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现代建筑设计范文

现代建筑设计范文

现代建筑设计

现代建筑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建筑设计设计思潮现代建筑

正如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明治天皇政府强制促使日本欧化,全盘照搬欧洲国家的宪法模式、义务教育体制、义务兵役制废除武士等级制度,使国家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变革一样,对于完全不同于日本传统建筑的西方建筑,日本政府也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和融入国际潮流之中,经历了从全盘吸收到形成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再到对世界产生影响和贡献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日本民族善于模仿和吸收国际社会有益的重要成果,并以创新的形式加以发展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主动地吸收和采用世界先进成果的态度

(1)明治维新的头20年(19世纪末期),政府就主动雇佣外国专家工作。1870年,工程部设立了建筑部门,许多欧洲建筑师应邀到日本,设计出不少新的公共建筑,其中有意大利人、美国人、英国人等。对所设计的建筑物,建筑师非常严格地运用了当时流行的折中主义方案,每建造一座建筑,都使风格服从于功能。以文艺复兴风格表现办公建筑,以中世纪风格表现教堂等。一直到20世纪初,所有法院和作为外交舞台的建筑都采用模仿西方的建筑风格。

(2)积极培养本国建筑师。1875年,工程学院开设建筑课程,并尽可能让日本学生到欧洲参观,以便使他们亲身体验西方的设计和施工方法。于是,日本本土的新一代建筑师成长起来,他们在明治维新的第30年中开始逐渐取代欧洲人,即使当时仍然延续使用同样风格。

这些表明日本是以自上而下的积极姿态迎接西方建筑的,包括折中主义建筑和后来的现代建筑。

2对建筑技术的重视使现代建筑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几乎彻底毁坏了东京和横滨,这迫使建筑师们仔细考虑各种建筑方法的利弊。这些紧迫的技术任务,促进了理性论点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良好的传统,那就是重视建筑作为物的本质,重视技术、经济等因素,避免建筑设计走向流于形式和肤浅的道路。

3完善的建筑设计竞赛体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创新是建筑设计的生命,没有创新,设计就会成为历史模式的再现,失去创造的真正内涵而驻足不前。而设计竞赛是建筑设计推陈出新的催化剂,它以殊途同归的特点,促使建筑师从多个角度探索途径和预达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思维的能量,从而为使用者提供从多种方位进行多种选择的机会。竞赛产生的作品,尽管有的不一定完善,但新鲜的思路往往在激烈的竞赛中脱颖而出,开拓了设计的新境界;有的并成为未来发展的预示,或建筑师通常在思维发展到的变革点上,运用综合分析等逻辑思维加以深化,使自觉完善和寻求突破的意识汇成新的建筑思潮,促进了设计方法的变革,推动建筑设计向新的目标发展。因而,竞争机制的完善有利于促进设计思想和方法的持续演进,使设计伴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出新。

当今日本建筑整体水平的提高与竞争机制的广泛应用息息相关,考察日本战后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各个时期建筑思潮的演变都在许多著名的设计竞赛中得到了反映。竞赛追求的目标和评选的标准不可避免的受到当时建筑设计思想的影响和限制,但是,竞赛为建筑师提供了展示新思想的机会,日本的很多老一代和青年建筑师都是通过各种大赛脱颖而出,成为某个设计流派与思潮的代表人物。竞赛是建筑设计潮流的先声,通过设计竞赛人们可以看到建筑设计发展中不可抵挡的新趋势。

日本在1948年举办的战后第一次实施性项目的公开赛——广岛和平纪念天主教堂是很多人等待已久的机会。在参赛的177个方案中,大部分作品表现了对现代建筑的向往。二等奖得主井上一典在其竞赛说明中写道:“要给建筑以直接的表现,而不是某种风格,也就是说结构和材料要与每个建筑的目的相一致。”并列二等奖的丹下健三认为:现代建筑技术的进步一定能在今天产生新的宗教建筑。当代的教堂应由钢、混凝土、玻璃建成,现代技术与理性必须是宗教建筑的基础。”前川国男(三等奖获得者)表示:就像哥特结构用砖石探讨尖拱的可能性,我们将使用最激进的壳体来探讨现代的形式。”这三个现代建筑倡导者和实践者都以这次竞赛为契机,来体现现代主义的精髓,虽然评委没有选出一等奖,但后来世界和平纪念教堂按照评委村野藤吾而不是获奖方案的设计完成,这反映了当时竞赛体制在日本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仍有积极的一面:它使得在美国欧洲演进的现代建筑运动向成熟迈进了一步,竞赛作为一次现代建筑的预演,为其后的就建筑走向奠定了基础。

1年之后,在广岛和平中心竞赛的110多个应征方案中,丹下健三获胜,对于丹下的获奖方案,评审主席岸田日出刀教授认为“整个设计与其周围的都市计划要素很好的协调一致”,丹下在设计中第一次使用了底层架空和交通核体系,被形容为“开敞的柱廊”,使人们透过建筑欣赏到全园的景色,是对柯布西耶的现代建筑的底层架空的充分运用和发展,成为后来很多设计的样板。——这座建筑是战后规模最大的纪念性建筑和20世纪50年代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其风格和手法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影响日本的创作和发展。

其后的京都国际会议中心的竞赛可以说是日本有史以来最富成果的竞赛之一,其中未实施的方案也很优秀,尽管菊竹其清训败给大谷幸夫,但他的设计却是一个强有力的竞赛方案,这两个方案与丹下同期作品相似,表现了现代在日本已发展成熟。大谷幸夫提出了一种新的空间构成体系,它是一系列梯形的结合,所有不同的功能全部通过的秩序相互统一为一体,并且留有增建或修改的可能,形式颇有日本风味。大谷幸夫作品建成后,人们可以看到建筑、结构与空间造型的统一,结构构件与装饰的统一,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这座具有日本传统风采的现代建筑,已成为今日京都的名胜,是日本当代建筑的佳作。

日本在20世纪50~60年代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期,1964年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丹下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获得巨大成功,使日本建筑跻身于世界的前列。

1968年迎来了日本建筑竞赛的黄金时期,三个主要竞赛(国家大剧院、京都国际会馆和最高法院都是部级),竞赛大大提高了建筑师的地位,并相应起草了竞赛规定和工程实施指南,使建筑设计竞赛制度走向成熟,并获得了国际性声誉。

20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竞赛非常普遍,之前的赛事都是为特殊建筑而设,而80年代竞赛类型变得多样,即使很小的设计事务所也能参加;竞争为年轻一代建筑师的表现提供了绝好的机遇。建筑师更为关注环境问题,热衷采用新技术,强调文化的丰富性,以多变的手法著称的矶奇新担任多次大赛评委,为赛事增添了刺激和活力。

20世纪80末到90年代,日本出现泡沫经济,为了提高企业声誉,扩大知名度,获得好的方案,日本举办了许多声势浩大的设计竞赛,较著名的如东京新国家剧院竞赛,吸引了屈米、霍莱因、埃森曼等人参加。通过这些竞赛,人们了解到世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设计观念和高超的手法,对日本建筑设计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大激发了日本建筑师的竞争意识。

总之,日本多年来的竞赛实践表明:合理完善的竞争机制推动了建筑设计思潮的更新,并选拔出各种流派的领导人物,带动了建筑设计整体水平的提高,对日本的建筑的繁荣起到了很大作用。

4注重本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日本建筑史就是一部外来建筑文化与本土建筑文化不断交织的历史,是外来建筑文化被摄取与同化的历史。在对待外来建筑文化上经历了引进和模仿,转化和折中,到交融和共生三个阶段,外来建筑物质层面的东西,经过日本民族特有的组织方式与结构方式使其转变为日本特有的文化。从早期丹下的广岛和平纪念公园,香川县厅舍、仓敷式厅舍、东京奥运会大体育馆和小体育馆,到黑川的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崎玉县立博物馆,矶奇新的奈良会议中心,至今我们仍乐道的安藤,都无不致力于用最现代技术和日本文化共同诠释对建筑的深刻理解。

5成功的作品奠定日本建筑在世界建筑的地位

任何思潮的掀起和高涨除了适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等土壤外,一批富有远见和活力的建筑师和他们的优秀作品是推动日本现代建筑设计从最初的模仿走向成熟的重要力量,优秀的建筑作品对新思潮、新观念、新手法最有说服力的东西,同行日本的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对于中国的建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在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6国外建筑师参与促进了日本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和成熟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雇佣国外建筑专家,著名的例子就是请现代建筑大师赖特设计的帝国饭店,还有请外国著名建筑师如屈米、埃森曼等参与国内建筑设计,留下了如关西新空港候机楼竞赛、东京国际会议中心竞赛这样的优秀作品;这些国外建筑师的参与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建筑师的竞争和创作热情,推动了建筑设计思潮向国际社会融合。

7对现代建筑思潮的敏感和积极吸收

现代建筑设计范文第2篇

从历史角度看,系统理论的出现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一方面,伴随人类技术发展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种种问题,迫使单一以技术为中心的认识论转向探讨系统的综合效益;另一方面,要使高度发展的单一学科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也离不开技术的综合。系统理论着眼于从事物的整体来考察其结构与功能,认为系统是由不同要家组成的有层次的整体,系统的功能大于部分功能的总和,同时系统不是永恒不变的,必须不断交化发展适应客观环境。

系统理论对当代自然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学术上表现为多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迅速发展并发挥出巨大优势6在组织管理上表现为单一对技术经济效益的追求转向对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的探讨。正是因为系统理论对人们认识论产生的重大影响,五十年代末开始,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渗透到现筑设计方法论领域。建筑设计方法论研究的是在设计过程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传统建筑设计采用的是经验设计法,西方古代对建筑理论的研究偏重于柱式体系为代表的造型设计方法;工业革命促使近现筑走上科学化道路,突出空间的主体地位,应用新结构、新材料成为现代建筑的设计准则;随着现筑设计的发展,西方许多学者开始探讨如何将抽象的设计原则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方法,探讨建筑设计的程序、准则及评价标准的规律性。

1962年。月英国皇家建筑学院主办的建筑设计方法学术会议上,其里斯·爱斯莫

(MorrisAs5M.w)在题为4IntroductionofDesi8n)的文章中将系统工程的理论引入建筑设计的方法论研究。他认为建筑设计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分析、综合、评价、优化、决策等几方面内容,并以系统观点对各阶段具体工作的相关性作论述。

六十年代中期为建筑设计方法沦的系统化时期,其特点是系统观点在建筑设计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有人又称之为第一代建筑设计方法论。其中琼斯(J.C.J.nee)为研究建筑功能要家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设计因素关联矩阵,采用计算机模拟分济方法,以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揭示对象各要素问的功能关系,试图使功能分析定量化。对于没有生活体验的新类型设计,这一模式无疑是有价值的,然而作为通用建筑设计方法,其方法似乎失之于繁琐。第一代建筑设计方法论探讨了与设计程序相关的问题,将系统论、运筹学引入建筑设计的方法论研究,然而对人的行为、心理的复杂性考虑不足。

六十年代后期在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建筑设计方法的基础之上,许多学者格行为科学与心理学成果引入建筑设计领域,人们称之为第二代设计方法论。针对第一代设计方法论将建筑设计绝对量化的倾向,w.J.曾特尔认为设计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设计的目标在于改善人们的行为环境,量化分析并不适用于所有建筑。c.亚历山大认为设计的过程是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人的行为活动具有相关性,因此功能分析的模式并非树状分枝,而是呈一种半联方结构。亚历山大还探讨了文脉(context)与形式的相互关系,认为设计的解答是以适当的形式完成对环境的改造。七十年代G.布劳独班持在《建筑设计与人文科学》中更全面地阐述了建筑设计的本质与设计方法哲学,他认为建筑设计决定于内固、外因西方面,内因取决于设计者的认知因式。构思能力、意识形态等方面,外因取决于投资与技术手段、法规与功能要求以及人们的审美需求,在不同情况下存在实用设计、意象设计、类比设计、规范设计等方法。

以系统的观点全面认识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便当代建筑设计研究的不仅仅是技术与艺术问题,还涉及到相关学科的制约与联系。当代西方建筑设计理论研究集中于几个方向:

(1)城市窿筑学理论研究城市建筑学是从城市整体出发研究建筑设计的方法。在组织管理上,总体规划一详细规划一单体设计构成系统的层次性,而建筑作为构成城市系统的要素,其数量、性质及形态应服从城市整体结构需要。当代城市建筑学理论的实践表现在详细规划与单体设计的中间层次——城市设计得到各国的普温重视。以系统的观点研究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有利于综合利用土地及市政设施、井在城市动态发展过程中保持空间形态的完整。

(2)行为环境窿筑学理论研究行为环境建筑学是建筑学与心理学、行为科学的交叉学科,探讨人类行为活动对建筑的需求及建筑环境对人思想、情绪、需求的反作用。六十年代美国普鲁特。伊戈等居住区开发建设的失败表明,单一的功能设计方法并不能解决建筑现象的所有问题。奥斯卡。纽曼等建筑师通过对纽约社区犯罪率与社区环境相关性的分析指出,设计中必须考虑环境对人行为心理的反作用,通过社区内外空间的层次性与屑性加强环境监控,并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波特曼的建筑实践也表明,建筑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的。

(3)建筑形态学理论研究建筑形态学主要研究建筑造型设计的方法及手段,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美学等法则探讨形态发生的本质及规律。弗朗西斯(Framl5D.K.

chiR8)强调形式要素是建筑师的基本工具,他的《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从研究基本形态要家出发,对相应建筑要索作系统研究,从而引出空间与建筑形态设计的规律性。建筑的功能法住取决于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对建筑自身空间组合多样性的研究,为建筑师提供了新的设计方法。

(4)建筑符号学理论研究建筑符号学员韧是由符号学研究开始,结合信息论美学,以符号学概念认识建筑,形成新的设计思想方法。人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借助于语言、文字、图象等信息,建筑形象也是信息的载体,作为建筑要更好地为人服务,其信息应彼人们乐于接受。建筑符号学认为:建筑形式是否被人们接受和喜爱有两个互为关联的信息因素——约俗与刺激,只有前者无后者,使人感到干篇一律,索然无味,只有后者无前者,形象与人们理解认识能力大相径庭,也不易彼人们接受,设计成败的关键在于两种因素的优化组合。后现代摄的一些建筑设计正是这种观念的具体实践。

(5)生态窿筑学理论研究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是当代社会人们关注的两大课题,生态建筑学以生态环境出发探讨建筑设计方法,指出人们在改造生存环境的同时必须遵从自然规律,维护生态环境。生态建筑学的研究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为城市总体生态效益的研究,侧重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为建筑节能措施的研究,以及太阳能建筑、挖土建筑等节能类型的开发。

现代建筑设计范文第3篇

1.1哲学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强调自然、思想、人生的集中和统一,在具体的中国传统建筑上这一文化特点得到集中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诞生和发展的基础,体现了人与自然交融一体、和谐发展的理想,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1.2生态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要点“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和生态的独特阐释,风水学说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深远,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重视建筑物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倡导气候、景观、水文、地质一系列生态的的综合,并可以形成评价和选择的基础,在朴素唯物主义、实用思想和原始生态理念的综合下,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最具有特征和代表性的要点。

2现代建筑设计工作中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要点

2.1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现代建筑设计应该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作为传承的主要内容,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为平台,进行进一步的概括、总结、结构和变形。在丰富建筑设计结构形式,丰富建筑设计审美取向的基础上,给建筑物一个功能性、艺术性、符号性的标志,使建筑物具备更多的艺术内涵和更深的艺术层次,做到对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与保障。

2.2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现代建筑设计工作中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用富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的符号来表达自己对现代建筑和建筑文化的理解,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以形会意,既达到现代建筑设计蕴涵传统建筑的某些特质,又可以平衡和保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建筑设计体现出独特的创造性和传统的延续性。

2.3延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技艺现代建筑设计应该借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技术、艺术处理的手法,取得建筑物、环境、材料的平衡关系。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还应该延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技艺,对粗糙落后的部分予以剔除,对于净化传统的部位予以保留,使建筑设计达到最佳的效果,营造出符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意境与风格。

2.4开拓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方法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因势利导,因材施艺,适可而止。现代建筑设计应该在其基础上进行拓展,采取更先进的材料和技术,使现代化的建筑更好地融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2.5关联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识应该在追求高效、简洁节奏的基础上应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识,满足人们潜意识中亲近传统文化的心态,在设计工作中可以选取传统生存经验中对应的元素加入设计之中,使人们在不失时尚感的同时追溯回忆,完成精神的释放与安逸。2.6建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共存联系要完成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现代建筑设计,需要发掘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所蕴涵的现代价值,使本质思想与具体技术相契合,从而设计出更多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现代建筑作品。

3结语

现代建筑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建筑特点;现代建筑;设计;借鉴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历史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其自成一派,极具中国特色,由于我国古代地大物博,且一直处在统治地位,所以对于周边地区的建筑风格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国古代建筑造型独特,每个建筑都是轴对称建筑,建筑群的布局也顺应风水、主次等进行有序美观的排列,材质多以木质、竹质为主,不适用钉子,利用榫卯技术契合在一起。现在建筑设计中,可以从我国古代建筑借鉴的东西数不胜数。

一、与环境相协调

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建造,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讲究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结合当地的环境、气候相呼应。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拥有56个民族,所以每个民族、地区也有着独属于自己区域的建筑风格。例如,在苏州地区,建筑多依水而建,苏州园林中多种竹,营造出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而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则有些村落进村看不到屋子的情况,因为其村落都向下发展,都是“地下室”;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佟楼,福建客家土楼、园楼,等多种建筑形式。这些因地制宜的建筑形式,都是可以被现代建筑设计所借鉴与学习的。我国古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主要是因为受到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其次木质较于其他的建材,硬度更强,但是由于其耐久度不够,所以一般会选择刷上涂漆和桐油的方法,这种方式既能延长木材的使用寿命,又可以增加建筑的美感。在美感的增强上,我国古代的皇家建筑一般会在建筑外墙上、柱子上进行图画、浮雕,一般采用红黄两色。同时也因为区域因素对于建筑颜色的使用上也有一定的差距。北方,由于北方的冬天草木枯萎,色彩较为单一,所以多使用红色、蓝色,使原本单调的色彩变得丰富;南方,由于南方夏日较为炎热,浅淡的颜色可以使人内心平静,所以在建筑中普遍使用白色、灰色等较为浅淡的颜色,这样可以更好地与南方环境融合在一起。在色彩的使用上,中国古代建筑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也是很多的1。

二、艺术特色

我国是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原始社会一直到汉代,随着我国对于木质结构建筑的不断改进与升级,我国的古建筑体系才算是独立、确定下来。这时的我国古代人们掌握了制造砖瓦技术,于是一种全新的,砖石与木材相结合的建筑应运而生。这在当时是领先于世界的建筑技术。将我国的绘画、雕刻等技术完美的融入到了其中,创造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体系。这就启示我们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加强艺术元素的融合,以及民族性、地区性特色的融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种多方艺术元素结合的手法,可以有效地帮助现代建筑设计行业发展2。

三、建筑结构性能

(一)木构梁柱系统前文说到了中国古代建筑形式多采用木质结构,木质结构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建材之一。木质结构的发展,早在我国的西周时期其实就已经趋于完善了,是吸收拾起,木构梁柱系统就已经出现了,并且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应用于建筑中,发展到了汉代,木构梁柱系统基本已经成熟。我国的古建筑充分的开发、利用了木材这种建筑材料的所有特性。研究出榫卯技术,解决了木材衔接难的问题,使得木质材料的结合更具可能性,给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木质结构也可以很好地起到承重的作用,保证建筑的整体持久的稳定性。我国古代木制建筑使用的木材大多是优质木材,因其具有更好地防潮、防虫、硬度更强等特点。木材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是可以完全被降解的,所以不需要考虑建筑垃圾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古建筑大量使用木材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古代林业资源丰富,因为我国的两条母亲河流域,养育着大量的树木,使得我国古代人们进行木质房屋建设时,可以直接就地取材,同时木材的可塑性强,加工制作过程也较为简单。

(二)斗拱我国古代木质结构建筑的灵魂其实是斗拱,斗拱的作用是连接梁柱,木质结构发展到盛唐时期,才逐渐完善起来。斗拱在我国的木质古建筑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皇家建筑的斗拱是最复杂的,越复杂的斗拱,其所产生的抗震性,抗压性也就越强,木质建筑也就越稳定。其工作原理可以解释为;我国古代木质结构之间的连接方式并不是现代常用的钉子、胶水,而是特有的榫卯结构进行连接,所以木材与木材之间的连接并不是刚性连接,而是带有一定缝隙的,这些缝隙,可以再产生地震时抵消掉一部分地震波所传递的能量,但是其本身却不会因为振动而损坏,甚至会变得更加牢固。经调查研究证明,采用了斗拱技术的木质建筑比没有采用的建筑抗震能力要强很多。经过我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劳动,使得斗拱不仅功能性极强,其美观性也得到了提升,从外观看来,其更像是一种装饰物。

(三)木质建筑的结构特点木质建筑的结构特点:一、木质建筑的材料大部分使用木材,其承重方式与混凝土结构不同,没有承重墙,全部的承重稳定都需要木质框架来完成,墙体只起到隔离空间的作用;二、由于建材使用的是木材,便于加工,可以时刻根据环境、木材种类、房屋高度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实时的调节;三、木质结构其承重点分散,这就导致了如果一个区域内的建筑遭到破坏,并不会太大的影响到整体建筑的稳定性,一般极少出现整体坍塌的情况,这种特点可以在天灾人祸发生的时候极大程度的保障屋内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四、我国古代林业资源发达,使用木材进行建造,可以就地取材,减少运送成本,同时还可以加快建设速度。

(四)柱架层系统柱架层系统对于我国古建筑结构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我国古建筑不使用钉子、胶水、钢筋等技术进行结构结合,而是采用一种复合的连接模式。其中包括;榫卯、侧脚、生起、雀替等结构。利用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保障建筑的稳定性,使得结构更加稳定。其中,侧脚、生起主要起到减少结构受力的作用,使得建筑稳定性更强;雀替则增强了木质建筑梁端的抗抗剪性、抗弯性,具有较强的转动能力,可以在建筑产生弯曲时,帮助分散弯曲力,减少建筑受到破坏。现代建筑中以及不存在这种结构,在抗弯曲性能上,现代建筑应该多借鉴我国古建筑的各种特性,来保证建筑系统的完整性3。

四、建筑布局

在我国古代,类似皇家建筑,贵族建筑,都是以群体分布,包括北京最著名的四合院,都是由多个单体建筑集合在一起形成或大或小的建筑群。建筑群通常会有严格的要求,根据方向来定位每个建筑的位置与大小等,在开始建造之初,往往会找到风水师,按照建址的风水、地理环境、位置、以及户主信仰的宗教因素等种种因素来进行规划。我国古代建筑群的分布一般都是对称分布,以故宫为例,就是以一条中轴线,然后左右两侧完全对称,中轴线上建设主建筑物。最后建筑群整体形成一个规则的四边形。这种分布排列方式可以使得院落可以吸收到充足的阳光,在防风防寒等方面效果也较好,同时这种分布方式也展现了我国古代皇家宗法、礼教因素。这种布局模式既满足了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同时也使得建筑群井井有条,每个建筑错落有秩,同时凸显出主轴上建筑的核心位置,使得整个建筑群的整体气势显得磅礴大气。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物的种类、功能、形式,越来越多,古建筑群的布局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建筑的设计需求,很多新型的布局方式已经逐渐的代替了轴线分布的方式,但是布局的核心其实并没有变。依然还是规则四边形分布,主次分明等特色4。

五、总结

现代建筑设计范文第5篇

1对传统元素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进行分析

1.1建筑设计需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立足于其中对于建筑设计而言,是艺术的一种,展现的是特定的文化内容,也就是说,建筑设计需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环境中得以体现,实现对思想、观念和价值的展现。同时,建筑设计形成的基础又是前人的经验或者成果,因此,建筑设计是立足于传统文化的背景中的。同时,尽管有些建筑设计看似远离传统,但是,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新设计,也是在广泛吸纳传统元素、经验基础上而进行的自我创新。例如,苏州的博物馆,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吸纳了《道德经》里的空间理念,与自然进行有机融合,展现建筑的风格和美丽,实现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表现,这正是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良好传承。建筑设计中借鉴古人优秀的思想文化,能够使其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在观赏价值上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2传统文化是建筑设计进行创作的基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其一定的基础和源泉,建设设计也不例外。通常,任何一种建筑设计都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脱离的关系,都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影子。建筑设计是对艺术进行创新的结果,而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现代建筑中,为了突破风格的限制,实现多样性,最根本的出路就是尊重历史,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内容和风格进行深入分析,吸取经验,找到创作的基础和源泉,理解传统建筑风格的思想、理念、创作手法等,而后实现与现代建筑的有机融合,达到对艺术的创新。例如,对于上海世博会上的中国馆的设计,就极大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展现十分明确。

2传统元素对现代建筑产生的重大影响

2.1从建筑布局元素方面进行探讨在古代的建筑中,其布局元素主要源于风水学的理论。对于风水学而言,它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风水学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对古代建筑的选址、规划、设计布局的思想和风格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影响深远。风水学内容丰富,囊括了美学、地理、地质等多种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生、以自然为基础、适应地理环境的思想,这也是古代建筑设计思路的理论基础。在传统的四合院建设中,体现的就是传统文化中有关“四”与“合”的布局理念,尊重和谐,布局较为严谨,具有明显的等级制度,内部环境良好,同时,也能够有效发挥对外部不良气候的有效抵制。

2.2对人文思想元素的分析中国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包含了诸多思想家的思想和观点,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与现代建筑设计也有着重要的联系。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人文导向、整体意识、生态意识、雅俗观、多元论倾向等等,都对现代的设计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从而影响设计者的设计理念的创新。对于儒家思想,提倡“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在具体的设计中,体现在内部的严谨性以及外部的和谐性,实现自然与人文的统一,如深圳万科第五园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正是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当代转换。另外,道家思想也在建筑设计中体现明显,最为突出的体现就是国家大剧院,展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的真谛,无为而又无所不为,既实现了建筑的整体性能,也使整个空间设计彰显自由性,这需要设计者不断的提高和不懈追求,需要的是勇气,是智慧的结晶。而对于博大的佛家思想,更加关注人性的真实,体现在建筑设计中就是清新自然、淡雅。例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就是佛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远离世间俗念,偏重于建筑的自然性,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十分广泛。

3现代建筑设计如何体现对传统元素的传承

3.1对传统符号和标准的传承对于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集中体现在对传统符号和标志的传承,这主要体现在对思想标志和事物标志的传承方面。因此,在进行现代建筑设计的工作中,要结合传统元素进行深入的认识和分析,将其更好地融入现代建筑设计领域中。符号的概念比较空泛,是各种事物的统称,如人、事物、人文思想等。在对符号进行传承的过程中,方式较多,可以是图案,也可以是建筑手法。将传统形式中的成分与现展方向相融合,实现传统与现代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交融,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

3.2对传统材料的传承对于传统材料的传承是现代建筑设计对传统元素进行传承的又一体现。在整个建筑设计项目中,建筑材料也是一个重要手段,材料的形式决定空间的要素,在任何发展时期,其作用都不容忽视。因此,对于传统元素的传承也需要深化对建筑材料的继承和发展。在整个中国文化中,建筑的主要原料为木材,其主要特征就是给人以更加淳朴、自然的建筑感觉。在现代,虽然建筑材料的主要品种为钢筋、混凝土等,处于主导的位置,但在具体建筑设计中,积极应用传统的材料风格,发挥主要优势和特征,也就是说,在使用现代建筑物料的通化市,在进行艺术创作和造型的过程中,对木质材料所具备的风格和特征进行展现,深刻体现对自然的表达以及对传统文化底蕴的展现。日本的建筑师对建筑美学进行了特别的阐述,在1992年的世博会的日本展馆的建设中,这一思想得到认可和使用,主要运用了集成木材,对传统的木式建筑的特征进行了极好的诠释,凸显斗拱的美感。这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尊重与传承,也是创新和发展的体现,也就真实反映了现代建筑对传统元素的传承。

4结束语

现代建筑设计范文第6篇

◆ 酒店正门设计效果图

现代建筑设计强调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因此,基于平面设计对空间结构的把握,能够获得较好的平面装饰元素组合形态,由此强化了视觉上的艺术效果。为营造整洁、端庄的酒店环境氛围,在较大限度减少区域装饰性元素的同时,则利用平面设计中的借景手法,通过水体景观的镜面效应,丰富了建筑设计的元素组合形式。右侧的人工影壁设计,借助水的流动效果赋予其律动感,在满足影壁功能的同时,使其成为建筑设计中平面艺术美学展现的重要载体。

◆ 酒店景观区设计效果图

平面设计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其整体布局更加合理,针对不同建筑空间的功能设定,以及建筑布局中所涉及元素的特殊性,则需要其环境、面积进行适应性调整。黑色衬底的景观水池与白色的石阶在色彩上形成了鲜明对比,并营造了如同云端一般的意境,使之具有形式上的视觉艺术美感,而右侧白色的墙壁在设计上与石阶相呼应,从而保持了酒店景观区平面设计的整体性。同时,在保证美观的情况下,建筑主体的设计增加了其层次感,简洁的线条和结构,配合其光影效果,有助于营造更加安静、庄重的环境氛围。

◆ 酒店内厅设计效果图

室内空间是建筑设计的重点,在平面设计中,内部空间的艺术美感与其结构布局等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因此,通过平面设计可以优化建筑空间布局的视觉效果,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体验。复古的内厅设计强化了空间氛围的营造,而左右两侧的木梯在结构上呈现出对称美,而利用顶部光源的布局,镜面光影效果的艺术美感更富有亲和力,木梯顶部通过护栏进行连接,强化了建筑设计效果的整体性。木制圆形镂空拱门的设计,保证了内厅内部在视觉上的整体性,并通过平面设计中的大量的几何元素堆积,丰富了平面空间的立体效果。根据平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图中建筑元素的组合应用突出了现代艺术审美的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要求,使平面布局更加规整、有序,有效减轻了人们的视觉疲劳程度,提升了基于文化艺术的现代建筑设计的情感表达效果。

◆ 酒店内厅设计效果图

室内空间是建筑设计的重点,在平面设计中,内部空间的艺术美感与其结构布局等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因此,通过平面设计可以优化建筑空间布局的视觉效果,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体验。复古的内厅设计强化了空间氛围的营造,而左右两侧的木梯在结构上呈现出对称美,而利用顶部光源的布局,镜面光影效果的艺术美感更富有亲和力,木梯顶部通过护栏进行连接,强化了建筑设计效果的整体性。木制圆形镂空拱门的设计,保证了内厅内部在视觉上的整体性,并通过平面设计中的大量的几何元素堆积,丰富了平面空间的立体效果。根据平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图中建筑元素的组合应用突出了现代艺术审美的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要求,使平面布局更加规整、有序,有效减轻了人们的视觉疲劳程度,提升了基于文化艺术的现代建筑设计的情感表达效果。

◆ 酒店客房区域建筑设计效果图

建筑设计中的平面思维关注建筑主体形态的结构特点,其中主要是点、线、面等元素的综合应用与不同的组合形态,从而实现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的转变。酒店客房区域的建筑采用了传统木制框架主体结构,以廊柱为“线”,而玻璃、隔断等作为“面”以遮挡视线,宫灯等则作为点缀丰富了建筑设计的内部元素构成,使平面设计的整体效果得以突显,并借助玻璃的透视和光影强化了建筑的立体效果。酒店客房区域的建筑在垂直空间上存在明显落差,错层的设计在进一步提升了平面设计的层次感,建筑设计的立体感得以显现。除实体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外,图中平面设计还渗透了大量的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石刻与木雕工艺丰富了建筑艺术的文化构成,而中间位置的装饰石灯笼在平面设计中是建筑文化的“点”分布,有助于构建更加平衡的文化空间。

◆  酒店客房内部设计效果图

酒店客房的设计在遵循传统室内空间设计的基础上,应强调其空间功能与结构的特殊性,以选择较好的平面设计方案,营造舒适、温馨的室内空间环境。整个酒店客房内部采用了平面设计中较为常见的“双拼”配色方案,白色与原木色对内部空间进行了划分,从而在视觉上引导对空间功能的区分,形成差异化室内布局效果。悬浮式吊顶的设计,能够提升平面设计在视觉效果上的层次感,而墙面黑色木制装饰丰富了平面设计的元素构成,在艺术效果上起到点缀作用,有助于突出酒店客房的个性化设计思想,给人以不同的空间效果体验。左侧墙面悬挂的木制框画,其不仅提升了客厅的文化艺术氛围,差异化的色彩搭配在视觉效果上的立体感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体验。

◆ 酒店休闲平台设计效果图

基于平面设计的现代建筑设计除强调建筑空间的功能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建筑设计在结构布局上的美观性和艺术性,因此,平面设计的重点在于从多个角度对建筑环境进行合理化的分割与组合。休闲平台设计是突出其休闲功能,所以,在建筑设计中弱化了装饰元素的使用,并在平面设计中对点、线、面元素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以建筑装饰元素的对称分布为基本原则,镂空墙面的透视设计,在保证走廊内部照明需求的同时,营造了具有朦胧美的环境艺术氛围,且走廊内部的明暗对比,以走廊尽头的枯木在视觉艺术中的焦点效应,形成了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延伸,增强了平面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画面感,休闲平台的艺术特征更加明显。

◆ 酒店围挡设计效果图

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平面设计思想能够强化不同符号的艺术美感,而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获得差异化的视觉体验。从传统酒店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实体围挡能够保证内部空间的私密性,而酒店围挡则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设计,左侧白色墙壁与景观石、枯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宛如一幅中国传统山水画,提升了建筑设计的文化艺术氛围。而右侧的松树则以网状金属镂空隔断为背景,如此,在起到内外空间隔离效果的同时,在意境上则能够实现酒店内外空间的融合,这打破了传统酒店建筑设计的空间理念,利用平面设计中的借景手法构建不同的艺术体验。除此之外,水体景观的镜面效应能够虚化实体建筑的功能,而水面笼罩的水雾则进一步提升了虚化效果,多层平面设计的堆叠,突出了酒店建筑设计的艺术美、朦胧美。

◆ 酒店主体建筑设计效果图

从现代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平面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的视觉体验,通过科学化的建筑平面设计,能够给人以更加直观、深刻的视觉冲击,并由此深入理解建筑设计的精髓和内涵。主体建筑在结构上次用了平面设计的对称原则,在视觉效果上的横向与纵向对称特征较为明显,卵石铺制的景观水池,使主体建筑的倒影呈现出“鱼鳞状”的纹路,有助于避免因镜面效应的过度虚化产生的不适感。酒店主体建筑设计中的平面设计强调点、线、面元素的组合使用,前置的水体景观占据了较大的空间比重,营造了广阔的视觉效果,而中间位置的景观树在艺术效果上将人的视线进行集中,而后通过建筑主体的跃层设计将焦点转移至整个主体建筑结构的各部分,视觉效果随同发生改变,基于平面设计的空间艺术效果更加多元化。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平面设计将传统建筑结构、装饰元素和空间布局进行了完美融合,通过不同的艺术设计手法,以突显平面设计在建筑艺术中的独特效果,丰富人们在建筑空间中的艺术想象空间,实现人们与建筑的情感交互。

现代建筑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统建筑文化;现代建筑设计;发展与应用

1前言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将传统建筑融入其中能够更好的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现二者的共同发展,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新技术的完美融合,进而达到节能减排进而达到节能减排、降低环境污染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珍贵的财富素是珍贵的财富,将其进行提炼和简化,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中,有助于推动现代建筑设计的完善。

2传统建筑文化内涵传承的必要性

传统建筑文化是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建筑文化是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地质条件条件、区域特色的不同,各区域的建筑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性,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筑类型。在现今建筑设计发展中现今建筑设计发展中,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被保留的下来,其对于凸显区域优势和特征有着显著意义于凸显区域优势和特征有着显著意义。但是在应用上却只局限于一些大型功能性建筑的设计中限于一些大型功能性建筑的设计中,并未得到广泛推广。为此此,有必要加强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学习和借鉴,以此实现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建筑文化的传承,构建符合本土特色的建筑风格,推动建筑设计的进一步发展计的进一步发展。

3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

3.1传统建筑文化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创作灵感

现代建筑设计是通过理论和设计实践积累而来的现代建筑设计是通过理论和设计实践积累而来的,是对传统建筑设计格局的一种打破传统建筑设计格局的一种打破,但并不代表将传统建筑文化摒弃摒弃,而是将其进行转化和延续,在现今很多建筑设计中仍能看到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子看到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建筑设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设计不再局限于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再局限于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更多的是提升其功能性、艺术性和实用性性和实用性,实现精神层次的享受。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建筑设计较为复杂设计较为复杂、多样的原因。所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如何进行传统建筑文化的融入行传统建筑文化的融入、加强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之间的联系,凸显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成为目前设计者们多关注的重点年问题者们多关注的重点年问题,只有通过对其的深入思考,才能有效推动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效推动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例如例如,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的设计,如下图,就是传统建筑文化同现代建筑设计有机结合的显著代表建筑文化同现代建筑设计有机结合的显著代表,在设计过程中中,将传统建筑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理念应用其中,更好的展现了传统建筑文化的思想和理念更好的展现了传统建筑文化的思想和理念,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致好评。由此可以看出由此可以看出,传统建筑文化对于我国现代建筑设计来说有着重要意义说有着重要意义。不过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不可照搬传统建筑文化内容筑文化内容,应结合人们需求、审美等基本要素,合理的选择传统建筑文化内容传统建筑文化内容,以提升现代建筑设计的效果和美观度,实现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2传统建筑文化是现代建筑设计发展的基础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将传统建筑文化融入其中,有助于加强现代气息同传统文化底蕴之间的融合强现代气息同传统文化底蕴之间的融合,进而实现建筑形式的创新的创新,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通过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研究可以看出,现代建筑设计的开展是需要建立在传统建筑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基础上的,缺少传统建筑文化的支撑,现代建筑设计就等同于一副躯壳同于一副躯壳,没有灵魂。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的历史,将其应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能够更好的推动其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多元化方向发展,增加建筑设计形式,在彰显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基础上特征的基础上,实现传统建筑文化的有效传承。以某博物馆建设为例以某博物馆建设为例,其在设计过程中将地域的传统文化特征与博物馆的整体设计结合起来化特征与博物馆的整体设计结合起来,通过现代化建筑设计,将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了提炼和升级将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了提炼和升级,既涵盖现代社会的发展元素元素,又包括传统建筑文化特征,从而给人们一种似曾相识的古老气息古老气息,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多采用当地的传统建筑材料也多采用当地的传统建筑材料,提升了博物馆的纯正性,实现了与周边环境的有机结合了与周边环境的有机结合,加强了建筑与城市建设的衔接。

4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4.1传统建筑材料的应用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不仅仅体现在对传统建筑方法的传承上仅体现在对传统建筑方法的传承上,传统建筑材料的应用也是实现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传统建筑材料是体现传统建筑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传统建筑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济技术的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也将不断增多,但并不表示新型材料的出现就要替换传统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材料的出现就要替换传统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新型材料是体现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基石料是体现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基石,而传统建筑材料则是社会文化的延续社会文化的延续。传统建筑材料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传统建筑文化底蕴筑文化底蕴,对于体现历史发展规律、展现不同时期的理念和思想情感有着显著效果思想情感有着显著效果。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想实现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展,应用新型材料虽然在建筑形式上可以达到传承目的,但是由于其缺少内在灵魂由于其缺少内在灵魂,所以在情感渲染上却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足之处,很难唤醒人们的历史情怀,所以仍需采用传统建筑材料进行传统建筑文化的传达料进行传统建筑文化的传达,以提升现代建筑设计的内涵和韵味韵味。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材料的运用,建筑设计师也不再片面的追寻新材料计师也不再片面的追寻新材料,也开始注重传统建筑文化的引用引用。

4.2传统符号的应用

传统符号是传统建筑文化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符号是传统建筑文化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最多的一个传统元素也是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最多的一个传统元素。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符号能够清晰的将事物所具有的意和形表述出来化中的符号能够清晰的将事物所具有的意和形表述出来,凸显事物主体内涵显事物主体内涵,进而达到与人们心灵和精神上的沟通。不过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过程中过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过程中,如果直接照搬照用很容易导致建筑与现今城市建设需求相悖离导致建筑与现今城市建设需求相悖离,进而造成一种突兀之感感,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提炼和概括,使其转变成符合时代特征征、具有代表性的造型或者图案,进一步凸显区域特征和民族风情风情。其实真正的尊重传统的建筑并不是对现代建筑进行复古设计设计,也不是对传统符号进行简单的叠加,而是适当的对传统符号的神和意予以把控符号的神和意予以把控,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有效的将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表现出来内涵和精髓表现出来。例如,德国的柏林会议大厦、法兰克福的DG银行总部银行总部、上海的经贸大厦等,都是将传统符号经过转变应用到现代建筑中的典型代表变应用到现代建筑中的典型代表。当然传统符号作为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建筑设计上还可以细分为:细部装饰上的应用部装饰上的应用、局部处理上的应用以及整体造型上的应用。

4.3传统形制的应用传统形制同传统符号一样传统形制同传统符号一样,都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部分。形制主要指的是形式上的模式,其是建筑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结构特征来的外部结构特征,是现代建筑设计中加强建筑整体效果的关键要素关键要素。在现今城市化发展中,现代建筑已经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不仅反映了先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审美要求审美要求,还进一步体现了民族和区域特性的转变,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筑设计中,将形制应用其中,能够将传统建筑文化通过拼接或者演化处理者演化处理,形成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而叠加成极具传统建筑文化底蕴又兼具现代特征的新型建筑文化底蕴又兼具现代特征的新型建筑。当然对传统形制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形式的表面上当然对传统形制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形式的表面上,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过现象看本质,需通过多方面的分析感悟,从深层结构设计表达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达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这样才能构建新型的建筑形式。现阶段在我国就有很多应用传统形制进行设计的现代建筑现阶段在我国就有很多应用传统形制进行设计的现代建筑,如北京菊儿胡同如北京菊儿胡同、曲阜阙里宾舍以及北京香山饭店等,这些建筑均将传统建筑文化同时展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筑均将传统建筑文化同时展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下面为实例图为实例图。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的传统形制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的传统形制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是传统居住形制一是传统居住形制;二是传统园林形制;三是传统群体布局形制制,其对应着现今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用,对于文化传承以及城市规划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5结束语

在信息时展下在信息时展下,各国文化不断交流互融,高科技的应用使得建筑形式逐渐趋于统一用使得建筑形式逐渐趋于统一,不过由于自然条件、文化习俗以及技术等方面的不同以及技术等方面的不同,建筑中所使用的符号、组合方式等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基础上文化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恰当的取舍,综合的运用,设计出更多具有独特性和融合性的风格建筑更多具有独特性和融合性的风格建筑,为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更多帮助供更多帮助。通过对现有实例的研究了解到,只有在建筑中把传统要素作为一种设计方法应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把传统要素作为一种设计方法应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才会使建筑既有传统意识又富有时代精神使建筑既有传统意识又富有时代精神,更具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贺倩.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江西建材,,2017(3):26.

现代建筑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建筑设计

以云、贵、川、渝四省市为主的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分布十分广泛,地形条件复杂且少数民族各具特色。该地区的传统建筑是我国建筑艺术的宝贵财富,唯有保护和弘扬,才能使我国建筑文化大家族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才能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

1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类型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在创造与发展、自然与社会和谐建构过程中,展现了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西南地区,地质地形、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复杂,少数民族建筑也独放异彩。

1.1竹楼

竹楼属于南方干阑式建筑的一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西双版纳的傣族、基诺族等民族地区,绿色环保,贴近自然。这些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大,竹楼的房顶呈“人”字型,易于排水。傣家竹楼分为上下两层,底层架空,上层住人。底层一般用来饲养家畜。人们居住在上层,上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房屋内部主要分为卧室和堂屋两部分,堂屋非常宽敞,外部设有走廊和阳台,摆放傣家人的水罐、竹筒等打水工具。整个竹楼的墙、柱、梁及附件都是用竹子制成的,且每一个部分意义都不同,与傣族的宗教信仰有重要的关系。

1.2吊脚楼

吊脚楼为苗族、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普通人家房屋规模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为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为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吊脚楼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色古香。

1.3蘑菇房

蘑菇房形如其名,外形酷似蘑菇。墙基用砖块或石料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蘑菇房”的建筑与设计融入了哈尼先人的勤劳与智慧,他们把土基墙砌得整齐、笔直,把屋架搭得稳当结实,把屋顶铺得滴水不漏,使座座“蘑菇房”玲珑美观,独树一帜。哈尼“蘑菇房”因其特别的结构形式,具有良好的保温散热性能,冬暖夏凉。“蘑菇房”内部分为三层:底层主要用来关马圈牛,堆放谷船、犁耙等农具;顶层用来放柴草和粮食等;而中间楼层就是主人居住的地方了,做饭、休息、会客均在此层。中间层正中央有长方形火塘,象征着哈尼人火一样的性格,待人火一样的热情以及民族的兴旺发达。

1.4木楞房

摩梭人喜欢把房屋建在有山有水的地方,房屋全部用木材垒盖而成,当地俗称“木楞房”。木楞房四壁用的是圆木,圆木经过削皮处理,两端砍上卡口衔楔垒摞而成。屋顶铺盖的是木板,再压上石块。整个房屋没有用一颗钉子,也不用砖瓦,它不仅冬暖夏凉,而且因为衔楔整架结构而特别防震。

1.5碉房

传统藏族民居俗称碉房,大多数为三层或更高的建筑。底层为畜圈及杂用,二层为居室和卧室,三层为佛堂和晒台。四周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内部有楼梯以通上下,易守难攻,类似碉堡且防御性极强。

2西南少数民族建筑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既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创作来源。保护和发扬传统民族建筑艺术风格,对于我国保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2.1民族性与地域性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种类繁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自然人文条件具有不同建筑艺术和环境艺术风格。例如,傣家的竹楼、土家族的吊脚楼、哈尼族的蘑菇房等,它们的建筑设计皆源于各自民族的特点、生活居住环境、人文风貌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民族地区的建筑设计应该将所在地民族传统建筑特点融于现代建筑设计当中,充分展示所在地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

2.2独特的建筑外形

竹楼和吊脚楼是在当地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趋利避害的产物,底层架空可以有效地隔绝湿热,同时最大限度地防止热带地区的蚊虫蛇蚁进入室内。它们是干阑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并非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独有,在国际范围内都是传统建筑的一大类型。现代建筑大师弗兰克•赖特和勒•柯布西耶的设计理念中都有干阑式建筑元素的体现。比如,勒•柯布西耶1928年设计的萨伏依别墅,底层透空,下设立柱,把地面留给行人,与傣家竹楼有异曲同工之妙。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兰克•赖特,提出了著名的“有机建筑”理论,提出现代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理论,他的作品“草原住宅”中,就有局部底层架空的设计。从少数民族传统建筑中汲取灵感是实现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重要途径。

2.3天然的建筑材料

建筑中注意使用天然材料,以达到与大自然的协调,这一点是弗兰克•赖特重要的设计理念。在推崇绿色设计、环保设计的今天,天然的建筑材料显得尤其重要。西南少数民族典型建筑类型,无一例外使用天然建筑材料,在实现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摒弃了现代材料给人带来的没有人文关怀的冷冰冰的视觉感受,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和市场。

2.4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得益彰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是将本民族的自然居住环境和人文生活环境有机结合,其建筑大多数都是依山傍水而建。在进行建筑选址和设计时,选择有山、有水、有河流的地方,房屋的建筑基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在不破坏大自然的情况下进行房屋的设计与建筑。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类型都是注重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典范,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统一,使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环境。无论是蘑菇房,还是碉房,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融为一体,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具有有益的启示。

2.5特色鲜明的建筑装饰

风格西南少数民族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各异,不同的民族建筑内的装饰也是各不相同。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各异,很多建筑装饰里面都结合了宗教信仰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如门窗和墙面普遍应用彩绘,用木头、石头或者泥巴雕刻和塑造一些建筑装饰置于建筑内。其建筑装饰很好地将大自然的产物应用到建筑当中,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现今,民族风格的室内装饰和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将少数民族建筑装饰元素进行提取、再造,营造特色鲜明的建筑装饰风格,是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的一大趋势。

3结语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地域特色明显,是我国建筑设计的宝贵财富,并对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建筑设计的延伸与发展。将不同民族的民族风情融于建筑设计之中,使得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对于我国保护文化多样性、开展可持续性的城乡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兰柳.浅析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4):135-139.

[2]…降波.浅谈我国传统民居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J].美术界,2015,07(1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