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风险管理知识范文

风险管理知识范文

风险管理知识

风险管理知识范文第1篇

1.危险源知识的获取

在煤矿安全生产流程当中,知识获取的第一步就是进行危险源的识别,煤矿安全生产危险源的识别主要针对于各系统和部门在工作活动当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识别和辨认,并依据各部门自身的要求,提取出其中不符合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的环节,并加以识别和检验,通常来说,一般包括以下三类的知识获取方法,即经验分析法、系统安全分析法和事故致因机理分析法。在经验分析法中,生产人员依据现场生产的实际状况与原有实际操作经验相结合对照,对危险源进行鉴别。经验分析法通常包括可采用列出清单进行分析的工作任务分析法,向相关人员直接沟通的直接询问法,对生产现场进行勘察后得出结论的现场考察法以及针对原有记录进行检索的记录查询法等。在系统安全分析法中,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依据危险源识别表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逐一的排查,在结合经验分析法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使用危险源识别表对系统进行对照,以分析和鉴别出生产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而在事故致因机理分析法中,安全生产人员同样结合了经验分析法的重要因素,结合已发生的某类事故的关键性特征,对生产现场各系统和环节进行详细的辨识,对于具有同样事故致因危险源因素的环节加以重点控制,并针对其进行风险分析,以加强煤矿对于重大事故的预测能力。

2.危险源知识的选择和生成

危险源知识在形成以后,将需要与安全生产实践相结合,对知识进行选择并生成最终的知识归档模型,在煤矿安全生产当中,知识模型的建立需要与业务生产流程相结合,通过实际生产过程中关键性活动和知识结合的判断和分析,得到并建立有助于提高安全生产能力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并最终实现风险管理和控制。煤矿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实现人、机、环、管四要素的和谐运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的生产环境,并合各环节在安全生产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以实现最大的作用,开成最大的合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建立过程,也正是分析鉴别出的知识与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加以选择并生成最终危险源列表的过程,也正是风险管理控制的目标所在,为达此目的,需要将知识与安全生产的关键性流程结合起来,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生产业务流程分析。在煤矿安全生产领域,业务流程包括一系列将煤矿企业的输入的包括劳动力、机械动力、安全生产助力输出转化为成品煤炭资源的过程,其核心生产流程对于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目标定位和区位竞争优势是否充分其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也是煤矿企业为社会做出主要贡献的环节。而非核心业务流程则包括一些次要的,辅助的业务流程,它主要对核心业务流程起着辅助性的,非关键性的,非决断性的支撑性作用。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中,安全生产的实现需要多个核心业务共同作用才能达成,而每个独立的核心业务通常又可分解为不同的核心流程,而每个核心流程中都有可能关联到诸多前期所分析出的危险源知识,通过对核心业务流程中包含的危险源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检测出其在多个环节中存在的价值,并加以权重表述,将能直接有效的将需要关注的危险源知识选择出来,并生成最终的危险源库。危险源分析与关键性活动。在煤矿安全生产流程中,不同活动的危险程度各异,某些活动的危险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整体的安全生产运营态势,在危险源的识别当中,可充分的应用80:20法则,把与重大危险源相对应的核心生产流程定义为关键性的活动,同时将对应的危险源知识定义为重点需要进行风险管控的知识环节,最终实现确定关键活动与安全生产责任、和危险源的对应关系,从而最终确定在关键活动中危险源的控制方法,并建立一套以安全生产为核心,针对核心流程、核心的危险源进行管控的风险识别体系。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的生成与危险源分析。在核心流程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目标的同时,危险源知识的选择和生成也为更高一级的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的生成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通过对系统关键性活动的整理,对危险源的分析和判断,可以梳理出危险源与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关联。事实上,安全生产每个核心流程均由多个包含危险源的关键性生产活动完成,对于危险源整体的分析和整合,将直接能够得到一个有效的实现危险源管理的安全生产知识体系的生成。知识与关键性活动可以由几个方法生成,即通过明确需要完成的关键活动的标准,对应的危险源的标准,分析为获取实现整体生产流程需要的能力和知识。对系统现有的安全生产知识进行梳理后,明确现有知识状态,对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的界定取决于知识是否能够构成生产管理知识能否实现关键性活动,并建立一套由安全生产管理知识构筑的风险管理体系。

3.危险源知识的内化和外化

煤矿风险管理控制技术的实践实施工作由安监部门具体负责,调度室、各有关科室配合工作,其日常工作由安全部门承担。通过对危险源知识的内化和外化,肥田煤矿的风险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煤矿安全管理体系是科学、有效的。煤矿安全管理体系及其动态控制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全矿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普遍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心普遍提高,使事故隐患的发现更加及时、迅速,事故隐患的处理更加全面、彻底,并使过去不易发现的一些隐患,也得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全矿各类事故隐患的次数、严重程度逐月下降,分别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因此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煤矿安全管理新办法。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贯彻落实效果良好。煤矿风险管理控制技术项目实施期间,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明确了管理方针、目标和矿内各层次不同单位、部门的职责权限,对风险预控管理、组织保障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和辅助管理五大部分的作业、管理与考核进行了规范和指导,使本质安全管理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结论

风险管理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利率风险利率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中图分类号

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与我国金融业市场化进程的深入,

商业银行将面临利率市场化,在有了资金定价权的同时,也增加了利息收入的不确定性。在加入wto之后,金融市场开放,国内金融业将面临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之竞争。而且我国金融体系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和产品不够完备,利率大幅上升或下降将给金融机构造成巨大的风险,很可能使保险公司、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倒闭。

一、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必要性

在金融管制放松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风险几乎无时无处不在。利率风险准确地说是一种不确定性,类似商品价格随市场情况而发生的波动,既有可能给金融企业带来损失,也有可能带来收益。美元利率自2004年6月起升息10次,隔夜拆款利率自2.25%至4.50%(见图1)。与此同时,我国人民币的利率也做了相应调整,从1.98%小幅上升到2.25%(见表1)。可以断言,伴随着我国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农村后城市、先市场后信贷的步骤实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人民币利率调整的次数将增加,同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定价要紧紧面对市场,存贷利差将进一步缩小,银行间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利率的波动对营业收入造成的影响。(见图1)

目前在国内金融机构中,不同业务部门对利率风险的敏感度相差甚远:参与货币市场日常交易者已感到“狼”正在敲门,而传统的存贷业务部门则感到相对比较“安全”。这与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骤安排有关,存贷业务还基本属于被保护的范围。这一方面表现在存贷息差比较大,同时,银行的多数贷款合同都把利率风险转嫁到了客户身上。在贷款合同中,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约定,即商业银行有权根据央行指导利率逐年修订贷款利率。从国外的经验看,随着零售银行业务竞争的加剧,金融机构将利率风险简单地转嫁到客户头上的作法,最终将失去市场竞争力。因而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管理利率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迫在眉睫。(见表1)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的目的着眼于控制损失而非创造利润,利率风险管理之目的不在于完全消除利率风险,而是借助于资金管理策略、运用利率管理工具,将风险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避免最坏情况的发生。

在利率风险管理实务上,将利率风险管理分为前台领域和后台领域分别加以探讨。负责操作利率工具的属前台作业,包括柜台与客户之间的各项存款业务,货币市场工具,如:同业拆放、回购协议等;资本市场工具,如买入有价证券、发行金融债券等;以及其它衍生性金融产品的操作,如:利率期货、债券期货、金融互换、期权等等的运用,都属于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范畴。传统利率操作工具目的在于轧平资金头寸;衍生金融工具则着重在规避风险。传统与衍生利率工具,虽然被可被用来轧平头寸,规避风险,但在利率变动时,却又成为制造风险的来源。操作者既可依据市场利率以及头寸需求来运用这些利率风险管理工具;此外,还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状况预期未来利率走势,再结合自有头寸,做出实现利润最大化或减少利息支出的决策。由此可见,不论轧平头寸,还是配合未来利率走势操作自有头寸,都是利率风险管理的重点。利率风险管理后台作业是指制作利率风险管理报表,准备利率风险决策的资料,降低管理决策与前台操作的信息差异,确保制订利率风险决策的部门得到最重要最完整的参考数据。利率风险管理报表的准确度,直接影响操作结果,不但关系到金融机构风险暴露程度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损益。

下面仅就利率风险管理流程分五步骤进行讨论。传统上,利率风险管理包括利用期限缺口法、持续期分析法、动态模拟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基本分析,将分析结果导入利率管理决策,确定风险暴露程度与策略、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然后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操作评估,从而调整风险管理操作等(见图2)。

1、利率风险基本分析

传统上可分三类:期限缺口分析(见表2)、持续期分析、动态模拟分析等,实务上已被广泛运用。运用期限缺口法衡量银行的总体利率风险首先是编制准确的期限缺口报告,以便进一步进行利率风险分析。然后依据净资金正负缺口,配合利率升降趋势来判断风险。期限缺口分析的缺点在于未纳入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期限设定与选择不够客观,未能选择权风险等状况,而且现实中资产负债利率变动多数并不能一致,如果不能适时采取必要措施反应市场利率变动,期限缺口分析就会失真。

持续期分析考虑现金流量及货币的时间价值,来评估市场利率变动对银行资产及负债现金流量现值的影响。但由于涉及到复杂的运算,需依靠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每天更新的持续期数据,作为调整资产负债组合的依据。

动态模拟分析则将缺口分析结合模拟技巧,预估银行未来财务状况,再利用缺口管理,衡量银行未来不同期间内可能承受的利率风险,可考虑选择权风险,也可针对不同的收益率曲线估算利息收付,帮助管理者更有效的管理利率风险,但因未将货币的时间价值考虑在内,所以动态模拟分析法较适用短期利率变动风险分析。结果趋近未来实际的变化,对决策的帮助加大。var技术可以对市场各种风险逐步定量化,通过统计方法对市场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通过计算在一定置信度水平下投资头寸的最大可能损失来判断风险,最大可能损失称为风险值。随着风险管理观念的成熟以及信息技术发展,风险值var观念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利率风险管理领域。

传统的期限缺口分析、持续期分析等着重在财务绩效分析,属于资产负债面的管理;风险值的管理概念引进后,将获利的观念注入风险考虑,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修正为“在适当的风险之下追求最大利润”。

2.决定风险暴露程度与策略

将以上分析得到的可能风险暴露值提供给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作为决策依据。对企业经营来说,风险与报酬并存于投资活动中,承担风险才能获取报酬。通过分析,根据预期的利率走势变化来制订风险暴露程度的决策,通过改变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来减少未来利率变动所造成的负面冲击,并在具体操作中贯彻执行,能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风险暴露程度取决于企业的风险偏好,例如投资银行偏好增加风险暴露来获取高报酬。利率管理决策因此可分为防卫型与积极型管理策略。防卫型以消极态度消除银行所持有之缺口,缩小风险暴露,维持资金缺口为零,以实现减少净利息边际波动目的的管理策略。积极型管理策略是根据对未来利率走势预测,采取不同资产组合操作,达到边际净利息收入最大化。

具体的决策过程重点包括(1)参照宏观经济分析(2)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应独立于利率风险产生部门之外(3)建立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利率风险总额控制、分配制度(4)决策的机制必须掌握时效。

3.利率风险管理操作

执行利率风险管理决策传统的方法是进行资产负债表内操作,就是调整资产负债的不相称头寸以减少利率风险。例如调整可相互冲抵风险的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科目的比例、到期日,使利率风险自然对冲,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不过,在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大量衍生性金融商品使得利率避险更富弹性、更有效率。运用衍生性金融商品来避险,其基本原则是将净风险头寸,做衍生性金融商品反向头寸的操作。其结果是将成本锁定在当前利率水平,此后无论利率涨跌,原有净风险头寸损益均与衍生性金融商品反向头寸互抵。

4、利率风险操作评估

依据每日操作结果以及营运头寸变动,定期检查利率风险值的变化与风险目标值的关系,严格执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决策。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应制订各项长短期利率指标值,作为评估的根据。报表机制影响评估步骤的效率,前台作业日报表必须按日制作,全行报表原则上按月制作,但应具备随时掌握最实时风险值的效率,在市场重大变化时,能迅速提供信息来评估调整策略。指标值的制订要注意不能流于形式。后台管理效率,在这一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调整利率风险管理操作

调整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的重点在于掌握时效。整体头寸调整因为资产负债期间差异、利率调整因素需要时间来进行,而且银行头寸是动态的,所以头寸风险的调整必须事先考虑动态头寸变化的移动型态,避免过与不及的情况发生。决策会议应该保留前台作业负责人在设定目标一定范围内的决策权利。

三、利率风险管理系统

纳入信息部门与管理部门良好的内部控制与信息流程是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两大柱石。风险管理是跨部门的机制,必须整合所有的利率风险产生部门,结合信息部门、管理部门的辅助,建立经常性的运作机制,才能搜集详实的资料,并经过汇总分析,得出风险相关报表。信息部门在串联整个利率管理机制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所有自有利率敏感性头寸数据的搜集都依靠信息系统,分析的结果和决策流程,则必须依靠管理部门共同付诸实施。信息部门与管理部门串联角色关系到利率风险管理系统的成败。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是近年来的趋势,其主要作用在于风险决策的机构以更独立超然的立场综合利率、信用等等所有风险管理,独立于风险产生单位之外,避免球员兼裁判,混淆决策过程与执行的偏颇。

就一般银行而言,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建置的必要性应高于风险管理系统。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则奠基于完备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之上。

四、结论

风险管理知识范文第3篇

市区城管奉献基金以政府出资、社会认捐的形式成立。基金设立专户,专款专用。成立城管奉献基金管理领导小组。

二、表彰范围与条件

(一)表彰范围

本基金适用于区城管执法队员、协管员及关心、支持我区城管工作,为管好我们的家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

(二)表彰条件

本基金设立优秀执法奖、无私奉献奖、热心市民奖,表彰条件如下:

1.优秀执法奖。

(1)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技能。

(2)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执法程序,准确掌握执法尺度,熟练运用执法文书。

(3)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过程中坚持原则,工作能力强,有典型事例,受到广泛认可。

(4)全年各项工作考核名列前茅。

2.无私奉献奖。

(1)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技能。

(2)热爱城管事业,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3)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注重言行,自觉维护队伍良好形象。

(4)在规范文明执法过程中,受到人格侮辱、人身攻击的。

(5)全年各项工作考核均合格。

3.热心市民奖。

(1)热心城管工作,及时发现、上报各类城管问题。

(2)为我区城管工作出谋划策,积极有效宣传城管工作,并带来一定社会效应。

(3)主动参与城管工作,帮助处理城管问题。

三、奖励名额和标准

1.奖励名额: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奖励标准:根据受表彰对象的事迹、贡献以及基金规模,经基金管理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后确定。

四、审批程序

1.基层申报。根据本基金确定的表彰条件,由区城管局和各街道办事处在规定的时间内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并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和材料。

2.调查核实。由本基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人员依据申请人的申报材料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并形成调查意见。

3.合议评审。本基金管理领导小组将根据申请人的申报材料及工作人员的调查意见集体研究审定,确定获奖人员名单。

4.社会公示。对经审定通过,拟颁发获奖名单通过社会公示、网络公示等途径,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公示时间一般为5个工作日,并设立举报电话。遇举报、投诉,应再次组织调查核实,以确保本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5.公开发放。本基金一般通过表彰大会形式对获奖者予以公开表彰和授奖。

风险管理知识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提高企业规范运营水平,强化企业风险防控能力,是我国企业面临的新课题。面对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深入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完善内部控制,提高经营效率,已经成为国企一个突出而又迫切的问题。文章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入手,深入剖析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基于风险管理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

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模式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体制、模式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因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部分企业出现了重大风险,如中海油新加坡事件、巨人集团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从某种方面来说是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因此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防控风险发生是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和出路。

一、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系存在设计缺陷。内部控制制度虚而不实,完全按照内部控制理论制定制度,造成内部控制制度指导性差。同时内部控制范围上略显狭窄,针对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社会责任、内部信息传递等方面缺乏内部控制要求,造成内部控制制度涵盖的内容与成熟的内部控制要求不符。

(二)风险评估缺乏系统性管理。内部风险识别工作并没有全面开展,对于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事项及重大事项的风险点,虽也进行了风险的识别,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识别工作体系。特别是企业在操作业务过程中,涵盖了部分风险点,但并没有形成企业自身的风险识别成果。

(三)内部控制活动过程管理不到位。国有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规章管理制度,但因制度设计缺陷及制度条款粗放,执行弹性很大,造成公司某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只重视工作结果,忽略过程中带来的遗留风险及过程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发生。

(四)审计部门独立性及业务能力不强。通常国企的审计部实际隶属于公司管理层,从而缺乏一定的中立性,进行内部审计时,会受到管理层影响,从而导致监管不利。国企业务未成体系化,重要业务集中在集团内部的财务审计工作,审计人员素质相对较弱,且企业流程,制度,风险识别存在缺陷,造成审计工作开展的局限性较强,最终无法形成有效的审计结果。

(五)信息传递存在障碍。信息管理职能缺失,造成信息传递受阻,横向纵向的信息沟通都没有有效的流转路径,因受企业文化及管理方式影响,存在很强的信息壁垒,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本位主义严重,从而造成了企业生产经营因信息不畅而推进缓慢。部分信息存在失真,可能造成经营障碍及决策失误,存在重大经营风险。

(六)缺乏内部控制自评价。内部控制的自评价体系缺失,没有内部控制自评价体系,造成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缺乏监管体系及后评价,如企业并没有形成内部控制手册,且尚未建立内部控制矩阵及风险矩阵,企业无法根据内部控制手册对内部控制问题进行及时汇总,进而进行自我检验,从而导致企业管理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应对风险能力较差。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模式构建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互动机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风险管理是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其出发点都是保证企业能够平稳有效的进行运转,都是为企业目标体系服务的[1]。风险管理突出了风险过程管理的应用,内部控制突出规范管理的应用[2]。相对于内部控制而言,风险管理增加了一个观念、一个目标、两个概念和三个要素[3]。对应风险管理的需要,企业应该有一个独立负责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比起来,在包括的主要内容的深度,涉及企业管理的领域上,都有所扩大风险管理的发展,是基于内部控制衍生出来的,本身就是建立于原先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之上的,是对原有内部控制框架的延伸。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模式设计。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构建基础,针对这五方面,要在目前基础上予以改善。在体系构建过程中,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风险管理内容融入到五要素当中,其中扩展内部环境的范围,加入风险管理的机构及功能设置,此外将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扩展为风险管理,将风险事项识别、评估、预警及风险事项的应对统一纳入到风险管理的理念当中。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要突出风险管理职能机构的作用,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在整体内部控制中的布置与延伸,内部控制环境中的组织机构设置,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评估,建立风险矩阵及风险地图,控制活动中的风险预警与风险应对,监督过程中的风险自评价等,都需要有落地操作执行机构,新的模式中,风险管理机构的独立与职能定位清晰,是风险管理开展的核心所在,目前根据设计,已经将该部门的职能进行了准确定位,发挥其作用,将对内部控制的完善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要逐渐将企业的流程管理体系作为重点进行建设,流程清晰,就能保证有良好的工作方向与执行监督,并可通过流程体系管理,识别各项业务的流程风险点,从而进行有效控制。在风险发生时如何处理风险,归根到底是要有风险意识,预防意识,企业只有具备了风险管理意识,才能够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及时发现风险,评价风险,解决风险,这同时还要求管理层及员工提高自身素质,能够具备洞察力与判断力,才能将企业打造成为一个具备风险管理文化的企业。

三、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保障措施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进行核心业务模式优化;其次,制度体系查缺补漏;再次,建立风险管理职能机构;最后,建立评价与奖惩机制。

(二)强化控制活动。加强全面预算工作的全程化管理,是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中,通过流程管理,来完善内部控制的应用;通过信息化固化流程,来规避流程风险事项发生的可能;通过信息化的操作设计,来降低人为产生的不确定风险。

(三)监督与自评价。要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确保内部审计工作不受外在因素或管理层的干涉,确保内部审计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实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双重监管,审计监察部,可对风险管理的执行进行监控,检查并加以反馈,提示管理层解决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合适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以风险矩阵,风险地图及内部控制手册为基础,从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流程风险点和外部监管等四方面建立评价内部控制机制。

参考文献:

[1]金权,唐丽茹.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J].品牌,2015.7.

[2]王及源.内部控制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6.

风险管理知识范文第5篇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存在各种隐性风险,对国库资金管理有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几个主要风险进行分析。

(一)法规政策风险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我国的推行与使用,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和基本国情的产物,也是我国财政资金管理制度的创新。财政国库资金支付方式、资金账户使用等在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都发生了变化,但是财政管理的法律法规还没完善。目前使用的仍然是1994年颁布的《预算法》和1985年颁布的《国家金库条例》。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来看,这些法律法规已不符合财政集中支付和风险管理需要,现行的《支付结算办法》、《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等也存在滞后和不匹配的问题。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未严格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没有完善的匹配法规保障,使得该制度存在不可避免的风险。

(二)资金集中支付风险

一方面,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在强化管理责任时,资金支付风险也由分散向集中转变。资金集中支付风险主要包括凭证管理风险、支付确认风险和清算风险。国库集中支付的资金支付对象由以前的一级单位扩大为各级政府基层预算单位提供的供应商、公共服务单位和个人的收款。目前,我国各个省市财政国库支付局管理机构支付和审核只看凭证和文件材料,各银行和预算单位领取、使用和剩余多少资金,财政部门不清楚。这样,在集中支付过程中就会出现不法分子造假票据、内外勾结套取财政资金等,且资金违法过程容易成功,导致了集中支付的各项漏洞和资金流失风险。另一方面,由于财政集中支付中间涉及环节较多,如果银行和财政单位的支付、记账、录入等信息的时间或信息数据不一致,就会导致清算和支出不符合,出现额外的资金支付风险。如果中间经办人没有按规定逐项落实和逐项输入系统信息,也容易造成资金支付风险。因此,集中支付手段伴随支付风险。

(三)信息系统风险

目前财政国库集中支付都是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由于信息系统的不完善和互联网环境的安全性问题都会引起资金支付风险。目前,我国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工作全过程都是在GFMIS系统中完成的,都是工作人员网上操作,这在方便的同时也导致了信息系统受到停电、病毒、网络攻击、系统不稳定或者硬件设备损坏等原因而出现系统崩溃,造成数据丢失。这种问题将导致财政资金难以正常支付,形成支付信息错误或错误支付,形成资金损失风险。

(四)管理制度风险

管理制度风险是指由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相关管理制度本身的不健全或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而引起的风险隐患。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行后,建立了一系列的资金支付管理制度、清算制度、记账制度、审核制度等,但是由于支付过程的复杂和涉及的方面较广,各种管理制度之间难以完全顺畅衔接和满足国库集中支付需要,存在管理制度风险。

(五)操作方面的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的执行人员,在支付操作时由于本身操作失误或者故意的行为,导致资金出现不正当支付和流失风险。在操作层面所涉及的具体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支付凭证风险。资金支付凭证在流动过程中,由于未建立完善的辨别和使用体系,可能存在风险隐患。二是财政现金的管理风险。由于财政集中支付的管理制度要求,预算单位可能对零余额账户进行提现和转账,存在操作上的漏洞和风险。三是违规操作风险。工作人员对直接操作时具有各种失误导致的资金流失风险。

(六)监督管理风险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银行是支付过程中最前沿环节,责任重大,直接关系资金去向和流动,其面临的风险也十分明显。经过对多个地区银行支付的调查发现,虽然银行和财政合作长久,但是这方面的合作确实成本高利润低,结果导致许多银行为了降低成本而将此项业务交给某些人或某个部门独立处理,缺乏有效监管。同时,预算单位用款申请和支付单位的审核批准等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总之,缺乏有效的监管,对国库集中支付造成的风险较为严重。

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风险管理对策

降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风险即是提高其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因此,提供各种有效控制措施,对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对现阶段集中支付发展十分必要。

(一)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中涉及的环节多、单位复杂、动用资金量庞大,风险来源比较多,而且存在的潜在风险隐患比较隐蔽,难以在显示操作中注意到并进行良好解决。由此导致了集中支付时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引起财政资金流失和浪费,支付工作不能有效地识别、防范、补救等问题。因此,要保障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安全运行,支付风险管理的目标得以达成,就必须结合集中支付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风险管理体系,由系统、全面、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风险降到最低,保障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工作顺利开展。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针对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实施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的安全性问题,要降低其风险隐患,就必须尽快完善支付工作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减小风险促进其稳定发展的有效保证。完善管理制度可从四方面出发:一是制定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管理改革和资金清算办法,详细明确改革后财政及银行的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上升为工作准则程度;二是迅速出台预算单位资金结算管理办法和制度,保证各项资金花费的信息透明化和准确化;三是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管理制度,对各级财政及银行信息系统使用进行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有效防范风险;四是从银行方面建立支付管理制度,调动银行支付工作人员积极性和工作态度,强化风险保障。

(三)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体系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工作涉及多个环节和部门,支付风险存在于预算单位、财政部门、银行等多个层面,因此,要确保风险防范就要进行有效的工作监督和管理。一方面在预算单位、财政部门、银行等相关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监管制度,对国库集中支付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促使工作职责和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银行的监管,着重注意对银行进行财政清算和支付业务的监管;此外,还要加强对预算单位资金申请和审核工作的监管,杜绝弄虚作假的行为。各个方面监督管理机制互相制衡,确保国库集中支付工作公正良好运转。

(四)完善信息管理和应急组织系统

当前国库集中支付依赖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得以实现,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提高了准确性,但是也带来了信息系统风险。因此,只有不断完善信息系统的管理,才可以有效保障整个工作过程的顺利运转和安全稳定性。同时,建立应急组织系统可以有效地对突发风险事件和安全问题进行及时处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以减少有可能造成的损失。(五)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风险意识和素质财政国库支付最主要的工作还是由人主导,所以操作层面风险隐患防范较为重要。主要措施是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对资金风险进行宣传,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财政管理工作素质,规范自我职责和工作态度,从源头上降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风险。

三、结语

风险管理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风险预防;控制对策;风险成因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经济风险,市场经济背景下,进行财务风险的管控,可以确保风险最小化,并实现财务成果最大化。任何企业均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风险,包括人为因素以及客观因素,所以财务管理风险成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市场经济、上市公司发展和增加的背景下,企业财务环境变化明显,而上市公司有别于一般小企业的行业先锋,上市公司在财务风险方面又开始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特点,而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上的不足,增加了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并影响企业的正常治理,甚至部分企业受到财务风险的影响宣布破产。下面就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内容以及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常见风险、具体财务管理风险预防控制对策进行分析,内容总结如下。

一、财务风险以及风险管理内容

(一)财务风险基本内容

所谓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活动执行中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财务状况不确定性问题,最终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严重企业甚至面临破产风险。就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风险以及汇率风险等,而相对于一般企业,上市企业财务风险涵盖所有风险。

(二)财务风险管理基本内容

所谓财务风险管理,是指在企业实际情况角度出发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经营环境的要求、变化,所建立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并通过全面且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实现最小财务成本、最大企业利益效果。但是,结合上市企业情况而言,其财务风险主要来自管理层的态度,部分领导人喜欢高风险、高回报,部分领导人喜欢低风险、低收益。很显然,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础性质是管理,而财务风险管理需要内控、防范两方面共同执行。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形成因素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出于经济因素的影响,均或多或少存在财务风险问题,而不同形式以及不同种类的财务风险一直伴随企业经营发展。就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引起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包括财务活动自身、财务环境的复杂、财务主体的主观局限性等,另外上市企业还有部分特殊因素影响增加了财务风险。

(一)历史遗留因素

距离经济体制改革,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无论是经济体制还是社会生活方式均有明显变化,但是部分社会资源、机会仍处于掌控阶段,其中包括稀有资源行业以及贷款行业的限制,但是企业经营并未达到自我保证的程度,导致经营管理人员通过非制度化手段以及社会关系网以获取机会、资源。从表面现象进行分析,当前部分上市公司表象上均是通过正常途径发展,但实际工作中部分企业确实存在非正常手段情况。而这类状态的存在,对于想要做大、做强的民营上市企业而言实现较难。另外,就我国而言资本市场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晚,无论是国企还是民营企业分立出的上市公司,都有财务风险基础,而这一问题是基于企业特点决定的。既往历史恶习的存在以及企业间的财务关系,均导致违法问题不断出现,并直接破坏企业运营环境。

(二)宏观经济政策因素

考虑到企业的经济发展以及政策情况,国家相继推出了多项政策法规,这与时展以及社会发展所需相关。其中包括税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推行均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这些问题也成为财务风险的外因。

(三)社会因素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出于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以及消费习惯、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常常诱发社会矛盾,而矛盾的存在直接影响了经济活动的开展。同时,基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条件也随之改善,且生活水平以及消费习惯也不断改变,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例如,贪污以及行贿、受贿均造成了企业的财产风险以及损失。

(四)财务管理系统因素

就企业管理工作而言,财务管理涉及到经济、法律以及市场、资源环境等,而这些在企业之外的因素,均会影响企业经营、财务管理。很显然,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也将威胁到企业财务,财务管理系统的更新不及时以及不准确问题,均将增加企业财务风险。当前,部分上市企业虽然均有财务管理系统,但是受到机构设置不合理以及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规章制度的影响,造成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无法适应外部因素变化的情况。例如,无法有效预测外部环境的变化发展、无法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处理等。

(五)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因素

企业工作运营中财务风险是随时存在和变化的,所以对于经营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均有较高的要求,而人员的素质将直接影响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将直接增加财务风险。例如,部分企业领导人员并无财务风险认知能力以及防范意识、风险意识,都成为构成上市公司采取风险因素。

三、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风险预防、控制对策

(一)通过提高认识强化组织管理力度

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部门不是单一存在和运行的,日常工作期间会交织较多业务的往来,所以对负责人提出了要求,要求负责人动员所有工作人员在提高业务知识的基础上强化管理力度,并实现管理合力,提高管理工作质量。当前,很多上市企业均重视企业定期培训工作,希望通过培训强化各级别人员的监督职能以及部门和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磨合,创建优质财务人员队伍,做好财务风险防控。

(二)通过制度完善强化内控管理水平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财务管理制度上的不断完善,可以强化内部管理水平,并防控财务管理风险。想要落实制度,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构建完备的内控管理制度,在建立制度的基础上,实现资金的最大化利用效率以及财产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其次,完善资本预算制度,通过对现金的预算、控制、管理,实现对公司财务的动态管理。再次,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在制度建立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级别划分,成功实现财务风险开展的弹性处理。最后,完善问责制度,强化财务工作人员的约束,通过问责,能够明确领导负责制,降低人为不利因素的影响。

(三)通过决策优化强化财务安全保障

在进行投资决策前,需要从多个方面、角度加以考虑,实现投资决策的优化,降低主观臆断情况的发生率。要求管理人员强化投资项目的评估,并主动听取来自外部的意见,结合每一个时间市场发展背景下运营动态。另外,组间专业队伍进行多种方案的制定,并严格遵循投资方案的预审、整理以及评估、调整等流程,选择最适合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保证公司经济效益和财产安全。

(四)通过培训提高整体安全意识

公司财务管理水平是由管理人员决定的,而人员的素质是通过整体安全意识的不断培训所养成的。就上市公司而言,培训工作可以从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就上市公司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对国家政策有清晰的认知,并在结合国家政策的基础上,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实现财务管理制度的生命力。其次,就上市公司内部角度进行分析,要合理安排每一个岗位所需的人才,调动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实现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最后,通过对工作人员的不断培训,提高财务工作质量。

四、结语

上市公司工作运营期间涵盖的财务风险较多,风险预防控制不当,直接影响公司效益和发展。所以,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层以及采取管理人员在每一步工作执行上,都需要考虑内部、外部因素的影响,完善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美玲.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风险预防与控制研究[J].管理观察,2015(14).

[2]赵嫱.浅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风险预防与控制研究[J].商,2014(26).

[3]艾建海.中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和实证研究———销售集中度、研发投入、关键无形资产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D].厦门大学,2011.

[4]胡昱敏,冯俊.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区别及对策[J].财务与会计,2016(03).

[5]尹东.基于货币政策背景下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机理研究[J].现代商业,2015(32).

风险管理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财会管理;风险防范;控制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市场经济竞争力也随之越演越烈,国内相关企业要想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存活下来,并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实力,对企业的财会管理方式进行全面的创新与完善。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表明,对财会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管理,可以推动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能够为企业项目运营提供更有利的后续支持和保障,但根据对目前企业发展形势来看,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大多数的企业都没有明确新形势的发展特征和方向,在对企业财会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管理模式落后等情况,未能将企业现阶段的实际发展情况真实地展现出来,不符合企业现阶段发展需求,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水平。

一、企业财务管理中风险管理的意义

企业加强对财务部门的监管力度,使其更加的规范、标准的目的是为了企业后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促使企业能够可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尽可能地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综合竞争能力。加强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主要是为了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的预估与防范,从而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经济效益,最终使其立于不败之地。而将企业所有的风险有效的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是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加强对其的风险管理就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的重要保障[1]。

二、企业财会管理中风险防控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分析

(一)财会管理制度制定的执行力不够

现阶段我国部分企业为了进一步加强自身财会管理水平和财会质量的管理中,会聘请专业的企业管理机构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针对性管理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是因多方面因素的原因,企业管理制度在落实上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2]。例如,在对部分条款的落实和执行力的监督上,监管人员的监督管理力度不高,导致管理制度执行得不够全面、充分,后期出现出现了很多方面的管理问题,从而影响了企业的财会管理效果;其次,企业内部一些员工对于企业制动的财会管理制度呈现出爱理不理的状态,不能将其管制制度的作用充分地体现出来,从而影响了财会管理制度的实际意义等。以上这些情况或多或少的都是给后期企业财会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人为因素问题

在企业财会管理工作过程中,人员因素是影响财会管理中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财会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以及自身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与自己风险的控制效果有直接的联系。不过在对企业财会风险的防控中出现的一些人为因素也是不可完全规避的,而且财会工作要求的数据精确度和精准性比较高,工作步骤又相对比较复杂的原因,就增加了工作失误发生的概率,从而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甚至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心理情绪难免也会受到影响,企业内部财会部门人员流动性增大,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安全稳定性也会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宏观角度上讲,作为企业财会人员每条都要与企业内部流动资金有大量的接触,对企业的经济状况就会有详细的了解,如果会计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过关就容易出现私自挪用公司资金的违法行为,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资金亏空,影响多企业正常流动资金的周转,严重者会导致整个企业运行的瘫痪。因此,相关企业必须提高对财会工作人员的重视,从而提高财会管理中风险的防控力度,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对财会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

(三)企业各部门内部资金问题比较混乱

在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企业内各个部门之间的资金往来是经常性的,但在这一环节中,由于每个部门没有对资金的流通金额进行明确详细的资金款项用途记录,导致后期在各部门的自己对账过程中存在很大的资金漏洞,这就给企业财会部门增加了很大的资金管理难度,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其实,就目前部分企业财会管理情况分析,大部分的企业财会管理中都普遍存在这以上这些问题,还有一些企业部门之间本身资金往来就比较密切,但由于财务资金管理工作量大等原因,针对部门之间的资金流通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解决,长期以往,就导致企业存在严重的资金风险防控问题,给企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四)企业发展规划与政策方针之间存在严重的不符

截止到现在,我国针对国内企业发展出台了很多的有力于企业自身发展的政策,但是真正落实到实际生产经营中的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多企业的足够重视,从而影响了政策的实际应用效果和作用,使企业存在严重的资金风险防控问题。在企业财会管理中,企业管理人员要正确认识到政府所出台相关政策的重要性、可用性及实用性,并做好相应的资金风险防控工作,建立健全完善财会管理制度,对政策利好政策进行有效的实施,从而对企业财会管理中存在的资金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的规避。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加强对企业财会部门的监管力度,对企业资金的流向和用途有充分的把握,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做到有账可查,避免企业因资金亏空或是资金流向不明确等监管力度不够问题给企业带来严重的企业信用风险,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战略目标的达成。

三、财会管理中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提高企业财会管理风险防控意识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以及市场竞争力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力中找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提高对企业内部财会管理工作风险管理的中啊哟性,对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与此同时,企业管理人员还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机身的财会风险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并将自身了解和掌握的先进财会风险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灵活、有效地运用到实际企业发展过程中,从而实现企业的财会管理风险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作为企业财会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风险防控部门,还要在日常的风险防范经验积累过程中,对风险防控方法进行新的创新与优化,明确落实好与之相关的风险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保障[3]。

(二)对财会管理中的人为风险因素进行优化

从以上文章内容可知,企业财会中的人为因素也是引起企业财会风险管理因素的重要愿意之一,所以,财会管理人员要想对其进行有效的规避,首先要对其中财会工作人员出现失误和误差的成因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对其可控因素进行有效优化,从而达到对财会风险问题起到最大限度地防控效果,大大降低了财会冯萧的发生率。在对企业财会风险管理进行防控的过程,财会管理制度的见了主要是对设计人员的人为因素进行有效的完善优化,具体的方法途径是,首先,在企业的正常运行当中,财会管理人员要对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和实际资金周转、使用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并通过数据的分析整体,将企业内部实际的财务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并汇报给上级领导进行查阅、审核;其次,在相应的上级领导在受到企业实际资金情况数据报告后,在对其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以核查资金流动情况是否与财会数据报表的记录情况相符,杜绝出现作假帐、私自挪用公款等违法行为的出现。最后,在对财会风险进行采取防控措施的过程中,加强对财会工作人员行为和素质的优化,加强对谈们的风险意识培训,正确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引导财会工作人员的职业心和使命感,正是自己的职责,努力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同时,将工作中的误差和失误降到最低,同时,通过管理制度的风险防控,提高财会资金的安全性,推动企业发展的稳定运行。

(三)提高财务的决策水平和建立健全企业的财会风险预警机制

为了避免企业在项目投资中出现严重的财务风险问题,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企业加强财会风险控制的有效方法有以下几点:一是建立短期的财会风险预警系统,以周、月、季、半年及年等不同的时间段对其企业财会管理情况进行详细具体的滚动式资金流动预算。二是合理的运用财务指标体系对财务情况进行有效具体的分析,从而构建长期完善的财会风险预警机制,为企业发展的长效、安全稳定运行提供重要的保障[4]。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几年,随着时代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市场竞争力日益激烈,伴随着企业财会管理现代进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企业财会管理中的风险防控问题也没逐渐的暴露出来,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推动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升,企业领导人员必须提高对企业财会风险管理的重视。针对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问题进行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为企业的长效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刘燕.企业财会管理中风险防范及控制分析[J].商讯,2021(14).

[2]王国栋.企业财会管理中风险管理问题及路径探析[J].科技经济导刊,2021(7).

[3]李文冉.企业财会管理中风险管理问题及路径探析[J].财会学习,2020(34).

风险管理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护理标识;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价值

在护理中使用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1]。护理标识是一种手术中的常见标识,可以有效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本文选取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探讨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根据患者的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试验组女27例,男23例,年龄在19岁~65岁之间,平均年龄(39.3±3.5)岁;其中普通外科16例,骨科15例,泌尿科10例,心胸外科5例,神经外科4例。对照组女26例,男24例,年龄在20岁~64岁之间,平均年龄(40.3±3.5)岁;其中普通外科17例,骨科15例,泌尿科9例,心胸外科5例,神经外科4例。排除标准:①患者有其他重大疾病,如严重肾衰竭等。②患者年龄过大,超过80岁。③患者患有精神类疾病,不能配合试验实行。④患者患有严重的肿瘤情况。⑤患者不同意进行试验。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护理风险管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护理标识,具体如下:①在手术室中不同的环境位置应该有明显不同的标识,如在污染区中使用红色标识,在无菌区使用绿色标识。②在护理中有些药物的包装很相似,很容易出现错误,因此,需要使用不同颜色的标识将其分清楚。如外用的药物使用蓝色标识,内服的药物使用红色标识。将药物的名称、使用时间以及用药方式在药物的包装上标识清楚。③在临床手术中将患者的情况写在纸条上戴在患者的手腕上,防止出现意外。不同的患者使用不同颜色的腕带。普通患者使用蓝色标识,重症患者使用红色标识,婴幼儿患者使用粉蓝色标识。在手术中需要输液,将患者需要使用的药物的标签使用不同的颜色写清楚,便于区分,防止出现意外。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理质量情况比较

试验组用药差错、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22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在专业技术、医疗环境和服务质量方面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在临床中手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手术会有一定的护理风险。在护理中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工作时间较长,护理工作的压力较大[2]。在手术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较多,并且手术本身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出现医疗纠纷[3]。在护理中使用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从而减轻护理人员的压力,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在护理中使用护理标识可以有效减少手术中的不安全因素[4]。在手术室中不同的环境位置应该有明显不同的标识,使用不同颜色的标识将药物的名称、使用时间以及用药方式标识清楚。在临床手术中将患者的情况写在纸条上戴在患者的手腕上,防止出现意外。不同的患者使用不同颜色的腕带。在手术中需要输液,将患者需要使用的药物的标签使用不同的颜色写清楚,便于区分,防止出现意外。朱秀静等[5]研究的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的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本文选取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根据患者的自愿原则分为实行常规护理风险的对照组和实行护理标识风险的试验组,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护理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护理标识[6],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改善医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素娟,周黎华,李梅,等.护理标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9):135-136.

[2]张艳红.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医学信息,2016,29(16):305.

[3]吴雪琼,马继,陈丽,等.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152-153、157.

[4]刘英妮,文孝群.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9):210-211.