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化工能源技术范文

化工能源技术范文

化工能源技术

化工能源技术范文第1篇

能源及其精细化管理研究中心由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室等4个研究室组成。(1)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室。研究方向为:①光伏发电、制氢技术;②大型风力发电机载荷、噪声、振动测试及分析技术;③风电场空气紊流场测试与分析技术。(2)先进节能技术研究室。研究方向为:①校园热力供暖智能控制技术;②先进氢储能技术;③高效能燃料电池制备技术。(3)能源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室。研究方向为:①企业精细化管理机制研究;②基于ICT技术的局部能源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4)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室。研究方向为:①新疆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②合同能源管理政策及推广工程研究;③循环经济发展支持政策体系研究。各研究室研究内容之间相互耦合关系如图1所示。

2总体建设方法

2.1学科建设

(1)由科研处从院科研经费中划拨10万元在院内设立“能源及其精细化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项科研课题,由研究中心项目申报指南并负责具体实施及管理,其目的与作用在于:①对学院教师进行专业研究方向选择起到导向作用,使部分教师逐渐将其研究方向转为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加入到研究中心的建设中;②选出部分专业相符、有意愿和能力参与研究中心建设的教师,初步构成学科团队;③从申报的项目中选拔出研究基础好、人员结构合理、创新性强的项目,经过进一步深化,申报更高级别的项目,从人、财、物方面进一步充实研究中心。(2)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聘请在相关专业研究方面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保证其每年在研究中心工作半年左右,推动研究中心的发展,加大相关专业博士人才的引进力度。(3)在条件成熟后,对于新招聘的人员,有重点地进行专业和研究背景的选择,为研究中心的发展提供后备力量。(4)定期举办学术讲座,邀请高层次人才进行学科前沿、科研方法等理论及技术类讲学。

2.2研究中心的资金投入

研究中心主要依靠本中心所获科研项目资金进行实验室、研究室的建设,用项目资金购买的实验设备登记认定为研究中心的固定资产,学院每年给研究中心拨付一定数额资金用于已立项项目的设备配套资金及科研奖励资金。研究中心从立项的纵、横向课题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于研究中心的日常运行和管理。

2.3实验场地建设

学校在主校区实验楼为研究中心划拨了实验室用房,对于获得厅局级以上部门资助的科研项目,研究中心根据项目需要为其提供相应实验室。当项目结题后,如果基于其科研成果获得新的资助项目,则可继续使用原有实验室;若项目结题后一年之内没有获得新的项目资助,项目组需退出原有实验室。

2.4研究中心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措施

2.4.1建立重点实验室网站建立能源及其精细化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网站,网站注重增强专业性及学术权威性,关注本专业及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研究动态,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同行、学者提供强有力的学术信息服务和多种学术交流手段,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资料来源。

2.4.2加强重点实验室间的联合,发挥群体优势由于新疆工程学院科研基础较薄弱,单学科的科学研究竞争力不强。因此,研究中心将科研重点定位于交叉学科的研究,加强学科之间、重点实验室之间的联合。研究中心在保持和发展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与学院其他相关的实验室、自治区内外科研院所联合,形成群体优势,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组成学术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除了共享研究信息、学术资料、仪器设备、优秀人才外,还可就某一学科组织较大范围的学术委员会,共同制定学科发展战略,拟定课题指南,召开学术研讨会,合力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攻关项目,并参与国际竞争。

2.4.3加强实验室、研究室设施设备的管理通过信息化技术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对实验资源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并通过网络为相关人员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既要满足目前实验室管理的需要,又要适应实验室不断发展的需要。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研究小组,进行“资产设备管理系统(互联网版)”立项研究,通过建立研究中心、实训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分布式管理体系,实现实验数据网络化共享、资源与成本管理,为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和实验室的全面信息化管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使用效益。

2.4.4合理开放实验室在新疆工程学院原有的实验室运行方式下,各实验室在空间上是相互割裂的,技术和交流是相对封闭的,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科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研究中心拟按学科相近、功能相似和资源共享的原则,对相关专业、系部原有的实验室进行了合并、调整和进一步的投资建设,使实验室规模扩大、综合功能增强、管理更加规范。此外,每年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到研究中心开展科研合作,接收科研教学人员到重点实验室培训、学术交流,促进了科研进程,推动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实验室全方位开放的步伐。

3结束语

化工能源技术范文第2篇

1园林环境艺术的特点

园林的环境艺术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统一与结合,从平面布置和空间处理情况来看,园林环境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规则式园林、自然式园林和混合式园林这三种类型园林上。规则式园林强调依照建筑的规律进行园林的设计改造,园林主要作用就是突出建筑的美,是作为辅助品而存在的。自然式园林强调自然美,设计时要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减少人为的破坏,要在山水自身基础上进行改造设计。混合式园林是规则式园林和自然式园林的结合,把人为艺术和自然环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突出了艺术性。中西方园林各有特色,有一定的差异,我国的园林环境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紧密联系大自然,我国古代素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园林的建设也深受其影响,非常注重体现大自然环境,在设计上很注重对自然面貌的恢复,因此我国大部分园林也都是自然式的,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时会遵照自然发展规律进行;②听过人工来制造园林的自然景色,在设计改造园林过程中,把自然景物作为主要的参照物,利用人工方法进行开挖改造;③设计园林过程中必有水元素,为了加强与自然的和谐,通常还会有河流、湖波周围的花草、山石元素;对于较为封闭的园林,可以用水池替代河流、湖泊等。④园林中的亭台设计比较简单独特,内部的花窗、隔墙设计则比较复杂。⑤园林里面通常没有很大片的草地,会在草地中间移栽花卉树木等进行点缀。⑥园林设计时喜欢用假山,堆土造山不仅美观还把园林分割成几部分,形成独特的景观。

2园林环境艺术的绿化功能

早在三千年前,古人就懂得用园林来绿化和美化环境,园林环境艺术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一直发展到今天。园林的绿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园林可以创造各种境界,美化人们对心灵,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园林里的花草、树木、流水、山石,首先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然后通过美化环境来美化人们的心灵,振奋和陶冶人们的精神,通过这种作用可以使人们得到消遣、娱乐,还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花草树木可以净化空气,这也是目前我国大力进行绿化建设的重要目的,绿色植物能有效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杂质,释放氧气来净化空气,不仅减少灰尘,还可以保持空气的清洁新鲜。比如在干旱地区和沿海地区可以建造防护林来增加植被,保持水土避免被侵蚀。城市里植被的增加能减少灰尘扬沙,保持空前的清洁;植被还能够涵养水源,对动植物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园林环境富含丰富的艺术意义,还具有很好的绿化美化功能,园林环境的维护与建设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建设合理科学的园林,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建设园林时,既要保持园林的传统,继承民族传统,还要做到理论跟实践的结合,学习各种先进的国内外艺术精华,建造出科学先进的园林,给人们创造出一种安全、优美宁静、方便舒适、生态良好、隐私安全、称心如意的生活环境。

3绿化功能对人类的影响

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研究和体验,明确的认识到花卉盆景和园林绿化的重要作用,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条件,是环境艺术的重要构成因素。园林艺术的境界包括花草、树木、流水、山石等都可以用来美化环境,对人们的精神、心灵都有振奋和陶冶的作用,是一种很好的娱乐消遣方式。花草树木能够净化空气,减少灰尘,具体表现为:绿色植物覆盖在地表,使得地面在晴天时不会被暴晒,降低水分的蒸发,减少大风时的扬尘,保持空气的清洁干净,下雨时降水先落到植被上面在渗入到地面,减少了地面的径流,减轻水土流失,可以使水浸入到土层深处,涵养水源;树木能够提供给鸟类栖息的地方,鸟类能够吃周围的垃圾、害虫等还可以传播树种和花粉,是加快绿化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生力军。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意识到了园林绿化功能的重要作用,意识到绿化作用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创造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园林瑰宝,并且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给后人留下了非常多实用的遗产。我们要继承并发扬民族光荣传统,重视园林绿化的理论与实践,并做到两者的相互结合,在规划城市、建设公园与广场、家庭绿化、庭院绿化等各方面,要充分的运用绿化功能,把这个环境艺术要素充分利用起来,真正发挥绿化功效,为我国人民不断创造出更加舒适、美观的生活工作环境,振奋人们的精神、舒畅人们的心情。

4结语

化工能源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能化设计;庭审系统;系统集成

某法院审判法庭审判综合楼位当地政务中心,地下1层、地面12层,建筑高度49.9m,为二类高层建筑。总建筑面积达16623m2(其中地上面积:14051m2,地下面积:2572m2)。本工程结合法院审判实际需求设计智能化子系统共14个,包括: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数字庭审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含“法官通道及羁押室门禁安防系统”“羁押视频监控系统”和“通用安防及报警系统”);公共广播及紧急扩声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会议系统;有线电视系统;信息及查询系统;信息系统集成;机房工程;综合管路系统。用电分项计量及能耗监测原供配电专项设计项目投资2000万元,现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1系统设计特点

(1)综合布线系统。布线外网与其他网络布线物理隔离,内网与设备网布线之间逻辑隔离。综合布线系统水平区和工作区均采用非屏蔽六类布线系统,垂直数据主干采用万兆多模光纤,语音主干室内3类25/100对大对数非屏蔽电缆。

(2)计算机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整体架构均采用层次化模块化设计,分为内网、外网、设备网三套网络。均采用二层星形设计架构。内网系统主要用于审判综合楼的内部办公自动化。同时内网可向上联至中院,向下可与基层法庭联通。外网系统承载着法院门户网站、互联网上网、无线WLAN覆盖等应用,并于出口处设置网络安全设备。设备专网系统主要承载业务包括视频安全防范系统(仅保安监控)、通用门禁系统、报警系统、公共广播系统、信息系统等。

(3)数字庭审系统。法院审判法庭综合楼共建设了12个数字法庭。庭审系统含摄像机和拾音话筒等前端信息采集设备、证据展示设备、实现庭审直播功能、法庭内部设备集中控制功能、庭审电子笔录功能等,具有先进的集成度。法庭在公诉人席、辩护人席、被告席、法官席和旁听席各处设置监控摄像头,书记员席设置证据展示台,法台两侧设置大屏幕并配置相应数量液晶显示器、话筒、壁挂音响,室内安装电子信号屏蔽器,所有设备线路连接至室内数字庭审主机,设备平面如图1所示。数字庭审系统依托于法院政法专网,于后端管理平台可实时监管各庭庭审进度。各庭前端主机通过视频控制矩阵、智能混音器、功放等设备对整个法庭进行音视频控制,系统原理图如图2所示。

(4)法官通道及羁押室门禁系统。本系统纳入内网,利用门禁系统将当事人与法官分开,法官通道内通过出门按钮即可进入当事人区域,但当事人区域必须通过刷卡才可进入法官通道。此外,在羁押室及相应羁押路线也设置门禁。此门禁由法警管理。

(5)羁押视频监控系统。羁押视频监控系统处于法院内网,系统主要负责羁押室、候审室、羁押通道监控,系统控制中心设在法警室内,在控制台上设置紧急报警按钮,报警信号进入庭审监控系统。报警后,本系统的部分监视图像与监听音频信号应同时切换到庭审监控系统,保证了法院对嫌疑人的实时控制。

(6)通用安防及报警系统。本系统纳入设备网,含公共场所的视频监控子系统、重点位置区域入侵报警子系统、离线式电子巡更子系统、户外周界报警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中,在法院制高点设置多目标视频跟踪系统。监控中心设置为禁区,具有保证自身安全的防护措施和进行内外联络的通信手段,设置紧急报警装置和留有与上一级应急响应中心系统信息互联的通信接口。

(7)公共广播及紧急扩声系统。将公共广播系统、消防广播集成在一起,共用一套扬声器。在大楼诉讼服务中心内设紧急扩声系统。广播系统备用电源连续供电时间与消防疏散指示标志照明备用电源连续供电时间一致。

(8)一卡通管理系统。集成了消费、考勤、通用门禁等功能。在地下一层食堂消费窗口,设置电子消费机,具有内部电子钱包的功能。在法院的主要通道放置考勤机设备。在主要出入口、设备房间、重要办公室、会议室设置门禁点,控制管理相关人员出入,纳入设备网。

(9)会议系统。共建设19间数字会议室。实现数字会议、集成中控、摄像跟踪、投票表决、音响扩声、大屏显示、液晶升降等系统功能。

(10)有线电视系统。采用集中分配传输方式,由一层主干线引至综合楼的弱电井内供用户分配。有线电视终端点主要设置在:会议室、餐厅、贵宾休息室、值班室等位置。

(11)信息及查询系统。系统的网络平台为法院内部设备专网,到各LED及LCD显示屏的网络连接为设备专网。可通过法院专业设备网与信息中心联网。

(12)信息系统集成。借助法院专网系统,支持远程开庭、远程提讯、远程接访等业务的开展,满足庭审音像资料存档、案卷管理、语音激励、远程观摩和领导在线监督的需求,并提供与中级人民法院及基层法庭的无缝对接。法庭内设就地庭审子平台,庭审系统具有先进的集成度,可通过法庭内法官席、公诉席、辩护席、被告人席、证人席等处的采像摄像机和拾音话筒等前端信息采集设备、数字庭审主机和庭审管理平台,实现对庭审过程中的音视频信息采集、庭审笔录、证据展示、庭审直播、法庭内部各种设备进行集中控制与统一管理。

(13)机房工程。机房工程建设包括数据中心机房和消防安防监控室,含机房装修设计、市电和UPS电源相结合的供配电设计、机房综合布线设计、机房消防设计、精密空调设计、机房接地等,通过可靠的供电系统、制冷系统、安全防护等环境条件保证法院庭审工作的正常开展。

(14)综合管路系统。综合管路的设计,其内容包括与整个弱电系统相关的弱电预埋管、预留孔洞、弱电竖井、桥架、管路等。水平架空线槽与各弱电子系统的终端设备或信息点之间敷设KBG或JDG型管。

2综合效益

化工能源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特色;能源经济;专业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能源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山西作为我国的能源大省,如何用经济手段开发、管理、利用好能源资源,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资本优势,使其发挥更大作用,让资源禀赋更好地为山西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已显得极为重要。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煤炭、电力等的产能严重过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既懂能源基本技术,又懂经济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山西能源学院应围绕区域产业优势和山西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有特色的能源经济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能源经济专业人才。

一、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定位的具体反映。在我国,能源经济是顺应中国能源形势发展而开设的一个具有前沿性、交叉性的新本科专业。从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获教育部批准能源经济本科专业招生以来,到2018年全国有将近20所高校获批开办该专业,有江苏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山西财经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等。这些大学多数是综合性或财经类的大学,定位也以研究型为主。从对这些高校的调研来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经济优势,培养从事能源政策、能源开发、能源规划及能源金融等方面研究和管理的人才,侧重于对经济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对相关的能源技术重视不够。山西能源学院是2017年获教育部批准进行能源经济专业本科招生的。与上述这些院校的定位不同,山西能源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能源见长”的为能源企业服务,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地方应用型本科学校。而且,能源经济作为典型的交叉、复合型学科,能源经济问题不仅涉及经济问题,也涉及许多技术问题。但我们对山西省能源企业及相关部门、机构的调研显示,从事能源经济相关工作的人员中既系统掌握相关经济理论,又系统掌握能源生产技术和原理的人才匮乏。在企业中从事能源经济相关工作的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学技术出身,对经济理论只掌握一些皮毛,少数是学管理出身,对能源生产技术和原理知之甚少,这往往会对能源企业的经济工作带来困扰和阻碍;而在相关部门和机构的人员中,大部分又是学经济理论出身的,对相关的能源知识和技术了解有限,这使得对能源经济的一些研究受到局限,不能深入。因此,依据学校的定位,结合山西省的产业优势、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对能源企业及相关机构的人才需求调研的总结分析,作为具体反映专业定位的山西能源学院能源经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经济管理+技术基础”交叉复合的能够胜任能源生产企业的决策参谋部门、综合管理部门、咨询机构及其他部门相关工作的能源经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培养模式上,在夯实经济基本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的同时,强调结合学校的资源,对能源技术进行整合,实现“经济管理+技术基础”的“工科+经管”的交叉复合,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的专业定位在与学校的定位契合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学科,把优势转化为特色,形成本专业强调能源技术,特别是强调山西省具有产业优势的煤电的相关技术与经济理论的融合、能源经济领域数据资料的分析和处理的人才培养特色,以达到使学生具备对能源项目评价、能源市场分析及预测的分析和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不同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不同,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主要来源于对课程的学习。对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需求特征,形成了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一)经济及管理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中,既包括基础知识和理论课程、基础方法课程,也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生通过该课程模块的学习,要掌握基本的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掌握能源企业管理知识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对能源经济进行分析、预测和管理的能力。当然,通过该课程模块的学习,也可以为学生今后的继续深造打下理论基础。该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技术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能源市场与价格、运筹学、会计学、财务管理、能源项目管理、经济预测方法等课程。

(二)能源技术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要掌握能源基础知识、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专业知识、生产过程和技术。该模块是达成能源技术与经济理论相融合的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充分发挥学院优势学科的作用,形成本专业培养特色的体现,学生若考研、深造作研究的话,还能让他们获得一定的优势。能源技术课程模块包括:能源技术概论、矿业工程概论、电力工程概论、煤炭洗选技术概论、煤化工工艺学、新能源技术等课程。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经济及管理课程模块与能源技术课程模块不应是相互割裂、互不相干的两部分。一方面,它们应通过能源经济专业与能源技术类专业教师的深度融合,进而在一些课程的教学中把经济理论与能源技术结合起来进行讲授以实现这两个课程模块的衔接;另一方面,应通过实践环节实现这两个模块的衔接与融合。

(三)实践环节该环节在强化理论知识、抽象思维能力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走向实际、走向企业,实现经济及管理理论和能源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经济领域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的使用。实践环节包括:经济学综合仿真模拟、统计学实验、计量经济学实验、企业运营仿真模拟、财务管理实验、能源市场与价格课程设计、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能源经济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这样构建课程体系,可以在充分利用和整合学校现有的能源技术教学资源和优势的同时,形成我们“经济管理+技术基础”的能源经济人才培养特色。

三、打造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作为教学的主体,是传授学生学科知识的实施者,是教学活动过程的关键。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专业发展的关键。总体上要按照提升层次、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素质优良的要求,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精干、合格的师资队伍。

(一)积极引进和重点培养相结合围绕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的需要,学院要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需对外加大招聘优秀人才的宣传力度,积极走访相关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进高学历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注重原有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的提升,通过鼓励原有教师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进修、访学、学术会议,特别是重点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方式,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建立一支由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学术骨干组成的教师团队,使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素质得到调整提高,满足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的需要。

(二)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能源经济专业是学院根据山西省的经济发展需要新设立的特色专业,而且从全国来看也是一个新兴专业,专业教师数量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在师资队伍中通过近两年的公开招聘引进的青年教师居多。这些青年教师的学历虽然都比较高,但同时也面临着教学经验欠缺的问题。在多数情况下,教学经验是保证良好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充分发挥现有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老教师的作用,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从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入手,通过指导青年教师备课,共同探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让青年教师为老教师助课,观摩不同的老教师的授课等方式,使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能较快地传授给青年教师,从而在各方面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提高。

(三)能源经济专业与能源技术类专业的教师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学院“以工为主,能源见长”的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同时结合山西区域经济发展对能源经济人才既要懂经济,又要懂能源领域相关技术的要求,能源经济专业的教师要与学院能源技术类专业的教师进行深度融合,打破经济类与技术类专业在学术上“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传统,共同开展教研活动,探讨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科研问题。一方面,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使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师了解相关的能源技术,而能源技术类课程的教师也掌握一些经济管理理论,弥补专业教师知识结构方面的不足,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可以使能源技术类专业的教师成为能源经济专业教师队伍重要的一部分,解决本专业教师数量目前相对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诸如能源经济学、能源市场与价格、技术经济学、能源项目管理等一些课程的教学中把经济理论和能源技术结合起来进行讲授,从而很好地体现出能源技术与经济管理理论相融合的培养特色。

(四)教师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充分利用学院搭建的“产教融合”的平台,与能源企业及相关机构建立长期联系。一方面,有计划地让教师定期到能源企业的相关岗位挂职工作,全程、深度地参与企业的一些工作和项目,在教师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为教学的各环节搜集、积累素材和案例,从而在教学中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选聘能源企业或相关机构从事有关能源经济工作的经验丰富的专家为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学生讲授有关能源经济领域的最新知识、动态及实践案例,使其成为能源经济专业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补充力量。

(五)建立客座教授制度能源经济专业作为学院新设立的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因此,要广泛与国内已开设能源经济专业和开展能源经济学术研究的高校进行联系,通过学院资金投入的支持,聘请这些高校的有关能源经济教学和研究的高水平教授担任客座教授,每年请他们到学院为本专业的师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讲学以及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指导,积极借助于这些外部力量,帮助和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逐渐形成一支有一定水平的教师队伍。

四、重视专业实验、实训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能源经济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两类:一类是在校内进行的实验和实训。为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投资建设了统计实验室、经济计量分析实验室、企业运营仿真模拟实验室、财务管理仿真模拟实验室、会计实训室等经济管理方面的实验、实训室。后续还会规划、建设经济学综合仿真实验室、电力经济综合实验室等。学院实训中心已有的和还要大力投资建设的能源技术类的各种实验、实训室也为本专业能源技术方面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能源经济专业实践教学的另一类是需在企业进行的各种专业实习和调查。目前,大多数能源生产企业出于安全和其他种种原因的考虑,不愿意接待学生实习。即使有的企业同意学生去实习,也是偏向于技术参观,这对于能源经济专业学生的认识实习而言,还勉强可以达到实习目的。但由于这类偏向于技术参观的实习学生能真正接触、了解到企业面临的各种经济管理问题的机会很少,所以,对于实践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实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目前,学院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和初步探索,能源经济专业2017级的学生已顺利地到同煤集团循环经济园区进行了认识实习,了解煤炭开采的过程、技术及设备,煤炭洗选加工的原理、过程和所用设备,火力发电的原理和设备运行机制,太阳能发电的原理及技术,煤化工(甲醇)的生产原理和过程。对于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今后需要学院各级部门、每个教师都重视且同心协力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需要充分利用“产教融合”的平台做文章,如到企业中去寻找一些能解决企业现实问题的研究课题、与企业合作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等,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其中,以此来逐步建立保证完成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任务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鞠可一,王群伟.能源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策略初探〔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5,(5):21-24.

〔2〕胡道玖.培养创新复合型电力能源经济人才的经济学专业建设〔J〕.管理观察,2015,(20):139-141.

〔3〕袁省之,孙竹.我国高校能源经济专业培养方案对比研究〔J〕.石油教育,2016,(2):32-35.

〔4〕杨捷.本科能源经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8,(5):17-18+24.

化工能源技术范文第5篇

我国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我国在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结构下,过度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并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致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以资源密集型工业为主,利用能源的高消耗来带动工业的快速发展,加之当前我国产业管理模式落后,技术装备水平偏低,致使大部分企业存在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问题,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造成了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其二,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大部分高端能源装备和能源技术只能依靠进口。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传统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技术严重落后,致使我国工业总体技术水平止步不前,尚未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同时,我国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工作不到位,进一步阻碍了我国经济以低碳方式发展;其三,国际社会对我国提出了减排要求,使得我国必须承担起碳减排的责任,在此形势下我国必须由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供应方逐步转变为需求方,这对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严峻考验,致使能源供应成为了抑制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其四,发达国家在调整自身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向发展中国家逐步转移高能耗产业,使得我国中小企业为了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得不降低环保标准,发展高碳消耗的重化工产业,这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我国在成为发达国家重化工产品制造基地的同时,使得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迅猛增加,加速了高碳能源消耗量的增长,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1.树立低碳经济责任意识。我国必须认清发展低碳经济是顺应世界经济变革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为了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事务中承担起大国的责任,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我国必须强化低碳经济责任意识。首先,我国要坚持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突破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和资源的制约,转变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开拓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其次,我国要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鼓励发展低碳产业,延伸低碳产业链,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升我国低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再次,城市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建材、能源、冶金、化工、交通、石油等高能耗行业中倡导节能减排生产方式,并转变城市以碳基能源为主的供给方式,逐步推行低碳能源和氢基能源供给,不断创新和实践城市内涵式发展策略。

2.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每个公民都应担负起节能减排的责任,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首先,公民应当逐步摒弃以高能耗为代价的便利消费方式,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量,积极使用太阳能等家用节能产品,逐步树立健康文明的低碳消费观念;其次,公民应当从自我做起,减少家用汽车的能源消耗,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降低城市的尾气排放量,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再次,在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大力倡导节能减排,使公民的衣、食、住、行中均渗透低碳观念,持续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优良传统。

3.加大技术产品创新力度。我国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低碳技术产品创新,着力构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技术创新模式,以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强化低碳技术自主创新。低碳产业要充分发挥人才效应和科研机构作用,不仅要重视传统能源技术攻关,还要深入开展低碳技术理论研究,组织大规模的低碳技术研究活动,在充分利用政策法规的基础上,确保低碳技术研发活动有序、合法开展:其次,加大低碳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我国政府应当投入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监控体系,在保护现有低碳技术知识产权的同时,促进低碳技术国际交流,维护低碳技术市场化运作秩序;再次,拓展低碳能源技术的市场化应用空间。如,我国可运用太阳能光伏技术带动太阳能产业的发展,运用低碳能源的共性技术延伸低碳产业链等。

4.完善法律政策环境。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政策环境作为必要的外部条件,我国应当借鉴国际的先进立法理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逐步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到法制化轨道。首先,国家应为低碳经济发展制定专项法律法规,在《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基础上,制定《低碳经济促进法》,并出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进而指导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水能等能源技术的开发;其次,建立健全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制度体系,如绿色证书交易制度、绿色保险制度、环境税费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绿色信贷制度等,为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再次,落实相应的经济激励机制,调动起社会、企业、个人参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能源的积极性,同时将生态服务由无偿形式转变为有偿形式,使生态保护区获取一定的生态效益。

三、结语

化工能源技术范文第6篇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提出,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2003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宣布到2050年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着力于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同时在支持世界各国经济朝着有益于环境的、可持续的、可靠的和有竞争性的能源市场发展方面发展,英国将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先导。②《能源白皮书》指出,英国需要新的能源政策。尽管在过去的五年中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当今的政策将无法应对未来的挑战。首先,英国需要处理来自气候变化的威胁;其次,英国必须解决由于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产量减少所带来的问题,这将使英国由能源出口国变为能源净进口国;最后,英国需要在接下来的20年中更替或更新大部分的能源基础设施。不过,《能源白皮书》也承认,这些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它将使英国经济义无反顾地转变为低碳经济,开发、利用并出口最先进的技术,创建新的业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还将使英国在欧洲和全球范围内领先开发出无损于环境的、可持续的、可靠的、具有竞争力的能源市场,这将有利于世界各地的经济发展。针对上述三方面的挑战,英国能源政策提出了四个目标:(1)不能让气候变化对环境产生重大的破坏性影响。要使英国踏上正确的轨道,大约到2050年时将英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削减60%,并于2020年取得实质性的进展;(2)可靠的能源供应是实现总体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在短期和长期的范围内保证适当而足够的能源安全,保持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自由的、竞争性的市场仍将是能源政策的基石。如果市场本身无法发出正确的信号,将采取措施鼓励工商界进行创新并发现新的机遇,在国内和国外促进竞争性市场的形成,协助提高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率并提高劳动生产率;(4)确保每个家庭以合理的价格获得充分的供暖。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到对社会各界可能造成的影响。对于特殊的人群可能需要采取特殊的政策,例如向能源成本负担过重的企业提供一定的支持等等。从白皮书看出,英国的低碳经济是通过政府引导、商业激励的方式,鼓励市场运用最新的低碳技术,为工业和投资者提供一个明确和稳定的政策框架,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变。其核心是低碳技术,也可称为清洁能源技术,主要是指提高能源效率来稳定或减少能源需求,同时减少对煤炭等化石燃料依赖程度的主导技术。《能源白皮书》相信,上述的目标都能得以实现。高效利用能源是实现上述四个目标最经济、最安全的方法;此外,可再生能源也将为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发挥重要的作用。英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英国能源白皮书强调了提高能源效率的重要作用,指出在英国现行气候变化计划中,一半以上排放量的减少将来自有效的能效措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英国经济的能源强度(单位GDP能耗)以每年1•8%的速率递减。根据预测,2020年前,英国提高能效将主要集中在民用建筑、商业和公共事业等几方面,而具体的措施是不断提高建筑物的能效、执行更高的产品标准等。英国不仅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大,其创新氛围和地区发展需求为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也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英国能源新政策中,低碳能源技术将主要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根据计划,实现到2050年前减少碳排放60%的目标,英国可能需要30%—40%甚至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因此,2000年1月,英国制定了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英国电力总量10%的目标,而且电价应是消费者能够承受的。在《能源白皮书》中,英国政府又提出了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达20%的目标。

第二,建立温室气体排放贸易等市场机制(UKETS)。英国能源或低碳经济新政策的基础是开放竞争的能源市场。英国政府相信通过降低能耗、增加可再生能源,有可能实现所制定的减排目标。英国已于2002年正式颁布了自愿排放贸易制度,通过设定排放上限,依靠碳排放贸易来激励对提高能效和清洁技术开发的投资,为相关企业以最低的成本投资高效使用能源和清洁技术提供明确的动力。为此,英国在《能源白皮书》中将二氧化碳排放交易方案作为未来市场和政策框架的中心。英国的排放贸易机制是第一个自愿的、部门范围的、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贸易机制,实施期为2002—2006年。其目标是开发专门技术,促进英国产业界通过“干中学”产生的效果,减少整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虽然英国的自愿排放交易机制也受到了批评,但事实上,英国的产业界相对于它的竞争者们已经做好了参与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EUETS)的准备。①

第三,建立碳基金(CarbonTrust)。②除了依靠市场机制外,英国政府在2001年设立了碳基金,发挥政府在扶持和鼓励开发低碳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碳基金是一个独立的由政府投资市场运作的公司。碳基金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提供资金,引导社会投资,支持工商业和公共部门革新能源技术,提高能源效率,从现在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捕获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增强英国企业的竞争力,帮助英国驶向一个低碳经济。碳基金认为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开发利用低碳技术这一目标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因此需要持续地采取行动排除影响向低碳经济过渡的技术、经济和管理方面上的障碍。碳基金的目标主要集中于减少碳排放,中短期目标是通过能源效率和碳管理,中长期目标是投资低碳技术。碳基金的目标是确保英国商业和公共部门满足现行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通过资源效率提高英国商业的竞争性;支持英国工业部门的发展,从创新和低碳技术商业化中获利。根据碳基金2004—2005年度报告的资料显示,在这一年度碳基金帮助他们的客户识别出2700万吨二氧化碳的节约潜力,相当于2亿英镑的成本的节约;已经投入1150万英镑并承诺额外的530万英镑用于开发低碳技术;同时,碳基金还运行了一项400英镑资金的活动提高气候变化的商业意识,这是英国到目前为止同类活动中最大的一次。③

二、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实现同样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有两个:一是来自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诺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巨大压力,发展中的中国必须做好迎接后京都时代挑战的准备(外部推动);二是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地要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已成为制约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因素(内部需求)。

(一)中国工业化进程以重化工产业主导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④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快速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转化。就规模而言,巨大而继续增长的人口意味着,中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比其他经济体都要大。就发展速度而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并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用这一指标来衡量,中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国进入了快速工业化阶段。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未来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7~8%是比较客观和实事求是的。①中国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高增长的动力和压力。②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有力拉动下,中国的原材料生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飞速发展。在投资领域,城市化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都将对重化工产业形成巨大的需求。

1•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首先会引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扩张,城市道路、供电、供水、供气、公共交通、市政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将会产生对钢铁、水泥等各种重化工业产品和建筑材料的巨大需求。

2•未来一个时期内,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工程、京沪高速铁路、贯通南北东西的高速公路交通网络、区域性城市群之间的高速交通系统建设等国家跨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将拉动投资快速增长,从而对重化工业产生巨大需求。

3•未来十几年内,缩小城乡差距是中央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将会逐步加快步伐。这必将对重化工产业形成强大的拉动作用。

在消费领域,居民的需求增量将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于汽车、住房等以重化工产品为基础的产品上。1•从汽车消费来看,2003年我国的小汽车生产量达到202万辆。国际经验表明,当居民轿车密度达到30辆/千人时,汽车进入家庭将开始加速,2001年,北京市居民轿车密度为42•8辆/千人,深圳居民轿车密度为46•8辆/千人。随着汽车保护性关税的降低和国内汽车生产规模化效益的显现,国内市场的轿车价格还将进一步下降,大规模的汽车消费将在未来稳步快速增长。同时,到2010年前后,中国很可能会成为世界汽车生产中心,这必将对各种以重化工为基础的材料产业形成日益庞大的需求。2•从住房消费来看,10多年来,住房不仅是投资热点也是持续的居民消费热点。根据城市化率水平和新增城市人口计算,到2010年全国平均每年需新增住宅建筑面积5亿平方米,城镇住宅投资占GDP比重将达到5%以上。3•从家用电器的消费来看,家用电器生产和消费的特征是既消费重化工材料,又以能源持续消耗为支撑。数据显示,城镇居民的传统家用电器已经趋于饱和,开始走向家用电器高级化和多样化阶段,而农村居民的家用电器普及率还很低,仍然具有巨大增长空间。

(二)中国遭遇环境压力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工业化特征非常明显。近年来,我国工业占GDP的比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00年超过了50%。2000年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60%,2003年达到63•5%,增长势头迅猛。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重化工产业具有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基本特征。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不同,发达国家工业化百年来分阶段出现、分阶段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短短20多年的发展中集中体现和暴发出来,呈现明显的“复合型”、“压缩型”特征。①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已经不仅仅在于排污总量的增加、生态破坏范围的扩大和资源供需矛盾的严峻,而是资源、环境问题之间以及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已经危及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有的研究足以表明: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是相当巨大的,按不完全的保守估计,就相当于GDP的7%—20%。②由于中国面临着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艰巨发展任务,未来的发展必然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三)中国面临资源短缺

2003年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已经传递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中国的资源供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需要,资源压力迅速增大。2003年中国石油、铝、铜、镍、钢铁、煤炭和水泥的消费分别占全球消费的7%、19%、20%、21%、25%、30%和50%。中国对钢铁的需求超过了美国和日本需求的总和,而中国对铜、镍、锌、铁矿砂和水泥的需求也都超过美国。在未来15年中国将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是资源消费高峰。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矿产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6;人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量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约1/10、1/20和3/5。与占世界21%的人口比例相比,中国已发现的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都相当贫乏。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铁、锰、铜、铅和锌的进口依存度将分别为58%、52%、38%、82%、52%和69%(见表1)。③因此,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把世界的初级产品价格推上新的高峰,我国与世界主要资源进口国的利益摩擦将会不断增多。

(四)中国要应对气候挑战

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之中。从1990年至2001年,中国二氧化碳净排放增长量达8•23亿吨,占世界总增长量的27%。2000年,中国消耗的标准煤为13•5亿吨,而2004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9•7亿吨。中国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净增长趋势显示中国有必要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国际上的流行观点认为,要实现公约“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的最终目标,要以中国实施大量减排为先决条件。①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已经成为限制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发展目标的实现。②因此,中国需要在未来20—50年间,在工业化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进行平衡。中国的选择只能是继续化压力为动力,寻求低碳发展道路。

三、《京都议定书》生效对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这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成果。《京都议定书》从签署到批准生效历时近8年,而距离2008年第一承诺期开始,真正用于实施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除了从国际法律程序的完善和运行角度为议定书的顺利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之外,已经批准议定书的附件1缔约方(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为了履行其京都承诺,纷纷制定各自的气候变化战略和国内减排政策。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发达国家的减排行动也必然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产生相应的影响。发达国家的高耗能、高排放部门如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等行业将面临强制性的减排要求。为了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这些行业的企业一方面会挖掘自身的节能潜力,进行技术更新或改造;另一方面会向海外开拓市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增加企业利润,弥补因为在国内履约造成的损失。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世界的工业基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虽然得到了我们急需的资金和技术,取得了经济增长,但代价也不可忽视。

而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的物理扩张,多数是对常规技术的简单复制,而且一经投入,便有一个技术和资金的“锁定效应”(Locked2ineffect)。因此,当未来中国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却可能被这些投资“锁住”。如果把这些产业再转移出去,对就业、再就业和经济发展将有很大的冲击。从技术经济特性看,发展与气候和环境友善的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保护国内环境。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这一技术经济特性看,它与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节约资源,提高效率、调整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污染排放等做法是一致的。可以相信,国际上围绕低碳经济的能源和产业新技术开发应用,无疑会有助于我国改变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特别是低碳经济中对传统化石能源利用的技术革新,对我国更有价值。同时,有关激励低碳经济技术研发的政策和制度创新,也可以为我国借鉴。首先,为达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发达国家将通过“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两条重要途径推动能源技术进步和国际能源技术合作。

所谓“技术推动”,是指政府和企业增加研究与开发(R&D)投入,加快技术开发的速度,通过为市场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技术产品来推动技术创新;而“市场拉动”指的是市场需求会产生极其强大的拉动力量,一方面引导和刺激企业的R&D投入,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学习”效应(也称“干中学”),加速新兴技术的成熟与扩散。发达国家清洁能源技术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以及该技术更广泛的应用和普及,最终会导致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从技术进步角度看对中国的影响是积极的。其次,为降低履约成本,发达国家还将利用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到中国实施减排项目。《京都议定书》生效向中国企业发出了市场信号,大气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不再是免费的公共资源,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合作也能带来经济利益。由于发达国家国内的减排增量成本比发展中国家高5—20倍,所以发达国家愿意以资金援助与技术转移的方式在没有减排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项目(CDM),由此获得低成本的减排量,作为回报,发达国家将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义务,同时也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大国,中国被认为有很多有利条件实施CDM项目,如技术能力强、国家风险低、比较容易获取项目投资等。对于中国来说,应采取积极的CDM政策,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通过与发达国家合作,获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与资金支持。

四、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可能途径与潜力分析

按《京都议定书》规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承诺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中国当前的优先目标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国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和环境保护政策。尽管中国没有气候变化的专项政策,但从以往经验看,中国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能效和能源供应多样化等政策措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积极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从增加碳汇角度也产生了积极效果。因此,未来中国要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低碳发展,其可能途径包括:

(一)调整能源结构

在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只有煤炭碳含量的60%。其他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属于无碳能源。从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减少煤炭消费,降低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的必然选择。尽管能源结构的调整可以大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这种减排的潜力并不是无限的,是受到资源禀赋与市场的约束的。第一,如果能源总量仍然大幅度增长,而结构调整不能满足能源供给需求,则化石能源的消费总量仍可能增加,这种情况主要见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第二,在给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受到功能与成本的约束。交通运输业(除铁路外)的主要能源形式是液态的石油或天然气制品。虽然石油和天然气可以替代煤炭发电,但煤却很难代替石油制品作飞机汽车的液体燃料。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的商业化受到成本约束,难以与常规的化石能源竞争。第三,能源替代也受到资源禀赋的约束。中国的化石能源储量以煤为主,油气资源相对欠缺,决定了我国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

(二)提高能源效率

有关研究表明,从1980—2000年,中国的能源强度从1980年的14•34下降到2000年的4•87,平均每年下降0•52。我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其中工业能源强度下降是总体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①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来看,我国能源强度的下降仍然有很大的空间。目前中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既反映了中国目前的能源使用比较浪费,但也充分表明中国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巨大。②中国一贯以节能作为能源领域的优先工作。今后仍必须坚持节能优先的战略。因为只有节能,才能同时有利于能源供应安全、环境保护和提高竞争力等多重目标。有专家认为,通过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措施,中国有望将202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减少15%以上。未来20年,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预测,世界能源强度年均下降约为1•1%,中国要实现节能目标,至少要保持能源强度年均下降2•3%。从部门结构看,工业用能的比例虽在下降,但仍是最大的能源消费部门,而交通和建筑物用能则是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部门,因此,这三大部门无疑是节能工作的重点。

(三)调整产业结构

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处于同样的技术水平,如果产业结构不同,则碳排放量可能相去甚远。传统的农业生产几乎不使用商品能源,就是现代农业生产,也改变不了农作物和动物生长过程和对光、热、土地等自然因素的依赖,商品能源的使用只是辅助性的,或是对劳动力的替代,因而较为有限。第三产业提供的产品主要是服务,虽然在服务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需要一些办公和运行设备,需要消耗商品能源,但其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也非常有限。真正需要大量消耗能源的是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然而,调整产业或经济结构,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产业结构是与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工业不可能占有较大的比例。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必然要在充分工业化之后,才可能由服务业来主导国民经济。因此,能耗高的工业所占的比例不仅不会大幅降低,而且还可能升高。处于“后工业社会”的发达国家可以采取“外购”的形式,把高能耗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不具备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还难以像发达国家那样,靠发展高端服务业来实现低碳发展。③

(四)遏制奢侈消费

奢侈消费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主要是一种心理上的诉求。中国文化传统有一种攀比和等级观念,少数人的斗富和奢华,多以多数人的基本需求为代价,不仅是一种消费上的非理性行为,而且是一种严重的社会不公平。从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出发,必须遏制奢侈消费。浪费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是规划上的失误,二是低劣的产品和建筑质量,三是消费行为上的疏忽。减少浪费,仅靠意识是不够的,必须采用经济手段。消费者理性是建立在预算约束基础上的。如果价格上有所反映,消费者行为必然会有相应调整。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不但在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在消费品生产和消费方式上都在效仿工业化国家现有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中国能源资源总量较为匮乏,结构不合理,基本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但能源浪费非常惊人,奢侈消费倾向十分突出。因此,遏制奢侈消费,减少浪费,是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

(五)发挥碳汇潜力

由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而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研究表明,中国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7•1亿吨碳。尽管从字面上看,中国的森林碳汇潜力巨大,但相对于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仍显有限。当然中国可以改进森林管理,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扩大造林面积。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这些措施的成本可能会很高。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每年大量投入资金、劳力造林,但森林覆盖率仅提高了四个百分点,而且这些造林地段的自然条件可能还是比较好的。考虑到中国1/3的沙漠和1/3的高原土地,未来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困难非常大。因此,在看到森林碳汇潜力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极限。①

化工能源技术范文第7篇

1取得的主要经验

1.1依靠全社会办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坚持运用现代林业理念,不断更新观念,广泛深入地宣传新时期大力发展林业的重要意义,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制定优惠措施,积极营造浓厚的造林绿化氛围,激发全县上下投身林业的热情,调动全社会力量投资林业,发展林业[2]。由于宣传到位,措施得力,全县出现了社会各界大干林业的热潮,广大干群的观念得到彻底转变,由“要我栽树”变成了“我要栽树”,不少单位团体、企业商人、社会能人等纷纷采取联合开发、股份合作、公有民营等多种形式兴办林业。近几年,全县造林绿化每年利用社会资金都在7000万元以上。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极大地推动了全县造林绿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实现伊川林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1.2鼓励和扶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体制下林业生产模式的弊端和不足也日益显现。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在全县范围内深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两权”分离,明确所有权,放开经营权。通过实行个体承包、公开拍卖、租赁经营、返租倒包等不同形式,鼓励和扶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为林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了全县造林绿化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通过政策倾斜和典型引路,全县非公有制林业如雨后春笋,显示出传统林业无可比拟的生机和活力,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近两年全县完成的逾666.67hm2造林中,非公有制林业占了80%,累计投入资金9600多万元。目前,全县共有300余户个体老板、私营业主投资林业,总经营面积达5840hm2,非公有制林业已撑起伊川县造林绿化的半壁江山。

2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林业的主要需求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现有林业生产力发展缓慢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当前,伊川县林业生产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尚很脆弱,水土流失仍很严重,林网防护林工程体系不健全,缺档少株林带普遍存在,城市人均绿地面积不高;二是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起点不高,规模还不大,有待提高和加快造林进度;三是荒山荒地面积还较大,绿化进程缓慢,造林成效不高;四是木材经营利用的第二、三产业与社会发展需要脱钩,加工层次低,产业链条短,附加价值不高;五是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林业效益较低;六是林业基础薄弱,生产条件较差,林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约束较大。

3发展对策

今后,伊川县造林绿化工作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中心,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协调统一,深化林业体制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加大林种、树种结构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大力发展名、优、特、新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继续巩固、完善、提高农田林网防护体系;发展多种经营,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城镇绿化美化建设步伐,加大林政管理和科技普及力度,坚持依法治林、科技兴林,建设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促进全县生态体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作者:冯璐硕王艺伟李璐单位:河南省伊川县林技站

第二篇

1林业新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1.1数字化林业管理技术即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管理森林资源、管理林业生产的一项高效管理技术,又称3S技术,包括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和RS遥感系统。

1.2林业生物技术主要包括4大工程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林业生物技术在林木品种和质量改良、新品种培育、森林药物生产等领域发展潜力巨大。

1.3森林生物质能源技术森林生物质能源技术是指应用汽化、液化、热解、固化、直接燃烧等方法对森林生物质通过物理、化学、生物转换等过程转换为各类能源的技术。如生产固态颗粒燃料、生物柴油、生物酒精等。由于森林生物质丰富,森林生物质能源技术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2地方林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2.1转变传统经营观念

2.1.1改变传统的森林经营观森林经营由唯一木材经营向多功能协调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林业产出由单一木材向木材及多样化生态产品(公益产品)转变。

2.1.2改变传统的林业产业观由经营单一的原木(木材)转变为原木(木材)+精深加工木制品+苗木花卉产品+艺术品+林产化工产品+林副产品。

2.2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2.2.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用人理念做到育才、识才、爱才、惜才。坚持用人用其所长、用人用当其时、用人用好其位;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2.2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企业必须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才能使企业长盛不衰。逐步摸索建立本单位的研发团队;与相关科研院所或高校合作建立联建团队,培植自身队伍;引进高科技项目或产品。

2.3实施信息战略

21世纪是知识快速更新的世纪,是信息世纪,信息就是效率和金钱。主要工作包括:

2.3.1建立调研队伍可以自建队伍、合作建队、委托调研等。

2.3.2开展市场分析与预测包括历史资料积累、现有资料分析、未来发展预测等。

2.3.3国家政策分析与预测包括分析和预测国家政策导向、国家重大决策可能带来的商机等。

2.4实施集团经营战略

2.4.1科学规划发展林业产业涉及资源、产品、市场销售3个主要环节,3者相互制约。单纯从事某一环节的经营风险都很大。实施集团经营策略可有效降低这一风险。要通过科学规划完善产业链条,保证上述3个环节协调发展。通过科学设计管理运行机制,有效均衡各利益方的利益分配,避免恶性竞争。

化工能源技术范文第8篇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的核心之一,也是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我省来讲,引导风险投资,鼓励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加快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以及关键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加快低碳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成果的推广,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加快经济转型提供有力支撑。根据全省资源特点、优势,要重点突破的技术领域包括,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技术、余热回用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因此,加大对垃圾焚烧发电和秸秆等生物质能发电,以及煤层气和煤矸石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加强国际低碳方面的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技术和碳交易市场,加强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的贸易,充分有效利用发达国家对我省的技术转让,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快发展碳汇林业和农业,充分发挥碳汇潜力。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亿-7.1亿吨碳。发挥碳汇潜力,就是要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就我省来讲,发展碳汇林业和农业潜力较大。近年来,加强和改进林业生态建设和管理,强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绿色长廊、水土保持等工程,大力发展林业,扩大造林面积,加快发展城镇公园绿化建设步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支持和奖励农业企业开展有机食品、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增加农田土壤碳贮存,减少农业碳排放。因此,充分利用我省农业和森林的碳汇潜力,积极争取国家和国际清洁机制的支持。

积极打造低碳经济发展区、低碳工业园区,全力打造低碳产业发展平台。制定我省低碳经济发展区、低碳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积极开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和园区试点工作,建立低碳经济产业示范园,逐步建立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坚持用低碳理念统筹城乡建设,走出一条具有黑龙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努力成为国家“十二五”期间发展低碳经济的试点省。同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在水泥、钢铁、玻纤、煤炭等高耗能行业强力推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强低碳产业建设。

参与国际减排活动,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碳减排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世界各国的切身利益。未来越来越依赖于对于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和环境技术来进行竞争,同时低碳经济在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我省应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技术市场和碳交易市场,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并为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的出口提供一定的激励措施,有利于我省的中长期发展。

黑龙江发展低碳经济优化经济结构的建议

1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我省重化工业、高耗能行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不适应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耗能低的新兴产业,用低碳经济的新理念、新模式,促进传统行业的节能减排,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环境保护等重点产业,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2开发利用低碳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能效。大力采用低碳新技术和新产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建筑节能,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将会更大。

3积极发展新能源,开发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水力发电,替代煤、油等常规能源已迫在眉睫。

4发展碳交易市场,发挥森林碳汇潜力。加强国际碳汇交易合作,推进生态省建设,增加林业碳汇,实施碳汇交易,赢得发展商机。

5全民参与,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更新消费方式和理念,引导低碳消费,逐步改变高能耗的消费方式,倡导居民低碳消费理念,进行低碳生活消费,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6加强政府管理,加大推进低碳经济工作力度。成立我省低碳经济工作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争取中央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我省低碳经济的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在我省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发挥示范作用,带来商机,带动全省经济的转型。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