,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知识,能够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要求,还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给学生以知识和灵魂的启迪。

首先,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这要求教师不能满足现有的教学成绩,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继续加强学习。在日常教学中,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参,广泛吸收其他相关知识,认真备课,合理规划教学步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根据学生所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还能够积极反思教学活动,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总结好相关经验和教训,避免在下次课堂上出现。

其次,从事此教育的教师还需要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认真履行教师道德标准中的“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等义务,发扬语文的人文性精神,不得歧视每一位学生,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特意义的人,处于发展中的人,采取平等的态度与学生沟通交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另外,因为教师所面对是一群特殊的学生,为了更好地与学生沟通,笔者建议从事此教育的教师还应当加强对心理学的学习,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积极探索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及时发现学生所可能出现的问题,展开相关的帮助,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帮助,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因为特殊教育所面对的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质,对教学方式也作出了一定要求,采取与常规教学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小学生的好奇心重,对游戏较为感兴趣,游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精神,促进学生正常人格的形成,教师可针对此特点开展游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以看图识字法、成语接龙、诗句背诵比赛等等,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还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具有较强的展示功能,能够展示文字、图片等,能够弥补教师单纯授课直观性不强的特点,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弥补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感官缺陷,使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安排不一样的教学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并不能越俎代庖,取代教师的作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需要严格控制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将多媒体教学与教师口头讲解相结合,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使教学工具更好为教学目标服务。

第三,教师还可采用生活教学法。语文知识内容极为驳杂,而且大多数都来自于生活,学生每天都能在生活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现象和事物,因其亲身经历所以感受颇多。学生在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时,倘若能够调动相应的生活经验,必然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堂教学内容难以拓展,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笔者建议教师可善于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教师可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并加以积累,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所积累的语文知识进行集中学习,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加强学生对于生活与语文知识之间的关联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

针对特殊的教育群体,为了更好履行教师职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建议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促进三方信息的高效流通,为学生构建高效互动、积极友好的成长空间。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这是教学活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的应有之义。教师需要积极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观察学生是否能够跟上教学进度,是否学习出现了障碍,并对此及时加以调整,给予适当帮助,解决学生当前的学习困难。如果学生面对人际交往上的困难,如过于内向不能很好适应群体,教师还需要给予心理学上的帮助,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采取积极措施,克服,重新建立与同学、教师之间的友好关系。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发展保持持续关注,将学生放在一个阶段进行考察,关注学生的成长动态,强化对学生作为一个独特主体的认识,并帮助学生树立此观念。

语文教育特点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学科;实践性

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思想,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有效地凸显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进而,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也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作出相应的贡献,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铺垫工作。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进行论述,以期能够确保语文课程魅力的最大化实现。

一、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口语表达能力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也是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更是学生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采取的都是被动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很少有自主交流、主动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的机会,严重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与人交流能力的锻炼。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口语表达的平台,要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进而确保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得以充分的展示。

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复述活动”,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反复的、自主阅读之后,以不同的角度进行复述活动,比如,以“晏子”的角度、以“楚王”的角度等进行复述活动,如,以晏子角度进行复述:前几天,接到大王的命令派我去访问楚国,可是到了楚国之后,发现所有的城门都关闭了,只有一个类似狗洞的小门开着,并在接待人的指引下,我意识到这个门是要引我进去的。我看了看接待人,对其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组织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自主的改编复述,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确保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阅读理解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效语文课堂顺利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以往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是为了阅读而阅读,既不利于文本价值的体现,也不利于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教材,要借助恰当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进而使学生在自主交流、自主探究中掌握文本的中心思想,同时,也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唯一的听众》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更为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阅读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唯一的听众是如何走进我的生活之中的?(2)“听众”来林中的目的是否前后发生了变化?(3)为什么“听众”说自己是聋子?(4)在得知“听众”是音乐教授后,我有什么反应,我为什么没有拆穿?……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对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进而确保语文学科的特点得以有效的展现。

当然,除上述的两个方面外,我们还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要通过多媒体的音频功能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等等。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目的就是要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同时,也确保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得以最大化的发挥,进而,也为学生全面而综合的发展以及语文学科特点的正确发挥做好保障工作,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基础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