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消费经济理论范文

消费经济理论范文

消费经济理论

消费经济理论范文第1篇

消费经济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经济理论对于解释居民消费行为和为政府提供宏观经济调控思路都大有裨益。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居民消费率的变化趋势和内在原因,得出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是制约我国居民消费率提升重要原因的研究结论,并据此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消费经济;消费率;收入分配

一、消费经济理论发展历史源流

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消费经济始终作为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单元而备受学者重视。1776年,批判总结近代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验的《国富论》出版问世,作者亚当•斯密认为“消费是一切生产的目的和终点,消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方式”、“消费决定个人的效用水平,因而与社会福祉紧密关联”。在亚当•斯密之后,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通过社会观测而主观判定“消费多少取决于实际收入,消费随收入增长而增长,收入增加量高于消费增加量”,这一表述被称为消费基本心理法则,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基石。20世纪40年代,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通过解构美国19世纪的国民消费和收入数据,发现长期消费和收入的比重关系是相对稳定的,边际消费递减趋势只存在于短期状况下。1926年,从反思凯恩斯消费经济理论出发,美国经济学家费雪认为消费取决于人一生各期的收入和利率水平,消费的贴现值等于收入的贴现值,消费者究竟选择“寅吃卯粮”还是“量入为出”取决于其不同时期的消费偏好;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消费是当期收入、消费习惯、周围人消费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函数”、“消费习惯带来的消费惯性被称为‘棘轮效应’”、“效仿周围人消费水平的行为称为‘示范效应’”。经济学家莫迪格里亚尼从费雪的跨期消费选择理论中得到灵感,提出“人倾向将一生的收入高峰和低谷进行转移以平滑消费”,这就是消费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继续补充“可以持续到未来的收入能够增加消费、暂时性收入为消费者提供储蓄和借贷便利”的“永久收入假说”;罗伯特•霍尔认为在“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能够成立的条件下,消费时间序列是随机游走的,因为理性预期会使消费者不断修正消费水平,只有意外事件才会导致消费大起大落,而意外事件是随机的。然而,随后的一系列实证检验证实,消费的随机波动性远小于现实的收入变动影响,更符合实际的消费模型有待建立。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以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为代表的新消费经济理论逐渐得到主流经济学界的认同。预防性储蓄理论指出“消费者倾向于在不确定情况下谨慎消费,以额外储蓄来应对不确定情况的发生”、“效用函数对消费的三阶导数大于零”;流动性约束理论是指消费者由于收入较低而不能或很难通过金融手段来获取消费能力的现象,消费者的消费数量不仅是其收入的函数,同时也是其现有资产规模的函数,资产规模越小,消费者面临的流动性约束就越大,通过借贷和提取金融资产来补充消费能力缺失的难度就越大。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由于和现实消费行为契合较强,具有普遍的政策实践研究价值。

二、中国社会消费率变化趋势

从宏观层面考察一国经济的实际消费状况,可选的较为适宜的指标是“最终消费率”,即一国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最终消费率还可以区分为居民和政府最终消费率。图1显示了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至2014年全社会的最终消费率变动情况。整体而言,我国社会最终消费率在近三十年呈现出整体下降的发展态势,而将居民消费率和政府消费率区分来看,近三十年政府消费率始终保持在15%左右,波幅相对稳定;居民消费率则连年走弱,从1978年接近50%到2014年不足40%,消费体现出的“国进民退”现象十分突出,居民消费率的持续走低是我国全社会消费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分类统计如图2所示。1978-2014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率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发展态势,1992年,城镇居民消费率开始超越农村居民消费率,至2014年,城镇居民消费率29.40%,农村居民消费率8.52%,城乡间巨大的消费水平差异决定了我国居民消费率的整体走低,即广大农村地区消费水平的连年疲软导致我国社会居民消费率的整体低下,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有区分的经济发展政策在消费传导上已经显示出了不利的一面,城乡经济总量问题得到缓解的同时,结构性问题却日益突出,全社会对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差异的政策关注较为迫切。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理空间划分来看,最终消费率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分布同样显示出不均衡状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数据显示,我国东部地区最终消费率从1998年至今始终徘徊在45%左右,而中部和西部地区最终消费率则分别从1998年的57%、64%回落至47%、52%,降幅均超过10%。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消费能力与经济发展程度实现了同步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既定国策在这些地区持续酝酿福利;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西部大开发”经济政策存在的局限和低效,同时“中部崛起”战略政策也具有国土空间经济发展差异日渐扩大的无奈性质。

三、居民消费率低下的原因

首先,在预防性储蓄和储蓄目标层面,我国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率走势差异、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居民消费率走势差异的最终原因在于预防性储蓄的抑制。如图3所示,我国国内储蓄率近三十年来持续攀高,在国民消费和储蓄习惯之外,体现更多的是居民对于收入不确定性的担忧,失业、医疗、养老、教育等保障不完善、不充足的社会现实使得落后地区居民“无钱可花”、“有钱不敢花”,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造成了这种高储蓄和消费压抑的现象。其次,在收入层面,我国居民消费率整体低下的重要诱因是不断增加的社会收入差距和扭曲的收入分配格局,2015年,我国官方统计的社会基尼系数高达0.462,说明社会财富大量集中于少数人群,由于同等条件下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富人,造成了社会总体消费量的低下;另一方面,从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来看,我国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的财富分配严重失衡,政府和企业的收入不断增加,但这是建立在挤占居民收入的基础上的,这种扭曲的收入配置格局导致居民缺乏具备实际支付能力的消费意愿,相对较高的恩格尔系数也使得非生存类消费很难得到有效提升。最后,流动性约束是我国居民消费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在对消费经济理论历史演变进行总结时,笔者提及了金融发展落后引起的流动性约束。事实上,在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本土金融市场、金融制度和消费金融理念的进步都与快速攀升的GDP总量出现了脱节,消费信贷的不完善使得居民的跨生命周期消费很难实现,国外学者的相关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四、提升居民消费率的对策

(一)从解决高储蓄比率入手首先,要降低我国社会畸形高企的全民储蓄率,提升居民的劳动及财产性收入非常必要。一方面,提升我国居民劳动收入占比要依靠政府激励结构的转变,努力促进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发展,在我国全社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客观现实面前,以“能者多劳、劳者多得”的劳动收入分配思想替代事实上还广泛存在于国企和偏远地区的“大锅饭”收入分配方式,促进民营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提升房地产以外的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配置比例,以金融财产性资产重构以活期、定期储蓄为主的僵化储蓄格局。其次,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也是从收入方面降低高储蓄率的有效措施,这同时也是我国“十三五”时期消费经济改革的重点领域。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农副产品定价机制应尽早提上日程;国有资本的收益分配不应局限于城镇,而应实现全民共享;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应充分考虑东中西部收入差距,考虑城乡收入差距,减轻低收入人群的税收负担;政府和企业部门应降低一次收入比例,藏富于民,在“供给侧改革”的同时提振消费经济。最后,解决居民高储蓄率的关键还要仰仗完善的社会基本保障制度。在“十三五”计划中,国家要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城镇职工医疗基本保险、城镇居民医疗基本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应共同推进、共同对待;在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方面,要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为之创造获取劳动收入的经济环境;在对待全国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性和充足性方面,以多渠道引进和多角度监管确保资金的及时和有效利用。

(二)从解决流动性约束入手深化消费金融制度改革是解决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流动性约束的主要发力点,通过完善我国目前的个人征信体系和在落后地区进行小微消费金融改革,居民跨时期消费的财富平滑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从我国消费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角度来看,目前东部发达地区的消费金融改革已经具备了一定成效,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使得小贷、短贷等个人信用消费日渐成熟,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对于部分中部城市而言完全具备借鉴意义。当然,解决流动性约束要建立在居民增收和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基础上。

(三)从结构性消费优化入手提升居民消费率还要从优化居民消费结构入手,2014年我国城镇及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和37%,说明我国居民收入支出中的大部分还停留在保障基本生活方面,从侧面反映了居民实际消费能力的低下。从源头来看,在低收入的现实原因以外,部分刚需产品如住房等价格虚高造成的居民消费无力和消费转移也压抑了整体消费率,因此,政府的消费经济政策不应着眼于消费总量,还应关注于完善刚需品调控政策、缓解居民消费压力在内的结构性问题,以健康有序的居民消费结构保证消费经济总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雷潇雨.城镇化对于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4(6)

2.易行健.世界各国(地区)居民消费率决定因素的经验检验[J].世界经济,2015(1)

3.毛中根.中国最优居民消费率的估算及变动机制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3)

4.曾力.1981年以来中国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原因[D].华南理工大学,2015

消费经济理论范文第2篇

现代经济学一般指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某些其他国家与地区,并一直延续至今的经济学说。

西方经济学理论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发展变化,并且衍生出许多具体的流派。各流派都有各自的理论观点及政策主张,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一致、又有冲突。按照现行的一般标准,基本上是以西方经济学家们对经济活动的基本指导原则,即以如何看待国家和市场对经济的作用为标准,将现代主要经济学流派主要分为两大类:国家干预主义的各流派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各流派。其中国家干预主义的主要流派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流派、新剑桥学派等;经济自由主义的主要流派有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

二、国家干预主义主要流派起源概述

1、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的经济思想最早属于英国剑桥学派,以研究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著称。1929—1933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大萧条,而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却无法从理论上解释,更无法从政策上提出摆脱经济困境的办法。正是这场经济大危机使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36年他发表了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市场经济可以自动维持经济充分就业的主张,提出了一整套新的有效需求理论,并主张通过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以消除大规模失业、摆脱经济萧条。由于这些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被认为是对以马歇尔、庇古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的革命,所以称其为“凯恩斯革命”。这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也形成了以国家干预经济思想为基础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长期占据主流地位。

在“凯恩斯革命”之后,为了学习、运用和推广凯恩斯提出的新理论、新方法,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对其理论进行了大量的注释、补充甚至改进,这些人形成了后凯恩斯经济学派。20世纪

五、六十年代,后凯恩斯经济学派形成了两大主要分支,一支是以美国经济学家为主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另一支是以英国经济学家为主的新剑桥学派。

2、新古典综合学派。被称为“凯恩斯时代”的20世纪40—6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此时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和观点逐渐回归,并渗透、融合进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于是新古典综合学派应运而生。新古典综合学派在理论体系最完整的体现就是1948年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此外,随着形势的发展,70年代后新古典综合学派还广泛吸纳了其他学派的观点。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出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平息了“凯恩斯革命”后西方经济学界的争论和分歧。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也基本上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折中的接受了。

3、新剑桥学派。新剑桥学派是“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在英国的重要分支。因为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而其理论又与以马歇尔为代表人物的剑桥学派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相背离,于是被称为新剑桥学派。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新古典综合学派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的理论结合起来,以弥补凯恩斯经济学的缺陷和不足,是对凯恩斯经济思想原意的歪曲,是经济理论发展的倒退。他们认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经济学是冒牌的凯恩斯主义。

三、经济自由主义主要流派起源概述

1、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现代货币主义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重要经济学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对刺激经济发展、缓和经济危机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引起了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60年代通货膨胀继续发展,到70年代初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的局面。于是,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在英美等国异军突起,他们自称是“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鼓吹货币的重要作用,主张以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但是现代货币主义者内部仍存在着分析方法、理论模型和假设条件的不同,无法将其看作完全统一的思想流派。因此,这里介绍的现代货币主义流派,主要是介绍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有关理论和政策主张。

2、理性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大量失业和经济停滞并存的困境,战后流行多年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既无法解释,也无法解决该困境,因而陷入危机。而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在改变滞胀局面时,也没有出现人们所期待的效果,于是一些年轻的经济学家从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这就是理性预期学派。由于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政策主张与其他坚持古典经济学或新古典经济学的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主张大致类似,于是在实践中这些学派便以理性预期学派为主体逐渐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四、国家干预主义主要流派观点及政策比较

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中,凯恩斯根据简单的国民收入理论得出经济中产品需求、劳动力需求和投资需求三大需求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正是由于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情况的存在,所以得出需求管理,即国家干预的必要性。但在具体政策主张上,凯恩斯又以“流动性偏好陷阱”的存在为依据,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因此,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采用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而不重视货币政策。

而通观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经济理论,可以明显发现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经济理论在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走的更远。其理论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宏观方面接受了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在微观方面仍采取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其核心理论是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重要解释,即希克斯—汉森(IS—LM)模型。这是将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进一步细化,加入了货币市场分析后得到的经济模型。以该模型为依据,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重要。同时,“菲利普斯曲线”使他们在政策的应用上更为灵活,如果说凯恩斯时期的经济政策还较为保守的话,那么他们的经济政策已经成为较为激进的以经济增长为目的的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

新剑桥学派自认为是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正宗和嫡传。他们认为凯恩斯在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束缚中摆脱的并不彻底,他们一方面要弥补凯恩斯理论的不足,同时还要纠正“新古典综合”学派对凯恩斯理论的歪曲。在经济理论上,新剑桥学派在继承了凯恩斯的收入分配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在政策主张上,他们仍然主张实行政府干预,不主张实行自由放任,只是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症结在于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和收入分配的失调,因此,经济政策制定的重点应该在调节收入分配、理顺阶级关系、创造社会稳定的经济环境来推动经济增长。

五、经济自由主义各流派比较

理性预期学派与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在实践中逐渐相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可见,他们有较深的历史渊源,其基本理论和政策主张也非常类似。这两个学派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理性预期学派更为激进一些。理论上,相对于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增加了对理性预期的论述,因此政策主张上也更信奉经济自由。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在政策主张上强调货币和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承认国家干预对经济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即“经济政策长期是无效的,但短期还是有效的”。而以理性预期为基础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过多的政府干预只能引起经济的混乱,为保持经济繁荣,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简言之,就是他们认为“经济政策不仅长期无效,短期也无效”。

六、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各主要流派主要观点及政策主张比较

1、货币需求理论的差异。两大类经济流派的根本不同在于关于货币需求的基本理论不同,进而产生后续一些推论与结论的差异。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被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其货币需求方程为L=L1(Y)+L2(r);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又被称为货币数量论,其货币需求函数为M/P=f(y,w;rb,re,rm,dp/pdt;μ)。从以上两个重要的方程可以看出,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L与收入Y和利率有关,而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需求M/P与收益与财富y,w和各种资产收益率rb,re,rm等主要因素有关。并且两个需求函数中收入Y和收益与财富y,w表示的含义是不同的,凯恩斯的Y表示绝对收入消费理论中的现期收入,在该理论中现期收入和消费存在一定比例关系,即现期消费随现期收入改变而变,进而收入改变消费,财政政策有效。而弗里德曼的收益与财富y,w则表示恒久收入消费理论中的恒久收入,该理论认为消费只与恒久收入有关,而与现期收入无关,即现期消费不会随现期收入变化而变化,进而收入无法改变消费,同时恒久收入又相对稳定,因此最终财政政策无效。弗里德曼还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在长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所以,最好的经济政策应该是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并根据经济增长率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

2、对菲利普斯曲线解释和理解的不同。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中较为典型的分歧在于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解和解释。

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且凸向原点,这就意味着经济中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即通过适合的经济政策可以使经济达到一个预想的状态。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菲利普斯曲线随着时间推移在保持原有状态的情况下会发生移动,这就意味着经济中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只有在短期才存在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而长期这种关系并不存在。即经济政策只有在短期才能显示出作用,而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将会回到原始状态,也就是说政策长期无效。

理性预期学派比以上学派都更为激进。他们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且位于自然失业率的位置。这就是说除了自然失业率发生改变菲利普斯曲线会发生平移外,失业与通货膨胀不存在任何关系,即经济政策无论在长期还是在短期都没有任何的效果。

【参考文献】

消费经济理论范文第3篇

我国政府于2009年度明确了我国2020年的碳排放降低目标,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了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中,进行了长期的系统规划。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学术界对低碳经济的研究非常积极,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我国的多所权威科研机构、院校都对低碳经济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比如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湖南大学、江西科学院等,不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对低碳经济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面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二者之间的矛盾,加强低碳经济相关的理论与价值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低碳经济的产生背景。在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背景下,低碳经济被适时提出。英国政府于2003年发表了《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这是“低碳经济”概念首次被谈及,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热烈的讨论浪潮。欧盟、美国以及日本等多个国家纷纷运用不同手段从多方面入手进行了一系列的低碳经济建设行动。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发表之后,尤其是“巴厘路线图”达成后,国际社会开始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相关理念。可预见的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的必然。

二、低碳经济研究概况。低碳经济的具体特征首先是经济性,低碳经济必须要按照市场经济的机制与基本原则来发展;其次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是把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最后是技术性,通过不断地提升技术水平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从目前来看,围绕这一目标,国际上已经开展了系统地研究,如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碳减排的经济风险分析以及碳减排对策研究等。其中,不仅有理论的探讨,也有实践的经验总结,但是对于支撑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探讨与总结。

三、低碳经济理论的经济学价值。低碳经济理论的经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促进了消费方式的转变。低碳经济有关理论能够化解“刺激消费”与“低碳经济”之间的矛盾问题。当前国际市场的消费主力军是发达国家以及发达地区的居民,消费也从以往的生存需求而转变为享受性消费。如果未来仍然用物质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势必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于现有资源也会产生更大的消耗,其直接后果就是对经济发展的毁灭性伤害。而低碳经济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方式的改变,低碳经济要求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度物质消费逐步地转移到精神消费上来,让精神消费与智力投资成为新一代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二)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低碳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一些工具,如碳交易、碳期货、碳货币、碳贸易以及碳关税等。这些概念虽然还并不完善,但已经被纳入了国际贸易、金融学等学科的重点内容。气候变化问题解决的复杂性,使得经济学家不得不对风险、不确定性以及贴现等一些最基本的经济学概念进行再次审视,需要重新界定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分析概念。

(三)完善了国际经济学体系的经济合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应该要纳入国际经济的范畴,以拓展国际经济学原有的狭义研究视角。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基础,而研究国际经济关系与国际经济活动,则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进一步延伸与应用,事实上国际经济学是研究怎样运用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来发展本国的经济,从而平衡本国的国际收支,有效地建立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贸易与金融体系。国际经济学并没有将国际社会看作一个整体,而当前只有融合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国际经济学,才能实现国家间的经济合作。

消费经济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流派理论观点政策主张

一、现代主要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

现代经济学一般指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某些其他国家与地区,并一直延续至今的经济学说。

西方经济学理论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发展变化,并且衍生出许多具体的流派。各流派都有各自的理论观点及政策主张,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一致、又有冲突。按照现行的一般标准,基本上是以西方经济学家们对经济活动的基本指导原则,即以如何看待国家和市场对经济的作用为标准,将现代主要经济学流派主要分为两大类:国家干预主义的各流派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各流派。其中国家干预主义的主要流派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流派、新剑桥学派等;经济自由主义的主要流派有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

二、国家干预主义主要流派起源概述

1、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的经济思想最早属于英国剑桥学派,以研究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著称。1929—1933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大萧条,而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却无法从理论上解释,更无法从政策上提出摆脱经济困境的办法。正是这场经济大危机使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36年他发表了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市场经济可以自动维持经济充分就业的主张,提出了一整套新的有效需求理论,并主张通过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以消除大规模失业、摆脱经济萧条。由于这些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被认为是对以马歇尔、庇古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的革命,所以称其为“凯恩斯革命”。这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也形成了以国家干预经济思想为基础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长期占据主流地位。

在“凯恩斯革命”之后,为了学习、运用和推广凯恩斯提出的新理论、新方法,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对其理论进行了大量的注释、补充甚至改进,这些人形成了后凯恩斯经济学派。20世纪

五、六十年代,后凯恩斯经济学派形成了两大主要分支,一支是以美国经济学家为主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另一支是以英国经济学家为主的新剑桥学派。

2、新古典综合学派。被称为“凯恩斯时代”的20世纪40—6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此时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和观点逐渐回归,并渗透、融合进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于是新古典综合学派应运而生。新古典综合学派在理论体系最完整的体现就是1948年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此外,随着形势的发展,70年代后新古典综合学派还广泛吸纳了其他学派的观点。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出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平息了“凯恩斯革命”后西方经济学界的争论和分歧。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也基本上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折中的接受了。

3、新剑桥学派。新剑桥学派是“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在英国的重要分支。因为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而其理论又与以马歇尔为代表人物的剑桥学派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相背离,于是被称为新剑桥学派。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新古典综合学派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的理论结合起来,以弥补凯恩斯经济学的缺陷和不足,是对凯恩斯经济思想原意的歪曲,是经济理论发展的倒退。他们认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经济学是冒牌的凯恩斯主义。

三、经济自由主义主要流派起源概述

1、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现代货币主义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重要经济学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对刺激经济发展、缓和经济危机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引起了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60年代通货膨胀继续发展,到70年代初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的局面。于是,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在英美等国异军突起,他们自称是“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鼓吹货币的重要作用,主张以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但是现代货币主义者内部仍存在着分析方法、理论模型和假设条件的不同,无法将其看作完全统一的思想流派。因此,这里介绍的现代货币主义流派,主要是介绍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有关理论和政策主张。

2、理性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大量失业和经济停滞并存的困境,战后流行多年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既无法解释,也无法解决该困境,因而陷入危机。而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在改变滞胀局面时,也没有出现人们所期待的效果,于是一些年轻的经济学家从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这就是理性预期学派。由于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政策主张与其他坚持古典经济学或新古典经济学的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主张大致类似,于是在实践中这些学派便以理性预期学派为主体逐渐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四、国家干预主义主要流派观点及政策比较

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中,凯恩斯根据简单的国民收入理论得出经济中产品需求、劳动力需求和投资需求三大需求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正是由于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情况的存在,所以得出需求管理,即国家干预的必要性。但在具体政策主张上,凯恩斯又以“流动性偏好陷阱”的存在为依据,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因此,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采用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而不重视货币政策。

而通观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经济理论,可以明显发现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经济理论在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走的更远。其理论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宏观方面接受了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在微观方面仍采取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其核心理论是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重要解释,即希克斯—汉森(IS—LM)模型。这是将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进一步细化,加入了货币市场分析后得到的经济模型。以该模型为依据,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重要。同时,“菲利普斯曲线”使他们在政策的应用上更为灵活,如果说凯恩斯时期的经济政策还较为保守的话,那么他们的经济政策已经成为较为激进的以经济增长为目的的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

新剑桥学派自认为是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正宗和嫡传。他们认为凯恩斯在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束缚中摆脱的并不彻底,他们一方面要弥补凯恩斯理论的不足,同时还要纠正“新古典综合”学派对凯恩斯理论的歪曲。在经济理论上,新剑桥学派在继承了凯恩斯的收入分配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在政策主张上,他们仍然主张实行政府干预,不主张实行自由放任,只是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症结在于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和收入分配的失调,因此,经济政策制定的重点应该在调节收入分配、理顺阶级关系、创造社会稳定的经济环境来推动经济增长。

五、经济自由主义各流派比较

理性预期学派与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在实践中逐渐相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可见,他们有较深的历史渊源,其基本理论和政策主张也非常类似。这两个学派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理性预期学派更为激进一些。理论上,相对于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增加了对理性预期的论述,因此政策主张上也更信奉经济自由。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在政策主张上强调货币和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承认国家干预对经济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即“经济政策长期是无效的,但短期还是有效的”。而以理性预期为基础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过多的政府干预只能引起经济的混乱,为保持经济繁荣,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简言之,就是他们认为“经济政策不仅长期无效,短期也无效”。

六、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各主要流派主要观点及政策主张比较

1、货币需求理论的差异。两大类经济流派的根本不同在于关于货币需求的基本理论不同,进而产生后续一些推论与结论的差异。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被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其货币需求方程为L=L1(Y)+L2(r);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又被称为货币数量论,其货币需求函数为M/P=f(y,w;rb,re,rm,dp/pdt;μ)。从以上两个重要的方程可以看出,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L与收入Y和利率有关,而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需求M/P与收益与财富y,w和各种资产收益率rb,re,rm等主要因素有关。并且两个需求函数中收入Y和收益与财富y,w表示的含义是不同的,凯恩斯的Y表示绝对收入消费理论中的现期收入,在该理论中现期收入和消费存在一定比例关系,即现期消费随现期收入改变而变,进而收入改变消费,财政政策有效。而弗里德曼的收益与财富y,w则表示恒久收入消费理论中的恒久收入,该理论认为消费只与恒久收入有关,而与现期收入无关,即现期消费不会随现期收入变化而变化,进而收入无法改变消费,同时恒久收入又相对稳定,因此最终财政政策无效。弗里德曼还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在长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所以,最好的经济政策应该是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并根据经济增长率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

2、对菲利普斯曲线解释和理解的不同。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中较为典型的分歧在于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解和解释。

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且凸向原点,这就意味着经济中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即通过适合的经济政策可以使经济达到一个预想的状态。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菲利普斯曲线随着时间推移在保持原有状态的情况下会发生移动,这就意味着经济中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只有在短期才存在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而长期这种关系并不存在。即经济政策只有在短期才能显示出作用,而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将会回到原始状态,也就是说政策长期无效。

理性预期学派比以上学派都更为激进。他们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且位于自然失业率的位置。这就是说除了自然失业率发生改变菲利普斯曲线会发生平移外,失业与通货膨胀不存在任何关系,即经济政策无论在长期还是在短期都没有任何的效果。

【参考文献】

消费经济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联立方程宏观经济IS—LM曲线

一、引言

上个世纪,宏观经济学随着凯恩斯理论的提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此之后,很多的学者致力于完善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学说,其中希克斯(Hicks,1937)和汉森(Hansen,1949)以IS-LM模型来解释宏观经济的运作方式,大大加强了凯恩斯理论的解释力。虽然IS-LM模型也受到了很多经济学家的批评,但是直至今日其依然是一个有着较为完善逻辑体系的宏观经济模型,并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宏观经济理论在我国所产生的影响也愈来愈大。本文试图以凯恩斯理论以及IS-LM模型为理论基础,并吸取其他相关理论的理念,尝试构建能够描述我国宏观经济运作情况的简易模型,并利用我国历年相关实证数据,通过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来获得一个能够描述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实证模型。

二、文献综述

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来描述一国的宏观经济情况,在这方面已有很多的学者做出了相关的研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克莱因联立方程系统。克莱因(LawrenceRobertKlein1950)以美国1920年~1941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建立了旨在分析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经济发展的小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该模型所采用的变量数相对不多,但在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学者刘玉红、高铁梅、陶艺(2006)在《中国转轨时期宏观经济政策传导机制及政策效应的模拟分析》一文中借鉴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其他经济理论,并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建立了适应中国经济特点的宏观经济联立方程模型,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我国经济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应大小。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性较弱。宁晓青、谢静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波动的实证研究》一文中选取l985—2003年的年度统计数据,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联立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建立了我国宏观经济的模型。并认为影响我国经济波动的关键政策并不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是消费政策、投资政策和外贸政策。

三、宏观经济理论基础

1.消费理论

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由什么来决定?凯恩斯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AbsoluteIncomeHypothesis),其观点有别于古典经济学对于消费的认识,认为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不是利率,而是收入。之后杜森贝里(Duesenberry1951)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RelativeIncomeHypothesis),认为居民消费存在“示范作用”和“棘轮作用”。“示范作用”使得人们收入提高时,平均消费倾向并不一定会下降,而“棘轮作用”使得消费的变动相对于收入的变动要稳定。在此之后莫迪利安尼和弗里德曼分别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这两个理论强调人们会从整个人生的角度来衡量自己的收入,从而来决定当期的消费。不过无论何种理论,都认为居民对于未来收入状况的预期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本期的收入状况的影响。

2.投资理论和货币需求理论

长期以来,克拉克(Clark,1917)的加速原理和凯恩斯的投资函数一直是分析投资的核心理论。古典经济理论认为,作为资本需求的投资和作为资本供给的储蓄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利率的调节达到平衡,因此投资被认为是利率的函数。凯恩斯基本接受了这一思想,认为是否要对新的实物资本进行投资,取决于这些新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与为购买这些资产而必须借进的款项所要求的利率的比较。因此,在决定投资的因素中,利率是首要因素。这里利率是指是实际利率。由克拉克提出并经萨缪尔森(Samuelson,1939)等人发展的加速原理(AccelerationPrinciple)率先对古典投资理论发起了挑战。加速原理认为投资不是利率的函数,而主要是由产出的变化所决定。其函数表达式如下:

式3.1中δ,θ为常数,δ代表资本折旧率,It代表投资,Yt和Yt-1分别代表当其和前期产出。

在货币需求理论上凯恩斯认为对于货币的总需求是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的总和。其中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决定于收入,而货币的投机需求决定于利率。因此对于货币的总需求函数可描述为:

式3.2中,等式左边代表了真实货币供应量,k,h为常数,Y代表收入,R代表利率。

四、计量模型假设与数据收集

本文所采用的宏观计量模型是以IS-LM模型为基础,并对其中的投资函数作了一些改进,吸收了克拉克的加速原理的思想。假设模型具体如下:

方程中的α,β,d,λ,k,h为系数项,Y,C,I,R,M,P,G,NX,为变量。其中各个变量的定义如下表:

在投资函数4.1.2式中,加入了收入变动的因素。凯恩斯与克拉克分别强调利率和收入因素是决定投资的唯一主要因素。而本文将利率和收入因素同时放入投资函数。笔者认为在我国,投资同时受到利率和收入状况的影响,其中一部分的投资来自于一些专门的金融机构以及一些私人的投资机构,这些资金对于利率较为敏感,利率降低将会释放出较多的投资。另一部分的投资来自于一般的企业,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商品生产的能力,这样的投资往往受到该企业收入(利润)状况的影响,收入越多,企业对于未来的预期会更高,同时也更有能力进行投资。同时由于企业当年的投资计划往往在前一年就已制定计划,所以在投资策划时前一期的收入变动情况(θ·Yt-1-λ·Yt-2)会更多的影响到本期的企业投资。

根据IS-LM模型中的相关变量,本文收集了中国1992年到2005年的相关数据。所选变量为:国内生产总值(Y),消费支出(C),政府支出(G),投资(I),进出口(NX)的相关数据来自于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货币供应量为年底余额,包括货币和准货币。本文所采用的利率为历年一年期贷款利率,各年的利率以年底利率计算。

由于原始数据没有排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因此本文以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换算出历年的通过膨胀率。并以此计算出排除通胀因素的各变量的数值。处理后的数据是以1978年的人民币价值为基数计算的。

五、模型检验和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

本文首先对联立方程模型进行识别,认为方程为过度识别。之后对排除通胀后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采用扩充迪基-富勒(AugmentedDickey-Fuller)检验来判断数据的平稳性。采用的分析工具为Eviews5.0。经过ADF检验。各变量在1%5%和10%的显著水平下,都接受原假设,即认为各个变量数据存在单位根,是不平稳的。然后采用扩充恩格尔-葛兰杰检验来判断各方程的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结果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中的四个方程式都通过了扩充恩格尔-葛兰杰检验,即各方程内的变量具有协整关系。

本文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来估计联立模型结构参数。得到如下参数估计结果: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到,系数а,β,d,θ,λ,k,h都通过了假设检验。消费,投资和货币需求函数的R2分别达到了0.97,0.98和0.99。可见方程的拟合结果是比较理想的。由此可以得到如下的我国宏观经济简易联立方程模型。

通过对模型中内生变量进行模拟从而获得的模拟值,并与各内生变量真实值进行对比也可以看到,模型的拟合度较好。篇幅关系下文仅列出收入变量的拟合值与真实值的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模拟值依然是以1978年的人民币价值计算的。

六、结论

本文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以IS-LM模型为基本框架,采用联立方程的方法计算了一个能简要反映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的模型。

其中式5.1.1代表我国的消费函数,经过分析,可以看到收入确实对消费有影响。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45。式5.1.2为我国的投资函数,模型假设我国的投资不仅受到利率的影响,也受到收入的影响。经过分析,发现利率和收入对投资都有影响。利率与投资负相关,收入增长与投资正相关。从投资方程中可以看到收入的变动对投资有放大的效应。即收入每增加一单位,投资将增加2.15个单位,反之亦然。式5.1.3为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函数表明我国的货币需求既受到收入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利率的影响,收入与货币需求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将估算的宏观经济模型进行转化,可求得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分别为1.43和0.12。

由此可见,从对我国1992年~2005年的数据分析,可以认为对于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财政政策较之于货币政策更为有效,政府支出每增加一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1.43个单位。而货币供给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0.12个单位。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在我国利率对于货币需求的影响要远大于其对于投资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美)达莫达尔·N·古亚拉提:计量经济学(第三版).中文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石良平:中级宏观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戴思锐:计量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5]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潘省初周凌瑶:计量经济分析软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丁俊君戴生泉: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动态模拟与预测.经济观测,2004

消费经济理论范文第6篇

我国社会主义商业经济学是建国初期在学习苏联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苏联、的学术思想有难解难分的渊源关系。从20年代到60年代初,苏联经济理论界曾流行过唯意志论和无流通论两种错误观点。

唯意志论者否定社会主义济中有客观规律,进而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学。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苏联的经济教科书成了经济政策汇编,商业教科书成了商品配给政策汇编,文件和首长讲话成为唯一的素材。

无流通论者把社会主义经济看作类似原始共产主义那样的实物经济。他们否定社会主义经济中有独立的流通过程,把交换混同于分配,又把分配混同于“配给”。生产资料流通统称为“物资分配”,生活资料流通统称为“消费品分配”;商业工作的任务就是:“统购派购抓货源,统一分配搞销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导入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在分析传统商业理论历史局限性的同时,开始探索新的理论体系。“关系论”和“规律论”则是有代表性的两种。

“关系论”者认为,商业源于交换,商业是交换的发达形式,研究商业经济,首先要从研究交换开始;商业在社会的商品交换中处于中介地位,因而以商业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就成了商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在研究商业、社会主义商业内外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综合考察以社会主义商业为媒介的商品流通的各种经济规律。

“规律论”者认为,在商业这个特殊的经济领域内起作用的是两类规律。第一类是在社会再必生产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第二类是商业自身特有的规律。这两类规律的研究必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研究后一类规律才是商业经济学的本份。正因为有这一类规律存在,以阐明这些规律为己任的商业经济学才有独立的探索目标和独立的存在价值。因此,可以把商业经济学规定为研究商业领域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特别是它自身特有的规律的科学。

毫无疑问,“关系论”与“规律论”把商业经济理论的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但由于受这一理论产生时代的影响,仍还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1.理论基础“双轨并存”。可以说,改革前的商业经济学其理论基础是单一的计划经济,改革中的商业经济学其理论基础是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混合体。因而在理论的阐述上就出现了一系列自相矛盾的现象,尤为突出的是商业经济理论的研究仍被“姓资姓社”的争论所困扰,有些属于商人、商业活动共性的东西被人为地贴上资本主义标签加以否定,这不仅阻碍了深化商业经济理论研究,同时也给改革设置了障碍。

2.研究对象不明,支柱摇摆不定。“关系论”、“规律论”仍没有摆脱与《苏维埃贸易经济》一脉相通的政策汇编模式,向理论深入,似乎离政治经济学更近了;向实务深入,不可避免地被业务细节所淹没。叫人闹不清它究竟是研究经济基础的科学,还是研究上层建筑的科学;是商业经济学,还是商业政策学。整个体系和全部推论要么建立在第一个支点上一一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总是不够。于是就要分配,分配,再分配;要么建立在第二个支点上—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总是过多,于是就要撒手不管!在这两个支柱之间摇摆不定,大大降低了商业理论研究的科学性。

3.忽视了对商人、商业运行的研究。这就导致两方面后果,一是商业经济理论主体性不明,二是这种理论的实践性太弱,始终停留在理性与非理性的分析上,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王要原因。

4.没有把商业作为一个产业来研究。十分有趣的是,国民经济统计已把商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门类来对待,而商业经济理论还大谈商业劳动是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这就从根本上把商业排除在产业之外,理论的滞后导致商业落后、商业秩序混乱就必然的了。

5.缺乏自身特有的概念范畴。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特有的概念和范畴。借助它们才能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并构筑学科的逻辑体系。商业经济理论研究时而滥用业务部门的术语和行话;时而生搬硬套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和范畴。概念和范畴贫乏,说明研究还浮在表面,没有深入商业经济现象的本质。

二、商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重新确定:商业资本人格化与产业化

马克思把商业资本特别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商业资本作为其商业理论的研究对象给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由于受当时历史任务的限制,马克思并没有对商业资本的人格化进程及其表现形式作出详尽阐述,我们应当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发展去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商业理论。

商业成为一个产业是现代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的产物。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里,商业运行表现为一个产业系统的运行,或者说,商业运行以商业产业为其承担者。因此,商业运行与商业产业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说商业运行过程,同时也就是商业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基本规范和基本道路的演变过程。总之,商业运行和商业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因而在研究商业运行的基本过程和运行机制的同时,不能不对商业产业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循着商业资本人格化、产业化这条主线,商业经济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商业资本人格化理论,包括商业资本人格化的历史进程、基本特征及其多元表现;

2.商人活动论,包括商人的基本业务活动、商业交易方式、商业信用、商业组织创新;

3.商人活动规律论,包括消费导向律、商业资金增殖规律性、商流、物流分离规律性、商业环节增减变化规律性、流通社会化以及贸易先导趋势等。

4.商业分工理论,包括商业的外部分工、内部分工形式、流通社会化与专业化、商业分工与商业力发展和商业经济关系的变革等。

消费经济理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经济战争战略战术游资炒作获取倍乘差价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表现在两方面:国内方面,以权力剥削为龙头的武力、财力剥削混存所引发的分配不公造成了贫富悬殊,进而使产消不平衡,加之套用凯恩斯理论使投资大于消费,从而加剧了产消不平衡,这是主要原因,而非纯经济因素引发的社会矛盾经济问题则是各种原因中占绝对多数的重要因素;国际方面,因人民币升值,游资逐渐进入,以炒作方式推动股价、楼价从而带动物价全面上涨,从中获取成倍的差价利润以掠夺巨额资源财富。本文认为,要夺取当前这场经济战争的胜利,必须具有同时打赢国内国外二场硬仗的战略战术。

对华“经济战争”的表征

战争是一种强弱冲突不平衡的结果,找准对方弱点开战是战争的导火线。如:不能诊断中国特色经济的主要问题,却用外国经济理论治理国内特色经济;加入WTO后,政府政策法规受制于国际,独立性或者说中国特色越来越不能发挥能动性,又不熟悉国际规则;其关键点在抄搬国外管理理论,即被动适用国际规则;其危险点在于短时间内大量变现库存资源,国民财富以货币形式决堤般外流。

对华经济战争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外资潜入中国投资、置业;第二,鼓噪中国经济形势大好,以误导中国变现宝藏资源来提高GDP,同时外资大量进入中国炒热中国经济;第三,将股市、楼市等炒热,借助中国国内资本推动股价楼价大幅走高,推高能源价格增加中国发展成本,进而带动中国物价全面通胀;第四,不断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拉拢别国挤压中国国际市场;第五,抛售股票、房地产等,套现后撤离中国市场;第六即下一步抛售人民币使之贬值而让美元升值。通过美元、人民币反向升值贬值运行一个来回,则巨大的中国财富就会白送给美国等寄生国家。譬如近期,美国持续降息,使各国对美元汇率一直上升。这使中国国内出口企业面临困境,广交会订单缩减30%以上;同时,人民币升值加快又使得热钱大量进入中国,流动性过剩加剧,加大了通货膨胀率;再者,中国美元储备居高不下快速增长也就是加速贬值;最后,美国次贷危机实际上是将国民不劳而获的结果转移到外国,尤其是美元储备高的国家。

“经济战争”的性质

从本质上来说,经济侵略的性质为争夺理论、文化、经管、技术等的控制权,以及“阴流子”(即资金)的控制权和市场控制权。

(一)争夺思想文化经管技术的控制权

目前,我国出现了所谓经济过热的矛头,却又仿照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与方法不断加息提高准备金率,在治理特色经济时又不搞中国特色,当然调控无效。在没有准备好自己的经济理论和制度条件下加入WTO,不得不被动适用国际经济法规准则,从而陷中国特色经济于无能之中而不能自拔。如果不尽快建立符合自身特色自然法则的经管理论和经济制度,就会失去思想文化和经济管理的控制权。譬如,我国当前的经济问题不完全由经济因素引起,因而凯恩斯那一套纯经济金融手段解决不了现今中国的经济问题。对于这种落后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必须加以创新,免得受制于人。(二)争夺“阴流子”与财富的控制权

“阴流子”即资金是集能力信誉和欲望需求一身的币符抽象物,是量子经济学基础。在物价、汇率、股市上动作,以无形之手掠夺他国财富搞垮他国经济。通过阴流子手段控制资金会取得军事战争掠夺实物财富的倍乘效果。境外资金潜入中国加剧流动性过剩,这犹如暗渡陈仓,运兵中国作战,大量外资进出必将削弱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境外炒作资金的动机动向。有些国外游资不是来支援中国经济建设的,是来逐利的,甚至是来掠夺中国财富。

此外,用贸易壁垒、世贸规则、拉帮结派控制市场份额等是经济列强的惯用伎俩。应对办法虽然很多,但根本的一条还是基于优质低价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这就要求中国国民勤俭节约,增强国力。同时提高利用国际法的能力,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且境外资金所有者和管理经营者抱团、渗透到中国重要的经济组织中去、与政府共生与官员勾结、聘用学者发表影响政府决策的言论。

战略原理

遵循531理论与问题基础论点发生对称中和反应的原理。经济发展一般原理是问题基础论点(主要包括经济基本问题、三大要素二个根本点、总矛盾等)与531理论(主指计消市产模式、力-消-产顺序周期律、“阴流子”手段等)发生对称中和反应后释放出能量驱动社会经济发展。

用计消市产模式替代国际经济理论摆脱其经济法规的控制。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与管理方法是在经济危机的教训中发展起来的,产生得早思想落后,摆脱不了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命运,但往往通过输出、转移国内经济灾难到新兴市场国家而短期避免危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和谨慎动机、投机动机等作用,凯恩斯有关国民收入用于投资和消费的矛盾论会使投资越来越多消费越来越少,人为降低生产服务消费率,是导致生产过剩进而内生经济危机的一个机制。我们应实行计消市产模式协调好GDP规模、质效和公平三者间关系。一是用计划消费统筹协管有关安全稳定的经济问题,在计划消费制度下实施全社会共生存福利保障;以市场生产激励竞争和规范企业经济活动,让市场与生产全面放开,采用超资本主义方式激励机制。

鼓励升官发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文政治环境。必须建立多快好省建设TMS社会的政绩考核体系,其中生产服务消费率、零失业、CIP(投资置业系数)等是重要经济指标,而GDP、CPI等应改成参考指标。在当前,以科举资格、竞聘岗位、契约考核、法治行为前提为激励力,使官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消费服务而谋划公共项目建设,以已有的公共规模消费带动阴流子放量使用,通过放大阴流子流量扩大就业和个人收入,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

此外,还应以静制动应对经济侵略,稳定经济大局使物价、人民币和股市等慢慢爬升,时间一长就会套住投机资金变其为投资。

战术技巧

战术技巧的总思路是控制物价、汇率股市,掌控足够的资源能源,锁定境外游资使其进入时间拉长,当利润略高于利率回报时,投机就变为投资。

(一)自主控制人民币升值的步伐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帀升值是必然方向,同时国内劳动力价值也应升值。但这必须自己掌握控制权,做到人民币平稳缓升,同步提高最低工资和总体工资水平。这样做,就是不让逐利外资大量涌入国内造成CPI连年高涨,不让国民劳动力创造的利润被外资带走。

人民币升值是经济发展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必然,可顺应国际要求因势利导地继续维护人民币的稳定并减缓升值,但决不能让人民币贬值美元升值的逆转出现。这样,人民币才能成功走向国际充货行列而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股市是物质的,准确地说是“阴流子”运动场。股市的作用至少有三:一是通过融资形成全社会共有经济,是全民共生存的高级基础;二是通过投资者择行业择股票合理配置利用资源,提高资金、资源利用率,产生效率利润;三是再分配功能,政府通过调控股市可调整贫富结构。基于股市三大功能,政府可救市。就目前来说,调节印花税是调节股市活跃度、表明政府态度的一种手段,不能说无用。但如政府调动社保、财政等储备资金的少部分入市抄底,既能托市又能赢利。

(二)调整物价结构控制通胀稳定物价

楼价虽然超前上涨,但土地资源是无价之宝,从长远来说楼价是无顶的,因此应长期稳定楼价,使其较长时间在现价水平上下波动,让套现外资又回来投资,保卫金融系统性安全。

控制物价上涨的同时也不让物价大幅滑落,但应集中精力调整物价结构以改善人民生活,按节能减排的策略补偿环保绿化,寻找和开拓新能源,促进产、消平衡。

随着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减息,涌入中国市场逐利的外资越来越多,势必加剧中国的通货膨胀,因而应减缓人民币升值停止加息转而缓慢减息。为控制CPI,对流动性过剩做到收放自如,势必提高准备金率。因而,应将回笼的资金投资到社会公共设施和改善人民生活福利的基础建设上;投放到自由民间资本不感兴趣的利润洼地,用于回补经济过冷的行业;用以增强国家计划消费和调控贫富差距的力量。这样不仅不会收缩生产与消费,反而能收缩自由资本的盲目流动性并保持GDP规模朝着改善产业结构、人民生活的方向稳步增长。如此,国际反华势力眼红中国经济发展并企图限制中国经济超越他们的国家就会成为徒然。

(三)基于抑制贫富差距疏通产销通道思路

为保障生产为消费服务,使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合理匹配,应将国内货币划分为生产金和消费金二种,并使消费金经消费市场后将消费信息载入生产市场。这样做,就是要防止流动性资金,特别是境外炒作资金扰乱产、消结构,进而累积生产结构性过剩而消费结构性不足的经济危机。

由于富人是少数,生活再奢侈,消费总量也有限;穷人虽多却又消费不起,再多穷人的勤俭生活,消费总量也同样有限。因此,消费规模落后生产规模,二者比例严重失衡,或消费不足或结构性失衡在现经济政策下是必然的。当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分配不公就越加恶化,贫富差距就越大,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就越加不平衡,劳动者尤其失业者经济自控力就越差。结果是,经济越发展,分配越不公,需求者未掌握必要的生活资源,不需求者却难以处理多余的生活资源,从而产-消通道不畅,经济危机就越来越近。由此可知,贫富悬殊是问题的关键。只有基于财产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建立公平分配机制,抑制贫富差距疏通产——消通道,才不会给敌方乘虚而入的机会。

不断加工资降利润,出口价不随人民币升值而变高。提高产品的人力成本降低产品利润即加薪降利,不给游资获取劳动人民血汗的空间。以按劳按需分配相结合原则提高低保、退休工资、劳动者工资以疏通产——消通道。产品按原美元估价换算成人民币出口,出口产品价格不随人民币升值而升高,保持出口旺盛。

同时,也应围追堵截境外炒作游资。诱入外资为经济建设服务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目的,但须以技术、行政手段监控游资动向,锁定法治投机炒作颠覆我经济的外资,尽可能掌握这些资金的监管权,使其转而为中国经济建设长期服务,在若干年后让其取得合理回报退出。立法治理境内外利益攸关者抱团公关,不给其炒作获取超企业平均利润的差价机会;要以行政、法律手段限制资源无限变现、控制土地过快开发,不给游资通过市场掠夺天然资源、国家库存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金小明.论阴流子经济学[J].远东中文经贸评论(新加坡),2006(1)

消费经济理论范文第8篇

共享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于共享二字,它是将社会闲置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通过有偿转让技术、平台、渠道等方式进行经济运营,这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大推动辅助作用。尤其是在农村电商发展中,践行共享经济理论,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一)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基于共享经济理论,农村电商可以通过现有的各种销售平台及渠道直接与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直接看到原产品的食品生产情况,在产品的选择上,消费者有了更大的主动权,整个商品的生产过程都是透明化呈现,消费者可以直观透明的看到食品生产情况,确保食品安全健康,积极开展主动消费。

(二)充分提升社会闲置资源的使用效率。社会公共资源建设投入,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项目,其成本资金回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公共资源的使用,其使用频率不是非常充分,就会导致其经济效益值利润较低。如覆盖广泛的快递网络建设,在广大城市地区其经济价值是非常高的,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种快递网络建设的经济价值不够高,将这些公共资源与农村电商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有效的发挥出这些公共资源的经济价值,同时完善的销售网络平台,也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电商快速发展,将农村地区商品销售到全国给,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三)充分深化现代互联网+技术的社会运用。互联网+技术是随着时展而产生的,有力的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共享经济理论的实践发展,正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整合能力,通过互联网+技术将社会的空闲资源整合在一起,用户通过支付给资源所有者一定租赁使用费用的形式,充分享有各种资源是使用权,通过各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公共资源实现自己产品的有效销售,资源所有者在进行资源租赁中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从而推动社会资源使用的双赢局面,全面深化互联网+技术社会实践运用的积极意义。

二、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产品资源丰富但是销售渠道比较单一。农村地区的有大量的土地,土地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所需的各种物品,其根源都是来自于我们脚下的土地,尤其日常生活所食,都是需要种植才能产生。农村地区物产丰富,城镇地区需求旺盛,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等,农村有产品不知道市场在哪里,城镇有需求,但是找不到产品来源,尤其是个人消费者在农村品获取上,严重缺乏信息。农村地区的产品销售都是通过中间商收购的形式,这种渠道单一且信息不对等,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二)农村电商建设发展中单打独斗现象比较严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靠农产品销售来实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但是我们的农村农业建设思想中有着严重的小农意识,农民的思想根源还是在与自给自足的心理,采取都是分田到户各自独立自主经营的方式进行生产,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进行农村品的销售上,还是通过自主经营销售的模式,单独去进行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没有形成共享经济合力,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作用不够明显。

(三)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缺乏现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中对于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对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农产品都追求无公害、无污染,但是由于传统农产生产思想,农民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还是基于自己生产的方式,独自开展农产品的种植加工,这种独立自主生产模式,不利于资源整合,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在土地的使用效率上也没有发挥最大效益。

三、基于共享经济理论发展农村电商的措施及途径

共享经济理论就是要整合闲置资源,充分发挥出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农村电商的建设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必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在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的基础上,就要充分践行共享经济理论,推动农村电商快速发展。

(一)构建共享模式下的农产品生产新方式。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是现代农村电商建设发展的基础。基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传统,小农意识下的农民都是独立自主经营,彼此之间缺乏合作共享,造成很多资源的重复浪费。基于共享经济理论,农民在农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可以通过组建合作社的形式,将土地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集体共同生产的形式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农民将自己的土地统一租赁给合作社,获取租金收入,同时还可以到合作社参加劳动,获取一定的劳动报酬。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可以充分发挥出土地的最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合作社在土地运营方式上,可以自主经营,也可以分块出租给城市居民,让他们自己种植或者由农民代为种植,城市居民获得最后产品收益,这种创新方式的土地使用运营,极大拓宽了农村电商产品生产渠道,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

(二)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传统的农产品销售,农民都是自主种植,自主到市场去销售,这种单一性的销售模式,浪费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农民这种小规模的销售,无法获取大量的市场信息,由中间商进行上门收购的话,由于信息不对等,其收购价格往往比较低,农民的收入受到严重损失。基于共享经济理论发展农村电商,在农产品的销售上,农民不需要自己去发掘拓展市场销售渠道,直接通过现有的平台与电商企业,将农产品委托专业机构开展销售工作。这种共享销售的方式,农民不需要去学习自己不熟悉的电商销售知识,不需要浪费劳动力去开展销售工作,节约了人力资源可以继续投入农产品生产活动。作为电商平台及企业,他们有了优质的农产品商品来源,不需要去他们不熟悉的领域寻找产品,直接在他们专业领域开展销售工作,这种共享经济模式下发展农村电商,充分发挥出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最大效益,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三)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配送问题。农产品销售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配送,农民销售信息不对等而损失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配送问题。传统农民有了产品,自己销售需要进行长途运输到城市,这种长途运输也是需要成本的,每个农民都进行单一运输销售,造成了运输成本的重大浪费,减小了农民的整体经济收益。基于共享经济理论发展农村电商,农民在农产品的销售上不需要进行独立运输,可以依托现有的快递配送网络,由专业的配送队伍帮助农民进行产品运输,或者通过私家车共享运输的形式开展运输,在私家车使用中做好信息共享,灵活开展农产品销售运输,通过这种多渠道的销售运输方式,农民在农产品的销售中不需要自己独立开展运输工作,极大的减小了农产品销售运输成本,提高了农民的农产品销售经济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目标。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