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营养教育论文范文

营养教育论文范文

营养教育论文

营养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良好习惯,要从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背诵习惯、课外阅读习惯等,这样才能够逐渐让学生养成英语学习的好习惯。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例,养成预习习惯能够让学生获得上课的主动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一英语主要是对话教学,教师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预习新课的词组、听录音、跟读或者阅读短文等,有根据的进行提前预习,在课堂学习时,会主动求知。例如,学习Teachers’Day(Book3)这篇章节时,教师指导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题材等进行思考预习,并通过找资料,了解教师节内容以及教师节活动等。然后经过上课、复习、背诵、课外等习惯的养成,能够使学生养成上课积极思考、课后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能够很大的促进英语学习。

2.英语良好习惯养成实践研究

2.1加强训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是加强学生的训练,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被动变成主动的一个过程。在加强训练阶段,首先由教师进行对学生的管理与约束,然后进行团体的管理,最后进行学生的自我管理。良好的英语习惯养成是一个从练到熟、从熟到巧的一个过程,将训练贯穿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2.2树立榜样在初中阶段,学生具有模仿性的探知欲,喜欢效仿师长或者崇拜的学生,给学生讲一些关于习惯养成的激励故事,能够对学生起到暗示的作用。在树立学生心目中的榜样的同时,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养成英语良好习惯的环境,让学生拥有更好地环境进行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

2.3持之以恒的毅力培养学生养成英语良好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长期的对学生进行培养与训练,这就需要学生拥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来进行习惯的养成。首先,第一次的示范要完美,不能有意外的破坏,其次,鼓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再次,鼓励学生每天对习惯复习,最后,没有都去认真的做,直至养成英语良好习惯。

2.4统筹安排要对上述习惯进行统筹安排,明确先后顺序,有秩序的进行。先由浅到深,再循环渐进。不能有“习惯会在一天内就能形成”的心理状态,要有耐心、有毅力,才能够使学生对英语的良好习惯养成有所收获。

3.结束语

营养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文化培养意识是指在学习一门语言中,对语言背后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沟通最为主要方式,而不同的语言恰恰反映了不同的文化意识。英语学习与交流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意识的学习,一种文化的交际形式。每种语言都拥有着一定的文化属性,同时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语言的差异即使文化之间的差异,思维与理解方式的不同使得在对语言的理解中,产生混乱,即英语学习中的语言障碍。在英语学习中,我们必须使得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思维存在于同一的文化层面,而不是以中文的思想去看待英语,使得学习到的只是表象中自我封闭理解的语言形式。

在高中英语教育中,作为一名老师要想真正去培养学生的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得其学习的外语可以与他人进行顺利的沟通与交流,就必须具有文化意识的培养性,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以流利的交流和构图去避免因背景不同的文化意识障碍。

而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强调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文化意识是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也是语言交流能够顺利达成的首要条件。因此,作为高中英语老师应该重视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不仅仅是应付考试,而是深层次了解使用英语国家的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了解英语语言环境下的文化与中文相比的不同之处,善于比较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从中发现差异尊重差异,完成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

高中英语教学中,最为主要的书籍就是标准教材,这是学生接触的作为重要的书籍,如何在考试为主体的教育中,去传播文化意识,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教育方向。在高中教材中许许多多都涉及介绍西方的文化,反应了文学饮食风俗习惯等差异,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具体的思想生活观念中的差异,并且可以自己对比分析,从对比分析中提高文化意识的培养,理解一门语言背后的历史性与故事性。

高中英语学习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无法脱离课本的重要性,而老师的教学也尤为重要,在讲授的过程中,以课本具体内容和思想观念进行对比,如中外对待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的态度,中外吸烟的态度,或者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理念,这一种贴近生活,理解生活的状态,使得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去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这是一个极为具体的方法,而这种教育方法则强调了老师在教育中对学生的授业。在课堂教育中加深不同文化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营养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英美文学是英语语言的艺术,也是高层次的英语语言,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最难得的英语语言素材。英美文学作品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结构或语言知识,会提高学生所有的语言技巧。在作者基于现实生活、经艺术加工所创造的世界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英语语言环境,感受不同场合中不同语言的运用;不同流派的作家和不同风格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语言与文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可以说英美文学作品是英语学习的宝贵资源和习得英美文化的最佳途径。

学生在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中可以很直接很轻松地培养英语语言能力,优化语言结构,相对地,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英美文学作品欣赏的能力,二者是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英语中的精髓,英语语言的发展、进化与那些英美文学大师的创作是密不可分的。莎士比亚的戏剧、雪莱、拜伦的诗歌、福克纳、马克•吐温的小说等优秀的经典英美文学作品都为英语的发展、演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英语专业的学生,不阅读这些最能体现英美民族文化和英美人民生活风貌的经典佳作,那么,就不能很好地提高英语语言的感受力和文化素质。

人文教育的第二层面是文化教育,特别是民族文化的教育。英美文学是英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英美社会和现实生活,它是英美民族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是英美文化的载体。所有经典的文艺作品总能反映人类经验的某些共性及其特质;优秀的作品在创作时,总能从其文化自身出发,再现其民族文化的某些特质。对于揭示隐性的精神文化内层,英美文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也正在于此。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应该使学生了解西方文明的两大源流:古希腊文明与基督教思想,培养学生对其文化与文明的自觉认识和感受力,并深入探索其文学语言中文化精髓。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英美文化的民族内涵,即英美文化中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英美民族独到的视角,及对其视角的反思。唯有步入英美文学作品的殿堂,多方位、多层次地体验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才能提高我们对英美民族及我们本民族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打开通向世界文化的大门。“英美文学课应在培养语言能力和文学赏析力的前提下,尽力开掘它的人学内涵,并在教学中努力张扬它的人文精神,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西方文化的途径。文学驰骋于古往今来,体现了历史与现在的对话,文学能让学生接触不同时空的声音并培养他们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帮助他们建立跨文化交流的视野”。

在认识理解了英美国民性格、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及其演变的历史之后,学生拓宽了视野,启发了思考,培养了思辨能力,因而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也获得了提高。由此可见,英美文学在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方面起着得天独厚的作用。

“人文教育的第三层面是人类意识形态教育,它包括人类文明的基本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教育等内容”。人类在与他人相处、与其他民族相处、与自然环境相处中,一方面满足自己的需要、权利,另一方面也要满足他人的需要和权力,唯有如此,人类与环境才能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的教育,即人类意识形态的教育。人文教育也包括精神修养的教育,人类的精神信仰、思想境界和思想修养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进步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个民族不论其意识形态如何,都具有其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正是各民族的这些人文精神构成了人类世界宝贵的人文资源,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正是表现人文精神的最典型、最生动的教材。我们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不仅仅要注重英语语言内在的规律和语言的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挖掘英语语言所承载的信息———即英美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而这些人文思想或人文精神正是我们所崇尚或缺少的。文学表述了人类的文化体验,而文学作品又蕴含着人类对人生的思考、对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修养的追求。

营养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基于对两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已经掌握哪些英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怎样的知识基础上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入学前的教育背景。表中显示,英语教育专业背景的学生为少数,从课堂表现也看出大部分学生欠缺该专业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每年都增加“补习”内容,补习英语师范教育专业本科生必修的“英语教学法”知识。补习的范围和深度因每届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而有所调整,目的是确保所有学生都掌握英语教学法的基本概念,以便顺利进入研究生层次的相关课程学习。对每届新生实施问卷调查的另一个目的是了解他们对研究生教育有哪些期望,答案从高到低依次为:英语教学知识和技能;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演讲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自信心和心理素质。课题组把这些回答看作是对任课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中把这些都作为考量因素。

2.根据特定教学目的,采用相应教学方式

英语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教育知识、英语教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外国语学院承担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英语课程与教材分析、外语学习理论与方法、语篇分析与语言教学、英语国家文化、英语教学论、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基础英语教育测量与评价、基础英语教育发展前沿研究、学术英语阅读以及英美文学作品赏析。任课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教师讲解、学生讲解、学生展示、讨论、说课、模拟授课。对有关英语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课程,主要采用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这些课程既包括理论知识又包括技能培养。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课前阅读和课上讨论的方法,对于教学技能的培养采用亲自实践的方式,例如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案分析、教学技能展示、说课、讲课、评课等。

3.任课教师磋商协调,整体进行教学规划

教育硕士培养应该有总体目标,所以任课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是十分必要的。每一级新生入学之后,任课教师们围绕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水平和英语能力进行交流,以便教学中采取针对性措施。对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如英语教学与教材分析、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英语教学论、基础英语教育发展前沿研究等,任课教师互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就教学内容进行磋商协调,以避免重复或遗漏。

4.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发展能力

新入学的研究生学习上表现出盲目性,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引导他们对研究生教育的目的进行思考,强调研究意识,使他们明确应该带着研究意识进行学习,而不可仅仅满足于听课。为了培养专业阅读习惯,教师列出读书目录,包括语言学、外语教学、英美文化、文学等方面的书籍和十多种学术期刊,定期进行读书汇报和交流,以促进阅读理解、分析概况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在教学技能培养方面,组织讲课说课比赛,有几位教师负责具体指导。

5.听取学生反馈,进行教学反思

任课教师认为,教师必须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方能改进教学,听取学生的反馈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自2011年始,每一年都进行对毕业生的访谈,了解他们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授课方式、教学条件、个人收获等方面的看法和认识,然后根据学生反馈对教学进行改进。从三年来的学生反馈看,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的满意程度逐年提高,对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认识也逐年深入,对自己专业素质的评价也随之提高。

6.结语

营养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很多高职学生对英语学习根本就没有兴趣可言,他们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其内心根本就不想学习英语,甚至非常厌烦英语学习。因此,他们上课时都是敷衍对付,硬着头皮学习,这样毫无积极性、主动性的学习根本就得不到任何收获,更不要说学习的自信心了,根本没有,也就导致了学生没有表达的愿望,英语口语练习成为一纸空谈。

二、培养高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具体对策

高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种种缺点,对于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都有不利影响,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学生实际,探讨出具体对策,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和需求、动机有密切关系。如果人们有需要,希望能得到某种东西,就会在心理上产生获取的动机,这就是激励的起点,如果教师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朝着自己所需要的目标前进,直至取得成功,获得心理满足。持续激发人们某行为的心理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人保持在一个兴奋的状态,创造性地进行某种行为并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这就是激励的过程,通过激励性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主动自觉参与英语学习。由此可见,激励在当今英语学习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摆脱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母语思维是影响英语口语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学生想要表达的时候,总是通过母语思维翻译成英语语言讲出来,导致出现语法错误,形成中国式英语。主要原因是因为:一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汉语,而不是英语,汉语思维根深蒂固。他们只是在课堂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内学习英语、应用英语,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二是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内容有限,课外阅读也不多,导致学生对英语的语言习惯了解不深,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风土人情、社会交往等涉猎较少,这些都对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三)加强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学生口语驾驭水平“纸上得来终觉浅,方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让学生有更多的亲身实践、实际对话的机会,让学生展开大量的口语交际训练,在实战中逐渐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为此我们除了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用英语来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多用英语、多说英语,此外还要注重课外学习空间的开拓。课外有着更为宽广的资源与平台,同样是学生学习英语、提高口语水平的重要阵地。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辩论、表演等,此时还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工作中来,这样更能引起学生对口语的重视,更加利于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

营养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英语教育;跨文化能力培养;本族文化传播

高校外语教育是服务国家战略和语言发展规划,适应我国当前新时展需求的重要领域。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背景下,政府间及国民国际交往交流活动不断增加,国民语言生活呈现以英语为通用语的跨文化特征。教育部教育指导委员会2018年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均要求学生具有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外语教育培养具备跨文化能力的人才,能够服务国家语言战略,综合提升处理国内外事务的跨文化能力。本研究从注重本族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出发,探讨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问题,有助于加深对多跨文化能力教学的理解,发展和丰富新时期跨文化英语教学理论体系,深化英语教师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认识,提高新时代具备文化自觉和自信、拥有全球化能力外语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外语学科跨文化研究发展回顾

跨文化研究起始于“二战”期间。随着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多个国际性机构应运而生,如WHO、WTO、世界银行等,跨国跨种族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解决诸多跨文化问题,跨文化研究得以逐渐成形。美国文化人类学家EdwardT.Hall在《无声的语言》(TheSilentLanguage)中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指来自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中的个人之间的交际,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科的诞生[1]。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被运用于语言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逐步相互依附。1972年和1988年美国东北外语教学会议(NECTFL)强调了文化教学对于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者的重要意义[2](张红玲,2007:161)。外语教学界开始普遍认同了解外国文化和进行文化比较是语言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从不同角度对文化教学进行探讨。此阶段把文化知识的学习作为语言学习的手段,文化教学知识依附语言教学。随着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的兴起以及英语的世界通用语特征的出现,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不再局限于英美文化传播的相关问题,研究者认识到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应逐步具备对学习者不局限于某一种文化的全球性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Byram(1994)等人提出了一种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模式3[3]。Kramsch(1998:3)认为语言表达、体现、象征文化现实,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文化是语言教学的核心,跨文化能力教学在语言教学中逐步凸显[4]。我国跨文化研究始于上世纪80、90年代,受Hymes等人的交际能力观的影响,外语教学的目的发展为如何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并明确地把文化列为教学的内容。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意识到语言教学必须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社会学、跨文化交际学以及文化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概念越来越宽泛,将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包含在内。当前,伴随我国国力的强盛和文化的繁荣,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具有全球视野的宏观视角下,当前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教学面临着教材设计、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新问题。

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设计分析

(一)跨文化能力定义的变化和发展跨文化能力的界定可以从人类学、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角度界定。在语言教学学者中,以下几个定义被认为更为适用。Ting-Toomey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交际者与来自其他成员展开有效协商,获得满意结果的能力。Chen&Starosta认为跨文化能力是交际者在具体的语境中商讨意义、辨析文化身份,并有效得体地交际的能力。Kim认为,跨文化能力是交际者进行心理调整,适应新环境的内在能力。在诸多定义中,有一部分学者逐渐在原有西方跨文化理论框架中加入了本土文化的视角,从而丰富了跨文化能力的定义。如学者戴晓东和陈国明认为跨文化能力是建立跨文化联系,发展和谐互利的关系,一起成长的能力。其他一些日韩学者从东方文化的特点定义跨文化能力,认为这种能力是准确、细腻地体会他人情感,克制自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5](戴晓东2018)。当前,西方理论界主导的跨文化研究对东方文化推崇道德修养、重视情感因素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往往采取回避态度。随着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变化的新局面,非西方学者在跨文化研究领域所提出的携带着特定区域文化特征的理论与方法应逐步得到重视。纵观我国外语学界长期以来对跨文化能力教学的研究,均能体现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研究论点。高一虹(2002)提出跨文化能力包括文化知识、交际技能和移情的跨越阶段,和文化差异意识、灵活性与开放性以及生产性自我认同的超越阶段[6]。张红玲(2007)提出跨文化能力是培养包容态度,掌握知识以及运用它们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包括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7]。杨盈和庄恩平(2007)提出以外语教学为中心的四个层面的跨文化能力的模型[8]。上述多位学者的观点均反映出我国外语学界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以全球意识、跨文化适应、知识和交际实践层面构成。全球化意识是跨文化教学的基础,跨文化适应为中间层面,而有效的交际实践是跨文化能力的最终目标。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应具备的特点根据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能力的定义,相应的教材应以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文化包容性和跨文化适应性为目标,同时兼顾跨文化交际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外研社大学思辨英语系列教材为分析对象,探讨当前英语专业教材应突出哪些特征,以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根据我国学者高永晨(2006)所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学习应该包含知识、意识、思辨、态度、技能、策略六个维度[9]。因此,凸显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的教材应该涵盖上述几个方面。外研社思辨英语系列教材由孙有中主编,以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为培养目标。以精读教材为例,四册教程分别以“语言文化”、“文学与人生”、“社会与个人”、“哲学与文明”为选材主题,通过每册30篇文章学习,以达到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思辨能力的培养上,该套教材在每个单元设置了跨文化反思模块,以多样化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能力的构建。其中以文化、社会现象对比类问题占较大比例。例如,对比中美校园霸凌新闻报道;对比中国和其它文化关于创世的传说故事;对比中外国家当代青年单身现象;对比中外人口迁移方面对于移居城市的选择标准,同时对比北京、巴黎和纽约的城市布局,分析发达国家对当今全球环境问题采取的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思路;在语言文化对比方面,以谭恩美小说节选为引子,引导学生对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和拉美人形象进行量化分析,进一步对比美国、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和中国少数民族自治政策的差异。纵观该套教材跨文化反思练习的设计,以中外对比、多国对比、多元文化对比为特征,为学生提供了多元文化视角,体现出英语学习不再以英美国家文化为目标语文化,更大程度地体现了教材的去民族中心主义和英语作为通用语学习的目标。以跨文化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材设计应以英语作为通用语使用为出发点,帮助学习者逐步获取跨文化能力。

三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态势决定外语教育应当从原有的以目的语国家文化学习为中心,转向以目的语为媒介,传播本国文化及了解多国文化的教学目标。以文化自信为出发点,通过英语教育达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目标,同时又以目的语为工具,了解学习多元文化并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实现该教学目标,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明确学习者的身份意识,在教学设计中突出文化对比和对话,指导学生运用目的语讲述中国文化。同时通过对比、比较发现了解他国文化,逐步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全球能力。

(一)本土文化传播教学本族文化在跨文化教学中属于知识维度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仅注重传播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中的一些显性文化符号,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反而对本族文化的表达缺少目的语的输入和输出训练,致使中国学生在和外籍人士交流时,对其援引的中国古典哲学、文化论点竟然毫不理解,不知《论语》、《庄子》中的名句英语如何表达,更遑论《易经》中的名句英译了。殊不知,中国典籍英译早在18世纪业已开始,经历了数个世纪的发展,中国传统儒道著作在西方国家阅读广泛。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典籍外译工作又迎来了更加蓬勃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英语教学亟需弥补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传播能力缺失的不足,逐渐加大本族文化传播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熟悉的中国文化比用英语表达他国文化具有一定优势。通过中国文化典籍英语译本、中国国家文化概况英文版的学习,不断积累有关本国文化的表达输出用语,不失为一种最为直接的教学方法。其次,设计多样化有关本土文化表达的教学活动,如地方风物演讲、传统文化介绍、成语故事英语解读等。通过此类活动,使学生在本土文化表达方面不断获得进步。

(二)跨文化能力教学贯穿听、说、读、写、译教学跨文化能力教学贯穿高校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从英语听说课程到读写译类课程,跨文化能力教学要求教师应将文化教学内容和语言教学内容并重,才能够达到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在各类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反映目的文化和本族文化不同侧面的素材,不但为学生展示英美主流文化,也要展示本国及其他文化内容。通过分析篇章进行语言文化对比,在词汇教学中融入汉语成语的英语讲解,并对比不同文化在语言中的体现。这样才能保证跨文化能力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多方位认知不同文化的信息渠道。随着目前教育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手段可以用来创设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场景。如Fantini所言,没有经历过第二语言学习的人,就不可能通过与异族文化的人进行交际来获取深刻的认识和益处。只说一种语言的人,纵然对异族文化有很多的了解,如果不经过亲身体验,那么他们关于这些语言文化的知识就只限于认知层面的努力[10](张红玲2007)。通过先进的虚拟VR语言实验室可为学生提供多种逼真的他国交际场景,诸如学校、机场、商务谈判、节日庆祝等虚拟场景,VR技术提供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的多文化场景,基本达到学生不出国门即可实际感受异域文化的目标。

(三)中国外语教育视角下的跨文化能力教学我国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与能力的国际人才,这是我国外语教学的出发点。在英语教学中,诸多的学者探索我国外语教学跨文化能力构建的模型,提出我国外语教育需要获取以下素质。一是通过外语学习,培养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评性文化知识。要求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从跨文化态度、情感与意识上尊重文化多样性。对当今世界文化的同质化趋势持有理性判断和思考,以开放和包容心态积极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与资源。第二,语言教育要培养学生掌握跨文化研究理论知识与分析方法。外语专业的学生具备对跨文化现象的理论分析和初步研究能力,掌握界定、培养与评估跨文化能力的基本方法。第三,语言学习者要熟悉目标语国家的历史与现状,理解中外文化的特点和异同。综合了解目标语国家的历史与社会,以及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第四,能够得体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并能够帮助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外语专业教学不仅要完成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更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实际跨文化场景中的得体有效的交际能力和帮助他人完成跨文化交际的翻译能力。

四结语

本研究通过回顾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发展历程,对新时代跨文化研究理论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当今世界跨文化研究以西方理论界为主导的局面逐步发生改变,伴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思潮,跨文化研究理论呈现出多元文化的不同视角。我国跨文化研究也体现出研究的本土化变化。特别是在外语教育中,跨文化能力教学正在变革以英美文化为学习主题的视角,而将本族文化的输出作为外语教育跨文化教学的重要一环。以孙有中、张红玲、戴晓东(2017)等学者为代表,提出我国外语教育中跨文化教学以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视角,布局适应当前新时代需求的跨文化语言教育模式[11]。重视学生用外语输出本土文化的能力,培养使用目的语完成有效交际,并帮助不同文化人士完成交际的跨文化翻译能力是我国目前外语教育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戴晓东.跨文化能力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6]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7]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8]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13-21,43.

[9]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26-28.

[10]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营养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一)教学技巧应用不灵活。授课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在开展实践教学时,英语教育学生不能把握好导入环节,采用单一的导入方式,或者没有进行导入就直接进入新课内容,这样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授新课时,方法单一,授课方式单调,一般就是朗读、练习加讲解,。没有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教学中就只能按固定呆板的方法,学生听多了索然无味,课堂气氛低迷。有些学生组织教学时,只会按步就班地照教案进行,不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面对课堂突然发生的问题,缺乏应对的教学机智。

(二)备课说课基本功不扎实。有些师范类学生在实习前,要进行试讲,还不知道怎样备课,教案包括哪些环节。当提到教师应聘时要进行说课时,有些学生还以为说课就跟上课差不多,这样的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如何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平时就缺少备课和说课技能训练,备课时就会无从下手,找不到重点、难点。备课训练中一些同学不动脑筋,依赖于网络教案、教参,照搬他人的优秀教案,但不能他人编写教案意图,运用起来不得要领。

(三)课件、图片制作不熟。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学必须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其中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目前师范类学生都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里面有多媒体课件制作内容。但有的学生没有充分引起重视,或教师组织学生实践操作机会少的原因,许多学生制作课件的基本技术没有掌握,对于应用一些动画技巧,制作漂亮的课件根本没有尝试过。虽然也开设了美术课,但基本上没有真正学到为教学服务的真本领。其实从应用角度来说,课堂中应用最多的是简笔画,所以在美术课中要加大对简笔画的训练力度。

二、英语教育类学生教学技能提升策略

师范生要从一名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教师,在大学几年,不仅要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各种教学技能的训练。师范生毕业能否顺利走向职场,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就看教学技能的培养水平。英语教育类学生教学技能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充分把握时间,发挥各种课程优势,利用各种途径训练实践技能。

(一)适应教学技能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大学时间就3、4年,一般现在都采取3+1的培养模式,英语教育类学生实际在校时间就是3年,要开设的课程数量很多,有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基本素养课程,还有一些选修课等。所以在课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应该将有关课程进行优化调整,总的宗旨应该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以实践为取向,着重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根据教学工作的要求,英语教育类学生主要的教学技能有:二字(钢笔字和粉笔字)一话(普通话)、绘画、英语教师口语、听力、歌唱、课件制作,备课、说课、讲课、评课。开设如下技能必修课,英语教师口语,双语书写和板书设计,教学简笔画,英语听力、英语写作,普通话,现代教育技术、英语教学法。根据技能培养要求,适当增加技能课时,创新上课形式,课堂以实践训练为主。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技能示范和悉心指导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极为重要。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上展现他们的知识面、基本功和教学能力,这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大学教师应该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想方设法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地提高自己教学技能,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设计,灵活使用各种方法,把讲授与设疑、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等方法综合使用,为师范生参加教学实践起到示范作用。为了适应英语教育学生技能培训要求,教师要注重自身技能的提升,寻找机会参加技能培训和研讨会,加强教学技能训练和教学研究,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现自己过硬的的教学技能。

(三)大学全程贯彻教学技能训练。教学技能不是短期就能形成的,有些要贯彻大学全程,甚至参加工作后都一直要加强训练。所以对有些技能要安排好训练时间,注重训练方式。大一是学习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阶段。第一个学期就要开始“两笔一话”技能、信息技能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可以参考以下模式,每周一、三晚安排20分钟进行钢笔字和粉笔字练习,周二、四晚安排20分钟进行普通话练习,周末安排英语文化沙龙活动,训练英语口语能力。第二个学期抽出一个晚上20分钟时间训练简笔画,有些专业课程开展3分钟英语演讲。大二开始学习课件制作,教案设计,板书设计,进行备课、说课、授课训练。大三阶段,继续加强备课、说课、讲课技能训练,并开始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在微格教学中,进行专项突破,如英语口语,英语板书,导入技能,讲授技能,教学方法训练等。

营养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高级英语》

1引言

从“人生自有诗意”的诗词大会到“和诗以歌”的经典咏流传,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浓厚的文化与历史的积淀浸润着我们的语言,二者互相交融,不可分离。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教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陶冶其情操,使其拥有人文情怀。《高级英语》是张汉熙教授主编的英语专业高年级经典教材,其编选的课文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背景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应将语言与文化相结合,注重文化和背景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思辨能力。故本文以该教材第三版的具体课文为例,探寻其中之文化,解读其中之深意,从而探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以期对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2文化

2.1文化的涵义

百度百科将文化定义为“广泛的知识并将之活学活用与根植内心的修养”。具体而言,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物质财富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是可见的显性文化。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体现在政治、思想、艺术等方面,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文化亦为某一社会团体共有的思维特征,不同种族和民族创造不同的文化。人类创造文化、改造文化、享受文化、传承文化。

2.2文化的解读

对文化的解读林林总总,不同角度,不同诠释。哲学中的文化指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及其成果。社会学中的文化则指人类为适应环境而学习,改进并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文化学中,英国学者泰勒将文化诠释为“全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谈到文化,必将提及文学。文学是“想象的艺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给读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产生如临其境的审美效果,触及读者的内心深处。同时,文学亦为人学,作品表现的内容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价值观。教材《高级英语》涵盖了政治、宗教、文化、文学、语言等方方面面,结合课文主题,学生将体会其文学内涵,欣赏其艺术性,培养自己的文化意识与思辨能力,提升文学素养与审美观念。

3《高级英语》蕴涵的文化内涵

每课围绕一个主题,皆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如1册第三版第1课《迎战卡米尔号飓风》(FacetoFacewithHurricaneCamille)是约瑟夫•布莱克1970年发表在《读者文摘》上的短篇小说。作者生动形象地叙述了1969年居住在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沿海一带的柯夏克一家和他的朋友邻里顽强抵御卡米尔号飓风的故事。面对破坏力极强的飓风,主人公表现出巨大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文章向读者展现了家人邻里朋友同心协力抵抗飓风的经过,深刻揭示出“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主题,体现了西方的人文主义。人与自然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应对自然灾害是全人类面临的问题。讲解本课时,对比2008年我国的汶川大地震,学生会深刻理解文章,领悟生命的意义,珍惜自己,珍惜家人,珍惜别人。《高级英语》每一课都可圈可点,下面结合具体篇章,着重从美国历史与文学、美国黑人文化遗产和英语发展史三个方面诠释其文化内涵:

3.1美国历史与文学

蒙曼老师在中国诗词大会点评时曾说文史不分家。1册第6课《马克•吐温———美国的镜子》(MarkTwain———Mir-rorofAmerica)皆为此例。作者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的一生以及其创作的名篇佳作,其一生恰逢美国内战、西进运动、淘金热等历史,正可谓美国的一面镜子。萨缪尔•兰亨•克莱门做过排字工、引航员、士兵和淘金者,最终转向写作,并取了马克•吐温这个笔名。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度过的。在那里,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听到许多奇闻轶事,为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的母亲河,孕育了美国早期经济的繁荣。正如中国人对长江黄河真挚的情感一般,美国人也对密西西比河有着无比的感恩与喜爱。马克•吐温的经历和受到的磨炼无不受这条河流的影响。因此,赏析作品时,讲解密西西比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学的美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感知并赏析较高层面上的美好事物,体味更多的生活乐趣。文学作品往往是再现过去的沧海桑田,反映的是作者的经历与感悟。因此,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必将被深深烙印在其作品之中。在鉴赏文学作品时,作者的时代背景以及其相关经历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作品的精髓。

3.2美国黑人文化遗产

1册第7课《外婆的日常家当》(EverydayUseforGrandma)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短篇小说,讲述的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一对黑人母女对待外婆缝制的两床被子的不同态度。小说栩栩如生地向读者展现了主人公的性格和思想,深刻地反映了当时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时期以及黑人对待本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黑人民权运动”和“文化民族主义”的相关背景知识对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有着重要的作用。小说中,迪伊视象征文化遗产的被子“不是日常使用”而是“挂起来而欣赏”。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具有现实意义。被子是由外婆用旧衣服拆下的碎片拼起来,并由姨妈和母亲在缝被架上缝制而成。一床是单星图案,一床是踏遍群山图。两床被子的历史既是这个家族的历史,亦是黑人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子代表着这个家族,向世人诉说着其历史和构成。母亲和麦琪珍藏这两床被子实则是对家族传统文化的守护与继承。在教学中,应深入挖掘文中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拓宽其知识面、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3英语发展史

2册第1课《酒吧闲聊和标准英语》(PubTalkandtheKing'sEnglish)告诉读者酒吧闲聊的独特之处,作者以其切身经历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文中两种形式的语言交替出现,既有口语化的表达,又引用了不少历史和文学典故。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英语发展史,这必然要谈及英国的历史。二年级所学的《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第一单元介绍英国的部分,为同学们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课文。文中着重提及了诺曼征服。1066年,征服者威廉入侵不列颠,并带来了海峡对岸的法语。此时法语成为上层阶级和官方的正式用语,大量法语词涌入英语。读到这里,同学们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为什么英语中会有那么多的法语词汇,且这些词汇通常用于正式语体,属文雅之词。此外,本文还谈到了莎士比亚的《温莎的风流娘们》和大仲马的《三个火》以及作家奥登和福斯特,极大地开阔了同学们的文学眼界。从语言学的角度,诠释了人类语言的特性,帮助同学们回顾了语言学的知识;从文化的角度,除讲了英国的历史,还涉及澳大利亚的历史和英国的酒吧文化,在二年级的文化课均有提及。因此,本课将语言知识融入到历史、文化、文学、语言学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感受、体验、理解并赏析,从而获得美感享受,领悟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

4结语

《高级英语》编选的文章,主题体裁各异,但均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因此,将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并使用语言,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而且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深层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和培养其对文学的兴趣。教育的精髓在于培养有文化涵养、文化品位和文化品味的人。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们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享用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建设者。因此,英语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搭起不同文化的桥梁,传承发扬人类璀璨的文化;在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培养其文化意识,使其成为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阿拉腾夫,刘慧.《高级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科技资讯,2017(18):171-172.

[2]秦秀白.英语简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3]王慧博.高级英语中的文化背景知识[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12-213.

[4]王新杰.密西西比河———马克•吐温创作的源泉[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0(6):128.

[5]张汉熙,王立礼.高级英语(第三版)1[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6]张汉熙,王立礼.高级英语(第三版)2[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7]赵晓囡.解读《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身份论[J].作家,2010(8):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