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

乡村农业经济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管理;农村建设

引言

针对 2021 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我国在新时期针对农村经济体制做出了大刀阔斧的深化改革与创新。各省市地区政府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为战略目标的政策及制度。在全新的经济形势环境下,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不断加速转变,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并加快农业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相互融合,才能为现阶段的农业及农村提供出全新的发展动力,也才能在激活农村经济发展原动力的基础上,保证农业朝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一、农业经济优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现代化经济体制构建与完善的助力

对于农业经济管理而言,通过实施可促进农业经济在不断发展中,逐步形成规范化、有序化的模式。一方面,对以往经济发展模式下独立且分散的经营模式做出改变;另一方面,促进规范化的生产模式形成。这对于农业经济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进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另外,通过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可有利于逐步完善现代化经济体制。

(二)现代农业经济转化的关键性动力

通过对现阶段农村发展现状分析,农村受教育程度依然偏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对于农业种植与生产方式多采用较为传承的经验。并且,传统农业经济仍具有重复生产、规模偏小以及人力密集等传统化的作业方式。而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促使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显著的主体优势。由此也导致传统农业经济所涵盖的原材料与劳动力供应、商品市场构成以及资本的积累等环节,已然逐步成为影响与制约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障碍”[1]。在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中,不仅传统农业技术的价值得到了超额发挥,而且对各类生产要素价值的应用,也处于峰值状态。农业经济无法通过自身发展,获取到全新的发展动力。而通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实施优化管理,便可促进传统农业经济朝向现代化农业经济方向发展,且通过现代化的农业经济技术为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大力推动。

二、农业经济管理中的要素分析

(一)资本要素分析

依照投资主体角度分析,现阶段农业资本多来自政府、乡镇等集体经济性质组织以及农村居民。但作为投资主体的政府部门,对于农业农村的投资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针对农业资本投入降低,以及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出台了《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其中提出:通过社会资本对于农业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投资,可在逐渐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情况下,成为推动农业农村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关键性力量。同时,各地政府部门与财政部门应当制定出适宜社会资本融入农业农村的政策与渠道,并通过增强社会资本的信心,调动起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并为成为农业资本的投资主体,迎接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二)法治要素分析

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经济需要通过良好的法治环境予以运行。现阶段,虽然针对乡村振兴的相关意见与指导颇多,但却仅停留在建议与引导方面,缺少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153制度与规范,仍然是农业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的重要方面。而一些农民缺乏维权意识和法治观念,导致农村治理难以彰显成效。与此同时,农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所表现出的法治观念匮乏和生产经营水平不足等,也将拉低农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地位。虽然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与法治相辅相成,但农业经济会因“情”“理”以及“宗法”等因素,而使农村法治在发展上严重受阻,这也将进一步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人口要素分析

依照人口经济学理论可知,当人口达到适宜程度时,其对经济的发展会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而农村“添丁进口”“维系香火”等传统观念依然长期存在,这种缺少理性化的观念,将在促使农村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使农业农村的经济水平难以达到大范围的提升。同时,受教育理念的片面性影响,很多农村家庭认为只要有家庭资源,便要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之中。这也使得仅有的家庭资源被投入至教育,导致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更为困难,进而影响到农业经济的整体化提升。

(四)人才要素分析

农业经济管理不仅需要具备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人员,还需要其对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等问题,有着相对较为深入的理解与认知。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还应在相关政策的大方向下,结合各地区农村经济、文化及发展背景等实际情况,为所在的农村地区制定出具有本地特色、适宜本地科学化经济发展的方针与政策。从深层次讲,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要对农作物及其生长习性等极为熟知,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实现农业经济的科学化管理与专业化指导。然而,针对现阶段乡村振兴模式而言,很多农村地区缺少此类专业化的综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其中制约因素多为生活环境、福利待遇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是确保农业工作任务得以落实的保障。其优化措施为:首先,提升生产管理水平。通过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模式,融入互联网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使农业经济管理形成网络化与智能化模式。借助大数据技术,推算出农业生产在不同阶段的标准与内容,避免出现农产品过剩等问题。其次,加工管理水平提升。通过社会投资的注入,在开发新型农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同时,引进先进农产品加工技术,做到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并利用互联网逐步拓展农产品的营销渠道。最后,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增产与扩销仅为重心之一,而产品安全、产业链延长以及价值链的提升,将成为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另一重心。

(二)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力

首先,政府部门应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作为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在加速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同时,依托社会资本进行农业基础设施的再建设与再完善。如在强化农田基础设施的过程中,需要对农机道路网、配变电等配套设施加以改善,从生产机械化角度促进农业发展。同时,通过引进先进农业设备来提升生产率。其次,对现有农业生产结构加以优化。除关注农产品的产销外,还应关注农产品生产效益与质量。对此,不同地域的农村应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产业[2]。最后,做好“科技兴农”工作,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力,借鉴国外先进的数字化农业技术。

(三)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

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应优先依托信息化技术构建农业经济管理系统,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与信息,在信息平台内实施统一化管理,既要构建统一化的数据库,又要设定出统一化的实施与管理标准。同时,实现“互联网 + 农业”这种全新模式,为农产品及产业链的延伸,提供众多可供选择的网络化渠道。这在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效率的同时,也能够更为精确的为农业经济发展,探索出多渠道协同发展的全新模式。

(四)构建乡村人才综合服务平台

对于缺少专业化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问题,在三年多的发展与实践中,形成了关于人才的“三难”说法,即“难引、难留、难用”。而要针对乡村振兴做好人才的引、留、用,就要依照不同地区的发展需要,做到“拴心留才”。并且,应依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等,构建出针对精准引才和留才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信息交流平台,既能更为精确地掌握本地或县市人才现状,做到乡村人才的精准管理与使用,又能做到网络化的人才资源共享,便于周边或其他省市地区对于乡村人才的引入。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交流平台,还可进行“乡村人才库”的建设与完善,形成人才动态储备。

结语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1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党的报告强调,“三农”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期我国的“七大战略”之一,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时代性,要求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其根本内涵。对于新时期的乡村发展来说,要同步推进发展生产力和协调生产关系,兼顾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对于新时期的乡村文明建设来说,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基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五位一体”总布局。对于乡村现代化建设来说,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和群众素能的现代化,最终确保农业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宽裕、农村物质资源储备供应充足[1]。

2乡村振兴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不仅是相辅相成,更是相得益彰。首先,要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是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可为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立新机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可改进、优化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还可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2]。其次,农业经济是广大农村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保障,其快速发展可大力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从根本上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3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的问题较多

新型农业主体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其特点是善于经营管理、规模较大、物质装备条件相对较好,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强,收入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较高,是新时期实现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主力军[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虽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趋势向好,但仍然面临着总量偏少、类型不均衡、运营不规范、效益波动大等问题。受传统小农思维的束缚,广大农民群众对土地流转带有抵触情绪,加之现存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已不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需求,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发展[4]。

3.2农业技术推广成效不理想

农业技术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农业技术推广是让广大农业生产者通过学习、实践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实践活动,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成效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传统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不能正确认识高新农业技术的优势及增产增收潜力,缺乏学习农业技术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文化基础薄弱,对高新农业技术的接纳能力有限。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所需基础设施设备欠缺、相关试验示范项目的开展难度大,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现行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推广制度与农民的技术需求不匹配,使得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不科学、不规范,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诉求,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和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3.3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加强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是服务于乡村振兴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设施,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如农田水利设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施、农村清洁能源设施、道路及电力等基础设施,教育及卫生文化基础设施等。近年来,为了缩短城乡差距,使广大农村居民逐步享有高质量的社会公共服务,国家不断加大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如缺乏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备,在大量浪费农业生产资源的同时,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还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4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4.1科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仅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抓手,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新时期要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科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首先要规范土地流转,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土地需求。其次要坚持按需培训的原则,优化、细化培育内容,丰富培育形式,在提高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管理能力的同时,促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均衡、全面发展。

4.2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实效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还需农业技术的大力支持,因此基于农业发展和农民综合素质的实际情况,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实效至关重要。首先,要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因地制宜地制定推广策略、优化推广流程,努力形成“一主多元”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格局。其次,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电视、网络等大力宣传农业技术的重要性,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认识到新型农业技术的优越性,树立自觉学习农业技术的意识。再次,要组建、优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其有能力因材施教,为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高质量培育储备综合素质达标的优秀人力资源,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

4.3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

农田水利工程、公共园林绿化、道路交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其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基于农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统筹规划、精准发力,促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幸福指数。首先,要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法律法规,确保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杜绝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有建无管及重建轻管现象的发生。其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先建设农民迫切需要的生产生活设施。如积极开展农田灌溉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使得各类高效节水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在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翟文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21(03):154-155.

[2]杨静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机遇和对策[J].中国市场,2021(08):36-37.

[3]孙宜杰,郭丽.基于乡村振兴的农业经济管理问题与出路研究[J].中国产经,2021(02):47-48.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自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全国各地的乡村地区都掀起了制定和实施地方乡村振兴计划的浪潮,加强农村的建设、改善农村的面貌成为了农村工作中的一个目标。开展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的进步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是促进乡村进步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在乡村振兴的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促进农业经济管理质量的提升使之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推手。但是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也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农村经济要实现更高的目标就需要适应当前快速的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发展的新道路。

1农业经济管理的定义及重要性

1.1农业经济管理的定义

农业经济管理指的是遵照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对农村的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形式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此帮助广大的农村居民实现致富,以收入的增长来促进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升,从而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并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1.2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从当前国内的发展背景来看,当前全国各地都在进行着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农业的经济管理主要目标也是围绕着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创新和改进农村财务管理的方式而制定的,以上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帮助农村居民增收致富,提高生活水平。同时,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通过使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帮助农村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矛盾,并且依靠专业的资源配置和规划,全面推动农村的经济进步和发展。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具有较多的好处:一方面,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经济体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清除农业经济的发展障碍,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1.2.1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经济体制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帮助农业经济形成有序、有规划的发展方式,从而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个人独立而分散的经营模式,形成规模化、专门化的生产模式,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的生产效率,帮助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也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完善农业经济的发展体制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经济体制。1.2.2有利于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从当前的农村来看,从事农业经济的农民,主要以中年人为主,这些人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种植和农业生产方式都是依靠祖辈多年实践留下来的经验,很少会有农民主动研究专业的农业生产技术,他们平时也不会重视对市场进行研究,生产和销售的农产品往往不是当季价格高的产品,因为他们不懂得预测市场,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样的生产方式会导致农民的经济来源不稳定,若是收成不好或者是销售不畅时,就会导致农民的收入急剧下降,从而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农业生产和经营需要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及经济知识来辅助。通过现代化专业人才,对农业经济生产进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向农民宣传和普及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帮助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农民合理预测市场动向,生产市场需要的农产品,从而达到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1.2.3有利于清除农业经济发展的阻碍当前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农业的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如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人民的恩格尔系数较高,生活质量不高等,这些都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不符。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广阔,地形地势及气候条件等都比较复杂,这就导致了我国很多地区都不适合开展农业生产,再加上相关部门没有重视管理,农业用地不断减少,这些都导致农业的生产收益受到影响,最终使农民收入降低,不利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对农业经济进行统筹管理,可以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从而提升土地的利用率,以最低的生产成本实现更高的产量,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同时,为农业经济和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来源。

2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不足

2.1经济管理体制落后

从我国当前大多数的农村经济管理来看,普遍存在着财务收支程序不完善、财务设置不科学、权利和责任不明确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农村经济管理中现有的经济管理体制落后。不难发现,当前我国很多的行政村的财务管理机制并不完善,相关的财务流程也比较混乱,负责人在相关的财务问题中有私心,导致了很多不讲财务纪律、白条支出等现象的发生,村内的账册管理混乱,行政村中经常出现一些财务问题,导致了集体的经济资源和资产出现浪费。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没有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尤其是农村经济管理的落后也导致了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的发生,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最终导致了经济管理的效益下降,不利于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2.2设备和技术落后

在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数据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也给农村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从当前我国农村的技术和设施发展来看,不难发现,除了个别人拥有较大的农业大型机械设备之外,多数农村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依然延续着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很多青壮年都进城务农,导致农村的劳动力大大减少,这也使得农村的生产效率得不到提升,徘徊在中等水平。一方面,农村地区缺乏先进的生产设备,使得农村经济效率和水平难以提升;另一方面,一些拥有先进技术的人员不愿意到农村来,使得一些新技术在农村无法得到及时的普及,这就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停滞。

2.3规范化意识不足

我国农业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农业经济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我国在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发展时期,发展和提高农业经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更是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尽管国家提出了“三农”的相关政策和方针,但相关的农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并未充分意识到农村经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中缺乏规范化意识,甚至为了本部门的发展需要,刻意放宽管理制度,导致脱离时代的发展步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内的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传统的经济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职能部门的作用完全得不到发挥,这就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受到限制,从而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4农业经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经济管理知识,帮助农村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方针和政策;其次,管理人员还要对农村和农业有较深入的了解,对于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等都要有基础的知识;最后,只有具备农业知识及经济管理知识的人,才能对农业经济进行专业化的指导。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很多具备先进农业知识及经济管理知识的人才因为福利待遇、环境等原因不愿意深入到农村发展,导致农村经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3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的具体策略

3.1建立和健全经济管理体制

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促进农村经济规范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各项农业经济发展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基础,没有相关的经济管理机制作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依据,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得不到提升。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过程中,要重视建立和健全经济的管理体制,综合考虑各种经济资源和发展要素,并且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然后将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确保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地推进。地方在制定经济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要重视结合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特色,制定出符合本地发展、有针对性的经济管理体制,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健全各项经济管理制度。此外,还要重视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总目标,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地方农业经济特色相结合,从而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制定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制度管理系统。

3.2及时更新管理设备和技术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不高,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农村使用的生产设备和技术都比较落后,为此,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及时更新管理设备和技术。此外,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人员要重视先进的农业生产经济的管理理念,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农业知识素养及综合素养,来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转型,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粗放式、大水漫灌等管理方式。相关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人才,向农村和农民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等来转变农村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3加强经济管理规范化意识

当前多数地方政府部门的政绩都与工业化挂钩,因为工业化的发展能够最大程度上促进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这导致很多地方政府部门重视地方工业发展而忽视农业经济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负责人要提高自身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发挥自身在农业建设过程中的引导者、建设者的作用,积极地参与到农村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并且通过积极宣传,帮助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加强经济管理的规范化意识,让其意识到规范化生产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从而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农村经济的规范化管理中来。

3.4引进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要促进农业经济的管理和优化发展,就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专业的人才不仅可以帮助农村调整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战略,还可以帮助农村优化农业生产的模式,采取先进的、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更高的收入。首先,相关的政府部门尤其是当地的部门要加大对人才引进的投入,为专业的管理人才提供更高的待遇水平和福利保障,着重为其解决住房等问题,帮助农业经济管理人才获得更好的待遇和环境,从而帮助农业先进的管理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其次,社会要鼓励有才能有知识的人才深入到农业经济建设的工作中去,鼓励人才为经济发展、农业农村发展作贡献;最后,农业经济要重视人才引进,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来吸引人才,而且还可以与相关的高校合作,吸纳一批有知识、有专业技能的应届毕业生,从而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下,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党和国家为了发展农村,帮助农村居民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但纵观目前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经济管理体制落后、设备和技术落后和规范化意识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因而也成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阻碍。为此,相关部门要通过建立和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及时更新农业经济设备,引进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等来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管理质量的提升,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从盛.乡村振兴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2):307+370.

[2]孙希贵.乡村振兴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探析[J].农业与技术,2017(05).

[3]王翠莲.分析乡村振兴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农业与技术,2018(10).

[4]魏钧.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环球市场,2018(24):19.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第4篇

1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机遇

1.1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是进一步开发农村生产力,加快农业生产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为了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水平,需不断更新农业设备,使农业生产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从而为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完善的发展条件,提供良好的竞争范围,促使农民树立良好的学习意识和思想意识,提高农业生产速度。在技术推广时,要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提升农民经济水平做出贡献。

1.2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为了让农业经济得到充分的发展,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和产量,要对农业产业机构进行合理优化。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化水平,同时建立新型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的发展。

1.3积极推广新兴技术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虽然人们对新兴技术已有了充分了解,但在传统的思想观念影响下,农业新技术无法被有效的推广,并未发挥出技术优势。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技术人员需开展农业新兴技术的推广和宣传工作,提高农民认知,加快农村经济体制转型。

1.4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乡村振兴战略能够调动农民对生产积极性,农业技术推广和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同时,国家政策也给予了农民足够的支持,保障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农业生产力明显增强,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升,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2存在问题

2.1农民素质有待提升

乡村振兴战略要想得到长期发展,就需要群众的大力支持。但是从现阶段来看,大部分农民生产水平低下,阻碍了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首先,互联网技术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信息化设备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了生产时间,但同时也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农民对信息化设备缺乏足够的认知和了解,意识落后,不愿接受新技术。其次,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有效的指导,导致生产水平偏低。

2.2新技术及新工艺缺乏推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因为缺乏科学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导致农民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推广效果,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部分地区推广资金不足,推广效率较低。

2.3产业结构需要优化

第一,大多数农村个体经营户和小型企业生产规模小、资金匮乏等,容易跟风建设,出现经营状态散漫、规划水平较低等问题,无法有效参与社会化分工,破坏当地产业结构,其次,这些个体经营户和小型企业抗风险水平较低,容易受市场环境影响,经济效益较差。第二,目前,农村产业结构主要为农产品种植和加工,尽管还发展了一定的农林渔牧业,但产业规模较小,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次,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服务体系配合运行,共同促进农村经济建设。

3乡村振兴下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3.1推广新兴技术,提升农民素质

在农业建设过程中,农民是主要参与者与建设者,是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对象。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时,要加大对新型技术的推广和宣传,提升农民综合素养,转变其传统的思想观念,打造出专业技能高超的优秀生产队伍。要对农民开展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生产水平,树立竞争意识,提高农产品竞争力。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发展新型产业。

3.2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做好科学研究,增强农产品科技竞争力。要增加对科研经费的投资力度,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农业技术研究工作,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发展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新型农作物的研发力度,优化和改善种植方式。建立环保农业发展体系,宣传现代化农业技术,优化农业发展现状,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步伐。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能力,树立创新的发展理念和思想意识,贯彻落实生态农业理念。

3.3加强信息化建设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业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策略

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升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的发展进步,在有效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定的不足,亟待进行改革创新。同时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开始思考如何优化乡村旅游行业以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现就对农业经济发展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策略进行详细的探讨。

1乡村旅游基本概述

1.1内涵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种以乡村田野为休闲度假场景的旅游形式。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在休息时选择去乡村旅游,通过欣赏那里的自然风光,感受乡村独有的朴素自然的气息,从而获得心灵的放松和休息。过去人们去乡村旅游,主要是了解一些乡村建设的背景及当地独特的风俗民情,也可以在村民的引导下实地观赏村落中的房屋、小溪及附近农田种植的农作物、果树等,现在乡村旅游则增加了农家乐及水果采摘等特色活动,让游客能够居住在实际的乡村房屋里面,吃真正的农家饭,亲自体验农活,从而使他们获得全方位的新奇的旅游体验,因此也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乡村旅游[1]。

1.2发展

现状乡村旅游符合国家的资源节约和环保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具有促进作用。我国的乡村旅游从萌芽至今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并且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乡村生活,而乡村旅游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因此近年来得到了十分迅猛的发展。

2发展乡村旅游对农业经济的带动作用分析

2.1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在过去,我国农业发展以种植业为主,采取的是农牧结合的发展模式,农业经济结构较为单一,技术水平也不够高,因而农业发展很容易受到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以至于难以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也不是很合理,各个产业的发展不均衡,第一产业所占据的比例过大,而第二、第三产业则处于弱势状态,发展速度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这就很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对待农业发展的态度是,要在大力发展种植业这一主业的同时,尽可能地拓展农业发展的渠道和范围,积极寻找新的、有效的营收方式,以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光明,同时它作为第三产业的其中一部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发展需要集结多个部门和行业的力量,同时也能对各个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乡村旅游依托的是乡村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其发展离不开当地的物质资料生产,而这也给其他产业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需求市场,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蔬果种植、旅游纪念品加工及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过去的以农业为主转变成现在的农业和其他产业共同发展,这有利于改善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弱势局面,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2]。

2.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截至2020年,我国农村人口的数量约为5.6亿,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40%左右,并且目前我国农村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合理转移,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其中涉及很多相关产业和部门,蕴含着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可以积极利用乡村旅游业的这种就业优势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知识能力不足,在其他一些行业中无法找到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岗位,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农民对农村有着天然的依恋,认为只有农村才是他们的家园,他们应该在农村进行工作和生活。并且传统的农业发展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并没有太多好的岗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很多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但随着近年来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兴起,许多相关产业如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的加工、商贸和交通运输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就为农民提供了相当多的就业机会,他们熟悉农业生产流程,了解自己居住的乡村的历史文化,因此自然地具有就业优势。只要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他们就能够进入乡村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各个所需岗位中,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在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能给自己带来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2.3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农村地区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具有天然的旅游资源,因此应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积极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以广泛惠及我国的农村地区,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在过去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农民受到文化水平、思想观念和眼界的限制,因此一味地依赖于种植业来实现生产发展,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收入结构较为单一,而且收入水平也不是很高。而伴随着近年来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基础设施在乡村当中建设了起来,也有大量的游客来到乡村游览观光,这就在无形之中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及其崭新的发展态势使农民看到了新的机遇,再加上城市游客的不断涌入,他们向往乡村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与他们的交流为农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使农民的眼界更加开阔,而这些都能够吸引农民投身于乡村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对整个农村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改善传统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要营收手段的弊端,能够促进农产品向商品的转化,将生产、流通和消费这几个过程融为一体,从而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除此之外,对于一些贫困村而言,更适合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业,这是因为只有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以产业带动就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3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业经济的策略

3.1拓展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

现如今,单一的游览观光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了,要想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注重拓展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从衣、食、住、行等各个环节入手,关注游客的深层次需求,力争带给游客更加丰富的乡村旅游体验。为此,各个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应当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可以充分结合本地的建筑、文化及物产资源特色,打造完整且具有乡村特色的一条龙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自由选择的空间,提高他们的满意度。例如,在饮食方面,可以加强与当地果园、菜地及家畜养殖场等的合作,以提供给游客新鲜健康的食材,让游客品尝到真正的农家味道,也可以组织水果蔬菜采摘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自选择自己满意的食材,然后当场制作成菜品,从而可以吸引游客购买相关农副产品或者进行餐饮消费。通过拓展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能够促进旅游业与农业及其他产业的相互配合,做到以乡村旅游业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3]。

3.2加强城乡交流合作

乡村具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及丰富的物产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但在经营发展理念及与外界的交流沟通上却明显不如城市。因此,要想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合作,做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两者的共赢。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一个局限之处就是景区知名度不高,很多城市居民不知道有这些景区的存在,就更不用提去旅游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而现如今城市十分流行的名片效应就正好可以超越乡村旅游业的这一发展局限。因此,乡村旅游景区可以加强与城市旅游景区及相关企业的合作,做好本地区的旅游宣传工作,共同搭建一体化旅游线路,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乡村旅游景区还要积极吸收城市旅游企业一些先进的营销推广理念,并做好旅游业的信息化建设,以摒弃乡村旅游目前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更好地发挥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

3.3注重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业是以乡村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及各种人文设施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如果因为发展旅游业,而盲目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在当地兴建一些超出环境负载的大型建筑和设施,则只会损失掉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不利于其长远发展。因此,乡村旅游业必须要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原则和方向,发展过程一定要充分体现环保和自然的思想,遵循绿色设计原则,合理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重视能源节约,同时还要注重做好乡村旅游环保宣传工作,要让当地居民和游客都树立起充分的环保意识,自觉维持周边环境的干净卫生,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4]。

4结语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它满足了城市居民想要欣赏自然风光及体验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的需求,因此吸引了非常多的城市游客,实现了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是以乡村风光及当地物料资源为依托,其发展过程涉及诸多行业和部门的配合,这对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及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还能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有利于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促进他们积极投入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中,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在未来的实践中,应当积极拓展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加强城乡交流合作,并且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以使乡村旅游业充分发挥出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俊友.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若干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3):183.

[2]苏婵.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思考[J].现代农机,2020(6):15-16.

[3]温桂花.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若干思考[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8(10):203.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第6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业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策略

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升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的发展进步,在有效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定的不足,亟待进行改革创新。同时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开始思考如何优化乡村旅游行业以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现就对农业经济发展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策略进行详细的探讨。

1乡村旅游基本概述

1.1内涵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种以乡村田野为休闲度假场景的旅游形式。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在休息时选择去乡村旅游,通过欣赏那里的自然风光,感受乡村独有的朴素自然的气息,从而获得心灵的放松和休息。过去人们去乡村旅游,主要是了解一些乡村建设的背景及当地独特的风俗民情,也可以在村民的引导下实地观赏村落中的房屋、小溪及附近农田种植的农作物、果树等,现在乡村旅游则增加了农家乐及水果采摘等特色活动,让游客能够居住在实际的乡村房屋里面,吃真正的农家饭,亲自体验农活,从而使他们获得全方位的新奇的旅游体验,因此也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乡村旅游[1]。

1.2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符合国家的资源节约和环保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具有促进作用。我国的乡村旅游从萌芽至今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并且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乡村生活,而乡村旅游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因此近年来得到了十分迅猛的发展。

2发展乡村旅游对农业经济的带动作用分析

2.1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在过去,我国农业发展以种植业为主,采取的是农牧结合的发展模式,农业经济结构较为单一,技术水平也不够高,因而农业发展很容易受到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以至于难以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也不是很合理,各个产业的发展不均衡,第一产业所占据的比例过大,而第二、第三产业则处于弱势状态,发展速度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这就很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对待农业发展的态度是,要在大力发展种植业这一主业的同时,尽可能地拓展农业发展的渠道和范围,积极寻找新的、有效的营收方式,以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光明,同时它作为第三产业的其中一部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发展需要集结多个部门和行业的力量,同时也能对各个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乡村旅游依托的是乡村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其发展离不开当地的物质资料生产,而这也给其他产业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需求市场,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蔬果种植、旅游纪念品加工及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过去的以农业为主转变成现在的农业和其他产业共同发展,这有利于改善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弱势局面,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2]。

2.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截至2020年,我国农村人口的数量约为5.6亿,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40%左右,并且目前我国农村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合理转移,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其中涉及很多相关产业和部门,蕴含着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可以积极利用乡村旅游业的这种就业优势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知识能力不足,在其他一些行业中无法找到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岗位,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农民对农村有着天然的依恋,认为只有农村才是他们的家园,他们应该在农村进行工作和生活。并且传统的农业发展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并没有太多好的岗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很多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但随着近年来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兴起,许多相关产业如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的加工、商贸和交通运输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就为农民提供了相当多的就业机会,他们熟悉农业生产流程,了解自己居住的乡村的历史文化,因此自然地具有就业优势。只要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他们就能够进入乡村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各个所需岗位中,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在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能给自己带来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2.3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农村地区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具有天然的旅游资源,因此应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积极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以广泛惠及我国的农村地区,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在过去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农民受到文化水平、思想观念和眼界的限制,因此一味地依赖于种植业来实现生产发展,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收入结构较为单一,而且收入水平也不是很高。而伴随着近年来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基础设施在乡村当中建设了起来,也有大量的游客来到乡村游览观光,这就在无形之中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及其崭新的发展态势使农民看到了新的机遇,再加上城市游客的不断涌入,他们向往乡村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与他们的交流为农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使农民的眼界更加开阔,而这些都能够吸引农民投身于乡村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对整个农村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改善传统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要营收手段的弊端,能够促进农产品向商品的转化,将生产、流通和消费这几个过程融为一体,从而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除此之外,对于一些贫困村而言,更适合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业,这是因为只有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以产业带动就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3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业经济的策略

3.1拓展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

现如今,单一的游览观光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了,要想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注重拓展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从衣、食、住、行等各个环节入手,关注游客的深层次需求,力争带给游客更加丰富的乡村旅游体验。为此,各个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应当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可以充分结合本地的建筑、文化及物产资源特色,打造完整且具有乡村特色的一条龙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自由选择的空间,提高他们的满意度。例如,在饮食方面,可以加强与当地果园、菜地及家畜养殖场等的合作,以提供给游客新鲜健康的食材,让游客品尝到真正的农家味道,也可以组织水果蔬菜采摘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自选择自己满意的食材,然后当场制作成菜品,从而可以吸引游客购买相关农副产品或者进行餐饮消费。通过拓展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能够促进旅游业与农业及其他产业的相互配合,做到以乡村旅游业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3]。

3.2加强城乡交流合作

乡村具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及丰富的物产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但在经营发展理念及与外界的交流沟通上却明显不如城市。因此,要想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合作,做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两者的共赢。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一个局限之处就是景区知名度不高,很多城市居民不知道有这些景区的存在,就更不用提去旅游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而现如今城市十分流行的名片效应就正好可以超越乡村旅游业的这一发展局限。因此,乡村旅游景区可以加强与城市旅游景区及相关企业的合作,做好本地区的旅游宣传工作,共同搭建一体化旅游线路,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乡村旅游景区还要积极吸收城市旅游企业一些先进的营销推广理念,并做好旅游业的信息化建设,以摒弃乡村旅游目前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更好地发挥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

3.3注重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业是以乡村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及各种人文设施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如果因为发展旅游业,而盲目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在当地兴建一些超出环境负载的大型建筑和设施,则只会损失掉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不利于其长远发展。因此,乡村旅游业必须要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原则和方向,发展过程一定要充分体现环保和自然的思想,遵循绿色设计原则,合理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重视能源节约,同时还要注重做好乡村旅游环保宣传工作,要让当地居民和游客都树立起充分的环保意识,自觉维持周边环境的干净卫生,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4]。

4结语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它满足了城市居民想要欣赏自然风光及体验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的需求,因此吸引了非常多的城市游客,实现了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是以乡村风光及当地物料资源为依托,其发展过程涉及诸多行业和部门的配合,这对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及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还能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有利于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促进他们积极投入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中,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在未来的实践中,应当积极拓展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加强城乡交流合作,并且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以使乡村旅游业充分发挥出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俊友.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若干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3):183.

[2]苏婵.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思考[J].现代农机,2020(6):15-16.

[3]温桂花.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若干思考[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8(10):203.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第7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生态农业在响应国家绿色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效益。传统的农作方式往往耗时长,作用土地少,农作效率低,生态农业则大相径庭,这为农民利益与乡村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1 乡村振兴领域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农村的经济管理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强调农业经济管理的革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强加农民收入。在这种情况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新创新。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引入环保理念,可以有效促进中国绿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帮助农民提高经济收入。实际上,从绿色发展方面来看,农业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来提高自身效益。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时,应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的具体特征、创新管理方式,来确保人类和生态系统环境的统一,充分发挥生态农业的作用。在农业发展时要注重创新,但农业发展创新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以依据市场调查结果来有效的判断农业发展的未来道路。同时,必须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借助先进科技的帮助,改善和优化相关管理系统,为生态农业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些帮助。事实上,这个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变。乡村振兴要以生态发展为发展基础,以此实现乡村长期发展的任务。从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上来说,首先要在绿色发展的概念上通过农业资源的科学分配,打造生态循环系统,形成绿色的农业生态产业结构。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地保证乡村振兴稳定性。实现无机农业和有机农业的互相促进,减少在农业中化学物质的使用,减少农作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生态农业和以往传统农业有一些差异。生态农业注重应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制造率和资源利用率,利用科学技术来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重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可以快速提升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任务。通过采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产业发展和农产品都可以适应绿色产品市场的需要,这就加强了农产品市场价格,最终增加了农民收入。

2 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

2.1 为了产业的发展要注重先进科学技术的利用

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是着眼于农村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农民要学习如何使用科学技术务农,如何发展生态农业,由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涉及到地理知识和农作方式创新,所以生态农业还要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来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高技术支撑,以找到更好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方法。其次必须加强农业技术创新,科学技术就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撑基础,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创新。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转变农业发展思想,加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减少资源消耗,确保产品质量,从而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增加运营商的数量,可以逐步形成生态农业系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地方政府对相关政策的支持,如调整和控制市场等各种功能。具体来说,像对生态农业技术培训、指导、评估和分析的运用,有助于广泛应用生态农业技术,大多数企业和农民可以系统地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以此促进最新技术升级和创新,其次,我们支持企业和农民采取相关政策,建立对应的快速检查通道,并采用奖励措施对其进行奖励,以促进农村生态农业逐步建立以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和科学生产等为重点的管理系统。应当以农村实际情况为基础,加强农业产业结构水准,合理利用农村资源。为满足农村发展需求,必须不断改进科学技术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并对农村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以响应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号召。在农村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对农村的资源特色进行运用,强调农业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实际上,在农村地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应是所有发展的基础条件。基础设施作为农村经济运营工作中整合生态资源和人才的重要载体,对于农村合作社进行产业合作,加速农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与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相比,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集中利用相关生产要素,达到资源集合的作用。为此,为了有助于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建立科学可行的发展措施。要以相关部门为主力进行有效的指导,根据地区生态、环境、产业、消费水平的不同情况,科学地计划、设计生态农业经济开发,然后形成相应的生产要求、操作和管理机制和相关支持服务。此外,根据相关法令土地所有权也可以转移,以确保不同农产品自身的优势和特性。并且,农村要积极实行生态农业经济开发的新模式,以此取得良好经济发展效益。只要国家政策支撑加上农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那生态农业发展必将带动当地经济不断前进,以此促进当地农民收入增加,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2.2 实事求是、立足基本资源、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和目标扶贫战略的推动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农业创新,要把农业发展到第三产业,并且注重利用农村天然资源。加强农业经济驱动功能,缩小战略目标,建立多样化的农村产业结构。在构建农村发展结构的基础上,以农业资源利用、产业合作、农企组合和其他农村产业基础为载体,将农村基础资源和人力资源集中到农村经济发展中,为了驱动农村经济的不断连锁发展,把各地区独特的生态资源和人才优势发挥出来。生态农业经济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础,必须以区域特性为中心,着眼于区域经济、资源、环境的调整和统一,实现区域经济的特征性发展。积极发展区域生态农业特性,要着眼于区域经济的有效利用,开发具有特殊性的高品质农业产物,提高农产品在农业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业开发的品牌化。要忠实于农业发展的创新概念,积极开发农产品种类,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特性,在创新发展中探索新发展思路,加强区域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区域特有农产品市场,以现代科学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可以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第一,注重培养农村人才,加强农村人才的生产技术培训。农民通过对区域资源、地理等的调查和运用,了解更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找到适合地区生产的生态农业路径,在生产的前线上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其次,加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改革。科学技术是一次生产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技术革新是分不开的。生态农业发展重要的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这是确保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这在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可以改善产品质量,使环境和经济双重获益,大大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要建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健全激励机制。在生态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动员广大农业生产者参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要保证在生态农业发展阶段经营方针和金融政策满足市场监管的需要,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且为了给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政策经济投资是最重要的。例如,要有效刺激农业生产的极性,考虑到地区的实际情况,就必须确立削减农业税和免除农业生产的资金补助制度。从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观点出发,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区域土地。如果存在土地盐害化、土壤侵蚀等土壤问题,秋天就必须回归草地放牧和森林,确立完整的生态农业循环机制、秋季优化生态农业开发政策等。农民可以通过生态农业经营获得更多收入,然后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生态农业生产中,以有效推动中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3 结束语

生态农业发展是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发展农业,这是一种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乡村振兴下的生态农业带动了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乡村振兴战略得到保障。生态农业发展是用最小的生产资源来生产最多的农作物,这可以极大提高农民收入,而生态农业发展也要因地制宜,生产跟当地环境、土地相适应的农作物,以此打造当地的特色农业品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海燕.乡村振兴视域下秦皇岛抚宁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0,(07):30-31.

[2] 余涛,郭惠琴.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产业化创新模式探究 ——评《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研究》[J].植物检疫,2020,34(03):89.

[3] 恽桃.乡村振兴视域下“互联网+”生态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农家参谋,2019,(10):35.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第8篇

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就影响方面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经济产生乘数效应。凯恩斯主义认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合理投资会对当地经济增长产生乘数效应。当有效需求不足时,若及时加大投资将会增加国民收入,随后消费和收入会持续增加,最终会对国民收入带来倍数的增长。如在农村公路、灌溉等基础设施的建筑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建筑材料、生产设备和劳动力等,就会促使本地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民收入水平,最终会极大地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是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追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改善基础设施的生产条件和公共服务,从而达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如农村公路通车、水库的有效利用,因此基础设施能够保证广大农民使用的有效性,即无成本或低成本,最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是通过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升级。基础设施产业的高效化、合理化,有助于促进其他产业结构的升级,最终增加整个产业结构效益。农村运输、道路、灌溉、电力等生产性基础设施,能有效地改变落后的农业耕作结构。如良好的农村公路运输设施,使生产出的农产品能很快的被运出并且变成商品,实现其产品价值。良好的通讯设施,能改善农民对市场信息的获取,因此能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最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村住宅建设关系。农村住宅建设在推进全面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农村的住宅建设量大而广,切实关系着广大农民的人居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推行农村住宅建设能够节约大量土地资源,便于土地整治、宅基地复垦和农田机械化耕作。政府可以集中财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同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不但能改变农村的面貌,还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可见,农村住宅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是相互促进的。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农村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经济的增长。非农经济的增长对当前的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影响很小。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笔者尝试借助多要素生产函数模型对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程度和结构进行判断。参照黑龙江省各年有效数据,对黑龙江省农村道路、电力等代表性的各类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这更有利于认识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评价指标和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C-D生产函数

C-D生产函数是由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20世纪30年代共同探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时创造的生产函数,是在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上作出的改进,引入了技术资源这一因素,用来预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系统或大企业的生产以及分析发展生产的途径的一种经济数学模型,简称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是经济学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生产函数形式,它在数理经济学与经济计量学的研究与应用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该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二)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模型的构建。在农业领域,C-D生产函数以农业生产经营成果为目标,描述了农业产出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农业生产过程的客观实际。对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计量分析时,本文构建C-D生产函数的对数模型来进行计算,C-D生产函数模型如下所示:AGRGDP代表每年农业总产值(万元),以1990年不变价格为基期计算;CAP代表每年固定资本存量(假定14a折旧年限,万元),以1990年不变价格为基期计算;LAB代表劳动力数量(万人);LAN代表有效播种面积,当年播种面积减去当年成灾面积的(万hm2);FER代表化肥施用量(万t);PES代表农药施用量(万t);ε表示随机误差;α0、α1、α2、α3、α4、α5为各项系数。

本文中CAP值是指当年固定资本的存量而非投资流量,由于当年投资大都会在若干年以后才能形成实物,因此使用当年固定资本存量更为合理。研究中笔者将技术要素舍弃,因为从1994-2009年国家政策对农业技术的影响波动较大,而且黑龙江省有关年份数据无法获取。赵芝俊等人在研究中着重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程度的计量经济分析。在分析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程度的计量经济过程中,运用已构建的C-D生产函数对数模型,利用黑龙江省1994-2009年之间16a的统计数据(见表1)使用SPSS13.0进行计算得出如下结果(模型下括号内为t检验值)C-D生产函数模型结果显示,可决系数R2=0.990,调整后为R2=0.983,拟合程度较好,而且F统计量为117.576,说明回归方程总体是显著的。CAP、LAN、FER对农业产值贡献率为都为正,0.096、0.374与1.219,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29、0.078和0.010。但是PES、LAB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是由于近年来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数量过剩引起的,因此增加劳动力投入对农业增长效果不明显。

有效播种面积容易受成灾面积的影响,因此各年数据波动较大,对模型的合理性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回归中,笔者剔除LAB、LAN以及PES3个影响因素,最终得到如下模型:模型仅包含CAP及FER两个变量,调整后R2=0.950,F值为60.735,CAP、FER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097、1.531,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58、0.002。参照樊胜根等学者的研究结果,对比第二个和前一个回归模型可以看出后者更加准确和合理。模型中明确显示,FER对AGRGDP的推动作用是很大的,这也说明在当前黑龙江省的农业技术水平下,农业产值的增加主要是由FER的投入量决定的。

(三)农村基础设施内部诸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模型的构建。仍然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来研究问题。一般农村基础设施可以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但是由于通讯、教育等非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外部效应较强,因此对于农业经济增长进行衡量时是较为困难的。所以在本文中对农业经济增长分析时,仅使用生产性基础设施进行有关分析。模型如下:AGRGDP代表当年农业总产值(单位:万元),以1990年不变价格为基期计算;GL表示乡公路里程(单位:万km);YD表示农村用电量(单位:万kw);SL表示有效灌溉面积(单位:万hm2);ε为随机误差;α0、α1、α2、α3为各项系数。各基础设施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黑龙江省1994-2009年之间16a的农村基础设施内部各要素相关数据取对数后见表2。

利用SPSS13.0,计量结果如下:可决系数R2=0.968,调整后系数R2=0.960,拟合程度很好,F统计量较大,说明方程总体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个别指标比如农村用电量没有通过t检验,且农村公路贡献率与实际情况相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黑龙江省农村公路建设跳跃性极大,有的年份建设缓慢,有的年份的年增长率在50%以上,因此对模型的构建和分析会产生很大影响。基于此笔者认为剔除农村公路要素是很有必要的,只利用农村用电量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两大要素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模型如下所示:模型中可决系数R2=0.979,调整后为R2=0.959,且方程总体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农村用电量和农田水利对农业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339、16.116,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79、0.016。而且农村用电量、农田水利与农业总产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7和0.988,表明高度线性相关。

实证结论

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程度及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内部各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如下:

(一)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高度相关

运用C-D模型对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经济(主要从固定资本、劳动力、化肥3方面来衡量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的内在关系(农业产值和公路、水利、用电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计量结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高度相关,而且显著性水平较高。农村电力、水利设施建设水平对黑龙江省农业产值均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道路在黑龙江省农业产值中的作用不显著,而化肥在农业产值增长上发挥了显著的经济规模效应。因此各地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继续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对投资资金的投向和比例进行合理调整,显现农村基础设施在农业产值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引导黑龙江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低

在研究的农村基础设施中,农田水利起到的作用是最显著的,相反劳动力的作用最弱,今后为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保障。近些年来,黑龙江省的农村发展资金稀缺,因此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资金就更少,而且各级政府更多的是重视投资的短期效益,忽略了投资建设的长期效益,导致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致使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本不足,极大地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实证结果说明了农村劳动力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所造成的,未来黑龙江省还应继续增加教育投入,确保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工作技能快速提高,为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三)黑龙江省机械化程度一直较高

通过研究发现黑龙江省机械化程度一直较高,本文认为可能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当前黑龙江省农业中大都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少,而对机械化的需求较高;二是近些年黑龙江省发展快速的城市化,促使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至城市造成的,相比农村道路设施,农村电力设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