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艺术文化管理范文

艺术文化管理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艺术文化管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艺术文化管理

艺术文化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艺术;艺术档案;档案管理

文化艺术档案是人类艺术活动的主要载体,是各种艺术活动产生的图像,录像或文本。文化艺术档案的保管不仅是人类文化进步的体现,也是人类文化的见证。促进艺术活动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是文艺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现阶段文艺档案管理的新形势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度,人类在生活过程中逐渐产生更多的文化活动,并已经进入文化精神繁荣的重要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文化的发展,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其中载体和种类逐渐增多,收集方式多种多样,数量和元素都在不断增加[1]。文化艺术档案管理逐步进入新的潮流环境,文化进入繁荣昌盛的时期。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已经走上了档案管理的新模式,并开始重视和研究文化艺术档案的发展道路。由于我国对物质文化发展时间较晚,且文化艺术档案管理起步时间同样较晚,在管理工作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最严重的问题是文化艺术档案管理者没有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没有相应的思想文化意识。甚至是在文化活动演出过程中,表演内容比较简单,记录人员不固定,舞台布置比较随性等各种严重的问题。因此,在新的环境下,要注重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好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工作。首先,文件管理员必须改变他们的想法,建立正确的管理意识,并认识到文件管理的重要性。另外危机意识不可少,在必要的时候一定要保护文化艺术档案。其次,不断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记录和保存。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可以通过数字化管理得到有效管理。因此,更容易应对文化艺术的增长趋势,促进文化艺术档案的更好发展[2]。

二、文化艺术档案的特点

(一)形象性所谓的文化艺术档案是有关人类文化艺术活动信息的有效记录,包括内容,时间,地点等。它是人类艺术作品的具体内容和人类创作艺术的结果。创造性、想象力和独特的魅力等等特征,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表现形式,由于文化艺术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效,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使文化艺术档案更具有形象性[3]。

(二)多样性文化艺术档案就是对左右文化艺术活动进行资料收集和资料整体的具体行为,有艺术种类和数量较多,且表现形式各有不同,那么艺术资料就需要包括所有的内容,艺术资料就是指文化艺术活动从创造开始一直到文化艺术活动形成具体的作品,这个过程的所有资料,包括研究活动和教育等等方面的资料[4]。文化艺术档案从类型上分为:载体型、实物型和文字型,从内容上分为:教学交流、研究艺术生产、创作工作总结经验等等。随着文化活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艺术活动的内容和种类不断增多,文化活动也不再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和文体艺术,而是新时代的发展产生的文化艺术。新时代的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基本上都是来自于网络,或者是其他渠道,使我国文化艺术档案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三)联系性从哲学的角度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有必然的联系,相互联系相互发展。文化艺术也是一样的,文化艺术档案的内容丰富多样,导致文化与艺术的联系,共同发展。那么文化艺术档案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联系,文化艺术档案包括美术、舞蹈、音乐剧、话剧等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也包括这些艺术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道具、服装和剧本等方面的资料。所以文化艺术档案包括艺术活动的各个方面,甚至是包括生活中的每个环节,这就是艺术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取之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

三、是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中国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我国对文化艺术重视时间比较晚,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实施较晚,部分经典的传统艺术家已经相继过世,而他们的经典作品基本上都是通过手稿形式进行保留,且保留内容不够完整,基本上这些作品都是在家人手中,而外人不知其详细内容;也有部分艺术活动单位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对艺术作品进行保密处理,不会把相关资料交给文化艺术档案馆保存,面对这些情况都无法有效的将文化艺术作品进行集中管理[5]。第二,文化艺术档案管理要认识到老艺术家作品的重要性,对一些时间比较久远的作品进行相关处理,使影像资料更加清晰,毕竟这些艺术家已经过世,如果这些资料不能进行更好的处理,就会导致优秀的作品永久消失。但是,中国并没有充分重视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资金缺乏严重。对影像资料进行清晰化处理,其管理模式也很难进行改变。第三,传统资料开发需要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来源需要工作人员上门查询,查询过程比较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导致无法有效的发展资料的优势和价值。信息化时代,档案馆虽然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但是没有对资料进行共享,资源开发目的很难达到。第四,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民很难观赏到优秀的文化作品,而一些规模较大或者文化艺术比较优秀的活动都仅限与专业人士,没有实现文化全民共享,更不能实现提高全民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艺术档案无法实现合理李永和资源共享,因此,加强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是加强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艺术档案管理建设文化艺术档案的特点是纪念和珍贵,现有的文化和艺术档案集中管理和数字化保存。使用实体承运人对数据进行分类和存储,确保其类别系统化,科学化;对无法收集的文化艺术资料,可以协助艺术单位的档案管理建设,从而让这些资料进行更好的保存,整体上提高文化艺术档案资料保护和保存工作水平。

(二)加快资料网络化进程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那么文化艺术档案资料可以充分使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保存和传播,把文化艺术档案资料转化为虚拟形式,使保存和传播更加方便快捷,文化艺术档案不在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也不会因其它因素变化而损害,使文化艺术档案更加完整,为使用者使用更加方便快捷[6]。

(三)加大艺术档案的开发利用文化艺术档案馆为艺术活动提供各种服务,对档案管理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要随时关注当地文化发展状况,并充分发挥档案资料的作用,也可以开展相关活动向社会展示档案资料,也可以向有关文化活动主动提供相关帮助,比如与艺术活动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使艺术活动单位艺术活动更加完整和详细,不管提高艺术档案的使用率。

(四)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人是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如果想要提高其管理水平就必须要从管理者出发,首先管理人员要不断改变思想观念,并认识到文件管理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就可以认真对待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7]。文化艺术资料贯穿在每个大型展览活动之中,不管是编辑出现还是领导发言都需要文化艺术资料作为参考,在后期经过整理和汇集,形成文化艺术档案。这个过程需要领导加强关注,才能充分参与文化活动,不断改善群众的精神世界。另外,文化艺术档案要进行维护,发现有破损的地方需要理解修复和修护,使文化艺术档案保存时间更长久。结语新时期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重点是改善全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和规范。充分发挥艺术材料的优势,提供利用,更好地为人民提供参考咨询服务。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是一种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周美芹.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新思考[J].大众文艺,2017,(9):22.

[2]翟菲.“泛档案化”背景下戏曲艺术的档案管理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6,(5):54-55.

[3]宋夏南.创新县级文化艺术档案管理模式的若干思考[J].浙江档案,2016,(9).

[4]宋夏南.创新县级文化艺术档案管理模式的若干思考[J].浙江档案,2016,(9).

[5]陈乃舜.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绘画类艺术档案创新管理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7,(6):146-147.

[6]郑永根.浅析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规范化[J].中外交流,2017,(45):29.

艺术文化管理范文第2篇

在当今社会里,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影响非常大,它的普及率不论从深度、广度都改变了人们生活和获取信息的方式。网络媒体具有传播快、范围广的特点。有些话题经过网民的传播、议论、跟帖以及现实的参与后将使消息迅速被传播。从小悦悦事件到我爸是李刚事件等可以看出我国网民通过网络媒介对事件进行监督的意识慢慢形成并呈逐渐加强态势。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网络媒介是解决问题的新通道。第二,网络媒介形成了一种新的监督形式。第三,网络媒介提升了政府的形象,但某些错误信息也导致了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的频频发生。政府需要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反馈、评估”等过程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分配社会资源、维持整个社会的运转,以实现其政治目的和社会目的。网络事件管理中政策系统运行的构成有: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2]。网络事件的政策制订过程有四步:政策制订、政策实行、政策监控、政策评价和终结。此外我国还遇到一些问题。首先,政府的信息系统落后,没有形成完善的收集、整理、传播、储存体系,政府存在信息鸿沟,加之没有程序化措施,使得科学化受到了挑战。其次,政府在政策执行方面不透明。由于在处理网络事件中,政府沟通不畅所以会导致公众不能及时知晓或理解有偏差。最后,缺乏有效的规范体系。对于网络事件监督是重要的一环,而我们还存在许多问题,监督体制缺失、不能自我监督、权力机关形同虚设等。

二、关于网络事件政策体系建设的对策

我国政府对网络事件的决策不可能做到绝对的理性。原因如下:首先,多元的理论导致多元的结果。其次,逻辑的有效性不代表真实性。最后,逻辑的推理对于未来只具有或然性。所以这样会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也无可厚非[3]。除此之外还有几点注意:

(一)避免“孤岛现象”。在网络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避免政府相关部门执行公共政策时目标不一致。同时政府应该满足应对网络多元化主体的充分整合、及时交流、与其他组织充分合作等。

(二)依靠大数据,增加信息渠道。依靠大数据可以给政府提供海量的、及时的、合理的信息。为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提供合理的参考,取得既定目标。

(三)建立网民和公共政策能够相互沟通的平台。加强政策主体和网民的及时沟通是保证公共政策正确的保证。因此,官方可以建立一个专门与网民沟通的平台,并且可以在此网站宣传政策、疏导不良情绪、避免“塔西陀陷进”。同时也可以开通流行的微信和微博平台。这样可以提高透明度[4]。

(四)建立网络事件评价实名和防范权力错配机制。通过之前网络事件的发生和公众对事件的反应,政府应该建立相应的网络评价实名机制,通过网络实名来约束一些恶意攻击、造谣、诈骗等违法犯罪的行为。同时制定严厉的权责一致的体系,防止权力错配。

(五)进一步细化网络事件公共政策的规制。政府应该建立起长效机制和立法机制并加以细化,这样再碰到散步谣言、散步黄毒赌或恶意攻击现象后,我们就可以根据相应的法律条文来加以规制,并且形成一种高压态势,严防网络不文明是事情发生。

艺术文化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艺术教育;发展视域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的“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经济力量。世界各国纷纷瞄准这一新兴产业,采取各种鼓励扶持措施,抢占经济制高点的同时,力争提升国家软实力。而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得以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提升文化创意人才质量来实现。高校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引擎,承担着人才培养输出、传统文化创新的重任,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为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促使艺术教育不断变革,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互依存互相影响

(一)艺术教育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是在数字网络媒介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新兴产业。其核心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从专业设置上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和艺术类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主要是产业链上的管理人才,即“创意专业群”人才;通过高校艺术学专业培养的则是产业链上的创意人才,即“创意核心群”人才,其中包括音乐表演、舞蹈表演、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等专业人才。弗罗里达认为“从根本上看,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依靠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大量投入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可见文化创意的发展离不开能够制定相关政策的管理类人才,更离不开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艺术类专业人才。而艺术教育通过艺术知识、技能、艺术精神的传授,不断启迪人的思维智慧,挖掘人的创意潜能,正是承担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这一历史使命。彭吉象认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们敏捷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挖掘创新能力,使其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创意核心群”人才。因而艺术教育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创意产业促使艺术教育进一步改革创新。高新科技和全球文化创意市场的迅猛发展,促使传统艺术形态快速升级、更新换代,比如新媒体利用网络、数字影像等先进科技手段研发出动漫、网游等多种艺术形态,而这些都需要设计者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艺术教育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实现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些年出现的“艺考热”便是最有力的证明。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近千所大学开设动漫专业,在校生数十万人,各类艺术专业正以一种不可遏制的势头规模化发展。但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也对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如何进一步深化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在政策推动、市场驱动等多重力量的作用下,与文化产业等相关的学科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瓶颈越来越突出,高端、复合型创意人才稀缺,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仍旧突出,这从一定程度上暴露了艺术教育培养模式、培养体系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了解目前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措施。

(一)过度分散学科,导致艺术类复合型人才缺乏。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了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范围较大,在知识领域、研究方法、教育模式等方面都需要进行跨学科的融合。但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仍停留在分学科培养模式上,一种是以艺术学院为主的传统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另一种是以管理学院为主的文化市场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这种状况导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存在严重缺陷。比如艺术设计、传媒专业的学生在视觉传达、影像处理等方面受到了专业训练,但是作品因缺乏哲理思考而显得人文内涵薄弱;文学专业的学生,可能对语言艺术方面有较好的感悟,但是在形象塑造、图像感知等方面显得牵强。由于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过度分科,学生缺乏全面成长和个性整合的机会。

(二)教学结构单一,实践创新能力缺乏。一是艺术类人才不仅要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而且要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及能力,才能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但当前我国艺术类院校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这个问题,教学大纲陈旧,仍然沿用固有的技法课教学模式,过于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并且专业教育中知识面涉及较窄,难以达到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二是目前培养方式过于单一,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实践课程少,参与项目的机会少。而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忽视实践教学就会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只会一味模仿,作品缺乏生命力和感染力。

(三)忽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素养欠缺。从文化为圣,为文化到文化为新、文化为用、文化为民,文化不能缺乏灵魂。但目前很多文化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急功近利、艺术精神缺失、人文精神缺失。究其原因,一是目前艺术类高等教育中只注重职业型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往往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缺乏深入的了解,更不懂得如何去灵活运用;二是由于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得到解放,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令人松懈,学生不再愿意继续勤奋读书,放纵的态度使他们忘记了最初的理想与抱负,导致缺乏对社会的广泛关注,逐渐失去社会责任感;三是一些消极社会风气和文化日渐增长,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其严重的不良影响,导致理想信念模糊、萎靡消极。这些因素致使部分文化创意人才人文素养欠缺,缺乏社会责任感,存在学历高、素质低等现象,又何谈创作出具有灵魂性、深层次的优秀作品?

三、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深化艺术教育改革路径

高校艺术教育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推动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高度结合,以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因此,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应重视以下几方面。

(一)正确处理文化创意产业链中艺术类人才和管理类人才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文化创意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仍停留在分学科培养模式上,导致人们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走向两个极端方向,即艺术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一味强化创意方向,容易忽视大众化的文化需求,认为只要通过创作出一个经典作品,自然会有人去欣赏、消费,这将难以被大众所认可;管理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则强调艺术品的经营、管理,认为任何作品不管被认可与否,都可以通过合理的商业运作被大众所接受,这种意识忽视了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削弱了文化产品持久的品牌影响力。这两种现象都在于没有正确处理文化创意产业链中艺术类人才和管理类人才之间的关系,极大地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教育部门应尽力在专业设置、招生模式方面予以调整,增进跨学科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从一定程度上削弱艺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互相排斥的现象,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结构进行人为干扰。

(二)注重人才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教学的实践性及创新性。一是建议更新现有的学科目录,鼓励学生多观摩、参与国际赛事,拓展世界观,提升国际视野;二是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强调教学环节的实践性。比如在艺术类专业中,实行“2+2”教学模式,即用两年时间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两年时间参与项目实训,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三是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合作项目相结合。在实际项目操作中,引导学生关注市场化需求,培养学生对共众认知度的准确把握,拓宽设计思维,从公众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文化的表现。除此之外,还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便于更好地进行跨学科思考、交流与合作,以适应当代艺术教育多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

(三)注重实践基地建设,强化产学研结合。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的检验。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社会力量应该为青年创意人才的成长搭建更多实践平台。一方面,鼓励国内相关企业与高校进行项目合作,有关部门可制定如“服务外包”等优惠政策,为青年创意人才搭建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平台。另一方面,高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培训基金,这样既可以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又可以为创意企业提供人才再培训等支持,以实现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目的。

(四)注重加强人文素养的培育,提升创意人才的素质基础。文化创新应当以丰厚的人文素养为基础。一是教育部门应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自我培养,建立慢下来沉下来创作的意识,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寻求真正的文化内涵;二是积极探索在中小学阶段全面开设人文通识类课程,引导学生从小注重优秀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艺术类招生政策方面,合理安排专业成绩和文化课成绩的比重,构建以人为本,兼顾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知识积累的多元评价体系和升学制度;三是将人文素养知识的传授渗透到艺术专业教育中去,比如增设文学鉴赏、艺术欣赏等课程,通过知识讲授、文化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艺术教育指明了改革和发展方向。艺术教育应当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在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培育的同时,注重其实践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体发展,培育一批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创意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2]李晓溪.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大学,2014,12

[3]韩海燕.艺术教育与设计市场结合的创新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5,1

艺术文化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艺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合发展

前言

在学校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形成属于自身的校园文化,其是指以校园为区域,以教师、学生为群体,以社会实践、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独特的生活内涵及多领域、多学科的文化交流为基本形式,具备一定时代特点的文化形式,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行为文化四个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所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伟大财富,更是民族得出延续的血脉。因此,在现代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有必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合其中,实现两者的双赢。

一、校园文化艺术发展融入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性

在校园文化艺术的发展中传统文化艺术融入其中具有两个层面的重要意义,其一为传统文化艺术是校园文化艺术建设的主要养分,同时也是院校文化艺术建设中的导向者,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中沉淀了十分丰富且宝贵的财产,校园文化艺术发展离不开从传统文化艺术吸取养分,同时传统文化艺术中倡导仁爱、正义、求大同等思想也对校园文化艺术的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1]。其二为校园文化艺术发展已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将传统文化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集中性宣传和展示。校园文化尤其是高校的校园文化一直以来都对国家的文化走向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教师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大学生则是国家发展之栋梁。因此,将传统文化艺术融入到校园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对于传统文化艺术自身的发展和传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校园文化艺术发展与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之路

(一)建构校园传统文化环境体系。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校园文化艺术发展与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之路上,首先便需要从校园环境入手,建构一个完善的校园传统文化环境体系。首先,在硬件环境上,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充分进行应用和展示,例如在学生公寓、教室、实验室以及运动场等场所都可以通过增加内饰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东西融入其中,让学生和教师在生活和学习中耳濡目染的感染传统文化。其次,还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的交流环境,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就传统文化进行充分交流,在摩擦中诞生新的火花。

(二)创建校园传统文化管理体系。在宏观环境上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发展与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环境基础上,需进一步在具体的制度上,通过创建校园传统文化管理服务体系的方式,对校园文化艺术发展与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匡正,作为两者融合是朝着正确、合理道路的有利保障。同时也通过这一管理体系,对学生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发挥校园文化艺术和传统文化艺术育人的作用。

(三)建设校园传统文化传播平台。在环境和制度面予以完善的基础上,即可以建设一个具体的校园文化艺术发展与传统文化艺术融合平台,通过建设校园传统文化传统平台的方式,有效推动两者的融合[2]。首先,学校应充分利用既有资源,如校报、广播等,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例如校报开创传统文化宣传专栏,广播每日播放传统文化故事等。其次,在信息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也需要达到信息化的平台,将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传播平台,例如QQ、微信、微博、官网等等都可以作为校园文化艺术发展及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四)完善校园传统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在完成以上三项工作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保障校园文化艺术发展与传统文化艺术融合的有效性和效率,还可以通过完善校园传统文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方式,作为两者融合的推动力。例如,在传统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植入其中。积极主动的开发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作为必修课或是选修课,作为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又例如可在校内定期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活动,例如校园诗词大会、校园成语大会、校园典故大会、校园百家争鸣活动等都可以适时开展。结束语综上所述,本文在对校园文化艺术发展融入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性予以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校园文化艺术发展与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之路,得出以下几点研究结论:在校园文化艺术发展中融入传统文化艺术,一方面传统文化艺术是校园文化艺术建设的主要养分,另一方面校园文化艺术建设已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具有高度重要性。鉴于此,文章提出了建构校园传统文化环境体系、创建校园传统文化管理体系、建设校园传统文化传播平台、完善校园传统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四条校园文化艺术发展与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之路,以期给相关部门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余守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路径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6,12(3):41-43.

[2]张艳清.传统文化的理想追求与校园文化的品位提升[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7(1):62-64.

艺术文化管理范文第5篇

(一)没有稳定的课程体系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在国内相对于其他历史悠久的专业而言,它没有长久的文化积淀和理论积累。当然从80年代到现在,也已经经历了20多个年头,在热衷于文化艺术管理事业的学者的努力下,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程体系逐步建立;但是具体到一个又一个开设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院校就未必都有着科学的课程体系来进行文化艺术管理的学习。课程的学习是核心竞争力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如果基础没有打好,核心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缺乏专业技能的培养虽然文化艺术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涉及多方面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但是也应该意识到,在你是一个杂家的同时你要先是一个专家。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要先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有一门专业的技能能够给自己找到合适的定位;然后才能更好的进行全方面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艺术史、艺术欣赏等的熏陶也只是表面上的接触,怎么样去培养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某一技能,也是以后文化艺术管理学科建设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缺乏理论建构一个学科的理论建构有多深厚就意味着这个学科能走多远,能给社会带来多大的价值。同时理论建构也是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基础和硬件。说到底还是发展时间短,着力于文化艺术管理的专业研究人才缺乏。不过随着社会的的发展,精神文明的提高,对于文化艺术的欣赏也越来越高,继而对于文化艺术管理者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也需要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管理者,我们应该对文化艺术管理的前景看好。努力学好知识,为文化艺术管理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没有针对性的招生学习文化艺术管理应该是有一定的艺术基础,热爱艺术事业的人,如果一个学习文化艺术管理的学生对艺术都不感兴趣怎么能够做好文化艺术的管理。所以文化艺术管理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招生,最好是招收艺术生并且热爱管理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艺术基础,而且热爱艺术,培养的时候也更容易实行针对性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塑造,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文化艺术管理者。他们会针对自己原有的艺术基础来定位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现在的招生都是泛泛的招生,继而再进行艺术的学习和熏陶,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对于专业的迷茫。

二、塑造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找准自己的定位现在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分为文化产业、文化法、文化经纪人、艺术传播、对外文化交流管理、体育文化等方向,更加拓宽了学科领域。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做公务员、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还有的去做文化产业,从事各种文化的经营现象。那么,就需要学生在自己进行学习的时候,确定自己的方向,进而向自己的领域倾斜,着重打造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全方位的拓展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应该懂得艺术活动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应当有敏锐的洞察力了解与时俱进的文化艺术活动的基本态势及其前景;懂得各类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了解各类艺术的创作过程和发展历史,能够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分析鉴赏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具有深厚的人文与历史素质和修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了解艺术经济与市场的基本规律,以及艺术制作、传播与营销的运行方式;具有较强的组织与策划能力,懂得项目策划所应具有的规则与流程;懂得不同地域、民族人们特有的接受心理,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什么需求;还有就是要懂得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在专业技能稳定的情况下,对于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和收录,都将为核心竞争力的建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应该投身于实践,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引导实践。文化艺术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味的去学习理论知识而不投入实践,只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分节,从而不利于踏入社会。但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核心竞争力将会凸显,这就会成为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突出优势。

艺术文化管理范文第6篇

1.1由于缺乏艺术专业的办学经验和学生管理经验,很多非艺术类高校在进行艺术专业学生管理时,总是以非艺术生的标准进行要求和对待,不能因材施教,从而和艺术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习惯有所不符,自然会产生较多问题。

1.2所以从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中我们能够发现,非艺术类高校在进行艺术专业学生管理的时候确实存在很多先天性的不足。那么,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弥补这些不足,并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专长和学校自身的特点是本文将要集中探讨的内容。

2校园文化建设对非艺术类大学艺术专业学生管理的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而具有魅力的文化现象:在校园的空间下,参与主体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内外活动为主要方式,主要反映高校师生在校园内长期教育和实践过程中的生长和发展状态,具有鲜活的时展特点和校园特色的文化特征。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不仅能提升高校的校园氛围,增强活跃气氛,同时能够大大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在校园活动中不断精进、受益、成长。

我们还能够从中发现,校园文化具有十分活跃的特点,并且其中包含有浓厚的艺术色彩、创新色彩和人文色彩,这与艺术的自身特点是相互吻合的。所以从这个切合点上来看,从校园文化和校园活动的角度来融入并增强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管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

2.1艺术专业学生对于增进校园文化的作用从艺术专业学生对于增进校园文化的作用方面,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艺术专业的艺术活动可以为校园增加浓厚的艺术氛围。其不仅可以增加校园中的人文情怀和浪漫气息,美化校园环境,并且可以使其他专业的学生在良好的艺术气氛中受到熏陶,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自身学科的创造力和发展动力。

第二,艺术专业的设立和发展可以引导其他专业学生进行艺术活动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活动水平,丰富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从而为提升整体的校园文化水平奠定了基础;第三,艺术专业更是高校对位展现自我的一个最好窗口,是高校通过艺术活动展现自身形象和自身良好风貌的最好方式。这在学生和学生团体参加比赛和社会活动中能够得到最好的体现。

2.2如何通过校园文化来强化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管理要使校园文化在艺术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发生作用,就要将校园文化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形成基本意识并放置到机制当中来,使其形成良好的指导、规范和监督性作用。综合来看,可以通过以下几点:

第一,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的力度和范围,鼓励学生投入到校园文化当中去。这就需要学校在进行日常学生管理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大力地开拓校园活动。要将音乐、舞蹈、绘画、摄影、设计这些形式鲜明、风格突出,具有表现力的活动在校园中充分多样地开展起来,并鼓励艺术专业的学生充分参与到校园活动当中,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得到成长,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使学生在课堂时间外有益事可做,从而起到管理和规范作用。

第二,将校园文化形成学校自身的黄金品牌。校园文化是学校向社会展现自我的最好窗口,同时也是艺术专业学生的擅长之处。以艺术专业学生为主体,通过长时间组织和培养具有专业水平和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并积极参加到社会活动和各种比赛当中去,不仅能够展现学校自身的良好形象,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社会活动和比赛当中得到锻炼提高。更重要的是,长时间的系统组织、训练、演出等活动能够对学生形成很好的组织和规范性作用,使学生得到良好而科学有序的管理。

第三,将校园活动纳入学分制。学校可以根据艺术专业学生参加校园活动的次数、水平、成绩以及积极性等方面对学生形成一个综合而科学的评定,给予学生在学分方面的奖励,从而对艺术专业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激励性作用,并确保学生在充分投入校园文化的同时,顺利完成自身学业,达到一劳多得的目的。

3总结

艺术文化管理范文第7篇

河北民间艺术发展的困境

(一)民间艺术的传承危机

自古以来,中国的民间艺术都是以口诀身授、家族传播,有些为了不外传的规矩甚至一对一传授。这些民间艺术被传承下来的几率大大减少。如今,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熟悉民间艺术的老艺人也日渐老去,在繁华的当今社会,青少年一代成长环境迥异,他们更多的是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在面对传统艺术和外来文化的同时,不少人倾向于外来的文化艺术及其审美价值。因此,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正悄无声息地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逐渐消失。例如,河北省武强年画在全国享有盛誉,而据相关部门调查,在武强县当地,精通传统年画刻版的人已是寥寥无人。有无传承体系的发展,关系到民间艺术的生命延续,这是民间艺术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民间艺术的运行体制不健全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材料和新工艺品应运而生。大规模产业化生产,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艺术规模化的发展,然而由于个体化创造性的劳动被机械化的工业生产所代替,使得一些民间艺术品沦为了商品附属物,消减了艺术价值,且在一定基础上不再是拥有民族情感、个人智慧的结晶。这成为河北民间艺术产业化运行中的一大难题。同时,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一些已形成品牌影响的民间艺术早已成为人们致富的重要手段,任意模仿,粗糙加工或复制,不仅放弃了对艺术品原有文化内涵的坚守,而且在浪费资源的同时,正在慢慢摧毁本土文化经济,并对民间艺术的声誉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伤害。盲目性、图利性的生产是民间艺术灭亡的催化剂,对此,相关部门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整体规划和指导,以引导民间艺术健康发展,有序运行。

河北民间艺术的发展策略

(一)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将成为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根据中国河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量及其保护现状,我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应该加大各地区对自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开发和利用。适时调整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政府应逐步实现“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4]。对非遗产保护、传承的问题,首先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培养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其宗旨是将保护与管理相结合。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努力完善管理体制的同时,建立具有高效的运营机制,采用分类、分级管理。针对消费性民间文化艺术,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加以积极引导,依法管理,规范运营,从而达到社会与经济的统一。加强有关教育方式并多融入民间艺术作品,以培养更多的人才从而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发挥基础作用。民间艺术教育渗入教育工作在当前素质教育中是极为重要的,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素质,又可储备传承民间艺术人才。在各级基础教育课堂的音乐课、美术课渗透民间艺术,如将民歌、民间舞蹈在音乐课上传授,将民间传统工艺制作在美术手工课上灌输。这样会使学生在学习民间艺术过程中,既学习了新的知识,又开阔了艺术视野,还激发其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因此,为复兴和传承民间艺术储备人才,就要从小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加大民间艺术的欣赏群体和民间艺术传播者的范围。

(二)河北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在实现持续发展文化产业而实行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将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生产经营战略方式,将发展模式与文化产业战略相结合。首先,国家、区域还是文化企业无论谁是战略主体,都必须把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落实到发展模式上。其次,必须由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指导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因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在实现形态上将会反映出其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

1.层次开发模式

有效保护和提升民间艺术资源就要合理开发民间艺术产业,但绝不能摒弃产业开发过程中的民间艺术品。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是建立完善的民间艺术保护机制;二是建立开发与保护民间艺术的金字塔模式,即所谓的层次开发模式。在充分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可根据民间艺术资源的性质、发展现状及产业开发适宜度将其进行分类。建立民间艺术博物馆,依靠政府给予大量支持或争取注入社会资金及其自身收益维持发展。以此有效传承民间艺术资源,在寻求历史足迹和文化滋养中促进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这部分民间艺术资源是民族民间文化的根基。中间层次是既可以在社会中传播的民间艺术形式,又拥有广泛的受众,创造经济效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可在其流布区域内进行产业开发,得到文化传承,体现了较强的文化地域性。民间艺术中较活跃的部分是最上层,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可变性,在现代文化产业语境中置入从民间艺术中抽离出来的艺术元素,加大其发展速度并实现规模化经营,使其在区域间与国际间广为流传,打造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知名品牌。按照不同性质、不同品类的民间艺术资源,将保护与开发的模式进行分类,统筹兼顾,合理开发利用,以使民间艺术资源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河北梆子、评剧、杂技、皮影戏、民歌、剪纸、鼻烟壶、陶瓷、民间手工玩具等等,这些品类都具有河北地域特色,在国内外具有很大影响。因而,可通过实现多种文化品牌,完善文化产业链,为河北地区创造更多的文化经济效益。

2.特色区域联动发展模式

在该模式中,将河北民间艺术的资源评估作为其主要依据,在统筹规划的同时,考虑河北各地地域分布及当地的生活习惯和经济发展状况。盘点、整合区域内资源,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形成联动开发的区域内地区,明显区分各区域间的特色,进行开发的过程中,按照其独特的民间艺术资源逐渐规模化、品牌化,提升产品的影响力和附加值。

3.支柱型产业拉动模式

艺术文化管理范文第8篇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而稳健的增长,文化消费增长迅速,中国文化热方兴未艾,中国视觉艺术市场进入繁荣期,世界日益关注中国视觉艺术,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中国艺术品市场逐渐与世界艺术品市场融为一体,中国艺术市场的潜力巨大等,这些发展机遇使视觉艺术“走出去”已经不能局限于暂时性的交流和展览而需要在海外建立跨国视觉艺术机构实现长期落地经营。此外,中国建立跨国视觉艺术机构还具有以下迫切的必要性:其一,建立跨国视觉艺术机构进行中国文化艺术输出不是以参与者的身份“走出去”更是以投资者的身份“走出去”,通过建立与海外出版商、艺术家、画廊的经营者和供货商的沟通渠道抓住营销制高点,摆脱国外文化艺术机构的盘剥和误导,把握世界艺术品展示与消费的主流人群和高端平台,还可把中国艺术贸易的营销阵地前移,针对目标市场进行调研和艺术品推广,可以实现中国视觉艺术更有效的营销和传播;其二,中国建立跨国艺术机构可以学习西方艺术机构先进经营理念,提升中国艺术创作水平和艺术机构发展水平,更好地创作适合海外市场的艺术品,进入主流艺术市场,加强中国艺术机构的竞争优势,发挥艺术对未来文化格局引领的强大作用;其三,可以应对全球化文化趋同危机和中国文化认同危机,与外国文化企业同台竞技,在竞争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摆脱西方艺术话语权的垄断控制,赢得建立自己的艺术标准和对外交流和贸易的主动权,最终赢得中国文化艺术的话语权和文化艺术品的定价权;其四,可以直接在海外收购中国优秀艺术品。当前,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高涨,海外回流艺术品受到市场追捧。北京保利拍卖公司执行董事赵旭曾经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2011年春季的拍品有70%以上平均是来自海外,在书画方面是80%以上拍品来自海外”。近年来,中国的重要拍卖行都会在全世界大范围的寻找和征集海外回流艺术品,这也使中国建立跨国艺术机构直接收藏中国流失在海外的艺术品变得更加必要和迫切;其五,将来可以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艺术中心之一,以艺术为突破口增强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尽管中国视觉艺术机构发展的历史很短,整体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视觉艺术差距明显,建立跨国视觉艺术机构的基础不强,而且建立跨国艺术机构面临资金、管理、营销等重重困难。但现实的困难并不能成为我们止步不前的借口。虽然目前困难很大,可等到我们自认为羽翼丰满可以与外国艺术机构同台竞争了,建立的门槛和成本也大大增加了,使我们离目标更遥不可及。中国在全球化中处于上升期,中国视觉艺术也受到世界关注,这是建立民营跨国艺术机构的历史机遇,我们应该珍惜和把握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民营企业主体策略——突出民营机构在文化“走出去”的主体地位

提出将民营艺术机构作为跨国经营的主体符合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重视社会力量对文化产业投资的文化政策,也适应了世界各国民营机构对外文化输出中的主体地位的基本形势。长期以来,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基本国情,我们一直把国有文化机构作为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的主体,而西方国家视觉艺术“走出去”的主体和行业翘楚一般是私营企业,比如世界著名跨国经营的艺术机构古根海姆美术馆、高古轩画廊、萨奇画廊、苏富比拍卖行和佳士得拍卖行、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等。中国国有机构所主导的文化对外交流与贸易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说规模相对较小,盈利空间小,文化艺术输出的影响力不足,相对西方强势跨国艺术机构,中国视觉艺术输出明显处于劣势。这严重制约了中国视觉艺术“走出去”的传播力和有效性。

中国民营文化艺术机构和国有文化艺术机构在资金扶持、项目审批、政府采购、表彰奖励等方面的地位事实上一直不平等,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营文化艺术机构发展和加强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为中国民营艺术机构跨国经营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而且中国民营经济充满活力,民营文化企业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生力军,民营文化企业跨国经营的步伐加快,民营艺术机构具有市场竞争的自身优势,这些为中国民营艺术机构跨国经营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加之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政府主导的文化艺术输出遭遇的意识形态抵制不断加大,输出的政治风险加剧。相比国有艺术机构,民营艺术机构更能适应全球化背景下民间资本和民间力量主导的对外输出的新形势,更有利于实现中国艺术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中国需要转变思路,积极鼓励建立民营跨国视觉艺术机构,进一步从过去单纯依靠政府组织赴国外展览,政府主导,向以市场为主导,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各类民营艺术机构自主地进行资源整合的模式转变。同时需要加强国有机构和民营机构的优势互补,共同协作提升中国视觉艺术“走出去”影响力和有效性。比如在我国鼓励艺术机构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政府有必要集中优势力量,选择优势机构与行业龙头予以重点扶持,提供个性化政策与服务,帮助其做强做大,成为中国跨国艺术机构的主体力量。民营艺术机构也可以依托官方、半官方文化交流平台推出的“文化年”“春节品牌”等重要文化活动和制度性文化交流机制找到“借船出海”的平台,拓宽民间交流渠道,扩大影响力。民营艺术机构也需要提高自身实力和使命感,弥补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和贸易的局限性,有效实现政府对外传播的目标,成为中华文化艺术的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

赢利策略——追求更大和可持续性的经济效益

中国政府主导的视觉艺术输出一直以非盈利的文化交流而不是以盈利为目标的对外文化贸易为主要目的。

随着中国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日益提升,世界艺术市场对中国视觉艺术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视觉艺术“走出去”不能仅仅通过零门槛的免费“宣传”,只有进一步建立跨国视觉艺术机构的持续盈利机制才能真正提升中国艺术的价值和影响力。今后除了必要有限的非盈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外,中国视觉艺术“走出去”的各项活动和机构大都需要制定切合实际并且能持续盈利的商业规划,改变过去“送出去”的官方文化交流方式实现“卖出去”的盈利模式,以实现更大盈利和持续盈利为目的。

尤其是以在海外建立跨国文化艺术机构实现落地经营为主要方式,要用市场的观念和手段去打造,这是适应全球化市场经济规则的视觉艺术扩张方式,就像国外艺术机构如佩斯画廊、尤伦斯艺术中心大多为了盈利也纷纷在中国设立机构一样。只有以盈利为目的,积极参与国际艺术市场的竞争,中国视觉艺术机构才能真正融入国际市场,逐步培养较高的市场敏感度和独立主体地位,在国际艺术市场上立足并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市场赢得认同和理解。而且中国视觉艺术品出口不应继续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粗放输出模式,而应以提升艺术品质量和价值,进行国际化的与资助,以争取更大效益为基础。

品牌策略——做强中国视觉艺术机构品牌

中国的视觉艺术机构数量多,也有一些大型视觉艺术机构,但整体上层次低,资金缺乏,规模小,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不高。我国的视觉艺术机构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形成品牌优势。此外,绝大多数中国艺术家的品牌号召力也不强,中国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天价的艺术品,但缺乏创新,在形式上对西方视觉艺术的模仿痕迹比较重,进入西方主流艺术市场的艺术家和作品离广泛认可还有很大距离。发达国家跨国视觉艺术机构对世界的影响是通过品牌号召力实现的。

中国也要采取积极的文化政策鼓励中国本土的优秀画廊、拍卖行、艺博会、美术馆稳扎稳打,逐渐积累,实行品牌经营战略,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和竞争力的品牌视觉艺术机构,让他们以国际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来引导和促进整个中国视觉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在视觉艺术市场发挥龙头作用,塑造中国为世界所认可的品牌艺术家和艺术品,使其在国际市场得以立足并深入人心,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

实施品牌战略,首先需要高素质的艺术机构管理的专业人才。中国目前的艺术品经纪人大多是学艺术出身,中国需要更多的经济管理人才和法律人才来做艺术机构和艺术市场;其次需要坚持信誉至上,诚信为本的原则打造品牌。目前中国艺术机构缺乏监管,存在急功近利,经营失信的混乱局面。在跨国经营中一般会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和更激烈的竞争,中国艺术机构要在海外立足并打造品牌迫切需要更严格自律,诚信经营;再次需要整合国内视觉艺术机构资源,拓展国际市场,变“单打独斗”为“集体作战”,加快重组步伐,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的诸多界限,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方式建立大型集团,实现规模经营和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中国视觉艺术机构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最后中国艺术机构品牌塑造需要加强宣传,尤其是跨国艺术机构需要运用多种宣传策略,参与东道国文化、社会建设,制造有价值新闻事件,加强宣传效果。

内容策略——选择合适的传播内容

文化产业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内容为王。视觉艺术机构的特殊性也在于它们是艺术内容提供商。视觉艺术品的质量高低取决于其内容。视觉艺术品能否赢得市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其所蕴含的艺术价值、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情感等内容因素是否具有思想感染力、情感亲和力、精神震撼力以及生活方式的凝聚力。只有赋予视觉艺术品这几种力量,才会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和欣赏。目前,我国的视觉艺术“走出去”传播不畅,内容方面的原因不可忽视。我国的视觉艺术“走出去”交流和建立跨国视觉艺术机构要实行多元化和重点推介相互结合的内容策略。要创作和既能传承中华文化艺术精神又为东道国艺术市场所欢迎的优秀艺术品,加强艺术创新,用新的技术手段和形式进行包装和演绎中国传统视觉艺术资源,用全球化的视野创作直面人类当下共同问题并能与东道国艺术语境深入对话的艺术品。对于中国视觉艺术创作而言,也应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视觉艺术资源,在内容上创新。而且在不同的艺术市场有针对性的输出不同内容,尤其是加强当代文化的输出。

正如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于兴义也曾表示“中国的文化要走向世界,进入国际市场,抓住国际受众,除了具备中国特点,还得适合国际市场的需要,仅仅靠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还远远不够,要大力地推动中国的文化,特别是现当代文化走向世界。”中国在西方建立民营跨国视觉艺术机构主推的中国艺术品应以西方人比较熟悉的文化折扣比较小的中国当代艺术为主营方向,当然在港台和日韩市场文化亲近度高的国家和地区可以在适当增加中国传统书画的经营比例。此外在内容选择上,我们可以学习西方画廊中国当代艺术家并积极宣传他们获得很大成功的经验,中国设立跨国视觉艺术机构要消除只传播中国文化艺术的狭隘心理,尤其是画廊可以从东道国艺术家开始,也要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作品,充分体现国际化视野,融入东道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这样才易打开局面,被认可获得更多发展机遇,进行持久经营。

创新策略——整合资源优势实现创新经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